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绿色通道

2024-09-16

急诊绿色通道(共8篇)

急诊绿色通道 篇1

急救中心的工作特点是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尽可能地保证患者的生存质量,在对急重患者的治疗中采取院前急救,保证抢救的及时性以及科学合理性,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梧州市急救中心作为一个长期进行急诊工作的部门,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比较行之有效的急诊抢救措施。2014年,出诊4665人次,急诊就诊人数95592人次,同时还为528例患者开通了绿色通道,救治“三无”人员25例,突发事件救治人数为55例。在抢救中采取了科学合理的抢救措施,使得我急救中心在区域内取得了很好的口碑。

1 我急救中心实现急救绿色通道以及还存在的问题

急救医疗是一个医院以及各个急救中心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工作有着很特殊的工作性质,不仅要对医院内部的一些急诊患者给予科学合理的抢救,更重要的是,需要院前急救人员提供很好的急救绿色通道。我急救中心采取了分区急救的救治方式在各个区域内都有自己的救助团队,这样保证在各个地区出现的急重病患者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得到及时的抢救。同时由于我急救中心成立的时间比较长,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工作素质,有着很丰富的急救经验,这是我急救中心的人员优势所在。但是由于整个团队的时间较长,人员结构上显得不是很协调,工作人员中很多是有着多年急救经验的老医生,他们虽然经验比较丰富,抢救手法娴熟,但是他们中很多年龄偏大,在抢救病重患者中需要高强度的工作,甚至需要大量体力工作,对抢救人员的本身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现在对于这样的问题老医生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每次在抢救完1例患者后自己的身体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长期工作导致身体体力透支。所以医院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这个问题进行解决。通过问题的解决保证急救中心在工作中不仅有经验丰富的医生同时还要保证医生团队朝着年轻化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急救工作是忙而不乱,有条不紊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急救医疗的服务质量。对于这样的问题应该采取的解决方法是成立专业的诊疗小组保证人员的合理分配,同时还要为医院的其他重大项目例如脑卒中筛中心以及胸痛中心做好配合工作,保证院前急救工作正常、稳定、高效的进行。

2 院前急救绿色通道的构建方法

2.1 成立专业的诊疗小组:

为了很好地配合我院的急救工作,我院根据此项工作的具体情况成立的专业的诊疗小组。首先对以上所有人员进行前期的整体培训,采取正规、科学、严谨的培训方法,在进行培训以后对所有人员进行上岗前考核,只有那些通过考核的人员才能上岗。采取此种方式后,提高了我院各种病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提高了医院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在遇到大的急救医疗时能够保持医疗的秩序,保证了在患者抢救中的灵活性。由于诊疗小组成员都是医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他们普遍有很高的医学理论知识,经过长期科学、专业的培训已经能够在关键时刻起到重大作用。最为重要的是这些诊疗小组的成员普遍年龄都不大,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有着充沛的精力和能力。在遇到突发的急救事件时他们能够第一时间迅速反应,为一些有经验的老医生提供各种支持,保证整个抢救过程快速有序地进行。随着我院诊疗小组建立越发的完善我院的抢救的危重患者逐年增多。具体见表1。

2.2 各科合作提高抢救医疗:

事实上一个医院实现绿色通道能够很好地为各科间提供了一个协同工作的机会,在团队的相互协作中,很好地弥补了各科间对于其他疾病处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研究表明在医疗抢救中出现严重伤害后30分钟以内能够给予医疗急救的患者,有18%~25%的受伤者生命可以得到抢救,事实上很多重伤的患者都是死于伤后1h,所以在国外医院一直强调“黄金一小时”的概念。对于那些重病的患者急性联合处理,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患者在黄金时间内得到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治疗,这样就大大提高了重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在抢救中在最短时间内确定出抢救的方案,进行正确的医疗操作,特别是那些处于生命一线的重病者,例如突发呼吸、心跳骤停、心肌梗死、脑卒中、重度颅脑外伤等急危重患者给予正确的抢救手段是提高抢救效率的保证。由于技术的加强,我院对于心肌梗死、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有着更好的方法和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院心肌梗死、脑卒中在治疗中滞留时间2012~2014年连续3年降低,心肌梗死的滞留时间分别为:70 min、55 min、54min;而脑卒中的时间为60min、58min、51min。可以看出我院急诊科近3年以来急诊诊治心肌梗死、脑卒中急诊滞留时间不断缩短。

2.3 需要提高对于突发事件及多发创伤病例的认识和对应的处理水平:

平时不定时地加强突发事件演练,及时地做好总结工作,保证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医疗人员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采用针对性的解决办法,提高在整个急救过程中的处理水平。在医疗诊治中对于患者经常出现的一些严重性病例发生情况,要作为急救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来抓。将各个科室积累的宝贵经验汇集起来,分门别类,为将来紧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提供参考。不能因为在治疗方案的制定上错过良好的治疗时间,甚至失去最佳的抢救时间,对于多发创伤的患者,特别是可能出现潜在危险的患者要加强医疗监护,专业医师要对病情进行反复评估,及早专科或者多学科会诊,对于可能出现的危重病情预先采取处理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抢救中不会浪费一点时间。总之,对于多发创伤的病例要做好前期急救准备,在处理中尽可能地提高处理的水平。

3 结语

对于院前急救工作要保证科学迅速、有效,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急救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对于病重患者给予快速,专业的医护治疗,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的生命。然而要想保证在抢救工作中的快速、有效、准确,就必须要具备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从目前来看,要想保证院前急救的高效和快速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起绿色通道。当出现重大突发事件时以及病重患者需要抢救时,有相应的应急预案,能够在最短的时间给予患者正确、专业的医学抢救。在绿色通道的建立中我院还进行了各个科室的配合工作,能够最短的时间内制定正确的抢救方案,为患者的抢救节约时间,提高患者抢救的成功率。总体来说,在对患者的抢救中,进行对应的绿色通道是非常有必要的,值得在实际工作中实行。

参考文献

[1]朱一龙.赵云鹏,陈虾.社区医院构建院前急救绿色通道的体会[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6,11(6):451.

[2]王凤霞,宁娟娟,逯振想.基层医院急救绿色通道建立的体会[J].工企医刊,2010,23(4):93-94.

[3]谭平,曾莉,张泽丹.强化高干保健院前急救绿色通道的体会[C].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17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231-233.

急诊绿色通道 篇2

急诊科是医院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阵地,所接诊的病人多数是病情危重、病种多、随时都有可能危及生命。为了最大限度地缩短病人就诊时间,使危、急、重病人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救治。我院成立济南市急救中心济钢分中心近两年来,随着急救病员的不断增多,畅通急诊绿色通道非常必要。

急诊绿色通道的建立是救治危重症病人最有效的机制。我院急诊科开通了急诊绿色通道,以病人为中心开展优质服务,提高了院内的抢救成功率。

一、健全组织机构,明确相关职责

1、院前通道:与“120”急救指挥中心密切联系,通过电子信息化系统直接接收转运病人的信息。接到特殊抢救通知,可以随时调动院内的抢救人员和抢救设备,组织抢救,做到接诊快,救治快。、预诊通道:由主管护师或高年资护师担任预诊护士,保证预检分诊的快速准确性。对于绿色通道就诊的病人实施先抢救后补办手续制度等便捷措施。由预检护士为急诊病人发放急诊绿色通道牌,保证各项措施优先实施。

3、急救通道:由医生、护士组成急救组,保证危重病人到达后,短时间内得到救治,通过绿色通道送到抢救室,采取先抢救后付费,先检查后记账等,实施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等抢救治疗,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转入专科病房进一步治疗。

4、服务通道:病人的检查、住院有专人负责护送。对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急危重病人由医护人员携带抢救仪器共同护送到病房,以保证转运的安全。

二、完善支持系统,保证畅通无阻。

1、较完善的急救设施、设备

急诊科位于门诊一楼的西侧,有独立的急诊小区,直接与外界相通,方便急救车接送病人、转运病人。急诊科由急诊室、观察室、输液室组成,重症监护病房及挂号、药房、检验、检查科室等支持区距离急诊科较近,能应变各种突发事件的抢救工作。配备了各种先进的监护仪器及抢救必需的药品器械,并且做到定位、定量、定期检查、定期维修和随时补充更换,保证急救药品、器械的完好,方便在抢救时直接取到所需物品,做到真正的“急救”。

2、配备雄厚的技术力量

急诊科主任、护士长具有高级职称资格,主治医师和护理人员是相对固定的,而且每天都有主任查房、指挥抢救和分流病人,每班都有高年资人员值班组织抢救。急诊中心配备足够量的护士,均为大专以上学历,理论知识丰富,实际工作能力强,动作熟练麻利,充分突出“快”字。保洁员在岗待命,做到及时清洁,保证整个急诊区域的清洁,尽可能减少院内的交叉感染。

3、保证较高的医疗质量

根据当前医院的要求和实践工作的运行,急诊科制定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做到职责清楚,分工明确,坚守岗位,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岗位责任制,杜绝一切差错事故的发生。定期组织业务培训,使每一位医护人员都能熟练掌握心肺复苏、除颤、气管插管等各种抢救操作技术。科室质量控制小组定期活动,指导检查本科医务人员的工作,确保医疗护理质量。

4、以病人为中心,强化服务意识

急救服务意识是评价急救护理质量的首要内容。急诊科长期开展医德医风教育,不断增强医护人员的敬业精神,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规范护士的语言行为,引导护士进行新的服务变革,改变服务态度,不仅关注抢救的质量和速度,更多的考虑病人舒服是否、方便是否及病人的心理感受,树立“我能为病人做什么”的服务意识。为保证病人的系统护理,解决节假日工作忙的特点,科主任、科护士长进行人员调整,弹性排班,按能力排班,新老搭配,合理使用人力资源,做到忙闲均衡,保证质量,一切都以病人为中心,以抢救病人生命为己任。

三、讨论、有利于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

急救医学的特点是运用最先进的设施和办法,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手段,尽最大可能挽救患者的生命,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伤残。我院在急诊绿色通道的运行中,从院前急救到病人入院,做到了快速接诊、快速检查、快速诊断、快速抢救,保证了工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降低了危重患者的病死率。

2、减少了医患纠纷,提高了满意度

急诊绿色通道的畅通,快速的抢救流程,使每个治疗护理措施的实施都准确、及时、到位。同时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极大地调动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全面提升护理质量,保障病人的就医安全,提高院内的抢救成功率,减少医疗护理风险,增强了患者及家属对医院的信任度及安全感,达到方便于病人、服务于病人、满意于病人的目的。

随着急诊中心绿色通道的开通,病人就诊时间大大缩短,抢救成功率也有明显提高,真正达到绿色通道的目标——安全、畅通、规范、高效。

急诊绿色通道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 年2 月~2015 年5 月我院急诊收治肝脾破裂患者94 例。 根据是否实行绿色通道救治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 例。观察组中男32 例, 女15 例;年龄19~55 (36.2±5.8) 岁;车祸伤19 例, 摔伤22 例, 打击伤6 例。 对照组中男33 例, 女14 例;年龄19~56 (36.4±5.9) 岁;车祸伤18例, 摔伤24 例, 打击伤5 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及破裂原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比较性。

1.2 纳入标准 (1) 患者有明确外伤史, 急诊入院进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为肝脾破裂; (2) 排除非外伤性脾破裂; (3) 排除患者及家属有智力障碍、精神疾病、听力障碍等不能有效进行沟通和研究; (4) 排除依从性差患者及家属。

1.3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医疗干预, 在进针入院后按照肝脾破裂相关诊治流程进行。 观察组采用绿色通道救治模式, 具体实施如下: (1) 建立绿色通道救治部:由医院急诊科、院前急救、ICU、手术室及检验科高年资医师共同组, 由专人进行负责管理, 负责各项工作协调、落实; (2) 接到院外急救电话后院前急救及时赶到现场, 初步确诊为肝脾破裂后及时和急诊科做好沟通工作, 启动绿色通道救治方案, 同时给予患者基本生命体征支持。 告知急诊科患者伤情、到达医院时间, 急诊科启动绿色通道救治后做好相应准备工作, 联系手术室、ICU及检验科, 确保患者一到医院就能就能得到系统救治; (3) 准备工作:及时准备床旁超声、心电图机及X线机, 备好抢救床、监护仪、呼吸机、氧气及抢救药品, 告知手术室做好手术准备; (4) 患者送入科室后及时由专业医师和护理人员进行相关检查, 明确诊断后有医师和护士全程护送入手术室, 如患者生命体征不平稳不能进行手术, 则直接进入ICU。

1.4 临床观察指标 (1) 统计两组患者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2) 家属满意度: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在患者出院时对患者家属进行评估, 内容包括抢救方法、抢救时间、抢救过程等8 项, 总分100 分, 根据得分规定:非常满意:>85 分, 满意:60~85 分, 不满意:<60 分。满意度 (%) = (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 /总例数×100%。

1.5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P<0.0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抢救时间比较观察组抢救时间为34.7±10.3min, 少于对照组的51.4±12.1min,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3 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家属满意度为95.74%, 高于对照组的70.21% ,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肝脾破裂多发生于意外事故, 如车祸、挤压伤、撞伤、坠落伤等,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 肝脾破裂发生率随着增高[2,3]。 外伤所致肝脾破裂为临床急重症, 由于肝脾解剖结构特殊性, 在发生破裂后易引起大出血而危及患者生命[4]。临床中常需急诊手术止血治疗, 所以抢救成功关键在于及时手术, 急诊抢救准备工作对患者及时手术时间有较大影响[5,6]。

绿色通道为我院针对急重症患者抢救实施, 将涉及肝脾破裂救治工作科室进行协调, 院前急救人员初步诊治为肝脾破裂后即启动绿色通道救治, 及时通知急诊科做好相关准备工作[7]。以急诊科为中心进行工作调配, 及时准备好患者辅助检查仪器, 并通知手术室和ICU做好准备工作, 在患者一送入医院后及时救治, 可显著缩短患者送入医院后抢救时间。本次研究观察组采用绿色通道救治相比对照组常规急诊流程救治, 显著缩短患者抢救时间, 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院前通知急诊科后由急诊科统筹安排相关检查和抢救工作, 在患者送入医院开始即可进行检查、抢救工作, 可缩短患者入院后再行准备工作时间, 为患者抢救时间赢得宝贵时间。 研究指出, 肝脾破裂患者抢救时间与抢救成功率及预后呈显著负相关[8,9]。以最短时间行手术治疗或相关治疗可减少出血量, 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本次研究得出,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肝脾破裂抢救首要工作为及时止血, 保障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防止严重发生严重并发症[10]。 绿色通道在患者还未送入医院前就做好抢救准备, 在患者送入医院开始及时抢救, 相对常规急诊流程减少准备工作时间, 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并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本次研究还得出观察组患者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P<0.05) , 表明绿色通道救治工作受到患者家属肯定和认可, 有助于拉近医院关系。

综上所述, 急诊绿色通道应用于肝脾破裂患者抢救中, 可缩短患者抢救时间为患者赢得宝贵抢救时间, 从而提高患者抢救陈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

摘要:目的 探讨急诊绿色通道救治肝脾破裂患者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2月2015年5月我院急诊收治肝脾破裂患者94例。根据是否实行绿色通道救治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及患者家属对抢救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抢救时间为34.7±10.3min, 少于对照组的51.4±12.1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者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急诊绿色通道在肝脾破裂患者救治中可缩短患者抢救时间, 提高抢救效率, 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

关键词:急诊,绿色通道,肝脾破裂,救治

参考文献

[1]王孝国, 刘自立, 魏国峰, 等.外伤性肝脾破裂致失血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诊治探讨[J].肝胆外科杂志, 2014, 22 (4) :289-291.

[2]陈秀兰, 马爱兵.自体血液回输在急诊大出血手术中的疗效观察[J].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3, 15 (4) :389.

[3]马恒涛, 谭黄业, 樊献军, 等.快速康复外科在创伤性肝脾破裂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手术麻醉期管理应用探讨[J].临床军医杂志, 2013, 41 (11) :1163-1165.

[4]范海鹏, 吴耀建, 元智昊, 等.限制性液体复苏在肝脾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术前的临床应用[J].临床军医杂志, 2012, 40 (4) :828-830.

[5]周听妹, 秦国良, 周霞洁, 等.高速公路重大交通事故院前急救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 16 (14) :18-19, 23.

[6]李毅, 张伟, 田银生, 等.射频消融技术在外伤性脾破裂保脾手术中的临床运用[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3, 19 (1) :67-69.

[7]姬文超, 孙传东, 颜丙松, 等.肝外伤后急性肝功能损害一例[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4, 20 (10) :699, 728.

[8]王学新, 田亚兰, 马海军, 等.脾部分切除在Ⅱ、Ⅲ级脾破裂中的应用[J].肝胆外科杂志, 2012, 20 (5) :399-400.

[9]王振城, 徐欣欣, 王超, 等.自发性脾破裂术后诊断为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J].中国医师杂志, 2014, 16 (9) :1295-1296.

急诊绿色通道 篇4

摘要:目的:分析基层军人绿色通道开辟情况、救治效果,总结绿色通道管理经验、抢救救治经验。方法:分析军人绿色通道开辟现状。结论:军人绿色通道的急救效率仍有待提高,需特别注意提高心肺复苏技术水平。

关键词:急诊科;绿色通道;抢救

急诊科是医院收治危急重症的一线科室,急诊科抢救符合绝大多数危急重症抢救存在“时间窗”、损伤控制理论,在黄金时期内采取有效的干预策略,是许多疾病患者存活的关键,这是活体组织生理性、病理性变化客观规律决定的[1]。对于那些需要优先抢救的濒死、高死亡风险对象,及时开辟绿色通道,可争取时间窗,从而降低病死率。军人绿色通道与普通医院的绿色通道存在较大差异,军队因其特殊性,急诊危重症多见心脏骤停、创伤患者,病种相对集中,这要求急诊科不仅需要关注绿色通道的管理效率,还需要关注特殊病种管理,注重某类疾病的急救技术管理。为进一步提高军人急诊绿色通道的管理水平,本次研究试回顾性分析基层军人绿色通道开辟情况、救治效果,总结绿色通道管理经验、抢救救治经验。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X年1月1月~201X年12月31日,医院急诊科开辟军人绿色通道主要用于现役军人、预备役创伤、心脏骤停等疾病的现场抢救。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201X-201X年绿色通道患者基本情况。

2结果

基层开辟绿色通道转运的现役军人,从病种分布来看,以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创伤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为主。采用的急救技术主要为心肺复苏,主要针对大量失血、原发心脏病、严重脱水等原因引起的心脏骤停。神经系统疾病多见脑梗死、脑出血,此类对象多发生在气候剧烈变化时,另多见军队战士青年型卒中,多在训练过程中发生,无明显先兆。创伤疾病包括严重的骨折、内脏破裂、创伤出血导致的休克、血管损伤,极少部分包扎、枪弹伤、刀伤,也多见于训练创伤,多为保护措施不到位所致。消化系统疾病多见急性胃肠炎、消化道出血以及食物中毒。典型案例:男,21岁,战士,训练过程中突然晕倒、心脏骤停,现场急救员进行了简单的口对口人工呼吸、敞开衣襟、开口预防窒息,接到呼叫后,10min内卫生员抵达现场,查体见患者面色苍白、腹部下可见散在的黄斑、肢冷、心率为0,无呼吸,双侧瞳孔散大,判断为心脏骤停。进行胸外心脏按压,速率100~110次/min,持续替换人员维持有效的按压,持续6min,同时连接便携式呼吸机供氧,在此同时,迅速转运到当地医院急救,心跳恢复。转运过程中开通静脉通道,院内应用扩血管复苏药物,心电图恢复,期间停跳1次持续十数秒,立即采用电击除颤,能量200J,恢复正常,转移到上级医院。

3讨论

应加强对部队以及专业卫生人员心肺复苏术的培训。从基层卫生机构转运上级医院开辟绿色通道情况来看,多见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骤停,心脏骤停也是致死率最高的危象之一,心肺复苏是最急需的抢救技术。本例对象在早期接受急救员的现场基本处理,包括口对口人工呼吸、呼吸道管理预防误吸。卫生员迅速抵达现场进行了徒手胸部按压。心肺复苏技术培训推广要点:①有报道显示,心肺复苏失败与心率恢复速度有关,需做好对基层急救员的培训,重视现场的心肺复苏,组织部队干部、战士,特别是一线救护员,学习心肺复苏技术;②心肺复苏成功率与心电图表现、早期通气方式有关,对于送院、急救过程中出现的VF心电图表现,需予以重视,遵照指南尽快、有效完成心肺复苏各项操作,包括强化通气措施、必要时气管切开、合理的胸外按压,准备好心电除颤、药物复苏,及早除颤,使用束缚带有助于增加潮气量,有助于肺通气,在进行人工呼吸时,也不应停止按压,适当引入心肺复苏仪等辅助设备;③对心脏骤停者短暂复苏者,也不应放松警惕;④积极控制心脏骤停的原因;⑤尽量安排2人配合,1人取器,1人开展胸外按压等操作,100/min的速度可能影响生理病理状态,100~120/min的胸外按压是合理的,按压的深度在5cm为宜,应避免过深,但实际情况是出于担心按压过深导致肺创伤,绝大多数心肺复苏实际按压深度几乎不会超过5.5cm,对于心肺复苏,非必要的中断是被允许,但应尽量缩短,特别是除颤前,应避免按压中断;⑥准备好急救药物,针对顽固性VF、pTV,首选胺碘酮、利多卡因,急救员做好药箱的管理,做好扩血管药物、抗心律失常、强心等药物等管理,确保足量、合格、方便取用。军队急救,多见于训练、军队生活有关的病种,包括潜在的`由高强度的训练诱发的急性心肌梗死等病变,往往表现为发病急骤,可出现心脏骤停,死亡率高。另外青年型卒中,病情相对较轻,多见于训练后,另见训练保护措施不到位、器械操作不当等引起的创伤,包括严重的骨折、内脏破裂、创伤出血导致的休克、血管损伤,此类伤情可轻可重,医院应购入应对创伤的外固定设备,可借鉴美国的战伤现场救助设备,如Bastiani架、许氏单边固定支架、Wagner、Charnely、hoffnann支架等。站点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了解战士们的身体负荷情况,做好体检,发现冠状窦性电轴左偏、右偏,心房颤动、束支传导阻滞等心电图异常表现,结合动态心率评估身体压力状态,采用更科学的方法,评估展示的健康状态,寻找潜在的心脏骤停风险因素。综上所述:军人绿色通道的急救效率仍有待提高,需特别注意提高心肺复苏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韦再华,高燕琳,苏建婷,等.20XX-20XX年北京户籍居民急性心肌梗死死亡人群分布特征[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XX,46(7):651-652

[2]刘元生.心肺复苏20XX年指南与解读[J].临床心电学杂志,20XX,24(6):401-408

[3]魏捷,胡念丹.《20XX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解读之急救系统和持续质量改进[J].临床急救杂志,20XX,17(1):1-3.

急诊绿色通道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5月-2016年5月进入创伤急救绿色通道救治的严重创伤患者52例, 男34例, 女18例, 平均年龄 (35.2±8.7) 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30例, 事故及高处坠落伤9例, 刀刺伤12例, 火器伤1例;受伤到急救时间5~56 min, 平均 (20.4±3.6) min。单个部位伤12例, 平均简明损伤定级 (AIS) (3.2±0.6) 分;多发伤40例, 平均损伤严重程度评分 (ISS) 为 (24.2±2.8) 分, 院前指数评分 (PHI) 3~5分。52例患者均为开放性损伤, 估计失血量800~2600 m L, 平均 (1748±208) m L。入院时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休克。以2012年1月-2013年10月急诊救治的严重创伤 (ISS) >16分或简明损伤定级 (AIS) >3分患者48例作为对照组, 男37例, 女11例, 平均年龄 (32.6±11.2) 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7例, 刀刺伤11例, 事故及高处坠落伤10例;从受伤到急救时间8~64 min, 平均 (21.2±2.4) min。单个部位伤13例, 平均AIS (3.1±0.8) 分, 多发伤35例, ISS为 (23.8±3.2) 分, PHI 3~5分。48例患者均为开放性损伤, 估计失血量700~2700 m L, 平均 (1698±286) m L。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建立和完善严重创伤救治绿色通道管理制度, 由门诊部牵头, 对绿色通道涉及到的相关科室召开了专门的会议, 对绿色通道涉及到的各相关科室有严格的服务时限。相应硬件设施和合理人力资源配置是关键, 并结合日常不间断的培训演练, 需要时, 才能达到迅速、有效的急救目的, 从而畅通绿色通道[2]。因而固定急诊科两名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师从事创伤急救工作, 同时备好抢救设备和抢救药品等。患者到达急诊科后由固定的医师进行创伤急救工作, 根据需要进行胸、腹腔穿刺及相关辅助检查等, 如需特殊检查时由急诊科医护人员及绿色通道服务人员全程护送, 同时根据需要行止血、包扎、固定、气道支持和液体复苏等高级创伤生命支持。如需紧急手术, 通知创伤手术室做好手术及接诊准备, 由急诊科医护人员全程护送直接送入手术室。所有术前准备均在急诊科完成, 检查结果直接送手术室。建立以急诊科为中心、多科室协同合作的一体化创伤急救小组, 组长由急诊科主任担任, 明确小组各成员的职责, 各有关科室密切配合, 保障绿色通道畅通, 定期对各组员进行急救专业知识的培训, 同时提前将医疗器械及药品准备充分[3]。有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流程及相应的工作流程, 组织创伤小组成员、麻醉科、手术室等相关科室定期进行培训演练, 定期对创伤急救绿色通道质量控制 (检查、分析、改进) 。制定了相应的工作流程, 所有工作均按流程执行。记录两组患者到达急诊科的时间、处理措施、绿色通道滞留时间、特殊检查时间、急诊至手术室时间、入院至手术时间。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绿色通道组52例患者救治成功51例, 救治成功率98.08%;对照组48例患者救治成功42例, 救治成功率87.50%, 两组救治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绿色通道组急诊室逗留时间、特殊检查时间、入院至手术室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缩短,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绿色通道组急诊至手术室时间虽然短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国内目前对急诊创伤患者暂时没有统一的救治模式, 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救治效果是应遵循的救治原则[4]。急诊“绿色通道”指医院抢救急危重症患者中, 为挽救其生命而设置的畅通的诊疗过程, 该通道的所有工作人员, 应对进入“绿色通道”的患者提供快速、有序、安全、有效的诊疗服务。急救绿色通道的建设促进了创伤学人才的培养, 创伤急救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是严重创伤救治成败的关键所在[5]。本院建立和完善了创伤救治的急诊绿色通道, 规范了重症创伤的救治模式, 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最大限度地挽救严重创伤患者的生命。

3.1 急救绿色通道的运行特点

严重创伤救治涉及多学科、多专业的配合, 对严重创伤救治应体现“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无论采取何种救治模式, 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的生命及恢复患者生理功能是救治严重创伤的最终目标。在对进入急诊“绿色通道”的患者, 由分诊护士负责登记在案, 并向患者发放“绿色通道”卡, 按月统计并上报门诊部备案。登记内容应包括患者信息 (姓名、性别、年龄、有效联系方式) 、就诊科别、诊断、进入通道时间、转出通道时间、去向。进入绿色通道的患者享有先抢救生命、后办理相关手续及全程陪护、优先畅通的服务。各相关临床、医技科室及后勤部门, 优先为持有绿色通道卡患者提供快捷的服务。全院医务人员均有义务积极参加“绿色通道”的抢救工作, 不得推诿患者或对“绿色通道”的呼叫不应答。对干扰“绿色通道”的个人和科室, 将追究责任, 通过以上相关的规定以保证绿色通道的运行正常。同时加强管理绿色通道的质控工作, 并定期进行总结分析,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以更好地完善创伤绿色通道管理制度。

3.2 创伤急救的时间

伤后1 h已被公认是挽救生命、减少致残的黄金时间[6]。这里的“黄金时间”概念, 也就是争取在伤员到达院内后, 能够得到高水平创伤救治人员、设备、技术运用为一体的良好的院内运行管理机制做保障, 以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确诊断并获得确定性治疗[7]。施建国等[8]研究发现, 创伤救治小组的建立减少了严重创伤患者在急诊室的诊断和处理上的延误, 使急诊处理时间显著减少, 同时可使严重创伤患者得到更快更正确的治疗。但在我国现有急救模式下主客观原因使多数严重创伤患者在伤后黄金1 h内得到确定性治疗难度较大[9]。自2014年5月本院创伤绿色通道完善以来, 由急诊科固定的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师进行创伤救治及创伤救治小组统一指挥, 规范了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模式, 各个相关科室紧密配合, 有效缩短了临床反应时间, 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时间缩短了, 绿色通道组入院至手术室平均时间为 (49.9±12.8) min, 严重创伤患者救治成功率98.08%, 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患者的医疗、护理更加合理化, 团队有效运作, 建立起生命救治的绿色通道[10,11]。本研究最大限度的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确保了“黄金1 h”的救治效率, 这与董宏伟等[11]严重创伤绿色通道救治严重创伤研究结果相一致。

3.3创伤急救的“时效性”和“整体性”

屈纪富等[12]研究发现, 大力加强创伤医师队伍建设, 特别注意强化创伤急救的时效观念, 在“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指导下不断完善创伤急救流程, 培训各种创伤急救诊治技能, 从而提高严重创伤救治成功率。如何提高急诊救治对创伤患者的治疗成功率, 减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减少严重创伤并发症发生, 是医院急救中心面临的重要问题[13]。急救绿色通道保证了救治的“时效性”和“整体性”[14], 即改多科会诊为专业化的创伤单科诊治;改分科诊治为系统化创伤专科诊治。建立急救绿色通道的目的就是要在严重创伤救治中突出“时效性”和“整体性”, 为严重创伤患者提供了更为专业化、一体化、系统化的救治。由于院内急救流程的一体化和规范化, 以及救治设备的不断完善, 从而缩短了院内各个流程中的等待时间[15]。缩短了患者的院内滞留时间。急诊滞留时间是衡量急诊患者处置质量和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16]。急诊滞留时间明显延长, 其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为伤势严重来不及抢救、伤情诊断不明、抢救不及时、因检查耽误或漏诊延误时间[17]。本研究结果显示, 急诊室逗留时间为 (23.3±4.1) min, 患者入院后的各个反应时间均大为缩短, 增强了创伤急救人员的急救意识, 也为严重创伤患者得到确定性治疗赢得了时间。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涵盖院前急救、急诊科、ICU及手术室等相关科室, 需要各个科室之间的相互配合、协助救治工作, 较好地完成入院到急诊、急诊到手术室的对接, 缩短了各个环节、步骤间的交接时间[18,19]。为挽救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绿色通道管理模式下的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 缩短了患者得到确定性治疗的时间, 可有效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同时对进入急诊“绿色通道”的急危重症患者实行“先抢救、后付费”。若患者费用不足执行院内欠费审批制度, 正常上班时间在门诊部审批, 其余时间在总值班室审批。《“绿色通道”欠费审批单》一式两份, 急诊收费处和检查科室各留一份, 按月由门诊收费处统计, 并上报门诊部/总值班, 从各方面保证了创伤急救的“时效性”和“整体性”。急诊绿色通道的运行模式从制度上保证了“三无”患者、危重患者、无经费患者能够得到迅速有效的救治, 避免了见死不救、互相推诿, 甚至拒收患者的现象发生, 同时为无陪护患者积极联系家人, 解除其后顾之忧, 确保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 这与张连阳[20]的研究相符合。

总之, 本院建立和完善绿色通道管理模式下的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 规范了创伤救治模式, 不但提高严重创伤救治的效率, 而且也改善了严重创伤患者结局;提高了创伤急救人员的素质和相关科室的急救意识。缩短确定性治疗时间、挽救严重创伤患者生命及提高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是创伤急救工作的最终目标。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绿色通道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了2014年5月-2016年5月绿色通道救治模式下的52例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 并与2012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48例非绿色通道严重创伤患者 (对照组) 的救治效果比较。结果:绿色通道组52例患者, 救治成功51例, 死亡1例, 救治成功率为98.08%;对照组48例患者, 救治成功42例, 死亡6例, 救治成功率87.50%, 绿色通道组的救治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绿色通道组的急诊室留滞时间、特殊检查时间、入院至手术室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P<0.05) 。结论:急诊绿色通道的建立和完善, 规范了创伤救治模式, 缩短了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时间, 提高了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意义重大。

急诊绿色通道 篇6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溶栓,绿色通道

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是常见的严重心血管疾病之一, 其病因为冠状动脉突然堵塞或近乎堵塞造成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 病死率极高。近几年来, AMI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而提高AMI患者治愈率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能够得到及时的急诊抢救, 如急诊溶栓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1,2]。现对2011年10月至2013年3月我院急诊科通过绿色通道收治的37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 (第7版) [3]:持续性胸痛>30min, 伴有损伤区导联, ST段弓背向上抬高>0.1m V, 或T波倒置深且对称型并有动态变化, 或心肌酶均呈动态变化。

1.2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37例, 均为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急诊内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男28例, 女9例, 年龄:25~93岁, 平均 (56.55±3.4) 岁, 发病诱因分别为情绪激动、爬山、散步、静息等情况下发生。发病至来院就诊时间1h~1周, 急诊至住院或PCI时间20~100min, 平均48.36min。前壁13例, 下后壁梗8例, 广泛前壁7例, 下壁+右室梗6例, 前间壁1例, 心内壁下2例。

1.3 急诊抢救措施

急性期绝对卧床, 生命征监护, 持续给氧, 备除颤仪。入院后立即予口服阿斯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立普妥40mg、胃舒平3片[4], 加强心理护理, 必要时予镇静治疗, 对胸痛剧烈者予注射吗啡, 常规扩冠、改善循环、抗心律失常, 稳定生命征后通过急诊绿色通道行急诊溶栓或急诊PCI。

2 结果与分析

2.1 疗效情况

住院时间2h~11d。急诊溶栓后好转出院4例 (10.81%) , 常规扩冠及改善循环后再通出院1例 (2.70%) , 急诊PCI后好转出院18例 (48.65%) , 择期PCI好转出院7例 (18.92%) , 保守治疗好转出院5例 (13.51%) , 死亡2例 (5.41%) 。

2.2 并发症发生率

有并发症6例 (1 6.2 2%) , 并发症中各种心律失常2例 (5.41%) , 心力衰竭6例 (16.22%) , 心源性休克2例 (5.41%) 。急性期死亡2例 (5.41%) , 均为住院后死亡。死亡时间在发病后8~96h。

2.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7.0分析数据, 显效为48h内患者胸痛消失、心电图及心酶示心肌缺血改善、未出现并发症。采用卡方检验分析, 急诊PCI及急诊溶栓患者疗效明显优于非PCI患者及择期PCI患者。

3 讨论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资料显示, AMI患者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可救治的致命性心律失常。AMI患者由于在治疗中往往会因为多种原因耽误急诊时间, 院前转运、入院后诊断和治疗准备所需的时间过长, 从而得不到及时的溶栓或PCI治疗[5,6,7]。在本组研究中患者从急诊科通过绿色通道得到有效抢救治疗的平均时间为48.36min, AMI患者都能够确保在来诊后2h之内进行急诊溶栓或者行急诊PCI。因此, 在抢救急性心力梗死等急危重症患者时, 通过绿色通道缩短患者检查、处理、转运所需的时间, 尽早开始急诊溶栓或PCI再灌注治疗, 确保患者在发病后及时得到治疗, 挽救濒死心肌, 最大程度保存心脏功能, 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韩立宪, 王贵松, 徐泽升, 等.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后急诊介入治疗的比较研究[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2, 10 (4) :209-210.

[2]周青, 李剑, 罗心平, 等.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和ADAMTS一13水平与急诊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冠状动脉血流的关系[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1, 39 (3) :212-216.

[3]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786.

[4]Amato JL Jr, Shamoon FE, Haft jI.Thrombus aspiration duringprimar y pereutaneous coronar y inter vention[J].N Engl JMed, 2008, 358 (24) :2640.

[5]Brosh D, Assali AR, Mager A, et a1.Effect of no—rel'low during primarypere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onsix-month mortality[J].Am J Cardiol, 2007, 99 (4) :442-445.

[6]林毓霞, 胡媛, 方晓芹.一体化急救绿色通道在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中的实施[J].中国中医急症, 2009, 18 (4) :649-650.

急诊绿色通道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的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在2009年10月~2011年10月这2年时间里我院收治的急诊创伤患者病例, 抽取其中的180例。在将这180例患者分成A、B两组后, 每组90例。存在于A组中的90例患者包括有男性患者44例以及女性患者46例;所有患者的年龄均在16~89岁这个区间之内,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44.7±12.57) 岁;存在于B组中的90例患者包括男性患者47例以及女性患者43例;所有患者的年龄均在18~84岁这个区间之内,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46.3±12.63) 岁。本次研究中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之间存在的差异不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将所抽取的180例研究对象按照1:1的比例分成两组, 分别定义为A组和B组, 每组包含有患者90例, 对于A组患者我们对其实施常规管理模式;而对于B组患者我们则是实施绿色通道管理模式。而后对这两组患者的管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包括有:救治成功率、救治时间、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患者对急诊救治的满意度等。

1.3 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中所有相关数据, 我们均采用SPSS 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给予合理有效的处理分析, 我们认为在P<0.05时, 数据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得知, 对于观察指标急诊救治时间而言, 两组比较发现, B组患者明显短于A组患者, 且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05) ;对于两组患者的救治的成功率这项指标而言, 两组比较的结果为B组患者显著高于A组患者, 且 (P<0.05) ;在救治的过程当中, B组患者发生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的人数显著少于A组患者, 且 (P<0.05) ;对于两组患者对临床救治服务的满意度而言, 两组比较B组明显高于A组患者, 且 (P<0.05) 。

3 讨论

创伤无论是在任何时期都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 程度比较严重的创伤会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直接的影响, 甚至对患者的生命严重造成威胁。创伤性休克症状在任何时候都比较常见, 近些年来该病患者的临床发病率呈现日益增加的发展趋势, 工伤、交通事故所导致出现创伤性休克症状的患者人数已经达到20%以上, 且该病症主要具有创伤范围相对较广、失血量相对较多、受累的器官组织的生理功能发生严重紊乱、病情的变化速度相对较快等特点, 若不能对该类患者进行及时恰当的处理, 该类患者的死亡率会非常高[3]。

相关临床研究结果表明, 单独的创伤急诊团队或者各专科协作均无法使创伤性休克症状的发生率降低。然而, 创建一个相对比较独立的急诊创伤处理医疗团队, 需要一大批临床外科医生在24h之内始终在医院内等待, 这些医生在平时对外科基本功进行锻炼的机会会很少。因此, 目前医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内部各专科医生的熟练的临床操作和实践技能, 相关文献报道, 这并不会使创伤患者的临床抢救效果降低[4]。而且可以将医院内各专科的有限的人力资源应用到一些临床常见的多发伤和程度比较严重创伤患者的围术期处理和严重的并发症防治工作上来, 可以使该类患者的多发伤和严重创伤的死亡率明显下降[5]。本次研究的结果已经充分显示, 由于对该类患者进行及时的抢救, 救治的措施选择得当, 创伤患者的临床死亡率已经明显下降。

现代社会导致创伤发生主要原因系高能量撞击, 这会进而导致患者的多器官受累和发生急性失血症状, 多发伤的发病率会明显升高, 该类创伤患者的主要特点是病情更加复杂、以群体创伤为主、复合伤相对较多、伤势比较急危和救治过程中患者的死亡率相对较高[6]。由于在对该类患者进行救治的过程中对现场救治的重要性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对急诊患者进行先进的网络化管理、对救治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进行了积极的处理, 多发伤患者的死亡率已经明显下降。特别是在患者到到达医院以后, 只要确定其为多发伤或严重创伤患者, 均可以直接进入到我们所设置的急诊绿色通道, 急救科的住院总负责医生会在患者就诊的第一时间与相关相关的各科室取得联系, 使其及早做好接诊准备, 若患者有手术指征则采用手术治疗方法对该类患者进行积极救治, 术后将患者转入重症监护病房 (ICU) 进行进一步症状监护和病症处理, 这是该类患者临床救治的死亡率明显降低, 也从一个侧面使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率明显减低。

总而言之, 对急诊患者实施绿色通道创伤管理能够使其临床急救以及治疗的效果得到显著的提高, 使患者在创伤发生的最短时间内得到救治, 能够让该类患者的临床死亡率得以显著的降低, 从而使患者对临床急诊服务的满意度得以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孙永华.不断提高对创伤性休克的认识和处理能力[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8, 17 (12) :164-165.

[2]郭惠, 孔令文, 都定元, 等.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测定与输血的临床分析[J].创伤外科杂志, 2009, 19 (16) :284-285.

[3]吴耀建, 曾岚, 王文锋, 等.创伤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临床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8, 25 (11) :135-136.

[4]李文放, 林兆奋, 陈德昌, 等.大黄防治创伤性休克患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9, 25 (15) :1184-1185.

[5]李文放, 林兆奋, 赵良, 等.165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病因分析及治疗[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9, 13 (12) :404-405.

急诊绿色通道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6例对象来自于2010年1月~2012年7月期间在我院抢救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其中男76例, 女50例, 年龄40~85 (60.2±12.38) 岁。所有患者经调查均有高血压病治疗史, 发病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 呕吐和失语现象。患者急救前临床表现:抽搐现象这10例, 口角歪斜, 偏瘫者98例, 意识障碍者65例。按照是否进行院前急救分组:院前急救组66例, 非院前急救组60例, 两组间一般病例资料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再按急救时间分组:1h内急救者36例, 1~5h内急救者50例, 5h以上者40例, 两组一般病例资料经检验,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急救方法

院前急救组66例患者均于发病后呼叫120, 医护人员出诊达到现场后立即开展院前急救处理:包括吸氧处理, 快速静脉滴注20%甘露醇注射液200ml, 对有呕吐清理口腔杂物, 患者转送的同后及时与CT室联系, 启动院内急诊绿色通道, 对于脑出血倾向患者立即电话通知重症监护病房 (ICU) , 做好术前准备, 赢得手术时间。非院前急救组患者发病后由家属自行送至医院就诊急救, 与院前急救组患者入院后急救方法相同。

1.3 观察指标

所有入院治疗患者于抢救完毕后, 统计因抢救无效死亡例数, 计算死亡率, 最后统计学方法检验各组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抢救结果比较

院前急救组死亡7例 (10.6%) , 非院前急救组死亡23例 (38.3%) , 统计学方法检验表明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1。

2.2 三组抢救结果比较

1h内急救者死亡2例 (5.6%) , 1~5h内急救者死亡10例 (20%) , 5h以上者死亡19例 (47.5%) 。患者死亡率随发病时间的延长明显增高 (P<0.05) 。见表2。

3 讨论

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 急诊急救水平的高低, 尤其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水平的高低, 直接反映一个医院的医疗水平[3,4]。危重症患者是急诊患者中发病最急、病情最重、变化最快、危险性最大、死亡率最高、发生医疗纠纷最多的患者群体。急诊绿色通道的建立是救治危重症患者最有效的机制。这已经成为全国各地医院急诊界的共识。所谓急诊绿色通道是指医院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系统[5,6]。

我院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急救的原则, 一是要保持患者呼吸道的畅通, 二是通过降低颅内压, 控制血压等措施防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我院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施行绿色通道, 可以明显降低脑出血患者在诊断、治疗过程中时间的浪费, 降低这类患者的病死率。急诊绿色通道延伸到院前急救, 应加大120急救宣传, 增强群众急救意识, 使更多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有效的时间窗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参考文献

[1]张文武.急诊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766.

[2]王维治.神经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42.

[3]黄子通.急诊抢救指南[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10.328.

[4]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2433.

[5]刘晓强, 闵维稳.畅通急诊绿色通道重要环节探讨[J].吉林医学, 2011, 32 (8) :25-28.

上一篇: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下一篇:企业工会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