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有效性

2024-10-28

语文教学有效性(精选12篇)

语文教学有效性 篇1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有效教学的教学理念, 这对传统教学提出了空前的挑战。有效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取, 还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 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这需要我们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 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一系列改革与创新, 为学生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 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使学生主动参与, 获得全面发展, 以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呢?

一、认真备课, 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新课改提倡课堂的动态生成性, 但并不是不需要预设。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使教学处于动态生成中。正所谓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认真备课是基础。

(一) 备学生

新课标提出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学生是教学的中心, 是设计教学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只有对学生的情况全面掌握, 才能使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 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因此在备课时, 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本情况, 包括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认知规律、接受水平等智力因素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情绪等非智力因素。这样才能设计出基于学生知识基础, 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 使学生主动探究, 自主构建知识。

(二) 备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 只有吃透教材, 在教学时才能得心应手。一方面要坚持以教材为本。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 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范本, 从整个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到每一册教材中每一单元、每一篇文章的内容以及之间的联系要全面把握, 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避免就文论文。另一方面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新课标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教学观, 提出要为学生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 这些都指出了在教学时要加强教材与外界的联系, 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将语文学习与丰富的生活相联系, 为学生开辟广阔的学习空间。

(三) 备教法

单一封闭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与教育形势的发展, 教学方法要革新, 要实现多元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选用教学方法, 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的交叉运用, 为学生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优化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讲得再好, 学生兴趣不高, 参与程度不高, 这样的教学只会是表面热闹, 而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学生只有对学习活动感兴趣, 才能主动参与, 积极探究, 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序曲,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与浓厚的学习兴趣, 导入环节的作用不可忽视。好的导入可以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最短的时间内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关注, 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与强烈的学习热情, 从而使学生顺利进入到教学活动中。因此, 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导入,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 悬念导入

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这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所在。通过悬念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使学生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中, 会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来。

(二) 多媒体导入

文字有着巨大的魅力, 而这些魅力需要借助特殊的教学手段才能展现出来。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可以将静止的没有生命的文字以优美的图片、生动的画面与动听的音乐来展现, 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将学生带入文章所描绘的特定情境中, 使学生身临其境, 为其所动, 从而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

(三) 故事导入

对学生来说故事更具吸引力, 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 是学生最喜爱的方式。我们要注意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 以此来导入, 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兴趣, 而且可以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 实现被动接收为主动学习。这对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主动参与, 让学生主动构建

学生的主动参与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在以往的教学中, 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状态, 所学到的全是现成的结论型知识, 死记硬背、机械运用。只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让学生主动构建, 才能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 经历学习过程, 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等能力才能得到切实提高。我们的教要让步于学生的学, 要为学生的学服务, 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在教学中, 我们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以问题来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与探究提供平台, 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维, 主动参与到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来。当学生个体无法解决问题时, 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 发挥小组的优势, 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下自主地解决问题。同时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勇于挑战、善于质疑、敢于发表个人见解, 使学生不仅学会解决问题, 而且学会提出问题。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暴露的过程, 需要学生的想象与创造力。学生只有学会提出问题, 学会自主学习, 才能掌握学习的本质, 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全面提高。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广大教师所共同关注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结合语文的学科特点, 从备课、导入、学生的主体参与等方面入手, 对以往的教学进行全面的改革, 使语文教学重焕活力, 从而开创语文教学新局面, 使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更富有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吴晓珊.小学语文有效备课策略.小学教学参考, 2011 (28) .

[2]王桂银.语文课导入方法初探.吉林教育, 2011 (16) .

[3]武秀梅.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 2011 (10) .

[4]杨坤.浅析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群文天地, 2011 (16) .

[5]刘景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之我见.吉林教育, 2011 (33) .

[6]王玉琴.浅谈如何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中外教育研究, 2009 (10) .

语文教学有效性 篇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组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当今新课程改革之下,由于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课堂教学内容的随意性早已为人诟病。语文教学缺失了本色,众多的语文课堂上了“彩”,添了“色”,教学内容五颜六色,以“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灌”等四个“满堂”为代表的教学形式五彩缤纷,教学效果却远离了教学目标。因此,为了避免“穿新鞋走老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摆在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语文教学要倡简,要回归本色,要轻轻松松教语文,简简单单学语文。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呢?我觉得应该从课前预习准备、课堂教学交流、课外阅读实践等三个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及优化。

一、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提高听课效率

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怕失去课堂“霸主”的地位,生怕学生学不懂。还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前很少给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课文的时间,有的虽然也安排了学生课前预习,但只是让学生草草读一遍课文,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如是,高年级的亦然,在学生尚未熟悉课文内容的情况下,教师就开始分析、讲解课文。课前预习不仅仅是看课文,攻克生字,研究关键字、关键词和关键句,并且教师也要参与,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研究课文作者的社会环境、思想状态,探究作者写作的动机。

二、优化课堂导入,创设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在讲课开始前,教师的目标意识要精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要对每节课有强烈精准的目标意识,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目标不要贪多,要分清主次,少而精,因为面面俱到就是面面不到。古语说得好“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如:学习《乡愁》时,只要抓住语文教学的魂———文学味和文化味即可。[2]教师可以通过检查预习结果、点拨预习留下的问题、引导启发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引入课题。认知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生最直接意识到的学习动机,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而产生疑问则是触发学生思维的起因。课堂导入,虽然所花时间不长,但却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上,创设与学习内容相融合的优美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其中,产生学习的冲动,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以往对语文不太重视,认为学不学都差距不大的偏见,使学生由“好学”变为“乐学”,最后达到“会学”,这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三、把握课堂取舍,抓住教学重点,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一位数学教师在看过初中语文课本后说:“一篇课文这么长,这怎么教呢?”数学教师的感慨其实道出了语文怎样从众多的内容中提高有效性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各

[1]种原因,贪多嚼不烂,奢望一口吃成个胖子的现象还是相当多的。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学目标过分求全而忽略重点;教学内容求多而忽略精当;教学方法求异而忽略实用,结果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收效甚微。在课堂中,许多年轻教师认为给学生教得越多越全越广越好,习惯于铺天盖地的教法。一篇文章从字、词、句到修辞、写作特点,段落大意到中心思想以及拓展训练,不一而足,面面俱到,生怕漏了这点,忘了那些。这其实是很不科学的,甚至会抑制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王荣生教授说:“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可一篇课文,能教可教的知识点很多,这就要求教师们进行合理的取舍,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白燎原老师认为:“语文课堂教学要学会合理‘取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取舍’是指从教学需要出发,从语文教学的整体要求出发,在课堂上大胆舍弃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即通过对一至两个目标的训练使学生非常深入、透彻地掌握一两个知识点,争取一课一得。要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教师要先整体把握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精选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找到突破口,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删繁就简方能提高教学效率。

四、注重学法引导,落实语文素养

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只不过这种沟通和交流是建立在文本之上,带有一种预设的目标趋向。沟通和交流顺畅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

[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巧用教学方法,注重学法的引导,把本属于学生的思维过程还给学生,将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到实处。彻底告别旧课堂的四个“满堂”:即“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灌”。这是提高中学课文教学有效性的突破口。比如在学生学完某篇议论文后,归纳总结议论文的一般写法,列出提纲,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由代表上台列提纲,互相交流,最后归纳总结出议论写作提纲。学生由课文这个例题,总结出学习方法,解读规律,不但能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而且还能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语文素养落到了实处,最终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的,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知识的方法。教师要培养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学知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五、巧用多种手段,锻炼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实现高效课堂,就应该打破学科界限,巧用多媒体技术,力求与中学语文教学整合,锻炼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文课堂教学情景求活泼,不是追求课堂热闹,而是要求语文教师因人而异,因课而新,形成自己擅长的教学方法。如讲述提问法、伙伴型学习法、实验探索法、讨论辨析法、表演法、分组竞赛法等。在语文教学中,依据课文内容和特点,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化抽象为直观,突破教学难点,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长处与传统教学的优点相结合,优化整合,提高授课质量和效率。

六、锤炼语文基本功,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语文教学需要本质的回归,语文课堂也同样需要有“深度”,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心灵受到震撼,情感得到熏陶,从而生成新的感受、新的思维,使师生在课堂中一起享受语文的无穷乐趣和无限魅力。而这样的理想课堂,教师的基本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程度)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七、转变教师角色,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需要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充分发挥。因此教师在教学上的着眼点必须放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上。学生主体性是否得到体现,是一堂课成败的主要标志,也是教师需要着力发挥主导作用的地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习惯和素质,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转变教师角色,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应重引导,重教法研究,重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在自己的指导下学会读书。教师应由以往的“主讲”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协作者、参与者。师生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要从原来的“霸主”“权威”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变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教学。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组织学生读书,教会学生学习,而不在于“教书”,更不是突出“讲课”。新课标下的语文有效教学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老师有效的教,二是学生有效的学,要想两者协调发展,卓有实效,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八、重视课外阅读,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就要确立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使语文教学真正回归阅读。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停留在语文知识的教授上,要加大阅读活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比重,要倡导学生坚持进行大量的阅读活动,关注内容真实的阅读。课外要提供平台给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补充。大量阅读可以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语文读写能力,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根本途径,进而影响到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认知水平。大语文视野下的教学改革,要求教师不要把语文束缚在课堂上,不要把语文束缚在课本上,更不能把语文训练视为单纯的技术训练,而是在立足课堂、立足课本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探析 篇3

一、要改变传统的备课模式

语文教师备课时既要认真钻研教材,又要深入研究学生情况,力求制定出明确、具体而又符合生情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要以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安排教学过程,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编写出切实可行的教案。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

成功的课堂既能减轻学生的过重学业负担,又能让课堂充满笑声,充满活力,学生怀着这种宽松愉悦的心情上课,何尝课堂有效性不能提高?

我觉得“阶段智能建构学案”无疑就是比较好的一种备课内容的有效性的体现。它分为:(一)、我温故、我进步;(二)、我纠错、我提高;(三)、我巩固、我快乐;(四)、我早行、我先得。在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才能面向大多数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应有的提高,真正让学生每天都有进步,人人都有成功的喜悦。

二、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流程

语文教学流程由许多环节组成,环节相互关联有一定的先后次序。环节可以预设,但语文课教学如果一味地按照固定环节,固定的模式进行,那么必定落入僵化、机械、沉闷的泥潭。语文教学必须引入鲜活的学情、灵活的因素,随机进行调控。遇到一些特殊的“问题”老师要及时采取措施巧妙的应急措施,调控语文教学向着有利于学生的方向发展。这对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会”学习,使他们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教师要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真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恰当地发挥主导作用,要努力提高“导”的艺术,从而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去启发、点拨、设疑、解惑。要大力提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少一点讲解、分析、提问,多一些引导、点拨、激励,彻底改变那种牵着学生走的状况。“语文教学要抓住课文的模糊处,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

多元解读是引导学生思维发散的有效方法,而发散思维又是创新思维的主要结构成分。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可以改变习惯的、固定的课堂模式,采取班级集中授课、小组合作交流和个别辅导学习相结合的综合模式,从而使课堂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促使学生不断掌握学习方法,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美好境界。

三、要正确处理好课内、课外关系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不分什么该教,什么不该教,一个劲填鸭式地灌输,违背教学规律,吃力不讨好。应分清什么该课堂上教,什么该课外下工夫,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生字词的教学,现代文方面一般学生通过查字典可自行解决的,以布置预习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自行完成。如果是文言文会出现生冷僻字老师要做充分准备后重点讲解。老师也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互相问难,互相提醒,互相纠正解答,转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学生更了解学生的实际,更符合他们的实际水平,能更有效的解决问题。

篇章的理解也是这样。如果不分难易,一律由老师按固定的模式,时代背景、解题、分段、段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照本宣科,依次灌输,即使老师讲得头头是道,津津有味,学生也会昏昏欲睡。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较容易的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总结;较难的老师先讲背景,宏观引导学生讨论研究,老师再顺势指导总结。对学生不包办代替,也不放任自由,方法恰当,才能事半功倍。

四、要把和谐的师生关系带进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要把和谐的师生关系带进课堂。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反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要受到压抑。教师对学生抱有期望,并且通过态度、表情与行为等方式将期望传给学生,学生就会受到鼓舞,从而更加信赖教师。爱其师,方能信其道。

尤其在处理学生问题上,要善于巧妙地用一句俏皮话、一个小的玩笑话、一个善意的揶揄、一次轻轻的抚摸,这样使紧张的氛围得到缓和,使学生能直抒胸怀,没有压力。这样既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又能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好感、信任和尊重。学生渴望爱的抚育,有时甚至超过对知识的追求。学生得到教师的爱,自然而然地会激发出对教师的爱,反馈回去,形成爱的双向交流。有了这样的和谐氛围,课堂教学,何尝不会有效呢?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精神的首要条件。

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不愉快的心情带进课堂。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爱的阳光,当教师站在讲台上的时候,不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使学生望而生畏。赞科夫说:“要用慈祥的、关注的态度对待他们,这种态度是需要的。”

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答错了的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可以补充;没有想好的没关系坐下再想;不清楚可以提问;不同意见的可以争论;教师错了允许批评;甚至允许学生不举手可以站起来发表意见。这才是学习的真实过程,也是有效性教学的具体保障。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营造最宽松、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最佳的精神状态,从而使学生以最佳的主体精神参与学习活动。

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篇4

一、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

由于中职教育教学的专业性较强,专业课程较多,当前中职语文在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上所占比例较少,同时语文教材相对于专业教材来说,资源有限而且更新速度较慢。此外,中职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教学目标单一化、教学过程模式化、教学方式方法落后、学生基础知识水平低、文字应用和口语表达能力较差等问题。

二、中职语文有效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职语文有效性教学在改革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究能力的“专业化”与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有机整合,旨在提升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实现教学专业性与文化性的有机统一。从总体上看,当前中职语文有效性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不明确,中职语文教学目标没有实现语文与专业课程的科学整合。二是教学理念不科学,对于教、学、做科学整合的教学理念认知不够。三是教学评价制度不完善,中职语文教学结果评价机制沿用于终结性考核机制,在单一的试卷和分数的评价体系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难以有效体现出来。

三、中职语文有效性教学的策略

1.实现教学目标与专业教育的科学整合

在中职语文有效性教学的发展中,要立足于专业教育方向,科学整合语文教学目标,在目标的制定过程中,要注意各专业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差异和专业教育的要求,明确不同专业教育方向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在保证基础教学任务完成的基础上,有效整合专业教育的要求,实现教学目标与专业教育的科学整合。

2.树立教学做合一的课程理念

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习惯沿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对于课程理念的革新缺乏足够的重视,在教育教学中侧重于对知识的分析和讲解,而对于学生个性差异和专业教育方向没有科学有效地把握和探究。要实现中职语文的有效性教学,必须彻底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方法,在充分认识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定位的基础上,明确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理念,树立教学做合一的课程理念。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受之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方式,结合专业教育方向,加强对于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指导和帮助,创设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我的听、说、读、写能力。

例如,在幼教专业的语文教学中,可以尝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当老师进行教学,通过对于某些文章和段落的分析锻炼学生的教学做合一的能力。在教学《项链》的过程中,针对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特点,可以引导学生以讲故事的方式,将文章内容进行整理和改编。针对幼儿教育时效性的特殊要求,将故事进行重构,区分小、中、大班幼儿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课前整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讲故事比赛”,一方面考察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进一步进行分析,查找其中的不足,探究完善的路径和方法。

3.健全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制度

要实现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健全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制度,摒弃过去以成绩论高低的评价体制,将教学评价内容侧重于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和评定中,尤其是对于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的评价。在教学评价制度的健全和完善过程中,逐步实现平时考核与阶段性考核的有机结合,特别是侧重于对学生平时能力方面的考核和评定,在内容的设定中也要把握听、说、读、写、专业能力几方面的因素,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考评。例如,在教学评价制度的建构中充分争取老师和学生的意见,构建以人为本的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指标的设定上要统筹兼顾语文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因地制宜依据中职专业对于语文学科的要求调节评价指标中各因素的比例。在语文能力水平考核中,也要认真综合不同专业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多元化教学评价制度。

语文教学有效性 篇5

有效教学的理念是在西方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下,在20世纪上半叶兴起于西方教学的科学化运动。在某种程度上,有效性教学既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争论的产物,又对这一争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何谓“有效”?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有效,指“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在教学活动进行之前,首先就是应该明确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按实用主义的观点来说,即把确定信念作为出发点,把采取行动当作主要手段,把获得实际效果当作最终目的。就像跋涉中的人们,准确的目标是他们能轻松到达目的地的向导一样,教学中的目标同样也是我们教学中的指挥棒。而且,这个目标,必须恰当。比如诗歌的教学,小学教材中出现的诗歌,都是一些浅显而又经典的作品。像《草》、《春晓》、《江雪》等,类似于儿童常念的儿歌,文辞优美,又押韵上口,便于记诵。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建议》中明确规定:“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在《附录》中标出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这其中就包括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全部诗歌。由此可见,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定下的教学目标,重点是朗诵和背诵,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诗歌大意的理解。比如《春晓》,主要是要求学生理解春天的可爱,而对于孟浩然在表面“惜春”之后对自己青春流逝的叹惜,则不要求学生掌握。有的教师在教案的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不但能背诵诗歌,而且要“试着自己写诗歌”,对于心智发育刚起步,语言掌握远远不成熟的儿童来说,这样的教学目标实在是太高了,也肯定达不到教学的有效性。

同一物体的观察角度,这样学生对角度不同、看法不同的理解将比枯燥的说教深刻得多。传统的灌输、填充教学方法,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是最让学生厌恶和疲劳的。在课堂中我们要善于灵活采用的教学方法,比如课堂开端设置疑问吸引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中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发言;在朗读或生字教学中引入竞争,看哪个同学或哪个小组读得有感情,记得准确和牢固;教学内容中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等等。总之,课堂是教学的最关键环节,抓住了课堂,也就保证了教学的成功。

教学的有效性,不同于工业中的生产效益,不在于老师在课堂上讲授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学到了多少知识。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需要一个标准和模式,今天我们主要是采取考试的形式,这一手段同样也不受一些人的认同。但在没有更好的评价机制下,每学期的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还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标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对待考试成绩。

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初探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学习热情;学习兴趣;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堂提问

随着新媒体新技术革命的新时代的到来,各种新知识新事物呈爆炸裂变态势层出不穷,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是,一段时期以来,就我国整体教育发展情况来看,我们的各层次毕业学生乃至国人语文水平却呈整体下降颓败之势。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听到的是,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写不出一篇通顺象样的文章,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写的字不如过去的小学生。究其原因,首当其冲的不能不说是当今时代知识爆炸所带来的各种新知识新技能学习客观上对语文学习时间、份额的挤压排斥;其次,我们也不能不说在各种知识学业学习的比较中,较长时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在各个层面也确实存在很不适当的对语文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偏颇与不足。良好的语文知识素养不仅是每一个国人作为学习其他专业知识的必要前提和工具,而且是每一个人获取人文知识、传统文化、融入社会、参与人际交流的打门锤。因此,无论如何强调语文教学在各学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都不为过。目前,不少有识之士均在呼唤加强对语文教学乃至传统国学的重视程度,方方面面也逐步开始在加强恢复强化这方面的工作。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令人值得欣喜振奋的好现象。而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环节,处于一个人一生中语文水平打基础的阶段。基础牢靠,终身受益;基础不牢,遗患无穷。而能否为学生打好这个基础,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究竟应该怎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以为需要从以下方面着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语文教学阶段不仅需要对学生基本读说听写能力的训练培养,更重要的是还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有:

首先,开端引趣,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比如在讲授《五彩池》时,可以设问:五彩池在哪里?五彩池有哪些彩?为什么是五彩呢?教师通过设问形式,引导学生探讨问题的答案,继而导入课堂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快速进入教学内容的学习中,提高教学的效率。此外,故事引趣、小品引趣、情景引趣也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其次,赏识教育,树立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热情。赞赏是人类最美的语言,也是人类最好的精神食粮。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当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学生由衷的赞赏,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朗读课文,并根据每个学生朗读的特点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如“声音洪亮、节奏分明、情感丰富”之类的话语。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教师应当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赏识教育来激励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活动高效实施。

二、挖掘整合教学资源,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立足教材,结合教学需要,不断挖掘新的教学资源。比如借助相关历史材料、影视资源、科学知识等资源补充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生动灵活丰富起来。小学生天性活泼,知识结构单一,具有极强的求知欲望。而教材知识内容比较局限,教师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难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应创新思维、开拓视野、认真钻研教材内容,并广泛阅读课外资料,将相关课外知识纳入教学体系,并通过整合和创新,作为教学内容。

比如在教授《卖火柴的小女孩儿》时,教师可以针对课文第二段描写幻景的内容进行整合和开发。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性,难以理解幻想的含义,教师可以结合相关知识对幻想含义进行解释,并通过幻想的情景引导学生联想小女孩的现实处境,分析小女孩当时的内心情感。通过这样整合教学资源的方式,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三、采用多元化方法实施教学,创新改革教学手段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多以“填鸭式”模式为主,学生参与教学互动机会甚少,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多元化教学是创新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主要包括:

首先,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不断普及,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成为改革教学方法的必要手段。多媒体可以实现教学灵活化,通过声音、图像、视频等方式进行教学,以视觉和听觉刺激学生神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讲授《桂林山水》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桂林风景视频,并配合背景音乐,渲染桂林的山水美,提高学生对桂林山水美的认识,实现立体教学。

其次,采用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关情景,让学生通过参与情景活动获取新知识,是一种轻松活跃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包括情景表演、游戏活动、情感体验等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有效性。

四、善于有效提问,提升学生课文感受力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课堂提问就是解决教师与学生课堂教学中动态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掌握教学进度以及进行课堂反馈的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在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但在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往往比较普遍的充斥着一些无效的提问,学生只能简单的回答是与否、好与不好,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无效性或收效甚微,这不仅浪费了课堂时间,也降低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投入到课文思考中去,这不仅是一门技术,更可以说是一门艺术。那么,究竟怎样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首先,教师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精益求精的精神认真备课,真正吃透教材的内容和精神实质,精心设计好课文内容的“设问点”,避免简单、随意、重复的无效提问,确保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有意义的,并力求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其次,课堂提问要根据不同文体内容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着眼于课文的“疑难点”、“补白点”及“发散点”来科学的设问。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对小学生的语文教学更是如此,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的各种因素中确实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掌握发挥好这门艺术,要在课堂提问的切入点、层次性、艺术性等方面不断加以优化,努力避免课堂提问流于形式,努力把握精问巧问的本领,并逐步探索将课堂提问完全由教师进行向学生也积极参与转变。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这样不懈的努力,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一定能有一个大的提高,而整个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是指日可待的事了。

五、结语

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篇7

一.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学龄差异, 认真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学计划, 并通过学科教研组集体讨论及学校审定后实施。在教学中依据计划安排学科进度。倡导“读全册、备一组、教一篇”。

二.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上不仅有漂亮的板书、精彩的教案、完美的课堂设计、精心制作的课件, 而且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资源, 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了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本”, 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设情境, 让学生多动、多思, 展开联想, 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形成了有“生命”的课堂。教师教学行为的显著变化, 由“灌输”转变为“探究”, 让学生学得主动, 学得有效果。

三.根据学生的实际, 分层次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 对我们老师来说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这是学生应尽的义务。但对个别学生来说却是无奈, 他们并不是“懒”。一个班里, 总有优秀的学生, 对于他们来说不但能完成作业, 而且能高质量完成, 是一件极容易完成的学习任务。经常拖欠作业的学生, 通常都是一些学困生。每天都有各学科订正不完的错, 做不完的作业。因为每一科老师都在催促他, 要求他补做, 就像一头被强行拖着走的牛, 没有了一份自觉, 哪有什么学习的动力与兴趣可言呢?因此, 在布置作业时, 教师能根据学生实际, 分层次布置作业, 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使学生都有成就感。

四.以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旨, 切实强化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线, 以发展阅读能力为主旨。根据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 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展开阅读。同时, 还在统筹三个维度的基础上, 侧重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 创设情境,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 展开个性化阅读。在阅读教学中, 倡导“阅读———研讨———创新”式学习。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 边读边想, 圈点勾画, 并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在自读的基础上, 相互交流, 质疑启发, 深化理解。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 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涵、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 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 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 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在研讨、创新的活动过程中, 教师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 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

五.以培养学生兴趣为目标, 扎实搞好写作教学。写作实际上是一种观察生活, 思考人生和表情达意的创新方式, 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心理、行为的过程, 是一种把看清楚、想清楚的东西写清楚的能力。写作教学有计划性、避免了随意性。按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 有重点、有序列地设计训练内容, 进行课内外相结合、片断作文和大作文相结合的写作训练。写作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指导学生以记叙熟悉和议论熟悉的生活对象为主, 引导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 写真事, 发真情, 求真理。指导学生融入生活, 观察和思考生活, 提高观察力、思考力和想象力。加强写作方法指导, 做到作前指导具体、作后讲评及时。注重对学生的构思创新活动进行科学指导, 分层次扩充写练的内容, 采取灵活多样的批改办法并及时加以讲评, 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篇8

一、给学生成功的愉悦, 帮学生树立自信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如果有一种成功的情感体验反复多次, 就会产生学习的愉悦感。因此,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设法给学生以成功的满足。课堂提问, 问题不宜过难或过易。问题太难, 学生无从下手, 可望而不可即, 长此以往, 学生容易丧失信心和兴趣, 影响课堂效率。问题过易, 学生不用思考便能回答, 不具挑战性, 即使答对, 也无成功感, 同样也会影响课堂效率。因此, 教师在设置问题、提出问题时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从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和保持浓厚的兴趣。另外, 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 无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 教师都应对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及时肯定, 对学生能提出问题给予表扬, 让学生体味教师赞赏的愉悦。学生有了成功感, 就对自己有了信心和兴趣, 也就更主动、更积极、更专心地学习语文,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给学生动脑、动嘴、动手的机会

要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就要千方百计地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跟随教师的思路动脑、动嘴、动手。

1. 设置问题交给学生, 让学生不断思考

要让学生动脑, 就是要让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在进行语文备课时, 要针对每一节课的知识内容设置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 贯穿在引探、分析、总结规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 让学生针对问题去思考。教师只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思路积极思维, 把一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来, 学生对新知识才能够“记忆深刻”, 这样的课堂才能提高效率。

2. 课堂上动嘴、动手, 让学生集中学习精力

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如在一开始我就明确告诉学生这些问题不是归某个同学的, 而是每个都要回答, 如果大家回答时不动嘴的, 要单独表态。因为我分析过个别提问与一齐答题的差别, 只要教师说请一个学生回答, 许多学生顿时轻松下来, 尤其是叫到某同学的名字后就彻底放心了, 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所以我认为, 在语文课堂上, 尤其是语文复习中, 不要求学生一一回答, 这样比较省时有效。在课堂上, 我观察到一声不吭的学生学习效率低, 容易走神, 思维不活跃, 把自己置身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之外, 学习没起色。培养这部分学生开口答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需要经常提醒, 督促每堂课让绝大多数同学动嘴答题, 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动手, 就是要学生适当做笔记, 以便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在这样的课堂中, 学生才能学得轻松, 课堂效率才能提高。

三、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学生乐学情境, 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环境,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语文教学, 因其教材特点, 在情境教学的创设上, 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1. 导入过程中, 创设审美气氛

如由旧课导入, 可提出赏析性的问题让学生作答;用情景导入则应叙述得生动些,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亲身参与课文内容表演, 创设情境

如以人物语言描写为主要表现方法的课文, 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 让学生在“角色”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思想特征;以人物动作、语言为主要表现方法且情节简单的课文, 如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 就可以运用课本剧的形式, 把课文中的情节在课堂上再现, 让学生在表演中深刻体会课文表达的内容, 把握文章的表现方法。这样, 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又活跃了气氛。

3. 运用电教手段, 创设情境

借助录音、录像、电脑、多媒体课件制作等电化教学手段, 可以突出表现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文学性强的特点, 化单纯的语言文字教学为声、像、图文教学, 在更加生动、直观的知识传授中,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作为教师, 要想让学生喜欢自己, 就要注意塑造自身的形象。广博的知识、优雅的谈吐和高尚的人格是教师形象的魅力所在。教师要不断地充实、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 用自己广博的知识去征服学生, 使学生心悦诚服, 产生学习兴趣。教师不仅要在教学内容、思维方法上影响学生, 而且要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尊重、信任学生也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学生只有得到人格的尊重和必要的信任, 才可能进入“主角”, 参与知识形成、发展、应用的过程, 才能激发起求知欲望。在教学中, 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 与学生坦诚相见,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建立起相互尊重、信任、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

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篇9

一、充分备课,不打无准备之仗

如果我们把课堂比作战场,备课就相当于战前的排兵布阵。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备课的关键在于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三者缺一不可。备教材就是“知己”,备学生就是“知彼”,而备教法就是研究战略战术。因此,充分备课是语文课堂走向高效的前提,也是基础。没有充分准备的课,就如同打了一场败仗,一定是低效或无效的。

1.“吃”透教材

吃透教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这不仅仅是对教学的某一篇课文或某课时教学内容的熟悉和理解。而指的是是教师对教材的灵活处理。首先,我们要精读课程标准,把准各时段的学科总体教学目标。其次,要纵观整册教材,了解全学期的教学内容,把握编者的编排意图,确定自己的教学预期目标。再次,深入钻研每篇课文,做到既能对课文整体感悟,又能对文字的组合,蕴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有准确的把握,力求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思考,这样才能举一反三,灵活地运用教材,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如果作为教学组织者和指导者的教师,对课文没有深入浅出的把握,实现有效教学目标就是一句空话。比如,《台阶》写的是一位普通父亲的一个现实的朴素梦想,以及为实现这个梦想而辛勤劳作的一生。“父亲”是中国众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的缩影,他的欢乐与忧愁、辛劳与梦想,是千百万中国农民所共有的。作者的目光投向的绝不仅仅是他自己的父亲,而是在生命长河中无望挣扎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所有普通人。但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却简单地理解为“通过写父亲为造新屋所做的努力,表现了他深挚的父爱”,结果造成学生一些更深入的思考也被老师倒引回来。这就是教师未吃透课文,表面化理解课文的表现。

2.“摸”透学生

作为语文教师,每当自己接手一批学生时都应从不同渠道,以最短的时间,全盘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关注学生的智力类型,在备课过程中,要为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情境; 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进行补充与剪裁,让学生多进行有经验的操作与实践,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要考虑学生的地域文化差异,恰当选择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起草切实可行的教案,使教材、教法和学生融为一体,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知道同样的教材也许会因为学生地域差异、环境差异、性格差异等而影响学生的接受效果。

二、找准切入点,不唱走过场之戏

“真实、朴实、扎实”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教学精神,有效的语文课堂追求简单、快乐和实用。教简单快乐的语文,抓住教学切入点是关键。切入点的教学策略汲取了古代战事策略“擒贼先擒王”的思想精华,遵循并符合“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顺序。在阅读教学中找准了切入点,就找准了教学各环节的纽带。正如著名的特级教师钱梦龙所说: “努力在每篇课文中找到合适的问题,一个情节,或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作为分析的口子,由此入手,带动全篇。”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切入点,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思维的火花,能使教和学双方都心中有数、目标明确,使教学内容简明扼要,使教学活动变得更为有序。教学中只有准确选择切入点,才能做到“牵一点而动全文”,在简简单单的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课堂实效性得到最大的显现与提升。否则,教学活动就漫无目的,只能东拉西扯,热热闹闹地走过场。我在网上看了窦桂梅老师教学《珍珠鸟》的课堂视频。在教学《珍珠鸟》时,她把课文的切入点放在“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上。这句话是统领全篇的点睛之笔。根据这句话,窦桂梅老师设计了“品味人与小鸟的依赖”“探讨人与大鸟的依赖”“思考人与鸟的依赖”三大主题进行教学,使整个课堂既简单实在,又灵动多变。

三、有效拓展,不渡迷失方向的航船

语文天地何其广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课堂拓展,能够带领学生走进更深远的语文环境,丰富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视野,所谓“拓展求发展”嘛。但是,有效拓展,不能忽视以文本为基础。教材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本”,是一切活动的基础,拓展延伸是课堂教学的“末”,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不论怎样拓展延伸,也不论拓展延伸到哪,都应以突出教材为主,要突出语文学科的特色,做到拓展延伸为理解课文内容服务,为化解教材的重点、难点服务。因此,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现在,语文教学出现了“虚、闹、杂、偏”的低效,甚至无效的局面。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针对这个问题,着重从充分备课、找准切入点、有效拓展等方面,论述了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 篇10

一、将课本吃透, 功课做足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最重要的是语文课本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根本途径就是教师要研究理解课文, “多深入的研究文章几遍”, 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挖掘培训内容, 并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本人对案文没有把握, 不反编译的写意画,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是未知的, 未知的, 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他们是很难实现的一个文本, 帮助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该文本是很少看, 类教材内容, “以其昏昏, 使其昭昭”, 自然是不可能得到有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中国的“工具”和“人文”的体现, 落实在语言;语言的语言, 工具也不能成为工具, ‘以人为本’也就无所依附, 只有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语言教学经验告诉我们, 往往深入到一个新的文本, 总是要通读几遍, 将每个段落编号, 把吸引学生或者可能不明白的话, 进行标记”, 或查字典代码解释, 或进行同义词, 反义词的理解, 或结合现实生活的理解, 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你想联系上下文理解, 在一面旗帜。通过搜索词代码了解的话, 他们首先检查单词代码写的。为了消除阅读障碍, 总是仔细阅读课文, 读了几遍, 发现一些难以把握停顿或一个较晦涩的语句, 及时做标记, 备课, 写教案, 课堂教师。此外, 在阅读教学参考书的同时, 总是把结构分析课本中的标记, 每一段的段意的空白段落写作。该关键词的含义, 总是写在侧, 方便参考表示类。只有在文本内容, 教学重点, 难点等基础的了解, 我开始写教案, 几乎一气呵成。在课堂上, 我看不见教案教, 但不能离开他们。

一篇课文是什么, 有什么方法上是最好的, 什么样的形式有效, 这是很难有一个通用的标准来衡量。不同的教师, 和学生的不同层次, 在这个过程中是没有最好的, 只有最有效的, 教师可能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教案, 但它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必不可少的, 最重要的一环。

二、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探究的兴趣

苏林霍姆斯基说:“在人的心里, 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种需要是感觉像一个发现、研究,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 这需要特别强。”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们试图提供独立的研究机会, 让他们在探索的问题情境, 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积极探索新的知识。创设问题情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心理快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题目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写什么文字。因此, 学生也没有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太阳能给人们所带来好处有哪些?抑或太阳给人们都送来乐写什么?等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情境的创设, 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学习动机, 使学生积极思维。常用的方法是创设问题情境有:通过与生活的实际进行联系来创设问题的情境;利用推理演绎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使用推理与类比来创设问题情境;使用一些多媒体的直观手段来创设问题的情境;借用童话以及一些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这五种方法。探讨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爱因斯坦还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今天,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当务之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从精炼的主题, 或图像分析,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加强学习效果。美国学者蓝巴克认为,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其最高标准是让学生自己的问题。因此, 我们在研究在课堂上, 教师必须注重引导学生提问, 我们研究总结了战略指导学生提问。

1. 创造一种和谐的教学气氛。

信任学生, 相信学生可以问问题;鼓励学生, 即使是赞许的目光, 一句鼓励的欣赏, 翻译结果重试都是抱歉。一种沟通与理解;要允许学生们犯“错误”, 但是不能轻易的否定。

2. 采用多种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多提问题。

在小学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们发现并改正问题的方法有:创设出游戏的情境;注意观察和比较, 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汇报和讨论;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益的课外实践等。

3. 重视问题筛选, 让学生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让学生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尝试解决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始, 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问他们自己的问题, 教师应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鼓励让他们寻找自己所需的信息并独立思考以及和团队沟通以解决问题。这启发式的引导,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语文教学第一要激发期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兴趣。俗话说:“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对语文的内在兴趣主要来自于对其老师的喜欢。因此, 老师在平时就要和学生们建立十分良好的师生关系, 和学生做好朋友, 让学生十分喜欢自己。在下课时, 学生几乎就与老实没有什么距离。因此, 师生关系融洽了, 学生对学习语文就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兴趣有了, 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渐渐地学生喜欢上语文, 学习的兴趣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后劲力量。

三、符合学生思维发育特点, 促进其智力的开发

小学低年级学生形式新颖, 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 一旦产生兴趣, 他们将发挥更大的主动性, 积极对一些问题进行思考, 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 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 看图写作、情景描述都是是非常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诗歌教学中, 可以通过PPT, 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通过引导学生看到体现诗歌意象, 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情绪体验美丽的诗歌。根据学生的特点, 喜欢绘画,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诗歌, 绘画和音乐同时进行, 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诗的意境, 增强了对诗歌的理解, 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四、其他建议

1. 上新课时进度不宜过快,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

用, 让他们自己去读懂课文, 领会文章的内涵, 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和写作手法, 同时把小学阶段的基础知识融入到新课中去讲解。

2. 做点金教练时, 要把课文上完以后再让学生丢开课本独立完成。

3. 无论是做练习题还是考试, 做错了的题, 只要求他

改过来后反复读几面就是了, 不要罚抄试卷, 这样是达不到目的的, 只会让学生感到烦。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 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 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 才能行之有效。本文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及一些有益的措施, 这些措施与方法相信一定会对小学语文教学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永梅.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J].商情, 2009.

[2]郑秋芳.信息素养与小学语文教学[D].苏州大学, 2010.

[3]刘丽霞.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留白”[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

[4]侯敏.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

[5]张丽韫.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关系研究[D].广州大学, 2011.

[6]白水平.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和阅读教学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1.

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探究 篇11

关键词:初级中学;有效教学;素质教育

21世纪已悄然到来,“国民的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谁拥有了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谁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而国民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怎样凭借“课堂”这一手段去实践语文有效教学,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一、教师要敢于依纲据本去求“鱼”

认识论告诉我们:知识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认知的,我们应该从整体和局部的角度辨析其相关性和独立性;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认识其共性与个性;从理论和实践角度认识其多变性和发展性。这样反复认识,便能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规律性知识,这是授“渔”的基础与前提。

例如,课外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我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出来。如何引导学生来背诵这首词,我采取领字背诵法和分句数目背诵法。找先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介绍,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背诵。领字背诵法上阕用四个字“大—故—乱—江”领起背诵出来,下阕用四个字“遥—羽—故—人”领起背诵出来;分句数目背诵法上阕用四个数“3—3—3—2”引起背诵出来,下阕用四个数“3—3—3—2”引起背诵出来。当然,这两种方法不能孤立分开来,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叉背诵才能达到准备背诵的目的。

二、教学既要“授鱼”更要善于“授渔”

作为教师,我们教给学生规律性的知识后,更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这既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又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门径。

既然“渔”是一种技能,那就离不开教师严而有格的“训”与学生活而有序的“练”。从实践论的角度讲,教学的全过程就是教师的“训”和学生的“练”巧妙融合的过程。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说:“语文教学应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以能力的养成为归依。”“技能”只能源于实践,学生也不例外。吕叔湘先生曾说:“语言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我们决不能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实践,“讲”是为“练”服务的,这个观念非转变不可,因为任何成功的教学都是以转变观念,更新思想为先导的。例如,我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训”和“练”的十字方针,即教师的“导、点、讲、拨、启”和学生的“读、议、听、做、悟”。两者相辅相成,教学相长,基本形成了“语文基本训练为主体”的训练型教学模式,为学生获取“渔”提供了教学结构上的保证。

如指导学生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从《三国演义》片头曲导入新课到题目字句的点拨,从名师的范读到学生的试读,从教师的方法指导到学生的摸索,从词的意境的渗透到学生情景的重现,从诗句修辞的启示到学生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人生哲理的激烈讨论,通过我的“导、点、讲、拨、启”和学生的读、议、听、做、悟”,一堂课下来,学生热情高涨,并很快将这首诗背诵默写下来,效果非常好。

三、合理处理教材并实践有效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有效教学,让学生能够抓好基础知识,又能够培养自己的语文能力和方法。结合初中生特点,可以这样处理教材:

1.讲好典范课文,实践探究性学习

初级语文课程中,我们要注重典范课文的教学。新课程改革之目的就是让学生实现探究性学习。讲授典范课文时,我们一定要把知识点讲清讲透,课堂中注意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穿针引线的作用,课后及时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练中学,从而掌握所学知识。这个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汲取历史优秀文化,陶冶学生情操

随着现代信息文化的冲击和外来文化的涌入,我们的学生越来越体会不出优秀文化的韵味。为了让学生汲取优秀文化,陶冶学生情操,我们利用早读课的时间,引导学生诵读毛泽东的诗词。通过训练,学生能够体会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更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从容不迫的气度。

总之,“以鱼授渔”是初级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和保证,更是实践语文有效教学的关键。

参考文献: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习参考资料[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

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篇12

1.面面俱到, 不舍放弃

有些老教师在教学老教材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面对新课程, 新的要讲老的想讲, 一篇课文从背景、作者介绍、文本分析、拓展延伸, 一环接一环, 哪一环也不舍得放弃;小到字音大到主题的挖掘, 幻灯片一张换一张, 让人眼花缭乱, 别人用1课时, 他却3课时还意犹未尽。《学科指导意见》对各模块的教学内容与难度提出了具体要求, 是学科教学的基本依据。但有部分教师依然以本为本, 置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于不顾, 偏离教学主题, 增加了教学内容, 加大教学的深度和难度。

2.花花课堂, 热闹非凡

“当我走进教室, 依旧穿着新鞋走着老路, 有时花很多的精力制作课件, 但除了‘很漂亮’又有什么?有时花很多时间找资料, 歌曲影片评论应有尽有, 但除了‘内容丰富’也没什么……我突然感到很害怕, 害怕自己会迷失了新课程的方向。”这是一个语文老师的反思。我曾问一个读高二的亲戚现任语文老师怎样, 不曾想他说“语文课让他这样玩玩真可惜”, 是的, 有的老师对新课程“以学生为主”的理念理解有偏差。为了取悦学生或获取热闹的气氛将语文课上成“玩课”。热闹的课堂不等于有效的课堂,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反映在学生主动参与和进步与发展的程度, 如果学生学了没有收获, 即使课堂再热闹也是无效教学。

3.种别人的田, 荒自己的地

语文老师的一亩三分地是语言、文字、文学、文化。很多时候我们种了别人的田, 荒了自己的地却不知, 如将诗歌《相信未来》上成一堂有关“文革”的历史课, 《麦当劳中中国文化的表达》整节课介绍麦当劳, 俨然成麦当劳的推销会, 上《向山那样思考》让学生提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语文课姓“语”, 这些脱离文本的教学, 就如缘木求鱼。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 这样的教学让提高教学质量成了一句空话, 我们有必要审视我们的教学, 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在此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几种策略:

一、三维目标的有效确定

所谓三维目标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新名词, 它由早些年注重知识传授转向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它是指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堂上让学生经历什么样的探究过程与方法, 学习到哪些基本知识与技能, 体验怎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都需要我们教师进行有效确定。

反思我们的教学实践, 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和误区。比如, 有人认为不应该确立具体的教学目标, 应让其自然生成;有人认为还是应该像过去的“目标教学”那样, 严格按预设目标进行;还有人认为新《课标》下的教学目标设计就是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要与三维目标一一对应;而更多的教师则是无所适从。于是, 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了种种误区:有的笼统、偏执, 有的死板缺乏灵动性, 有的目标淡化, 有的甚至没有目标等等。如上面提到的将诗歌《相信未来》上成一堂有关“文革”的历史课等案例, 就是教师没有有效确定三维目标的表现。

作为学科教学、学业评价以及升学考试的基本依据, 《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每个专题甚至每个板块都有明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它能指导我们确定有效目标而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如《麦当劳中中国文化的表达》一文的基本要求是学生能分条概括麦当劳来到中国后发生的变化。基于这样的目标, 就不会整节课介绍麦当劳了。

二、教材突破的有效设计

一堂课的好差关键看教学设计。有人说教学设计是雕虫小技, 其实不然, 教学设计尤其是教材的突破直接关系教学的效果, 一个平平的设计会使课堂如平静的湖面波澜不惊, 而一个摄人心魂的设计往往会让课堂掀起千层浪。有人主张课堂生成, 其实有精彩的设计才能有生成的灵感, 有生成的灵感才能有精彩的生成。必修二《老王》一文, 也许很多人都会围绕“老王是怎样的一个人”展开教学, 去年浙江骨干教师培训时听了郭初阳老师不落窠臼、匠心独运的课, 感触很深。

郭老师采用关键词教学法:“人倒是漂亮就是脚形太差, 这样的脚, 不好穿这种鞋的。可惜了, 脚不好, 总归就不完美了。”他首先用胡发云小说《如焉》中的一段话将学生带入课文最具启发性和思考价值的结尾:“几年过去了, 我渐渐明白,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的人的愧怍。”从理解“不幸”开始, 寻找“善良”, 探究“愧怍”的原因, 既而回归文章要义———“正义”。对于《老王》的教学设计, 课后互动时郭老师说:“就像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命门一样, 文章也有命门。”他找到了《老王》的命门。学生思维在一次又一次的碰撞中产生火花, 精彩的生成也一次次达成。

三、课堂师生的有效对话

新教材提倡“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我们知道要形成师生对话, 前提是就某一话题, 学生有所“讲”, 教师有所“讲”, 双方在“讲”的过程中进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而当前教学中的对话, 教师往往较注重学生的“讲”, 忽视自己的“讲”, 把自己的“讲”当作可有可无。

有这样一则案例:教师上鲁迅的《阿Q正传》, 让同学们讨论一下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个同学站起来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有着积极的作用, 它可以使阿Q在精神满足中忘却痛苦, 它实际上是一种乐观地对待生活的态度。另一位同学起来反驳, 两人唇枪舌剑, 争得面红耳赤。又有两位同学站起来助阵, 各执一词, 老师一会儿说这边说得有理, 一会儿说那方说得好, 就这样一直到一堂课的结束。这堂课从表面看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得很好, 实际上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发问者、点名者、旁观者、旁听者。顶多只是赞不绝口地说“好”“很好”, 而没有让自己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去, “讲”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讲”出对学生观点的看法。该肯定的地方没有肯定, 该否定的地方没有否定。结果, 什么问题都是“见仁见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样语文课的问题就变成了永远没有结论的讨论, 学生会认为谁说得都有道理, 怎么理解都可以, 以致语文课成了一门没有是非标准的课。比如那位同学说“精神胜利法”是乐观地对待生活的态度的观点就是片面的, 老师就要及时地“讲”, 进行正确引导。

因此, 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对话过程中, 学生由于年龄、知识的限制, 他们的认识难免处于一个很浅的层面, 有时甚至片面、错误。教师应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特殊的阅读主体, 应以其丰富的阅读体验处于阅读教学的最前列, 应引领课堂教学的主流, 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积极性的同时, 起到正确导向、开启思维、适时示范的作用, 敢于“讲”出自己的看法, 努力“讲”好。

四、作业的有效布置

高中学生的语文作业少, 有的老师甚至不布置作业, 其实作业是教学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有的让学生抄字词, 有的让学生阅读作者的其他名篇, 抄字词的交上来打个勾, 阅读的不了了之, 这种作业或过于简单或无法检查以致布置得无效。还有的作业因不能起到巩固知识或提升能力的作用也属无效作业。有人上了《想北平》就布置学生写《想龙游》, 老舍《想北平》的重点是点评式阅读, 不妨让学生用这种学习方式读下一篇文章《前方》。笔者喜欢设计一些小型的语文活动, 如上完《老王》《品质》后布置:请你为老王或格斯拉写一则墓志铭, 表达你对他们的感情。将《祖国颂》最后几节改写一首诗, 将《边城》的风景改写成小令《天净沙》等等, 学生兴致很高, 作业不少出彩, 不仅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五、评价的有效指向

课堂上, 教师时常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 如郭老师的“就像在三角形外作辅助线一样在课文外寻找答案”的启发、“只有善良的人才能发现别人的善良”的鼓励、“幸福是一种感觉, 来自于和他人的比较”的点评、“还有没有别的意见, 有的话就看我一眼”的风趣……有效的评价源于老师深厚的语文涵养。但有的老师的课堂评价是无效的无关痛痒的随意性的, 在学生的头脑中很难烙下较深的印记。这就需要我们评价一定要有深度, 要到位, 要有一股穷追不舍的精神。恰如其分的评价能激励人的一生。

作业的有效评价, 打破单一评价方式, 小型语文活动如写晚会开场白, 写主人公墓志铭一般以五分制;作文、随笔则写评语, 尽量发现作业中的闪光点, 从不同的角度去鼓励学生。当然也要毫不客气指出不足, 其中也不乏幽默, 如字数不足现象则写“校园不许穿超短裙”, 语句不通的地方写“青蛙跳水”等等, 学生收到作业多半会会心一笑。

上一篇:Flexsim软件下一篇:党建与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