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新课程作文教学

2024-11-01

小学新课程作文教学(共12篇)

小学新课程作文教学 篇1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语文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 语文教学必须改革, 必须让学生回归生活, 从生活的源头中汲取营养, 发现生活中的自然美、人性美, 表现现实生活的美好, 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生活是美好的, 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幼小的心灵学会观察生活, 感悟生活, 进而去表现生活, 用自己那一支小巧的笔, 描绘出生活的五彩斑斓, 创造生活的多姿多彩的美。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作文教学自然与生活密不可分, 用语言去表现生活, 美化生活, 表达对生活的真切愿望, 应该是小学作文不变的主题与内容。以人为本是我们作文教学的新理念, 把学生置于作文的主体地位, 也才能将这种理念在作文教学中得到真正体现。

一、挖掘源头活水, 学会积累生活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从教室走向田间, 从家庭走向社会,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学生在生活中有了美好的体验, 迸发出美好的情感, 就能够写出一篇优美的文章, 所以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将生活与作文融合在一起, 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 感悟生活, 让生活真正成为作文的源头活水。生活的素材是丰富的, 丰富的素材为作文提供了优质的原料。

小学生对生活有着好奇心。面对丰富多彩的生活, 常常产生很多遐想, 产生很多感受。教师要给学生一些机会, 让他们及时记录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捕捉生活赋予我们的闪光点。小学生的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比如团队活动, 升旗仪式, 邻里亲情的交往, 小朋友之间的嬉戏玩耍, 到大自然中去欣赏旖旎的风光, 到田野里观看花鸟虫鱼等。这些五彩缤纷的生活, 都是作文的丰富素材, 随时随地, 事无大小, 只要是所见所闻, 都可以记录下来, 都可以将自己的所感表达出来。这就是生活, 是来自于生活的第一手材料, 真实可信, 学生写起来就不会感到空洞。教师要鼓励学生积累生活, 让生活海洋中的浪花激起学生写作的欲望, 提供他们写作的源头活水。有了源头活水, 学生往往能够即情即景地去描绘, 去抒情, 去赞叹。

现实生活斑斓多姿, 蕴藏着丰富的素材, 如果经过学生的进一步加工, 融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就一定能够写出好的文章。在我们山区县的乡镇, 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教师可带领学生走到自然中去, 让学生去欣赏, 去联想, 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这时, 需要教师进行联想想象的指导。比如, 我们学校对面有一座小山, 那里气候宜人, 四季美景秀色可餐。尤其在春天里, 山上开满五颜六色的鲜花, 我就利用自习课的时间带学生去赏花, 然后指导学生联想到衬托鲜花的绿叶、花丛中忙碌的小蜜蜂, 进而引导小学生联想古代现代有关歌咏花的文章诗歌, 学生很有兴趣。然后让学生写作文, 写出自己的旅游线路和感受以及自己的联想。这种写作方式自然, 易学, 收效很大。

二、学会抒写真情, 表达真实感悟

我们知道,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 篇篇内容精美, 朗朗上口, 可谓脍炙人口。无论是写人记事, 还是绘景状物, 无不发自作者的内心, 多是感人肺腑之作, 能够引起共鸣, 其原因就是那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触动了小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素材, 抓住身边的平常事, 写真话、抒真情。下马观花写生活, 是作文教学的原则。它要求学生作文内容要反映生活。我们地处乡镇农村, 农村生活也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了不少的素材。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就要利用有利的乡村资源。教会学生写“生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去看一看, 仔细观察农作物或特产的生长、生产过程, 这样, 就可以言之有物。小学生的作文来自于生活, 又立足于“生活”, 才能够写得富有真情实感。在作文教学中, 对于来自生活的习作, 教师只要稍加点拨, 就能下笔有神, 真切感人。

三、扩大阅读视野, 丰富作文内涵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 我感到阅读是提高学生生活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是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如果在语文教学时, 适当增加课外阅读内容, 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丰富学生的阅历, 增长学生的见识。在作文教学中, 我常常坚持把阅读积累和作文教学联系起来。

一是将作文教学与课内阅读有机结合。因为语文教材所选之文, 大都文质兼美, 内涵丰富, 意蕴深邃, 很值得学生研读。语文教材的内容是学生的语言积蓄库, 可以帮助学生准确而生动地表现生活。

二是将作文教学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语文教材的阅读内容毕竟是有限的, 还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 教师可利用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弥补教材阅读量的不足。我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好课外的时间阅读, 建立每天一小时的阅读时间。小学生年龄小, 自主学习能力差, 为此, 我专门帮助他们制定科学合理的阅读计划, 并不断督促学生按计划阅读, 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通过阅读积累, 让学生作文时思想感情的浪花不断涌现, 写作的兴趣逐步被激发。

小学作文教学是基础, 是学生未来写作的起步阶段。它没有捷径可走。指导学生走向生活, 体验生活, 感悟生活, 就一定能够“厚积”而“薄发”。只要教师善于引导, 学生的真情一定能够诉诸笔端, 让作文神采飞扬。

小学新课程作文教学 篇2

学生个性化的作文离不开老师个性化的指导,教师应利用一切可以挖掘的资源,及时地捕捉训练契机,在灵活多样的指导中,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发现、感悟,培养语感,学会借鉴与评价,从而提高习作水平。下面我结合自己近年来在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指导实践中如何让学生的个性在作文中张扬的一些探索,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鼓励形式多样,让学生写出个性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受写作训练的导向和自身思维定势的影响,导致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写作中,面对一个文题或一个素料,学生的构思立意和表达形式往往表现出令人吃惊的趋同化,没有个性,没有自我。因此要想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在表达形式上就应大胆求异,形式多样。在教学中,我采取以下方式指导:

1.文体形式多样

可让学生用形式多样的文体来表达同一题材的内容,以求构思新颖,表达巧妙。如我们学习过《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后,指导学生以“保护地球母亲“为题材写一篇文章。如何保护环境,如何呼吁人类要珍惜地球资源„„我要求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文体来表达,用议论文的形式发表自己对现状的看法,用日记的形式来记录真实见闻、感受。用书信或建议书的形式,向地球村的居民或联合国或各国政府提出建议„„这样解开文体的禁锢,学生写起来就得心应手,用自己喜爱的体裁方式表现自己的看法、见闻和感受,很能体现习作的个性,也很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2.不同角色的表达

让学生变换角色,对同一场面,同一人或同一事物,改变一种观察思考的方式,用不同的角色来表达,用心去体会不同角色的心态。这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学校周围种了很多的龙眼树,龙眼树下又种了一畦畦的青菜。当龙眼成熟的时候,有些学生会爬到树上去摘果子,有时不仅把树枝折断,还把树下的蔬菜都糟蹋了,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倾向,为了能给学生一个改正和认识的机会,我先不对这些学生进行批评,而是在课堂上针对这种现象,启发学生变换角色从五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叙述,用第三人称叙述,还可用第一人称“我”的方式,以蔬菜、龙眼树、树枝或果实的角色描述事件。我采用了这种方式,维护了孩子们的自尊,又能让他们把自己的愧疚抒写到文章中去。既达到了教育的,又提高了他们的习作水平,可谓一箭双雕。

二、放飞想象翅膀,让学生写出色彩

1.作文教学讲求虚实相合,高年级学生心理和身体相对来说都相对成熟,教师学会把想象和创作的自由和乐趣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大胆构建思维空间,按照自己的意愿,合理地将那些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意象与自己的感情有机结合。有时教师的课堂教学的生成机智可以让教学起到意想不到的郊果。有一次我正在上语文课,我正好讲到精彩之处时,忽然发现有一个中等生正望着窗外出神,我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问他在看什么?没想到他的回答竟让我如此出忽意料,他说自己在看雨,我于是就问他说你看到的雨是什么样子的,他说他这时看到的雨是“神奇的魔术师,让世界千变万化,又是不受拘束的疯子,披散着零乱的长发。”我当场表扬了他,说你的语言多有灵性,你能够自由释放自己的想象。我肯定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同时引导他上课时要专心听讲,写作时才去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从此以后,他不仅上课不再走神,而且作文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2.小学高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和生活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多观察生活的基础上,把大量的知识、表象和感悟储存在大脑中,为写想象作文提供丰富的素材。如写想象文,要求学生想象20年后的情景,教师要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打开学生想象的思路,20年是个不长不短的时间,20年后会发生许多意想不到的变化,但不能凭空想象,要在现实的基础上,在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中进行合理的想象。令人吃惊的是,学生在想象的世界中自由驰骋,他们想象到的内容多姿多彩。有美好的一面,如台湾的回归、新式的农民、未来的人类、经济的腾飞、新的生活方式等。也有并不美好的一面,如从现实可能会想到由于重男轻女而造成的男女比例失调,由于破坏环境而导致的全球沙漠化,沙尘暴肆虐,从恐怖活动想象到世界战争的灾难等。写得活灵活现,质量远远高于平时的记事文。可见,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想象的情境,提供想象的天地,学生便会在习作中尽情地张扬着自己的个性。

三、挖掘习作资源,让学生写出真实

从训练时间上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克服为文写文的倾向。从训练的空间上来看,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是拓宽习作训练的重要渠道,我认为从以下两点入手:

1.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跨出校园,步入社会,在充分接触各种人和事之后进行有感而发的写作,这样做更能发挥写作的实践功能,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要想使写作文的生活材料要丰富就不必要求学生当场完成写作任务,而是可以在图书馆查资料或调查访问,给学生充分思考和准备的余地。作文课要关注人生、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沟通,注意处理好作文与生活源头的关系,并且追求真实和实用。学生就会在作文中寻找到乐趣。

2.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是续写式,如学了《荔枝》后以“如今荔枝依旧年年红„„”为开头发挥想象写一篇文章;可以是填补式,如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抓住孩子对父亲的牺牲的悲痛进行练笔,把孩子和母亲去机场迎接父亲遗体的场景刻画出来;可以是感悟式,如学《小青石》一文时,谈谈对“小青石和小黑石”的理解和体会;可以是反向式,如学了《小音乐家杨科》写一写《杨科不出生在那个时代》;可以是故事发展式,如学了《凡卡》,写一写“凡卡来到我们当中„„”等等。这些方法的运用,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了习作动情入理的方法,而且为孩子构建了一个想象的平台、创新的基础。

四、多种途径评价,让学生写出自信

1.让学生、家长参与评改。评改摒弃传统教学中“学生写教师批”的单一做法,让学生参与到评价当中来。常用的方法有自评、同桌互评、小组评、大组评等。学生在作文本上写上评语或批注,然后自行反馈交流。如果有时候意见不统一,可能还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但这又有何妨呢?争论的过程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也可以让家长参与到评价中来。让学生把经过修改的文章带回去请家长评价,有利于家长更真实地了解孩子。也让有能力的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写作辅导中去。

2.多途径保护写作的自信心。比如采用星级评价,作文出色可以推荐到报纸刊物上发表。取消低分,作文实在不行的暂不打分。评价不搞终身制,允许修改之后再重新评价。重视评优激励。通过当众读,贴在墙壁上展览,个人自编作文集,办班刊班报等多种方法满足学生发表的欲望。

总之,要让学生的习作灵活自主,张扬个性,须采用开放性的作文教学,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基础上,打开作文教学中禁锢学生心灵的枷锁,解开捆绑学生创新翅膀的链条,让处于作文起步阶段的小学生在快乐中自由地写作,深刻地感悟,欢畅的幻想,勇敢地创新,让一篇篇作文充满灵性,让孩子的个性在开放的世界中张扬!

新课程下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3

就怎样教学生写好作文,我从二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看法。

首先,教师可运用“想、说、写、读、改五步法”进行作文教学。想,就是一个让学生构思、打腹稿的过程,是不可少的环节。写作前一星期就把文题交给学生,指导学生认真思考。“说”是老师指导学生写作最重要的一个步骤。说作文有两种方法:第一即是把文章分为开头、中间、结尾三个部分,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说。二是说全篇文章,学生说完后,教师引导学生评议、修改。说作文有两个好处:一是锻炼学生当众说话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声音洪亮、口齿清楚、完整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二是发挥写作能力强的学生的传、帮、带作用,给作文有困难的学生带条路。经过上述两个步骤后,学生感觉写作文就容易些。对于写作有困难的学生,我要求“以说为本”,把上課说过、修改过的文章写下来就可以了。写作能力强的学生,要求他“写作要有联想”,把自己的文章加进合理的想象,使写出来的文章比说的作文更加出色。其次是读作文:一是边写边读。二是写一段把前面的所有段落都读一遍。如此,文章结尾写完时,开头和中间已读过几遍,避免了作文语句重复、前后矛盾。三是作文后完整地读,一般要读三遍,分别是检查词句是否通顺、表达情感是否到位、自我欣赏。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的作文,懂得欣赏自己的作文是作文训练的重点。只有出声读、反复读,学生才能读出这句话有毛病、那句话不用写、这个词与那个词搭配得不合适。让学生读自己的作文,实际上就是给自己的作文挑毛病。最后,是改。学生通过出声朗读,找出自己文章的毛病,就会动手改。改后再读,读后再改。这样,既发展了学生自己动手修改作文的能力,又培养了自己动手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对于学生的作文,只要他是认真的,教师从不批评、指责,而是从中找出好词好句、好的材料、好的立意去鼓励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作文的进步,对自己有信心,对作文越来越有兴趣。

其次,有计划、有层次、有步骤的训练与网络资源相结合。

(1)培养习作兴趣,增强写作信心。要想让学生轻松自如地驾驭作文,兴趣的培养是至为关键的一步。让学生的作文回归生活,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事,写身边的人或事物。因为自己的事,身边的人(事)或物都是小学生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手所做的,他们感受深刻,体会真切,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学生感到有话要写,有话想说,容易写出像样的习作来。

亲身体验,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它涉及到学生的整个生活、实践。因此,要让学生走出学校封闭的空间,把社会作为课堂,拓宽视野:学生可以去旅行,观看大自然的风雪雷电、日出日落;可以走进生活的世界,了解超级市场、观赏名胜古迹、欣赏祖国的壮丽山河和探索乡村变化等。这些都是直接体验,留给学生的新鲜感、深刻的印象以及探索后的满足和快乐是无法比拟的,对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最有意义。学生只要有了亲身体验,就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最有兴味的思想说出来,写下来,那么作文就成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学生肯定会乐意去写,而且有内容写。

(2)加强积累,丰富底蕴。学生语言积累直接关系到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也就是通常说的“内功”。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积累。努力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一些课内的重点句、段,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背诵,逐步培养积累意识。课外要求学生大量阅读,做好摘录笔记,印象深的文章写好读后感,并把偶尔产生的灵感和对学习、生活的感受随手记下,到了写作时也就不怕无内容可写了。

(3)网络的开放性,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计算机互联网的强大信息量为学生展现了大量的信息素材,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更广泛的天地,学生学得更多、更快,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每天面对“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写作素材的匮乏是学生写作水平难以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除了加强生活实践,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图文、声像资料,引发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并入情入境,真所谓“坐在家中看世界”。鼠标轻点,大千世界尽在眼前。写景可点击“自然风光”,叙事可点击“时事新闻”,写动物可搜索“动物世界”……还可根据课文内容延伸,尝试写作。

(4)利用网络的共享性,建立作文发表园地。每一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望。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潜能、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平台。我在网上开辟 “习作发表区”,既能对学生的习作进行网上辅导,更能为学生的习作提供发表的园地。如果学生的习作随着教师写上一两句可有可无的评语而画上一个句号,那学生的写作热情不高就不难找到原因了。我可指导学生把修改过的图文并茂的作文通过网络发送到作文网站上与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小朋友进行交流、欣赏,或通过电子邮箱投寄给报社,也可以把学生作文打印出来,编辑成册,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这些积极做法都是促进学生进行写作的不竭动力。

利用网络发表学生的作文,不必经过主编的审定、筛选、淘汰,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自评互评等形式,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他们在不断练笔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写作水平。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作文教学 篇4

一、体验生活积累素材

新大纲要求:“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而学生的作文内容是来自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分析。叶圣陶先生曾形象地指出:“生活就如泉源, 文章就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能做成什么文字。”由此可见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学生作文材料的泉源。所以, 除课堂上创造性的师生互动外, 还应让学生走向实践的大课堂, 用心去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引导他们参加各种有益活动, 如“科技制作”、“读书看报”、“募捐献爱心”等活动, 歌舞、书画、演讲以及各种有趣的游戏。校外多做好事, 乐于助人;在家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如买菜、收拾房间、洗衣服等。这样通过学生的耳闻目睹, 亲自实践, 不仅丰富了写作素材, 而且身心得到了锻炼, 陶冶了情操, 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自理生存能力都十分有益。

二、自由表达激发兴趣

作文本无定法, 应让学生自由写作, 放任思维, 天马行空, 给学生作文“松绑”, 打破不必要的限制;不过分注重“细枝末叶”, 给作文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改变过去命题作文的模式, 代之以半命题、无命题的自由作文, 鼓励学生放开胆子去写, 另外还可通过放文体、放体裁充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三、大量阅读丰富语言

阅读和写作是紧密相连的, 读是写作的基础, 只有“厚积”, 才能“薄发”。纵观古今中外文人墨客无不博览群书, 只有广博的阅读才会写出脍炙人口的文章来。因此, 必须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开拓视野、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比如: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童话、小说、诗歌、优秀作文等, 还可在班里建立“图书角”。读后提倡摘录好词佳句, 学以致用。为了提高阅读质量, 还应提出阅读要求, 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读, 在读中学观察, 学选材、学表达、学布局谋篇。这样, 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既丰富了语言, 又增长了见识, 作文就能旁征博引, 写出生动、新颖、富有创造性的文章来。

四、从说到写提高表达能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作文教学应该从说到写, 从易到难, 循序渐进”。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 说是写的前提, 也是写的基础。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养成在动笔前先说后写的好习惯, 可以说选材、说内容、说布局……说的形式也可多样, 自己说、同桌说、小组说……只有在切实进行口头语言训练, 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五、互评互改扬长避短

小学新课程作文教学 篇5

新方式”的教学道路

-------赴江苏上海著名中小学高效课堂

示范教学现场会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大沟乡中心小学:陈颖莉

2014年5月15日,我有幸参加了由中央教育服务中心举办的培训会议!我们在白银市教科所领导的带领下,外出到江苏的南京、常州、南通,以及上海市四地六校考察学习。我们一行四十人,可谓是浩浩荡荡。这次外出学习,对我来说真是太难得了。通过外出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令我豁然开朗。从各位专家精彩的讲座和授课中,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以及教学改革的坚守、走 向、境界,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次外出参观学习知名学校的各方面教育教学的宝贵经验的机会。虽然是仅仅十天的时间,但是在学习期间,通过对南京市行知小学、南京大学附属丁家桥小学、常州局前街小学、南通师范二附小、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的参观,课堂观摩,以及校园文化建设,办学特色、管理经验的了解,让我收获颇丰,同时在整个过程中我一直在反思,我们西部内地的教育和东部沿海教育有着怎样的区别了,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怎样才能够有效的将东部沿海的先进教育理念、管理理念融合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呢?如何打造属于我们西部教育的特色呢?顿时感到肩上的压力很大,很有一种危机感,一种被改革的潮流所淘汰的危机感。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深刻理解了要真正学好一门技术是多么不容易,任何一门科学技术知识的学成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这需要不断的亲身实践,不断的总结,这时才真正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深刻含义。更何况在当今知识更新频繁的时代,从事教师职业更应该有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意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单凭一两本书籍,不通过频繁的实践摸索,很有可能被时代所淘汰,成为时代洪流之中的牺牲品。所以我时刻告诫自己学无止境,我会始终坚持这一点。

在学习期间,我聆听了四位名校校长的讲座和听取了四位骨干教师的授课。南京市行知小学的办学模式给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杨瑞清校长所作的《行知教育永不“完稿”》的精彩报告,让我感触很深,特别是他的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是爱的教育,爱优秀学生是每一位教师的共性,爱后进学生则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技艺和耐心,不仅要懂得爱,更要会爱。要让每一位老师都拥有一个良好的“花苞心态”。要学会等待,因为迟开的花朵也许会更美丽,有了这样的心态,才能够去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学生的潜力,理解学生的个性,包容学生的差异,激励学生的长处,提醒学生的缺点,让学生快乐中成长。的确,从事教育事业的我们,每个人都能有“花苞心态”!就好了,想想我们现处的学校,为了成绩,为了名次,要求孩子们6点多到校,然后语文早读、英语早读、品德和社会以及科学早读,到8点正式上课时,孩子们已经像机器一样运转了一个小时,儿童呀,能承受吗?可是,不这样成绩能上去吗?我们老师也不忍心,学校领导也不忍心,但是你不这样其他学校是这样,你能坐的住吗?这一切都是应试惹的祸呀。有人说,南方的人的观念先进,注重孩子的能力培养,而我们北方人注重成绩,因为北方穷啊,穷了就只有读书是出路,家长们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唯一检测的就是看成绩。面对种种说法,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又该如何去做呢?另外杨瑞清校长的办学模式很有特色,行知小学在30年以前是五里小学,当时只有12间破旧教室、7位教师,100多个学生的村级乡村小学,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和探索,办成了拥有班级24个、学生1000多人、固定资产1600多万的省级实验小学、全国知名的农村模范小学、行知教育基地;8万多名南京市的学生和数百名国外孩子专程到这里来了解农村科技发展、体验乡村生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专程到校考察。如今的行知小学,瓜果飘香,绿意盎然,荷花睡莲,美丽无比,杨瑞清说,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就是强调不能关起门来孤零零地办学校,而是要和社会、和生活紧密联系,而他的办学就完全继承了陶行知理念。南京大学附属丁家桥小学的张义宝校长做的《推进课程建设创新,建构校本问学课堂》精彩报告,让我们领略到双成教育的魅力所在,明确了让学校成为孩子一生中到过最好的地方的教育理想。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李伟平校长围绕《生命的坚守与生长》的精彩报告,让我们感受到“动眼静心,虚怀求进,倾情生命,明理践行”的精神追求,学校集团化管理以及特色的校本课程,让孩子充分享受童年的天真与快乐,教师真切享受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幸福。在南通市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施建平校长也做了精彩的额报告,他们学校的教学特色是情景式教学,早在70年代,就有李吉林提倡情景式教学,情景教学分为:生活展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语言描绘六大类,形象、情切。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张人利的《后“茶馆式”教学─“轻负担、高质量”的实证研究》专题讲座,系统探讨了课堂教学中的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学方式有“书中学”、“做中学”两种方式并举,以“循环实证”实践论证。后“茶馆式”教学的基本特征有三点,一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部讲;二是课堂教学与教学评价融为一体;三是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最后张校长还就教学手段做了细致的讲解等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有的这些,让我最后真正懂得:寻求适合自己的东西,那才是真的。我也悟出:寻求适合自己的教学课堂,那才是高效的。

六所学校四位骨干教师的示范课,让听的人很舒服,有一种享受的感觉,也让我有所体悟: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通过听课,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的交往状态,思维状态,不能满足于学生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的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师生、生生没有真正的互动起来,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应当创设情景,巧妙的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知识冲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的到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完全有学习能力,把机会交给学生。俯下身子看学生的生活,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学生,学生就能充分展示再现学习的过程,教师也就可以自如地展开教学活动。新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大,让教师觉得难以驾驭课堂,课堂教学中表现为过多的焦虑和不安。原因是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学生精彩纷呈的学习活动,还不习惯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观察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应及时了解他们的认知情况,学生的需要没有真正的被关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一个成功的引路人。一堂课开始,教师可通过新课导入的设计、学习氛围的创设,教材所蕴含的兴趣教学因素,课堂内外的各种资源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意愿和动力。然后,教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教师除了必须把学生自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外,还需精心设计每一次自学的目标,内容,同时,加强自学方法的指导。

通过四位老师的课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我们要给孩子思考的时间,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学习,成尚荣教授的讲座中说到:作为教师,你今天问自己三个问题了吗?一问三角形你构建了吗?二问苹果树你栽了吗?三问旧理念、旧习惯、旧方式是否断气了?做到三问,争取能使孩子们健康茁壮地成长。

由此,我确立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

1、学生管理方面: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我们所走过的学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学生有礼貌,校园里到处干净整齐,这些都来源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因此我们将继续严抓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

2、教学方面:课堂上尽量做到:

1、将时间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占据整个课堂,学生的参与度要高。

2、将学习权还给学生,课堂上出现学生两两成对在一起边讲边练的场面,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

3、将话语权还给学生,学生说出来的才是学生的,课堂上让学生去表达,耐心的听学生回答,细心的观察学生交流,精心的指导学生互助。

4、将探究权还给学生。老师要选准探究学习的切入点,尽量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老师不要害怕时间不够用。

5、将教学权送给学生。首先是“学友”讲,如果“学友”遇到不会的问题,“师傅”就负责把“学友”教会,如果“师傅”也不会,先向其他“师傅”请教,再教会自己的“学友”,如果“师傅”们都不会,最后由老师讲解。整堂课以学生自学互助为主,以学生教学生为主。努力打造适合自己学生的高效课堂。

3、做一个少抱怨、多思考的好教师。对比各所学校,其实只要是当老师,无论在哪所学校都没有轻松的工作,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有不同思想的学生,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无论哪所学校,都离不开敬业的教师,只有面对现实,少抱怨、多思考、多理解、才能当好一名教师。

4、教育的成功源自教育细节的成功。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草率、粗放的校园环境无疑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伤害。老子曾说:“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教育作为一种事业,如果光停留在口头上而不体现在行动实践上,则无异于空中楼阁,如水中月、镜中花。我们所参观的这些学校校园环境优美,建筑设计布局合理,校园文化氛围浓厚。名人画像、雕塑、格言警句随处可见,学生的绘画作品、书法作品、小制作、工艺品等在细微之处体现着教育者为学生才能的展现和拓展所做的努力与良苦用心,这些做法对我都是一种启发和提醒,如果我在这些方面进入了一种常态的话,那么对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才能的展现无疑是一种促进。作为班主任,就要建设好自己班级的文化氛围,以此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小学新课程作文教学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

中国分类号:G623.2

万事开头难。小学作文教学也是如此。关于小学对作文的要求,《大纲》中指出:会写简短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做到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详略得当,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现就如何搞好这个过渡,达到小学作文教学之目的,谈一下自己见解,教于同仁.

一、注重语言训练,培养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他们的这些口语、半截话、口头语普遍存在着语序混乱、表意含糊等现象。对于书面用语来讲,我认为需从头说起,也就是说从文字学起。根据这一客观实际,除注意在平时的口语训练中及时纠正他们的语言错误外,另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严格进行拼音和汉字学习及听写、读写方面的教学,使学生连续不断地接受字、词、句等基本知识和听、说、读、写能力的逐步训练,使学生能在具有一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正确阅读。小学生作文不应该认为是从零开始,因为从一字一句封能表述完整一个意思开始,就步入了作文的前奏,这就是所谓的启蒙性。根据这一特点,就要求我们从小学生一入学便采用严格认真的识字教学和阅读训练,特别是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按照观察——思考——口述——文字表达四个步骤长期反复地进行指导培养。如果离开了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忽略了语言训练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去追求解决作文难的灵丹妙药,只能是拔苗站长,欲速则不达。

二、循序渐进,稳中求进

首先,各年级段必须认真地按照作文训练的序列扎实有效地完成识字、说话、片断、成文的训练任务,认真研究训练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并注重各年级作文训练的衔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切忌只重视识字教学,把作文教学的任务一古脑儿推给中、高年级,如果这样做,必然致使中、高年级的作文训练失去基础,成为“空中楼阁”。同样,中、高年缀的教师也应注意学生的思维发展,注意在“段”、“片断”的基础上去谋“篇”,不能急于求成,要求学生篇篇文章“五脏六腑,一应俱全”。

其次,坚持从说到写,从口头表述到下笔写文的原则,努力丰富、发展小学生的语言,将直观信息与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口头语言是书面语占的先导和基础,口头语言的发展促进书面语言的发展;书面语言的发展又能促使口语水平不断提高,二者互相促进。因此,对小学生的语言训练,必须从口语能力的培养开始,坚持通过答问、看图、观察、说话、复述课文、讨论、辩论问题等渠道,指导学生先把话说完整,说条理清楚,并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把话写具体,写生动,写明白,使文章慢慢达到《大纲》所要求达到的标准。

当然,作文的训练乃是综合调练,集识字、阅读、观察、语言、思维于一体,在此基础上,还要注重作文的思想性,提高学生分辨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好与坏、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的能力,只要我们审时度势,牢牢把握学生的认识层次,注重写作的启蒙性、渐进性和思想性,正确指导学生多看、多读、多写,学生的写作水平必将逐步提高。

三、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后进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后进生的作文在班里总是处于下游,而作文水平是各方面知识能力的综合体现,不是短时期努力能赶上去的。因此,后进生的思想情绪长期处于压抑、被动而又无可奈何的状态。假如不分程度高低和能力大小,对全班学生的作文一律用一个尺度去要求,硬要拿后进生的作文同优秀生的作文去比较,势必使后进生感到羞辱丽更加心灰意冷。为了调动后进生作文的积极性,有的时候我把全班学生按照程度分为几类,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对后进生适当降低要求,使学生有了切近的努力目标,后进生只要经过努力,达到了这个目标就可以受到表扬和鼓励。后进生得到了成功的喜悦和胜利的欢欣,也就产生了积极向上的情绪,进而教师再因势利导,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和目标,就可趿达到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目的。

为了不挫伤后进生的积极性,有的教师采取了和我相同的挽救方法,效果也比较好,我采用“三不”的原则:一、不当众对后进生的作文批评指责;二、不用后进生的作文傲讲评的反面教材;三、不给后进生划过低的作文成绩。对后进生作文中的问题要个别指导,有时在教师的指导下重新改写。

另外,对待后进生的作文要发现点滴进步和优点,并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使后进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思想情绪。

形成后进生作文能力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后进生的特点也各不相同,必须认真分析,对症下药。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本身智力低下,另一种情况是学生本身智力不差,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没有打下基础。属于第一种情况的学生,一般平时活动能力差,少言寡语,在作文方面不仅书面表达能力差,而且口头能力也不好,对于这类学生要重视口头表达的指导训练,要在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中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首先指导他们把话说得完整通顺,然后指导他们把句子写完整。属于第二种情况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口语能力并不比其他学生差,他们的问题是不能把口头语言很好地转化成书面语言,对这类学生的辅导重点在写的训练上,借助已有口语表达能力,要求他们怎么说就惩样写,促进其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

总之,提高后进生的作文能克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但是只要老师付出辛勤劳动,就一定能取得可喜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齐敏. 小学作文“支架问题”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硕士论文。

浅议新课程下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篇7

一、当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 1) 课堂缺少趣味。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 不仅学生“头疼”, 教师有时也会束手无策。作文成了“拦路虎”, 不仅难倒了学生, 也难倒了老师。小学作文课堂死气沉沉, 毫无生机, 教师教得毫无激情, 学生学得索然无味。

( 2) 学生积累不足。小学生在作文时经常会遇到无内容可写、无话可说的情况。小学生经历的事情少, 缺乏对事物的观察和积累, 对生活缺少必要的思考, 课外阅读量较少, 这些情况都会直接影响小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 3) 教师指导不够。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不注重作文方法的指导, 只是告诉学生写作的要求, 至于怎样选题立题, 怎样谋篇布局, 怎样推敲语言, 很少涉及。由于平时缺乏系统科学的训练, 学生作文无从下手, 不知所措, 写出的文章也会东拼西凑, 缺少章法。

( 4) 评价方式单一。评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作文评改中, 教师对于优秀的作文往往会进行精雕细琢, 而对于水平较低的学生习作, 往往一“阅”而过, 置之不理, 或者一“批”到底, 连续打击。这种简单“粗暴”的评价方式打击的是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二、解决以上问题的一点思考

针对以上问题, 笔者认为只有从激发学生兴趣, 增加日常积累, 加强写作指导, 进行多元评价等方面入手,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效益。

( 一) 要把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作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前提。

一是创设写作情境。小学生受生理和心理以及认知水平的制约, 对于教师提供的特殊情境有着特殊的感受力。比如, 在作文前,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有趣的游戏活动, 活动过后, 教师让学生将活动中最精彩的场面、最难忘的瞬间和最深刻的内心感受, 包括活动中同学们的语言、动作、神态、情绪等通过“议论纷纷”的方式说出来, 然后再让用文字记录下来。学生玩得高兴, 说得痛快, 写作时也会很顺利, 写作的兴趣自然也提高了。

二是增加亲身体验。文章来源于生活, 生活是文章的不尽源泉, 只有贴近生活, 走进生活, 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 有意识地开展一些贴近自然、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活动, 比如, 带领学生参观公园、游览山水、造访古迹等, 增加学生的经验体验, 写作的兴趣也会得到提升。

三是利用电教媒体。客观事物会激起人的情感活动, 而情感活动又会触发人的语言表达的动机, 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展现生动活泼的图景, 可以起到活跃课堂, 调动思维, 激发兴趣的重要作用。

( 二) 要把增加日常积累作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基础

一是加强口语训练。说是写的基础, 也是进行写作积累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 “说”对“写”的帮助很大, 不但可以锻炼学生选材、构思、语言表达, 还能增加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比如,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可以开展课前3 ~ 5分钟演讲、朗诵、讲故事等活动, 通过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增加素材积累。

二是加强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学生增长知识、扩大视野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学会写作, 最好的办法是鼓励学生在学好课内文章的同时, 增加课外阅读量。阅读的内容包括新闻、书籍、报刊。广泛阅读, 不仅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更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是强化日常练笔。要想全面提升小学生的作文水平, 必选要加强日常写作训练。练笔的方式多种多样, 比如, 写日记、周记, 做读书笔记等, 都是很好的训练方法。除此之外, 还可以鼓励小学生走进生活, 根据自己的经历写随笔, 以提高写作水平。学生的文章不一定质量很高, 关键在于坚持经常, 形成笔耕不辍的习惯。

( 三) 要把加强技法指导作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保障

作文技巧的指导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非常重要。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一是从仿写入手。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照课文中的精彩句子或段落, 练习仿写。教师要对仿写的方法进行点拨。通过仿写, 逐步掌握写作的技能, 为下一步自由习作奠定良好基础。

二是要表达清楚。写作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表达准确、清楚。小学阶段的作文多数以叙事为主, 因此必须要让学生把握好“六要素”, 只有把这六个方面写清楚了, 才能让读者明白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恰当地进行人物、语言、行动等方面的描写, 来提升作文的感染力。

三是讲谋篇布局。有的老师认为, 小学作文谈不上谋篇布局, 事实恰恰相反。小学阶段是作文的起点阶段, 从看图说话开始, 教师就要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观察顺序、写作顺序, 并掌握基本的开头、结尾等环节的处理技巧, 从而为今后写作打好基础。

( 四) 要把完善多元评价作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环节

一是要重视讲评。作文讲评是对学生写作实践全面检查分析的总结, 对学生写作具有重要意义。重视讲评, 就不能一“阅”了之, 写几句不痛不痒的评语了事, 而是要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必要的深入分析和耐心指导, 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

二是要突出重点。学生在小学各个阶段的心理、生理、智力水平不同, 写作的要求重点也不同, 因此, 教师的评价必须依照阶段教学目标要求, 突出评价重点。比如, 1 ~ 2年级的训练重点是看图说话, 教师就要要求学生将事件说清楚, 将文字写工整, 语句理通顺; 等到更小学高年级, 就要在此基础上提升要求, 比如, 开头结尾的设计, 写作的顺序等。

三是要鼓励诱导。教师的讲评要突出积极、向上、富有激励的评价方式。教师在评改作文时, 无论是当面评改还是书面批改, 都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 并加以肯定, 给予鼓励, 要让学生在老师的评价中看到写作前途和进一步提高的希望。

总之, 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要立足新课程标准, 采取有效手段, 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学生作文水平的大幅提高。

摘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更是评判语文教学效益的重要标志。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 却长期存在着重基础知识、轻作文教学等问题。这已经成为影响小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突出障碍, 必须及时加以解决。

关键词:新课程,作文教学,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陈婉玉.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 2010, (02) .

浅谈新课程下的小学作文教学 篇8

一、积累——作文的源头活水

积累是人们生活中必要的一种能力和习惯。从作文来看, 没有一定的积累是不行的。“生活如泉源, 文章如溪水, 泉源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段话说明了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 是学生获取写作的素材根本。生活中的每一天, 都将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稀奇事、新鲜事、亲身经历的事……若把它们简要地记录下来, 对今后写作文在选材时很有帮助。我们要带领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亲朋邻里的和谐对话、互帮互助的田园生活。

应鼓励学生养成自觉观察的好习惯, 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随时记录下来, 哪怕只是一个梗概, 对写好作文也是有帮助的。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写诗也会吟。语言是习得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要让学生多读多背。我们要组织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 设读书角, 上阅读课, 让学生获取间接经验, 积累语言。积累材料的形式灵活多样化, 可以将自己的观察、实践、课外阅读所得记录下来, 做好阅读的交流, 上好阅读成果交流课, 让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读书心得。要严格要求学生, 将优美诗文熟读成诵, 开展背诵比赛, 激发学生的热情。当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后, 作文的语言又怎么会单调贫乏、味同嚼蜡?

二、模仿——作文的必由之路

从模仿到创造, 是写作的基本规律。在把握作品主旨的前提下, 用贴近生活的材料来写与原作主旨相同, 角度有别, 更具时代特色的文章。大凡作文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课文, 就是提供给学生模仿的主要对象。学生从课堂学习中, 积累了语言材料, 懂得了文章的写作方法, 然后仿写。当语言材料的积累、听说读写能力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之后, 就进入了创造的阶段。模仿, 是作文教学的必由之路。对学生模仿能力的培养, 主要可以从三方面入手:语言的模仿、结构的模仿、表现手法的模仿。在多次的作文实践中形成能力, 教师要做好引导。

比如《小站》一文, 教师可以先提出:作者为什么要写“小站”, 作者是怎样写小站的?学生最终明白课文介绍小站不是目的, 是要赞美车站工作人员对小站的精心布置, 表扬他们为旅客服务的责任心。学生可用与范文相似的方式表达与其相似的生活体验。“模仿”不是复制, 不是依葫芦画瓢, 而是要在深入把握作品内涵, 理清文章结构, 体会作品线索和特点的前提下进行再创作。从《小站》给人们带来温暖的春意到《市场一角》向人们展示改革开放后的繁荣兴旺, 它给老师的启发是:只要模仿指导得当, 学生会从借鉴中尝到甜头, 从而有了信心, 作文不再感到那么困难和束手无策了。不同时代的作品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风格、精神, 模仿写作时不能盲目照搬。

三、激励——作文的不竭动力

教师也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机会, 创造条件, 让他们证实自己的实力, 体现自己的价值, 品尝成功的快乐, 产生成就感, 体验到作文成功的愉悦感。对一篇成功的文章, 甚至一个贴切的用词、一个新奇的句子、一个精彩的段落、一个典型的选材, 教师都要不吝赞美。作文一定能使他产生很强的自我激励作用, 产生强大的习作内驱力, 一旦这种自我激励作用和内驱力得以产生, 就能迅速有效地从根本上打实作文功底, 提高写作水平, 同时对语文素质和情感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当学生理解了你的关怀和帮助是真诚和善意的, 懂得了你的指引和点拨是无私和真挚的, 就没有理由不好好写作。

教师只有从学生思想意识的深度上、情趣和习惯的高度上, 彻底改变学生对待作文的心理和态度,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写作中去, 才算达到了目的和效果。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常用激励性评语, 激活学生的写作热情, 促进其写作水平的提高。激励性评语就是对学生的作文用激励、鼓励性的语言描述其写作的优点和成绩, 对其努力的结果充分地肯定和赞许, 激起学生的进取心。一段好的作文评语, 不仅能评定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 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发掘学生的写作潜能, 起到一种唤醒、鼓舞与激励的作用。

小学新课程作文教学 篇9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

作文是学生抒发内心世界、认识自我、表达自我的重要途径, 也是衡量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写作的形式和技巧, 教授学生套用死板的形式, 背诵大量的文章等, 限制了学生的写作内容, 忽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对写作失去了兴趣, 而把作文当作一种负担和压力。因此,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用新的思维和方法, 调动学生的兴趣, 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那么, 教师应如何进行小学作文教学呢?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写作的过程就是学生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以书面形式表达的过程, 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学生的表达欲和兴趣程度的大小, 因此, 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写作欲望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 在《我喜欢的动物》写作时, 教师可使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各种动物的不同形态, 利用多媒体的倒放和慢放功能, 让学生仔细地观察这些动物, 然后说出每种动物的特点、差异及自己喜欢它的原因, 最后用笔把这些想法写在纸上, 完成写作。又如, 教学《我喜欢的水果》写作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喜欢的水果带过, 放在课桌拼成的展示台上, 创设水果王国的情景, 让他们根据兴趣选择观察并品尝水果, 说出水果的名字、形状、颜色和味道等。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抒发自己的观点, 为之后的写作做好铺垫。创设相关情境内外, 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写出感兴趣的事物, 把脑海中想要表达的东西, 认真、主动地表述出来, 有利于帮助他们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

二开展课外活动, 丰富写作素材

小学生作文常常表现为无话可说、无事可写, 写出的内容也总是空话、大话、假话等。素材是作文的基础, 是创作文章的关键部分, 只有真实可靠、作者亲身经历的素材才能让其写出感人肺腑, 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文章。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课外活动, 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 丰富写作素材, 让生活成为文章的源头, 情感成为文章的活水, 帮助学生写出与众不同的作文。例如, 教学《我的祖国》写作时, 很多学生只是从书本上片面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崛起, 不能深刻理解地繁荣昌盛背后中国发展历程的艰辛, 致使学生写出的文章千篇一律, 没有感情, 没有创新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淮海纪念塔, 让他们在纪念塔中重新认识中国的历史和顽强不屈的精神, 用战争时代的历史遗留物, 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激发学生的情感, 丰富写作素材, 让学生通过所观、所感写出自己心中的祖国。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拜访革命老人, 听红色故事。通过革命老人的切身表述, 再现当时战争时的激烈和残酷, 让学生感同身受, 把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写作中, 以自己的情感调动读者的情感, 自然能写出感人至深的作文。

三做好学生语句表达的比对和指导

小学生的思维天马行空, 语言运用并不熟练, 写作时经常会出现用词造句不恰当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形, 教师不能一味地否定学生的写作成果, 打击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而是应做好引导工作, 采用对比法, 帮助学生正确使用词组和语句, 完善所写文章。例如, 有的学生在写《我的外婆》时, 会写“外婆的脸圆圆红红的, 像秋天的苹果, 一笑起来还有两个酒窝”。描写外婆走路时会出现:“外婆有一个拐杖, 走路时, 外婆会拄着拐杖, 蹦蹦跳跳地往前走。”……而在描写《我的弟弟》时, 会写“弟弟非常爱笑, 笑起来会有一道皱纹……”这时, 教师可以把这两篇文章在班上念出来, 引导学生注意作文用词和语句不当之处, 讲解它的含义和用法。之后让学生回家注意观察自己的外婆和弟弟笑起来的形态, 以及外婆平时走路的姿势等, 下一次上课时, 让他们把自己观察到的情况说出来, 指出原来文章错误的地方及修改的方法。通过这种对比和指导, 可以加深学生写作的印象, 让学生懂得写文章不能凭空想象, 而是在写之前要认真观察, 书写用词准确、语句优美的作文。

四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勤于写作的习惯

小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 对一件事的兴趣并不能坚持长久,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并不代表可以让他们爱上写作。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 把写作和需求联系在一起, 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发现、感受、体会, 让写作成为一种表达手段和一种交流习惯, 让学生从被动写作变成主动写作。例如,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让学生把一天中发生的事情都记录下来;可以组织学生阅读小说、杂志或观看电影等, 让其写出观后感, 发表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当学生遗失或捡到物品时, 可以引导学生写“寻物启事”或“失物招领启事”;让学生根据热点新闻或社会焦点, 写一篇题目、题材自定的作文。还可以挑选出优秀的文章贴在黑板报上;鼓励学生参加作文比赛, 用比赛激励他们学习等。可以把学生的生活与作文完全联系起来, 引导他们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 并且通过这种方法, 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让写作成为学生的需求。

总之, 小学阶段是奠定学生写作的关键时期, 作文对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 让学生有丰富的写作素材, 培养学生自主写作、勤于表达的好习惯, 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 通过创设情境、开展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对比, 以及以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养成勤于写作的习惯, 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让学生爱上写作、乐于写作。

小学新课程作文教学 篇10

一、加强人文培养, 走向人文合一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问题, 实质上是作文与做人的关系问题。两者的辩证关系应该是“为做人而作文, 以做人促作文”。那么, 如何加强人文培养, 引导学生从人文分离走向人文合一呢?

1. 教师要牢固树立“为做人而作文”的教学理念。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追求纯真的人性美, 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 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教学中为学生适当增加个性化的阅读材料, 让学生接触多种风格的文章, 引导学生学习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对大千世界的观察和认识, 养成读书、看报、有选择地收看电视节目的习惯。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认识偏差, 教师要进行积极的引导。

2. 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让学生把社会作为课堂, 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开展社会调查, 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走访名人, 享受独特的情感体验……从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 提高人文素养。如, 我在人教版《语文》小学三年级上册《口语交际·习作五》的教学中, 习作的题目是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展开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明确学习任务前, 分组发放“生活中的文化”调查表, 让学生边学习本组课文边留心积累, 因为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很多,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经历, 在组长指导下填写调查表, 学生这时就会抒真情, 吐真言, 把自己收集和感受的内容表达出来。最后, 全班综合形成传统文化展览。这些是学生对生活的直接体验, 因此也就不难从文中见“人”。

二、立足生活本源, 丰富生活积累

长期以来, 受“立意本源”的教学理念影响, 学生的构思、谋篇布局、语言表达和教师的批改、讲评等环节, 都必须遵循这一理念, 学生只能写应试之文和奉命之文, 于是, 作文中说假话, 虚张声势;说大话, 不着边际;说空话, 向壁虚造;说套话, 人云亦云。原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的童心, 由于缺乏了生活之水的灌溉, 写出来的东西往往苍白无力, 毫无生趣可言。可见, 生活与积累之于写作是多么重要。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

1.落实“生活本源”的教学理念。

首先, 教师应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带领学生走出学校的小课堂, 走进社会的大课堂, 把学校和社会联系起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天下事, 关注身边的人和事, 景和物, 从生活中选取素材, 提倡写真实的生活。其次, 要鼓励学生自主表达自己熟悉的生活, 做到“用我心思我事, 用我口抒我情, 用我手写我心”。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立意”与“生活”这两者的辩证关系。我们摒弃“立意本源”, 并不是说学生作文不要立意。从小学高年级开始, 教师还必须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如何立意的指导。

2.丰富写作积累。

一是丰富习作素材的积累。二是丰富语言材料的积累。小学生积累习作素材可以采取两种途径:⑴准备“习作素材收集本”, 将平时观察到的生活素材记录下来, 并定期按人、事、景、物进行集中归类整理。⑵坚持写“观察日记”, 它要求真实, 记录的材料必须是自己亲身观察的或生活中发生过的事情。小学生积累了丰富的习作素材, 要确切地表达出来, 还必须具备足够的语言积累, 这是写作能力由量变到质变的必要条件。帮助小学生积累语言材料, 应从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入手。

三、培养习作个性, 走向学生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 提倡学生自主拟题, 少写命题作文”。这个理念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现代作文教学思想。那么, 在作文教学中, 如何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呢?

1.让习作的内容富有个性。

习作题材必须是学生“自主”选择, 一切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表达需要出发, 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给学生充分的自由, 让学生借助客观事物表现人人皆无、唯我独有的感触。让每个学生把他内心深处的最丰富、最敏感、最独有的感受表达出来。

2.让习作的形式富有个性。

教师放开手脚让学生充分享受表达的自由, 要承认差异, 区别对待。至于篇数、字数不要一刀切。在教学中采用丰富多彩的练笔形式, 使学生写出不拘一格的作品。

3.让学生的语言富有个性。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它是文笔表露展示个性的重要方面。个性化的语言, 就是文章中那些新颖、独特, 能启人深思、引人联想的语言, 是那些富含韵味、饱含哲理、耐人寻思的智慧的语言。对此, 要对学生个性化的语言倍加呵护;要在课内外阅读中积淀语感, 培养个性;在口语活动中创造语境, 发展个性;还要在随文练笔训练中迁移语言, 凸显个性。

四、改进评价方法, 促进学生发展

传统的作文教学评价存在种种弊病:在评价目的上, 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在评价标准上, 采用统一的应试作文标准来衡量所有学生的作文;在评价过程上, 往往只考虑学生作文本身的优劣, 不考虑学生在作文过程中是否获得了真实的写作素材, 是否做到了独立构思;在评价方式上, 大都是分数加空泛的评语;在评价主体上, 教师是评价的主体, 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客体。《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改善课程设计, 完善教学过程,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这些论述虽然是针对整个语文教学而言, 但也为我们如何进行作文评价指明了方向。

1. 评价过程由注重结果转变为注重过程。

新的作文评价理念, 要求从原来只注重作文文本的优劣转变为注重过程评价, 也就是说, 要把作文评价贯穿在作文的全过程。如, 作文前, 要考查学生是否拥有真实、丰富的材料, 以及是采用什么方法搜集到这些材料的;作文时, 要考查学生是否做到独立构思, 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作文后, 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真正使作文教学的过程成为提升学生作文能力和提高学生作文素养的过程。

2. 评价主体由单向评价转向多向评价。

作文教学的艺术与技巧在于使自我教育成为每一个学生的精神需要。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 “改”的优先权应归属于作文的本人。作文指导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修改的能力, 作文评改的权力应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修改、互相批改、合作探索中逐步提高自主的写作能力。让他们在参与评价中, 学会发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 从而完成对自我的激励与超越。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并提供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人人参与评价、学会评价, 即可以采取师生互改、集中评改、小组评改、组外交流、同学互改等形式, 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合作探究精神。

3.评价标准弱化“班级参照”, 强化“自我参照”。

传统的作文评价标准过分强调“班级参照”, 而且往往以班级尖子学生的作文作为评价的参照, 严重挫伤了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积极性, 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所以, 在作文评价的标准上, 要弱化“班级参照”, 强化“自我参照”。如, 可以使用“加减批分法”, 开始第一篇文章为基础分, 有进步加分, 退步减分。这样, 可以促使学生在对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识中, 增加自信, 发挥创造潜能。

专家评介:

学生怕写作文、教师难教作文是作文教学的痼疾。尤其是在小学教育阶段, 作文教学要求偏高、形式单调, 这严重影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并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天津市实验小学王建宇老师以优化小学作文教学策略为切入点, 对解决学生怕写作文、教师难教作文的问题进行了有效探索。

植根生活、贴近生活、反映生活是王建宇老师的作文教学观。王老师在作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 引导学生从生活素材中领悟所要表达的中心, 并从其所要表达中心的高度再度反思生活, 对生活素材进行取舍加工,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通过优化小学作文教学策略来解决学生怕写作文、教师难教作文的问题, 王老师的探索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小学新课程作文教学 篇11

关键词:小学作文;个性指导;课改方式

众所周知,新课程视野下的小学作文要求必须做到让学生对学习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进行写作。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生活,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素材对其进行教学,并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发现学生在写作时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因材施教。这样一来,学生的写作能力将提升到一个高度。因此,本文旨在介绍小学作文教学的指导策略,为当代小学生作文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一、强化对学生作文的个性指导

纵观我国传统的作文教学现状,通常能够发现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教学方法严重剥夺了学生在学习作文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一味地被动写作。长此以往,学生由于疲劳写作将会失去写作的兴趣,最终形成抵触的心态。这就需要引起教师的重点关注,改变自身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

1.鼓励写反映个性化的童年生活

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规定学生进行固定题目写作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写有自身个性化童年的生活故事。因为小学生正处于一个创新思维、发散思维形成的阶段,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进行固定题目的写作,通常会导致学生形成固定思维,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所以,通过对自身童年的故事进行写作,能够让学生尽情地抒发感情。因为作文中的主人公是学生本身,所以学生能够通过对自己的了解进行写作,这样不但能够更好地表达故事内容,而且能减轻写作的压力。同时,通过对自身童年所发生的事情进行写作能够让学生保留美好记忆,在回忆童年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身的写作能力。

2.激活具有个性化的儿童语言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到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学生在日常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将其中具有趣味的语言记录下来应用到作文教学中。这样一来,通过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并有利于教师顺利开展作文教学工作。此外,通过使用学生日常交流的语言进行作文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同时,利用学生语言进行教学也能够使师生关系更亲近,以便于教师后续顺利开展教学工作。

二、课下开展经典阅读

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由于对书刊的阅读量较少,所以就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缺乏写作素材。这时教师就应该在课下为学生布置相应的阅读任务,这样一来,学生通过阅读书籍就能从书中获得灵感,从而进行创作。例如,在进行有关植物写作之前,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课下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有关植物的文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写作对象,如进行荷花的写作时,学生可以通过对《荷花》中所写的内容“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进行阅读,从而总结出这篇文章所用的写作手法以及修辞手法。这样一来,通过借鉴经典文章的写作手法从而写出精彩的文章。

三、开展作文比赛

作文比赛作为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素材进行写作的直接途径,应该引起教师的重点关注。所以,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开展作文比赛尤为重要。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给予班级学生固定题目并让其进行写作从而开展作文比赛。教师在规定固定题目的同时,应该告知学生不受文体以及修辞方法的限制,让其充分运用其联想能力,写出自己心中的祖国。最后,教师通过仔细的审阅选出最佳作文,并给予奖励。同时,也要对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写的文章进行积极的点评,放大学生个人的写作优势,使其在今后的写作过程中更加自信,从而使写作能力更上一层楼。之后让获得最佳文章的学生在学生面前进行朗读,并将自己写作时的灵感以及整篇文章的写作思路告知班级的每一位同学。这样一来,能够使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借鉴其他学生宝贵的经验,从而弥补自身在写作方面的不足。所以,教师定期开展作文比赛能够快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改变作文的评改方式

在当代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的批改方式同样影响学生写作的积极性。由于传统的批改方式通常为找寻学生作文中的缺点进行红色标注。当学生看到被批改的作文后,发现全篇文章都是显著的红色,不合格处均被标注,这样直观的批改方式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从而降低其写作的积极性。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批改的过程中将学生出彩的部分进行重点标注,并进行表扬。将学生写作不足的部分以及相应的修改方向写在作文的尾部。这样一来,通过委婉的批改方式,既能让学生了解到自身写作的不足之处,又能受到教师积极的鼓励以及肯定。如此,学生能够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视野下开展小学作文教学工作,能够让教师了解到以往教学方法的不足,从而进行改正。从中可以看出作文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项极为复杂并且漫长的工作,所以,这需要教师积极进行探索,争取找到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进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负担和压力。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出色的写作能力为其后续学习语文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小学新课程作文教学 篇12

一、强化对学生作文的个性指导

纵观我国传统的作文教学现状, 通常能够发现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 这种教学方法严重剥夺了学生在学习作文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一味地被动写作。 长此以往,学生由于疲劳写作将会失去写作的兴趣,最终形成抵触的心态。 这就需要引起教师的重点关注,改变自身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

1.鼓励写反映个性化的童年生活

在此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改变以往规定学生进行固定题目写作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写有自身个性化童年的生活故事。因为小学生正处于一个创新思维、发散思维形成的阶段,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进行固定题目的写作,通常会导致学生形成固定思维,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所以, 通过对自身童年的故事进行写作,能够让学生尽情地抒发感情。 因为作文中的主人公是学生本身,所以学生能够通过对自己的了解进行写作,这样不但能够更好地表达故事内容,而且能减轻写作的压力。 同时,通过对自身童年所发生的事情进行写作能够让学生保留美好记忆, 在回忆童年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身的写作能力。

2.激活具有个性化的儿童语言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到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发现学生在日常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 将其中具有趣味的语言记录下来应用到作文教学中。这样一来,通过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并有利于教师顺利开展作文教学工作。 此外,通过使用学生日常交流的语言进行作文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 同时,利用学生语言进行教学也能够使师生关系更亲近, 以便于教师后续顺利开展教学工作。

二、课下开展经典阅读

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由于对书刊的阅读量较少,所以就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缺乏写作素材。 这时教师就应该在课下为学生布置相应的阅读任务,这样一来,学生通过阅读书籍就能从书中获得灵感,从而进行创作。例如,在进行有关植物写作之前,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课下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有关植物的文章。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写作对象,如进行荷花的写作时,学生可以通过对 《 荷花》 中所写的内容“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 ,荷叶挨挨挤挤的 ,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进行阅读,从而总结出这篇文章所用的写作手法以及修辞手法。 这样一来,通过借鉴经典文章的写作手法从而写出精彩的文章。

三、开展作文比赛

作文比赛作为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素材进行写作的直接途径,应该引起教师的重点关注。 所以,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开展作文比赛尤为重要。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给予班级学生固定题目并让其进行写作从而开展作文比赛。 教师在规定固定题目的同时,应该告知学生不受文体以及修辞方法的限制,让其充分运用其联想能力, 写出自己心中的祖国。 最后,教师通过仔细的审阅选出最佳作文, 并给予奖励。同时,也要对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写的文章进行积极的点评,放大学生个人的写作优势,使其在今后的写作过程中更加自信,从而使写作能力更上一层楼。之后让获得最佳文章的学生在学生面前进行朗读, 并将自己写作时的灵感以及整篇文章的写作思路告知班级的每一位同学。这样一来,能够使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借鉴其他学生宝贵的经验,从而弥补自身在写作方面的不足。 所以,教师定期开展作文比赛能够快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改变作文的评改方式

在当代小学作文教学中, 教师的批改方式同样影响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由于传统的批改方式通常为找寻学生作文中的缺点进行红色标注。当学生看到被批改的作文后,发现全篇文章都是显著的红色,不合格处均被标注,这样直观的批改方式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从而降低其写作的积极性。 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批改的过程中将学生出彩的部分进行重点标注,并进行表扬。 将学生写作不足的部分以及相应的修改方向写在作文的尾部。 这样一来,通过委婉的批改方式,既能让学生了解到自身写作的不足之处,又能受到教师积极的鼓励以及肯定。 如此,学生能够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

上一篇:汉语传播下一篇:民生类财政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