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贸易统计分析(精选12篇)
中国文化贸易统计分析 篇1
摘要:首先简要回顾文化贸易发展的相关理论, 对一些相关研究进行简单的评述, 其次, 描述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的现状, 随后重点对中国文化贸易发展做SWOT分析, 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 探讨促进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的具体措施和政策性出台等等, 更好的推动中国文化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文化贸易,发展,SWOT分析
1简读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的相关评述
(1) 文化贸易的整体界定。
文化贸易是一种以文化为载体, 通过一个国家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创造力的整体性发挥, 尤其是影响力的主流作用, 通过文化的力量, 形成整体的价值观、人生观, 维护和拓展自身国家利益的能力体现, 主要形成市场的主要力量, 并产生文化价值, 形成国际吸引力的文化、能被社会视为具有合法性和道德威信的外交政策, 更好的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 相关评述的综合表现。
在对中国文化贸易的发展评述上, 有着不同的观点表现。总的来说, 都普遍认为文化产品一般是指传播思想、符号和生活方式的消费品。它能够提供信息和娱乐, 进而形成群体认同并影响文化行为。图书、杂志、多媒体产品、软件、录音带、电影、录像带、视听节目、手工艺品和时装设计组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商品。
2概述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的现状
(1) 文化产品进出口存在一定逆差。
我国虽然是一个文化大国, 但文化产业并不发达, 对国际市场的参与程度非常低, 主要的文化产品进出口存在严重逆差。据我国新闻出版总署统计的文化产品进出日数据来看, 2008年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出口为101.32万美元, 进口为4556.81万美元, 逆差也十分严重。
(2) 文化进出口总额显得力量薄弱。
据我国商务部2009年5月发布的《文化产品及服务进出口状况年度报告》, 在跨境文化贸易方面, 2008年文化服务进出口同比增长29.5%, 达到48.16亿美元。可见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只占据文化产业整体相当小的部分, 进出口总额中仍显得微不足道。
3分析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的SWOT表现
(1) S-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的主要优势。
对于中国来说, 有着宽阔的市场空间, 一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成为了国际文化的领军人物, 在国际文化力量的推动上, 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尤其是中国的消费市场很大, 更能适应群众的基本需求, 二是文化具有的认知、教化、沟通、凝聚、传承、娱乐等方面功能, 决定了它在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中的重大战略意义。文化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体现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 W&T-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的不利因素。
一是缺乏国内繁荣的文化产业做支撑。以图书为例, 普通公众日常读书越来越倾向于快餐式的畅销书, 经典著作也偏好于简单版的编辑版本, 严肃而深刻的作品反倒越来越失去大众市场。二是文化产品国际营销不够。我国文化产品在国外的营销推广形式简单, 大多以展览、演出的形式, 形不成持续的影响力, 尤其是受到外国文化的冲击, 造成人员在文化消费上的习惯行为。
(3) O-中国文化贸易发展面临的市场机遇。
对于中国文化贸易发展来说正遇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既有中国在全球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中的地位突出, 成为全球文化贸易的最大亮点, 同时, 人均收入与文化产品进出口的相关性高, 中国发展机遇重大, 我国正处在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最佳时间。我国是同时跨越“中低收入”和“中高收入”两种类型的国家, 正是这些难得的机遇, 给中国文化贸易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4探讨促进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1) 弘扬优秀思想文化血脉。
几千年来形成的独特文化品位和精神风貌, 是推动文化贸易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基础上, 保留文化的独有个性, 推进文化工程的力量发挥。充分发挥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 进一步把思想和认识更好地统一起来, 智慧和力量更好地凝聚起来, 为实现国家建设经济飞速发展、和谐进步提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2) 培育文化产品兴盛的土壤。
文化意识的接受非一时之功, 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培养起文化氛围, 在国内培育出文化产品兴盛的土壤, 使我国文化在各个层次得到深人人心的传播, 为文化产品的发展奠定思想基础。政府从大处着手, 从宏观上为文化贸易的发展加强引导并做好战略布局, 为文化贸易的发展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3) 渠道培养文化经营人才。
积极探索科学培育和使用人才的机制, 运用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培养国际化、应用型、创新性国际文化贸易专门人才。可以在外语院校、艺术院校中设立与文化经济、文化贸易相关的专业, 将文化艺术与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结合起来, 并选拔一些人才做专门的培训。发挥高校服务社会功能, 为文化企业服务, 在现有人员中进行“国际文化经营管理”短期培训, 提升现有人员经营管理素质。
(4) 完善文化产业的运营机构。
政府的激励作用必不可少, 但是不能成为经营的主体。活跃、有韧性、敏感度高的企业当是行业兴盛的主力军, 政府应创造条件, 给予相应的政策激励和初期适当的保护, 同时, 法律法规跟上行业的发展, 避免逐利的混战状态。在国内走向良好发展道路之后, 加强国际文化产品市场调研程度, 进行本土化的营销。
5总结
中国文化贸易在拥有强大发展空间的大好条件下, 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围绕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 提高文化产品质量目标, 更好的起到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毛向南.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10.
[2]沈晓晴, 曹探, 吴嘉旭.我国文化贸易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J].中国市场, 2010, (13) .
中国文化贸易统计分析 篇2
开宗明义,文化贸易逆差是指文化贸易中书刊、音像制品、文艺演出等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口总值多于出口的现象,而文化发展主要表现为价值观、思想等文化核心内容的与时俱进。文化产品的本质是文化产业以文化为资源进行加工的商品,决定其质量的是文化产业的开发及营·销能力,因此文化产品能表现文化但不能作为衡量文化发展的标准。今天我方论证文化贸易逆差无碍于文化发展,便是以外来文化产品为主体,从它对本国文化产业以及国民精神与物质生活两方面的影响来分析。
首先,文化贸易逆差无碍于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第一,从出口来看,逆差是企业文化产品出口少的表现而非原因,出现逆差不等同于出现亏损。根据企业对外向、内向发展战略的不同选择,其对国内外市场的重视度不等。2007年到2012年,文化贸易逆差增长了。,但文化产业占GDP比重由2.6%上升到4%。第二,从国内市场份额来看,外来文化产品的涌入必然会挤占一定的市场份额,但这种外部竞争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开放文化市场的必然结果,是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并且这类竞争只局限于同类文化产品之间,如书刊、电影,而对更多无法引入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诸如旅游、信息等,并不构成威胁。
其次,文化贸易逆差不会颠覆本土文化,也不会影响国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第一,贸易逆差只能证明文化产品出口与进口间的差值大,不能论证外来文化产品充斥国人生活。以电影为例,我国对好莱坞影片的引入限额仅为每年34部。第二,外来文化产品对外来文化的表现力有较大局限性,相比本土文化对国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它的冲击力小。例如国人对好莱坞电影的追捧是源于其精美的制作和跌宕的情节,并不代表接受其表现的个人主义的价值观。第三,外来文化产品的进入不是国人对本土文化产品缺乏认同的原因,也不会导致国人对本土文化的背离。本土文化产品在竞争中的劣势地位是由于文化产业发展不足导致的,改变这种劣势地位的根本方法是提升本土文化产品的质量,而非拒绝对比。诚然,当前有以文化产品质量对比来论证两国孰好孰坏的声音,但这种少数的不理性的见解不能代表大众的认识。
最后,文化逆差的产生原因具有时代客观性。一国文化产品的生产与输出能力由其综合国力、文化产业的成熟度等因素直接决定。我国在经济上虽然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但综合国力在国际对比中仍待提升,加之自身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因此文化贸易逆差的出现是当今中国文化发展的正常现象,并非阻碍。
中国文化贸易统计分析 篇3
【关键词】 国际服务贸易 电影文化 中国电影 全球电影 危机
随着国际服务贸易经济主导地位的逐渐形成,服务贸易这一新型经济增长方式被世界各国所重视,依托于服务贸易,各国文化正在世界范围内悄无声息的快速流动,电影作为最具影响力与全球传播可能性的文化实践形式之一,成为各国加快文化传播、发展本国电影产业的隐形窗口。中国作为这一隐形窗口的加速开放者,面对西方在全球电影市场上的绝对优势,无疑成为他们争相入侵的最大目标。面对这种态势,我们更应常怀忧患意识,常抱警惕之心,不耽于成绩,不惑于虚荣,理性、清晰地对待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客观的审视全球电影的态势,切实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传承本国文化。
1. 国际服务贸易背景下的全球电影产业概况
1.1全球电影票房收入稳步上升,发展中国家成为拉动电影票房增长的主力军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票房收入为326亿美元,较2010年(305亿美元)增长6.9%,北美地区依然独占鳌头,票房收入为102亿美元,占全球票房收入的31%,其中美国的票房为91.73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日本以22.65亿美元的水平位居第二,中国因2011年的总票房比2010年上升了28%,从而晋升到世界第三,与法国齐头并进。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票房收入有所下降。2011年的世界票房增长额主要得益于中国、巴西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需求拉动,其中中国更是拉动国家的主力军。
1.2发达国家已形成成熟的观影习惯,我国民众的观影习惯相对稚嫩,远低于发达国际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据统计显示,2011年在抽选的中、美、日、韩、法、德、英、西、俄、澳十国人均年观影次数排名中,美国名列榜首,平均每人每年去影院观看影片4.15次;澳大利亚次之,平均3.56次;法国第三,平均3.30次;英国其次,平均2.8次。中国排名最后,平均每人每年去影院观看影片0.27次,平均5年去一次。如仅以城镇人口计算,中国年平均观影次数为0.54次。 但是中国观众的影院观影习惯目前正在形成,城镇人口的年平均观影次数已由2009年的0.3次提升为2011年的0.56次,虽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很大。但从中国目前票房收入的增速上看,达到欧洲国家平均观影次数2.71指日可待。
2. 国际贸易背景下的中国电影产业总体态势分析
2.1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国电影产业规模呈现出快速而持续的增长,国产影片与法国进口影片齐头并进.
2011年我国电影产业总收入达到178亿元,增长率为16%,其中,票房收入占131.15亿元,非票房收入占26亿元,受国服务贸易持续低迷的影响,海外销售收入有所降低,仅有20亿元。预计2012年,中国电影总收入可以达到近290亿元,票房收入有望突破200亿元大关。目前,中国的电影收益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依赖于票房,电影海外收入和产业链上的其他收益较低,制约了我国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及文化传播。
2.2国产与进口影片票房过亿数量逐年增加,但进口影片对中国观众更具吸引力
从统计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國内电影票房过亿的影片正在逐年增加,但票房额相对于国内票房总额的比率却没有达到理想的增加效果,此现象正好与进口影片的总票房占比状况相反,反映出虽然现在国内对于本国影片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但依然难档国内观众观看进口大片的需求。
2.3国内影片因数量优势取得连续的多年占据国内票房市场半数以上的份额
据不完全统计,在2011年中国内地电影市场上映的230多部新片中,进口片占到70部,全年共计160部国产新片共创造票房70.31亿,平均每部影片的票房为0.44亿元,70部进口片票房为60.84亿,平均每部影片的票房为0.87亿元。从2008年到2011年国产影片依托上映数量优势总票房连续4年超越进口影片。
3. 全球服务贸易背景下的中国电影文化潜在危机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发现,全球电影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虽然在全球电影文化格局上的平等要求被越来越多的提出来,文化格局结构上的不平等也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转机,但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随着西方电影的全球传播,西方的思想以及文化意识上的传播正在不断扩大。
3.1开放外资,在促进电影制片业繁荣发展的同时,也为西方的电影文化的入侵提供了合法的生存环境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发布,标志着外资引入文化产业的门槛降低,实力雄厚且流动性极强国际资本利用其灵敏的商业嗅觉纷纷抢注中国市场,对于一些相对处于幼稚阶段的电影制片商而言无疑会产生一种巨山压顶之感,不利于中小电影制作公司的起步与发展。引进外资政策的进一步放宽,势必促使那些充分懂得利用资本的外资企业在中国掀起一股瓜分国内市场份额之势。
中国文化贸易统计分析 篇4
一、我国影视产品的出口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在这种经济背景下,我国影视产业的发展呈爆发式增长。2015年,国内电影票房收入达到440亿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电影消费市场。而在电视剧方面,2015年我国生产了395部,1.65万集。如此大规模的影视作品的推出丰富了居民的娱乐文化生活。但是,影视作品在走出去方面却一直不如人意,具体表现如下。
(一)我国影视产品出口规模小
近年来,我国影视产业发展十分迅猛,然而影视产品的出口规模却发展缓慢。如表1所示,从电影的出口规模来看,国产电影海外票房收入从2010年的35.17亿元人民币下降到2012年的10.63亿元人民币。2012年后,虽然国产电影海外票房收入逐年增长,但是增长较为缓慢。截止2015年底,其海外销售额仍没有回到2010年的水平。而另一方面,随着国内经济不断发展,人民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对电影的消费也不断打破记录,国内电影票房不断创出新高。两方面的因素直接导致国产影片海外票房收入占全国票房收入比重不断下降,近三年这一比重一直徘徊在10%左右。
而在电视剧作品方面,我国很早就开始尝试走向海外市场。早在上世纪80年代,《西游记》等经典作品就在海外开始播出。但是当时的国产电视剧主要是针对海外华人,很少外国观众观看中国本土电视剧。直到近几年,国产电视剧的迅猛发展带动了一部分热播剧出口海外,如出口到美国的《甄嬛传》和《咱们结婚吧》,出口到韩国、泰国的《还珠格格》和《楚汉传奇》等等。但是相比较国内以万为单位的电视剧集数,出口海外的电视剧仍然规模很小。
(二)影视产品贸易逆差大
与较小的影视出口规模相比,我国从欧美日韩等国进口的影视作品却数量庞大,影视文化贸易逆差很大。从电影方面来看,表2给出了近6年我国的电影产业贸易逆差情况。我国电影贸易逆差额从2010年的8.83亿元扩大到2015年的141.63亿元,五年时间里贸易逆差扩大了16倍。如此高的贸易逆差额反映了我国娱乐消费市场对高品质的电影作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在电视剧市场上,贸易逆差同样存在。虽然近几年,国产电视剧大量走出国门,但是与进口的海外电视剧相比,数目仍然较小。近年,我国从韩国进口了《来自星星的的你》、《太阳的后裔》等热播电视剧,从美国进口了《越狱》、《绝望的主妇》,从英国进口了《憨豆先生》、《神探夏洛特》等。此外,还从日本、新加坡、印度等国进口了大量电视剧。
(三)出口市场集中
我国影视文化产品出口市场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与中国文化有一定渊源的东亚、东南亚国家和非洲地区。此外,还包括与我国经济贸易往来较为密切的美国、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等地。国产电影除在本国放映外,在海外市场主要是在北美地区播出,我国大部分电影海外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地区。而电视剧的出口市场相对而言要丰富一些,如《琅玡榜》、《甄嬛传》在美国热播,而《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家喻户晓,《何以笙箫默》在韩国也取得一定成绩。然而,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我国出口到欧洲市场的数量都非常小,2014年我国出口到欧洲市场的影视作品只占总出口额的5%左右。
(四)出口作品题材单一,产品竞争力弱
中国在海外上映的影视作品题材较为单一。电影方面,在北美享有较高声誉的国产片除了动作片还是动作片,如《一代宗师》、《精武门》、《卧虎藏龙》等。而在内地享有较高票房的喜剧片如《人在旅途之泰囧》、爱情魔幻片《美人鱼》、妖魔奇幻片《捉妖记》在北美地区一概受冷,海外票房和国内票房相差甚远。电视剧方面,海外播出的国产电视剧主要集中在古装片,近年来,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都市家庭电视剧开始受到海外观众的喜欢,如受到较高评价的《蜗居》、《媳妇的美好时代》等。
我国影视作品出口规模小、海外遇冷等现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产品竞争力较弱,在海外市场认同度不高。如在国内取得二三十亿票房的《美人鱼》、《捉妖记》在北美只收获了两千万左右的票房收入,如此大的反差让人瞠目结舌。而电视剧方面也一样,在国内大热的《琅玡榜》、《甄嬛传》均以白菜价买到海外,而韩剧版权价格在我国2014年破单集20万美元的记录,《太阳的后裔》更是以单集23万美元的版权价格卖给中国视频网站爱奇异,与国产电视剧形成鲜明对比。
二、我国影视文化出口的阻碍因素
我国居多影视作品在国内大热而在海外遇冷,就其原因,从宏观层面来讲,主要在于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影视行业的发展时间较短,融资、发行等各种体制机制均不成熟。从微观层面来说,影视作品创意不够,制作手法落后,营销渠道狭窄,文化折扣现象严重等。本文主要从微观层面深入分析我国饮食文化出口的制约因素。
(一)影视作品创意不够
我国影视作品的创意不够,不仅表现在题材的重复,还表现在故事内容、叙事手法等都缺乏创新。影视作品的题材种类很多,有受大众欢迎的题材也有偏冷门的题材。由于影视作品的商业性,只要有一部作品受到市场欢迎,同类题材的作品就会层出不穷。例如,当年穿越大戏《寻秦记》火遍大陆、香港两地,此后穿越题材的电视剧就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红了之后,市场上就出现了一堆亲子真人秀节目,如《爸爸回来了》、《超人归来》等等,如此跟风,作品质量自然良莠不齐。电影方面,近年来,受市场欢迎的影片主要是喜剧片、动作片、爱情片,这三种类型的影片共同撑起了国产大片近70%的票房。而深受北美观众喜欢的科幻片,日本观众喜欢的恐怖片寥寥无几。国内影视作品不仅在题材上重复雷同,缺乏创新,在故事内容和叙事手法上也缺乏创意。创意是一部影视作品最核心的部分,是区别于其他作品的根本。我国影视行业有很多优秀的人才,包括好的导演、好的演员,但是由于故事内容不够有创意,也没有文化底蕴,最后很多作品总给人一种荒诞、怪异的感觉。因此,选对题材,讲好故事,用巧妙的手法表现出来,这样的影视作品不仅能获得国内观众的认可,也会受到海外观众的认可。
(二)制作手法落后
影视作品想要赢得海内外观众的认可,除了故事内容的巧妙构思,演员的高超表演外,还需要先进的后期剪辑制作。当今,推动影视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高科技打造出的精彩视觉体验是影视作品吸引观众的巨大魅力之一。精彩的视觉效果依赖于后期的特效制作,需要专业的团队采用数字化的处理技术和巧妙的剪辑手段。在后期制作效果上,好莱坞的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管是《阿凡达》中精美、奇幻的潘多拉星球还是《速度与激情7》中的保罗复活过程,这些后期制作技术都让观众感受到由于高科技带来的独特观影感受。而反观中国的电影市场,由于电影产业起步较晚,我们在这些技术上面都没有优势。值得欣慰的是,我国的电影公司也开始学习和采用这些3D特效技术。只是由于前期基础薄弱,我国的电影特效和数字技术水平还太低。
(三)文化折扣现象严重
所谓文化折扣,是霍斯金斯·米卢斯在1988年提出的,具体指由于观众对进口的影视作品中蕴含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社会制度和价值观等缺乏了解,从而认可度不高,难以产生共鸣,由此带来的商业效应和影响力大打折扣。我国很多影视作品在国内爆红在海外遇冷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折扣。比如在国内赚取超高收视率的《甄缳传》在美国市场反响一般,主要是美国观众对中国的历史,社会制度等的不了解影响到了对作品的认可度。因此,我国在海外受欢迎的大多是功夫片,因为功夫片主要是台词少,动作多。观众不受语言和文化背景制约,通过形体动作即能较好的理解影片内容。由于功夫片的文化折扣现象不大,国内口碑较好的《一代宗师》、《卧虎藏龙》等影片在海外也获得不错票房。
(四)营销渠道狭窄
以前,我国的影视作品在海外营销主要渠道是参加电影展,电影节以及中外合拍。虽然这些活动有助于扩大我国电影作品在海外的能见度,但是这些渠道都比较被动和单一。目前,美国影视作品会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并且他们在营销宣传上都花费很高。如《阿凡达》制作成本2.87亿美元,其营销成本也高达1.5亿美元。韩国影视剧很多是通过出售版权的形式进入到中国的视频网站。在当今互联网运用如此广泛的今天,我国也应该学习韩国通过互联网渠道将中国的影视作品传递到海外的千家万户。值得庆幸的是,国内的影视公司也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开拓海外营销渠道。如万达集团收购美国最大院线AMC公司,华谊兄弟与博纳影业集团合作建立北美华狮娱乐制片公司。这些国际化的尝试都为我国影视产业的海外营销渠道拓展树立了好的榜样。
综上所述,要想我国的影视作品走向海外,提高国际竞争力,就需要影视公司在故事创意上不断突破、后期制作技术上不断提高,并且仔细研究海外观众的观影偏好尽量减少文化折扣,同时拓宽海外营销渠道,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不断成为影视大国更能成为影视强国,通过影视作品的出口传播我国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情怀,让世界多了解中国。
参考文献
[1]魏婷,夏宝莲,中国影视文化贸易逆差形成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经济问题,2008(1)
[2]贾义婷,胡晓冕,我国影视文化出口贸易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16(4)
[3]夏茜茜.中国影视文化贸易的现状和对策分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
中国文化贸易统计分析 篇5
1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要素———理论回顾
从威廉·配第开始,西方经济学界一直将人作为生产领域中主要因素加以详细研究。绝对成本优势理论和李嘉图的相对成本优势理论研究都将劳动力作为生产领域中的唯一要素,并将各国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作为贸易发生的根源。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在社会生产体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从以往依附于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的地位逐步转变为主导地位。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质量与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其人力资本竞争优势的体现。
在国外学者约翰·穆勒、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关于“个人财富”和“个人资本”的论述基础上,1960年,美国的经济学家舒尔茨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其人力资本的理论,这五方面分别是人力资本的物质载体、形成过程、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最优投资对象以及耐用性。基于这五个方面的特征,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学说弥补了传统经济学说对经济现象解释的不足。
参与经济活动的劳动者获取收入的多少存在明显差异,就人力资本而言,其产值贡献度和劳动回报率显然高于一般劳动者,国外学者明塞尔就其中的原因,通过收入函数的形式,指出受教育年限是劳动者获取收入差异的重要决定因素,而获进一步扩展将工作实践中的工作经验也纳入了此收入函数中。工作经验既是劳动者教育水平的后续发展,也是一些受教育年限相对较短者对自身人力资本价值的有效补充。
国外学者卢卡斯提出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所具有的边际递增性,使得一国经济在资源约束的客观条件下,能够依靠人的创造将经济一直保持在上升的轨迹中。对于人力资本的获取方式,他也遵循了明塞尔的研究结论,即一种是通过正规(学历教育)和非正式(工作后进行再教育深造)以学校为核心组织使得劳动力获得人力资本;二是,以干中学的模式通过参与分工获取生产经营机会来获取人力资本。
国外学者罗默于1986年发表的论文《收益递增与经济增长》中,将知识进行了分类,分为一般知识和专业化知识两大类。经过进一步的深入分析他得出:对企业来说,一般知识可体现为通过成本节约来实现经济收益,是对现实已经存在的资源组合进行重新整合;专业知识则实现了生产要素的递增收益,既是产业分工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经济发展未来发展必然趋势的体现;同时,他将生产要素划分为物质资本、非熟练劳动、人力资本以及新思想四个方面,这四类生产要素中对于文化创意产业而言,人力资本和新思想正是把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技术、全新的表达方式等相融合的决定因素。
2文化领域人力资本的特性
第一,文化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与一般人力资本相同,文化人力资本在产权形态上也具有排他性、可交易性、收益性三个与物质资本产权一样的特征。排他性是收益性实现的必要条件,可交易性是随意性实现的充分条件。对于人力资本产权的排他性占有,既是对已经完成投资的补偿回报,也是未来继续实现劳动与智慧投入的动机,由此形成了一个可持续的循环系统;可交易性代表了市场媒介发展深度,从不可交易到可交易,交易范围逐步扩大,金额逐步增加,体现的是分工合作引发的市场机会,对于更多的富有人力资本的劳动者而言,必然是一个优先选择的领域;收益性是人力资本市场价值的体现,在经济发展模式逐步摆脱不可再生资源限制的背景下,如何增加劳动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度,是经济能够可持续发展关键节点,不同于一般劳动力获取的工资报酬,人力资本收益性的实现与保障,是经济创新动力的来源,如果不能实现收益,则经济发展必然滞留在数量投入及压低价格的简单重复劳动层面,不能有效缓解对外部资源与环境的压力。不同于其他人力资本产权特征,文化人力资本的产权依附于产权主体,一旦出现盗版等违法行为,文化人力资本的产权价值会出现贬值并最终彻底消失,对产权所有者的积极性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的同时,也会切断整个文化产业链条的正常运行。
第二,文化人力资本的异质性特征。从工作动机看,从事文化领域的工作者对于文化艺术等的追求,是马斯洛需求金字塔中的较高层面(归属、尊重、认知、审美、自我实现),一般企业的研发人员更注重市场中消费者的基本生活需求。文化产品的创作过程,既需要他们的创作灵感,也包含强烈的挑战欲望,是自我实现的一个过程。因此,这类劳动参与者往往具有强烈的探索与求知欲望,能够将自身置于不同形式的生活体验中,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追求完美并实现自身的文化艺术价值。从投入资源角度看,文化创作资源既包括对过去文化的积淀的重新挖掘,也包括对外来新鲜文化事物的首次尝试,创作成果注重文化认可度,特别是来自于市场消费群体的认可度,其自身人力资本的艺术价值提升,也得益于来自市场群体的肯定。从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看,相对于企业的发展,文化人力资本的更注重个人作业技能的提升,企业无法通过边界远远小于其个人职业发展的边界,人力资本的流动性要高于一般企业中的人力资本。从风险收益的角度看,文化人力资本的价值实现需要较长的时间过程,期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反馈,在成果出现以前无法给予正确的价值评估,这加大了风险性。
艺术作品往往在其本人辞世后才会得到市场的认可,因此,需要一些新的模式来拓展文化人力资本的市场交易媒介,来减少风险的累积,另外,就是一些低成本制作的文化产品以快餐形式向市场提供,并根据市场反馈来决定未来的文化市场与创作。从团队协调角度看,文化人力资本的简单叠加,并不能获取理论上的资源凝聚效果,团队的组建与工作中的协调至关重要,根据前文所述子模性的市场特征,要突出异质性人力资本的叠加,而出生的整体效果需要建立更适应具体工作情况的协调制度,让多方参与增加分工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3人力资本对文化产品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机制
第一,文化生产部门的技术子模性决定了异质性人力资本的聚集,异质性人力资本正是文化多样性的有效载体。在国家贸易竞争中,要素禀赋近似的国家可以通过将人力资本配置于不同的产业之中来获取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某一行业中生产函数属性具有超模性,则生产任务之间存在互补性,则相似水平的员工必然聚集在这一行业中。这类产业的人力资本配置的结果,必然导致同质性劳动力聚集。与之相反,若一个行业中的生产函数具有子模型,一项生产任务的完成会减轻其他相关生产任务的压力。这类行业中异质性劳动力聚集,出口的产品是技术互补性差的`产品。德国的汽车与意大利的家具,日本的高端电子消费品和美国的软件产品与华尔街的金融服务。这种贸易模式体现出的是意大利和美国人力资本分配的多样化格局。在文化产品创作过程中,富有创意和创新性的劳动和其他一些水平一般甚至较差的劳动相结合的结果要优于所有劳动的中等水平的结果。明星演员与其他角色演员的合作,很可能会获取奥斯卡奖和艾美奖等重要荣誉,并使得文化作品获取国内外的广泛认可,这就使得一国的文化通过这种人力资本的创新活动,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第二,员工能力信息不对称使得人力资本布局存在多样化,为文化人力资本的创新活动提供了充足的市场空间。从契约角度看,劳动合同中双方无法充分获取对方的完整信息,厂商或企业不能针对劳动者的能力制定最大限度的工作量,且在联合生产环节中无法有效区分个体的劳动贡献;员工很难通过公开信息渠道或者其他渠道获取公司的盈利状况以判定自身的劳动回报是否合理,因此,人力资本的配置出现了扭曲。中国的文化类企业过去以事业单位形式存在,集中度很低,竞争同质化、同构化。文化企业的员工不能有效实现自身的市场价值,在《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改革措施推出后,文化领域中最富个人创造力的劳动力个体会在财政税收、投资融资、资产管理、土地处置、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人员安置、工商管理等创新制度的扶植下,优先选择在能够体现其能力的生产部门就职,而其他劳动力则不会做出类似的职业选择,因而国家之间、产业之间、同意产业内部就会出现差异进而导致贸易的发生。
第三,文化人力资本的配置调整将显着改变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体的非核心文化出口贸易的成长空间已经趋于极限,而以资本和知识密集型产品为主体的核心文化出口贸易成为新的增长点。核心文化产品贸易出口会增加这一类企业的收入,鼓励有创新能力的个体进行创业,以实现其劳动绩效,加剧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从而迫使低效率的企业退出文化产品的国内外市场,同时,客观上推动文化领域从业人员的专业性,吸收并消化国外文化产品贸易中的先进技术与创新理念,增加他们的劳动力价值,有助于形成全产业链覆盖型的市场竞争主体。
4发达国家文化人才战略
4.1美国文化领域人力资本发展的成功经验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物质资源多于人口资源。鉴于上述基本国情,美国非常重视人才对于经济各个领域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国内教育投资与国际合作并行发展战略的实施,成功地将本国的文化产品推向全球市场,使得美国文化产业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战略性产业。
美国本土教育体系发展完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比例高,在2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中达到95%。在高等学府内设立了相关专业,并满足本土学生进修所用,哥伦比亚大学与纽约大学都在新闻传播专业在传媒领域享有很高声誉,但后者更注重商业新闻这一专业领域的报道。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注重新闻学的基本功,研究性课程为主,雪城大学硬件设施完善,课程内容也偏向学术型。电影类专业是美国学生实现导演梦和作家梦的必由之路。
除了保证本土对文化人才的培养,美国通过自身的移民法律,为全球范围内优秀的文化创意人才提供机会来参与美国文化产业以及文化产品出口的体系中。美国本土巨大的市场体系、多元文化的历史背景、健全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及发达的技术支持等,都是文化领域人才所看重的国别竞争优势。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的好莱坞,能够实现专业化供应商和劳动力市场基础两种不同的外部经济,其根源是吸收了大量不同领域的人才,从制片人、演员、经纪人、规律与技术特效等方面的人才来自不同国家和领域,汇集在好莱坞。他们能够在电影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职业机会。国际文化创意人才将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色与美国的制度优势集合,为美国电影进入全球文化市场中的细分市场缩短了文化距离,赢得了更多的消费群体的支持。
4.2日本文化人才培养的经验
,日本着名动画大师宫崎骏被授予终身成就奖荣誉,其获奖的意义不仅是个人的创新能力被广泛认可,而且也是日本动漫产业乃至整个日本文化从业者的肯定。
日本的动漫人才培养具有比较典型的特点,呈现金字塔式分布。基层是民间漫画业余爱好者,之上是有一定技能的专业绘画者,再往上则是动漫专业制作者,他们有能力将一般的漫画素材改造成产品,而最顶级的漫画大师则构成为这一人群的“领头羊”。
这些漫画领域中的创新人才,帮助日本动漫从国内一步步最终走向全球市场,成为具有强大号召力的日本文化出口产品。从动漫发展的确立时期到后来发展期,日本本土的动漫人才在吸收欧美文化降低出口的文化差异,题材与内容的甄选降低以消灭对外来文化的偏见,审美创意和价值取向拟合以最大限度融入各国文化风俗等方面,体现出日本自身的文化特点。
4.3韩国文化人才培养
韩国在本国国内文化产业发展与韩国文化产品出口的过程中,一直将人才作为发展的主题。通过本国的教育机构和海外发展经验引入来培养一批专业人才,造就一批具有国内外市场号召力的高端人才。
第一,人才培养遵循了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保持文化艺术教育原创性与本源性的同时,围绕其可行的市场开发增加实用性教育,实用性教育的对象针对自文化经济发展领域,是在文化经济创新人才与文化艺术创新人才之间搭建有效的交流平台。艺术成果的转化有了通往市场的渠道,专业文化人才也有了稳定的艺术成果开发源头。双赢原则的实施,保障了韩国文化的市场竞争力,为其日后大量输出海外,成为“韩流”奠定了基础。
第二,在培养专门人才的同时,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体现了全方位覆盖的原则。以满足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为基础,重点培养领域包括电影、卡通动漫、游戏软件、音视频等依托高新技术创新的新业态文化产业,以应付文化产业与文化产品出口领域中的创作、企划、市场开发方面遭遇明显的人才短缺问题,提升本国文化人才体系的质量。
5中国文化人才的缺陷与改进
就全球文化市场来看,中国文化专业人才的创作能力、市场策划能力、衍生经营能力均处于产业发展初期,远未达到市场化竞争的所要求的水平。
创作能力的缺陷,体现在对于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化加工能力薄弱,很难借助现代技术将已经存在的传统结构作品加以创新,以满足当代消费群体对文化作品的消费需求。市场策划能力是文化产品市场价值实现的关键环节,中国的文化产品在转化的过程中,缺少专业人才精准的营销掌控,对市场的反应缺少正确的预期,因此,其文化产品的价值往往大大折扣;相反西方发达国家却有着一整套完善的运营团队,可以通过对市场有针对性的推广活动,将产品特色与当地细分市场需求恰当结合,做到产品市场价值最大化。衍生经营能力,是文化产品价值实现途径多样化的保障。西方文化产业强国在文化作品的市场化实现过程中,单一的票房收入或者版权收入并入整个产品收入的主体,相关衍生品,包括图书、游戏、人物玩偶等不仅扩大了收入的总量,更是将文化版权渗透到各个领域,由此保障了作品未来改版的潜在收益。中国的文化产品集中关注票房等直接收入,加大了投资风险,同时,不注意衍生品的开发,使得文化产品的潜在收益大打折扣。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文化人才培养与建设未来改进的空间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
一是,大学相关专业课程设置贴近市场,改变理论为主缺少实践的模式。可以考虑以案例形式结合理论,对市场数据进行产品维度的横向对比和时间维度的纵向对比,找出中国市场与国外市场的差异并将其量化。
二是,“引进来”与“干中学”相结合。在中国日益开放国内文化市场的同时,业内参与者应该积极学习外来作品的经验,将外部引进的作品进行分解,识别国外作品,从中汲取国外市场的有效信息,特别是技术应用和艺术形式。
三是,职业化建设与走出去。目前,中国国内文化经济领域人才的职业化进程发展缓慢。更多的市场参与者并没有长期规划,因此,稳定性不足与敬业精神欠缺。这些都对中国整体文化经济发展,特别是对外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中国应该支持文化领域人才职业化建设,从行业认证到个人与作品权益的保护,都给予制度支持。同时,鼓励更多团队走出去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加强交流的同时,寻找新的合作机会,推动中国文化产品出口海外。
参考文献:
[1]郝荣峰.文化人才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209-210.
[2]韩磊,卞靖.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11):76-78.
[3]李小牧,李嘉珊.中国文化贸易人才培养:实践、困境与展望[J].中国大学教学,,(11):56-60.
中国对外贸易利得分析 篇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经贸创造了世界贸易发展史的奇迹,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但是中国又能从对外经贸中获得多少真实的利益,所获利益是否与庞大的总量成正比,是中国真正需要研究和反思的问题。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为该问题的解答提供了独特的分析视角。
二、中国对外跨国公司现状分析
(一)中国对外跨国公司数量与规模
从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来看,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复苏乏力、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下降的情况下,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创下了1231.2亿美元的历史新高,连续3年位列全球第三。
从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来看,2014年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8826.4亿美元,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存量的份额由2002年的0.4%提升至3.4%,在全球分国家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排名中较上年前进3位,位居第8,首次步入全球前10行列①。根据中国商务部合作司发布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截至2015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首次超过万亿美元大关②。
从对外直接投资的覆盖率来看,截至2014年底,中国1.85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近3万家,分布在全球186个国家或地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地域分布高度集中,2014年底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前20位的国家地区存量占总量的近90%。
而且,自1978年对外开放以来,中国跨国经营力度不断加大。1979年中国批准的境外非金融企业仅为4家,1992年增长到355家,到2014年增长至6182家(卢进勇,2015)③。中国的跨国公司正在以增速加快、企业数目增加、实力加强的状态步入全球价值链之中。
尽管从跨国公司发展速度和发展趋势看,中国跨国公司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但是,横向对比就会发现,中国的跨国公司参与或融入到全球价值链的程度仍旧比较低。不仅如此,中国跨国公司在全球价值链低端或融入全球价值链程度较低的事实,也是中国对外贸易利益获取度低的重要标志和根本诱因。
(二)中国对外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情况分析
肖世练(2004)研究表明,对外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内部贸易额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大,中国对外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由于中国没有具体的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数据,本文用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境内投资者通过境外企业实现的进出口额表示中国非金融类对外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大小。表1展示了中国对外跨国公司内部贸易近几年的数据。
虽然2015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首次突破了万亿美元大关,而且存量和流量都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但是,面对全新的国际对外直接投资格局和更加动荡复杂的国际投资新环境,中国对外跨国公司大而不强、量增而质低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由表1可以看出,中国对外跨国公司销售收入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稍受影响,之后很快恢复了快速增长的强劲势头;而本来就占销售收入比重较小的内部贸易额经过了2009—2011年三年的缓慢恢复,才逐渐开始增长;内部贸易额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在2006—2012年之间经历了向下波动以后,虽然重返30%左右的水平,但是7年来没有较大增加,甚至还低于2006年的比重水平。
中国对外直接一直以来存在投资集聚度高、多数投资流向亚洲、对发展中国家投资比重大等问题。使得对外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也主要集中在与中国跨国公司和对外直接投资较多的亚洲发展中国家之间,对外直接投资处于初级阶段,内部贸易也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
(三)中国对外跨国公司的贸易利得分析
肖世练(2004)研究表明,内部贸易进出口量与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越大,跨国公司内部贸易额就应该越大,相应地通过内部贸易所能获得的贸易利益也应该越大。由于很难获得境外企业销售利润值,从事内部贸易可以提高公司运营能力和盈利水平,内部贸易额与公司利润应该是正相关关系,这里假设跨国公司税后净利润与内部贸易额成正比,用境外企业销售收入表示其总收入,根据纯益率计算公式,(税后净利/总收入)×100%,这里用(内部贸易额/销售收入额)粗略估计中国对外跨国公司通过内部贸易获得的贸易利益。根据表1计算,可以得出表2所示数值。
虽然中国近些年跨国公司的数量和规模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和迅猛增加,无论是存量还是流量都日渐进入国际前列,但是,表2显示,从贸易利益获取上来看,形势并不乐观,2006—2009年纯益率虽然小有波动仍保持整体平稳上升态势,2009年以后,由于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纯益率大幅下跌,虽然2009—2012年终于出现了恢复和反弹态势,但是仍比2006年的纯益率要低。这虽然是对中国对外跨国公司贸易利得的一个粗略估计,而且可能存在着受金融危机影响等其他影响因素,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对外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利益分工中并没有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也并没有充分发挥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优势,尽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迅猛扩大、占世界投资的比重快速增加、国际并购等活动风生水起,中国的对外跨国公司处于初级国际化阶段的事实仍没有太大改变,对外跨国公司距离通过内部贸易提高利润率、占据国际价值链高端的目标仍然很远,重数量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等问题依然存在,争取国际化发展成果和发展效益的路还有很长。
三、通过中国跨国公司发展现状分析中国国际贸易利益所得
跨国公司及其内部贸易的发展现状代表着一个国家的企业国际化的现状和能力,因此,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企业都争相试图在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整合中找到高附加值环节进行嵌入,以分得高额利润,加强本国企业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④,增强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话语权。
由于国际贸易的三分之二都是由跨国公司完成的,且三分之一都是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因此,中国对外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对外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获利状况能直接反映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和国际贸易利润的大小。中国对外跨国公司发展现状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虽然是贸易大国,但不是贸易强国,中国嵌入国际价值链的低端环节或者高端环节中的低端部分,所获价值增值较低。一方面,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随之而来也对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有一定程度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起步较晚,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多属于初级发展阶段,因此,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位置较低,获利能力较弱,对市场的掌控和把握较弱,多属于行业内跟从类企业,缺乏高精尖技术、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获利能力和利润率较低,在全球工序分工中多处于被动地位。
注:
①《201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发布.光明日报[N].2015—9—8
②亟须重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两大反差.东方早报(上海) [N].2016—5—3
③21世纪经济报道(广州).中国跨国公司已超6000家 投资规模逾千亿美元 [EB/OL].http://money.163.com/16/0411/10/BKC6S6I000252G50.html,2016.04.11
④刘乐铮. 跨国公司价值链整合问题研究及我国企业应对策略[D].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大学,2012
参考文献:
[1]Dedrick,J,et al.Who Profits from Innova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 Study of the iPod and Notebook PCs[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10,19(1):81—116
浅析中国文化贸易的发展现状 篇7
一、中国文化贸易增长速度较快, 但发展速度落后于国家对外贸易的总体增幅
近年来, 中国文化进出口贸易增长非常迅速, 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根据海关总署数据, 2012年, 我国出口文化产品217.3亿美元, 其中视觉艺术品出口142.1亿美元, 增长52.5%, 占同期我国文化产品出口总值的65.4%。同期, 出口印刷品28.5亿美元, 增长7.1%;出口视听媒介产品28.4亿美元, 下降44.2%。此外, 出口乐器14.9亿美元, 增长6.6%。虽然中国文化贸易发展速度较快, 但是与美国等文化贸易发展成熟的发达国家相比, 文化贸易在全国货物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微不足道, 仍处于起步阶段。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 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大幅增长。近几年,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对外贸易规模急剧扩大,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但是我国核心文化贸易进出口额占贸易总额的比重不足1%。中国的文化贸易也一直缺少权威、系统的统计资料, 没有进行单独统计,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文化贸易总体贸易的比重较小。以图书版权贸易为例, 中国图书版权进出口权威统计是从2004年开始的。相关数据显示, 中国图书出版贸易在2004-2010年的增长幅度不大, 进口贸易增长幅度相对较大, 但整体发展与货物贸易的发展不可以同日而语。
二、中国文化贸易逆差十分严重
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在货物出口规模方面, 中国已超越德国, 成为全球出口第一大国, 并长期保持顺差。文化贸易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却存在严重的贸易逆差。我国虽然是一个文化贸易的大国, 但也是一个文化进口大国, 引进得多, 输出得少, 贸易逆差严重是我国文化产品贸易的现状。
从上表可以看出, 2011年中国的主要文化产品出口大部分存在贸易逆差。只有高密度激光视盘、数码激光视盘这两种文化产品是少量的顺差, 电子出版物更是出口为零, 进出口差额巨大。中国文化贸易如此之大的逆差和外贸总体顺差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说明中国产品在输出国外的同时并未有效传播中国文化, 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力非常弱小。
三、文化硬件产品出口优势巨大, 但是软件文化产品出口能力不足
中国海关主要对硬件类的文化产品进行统计, 其统计标准采用的是国际通用的《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其中, 文化产品集中在第49章、95章和97章, 其他文化商品分散在其他品类。
2011年, 第49章、95章、97章商品出口额分别为3112331千美元、34331333千美元和377063千美元, 进口额分别是1414681千美元、1435466千美元和41989千美元, 均为顺差, 且与2010年相比有了较大的增长, 呈现了越来越活跃的态势。由此可见, 中国文化贸易中硬件文化商品出口具有重大的贡献, 造成整体文化贸易严重逆差形势的原因主要是以内容产品和文化服务商品为主体的软件文化商品出口能力不足。这也反映了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的现实。中国出口的文化产品一半以上是游戏设备、文教娱乐和体育器材, 而非版权出口, 更加说明目前中国在全球文化贸易市场中的劣势地位。长期以来, 中国的文化贸易出口主要集中于传统产品, 主要包括美食、中医药、语言类图书和视频等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产品, 而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文化创意类产品和服务以及能反映中国新时代风貌的文化产品并不多见。这恰恰说明了目前中国在全球是制造业大国, 但文化产品贸易结构不合理, 贸易内容比较单一, 这与中国有最悠久、最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国家地位不相宜。
四、中国文化产品出口地区过于集中
目前, 中国文化产品输出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韩国、东南亚、美国等, 存在着文化产品过于集中的问题。由于语言、地理、历史等方面的原因, 我国香港和台湾、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对中国文化有着天然的亲和力, 中国的文化产品在这些地区遭遇的“文化折扣”较低, 这些地区更容易接受中国的文化产品, 是中国文化产品输出的主要消费群体。美国与中国的文化亲近度较低, 但许多海外华人集居在美国, 他们对中国文化产品有着强烈的需求, 因此美国也是中国文化产品的主要输出地之一。
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品和服务形式种类繁多, 输出地域几乎遍布全球。通过文化贸易的方式他们获得了巨额经济收益, 同时, 在全球范围内也广泛传播了其文化精神。而反观中国, 情况则不容乐观, 文化产品输出国存在过于集中的问题。长期以来, 我国文化产品流向很单一, 以图书版权为例, 2010年中国总共输出图书版权5691种, 输出地前五名分别是我国台湾、韩国、我国香港地区、新加坡和美国, 这5个国家和地区输出总量为3811种, 占中国图书版权输出总量的67%。该充分说明中国文化产品输出地区过于集中, 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化程度很低, 很多文化产品还很难被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接受。科学合理的文化贸易结构应该是输出和引进共同发展, 平衡推进, 只有这样, 中国的文化贸易才能快速、全面发展。中国优秀的文化资源应该积极开拓新的国际市场, 打造中国的优秀文化开拓空间。
五、文化贸易的渠道缺乏, 贸易效益低下
当前, 中国文化贸易沿袭了过去的交流方式来拓展出口渠道, 如利用外交手段和“中国文化节”、“中国文化展”、“中国博览会”等相对传统和简单的模式进入国际文化市场。依靠炒作、依赖政府扶持和名人效应等单一手段仍然是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获得世界关注的主要途径, 缺乏对市场细分和总体把握以及对目标市场的选择。然而, 国际文化贸易发达的国家的发展战略已经远远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它们不仅已经培育和造就了一大批文化中介组织, 对于文化企业的跨国投资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中国文化贸易统计分析 篇8
本文通过对中国文化服务的贸易结构与竞争力状况进行实证分析,说明我国文化服务进出口结构的现状,从结构的视角分析我国各类文化服务的真实竞争力,旨在为有关部门制定符合当前我国国情、区情的文化贸易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一、文化贸易相关文献综述
文化经济学在西方己经成为一门学科,而对于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国际贸易研究,西方国家也刚刚起步。Frey和Polnmerehne(1987)最早从心理学和公众选择的视角探讨了文化贸易,但并没有涉及贸易本身。目前关于文化贸易仍没有形成统一明确的概念。Van Grasstek(2005)认为文化贸易是可交易的文化实体。李小牧、李嘉珊(2007)提出文化贸易是国际间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输入和输出的贸易方式,是国际服务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李怀亮、闫玉刚(2007)认为文化贸易是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进行的以货币为媒介的文化交换活动,它既包括有形商品的一部分,也包括无形商品。而国际上接受度较高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国际文化贸易的定义:以有形的和无形的文化商品传递文化内容的进出口行为,其中文化商品包括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文化产品属于货物贸易、文化服务属于服务贸易。
关于文化贸易影响因素的研究方面,如Hanson Gordon(2009)利用改进的引力模型对美国电影贸易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得出美国电影贸易取决于信息服务和贸易政策。Disdier Anne等(2010)和Felbermayra Gabriel等(2010)通过分析文化商品的双边贸易和其决定因素,得出国家间的文化相近和需求偏好相似会大量增加双边贸易流量,对全球文化贸易起到积极、重大的影响。蒙英华(2012)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文化进口主要集中于综合国力较强的发达国家,绝大多数文化产品进口受到出口国市场容量大小的影响,中国文化产品出口受进口国购买力水平影响较为明显;文化生产效率的提高可促进视觉艺术、珠宝、电影和录像、建筑和设计等文化产品的出口,但对中国文化进口的影响并不明显;除古董进口及其他视觉艺术的出口以外,中国绝大多数文化产品的进出口与距离变量呈负相关关系;自由贸易区可以促进中国绝大多数文化产品的进出口。张望等(2013)采用霍夫斯泰德文化四维度理论对文化的定义,对中国和43个贸易伙伴的文化距离进行测度,结果表明文化距离对文化产品的出口将会产生比较显著的不利影响。
有关文化贸易竞争力的研究方面,方英等(2012)采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衡量中国文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得出了中国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非常弱的结论。蒙英华(2012)认为中国文化产品贸易的对象集中于综合国力较强的发达国家;中国在绝大多数文化产品的贸易上都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其中又以其他视觉艺术与其他印刷品的国际竞争力最强,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品主要体现在古董、录音媒介、珠宝、照相器材、报纸等;外国对华FDI促进了古董、照相器材、书本等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中国货物出口与古董、照相器材、建筑和设计的国际竞争力有着替代效应,而与手工业品、珠宝、书本、报纸的国际竞争力有着互补效应。
有关文化服务贸易的研究方面,李墨丝(2010)指出,近年来文化服务全球贸易的增长十分迅猛。但是,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文化服务贸易却是一块模糊不清的领域,因此有关文化服务贸易自由化的争论也一直存在。尤其是在视听服务开放的问题上,WTO各成员的立场严重对立。赵书华等(2010)指出,近年来北京电影音像服务贸易发展迅速,逐渐成为北京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但是和其它服务行业相比,北京电影音像业的规模还很小,发展潜力较大。郑展鹏等(2010)指出中国广告服务贸易进出口总体来看比较均衡,但进出口总量发展非常小,在中国服务贸易内部结构中的比重很低。近年,随着中国广告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广告服务贸易已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这种竞争优势还不稳固,总体上比较弱,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提升空间。吴美菊(2012)指出,近年来中国的文化服务贸易得到了高速发展,日渐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点,然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仍显竞争力不足。孙妙凝(2012)指出提升文化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是增加其产业的国家竞争优势。王菲菲等(2012)通过出口市场占有率指数、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及出口波动幅度的分析,得出中国文化服务贸易在入世十年间的国际竞争力较弱。中国在文化服务贸易领域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间的文化服务贸易逆差高达五至十倍,对世界文化服务贸易的格局和世界文化发展的格局起不到显著影响。蒙英华等(2013)借助加拿大颁布的文化贸易统计数据,分别对文化货物贸易与文化服务贸易的决定因素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经济规模与人口变量对上述两类贸易的影响基本是相反的;地理距离对两类贸易都形成了贸易成本,但对文化服务贸易所形成的贸易成本更大;文化距离对两类贸易的进出口影响是不一致的;双边信息网络覆盖程度对双边文化货物进出口有促进作用,但对双边文化服务贸易并无明显影响。
上述研究从数据获得、研究方法等方面都为本文提供了参考,但是关于文化贸易内涵界定的差异所导致的文化贸易统计口径不一、数据获得不同影响了大部分学术文献结论的可比性和参考性。尤其对文化服务贸易的研究,由于文化服务贸易分类数据获得的有限性,致使对文化服务贸易的整体和分类别研究都不具体,缺乏系统性。为此,本文在以上学者分析的基础上增加了样本容量,以提高实证分析的精确度和可靠性,并在可查询并能利用的数据基础上,从结构的视角对中国文化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进行分析,得出三类文化服务贸易具体的竞争力状况。
二、文化贸易相关概念的界定和数据来源
文化产品是传递思想、符号和生活方式的消费品,比如书籍、杂志、多媒体产品、软件、唱片、电影、视频、音像节目、手工艺品和时装。文化服务目的在于满足文化兴趣或需求,它们本身并非物质文化产品,但有利于这些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例如,文化服务包括授权工作以及与版权相关的其他服务、音像产品发行活动、宣传表演艺术和文化活动,还包括文化信息服务和(图书馆、文献中心、博物馆的)书籍、唱片和人工制品的保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2011)。从上述定义和例举可以看出,文化产品贸易属于货物贸易范畴,文化服务贸易属于服务贸易范畴。因此,本文将文化贸易界定为:以有形的和无形的文化商品(包括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传递文化内容的进出口行为。根据联合国服务贸易数据库进行文化服务贸易数据的查询,可得到2000-2012年三类文化服务贸易分类数据,然后加总三类数据得到中国文化服务贸易进出口总数据。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提到的中国文化服务贸易的分析只针对中国大陆,不包括中国台湾、香港及澳门地区。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服务贸易数据库历年分类数据自行加总而得。
三、中国文化服务进出口规模与结构分析
根据本文对文化贸易的界定,文化商品包括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本文仅对中国文化服务进出口规模与结构进行分析。
(一)中国文化服务的进出口规模特点
由图1可知,2000-2012年间,中国文化服务进出口额的变化表现出以下两个特点:(1)中国文化服务进口额、出口额总体呈上升趋势。文化服务进口额上升趋势明显,进口额由2000年的16.5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210.9亿美元,13年间增长了12.8倍,年均增长24.3%;文化服务出口额除2009年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出现下滑外,其余年份均呈上升趋势,出口额由2000年的3.6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59.2亿美元,13年间增长了16.6倍,年均增长27.9%。(2)中国文化服务进口额始终大于出口额,文化服务贸易逆差呈逐渐扩大趋势。2000年中国文化服务贸易逆差12.9亿美元,到2012年逆差上升到151.7亿美元,13年间增长了11.7倍,年均增长23.7%。从中看出,中国文化服务贸易一直以来都存在逆差,且逆差的扩大之势愈发明显。
(二)中国文化服务的进出口结构
根据联合国第86号出版物《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中关于EBOPS对服务贸易的分类,仅可查询到2000-2012年的特许使用费和许可费,音像及相关服务,广告、市场调研和民意调查服务三类文化服务时序数列,其中特许使用费和许可费中包含文化服务的版权及相关服务数据①,而数据库中版权及相关服务数据缺失,但版权及相关服务是文化服务贸易的主要分类,为避免疏漏,本文用特许使用费和许可费数据作为版权及相关服务数据。尽管这种处理会给本文研究结论的精确性带来一定影响,但并不妨碍根据这一数据库勾勒出中国文化服务贸易的大致轮廓。
1. 中国文化服务的出口结构
从图2可以看出,广告、市场调研和民意调查服务是我国最主要的文化出口服务。13年间,广告、市场调研和民意调查服务出口比重始终远大于版权及相关服务、音像及相关服务,2001年广告、市场调研和民意调查服务出口比重最低,但也达到66.8%,到2012年其出口比重高达80.2%,是我国当前第一大文化出口服务;版权及相关服务出口比重2001年达到最大值26.5%,2006年最小值为11.4%;音像及相关服务在三类文化服务出口比重最低,虽然2008年达到最大值13.1%,但到2012年出口比重下降到2.1%。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服务贸易数据库历年分类数据自行计算而得。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服务贸易数据库历年分类数据自行计算而得。
2. 中国文化服务的进口结构
从图3可以看出,版权及相关服务是我国最主要的文化进口服务。13年间,版权及相关服务进口比重始终远大于广告、市场调研和民意调查服务,音像及相关服务,其进口比重一直保持在82.3%以上,是我国当前第一大文化进口服务;广告、市场调研和民意调查服务进口比重2011年达到最大值15.5%,2002年最小值为11.0%,比重变化比较稳定;音像及相关服务在三类文化服务进口比重最低,2004年进口比重达到最大值3.3%,但到2012年进口比重下降到2.7%。
四、中国文化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衡量贸易竞争力的指标很多,在综合分析后,本文选择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对称性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来进行分析。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可以较好地测量出口服务竞争力,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但其不能反映服务进口状况,同时其存在非对称性属性,影响不同层次商品比较优势的直观判断。贸易竞争力指数则综合考虑到了服务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对称性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则可以反映出不同层次服务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的具体差异,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不足。
(一)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用该服务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服务占世界贸易总额的份额之比来表示,它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可以较好地反映一个国家某一服务的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比较的相对优势。RCA=(Xij/Xj)/(Wij/Wj),其中,Xij表示i国j种服务的出口额,Xj表示i国全部服务的总出口额,Wij表示世界j种服务出口额,Wj表示世界所有服务的总出口额。一般认为,RCA大于1,表示该国该服务具有比较优势,其数值越大,比较优势越明显;RCA小于1,表示该国该服务不具有比较优势,其数值越小,比较劣势越明显。进一步细分,若RCA﹥2.5,则表明该国该服务具有极强的竞争力;若RCA介于2.5-1.25之间,表明该国该服务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若RCA介于1.25-0.8之间,说明该国该服务具有中度的国际竞争力;若RCA小于0.8,则表明该国该服务竞争力比较弱。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服务贸易数据库历年分类数据自行计算而得。
从图4可以看出13年间在三类文化服务中,广告、市场调研和民意调查服务的国际竞争力较强,虽然有个别年份RCA指数低于0.8,但13年RCA均值达到1.84,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音像及相关服务、版权及相关服务的RCA指数均值低于0.8,国际竞争力比较弱。2012年三类文化服务的RCA指数均比前12年异常升高,原因在于2012年三类文化服务的世界总出口额突然缩水,分别比2011年减少86.1%、76.3%、98.2%,这主要是缘于世界主要服务贸易进口国家,比如意大利、法国、葡萄牙、希腊等均处在欧债危机中,服务贸易进口额均下滑明显,导致世界服务出口需求的大量减少。
(二)贸易竞争力指数(TC)
贸易竞争力指数用一国服务进出口贸易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来表示,是分析服务进出口结构国际竞争力的一种有力工具。TC=(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TC指数取值范围为[-1,1],当TC指数接近0时,说明贸易竞争优势接近平均水平,进出口交叉明显;当TC指数大于0时,说明具有竞争优势,而且越接近于1,说明该服务竞争力越强;反之,服务竞争力越弱。如果TC=-1,说明该国该种服务只有进口;如果TC=1,说明该国该种服务只有出口。
从图5可以看出13年间在三类文化服务中,广告、市场调研和民意调查服务的TC指数除2002年低于1之外,其余年份均大于1,13年中TC指数均值为0.12,说明广告、市场调研和民意调查服务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国际竞争力并不强劲。音像及相关服务在2006-2008年三年中TC指数大于1,尤其是2007年和2008年的TC指数分别达到0.35和0.24,这主要缘于持续几年的全球整体音像市场下滑趋势开始出现逆转,市场销量开始出现回升,到2007和2008年全球市场出现迅速回升,中国音像及相关服务的出口额也迅速增加,分别比2005年的出口额增加136.3%和121.2%。当然2004年中国全面放开音像制品出口权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但是到2009年中国音像及相关服务出口额又突然迅速下降,比2008年减少了76.7%,随后几年其出口额又回落到低于2005年的水平,这主要缘于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影响了中国音像及相关服务的出口,而且其自身机制、规模和融资等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使之告别了先前短暂的春天,其TC指数又恢复到原有水平。13年间其TC指数均值为-0.30,说明中国音像及相关服务的国际竞争力较弱;版权及相关服务的TC指数一直非常接近于-1,说明其不具有竞争优势,国际竞争力最弱。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服务贸易数据库历年分类数据自行计算而得。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服务贸易数据库历年分类数据自行计算而得。
(三)对称性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SRCA)
RCA指数虽然在评价一个国家某服务是否具有比较优势方面具有广泛应用,但其面临的主要缺陷是其非对称属性。从RCA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对于缺乏比较优势的服务,RCA取值在(0,1)之间;而对于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RCA取值却都在(1,+∞)。一般而言,一个国家或一种服务的RCA得分是不同的,这意味着相同等级的RCA不能表示出不同层次的比较优势,这就影响到RCA指数对比较优势的直观判断。基于上述原因,Dalum,B和Lauresen,K(1998)等提出了对称性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其计算公式如下:SR-CA=(RCA-1)/(RCA+1),经过变换后的SRCA指数取值范围在(-1,1)之间,若0
从图6可以看出,13年间,在三类文化服务中,广告、市场调研和民意调查服务的SRCA指数在2003-2008年间小于0,说明该服务缺乏比较优势,这主要缘于这6年中广告、市场调研和民意调查服务的世界出口总额迅速增加。但是从2009年开始其SRCA指数持续上升,到2012年升至0.81。总体来看,13年间广告、市场调研和民意调查服务的SRCA均值为0.11,说明其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而音像及相关服务、版权及相关服务的SRCA指数除2012年大于0之外,其余年份均小于0,13年间的SRCA均值分别为-0.59、-0.82,说明其缺乏比较优势,其中版权及相关服务的比较劣势尤为明显。
五、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分析了中国文化服务的进出口结构,并在此基础上,从结构的视角分析了中国文化服务的竞争力,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从变化趋势上看,中国文化服务进口额、出口额总体呈上升趋势,且进口额始终大于文化服务出口额,贸易逆差呈逐渐扩大趋势。(2)从出口结构来看,广告、市场调研和民意调查服务是我国当前第一大文化出口服务;从进口结构来看,版权及相关服务是我国当前第一大文化进口服务。(3)广告、市场调研和民意调查服务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音像及相关服务的国际竞争力较弱,版权及相关服务的国际竞争力最弱。
我国文化贸易发展分析 篇9
文化贸易的概念、特征与作用
1.文化贸易的概念
文化贸易, 主要是指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文化产品的贸易活动, 也称为文化产品贸易。文化贸易主要分为两大类, 即有形的文化商品和无形的文化服务。文化商品, 主要指能用来消费并且能够传播思想、生活方式的物品, 是以客观的物质为载体的;文化服务, 则不包括有物质属性的商品, 比如表演服务 (包括海外演出、交响乐、杂剧等) , 以及文化会展、文化中介、文化咨询等新型服务。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贸易已成为全球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
2.文化贸易的特征
(1) 保护性。与其他贸易相比, 文化贸易具有一定的保护性。文化产品出口会使自己的国家变得强盛, 而引进他国产品的国家就会受到不同文化熏陶, 吸收他国的文化意识形态, 来发展自己的国家, 但长期引进就会给自己国家的文化带来影响, 所以, 国家就会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2) 垄断性。文化贸易在世界各国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 当今的文化贸易格局是不对称的竞争形式, 发达国家运用先进的科技创新技术和强大的国际影响力, 垄断文化贸易市场。
(3) 带动性。文化贸易业具有着一定的带动性, 也它可以与周边的产业贸易相交融, 带动一个国家的经济向前发展, 在进口与出口商品的同时, 也带动了两国经济上的发展。例如:迪士尼就有与其卡通人物相对应的书包、文具盒、毛绒玩具等外延产品及专卖店, 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3.文化贸易的作用
(1) 经济方面。文化贸易具有一定的带动性, 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加快了社会发展的脚步。文化产品的出口利润可以提高本国的防御能力, 具有隐蔽性。
(2) 政治方面。文化贸易在世界上占有很大的比重, 妥善地发展一个国家的文化贸易, 可以提高它在世界中的地位, 增强与他国的的竞争力。文化产品的进出口, 可以让两国的文化相互交融, 认知不同的文化概念和意识形态, 世界观、价值观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3) 文化方面。文化产品的出口, 就是要向他国传播本国的文化。对外宣扬文化, 可以让世界更了解本国的文化思想内涵, 吸引更多的国外消费者, 提高本国的经济实力。
我国文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文化贸易在全球文化贸易中的所占比重较小, 甚至微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新世纪以来, 文化贸易进出口大国的排名有些许浮动, 但总体格局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我国文化贸易占世界文化贸易比例轻微的现状并没有发生根本扭转。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贸易结构不平衡
我国文化贸易的文化硬件出口较强, 而软件出口薄弱。文化贸易中的硬件如游戏、文教娱乐和体育设备等。我国出口的文化商品中绝大部分都是硬件产品, 因而被认为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文化硬件出口国。软件, 是指文化内容和文化服务, 例如广播电视节目、电影动画片、表演艺术、会展等。在这些文化软件贸易方面我国非常薄弱, 更多时候只是文化交流, 而不是文化贸易。
2.缺少明星企业和产品
我国的文化贸易缺少明星企业和产品, 尤其是知名品牌, 与人们迅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形成了很大的差距。由于我国的文化贸易起步较晚, 而且由于文化领域分布不均、市场弊端等一系列原因的影响, 文化企业出现了规模小, 集约化程度不高的现象。另外, 我国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是很高、市场竞争力也不足, 文化知识产权的作用发挥得不充分。知名品牌的缺失, 严重影响了我国文化贸易在世界中的前进脚步。
3.文化产品国际营销不够
发达国家通过对文化市场的调研、多样的销售渠道和有效的营销方法, 并且与市场经济体制相融合, 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市场运作体系。而我国的文化产品大多都是粗加工, 深加工的层面存在着能力与实力的欠缺。不仅包装不够精美, 宣传力度薄弱, 同时也缺乏国际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另外, 文化产品内容的生产缺乏想象力、创新点, 国内文化贸易的国际营销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
发展我国文化贸易的对策
1.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
在国际上竞争的优势要靠体制的创新来积累, 因此, 要增强我国对外文化贸易体制和机制建设, 充分发挥政府强有力的指挥和带动作用。目前, 我国的文化管理体制还是传统的文化事业管理型, “管”和“办”混杂在一起, “政”和“企”融为一体。这种文化管理体制约束了文化单位的活力, 使文化产业没有充分的经济来源, 被束缚了手脚, 难以应对市场的需求, 谋求生财之路。其中受制约最大的是文化经营型企业。所以, 文化体制改革的脚步必须加快并深化, 让文化资源尽可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从而使文化产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2.完善文化产业相关的外贸政策和法律体系
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实际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很多, 因此, 要加快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文化贸易法律以及政策框架, 其中包括, 文化贸易外汇管理、税收优惠政策、项目审批, 商品结构等等。政府应鼓励和扶持有关从事文化贸易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美国从1930年开始, 对电影产业制定了“限制国内垄断, 鼓励国际出口”的法律条文, 在美国境内禁止实行从创作、投资、制片、发行到电影院线的垂直垄断, 以保护自由竞争, 但是鼓励电影的对外出口, 调动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多方面力量。我们可以借鉴这一法律条文, 以达到扩大出口的目的。另外, 政府应积极参与国际文化贸易市场规则的制定, 尽可能减轻国际文化贸易壁垒, 为我国文化产品输出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3.打造文化国际品牌并开拓国际市场
企业的名牌产品不但要占领国内市场, 而且要打入国际大市场, 要实现市场的全球化, 才能充分体现产品的价值以及竞争力。加强对外的友好交流与密切合作, 要积极参加国外的展销会, 向其他国家推荐我国的知名品牌。同时, 与国际同行开展与文化贸易相关的交流活动, 带动国际市场的发展。
要充分利用各大媒体来宣传并推广知名品牌。例如, 香港有一个专门培训高级厨师的教育机构———中华厨艺学院, 该学院的学生遍布全球。他们以厨师的名义推广了十八子的道具产品, 成功地宣传了自己的品牌, 达到了理想的效果。此外, 推广品牌、开拓市场, 还要建立完善的国际市场销售网络, 在网络上宣传品牌, 开展全球电子商务贸易, 发布公司和产品信息, 让消费者更了解产品。
4.充分发挥市场营销渠道的作用
目前, 我国文化贸易的产业链已逐渐完善, 专业分工也实现了有效的发展。文化贸易可凭借文化企业, 通过市场化运作, 充分发挥市场的整合资源和配置作用, 在整个社会中寻找投资伙伴来共同完成。我国要想更好地发展文化贸易, 就必须着重运用营销手段和营销渠道。要积极学习参照国际文化贸易的运作方式, 在国际贸易中全力打造文化产业的中国品牌。
文化企业对实施品牌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改进加工方法, 符合市场的需求对产品采用精加工的技术, 并以好的包装和宣传, 扩大文化产品的外源融资渠道。只有这样, 我国的文化贸易才会更快更好地发展。一个强大的中国必须拥有引导世界文化的力量, 从强化文化力量的维度, 推动中国实现百年伟大复兴!
结论
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 且历史悠久, 我们要不断地采用先进的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加工利用。我国的文化产业占世界文化贸易份额比较小, 跟发达国家相比仍旧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内部结构不平衡, 缺少明星代言的品牌, 营销手段单一, 产品的出口渠道也很少。
面对上述这些问题, 我国应在借鉴外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 结合本国实际情况, 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要鼓励文化产品出口,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创立文化知名品牌并加强与国际企业的合作。要建立国际营销网络, 拓展文化贸易的营销渠道, 促使我国的文化贸易健康快速发展, 稳定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摘要:强力推进我国文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对促进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我国的文化贸易较之以前大大改观, 但是仍存在许多制约文化贸易发展的因素。因此, 应辩证、理性地看待该问题, 采取有效对策, 更好地促进我国文化贸易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关键词:文化贸易,文化产业结构,对策
参考文献
[1]张海涛, 张云, 李怡.中国文化对外贸易发展策略研究[J].财贸研究, 2007 (2) :46-50.
[2]李怀亮.国际文化贸易导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
[3]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道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4]李怀亮, 闫玉刚.当代国际文化贸易综论 (上) [J].河北学刊, 2005 (6) :1 1 3-1 1 9.
[5]李怀亮, 闫玉刚.当代国际文化贸易综论 (下) [J].河北学刊, 2006 (1) :1 08-1 1 5.
[6]马向敏.当前我国文化服务贸易浅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7 (1 0) :32-34.
[7]李怀亮.全球文化贸易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路线[J].中国经贸, 2007 (5) :48-50.
[8]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 3.
[9]王莉.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状况及国际竞争力分析[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9 (6) :52-56.
[10]李怀亮, 闫玉刚, 罗兵, 黄鹂.国际文化贸易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中国文化贸易统计分析 篇10
关键词:东盟,显示性比较优势,产业内贸易指数,出口相似性指数
一、中国与东盟贸易现状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贸易呈强劲增长态势,由于我国与东盟在自然禀赋、生产传统、技术水平和地理位置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以及各国都基于自身比较优势,在东亚产业转移过程中都选择了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出口产业,这种相似的主导出口产业导致了中国和东盟各成员的出口竞争也逐渐呈现出来。
在东盟五国主要的出口产品中,新加坡的主要出口产品是机电产品,占了其出口总值的63.0%,其次分别是机电产品、矿产品、化工产品、光学等仪器设备、塑料制品;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产品出口也与此类似。中国和东盟各国的主要出口产品都是机电产品,其中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三个国家的机电产品出口占其国家总出口的比例最大;虽然中国和东盟国家都是纺织品的出口大国,但纺织品在中国的出口中占到20%多, 而其他东盟国家比重最大的印度尼西亚也不过12.1%, 这说明中国和其他东盟国家相比,仍然是纺织品的出口大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仍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二、贸易互补
根据国际贸易理论,各国利用资源、技术或规模等方面的比较优势采取专业化生产然后通过贸易满足多样化需求就可以为该国带来福利。中国和东盟成员具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在相互贸易中就可以实现贸易互补。
选取东盟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五国作为研究样本,我们发现,中国出口与东盟五国进口的贸易互补指数在呈下降趋势,说明中国出口与东盟国家进口的贸易互补性在不断发展的相互贸易中有所减弱。中国在与东盟国家的相互贸易中面临着出口的压力。而中国进口与东盟国家出口的贸易互补指数在呈上升趋势,说明中国进口与东盟国家出口的贸易互补性在不断发展的相互贸易中不断增强。中国在进口方面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关系显现出比较大的依存关系。
这样的数据变化说明,我国在与东盟的相互贸易中,我国的比较优势在逐渐减少,在双方贸易中,我国对东盟的出口面临压力,而从东盟进口则表现出依赖加强的趋势。
三、贸易竞争
在比较中国与东盟五个主要国家的贸易竞争时, 中国和东盟国家在制造品出口市场的优势呈总体下降趋势,同时在农业原料出口市场上,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出口竞争中总体处于不利的劣势,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农产品贸易是双方贸易的重要部分,这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形成冲击。
四、应对措施与策略
(一)进口策略
在进口战略中,应尽可能使进口来源地多元化,避免把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对于保持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规避国际市场的风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以石油进口为例,中国的石油进口大部分来自于中东和非洲。预计未来几年内从中东及非洲地区进口石油的比例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然而,中东和非洲地区正是目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动荡的主要地区,武装冲突连绵不断,恐怖事件频繁发生,这些都是影响我国石油进口的不稳定因素。目前我国正积极地开拓新的石油进口渠道,以减少对中东和非洲石油进口的依赖,而东盟国家与我国地理位置邻近,又有着十分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各种能源,在我国能源供应多元化的战略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出口策略
为了促进双边产业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企业应该大力改善出口产品的结构,加强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实现产品进一步的差异化和多样化,从而在扩大产业内贸易规模的同时避免产品同质造成的竞争,达到双赢。以农产品的双边贸易为例,我国在今后应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蔬菜、畜产品、水产品及特色产品等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产业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这样才能进一步发挥我国同东盟国家之间不同的比较优势和互补性,促进双边产业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三)加强与东盟国家间的国际分工和合作
充分利用各国的比较优势, 合理配置地区内的资源, 避免恶性竞争, 是我们今后同东盟合作的工作重点。只有通过进一步的协议分工发挥各自所长, 更好地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 才能促进区域内双边贸易更紧密的结合。目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恰恰有利于区域内资源的整合。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后, 通过各国之间的协调机制, 可以在区域内建立良好的协作分工体系, 进行产业间的横向协作与产业链上的纵向合作, 充分发挥各国的优势, 实现有序竞争, 共同打开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潘青友, 中国与东盟贸易竞争和贸易互补分析, 国际贸易问题, 2007年第7期
[2]、邹春萌, 中国-东盟服务贸易自由化与竞争力, 东南亚纵横, 2008年第8期
[3]、吴艳, 中国与东盟国家比较优势及贸易结构分析,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8年第4期
[4]、今年一季度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总值表, 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
中国文化贸易统计分析 篇11
一、中日文化创意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
(一)日本文化创意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
21世纪以来,日本文化创意产品对外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根据UNCTAD STAT的统计数据显示(详见表1),2002~2010年间,日本的文化创意产品对外贸易额呈逐渐上升趋势,从2002年的155.88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230.52亿美元,年均增长5.4%;其中,出口额呈波动上升之势,从2002年的38.35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58.28亿美元,年均增长达7.7%,但只有2004、2005、2007、2008和2010年实现增长,且增幅较大,分别为14.5%、40.9%、37.0%、8.6%和11.6%;进口额呈现平稳增长之势,从2002年的117.54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172.25亿美元,年均增长为5.1%。从贸易差额上看,日本的文化创意产品对外贸易持续呈现逆差状态,2002年逆差额为79.19亿美元,到2006达到历史最高点位120.82亿美元,此后开始逐渐下降,2010年逆差额仍达113.97亿美元。
(二)中国文化创意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
与日本相比,中国的文化创意产品对外贸易则呈高速发展之势。根据UNCTAD STAT的统计数据显示(详见表2),2002~2010年间,中国的文化创意产品对外贸易额持续高速增长,从2002年的349.87亿美元猛增至2010年的1053.46亿美元,增长了2倍多,年均增长15.3%;其中,出口额从2002年的323.23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977.54亿美元,年均增长达15.4%,是中国文化创意产品对外贸易增长的主要动力源;进口额从2002年的26.63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75.92亿美元,年均增长14.4%。从贸易差额上看,相对日本的持续逆差状态,中国则是长期顺差状态,且呈逐渐放大之势。2002年中国文化创意产品对外贸易差额为296.60亿美元,到2010年增长至901.62亿美元,增长了2倍多。
二、中日文化创意产品对外贸易的差距分析
(一)文化创意产业国家发展战略滞后
日本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起步较早,1995年确立了“文化立国”战略,2001年建立了“知识产权立国”战略,2003年制定了“观光立国”战略,2004年制定了“新产业创造战略”,2006年又制定了“新经济成长战略”。由此可见,文化创意产业在日本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也正是基于此,日本的文化创意产业在21世纪的头10年里取得了飞速发展,成为日本国内仅次于汽车制造业的第二大产业,成为21世纪日本重振经济的新经济引擎,也使得日本成为国际上文化创意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之一。
与日本相比,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则起步较晚,2000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才将文化创意产业正式列入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之中,2003年设立了广东和浙江2个省以及北京、上海、重庆、沈阳、西安、深圳和丽江7个市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基地,2007年“十七大”上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但直到2009年在中共中央政府的《政府工作报告》和《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才真正给予文化创意产业以关注,国务院批复了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对象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占有了重要地位。
(二)文化创意产品创造性和艺术性弱
所谓文化创意产品是指产品中蕴含着的较高的创造性和较强的文化艺术性。日本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完备详细的战略指导下,注重向高创造性和建立完整产业链体系方向发展。如比较成熟的动漫产业、服装时尚设计业与高技术的发展相结合,传统的旅游业向休闲产业转化等,并构建了以动漫为核心,以时尚设计、旅游休闲会展为平台的各具特色的价值链体系。而在中国的文化创意产品对外贸易中,出口的产品绝大多数是简单、初级加工的产品,主要体现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文化创意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导致中国的文化创意产品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进行生产和经营,而对中端、高端环节的开发、生产和经营涉及较少,从而不能形成完整的价值链体系,也就不能产生较高的市场竞争能力。
在中国的文化创意产品出口中,有近70%的出口产品来自于加工贸易方式出口,有近70%的出口产品是由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的;各种低创造性、低创作性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占80%以上,而能够真正代表中国民族文化的产品出口不足15%,可见中国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艺术性也是比较弱的。在中国的文化创意产品中由于创造性和艺术性都不高,因而在世界市场上很难形成中国的文化创意产品品牌和影响力,从长期来看将导致中国逐渐退出文化创意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或者长期处于低层次的产品加工地位。
(三)文化创意产品贸易价值创造力低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将文化创意产品分为7个大类,分别是手工艺品(包括地毯、庆典用品、纸制工艺品、柳条工艺品、纱线工艺品、其它)、视听制品(包括电影)、设计制品(包括建筑设计、时尚设计、玻璃制品、室内装潢设计、珠宝、玩具制品)、新媒体制品(包括记录媒体、视频游戏)、音乐制品(包括印刷乐谱、唱片)、出版物(包括书籍、报刊、其它)、视觉艺术品(包括古董、绘画、摄影、雕塑、其它)。
文化创意产品对外贸易的价值创造能力较低是中国与日本相比的一个主要差距,它体现在两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层次上的不同。如表3所示,在所有7个大类的文化创意产品出口贸易中,中国有75%以上来自设计制品,其他6个大类合计比重不足25%,而设计制品产品的附加值是所有文化创意产品中相对较低的,尤其是时尚设计、室内装潢设计和玩具制品等产品的附加值都是较低的,而中国的出口恰恰集中在这些产品上。反观日本,虽然在文化创意产品出口中也以设计制品为主,但其比重刚刚超过50%,其他各类文化创意产品也都占有相当比重,特别是在高附加值的创意产品上占有一定比重,如新媒体制品(17.10%)和出版物(占12.55%)。在所有7个大类的文化创意产品进口贸易中,中国是以设计制品、新媒体制品、手工艺品和出版物为主,其中设计制品占40%,新媒体制品和出版物合占40%以上;而日本在文化创意产品的进口贸易中则体现出了较高集中度,设计制品占70%以上。由此可见,在文化创意产品对外贸易中,中国的贸易结构层次较低,出口以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为主,进口以高附加值、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产品为主;而日本则处在较高层次上,出口以高附加值、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产品为主,进口则以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为主。
三、中国文化创意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对策
(一)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制定
近些年来,全球的文化创意产品贸易发展迅猛,近9%的年均增长率使之成为世界贸易中增长最快的领域,也使得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世界上最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目前,无论是发达国家(地区)还是发展中国家(地区)都认为其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引擎,不仅可以为国家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而争先发展这一新兴的产业领域。日本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先行者,在战略规划上有着诸多值得中国学习的成功经验,如从上到下、从大到小的层级战略规划,首先确立国家指导战略,然后规划产业发展战略,再制定核心企业引领战略,最后制定服务平台的完善战略,使得日本的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并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了领先地位。中国也应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机遇,结合国情,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与规划,完善政策体系,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高效发展,推动其产业结构、贸易结构以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促进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对外贸易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加强文化创意产品的艺术创新性
文化创意产品必然以某种特定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这种表现形式必须带有创造性和文化艺术性,才能符合消费者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吸引住消费者,随着消费者精神文化需求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创意产品也要不断加强其自身的创造性和文化艺术性。日本的文化创意产业正是基于消费者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不断提高而发展起来的,依靠着对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创新和将先进的科技成果与文化艺术相结合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中国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如各种历史遗迹,长城、颐和园、兵马俑等;如各种文物珍宝,古代字画、金银饰品、陶瓷玉器等;如各种民族风情文化,56个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藏传佛教文化,戏曲文化等,还有风景秀丽、雄伟壮丽的自然风景,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资源禀赋优势,需要文化创意企业和管理人才们做的就是给这些资源注入灵魂——创新,赋予它们生命力。目前,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整体的创新能力较低,一方面应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可以借鉴日本的成功模式,即将文化创意产业与高技术产业相结合,按照消费者的精神文化需求,将现代的先进科技与传统的文化资源相结合,形成创新文化,并将其植入或转化到产品之中,从而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品。
(三)扶持文化以及文化创意产品推销
日本促进文化创意产品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依靠外交手段在海外市场强势推销其文化以及文化创意产品。战后,在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过程中,其向外推销民族文化的意识也在快速膨胀,并通过制定国家战略加以实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曾根康弘担任日本首相时,就推出了“文化国际化”的发展战略。此外,日本政府为了推动其文化创意产品走进世界市场,并形成较强竞争力,在其产业发展和海外营销上注入了大量资金。如日本文部省与经济产业省联合建立了“内容产品海外流通促进机构”,并给该机构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让其在海外市场上开展文化创意产品贸易活动,以及相关维权活动。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动漫产业的快速发展,日本政府开始实施“动漫外交”战略,既通过外交手段向海外市场推广其动漫产品。近些年以来,日本的各种官方机构不断通过主持或开展各种海外文化交流活动实现其文化以及文化创意产品的推销,如邀请或派遣学者参观访问,开展大型文化博览会等等,日本的茶文化、花文化能够世界闻名,与日本政府对文化的大力宣传不无关系,日本的文化创意产业也从中受益匪浅。鉴于此,中国政府也应借鉴日本的做法,为中国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文化进行大力宣传和国际推销。一方面,应利用政府的外交手段,与主要国家(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向外宣传中华文化;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全球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的华人华侨优势,向外传播中华文化。当文化被国际接受后,中国的文化创意产品也就能被国际市场接受了,那些能够真正代表中国文化的产品才能大量出口,才能真正提升中国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结构的层次。
参考文献:
[1]高长春,李智睿,严霜天.日本创意产业国际贸易竞争力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12,(3):53-59.
[2]张欣,高长春.中日创意产业发展比较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10,(3):51-57.
[3]施劲华.谈我国文化产业国际贸易的发展策略[J].商业时代,2012,(4):60-61.
[4]曲如晓,韩丽丽.中国文化商品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11):19-31.
[5]胡飞,葛秋颖.中国内地创意产品贸易的发展及国际竞争力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9,(12):81-85.
[6]徐庆峰,吴国蔚.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策略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05,(12):45-48.
中国文化贸易统计分析 篇12
联合国贸发会议《2008创意经济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全球文化贸易格局中,发展中国家近10年以来表现突出,其中最突出的是中国已经成长为国际文化贸易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此结论似乎与国内很多学者的观点并不一致。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本文将从贸易结构、文化贸易竞争力等方面分析我国的对外文化贸易,并与韩国、日本、英国、美国等国的情况进行比较;最后针对我国文化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
一、文化贸易概念的界定分类及数据来源
目前为止文化贸易的概念在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国内比较认可的是将文化贸易分为文化商品贸易和文化服务贸易两大类(周成名,2006;李小牧、李嘉珊,2006;李怀亮、闫玉刚,2007)。
而国际上接受度较高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贸易的界定:以有形的和无形的文化产品传递文化内容的进出口行为,其中文化产品包括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
文化商品指的是那些能够传达生活理念、表现生活方式的消费品,它具有传递信息或娱乐的作用,有助于建立集体认同感,并能影响实践活动。在取得版权后,文化商品能够通过工业过程大量生产并在全球广泛传播。它包括图书、杂志、多媒体产品、软件、唱片、电影、录像、视听节目工艺品和设计。文化商品包括核心文化商品(即传统的文化商品)和相关文化商品两大类。文化商品主要以有偿形式提供(UNESCO,2005)。
文化服务指的是政府、私人、半公立机构或公司赚取文化利益或满足文化需求的活动。文化服务不包括其服务所借助的物质形态,包括艺术表演和其它文化活动,以及为提供和保存文化信息而进行的活动(包括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等机构的活动)。文化服务包括核心文化服务和相关文化服务两大类。文化服务以有偿服务或免费服务的形式提供(UNESCO,2005)。
我国的文化贸易统计体系还不完善,本文文化贸易的1997~2006年数据来源于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数据库,而2007、2008年采用我国颁布的最新数据。
二、我国文化贸易结构的分析
全球核心文化产品的贸易集中度较高,被限定在有限的国家中。高收入国家是文化产品最大的生产和消费国,只有一个例外就是中国。2002年全球文化产品出口排位,英国是最大的文化产品生产者,产值达85亿美元;美国第二,产值达76亿美元;中国第三,产值达53亿美元。2002年全球文化产品进口排位,美国是最大的文化产品消费国,达153亿美元,是英国进口额的两倍;英国是第二大消费国,达79亿美元;德国以42亿美元位居第三大文化产品进口国。中国文化产品进口排位第15。中国在全球文化产品对外贸易中排在第4位,总的市场份额是5.39%。总体来说,中国在全球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中增长迅速。
(一)我国文化贸易总量增长迅速,但贸易逆差依然严重
一个国家文化产品的对外贸易状况,反映了该国文化被国际社会的接受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国文化软实力强弱。2008年,我国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58.4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22.6%,为2001年的4倍;文化服务进出口总额为48.2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29.5%,是2001年的7倍。
但在总量扩大的同时,我国关键核心文化商品和服务的贸易逆差严重。以新闻出版业为例,如图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显示,中国在主要的文化产品贸易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逆差。图书、报纸、期刊等平面媒体产品,贸易逆差在扩大;在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方面逆差扩大更加明显;版权进出口贸易逆差在2005~2007年曾经有所下降,但2008年逆差又出现增长态势。从贸易额来看,2005年中国文化产品的对外贸易额逆差是14853.16万美元,2006年上升到17256.39万美元,2007年则跃升到21477.73万美元。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产品对外贸易额的逆差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二)文化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分析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贸易额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相比,以比重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CS为贸易商品结构,EXi为第i种商品出口额,为该国n种商品出口贸易总额。
通过对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分析,可以反映出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等。
本文所指的文化贸易商品结构分析,主要考察文化商品类和文化服务类各自占文化贸易出口额的比重;核心文化商品类和相关文化商品类各自占文化贸易出口额的比重。
根据公式1,中国、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的文化贸易商品结构的计算结果如下:
如表1所示,从中国的文化出口贸易商品结构的纵向变化看,1997~2006年,文化商品在文化产品出口贸易额中所占份额总体来说比例很高,文化贸易出口基本上以文化商品的出口为主;而文化服务所占的比例很低,特别是核心文化服务在我国的文化出口贸易中所占比例非常之低,虽然在2000年之后逐年上升。该表也反映出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附加值高的文化服务业发展的速度虽然很慢,但已经呈现出攀升之势;在国际文化产业的分工中,我国基本上还处于其产业链的下游,获利空间非常狭窄,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优势。
从中国与韩国、日本、法国、英国、美国的文化贸易结构横向比较看,如图2、图3、图4所示。
在文化商品出口额所占的比例上,中国和韩国的文化贸易主要是文化商品的贸易,文化服务贸易所占比例非常小,这与中韩两国同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相关,反映在产业结构上就是文化服务业水平很低,在文化产业国际分工中主要处在产业链的下游,文化贸易对经济的贡献率还很低。而日本和法国文化商品出口额所占比例在80%~70%之间,并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英国的比例在70%左右。只有美国的文化商品出口所占比例相对要低很多,保持在50%~55%左右,文化服务贸易所占比例也一直相对要高出很多,保持在40%以上,反映出其在文化产业国际分工中主要处在产业链的上游,文化贸易对其经济的贡献率已经比较高,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经大有体现,国内的文化服务业水平也已经很高。
在核心文化商品出口上,中国和法国有相对的比较优势,核心文化商品的贡献比较明显,反映为在文化产业的国际分工中,中国和法国的核心文化商品在对外文化贸易中有较强的竞争力,而日本和韩国的竞争力很弱,美国和英国水平相当,稍次于中法两国。
在核心文化服务出口上,美国的核心文化服务贸易所占份额基本上在5%~6%左右,而英国和法国的核心文化服务贸易份额在3.5%~4%左右,仅次于美国,这与美英法三国的文化服务业相对发达是吻合的。而中国和韩国基本上没有核心文化服务的出口,所占的份额非常低,两国不仅文化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而且在发展过程中核心的文化服务业更是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三)文化贸易进出口的区域结构分析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亦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用以表明世界各洲、各国或各个区域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而站在一个国家的角度来说,一般考察其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区域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以出口为例,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RS为对外贸易地理方向,EXi为一国一定时期内对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额,分母为一国一定时期内对外贸易出口的总额。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国出口商品的去向和进口商品的来源,从而反映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区域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一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通常受经济互补性、国际分工的形式与贸易政策的影响。
文化服务贸易没有分国别的统计数据,所以本文只考虑对核心文化商品和相关文化商品贸易的数据进行区域结构的分析。
(一)我国进口文化贸易的地理方向
从我国核心文化商品贸易进口地理方向看,最大的来源地是经济发达国家,占到50%以上,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比例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基本和发达国家平分我国的核心文化商品的国家市场份额。高收入国家在我国的核心文化商品进口贸易所占的比例比较大而且稳定,在30%左右。
在相关文化商品进口贸易的地理方向上有不同的表现,发达国家所占的份额在1996-1999年小幅上升之后快速下降,所占比例已经从70%左右降到30%左右。而发展中国家作为来源国刚好相反,已经从不到30%上升到接近70%。作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的美国在此项贸易上所占比例非常低,并呈现下降趋势。在发展中国家的来源方面,东亚国家和地区的表现与整体一致,并且近几年在其中占有超过80%的份额(数据来源: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数据库)。
总的来说,我国文化商品贸易的来源地虽然比较分散多样,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集中于发展中国家中的东亚地区,包括韩国、中国香港等,以及发达国家,其中欧盟发达经济国家、美国和日本基本上占到40%左右的比例。应该可以看出,前者的贸易主要因为同宗文化的低折扣所能带动的相似需求,而后者更多的因为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够提供差异性的产品满足国内市场的供给空白。
(二)我国出口文化贸易的地理方向
我国文化商品贸易的最大市场是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一个国家占了我国出口文化商品市场的30%以上,其国内经济的状况对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结构的调整有很大的影响。这个结构应该跟两个紧密相连的经济关系相关,因为商品经济的关联大,在文化产品的贸易上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不太乐观的数据是对日本的文化商品的出口,数据显示其在我国文化商品的对外出口贸易中所占份额较低,而且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似乎与两国相同的文化渊源、相似的文化需求情况不太吻合,可能的原因笔者认为包括两国的市场供给趋同性强或者我国目前所能提供的文化产品还没有把握本国和日本的市场需求点等方面。与日本相似的情况也表现在对发展中的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出口。
总体来说,我国文化商品出口贸易的国际市场以高收入国家为主。这可能跟文化商品的货物特性有关。正因为其价值主要是物质价值,需要的成本更多的是自然资源和低成本的劳力,与我国传统在国际商品贸易中的表现相一致。而处于国际文化产业价值链上游的文化产品在我国还没有被很好地重视和发展。
三、我国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分析
外贸竞争力是一国(地区)在可贸易的产品或相关产业上所具有的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市场占有能力以及获利能力。
关于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国内外学者大都采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Trade Comparative,TC)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a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s,RCA)等工具来衡量。本文拟采用上述三类指数来分析我国文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一)文化产品出口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直接体现一国某产业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所谓国际市场占有率,即产品在国际市场中所占的市场份额,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MSi表示i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EXi表示一国i产品的出口额,ΣEX表示世界i产品的出口总额。
在国内文化产业统计体系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情况下,我们通常认为文化商品是不能反映一个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
而更能反映问题是上面的图5,具有更高附加值的、处于国际文化产业链上游的文化服务出口贸易所占的国际市场份额更能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贸易的竞争力。如图5所示,在文化服务贸易方面其实已经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格局,第二层级的有竞争力的国家是英国、日本,法国再次之。
(二)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分析
贸易竞争力指数是行业国际竞争力分析的一种有力工具,综合考虑了进口和出口量个方面,能够反映本国生产的一种产品相对世界市场上供应的他国同种产品来说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TCi表示第i种商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Xi表示该种商品的出口额;Mi表示该种商品的进口额。取值范围为[-1,1],值大于0,说明该产品具有贸易竞争优势,且越接近于1,竞争优势越大。
从表2中可以看出,我国在文化贸易总体上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这个优势主要依赖于文化商品层面,在文化商品贸易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比较优势相对明显;而在文化服务贸易方面不具有比较优势,TC指数一直小于零,且保持在较低的水平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可以较好地反映一个国家某一产业的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比较来看的相对优势。用公式表示:
其中,Xij表示国家j出口产品i的出口值,Xtj表示国家j的总出口值;XiW表示世界出口产品i的出口值,XtW表示世界总出口值。
如果一国RCA指数大于2.5,则表明该国该产业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RCA介于2.5~1.25之间,表明该国该产业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RCA介于1.25~0.8之间,则认为该国该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RCA小于0.8,则表明该国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运用上述公式计算我国的文化贸易和文化服务贸易的RCA指数,其中文化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c的计算是以我国文化贸易出口额在我国对外出口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文化贸易出口额在世界贸易总出口额中所占的份额相除所得,而文化服务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cs是通过我国文化服务贸易出口额在我国对外服务贸易上,并有下降的趋势,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三)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分析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即RCA指数,是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alassa Bela)于1965年测算部分国际贸易比较优势时采用的一种方法,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地区)某一产业贸易的比较优势。它通过该产业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业占世界贸易总额的份额之比来表示,剔除了国家总量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文化服务贸易出口额在世界服务贸易总出口额中所占的份额相除所得,结果如表3。
从总体文化贸易的RCA指数来判断,我国的文化贸易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考虑到我国文化贸易的产品构成中文化商品所占的比例非常高,所以仅以此来描述我国文化贸易竞争力并不全面。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第三产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具有低耗能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特征,所以考察文化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应该更有价值。一方面作为服务业的一部分,它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处于国际文化产业链的上游,能够产生更高的效益;另一方面它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途径,通过国际比较,可找出国内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方向。从文化服务贸易的RCA指数判断,我国的文化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很弱,参照文化产业发展较好的美国、英国、日本的发展策略,我们的文化产业振兴可以将重点放在文化服务方面。
四、进一步扩展我国文化贸易的建议
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多个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应对和发展经验表明,发展文化产业是大趋势,是受到资源限制较少、投入少、回报高的产业。一个国家文化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不仅仅是经济利润的问题,更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表现。鉴于我国目前文化贸易发展中的问题,对其进一步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利用后发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加强高附加值的创意型文化经济的发展
国内的产业结构布局直接决定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以及该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绝对优势、比较优势及竞争优势。目前我国文化贸易中贸易商品结构不合理,基本上以文化商品贸易为主,而文化服务贸易所占份额非常少,我国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还非常小。中国要出口的不仅是电视机更要输出思想观念。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实际上很长时间内都处于自发状态,政府没有明确的政策指导,文化产业的产业结构也谈不上合理规划,政府可以利用振兴文化产业机会进行全盘规划,借鉴国际经验,促进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特别要注重文化创意型经济的发展,培育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建立有效的足够的文化贸易渠道,拓宽文化贸易的区域范围
我国目前的贸易区域结构比较集中,出口主要面向东亚地区,部分项目虽已进入欧美一些国家,但涉及的只是少数发达国家。过于集中的贸易出口地理方向使得我国文化的普及范围狭窄,所能起到的经济带动作用就非常微弱。改善这样的局面需要建立有效的足够的文化贸易的渠道。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文化”没有作为一项产业经营,而是被看成“文化事业”,市场化程度欠缺。目前国内文化产业刚刚起步,产业运作资金和管理经验有限,真正能从事文化国际贸易的经纪机构奇缺,文化贸易的境外营销网络尚未构建,形成文化产业国际贸易多靠自行操作或个人联络的局面。在这方面,既要着力培养专业人才,也要善于利用其它产业已有的相对完善的境外营销网络,比如说通过我国已经积累的工业制成品的国际营销网络来获取信息或扩大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扩展我国的对外文化贸易,提升我国文化服务贸易竞争力。
(三)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开展文化对外贸易的主体是企业。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了在全球经济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合理地利用文化资源,发达国家普遍进行了文化产业重组,形成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实现规模经济,以增强自身的实力和产品竞争力。
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晚,文化企业虽然数量很多,但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且文化产业中大型企业、集团比较少,现有的企业集团缺乏竞争力,企业规模及实力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同类企业。
我国的文化产业应加快重组步伐,实现优势互补。支持企业跨地区、跨行业投资和经营,不断拓宽经营范围,调整经营结构,拓展空间;鼓励依托有实力的文化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和业务为纽带,以联合、重组、兼并、上市等方式建立报纸、广播、电视、出版、音像制作网络资源共享的跨行业集团,打造在全国乃至在全世界有重要影响力的骨干文化企业集团,从而实现企业规模经营和资源优化配置,以提高我国文化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四)内容为王,同时注重表现形式,减少文化折扣
我国的文化产业的主导取向不应与国际文化贸易趋势相悖,而应与国际市场趋同。要扩大我国的对外文化贸易,一方面要立足于本土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不断学习先进然后创新出具有现代意识的形式。任何一种资源都是相对于特定的技术手段而言的,民族文化的丰富资源需要现代的诠释才能够放出异彩。我们的文化产品只有让外国人能看懂,能理解,才有可能让他们喜欢,从而产生购买行为。比如中国的大型杂技、武术综艺舞台剧《太极时空》在德国上演进行到一半时,就收回了全部投资。因为《太极时空》立足中国的太极文化,把杂技、武术、舞蹈等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有机融为一体,以舞台剧的方式展示了杂技中的跳板、排椅,武术中的拳术、剑术、棍术、刀剑对练等,制造出一种壮美的意境和戏剧效果。
(五)注重文化产业的品牌建设,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从现代商品的角度讲,品牌所带来的附加值已经远远超出了商品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更是如此,可以说文化消费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品牌消费。这种文化品牌的意义在于消费者会自觉地把品牌与产品联系在一起,产生特有的消费行为。要扩大对外文化贸易,提高我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全力打造文化产业的中国品牌。文化企业应树立和增强品牌意识;打造在国际文化市场上享有一定声誉的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要在“名牌”上下工夫,重点扶持那些影响大、产值高、同时社会效益好的文化企业组建大的企业联盟,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以此带动其他中小文化企业的出口。
(六)通过制定战略性贸易政策,推动文化贸易的发展
根据加入WTO后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我国在文化贸易上应该重点使用战略性出口政策,即出口补贴在文化贸易中的运用。我国应该及时调整国内补贴政策和策略,尽早建立适应WTO规则的文化产业补贴制度,充分运用好WTO规则允许的绿色与黄色补贴,逐步取消引起贸易争端的红色补贴。首先,在补贴方向上,文化企业在前期内容创意、技术开发期间会发生较大的费用,对这方面的补贴是不受WTO组织限制的。以后,对文化产业基础理论研究、关键和核心技术研发、文化内容原创等文化创新项目,政府要增加更多的财政投入,尽快缩短我国文化产业在创新能力上跟国外的差距。同时,对文化折扣的部分予以补偿。其次,要改变补贴的策略,变明补为暗补。政府在出口补贴问题上必须讲究策略,否则会出现贸易摩擦。我们必须综合各种因素全面考虑,采取策略的方式对出口进行支持,提高暗补的成分。其中进出口银行的出口信贷就是一个较好的暗补途径。
摘要:通过19972008年数据对我国文化贸易结构的实证分析,对文化贸易总体及文化商品贸易、文化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进行测算。我国文化贸易存在结构不合理,文化服务贸易发展滞后;贸易方向过于集中,文化贸易的经济动力作用发挥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加强高附加值的创意型文化经济的发展,拓宽文化贸易的区域范围以及制定战略性贸易政策,推动文化贸易发展等建议。
【中国文化贸易统计分析】推荐阅读:
中国文化贸易08-22
第六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文化创意展区08-13
中国对外贸易摩擦案例分析09-02
中国传统文化汉字文化08-30
中国大众文化05-14
中国白酒文化05-29
中国音乐文化06-16
中国政治文化07-25
中国体育文化08-03
中国文化地理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