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教学法概述

2024-05-27

行为主义教学法概述(精选11篇)

行为主义教学法概述 篇1

筅云南红河学院

马会梅

筅宁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丁凤琴

行为主义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 为教师教学行为设计奠定了科学的心理学理论及应用基础, 行为主义心理学对教师教学行为设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行为目标、任务分析、直接教学、目标参照评价、行为矫正等几个方面。

一、行为目标是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内容

教学目标设计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规划, 它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关键因素。行为目标也称学习目标或操作目标, 指用一种可观察的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目标, 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它主要描述学生通过对学科的学习以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行为目标的表述方式一度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占据主导地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马杰认为, 写得好的行为目标具有三个要素:一是说明通过教学后, 学生能做什么 (或说什么) ;二是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三是规定符合要求的行为目标。可见, 行为目标强调学习之后的行为变化和变化的条件, 它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模式, 它要求陈述提供什么条件 (刺激) 和学生能做什么 (行为) 。行为目标的教学设计使教学被区分为几个明显的阶段, 易于教师的控制, 其操作程序通常为:出示目标→围绕目标进行教学→根据目标进行评价;使教学目标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且将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联系起来, 使教学评价得以简化;使传统“模糊的、混沌的、抽象的”教学过程变为具有清晰性、明确性、可控制性特征的过程, 把教学过程、学习过程看成是一个可预先决定和操纵的机械过程, 极大地提高了单位时间内的目标完成率, 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革命性提高。但是, 行为目标的教学设计本质上是“技术理性”的, 它体现了“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 以对人的行为的有效控制为核心, 处处追求效率, 强调目标的达成, 强调学生外在的行为变化结果, 往往忽视学生内在的能力和情感的变化,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教师教学目标设计要重视行为目标的设计, 就应该想办法弥补行为目标之不足。

二、任务分析是教学内容设计的重要内容

在教学设计中, 设置教学目标与分析教学任务 (或学习任务) 这两件事是难以分开的。要使教学目标真正起到指导教学的作用, 接下来还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任务分析。任务分析也称作业分析, 指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 预先对教学目标中规定的且需要学生形成的能力或品格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并据此确定促使这些能力或品格习得的有效教学条件。任务分析是促使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条件进行教学设计, 将教学活动成为促进学生学习发生的最为关键的一步。任务分析的目的就是揭示达到教学目标的先行的内部条件, 为学习顺序的安排和教学条件的创设提供心理学依据。当这些内部条件被鉴别出来以后, 教师就有可能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和学习类型来确定教学的外部条件, 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实际的教学活动。因此, 教学内容的任务分析是教师设计教学内容的关键。任务分析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环节, 其最初的理论基础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生出的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自我单元教学、个别学习法和视听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和方式, 它们都充分体现了任务分析的思想。任务分析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通过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 确定单元或单课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的学习结果进行分类;根据对不同类型的学习的条件分析, 揭示实现教学目标所需要的先行条件;确定与教学目标有关的学生的起点状态。任务分析的基本步骤包括:确定学生的起点行为或倾向、分析使能目标及其类型、分析学习的支持性条件。

三、直接教学是教学方法设计的重要内容

最能反映行为主义心理学宗旨的教学方法就是直接教学。这种教学法认为, 学习速度缓慢或学习感觉时常困难的学生, 常常不能与其他学生一起以同一速度接受同样的学习任务和内容, 或像其他学生那样能够接受启发式或探究式的教学, 而是需要教师直接地、透彻地、系统地教授或示范, 例如讲解法、演示法、示范法等。这种方法以教师的活动为主, 教师直接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 学生比较具有接受性, 适用于教授陈述性知识以及读、写、算等简单的智慧技能和动作技能等。其基本步骤如下:复习已有的相关知识;呈现新知识, 包括陈述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单元并讲授、示范个别步骤和及时检查;指导学生做练习;提供反馈和休整;要求学生独立作业;定期进行总复习和检查。运用直接教学法, 要求教师要将教学方法设计的重点放在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掌握相关的知识及技能上, 注重学生对符号或词语意义的获取。教师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知识结构、学习动机和学习习惯等, 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 以保证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 以保证学生具有与新知识学习有关的原有知识;呈现经过精心组织的新知识, 以保证学生获得所要学习的信息;引导学生在新知识内部和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以此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互联系的知识体;指导学生巩固新知识, 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目前的教学方法种类繁多, 但从总体来看, 各种教学方法都可归于直接式教学法和开发式教学法这两大类型之中。这两种方法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四、目标参照评价是教学评价设计的重要内容

合理设计教学评价, 对于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目的性和有效性, 都有积极作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倡导目标参照评价。目标参照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 运用评价的方法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预期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目标参照评价的内涵有三点:一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后, 对目标所规定的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 以确定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二是对教师进行目标导向教学的过程与方法进行评价, 以确定教师所采取的教学过程与方法是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三是在上述两类评价基础上, 对部分学生未达到目标的原因进行诊断分析, 并提出补救教学的有效策略。目标参照评价是对照目标进行的, 它提高了教学评价设计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这种评价结果不但为教师检验与改进教学提供了依据, 而且也为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情况提供了反馈信息。因此, 目标参照评价是教学评价设计的重要内容。目标参照评价要求教学评价目标必须以教育目标为前提和基础, 充分国家的教育目标和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 并通过教学评价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要求科学地确定教学评价的具体内容, 教师必须深刻认识教育规律, 认识学生的本质属性, 在一定方法论的指导下准确描述、表达教学评价目标的具体内容;要求对照预先设置的教学目标, 找出部分学生未达标的原因, 积极进行修正与补救教学。如果学生未达到教学目标, 或发现学生存在学习困难, 教师应重新考虑教学设计, 包括考察目标定位是否适当, 教学任务分析是否准确。倘若设计不适当, 则应予以修正, 并重新撰写目标或实施补救教学措施;倘若目标定位适当, 且任务分析正确, 则需要重新考虑教学策略及其实施情况, 并进行补救教学, 直到达到原定目标为止。

五、行为矫正是教学管理设计的重要内容

行为矫正管理设计的一般步骤有四:其一, 准确地识别违纪行为和恰当行为。其二, 收集关于这种违纪行为发生频率的具体情况。其三, 根据违纪行为统计结果, 采取行为矫正方法。其四, 收集显示变化的证据。行为矫正管理设计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等。行为矫正管理设计的模式主要有:意外事故管理模式、通过操作方法的自我控制模式、训练模式、压力减轻模式、脱敏模式、直率训练模式等。行为矫正管理设计的原则有:相倚组织原则, 要求教师若要学生做出合乎目标的行为反应, 必须形成某种相倚关系, 即运用强化作为手段, 来促使学生达到行为结果;最小干预原则, 要求教师在正常课堂行为受到干扰时, 应该采用最简单的最小值的干预矫正违规行为;情境帮助原则, 要求教师要设计一种帮助学生摆脱分心或纠正违规行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专注于学习;及时反馈原则, 要求教师及时进行信息反馈, 可使学生随时知道自己行为活动的结果如何;需要满足原则, 要求教师满足学生课堂学习的各种需要, 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强化学生的目标行为;灵活奖励原则, 要求教师灵活采用奖励方法, 把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和活动奖励有机结合, 以调动学生潜在的积极性, 努力出色地去实现既定目标, 不断提高学习绩效。

行为主义教学法概述 篇2

钟金霞

方志伟

林伯龙

刘圣恩

【任务分配】郑银

钟金霞整理三大学习理论的比较分析,方志伟

林伯龙和方志伟收集三大理论对教育教学和教师与学生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形成过程】十月初期分配任务,经过两个星期的讨论与整理,论文初步形成。十一月中旬进行了修改。

【摘要】本文三大学习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示出发,分析了建三大学习主义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推动作用及实质内容,对人们促进人的认知和行为的变化有重要的启示。三大学习主义理论为教育者和学习者活动提供的坚实的基础和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 建构主义 学习理论 分析比较

【正文】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

1.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S-R),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 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尔、托尔曼和加涅。

2.1:认知主义的基本观点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根据这种观点,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和兴趣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工作的外界刺激(例如教学内容)作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生不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主动地对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

三.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 皮亚杰、维果茨基。

3.1:构建主义理论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四.不同学习观指导下课堂教学的差异比较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特点是只注重有机体的外在反应,而不注重有机体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有机体只是被动的接受外部刺激,通过尝试错误来获得正确的反应,而缺乏主动的内部心理活动的参与。

认知主义理论十分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和内部心理机制,认为学习是个体主动的行为,学生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探索者但另一方面却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学习就是把新的知识整合到个体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虽然每个个体的认知结构不同,但只要对知识的表征系统进行设计,就可以通过个体的主动探索进行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不同的是,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在,一定的社会背景情境下建构出来的。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帮助者,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环境,使学生能够建构完整的意义,并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

1、知识理念的比较

在行为主义中,在大部分情况下知识被认为是不变的,而这些知识都源于在教师所提供的教材和学习资料。而实际上,知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被发现和修整的。

而在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中,教师寻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要提出矛盾,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世界提出问题,然后进行研究,得出结论。这就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在适合自己的具体的情境中迁移和利用,进而在本质上理解概念,获得知识;改变了机械被动的记忆知识的学习方式,避免了只是在表面上了解知识。

2、教学理念的比较

在行为主义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是高于一切的,它既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通过教学目标分析可以确定所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次序;教学目标还是检查最终教学效果和进行教学评估的依据。

但是在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尤其是在建构主义中,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是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教学设计通常不是从分析教学目标开始,而是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不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总之,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是符合教学要求的。

2、教师的角色的比较

认知主义十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知识的控制着和责任者,教师要掌握塑造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认知主义则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定程度上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建构主义课堂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而不是行为主义那样认为教师是以管理者的身份来主宰课堂也不是认知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因此在建构主义课堂中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不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促使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3、教学策略的比较

在行为主义中,绝大多数教师是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结合自己的经验去设计课程,并没有考虑到学习者知识背景和学习特征,使得学生在大部分时间内是在缺乏主动性和兴趣的情况下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建构主义者在设计教学时一般要确定哪些教学方法和策略将有助于学习者探索问题和提高思维能力,鼓励学习者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这种做法并没有否定练习和反馈的作用,只是让学习者在发展知识结构过程中有更大的自由度。

5、学习方式上的比较

在行为主义的学习领域中,教师决定学什么、怎么学以及学习的速度和节奏,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主动权;在这种教师占据主导地位、控制一切的课堂中,学生自己不能决定学习而只能被动的模仿、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认知注意学习理论的主要特点是: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充分肯定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强调认知、意义理解、独立思考等意识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准备状态,即一个人学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外部刺激和个体的主观努力,还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非认知因素。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有目的的建构个人意义的过程。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也主张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经验中学习。建构主义提倡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根据自己的学习特征,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朝着自己的学习目标努力,自主学习者是在没有外界的各种压力和要求下主动的从事学习活动,重视意义的建构,喜欢发表自己的观点,深刻的理解学习内容的意义。注重学习中的创造性,他通过自觉的从事学习活动、自我调控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激发自己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思考。建构主义提倡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在建构主义课堂中,学生主要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学习。

五.对教与学的启示

通过对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教学特点的比较,我们认为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

既要重视个体的自我发展,但又不否认教师的外在影响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着。对教师来说要创建学习情境,设计环境,尽可能地增强学生正确或适当的行为发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意义理解。

教师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教师不仅必须开发或发现这些问题,而且必须认识到复杂问题有多种答案,激励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多种观点。

教师必须提供学生元认知工具和心理测量工具,培养学生评判性的认知加工策略,以及自己建构知识和理解的心理模式,帮助他们掌握应对各种挑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策略,养成独立自主和控制自己学习的习惯,让学习者能够成为独立的思考者和独立解决问题者。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清楚地认识教学目标,理解教学是逐步减少外部控制、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

对学生而言则是要积极配合学习,善于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情景,结合社会文化背景,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知识,充分发挥直观能动性建构知识的整体意义。

【小结】

基于三大学习理论对教与学的启示指导下的课堂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学生对新的知识的获得以及对已有知识的实际运用,也有利于新知识的产生。因为教师不再使用一张纸来确定知识获得的多少,学生不再成为只是一个容纳知识的容器,不再是只会机械记忆知识的人,而是一个知识的创新者和创造者,使学生真正的能学习、运用知识。

虽然在这种教学指导下教师难于掌控学习进度,但如果用建构主义来指导我们的教学,从长远来看,这种能使学生学的少、懂的多、用的好的教学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能解决当前我们当前教学的弊病;有利于为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http://club.jledu.gov.cn/?uid-33-action-viewspace-itemid-6521

[2].http://club.jledu.gov.cn/?uid-2316-action-viewspace-itemid-47313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教学的理论基础(上)[J].电化教育研究,1997.3

[4].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评价[J].外国教育资料,1998.2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与比较

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做出与此相关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S-R)就是所谓的学习。早期的行为主义否认内部心理活动的作用,认为心理活动是无法进行研究的,因此被称为“暗箱”。

一、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巴普洛夫、化生)。

2、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桑代克)。

3、学习成功的关键依靠强化(斯金纳)。

二、行为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在教育技术领域,斯金纳仍然是最受推崇的学习理论先驱之一。

1、程序教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影响 斯金纳认为,只有通过机械装置才能提供必要的大量的强化系列。这就是斯金纳设计教学机器、提倡程序教学的主要出发点。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自动教学的方式,由于经常用机器来进行,也称之为“程序教学之父”。斯金纳提出程序教学的原则是: 1)积极反应原则

斯金纳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充当消极的听众角色,没有机会普遍地、经常地作出积极反应。传统的教科书也不给学生提供对每一单元的信息作出积极反应的可能性。程序教学以问题形式向学生呈现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写、说、运算、选择、比较等作出积极反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2)小步子原则

斯金纳把程序教学的教材分成若干小的、有逻辑顺序的单元,编成程序,后一步的难度略高于前一步。分小步按顺序学习是程序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是:显示问题(第一小步)──学生解答──对回答给予确认──进展到第二小步……如此循序前进直至完成一个程序。由于知识是逐步呈现的,学生容易理解,因此在整个学习进程中他能自始至终充满信心。

3)及时强化原则

斯金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每个反应立即作出反馈,对行为的即时强化是控制行为的最好方法,能使该行为牢固建立。对学生的反应作出的反馈越快,强化效果就越大。最常用的强化方式是即时知道结果和从一个框面进入下一个框面的活动。这种强化方式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信心。

4)自定步调原则

每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程度上通常都有上、中、下之别。传统教学总是按统一进度进行,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影响了学生的自由发展。程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按最适宜于自己的速度学习并通过不断强化获得稳步前进的诱因。5)低调误率原则

教学机器有记录错误的装置。程序编制者可根据记录了解学生实际水平并修改程序,使之更适合学生程度;又由于教材是按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的顺序编制的,学生每次都可能作出正确反应,从而把错误率降到最低限度。斯金纳认为不应让学生在发生错误后再去避免错误,无错误的学习能激发学习积极性,增强记忆,提高效率。

2、程序教学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程序教学建立的一系列学习原则和开发程序教材的系统方法,直接影响了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认知主义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在于内部认知的变化,这是一个远比“刺激-反应”联结要复杂得多的过程。他们注意解释学习行为的中间过程,即目的、意义等,认为这些过程才是控制学习的可变因素。

认知注意学习理论的主要特点是: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充分肯定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强调认知、意义理解、独立思考等意识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准备状态,即一个人学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外部刺激和个体的主观努力,还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非认知因素。

一、苛勒的顿悟说

1、学习是组织一种完形,而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简单联结

2、学习是顿悟,而不是通过尝试错误来实现的 总之,顿悟说重视的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组织作用,认为这种组织表现为知觉经验中旧的组织结构的豁然改组或新结构的顿悟。

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1、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2、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

3、通过主动发现形成认知结构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是值得重视的一种学习理论。认知发现说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已有认知结构、学习内容的结构、学生独立思考等的作用,它对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现代化人才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

1、信息加工模式

加涅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生对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并具体描述了典型的信息加工模式。

2、信息加工的基本原理 1)信息流是认知行为的基础 2)人类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 3)记忆取决于信息编码 4)回忆部分取决于提取线索

四、认知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在以下几方面对学习是有启迪的:

1、刺激选择不是一种随机的过程,因此,不能仅仅考虑到刺激的特征,而且还要关注学习者已有的信息或认知图式(Scheme)。

2、人类记忆加工信息的能量是有限的,如果一味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信息,不给他们留有加工或思考的时间,结果必然会像狗熊拣苞米一样,拣一个丢一个。

3、“组块”理论,为了尽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较多的知识,我们必须把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块状,减少机械学习。

4、信息编码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信息的贮存和提取。教师在帮助学生使用各种策略来编码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信息加工理论中的注意系统、编码系统和记忆系统的分析,是建立在实验推测的基础上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目前的发展,还无法使“认知过程就像构成行为的肌肉反应一样实在”。正因为这样,在信息加工理论中涌现了众多模式,有些甚至是相对立的,但与其说是信息加工理论不成熟,还不如说是信息加工理论发展的一个标志。要穷尽对内部心理过程的探究是永远不可能的,我们所期望的,是涌现出更有说服力的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却由每个人自己决定。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解释现实,人们的个人世界是用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各自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因而建构主义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

2、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即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和对旧知识的重组

3、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不同人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理解。

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

1、随即通达教学

2、抛锚式教学

3、支架式教学

三、建构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1、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

1)自上而下地展开教学进程

2)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

2、情景化教学

3、重视社会性互助

四、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原则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

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4、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比较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特点是只注重有机体的外在反应,而不注重有机体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有机体只是被动的接受外部刺激,通过尝试错误来获得正确的反应,而缺乏主动的内部心理活动的参与。

认知主义理论十分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和内部心理机制,认为学习是个体主动的行为。鲁纳等人的认知发现说认为,学习是把新的知识整合到个体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虽然每个个体的认知结构不同,但只要对知识的表征系统进行设计,就可以通过个体的主动探索进行学习。他认为学生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探索者。

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认知主义不同的是,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建构出来的。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帮助者,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环境,使学生能够建构完整的意义,并进行主动的学习。

教学的心理学基础之比较-—谈行为主义、认知学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影响

论文关健词:教学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 建构主义

论文摘要:学习理论是教学过程得以展开的重要理论基础。学习心理学如何应用于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是教学设计人员所关心的问题。本文依据不同学习理论对学习的解释,分析教学在处理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时的不同方式。由此推出,以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发生了重心的转移,由原先的主客对立、科学定向的思维方式转向关注此在在此的主体间性,关注师生的生命意义。

一般认为,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关注学生对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个性品质的发展。教学过程的展开依赖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了解,因而学习理论成为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教学人员关心的是,学习心理学如何应用于教学实施,即,教学怎样结合学习心理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可能性和学习效率。然而,由于学习心理学家对学习的不同理解,导致了教学要么侧重外显行为的变化与知识的掌握,要么注重学生个性化意义的自主建构。所以困扰教学人员的不是学习本身,而是对学习的解释。本文结合行为主义、认知学派、建构主义对学习的不同解释,谈谈学习理论对教学的理解。

一、行为主义与教学

(一)对学习的解释: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行为主义可以说是20世纪上半叶对教学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流派,强调行为的条件作用,通过改变环境使学习者的行为精确化。“它的理论目标在于预见和控制行为”。

行为主义者把刺激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这样,练习或操练成了学习的同义词。新行为主义者则把强化作为促进学习的主要杠杆,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将学习等同于可观察业绩的形成或频率所发生的变化。如果其中某个行为得到了强化,该行为在这种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就会提高,不断强化的结果会形成在该情境中采用该行为的一种趋势,即形成了情境与反应的联系,有机体在该情境中会倾向于做出这种行为,这就是有机体的学习。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刺激呈现之后,能够表现出一个恰当的反应,学习就算是发生了,关键的因素是刺激、反应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学习动力来自于外部强化。人们所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系,并使之得到强化与维持,教学的艺术就在于如何安排强化。

行为主义者对学习者和环境都很重视,个体只有在与环境进行刺激反应的过程中,学习才会发生,因此他们认为要给予学习者各种刺激或反馈。

(二)对教学的启示

根据这类观点,教学的目标是要导致各种理想的刺激一反应的联结;教学目标应该用行为的方式来陈述,且越精确、越具体越好。在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上,由于行为主义者坚信复杂行为是由简单行为构成的,因而主张把教学目标和内容分解成很小的单元,按照逻辑程序排列,一步一步地通过强化手段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最终达到预期的目标。学习由教师控制和负责,学习程序是固定的,知识的获得是快捷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学设计专家可以改编程序,加人适当的反馈信息,使每个学生都在掌握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有成功的体验。对教学对象的分析,行为主义者也重视学习者的准备状态,把它看作是一类特殊的刺激,主张对学习者作出评估以确定教学应该在哪一个地方开始。但是他们基本上无视学习者的意识对学习的作用。因此,在行为主义者看来,教学策略选择的关键是在于如何安排特定环境中的刺激及其后果的反馈。教学评价主要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强调具体、标准化的评价指标。

二、认知学派与教学

(一)对学习的解释:学习就是获得符号性的表征或结构

行为主义心理学因用动物硒实验结果来推断人类学习,把学习过程描述得过于简单、机械而招致不少批评。20世纪50年代中期,学习理论开始从行为模式转向依赖于认知科学的理论与模式。认知心理家探讨学习的角度与行为主义者相反,转向学习者内部思维过程的认识。他们认为,学习过程不是简单地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由有机体积极主动地形成新的完形或认知结构。认知心理学家试图探讨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性质以及它们是如何变化的。学习的实质就是获得符号性的表征或结构,并应用这些表征或结构的过程。认知理论致力于将学生学习的过程概念化,想要弄清楚信息是如何接收、组织、贮存和提取的。知识获得被看成是一种心理活动,其中包括了学习者的内在编码和组织工作。学习结果的检验靠最终的外在的作业和考试。

记忆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习的结果取决于信息是否在记忆中用一种精心组织和意义的方式贮存起来。遗忘是因为干扰、丢失和缺乏线索等原因,难以从记忆中提取信息。依据认知理论,迁移同信息如何贮存在记忆中直接有关,当学习者知道在不同的情境中如何运用知识,那么就发生了迁移。

(二)对教学的启示

认知学派强调心理结构,通常被认为适宜于解释较为复杂的学习方式(推理、问题解决、信息加工)。但与行为主义比较起来,两种理论的实际教学目标还是相同的,即,用最有效的方式向学习者传递知识,使学习者获得一套与教育者所要求的形式或抽象的概念。在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上,加涅提出了学习层级说,认为知识是有层次结构的,教学要从基本概念、子技能的学习出发,逐级向上,逐渐学习到高级的知识技能。在进行教学进程的设计时,首先要对学习的内容进行任务分析,逐级找到应该提前掌握的知识,而后分析学生既有的水平,确定合适的起点,设计出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方案。在展开教学时,让学生从低级的基本的知技能出发,逐级向上爬,直到最终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殉选择突出信息的有效加工策略。在制定教学策略时,认知主义者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等作为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另外的关键要素还包括学习者注意、编码、转换、复诵、贮存和提取信息,学习者的信念、思想、态度、价值观等都会影响信息加工过程。教学评价主要看学习者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形成,在学校教育教学评价中体现为学习者是否能够回忆或再现知识系列,以及对复杂问题的解决情况

三、建构主义与教学

(一)对学习的解释:学习就是个体认知图式的建构

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对学习的理解是基于对世界的客观性认识基础上的,知识的意义独立于个体学习者,认为学习的结果在于获得与客观世界相一致的行式或表征,从而获得知识并运用知识来解决一般领域或具体领域的问题。许多当代认知理论家对这种客观主义假设提出了质疑,并用建构主义的眼光来看待学习过程。严格地说,建构主义并不是一种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那样具有明确界定的学习理论,只能算一种理论思潮,其本身流派甚多,各派之间相互存在差异。川因此在对建构主义学习观点的归纳时,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在这里,主要把建构主义对学习的本质的理解进行归纳。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个体认知图式的建构,这种建构是通过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内化、建构新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者重新审视了学习者与客观世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他们既反对行为主义机械的反映论,同时对认知主义的客观经验主义不满。认为个体的知识即不是预成于内也不是完全来自经验,而是来自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活动中。建构主义将学习看成依据经验来创造意义,在活动中不断地修正自己内部的心理结构,当新的经验改变了学习者现有的心理结构时,建构学习就发生了。学习就是产生一个意义联系,知识的意义依赖于个体学习者,所有学习者获得的意义具有独特性和多样性,强调个人独特的认知过程,建构不同的网状知识结构。学习动力来自于内部动机,学习由学习者自己控制和负责,学习程度是灵活多样的,对知识意义的深刻理解需要反复多次完成,学习重在深层理解和问题解决,学习结果的检验靠自我评价,靠学习过程的表现,靠真实问题的解决。学习赖于个体与环境的活动,两者之间的具体互动创造了知识,学习具有情境性和社会性。

(二)对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目的只是为学习者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提供了一个参照系或内部情境,由学习者自己确定,学习目的的形成与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真实任务有关。教学的目标无法从外部确定,只能根据真实任务促进学习者个体意义的建构,实现对信息的理解和精细加工。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非对现实的正确表征,而只是一种解释或假设;知识也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而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被扬弃。教科书只是一种文本,在被学习者接受之前毫无意义。学习者是以自己的经验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判断文本的合理性,并靠自己的建构来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因而在确定教学内容上,建构主义对传统教学设计提出了挑战,主张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情境。只有在现实世界的具体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较为有效。情境创设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分析教学对象方面,建构主义主张把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注重对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的分析,重视学习者自己对各种事物的理解,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习者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建构主义者所倡导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是,帮助学习者积极地探究复杂的主题或环境,并且像某一个领域的专家那样来思考问题。知识不是抽象的,而是与学习的情境以及学习者带人这一情境的经验有密切关系。所以,要鼓励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理解,然后通过社会协商证明各种见解的合理性。不要事先规定要学习的内容,而是从多种来源获取信息。建构主义者采用的一些具体的策略包括:在真实的情境中确定任务,运用认知学徒方法(对学习者怎样达到专家水平业绩进行示范和辅导),交流多种观点(合作性学习以提出、分享不同的见解),社会协商(争辩、讨论和提供证据),运用真实的事例,反思,以及对建构过程提供可靠指导。

关于教学评价,建构主义主张过程性评价,强调对学习者成长过程的真实记录,注重对真实问题的解决。

行为主义教学法概述 篇3

关键字 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强化

一、学习主体

行为主义学派把学习看作是“刺激-反应”构成联结或行为改变的过程。这个定义没有考虑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以及学习中认知结构的变化,只是注意到学习者外在行为的变化。基于此可知行为主义者并不注重对学习主体(即学习对象,主要指低年级学习者和低水平的学习者)的研究。

二、学习客体

1.学习内容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简单的联结构成复杂知识的过程。心理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行为主义者注重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进行某项操作活动的知识,即是个人具有的有关“怎么办”的知识。由于行为主义定义学习的实质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与强化,并没有涉及到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只是要求学习者记住某些符号的组合或词句,这是一种不需要理解、联系的学习过程。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操作性和程序型的知识使用行为主义理论指导,比如说通过掷硬币确定正面朝上的频数。

2.学习条件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由刺激引起的,刺激是行为的唯一原因。动机是来自有机体内部的维持性刺激,动机的作用就是提供持续的明显变化,使有机体在达到目标之前活动不止。目标一旦实现,维持性刺激就消失,活动也就终止。依行为主义者的理论,做出刺激和反应的联结的过程是试误的过程。试误学习是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对理解学习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试误学习是从遇到障碍开始的。如果在学习中克服一种或一系列障碍,那么结果必然是许多正确的运动以某种正确的次序连接在一起。这种连续运动就是连锁反射,这是由后来的神经末端冲动返回而建立的学习。试误学习理论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强调强化和奖赏的作用,认为强化或奖赏能够加强行为,使之更牢固,而不会被遗忘或消退,使有机体倾向于重复同一行为。相反惩罚给有机体带来痛苦的感觉或者减弱反应的强度,从而能够消除反应。比如说,小学生在完成_+4=5中如果回答是1,老师给予表扬,则就给学习者一正强化,反之就是负强化。

一般情况下,人们的行为是由一个主观目的引导的,在行动之前先要制定一个计划,并且随后的行动是按照目的组织成序列的。而任何能够实现某一目的的或达成某一结果的活动都是由若干动作构成的,所以掌握构成活动的动作的同时也需要有机体的积极参与。比如说在数学课之前引入一个有趣的问题,使学生很想知道这一问题的答案,这也就促使有机体产生学习的动机,为了得出问题的答案,学习者就会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从而也就有了学习的结果,即为刺激做出一个反应。

期待是有机体对未来事件的假设或信念,是关于目标物的意义的知识或信念,是介于刺激和反应之间的一个过程。有机体在达到目标之前对于目标已有一种预先的认知和推测,从而影响有机体对刺激做出反应。比如,课堂上小明认真听课,老师提出问题时,他努力思考并积极举手发言,当回答正确时,他满怀期待地等待老师给予一些鼓励的话,但如果老师没有这么做,从而造成他期待落空,对数学课没有以前的热情,课堂发言也缺少了积极性。总之,基于行为主义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出,动机、行为参与、奖励、期待是教学中学习者学习的条件。

3.学习规律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好任何一个东西的整个过程必须分成很多很小的步子,强化必须联结到每一个步子上。每一个连续的步子尽可能地小,强化的频率就可以提高到最大限度,而出错误这一可能令人反感的结果则缩减到最小的程度,即小步快进。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把一个操作过程分成若干步,一步一步解决,从而最终完成整个过程。

当学习者对刺激做出积极的反应时,就会得到满意的效果,这时教师就应该及时做出反馈,学习者就会针对该反馈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强化该刺激,降低错误率,学习者对该刺激做出强化性反应或下次避免这种错误的发生。依次根据学习者自身情况设计学习步调,体现教学中因材施教,尊重学生自身差异性的教学特征。从以上可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学习的规律是:小步快进、积极反应、及时反馈、低错误率、自定步调。

三、学习的结果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形成的可变联结若加以应用,联结的力度便会增强,若不予利用,联结的力度便会减弱,即反应重复次数越多,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就越牢固,由此可以看出刺激和反应的最终结果就是行为塑造。塑造的结果依重复的次数而达到熟能生巧,而到底经过多少次的重复才能达到此效果有待研究。当然,重复的结果也可能由于次数的过多形成一种机械运动造成学习者心生厌烦情绪,更甚者可能达到思维的定式,从而熟能生笨也不是没有可能。

四、总结

行为主义关注教学的程序设计,注重一种外在的形式,不考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整体结构,不关注学习对象,对学习者的原有知识和认知水平要求比较低,适合低水平、低年级的学习者,关注外在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巩固,不考虑学习者心理和头脑中认知结构的变化,适合操作性技能训练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幼儿钢琴教学 篇4

我们知道, 钢琴属于“技能”的范畴, 就其本质来说与我们日常生活中骑自行车等技能无异。因此不管其复杂程度如何, 却始终遵循着“技能”发展的一般规律。而幼儿作为社会化程度不高的个体, 培养其“技能”的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行为主义者的理论与实践。行为主义者在培养幼儿技能的过程中强调“强化”的作用, 提出了“消退”、“强化程式”、“习惯”等一系列的概念。下面, 我们就从行为主义者的角度出发, 探讨一下幼儿钢琴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第一、利用强化的原理激发幼儿钢琴学习兴趣。行为主义者认为, 只有当个体的行为之后伴随着“强化物”的出现, 个体的这一行为才会再次出现。强化物可以是物质方面的 (例如奖品) , 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 (例如表扬) ;可以是一级强化物, 也可以是二级强化物。总之, 贫乏的强化史带来的是幼儿行为的匮乏, 如果幼儿第一次接触钢琴没有得到家长或老师的赞扬, 其学习钢琴的动机自然会得到削弱。当然, 我们强化的对象不一定非得是幼儿本人, 我们可以根据观察学习的原理, 通过强化其它幼儿的这一行为让其得到替代性强化。例如我们可以带孩子去看其它幼儿的钢琴表演, 通过表扬其它幼儿让其坚信如果自己学习钢琴也会得到妈妈或老师的赞扬。

第二、根据“消退”及“行为塑造”的原理维持幼儿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 如果幼儿的行为得不到强化, 他的这一行为就会逐渐消退。因此, 我们在幼儿的学琴过程中应当坚持不懈的对其进行强化。但是, 如果我们对幼儿的每一行为都进行强化, 就会养成幼儿对强化物的依赖, 一旦强化物撤除, 幼儿的学琴兴趣会迅速降低。基于此, 行为主义者提出了间歇性强化的行为塑造模式。也就是说我们一方面会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强化, 但另一方面不对幼儿的每一行为都进行强化, 而是进行部分的强化。这样, 幼儿不知道他的哪一次行为会得到强化, 因此在即使在偶尔得不到强化的时候也会维持练琴的兴趣。

第三、通过观察学习与替代性强化的原理促进幼儿钢琴技能的掌握。幼儿时期, 是模仿性极强的一个时期。儿童在这个时期习得的技能一方面是一些自发性的行为得到强化而保留下来的。另一方面是由于观察学习的结果。在这个时期, 我们不单单要让孩子去练琴, 还要多让孩子去看别人弹琴, 因此, 这个时候我们一方面要强调教师示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强调幼儿之间的相互观察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通过观察习得了一定的技能, 并通过观察对其他幼儿的强化自身得到了替代性强化, 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第四、培养幼儿练琴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社会学习论代表班杜拉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所进行的工作所具备的能力和可能做到的地步的一种主管的评估。高自我效能感的幼儿在学琴过程中会具有较高的积极性, 因为他坚信自己能够学好, 自己能够胜任这项工作, 因此他们的行为也是持久的;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在学琴过程中是消极的, 因为他们坚信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弹好, 因此, 他们学琴往往需要外力的作用, 往往是不持久的。

最后, 强调幼儿练琴习惯的养成。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多拉德与米勒认为, 如果某一行为的背后总能得到强化, 久而久之, 习惯就养成了, 个体看到某一刺激就会自动化的出现特定行为。我们对幼儿进行钢琴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强调习惯的养成, 因为毕竟我们无法一直对幼儿的每一行为都进行强化, 只有习惯养成了, 幼儿的这一行为才能持久。

参考文献

[1]黄烨.华生行为主义理论对钢琴教学的启示.北方音乐, 2009年

[2]何聘宇.双自主教学.教学研究, 2005年

行为主义教学法概述 篇5

基于行为主义的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

——《小学英语教学系统(彩虹)》

摘要:本系统主要依据行为主义其中涉及到环境设计,开发了一个供小学三年级英语教师使用的教学系统。主要内容是教学生认识彩虹及其七种颜色,文章包括需求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以及软件的设计分析。关键词:行为主义、学习环境、教学系统

1.引言

1.1前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网络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各行各业中都应用到了计算机这种现代技术工具,目前我国的教育领域也已经开始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以下简称CAI)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育教学。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寓学于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还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教育在教育阶段中尤为重要,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更是不容忽视。在英语教学中,如果能应用多媒体课件,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其兴趣以及学习动机的培养,从而有助于学生从小就养成学习英语的习惯,对于英语教学来说是很重要的。

结合小学英语教学,以及一次偶然的机会陪朋友去面试小学英语教师的经历,我开发了一个题为《小学英语教学系统(彩虹)》的课件,旨在帮助教师更好的调动课堂的气氛,让学生在更加多样化的环境中学习英语,从而培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习惯。

1.2系统开发流程

2.需求分析

在需求分析这一块上,其实当下小学的教学中,城镇级别以上的学校基本都会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是乡村还是不能跟上这个步伐(无论是师资,设备还是学校的重视程度上)所以这里只分析有运用多媒体教学条件下的情况。虽然大多数教师上课的时候都会运用多媒体课件,但是那些课件都只是注重教学的其中一个方面,比如内容,却很少能综合各方面来设计出一堂完整的课。如果能针对某一门课或者是一节课,制作一个多媒体教学系统,这样对教学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有促进作用的。

对学生来说当然是通过这个教学系统能学到知识,但是又有一定的趣味性。对教师来说就是既能让学生掌握课堂内容,也讲得比较轻松,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对学校来说就是要求教师教好,学生学好,与家长沟通好。对家长来说无非也是学生能真正学以致用。那么针对不同的学习者,综合起来,系统应该具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具有趣味性,符合学生学习的需求,只要学生学好了,各方面的需求就都解决了。集中体现为下面这个需求分析表:

3.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教师通过运用《小学英语教学系统(彩虹)》课后学生可以表现出来的目标归纳为一下:

装订线

4.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学习者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总和。这个课件教小学生认识彩虹的七种颜色,学会读和说”What’s this in English?””What color is it?”这两句话,知道自然界中彩虹的形成和彩虹的故事,还会有儿歌,练习的涉及。通过这些教学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端正学习知识的态度。

5.学习者分析

这个《小学英语教学系统(彩虹)》主要是给教师在上课的时候用的,教师是主要的使用者,但是学生是主要的利益干系人,因为只有学生才真正在应用这个系统的时候学到知识。集中体现为下面这个学习者分析表:

6.软件分析与设计

6.1指导理念

《小学英语教学系统(彩虹)》主要是基于行为主义的小步子程序教学,当然也涉及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设计。在教学程序上是由浅到难,逐渐切入到课堂的重点,但是也不缺乏必要的环境建设,比如讲彩虹的形成,彩虹的故事,还有一首彩虹歌。在活泼的学习环境中,通过给小学生讲简单易懂的原理,讲故事,学唱歌等方式让他们在轻松地环境中逐渐掌握彩虹的颜色,学会读和说”What’s this in English?””What color is it?”这两句话。

6.2结构分析

6.3设计分析

这个系统主要是用authorware实现的。每个页面的图片都是用photoshop处理过,有些图形是用corelDRAW画的。打开主页就清晰展现系统的五个模块。Authorware中都是以流程图整合内容的,每个模块的主页前都有一个计算图标,通过EraseAll()清空前面的页面。

(1)彩虹的形成:点击进去通过右下角的上页下页按钮一步一步展现彩虹的形成过程。由于小学生英语知识比较薄弱在适当的位置会给出中文的英文单词,虽然他们不会写,但是先给他们一个大概印象,对日后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在上一页按钮中CurrentPageNum@“framework”>1让在第一页的时候它是灰色的,不能点击。下一页按钮CurrentPageNum@“framework7”

(2)彩虹的颜色:这是系统的主要模块。首先呈现彩虹以及彩虹七种颜色的单词,通过点击相应的单词会在右边出现相应图片,让学生能比较形象的理解单词的含义。下一页就是单词颜色的进一步强化,鼠标移动到什么颜色块上就会出现相应颜色的单词。最后一页就是这节课主要短语的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学生具体字体用英语怎么说,是什么颜色,让学生反复练习,直到掌握了本节课主要的两个句子。

(3)彩虹的故事:跟模块(1)类似,只是在里面用到了一个移动图标,让文字可以移动着出现,减少学生前面学习的疲乏感,为后面彩虹歌的学习先热一下身。(4)彩虹歌:导入一个flash,教小学生这首有关彩虹颜色的歌曲,进一步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页面上有三个按钮,CallSprite(@“Flash Movie...2”,#play)控制播放,CallSprite(@“Flash Movie...2”,#stop)控制暂停,GoTo(IconID@“Homepage”)控制返回首页。

(5)练习:设置了5个题目,选择之后点击“交卷”如果选择对了就会出现“回答正确!!”否则就是“回答错误!!”。每个选项对应一个计算图标,交卷对应一个页面用来判断回答的正误,每道题大体是这样设置:Checked@“a”:=1, 装订线

Checked@“b”:=0, Checked@, Checked@“d”:=0, answer:=“Q:a”,回答{Test(answer=“Q:a6”,“正确”,“错误”)}控制选项的选择, 并且设定正确答案。CharCount(answer)=3,控制当没有选择的时候不可以点击“交卷”。

7.总结

本次实验是自主选择一个小知识点来开发一个智能教学系统,由于上次和朋友去面试时听她讲的一个小知识点开发了这个《小学英语教学系统(彩虹)》。运用的技术选择主要是因为上学期学习了《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这门课程,想好好巩固并加深一下对authorware这个软件的掌握程度。开始的时候其实真的不知道该怎么下手,老师说要体现自适应性,我觉得我的这个系统在这方面做得也不够好。然后就去图书馆借书、上网查资料等等。在做的过程中,我找了很多资料,也遇到过不少问题,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返回”的问题,开始的时候总是做不到任意返回,后来运用了框架那个图标以及一小段代码就解决了。还有就是在做的时候由于要用到很多背景图片,我都是使用photoshop来处理背景图片,其中还运用了corelDRAW来自己画图。

其实开始做的时候只是很单纯的一个想法,因为讲课的是我的好朋友,每次想到她我就很舒心可是已经很久没见她了,做系统的时候就只是惦记着她,一直告诉自己不要放弃,坚持做完,即便做的不好。记得有个老师说过:“坚持到最后的就是最好的。”authorware这个软件虽然存在很多的缺陷,但是我用它做出了一个自己觉得开心的作品。没有完美的,只要喜欢就好,开心就好。一个作品,我学习接触到了很多种的软件也学到了很多。纠结是有的,开心却是最多的,想办法解决一个个问题,收获其中的成长,真的很不错。总的来说,我认真做了,做出来了,还是很开心的。

参考文献

行为主义教学法概述 篇6

关键词:桑代克试误学习理论;语言习得理论;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行为主义的语言习得理论最初是研究儿童母语习得的心理过程。由于母语的习得和外语学习都属于自然语言的掌握,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试图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

桑代克试误学习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行为主义的典型代表桑代克认为学习就是形成S-R联结的过程。[1]具体可概述如下:

(1)行为主义认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组刺激——反应连锁(S——R)。[2]例如,在两个人见面时的问好:

A:同学们早上好!

B:老师早上好!

在行为主义看来,A首先说“同学们早上好”,这就是刺激,激起B作出反应。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老师的任务就是教给学生区别母语的新的语言习惯,使学生养成正确的目的语习惯,以达到交际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提问”就是“刺激”,学生“回答”就是“反应”。[3]这就像小孩子习得母语一样,第二语言的学习必须不断的练习和模仿。通过学习者的练习,得知学习者在学习中所存在的不足。

运用这个理论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可以先从课堂中的问好开始,建立语言环境,教授语言的同时,传递出中国的文明礼貌,同时制造学生多开口练习的机会。

(2)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桑代克认为,语言的学习是不断的“尝试错误”来学习的。例如

“我爱祖国/人民/妈妈”

这个例子是把“祖国”“人民”“妈妈”等同一类型的词放在一起,反复进行替换练习,使学生懂得判断句后面应该接什么样的词,该怎样使用这一句型,这样就掌握了这个句型的用法。这种推理、替换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习者通过大量的练习,较快的掌握汉语的语法形式与词汇的语用顺序。

另外在学习中,行为主义强调第二语言的学习必须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新语言点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已学语言点的基础上。例如:

我爱慈祥的妈妈。

他爱伟大的祖国。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应该看出,新学的知识在难度上有所增加,但是增加的新知识又好似在以前学习中已经接触过的。让学生了解形容词的一般出现在名词前这样一个位置。

(3)行为主义认为,给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不要形成将来要改变的联结。课堂教学应该受到老师的严格控制,不能由学生自由发挥。

(4)行为主义者桑代克提出了三条学习定律,其中效果律是指:情境与某反应间联结因伴随着满意的结果而增强,因伴随着烦恼的结果而减弱。比如:

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对了问题,要及时表扬,给与肯定。教师就要尽量的创造条件,让学生增加奖赏的机遇。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2.行为主义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缺陷

首先,行为主义认为语言教学是通过外部刺激,作出反应,从而逐渐形成习惯。习惯的形成也就意味着对语言的掌握。而实际上,人的语言学习并不象形成习惯那样简单。一个人语言掌握的好坏与否,有着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并且桑代克(刺激——反应)这个公式,把人和动物等量齐观,否认了人的能动作用和智力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在这种理论指导下,课堂上过分的重视机械性训练,忽视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活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因而不利于学生实践掌握目的语。

其次,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结构主义语言学,这两大理论基础,运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过分重视语言的结构形式,忽视了语言的内容与意义,强调语言的结构框架的学习,认为只要掌握好了语言的结构框架,也就掌握了语言。老师在课堂传授的重点主要在于对语言形式,即语言的框架知识传授,而并非意义和内容的传授。由于读和听是学生做出反应所依靠的刺激源,不太可能有很多机会提供给学生练习,所以老师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创造技能,即说与写的能力,而不太注重学生的接受技能,即读与听的培养。这与达到对外汉语教学目的中的“交际技能”,这一目的还有一定的距离。

3.行为主义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值得借鉴的地方

首先,行为主义认为语言学习要承上启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是很科学的。只有按照从易到难的原则进行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从易到难,在容易的环节上打好基础,也是为以后更难的学习创造条件。

其次,行为主义强调第二语言的学习要多训练,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强调教师要及时给学生反馈,对学生的反映给予及时的表扬或批评,这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学生通过老师的及时纠正,能够知道自己对目的语掌握的好坏程度,及时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多说、多练,这样有利于以后的语言学习。另外,多表扬,少批评,则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小结:行为主义语言习得理论的产生已经有很长时间,由于其理论的不足,后来又产生了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和皮亚杰、卡鲁尔的认知心理学等各种理论,来进一步分析语言的学习过程问题。尽管以后的理论有很大的进步,我们仍不能因此而完全排斥行为主义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行为主义理论的不足之处,我们应该避免;对于他的优点,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加以利用。

参考文献

[1]桑代克著.谭力海等译.科学与人类行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桑代克.有机体的行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38.

行为主义教学法概述 篇7

建构主义的理论蕴涵了新的知识、教学与学习观点, 对当前的教育教学实践, 尤其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建构主义引领下的教师教学行为的主要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观, 强调学习要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知识观, 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自主建构。建构主义教学观, 强调问题情境的设置, 提倡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认为教师起引导、辅助作用。因此,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应该是学生主体的情境建构模式。

这种模式以学生为中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发挥作用, 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有效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进行建构。

2. 建构主义引领下的教师教学行为的现实意义

(1)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不管社会公众如何评价教师职业的专业水准, 教师应当把自己视为一个研究者, 应当把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作为一种追求, 致力于教学行为的改善。

课堂作为教师教学的主渠道, 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 教师的素质如何, 只有通过外显的行为才能得以体现, 教师教学行为的好坏深刻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

(2) 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这不仅是教学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 也是课堂教学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各个方面发展的最基本的途径,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职责主要通过具体的教学行为来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让学生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且与学生认知、情感的发展也息息相关。

(3) 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实践证明, 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还影响着学校办学水平。学校教育中产生的许多问题, 也大都发生在课堂情境之中, 这些问题能否解决、如何解决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学校教育的发展。

二、建构主义引领下的教师教学行为对照及现实审视

建构主义引领下的教师教学行为遵循新的教学理论与模式, 以此来对照及审视传统的教学模式, 对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

1. 传统教师教学行为的模式与表现

所谓传统教学是指教师讲解, 学生听讲与练习的教学。它的主要活动是教师依教学进度, 把课本内容依序讲给全班学生听;学生则通过上课专心听讲或练习, 以及课后的温习来熟练课本与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

(1) 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时, 以下情况时有发生:多备教材, 少备学生;多备教学内容, 少备学习方法;整个教学设计中多知识的传授, 少能力培养的措施, 更无法谈及具有教师个性、班级特点的特色性的教学设计。

(2) 教学资源的运用。在实际教学中, 大部分教师尚未从对教科书权威的迷信中解放出来。因此, 常常是就教材论教材, 对现有的教学内容缺少补充、调整或重新组合, 不能很好地利用课内外课程资源, 忽视“学生”这一有效资源。

(3) 教学过程的进行。教师强调的是怎样教, 把重点放在教“懂”, 教“好”上, 把传授知识作为唯一的任务, 虽从“满堂灌”、“填鸭式”中解脱出来, 但取而代之的“边讲边问”也是以老师主导取向的教学方式。因此, 整个教学过程是执行教案的过程, 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 或者努力引导学生直至达到预定的答案为止。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在教师的语言轨道上运行, 学生无主动学习的机会, 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

(4) 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仍停留在应试教育中, 追求评价标准的统一性, 具体表现为:评价的主体与客体关系单一, 课堂上只有师对生的评价, 偶尔有生对生的评价;评价对象只关注答案的正确性, 不注重学生作出答案的思维过程, 对学生富有创新思维过程的错误答案往往只给予否定性评价。

此外, 教学媒体的使用也有诸多问题, 大多数老师对多媒体的使用仅是出于学校的要求, 很少考虑它真正所起的作用。

2. 传统教师教学行为的缺陷及其分析

传统教学是以行为主义的理论来引导教师的教学。行为主义最大的缺陷就是对人的忽视, 而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个人的潜能, 为国家造就高素质的人才, 其间不免会带来冲突和负面影响。

传统教学之所以认为应该把知识传输给学生, 是因为它认为学生是在被动地吸收知识, 知识是客观存在于书本中的, 是固定不变的真理, 知识的意义在于书本文字或教师的语言之中。

不能否认, 在教学实践中, 有一部分教师 (尤其是青年教师) 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他们也十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但仅处于萌芽阶段, 而且是少数人的行为。因此, 探讨教师教学行为的问题势在必行。

三、建构主义引领下的教师教学行为发展及前景分析

1. 建构主义对教师教学行为提出的新要求

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中可以提炼出其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新认识, 这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现状改变有重要意义。

(1) 教师角色。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支持者。教师不仅在学生的学习内容上, 而且在学生的学习方法、技能和技术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支持, 使学生不但能够完成知识的建构, 而且能掌握探求、发现新知识的方法。不但使学生在面对结构良好的领域知识的学习时能够应付自如, 而且在面对结构不完整领域及复杂结构知识的学习时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彻底改变传统教育培养的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

学生的主体性是他们作为学习者天生具有的。只有认识了学习建构性才能真正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所在, 这就要求教师将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和调控权逐步地转移给学生, 使学生最终达到独立学习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等方式学习。教师应逐渐减少对学生学习的外部控制, 培育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我控制能力。

(2) 教学互动。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个体经验等差异而形成的宝贵的学习资源, 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这种资源, 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这样, 学生个体的思维成果便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教师通过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地引向深入, 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 自己去纠正错误认识, 补充片面的认识。

(3) 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能只向学生提供脱离现实生活的纯理论知识, 而必须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 在基于问题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认识到对某一现实性问题的答案可能有许多种, 而且每个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是不同的。因此, 对同一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不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而不应搞“一刀切”。

建构主义认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融合式测验, 即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评价。

2. 建构主义的教师教学行为发展前景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处于引导者、帮助者的地位, 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能够尽可能多地让其动手、操作、探究, 让他们在“玩中学”, 在不知不觉中轻轻松松掌握知识, 既能够有愉快的情感体验, 又能完成学习的任务。

在学习过程中, 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 更应使其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健康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特征, 培养其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使其成为适应社会的全能的新型人才。

如果大部分教师能够在各方面用新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 我们的教学将有很大程度的改观, 我们的学生将更有活力, 更有能力, 更符合我们社会的需要。建构主义理念与新课程理念的不谋而合也证实了它的可取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11) .

[4]傅维利, 王维荣.关于行为主义与建构主义教学观及师生角色观的比较与评价.比较教育研究, 2000 (6) .

[5]胡斌武, 吴杰.建构主义教学论述评.电化教育研究, 2002 (7) .

行为主义教学法概述 篇8

关键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一、引言

对于我国很多初中学生来说, 作文一直都是一个大难题, 对于教师来说, 学生的作文水平很难提高, 是在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难点。而《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初中生的作文应该做到具有真实的思想感情、内容丰富具体、条理清晰、有明确 的主题、正确的格式与标点符号等。衡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学生的写作水平。而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是通过结合刺激与反应, 更注重知识的归纳和练习。因此, 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 充分使用这一理论, 能够有效地强化学生的作文写作练习, 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与创新水平, 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与研究, 可以把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简单地概括为以下四点:第一, 语言的使用是一种习惯, 是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之下逐步形成的, 属于人类行为的一个基本部分。第二, 在语言的习得和学习的过程中, 影响学习者内部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外部的影响。所以, 学习者的行为与习惯都会受到外部的刺激与影响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并不是受到学习者内在行为的影响。第三, 学习者习得与学习的主要过程是按照发出动作到获得结果再到得到强化的过程进行的, 是语言习得形成的基本客观规律。第四, 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正向强化才能逐步形成与巩固。而正向强化指的主要是学习者在学习上所获得的成就感及得到他人赞许与鼓励的 喜悦感, 是帮助学习者逐步形成语言序贯最重要的外部影响因素之一。

三、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运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因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影响力很大, 不仅仅需要教师对语文作文教学的教学方式、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等作出调整, 还需要重建传统语文教学的结构体系。由于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 教师一般都是按照教育大纲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 在讲授时也只是使用传统的知识讲解方法, 使学生记住他们根本不感兴趣的作文内容。比如,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当中, 教师一般都是首先分析作文范本, 并且强调在某一篇作文当中作者对于某个字词句的使用独到之处, 忽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过程及学生个人的实践性经验。因此, 初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运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转变传统的教育方法。

(一) 转换教师与学生的角色

通过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容可以看出, 需要转换教学双方的角色。教师不应该再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讲者, 而是应通过作文的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教师在转换专家式的权威教学模式的同时, 也应该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作文课开始时只需要为学生营造出问题情境与写作需要使用的辅助工具, 引导学生对于作文内容在不脱离教学目标与作文主题的前提下, 通过学生的合作与研究, 对作文内容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创新。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教师应该完全退居幕后, 不干涉学生的创新与决策, 转换传统教学模式当中的师生关系, 使教师从讲授者转变成为引导者, 把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主动学习者, 建立更加民主、和谐与平等的师生关系。通过这种教学模式, 学生在无压力的条件下享受作文的学习与创作过程, 从而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二) 转换教学思维方式

在新课程大纲的内容中, 明确提出对初中学生的写作要求:学生应该具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 在写作之前注重搜集资料与素材, 列好提纲, 早写作之后要注重修改与加工;通过借助多种修辞表达作文的中心内容;让学生互相评改作文, 互相交流写作心得与感受, 了解更多的写作想法, 打开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发散性思维;通过不断的写作, 达到让学生提升自我认识与创造性的要求;减少对作文内容的束缚,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等。从这些内容中都能够看出初中语文作文的教学模式应该发生改变, 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把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运用到作文教学中, 组织好各类的作文教学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对于作文写作的热情。其中应该特别注意鼓励学生参与写作讨论, 例如, 针对某一个作文题目, 可以让全班学生相互讨论, 使每位学生都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而且能间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为提高学生的特色写作打下更坚实的基础。但是, 要做到这一点, 就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积累, 是写作能力积淀的过程。

(三) 关注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

虽然新课改在不断深入, 但是很多学校使用的教材仍然是传统的教材, 这些教材中的一些观念与内容都不符合现代的教育理念, 并且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不能够在教材中体现出来。如果教师只是按照原有教材进行备课与教学, 虽然会比较简单、省事, 但不一定会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教师应该总结传统的教学经验, 把新的学科发展动态运用到传统的教学理论当中, 增强语文作文教学的现实感。例如在讲解初中语文作文的教学目标时, 虽然课本上提出会从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两个方面进行评判, 但是并没有明确的说明两者在评判中所占的比例。然而在考试中, 作文的评判标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教师就要明确给学生说明现阶段的评判标准更注重表达的部分, 这样更有利于对学生的写作专项指导。

四、结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不仅能够超越之前的学习理论, 而且能够弥补在现阶段教育理念的不足之处。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摒弃传统作文教学中只讲授基础知识的模式, 更注重对课堂教学气氛与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行为主义教学法概述 篇9

一、基于行为主义理论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行为主义理论的第一个环节, 就是要给人一个外在的刺激, 让人从心理意愿产生转变, 从而采取某种行为。以传统的化学教学方法来说, 化学教师通常会用灌输理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知识, 学生常会感到学习化学的过程很枯燥。如果学生不能转变这种观点, 他们就不愿意自主地学习化学知识, 就不能提高教学效率。因此, 化学教师只有用结合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给学生外在的刺激, 学生才能够改变观点。

以化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改善大气的质量》一课为例, 化学教师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影响大气质量的化学因素, 学生会觉得化学理论知识太抽象而不愿意主动地学习。为了让学生愿意自主地学习化学知识, 教师可引导学生看多媒体片段。学生从多媒体中能看到现在很多城市会出现雾霾现象, 人们在雾霾天气时只好戴着口罩出门;部分城市会持续出现浓雾的现象, 这种浓雾久久不散, 气象部门的科学人员提出人们尽量不要选择起大雾的时候出门;学生能从多媒体中看到很多城市的天空呈现灰黑色, 这种颜色与汽车排放的尾气很像。学生将多媒体中的描述和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 便会发现现在空气的质量越来越差, 于是便会想到, 我们能否改变空气的质量呢?学生的这种想法会驱使他们自主地学习化学知识。

教师若要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知识, 就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予学生外在的刺激, 让学生愿意自主地学习化学知识。

二、基于行为主义理论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水平

行为主义理论属于心理学的范畴,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当学生内心产生了学习化学的驱动力以后, 这种驱动力不能持续很久, 当学生的注意力被分散以后, 这种驱动力不足以再促使他们学习化学。为了让学生愿意把内心的愿望转为行动, 教师需要在学生产生愿意学习化学知识这种心理的时候, 立刻引导学生探索化学知识, 让学生掌握化学的技能。当学生觉得自己学习的技能能够达到自己学习的目标时, 他们就会继续学习化学知识。

以化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改善大气的质量》一课为例, 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刚才看过的多媒体片段思考, 为什么酸雨会腐蚀人们的衣物和皮肤?学生提出是由于雨中酸物质过多的原因。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 酸物质是如何产生的呢?学生结合多媒体片段中的内容思考, 是否是因为空气中出现太多硫化物质, 硫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后, 就产生酸性物质?学生以自己过去学过的化学知识为基础, 结合自己的思考写出酸雨产生的化学表达式:

当学生能写出酸雨形成的化学表示式时, 他们就知道应该如何防止酸雨的产生, 当学生感觉到自己能用学习的化学知识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时, 他们内心会有一种成就感, 这种成就感会驱使他们持续学习。

教师若要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知识, 就要在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时候, 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 让学生能用知识和技能达到学习的目标, 进而促进学生继续学习。

三、基于行为主义理论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

学习知识的过程有时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比如学生要提高化学水平就要掌握课本中的知识、勤于化学实验、拓展课本以外的知识, 学生如果感觉到学习的过程不是快乐的过程, 他们就有可能中止学习。因此化学教师要让学生深入地学习化学知识, 就要给学生一个展现的平台, 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以化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改善大气的质量》为例, 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可以将学生分成数个学习小组,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加社会实践, 实践的项目为从化学的角度做绿色环保的宣传。以一个学习小组来说, 这个学习小组为了做好环保宣传工作, 首先要做社会调查。部分沟通能力优秀的学生会主动与社会接触, 让人们支持调查;部分学生擅长网络知识, 他们会在网络上搜集文献资料;逻辑思维比较强的学生会整理搜集来的资料, 向小组成员做详细的说明;联想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会提出活动创意, 优化活动的方法;化学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的学生则成为小组成员的顾问, 当负责其它事物的学生需要科学支持的时候, 就会向化学基础扎实的学生咨询。这种分工方法能让学生各展所长, 使他们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发挥自身潜力、实现自我价值、感受学习乐趣、学得化学知识。

行为主义教学法概述 篇10

关键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护理技能操作

当今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在人们的责备声中, 渐渐式微。接踵而来的是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理论。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 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 按这种理论培养出的学生绝大部分是知识应用型人才而非创造型人才, 且对学生个性发展产生压抑, 不利于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 这与现代教学理念格格不入。相对而言, 建构主义主张学生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 建构自己有意义的世界。人本主义则主张以人为本, 在尊重学生独立个体、完全生命体的前提下, 对教学进行设计, 让学生充分展现其个性, 发挥其特长, 从而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1]。但是, 在卫生职业教育的诸领域, 事实上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一些教育理念大多只停留在理论研究上, 没有真正或者很少落实到实践中, 尤其是对护理技能操作的教学。反观行为主义, 尽管它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批评, 但其经典教育思想、学习理论依然被运用于卫生职业教育的各个领域, 特别是在护理技能操作教学中的运用体现了其价值所在。

众所周知,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 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合 (简称联结学说) , 常用S—R加以表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桑代克、华生、斯金纳等。他们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动物与人的行为类比的客观研究, 着重于客观的观察和实验。斯金纳在操作性条件反射研究的基础上, 进一步发展了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他认为, 由于人的行动多半是各种各样的操作, 因此操作行为更能代表实际生活中人的学习情境。他把重点放在结果控制下的操作学习上。其对护理技能操作教学有很大作用, 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便于设计护理技能操作教学目标

斯金纳认为, 人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操作性强化的结果, 人们有可能通过强化作用的影响去改变别人的反应。在教学方面, 教师充当学生行为的设计师和建筑师, 把学习目标分解成很多小任务并且一个一个地予以强化, 学生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逐步完成学习任务。护理技能操作教学目标主张行为目标。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特定的、外显的、可操作性的行为方式陈述的课程目标, 它指明整个课程活动结束后, 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的变化, 阐明学生应该做什么, 需要达到什么程度。行为目标的基本特点是目标的精确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行为目标具体、明确, 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学, 又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用泰勒的话来说, 行为目标的作用是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并指导教学。行为目标取向在本质上是受“技术理性”或“工具理性”支配的, 体现了“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2]。护理技能操作课的教学可采取任务分析方法, 把教学活动先分成几个相应的职责, 再把每种职责细分为几个相应的任务, 最后将每个任务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上。例如, 基础护理学是一门操作性强的学科, 很多护理技能操作需要在模拟病房进行, 其主要教学工具是模型人。基础护理模拟训练先分成以下几种[2]: (1) 生活护理模拟; (2) 专科护理模拟; (3) 责任护理模拟; (4) 急救护理模拟; (5) 护士角色模拟。其中生活护理模拟又细分为:患者入院接待, 环境介绍, 晨晚间护理, 必要的生活援助直至痊愈出院护理等任务。对学生进行以上项目的整体性模拟训练。这样, 在教学过程中, 便于教师按顺序、有梯度地进行教学, 也便于学生观察、模仿、练习、强化,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同时, 也有利于教师准确地进行评价, 就教学内容进行准确的教育督导。而建构主义教学等由于强调学生的“学”, 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 教学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

2 利于组织护理技能操作教学

斯金纳认为, 直接控制强化物就是控制行为, 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强化的程序, 采取连续接近的方法去塑造行为, 即把动作分成许多小步子, 有机体每往所需的动作接近一步, 就给该步骤以强化, 直到最后达到所需要的所有动作[3]。他认为, 倘若采取这样的方法, 无论操作性行为离所设想的目标多么遥远, 或者所设想的行为多么复杂, 只要一直稳步前进, 就有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护理技能操作教学组织主张按程序教学原理组织教学。所谓程序教学就是在教学时, 将知识、技能按照护理工作内在的逻辑顺序分解成一系列的知识、技能项目 (或知识点) , 然后将这些知识、技能项目组合成一套前后衔接、逐步加深的训练程序。让学生按照这个程序循序渐进地逐个学习每个知识、技能项目。在每个知识、技能项目的学习过程中, 及时向学生提供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和矫正补救的机会, 使学生最终能够掌握所有的知识、技能项目,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组织的逻辑性和序列性是实施程序教学的关键所在。按照斯金纳程序教学原理, 在进行护理技能操作教学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积极反应原则。教师在进行示范性操作时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反应, 在教授每个知识、技能项目之后, 每到关键处都应插入必要的提问:“下面应该怎样做?”“为什么必须这样做?”让学生做出积极的反应 (解答) ,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强化其对规范化护理操作程序的理解和记忆。二是小步子原则。教学中的知识、技能项目的跨度不宜过大, 而应该划分为许多具有逻辑联系的小步子。下一步和上一步之间在难度和深度上差异不宜过大, 以便于学生有条不紊地展开学习。例如, 无菌技术操作要求严格, 必须严格按照操作原则和操作步骤去做。在示教时, 教师循序渐进地将其向学生一步步展示。在练习中, 教师严格把关, 指导每位学生操作。培养学生的无菌观念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使学生掌握规范、有序的技能操作。三是即时反馈及时强化原则。教师在进行示范性操作时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反应, 在学生做出反应后, 必须使学生立即知道其反应是否准确, 给出反馈信息, 以便及时地进行强化, 对学生知识和技能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反应提供纠正和补救的机会。例如, 在见习时, 每次见习的项目不宜过多, 教师要事先进行反复推敲, 认真筛选出最合适的病例, 从询问病史、观察临床表现、检查阳性体征, 直至诊疗、护理措施实施, 教师都应了如指掌, 在病床边一步步向学生展示, 并启发学生对病例展开讨论。针对学生的讨论, 即存在哪些护理问题, 可制订怎样的护理计划, 采取哪些具体的护理措施等, 教师给予肯定或否定, 更正及补充等, 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 热情肯定其操作中的收获。四是低错误率原则。斯金纳认为不应让学生在发生错误后再去避免错误, 无错误的学习能激发学习积极性, 增强记忆, 提高效率。程序教学要降低学生出现错误反应的可能性。错误反应得到的是令人厌恶的刺激, 因此, 过多的错误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速度, 对学习缺乏信心的职业院校学生更是如此。无错误或少错误的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信心, 激发学习的动机。因此, 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护理技能操作水平和较强的讲解技巧。

3有助于实施护理技能操作教学

护理技能操作教学强调观察、模仿、训练和强化。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操作能力, 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 突出学生的动作操作技能学习。根据动作学习理论, 动作技能的学习是学习者外部动作行为在外部因素作用下的变化过程[4]。动作学习的结果就是形成快速、准确的动作行为习惯。这种学习效果取决于动作反应行为的次数和质量。动作技能形成后用于完成新的任务, 就是行为习惯的泛化。运用动作技能时的动作任务与学习时的动作任务越相似, 运用起来就越容易、有效。因此, 在护理技能操作学习时, 学生务必要仔细地观察、细心地揣摩, 力争由开始的直接观察、简单模仿, 做到最后能创造性地观察、建设性地模仿。把外在的、简单的操作技能综合、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当然, 在这个艰辛的内化过程中, 只是观察、模仿还是不够的, 还要付诸大量的训练和强化。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看来, 个体任何一项连接的获得都是刺激和反应反复作用的结果, 重复练习时连接的形成十分必要。正如桑代克所说:“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练习可以加强情境和反应之间的连接。”所以, 必要的练习是护理技能操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 行为主义者所倡导的练习, 大多是重复的机械练习, 这种练习对于一般动作技能的简单学习很有效。如肌肉注射、铺床练习, 但对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的复杂动作技能的学习是不够的, 况且一味重复单调的练习容易形成定势, 所以, 必须进行策略性的变式练习。例如对与患者交流的语言艺术和行为举止的练习。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还认为, 对个体来说, 任何练习都是乏味的, 这就必须要激发个体的学习动机, 强化也就成了学习的另外一种重要手段。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研究, 对护理技能操作这种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要目标的教学, 需要给学生提供的强化机会应该是成千上万的, 在强化过程中, 应更多地偏向于正强化和断续强化, 这比起负强化和连续强化, 将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4便于评价护理技能操作教学

主张科学-实证评价。一方面,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 学习的本质是因刺激和反应的连接而导致的外在行为的变化,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接受刺激并自动地受练习和强化影响的过程。因此, 学习的结果是外显的、可观察的, 应该通过测量学习者的外显行为来证明他们所获得的学习结果。另一方面, 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是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以技能为中心。要实现良好的就业, 就需要以社会需求为标准, 现在医院用人的原则是护士工作适应期要短, 短时间内就能顶班顶岗, 在工作过程中体现出熟练的操作技能。这些指标是外显的、具体的、可测量的。例如, 要评价一名学生的优劣, 测评人员可以通过其护理技能操作速度的快慢和质量的高低来衡量。这种外显的、可测量的评定是实实在在的, 易操作的。相对而言, 那些内在的、难以测量的人文-自然的评价方式却是模糊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还尤其推崇客观性测验。所谓客观性测验, 其主要特征是测验者首先制订一套明确的、标准化的评分规则。然后, 用此规则评价被测试的学生, 评价严格按照评分规则进行。例如, 护理学基础技能操作考核, 既是一种实践教学方法, 也是一种常用的实践教学评价方法, 此种方法大多在学生的实践教学全部内容结束前后进行, 根据护理学基础技能操作考核的项目内容、学生的人数和学生掌握护理学基础技能操作的程度以及设定的知识、态度和技能3项目标质量评价标准和时间要求, 设置4~5个考场, 每个考场有主考教师和辅助教师, 学生先抽号, 再抽考核项目签, 到准备室自己准备物品后, 最后到指定的考场, 由项目主考教师负责考核, 考核结束后项目主考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讲评。此种教学评价方法是客观的、外显的, 测试的内容主要是基于护理工作的相关知识、技能。这样可以经济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 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解决问题、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真人、真景、真练护理实训教学方法改革和思索

陆一春

(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淮安223300)

摘要:目的探讨真人、真景、真练护理实训教学方法在高职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校2004级高职护理1、2班为实验组, 3、4班为对照组, 2组分别采用真人、真景、真练护理实训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式授课, 通过实习前实践考核、实习1个月后带教教师对护生的评价和对实验组护生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比较教学效果。结果实验组实践考核成绩得分和实习1个月后带教教师的评价均高于对照组 (P<0.001) ;96%的学生认为真人、真景、真练护理实训教学方法能提高教学效果、提供心理磨炼、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护理操作能力、增强责任感、培养奉献精神。结论运用真人、真景、真练护理实训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提供心理磨炼和培养交流能力等。

关键词:护理实训;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B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突出实践教学是护理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我校一流的实训基地, 有效地促进了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 我校采用真人、真景、真练护理实训教学方法代替传统授课方式的改革,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现介绍如下。

1真人、真景、真练护理实训方法简介

护理技术操作中凡能在真人身上做的操作, 尽可能在真人身上实施, 创设真实的疾病环境。护理学基础中的各种注射 (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 、静脉输液、灌肠、雾化吸入、吸氧和口腔护理等;健康评估中的护理体检、心电图检查等均可采用真人、真景、真练护理实训方法, 学生既做患者, 也做护士, 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护理实训操作[1]。

2对象

选择2004级高职护理专业1、2、3、4班学生为研究对象, 学制5年, 均为女性, 年龄为16~19岁, 1、2班 (100人) 为实验组, 3、4班 (100人) 为对照组, 2组学生在年龄、学习课程、教学内容等方面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均P>0.05) 。

3 方法

总之,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用客观的方法研究学生的行为, 并制订具体的行为目标, 克服了传统教学目标的主观性、模糊性和抽象性, 使教学从目标到实施的各个环节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各种新教学理念下, 似乎销声匿迹, 但其教学理念已成潜流, 渗透到每位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之中。即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当今教学中仍然发挥着作用。虽然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带有明显的机械性, 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对行为主义的教学观应客观地看待,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护理技能操作教学中有机地融入行为主义学文章编号:1671-1246 (2009) 14-0088-02

实验组中护理学基础的各种注射、静脉输液、灌肠、雾化吸入、吸氧和口腔护理, 健康评估中的护理体检、心电图检查等操作, 均采用真人、真景、真练护理实训方法进行练习。在第二学年每学期集中进行护理见习2周, 让学生去医院观摩各种操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生活护理。

对照组选用模型人进行模拟练习, 在第二学年每学期集中进行护理见习1周, 让学生去医院观摩各种操作。

通过实习前实践考核, 实习1个月后带教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及对实验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比较2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

4 结果 (见表1、表2、表3)

5 讨论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共同进行的具

习理论的观点是合理的、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徐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衰落和人本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兴起[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版) , 1996, 4:11.

[2]章益辑.新行为主义学习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3.

[3]铃木美惠子, 陈淑英.现代护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2.

行为主义教学法概述 篇11

彭聃龄指出, 学习理论是对学习规律和学习条件系统的论述, 它主要研究人类和动物的学习行为特征, 解释有机体为什么学习, 怎样学习和学习什么 (2004:476) 。长期以来, 心理学家在研究学习本质的过程中对学习提出了不同解释, 形成了不同的学习理论。其中, 影响较大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二十世纪初逐渐形成, 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据学习理论的主导地位, 直至受到以后发展起来的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等理论的冲击, 但是由于行为主义在心理学及语言学中的重要作用, 其学习理论对于语言教学仍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因此, 本文针对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斯金纳的学习理论及其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

2.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 著名的行为主义学家斯金纳提出了两种类型的学习, 一种是由刺激引发的反应, 称为应答性反应, 而另一种不是由刺激引发的, 而是有机体的自发行为, 叫操作性条件作用。斯金纳认为行为的产生是强化的作用, 强化决定有机体行为方式的形成和转化过程, 因而要达到控制行为的目的, 就必须合理控制强化。

由于斯金纳特别重视强化在行为学习中的作用, 他提出了一系列强化假说。

2.1 强化与强化类型

强化物是指任何使反应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刺激, 而利用强化物诱使某一行为概率的增加的过程就叫做强化。根据强化的性质, 斯金纳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指通过反应后呈现令人愉快的刺激来增加行为反应的频率, 而负强化则是通过减少或阻止反应后出现的令人厌恶的刺激来增加行为反应的频率。

正强化和负强化都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在外语教学中, 可通过赞扬、奖品对学习者的进步进行正强化, 也可通过收回批评、停止惩罚, 对学习者的行为进行负强化。还有一种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经常用到, 这就是惩罚, 与负强化不同, 惩罚导致反应概率的降低, 而不是增加。一般说来, 惩罚在矫正行为方面也有效果, 但不如强化的效果好, 而且可能带来消极影响, 因而在教学中, 我们要有条件地施以惩罚, 教给学习者正确的做法以取代错误的行为, 这样才可使学习者获得真正的进步。

2.2 强化程式

强化程式指利用强化原理进行操作条件作用实验时, 在强化物出现的时间上做出不同的安排, 由此得出个体正确反应出现的频率与强化物呈现方式的关系。斯金纳根据间隔时间和频次特征将强化分为两大类:连续强化和间隔强化。间隔强化又可再分为固定比例强化与变化比例强化, 固定时间强化与变化时间强化。

在教学中, 斯金纳认为, 有效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合理安排强化类型的程式。不同的强化程式会造成行为的习得速度、反应速度和消退速度的不同, 贺新宇和黄宇春 (2009) 指出, 建立某一反应的最佳训练组合可能是:最初使用连续强化, 然后是固定时间强化, 最后是变化比例强化。这值得我们在语言教学中借鉴使用。

2.3 行为塑造

行为塑造是对一种目标行为进行的渐进式培养, 即把目标分为小步, 对正在接近目标行为的各种过渡反应进行强化, 直至培养出所需要的目标行为。渐进式接近是行为塑造的重要原则, 在学习过程中同样有效。学习者可为自己每次设定一个语言学习的小目标, 当达到小目标时就奖励自我、予以强化。这样通过一步步的强化, 最终会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这种链式塑造技术在语言教学中同样有效, 教育者首先确定语言学习的终点目标, 并了解学习者的起点行为, 将终点目标划分成一系列阶梯式的小步子, 步子大小以学习者能力而定, 每当学习者完成一步时就及时予以反馈和强化, 直至终点语言目标实现, 目标行为就成功实施。

2.4 评价

斯金纳的学习理论强调强化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但他的学习理论带有明显的生物学化倾向, 忽视了人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他的行为主义方法包含许多合理部分, 在教学中特别是语言教学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教育技术领域, 斯金纳仍然是备受推崇的先驱 (朱纯, 2007:23) 。

3.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语言教学

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看来, 语言是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效的语言行为是对刺激物做出的正确反应。在语言教学领域,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与影响主要体现在程序教学法与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 以及盛行一时的听说教学法。下面我们就简单分析它们在语言教学的应用。

3.1 程序教学法与计算机辅助教学

程序教学法是斯金纳学习理论很好的体现与应用。所谓程序教学, 就是将知识分解成一系列知识项目, 这些知识项目存在内在逻辑联系, 前后相接, 逐渐加深, 然后使学习者按顺序逐个学习每项知识, 在这一过程中给予反馈和强化, 最终学习者掌握所学知识, 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程序教学观的基本要点如下。

(1) 小步骤。每次向学习者展现少量的信息和知识, 然后从一个知识项目有序地向下一个发展。

(2) 及时反馈。对于学习者的反应要给予及时的反馈, 使学习者正确的反应得到强化, 错误的反应得到纠正。

(3) 自定步调。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学习情况安排学习进度, 这有利于缓解班级学习中因学习速度不一而产生的焦虑和压力。

由此可以看出, 程序教学法有许多优点, 在语言教学中有指导意义, 如在外语教材的编写过程中, 可将所教内容细分成多个小单元, 并按小单元的逻辑顺序依次编排, 形成由易至难的多个层次, 前一个层次的学习是下一层次的基础, 这也恰好体现了渐进式接近的原理, 有助于学习者良好语言习惯的养成。

关于程序教学法的效果问题, 施拉姆在回顾36项程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比较研究中指出, 17项研究表明程序教学法更有效, 18项研究表明这两种教学方式效果相同, 只有一项表明传统教学方式更有效, 于是, 问题的答案似乎是程序教学是有效的。但是其中的原因和本质尚未知晓, 这值得我们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赫根汉、奥尔森, 2011:99) 。

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 也是在行为主义学习观, 特别是程序教学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辅助技术。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通过在计算机上呈现知识和练习来帮助学习者学习的。通常情况下, 通过计算机的及时反馈, 即使没有老师的监督和评价, 学习者也可从错误中和反馈中学到很多知识, 但是朱翠英等人 (2005:66—67) 也指出, 通过CAI掌握的知识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虽然具有节省时间精力的优点, 但从最终学习教学水平来看, 达不到传统面授的效果。

所以, 在外语教学中, 我们应合理使用计算机技术为语言教学服务, 目前CAI技术的发展是多媒体互动式教学, 即把课本、图像、音频等多渠道信息结合在一起的学习程序。相信这种教学模式会弥补传统课堂的一些不足, 对外语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2 听说教学法与模仿强化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语言的教授和学习深受行为主义学习观的影响, 听说教学法就是很好的例证。听说法的语言学基础是结构主义, 而心理学依据便是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语言是一种习惯, 而习惯需要反复的“刺激—反应”才能形成, 所以听说法的核心内容是刺激、反应、强化、形成习惯等概念。在行为主义指导下的听说法的教学原则体现以下几点。

(1) 反复练习形成习惯的原则。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学说认为, 语言习惯的形成需要靠反复练习, 所以在语言学习中, 教师用大量的外语授课和录音等作为刺激手段, 强化学生的反应, 巩固所学语言知识。

(2) 限制使用母语原则。外语学习是一种习惯, 只有通过外语本身进行大量句型操练才可以有效形成, 所以在外语课堂中不提倡用母语和翻译。

(3) 及时反馈纠正错误原则。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 习惯一旦形成, 就很难改掉, 所以在语言学习中, 教师要及时给予学习者反馈, 对于错误及时纠正, 以免错误的语言习惯导致语言僵化现象的产生。

当然, 听说法也有不足, 它将语言看成习惯形成, 只注重语言的形式和结构, 重视句型的机械操练, 忽视语法规则的指导作用和语言的内容和意义。后来, 人们逐渐认识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无法解释人类习得语言的潜能和语言发展, 无法解释语言抽象问题和语义, 就对其产生了质疑, 尤其是受到了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批判。

但是, 对于外语教学来讲, 行为主义的许多理论仍是科学的, 尤其是强化和模仿, 它们是外语学习中非常有效的途径和手段。董燕萍 (2009:183—184) 指出, 强化不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 但不等于说强化不起作用, 而模仿虽不是语言习得的关键因素, 但模仿对语言习得有一定作用。而且, 强化和模仿对外语学习的效率和时间长短有影响。她认为, 对于中国学习者来说, 强化和模仿不是外语学习中第一重要的, 不能作为教学的主要思想, 但有选择的强化和模仿是很有必要的。对此, 她特别提出三条注意:强化不是机械主义的强化, 而是在某一时间内多次接触同一语言项目或同一话题;模仿不是鹦鹉学舌似的一字一句地模仿, 而是对语音的模仿, 对规则的模仿;所有的强化和模仿都是基于意义的, 而不是基于形式的。

对于我国外语教学来说, 要想在相对较短时间的学习环境中掌握较多的内容, 就要采取一定的强化和模仿训练方式, 所以听说法的“强化刺激, 反复练习”的原则值得我们在语言教学实践中借鉴使用, 以提高外语教学的水平和效率。

4. 结语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学习观对于语言教学仍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值得我们研究和利用。在语言教学中, 我们要认真分析程序教学法、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和听说教学法的优势, 取其精华, 为我所用。相信如果我们恰当运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 并且从教学实际出发, 灵活采用各种科学方法, 就能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 并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B.R.赫根汉, 马修.H.奥尔森著.郭本禹, 崔光辉等译.学习理论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

[2]董燕萍.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3]贺新宇, 黄宇春.心理学[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

[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5]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上一篇:基础应用平台下一篇:接地电阻阻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