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成本(精选12篇)
高校成本 篇1
资金是高校发展的经济基础, 可以为高校教育提供软条件和硬条件支持, 但在高校教育具体核算中存在诸多问题。
高校教育支出主要包括三大方面:高校教育成本、不应该归入成本的支出、不应该全额归入教育成本的支出。诸多高校在这方面缺乏明确的界定, 导致在计算高校教育成本方面出现杂乱现象。首先, 高校教育成本是指对学生教育的投资, 具体分为人员支出、物品及服务的支出、资本性支出。人员方面包括教职工等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人员, 这种支出通称为工资。教育离不开仪器设备等物品的支持以及其中包含的服务, 这叫作物品及服务的支出。资本性支出涉及到长期资产问题。其次, 对于非独立性单位、退休员工、高校作出的赔偿的支出划为教育成本。在这其中还有部分不应该全部算作教育成本, 由于很多寒门子弟难以支付上学费用, 国家在高校里设置了助学金和奖学金, 一方面是为他们提供上学的机会, 另一方面是鼓励他们成为国家栋梁。那么由于奖学金大多数是由一些赞助商提供的, 不过它们的来源比较杂乱, 所以, 对于这种来自社会上的援助的支出, 不能算作高校的教育成本支出。此外还有科研方面、后勤工作层面。由此可见, 对于判断高校教育成本的重要标准是, 资费的用途与来源。
1 教育成本的核算方法
根据学生每天受的教育情况, 教育成本大致可以为7类。①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会产生学费, 学校会定期发工资给那些为教学事业做出服务的人员, 比如教师、系领导之类的人员。②伴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 高校普遍建设有图书馆、多媒体等基础设施, 这些是为了方但学生进行学习, 在建设中以及在维护中都需要支出费用。③在行政管理中支出的费用。④学生住宿、每日就餐、校园保卫等这些是后勤支出。⑤直接用于学生事务的支出。⑥展开与学生有关的科研的支出。⑦是其他比较杂的, 但是与学生接受教育有关的科研费用属于教育成本。
根据会计核算原则, 首先要确定核算对象, 从上述的归类可以总结出, 核算对象是指用于学生发展的教育支出, 简而言之, 是针对高校受教育的学生。然后是核算周期, 就是指时间期限。高校对学生的培养是具有周期性的, 一般情况下是4年, 对于专科院校是3年, 但是这样长期积累资费, 容易存在遗漏, 甚至出现其他方面的问题, 为了简单且准确起见, 以“年”为单位。在确定对象和周期之后, 分别在这7块内容中进行结算, 将会得出7个数字, 把这7个数字相加在一起就是高校教育总成本。
2 教育成本的控制方法
根据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 教育不仅接受国家的资金支持, 还可以从多途径来筹措资金, 更多地体现出市场经济成分, 那么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合理控制教育成本, 从而适应教育新形势的变化。
2.1 从预算计划着手
教育成本的预算是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一个标准。虽然制定的预算计划中关于教育费用的预测不是很精确, 但是也是在经历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决定。在一年结束后, 用决算与预算作对比, 从而可以衡量出高校教育支出的合理性, 还可以起到规范相关工作人员工作活动的作用。
既然预算是整个教育活动的开端, 控制成本就应该先从预算入手。通过减少预算数额, 限制在今后教育中的支出情况, 最终有利于减少高校教育成本。
2.2 在预算实施过程中减少教育成本
由于高校教育成本种类繁多, 大体分为7大类。那么在这7大类中又可以分为许多小类。这就需要工作人员细致地做好分类工作, 做好每一项支出的记录, 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做到精简节约, 以少积多, 最终会节省出很大一笔开支, 这样可以为以后的教育管理提供资金支持, 以利于教育事业的长久发展。
2.3 在办学决策中控制教育成本
由于高校扩展了筹资途径, 致使高等教育融入了市场经济成分, 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同时, 也要注重经济效益。首先在决策中要遵循市场运行的规律。追求低投入、高产出的目标。这就需要根据市场的需要适时作出政策的调整,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还要具备一套与社会市场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其次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思维指导人们的行为, 只有管理者脑海中具有这种精简支出的科学管理意识, 才会将这种管理体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否则是空谈。最后需要培养相应的管理人才, 一方面要具备经济学专业知识, 这样对于管理过程中支出项目的数额具备一定的估算, 减少亏损, 另一方面要具备管理能力, 这样才可以保证工作井井有条。
3 结语
从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 教育事业也要尽快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不断提升高校的管理水平, 把高教教育搞好、搞强。高校教育成本是高校的一个重要问题, 更应该引起领导的关注。在实际工作中做好教育成本预算是成功的第一步, 做好预算是最关键的一步, 此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要将控制成本理念贯彻下去, 从而保证控制成本工作的顺利进行, 最终实现高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摘要:高校教育成本不仅涉及国家的资费情况, 还涉及学生自身在教育环境中的质量情况, 为了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应该合理计算高校教育成本并且适时加以控制。本文从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分别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成本控制,研究
参考文献
[1]高等师范院校财务管理研究会课题组.高等师范院校生均培养成本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 2005 (4) .
[2]韦德洪, 王珊珊.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方法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8 (1) .
[3]肖慕鸿, 张帆.浅议高校成本控制[J].新西部:下半月, 2010 (6) .
高校成本 篇2
(1)管理会计发展促使法人主体的高校重视成本核算。管理会计诞生于20世纪初,当时的生产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日益激烈的竞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仅依赖于产值的增加,更重要的是生产成本的降低,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楼继伟认为管理会计主要是利用有关信息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控制和评价经济活动,为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提供服务。通过管理会计逐步推广,树立高校成本核算模式,促进高校提高理财水平和预算绩效考核。
(2)教育资源浪费催生高校加强成本管理。在现实环境中,高校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成为影响发展的瓶颈,要缓解这一矛盾,就必须转变传统观念,拓展新思路,争创新路子,在政府投资的基础上,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充分发挥学校优势,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目前,高校仍然存在诸多因素限制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甚至还有教育资源浪费现象。例如:校舍、专用仪器设备、图书期刊等的使用率不高,闲置现象严重;高校大众化专业设置趋同;科研成果转化效益低。
(3)教育体制改革助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高校已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包办转变为独立法人实体,高校在自主办学、人才引进、招生就业、内涵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诸多领域已经逐渐与市场接轨,研究适应市场的需要,而相应的办学风险也随之产生。由于高校传统的会计核算已很难满足各方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特别是政策和决策的制定需求,随之产生管理会计,提倡建立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有助于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理论基础
(1)人力资本理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最终形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个时期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发表了10余篇文章,成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之作,他指出了对教育的投资最终体现为对人力资本的一种投资,一种有回报的投资,教育的受益分为社会受益和私人受益两个方面。根据谁受益、谁付款这一原则,高校教育成本就应该由社会和个人共同分担。人力资本理论为建立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准公共产品理论。作为系统理论的公共产品理论,最初于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建立,它是财政学的一次飞跃。公共产品理论根据产品或服务在消费上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将全部社会产品和服务分为私人产品、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应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提供,因此,准公共产品体现的费用不应该只由政府或学生家庭单独承担,应该由双方共同承担。
(3)新环境的界定。20xx年1月1日实施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六十二条规定高校应当根据学校自身实际情况,逐渐细化成本核算,开展学校、院系和专业的教育总成本和生均成本等成本会计核算工作。这为教育成本核算提供依据,从财务管理层面来看为实施教育成本核算提供良好的空间。20xx年开始实施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提到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无形资产计提摊销,以及支出分类等科目的变化,都为教育成本核算以及归集奠定基础。从以上两个较为突出的制度中不难看出,国家层面已经逐步实施教育成本核算,将会出台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实施细则。
三、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
1、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假设条件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对象应为各二级院系,设立账户归集费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期间应采用公历的1月1日至12月31日,主要为了学校财政拨款清晰化和学校收费合理化。
2、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原则
为促使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有理有据进行,借鉴企业成本核算相关原则,高校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1)相关性原则。与高校教育成本有关的成本才计入,无关的不计入。这里所指的教育,不仅仅是教学,还包括教辅、学生事务和其他教育活动中发生的各项事务。
(2)合法性原则。在对经济事项原始单据甄别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对不合法和不合规的经济事项不计入高校教育成本。
(3)权责发生制原则。20xx年颁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第一部分总说明中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有的事项或者部分经济业务的核算应当按照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同时增加了对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的摊销,以及基建并入学校大账等规定。
(4)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20xx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重新明确该项原则,在财务实际操作中,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得到普遍应用。只有准确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范围,确定哪些是资本性支出,哪些是收益性支出,才能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客观的计算出企业当期的经营成果,从而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高校的支出中也存在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要精准地核算教育总成本和生均成本,应当遵循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3、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账户设置
20xx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定义了什么是成本核算,指出核算对象和核算方法,以及核算总流程,为成本核算提供总体设计。制度中共设置了教育费用、管理费用、离退休费用、科研费用和其他费用。教育费用为直接成本,其他四个项目为间接成本,需要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合理分摊。
(1)直接成本。教育费用是指高等学校在教学、教辅、学生事务和其他教育活动中发生的各项费用。我们设置教育成本账户,并设置教育成本学院二级科目,同时,设置人员经费、资产折耗、公用经费、学生事务成本、其他成本,以上的发生的教育费用(直接成本)直接归集到相应的二级学院。
(2)间接成本。设置管理费用、科研费用、离退休费用、其他费用账户,用来核算直接成本以外的各类费用。最后将归集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按一定标准分配转入教育成本账户中。以上账户应按发生主体设置明细账,明细账中按公用经费、人员经费、资产折耗、其他成本等项目开设专栏;结转后该账户无余额。
4、填制教育成本确认凭证
根据经济业务内容进行教育成本项目确认,填写教育成本确认单,作为成本核算系统的记账凭证。首先,将间接费用分配到成本核算对象,再将间接成本账户金额归集至教育成本学院之中,核算出该学院的教育总成本。其次,归集作业资源,计算作业成本动因分配率,将该学院教育总成本按照动因分配率计算到院内不同专业和不同学历的教育成本。最后,通过教育成本信息表汇总反映高校在一个会计年度全部教育产品总体和明细的教育成本信息,为学校领导决策提供数据分析。教育成本信息表应并入高校会计报表体系中,年末进行披露。
四、结论
浅析高校教育成本核算 篇3
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问题长期以来未受到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其原因在于高校的社会定位属于非营利组织,高校不以盈利为目的,资财使用者不要求取得经济上的回报,传统上不核算成本,也不计算盈亏,这就使得核算教育成本的必要性大大减少。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院校已成为自主办学的经济实体。我国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经历了一个由政府统分统配全部教育经费到多元化投资的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同时,随着我国教育领域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高校面临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使教育竞争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竞争进入了世界级的竞争行列。所以高等院校投资效益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成败,而且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有关高校教育成本的管理问题也日益成为学校管理者、政府部门、学生和家长以及研究人员普遍关注的问题。
由此,高等教育机构和各类高校就必须加强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乃至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如何加强高校教育成本管理也因此成为近年来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高校教育成本的涵义及构成
(一)高校教育成本的涵义
教育成本是从经济学上移植而来的。最早对成本进行阐述的是马克思,马克思认为成本的本质是生产商品所消耗的生产要素的价值。根据国内的研究,教育成本是指教育过程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总和,从理论上说是指培养每名学生所耗费的全部费用。因此教育成本可以界定为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的教育资源的价值,或者说是以货币形态表现的,为培养学生由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直接或间接支付的全部费用。这一概念规定了只有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的资源才能构成教育成本。因此教育成本的本质是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服务而耗费的教育资源的价值,它既表现为以货币支出形式的教育资源耗费价值,也包括因资源用于教育而造成的价值损失。前者称为教育的直接成本或实际成本,后者可称为教育的间接成本或机会成本。
根据教育成本的本质可以知道,高等学校的教育成本就是指高校在教育活动中为培养专门人才所耗费的物化劳动、活劳动的价值总和。高校教育成本可以定义为高校在教育活动中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总和,核算的仅是高校为培养每个学生所耗费的全部费用,是狭义的教育成本。
(二)高校教育成本的构成
高校教育成本通常由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固定资产成本、无形资产成本和科研支出六部分构成。
1.人员支出,主要指支付给教职工的各类劳动报酬及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等,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职工福利费、奖金、社会保障支出等。
2.公用支出,是指为培养高等教育对象所发生的日常运行及管理方面的支出。包括办公费、印刷费、水电费、邮电费、交通及差旅费、会议及培训费、招待费、福利费、劳务费、维修费和专用材料费等。
3.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是指向个人发放的各项补贴和用于离退休人员的工资性支出,包括离休费、退休费、抚恤金、困难补助、探亲路费、住房补贴及学生奖助学金等。
4.固定资产成本,是指高校的房屋、建筑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图书、公用设备等的折旧费。高等学校的固定资产一般分为六类: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和其他固定资产。各类房屋建筑物应提折旧;对于已投入使用但未办理竣工决算的房屋建筑物,可按暂估价值入账并计提折旧;土地使用费按合同使用年限平均分摊。各类设备按分类折旧率计提折旧,按设备购置年限已经提取完折旧的设备,不再计提。
5.无形资产成本,是指高校为提高学校声誉、扩大学校影响所花费的宣传费用及研究开发、购入无形资产的投入和支出。主要包括知识成本、人力资源无形资产成本、商标权成本、专利权成本、非专利技术成本、著作权成本、商誉成本、土地使用权成本等。
6.科研支出,是指高等学校为完成所承担的科研任务,以及所属科研机构发生在讲学研究过程中的支出。主要包括工资、津贴、课题调研费、会务费、图书资料和设备购置费及成果鉴定费等。由于科研费用很多为教学和科研共用,可按一定比例扣除后把用于教学的部分计入教育成本。
明确了高校教育成本及其构成后,以此为基础,笔者认为高校的生均培养成本即是高校培养一个标准学生的平均教育成本。
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现状
在我国,对高校教育成本管理进行探索始于20世纪90年代。“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给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教育资源缺乏与资源浪费并存的矛盾,使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严重挑战。
(一)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尚缺乏动力
从高校领导进行成本核算的主观意识上来看,目前还较为缺乏成本核算的动力。
1.目前高校的资金来源大部分仍以财政拨款为主,同时由于高校属于非盈利单位,从未进行过成本的核算,在成本核算方面没有强烈的内在需求,长期以来一直缺乏对成本的管理,高等教育成本的内容和范围也一直缺乏公认的标准。因此要进行核算就需要重新整理原有的会计资料,并且需要对固定资产进行重新评估,这无疑会给高校的财务核算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增加其复杂性。因此一些高校领导缺乏主动进行成本核算的主观意识,认为高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学生和提供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学校最关注的两大课题是教学和科研,成本管理类的机构只有服务和辅助功能,财务管理和成本核算并非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成本核算的理念一直没有被学校重视,也就认识不到成本核算对于高校管理的必要性和意义。
2.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缺乏动力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高教管理体制的问题。目前国家尚未要求高校按成本核算进行财务管理,高等教育的行政机构也尚未把教育成本的核算和管理作为评估高校绩效的重要指标,且未成立教育成本管理的有关机构。因此相关的各项财务会计规章制度也就没有明确要求对高校教育成本进行核算, 这对高校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不仅未起到促进作用,且使高校进行成本核算缺乏动力和外界压力。因此制度上缺乏成本核算要求, 导致相应的账务核算体系设置缺乏,进而没有统一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使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难以有效实施。
(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操作较为复杂
尽管理论界目前已经展开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研究,许多研究者对成本的项目设置、核算范围、核算步骤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说明,但从实践来看,要真正进行成本核算,在操作层面上由于其复杂性还存在一定的困难。第一,从目前高校财务会计的制度原则来看,并不适合进行成本核算,举例来说,高校财务会计在会计核算期间上采用的年度与学生的培养周期并不一致,而要进行成本核算需要具有统一的会计期间。第二,要正确地反映当期的实际收入和费用、成本,应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会计核算,但是按照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要求,高校会计核算实行收付实现制,即要求以现金是否收到或支出为标准确认会计主体收入和成本费用,这显然不能满足成本核算和管理的要求。第三,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目前高校财务会计还无法满足成本核算的需要。
三、如何加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
(一)健全高校成本核算体系的管理
健全管理是完善高校成本核算体系、加强高校成本管理的根本。首先,应完善高等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估指标体系,把高校教育成本指标作为评估体系中的重要考核指标,并由国家统一规定教育成本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高等学校可以增设教育成本指标,以满足高等学校的成本管理和财务管理。其次,建立高校成本管理的相应准则、制度和办法。从目前应用于高等学校的许多规章制度来看,已经滞后于高校的发展和管理的需要,不再适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影响了教育成本的正确核算和管理。因此应对高校成本核算做出明确的要求,并从上到下建立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准则以及教育成本核算的实施办法。再次,强化高校成本的预算管理。高校财务预算是高校年度综合的财务收支计划,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其编制依据是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教学目标任务。加强高校的成本预算管理,就是要依据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编制财务预算,合理配比支出预算中的经费和成本支出。
(二)坚定高校成本核算的具体原则
坚定成本核算的原则是加强高校成本核算的关键。从会计核算角度来讲,教育成本核算应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不论费用是否支出,只要是本期的费用和收益,一概作为本期处理。但目前我国高校的会计核算一般都采用收付实现制,以资金是否收付作为确认成本是否发生的基础。而在实践中,高等学校的培养费用中既有与培养学生有关的费用,也有与之无关的费用,这样采用收付实现制就不能正确反映高等学校当期的实际收入和成本。因此,为正确反映各个会计期间所实现的收入和应负担的费用,进而正确反映高校各期的教育成本,应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建议高校可在原有核算原则的基础上考虑采用权责发生制,即考虑综合采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核算原则。例如可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涉及教育成本支出的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不涉及教育成本支出的业务。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及教育成本控制 篇4
1. 高校教育成本应包括人员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资本性支出的分摊:人员支出是指支付给教学和为教学提供服务的各类在职人员的人员成本;商品和服务支出是指为学校教学及相关事务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资本性支出的分摊;资本性支出是指高校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的支出。
2. 不应计入教育成本的支出:校办产业支出, 校内各种非独立核算单位的经营性支出;各种附属单位的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已经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金;高校的赔偿、捐赠、灾害事故损失等非正常性支出等均与培养学生无关, 不应计入教育成本。
3. 不应全额计入教育成本的支出:1.科研支出:高校为教育教学改革而设立的校内教育教改科研项目所发生的支出, 和学生培养直接相关, 应当全部计入高校教育成本;高校为鼓励和支持科研, 对有关科研项目进行的配套资助与奖励所发生的支出应视为学校为社会的一种直接贡献, 也应计入高校教育成本;高校承接的纵向、横向课题所发生的支出, 因为每个课题都有相应的课题经费来源, 并且能做到单项课题收支平衡, 但是这种课题研究与学生培养没有直接关系, 因此不能计入教育成本。2.后勤支出:高校后勤支出是后勤部门给师生员工提供后勤保障服务的必要开支。在进行教育成本核算过程中, 应遵循相关性原则, 对已经从学校剥离出去组建的独立核算的后勤集团或经济实体发生的支出不应计入教育成本, 学校支付给这些单位的与学生相关的费用允许计入教育成本, 未实行后勤社会化的高校后勤支出中与学生相关的费用应计入教育成本, 但属于有偿服务性的费用不应计入教育成本。3.奖助学金支出:不包括从银行取得的助学贷款和以单位或个人捐赠、赞助形式设立的专项奖学金, 因为这类资金属于社会资金, 其来源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除此两项之外的普通奖学金、物价补助、困难补助、勤工助学等其他形式奖助学金均应计入成本。转贴
二、教育成本核算程序
1. 设立教育成本项目
成本项目可分为教学成本、业务辅助成本、行政管理成本、后勤服务成本、学生事务成本、常规科研成本、其他成本七项。
教学成本:指高校教学单位为培养各类学生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类费用;业务辅助成本指高校图书馆、计算中心、网络中心、电教中心等教学辅助部门支持教学所发生的各类费用开支;行政管理成本指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为了完成行政管理任务所发生的各类费用支出;后勤服务成本指高校提供后勤保障所发生的各类费用开支;学生事务成本指高校直接用于学生事务的开支;常规科研成本指高校与培养学生有关的科研支出;其他成本指不在上述项目中的其他与学生培养有关的支出。
2. 对成本计算对象进行分类
高校教育成本的计算对象是高校培养的各类学生。高校的学生类型多种多样, 有不同的学历层次, 不同的专业, 不同的年级。为便于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可按学历层次、专业和年级分类。
3. 确定成本计算期
成本计算期是指按成本计算对象确定核算、报告教育成本的周期。从正确核算成本的要求看, 以自然的业务运作周期为成本核算的期间比较适当。这里所说的培养周期是从培养对象入校至毕业的时间。由于学校的教学是按学年组织的, 学费的收取也是按学年收取的, 这个“年”应该是学年比较合适, 可真实反映高校办学耗费, 满足成本管理的需要。
三、教育成本的计算方法
成本核算科目可按上述七项成本项目设置主要的总账科目, 同时增设“高校教育成本”科目, 该科目借方反映“教学成本”、“业务辅助成本”、“行政管理成本”、“后勤服务成本”、“学生事务成本”、“常规科研成本”、“其他成本”科目的转入数, 贷方反映期末转出数, 在成本计算单中分配相关费用, 分配的标准可以有多种选择, 通过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后, 各项相关费用已计入各成本计算对象的相关成本项目, 从而可得到成本计算期内的总成本。
四、教育成本的控制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校的财务管理由计划经济下单一的财政拨款预算, 转向预算内拨款、预算外多渠道创收的的财务管理。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 应从简单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转向以教育成本控制理财为主的市场经济财务管理的新模式。必须在从计划到实施的办学全程中贯彻执行教育成本控制原则, 引入市场经济新理念, 把握办学过程中的教育成本管理, 使高校的理财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1. 预决算计划中的教育成本控制
(1) 预决算计划必须以教育成本预测为基础。财务预决算是指预算收入与预算支出财务决策的全部, 决策的关键在于正确进行办学全过程的教育成本测算。教育成本测算是对未来财务预算真实性与决算可靠性的一种预期的推断, 是办学全过程各类决策不可缺少的依据。做好教育成本预测是加强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的首要环节, 是编制预算的基本依据。教育成本管理包括教育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等一系列管理工作, 教育成本预测是这一过程的开端, 也是教育成本控制由事后控制为主转到事前控制为主的具体体现。它建立在教育成本构成和大量财务数据的基础上, 结合高校的办学规模、发展趋势, 兼顾当前与未来的科学方法, 对预决策意义重大。
(2) 教育成本费用计划是预算计划中教育成本控制的关键。高校的财务控制就是办学教育成本的控制, 教育成本费用计划是教育成本费用预测和决策方案的具体化, 是教育成本控制的主要依据。它以货币数量的形式预先规定高校各条块的教育成本费用水平和降低教育成本目标的书面文件, 编制教育成本费用计划是加强教育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
2. 预算实施过程中的教育成本控制与管理
预算实施过程的教育成本控制措施。高校的财务总体有其特殊的一面, 科目繁多、细目复杂、分类错综等。必须根据高校的特点来理财与控制。注重月度各报表分析, 提出全过程“在线”控制策略。充分重视各报表的月度分析, 找出资金矛盾突出的主客观原因, 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 在办学决策过程中实施“教育成本控制”
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改革, 使单一依靠拨款的办学模式逐步转向多渠道创收的办学新模式。高校的运行受市场经济的影响, 既要讲社会效益, 也不能不讲经济效益。自觉运用“教育成本控制”原则进行办学决策是决策者的必然选择。
(1)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通过教育成本控制达到最经济办学的目标。高职院校要在“按需办学”的同时考虑用最小的教育成本.完成最佳的培养人才方案。首先是市场先导原则。“人才市场”与“生源市场”合二为一, 而且要考虑高校自身的条件。其次是投入产出原则。以往办新专业, 以填补计划空白为目的, 精雕细琢, 不考虑经济效益。但目前高校经费的60%来自于学费收入, 不得不考虑投入产出原则。一个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一般不少于300万, 规模过小, 无法摊销这些“固定教育成本”, 即使满足了社会需要, 也会给高校带来经济上的压力。三是资产保值原则。高校办学与企业一样, 设备、房产、家具均存在大量的折旧。事业单位不提折旧, 不用“折旧更新”的办法, 久而久之, 设备陈旧老化会直接影响学生技能的提高和学校的教育质量。我们一直在维修与更新部分设备, 使固定资产保值, 从而使高校的硬件不落后。
(2) 以现代科学管理的理念, 在宏观管理中贯彻教育成本控制。在办学中会有许多教育成本, 最大的教育成本是人力教育成本。从科学管理的角度看, 要宏观控制教育成本。一个高校到底要投入多少设备费, 成本如何控制, 评估指标给出了较合理的标准, 人为降低投入, 会直接影响教育质量;任何一项投入, 绩效评估是最关键的, 离开了成本与绩效评价的项目, 会给决策带来盲从。
(3) 在办学决策中树立教育成本比较与可行性分析的思想。教育成本比较分析是办学决策可行性分析的关键内容, 其内涵主要有:决策方案的教育成本比较。对高校的发展规划, 年度计划的研讨、制定要进行方案的教育成本比较与可行性分析。如基建项目的建设, 从立项、设计、施工到使用, 必须在方案中进行多个方案的教育成本概算比较;决策前期调研的教育成本测算与风险防范。在高校的许多决策方案形成前期, 应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对教育成本进行全面测算。无论是新专业建设, 还是基本建设, 或是分配方案的改革, 都应一一仔细测算, 对基本建设、校宿扩建等重大项目, 还应进行可行性分析, 设定风险防范。
由此可见, 教育成本管理是高校理财中的核心问题, 只有认真抓好教育成本管理, 才能使高校的工作绩效显著、才能使高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等师范院校财务管理研究会课题组高等师范院校生均培养成本研究《教育财会研究》2005年第4期
[2]韦德洪王珊珊: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方法研究《财会通讯》 (学术版) 2008年第1期
[3]肖慕鸿张帆:浅议高校成本控制《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第6期
[4]黄晓兰:公立高校成本控制策略研究《财会研究》2009年第23期
[5]齐义山:高校成本控制问题初探《交通高教研究》2004年第2期
[6]张文昶:高校成本控制工作探析《经济师》2006年第10期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探索论文 篇5
3.1取得成本
取得成本的主要内容包括招聘费、选拔费、安排费和安家费。其中的招聘费指的是高校在日常招聘活动中的所有经费开销;选拔费指的是在招聘活动中针对应聘者进行考核所产生的费用,主要内容有答辩费、考试费和身份调查费;安排费指的是任职差旅费;安家费一般是针对高端人才而言的,如科研人员在开展科研工作时对其补贴的安家费用。
3.2开发成本
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可以分为教育培训费用和科研项目的启动费用两种,高校开展的教育培训工作所投入的培训费用是教育培训费的典型代表,通过对教职人员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使其自身专业能力得到提升。在教育培训方面的投入主要包括资料费、教材费、交通费用和学费等。
3.3使用成本
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可以细分为维持成本、奖励成本和福利成本三部分内容。其中的维持成本指的是日常化的成本投入,对在岗人员发放的工资和岗位津贴;奖励成本指的是为了激发人才的工作积极性所开放的奖金机制中所投入的资金;福利成本指的是除去基本工资之外的住房补贴和社会保障服务等内容。
3.4保障成本
保障成本指的是对职工的安全、健康和社会保障所提供服务的成本投入,主要内容有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离职补偿等,根据企业的工作性质不同,在保障成本方面的投入也会存在一定差异,对于一些高危行业来说,还会为职工提供人身安全险。
4实现高校人力资源成本高效管理的战略思路
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要想获取全面发展,就必须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资源利用率,使有限的人力资源在固定的生命周期内发挥最佳的作用,进而达到控制人力资源成本投入的目的。
4.1构建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要想实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有效控制,就必须做好基础工作,制定相对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管理依据,这对于改善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构建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4.1.1制定中长期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贯穿高校发展的整个过程,对高校的发展具有一定影响。为此,高校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要求和实际发展情况,制订适合自身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方法,制订长期的人力资源管理计划,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4.1.2优化配置人力资源人力资源配置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以实际岗位的需求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开展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工作,以适应实际岗位的需求。实现对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使人才能够在特定的岗位上发挥最佳的优势,这对于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具有积极影响。[5]对于高校这种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机构来说,人力资源的引进、开发和利用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对高校的社会责任具有直接影响。实际开展资源配置工作时,要以岗位需求为基础,人力资源的合理运用为目的,使有效的资源发挥出最佳的作用。
4.2建立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制度
建立教育成本核算制度是高校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基础。根据人力资源成本核算制度,实行成本对象化,细分成本项目,运用横向比较、纵向比较、计划与实际比较等比较分析方法,找出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严格人力资源成本预算管理,规范支出范围,改善支出结构,优化高校资源配置,从而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和教育成本,提高学校办学效益。
4.3优化配置人力资源
在开展人力资源配置工作时要以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依据高校的发展现状和人才培养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计划,实现对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这也是开展人力资源配置管理的关键内容。
5结语
在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进行分析之后,发现人力资源管理存在创造性、无限性、自主性和重复性等特征,这就意味着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需要充分利用这些特性,避免出现盲目开发和利用的现象,有效控制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与高校的教育成本具有直接联系,所以,需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工作的投入,提升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价值,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王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文学教育(中),(11):112-114.
[2]容泽文.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负激励机制构建研究[J].钦州学院学报,(3):69-72.
[3]张健华.高校后勤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探索[D].西南科技大学,2013.
[4]金涛.浅析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1):50-51.
高校战略成本管理研究 篇6
【关键词】高校战略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C-0053-02
加强高校成本管理是其提高办学效益的基础,寻求一种合适的成本管理方法已成为各高校获取竞争优势的一个主要手段,是高校制定发展战略时考虑的一个首要问题。目前,高校培养学生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因此,高校成本管理问题已成为高校发展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如何从战略角度对高校的成本进行分析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战略成本管理
20世纪80年代,英国学者肯尼斯·西蒙兹首先提出了战略成本管理思想,他认为通过分析企业及竞争对手的成本资料,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战略决策所需的信息就是战略成本管理。之后美国的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价值链管理理论,论证了以价值链视角指导战略成本管理的可行性。1993年美国学者桑克提出了以战略定位分析、价值链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为核心内容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使战略成本管理更具体化,逐渐被理论界与实务界所接受,成为现代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主要形式。
从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看, 战略成本管理的思想基本上与高校的发展趋势相符合,在全球各国高校逐渐重视成本的大环境下,高校要想取得成本优势,就得运用战略成本管理思想,从而达到降低高校培养学生成本、提高高校经济效益的目的。由此可见,所谓高校战略成本管理是指高校管理人员运用专门方法提供组织本身及其竞争对手的分析资料,帮助管理者形成和评价高校战略,从而创造竞争优势,以达到高校组织有效地适应外部持续变化的环境的目的。
二、高校运用战略成本管理的意义与可行性
(一)高校运用战略成本管理的意义。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等学校的非盈利性观念的存在,出现了高校人员经费过大、教学设备重复购置以及固定资产闲置等突出问题,且高校不承担或不考虑自负盈亏,这样就造成了许多高校追求成本最小化的动力不足。因此,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只考虑核算教育成本,而对于更为重要的如何管理成本则缺乏足够的认识。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成本管理。一方面,政府的财政拨款比例在下降,有些高校甚至完全依赖学费来维持日常运转,这样使得高校能够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将学校成本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另一方面,随着一些地方生源的减少,高校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竞争,对高校进行战略成本管理,明确各部门的责、权、利,将学校效益与经济利益挂钩,可以提高高校的成本管理水平,调动各部门的办学积极性,较好地将高校成本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并能够提高办学水平,从而使高校能够通过较低的成本优势来实现学校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高校进行战略成本管理的目的不是盈利,而是学校能够可持续地发展和取得竞争优势,从而增强学校的竞争力,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二)高校运用战略成本管理的可行性。战略成本管理具有长期性、可持续竞争性及全面性等特点,现已以被企业界普遍所接受。而我国高校的发展趋势也具有长期性、可持续发展及综合性等特点。可见,高校发展的特点与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基本相符。因此,高校应运用战略成本管理的方法对其成本进行管理与控制。首先,从高校发展趋势的长期性来看,高校应着眼于战略目标的规划,不能仅仅考虑短期的发展,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而战略成本管理恰恰是站在长期的视角对其成本进行管理,从而有利于高校发展目标的实现。其次,从高校发展趋势的可持续性来看,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高校越来越重视的一个问题,高校要求持续发展那么就需要具有可持续的竞争力,以此面对各种困难与挑战,保证自己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的生存与发展,而战略成本管理的重点则是发展的可持续性,通过其提高竞争优势,从而实现成本的最小化。最后,从高校发展趋势的综合性来看,高校要想取得竞争优势,那么其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自身的专业设置、师资力量以及教学状况等问题,而且还需考虑其他竞争对手的相关情况。而战略成本管理由于其突破了传统的会计主体界限,将成本管理的范围延伸,并能够对比与分析其他竞争对手的成本,从而找出成本差距, 重塑竞争优势。因此,高校可以运用战略成本管理的方法对高校成本进行管理,从而提高办学效益、增强学校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三、高校运用战略成本管理分析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战略化将日益对高校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高校战略成本管理分析主要是寻找高校成本发生的具体环节,确定高校的战略定位,明确影响高校成本发生的动因,进而制定高校的发展战略和竞争战略。高校战略成本管理由战略定位分析、价值链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三部分构成,以此分析高校成本,将有助于高校进一步控制成本,取得竞争优势。
(一)战略定位分析。战略定位是将高校战略与高校成本管理相结合,通过战略定位分析明确高校战略成本管理的方向,确定高校的管理机制及配置资源的方式,以此获取竞争优势。由此可见,战略定位分析是高校在对其内、外部环境进行周密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对高校定位分析,以确定采取相应的竞争战略使高校获取竞争优势。只有通过高校战略定位分析, 明确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的方向,确定高校发展战略和竞争战略,才能针对特定的战略进行高校成本管理,高校战略定位分析的方法主要SWOT 分析法、“五种力量分析法”和SPACE 矩阵等方法。
(二)价值链分析。美国迈克尔·波特教授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价值链就是从最初的原材料到最终用途的产品输送到最终用户手中的整个过程中相互联系的价值创造活动的序列。企业价值的创造由相互联系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构成,每项价值活动对企业价值的创造和成本的降低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按照企业价值活动单元的多少,价值链可分为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两大类。而低碳经济是以减少碳排放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这样势必会牵涉到企业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的优化。因此,对高校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分析价值链显得极为重要。
1.内部价值链分析。高校的基本功能是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这三项功能的实现必然伴随着成本的发生。可见,高校价值链是高校发生的一系列价值创造活动,是高校教学、科研等活动按教育规律的内在逻辑而形成的成本链。对高校进行战略成本管理,可通过分析高校内部价值链,了解内部价值链的构成及运行状况,找出价值链上的必要作业,进而重构高校内部价值链, 降低高校成本, 保持高校的竞争优势。
2.外部价值链分析。价值链分析不仅分析高校内部价值链,还要分析外部价值链,即分析竞争对手价值链及行业价值链。高校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应注重外部价值链分析,明确与其外部价值关系的相关成本构成。首先,比较同类高校价值链,找出成本标杆高校,从而努力消除价值链中的非增值作业,以此降低成本。其次,对行业价值链分析,明确自身在行业中的位置,通过行业发展趋势来判断采取的发展战略,明确成本管理的重点。
(三)战略成本动因分析。导致成本发生的因素即为成本动因,其以价值链和战略定位分析为基础,考虑成本发生的根本原因,对整个成本的影响重大。成本控制应站在战略高度,以此从成本的源头来分析高校成本控制方法,对高校控制成本具有更大的意义,这就是战略成本动因分析。从战略成本动因考虑成本管理,将影响高校整个成本的各种因素揭示出来,以此控制高校成本。传统成本分析的范围较窄,而战略成本动因对成本的分析更全面、范围更宽广。战略成本动因由结构性和执行性成本动因构成,结构性成本动因用于制定战略决策,而在日常成本控制中要重点关注执行性作业及成本动因。可见,高校结构性成本动因是指决定高校基础经济结构的成本动因,而执行性成本动因则要分析高校的教育质量管理、全员参与程度及全面资源使用效率等。
高校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对高校成本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于结构性成本动因要适度,不是越高越好。而对于执行性成本动因,一般认为整合程度越高越好,应尽量加强和鼓励员工的全员参与,建立健全全面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执行性成本动因总结分析的因素越多,将越有助于高校的成本管理。
综上所述,运用战略成本管理的方法对高校成本进行管理,可以避免传统成本管理方法的缺陷,即只注重成本的降低而不注重竞争优势的提高。但战略成本管理又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高校各部门的全员参与,只有这样高校才能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增强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婷,石芬芳.高校成本管理研究综述[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2]马发生.我国高校应实施战略成本管理[J].高等教育研究,2010(6)
[3]王勇.高校成本管理的价值链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1(4)
[4]王义秋,孙艳娇.关于高校应用战略成本管理的思考[J].东北大学学报,2005(5)
【作者简介】张首楠(1980-),男,吉林松原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高校成本核算探讨 篇7
一是高校成本核算的对象。高校成本核算的对象是学生,其次还有科研项目、技术服务项目、社会服务项目等。学生要按照具体的专业、层次、类别确定明细对象,各类科研、技术、社会服务项目按照具体的项目名称确定明细对象。合理的确定成本核算对象不仅有利于成本的归集和分配,也便于准确地计算各种层级和类别学生的培养成本和服务项目成本。
二是高校成本核算的期间。高校主体业务教育教学活动是按照学年进行安排的,我国一般是从每年的9月1日到第二年的8月31日止,一般也是安排在新学年的开始,即每年的9月份。所以根据配比原则,高校的成本核算期间应为每年的9月1日到下年的8月31日。这与会计年度不一致,可以在高校的会计报表里增加一张反映成本的报表,说明报告期内单位成本与总成本的详细情况。
三是高校成本核算的项目。根据现行的高校财务与会计制度,高校支出包括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离退休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经营支出和其他支出(《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二十四条)。其中上缴上级支出和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严格来说不属于本单位的支出,应从成本核算项目中剔除。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是构成高校成本的直接费用。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和离退休支出是构成高校成本的间接费用,要按照一定的分配率在各成本对象间进行分配。其他支出要根据具体明细区别对待,与高校主要业务不相关的支出应剔除出成本核算项目,比如捐赠支出、资产处置损失、接受捐赠非流动资产发生的税费;而对于与高校主要业务相关的支出则要进入成本核算项目,比如利息支出、现金盘亏损失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于上述所有支出中的明细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均应在成本核算项目中剔除,原因是其属于资本性支出。在对高校支出进行剔除的基础上,本着尽量与会计科目相一致的原则,高校成本核算项目可在支出按照经济用途所设的工资福利支出、商品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明细科目的基础上,增加折旧摊销支出项目,共四个核算项目。
四是高校成本核算费用的归集、分配与计算。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校处理繁杂的成本核算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高校可对所有支出进行多级明细核算,也可以对所有支出进行分部门、分项目核算。高校可按具体的管理部门、教学部门、教辅部门和后勤保障等所涉及的部门设置明细账。将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及科研活动等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按照支出的经济用途分别归集到相应部门的支出总账及明细账中。如党政管理部门的所有支出都计入“行政管理支出”、教学及教辅部门的所有支出均计入“教育事业支出”、后勤保障部门的所有支出计入“后勤保障支出”、科研部门及科研项目支出均计入“科研事业支出”、离退休人员发生的支出均计入“离退休支出”。完成费用的初次归集后,对于构成成本核算的间接费用就要进行分配,比如“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离退休支出”等。对于高校来说,主体产品是各类型、各层次的学生,科研、技术、社会服务项目只是其在完成主产品(培养学生)业务的辅助产品,可以按照各类各层次学生数进行分配。各类型的学生在学校的时间长短不一,耗用学校教学资源的差异较大,就存在确定一个标准进行折算的问题;而各层次的学生虽然也存在耗用资源差异的问题,但相对较小,而且这种差别能够通过直接费用的归集进行核算,就不存在折算的问题。对于学生的折算可以参考教育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关于学生数的折算规定,即“学生数=普通本专科学生数+留学生数×3+预科生数+成人脱产班学生数+夜大学生数×0.3+函授生数×0.1”。高校可按此折算后的学生数作为间接费用的分配标准。高校成本的计算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某专业学生生均学年培养成本=某专业学年内(9月至下年8月)学生各月培养成本之和÷某专业在校生折合人数;某学院(系)学年培养总成本=某学院(系)各类各专业学生学年培养总成本之和;学年培养总成本=各学院(系)某学年培养总成本之和;生均学年培养成本=学年培养总成本÷在校生折合总人数;毕业生生均培养成本=毕业生各学年(规定学制内)生均培养成本之和。科研项目、技术服务项目和社会服务项目直接等于各明细账总支出。
五是高校成本核算的会计科目设置。一般来讲,进行成本核算需设置成本核算类科目,但是《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却没有设置该类科目,而且规定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增设明细科目,对于增设总账科目没有做出明确规定。鉴于此,在不影响账务处理和财务报表编制的前提下,可以在相关总账科目下增设明细科目进行成本核算。
在“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科目下设置“成本性支出”和“非成本性支出”两个明细科目。在“成本性支出”明细科目下再设“工资福利支出、商品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和折旧摊销支出”四个明细科目,分别核算构成成本核算内容的经济业务的增减变动情况。在“非成本性支出”明细科目下设置“其他资本性支出和摊提费用”两个明细科目,核算不构成成本核算内容的“其他资本性支出”的经济业务的增减变动情况和已经支付或预提不应由本期负担的成本费用的变动情况。在“其他应付款”科目下设置“待核销资产折旧摊销”明细科目,核算待冲销的记入支出的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额。在“其他应付款”科目下设置“预提费用”明细科目,用来核算按规定预先提取计入成本费用,但尚未实际支付的各项费用。
六是高校成本核算主要账务处理。由于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一般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进行成本核算时,对于涉及跨期摊提方面的业务需按照权责发生制进行调整,而这种调整又不能影响对外会计报表的编制,所以账务处理必须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相关业务具体账务处理如下。
发生的工资、日常教学科研等费用,直接计入各成本计算对象,其会计分录为:“借:教育事业支出———成本性支出———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商品服务支出科研事业支出———成本性支出———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商品服务支出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库存现金)”。
每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其会计分录为:“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贷:累计折旧”,同时“借:教育事业支出———成本性支出———折旧摊销支出科研事业支出———成本性支出——折旧摊销支出贷:其他应付款———待核销资产折旧摊销”。
预提本期应负担租金、应付贷款利息等,其会计分录为:“借:教育事业支出———成本性支出———商品服务支出科研事业支出———成本性支出———商品服务支出贷: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
期末对以前预提的费用调整为收付实现制基础,会计分录为:“借: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贷:教育事业支出———非成本性支出———摊提费用科研事业支出———非成本性支出———摊提费用”。
实际支付预提费用时,会计分录为“借:教育事业支出———成本性支出———商品服务支出(本期承担数)科研事业支出———成本性支出———商品服务支出(本期承担数)教育事业支出———非成本性支出———摊提费用(前期预提数)科研事业支出———非成本性支出———摊提费用(前期预提数)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库存现金、银行存款)”。
本期支付的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期承担的费用,比如报刊征订费、财产保险费等,其支付时的会计分录为:“借:教育事业支出———成本性支出———商品服务支出(本期承担数)科研事业支出———成本性支出———商品服务支出(本期承担数)教育事业支出———非成本性支出———摊提费用(以后各期承担数)科研事业支出———非成本性支出———摊提费用(以后各期承担数)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库存现金)”。
以后各期分摊待摊费用时,会计分录为:“借:教育事业支出———成本性支出———商品服务支出(该期承担数)科研事业支出———成本性支出———商品服务支出(该期承担数)贷:教育事业支出———非成本性支出———摊提费用(该期承担数)科研事业支出———非成本性支出———摊提费用(该期承担数)”。
分配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离退休支出和其他支出时,会计分录为:“借:教育事业支出———成本性支出———相关明细科目科研事业支出———成本性支出———相关明细科目贷:行政管理支出———相关明细科目后勤保障支出———相关明细科目离退休支出———相关明细科目其他支出———相关明细科目”。
期末对本期计提的折旧调整为收付实现制基础,会计分录为:“借:其他应付款———待核销资产折旧摊销贷:教育事业支出———非成本性支出———摊提费用科研事业支出———非成本性支出———摊提费用”。
期末进行结转的会计分录为:“借:财政补助结转贷:教育事业支出———成本性支出———相关明细科目科研事业支出———成本性支出———相关明细科目教育事业支出———非成本性支出———摊提费用科研事业支出———非成本性支出———摊提费用”。
经过上述相关会计处理后,教育事业支出和科研事业支出下的“成本性支出”明细科目始终反映的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核算的各类学生及项目的成本变动情况。“非成本性支出”则反映了高校资本性支出及因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对收付实现制的数据修正。教育事业支出和科研事业支出总账科目则始终反映收付实现制下的高校支出情况。既如实按照高校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编制会计报表,又能够详实地反映高校的成本核算过程及结果。
高校成本 篇8
一、准确核算高校教育成本的现实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加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 有利于提高高校竞争力, 是国家宏观管理和高校微观决策的重要依据。
1.国家制定高校教育拨款标准和学费收费标准以教育成本核算为依据
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需要建立由国家、社会、学生共同分担培养成本的机制。20世纪90年代中期, 国家完成了高等教育收费改革,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高校生均培养成本的25%是学费收费的最高限额。但高校在培养成本核算方面仍采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 如抽样调查法、会计调整法等, 这些成本核算方法都是采用估算得出高校教育成本, 势必造成成本信息不够准确, 不能作为国家制定教育拨款标准和学费收费标准的依据, 特别在学生家庭对学费收费标准质疑时缺乏说服力。只有细化教育成本核算, 进行分学科、分专业教育成本核算, 才能为国家提供准确可靠的教育成本信息, 便于其制定合理的教育拨款及学费收费标准。
2. 高校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办学效益以教育成本核算为手段
长期以来, 高校的非盈利性特点导致高校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只注重收支核算、忽视经济效益, 成本效益意识淡薄, 浪费与不合理开支现象时有发生。随着高校间竞争的日益激烈, 以及高校自身谋求发展的内在要求与资源相对供应不足的矛盾, 促使高校重视教育成本核算。高校只有准确核算教育成本, 通过对相关成本指标进行分析, 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加强教育经费管理, 从而提高其办学效益, 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高校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教育成本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分析
1.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不足之处
高校采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存在较大问题, 主要体现在分配间接费用时, 一般都按照在校生人数作为分配标准, 将费用分配到各成本对象, 分配基础单一, 费用分配标准缺乏科学性。这样计算得出的成本数据并非各成本对象的真实成本, 成本信息失真, 也不能客观反映高校日常教学工作及辅助工作所消耗的资源数, 不利于后续的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 难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尤其是对多专业、多学科的综合类院校的成本核算影响更大。
2.作业成本法涵义
作业成本法 (Activity Based Costing, 简称ABC) , 起源于美国, 把作业作为该体系的思想核心, 采用成本动因理论, 以资源动因为分配依据把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归集到各作业中心, 再以作业动因为分配依据把归集到各作业中心的费用分配到终极产品的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该方法的逻辑依据是, 生产导致作业发生, 产品消耗作业, 作业消耗资源, 资源消耗产生成本。
3.作业成本法适用范围
作业成本法特别适合间接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较高, 生产产品品种较多且工艺差别较大, 产品生产作业环节多, 作业类型相对稳定, 会计电算化程度较高、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先进的单位。
4.高校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教育成本的可行性
高校教育活动需要学校不同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之间共同协作, 教育资源共享性高, 导致教育成本中直接费用少, 而间接费用比重较高, 能够直接计入成本对象的成本非常少, 需要在各个学院、部门之间进行分摊;高校的特点决定了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对象多元化与复杂性, 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学生对教育资源的消耗也不尽相同, 需要对不同成本核算对象进行合理分类;高校作业类型较多且相对稳定, 学生接受教育服务也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和周期性, 培养学生都是从进校开始到毕业结束;高校已经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硬件设施, 会计电算化已经普及, 人员素质较高, 软硬件都具备了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的条件。综上所述, 高校完全符合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成本的适用范围, 与作业成本法的核算特性相吻合。
5.高校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教育成本的优势
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以产品为中心, 而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为中心, 核算体系更为科学合理, 通过引入作业, 将作业作为分配间接费用的缓冲器和分流阀, 加入了更多划分资源的指标, 使得资源更加准确地通过作业流入产品之中。作业成本法从作业层次收集成本信息, 更加注重追踪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 按因果关系使用集财务变量与非财务变量为一体的多元分配标准进行间接费用的分配, 可以更好地分析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教育资源消耗量, 从而更加合理分配教育资源, 为高校对不同成本对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提供了科学基础, 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下间接费用分配缺陷也得以弥补, 更加真实反映了教育资源的流动过程和成本的去向, 便于精细地核算教育成本, 使得教育成本能够更好地体现各项资源的投入, 从而提供真实的教育成本信息。
作业成本法将高校管理者的目光引导到资源消耗的动因上, 便于高校追踪整个高校教育作业流程, 掌握教育成本发生的具体环节, 有利于高校动态地对教育活动的作业链进行作业增值分析, 通过分析、优化和改进作业链中的各个生产流程, 保留其中的增值作业并不断降低增值作业成本, 合理规划必要的非增值作业, 尽量减少和剔除无用的非增值作业, 进而重新规划有限资源, 达到降低资源无效耗费、控制教育成本的目的, 实现教育成本核算与高校管理机制的有机统一。
作业成本法以高校各作业中心为成本责任中心, 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相比, 对教育成本的控制程度更高, 因而更能把成本责任落到实处, 促进高校建立更为完善的责任制, 加强各中心成员的责任意识, 提高全面管理水平, 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达到控制教育成本的目的。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 可以发现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相比, 优势明显, 高校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教育成本势在必行。
三、高校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教育成本的步骤
作业成本法核算过程就是将企业使用的各项资源进行量化和分流, 资源在作业链中流入各个作业, 汇集到作业中心, 再进一步分流到各个产品, 就是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思想和主要流程,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主要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1. 确定高校资源并对资源动因进行分析, 将教育资源直接划入成本对象或归集到作业中心
高校所消耗的资源是指在高校会计处理上符合费用确认条件的各类消耗。只有用于学生培养的资源消耗才能归集到教育成本中, 按照2013年财政部颁布的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 高校支出分为九大类: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离退休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经营支出、其他支出。教育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其他支出全部计入教育成本, 这些支出可以再进一步细分为人员经费支出、日常公用经费支出、资本性支出, 人员经费支出、日常公用经费支出直接计入当期教育成本, 资本性支出依据受益期通过固定资产折旧及无形资产摊销分期计入教育成本;离退休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经营支出四类支出, 与培养学生无关, 在归集时应予以剔除;科研事业支出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如果科研项目与学生培养直接相关, 则计入教育成本, 否则不计入教育成本。
资源动因主要是作业消耗各类资源的具体方式和产生消耗的原因, 是将教育资源划分到作业中心的依据。可以分为三类: 直接与某种成本对象相关, 而与其他成本对象无关的, 不需经过作业中心的归集和分配, 可以直接计入某种成本对象的资源耗费, 如直接与某个学生相关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费、奖学金、助学金等; 与其他作业中心无关的, 只与某个作业中心相关的资源耗费, 可以直接计入某个作业中心, 如考试费、学生军训费、就业指导费等; 有些教育资源消耗从一开始就与多种成本对象或多个作业中心有密切联系, 需要选择合适的量化依据即资源动因, 计算出资源动因分配率, 分配给各作业中心, 如高校消耗的水电采暖费应按照各作业中心仪表计量的实际用量在各作业中心之间进行分配。资源动因分配率的计算公式如下:某项资源动因分配率=某项资源耗费总额/资源动因总数量。
2.确定高校作业、作业中心并对作业动因进行分析
作业是各种资源的消耗活动, 是资源流向终极产品的通道和纽带, 作业中心是能够实现某种特定功能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业的集合体, 建立作业中心, 就是将繁杂的作业进行整合归类, 一般将作业目的、性质、成本动因相同的作业划归为同一作业中心, 确定作业中心时, 应考虑成本效益原则, 要从简化核算过程、降低核算成本出发, 突出主要的需要重点控制的作业。根据高校活动特点, 高校一般可设置两类作业中心:主要作业中心和辅助作业中心。主要作业中心是与教学活动直接相关的中心;辅助作业中心是辅助教学活动的中心, 包括教学辅助部门、学生管理部门、行政管理部门、资源管理部门等组成各自的作业中心, 不同高校可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对作业中心种类进行增减或调整。作业动因是各作业被终极产品耗费的方式和原因, 是把作业成本归集到终极产品的依据, 作业动因的选择主要考虑两个因素: 为保证教育成本分配真实准确, 所选作业动因与作业的耗费必须高度相关; 所选作业动因的数据必须方便计算且容易获取。例如, 将教师实际授课课时数作为教学作业中心的作业动因;学生管理中心的作业动因可以选择学校在校生总人数等。
3. 将作业成本分配到高校成本对象, 与直接成本相加, 得出最终成本
通过作业中心对各项教育资源归集后, 要将作业中心中的各项教育资源, 通过计算作业动因分配率, 以作业动因为分配标准, 划分给各个终极产品, 完成间接费用向终极产品的归集过程, 作业动因分配率的计算公式如下:某个作业动因分配率=某个作业中心的作业成本总额/作业动因总数量。最后, 将终极产品分摊的间接成本和之前直接计入终极产品的直接成本进行合计, 得出终极产品的最终教育成本 (高校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教育成本流程见图) 。
参考文献
[1] .王京姝.作业成本法在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的应用研究.山东财经大学, 2014.
高校成本 篇9
一、高校教育成本要素的确定应遵循的原则
教育成本要素是指构成教育成本的费用类别。我国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在核算教育成本时只粗略设置了可供各高校参考的教育成本会计科目,并未设置具体项目,导致各高校核算要素不统一、五花八门。结合高校实际,高校教育成本要素确定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保证成本核算要素信息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的前提,是成本核算要素确定工作最基本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成本核算要素应当真实反映高校各项活动的成本状况,保证成本核算信息的真实性;二是成本核算要素应具有可检验性,保证成本核算信息可以反复验证。三是成本核算要素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和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
2、权责发生制原则
现行的高校制度是实行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有利于反映高校教育成本要素的真实状况,根据高校的特点以及管理的要求,成本核算要素的确定可以引入权责发生制。根据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期间来确认成果和费用,以实际发生来确认并计量为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支付,都作为确认期间费用来进行成本核算;不属于当期的费用,即使款项在当期支付,也不应该确认为当期费用;也可以实行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即不完全的权责发生制,只对某些成本核算要素引入权责发生制,比如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等
3、完全成本原则
高校作为一个事业单位,它的组织结构和企业一样,也有生产组织机构和管理组织机构,院系担负着教学任务,相当于生产组织结构,而学校的教务、学生、人事、财务等行政管理,对学校的运行实施有目的的计划、组织、控制、行政管理。高校的成本要素应该和企业一样,同样包括生产产品(通过教学来培养人才)而耗费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费用,以及学校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整个教学活动而发生管理费用。因此,高校教育成本要素与企业在成本结构上是一致的,要素的内容涵盖要全面,所有应计入教育成本的费用支出都能在要素中得到反映,应该以完全成本的原则来考虑确定。
4、配比性原则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要素应与高校会计核算制度下支出科目应尽可能地保持一致,有可比性,使教育成本内容反映会计核算实践,便于操作;使成本要素的设置便于成本核算时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满足管理所需要的经济信息,提供便于教育成本分析、控制和评价的资料数据。
二、高校教育成本要素的确定
(-)高校教育成本的概念
高校教育成本,它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教育成本是指培养一名合格人才,国家、家庭和社会所耗的全部费用。狭义的教育成本是指高校在教育活动中为培养学生所耗费的物质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总和,并且这些资源的价值是可以用货币计量的价值。本文所讲的是狭义的教育成本,指高校培养每个学生所耗费的全部费用。
(二)高校成本要素的确定
成本的要素,就是成本的构成,确定成本要素,即确定哪些费用应计入成本。高校在培养学生的活动中所发生的成本多种多样,为了科学地进行高等教育成本要素的确认,需要对种类繁多的成本要素进行合理分类。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以及成本核算要素确定的原则,下面将从经济内容和经济用途对高等教育成本要素进行分类。
1、按成本的经济内容分类
按成本的经济内容分类,根据高校传授知识消耗的活劳动耗费、传授知识所应具备的物质技术条件消耗费用以及教学和行政等公用管理性耗费。一般分为四个支出要素。
⑴人员经费支出。人员经费支出,主要是教职工基本工资、补助,包括基本工资、津贴、奖金、社会保障缴费和其他等。
⑵公用经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指为学生所发生的日常运行和管理方面的支出,包括办公费、印刷费、水电费、邮电费、取暖费、交通费、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招待费、福利费、劳务费、就业补助费、租赁费、物业管理费、维修费、专用材料费、办公设备购置费、专用设备购置费、交通工具购置费、图书资料购置费和其他公用经费。
⑶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是指用于离退休人员的工资性支出以及向个人发放的各项补贴,包括离休费、退休费、退职(役)费、抚恤和生活补助、医疗费、住房补贴、助学金和其他等。
⑷收入再分配支出。收入再分配支出是指高等学校发生的属于收入分成性质的支出,如拨出经费,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结转自筹基建等。这部分支出与高等学校的日常业务活动没有直接关系,属于收入转移支付的性质。
高等教育成本要素按照经济内容进行分类,可以反映高等学校在一定时期内发生了哪些方面的支出,数额各是多少,用以分析高等学校各个时期各种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以及教育投资的方向,为编制成本支出预算提供所需的会计信息。
2、按照成本的经济用途分类
按教育成本的经济用途进行分类,首先要把高等学校发生的支出划分为应计入教育成本的支出和不应计入教育成本的支出两大类。不应计入教育成本的支出包括收入再分配支出以及其他与成本对象无关的支出。
应计入教育成本的支出再按照用途分为教学支出、科研支出、行政支出、后勤支出、学生支出、固定资产折旧及修理支出六个成本项目。
⑴教学支出。教学支出是指与教学活动直接相关的支出,包括教师工资、教学业务费等。
⑵科研支出。科研支出是指与科研活动直接相关的支出。
⑶行政支出。行政支出是指行政管理部门发生的各项支出。
⑷后勤支出。后勤支出是指学校用来改善教学条件、基础设施改造、房屋设备维修、水电暖费用等支出。
⑸学生支出。学生支出是指高等学校发放给学生的助学金,学费减免、支付的医疗费(公费医疗)和学生的各项活动等。
⑹固定资产折旧支出。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相关规定,高等学校的固定资产在购置或建造时一次性计入有关支出。
以上按成本项目反映的支出构成特定成本对象的成本。为了使高等教育成本能够反映不同学校投入的经济效益,满足不同学校的成本核算要求,可以根据不同学校自身的特点和管理需要,对以上的成本项目作适当的增减调整。
三、教育成本要素确定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1、离退休人员经费的确定
从离退休人员经费的性质来看,它属于社会保障支出,是离退人员劳动价值的延伸,在高校目前没有实行离退休准备金(养老统筹制度)的情况下,是离退休经费实际发生费用剔除拨款补贴的差额应该全部计入高校成本。
2、固定资产使用费的确定
目前,高校固定资产在使用年限内不计提折旧,待固定资产报废时同时减少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但是,从教育成本的角度看,涉及当期以及以后多个期间的资本性支出应反映在相应的受益期间,因此固定资产应以折旧的形式在使用年限内摊销,按一定的折旧率计提折旧。现有的会计账簿和固定资产卡片不能完全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和已耗损价值,无法提供有用信息,因而有必要将按收付实现制基础计算的固定资产购置费通过一定步骤,转换成按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固定资产折旧费,计入教育成本。在确认费用时要要注意:
1)固定资产大修费,计入成本的大修理费应是按一定标准计提的大修理基金。为了简化核算,在计量高等教育成本时,可以将两者合并,以当期固定资产实际发生的维修费作为计量基础;
2)固定资产折旧费,折旧费要按一定的折旧方法和折旧率计提。首先要对高校固定资产按房屋建筑物、图书、设备、土地等进行分类,分类是折旧的基础;其次,确定折旧方法。目前,财务理论上的折旧方法很多,如加速折旧法、递减折旧法、直线折旧法等,根据我国实际,高校教育成本计量适宜直线法,即按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平均计算各年折旧;第三确定折旧年限,可参照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办法,房屋按20-50年折旧(折旧率2-5%),专用设备按3-5年(折旧率20-33%),图书按20-30年(折旧率3-5%)等等。
3、科研经费的确定
关于科研支出是否应该计入教育成本,学术界对此有不同意见。一种观点认为,科学研究费用,包括科研人员薪酬、科研活动费以及为科研购置的设备费等,与培养学生没有直接关系,不应计入教育成本。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用的固定资产以及科研人员支出、科研费用,大多为教学与科研共用,应按一定比例扣除计入教育成本;科研支出可以使学校的教学活动受益,因而科研支出的一部分应计入教育成本。笔者认为,原则上与教学有关的科研支出应计入教育成本。这是因为高校的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紧密的、互动的关系,特别在侧重研究性的大学中,这种关系表现得更加直接和明显。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剔出横向科研支出,将属于基础性研究的科研支出计入教育成本,如博士点基金项目、社科基金项目、军工项目、高技术“863”项目、“973”项目、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科研项目经费支出;另一种方式是按高校科研经费总额的30%计入教育成本。
参考文献
[1]林刚,武雷.论高校教育成本的确认和计量.教育财会研究.2006.06
[2]杨明亮.完全成本法在高校教育成核算中的应用.事业财会.2008.01
[3]李从松.对高等教育成本问题的思考.财会月刊(理论版).2008.02
[4]黄萍.对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若干思考.教育财会研究.2006.05
[5]胡炼.高等教育成本影响因素探析.当代经济.2008.11
高校成本核算探讨 篇10
关键词:高校成本,成本核算,成本项目
一、现实与问题
高等教育实行收费改革以来, 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如何分担, 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分担多少, 一直是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并正在着力解决的问题, 也是社会各方面广泛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之一。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 相关法律法规没有提出成本管理的强制规定和要求。 1998 年以来, 高校执行的会计制度是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 我国高校的成本管理, 表现出多方面迫切需要与在高校难以实施的两难局面。
2012 年12 月, 财政部、教育部印发的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 第十章中明确提出 “高等学校应当根据事业发展需要, 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 2013 年12 月颁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 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高校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已没有异议;但由于财政部门、教育部门还没有制定实施高校实行成本费用的实施细则, 对于高校如何实行成本费用管理, 还存在诸多争议。 包括以下几方面具体问题: (1) 关于高校成本核算: 如何确定相关成本核算对象? 选取哪些成本核算方法?如何正确归集发生的费用?各项费用按照何原则和标准分摊?如何细化成本核算? (2) 关于成本费用与支出的关系: 如何建立成本费用与相关支出的核对机制; (3) 关于成本费用分析和管理:如何实施成本事中控制?如何实施成本事前预测?如何进行成本费用分析和比较?现阶段推行成本全面管理可行吗?
二、相关理论和研究
(一) 成本管理理论
成本管理, 就是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对企业资源的耗费和使用进行预算和控制的理论、程序和方法的总称。 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的基础, 成本核算始于l5 世纪中叶。 研究学者认为, 成本管理的思想大致经历了4 个阶段, 包括萌芽期的事后成本核算、形成期的事中成本控制、发展期的事前成本预测与事中成本控制相结合、 成熟期的战略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的核心内容, 是以成本核算为基础, 实现成本节约和控制, 进行全面成本管理, 达到战略成本管理, 其管理目标是事后核算、事中控制、事前预测的全方位全过程管理, 最终实现战略成本管理。
(二) 高校成本相关研究
致力于高校成本管理的研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 对于高等教育成本和高校成本有关问题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讨。运用CNKI远程包库站点查询统计, 1988-2013 年期间, 以高等教育成本和高校成本为研究主题的文献, 研究内容包括高等教育成本计量探讨、高等教育成本分析、高等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计量、高校人才成本核算、高等教育成本核算、高等教育成本与收费等, 这些研究和探讨的积累, 提供了大量研究成果和实证研究案例。 基于高校成本核算是高校成本费用管理的基础, 本文主要研究高校成本核算的有关问题。
三、高校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高校实行成本核算具有重要意义。 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 学生培养成本由国家、社会、学生家长和个人共同分担, 这是许多国家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基本原则。高校实行成本核算, 既为高校的成本管理奠定基础, 也有利于高校根据资源配置效率决定资源投向, 促进高校考核效率与加强管理;有利于国家依据学生培养成本的一定比例 (如不超过25%) 确定收费标准;有利于国家和政府确定与调整高等教育财政投入, 为财政专项补助提供依据和参考, 考核高校产出品人才培养质量; 为国家和政府开展事业单位成本管理提供有益探索和借鉴。
高校实行成本核算具备有利条件。 政府会计改革的实施, 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推动, 高校自身丰富的人才资源和技术力量, 财务管理水平和财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 都使高校具备了实行成本核算的条件。
四、高校成本核算的内容和原则
高校成本核算, 是按照相关核算对象和核算方法, 对高等学校业务活动中发生的各种费用进行归集、分配和计算。其实质是会计核算数据的信息处理、加工转换、信息再输出过程, 即将高校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核算的各项费用, 按一定的成本核算方法和核算程序, 在已经确定的成本核算对象或使用范围内, 进行费用的汇集、分配和计算的过程。
(一) 高校成本核算的内容
高校成本核算的内容, 包括: (1) 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 完整地归集与核算成本计算对象所发生的各种费用; (2) 按照配比原则, 在支出管理和核算的基础上, 正确划分效益与成本核算期相关的支出, 采用当期计入或分期计入, 计算成本核算对象应计入本期成本的费用; (3) 确定成本核算对象、项目、期间, 采用一定的成本计算方法和费用分配方法, 确保各类成本的核算及时准确。
(二) 高校成本核算的原则
高校的办学资金, 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学生缴费和社会资金等, 决定了其成本核算遵循的原则, 主要包括: (1) 合法性原则。 即当期计入或分期计入的各项费用, 必须遵循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 遵循国家财政性资金管理有关规定, 符合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等。 (2) 可靠性原则。高校通过成本核算所提供的成本信息, 与高校会计制度核算的各项支出及分期计入的费用相一致, 不能人为地提高、降低成本。 (3) 相关性原则。高校成本核算要及时为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管理提供有用的信息, 为成本费用管理、成本预测、学校决策提供决策参考。 (4) 分期核算原则。高校成本核算要将效益与本会计年度相关的支出计入当期费用, 将效益与两个以上会计年度相关的支出, 分期计入有关费用。 成本核算的分期, 必须与会计年度的分月、分季、分年一致;在校生与毕业生的成本核算, 应与学生培养周期相衔接。 (5) 权责发生制原则。 高校的成本核算要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 以正确提供成本信息。 (6) 实际成本计价原则。高校在教学科研及其辅助等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中, 所领用的存货和所耗用的原材料、 燃料、动力, 按实际耗用数量的实际单位成本计算;在校生和已毕业学生的成本核算要按实际发生成本计算。 (7) 一致性原则。高校成本核算中, 所采用的核算方法应前后各期一致, 同一指标应口径统一, 前后连贯, 互相可比。
五、高校成本核算的程序
(一) 成本核算的对象及时空范围的确定
高校成本核算对象, 是指高校业务活动中发生的各种费用的承担者, 是各项费用进行归集的各个对象。它可以是高校培养的所有学生、一个院系的学生、一个学科的学生、 一个专业的学生、一个年级的学生、一个科研项目、一个部门、一项服务或一名学生等。 高校的教育成本核算, 应以所培养的学生为主要核算对象;高校的科研成本核算, 应以所开展的科研项目为主要核算对象。
高校开展业务活动, 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特定的对象实施, 即确定的成本核算期和成本核算范围。成本核算期, 是指高校以多长时间作为成本核算的周期。高校培养学生, 在校生通常是以学年为周期, 毕业生是以学业完成年限为周期, 会计核算是以公历年度为周期, 科研项目是以项目开展至结束所经历的时间为周期。高校的成本核算, 通常应与会计年度一致, 以公历年度为核算周期;在此基础上, 根据管理需要和实际, 通过调整核算学年或毕业生学习年限内的成本。成本核算范围, 是指高校以多大范围作为成本核算的空间范围。 高校所培养的学生, 其空间范围的划分, 可以是:按照院系划分、按照学科划分、按照培养层次划分、按照专业划分、按照培养类别是否为全日制划分、按照年级划分、按照在校与非在校划分等。
(二) 成本核算的方法如何选择
企业在成本核算中, 通常采用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或分批法与分步法的结合。高校的成本核算中, 也可借鉴采用以上成本核算方法。高校采用品种法核算, 以教育或服务的学生培养层次为品种核算成本, 如本科生成本核算、硕士研究生成本核算、博士研究生成本核算等。 采用分批法, 以教育或服务的学生年级为批数核算成本, 如一年级学生成本核算、二年级学生成本核算、三年级学生成本核算、四年级学生 (毕业生) 成本核算等。采用分步法, 是以学生培养过程为步骤核算成本, 如通常课程教学成本核算、专业课程教学成本核算、实习实践教学成本核算、毕业实习与论文教学成本核算等。由于高校教育的特殊性, 按照三种成本核算方法核算的成本有很大差异。
(三) 设置与核算成本项目
为全面系统地反映高校的成本费用, 高校成本核算中, 既要计算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也要对总成本按业务活动分类, 以反映成本的组成和结构, 为高校进行成本控制奠定基础, 促进高校实施绩效考核、部门考核评价和项目考核评价。
1.成本项目的分类与核算。 根据高校开展业务活动中各项支出的用途, 成本划分为教育成本、科研成本和其他成本。教育成本, 是指高校开展教育教学及其辅助活动中发生的各项成本。科研成本, 是指高校开展科研及其服务活动中发生的各项成本。其他成本, 是指高校无法归属到教育科研成本中的管理费用、离退休费用及其他费用。即:高校成本= 教育成本+科研成本+其他成本。
根据高校业务活动中的各项支出计入成本的方式, 成本划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 是指直接可计入的教育科研成本, 间接成本是指不能直接计入教育科研成本, 需要按一定原则和标准合理分摊的成本。 即: 高校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 包括直接人工 (教学人员、科研人员、教学科研辅助人员的工资福利) 、直接教育科研业务支出 (教育教学和科研业务中的办公费、印刷费、资料费、水电费、邮电费、物业管理费、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学生活动费、教育教学科研用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等) 和其他直接支出 (发给学生的各项补助、奖助学金、特殊补助补贴等) 。 即: 直接成本=直接人工+直接教育科研业务支出+其他直接支出。
间接成本, 是指高校为组织管理教育教学和科研所发生的各项支出以及无法归属的其他各项支出。 包括管理费用、离退休费用、其他费用等。 即:间接成本=管理费用+离退休费用+其他费用。
高校成本按照所培养学生的总人数和单位人数, 划分为总成本和生均成本。 总成本, 是高校在一定时期内 (成本核算中按年计算, 内部管理中也可按学年计算) 为培养学生而发生的总耗费。 生均成本, 是高校在一定时期内 (成本核算中按年计算, 内部管理中也可按学年计算) 为培养学生而平均耗费的成本。生均成本的计算, 一般用总成本除以总折合在校生数, 它反映同类高校培养学生的费用水平。总折合在校生数的计算, 按教育部有关折合在校生计算。 即:生均成本=总成本÷总折合在校生数。
折合在校生数=普通本专科 (高职) 生数+硕士生数× 1.5+博士生数×2+留学生数×3+预科生数+进修生数+成人脱产班学生数+夜大 (业余) 学生数×0.3+函授生数×0.1
按高校业务活动特点, 总成本包括教育成本、科研成本和其他成本, 相应生均成本包括生均教育成本、生均科研成本和生均其他成本。 根据其核算口径, 核算资料容易取得。
2.细化成本项目。 高校按教学机构设置, 可细化核算院系总成本、院系教育科研成本、院系生均成本、院系生均教育科研成本。按学生培养层次, 可细化核算某学科教育科研成本、某学科生均教育科研成本。 按学生所学专业, 可细化核算某专业教育成本、某专业生均教育成本等。
3.分摊与计算成本。 高校的成本核算中, 实际发生的各项支出和费用, 能够直接归集的各项支出和费用, 采用直接追溯法进行归集;不能直接归集的, 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采用分摊法进行归集。关键是, 哪些对象负担的费用应该多一点, 哪些对象负担的费用应该少一点? 其分配的原则是 “谁耗费、谁负担”或“谁受益、谁负担”。
高校应根据不同的成本口径, 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分摊参数, 分摊参数包括:人员比例 (学生人数、教学科研人员人数、管理人员人数、离退休人员人数) 、教学实验课时、科研工作量 (科研完工进度) 、收入比例、支出比例、占用资产面积及价值等。在实际中具体为:管理费用, 可选择学生人数、 教学实验课时、收入比例、支出比例等分摊参数;离退休费用, 可按离退休前所在院系或所属学科、学生人数、教学实验课时、收入比例、支出比例等分摊参数;其他费用, 可根据其实际用途直接分摊、学生人数、教学实验课时、收入比例、 支出比例等分摊参数。
为便于操作和简化分配过程, 高校成本的分摊过程建议为:各项支出和费用, 可直接计入教育成本和科研成本的, 直接计入相应成本;需要在教育成本和科研成本间分摊的, 建议按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核算的教育费用和科研费用计算各自所占比重, 分摊计入教育成本和科研成本。 即:高校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
高校成本= (直接教育成本+直接科研成本) + (间接教育成本+间接科研成本)
间接教育成本=间接成本×[教育费用÷ (教育费用+科研费用) ]
间接科研成本=间接成本×[科研费用÷ (教育费用+科研费用) ]
4.如何细化教育成本。 高校在开展的业务活动中, 每学年学生人数和教学实验课时相对固定, 并且该指标在各院系、各培养层次学生和各年级学生等指标能够计量, 在教育成本各院系、各年级、各培养层次内细化核算, 选择学生人数或教学实验课时分摊。 不同类型和不同培养层次的教学实验课时, 按各学校管理实际进行折合换算为标准教学实验课时。
教育成本如采用学生人数作为分摊参数, 某院系、某年级、某培养层次学生成本分别为:
某院系学生教育成本=该院系折合在校生数× (教育成本÷总折合在校生数)
某年级学生教育成本=该年级折合在校生数× (教育成本÷总折合在校生数)
某培养层次学生教育成本=该培养层次折合在校生数× (教育成本÷总折合在校生数)
教育成本如采用教学实验课时作为分摊参数, 某院系、 某年级、某培养层次学生成本分别为:
某院系学生教育成本=该院系教学实验课时× (教育成本÷总教学实验课时)
某年级学生教育成本=该年级教学实验课时× (教育成本÷总教学实验课时)
某培养层次学生教育成本=该培养层次教学实验课时× (教育成本÷总教学实验课时)
教育成本的细化, 也可采用先直接计入、再分摊计入的办法, 核算各院系、各年级、各培养层次学生成本, 并且间接成本可按照以上分摊办法进行。
5.细化科研成本。 在科研成本各项目内细化核算, 选择项目到位经费或科研费用实际占比分摊计入项目。 科研成本如采用到位经费作为分摊参数, 某科研项目成本为:
某科研项目成本=该项目到位经费× (科研成本÷年度科研到位总经费)
科研成本如采用科研费用实际占比作为分摊参数, 某科研项目成本为:
某科研项目成本=该项目科研费用× (科研成本÷年度总科研费用)
科研成本的细化, 也可采用先直接计入、再分摊计入的办法, 核算各科研项目成本, 并且间接成本可按照以上分摊办法进行。
6.核算毕业生的教育成本。 毕业生的成本核算, 即高校从培养学生发生各项支出费用开始, 到计算出毕业生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为止的整个成本计算。
方法一:以某年级修业年限内的学生教育成本累加, 计算该届毕业生教育成本总额;以该年级折合在校生数, 计算该届毕业生生均成本。
毕业生教育成本=修业年限×该年级学生教育成本
该届毕业生生均成本=毕业生教育成本÷该届毕业生折合在校生数
方法二:以某培养层次修业年限内学生教育成本累加, 计算该届毕业生各培养层次毕业生教育成本总额; 以该年级折合在校生数, 计算该届毕业生生均成本。
该届某培养层次毕业生教育成本=修业年限×该届毕业某培养层次学生教育成本
该届某培养层次毕业生生均教育成本=某培养层次毕业生教育成本÷该届毕业生数
7.核算已完工项目的科研成本。 已完工项目的科研成本核算, 即高校从开展某科研项目发生各项支出费用开始, 到科研项目完工验收为止的整个成本计算。 可采用某科研项目的成本细化, 也可采取直接成本加分摊计入的间接成本加总得到。 即:已完工项目的科研成本=直接成本+分摊计入的间接成本。
六、结论与建议
本文研究表明,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 对高校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 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征求意见稿) 为高校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从制度设计提供了支持, 高校财务信息建设的发展和具备的人才资源与技术力量, 都使高校内部成本费用管理具备有利条件。确定成本核算对象、成本核算期和成本核算范围,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成本核算和细化成本核算, 为高校内部成本费用管理奠定基础。随着高校会计制度的即将实施、高校成本核算实施细则的制定, 高校成本核算即将成为现实。但各高校的成本核算数据实现相互可比、实现成本费用与相关支出核对、实行成本费用全面管理等, 还需要进一步开展深入的理论与实务研究。
参考文献
[1] .崔邦焱.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计量[D].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 .戴新民, 刘先兵.企业资源与成本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3] .财政部, 教育部.高等学校财务制度[S].2012.
高校人才成本核算方法的探讨 篇11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趋势不可阻挡,教育主体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众多的竞争手段中,人才成本无疑也是一个重要的竞争手段,人才成本为评价教育工作质量、教育管理水平、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新的标准。
人才成本是以高校培养对象作为人才成本核算对象,以高等学校作为人才成本的核算的会计主体,反应高等学校在整个教育和培养过程中产生的可以对象化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价值总和。目前国外比较成熟的是关于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我国人才成本的核算和管理仅在理论研究阶段,认为人才成本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特定层次的人才成本在会计是具有可核算性,对人才成本的核算和研究可以为学校的宏观管理提供依据。
一、人才成本核算对象的设置
由于各高校专业设置的不同,各专业教学计划、师资配备、教学实验设施的利用程度也不同,相应的人才成本费用发生也不同。为了正确的核算人才成本,应以专业作为核算对象,开设成本明细账和成本计算单。
二、成本费用在成本核算对象之间的归集和分配
1、教育人工费的归集和分配
人工费是人才成本的一项主要费用,一般属于直接费用,对于能直接分清楚各年级各专业的人工费用,可直接计入“人才成本”账户,对于不能直接列入“人才成本”的人工费,可根据一定的标准分配计入。人工费分配标准主要有“课时”、“学生人数”等,以学生人数为例:人工费的分配率=待分配的人工费/分配总标准
某年级某专业应负担工资总额=该成本对象实际分配标准×人工费分配率
2、教育折旧费
教育折旧费是人才成本的一项物质消耗,由于教室、设备、设施的公用性,因此它属于一项间接成本,需先在“教育折旧”账户中归集,然后再期末(一般年末)按一定标准(课时、人数)分配结转。
3、教育管理费
教育管理费是人才成本中的一项间接费用,它包括教学单位的人员工资、办公费、学生事务支出、低值易耗品的购置等管理学支出。它的分配方法同教育折旧费。
三、人才成本开支范围
1、能列入人才成本的開支范围
(1)教育活劳动支出。主要是指直接在教育第一线参与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教师的工资、福利、津贴、奖酬等支出。
(2)教育物化劳动支出。主要指教育场地、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等的折旧,低值易耗品的摊销等费用。
(3)教育管理支出。主要指教育单位,如学院、系、教务处、图书馆、实验室、实习工厂、电教中心等直接参与教学管理活动而发生的支出。
2、不能列作人才成本开支的支出
(1)机关行政管理支出。这部分支出是学校为保证组织正常运行而发生的支出,本质上属于公务支出,不应由人才成本来承担。
(2)科研支出。科研支出是学校用于科学研究而发生的支出。科研是高校除教学以外的第二个中心任务,它的运行有专门的科研人员来负责,科研支出有专项的经费来源,专款专用,不与人才培养发生直接关系,因此它不属于人才成本的核算范围。
(3)服务支出。后勤服务支出包括后勤保障方面的支出,包括食堂、住宿、医院、运输等支出。这些支出也应作为行政管理支出的一部分,不应列入学校的人才成本。
(4)基本建设支出。基建支出是学校的一项资本性支出,基本建设形成的学校的长期资产,其中直接用于教学的资产每年以折旧费的形式分摊计入人才成本,因此基建成本发生时不直接形成人才成本支出。
四、人才成本形成的指标体系
1、成本经费比率
成本经费比率=学生人均拨入经费/单位人才成本
该指标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国家对公立学校的投入弥补人才成本的程度,说明国家对教育的支出程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分析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合理性,对进行科学拨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成本人工比率
成本人工比率=单位人才人工费用/单位人才成本
该指标反映单位人才成本中有多少是由教师的人工费形成的,可以分析人才成本中教师的劳动成分和学校师资配置水平,有利于提高师资的有效合理分配。
3、成本折旧比率
成本折旧比率=学生平均折旧费/单位人才成本
该比率反映人才成本中的物质消耗构成,反应了学校的规模、教学设备的装备状况、学校的硬件水平,为教学设备配备的合理性提供依据。
4、成本价格比率
成本价格比率=学费价格标准/单位平均人才成本
由于学费标准是按学年制定,而人才成本是指整个培养期的成本,为了两个指标的可比性,分母使用单位平均人才成本。
该指标反映人才成本由学生学费收入的弥补程度,该指标大于1,说明人才成本由学费收入弥补后有结余,若小于1,则反映学费不足以弥补人才成本,学校必须通过其他渠道的经费和收入来弥补。该指标结合“成本经费比率”,可以更全面地分析国家教育投入和学校收费共同对人才培养的贡献程度。
五、目前高校会计系统在人才成本核算中的局限
1、人才成本远比产品成本复杂。人才的培养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学校究竟哪些活动属于人才培养,哪些人的活劳动、哪些资源的物化劳动形成人才成本,在理论上没有形成共识。同时人才培养不同月产品生产可以标准化,人才培养因人而异,实际上同一班级人才成本对象之间成本也会产生差异,况且人才的培养还离不开培养对象自身的努力和劳动,这些在人才成本中都不好体现。
2、资料收集的局限性也对人才成本的核算的准确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每一届学生中都有可能存在退学、转学、休学、等现象,这些信息掌握的不准确,就影响资料收集的完整。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到来,高等教育产业化必将从理论到实践不断被人们认识,人才成本的核算将成为必要,人才成本将成为学校评价各方面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将是教育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人才成本不仅是会计问题,也是一个管理问题,人才成本为学校的管理创新和优化提供了新的手段,为学校资源配置、招生就业、规模决策提供新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杨周复,施建军等.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高校成本 篇12
高校成本是发展高等教育事业而必需的投入。全面开展高校成本核算,实施高校成本管理,科学准确核算高校成本有利于比较分析、考核控制高校财务资源和资产能源的利用效果,是组织教育投资绩效考核、评价高校各部门与岗位贡献等的依据。
作业成本法(ABC)是以作业消耗资源、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为费用归集与分配路径的一种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其特点是按成本动因归集费用,按作业量分配费用,以达到分配标准多样化与核算分析一体化的目标。作业成本法的研究起源于间接成本很高的水利发电生产成本的计算,认为成本不应该硬性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更不是根据每种产品的工时来计算分配全部资源成本(无论直接的或间接的),而是应该根据资源的投入量和消耗额,计算消耗的每种资源的“完全消耗成本”。作业成本法的优点不仅在于其可以精确地计算成本,而且更在于它对于成本形成的动因的计算和控制,是一种更加科学的成本控制方法。高校成本中间接成本的比重很大,对于间接费用比重大的产品,采用多标准、因果关系更强的作业成本计算法比单一分配基础的传统成本核算方法更有价值,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本文选择作业成本法来构建高校的成本核算体系。
本文所述的高校全成本为高校在从事事业活动中所耗费的资源的价值,根据高校的产出特点将高校成本分为教育成本和科研成本,不含机会成本和家庭教育成本。教育成本是高校培养学生所耗费的教育资源的价值;科研成本是高校为完成特定的科研任务(科研项目或课题)所耗费的各种经济资源(市场资料和劳动力)的货币计量,是与科学研究相关及辅助活动的一切支出。
二、目前高校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1. 未建立完全成本核算体系。目前,我国高校基本上是政府主办的公益事业单位,其所有开支均列入财政预算,并不核算成本,着重核算各项费用开支。学校设立财务处实行统一核算。学校是唯一的核算主体与核算责任中心。虽有二级甚至三级单位,也只是开展备忘性质的辅助核算,并不成为独立的核算主体。在现行高校会计核算制度里,主要的收支核算实行的是收付实现制。涉及费用开支的报表是“收入支出表”和“支出明细表”。高校事业支出分“教育事业支出”和“科研事业支出”两个科目进行总分类核算,事业支出中均包含了设备购置费用,且费用列入当期一次性开支。各项费用开支形成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所有支出采取的是报账核销制度,不在各期摊销。由此,按现行核算制度算出的高校教学科研成本数据不能科学全面反映高校产出耗费情况,尤其是单项成本如生均培养成本、科研项目成本等。
2. 成本计算大多采用简单匡算方法。尽管现行制度下高校不进行成本核算,但是业内人士并没有停止对高校成本核算方法的研究。从以往的研究成果看,高校成本核算方法有匡算法和实算法两类。匡算法是简单地将教育经费支出与学生人数相比而得出生均培养成本,既不合理也不准确。实算法则是比照企业成本核算的方法对高等教育经费进行划分并归集,最终计算出生均培养成本。在实算法中,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类别法、专业法、年级法、简捷法和作业法五种。其中,类别法、专业法、年级法只是基于成本对象的不同而进行的核算,类似于工业企业成本计算的品种法和分类法。简捷法是将可计入成本的年度教育经费支出划分出来以后,以在校学生当量人数为对象,计算当年生均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该方法对匡算法稍许改进,仅仅是将不应计入当年成本的教育经费摘除,其特点是计算快捷,数据加工过程简单。实算法相对合理和准确。但这些方法都是建立在现行核算制度下对支出数据的简单加工,由于成本归集不全面、不合理,成本计算结果不能真实反映现实情况。
3. 教育与科研共同成本未进行合理分摊。高校教学与科研活动相互交融,表现为高校大多数教师是既从事教学又从事科研,实验室、仪器设备等设施以及其耗用的水电暖费等均为教学、科研共用,所以很难合理区分教学、科研各自应承担的费用比例。目前的核算情况大都是:不论是专门从事科研人员的工资、津贴,还是双肩挑人员的工资、津贴,都在学校教育事业经费人员经费中统一列支;科研综合管理费以“一刀切”管理费的形式,即按照学校规定的百分比直接提取间接费用,笼统地以提代支扣除相关成本。导致科研人员的人力成本在科研项目成本中没有体现,科研项目间接成本没有考虑科研管理的实际耗费,另外,各专业教师交叉教学、无专业学生的基础课教师、公选课教师的成本分摊均未考虑完全成本,而是直接按课时费简单划转,这样无法准确核算各专业的培养成本。
三、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高校全成本核算体系构建
本文基于作业成本法构建高校全成本核算体系,以“高校产出形态——成本动因——成本归集——间接成本分摊——单位成本(生均成本和项目科研成本)”为成本核算路径,以高校产出形态为出发点,根据产出特点划分成本计算对象,按成本动因采用权责发生制归集成本,考虑间接成本的属性确立成本调整系数,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建立高校全成本核算体系。
1. 高校事业支出按与产出相关性区分成本和费用。高校的使命是创造和传播知识,其产出的形态是培养学生、创造科研成果、向社会提供服务等。高校的事业支出可分为成本和费用两类,与产出相关的支出定义为成本,与产出无关的支出定义为费用。成本必须有一定的承载对象,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我们把与产出无关的、属于社会福利性质的如离退休费用、利息费用作为费用项目,资本性支出如固定资产购置费直接作为固定资产,不作为成本费用项目。
2. 按高校产出形态设置成本明细项目分类核算。根据高校的产出形态不同,高校成本可分为教育成本与科研成本两大类。培养学生的产出形态明确具体,高等教育的最终产品是学生,教育成本具有明确的承载对象,即学生;科研成本不同,科研活动(包括创造科研成果和向社会提供服务)是通过科研人员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创造性劳动生产出科研成果的特殊生产过程,具有预期结果不确定性、产品(即科研成果)的非重复性、产品的非物质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科研成本的核算不能采用教育成本的核算办法。
教育成本以学生专业为成本计算对象,不同院系和专业的学生,其培养成本也不相同,笼统核算全校学生成本意义不大,计算出每个专业的生均培养成本比较合理。所以,教育成本按“专业——具体成本项目”进行明细核算;高校的科研项目一般分为纵向科研项目和横向科研项目两大类。纵向科研项目是指高校承担国家、省、市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科研任务以及学校预算安排的科研项目;横向科研项目是指学校接受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或个人委托承担的科研任务。科研成本以科研项目为成本计算对象,按“课题性质(横向或纵向)——级别——科研项目——具体成本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3. 分析成本动因按权责发生制进行成本归集。
首先,分析成本动因,选择作业量。成本动因是指各项作业被最终产品或劳务消耗的方式和原因,选择成本动因要考虑成本动因数据取得的难易程度,所选择的成本动因的数量要比较容易收集且有代表性,成本动因与资源消耗情况要有高度的相关性。成本动因过多,难以进行成本的归集与分摊计算,所以必须选择成本的最初动因。我们将教学成本动因定位为专业学生,作业量为教师人数、各专业学生人数、专业培养计划学时数;科研成本动因定位为科研项目,作业量为额定(任务)科研量、科研项目(课题)经费。因为教师一方面有额定科研任务,科研部门负责对全体教职工进行管理考核;另一方面,部分教师通过申请各类课题(有经费或无经费)进行科研活动。
其次,把高校全部教职工分为教师和管理人员两类。为简化核算,考虑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作用,教学的同时为科研积累了资料,科研又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把纯科研的教师费用归类为科研成本,教学型以及教学科研混合型的教师费用归类为教育成本。管理人员费用按职责分摊计入教育、科研成本,教学与管理双肩挑的教师按其主要职责归类为教师、管理人员。人员一旦分类,不得随意变更。
最后,按成本动因归集高校发生的全部成本:
一是教育成本。包括:1直接成本:各专业教师薪酬及相关费用,各专业兼职教师薪酬及相关费用,各专业学生奖学金、助学金和伙食补贴,各专业专属固定资产折旧费和维修保养费等,直接计入教育成本(分专业)。2间接成本:先按“二级学院或管理部门”进行归集,然后分摊至各专业,间接成本分配计入教育成本。
二是科研成本。包括:1直接成本:科研教师薪酬及相关费用,项目科研奖金,科研项目经费如工资及劳务费、能源材料及实验外协费、国内外学术活动费、固定资产使用费、业务招待费、业务资料及出版印刷费等,直接计入科研成本(分级别和项目)。2间接成本:科研管理部门人员经费、办公经费等综合管理费,综合科研奖金,固定资产折旧费和维修保养费分摊等,分配计入科研成本。
4. 间接成本按成本动因作业量进行分配。
(1)教育间接成本按教育成本动因分配到各专业,作业量为各专业教师和学生,具体方法如下:
管理人员费用:高校一般在总院下设置二级学院(或系),把管理人员划分为总院管理人员和二级学院管理人员。总院管理人员按其主要职责分配,主要负责教师管理的部门如组织人事处、工会、后勤处(校车),按专业教师人数分摊;主要负责学生管理的部门如团委、教务处、学生处、招生就业处、后勤处(宿舍食堂管理),按各专业学生人数分摊;共同为教师和学生管理的部门如总院领导费用、办公室、宣传处、财务处、审计处、设备处、图书馆等,也按各专业学生人数分摊;二级学院管理人员费用包括学工、团委、教务、实验室管理人员等按专业学生人数分摊。
总院各管理部门水费、电费、办公费、公用固定资产折旧费、维修费、物业费、供暖费等,与人员费用分摊标准相同;二级学院水费、电费、办公费、公用固定资产折旧费、维修费、物业费、供暖费等,按专业学生人数分摊。
公用教学用房折旧费、维修费、物业费、供暖费等,按专业学生人数分摊。
(2)科研间接成本按成本动因分配到各专业和科研项目,作业量为额定科研量和科研项目经费。按额定科研量和课题经费的具体分摊比例可根据学校情况划定,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变。按额定科研量分摊的科研间接成本随教师所处部门和专业进入教育成本,按课题经费分摊的科研间接成本进入具体科研项目成本。考虑到高校科研项目经费额度差异较大,既有万元以下的小项目,也有上百万的大项目。按照传统经费分摊的方法,1 000万元的项目分摊的间接成本是1 万元项目的1 000 倍。而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不管项目的经费总额多少,都需要涵盖申请、管理等流程,间接管理成本与项目金额并不正相关,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摊销调整系数,实行超额递减。比如1 万元以下项目系数为1,1 万元至10 万元系数为0.8,10 万元至100 万元系数为0.5,依次类推。具体计算方法举例如下:
例1:某高校科研间接成本200万元,按额定科研量和课题经费的具体分摊比例为0.5,额定科研量为50 000分,全年科研课题经费1 000万元,其中1万元项目100个,10万元项目20个,100万元项目7个。
那么,按科研课题经费金额分摊的科研间接成本=200×0.5=100(万元);科研课题经费经费折算=1×100+(1+9×0.8)×20+(1+9×0.8+90×0.5)×7=100+164+372.4=636.4(万元);科研课题间接成本分配率=100/636.4=0.16;每1万元项目应分担间接成本=0.16×1=0.16(万元);每10万元项目应分担间接成本=0.16×(1+9×0.8)=1.312(万元);每100 万元项目应分担间接成本=0.16×(1+9×0.8+90×0.5)=8.512(万元)。
按额定科研量分摊的科研间接成本=200×0.5=100(万元);额定科研量间接成本分配率=100/50 000=0.002;某专业应分摊的间接成本=该专业额定科研量×0.002。
5. 教学单位间相互提供教学服务按培养计划学时数交互分配。通过上述步骤,高校全部成本已分摊至各专业和各科研项目中,但高校普遍存在专业间相互教学情况,需要对各专业成本进行交互分配。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1)无学生的基础学院的成本分摊。基础学院一般没有专业学生,教师从事的是基础课如大学语文、数学、公共英语、思想教育等课程的教学,与其他二级学院间不存在管理关系,可按其提供的课时量分摊至有学生的专业。先计算单位课时成本,基础学院单位课时成本=基础学院总成本/对外课时总数,某专业需分摊的成本=基础学院单位课时成本×该专业的基础课课时量。
(2)有学生的二级学院间相互教学的分摊。高校二级学院(或系)间相互提供教学是很常见的事,为准确核算各专业学生的培养成本,必须将交叉教学进行交互分配。交叉教学是由于专业课程的交叉引起,作业量选取培养计划学时数比较合理。具体计算方法举例如下:
例2:某高校甲、乙、丙三个专业之间存在交叉教学,交互分配前三个专业总成本600 万元,其中:甲专业成本100 万元、培养计划学时数2 000 学时,单位成本0.05 万元/学时;乙专业成本200 万元、培养计划学时数2 500 学时,单位成本0.08 万元/学时;丙专业成本300 万元、培养计划学时数5 000学时,单位成本0.06万元/学时。各专业提供课时情况见下表。
则交互分配后,
甲专业成本=100-(500+200)×0.05+200×0.08+300×0.06=99(万元)
乙专业成本=200-(200+1 000)×0.08+500×0.05+600×0.06=165(万元)
丙专业成本=300-(300+600)×0.06+200×0.05+1 000×0.08=336(万元)
交互分配后总成本依然为600万元(99+165+336)。
6. 分专业按年级计算生均成本。经过上述计算步骤后,所有教育成本全部归集到了各专业,由于各年级的培养计划不同,如即将毕业的学生可能大部分时间都在实习同时完成毕业论文,享受的教育资源与其他年级就有差异,所以计算生均成本时不能简单以专业总成本除以学生数确定,而以专业各年级培养计划课时数来计算比较合理。
专业单位课时教育成本=该专业成本总和/∑年级×班级数×专业培养计划课时数
专业各年级生均教育成本=该年级培养计划课时数×专业单位课时教育成本
高校全成本核算流程图如下:
四、结论
本文设计的高校全成本核算流程,可以在现行高校核算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数据加工整理得出。该高校全成本核算体系的特点是:1涵盖的成本范围全面,高校的事业支出中只扣除了社会责任性质的离退休费用和融资性质的财务费用。2成本归集动因清晰,成本计算路径明确,间接成本分摊科学,易操作,实用性强,便于推广应用。但还是有很多方面有待优化,如教学与科研以及教学科研与管理双肩挑的教师费用分摊、科研项目调整系数的确定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只有科学准确核算高校成本,各层次学生培养的生均成本标准才能制定,生均成本核算的结果才能在学费定价决策、教育投资绩效考核、教育管理绩效考核中得以有效运用。
摘要:本文根据作业成本法,以“高校产出形态——成本动因——成本归集——间接成本分摊——单位成本(生均成本和项目科研成本)”为成本核算路径,以高校产出形态为出发点,根据产出特点划分成本计算对象,按成本动因采用权责发生制归集成本,考虑间接成本的属性确立成本调整系数,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高校全成本核算体系。
【高校成本】推荐阅读:
高校教育培养成本07-19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10-22
高校战略成本管理分析05-09
民办高校成本会计05-28
高校战略成本管理研究09-25
高校学生培养成本研究11-04
高校基本建设成本管理06-03
成本管理成本评价05-14
推广变动成本核算成本08-19
运营成本成本控制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