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预算体系

2024-05-19

经营预算体系(精选12篇)

经营预算体系 篇1

预算是企业对未来整体经营规划的总体安排, 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工具, 其主要功能是帮助管理者进行计划、协调、控制和业绩评价。著名管理学家戴维?奥利 (David Otley) 说“全面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把组织的所有关键问题融合于一个体系之中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

尽管预算管理在国内外管理实践中受到日益关注, 但传统预算管理并未能满足管理者的期望, 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不断暴露其固有的缺陷。已故的凯迪拉克领导人德雷斯达特曾经说过, “每个笨蛋都懂得遵守预算, 但是我这辈子见过的企业管理者中, 只有极少数能拟出值得遵守的预算。”

当下高通胀、强紧缩的经济环境之中以及财务资源普遍偏紧之下, 我们如何用好预算管理工具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值得深入思考。

一、预算管理存在问题

预算, 是一种通过对未来收支情况进行预测, 进而对企业资源合理分配, 从而实现协调和控制的管理方式。目前欧债危机、美债危机接踵而至, 市场变数之大、变速之快均与往年迥异。如何达到科学预测, 将企业资源分配到每一个职能部门, 以达到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往往成为一件“看上去很美”但却是“现实与梦想差别很大”的事情呢。

管理学泰斗彼得.德鲁克也不止一次的谈及预算管理, 他认为大部分企业的预算执行都不是很好, “不是不能, 而是不为。”主要是态度问题, 其次才是方式方法问题。

(一) 无清晰战略指导

市场环境的变化和企业战略目标的需要也使预算编制不能仅止于对未来短期进行规划和考量, 而是需要从长计议, 用持续向上的态度放眼中长期的发展战略, 将全面预算建立在企业战略的基础之上。没有清晰战略下搞预算管理, 就会重视短期活动, 忽视长期目标, 使短期的预算指标及长期的企业发展战略不相适应, 各期编制的预算衔接性差, 预算管理处于本末倒置的状态, 各年度、季度和月份预算的推行无助于企业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 这样的预算管理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长期战略目标和短期的年度预算目标之间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矛盾。年度预算应服从战略目标, 这是因为战略目标是企业管理的最大方向, 是指南针, 而年度预算是为达到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 竞争意识还不够

企业经常以封闭的心态搞预算, 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忽视对市场的调研与预测。全面预算体系可分为闭环和开环, 闭环就是以销售作为起点来推算明年产、供、销及财务资源平衡。而开环预算是根据战略确定明年重大项目, 得到所有的和可管理项目或变革项目对应的预算后, 再与可得财务资源来平衡。缺乏市场意识的预算即使每年完成得很好, 也会逐步被竞争所淘汰。

(三) 管控力度要加强

对于预算之于公司的作用, 如“仪表盘”之于汽车。仪表盘是为了能更好地开车, 预算是为了更好地工作。不能为了预算而预算, 预算是一种指导性的工具, 其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完成战略目标, 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虽然“仪表盘”的作用很大, 但是“只有预算没有管理”的现象仍然在企业中普遍存在, 一纸预算出台之后便束之高阁, 没有严格的管理和后续执行。这种现象归根到底还是企业没有建立全面预算管理的文化, 使得预算执行变成个别人、个别部的行为, 达不到预算编制的效果和目标。这缺乏整合思想的预算管理经常导致各部门之间的冲突, 导致预算控制的空白地带, 影响了预算管理的整体效果。

(四) 考核机制不到位

缺乏相配套的流程、考核、奖惩机制, 并将执行情况逐一公布、落实, 最终并未形成“人人有指标、个个要考核、月月都兑现”的预算管理文化。考核和奖惩措施落实不到位已经成了影响企业预算目标无法很好实现的重要原因。以考核结果对他们执行奖惩时, 被考核方过多地强调客观因素对活动绩效的影响, 故意回避主观方面的原因, 考核方则常常参杂太重的个人情感去评价被考核方;或者考核后没有配套的奖惩措施, 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 使考核工作流于形式。预算指标约束作用的丧失, 可能使整个预算工作名存实亡。

缺乏企业战略的指导搞预算, 无视市场环境的约束做预算, 没有对市场坚实研究, 用想像来设计预算, 将使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要想解决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需要结合新的管理方法, 构建基于预算管理下的经营过程控制体系。

二、基于预算管控框架

推进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已经演化为一种更为务实的实战策略。全面预算并非是大而全的预算, 要坚持“二八定律”, 即要抓住关键的人员、关键的环节、关键的产品、关键的客户、关键的项目、关键的岗位、关键的绩效指标来编制预算。

从整预算管理的重心来说, 其关键不在于把预算做对, 而是怎样管理预算和运用。预算做完了只是第一步, 接下来的任务是怎样管理预算, 许多企业预算做得太细,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大的趋势性的方面反而把握不住。战略管理观念在很多企业中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 经理们仅把预算当作是一种纯粹的业绩衡量和控制的工具, 并没有把它纳入企业的整体战略管理体系中看待和考虑。

关键业绩指标 (KPI) 提出企业绩效指标设定必须与企业的战略挂钩, 其关键的含义即是指在某一阶段一个企业必须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 设立绩效指标则须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设计管理指标。成熟的战略管理体系把预算视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 它是战略行动计划的财务化, 不仅为战略行动提供详细的计划, 而且以财务报表的形式, 明确对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的期望。

根据对预算管理现状, 笔者认为整合预算管理、K P I指标以及绩效管理理念, 构建基于预算经营管控体系是可行的。这样一种体系应该有如下内涵:

(一) 战略为源头强调“平衡”性

战略是企业管理中核心职能, 预算为我们分析、描述战略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KPI指标能帮助我们明确公司、部门乃至员工个人的绩效指标与计划。在现实中, 我们可将KPI与预算整合在一起。具体KPI指标设定时, 可以通过行业内对标找差的方式, 设定阶段性的KPI目标, 落实到每年预算编制环节, 这既减少编制过程中上下博弈对话过程, 更有利于改善薄弱环节。

(二) 绩效的持续改进循环

KPI指标管理精髓在于绩效循环, 强调计划制订、绩效指导与反馈、考核评价与回报, 作为管理者可以通过绩效循环的过程, 有效地实现对其下级的管理, 帮助他们不断提升绩效, 从而达到完成经理绩效目标的目的。将预算管理、KPI融入到绩效管理环节上。

(三) 注重各层面责任落地

预算涵盖公司产、供、销各个环节, 涉及各部门方方面面 (当然很多企业停留在财务部编制层面) , 但如何保证预算执行上, 强调预算结果、部门指标与公司指标的“落地”是重要的步骤。强调员工指标与部门指标、公司目标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的逻辑关系, 这种关系需要在预算各个面能清晰呈现出来。通过这种结合, 把战略执行的责任机制进行层层分解, 层层传递。

整合以战略为出发点、KPI指标为核心、预算数字化表现再加上绩效考核形成经营过程控制体系, 可有效地促使公司战略的显式化管理, 实现利益相关者的满意;与薪酬绩效连接, 能充分调动员工项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在这样管控体系下, 我们在建立KPI指标与绩效管理系统还需要明晰公司的组织架构、岗位职责体系, 这应体现在经营过程控制体系设计与日常管理各个阶段。KPI指标体系分解的依据, 是部门使命与职能对公司经营目标的驱动力, 也只有把部门能驱动指标分解到部门才有现实的意义, 而判断部门驱动力的前提就是组织架构的澄清, 只有预算事先对组织架构进行必要的梳理, 才能分解出与各个部门密切相关的指标。

三、结语

预算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管理工具, 已经超越了原来“成本控制”的意义, 因此要从整体管理的角度对待预算。企业高级管理层制订企业的发展战略之后, 有必要向全体员工传达, 使其明确预算同战略过程中的企业使命、战略目标、战略类型、政策、行动计划、程序以及业绩等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明确预算的重要定位。

预算是将既定战略目标通过预算的形式加以量化, 形成公司及部门关键绩效指标 (KPI) 数据。确定战略主题和目标后, 要寻找驱动战略主题与目标实现的关键流程绩效, 关键驱动要素必然体现在重要流程上, 通过KPI指标来衡量流程竞争力水平。笔者认为建立这样整合的管控体系, 能够对指标的执行结果得到指导与反馈, 也使得公司内部流程不断优化, 进而持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南京大学会计学系课题组, 中国企业预算管理现状的判断及其评价[J], 会计研究, 2001年第4期

[2]、尚志强, 跨国公司业绩评价系统,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8年9月版。

[3]、白万纲, 集团管控大趋势, 科学出版社, 2008年第一版。

[4]、秦杨勇, 平衡计分卡与绩效管理,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年第一版。

经营预算体系 篇2

□ 经营计划与预算制定

由于科学的日新月异,导致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良,促成了近代工业的精细分工与大量生产,从而引起市场剧烈的竞争,企业所赚取的利润也日趋微薄。因此近代企业的经营趋势将由以往“成本决定售价”的旧观念改为“售价决定成本”的新意识。如果企业不能生产物美价廉的产品,则非但不能赚取利润,甚至无法继续它的生存。所以,如何使成本降低,获取最大利润乃成为企业界努力的重大课题,一般言之,降低成本不外是改良生产技术与提高工作效率。前者当有赖于技术人员的努力,以及更新生产设备,改善工作方法和开发新而低廉的代替料源。而后者即有赖于实施有效的管理技术,运用经济效益最佳的管理方法,使企业所有的机能与资源获得合理的调配与运用。

本计划即是基于后者的需要而拟订。目的在开始之前,对下一的经营目标与经营方针预作提示,责成各部门依据公司目标,拟订(或修订)相关管理制度或改善方案,并配合预算的编制,预测产品市场的增减变动,配合设定之产能与成本标准,拟订产销计划,预估损益及资金的调度运用,并做为考核各部门执行绩效的依据。通过各种标准的设定,事前的合理规划,并经由各管理阶层的积极参与,以达到避免错误,减少浪费,激励士气,达到降低成本创造利润的目的。

□ 经营目标

1.总目标:加强管理,研究创新,扩大营业额,控制成本,创造利润。2.各部门目标:(1)贸易部:

①充分消化现有产能。

②利用现有市场,购销相关产品,扩大营业额。

③销售费用的控制(运输费用、报关费用、保险费用等。)④呆品处理。

⑤外销成长率()%,外销金额()元。(2)内销部:

①估计内销产品销售数量,协调生产管理中心建立适当库存量。

②建立内销销售网,扩大现有客户的采购规格及数量。

③呆品处理。

④内销成长率()%,内销金额()元。(3)供应部:

①建立机物料ABC分类,实施重点控制。

②建立各主要原物料安全库存量,经济采购量。选择优良供应厂商,商订长期采购合同;加强比价功能,降低采购价格。

③降低平均库存量:A料()天,()磅。B料()天,()磅。机物料降低()%,()元。(4)总务部人事科:

①建立员工进用升迁,薪资考核奖惩的人事制度。

②精简人事,控制管理费用。(5)事业关系室:

①建立人物出入厂管理规则。

②加强警卫勤务训练。(6)会计部:

①修订现行会计制度,精简作业流程,加强管理会计功能。

②适时提供各项管理报表。

③强化现金预测功能,灵活资金调度。

④严格审核费用开支,控制预算。

⑤每月实施存货盘点。(7)总经理室(生产管理中心):

①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配方。

②推动或审核各种专案研究。

③协调产销活动,拟定或修改生产计划,追踪管理生产进度;协助一、二厂调度人力,协调各中间生产单位,原料的调度移拨,避免产能闲置或停机待料,或超量生产。

④研拟人员训练计划。(8)

一、二厂:

①总务:

a.改善员工伙食方案。

b.改善工作环境,照顾员工生活,加强福利娱乐措施。

②工程保全:拟订机器设备维修计划。

③质管:

a.拟订(修订)质量管理标准。

b.推动QCC活动(质量管理圈)。

c.拟订“改善提案制度”。

④生产:

a.严格管理生产进度,全力完成生产计划目标。

b.管理原料耗用。

c.灵活人员调度,避免闲置人工。

d.机动调拨各种原料供应,避免停机待料。

e.加强机器修护,强化在职训练,提高生产效率,精减人员编制。

□ 预算编制的内容及说明 1.营业计划说明书

本表是贸易部与内销部在预算中营业计划的书面报告;内容包括:市场的展望、新产品的开发、旧产品的淘汰、新客户的开发或旧客户的淘汰、广告或

其他销售推广政策、售价政策、授信及帐款回收政策、业务人员的增减异动、销售费用的限制、本营业方面所可能遭遇的困难及其克服对策等的说明。2.客户别销售计划表

由贸易部及内销部根据市场情况,客户往来情况预计各客户的销售量,以拟订的售价予以编制。(外销方面如无法依客户别预估时,则依销售地区别预测)3.产品别销售计划表

本表系以产品别为主,分内外销,由表二汇总编制而成。4.生产计划说明书

由一、二厂就产量及产能运用计划、质量计划、新产品或新技术(包括新配 合)的研究开发计划、机械修护计划、机械淘汰更新及扩建计划、人员合理化 计划、成本控制计划、本生产上所可能遭遇的困难及其克服对策等加以说 明。

5.标准产能设定表

系按各生产部门正常编制下,主要生产设备的设计产能及生产效率所设定的标准产能,做为生产管理中心编制产销配合计划表的参考,并做为考核实际生产效率的依据。 6.标准用料设定表

系各生产部门产制品每单位主要原料的标准耗用量,做为生产管理中心编制生产计划及供应部编制采购计划的参考,并做为考核原料耗用的依据。7.标准人工费用设定表

系各部门在标准产能下,配置的人员编制及用人费用标准。依性质分为直接人 工及间接人工两项,俟生产计划确定后,做为编制人工费用预算及考核人工效 率的依据。

8.标准制造费用设定表

系各部门在标准产能下,耗用的电力、重油、机物料、维修费用„„等费用 标准,分为变动及固定两项。做为生产计划确定后编制制造费用预算表及考核 费用支出的依据。

9.服务部门费用分摊设定表

系按费用性质,依服务部门提供服务的比重,分配服务部门费用给生产部门的 设定标准。

10.产销配合计划表

本表是本公司预算产销活动的基本报表,由总经理室及生产管理中心根据营业部门及生产部门提供的资料,综合市场环境、生产状况、制成品存货水准、及成本利润等因素,加以协调而编制,提经公司预算委员会讨论的产销计划。 11.生产计划表

系生产管理中心依据经核定实施的产销配合计划表内所列各项产品生产数量,而排定的各中间及最后生产部门产制品的计划生产数量表,做为预算追踪考核各生产部门生产进度达成率的依据。

12.主要材料耗用量预算表

本表由生产部门依据生产计划及标准用料设定表加以汇编而成。13.资材计划说明书

由供应部就库存政策、采购政策、付款计划等加以说明。14.主要材料采购预算表

本表由供应部依据主要材料耗用量预算表斟酌材料的合理库存、经济采购量及材料价格趋势等予汇编,做为编制主要材料耗用成本的依据。15.固定资产扩建改良及专案费用预算表

系供应部根据营业计划说明书,生产计划说明书产销配合计划表及公司预算委员会决议事项所编制的资本支出及专案支出预算与完工进度表。16.工缴汇总表

系一厂二厂依据生产计划表,标准人工费用设定表,标准制造费用设定表,固定资产扩建改良及专案费用预算表所编制的人工及制造费用预算金额。17.生产成本预算表

本表系会计部依据表十一、十二、十四、十六所编制的各产品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及制造费用的总成本及单位成本预算表。18.销货成本预算表

系会计部根据产销配合计划表及生产成本预算表,加以汇编而成。19.营业收入预算表

系会计部根据产销配合计划表及预估的其他收入,加以汇编而成。20.推销管理财务费用预算表

系会计部参酌前实际开支,并依据营业管理计划所编制的推销管理财务费用预算。

21.损益预算表

系会计部依据表

十八、表

十九、表二十编制的损益预算表。22.资金来源运用表

系会计部根据产销库存计划、资本支出计划及债务偿还计划等资料,编制而成。23.管理计划说明书

由公司总务部及人事科就组织编制合理化计划、人员增减异动计划、人力发展训练计划、管理规章办法的推行计划等加以说明,以供总经理室编写经营计划及会计部编制管理费用预算的参考。

24.经营计划说明书

由总经理室就前述有关资料,就营业生产,资材管理等计划加以综合及摘要的说明。

□ 推行预算制度的组织

1.公司预算委员会:主任委员:总 经 理

副主任委员:副总经理

委 员:贸易部经理 内销部经理 供应部经理

总务部经理

会计部经理

总经理室主任

生产管理中心主任

第一厂厂长

第二厂厂长

执行秘书:会计部副理 2.一厂预算委员会:主任委员: 厂 长

委 员:

副厂长

副厂长

主 任

执行秘书:

专 员

3.二厂预算委员会:主任委员: 厂 长

委 员: 副厂长

副厂长

主 任

科 长

科 长

执行秘书: 专 员 4.预算委员会的职责:

(1)决定公司或各厂的经营目标及方针。

(2)审查公司各部及一、二厂的初步预算并讨论建议修正事项。(3)协调各部门间的矛盾或分歧事项。(4)预算的核准。

(5)环境变更时,预算的修改及经营方针的变更。(6)接受并分析预算执行报告。5.预算执行秘书的职责:

(1)提供各部门编制预算所需的表单格式及进度表等。

(2)提供各部门所需的生产、收入成本与费用等资料以供编制预算的参考。(3)汇总各部门的初步预算,提出建议事项,交预算委员会讨论。(4)督促预算编制的进度。

(5)比较与分析实际执行结果与预算的差异情况。(6)劝导各部门切实执行预算有关事宜。(7)其他有关预算推行的策划与联络事项。

□ 预算编审程序及日程进度

10月1日 公司预算委员会执行秘书着手拟订预算初步设定的经营目 标,及准备预算编制筹备事项,并编成会议资料。

10月11日 召开公司预算委员会,说明预算编制程序,颁布公司经营 目标。

12日 召开一、二厂预算委员会,根据公司经营目标,颁布一、二厂经营目标,责成各部门主管着手拟订各项管理计划大纲及完成进度表,并设定产能、用料、人工及费用预算标准。

13日 贸易部、内销部及一、二厂各级主管开始编制预算,总务部、人事室、事业关系室开始拟订各项管理计划大纲及完成进度表。

26日 总经理室及生产管理中心开始编制预算。

公司预算委员会执行秘书汇总各单位的初步预算及计划大纲,做成修正案提交公司预算委员会讨论。

11月1日 召开第二次公司预算委员会,协调修正总经理室及生产管理中心提报的产销计划。核定一、二厂提报的产能、用料、人工及费用预算标准、及各部门提报的管理计划大纲及完成进度表。

2日 总经理室、生产管理中心、贸易部、内销部根据公司预算委

员会决议事项修正预算,一、二厂根据核定的生产计划及用料标准、编制材料耗用量预算及人工制造费用预算。各部门根据核定的管理计划大纲及进度表着手草拟计划草案。9日 供应部开始编制预算。

13日 一、二厂开始编制生产成本预算。20日 会计部开始编制预算。

12月1日 总经理室开始编制经营计划说明书。

5日 召开第三次公司预算委员会,讨论通过经营计划及预算案。6日 颁布经营计划及预算。

经营预算体系 篇3

【关键词】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利润留存 利润分配 监督管理 垄断行业 国企改革 博弈 战略性调整

一、引言

2007年我国开始在中央企业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家以所有者身份取得企业国有资本收益,用于支持实施产业发展规划、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企业技术进步,补偿国有企业改革成本以及补充社会保障。此次预算体系中最大的一个突破是要求中央企业上缴红利。

二、十三年后我国重新要求参与国有企业分红的原因

1、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理论依据

我国政府据有的政治权力和国有资产的所有权,这就决定政府既是社会管理者,又是国有资产所有者。国有资本经营者使用经营国有资产,有义务向其所有者以一定形式支付利润作为报酬,也就是所国家凭借财产权参与社会纯收入的分配,这是建立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等价交换基础的契约关系。

2、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经济基础

随着国企改革和社保体系的逐渐建立,现在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社会负担早已与十几年前不同。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2006年,全国国有企业实现利润1.1万亿元,其中中央企业实现利润约7700亿元,国有企业已经具有反哺社会的经济能力。然而,这几年国家却承担了企业重组的大部分成本,国家已经接手了诸如学校和医院等原属国企的社会职能,而且国家在职工失业和提前退休等相关的成本方面还担负了主要的责任。国家适时地调整政策要求参与国企利润分红是必然之举。

3、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制度基础

随着各级国资委的落实建立,并且明确自身的职能范围,了解所监管国有企业的基本经营状况,有能力切实地加强国家对国有资本地监督管理,参与国有企业重大事项的决策,管理国有企业负责人,保证其所管辖的国有资本产生尽可能大的效益,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我国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参与国企分红的益处

1、有利于国有资本总体运营效率的提高

从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分析,过度留存利润可能带来过度扩张。如果国家不参与国有资本分配,国有企业过度留存利润,必然带来过度扩张,把企业利润投向了房地产、度假村、宾馆等高风险行业,导致了很多资金配置的效率下降。如三九、华润、中航油就因为业绩良好而没有顾及企业风险规避,盲目的扩大投资,最终导致了企业败退的后果。国家通过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能够及时、全面地反映国有资本投入及产出的数量、效益、结构等情况,为国家提供宏观经济调控的科学依据,将国企上缴的红利运于国企改制和再投资等其他方面,对国民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实现国有经济“有进有退”,实为上上之策。

2、有利于健全政府预算工作,强化国家宏观调控力度,改善社会福利

根据《预算法》,我国政府预算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由公共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等功能互补的预算体系。公共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都有自己的收入来源,各自平衡,相对独立,同时又密切衔接,适度互通,共同构成“一体两翼”框架下的政府预算的有机整体。一方面在公共预算有结余的时候,可按产业政策要求,实行转移支付,对国有资本进行财政投资。另一方面在我国目前的经济改革过程中,如出现公共财政支出与社会保障支出为支持国企经济改革而出现巨大的资金缺口的情况,可以适时适量地由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加以填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主要用于国有资本的再投资和再发展,支持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企业,合理配置国有资本,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化国有资本在社会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3、有利于减少收入差距

有统计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06年,工资的行业差距扩大了1.9倍。其中,几大国有垄断行业,如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等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3-5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实际收入差距可能更大。国家参与企业分红,减少企业利润,有助于遏制暴利行业企业员工工资的过快增长,并将所得的部分红利移转支付的形式重新分配,提高企业重组失业的工人的经费补偿,在有余力的情况下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补贴,有利创造和谐健康的社会氛围。

四、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可能存在的问题

1、如何建立科学、公平的国有企业上缴及分红制度

如何建立一个科学、公平的国有企业上缴及分红制度,协调国资委和国企利益关系则是国资委编制国有企业经营预算面临的最大问题。如何决定国有企业上缴红利的比例,不同的国有企业收益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按多少比例上缴红利,比例高了企业容易丧失积极创收的主观能动性,比例少了又不足以满足国家加一步调整国有资本结构的建设投入。如何确定征收范围,是集团公司还是股份公司上缴红利?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刘纪鹏认为国企上缴红利最基本要有收支两条线,不能只对一部分企业收取,对另一部分不收取,应采取大家都交纳,制定相应上缴比例的办法。之后再对困难企业进行政策性补贴,这样才能防止国企找借口逃避上缴利润。并且以何种方式上缴,如何对待军工这类关乎国家存亡的国有企业,都还需研究试验,需要相关专家学者的参考意见和一段时期的磨合试行。

2、如何协调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

如果各级地方政府也相继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如何协调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也是一项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各级政府有权力对辖区内的国有企业征收红利以充实各级财政收入,那么就可能存在地方政府对国有企业施加压力或提供特别优惠政策,鼓励国企盲目扩张,虚高国有企业账面利润,从而获取大量的利润分红。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发展情况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比较强,有一部分是国有企业发展平平,还有一部分国有企业亏损。此种状况下,每年通过虚增账面利润而上缴超额红利不仅增加了业绩一般的国有企业的负担,减少了企业自身福利,也不利于企业进一步扩大再生产,企业技术设备更新换代,改善职工福利的必要保障。宏观的思考企业与政府就利润分配的博弈,不难发现其可能导致国有企业畸形发展,不利于国有资本有效运作。

3、如何分配国企经营预算的主导权

国企经营预算的主导权如何在财政部与国资委之间分配也存在较大争议。按2007年九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实行国有资本预算的意见》来看,国企收支预算将由财政部主导,国资委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其辅助作用。从国资委的监督、管理两个职能并重的情况分析,国资委有强烈意愿获得更大的支配权以便对国有资产发挥其设置职能,同时避免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逐步丧失企业管理主动权。另一方面从财政部角度分析,财政部又该在国企经营预算中扮演什么角色?根据世界银行一份相关报道说:国有企业的红利和私有化收入应该上缴,纳入正规的预算程序,国资委所有开支则该由预算拨款支持。这其实为了更好发挥国有资本的作用,设想如果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政府公共预算相脱节,成为不受《预算法》监管的特殊预算,那么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将变得毫无意义。但是问题在于国资委和财政部就这方面的分工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协商明确。

五、总结

国家实行国有企业资本运营预算,要求国企按一定比例上缴红利,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经济政策,是我国政府在国有企业管制上取得的一大进步,但其可能引发相关涉及国有资本和财政预算的国家职能部门(如财政部,国资委等),各级监管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就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的开展博弈。如何规范这项政策的贯彻实施,在保证企业经营活力的前提下让全民充分享受国有资本的收益仍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1]邓子基:关于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的几个认识问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

[2]贾康、董敬怡:国有资本预算的研究[J],财政部科研所研究报告,2004(22).

[3]李燕:论建立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2).

[4]谢茂拾:国有资本运营的预算监管制度集成问题探讨[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6(1).

经营预算体系 篇4

事业单位经营收入与经营支出预算编制的依据要与经营的发展目标结合, 符合事业单位发展战略的要求。开展的经营活动应以实际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的。

(一) 事业单位经营收入预算的编制应结合上一年和近三年经营收入情况

结合当年市场行情, 同时兼顾重要性和谨慎性原则, 合理预计销量, 合理测算经营收入。并将经营收入细化到每个产品, 在产销存明细测算表基础上编制经营收入明细表, 按预计的售价测算每个产品或每个服务的经营收入列入收入预算。

(二) 事业单位经营收支预算的编制应结合本单位生产流程或服务流程深入到生产环节或服务环节

对每个步骤进行深入透彻的了解, 绘制生产工艺流程图或服务工艺流程图。然后在工艺流程图基础上核实每一生产环节或服务环节的耗费, 测算各个步骤的定额。

(三) 摸清家底, 合理预测

年初对本部门本单位所有可利用的资源, 根据一定的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测算, 然后结合本年度生产情况或服务情况合理配置各项资源, 核定营业支出的实际成本, 确定每项工作完成后所达到的效果。

(四) 与各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也是经营收支预算编制的依据

人在各项工作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 财务部门在编制预算过程应充分与各部门沟通, 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沟通模式, 才能取得更符合实际的相关数据, 使预测数据更真实可靠, 方能编制出一套趋于完美的预算, 否则财务部门高高在上, 气势凌人, 其他部门也不会尽力的配合工作, 所以在编制预算过程与其他部门的沟通也是编制一套完美预算的依据。

(五) 参照本行业纵横向市场规律, 结合本单位实际预测切实可行售价等重要财务指标

对重要的财务指标的预测不能闭门造车, 应符合本行业的市场变化与市场需求情况, 并参照横纵向市场规律, 做出合理测算, 使预算更有参考性和可比性。

二、事业单位经营收支预算编制的原则

(一) 坚持效益优先原则, 实现资源合理配置进行全面预算管理

事业单位经营收支预算的编制应本着效益优先的原则, 合理有效配置本单位的资源, 将能给企业带来效益的所有资源都要包括在预算的编制中, 也就是说不能仅局限于单位单纯的经营范围中的经营收入与经营支出还要囊括其他的收支比如固定资产的出租出售, 计划内的捐赠支出等等, 坚持做到把收益放在第一位, 做到全面预算管理。

(二) 坚持积极谨慎原则确保收能抵支, 降低财务支付风险

在编制事业单位经营收支预算过程中, 要坚持积极谨慎的原则, 不回避销量的减少, 也不回避售价的降低等客观存在的事实, 要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客观预测收入与支出。在收入上要尽量保守预算, 在支出上要保持不漏项, 不少计, 要全面完整, 还要持谨慎性原则, 收入保守, 支出预测全面, 尽量做到在收入上预测的基本上都能执行到位, 支出上在实际列支时都能在预算之内, 这样就能做到既积极又谨慎。同时还要做到收能抵支, 假如经济持续下滑, 即使做不到利润盈利, 但扣除非现金支出的折旧费等费用也要做到在现金上收能抵支, 如果经营收入的现金流入不能足以支付经营支出的现金流出, 在做预算进程中, 就要把持续经营的筹资预算放在预算中, 否则收不抵支的预算不是完美的预算, 这样不仅能降低财务风险, 同时也能为领导层决策单位的发展战略等提供可靠有用的数据。

(三) 坚持自下而上原则, 确保预算具有可操作性, 针对单位生产经营的细节处着手, 围绕生产经营方向实施

事业单位经营收支预算的编制应从基础做起, 而不是自上而下按设计的表格再归纳填测。编测预算的人员应深入生产经营或服务的基础环节, 了解产品的生产环节, 从基础抓起, 了解每一个能带来收益的资源, 比如房屋建筑物, 机器设备, 无形资产等等, 再与人相结合, 测定切合可行的定额成本, 然后进行分析、审核形成符合本单位的财务预算模式, 而不是按部就班和纸上谈兵。并且要与单位生产经营方向或服务方向相结合, 尽量满足长期经营或服务的需要, 而不是仅仅为了完成财务预算而完成预算工作的短期行为。

(四) 坚持权责匹配原则, 保证预算切实可靠, 围绕单位发展战略实施

事业单位经营收支预算的编制要符合权责发生制的要求, 收入与支出要匹配, 符合配比原则, 收入与支出要做到收入与支出合理的相抵业务, 而不是无关联的相匹配。如不关联的收支是不能在预算中相匹配的放在一张测算表上, 而是要符合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分清权责对等与匹配的关系, 在时间上, 在业务上要将相互关联的对象按经济业务的性质进行合理归纳与汇总, 不仅要做到与单位资源的相结合, 还要做到与单位的发展战略相结合, 符合单位发展战略的要求, 做到预算的编制能切实为单位发展战略服务。

(五) 坚持信息沟通原则, 保持财务预算的完整性, 确保财务预算顺畅执行

事业单位经营收支预算的编制过程, 信息的沟通很重要, 其实人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是最重要的因素, 要打破财务预算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的思想, 撇开财务部门高高在上的姿态, 要在预算工作中讲究信息沟通的方法, 不用财务部门惯用的报表格式去要求其他部门生搬硬套的去编制财务部门设计的固有报表格式。其实其他部门都在各自的领域专业中工作, 他们对自己所在的行业最了解, 所以要尊重其他部门的劳动成果, 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把财务预算需要的依据据实反映出来, 再形成多方认可的表格格式再进行财务预算的编制, 这样的财务预算会很全面, 各个部门执行起来也会得心应手, 避免了财务预算的片面, 加强了财务预算的执行力度。

三、事业单位经营收支预算编制的方法

(一) 固定预算和弹性预算

固定预算是把预算期的业务量固定在某一预计水平上, 以此为基础来编制预算的方法。

弹性预算是按照成本费用习性分类的基础上, 根据量、本、利之间的依存关系编制预算的方法。

(二) 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增量预算是指以基期成本费用水平为基础编制预算的方法。

零基预算, 是指在编制预算时, 对于所有的预算支出均以零点为基础编制预算的方法。

(三) 定期预算和滚动预算

定期预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 以不变的会计期间作为预算期的一种编制预算的方法。

滚动预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 将预算期与会计期间脱离开, 随着预算的执行不断地补充预算, 逐期向后滚动, 使预算期始终保持为12个月的一种预算方法。

事业单位在编制经营收支预算时, 以上六种预算方法为两两一对, 每一对只能选其一, 事业单位经营收支预算的编制应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单位的预算方法, 一般单位会选择固定预算、零基预算、定期预算三种方法相结合进行预算的编制。

四、事业单位经营收支预算主要报表的编制

(一) 经营收支明细预算表的编制

经营收支明细预算表是事业单位营业执照经营范围的业务, 是利润构成的主要来源, 也是单位资金重要来源, 其他资金来源如银行借款、所有者投入资金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经营中使投入与借入资金升值, 增加资金积累, 进而促进企业发展实现企业价值。事业单位经营业务的发展关键在于主营业务的发展, 当然也有的事业单位在经营中附业的收入反而占了主导, 虽然资金流通畅, 利润可观, 但也会导致资产和人员的闲置。所以说主营业务收支明细预算表的编制很重要, 报表使用者最看重的是单位的资金与利润, 首当其冲要看利润实现情况, 利润实现的重要来源是销售, 是经营业务利润的实现。

事业单位应根据实际生产或服务情况对企业产品进行明细测算, 包括存货、收入、成本、税金、销售费用等, 产品繁杂的单位应分类进行测算, 进行产品成本的结转测算等, 才能填测符合有利于事业单位经营业务发展的主营业务收支明细预算表。

(二) 产品制造成本预算明细表的编制

产品制造成本预算明细表的编制, 是将产品生产成本与其所分摊的制费用相结合填列在一张表格上。产品制造成本预算表可与制定的成本定额相结合进行编制, 把报表使用者所需信息尽览于此表中。一个成型的单位预算财务管理关键是成本费用的管理, 控制了成本费用即控制了企业的资金, 有的单位负责人把企业资金的支付认为是最重要的, 认为只要控制了资金就万事大吉了, 而在成本费用方面乱挂账形成企业负债, 债务一旦形成事实就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讨债, 最终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 所以说事业单位经营业务的生产成本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有经营业务的事业单位财务及其他部门人员应重视产品制造成本预算明细表的编制, 使编制的产品制造成本预算明细表真正在经营过程中发挥作用。

(三) 某产品 (重要产品) 成本分析定额表的编制

既然产品生产成本非常重要, 那么要在产品制造成本明细表基础上对企业重要产品成本进行进一步分析测算, 要求会计预测要细致到与生产车间各阶段计件工资相吻合, 要求会计人员深入车间了解各产品生产工艺流程, 与车间管理人员共同探讨生产成本构架构成情况, 与车间生产人员共同研究怎样节约生产成本, 怎样减少人财物的消耗。会计人员要了解每一个产品的工艺流程及各流程所耗人财物情况, 根据了解后的情况制定产品定额, 将定额预测与流程相结合, 建立符合本单位的生产成本财务预算体系。

会计人员还要根据产品生产流程与企业管理人员、企业统计、劳资、材料人员深入沟通将统计、劳资、材料消耗报表格式与产品流程相符合, 这样财务预算才能准确, 生产成本预算会更真实精细, 才能全面了解生产成本构成情况, 及时发现问题, 减少成本预算上的漏洞。产品成本分析定额表是成本管理的重要报表, 财务人员如果不在账务预算上与产品流程相结合是不能将成本分析定额表编制出来的, 财务人员不仅要了解生产作业流程, 而且要人为的对生产流程进行合理分解, 将财务预算与分解后的流程相匹配, 这样才能完成产品成本分析定额表的编制。

2016年经营预算工作总结 篇5

一、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在投标预算过程中,存在不重视的心态,对整个预算过程无计划,使得投标预算出现大量不应该出现的错误。

2、对经济资料的管理没有到位,造成项目很多经济资料缺失,使结算工作很难开展。

3、各项目的标后预算开展不畅,主要原因是预算人员工作水平较低,缺少独当一面的人才。

4、人员普遍对成本管控的概念不强,没有让成本管控深入到项目。

5、部门人员对集团公司深化改革及现在建筑市场经济整体认识不够,还存在以往在国企管理的理念,无担当、无责任心、无积极向上的心态。对整体工作计划心中没有概念,遇到什么事办什么事,办事拖延,而不是提前想到,提前办理。

6、部门人员一直都从事预算员岗位,只负责项目的预算、报量、成本,对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认识不足,在市场经营、成本管理、合同管理方面有所欠缺。

7、部门基础管理不到位,造成台账凌乱、资料混乱,没有形成统一的资料管理标准。

二、改进的措施:

1、结合分公司即将编制的《责任追究办法》对投标过程中进行责任划分,责任到人,奖罚分明。

2、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引进1-2名较为成熟的预算人员,借此来拉倒整体分公司预算管理水平。

3、加强项目的标后成本测算、过程成本管控。

4、针对部门人员开展谈心活动,逐步扭转部门人员心态。

5、对部门及项目部拟定基础资料管理标准,根据标准收集资料、整理台账。

6、通过部门人员筛选、分公司班子讨论后推选一名部门负责人,负责经营预算科日常事务管理。

三、2017年工作计划:

1、优化经营思路、准确把握市场,进一步加大市场开发力度,优化市场开发措施,对省重点项目持续跟踪。对既往项目的建设单位提升后续维保服务,加大承揽后续项目的成功率。

2、对投标数据继续累积,形成有一定规模的数据库,为后期投标报价起到指导作用。

3、强化预结算管理工作,以集团公司预结算管理办法为指导,细化并更新分公司现有的预结算管理办法。

4、对工程项目的人工、材料、机械建立数据库,能够起到在项目全过程管理的成本管控。

5、计划在2017年收集、整理工程造价相关文件、档案、资料,编制《分公司造价员随身工具书》。

6、加强工程项目经济资料的管理。

7、继续按需引入经营人员、预算人员,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强化团队建设。

8、对久未结算的项目采取一定的措施争取早日确权。

9、对进行诉讼的项目(河津体育场工程、东山煤矿杨家峪剪子湾节能改造项目、忻州体育场人防工程)加紧与司法部门的沟通。

经营预算体系 篇6

摘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行使出资人权利的重要方式,是对国有资本加强监管和考评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回顾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出建议。

关键词国有资本预算制度

一、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发展阶段

1.国有资产经营预算阶段。1993年,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了“国有资产经营预算”这一概念。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中将国有资产经营预算作为复式预算的一个部分被提出。

2.国有资本金预算阶段。1998年中央政府机构调整,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并入财政部。财政部再次提出,要改进预算制度、强化预算约束,初步建立起政府公共预算、国有资本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制度;并明确赋予预算司研究和编制国有资本金预算的职责。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阶段。2002年,人大宣布将原国家经贸委、中央企业工委以及财政部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部分职能整合起来,成立一个单独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由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要“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随后,2005年的“十一五”规划进一步要求“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200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明确要求,“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2007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结束了国有企业13年“不向政府分红”的历史。同年12月中旬,财政部和国资委制定发布了《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暂行办法》作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配套措施。决定中央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从2007年起进行试点,2008年开始实施。

二、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存在的问题

经过三年的努力,我国基本建立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策法规、组织保障和预算指标、报表体系,制定了基本的业务流程,实现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和收益收缴两方面的突破。但也应看到,与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推进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的目标相比,我国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在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是:

1.收入收缴范围不完整,没有全面、完整地反映出资人对国有资本收益的收缴。

我国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分布范围广泛,但目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行范围大多限于国资委监管的国有企业,市政府有关部门、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尚未纳入试行范围,导致应交利润收入偏低、产权转让收入存在漏项且不符合公平原则,影响了试点企业的缴纳积极性。

2.利润收缴形式不规范,有悖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法律规定。

目前,我国国有资本收益中应交利润收入部分对于未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企业,以企业所属(即二级企业)盈利企业年度净利润为缴纳基数。这种以汇总报表中盈利企业的当年度可供分配利润为分红基础缺乏法律依据,在二级企业分红不多的情况下导致一级企业超分配。

3.国有资本预算收入收缴手段单一,部分企业已实现收益未纳入预算,个别产权转让监管不到位,面临损失风险。

在部分产权转让交易中,由于缺乏全过程有效监管,受

让方未按约履行合同,存在较大损失风险。如挂牌交易信息披露不全面,致使该项国有产权转让信息披露不能最大限度地征集受让方;在签约前未能认真调查对方的履约能力和商业信誉等情况,致使对方以履约能力受限为借口拖欠支付剩余款项;合同违约条款表述不严密以及未对合同履行过程进行有效监督等。

4.企业盈利能力差异较大,利润收入依赖少数企业。

纳入预算范围的企业盈利状况差距较大,盈利大户主要集中在少数几家企业,其他企业或微利或亏损,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处于对少数企业依赖的局面。

5.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财政公共预算缺乏有效衔接,公共预算仍然对国有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投入资金的保值增值。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财政公共预算缺乏有效衔接,对于企业的资本性投入未全部纳入国有资本经预算,存在公共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同时对企业进行再投入的问题。

6.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大多按照谁上缴就通过项目形式返还给谁的原则拨款,不利于发挥预算的统筹和调节功能。

对于预算单位上缴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大多通过支出预算返还给原始出资企业,导致国有資本经营预算只有规模,没有可用财力,也无法发挥通过支出预算引导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的作用。

三、完善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对策

针对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完善,以充分发挥其促进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重要作用。

1.加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管理。

结合国有产权登记对国有企业数量、运行和盈利状况,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将各类应缴企业尽快纳入预算管理,做到应收尽收。在收益收缴时应充分考虑其法人财产权及实际分配能力,同时要做好相关企业的财务制度衔接。

2.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与绩效管理。

加强预算支出资金分配及使用情况的管理监督,确保企业按照规定用途有效使用预算资金。改进国有企业的资本经营预算和绩效管理,促进提高企业整体盈利能力和水平,逐渐摆脱资本经营收益依赖少数企业的局面,不断提高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绩效。

3.进一步加强国有产权转让的监管。

要采取有力措施,强化国有产权交易的全过程控制和监督,增强产权交易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加强受让企业资信调查,强化风险管理,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4.做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财政公共预算的有效衔。

逐步实现国家将弥补国有企业改革成本,支持优势企业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资金支出全部纳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目标。

水利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探讨 篇7

1实施水利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义

水利国有资本是指投资于防洪除涝、农田灌排骨干工程、城市防洪、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以及供水、水力发电、水库养殖、水上旅游、水利综合经营等项目中的国有资本。长期以来,水利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一方面老国有企业负担沉重,管理体制落后,改制不彻底,法人治理结构亟待完善;另一方面“小”、“散”企业较多,资产不成规模,经济效益不明显,市场竞争力较低。

建立和实施水利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统筹用好水利国有资本收益,对于增强水利行业各级政府调控能力、深化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合理配置水利国有资本、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确保新增水利国有资产的投资方向符合“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增强对水利主导产业的投入,增强国有经济在水利主导产业和关键领域的支配地位,扶持主导产业做强做大;按照“有进有退”的原则,对部分水利国有资产进行结构调整,引导一般竞争性水利国有企业通过售股变现、收购兼并、债务重组、破产清算等方式退出市场。

通过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可以促进水利国有资产在全行业范围内的充分流动与优化组合,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水利国有资本的集中度和竞争力,提高资本的营运效率,发挥水利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

通过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对资产收益和产权变动等经营活动进行规范,有利于水利国有资本出资人加强对经营者的约束与控制,以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应有权益。

2水利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应遵循的原则

a. 稳妥可靠。水利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应从实际出发,预算支出要统筹兼顾留有后备稳妥可靠。

b. 明确收益权[2]。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核心,就是要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国有资产的收益权,完善和规范收益分配的管理程序。水利部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作为水利国有资产的出资人代表,应在不同层级内享有水利国有资产的预算分配权。

c. 注重效益。编制水利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水利国有资本绩效为核心,注重培育有市场发展空间的成长性企业,实现水利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d. 有进有退。引导水利企业退出一般竞争性行业,同时加大对水利主导产业和重点扶持企业的投入力度,促进水利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水利国有经济的竞争力。

e. 量入为出,收支平衡。要结合国有资产收益收缴工作,对年度的各项支出需求情况做全面分析。特别是对长期投资、短期投资项目要考虑财力的统筹能力,先急后缓,先重点后一般[3]。国有资本的收支预算,应该收支平衡,不出赤字。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的程序

a. 预算由基层水利企业编起。各水利企业根据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编制的要求,编制本企业经营收支预算,报母公司和出资人公司审核。

b. 各母公司和出资人公司在编制好本机构经营收支预算的同时,对所属水利企业的经营收支预算审核汇总,形成总经营预算,报水利部直属二级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核。

c. 水利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接收下级部门的总经营预算后,编制好本部门水利国有资本经营监管预算,报财政部审核。

d. 根据批准的水利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由水利部批复到二级单位。二级单位批复到各母公司和出资人公司,再批复到基层水利企业。

4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可能面临的问题

a. 国资经营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不高。国资经营预算编制必须建立在企业内部财务预算的基础上,而在实际编制中,部分水利企业财务管理薄弱,预测能力较差。因此,在预算的编制中往往是大略估计,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建立规范的企业内部财务预算。由于企业财务经营预测能力弱,直接影响水利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的准确性。另外, 水利投资性公司由于主要实施政府性投资项目,资金来源大多为银行借款等融资收入,故收入预算受到国家宏观政策的直接影响,导致预算收入较难把握。因此,编制之后的预算与实际执行的差距可能很大。

b. 国资经营预算的约束力不强。由于企业经营的复杂性,公司年度的各项资金收支计划在执行中存在很大变数,如:公司改制及处理遗留问题,宏观经济政策引导下部分公司融资难的问题,一些投资项目审批、建设进程也难以按计划开展等。因此,预算执行的难度可能比预算编制更大。

5做好水利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的建议

a. 提高对水利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的认识。编制水利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强化国资监管,提高水利国有资产运行效益,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因此,各级水利企业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相关法规规范运作,认真执行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注重加强企业内部财务预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工作,严格按照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进行财务核算。

b. 加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建设。①水利部应根据国家出台的各项法律法规,制定水利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制度办法,从制度层面构建经营预算的编制、执行体系,加强监管,保证水利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效果。②要修改预算会计制度。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存在会计核算的内容较窄,会计核算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不符合企业实际[4],会计科目功能不足等缺陷。因此,现行预算会计制度要进行相应的修改,这样才能使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切实反映国有资本运营的真实情况。

c. 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体系。①明确水利部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为一级会计主体和预算主体,各级企业为二级会计主体和预算主体。水利部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是预算的一级编制主体,分级负责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组织工作,检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落实情况;各级企业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二级编制主体,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具体执行者。②建立统一的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报表体系。在企业实行合并会计报表制度的同时,水利部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要建立本级母公司报表,要制定统一报表格式和研制软件,以保证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和统一性,提高预算编制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燕.论建立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2):1-4.

[2]谢茂拾.关于建立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框架设计[J].中国改革,2005(7):57-58.

[3]张伟,吴涓.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组成、编制与思考[J].国有资产管理,2004(12):58-60.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分析与优化 篇8

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概述

(一)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预算制度的理论分析

根据现代企业理论, 混收混管的方式无法体现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 常常导致政府将社会目标转移到国有企业, 影响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 却并没有真正地履行投资者的权利和义务, 对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经营成果缺乏必要的关注和监督, 不利于企业的绩效评价。从理论上讲, 根据公共品理论可以把国有资产分为公共性国有资产和经营性国有资产。按照资产自身的属性, 公共性国有资产可以纳入政府公共预算, 而经营性国有资产则纳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指政府以国有资产出资人身份依法取得国有资本经营收入, 安排国有资本经营支出的专门预算。

国资委作为国有资本出资人的代表, 其职能应定位为对国有资本的监督管理, 包括国有资本的产权监管、运营监管和国有资本总量与结构的调控管理, 但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能够有效的行使政府作为出资人的权利。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主要反映预算期内国有资本经营的目标, 是国有资本经营计划的财务安排, 是国资委职能作用发挥的基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利于实现政府作为国有资本所有者的监管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按照政资分离的原则下, 公共预算的编制和实施体现着政府行使社会管理职能的需要;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则体现政府行使国有资本所有者职能的需要, 其收入应主要来源于国家以国有资本所有者身份取得的各种国有资本收益, 其支出必须用于国有资本的再投入。在目前国有资产管理的“两级三层”模式中, 国资委与国有资本经营公司既是国有资本的出资人代表, 又是国有资本的经营者。国资委要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经营者进行约束控制, 国有资本经营公司要对被其控制或参股公司的经营者进行产权约束。而约束与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分级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有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随着国有企业的改组和改制实现了分离后, 政府与国有企业经营者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由于信息不对称, 代理人有可能发生损害所有者权益的“道德风险”。为了预防这种“道德风险”的发生, 必须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以便对国有资本经营活动进行统筹规划, 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 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委托代理成本, 确保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我国国家财政必须建立起包括公共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在内的复式预算制度, 以利进一步转变和拓宽国家财政职能, 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 强化预算约束。可见, 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乃是深化我国财政体制改革, 促进我国复式预算制度不断完善发展的需要。

(二)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现状分析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主要包括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两个部分。收入预算是指国家按年度和规定比例向企业收取国有资本收益的收缴计划。依法取得国有资本收益, 是国家作为国有资本投资者应当享有的权利, 也是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基础。国有资本收益是指国家以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的国有资本投资收益, 具体包括:应交利润;国有股股利、股息;国有产权转让收入;企业清算收入;其他国有资本收益。支出预算是指国家根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规模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制订的支出计划。近期,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要着力解决国有企业发展中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着力解决涉及企业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根据相关规定,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按照资金使用性质划分为:资本性支出, 主要根据国家产业发展规划, 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规划, 用于支持国有企业改制、重组, 自主创新,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费用性支出, 主要用于弥补国有企业改革成本,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当前, 要重点解决困难企业职工养老保险, 离退休职工医疗保险、特困企业职工生活补助, 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企业后勤服务社会化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 以及支持重点行业企业的节能减排;其他支出, 主要用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财政部每年向中央预算单位和中央企业下发编报年度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建议草案和支出项目计划的通知;中央企业编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项目计划上报中央预算单位;中央预算单位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建议草案上报财政部;财政部汇总编制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上报国务院审批。

综上所述,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能够有效解决国有资本的监管缺位状态, 能够促进国有企业积极提高经营绩效, 有利于国家政府作为国有资本的出资人积极履行出资人的义务与权力, 促进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的管理方法和模式转变。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优化

(一) 制度层面, 积极改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制度法律环境

制度环境是国民经济运行的保证, 也是企业生存环境的决定因素。制定一系列更符合国有企业实际、更具操作性、指导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的制度和法律法规, 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立法纳入《预算法》的修改和《国有资产法》的立法框架中, 加快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修改预算会计制度和制定出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条例》, 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切实反映国有资本运营的真实情况。只有加快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 才能保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具有较强的约束力, 保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和执行的顺利进行, 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和国有经济的发展、壮大。

(二) 框架层面, 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流程

根据政府预算统一完整性的原则,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审批与执行不应脱离国家财政预算部门之外。作为政府复式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营预算编制主体应为国家财政部门, 并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管理, 同财政公共预算一并报请本级入民代表大会批准后执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可以采取“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国家统一制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方针政策、预算收入和支出项目以及规范预算的有关规章制度等。各预算编制与执行部门在总预算范围内安排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管理, 既要体现政府预算的完整和统一, 又要保证不同预算的相对独立性, 并满足各类不同性质支出的需要。

(三) 内部逻辑层面, 制定符合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会计政策

经营预算的制定离不开企业的财务活动。完善的会计政策体系能够真实完整地反映国有资本总量、分布及其经营状况和收益情况。财政部应积极研究制定各种配套措施, 促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制定有关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管理办法, 从根本上保证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国有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理顺产权关系和投资关系, 做到产权明晰、权责分明, 完成公司制改造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低效率的困境。

(四) 外延支持层面, 协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

经营预算的本质依然属于预算体系, 公共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之间既有分工又有衔接。根据《预算法》的相关规定, 我国政府复式预算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由公共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等组成的功能互补的预算体系。因此,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质上是政府公共预算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一种典型的政府性收支, 必须要纳入政府预算体系进行统一管理, 在保持政府预算完整及统一的同时, 实行高效、合理、规范的利益再分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一种预算收支数值可能浮动的激励性约束, 主要是既刺激国有资本运营的各种机构努力实现预算目标, 又约束其运营过程中各种人为偏离目标的因素。与其他预算体系相互保持衔接同时独立于政府复式预算, 能够更好地发挥经营预算对国有资本的管理职能。

三、结论

现阶段, 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任务非常繁重, 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国有企业分配失序的问题十分突出。如何实现国有企业家价值的最大化, 在不同的目标间达成一种均衡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 也是难点。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对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推动国有企业转变发展方式,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柱兵:《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历史沿革、内涵及意义》, 《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48期。[1]陈柱兵:《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历史沿革、内涵及意义》, 《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48期。

基于经营风险控制的全面预算管理 篇9

(一) 全面预算管理的涵义

全面预算管理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 正式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 早在1999年, 国家经贸委就把“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写进了《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企业管理的规范意见》。2002年, 财政部《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颁布实施。这些都表明,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我国“企业管理模式”、“企业制度建设”的基本方略已经受到政府的关注。在学术界和企业界, 全面预算管理成为近几年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有关全面预算管理的学术论文的大量发表及很多大中型企业如宝钢集团、四川长虹、粤美的等全面预算管理的初步实施都说明了这一点。

所谓全面预算管理是指在企业管理中, 对与企业的存续相关的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的未来情况进行预期并控制的管理行为及其制度安排。全面预算管理是涉及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的一种整合性管理系统, 具有全面控制和约束力, 它不仅是一种管理制度和控制方略, 更是一种管理理念。全面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也是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控制方法。

(二) 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

企业采用全面预算管理除了具有能够改善企业管理决策、进一步落实目标责任、加强企业的过程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以及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以外, 还能通过全面预算体系初步揭示企业下一年度的预计经营情况, 根据所反映出的预算结果, 发现其中的风险点所在, 并预先采取某些风险控制的防范措施, 从而达到规避与化解风险的目的。在1980年左右, 美国施乐公司就专门设立了技术风险基金来为核心业务之外的项目提供投资资金, 并在公司的投资预算中事先加以考虑, 在执行过程中根据预算执行结果与风险状况进行日常监控与决策。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的迅速发展, 经济结构的急剧变化, 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各种各样的经营风险纷至沓来, 直接或间接对各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形成威胁。因此, 每个企业或部门都试图使用各种办法尽可能准确地识别、测量、分析和评价各种可能遇到的风险, 通过防范、控制和转移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 使得由这些风险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或损失, 尽可能地降低至最小程度。而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 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如何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 因此, 风险控制便成为现代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以加强风险管理。毫不夸张地说, 企业全面管理工作的水平, 不仅影响到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本身的质量, 而且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安全和健康发展。

二、经营风险及其危害性

经营风险 (businessrisk) 也称为企业风险, 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 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 使企业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一定的偏差, 从而有蒙受损失和获得额外收益的可能性。由于风险研究的角度和目的不同, 人们对企业 (经营) 风险的认识也不尽相同。按风险的性质不同, 经营风险可分为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静态风险也称为纯粹风险, 指只有损失可能而没有获利可能的风险, 如火灾、地震等。动态风险也称为投机风险, 是指既有损失的可能性又有获利机会的风险, 如新产品的开发既可能给企业带来蓬勃的发展机会, 也可能使企业陷入困境。本文从对企业不利的经营风险角度加以探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只要企业有经营, 就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经营风险。其中有: (1) 销售风险。市场需求千变万化, 产品的规格、品种经常翻新, 企业如果不能使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适销对路, 就会使产品发生积压, 已售出的产品也可能被退回;主要的顾客如果转向竞争者, 必然导致销售滑坡、滞销、抛售、亏本销售、市场开发能力不足、价格缺乏竞争力等一系列恶果。 (2) 回款风险。售出了产品, 不一定就能百分之百地收回货款, 用户经营不善、用户破产、用户存心赖收等都会引起呆、坏帐, 用户延期付款、信用不佳等都会使企业蒙受损失。 (3) 融资风险。企业能不能借到所需的资金, 借到的款项能否有效地增值, 进而到期时能否如数还款, 是维持企业信誉的重要保证;市场利率水平的提高会导致报酬率降低, 财务费用增加。 (4) 投资风险。当发生非预期的通货膨胀时, 投资的预期收益就会减少;市场行情看跌时也会使投资者遭受损失。 (5) 生产过程风险。生产过程中会发生原材料短缺、原材料质量难以保证, 生产事故会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再如技术水平低劣、设备过大;机械配备不符、质量管理不善等也会造成企业经营的风险成本。 (6) 其他风险。如政治法律环境变化、企业人事调整、管理制度变迁、汇率变化、不可抗拒事件等都有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

企业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中生存与发展的, 经营风险是直接影响其生死存亡的大事。因此运用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控制好经营风险至关重要。

三、加强全面预算管理, 有效控制经营风险

在企业管理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控制方法就是全面预算控制。在企业中, 全面预算一方面起着如何在各部门之间分配资源, 降低经营风险的作用;另一方面, 它也是企业战略控制的一种方法。那么, 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控制经营风险, 有效避免由此造成的各种损失以提高企业整体价值很有现实意义。

推行全面预算管理, 能进一步加强财务流程管理, 有效降低经营风险。其具体方式如下:

1.通过预算编制明确企业经营风险目标和企业风险承受能力。企业预算的制定必须经历“战略规划—经营计划—全面预算”这样的过程, 否则所制定的预算缺乏可操作性。战略规划是企业3~5年的发展规划, 是比较虚的东西。经营计划是包括客户市场开发计划、新产品开发计划、客户分类、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和完善等一系列具体细化的东西。企业根据经营计划配置资源, 形成最后的全面预算。经营计划在明确了企业经营什么, 如何经营的同时, 也明确了企业愿意承担的经营风险的范围、风险目标、风险控制与化解的方式, 万一失控, 企业能承担的最大风险程度是多少。从控制的角度来看,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 企业应将各种风险目标加以分类, 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量级的风险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依据不同的管理角度和范围, 侧重于不同的控制方式, 确保这3个层次能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正确地运作。

2.通过对预算目标的分解落实风险监控点和具体责任人。全面预算编制完成后, 需分解下发到企业的各职能部门、各岗位和各个具体的人。企业全面预算应以合同的形式下发分解, 由总经理和各部门经理签订预算合同, 部门经理再以合同的形式层层分解下发, 直至具体的预算执行人, 这样预算目标在企业内以合同形式明确预算上级分解人对于下级预算执行人承担什么义务和给予哪些支持, 需要配置什么资源保障;同时, 也要明确上级部门需要获得什么样的投资回报 (该投资回报必须是考虑了风险因素的) , 需要下级采取什么风险监控措施, 将风险控制在什么程度;采用何种方法来评定成效, 以及完成以后得到什么相应的奖励。作为下级部门和预算执行具体人, 要说明你是什么样的预算, 通过什么权利获得资源的保障, 如何在现有的资源配置下采取相应的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控的限度内完成预算目标, 为实现风险控制目标需要确定什么标准、控制哪些关键点和参数、收集什么信息、如何收集信息。这样预算的内容不只是经营成果预算, 而且包括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这个对预算的分解过程其实就是将企业所愿意承担的风险在各部门、各岗位进一步明确的过程, 它使预算执行者明白能否很好地履行风险控制职责将直接影响他的业绩考核和奖惩, 将风险点落到了实处。

3.通过预算将企业内部各部门有机结合起来控制企业经营风险。多数企业的风险集中在内部管理各个环节的结合上, 如外部市场开拓与内部的财务支撑能力的结合, 新产品开发与财务支持能力及生产支持能力等的结合, 融资与企业的战略规划之间的结合等。全面预算围绕着企业目标把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工作严密组织起来, 消除部门之间的隔阂和本位主义, 使企业内部各方面的力量上下左右协调资源运用保持平衡, 从而使企业成为一个为完成其战略目标而顺利运转的有机整体。

4.通过预算控制过程检测经营风险运行状态。企业控制经营风险, 根据趋势控制原则, 必须在经营过程中根据情况适时采取措施回避或化解风险, 等风险发生以后再去控制, 就没有意义了。在确定风险目标以后, 防范和化解的关键一环, 是及时、准确地监测、评判和反映企业各业务包含的经营风险的运行状态, 检测企业风险运行现状是否超出目标范围, 是否在企业可控范围, 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及时应对。因此, 企业需定期将经营的实际情况与预算内企业所确定的风险标准对比, 找出二者的差异, 查明原因, 并及时采取措施纠正偏差。

四、小结

在市场经济加速发展的今天,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 也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风险不可避免, 但可以有效防范, 关键是要有将损失降至最低的正确行动。一个好的风险防范机制可以有效地化解企业的经营风险, 有助于巩固企业的品牌形象, 扩大市场销售, 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鉴于实行全面预算对控制经营风险, 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提高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 在企业在实践中, 应努力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以及对预算执行控制的有效性, 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水平, 这不仅是市场竞争的需要, 也直接关系到企业竞争的成败和经济效益的优劣。

参考文献

[1]郑英朝.论全面预算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 2006 (9, 上) .

[2]董于静.浅谈全面预算管理的特征及作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10) .

[3]郝宗涛.浅析企业经营风险控制[J].科技经济市场, 2008 (7) .

[4]王雪娟.论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与应用[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 2006.

[5]高顺娥.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手段控制企业经营风险[J].现代审计与经济, 2007 (B12) .

经营预算体系 篇10

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基本框架研究

1.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是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体制的转变, 而不应当仅仅是国有资本收支及收益权的改革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财政预算中国有资本预算的有机组成部分, 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关键在于经营国有资本, 其主体是国资委。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本质是如何通过预算管理与控制, 实现国有资本有效经营和保值增值。因此, 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要实现以下转变:

(1) 从国有资本收支及转让管理转向国有资本经营管理。单纯的国有资本收入和支出以及转让方面的管理, 使得国有资本不能脱离财政预算的框架, 无法体现国家作为“国有股东”与国有企业的财务契约关系。而资本经营是以资本为基础, 围绕资本保值增值进行经营管理, 通过优化配置来提高资本经营效益, 其活动领域包括资本流动、收购、重组、参股和控股等能实现资本增值的领域。按照资本经营的方式进行管理能够使国有股东以一定的资本投入, 取得尽可能多的资本收益。

(2) 从国有资本粗放型的制度管理转向精细化的预算管理。粗放型的制度管理, 其特点是行政色彩较重;忽视过程控制。精细化的预算管理, 其特点是明确资本经营的量化目标;可以及时进行资本经营过程控制。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 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国有资本经营管理必然要从行政色彩较重的制度管理向以资本增值为目标的预算管理转变。

(3) 从国有资本收支预算管理转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单纯的收支预算管理难以体现预算管理制度的优势, 对于国有资本应实行全面的经营预算管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内容包括:国有资本存量预算管理, 国有资本增量预算管理, 国有资本配置预算管理, 国有资本收益预算管理等。

2.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不能仅仅理解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与执行, 而要提升为从预算组织体系、预算编制体系、预算执行体系、预算监督体系到预算保障体系的全面、综合、系统的制度框架, 该制度框架的特征:

(1)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全面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应当是具有全面控制约束力的一种机制。全面性主要体现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主体/预算内容和预算过程的全面性。预算主体的全面性是指财政部门、国资委、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国有企业以及企业相关部门都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相关主体。预算内容的全面性是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包括资本投资预算、经营业务预算和财务预算各个方面。预算过程的全面性是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涵盖国有资本投入、国有资本运营与国有资本收益、分配的全过程。

(2)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综合性。第一, 它不是一个孤立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而是将国有资本管理、营运和监督有机结合起来的综合预算制度;第二,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这种综合性还进一步拓展为将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资本资源整合, 合理配置各种资源, 发挥综合效率和效用;第三,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综合性还体现为将国有资本经营、资产经营、商品经营和产品经营的综合与协调, 实现在各个层面的资本保值和增值。

(3)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系统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应当是一个完善的管理控制系统, 它包括对控制环境、控制变量、控制标准、信息报告、执行评估、纠正偏差、业绩评价、激励机制、沟通交流和监督控制等要素全面考虑和系统协调。因而, 应当在管理控制理论指导下构建由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组织体系、预算编制体系、预算执行体系、预算监督体系等各个子系统在内的完整系统。同时, 这一系统若想得到良好运作, 必须伴有经济体制、法律体系、管理基础等环境因素的改革与完善。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组织体系研究

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组织工作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中央预算组织工作落后于地方, 由于在预算主体问题上国资委和财政部存在分歧, 中央的预算组织工作进展缓慢;二是地方部分省市预算组织体系的框架基本形成;三是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工作取得突破。广州、武汉、深圳、上海等地的做法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开展积累了经验。但同时也存在着预算组织体系不统一、不完整, 预算组织中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公共预算的关系没有理顺, 缺乏对预算执行组织中的考核与评价机制, 预算监督组织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组织包括预算管理组织、编制组织、执行组织和监督组织等多个方面, 应在国资委、国有资本营运机构、国有企业, 以及财政部门、人大、审计机关中设立专门的预算组织机构, 明确具体的预算组织职责, 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 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1. 设立专门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组织机构

国资委、国有资本营运机构和国有企业设立专门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委员会”, 下设专门的预算组织机构, 行使各项预算组织职责;财政部门设立与公共预算管理职责不同分工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机构和监督机构;各级人大设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专门委员会”, 行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查和监督职责;审计机关设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专门审计机构, 专司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计职责。

2. 建立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预算监督机制

加强国资委、国有资本运营机构和国有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内部监督组织工作, 建立健全监事会监督、内部审计、职工监督等监督机制;建立管理与监督相结合的财政监察制度;强化人大对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的审查监督力度;加强审计机关对预算执行和决算的审计;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体系研究

在确定了国资委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组织体系中的地位与职责之后, 关键问题在于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体系。没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在先, 也就没有之后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也就难于发挥有效作用。

1. 按照“国资委———国有资本营运机构———国有企业”三级模式细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

在注意与政府公共预算的衔接、维护财政部主导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完整性的前提下, 要发挥国资委在国有资本经营制度推行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国资委将国有资本营运机构和国有企业联系起来, 从而真正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具体落实。

2. 构建适合于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目标体系

就国资委而言, 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短期目标应以“筹措国有企业改革成本、支持国有企业改革”为主;中期目标应以“规范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实现国有资本收支平衡”为主;长期来看应以“形成国有经济合理布局、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为终极目标。当然, 不同地区的国有资本经营状况和国有企业改革进度千差万别, 因此各地国资委可因地制宜, 关键是要突出重点、兼顾未来。

3. 在预算内容明确和表格设计方面, 除了注意关系协调以外, 更重要的是要满足国有资本营运、管理与监督的需要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推行是国有资本管理体制的重要转变, 因此在预算内容的明确和表格设计方面, 除了注意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与政府公共预算、社会保障预算之间的衔接、以国资委为主导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整体的衔接以外, 更重要的是站在国有资本营运、管理与监督的角度, 保持国资委、国有资本营运机构和国有企业所编制预算的本身完整性和独立性, 注重这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协调包括目标与程序的协调与内容和表格的协调。

摘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构建是改革国有资本预算制度的重要内容, 包括理论体系、组织体系、编制体系、执行体系、监督体系和制度保障等内容。本文针对上述内容进行分析, 以期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基本框架、经营预算组织和经营预算编制等相关问题予以探究。

经营预算体系 篇11

关键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学术观点 理论

中图分类号:F12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2-040-03

一、问题提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经济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自建国以来,通过国有化改造,国家财政的大量投入和国有企业的自我积累我国国有资本总量平均每年递增12.4%。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平均每年递增14.5%,进入90年代之后,国有资本呈快速递增态势,年递增率达17.9%。截至2002年底,全国国有资资本总量已达11.8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经营性国有资产为7.69万亿元,占65%,非经营性资产为4.14万亿元,占35%。

面对如此大规模的国有经济,怎样防止国有资本流失,进而确保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成为政府、企业和学者长期关心的重大课题。长期以来,我国对国有资本经营收支没有单列预算和进行分类管理,而是与经常性预算收支混合在一起,这种做法无法体现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和国有资产所有者两种职能及其两类收支活动的运行特征。随着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治两种职能的逐渐分离,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必须建立起独立于公共预算之外的国有资本预算来全面掌握经营性国有资本的收入、支出、资产和负债情况,以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和再投资的有计划进行。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正式要求“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2004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要求:“抓紧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相关法规和实施办法,研究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进一步落实国有资产经营责任。”随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在各地陆续铺开。

本文对目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主要学术观点进行总结,并结合实践从理论的角度分别对其进行剖析,力图通过本文厘清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学术观点的理论脉络,进而对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的推行提供借鉴。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发展沿革

至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在我国先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理论探讨阶段、实践探索阶段和全面开展阶段。

1.理论探讨阶段。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理论探讨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末。围绕着存在性、定位、口径和形式等四个层面的大规模理论研究开始于1992年10月财政部在广州召开的“复式预算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这次研讨会邀请了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印度、丹麦等8个国家的专家学者80余人,专门研讨复式预算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随后,叶振鹏提出“国家财政预算应区别为公共财政的政府经费预算与国有资产财政的国有资产经营预算两部分,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此后,他将国家财政预算区别为政府经费预算与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的提法,修正为国家预算制度应由公共预算和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所组成,公共预算除了经营性质的支出外,还包括非生产建设投资支出。随着“双元结构财政”的提出,基本解决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无必要存在的问题,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理论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邓子基进一步阐释,我国国家财政的“一体五重”关系和财政管理部门的“一体两翼”格局是国有资本财政和国有资本预算存在的理论依据。此后,有关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定位、口径与形式成为理论界争论的热点。关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定位,形成了应作为政府财政预算的组成部分有财政扎口和应与政府财政并行分列两种不同观点。与此同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口径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形式层面主要存在“企业财务预算”论和“出资人收益预算”论两种观点。

2.实践探索阶段。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正式要求“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此后,上海、武汉、深圳、北京等地陆续在实践层面探索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可以看出,各地开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都是以履行出资人职能为前提进行探索和实践,主要做法大体可归纳为“沪深模式”和“穗武模式”两种模式。“沪深模式”即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财政公共预算相分离,各自独立运作,共同组成政府复式预算;“穗武模式”,即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虽由国资部门编制,但其作为财政公共预算的一部分,收支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国资部门负责收缴使用,财政部门负责管理。“沪深模式”和“穗武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由国资部门编制和管理,后者由国资部门编制但由财政部门管理。除此以外,“沪深模式”和“穗武模式”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口径也不尽相同。前者分企业集团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和市本级国有资产经营预算两个层次,其范围不仅包括经营性国有资产,而且包括了部分行政性、非经营性资产;后者由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营运公司国有资本经营汇总预算组成,口径相对较小。

3.全面开展阶段。2006年,财政部和国资委共同起草的《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草案)开始广泛征求意见。各省市陆续出台法规文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在各地正式全面展开。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学术观点和理论溯源

如上所述,由于我国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理论界从上世纪80年代末便开始就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开展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理论界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存在性、定位、口径、形式等四个层面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流派和观点。

1.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存在性研究。围绕在我国有无必要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理论界形成了“中国特色”学说和“一体两翼”学说两种不同的学术观点。“中国特色”学说认为,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体系是我国所独有的,西方并无实际意义上的国有经济,因此,以西方预算理论为基础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在我国没有存在的基础,特别是我国对国有资本的经营和监管已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与此相反,“一体两翼”学说认为“国家财政预算应区别为公共财政的政府经费预算与国有资产财政的国有资产经营预算两部分,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财政是“母体”,税务与国资是与母体不可分割的“两翼”,其基础是我国国家财政的“一体五重”的关系。“一体五重”的关系,即一个主体(国家或政府)——两种身份(政权行使者、国有资产所有者)——两种权力(政治权力、财产权力)——两种职能(社会管理、经济管理)——两种分配形式(税收、国有资产收益)——两种分配关系(税收征纳、利润上缴)。这种“一体五重”的关系形成了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特有的公共财政和国有资产(本)财政的“双重(元)结构模式”;对应于财政管理部门来说,则形成国家财政部门和国家税务部门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一体两翼”格局(其中,财政是“母体”,税务与国资是与母体不可分割的“两翼”)。公共财政和国有资产(本)财政的“双重(元)结构模式”决定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存在性。

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实际上是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这就决定了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至关重要的独特地位,有必要建立一套切实有效的监督、管理和评价体系来确保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站在出资人的角度,体现出委托—代理的关系,对国有资本经营者的经营行为进行预算约束,通过明确的制度安排来减少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信息非对称,从而规范代理人行为、降低代理成本,防止国有产流失,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定位研究。关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定位,主要有“财政扎口”和“并行分列”两种不同观点。“财政扎口”观点认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应作为政府财政预算的一个组成部分,归入财政部门扎口管理的收支体系。“并行分列”观点则认为,鉴于国有经济的规模和重要性,须作为两个并行的预算体系与公共财政预算分列,充分体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存在性意义。

“财政扎口”和“并行分列”两种理论观点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践工作中均有体现。广州和武汉等地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即是按照“财政扎口”的观点来实行的,形成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穗武模式”。在“穗武模式”中,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由国资部门编制,但其作为财政公共预算的一部分,收支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国资部门负责收缴使用,财政部门负责管理。与此同时,“并行分列”理论在上海、深圳等地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中成功推行,形成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沪深模式”。在“沪深模式”中,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由国资部门编制和管理,与公共财政预算相分离,各自独立运作,共同组成政府复式预算。

应该讲,“并行分列”理论相对成熟,代表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并行分列”理论的推行是建立在城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资本运行机制比较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和进程较快,国有经济总量较大,企业运行效益良好的基础之上。目前,一方面我国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刚刚建立,在职责分工和管理方式上与企业及相关部门仍处在磨合过程;另一方面随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全面推开,城市国有经济比重下降较大,改革与发展的矛盾较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财政扎口”理论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由国资管理部门单列编制同时纳入财政部门的统一管理在改革实践中震动较小、调整较快,虽然纳入财政公共预算会因为国有资本收益的起伏影响财政收入增长的稳定性,但符合现阶段国家对非税收入统一管理的要求,操作性较强。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口径研究。迄今为止,学术界关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口径主要有三种观点,分别可称为狭义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有资本预算”、“国有资产预算”。狭义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口径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对象特指经营性国有资本,即国有企业;“国有资本预算”口径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对象包括所有国有资本,即除国有企业外还应包括其他国家出资的非盈利性组织;“国有资产预算”口径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对象涵盖所有国有资产,即除了出资所有的国有资本外还应包括自然形成的国有资产,包括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地、荒地、海洋等自然资源。这三种观点所描述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口径实际是一种从小到大的递进关系,三者的关系如图1所示。

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狭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有资本预算”、“国有资产预算”口径之分是按照国有资产的本质属性进行区分的,按照管辖权限还应区分为不同行政区域内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各级国资委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因此,各类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口径的逻辑关系如图2所示。

综上所述,各类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划分口径,无论是狭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有资本预算”还是“国有资产预算”,均是指导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践的一种标准选择。因此,选择何种口径,关键在于对具体条件下实践工作指导的有效性。应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实际,分阶段、有层次地逐步推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在当前的实际情况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应考虑在自成体系的同时要留出与公共财政预算的接口,即一方面将国资部门组织收缴的国有资本收益资金纳入财政管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另一方面须设立国资专户实行扎口管理,将财政及相关部门对出资企业的资本性投入,都通过单独设立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专户支出。在此基础上,在成熟的时候进一步将预算的范围扩展到所有国有资本,进而扩展到所有国有资产。

4.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形式研究。“企业财务预算”论和“出资人收益预算”论是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形式层面流行的主要观点。“企业财务预算”论认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应按照企业预算的内容和形式编制,即以三张报表为基础编制。“出资人权益预算”论则认为,应充分体现国有资本出资人的利益,以国有出资人收益预算为核心考查出资人权益的变动状况。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在形式上存在“企业财务预算”、“出资人收益预算”两种观点的分野,主要是由于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视角决定的。企业财务三张报表,反映企业在特定期间内的经营成果和资产状况。以此为基础的“企业财务预算”论,侧重反映企业经营和国有资本的变动过程。“出资人权益预算”论则更加注重站在出资人的角度,集中反映出资人的收益情况。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规范企业经营、保障国有出资人权益都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应予反映的重点。因此,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具体形式的选择并非一成不变,而应站在出资人的角度,以是否有效管理为选择标准,根据本地情况灵活实施。根据目前大多数地方的实践来看,“企业财务预算”论和“出资人收益预算”论的有机结合,采取分级实施的方式较为可行。

分级实施的预算实施方式,即按照两级模式来构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国有资本经营总预算(简称总预算)由本级国有资本经营核心预算(简称核心预算)和出资企业国有资本经营基础预算(简称基础预算)两个级次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汇总合并编制组成。其中,核心预算是由国资管理部门按照调整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的总体规划以及产业发展方向,根据获取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土地因出资企业运作而增值部分的收益,以及在公共财政等预算中安排的用于出资企业的各种专项资本性投入资金,在基础预算的基础上编制的本级收支预算。基础预算是由出资企业在企业财务预算的基础上,根据国资管理部门对该企业资本营运、调整等建议指标编制的本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理论界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存在性、定位、口径、形式等四个层面分别形成了“中国特色”学说与“一体两翼”学说,“财政扎口”论与“并行分列”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论、“国有资本预算”论与“国有资产预算”论,“企业财务预算”论与“出资人收益预算”论等等不同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流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理论的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对上述理论观点的解析可以得到许多对理论界和实务界颇多裨益的启示。

第一,在有关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存在性、定位、口径、形式等争论中,其核心在于国有经济的地位及其监管权限的界定上。在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理论的探讨中,学术界基本形成了承认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存在性的共识。定位、口径、形式等方面受制于各地的客观经济条件不尽相同,但对国有出资人地位的明确是各种理论观点和工作实践共同遵循的,这是我国国资监管理论和实践的一大进步。

第二,不同理论观点对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定义各有差别。本文认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应该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依据政府授权,以国有资产出资人身份为依托,以国有资本战略调整为导向,以推动国有企业发展为目的,以企业财务预算编制为基础的,运用其依法取得的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和可支配资产,安排国有资本经营支出的专门预算。

第三,从理论发展和实践经验来看,目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采用分级分类的模式较为可行,在条件成熟时将预算对象扩展到所有可确认和计量的国有资产实现与公共财政并行的专门预算。分级分类的模式下,国有资本经营核心预算和出资国有资本经营基础预算共同构成国有资本经营总预算,同时依据出资企业的性质对基础预算编制的具体要求进行分类指导。条件成熟时,即国民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步入良性稳定发展阶段且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已趋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的并行分列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文为南京市软科学项目“南京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与组织机制建设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叶振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重构财政职能[J].财经研究,1993(3)

2.张馨.双元结构财政——中国财政模式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

3.邓子基.国家财政理论思考:借鉴“公共财政论”发展“国家分配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4.叶民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重构财政职能[J].财经研究,1993(3)

注释:

①叶振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重构财政职能[J].财经研究,1993(3)

②见叶振鹏1993年5月在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苏州年会上的发言《财政赤字问题的思考》。在双元结构财政中,国家财政由相对独立的政府公共财政和国有资本财政两个方面组成,二者相互对应,分别体现了政府社会管理者和资本所有者的两种身份。

③叶振鹏,张馨.双元结构财政——中国财政模式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6

④邓子基.国家财政理论思考:借鉴“公共财政论”发展“国家分配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⑤叶振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重构财政职能[J].财经研究,1993(3)

⑥邓子基著.借鉴“公共财政论”发展“国家分配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黄茹原,南京市国资委企业处;张日方,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陈良华,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思考 篇12

1 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必要性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对国有资本实行存量调整和增量分配而发生的各项收支预算, 是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对于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集中解决国有企业发展中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 具有重要意义。

1.1 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过去的财政预算制度, 对国有资本经营收支没有单独编列预算和分类管理。企业国有资本形成的收益和非企业国有资本的收入项目, 没有形成政府财政的可用财力。现在, 我国财政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公共财政, 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 应当建立独立于公共预算之外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将国有资本经营收支从社会公共收支体系中分离出来, 形成国有资本收入与支出的预算对应关系, 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和实施再投资计划, 减轻政府一般预算的支付压力,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所以, 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也是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客观需要。

1.2 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措施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 国家不断调整与国有企业的分配关系, 先后经历了“利润留成”、“利改税”、“承包经营”等不同阶段。1994年进行了税制改革, 在统一税制的基础上, 为增强国有企业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 国务院决定暂不收交国有企业税后利润。随着国有企业运行质量和赢利水平的不断提高, 大量的税后利润全部留归企业, 在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的同时, 也助长了企业的投资冲动, 加剧了社会分配不公的矛盾。通过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一方面, 进一步明确了政府与国有企业的责任与权利, 规范了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 可以调节不同行业、企业的收益水平, 维护社会公平。另一方面, 可以统筹安排国有资本的进入和出, 为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本再投入提供资金保障, 有利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同时, 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也是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方式的现实需要。国资监管机构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对资产收益和产权变动等经营活动进行规范, 有利于国有资本出资人加强对国有资本经营者的约束与控制, 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益。因此, 试行国有资本预算既有利于推动国有企业内部的改革和发展, 也有利于促进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 维护企业公平和社会和谐。

1.3 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促进国有资本优化配置和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有效手段

国有企业作为国有经济的主体, 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既可以转变政府对国有经济的管理方式, 又能够规避与世贸规则的正面冲突。通过科学安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 加大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 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国有资本的优化配置, 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同时, 按照“有进有退”原则, 引导一般竞争性国有企业通过售股变现、收购兼并、债务重组、破产清算等方式退出市场, 实现国有资产存量结构调整。

2 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制度的目标

(1) 加强对国有资产的整体规划和调控, 进一步规范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主体之间的关系, 以实现国有资产权益的最大化。

(2) 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国有资产出资人的收益权, 完善收益分配的管理程序, 维护国有资产出资者的合法权益。

(3) 强化国有资产运营的过程监控, 加强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管理, 提高国有资产运营质量。

(4) 形成一套既符合国有资产管理需要, 又能体现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内部规范化运作的制度及程序。

3 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过程中需要特别把握好的问题

3.1 要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的配套制度

(1) 明确资产经营者的财务责任, 包括政府财政部门作为出资人在资产和财务管理方面的责任, 以及企业对投入国有资本在资产和财务管理方面的责任。

(2) 明确与财务责任相关的考核办法, 将奖励与惩罚、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起来, 建立一套完善的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考核与评价体系、经营者激励机制和风险责任制度。

(3) 建立有效的外部财务监督机制, 对投入国有资本的企业派驻财务总监, 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审计、监督和反映企业的经营行为和财务状况。

(4) 规范企业筹资和投资行为及方式, 包括国有资本的增加和减少、国有股权的设置等。

(5) 规范企业的成本费用管理, 包括工资分配、业务招待费、企业坏账损失、大宗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损失、投资损失等项目的监督以及企业捐赠等项目, 研究实施规范的管理办法。

(6) 监督企业资产重组中的产权变动及其财务状况变化, 规范企业的资产重组行为, 包括国有企业合并分立、对外投资、转让、质押、担保、国有股减持、关闭破产等国有资本的变动管理, 注重国有资本的优化配置, 建立国有资本的进入退出机制。

(7) 规范企业的分配政策, 包括税后可供分配利润、产权转让收入的收缴、收益分配使用的原则和办法等。

3.2 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要坚持的原则

(1) 统筹兼顾, 适度集中。统筹兼顾企业自身累积、自身发展和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及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需要, 适度集中国有资本收益, 合理确定预算收支规模。

(2) 相对独立, 相互衔接。既保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完整性和相对独立性, 又保持与政府公共预算的衔接。

(3) 分级编制, 逐步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要与国有资产分级管理体制相适应,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分级编制, 同时考虑到国有企业情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为稳妥推进此项工作,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先试行, 再逐步推开。

3.3 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需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谁来编、怎样管、如何用的问题, 涉及国资机构和有关政府部门的关系如何界定, 国有资本收益和财政资金是否可以“混合使用”的问题。在具体的操作中, 如何保证把钱投向国有资本真正需要的地方, 这或许是更大的考验。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最关键的是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投资权、分配权的使用和监督。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如何理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预算的关系。公共预算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 主要用于社会的公共支出。国有资本预算的收入则是凭借国有资本取得的投资收益和资产转让收入, 主要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准则和根据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及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的要求, 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行业和重点领域, 实现国有资本的增值。就此而言, 国有资本应形成相对独立的预算体系, 但从国有资本收益的性质来看, 它的所有者也是全民, 因此其收益也必须归全民。因此, 国有资本收益必须纳入国库, 然后通过国家的公共财政支出才能回归于全民。

(2) 如何协调出资人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由于长期不向国家分红, 国企已经习惯了税后利润留在企业内部循环作为国家投资的模式。现在的难题在于, 中国的国有企业尤其是绝大部分央企, 不是依据《公司法》而是《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注册的, 也即属于《企业法》调整的范围, 而1988年出台的《企业法》不可能有出资人的概念, 只有政府主管部门的概念。所以对于这部分企业, 国资委作为出资人的分红权能否落实还存在疑问, 特别是一些特大型企业, 这个问题尤为突出。

(3) 如何处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主体关系。目前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主体存在较大分歧。由于国资部门监管范围并未涵盖全部国有资产, 且国资部门主导编制会出现出资人与监管者的角色矛盾, 即政府对企业的监管职能与企业的投资职能混淆, 可能会造成新的政企不分。对此, 国资部门认为, 国有资本收益应由国资部门管理, 但实行收支两条线, 由财政部门负责批准预算给国资部门。同时预算支出必须向人大汇报, 单独审议, 这样才有利于监管。

(4) 如何用好国有资本预算收入这笔支出。按照财政部提出的不高于15%的企业利润作为红利上缴, 这部分红利收入也将达1000多亿元。因此, 这笔国资投向哪些领域, 也存在一个效率问题。总的来讲, 国资收益作为公共资源, 使用上主要投向公共投资和经济建设两大领域。前者主要用于补充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 后者主要用于产业发展规划、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企业技术进步等方面。

参考文献

[1]李燕.论建立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4 (2) .

[2]李丹, 吴祖宏.关于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思考[J].经济界, 2005 (2) .

[3]邓聿文.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难点[N].上海证券报, 2007-06-01.

上一篇:绿色政治下一篇:旅游业诚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