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整合

2024-11-04

设备整合(精选7篇)

设备整合 篇1

广播教学软件作为课堂教学中演示相关操作, 进行集中授课、实现课堂监控的有效工具, 一般情况下都是在计算机网络教室中使用, 实现教师机对学生机的广播、监控、语音教学等操作, 辅助师生完成相关教学内容。能不能借助其功能特点, 在学校教学管理的其他场合中做一些应用尝试呢?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和推进, 教育装备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目前南京市秦淮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装备已经达到省二类标准以上, 每位教师配备了计算机, 实现了班班通、班班多媒体。由于目前学校电视台正处于升级改造期, 一些原来由校园电视台承担的节目播放功能很大程度上由班级多媒体来实现, 比如集中观看教学影片、时事新闻、视频会议和电视直播等, 一般由班级自行组织观看, 学生自己打开多媒体, 打开相应的节目源就可以了。不过新闻、影片、视频会议还好, 不需要出外网, 可一些电视节目的网络直播, 比如要求集中观看的《开学第一课》, 几十个班级同时出外网, 网络带宽的压力可想而知。

怎么既能统一观看节目, 便于集中管理, 又不占用太多的出口带宽?想到平时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广播教学软件, 可不可以将集中在机房里的学生机变成分散在各个班级中的学生机呢?可不可以将一间教室扩展到几十间教室呢?当然可以!

为了便于管理, 在每个年级组的办公室安装了广播教学软件的教师机端, 设置好频道和密码。相应的班级安装广播教学软件的学生机端, 设置好相应的频道, 正常登录一次后, 以后使用时只需通过远程开机命令将本频道内的学生机打开, 等待所有机器登录以后, 进行广播教学, 通过麦克风, 利用软件的语音教学功能, 通知各班打开投影机和幕布 (目前我们还没有网络中控) 。其实利用广播教学软件的语音广播功能后, 每个年级组的教师机就是一个简易的广播站, 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广播会议, 而不再需要到学校的广播站。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教师端该看教学影片就看教学影片, 该看网络直播就看网络直播, 结果就是各个班级投影上显示着教师机桌面的内容, 多媒体音箱中发出教师机发出的声音, 从而实现节目观看功能;节目播放结束后, 通知各个班级关闭相关设备即可。通过这样的方式, 每个年级组的教师机端都可以变成一个节目源, 根据自己年级的实际需要, 观看合适的内容就可以了。同时通过这样的使用方式, 一些需要集中指导的, 和网络、计算机有关的填报工作也可以边讲解边操作, 省时省力, 提高了工作效率。

利用广播教学软件的监控功能, 在教师机可以查看学生机桌面的内容, 这一功能可以应用到一些给学生使用的计算机的管理上。通过计算机的登录情况, 以及桌面内容的监控, 可以查看课余时段学生计算机的使用率和使用情况, 对一些不良操作, 可以及时进行提醒、关机操作, 使得学生计算机能得到合理有效利用。

由于标准化考场的建设, 现在学校每个班级都安装了视频监控。班级监控的使用尚有争议, 但既然装了, 从技术上来说, 在不改变其原有系统的任何配置的情况下, 在学校内网使用是可行的, 为什么不用呢?由于学校住校生较多, 加上“五严”的规定, 因此学生在校自习的时间段就比较多, 这样自习课上的纪律维持就很重要。标准化考场的视频监控非考试时间段不应该是个摆设, 应充分发挥其功能。我们可以利用广播教学软件的语音广播功能, 通过点对点的方式, 弥补监控系统语音对讲功能的缺失, 针对班级的即时状况, 适时提醒学生不要喧哗, 保持安静。通过这样的方式, 既不让设备闲置, 又能及时发现一些情况, 免去值班教师楼上楼下的奔波之苦, 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安静的学习环境。

以上是在实际管理和应用中出现问题后而采取的一些解决办法。广播教学软件让分散在各个地方的机器形成一个整体, 弥补了其他系统的不足, 拓宽了我们使用和管理的渠道, 实现了设备的高效应用。

设备整合 篇2

近年来随着业务高速发展, 特别是股改上市后, 工行广东省分行对决策分析和风险管理等各类系统的需求越来越多, 因此机房设备数量增长迅速, 2002年有140台, 2005年增长至270台, 2008年初高达430台。虽然机房的供电系统在2005年实施了升级改造, 但随着设备数量的增长, 目前UPS负载已接近了40%负载的极限。因此, 急需对机房设备进行整合以减轻供电压力, 确保工行广东省分行基础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行。目前服务器的分散管理也无法有效地实施集中存储与集中备份, 从长远看, 系统可用性也无从保证。

传统的应用层整合方案, 存在应用关联性高、软件版本要求相同、实施时间长、整合后不易调整等现实问题。

结合实际情况, 工行广东省分行提出IBM高端设备整合思路:IBM高端设备通过逻辑分区技术, 依据业务及性能增长情况, 重新调整逻辑分区资源规划, 满足核心应用在未来3年的业务发展。其中作为全行办公自动化应用的主要平台——Domino/Notes系统是整合的主要对象之一。

工行广东省分行Domino/Notes的主要应用包括:省行及营业部邮件服务器、全省应用服务器、省行电子公文审批系统、营业部电子公文审批系统、二级分行审批系统、印章系统、公文档案服务器等。系统原有的架构中, 主要服务器搭建在多台旧型的S85服务器上, 从应用负载和系统更新、集中管理的角度来说都不合适, 而互备的体系由于应用负载的增长需要进行调整。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用户需求, 为了合理地利用资源, 避免浪费, 为了保证生产安全, 减少异常情况发生时对生产造成的损失, 有必要结合工行广东省分行IBM高端设备整合规划, 搭建灵活、可靠、健壮的Domino系统架构。

二、Domino系统的容量规划要素

Domino系统的容量规划涉及应用类型和硬件设备两大块。应用类型方面要考虑的有用户数, 包括注册用户数、并发连接用户数、活动用户数。此外, 还要考虑事务处理量, 这跟用户的具体使用行为有关, 例如邮件用户和应用用户的具体事务处理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 即使事务数相同, 其对服务器的负载差异也会很大。

硬件设备方面则需要考虑CPU处理能力、操作系统、内存管理、磁盘系统、网络带宽等内容。新型的服务器往往具备强大的处理能力, 因此CPU处理能力不会存在问题, 但不意味着其他方面不会成为系统的瓶颈, 尤其是内存管理、磁盘系统两个方面容易引起问题。例如, 作为32位应用, Domino的内存寻址空间只能到4 GB, 也就是说, 即使CPU足够强, 其能够负载的用户仍然是有限的。这个问题在AIX操作系统上由于其内存管理机制, 更为严重一些。IBM建议, 一般一台服务器注册用户超过5 000, 就不要再增加新用户。工行广东省分行的省行邮件服务器 (INGDFHOEM000) 目前注册用户数为7 400个左右, 但目前限制了并发用户数仅为2 500个, 因此实际上同时活动的用户数并不会超过2 500个, 也不会超过AIX的内存管理限制。

AIX的内存管理机制为:AIX对内存的管理是分段进行管理, 每个段分配256 M内存, 其中, 每个段有8 M的内存空间不能使用, 是留给AIX自行管理使用的。AIX分配给一个应用最多为11个段 (如:一个DOMINO、一个ORACLE数据库等作为一个应用, 可以认为一个DPAR就是一个应用) , 因此, AIX中一个应用最多可以分配使用的内存为:11×256 M=2.8 G。

但不是说这11个段都完全分配给一个应用使用, 其中一个段作为AIX自身御防使用的;有2个段是给process (程序) 使用的;剩下8个段是给应数据库做缓冲池使用的, 即ubm_buffers, 它包括了nsf_buffer_pool (缓冲池) , none_buffer (非缓冲使用) , session等。但长期占用最高内存使用会导致系统的不稳定性, 因此一般情况下只分配6~7个段给数据库使用, 其中Domino对nsf_buffer_pool的参考值为实际物理内存中, 可被Domino识别的内存的3/8。虽然Domino可识别的物理内存可以为实际的物理内存, 但由于32位Domino的可寻址空间为4 G, 因此, 即使分配超过4 G的物理内存给Domino使用, 也会由于无法识别超越4 G以外的寻址空间而导致内存浪费。因此在超过4 G物理内存时, nsf_buffer_pool的建议值为:4G×3/8=1.5 G。但由于1.5 G/256 M=6个段, 此时如果设置nsf_buffer_pool为1.5 G的话, 将只剩下2个段给none_buffer (非缓冲使用) , session等使用, 将会导致能活动的用户数大大减少。因此, 要跑更多的用户 (即要增加session) 就需要减少nsf_buffer_pool, 同时, 也只有减少nsf_buffer_pool才能提高命中率, 因此工行广东省分行目前设置nsf_buffer_pool的值为800 M。

实际上, 虽然Domino可识别的最大内存为实际的物理内存, 但为避免内存的浪费, Domino可以通过调整nsf_buffer_pool的值来降低它对物理内存识别的值, 或者通过调整参数设置为自动调整nsf_buffer_pool的值来降低它对物理内存识别的值。这样既可以避免内存的浪费, 又可以避免由于nsf_buffer_pool分配了过多的内存而导致none_buffer (非缓冲使用) , session等没有足够的内存被分配, 因而导致系统报内存不足的错误而无法正常运行。

总结以上AIX的内存管理机制, 目前工行使用的32位Domino数据库最大有效寻址空间的物理内存不超过4 G, 能够分配给该数据库使用的内存不超过2.8 G, 因此即使考虑文件系统缓存等问题, 一个DPAR (即一个Domino应用) 所需要的内存不会超过4 G。

三、LPAR的使用

从系统管理的角度看, 使用处理能力强的大型服务器替换小型服务器进行集中是一种趋势。的确, 这种系统架构在系统的灵活性、节省空间、集中管理等方面优势明显, 工行广东省分行目前也在向这种系统架构发展。

结合Domino系统的实际情况, 如上所述不可能在一台服务器上根据CPU处理能力来计算能够负载的用户数。因此, 必须用到LPAR (逻辑操作系统分区) 技术, 将大型服务器划分为多个逻辑上的操作系统。例如, 将1台12CPU的670划分为3台4CPU的系统使用。如此一来, 可根据Domino的实际情况部署在划分了相应的处理能力的LPAR上运行, 从而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四、DPAR的使用

即便如此, 有时候最小单位的LPAR对于单一的Domino服务器来说处理能力仍然显得太多, 这是一种浪费。应对这种情况, 可以采用DPAR (Domino逻辑分区) 技术。与LPAR技术类似, DPAR允许在一个操作系统中运行2个或2个以上的Domino实例, 从而使CPU处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避免资源浪费。

五、LPAR和DPAR技术比较

如上所述, LPAR和DPAR在功能上有一定的相似性, 那么如何选择呢?首先, 从多种角度对2种技术进行一下比较, 见表1所列。

由表1可知, LPAR在资源管理、回收、对应用的影响等方面具有优势。因此考虑工行广东省分行的实际情况, 应该优先使用LPAR来实现Domino/Notes系统的整合。只有当LPAR在资源利用精细度上存在不足时, 再以DPAR作为补充。

六、TPCC的问题

TPCC针对事物处理应用如联机交易系统, 是评估CPU性能的指标, 见表2所列。

一台S85 (性能相当于P690划分4CUP使用) 的处理能力为:TPCC为5万, 而一个Domino合理处理的TPCC为5万, 如果实际需要响应的事物数超出的话, 则会影响事物的响应时间 (如导致响应缓慢或超时等) ;如果给一个Domino分配2.5万TPCC, 则会导致每个Domino没有被充分利用, 且如果采用多个Domino来处理单个Domino就已经可以处理的事物, 将会引起CUP和内存资源的浪费 (因为将一个LPAR分为多个DPAR时, 会导致部分资源损失掉) , 同时还会引起管理多个Domino的不便 (因为管理一个Domino比管理多个Domino要安全、方便) 。

七、确定安装的分区数量

在不会显著降低性能的情况下, 可以安装的分区数量取决于计算机及其使用的操作系统的处理能力。要获得最佳性能, 对多处理器计算机进行分区时, 应确保安装在计算机上的每个分区至少有一个处理器 (2个更好) 。

八、关于备机和安全性的考虑

备机方面, 目前的架构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资源浪费多。目前的架构采用交叉备份的形式, 在这种架构下, 原本一个服务器负载保持在80%左右就可以满足稳定性的要求, 但为了能够交叉备份另一个Domino, 只能让其负载保持在50%左右, 也就是说其中30%的处理能力在大多数时间是浪费的。因此在新的架构中, 可以考虑采用专门的Domino备用机器的模式, 一方面, 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增减备机的数量, 例如我们假设大多数情况下只需要一台备机, 用于突发事件或者服务器维护时的过渡使用, 那么就没必要准备多台备机。另一方面, 这种备机在正常情况下并不使用, 不会增加机房供电的负载。因此, 这种模式更灵活。

安全方面, 根据上述的分析, 即便采用LPAR, 不同分区仍然在硬件上有所关联。如果将所有的Domino部署在同一物理机器的不同LPAR上, 当物理机器出现硬件故障时, 最坏的情况下所涉及的全部Domino服务器都会受到影响。虽然这种概率很低, 但仍然予以考虑, 尽可能将各个Domino服务器 (包括备机) 部署于不同的物理主机的LPAR上。

九、拓扑结构

综合上述所有规划的要素, 调整后系统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

智能一次设备优化集成整合研究 篇3

目前, 智能变电站试点工程中对一次设备的智能化只是将断路器智能终端置于就地智能组件柜内, 通过智能终端和GOOSE网的构建实现了一次设备和间隔层设备之间的数字化传输, 而没有对一次设备内部的二次回路进行简化集成, 造成智能终端与一次设备整合度低, 远未达到一次设备智能化的目标。根据智能一次设备的技术现状, 本文重点对智能一次设备仍可提升的部分进行详细论述。

1 智能一次设备构成

对于智能一次设备, 智能组件为外置 (维护、升级、扩展) , 传感器可以内置或外置, 通过光纤与外系统相连。智能组件采集来自传感器的信息, 复制PMS的设备指纹信息 (生产管理系统PMS自动复制主设备其它状态信息的能力, 包括指纹信息、家族缺陷信息、现场试验信息等) , 并对设备状态就地做出判断, 通过光纤使电网设备状态可视化。设备智能化演变趋势如图1所示。设备层的智能综合组件是一个包含各种装置的统一名称, 即过程层设备和间隔层设备既可以组合、融合在一起, 也可以是外置安装。就是说, 考虑到现有的一次设备状况, 设备层设备采用“传统一次设备本身+智能综合组件”的模式, 智能综合组件可以采用集成、分散、内嵌、外挂等任意组合灵活架构。

2 主要一次设备选型原则

变电站主要电气一次设备采用全寿命周期内性能价格比高的设备。设备选择原则上除选用可靠性高、性能好、少维护、低噪音的优质设备外, 还要考虑变电站周围环境对设备的影响。

3 智能一次设备优化集成技术措施

3.1 智能高压组合电器机构二次线与智能终端的优化集成

智能高压组合电器可利用智能终端与过程层网络的GOOSE信息的多播与共享机制来减少断路器、刀闸辅助接点、辅助继电器、本体端子排数量, 利用GOOSE横向联闭锁功能取消就地横向电气联闭锁接线、本体信号指示灯, 取消防跳、非全相保护、压力低闭锁等冗余二次接线, 简化断路器控制回路。

(1) 信号回路的优化集成。常规站HGIS (GIS) 机构内的原始报警信号接点只有一副, 为实现信号远传及就地的信号指示, 在汇控柜内还需要设置相应的中间重动继电器。而智能变电站配置了智能终端 (就地安装在汇控柜内) 来采集断路器、隔离开关、接地开关的位置状态信号及各种报警信号, 利用GOOSE网络实现信号的远传和共享, 且所有信号均可在间隔层测控装置、站控层主机及调度端显示, 因此可取消汇控柜内的信号指示灯和中间重动继电器。

(2) 防跳回路的优化集成。常规站一次设备机构有一套防跳回路, 二次操作箱内也有一套防跳回路, 为了防止两套防跳回路同时使用造成配合上的问题, 国网相关规范规定, 采用一次设备机构内的防跳回路, 解除操作箱内的防跳回路。而智能变电站配置了智能终端, 原来操作箱的功能已由智能终端完成。由于智能终端可视为智能一次设备的一部分, 因而使用智能终端的防跳回路和使用原断路器一次设备的防跳回路已无区别, 且智能终端内防跳回路的搭建完全是在印制板上实现的, 其接线更简单、体积更小, 保证了防跳功能动作的可靠性, 因此建议采用智能终端的防跳回路, 取消一次设备机构的防跳回路。

(3) 断路器非全相保护的优化集成。常规HGIS (GIS) 断路器非全相保护是采用断路器常开常闭辅助接点相互并联、串联, 再加中间继电器和延时继电器来实现的。而智能变电站智能终端已采集了断路器分相的开、闭位置接点, 可通过智能终端内部软逻辑来进行判别, 实现起来更为方便, 因此可取消相关的继电器元件。

(4) 电气闭锁回路的优化集成。常规HGIS (GIS) 通常提供本电压等级的完整电气闭锁回路, 需要的辅助接点数量多, 有时还需要通过中间继电器重动来满足要求, 跨间隔的电气闭锁回路接线复杂且要采用电缆连接, 导致现场施工量大, 运行维护不便。而智能变电站利用智能终端与过程层网络的GOOSE信息的多播与共享机制来实现跨间隔的电气闭锁, 工程实用简单可靠, 且改造扩建时只需修改新增配置和跨间隔装置的配置, 原间隔不受影响, 因此可取消跨间隔的电气闭锁回路, 这不仅减少了辅助接点的需求量及中间继电器, 还减少了现场施工及运行维护工作量。

(5) 断路器总位置信号的优化集成。分相断路器的总跳位和总合位位置, 原来是通过断路器三相机构的辅助接点串联或并联实现的。而智能终端可采集断路器分相的开、闭接点, 经软逻辑功能来实现总跳位和总合位, 并通过GOOSE发送。由于总跳位和总合位位置与分相断路器位置来源于同一位置辅助接点, 一致性好, 因此不会出现分相开关位置与总位置逻辑不符的情况。

(6) 断路器、刀闸位置辅助接点优化。常规HGIS (GIS) 断路器、刀闸的位置辅助接点数量多, 在运行中会发生因辅助接点粘连而造成的二次回路异常情况, 增加了二次回路的维护工作量。而智能变电站所需断路器、刀闸辅助接点数量少, 双套智能终端需要辅助接点2开2闭, 间隔电气闭锁需要2~3副接点, 位置指示需要辅助接点1开1闭, 再考虑2开2闭备用辅助接点, 总共只需辅助接点8开8闭, 因此可减少二次回路的维护工作量。

(7) 机构压力闭锁回路的优化集成。断路器机构压力低要闭锁跳、合闸回路, 而机构内的原始接点有限, 因此常通过加装中间继电器重动来实现跳、合闸回路的闭锁。另外, 操作箱中也设有压力降低禁止跳闸继电器1YJJ和压力降低禁止合闸继电器3YJJ, 这两个回路通常作为备用。而智能变电站配置了智能终端, 设置了1YJJ和3YJJ回路, 且智能终端中的二次回路接线更简单、体积更小、可靠性更高, 因此完全可以取消HGIS (GIS) 配置的重动继电器。

(8) 汇控柜内模拟屏的优化集成。常规HGIS (GIS) 汇控柜内通常设有本间隔的模拟接线面板, 并将断路器、刀闸的位置指示、控制开关安装在模拟接线对应的位置, 需要占用汇控柜内较大空间。而智能终端下放汇控柜安装, 并可在其显示屏上查看本间隔的模拟接线, 从而实现对本间隔断路器、刀闸的控制, 因此可取消汇控柜的模拟接线面板和断路器、刀闸的位置指示、控制开关。

(9) 断路器手跳、手合回路的优化集成。常规HGIS (GIS) 汇控柜中设有断路器的手跳、手合控制开关, 主要是在检修试验时使用, 且不经操作箱, 直接动作于机构的跳、合闸线圈。而智能变电站取消了测控柜的控制开关, 汇控柜内的断路器控制开关不仅是检修时使用, 也作为断路器的应急操作把手, 接入智能终端的手跳、手合回路后, 可方便地实现手跳闭锁重合闸、手合过流加速保护跳闸及防跳功能, 使二次回路功能更完善。

综上所述, 智能高压组合电器机构二次线与智能终端优化集成后, 汇控柜内仅保留了电机控制回路需要的继电器, 取消了其余二次回路的继电器和信号指示灯, 从而简化了二次回路, 减少了现场施工和运维工作量, 提高了一次设备的集成化和智能化程度。

3.2 智能变压器二次线与智能终端的优化集成

(1) 非电量保护的优化集成。常规站变压器非电量保护配置独立的保护装置, 组柜安装在二次设备室内;本体各非电量接点通过电缆接入非电量保护装置, 保护动作需要跳闸的通过不同接点接入各侧操作箱来实现, 信号通过测控装置上传。智能变电站则不配置独立的非电量保护装置, 其功能集成于本体智能终端内, 智能终端下放变压器控制柜内;本体各非电量接点就地接入智能终端, 非电量保护动作需要跳闸的通过电缆接入各侧智能终端实现, 信号直接通过智能终端上传, 省去了中间环节。

(2) 风冷控制的优化集成。常规变压器风冷控制由变压器厂家来完成, 有两种实现方式:方式一采用继电器搭接实现, 控制柜内二次设备数量多、接线复杂;方式二采用PLC模块来实现, 需要设置较多的中间继电器。两种方式下的变压器各侧断路器位置接点均要采用电缆引接, 占用较多的控制柜空间。而智能变电站配置的智能终端具有风冷控制功能, 且动作逻辑可编程, 可根据冷却装置数量分组, 实时采集变压器温度及负荷电流, 并基于各组冷却装置的运行状态、累计运行时间等参数进行综合分析, 进而自动均衡地投切每组变压器冷却装置。智能终端风冷控制框图如图2所示。

(3) 有载调压控制的优化集成。变压器有载调压机构通常带有完整的二次控制回路, 并预留了远方控制接口。而智能终端中不再配置机构的控制回路, 仅提供遥控升、降、停接点, 并接收机构的异常信号和档位位置信号。

3.3 汇控柜与智能控制柜的优化设计

将汇控柜与智能控制装置一同组屏为保测控一体化的智能控制柜。一些本体的信号直接引入到保护屏内, 减少了中间转接环节, 这种一、二次一体化解决方案可有效解决变电站电缆使用量大, 安装、调试周期长等问题。智能控制柜为IP55防护等级, 采用双层中空结构, 外层设反光材料, 内层密闭, 保温隔热, 配置防雨帽、过滤网、自动加热除湿装置, 材质选用不锈钢板。智能单元采用双重化配置, 柜体内部采用上下两层分别独立的结构, 两套智能单元工作环境相互隔离有利于设备的稳定运行。

智能控制柜控温除湿措施:内设加热、除湿装置, 根据箱内环境条件自动启停。其工作模式为在柜内湿度达到一定时 (可设定) , 温湿度传感控制器启动电加热器和位于柜内顶部的风扇, 将柜内湿气排出柜外;当柜内温度上升到某一温度时, 柜内风扇启动, 柜外新鲜空气经过滤后自机柜下层进入柜内, 将柜内热气从机柜上部排出柜外。当风扇不工作时, 风口自动闭合, 柜体处于近似密闭状态, 可加强保温功能。智能控制柜结构如图3所示。

抗电磁干扰措施:智能单元的面板须采用具有抗电磁干扰的材料, 且安装时, 智能单元面板与柜内面板要拼接完好, 达到整体屏蔽的功能。

抗寒问题措施:在装置面板与装置主体之间加装保温隔热材料。装置面板上的显示灯、按钮及插口等利用引线穿过保温隔热材料与装置主体内元件相连。

智能控制柜抗寒抗电磁干扰示意图如图4所示。

3.4 标准二次接口应用

虽然断路器、刀闸机构至汇控柜的控制电缆数量较多, 但二者间的输入、输出相对标准, 且HGIS (GIS) 设备间隔内所有断路器、刀闸由同一厂家提供, 有利于实现机构二次接口的标准化, 因此建议采用标准的电连接器, 即航空插头连接。通过航空插头接至汇控柜, 在汇控柜内再通过航空插头与智能终端连接, 只有需要与外部设备连接时才经电缆引接至端子排, 这样可减少汇控柜内的端子排数量, 减小汇控柜尺寸, 减少现场敷设和接线工作量, 缩短现场施工周期。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一次智能设备推荐采用一次设备机构二次线与智能终端的优化集成方案。智能开关设备机构二次线与智能终端的优化集成, 实现HGIS (GIS) 监测、控制、闭锁的智能化;变压器二次线与智能终端的优化集成, 实现非电量保护与信息传送、冷却器组合控制、有载分接开关控制的智能化;优化智能控制柜柜体设计, 消除外界恶劣环境对电子设备的影响;标准二次接口的应用减少了现场敷设及接线工作量。

摘要:根据智能一次设备的技术现状, 对智能一次设备仍可提升的部分进行详细论述, 提出智能一次设备机构二次线与智能终端的优化集成方案, 即智能变压器二次线与智能终端的优化集成, 一次设备汇控柜与智能控制柜的优化集成。

关键词:智能一次设备,优化,集成整合

参考文献

[1]石延辉, 李澍森, 左文霞, 等.智能设备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前景展望[J].电气开关, 2010, (4) :11~14

[2]郑建栋.试析变电站智能设备应用状况[J].电子测试, 2013 (7) :112, 113

[3]王立华.变电站智能设备的集成技术[J].科技风, 2011, (1) :260

设备资源整合与实验室开放管理 篇4

一、我校化工开放实验室管理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1. 选题与指导教师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开放实验选题是学生自主选题和教师选题两种方式。存在的问题是,在学生选题中,由于学生知识面较窄、对实验设备仪器的种类了解不全面、实验费用估计不准等原因,容易出现学生选择的课题,难以找到指导老师;另一方面,老师拥有科研课题和经费,但课题贴近基础理论研究,而学生期望所研究的课题贴近应用性研究,以适应目前全国范围举办各类竞赛活动,如节能减排大赛、创业设计大赛、挑战杯大赛等,同时学生期望通过开放实验为就业提供锻炼机会。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每学年的第二学期,同时向本专业教师和二年级以上学生征集开放实验课题,将征集到的所有课题整理后划分成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类,再返回给所有老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从试行结果看,准备考研的学生多数选择基础研究类课题,准备毕业后就业的学生大多选择应用类课题。这样,基本满足了多数学生的兴趣方向,同时老师也能得到比较满意的学生。

2. 开放实验室经费来源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因为开放实验没有专项经费,我们主要采取了两种方式来解决,一是开放课题与教师科研工作结合的方式;二是对于某些与科研项目无关的课题,试剂耗材从实验室维持费中支出,分析测试则由指导教师负责筹集,其研究成果(论文、获奖)由老师和学生协商和共享。从运行结果看,因为绝大多数指导教师都有科研课题,经费来源还不是开放实验最突出的问题。

3. 实验室安全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实验室开放以后,使用实验室的时间几乎是全天候的,个别实验需要昼夜持续进行,同时使用实验室的人员在经验、技能、安全意识上参差不齐,带来的安全隐患就更大。我们采取三条措施来保证实验室安全,一是岗前的安全培训,所有参与实验的学生由实验室专职人员先进行集中培训,然后在专职教师的指导下,用一周的时间熟悉实验室;二是实行值班制,正常上班时间由实验室专职人员负责值班,业余时间按值班表由教师轮班巡查;三是实行二人操作制,在业余时间进行实验工作的,必须有2人以上在工作现场,以便互相救应。这样较好地解决了安全管理问题。

4. 设备管理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设备管理是开放实验室最突出的问题,如管理不当,不但容易发生设备故障,还能引发实验人员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我们摸索出的管理办法,一是建立完整的设备档案资料,编纂实用操作手册,严格操作程序;二是在设备上挂牌或标注警示标记或安全操作要点,杜绝错误操作;三是实行设备使用登记和交接制度。设备使用前由前一次使用设备的人员或专职实验人员现场交接和开机操作,如设备有故障,使用方可拒绝接受,也可进行协商,明确责任并在使用记录上书面记录责任后,可以接受该设备,维修由造成损失的一方负责协调解决,在交接期间由不可抗力引起的设备损坏则双方均无责任,由公用设备维修费支出。通过这些办法,大大减少了设备故障率,杜绝了使用人员之间的矛盾。

二、整合实验设备资源以适应开放性实验

我们将化工教学实验室所属的分实验室(石油化学、化工综合、化工工艺、化工原理等)的教学设备与海南省石油化工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的科研设备进行过一次试探性整合,取得了较好效果。最近,进一步将这些实验室相关仪器设备、实验场地进行整合,以便更有效地组织实施化工开放实验。一是依据专业特色确定整合内容。旅游业是海南的特色产业,石油化工是海南省的经济支柱产业。我校化工专业按照精细化工方向和石油化工方向设立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实验设备整合按照精细化工模块和石油化工模块进行;二是着眼地方经济特色选取实验内容。海南炼油化工基地是我国自1990年以来唯一整体新建的特大型石化项目,配套有国家战略油储备基地与深水港口,是东南亚原油进口和成品油出口的重要基地;下游产业及其配套产业是精细化工,根据这一产业特色,在具体实验项目选材中,以石油天然气化工和精细化工为主线展开,鼓励学生和指导教师选取与本地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相关的实验课题;三是贴近科研方向选编实验内容,教学与科研设备之间形成互补。教学设备的通用性、易操作性、耐用性较好,但专用性和系统性不强;科研设备的专用性强、精度高、操作难度高、台套数少,两者可形成互补。

三、已经取得的效果,经过近三年的摸索和实践,化工综合实验室的开放实验已经取得较好效果

1. 学风明显转好。

由于在研究生入学、就业面试等方面,参与开放实验的学生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所以学生从大二的第二学期就开始主动联系,积极参与开放实验,由于化工综合实验室不能完全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剩余部分学生只能安排在教师研究室,与研究生一起参与教师主持的科研工作。节假日和寒暑假是学生参与开放实验和课外科技创新研究的高峰时段,各个实验室几乎都是灯火通明,都有本科生参与研究工作,这是非常难得和令人感动的学风转变。

2.

在国内举办的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赛事中频频获奖,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化工节能减排大赛、和氏璧杯化工科技竞赛、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化工是我校获奖最多的专业,大部分作品是在开放实验室基础上完成的,仅2010年获得的科技创新竞赛奖励达到8项以上。

3. 学生的实验技能明显提高。

据我们调查,实验技能是研究生入学面试的重要内容,2007年以前,我校化工专业推免生和报考生中,被重点院校和中科院系统面试的淘汰率很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实验技能缺乏。但近3年来,凡参与开放实验的学生,面试阶段都能熟练回答从实验室安全、基本操作到设计研究思路等方面的问题,没有一个被招生单位淘汰,被中科院系统录取的研究生人数明显增加。

4. 学生精神面貌明显改善。

学生通过较长时间的实验室锻炼,学生明显变得自信、成熟起来,在考研面试、就业面试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为培养学风好能力强的学生,为社会输送人才是高校永恒的主题;实现教学、科研资源共享,提高设备利用率是提高教育科技投入效益的主要途径。总之,开放实验室为实现仪器设备在教学、科研中的共享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手段,更为培养高水平的人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这一手段和平台不仅对学生也会对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有所裨益。应用好这一手段和平台则需要教师、管理者及其学生都共献智慧、共担责任,进而共享利益。

参考文献

[1]丁北生, 黄玉玺, 王洁, 等.适用于综合能力培养的开放实验室建设[J].实验室科学, 2009, 12 (2) :132-135.

[2]许辉, 魏莹, 侯海鸽, 等.地方高校实验室开放管理及运行机制的探索[J].实验室科学, 2011, 14 (2) :148-150.

[3]邓辉, 王冲.开放式实验教学流程的设计与实现[J].实验室科学, 2011, 14 (2) :8-10.

[4]林卉, 胡召玲, 赵长胜, 等.高校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27 (3) :152-155.

[5]段丽君, 余桂莲, 王运.农林高校化学实验室开放运行的探索和实践[J].实验室科学, 2010, 13 (5) :145-147

[6]陈虹.试论高校教学实验设备管理工作的改革[J].经济导刊, 2011, (23) :229-230

[7]刘彦臣, 李静, 建立一种有效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教学管理方法[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4, 21 (2) :99-101.

[8]王静.完善实验设备的管理和使用提高实验教学水平[J].实验室科学, 2008, (5) :174-175

设备整合 篇5

1 系统现状

负荷管理中心自实用化验收后,经过近10年的发展,现已建成3套独立运行的负荷管理系统,即宝鸡电力负荷管理系统、GPRS负荷管理系统和GSM用电自动监测管理系统。

宝鸡电力负荷管理系统主要采用无线通信,即最早使用的负荷控制系统。此系统有双机热备份主站1个,建有智能型中继站3座,即蟠龙塬一级中继站,庙王山二级中继站和岐山二级中继站。安装了195台双向终端,分布于宝鸡地区各个区县,主要监测宝鸡地区大电力客户的用电情况和采集宝鸡地区大电力客户的用电数据。此系统实现了限电不拉路、远方抄表、欠费回收、用电分析、负荷预测、电压监测、用电数据共享等多项功能。并完成了主站计算机网络的更换和04版主站软件的升级工作。为了保证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目前采取新、老系统同时运行的方式。

2006年初供电局建成了GPRS负荷管理系统,此系统采用GPRS技术的通信方式,不用建立中继站就能完成各项数据、信息的传输。现有主站1个,终端60台,主要安装于宝鸡地区小水电站和部分大电力客户内,此系统主要以抄表功能为主。

同年底,又建成了GSM用电自动监测管理系统,此系统采用GSM技术的通信方式,现有主站1个,终端19台,主要解决部分偏远特殊电力客户计费点数据的自动远抄。在“抗震救灾保供电”、“奥运保电”、“迎峰渡夏”、优质服务等工作中,负荷管理系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 存在的问题

由于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已连续运行了10年时间,系统老化现象比较突出。随着科技的发展,系统需要不断更新、改造。就目前系统运行情况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主站、中继站设备老化现象严重。自1997年主站、3个中继站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后,4套设备一直未更换。电台、天馈线等零部件的性能严重下降。主站3套系统设备运行分别独立,维护工作量大,数据分析业务效率不高;

(2)无线终端设备严重老化。10余年来,系统主站软件经过了4次升级改造,在功能上不断适应着电力市场发展的需求,而终端设备只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进行过1次改造,所以终端性能下降比较严重,通信成功率也较低,尤其是GPRS终端只有70%左右;

(3)备品备件短缺。由于系统设备属于10年前的老设备,所以厂家现在的备品备件比较短缺,对平时班组检修工作影响较大;

(4)安装在趸售局、供电分局的终端设备存在运行管理受限的问题。

3 具体实施方案

3.1 整合资源、提高性能

(1)针对中继站设备超期运行已严重老化的实际情况,对负荷管理系统的3个中继站设备进行了更新改造,将老中继设备完全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安装更新换代后的性能更优的新中继设备;

(2)对主站系统设备进行资源整合。重新整理设备电源线,集中路径;根据新系统运行方式的管理要求,重新更换、配置了前置机,后备机操作台等有关办公用具;通过局办公区内部的局域网搭建网络通道使系统软件前置维护和人员后备值班分离,清晰了设备性能和人员业务流程;依据负控系统主站设备升级合同约定,对新系统设备进行组装,搭建运行网络物理连接;联合厂家技术人员进行软件的运行测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通过新主站系统对待装的终端设备进行每一项性能的测试,确保新系统设备运行的安全、可靠。

(3)针对老终端通信效果极差的现实,对其进行大规模更新改造已显得刻不容缓。影响终端通信成功率的主要因素是终端电台,由于超期服役,系统绝大多数终端电台收发信号效果下降严重,导致系统通信成功率很低。要解决好终端通信问题,首要问题是解决终端电台问题。将原先的KPORO老式电台,更换为静噪自动调节的TAIT电台;将原先终端的201主板、抄表板更换为201+增强型主板(包含抄表板功能),提高元件使用寿命。

3.2 加强技术手段措施、提高设备管理水平

针对现场设备运行可用率低的GPRS系统,采取了具体的消缺、改造等措施。

(1)针对GPRS终端设备电源电压稳定性差的情况,更换终端设备烧坏的保险管,客户停电督促其恢复;对于冲击性电压稳定性差的用电负荷重新选择终端电源接入点。

(2)针对现场终端SIM模块损坏、软件通讯参数丢失,对现场丢失参数重新设置,进行系统调试;更换SIM卡或检查移动业务是否正常、异常时督促移动商及时处理。

(3)对于GPRS终端现场运行软件版本低的问题,系统软件维护人员配合设备厂家人员进行系统软件版本的程序修改、升级;现场检修人员和厂家技术人员通过计算机笔记本对现场运行终端软件实地升级。

(4)对终端现场参数设置不全或错误的问题,安装前确定终端内部参数的设置和主站系统通信APN和IP地址参数的一致性;对现场运行终端通信地址无效或设置与主站系统重复、不匹配进行修改。

(5) GPRS网络业务的运行支持受其移动商内部业务效率的制约影响较多。建议加强业务联系,采取投诉、督办等方式。

(6)对于水电站的GSM/GPRS设备客户安装点的运行档案变更,要加强业务协调,提高管理手段。建议通过在营销自动化系统中取得资源共享支持。

(7)对系统检修备件不足的问题,定期与设备厂家人员沟通并对设备进行返修处理,对设备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与厂家工程师交换意见,进行排查。

3.3 细化业务管理、积极进行信息沟通

对于趸售局、供电分局的终端设备管理受限的情况,加强业务、制度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及时与趸售局、供电分局进行设备运行信息的沟通,对出现的运行缺陷共同解决。

4 效果分析

(1)原系统中无线系统和GPRS系统设备得到了整合(主通讯前置机),优化设备间运行环境,设备系统集中管理,运行可靠性得到增强,人员维护工作量得到减轻。

(2)新版本(2004)的软件数据分析功能增强,设备缺陷分析效率提高。

(3)建立双机互备、双信道的工作模式,增强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4)消除了人为因素、现场环境、元件故障等方面对设备系统可用率下降的影响。

(5)提高了系统在营销自动化业务流程中的实时数据分析能力;减少了现场人工量、企业成本耗材、作业时间;加强了电费数据计算机抄读的应用水平,降低电费抄表人员的业务工作量;提高了实际的工作效率,在市场开拓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6)优化了系统设备间的工作环境,提高了设备的运行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设备整合 篇6

国家实施资源整合政策旨在提高煤矿的安全水平, 提高煤炭资源的开发效率。在实际工作中, 煤炭的开发效率与安全生产对机电设备有很大的依赖程度, 因此在工作中认识到煤矿机电的不足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克服, 确保煤矿机电设备高效运行, 是提高煤炭开发率的一项重要工作。

1 煤矿机电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体制不完善

要做好机电设备管理工作, 需要有完善的机电设备管理体制作为基础。但是目前很多煤矿企业都不够重视机电设备管理体制的完善, 因为有很多矿井都更加注重产量, 所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生产任务上, 从而忽略了机电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还有煤矿企业虽然建立了相应的机电管理制度, 但是却没有贯彻落实, 只不过是一种形式。

1.2 煤矿机电管理部门的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现在的煤矿几乎都设置了专门的机电管理部门, 且肩负着2种职能:一是机电管理;二是机电生产。但部门内的人大多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了机电生产上, 这就使得机电管理有名而无实。再者, 有些煤矿企业在大量减缩机电人员, 导致管理人员比较缺乏, 机电管理部门的职能因此被严重淡化。

1.3 机电监察力度不大

机电的安全监察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虽然监察人员不多, 但是需要监察的范围却很广, 所以在监察中普遍采用抽查的方式进行监察, 因此不能全面反映机电存在的问题。在加上机电监察工作并没有详细的操作说明, 所以有时会使监察人员难以把握。

1.4 对煤矿机电管理人员的培训不到位

对煤矿机电管理人员的培训是提高管理人员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在实际工作中, 煤矿企业花了很多经费给机电专业人员做了很多培训, 但培训效果却不够理想, 究其主要原因是培训内容过于单一, 培训方式过于落后, 对管理人员的考核也不够严格, 更多的考核只是一种形式, 几乎都能过关, 也就意味着都能“上战”。一般来说, 要培养一名合格的上岗人员, 需要其进行专业理论的学习, 然后再在岗位上锻炼很长时间才能做到熟练, 才能在管理岗位上充分发挥其职能。但是由于矿井的急功近利, 大大缩减了对新员工的培训时间, 让新员工匆匆上岗, 致使这些新员工在面对一些情况时由于没有经验而手足无措或是慌手乱脚, 结果造成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

1.5 机电设备的日常保养工作不到位

做好机电保设备养工作是延长机电设备寿命的重要举措, 也是煤矿机电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管理工作中, 需要定期对机电设备进行清洗、润滑, 对容易损坏的配件需要经常更换, 这样可以有效延长机电设备的使用寿命。但是有些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并没有对机电设备进行保养, 从而致使机电设备发生故障的频率增高。

1.6 煤矿机电设备存在很多安全隐患

在实际工作中, 有很多煤矿机电设备老化、陈旧、保护装置不全, 且大多数机电设备都是带病运作, 极不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在煤矿中, 很多主扇已经老化, 不能满足矿井风量负压的要求。很多防爆高压开关也已老化, 致使高压开关保护不全。另外, 该更换的非阻燃胶带没有更换, 在加上没有及时测定这些设备或者测试的手段过于落后, 难以发现机电设备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这些都给煤矿造成了极大的安全事故隐患。

2 基于资源整合战略下, 加强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措施

2.1 推广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

大力推广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 尤其是综合机械化采煤设备, 引用先进的工艺流程, 可以有效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 从而可实现安全采矿。在采煤过程中, 应用综合机械化采煤设备, 可以为企业加强机电设备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基础。矿井中的人员密度与出现安全事故的几率成正比关系, 为了降低事故出现的几率, 切忌在采煤过程中采用人海战术, 而是要积极引进先进的工艺, 合理控制作业点和作业面, 以保障采煤过程中人员的安全。另外, 煤矿企业还应加大推进新设备、新技术的投资力度, 把全新的设备和全新的技术引进来, 便于加强机电设备的精细化管理, 从而保障工程进度、工程质量, 同时还能增加安全系数, 保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2.2 建立完善的煤矿机电管理规章制度

要做好机电管理工作, 需要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为基础, 因为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开展机电设备管理工作的依据。因此, 煤矿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规章管理制度, 明确机电设备管理人员的各项权责, 完善机电设备的操作规程, 明确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及检查隐患工作, 以形成完善的机电设备管理制度。

2.3 加大监察力度, 严格要求机电监察人员

为了提高监察效率, 应提高机电监察员的综合素质, 让监察员在监察中尽可能做到逐台、逐线、逐面的监察, 并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的相关标准和要求进行监察, 对于不符合要求的设备要坚决停工, 以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

2.4 加大对安全设备的投入力度

煤矿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企业应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的相关标准和要求, 该换的配件要换, 该换的设备也要换, 该加强保护的要加大保护力度, 以确保机电设备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安全运行。比如, 要根据相关规定和要求, 对提升绞车实施严格的保护, 用先进的节能型机电设备取代落后的机电设备等。技术人员还应根据矿井的具体情况, 对设备进行合理、适当的改造, 以确保机电设备的安全运作, 从而实现煤矿的安全生产与高效生产。

2.5 借助检测仪器开展视情维修

视情维修是管理维修中一种优秀的模式, 适当的运用视情维修可以带来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笔者认为, 管理人员应结合实际情况, 把对设备的维修管理从时间维修转向状态维修, 以确保机电设备在使用周期内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从而提高机电设备的运作效率,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6 加强煤矿机电设备在使用中的维护工作

加强机电设备在使用中的维护是保障机电设备高效运作的有效策略。首先, 在使用前, 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在新型设备投入使用前, 应要求机电技术人员详细阅读使用说明书及相关的技术资料, 充分掌握设备的性质与职能;要制定出在操作使用中需要遵守的维护规程;要对使操作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 让他们熟练掌握设备的各项性质和职能后, 方能交付使用。然后, 要对正在使用的设备进行跟踪检查, 随时了解其使用效果、使用状态;要经常检查运行状况, 并及时反馈相关信息;要做到严格管理, 对操作人员应施行交接班制度, 如有发现问题要及时提出并等待解决;要详细记录设备的运作情况, 以便更深一步了解设备状况。最后, 要做到及时清洗、润滑设备, 对于容易损坏的配件要时常检查并经常更换, 以确保机电设备在使用中高效运行。

3 结语

煤矿机电设备管理是实现矿井安全生产、高效生产的重要工作。为了确保机电设备能够安全、高效的运行, 机电管理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管理中存在的各种不足, 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克服管理中的困难, 从而实现对煤矿机电设备的有效管理, 确保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参考文献

[1]德宝.煤矿机电设备管理浅述[J].企业技术开发, 2011 (13)

[2]邱学梅, 刘军勇.煤矿机电设备安全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分析[J].机电信息, 2011 (15)

[3]窦超, 许远.现代化矿井机电设备管理与维护[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 (18)

设备整合 篇7

采油公司经过多年的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 已经形成了以SAP系统为核心, 以海油发展EMIP平台为基础深入开发使用形成采油大型装备管理系统, 以MAXIMO系统为维修管理主线, 部分单位结合实际又单独开发使用信息平台的多系统的管理局面。设备管理系统使用情况如下:

1) SAP系统 (有专门的设备管理模块PM) :设备立项、采办, 固定资产、库存、设备报废、设备维修等全生命周期管理 (普及中海油所有二级单位, 油服, 海工, 炼化, 石化等已经使用PM模块) ;

2) 海油发展EMIP平台:设备综合信息管理 (普及海油发展各个二级单位, 采油下属单位全面启用) ;

3) MAXIMO系统:设备资产与维修工作管理 (应用于海洋石油111, 海洋石油161正在建设) ;

4) 大型装备管理系统:维修、资产管理、设备管理 (结合设备管理实际情况, 采油公司深入开发EMIP平台, 目前还没有使用起来) ;

5) OA系统:能够提高单位内部信息交流、共享、流转处理, 实现办公自动化的各种信息化设备和应用软件。 (现使用于环保公司) ;

6) Q4系统:PM、CM、库存管理、安全管理等 (现使用于海洋石油112) ;

7) 其他。

从以上使用情况可以看出, “相互独立系统多, 管理内容重复交叉、衔接不够和涵盖不全”是采油公司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特点。

二、采油对设备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的需求分析

根据对公司设备管理和业务需求的分析和梳理, 整理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业务需求:

(1) 支持设备运行、维护、报废等管理, 对公司设备的档案、运行状态、维修计划等进行维护、查询, 为各级管理部门提供所需的设备统计、查询数据;

(2) 支持辅助编制设备维修计划功能;提供记录历次设备维修情况的输入、存储功能;提供反映维修计划、执行情况的相关数据;提供维修分析功能;

(3) 通过有效地进行设备运行状态检查以及各类定检, 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 尽最大可能减少突发性故障次数, 提高设备的运行寿命, 缩短维修周期, 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地;

(4) 提供设备完好率、利用率、设备效率、设备事故等统计数据, 以反映设备技术状态和管理水平;

(5) 加强备件管理, 制定合理的备件库存管理计划, 灵活把握库存、采购、存储等多角度的管理, 动态地进行库存跟踪, 在保证维修周期和维修质量的基础上, 合理地保持库存量, 减少库存积压;

(6) 通过有效的数据采集和数据积累, 对设备信息进行趋势分析和判断、更加合理的指导生产和管理;

(7) 设备管理系统应将各个公司联系起来, 达到数据共享, 形成一个完整的设备管理体系, 实现整个采油公司的设备及设备维护业务的统一管理。

三、采油设备管理信息系统使用存在问题

1、相互独立系统多

海油发展EMIP平台;SAP系统, MAXIMO系统, 采油大型装备管理系统, OA系统, Q4系统等;

2、管理内容重复、交叉

1) 海油发展EMIP系统需要录入设备相关数据, 同时采油大型装备管理系统也需要录入设备相关数据。

2) Maximo系统有采办业务流程, 同样SAP系统也有采办业务流程, 两套系统并存;

3、内容衔接不够或涵盖不全

1) Maximo与SAP没有集成, 造成数据同步不及时、备件没有编码或编码不一致;

2) 采油大型装备系统的数据通过手工定期从Maximo系统后台提取, 效率低。

3) OA系统、EMIP平台等功能较为单一, 且与Maximo、大型装备管理系统等功能有所重复

4、系统使用深度不够

1) 海洋石油111大部分业务需求以Maximo系统为主进行管理, 但也有一些管理内容尚未纳入系统管理, 需要逐步完善进来, 如:结构、单点的详细信息和缺陷、隐患尚未纳入系统管理;设备分类和分级管理机制需进一步健全;年度维修工作计划、外委维修工作过程管理尚未纳入系统管理;统计分析报表、关键性能指标KPI尚需继续建立健全。

2) 采油大型装备管理系统使用只是从海洋石油111手工导入一些数据, 基本处于未使用状态。

四、针对采油设备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现状的建议

采油公司应该结合采油自身设备特点和管理现状, 有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信息化工具作为一种手段来辅助设备管理。在进行设备管理信息化系统使用分析时, 必须要从公司全局出发, 综合考虑公司的管理和业务需要, 结合个性单位实际情况统一部署, 实现各尽所能, 各取所需的统一管理平台, 对相关专业系统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整合。需要做到:

1、在组织上要成立专门的管理小组和运维小组, 海上、陆地都要有专人管理;

2、针对目前多系统现状, 经过评估, 建议该做接口的做接口, 该取舍的取舍;

3、考虑MAXIMO系统, 在公司使用多年, 形成了较完善的关键数据, 在应用方面已成熟。建议公司以MAXIMO系统为维修管理主线, 适当考虑和SAP系统的接口。

具体建议:

4、建议做好采油大型装备管理系统与EMIP平台的衔接;

5、建议设备管理以MAXIMO系统为主线, 做好与SAP系统的集成, 深化与采油大型装备管理系统的衔接;

6、建议继续使用Q4系统和OA系统, 做好相关专业系统的衔接;

建立公司设备管理信息一体化平台架构如下图所示:

摘要:为了提高效率、减少工作量, 进一步完善和整合采油公司设备管理多系统、多平台的局面, 使设备管理信息系统更好的服务于采油的设备管理, 对公司设备设施管理需求进行归纳和梳理, 通过设备信息系统完善和整合构建公司设备管理信息一体化平台。

上一篇:阻塞肺病下一篇:项目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