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功能

2024-07-05

高校功能(精选12篇)

高校功能 篇1

在当今学校教育和管理系统中,由于学分制的运行,班级制被取代,学校教育与管理的稳固单元逐渐由班级转变为宿舍。加上学生公寓制与社会化管理模式已经开始施行,学生宿舍在学校教育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注重学校宿舍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力,研究探讨宿舍文化对学生的德育功能,对建设良好的高校学风,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都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宿舍文化的涵义

在大学文化中,宿舍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大学生宿舍里,大学生共同学习,一起娱乐,互相交流信息,共同成长进步。宿舍的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着宿舍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共同维护着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共同创造了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了有利的环境。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共同组成了宿舍文化。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状态构成表层文化,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组成了深层文化。深层文化和表层文化相互关联,深层文化可以通过表层文化体现出来。

1. 宿舍的物质文化。

这种文化就是指学生宿舍的物质环境,涵盖了宿舍各种用品的摆放、室内物质设施的布置等。这种学生的物质文化不仅仅是物质的陈列,而且体现了大学生的生活情趣,表达了大学生对生活的态度,展现了大学生一定的审美能力。

2. 宿舍的行为文化。

此种文化是指大学生在日常交往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和控制这些关系的规章体系。宿舍的每个成员都遵守着学校制定的关于宿舍管理的各种制度规范,这样大家就达成了比较统一的行为方式,无形中维系了共同的文化观念。高校积极建设良好的宿舍行为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有利于大学生的个人素质的提高。

3. 宿舍的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在法令、行政、道德层面建立起来的,是与宿舍价值观念、管理观念相适应的宿舍规章制度、公约守则、道德约束等规章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宿舍制度文化是一种规范和习俗文化,包括宿舍的规章制度、规范条例及宿舍成员的行为准则和要求。

4. 宿舍的精神文化。

这种文化是指宿舍里各个成员的思想、精神、意识。涵盖了成员的认知能力、思维模式、创新意识及思想观念等等。此文化是宿舍文化的内在的和最本质的东西,对宿舍成员的作用和影响也最为深远。

二、宿舍文化的功能

1. 宿舍文化具有教育导向功能。

大学时期,是人一生中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大学生的观念意识还未完全定型,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宿舍里,大学生的观念被宿舍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宿舍文化的氛围及环境都会对大学生的观念产生导向作用。宿舍成员要充分尊重集体的利益诉求,协调好自己的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不能一意孤行,不顾集体利益,只看自己的利益。如果只顾一己私利,只会让自己受到集体的排斥,即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满足,也产生不了很强的愉悦感。宿舍成员集体营造的价值观、行为观深刻影响着个体成员的意识行为。所以,宿舍文化强有力地规范着学生的行为,引导着广大青年学生成才的道路和方向。

2. 宿舍文化具有规范、约束功能。

宿舍文化对学生的行为有着广泛的规范作用和约束力,这种规范既是硬性的制度约束,但更是一种软约束。宿舍的明文规章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学生的日常行为,使宿舍的良好秩序得到维护,客观地培养了学生的良好习惯。宿舍文化通过软约束,从另一面规范着学生的群体价值观和约束着群体行为,熏陶着学生。置身于颇具文化氛围的宿舍中,会造成一种使个体行为从众的心理压力和动力,继而产生行为的自我规范和约束。

3. 宿舍文化具有凝聚与协调功能。

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娱乐比较集中的场所,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地区,生活习惯、自理能力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一些学生自我意识较强,组织纪律和集体意识较差。但在宿舍这个大环境下,家庭观念必须转变为集体观念,用集体主义的观念把宿舍成员团结在一起,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其凝聚力。宿舍文化所包含的被全体宿舍成员所认同的共同理想、目标和共同的行为准则,把宿舍成员紧密联系起来,易于相互沟通,并能协调宿舍内各成员间的关系,化解矛盾、消除冲突,使宿舍成员间的关系处于和谐状态。

4. 宿舍文化具有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功能。

在宿舍里,大学生可以与同学倾诉自己的痛苦,排解自己的苦闷,分享自己的快乐,使得自己的身心可以得到彻底的放松,让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在一般场所不能表现的思想、行为、心理都可在此一露无遗。学生生活的紧张、人际交往中的困惑、思想认识中的某些疑点,在宿舍中均可得以放松、解脱乃至超越,使身体得到调节,心理达到平衡。

5. 宿舍文化具有激励功能。

优良的宿舍文化具有催人奋进的积极作用,促使宿舍成员积极进取,战胜困难,开拓创新。特别是在宿舍成员遇到困难时,宿舍文化会给学生以信念的支撑,会成为学生追求理想、追求发展的力量源泉。同时,在宿舍中形成的共同需要与目标对每个宿舍成员都有很强的激励作用,从而使宿舍每个人都把内在潜力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高校功能 篇2

一、高校档案的文化意蕴

1.高校档案是校园文化形成的基础

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之所在,集中体现了大学的办学理念,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的积累和沉淀。它体现在大学的各个角落,无论是教学、科研、管理还是服务等各个方面,无不散发着校园文化的气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更是影响和制约着整个高校的发展。档案是文化的源泉,是文明进步的产物。高校档案承载了高校发展的整个历史,客观真实的记录了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方面的文化成果,是全体师生经过几代努力实践所产生的实践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如在长期的办学治学历史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各具特色的良好校训就是校园文化的产物,这些文化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都陈列于高校各个时期的各类档案中。因此,我们认为高校档案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蕴育了校园文化,并在其发展过程中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效果。

2.高校档案是校园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高校档案文化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广泛性、创新性与积淀性的特点。高校档案完整而客观的记录了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发挥高校档案文化的作用,不应局限于提供原始档案文件及材料,更为重要的是要从中整理、归纳提炼出具有价值的档案资源,服务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高校的档案文化在积淀高校文化传统、传承高校校园文化精神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翔实而丰富的学校档案,对于弘扬学校文化传统,提升大学文化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如四川大学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山大学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信”,南华大学的“明德博学,求是致远”,等等都是大学精神、作风的反映。这些珍贵的档案资料有助于弘扬大学精神,提升大学文化,有助于激发师生员工爱国爱校的热情、凝聚师生员工的斗志,从而为学校的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促进校园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打造有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成为越来越多高校文化建设的目标。打造有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就意味着要更加忠实于学校的历史渊源、学校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这些历史的“印记”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员工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并成为师生员工活动的一个显著特性。这些独具魅力的特色在高校档案中都有体现,那些能反映学校特色并体现学校特色特征的特色档案是发展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如特色团学活动档案、特色学科档案等。这些珍贵的档案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学校的特色文化以及人文精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传承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二、高校档案文化具有丰富的育人资源

高校档案真实而客观地记录了学校创建发展的历史,记录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记录着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成果。高校档案馆经过长期的积累和保存,累积了大量的珍贵档案史料,这些档案史料都是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学校创建的历史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爱校教育的生动教材,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是提升大学生对学校理性认识的重要资源,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成绩的展出是激励大学生成长成才、努力进取的重要资源。档案馆的这些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珍贵的精神财富,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这些档案素材,真实深刻、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很好的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爱校情感和发愤图强、报效祖国和母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档案具有的这种原始性、客观性、真实性,正是它区别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之处,也是利用档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优势。

1.高校档案中蕴含丰富的知识

高校档案资源中,包含学校的科学技术发明、出版的学术专著等知识含量高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不仅具有史料价值,也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不定期组织不同年级的学生到档案馆参观,如新生刚进校时组织他们去档案馆参观,不仅能使他们学到历史知识,还能使他们受到科学文化知识的熏陶。高校可以将档案馆办成文化教育基地,利用档案馆中的科研成果、科学技术发明、学术专著等信息,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创造热情。

2.高校档案中蕴含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

大学教育的目标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就需要大学生不仅仅掌握文化知识,还需要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有助于将其打造成“又红又专”的合格人才。高校档案以其客观性、真实性、广泛性为主要特征,内容涵盖了高校发展历程、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方面的信息,其中反映专家、学者科研成就的论文、专著、成果、荣誉及优秀校友的题词等,都能激励大学生的爱国爱校热情,增强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高校档案就不仅仅是存在于档案馆中,而是走进了课堂、走进了学生头脑,达到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目的。 “

三、高校档案的文化育人功能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对高校档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从高校档案的文化属性来论述,主要阐述高校档案的文化内涵与特征、文化价值、文化功能及体现和实现途径。二是从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及作用来论述,认为高校档案是校园文化形成的基础、是校园文化传承的载体、是校园文化发展的支撑,其作用体现为凝聚作用、样板作用、陶冶作用和警示作用,并从服务观念、服务手段和管理模式等方面探索了开辟档案文化服务高校校园文化的新途径。三是从高校档案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来论述,从高校档案工作与和谐校园的关系出发,探索出其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为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强化现代管理理念、加快开发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发挥提供决策依据作用、发挥档案的教育功能、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四是从育人手段与途径、育人内涵与形式论述了高校档案的育人功能,强调教学科研档案育人、档案信息育人和馆藏档案育人,达到“以史励志”、“以人为镜”、“以境育人”、“以规导行”和“勤奋好学”的目的。

综上所述,学者对于档案文化育人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诸多不足:档案文化育人的时代感不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不够紧密等。所有的研究都是论述积累与沉淀后的高校档案文化的育人功能,没有强调高校档案文化的时代性与现时性,没有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

四、高校档案文化之现代育人功能

1.文化导向功能

高校是各种文化集中碰撞的场所,各种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缺乏辨别能力,更容易受到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和冲击,在文化多元背景下,大学生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加以引导,势必导致他们中的部分人迷失方向、迷失自我。高校档案以自己独特的文化,为大学生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高层次的文化氛围。这样一种文化氛围对于大学生提升自己的思想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校档案中清楚的记录了老一辈知识分子呕心沥血、努力进取、献身教育事业的感人事迹,记录了培养教育学生的各种先进事迹材料。这些珍贵的史料真实的再现了学校发展、变迁、壮大的变化过程,再现了老一代先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教育事业的贡献。以史为鉴,大学生在档案馆中耳濡目染,是进行爱国、爱校教育的最好的例证和范本。在档案的海洋里,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档案的人文精髓和科学精髓,运用多种方式展现学校精神和特色,突显学校历史和在历史发展中取得的各项成就,让师生员工知晓学校历史,了解学校成就,增强师生员工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主人翁意识,抵制不良心理,营造充满宽容理解、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真诚合作的文化氛围以及崇尚学术、追求真理的良好学术氛围。

2.知识传承教育功能

高校知识传承的主渠道是课堂,但档案的知识传承教育作用同样不可忽视。高校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凝聚着几代高校人的拼搏和奋斗,所有这些都能在高校档案中反映出来,对大学生起到教育和激励作用。高校档案以其广泛性,客观真实的记录了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过程中所取得的各项成绩,是一个知识丰富、涵盖面广的第二课堂。档案中的信息元素经过利用者的分析、加工、组合,重新构成了信息单元,这个过程就是知识的再生过程。高校应重视档案的知识再生功能,善于从中发掘知识宝藏,采取多种方式、探索多种学习途径,积极发挥档案的知识传承功能。

高校档案是高校几代教职员工的集体智慧结晶,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财富,是爱校教育的历史宝库。高校档案因其原始性、直观性、客观性、知识性和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的优点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生动素材。如档案馆中记载的专家学者的发明专利、著作、获奖证书等,这就是一门无声的课堂,因其客观生动性,比课堂上的苍白说教效果会更好,更有利于让学生受到刻苦学习和勤奋钻研氛围的熏陶。因此,高校档案在知识传播与创新教育、科研能力教育、激励功能方面有着特殊而深远的作用。

3.精神陶冶功能

校园文化的作用不在于让人接受固定、呆板的教育方式,而在于通过生动、活泼、丰富的学习和文化活动,使人学会主动摄取文化价值,获得人生意义的全面体验,进而陶冶自己的人格和灵魂。在这个意义上,档案馆一方面创造了一个启迪智慧、陶冶心灵的场所,以馆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方式,表现出一种高度的观念形态。另一方面,与此相协调的优美、整洁、有序的学习环境,优美、高雅的育人环境,及体现富有教育内涵的人文环境,又对置身其中的每个人起着培养审美情趣、陶冶道德情操和规范行为品德的作用。这种指导和陶冶作用,既无影无形,又无所不在。到处都能体现一所学校独特的人文气息和发展史,学生身处其中,就会在无形中受到渗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让学校的教师和学生都能感同身受,感受到和谐、文明、积极向上的人文氛围。

高校舞蹈教育的美育功能 篇3

一、舞蹈教育的美育功能在素质教育中具有着特殊性。

首先要让学生在欣赏和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了解和感受舞蹈的魅力所在,即舞蹈之美。舞蹈离不开美,它是以人体韵律动作为手段来塑造形象,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的。而人们获得舞蹈美的艺术享受,是从舞蹈的外部形态动作开始的。舞蹈中曼妙的动作、优美的造型、娴熟的技巧及神韵都是通过舞蹈的形态表现出来,给人以美的感受。

舞蹈是动作的艺术,必须依靠动作的变化形成流动之美。动作是舞蹈的基本语言,人物的感情是舞蹈动作的主体,在音乐、舞美等多种手段的配合下,舞蹈动作可以表现不同的情感,塑造不同的人物性格和形象,展示复杂的心境和情感冲突,同时使动作也富有了性格和活力。舞蹈要求动作必须是准确、流畅,并且有节奏的完美表现出来,而在这些动作中又富有着韵律感,从韵律中表达着舞蹈的美。

通过舞蹈教育,使学生从中体会到舞蹈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体会舞蹈过程是按着一定节奏、韵律不断变换人体姿态动作来塑造艺术形象所产生的美感。舞蹈与音乐是分不开的,任何一种舞蹈都是具有着极强节奏感的。

舞蹈学习的过程是寻找舞蹈感觉的过程,又是对造型艺术美的探索过程。在领会动作、节奏和韵律的同时。充分地感受舞蹈所带来的意境之美。舞蹈的意境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把观众引入一个想象的空间,进而获得更加丰富的审美享受。舞蹈的意境美来自积极的题材、深化的主体、典型的人物、生动的情节,并着力追求形态与意境的完美统一。舞蹈的意境就是舞蹈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相融合,从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在当代的新舞蹈创作中,有许多优秀作品,都是以意境取胜的,如:舞蹈《母亲》,舞蹈朴实,生动、准确地塑造了一位默默奉献、勤劳善良的藏族母亲形象,达到了虚象和实象的统一。美的意境需要有独特的视角将作品加以提炼升华,从而创作出生动可人的形象,引起观众的联想,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通过学习舞蹈,可以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同时,可以增强大学生之间互相合作的意识,培养集体责任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提高大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这对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形体训练中,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形象。形象是内在的素质,良好的形象对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舞蹈训练可以纠正错误的姿态、调整肌肉以及加强动作的准确性,使身体更加健康匀称,体态舒展大方,从而提高自身的气质,展现出高品位的内在素质与修养。舞蹈艺术把人的情感与形体高度融合,可以说是人的身心合一、高度协调的训练。同时,舞蹈的训练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开发智力,使学生的大小脑并用,有利于提高记忆力和表现力。

在塑造体态美的同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激发个人情感的创造力,提高审美能力。舞蹈对个人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文化修养具有着强烈的影响,它可以激发学生通过身体表达感情的创造力,培养和提高审美理想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心灵的科学。

三、通过舞蹈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竞争激烈,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渐加剧。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一方面加强专业心理辅导,还可以通过舞蹈的美育教育这一独特的方式来进行有效地解决。首先通过舞蹈的学习可以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在舞蹈中,可以充分发挥音乐的积极作用,是个体的大脑神经产生兴奋、镇静和平衡三种情绪,缓解大脑工作的紧张感。其次,舞蹈可以帮助学生更加了解自我,从而更加有力地增强自我的同一性。再次,舞蹈学习可以使学生的人格结构更加完善。有舞蹈基础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要消除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学习舞蹈的尴尬感,鼓励大学生勇于做新的尝试,勇于超越自己,从而建立起超越自我的信心和勇气。

提高高校档案教育功能浅见 篇4

关键词:高校档案,教育功能,新思路

由于高校档案对于高等学校自身具有强大指导作用, 因此, 我们应提高高校档案的实用率, 让高校档案可以更好的服务于学校日后的日常教育工作。但是, 就当前状况来看, 我国高校档案在工作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使高校档案的使用价值大大降低。

一、我国高校档案工作现状

当前, 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中, 学校档案的工作水平仍然不够高, 编研工作仍处在一个很一般、很简单的层面上。甚至有的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就很敷衍。有的高校由于没有重视到学校档案编研的重要性, 导致档案工作在高校中地位较低, 所以对从事学校档案工作的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疏于管理和审查, 也就间接导致了档案工作者工作积极性不高、严谨性不够, 意识不到所在工作岗位对于学校做出教学、发展等方面决策的重要指导作用。由于我国高校的档案工作并不受重视, 所以导致了高校档案整理不完全, 高校档案对于学校的教育功能十分普通, 并不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因此, 我们必须从学校、学校档案整理工作者等多方角度出发, 转变学校对于这项工作的普遍观念, 给予档案工作者外出学习的机会,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档案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让高校档案真正为学校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做出贡献。

二、高校档案教育的功能

高校教学过程所产生的文件材料是高校档案的主要来源, 它反映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的成长过程。因此, 高校档案与人才培养的关系直接而密切。它既有立竿见影的教育宣传功能, 又有潜移默化的思想影响作用, 它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素质。还能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首先, 高校档案具有德育的功能。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 涵盖了思想教育, 政治教育以及道德教育, 高校无论大小, 历史长短, 学校的发展以及德育的情况,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都会记录在案, 因此, 高校档案中包括的德育教育的素材很多并且十分广泛, 在传播知识的过程当中, 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热爱学校, 热爱祖国的教育。其次, 高校档案在知识传播方面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学校教育原本就以知识的传播为最终目标, 因此, 高校的档案必然充分地、系统地、大规模地记载着高校教职工以及高校学生在知识的传播、管理以及接受等方面的经验与成果等最原始的信息, 也是知识传播的重要依据, 因此, 高校档案来源于实践, 也服务于实践。对于高校的管理人员来说, 他们的工作性质要求他们具备广泛的知识领域涉及面, 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档案则为他们提供着强有力的参考, 便于他们研究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 了解高校历史与现状, 吸取经验教训, 总结并提出能够推动高校教学管理, 科研发展的政策的有效办法, 达到其工作目的。最后, 是高校档案教育成果与经验也在不断地进步与翻新,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科学技术以及研究价值很高, 对于高校以外而言, 档案中的经验以及科学技术也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 使高校科研与教育成果更大程度地发挥社会效益。

三、影响高校档案教育的因素分析

(一) 对高校档案教育重视程度低, 档案意识薄弱。

高校领导利用档案进行决策的机会少, 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在制定时, 以前的档案资料很大程度上是被忽略的, 这也导致了新的规章制度与原有的制度间出现缺口, 制度和政策难以连续, 这体现出高校领导对档案的教育的功能认识存在明显的不足。长期以来, 高校档案受重视程度较低, 档案往往被用来贮藏, 导致档案的合理利用被限制, 教育功能难以得到真正的发挥。同时, 无论是教职工还是高校学生, 档案意识薄弱的现象比较普遍, 师生平时远离档案, 对档案有神秘感, 很少去档案馆查询, 档案馆里存放的大量档案资源往往也只在做论文研究或是职称评定等必须使用到档案的时候才会被利用, 平时甚至难以想到档案, 这自然制约了档案教育功能的发挥, 形成教育资源浪费的状况。

(二) 高校档案管理制度不规范。

档案管理机制的不完善也会影响高校档案教育功能的发挥, 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 相关职能部门配合不密切, 部门之间失去连贯性, 档案管理员本身对档案的意识薄弱, 服务的意识也比较低, 工作中甚至对档案的职能和功能不了解, 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等工作没有系统地规范, 难以形成体制, 应当归入档案的文件材料没有归入档案, 致使部分档案丢失, 或者查阅困难。

(三) 档案查阅知识不普及。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 在档案查阅的方面, 也是一个瓶颈, 可能由于校方对档案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也忽略了对档案查阅知识的普及, 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并不了解应当如何查阅档案, 想查阅的档案不知道在何处查阅, 网络档案库的网址如何, 怎样进行检索以及下载等, 这种不便直接阻碍了他们对档案查阅的积极性, 阻碍了档案教育的推广。

(四) 高校自身对档案开放性的限制。

在高校档案管理的过程中, 高校为了防止档案的损坏或者丢失, 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对档案的查阅次数、方式等进行限制, 有些部分甚至贴上禁止查阅的标签, 这样做虽有一定的道理, 但在无形中也制约了档案教育的知识范围。

(五) 档案年限太旧, 更新不及时。

档案的整编原本就是学校教学历史以及科研成果的手段, 有诸多年代久远的档案也实为高校的典藏与精华, 但是有些高校在档案录入与更新方面实属缓慢, 近期的档案资料迟迟无法查到, 而老旧的科学研究档案又难以跟上时代和政策的发展, 可用性不强。

四、提高高校档案教育的新思路

(一) 打造档案馆的对外形象, 加强宣传教育。

自我形象的设计在如今变得尤为重要, 高校的档案馆也是如此, 形象的建设有利于档案文化, 以及档案教育的推广, 档案馆首先要设置在醒目的位置, 让教职工以及学生很容易地就能够找到档案馆, 要让全校师生员工及社会各界人士通过校史展览这个固定渠道, 加深对档案馆的认识, 引起普遍关注, 并能给予必要的支持。高等学校是知识密集、人才集中的地方。在高校档案部门内设立校史展览室, 同时, 档案馆的建设一定要注重文化品味, 营造文化氛围。

定期地、免费地开放学校的档案馆或者阅览室, 加强做好学校档案的宣传工作, 让高校档案室成为广大校友寻根觅宗的精神家园, 对全校师生, 尤其是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爱校教育。校史展览室的公众效应必将促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 以及档案教育的推广, 同时促使其树立起良好的对外形象。高校档案部门要以长期举办校史展览为契机, 扩大宣传力度。可借助电视、电影、报刊、橱窗、广播、网络等播发消息, 刊登相关文章, 还可在校内外做公益性广告。利用声像档案制作专题片, 是发挥高校档案教育功能的最好途径。

传统高校本科学生对学校档案及档案工作缺乏了解, 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学校档案宣传忽略了这一利用群体,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本科生对档案资源的利用需求。因此, 各高校的档案部门必须把本科生纳入其用户群体, 通过感化宣传, 刺激本科生在求学期间充分利用学校档案资源, 使其成为自己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

(二) 建立并完善校园档案馆网站, 重视信息化建设, 充分发挥其档案教育功能。

利用网络技术传输档案信息,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要充分发挥高校档案教育功能, 就必须利用网络传媒技术, 增强档案信息的传输速度和传播范围。建立档案工作网页, 或者充分利用校园网档案信息页来发挥其教育功能。随着校园网络建设的不断发展, 将部分档案资源网络化, 将大量档案信息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 使部分档案资源信息化, 真正达到档案管理规范、信息共享的建设目标, 充分发挥档案的利用价值, 让广大师生员工便利地通过网络计算机直接浏览档案信息、调用相关档案, 利用档案资料, 由此来拓宽学校档案教育的时空界限, 充分发挥档案的利用价值, 更好地发挥高校档案的教育功能。

(三) 深化档案整理与编研。

深化档案的整编和开发, 是发挥高校档案教育服务功能的有效途径。档案信息内容丰富, 但信息原始状态的分散性导致利用的困难, 要使高职院校档案的教育功能获得有效的发挥, 应积极开展档案的编研, 注意档案信息的深加工。如进行基础数据的整理, 科研成果教育研究等专题汇编等。信息的整编是从学校档案中提炼出来的, 能使师生对学校的情况有一个全面了解, 从而有利于他们对学校的历史产生自豪感和为学校未来发展作贡献的使命感, 激励广大师生继承学校的优良传统, 发扬开拓创新的精神。

参考文献

①刘珏.实现高校档案教育功能的途径[J].兰台世界, 2008, 07.

②付云金.论高校档案教育服务功能的拓展[A].现代企业文化, 2009, 12.

③李艳玲.高校档案在大学生教育中的功能[J].档案管理, 2010, 02.

高校管理中德育功能的弱化论文 篇5

前言

在传统观念中,宿舍就是休息之所,但求干净、安全、安静即可。学生对宿舍感觉仅停留与教室、食堂三点一线上的一个点罢了。这正是德育功能缺失的所在。事实上,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交流的重要场所,直接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对学生宿舍的管理,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我们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加强学生宿舍管理,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的现实意义

受传统观念影响,大部分高校都着重学生宿舍的硬件建设,而对利用宿舍环境培养学生德育发展方面缺乏深刻的认识。片面地认为宿舍的功能就是提供住宿与生活,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而已。把学生宿舍管理当作是后勤服务工作,主抓清洁卫生与后勤维修,没有意识到宿舍管理有着实现德育教育的功能,在指导思想上,资金投入和人员配备方面都忽视了学生宿舍管理中的德育工作。而在学生宿舍管理中,育人是终极目标,我们要在加强宿舍管理的同时,重视德育作用,寓教育于管理之中。

二、高校学生宿舍管理中德育功能弱化的原因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后勤社会化的影响,传统学生宿舍管理中德育功能面临一些新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宿舍管理不到位导致德育功能缺位

现今高校对学生宿舍普遍采取“齐抓共管”的模式,即由后勤提供公共维修等生活服务,学工部门进行思政教育等事务工作,保卫部门实行安保工作等;并采取常用的“学校――院系――班级”垂直管理模式。这种多头管理体制容易造成教育与管理脱节,使学生宿舍管理工作存在职责不明和管理不严的现象,形成“交叉地带”和“真空地带”。同时,大部分宿管人员文化程度较低,综合素质不高,使其在工作上不能很好地发挥教育、管理、服务育人的作用,从而导致德育功能的缺位。

2.宿舍组织建设缺失导致德育功能乏力

当前宿舍组织建设的缺失是导致大学生德育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高校党团组织在学生宿舍区形成空白地带,“上不去,下不来”的学生党团组织管理观念滞后,不能很好地发挥宿舍管理及德育建设作用。个别党员、团学干部在宿舍区不但没有起到先锋模范的作用,而是和其他成员一起逃课、在宿舍玩扑克、打麻将、玩电游,导致宿舍不良文化产生。虽然大部分高校都有成文的宿舍管理规章制度,但在具体执行任务时,学生参与面较窄,管理者大多采取放任的态度,即使偶而抽查寝室也基本流于形式,很难起到真正的监督作用。

3.宿舍内外环境复杂导致德育功能失效

于内,高校过于强调学校对宿舍的管理行为,忽视宿舍文化的熏陶和人格塑造作用,使宿舍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上,与校园文化建设和其他教育活动割裂开来,从而限制了高校宿舍德育作用的发挥。在宿舍建设中,宿舍活动流于形式。开展的检查、评比活动大都“走过场”,如“宿舍美化设计大赛”、“宿舍文化建设月”等。这种做法不仅不能使学生对宿舍的管理产生认同感,反而弱化了学生对宿舍文化德育功能的认同。于外,社会上的不良思想给宿舍文化带来负面效应。学生由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对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了解甚少,因此看问题只能凭借各种传媒、舆论去作分析和判断,容易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甚至有些不良现象使学生在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显示个人至上的膨胀,功利主义的趋同,使其存在价值导向混乱的现象。可见,宿舍内外环境的复杂性深深影响着宿舍德育功能作用的发挥。

三、推进高校学生宿舍管理中德育建设的对策

学生宿舍能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产生影响,使其从个性心理发展的认识、意志、情感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在不知不觉中发生转变,能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力度提升学生宿舍文化德育功能。

1.转变思想观念,建立工作机制

以往,我们对学生宿舍的认识存在思想上的误区,认为宿舍只是学生生活的场所,注重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忽视文化建设;认为德育教育只在课堂,忽略宿舍也是高校德育建设的重要阵地。要做好新形势下的宿舍管理工作,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是关键。我们要提高对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从优化德育环境的角度加强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使宿舍管理走上新台阶,从而与学校“教育”这个总目标相融合。

2.加强宿舍文化建设,优化德育环境

宿舍文化建设是一种隐性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影响深刻,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健康、丰富的宿舍文化能使成员之间和睦相处,使学生体验良好的心境和愉快的情感,道德情操得到升华。但也有少数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和黄色影视,在宿舍发泄消极情绪,讨论低级庸俗的话题,对宿舍同学的`道德素质产生不良的影响。宿舍的文明程度既反映了学生的精神风貌,又对学生身心产生无形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抓好宿舍文化建设,譬如在宿舍营造书香氛围、加强团队建设和融入助人理念等,进一步优化环境,把学生宿舍真正建设成为校园精神文明的重要窗口。

3.依托学生社区,建立新德育平台

所谓社区,是指居住在一定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学生社区是指在宿舍区内,通过划定特定的区域,由一定规模的宿舍楼、活动场所和学生所组成的集体。学生社区开辟了高校德育新阵地,为宿舍文化建设带来新的契机。在社区内成立自律分会,挑选学生干部,并配备相应的指导老师,以便更好地利用社区资源,整合社区力量,发展社区建设。在学生管理上,我们习惯于校、院(系)隶属关系的垂直管理,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社区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时无人问津。因此我们需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属地”管理意识。只要住在学生社区,不分院系专业,不分高低年级、都应列入学生社区管理服务中心、管理教育范围,都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参与社区活动、社区管理和社区文化建设,从而提升德育修养。并在社区中引入社工团队和社工工作理念,强化“助人自助”服务理念,以点串线,以线带面,带动全体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结束语

高校功能 篇6

关键词:政治功能;服务功能;高校基层党组织

中图分类号:D26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180-01

一、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与服务功能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从严治党提出了系列重要论述,这既是对党中央励精图治坚强决心的直观表达,又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选择。基层党组织既是党和国家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也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政治功能是基层党组织之魂,是基层党组织保持正确方向和阶级属性的本质体现。服务功能是基层党组织之根,是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强大保障。政治功能寓于服务功能之中,服务功能是政治功能在社会中发挥影响力的具体体现。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与发挥其服务功能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

十八大以来,中央和省委提出了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文件,各地在贯彻落实中,纷纷探索推行了一些好的做法,使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作用发挥有了明显提升,但是部分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弱化、服务功能不优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制约着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基层党组织是我们党执政的根基,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新常态下,如何着眼于履行党的政治责任,正确理解看待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进一步强化政治与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与服务功能弱化的突出问题

第一,党员“四种意识”严重弱化。一是在党意识弱化。有些党员利益来了抢着显示自己党员身份,组织上需要时找不见人。二是爱党意识弱化。有些党员组织入党,思想却未入党,对党组织感情上漠视、态度上轻视。三是护党意识弱化。有些党员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时暗时明、态度含糊。四是兴党意识弱化。有些党员公心不足私心有余;有些党员遇上领导“点头哈腰”,遇上同事“颐指气使”,遇上群众“吆五喝六”。第二,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整体素能不高。有的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坚决、不到位;有的身在基层和群众,心不在基层和群众,群众不买账不拥护;有的思想政治工作淡化了,不会不愿做群众工作,不敢教育、引导群众;有的党组织活动与中心任务、与群众关切结合不紧;有的在工作上置制度和法律于不顾,铤而走险;有的组织领导艺术较低,独断专行或当好好先生等。第三,党员队伍教育管理不严,党建滞后和虚化。抓党员从严学习、教育管理不新不实,学习内容、制度还需改进,研究不够;党建活动室设施配备不完善,综合服务承载能力偏弱;党课、思想汇报等组织生活制度落实不严;组织生活程序流于形式、不规范,内容缺乏创新;党内帮扶多停留在“输血”层面,未能实现“造血”等。

三、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与服务功能的措施

只有政治功能的强大,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巩固,伟大的事业才有方向和主心骨;只有服务功能的优化,才能紧密联系服务群众,党的伟大的事业才有保障和力量。实践证明,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越强,服务功能也就越优。

第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一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共同的事业凝聚人鼓舞人。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三个自信,确保在政治上不迷失方向。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共同的文化命脉团结人滋养人。借助党课、干部培训班、远程教育等平台传媒及党员示范等活动载体大力开展价值观教育。三是深刻领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广大党员要学习掌握其世界观和方法论,明确目标,踩准途径,摸清规律,取得成果。四是加强创先争优教育。要教育激励广大党员和基层党组织带头创业吃苦、做出表率、服务奉献。

第二,从严落实管党治党责任。一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规范从严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和做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建立党建指导员定期指导机制,加强对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力度。二是严守规定规矩。要提高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水平,摆正位置角色,处理好各种关系,凡事有规可循。三是严守党的政治、组织、财经等纪律。要积极探索纪律教育经常化、制度化途径,有纪可依、执纪必严。四是坚决向中央基准看齐。广大党员干部要全面持续地查找自己的偏差,不断提升贯彻执行中央决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五是夯实从严管党治党责任。明确党建工作目标内容、任务方式、时限评价等项目。继续加强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制、党代表询问制、巡视督查制、责任追究制等。

第三,健全完善联系服务群众体系。一是建立健全工作网络,为联系服务群众搭建平台。推行服务事项、流程、责任人等公开制度,实行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坚持干部坐班制。二是拓展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途径。建立健全民意汇集与沟通制度,对重大事项实行调研论证、公示等制度。落实群众公开评议党员制度、走访群众和信访接待日制度、党组织书记公开承诺践诺评诺制度等机制。加强群众对党员的民主监督力度,设置征求意见箱等。三是创新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载体。健全党员争先机制,开展党员示范岗、“双联系双服务”等活动。完善联系帮扶机制,推行党代表三联制度、干部联系点制度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EB/OL].新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5-03-05。

[2]朱佩明.强化中国共产党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的思考[J].探索,2009.(6)。

[3]王君,杨莲,刘鹏.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现状及路径探析[J].《新西部》,2015.17期。

作者简介:

1.何晓蕾,女,讲师,硕士研究生,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党委组织部主任科员,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2.孙爱军,女,研究生,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方向。

高校功能 篇7

本体育馆总建筑面积27 660m2,建筑基底面积为12 192m2,建筑层数为地上四层。建筑物总高度33.9 m。本体育馆由主体育馆和游泳馆两部分组成,主体育馆比赛场地为44 m×30.7 m,设计坐席4 836座,其中固定座位3 326座,活动座位1 510座。游泳馆为21 m×50 m标准比赛池。参见图1~图3。

2 建筑单体设计方案

体育是发自人类自然的本能,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又是能力与竞争精神的表达,是人们抒发情感的原始手段之一。人类对力与美的执着追求引导着这一展现形式不断发展,将之引领至更高的境界,是以另一种方式对自然的诠释。而体育建筑,作为体育活动的载体,要力求反映这些性质,就应当具有脱俗性、流动性、力度性和唯美主义倾向,同时应具有令人惊叹的美感,丰富的内涵,并对自然做出回应。

经过严谨的理性思维和浪漫的感性认识,设计者给这个设计定下了这样的原则:

1)建筑造型追求与自然与周围建筑的和谐共处,从学校与城市设计的角度,从不同方位、角度审视,建筑都应该跟学校、城市具有协调共生的关系,塑造良好的区域城市界面和肌理;

2)必须具有体育类建筑特有的流动气质,强调其造型的独特个性特征,凸显其独一性、可识别性。突出建筑内外空间的人情化特征,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3)教育建筑应当反映出当时的教育概念、管理体制、文化特征与审美观念。她要满足的是今天乃至未来最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反映的是预示未来方向的建筑文化特征。

基于以上原则,本体育馆设计方案如下。

首先我们在天际之间勾勒出一条既自然又生动,似随意又有序的曲线。这一曲线张弛有致,恍如自开天辟地之初便已存在,像一个激情奔驰的力者跃过天空,又如一串飞舞着的飘带从云中升腾……这条让人遐想连篇的曲线就成为建筑物的屋盖。在这条充满灵性的“飘带”引领下,幻化出这座充斥着阳光与强者之气的“力量之都”,让身体与灵魂经历人类最强本能畅快淋漓的荡涤和洗礼,让灵感与激情醍醐灌顶般充满脑际和心怀。

其次,采用以方形多层建筑与长条形低层建筑紧密结合的布局方式,提高了场地的使用效率,集中使用用地。由于体育馆主要对内服务,为避免城市道路上的繁杂交通和人流复杂,体育馆主要入口朝南,次要入口朝西面对城市干道。环绕体育馆一周的机动车道既满足了安全疏散和防火的要求,又将城市、体育馆、学校三者联系了起来。露天停车场放在建筑物侧面,不影响观瞻,西面利用一片绿化和乔木,有效缓解城市的尘埃和噪声。总之做到既充分利用现有基地面积,又做到建筑环境的完整统一性。

3 平面组织、整体流线设计说明

完整的建筑空间包含内外两部分,即建筑与周围环境所限定的外部空间和建筑所容纳的内部空间。在内部空间中,本方案将构筑建筑功能的每个空间,都当作一个个生命体来设计。生命基本单元是细胞,它能高效地新陈代谢和自我繁殖,并与其它细胞协同工作。每个功能部分应该成为建筑中一个个活的细胞,一个可持续环境滋育着许多创新的系统。使交通、使用、辅助等空间构筑起有机的立体组织,形成多层次、多功能、多元化的信息联系与情感交流空间,重点强调空间的有序流动和转换,渲染人在运动中的整体氛围。各类空间的开敞与封闭、人工与自然、静态与动态的对比,使之充满活跃的生气和愉悦的变化。

在功能的布置考虑上,着重研究了建筑结构、建筑设备、环保节能、消防安全方面的课题,这些课题体现了新时代体育建筑的科技水平和新特点。根据地段的具体情况和该体育馆的组成和使用要求,其总体布局可分为两个部分。

比赛大厅是整座建筑的核心部

比赛大厅面积3 700m2,坐席4 836个,同时可满足大型歌舞剧演出的需要。运动厅周边环绕布置附属房间,这样即防止了外界噪音的干扰,又防范了对外界的噪声干扰。看台在安全疏散中是极为重要的,且其空间有特殊的要求,因此将它放置于建筑的一层,并有独立的疏散出口和接待前厅。这部分有相对的独立性,空间跨度较大,人流集中、量大,对技术方面的要求更高一些。

根据我国现行建筑设计规范第51 315条规定:体育馆观众厅安全出口的数量不应少于两个(辅助用房也不宜少于两个)。且每个安全出口的平均疏散人数不宜超过400~700人(规模大的取上限,规模小的取下限)[1]。本体育馆观众厅设计多大12个安全出口,完全满足规范要求。

4 训练室围绕体育馆四周布置

体育建筑中人流主要有三种类型:首先是观众,占总人流量的90%以上;其次是运动员或表演人员一般为50~100人;再次是工作人员(管理人员、裁判、记者、来宾),只占总数的1%~3%([2])。

在交通流线设计方面,由于体育馆人流、物流相对简单,但有些时间人流疏散量较大,因此清晰明确的分区,合理组织人流疏散非常重要。物流及各种设备有其独立的出入口,与人流明确分开,做到互不影响,独立运作。通高四层的“中庭”空间将各部分高效率地组织为一整体,为使用者创造了一个舒适便捷空间。学生可直接从入口大踏步进入二层观众区,也可到达其他训练房,流线井井有条。其取得的功能效果有如下几点:

1)各种流线组织清晰、合理,各种走向明确,布局合理。

2)减少了纯交通面积,除门厅、楼梯必须的缓冲空间外,均为使用空间,兼做交通的等候空间。兼做交通的休闲空间,相应扩大尺寸,以满足功能的需求。

3)至各训练室交通路线短捷,利于人群到达与疏散。

此设计提供了便于训练教学和比赛的有形弹性空间,又提供学生及教师学习、休息以及交流等多功能的无形空间。柱网跨度的布置具有工艺合理、经济的优点。平面功能分隔灵活,后期使用方便,且功能结合空间设计在视觉上清楚明晰地表达了馆内的组织结构。

5 体育馆多功能介绍

本体育馆建筑面积大,使用功能较多。体育馆中央的四层通高大厅可用作篮球、排球、羽毛球、手球等体育项目的训练与比赛场地,还可满足学校举行的大型会议、学术报告、各种典礼、文艺演出、电影放映等活动需求。场馆北面连接的游泳馆是为游泳训练、比赛、日常健身而建造的。除此之外,比赛大厅四周的房间也可满足多种功能的使用要求。例如乒乓球室、综合健身室、旱冰场、军体搏击室、体操训练室、文艺排练室、休闲放松区、服务商店等。四层还设置了室内跑道,可满足学校师生的跑步、跳远等综合体能训练项目。还有一些空间较大的房间可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各种功用。另外体育馆还设有医疗保健室、洗澡间等配套设施,可供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之后的休息、放松、洗浴之用。在体育馆的西北角还配有办公区域,供老师、行政管理人员使用。

6 主场地可伸缩看台和舞台

现在体育馆内举办各种文艺演出活动越来越频繁,有时甚至超过了体育比赛频次。因此在设计体育馆时必须考虑两种功能的协调,认真做好与演出有关设施设备的设计和建设工作,既是实现体育与演出功能相结合的基础,也是实现建设初期目标的必然选择。

所以本体育馆在比赛大厅一侧设置了大型舞台,不同的活动形式决定了不同的观赏方式,这就对观众座位的布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看台设计应有可变性,观众视线无遮挡,观众视线质量好,优良视觉坐席应占90%以上,交通通畅便捷,有利疏散,看台构造简单,结构方便等[3]。在用作比赛场地时,场边需设置记分台、裁判席、运动员休息席,观众为四周环绕观赏。而集会、文艺演出时,观众席应采用一侧布置,只在舞台前面设置座椅。为解决这一矛盾,提高场地利用效率,本体育馆部分采用了液压可伸缩座椅(见图4)。在观赏比赛时,场地四周座椅全部打开,尤其是舞台上方座椅伸出后,将舞台完全遮挡,对比赛场地形成四面环绕状,充分利用了舞台的场地面积并拉近了观众与场地的观赏距离,提供了最佳的观赏效果。而利用舞台进行文艺表演和集会时,则将液压座椅收起,除利用球场一侧座椅外还,还可在球场中央设置临时座椅,充分利用室内空间,提高场地利用率。

舞台前方用门式钢架搭设了一个框架,将舞台围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半封闭空间,周围用布帘装饰,其上方可悬挂标语等横幅,荷载较轻。而舞台上方的灯光、幕布等较重荷载则直接悬挂在屋顶管桁架上。

7 顶层空中跑道

为充分发挥体育馆的使用功能,在雨雪天气无法在室外运动时也可进行体育锻炼,本体育馆特别在顶层设置了室内跑道。这是国内首个空中室内跑道,全部采用塑胶铺设,围绕在主比赛大厅坐席四周(见图5)。跑道的特点在于占用空间大,且占用的空间呈曲线状,采用此设计从分考虑了跑道的这一特点,围绕体育馆环布一周满足了跑道的线性长度,而跑道内圈利用隔墙与主比赛大厅分开,又不影响中央大厅四层通高的高度要求,可谓是一举两得,充分利用了馆内的空间。由于跑道功能较为单一,故放在体育馆顶层,相对独立且荷载较轻。为创造跑道所需的大空间,特意在四个转角处各抽掉了一根柱子。也只有在顶层才可以这样做,不会对结构产生其他影响。

8 小结

现代的校园多功能体育馆不仅仅是一个体育馆,而且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成为一个校园的文体生活中心乃至该城市文体生活的重要硬件组成设施。所以,在设计中要对现代校园体育馆重新定位,从建筑的外观形象、结构形式、流线布置、效益等方面综合考虑,善于使用开创性思维,使得在建筑设计中表现出体育馆的时代特点。

参考文献

[1] 梅季魁.现代体育馆建筑设计.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 曾涛,主编.体育建筑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高校校园景观的育人功能探析 篇8

大学不仅是规模大, 学科门类众多, 更重要的是成为全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典范和中心, 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大批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在评估一所大学的时候, 可以从大楼、大师和藏书量等方面来进行量化, 但是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 良好的校园环境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美国斯坦福大学校园风景优美, 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从选址、整体构图到材料选择无不渗透着斯坦福夫妇及其创校者、建设者对校园景观建筑环境应当产生教育力量的希冀。美国斯坦福大学第一任校长约旦曾在开学献词中说:“长长的连廊和庄重的列柱也将是对学生教育的一部分, 四方院中每块石头都能教导人们要知道体面和诚实。”

但在具体校园环境的建设方面, 还是有一些误区,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 把校园环境建设等同于绿化;其二, 把校园环境建设等同于美化。前者的错误在于简单化, 只是在建筑的周边栽花种草, 而缺乏对校园空间整体的理解以及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深刻把握;后者的错误在于把校园景观建设等同于视觉愉悦的营造, 或者是政绩的显现。而事实上人是生活在景观中的, 这是师生生活的场所, 而不仅仅是视觉的欣赏。

因而, 我们在营造校园景观的时候, 要认识到景观不是纯物质的存在, 它不能脱离人的感知和体验, 不能脱离人的需要和向往, 不能脱离人在这种场所的生活。所以我们倡导的校园景观建设的原则是以人为本, 使人与环境和谐共生, 使环境在人才的全面培养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一、校园景观建设

有助于青年学子感性的培养

感性是人的本性的一个重要方面。英国的人类学家麦克斯·穆勒在其《宗教学导论》一书中, 通过对早期的人类宗教状况的考察, 得出了一些有见地的看法。他认为人性中通常包含三种天赋:感性的天赋、理性的天赋和对无限性向往的天赋。与此相对应, 人性中也就包含着三种不同的倾向:感性的倾向、理性的倾向和对无限向往的倾向。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社会机构。高校校园作为第二课堂,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 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助于青年学子感性的培养;其次, 文化景观在育人方面也有突出的作用;第三, 营造各种尺度的交往空间, 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的人格有极大好处。高校校园通过努力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 可以在熏陶中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知识和探索未来的激情,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与品格。

大学是传授知识的场所, 是高等教育的场所, 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不断提高人的理性能力。大学生将在这里接受系统的知识储备, 使智力得到极大发展。但人是感性和理性、精神和肉体的统一体, 人的发展应以全面的、整体的发展为目标。高等教育在培养人的理性能力的同时, 不应该忽视或抛弃人的感性能力 (如直觉、想象等) 的培养。只有感性和理性均衡发展, 我们所培养的才不是单向度的学生, 而是全面发展的学生。

感性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其重要性体现在五个方面:首先, 能够增强学生的观察力和敏锐性。长期生活在水泥丛林里, 人的感性很容易出现物化、钝化的倾向, 而一个麻木迟钝的人是谈不上创造性的。环境美尤其是自然美保持了感性的生动性和直接性。与自然亲密接触, 会把人的感性从麻木、迟钝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重新恢复它的敏感、生动和丰富。而这些品质不管是对于艺术创造还是科学探索都是非常重要的。罗丹说:“对伟大的艺术家而言, 自然中的一切都具有性格……这是因为他的坚决而直率的观察, 能看透事物所蕴藏的意义。”据说牛顿就是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主楼旁的苹果树下发现了万有引力。虽然该树早在1820年已被暴风雨刮倒, 但后来又补栽的一棵冠状苹果树, 仍然成为象征牛顿科学精神的重要物标, 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剑桥人。

其次, 能够改变学生的精神状态。当代学子面临很多压力, 如紧张的学习压力, 找工作难的就业压力, 经济压力和个人的情感问题。这一切都需要学子正确对待, 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缓解, 轻则使人的性格孤僻, 带上沉重的思想包袱, 重则可以危害社会。优美的生活环境可以使学生的心理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释放和缓解, 使其以更饱满的热情迎接挑战。

其三, 通过感性可以通达理性。感性和理性二者不是截然分开的。中国古代画家宗炳面对自然景观会“澄怀悟道”;古希腊柏拉图认为要最终认识美的理念, 必须一步步从具体的感性的美开始;当代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有一首短诗:“于一粒沙粒看见世界, 于一株野花看见天堂, 无限集于掌中, 永恒驻于瞬间。”他们都赋予感性很重要的意义。

其四,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责任感。“绿色校园”不仅改善和优化校园的物质环境, 同时又能对师生乃至周围的市民起着教育和示范的作用, 使生态教育作为一项各科师生的必修课, 并鼓励师生参与校园的生态化建设和维护, 增强其生态意识。

其五, 化育心灵、陶冶情操。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使学生在赏心悦目中得到美的享受, 并在美的思想下潜移默化养成美的性格、美的行为和美的语言,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些都要求校园景观的塑造要具有丰富性、生态性和宜人性。

具体到校园景观, 其感性塑造可以采用自然元素和人工元素来形成。自然本身是感性的存在, 有效运用自然素材是增强环境感性能力的途径之一, 如地形、植物配置、草坪、水景的营造等。好的校园景观通常拥有卓越的自然条件, 可以加以巧妙地利用。如北京大学校园, 其前身是从明到清几百年中利用这里丰富的水源建起的古园林遗址。美国设计师墨菲主持的燕京大学整体规划保存了这里原有的山形水系和建筑风貌, 加之以现代的西方校园理念和使用功能。武汉大学的选址也是这样, 李四光选定依山傍湖、风光旖旎的珞珈山下为校址之后, 美国设计师凯尔斯依山就势, 利用原有的地形, 进行了创造性的设计和整合 (图1) 。

植物的配置:植物配合不同的季节, 形成各个不同的季相。武汉大学校园春季之樱花烂漫, 秋季之桂子飘香、枫叶如火, 冬季腊梅怒放, 形成以植物命名的生活区:樱园、梅园、枫园、桂园。北京大学春天的迎春和连翘, 夏季的满园荷花, 秋季金黄的银杏、火红的火炬树、斑斓的黄栌和枫树, 冬天白皑皑的雪花落在姿态独特的白皮松上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郑州大学新校区的植物主要树种是梧桐和柳树, 同时栽培各种花卉, 春季牡丹、月季等花卉次第开放, 秋天芦苇一片金黄在风中摇曳。还有沈阳建筑学院的稻田景观, 依据自然条件和土壤条件, 创造性地用水稻作为景观元素, 可以让学生参与劳作和收获, 在稻田中读书, 感受人与土地的紧密联系。植物不仅以其感性外观使人得到审美的享受, 而且花草树木还是对学生进行生物知识教育的活标本。

空间的感知序列:在对空间的感知上, 人不是位于环境之外, 而是置身于环境之中。通过地形、植物、建筑、道路共同营造出一个具体的空间。北京大学的空间设计是从平面上展开, 移步换景, 曲径通幽, 游览路线没有强烈的导向性, 通常是不确定的。武汉大学的空间设计立体感强, 校园形态高低错落, 校园道路设计大量使用台阶, 既有壮阔之象如东湖, 在校内的宿舍楼内、教室、珞珈山上任何地方都可以欣赏东湖的浩瀚之美;也有珞珈山带给人的神秘性和所有树木尽力向上升腾产生的无限性和崇高感, 这些特征使武大在高校中独树一帜。郑州大学新校区原有土地是一片平整的农业用地, 附近也没有水源可以利用。空间感知序列平面展开, 游览路线相对确定, 是线性的。随着行人向前不断行进, 景观出现丰富的变化, 从开始的空间较为收缩, 通过水景和水生湿地植物营造出宜人的亲水景观, 到中部大面积舒缓的草坪和白杨, 景观较为开阔, 再到后部山景、瀑布和湖泊, 给人一种探索的冲动和欲望。应该说郑州大学的校园景观在空间的把握上是相当成功的 (图2) 。

环境体验的多感官性。景观不仅是让人看的, 仅仅满足人视觉的需要是不够的, 还要多方位地和人全部的感官相接触。我们置身于环境之中, 可以感受到有风吹过, 有鸟飞过, 我们能够嗅到鲜花的芬芳, 听到潺潺的流水声。徐志摩曾对剑桥的草坪有着如诗的赞美:“这岸边的草坪又是我的爱宠, 在清朝, 在傍晚, 我常去这天然的织锦上坐地, 有时读书, 有时看水, 有时仰卧着看天空的行云, 有时反仆着搂抱着大地的温软。”环境有多种可利用性, 而不仅仅是视觉。

人工元素包括道路和建筑等。就道路而言, 传统横平竖直、棋盘式的格局已经被打破, 在满足通行功能的同时, 道路的设计更加自由, 更加富有景观效果, 更能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如郑州大学的整体规划的道路设计就值得研究。其主干道天健大道和厚德大道并非笔直的通道, 而是略微弯曲, 不能一眼望到头, 而是只能看到整条道路的一部分。连接生活区和教学区的四座仿铁道桥, 巧妙地把景观与生活和学习结合起来, 满足了功能性和艺术性的要求。其支路则是直接在湿地上设计各种木质小道, 使学子直接行走在水面之上。同时还利用曲线, 设计了环形的教学区道路。总之, 道路的设计不仅要满足功能性要求, 还要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精心的设计, 满足人的环境体验。

建筑是增强人的感性认知能力的重要媒介。墨菲在北京大学以北京传统的民居形式四合院为模本, 改建为以三合院为主体的院落, 建筑外观采用古典大屋顶和梁柱结合的形态。校园点缀着钟亭、花神庙等单体古建筑, 古色古香, 形态多样。凯尔斯在武汉大学留下了一批经典的建筑, 代表性的作品有火石山上的理学院 (现武大行政楼) , 小龟山上的工学院和狮子山以老图书馆为核心, 两翼配有文学院和法学院以及学生活动中心, 它们围绕在下沉运动场周围, 相互呼应, 别具一格。由英国设计师主持的苏州大学老校区的古建筑设计也非常令人称道, 主楼、精正楼和红楼等, 非常具有美感和质感 (图3) 。建筑大师们熟练运用建筑的艺术语言——空间组合、体型、品位、比例、尺度、质感、色调、韵律等手法, 创造出了一个个丰富的形体体系, 提升了我们的审美品味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作为文化景观的校园景观

校园不同于公园, 校园景观突出的一点是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文化气息。校园一草一木、一楼一阁都应融入大学校园文化, 彰显大学精神, 使学子感受到文化的熏陶, 这个特性直接影响人才培养。建设者应大力发掘和组合各种文化资源, 形成浓郁的校园文化。合理利用好这些资源会使校园充满人文气息, 对学生也会产生激励作用。

善于运用地域文化和校园文化。如郑大新校区建设, 中原文化线索成为校园文化环境规划的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源, 这是其他地区的大学建设所不具备的专有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文化线索包含了中国历史文化脉络中的主线和大部分精华内容, 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和整体意义, 它在郑大校园里可以极为自然、恰到好处地得到运用和展示。整个校园具有统一的文化体系和清晰的文化脉络, 使郑州大学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在众多高校中脱颖而出。让当代大学生在校园中以审美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意义重大而深远。

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不同的发展历史、知名人士、逸闻趣事以及与校园有关的历史事件, 如北大校园冯友兰故居三松堂、斯诺墓、西南联大纪念碑等。这些景观担负起沉淀学校历史、传统、文化和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等重任。校园文化景观可以使学子更好地产生对学校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荣誉感, 所以, 良好的校园文化景观应具有一种奋斗精神的感染力, 以一种高雅、富有人情味的氛围来熏陶和培养未来的栋梁之才。

植物的文化寓意:用桃树、李树营造“桃李园”, 既希望学生有“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的品格, 同时也是蕴涵着教师希望“桃李满天下”的美好愿望。“春华秋实园”, 以橘子树、柚子树为主要植物, 春天花香弥漫校园, 秋天果实累累, 象征着收获和吉利, 寓意有了努力才有好成绩。还有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凌霜园”, 以柿子树为景观营造树种, 秋天来临, 满园的红红的柿子挂满枝头, 不仅可赏, 而且寓意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压力时, 要有不屈不挠的精神。

雕塑竖立在校园中成为一种独特的环境艺术, 这是由高校特有的文化氛围决定的。因而雕塑的主题、立意和构思都要仔细推敲, 使其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厦门大学的主体教学楼前, 该校创始人陈家庚先生和几个学生交流的场景雕塑, 把一代教育家勉励学子刻苦学习进而报效祖国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西北政法大学教学楼前少女手持天平和利剑的雕塑, 象征着政法人员须具备的公正、无私和威严的品格。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前树立的DNA旷神怡, 身心得到陶养, 时时焕发模型, 凸显了科学探索的主题。武汉大学新建了李四光牵毛驴的雕塑, 把李四光先生不畏艰辛不辞劳苦为武大觅得风水宝地的校史展现了出来。

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办学理念还可以通过校训和景观命名的方式加以传达。如武汉大学的校训“自强、弘毅、求是、创新”, 河南大学的校训“明德新民, 止于至善”等, 这些校训常常以比较醒目的方式镌刻在校门处, 成为校门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给进入者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校内的道路和广场通过景观命名也有浓厚的文化意味, 如郑大的“天健大道”、“厚德大道”、“毓秀路”等。武大的“鲲鹏广场”寓意学子经历了艰苦的学习生活, 能够象鲲鹏一样展翅高飞, 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华中师范大学的博雅广场, 其设计创意体现了“博学”、“博爱”、“儒雅”、“刚毅”的意境。青岛大学教学楼西边的绿地, 为烘托出培养造就人才只争朝夕的精神, 景点取名“惜阴园”。

三、作为交往空间的校园景观

从知识的获取而言, 现代教育观念已经打破了以往由师到生的单向传递, 而被一种多元的互动所取代。大学生要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得到成长。因而, 如何创造促发人们交往的空间至关重要。在这样的空间中, 人们可以进行学业的交流和情感的交流, 而封闭呆板的校园空间格局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

交往是人的本能需求之一, “嘤其鸣矣, 求其友声。”多数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天性就有觅求伙伴、集合群体的倾向。从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可见, 交往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 又是满足其他需要的基础和手段。如果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 必然产生消极孤独感。脱离社会交往或情感交流的孤独生活将对人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相反, 良好的交往不仅给人带来愉悦和健康, 还是获得个人成功必不可少的因发活力。环境设计已成为当前人人素和条件。约翰·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一文中写到:“年轻人集会在一起自由相处的时候, 即使没有人教他们, 他们肯定也会相互学习, 一天天地自己获得新的思想和观点, 新鲜的思想素材, 以及判断和行为的确定无疑的原则。”国外一些教育家指出:一个比较灵活的环境, 就能造就一个灵活的人;“一潭死水, 养不出活蹦乱跳的活鱼。”

有意识地创建各种交往空间, 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人格的形成是有极大好处的。

首先, 可以促成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孤立隔绝的环境和建筑设计不利于思想的相互碰撞。当代的环境设计更主张不定型、敞开式的设计方式, 空间的使用更灵活, 打破了僵死的封闭型的空间构造, 让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有相互交流的机会。从教育理念上说, “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良好的知识结构、很高的人文素养是我们培养人才的方向。很多高校开设了“通识教育”、“素质教育”的课程。正式的学习是一个方面, 如果我们能在空间上, 有意识地创造更多非正式的让不同学科学生交流的机会, 对于学生的成才会更有好处。

其二, 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 使学子在参与和组织活动中增长才干。校园景观不仅是可游可赏的, 而且是可居的, 学子们就生活在校园之中。海德格尔说“人之居也以诗”。这当然不是指专业诗人的居存方式, 而是说人真正的居存方式应该象诗作一般。怎样才能诗意的居住?创造多尺度、各种类型的活动空间给诗意的居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如郑州大学的泊月长廊, 经常组织一些展览, 并为各种学生社团的活动提供了场地。松园生活区的下沉式的广场, 经常不定期地组织舞会, 组织文艺演出, 夜晚成为学生溜冰的旱冰场。武大的梅园小操场, 夜晚的露天电影是同学们的最爱;鲲鹏广场是音乐爱好者活动的舞关注的台。

其三, 交往空间的创建可以促进完美的情感生活和强烈的认同感。在景观理论中, 段义孚提出的“恋地情结” (Topophilia) 一词产生了广泛影响。“恋地情结”可被宽广定义为包含了所有人类与物质环境的情感纽带。这份情感联系是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来的。未名湖畔的歌声, 静园草坪上的热烈的交谈, 激荡的东湖水, 樱花树下的掩卷长思。景观是充满故事的, 载满了记忆的, 它见证了你的快乐和悲伤, 奋斗和希望。建立和环境深厚的情感联系可以使学子产生对景观的认同感、自豪感。而良好的物质环境, 可以诱发适宜的交往活动, 给青年学子留下美好的情感记忆, 成为他们走向未来的推动力。

校园是学生学习的环境, 也是学校育人的环境, 它是第二课堂, 对青年健全品格的塑造起着重要的影响。大学是青年学子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同时青年学子在这一阶段又有很大的可塑性。高校校园通过努力创造一种良好的客观环境, 在熏陶中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知识和探索未来的激情,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与品格。

摘要:大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社会机构。高校校园作为第二课堂,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 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助于青年学子感性的培养;其次, 文化景观在育人方面也有突出的作用;第三, 营造各种尺度的交往空间, 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的人格有极大好处。高校校园通过努力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 可以在熏陶中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知识和探索未来的激情,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与品格。

参考文献

[1]何镜堂、郭卫宏、吴中平.现代教育理念与校园空间形态[J].建筑师, 2004 (2)

[2]邱玉华、陈幼琳.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文化内涵的表达[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城市科学版) , 2007 (2)

[3]肖友民.校园景观设计的文化传承[J].设计平台, 2007 (5)

[4]邢勇.新时期构建高校和谐育人环境问题的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 2006 (5)

[5]孙磊磊.高校交往空间模式研究[C], 东南大学2003硕士毕业论文

[6]肖冰、孙冰.大学校园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2)

高校图书情报的教育功能研究 篇9

一、高校图书情报有利于大学生图书情报教育

高校图书馆室应开展用户教育培养学生的图书情报意识和利用图书情报的技能。图书馆室用户教育是指通过对用户的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 培养其图书情报意识, 提高其检索技能、图书情报能力和图书情报道德水平, 从而提高图书情报的利用率的一种社会性活动。当前一些大学生图书情报意识不强, 图书情报能力低下, 如对图书馆室基本知识了解不够, 对我国的知识分类体系认识不够, 不了解自己专业的《中图法》分类号图书情报检索技能薄弱, 不能熟练或不会使用计算机检索图书情报。因此, 高校要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 以及相关的讲座、报告会, 等等。如图书馆室可通过举办不同形式的知识讲座有计划地对入校新生进行馆前教育, 向读者进行馆藏资源利用的宣传和教育, 使他们掌握图书情报的正确方法和技巧, 提高阅读能力和图书情报利用能力。

二、高校图书情报有利于大学生专业教育

高校图书馆室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要求图书馆室从教学的附属地位变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室不仅要为师生提供书本服务, 而且要进行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信息服务。图书馆室有丰富的图书情报, 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将图书馆室建成专业基础教育平台, 对学科教育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美国著名教育家Bruner认为, 学校不是灌输知识的场所, 而是培养学生学习如何求知的地方。我们应该强调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室的基本技能。图书馆可从改革馆藏结构入手, 为读者提供科技、文化、政治、哲学、体育及艺术修养等全方位的文献资源。图书馆室特有的特殊环境,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并且能为学生实践志趣、爱好、完善知识结构开辟一个广阔的空间。在满足教学与科研需要的前提下, 吸收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从事图书流通借阅工作, 发挥图书馆室在专业教学中的独特作用。

三、高校图书情报有利于大学生素质教育

大学生到图书馆室博览群书, 可以改变自身知识结构, 拓宽知识面, 促进知识交叉与融合;可以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图书馆室可以充分利用馆舍和文献资源优势, 经常组织一些如读书报告会、学术研讨会、专题系列训座、智力竞赛、文化沙龙、中外名著书评、音乐欣赏、书画展览等活动。这些集思想、知识、趣味和实践为一体的第二课堂活动, 不但对大学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 培养兴趣、陶冶情操、开发潜能、提高创新能力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而且能提供施展才华、锻炼能力的机会, 让他们在高雅的文化环境下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处世, 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四、高校图书情报有利于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

高校长期偏重于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教育而缺乏人文素质教育, 致使部分大学生素质不高, 社会公德心不强:在图书借阅中随心所欲地抽取、翻阅, 不按规定位置放回原处;随意在书上做勾画和标记, 给书刊“减肥”、开天窗;避开工作人员和现代科技手段的监督, 或撕毁磁条, 或携带、私藏甚至偷窃图书, 等等。因此, 高校图书馆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一是切实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 积极参与、配合学校各种德育活动, 把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贯穿到各项服务育人的活动中, 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 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二是加强图书导读工作。要多接近读者, 了解他们的阅读倾向, 分析他们的阅读心理, 开展参考咨询、文献检索、推荐书目、书评和讲座等活动, 对他们进行阅读指导。三是加强爱护书刊宣传教育。图书馆室要举办爱护图书宣传周活动和爱书护书图片展览活动, 举行爱书教育专题、展览和讲座, 经常性地介绍保护图书的办法, 宣传爱书的意义, 提高每位读者看书爱书知书的积极性和对图书保护的自觉性。

五、高校图书情报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咨询

图书馆室应充分利用其图书情报的优势, 开展心理咨询, 开办人文知识讲座, 开阔学生的胸怀与视野, 用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活动,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 其中相当数量是因心理失衡或心理障碍引起的, 也有些是因长期缺乏宣泄渠道和机会造成的。高校有必要将心理咨询纳入系统工程中, 并由此探索出特色的心理咨询模式。在做好新书宣传和导读的同时, 通过开展心理学及图书治疗知识讲座, 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图书解决心理问题, 向他们推荐适合的书。都德曾说:“书籍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当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 你都可以向它求助, 它永远不会背弃你。”法国的《读书》杂志做过调查:哪些书对心灵痛苦者有安慰作用。绝大多数被访者在失意时会选择诗歌、小说平复伤痛。诗句中蕴涵的力量和小说中人物的经历会给人莫大的鼓舞。如, 平和心境、减轻内心焦虑的书有《庄子》、《东坡全集》、《小王子》、《触摸西藏》等;克服精神抑郁的书有《围城》、《笑林广记》、《儒林外史》等。这些读物中反映的思想, 描写的人物, 叙述的事件将对学生的心理净化、个性养成、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具体来说, 高校图书馆应着重抓好以下类型的导读工作:心理学专业性导读, 即通过对心理学学术理论和咨询、治疗、训练等应用性书籍的导读, 帮助学生化解消极情绪, 树立高尚信念, 保持乐观平和心态;社会性导读, 必要时可紧跟形势, 因势利导, 聘请专家做报告, 分析书籍的内容、观点、倾向, 正确地认识问题及作品的实质。组织读者座谈会, 让读者发表意见, 互相启发, 调整或提高认识;文艺性作品导读, 利用小说、诗歌、散文、传记文学、神话等文学作品, 排遣大学生的郁闷和烦恼;娱乐性知识导读, 利用体闲读物、带有图片的画册等, 治疗读者的心理失衡。

六、高校图书情报有利于大学生就业指导

就业信息情报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可靠保证。对大学毕业生而言, 就业信息是择业者事先未获得, 但经过加工整理能被择业者所接受的并对选择职业或职位有价值的消息、资料和情报。大学毕业生有了就业信息就有了就业的机会。谁先获得就业信息情报, 谁就掌握了充足的就业信息情报, 就获得了就业先机, 顺利就业的可能性就大。高校图书馆室管理人员要有就业信息综合加工和处理能力, 懂得获取、下载、存储就业信息资源, 了解网上的就业信息资源站点及访问站点的特殊要求等。在面对各种形式、各种载体的就业信息资源时, 做到及时准确地获取网上就业信息资源, 并对其客观评价和有效整合, 帮助大学生去伪存真、化繁为简, 为他们重构、推荐和提供最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参考文献

[1]周洪.图书开架借阅谈大学生素质教育[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 :161-163.

[2]齐萍.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图书治疗[J].管理观察, 2011, (5) :140-141.

[3]林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形式——图书治疗[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5, (3) :89-90.

[4]张敬荣.充分利用高校图书资源, 创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J].科技信息, 2010, (5) :444.

高校新闻传媒的教育功能研究 篇10

步入21世纪以来, 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加强建设新闻传媒系统。其中, 在校师生以及其他工作人员是高校新闻传媒的主要受众目标, 高校传媒的主要内容是传播一些时事、信息 (就业信息等) 和其他的一些通知, 这些都体现了高校新闻传媒的宣传教育功能。高校新闻传媒是高校校园内的传播平台, 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特有的优势, 在高校的校园文化、校园风气、校园面貌等高校建设中起到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地位。

高校新闻传媒经过多年的发展, 现已初具规模, 形式多样, 主要包括平面媒体、音画媒体、校园网络媒体等三部分。

2. 高校新闻媒体的特点

高校新闻传媒具有桥梁的作用, 学校能够通过校园传媒与社会进行沟通, 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高校传媒是各大高等院校传播信息的通道, 各科的老师进行理论研究和探讨工作的平台, 同时, 高校传媒承担着舆论引导、学科交流、校貌建设、传承文化、发扬文明的重要责任与使命。高校传媒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2.1 高校新闻传媒具有权威和广泛的特点。

学校宣传部门是高校新闻网的主管部门。新闻网作为学校的发言人, 向社会学生发布新闻时事, 进行社会热门、党政方针的专门报道等, 所以这些决定了高校新闻网正规、严肃、权威等特点。为了加强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传媒必须按照思想政治的教育要求, 再结合高校传媒的特点, 严谨把关其报道内容, 使所报道内容具有严肃性、真实性, 以免造成不良的影响。另外, 高校传媒所面对的是各个高校的广大师生和在校教职工, 所以其受众数量大, 影响范围广, 这也是高校新闻传媒的特征。因为上述条件, 也就决定了学校传媒的传播范围受到了限制, 仅仅是在校的师生及校内职工, 而新闻网作为新兴的传媒形式则使得高校传媒具有了广泛的影响范围。

2.2 高校传媒具有新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高校新闻传媒, 包括校园报纸、杂志, 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台、校园新闻网, 它们都能够传播新闻, 所以都具新闻的真实性、公开性、实时性等特性。高校传媒正因为具备这些新闻特性就使得师生们相信其传播的信息内容, 从而使高校传媒具有了舆论引导、宣传教育的作用, 对师生们有一定的影响和说服力。当前的高校新闻具有丰富多样的形式、内容。高校新闻传媒所传播的内容包括高校的改革与发展、学校办学治学的理念、学校的办学历史、发展与规划等, 还包括学生的学习、心理、生活等贴近学生的内容。丰富多样的报道形式也是高校新闻传媒所具有的特点, 包括校报中的人物采访、校园记者问答等, 还有电视台中的“实时新闻”的播送和校园电台的“点歌祝福”等等。

2.3 高校传媒具有传播及时的特征。

无论哪种传媒, 若第一时间将信息传播出去, 才能够体现新闻极高的价值, 从而才能够做到独家新闻, 使高校传媒具有持续的生命力。高校新闻网是高校传媒中传播信息最及时的新闻媒体, 其能够用最早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发布新闻信息。另外, 校园网络没有很多限制, 包括时间上的、空间上的限制等, 有利于进行实时的、全程的跟踪报道, 这样才能使师生在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社会与学校的新闻与文化, 使学生和社会的发展保持步伐一致。

3. 高校传媒的教育功能

高校传媒的教育功能最重要的是对广大师生及在校员工的思想方面的教育, 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无论是哪一种高校新闻传媒都会极其注重对广大师生的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无论打开哪一种新闻媒体, 我们都会看到有大篇幅的政治新闻, 重点是党的治国理念和行政政策。高校传媒的教育功能还表现在它能够营造校园内良好的学术氛围。与师生的教学紧密相关的内部新闻是高校新闻传媒报道的另一个重点, 比如新引进的实验仪器、新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等。这些新闻的播送目的是培养在校大学生专业方面的实践和技能, 报道大量的与学术研发相关的新闻, 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所学专业的最新知识, 以便能够引起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和关注, 这样就能够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高校校园与社会还是有区别的, 有着其特殊性。通常, 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和老师的教育以及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中培养形成的, 由此来看, 高校传媒的另一个功能体现在沟通交流方面。高校新闻传媒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人生观、价值观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纽带作用。高校传媒在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完善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1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3.1.1 宣传作用和引导作用

高校传媒的对在校大学生的教育作用, 最显著的就是舆论引导的作用, 高校传媒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和道德的培养, 在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高校媒体通过传播党政方针, 传达最新的科技和专业知识, 来充实学生的头脑, 借此使大学生的思想和认识得到提高, 传播学校的办学政策, 使本校大学生能够注意到学校的建设工作上来, 通过对学校的优秀人物和先进事迹进行宣传, 能够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氛围, 来对其他学生起到激励鼓舞的作用。

3.1.2 爱国主义、道德的教育功能

高校新闻媒体可以通过传播国庆节、神舟飞船、登月计划等重大节日、科技事件的时事政治, 可以在宣传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此同时, 也可以建立各种各样的专栏, 包括与学生相关的教学活动或者班级、社团相关的活动, 可以用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在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法律方面的意识。

3.1.3 传播先进文化的功能

高校是汇集各种各样的文化、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的交流的地方。校园文化的中枢则是高校传媒。高校传媒能够利用自身的传播功能, 正确地引导学生,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和感染。高校传媒搭载着先进文化, 以主旋律为主要基调, 借助栏目的平台, 使其有了很高的影响力。

3.2 高校传媒的新闻实践的教育功能

3.2.1 新闻客观的教育功能

高校新闻传媒的教育功能与学校的课程内容, 教师的课堂教育是有着区别的。高校新闻传媒传播的新闻信息是客观的, 对新闻事件如实地报道, 基本不会添加感情色彩, 通过有选择地报道新闻, 来发挥高校传媒的舆论导向功能。新闻的客观性可以使那些处在叛逆期的在校学生容易接受所播报的新闻, 能够对学生产生正确的导向作用,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这样在校大学生可以比较全面地认识现实的社会, 能够养成用正确的方法分析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现象, 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校通过一些各种各样的专栏, 包括反映学生生活、普及科学知识的专栏, 通过发布一些具有知识性、娱乐性、积极的内容来引起广大学生的兴趣, 有利于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3.2.2 新闻采访实践的教育功能

高校新闻传媒是也是培养媒体人的重要平台, 对大学生的新闻技能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在校大学生可以成立记者社团, 以校园报纸、校园广播、校园电台、校园新闻网等为平台, 开展一系列的新闻实践活动, 例如新闻写作、新闻播音、文版编辑、活动主持和人物采访等。大学生通过如此丰富多彩的新闻实践活动能够体验生活的真正意义, 由此对新闻的真正价值产生深刻的理解, 培养敏感的新闻性, 才能对新闻的采访及写作的技巧增加了解与掌握。其次, 高校传媒可以与校外的新闻单位进行合作, 成立一些合作项目和新闻实践基地。让校外的记者走进来, 用记者们亲身的实践与体会教育和感染在校大学生, 借此来提高学生的新闻素质;让学生走出去, 到报社、网站等新闻单位实习工作, 通过参加真实的新闻工作, 获得最直接的新闻实践机会。

3.3 高校传媒对大学文化的传承功能

不同的大学培养不同气质的大学生, 这就是各个大学的精神文化所带来的影响。大学的精神文化是一个大学特有的风格和特色, 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和以文科为主的大学所表现出来的底蕴和气质是不一样的。大学的精神文化体现着高校的历史积淀, 学校的办学、治学理念和所追求的价值。高校传媒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3.3.1 提高高校传媒对大学文化的宣传

高校传媒对大学文化的建设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在传播新闻的同时, 其通过选择的新闻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形态本身就是大学文化的直接体现, 推动了大学文化的形成。高校传媒承担着宣传学校办学、治学的理念, 宣传、弘扬大学精神的重要责任与使命, 是校园文化的载体, 推动了校园的文化建设, 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3.3.2 高校传媒提倡人文关怀

高校传媒应要充分发挥其优势, 认真策划一些优秀人物和热门的事件, 放大他们的影响力, 对学生们产生比较大的鼓舞和深刻的影响, 将新闻的价值和高校传媒的宣传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 发挥高校传媒的文化传承的功能, 形成良好校貌校风和严谨活泼的学风, 把前沿的思想传播给大学生, 使其在良好的学校环境中长知识学本领。

4. 高校新闻传媒存在的失调现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高校新闻传媒踏上了高速发展的轨道, 已成为高校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然而, 事物并不是完美的, 高速发展必定带来破绽, 高校新闻传媒也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高校新闻传媒的形式越来越固定, 没有变化, 毫无新意, 其发布的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高校新闻传媒的报道形式的单一、内容的单一等问题必然会影响受众对高校传媒的关注, 从而导致高校新闻传媒的阅读量, 使得高校新闻传媒的教育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5. 提高高校传媒教育功能的意见

高校新闻传媒承担着重要的宣传作用, 不应将眼光只盯着学校的内部, 而是应向更广泛的方面发展。高校传媒不应只仅仅宣传学校, 还要帮助学校沟通社会、学生家长等。因此, 结合高校新闻传媒的特殊性, 为了使高校新闻传媒的教育功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本文作者认为高校传媒在以后的发展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5.1 加强对高校传媒的管理

高校应该做到两个“建立”:建立一个高效的、科学的、合理的新闻传媒运行系统;建立一个严格的采写、编辑、审查和播出的制度, 通过共同的信念凝聚师生, 将高校新闻传媒的运行变得生动、高效,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科研的水平, 才能够更好地服务师生。

5.2 建设优秀的高校传媒工作队伍

高校要努力建设优秀的校园新闻工作队伍, 包括师生结合、专业和业余的结合, 使他们做到三点:坚持党性原则, 用党性来指导高校传媒的工作, 禁止传播一切违背党政方针、学校党政工作的新闻;掌握新闻工作的规律, 具备较强的新闻专业能力;了解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使自己更好地研究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张中伟.高校新闻传媒的教育功能探讨[J].中国报业.2012-06-25

[2]侯纯玉.论高校传媒在大学文化建设中作用[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7-06-24

浅析高校网球文化功能与建设 篇11

【关键词】高校网球文化 功能 建设

1 高校网球文化概念

“文化”一词有着较为广泛的含义。按照《辞海》(上海辭书出版社,1979年版,1533页)的解释,从广义上来说,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根据文化的这一界定概念,可以把高校网球文化理解为:与高校有关的所有网球现象及促进高校网球发展的活动中,在情感倾向、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等层面,在理论认识、技能技术、方法手段等方面表现的思维方式,与在有意识倾向的实践活动中所引起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2 高校网球文化的功能

2.1高校网球文化促进网球运动的开展与普及

网球运动的蓬勃开展形成良好的网球文化,同样,网球文化也能反作用于网球运动,网球文化的健康发展能够有利地促进网球运动的发展。高校网球运动的发展,能够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网球文化,进一步推动高校校园网球运动的发展。高校大学生是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是未来整个社会的支柱,将渗透到各行各业,他们将会把在高校中获得的网球理念、网球锻炼习惯带到社会的每个角落,促进网球运动在全社会的普及,推动网球运动的发展。高校网球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将成为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网球运动普及与开展的先导,而这种作用力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

2.2高校网球文化具有导向、融合功能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一种价值取向,规定着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具有导向功能。营造高校网球文化,将规定着高校开展网球运动所具有的崇尚健康、文明的理念和目标来引导学生。通过网球运动高雅、文明的深厚文化底蕴灌输给学生的价值观念,一旦传播、发育成为习俗的、大众的文化,就会像其它文化一样产生强大的引导、规范作用,让大学生极其自然地与网球文化所要求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保持一致,这就是网球文化的融合作用,它是一股强有力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2.3网球文化有助于大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

“生命在于运动”这是大多运动爱好者公许默认的定律。网球运动以其特别的锻炼价值、时尚和趣味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人们由于其娱乐、休闲、健身、社会交往以及展现自我的需要而渴望加入到网球运动中来。网球运动中的每一次击球都是如此的舒展、潇洒,将快速的来球准确地回到预想的方位,会产生巨大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对这项运动的良好感受会慢慢转为一种心理需要,从而就会花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这项运动中来。

2.4网球文化可提高大学生的自身修养

大学生参加网球运动,不仅可以在运动中锻炼身体,更可以感受网球运动所特有的文化氛围,学会注意自己得体的仪表、大方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的礼貌态度,爱护公物,有正义感、责任心、公德心,等等。对诚实品质的要求体现在网球运动的整个过程当中,网球运动对一个人的诚实守信品质要求很高,尤其是在没有裁判执法的信任制比赛中,一个人是否诚实会直接影响到双方的交往关系。把网球运动作为一种交往方式,做到诚实守信,就会自然而然地受到这种氛围的熏陶与制约,为进入社会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打下良好的基础。

2.5网球文化能够促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增强

促进人际交往能力正是网球运动的一项重要功能。因为有共同的爱好,大家都来到网球场进行球技交流,在共同进步中实现心与心的交流。网球文化中所凸显出的尊重、诚信、谦虚正是人际交往中的法宝,这样,双方就更容易交流,更容易成为朋友,达到以球会友的功能。在网球场上,能够接触到社会上各种层次的人,和他们交朋友,能够增大自己的社交圈子,增长阅历,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3 高校网球文化的构建

3.1网球课程的建设

网球教材的合理性、科学性、可接受性、健身性与娱乐性对提高校园网球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网球教学课程是校园网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专项教学课和课外网球运动。专项教学课是高校组织学生学习网球理论知识、技术技能、科学锻炼身体方法和培养学生网球意识,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应充分体现教学形式多样化、个性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借助现代教学手段中的图片资料、网络系统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充分利用电视实况转播、现场组织观看网球比赛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网球文化教育。

3.2网球协会的成立

协会的成立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到网球活动中的积极性。学生自主参与和组织管理,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网球协会更加充满活力和激情。与此同时,学校应该为网球协会的活动提供硬件和技术支持,并能在发展方向上起到引导作用。网球协会应该在网球理念宣传、网球知识和技术普及、网球比赛的组织和训练指导等方面发挥其独特的功能。

3.3网球赛事的推广

每年的世界级高水平网球比赛都很多,赛事期间可以出几期简报点评赛事、介绍网球知识、规则、礼仪,既促进了技术的交流与发展,又普及了网球文化。再如,以四大满贯赛、大师杯赛、WTA年终总决赛、戴维斯杯赛、联合会杯赛,以及中网都给全世界的网球爱好者提供了可口的网球大餐,或许我们没机会亲临现场去感受大师们对网球技术与文化独到的演绎,但是通过电视同样可以领略网球的独特魅力,感受网球的深度文化。网球协会以及体育老师可以组织学生集中观看,观看过程中可以从运动员、裁判、以及观众等,多角度来介绍网球相关知识,告诉学生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优秀网球文化思想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

3.4网球文化及运动的科研工作

应有组织地对高校网球运动的开展进行相关的研究,研究内容应涉及高校网球教学的目标、网球的功能、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练习方法、校园网球俱乐部的建设与管理、学校场地的合理使用与管理、网球运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等诸领域,在不断总结、探索,开展高校网球运动方法及教学方法的同时,应将先进的、成熟的经验与方法付诸实践,推动高校网球运动的发展。

4 结束语

高校网球文化是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高校中的营造和蓬勃发展对现行提倡的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的理念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在高雅网球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下,网球文化深厚内涵被同学们所认识,无论从运动到休闲,从生理到心理,从社会到环境,他独特的魅力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所崇尚的生活方式之一。希望当代大学生们在长期的网球文化的熏陶下逐渐体会到其真正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完美的人格和营造健康的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M].1979.

[2]陶志翔.网球运动教程[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

[3]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l.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4程志理.体育文化初探[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复杂时代的高校功能改革研究 篇12

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一个功能泛化的新时代

(一) 我国高等教育功能泛化的表现

1. 大学在不断地适应着社会对其功能的诸种诉求。

在现代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 尤其是知识经济越来越被重视的现代社会里, 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被赋予了更高的期望, 它要求为社会的各方面发展做出知识性贡献和人才性贡献, 凡是涉及人、知识、文化、技术等方面, 它都会涉及高等教育的责任问题。例如国家, 它对高等教育功能的定义, 已经不仅局限在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公民方面, 越来越多地把高等教育作为增强国家竞争能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工具;企业单位也不在只诉求大学培养其高素质的毕业生, 而且寻求企业与高校进行科研合作, 也希望高校能够为其提供员工培训、信息咨询等, 对各类人员知识体系的构建、课程体系的开发似乎都成为高校应该做的事情。伴随着知识社会的不断发展, 随着专业技能的日益精湛和专业分化的不断加深, 高等教育在满足这些需求方面的作用越来越被社会所需求, 高等教育在社会上扮演的功能也日趋泛化。

2. 大学对自身发展目标的模糊。

在今天这个越来越开放、多元和竞争激烈的社会里, 社会对大学的功能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但是大学在对这些要求的回应中, 对自己的发展目标不清, 功能定位不够, 存在盲目适从的现象。这种盲目现象主要表现在:首先, 高等教育机构盲目“趋高”。如2001年, 全国共有高等教育机构1225个, 其中本科597, 专科242所 (不包括职业技术学院) , 职业技术学院386所[1], 本科学校占总数的48.73%, 本专科学校数之比是1∶0.41。2010年时, 全国共有高等教育机构2358个, 本科院校1112个, 专科院校为1246个 (其中职业技术院校1113所, 真正专科院校数量是133个) [2], 本科学校占总数的47.16%, 本专科学校数之比是1∶0.12, 从这些数字中, 可以发现本科学校数量快速增加, 而专科学校数量明显减少, 本科学校数量的增加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专科学校升格而成的。其次, 高等教育机构盲目“趋同”。高等教育机构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自己具有的传统特色, 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特有角色趋于模糊, 如纺织大学、地质大学、农业大学等专业性大学虽然还保留了一定的专业特色, 但是这种专业的特色性趋向弱化, 并且这些学校通过发展其他专业, 学校逐渐走向综合化, 学校之间的专业差别出现模糊, 如东华大学原来是一所以纺织为特色的大学, 但是现在所设的学院包括了机械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人文学院、理学院等。大学的多学科、综合性发展趋向逐渐削弱了大学之间的差异性, 导致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似性增加。再次, 高等教育机构盲目“趋大”。表现在高等教育机构规模的扩张, 包括新校区的建设、招生数量的增加、教师数量的扩大等。如2009年, 因有的高校盲目招生, 导致学校相关配套设施设备跟不上, 教育部对全国近30所学校的招生资格挂黄牌进行警告, 并要求其严格招生规模, 规范教育秩序与规范管理。从全国范围来看, 我国高等教育机构规模在较短的时间内经历了快速的扩张, 如2001年, 300-300以下人数的学校为80所, 5001及5001以上的学校479所[3], 2009年300-300以下人数的学校为16所, 30001级30001以上的高校为31所, 5001-10000之间的学校数为839所, 5001之上为1612所[4]。

(二) 我国高等教育功能泛化的原因

1. 知识经济时代多方利益诉求的增加。

1984年, 弗里曼出版了《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 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本文将大学的利益相关者分为这样几类:政府、用人单位、教师和管理人员构成的学校、学生。就政府方面而言, 大学必须为增强国家竞争力、增强社会的生产力服务;而用人单位则希望大学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同时还要求大学能够提供其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支持;对于学生来说, 它要求大学能够提供实用知识和技能, 以便他们能在社会上找到工作、找到好工作;对大学机构来说, 他们追求自由, 实现自己的自由发展, 而且在现代越来越开放的市场经济社会中, 他们也要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争取资源。每一相关利益者主体对大学功能的要求也不是单一的, 这就决定了大学的功能不是单一的, 他要为不同的利益相关群体利益的实现扮演不同的功能, 所以大学的功能是一种多样化的、复合性的功能。而且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大学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德鲁克甚至认为大学有成为经济中心的趋势。正因为如此, 大学众多利益主体对大学功能的依赖性逐渐增强, 对大学所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多, 高等教育功能越来越泛化。

2. 效率时代大学变革的迟缓。

功能是由组织来承担的, 组织结构将影响组织的功能。伯顿·克拉克提出了大学组织是一种松散系统, 这种松散体系在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方面往往具有不灵敏性, 导致大学组织在适应社会变革方面具有较强的滞后性。首先, 大学组织是由行政组织和学术组织体系来构成的。行政组织和学术组织在大学的并存, 会出现两种组织相互扯皮、相互内耗的情况, 学术组织不但存在干扰行政组织的情况, 而且学术组织本身是无效率的, 对社会环境变化的灵敏性比较差。其次, 大学组织是对人和知识的一种管理。大学组织是对具有较高文化知识水平的知识分子的管理, 知识分子注重自由、注重自身的尊严和道德, 他们对于严格的规章制度存在一定的抵制心理, 这会导致大学管理效率的低下。另外, 在大学中, 知识的专业性会导致管理人员对于教师的管理出现管理真空, 这也会影响大学对社会变革适应的效率。再次, 大学组织本身不是一种严格的科层体系。大学组织与政府或企业组织不同, 大学中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没有严格的强制性和等级性, 上级领导对下级的行政命令性不强, 这就会影响组织变革的效率和方式。大学组织松散的组织特点影响了大学组织的变革, 因高等教育变革滞后, 使得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能力降低, 它在满足社会需求方面越来越力不从心, 当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强烈并要求为社会各方面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时, 高等教育机构会变得迷茫和恐慌, 这就会影响高等教育机构对本身功能的定位。

(三) 我国高等教育功能泛化的结果

从前面的分析来看, 大学功能的泛化至少会从两个方面对大学走向卓越产生负面影响, 即特色化发展和核心竞争能力发展。首先, 由于大学功能的泛化, 大学在实施自己功能的过程中会出现盲目性, 它容易忽视自己所处条件的社会环境优势、自身发展所具有的优势, 从而使大学在追求自己特色方面面临不足, 对自己特色认识不足、发展不足将影响大学走向卓越, 容易使大学陷入平庸的境地。其次, 大学功能的泛化, 意味着大学要承担多重性功能, 大学在积极承担多重功能的过程中, 在对自己所具有的核心功能的认识、发掘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结果会导致大学对自己核心功能发展不足, 核心功能发挥不足是大学走向平庸的又一重要因素。

二、功能分化是实现高等教育走向卓越的重要举措

(一) 实现大学功能分化, 有助于大学发展目标的定位, 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

大学对自己的定位问题直接关系到大学的发展, 它涉及大学目标的确立、大学发展规划的制定等, “定位不明就不能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校定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也是高校发展中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潘懋元, 吴玫, 2008) 。杰克·特劳特在其《定位》一书中也提出定位必须要弄清楚自己的产品到底是什么?自己的消费对象是谁?大学功能分化, 有助于高校在庞杂的大学功能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 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 满足自己的目标群体利益。由于各类大学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劣势确立了不同的发展目标和不同服务群体, 这样各大学之间的发展不再是你死我活之间的零和博弈, 而是错落有致的发展, 随着各大学分化的进一步深化, 不但各大学自己功能发挥的更加出色, 而且他们之间也因相互联系而协作性加强。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做到了分化发展, 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位置, 将会促进各大学功能得到最佳有效的发挥, 从整体上来说, 将会促进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卓越目标的实现。

(二) 实现大学功能分化, 有助于大学特色发展, 能够满足差异化需求

大学功能分化, 意味着大学不一定要满足各利益主体对大学功能的需求, 也意味着大学不是向各利益主体提供等量的服务。在大学功能分化思维的指导下, 大学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目标群体、自己本身的资源条件来确定大学所要发挥的功能, 使大学在功能发挥方面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不必纠缠于过于繁多的功能, 为大学寻找特色化发展提供了空间。这样, 大学对自己的发展定位就会具有特色性, 这种特色可能与大学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有关, 也可能与发展服务的目标群体有关, 也有可能与大学自身的资源优势有关。特色化发展有利于大学功能发挥的多样性, 这种特色化发展不但在满足群体的偏好性需求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而且会导致“以脚投票”现象的发生, 对一所大学所发挥功能感兴趣的需求者会向这所大学移动, 从而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

(三) 实现大学功能分化, 有助于大学发展核心竞争力, 增强竞争能力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 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之后, 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程度增加, 国际交流和竞争越来越频繁, 我国高等教育要面临来自国内外各种各样的竞争。像前面所述, 在大学实现功能分化的指导下, 大学不一定要提供各利益群体所要求的功能, 它可以选择一定的功能来服务相关利益群体。大学功能分化, 有助于大学摆脱纠缠于各种功能的混乱思维中, 各大学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及传统特色来发展自己的竞争能力, 突出自己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所扮演的角色, 从而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 形成其他高校所无法代替的应有作用, 形成自己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让高等教育机构树立功能分化的理念, 通过市场经济的刺激, 高等教育机构为了争夺在市场中所具有的地位, 它会积极寻求自己的优势, 并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

三、促使大学功能实现分化的措施

(一) 以市场为推动力的大学功能改革

在现代市场经济日益深入的今天, 发挥市场在高等教育资源中的调节作用, 利用市场机制, 通过自由调节的原则引导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在与社会经济的联系中发挥不同的功能, 这对于促进大学功能发挥有重要的作用, 它不但促使大学积极挖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而且能够对高等教育资源进行调节。首先, 对大学功能的承担要实行自由原则。一个高校要承担哪些责任?这个问题的回答权要交给这个大学自己, 让他自己决定发挥哪些功能, 发挥什么样的功能。由于竞争因素的存在, 大学在选择自己发挥哪些功能, 满足哪些目标群体利益时会注重发挥自己的优势之所在, 从而能达到市场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目的。其次, 对大学功能的转变要实行自由原则。当大学在确定自己的主要功能后, 大学还要有根据自身资源及社会环境变化来不断调整自身功能的自由, 这样才能保证大学功能发挥的动态性和对社会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有利于大学卓越功能的持续发挥。

(二) 以保证大学公共职能的政府力量介入

在注重发挥市场作用的过程中, 政府的作用也必须得到重视, 这不仅仅是因为教育事业具有一定的公共性, 政府应该加强管理, 而且是因为教育本身具有难以进行市场化运作的一些特点, 如基础学科发展、国家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的实施等。此外, 由于政府拥有巨大的经费资源, 政府对高校发展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政府如何分配这些资源在促进高校功能的发挥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政府在促进大学功能分化方面所起的作用主要包括:第一, 加强分类评价指标的建设, 为提供经费支持提供依据。在评价中, 最为关键的部分在于评价标准的制定而不在于评价主体的选择, 无论谁来对高校进行评价, 关键的问题是要为政府经费的分配提供相应的标准。在指标的制定中要进行分类、分层, 使政府的评价体系成为一个多元化、灵活化、科学化的评价体系, 要有利于促进大学的多样化发展和大学实现功能的分工, 以便引导高校向不同特色的方向发展。此外, 根据绩效进行经费划拨, 有利于克服高校的低效。第二, 加强对基础学科、国家重大攻关项目的支持。对基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国家要根据学校的研究水平和研究传统给予特殊的关照, 划拨不同等级的经费给予支持。对国家重大攻关项目, 国家既可以采取招标的方式进行, 也可以采取招募研究人员的方式进行, 前提是保证他们不要过度依赖市场。

(三) 以增强自主变革为目的的大学组织结构变革

大学组织结构是大学功能发挥的载体, 也是影响大学功能变革最为直接的因素, 改变大学组织结构对大学功能的发挥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有利于增强大学组织对社会环境的敏感性, 有利于提高大学功能发挥决策的科学性。在大学的决策机构上, 改变过去全部由大学人员充当的局面, 要吸收相关利益人员参与大学变革的决策, 这有利于大学决策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联系。在大学管理机构的建设上, 要加强对二级学院的放权工作, 让二级学院成为发挥大学功能的主力军和真正载体, 要加强校级层面对学院的支持、服务和咨询工作。在学术组织和行政组织的协调上, 不能把学术组织与行政组织对立, 要认识到他们在大学中共存的合理性, 应该强调学术组织的生产作用, 强调行政组织的服务作用。

(四) 以维护群体利益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力量发挥

积极培育社会组织机构对于帮助大学争取利益和监督大学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直接影响着大学功能的正常发挥。社会组织机构在促进大学功能发挥方面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一方面代表着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 会对大学机构诉诸满足利益的呼声, 影响大学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 社会组织机构可以利用自己专业性特长, 为大学的改进和发展提供咨询建议。此外, 社会组织机构还可以对大学的发展起监督评价的作用, 督促大学功能发挥的改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网: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校数[EB/OL].[2012-02-18]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585/200506/7952.html.

[2]教育部网:2010年高等教育学校 (机构) 数[EB/OL].[2012-02-18]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200/201201/129606.html.

[3]根据教育部网整理.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规模[EB/OL].[2012-02-18]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585/200506/7953.html.

上一篇:企业应收账款内部控制下一篇:运行平稳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