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库事后监督

2024-09-23

国库事后监督(精选8篇)

国库事后监督 篇1

国库事后监督在促进规范会计核算、防范国库资金风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国库业务的不断发展,国库资金风险点明显增多,风险程度相应加大,尤其是未能对国库会计核算过程及时进行现场监督,加之手段落后,使得国库会计在监督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事后监督所起的作用也随之降低,如何进一步发挥事后监督的作用,确保国库资金的安全是事后监督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一、传统的国库事后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程度不够,防范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受人员等因素的限制,特别是县级国库部门在人员配备上严重不足,国库业务大多由会计部门人员兼职,监督工作在后台进行,所发挥的作用相对于前台来讲显得滞后。加之事后监督人员大多对财政、税务等相关知识不甚了解,对事后监督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麻痹,责任意识淡薄,防范意识不强。这主要表现在:首先是对岗位责任制执行情况缺少监督。现行国库会计核算系统对各岗位进行了详细的分工,而目前许多支库业务人员配备不足,日常核算过程中混岗、兼岗、乱用个人名章、越权操作等现象仍然存在,难以杜绝业务“一手清”现象,给不法分子造成可乘之机。其次,对预算收入退库资金流向难以监督。根据《国库会计管理规定》要求:退库必须按照国家规定退给原缴款单位或个人,任何部门、单位或个人不得截留、挪用退库款项。《中国人民银行国库会计事后监督办法》要求,在退库时有无将退库款项退给非退库申请单位或个人,在实际操作中,国库部门将款项提出后,对所退款项是否返还给申请单位难以跟踪,事后监督部门也难以监督。

(二)监督手段落后,工作效率低下

当前国库事后监督核查手段落后,难以适应新形式下国库事后监督工作的需要。事后监督人员只能依赖手工计算、翻阅、勾对,监督的范围仅局限于凭证要素等内容,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如《中国人民银行国库事后监督办法》强调了对国库会计核算系统运行参数设置等内容必须进行监督。但因尚未运行事后监督系统,无法移植核算系统的参数和数据,难以对系统参数设置变更情况进行监督。同时还要求事后监督人员对业务人员及国库部门账务核对情况进行监督,但在实际操作中个别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只进行盖章签字,不进行仔细核对,保证不了对账的真实性和及时性。个别征收机关不按日对国库报表进行核对,事后监督人员只能事后核对报表的签章情况,对对账方面的风险隐患难以有效监督。

(三)人员配备不足,素质参差不齐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国库会计核算管理与操作的规定》,国库部门需设置记账、复核、事后监督、会计主管、系统维护、国债管理及综合等7个岗位。作为基层人民银行,配备的事后监督人员一般为1人,且是兼岗人员,监督人员每天忙于会计凭证的监督,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来监督系统日志,对国库会计核算的检查,缺乏对各项业务的来龙去脉进行全盘了解,对存在的漏洞缺乏洞察力。对国库会计核算、国库业务管理等方面的新业务、新知识了解甚少,对计算机等现代操作手段掌握不够,知识老化,适应不了现阶段国库监督工作的需要。

二、加强和改进国库会计事后监督的建议

(一)加强资金风险控制,强化国库核算过程的监督

国库事后监督的工作载体主要是国库凭证、账表等,它是国库会计核算的集中反映,所以事后监督工作往往是通过对结果的监督来规范国库会计核算,防范资金风险,但风险产生于过程并反映于结果,当发现结果有问题时,风险早已在过程中发生,为此,过程控制是风险控制的最重要环节,虽然事前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流程和事后开展的各种监督检查其实都是为了防范事中出现的风险,但是事后监督工作要切实防范资金风险,仅仅局限于对核算结果的检验是不够的,事后监督没有发现错误的结果并不排除核算过程不规范的可能性,不规范的过程所产生的错误结果,却增加了未来产生错误的可能性,所以,将监督视角延伸至业务流程,是加强资金风险控制的有力措施;从风险控制的主体来看,目前风险控制的主体既有自我控制的业务部门,又有实施独立检查的监督部门,从风险检查的频率来看,既有内审、纪检部门的非连续性重点检查,又有业务部门的连续的自我控制和事后监督连续的独立监控,从风险控制的客体来看,各部门的风险防范基本包括了产生风险的各大要素,但是,通过分析控制主体、客体与频率的组合,我们可以发现该体系在核算过程的事后控制方面存在缺陷,这是因为纪检、内审部门对于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是有侧重点的,是非连续的、相对滞后的,事后监督部门能够做到连续、及时的监督,但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监督工作基本集中于国库会计结果,对于核算过程监督缺乏足够的重视。所以,从健全风险控制体系角度出发,事后监督应加强对核算过程的连续监督。

(二)研发一套国库会计核算过程监督系统,通过改进监督手段,加强对国库会计核算系统日志的监督

人民银行国库会计核算系统可以产生TBS核算系统日志,系统日志记载的要素主要包括:终端号、操作员代码、操作性质代码、账务日期、系统时间、主要内容。从日志中,我们可以知道在什么时间、什么机器上、哪位操作员进行什么性质、什么内容的操作。系统日志集中反映了当日所有操作人员的操作记录,是对核算过程的详细记录。并且系统日志是每日产生的,可以借此实现连续的监控。但即便如此,目前各地对核算系统日志监督大多是通过手工监督方式进行,而手工监督系统日志在操作过程中却存在许多的困难:首先是信息量过大,每天打印出的国库会计核算系统日志少则4至5页,多则40多页,40页日志就有1000多条记录,仅靠人工监督,则难度太大。其次,系统日志完全按时间顺序打印,各操作人员信息在系统日志中是交错记载,人工监督显得非常费时费力,难以发现操作隐患。因此,建议上级行能推行一套国库会计核算过程的监督系统,通过改进监督手段,将国库会计核算系统中的一些重要参数复制到国库事后监督系统中,将部分重要国库账务数据进行再次核算校验,这既可以对日志操作人员的操作权限、流程的合规性进行有效监督,也可以对各项操作记录与核算结果的一致性进行审核,同时将国库事后监督系统与支付系统、同城票据交换系统、税库银联网系统的数据进行核对,从而提高监督的效率和质量。

(三)加强对国库会计核算内容的合规性和实质性的审查

对国库会计核算过程的监督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第一是合规性的审核,主要审核系统日志,审核各项操作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有无异常。第二是实质性审核,审核操作记录与核算结果的一致性,该一致性可以从日志要素“主要内容”中显示的金额和相关的操作记录的笔数两方面来检验。实质性审核主要有:1.审核资金流出的真实性、完整性。人民银行资金的流动渠道共有四种,分别是大额支付往来、小额支付往来、国库内部往来与同城票据交换。通过核对系统日志,记账凭证中相关记录的金额与笔数来审核资金流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如国库内部往来,通过逐笔勾对操作记录中“贷记支付报方录入”与“3240国库内部往来”贷方记账凭证,(不包含“县国库同城票据交换过渡差额”的凭证),笔数与金额均应当一致。2.审核账务的真实性、完整性。通过系统日志中“主要内容”记录找到与会计凭证的对应关系,通过笔数的核对来验证账务的真实性与完整性。3.审核查询查复等特殊业务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可以在会计凭证及系统日志中查找到查询查复等特殊业务的真实性和完整性。4.审核系统日志中操作人员与会计凭证记录的经办员是否一致。

(四)造就高素质的国库会计核算队伍,提高国库会计核算人员的综合素质

国库会计核算人员只有具备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备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进取、积极探索的奋斗精神,才能更好地推动国库工作向前发展。因此,建议配备专职的事后监督员,对其定期不定期地进行专业培训,使其掌握有关国库、财政、税务等方面的政策、法规,熟悉财政国库体制改革方面的规定及相关业务操作规程,增强事后监督工作的主动性,从而保证国库会计核算准确,维护国库资金的安全。

国库事后监督 篇2

人民银行中心支行一级事后监督中心成立以后,中心支库国库业务的事后监督问题随即得到了解决。随

着中心支库一级加入现代化支付系统,人民银行县支行的国库业务也同时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作为支付系统的间接参与者,业务类型由原来的单独内部往来变为现在的内部往来加支付系统,这对人民银行县支行国库业务的风险防范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一步改进、完善人民银行县支行国库业务的事后监督机制成了各及行库领导亟待研究和解决的“紧迫”问题。本文结合基层国库工作的实际,就基层国库事后监督目前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基层国库事后监督的现状及问题

国库(2.0版)核算系统全面推广运行以后,对国库的人员配备和岗位设置有了严格的要求。目前在人民银行县支行,国库专职人员一般为2-3人,业务量大的支库为3-4人。由于受人员配备、机构设置等因素的限制,以及对国库事后监督工作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问题,导致目前在县支库事后监督仍停留在“自已监督自己”状态,事后监督作用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这极不利于国库资金风险的防范。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思想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国库事后监督是指国库事后监督人员根据国库会计核算的有关规定及国库管理制度,对每天办理的各项国库会计核算业务进行及时、全面、连续的监督,确保各项业务活动的规范和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准确、合法,对国库会计业务进行严格、认真地事后监督,对规范国库会计核算行为,防范国库资金风险,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由于对国库会计事后监督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国库事后监督工作不被重视,表现在岗位设置达不到要求、无专职事后监督人员、事后监督人员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不高、事后监督流于形式或限于皮毛等方面,特别是对事后监督人员的培训与再教育抓得不够。

2、人员配备不齐,监督工作不主动。人员不足与国库事业蓬勃发展不相适应是一个老问题,多年来一直困扰着各级国库部门,特别是县支库。由于一直不进人,国库部门长期得不到“新鲜血液”的补充,人员短缺、队伍老化;更为严重的是按照国库会计内控管理的要求,要保证国库会计核算系统(2.0版)的正常运行,满足目前国库会计岗位设置要求最低需配备7人,而在一些人员偏紧的支库根本无法达到这一要求,因而目前县支库大多没有专职事后监督人员。由于缺少岗前培训,再加上兼职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其本职工作上,对国库会计业务生疏,对财、税、库法规制度不熟悉、不了解,对事后监督的范围、目的不明确,监督工作抓不住重点,甚至有的兼职人员思想麻痹、责任心不强、工作不主动、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事后监督作用的充分发挥。

3、监督手段落后,职责定位狭窄。目前,在基层国库由于没有专门的“事后监督程序(软件)”,因而事后监督采取的是纯手工方式,手段落后、方法简单,工作量大,重复劳动多。监督的方向偏重于国库会计规范化方面,监督的内容主要是凭证要素填写是否正确和完整,金额大小写是否一致,印章加盖是否齐全,账务数据是否准确等。而缺乏对国库会计核算和综合管理全方位的检查、监督和控制。特别是在支拨、退库、更正、调库等主要业务合法性、合规性再审查方面,在业务操作的安全性、风险性审查方面,在内控制度的落实和执行方面等监督检查不力。

4、学习培训不够,业务素质不高。国库设立事后监督岗位多年来,由于未对事后监督人员进行过统一培训,加上事后监督人员变动频繁,因而基层国库事后监督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不能适应国库业务飞速发展的需要。大多数事后监督人员所作的只是对国库会计核算进行简单的勾对检查,而对各项业务的来龙去脉缺乏全面了解,对可能存在的问题缺乏分析能力,对工作中存在的漏洞缺乏洞察力。同时事后监督工作的特性在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纠正错误,不断完善工作,但基层事后监督人员因兼职较多,岗位不稳定,不同程度存在监督不及时、记录不认真、将事后监督简单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事后监督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改进国库事后监督的建议及对策

为适应国库业务发展的需要,保障国库资金安全,国库业务不仅要在事前审核、事中把关、事后监督方面下功夫,还必须不断完善国库事后监督措施,形成完整的对国库各项业务的反馈监督机制,确保事后监督工作的严肃性、全面性、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规范管理。各级国库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国库会计事后监督工作的组织领导,从思想上

提高对事后监督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要将事后监督工作同防范风险、确保国库资金安全密切联系起来,并作为一项重要、严肃的工作抓紧、抓实、抓好;要加强对事后监督工作的管理,将事后监督工作列入国库日常考评,作为评定国库整体业务成效的综合指标,并将此项工作的成效与个人业绩相联系;国库部门负责人和会计主管要重视事后监督工作,定期或不定期进

行检查、指导,促进事后监督工作朝着规范化方面发展。随着基层央行会计“四集中”业务的开展,会计部门岗位减少,国库部门要以此为契机提高思想认识,转变陈旧的国库处于“二线”位置的观念,强化国库工作力度,加强对财政、税务、国库等部门相关业务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学习,提高国库人员对事后监督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2、采取专人专职,实行定岗定责。随着国库参加票据交换、开通内部往来、加入支付系统等新业务的开展,国库工作迈入了新的飞速发展的轨道。在这种形势下,事后监督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因而基层人民银行领导要切实把国库事后监督工作抓在手上,放在心上,采取专人专职,实行定岗定责。即严格按《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国库会计核算管理与操作的规定》设立事后监督岗,进行定岗定责,职责明确。选配思想觉悟高、责任心强、业务素质过硬的人员担任事后监督岗,以充分发挥事后监督的职能。

3、提高监督技能,完善监督手段。从纠正差错、发现问题、防范风险这一目标来说,事后监督人员不仅要对凭证的规范性、核算的准确性、账务的正确性进行监督检查以外,还要将监督的范围扩展到支库业务制度的制定是否齐全完整、内控制度的执行是扎实有效、岗位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等方面;将监督的关键点真正放在基层国库目前的风险点上,如是否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办理业务,是否存在“一手清”现象,是否存在交叉代班和随意顶岗现象,内外对账是否流于形式等,从而提高监督技能。同事,建议尽快开发一套与基层国库业务的现状及发展方向相适应的事后监督程序,以减轻事后监督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事后监督的技术含量,完善目前的监督手段。

4、强加人员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国库事后监督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整个国库工作的水平,影响着国库职能作用的发挥,因而基层国库在提高国库干部整体素质的同时,还要重点要抓好对国库事后监督人员的专业培训。一方面,通过培训使他们及时掌握有关国库、财政、税务等方面的政策、法规,熟悉财政国库体制改革方面的规定及相关业务操作规程,提高事后监督工作的主动性,增加事后监督人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培训达到统一标准、规范操作之目的,从而提高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

国库业务集中事后监督模式的思考 篇3

一、国库事后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

1. 制定监督制度的主体错位, 不利于监督工作的开展。

由于总行不设事后监督部门, 而由各业务主管部门制定事后监督办法来规范下级事后监督中心的监督行为, 使事后监督部门的独立性难以体现。事后监督部门判断被监督部门核算业务处理正确与否, 应依据上级行业务主管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 而监督部门的监督行为应由事后监督部门结合自身监督业务的特点和防范资金风险的要求统一规范, 以确保事后监督工作真正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 各职能业务部门由于所处角度不同以及精力上难以顾及, 对自身业务研究得多、考虑自身管理需要多, 对事后监督防范研究得少, 其出台的政策规定事实上很难适应有效发挥事后监督职能作用。

2. 监管检查手段落后, 职责定位狭窄。

首先, 对会计 (营业) 、国库业务的事后监督主要是通过手工方式对纸制传票、报表、账簿进行事后核查, 监督手段单一落后, 效率低下;其次, 由于事后监督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操作性, 监督人员必须精通会计核算业务, 抽调人员的难度相对增大, 另外, 大部分事后监督中心配备人员少, 而事后监督中心需要监督全辖所有涉及会计、国库、支付结算等部门的业务, 监督人员的配备与所承担的工作量严重不成比例, 随着监督业务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和层次的进一步提升, 事后监督工作显得人手远远不足, 势必造成很大压力, 为完成监督任务而重监督数量轻监督质量的现象很难避免, 必将制约事后监督职能的发挥;第三, 监督人员承担的非监督工作量过大, 如各类核算资料、档案的整理、装订、保管和调阅, 分散了监督人员的精力, 使监督人员不能够把握监督重点;第四, 由于现有监督人员所掌握的业务知识更新慢, 难以全面掌握被监督业务, 业务水平、工作经验和监督技巧无法适应业务发展的要求。

3. 监督定位和监督的重点不突出。

按照《事后监督中心工作规程》, 事后监督中心职能应定位于“把好会计核算质量关, 促进会计核算规范化, 防范资金风险”。而实际操作中, 一是对业务的规范性倾注了大量的精力, 从已发现的差错情况来看, 80%以上是账号、科目、数字、印章不准确问题;二是偏重程序性检查, 如负责人或业务人员是否签字等;三是片面追求全而细, 按照全面复审的要求, 监督人员不敢有任何一点疏忽, 面对日均千余笔业务, 投入精力加大, 监督效果打了折扣;四是目标职责主次失衡, 对表面审核、资料整理、装订和保管投入较多, 缺乏对业务核算与风险关联、程序漏洞与资金风险的审查力度。这些问题使事后监督中心的职能难以充分发挥。

4. 事后监督业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复合型人才匮乏。

人民银行经过多次机构调整和机构分设以后, 内部人员流动性加快, 业务处室普遍存在人员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的情况, 事后监督部门作为新设处室, 人员素质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监督业务内容的多样性对监督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监督人员必须突破原有专业的局限性, 既要熟悉人民银行各项会计核算业务, 又要了解金融经济理论, 还要具备良好的计算机知识, 复合型人才是业务发展的需要。由于缺乏相对统一和规范的业务指导, 监督人员缺少必要的专业信息交流, 业务水平的提高只能靠日常的摸索和积累, 不利于专业人员的快速成长。

二、改进国库会计事后监督的对策和建议

为适应国库工作发展的需要, 保障国库资金安全, 国库业务不仅要在事前审核、事中把关、事后监督方面下功夫, 还必须不断完善国库各项业务的反馈监督机制, 确保事后监督工作的严肃性、全面性、及时性、准确性、有效性。

1. 转变观念, 提高思想认识。

加强基层央行会计监督工作, 必须强化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一是加强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培训, 增强依法合规操作的意识, 使会计人员自觉抵制各种违法行为, 维护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二是强化《会计法》的学习和宣传, 使会计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 从而达到愿意监督、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三是加强会计基础理论学习和新业务、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 尽快适应央行改革发展和会计电算化、信息化的要求, 有效地实施会计监督;四是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增强会计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事业心, 使他们一心一意地做好会计工作, 认真履行监督职责。

2. 明确职责、理顺体制, 建立高效的监督机制。

有效发挥事后监督中心职能作用, 必须理顺体制, 明确职责, 正确处理好横向、纵向的管理关系, 确保事后监督中心工作正常运行。建议分行实行垂直领导, 赋予省级事后监督中心对下具有管辖权。把职责定位在组织管理的省内人民银行事后监督工作。这样就能实现事后监督工作的统一协调与管理, 既便于上级行制定统一的事后监督操作规程, 开发统一的业务监督系统, 又便于组织事后监督人员有计划地进行业务知识培训以及与兄弟行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提高广大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事后监督中心在风险防范方面的作用。

3. 加强制度建设, 确保国库监督工作有章可循。

一是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事后监督中心工作规程》、《中国人民银行国库会计事后监督核算办法》的要求,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制定国库事后监督实施细则、国库事后监督档案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 把每个岗位的每项工作和每道工作程序都置于严格的制度规范之中, 使每个工作人员的每个工作行为都能在制度中找到标准和依据。二是加强监督考核, 发挥事后监督职能作用。实行事后监督目标考核奖惩机制。结合工作实际, 对各岗位工作职责履行、遵守规章制度、监督差错量等情况综合纳入考评内容中, 建立完善的目标考核指标体系。三是实行日常业务量和差错量统计。每月, 根据事后监督登记簿记载事项, 向国库部门下发国库事后监督分析报告。每季, 对国库部门监督情况进行通报。年终, 对认真执行规章制度、差错率低、成绩显著的核算单位进行通报表扬, 对考核不合格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年终考评要客观、公正、准确。四是加强部门间的配合, 共同把好资金关口。事后监督工作是对国库会计核算过程的“再监督”。针对发现的问题, 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及时纠正和完善会计核算手续, 保证资金安全。建立内审、纪检、事后监督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流, 达到信息共享, 形成资金风险防范工作的合力。

4. 加强风险防范现场检查。

对于事后监督来说, 除了凭证规范性、账务正确性的检查以外, 还要对每一笔账务的借方贷方传票按资金来源和去向认真审核;有未达账要逐笔落实;对有疑问的查询查复书要追根究源, 现场督查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 看是否存在“一手清”现象, 有无交叉代班情况, 监督受理凭证是否严格审核, 凭证传递交接制度是否落到实处等。对发现工作中制度不够完善、操作规程存在漏洞等问题, 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 使国库会计事后监督不仅限于事后监督, 而且具有事前防御能力。从而建立三道监控防线:一是会计核算过程中, 具有相互监督、相互牵制、相互制约作用的监督制度, 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二是严格进行事中监督, 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三是以内审和上级行会计检查督导为基础的监督, 建立有效的以“查”为主的监控防线。

5. 加快国库计算机监督网络建设, 提高监督效率。

随着大额支付系统的推广运用, 核算系统不再独立和封闭, 资金风险点比以前加大, 风险的隐蔽性更强。目前, 事后监督采取手工操作的方式, 通过翻打传票、审核凭证、勾对账务等方式对会计要素的完整性、合规性、真实性等方面进行监督, 效率低下。建议开发国库会计事后监督核算系统, 加快国库计算机监督网络建设, 从而降低劳动强度, 提高工作效率。

6. 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事后监督人员素质。

事后监督运行 篇4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进一步加强及规范事后监督工作,提高核算质量,强化内部控制,防范和化解业务风险,确保平遥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会计业务健康有序的开展,根据《山西省农村信用社事后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事后监督是指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联社的有关内部制度规定,通过对被监督机构已经完结的业务进行再监督、控制、分析和预警的活动。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平遥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及辖内所有分支网点网点。

第二章 基本规定

第四条 事后监督管理目标

(一)根据联社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符合现代农村信用社管理要求的事后监督管理体制。

(二)建立风险监控预警机制,有效防范核算风险,保障资金安全。

(三)健全核算质量评价机制,为会计核算考核评价工作提供依据。

第五条 事后监督基本原则

(一)规范性原则。事后监督工作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农村信用社内部规章制度的有关规定,保障核算信息真实、准确、完整。

(二)独立性原则。事后监督工作应当与核算业务在时间、空间、人员上相互分离,确保事后监督岗位充分发挥制约、监督职能。

(三)重要性原则。事后监督工作应当在全面监督的基础上,对高风险业务产品、高风险业务处理环节、高风险业务岗位以及特殊交易等重要事项进行重点监督。

(四)成本效益原则。事后监督应当通过合理的成本投入达到最佳的风险控制效果,保证事后监督工作产生的效益高于获取风险信息的成本。

第六条 事后监督对被监督业务交易的表面合规、合法、一致性负责。在各项业务事中认真履行监控职责的前提下,事后监督依据已完结业务的处理结果,监督核算依据是否合规、合法,监督业务处理结果是否与所提供的资料内容相一致。

第七条 事后监督独立行使监督职能。发现问题要立即查阅,监督纠正;发现重大问题、违规操作事件,要立即报告,不得延误。

第八条 事后监督目前主要采取人工监督的方式方法。人工监督负责监督传票要素的表面合规性;监督核算结果与传票以及业务资料的一致性;监督业务处理的及时性。

第九条 事后监督针对重要业务以及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风险点,实施重点监督。事后监督应在明确业务处理各岗位职责和不同层级控制范围和要求的基础上,对业务流程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价,确定

需要监督的高风险业务、高风险业务岗位以及特殊交易等重要事项,对与之相关的业务进行逐笔监督和检查。

第十条 事后监督要加强对重要岗位、重要环节、重要事项的控制,重点监督容易形成差错、事故、案件的各个环节,关注业务流程管理和内控制度执行等情况,研究不同时期、不同时段事故、案件发生的特点,及时调整监督内容,实施动态管理。

第十一条 事后监督中心与被监督网点(以下简称“网点”)之间传票的往来传递,必须指定专人负责,严格办理交接登记和签收手续,以明确责任。

第十二条 事后监督中心日常工作,向联社财务部门报告,遇重大问题可以直接向分管财务工作的联社领导报告。

第十三条 凡须纳入事后监督中心监督的内容,一律由联社财务部门审定、批准。各业务部门制定、修订管理业务操作规程,有关内容涉及到事后监督时,应会签财务部门。

第三章 事后监督部门职责与人员管理

第十四条 事后监督中心职责

一、监督各营业机构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法规和农村信用社规章制度的情况。

二、负责审查对被监督机构业务资料,监督核算依据是否合法、合规,业务处理结果与所提供的资料内容是否相一致,业务处理是否及时等。

三、负责记录事后监督业务差错和差错处理情况。

四、负责督促落实整改措施,督促网点、柜员及时处理事后监督的查询函件,及时纠正事后监督所发现的差错;及时报告事后监督中

发现的重大问题、违规事件;

五、负责定期报送事后监督工作报告,提供相关监督信息。

六、负责已监督完毕业务资料的收存、整理、装订、保管、归档和移交工作。

七、定期向联社财务部门提供网点、柜员核算质量情况;

八、定期向联社财务部门反馈网点、柜员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法规以及我县联社有关规章制度情况,并提出整改建议;

九、建立工作日志,记录每日事后监督处理情况;

十、接受本级和上级有权部门的检查、指导与监督等。

十一、严格遵守保密工作规定,做好业务保密工作。

十二、其他应当履行的职责。

第十五条 事后监督员的管理实行“三定”,即定人、定点、定责任。按照包片形式对网点开展事后监督工作。

第十六条 各业务部门在组织各种业务培训时(尤其是各种业务核算办法的更新、修改等类型的培训),应通知事后监督中心派员参加,确保事后监督人员及时了解各项业务发展动态,掌握各项业务的管理要求。

事后监督中心应及时学习、收集和更新有关政策文件,保证监督质量。

第四章 事后监督操作流程

第十七条 各网点应将本网点负责人名单、有权签字人名单等资料报事后监督中心备案。如遇网点人员变动,应书面通知事后监督中心。

第十八条 事后监督的时效性。

事后监督的时效性包括监督所需传票以及业务资料的时效性、非现场监督的时效性以及节假日监督的时效性。

(一)传票以及业务资料的时效性

各网点当日传票、日报表、柜员交易流水清单等业务资料,原则上不迟于次日10时前交接完毕。

事后监督人员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当日的监督工作,不得拖延和积压。

(二)非现场监督的时效性

每日上午(指事后监督中心收到被监督网点传票之前),事后监督中心应通过各信用社上报的综合业务系统的日报表,对各网点上日系统间账务平衡挂账、高风险业务的系统间报表数据、以及现金库存限额等业务的重要风险点进行监督。发现问题,详细记录事后监督日志,并立即通知相关网点进行查处。

(三)节假日监督的时效性

为防范操作风险,及时发现、纠正各项业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事后监督中心应合理安排节假日的事后监督工作。

第十九条 传票的传递流程。

为确保传票以及业务资料的安全传递和运送,保证传票及其业务资料按时、完整地送交事后监督中心。传票的传递流程包括传票的交接、传票的清点二个环节。

1、网点的移交

(1)各网点应将传票整理后,经主任、会计或负责人在传票交接登记薄上签章确认后,同时将当日各柜员流水明细随同传票入传票传递包并加锁,运送人员在“平遥县联社凭证传送交接单”上进行交

接登记。

(2)各网点向事后监督中心运送传票必须使用传票专用传递包,其管理视同现金尾箱。

(3)各网点应对传票专用箱内的传票册数以及业务资料的完整性、合规性负责。

(4)传票专用包暂先由各网点运送,在确保安全和及时的前提下直接送达事后监督中心。各网点对传票专用包应视同现金尾箱做好交接记录。

(5)传票专用包采取一包一锁,每锁配两把钥匙,由各网点负责人和事后监督中心人员分管。

2、事后监督中心的接收

(1)事后监督中心应指定专人专门负责接收传票专用包。接收时,应检查传票专用箱是否上锁。对于外观存在异常情况的,应拒绝接收并及时与有关网点联系;对于外观正常的,核对数量,与传票专用包运送人员共同在“平遥县联社凭证传送交接单”上签字确认。

(2)传票因特殊情况,未能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完成移交工作的,事后传票接收人员应立即电话通知所属网点,并同时向事后监督中心负责人汇报,其处理情况应登记事后监督日志备查。

(3)未及时交接的传票专用包应妥善予以保管,严禁擅自拆封。

3、事后监督中心的移交

(1)事后监督人员在将传票移交会计档案管理人员之前,应妥善保管。

(2)传票监督完毕,应登记“平遥县联社凭证传送移交登记簿”,当天交信用社运送人员并办妥交接手续。

第二十条 事后业务监督的流程

事后监督对已完结的业务实施再监督。

事后监督人员每日对办理的特殊交易、异常交易等进行分析,翻阅传票及相关业务资料进行证实、确认,根据传票及相关业务资料与处理结果进行核对,做好相关核查记录。

每日按网点柜员的所有业务传票,按传票流水进行全面监督,翻阅传票及相关业务资料进行证实、确认,并做好相关核查记录。

对被监督网点的传票进行监督时,应采取轮流监督的方式,避免长时间抽查同一网点或漏查某一网点。

(三)事后监督人员对所审查的会计凭证应加盖事后监督人员名章。

第二十一条 差错整改流程

(一)事后监督人员审查中发现差错或存在疑问,应及时发送“事后监督差错整改通知书”。对需电话证实的,事后监督人员应与网点负责人联系,严禁直接询问经办人员。

(二)各网点收到“事后监督差错整改通知书”后,应及时查明原因,由原业务经办人员在“事后监督差错整改通知书”上详细填写原因和处理结果,经坐班主任审核无误并签字、加盖业务公章后,在规定时间内将“事后监督差错整改通知书”发送至事后监督中心。差错处理时限如下:

1、传票要素不规范,应要求差错发生网点及时进行纠正。属错盖、漏盖内部私章、业务章等差错,可采取在经办人员补盖所缺印章的方式予以纠正;属大小写金额不符、金额涂改、日期超过有效期、漏盖企业印章等差错,应及时补制正确传票,原错误传票作为附件,补制的正确传票采用粘贴方式粘贴在该日原错误传票上,在原错误传票背面注明“附件”字样,并在该册传票封底注明粘贴情况。

2、账户串户,要求差错发生网点在发出通知的一个工作日内完成错账冲正的账务处理,在原错误传票上标明已于某年某月某日冲正。

3、超权限业务未履行审批签章手续的,应先以电话向网点负责人或业务主管了解审批情况,并要求在发出通知的两个工作日内补办手续。发现业务逆程序操作,应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及事后监督中心负责人。

4、前台自查发现的问题。如记帐当日确无法冲正或处理(仅限系统当日已无法冲帐和需联系客户更正而当日无法联系客户的内容),可书面注明原因、拟更正日期并由网点负责人签字,随传票送事后监督中心,做为附件进行装订保管。经确认注明原因合理可不作为差错,但次日电话告知的应按差错处理。

(三)事后监督人员收到各网点发来的“事后监督差错整改通知书”后,分析查复内容是否合理,判断处理结果是否正确。审核无误的,将“事后监督差错整改通知书”专夹保管,保管期限15年。逾期未回复的,应主动催告,并在事后监督工作日志和“事后监督差错整改通知书”留底联上详细记录催告情况。

第五章 事后监督报告制度

第二十二条 建立事后监督工作报告与信息反馈制度,及时向网点负责人以及财务部门报告事后监督情况。

第二十三条 事后监督人员应每日分网点整理事后监督结果,确定业务差错类型,登记事后监督工作日志,对监督内容、发现问题、涉及金额、处理结果等进行详细记录。

第二十四条 事后监督中心应每月汇总日志记录情况,向财务部

反馈事后监督发现的问题,对风险点进行提示;财务部应对问题进行分类,及时进行通报。

第二十五条 每季后五个工作日内根据事后监督日志、“事后监督差错整改通知书”等资料撰写监督情况报告,向财务部上报事后监督工作报告。在7月10日前、次年1月10日前,分别上报半年事后监督工作报告和全年事后监督工作报告。

第二十六条 发现重大问题、违规操作事件,应随时向相关部门报告。

第六章 事后监督纪律

第二十七条 事后监督人员和质量检查员有下列行为,根据有关规定,视情节轻重,对有关责任人进行处理。

1、未按规定组织开展事后监督工作的;

2、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不按规定报告,或隐瞒不报、纵容迁就,或提供虚假报告,回避或者掩盖问题真相的;

3、代替业务经办人员更正监督中发现的差错的;

4、未及时督促网点对所发现问题进行整改的;

5、其他严重问题。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本管理办法由平遥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财务部负责制定、解释和修改。

第二十九条

本管理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1:平遥县联社事后监督中心重点监督见容

2:平遥县联社各网点负责人、授权人备案表 3:平遥县联社事后监督工作日志汇总表 4:平遥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业务差错情况汇总表 5:平遥县联社事后监督中心监督单位登记表 6:平遥县联社事后监督资料交接登记簿 7:平遥县联社事后监督差错整改通知书 8:平遥县联社事后监督工作日志

附件1:

事后监督中心重点监督内容

事后监督工作人员依照《平遥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事后监督工作实施细则》重点对以下内容进行监督:

一、规范大额取现和大额转帐交易。单笔或者当日累计金额5万元以上的现金支取交易、金额20万元以上的转账交易要由有权人审批。

二、网点向客户收取工本费、邮电费等各项费用均应填制收费凭证,而不能直接以记帐凭证代替。要严格按照规定收费标准向客户收取各项费用,不能随意超标准向客户收取费用。

三、规范存取款交易中存取款人的签字。存取款人和代理人在凭证规定的正确位臵上签字。

四、规范内部交易的各种交易行为。柜员之间不可调剂现金,只能有库柜员与柜员进行现金、重要空白凭证的调剂,领入领出重要空白凭证及现金交易,双方经办人要同时在记帐凭证上签章。

五、规范各种签章行为。原始凭证作记账凭证附件的盖业务办讫章及附件章;特殊业务申请书盖“业务专用章”;错账冲正凭证,根据业务性质盖现金收付或转讫章;网点轧账单、报表表头、传票封面加盖“业务专用章”,柜员轧账单只盖柜员名章,凭证、报表等所有要求操作员签章的地方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加盖经办人名章;实行柜员制的网点业务办讫章、储蓄专用章等印章镶嵌柜员名章,没有实行柜员制的网点镶嵌复核员名章。

六、记帐凭证上要填写附件张数,原始凭证及附件均作为附件进

行统计。

七、对某笔交易进行抹帐,被抹帐记帐凭证的附件仍然要作为被抹帐记帐凭证的附件附在被抹帐记帐凭证的背后。

八、单位同时办理两笔以上汇款,收取的费用应分别反映,不能合并为一笔收取。

九、个人办理汇兑业务以及他行来帐的个人汇款,应把电汇凭证、进帐单等作为原件,且电汇凭证必须有汇款人签字。

十、柜员在做销户交易时,必须使用记帐凭证。对在销户时收回的有关单证做最后一联支款凭证的附件。

十一、收回贷款时,必须使用收贷凭证。

十二、业务凭证的审核

重点审核其基本要素是否齐全,处理手续是否合规。大额现金支付是否符合规定,有无有权人签章审批;各类自制凭证的合法性,内容的真实性和审批权限是否符合规定;大额凭证签章是否符合规定,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金额是否一致。

十三、日终平帐的审核

1、审核网点平帐报告表信息与各柜员日终平账报告表信息是否一致。

2、审核柜员平帐报告表笔数与实际交易笔数是否一致。

3、审核柜员凭证号是否连续。

4、审核柜员重要空白凭证销号单与重要空白凭证使用是否一致。

5、审核柜员现金箱余额与网点现金余额表是否一致。

6、审核营业网点现金统计表的现金余额与加计的各柜员平账报告表现金余额合计是否一致。

十四、表外业务的审核

表外各科目的发生额是否与表内帐务处理相关联。

十五、凭证监督审核的具体内容

(一)转账支票

1、票据要素是否符合《票据法》规定;

2、出票日期是否在有效期内

3、大小写金额是否一致;

4、支票的金额、出票或签发日期,收款人名称是否更改,其他记载事项更改是否有原记载人签章;

5、填写支票是否使用碳素墨水;

6、根据收款人的名称和账号,需进一步审查凭证有无消蚀、涂改等伪造现象,特别注意收款人、支票号大小写有无以上情况。

7、是否与单位预留印鉴折角核对。

(二)现金支票

除按转账支票1-7条规定审查外还需审查:

1、收款人与收款人背书签章是否一致,经办人是否注明身份证件名称,号码与发证机关。

2、是否由有权人审批。

(三)现金缴款单

1、凭证要素是否齐全;

2、账号户名是否齐全;

3、印章加盖是否正确,签章是否规范;

4、大小写金额是否一致;

5、是否填写券别张数;

6、记账有无串户。

(四)进帐单

1、收、付款单位账号、名称、开户行,填写是否齐全。

2、大小写金额是否一致。

3、记账有无串户。

(五)结算业务委托(申请)书

1、凭证要素是否符合《支付结算办法》规定。

2、是否与预留印鉴折角核对。

3、需审批的有无有权人审批签字。

4、个人现金汇兑,有无柜员名章和业务办讫章,有无对应的个人缴款凭证。

5、汇兑为系统内汇划的,审核汇划要素是否与原汇兑凭证相符。特别注意收款人、付款人名称、账号、金额、汇入行是否相符。

6、记账有无串户。

7、凭证是否做了销号处理。

8、办理个人汇兑的,结算业务委托(申请)书是否做了表外业务处理。

(六)原始凭证

1、凭证要求填写内容是否齐全。

2、账号、日期、金额、摘要填写是否齐全,完整;转账原因是否合理。

3、需审批的凭证是否有有权人审批。

4、有无记账、复核名章、有无业务办讫章。

6、凭证与所附附件金额是否一致。

7、根据对转科目、找出对应关系,判断入帐是否正确。

8、应解汇款支取款项有无支款人的身份证件名称、发证机关、号码,委托他人代理的是否有委托证明和代理人身份证件名称、发证机关、号码。

(七)存取款凭条

1、凭条内容是否填写完整。

2、免填单凭条是否有存取款人签字。

3、凭条金额是否与打印金额一致。

4、定期存款支取是否有客户或代理人签字,提前支取是否有取款人或代理人签字和证件号码。

5、大额取款是否有相关证件名称、号码。

十七、单位定期存款存取

1、存入时,款项是否由本信用社开立的本单位活期结算账户转入。

2、凭证要求填写的内容是否齐全。

3、大小写金额是否一致。

4、支取时,是否有单位预留印鉴,有无单位定期存款证实书做附件。

5、根据证实书的存款日、到期日、利率、本金,检验利息计算是否正确。

6、本金和利息有无提取现金现象。

十八、内部往来转账

1、凭证内容填写是否完整。

2、有关印章是否齐全。

3、根据对方科目,找出对应关系,判断是否真实合理。

十九、内部往来现金取款、缴款

1、用于信用社、分社、取款、缴款使用。

2、凭证内容填写是否完整。

3、大小写金额是否一致。

4、使用取款凭证有无预留印鉴。

二十、错帐冲正

1、凭证填写内容是否齐全。

2、错帐日期、冲帐日期是否正确。

3、错帐原因是记载清楚。

4、冲正方向是否正确。

5、有无有关授权人签字。

6、有无有权人审批。

7、有关印章是否齐全。

8、跨冲正是否正确。二

十一、抹帐

1、凭证填写内容是否齐全。

2、抹帐原因是否记载清楚,抹帐理由是否充分。

3、有无有权人审批。

4、有关印章是否齐全。二

十二、利息

1、手工计息凭证,审查计算原因,核对计算利息是否正确,入帐账号是否属计息账号。

2、冲减、补收的利息,审查冲减补收利息原因,有无有权人审批签章。

3、有无将应计入的利息收入转移到其它科目账户内,根据利息付出凭证看科目账户使用是否正确。

二十三、出售凭证 7

1、是否填写“重要空白凭证领用单”,是否有单位介绍信和领用人身份证复印件,领用人是否签字,并留有效证件号码。

2、领用单位印鉴是否齐全。

3、领用单位名称、账户、联系电话种类填写是否齐全。

4、摘要填写是否正确。

5、凭证起始、终止号码是否为可出售凭证。

6、是否使用出售凭证交易,支票号码是否录入系统进行控制。

国库事后监督 篇5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国库事后监督工作主要是在后台进行,不直接参与账务的核算,大多数支行觉得目前核算系统校验功能齐全,不会出现大的差错,事后监督工作可有可无,缺乏对事后监督工作的指导、检查、督促。部分业务人员也存在思想麻痹、责任心不强、工作不主动、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二)学习培训不够,业务素质不高。

国库设立事后监督岗位多年来,由于未对事后监督人员进行过统一培训,加上事后监督人员变动频繁,因而支行国库事后监督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一些县支行对事后监督人员培训比较滞后,业务指导不到位,监督人员对新业务掌握不熟练,不能从监督结果中发现风险隐患。大多数县支行事后监督人员所做的只是对国库会计核算进行简单的勾对,而对各项业务的来龙去脉缺乏全面了解,对可能存在的问题缺乏分析能力,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影响了事后监督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监督手段落后,监督范围不宽。

由于支行国库没有专门的事后监督程序,事后监督依靠传统的手工操作,通过翻阅凭证、手工勾对总分账务等传统手段完成,这种监督手段无非是核对账务是否平衡,所用凭证是否合规,凭证要素填写是否正确和完整等,缺乏对国库会计核算和综合管理全方位的检查、监督和控制。特别是在支拨、退库、更正、调库等主要业务合法性、合规性再审查方面,在业务操作的安全性、风险性审查方面,在内控制度的落实和执行方面等监督检查不力。

二、建议及对策

(一)提高思想认识。

支行领导和国库部门要充分认识到事后监督工作不是国库会计核算业务的“二次复核”而是控制核算风险,确保国库资金安全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因此,要切实加强对事后监督工作的组织领导,将其同防范风险、确保国库资金安全密切联系起来,并纳入国库业务的综合考评,使其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同时,要转变事后监督人员自身认为国库事后监督可有可无的错误观念,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二)规范监督行为。

要修改、完善和细化现有的事后监督制度,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具体监督准则,统一监督标准,增强可操作性。细化业务风险点,分解各个监督项目,明确风险等级、审查方法和应对措施,将所有国库事后监督内容以明细条目的形式详细列示,要求国库事后监督人员按日逐条监督,逐笔核查登记,避免事后监督工作的形式化,让国库事后监督人员从监督业务规程入手,突出重点环节和风险点的监督,保证国库事后监督工作良性、有序发展。

(三)改进监督方式。

为适应国库事后监督业务发展的要求,要加快国库计算机监督网络建设,建议尽快开发一套统一的、符合业务发展和操作需要的全部被监督业务的监督程序,解决手工监督内容不全面、质量不均衡的问题。把县支行国库业务统一纳入到地市级中心支行事后监督中心进行监督,切实提高监督质量。

(四)加强队伍建设。

国库事后监督 篇6

一、TCBS系统的变化

(1) 账务处理发生了变化。国库数据集中T C B S系统上线后, 国库资金汇划清算由过去单一的行库往来方式转变为包括支付系统、国库内部往来、同城票据交换等在内的多种清算方式, 会计核算过去实行“税票按库清分, 账务按库核算, 资金统一进出, 凭证单独装订”, 现在是各国库主体的账务由核算主体统一产生一套总账。预算收入入库、退库、同城、调拨、支出、国债、退回、免抵调、大小额支付、表外业务等账务处理方法都发生了变化。TCBS可直接参加当地同城票据交换, 也可通过中心与TCBS系统外的单位进行资金往来。

(2) 科目设置发生了变化。将274待报解中央预算收入、275待报解地方预算收入、276待报解共享预算收入合并后改为278待报解预算收入。

(3) 岗位设置发生了变化。贷记往账业务增加了重要要素复核员。岗位权限分配增大, 扩大了合理兼岗范围, 优化了劳动力组合。

(4) 取消了科目日结单。新系统采用一记双讫“借贷”记账方法, 取消了原来的科目日结单。

(5) 用户管理实行双签制。TCBS系统内的国库负责人和系统管理员由上一级国库系统管理员进行设置, 国库部门负责人审批;用户采用角色控制方法设置权限, 用户登录系统时采用CA (身份认证U盘) 加口令双重模式对身份进行验证。

(6) 参数实行审批制, 重要参数权限上收TCBS中心, 数据备份与恢复上收中心。

(7) 报解模式发生变化。由过去的TBS层层报解转变为现在的TCBS实时报解。

二、国库业务变化出现新的风险点

(一) 系统风险

TCBS以一记双讫、原子交易、事项驱动等业务处理原则来处理预算收支业务, 一旦系统运行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故障都直接影响各级国库的业务处理。同时通过TIPS传输的数据的安全性、准确性 (主要指税种、级次) 也直接影响TCBS的账务处理。TCBS出现问题后将是总库、全国各级国库全部启动应急预案, 如果无法排除故障需恢复手工操作进行应急账务处理时较过去的单一国库恢复手工操作要困难。

(二) 操作风险

由于新系统采用一记双讫记账原则, 无论账务处理对错, 当日账务显示都将是平衡的, 如果出现错误操作资金实时收支易引发资金风险。

(三) 岗位设置风险

国库部门负责人、系统管理员和会计主管在系统内定位为三个角色类型, 上述三个岗位在休假和短期离岗进行交接时可能会出现实际人员与系统用户设置不符。

(四) 监督风险

事后监督方式、监督流程现在没有做出相应调整, 监督方式仍以手工为主, 与新核算系统相适应的事后监督系统尚未开发, 一记双讫账务始终平衡, 由于人员素质差异, 很容易造成监督盲区。

三、TCBS上线后国库事后监督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 新系统上线后新的监督制度跟进滞后

TCBS系统目前只在部分省市成功上线, 新操作制度和监督制度的制定和完善需要一个过程。新系统的上线影响了业务处理的信息来源、业务处理流程、会计凭证借贷方内容、报表体系、账务核对与监督过程, 国库制度的部分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国库业务处理的需要。

(二) 监督缺乏连续性, 存在监督时滞性

目前对基层国库业务的监督主要依靠柜面监督和事后监督两种方式, 柜面监督主要针对当日国库操作人员未进行业务操作时, 对财政、税务、商业银行进行清算时对所交换票据的合规性进行监督, 属于事前监督;事后监督则是对当日国库业务全部结束后产生的各种会计凭证、报表及清算票据进行的集中监督, T C B S上线后所有的会计凭证、报表都只能在业务截止后的第二日才能生成, 遇节假日还要顺延。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时间差, 期间对国库人员业务操作的监督形成了一个较大的监督空白期, 在这段时间内只能依靠国库人员的业务素质、制度执行力以及工作责任心来保障业务安全, 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三) 事后监督电子化程度较低, 监督范围覆盖率低

T C B S上线运行后, 国库业务电算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会计信息经加工后的外部载体反映更加简洁, 而类似于“中央银行会计凭证事后监督系统”的国库事后监督系统开发程度不够, 国库业务监督手段依然停留在手工阶段, 重点还是对纸质传票进行监督, 在监督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有遗漏之处, 如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国库会计事后监督办法》要求, 事后监督要对国库业务系统操作人员的权限设置等内容进行监督, 但目前对此类事项的检查也只是通过对手工登记簿的检查来确定是否合规, 系统中实际的权限设置情况难以跟踪监督到位。

四、改进思路与措施

(一) 开发监督系统, 实施高效监督

建议由上级行组织,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 开发一套统一的、与TCBS系统对接的核算信息即时采集系统, 通过与原始信息比对, 实现即时、高效监督, 使监督由单一的核算质量监督向核算质量与风险监督并重的格局转变, 从静态监督转向动态监督, 丰富监督手段, 手工监督与机器监督并用, 增强监督工作的时效性, 提高监督工作质量, 更好地防范资金风险。

(二) 不断提高人员素质

只有深入了解和掌握核算业务, 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事后监督工作, 因此监督员必须认真学习国库集中系统的业务处理流程, 熟悉账务处理程序。同时要增强监督人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突出监督重点, 细化审核项目

TCBS上线后, 国库业务风险点发生变化, 事后监督工作要结合TCBS系统自身业务的特点, 突出监督重点, 认真研究每一项业务的流程, 找准风险环节, 评估TCBS系统相关控制措施, 查找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和漏洞。特别是加大对业务疑点和重大问题的核查力度, 逐步向重点监督、预警分析和加强事中监督方向发展, 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佳的监督效果。同时, 国库事后监督不仅要着力于会计账务的平衡, 减少和避免国库会计差错, 提高国库会计核算质量, 还应赋予国库事后监督工作新的内涵。

(四) 加强沟通协调

国库事后监督 篇7

一、TCBS上线后县支行国库会计核算的主要变化

TCBS上线后, 国库核算在账务处理、资金划转、内部控制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正确认识TCBS上线前后国库会计核算方式的主要变化, 是建立完善与TCBS相适应的配套事后监督机制的必要前提。TCBS上线前后国库会计核算的主要变化如表1所示。

二、TCBS上线后县支行国库事后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 事后监督制度跟进滞后。

新系统的上线改变了国库业务处理的资金往来方式、业务处理流程、会计凭证借贷方内容、报表体系、账务核对与监督过程, 但事后监督部门缺乏相对应的事后监督制度。同时应急操作指南有待完善, 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缺乏系统的应对方案, 国库和事后监督部门对业务变化应急处置机制有待完善。

(二) 基层行事后监督重点转移, 难度加大。

一是TCBS运行后, 账务处理方式和规则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原有的一些日常监督内容消失, 如账务平衡审查、科目对转关系审核、跨柜业务审核等, 增加了对外划转资金重要要素第三人复核、用户管理与设置双签等内容的审核, 对业务处理的系统控制增强, 系统参数设置和修改、重要事项及权限授权等控制环节作为监督重点。二是TCBS自动化处理程度较高, 但目前无法实现国库基础数据信息共享, 受手工监督的效率和质量制约, 监督人员难以全面、直观获取系统处理过程中的各类操作信息, 核算差错和风险的隐蔽性增强, 很容易造成监督盲区, 监督工作难度相应增大。

(三) 县支行国库核算风险加大与事后监督力量薄弱不相适应。

TCBS运行后, 县支库成为一级核算主体, 可直接对外汇划资金, 资金风险点增加。而目前县支库主要是在营业部由一名兼职人员或者是从别的内设部门选派人员兼事后监督岗位, 监督人员受到时间、精力、信息、业务素质等多方面制约, 监督只停留在表层, 目前县级国库事后监督力量薄弱已成为突出问题。

(四) 事后监督电子化程度较低, 监督范围覆盖面窄。

TCBS上线运行对国库会计核算工作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但事后监督工作发展滞后, 国库事后监督系统开发程度不够, 国库业务监督手段依然停留在手工阶段, 重点还是对纸质传票进行监督, 在监督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遗漏之处, 事后监督方法和手段与业务核算系统建设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影响了监督工作的效率。

三、化解国库监督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 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 统一业务监督标准。

一是在现有的TCBS运行管理和操作制度的基础上, 建立配套的国库事后监督操作规程或操作指引, 明确事后监督部门应监督的核算资料、各种核算业务的监督内容、各种账证表单的核对要求等, 统一业务操作和监督标准, 为国库及事后监督工作规范开展提供指引。二是梳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解决方案, 完善应急操作指南, 对系统上线过程中和运行后的技术故障、操作类差错和管理失误等情况, 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法, 增强国库和事后监督部门对业务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二) 调整国库监督模式。

尝试建立“一级财政, 一级国库, 一级核算主体, 一级事后监督”的监督模式, 在县支行严格设立独立的事后监督部门和岗位, 并加强与核算部门的沟通和协调, 就如何做好新业务展开研讨, 相互学习, 相互交流, 消除分歧, 达成共识, 提高国库业务监督时效性。

(三) 明确监督重点, 细化审核项目, 提高事后监督成效。

一是开展国库业务风险点排查, 梳理分析TCBS运行后的风险点, 明确监督重点。关注资金汇划、待处理款项、账务核对、系统日志、差错更正合法性、系统参数设置准确性、系统运行稳定性等重要业务和风险环节, 提高风险监督成效。二是重点加强县支库风险防控, 强化对县支库资金出口的重点审核, 特别是县支库清单与凭证、报文与凭证的核对。同时建议适当增加现场监督频率, 对监督完毕的国库会计凭证, 由监督人员在日终业务汇总核对单、记账凭证、操作员签退核对单上签章, 防范县支行国库资金风险。

(四) 推进国库事后监督电子化进程, 提升国库监督水平。

国库事后监督 篇8

TCBS的上线运行实现了收入直达入库、支出即时到账、账务统一处理、数据集中存储、数据共享使用的目标;TCBS系统与支付系统“一点接入、一点清算”, 与传统的手工核算相比, 具有以下特点:

(一) 资金清算网络化。TCBS系统上线后, TCBS中心以直接参与者身份与支付系统一点连接, 集中处理支付往来业务, 并统一对外清算资金。在资金汇划方式得到优化, 中间环节减少, 在途时间缩短的同时, 对原始数据录入、导入的准确性、真实性、安全性提出了较高要求。

(二) 账务核算自动化。现行国库会计核算基本流程包括数据输入、数据加工和数据输出三部分, 其中:加工和输出是按照预定程序、参数设置和操作指令由系统自动进行账务处理;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全覆盖以后则能实现数据输入全导入操作。

(三) 会计信息无纸化。国库会计核算的纸质化日益减少, 除少量业务使用原始凭证和手工自制凭证外, 其余均为计算机处理的机打凭证和电子数据。

二、基层央行国库事后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 体制不顺畅, 导致基层监督部门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事后监督中心是2004年7月设立的从事核算业务事后监督工作的职能部门。机构设在分行及中心支行, 县 (市) 支行监督业务由办公室人员兼职负责。2010年市县“一体化”改革后, 各县 (市) 支行人员普遍紧张, 只能把有限的人力资源充实到前台核算业务, 造成监督业务由未从事过核算工作的人员担任, 只能起到装订、保管凭证及报表的作用, 失去了事后监督防范业务风险、确保资金安全的意义。

(二) 业务沟通、交流渠道不畅, 基层监督人员不能及时掌握最新业务信息, 不能有效发挥监督效能。由于缺少必要的业务沟通和信息交流的平台, 特别是没有上级行对口部门牵头组织业务培训, 在制度建设、业务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及风险防范等方面, 制监督工作的开展。

由于没有顺畅的业务沟通、交流机制, 监督人员纵向学习、横向交流参与不高, 造成监督人员对新政策、新业务了解“滞后”和“缺失, 制约了监督人员知识的更新及业务素质的提高, 直接影响到监督效力。

(三) 事后监督的职能定位不能适应有效防范国库资金风险的要求。目前, 事后监督职能仅定位于事后监督阶段, 完全不能适应资金清算网络化、账务核算自动化、会计信息无纸化的特点, 对原始数据录入及采集的准确性、真实性、安全性无法实时监督, 不利于防范国库资金风险。

(四) 监督方式制约了国库事后监督效率。一是监督方式的落后制约了监督质量。《国库会计核算事后监督办法》规定:国库事后监督以非现场监督为主, 必要时经主管行长授权可开展现场监督;采取人工监督与计算机监督相结合的方式。由于没有国库事后监督系统, 监督工作完全采用手工、非现场的监督方式, 不仅手续烦琐, 也不能进入TCBS系统检查电子数据信息的真实性, 很难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业务。

二是针对风险高发环节, 缺乏相应的监督手段, 事倍功半。现有的监督模式重点在于对结果的监督, 受“T+1”监督模式的影响, 不能及时深入到系统运行及账务核算过程中, 亦不能及时发现操作中的核算差错和有效进行风险防范。TCBS系统已经实现了支出即时到账的目标, 针对风险高发环节之一的支出业务, 监督部门也只能将支出凭证上的各要素与往账清单上的要素进行逐项人工勾对, 既使在勾对过程中发现不相符的业务或者存在资金风险也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防控。

三是落后的监督方式不能实现对国库会计核算的全面监督。预算收入分成、报解、入库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是事后监督的主要内容, 但现有的监督方式却无法实现监督。现有的预算收入入库方式为手工录入缴款书和TIPS系统导入相结合, 对于TIPS系统导入的业务, 事后监督部门无任何有效信息, 成为监督盲区, 监督的全面性难以保证。

三、加强国库事后监督的几点建议

(一) 畅通管理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建议总行将内审司改内审监督局, 内设事后监督处, 归口管理、指导和监督人民银行各分支行的事后监督工作, 并比照内审机构设置实行垂直管理, 下级行事后监督中心接受上级行事后监督中心的管理和指导, 同时接受内审部门的审计监督, 直接向本行行长负责, 创建大监督格局。

实行垂直管理, 一是便于上级行制定统一的事后监督操作规程, 开发统一的业务监督系统。二是便于上级行组织事后监督人员有计划的学习金融政策、法规、财经纪律及相关的业务理论知识, 解决下级行事后监督部门信息不畅, 业务交流、人员培训难等问题, 更好地适应事后监督工作需要, 三是便于事后监督人员在对口专业之间经常性地开展业务交流和监督方式、方法的探究, 不断提高事后监督人员的工作水平。四是可以缓解行内人员不足的矛盾。

(二) 加快国库事后监督系统建设, 创新监督模式。电子信息化运行风险是国库会计核算风险的最新表现形式, 它对核算系统威胁最为直接, 以电子信息生成的会计信息, 其中间的处理过程已经省略, 数据修改的痕迹不易被发现, 而且难于监控。因此, 必须适应国库会计核算业务数据大集中的发展趋势, 把国库会计监督的电子化建设提上日程, 建立核算业务事中和事后相结合的网络监控模式, 从日常业务监测、风险环节监控、重要事项审批等不同的角度, 实现实时、动态监督。

要加快计算机监督系统建设, 通过相对科学、完备的技术手段对国库会计核算业务实施过程监督。监督系统应采取后台终端模式, 能够有效地对预算收入收纳、财政支拨、退库、资金汇划、参数变更、重空管理等重要业务信息进行实时跟踪;对核算处理的操作流程进行远程监督;对核算结果进行有效性比对, 有针对性的实施重点监督。

上一篇:通信调度系统水利工程下一篇:声乐中的审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