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整合(精选12篇)
媒体整合 篇1
大众日常生活中频繁接触的报纸、电视、广播等均属于传统媒体范畴,这些媒体平台已经深入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中,与日常生活融会交织在一起,由此可见传统媒体在社会大众内部的深入影响。而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升级,基于网络平台的数字媒体呈现出了“井喷式”的发展趋势,数字媒体的发展形势是锐不可挡的。也有相关研究中指出:传统媒体应当逐步向着数字媒体的方向发展,但同时传统媒体也应当坚守自身地位,充分发挥自身在信息传播方面的独特优势。由此可见,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媒体多元化转型的背景下,积极促进数字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效整合,已成为提升媒体发展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即围绕数字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整合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
1 传统媒体概述
传统媒体是与近几年来所兴起的数字媒体相对应的一个概念。顾名思义,传统媒体是指以传统技术方式为手段的传播媒介,典型的传统媒体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等。这些传统媒体借助于图形图像、视频、音频等元素进行信息传播,但在信息传播中具有时间、空间方面的局限性。随着新兴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传统媒体所面临的挑战与压力日益加剧,传统媒体受众群体以及收入不断地流失,导致其整体呈现出新型传播渗透率低、覆盖面小以及影响力减弱的客观问题。
2 数字媒体概述
通常我们将经过计算机存储、处理、以及传播的信息媒体统称为数字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数字媒体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可实现人与计算机的交互式连接。受该特点影响,使数字媒体能够更加契合人类观念,与人类交换信息的媒体多样化特征相匹配,可以转变受众在媒体传播中的地位(从传统地被动接受媒体信息转变为主动选择吸收媒体信息),从而使媒体平台更具个性化的双向交流优势。
数字媒体可以根据其作用形式以及属性的不同进行分类,如各种文本、动画、图像、图形、音乐等均属于感觉类数字媒体,语言编码、图像编码、文本编码、电报码、以及条形码等均属于表示类数字媒体,话筒、光笔、摄像机、扬声器等均属于显示类媒体,磁带、光盘、纸张、磁盘等则均属于存储类媒体;双绞线、电磁波、同轴电缆,以及光纤线路等均属于传输类媒体。
在现阶段技术条件支持下,数字媒体技术所取得的发展成效是非常客观的。现阶段我国媒体行业研究人员已经展开了对数字媒体技术以及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产业化发展概念、体系结构、内涵等相关知识点的研究工作,并对国内外在数字媒体产业发展方面的现状与未来趋势做出了全面调研,深度分析了我国当前在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发展方面存在的困境与缺陷,并提出了未来5~10年期间我国数字媒体的发展战略、目标以及方向。
3 数字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整合策略
数字媒体是对传统媒体的一种有益补充、延伸、与拓展。数字媒体与传统媒体是可以并存的。为促进媒体平台的多元化发展,必须在传播内容与传播手段上促进数字媒体与传统媒体优势资源的有效互补,以推动媒体行业快速发展并步入崭新阶段中。结合我国媒体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必须将数字媒体与传统媒体中的有益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通过优势互补的方式共同为媒体行业的发展、完善奠定基础。为促进数字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机融合,需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促进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新媒体业务的快速发展。
电视台、广播电台作为典型传统媒体平台,可通过开办网站或设置独立平台的方式,促进传统媒体平台向新媒体平台发展与进军。通过这项措施的应用,一方面能够使传统媒体平台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构建全新的信息传播平台与沟通渠道,将一部分数字媒体受众纳入传统媒体受众群体中,另一方面能够在统一传媒的“大旗”下实现媒体资源的全面整合与共享,通过电视台、电台与互联网进行有效互动以及积极促进多媒体平台参与经营管理的方式,最大限度的合理应用广播电视内容资源,以促进媒体传播经济效益目标的最大化实现。
2)促进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的发展与推进。
数字媒体领域中移动多媒体平台广播的主要优势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是可以在数字传输技术的支持下对广播通道进行科学使用,使数字平台投入资金得到有效控制,并且面向终端受众提供质量更为可靠的电视信号;第二,是对成本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在大众消费行为的可接受范围内,有良好的推广价值;第三,是可以搭载的传播终端类型众多,包括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平板电脑、MP3、MP4、手机等,以突破信息传播在时间、空间方面存在的限制;第四,是可以在无线通信网络的支持下面向高端人群开设定制化的数字媒体服务,提供具有一对一的个性化特点的交互式媒体服务。多媒体广播业务作为多种数字媒体向结合的产物,兼具传统媒体的特点与优势,因此可通过传统媒体与数字媒体的有机结合,更好地发挥媒体传播的性能 优势。
3)促进广播电视内容资源优势的发挥,传统媒体应当加强与通信网络的合作,与数字媒体融合并展开协作式业务,主要覆盖IP电视以及手机电视等业务范围。
IP电视平台下所提供的信息内容较传统电视平台而言更为丰富,且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选择更具专业性、个性化特点的定制类服务,对于争取高端用户而言有非常重要的竞争价值。
4 结束语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数字媒体使得受众对信息的接受与获取突破了时间、空间方面的限制,带给了人们无限的联想与想象。而传统媒体作为极富群众基础的媒体平台之一,如何与数字媒体相融合,适应数字媒体给媒体行业带来的挑战,这一问题已成为当前媒体行业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的课题之一。本文即在对传统媒体与数字媒体相关概念与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重点探讨实现数字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机融合的策略,望能够有助于媒体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升级。
摘要:从信息传播的角度上来说,在口头相传→文字传播→声音传播等信息传播方式的发展与过渡过程中,信息传播媒体的发展与变革均对大众获取信息的途径、方式、以及效率产生了不同程度上的影响,进而对生活状态以及文化形成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但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难以满足受众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加之在信息源头控制方面存在单一性的特点,故还需建议在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数字媒体为其发展提供驱动力。文章从数字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角度入手,分别对两种信息传播媒体的特点进行分析,然后研究数字媒体与传统媒体实现整合的相关策略,望能够有助于媒体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传统媒体,数字媒体,整合
参考文献
[1]石惠敏.虚拟与实体相结合的互动数字媒体发展新貌——以新加坡为例[J].现代传播,2010(7):110-113.
[2]张嘉秋,刘玮.数字媒体艺术在当代服装展示中的表现与发展[J].纺织导报,2013(6):106-108.
[3]宋玲玲.论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对新闻传播的重要影响[J].东方文化周刊,2014(22):32.
[4]杨浩波.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科技传播,2016,8(1):133-134,182.
媒体整合 篇2
在这个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快速革新的时代,营销思维也不断发生着转变。在传统的营销手法中,媒体广告是最主要的营销工具,主要依靠广告代理商,几乎领导着所有的营销传播渠道,其它营销工具皆以辅助为主且并未参与到营销传播过程中,而新媒体整合营销是建立在以网络新媒体、数字新媒体、移动新媒体等的整合营销传播系统。该系统使所有的营销活动在市场上拥有一个统一的印象,产生富有灵活性的效果。换言之,整个营销系统的决策者及其管理者能够很好的参与到整个营销传播的决策与互动中,而非简单的执行者。
利用新媒体将创意元素融入整合营销之中,丰富其内涵,提升其价值。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如何摆脱“红海”中的残酷淘汰而畅游“蓝海”是大多数企业的期望,而新媒体整合营销自身蕴涵着巨大的能量,为差异化和低成本搭建起沟通平台,成为企业发展的突破口。通过新媒体这个载体,将创造性的元素融入整合营销传播当中,对于企业战略转型和整合营销的完善发展都具有关键意义。
整合营销伴随着新媒体的诞生而产生,新媒体的发展愈演愈烈,对新媒体的诠释也越来越丰富化。媒体的交互性越来越强;内容越来越丰富;终端也越来越多。那么,企业该怎样把握新媒体的脉搏,实现整合营销的有效实施和传播呢?在这里天策行针对如何有效的运用新媒体整合营销提出四个关键点。
平台营销
利用数字化的信息平台和新媒体的交互性来辅助营销目标。平台营销最直观的认识就是要以客户为中心,以网络为导向,借助新媒体,为实现企业目的而进行一系列企业活动。充分认识新的营销环境,利用各种互联网平台提供有效的支持,进行实际的推广和操作。
单一平台或者是单一工具已经不能够为其整合营销提供一个万能的解决方案。传统行业与互联网平台营销的结合应该是更为主动和理智的,主动研究和体验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产品是新媒体整合营销成功的关键因素。例如黄太吉不仅会用微博,还有大众点评、微信、QQ、陌陌,几乎所有新媒体平台都在用。特别是跟LBS结合的“微信”、“陌陌”等即时通讯工具,都可以用来订餐和推送促销信息,非常实用。
利用微博这种社会化信息网络平台,传递口碑,传播信息。用微信等社会化关系网络平台,进行订餐和客服,横跨多种社会化新媒体平台进行整合营销。实现了互动营销,对信息的裂变式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得不说,黄太吉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成功实现了产品的整合营销传播,为企业塑造了品牌。
跨界营销
2014年,国产手机的市场营销开始重拳出击。小米的“米粉节”与华为的“荣耀狂欢节”在同一天进行,相互厮杀,争夺用户,被外界称为“华为用小米的招数打„小米‟”。但酷派在整合营销层面,却没有“造节”,玩起了跨界。
在京东购买酷派大神9976A手机都有机会赢高尔夫轿车一台,即“买大神送高尔夫”。最近,酷派又玩出了“大神送你特斯拉”活动。酷派这次跨界营销的最大亮点就在于把大神手机与特斯拉联系在了一起,在用户心目中形成品牌认知。与一个强品牌的关联,让消费者产生更深刻的关联度。酷派一直以用户体验为导向,与用户进行互动,打造令人尖叫的体验,使用户成为产品口碑的传播者。无论是“大神送你特斯拉”活动,还是“买大神送高尔夫”活动,都是抓住用户尖叫体验需求,通过跨界营销提升酷派大神的品牌。而酷派积极筹建神族粉丝圈,建立自己的粉丝阵地以此巩固自己的品牌。可见其跨界营销手段与极致思维。
跨界营销是行业合作的创新,也是整合营销领域的新型模式,跨界营销通过新媒体行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品牌之间的相互映衬和诠释,实现了品牌从平面到立体、由表层进入纵深、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认可、由视觉、听觉的实践体验到联想的转变,使企业整体品牌形象和品牌联想更具张力,对合作双方均有裨益,让各自品牌在目标消费群体得到一致的认可,实现“1+1>2”的效益。通过与不同行业的企业或品牌之间的跨界合作,拓展更大的营销传播空间,开创更大的市场空间,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具有远见卓识企业的共识。
精准营销
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将营销信息推送到比较准确的受众群体中,可以说是当今企业整合营销的关键。如何做到精准营销,这是系统化流程,通过品牌联播等整合营销做好企业营销分析,市场营销状况分析,人群定位分析,充分挖掘产品所具有的诉求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营销。
整合营销最终目标是销售产品或服务,占领市场份额。因此企业在营销中要把握精准营销的策略,使营销目的具有明确性,让产品深入到消费者心里,让消费者认识产品、了解产品、信任产品到最后依赖产品。这都是如何实现精准营销的关键。
实现精准营销,首先要有精准的市场定位,找准目标人群,练就一副“火眼金睛”。而定位产品要得到用户的青睐,必须能够在恰当的时间,提供恰当的产品,用恰当的方式,送至恰当的顾客手中。而这“恰当”即称之为“精准”。其次巧妙的推广策略。精准营销借助数据库的筛选,找寻目标客户,实施有效的推广策略,实现精准销售,从而降低营销费用。另外在以市场为导向、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新时代,要想获得收益,企业就必须关注客户价值。而这必须通过客户体验,来表明其需求。由此可见,以客户为导向、关注消费者个体体验就是精准营销中要实现更高客户体验的真谛。
饥渴营销
通过饥渴营销维持商品较高售价和利润率,达到维护品牌形象、提高产品附加值的目的。苹果公司的“可控泄漏”战略为其赢得了全球市场,小米手机的”米粉节“营销也是屡试不爽。然而饥渴营销成功的前提是要与用户达成心理上的共鸣。产品再好,也需要消费者的认可与接受,拥有足够市场潜力,饥渴营销才会拥有施展的空间,否则一切都是徒劳。
另外饥渴营销在结合新媒体的基础上也要要审时度势量力而行,对消费者进行适当的宣传造势和积极引导。饥渴营销需要把握有度,不然任何盲目的、自我膨胀的经济行为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一味地高挂消费者的胃口,注定要消耗一些人的耐性,一旦突破其心理底线,猎物势必落入竞争对手的口中。消费者的部分欲望受到竞争对手市场活动的影响,欲望组合比例发生新的变化,购买行为关键性因素发生不规则的变动,感情转移,冲动购买也是常有之事。
高体验的或性价比高的产品才能提高用户的忠诚度,让对方付出并吸引对方,迎合客户的心理,公布自身的价值,变主动为被动,使其获得后产生自豪感,满足客户的虚荣心,与用户形成心理上的共鸣,从而产生口碑营销,才是饥渴营销得以运作的根本。
《孙子兵法》曾言:“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绝如江河。”不管怎样。在拥有产品质量和体验的前提下如何创造性地使用
网游未来的整合媒体时代 篇3
网络游戏营销战略需要变革
2010年是中国网游产业十岁生日,2011年则是中国网游产业新十年的开始。在过去的十年间,网游行业相关的立法逐步完善;上市公司的责任感得到加强,从行业领导者向孵化者转变;企业间由竞争走向合作,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游戏公司进军娱乐产业,开拓更大的市场空间;游戏行业收购、并购步伐加大,这都促使了网游行业迎来高峰期。伴随着快速的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日益激烈的竞争、游戏同质化严重、玩家主力群体的改变、玩家兴趣多元化、游戏高端化趋势明显,这都提醒着网络游戏公司的老板们,需要开始重新审视产品研发以及游戏市场推广的创新。
网络营销专家刘东明向记者表示,中国网游产业在成长的这十年间,网游用户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网游用户呈现成人化的趋势,这不仅仅是年龄,也包括玩家的学历、收入、消费能力以及消费观念等等。据《2009年度17173中国网络游戏市场用户研究报告》显示,国内网游玩家中上班族占了33.5%,而昔日的玩家主力——学生退居第二,占21.6%。
线上与线下的结合颠覆传统营销模式
受众的变化,促使了网络游戏营销手段的改变,以往网络游戏的营销方式仅限于单一的线上宣传,如今网游营销的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方式得到了大规模的使用,并且越来越重视用户的体验。
网游的线下营销针对户外、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介的投放越来越多,线下互动活动也做得风生水起。“线上线下的结合是近年网络游戏营销的一大特色,并且越做越好。”刘东明介绍说。例如2005年,可口可乐和《魔兽世界》合作,推出的“拯救SHE计划”就是IGA整合营销的经典案例。该营销突破了传统的快速消费品营销模式,利用网络游戏平台,通过多种手段结合,成功地进行了品牌和产品营销。
李(Lee)牌牛仔裤的生产商VF曾做过这样的营销推广:先为小玩偶巴迪•李(Buddy Lee)和神话中的马车夫柯里(Curry)建立网站,鼓励客户浏览这个网站或发电子邮件向朋友推荐。几周后,VF发布媒体广告,宣称这些角色是一个网络游戏中的几个主角之一,人们需要输入只能在李牛仔裤上找到的密码,才可以玩这个游戏。这个整合营销传播方案使得公司销量较上年提高20%。
网络游戏未来发展趋势
面对飞速发展的网游市场,刘东明总结其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的三大特点:第一,对于跨界的资源整合将会越来越重要,并呈现泛娱乐化。
所谓泛娱乐化营销,是不同娱乐载体产生的交集区域,交集用户实际形成了红海中的蓝海市场,这部分用户的猎奇和消费能力最强,有效提升了网游的发展空间。
除了以往整合文学、漫画、影视、音乐等这些周边资源,网游产业还开始尝试平台服务、游戏客户端应用拓展、电子商务,售卖网游公仔、道具等,并与传统行业、旅游业进行异业合作,以更大限度地挖掘游戏用户资源所带来的价值。
对网游企业来说,通过异业合作的初步探索,网络游戏开始向一些著名品牌开放,为其提供品牌或产品的宣传推广服务,并且将这样的信息传播和游戏内容本身进行了更紧密地结合。这种业务的拓展,为游戏运营商创造了B2B的全新盈利模式,游戏玩家同时成为广告受众,网络游戏本身也从单纯的游戏作品演变成为媒体。
在媒体化方面和电子商务方面,久游网做得非常出色,不但代理了《卡拉》、《米拉》杂志,并且进军电子商务,做起了久尚网。顾客在杂志上看中模特穿的衣服,在久尚网输入编号便可实现搜索和购买,实现了杂志与电子商务的联动,把玩家变成新业务的消费群体。
网游与其他企业的异业合作,并不局限于网游植入式广告,还可以联合营销,共同扩大品牌影响力。这一点在与网游结合最为紧密的IT等行业最为明显,其次是快消等其他行业。今年以来,包括盛大、网易在内还把触角延伸到旅游产业,可谓掀起了新的合作风潮。
第二,网络游戏的渠道媒介化,也就是植入广告。网络游戏植入式广告在传播上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一是目标受众明确、准确度高;二是广告送达率高,不受时间约束和空间限制,将品牌、产品融入游戏世界,潜移默化地影响玩家,使玩家与品牌产生关注、互动,在目标消费群中提升知名度和好感度。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游戏内置广告占到美国游戏广告收入的六成以上。现阶段中国网游中的植入广告已经非常普遍了,网游在以后的发展中将会越来越具有媒介化色彩。
第三,拉动销售的渠道化。与可口可乐合作,与盼盼食品合作,与联想集团结盟……盛大此前和现在的一系列异业合作,表明在这个全民娱乐的时代,与网游这个崭新的“媒介”合作,开始引起很多企业和品牌的重视。
媒体整合 篇4
关键词:高校媒体,宣传效能,新媒体,资源整合
目前, 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拥有校园媒体, 其对高校思想政治宣传、文化建设、学生管理、素质教育等多项工作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高校这个特定的环境里, 校园媒体曾一度处于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宣传的强势地位, 但是时过境迁, 目前这些校园媒体在其主力受众——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却日渐式微, 被忽视到几近“熟视无睹”的地步了! (详见表1) 因此, 分析校园媒体出现困境的原因及找到解决的方法, 重新恢复校园媒体在高校各项事业中应有的作用, 尤其是在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 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媒体工作者急需思考解决的紧要命题。
一、问题分析
笔者经过调查、分析, 初步梳理了高校媒体宣传效能和影响力日渐式微的原因:
(一) 学生信息接受心理的转变
如今的高校学生基本上是80后和90后, 这群学生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在传播接受心理方面具有不同于其他年代人的鲜明时代特征, 其表现为:一、反对话语霸权, 希望平等交流;二、个性凸显和从众心态并存;三、厌烦抽象、枯燥、单一的说教传播, 喜好具体、生动、多样化传播;四、在接受选择上具有明显的现实性追求;五、对媒介的消费集中表现在新兴媒体, 尤其是网络媒体或者基于网络技术产生的新兴媒体。数据显示, 有75%的80、90后大学生基本上不看报纸, 看也只是浏览一下, 在杂志、电视等方面也仅仅选择能对他们产生冲击力的时尚人物或者正在热捧的体育或影视明星。而网络、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介则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和日常接触最多的媒介, 其中手机的频率最高, 时间最长, 有95%的学生每天接触。
(二) 新媒体崛起的冲击
本文的新媒体是指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新技术发展起来的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数字媒体, 主要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
众所周知, 网络媒体自其诞生以来, 每年都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其将过去相对独立的图像、声音、文字等信息形式以及世间的一切都转成数字信息, 以光速传播, 并方便检索、加工、复制、存贮, 同时又凭借着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开放性与交互性的优势, 使人们在互联网上轻松实现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 这些特性迎合了80后和90后学生的信息接收心理, 成为他们了解新闻、消遣娱乐、学习新知识等方面的主要媒体。
手机媒体作为网络媒体的延伸, 具有网络媒体的所有优点。同时还具有高度的移动性与便携性, 私密性与整合性, 同步和异步传播有机统一, 传播者和受众高度融合, 传播成本低廉等优势。这些特性使得手机媒体比互联网更切合高校学生的信息接受心理, 因此, 手机媒体从诞生之初就深受学生们的欢迎。虽是后起之秀, 但来势凶猛, 逐渐与互联网一起成为高校学生接触最多的媒介。
(三) 现有媒体自身的缺点
我国高校现有媒体主要有报纸、广播、电视和校园网等。随着社会的发展, 这些媒体一些与生俱来的缺点在高校内逐渐被放大, 这也影响了校园媒体的宣传效能。
纸质媒体。高校纸质媒体主要有校报、部门学院报、社团报、橱窗等, 其中校报作为高校党委的机关报和校园内唯一具有新闻正式出版刊号的媒体, 是校园纸媒的高端和代表。但受报纸制作流程的限制, 我国高校校报大多存在出版周期长, 时效性不强, 容纳信息量有限, 单向传播等缺点。下属部门报、社团报等纸媒由于发展时间短、人员经费等原因, 还存在不少困难。因此, 校报等校园纸质媒体目前被学生接受的程度是十分有限的。
广播。校园广播具有简短平快及强制传播的特点, 但其播出时间段有限, 线性传播节目不易保存, 广播新闻的采集缺乏原创与现场音效, 管理较松散, 其编播人员主要由大学生担任等缺陷,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播的传播内容和质量。
电视。电视具有直观形象、现场感强和信息容量大等优势。但由于其制作与收看设备投入资金大, 节目制作要求高, 专业编采人员缺乏等原因, 电视在我国高校并不普及, 大部分高校的学生没有条件自由收看电视节目。即使有条件收看电视的高校学生也面临来自校外更精彩电视节目的诱惑, 而不收看校园电视节目。因此, 大部分高校的电视节目都选择通过校园网传播, 但校园网本身在学生中缺乏吸引力, 因此, 高校自办电视节目的影响也有限。
4. 网络近年来在高校媒体中异军突起, 其以信息海量、多媒体兼容、传播迅捷、参与性及交互性强的特点, 很快赢得了高校师生的追捧。但受人力、技术和管制等因素的制约, 校园新闻网的新闻基本上是传统媒体内容的翻版, 原创内容非常有限。同时互联网上海量而又精彩的校外信息 (含游戏) 吸引了学生大部分的注意力, 因此, 校园新闻网也不怎么被学生所关注。
(四) 管理机制不完善
目前, 几乎所有的校园媒体都由宣传部门主管, 但是, 大部分学校的媒体又保持相对独立, 有各自的工作团队, 新闻资源缺乏整合, 导致传播内容大多雷同, 形式单一。另外, 大多数校园媒体缺乏社会资金的参与, 竞争力不强, 媒体影响力不足, 特别是网络媒体影响力不够。同时, 因传媒工作是一项业务性较强的工作, 其从业人员应以专业人员为主体, 但我国高校现有媒体的工作人员很多都不是专业人员。现有的从业人员在深入研究新闻工作的规律和提高新闻传播的质量等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远远不够, 新闻内容大多是党政新闻和学院活动新闻, 发生在广大学生身边的生动的个人化和个性化的事例较少, 这无疑不受学生的欢迎。
二、解决方法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找出了我国高校现有媒体宣传效能低下的问题所在, 而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莫过于“对症下药”, 以大学生们最易接受的媒介方式和传播内容对高校现有校园媒体进行改革整合, 将学生的媒体注意力重新吸引到校园媒体上来。而手机是目前为止所有媒体形式中最普及、最快捷、最为方便并具有一定强制性的潜在媒体平台, 也是当前大学师生接触最多和最频繁的媒介。因此, 选择以手机作为高校校园媒体整合的突破口, 带动校园其他媒体进行改革整合, 建立以校办手机媒体为桥梁, 校园新闻网为中心, 各校园媒体传播内容各有侧重, 相互配合, 统筹发展的高校多维立体宣传体系, 应当是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1.以建立高校校办手机媒体为突破口和桥梁
建立高校校办手机媒体就是高校设定专门的机构或人员通过固定的平台, 第一时间把校园新闻和其他媒体内容的简要信息以手机短信的形式发送到每一位师生们的手机上, 方便师生们随时随地了解校园新闻。而想进一步了解这些简要信息详情的受众, 可以据此去选择查看相关媒体的详细报道。这样, 就解决了校园原有四大媒体因各自缺点带来的学生不看不听校园媒体的问题:手机信息传播迅捷, 能够第一时间将信息发到受众的手中, 突破了报纸、电视信息制作周期长, 时效性差的缺点。同时因其具有存储性的特性, 当用户无法接收时, 短信不会丢失, 会暂时存放在短信中心, 当用户重新登录进网的时候, 短信会迅速递交到用户手机上。这些特点使短信传递准确可靠, 方便受众随时随地进行查阅, 这也克服了广播和电视线性传播稍众即逝和有限时间段传播的缺点。又因这种信息传播是以手机短信的方式发到受众的手上, 受众收到后一般都会进行查阅。这种带有强制传播特点的传播方式, 有效解决了学生使用互联网但却不登录校园网络查阅校园新闻的问题。最后, 因为手机短信, 具有方便进行转发和复制的特性, 因此, 有助于学生对感兴趣的信息向亲戚朋友进行转发, 这增加了信息的传播范围和宣传效果。
而根据目前我国手机网络建设的情况和高校学生使用手机的状况, 个人觉得高校校办手机媒体的建立要分两个阶段: (1) 当前, 基于GSM与GPRS网络建立以发布手机短信为主的高校手机报, 其以简要文字信息的传播为主, 重在及时传播校园消息和其他媒体重要内容的简要信息, 以强制传播的方式引导受众去关注校园其他媒体的内容; (2) 建有WLAN无线局域网的学校或当3G和4G网络与手机普及时, 学校可以在发给学生受众的简要信息的短信里附上校园各媒体详细报道的新闻网址链接, 让有意了解该信息详细情况的受众直接通过手机上网了解。这样高校校办手机信息传播系统就真正成为一种新的校园媒体形态。可以预见随着高校校办手机媒体的建立与发展, 假以时日, 其必将逐渐成为师生们了解校园信息的主要方式。
2.以校园新闻网为中心
网络媒体所拥有的海量空间和多媒体性, 可以突破报纸和手机短信受篇幅限制无法详尽报道新闻的缺点, 通过更详细的文字、更多的图片以及视频和声音等多种媒体形式, 全方位的报道新闻事件的详细情况。同时也在受众不能收看电视的情况下, 为校办电视节目的传播提供一个新的途径。让受众可以通过校园网络, 收看学校的自办电视节目。因网络媒体具有存储性的特点, 其可以有效解决广播和电视节目线性传播稍众即逝和有限时间段传播的缺点, 让受众能随时随地点播想听和想看的广播和电视节目。而网络媒体交互性的特点, 吸引着大量网民积极参与新闻信息的传播和讨论中来, 极大地提高了网络新闻传播的社会影响力。同时, 网络传播空间理论上没有国家和地区的限制。除非采取特别的技术措施对某个网站实施封锁, 否则世界上任何一个网站登载的内容, 都有可能供全球网民访问、浏览和下载。这就大大方便了校园媒体进行对外宣传。此外, 除非人为清理或服务器在没有备份的情况下遭到破坏, 理论上网络媒体上所有信息将以数字形式长期保存在服务器上。因此, 网络媒体还是一个浩瀚的新闻数据库, 方便受众随时查找资料。所以, 高校校园媒体的整合在建立校办手机媒体为突破口和桥梁的同时, 还必须以校园新闻网作为校园各媒体信息的集汇中心, 将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内容转换成可以在互联网上传播的数字信息, 在其子网页上展现, 重要内容通过吸引人的标题在其首页上展现。
各媒体统筹发展:高校校园媒体整合还必须理顺管理体制, 对各媒体重新定位分工、使其宣传报道时各有侧重, 发挥好各媒体的优势与特长, 相互配合, 形成集群效应。
(1) 管理体制的整合
全媒体时代下, 学校党委应充分认识到高校媒体整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组建融校报、校园广播、电视、校园新闻网、手机等各种校园媒介为一体的媒体中心。媒体中心要深入研究受众需求, 策划新闻宣传重点和热点, 及时汇总校园新闻信息并进行统筹归类, 根据不同媒体的特点和播出时间, 提供和协调稿源, 实现人力和设备资源共享。其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职责分工中要体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可分别设立编辑策划组、文字新闻报道组、图片及音像报道编辑组、网络管理组 (兼任手机信息发布) 等。这些组各有明确的职责和采访、采编人员, 所供新闻经编辑策划组分类、整理、修改、编辑后, 各组可互相采用, 但要以最适合的传播途径输出, 以达到新闻的时效性和最佳宣传效能。总之, 在媒体中心统一领导统筹下, 各媒体优势互补, 拾遗补缺, 受众群上相互叠加, 从而巩固和扩大宣传效果。
(2) 传播侧重点的整合
校报因其出版周期较长和非线性传播的特点, 不利于动态消息的快捷传播, 有利于进行深度报道和评论。所以, 建议校报在新闻报道上放弃时效性要求强的动态消息的报道, 尤其是动态性、娱乐性、社会性的小新闻要放弃。而对必须报道的重要重大的全校性新闻, 报纸则应突出“优、精、深、专”的原则, 优选稿件, 精心改稿, 深入挖掘, 分多次、多角度地对新闻进行连续和深入的报道, 必要时还可配发言论, 以吸引和启迪读者。因此, 校报重新定位后的宣传侧重点应当是——用具有稳定性和思想深度的文字对大学生感兴趣的题材进行深入报道和评论。同时校报还可通过刊登一些时效性小、内容丰富、文学感强的专题新闻、通讯及一些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普知识的专题文章和版面来吸引读者。
校园广播是以声音为主要传播符号的媒体。在有手机媒体及时发布校园消息简短信息的前提下, 建议校园广播不再播发长消息和现场音效不强的新闻, 避免占用原本就不长的播出时间段, 改为传播一些大学生关注度较高, 且现场音效强的体育、文化、娱乐等动态新闻。因此其定位和宣传侧重点应当是以声音传播为主又贴近大学生需要的节目, 如音乐类、旅游休闲、生活资讯类、体育娱乐、配乐诗文、读报等。
考虑到我国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不能自由收看电视的现状和大部分学生都有电脑或上网的机会及未来三网融合的必然, 因此, 建议校园电视从现在起主要通过校园网进行传播, 这样既可以节约收看设备的投入, 又方便学生收看与对外宣传。其传播方式可由网络在线点播的小码流较低画质视频和网络下载观看的大数据高画质视频相结合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而在节目内容上, 因其直观形象、声画合一的特点是其他媒体无法替代的, 因此, 校园内各类新闻电视媒体都应进行音像记录与报道, 用音像的方式展现新闻现场的实况, 以增加新闻报道的现场感与感染力, 同时为学校保存发展中的音像资料。并且因为我国高校电视新闻目前一般以周为制作周期的方式时效性太差, 建议改为第一时间制作单条视频新闻并在新闻网上与相关文字报道逐一对应出现, 供受众点看, 以提高传播的时效性。在技术与设备成熟的学校还可以开展网络视频直播, 进一步提高电视新闻的时效性。除新闻报道外, 在设备与人员有保障的学校还应积极开展符合电视传播特点、利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素质, 并为大学生们喜欢的节目制作, 如:校园情景剧、名师讲坛、展示学生素质的选秀类节目、展现优秀学生大学生经历的专题与纪录片栏目、谈话类脱口秀节目, 名片赏析、文艺类节目、重大活动的实况录像等。
新兴的手机媒体和校园新闻网因前面已经讲述, 在此不再累述。
各媒体在重新定位调整宣传侧重点的同时, 彼此间也还应加强互动, 相互宣传对方的优势栏目与版块, 塑造各媒体的名牌栏目, 从提升整体的宣传效能。
三、结语
可以相信, 经过这样的整合, 高校各媒体将形成集团军, 发挥各自的优势特长, 合作互补, 产生1+1>2的宣传效能和媒体影响力, 在高校里打造出真正的立体宣传体系, 构建校园强势舆论环境, 宣传效能日渐式微的状况必有好转, 为高校思想政治宣传、文化建设、学生管理、素质教育等各项工作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加拿大) 菲利普·马尔尚 (Philip.Marchand) 《麦克卢汉:媒体及信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美国) 罗伯特·W·麦克切斯尼 (Robert W.McChesmey) 《富媒体穷民主——不确定时代的传播政治》.新华出版社.
[3] (中国) 李艺.《传播媒体:整合与多元化》.刊登在《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4] (中国) 李宗诚.《手机报在我国兴起的原因与发展历程》刊登在《传媒观察》.
媒体整合 篇5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媒体逐渐成为学校记录、处理和传播课程资源信息的重要工具。但由于学校专业课程数量大、种类多,而且教师备课较为分散,导致数字化的课程资源整合度较低,师生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二次分类和整理,降低了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整合和管理课程资源,不仅有利于学校课程资源的高效管理,还能为教师备课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拓展课堂的教学范围和学生的知识视野。学校应加强对该领域研究的重视,为师生提供便利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平台。
一、课程资源数字化整合的必要性。
从支配权限和空间分布来看,课程资源可以分为以下两类:一是校外课程资源,包括校外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家庭等资源类型;二是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教材资源以及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和教学经验等。而数字化课程资源则是以二进制代码的形式,将规模巨大、种类繁多的课程资源转化为可度量、可处理的数据资源,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通过对课程资源的数字化整合,师生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存储自己积累的课程资源,并以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形式实现大范围传播,同时师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搜索相关课程资源,从而实现课程资源的高度整合和广泛共享。
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积累了大量的课程资源,如教学材料、科研资源、教学经验、学习材料等。通过数字媒体实现课程资源的数字化整合,可以更好地满足学校的教学需求。师生通过校园网,在任意计算机上进入学校的课程资源库,随时随地搜索所需课程资源,了解学校课程安排、专业教学要求等。此外,通过资源共享,教师能快速学习和掌握相关课程的教学经验,有效扩大备课的知识面,而学生则能在课前利用课程资源进行深度预习,在课后及时回顾课堂教学知识,实现高效、自主的复习。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的课程资源数字化整合程度仍然较低。教育部于 2003 年便提出了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意见,要求学校尽快完善相关系统和技术,推进课程资源的信息化建设。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大部分学校的数字化课程资源整合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共享局限在校园网之内,忽视以校际网、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资源库建设,这不仅阻碍课程资源的校际传播和共享,而且导致师生只能通过校园网登录资源网站,当身处校外时便无法应用课程资源,形成了空间地域的局限。二是校园数据库建设不完善。部分学校的课程资源数据库存在技术落后、模块简单、更新速度慢等问题,其中,进行课程资源共享的平台在栏目设计上缺乏科学性,导致师生难以快速搜索到所需的课程资源[1]。三是部分教师缺乏对数字媒体的重视和认识,既没有将自身所积累的课程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储存到资源库中,也缺乏从资源库搜索课程资源的意识,这使得教师所应用的多媒体课程资源难以实现校园联网共享,降低了数据库的资源丰富性。此外,学校管理人员和学生也缺乏对数字媒体的应用能力,导致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利用程度较低。面对这些问题,学校应从师生课程资源的应用需求出发,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推进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实现课程资源的高效整合。
二、数字媒体背景下的课程资源整合。
1。建立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网络。
完善的课程资源共享网络有利于促进课程资源数字化建设,能够让师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实现大范围的资源存储和共享。为此,学校在利用数字媒体整合课程资源时,应先对校园网、校际互联网、全球互联网等资源共享网络进行分析,构建覆盖面广、应用率高的课程资源共享模式。
(1)校园网模式。校园网是师生在学校范围内使用最广的网络渠道,是实现数字化课程资源整合的重要基础。学校应依托校园网,对全校课程资源进行整合,进而根据不同用户的具体需求,在校园网登录中设定资源应用的权限,提高数字化资源整合的秩序性和条理性,为提高资源整合率和应用率奠定基础。
(2)校际互联网模式。学校在完善自身课程资源建设的基础上,还应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共享程度,以校际互联网为基础扩大数字化资源整合的规模。通过校际互联网模式,师生可以便捷地获取不同学校的课程资源,从而提高校际用户数量,推动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普及应用。但这一机制需要在学校之间建立合作机制和共享机制,有一定的实现难度。
(3)全球互联网模式。学校还可以利用数字媒体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以全球化互联网为基础推进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由于这一模式面向全球性用户,所覆盖的学校数量庞大,因而课程资源具有海量性和丰富性的优势,同时也存在重复性内容多、共享安全性低、资源质量下降等劣势[2]。
学校应根据自身需求对这三种共享网络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并在适当取舍的基础上构建具有综合性的网络共享平台,以此整合学校课程资源信息,为广大师生提供便捷高效的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使得数字化课程资源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优势。
2。提高教师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
教师是学校开展课程教学的主体人员,其课程资源的整合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整体的课程资源的整合度,并对后续的资源共享形成深刻的影响。为此,学校在深入分析和选择共享网络模式后,还应提高教师的数字化课程资源整合能力。
(1)完善校园数字化课程资源平台。目前不少学校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并不完善,存在多媒体课件数量少、网络课视频单一、课程资源更新慢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在整合数字化课程资源时不仅要强化硬件资源建设,还应加大对软件资源的重视。其中,完善校园课程资源平台是学校实现软件资源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学校应建立经费投入制度,对外购买辅助性平台软件,对内激励教师研发相关平台软件和共享技术,为优化校园数字媒体和实现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奠定软件基础。此外,学校还应组织专门的管理人员对数字化课程资源平台进行集中管理,以提高课程资源共享的便利性[3]。
(2) 提高教师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随着信息化教育改革的推进,多媒体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工具之一。这提高了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课件的重视,同时也容易因网络教学视频等资源的应用频率较低,引起课程教学资源的单一化问题。学校应提高教师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将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网络课视频等结合起来,提高课堂资源应用的多元性[4]。同时,教师也应自觉提高对数字媒体的应用能力,适当调整备课方式和课堂教学方法,深入分析课程资源的有效性,进而有选择地增删和补充数字化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
此外,学校也应进一步研究数字化教育改革模式,制定科学的资源政策和激励制度,鼓励教师整合自身所积累的纸质性课程资源,并以数据形式上传到课程资源平台上,提高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度和利用率。
(3)完善数字化资源整合的硬件配置。目前学校课程资源的数字化整合主要应用在课堂教学之中,师生在课室以外的其他地方难以登录到资源平台之中,导致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应用范围较窄。面对这些问题,学校应尽快完善数字化资源整合的相关硬件配置:一是完善校园计算机设备。除了在课室配备计算机以外,学校还应合理地在图书馆、师生宿舍等地点配备计算机设备,让学生在图书馆、宿舍等地点能够获取数字化课程资源,并能够将课余学习活动中所总结的学习经验、学习材料等整合上存到相关的数据库中,提高数字化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二是提高网络互联互通的程度。学校应提高校园网的覆盖面,将课室、图书馆、办公室、科研机构、宿舍等地点的计算机设备纳入到校园网之中,提高课程资源利用的便捷性。此外,学校之间还应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建立校际互联网,将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课程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大范围、宽领域的网络共享平台,为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应用奠定硬件基础[5]。
(4)增强数字化课程资源整合的激励政策。随着校园数字技术应用日益广泛,越来越多的教师提高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重视,希望能通过资源整合和共享实现经验心得交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但目前学校的数字化课程资源整合仍缺乏政策引导,教师缺乏行动积极性,不愿意花时间去整理课程资源。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应尽快制定明确的资源制度和激励政策,提高教师整合数字化课程资源的积极性。例如,学校可以在平台中建立优秀课程资源分享区,让师生以付费的形式下载稀缺优秀资源,所得的费用则转到资源拥有者的账号上,提高教师对整合、储存课程资源的积极性。此外,学校还应定期对该分享区的资源进行质量评估,形成精品资源清单,提高师生对优秀课程资源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进一步激励教师整理课程资源。
3。完善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
数字化图书馆是以数字媒体技术为基础而处理、存储各类电子文献的大型信息系统。学校应积极完善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通过收集和整理数字化馆藏,为师生查阅和检索数字化课程资源提供便利。
(1)完善数字化图书馆的软硬件配置。图书馆的电子文献资源是教师整合数字化资源的重要信息来源。学校应将存储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到虚拟图书馆的建设中,完善数字化图书馆的硬件配置。同时,学校还应提供相应的软件服务,如建立光盘数据库、外文数据库、书目数据库等,并完善相应的检索服务和咨询服务,为师生获取数字化课程资源提供服务便利[6]。此外,学校还应增强数字化图书馆的信息安全保护,通过配备相关技术管理人员、建立完善的资源管理系统等措施,积极应对来自社会的.网络病毒攻击,提高数字化图书馆信息的安全性。
(2)增强图书管理人员的数字媒体素质。图书管理人员不仅是图书文献资源的管理者,而且是师生获取图书文献资源的服务者,对图书馆资源的推广应用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学校在完善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同时,不仅要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服务意识,而且还应结合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需求,增强图书管理人员的数字媒体素质[7]。例如,学校可以根据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服务管理需求和图书管理人员的能力基础,定期组织有针对性的数字媒体训练,提高他们管理数字化图书馆管理的能力。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相关的座谈会、学术交流会等,引导图书管理人员进行业余自学或参与继续教育,强化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对数字化图书馆的管理能力,并为师生提供更为专业的检索、咨询服务。
(3) 增强读者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查阅能力。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数量大且种类多,对师生的媒体操作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部分师生由于缺乏对数字化图书馆模块、栏目的了解,在信息搜索的过程中耗时较长,甚至找不到所需的课程资源。针对这些问题,图书管理人员应积极提供信息检索和咨询服务,并针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更新管理情况,定期开展信息检索培训、应用方式宣传等,强化师生查阅数字化课程资源的能力,提高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应用率。
课程资源的数字化整合能促进教材教辅、学习材料、教学经验等信息资源的互动和交流,促进师生的成长和发展。学校应结合数字媒体技术,建立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网络,并通过完善校园数字化课程资源平台、提高教师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完善数字化资源整合的硬件配置、建立相关激励制度等策略,提高教师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程度。此外,学校还应积极完善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并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数字媒体素质和师生读者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查阅能力,全面提高数字化课程资源整合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彦祥。 课程整合自主排课: 区域推动学校课程结构的真正变革[J]。中小学管理,(2)。
[2] 袁小红。数字媒体信息资源在高校教学中有效性影响因素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5)。
[3] 孙宁。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整合要因与取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4] 苏尚锋。学科课程资源开发的三个视角及其理性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1(6)。
[5] 张照松,韩高波。主题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J]。当代教育科学,(6)。
[6] 孙晓峰,王似保。皖江城市带高职院校教学资源跨校整合优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3)。
数字媒体的整合营销突围 篇6
形式,采用什么样的营销策略,如何实现ROI最大化,成为广告主和数字媒体的共同关注点。
如果说十年前中国的数字媒体发展落后美国几十年,那么如今这一差距已在快速缩小,甚至在某些领域不分高下。美国最成功的数字媒体形式,在中国都能找到最强劲的对手。搜索引擎、视频网站、社交网站、博客、播客等成为国内最炙手可热的数字媒体形式,用户数不断刷新,点击率节节攀升。而这些数字的潜台词是资源,是企业投资者大笔投入之后希望看到的可衡量ROI。
那么,数字媒体是否能够满足企业广告主的营销需求?数字媒体的应用能否给企业广告主带来更广阔的价值空间?数字媒体营销未来的蓝图将如何展开?
数字媒体的多维发展局面
2009年,这个网络视频行业异常活跃的年份已经过去,但是相信在互联网视频业界这个圈子,2010年同样不会风平浪静。很有趣的现象是,国内视频行业大佬们在大家相互看不上眼的状
况下,却都异口同声纷纷表达了高度一致的新追求:将是或者已然是“中国的Hulu”,“Hulu,YouTube混合体”……是的,YouTube这个创造了网友上传视频这种互动模式的视频网站,启发了国内很多视频网站的开发和成长;而Hulu开创的“正版资源插播广告”的模式,以视频流量上仅占美国的2.8%,但却获得了美国视频广告市场33%份额的优异表现,自然成为国内视频媒体进一步转型和效仿的对象。
在各方充分看好的SNS行业,数字显示,今年2月份Facebook的浏览量首次超过了雅虎,成为最受瞩目的网络平台。而在国内,截止到2009年12月初,开心网注册用户已经接近7000万,页面浏览量超过20亿,每天登陆用户超过 2000万,发展势头不可小觑。
在运营模式上一直不温不火的电子商务领域,以美国创新电子商务领域创新模式的Craglist网站横空出世,成为新电子商务时代的代表。像Craglist这样集聚了终端消费者或者小资源拥有者的点击率之后,变身成为巨大的资源平台。以eBay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平台做买卖需要缴费,而在Craglist张贴分类广告大部分不需费用。eBay在多年前是取代传统商务的新中间人,现在却将被Craglist这种更新的中间人挑战。因为它聚集的已不仅仅是商户和用户,这个商网已然成为了一个数字媒体。
数字媒体的应用之惑
是的,YouTube获得了Google格外的青睐,大笔的资金砸进去。但却因为视频版权归属、视频质量不高等因素造成企业广告主无法将广告进行成功植入。结果是,虽然YouTube获得了美国 44%的视频市场份额,但是却只有3%能够植入广告。
反观国内,一些主流的视频网站遭遇了类似YouTube的境遇,更因为大量视频版权问题困扰。而目前优势最突出的显然是背靠央视的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依托央视大量且丰富的
视频资源,CNTV当然在高质量视频这一方面已经占尽先机。然而,如果参考Hulu模式的话,CNTV想吸引大量的广告主,仅仅基于自身平台上开发价值显然是不够的。广告主希望看到的,是在这一平台上是否有更广阔的衍生用户空间,如何在网络渠道平台上拓展资源,这将无疑是国内视频网站发展的又一大课题。否则,对于广告主来讲,也将成为爱与痛的边缘。
同样,SNS在一片叫好声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尽管有诸多企业进行广告投放,但似乎在这个消费者云集的平台上,投资收效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丰厚。正如Facebook很无奈地
发现,尽管页面浏览量已经达到1930亿(2009年12月数据),但页面上的广告点击寥寥。Facebook去年12月的用户停留总时长也已经超越雅虎,达到1.16亿分钟,用户当月平均停留时长也达到247分钟。但是,这些让企业广告主青睐的数字,就是无法带来立竿见影的投
资价值。
让SNS和广告主困惑的是,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创意表现、投放模式、接触点组合,还是内容?又或者反思,SNS网站单一平台形式是否是最佳应用选择?如何运用如此庞大的资源从而挖掘潜在金矿成为当今的一大课题,值得包括企业和传媒各个领域的进一步思考和究。
而对于新电子商务而言,如果这是基于Web2.0的一次价值创新,如何基于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和价值创造,无疑将成为这一数字媒体平台的二次价值革新。而对于广告主来说,新电子商务或许是下一个最值得探究的数字媒体应用模式,它与创意表现无关,是最纯粹以及最直接的需求告知与广告告知。
引领整合之大未来
一方面,企业对于数字媒体的应用势在必行。另一方面,究竟要怎样做才能带来最大的ROI,或者究竟应该应用哪种数字媒体形式,不论是企业主还是数字媒体平台本身,尚未有个明确的导向。
易传媒CEO闫方军表示:“单一数字媒体形式是有限的,而如果将视频资源与网络资源整合,将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整合,将商务交易网络与互动数字形式整合,将分散的网民用户需求与定向的企业供应需求整合,将产业链的最初生产信息通过整合的数字平台与最终的消费行为形成直接沟通,将网民主动的娱乐需求与企业或产品口碑的被传送需求整合等等,一个整合的数字媒体平台才能将媒体可开发的价值最大化,必将形成一个具有无穷大的价值开发的空间。”
今年7月,数字媒体行业即将召开一次高端的国际峰会。这场即将涵盖数字媒体业前沿领域话题,并邀请到世界数字媒体业发展领袖参与的高峰对话,将讨论这一领域的现状及展望。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网络用户群体,网民对网络形式和内容的需求也正在打破局限。面对一个数字时代的多维发展局面,易传媒作为中国领先的整合数字平台,有必要主导召开一次全世界范围的研讨会,共同探讨基于数字媒体可开发的价值。”易传媒CEO闫方军表示。
媒体整合 篇7
一、网络新闻媒体呈现的特点与缺点
(一) 网络新闻媒体呈现的特点
第一, 传播速度快, 能够打破空间的限制。通过网络新闻媒体, 工作人员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新闻报道, 而受众也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制约影响到阅读和浏览新闻。第二, 节省人力和物力资源, 新闻内容更加多样。工作人员利用网络可以轻松的采集和编辑一篇报道, 使用时间较短, 所以节省了人力和物力资源, 而新闻内容的多样性也满足了更多受众的不同需求。第三, 新闻信息的整理和存储更加方便, 而且也便于信息的查阅。观众可以随时随地节选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并存储起来, 在自己空闲的时间进行浏览, 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 快速的通过互联网查询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报道。所以, 网络新闻媒体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 而且这种新闻媒体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二) 网络新闻媒体存在的缺点
第一, 新闻报道不一定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许多媒体企业为了单纯的追求利益, 不惜炒作和故意夸大事实, 而新闻媒体的报道令许多受众都深信不疑, 所以网络新闻媒体的传播, 令众多受众不能明辨新闻报道是否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第二, 网络新闻媒体的快速传播使媒体工作人员逐渐丧失了创造能力和独立能力, 更加依赖于网络, 对新闻报道的编写往往不是深入挖掘, 寻找未知的内幕, 而是对原新闻的深加工, 这种依赖不利于新闻媒体的发展 (1) 。
二、传统新闻媒体呈现的特点与缺点
(一) 传统新闻媒体呈现的特点
第一, 具有收藏价值和浏览价值。报纸等传统新闻媒体通过真实有效的文字叙述, 传达给视觉神经, 并且使视觉神经得到有效的触动, 从而带动受众对新闻报道的思考。此外, 报纸更加具有收藏价值, 其影响是深远的, 在现阶段, 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报纸的魅力。第二, 广播这种传统新闻媒体, 其传播方式较为单一, 但是却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深得受众的喜爱。听众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收听广播新闻, 并且充分调动了听觉神经。而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体, 则集听觉和视觉于一体, 充分调动受众对新闻的兴趣。第三, 传统新闻媒体拥有较多的受众, 因为这种方式更容易被人所接受, 尤其是对于年纪较大的老一辈来说, 传统新闻媒体更是他们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 他们接受网络新闻媒体的能力相对较弱。
(二) 传统新闻媒体存在的缺点
第一, 传统新闻媒体不能更好的保证时效性。传统新闻媒体在一定程度上, 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不能实现随时随地进行新闻报道的传播, 因此通过报纸等传统媒介播报的报道可能已经发生几天时间了。第二, 传统新闻媒介缺乏新意, 不能更好地将媒体综合化实现多媒体传播,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 更多人会选择网络媒介, 所以传统新闻媒体已经不能满足多数受众的需求。第三, 利用传统新闻媒体, 受众了解新闻信息的时间比较固定, 而人们不同的时间都可能有不同的事情发生, 这更加不能符合随性生活的人群的需求 (2) 。
三、网络和传统的新闻媒体进行整合的手段
第一, 加快报纸和网络的一体化进程。目前, 许多媒体的报纸媒介已经实现了借助网络平台传播新闻信息, 使受众更好地了解到新闻资讯, 这不仅能够防止传统媒介受众的流失, 而且丰富了新闻信息的内容和提高了新闻传播的速度。第二, 实现信息共享。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的整合需要相互沟通和合作, 在竞争与合作中求双赢。传统新闻媒体实现的基础条件是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而网络新闻媒体则反而节省了人力和物力资源。因此, 将两者进行有效的整合, 既能够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又可以使两者在发展中互补不足。第三, 合理利用新媒体将传统与网络的新闻媒体进行整合, 例如:3G、4G时代的来临, 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所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将两者进行整合, 通过新媒体技术对新闻信息进行传播, 能够增加更多的受众, 并且促进新闻媒体的更好发展。
摘要:本文分别论述了网络新闻媒体和传统新闻媒体的特点与缺点, 并且提出了将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进行整合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网络新闻媒体,传统新闻媒体,对比探究
注释
11 史南.网络新闻媒体的局限及与传统新闻媒体整合之探析[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 5 (28) :357-358
浅谈传统媒体的整合 篇8
1948年,传播学先驱拉斯韦尔发表了《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提出大众传播的三种基本功能:监视环境、协调社会,以及文化传承。协调社会也被称为整合社会,是说当在外界环境发生变动时,传播能联系和协同社会各部分成员,以应对环境变化。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社会、国家的形成、稳定和发展都有赖于有效的信息传播,使人们在价值理念、利益基础、民族国家等方面形成共识。在这种意义上,有人评价是教堂、铁路和报纸建立了美国这个国家,这句话形象说明了媒体对社会强大的整合功能。
在拉斯韦尔提出这个观点的时代,信息技术落后,报纸主宰市场,对新闻资源处于垄断地位。这种点对面的传播威力强大,以至于传播学诞生了魔弹论、靶子论,把媒体的传播效果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而拉斯韦尔提出的整合社会的功能实际上也揭示了那个年代媒体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到了互联网时代,媒体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全面深入,只不过有两个根本的变化:一是普通民众拥有了自己的传播媒介;二是任何大众媒介都不能左右和控制社会舆论,进而对社会产生足够的影响。
媒介技术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从而形成所谓原子化的社会。因此,媒介对社会的整合已经进入一个后整合的时代。从传媒的生存发展角度来看,从内容竞争到技术渠道竞争,再到当下的受众竞争,媒体也需要对受众来一次全新的整合。
第一,整合受众观点、意见,找出民众利益的最大公约数。重要性在新闻的价值要素中居于首要地位。重要性从受众的角度来说,是与他们的利害关系程度,与利益影响的大小呈正相关。在政府对资源配置起主要作用的年代,政府的政策指令及其解读就是典型的重要新闻。这也是以前党报、党台的影响力、权威性所在。但时过境迁,当市场起到决定性作用,法制环境日渐完善时,政府的政策指令只在特殊时期起到适当的调节作用,其在新闻中占据的份额会大大降低。更为根本的是,在自媒体时代,当个人可以通过新媒体获取、传播信息时,新闻重要性的度量标尺已经从传统媒体转移到普通受众手中,也就是说信息是否重要、是否可以做成新闻传播,要从受众的角度加以衡量。
那么,什么才是受众觉得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利益,无他。受众的利益表达已经从网络中找到各种出口,谁能说这不是民众尽情拥抱网络的重要缘由呢。然而网络中一些纷乱的甚至带有暴戾的利益诉求,在法律治理的欢呼声中,对建设和谐法治社会、提升公民素养,包括他们本身利益的维护作用并不显著。因此,把民众不同的诉求梳理、聚合起来,形成有代表性的意见,对政府的行为决策形成积极正面的影响,既是时下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也是传统媒体先天也具有优势,重新赢取受众的不二选择。
第二,整合受众群体归属,促进地方社区、社群建设。工业化生产将社会成员原有的社会纽带打散,按照社会生产发展的内在要求,将不同的人重新进行组合,形成了当下的无数个利益群体,也将个人的利益代表从家族、宗族、地方转移到各种各样的利益群体上来。现代社会的持续发展水平和稳定和谐,取决于群体内部成员利益所得的合理性、安全性,和群体间的利益平衡。我国利益群体的分化是在市场和外部政府政策双重作用下形成的,因此,群体的分化存在很大的不公和隔阂,分析我国目前诸多的社会问题,都可归结为群体间利益不能通过制衡达到平衡,群体内部利益分配又不尽合理。
媒体整合 篇9
全媒体是在人类已经掌握的信息流手段基础上, 实现了信息流的集成的最大化集成。从信息传播的载体来看, 全媒体时代的信息载体工具包括报纸、杂志、电视、电影、出版物、通信网络、卫星通讯等。而从其传播内容的依赖平台类型来看, 其不但包括传统的纸质以及多媒体之外, 还包括基于互联网络以及微波通信的WAP、GSM、CDMA、GPRS等流媒体平台。
全媒体所展现出的不仅仅只是单纯的跨媒体间的媒体连接, 而是指各个媒体间全方位的融合, 例如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及至各种通讯媒体间的互动、互补与互溶。从整体上来看, 全媒体体现出了最全的覆盖面、全完善的技术手段、最完整的媒介载体以及最广大的受众。电视台在节目创新以及资源开发与整合过程中必须认识到其特点。
2、全媒体整合给地方电视台带来的挑战
当前, 虽然新兴媒体传播技术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 但是其整体状况还处于初级阶段。不论是媒体传播技术还是媒体的受众范围都没有形成很大的规模, 覆盖范围整体趋于一定的范围。但是, 其对以电视为传统媒体的地方台的挑战依然存在。
首先, 这部分新兴媒体传播技术的传播与普及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必将对电视媒体受众造成冲击。例如, 当前的年轻人、白领等, 都更倾向与新兴的手机媒体和网络媒体。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媒体通过体现完全的互动性与多样化服务理念, 为年轻的消费群体提供了便捷服务, 这是以传统电视媒体为主的地方电视台所不能提供的。
其次, 对当前的电视节目格局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当前已经有部分移动通信企业开始进入电视领域, 例如电信、联通等都将其通信产业的触角伸入到了持续开发的网络视频以及手机视频服务行业中。该种供应局面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地方电视台在电视节目市场占有方面的份额, 对地方台既有的优势地位形成了挑战, 导致电视节目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3、全媒体背景下地方台节目创新途径
3.1 基于本土环境, 实现电视节目内容的创新
当前, 电视传播已经从传统大众化传播向分众化、窄播化的方向发展, 而且这种趋势给人们带来了一个启示:地方电视台所在的地域传播领域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也属于一种窄播方式, 即其是针对某特定区域范围内所进行的高效、互动式的传播。而且这种传播通过灵活、多变、生动的方式向其所在地域的受众进行有地域色彩的新闻、信息、文化艺术、娱乐等传递, 满足了当地受众的生活实际需要, 有利于本区域文化的发展。所以, 从这个角度而言, 地方电视台在节目自作过程中应该以贴近性、本土化为基础, 以此为突破口实现地方电视台生存空间的快速拓展。同时, 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还为地方电视台节目的制作与创新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根基。从这个角度来看, 地域文化可以作为地方电视台节目创新的一大优势。
3.2 基于受众本位理念的新节目开发
现代媒体传播理论从之前的“枪弹论”发展至“两极效果论”、“选择理论”、“个人差异论”及至“社会类别论’。从整体上看, 这种趋向是从传统的传播者中心向受众中心的方向转移。尤其是在“分众”观点被提出之后, 传播媒体的发展逐步开始从共性传播方式向个性传播的方式发展, 而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方式。例如, 网络媒体就是该理念的典型代表, 网民在网络环境下具有完全自主的内容选择权力, 因此网络信息一般是严格分类的, 不同类型的网络针对的是特定的信息接受者。基于此, 地方电视台节目创新过程中, 首先要对受众进行清晰的分析、定位, 之后才能对节目的内容以及形式方面进行准确定位。
3.3 综合运用多种视听元素进行创新
运用视听元素的创新是对电视节目表现形式的一种合理创新。因为电视自身具有视觉与听觉的特点, 属于一种典型的综合媒体艺术。因此, 数字化技术使得电视节目可以更加容易从中获得相关的元素, 并加入到自身节目体系中。从而在实现自身元素丰富的基础上, 调动了观众多种感官的参与, 使得电视节目更加生动、有趣。例如, 某电视台的某电视节目将读报、演绎、视频、幽默、音频、情景剧等多种视听元素集中起来, 利用方言、情景剧、FLASH漫画、图片等方式进行表达, 将本地的民俗文化深入其中。同时结合极具特点的主持人形象, 使得节目的视听效果明显提高, 深受本地受众喜爱, 为地方电视台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4、全媒体整合背景下地方台节目资源整合策略
4.1 完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 提高节目资源的利用效率
首先, 地方电视台要积极更新媒体资产管理技术, 通过合理、有效的方式盘活地方电视台内部的珍贵素材资源, 并将之作为背景支撑材料开展与时代需求相匹配的节目的制作, 不但能够体现本地特色, 而且为地方电视台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其次, 建立起来的媒体管理系统不但可以给行业内部的交易提供基础, 而且能保证媒体资产的合理增值。例如, 通过标准化的编目体系, 不但能够加强对珍贵媒体素材的保存, 而且能最大化的利用素材资源, 创造更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再次, 通过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可以将媒体信息有效整合起来, 提升地方电视台的整体竞争能力。值得注意的是, 在媒体资源管理系统的完善过程中, 不但要注重技术的升级, 还应该关注管理手段的完善。
4.2 创办精品节目, 形成品牌节目体系
如上文所述, 首先要制作出具有特色的本土化节目通过创新的理念实现节目内容以及形式的创新、优化。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尤其要避免出现同质化倾向的问题, 针对具体节目的内容构成、受众心理等开支调研工作, 形成优秀的本土化节目。
其次, 要在节目本土化的基础上实现节目的精品化只有通过保证本土栏目的精品化才能提升节目的自身竞争能力, 为节目的大范围市场拓展以及地方电视台的市场发展奠定基础。在本土栏目精品化的过程中, 首先是要选择优秀的本土题材, 将典型而具有说服力的题材制作成受众容易接受的节目。另外, 要通过精心策划、制作、包装等方式, 将节目的内涵通过合理的表现手法传达给受众, 提升节目的整体品位。
4.3 实施品牌战略, 建立区域强势媒体
从电视节目的受众角度来看, 品牌是媒体在观众心目中所存留的固定标识, 是观众在长期的电视节目接受过程中形成的思维定势。因此, 品牌对观众具有明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号召力。而从电视节目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 品牌化的节目经营有利于节目成本的控制、经营风险的降低以及效益的提高。而从电视节目文化的传播角度来看, 品牌是观众对媒体的定位与品位的认可, 属于其定位的象征。在品牌战略的实施过程中, 地方电视台要根据自己的力量状况, 充分调动其所有的资源进行全面实施。同时, 要借助既有的品牌资源拉动自身新品牌节目的发展。
摘要:在对数字时代下全媒体整合的特点进行论述的基础上, 探讨了全媒体整合给地方电视台带来的挑战。同时, 结合地方电视台的实际情况, 分别从全媒体背景下地方台节目创新与节目资源整合两个方面提出了对应的措施。
关键词:全媒体,地方台,资源整合,节目创新
参考文献
[1]李振富.全媒体时代地方电视台的发展困惑及对策研究[J].东南传播, 2011 (12) .
[2]程丽亚论地方电视台节目的本土化创新[J]-采写编2010 (2) .
广播媒体资源整合及结构重置 篇10
广播当前面临的问题
在市场方面, 广播广告收入一直处于缓慢盘整阶段。原因很多, 一是受众的误解;二是技术使用不系统、不全面, 导致播出或发射效果不佳;三是优质产品数量少, 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四是低端产品过多, 听众不满意。
人力资源方面, 后备人才的教育和储备成本居高不下, 一线急需的编播人员的素质和技能不能适应现实岗位的基本需求。当然, 还有其他原因, 如胡正荣所说的:“接下来, 体制不顺, 机制不活。再就是各自为政, 力量分散。……就在广播内部, 几个频道还打架呢, 就是这样一个问题, 你要抢市场, 所有的媒体都在抢广告市场、客户市场, 因为你的经营模式太单调。再往下的问题, 方向不明, 后劲不足。媒介到底是什么?你对媒介的本质都认不清的话, 你的后劲肯定不足, 很多的媒介规模是做起来了, 做得很大, 有的媒介十几个频道, 报社十几个子报, 你来看看你发展的后劲来自什么地方?” (胡正荣《广播电视集团管理与创新》) 还有一个关键问题, 就是产品的质量。技术先进, 资源浪费, 产品合格率低下, 重复利用率更低, 这就是广播的现状, 典型的抱着金碗讨饭吃。
广播的功能化重组
整合、重组虽不是革命性的变化, 但却是求新求变的重要基础。广播资源的重组包括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人力资源、播出渠道、资本运作方式等若干方面。重新整合广播资源, 使其更加充分地发挥作用, 能给广播的生产能力和市场效益带来突破性提升。
今天, 我们称媒体为产业, 是因为它除了能带来巨大社会效益的同时, 还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是产业就要按照企业的规律、市场的规律办事。除去各级党委、政府指令性宣传任务外, 媒体的宣传现在已经拥有较大的自由度, 允许他们在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的框架之内经营媒介资源。这是一个特殊的产业, 它的政治属性、社会公信力和行业垄断性是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因此, 它的经营相对也较为容易一些。媒介经营的最大压力, 来自行业内部的激烈竞争和经营手段的单一、不规范和不成熟。
除却外界客观条件的制约外, 各广播媒体内部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有些问题甚至相当严重。这是由我国现有体制所决定的, 如果不迅速加以变革, 媒体就很难走出困境, 赢得新的发展。而外资和外媒的进入只是个时间问题, 一旦我国媒体全面对外放开, 广播媒体的日子将更不好过。
广播的流程化操作
这种重组的模式, 更多参照了现代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 其操作方面类似于现代企业流水线的作业, 每个环节各司其责, 围绕一个中心进行生产。各中心就如零配件生产车间, 频率就如总装配生产线。每天若干条生产线同时运转, 生产出不同类型的产品供市场选择。所不同的是, 除了程序外, 它的每一个环节并不是严格按照产品设计图纸去照葫芦画瓢, 创新要求始终贯穿于节目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在运作中, 相关部门应制定出相应的生产流程。在流程作业中, 每一个环节都应有专人负责质检, 合格后交下一环节操作, 形成完整的生产链条。每一个环节应有相对严格的时间、质量和个性化要求。为保证工作流程的顺畅, 应急预案的编制就成了生产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必要任务。此外, 流程化还包括人员使用、节目设置、分层次管理、各部门工作衔接、产品质量评定和市场结果认定的流程化等诸多方面。
总之, 流程化操作是现代广播实际运作中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它的特点是:结构清晰、环节明细、依据准确、责任到位、操作简便、调整有序。
新结构设计
从总体上来看, 整合重组分为两大块:一是管理, 二是生产。制播分离, 不是简单地按照现有机构, 使其制作与播出分别运行, 而是要依据其功能性重新组合。这种功能大致分为三大系统:其一为节目生产系统;其二为节目销售系统;其三为行政管理系统。这是一种全企业化运作模式。
其一为节目生产系统, 包括制作部分和播出部分。其中, 制作部分应担负起节目内容的大部。制作部门可根据节目内容的时效要求分为新闻制作中心和精品制作中心。节目内容全台共享, 共享又可分为有偿和无偿两种。新闻制作中心:功能:所有新闻性的消息、资讯、专题采访、传输、编辑、制作和供应。内容:国内外时事政治、经济、市场、社会、法制、军事、自然生态、文化娱乐、体育赛事等。精品制作中心:功能:所有非时效性内容的编辑、制作和供应。内容:历史、文学、文化娱乐、人文自然、知识类和其他所有可以精编制作的节目内容。为避免各频率小而全, 人力资源分散、采访撞车、重复报道和上游产品利用率低等弊端, 应建立相应的制衡机制。
其二为节目销售系统, 主要由广告营销中心运作。功能:全台各类广告 (含公益广告) 的生产、供应和服务。内容:广告的吸纳、策划、招标、制作、包装、安排播出、广告交换和推广工作。
其三为行政管理系统, 由行政管理中心和综合业务中心负责运作。功能:为全台各业务部门作业务保障服务。内容:策划组织大型活动、业务培训、业务研发和业务督导。
几个与发展有关的问题
一是业务研发部。业务研发机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仅靠各频率和制作部门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之余, 一点点摸索, 很难有实质性突破。这就像完全依靠一线生产车间搞科研是一个意思, 除了搞些技术小革新外, 很难在产品的高技术含量和新产品的升级换代上有革命性的突破。业务研发机构就等同于“新产品科研所”, 有了技术难点或瓶颈问题, 成立一个项目攻关组, 依靠专业人员的技术力量, 经探索、研究、借鉴、创新, 拿出完整的解决方案, 交给生产部门拿到实践中去验证, 效果会十分显著。
电台的最主要产品是广播节目, 消费者是广大听众。消费者喜不喜欢我们的产品, 这要拿到市场上去检验。闭门造车和东施效颦都是不可取的。应当走出去, 请进来, 学习兄弟媒体先进的节目样式、管理模式、经营理念, 再进一步深入研究自身的特点, 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要定期将国内外的新理念、新样式传递到一线。只有不断接受新事物, 创造新成果, 广播才能可持续发展。没有研发, 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 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没有发展, 就没有进一步的创新。
二是业务督导与培训机构。建立科学完备的、切合实际的节目评价体系和节目督导平台十分重要。只评价不督导, 评价的作用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或者仅仅依靠各频率、各部门自身的力量来纠正其缺陷, 事实证明是不现实的。再好的清洁剂, 也无法完全清除自身产生的残留。评价督导的结果不仅要与经济挂钩, 还要与岗位、职称及晋升挂钩, 这既是激励机制, 也是制约机制。定期的业务和技能培训, 包括聘请专家讲学要形成制度, 以强制的手法, 督促员工转变观念, 提高整体素质和技能。锻炼一支整体实力和单兵作战能力双强的队伍, 是保证广播媒体发展的人才基础。
三是精品节目制作中心。总体看, 拥有先进的数码技术设备、合格的创作队伍和制作人员, 以及可资利用的高素质主持人和播音员的广播媒体, 时下并不少, 他们完全有能力制作出高水平的精品广播节目。这样做, 首先可以为自身的广播节目提供大量非时效和不完全时效的精细节目, 同时还可以打开国内外广播节目市场, 使广播以多种途径影响市场, 进而提高广播媒体的节目创作水准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市场推广外销和互联网在线点播或有偿、无偿点击下载, 使得广播媒体的精品节目连同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和加强。在内部, 引入市场评估和交易机制, 按质论价, 收购节目。增加节目的首次占有量, 应该是现代广播市场占有率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
语文课堂与多媒体的整合 篇11
【摘要】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呆板和不便,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网络资源,从而极大地增加了课堂容量,刺激了学生感官,激发了学生兴趣和激情,拓宽了阅读面,从而提高了学生阅读和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媒体作为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手段,为学生的学习引来了活水,给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生命。
【关键词】 语文课堂;多媒体;整合
我感到语文课堂与多媒体的整合上,有以下几大优势: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创设学习的情景
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生活的范围比较小,生活范围局限于学校和家庭,接触到的人是家人和同学,老师。很少有时间接触社会。而在完成实践型的语文教学中,学生不仅要通过眼睛来看,更要通过与众多不同的人打交道来获取信息。而语文学科又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因为没有哪一个学科的学习不涉及到语文,另一方面,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其实也同时在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认识这个世界。正因为语文学科本身在教学内容上的多样性、多元性的特点,加之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所以,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学就可以借助各种信息媒介提供的丰富的信息源,把课本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 而现在的信息時代,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中,接触了很多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接触不到的信息。不过虚拟的网络世界是一把双刃剑,学生们的分析能力和辨别能力让他们意识不到网络还有一部分反面的东西,还有许多东西是中学生所不容易正确把握的,所以,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信息技术,把它变成学习上的利器,应该引起我们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另外,中学生的想象力和求知欲都是最丰富的时期,他们愿意去发现各种事物,乐意在发现的过程中取得快乐。但因为这段时间他们也同时存在着一定的逆反心理,因此,老师的教学要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去发挥多媒体课件动态感知的优势,创设情境,激励学生猜想、想像和联想。让学生在接受一些社会上的知识的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思路。了解学生思维的特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化难为易,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就像是一个圆的中心,一切教学活动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只有认真研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取最能体现该目标的教学媒体,实现媒体与目标的统一性、协调性、突出性,才能达到解决重、难点的目的。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创设了良好的育人环境,达到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的目的。在讲解重点和难点时,可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深对于此类题或内容的印象。以往的授课过程,注重于或者说不得不注重于抽象思维,而忽略了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一种以表象为材料进行的思维,它具有形象性、整体性、直觉性和富有情绪色彩等特点。而我们的阅读教学正是要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使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把作者的语言转化为活脱脱的生活、人物,在头脑中活动起来,甚至在此基础上想象出超乎语言本身的事物时,才有可能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才能对词、句有具体的感受,产生语言的形象感,使学生最终真正理解文学形象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境界。可见语感的训练关键在于将文字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形象。现代教育技术的恰当运用,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对语言文学的感悟,其核心就是通过对形象的感知,引发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理解内容的深层意蕴,从而把握字里行间的点点情丝,使读者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相互交流、形成共鸣 。对语言文学的感悟,其核心就是通过对形象的感知,引发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理解内容的深层意蕴,从而把握字里行间的点点情丝,使读者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相互交流、形成共鸣 。
一篇优秀的古诗文 ,配上优美的音乐,抑扬顿挫的声音,化静为动,把那些难懂的古文转成了优美的声音,配上得体的动画,视频,让现代的学生不知不觉中融入了古代的气息。一篇催人泪下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配乐朗诵 ,让学生们深深的感到了诗圣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操 ,课节上多媒体的运用,化静为动,让学生们直观形象地了解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供了良好 的素材。
三、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学习过程,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语文教学情境生动、真实,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容易触发学生的想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可以极大的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除了上述的优点之外,利用互联网,在资料方面的优点也是其它各种方式不能相比的。教学双方交流的最优化,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是平面的,信息的传播是线条的,教师一人面对众多学生,课堂教学双边合作交流少,学生之间的互助交流受教师的控制几率更少。通过互联网,师生尽可能使用最新、最流行、最贴近生活的、最接近实际的语文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起到一个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将主要思维和探索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发展。这样,不管最终学生得出或者没有得出结论,教师都要与学生进行如何完成任务的交流,以最终对整个任务的完成做出合理的评价,并给出相应的反馈。通过这样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思维意识,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呆板和不便,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网络资源,从而极大地增加了课堂容量,刺激了学生感官,激发了学生兴趣和激情,拓宽了阅读面,从而提高了学生阅读和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媒体作为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手段,为学生的学习引来了活水,给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生命。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媒体,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英语媒体资源与课程的整合 篇12
下面我将以媒体英语中的文化知识、口语知识与课堂教材中的文化背景知识、语言整合为例, 谈一些媒体英语与英语教材的具体整合运用。
一、媒体英语文化知识与教材文化背景知识的整合
“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载体。语言离不开文化, 文化依靠语言。外语教育也离不开文化教育”。教育部新制订的《英语课程标准》第一次提出了英语“文化意识”的概念, 强调:“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 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的范围。”“语言学习的目的可以分解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三个方面———社会文化体系、语言文化教育体系、信息的产生、传递和接受能力。就一个文化体系的自身而言,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部分, 但从语言学习的角度而言, 文化是语言的内核。”所以语言的学习必须融入到具体的文化学习之中。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过分注重“语言符号体系”忽视“社会文化体系”, 对“信息的产生、传递和接受能力”重视不够, 最终导致语言与文化、语言知识与应用能力的脱节。利用多媒体英语教学资源, 保证学生尽量多地与原汁原味的英语口语接触, 实现语言文化学习材料的大量输入, 将对英语教学起到补充与完善作用。
1. 媒体英语文化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自然引入。
现行的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JEFC教材中关于英语文化的介绍很少, 使教师在上课时常常觉得有关文化知识的资料太少, 不敷课堂教学之用。尤其是对话教学中的有些口语句子, 由于缺少文化背景资料, 教师觉得心中无底、束手无策, 甚至避而不谈。例如“There!OK?”连用, 以及“There”单独使用时, 到底是什么意思?用于什么场合?中文到底怎么翻译?尽管教材中都有出现了, 但教师、学生用书中都没有作出任何解释。由于局限于教科书而缺少英语文化的熏陶, 即使学生能背诵这些句子, 也不能理解和运用这些句子。电视媒体英语《大家说英语》对此给出了详细的解释, 将它节选于课堂教学, 就能极大地丰富与提高英语语言水平, 弥补课堂教材的文化之短。
2. 安排专门的语言技能综合训练时间, 进行英语文化渗透活动。
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有时能提供一些文化背景知识, 但还是远远不够解决英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如“食物”即“food”是学生最熟悉的话题。初中英语教材中有几篇文章都是专门介绍英语国家的饮食文化。但是教材所提供的一些背景资料还是不能解决中西文化中请客吃饭方面的差异问题。例如教师用书中就提到:在西方, 如果在进餐时, 有餐巾, 就把餐巾放在膝部, 而不是围在脖子上。这显然与中国的文化有差异。这时学生就会不明白为什么要把餐巾放在膝部。但是无论学生用书还是教师用书都没有作进一步解释, 而在媒体英语教学节目中却有专门系列介绍餐桌礼仪, 即Table Manners。
我的做法是:把相关的原声材料录音, 安排专门的课堂教学时间, 组织学生从听到说, 再从说到写的综合语言技能操练活动。通过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各种教学活动,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 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 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使语言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文化意识的过程。关于运用餐桌礼仪的媒体英语材料教学的具体过程简述如下:
首先,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活动方式, 以及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并组织学生带着总体问题听第一遍材料, 再采用逐段播放与具体问答相结合的方式, 激发全体学生参与课堂听说活动的积极性。在按片段听说训练结束以后, 连续重播所有材料, 提高听的系统性, 加深听的印象。其次, 就疑点、重点或难点问题进行师生间深层话题讨论, 再就中西文化差异进行对比性交谈。最后, 在听说基础上组织命题写作, 给出作文题目:Good manners in China and in the USA。教师将听说训练与写作技能训练结合起来, 把写作限定在特定的情境中, 使写作成为具有实际意义的语言交流活动, 从最高层次上培养学生的语篇建构活动能力。
借助媒体声情并茂的优势, 使学生既学到英语知识, 又丰富了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 尤其是有关生活文化、传统习俗、风土人情等这些教材上不易学到的英语文化知识。使外语学习过程解构为对新的文化思想、生活习惯体系的探索过程, 这样的外语学习才是生动、有趣、富有成效的。
二、媒体英语口语知识与教材语言知识的整合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拓宽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的教学原则。还强调:“教师要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技术, 开发并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英语教学资源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在“学习策略”中明确指出:“资源策略是学生合理并有效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学习和运用英语的策略。”在日常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与教材相关的媒体英语知识, 能使学生的英语学习与生动活泼、客观真实的语言材料相接, 内容与教科书相关, 又适当延伸与拓宽, 起到既巩固书本知识, 又拓宽学用渠道的作用, 体现了开阔视野、拓展思维的创新教学理念。
1. 媒体口语与教材书面整合, 提高英语运用能力。
下面以与初二年级课本即JEFC配套的媒体英语教材《金盘英语》VCD为例, 对媒体英语在拓宽学生口语素材、增加语言知识、提高实际运用能力等方面作一些探讨。
现行这套JEFC教材的编写特点是:“教科书向学生介绍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英语口语和书面语。英语是通过富有教育意义的、饶有趣味的课文和学生生活有关的活动教给学生的。”但教材中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生活内容却出现得不多。如相互“请客吃饭”, 而在实际生活中, 我们除了需要经常邀请同学或朋友吃饭外, 还经常需要邀请领导或上司。那么对于比较正规的邀请语言怎么说呢?这一点教材中没有解决, 而借助于媒体英语资源就很容易地解决了。《金盘英语》VCD中, 举了大量的例子, 说明了邀请不同的对象应使用的不同英语表达方式。例如:邀请朋友吃饭可以用比较随便的语言语气。
2. 媒体英语中时髦流行、活泼地道的表达方式与教材中的传统表达方式的整合。
英语教学的趋向要求我们注重培养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及结合具体语境下的地道活泼的、原汁原味的日常口语表达能力。媒体英语材料由于所选用的语言素材紧密联系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的生活经验, 具有时代感、时效性, 能使学生学习到最新、最时髦的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
【媒体整合】推荐阅读:
全媒体整合09-17
多媒体整合05-30
媒体整合传播管理09-04
媒体资源整合及宣传方案05-12
自媒体整合营销方案09-02
整合营销传播媒体策划08-25
英语教学与多媒体整合06-26
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整合11-02
生物与多媒体整合教学反思08-29
试谈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的整合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