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对策

2024-09-14

实践对策(共12篇)

实践对策 篇1

柑橘黄龙病是严重威胁黄龙病区柑橘产业发展的毁灭性病害。但近年来,受各种因素影响,柑橘黄龙病疫情呈现蔓延扩展趋势,仍有橘园因黄龙病而淘汰,一些重病区至今未能恢复元气。为控制黄龙病的严重危害,严格按照技术规程操作,加强果园管理,推广健身栽培,按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特别是疑似病株(部分是缺素症),科学管水,提高栽培水平。在防控上采取统一消灭木虱、清除病树、树桩处理、建立无病柑橘苗木繁育基地等一系列防控措施。

一、加强宣传,提高果农对防治木虱的重要性认识

积极开展柑橘木虱防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宣传活动,让广大果农了解柑橘木虱与黄龙病的关系,增强果农对柑橘木虱防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柑橘黄龙病对南平市柑橘产业构成严重威胁,若防控不力,势必导致柑橘产业的毁灭。

二、加强田间木虱监测,了解木虱种群动态,及时施药杀灭

柑橘木虱不仅是柑橘梢期的重要害虫,也是柑橘黄龙病重要的传毒媒虫,它取食黄龙病株后即可终生带毒,单个成虫传毒率70%~80%,带毒木虱取食24小时就可传毒。在大田中,如果有黄龙病源,传播此病的速度取决于柑橘木虱的数量,木虱越多,蔓延越快,反之则慢;如果田间没有木虱,黄龙病则不蔓延。加强田间木虱监测,是了解田间木虱种群动态变化及外来木虱迁入的重要手段,监测的数据是指导防治工作及了解防治效果的重要依据。

木虱防治适期以柑橘出梢的物侯期来确定。柑橘木虱喜在刚抽发的嫩芽上吸食和产卵,没有嫩芽柑橘木虱不产卵,幼小的若虫离开嫩芽就不能成活,若虫孵出后集中在新梢为害。而柑橘梢期因种植区域、品种、树龄和树势而异,所以因地制宜地利用柑橘出梢的物候期来确定木虱防治适期较好。在一定区域内或同一果园内,尽量统一品种,防止混裁,并通过调控肥水,使柑橘生长、抽梢等生育期一致,缩短嫩梢期。幼树梢期的管理,采取去零留整,去早留齐,统一放梢的措施。挂果树树冠的管理,采取留好春梢,控制夏梢,保好秋梢,处理冬梢的办法,断绝木虱食物来源因此木虱防治适期与柑橘梢期相对应,一般情况下嫩芽的萌发期就是木虱为害的高峰期。木虱防治坚持发动果农自治与组织专业队防治相结合,对失管柑橘园组织专业队防治,绝不留死角。

(1)春梢萌芽2~5毫米选用40%毒死蜱800倍+24%螨危5000倍+25%苯醚甲环唑2500倍主防木虱、红蜘蛛、疮痂病等。

(2)花落2/3时春梢幼果期使用25%苯醚甲环唑2500倍+40%丙溴磷1000倍防治木虱成、若虫、潜叶甲、蝽象、疮痂病。

(3)夏梢期,梢长2~5毫米选用大生M-45、乐斯本防治柑橘木虱、锈壁虱、沙皮病、介壳虫等。

(4)秋梢期,梢长2~5毫米使用15%金好年1000倍+1.8%阿维菌素2500倍防治蚧壳虫、木虱、锈壁虱、潜叶蛾、蚜虫等。

(5)秋梢期使用24%螨危5000倍+1.8%阿维菌素2500倍+80%必得利600倍红蜘蛛、锈壁虱、木虱、沙皮病、炭疽病等。

(6)冬梢期进行冬季清园防除越冬虫源,柑橘采果后至春芽前使用20%松脂合剂100倍喷雾,防治越冬木虱成虫、红蜘蛛、蚧壳虫,减少越冬虫基数。

三、砍除病树,补种无病苗

采果后至春芽前于12~2月黄龙病症状典型期,对全园进行普查标记,确定柑橘黄龙病树,在冬季清园防治木虱后,一律整株砍除,同时用柴油处理树兜,避免再发新芽,切断果园传染病源。挖除病株空穴,于次年3月春季补种经检疫无病大苗。

四、净化柑橘产区周边环境,恶化木虱栖息环境

衰弱树、病树、失管果树及九里香,易繁殖数量庞大的木虱种群,并经扩散和迁移进入大田危害,建议挖除柑橘园中衰弱树、病树,清除丢荒柑橘园树及村前屋后零星失管树、芸香科植物,柑橘产区所在地不要将九里香等芸香科植物作为绿化树,并清除现有的九里香,恶化木虱栖息场所及取食条件,对抑制柑橘产区木虱种群发展及扩散具有重要作用。

五、体会

柑橘黄龙病树田间分布为核心型扩散,病树黄化表现时间为3月中旬春梢萌发转绿,8月下旬秋梢转黄,单株从一枝梢,一侧枝黄化到整株黄化。在黄龙病疫区,即使在无隔离条件下新建果园,只要严格实施“种植无病苗木、扑灭木虱、挖除病树”等综合防治措施,也可以控制黄龙病的严重危害,维持果园在较低黄龙病发病水平的条件下实现较长期正常投产,并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在目前无抗病砧木、抗病品种可利用,也无弱毒系可交叉保护与有效药剂的情况下,现有的黄龙病防控技术是行之有效的。在田间病树调查时,未结果的幼年树以斑驳型黄化叶片作为诊断依据;结果树以“红鼻果”作为诊断依据。因为在调查中发现,有些病树当年出现“红鼻果”,但是叶片上却找不出斑驳型黄化叶片等症状,但第二年此树却全面发病表现出斑驳叶、“红鼻果”等黄龙病的典型症状。因而把“红鼻果”作为典型的田间症状之一,在结果树黄龙病田间诊断中易于鉴别,不易漏判、误判。

柑橘黄龙病潜伏期较长,一般1~3年,最长达5年,才表现黄龙病症状,为此,果园砍病树、防木虱连续3~5年,才能有效防控。一家一户防治较难有效防控柑橘黄龙病发生扩展蔓延,必须行政组织发动、防控技术培训指导,实行整个村或整个流域统一砍病树、防木虱才能有效防控。

实践对策 篇2

【摘 要】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是让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能够尽快脱离贫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主要手段。“精准扶贫”从提出到今天,已经有四年时间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在全面贯彻实施扶贫政策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困境,需要我们进一步对扶贫机制进行创新,从而完善精准扶贫。

【关键词】精准扶贫;实践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11-0069-02

一、精准扶贫实践现状

足寒伤心,民寒伤国。尽管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几十年,社会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国的贫困人口还比较多,由贫困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饥饿、疾病、社会矛盾等一直困扰着我国的发展,影响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因此扶贫工作一直都是我国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但传统的扶贫模式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难以满足当前扶贫的实际需要。以“精准”为核心,更加严谨地精准扶贫模式将成为我国解决贫困问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主要手段。

目前,我国还有7 000多万贫困人口需要脱贫,而这些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角落里”――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边远山区等地,无论采用何种扶贫方式,难度都很大,而原来传统粗放的扶贫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扶贫的实际需求:首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扶贫工作有效开展的趋势下,我国数亿人口脱离了贫困,解决了温饱,现在正在奔向小康生活。而当下这7 000多万的贫困人口的生存环境较之其他人来讲却更加恶劣、贫困因素更加复杂,脱贫难度相当大;其次,传统粗放型扶贫模式已无法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而精准扶贫的实施则能够对现有资源进行全面合理的使用;最后,扶贫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这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只有政府引导支持,聚全社会之力才能完成这项工作。因此,更加精准的扶贫模式才能够进一步实现扶贫政策的目标。2015年,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的阶段,必须要有更加明确的思路,更大的决心,更精准的措施,众志成城将脱贫目标全面实现,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位贫困群众。

二、精准扶贫实践困境

(一)缺乏统一标准

我国已经实施精准扶贫战略近四年时间,基本上做到了全国推行,但要想7 000多万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任务非常艰巨,要想把这7 000多万贫困人口在几年内解决贫困,国家要保证每年脱贫2 000万,这就要求国家制定一个统一的实施标准,否则扶贫工作将会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而现实也确实如此,不同地区的贫困标准的划分不同,措施也不一样,扶贫工作没有真正深入下去,大部分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一直停留在宏观指导层次上,虽然部分区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的一些细则在扶贫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暴露了不少的问题。2011所颁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对贫困治理的方式与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了细化,在2013年颁布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促使很多地区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台了各种精准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从实施的现状来看,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区域的实际情况,但是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的精准扶贫政策,一方面会影响到贫困对象的集中管理;另外一个方面,所形成的“各自为政”模式根本不利于精准扶贫工作上的统筹与交流。

(二)受传统扶贫模式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扶贫模式也暴露出更多的问题,同时也影响到当前精准扶贫的开展。第一,传统粗放的扶贫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精准扶贫的精准定位,导致很多资金无法被有效利用,很多重要项目无法被有效开展;第二,传统粗放的扶贫模式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不仅忽视了贫困具体原因,更加没有对贫困户的识别,导致扶贫开发资源投入大,却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第三,粗放式的管理模式也会影响到精准扶贫的效果。因此,传统粗放的扶贫模式无论是理念,还是发展模式都难以满足当前扶贫的需求。

(三)致贫原因分析不够精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家着手解决了数亿人口的贫困问题,致使我国贫困程度得到了很大改善。以某地区贫困人口数据为例子,截止到2016年年底,贫困人口的数量降到了220万。通过对这些贫困人口的全面调查与分析:因老弱病残所导致的贫困人数占有40%-45%,部分农村占到了50%;因各种灾害导致贫困的人数占有20%左右;因供子女读书导致贫困的人口数占10%左右;因缺乏劳动技能导致贫困的人口数占10%左右;因其他原因所导致贫困的人数大约有5%-10%。这是某个地区贫困人口的基本结构,只有在充分了解这个结构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下一步精准扶贫设计。而现实中我们往往并没有真正去了解致贫原因,导致上报时出现致贫结构与实际存在很大的差距,从而影响到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加强精准扶贫实践的对策

(一)细化精准扶贫工作标准

按照《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内容对精准扶贫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例如,精准扶贫考核标准、精准扶贫监督标准、精准扶贫管理标准等等。每一项工作的具体都需要完善,从而制定统一的扶贫工作标准。因此,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分析指标内容,以科学发展理念为导向,保障长效指标的效果;另外一个方面,针对特殊地区需要预留制度的空间。因此,在精准扶贫政策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面对区域特征与统一完善之间的矛盾,则需要对精准扶贫的含义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并且在这个基础之上,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测量与考核更加完善,让精准扶贫的统一性、灵活性相互协调、相互统一,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开展、调整提供更加有力的参考依据。

(二)加强贫困人口自身发展能力

传统粗放的扶贫模式侧重点是改善贫困对象的生活条件,而精准扶贫模式则不能局限于这一点,要将重点放在对脱贫对象的内生能力培养方面,最大限度地保障扶?资源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帮助他们拔掉“穷根”,从而使脱贫效果更加具有持续性。

因此,笔者认为精准扶贫要重视教育扶贫的作用,这是提高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主要手段。第一,扶贫资金要用在“刀刃上”,建设农村优良文化环境,完善农村基础文化设施,例如:修建阅览室、社区广场、开展科技讲座等等,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进来,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从而增强他们的认知水平;第二,重视农村中小学教育。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中小学硬件设施,提高教师的薪酬,引进更多专业性教师。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因为农村文化、农村设施的严重落后,在文化熏陶不足的情况下,农民思想处于消极状态。笔者认为要拔掉“穷根”,就一定要重视农村教育建设,在农村营造出文化氛围,改善农民的思想,让更多的农民能够留下来。加强教育投入力度,主要针对农村地区没有考上大学的新生劳动力,给予一定的补助,将他们推荐到中职或者高职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只要能够掌握一门技能,在毕业之后就能够顺利就业。唯有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才能全面激发农民自力更生的内动力,坚持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摆脱贫困的面貌,这才是精准扶贫的宗旨。

(三)分析致贫原因,做好分类扶贫

经过统计与分析,我国贫困人口主要呈现出这些特征:第一,由于自然资源匮乏、交通闭塞等等原因所导致的贫困;第二,由于家庭劳动力过少、无资金来源等等内在发展动力不足所导致的贫困;第三,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比如自然灾害、重大疾病以及其他意外事件所导致的贫困;第四,完全丧失劳动力,生活只能依靠国家的救济的特殊群体。精准扶贫要分析致贫原因,做好分类扶贫。

针对以上这些贫困类型,笔者认为具体的扶贫措施是:针对第一类贫困户,精准扶贫要将生态环境与农民经济收入结合起来,可以组织当地的农民结合自身的优势种植一些经济植物或中药材,也可以发展当地的旅游业,当然这些产业要想发展起来首先要解决的是交通问题。要想富,先修路。很多边远山区有着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苦于交通落后,产品外销不了,严重束缚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导致这些山区的群众贫困落后,交通部门就要拨专款改善当地的交通状况,为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针对第二类贫困户,精准扶贫则重点是培养他们的内生动力,对其主要劳动力给予技能培训,让其掌握劳动技能,同时在他们掌握技能后给予他们资金上的帮助,解决其创业初期的资金问题。当地政府或村委会要组织他们集中进行技能培训,同时要帮他们引进生产车间或出资帮他们建立扶贫车间,让他们忙时种地,闲时生产,既能照顾家中的老人和小孩,同时还能有经济来源,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真正脱贫;针对第三类贫困户,精准扶贫政策需要政府及时给予资金上的救助,同时还要提高贫困户的发展能力。当地政府应号召相关部门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进行扶贫,比如电力公司可以利用专项资金帮助贫困户建太阳能发电站,除了能解决自家的用电外,还可以把多余的电量卖给国家,这既减轻了贫困户的日常开支,同时还增加了经济收入,是一项长期脱贫的好路子;针对第四类贫困户,则完全需要依靠政府的财政兜底保障。需要大力提高并巩固民政救济、医疗救助、五保供养补助比例等等,加强农村特困户人口社会保障力度。

总之,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是一阵风,当地政府要真正履行自己的职责,不能只表面应付,关键在于落实,扶贫关键在于“扶”,给钱给物只能解决一时之困,合理安排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恢复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才能从根本上断掉穷根,因此要求帮扶干部和当地政府部门要对致贫原因进行认真分析,从而实施分类保护,能够全面提升精准扶贫政策的有效性,最大限度避免出现扶贫模式的单一化、形式化的情况,要真正实现精准扶贫,从而全面解决贫困问题。

参考文献:

实践活动课的困惑与对策 篇3

存在的问题

1、升学指挥棒下的系列障碍:

其一,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纳入学生的升学评价(特别是中考和高考),得不到家长、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升学压力成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第一大障碍。同时,实践活动过程中难免会有些花费,实行“一费制”以后,收费成了敏感问题,学校领导和老师们望而却步。

其二,由于综合实践课程没有纳入学生的升学评价,得不到学校领导、老师、学生们的重视。因此,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和特点缺乏深入的理解,课程的开设与管理存在严重的应付现象。

2、课程资源相对不足。

现任教师,一方面由于经验不足,对学校自身潜在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另一方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资源认识不够,许多社会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不少教师用过去的活动课、兴趣小组或学科教材中的实践活动专题完全替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

3、师资力量相当薄弱。

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师资严重不足。其原因,一是学校重视程度不够,老弱病残充当主力军,或是一两名教师在不同年级孤军奋战,缺乏配合协作;二是一直以来以学科为主线的师资培养模式,没有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与之匹配的教师队伍。同时,从学科教学线上派出来的教师,在知识结构和综合素养方面存在较多缺陷。

4、评价机制尚未建立。

由于刚性的评价机制尚未建立,不能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学校、教师、学生进行中肯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进一步实施。

解决的策略

1、加大课改宣传力度。

通过新闻媒体、家校联系等方式,提高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争取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争取社会各界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解与支持。要使全社会认识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时代发展对中小学生素质的根本要求,是对原有中小学课程教学的矫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关系到每位学生的发展,更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大问题。

2、加强课程资源开发。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内容选择直接来源于丰富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开发的程度是制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的重要因素。因此,上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必须结合学生实际、社会实际与学校实际,努力开发课程资源以满足教学活动的需要。

在课程资源开发中应注意三个原则:

(1)趣味一挂原则。兴趣是学生对学习对象、学习活动的一种力求认识或积极接受的心理倾向。在兴趣的影响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会情绪高涨,它是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保证。

(2)生活性原则。学生比较喜欢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因为其主题来源于生活,应用于实践。因此,我们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时要重视从生活中找问题。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主题。

(3)广泛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来源于科技,来源于社会发展的种种信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主题广泛的来源,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提出的主题也应该是丰富多样的。

3、注意把握学习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学习的方式,它具有如下特点:

(1)生活性:综合实践活动贴近学生生活,接近社会现实,反映时代话题,是对课程概念的发展。

(2)问题性: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学生去发现、形成问题,然后去探究,是一种问题本位的学习。

(3)体验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体验研究的过程。

(4)协作性: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分工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5)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不仅是时间、空间的开放,更是手、脑等全方位的开放。

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主要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各有不同的特点,但又有联系,两者是相互补充的。所以,我们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接受性学习成果,同时,指导他们在今后的接受性学习中充分运用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得的一些新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帮助解决学习中的一些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丰富性,过程的生成性,空间的广阔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对师资提出更高的要求。

(1)学校的所有教师和管理者都应当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学校应将综合实践活动与教师的业绩考核、职称评定挂钩,鼓励班主任、任课教师组成综合性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指导小组,不能仅仅指定少数专职教师来承担指导任务。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配备专职教师作为统帅核心,规划、协调活动的开展工作。

(3)校际间加强交流与合作。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为双方提供启发与帮助,减轻学校和教师的压力。实现共同发展。一方面在学校内部建立起集体备课组,发挥教师自身的资源优势;另一方面打破学校之间、区域之间的界限,建立中心教研组,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开展观摩、研讨、成果交流等活动。促进各校均衡发展。

5、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

(1)对于学生:可以实施“成长记录袋”评价办法。

(2)对于教师:其劳动应得到与其他学科课程等价的待遇。

(3)对于学校: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与管理情况,应当享受与其他学科课程同等的权值。

(4)将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成果,纳入学生升学的总体平评价。其具体办法可从以下几个方向考虑:

A、将学生的综合活动课程的平时评价结果(当然是在合理而严格的评价机制下的结果)。即获得的学分,按一定规则量化成分值,直接加入到升学考试总分;

B、在升学考试的各个学科中渗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考题;

C、参照目前自主招生的高校的办法,择优录取那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有创新意识、特别是有创新成果的学生;

D、也可以把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所得学分,作为其升学的必要参考条件。

护理安全管理对策与实践 篇4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 护理工作也日趋复杂, 影响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多。如何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安全因素的影响, 保障患者安全, 对护理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就如何保证患者安全, 建立完善工作制度, 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控制作探索与实践, 现报道如下:

1 建立护理安全监控网络

护理安全管理是日常护理质量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安全工作管理的成败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声誉和效益。现在患者对自身健康的保护及就医权意识不断增强, 如果护理人员在为患者护理过程中违反了核心制度、护理常规、操作规程或言语不当, 就会造成患者的不满和投诉。护理差错已不再是过去意义上单纯的差错观念, 而是具有双重性, 即差错、投诉两层含义。为此, 我院从2008年起建立了护理部-病区护士长-病区安全督导员三级网络体系, 并制定下发各级各类人员的职责, 做到职责明确, 层层把关, 形成一个完整的医院安全管理体系。

2 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

完善的安全工作制度是护理安全管理的重要保证, 护理部对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苏州市下发的护士管理规范、患者安全目标等, 制定并逐步完善了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例如:住院患者安全管理制度、患者识别制度、输注药品管理制度、防跌倒制度、防导管脱落制度、压疮预防管理制度、重点药物观察制度、高危药品管理制度等, 并把制度装订下发到各个科室, 组织护理人员学习。

3 完善了护理常规及操作流程的制定

护理部从2009年开始要求各临床科室只要是现在开展的诊疗项目都要有相应的护理常规, 所有的护理操作均要有操作流程, 并要求护理人员掌握。例如:临床在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的同时必须修订护理常规, 并要通过临床科主任、护理部共同审议后才能实施, 使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事事有章可循, 处处有法可依, 知道该做什么, 不该做什么, 以及怎么做。

4 落实安全管理措施

4.1 加强安全教育培训, 增强护士安全、法制意识

护理部年初制定培训计划, 一年四次集中培训, 采取报告、座谈、声像等各种形式, 培训内容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条例》、《患者安全目标》、《苏州市护理管理规范》、《围手术期的护理安全》、《导管安全护理》、《上一年发生的不良事件分析》等。

加强新护士、进修护士、实习护士入院后的安全教育, 教育她们明白护理的对象是只有一次生命的人, 珍视生命、尊重人的健康权利和尊严是护士的天职。因此, 除了护理部组织的岗前培训外, 各科室还根据科室特点制定了安全教育内容, 入科的第一天要学习, 护士长要强调工作中的注意点。休假超过一个月回院上班的人员第一天要到护理部学习相关的新规定、新要求, 清楚后才能到科室上班。科室每周晨会提问一次有关核心制度, 规章制度等。

护理部对工作一年内的护士每月一次、五年资护士每季度一次、五年资以上半年一次对法律法规、安全制度等进行书面考试。

4.2 加强护理人员的“三基三严”培训, 提高技术水平

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低, 经验不足等原因对护理安全构成了威胁。只有精通护理“三基”, 熟悉本专业的技术操作, 熟悉抢救器具的使用, 才能在繁忙的护理工作中镇定自若, 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现在新技术、新项目的不断开展对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 护理部制定了详细的各级各类护理人员的培训计划, 组织业务学习、护理查房、反复训练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及急救技能操作, 严格考核, 并把考核成绩与职称晋升, 奖惩制度挂钩。每年都安排临床护士长、护理骨干外出学习, 回院后讲课。

鼓励护理人员通过自学、成人高考提升学历。每年通过举办读书报告会的形式营造学习的氛围, 使护理人员能通过不同渠道学习掌握最新的护理动态及经验。

4.3 严格执行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护理部从2007年制定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 并明确什么是护理不良事件。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因责任心不强, 粗心大意, 不按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办事或限于技术水平而发生的, 未给患者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称为护理的不良事件。例如: (1) 错误执行医嘱或漏执行医嘱; (2) 错服、多服、漏服药 (包括未服药到口) , 按给药时间拖后或提前超过2 h者; (3) 漏做药物过敏试验, 或做过敏试验后未及时观察结果又重做者; (4) 发生Ⅱ度压疮、Ⅱ度烫伤, 经短期治疗痊愈; (5) 手术患者禁食而未交待禁食, 以致拖延手术时间; (6) 各种检查、手术因漏做皮肤准备或备皮划破多处, 而影响手术及检查; (7) 抢救时执行医嘱不及时, 以致影响治疗; (8) 未及时留取标本或损坏标本, 影响检查结果者; (9) 输入霉变、过期、有杂质药物, 被及时发现, 未造成严重后果的; (10) 静脉输液、化疗或注射刺激性大的药液时, 未按规范要求操作, 漏于皮下, 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但未构成医疗事故的等21种情况均属于护理不良事件。出现以上情况, 要主动在规定时间内上报护理部。

4.4 护理缺陷、事故登记报告与处理

2007年前, 我院就有护理差错登记本, 但那时将错误、意外都归结为个人的不规范行为, 发生的错误都要惩罚, 科室和个人担心遭受处罚而存在对工作中的缺陷隐瞒不报现象。2007年来, 护理部实施非惩罚性报告制度, 凡发生护理缺陷时, 当事人必须在24 h内报告护士长, 护士长了解情况后如未给患者造成伤害、行为性质不严重的意外事件, 3 d内报护理部, 行为性质严重的意外事件, 24 h内报护理部。隐匿不报或不按时报告者, 要追究护士长及当事人责任。护理部建立全院护理缺陷、事故登记档案, 并设专人管理。根据护理缺陷发生的情节、性质与后果, 科室在3 d内先召开护理缺陷分析会, 分析发生原因, 要吸取的教训, 制订整改措施, 讨论结果报护理部。

护理部针对该事件从管理、制度、流程等角度, 组织护理专家进行讨论, 修订制度与流程。例如:出现使用过期药品后修订了药品管理制度, 规定药品有效期在一个月内的要贴上红色标签, 并注明失效期;出现输液时采血差错后, 修订了输液时采血流程等。每个月的安全例会上对不良事件的经过进行隐名通报, 并把修订后的制度、流程注明“新”字下发到各科室, 要求科室内组织学习, 让全院每位护士都能分享到其中的经验教训, 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

4.5 专门成立了压疮管理小组

小组成员由内科与外科各抽两名护士长及护理部的一名老师组成, 对上报的压疮进行评估及指导, 并追踪措施的落实及压疮的进展与恢复情况。

4.6 加强重点环节的安全管理

加强了重危患者管理, 要求临床各科室重危患者在24 h内上报护理部, 护理部派人在3 d内完成该危重患者查房, 了解护理措施落实情况, 患者还存在什么问题, 提出建设性意见, 必要时组织全院大会诊。

加强对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血液净化等部门的管理, 定期检查, 改进;保障监护仪、呼吸机等抢救设备的完好, 处在应急备用状态;建立急诊与病房、急诊与手术室、手术室与病房、产房与病房之间的管理流程与交接记录。

制定了紧急情况下的护理人员调配预案, 成立全院的抢救小组, 在出现重大事件情况下, 保证护理人员在第一时间内到位。

4.7 规范毒麻药管理

毒麻类的药物标签颜色一律用醒目的红底白字, 高危险药品设置专门的存放抽屉, 不得与其他药品混合存放, 账物相符, 每天清点。使用时实行双人复核, 确保准确无误。

4.8 建立有效的警示标识牌

例如, 各种引流管标识, 对有跌倒危险的患者床头设有“小心跌倒”, 对需绝对卧床休息的患者设“绝对卧床休息”, 卫生间设“小心烫伤、小心滑倒”等标识。

4.9 提倡护士间团队协助精神[2]

在繁忙的护理工作中相互提醒、相互监督, 弥补工作中缺陷或漏洞, 防范护理差错的发生。我院各科室均设有温馨提示本, 护士长或其他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发现的小问题, 或特别要注意的方面记载在温馨提示本上, 护士在上班及下班前均要阅览, 如果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阅完要在上面签名。每个护士口袋都有一记事本, 记录一些容易遗漏的事情, 下班前提醒还有没有未完成的工作。护士之间也会相互提醒, 例如:“新患者检查结束回病房了, 要去跟他讲明晨空腹抽血的注意事项”。

4.1 0 提高患者及家属的安全防范意识[3]

将对患者的安全措施纳入健康教育, 如预防压疮、跌倒、烫伤等注意事项, 在患者入院时首先对其进行评估, 存在安全隐患高危因素的执行告知签名制度, 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并在整个住院期间, 持续动态地进行评估, 及时给予干预措施, 保证患者安全。

5 安全质控

护理部在年初制定了安全管理计划、每月安全活动计划、实施方案等。例如, 护士对突发病情变化及窒息应急处理流程掌握情况、护士对简易呼吸器操作的掌握情况、抢救药品及器械是否处在应急备用状态、护士对护理核心制度掌握情况、常备药品及高危药品管理、护士用药安全执行情况 (加药、更换液体) 、护士长对科内重危患者病情掌握情况等。安全管理小组根据制定的每月安全活动计划, 每月对临床护理进行安全督导, 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对存在问题, 提出整改意见, 修订作业流程。

护士长每天对科室患者、护理人员进行评估, 对重点患者、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出指导意见, 对年轻护士重点关注, 重点交待;护理部通过下病区询问护士长病区新患者、疑难重危患者情况, 科室工作安排等了解护士长的管理, 查到的问题与绩效考核挂钩。

科室安全督导员主要协助护士长做好科室的日常管理, 特别在护士长外出期间把好关。每天督促检查重危患者的护理措施的落实情况, 关注年轻护士、实习护士、进修护士的工作规范性等,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4,5,6,7]。

6 小结

我院护理部通过开展护理安全管理监控网络工作, 加强安全管理小组对全院护理安全的质量控制, 严格执行不良事件的报告制度, 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及根据实际情况修改作业流程, 重视护理人员的安全教育等安全措施的落实, 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护理差错与纠纷的发生。2009年共上

手术室护理隐患与预防措施的探讨

任雪英

(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手术室, 广东江门529000)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隐患与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和相应的管理措施, 进行总结。结果:手术室护理与病房护理有着很大的区别, 其技术含量高、工作强度大、安全隐患多, 是医院整体医疗安全的重点。结论:建立和完善手术室护理隐患预防措施的规章制度, 可减少手术室安全隐患, 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 能有效确保手术安全, 减少医疗纠纷。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隐患;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 (2011) 02 (a) -097-02

Nursing hazard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of operating room

REN Xueying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hidden operating room care and prevention measures.Methods:To sum up our hospital operating room care and safety hazards and appropriate management measures.Results:Operating room nursing and nursing ward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Operating room nursing had advanced technology, high work intensity and many safety problems and it was the focus of the whole medical safety.Conclusion: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rules of preventive measures for operating room nursing hidden danger, to reduce operating room security risks, improving quality of care in the operating room, can effectively ensure the safety of operation and reduce medical disputes.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 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 障碍缺陷或死亡[1]。护理安全事故一旦发生, 必定会影响患者的治疗, 延误手术时间, 造成经济浪费。不仅给患者及家属造成伤害, 同时还影响医院的名声及社会稳定[2]。本文通过对我院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和相应的管理措施进行总结, 现报道如下:

1护理隐患

1.1常见术前护理隐患

对于小儿、老年人以及昏迷患者容易疏忽, 接错或放错手术间, 引起严重后果, 在接患者过程中, 因护送不当及患者的物品遗失护送途中易发生引流管脱落, 未加床栏约束因患者烦躁不安致坠床、摔伤和碰伤等, 患者的X线片、CT片、手术衣裤等用物遗漏[3]。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 在过床过程中,

报不良事件53起, 修定了7项工作流程及应急预案。发生一起急诊小儿输液穿刺了3针的护理投诉。在苏州地区护理安全质量检查中多次得到专家较高的评价。近三年在苏州地区满意度调查中每次都在97%以上。因此,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既保证了患者的安全, 又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因为手术床狭小, 患者在手术床上稍加移动, 便有掉落床底的可能。对于全麻患者在摆放手术体位时, 患者无法表达自身感受, 很容易造成因体位引起的身体某些部位受压, 引起术后该部位不适甚至功能障碍。

1.2常见术中护理隐患

巡回护士与器械护士在术前、关闭体腔前后对手术物品清点有误, 术中添加记录不及时, 交接班不规范[4], 导致患者体腔内存留手术异物;术前器械准备不全、性能不佳或数量不足, 当手术亟需应用临时慌忙准备, 未进行定期保养;因患者随身携带的金属物品或自身皮肤接触电刀涉及范围, 造成烧灼伤;患者体位摆放不合适, 引起压疮;术中应用抗生素或其他药品时核对不准确, 静脉输血输液查对不严, 造成严重后果;未严格控制手术室参观人员数量;对于消毒隔离、无菌原则执行不严格, 手术护理记录单记录不及时、存在涂改现

摘要:目的:减少护理不良事件, 提高护理质量, 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方法:组建护理部-病区护士长-病区安全督导员三级安全监控网络, 实行网络体系;对全体护理人员实施护理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教育, 提高其职业责任感和慎独精神;不断完善和建立各项护理常规及操作规程及安全管理制度。结果:护理安全工作呈现层层把关抓落实, 形成一个严密有效的可控的监控网络体系, 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护理差错、纠纷与投诉的发生。结论:建立护理安全管理监控网络与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及规范的业务培训、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是保障患者医疗护理安全行之有效的方法, 可促进护理质量, 及患者满意度的提高。

关键词:护理,安全管理,对策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左月燃.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3) :191-192.

[2]周立宁.营造安全文化防范护理差错[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3) :192-193.

[3]李书芳.我院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做法与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 12 (16) :73-74.

[4]侯纪湘.妇产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方法和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3) :89, 136.

[5]刘玉肖, 胡秀芬.安全文化在传染病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14) :103-104.

[6]李瑛.护理安全管理思路的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6 (33) :210-211.

实践对策 篇5

城市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城市的“生态性”和“宜居性”产生了迫切的需要。近年来,许多地方提出了“山水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等城市发展新模式,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生态宜居城市”加以具体阐释。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成为各地城市发展的大趋势,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100多个城市把“宜居城市”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作为***省28个文明古县之

一、***省首批绿色生态县之一的***,生态既是优势,又是潜力,更是希望,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全县上下扎实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城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环境状况明显改善,城市建设中的精品和亮点显著增多,城市形象得到较大提升。

一、近年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基本思路

1、坚持规划设计先行。搞好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前提。近年来,***十分重视城市的规划

设计,以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和城市规模的有序发展为目标,切实搞好城市建设规划设计。一是强化规划的前瞻性。将生态宜居的理念纳入城市发展规划,认真处理好生态需求与经济需求、产业调整与环境保护、物质产品与文化产品等关系问题,切实增强规划的指导作用和可操作性。二是强化规划的针对性。认真做好规划的专题研究,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对县城未来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设计,以法定的形式明确了县城发展框架。坚决查处,三是强化规划的制度性。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城市规划制度,进一步健全规划委员会制度,形成由相关专家领衔、建设部门配合的规划体系,有效地提高了设计水平。

2、狠抓生态环境建设。搞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基础工程。近年来,为了打造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我市一是树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各种媒介大力宣传生态宜居城市的意义,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要求以适度消费代替过度消费,树立起“绿色消费”观念,使公众成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二是大力开展战略环评和规划环评工作。以规划环评推动战略环评,从源头上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大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建立

起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执法监督、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新机制。坚决查处、严厉打击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三是全面加强城市的绿化工作。绿化是体现城市生态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我市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为契机,大力开展城区绿化工作,新种补种以樟树为主导的绿化树种2万余棵,新增铺城市绿地3万余平方米,使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近8平方米。

3、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城市基础设施是全体城市居民的“公共物品”,是城市得以发展壮大的关键。提升和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重点任务之一。近年来,我市一是力求形成合理的城市开发体系。主要是在加快新城区开发建设步伐的同时,大力实施好老城区的保护和改造,实现新区开发与旧城保护和改造的良性互动。保持城市的历史底蕴。二是搞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资4200余万元建成污水处理厂,与此同时新建了一批垃圾中转站和填埋厂,基本解决了垃圾、污水治理等问题。三是高度重视交通畅通建设。加快城市道路建设和改造工程,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城市路网结构,提高城市路网等级。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以应对***

道路交通较快发展的态势。

4、提高生态产业水平。适应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需要,把城市生态产业提高到一个较好的水平,是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市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我市一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重点扶持城市近郊的农业发展,在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农业科技培训和普及的同时,制定并落实一系列优惠措施,有意识的引导农民加大蔬菜、水果、花卉等的培育和种植,增加对城市的供应。二是对引进的工业项目进行筛选。积极实行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转变,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无污染或少污染的产业。对已有的工业项目认真抓好环保措施的落实,坚决做到环保措施与项目同时设计、同时开工、同时投入使用,杜绝透支式发展。三是全面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物流、贸易、信息、旅游、文化服务等第三产业,努力提高第三产业比重,逐步确立第三产业的主体地位。

5、夯实居民安居乐业基础。安居乐业是和谐城市的基本内涵之一,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是群众利益最现实、最集中的表现。保障城市居民安居乐业,是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市的根本所在。在安居方面,一是进一步加强调控,平抑房价,扩大廉租房保障范围,解决“双特困”家庭廉

租房问题。二是规范市场,加强监管。取缔虚假宣传、炒作房价、非法超建等行为,培育健康、有序的市场秩序。在就业方面,一是改进思路,将政策落实与改进服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政策落实上做到“人人不落空”,解决好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推动创业式就业。二是大力培育为劳动力市场服务的社会中介机构。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拓宽居民就业渠道,提高居民就业率。三是勇于探索长效机制。力求使就业再就业工作从应急型逐步转变为持久型,从法律层面解决经济发展与就业促进的关系。四是大力实施职业素质提升工程。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培育完善城乡统一的职业培训体系。

二、当前***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应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在近几年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进展,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但同时也碰到一些情况和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必须与城市软环境建设同步进行。因为城市交通、环境等“可见”因素非常直观,自然纳入了我们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重点。但诸如经济自由度、政府工作效率、服务部门的态度等这些城市“不可见”的软环境,某种意义上要远比硬件更能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目前,由于过于偏重经济建设而相对忽视软环境问题,使得不少城市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宜居”现象。***要想消除“不宜居”因素,创建舒适宜人的城市居住环境,必须下大力气抓好城市软环境建设,切实放活经济发展,改善机关效能,提高政府效率。

2、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公众的认同率。一个城市要成为“生态宜居城市”,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就是城市的“公众认同率”:即居住在城市中的不同群体,是不是都能感受到城市的公平与和谐。如果我们制定的政策和制度,对不同群体存在着不一样的差别,就必然会给市民带来心灵感受的不同。从某种意义上看,精神方面上的不平等,比经济上的不平等,更容易给市民带来心灵伤害。因此,***在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政策的公平、公正、公开,提高公众对城市的普遍认同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生态宜居城市”。

3、必须对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长期性和连续性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是三五年或者十年八年可以建设完成的。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做好足够的准备。这就要求我们的每一届党委、政府领导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真正从维护

群众利益出发,以发展的眼光和视角来进行生态宜居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切切实实做一些符合群众意愿、满足群众要求、维护群众利益的事情,最大限度地避免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一届领导换一个思路的问题。只有这样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宜居城市。

4、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必须与强化城市管理相结合。城市管理是巩固建设成果、营造良好秩序、发挥城市功能的必要手段,涉及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涉及每一个城市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必须做到全覆盖、无缝隙,延伸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抓好事关居民生产生活的环境、市政、安全、信息、社区等方面的管理,把管理细化到每一条道路、每一个小巷、每一幢楼宇。必须突出重点,认真抓好旧小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的环境综合整治,并探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三、***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对策思考 总体来说,近年来***在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方面所取得的成效还是初步的、有限的。在今后的建设过程中,必须紧密围绕生态宜居城市的深刻内涵,突出强化“五大意识”:

第一,要强化生态保护和绿化意识。要继续以争创省级园林城市为契机,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加速建立以绿化、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空气净化等为主体的城市生态环境体系。要高度重视风景名胜区、城市规划区以及重要公路沿线可视范围内的生态保护工作,积极利用山石采空地和废弃矿区开发林地、绿地。要进一步加大城市绿化力度。根据***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做好城市绿化的研究,使我们的城市四季有绿。要优化植物种群,在积极推广本地植物的基础上,引进一批适应我市自然条件的树种,保证绿化树种的多样性。要突出抓好城区周边绿化,努力形成“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大生态、大绿化格局。要因景植绿,见缝插绿,切实搞好居住小区、道路、广场和户外休闲地绿化,为群众营造清新怡人的休闲娱乐环境。

第二,要强化水系建设意识。城市水系除了为生产生活供水排水和防洪排涝等基本功能外,还体现记载着城市历史文化,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树立亲水观念,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中融入水的要素,积极创造宜居的亲水环境,提升城市品位。要突出加大治污工作力度,搞好泸水河、护城河等重点水域的污染治理,增强水体功

能。要强化节水意识,综合利用地表水,保护好地下水,切实运用行政手段、利益调节等办法,把节水工作做的更好。要不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新护城河疏浚整治、县城防洪大堤工程建设为依托建设谋划好城市水利工程,使水系成为城市的亮点和亮丽的风景线。

第三,要强化产业布局调整优化意识。***是一个发展中的中等县份,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必须把城市建设与产业布局调整优化结合起来。要通过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使产业发展更加符合城市的规划建设,有效地防止因产业布局不合理而造成的污染等问题,不断提高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形象。要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促进城区内的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集群发展。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将城区周边污染严重的企业,逐步进行搬迁改造,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能力。要积极推进城区“退二进三”,突出发展物流、信息、金融、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使服务业逐步成为城区发展的支柱产业。

第四,要强化城乡统筹意识。城乡一体、统筹发展是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必由之路。农村建设的现代化,是整

个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要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坚持城乡规划“一张图”,科学调整镇村布局,突出发展中心镇,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居民向社区集中。要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支持力度,以中心村镇为重点,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着力建设覆盖城乡的水、电、路等网络,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增强小城镇的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空间载体和硬件支撑。要逐步将镇村管理纳入城市管理体系,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

第五,要强化文脉存续意识。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体现着城市的个性与魅力。***是全省28个文明古县之一,只有把文化品性展示出来,文化内涵挖掘出来,城市的特色才能更好的凸显出来。要把培育城市文化与城市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工作相结合,根据***的历史风貌、文化传统和产业布局特点来确定城市建设的方向和功能定位,切实加强对历史、自然、人文景观的保护,通过发掘、改造、包装,重新打造,真正体现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品味。要把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之中,城市布局、城市景观都要在存续地方文脉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城市文化特色。要把培育城市文化与城市旅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误区及对策 篇6

一、概念的界定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指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它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从广义上讲,实践活动包括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形成,建立数学概念过程中亲自进行的动脑、动口、动手等一切操作活动,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往往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和能力发展具有广泛的作用。

二、当前数学实践活动存在的误区

误区一:活动课的内容过多地受课程标准及教材束缚。

目前,大部分教师把教好数学课本,学生很好地完成课本上的作业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唯一目标,根本无精力去选取能够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学习材料来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虽然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受学科知识和教学计划的限制,是在一定的学科知识基础上进行学习和活动的,但它不必因此而“紧扣”教材和课程标准,因此大部分教师只选取一部分实践活动课来上,少数教师干脆完全忽略,认为不是考试或考查的内容。

误区二:认识不足,理解偏颇。

学校的数学教育长期以来只停留在班级授课制形式下的一种“狭隘”的教育状态,学习的场所大多被圈在班级之内,最多也只是在校园之内的活动。它的显著特点是让全体学生在纸上机械反复地演算,训练的只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解题技巧”,导致学生其他数学素养很难得到更好的发展。小学数学活动课则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因其活动不受教学时空的限制,不管是在课内课外,还是在校内校外,都可以成为数学活动的美好天地。但是不少教师将实践活动课理解为简单游戏活动课、手工劳动课,甚至是说话训练课、单元复习课。

误区三:教师教学随意性大。

当前,由于深受应试教育和择校风气的严重影响,导致学生一天到晚埋在作业堆里过度学习,来自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让他们喘不过气来。当然,教师也不例外,成天地批、讲、练,凡是可以利用的时间一点都舍不得浪费。另外,因数学实践活动课缺少系统的内容,且没有固定的模式,因而部分教师在操作中有意无意地将其上成了补习课、辅导课等,教学出现了很大的随意性。

三、应对策略

1. 引起重视,提供丰富背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意识和探究意识。在“数字编码”一课,实践教学中一部分学生习惯于老师讲、学生练的学习模式,一开始接触实践活动,显得不知道怎么办。这时老师首先要创设好学习的背景,从课的一开始就唤起学生的学习意识。课前老师准备了充分的生活素材通过电脑显示出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投影屏幕上出现的是与老师有关的数字编码,让孩子们猜猜它们各表示什么?(屏幕上依次出示老师本人的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邮政号码、手机号码)在众多的编码中,哪种编码最能体现林老师的身份特点?(身份证)创设学生熟悉的学习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到对身份证数字编码的探究上来。

2. 注重发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活动的灵魂,是学生主体的第一次体现,也是革新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一环。问题由学生开始,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有一双数学的眼睛,一颗数学的大脑。“一亿有多大”一课中,老师先拿出一张打印纸,然后让学生猜一猜1亿张这样的纸叠在一起有多高。“每个同学猜的都不一样,要想探究1亿张纸叠起来有多厚,是否真的要找出1亿张纸叠起来直接进行测量?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这一环节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的学生提出可以先测量一部分纸的厚度,再算出1亿张纸的厚度。一个问题解决了,接着又面临新的问题:真是个好方法,用部分推算出整体,那“一部分”应当取多少张纸呢?通过学生之间的商讨,发现这“一部分”的张数应该是100张、500张或者1000张,因为1亿张正好是它们的整数倍数,更便于进行探究。

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被学生提出来,也被学生一个一个地解决了。在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同时,学生激发了问题意识和主体意识,学习过程变得更主动和更富有个性。

3. 探索研究,动手实践,重在实践。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综合与实践”的教学,重在实践。重在实践是指在活动中,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参与,重视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在“一亿有多大”一课中,确定了研究方法,接下来就是探索研究,动手实践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取100张、500张或1000张纸来测量厚度,推算出1亿张纸的厚度。于是学生分成A、B、C三组:A组测量出100张纸的厚度,然后推算1亿张纸的厚度;B组测量出500张纸的厚度,然后推算1亿张纸的厚度;C组测量出1000张纸的厚度,然后推算1张亿纸的厚度。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

4. 设计方案,再次体会,重在综合。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还指出:“综合与实践”的教学,重在综合。重在综合是指在活动中,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知识的联系和综合应用。在“一亿有多大”一课中,探究了1亿张纸的厚度,那么还可以探究哪些有关1亿的问题呢?(1亿粒大米有多重?1亿颗黄豆有多重?1亿秒有多长时间……)每个小组先确定一个探究课题,设计好探究方案,然后开展实验探究。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还应不断完善,使其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使学生真正在实践中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不足与对策 篇7

一、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不足

1.“以学生为本”的意识不足

我们承认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同时,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却往往忽视了这种差异是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特别是小学生的差异几乎每天在变化着。 如, 在小组活动时, 我们就可以发现有的学生因为家里有台打印机就专门负责打印, 其他类型的活动任务均与他无关。 有的学生就不一样了, 他这次活动主要负责为小组搜集资料, 下次就变成汇报交流时的主持人。 由此可见, 我们在承认学生差异的同时应当肯定后一类同学的做法, 当他们的排版水平有所提高后, 就可逐渐引导他们完成一些“抛头露面”的任务, 喜欢表现的学生, 就可逐渐引导他们完成一些“搜集、整理”之类的任务。 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每个学生的能力, 全面提高他们的素养。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把学生的差异看做是一种教学资源,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他们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进步。

2.“以学生自主选择活动项目”的意识不足

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是活动的主人, 他们应有选择权。小组之间也会表现出差异, 我们不能粗暴干涉。 因为只有选择了感兴趣的活动项目, 才有动力和信心出色完成活动中的各项任务。 然而, 我们在活动中往往置学生的自主选择于不顾, 总是不放心学生, 生怕学生选择不好影响活动的开展。 我们往往让这小组完成那个活动项目, 那小组完成这个活动项目。 这样做法的理由是: 活动的内容可丰富一些, 活动效率可高一些。 殊不知, 这样的选择活动项目, 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发挥, 特别是那些“小机灵”的积极性无法有效调动。 如围绕《半截蜡烛》开展的主题活动中, 曾经听到一位老师这样让学生选择活动项目:“同学们, 我们现在归纳的五个活动项目, 已经剩下课本剧表演和搜集背景资料这两个活动项目了, 请剩下的两个小组分别选择一个。 ”表面上看给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但事实上最后两个小组只好翘起嘴巴无奈地进行了选择, 只好期待下次活动时早些举手争取选一个较感兴趣的活动项目。

3.“以学生自由分组”的意识不足

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选择权还体现在自由分组中。 学生个人之间的差异更是出乎我们的意料, 但我们应尊重。 在分组活动中, 有些老师往往会有这样的想法:“这几个成绩差的在一起活动效果肯定不理想;他们是‘捣蛋鬼’, 怎么能在一起呢;这一组怎么都是女生。 ”由此大声说:“为了同学们能更好地开展活动, 某某到这组, 某某到那组……”可我们有没有想一想学生的感受, 问一问学生这样组合的理由。 也许, 成绩差的那一小组为大家提供了生动、 直观的现场图片;调皮、捣蛋的那一组写出了一份出色的调查报告;全是女生的那组能把文章朗读得声情并茂。

4.“以评价促进活动”的意识不足

评价是语文实践活动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小学语文实践活动更需要我们进行科学化、人性化的评价。 然而, 我们在实施评价时, 评价的尺寸没有很好的把握, 不同的学生没有采用不同的标准, 评价过于简单化、 程式化。 简单化就是以“优、良、及格、须努力”或用 “A、B、C、D”等形式进行评价。 程式化就是评价没有体现动态的过程, 缺少体现人性化的言语评价。 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活动主题却采用同一标准的评价。 这种无视学生与学生之间差异的存在采用“同一标准”的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导致评价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二、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对策

1.指导学生的及时性

由于年龄特点, 小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差异不是固定不变的。 我们开展活动的目的是不断发展他们的能力。应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观察, 及时发现他们知识的差异、能力的差异, 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比如, 确定语文活动的主题后, 每一个小组都面临如何选择一个适合的活动项目的问题。 这时我们可根据每个小组的特点及时与他们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协商确定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使不同小组的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和选择属于自己的活动内容。 在与学生的协商之前, 我总是要三问自己:我对学生兴趣、能力了解多少, 每一小组各有什么特点? 今天各个参考活动主题训练重点是什么, 分别适合哪类学生? 我用什么办法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活动主题。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有效避免“协商”的盲目性, 才能较好地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2.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要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活”起来, 关键是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兴趣,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这就需要确立学生是活动的主人的意识。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首先就是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 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行为方式, 认同学生的各种想法, 激励学生创造性地开展活动, 不能随便或过早得出结论。 在活动中师生关系不是演员与观众的关系, 而是导游与游客的关系。 我们只是引导, 大好的风光还要由学生自己去看, 自己去欣赏。 因此,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 提供合适的参与机会, 给予足够的参与时间, 促使学生主体积极参与, 使学生一开始就能进入一种状态, 在整个活动中始终保持亢奋。

3.内容、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同一主题不同的活动内容和形式, 同样的活动进度不同的活动要求”。我们要及时地对活动内容进行合理的加工处理, 即依据活动目标作适当的调整和组织, 重新排列组合, 使活动的内容、形式呈现丰富性和多样性, 以便不同的学生更好地选择、接受。调整时, 要遵循系统性、可接受性和实用性的原则, 围绕活动的数量、覆盖范围、难易程度, 以及安排的顺序和进度进行, 删去那些与学生生活关系不大、难以实施的环节, 补充一些相关的拓展性的活动, 使活动得到延伸。同时, 教师应该把自己的学识、见解当做活动的一部分, 在活动中给学生补充、引导。

4.评价学生的科学性

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自然会有成功的一面, 也会有失败的一面。 自然包括“碰钉子”, 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 但他们必然获取了或多或少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可以说他们都有了收获。 因此, 如果我们追求统一标准、统一内容的评价, 那么在学生与学生之间, 更多地强调了竞争和淘汰, 忽视了合作与共生, 从而造成了不和谐的现象。

我们在评价学生时要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 多方面考查学生。 既要考查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 又要考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在评价中主张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态度的转变、 重视活动过程和体验情况、 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 重视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归根结底是重视学生各种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 因时而异, 因境而异, 作出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 在引导学生以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为主的基础上, 教师、家长、同伴、校外辅导员都可以作为评价者, 切实加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 这样采用多把尺子, 多角度地评价学生, 有利于学生对评价的认同和接受, 使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得成功的体验, 调动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促使他们更从容地实践, 不断地追求、探索、创新。

实践对策 篇8

一、教学实践的“理论虚脱”现象举隅

“教学理论脱离教学实践”一说中, “脱离”意味着原本结合在一起, 后由于某种原因二者脱钩, 分离了。不少教师所掌握的教学理论有限, 其教学实践原本就没怎么与教学理论挂钩;有少数教师压根儿没好好学过教学理论。这些教师知识结构中教学理论含量低, 与其说“教学实践脱离教学理论”, 不如说是教学实践的“理论虚脱”。不妨看下面两例。

表现一:对教学理论解决教学实践问题抱不切实际的“药到病除”的幻想

【案例1】2008年, 笔者随同导师先后十余次到某中学, 参与语文组“集体备课”活动。导师从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等理论讲起, 推荐阅读相关理论书刊, 研讨从哪些角度确定本课教学内容, 颇费了一番功夫。一个月过去, 对《荷塘清韵》这一篇目的研讨还处于确定教学内容阶段, 有老师急了:“教授, 能不能告诉我‘一、二、三’, 这篇课文怎么上?”“教授, 您说怎么教, 我们依您说的做!”……

在这些老师心目中, 教学理论的功效在于立马解决问题, 教授宣讲教学理论相当于医生给病人开处方, 一线教师按处方配“灵丹妙药”服用, 即可“药到病除”。殊不知, 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并不是“一对一”的“教怎么做”的关系。有教师学了点教学理论却没有收到“短、平、快”的功效, 就认定“理论无用”。有鉴于此, 我们有必要澄清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 明晰各自的特点, 明了教学理论的“能为”之所在, 消除对教学理论的误解, 避免将不能承受之重任压到教学理论的头上。

表现二:单凭经验和常识从教, 理论匮乏

【案例2】某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之后, 沿海某市某小学校长室。两位教师持质量分析表前来, 表上“答卷情况分析”栏, 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三格, 问:“什么是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是什么意思?怎么填写啊?”校长接过质量分析表来看, 也皱了眉。

据了解, 这份质量分析表是由该校教导主任设计的, 打破了原先按“计算题”、“应用题”等题型分类分析的套路, 借鉴了认知心理学知识分类思想设计的, 但表发下后没来得及集会解释, 于是让校长、老师犯了难。她们有着十几年教龄, 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 是该学校师资队伍的中坚。上世纪90年代读中师时学的教育专业课程是《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老三门”;尽管通过在职进修都取得了本科文凭, 却没有迈开教学理论知识补充、更新的步伐。

案例2绝非个例, 安徽省利辛一中张帮群曾设计问卷:“你最喜欢读下列哪些教育文章?理由是什么?选项:A.理论性教育文章;B.叙事性教育文章;C.教育案例分析;D.教育杂感或随笔”。该校107名教师作答, 结果显示:选B者占54%;选C的占32%;选D的占12%;选A者只占2%[1]。可见, 真正喜好教学理论者屈指可数。这是县中学的情形, 一般农村中小学的情况更不容乐观, 农村教师接触教学理论的机会更少。袁兴富对湖北省英山县两个乡15所学校所作的调查显示:“人均专业刊物拥有量仅0.35份”, “大部分教师长期没有订阅专业读物, 只有一本教学参考书”[2], 专业阅读严重不足。中小学教师疏离了教学理论, “在一些本应由高理论群体构成的教育工作者队伍中, 看到的却是低理论群体。”[3]尽管近年教学理论本身的知识生产在不断推进, 但“春风不度玉门关”, 教学实践界对它们的了解程度以及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十分有限。

二、解决教学实践“理论虚脱症”的对策

如何疗治教学实践的“理论虚脱症”呢?除教育行政部门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学校加强校本研修等措施外, 教师个人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1. 正确认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 消弭对教学理论作用的误解

如案例1所述, 有教师对于教学理论的作用及其与教学实践的关系存在误读。可依下表认识两者的关系[4]。

首先, 两者的目的和指向不同。教学理论研究旨在对教学现象获得规律性认识, 通过认知活动, 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 这些认识的真理性、可证明性或可信度较为持久、广泛。教学实践的目的是对各种可能的教学行为作出决断, 临床性地处理和解决所面临的种种教学问题, 通过适切的教学活动使受教育者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 在智力、非智力方面获得发展。

其次, 研究对象有差异。教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相对一般的教学现象, 带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不会“转瞬即逝”;而教学实践解决的是具体的、特定的、情境化的教学事件, 教师即便对某一时段教学有充分的预设, 也要根据特定的对象和场景, 即时作出决断和调整。随着课堂教学流程的推进, 教学情境在变化, 教师要随时调整教学策略;同一教学内容, 同一教师到不同班级执教, 需要根据学生的反应作调整。

再次, 问题来源不同。教学理论的问题大多来源于理智状态 (states of mind) , 即公认的抽象的理论体系, 而不是直接来源于教学实践。研究者通过对现有理论进行思维加工来进一步推进理论建设, 即便观照教学实践, 是对实践现象进行抽象加工, 上升到理智状态作理性思考;而教学实践的问题总源于跟实践者本人息息相关的事态 (states of affairs) , 解决实践者在教学工作中所面临的困境。

最后, 思维方式和时空条件不一样。教学理论研究采用理论思维, 其本真价值是“认知虚体, 而认知之为认知就在于弄清对象的本来面目”。教学实践采取工程思维, 其本真价值是“筹划理想性实体来满足价值主体的需要, 而筹划之为筹划就在于设计出应然且能够实现的对象”[5]。两种思维方式一次运作所用的理论数量也不一样, 研究者进行理论思维时, 一次只能运作一种理论, 他们在相对弹性宽松的时空条件下探索问题的本质, 得出的某一理论往往偏执于“一”, 评判的标准是该理论从前提到结论之间是否具有逻辑自洽性。教学实践者在特定时空处理教学事件, 事件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体, 需要实践者根据此时此境, 即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信息, 可同时直觉地运作多种理论来帮助解决问题, 评判标准是当时的教学是否有效, 而无需顾及所运用的几种理论之间的逻辑关联性。

认清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不同特点, 反观案例1, 老师希冀教授直接提供操作办法这一现象, 事实上, 教学理论无法提供这样的“服务”。美国学者艾斯纳说:“理论不是命令性的, 而是提示性的。它是帮助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框架, 一件工具, 一种方法。”[6]可见, 教学理论无法使教师“按图索骥”改变教学实践, 但可以使教师通过理论学习, 获得了思维的框架, 提高理论的自觉意识和理性分析能力, 加强实践的理性成分和专业的预见性, 为临床处理问题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2. 借助教学理论, 检视个人“内在的理论”, 反思教学实践

一线教师工作忙, 大多没有脱产进修的机会, 只能在职学习教学理论, 优势在于这种学习不是为了考试, 所学与所教息息相关, 学用一致。郝志军认为:“教学理论实践功能现实化的一般进程有三个阶段, 即理论的具体化阶段、理论的个体化阶段和个体的行动化阶段。”[7]第一阶段是理论工作者的事;第二、三阶段是中小学教师把教学理论内化和转换的过程。这种转换过程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 这是普遍形态的教学理论和个体内在理论互动的过程。叶澜指出, 理论在现实中有两种不同的存在形态, “一种为群体所共有的普遍形态, 它脱离于产生理论的主体, 以文字、各种符号形式存在;一种为个人或部分特殊群体所拥有的私我和局部形态。”[8]教师是以清晰的自我意识, 带着自身所有人生阅历、教学经历以及原有的或理性化的或经验常识状态的内在理论投入学习活动的, 他们不会照单全收所学的理论, 而要进行再加工、改造, 形成独特的理解, 同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若无法同化, 教师就要对原有的内在理论予以检视、澄清、调整和改变, 从而顺应新的理论框架, 形成新的个体内在理论。

第二, 这是理论学习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相伴随的过程。“教然后知不足”, 教师带着困惑学习理论, 学习目的明确, 动机强;理论也不断启示他们运用理性反思教学实践。

第三, 教学理论为透视教学现象提供了新视角。教学工作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随时面临着新的挑战。教师吸收具有一定前瞻性的教学理论, 有助于跳出原有的思想框框, 以新的视角来透视教学现象, 解决教学问题。计划经济时代, 孩子生活在相对静态的环境中, 对于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怎么发展, 有相对清晰的答案;而市场经济使儿童的生活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因素。许多教师慨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让人看不懂、越来越难教, 其实, 他们并不理解当代儿童所面临的困境和成长需应对的主题。这种不确定性既有消极意义也有积极意义。从消极方面来看, 儿童生长在不确定的世界, 意味着飘浮不定, 陷入一种 (自我) 毁灭的生活方式;从积极方面来看, 他们都必须作出生活的选择与承担责任和义务, 必须与他们的前途的可能性和潜力和谐一致。这时, 教师必须把握好对儿童和青年保持一种体贴和坦率的关系, 而不是一味地遵循传统的信念、过时的价值观、陈旧的规章制度, 以及一成不变的惩罚。学习教学理论, 无疑能拓展教师的视野, 增强自身的专业预见性, 提高专业能力, 卓有成效地解决教学困惑, 引导学生成为“自身前途和命运的真正意义上的代理人[9]。

3. 与理论研究者合作, 在研究中学习理论

教学理论不仅与教学实践有区别, 而且其本身也有不同层级, 中小学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 有选择地学习, 将外在的教学理论转化为自己头脑中活化的知识, 转化为个人“内在的理论”的因子, 用来指导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使之成为富有智慧的教学实践。

中小学教师在教学现场遇到的问题是异常复杂的, 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非轻而易举之事, 有时需要与理论研究者携手进行“行动研究”。现辑录某市骨干教师培训活动中, 一位小学五年级教师执教的《夏洛的网》一课的教案片断:

与传统教案相比, 这份教案有了较大改观。过去的教案对教的活动考虑得多, 很少顾及学的活动;此教案考虑到了“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二者密切关联。本设计体现了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 即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若将“教”与“学”的活动内容作比较, 一眼可以看出, 教师“教”的活动设计很详尽, 如把本环节分解为七步, 每一步教师干什么都清清楚楚;但“学”的活动设计只有“读、划、说”等干巴巴的词, 到底要求学生说什么, 如何说, 说到什么程度, 仍是一笔糊涂账。如果说七步“教”的行为的设计具有连贯性的话, 那么四步学生“学”的行为是散点分布的, 学生学的落点在哪儿, 通过该步骤学习获得什么样的学习经验, 想来设计者心中无底。笔者以为, 设计者已经有了新理念, 并勇于尝试运用, 是值得褒奖的, 正是由于这些老师付出了努力, 在教学实践层面推进着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但是, 所暴露的问题不是一线教师凭借个人的力量能够解决的, 得寻求教学理论工作者的支持。笔者也呼吁, 教学理论工作者要走出书斋, 进入教学现场, 与一线教师合作, 研究解决微观层面的教学问题, 共同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张帮群.教师最喜欢阅读哪类教育文章.中国教育报, 2004-08-12 (4) .

[2]袁兴富.教师专业成长要扎扎实实.中国教育报, 2008-09-1 (3) .

[3]石鸥.教学别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

[4][美]Ian Westbury, Neil J.Wilkof.科学、课程与通识教育.施瓦布选集.郭元祥, 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

[5]徐长福.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两种思维方式的僭越与划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6][美]埃利奥特·W.艾斯纳.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李雁冰, 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7]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8]叶澜.思维在断裂处穿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再寻找.中国教育学刊, 2001 (4)

体育实践课教案常见错误及对策 篇9

错1.教案不切实际, 可操作性差很多教师的备课看上去写的形式比较误远离花哨, 内容也比较丰富了体育实践课的实, 际但遗, 对于新课程中憾的是教案却及方法所设定, 的教学目标虽然在备课中, 与教学目标结合的内没有切实可行的实现对际容很, 多可操, 但是作性差, , 往往收效甚微在实施中由于教, 作用不大案不切实, 策学生为学习主体真正达到的目标不, 注多。新课程标准要求以重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和合作学习能力, 在体育教师的教案中似

乎也不乏诸如“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培养学生兴趣”、“开发学生创造力”“增强合作学习能力”等等时髦的字句, 但落实在教学实践中的却微乎其微, 那些教案似乎影响不到体育实践课的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也表现出远离教案, 教、学背离的现象, 这也是教案实际操作性不强所导致的。

2.教案形同虚设

虽然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 一些可行性、实用性较强的教案不断产生, 但是这些教案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形式主义, 甚至教案形同虚设的现象普通存在, 很多教师使用学校统一格式备课本, 教师备课的目的之一是把表格里面的内容填满, 完成一节课教学的第一项环节, 目的之二就是为了应付学校及上级领导的检查, 有的教案甚至是产生于体育实践课之后的, 补教案的事在体育教学中时有发生。教师在填写教案时, 大多是根据自己以往教学经验来填写的, 没有很好地结合实际, 没有创新的教学策略的探究, 其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这种形同虚设的教案对于教学来说也就没有多少可利用的价值了。

3.抄袭教案

由于当前网络的普及, 网上上传的体育实践课的教案也很多, 这就给体育教师抄袭教案提供了方便, 因此, 导致目前体育教师所使用的教案有很多是抄袭而来的。这些被抄袭的教案质量良莠不齐, 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 更值得的关注的是有的教案已经严重滞后于新课改下的体育教育实际, 还是被体育教师抄袭使用, 完全不去考虑教案脱离当今学生的特点和实际的需要, 其教学方法已经落后于时代, 这样的教案以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存在诸多错误, 以此来指导体育实践课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二、体育实践课教案常见错误的对策探究

1. 教案管理的科学化

教案管理的科学化体现在体育教师拥有更多的专业自主权, 学校对教案的内容, 形式等方面的管理不要太过于表面化, 要结合体育教师的实际情况和个体的差异, 对教案侧重点、详细内容和简要内容等做出不同要求, 对于教学经验少的体育教师, 应该要求其将教案写得详细、清晰、结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等, 对于具有丰富经验的体育教师, 结合其熟悉教学内容, 对体育实践课的教学能够把握有度的特点, 提倡他们的教案编写突出多样化、提纲化的特点, 学校对教案管理的合理化、科学化表现在有利于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 而过于追求僵化的形式主义的规定是没有实效的。

2. 教案预设要留有空间

根据对一些优质体育课的分析, 学生在45分钟的课时中, 真正活动的时间大约都在15分钟之内, 这对于实现体育与健康的教学目标在时间上显然是不能满足的, 新课改理念更加关注学生在体育实践中的兴趣培养、选择性、创造性等等, 旨在通过体育实践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的意识和精神, 因此, 在教案的预设中, 要给予学生空间, 在体育课实践课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有效的时间,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可取之处, 对其进行鼓励, 教师在备课时, 尽量为学生留有空间, 让学生结合学习的内容充分展现自己, 勇于开发自身潜能, 充分体现新课改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理念, 不会因为课时的多少影响学习目标的实现。

3. 结合新课改改革教案

在教案的设计中, 要结合新课改理念, 体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思想, 要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 教案要精心预设, 注重实际性和启发性的问题设计, 尽可能准确地预测在体育实践课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与时俱进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彻底克服那些缺少可操作性、形同虚设、抄袭教案的错误, 从教案改革开始提高教学质量。

4. 研究和借鉴优秀教案

很多体育教师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感觉比较茫然, 虽然渴望写出优秀的教案, 但是却感觉无从入手, 因此, 不妨采用借鉴优秀教案的方式, 通过对优秀教案的研究,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来选择合理的教案模式作为设计的参考, 实现高质量教案设计的目标也就难行能行了。

三、结语

提高数控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对策 篇10

关键词:实践技能,数控,对策

一、提高数控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企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对高技能人才存在着大量需求, 而高职毕业生就业效果却不理想, 这种现象表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脱节。高职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才培养重要途径, 数控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掌握并且可以熟练使用相关知识的课程, 简单的课本教学是不能达到该专业的教育目标。因此, 充分的结合书本的知识, 进行针对性的实践训练, 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为学生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是十分有必要的。构建科学的全面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数控专业办出特色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因此, 关于如何构建数控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成为重要的研究主题。

二、提高数控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措施

(一) 大力开展项目教学法

高职不同于其他院校, 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不能仅仅进行理论教学, 更应该进行实践教学, 通过实践来加深理论教学的效果。基于此, 如果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 简单的进行照本宣科是很难起到很好的效果的, 而是要更多的使用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充分的结合了理论和实践, 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在教授CAD/CAM画图的过程中, 教学老师不应该简单的拿书上的习题让学生进行联系。老师可以结合一些企业里面的项目, 提出目标, 让学生自己研究并且画图, 完成预定的目标。项目教学法的优点明显, 并且也更加的适合数控专业的学生。

(二) 合理使用资金购置仪器设备, 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数控专业的仪器设备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抓手, 数控专业重实践, 需要大量的专业性仪器, 一些高职院校虽然长期开展结合仪器的教学活动, 但是相应的设备没有进行更新, 只是简单的把过去使用过的一起搬过来, 陈旧的仪器由于因为各种原因, 比如长期使用、维修不当, 准确度也大不如前, 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实训效果。没有先进的设备, 提高数控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只会是空谈。与此同时, 在购入实践设备的时候也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 不能简单的什么设备先进就买什么设备, 高职院校的经费并不如一些重点大学那样充裕, 钱应该花在刀刃上, 实实在在的为提供教学质量服务。

(三) 加强校企合作, 提高实践课的效果

数控专业主要人才输出地是企业, 和企业进行有效的互动式是非常有必要的。想要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应该更好的进行校企合作, 让数控专业培养的学生可以更好的满足企业的要求, 实践基地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抓手, 建立数控专业基本技能实训模块, 实践基地的布置真实再现施工现场的真实环境, 从材料堆放、机械布置等方面进行现场平面布置, 进行真刀真枪的实训。实训内容有:CAD制图、程序编写、模具制作等等。在企业工作中, 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 因此, 企业应该有意识的帮助实践基地营造职场的环境, 帮助学生在实训基地学习过程中, 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从而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实践基地是连接企业和高职院校的重要平台, 只有办好了实践基地才能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

(四) 理论联系实际, 营造职业氛围

就业是民生之本, 对于数控专业的学生更是如此。在现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 高职学生和其他本科院校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竞争优势, 本科院校的学生理论基础更加的扎实, 更善于理论的研究, 与之相对应高职院校的学生把理论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更强。拥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是高职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重要优势。数控专业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 把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 更是为学生以后步入职场进行练兵的重要过程。为了营造更好的职业氛围, 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首先要充分的和学生今后的工作的具体情况相联系, 并且利用工作的具体情况、具体的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巩固学生平常所学的知识, 并且对这些知识进行消化, 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充分的和实践联系起来, 利用实践帮助高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修正、拓展和创新, 让学生习惯以后工作的具体情况。数控专业的实践技能的训练应该全力服务于学生的就业以及创业。通过调查研究发现, 很多的高职学生在毕业以后, 觉得很迷惘, 对于工作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因此, 数控专业的实践教学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 不能简单的教授专业的技能, 更应该和具体的工作结合起来, 比如进行CAD/CAM与数控自动编程, 模具设计课程的实践过程中, 不应该仅仅使用书上的例题, 应该结合学生未来工作可能遇到的具体情况进行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陆燕冰.提高数控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06:150-151.

[2]黄杰, 邓利民, 赵颖.“N+1”模式提高高职数控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研究[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12, 10:180-181.

实践对策 篇11

【关键词】现代职教体系;中高职衔接;立交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0-0014-03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市级项目“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实践研究”(项目编号:B10059)

【作者简介】兰小云,女,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上海,200000)科研处处长、高教所所长,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一、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通行做法

在对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省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工作进行调研后,笔者发现各地基本上都是以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或贯通为突破口,来开展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探索,其基本做法大致相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试点先行,逐步推广

各试点省市均选取基础较好的中高职院校开始试点,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和规模。例如天津市“三二分段”中职接高职试验工作,明确要求开展“三二分段”的专业,应为高职学院、中职学校中骨干专业,高职学院必须具有良好的办学基础,申报专业必须具备较完善的实训条件和充足的师资力量。北京在试点之初,亦根据其重点产业和重点发展区域对高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选择了具有较好办学基础的17所中高等职业院校开始试点。各省市试点规模不断扩大,试点范围由中职与高职之间的衔接扩展到中职与本科、高职与本科之间的衔接。例如:上海的试点规模由2010年试点之初的7所院校4个专业扩大到2014年的56所院校47个专业,中本贯通也由2013年试点之初的3所院校2个专业80个招生计划扩大到2014年的15个专业600个招生计划。可见,各地的改革试点取得了一定成效,中高职、中本、专本等衔接模式受到了社会的一定认可,这为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二)自行结对,一体化设计

在试点形式上,各省市采取的均是中高职院校自行结对、自主确定合作专业、制订试点工作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形式。具体来说,教育行政部门对申报范围、申报条件、申报程序等做原则性规定;中高职院校以自愿为原则,自行结对,寻找合作伙伴,此时往往是“上家寻找下家”的方式(即中职院校主动寻找高职院校,或者是高职院校主动寻找本科院校);自行结对的院校共同制订试点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报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立项。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试点省市均要求一体化设计,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负责牵头做好衔接试点工作。例如:天津市“中高职三二分段”试点就要求,由高职院校负责牵头组织对口中等职业学校共同制订定位准确、一体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联合管理,分段实施

在试点方案实施中,各省市试点院校基本上都成立了中高职联合管理机构,共同组织教研活动和管理协调机构会议,研究解决教学、学生管理的相关问题。在具体执行中,大多采取分段实施的方式。具体表现为,中等职业学校按照一体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负责实施前三年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高职院校负责督导中职学校执行人才培养方案,并实施后两年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在学籍管理上,试点班就读的学生前三年纳入中职学校的学籍管理,学生完成三年中职课程后可发中职毕业证书;后两年或三年纳入高职院校学籍管理,毕业时获得高职(大专)毕业证。

二、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现实问题

毋庸置疑,各地的试点工作为推进我国现代职教体系构建做出了非常有益的探索,促进了中等和高等两个层面职业教育的共同发展,以及两者之间的合作培养和课程体系的衔接。但试点中仍出现一些现实问题,亟待重视和反思。

(一)试点培养方案的合理性和普适性

如前所述,中高职衔接试点通常是在一些基础较好的职业院校中开展的。其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等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代表当地职业教育的水平,能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但其合理性和普适性仍值得反思。首先,衔接培养方案的合理性和完善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试点院校的积极性,因此定会存在不合理、不完善之处。有研究者发现,在天津市的“三二分段”联合办学中,高职院校在制订联办专业教学方案时没有征求中职学校的意见,教材编写过程中没有中职教师参与。而在某些省市,衔接培养方案则多由中职学校主导,高职院校参与热情不高。其次,试点方案往往是试点院校依据自身的现有条件来设计,其适应范围主要局限在试点院校内,很难具有普适性和推广性。其三,中高职衔接试点多以全局观念一體化设计培养目标、统筹规划课程体系,从而较好地实现了五年教育的融会贯通。然而,这种一体化设计直接以高职培养目标为依据,原有的中职培养目标被弱化,同一门课程将涵盖原有的中职和高职的内容,各层次之间的培养界线被淡化。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构建与社会各层次需要相对应的,培养目标界线清晰、课程体系相对独立的常态化、层次化的现代职教体系。因此,现有衔接试点的局限性决定了其可以作为现代职教体系构建之初的经验探索,但不能成为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必由之路。

(二)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学业选择的不确定

根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小组”公布的我国城市居民心理健康抽样调查显示:16~18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处于最低谷。这个时期,学生的价值观、职业观尚处在不稳定、不成熟期,过早的职业定位既有不稳定性又有不合理性。另据统计,在现代社会,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一生的职业变换平均达到5~7次。此外,学生个体在认知能力、个性特征、职业认同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因此,学生的发展定位和成才路径的不确定性,决定了灵活的学习和升学制度的必要性。中高职衔接培养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的价值观、职业观正处于不稳定、不成熟期。衔接式的长学制教育,一方面考验着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增加了学生获取教育的机会成本。学生进校后面临的选择只有两种:一是顺利完成5年、6年甚至是7年的学业,获得专科或本科文凭;二是中途转入同专业的平行班,作为中职生或高职生毕业。过早的职业定位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学业的灵活选择,如何保障这种定位的准确和相对稳定是实施中高职衔接的前提条件。

(三)院校资源的共享和实施质量的保障

中高职衔接实施一体化培养,从理论上来说,两校的教学资源如师资、实训室等应根据教学计划的需要统筹安排、互利共享。试点院校也都成立了联合管理机构,如联合领导小组、联合工作小组、联合教研室等,开展联合教研、联合检查、联合座谈等一系列衔接活动。然而试点中的资源共享、质量保障和工作成效等情况不容乐观。首先,在行政体制上,中高职教育管理与教学管理各有所属、相互脱节,相互之间不存在任何行政联系,缺少协作与交流,使得联合作用难以發挥。其次,客观上的地理距离也造成两校之间教学沟通、资源共享的不便。第三,更为重要的是,两类学校利益诉求的各不相同使得两者的教育行为难以合拍。对中职校来说,实施衔接培养可以使其招生规模和质量在日益激烈的生源竞争中得到保障;然而对高职院校来说,衔接培养虽可使其提前获得稳定的生源,但同时又缩减了其自由招生的生源数量,总体生源质量未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因此在试点中往往发现中职校的积极性要远远高于高职院校,高职院校的龙头带动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此外,对同一地区来说,由于没有统一的专业教学标准,试点院校主要依据本校实际情况、依靠本校教师力量开发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及相应的教材,即便是相同试点专业也是如此。这种各自为政的课程教材开发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存在大量的重复劳动,尤其在通用文化基础课方面更是如此。

三、对策建议

从整体构建来看,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根本不在于形式,而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和课程体系的衔接,即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之间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的衔接。在操作上,应由现行的试点院校自主开发上升为国家层面或地方政府层面的统筹开发,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组织各有关方面来共同完成,形成一个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自成一体的职教体系。

(一)优化职教体系内不同层次间的专业布局

合理的专业布局结构是现代职教体系内部有机衔接的基础。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首先要做好的是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产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的规模和层次,统一规划各类专业在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学位等层次上的合理布局。近年来,部分省市,如上海市,在当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下,进行了专业布局结构的调整优化,但是在中职和高职各自的领域分头进行,缺乏整个职教体系不同层次院校间的系统优化。为构建一个与本地区各行业产业链对接的专业布局结构,需改变现有的由各院校自行调整专业结构的做法,由各级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会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等,站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对专业结构布局全盘考虑、统一规划。专业的对接将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自然衔接。

(二)理清同一专业不同教育层次的培养目标

明确同一专业不同教育层次的培养目标和任务,是现代职教体系内部有机衔接的前提条件和逻辑起点。这一任务可由教育主管部门抽调各级职业院校同专业或同类专业的专业带头人、负责人,会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完成。根据行业中各层次的人才规格要求,清楚地界定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学位教育对应的技术等级和标准,准确地描述出同一专业各层级职业教育所应完成的培养目标和任务,界定清楚哪些应由中职实现,哪些应由高职实现,哪些应由本科实现,哪些应由专业学位实现;哪些是为职业入门做准备的,哪些是为准备进入高一层次教育阶段做准备的。前一阶段教育的培养目标既要满足所对应的技术等级需求,又要满足学生进入下一阶段教育的准入要求。

(三)统一同地区同专业的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

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体系的有机衔接是现代职教体系内部有机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因此制定统一的适用于本地区同专业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至关重要。应改变现有的由各院校自行制定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的做法,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组织行业、企业专业人士,与院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依据各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定统一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做到各层级职业教育之间教学要求和内容层次分明、互为衔接、自成体系,就如普通教育的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层次分明、互为衔接一样。打破区域和层级界限,全国范围内共用的公共基础课可以由教育部职教司组织专家统一开发,以形成层次分明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专业课程则可以区域为单位统一开发。当专业结构、培养目标、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完成顶层设计后,各级职业院校所要做的就是按照标准实施教学,一个常态化、科学化、层次化的现代职教体系也就自然形成了。

(四)实行高职教育专业归类对口招生考试制度

强化幼儿语言教学实践效果的对策 篇12

通过近年来的幼儿教育教学实践, 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幼儿综合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很多幼儿园, 语言课基本上成了品德教育课, 甚至包括许多语言类故事也是如此。当前, 幼儿语言教学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把一些小学语文知识变换形式加以灌输, 往往忽视了幼儿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一些概念化的理念常常被僵化地“注入”。尽管一些幼儿教师在语言教学中也有创新, 注重对幼儿综合素养的培养, 尤其进行了各方面健康审美情趣的培养, 但是, 由于大环境的限制, 老师不得不对幼儿审美情趣作表象的感知和引导性培养, 没有从幼儿潜力出发, 有效激发幼儿的情感动因, 促使幼儿在广泛兴趣的支配下进一步领悟生活中的美感行为, 以语言交流的方式运用于实践过程中。现在普遍的情况是, 孩子们在一些方面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不能把教育重心放在有效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方面, 造成学前教育效果参差不齐。在幼儿语言教学实践过程中, 教师一味讲解, 有时讲得很费力, 但孩子们的接受效果却一般, 教师出于种种原因, 还是依然如此这般地讲解, 仅满足于传统的知识性传授, 只强调单一角度的正确记忆, 却忽视有效感知;只注重幼儿规规矩矩地听老师讲解, 却忽视对孩子们求知欲望的激发;只安于把知识传递给孩子们, 而不思变换方式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每次的语言教学活动后, 教师认为教过了幼儿应该学的东西, 孩子们究竟得到了什么启发, 教师心里没底。一些老师命令孩子们反复学习, 却不顾及幼儿学习知识的情感动因的触发。当前的幼儿教材很丰富, 但对于其中蕴藏的深刻价值, 幼儿教师不能用最浅显、规范而艺术的语汇进行简单描述, 致使孩子们往往只知道必须是这样而不能解释“为什么是这样”, 很难挖掘教材传递给孩子们的“如何观察事物”, 不能正确引导幼儿较好地开发智力, 促进幼儿的综合素养发展。

二、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促使他们在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过程中逐步获取新知识, 逐步充实自己, 勤于锻炼思维, 进一步提高综合素养, 重点要以无私无畏的精神构建和谐的师幼关系。在幼儿语言教学过程中, 要营造和谐氛围, 激发幼儿自由想象, 构建良好的师幼关系。正确处理好知识传授与想象力培养的关系。教师要善于做好引导和启发工 作, 扩大每一个幼儿自由想象的空间, 一定要按照儿童的心理状况和兴趣爱好设计教育教学方案, 就是要依据孩子们的合理需要和实际能力, 有针对性地开展学前教育教学活动。幼儿园教师要一切为孩子们的未来着想, 决不当混饭吃的职业先生, 因为这不仅仅是职业道德的问题, 如果贻误了幼儿的健康成长和正常发展, 则必将受到良心的谴责。教师应该在充分研究幼儿教育理论的基础上, 时刻想着为孩子们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使幼儿时刻在愉快的情绪下产生广泛交流学习的热情, 一定要让幼儿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得到快乐。当前的幼儿园教师普遍反映, 孩子们在幼儿园的学习积极性和幼儿园的环境有极大关系, 只要孩子们有愉快的情绪, 接受各方面知识的效果就显著, 语言能力会得到一定的发展, 但收效不是太理想, 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幼儿语言教学的最佳途径。总之, 随着素质教育意识的强化, 社会对人才的基础教育工作越来越趋于科学化, 尤其是在学前教育过程中, 语言教学的质量和实效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幼儿语言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语言教学过程的设计, 以及现代教育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等角度, 广大幼儿教育者应该针对当前幼儿教育中的环境问题, 以及语言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积极探索对策。

三、提高幼儿的语言学习能力

幼儿语言教育教学绝对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的简单传授, 教师应该要实事求是, 根据幼儿的实际进行学前教育教学系统规范。以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为出发点, 把孩子们的语言学习和探索新事物的热情巧妙结合起来, 教得实, 学得才实。幼儿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系统工程中的最基础工作者, 更应该时刻叩问良知:自己在语文教育教学方面, 对孩子们未来的发展起到终身助推作用还是产生负面影响? 幼儿教育教学应该从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 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孩子们的兴趣爱好, 有针对性地搞好学前教育工作, 而不能仅仅依靠教师自己的理解, 把一些幼儿不感兴趣也不好理解的“文本内容”, 凭主观意识强加给孩子们。幼儿教材中表述的一些生活片段中存在的现象, 或感人至深, 或令人深思, 或引人发笑, 但都不外乎描述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 不是独立存在于物质世界的, 教会孩子们进行丰富的联想, 大胆开拓创新思维, 对于幼儿语言教育教学会起到促进作用。幼儿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机智, 灵活驾驭教学过程, 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引导孩子们开展创造性的语言交流学习和娱乐活动。同时要启发幼儿进行独立思考, 特别是有效培养孩子们获取新知的兴趣, 开发幼儿的天赋和潜能, 让孩子们能积极参与富有创新特色的语言教育教学活动, 通过语言教育教学活动, 激发他们的热情, 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能力, 迅速提高语言表述和认知能力, 夯实语言基础, 培养语言素养。

幼儿阶段是培养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最佳时期, 语言方面创造力的启发和培养, 重点要为幼儿营造能够即时被鼓励、展开形象思维并表达想法的环境与氛围, 扩大自由想象空间, 构建良好的师幼关系, 正确处理好知识传授与想象力、创造力的培育关系, 如此才能发挥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幼儿语言教育成为孩子们今后成长和发展的坚实基础, 广大幼教工作者在参与教育改革探索过程中要努力提高幼儿语言教学的实效, 这是一项持久而重要的任务。

摘要:幼儿园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有利于儿童语言思维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 开展富有创造性的幼儿语言教学实践活动, 丰富孩子们的学习内容, 增添幼儿的生活情趣, 进一步提高幼儿语言教学实效。幼儿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管理方法, 加强现代幼儿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 主动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积极探索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的幼儿语言教学结构, 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为培养新世纪人才夯实语言基础, 逐步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的先进的幼儿教育教学理念。

上一篇:MPA模式下一篇:内审体系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