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论养生

2025-01-09

辩证论养生(通用5篇)

辩证论养生 篇1

癌症是人人皆知的一种病, 提起癌症人人恐怕, 在人们看来, 得了癌症就意味着患者到了绝境。随着社会的进步, 癌症为绝症这种观点有所改变。在个别医师看来, 治疗癌症就如治疗一般疾病一样, 轻而易举了。

为什么人会得癌症?手术后易复发?

得了癌症的患者, 大多数不是开始患病就是癌症, 它是通过某种疾病久治不愈, 病情逐渐发展, 最后恶变转化成癌症;如肝癌患者, 先是得了慢性肝炎, 继转化成肝硬化, 肝硬化转化成肝癌;乳腺癌由乳腺炎转化成乳腺增生, 再转化成乳腺癌。原发癌都是由其他疾病逐渐转化而成, 由原发癌向其他组织浸润通过淋巴管与血液向其他脏腑组织转移形成多种继发癌。因癌细胞有向其他组织浸润以及通过淋巴管血液向其他部位转移发展的性质, 所以手术只能切除原发部位癌瘤, 但不能彻底切除全身淋巴管以及血液中的癌细胞, 所以手术后易复发。

癌瘤有其特殊的性质, 细胞学检查能查到癌细胞, 其生长方式为浸润性, 直接侵入周围正常组织, 向深部扩散, 不形成包膜, 与周围组织没有明显界限, 触诊时坚硬, 固定不移动凸凹不平, 生长快, 向邻近组织扩散, 通过血液淋巴管向其他部位转移发展, 癌瘤的表面易发生坏死, 感染后形成溃疡, 化学药品、物理因素 (如电离辐射、紫外线、漫性刺激) 、生物、寄生虫, 都能致癌。

从浸润性与周围组织没有明显界限, 坚硬、固定不移, 凸凹不平等性状分析, 应属于中医外科疮痍疙瘩, 内科之症瘕结聚之范围, 其治法应遵循中医外科之消托法, 内科之软坚散结法。

早在殷、墟、甲骨文上记有瘤之病名, 公元前12世纪又有“疡”之记载。“内经”又详述“瘤病”。“癌”首见于“卫济宝书”历代医藉亦称岩之者。

“肿”、“瘤”、“癌”之初只认为肿乃肿大, 瘤乃滞而难去, 癌乃坚而难消如石。医者久历知瘤有恶性良性之别逐渐命名为癌、岩、瘤、瘿、茧等名, 如乳岩、外肾岩、脂瘤、舌菌、石瘿 (甲状腺癌) 、茧唇等。所谓肉瘤大致为现代医学恶性肿瘤的肉瘤, 良性肿瘤中的脂肪瘤、肌瘤。中医对深部肿瘤与造血淋巴系统肿瘤因习惯以典型症状命病, 而不命之为肿瘤、癌、岩。皮肤浅表之瘤述之于外科, 深部之瘤即无肿瘤, 癌之名, 而按其症命名之。如石疽、石痈、恶疮、翻花、黑疔、症瘕、噎膈、反胃、伏梁、痞气、息贲、崩漏、带下、石瘕、淋浊等, 历代医藉可谓疣、赘、息肉等皆非真性肿瘤。

其因长期饮食不节, 择食偏嗜情志失调, 或感受外来之邪毒致使阴阳不平, 气滞血瘀、湿聚痰结、邪毒壅踞, 最终则结而酿成瘤。外来致癌因素长期危害人体, 正气不足不能御之而成瘤病。《医宗必读“云:积之成也, 正气不足, 而后邪气踞之”。

(1) 气滞型:情志不畅, 肝气郁结, 或感外邪, 以致气滞, 日久血瘀而渐结为肿块。《内经》云“喜怒不适……寒温不时, 邪气胜之, 积聚成瘤”。

症状:胸胁胀痛, 郁闷不舒, 腹胀嗳气, 腹窜痛。常用药物为:香附、青皮、木香、橘叶、砂仁、沉香、豆蔻、枳壳、降香、麝香、菖蒲、乌药、元胡索、三棱、莪术。

(2) 血瘀型:多气分不畅, 血随气滞, 瘀滞即为死血, 必结有形之血。

症状:肿块坚硬, 固定性刺痛或钝痛, 或皮肤甲错, 舌微紫或瘀斑。常用药物为当归、丹参、桃仁、红花、三七参、血竭、五灵脂、蒲黄、土别虫、水蛭、乳香、没药。

(3) 湿聚型:脾胃虚弱, 运化不健, 水饮失于正常布化, 蓄久成湿毒, 湿毒泛滥, 浸生疮, 下注则淋浊成带。

症状:胸脘痞满, 四肢水肿, 胸腹留水, 苔白厚腻, 常用药物为二术, 厚朴、藿香、佩兰、苡米仁、茯苓、泽泻、马鞭草、车前子、二丑、大戟、甘遂、琥珀。

(4) 痰积型:脾肺失其功能, 水湿不化, 津液不布, 若兼邪热熬灼, 凝而为痰, 痰无隙不入, 在肺则咳嗽, 在胃则泛呕粘涎, 流于皮下而结有形之核。

症状:咳嗽吐痰涎, 乳头或液下, 皮下有小肿块, 苔多腻常用药物为:半夏、天南星、瓜萎、贝母、海藻、昆布、海蛤壳、芥子、海浮石、青礞石、姜蚕、山慈菇。

(5) 毒踞型:邪毒之来于外感, 内蓄瘀热而引发, 邪毒瘀热壅踞能致以肉腐血败, 疮面脓血不尽, 腥秽之气。

症状:发热面赤, 破流脓血, 咳吐如脓粘痰, 带下赤黄相杂, 味腥臭, 脉有力而数。常用药物为:紫草、山豆根、夏枯草、红吞、半枝莲、马齿苋、鱼腥草、贯仲、蚤休、白茅吞、干蟾皮、甲珠、皂刺、蜂房、壁虎。

(6) 正气不足型:气血两亏, 不胜瘤邪、瘤邪乘虚而入, 气血更加虚惫, 如是正气不能复, 疾陷入恶性。

症状:面苍白, 形寒乏力或自汗、脉细小、或面现萎黄, 形瘦衰弱, 皮枯焦, 心慌气短, 苔淡白, 脉细或数细, 常用药物为诸参、黄芪、白术、甘草、当归、熟地、白芍, 何首乌、鸡血吞、河车、黄精。

此病因多互见, 如气滞血瘀, 痰湿凝结, 邪实正虚, 临床时应综合辩证, 综合治疗。

肿瘤乃一类病而非一种病, 治此类病尤当察其正邪之虚实而定其治则, 先攻其邪瘤以扶正, 又须重于扶正以御邪, 是乃即辩证又辨病。故初瘤邪未实, 正虚不著, 当攻削之, 中期邪实正虚当攻补兼施, 晚期邪愈盛正极虚, 此当扶正以增抗御之力, 若攻之则未祛其邪, 而易于伤正气, 投鼠忌器也。

现代技术和方法明确诊断, 采用特异性的治疗方法以期达到抑制与杀灭肿瘤细胞, 消除病灶 (包括针灸与草药的治疗) 。河南鹿邑县有皮癌净 (主药红砒) 愈率80%以上, 上海南京用天花粉 (天皂合剂) 治疗恶性葡萄胎和绒毛膜上皮癌。北京山东等地用农吉利、莪术制剂治疗食管癌、子宫颈癌、皮肤癌。上海用鲜南星制剂治疗子宫颈癌都取得了十分显著成绩, 长春有长春碱、长春新碱、喜树碱、秋水仙碱等也相继问世。用中医辩证投药当疗效更佳, 只要细心推敲, 应用阴阳五行之中医理论, 结合四诊八纲辩证法, 临症变通, 对每位癌症患者都能制定一套有效的治癌方案, 用药时精心酌斟, 慎重组方, 药用轻重胆大细心, 随症加减适当。

在当今社会治疗癌症的方法很多, 药物更多, 能治愈癌症的医师也不计其数, 虽然各位医师治癌所用的方法、药物方剂各不相同, 但是他们治愈癌症的目的都能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但是都没有用中医理论辩证论治癌症的效果好。即简便易行, 又治愈率高, 又不复发。是最理想的治癌方法, 值得推广, 希望能引起医学界的重视。

有部分患了癌症的患者及家属因受社会愚论的限制, 以及对癌症为绝症的狭观认识, 无信心地放弃治疗, 以及对中医的不了解, 单纯的化疗或手术治疗是不正确的。应该中西医结合多方面治疗癌症才是正确的治癌方法, 我想通过上面的论述让世人重新认识癌症, 能改变对癌症为绝症不正确的观点。

关键词:中医,癌症,辩证

养生中的辩证法 篇2

人的活动、运动和劳动,都要适度,太过则伤气,若过于安逸,也会伤气,只有劳逸适度才能促进气机旺盛,延年益寿。

一个人要是懒惰成性,会导致疾病和衰老。世界上有个很典型的例子:位于南太平洋的瑙鲁共和国,面积仅有24平方公里,大自然给予恩赐,过去数百万年数十亿只鸟生活在这里,留下了大量含磷质丰富的鸟粪,一年光出口鸟粪收入就达近亿美元。因此,政府每年向每位居民提供高达3万~5万美元的生活费,老百姓几乎不用工作就可过上悠闲富足的生活。可是,他们吃西方罐头食品太多,加之很少运动,导致患高血压、心脏病、肥胖症的比率居全球之首,成了一个病夫的国度,活过60岁以上的只有1.2%。

看来,只有劳逸适度,才是科学的养生之道。

情:乐与悲

乐以增寿,这个道理几乎尽人皆知。但是,乐也应有个度,生活中乐极生悲的事也时有发生。一老翁筑“方城”忽得“杠上开花”,高兴至极,猝死在麻将桌下。一老妇因儿子考上研究生即将出国留学,“喜”得中风倒在欢庆宴会的桌子下。

步人老年,不可能事事称心如意,难免会遇到悲伤的事情。要紧的是尽快从悲哀中解脱出来。如果在“悲”境中不能自拔,则心神动摇,身体每况愈下,将明显地影响自己的寿命。,

古人说:要“节喜怒,和七情”。人活在世上,不可能没有情的波动,但是要时时告诫自己,不为一时一事而过喜,也不为一时一事而过悲,常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所遇到的异常之事。性:禁与纵。

老年人,由于受旧观念影响,往往不谈以至远离房事,其实,对老年夫妻生活采取禁欲的态度,对身体健康不利。唐代养生家孙思邈主张节房事,但不是禁绝,而是强调适度。老年人维持积极的性生活,有助于保持生命的活力,如果放弃性生活,则会加速衰退,难以青春常驻。

性事也不可纵欲无度。纵欲,使人精力衰竭,还有可能导致机体内分泌紊乱,影响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淫声美色,破骨之斧锯也”等传统的养生说法,有其一定的道理。

纵欲伤身折寿,禁欲也有害健康,节欲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食:饥与饱

韩非子曾说:“夫香美酥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疾形;曼理皓齿,悦情而损精。”就是说,美味佳肴吃得很高兴,是一种享受,但不能没有限度,不然,于身不利,招致疾病。清代慈禧太后平时进膳,喜食厚味油腻之品,尤爱吃肥鸭,恣意口腹,损伤脾胃,所以她时有腹胀、腹泻等疾。晚年生活更是暴饮暴食,随心所欲,常常酒食过饱。她73岁时,大摆寿宴多日,第五天就患痢疾,没过十余日就死了。

论强化与惩罚的辩证关系 篇3

一、强化与惩罚的理解

“强化”与“惩罚”是一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概念。“强化”原本来自通常所说的奖赏,巴甫洛夫首先应用了“强化”概念,他称一切使行为得到加强的事件为强化。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强化物与刺激物相联系,使条件刺激物具有能引起行为的信号意义。斯金纳从操作性作用或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观点赋予强化以新的含义,他认为,生活和活动于环境中的有机体,在多方面改变着环境,在改变环境中往往又影响着有机体自身的变化,其中某些变化使人们得到通常所说的奖赏,就具有一般专业用语中叫做“强化”的含义。[1]斯金纳把能起强化作用的刺激物称为强化物,在操作行为中,强化物与反应相联系,所谓某种反应受到强化,指的是这种反应出现的概率增加,即该操作行为更容易出现。

斯金纳按照强化的属性将它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类型。建立操作反应时,在有机体做出一个操作反应后,如果呈现某一后继的刺激物,有机体的操作反应概率增加,那么该刺激产生的作用称为正强化,该刺激物就是这一反应的正强化物;如果建立操作反应时,在有机体做出一个操作反应后,撤走某一刺激物,有机体的操作反应概率增加,那么该刺激产生的作用就是负强化,该刺激物就是这一反应的负强化物。[2]斯金纳认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在人类学习中都是经常被应用的方法。比如,给予儿童微笑、赞扬、奖品,提供学生喜欢的活动等都可以对教师希望学生出现的某种行为或本领进行正强化;而避免批评、避免打骂、取消学生不感兴趣的活动等都是在对上述行为进行负强化。

对于“惩罚”这一概念,国内有学者认为“惩罚”是指“在一种行为发生后随即出现厌恶事件,导致行为出现率下降的训练程序。”[3]还有学者认为,“惩罚与强化相反,指一个行为发生之后伴随的结果使这种行为被弱化,以后遇到类似情景就可能不再出现,惩罚的直接结果是使行为削弱或消除。”[4]

对应“强化”的两种类型,惩罚经常被分为“呈现性惩罚”与“取消性惩罚”两种类型。呈现性惩罚就是使用不愉快的结果或厌恶性刺激,如指责一名学生,从而减少特定消极行为的过程。取消性惩罚就是愉快结果的取消,比如特权的丧失、剥夺课间休息、放学后留校等,旨在消除或减少特定的消极行为。[5]由此可见,“惩罚”有两种不同形式:一种是通过呈现一个令人不愉快或否定性刺激实现的,另一种则是通过取消一个令人愉快的或有益的刺激完成的。国内一些学者在使用“惩罚”概念时,对应“正强化”与“负强化”的概念表述,将“惩罚”分为“正惩罚”与“负惩罚”。认为“呈现某事物、导致行动者痛苦并使行动者特定行为表现消失,就叫正惩罚;移去某事物、导致行动者痛苦并使行动者特定行为表现消失,就叫做负惩罚”。[6]如果按照通常理解,呈现某事物,就叫做“正”,那么上述呈现性惩罚即为正惩罚,两者都是指呈现某种令人不愉快的结果或厌恶性的刺激,以导致行动者痛苦从而减少特定行为表现,或使特定行为表现消失的过程;同样,如果某事物消失,就叫做“负”,那么上述“取消性惩罚”即为“负惩罚”,两者都是指某种愉快结果的取消,导致行动者痛苦从而减少特定行为表现,或使特定行为表现消失的过程。可见,按照上述概念解释及人们的使用习惯,“呈现性惩罚”与“取消性惩罚”亦可对应地称作“正惩罚”和“负惩罚”,以下在“惩罚”概念的使用上,将沿袭国内的使用习惯。

二、强化与惩罚的辩证关系

在理解“强化”与“惩罚”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辩证关系,不仅有助于在实践中正确使用,反过来也可以巩固与加强对其概念内涵的理解。“强化”与“惩罚”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其对立性较为明显,其统一性较为复杂,在理解其辩证统一关系时,要善于从“强化”与“惩罚”这对矛盾的相互转化上着手分析。

1.强化与惩罚的对立

“强化”与“惩罚”这对概念具有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其最根本的对立性表现在:“强化”旨在增强行为发生的概率,而“惩罚”旨在减少行为发生的概率。表面上看,“强化”与“惩罚”的对立包括行为动机或出发点的对立、强化物与惩罚物这两种刺激物性质的对立以及行为结果的对立,但实质上,在以上三种对立中各对矛盾的地位是不平衡的。根据“强化”与“惩罚”的概念界定,在以上三种对立关系中,行为结果的对立是强化与惩罚矛盾对立中的主要矛盾,即最后的行为结果是加强特定行为反应还是减弱特定行为反应,将最终决定特定刺激物产生的是强化还是惩罚。而其他两种对立关系往往不能作为判断强化与惩罚的依据,因为,动机与效果往往具有不对应性,特定的动机未必会产生相应的效果,因此动机无法成为判断强化与惩罚的主要依据;此外,强化物与惩罚物中,刺激物的性质往往因人而异也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故刺激物本身的对立也无法成为区别强化与惩罚的主要依据。事实上,行为的目的与结果经常是不对应的,当行为的目的与结果出现不一致时,我们可以依据最终的结果是在于加强行为反应还是减弱行为反应,从而对行为结果产生的是强化还是惩罚做出判断。需要强调的是:强化,无论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最终的结果是导致相应行为反应的增加,只是前者是通过施加一个愉快的刺激而实现的,而后者则是通过取消一个厌恶性的刺激完成的;而惩罚,无论是正惩罚,还是负惩罚,最终的结果是导致相应行为反应的减少或降低。无论是在行为反应后施加一个厌恶性刺激还是在行为反应后取消一个愉快刺激,其作用都是可以减少受罚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目前在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领域经常出现的关于正负强化与正负惩罚概念使用上的错误,往往都是由于不能从根本上把握两者最本质的对立与区别,混淆了两者的界限。

2.强化与惩罚的辩证统一

强化与惩罚在矛盾对立的同时又是辩证统一的,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正强化与正惩罚的相互转化。

正强化即呈现积极的、令人愉快的刺激以加强个体某种行为,而正惩罚即呈现消极的、令人不愉快的刺激,以消退个体的特定行为。因此,不少教育学者或教育工作者认为两者的区别极为明显,甚至泾渭分明。但事实上,正强化与正惩罚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正强化可以转化为正惩罚,反之,正惩罚也可以转化为正强化。区分正强化与正惩罚首先应该因时因地制宜,其次应该因人而异。

首先,正强化可以转化为正惩罚。正强化与正惩罚的区别在于施加于个体身上的刺激物的性质是令人愉快的、有助于加强行为反应的,还是令人厌恶的、有助于减少行为反应的。而刺激物令人愉快与否,取决于个体的特定状态,如兴趣和需要,往往会随时发生变化,之前令人愉快、有助于加强行为反应的刺激,超过一定的度则可能令人痛苦、减少行为反应,此时正强化就转化成了正惩罚。譬如,对于一个饥肠辘辘的人而言,特定行动之后呈现一般性的食物则是令他极为愉快的,故而此时食物便是积极的刺激,以食物作为强化物可加强其特定的行为,产生正强化。而一旦这个饥肠辘辘的人进食后,充分地满足了其饮食需要,此时再呈现同样的食物则无法令其感到愉快,故而再用食物作为奖赏或强化物则无法加强其相应行为,此时原有的正强化作用趋于消失。在此情况下,如果个体仍然继续被动进食,则之前那些令他满足与愉快的食物此时则变成厌恶刺激,故而个体不但不会再趋向这些食物,反而会避之不及,之前发生的正强化此时则转化为正惩罚。我们生活中经常有一些厌食者正是由于同样的食物食之过量所导致的,这正是正强化转变为正惩罚的极好例证。

其次,正惩罚也可以转化为正强化。诚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违纪时教师会做出一定的惩罚,如罚站。表面上看,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典型的正惩罚或呈现性惩罚,旨在消除特定的违纪行为。事实上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最初在开始被罚站的那一刻,该学生也感受到了羞愧等负性情绪,因此罚站起到了一定的消退违纪行为的作用,此时此刻我们看到了正惩罚在发挥作用。然而事实上这种反应也在随着事态的进展而发生变化,比如随着其他儿童对被罚站儿童的关注,学校中的教师们往往发现罚站儿童的兴奋性在不断提高,此时由这种被关注所导致的兴奋感和愉快感替代了原有的羞愧感成为主要感受或主要矛盾。因此随着事态的进展,原来的正惩罚此时则转变成了正强化。再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先生所刻画的阿Q在每次被打后,使用精神胜利法最终能将遭受到侮辱和打骂这种正惩罚进行自我转化,最终产生心满意足的胜利感受,则很明显将之前的正惩罚转化成了正强化。

由此可见,在判断哪些情况下是正强化,哪些情况下是正惩罚,取决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大而化之地将某种结果简单看成是正强化或正惩罚。具体来看,一种行动其结果是得到正强化还是正惩罚,首先取决于行动主体的内在身心状态与需要。行动主体作为当事人,他的心向与态度极为重要,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兴趣与需要特点。与此同时,即使是同一个行动主体在不同时机与场合也有不同的兴趣与需要。因此,特定的刺激给当事人带来的是愉快还是不愉快或没有明显的情绪体验,将直接决定该刺激的性质相对当事人的特定状态和需要来说是积极的刺激还是消极的刺激,而刺激的相对性质则最终决定行为结果是受到正强化还是受到正惩罚;其次,从长远来看,最终发生的是正强化还是正惩罚还取决于外部的情境因素,塞翁失马、福祸相倚便是此种情形。一种行为或与其相关的系列行为发生之后,其结果是福是祸,除了受行动者内在主观因素的影响之外,还受外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最终使得“福与祸”这对矛盾相互转化,有时因福得祸,有时则因祸得福。故而当事人行为的结果“是福是祸”最终决定了在特定时期特定行为受到的是正强化还是正惩罚。

(2)负强化与正惩罚的相互转化。

负强化是个体为了避免某种厌恶刺激,从而增加某种行为概率的强化作用,在负强化中个体避免的厌恶刺激就是行为反应中的负强化物。正惩罚是呈现某种厌恶刺激,导致行动者痛苦并使行动者特定行为表现消失的过程,在正惩罚中施加在个体身上的厌恶刺激就是行为反应中的正惩罚物。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负强化中的强化物与正惩罚中的惩罚物同样都是使个体厌恶的刺激,这是负强化与正惩罚中的共同点,这可能是导致不少教育工作者甚至教育学者们将负强化与正惩罚相混淆的根本原因。事实上,判断行为结果是得到负强化还是正惩罚,不是单纯由刺激物所决定的,而是结合刺激物的性质以及刺激物对特定行为的作用结果是加强行为还是减弱行为综合决定的。比如,如果学生完成了家庭作业,那么家长就可以不要求孩子洗碗碟,那么大多数不爱洗碗碟的孩子为了摆脱这种令人厌恶的家务劳动,则会努力完成家庭作业,最终如愿以偿地避免了洗碗碟。可见,在这种情况下,洗碗碟这种令人厌恶的家务劳动对这个学生的“完成家庭作业”的良好行为产生了负强化。但是,这只限于这个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情况,事实上,即便家长对孩子提出这样的要求,在最初儿童规则意识尚未明确或试图挑战家长设定的规则时,不少儿童最终往往仍旧未能完成家庭作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结果家长只好令其洗碗碟,以示惩罚。可见,在这种情况下,洗碗碟这种令人厌恶的家务劳动则对这个学生的“未完成家庭作业”的不良行为产生了正惩罚,从而使得最初预计的负强化转变成正惩罚。而该名儿童有过这次正惩罚的经历之后,可能就明确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规则,体会到了洗碗碟过程中家务劳动的不快,以后为了避免洗碗碟,每天都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在这种情况下,洗碗碟则又重新对其“完成家庭作业”的行为产生负强化。因此,从以上行为情景中可以看出,同样是洗碗碟这种一般人厌恶的刺激,当学生表现出积极行为的情况下移去该刺激,结果是对学生积极良好的行为产生负强化。当学生表现出消极行为的情况下呈现该刺激,那么结果则是对学生消极的不符合要求的行为产生正惩罚。

可见,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是矛盾运动过程中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在特定的时间段出现的是积极行为还是消极行为,最终决定了厌恶刺激消失或者呈现,因而从本质上决定了负强化与正惩罚的出现及其相互转化。因此如果不针对具体的行为以及具体的对象,我们很难简单地说特定的刺激物对行为产生了负强化还是正惩罚。在教育实践中,凡是混淆负强化与正惩罚的现象都是忽略了刺激物与特定行为、特定对象的对应关系所导致。例如2011年10月西安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为“激励学习及思想品德稍差的学生上进”,特意为这部分学生发放和佩戴绿领巾,从而引起全国上下尤其是教育界的关注,在此后CCTV13节目中录制的“绿领巾事件”专家点评中,同样有专家简单地将该学校在教育中使用“绿领巾”这种厌恶刺激理解为在教育中使用负强化。但事实上,对于已经佩戴绿领巾的学生来说,从绿领巾实实在在地戴在他们颈中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厌恶刺激已经呈现,因此对他们来说得到的绝对不是负强化,而是实实在在的正惩罚。

(3)正强化与负惩罚的相互转化。

正强化与负惩罚也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正强化转化为负惩罚的现象在实践中比比皆是,例如在管理学领域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在组织凝聚力欠佳或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愿景不一致的情况下,个体在正式组织中得到奖励与肯定,反而会导致在非正式组织中特权与地位的丧失。在这种情况下,最初正式组织给予奖励的初衷在于对员工积极行为进行正强化,但结果却是导致员工在非正式组织中归属感的消失与地位的丧失,此时最初的正强化转化成了负惩罚,在整个转化过程中,个体往往体会到一种强烈的趋避冲突。

负惩罚也可以转化为正强化。如当学生上课迟到或在课堂教学中违纪时,有些教师试图使用负惩罚进行管理,如让学生离开座位到教室外面反省。其初衷是剥夺学生听课的权利以给其带来的不愉快感,从而减少迟到或课堂违纪行为,这是典型的负惩罚。但事实上,正如在类似案例中经常观察到的一样,不少学生在被剥夺听课权利后,起初或多或少会表现出一定的羞耻感或不适感,但一段时间之后,情况往往发生逆转:一些外倾型的学生,其活动性较强且喜欢被人关注,借这种机会他们往往可能获得被关注感或与众不同感,一旦这些学生因违纪获得一种被关注感、与众不同感,那么此时所发生的不仅不再是负惩罚,反而演变成了正强化,即因为违纪被剥夺听课权后会获得更多关注,故日后会故意违纪。在这种转化中,喜欢受人关注的学生因违纪获得了被人关注或与众不同的良好感受,所以教师眼中的剥夺听课权利的“负性惩罚”给这部分学生带来的却是实实在在的正性“奖赏”,负惩罚最终转化为正强化。

(4)负强化与负惩罚的相互转化。

负强化可以转化为负惩罚。实践中发现不少家长会这样激励孩子“只要好好读书就可以不用做家务”来加强其学习行为。一般情况下,“做家务”是人们所不喜欢的活动,是厌恶刺激,因此避免“做家务”这种厌恶刺激以加强特定预期行为被认为是一个负强化过程。但事实上,仍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特定的将做家务视为兴趣爱好的个体来说,“做家务”不但不是厌恶刺激,反而是愉快刺激,那么“不用做家务”则是剥夺了个体的某种愉快刺激,因此,对其行为而言成了负惩罚,从而使得家长心目中的负强化转化成了少数儿童心目中的负惩罚。

负惩罚也可以转化为负强化。如上述因学生课堂违纪教师使用负惩罚剥夺学生听课权利以减少学生违纪现象的案例中,有时会发现最终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如,一些学生本身对学习不感兴趣,因此被剥夺听课权利后,这部分学生站到教室外面后,渐渐地不会感到不愉快或难过,他们反而发现表面上因违纪被“罚”,实际上却可以因违纪而避免厌恶刺激——坐在教室听课。因此他们日后会乐此不疲,不断地违反课堂教学纪律或迟到,故意使教师剥夺他们听课的权利,此时发生的也不再是负惩罚,而是演变成了负强化。在这两种转化中,教师眼中的坐在教室听课的权利在学生眼中无法具有同样的价值与吸引力,因此剥夺这种权利后,在度过最初的不适或不愉快后,学生内在的心理感受渐渐地发生了变化,因受罚而最初感受到的不愉快感在逐渐减少甚至趋于消失,在这种情况下,负惩罚的效果已经消失并开始发生转化。即原本就不喜欢上课的学生因违纪获得了避免上课的机会,此时教师眼中听课这一特权反而成了学生唯恐避之不及的灾难,为了避免上课,学生很快学会各种违纪行为,最初教师眼中的负惩罚此时则转化为学生眼中的负强化,即为了可以不用听课而频繁违纪。

从以上强化与惩罚的辩证关系中可以看出,强化与惩罚表面上似乎存在明显的对立关系,实际上则存在复杂的辩证关系。事实上,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正强化与正惩罚、负强化与正惩罚、正强化与负惩罚、负强化与负惩罚各占矛盾对立的两端,在由量变走向质变的过程中,突破特定的点,矛盾的两端即发生转化,而这一特定的点却往往因人而异,因情境而异。正是这一复杂性使得强化与惩罚的概念走向复杂,故而在实践中,不少教育工作者,甚至一些知名学者,也会发生误用,而要从根本上解决概念混淆与误用的问题,明确其概念内涵固然是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应能在明确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深刻分析与理解其辩证关系,尤其应能明确,随着主体、对象、刺激物性质与情境特征的变化,强化与惩罚这两个概念往往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存在复杂的转化关系。因此,特定刺激物所产生的结果最终是增强行为,还是降低行为,往往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具有不确定性。也就是说,同样的刺激对于不同的个体、在不同阶段或在不同情境下,其意义是不同的,有时是令人愉快的积极刺激,有时则是令人厌恶的消极刺激。因此,对个体特定行为产生的是强化还是惩罚,往往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需要结合特定的主体、刺激、情境、行为、结果因时因地制宜,不能大而化之,也不能简单归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强化与惩罚的概念内涵,解决复杂的行为问题。

摘要:“强化”与“惩罚”是学习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也是个体行为管理的有效手段,在教育实践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表面上看,“强化”旨在加强行为,“惩罚”旨在降低行为出现的概率,两者存在明显的区别,似乎极易区分。但进一步研究往往会发现,两者存在复杂的辩证关系,从而使得无论是在研究领域还是在应用领域,都经常出现“强化”与“惩罚”概念的误用,甚而将强化与惩罚的概念相混淆。因此,正确理解“强化”与“惩罚”系列相关概念,厘清两者的辩证关系极为重要。在把握两者的辩证关系时,既要认识到强化与惩罚的对立,也要认识到其辩证统一,即正、负强化与正、负惩罚在一定条件下存在复杂的相互转化关系。

关键词:强化,惩罚,辩证关系,转化

参考文献

[1]张厚粲.行为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44.

[2]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4.

[3]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词典[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38.

[4]赵坤,陈辉.论教育中强化与惩罚的使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9):8.

尿毒症的辩证论治 篇4

1 病因

1.1 急慢性肾炎

使肾衰竭, 肾不能正常代谢排尿排毒, 水湿泛滥, 溢于肌肤则全身水肿。

1.2 肾病综合征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引起的肾炎, 过敏性紫癜引起的肾炎, 糖尿病引起的肾衰竭, 肝炎引起的肾炎, 药物中毒导致的肾炎, 都能致使肾衰竭引起全身水肿而成为尿毒症。

1.3 素体阳虚, 内寒下凉, 导致肾阳虚损不能气化利水, 尿少而闭, 水湿浸淫皮肤而水肿, 久而转化为尿毒症。

2 病机

由于肾脏炎症, 使肾脏虚衰, 不能发挥利水排毒功能而全身水肿, 肾脏炎症及尿中遗留毒素传入肠胃则现恶心呕吐、厌食、腹泻、消化道出血等症状。肾生髓、肾虚则脑髓不足出现幻觉, 记忆力减退, 精神萎靡, 运动障碍, 血髓互生, 髓空血少而贫血, 血少心无所养则心功能减退而出现心慌气短、乏力等, 子病及母, 肾脏毒热上传肺脏则现肺炎、气管炎及胸膜炎等。糖尿病为阴虚火旺, 肾脏虚衰之病因, 久病则肾脏热毒加重, 肾功能极度衰竭而转变为尿毒症。药物中毒, 毒素积聚于肾脏, 致使肾脏发炎, 导致肾功能衰竭而转化为尿毒症。

3 临床症状

全身水肿、尿少、尿黄赤或尿色正常, 腰酸痛有个别病例显尿急、尿痛、尿频等症状, 个别病例兼有其他并发炎症症状, 舌苔黄腻, 脉尺部弦大或沉细, 面黑。

4 治疗原则

尿毒症为肾衰竭出现的一种病症, 应该以恢复肾脏利水排毒功能为主要治疗方向, 但必须在祛除致使肾衰竭病因的基础上, 才可以补其肾脏, 此病为虚中挟实, 在治疗上应以虚实兼顾, 补泻兼施, 标本同治的治疗原则。

5 治疗方法

补肾气养肾阴, 清热解毒, 利湿通淋, 渗湿消肿。

6 治疗方药

六味地黄丸与五味消毒饮, 以及八正散, 合并五苓散, 加减化裁治疗。

7 方解

六味地黄丸, 补肾养阴恢复肾功能为主药, 五味消毒饮及八正散, 清热解毒, 利湿通淋祛除肾脏炎症为辅。五苓散渗湿消肿为佐, 加入小茴香、肉桂引药为使, 在用上方治疗当中, 根据其临床症状及并发症, 临症变通, 争取对每位尿毒症患者都能对症治疗。

尿毒症是一种对人类危害性极大的一种疾病, 这种病给很多不幸的家庭带来了精神上的压力及经济上的负担和患者身体上的痛苦, 得了这种病就意味着患者的家庭降下了天大的灾难。

当今社会对于尿毒症还没有特效的药物治疗, 只有以透析的方法来维持生命, 但结果还是不能治愈。

随着西医外科手术的发展, 现今已能以手术换肾的方法治疗尿毒症, 效果很好, 因此而挽救了众多尿毒症患者的生命。

虽然手术能治愈尿毒症, 但是也同时给患者家庭带来了经济上的灾难和供肾者身体的伤害, 所以在没有任何办法的时候, 决对不能用手术换肾的方法治疗。这种为救患者而伤害另一位健康人身体的办法是不道德的, 应该被医学的发展进步所淘汰。

辩证系统观角度看中西译论融合 篇5

1 中西翻译译论区别

中西翻译思想和理论的发展,无疑深深地打上了各自社会文化的烙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同。我们要研究中西翻译理论就应把中西译论放在各自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辩证、全面、系统的进行比较研究。

中国译论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强,多数属于译事经验谈,所论的也多是技巧性很强的翻译现象。翻译活动的异常复杂性使得译论家们感到只能对翻译采取直觉把握形式,对译作的讨论多是印象式的,常常借用传统文论的概念来解释翻译(何立芳,2008)。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多注重主观因素,多用主观思维观察客观事物。正如严复的“信达雅”三字翻译原则,简短三个字却充分体现了翻译过程中的理解、表达、完善三个阶段,充分说明了中国译论的实用性。

西方人注重客观实际,对客观事物的研究讲究从定量到定性的分析,从而上升到理论的东西较多。跟中国译论比起来,西方译论理论性则更强。西方译论则从多角度、多层面来研究翻译,因而出现了以英国卡特福德为代表的语言学翻译理论、前苏联加切奇拉泽为代表的文艺学翻译理论以及美国奈达、英国纽马克为代表的文学翻译理论。使翻译研究不再从属于某一学科的研究,为翻译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奠定了基础。不同学派从不同角度来研究翻译,使对翻译的研究更为客观、科学,为西方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张继文,2000)。

2 辨证系统观

辩证系统观是一种融合和超越了直观整体论、原子论而用辩证整体的、关联的、动态的观点认识事物的(亚)哲学体系,它总是将对象视为一种系统,即一种由若干成分按差异互补竞争协同等非线性关系构成的、受特定环境的制约并在环境中执行特定功能的、体现为一种不断运行和演化过程的辩证有机整体(参见贾正传、张柏然,2007)。系统在其内部的各个成分之间、在其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以及在其运行和演化的各个阶段或各种状态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差异互补、竞争协同、排斥吸引、对立统一等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关系,使系统保持空间上和时间上的辩证关联,从而在其总体上呈现出辩证关联性(即分离性与关联性的辩证统一),包括内部、外部和过程的辩证关联性。本研究尝试采用辩证系统观对中西译论进行探讨,完全符合科学整体和翻译学自身的演化规律有其可行性,也符合翻译学的发展历史和当前辩证综合趋势的需要。

3 辩证系统观指促进中西译论融合

长期以来,翻译界存在着“科学派”和“艺术派”之争。“科学派”认为翻译是科学,主张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翻译,对翻译研究系统综合,理论分析,类似于西译论的研究方法。而“艺术派”则认为翻译是艺术,主张在翻译中要尽量发挥译者的创造性,不拘于理论,重视实践,类似于中译论的翻译思路。

显然,对翻译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的上述看法都存在某种程度的片面性,它们往往只看到翻译的某种类型、某些因素、某些方面和某种性质。其实,翻译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多种类、多因素、多方面、多性质的人类活动系统,只有采用系统观将上述及其他各种观点有机组织起来才能获得对翻译较为全面的认识。将翻译视为一个大整体,把多种不同社会环境和语言环境下产生发展的各大翻译体系看做是这个大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大的翻译体系各有差异互补竞争,相互作用,辩证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辨证系统观肯定了各翻译体系(本文中主要讨论中国译论和西方译论两大翻译体系)的差异性,体现为一种不同的翻译体系之间相互竞争互补的运作和演进过程,“并在其内部、外部、过程上分别呈现出多元性与整体性、自主性与开放性、动态性与稳态性等辩证统一的系统特性。”

中译论与西译论辩证统一,中译论渗透着丰富的艺术思路,但在系统综合分析方面有一定的欠缺;西译论虽说蕴含着缜密的理性逻辑思维,但也存在着“语义模糊概括性弱”的弱点,肯定或否定、重视或忽视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完全的,行之有效的翻译研究而应该“统筹兼顾”,互为补充,共同发展。

4 结束语

辩证系统观以辩证整体的、关联的、动态的观点分析翻译这一辩证统一整体,从整体上把握翻译的成分、结构、环境、功能和过程,将翻译看成各大译论求同存异,差异互补的统一整体,宏观上把握中西译论间的融合。肯定了中西译论融合的合理性,并认为辩证系统的翻译理论应融合中西译论之长,这是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要:贾正传教授曾在其书中提出翻译辨证系统观的理论,做出有益的尝试。该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辩证系统观为指导,对中西方翻译理论进行更为宏观的翻译对比研究,认为辩证系统的翻译理论应融合中西译论之长,对翻译实践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辨证系统观,差异互补,译论融合

参考文献

[1]何立芳.论中西译学理论的互补性[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9).

[2]贾正传,张柏然.辩证系统视野中的翻译本质和特性[J].外语研究,2007(4).

[3]贾正传.融合与超越:走向翻译辩证系统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上一篇:老年人下呼吸道感染下一篇:大学艺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