猪病流行现状(共12篇)
猪病流行现状 篇1
生猪养殖者要给大众提供畜产品, 要让大众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而且还要价廉、物美。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进行疫病防控。
当前猪病流行的现状是老病新发、新病不断出现, 多病原共同感染或继发感染, 危害日趋严重。给养猪者带来很大压力。
1 哺乳仔猪群的腹泻
1.1 病原
原发病原: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流行性腹泻病毒、轮状病病毒、博卡病毒、kobuvirus等。
继发病原:温和型猪瘟病毒、圆环病毒、伪狂犬病毒、蓝耳病毒等。
1.2 症状
往往仔猪出生后1~2天表现正常, 3~10天相继发生呕吐、水样腹泻, 死亡率可达35%~85%, 10日龄以上易耐过。由于脱水, 使用抗生素、干扰素、细胞因子均无效, 耐过猪既成为僵猪。母猪腹泻4~5天可自愈。
1.3 措施
应对哺乳仔猪腹泻的问题首先要加强怀孕母猪的产前产后饲养管理, 饲料配比适当, 不要忽然更换饲料。
1.3.1 隔离:
规范人、物管理。
1.3.2 消毒:
员工消毒;母猪上产床前、后消毒;产仔舍消毒, 所有垃圾无害化处理。
1.3.3 环境控制:
做好产房和仔猪保温室的环境卫生, 加强乳猪的护理, 妊娠母猪:18℃~21℃;哺乳母猪:20℃~22℃;哺乳仔猪:29℃~33℃;保育仔猪:22℃~25℃;育肥猪:19℃~22℃。结合生产实际情况, 把握好不同猪群的温度是控制腹泻发生的关键。
在研究仔猪腹泻与季节的关系时发现, 春39.1%、夏22.7%、秋24.2%、冬67.3%。可以看出冬季最高, 夏季最低。因此控制仔猪腹泻发生的关键在于控制温度。
1.4 免疫预防
全群母猪每3个月注射1次腹泻二联或三联苗。或一年普免二次PED (变异) +TGE+RV三联弱毒苗1头份/头。或注射自家灭活疫苗。
母猪产前7天开始添加抗生素、优质的多维、解毒剂。
仔猪, 超免半头份PED+TGE+RV三联弱毒苗, 过1小时哺乳。
2 呼吸系统疾病综合征
2.1 病原
病毒病:流感病毒、圆环病毒、蓝耳病毒、呼吸道冠状病毒、伪狂犬病毒等;
细菌病: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大肠杆菌、巴氏杆菌、波氏杆菌、放线菌、猪肺炎支原体、猪鼻支原体、弓形虫等。
2.2 症状
临床上表现为多病原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 在临床上几乎见不到单一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病例。因此将有呼吸道症状的疾病称之为呼吸道疾病综合征。
该病的传播快, 发病率高, 急性死亡率可达20%左右;慢性病例死亡率较低, 但猪只长期咳嗽、呼吸困难、腹式呼吸、食欲不振、消瘦、生长缓慢、被毛粗乱、无光泽、成为僵猪, 严重影响猪只的生产性能。
2.3 不同病原微生物合并感染的种类
2.3.1 同种菌不同血清型:
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 不同血清型之间有的能交叉, 有的不能交叉;
2.3.2 不同病原之间:
副猪嗜血杆菌与链球菌、蓝耳病毒与圆环病毒、放线菌与巴氏杆菌、伪狂犬与蓝耳;
2.3.3 病毒与细菌之间:
圆环病毒与副猪嗜血杆菌或链球菌、蓝耳病毒与副猪嗜血杆菌或放线菌或链球菌、蓝耳与圆环或放线菌或链球菌。
2.4 常在菌、常发的细菌性疾病在发病致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如何区分症状相似的呼吸系统疾病:
2.4.1 副猪, 4月龄以上不再发生;
2.4.2 猪肺炎支原体, 慢性消耗性, 剖检病变具有对称性, 可引起免疫抑制;
2.4.3 猪鼻支原体, 主要感染断奶仔猪, 出现多发性关节炎, 剖检变化与副猪区别;
2.4.4 链球菌, 4月龄以上开始发生;
2.4.5 大肠杆菌, 引起败血症的, 不属于肠内菌, 动物死后可在脏器中得到;
2.4.6 支气管波氏杆菌, 可致肥猪鼻变形, 上呼吸道感染继发其他病原;
2.4.7 放线菌, 引起种猪、肥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死后可从鼻腔流出血性液体, 剖检变化局限在肺及胸膜;
2.4.8 巴氏杆菌, 引起猪肺疫, 剖检可见肺和肠均有病变;
2.5 综合防治
发生呼吸道症状时, 合理配伍、合理使用抗生素抗菌消炎, 并配以抗病毒的药物、免疫增强剂如多维、黄芪多糖、VC, 另加清除细菌内毒素的药物等, 进行综合治疗。
引发公共卫生问题。在养殖的过程中人们过分的依赖药物, 几乎是全程使用抗生素, 产生大量的抗药菌株, 即现在经常说的超强菌株, 其结果是当疾病发生时无药可医。在猪无临床表现时, 不要使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应定期使用维生素类、或中药制剂的免疫增强剂, 保证猪只健康, 无药物残留。
3 繁殖障碍性疾病
3.1 猪伪狂犬
从2012年2月份以来, 各地均报道伪狂犬病免疫后不能完全保护的问题, 各猪场养的犬类相继因食入流产胎儿或胎衣死亡, 在猪的流产性疾病中, 只有伪狂犬病毒能引起猪以外的哺乳动物发病死亡。
3.2 近来流行期的临床表现
3.2.1 母猪流产、仔猪、保育猪出现神经症状, 当犬接触流产胎儿或胎衣后出现神经症状并死亡。剖检死亡猪可见扁桃体化脓、出血;肾脏表面出血、白色坏死;肝脏、脾脏表面白色坏死;大脑脑膜出血、有积液。
3.2.2 有的母猪产后5~6天发烧, 3~6天康复, 所产仔猪随后出现猪伪狂犬的症状:呕吐、拉稀、神经症状、转圈、呆立。而其他妊娠母猪流产比例不高。
3.2.3 保育猪表现为结膜肿胀, 发病率高, 病死率不高。
经研究发现, 当前流行的伪狂犬病毒在4个功能型基因出现缺失, 抗原性发生了变化, 因此现有的疫苗 (鄂A、B萨株, 前者生产有3基因缺失疫苗、后者生产有双基因缺失疫苗) 所产生的抗体不能完全中和现在流行的毒株, 因此研究者建议:
(1) 使用2种疫苗间隔免疫;
(2) 在接种一种活疫苗同时接种现在流行的毒株灭活疫苗;
(3) 使用H-B98株时, 增加免疫次数与剂量。
3.3 防制
免疫接种使用伪狂犬HB-98株3基因缺失。
仔猪:出生0~3天滴鼻;28~30天肌肉注射;70天肌肉注射。
后备母猪:配种前7天, 肌肉注射2头份。
生产母猪:3个月肌肉注射2头份。
种公猪:3个月肌肉注射2头份。
4 免疫抑制性疾病
4.1 猪群免疫抑制的主要原因
(1) 传染性因素 (各种病毒病、血液寄生虫病等) ;
(2) 遗传因素;
(3) 非传染性 (霉菌毒素中毒) ;
(4) 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菌素;
(5) 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
(6) 疫苗过量;
(7) 应激因素等。
4.2 猪圆环病毒病
由圆环病毒Ⅱ引起, 又分为A、B两个型, 研究表明, PVC2具有免疫抑制特性, 因此PVC2感染的猪群, 由于免疫功能下降, 使猪群对其他病原体的抵抗力降低, 发病感染猪出现无应答的想象。
4.2.1 在临床上的表现形式
⑴仔猪断奶后多系统消耗性综合征 (PMWS) ;
⑵猪皮炎和肾病综合征 (PDNS) ;
⑶母猪繁殖障碍, 死胎剖检可见化脓性心肌炎;
⑷猪呼吸道疾病复合症 (PRDC) ;
⑸育肥猪肉芽肿性肠炎 (肉芽肿) ;
⑹振颤。
4.2.2 圆环病毒感染的不良后果
⑴致猪瘟免疫失败;
⑵致蓝耳病毒感染的病毒血症持续时间延长, 并降低免疫效果;
⑶抑制伪狂犬病毒的体液免疫反应;
⑷圆环与蓝耳合并感染促进繁殖障碍的发生;
⑸圆环与流行性腹泻合并感染, 圆环病毒会促进腹泻病毒的增值;
⑹支原体与圆环病毒合并感染可促进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的发生。从此看出圆环病毒感染是万病之源, 是危害养猪业最突出的问题。但往往被忽视。
4.2.3 免疫预防:圆环病毒灭活疫苗
仔猪:7~15日龄首免;30~35日龄二免;
妊娠母猪:产前30~35天免疫
种公猪:每年免疫2次。
猪病流行现状 篇2
AR: 传染性萎缩性鼻炎(萎鼻)APP: 传染性胸膜性肺炎(传胸)CT: 先天性震颤 CDCD: 初乳缺乏症 Cp: 猪衣原体 ES: 内毒素引起休克 Ery: 猪丹毒 ED: 大肠杆菌病 EC: 肠道病毒
FMD: 口蹄疫(五号病)HC: 猪瘟 Hps: 副嗜血杆菌 JE: 流行性乙型脑炎 Lister: 李氏杆菌病 Lepto: 钩端螺旋体病
MH(Mp): 支原体肺炎(气喘)OD: 水肿 PWT: 仔猪腹泻
PRRS: 繁殖与呼吸综合障碍症(蓝耳)PRV: 伪狂犬 PPV: 细小病毒 PRCV: 呼吸道冠状病毒 PCV2: 圆环2型病毒 PDE: 增生性肠炎
PMWS: 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 PDNS: 皮炎肾病综合症 PED: 流行性腹泻
PCV: 间质性肺炎与繁殖综合症 PSS: 猪应激综合症
PRDC: 出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炎呼吸道综合症 Pasteur: 猪肺疫 RV: 轮状病毒 Rr: 布氏杆菌病 SD: 猪痢疾 SVD: 水泡病 SVE: 水泡性疹 SC: 猪霍乱 SI: 流感 SS: 链球菌 Salm: 副伤寒 TGE: 传染性胃肠炎 TP: 弓形虫体病 TB: 结核病
一、常见禽病的英文缩写 AI: 禽流感 ACH: 禽衣原体 ATB: 结核
AVN: 鸡病毒性肾炎 ARI: 禽轮状病毒感染 APV: 禽肺病毒 AS: 腹水综合症
BLS: 大肝和大脾病
CRD: 慢呼败血
DVH: 鸭乙性肝炎
DVE: 鸭病毒性肠炎,又名鸭瘟(DP)
FC: 霍乱
FP、PX: 鸡痘 FT: 伤寒
HE: 火鸡出血性肠炎 HPS: 心包积水综合症
MG: 支原体
MS: 滑液囊支原体 ND: 新城疫 MD: 马立克
MM: 火鸡支原体 MP: 番鸭细小病毒
NE: 坏死性肠炎
PED: 大肠杆菌 PD: 白痢
PAV: 绿脓杆菌
RE: 网状内皮组织增殖
SDS: 肉鸡猝死综合症 SHS: 肿头综合症
TRT: 鸡鼻气管炎 TVP: 传染性腺胃炎
VA: 病毒性关节炎
ISS: 传染性发育综合症 IBH: 鸡包涵体肝炎
IA或CAA或CAVD: 传贫 IBD: 传染性法氏囊 IB: 传染性支气管炎 IC: 传染性鼻炎
二、常见猪病英文缩写
AR: 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PCP:传染性胸膜肺炎 APP: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Apx: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毒素 CT:(仔猪)先天性震颤 CDCD: 初乳缺乏症 Cp: 猪衣原体
ES: 内毒素引起休克 Ery: 猪丹毒
ED: 大肠杆菌病 EC: 肠道病毒
FMD: 口蹄疫(五号病)
HC: 猪瘟
Hps: 副嗜血杆菌
JE:日本乙型脑炎
Lister: 李氏杆菌病 Lepto: 钩端螺旋体病
MH(Mp): 支原体肺炎(气喘)M.hyo:猪霉形体肺炎病原
NE:坏死性肠炎
OGU:食道胃潰疡 OD: 水肿
PCS: 猪结肠螺旋体病 PWT: 仔猪腹泻
PWC:断奶后大肠杆菌病 PHE: 增生性出血性肠病 PNP: 增生性坏死性肺炎 PPE: 增生性肠炎 PED: 流行性腹泻 PCS: 猪结肠螺旋体病
PRRS:猪繁殖呼吸综合症(蓝耳)PRRS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 PRV: 伪狂犬 PPV: 细小病毒
PRCV: 呼吸道冠状病毒 PCV: 猪圆环病毒
PCV: 间质性肺炎与繁殖综合症 PCV-2:猪圆环病毒2型 PIS: 肠道螺旋体病
PMWS: 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 PDNS: 皮炎肾病综合症 PSS: 猪应激综合症
PRDC: 出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炎呼吸道综合症 Pasteur: 猪肺疫
RI:节段性回肠炎 RV: 轮状病毒 Rr: 布氏杆菌病
SD: 猪痢疾 SVD: 水泡病 SVE: 水泡性疹 SC: 猪霍乱 SI: 流感
SIV:猪流感病毒 SS: 链球菌 Salm: 副伤寒
猪病治疗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猪病诊断;疾病防控;兽药使用
1.疫病混合感染,诊断困难
养猪大多数为散养户居多,交叉感染较为严重,多病原混合感染已成为猪病发生的主要形式,使得临诊表现和病理变化不像单纯感染那么典型,如细菌与细菌、细菌与病毒、病毒与病毒或与寄生虫等。猪一旦发病,多为混合感染。多重感染带来的后果就是增加了诊断和防制的难度。同种治疗方法在单纯感染和混合感染病例上呈现出的疗效差异。原因在于细菌混合共存,其中一些细菌能抵御或破坏宿主的防御系统,使共生菌得到保护。更为重要的是混合感染常使抗生素活性受到干扰,体外药敏试验常不能反映出混合感染病灶中的实际情况,故增加了诊断难度。
对策:采用综合猪病诊断方法,拓宽疾病诊断思维。在掌握传统诊断方法同时,充分利用实验室诊断技术,进行常规细菌病和寄生虫病诊断,利用诊断试剂盒、胶体金试纸等进行快速检测。
2.免疫抑制病危害严重
免疫抑制是由于免疫系统受到损害,导致机体对疾病敏感性增强的一种免疫异常状态。引起免疫抑制的病因非传染性因子有霉菌毒素、营养缺乏(如微量元素、维生素等)、药物因素及应激因素等。传染性有猪圆环病毒、猪瘟病毒、猪细小病毒、伪狂犬病毒、猪蓝耳病病毒、猪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及弓形体等。免疫抑制因子因破坏机体免疫系统,导致机体暂时性或永久性的免疫应答紊乱,增加了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使得在治疗时,除应对因治疗外,提高机体免疫力也尤为重要。
对策:做好免疫抑制病的预防接种;禁喂发霉变质饲料,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如霉可吸等;使用免疫增效剂提高机体免疫力,如黄芪多糖、香菇多糖、灵芝多糖、党参多糖等;细胞因子制剂,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转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及胸腺肽,以及植物血凝素等。此外,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卫生消毒,减少应激,给猪只创造一个良好的小环境也是重要措施之一。
3.用药不当的影响
猪病诊断是基础,用药是关键,治疗是目的。药物是治疗疾病的武器,若用法不科学,既收不到良效,同时还会增加治疗难度。(1)给药途径不当。当前以“高热”为症侯群的猪病,发病后多减食或拒食,此时若以拌料方式给药,肯定达不到预期治疗效果,但若改为注射加饮水的方式,效果会更好。(2)疗程不够。有些人在治疗时,往往是病情稍好转即停止用药,导致有效浓度维持时间较短,治后又复发。同时还容易引起产生耐药性;(3)盲目联合用药。药物之间存在协同、拮抗等作用,配合得当增效,相反,降低疗效;(4)复合药物成分不明。有些兽药包装上标示的是:未知因子、增效因子、止咳因子、专利因子等,让人根本不清楚实际成分是什么。或是盲目相信业务员,或是完全看包装,导致药物重复使用,或该用的药物没有用;(5)使用假冒伪劣兽药、含量不足的兽药去治病。
对策:兽药使用要严格按照药物特性、作用机理、适应证、作用用途及禁忌证来选择,保证以合格的药物,合理的用药次数,充足的疗程,合理的配伍来治疗猪病,方能提高治疗效果。
4.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影响
目前,由于抗生素滥用,细菌耐药性越来越普遍。以猪链球菌为例,陈陆等(2005)对 22株河南省猪链球菌分离株的耐药性进行测定,发现河南省猪链球菌耐药性非常普遍,并且表现出多重耐药性。5耐及以上的耐药菌株有 17株,占77.3%。许力干等(2006)对32株猪链球菌广西分离株进行12种临床常用抗生素耐药性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区内猪链菌分离株耐药性非常普遍,而且耐药谱广,所有分离株对阿莫西林均具有耐药性,耐药率为100%;对强力霉素、壮观霉素、林可霉素、罗红霉素具有高度耐药性,耐药率分别为96%、89%、89%、84%,分离株对3种以上抗生素都具有耐药性,其中有3株对试验的12种抗生素都具有耐药性,表现为多重耐药性。耐药菌株的出现,使得我们在选择药物时变得十分茫然,疗效差不言而喻。
对策:有条件时,最好做药敏试验,在药敏结果的基础上合理选择药物,会大大提高治疗效果,防低治疗难度。无条件时,最好选择平时场内不常用或少用的药物,或注意各地对分离菌株所做的药敏试验。
5.猪病防治观念误区
猪传染病控制原则是: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防重于治,防治结合。其中预防是根本,治疗是在前期预防失败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补救措施。可是,许多人割裂了防治之间的关系和区别,认为传染病都是可以治疗的,把重点放在治疗上。当然,这与当前兽药夸大宣传有关,让人们产生该药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淡化了饲养管理、生物安全等综合措施。其实到目前为止,许多传染病、特别是病毒性传染病,是没有效治疗药物。
对策:树立正确的防疫意识,严格按照预防为主的方针来控制传染病,在做好饲养管理同时,可用疫苗免疫预防。同时,一旦发病后控制的原则应是:以保护假定健康猪为主,以密切观察、控制可疑猪为重点,以治疗病猪为关键。
6.细菌内毒素—猪病治疗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细菌内毒素是G-菌细胞壁上的特有结构,主要成分为脂多糖。当细菌死亡自溶或粘附在其他细胞时,才表现其毒性,为外源性致热原,可激活中性粒细胞等,使之释放出一种内源性热原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猪某些病原体,如多杀性巴氏杆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生脓放线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嗜血杆菌属、猪霍乱沙门氏菌等,在使用抗生素时会诱导革兰阴性菌释放大量的内毒素,细菌内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导致内毒素血症,表现机体发热、血压降低、休克、白细胞减少、出血倾向、肝脏损伤及心力衰竭等,很多严重疾病都直接或间接与细菌释放的内毒素有关。因此,治疗时应注意清除细菌产生的内毒素。
当前猪病的流行现状与防控措施 篇4
1.1 老病新发、新病不断出现, 危害日趋严重
1.1.1 猪群腹泻问题:
原发性肠道病原:TGEV、PEDV、RV、KOBU、NORO;继发性腹泻病原:HCV、PCV2、PRV。
1.1.2 猪伪狂犬病问题:
gC、gE等多抗原位点发生变异。
1.1.3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1型传染性胸膜肺炎;7型传染性胸膜肺炎。
1.2 免疫抑制病威胁加剧
1.2.1 免疫抑制疾病:
蓝耳病、圆环病毒病、附红细胞体病……, 破坏淋巴细胞, 降低免疫力, 使继发感染容易发生。
1.2.2 使用霉变饲料:
霉菌毒素、烟曲霉毒素、赤霉烯酮、呕吐毒素。
1.2.3 产生免疫抑制, 使猪群持续处于亚健康、威胁状态:
影响猪瘟、伪狂犬等疫苗的抗体水平, 继发感染呼吸系统疾病。
1.3 多病原间的混合感染、继发感染、协同感染越来越普遍
1.3.1 同种细菌、不同血清型之间:
副猪嗜血杆菌 (1、4、5、10、13、14、未定型) ;链球菌 (2、1、7、未定型) 。
1.3.2 病原之间:
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蓝耳病毒-圆环病毒;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巴氏杆菌。
1.3.3 细菌-病毒-寄生虫:
圆环病毒+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蓝耳病毒+副猪嗜血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链球菌;蓝耳病毒+圆环病毒+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
1.4 常在菌、长发病, 细菌性疫病在猪群发病, 致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副猪嗜血杆菌、猪链球菌、大肠杆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传染性胸膜炎、多杀性巴氏杆菌、猪肺炎支原体。
1.5 细菌耐药性日趋严重, 引发公共卫生问题备受关注
1.5.1
过分依赖药物, 全程滥用抗生素保健、治疗。
1.5.2
分离致病菌耐药谱广, 无药可治。
1.5.3
应加大生物防控的力度 (疫苗、微生态制剂、溶菌酶、抗菌肽) 。
1.6 猪群疫病综合防控监测措施不配套, 应走绿色、健康、生态养猪之路
1.6.1
种猪终生带毒、不能康复 (猪瘟、伪狂犬、蓝耳、圆环)
1.6.2
综合免疫程序不完善
1.6.3
净化之路
1.6.4
抗病育种之路
1.6.5
少打针、少用药、环境友好、绿色、健康生态之路
2 当前猪病的临床表现形式
规模化猪场, 呈现的现状
2.1
产房仔猪发生腹泻, 死亡率高
2.2
怀孕中后期母猪流产, 产房仔猪暴发伪狂犬病
2.3
妊娠中前期母猪流产率高
2.4
保育猪发生消瘦、咳嗽、喘气、肿腿, 多系统衰竭综合征
2.5
五号病突袭, 防不胜防
3 实验室监测与检测
影响当前养猪业的五大症候群
3.1
母猪繁殖障碍问题:妊娠前期;妊娠中后期;弱仔
3.2
产房新生仔猪腹泻问题:产房1周内;断奶转群
3.3
保育猪呼吸道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问题:40~50日龄
3.4
育肥猪 (后备母猪) 呼吸道问题:80~150日龄
3.5
莫名发热阶段:20天、40天和80天
4 当前临床常见疫病流行与防控
4.1 猪圆环病毒病的流行与防控
4.1.1 猪圆环病毒相关疾病
种猪繁殖障碍、新生仔猪先天性振颤、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呼吸系统综合征、育肥猪的增生性肠炎、猪皮炎与肾病综合征等。
4.1.2 临床症状
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皮炎与肾病综合征、繁殖障碍、先天性振颤等。
4.1.3 鉴定猪圆环病毒
分为PCV1和PCV2型等。是目前发现最小的脊椎动物病毒。与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等属于一个环状病毒属。PCV1广泛存在于猪体内, 但无致病性;PCV2有致病性, 广泛存在于猪体内多个组织。
4.1.4 猪圆环病毒的传染性与传播途径
带毒公猪的精液、病猪的粪尿能排毒、也有鼻腔排毒的报道、垂直传播 (繁殖障碍病) 、血清中也可检测到病毒。
4.1.5 猪圆环病毒2型灭活苗
后备母猪配种前3周、6周免疫;经产母猪产期5~7周首免;仔猪14~28天免疫一次。抗原谱广, 抗原滴度高, 需免疫一次, 就可激发机体4个月的持久保护。
4.2 猪伪狂犬病的流行与防控
近两年在免疫猪群中发生的流产、弱仔或产下仔猪出现神经症状后死亡等, 这些可能是由一种抗原性发生重大变异的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 变异的伪狂犬病病毒并没有出现毒力增强, 只是抗原性发生了显著性的改变, 现用的疫苗免疫不能产生足够交叉保护, 因而免疫猪群仍会发病。
4.2.1 防控伪狂犬病的难点和思路
难点:一旦感染, 终身感染;血清抗体不能完全中和病毒;疱疹病毒主要依赖机体活疫苗, 产生细胞免疫, 但当前没有评估细胞免疫的方法。
思路:净化猪群;最好将新毒株研制成疫苗, 防控新流行猪伪狂犬病;用同源性高的地方毒株;用活疫苗产生细胞免疫。
4.2.2 加强免疫程序
种猪:紧急普免伪狂犬活疫苗HB-98株2头份;产前30天免疫Ea株灭活疫苗。
新生仔猪:改滴鼻为肌肉注射伪狂犬活疫苗HB-98株1头份。
防治猪病的生物安全体系 篇5
近年来,生物学安全这一新概念已受到养殖业生产者的高度重视。一般认为,生物安全措施可以看作是传统的综合防治或兽医卫生措施在集约化生产条件下的发展,其总的目标是保持畜群的高生产性能,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针对疫病发生的三个基本要素,即病原体、易感动物和环境之间的复杂联系和相互作用,通过完善养殖场舍工艺设计,建立对动物健康有利的生态环境,以改善环境、营养和管理措施,使动物体质加强,以有利于免疫效果。通过全员防疫、全面监测来加强安全管理系统。在整个生产系统和生产过程中贯彻生物安全措施,从而防止在集约化条件下饲养时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防治猪病的生物安全体系是指在商品化肉猪生产企业中建立和保持猪群高度健康的一种体系。在“全进全出”的猪场,首先要控制呼吸系疾病,制定相应的安全体系:
保证每头猪拥有不少于3M3的空间,地面积不少于0.75m2,躺卧处空气流速不超过0.4m/s,猪舍内不应有1m/s的干冷气流,空气中NH3浓度应低于10×10-6,CO2低于1500×10-6,湿度为50%~80%。②仔猪在40日龄以内,温度应高于19℃,昼夜温差不大于6℃,如不控制通风和温度,仅在常温下饲养,则猪群不能健康生长。③在两批猪饲养间隔期对猪舍进行彻底清扫、消毒;不要不间断地饲养猪群,一般空舍3天以上。④饲养密度和猪舍均不宜过大,容纳100头的猪舍中发生呼吸困难的猪比容纳200~300头的猪舍要少得多。猪舍中猪的数量越多,受微生物感染的机会越多,对应激的抵抗力越低。⑤要把不同来源、不同年龄的猪分开饲养。⑥危险因素法的应用,是预防医学的一大进展。如果那些危险因素超过正常指标(如上述各方面),在引起临床症状之前就能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
“三椒”治猪病有奇效 篇6
1. 花椒治猪病验方 ①猪水肿病。花椒15克、艾叶15克、大蒜几瓣,煎水洗患部,洗后涂消炎药膏,每天2次,连用5~7天。②猪蛔虫。花椒200克、麻油100克,先将油入锅内煮,加入花椒,待花椒熬裂煮酥,取药渣候温一次喂服,适用于蛔虫肠梗塞。③猪疥癣。花椒15克、硫磺15克、大麻油(热)125毫升,调匀擦患部,每天2次,连用3~5天。④猪湿疹。花椒、艾叶、白矾、食盐、大葱各适量,煎水洗患处,每天2次,连用3~5天。⑤猪感冒。取花椒适量,微炒研末,在病猪尾尖上割一小口,把花椒末填入小口里,外用布包住。⑥猪膀胱炎。把花椒30克、醋柴胡30克、黄芩20克、车前草30克,混合研为粉末,开水冲调,分早、晚2次灌服,连用3~5天。⑦肌肉风湿。取花椒、大葱、生姜、艾蒿叶各等量,混合煮沸后取其汁,趁温热擦洗病猪的患处,每天2次,连用5~7天。
2. 胡椒治猪病验方 ①仔猪白痢。胡椒50克,研末拌料喂母猪,每次25克。②猪睾丸炎。胡椒15克、生姜20克、鲜地滑皮100克、向日葵盘1个、老韭菜500克,共同捣碎,加蜂蜜或香油调敷肿部,每天1次,连用5~7天。
3. 辣椒治猪病验方 ①猪尿闭。红辣椒1个,去尖放入病猪阴道口部,公畜涂抹阴茎头部,30多分钟后立即排尿。②猪创伤。辣椒末、精盐末各适量,混匀,每日用消毒水洗净创腔后撒1次。③猪流感。辣椒末0.5克、滑石粉0.3克,混合均匀后吹入猪鼻孔内,每天2次,连用3~5天。
猪病流行特点及防治对策 篇7
近年来,由于欠发达地区在生猪引种,猪苗及其农产品流通渠道增多,有的猪场严重污染,或外购猪源没有严格检疫,致使养猪生产中传染病时有发生,大都是混合感染,给防治工作增加了难度[1]。
1 猪病流行特点
1.1 新的猪病不断出现
新病发生的原因很多,如国内种猪、仔猪流通频繁,从国外引进良种猪增加,地方卫生防疫、诊断和监测不到位,致使许多新的疾病不断出现。如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症(PRRS)和猪圆环病(PCV-2),有的养猪场是2种或3种病综合感染,严重影响生猪产业发展。同时,猪病又出现新的趋势:皮炎肾病综合症越来越严重、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不断出现、猪瘟免疫失败频频发生等,这些继发性感染和混合感染越来越复杂,给猪病防治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1.2 病毒性疾病成为传染病的主体
病毒性疾病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病毒变异快;二是缺乏特异性的治疗药物[2];三是难以诊断和防治;四是诊断试剂盒和疫苗的研究远远滞后,这几年病毒性传染病对于猪群的危害逐渐显现出来。如病素为“A”,我国命名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这种病毒最先在美国和墨西哥暴发的新型流感疫情,研究表明由猪流感病毒演变而来的,包括人流感、禽流感和猪流感,它是一种新型猪流感病毒;还有如圆环病毒2型引起的仔猪衰竭综合症,这种病毒传播快、流行广,对于猪群产生了极大的危害。
1.3 非典型病例增多
随着药物预防水平和猪场管理水平的提高,有些传统的疾病由急性逐渐变化为非典型或温和型。究其原因,可能多种病原体在繁衍过程中发生了变异,如口蹄疫、猪瘟病等疾病在临床症状、流行特点和病理变化发生了非典型性变化。
1.4 免疫抑制疾病危害加重
引起免疫抑制疾病有2种因素:一是免疫抑制;二是免疫刺激,当前主要为SIV、PRV、PRRS、PCV-2等病毒传染病,尤其是以蓝耳病(PRRS)、圆环病(PCV-2)为主,这2种使感染猪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受到抑制。所谓免疫抑制,对低致病性或减弱毒疫苗的微生物可以引起疾病复发,对于疫苗接种或治疗没有免疫效果;所谓免疫刺激就是免疫佐剂或注射疫苗激发圆环病。蓝耳病是猪场防疫的主要疾病,但是蓝耳病毒的发生检出率仍然较高,也不会出现高死亡率[3]。
1.5 呼吸性疾病和繁殖性疾病日趋严重
当前,呼吸性疾病已经成为养猪的主要疾病,发病率较高,达到50%~70%,死亡率在5%~10%。呼吸性疾病有许多种类,既有原发性感染,又有细菌性和病毒性。如猪伪狂犬病病毒、猪肺炎支原体、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猪瘟病毒和猪圆环病毒2型等;也可以是继发性感染,如猪沙门氏菌、猪多杀性巴氏杆菌、副猪嗜血性杆菌等。猪繁殖性传染疾病有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猪瘟、猪繁殖和呼吸综合症、猪流感和猪布氏杆菌、猪细小病毒病等。如猪细小病毒病感染了母猪,将会遭成大批母猪发生流产,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猪附红细胞体病和猪圆环病毒2型导致繁殖障碍也比较普遍,如果发生几种病毒同时感染,母猪就会产死猪、弱猪,也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损失。
2 猪病防治对策
2.1 严格引种
对于规模化养猪场,坚持自繁自养,必须引种时,加强对引种严格检疫,控制种猪的来源,同时控制猪无序流动,减少传染性疾病的蔓延和传播。另外,对于养殖场需要定期对病原体和抗体进行检测,一旦发生传染性疾病,需要立即上报当地有关部门[4]。
2.2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是防止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根据猪不同的性别、年龄和抗体监测水平,修订不同的免疫程序;同时,对于公猪、母猪、空怀母猪和怀孕母猪,使用疫苗的种类、注射方法和注射部位都是不同的。另外,优先选用具有批准文号的疫苗,杜绝“三无”产品,认真检查疫苗的包装是否符合要求,2次疫苗的间隔时间要以21 d左右为准。
2.3 加强猪场管理
要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秋、冬季注意保暖防寒,夏季注意散热和通风。在给猪群进行清扫、转群和换料时,做到精细管理。对猪舍温度、湿度进行控制,减少不良应激,保持猪舍卫生清洁,从而降低发病率。
2.4 不断完善动物防疫体系
首先不断完善基层防疫队伍建设,提高基层防疫员的业务素质,充实基层防疫员的数量;其次增加诊断和检测设备和仪器,进一步完善动物防疫体系;第三加大兽药市场整顿,从兽药市场和市场流通2个环节入手,规范兽药市场秩序。
摘要:猪病是制约我国养殖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从5个方面对猪病流行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治对策,以供广大养猪者参考。
关键词:猪病,流行特点,防治对策
参考文献
[1]邹建煌,胡荣青,付海玲,等.浅析当前猪病流行特点与防治对策[J].养殖与饲料,2008(7):106-107.
[2]王强,张明明,李立虎.我国猪病流行现状及其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381-18383.
[3]马慧玲,王金亮,耿国芹,等.当前猪病流行特点与防控对策建议[J].中国畜禽种业,2012(10):15-16.
猪病流行现状 篇8
1 陕西省猪病流行现状
1.1 发病情况
据陕西全省10市重点猪病门诊不完全统计,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全省共有351个规模养猪场、户诊断猪病。其中以关中地区为主。送检场、户共存栏猪35 935头,其中发病7 766头,死亡3 277头,发病率为21.61%,死亡率为9.12%,病死率为42.20%。发生的猪病主要有:链球菌病、猪瘟、附红细胞体、大肠杆菌病、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病、副猪嗜血杆菌、喘气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15种,给养殖场、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2 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
发病猪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烧, 体温达40~42℃, 多数伴有呼吸症状;部分病猪皮肤发红、有出血点, 耳端、四肢皮肤发紫或有紫斑;消瘦, 拉稀或球状干粪。剖检可见大部分病猪肺脏出血、肿胀、实变或肉样变, 伴有肺炎症状;肝脏变硬, 色暗;脾脏肿大, 有坏死或梗死灶;肾脏肿大, 多有出血点, 皮质和髓质出血;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 呈大理石样变化。
1.3 流行特点
发病种类以猪瘟、猪链球菌、附红细胞体、猪伪狂犬病等为主;发病日龄以1月龄左右的断奶仔猪为主,3月龄以上的猪较少发病;陕西省猪病总体呈由东向西流行态势,在关中部分地区呈现区域性流行。发病规律以每年11月份至次年3月份为猪病高发期,主要表现为呼吸系统症状;其中猪瘟等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猪病病程较长,猪群发病持续1月左右。免疫情况:送检病猪均按程序免疫了口蹄疫、猪瘟疫苗,大部分免疫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等疫苗,而猪圆环病毒病、猪流感、附红细胞体、猪弓形体病等均未免疫。
1.4 发病特点
1.4.1 传染性疫病仍然是最重要的威胁:
传统饲养方式规模小,密度低,疫病的传播受到一定限制,如能及时采取措施,疫情就可尽快扑灭。随着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一旦疫病侵入,就会很快波及全群,引起暴发性流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调查表明,传染性疾病占整个猪病的80%以上。因此,防制动物传染性疾病是动物疫病防制的主要内容。
1.4.2 非典型病例和混合感染增多:
近年来,陕西省动物疫病在临床上出现了新的态势,发病年龄趋向幼龄化,如猪瘟,断乳前后仔猪和架子猪多发,肥猪和种猪不发病或较少发病。疫病症状趋向非典型化,疫病流行趋势出现点状暴发、局部流行。这与陕西省大部分动物养殖场、户坚持预防为主方针,开展高密度免疫,提高动物群体免疫应答,增强动物保护力密切相关。其次疫病在流行过程中,病原发生多次变异,出现菌 (毒) 株毒力减弱现象,加之动物具有相应免疫力等有关。另外,目前动物发生传染病为多病原混合感染,单一病原感染较少见。如猪瘟与猪链球菌病,猪链球菌病与伪狂犬病或附红细胞体等混合感染。这种多病原的混合感染,给诊断和防治工作带来困难,要求诊断分清主次,采取临床诊断与实验室检验相结合的方法作出正确诊断,以便尽快采取措施控制疫病。
1.4.3 细菌性传染病的危害加大:
由于集约化饲养,一些动物养殖场的管理不善,环境卫生较差,细菌性疾病如链球菌病、大肠杆菌病、梭菌病等有所增多。加之在防治工作中单一、长期盲目用药或滥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使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另外,在饲料中大量、长期添加抗生素,也是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因素之一。这不仅增加治疗成本,加大投入,而且有可能出现药品残留,威胁食品安全。
1.4.4 老病重新抬头,新发病种类增多: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地区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和广泛,畜产品的调运也随之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进出口或市场检疫把关不严或诊断手段落后尚未将某些疫病检出,就会使疫病传入而在不同地区流行,或一些原已控制的疫病又重新抬头。如猪伪狂犬病、猪链球菌病、猪瘟、圆环病毒病等都给我省养猪业造成严重危害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
1.4.5 饲养管理水平较低,疫病发生的潜在危险增大:
据调查,饲养管理水平较低的中小场、户普遍存在着设施简陋、卫生条件恶劣,通风不良,饲养密度大,饲料单一,防疫意识淡薄,导致饲料报酬低,饲养周期长,个体免疫力低,经济效益差等,一旦发生疾病,很快蔓延全群,造成毁灭性打击。
2 陕西省猪病难以有效控制的原因
分析表明,陕西省动物疫病难以有效控制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2.1 防控手段落后,兽医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近年来陕西省、市、县均成立了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也投入了大量资金购置了部分仪器设备,但因改革时各市县对原实验室进行了重新调整,市、县疫控中心实验设施设备严重不足,不符合生物安全要求,陕西省市县,尤其是市级防控手段难以适应猪病诊断检测的需要。加之全省动物防治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对一些重大动物疫病的流行、病原变异规律未能充分掌握,动物疫病发生时,不能及时、准确诊断,延误了疫病的最佳控制时机,导致猪病扩大蔓延。
2.2 小型分散饲养的现状难以有效防控动物疫病
目前陕西省动物养殖现状以小型、分散饲养为主,饲养管理水平低,环境卫生较差,防疫意识淡薄,一旦发病,很快蔓延全群,造成毁灭性打击。
2.3 疫苗质量不稳定、使用不当是当前猪病难以控制的原因之一
据调查,我国目前市售的猪瘟疫苗有5种之多,市售价格高低不一;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有2种,且其生产毒株有3种,同种疫苗生产厂家多达10个以上。当前我国猪用疫苗的生产厂家很多,但其生产设备,技术力量,生产工艺水平等不同的厂家,差别加大。资料显示我国疫苗的合格率仅为87.6%。临床应用效果表明,各厂家生产的疫苗质量是否稳定值得商榷。调查发现,近年猪瘟疫苗对猪的保护力变差了,即使加大剂量免疫,也不能有效控制猪瘟的发生。专家认为,可能与制苗使用的牛睾丸细胞污染粘膜病毒或制苗用兔感染猪瘟强毒有关;二是不合理的免疫程序和不合理的疫苗使用也是造成目前我省动物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据调查,一些养殖户常听信传言,采用不合理的免疫程序,错误地认为疫苗用量大效果好,结果事与愿违,造成免疫失败,引起发病。
2.4 环境污染严重,病毒变异或毒力增强,也是猪病难以控制的原因之一
现在的养殖多数以养殖小区的形式出现,观念落后,病死动物乱扔,没有严格的消毒措施。在这样的环境中动物的免疫应答不良,对于野毒的侵袭就需要更高的抗体水平,加之病毒变异或毒力增强,更增加了防治的难度。抗体水平的高低在疫病控制中起主要的作用,但不是万能的。因为免疫只能降低疫病感染的几率,并不能保证不发病。
2.5 盲目用药,导致动物中毒或耐药
陕西省整体养殖水平较低,有病乱求医,滥用抗生素,或在饲料中大量、长期添加抗生素,其危害:一是导致多重耐药性菌株产生;二是造成药物中毒;三是出现药物残留,威胁食品安全。
2.6 免疫、检疫工作不到位
一是盲目引种,这是造成动物疫病难以控制的原因之一。随着集约化与规模化养殖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动物及其产品流通渠道的增多,一些养殖户为了追求养殖效益,不坚持自繁自养,未经实地考察和检疫,长途贩运或盲目从市场购畜,为动物疫病的传播扩散提供了条件;二是检疫措施不力,工作不到位,造成病猪因流通渠道感染而发病;三是猪 (群) 免疫密度低或免疫程序不当,造成猪群免疫水平低下,不能抵抗强毒 (菌) 感染。加之饲养管理不善等因素影响,一旦发生疫病,容易造成暴发流行。
2.7 先进的兽医科学技术得不到及时推广应用
与发达地区相比,陕西省兽医科学技术相关成果转化率低,贡献率低。对一些重大疫病的流行规律、病原变异规律未能充分掌握。当前临床上发现的一些猪病病原体的型别增多,毒力增强或减弱,使原有的旧病常以新的表现形式出现;如过去的典型猪瘟较为少见,而非典型猪瘟常有发生,猪链球菌病的病原原来以C群兽疫链球菌为主,近年发现2型链球菌对猪的危害增大,而且感染人类,引起死亡病例。加之兽药市场混乱,管理体制不顺,粗制滥造现象普遍存在,随意诊病开方用药,导致药物疗效不佳和耐药菌株出现,增加了防治的难度。
3 今后陕西省猪病防控的对策
3.1 加强科学研究,制定科学可行的综合免疫程序
针对陕西省猪病防疫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积极组织专家,专题研究,及时发现和解决动物防疫中出现的新问题,同时要加强免疫技术研究,积极探索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联合免疫可行性,并根据试验研究结果,为基层推荐优质、高效疫苗,修改、调整、完善现行免疫程序,制定科学、可行、适合全省基层实际的综合免疫程序,降低基层防疫难度。
3.2 筛选优质高效疫苗,减少免疫反应,提高免疫效果
目前要从生产与流通环节两个方面严格整顿兽药市场,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查处无批准文号、无GMP生产厂家、无兽药标准的假兽药与生产单位,整顿规范兽药市场秩序,依据国家颁发的《兽药管理条例》,从严从快处罚,改变兽药市场经营混乱的状况,让养殖户用上国家推荐的优质、放心疫(菌)苗,减少免疫反应,确保免疫效果。同时要加强对免疫环节监督管理,认真组织做好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的检查,统筹兼顾,全面落实免疫措施,确保免疫效果。
3.3 加强疫病监测,提高防疫效果
动物疫病监测诊断工作是动物疫病防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疫情认定和预测预警工作的基础,动物疫病监测诊断准确与否事关防控工作的成败。开展疫情监测工作,既要做好动物疫病病原监测,又要加强免疫抗体水平监测。通过病原监测及时掌握猪场动物疫病的流行动态,积极淘汰带毒种猪,逐步培育健康猪群。通过免疫抗体监测,科学、客观衡量免疫效果。同时要加强对监测信息的运用,及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估,提供预警信息,提出防控建议,切实提高全省动物防疫水平。
3.4 加强管理,建立健全猪场生物安全体系
预防动物疫病,关键是要做到健康养殖,健康养殖是预防动物疫病的第一道屏障和最重要的环节。要大力推行“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实行封闭式管理,按照《动物防疫法》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坚持“养重于防, 防重于治, 养防结合, 综合防治”的防控原则, 加强猪场、户生物安全体系建设, 规范猪群排泄物、分泌物、污水处理, 严格引种, 不断提高规模养殖场的饲养管理水平和防疫技术水平, 全方位推进养猪场、户生物安全体系建设, 确保动物食品卫生与人类健康的安全。
3.5 加强动物诊疗管理, 构建或完善兽医诊疗体系
当前陕西省执业兽医和乡村兽医业务素质大部分还较低, 存在诊断病因的手段落后、认病不清、用药混乱等问题, 特别是饲料厂、兽药厂售后服务人员, 有时为了销售自已的产品, 误导养殖户用药。建议:一是要加强对饲料厂和兽药厂售后服务人员的管理, 加大对执业兽医和乡村兽医的培训, 经考核合格后, 再发放行医证, 规范行医行为;二是按照畜种分布或地理位置不同, 在全省不同区域设立具有一定特色或功能兽医诊疗机构, 探索新形势、新条件下动物诊疗机构设置、布局的新模式, 构建或完善我省兽医诊疗体系, 加强动物疫病防治研究, 解决动物疫病防治难点问题。
3.6 加强培训,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防疫队伍
猪病的流行状况与防控对策 篇9
1 流行状况
1.1 猪口蹄疫
主要为O型, 部分出现O型与亚洲I型混合感染。由于口蹄疫病毒型之间无免疫交叉反应, 同型口蹄疫不同血清型毒株之间, 抗原性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免疫交叉保护力低, 应引起高度重视。
1.2 高致病性蓝耳病
病毒变异快, 疫苗产生免疫滞缓, 病毒抗体依赖性强, 易出现免疫抑制, 具备超强的逃避或调控机体免疫监视的能力, 使病毒在猪群中长期存在, 带毒达2~3年之久, 呈持续性感染, 长期向外排毒, 难于根除, 同源性疫苗免疫力比异源性疫苗的的免疫力要高。
1.3 猪瘟
种猪带毒较多, 妊娠母猪带毒将成为传播猪瘟的主要传染源, 还有母猪隐性感染病毒可传给仔猪, 引起先天性感染, 通过流通与交易造成传播。
1.4 圆环病毒2型感染
能持续感染与免疫抑制, 引发新生仔猪先天性震颤、腹泻、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增生性坏死性肺炎、育肥猪皮炎与肾病综合征、呼吸道综合征及繁殖障碍等多种疾病, 多与蓝耳病、猪瘟或其它病原混合感染。
1.5 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病毒
通过不同的受体进入猪的细胞内, 在猪体内复制病毒, 通过基因重组, 产生新的流感病毒, 是流感病毒的“混合器”、“加工厂”。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常与蓝耳病、猪瘟、伪猪犬病混合感染, 并继发多种经呼吸道感染的细菌, 如多杀性巴氏杆菌、支原体、传染性胸膜肺炎, 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大肠杆菌等。
1.6 猪伪狂犬病
常年散发, 免疫接种不好的猪群母源抗体水平低, 常引发哺乳仔猪发病, 生产的猪不发情, 屡配不孕, 返情率高, 种公猪失去配种能力, 精液质量差。猪只感染后终身带毒并向外排毒。1.7高致病性大肠杆菌病可诱发多种细菌病发生, 夏秋季节多继发链球菌病, 附红细胞体病、副猪嗜血杆菌病、弓形体病、沙门氏菌病等;冬季与早春季节多见, 副猪嗜血杆菌病、猪肺疫、喘气病、传染性胸膜肺炎、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对多种抗生素有极强的耐药性。
1.8 副猪嗜血杆菌病
存在广泛, 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多呈地方性流行, 主要危害2~4周龄猪。由于猪场管理水平低, 各种应激因素存在、饲养环境污染、空气不流通、喂霉变饲料或发生其他传染时可诱发本病, 多与喘气病、猪肺疫混合感染。
2 防控对策
2.1 加强饲养管理
(1) 管理好饲养人员, 加强学习, 组织培训, 经常消毒, 不串舍, 做好免疫工作。
(2) 管好猪群, 猪要分舍饲养, 建立制度, 采用全进全出制养猪。
(3) 管好环境, 消除污物、杂物、污水, 定期消毒, 经常清扫。
2.2 保证猪舍温度、湿度与饲养密度, 保持猪舍干燥, 清洁保持猪舍常年通风与空气自然流动。
2.3 做好定期消毒, 定期驱虫, 定期杀虫, 定期免疫监测与疫病监控。猪场内不能混养其他动物。
2.4 严禁饲喂霉变饲料。
2.5 合理科学使用抗生素, 防止产生免疫抑制, 不
近期陕西猪病流行情况分析 篇10
1 发病情况
发病区域广, 尤其养猪集中区域和养猪事业较发达的区域尤为严重, 陕西省西安周边的临潼区、长安区、户县、周至县, 咸阳和西安的交界区域, 武功县、兴平市、宝鸡市陈仓区、扶风县、岐山县、渭南市的临渭区、富平县发病较为严重, 像临潼区、长安区的郭杜镇、扶风县的杏林镇、户县的祖庵蒋村一带由于疫情的影响, 生猪存栏急剧下降70%以上, 有的区域甚至全军覆没;武功县、扶风县、杨凌区、长安区、临潼区的几个千头猪场都先后发病后全部淘汰, 可谓是死猪尸体遍地都是, 一片狼藉, 惨不忍睹。
发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临床症状以高热为主, 发病猪的体温通常在41~42℃, 呈稽留热;猪群慢食明显, 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 部分猪只鼻腔流出清淡鼻液;发热三天后出现耳朵、后臀和颌下部发绀症状。大部分猪只有毛囊渗血现象, 以脊椎部为主, 乳头可挤出血样液体, 泪液有红染现象。剖检症状主要表现为间质性肺炎;心肌有出血现象, 柔软无力, 静脉都有阻塞现象;肾脏紫红色、有出血点;肝脏土黄色, 轻度肿大, 胆囊充盈, 胆汁粘稠, 颜色变黄;膀胱有点状或弥漫性出血;肠道中充满气体, 部分猪只小肠粘膜脱落。
用药效果不明显, 包括现在市场上的一些生物制剂如植物血凝素、干扰素和排异肽, 打针后死亡率激增, 增加了客户的负担。
死亡率高, 以中大猪死亡为主, 主要死亡表现在30kg以上猪群, 死亡速度快, 大部分猪群在慢食后第二天就会出现集中死亡。
部分母猪饲养场出现母猪流产和产死胎现象, 母猪死亡率不高。
使用全价颗粒料的用户发病率明显低于使用浓缩料和预混料的客户, 这可能是全价颗粒料添加了足量的脱霉剂和防霉剂、玉米选用较好质量且通过高温制粒后, 把玉米中的霉菌毒素得到有效控制的原因。
2 发病原因分析
2009年冬季长达三个月没有雨水, 气候干燥, 气温偏低;大部分肥育猪场猪舍简陋, 保温条件极差, 通风措施不得力造成猪舍空气污浊, 使猪群应激增大, 抵抗力降低。给猪群的疫病流行创造了良好条件。
猪群的普通风寒感冒和流感的发病频繁, 喘气病和圆环病毒病这两个规模化猪场发病的幕后元凶的高发和肆虐都给疾病的大规模流行提供了诱因。
消毒和防疫措施不到位, 2009年生猪价格的长期低迷使养殖户减少猪群的消毒和防疫的投入, 尤其猪瘟和蓝耳病的防疫效果的不确实, 蓝耳病疫苗的保护率偏低, 使温和型猪瘟和蓝耳病的潜在发病时有发生, 造成猪群的免疫系统和免疫机能得不到有效保证, 给混合感染提供了可乘之机。
霉变玉米的长期使用造成猪群的免疫系统破坏严重、免疫力低下, 尤其肥育猪群养殖户在玉米采购时把关不严, 而2009年的玉米在成熟和收获季节因雨水较多, 霉变程度在5~20%, 长期使用而不添加防霉剂和脱霉剂, 使霉菌毒素在猪只体内累积是造成重大猪发病率高的一个主要原因。
不规范的治疗措施和随意加大用药剂量的不科学的治疗方案, 造成猪群交叉感染和药物中毒现象是引起猪群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原因。大部分猪场猪群发病后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确诊, 而是到兽药销售门市去根据兽药销售人员的推荐盲目用药, 有时一只猪一天要进行治疗性注射3~5针、十几种药, 使本来就发病的猪全天处于一种强应激状态下, 使抵抗力快速降低。过多的药物不能实现科学配伍, 在猪只体内发生拮抗和反应, 有的更引起药物中毒, 造成猪只在用药后死亡增加。兽药销售人员由于利益的驱使, 在推荐兽药时都给客户建议倍量或几倍量的使用量, 尤其解热药, 在超量使用后使病猪的体温从高热一下子降到38℃或37℃以下甚至更低, 使猪完全丧失抵抗力, 只有死路一条。在多只猪发病进行注射治疗时, 不能做到一只猪一个针头或对针头进行有效消毒, 造成交叉感染, 尤其在有附红细胞体感染的猪群中交叉感染发生率更高。治疗方案的频繁更换和调整使药物的有效性不能充分有效的发挥, 就是治好了也不知道是何药起了作用, 增加了治疗成本。
大部分客户只注重发病猪的治疗, 而不注意进行全群性的预防加药, 不注重发病猪的隔离和消毒, 造成群发病感染速度加快和加重。
对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工作做得不到位, 大部分病死猪不是进行深埋或火化处理, 而是低价卖给一些不法商贩进行屠宰, 致使病猪肉流入市场, 所以加快了猪病的传染和大面积远距离的扩散, 使更多的养殖户受灾。
多病原的混合感染增加了疫病的复杂性, 给疫病的快速确诊和有效治疗方案的制定带来极大的困难。
兽医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够, 基层兽医部门人才和技术的匮乏, 不能有效地帮养殖户进行疫病的确诊和有效的指导预防和治疗, 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3 病原的检测
通过对临潼区、长安区、杨凌区、扶风县等地送检和发病猪场采集的40份病料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传染病实验室进行病原检测, 其结果见表1。
混合感染情况如下:
圆环病毒病+猪瘟+蓝耳病+猪流感13例占30.25%
圆环病毒+猪瘟10例占25%
圆环病毒+蓝耳病6例占15%
猪瘟+蓝耳病11例占27.5%
猪瘟+圆环病毒+传染性胸膜肺炎5例占12.5%
猪瘟+附红细胞体病6例占15%
附红细胞体病+圆环病毒病5例占12.5%
猪流感+附红细胞体病7例占17.5%
猪流感+链球菌5例占12.5%
从上述的检测结果可以看出, 近期流行的猪病疫情主要以圆环病毒病和猪瘟、猪蓝耳病以及猪流感以及附红细胞体病等病的混合感染为主, 部分地区的猪场中有传染性胸膜肺炎和副猪嗜血杆菌的感染。圆环病毒、猪蓝耳病病毒、霉菌毒素能破坏猪的免疫系统、使猪群的免疫力降低, 造成免疫抑制, 使猪瘟疫苗和其他一些疫苗免疫后的抗体水平产生受阻, 不能达到有效的保护力, 所以造成病毒性疾病混合感染和发病率增高, 发病后用药效果不明显导致死亡率升高。寒冷气候应激造成猪群流感和风寒感冒感染的机会增加, 造成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等细菌病侵袭的机会增加。
4防治措施
改善猪舍环境, 加强保温措施, 降低猪舍的昼夜温差, 使昼夜温差保证在5℃以内, 通风时尽量采取负压通风, 绝对禁止猪舍有贼风, 减少猪群风寒感冒的发生几率;使猪群的环境应激降到最低, 以保证猪群良好的抵抗力。
严格进行玉米采购把关工作, 坚决杜绝霉变玉米的收购和使用, 坚持在饲料中添加质量可靠的防霉剂和脱霉剂, 最大限度的降低霉菌毒素对猪群的危害。
定期在饲料中添加中药荆防败毒散、黄芪多糖、VC等有助于猪群抵抗力提高的药物, 添加土霉素或多西环素、支原净等广谱抗生素, 减少细菌性病和支原体的侵袭, 适量添加阿散酸或洛克沙生等制剂, 减少附红细胞体的感染和发病。
做好免疫工作, 尤其是猪瘟, 应该选用脾淋源的猪瘟疫苗, 小猪2头份, 中大猪4头份, 蓝耳病最好选用弱毒苗和灭活苗相结合的免疫方案, 灭活苗做好选用哈兽研的高致病性蓝耳病疫苗。疫苗免疫后应定期进行抗体水平监测, 以保证疫苗的有效保护力。发病猪群一般不要进行紧急接种, 避免接种时引起交叉感染。
对发病猪要做好隔离工作, 发病猪场应做好消毒工作, 消毒剂最好选用碘制剂, 对病死猪要进行严格的无害化处理, 严格杜绝病死猪流入市场和随意丢弃, 以防疫情扩散。
马齿苋治猪病妙方 篇11
1.猪肺疫 马齿苋、大青叶各30克,半边莲25克,紫花地丁18克,捣烂榨汁喂服。
2.仔猪副伤寒 ①马齿苋、鲜枫叶各60克,鲜松针30克,取一半水煎,一半加水捣汁,两液混合,每天喂服2~3次,连喂3~4天。②马齿苋45克,鲜竹叶40克,车前草30克,煎水,白糖为引,喂服。
3.仔猪白痢 ①鲜马齿苋500克,大蒜50克(去皮),共捣碎取汁,用水稀释4倍,视仔猪日龄大小,每头灌服10~30毫升,每天2~3次,连服4~5天。②马齿苋100克,加明矾、面粉少许,煮成糊状,用来喂10头病仔猪,每日2次,连喂3天。③马齿苋、海金沙、旱莲草、凤尾草鲜品各100克,煎成浓汁,每次5毫升,每日2次,连喂2~3天。④马齿苋750克,地锦草、鬼见愁各500克,车前草250克,煎水,每次灌服15~20毫升,每日1次,连用3天。⑤马齿苋20克,乌梅10克,加水500毫升,煎水至200~250毫升,待凉后让口渴仔猪自饮。以上为1~2头仔猪1日用量。⑥马齿苋25%,旱莲草22%,海蚌含珠25%,海金沙15%,大蒜6%,红辣蓼5%,牡蛎2%,除了牡蛎、大蒜外,先将采集的鲜药洗净,切成1厘米长,晒干,放入大蒜瓣中,加入4倍于药量的水煎熬,然后用4层纱布过滤、蒸馏,使药液浓缩到药量的2.5倍左右,再将牡蛎研细过筛和防腐剂一并加入浓缩液,冷却备用。每1毫升药液含生药0.4克。用法:每头仔猪每天内服2次,每次6毫升,2~3天1个疗程。用此方法治疗细菌性白痢,疗效可达95%以上。
4.仔猪黄痢 ①马齿苋、六月雪根、地锦草、铁苋菜各65克,叶下珠45克,共煎汁灌服,每头每次3匙,每日2次,连服2天。②马齿苋、海金沙各100克,大蒜、苦参各50克,上药加水1000毫升,煎取200毫升药液,每头每次灌服5~10毫升,日服3次。
5.猪痢疾 ①鲜马齿苋250克,煎水取汁,加红糖25克为引。②鲜马齿苋、鲜韭菜各150克,捣烂,煎汁灌服。③马齿苋、黄连、黄柏、罂粟壳各3克,白头翁10克,炒槐末、黄芩、苦参各5克,甘草2克,加温水500克,煮沸后用纱布过滤,另取大蒜20克,捣烂,加白酒30毫升,猪每次口服25~50毫升,每天2次。
6.猪消化不良 鲜马齿苋500克,鲜蒲公英250克,捣烂混匀内服或煎汁内服,每天1次,5日为1个疗程。
猪病流行现状 篇12
据统计, 猪瘟、蓝耳病、口蹄疫和圆环病毒病等是目前常见的疾病, 其中有八成以上是病毒病。而当前对病毒类疾病的治疗并没有特效药物, 因此家猪病毒性疾病的危害十分严重。
以猪瘟为例, 其是全球范围内的流行性病毒病。在国内猪瘟发病率也有上升的苗头, 且其发病原因很难找到。究其原因可能与疫苗更新换代不足、质量较差及剂量使用有关。此外, 免疫顺序不够科学, 猪崽注射疫苗过早, 很容易被母源抗体中和, 导致免疫失效。同时猪崽经胎盘感染容易造成免疫耐受, 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干扰, 也成为目前防治猪瘟的一大问题。
2 猪病病原种类增多、变异不断加剧
资料显示, 近10年来我国新增猪病达8种之多, 如蓝耳病、圆环病毒病、副猪嗜血杆菌、胞内劳森菌、肝炎新型病毒 (TTV) 感染等。病毒性增强或者减弱, 以及猪群免疫能力的参差不齐, 也会促使一些猪病从典型向非典型性病症转变, 像猪瘟、伪狂犬病、蓝耳病等都出现了非典型的病例, 病原的变异直接降低了原有疫苗的保护能力。
3 细菌性和支原体性疾病危害十分严重
猪舍环境污染严重, 使细菌性疾病的感染和传播有了可乘之机。由于一些病原菌的血清种类众多, 极大地降低了疫苗的交叉保护能力, 像沙门氏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链球菌病、增生性肠病、大肠杆菌病、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等细菌性疾病和支原体肺炎、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病率升高, 引起的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很难治愈。一旦猪场发生副猪嗜血杆菌病毒与其他细菌等交叉感染, 病猪的死亡率非常高。
而造成细菌性和支原体性疾病加剧的原因主要有:忽视科学用药的关键性作用, 致使细菌耐药性提高, 大部分细菌性疾病药物的治疗效果其实并不理想;PRRSV和PCV2等免疫抑制性病毒病感染的普遍存在, 导致家猪的免疫能力下降, 从而使副猪嗜血杆菌等细菌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4 病原多重感染的危害越来越突出
这类由多种病原体引发的猪病非常严重, 在实际治疗和诊断过程中, 很容易造成误诊, 延误治疗时间, 给防治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猪高热病、PRDC、猪皮炎肾病综合症、断奶猪崽多系统衰竭综合症等疾病都属于多种病原多重感染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 这类病症逐渐成为我国猪病的主要流行模式, 并将长期存在。
5 免疫抑制因素已引起严重的临床问题
PRRSV和PCV2等易造成细胞或者体液免疫抑制, 直接威胁到家猪的免疫系统。出现这类疾病主要原因是由整个猪群的健康水平较低、免疫力低下。因此, 在饲养过程中, 养猪户要时刻警惕因免疫失败而造成的猪瘟及高热病的暴发。
6 猪场管理性疾病明显增多
第一, 许多集约化猪场饲养的高瘦肉型猪种对其饲养成分要求大大提高。然而目前国内部分猪场的饲料配方都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长期下去极易导致猪群的营养不良, 从而引发疾病。
第二, 饲料存储时间太长, 容易出现变质、霉菌聚集、营养失效等问题, 致使猪群消化代谢方面的疾病时常发生, 长期使用这类饲料, 则会导致猪群整体免疫能力低下, 使病原体乘虚而入。
【猪病流行现状】推荐阅读:
艾滋病流行现状08-07
猪瘟流行现状和防控措施11-07
艾滋病在我国流行现状07-12
现在流行不流行09-04
流行歌词06-23
流行现况06-30
国际流行07-03
服装流行07-09
爆发流行07-23
控制流行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