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转变

2024-10-26

服务转变(精选12篇)

服务转变 篇1

党的十七大强调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明确提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新时期我们做好“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如何做好“三农”工作, 建设生活富裕, 乡风文明, 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给我们基层农机管理部门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时期, 要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繁荣农村经济, 就必须突出重点, 突出特色, 把握导向, 注重引导, 增强科技含量, 加强宏观调控。为此, 我们必须转变工作思路, 切实服务“三农”, 落实好中央支农惠农政策, 不断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解放农村劳动力, 才能为不断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1 加强思想教育, 提高为“三农”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作为基层农机工作者, 只有把“三农”服务同自身工作、自身事业发展紧密结合, 使广大职工充分意识到为“三农”服务就是以实际行动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落实科学发展, 从而进一步增强为“三农”服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们必须端正工作态度, 明确服务导向, 激发服务热情, 形成不怕吃苦、刻苦钻研, 乐于深入农村, 积极推广新型农业机械, 落实中央支农惠农政策, 为广大农民服务的良好风气。切实转变农机部门只抓农业机械牌照管理, 只抓农机安全生产, 而忽略广大机手的经济效益的工作思路。只有从思想上真正树立了为“三农”服务的标准, 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才能把基层农机工作做好做实, 做到农民群众的心坎上。

2 强化服务措施, 促进中央支农惠农政策落实

(1) 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 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每年春播、“三夏”、“三秋”生产等农业生产关键时期, 正是科技下乡的黄金季节, 广大职工应深入田间地头, 支援“三夏”、“三秋”生产。作为基层农机主管部门更应加大资金投入, 组织专家顾问、技术人员会同农业部门, 开展现场新型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和指导, 手把手交给农民朋友使用、操作、保养维修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把新的适用的机械技术送到田间地头, 带领农民大胆使用新型机械, 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 提高生产效率, 解放农村劳动力, 从而推动农村经济更快发展。

(2) 搞好科技示范基地建设, 带动农民利用农业机械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作为基层农机管理部门, 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利用好乡镇一线农机工作人员, 开辟科技示范基地, 并率先利用新型农业机械, 提高工作效率, 实施机械化播种、施肥、杀虫、收割, 缩短农时, 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进而全面推广新型农业机械和技术, 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率。另外, 切实增强示范基地的带头作用。要让农业大户、产粮大户、蔬菜大户率先使用新型农业机械, 加大扶持力度, 实行大面积耕作, 提高产量, 提高效率, 真正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3 健全工作机制, 维护农民利益, 促进中央支农惠农政策落实

(1) 健全工作制度。要全面发动, 广泛宣传, 统一部署, 整体推进, 确保支农惠农政策顺利实施。要充分利用乡镇基层组织、村干部的人力资源优势, 利用集市、电视、广播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 严格做到“乡镇造册、村村宣传、户户皆知”, 将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农机购机补贴政策深入田间地头、农村场院, 使新型农业机械和新型技术尽快被农民领悟、掌握并应用于农业生产, 为农村经济服务。

(2) 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解决农民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合理利用农机补贴资金, 严格把关, 层层落实, 是维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为此, 从宣传、发动、报名、再到真正购买几个环节都应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合理分配购机指标, 并张榜公布, 真正使国家的购机补贴专项资金落到实处、用到好处, 更大程度上减轻农民购机资金困难, 切实解决农民想买买不到、想买买不起的问题。另外, 作为农机推广部门应加大检查力度, 坚决拒绝倒买倒卖补贴机具现象的发生。为此, 要加大身份核实力度, 充分调查, 张榜公布, 坚决拒绝挫伤农民群众购机积极性的行为发生。

对于农民反映突出的新问题, 农机部门应及时汇总上报, 及时解决, 以便使先进的农业机械更好地为农民朋友服务。对于机械操作、维修方面的问题, 要及时指导, 及时解决, 不断提高农民朋友的操作技能, 提高生产效率。

4 以“阳光工程”为载体, 搭建科教兴农的工作平台

阳光工程是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布局优化的有力载体, 以“阳光工程”培训教育为基础, 大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 通过开展实用技术人员培训、技术能手专业培训、技术人员田间地头示范培训等方式, 培养一部分科技兴农的带头人, 使这部分带头人率先利用新型机械, 率先得到实惠, 进而示范带动广大群众利用新型农业机械提高生产效益的主动性、自觉性。

5 组织好跨区作业生产, 提高先进大型农业机械的利用率, 增加农民收入

近几年, 随着先进大型农业机械不断用于农业生产, 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带来的突出问题是:忙时不够用, 闲时无人用。为此农机部门应利用自身优势, 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及操作人员档案, 抓住农时, 合理组织安排跨区作业, 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 提高农民收入。只有如此, 才能真正使新型农机的示范户, 敢买机械敢用机械, 才能使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农机购机补贴政策落到实处, 从而, 推动农村农业生产广泛利用机械, 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除此之外, 农机部门还要及时协调, 主动配合, 取得交通部门支持, 开辟“绿色通道”, 为农机跨区作业保驾护航。对于农业机械的用油等突出问题, 落实好国家政策, 及时发放优先加油卡, 保证优先供应, 不误农时。

服务转变 篇2

推进基层司法工作上水平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依法治省、建设法治山西的重要之年。全省司法行政工作的总体要求: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以深化三项重点工作为着力点,以深化体制改革为动力,进一步做好服务转型跨越发展各项工作,进一步做好依法治省和“法治山西”建设各项工作,进一步做好保障机制建设各项工作,全面实现“四年提升争上游”,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鞭策和鼓舞着全省司法行政工作者,更加坚定了他们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转型跨越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3月7日,省司法厅“快马加鞭争上游”动员会隆重召开,在全面总结2010司法行政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2011年司法行政工作作出了整体规划和全面部署,明确提出“坚定信心不动摇,快马加鞭争上游”,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在转型跨越中实现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宏伟目标。努力实现“一年开局打基础,两年推进迈大步,三年提高上台阶,四年提升争上游,五年决战创一流”的奋斗目标。切实开启新思路,扎实开创新举措,踏实干好新做法,为全省司法行政工作全方位给力。会议结束的第二天,乡宁县司法局随及召开了“会议精神认真传达工作方案全面计划”的学习落实会议。提出不但要把会议精神学习领会好、贯彻落实好,而且要把会议精神提升好、发展好。围绕总体要求,突出中心重点,打好基础,做好新点亮点。全体干警认真学习,深刻体会,制定了《乡宁县司法局2011“快马加鞭争上游”司法行政工作实施方案》,方案在总结过去经验和好做法的基础上,又根据新的形势需要,完善工作机制,优化工作方法,显著工作成绩,突出工作亮点,全局考虑,周密计划。

一、创新方式,掀起法律宣传工作的新一轮高潮。

回顾乡宁县司法局的法律宣传工作,硕果累累,满载荣誉。“五五普法”以来,乡宁县司法局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对象和单位的特点,不断探索法治宣传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精心组织实施,法治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增强,法治宣传的覆盖面明显拓宽,影响力和感染力显著增强,法治宣传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充分利用综治宣传月、三八维权周、“3•15”消费者权益日、“5•19”法律援助宣传日、“6•25”全国土地日、“6•28”国际禁毒日、“12•4”全国法治宣传日等法律法规宣传节日进行广泛宣传;针对农村换届选举,组织人员深入各村各镇宣传《村委会组织法》《选举法》;针对甲流疫情,及时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宣传活动;在县直机关举行授课、演讲比赛、法制理念征文等活动;在农村举办《婚姻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等法律知识讲座;在学校举行“远离网吧、健康成长”千人签名活动。法制宣传工作扎实有效,多次获得上级有关部门的高度赞扬和表彰鼓励。面对振奋精神、共识凝聚、全省上下真干、实干、大干和可持续干的良好氛围,乡宁县司法局一班人决心再加大力度,坚持法律宣传的战略地位、明晰宣传思路、抓准宣传重点、搭建新的宣传平台、整合新的宣传资源。宣传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保障民生的相关法律法规,围绕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开展有针对性的的主题宣传和普及性的大众宣传两结合。为此,乡宁县司法局提出了2011法律宣传工作的323工程,即做好三项主题宣传活动(人民调解法、法律援助、12•4);扎实搞好两项工作(启动“六五”普法、培养人民调解能手);创新利用三种载体(传统媒体、新兴媒体、户外宣传),切实做到报纸有字、广播有声,电影有影,并加强与网络媒体的合作,发挥网络媒体反应敏捷、覆盖面广、不拘形式的特点,及时向公众宣传法律法规知识,增加立体化、无缝隙式宣传网络,增加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争取按照省市司法行政工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采取有效措施,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干好做实新举措新做法,掀起法律宣传工作的新一轮高潮。

二、牢固构筑,铸就人民调解工作的新辉煌。

社会和谐稳定是极为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极为重要的发展环境。全体司法行政干警只有把“保民生、保民安、促发展”,办人民群众最关心、最需要的事情作为司法行政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和水平才会不断提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能力和水平才会不断增强,服务转型跨越先行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才会不断提升。特别是今年1月1日人民调解法的正式实施,标志着人民调解工作从此步入了法制化、规范的发展轨道,乡宁县司法局提出了2011年人民调解工作的三大做法。

继续抓预防,实现由全面排查到主动预警的转变。大量矛盾纠纷发生在基层,大部分纠纷都是因利益诉求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只有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低成本、高效率地消除矛盾,是人民调解工作的最高宗旨。全县10个乡镇分别增设一名大学生村官,担任法律服务信息联络员,建立民调先进村委,要求民调先进村委做到由专人定期排查,不定期走访。做到耳聪目明,未动先知,把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牢固构筑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沿阵地。

坚持“联动”原则,实现由单一调解向联动调解的转变。工作机制是基础,也是关键,只有健全和完善的工作机制才会形成合力,有效成功。今年经全局研究,开创了民事纠纷三级调解流程机制、绘制了民事纠纷三级调解流程图。民事纠纷先由村级治安承包人实施调解;未能调处移送乡镇矛盾排解中心调解;未能调处移送县级排解矛盾中心(矛调中心设在司法局)调解。调解成功的结案存档,一案一卷。县调解实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三级调解流程”在工作化解方式上做到了无缝衔接,贯彻了人民调解优先原则,充分发挥基层司法组织在矛盾调处中的作用,最大限度减少矛盾的升级。

开启评比制,实现由可不干到抢先干的转变。紧紧围绕省市司法行政工作的总体要求,以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程为主线,扎实搞好人民调解工作的评比,一月一报一评比一公示,对村级民调员调结一案,建议当地政府给予50-100元的补助,做到总结经验,树立典型,表彰优秀,司法局将通过专访、专栏等方式在报刊、电视台、网络等媒体的重点版面和黄金时段进行特别报道,设立“优秀人民调解员”、“先进调解组织”等荣誉奖项,以鼓励在一线为调解工作付出辛勤和汗水,立下汗马功劳的个人和组织,掀起民调工作你追我赶的新局面,实现由可不干到抢先干的大转变。

三、创新方法,三项措施推动社区矫正工作新发展。

社区矫正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人类文明进步的要求,对于提高教育改造罪犯的质量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乡宁县司法局根据开拓创新,依法规范,密切协作,公开监督“四个原则,制定了新强化社区矫正工作的三项措施。一是成立了乡宁县社区矫正工作领导组,确保落实矫正任务。各乡镇建立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由司法所长、辖区民警、村委主任、农村信息联络员、监护人组成矫正小组,“一对一”对矫正对象进行监督管理和帮助教育。在全县行政村普遍建立社区矫正工作站,吸收组织具有一定法律知识,热心社区矫正的志愿者,形成县、乡、村三级矫正工作网络。二是严格调查摸底,做到心中有数。调查摸底是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所有乡镇司法所要进行细致摸排,做到“四必访”(即新接收的矫正对象必访,特殊情况的必访,家庭出现变故的必访,重大节假日必访)和“五清楚”(即矫正对象的前科、家庭情况、婚姻状况、经济和社会关系都清楚)。三是坚持两个基本原则,妥善处理矫正对象的后顾之优。在矫正工作中,坚持人性化、亲情化原则,正常对待矫正个体,正确看待矫正对象,为有困难的矫正对象解决困难,给有劳动能力的联系再就业或提供就业培训,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四、转变职能,为转型跨越提供坚强保证。

群众的需要是司法工作的第一选择,群众的要求是司法工作的第一要义,更加方便快捷地为群众的需要和要求提供便利和帮助,是推进司法行政工作的基本方法,也是新形式下为转型跨越提供坚强保证的基础和前提。今年,司法局把提高法律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列为年终司法行政工作考核评比的重要内容,制定了2011乡宁县司法局法律服务三个新目标、三个新做法。

一是队伍建设要进一步深化。全局的法律服务人员和法律援助工作者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对构建“法治山西”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为构建和谐社会,为转型跨越发展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切实增强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队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将队伍建设深化到一个新的高度。二是服务能力要进一步增强。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要坚持贯彻执政为民、服务百姓的服务理念,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完善措施,坚定信心,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和谐稳定的中心,进一步将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全面提高社会公信力,全面扩大服务面,全面增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三是服务成效要进一步显著。要进一步发挥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在促进司法公平公正、提高群众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等方面的职能作用和工作优势,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需的问题为着力点和切入点,加快推进社会转型跨越发展,达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通过服务提高实践能力、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让服务成效进一步显著。

推行“代受理”服务方式。为解决困难群众咨询和申请不便的问题,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委托县里条件较好,实力较强的律师事务所及局里的公证处,设立法律援助接待“窗口”,代为进行法律援助宣传,接受法律援助申请,方便广大人民群众就近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推出“点援制”办案方法。针对专业性要求较高的特殊案件,全县法律援助机构在接待场所设置法律援助律师花名册,供受援群众挑选案件承办人,满足群众选择承办人的要求。

开通“无障碍通道”。使咨询对象不需要跑多个部门,就能及时得到法律解答,老、弱、病、残、经济困难的弱势群体能及时得到法律援助,既简化办案程序,又提高办案效率。司法局开辟 “无障碍通道”。凡是老、弱、病、残、经济困难的咨询者打来的电话,无论与法律援助有无关系,法律援助中心都指派工作人员到其家中,为他们提供法律服务或告知其应找的单位或部门。

五、科学规划,进一步加强司法行政基层基础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司法行政基层基础建设,提高乡宁县司法行政工作整体水平,去年,全县三个乡镇的司法所建设专项资金,均由国家统一拨付,目前已全部到位。今年计划所有乡镇的司法所建设以司法“业务用房”为中心,科学制定建设规划,做好项目规划设计,争取纳入政投资项目。实现所所“有人员、有房子、有牌子、有制度”。同时大力加强司法行政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技术在司法行政工作中方便快捷的作用,争取做到保障向基层倾斜,优惠向基层倾斜,把基层工作的整体环境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上。

过去的一年,乡宁县司法局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年初全省司法行政工作会议的部署,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行三项重点工作。深入开展“三个年”活动。人民调解工作不断强化,社区矫正工作切实加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取得了新突破,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全面实现了“目标预期”两统一。展望未来,“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令人鼓舞,转型跨越发展时不我待,乡宁县司法局将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2011年全省司法行政工作的总体要求为纲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努力提升法律服务工作、大力提升人民调解工作,用力提升社区矫正及安置需教工作,强力提升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着力提升法律援助工作,扎实提升司法行政基

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服务农民 篇3

关键词:植保;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S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027-1

植保工作是现代农业生产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农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门自然科学,有人类生存和农业生产活动的地方,就离不开植保工作。但是在新形势下植保工作仍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解决,认真分析这些问题并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是当前一个时期植保工作的重点。

1 目前植保工作的现状

1.1 农民防治现状

我省各地农民在春播结束后,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务工,留守人员多数是年老体弱和妇女儿童。农业新技术推广难、病虫防治难,特别是在病虫害大发生年份,防治落实到位更难。

1.2 生物灾害防控形势严峻

我省生态和地理条件复杂、耕作形式多样,是有害生物多发、频发、重发的省份。目前,我省农作物有害生物(病、虫、草、鼠)有上千种,可造成严重危害的有几十种。我县重大有害生物年发生面积500万亩次,防治380万亩次,挽回粮食损失3000万公斤,未防治农田和防治后仍然损失粮食1500万公斤,经济损失达2500万元。

1.3 生物灾害发生呈现新特点

农业生物灾害呈加重态势。我县从上世纪70年代年均发生面积300万亩次发展到近年来的500万亩次。

一是迁飞性种类此起彼伏。农区的粘虫、草地螟、黄腹灯蛾、蝗虫近年来大发生频率增加。

二是流行性种类连年猖獗。玉米茎腐病2001-2005年连续5年暴发,年最高发生面积30万亩次;水稻稻瘟病2004-2007年连续有2年偏重发生,年最高发生面积15万亩次。

三是区域性种类突发成灾。玉米的黄腹灯蛾年发生30万亩次、水稻二化螟虫发生10万多亩次;2004-2009年鼠害年均发生190万亩次。

四是抗药性种类加重发生。大豆蚜虫对乐果产生了中、高度抗性;种衣剂对地下害虫产生了抗性;稻瘟病对稻瘟净、富士一号抗性上升,存在潜在暴发风险。

五是检疫性种类侵入。水稻白叶枯病、大豆菟丝子早已传入我县,稻水象甲也安家落户。花费大量的资金已很难根除。

2 现代植保理念变革的新要求

以前植物保护的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但在生物灾害严峻的形势下,我们必须立即革新植物保护观念,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

(1)强化“公共”性质(公共植保)和“公共”管理,开展“公共”服务,提供“公共”产品,着力服务“四大安全”,即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和农业贸易安全。

(2)拓展“绿色”职能(绿色植保),满足“绿色”消费,服务“绿色”农业,提供“绿色”产品,着力服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

3 “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对策及措施

由于“公共植保、绿色植保”是新生事物,在我国南方许多省区开始推广普及,我省在这方面才刚刚开始。目前还存在有以下问题。

3.1 认识不够到位

上层热下层凉,会上热会下凉。这是解决思想认识的关键环节。

3.2 改革不够到位

主要表现在管理体制不顺畅、运行机制不灵活、推广方法不适应、人员队伍不稳定。

3.3 建设不够到位

体系建设不完善,基础设施不配套,工作手段不完备。比如监控网点不全面,全省几十种病虫发生危害,但我们的监测对象才只有一部分。

3.4 支撑不够到位

基础研究、核心技术、过硬产品与集成创新都不够多。

3.5 保障不够到位

从我县植保技术推广系统看养兵的钱不足,全额拨款基本满足职工开支,打仗的钱几乎没有,主要靠争取国家农业项目来支撑,尚无国家层面的植物保护法。因此,要深化思想认识,推进改革创新,加快建设步伐,提高支撑能力,强化保障措施。充分发挥示范的辐射作用,典型的带动作用,舆论的引导作用,努力营造全社会普遍了解、深刻认识、大力支持、合力推进“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良好氛围,积极推进植保体系机制与方式方法创新。

按照“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尽快制(修)订有关植保方面的法规与法则,以及相关技术标准与规程。在短时间内,建成以县级以上国家公共植保机构为主导,乡镇公共植保人员为纽带,多元化专业服务组织为基础的新型植保体系。形成“运转高效、反应迅速、功能齐全、防控有力”现代的植保运行体系,实现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数字化、防控专业化和疫情控制区域化,显著提高农作物有害生物的防控水平。

4 建立各类植保专业合作组织

以县植保站为龙头,组建“县农作物病虫防治专业合作组织。成立突发病虫害应急防治专业队,在应急防治突发病虫害时,按照突发性病虫害防治预案的要求,统一指挥,开展防治;以市、县植保站测报点为龙头,建立乡镇农作物病虫防治专业合作组织——协会、合作社;以乡镇农业站为依托,建立农作物病虫防治专业组织。

依托种植专业大户,建立群众预防植保机防队。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部分地区耕地由种粮大户统一耕作、管理,这些种粮大户同时购置了一些机动喷雾器和大型植保机械,在为自己服务的同时通过协会的形式为其他会员提供防虫治病服务。依托经营服务实体成立专业协会,建立群众植保机防队。充分发挥农药商店和农药生产企业的积极性,形成企业加销售加农户的联合组织,真正做到运转顺畅、成本低廉、防治高效,拥有一支相对稳定的植保专业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夏敬源.植物保护步入“公共植保、绿色植保”新时代.三农在线,2009.11.23.

[2] 安徽省合肥市植保站.创新机制积极推进植保专业合作组织发展.2007.11.22.

转变教育理念提高服务水平 篇4

一、转变教育理念, 树立服务意识

随着社会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 教育工作必须紧跟时代步伐, 适应形势需要, 进行深刻的变革, 即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 由常规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 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 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如何转变, 转变什么?这是需要长期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教育局作为教育主管部门, 在抓好全县教育工作宏观管理的同时, 最主要的应该是为各级各类学校服务, 为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服务, 为教育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最有利的条件、营造最良好的氛围;学校作为主要的办学单位, 应该为教师、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具体执行者, 应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最有力的帮助;教育作为基础性的民生工程, 应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最强大的智力支持。

一要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理念。

教育系统各级领导干部首先要明确自己是一名教育工作者, 不同于一般的行政干部, 是教育工作的公仆, 是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公仆, 是为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服务的。要把教师、学生当活生生的“人”看, 换位思考, 替别人着想, 弯下身子, 放下架子, 将心比心, 用心交流, 用心工作, 真正发挥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成为教师、学生、家长的贴心人, 真正为教育工作办实事、办好事。

二要树立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服务的理念。

教育的本质说到底是要培养和陶冶人, 使人有完美人格和心灵, 使人有良知和品德。教育工作不同于制造产品, 需要真诚和付出。教师工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 如何生活, 如何学习, 而不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成绩的奴隶。虽然, 当前我们仍然把学习成绩当作衡量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 但是, 只要我们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生活的方法、学习的技巧, 学生就会自觉学习, 成绩就会自然提高, 我们就不会整天围着学生转, 喊着学生学。所以, 笔者认为, 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给学生搞好服务, 提供帮助, 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完美的人格、过硬的本领, 去解决学生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三要树立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

教育是民生工程, 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劳动者和优秀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因此, 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把教育工作干好, 干出成绩, 为高等院校多输送合格的学生, 为经济社会多培养人才, 为经济社会多服务, 这样才真正称得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

二、突出以人为本, 提高服务水平

当前, 正宁县教育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广大群众需求的困难和问题, 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期望和要求。因此,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要发展正宁的教育事业, 就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突出以人为本, 注重教育服务, 提高服务水平, 向服务要质量。

一是突出以教师为本, 提高教师待遇, 给教师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

要理解教师, 支持教师的工作, 和教师建立良好的关系。对教师要做到思想上引导, 工作上支持, 生活上照顾。要经常组织教师学习、交流, 让教师真正明白自己从事的是培养人的工作, 是光荣、神圣的。要提高教师待遇, 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要在政策和资金允许的情况下为教师争取各种福利, 改善教师的办公条件, 最大限度地给教师提供优质、高效、舒适的工作环境, 大力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是突出以学生为本, 爱生如子,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师爱的伟大。

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班级、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学生的成长,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要学会欣赏学生的长处, 多鼓励学生的优点,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真正把自己当“人”看, 和老师之间是平等的。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 掌握他们的一举一动, 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不要因为学生的一次错误或学习成绩不好, 就轻易否定学生, 特别是对问题较多的学生, 要从正面教育, 多鼓励, 多引导。

三是突出以学生家长为本, 满足他们对教育工作的期望和要求。

学生家长对一所学校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们要随时关注学生家长对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他们提出的问题可能就是我们工作中最欠缺的。学生家长找到我们问一些情况, 一定要积极配合, 绝不能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要多向他们介绍学生的优点, 多介绍学校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更要多征求他们对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清楚他们需要什么, 希望什么, 我们今后最需要做什么, 要尽力满足他们提出的合理要求。

三、狠抓教育质量, 努力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任务, 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当前, 衡量一个学校办得好坏的主要标准仍然是教育教学质量, 人们对教育的满意程度也看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 狠抓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关系着广大群众对教育事业的满意程度。

一是向管理要质量。

我们所说的管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管理, 不是制度约束, 而是以服务为切入点的教育管理, 它的中心任务是理顺教学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保证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相互衔接、相互配合和高效运转。不是简单的说教, 而是让师生尽可能发挥自身的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获得自我发展能力。我们提倡的是用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办学, 是以服务为前提和基础的, 是一种更加开放、自由、公平、愉悦、超功利的工作氛围。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教学一线, 深入学生当中, 深入群众当中, 了解学情、教情、民情, 倾听教师、学生、群众的呼声, 了解他们的需要, 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 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满足教师、学生、群众的要求, 调动他们献身教育、刻苦学习、支持教育的积极性, 破解教育创新发展难题, 进而提高教育质量。

二是向教研要质量。

教研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教育。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全面展开, 新的课程标准也即将全面实施。实践表明, 教研教改非搞不行, 搞得不彻底、不扎实也不行。哪一个学校教研教改工作抓得好, 这个学校学习氛围就很浓, 就充满活力, 发展后劲就很足, 教育教学质量自然就会步步提升。相反, 如果我们怕这怕那, 故步自封, 就会落后而被淘汰, 也必然会遭到来自各方面的谴责。教研教改搞什么?无非就是改正旧的、不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观念、方法, 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用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从而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健康发展。一句话, 就是不断学习, 不断实践,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不断推动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向课堂要质量。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教育教学质量要提升, 关键是要想方设法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精心备好每一节课, 做到既备教材, 又备教法, 更备学生。要因材施教, 采取分层教学法,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要精讲精练, 在课堂上适当给学生留出一定时间和空间, 使他们当堂消化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意识。要精心设计、批阅作业, 注重学习方式引导,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遵循学习的基本规律, 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 制订周密的学习计划, 掌握教学的主动权。要注意教学过程和各个环节的落实, 把教学任务、教学目标落实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抓紧、抓好。

四是向后勤要质量。

转变作风,服务群众 篇5

为开好这次坚持以转变作风、服务群众的民主生活会,紧紧围绕主题,根据学习心得,认真进行自我剖析,撰写发言提纲。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自觉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缺乏专研精神。在平时的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中,只重视表面文章,学习范围上比较窄。系统性、深入性不强;满足于读书、看报和一般的集中组织学习,没能深入地学习研究和有意识地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工作实践。对于一些新知识、新理论,新政策学习研究不够,特别是对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政策缺乏深入的研究。以及对卫生专业知识缺乏刻苦专研的精神。尤其是在工作繁忙的时候,忙于一般性的事务工作,缺乏持之以恒自觉学习政治理论的精神。

2、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开拓创新意识需进一步提高。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当前,对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认识不够明晰的,没有充分认识到招商引资是加快卫生事业发展极好有利时机。对自己分管的工作任务缺乏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进取心,思想上缺乏进取的动力,缺乏创新意识,工作主动性和超前性不够。由于各种因素的束缚,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只满足于一般的尝试,如对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研究不够,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在工作中缺乏创新的工作方式方法,唯书唯上的工作和思维模式在影响着现实工作。

3、工作作风需进一步改进,服务意识需进一步增强。有时工作作风不够深入,不够扎实,抓工作落实质量不够高。如抓系党建工作存在着调查研究少,具体落实,对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总结交流的少等问题,这些都是作风不深入,不扎实的表现,虽然客观上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和原因,但总归还是对自己负责的工作没有过硬扎实、求真务实的作风。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危害

1、政治理论学习不够,研究不深。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认识不够高,自觉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学习不够,研究不深,其主要原因就是:没能从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充分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没能认识到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两学一做”活动,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必然要求;没能认识到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执政能力的提高和先进性的发挥。同时,我们更要结合实际,创造性地用足用好相关政策,针对性地落实具体措施,要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抢抓机遇,埋头苦干,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推动全市招商工作来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立足实际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确保社会稳定。坚定的信念来自于坚实的理论基础,只有理论上武装才能有政治上的坚定,应该说我平时也注意学习了,但这种学习是以实用主义态度去学习,真正自觉刻苦地学习研究党的政治理论,用之来武装自己的思想,加强自己的党性锻炼是很不够的。因此,造成思想上的认识不够高,自己政治理论基础不扎实,认识问题不深刻,视野也不够开阔,工作缺乏创新,缺乏前瞻性,通过“两学一做”大讨论和“学习系列讲话”等活动,使我认识到,作为基层党员,放松理论学习其危害是很大的,理想信念淡化,政治敏感性不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树得不牢等问题,都与放松学习,放松世界观改造有直接关系,如果长此下去,理论素养,思想觉悟,专业知识,领导能力,思想、工作作风是很难适应新时期党的工作的需要的。

2、世界观改造不主动、不彻底。人的世界观改造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更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需要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和持之以恒的顽强意力。对照检查自己存在的问题,主要原因是世界观改造不彻底,奉献意识不强,开拓进取精神不足。放松了主观世界的改造,还存在着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东西,照抄照转,唯书唯上,创造性工作不够,对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今后,一定要以实事求是的思想来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要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态度学习好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和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以及必要的专业技术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党和人民多做有益的工作,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3、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树立的不够牢。反思以往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强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首先,缺少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其次,对人民群众的根本态度不够端正。没有把党和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力与自己应尽的责任紧密联系起来。没有真正把群众利益高于一切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不及时修正自己的政治方向、不努力践行党的宗旨,就会脱离群众,损害群众的利益,失去群众的信任,有损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像。

三、整改措施

通过检查分析,以及认真汲取同志们的意见和建议,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是:

(一)强化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首先,要坚持学习政治理论,注重研究政治理论。制订学习规划,坚持写学习心得,自觉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的发展观”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在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事物和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努力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清除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思想影响。善于从政治上把握方向,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不断增强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其次,要在学好政治理论的同时,结合自身新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环境,还要学好其它方面的理论和有关专业知识,全面充实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工作中摆正位置,发挥好作用,强化基层党建工作,突出抓好系统医德医风及医药购销不正之风专项整治工作。不断提高班子和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提高处理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二)加强党性锻炼,牢固树立党的宗旨意识

只有坚强的党性,才能保证政治上坚定。党性不是入了党就管一辈子,要在漫长的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中不断地进行锤炼。要在实践中汲取政治营养,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党性;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在履行工作职责中不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尽全力为全区改革和建设献计出力,为全区的卫生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多做贡献。

(三)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

自觉用科学发展的理论指导工作实践,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医院,多听不同意见,了觖群众的愿望。办事情、做决策先听听群众的意见, 多听一听社会各界反映,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群众路线,定期到医院联系点、贫困户联系点调查了解情况,最大限度地解决广大干部职工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创造新的工作业绩。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实现学习方式、工作理念、工作手段和工作机制的创新,最终达到工作成效的不断提高。不断总结和完善工作经验,提出新思路、新方案,拿出新举措,开创工作新局面。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处理好同其他领导成员之间的关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始终围绕加快全区卫生事业大发展这个大局,去谋划,献计献策,带头贯彻和落实上级党政各项决策和部署,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尽职尽责维护政令畅通,确保各项工作和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

(五)廉洁自律,勤政务实,当好公仆。

清正廉洁是领导干部的基本标准也是一个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一是要以党纪、国法和道德规范严格约束自己;二是自觉抵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侵蚀,积极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帅”活动,努力做到“ 自重、自警、自省、自励 ”做到能“慎独”,在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防线;三是要真正起到表率作用,自觉遵守《廉政法则》和市、区纪委的各项规定要求,严格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做到不请吃、不吃请;五是做到两手两手都要硬。在做好分管工作的同时,认真抓好领导班子、机关各科室和各医疗单位的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做到实事求是,存在问题不护短,处理问题不手软。总之,今后我将在党委班子的帮助和同志们的支持下下,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工作作风,改正不足,真正使自己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净化、工作得到进一步提高、作风得到进一步改进、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

服务转变 篇6

抓好粮食生产,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一是通过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示范推广粮经搭配、水旱轮作的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努力提高粮田种植效益,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二是大力推进“三品”农业建设,示范推广标准化、生态可持续的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三是开展农产品检验检测服务,进一步推广农产品免费检测活动,全年完成果蔬农残检测10000批次以上,瘦肉精检测40000批次以上,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治技术推广服务。

打造综合服务平台,加快推进专业化服务体系建设。他们依托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人员的技术优势,发挥供销集团和基层供销社的资金优势,着力打造一个组织体系完整、覆盖领域广泛、利益联结紧密的综合服务平台,重点开展七个方面的农业公共服务。

一是打造农资供应平台。依托农资公司和基层供销社网点,与各类农业生产主体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订单服务),全力打造便捷、优质的农资供应平台。把农资销售与种子、技术推广等有机结合,为农业生产主体提供优质、安全的放心农资,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人员对化肥、农药等农资的使用进行全过程技术指导。

二是打造信息交互平台。他们把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业服务组织等联合起来,建立“乌商农韵”微信交互群和公众账号,实现涉农政策、法律法规、农业技术和农产品供求信息及时发布共享;引进农业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着力打造智慧农业。

三是打造社会化服务平台。他们逐步把辖区所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组织纳入统一的服务体系,把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的农业公共服务与各类农机、植保服务合作社的专业化服务有机结合,打造一批社会化服务组织,为粮食和大宗农作物、经济作物生产提供从育种到收割(采摘)的全过程、标准化、一条龙服务,提升我市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

四是打造专家服务平台。他们建立了农技专家和技术能手专家库,加强对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信息收集、发布和推广,随时为经营主体提供农技咨询服务。

五是完善农业检测服务平台。完善以农业检测科为龙头,全市十三个镇街农业检测室为支撑的检测体系建设,进一步拓展农产品检测参数,加大农产品免费检测宣传力度,为农户提供农产品检测服务。

六是打造农产品营销平台。依托供销集团组建农产品营销公司,会同基层供销社和农业经营服务主体,加强与市场集团合作,加快农产品微信营销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建立义南、义北农产品展示中心,帮助农业主体通过线上、线下市场扩大销售渠道,提高农业经营效益。

七是打造资金互助平台。他们在部分行业如花卉等组建行业资金互助会,逐步成立资金互助会联合会,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和补偿机制,形成完备的资金互助、信用合作体系。

同时,义务市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整合全市农业生产企业、家庭农场等各农业经营点,打造连线连片的农业精品园,努力实现 “五个转变”。

实现“农业产业化”转变:以现代农业园区、林业园区、农业精品园建设为载体,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鼓励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及流通,加快农业从种植、养殖的单一生产环节,逐步向原料生产、种苗培育、农产品深加工、终端销售等上下游整合,产业链纵向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

推进“农园公园化”转变:积极推动清洁高效生产典型技术的应用,发展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努力打造一批生态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利用、田园风光优美的农业基地。今年,全市落实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7万亩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15万亩以上。

在休闲观光旅游精品点和精品线路建设上。他们以现有优势主导产业为基础,通过整合“廿三里—苏溪—大陈线、后宅—北苑—城西线、佛堂—义亭—上溪线、佛堂—赤岸线”四条农业精品旅游路线,从而实现拓展延伸,努力实现“一路一带、一村一品、一企一业”良好发展格局。

加速“农品精品化”转变:进一步改造提升特色优势产业,改良生产工艺,统一标识和技术标准,升级产品包装并通过强化与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对接和举办农业节庆等方式,培育一批名品、名企、名牌。

倡导“农场商场化”转变:以抓好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为主导,以采摘经济发展为依托,通过促进“互联网+”农业的融合优势,培育一批集休闲观光、采摘体验、旅游购物和科普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农产品展示中心,并融入民俗文化元素、地方特色小吃等,吸引广大游客,促进农产品销售。

新形势下图书馆服务的转变 篇7

一、传统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方式

传统图书馆服务主要以收储图书、等待读者前来阅读、借借还还以及馆舍的建设和布局。馆员的工作方式以收集图书信息吸引读者前来为主。它的藏书也是以藏为主, 逐渐形成了"藏而不用"的现象, 把读者放在了次要位置。图书馆设施的建设也是以保证藏书和管理藏书为重点, 无论在服务方式、服务理念、工作重点等方面都难有新的突破。纸质图书、文献、期刊等的简单堆码和管理, 长期以来逐渐形成了"应有尽有”、"大而全"、"小而全"等陈旧的服务模式;书刊重复订购浪费资金、图书利用率低, 不能充分发挥信息传播的作用;服务对象受到服务范围和地域等各方面的限制, 图书馆服务与读者获得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

二、新形势下图书馆服务方式的变化

随着近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图书馆现代新型的服务模式逐步从满足读者的书刊借阅为主, 转变为以满足各种知识信息需求、知识的实时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服务方式;不断满足各种形式的信息需求;信息服务也由"单纯服务型"转变成为"服务经营型", 增加了代办手续、代检索、代查、代翻译、代复制、联机检索、网上专题信息服务等。

在这种新形势下, 许多图书馆为了更好地提供服务和给信息用户提供全新的服务体验, , 满足各种形式的用户信息需求, 在进行传统的图书服务的同时, 尝试开展多种有偿的信息服务, 既能弥补国家投资的不足, 也可图书馆以后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保障。既要与用户联系了解他们的需求, 更新服务方式, 还要主动与大中型企业联系, 聘用各类专科馆员, 不断提高建设水平和服务质量, 主动为读者服务。图书馆员应在用户和图书馆间架起交流的桥梁, 不断地把图书馆丰富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介绍给读者, 定期或不定期地为读者介绍最新文献资源及其检索方法, 帮助他们掌握信息检索技术的方法、灵活利用网上信息资源和数据库资源, 以各类信息需求者发掘信息的意识和技能, 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传递信息的作用。

在现代图书馆, 从事网络信息服务的电子阅览室, 每天上网浏览图书的读者是每天来馆借、读纸质图书读者的几十倍甚至更多。各种的信息服务需求和每天每时每刻的网络信息更新促使现代的图书馆的服务工作不断向多层次信息咨询服务转移, 有更多的信息服务工作人员加入到从事信息的组织、加工、服务和管理方面, 直接与市场接轨, 成为信息服务的中介角色。

三、积极探索和发展新形势下的图书信息服务的新路子

第一, 要协调图书馆网络与各大专网及其他网络, 进行更大范围的专网共建和信息资源共享。网络条件下现代新型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要避免信息资源库的重复建设, 盘活存量资源、集约利用硬件资源和人员, 促使图书馆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第二, 逐步建立不同类型的数字图书馆, 促使更多的有自己特色、有较大权威性的数据库在网上服务。要加强与其他图书馆网络服务的互助合作, 使互联网上的电子信息资源成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主要成分。

服务转变 篇8

学校的一切活动都要为师生的发展服务, 学校的发展要以师生的成长为基础。校长要想教师之所需, 急师生之所急, 现在有些校长就是监督控制得多, 服务师生、家长少, 导致学校整体的管理绩效不高。那么, 作为校长, 怎样才能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 推动学校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呢?

一、做好“四转变”, 提高服务质量

有的校长, 经常是高高在上, 这样势必会影响到校长的服务质量, 因此, 校长要提高服务质量, 必须做到四个转变:

1.转变管理心态

校长应该是师生、家长的公仆, 只有对这一点深有体会, 校长才能从心里尊重教师, 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

2.转变工作方法

有些校长把工作布置下来, 没有指导, 没有提醒, 到检查时, 要是教师没有完成, 小则批评, 大则扣绩效。很少深入一线服务教师, 了解教师工作的完成情况。对于教师的思想困惑、工作困难, 校长应给予及时的指导, 让教师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3.转变说话方式

有的校长说话总是高高在上, 不能理解教师的困难, 经常随意指责教师, 这样是做不好服务工作的, 也无益于学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4.转变管理角色

只有站在教师的立场上, 想他们之所想, 急他们之所急, 爱他们之所爱, 尊重教师的工作, 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二、做好“五坚持”, 提高服务质量

1.坚持多些调查, 少些官僚

在管理过程中, 教师总会有不合校长心意的地方, 如果校长不分青红皂白, 不搞清楚事实真相, 就横加指责, 长此以往, 这个团队的凝聚力就会丧失。因此, 校长要经常深入一线, 了解老师、学生、家长, 发现他们的困难、疑惑、需求, 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他们。还有的校长当领导时间久了, 取得一些成绩就会骄傲, 摆资格, 摆架势, 因此, 校长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

2.坚持多些指导, 少些指责

“管理”中的“理”就是指导的意思, 如何让学校的工作更好地落到实处, 提高教师的执行力, 把每一项工作都深入细致地落实好, 这是校长要思考的问题。对于一些活动细节, 有的教师一时是不能很好理解的, 因此, 校长必须深入一线去发现教师在落实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给予相应的指导, 保证每一项工作都能落到实处。

3.坚持多些帮助, 少些监督

一所学校, 工作千头万绪, 仅仅靠校长的监督是远远不够的, 更何况谁都不愿意在别人的监督下工作, 教师更需要的是信任, 教师在管理学生、与同事相处、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 都会有很多困惑, 更需要校长的帮助;当得到校长的帮助时, 教师会感激于心, 校长的威信自然就会提升, 学校的团队凝聚力、向心力也会大大增强, 教师的执行力也就会大大提高了。

4.坚持多些提醒, 少些处罚

教师的工作都比较繁重, 学校布置的工作不一定都能按时完成, 校长必须清楚:工作布置了, 要求讲了, 方法说了, 处罚强调了, 到头来还是会有部分教师没有按质量或没有按时间完成。当教师没有按质量或没有按时间完成工作时, 处罚并不能弥补该教师没有完成工作对学校全局造成的影响, 反而会使他们产生排斥和抵触情绪, 以后更难开展工作, 因此, 为了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 学校把工作布置下来后, 在实施过程中, 要经常提醒教师按时按质完成工作, 减少处罚。

5.坚持多些表扬, 少些批评

美国著名的女企业家玛丽·凯曾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比金钱更为人们所需要, 那就是肯定和赏识。人的错误是在表扬中改正的, 人的积极性是在表扬中被激发的, 我们在管理工作中, 经常会忽视教师阳光的一面, 只要教师在工作中有点不如意的地方, 就多加批评。要知道批评会使教师产生逆反心理, 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影响。每一位教师, 都有其闪光的一面, 在工作中, 都有很多值得表扬的地方, 因此, 对于教师要坚持多些表扬, 少些批评。在平时检查工作时, 要善于发现教师的优点, 随时记录, 及时表扬, 表现突出的要在每周的教师例会上集体表扬;每学期都要开展各项评优表模活动, 并把获奖教师的照片贴在学校的宣传栏里, 大力宣传。

三、做好“六服务”, 提高服务质量

1.服务于领导班子管理水平的提高

校长可能不是学校教学水平最高的人, 但校长必须是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最新的人。校长要做的工作不仅仅是低头拉车, 更重要的是抬头看路, 校长需要的是思索、判断和决定, 校长要积极创造条件, 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 成为领导班子大胆探索、积极进取、锐意改革的坚定支持者, 与领导班子同甘苦、共患难, 为他们取得的成功感到由衷的高兴, 对他们的失误表示真诚的理解, 解放他们的思想, 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卸下他们的思想包袱, 让他们轻装上阵, 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

2.服务于学生各种问题的处理

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 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 易与同学、教师、家长发生矛盾, 学生也是人, 也有喜怒哀乐, 如果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各种矛盾、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势必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对此, 校长有责任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 把服务于学生当成一项日常工作来做, 确保学生有问题时能及时得到解决, 让学生快乐成长。

3.服务于教师教学的指导

教学是校长管理工作的核心部分。有的校长整天忙于具体的事务, 表面上积极努力, 实际上忙的都是与教学不沾边的事, 这是不合格的校长。校长要服务于教学, 首先应该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指导方法, 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激励机制;其次要通过各项教学活动, 营造良好的教风。校长必须经常参加各类教学活动, 和教师一起探讨、分析、反思、总结教学方法。

4.服务于帮助教师解决各种困难

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 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与学生发生的矛盾、与家长发生的矛盾, 与同事发生的矛盾, 与领导发生的矛盾, 如果发生在教师身上的各种矛盾没能得到及时解决, 就会对学校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因此, 帮助教师解决各种矛盾和困难, 也是校长服务于教师的一项重要内容。当教师遇到困难后, 校长应及时想办法解决, 让教师没有负担地投入教学, 快乐工作。

5.服务于为教师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

服务于教师, 就是要让教师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怎么做, 怎样才能做好, 做好了能得到什么奖励, 没有做好会受到怎样的处罚。对于每项常规工作, 校长都要确定一套操作流程, 每项活动都要事先拟定一个方案, 按规章制度办事。

6.服务于家长与学校的沟通

服务于家长, 就是要让家长能放心地把孩子放在学校。校长应该建立一套促进家校沟通的行动机制, 学生在校的表现要定时向家长反馈, 学生迟到, 班主任要打电话联系家长, 恶劣天气要有提醒;公布校长和各处室的电话, 让家长的问题能得到及时回复, 对教师、学校有不满都可以投诉;家长到校办事能知道该找哪个部门, 找哪个人, 在哪里找, 尽量缩短在校办事的时间。校长可以把家长到学校办的事 (中途新生插班、贫困生补助、补交餐费、写转学证、到校投诉等) 进行分类, 然后拟定出每件事的办理流程, 制成宣传板挂在校门口, 并培训好门卫, 让学校门卫能为到校办事的家长做出明确的指引, 方便于家长。

服务转变 篇9

近年来, 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被明确提出并被写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工作报告中, 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 “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提高施政能力和服务水平, 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政府模式, 构建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改革目标。

一、服务型政府视阈下公务员服务理念转变的必要性

(一) 公务员服务理念转变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要求

构建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职能由全能型向服务型转变, 同时要求公务员转变思想观念和办事方法, 适应政府的工作要求。公务员是政府管理活动的主体, 是政府职能的具体履行者, 是人民群众的直接接触者, 是政府形象的直接代表者, 其对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影响政策的执行落实, 推动社会的发展, 尤其在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资源动力中最为关键。公务员能否秉承“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 直接关系到服务型政府的执政理念能否得到贯彻和执行, 关系到公共资源和服务供给的绩效与质量, 直接影响到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成败。可以说, 能否真正建立服务型政府,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务员的服务理念是否真正转变。

(二) 公务员服务理念转变是完善自身、服务公众的需要

公务员服务理念转变是完善自身的需要。首先, 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 具有良好的服务理念应该是公务员所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之一, 公务员要转变“官本位”的思维方式, 形成“服务型”工作模式, 因此公务员要转变服务理念、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其次, 良好的服务理念能够提升公务员的公众形象, 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口碑, 更加顺利的完成本职工作。第三, 拥有良好服务理念的公务员能够更好的解释并有效执行上级制定的相关政策, 使政策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执行性, 更好的为公众谋利。第四, 公务员服务理念转变是服务公众的需要。在公共需求日益多样化的今天,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 是政府执政为民的责任与担当。周到、快捷、方便、高效的服务是公务员服务理念的本质要求。

二、公务员服务理念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公务员队伍建设主流是积极进步、健康向上的。然而, 由于受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中不良思想的影响、市场经济价值多元化的冲击、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以及公务员自身修养不高等因素制约, 部分公务员的服务理念与建设服务型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 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缺乏宗旨意识, 公仆意识淡化

公务员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服务是政府的核心价值理念, 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要求。但也应看到,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 一些公务员缺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特权思想严重。一些公务员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 利用手中的权力搞特殊, 少数官员将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 完全抛弃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形成了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殊群体。一些公务员难以转变“官本位”的思想, 并不认为自己是人民的“公仆”, 罔顾民生, 从而影响个人和国家的形象。正是因为公仆意识的淡化, 才会背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阻碍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二) 缺乏担当精神, 责任意识淡薄

公务员作为政府职能的具体履行者, 必须认认真真地履行党和人民所赋予的职责, 切实做到尽心尽责。而在现实中, 一些公务员价值取向的定位不准确, 在工作中放在第一位的不是满足群众的利益需要, 而是与自己的个人利益联系紧密的上级领导, 这种工作价值取向与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还有有些公务员在工作中缺乏敢于担当精神、责任意识淡薄, 凡是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抢着干, 而对自己没有好处的工作, 哪怕再重要也是能拖就拖, 敷衍了事, 出现问题不敢承担。这样不但会影响政府职能的行使, 更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 缺乏竞争意识, 效率观念不强

虽然我国已经实行公务员制度多年了, 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影响以及竞争机制不完善、考核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制约, 部分拥有“铁饭碗”的公务员形成了“干多干少一个样, 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消极思想, 没有行政成本观念和竞争观念, 缺乏效率意识, 存在拖拉延误、不讲时效、人浮于事的现象;同时, 缺乏竞争观念还使部分公务员思想处在停滞状态, 思想观念不能与时俱进, 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得不到提高, 更助长了不正之风的形成。公务员代表着国家形象, 公务员工作消极滞后、办事效率低, 损害政府部门形象, 严重影响国家公务的顺利进行。

三、服务型政府视阈下公务员服务理念转变的途径

在服务型政府视阈下推动公务员服务理念转变, 总体上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总体要求出发, 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加强监督管理、完善制度规范等方式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公务员队伍的公共服务能力。二是作为公务员自身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站在履行好公共服务职能、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高度, 努力转变服务理念, 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一) 加强道德教育, 树立正确公权力认知观

公务员作为行使公共权力的主体, 如果对公权力的认知不端, 将直接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声誉和形象, 影响公务员公信力的实现, 为腐败现象提供滋生的土壤。这就要求公务员树立正确的公权力认知观, 正确认识为谁而用权力、怎样运用权力、怎样约束权力的问题。在新形势下, 为达到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就必须依据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改进思想道德教育方式, 不断更新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建立思想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通过把道德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正面宣传教育与批判反面典型相结合、外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方式, 利用多种社会途径加强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 从而加强公务员勤政敬业、廉洁自律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觉悟。公务员应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 是代表人民在行使国家的权力, 应该对人民负责, 为人民服务是公务员履行政府职能的出发点和归宿。公务员必须摈弃封建社会“官本位”、“权本位”等旧观念,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 加强服务意识。只有权力观端正了, 才能正确对待和使用手中的权力, 服务型政府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真正地实现。

(二) 明确服务职责, 培养公共服务精神

所谓公共服务, 就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其所需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包括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社会保障服务和教、科、文、卫等公共事业, 扩大社会就业, 发布公共信息等。由此可见, 公共服务的核心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目的是满足公众的公共需求, 范围包括提供公共设施, 发展公共事业, 发布公共信息等。确定公共服务的内容, 就是为了使公务员明确公共服务职责, 树立公共服务精神。公共服务精神是指公务员在履行公共服务职责时的思想观念、心理意识和价值观, 其精神风貌和服务态度是以公众的需求为导向、以公众满意为目标。公共服务精神对公共服务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它能在公务员履行公共服务职责时, 引导他的价值取向, 决定他的服务态度, 支配他的思想和行为。因此, 公务员只有树立了公共服务精神, 才能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和公仆意识。

(三) 加强考核评估, 提高公共服务效率

首先, 完善公务员绩效考核评估体系。建立并完善一套能够表示社会公众满意程度的公务员绩效考核评估体系, 根据各类公务员从事工作的性质、责任、内容和环境等条件进行分类, 以此为基础构建针对不同类型公务员的绩效考核评估体系。其次, 明确绩效考核评估的标准。“社会公众满意”应成为绩效评估的首要标准, 把为人民群众做的好事、实事纳入绩效考核评估内容, 社会公众支持率、投诉率、认同率等均应成为公务员绩效考核评估的标准。再次, 改进绩效考核评估方法。开展公务员绩效考核评估应采取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领导考核与群众考核相结合、日常考核与集中考核相结合的程序和方法, 尤其要注重社会公众的参与, 使公务员充分重视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最后, 合理运用绩效考核评估结果。考核评估要及时反馈考核结果, 不能仅仅流于形式, 要提高考核结果的透明度, 做到公正公开, 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 “将定期考核的结果作为调整公务员职务、级别、工资以及公务员奖励、培训、辞退的依据”, 切实发挥绩效考核评估对公务员服务意识的提升作用, 提高公务员公共服务效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传统的计划控制型政府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转变政府职能, 构建服务型政府己成为我国政府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政府改革目标。公务员作为政府职能的履行者, 是政府形象的直接代表, 公务员服务理念的转变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本质要求, 关系到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成败。政府公务员必须树立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 自觉锤炼和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为整个社会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公共服务。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公务员,服务理念

参考文献

[1]珍妮特·V·登哈特, 罗伯特·B·登哈特著, 丁煌译.新公共服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 2016-3-6.

[3]卢尚月.服务型政府绩效评估:问题, 原因, 对策[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01) .

[4]黎秋晨.服务型政府中公务员素质建设[J].商业经济, 2011 (14) .

建设服务型政府与转变发展方式 篇10

一、在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市场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 后发展国家的追赶型发展, 已经不再是一般的先经济后民主政治自发型的, 而成为具有当代特色的经济、民主政治配套改革齐头并进的跨越式的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的历史决定论告诉我们, 经济生产力最本源地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历史进展程度;同时, 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 民主政治 (也即阶级斗争,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临界期集中表现为暴力革命, 在缓和期则为和平改革与民主政治建设) 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只不过它的决定性是第二位的, 两者都是物质力。马克思说,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 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1) 这里的“物质力量”即“武器的批判”, 专指阶级斗争, 指和平改革及民主政治建设, 阶级团结本身就是一种物质力量, 被压迫阶级有机生命体为和谐幸福生活而奋斗的合力, 物质力。物质文明是基础的基础, 政治文明建立于物质文明, 又高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又建立在两者之上, 凌驾于两者之上, 但不是直接的物质力。

人类社会一般的总体的自发的发展规律, 是先经济, 后民主政治, 文化不是第三, 因为文化涵盖了经济和民主政治, 是经济与民主政治的总体的深层次反映。典型的例子是近现代以来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史。由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世界统一市场由经济的一体化连带的政治与文化的一体化的先进影响, 近现代第三世界后发展国家在赶超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前, 其发展规律是非自发的追赶型跨越式的, 可以、能够和必须经济、民主政治并列第一, 尤其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也是马克思晚年深切关注俄国“农村公社”发展前途 (因为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同时存在) , 预言其若能积极吸收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 就有可能成功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本意, 也是我们向西方的学习过程中, 是经济、政治、文化整体式的扬弃借鉴, 不能像洋务运动那样一星一点的就军事而论军事, 就商业而论商业, 我们的改革是整体式的经济、政治配套改革的本来意义。

我们东方, 通过近代共产党领导的工人、农民联盟革命为主体的阶级斗争, 广大的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国家政权, 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但是, 她奠定在相对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 这就从根本上规定了初步建立的人民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不完善, 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不牢固, 破除过分集权导致的官僚主义和特权腐败, 从民主政治建设方面赶超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还要任重道远。不过, 这给了我们今后发展经济与建设民主政治并驾齐驱的优良平台, 跨越式发展的大好依据。

二、后发展国家为了紧跟当代发展步伐, 须形成政府主导型社会, 以汇聚亿万人民集体合力的政府的宏观调控为主导;同时, 须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最终使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 使宏观调节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 健康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

总结西方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 再向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随着近现代科技生产力发展的步伐, 在世界统一市场体系内, 市场调节由多向少递变, 国家乃至区域间宏观调控, 计划调节由少向多递变。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 但不同历史阶段, 两者的对比关系在发生着与时俱进的变化。在西方发达国家内部, 这种变化轨迹更加显著。今天, 世界已经迈入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 西方开始多国联合研发高新科技, 以凯恩斯理论做基础, 以大型超大型跨国公司为主体, 小区域内少数富裕者俱乐部内以宏观调控为主导, 计划为主, 进入福利型社会, 国际上仍是市场主导, 低附加值的资源依赖型、劳动密集型、甚至污染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以发展国内绿色经济。后发展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尤其是人口大国, 更要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 且跟上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步伐,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积极良性发展国民经济。

第一, 须通过群策群力的方式, 形成政府主导型社会, 以汇聚亿万民众集体合力的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汇聚亿万民众集体智慧的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导。我们后发展国家需要政府主导型社会, 首先在于以群力为基础, 以公有经济做支柱性支撑, 在关系国计民生上, 在基本社会保障和最终发展目的上, 符合最大多数劳动者的意愿, 为民谋利。这也规定了必须以群策的方式, 以汇聚亿万民众集体智慧的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导。其次, 在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高度国际垄断发展阶段知识经济时代, 后发展国家也必须形成政府主导型社会, 以政府的牵头, 才能形成足以与西方发达科技经济剥削的规模抗力, 维护国家民族利益。改革中期的抓大放小、搞活国企是对路的, 近期在资源等关系国计民生领域的“国进民退”也是符合历史潮流的。

第二, 在国内生产力获得较大发展但仍不发达的情况下, 在市场经济仍是国际大背景的情况下, 须积极发展市场经济, 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首先努力使国内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 使社会资源流动起来, 合理配置;其次, 适当衔接海外市场, 创造条件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吸纳外部资金和先进技术, 包括科学管理等积极成果, 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繁荣社会主义经济服务。社会主义制度为主, 市场经济为辅, 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国有经济为主导, 个体私营为辅助, 宏观调节为主, 市场机制为辅, 两者有机结合, 健康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这也正是继续贯彻落实陈云早在1956年9月中共八大会议上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经济思想。

也就是说, 我们的市场经济, 不是西方早期的完全的市场经济, 而是社会主义制度为主体与市场机制为辅助的有机结合, 是以公有国有经济做支柱性支撑的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宏观调控为主导, 与市场经济的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为基础性调节的有机结合, 互补, 总的性质还是社会主义的。建立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前提就是公有经济体处于主体地位, 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 担负着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社会基本保障, 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是防止内部的复辟变色和西方的“和平演变”的基础, 保证建设与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这就直接从政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两个方面规定了国家层面的宏观调控为主导, 为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重中之重。这就是我们现在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规律, 我们民族复兴, 应对依然强大的西方的根基。市场经济可以发展, 但是是政府主导型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 资本可以发展, 但是是在社会主义政府有效控制和引导之下。也就是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府的宏观调控直至行政干预较多是必然的, 必需的, 关键在于是官僚主义式指令性干预, 还是科学民主式务实指导性干预。如果人民民主政治良性发展, 可以促进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主次有机结合, 效率倍增;如果还是高度集权, 透明度差, 就会导致官僚主义和特权腐败, 效率低下。当前有少数人说政府管多了, 严重约束了经济发展力, 若针对官僚政治有一定的道理, 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总体来说则是肤浅的, 是少数既得利益者的别有用心。

至于完善国有经济的市场主体地位, 积极发挥市场对社会资源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我们的生产力还相当落后, 必须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 弥补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充分而对现实生产力的制约, 必须改革开放, 积极与仍然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市场及市场经济接轨, 积极有选择地承接它们的高端先进制造业转移, 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以此充分调动、促进、激励各种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大力发展的国内外积极因素, 促进我国科技生产力的大踏步提升。只是我们坚决不能再回到西方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阶段, 以市场经济为主体, 市场机制调节为主导, 发展资本主义, 那样富裕的只是极少数人, 绝大多数劳动人民要遭殃。

三、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 即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 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 而且包括结构 (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 、运行质量、经济效益、收入分配、环境保护、城市化程度、工业化水平以及现代化进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就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 由起步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由主要依赖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重点关注生产规模扩张、满足市场数量需求, 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重点关注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不仅要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的变化, 更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 顾及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 顾及就业、消费、分配等一系列社会需要等。这种转变, 是市场经济的自然属性。但是, 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 发展方式转变缓慢, 则不正常。比如我们改革中期以来的情况, 原因在哪里?既有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性贸易壁垒和贸易保护, 经济剥削, 也有国内经济、民主政治发展的不同步, 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 地方与部门高度集权导致的官僚主义作风还相当浓厚, 政府部门层层只对上级负责而不对下级负责, 急功近利, 不科学的维GDP政绩考核标准。国内的, 我们掌握主动权, 通过创新体制机制, 激发大众积极性, 释放活力,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国外的, 我们尽力争取。

四、政府主导型社会里的服务型政府建设, 就是积极发展人民民主,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民主决策与管理

近现代以来, 西方是资产阶级社会, 是资本家满世界开拓国际市场、掠夺廉价人力物力资源、并伴随着暴力侵略的进攻型社会, 资本家剥削阶级领导的大型企业集团乃至跨国公司,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论是自由发展阶段, 还是垄断发展阶段, 主要是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资源配置进行自主调节, 故叫做市场主导型社会。即使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 西方发达国家虽然区域间多国联合, 以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 宏观调控为主。但是, 在世界市场范围内, 发达国家的经济剥削重点, 早已随着殖民地的世界化, 随着资源型劳动密集型等制造业的世界性转移, 大型跨国公司的发展, 转向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所以, 总体上西方还是市场主导型社会, 大资本家说了算。

东方后发展国家则不然, 近现代以来, 由于种种原因, 生产力相对落后, 始终是被侵略者, 被动型追赶型发展者;要想追赶发达国家, 必须群策群力, 形成政府主导型社会, 公有国控经济组成国民经济的主体, 政府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生产力的大踏步提升, 我们提出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口号, 以此转变, 切实贯彻党的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理念。服务型政府建设, 不单指政府的行政部门, 而是针对政府四大班子整体 (广义的政府) , 实质内核是科学民主决策与管理。常说的四大班子, 包括党委、人大、政府 (狭义的政府) 、政协。宪法界定了他们各自的职能范畴:党委是最高领导部门, 负责战略层面的最高决策与管理, 人大是最高权力部门, 也负责重大决策与管理, 包括立法、选举、监督、审批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及国家预算, 政府是行政部门, 主要执行党委和人大的决策, 接受领导和监督, 政协是协商部门, 负责建议和监督。以上四大班子, 组成了我们政府的主体, 既有决策监督部门, 也有行政管理部门。但是, 在实际工作中, 在民主法治不成熟期, 我们习惯于以党代政, 党政一体 (不分) , 行政部门权力过大, 个别领导甚至以言代法, 人大的最高权力职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处于“橡皮图章”的尴尬地位, 需要进一步完善人大与党委、政府的关系。建国以来, 人大代表基本不是民主选举的, 而是上级赐予的, 且绝对多数兼任党、政、军多个领导职务。这是不正常的, 须从改革选举制度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入手, 从县乡人大代表直选、人大代表专职、县乡主要领导直选开始, 切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理顺人大与党委、政府的关系, 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民主决策与管理, 根治后发展国家的核心政治弊端, 也是重要发展瓶颈、短板——官僚主义和特权腐败, 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 并由此带动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等的深化协调改革, 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十六大报告进一步阐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事实上, 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统一, 最终回归到科学民主决策与管理, 即依法治国的大道上。针对苏联共产党在斯大林时代高度集权的沉痛历史教训, 邓小平在八大上曾作过深刻分析:“同资产阶级的政党相反, 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 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共产党——这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中先进分子的集合体, 它对于人民群众的伟大的领导作用, 是不容怀疑的。但是, 它之所以成为先进部队, 它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 正因为, 而且仅仅因为, 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 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 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 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确认这个关于党的观念, 就是确认党没有超乎人民群众之上的权力, 就是确认党没有向人民群众实行恩赐、包办、强迫命令的权力, 就是确认党没有在人民群众头上称王称霸的权力。” (2) 共产党和人民之间, 就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人民的民主权利并不是领导机关或者领导者恩赐的。“党的领导”的实质, 就是党通过自己的工作, 实现对人民当家作主的服务。而且, 不论是党的领导, 还是人民的当家作主, 都必须在与时俱进的宪法法律的框架下行事, 在合理的民主集中制体制下行事, 集体领导与首长负责有机统一, 正确的领导决策必须经过群众路线。强调党的领导, 不能是大搞集权官僚主义的借口, 强调人民当家作主, 也不能是大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依据。党的正确领导, 必须经过群众路线, 经过人民当家作主的途径来实现, 且尊重群众的首创性, 正确思想只能来之于群众的科研和生产实践是我党的永葆青春法宝, 这是理论掌握群众、理论实践有机结合的必需桥梁, 人民大众是社会生产实践的主体, 舍此无通途;人民正确的当家作主, 也必须经过党的正确领导, 有组织有秩序有步骤来完成, 航行要靠舵手, 没有革命的理论指导, 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两者是有机的统一体, 结合体, 最终达到依法治国, 科学民主决策及管理。群众路线就是把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统一起来, 又有民主又有集中的最佳路径。革命年代, 我们发动党领导下的人民战争, 和平建设改革开放时期, 我们更要开展党领导下的广泛深入的群策群力的人民建设高潮。这并不矛盾。现实中, 要彻底实现从“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观念的转变, 从传统的“父母官”向“人民公仆”观念的转变, 必需有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 转变政府职能为基础。

五、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换一种说法, 就是经济发展与民主政治建设不同步的矛盾, 就是要不断克服上层建筑的某些体制性障碍, 与时俱进地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消除官僚主义和特权腐败, 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生产与管理的积极主动性创新性, 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 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 主要的一点, 就是初步下放了中央的高度集权, 使地方和部门获得了较多的主动性, 使工人农民获得了生产的自主性, 放权搞活。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经济与民主政治建设匹配发展, 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是我们每时每刻的重要任务。

百年前的先哲罗素说:解决中国问题, 根本的永久的方法是教育, 但教育应以经济与政治问题的解决为前提。直接从经济问题下手, 是没用的;政治的问题一定要先解决。改革中国必须先图政治之改良, 然后再图各种经济的发展。 (3) 这非常吻合马克思辩证唯物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抓住了解决问题的主要矛盾。苏联在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探索上, 曾经做过非同一般的历史性贡献, 经济上也获得过巨大成就, 但终因过分集权, 民主政治建设严重滞后致官僚主义及其腐败而改变颜色, 重新倒入了资本主义的怀抱。列宁临终前的政治遗嘱, 核心是党内民主的嘱咐, 政府须实行集体民主决策和领导, 不要某一个人少数人独断专行, 以克服后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核心弊端——过分集权而致的官僚特权主义。但是, 斯大林却把官僚特权发展到极致, 虽也多次指出, “我们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 就是要培养工人阶级管理国家、管理经济、管理工业的技能和本领。” (4) “阻碍我们前进的最凶恶的敌人之一, 甚至是最大的障碍, 就是我们机关里的官僚主义”, (5) “官僚主义的危险首先具体地表现为它束缚群众的干劲、主动性和自动精神, 它埋没蕴藏在我们制度内部、工人阶级和农民内部的巨大的潜力, ” (6) 并针对建国初期特殊的时代背景先后提出著名的“技术决定一切”、“干部决定一切”和“政治路线确定以后, 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的响亮的口号。技术决定一切是对的, 生产力具有最终的决定性, 但是干部决定一切就不恰当地夸大了领导干部的力量, 是官僚主义作风大发展的有力助手。实际上, 应是“科技与民主决定一切”。

中国初级阶段的摸索, 走了一条“摸着石头过河”的路子, 在学步, 也有自己的一些独创特色。改革前, 在向苏联老大哥学步;改革后, 在向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取经, 期望从中摸索切身的经验。但离成功还有很远。关键在于什么?必须从深层次的内因上去寻找, 从政府制度建设本身上找原因, 这才叫抓纲治国。因为我们后发展国家是政府主导型社会,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办好中国的事情, 关键在党, 在政府, 建设取得的成就, 有党的正确领导及政府的非凡功绩, 社会有什么问题, 党和政府也是第一责任人。故关键在于政治的高度集权钳制了人民大众思想探索的翅膀和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实践的脚步, 钳制了阻碍了人民大众虚心向上的途径。集权是专制的, 是官僚主义的, 是消极愚民的, 不可持续的, 达不到实事求是, 更谈不上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我国建国后改革前所取得的历史功绩是巨大的, 也是很有限的, 是毛泽东坚持独立自主基本原则下, 作出了积极有益的发展, 基本建立起相对完备的国内工业生产体系。但是, 同样由于高度集权, 政治体制改革的严重滞后, 中共八大即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开始进入真正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 我们就犯了“反右倾”扩大化、大跃进、“一大二公”人民公社、以阶级斗争为纲, 乃至于最终走向十年“文化大革命”的一系列错误, 国民经济实际上达到了十分脆弱的地步。没有充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连带没有按照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办事, 结果发生一系列失误。邓小平的多次评价, 胡耀邦主持制定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也都是这个意思。改革开放后, 邓小平在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建设事业过程中, 多次深刻阐述经济、民主政治体制配套改革的重要性,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 总的来讲是要消除官僚主义,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 (7) , 制度是决定因素, “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 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 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 (8) , “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 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 (9) , 直至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10) , 指的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政府科学民主决策与管理建设的实际高度。但是, 由于改革中期实际放权的不彻底, 由之前的中央高度集权过渡到地方与部门高度专权, 官僚主义作风仍然相对浓厚, 特权腐败比较严峻, 经济发展与社会各阶层矛盾突出共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概念提出来了, 但效果不佳, 素质教育改革难于落实, 创新型人才相对缺乏,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缓慢, 不可再生资源逐步呈现短缺, 医疗、教育、就业、住房等成为民众较大的负担, 社会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贫富两极分化现象非常严重。再看看同样具典型性的拉美后发展国家,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同样由于民主政治体制改革的严重滞后, 使得“拉美化陷阱”成为横亘在后发展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大标志性障碍。

我们是人口大国, 社会主义建设将经历一个长期的初级阶段。面对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的现实, 面对发达国家对后发展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高新技术性贸易壁垒和贸易保护, 我们须继续坚持独立自主为主、争取外援为辅, 自主创新为主、依赖世界高端产业梯度转移为辅的发展方针。这都客观规定了我们必须是政府主导型社会, 政府的宏观调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关系国计民生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主体性主导性作用。同时, 也更规定了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去除束缚人们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的官僚主义作风, 从根本上遏制特权腐败的紧迫性。邓小平1985年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经验就说:“就国内政策而言, 最重大的有两条, 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 一条是经济上进行改革, 同时相应地进行社会其他领域的改革。”⑾

所以,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不可持续,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缓慢, 根本原因在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 在于党的群众路线没有得到较好的贯彻。教育部长解决不了素质教育问题, 财政部长解决不了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缓慢问题, 人力资源部长解决不了选拔人才上的跑官要官任人唯亲权力腐败问题, 卫生部长落实不了医疗体制改革问题。权力需要继续下放, 科学民主决策与管理的服务型政府建设需要大力加强。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良性转变必须是在切实走群众路线的前提之下, 建立在科学民主决策与管理的服务型政府基础之上

民主政治是一种现代政治制度, 政治文明, 一种相对最规范的国家社会管理制度, 不能依赖某一个人 (领导) 或某少数人的觉悟, 道德自觉。一个国家民族的近现代化发展, 是群体的事, 人民大众的事, 不能仅仅寄托于一半个人 (领导人) 、少数人。尤其是人民民主选举制度的真正实施进度。当前我们的紧迫任务, 就是积极利用西方已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 结合我们的改革开放与民众综合科技文化素质增长国情实际, 产业化工人队伍发展壮大的实际, 从发展完善选举制度和人大代表制度入手, 积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切实落实发展民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 切实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综合比较后发展国家的改革, 自上而下官僚主义式改革代价较大, 被民众逼迫, 自下而上暴力革命式改革代价最大, 顺应历史发展大势, 上下结合走群众路线式改革代价最小。上下结合, 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现代的科学与民主的指引下, 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务实指引下, 继续真真实实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放权于民, 走群众路线,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而不再“干部决定一切”, 或者“政治路线确定之后, 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充分发挥亿万人民大众的智慧力量, 广聚民智, 合理民主集中, 建设阳光政府, 和谐社会, 务实改革开放, 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的改革动力足, 方向正, 可以最大化地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性。

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 时代大环境仍是市场经济, 所以, 我们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但是市场的基础性调节就是基础性调节, 不是主体性调节, 主体必须是国家宏观调控。远观一下西方欧共体、北美经济自由贸易区等现象, 我们可以清楚地感知到, 在深入知识经济时代的西方经济已经高度区域化跨国集团化垄断化的现当代的经济体, 经济单元, 经济活动, 必须从国家甚至区域间乃至于洲际间合作的战略高度, 从宏观调控的高度, 以更发展的凯恩斯经济学为主导, 展开纵与横的布局。列宁时代, 西方已经发达到国家资本主义, 先是在国内垄断后是在所属的殖民地垄断, 再继续朝国际垄断方向发展的程度, 但“一战”“二战”的历史实际, 事实地证明了一国一极独霸世界的不可能。经过了血与火的教训, 首先是北约, 是“马歇尔计划”, 其次是欧共体, 发达国家间就开始内部团结, 组成“富裕者的俱乐部”集体之合力, 一致对付广大的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 间接也对付傲视群雄的美国。那么, 作为后发展的大国, 也必须发展市场经济, 只是我们没有什么理由再强调以市场自主调节为主体为主导, 市场自主调节可以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基础, 但必须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制约, 不能作为主导, 国家宏观调控为主导方才符合世界市场形势和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大潮。就像不集团化不链条产业化多种经营的企业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形势, 已经与跨国集团型企业不是一个重量级一样。

至于如何才能有效地解决我国当前事实存在的国有国控经济大而不强、主要靠权力垄断而非科技创新和服务质量提升来实现经济增长的弊端, 如何有效避免国有国控经济体里面的大量官僚腐败与论资排辈、消极怠工, 如何有效解决事实存在的主要针对民营经济的“弹簧门”“玻璃门”甚至是“隐形门”不公正待遇, 如何有效地解决绝对少数的官与绝对少数的商之间的权钱交易而造成的对其他大多数的商和整个社会的不公平, 直至如何健康规范发展国有国控以及民营经济体的社会责任, 归结这几个问题, 可以综合性地一言以蔽之, 即积极利用西方已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 结合我们的改革开放与民众综合科技文化素质增长国情实际, 产业化工人阶级队伍发展壮大的实际, 积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权力继续下放, 大力落实发展民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 通过党的群众路线的方式, 形成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 形成集体领导与首长负责的有机统一, 最终达到依法治国, 达到科学民主决策及管理。有了合理的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公权力得到人民大众的制约, 群策群力, 一是造成公开公平公正的良好党风政风继而民风环境, 可以根治腐败, 优化社会风气, 充分激发发挥每个公民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 为“中国创造”奠定雄厚的高新人才资源, 二是务实, 实事求是, 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急功近利、浮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走弯路, 量力治国, 从而使社会和谐可持续, 三是真正通过民选, 选出适当数量的专职任期制国资代表, 而非一人二人三人五人, 经常性地就同一类行业走动监督、决策与管理, 只是这个过程中, 要因企而异结合一定数量的工会代表、工人代表, 以达到比较的公开公正, 比较的因地制宜、务实。也就是说, 国资的管理与国企的生产, 也必须是集体领导体制, 党委集体领导、人大专职代表具体操作下的厂长负责制或经理负责制。有了以上三者, 我想, 其他的问题也就不成为问题了。

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 不在于高度集权式的集全国之力办大事上, 而在于务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积极打造阳光政府, 从根本上遏制官僚腐败, 从制度上遏制新的大跃进, 确保实事求是, 确保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七、结论

邓小平说, “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 ‘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⑿在近现代世界逐步高度一体化的知识经济时代, 产生“左”或右的东西已不再主要是落后的生产力了, 而是落后的民主政治体制改革, 是高度集权导致的官僚特权腐败。时代的最先进的人民民主政治制度尤其是直选制度, 是我们有效地落实群众路线, 建立现代型服务型政府, 有效地防“左”防右的根本途径, 确保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良性转变, 社会和谐可持续的唯一途径。官僚集权已经葬送了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 已经使“拉美化陷阱”成为后发展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标志性的屏障, 我们当然要高度警惕。办好中国的事情, 关键在党及其领导下的政府, 关键在于落实党的群众路线, 与时俱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决策与管理的科学民主性。

注释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1994年:9。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 人民出版社1994年:217-218。

3 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中国民国思想史, 人民出版社1994年:41-42。

4 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下卷, 人民出版社1979年:13。

5 同上, 57。

6 同上, 194。

7 邓小平:邓小平选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177。

8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4年:333。

9 同7, 164。

服务转变 篇11

一、转变观念,变“单向传递”为“双向互动”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教导主任更应如此。在传统的教研工作中,基本上是“我讲你听,我评你听,我说你做”,没有给教师留有思考的余地和空间。教师只是研究或实验的辅助者、配合者,而不是真正的研究主体。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教研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变“单向传递”为“双向互动”。即:教导主任首先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之得以充分发挥,而不是束缚和限制教师创造型的思维方式,更不能包办代替。应鼓励教师富有个性化的教学,而不是过多地用条条框框去“规范”教师。尤其在和教师研讨交流的过程中,虚心听取教师的意见,尊重教师的想法,使教师的潜能得以充分释放。

二、转变角色,变“居高临下”为“平等互助”

长期以来,教导主任是教师心目中的“领导”。在工作中,尤其是评课时,往往是教导主任讲了算,教师不敢提出自己的观点,也不敢与教导主任争论与辩论,基本上就是顺从教导。我们认为,教导主任应尽快转变角色,变“居高临下”为“平等互助”。教导主任不应再以“领导”的身份进行指导,而是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要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及时发现教学工作中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实际问题,倾听教师的心声,了解教师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及时提供专业咨询、解决教师的困惑等。应结合听课、调研与教师展开对话,了解教师的所想、所惑与所需,以一种积极互动方式与教师平等交流,共同切磋,与课改同行,与教师一同成长与进步。

三、转变职能,变“指令性”为“指导性”

在传统的教学与教研工作中,更多强调的是“布置、监督、检查。”目的是通过对教师的评比,调动教师不甘落后的心理,激起他们工作的热情。这样,效率比较低下。教师不能很快地提高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不能很快适应新课程改革。开展教研活动应由原来的“布置、检查、评比”转变为“调研、指导、协调”,即变“指令性”为“指导性”,使教师把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导主任的理论水平结合起来,提升教师的专业成长,帮助教师更好地适应新课程。

四、转变方式,变“单纯指导”为“亲身示范”

教导主任只有深入教学一线,才能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了解薄弱环节,汲取成功的教学经验。掌握了真实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指导才能一针见血,教学研究才能有的放矢。因此,教导主任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地进行听课、评课。要身临其境,沉到课堂中去,做好示范。教导主任亲自执教方能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把握做到心中有数,对课堂的预设才能科学合理,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才能驾驭自如。更重要的是,教导主任身在课堂,才能将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融入教学之中,成为学校课改与实践的领路人。只有教导主任敢于亲自示范,教师才能信服,指导才会有效。做到坚持教学,进入教学前沿阵地,深入到教学最深层之中,亲身实践和体会课程改革,参与教法改革实践和学法指导实践,更好地把握和指导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深入教学第一线,及时了解教学动态和教学信息,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加强教学改革与研究提供依据。这样,指导教师教学与科研才有针对性,指导才会有效。

教导主任肩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只有不断学习,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才能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执行力,促进学校教学教研工作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服务转变 篇12

一、当前高校办公室服务学校决策的挑战和不足

帮助领导做好决策工作, 有利于校领导智能的延伸和扩展, 拓宽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覆盖面, 创造科学决策及其有效实施的可能性。校领导的工作千头万绪, 虽然他们也注意深入基层直接掌握第一手材料, 但不可能事必躬亲, 对学校的每一件事都了解和掌握。特别是在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着深化改革的形势下, 作为综合办事机构的办公室更应主动积极地向校领导作出决策提供有力有效的服务。

第一, 高校领导对服务决策的要求高。高校是高水平人才的聚集地, 作为这一领地的领导者, 高校领导学历高、视野广、知识面宽、思维层次深、实践经验丰富。相比之下, 无论是学历还是阅历, 无论是知识还是见识, 学校办公室人员都同领导者差距很大。这对办公室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节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第二, 信息网络时代对服务决策方式的冲击大。信息时代正在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一网知天下”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网络已经成为领导联系师生的重要载体、了解校情民意的重要渠道、听取意见建议的重要方式。在这种情况下, 办公室如何搞好调查研究工作, 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 为领导超前提供决策依据, 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新课题大课题。

第三, 服务决策面临的问题日益复杂。随着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深入推进, 教育体制深刻变革, 学科结构深刻变动, 专业布局深刻调整, 教学观念深刻变化。与此同时, 随着国际化合作办学的日益加深, 国际国内各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不断交流和相互影响。在这种情势之下, 需要办公室调查研究的课题越来越多, 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大。如何把握全局, 遵循规律, 提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建议, 对办公室的工作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第四, 办公室服务领导决策能力尚显不足。首先, 办公室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穷于应付日常行政事务, 学习得不到保证, 理论知识掌握不足, 业务知识掌握不精。其次, 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够宽广, 主动获取及时、有效信息的意识不强, 以领导交办为主, 主动获取动力不足, 无论是信息的数量、质量还是信息的获取渠道都与服务领导决策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再次, 调查研究深度、广度不够。存在重调查轻研究、研究深度广度不够、成果不多及成果的运用不明显等现象。使办公室调查研究工作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

二、主动服务, 突出重点, 探求提升服务决策能力的几点思考

首先, 要全面提高办公室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服务的基础在于提高个人能力, 能力直接影响工作效率, 并制约工作能否顺利完成。提高个人能力, 服务领导决策, 一是要有创新意识, 要全面提高个人辅助决策、组织协调、调查研究、撰文拟稿的能力。办公室人员要有战略头脑, 善于深谋远虑, 能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 淡定应对、冷静判断, 为领导提供多种方案, 在具体工作中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运用多种协调方法, 妥善处理问题和矛盾, 理顺、协调好各方关系, 获取及时、有效信息, 开展深入、透彻调研, 要把起草领导满意、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大文稿作为直接服务学校决策的重要手段, 作为总结经验、研究问题和推动工作的重要过程。立足早准备、早出手, 写出材料翔实、数据真实、措施扎实、做法管用、思路创新、布局合理、结构严谨、表达准确的文稿。二是要博学多思、学以致用。“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 要博学, 既要学习政治、教育、管理等理论知识, 又要广泛涉猎教育、管理、经济、文化、哲学、历史、法律等工作所需的一切知识。还应关心时事政治、身边事务, 了解和掌握各类前沿时事和最新动态。同时, 要善于主动地去思考, 理解基本的观点, 弄清立场和方法, 对知识和问题认真进行提炼和总结, 抓住本质, 把握规律, 作出正确判断。“鞋子合不合脚, 自己穿了才知道”, 要坚持在深入思考中提高创新的能力, 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勇于突破认识上的局限。同时, 要学以致用。要坚持在学习中实践, 在实践中学习,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不断地拓宽思维、开启智慧, 努力提升思维层次、思想水平、人生境界和综合素质, 更好地为学校决策服务。三是要修身养性、乐于奉献。服务领导决策, 无论是协调各方还是深入师生, 都需有虚怀若谷的胸怀和谦虚谨慎的作风, 唯有此才能听到真话, 看到真事, 摸到真情况, 给领导决策提供出有效信息。能力有大小, 奉献无极限, 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写道:“一个人能力有大小, 但只要有这点精神, 就是一个高尚的人。”无论做什么工作, 都要讲奉献, 没有点奉献精神, 一味斤斤计较干多干少, 就不会做出真正服务、领导决策、服务师生的成绩。

其次, 要将广泛获取及时、有效的信息与深入、有见地的信息处理相结合。我们在为领导做决策服务工作时, 就必须全面掌握情况, 这样领导根据你所提供的信息才能够较准确作出决策。因此办公室人员一定要开拓思路, 千方百计地拓展信息来源渠道, 勤勤恳恳地去掌握第一手资料, 要及时、广泛、全面地了解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环节中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 特别是广大教工、学生的情绪、呼声、意见、建议等, 需要办公室通过对各方面信息的搜索整理、综合分析等有效工作来实现, 因此, 高校党委办公室要适应党委总揽全局的需要, 深入基层, 调查研究, 多层次、多角度地广泛收集信息。不仅要收集本校党建、教学、科研、管理、后勤、学生等方面的信息, 还要收集兄弟院校乃至国内外的重大教育教学信息。不仅要收集教育政策、教育发展方面的信息, 还要收集政治动向、经济运行、行业走向等诸多间接或直接、当前或长远影响教育事业发展变化的各类信息, 办公室对收集的信息不是径送领导, 而是经过综合处理, 提出有价值的分析和建议, 提供领导参阅与决策。以便更好、更准确地为领导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

再次, 要树立工作主动意识, 开展好调查研究。在实际工作中, 办公室服务领导决策工作要围绕中心工作转, 围绕发展大局转, “在服务中把握主动”“从被动中争取主动”。给领导当参谋, 必须要有超前意识, 做到领导未谋有所谋, 领导未闻有所知, 领导未示有所行。把信息调研提供在学校领导研究之前, 把工作预案拟定在学校领导决策之前, 把督促检查做在决策落实之前。只有这样, 才能参得上、参得准。在为领导决策服务上, 增强主动性主要是协助领导做好决策的前期工作。分析、综合校内外信息, 做好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弄清问题的性质, 了解师生员工的思想动向, 估计决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提出至少两项以上可供领导选择的方案, 对各种方案的利弊得失进行初步评价。这种决策前期的基拙工作做得越细致, 对各种方案的利弊得失分析得越透彻, 对于将来的方案实施就越有好处, 从而越能体现参谋助手作用的重要性。

上一篇:深部构造下一篇:远程控制系统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