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运用

2024-06-28

字词运用(共10篇)

字词运用 篇1

语文课堂平时的字词教学是孤立的, 期末测试前才通过复习题综合起来, 因此教学效率总是不高。识字、写字、词语教学看似目标明确, 特别是会读的字、会写的字已经有一个明确的分类、逐步的提高, 但在教学中往往没有联系相近的内容比较着呈现, 因此到高年级习作中还会出现“以经”这样的词语。

因此, 我们提出并倡导“统整性教学”。“统整”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习内容或经验, 组合成一种有意义的、统整的学习内容或经验。“统整性教学”就是教师在对教材熟读深思的基础上, 重组或者创造性地生成学习内容。

1. 识字教学, 提供同音字比较。

多次听低年级的语文课, 我发现许多教师总是孤立地进行一个字的教学, 大家习惯于在复习时或碰到“比一比, 再组词”这样的作业时才会讲解它们的区别。细心的老师应该发现, 练习题中的“比一比, 再组词”一般都是形近字比较, 其实中高年级学生在习作中出现的错别字, 应该是同音字最多, 比如话画、玩完、生升、到道、原园。所以我们在教学中碰到新授字有易混同音字的, 应尽量呈现它的同音字进行比较,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使用规律。比如, 有部分同学到中高年级还会出现“再、在”不分的情况。“再”字出现在一年级下册的《称象》, “在”字出现在一年级下册的《小蝌蚪找妈妈》, 两次教学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口头组词的形式区分“再”与“在”。当学生明白了“再”是第二次的意思, 而“在”只是表示一种状态后, 就容易区分了。如果在教学时没有把它们的区别当作重点来讲解与分析, 学生对这两个字的用法就是模糊的。

2. 写字教学, 提供不同位置比较。

要把字写正确, 学生要有一双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眼睛, 老师能做的, 是提供给学生发现的机会。首先要经常让学生关注字的间架结构。同样一个“口”字, 在左边做偏旁时要写得“小而偏上”才美观, 比如“吓、叫、叶、吃、听”;在右边时却要写得“小而偏下”更好看, 比如“知、和、如”。老师在进行写字教学时不妨多出示一些具有共性的字, 学生掌握了规律, 就能写好一类字。除了间架结构, 还要让学生关注一些常规笔画的变形。我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一课时, 发现六个要求书写的生字中有两个是相仿的, 于是我先出示“朵”和“机”, 让学生比较: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之处, 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孩子们发现:“朵”和“机”都是由“木”和“几”组成的, 只是结构不同, “朵”的“几”是去掉钩的, “机”的木字旁最后一捺要变成点才能让出位置给右边的“几”。经过这样的比较发现, 学生在书写时的正确率就提高了。

3. 词语教学, 提供同类词比较。

以描写四季的词语为例。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识字一”出现的12个词语都是描写秋天的, 其实, 在一年级下册的“识字一”里面已经出现了8个描写春天的词语, 老师在备课时再设计若干个描写夏天的词语和冬天的词语一并混合着出现, 让学生在思考中归类, 把这些词语归入四个不同的季节。对于这样具有挑战性的思维训练, 学生总是跃跃欲试。因此, 用比较的方式呈现语文内容, 可以说是统整性教学中的重要手段。

4. 词语教学, 寻找有关联的词语。

课文中具有穿透力的词语, 能帮助我们理解文章内容与主题思想;潜藏着构词规则的词语, 能帮助我们发现语言的规律;词组或短句, 能架起词语与句子之间的桥梁, 在语言习得上起到过渡作用。词语的构成往往有着某种规则, 而这种规则在单个词中往往不易被发现, 只有在同类词语的比较中我们才能悟到其中的构词规则。如果文中有这样的词语, 把它们排列在一起供学生发现, 智慧的火花可能就这样被点燃, 学生会产生深度思维的愉悦。执教《鞋匠的儿子》一课, 交流了林肯是一个怎样的人之后, 便检查预习。老师出示的是三个词语:“傲慢、止歇、静默”。以“静默”为例, 演示由两个同义或近义词组成一个相同意思的新词的构词方式, 并由此推想其他两个词的意思。老师为什么把这三个词放在一排?三个词有什么共同之处?谁发现了?学生发现:组成这些词的两个字的意思是一样的。静的意思就是默, 默的意思就是静, 两个字组成的词语也是安静的意思。止歇与傲慢也是这样的规律。再出示一组词语:“尴尬、卑微、名门望族”。读准, 正音, 老师读课文1、2自然段, 学生尝试根据课文前两个自然段, 将这三个词串成一句话。生1:林肯当选美国总统时, 参议员都很尴尬, 因为林肯是个鞋匠的儿子。生2:当选总统的都是名门望族, 而需要面对的是一名卑微的鞋匠的儿子。因此, 参议员感到尴尬。生3:参议员都很尴尬, 因为他们都出身名门望族, 而面对的总统却是鞋匠的儿子。选择这3个词语, 帮助学生学习概括, 在情境中用语言, 符合语言学习的习得规律。

我们的字词教学要达到高效,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特别需要教师深入思考, 弄清字与字、字与词、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并且提供给学生综合化了的学习内容, 让学生逐步悟得语言学习的规律。

字词之间品神话 篇2

抓住拟声词,感受神奇。低年段选编的神话故事中,一般包含大量的拟声词。这类词形象生动,教师可以抓住它们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理解文本。

文中这样描写太阳,“可太阳像个大火球,呼啦啦地喷着火。”“呼啦啦”是个拟声词。教师先让学生听录音,然后让他们结合生活经验,说说火怎样燃烧才会发出这样的声音。通过交流,学生感受到,连夸父这般神力之人也难耐炎热,真是一个火球啊!

文中还有一段描写了夸父喝水时的情景:“他转身跑到黄河边,弯下腰,‘咕咚咕咚’地大口喝水。”教师问:“咕咚咕咚”形容什么?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这是喝水时发出的声音。教师让学生拿出水杯演一演,教室里“咕咚咕咚”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孩子的声音最突出,大家都停下来看着他,他自顾大口大口地喝水,全然没有发现。学生们在欢笑声中,知道了夸父喝水是多么快,多么急。

利用造字法,品味神奇。象形、形声、指事、会意、假借、转注,称为“六书”,是汉字的基本造字法。教学时,教师巧用造字法,能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感受到神话的神奇。

文中这样描写夸父的外貌,“他坐在地上,就像一座大山。”“山”字学生都认识,也都理解,教学时本可以不涉及,但这是个象形字,抓住它表意的特点,能让学生们感受到夸父高大神奇的形象。教学时,教师先出示“山”的象形字,让学生观察字形,说说感受。有的学生说:仿佛看到三座山峰屹立在眼前,中间一座最高,非常壮观;有的说,看见“山”字,眼前立刻出现了高山的雄伟形象。教师趁机总结:“同学们,夸父坐在那儿,像一座山,他是多么高大魁梧,你们感受到了吗?”学生连连感叹,夸父真是神奇啊!

利用造字法还能够帮助学生学习生字。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可太阳像个大火球,呼啦啦地喷着火,把夸父烤得口干舌燥。”“口干舌燥”是个生词,“燥”是个生字,理解这个词语的关键是理解“燥”字。教师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个字的结构,学生很快发现字中有熟悉的“火”“口”“木”。“这三个字组合在一起,能表示什么呢?”教师让学生试着解释。学生的思维很活跃,一个学生说,把这几个字组合在一起,表示口中像有一堆干柴正在熊熊燃烧,那是怎样的灼热难耐啊!这样的理解,完全符合这个字的含义。

此外,抓住文中表示动作的词,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文中这样描写夸父的想法,“夜里人们什么也看不见,就打定主意,要把太阳搬到地上来……”其中的“搬”字,写出了夸父的神力。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做搬的动作。学生从中体会到,太阳这么大,这么热,夸父居然能把它搬走,真是太神奇了。

(作者单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姜楚华

字词运用 篇3

一、巧妙运用字词,开启阅读之窗

1.课前分类自主学习字词。课堂只有在学生和教师的双向准备中良性运行,才能渐渐实现有效。所以,教师在课前可让学生根据字形字音字义的特点,按自己的喜好分类学习字词。多种方法提前学习字词,不仅符合课标的指导思想,而且给学生提供了一片思维的空间。因为自主学习的路径是靠自己的双手挖掘出来的,而不是按教师的指令简单机械的抄抄写写,它能帮助学生储备学习动力与学习能量。

2.由词语巧妙过渡到阅读感知。有的时候,在一课时中有交流词语或词组的教学过程,那么,散布在全文的词语总有一个或几个与全文的主旨是相连的。教师在指导书写或联系文章推想词意时,巧妙小结引导过渡到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使这种由字到词到语句再到整体感知的教学思路,摒弃常态化教学中的课堂流程———学完字词,突兀地发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对本课的词语做精细化的思考,作为这篇文章翘杆的词语,引导学生由点(字词)到面(整体感知)到立体(感悟与写法)读文章,形成语文的思维,这样将字词与句篇有机联系,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阅读中积累词语、运用词句、看清篇章结构。

二、读出字词意义,品味语言魅力

1.指导学生读“破”三类字词,推想文意。在学生学习每篇课文时,不要急于奔向主题与写法,而是指导学生读好词语,读出其中的味道。应该指导学生读“破”的三类字词有:一类是被教师忽略的词语。如,“尽管……也……”“无论……也……”等连词;一类是不起眼的词。如,“轮番”、“稀薄”等并非课时重点的词;另一类是“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这类与主题紧密相关联的词。教师在备课时应将这三类字词考虑全面,在读词中“破解”其意,进而引导学生体会到文句的内涵,并在品味词语的同时积累这三类词语的不同用法。

2.在朗读中辨析,品出语言文字的味道。《白杨》一文中的“清晰”、“浑黄一体”;《草原》一文中的“高歌”、“低吟”等,这些词语的意思或相近或相对,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在思辨中琢磨分析,其间语感会悄悄形成。作为教师,常教更要常思,要在教参之内思裁课标尺度,教参之外创思文句气度,引领学生在思考与忖度之中品出语言文字的味道。

3.通过整理同类型词语,参悟文章主旨。比如,五年级下册第7课《祖父的园子》一文中有这样几个词语:胖乎乎、圆滚滚、明晃晃、毛嘟嘟、蓝悠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现状,就其中一个词所在的句子指导朗读,而后找出同类词语所在的其他句子,读出这几个词的味道,从而使祖父的园子如一幅色彩明艳的画作,永远嵌在读者的心里。

三、品出感情色彩,体会表达效果

每篇课文作者都要表达自己的情感,肢解文段寻其意义,不如教师在备课时将词语“归案于心”。如,《詹天佑》一文,“要挟、阻挠、笑话、蔑视、还没出世”等这些词,在识读之中就可引导学生体会出詹天佑所要面临的压力和工程的艰难。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品出字词的感情色彩,使学生高瞻远瞩看篇章,从而体会作者的表达效果,总结出引领学生实现目标的捷径。

紫光字词顺序别乱动 篇4

打开设置对话框,切换到“字词调整”標签,选中“使用固定字”,再点击后面的“详细设置”。在紫光拼音中每输入一个编码后,通常都会出现若干个候选字,这里可以指定某个拼音编码下候选字的排列顺序。比如输入“he”时,候选字依次是“和”、“台”、“何”、“河”、“核”等,但默认固定的只有“和”一个字,也就是说它永远处于第一个候选字的位置。从固定字列表中找到“he=和”这一行,在后面添加“合何河核”几个字,再点击“保存”按钮就锁定了“he”的前五个候选字的顺序(如图)。

提示

拼音编码不是必须为全拼,仅一个声母也可以,你完全可默根据自己的输入习惯来设置候选字的顺序。

这个功能对词组无效,若要锁定词组的候选位置,还需要在“设置”窗口的“字词调整”标签中把“词频调整”选为“固定”。现在单字和词组的候选位置都固定下来了。

“三纲”思想与汉语字词 篇5

董仲舒把先秦儒家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的五伦观念和韩非子的“臣事君, 子事父, 妻事夫, 三者顺则天下治, 三者逆则天下乱。” (《韩非子·忠孝》) 的思想, 发展为“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的“三纲”学说, 来论证封建伦理道德。

首先, “君为臣纲”——臣子要服从君王, 即使国君赐死也要千恩万谢。这种思想在“君”、“臣”二字的字形和意义上均有所体现。

“君”作“”形。《说文解字》解释说:“君, 尊也。从尹, 口。口以发号。”“君”字从“尹”, 《说文解字》对“尹”的解释是:“尹, 治也。从又丿, 握事者也。”这说明国家大事由“君”操纵。“君”又从“口”, “口以发号”。“君”说的就是法, 就要坚决执行。“君”:“尊也。”由此引申为对人的尊称。可以表示封号, 例如战国四公子──孟常君, 春申君, 信陵君, 平原君;表示下对上的尊称, 如《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能安之者, 其在君乎!” (君:指曹操) 也可以表示子孙对父祖辈的尊称, 如唐·王勃《滕王阁序》:“家君作宰, 路出名区;童子何知, 恭逢盛饯。”还可以表示妻妾对夫的尊称, 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同是被逼迫, 君尔妾亦然。”

“臣”作“”形, 意为极尽恭顺。《说文解字》:臣, “牵也, 事君者。像屈服之形。”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说:“ (甲骨文) 均像一竖目之形。人首俯则目竖, 所以‘像屈服之形’者, 殆以此也。”“臣”要绝对服从“君”, 所以它低眉顺目, “像屈服之形”。与“君”相对的“臣”由“牵也”, 引申为奴仆。《广韵·真韵》说:“臣, 男子贱称。”孔传:“役人贱者男曰臣, 女曰妾。”由此进一步引申为古人的谦称。《史记·高祖本纪》:“吕公曰:‘臣少好相人, 相人多矣, 无如秀相。’”裴骃集解引张宴曰:“古人相与多自称臣。自卑下之道, 若今人相与皆自称仆。”

其次, “父为子纲”──子女要赡养、照顾、尊敬父母, 无条件地服从父母。“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可以从“父”、“子”二字的意义中得到解释。

“父”, 《说文解字》说:“矩也, 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权。”“父”是用手举着“权”教育子女的, 其威严、权势可想而知。“父”因其为尊为贵, 所以引申为对人的尊称、美称。当其音“fù”时表示男性长辈的统称, 如:伯父、祖父等。当音“fǔ”时可以表示对老人的尊称。《方言》卷六:“叜、艾, 长老也……南楚谓之父。”还可以表示对男子的美称。《广韵·麌韵》:“父, 尼父、尚父, 皆男子之美称。”

“子”,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像物滋生之形, 亦像人首与手足之形也。”子女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父母是子女生命的源泉。“子生三年, 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正所谓“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因此, 子女赡养、照顾、顺从父母是天经地义之事。

再次, “夫为妻纲”──妻子要对丈夫百依百顺, 毕恭毕敬。这种观念在“夫”、“妻”二字中皆有所反映。

“夫”作“”形, 像一个男子头上戴着发簪, 正面昂首挺立。“夫”, 《说文解字》解释说:“丈夫也。从大一。”段玉裁注说:“从一大则为天。从大一则为夫。于此见夫与天同也。”可见, “夫”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由此引申为对男子的美称。

“妻”作“”形, 屈然自处。《说文解字》把“妻”解释为:“妇与己齐者也。从女, 从屮, 从又。又, 持事, 妻职也。”“妻”之职是“持事”即操持家务, 侍奉夫君。古代实行“一夫多妻”制, 一个男子可以有几房妻室, 除了正妻之外的妻室称为“妾”。《说文解字》说:“妾, 有罪女人, 给事之得接于君者……《春秋》云:‘女为人妾, 妾不聘也。’“妾”之卑下由此可见。后来“妾”引申为女子的賎称。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君当做磐石, 妾当做蒲苇。”

“夫为妻纲”在一些从“女”或与“女”有关的字中也有直接或间接的体现。例如:

妇:《说文解字》说:“服也。从女持帚, 洒扫也。”段玉裁注:“妇主服侍人者也……妇人伏于人也。是故无专政制之意, 有三从之道。”这种训释说明妇女应该服侍、服从丈夫, 同时要“主内”, 操持好家务。

母:《说文解字》说:“牧也。从女, 像怀子形, 一曰像乳子形。”这种训释反映出作母亲的应该像家畜一样养育孩子, 这就是母亲的任务。

妓:《说文解字》解释说:“妇人小物也。”

董仲舒认为“君臣、父子、夫妻之义, 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 臣为阴;父为阳, 子为阴;夫为阳, 妻为阴……天为君而覆露之, 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养之, 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 夏为子而养之;秋为死而棺之, 冬为痛而丧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基以》) 从这里, 我们可以看到“三纲”中的“君”、“父”、“夫”为阳为尊, 而“臣”、“子”、“妻”为阴为卑。“三纲”明显地反映出儒家“尊卑有序”的思想。

尊卑观念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这种观念在汉字中也有鲜明的体现。古人认为居右者为尊, 居左者为卑。汉字大部分是形声字。一个形声字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内部又有“声旁”和“形旁”之分, 而对于大多数汉字而言声旁在右而形旁在左。根据“右尊左卑”的观念, 右侧声旁为尊, 左侧形旁为卑, 正因为如此古时候的汉字又有所谓的“右文说”。因为形旁为卑为下, 所以隶书和楷书里他们多数要发生变形的。例如:

人-亻:仁、优、保、健、

犬-犭:狗、猫、狠、狡

言-讠:说、话、讲、谈

食-饣:饮、饭、饱、饼

玉-王:瑜、瑞、理、琌

金-钅:银、铜、铁、锡

心-忄:惊、怕、情、性

肉-月:肺、肝、脏、肠

右为尊左为卑, 声旁常居右而尊, 形旁常居左而卑。由此演化成声旁为尊, 形旁为卑, 而不考虑他们的位置。一个偏旁, 当它是形旁时虽然在右侧也变形, 而作声旁时在同样的位置上则不变形。如“邑”字, 它在右侧作形旁时都变形为“阝”, 如“都”, “鄢”;但在右侧作声旁时则不变形, 如“悒”、“挹”等字。

尊卑有序的观念在一些并列结构的词序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首先是天尊地卑。凡含有天地二字的并列结构的词或短语均以“天”字为前置成分, 而无以“地”为首的道理。例如:天地、天长地久、改天换地、顶天立地等词语。

其次是男尊女卑。凡含有关男女的字的并列结构, 总是以表示男性的词前置, 表示女性的字只能跟随其后。例如:男女、夫妇、夫妻、父母、男男女女等。

再次是长尊幼卑。凡含有关长幼字样的并列结构总是以表示尊长的字前置, 表示幼小的字后置。例如:父子、母女、翁婿、兄弟、姐妹、师徒、师生、父母兄弟、兄弟姐妹等。这种词序反映了尊长卑幼, 尊上卑下的传统观念。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支柱的儒学对华夏民族精神的形成, 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中华文化载体的汉字更是历久弥新, 至今仍为我们服务。从这方块字中我们可以窥见儒家文化的丝丝脉络, 感受到孔孟思想的点点脉搏。我们并不是“夜郎自大”, 不否认民族文化中有糟粕。我们要做的就是剔除糟粕, 使其精华发扬光大, 让我们的汉字光耀千古, 让华夏文化熠熠生辉。

摘要:儒家的“三纲”思想在很多汉字中得到鲜明地反映, 由“三纲”思想引申出“尊卑有序”观念。这种观念在形声字的“形旁”、“声旁”和并列短语的词序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我们希望从这些探讨中了解一些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三纲思想,尊卑有序,形声字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81、3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1981、6

[3]庞朴.儒家辩证法研究.中华书局.1984、6

[4]周止礼.经与中国文化.苑出版社.1990、12

[5]王忠恕.汉字纵横谈.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2

[6]姜国柱.儒家人生论.国防大学出版社.1997、12

高中字词教学浅探 篇6

但是, 长期以来, 小学字词教学不到位, 学生字词基础打得不牢, 语文基本功不扎实, 给以后的语文教学带来很大困难。在日常交际中, 甚至在广播、电视里, 汉字误读的现象常有;在大街小巷中, 标语、广告、通知的错别字屡见不鲜;就是在中央电视台的电视剧中, 没有哪一部没有错别字。种种现象提醒我们, 加强字词教学, 规范语言文字是非常必要的, 这是压在教育工作者身上的重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由于课文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发生了变化, 字词教学逐渐从课文教学中淡出, 课文教学的目标转入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和理解。教师在教学中一般不专门进行字词教学, 认为字词教学会影响教学进程, 割裂文章的整体性。因此, 在高中教学中一般没有字词教学这一环节。其实, 高中教学也应继续进行字词积累。高考试卷中, 有字音字形的检测题;2008年考纲更重视对字词的检查, 作文中每出现一个错别字扣一分, 上不封顶。

汉字, 这种世界上独特的方块字, 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传承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 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汉字非常值得学习, 一个汉字一个世界, 一个汉字一个哲理。加强汉字教学有着十分重要深远的意义。

在预习课文时利用注释或工具书识字积累新词。高中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汉字、词语, 自学能力强, 在课前预习的时候, 学生应自觉利用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难词, 养成课前预习自觉查阅工具书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随机的检查与点拨。教师具有扎实的字词基本功, 在课堂上进行随文点拨和强化, 把这些字词置于特定的语境中, 能够给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 学生终身难忘。关键字词的点拨, 对文章的理解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文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字词教学, 正是在贯彻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在写作练习中要求学生必须尝试使用积累的新词。学以致用, 新积累的字词的运用, 能起到强化巩固的效果。在平时单元练习测试中, 给以一定的分数比重。

字词默写:从手段走向过程 篇7

一、遵循记忆规律, 把握默写时机

很多教师常常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有些字词默写了很多次, 学生还是错呢?其实, 默写次数不在于多, 而在于是否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

1. 生字新词的默写须及时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 信息输入大脑后, 遗忘就开始了, 在记忆的最初阶段, 遗忘的速度很快, 后来逐渐减慢, 相当长的时间后, 几乎就不再遗忘了。根据这个“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 新学会的字词, 如不进行及时的巩固和复习, 就会很快遗忘。默写, 作为巩固复习的重要方法, 自然应遵循这一遗忘规律。而在教学实践中, 有的教师觉得每天默写太麻烦, 就常常安排将所学的生词几天一默, 有的甚至一个星期默一次, 结果发现学生遗忘很多, 这给学生的生词学习带来了困难。所以, 生词应当尽量做到当堂默写或当天默写, 以提高生字词的记忆效果。

2. 合理安排, 形成“长时记忆”

在默写中我们不难发现, 有些词语默写订正后, 暂时记住了, 但过了一些日子默写, 又忘记了,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大脑对这些字词只是“短时记忆”, 并没有形成“长时记忆”。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一般记住后, 在5分钟后重复一遍, 20分钟后再重复一遍, 之后依次是:1小时后, 12小时后, 1天后, 2天后, 5天后, 8天后进行复习, 14天后就会记得很牢。由此我们对默写要有这样的认识:学生第一次默写或偶尔默写正确, 并不代表学生已经对这个字词有了牢固的记忆, 应该根据遗忘规律再进行定期的复习巩固, 帮助学生形成长时记忆, 这就要求老师对字词默写要有计划, 根据遗忘规律对默写的时间进行科学安排。

二、内容要精选, 提倡主题式默写

为了保证记忆效果, 不同学段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控制每次默写的量。根据学生实际, 笔者认为词语默写每次不可超过20个词语, 多了就难以保证效果。除了控制每次的默写量, 默写的内容也应精心安排。

1. 每次默写要有明确的目的

为什么要进行这次默写?是为了检查新词的识记情况, 还是为了辨析或纠正易错的字词?如果是为了检查生词的识记情况, 重点就应当关注学生哪些生词记忆有困难, 哪些学生有错误,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误?如果是为了通过默写纠正字词的错误, 那么, 对于学生已经记住的字词就不需要再默写, 主要集中默写易错的字词。默写的过程中, 教师指导的重点应是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如果默写没有目的性, 不仅费时费力, 还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此外, 目的不同, 默写的形式也可以不同。

2. 提倡主题式默写

我们习惯于一课一默, 但词语教学中更需要主题式默写。同音字的教学是生字学习的难点, 笔者就尝试在低年级生字教学中设计“辨别同音字”的主题默写, 比如, 为了辨析“生、升、声”, 笔者精心设计了12个由“生、升、声”组成的词语, 让学生通过默写将“生、升、声”进行比较, 加深印象。又比如, 学生经常将一些字少写一笔或多写一笔, 笔者组成“一笔之差错字协会”, 定期让学生默写, 另外还有“易混字”、“形近字”专题默写等等。

三、精心组织, 创新默写形式

1. 默写方法要灵活运用

每个班都为学生配备一本词语默写本, 那么, 是不是所有的默写都仅仅是指在默写本上的默写呢?其实不然, 在课堂上, 可以随机让学生进行词语的书空默写, 还可以让学生用手代笔, 在桌上进行默写, 比如新学的字词, 就可以当堂让学生通过书空默写复习字形。默写是不是一定不允许看书呢?不一定。有时笔者会对学生说:如果你实在不会了, 可以快速地翻书看一下, 但只允许看一下。此时, 学生会集中全部的注意力, 利用这一次机会来努力记住这个词, 这其实要比订正的效果好得多呢!

2. 默写与字词理解运用指导相结合

这样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1) 联系课文内容法

默写时, 不直接报词语给学生默写, 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回忆文中的词语进行默写。比如《学棋》一课, 笔者让学生回忆文中表现学棋很认真的一个成语, 学生想到“专心致志”;《鸟岛》一课, 让学生回忆文中描写鸟蛋多的一个词, 学生会想到“密密麻麻”。这样, 教师就利用默写词语的机会, 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词义辨析法

比如, 请学生默写“光明”的反义词 (黑暗) , 默写“慢慢”的近义词 (渐渐) 等等。

(3) 填空法

让学生口头填空:《悯农》这首诗告诉我们, 农民种地很 (辛苦) , 乌鸦想到办法, (终于) 喝到水了, 蜗牛的壳很 (坚硬) 等等。将默写和词语的指导运用相结合, 更富有挑战性, 学生也很喜欢。

3. 默写前要复习

很多老师认为, 默写之前组织学生复习, 会削弱默写的效果, 不利于学生记忆, 这个观点正确吗?笔者做过这样的试验:精心选了20个易错字词, 分为两组, 两组字词的难度相当。一组词是组织学生复习后进行默写, 默写正确率是 (全部默写正确的学生数与全班学生数之比) 60%左右, 另外一组词则是没有复习的情况下直接默写, 正确率为20%左右, 默写后, 两组词语都让学生进行订正。第二天, 再让学生进行第二次默写 (两组词均没有在默写前进行复习) , 结果发现:第一组词的默写正确率达到90%左右, 第二组词的默写正确率却不到60%。这个试验结果可以表明:复习后默写的效果明显比不复习就默写的效果好得多。分析研究还发现:没有复习就让学生默写, 往往强化了学生对字词的错误记忆, 反而不利于学生纠正错别字。

4. 自我检查效果好

默写之后, 笔者常常留给学生2分钟时间进行自我检查订正, 或是对照书本, 或是同桌对照检查。在这短短的2分钟内, 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在对照中及时进行了自我纠错, 相比教师批改后的订正, 自我纠错的记忆效果要好得多。有时, 默写完之后, 笔者还会组织学生作简单的交流, 让学生说说刚才在对照时发现了哪些错误, 以进一步强化识记。默写是一个加强记忆的过程, 不能为了默写而默写, 关注的重点不是对与错, 而是如何有效地加强学生的记忆。

四、默写后, 重视反馈交流

1. 订正, 更要纠正

“订正”与“纠正”是两个不同的教学概念和行为。“订正错别字”是指学生抄写正确的字这一具体行为, 而“纠正”则是指通过一些方法或途径, 让学生少写或不写错别字的教学过程。默写之后, 我们通常就只让学生订正, 把正确的词语抄写几遍就了事。但简单的订正抄写, 能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吗?比如, “真”字是特别容易写错的字, 学生常常会少写一横, 即使是订正多遍, 在写的时候还是会犯错。怎样帮助学生纠正呢?笔者尝试过多种方法, 都不奏效, 最后, 给学生讲了一个“三人成虎”的故事, “真”字里的三横成了故事里的三个人, 学生记住了这个故事, 也记住了字里面的三横。所以, 教师要明确一点:订正不等于纠正, 默写之后, 简单的订正远远不够。

2. 做好默写情况记载

文言字词解释题型例说 篇8

一.通假现象不当

此类文言字词解释错误多为存在通假现象而未说明, 或说明存在通假现象但所言偏颇, 释义不准。

例1: (2011年重庆卷第8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籍:登记

B.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趣:通“趋”, 前往

C.使者采木且及柳且:将要

D.公仰视木顾使者曰顾:回头看

【参考答案】B。“趣”, 赶快, 急促。

【答题指导】“趣”通“促”, 读作cù, 意为赶快, 急促。如《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趣为我语。”

例2: (2011年浙江卷第16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明经第:考取

B.子无为嫌嫌:疑忌

C.俾其守约束俾:使

D.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方:仿效

【参考答案】D。“方”通“仿”, 相仿、相同。

【答题指导】“方”通“仿”, 读作fǎng, 意为等同, 相当。

二.古今异义不当

此类文言字词解释错误多为以今义解释古义, 脱离古代汉语时代背景和具体语境。

例1: (2012年重庆卷第8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部:部署

B.与王素党结避祸党:勾结

C.商稔共, 知贼不敌稔:熟悉

D.王命秣者加莝豆, 不为止为:因为

【参考答案】A。部:统帅, 指挥。

【答题指导】“部”古义之一为“统率, 指挥”, 如《史记·项羽本纪》:“汉王部五诸侯兵, 凡五十六万人。”“部”今义之一“有计划地安排或布置”称“部署”。

例2: (2012年江西卷第10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不胜烦扰, 寒饿且死, 宜加赈给给:供给, 施与

B.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劳:烦劳

C.民不胜其苦胜:能够承受, 禁得起

D.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籍:登记, 没收

【参考答案】B。劳:慰问, 犒劳。

【答题指导】“劳”古义之一为“慰劳”, 如《左传·桓公五年》:“郑伯使祭足劳王。”又如《史记·文帝本纪》:“帝亲自劳军。”“劳”今义之一“请别人做事时的客套话”作“烦劳”, 亦作“代劳”“劳驾”。

三.一词多义不当

此类文言字词解释错误多为一词多义混乱, 彼义释此处, 张冠李戴。

例1: (2012年福建卷第2题)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杳无穷极杳:深远

B.修篁干霄干:冲

C.延坐后堂延:延请

D.履苍莽中履:鞋子

【参考答案】D。履, 行走。

【答题指导】“履”一义为“踩, 走在上面”, 引申为“行走”, 如《诗经·小雅·小旻》:“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成语有“如履平地”。一义为“鞋子”, 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欲买履者。”又如《史记·留侯世家》:“孺子下取履。”“履”作动词“行走”时, 后跟名词;作名词“鞋子”时, 前有动词。

例2: (2012年江苏卷第5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正败, 士以此多公多:称赞

B.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益:有利

C.公复以循吏许之许:期望

D.杖矫命者, 逐之矫:假传

【参考答案】B。益, 增加。

【答题指导】“益”一义为“增加”, 如《韩非子·定法》:“五年而秦不益一尺之地。”一义为“利益、好处”, 引申为“有利”, 如《尚书·大禹谟》:“满招损, 谦受益。”又如《盐铁论·非鞅》:“有益于国, 无害于人。”

四.词类活用不当

此类文言字词解释错误多为存在词类活用而不说明, 有意忽略, 或混淆使动、意动、为动等。

例1: (2011年安徽卷第4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欲豫焉豫:参加

B.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援:引用

C.侍者如言而至, 无爽者爽:差错

D.先生赎而归之归:归还

【参考答案】D。这里的“归”是使动用法, 是“使……回去”的意思。

【答题指导】“归”作“返回”义时, 如《孙子兵法·军争》:“避其锐气, 击其惰归。”成语有“返璞归真”。作“归还”义时, 如《汉书·陈平传》:“平惧诛, 乃封其金与印, 使使归项王。”

例2: (2011年广东卷第5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正确的一项是

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苦:痛苦

B.明晨俟群猴来, 纵之去纵:腾跃

C.官夔州游击, 夔关临峡官:做官

D.抵关适断, 船不能行抵:碰到

【参考答案】C。A项“苦”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翻译为“以……为苦”;B项“纵”应翻译作“释放”;D项“抵”应翻译为“抵达”。

【答题指导】“苦”作“以……为苦”的意动用法。又如《史记·陈涉世家》:“天下苦秦久矣。”“纵”作“放回, 释放”理解。又如成语“纵虎归山”“欲擒故纵”等。“抵”作“到达, 抵达”解释。又如《史记·蒙恬列传》:“始皇欲游天下, 道九原, 直抵甘泉。”

五.同音近义不当

此类文言字词解释错误多为以同音近义字取代本字, 似是而非。

例1: (2012课标卷第4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丞相有子就举, 欲以属公属:托付

B.桧怀之, 既而被檄秀州怀:衔恨

C.就院易一员往漕闱易:更换

D.察官阙, 朝论多属燧阙:失职

【参考答案】D。阙:过错、缺点。

【答题指导】“阙”读作quē时, 意为“缺点, 过错”。如嵇康《与山居源绝交书》:“有弛慢之阙。”“阙”的本义是宫阙, “缺”的本义是器破。“宫阙”中“阙”读作què, 不能写作“缺”。“阙”“缺”两字虽然都有“缺点, 过错”的意义, 但在古代习惯上常写作“阙”, 不写作“缺”。

例2: (2012年天津卷第9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意:猜测

B.今执途之人而问之曰执:拉住

C.貌袭之, 道艺两失袭:承袭

D.可以拯人, 可以寿世者寿:使……长寿

【参考答案】A。意:料想。

【答题指导】“意”作“意料, 料想”时, 如《史记·项羽本纪》:“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引申作“想来”, 又如《庄子·天运》:“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臆”为“主观想象和揣测”, 如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

六.固定搭配不当

此类文言字词解释错误多为曲解古代汉语某些固定搭配词语的特定含义。

例1: (2011年四川卷第8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至庭前徐:缓慢

B.安可厕诸君子间厕:置身

C.惠之谷惠:赠送

D.刺船而去刺:乘坐

【参考答案】D。刺:撑。刺船即撑船。

【答题指导】“刺”作“撑”义时, 多用于“刺船”, 即撑船。如《庄子·渔父》:“客曰:‘……吾去子矣!’乃刺船而去。”又如《史记·陈丞相世家》:“平恐, 乃解衣裸而佐刺船。”

例2: (2011年山东卷第9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勿已。如是, 又何以行之已:停止

B.泽命不渝, 信也渝:坚持

C.公修公族, 家修家族修:治理

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济:渡过

【参考答案】B。“渝”是改变、违背的意思, “不渝”就是不改变原来的诺言, 即不食言。

【答题指导】“渝”意为改变, 如《诗经·郑风·羔裘》:“彼其之子, 舍命不渝。”又如魏征《十渐不克终疏》:“俭约之志, 始终而不渝。”成语有“矢志不渝”。

说说我的字词教学 篇9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识字写字能力又是基本的语文素养之一。语文教学的设计应在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上下功夫,我们应该设计好识字、写字教学。

目前,我们初中语文课程中的识字、写字教学,大多是让学生课前预习时,查字音,写会字形、记住词义,上课时,老师一一检查。学生枯燥、机械记忆,老师呆板核查,此时的语文课堂没有一点儿活力。我认为连词成篇的做法,可以活化字词教学,让课堂活起来。

连词成篇,可用于每课的字词教学,也可作为综合活动课时单位进行复习、回顾,通过长时间的运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具体做法:

1、全班分成若干小组,选派组长。

2、各组成员将文中或单元中,喜欢的字词、需积累的字词加以运用,将它们点缀在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中,课前小组的活动选出组内佳作。

3、课上展示小组的作品,组内选派合作成员,2人读作品,一人将作品中出现的字词写到黑板上。

4、评价及要求:

(1)小组成员是否认真准备(20分);

(2)是否正确书写,恰当运用字词,每词5分,不当扣2分;

(3)是否语意连贯,中心突出,语言是否生动优美(20分);

(4)黑板字字体是否美观、大方(5分),朗读技巧(10分);

(5)小组成员是否成功(10分)。

5、最后累积分,得出成绩,将成绩分别记录活动档案,加入期末成绩。

运用连词成篇指导字词教学的意义: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在活动中,他们不仅自己写句、段、篇,而且每天都可以欣赏到别人优秀的作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不知不觉中,会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广泛的阅读欣赏是培养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最佳途径。

2、字词教学落到了实处。活动过程中,他们会借助字词典来充分认识了解字词,然后才能运用到具体的情境中;评价的方式又督促他们会读、会写、会运用,这样自然实现了识字写字教学的目标。

3、提高阅读能力。作品展示中,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日积月累,会培养起学生良好的语感,体味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提高了写作能力。一次活动便是一次作文片断的训练,可以说写作能力的训练不只是写作课任务,它应该时时刻刻地在进行着,它需要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才能恰当运用词语;小组选派作品的讨论修改,注重了构思立意和修改加工环节,经常性的作文片断训练会让学生们的作文有一个质的飞跃。

5、提高了口語交际能力。小组内的讨论、作品的筛选,无疑是口语交际的重要方面,在自己与别人交流的同时,学习文明得体的交流,自信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断提高表达能力。

二、学生乐学

孔子把乐学作为学习的最高境界,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明代的王守仁说,乐学可“常使精神力量有余”。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词语,按自己的想象来设计词语的组合运用,这要比机械记忆字词的写法、读法及含义要感兴趣的多,在活动的过程中会读、会写,理解字、词的意义,才能完成活动。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他们在活动之初,自主、自由地选择喜欢的词语,发展其个性,在选送作品和相互修改的同时,必须对片断进行探讨,作品展示中,必须多人合作才能圆满完成任务。连词成篇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提高了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体现了三维目标

在活/动的同时,体出了三维目标:掌握了知识,培养了各项能力,关注了活动的过程和活动方法,优秀作文片断的赏析,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

五、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语文课程的评价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评价,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把词语接龙游戏活动建立活动档案,与考试结果相结合来评价学生。

要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字词教学的规定,最关键的就是要改进和优化我们的实施策略,以阅读、表达实践为载体,从课前自主识记、课中巩固理解、课后强化运用等方面,整体设计学习流程,把字词教学真正纳入科学、规范、高效的轨道。

奏响字词听写三部曲 篇10

一、识字后的生字巩固

阅读课第一课时结课后, 腾出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听写本节课刚学的全部生字, 接受能力差一点的学生就有困难了。这时, 教师提示学生:“实在不会写可以偷看一眼书中的生字表。”教师适度放松, 恰恰适应了多数学习吃力学生的需要。即便是优等生, 也会利用“偷看”课本这一学习资源, 全班学生高度集中学习注意力, 没有一个愿意落后。

二、课始的新词听写

第二课时课始抽六分钟左右的时间听写本课的全部新词。这次听写就不能“偷看”了, 要充分调动多种感官, 独立思考。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1. 直观演示法。

教师借助具体事物或肢体语言为学生传递信息, 以建立起词语与事物的直接联系。学生边观察边听写相应的词语。例如听写“葡萄”一词时, 出示实物, 让学生观察得出;又如“看”一字, 通过演示“看”的动作, 让学生猜字, 反馈时再出示“看”字, 分清上半部分“手”和下半部分“目”。这样, 通过实物或肢体演示, 学生不但能达到巩固字词音形义的目的, 还能拓宽思维度。

2. 词义描述法。

有些词语寄予丰富的意蕴, 尤其是四字词语, 如刨根问底、水到渠成、勤能补拙、学无止境等,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 往往只能意会。当教师描述词语意思, 让学生根据词义听写词语, 当抽象的词语与形象的语境产生联系时, 就变得生动、可感了。

3. 字形突破法。

对于文中笔画繁琐或笔画难辨的字词, 听写时, 要求写出某词中某个字的笔画数及第几笔的笔画名称。如《寓言二则》一文, 听写“白费”一词, 让学生写出“费”字共几画, 第三画的笔画名称是什么。这样, 落实了任务, 突破了难点。

4. 替换比较法。

有些文中要求理解的新词学生很难弄明白, 听写词语时, 根据词性, 写出该词的近义词或反义词。如听写《画家和牧童》中的“批评”一词时写出文中与之相反的三个词语, 即夸赞、称赞、赞扬。以词解词, 引导比较, 便于学生准确理解新词。

5. 同类综合法。

将本课词语分类, 可以按词义分、按词性分、按词语感情色彩分, 也可以按构词特点分, 连报文中同类词语两个以上, 并作适度拓展。听写时, 提醒学生:“听仔细, 机会只有一次, 不重复。有能力的学生再写一至两个同类的词语。”一方面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勤于思考的习惯;另一方面将拓展练习落实于富有情趣的听写活动中。

三、课余的词语巩固

【字词运用】推荐阅读:

迁移运用07-17

美术运用07-22

音阶运用05-15

指标运用05-16

运用实现05-17

常见运用05-18

股道运用05-19

课件运用05-23

运用探索05-26

资金运用05-29

上一篇:四个层次下一篇:广西壮族自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