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主体

2024-09-24

知识主体(精选11篇)

知识主体 篇1

一、区分知识产权侵权人的必要性

在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当今, 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也日益多样化, 使我们难以掌握。我们有必要对侵犯知识产权的主体进行区分, 进而根据他们表现出的不同特点而对其分别适用不同的责任归责原则, 追究侵权行为人应有的法律责任。如果不作区分的对所有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人都以相同的归责原则确定它们应承担的责任, 那么不是不能很好的保护权利人的利益, 就是对侵权行为人要求过于苛刻, 这不利于我们实现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因此为了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 我们有必要区分侵权人的种类, 而如果区分不同种类的侵权人序正义在法律体系中, 便是诉讼正义或者程序正义。这种划分依据的标准是立法和执法。实体正义即实体权利义务在立法上进行分配的正义, 相当于立法正义。与实体正义相对应的便是法律程序正义, 即诉讼正义、程序正义, 是指执法阶段或者法律适用的正义。比如说关于平等的问题, 法律程序正义是所谓“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而实质正义就是所谓的“法律上一律平等”。而后再对他们的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分别适用不同的责任归责原则, 那么不但能够更好地维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使社会公共利益得到保障, 而且不同的侵权人也会得到应有的法律惩罚。

二、如何对侵犯知识产权的主体进行划分

(一) 直接侵权人和间接侵权人

只有《著作权法》在第46、47条中根据是否承担公法责任对侵权行为作了分类, 而《专利法》和《商标法》都没有对侵权行为进行分类。学者们借鉴国外理论和立法例将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分为直接侵权和间接侵权。这即为传统的划分方法, 将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划分为直接侵权和间接侵权, 相应的侵权人也就被划分为直接侵权人与间接侵权人。但也有的观点认为, 凡侵权均为直接侵权, 无间接侵权之理, 我国侵权行为法理论界一般也不承认“直接侵权与间接侵权”的分类法。笔者认为, 直接侵权与间接侵权的分类有其合理性, 而且较充分地反映了侵权人的行为如何作用于指向的对象。一般情况下, 间接侵权以直接侵权的发生为前提条件, 没有直接侵权行为发生, 就不存在间接侵权。直接侵权是指无违法阻却事由未经知识产权权利人授权行使法律明文赋予知识产权权利人专有权的行为, 该行为直接涉及知识产权保护客体。此侵权人即为直接侵权人。那么, 所谓间接侵权, 指的是侵权行为并未直接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客体, 而是为该直接侵权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 或者造成了直接侵权行为的扩大, 行为人自觉或不直接地参与了侵权行为从而对权利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侵害。此侵权人也就为间接侵权人。二者的构成要件不同, 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

(二) 第一侵权人与第二侵权人

我们知道知识产权本身的范围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知识产权的侵权形态也是处于动态之中的, 因此笔者认为, 如果以侵权发生的时间先后作为划分知识产权行为的标准, 将更容易明确和把握知识产权侵权人的类型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即将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分为一次侵权与二次侵权, 进而侵权人也就被划分为第一侵权人与第二侵权人。所谓第一侵权人指的是实施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在先的行为人, 其行为直接导致了侵犯知识产权所带来的不利后果;具体表现为制造商等, 具体到法条当中如《专利法实施细则》中第85条规定的“制造标有专利标记的非专利产品”中的制造者、《著作权法》中第47条规定的“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制作假冒他人署名的作品”中的出版商和制作者皆为第一侵权人, 他们发生的侵权行为在先, 没有他们的侵权行为就不存在第二侵权人的侵权。而第二侵权人是指以第一侵权人的行为为依托, 在其行为的基础上实施了辅助或导致侵权行为发生的行为人, 主要表现为销售商和善意使用人等, 具体到法条当中如《商标法》第52条所规定的“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及《专利法实施细则》第85条中所规定的“销售标有专利标记的非专利产品”中的销售者皆为第二侵权人。第一侵权人与第二侵权人的划分方法是以侵权发生的时间前后作为标准的, 这明显不同于直接侵权与间接侵权的划分方法。

三、区分第一侵权人与第二侵权人的意义

我们提出第一侵权人与第二侵权人的划分方法是对侵犯知识产权主体的另外一种以时间为标准的划分方式, 但这并不否定直接侵权与间接侵权的划分方法, 而旨在提出一种新的观点, 以使其更为完善。区分第一侵权人与第二侵权人相比较直接侵权与间接侵权的划分方法, 不仅沿袭了传统分类方法的优点, 如侵权人作用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权利客体还是表现为直接与间接的不同, 同时更为注重突出了侵权人的侵权行为发生的先后次序, 明确了是两个侵权人对知识产权的侵犯, 而直接侵权与间接侵权却容易造成是同一侵权人对知识产权的侵犯, 因此区分第一侵权人与第二侵权人的划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更为深入直观的了解侵权行为发生的先后以及侵权主体的特点。下面我们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述区分第一侵权人与第二侵权人的意义。

(一) 从立法的角度来看

立法决定着司法和执法, 因此完善立法是达到司法与执法的最佳的前提, 而对于知识产权法来说, 知识产权属于一人对万人的权利, 因此必须考虑知识产权权利人与社会公众的利益平衡, 如果试图以一个普遍适用的标准来确定各个知识产权的各项权能是否构成侵权, 对所有侵权人适用同一种责任归责原则, 这无法起到保护知识产权的效果, 不能有力的追究侵权人的责任。因此我们应首先完善立法中的侵权人分类, 然后对他们分别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 在此基础上以确保司法和执法的有序进行。

(二) 从司法的角度来看

区分第一侵权人与第二侵权人, 这有助于法院在有立法依据的基础上对他们分别适用无过错责任与过错推定责任, 恰当的追究他们各自的责任。如果不作区分的对所有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人都以相同的归责原则确定它们应承担的责任, 那么不是不能很好的保护权利人的利益, 就是对侵权行为人要求过于严谨, 这不利于我们恰当的实现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更不利于完善我们的法律体制。而如果区分第一侵权人与第二侵权人, 而后对他们的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分别适用无过错责任与过错推定责任归责原则, 不但能更好地维护权利人应有的合法权益, 而且不同的侵权人也会得到应有的法律惩罚。在司法上, 区分第一侵权人与第二侵权人, 能够从理论上给法官一个清楚的自由裁量的标准, 这样更便于法官作出合理的判决。

(三) 从法律责任角度来看

我国新刑法在“侵犯知识产权罪”与“扰乱市场秩序罪”的章节中, 规定了侵犯商标权、侵犯专利权、侵犯商业秘密权、侵犯商誉权等各项犯罪行为, 其罪名涉及侵犯知识产权的主要领域。作为侵犯知识产权的制造商等第一侵权人, 由于他们的行为侵犯了权利主体的利益, 且给社会公众利益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影响了社会公众创造的积极性, 造成了极大的不利后果, 应承担刑事责任, 如《专利法》第58条所规定的“假冒他人专利的, 除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外, 由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责令改正并予以公告, 没收违法所得, 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三倍以下的罚款, 没有违法所得的, 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第二侵权人包含了销售商与善意使用人, 他们的侵权行为只是起到了辅助的作用, 一般没有第一侵权人所造成的社会危害度大, 因此一般不承担刑事责任, 而只承担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

结语

综上, 将侵犯知识产权的主体按照侵权行为发生时间的先后划分为第一侵权人与第二侵权人, 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新的划分方法, 而并非是替代直接侵权人与间接侵权人的划分方法。我们可以通过第一侵权人与第二侵权人的划分, 更加明确侵权行为发生的先后, 从而对不同的侵权主体适用不同的责任归责原则, 更好的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摘要:由于知识产权具有不同于物权的无形性、地域性等特征, 因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权利相比较物权被他人侵犯的可能性就更大, 侵权行为人也就更为广泛, 不容易确定。本文试图从另外一个视角对侵犯知识产权的主体重新进行划分, 这不仅使我们更容易对知识产权的侵权主体进行界定, 从而更好的明确对不同的侵权人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 同时在立法、司法、法律责任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侵权主体,时间,第一侵权人,第二侵权人

知识主体 篇2

知识城北站主体结构底板样板验收监理汇报

一、监理依据

监理现场管理依据设计文件、<<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2003)及广州地铁工程施工质量评定。

二、施工前监理

1、在主体开工前,审查承包商提交的主体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强制性要求;能否保证施工进度、质量和安全生产,使用机具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对工程难点、重点采用工法是否可靠。

2、监理督促承包商对已完成的基坑尺寸进行测量,对侵入主体的部位应先处理。

3、检查承包商进场的施工机械、设备报验单是否齐全、合格、完好,是否有设备维护、保养计划、机械操作人员和特殊工种必须有上岗证。

4、检查承包商进场材料是否有出厂质量合格证及有关资料,并按建材取样送检规定进行取样送检。

三、施工中的监理

1、防水层应在基面处理到位,并经隐蔽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铺设,严格按监理细则实施监理。

2、防水板焊接质量及搭接长度符合要求。

3、钢筋工程施工时必须做好对防水板的保护,防止烧坏、扎破,同时钢筋保护层应控制到位,严禁钢筋紧贴防水板。

4、钢筋规格、间距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检查,并且环向和纵向筋应固定到位。

四、样板段监理情况1、2、3、放样测量资料齐全,现场结构尺寸满足要求;

防水材料和钢筋监理见证取样数量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样板段防水板施工合格,钢筋工程现场检查合格,验收记录齐全。

综上所述,我部认为该段防水及底板钢筋样板验收工序合格,同意验收。

广东建科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广州市轨道交通十四号线支线工程土建工程

知识主体 篇3

[关键词]杨朔知识分子改造主体虚构诗意

散文,作为“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其抒写主体性应该是鲜明的。著名的散文家吴伯箫曾经这样说过“说真话,叙事实,写实物、实情,这仿佛是散文的传统。古代散文是这样,现代散文也是这样。”由此来看,散文的主体性,都应该是非常鲜明。相当自觉的。但是在扬朔的诗化散文中,我们分明见到的是一个刻意压抑自我的主体。

压抑的主体与虚构认同

杨朔散文,曲径通幽,诗意化较浓,这与其追求意境,注重文本内容曲折变化有关。但是,他的作品,往往在结尾却不让人信服,让人感到一种虚假。比如《香山红叶》。本是要去看红叶,但红叶没看到,大家都感到遗憾的时候,作者却笔锋一转,打量起了老向导,认为“我摘到一片更可贵的红叶,藏到我心里去。”,并说,“这不是一般的红叶,这是一片曾在人生中经过风吹雨打的红叶,越到老秋,越红的可爱。不用说。我指的是那位老向导。”这样的结尾,其实与文章开篇着意渲染“我们”的高期望值和兴奋感相违抗。文章开篇着意强调对香山红叶的期盼,对有个好气象以及找到一位好向导,感到“好的不能再好”,在去香山的路上,我们也是在急问。不知山上的红叶红了没有?”,文中穿插的香山和红叶的美丽传说,其实就是为强调对于香山红叶的向往。作者当然也被”富有迷人的神话色彩”的香山和红叶所吸引而发急,可最后这样的结果,着实让人对这种“曲径通幽”而产生的诗意怀着疑虑:这合乎通常的人性么?是不是写作主体对自己有着刻意的压抑?那么,他要压抑的是什么呢?

其实我们看看《泰山极顶》就知道了。这是一篇写作方式和《香山红叶》最相似的文章,同是“我”和朋友为看日出去登泰山,和一般人一样,感觉“登泰山而看不到日出,就象一出大戏没有戏眼,味儿终究有点寡淡。”然而,作者和他的朋友们登上泰山时,天气变化了,“山头上忽然漫起好大的云雾,又浓又湿”,当晚睡下时,。我还听见零零星星几滴雨声。我有点焦虑,”。可当第二天早晨,没有看到日出时,就连泰山上的老道为他们惋惜的时候,文章却来了这么一段文字:“我的心却变得异常晴朗,一点都没有惋惜的情绪。”我“沉思地望着极远极远的地方,我望见一幅无比壮丽的奇景。”怎么会如此呢?原来。作者看到的是眼前。好一片大田野,全联到一起,就象公社农民联的一样密切。”这是登任何山岭都可以望见的景象,要这样,何必去登泰山,“早起”看日出。何况作者在文章中也是为第二天可能无法看到日出而“焦虑”,以致同伴都要来劝慰他“不要紧,山上的气候一时晴,一时阴,变化大的很,说不定明儿早晨是个好天,你等着看日出吧。”而紧接着就可以忘记日出,而为看到的“大片田野”而“惊异”,这实在让我们读者感到难以置信,为其抒写自我的主体性的表现感到疑虑。但正是这个结尾,却让我们触摸到杨朔的心底,这分明是抒写主体的刻意压抑,一种虚构的主体认同。认同一种时代的改造和现代国家的表述。王尧也说:这是“建构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的写作。而非作家主体的写作。

同样的写作方式,还存在于《海市》、《蓬莱仙境》、《荔枝蜜》、《茶花赋》、《秋风萧瑟》、《渔笛》、《雪浪花》、《樱花雨》等一些有名的散文。如果说,只有一两篇文章如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当时的抒写主体确是这样的心境和认识,但当其文章几乎都如此时,我们不得不说。这是抒写主体的刻意压抑,有很强的认同虚构性。而毕光明解释道:“作为毛泽东时代最重要的散文家,杨说其实是戴着镣铐跳舞的。而作为一种压力下的写作,杨朔散文存在着双重缺席作为创作主体的‘我’,在文章中隐失,作为对象主题的人物——散文所要表现的生活中的角色,被涂改。”

主体的改造与他者尴尬

但是,杨朔散文主体的压抑的出现伴随着的是言说主体的藏匿或替换,从而导致写作主体隐失。《海市》中,作者是要去寻觅故乡的海市,然而随后的行文却变成了渔民老宋的故事,文章的叙述者也变成了老宋对自我故事的讲述,我成为一个故事的记录者。甚至对海市的认识也是对老宋言说的认同。“如果你到我的故乡蓬莱去看海市蜃楼。时令不巧。看不见也不必失望,我倒劝你去看看这真实的海市,比起那缥缈的幻境还要新奇,还要有意思的多。”文章中的“我”,在与老宋的对话、交谈中,只有赞叹,“你们的生活真象神仙啊,富足的很。帅我不仅连连点头笑道:“对,对”。只有对老宋话语的被动肯定和附和。这样一来,文章的言说主体完全改换为老宋,代表写作主体的“我”藏匿了,替换了。自燃,文章的主旨只能是对老宋结论的认同。

再如《雪浪花》,文章的言说主体也在行文过程中,被转换为“老泰山”。整篇文章成了对“老泰山”故事的叙述和认同。《渔笛》也是。“我”本为“满野深绿浅翠的树木丛里”一株“满树开着粉红色的花”的红树吸引,前去探究,而后来又因为被院里飘出的美妙笛声所迷住,文章又因此转换为对于翠娥的故事讲述和认同。知识分子那种闲情逸致和欣赏,——化作了故事主人公的铺垫或者异样,其言说主体性都因此被藏匿或者替换了。

更绝的是《画山绣水》,“我”去游览桂林和漓江的山水,为的是领略那甲天下的画山绣水。然而文章却说“凭着我的一枝钝笔,更无法替山水传神”转而模拟导游的船家的语气和口吻对桂林和漓江的山水作描述,从而进入一种传说和神异故事的讲述,让读者领略另一番桂林山水的美丽:“人民在崭新的生活里……展开他们丰富的想象,创造出新的神话,新的故事。你等着听吧。”文章中的我不仅被船家的述说所迷住,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而且叙述也是船家风格。

这样的写作,既是作家主体的迷失,同时也传达出劝导读者放弃阅读的主体性的意义。无疑,这样的写作,知识分子丧失了游山玩水观览美景时应有的情怀和失意,着意点染的是劳动者以及当时公社运动的“美好”的乌托邦想象认同。这种对劳动者的叙述替换,虽是对劳动者的刻意张扬,但显然只是一种他者的记忆和叙述。这种他者,既是对劳动者这个他者的记录,同时也是知识分子作为写作者的他者的尴尬。郁达夫曾经说过“现代散文是个人性、社会性和自然性的融台”。这里的“个人性”,实际还强调的是作家写作的个人真实性。然而,这种他者记忆通过写作主体的记录得到强化和转换的文本,必然会使散文出现了这种文体不应有的虚构性和虚假性。

诗意的产生与知识分子改造隐喻

杨朔散文的诗意产生,正式建立在这么一种他者化叙事过程中,导致的叙迷虚构。而这种叙述虚构,更多使用的是小说笔法。在《海市》中,老宋的故事写的是一波三折,曲折传奇,犹如小说叙事,显然是得到写作者的重新创造和虚构加工。请看,

“可不是!解放战争一打响,我转移出去,经常在海上给解放军运粮食、木料和硫磺。我是小组长。船总是黑夜跑。有一天傍亮,我照料一宿船,有点累。进舱才打了个盹儿。一位同志对着我的耳朵悄悄喊:“快起来看看吧,怎么今天的渔船这么多?“我揉着眼跑出舱去,一看。围着我们里里外外全是小渔船。忽然间,小渔船一齐都张起蓬来,渔船怎么会这样齐心呢?我觉得不妙,叫船赶紧靠岸。晚了,四面的船早靠上来,打了几枪,一个大麻子脸一步跨上我们的船,两手攥着两只枪,堵住我的胸口。原来这是个国民党大队长。他先把我绑起来,吊到后舱就打。一面打一面审问。吊打了半天,看看问不出什么口供,只得又解开我的绑,用匣子枪点着我的后脑袋,丢进舱里去。舱里还关着别的同志。过了一会儿,只见上面有条哑嗓子悄悄说:“记着,可千万别承认是解放军啊。”这分明是来套我们,谁上你的圈套?船上蒙着帆,压着些杠子,蒙的漆黑,一点也不透气。我听见站岗的还是那个哑嗓子的人,仰着脸说:“你能不能露点缝。让我们透口气?”那个人一听见我的话,就蹑手蹑脚挪挪舱板,露出个大口子。想不到是个朋友。我往外一望,天黑了,辨一辨星星,知道船是往天津开。我不觉起了死的念头。既然被捕,逃是逃不出去的,不如死了好。一死,我是负责人,同志们把责任都推倒我身上,什么也别承认,兴许能保住性命。说死容易,当真去死,可实在不容易啊。我想起党。想起战友,想起家里的老人,也想起孤苦伶仃的妻子儿女,眼泪再也忍不住,吧哒吧哒直往下滴。我思前想后一阵,又再三再四嘱咐同志们几句话,然后忍着泪小声说。同志们啊,我想出去解个手。”一位同志说。你解在舱里吧。”我说“不行。我打的满身是火,也想出去凉快凉快。”就从舱缝里探出头去,四下望了望。轻轻爬上来。一头钻进海里去,耳朵边上还听见船上的敌人说:“大鱼跳呢。”……忽然间醒过来,一睁眼,发觉自己躺在一条大船上,眼前围着一群穿黄军装的人,还有机关枪。以为是又落到敌人网里了!……我这才看清他戴的是八一帽徽。心理一阵酸,就像见到最亲最亲的父母。一时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

这一段文字,包含了小说刻划人物所主要使用的艺术手段:心理描写,内心独白,人物对话等等,还使用了繁复的多重叙事技巧。尤其特别多的细节描写和对话,都是全知全觉的叙述方式,以便刻意“真实”再现出故事中的老宋形象。文本正是通过这种小说叙事技巧,突出对老宋形象和其经历、认识的认同。在这里,故事在重构,人物形象也在重构,而作者对话的契八又强化了这种有意的引导。可以说,这时候的重构叙述,成为主体替换的关键,随着重构叙述的展开,被压抑的写作主体改造为另一个主体的面目而呈现在我们读者面前,同时,读者也被有意的引导重构和改造了。

在《渔笛》中,写作主体本是由于知识分子对自然美景和高雅的笛声所吸引而去作有意的探寻,但是在行文中,这种知识分子情怀却被主人公翠娥的身世故事所压抑和替换,文本也从而转换为一种他者故事讲述模式,而迥异于文章开篇的知识分子诗意情怀的自我抒发和内心独白的吟咏。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渔笛》,成了明显两种无法相容和断裂了的文本。其实这一点,《海市》中同样存在,知识分子自我对海市蜃楼那种幻境的诗意追求替换成了事实的再现了。

所以,杨朔散文是通过一种虚构的小说化写作方式,获得文章的诗意。这种诗意化的散文,虽然改变了建国初期散文的通讯化新闻性,但是却在这种通讯体的基础上进一步虚构,走得更远,使散文小说化。只不过这种小说化的写作,是在一种他者的叙述转换里消泯痕迹,并进而结合炼字炼句,讲究结构布局获得诗意,从而意境化。

但显然。文本的结构形式曲径通幽或者先抑后扬,是和内容相辅相成的,是对文本内容的促进与加强。它形象的寓言了知识分子写作主体是如何虚幻的寻觅出一种自我形象认同。在这种曲径通幽般的寻觅过程中,写作自我主体如何被压抑,如何被改造,如何达到思想和观念上与劳动人民的虚幻认同。

如《荔枝蜜》,作者先说自己“总不大喜欢蜜蜂”,因为小时候“上树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螫了一下,”“从此以后,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这种由于个人经历而产生的个人喜好和情怀在和养蜂员小梁的对话以后,个人情感竟发生了巨大的突变,“我的心不禁一颤”,发出了“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的慨叹。个人的情怀和喜好被劳动者的思想改造了,而且最后,蜜蜂可以进入到自己无意识层面梦里去,和自己融为了一体:“这黑夜,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茶花赋》也是如此。我想画出反映祖国面貌的画。本是知识分子情怀的典型体现,但。我”不知道什么可以入画,可以代表祖国的面貌,画家也觉得很难,最后在普之仁的一席话中得到启发,我醒悟童子面茶花可以象征代表祖国的面貌。显然,这里如果没有普通劳动者普之仁的帮助,知识分子是不可能寻觅到和有这种发现的。

这种先抑后扬的写作模式,明显隐喻了作为知识分子的写作主体如何被劳动者的一席话而彻底改造。如何转为无意识的自觉认同。所以,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和思想观念才是真正能够解读现代国家的密码。

实实在在,杨朔散文的写作,隐喻了一个时代的宏大主题,也寓言化出一个时代知识分子改造的过程,表达出知识分子对于劳动者和国家意识形态尽可能的伦理性理解和叙述,创造出一个时代的诗意化存在,这是一种乌托邦的自我满足和愉悦。

知识主体 篇4

大批新兴民营企业应运而生

知识产权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动力源泉。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点是培育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成长的一个重要的动力源泉是非职务发明创造的专利技术。而一项非职务发明创造每每就是一个新企业、一个大市场、一个新产业。目前, 全球专利文献信息累计总量超过4 000万件, 并且每年以超过150万件的速度递增, 是发展经济、创造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矿”。如何有效地利用知识产权制度, 发挥知识资源的杠杆作用, 促进经济发展、财富创造和扩大就业,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撑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提起发展经济, 首先想到的就是开发自然资源, 知识资源的概念在我国十分淡漠:因此, 发掘知识资源的“金矿”, 是提高国家、区域和产业竞争力的一项基础建设, 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捷径。从整个国家及产业的竞争力来看, 对知识资源的生产、积累、传播、利用、转化的“瓶颈”是第一位的。全球化竞争提高了国家、区域参与全球竞争的门槛, 也开辟了参与竞争的广阔前景。现代信息技术为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传播、转化提供了保障, 削弱了区域地位在竞争中的重要性, 给后进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超常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大大缩短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

但如果我们现在还认识不到其重要性, 还不能迅速行动起来, 按照知识资源生产、积累、传播、开发、利用和转化的要求重组流程, 重建管理, 调整结构, 提高政府、企业和中介机构等各类组织自身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 我们就永远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民营企业是知识产权产业的重要市场主体。很多地方、企业形成了一种观念, 一说上项目言必称高新, 一说建企业言必引外资。而一些专利技术就在于其新颖性、独特性、独占性和创造性, 未必有多高的技术含量, 但是它却具有巨大的国内外市场, 能创造就业, 能创造税收, 能节约资源, 能可持续发展, 有别人不具有的竞争优势。

例如, 郑州三全食品有限公司的速冻汤圆及其包装专利技术能迅速成长为一个销售收入几十亿元、上万人就业的国内速冻食品龙头企业。从表面上来看, 速冻食品能有什么高新技术?但就是这样一个没有多少“高新技术”的速冻食品可以风靡全国, 走向世界, 可以畅销不衰。这个发明创造没用国家一分钱, 还把其发明创造发展成一个民营企业和一个速冻食品产业, 解决了大量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为国家上缴了不少税收, 扩大了地方的知名度。

在市场环境下, 几乎所有的大企业都是由一个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小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经过披荆斩棘, 浴血奋战, 战胜了许许多多比自己强大的竞争对手后成长起来的。从政府的角度来说, 支持扶植今天的民营企业, 就是支持明天的大企业。只有更多地支持今天的民营企业, 明天才可能有更多的大企业崛起, 才可能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的诞生;因此,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必须高度重视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营企业的支持和扶植, 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成长的政策环境;而一切政策的调整和制度的创新, 都必须从保证全社会的创新、创业、创造和民营企业成长环境得到改善, 才有真正积极的意义。

政府要根据民营企业发展的实际, 尽快构建与民营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创业资本市场体系, 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民营企业;要完善专利技术交易市场体系, 建立风险合理分担的民营企业信贷与担保体系, 加快制定有关技术股权、期权、知识产权担保、质押和中介机构发展的法律法规;要运用积极的投资、外贸、财政和税收政策, 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创造良好的就业政策, 鼓励和允许各类人才向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企业流动;要不断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地位, 鼓励民营企业家积极参政议政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迅速崛起

近年来, 我国已有十多个省、市、区开展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开展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的培育工作, 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迅速崛起。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一个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环境, 在充分利用专利、商标及其他知识产权情报信息, 研究分析竞争对手的技术和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的基础上, 依靠其技术和市场优势, 主动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提供的法律及政策环境, 控制独占市场, 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为求得长期竞争优势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战略规划。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由专利战略、商标战略、人才战略、标准战略、技术秘密战略等一系列涉及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知识资产所构成的、保证企业长期发展和永续经营的战略综合体系。

企业能够娴熟运用上述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竞争对手, 绕过专利或技术壁垒, 优化配置创新资源, 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的过程中占据主动权, 以获得和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企业知识产权制度是一个现代企业必不可少的重点环节。完整健全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包括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知识产权工作队伍、知识产权管理规章、知识产权经费投入等。根据企业经营发展的整体战略目标, 企业在研究、开发、生产、经营和评价奖励的全过程中, 能够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和规则, 及时把创新成果申请专利、注册商标, 取得知识产权保护, 积累大量的知识产权资源, 不断提高其核心竞争能力。不难看出, 知识产权制度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法律制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 已成为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强”的标准;运营知识产权资产的能力, 已成为衡量一个企业能否“大”的标志;运用知识产权战略的能力, 已成为衡量一个企业能否做强做大和具备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

目前, 国内对资本和有形资产运营比较熟悉, 而对无形资产运营则很陌生。运营知识产权资产的本质特点是经营一组权利。运营知识产权资产的主要目的是知识资产的商品化、资本化、资产化和公司发展的可持续化等。运营知识产权资产的主要形式有:一是品牌及技术许可。跨国公司或大型企业集团以控股为手段, 在生产、销售和服务中突出其自身品牌, 通过提供注册商标、专利权、服务及经营模式等, 营造技术先进、服务上乘的品牌特色。如耐克、麦当劳、可口可乐等品牌许可, 河南双汇集团的肉食品专营模式许可等。二是专利技术转让。技术持有者通过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措施, 按照合同约定将其技术转让给合作者, 从中收取一定的费用。如IBM公司自从开始仔细运营其专利许可证以后, 利润大幅度增长, 从1990年的3 000万美元达到2000年的10亿美元;施乐公司也将重点转向经营复印机和文件管理系统的专利版税, 在2年内, 这笔收入从1 000万美元增加到2亿美元。三是技术入股和对外合作。技术持有者将其技术经过评估或谈判, 以合适的价格作为股本, 注册新企业, 参与企业的经营与管理, 承担企业经营的利益和风险。四是知识产权抵押或担保。权利人以自己的专利权、商标权、软件著作权等作为抵押, 以获取某种其他等量资源或权利。如戴尔 (Dell) 公司为了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 以42项商业模式创新专利作为与合作方讨价还价的筹码。1999年, Dell用这些专利做担保, 与IBM达成了价值160亿美元的互换许可证协议, 仅此一项, Dell便可节省数千万美元。五是兼并重组。由于某些大公司急于得到被兼并对象的商标、专利等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无形资产而进行的资产重组, 如IBM公司以34亿美元兼并莲花 (Lotus) 公司, 财务分析家评估莲花的账面价值仅为4亿美元, 而IBM的硬件和莲花的E-mail数据库及文件传送软件结合起来能为顾客在因特网上提供一站到位的采购服务。六是筹资上市。随着我国市场体制的逐步完善, 企业股份制改造、公司的兼并重组、中外合资企业的组建、公司上市以及吸引风险资金等社会技术经济活动日益频繁, 知识产权资产的运营已成为其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 新乡华兰生物和洛阳轴研科技两个公司在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辅导过程中, 以专利、商标和技术秘密等为主的无形资产起到了重要作用。后来开通的创业板市场, 更为我国各类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开辟了通向成功的融资平台。由此可见, 在运营知识产权资产的过程中, 运营的主要对象是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 有效地利用和运营知识产权, 就可以确立自己的市场优势, 保护其核心技术和商业模式, 积极参与甚至引导市场和技术的转变, 确保企业长期发展的竞争力。

在WTO的大背景下, 知识产权制度和规则、知识产权战略是做强做大企业的优先战略, 这已被国内外企业的经验教训所证明, 也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优胜劣汰竞争规律!

各类知识产权中介服务组织和知识产权人才快速成长

围绕企事业单位和广大非职务发明人的市场需求, 一批知识产权代理、中介、咨询、评估、信息服务、战略规划、培训教育机构将会快速成长, 加快发展知识产权市场中介组织, 对于发展知识产权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市场主体对知识产权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 一批专门从事知识产权代理、评估咨询、许可贸易、信息服务、专利侵权技术鉴定、专利技术产权交易、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和培训教育等中介服务机构将应运而生, 并且逐步成为促进知识产权经济健康发展的又一市场主体。知识产权知识越普及, 知识产权战略运用越普遍, 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将会越发达。反之, 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越高, 服务功能越强, 知识产权经济将会越繁荣。为此, 我们要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要建立和完善服务机构的审核和资格确认制度、执业人员培训考核上岗制度以及一套监督机制, 加强引导、规范和鼓励强强联合, 发展一批规模大、水平高、信誉好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 参与国外知识产权中介服务市场的竞争。

发展知识产权经济需要大批高素质、复合型、外向型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壮大一支水平高、专业覆盖面广、职业道德好的高素质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是我国教育战线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教育现在面临人才竞争激烈、人才素质提高和劳动力转移的多重压力, 必须及早冲破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育的羁绊, 向培养独立思考, 发挥创造性人才的方向转变, 以适应发展知识产权经济对人才的需求。随着知识产权意识的普及和知识产权经济的发展, 一批批发展知识产权经济的有识之士将会大展宏图。

总之, 在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的龙头带动下, 在大量新兴民营企业和知识产权中介服务组织的共同推动下, 我国的知识产权产业必将成为最具竞争力的新兴产业群体。

一些专利技术就在于其新颖性、独特性、独占性和创造性, 未必有多高的技术含量, 但却具有巨大的国内外市场。

知识主体 篇5

1、A2、B3、C4、A5、A6、B7、C8、A9、C10、C11、A12、C

13、A14、A15、C16、A

17、A

18、B

19、A20、A21、A22、C23、B24、A25、A26、B27、A

28、C29、B 30、B31、B32、B33、A34、C35、B

36、A

37、C

38、B

39、A40、A41、C

42、A

43、B

44、C

45、C

46、C

47、B

48、A49、A50、A51、A

52、B

53、B

54、B

55、B

56、A

57、A

58、C

59、C 60、C 61、B 62、B 63、A64、C 65、C 66、A 67、B 68、A 69、C 70、A71、B 72、C 73、A 74、A 75、C 76、B 77、A78 C、79、C 80、A

1—5:ABCAA;6—10:BCACC;11—15:ACAAC;16—20:AABAA;21—25:ACBAA;

26—30:BACBB;31—35:BBACB;36—40:ACBAA;41—45:CABCC;46:C ;

47—50:BAAA;51—55:ABBBB;56—60:AAACC;61—65:BBACC;66—70:ABACA;

71—75:BCAAC;76—80:CACCA。

知识主体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生主体地位 知识传授 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c)-0178-01

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反对“填鸭式”的知识传授,反对教师统领课堂、牵着学生鼻子走的传统教学模式。这为语文课程改革提供了一次改变与发展的机遇。在上级教育部门的大力倡导和推广下,在一线教师的积极努力下,高中语文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满堂灌”的被动接受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且活动呈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不但有小组讨论、双方辩论,还有更加生动的模拟演示、多媒体助兴等。课堂由过去“一言堂”变成了“百家争鸣”,由过去的冷冷清清变成了热闹非凡。但是,热闹之余也不紧令人深思:这是新课标倡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吗?这是对语文学习的回归,还是与语文学习的背离呢?难道只有从一个极端纵向另一个极端,才能称得上课程改革吗?讲授式学习方真的需要从课堂彻底驱逐吗?面对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不能不思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到底该如何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知识讲授之间的关系呢?

1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育发展的趋势

“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自主学习”这些新课改中的热点词,向我们传达着一个信息: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必须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认知习惯和独特感受。这也是教育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体现。在传统课堂上,教师的讲解统治着课堂,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对课文的分析和讲解,记忆教师强加给的结论。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也停留在教师的讲解层面。这种教学模式,从严格意义上讲不能称之为学习,应该称之为接受前人的研究成果。这与“一千个人的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阅读理念相悖,也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相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这一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了现代课堂教学由“教师中心”时代向“学生中心”时代转变,是中学教育的一次革命。首次提出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充当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彻底颠覆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矣”的陈旧观念,将教师定位于引导和辅助的位置,这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一次巨大的进步。学习,是学生的一种认知活动和求知过程,是学生对学习对象的思考结果。尤其是语文学科,学生对课文的解读带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主观性,正如鲁迅谈不同读者读《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史。不同的人对同一文章会有不同的解读和感受,学生学习结果的多样化正是学习开放性的一种体现,也是现代教育提倡的一种发展趋势。因此,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们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2 学生主体地位表现在调动学生的思维

曾经观看过程翔教师的一节观摩课录像带。在整节课中,教师的讲解很少,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埋头读书、认真思考,整个教室里安安静静。那时,还没有提倡“生生互动”,课堂也没有设置讨论、交流环节。教师互动环节的形式也很传统,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启发自然含蓄,丝毫没有表演或夸张的痕迹。一节课在相对沉闷的气氛中渡过,学生的学习效果却相当好。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亲自观摩了杜郎口中学教导主任在保定一所中学做了一节演示课。在这节课上,使用的是标准的“三三六”模式,课堂直观展示的主要是“课堂展示的六环节”。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学生的参与很热情,参与度也很广,环节也很完整,但是,课堂效果却没有宣传的那么明显。这两节公开课引发我思索了好久: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是什么?是表面上的积极参与,课堂上的热闹,还是思维的高度活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旨在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内能够做到精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活跃,认真对课文内容进行阅读、思考和探究。师生活动、生生互动,应该是思维的碰撞,智慧的启迪。而不是形式上的热闹,更不是在没有充分阅读下的所谓的合作和探究。教学改革要防止对教学理念的误读,从一个极端纵向另一个极端。不但无益于推进教育的发展,反而失去了原有的教育效果。

3 知识讲授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高中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学生学习能力很不均衡、很不系统,对某一板块的学习可能比较擅长,对另一部分知识的接受却比较困难。比如,学生一般都有较强的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相对较弱;在诗歌鉴赏上往往找不到方向。如果我们片面理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废止教师的讲授,仅靠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很多学习环节都会事倍功半,严重影响学习效率。因此,知识讲授式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比如,如何将课内学到的文言文知识迁移到课外阅读过程中;如何把握诗歌的内容,从哪些角度进行赏析,如何抓住关键词分析主人公的情感等。只有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才能初步掌握学习的方法,才能在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更好地自主学习。《走进高中新课程》也指出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针对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高中新课程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可见,新课程理念并没有完全否定知识传授。因此,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应当适当发挥知识传授的作用,当讲则讲,防止过分依赖自主学习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只是,我们的知识传授应该由过去的注重知识转为注重获取知识的方法,由“授人以鱼”转而“授人以渔。

4 正确处理自主学习和知识讲授的关系

倡导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我课改追求的方向,也是提高教学品质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要义无反顾地推行这个教学理念。但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知识讲授并不矛盾。教师的讲解仍是解决学生疑惑、促进学生快速提高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要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前,教师要对学习方法、步骤进行适当的指导,防止学生走不必要的弯路。然后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探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留下充分的自学时间、空间。当学生的思维出现滞涩、学习进入瓶颈,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又无法解决,这正符合孔子所言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条件,教师要借机进行点拨和讲解,为学生释疑、解惑,优化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知识讲授,是课堂教学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二者相辅相成。既不能回到“满堂灌”的老路上,也不能完全废止教师的讲解,任由学生自己摸索。要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讲授完美结合起来,打造既时尚又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知识主体 篇7

1.安全生产工作要牢固树立 () 的理念, 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安全生产有可靠保障的基础上。

A安全发展B经济发展C企业发展

2.安全生产工作要坚持 () 的方针。

A安全第一B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C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3. () 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 也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

A班组B岗位工人C企业

4.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关键是 () 安全责任的落实。

A企业主要负责人B企业领导班子C企业安全管理人员

5.《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 要求, 以煤矿、非煤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 () 、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冶金等行业领域为重点, 全面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

A危险化学品B纺织业C轻工业

6.《通知》提出, 凡 () 、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的, 要责令停产停工整顿, 并对企业和企业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规定上限的经济处罚。

A超预算B超能力C超标准

7.《通知》指出, 及时排查治理安全隐患, 企业要经常性开展安全隐患排查, 并切实做到整改措施、 () 、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

A设备B人员C责任

8.《通知》要求, 煤矿、非煤矿山要有 () , 并与工人同时下井、同时升井。

A矿领导带班B矿领导或助理带班C班组长带班

9.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殊工种人员一律严格考核, 按国家有关规定持 () 上岗。

A职称证书B安全培训证书C职业资格证书

10.《通知》要求, 对事故查处实行层层督办, 重大事故查处由 () 挂牌督办。

A市级安监部门B省级安监部门C国务院安委会

11.《通知》对重大安全隐患治理实行逐级挂牌督办、公告制度, 重大隐患治理由 () 挂牌督办。

A省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B市级安监部门C国务院安委会

12.《通知》规定对重大、特别重大事故负有主要责任的企业, 其主要负责人 () 不得担任本行业企业的矿长 (厂长、经理) 。

A 3年B 5年C终身

13.《通知》强调, 企业应急预案要赋予 () 在遇到险情第一时间下达停产撤人命令的直接决策权和指挥权。

A生产现场带班人员、班组长和调度人员B车间主任C公司领导

14.《通知》要求, 加强对生产现场监督检查, 严格查处 () 的“三违”行为。

A违章指挥、违规作业、违反劳动纪律B违章生产、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C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治安

15.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应有必要的组织保障, 一般包括 () 。

A机构保障和资金保障B人员保障和设备保障C机构保障和人员保障

16.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 应当 () 。

A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B配备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C配备专职或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17.除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外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 从业人员超过300人的, 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 () 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A专职B兼职C专职或兼职

18.“三同时”是指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 () 。

A同时立项、同时设计、同时验收B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C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

19.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的“三同时”工作应在 () 进行。

A建设项目正式投产前B建设项目正式投产后C建设项目施工开始前

20.下列属于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的一般要求是: ()

A使用前应首先做一次外观检查B无期限地使用劳动防护用品C使用前要做全面检查

21.《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第十八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不得采购和使用无 () 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

A安全标志B安全警示C许可标志

22. () 必须接受专门的培训, 经考试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的, 方可上岗作业。

A岗位工人B班组长C特种作业人员

23.生产经营单位的 () 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

A安全管理人员B主要负责人C班组长

24. () 是生产经营单位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核心, 同时也是生产经营单位最基本的安全管理制度。

A安全生产责任制B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制度C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

25.国家安监总局在《煤矿领导带班下井及安全监督检查规定》《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企业领导带班下井及监督检查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 企业领导带班下井人员包括 () 。

A企业主要负责人、领导班子成员和副总工程师B企业主要负责人、领导班子成员和矿长助理C企业领导班子成员和中层安全管理人员

26.安全生产投入资金具体由谁保证, 应根据企业的性质决定。一般来说, 国有企业由 () 予以保证。

A董事会B厂长或经理C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人

27.安全生产费用是高危行业企业按照规定标准提取, 在成本中列支, 专门用于完善和改进企业 () 的资金。

A安全生产条件B职工劳保福利C员工安全意识

28.考虑到不影响特大型、大型企业 (除煤矿企业外) 的生产经营资金周转, 当企业风险抵押金累计达到 () 时不再存储。

A 300万元B 400万元C 500万元

29.安全费用由 () 自行提取, 专户核算。

A省市地方人民政府B企业C省市安监局

30.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可以作为 () 使用。

A工伤赔偿B事故发生时产生的抢险、救灾费用以及事故善后时直接发生的费用C购买安全生产设施设备的费用

31.安全费用不应仅限于安全设施的支出, 还应当用于包括 () 、重大危险源监控等支出。

A意外伤害保险费B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C工伤保险费

32.《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规定, 煤矿企业、非煤矿山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生产企业必须具备法定的安全生产条件, 依法申领 () , 方可从事生产建设活动。

A工商营业执照B安全生产许可证C生产许可证

33.安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为 () , 不设年检。有效期满需要延期的, 企业应当于期满前3个月向原颁发管理机关办理延期手续。

A 3年B 2年C 5年

34.以下不属于安全生产强制性检查的项目是 () 。

A厂内机动车辆B游艺机及游乐设施C冲压机械

35.安全验收评价是在建设项目竣工、 () 进行。

A正常生产之后B试生产运行正常后C试生产同时

36.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依据是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及其 () 。

A数量B体积C质量

37.剧毒化学品以及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其他危险化学品, 应当在专用仓库内单独存放, 并实行 () 制度。

A专人保管B一把手亲自负责C双人收发、双人保管

38.生产经营单位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责任主体, 应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建档监控等制度, 逐级建立并落实从 () 到每个从业人员的隐患排查治理和监控责任制。

A分管领导B主要负责人C安全责任人

39.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给不具备 () 或者相应资质的单位或者个人。

A安全生产条件B安全管理能力C安全生产机构

40.生产经营单位对承包、承租单位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负有 () 的职责。

A统一协调和监督管理B现场监管C定期监督检查

41.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 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烟花爆竹、建筑施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安全资格培训时间不得少于 () 学时。

A 24 B 36 C 48

42.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考核是以 () 考核为主。

A实际操作技能B安全生产管理知识C事故现场勘验技术

43.离开特种作业岗位 () 以上的特种作业人员, 应当重新进行实际操作考核, 经确认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

A 3个月B 6个月C一年

44.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的复审每 () 年进行一次。

A 1 B 2 C 3

45.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一般情况下, 对新从业人员要进行 ()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A一级即厂级B二级即厂级和班组级C三级即厂级、车间级和班组级

46.新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时间不得少于 () 学时;危险性较大的行业和岗位, 教育培训时间不得少于 () 学时。

A 8;16 B 16;48 C 24;72

47.下列属于班组安全生产教育主要内容的是 () 。

A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权利B岗位安全操作规程C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48.涉及危险物品单位、矿山、建筑施工单位主要负责人每年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 () 学时。

A 16 B 24 C 32

49.生产经营单位的 () 有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职责。

A主要负责人B出资人C安全科负责人

50.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的应急预案演练计划, 根据本单位的事故预防重点, () 至少组织一次现场处置方案演练。

A每半年B每年C每两年

51.《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 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 需要移动事故现场物件的, 应当 () , 并做出书面记录, 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

A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B请示领导、获得批准C保持物件完整、保证现场痕迹尽可能不受破坏

52.《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 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 应当 () 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A立即B在1小时内C在2小时内

53.报告事故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 。

B单位概况、事故时间、地点、简单经过、死亡人数、现场情况、采取的措施等C事故伤亡人数

54. () 应当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A各级工会组织B用人单位C各级政府

55.被确诊患有职业病的职工, 职业病诊断机构应发给其《职业病诊断证明书》, 并享受国家规定的 () 。

A医疗保险待遇B工伤保险待遇C商业保险待遇

56.用人单位应当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 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 () , 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A职业卫生专业人员B应急管理人员C工会督察员

57.职工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 所在单位应当自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 () 日内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A 30 B 60 C 90

58.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 () 档案。

A健康监护B工伤保险C职业病

59.依据《职业病防治法》, 下列 () 项不属于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应尽的职业卫生义务。

A正确使用和维护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B发现职业病危害事故隐患及时报告C在有职业危害因素的作业场所设置警示标识

60.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 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 () 如实告知劳动者, 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 不得隐瞒或者欺骗。

A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B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C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

61.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 () 承担。

A劳动者B用人单位C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62.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医学观察期间的费用, 由 () 承担。

A医疗卫生机构B用人单位C劳动者

63.2010年12月20日颁布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的实施日期为 () 。

A 2011年1月1日B 2011年2月1日C 2011年3月1日

64.根据2011年实施的《工伤保险条例》规定, 工伤保险的适用范围是 () 。

A职工、雇工、用人单位

B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

C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

65.2011年实施的《工伤保险条例》规定, 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一级伤残为 () 个月的本人工资。

A 22 B 24 C 27

66.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的最新标准为上一年度 () 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A全国城镇居民B本人所在统筹地区C本人户籍所在地

67.用人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 其工伤职工的工伤待遇由 () 支付。

A劳动保障行政部门B用人单位C工伤职工个人或其直系亲属自己负担

68.用人单位分立、合并、转让的, () 应当承担原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责任。

A承继单位B保险公司C原用人单位

69.2011年国务院第144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从 () 开始实施。

A 2011年2月16日B 2011年3月2日C 2011年12月1日

70.危险化学品单位的 () 对本单位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全面负责。

A主要负责人B法定代表人C安全负责人

71.国家对危险化学品经营 (包括仓储经营) 实行 () 制度。

A准入B许可C登记

72.没有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证、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民用爆炸物品生产许可证的单位购买剧毒化学品应向 () 申请剧毒化学品购买许可证。

A环保部门B安全监管部门C公安机关

73.生产、储存剧毒化学品的单位, 应当如实记录其产品数量、流向, 防止丢失或者被盗;发现丢失或者被盗的, 应当立即向 () 报告。

A公安机关B安全监管部门C环保部门

74.从事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经营的企业, 应当向所在地 () 申请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

A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监部门B省级人民政府安监部门C县级人民政府安监部门

75.依法取得危险货物水路运输许可的水路运输企业, 下列 () 行为是合法的。

A在内河封闭水域运输剧毒化学品B委托个人承运C需要引航时申请引航

76.2011年实施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 托运人应向运输 () 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申请剧毒化学品道路运输通行证。

A始发地B目的地C目的地或始发地

77.运输剧毒化学品或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的运输途中因住宿或发生影响正常运输的情况, 需要较长时间停车的, 应当向 () 报告。

A当地公安部门B当地交通管理部门C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78.通过道路运输危险化学品的, 应当配备 () 人员。

A装卸B检测C押运

79.道路运输、水路运输过程中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的, 驾驶人员、船员或者押运人员还应当向事故发生地 () 部门报告。

A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环境保护、公安、卫生、质检部门B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工商、公安、卫生、交通部门C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环境保护、公安、卫生、交通部门

80.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实施情况评定至少应每 () 1次, 验证各项安全生产制度措施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检查安全生产工作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

知识主体 篇8

由于城市文化占据着明显的优势地位, 不仅生活在城市文化中的城市人认为城市文化理应如此, 就是农村中相当多的人也这么认为。这种情况反映到教育领域当中, 便是农民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提供在面前的一系列教育知识做出相应的选择:农村的学生具备了很多乡土性知识, 但从他内心来说并不对其所学的感到兴奋, 而恰恰对社会评价更高的城市化知识情有独钟;或者干脆就是对乡村性的知识完全置之不理, 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更吸引他的城市文化中去, 因为城市性的教育知识也部分地符合了他们想脱离农村改变生活命运的一种愿望。于是, 再没有比这个更为心痛的事情发生了:农村教育培养的学生不是学业的失败者, 便是农村社会的逃离者。大批的失败者抱怨他们的失败是由于农村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 而农村社会的逃离者却也以胜利的逃亡而暗自庆幸。农村本土文化遭到了背弃!

当然, 也有人做出了其他的选择。河南许昌兴源铺村的赵兰卿和山东宁津孟金寺村的刘祺云, 他们算得上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了:赵兰卿拍的《鬼子进村》反映的是1945年麦收时节日本鬼子在本村烧杀淫掠18天的历史;刘祺云拍摄的则是反映刘氏一族在孟金寺村几百年的奋斗历程的电视剧。值得一提的是, 赵兰卿和刘祺云都着意强调自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农民”这个词看来不再是生活的负担, 他们似乎从中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根本, 投身其中并乐此不疲, 虽然他们的行为单从规格上可以被那些自命清高的人当做是粗糙的或者是幼稚的甚至是低劣的, 但在他们身上传统的中国农民形象——贫穷、沉默——正在发生着改变。正是这种改变使得农民的形象突然变得如此的轻松, 这种轻松无疑源自经济上的逐步自足。

农民拍摄电视剧, 拍自己的发展史, 可以解读为群体意识或者阶层意志的形成和强化。当农民这个阶层在经济上有了发言权之后, 他们开始谋求在文化上的一席之地, 以期形成本阶层的可标识的文化氛围。所以也有人将他们的拍摄行为称作“农民的文艺复兴”。这也许正是这些农民文化带头人反复强调自己农民身份的意图所在。由此可见, 农民主体意识在文化自觉上的巨大作用。正是这些因素的作用, 才使得其成员凭着自尊感以及对所属群体文化的认同感在弱势文化与强势文化或主流文化的对抗、交流中得以站稳脚跟, 并逐渐获得发展壮大的机会。可见在自主意识下选择的重要性比起缺乏自主意识状态下的选择要更具理性与进步意义。只有在其中的弱势群体对自己所属的集团以及自己的社会身份具有一定的自我认同, 具备完整并独立的理性时, 农村教育才可能不陷入失败的境地。而这一点归根结底便是如今的要求农村教育不能够忽略了教育中的人——也就是农民的主体意识。换句话说, 农村教育必须针对农村主体意识的培养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否则, 农村教育是没有出路的。即便是“农村教育”看似取得了“成绩”, 但实际“农民教育”却是失败了。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 中国民主革命胜利之前的农民少有获得主体意识发展的机会。漫长的自然经济和封建宗法制的历史, 造成我国从未形成过西方意义上的个人主体, 亦不具有真正西方意义上的社会本位。中国传统的社会不同于西方理性的社会, 它是一个伦理本位的社会, 在“个人”“社会”“家庭”三者中, 以家庭为重。“家”使家庭成员固守家教、家规而受到压抑, 同时也限制了他们主体意识的苏醒。新中国曾在农村地区进行了持续三年的土地改革运动, 土改带来的一个客观后果便是:随着农民获得小块土地和绅士地主阶级被彻底消灭, 传统宗法社会的等级结构被打破, 宗法共同体对农民人身的保护——束缚体制开始走向解体, 独立的个体小农破土欲出。然而, 从互助组、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一波接一波的集体化浪潮使刚刚摆脱宗法束缚的中国农民重又成为“公社共同体”的“附属品”, “社会主义自然经济”取代“宗法自然经济”。虽然土改改变了农村社会的阶级结构, 但农民的人身依附特性未能解除。

基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就目前而言, 农民总体上来说还是缺乏个体的独立意识, 这种意识的缺乏对于农村教育知识的直接影响便是无法在城市化还是乡土化之间做出独立的选择, 而总是屈从于外界社会环境的限制。正是这种主体性意识缺乏使得农村教育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失去了目标, 迷失了自我, 那种自发的对乡村继承与发展也就失去了上升为自己的动机与条件, 在这种背景下乡村文化自然难以抵御来势凶猛的文化殖民。而这种迷失反映在教育领域中就有可能会出现受教育者对城市化的知识推崇备至, 奉为权威的现象。

另一方面, 在工具性目的的影响下, 农村教育不是单纯地被用来支援农村经济建设, 就是被看成改变社会身份的跳板。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农民自身都对教育抱有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在这种心态下, 农民的主体意识既得不到重视, 也缺乏培养的环境。以至于培养农民群体独立意识的农村教育渐渐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时代发展至今, 农民的教育自主逐渐也在情理之中, 其主体意识的作用日益显著。可以预见, 没有农民及其子女的社会主体意识, 农村教育就不可能缩短它与现实需求、民众渴望之间的距离, 从而摆脱危机, 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如果农村教育能够以培养农民的主体性意识为己任, 那么必然会是另外一种新局面。无论农民今后的发展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 他的初始身份始终是农民, 如果忽视了农民教育, 无论对农民自身还是对农村而言, 其后果都是相当严重的。农村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将农民及其子女的社会主体意识放到最重要的位置。

如果我们理想中的农村教育真的是以培养农民主体性意识为主旨, 那么关于农民主体性教育知识的引入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很长一段时间, 我们将很多精力投注在如何向农民呈现本乡本土的文化, 而对农民主体性的教育知识甚少关注。研究教育知识也需要研究意识形态, 研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殊的机构中、特定的社会群体和阶级把什么知识看做是合法性的知识。而且, 它是一种研究的批判性定向形式, 侧重于在学校进行分配时, 这种知识怎样促进认知和情感的发展是以怎样的内容与方式作用于社会现存的制度性安排的。因此, 我建议要解决这种意识形态上的问题, 必须用与意识形态相关的教育知识去应对。由于这些与意识形态相关的教育知识其用意在于农民主体性意识的苏醒, 它着眼的是整个农民阶层这个群体。在此, 论者大致将这一类知识罗列出以下若干, 权作为抛砖之举: (1) 关于农民的本质和历史使命; (2) 关于农民与农村以及与城市的关系; (3) 关于农民在新时代承担的历史使命; (4) 关于农民的现实背景以及发展前景; (5) 关于农民的自我反思; (6) 关于传统与新型的农民……

引进这些知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农民的主体性和个体理性, 加强农民对本群体的历史认同感, 同时也理性地看待城乡差距的存在, 使他们能够基于自己充分的主体理性之上对城市化还是乡村化做出自己的选择。希望在不久的将来, 农村教育可以帮助那些行进在城市化途中的人既接受城市文化, 同时又拒绝着城市文化;超越着乡村文化, 但又守望着乡村文化, 前者使他大胆迈进了城市, 接受着城市;后者又使他抗拒着城市, 守望着自己特有的心灵空间。这也是农村教育发展需要瞄准的目标, 而要圆满地达成这一目的, 农民的主体性意识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罗祖兵.新课改中农村教育边缘化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 2004 (10)

[2]李书磊.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81

[3]余秀兰.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一种文化再生产现象的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2004.129

[4]李泽宇、董燕燕.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与策略[J].农村教育研究动态.http://www.nenu.edu.-cn/keyanjg/rice/lunwen/001.htm

[5]赵伟.城市的天空[J].燕南学术.http://www.yannan.cn

知识主体 篇9

在大量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中, 知识产权的损害赔偿数额是一直困扰司法机关的难点问题之一。自从开展专利审判工作以来, 最高人民法院就陆续制订了关于赔偿数额的司法解释, 但在现实中除了法定赔偿外, 诸多的侵权赔偿数额确定原则及其细化性规定很难得到贯彻和执行。在司法实践中, 或因原告无法提交相关证据, 或因原告未能充分举证证明其因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或被告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 因此, 无一案件不最终由法院根据《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第21条规定酌定赔偿数额。

但是, 由于酌定的数额可能与实际损失数额有相当的差距, 因此, 其与我国民法理论中损害赔偿的基本原则———“损益相当原则”相悖。在此背景下,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评估应运而生。但是, 由于我国的证据与鉴定立法比较滞后, 目前诉讼中的知识产权损害评估至少存在以下问题: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评估性质不明;评估机构管理无序, 如目前既有司法行政部门的管理, 也有财政部门与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管理;评估人资格没有统一标准;评估人培训考核晋升不完善、评估的范围、对象无法律规定;评估的标准不明确等, 但最关键的问题是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评估的性质不清, 其究竟属于民事诉讼中的证据 (鉴定结论) 抑或专家咨询, 目前的法律还没有具体涉及, 相关的制度也未建立。

按照《财政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加强知识产权资产评估管理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第二条规定, 可以进行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评估的只能是经财政部门批准设立的资产评估机构, 而按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四条、第五条规定, 可以进行司法鉴定的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目前, 各地的知识产权司法鉴定机构即属此。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评估主体混乱直接使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评估报告的效力受到了影响, 使其是否具有证据效力受到了质疑。

造成目前法律关系主体混乱的重要原因是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评估的性质不明, 因此, 明确其性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 解决上述问题存在两种情形:一种是司法鉴定。其做出的评估报告当属于鉴定结论, 具有证据效力。另一种是专业咨询。在民事诉讼中, 的确存在法官需向专家进行咨询的情况。其中, 既有进行技术咨询的情况, 也有进行专业法律咨询的情况。如果能聘请专家作为人民陪审员, 使咨询专家也受到一系列庭审规则的制约, 如回避制度、合议制度等等, 既符合正当程序原则, 也可以较好地解决法官对专门问题的认知能力不足的情况, 值得提倡。但是, 专家参与咨询, 无论是技术咨询还是专业法律咨询, 往往都是非书面, 也是不通知当事人的, 是法官在开庭和合议之外进行的。这种做法剥夺了当事人听审和申辩的权利。它既无法保证咨询专家与当事人无利害关系, 又无法使专家对咨询结果承担责任。而将裁判结论建立在没有参加庭审, 没有经过质证和辩论, 不承担相应后果的所谓专家意见之上, 这对当事人是极不公平的。违背了诉讼的正当程序要求, 也违背了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法定证据原则和辩论原则, 是不应当提倡的。

综上所述, 在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诉讼中, 将知识产权损害评估在性质上界定为司法鉴定更符合民事诉讼法的精神。

二、国外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评估法律关系主体的构建

(一) 大陆法系国家采用的鉴定人制度

大陆法系国家采用的是中立的鉴定人制度。其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 受大陆法系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影响, 鉴定人往往被认为是法官的辅助者, 承担着近乎法官的司法职能, 鉴定被视为是帮助裁判者发现真相、实现正义的活动, 因而, 鉴定人是“帮助法院进行认识的人”, 是“法官的科学辅助人”。这种性质和地位决定法官有权指定、聘请鉴定人, 也决定了大陆法系各国法律要求鉴定人对双方当事人采取中立的立场。

其二, 鉴定人既然作为“法官的科学辅助人”, 因此, 如同担任法官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样, 担任鉴定人也应该有严格资格。大陆法系的鉴定人资格原则采取的是法定主义。在法国, 法律将鉴定权具体授予特定的人或特定的机构, 鉴定人的资格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第一, 必须是已在鉴定人名册上登记的人。特殊情况下可以选任没有在鉴定人名册上登记的人, 但必须要附有理由。 (1) 第二, 鉴定人的立场或职务必须与鉴定工作不矛盾。如《法国刑事诉讼法典》第157条规定:“专家应从最高法院办公厅制定的全国专家名册中所列的自然人和法人中选取, 或者从各上诉法院与总检察长商定提出的名册中选取。”因此, 法国的最高法院办公厅每年都制作全国性鉴定人名册, 各上诉法院也可按不同专业作成鉴定人名单, 公布所列的自然人和法人作为鉴定人, 法院通常从中指定具体诉讼中的鉴定人。鉴定人登入名册或被删除的程序由行政规章予以规定。鉴定人在程序上通常是借助调查, 形成书面意见结论后提交法院, 该意见结论在诉讼上即可构成案件记录的内容之一, 由双方当事人在庭审过程中进行质疑、辩论, 然后由法院根据情况作出判决[1]。而大陆法系的另一重要国家———德国, 对鉴定人资格的审查主要是由法官进行。德国法律规定, 法官有权指定鉴定人, 这种鉴定人称之为“官方鉴定人”, 倘若无特别情况, 一般应首先使用官方鉴定人。 (2) 此外, 大陆法系在民事诉讼领域中还采用任意主义来界定鉴定人的资格。如《法国新民事诉讼法典》第232条规定:“法官得委派其挑选的任何人, 通过验证、咨询或鉴定, 以查明应有技术人员协助才能查明的某个事实问题。”《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404条规定:“当事人一致同意某特定人为鉴定人时, 法院应即听从其一致意见。”从而表现出对鉴定人资格采取的任意主义。类似的规定也存在于俄罗斯联邦、日本以及中国澳门地区的民事诉讼法典中[2]。

其三, 在鉴定人的选任方式上, 采用的是法官主导选任方式。在大陆法系不少国家, 鉴定人一般是由司法官聘任的, 其参与诉讼的目的是帮助法官对事实进行认定, 其职责是弥补法官知识和经验的不足, 因而被视作法官的助手, 是“法官的科学辅助人”。因此, 司法鉴定活动带有准司法性质, 鉴定人的地位在制度上得到确认。但是, 从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 在现代许多大陆法系国家, 鉴定人的选任制度已经不能简单地概括为由法院或法官指定、聘任或委托, 而是更多地体现尊重和重视当事人的意志。

(二) 英美法系国家采用的鉴定人制度

英美法系国家的诉讼模式属于当事人主义, 因此, 其采用的是对抗鉴定人制度。该制度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其一, 在英美法系国家, 无论民事诉讼还是刑事诉讼, 就其形式而言, 双方当事人的地位完全平等, 因而法律将鉴定人定位于诉讼当事人的科技助手, 被称作专家证人 (expert witness) 。而证人具有很强的附属性, 即证人是“当事人的证人”, 因此, 这种定位完全不同于大陆法系国家对鉴定人是“法官的科学辅助人”的定位。

其二, 受对抗鉴定人制度的影响, 英美法系在鉴定人资格方面采用的是有限的任意主义原则, 如美国, 在立法上并不确定鉴定人资格, 也不将鉴定权固定授予特定的人或特定的机构, 任何人 (所有“经过该学科科学教育”的人, 或者“掌握从实践经验中获得的特别或专有知识”的人) 都可能成为案件的鉴定人, 只要参与审理有关案件的法官或陪审团认为具备鉴定人资格即可。当事人选定鉴定人是通过委托的方式实现的, 采取的是当事人委托鉴定制度。然而, 值得注意的是在英国的英格兰,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对初级鉴定人实行登记准入制度。1999年4月26日英国新《民事诉讼规则》正式生效, 是英国民事司法制度现代化的全新起点。新《民事诉讼规则》关于专家证人的规定作了许多修改, 主要包括四方面:进一步强化专家的公正职责;限制专家证据不必要的使用;法院有权强制运用单一的共同专家;鼓励专家证人之间的合作等, 集中表现了对专家证人的限制。

其三, 此种模式的鉴定人选任最为主要的是当事人主导方式。在英美法系传统的对抗式诉讼模式下, 专家证人和律师一样, 是当事人重要的诉讼武器, 当事人都有权委托鉴定人。专家证人根据当事人指示就技术问题提出意见并服务于委托人。因此, 当事人选定的这些专家证人, 尽管提供所谓“科学”证据, 但事实上专家意见一般皆对委托人有利, 在许多情况下, 其与代理律师合为一体置于同一当事人阵营而与对方对抗, 故在美国经常发生所谓的“鉴定大战”[3]。根据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第706条规定, 法院可依职权选任公平的专家证人, 并由公共机关对这个专家给予一定的补偿, 同时, 并制定出各专门领域权威机构提名的公共专家名册, 由法院从中选任专家。当专家证人的意见对立时, 法院选任的专家证人由于不具偏袒性, 易取得陪审团的信任。但是尽管如此, 法庭选任专家证人的情况不多, 当事人选任鉴定人的情况仍占主流。

综上所述, 英美法系国家主要致力于强化鉴定人的公正地位, 以遏制鉴定的过分当事人化。大陆法系国家则努力强化鉴定程序中的制约机制, 并增强控辩双方对鉴定程序的参与能力, 以减少鉴定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对于我国而言, 目前的司法鉴定制度还有诸多问题亟需解决, (1) 在未来的改革中, 可充分借鉴两大法系的优点来完善我国的司法鉴定制度, 以及构建属于司法鉴定领域的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评估制度。

三、我国知识产权损害评估主体的构建

(一)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评估主体界定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评估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委托人与被委托人, 委托人即要求被委托人对受到侵害的知识产权进行评估的人, 其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委托人包括诉讼阶段的委托人与非诉阶段的委托人, 具体而言, 包括法院;知识产权权利人以及其他的利害关系人, 即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而狭义的知识产权委托人仅指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中的委托人, 其确定取决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评估的性质, 前文已述, 我国的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评估应该属于司法鉴定的一种, 可在未来的改革中借鉴大陆法系的做法加以完善。具体而言, 包括自然人、社会中介机构, 如资产评估机构或者专门的知识产权评估机构, 以及目前实践中的一些司法鉴定机构。在法律体系中, 我国属于大陆法系。因此, 按照大陆法系的传统, 我国应建立中立的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评估主体制度, 在此制度中, 即委托人包括法院和当事人。而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评估的另外一方主体为被委托人, 被委托人是“帮助法院进行认识的人”, 是“法官的科学辅助人”。 (2)

(二)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评估主体的资格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评估主体资格中, 最为重要的是被委托人, 即评估人的资格界定。前文已述, 评估人是作为“帮助法院进行认识的人”, 是“法官的科学辅助人”, 法官有权指定、聘请知识产权损害评估人, 但是, 其必须有严格的条件限制。

我国可以借鉴法国等国的鉴定人名册制度, 建立知识产权损害评估人名册。凡是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评估人条件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都可进入评估人名册, 而能够进行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评估的主体必须是在评估人名册中登记的特定人或特定机构。但是, 在特殊情况下, 可以选任没有在鉴定人名册上登记的人, 但必须要附有选任理由。

对于评估人而言, 进入名册须具备以下积极条件: (1) 自然人的积极条件:具有与所申请从事的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评估业务相关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具有与所申请从事的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评估业务相关的专业执业资格或者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 从事相关工作五年以上;具有与所申请从事的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评估业务相关工作十年以上经历, 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参加了执业责任保险。 (2) 法人、非法人组织的积极条件:有明确的业务范围、章程;有在业务范围内进行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评估所必需的仪器、设备;有在业务范围内进行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评估所必需的依法通过计量认证或者实验室认可的检测实验室;每项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评估业务有三名以上评估人;能够独立的承担民事责任。

而消极条件即自然人、法人以及非法人组织的成员具备以下情形的其中一项, 不得担任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评估的评估人。其具体如下:因执业、经营中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行为, 受到行政机关、监管机构或者行业自律组织行政处罚或者纪律处分之日起未逾三年;因涉嫌违法行为正被相关部门调查;因不适当履行职务或者拒绝接受人民法院指定等原因, 被人民法院从评估人名册除名之日起未逾三年;缺乏担任评估人所应具备的专业能力;缺乏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故意犯罪或者职务过失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 受过开除公职处分的, 以及被撤销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评估人登记的人员;人民法院认为可能影响履行评估人职责的其他情形。

摘要:因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评估性质的不明, 导致了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评估法律关系主体混乱。因此, 将知识产权损害评估在性质上界定为司法鉴定更符合民事诉讼法的精神, 并应以此为基础, 确定我国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评估主体, 实现权利人的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平衡。

关键词: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评估主体

参考文献

[1]毕玉谦.民事证据法判例实务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232.

[2]沈健.比较与借鉴:鉴定人制度研究[EB/OL].http://www.privatelaw.com.cn/, 2011-01-20.

知识主体 篇10

关键词:隐性知识,显性化,主体,环节

一、引言

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相对主观、难以获得、难以理解和交流的知识。这类知识具有高度个性化、垄断性、难以规范化及高价值性的特征。在知识经济时代,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有助于企业的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有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现有研究成果表明,隐性知识显性化一般包含感知、转化、共享和创新四个环节,但没有区别企业内部不同主体在显性化过程中的作用。本文拟从企业内部不同主体角度进一步阐明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

二、个人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

1. 感知环节。

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相对主观、难以表达和交流的知识,个体可能尚未意识到某些习惯性的思维或行为是一种宝贵的隐性知识。但随着社会对知识重视程度的提高,个体开始意识到自己掌握着一些别人不可模仿,对于个人具有高价值的隐性知识,因此他们开始寻找好时机将自己的这种隐性知识进行转化、共享从而给自己带来利益。

2. 转化环节。

当个体感知到自身的隐性知识并认识到其对自己有利时,在外界环境及激励条件的引导下,个体很有意愿转化自己的隐性知识。个人究竟要如何才能实现自身隐性知识的转化呢?个体可以通过阶段性的小结来逐步实现。当个体在某一环境中遇到某类问题,采取一定方法自行解决后可以进行适时地反思、总结,把解决问题过程中涉及到的关键点、注意事项都一一记录,在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就可以和别人交流阶段性小结的成果。另外,个人也可以现身说法,即把自己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给其他人看,通过实际行动让别人模仿学习,从而实现个体隐性知识的转化。

3. 共享环节。

个体通过理论总结和实践的方式实现隐性知识的转化后,使这些隐性知识在不同个体间共享成为下一个目标。当个体意识到将知识共享比自己独占知识带来的利益更大时,他将乐于分享自己的知识。个体在组织和管理者提供的平台上积极讨论,在和别人共享知识过程中也从别人身上学到东西,给自己带来了有形或无形的回报,在利益的引导下其将主动寻找机会和其他人沟通,分享知识,为管理者和组织提供更好的意见和建议。另外,个体(包括知识的输出方和输入方)的知识水平影响着隐性知识的共享。知识的输出方可能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隐性知识,而知识的输入方也可能在接收其他人共享的知识时不具备相应的理解和吸收能力。因此,个体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水平以及综合素质,比如:进修、参加培训、和别人沟通提高表达能力等等,可使得个体隐性知识的共享行为更好地实现。

4. 创新环节。

个体除了转化、共享隐性知识之外还要不断地对隐性知识进行创新。首先提高重视创新能力的意识;其次,多动手、多动脑。对于平时的一些突发奇想给予记录,并进行深入思考,结合自身所处的环境和情况进行总结,并通过和别人沟通交流产生新想法;最后,要敢于大胆创新,不害怕失败,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训练创新思维,提升能力,使个体隐性知识更具价值性。

三、管理者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

1. 感知环节。

在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背景下,领导层的重视对员工实施某种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管理者的支持使个人转化、共享隐性知识的行为持续进行。另外,管理者要用公开、公平、公正的态度感知个体的隐性知识,少了这种基本的公平感,员工将不会贡献自己的隐性知识。管理者必须让员工感受到在组织中分享知识能给他带来有形或无形的回报,才能鼓励员工不断转化、共享隐性知识。

2. 转化环节。

这一环节要求管理者适时地创造一种非正式学习的环境,即让人们在工作或消遣的同时完成体验和认知的过程。比如:管理者召开公司聚餐会,让员工就某些特定项目沟通信息、交流经验,在较为轻松的氛围中转化个体隐性知识。知识经理是企业新设的一类中高层管理者,其主要负责企业内部知识管理、培养企业创新能力,并将个体的知识转化为企业的资本。因此,知识经理要创造一个促进学习、积累知识、信息共享的环境,同时监督保障信息的质量、深度和更新,为个体隐性知识的转化提供保障。

3. 共享环节。

在企业内部存在“知识市场”,有市场就说明存在买方和卖方,知识市场的卖方是指拥有某些解决问题的知识的员工,而买方则是需要寻求特定知识的员工,而管理者在其中扮演着中介者的角色。在企业内部“知识市场”上,管理者通过构建管理平台实现知识买卖双方的交易,而影响交易的主要因素包括:互利互惠、社会地位以及相互信任。比如:知识的卖方希望通过传授自己的知识在组织成员中树立有知识、有名望、乐于分享的形象,以此来提高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管理者可以利用这三个因素,抓住员工的关注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比如:在公司的年会上,管理者给在交流平台上发言最踊跃、同时分享的知识价值性高的员工颁发奖状,并让其上台演讲,满足员工想要提高自己在企业中地位的需求,从而激发其他员工也积极参与到隐性知识共享活动中来。

4. 创新环节。

要创新隐性知识,除个体自身的努力外,管理者也要有所行动。组织的管理者要接受新观念和新思想,同时愿意为员工的创新承担一定的风险,提供物质和精神的支持。同时管理者可以利用先进技术创建企业内部网络、企业知识库,为员工交流经验知识、新的思想观点提供平台,使员工通过交流产生创新的火花。另外管理者对员工提供的有建设性的创新意见给予资金、技术支持,将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这样为员工持续创新提供动力。

四、组织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

1. 感知环节。

个体的隐性知识是依附在个体上,与个体无法分离的知识,组织要想挖掘具有一定专属性的员工个体的隐性知识,首先要学会感知。组织感知隐性知识,即要求组织将重视员工的技能、创新思维、合理化建议等提高到战略意识层面,将员工视为企业的资本而不是成本,让员工在组织中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视,进而才能实现转化、分享和创新员工的隐性知识。

2. 转化环节。

个体的隐性知识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性,难以规范化、结构化。组织要实现个体隐性知识的转化,就需要调整组织结构,建立一个信用体系。首先,组织可以创建一种团队与等级制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减少企业的层级使其结构扁平化、网络化,利于个体隐性知识的转化。其次,组织要信任员工,只有相互信任,个体才愿意贡献知识。比如:丰田汽车公司鼓励员工发挥主动性,尝试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发生错误,不但不归咎于员工,还给主动承认错误的员工以一定的奖励。丰田认为,员工的错误给组织提供了“问题”,而解决问题成为公司的“经验源”。在这种相互信任的氛围中,员工会积极主动地将隐性知识贡献出来,组织将这些知识进行梳理、推广,使员工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可以自行解决。

3. 共享环节。

个体的隐性知识一般是通过非常艰苦的努力获得的,是个人价值的体现。刚开始,个体担心共享知识会让自己失去竞争优势,影响工作稳定性及个人利益,因此他不会主动进行分享。而组织必须提供一定的奖励和诱因,如完善激励机制来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组织应该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有机组合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发现和挖掘个体隐性知识。物质方面主要通过合理的工资福利、满足员工合理的物质需求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如股权分享计划等。精神方面主要是满足知识员工的个人成就感、成长机会、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的需求,充分展现对员工的尊重,向员工授权,认可他们的工作,提供培训和学习的机会等等。从这两方面提高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消除员工的顾忌进而促进隐性知识的共享。公平公正的绩效评估制度有助于保障个体隐性知识共享的实现。企业构建公正、透明的评估体系,让员工得到公正对待,才能让员工积极贡献自己的隐性知识。建立“按知识贡献分配”的激励机制,重视员工个人的知识贡献率,让共享知识者有明确的信用保障体系,打消他们对转移知识给自身带来负面影响的顾虑,用利益驱动来实现个体隐性知识的共享。除此之外,有激励就要有反馈。除了完善现有激励机制之外,组织还需要建立隐性知识管理评价体系,使得企业能更好地考核评估员工贡献的隐性知识及其创新成果,使激励机制的奖惩有据可依。这就要求企业要设法量化成员隐性知识共享的次数或知识量,不仅关注工作绩效,还要找到员工隐性知识共享的薄弱环节,收集信息反馈并加以改善,进一步促进个体隐性知识的共享。

4. 创新环节。

组织要营造一种鼓励创新的氛围,让个体在其中受到感染、熏陶,不断提高创新意识。组织要允许存在不同的声音,鼓励员工不断学习,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举个例子:组织要开展一项新业务,它可以把员工聚集在一起,以“头脑风暴”的方式让员工提不同意见或建议,对于提出有建设性意见的员工给予奖励,并在企业通报表扬。这将促使员工不断地创新自己的个体隐性知识,进而应用到企业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结束语

企业的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可以形成一条知识链,通过显性化的主体———组织、管理者和个人发挥作用,整个知识链包括了隐性知识的感知、转化、共享和创新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互相依存,以隐性知识感知作为起点,进而实现隐性知识的转化与共享,最后是一个升级的环节,即隐性知识的创新,这个知识链为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发展的动力,形成其持续竞争力的一大保障。

参考文献

[1]余玲,韦茜.隐性知识是企业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潜力[D].改革与战略,2007(8):129-131.

[2]施若,宗利永.员工个体隐性知识显性化过程的各个环节分析[D].贵州大学学报,2010(7):49.

[3]张海英.知识管理中隐性知识的开发与利用[D].情报科学,2002(6):655.

[4]陈中文.关于加强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思考[D].情报杂志,2004,(5):30.

[5]唐兴华.企业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的途径[D].企业研究,2001(5):29-30.

[6]姜世香,李广明.知识型企业中隐性知识共享问题研究[D].林区教学,2007(7):120-121.

知识主体 篇11

一、营造良好氛围诱导学生参与

教学不单单是一个认知过程, 还是个情感过程。古人云:“感人心者, 莫过于情。”情感是触发中枢兴奋、建立神经系统的催化剂。情感的感染力是营造课堂生机勃勃的重要因素, 有着其他手段不可代替的作用。往往教师在课堂上的一颦一笑、一个传神的眼波, 都会给学生留下终生的记忆。爱是人性主题, 爱心是春风, 融化一切的坚冰, 教师要献出一份爱心, 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 使学生喜爱老师从而喜爱数学。每当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进步或聪明的回答时, 我满怀赞誉之情给予鼓励, 拨动了他们激情奔放的心弦, 使他们对学习产生自信心理。

二、创造参与机会从而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师的作用除了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求知欲以外, 还要教会学生们如何自主学习。学会有目标的、从表象看本质的学习, 通过收获成功, 感受成功的喜悦, 才会有真正的、内在的、高层次的愉快, 这样他们会产生更大的热情和动力去自发、自主的学习。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充分发现和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并且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改变消极和被动的态度, 变被动为主动, 使其热爱学习、热爱数学。当全体学生主动学习的时候, 老师们要注意各个学生的特点, 因材施教, 为学生增加更多的学习机会, 通过准确地找到切入点, 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问题, 提高推理和总结问题的能力, 善于归纳、整理搜集到的数据、资料。并且通过让他们自身的参与, 要给他们充分的发挥空间, 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让每位同学都善于和喜爱表现自己、突破自我, 让学生学会享受“成功”的乐趣。

例如, 在进行“三角形面积计算”时, 首先让学生猜一猜并探索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 接着让学生拿出课前预习的学具 (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 , 让学生自己去操作, 按教材三个层次要求分别做拼图实验, 并讨论一下问题:从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出,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我们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通过操作、讨论,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并弄清公式中“除以2”的道理, 使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获得圆满成功。这样设计使各个水平的学生都能主动探索知识, 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帮助他们获得成功, 并且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三、通过知识过程的展示来培养学习能力

教师通过授课和知识的讲解, 让学生在数学课的学习中了解数学的规律, 并且学会如何去发现规律和方法, 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 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 使学生受到启发和领悟。真正的知识, 不是靠记忆得来的, 而是通过积极的思维和思考来实现的。所以在教学时,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发现和获得知识, 找到知识的规律, 学会举一反三, 进而形成思路方法, 可以通过观察、验算推导出结论的能力。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买5千克苹果, 每千克3.2元, 付出20元, 应找回多少元?教师可出三个数量:买苹果的钱数、找回钱数、付出的总数, 让学生合作讨论, 组成不同的数量关系式:a) 付出总数—买苹果的钱数=找回的钱数;b) 买苹果的钱数+找回的钱数=付出总数;c) 付出总数—找回的钱数=买苹果的钱数。

接着让学生回答, 很多学生是通过数量关系式 (1) 列式为20—3.2×5=4 (元) , 这是事前估计到的。紧接着老师会要求学生试着利用数量关系式 (2) 和 (3) 解题, 让列方程解应用题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最后, 组织学生对算数解法和列方程整理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 使学生认识到这两种解法的共同基础都是利用已学过的数量关系。不同点是:通过列方程, 可以让已知和未知发生关系, 一起参与解题;而传统的算术解法则是通过已经知道的数据的运算, 得出未知数量的公式。通过“同化”功能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认知结构中, 充实和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在列出方程式后, 怎样求方程的解?这就要认识和运用那些数字之间的内部联系, 即规律性的联系。然后让学生独立地求出方程的解。这种认识和运用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即规律的过程, 就是思维能力。

四、通过实践操作促进主动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头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要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 有意识地借助手脑之间的联系, 刺激大脑神经保持兴奋状态, 减少大脑控制的产生。在新知识教学中, 教师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让学生动手操作尤为重要。例如“体积”这个概念比较抽象, 教学时, 教师指导学生将两块大小不同的石块, 浸入两只同样大小盛满清水的玻璃杯中, 观察、比较哪个杯子流出的水多, 再让学生把石块取出来, 观察、比较哪个杯子里剩下的水多, 为什么?这样的操作虽简单, 但它却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可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有关体积概念的感性材料, 获得物体有大有小并占有一定空间等感性认识, 顺利地抽象出“体积”概念。

五、共同发展离不开交流与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基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它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那种单一化、模式化、教条化、静态化的弊端, 促进学生活泼且主动全面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 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 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操作、交流、归纳和整理的过程, 来理解数学问题是因何而提出的, 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 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如, 在教学“角的分类”一课时, 我为学生提供了十个“角”为学具,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 让学生先量出各个角的度数, 然后各个小组进行讨论, 把十个角进行分类。汇报时, 学生各抒己见, 发现划分的标准不一样, 得到的种类也不同。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互帮互助, 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帮助暂时落后的学生, 让他们去交流心得和经验, 这样, 学生们可以在比较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交流, 取长补短。而学生间的互相帮助也能增加班级的凝聚力和团结力,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进步和成长, 从而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与成功、探索与发展的快乐。

上一篇:艺术精品之文化艺术下一篇:腐蚀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