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创新氛围

2024-11-04

组织创新氛围(通用12篇)

组织创新氛围 篇1

一、相关概念和背景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人都具有创新性。氛围, 也称气氛, 是指人作为行为主体对周围环境的感知, 也可理解为心理环境。这一概念来自德国心理学家勒温 (Kurt Lewin) 的生理的生活空间理论。该理论的内容包括了人和环境的特征, 提出了公式“行为=人×环境”, 并且用集合论替代了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的原子论。

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首先提出了创新概念及初始研究。他把创新定义为在经济发展中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方式, 明确五种创新途径可获得超额利润, 包括应用一种新的产品或一种新的特性;应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拓一个新的市场;获得或控制原材料及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实现一种产业的新的组织形式。后人将此总结为:产品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制度创新。本文认为创新的概念更加宽泛, 包括有利地改变现实状况, 例如原创思想的形成, 新的与众、与前不同的成果等等。

创新的主体既可以是个人, 也可以是团队、组织甚至国家。创新不限于主体与环境的互动, 也可以从团队、组织的层面研究, 环境与人相统一, 就形成了组织内的创新气氛。

笔者认为广义的组织创新应包含组织特性、创新过程、创新产品、创新氛围和文化, 五个要素相互影响。陈德辉2006年的研究表明, 组织特性能够导致创新主体的不同心理感觉, 从而生成组织的创新氛围。

创新氛围的研究起源于美国, 勒温等人提出组织氛围概念后, 以奥斯本的“头脑风暴”为标志, 20世纪40年代开始了为克服个人的有限能力而依靠小团体合作并努力制造有利于创新的团体氛围, 来增强创造力, 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创新氛围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发现和建构更有发展潜力的组织。由于组织的类型和层次不同, 对环境的客观描述不能取代主体对环境的主观感觉, 正如国民生产总值等经济发展指标的增长, 不能让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感觉一定提高一样。同样数目的一笔经费, 对中国科学院一个大的项目来讲可能是微不足道的, 但对一个小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则是很大的支持。但不能认为这个小企业就没有太大的价值, 联想公司开始也只是一个以计算机产品贸易为主的组织, 微软等很多著名的富于创新的组织开始也都名不见经传。

二、理论研究概述

组织层面创新氛围的实证研究源于工业心理学。安德鲁和伊克沃都曾以问卷测试的方法研究组织中的创新氛围, 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伊克沃将组织氛围定义为代表组织生活特色的各种态度、情感以及行为的集合。它植根于个体和组织环境之间生生不息的互动, 因此总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成员都能感受到组织氛围的存在并能根据自己的感知加以描述。随后一些学者提出了组织创新和创新氛围的各具特色的理论。斯腾伯格的创造力投资理论, 涉及了创新环境的基本问题, 对组织的创新氛围做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并提出了“矿石理论”, 对创新团体做了科学分类。该理论从三个方面评价组织是否支持创造:这个组织中实现创造力的欲望有多强?看起来的创造力的欲望有多强?组织对自己的看法怎样?对创新的支持存在着两种基本的形式:表面结构上的支持, 深层结构上的支持。

美国的阿迈布利研究了团体的创造现象, 她的KEY工具涉及了组织和部门层次的创新氛围问题。台湾中央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的简文娟修订了阿迈布利的KEYS量表, 成为了在台湾学术界里研究创新气氛的主要研究工具。暨南大学凌建勋在他的硕士学位论文中系统地探讨了团队层次的创新氛围, 通过问卷调查、因素分析等方法, 形成了一套结构化的团队创新气氛问卷, 探讨了团队创新气氛与员工工作表现的关系、团队创新气氛的影响因素。其研究结果显示: (1) 团队创新气氛包括远景目标、创新支持、任务导向和互动频率, 是一个多纬度的心理结构; (2) 员工所知觉到的团队创新气氛, 将显著影响其工作表现; (3) 员工所知觉到的团队创新气氛存在性别差异, 并受到团队规模的影响。傅世侠和罗玲玲在《建构科技团体创造力评估模型》一书中, 对课题组层次的创造氛围做过建模和测评, 实际上她们所研究的创造外环境就是本文所说的组织创新氛围。根据阿迈布利的观点, 氛围是一种综合的感觉, 因为主体的感觉常常同时来自团队及其所在的组织, 而环境可以区分为内环境与外环境。

组织氛围是理解组织生活的重要概念。回顾伊克沃的先期研究, 氛围被作为一个组织内影响其特性的干预变量, 扮演复杂和交互的角色。伊克沃认为, 组织氛围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客观上看, 氛围通过特性、度和感觉, 把氛围当作实际存在的组织的一部分;从主观上看, 氛围是概念和认知上的组成组织的共同结构。氛围之于组织如同树木生长需要雨露, 它直接导致了组织成员的行为、态度与感觉。

三、模型与工具

(一) 从CCQ到SOQ

瑞典的伊克沃教授于1983年设计了创造性氛围调查表 (简称CCQ) 。伊克沃等人清楚地理解很多因素影响创新氛围的构成, 这些因素合成了组织环境并决定着个人的心理环境。CCQ用十个维度描述对创新环境的感觉:任务的挑战性和困难性, 自由度, 信任和开放性, 设想的时间压力, 游戏心和幽默感, 冲突性, 设想的支持性, 争论, 冒险性, 活力。这个量表立即获得了很大成功, 伊克沃曾用其评估10个创新团体和5个保守团体, 差别非常显著, 在以后的多项大样本的检验性研究中都得到很好的效度检验。这10个维度可以归纳为三类, 即资源、个人动机、探索。这个工具被伊克沃和艾萨克森等人译成英文后, 发现不完全适用于英语国家。劳尔参考CCQ和KEYS对其进行了修正, 提供了一些新的概念基础, 修订成创新氛围调查表。美国创造性解决问题研究所的艾萨克森等人在里特温和伊克沃的工作基础上, 进一步总结概括了组织的变革过程。

艾萨克森认为组织的外部环境会影响组织氛围, 组织氛围又影响组织管理过程和心理过程, 这些过程又决定了个人、组织的操作和存在状态。具体来说, 组织管理过程和心理过程包括以下因素:组织的使命和战略, 组织的结构和大小, 资源和技术, 任务需要, 个人技巧和能力, 领导行为, 组织文化, 管理实践, 系统性的政策和程序, 个人的需要、动机和风格。艾萨克森主要从组织变革的过程角度来阐述团体创造与创新, 因为创造和创新是组织变革的核心内容。

后来, 艾萨克森等人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拟定发展了一个有关创造力的团体氛围的测评工具——SOQ。该量表借鉴了伊克沃的CCQ量表, 伊克沃也参与了修订工作, 最后形成“情境态势调查表” (简称SOQ) 。分三类共九个因素, 去掉了活力这一因素, 因为他们发现在英语语境下, 这个维度不能与挑战或介入等维度明确区分开来。

国内的研究也表明中国的组织还缺乏挑战性、活力和冒险精神, 组织生活也缺少幽默而冲突更多。以后更重要的工作是参照国内外较成熟的量表设计有自己特色的组织创新氛围的工具, 建立相应的模型, 尝试增加维度, 测评数个创新和保守组织, 并将它们进行比较。

摘要:组织的创新是摆脱传统组织运作的方式。创新氛围是组织内人与环境相互影响导致产生和扩散的情境。创新氛围的研究有利于发现和建构更有发展潜力的组织。创新不只是突破或是新奇, 创新的目的更在于价值的创造, 从而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效益。本文探析企业组织中创新氛围及其相关研究, 期望促进组织营造创新氛围。

关键词:组织创新,创新氛围,组织氛围

组织创新氛围 篇2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理性思考

海口市骨干教师培训班义龙中学学员王绥辉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与核心,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阵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做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导引者的教师要千方百计创设开放的互动的教学环境,给学生以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让学生置身于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与关爱的气氛中,产生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感和心理上的期待感,激发起学生探究、求知、创新的热情,培养和训练创新思维。

一、努力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营造教学创新的课堂环境,首先要求教师要坚决摈弃知识本位的教学观念,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蕴藏的创新因素,寻找创新的生发点,并在课堂实际操作中,时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恰当设置“问题点”,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三论”(讨论、争论、辨认)、“三疑”(设疑、质疑、释疑)活动,激励学生主动地动脑、动口、动手,将学生从传统的“灌输—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学探-质疑—识辩-创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从而构建自主学习和互动合作的学习机制。

二、实施三个“突破”和三个“主张”。一是突破固定模式,主张多元并举。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努力尝试用课堂翻新的方法来刺激学生的学习激情。二是突破常规思维,主张变异思维。教学过程中大力倡导“反弹琵琶”,只要学生言

之成理,言之有据,教师就要加以鼓励。

这样,课堂中反向意见多了,久而久之,学生批判思维的习惯就会逐渐形成,其创新意识自然会与日俱增。三是多提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发散。这,实际上就是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在多角度、多侧面、多途径的思考中,找到最合理最科学的方案,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创新的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各种创新训练的方法融汇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学生主动权,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变“死学”为“活学”,使学生成为会学习、会思考、会创新的主人。

四、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能对学生的创新活动作出写实性评价,注重培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五、鼓励学生间相互评价。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学生最能起到相互激励的作用。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表达个人的真实想法,不人云亦云,不随大流,不受人左右。

组织创新氛围 篇3

课堂气氛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现代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的心情,有利于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效抓住“导入”这个起始环节,努力酝酿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氛围。

现代课堂教学中,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类型有:激发型、联系型、定向型三种,包括13种方式,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和内容的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主动去探求新知识,诱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二、“个性化”阅读,训练并提高学生的创新阅读能力

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可以这样做:第一步,围绕目标,自主提问。鼓励学生围绕教学目标通过阅读,发问置疑,提出问题;第二步,围绕问题自主阅读。师生一起筛选探究价值较大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自主选择阅读要解决的问题和阅读内容,选择阅读的方式,或重点读或通读,或默读或朗读,或思或勾画等。第三步,自主交流、评价,检验并催化阅读效果。让学生交流阅读的体会,谈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对优美的文段还可以朗读比赛,对故事性趣味性强的可以讲故事或进行表演。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尝试着进行评价。把评价、交流的过程作为培养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负责和自我控制、自我教育、自我表现的过程,从而正确对待他人和自己。

三、重视阅读教学的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是创设问题解的有序性,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是指个体进行思维活动时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本质。这就要求创设问题要有序,分步设置,循序渐进,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拾阶而上,步步登高。

其次,创设问题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反应速度,也是学生智力的敏锐程度,其集中表现为能迅速地发现、分析和处理问题。另外,它还表现在个体进行思维活动时根据客观现实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所设问题切忌千篇一律,应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悬念设疑、串联设疑、导谬设疑、比较设疑、观察设疑等。

第三,创设问题的新颖性,培养思维的独创性。教师只有注意问题情境的新颖性,才能吸引学生去学习,激发其思维的与众不同。可采用谜语创设法、故事创设法、俗语创设法、经典创设法、诗词创设法、热点创设法等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以利于学生独创性思维的培养。

四、“想象阅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描述,通过想象在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努力做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大致可以通过三个步骤来引导学生,激活其想象力,第一步是揣摩;第二步是各种形式的朗读;第三步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会、认识课文。从而使之深入意境,把握人物思想性格,体会作品的艺术技巧,获得思想情感的熏陶和美的享受。如:在教学沈复的《童趣》一文时,我们首先让学生通过标题,想象一下作者在本文中可能会描写自己童年生活中哪些方面的趣事。经过思考,并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学生的讨论便热烈起来,为后面更顺利的进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作了极有价值的铺垫,学生的想象之翅也随之飞扬。其次,结合范读、个别读、分组读、齐读等形式来感知文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了课文内容。然后,启发学生思考:文中“童趣”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的想象与感受合理吗?你是否也有类似的童年生活经历,你是如何处理的呢?这样,通过作者的文字步步展开,学生的思绪也随之神游,不自不觉地进入了那妙趣横生的童话般的世界,随作者一起“细察”“昂首”“称快”“自得”“呀然一惊”……充分想象作者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及其情态等,再辅之以必要的“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学生就能真正进入作者的世界,更深刻地领会少年儿童丰富神奇的想象力和稚气烂漫的情趣,以及作者艺术构思的匠心和作品创造的艺术美。这样,能逐步完善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较好地发挥学生创新精神。

营造氛围激励创新 篇4

一、倾注爱心, 创设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

罗素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 无论品格还是智慧, 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小学生年纪小, 脸皮薄, 自尊心强, 思维较稚嫩, 潜意识里有创新意识, 但只是创新意识的幼芽, 难免与错误一起出现。这就得靠教师正确看待, 细心呵护创新的幼芽, 以慈爱宽容之心启发学生拓展思路, 发挥创新潜能。把自己当成小学生的知心朋友, 而不是高高在上、无所不知的严师。一个赞许的眼神、微笑, 一个鼓励的抚摸、拥抱, 一朵小小的红花印章都会让学生倍感亲切, 在这样平等、融洽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问。

二、减轻学生的压力, 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

竞争太强烈, 小学生承受不了, 势必影响其创新意识的萌发。课堂上, 教师应尽量避免“我来考考你们”、“看看谁做得又快又好”等刺激性语言。学生一听这样的语言, 心情就会紧张起来, 这时思维只会呈单一、直线型状态, 紧张激烈的竞争不允许他们过多的思考。因此, 紧张的氛围不利于学生多向思维和逆向思维, 也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发展。记得有一次听二年级数学活动课便出现过类似的情形。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小树上原来有2只鸟, 后来又飞来了2只, 树上共有多少只鸟?”随后便一声令下:“快做, 看谁先做出来!”一只只小手很快举起, 答案都是“树上共有4只鸟。”老师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谁知道学生的答案是这样简单唯一。教师只得改口说大家慢慢想, 有没有不同的答案。沉思半晌后, 一个同学小心翼翼地说:“老师, 我说树上共有2只鸟。可以吗?”老师高兴地连声说“可以, ”“能说说为什么吗?”那学生说:“树那么小, 原来的鸟被后来的鸟吓跑了。”这下可热闹了, 学生们得到了启发, 有的说:“后来的2只也跟着跑了”, 有的说:“还有一只胆大的没跑, 共有3只”……新奇的答案一个接一个。如果老师一开始就这么宽松, 哪至于学生思维这时候才活跃起来, 新奇的答案姗姗来迟呢?

三、容忍学生出错, 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中, 教师起着引导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如果什么问题都给学生解答清楚, 每个问题都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思路转, 那学生就会处于被动, 很难培养创新意识。因此, 应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进行多向思维, 并鼓励学生质疑, 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 不能批评指责, 对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学生应给予表扬, 创设一种言者无过、善言有功的民主课堂氛围。这样学生才会开动脑筋, 积极、大胆地去想象、去创新。在一年级小朋友认识了6以内的数后, 笔者让他们练习将自己桌上写有0、1、2、3、4、5、6的卡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小朋友们个个动手, 便出现了两种排法:

(1) 0、1、2、3、4、5、6

(2) 6、5、4、3、2、1、0

第 (2) 种排法显然不符合解题要求。但笔者没有批评那学生, 而是觉得他能由“从小到大”, 联想到“从大到小”也是难能可贵的。虽然答非所问, 但他别出心裁地排列出了另一种顺序, 这就显示了创新的潜能。事实上, 只有丰富的想象力、奇异的思维才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因此, 笔者对这小朋友予以肯定, 并让他说说自己的排法与第 (1) 种排法的不同之处, 然后让学生们知道, 如果老师只要求按顺序排列, 这两种排法都是对的, 让学生们懂得答题要弄清要求后多开动脑筋, 想想一道题这样做可以, 那样做行不行。这样, 因势利导, 既不伤那位小朋友的自尊心, 又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保护了儿童心灵中萌发的创新意识的幼芽。民主的课堂氛围, 使小朋友消除了自卑、畏惧心理, 大家敢想敢问, 思维活跃, 创新意识得到较好的培养。

四、讲究提问和评价艺术, 创设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

提问语言不可生硬、呆板, 而要有启发性, 让学生有跃跃欲试的回答问题的激情。如指名学生上台操作, 教师板着脸, 扫视学生后说××你上来, 被点名的学生便会觉得突然, 一时不知上台去做什么, 思维受到了压抑。如果改成教师说:“谁会做啊?××同学你来做给同学们看看好吗?”肯定这学生很乐意上台去露一手, 或许还会有即兴创作。学生答完题或操作完毕, 教师的评价语言也应带有启发性和鼓励性, 不可过激。对做得好的说“你真聪明, 聪明极了!”这学生得意忘形之后会迷失方向, 不利于思维的发展。对做错了的或做不出的学生不要失望, 可以从内心去爱护他, 比如说“你别急, 好好想想, 我相信你会想出来的, 想好了告诉老师好吗?”学生听了老师这句话, 会消除自卑心理, 增强自信心, 积极开动脑筋, 去思考未知的问题, 这样便为学生扫除了创新的心理障碍。

当然, 营造平等、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的方法和策略不只是以上几个方面, 只要教师按照新《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不断学习和研究、创新和发展, 就一定能找到更多, 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平等、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文章仅从倾注爱心、减轻压力、容忍出错、提问评价等方面对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氛围,创新,平等,宽松,民主,和谐

参考文献

[1]仇国政.丹东教育文选[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2.

[2]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井有铃.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小学数学教育, 2002, (5) .

[4]赵顺天.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方法[J].小学数学教育.2001, (4) .

营造书香氛围 创建学习型组织 篇5

——实验幼儿园党支部党建课题阶段性活动小结

实验幼儿园党支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及区委三届四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区委确定的“一个主题,一条主线,一个目标”的总目标及“五大重点工作、十大重点项目、十件惠民实事”的总要求,立足幼儿园党建工作实际,积极开展“营造书香氛围,创建学习型组织 ”党建课题研究,探讨如何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巩固拓展学习实践活动成果。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谐校园离不开书香的浸润,和谐校园必然是书香校园。营造书香校园,创建学习型团队,引导我园教师形成浓郁的阅读氛围,在读书中品位书香,在阅读中学会启迪,在写作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会做人。努力用阅读丰富我们自己,用阅读提升我们自己,用阅读打造我们杏花岭区实验幼儿园的品牌。

(一)营造书香校园氛围,打造学习型团队

实验幼儿园党支部创建“教师阅览室”,为党员教师提供政治、理论业务杂志与参考书籍。教育教学、继续教育理论书籍确保政治理论不少于5种,杂志不少于20种,教学参考书不少于10种。创建“幼儿图书角”第一是幼儿园根据孩子年龄特点为孩子提供不同层次的图书;第二是鼓励孩子从家里自带,班级孩子相互交换共同分享;第三是家园指导幼儿自制废旧图书;第四是班级建立图书阅读角,供幼儿自选图书;第五是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爱心资助农村建立“少儿书屋”营造书香校园氛围,开展“家园亲子阅读”。开展“让孩子学会阅读”活动。倡导父母和孩子“共读一本书”。组织大班幼儿听诵《三字经》、《弟子规》;中小班幼儿诗歌、儿歌朗诵。

二、营造书香校园氛围,创建学习型组织

(一)争先进 创优秀

在创先争优“五比一争”活动中,党支部和党员向大家公开身份,公开亮相,公开提出承诺,自觉接受群众的评议与监督。党员与群众结对帮教,争当先进,创造优秀

实验幼儿园党支部以“党员创先争优”为主题,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打造特色幼儿园,”为活动载体,发展孩子,服务家长、成就教师,扎实有效地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首先是党组织来带头,党员来带头,通过党组织和党员的表率作用,带动整个幼儿园争创先进,争创优秀。暑假期间幼儿园党员学在前,走在前,冒着酷暑高温留园值班,特别是党员王晓丽奔波于太原市九县区,为《太原市幼儿园课程培训班》教师讲学交流12次,获得上级领导的好评。党员张春梅、李新芝坚守幼儿园岗位轮流值班,张春梅老师二个月都没有休息一天。实验幼儿园党支部在创先争优“五比一争”活动中,积极推动创先争优活动任务的落实,多干好事,多干实事,多干群众欢迎的事。幼儿园书记兼园长申芸为幼儿园师生赠送图书1000本。为了迎接幼儿开学,实验幼儿园老师8月25日就进入开学全园卫生清理和园所环境创设的紧张工作中,自己动手为孩子们清洗大型玩具、幼儿床铺、桌椅200余件。为孩子们嗮床垫200多个。班级老师们新学期为孩子着想,配合家长为孩子制作“幼儿成长册”得到家长的积极拥护和大力支持。保教人员利用下班时间加班加点用废旧材料为孩子们自制教玩具,自制活动区材料60余件。保育员老师放弃自己休息时间每周到厨房帮灶洗碗,为孩子们包包子等做好事8次。幼儿园人员少,班级老师严重短缺,老师们没有怨言,有的教师一人顶班就长达一周,甚至半个月。我们为实验幼儿园有一个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而叫好,为有一批爱岗敬业的党员教师而自豪。

(二)开展“爱读书,读好书” 主题系列活动

根据杏花岭区党委关于“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学习型党员”的要求,为切实开展好创建学习型党支部活动,提升党支部的学习力、创新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党员干部全面发展的活力,树立党员干部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学风,实验幼儿园党支部紧紧紧紧围绕区委确定的“一个主题,一条主线,一个目标”的总目标及“五大重点工作、十大重点项目、十件惠民实事”的总要求,立足幼儿园党建工作实际,积极开展“营造书香氛围,创建学习型党组织

金色中秋节,诵读传心愿。中秋佳节,实验幼儿园以诵读经典为载体,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节“诵读经典传成文明”主题活动,通过经典诗文诵读,引导教师幼儿学经典,诵经典,传经典,在亲近中热爱中华文化,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明,们实验幼儿园向全园家长发出倡议:倡导家长积极行动起来,领导带动,老师主动,家长动,幼儿互动,亲子阅读,亲子悦读,亲子共读,我们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让家长孩子共同学习,共同实践,共同成长。一方面我们幼儿园发给每个孩子人手一本图文阅读,在晨间接待配合播放弟子规碟让幼儿反复听诵,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教育重在落实。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需要从小培养;另一方面,我们将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孩子阅读各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努力倡导孩子们爱读书、勤读书、乐读书、读好书,营造“书香校园”、“书香家庭”、“书香班级”的环境氛围。越是懂礼仪的孩子,越能获得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2010年9月28日,在这秋风送爽、丹桂飘香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实验幼儿园第五届书香校园阅读节。我们的活动主题是 “品书演讲,悦读阅美”,我们的活动目的是,以诵读经典为载体,通过经典诗文诵读,引导教师学经典诵经典传经典,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节“诵读经典传成文明”主题活动;开展支部倡导党员教师的“四个一”活动:每位党员教师要精读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交流一篇学习心得,上报一篇通讯稿件,通过幼儿园买书、赠书,向家长发出倡议、开展主题系列活动等,让师生在亲近中热爱中华文化,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明,9月28日下午3点,实验幼儿园全体教师聚集在二楼会议室,举办了教师“品书演讲,悦读阅美”读书沙龙活动。在申芸园长的带领下,活动由王晓丽主任主持,全体教师积极参与。你想在一个下午读10本以上的书么?你想知道实验幼儿园读书会的书友们的最新读书动态,想和他们分享读书新知?读书会诚意邀请你来参加我们园的“品书演讲,悦读阅美”读书沙龙活动,参与方式非常简单,带上这个月你认为最值得推荐给大家的一本书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为什么这本书如此让你爱不释手。我们相信,感动你的好书,也许也能感动更多的爱书人。

组织创新氛围 篇6

创新文化,贵在一个“创”字,意味着推陈出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很难的,有时似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但是,纵观历史,那些科技发明、经济进步、体制变革的经典案例,无不存在着先天的诱因。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是先从思想开始,正如种子发芽、草木生长需要肥沃的泥土、充足的阳光一样,先进思想的产生也需要有利于它萌芽和生长的文化生态和文化氛围。良好的文化生态既是创新成果产生的诱因,也是实现创新的助推器。正如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的技术革命一样,要实现创新,必须营造一个利于创新的氛围,一个宽松的文化背景以及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人文主义精神,为各种创新成果的出现提供合适的气候和土壤。

张瑞敏曾经说过一句话:“改革开放30年,我个人感受最大的变化和收获就是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和革命。”观念是一场革命,改革开放三十年最重要的就是思想的解放,它打破了固有的思维方式,摘掉了心灵上的枷锁,给了人自由思考和实践的权利。市场经济发展成熟的过程,同样是文化进步和思想自由的体现。因此,要建立创新文化,首先要从根本上尊重人,既要尊重人的尊严、价值和个性,更要尊重人的创新精神。综观古今中外,那些创新人才往往是特殊人才,都有着超乎常人之处,比如离经叛道、标新立异,这其中有令人敬佩、羡慕之处,更有被常人不能理解之处。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往往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许多创新智慧往往出自于偏才、奇才、怪才,他们在某些或某一方面有超众之长,但也有很多方面则不如常人。重视个性,其实质是扬长避短、扬长抑短、扬长容短和扬长弃短,只有把每个人的特长都充分发挥出来,把创新的潜力、激情、才华发掘出来,才会形成新思想、新成果竞相涌现的格局。

所谓创新,其实就是创造性的劳动,它与人的精神动力密切相关,人的精神状态又与人所处的人文环境密切相关。一个缺乏崇尚和激励创新文化氛围的企业,不可能吸引、留住有创新激情的人才,也不可能有创新能力。当代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实践再次证明了这一点:美国硅谷和东部128号公路地区产业发展的差别,根本原因在于前者的文化、制度环境为千万个创新、创业者营造了良好栖息地。创新离不开大胆怀疑、“异想天开”的创新灵感和想象力,因此,要从建立激励、培养、保护等机制入手,推进创新培养体系,建立健全评价制度、奖励制度、知识产权占有制度和人才管理制度,全面系统、持续不断地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敢为人先的创新氛围,努力破除体制性障碍,大力提升自主创新主体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

文化是什么?是价值观,是已形成习惯、成为自觉的价值观。据说,日本为让市民自觉排队,用了上百年的功夫。创新往往是漫长、寂寞的艰辛过程,所以对创新人才一定要有一个包容心态,信任、承诺、长期合作的行业文化相当于高效的非文字契约,它促进有序竞争、诚信合作,形成极强的内生发展动力,有利于协作创新。

一个创新个人或团队要将创新活动坚持到底,必须有强烈的创新激情驱动,开拓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及科学理念、科学精神的导航。要广泛宣传创新成果,使创新观念深入人心。从一个单位、一个企业出发,在整个社会营造一种鼓励创新、鼓励探索的氛围,让那些富于创新的人才在心灵上得到自由,创造一种兼容开放、灵活变通、求真务实的社会认同感,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创新型人才与创造业绩挂钩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管理、技术知识等要素参与分配,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制度,加大创新奖励的投入力度,建立政府奖励为导向、社会力量奖励和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的激励自主创新的奖励制度等。使创新人才充分感受到自身价值的重要性,时刻处于思想的自由活跃状态,敏锐地捕捉创新的灵感。

“允许失败,不允许不创新,不创新就等于灭亡”,已经成为西方许多公司的共识。正是在这种大的文化背景之下,使欧洲的文化、经济、科学技术一直走在全球前沿。我们建设创新文化,必须立足长远,从基础抓起,从源头抓起,把它建成创新者的精神家园,使创新逐步转化为人的行为自觉。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良好的创新文化哺育下,创新的鲜花可以结出果实,幼苗能长成大树,一个创新现象层出不穷的崭新时代必将会到来。

组织创新氛围 篇7

关键词:组织创新氛围,变革承诺,社会交换理论

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 经济环境日益变迁, 科技发明不断涌现, 资金人才竞争更加全球化。这些环境背景都促使 “变革”成为了企业与社会各界的焦点, 这也使得各类组织因其发展需要或在种种压力之下选择通过变革来获取竞争优势。然而变革并不是组织的 “特效药”, 不是一劳永逸的管理措施, 变革是把 “双刃剑”, 只有在变革过程中注重环境及个体双方的因素, 才能使得变革向着组织预期的目标发展, 最终促成变革的成功。起初实务界的管理层们为组织做出变革决断都采用 “自上而下”的策略, 经过商议后通过严格考评来实施;理论界的学者们也为如何从管理层面解决变革问题做出了贡献, 然而这种方式却遭遇了现实中组织变革失败率居高不下的严峻局面。这就使得组织变革的相关研究者渐渐将关注的焦点部分转移到微观层面, 开始考虑员工个体的种种变革反应对变革的顺利实施是否具有重要影响。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变革反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变革承诺 (commitment to change) 较有针对性地结合了员工对组织变革的态度和行为, 具有员工变革反应的典型特性, 因而变革承诺的形成因素也成为了学者们关注的新方向。而变革本身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 创新是推动变革成功不可忽略的因素。在组织制定并实施变革的过程中, 组织创新氛围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climate) 与员工变革承诺的形成有着怎样的关系是笔者研究探讨的主要内容。

1 组织创新氛围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1.1 组织创新氛围的内涵

1) 国内外学术界已经对组织创新氛围有了较为成熟的研究。目前研究对组织创新氛围涵义的理解可以从2 个角度解释:一方面, 创新氛围是属于个体主观感知层面的概念, 是组织成员对组织整体创新环境的认知, 包括组织成员对组织所制定的策略、实际流程运作的方式和组织所实施的制度等是否体现创新性的认知感受;另一方面, 创新氛围是属于组织客观环境层面的变量, 它的结果变量包括组织成员的创新动机以及通过创新动机所影响到的员工态度和行为, 还包括组织个体的价值观等。

2) 创新氛围包含多重涵义。它并不是描述企业的单一事件或现象 (或描述员工对其单一事件或现象所产生的认知) , 而是包括对组织策略制定、方案实施、流程运作、产品和服务等多方面的环境描述 (或员工认知) 。

1.2 组织创新氛围的维度与测量

学者们在对组织创新氛围的维度进行划分时, 会因其研究目的、研究角度等不同而构造不同的维度, 因此目前有多种维度划分的研究成果。组织创新氛围的研究趋于成熟, 主流研究大多将创新氛围的结构划分为多维度。目前国外典型的测量量表有:倾向于主观论的KEYS量表、倾向于客观论的SOQ量表等。KEYS量表是Amabile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编制的创新氛围评估表 (Assessing the Cli-mate for Creativity KEYS) , Amabile探究了在周围环境相同的环境下, 反映者的不同认知。KEYS量表共10 个维度, 包括组织激励、管理者鼓舞、丰富性工作团队的支持、来源于组织的阻碍、工作压力、充满挑战的工作、工作自主性、齐备的资源、个体对组织创新的感知、个体对组织生产力的感知, 总共78 个题项[1]。SOQ量表是Isaksen, Lauer, Ekvall编制的形势前景调查问卷 (Situation Outlook Questionnaire, SOQ) , 共9 个维度, 包括冲突、冒险性、挑战性与卷入、时间压力、创意支持、信任与公开、轻松与幽默、争论、自主性, 共有53 个题项[2]。KEYS量表和SOQ量表被广泛应用, 许多研究者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修订, 如West和Ander-son在KEYS量表的基础上编制出的团队创新氛围量表 (Team Climate Inventory, TCI) 等也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应用[3]。

目前国内的相关学者们对组织创新氛围的维度研究也有了一定的成果, 例如从影响员工创新绩效角度出发的郑建君、金盛华、马国义开发了中文版量表, 包含激励机制、领导躬行、团队协力、上级支持、资源保障、组织促进、自主工作在内的7 个维度, 具有良好的信效度[4]。杨百寅、连欣、马月婷在西方研究成基础上, 结合中国企业的种种特性, 得出了组织创新氛围八因素的结构[5]。

2 变革承诺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2.1 变革承诺的内涵

变革承诺属于变革中个体层面的变革心理反应, 研究者们对个体在组织变革中心理取向的关注逐渐增多, 也提出了各式各样类似的概念, 如变革准备性、变革应对、变革图式、变革开放性等概念。这些概念的界定范围、对象与变革承诺都存在一些差别, 不能统一。直到Herscovitch和Meyer对变革承诺进行了具体明确的定义, 才为学者们界定变革承诺的概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6]。

变革承诺由组织承诺发展而来。学者们虽对变革承诺的概念和内涵有着不同的描述, 但大都将变革承诺的属性定义为一种态度、意愿、认知状态或情感反应。该研究采用得到广泛认可的Herscovitch和Meyer对变革承诺的定义, 即变革承诺是 “将个体与使得组织变革成功实施的一系列必要的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心理状态和思维力量”, 它促进员工能够积极地对待变革, 进一步在行为上为变革的成功实施做出努力。

2.2 变革承诺的维度及测量

Herscovitch和Meyer尝试应用组织承诺的模型来对组织变革情境下的变革承诺进行维度划分。也就是将其划分为3 个维度, 分别为情感变革承诺、持续变革承诺与规范变革承诺。3 个维度可以从其形成过程来区分, 情感变革承诺是由于个体对组织产生情感认同感以及内在信仰, 从而支持组织变革的一种心理愿望;持续变革承诺是个体在考虑到不支持变革的后果以及对自身要付出的代价认知后, 对组织变革产生的附和心理和行为;规范变革承诺是个体因受组织影响, 早已认同了组织并对其发展产生了责任感。每个维度由6 个题项组成, 共计18个题项[6]。

国内研究者也开发了适合自身研究目的的量表, 袁蓉进行的实证研究对社会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在Herscovitch和Meyer开发的变革承诺量表的基础上进行了中文版的修订[7]。研究者保留了原量表其中的18 个题项, 又在规范变革承诺维度增加了两个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新题项。

3 组织创新氛围与变革承诺的关系

根据社会交换理论, 组织与员工是双向利益互惠的关系, 员工不再是仅从自身利益出发考虑组织的发展变化带给自身的影响, 而是会在组织所营造的创新氛围中 (给予员工文化与理念上的、情感上以及工作上的信任、资源帮助与支持) , 对组织投以更多情感认同和对组织发展变革的忠诚感。组织创新氛围的因素对员工行为具有激励影响, 激发员工的内在动机促使员工情感变革承诺的形成;组织对个体的外在动机激发源于个体在组织中的物质利益或外在条件, 而这些是员工形成持续变革承诺的因素, 组织创新氛围对员工产生的影响并不是基于对员工的外在物质利益支持而是情感等激发内在动机的条件, 因此对于员工的持续变革承诺的影响应当是反向的, 而不是正向的促进作用;组织创新氛围的因素让组织成员感觉自己从属于或融入了组织, 就会对组织产生义务感与责任感, 产生规范变革承诺。相反, 如果组织没能让员工感知到组织理念与文化的分享、组织的支持与信任等正面积极的影响, 则员工对变革产生抵触从而形成消极的态度与影响。另外组织中提供教育和培训等资源, 可以帮助员工在组织变革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技能和动机来适应组织正在进行的变革, 这种组织所营造的持续学习氛围有利于员工变革承诺的产生。

4 结束语

组织在变革过程中, 营造组织创新氛围, 让员工感受到来自于领导和同事的信任与时间、资金、信息资源等方面的支持, 对员工工作压力进行适当调整, 工作上给予充分自主性, 为员工提供满意的工作环境, 使得员工对于创新产生理念认同并为之付诸行动。也就是说, 对于正在变革的组织来说, 注重营造良好的组织创新氛围, 有利于加强员工的组织变革承诺, 使得员工在组织变革过程中产生情感与责任感, 进而推动组织变革的成功;而不是因为仅仅关注自身利益的变化而对变革产生附和的态度和行为, 导致组织变革的失败。笔者仅从理论上对组织创新氛围与员工变革承诺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为组织变革相关理论得出了重要结论。未来需要通过实证方法对二者的关系进行进一步验证, 才能使结论更具有说服力, 为管理实践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Ambile T M.A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s[J].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88 (10) :123-167.

[2]Isaksen S G, Lauer K J, Ekvall G.Situational out-look questionare:A measure of the climate for creativity and change[J].Psychological Reports, 1999, 85 (1) :665-675.

[3]West M A, Anderson N R.Innovation in top management team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96, 81 (6) :680-693.

[4]郑建君, 金盛华, 马国义.组织创新气氛的测量及其在员工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中的调节效应[J].心理学报, 2009, 41 (2) :1203-1214.

[5]杨百寅, 连欣, 马月婷.中国企业组织创新氛围的结构和测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3, 34 (8) :43-54.

[6]Herscovitch L, Meyer J P.Commitment to organizational change:Extension of a three-component model[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2, 87 (3) :447-487.

创新班级管理营造和谐氛围 篇8

(1) 班干部分工策略化。我班在学期初, 各位同学上台演讲, 同学们投票选出了18位有责任心、集体荣誉感强、服务意识强的班干部。由我对他们进行明确分工, 与以往不同的是选出了五位纪律委员, 一男一女负责午休、就寝纪律, 一人负责自习说话, 维持课堂纪律, 第四位负责抓迟到及早退;第五位负责班内同学上操情况统计;三位卫生委员, 一人负责安排迟到等违纪学生值日公布值日表, 一人抓教室卫生, 第三人抓责任区管理室卫生 (宿舍卫生由宿舍长负责) ;两位体育委员:一男一女分抓男女生上操及体育课, 确保人齐、口号响;两位生活委员, 均为住宿学生, 一男一女, 抓好住宿生思想工作, 熟悉学生思想动态, 学习及生活情况, 定期向班主任汇报, 出现问题及时解决。此为我班的“五三·二二”策略。

(2) 班内值日表不固定。为了更好解决学生违纪问题, 我班决定所有卫生清扫工作全部“奖励”给违纪人员。问题小的少“奖励”, 问题多的多“奖励”, 实施按问题分配原则由我班主抓卫生的班长负责。

(3) 主题班会特色化。为了使全体同学都能集中精力参与到班会当中, 达到预期效果, 同学们举手表决一致通过我班的班会站着开。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集中精力听课的好习惯, 还让学生明白了不管做什么事, 都应该集中去做的道理。

(4) 家长会小型化。大家都清楚与家长的沟通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帮助, 但是由于时间和场所的限制, 学校每学期不可能组织太多的家长会, 基本上每学期一次, 但是在平时的管理过程中的确有很多事情需要与家长沟通, 鉴于这种情况, 根据我班特点, 我班不同层次地召开了几次不同规模的小型家长会, 家长会的地点就选择在学生宿舍, 在这样的环境下召开家长会, 不仅使家长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 还了解了学生的生活情况, 更了解了我们学校的宿舍文化建设情况。在这样一个类似家的环境下, 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老师、家长之间的关系, 彼此交流起来更容易了, 受到学生及家长的欢迎。对于走读学生的家长会可以选择适当时机在教室和休息室内召开。

(5) 班级活动小组化。将我班每个宿舍作为一组, 走读学生一组, 共计七组, 每组设组长一名。凡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只要一布置, 组长负责完成本组的, 班长找各组组长要结果。这样既节约了时间, 又提高了办事效率。

营造探究氛围培养创新精神 篇9

一、教学目标多元,激励学生的创新勇气

在“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这一数学课程基本出发点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实现从过去的偏重知识技能的落实这单一的目标,转向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功能,做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多元整合,使数学课堂教学不再只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还关注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如教学二年级下册“统计”时,教师可让学生调查班上同学最喜欢吃什么菜(出示烧好的四种菜:蒸鱼、炒青菜、炸鸡腿、红烧肉);学生把最喜欢吃的一种菜写在纸上;师生合作统计出数据(教师报调查结果,生四人小组分工合作记录);让学生把数据表示在统计图上(每组一张空白格子图,因为用以前学过的“以一当一”,格子不够,学生合作作尝试解决问题,有的一项用两列表示,有的干脆把喜欢吃炸鸡腿人数移几个到炒青菜上);展示交流、引导评价,得出:“以一当二”;看到这张图,你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

生1:炸鸡腿最好吃,所以吃的人最多。

生2:喜欢吃青菜的人最少。

生3:……

师:那么,我们建议以后多买些鸡腿,少买青菜好不好?

生4:好,这样我们就能天天吃到喜欢的菜,而且不会浪费。

生5:不好,光吃鸡腿会长胖的。

生6:我也是,我妈说了,各种菜都要吃一点,不能挑食。

在落实“以一当二”、看懂统计图这些知识点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体验统计的一般方法和统计必须真实反映客观事实的思想,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学生对“建议多买鸡腿,少买青菜”这个问题,有赞成的,有反对的,各抒己见,表现出学生不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中可以看出这样教学,对过程性目标及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给予极大的关注,为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

二、加强直观操作,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当然,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对小学生低年级学生来说,也是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关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依靠动手操作。动手操作是手、眼、脑、口等多种器官共同参与的活动形式,是把学生学习的知识“内化”为感性知识,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操作,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引导合理想象,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总体框架、教学目标不变的前提下,教师应更加注重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不断地调整教学预案,以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我们的关键是如何在课堂中牢牢把握,让学生“倾听、解读、评价”这一动态的教学活动。例:教师通过摆小棒的游戏,使学生产生了强列的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愿望后应提供有效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在充满自信的状态下大胆“奇思妙想”。接着教师提出:“如果老师给你们足够的小棒让你继续摆,你还能列出算式吗?(学生:能)如果你摆了100个小作品,还会列吗?(学生:会!)真棒!那你想象一下你列的算式会怎么样啊?”学生:“算式太长了吧?”“本子上恐怕都写不下了。”“可能写满了黑板也定不出算式。”“写起来太麻烦了。”……师:“能不能想个办法把这些加法算式变得简单些,或者发明一种新的方法来代替这样的加法算式呢?先研究这个最长的好吗?(指黑板上学生的10个3连加的算式)。”(学生活动)(交流活动)生1:“我有一个奇思妙想,我发明一种写字机器,有遥控器,一按按钮就能写出这个算式来。”生2:“我可以把这个算式变成6+6+6+6+6=,因为两个3加起来是6。”生3:“我们组写的是9+9+9+3=,因为3个3加起来是9,还剩下一个3,再加上就行了。”生4:“也可以是15+15=……呀!你看前面5个3加起来是15,后面5个3加起来也是15呀!”生5:“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把这么长的算式说清楚,10个3相加,我就写‘十个3相加’。”……这时教师说:“刚才同学们都是把几个加数合并起来,创造出了比原来简短的新的加法算式。数学家们也想出了许多方法来表示这么长的连加算式。后来,他们决定用这样的算式来表示(板书:3×10=),你们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吗?”……(学生思维活跃)“用乘法算式来代替原来的加法算式,你们有什么感觉?”……学生探索出了不同的合并加数的简便方法,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抽象概括出加法的简便运算“乘法”。这样不断地引导点拨,使学生学会倾听同伴意见;通过解读同伴的意见,使学生相互之间取长补短;通过相互评价,使学生的意见及时得到补充调整而更趋完善,从而有效地使教学向更深层次推进。这样开放教学流程,发展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焕发出课堂的生命活力。

营造快乐氛围播撒创新种子 篇10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提供创新的成长土壤

小学生创新精神生长的土壤, 是以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环境。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 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经验也告诉我们:心情舒畅、乐观开朗的情绪使人浮想联翩, 思维活跃。因为, 创设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感到心理的自由和安全。教师要充分信任和尊重学生, 鼓励支持和理解学生, 哪怕是一个欣赏的眼神, 一丝宽容的微笑, 一句指导的话语, 孩子都会感到安全和有信心。只有让学生感到师生之间是平等的, 他们才能主动地学习新知识, 他们的创新精神才会伴随着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的活动而发展起来。

二、激活创造性思维, 播撒创新的种子

1. 通过创造性的节奏练习, 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课程标准指出, “要引导学生进行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例如, 在《金扁担》一课的节奏训练时, 我只给出了节奏卡片, 让学生自由创作, 用多种形式表现这条节奏。学生有的轻敲桌面;有的拍手跺脚;有的边读节奏边画三角;还有的同学用自编的儿歌的形式画拍子朗读, 节奏准确, 句子押韵上口,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还不断传来一阵阵爽朗的笑声。这样鼓励学生自由奔放地想象, 使简单的音乐节奏充满了生气, 学生的创造潜能也得到了释放。

2. 通过曲、词的创编, 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

求异思维是开放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因此, 在教学中鼓励求异思维, 有利于创新思维养成。例如, 我在教一年级《洗手绢》这首歌时, 学生学会了正确演唱这首歌曲后, 我不失机会地问:“你在家中还能帮妈妈做些什么?”学生有的说帮妈妈做饭, 有的说帮妈妈做菜, 有的说帮妈妈扫地等。我又问:“能不能把这首歌曲中帮妈妈洗手绢变成做别的事情呢?”“你能不能把歌词改一改, 创作自己的音乐?”经过引导后, 各组学生都活跃欲试。最后每小组都创编出了自己作品, 其中, 有一段内容是这样的, “红太阳, 白云彩, 妈妈扫地我也来, 唰唰唰唰唰唰, 真呀真干净!”学生唱着自己编的歌词, 感到十分愉快和自豪, 也深刻体会到了自己创造的成功与喜悦。

3. 通过歌曲律动的创编, 进行小品表演

用身体动作、语言表达等形式表现歌曲的内容、背景及寓意, 对学生进行情商培养, 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好动、好模仿是孩子的天性, 充分利用这一特点, 培养学生想象力, 挖掘学生创造潜能是良好的渠道。在学习《卖报歌》时, 我没有先教学生唱歌, 而是利用影片《闪闪红星》中潘冬子的苦难童年去感染他们, 让他们讲从老一辈那里听到的解放前儿童生活状况的故事。同时, 通过演小品剧的形式让他们去感受解放前报童的苦难生活。

首先, 把学生分成组, 讨论怎么扮演报童的一天, 组长是导演, 负责安排本组成员扮演的角色, 各组通过讨论分析后, 我播放歌曲《卖报歌》的录音, 学生分组表演。扮演报童的学生听到歌中唱到“饥饿寒冷只有我知道”时, 蹲到地上呜呜地“哭”起来, 口里还念叨着“今天一份报也没卖出去, 我吃什么呀?”扮演路上行走的先生、小姐们满脸傲气, 表现出鄙视报童的神态, 当报童问他们买不买报纸时, 他们粗鲁地说:“去去去, 讨厌”“不买, 不买”等。各组都表演得很投入。表演之后再来唱这首歌, 他们把自己感情就完全融入歌曲中, 把报童“走不好, 滑一跤, 满身泥水惹人笑”的委屈心情和盼望光明会来到的心情都唱了出来。

4. 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每一节课的开始, 我都会让学生欣赏一首动听的乐曲, 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课轻松愉快的氛围, 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打基础。例如, 欣赏《骑竹马》时, 我首先让学生自己欣赏一遍, 然后通过讲解加上学生丰富的想象, 使孩子的脑海中出现自己小时候拿根竹棍当马骑的情景, 接着我又启示他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你从哪里感觉到小竹马在奔跑?你能边欣赏边用动作来模仿乐曲中的场面吗?”讨论时他们各抒己见, 许多学生边听边学起来, 如形象的马蹄声、扬鞭策马的动作……他们都做得非常认真。就这样在丰富的想象中, 学生体会到了创造的快乐。

三、实践中体会自我, 收获创新的果实

学生的创新, 只有在活动实践中才能得以表现和发展。把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外部活动, 是促进学生深入思维的过程。教学中能让学生操作的, 我都让他们去实践去体会, 从而表现自我, 彰显个性, 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中我还注意课内外、校内外的联系, 拓展音乐实践活动的空间, 充分利用生活中的音乐教育资源,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 让学生创作自己喜欢的歌曲;编写音乐小报等, 充分展现他们的审美体验, 在欢快中赏析自己的创造艺术成果。

如何形成语文课堂创新氛围 篇11

一、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的期望主要是学生能考出好成绩;教师的行为表现是偏爱优等生,讨厌差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不是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种人格上的不平等,大大地挫伤了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这样,学生的创新欲望就被激活,创新的见解就会不断涌现出来。可见,师生没有民主、平等就建立不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就难以形成充满创新精神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应怎样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对学生要有爱心。因为只有爱,才能使学生感到温暖,才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才能使师生之间情感更为融洽。因为只有爱,才能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信心,才能为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民主评价学生,善于因材施教,使其能发挥个性特长。每个人的天赋不同,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同,智力发展有早有迟,个性也不一样。所以,教学就不能搞一刀切。只有根据学生的心理、个性特点,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才能使每个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

师生平等,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创造的才能,尊重学生。尤其要善待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爱护而不排斥,帮助而不指责,说服而不压服,启发而不包办。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促使他们以愉快、高涨的情绪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二、开展民主化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

要将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要热情而真情地勉励学生敞开心扉,大胆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在独立学习时能够发现问题,又能大胆地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要与学生开展民主化的讨论,并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讨论(同桌讨论、小组讨论或自由组合讨论)。通过讨论,使教学信息进行多向交流。不同的人,对某一事物的感知和理解往往是不一样的。教学中,开展民主化的讨论,不仅能克服教师主宰课堂的弊端,树立学生主人翁的意识,还能培养合作精神。通过合作交流,能相互取长补短,丰富信息,从而获得正确、全面的认识。

三、打破思维定式,实行多元的开放性教学

我国语文教学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和极“左”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存在着“伪圣化”的倾向,即用一套“政治性的术语”和“公共思维模式”来钳制师生多元的精神与言行方式,用专制色彩的伪神圣、假崇尚的观点去看待“高尚”“健康”“先进”“有意义”等人文价值,使师生的教学语言远离真实的人生和现实生活。与此同时,又用“技术化”从另一个极端反击“伪圣化”。即把语文教学当成纯粹的语言方案的技术训练,以上这两种倾向,都给语文教学带来许多消极的影响。要克服以上两种倾向,必须打破思维定式,实行多元的、开放的语文教学。

实现教学目标的开放。传统接受性学习是一种封闭性的学习,其特点之一是学习目标的单一化。开放性教学,其特点之一就是教学目标的整体化,既注重知识、能力,也注重情感体验和价值观,还关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目标。

实现教学过程的开放。这就必须改变教师主宰课堂和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应当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新表现。

实现教学评价的开放。创新性学习的评价,强调多元的价值取向,不仅允许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有自己不同的答案,而且要鼓励学生独辟蹊径。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必须克服用一个所谓标准答案去机械地评价学生,要做到不轻易地肯定或否定学生的独立见解和思想认识,而应当通过交流、引导使之自觉获得正确和全面的认识。创新性学习的评价还强调将评价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评价,以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潜能的开发、表达能力的提高。

树立社会大课堂的观念。不能把学生禁锢在只见“四角天空”的院子里,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取当代社会发展的各种信息,拓宽视野,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科学处理教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朱作仁教授说:“教法与学法要并驾齐驱。”不研究教法,就不能很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不研究学法,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师教得好,学生才能学得好。”教得好,就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科学处理教材,巧妙设计教学结构,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学得好,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探索和构建创新学习的模式,加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新课程改革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我们要在新教学理念的引领下,进行不断的反思、实践,探索和构建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新的教学模式。

要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逐步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应用到自己独立学习的过程之中。达尔文有句名言:“关于学习方法的知识是最重要的知识。”因为它是能力的核心因素,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同时还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要在批判中继承和吸纳传统教学中宝贵的经验。改革,不是全盘否定,而是继承基础上的发展。既要摒弃传统教学中的陈旧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东西,如师道尊严、填鸭灌输、题海训练等,又要继承宝贵经验,如语文教学中“重情趣、重朗读、重顿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等。

五、优化教学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科技革命的基础和核心。它不仅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引起了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而且已经迅速地被运用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例如CAI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对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右脑的形象思维,提供了更多的知识信息和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对推动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革,对形成创新学习的课堂教学氛围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都起到了推动作用,显示出独特的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一改传统媒体单调、僵硬的面孔,使教学信息表现为图形、文字和声音的有机融合;它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为运动,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对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起了十分有利的作用;它对动人情节的感染,精彩场面的再现,诗情画意的欣赏,起到了传统媒体无法相比的作用;它有利于交互反馈功能的发挥,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单向交流的弊端,推动形成创新教学课堂氛围。

相信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浇灌下,“创新教育”这枝花蕾,将会绽放出鲜艳夺目的花朵,并结出丰硕的果实——造就一代创新型人才。

组织创新氛围 篇12

关键词:生物课堂,创新能力,创新美

在人的能力层次中, 创新能力属于最高层次的能力, 这是因为创新能力是在很多能力的基础上产生的, 创新活动本身也是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 可以说, 没有创新就没有现如今这个美丽多彩的世界, 创新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美的化身。然而, 如今的高中生物教学活动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 教学活动中“灌输式”教学的印记十分明显。为了在考试中考到高分, 教师往往花上大量的心思将原本生动多彩的生物科学拆分成一个个知识点, 使得原本应当生动有趣的生物学习活动沉闷无聊, 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因此, 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 我们应当对当前的生物教学现状进行积极地反思, 努力把创新能力的培养纳入生物教学活动的目标体系, 通过教学观念、教学手段的改变来实现创新化的生物教学, 让创新之美能够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散发出来。

一、构建利于创新的氛围

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动力之源, 创新意识是一种愿意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从事探究活动的心理倾向, 它的形成以创新思维的形成为标志。创新意识来自于哪里呢?长久以来, 我们的生物教学之所以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总是显得力不从心, 其根源就在于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氛围。创新意识的形成需要民主轻松的氛围, 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之下, 学生才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出错、敢于大胆地尝试, 可以说, 这种民主轻松的教学氛围是创新意识成长的“土壤”和“空气”。然而, 这种创新意识成长的“土壤”和“空气”恰恰是我们最为缺乏的东西。长久以来, 我们信奉的是“教师为中心”的理念, “师道尊严”的观念使得我们的学生不愿意去反驳教师的任何观念, 在这样的氛围之下, 学生的创新意识会被逐渐消磨殆尽, 长此以往, 学生就变成了教师提才会动的“提线木偶”, 试想一下, 这样的教学氛围怎么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呢?因此, 说到创新能力的培养, 首先就要构建一个利于创新意识形成的氛围, 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愉悦的学习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下, 学生的创造激情、求知欲、好奇心、自信心等心理品质才会被一一发掘出来, 从而为创新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 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质疑是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条件。因此, 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也可以给学生提供教学材料,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记得笔者在给学生讲“染色体变异”这节的内容时, 就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段科技短文:蜂王和工蜂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 体细胞中两个染色体组有32条染色体, 而雄峰则是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成的, 体细胞中有16条染色体。本来笔者提供这段材料是为了引入单倍体的内容, 然而, 当时却有学生在这段材料的启发下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工蜂和蜂王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 为什么他们中的有些发育成蜂王, 有些却发育成了工蜂?对于学生提的这个问题, 笔者首先给予了鼓励, 接下来就把问题抛向给了全班同学, 鼓励大家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虽然学生的这个问题打乱了教师原有的教学思路, 但学生却在这个意外问题的引导下获得了更多的收获。由此可见, 有效的质疑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变得更加活跃, 而教师要做的就是给学生尽量提供利于质疑的条件和环境,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让学生在不断地质疑中实现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创新实验教学

现行的高中实验教学大多以验证性的实验为主, 验证性实验最大的特点就是实验目标、实验过程、实验结果比较固定, 再加上大多数学生都习惯于按照教材教参中的实验方案开展实验活动, 这样就使得实验教学在很多时候显得没有生机, 缺乏创新。事实上, 无论什么实验都没有什么不可突破的固定模式, 实验过程其实是最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 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的时候, 要努力把创新融入实验教学的始终, 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大胆尝试。例如, 在做洋葱根尖有丝分裂的实验时, 在压片的时候有学生就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 盖上盖玻片以后再盖上载玻片, 用手轻压以后在取载玻片的时候很容易使得下面的盖玻片和实验材料发生移动, 因此, 有学生就提出是不是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接下来, 笔者组织学生讨论、实验, 最后有学生就想到了在盖玻片上放一层滤纸以后再放载玻片, 这样在轻压后取载玻片的时候就能够保持盖玻片原封不动。事实上, 只要有心, 这种小创新可以在实验过程中经常出现, 这种看似不经意的小创新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非常有效的途径。

创新是思维活动中最美的一种形式, 创新能够给沉闷的生物课堂带来一抹亮色, 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把创新教育贯穿生物教学的各个环节, 用创新之美装点我们的课堂。

参考文献

[1]赵军锋.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 2005.

[2]陈平.浅谈高中生物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 (中) , 2011 (05) .

上一篇:科技类图书下一篇:重症医学专科护士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