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特色

2024-07-07

评估特色(共5篇)

评估特色 篇1

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生命线, 是一所大学的优势所在。凡有一定成就的大学无不把培育办学特色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1]。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于2011年12月份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培育办学特色是学院下一步自身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本文结合新建本科院校特色建设策略, 探讨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措施。

1 新建本科院校特色建设的策略与措施

1.1 新建本科院校特色建设的策略

新建本科院校特色建设的策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是整合。就是通过资源整合、学科重组、文化互补形成新的交叉性、边缘性学科专业, 或重组特色专业, 在新的层次上着力建设, 进而成为优势学科, 带动其他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发展, 使学校具有不可替代的办学优势。

二是传承。就是将原有的办学特色巩固放大, 形成更加鲜明的办学特色, 确立不可动摇的办学优势。

三是创新。合并、升格、新的平台、新的队伍、新的定位、新的社会期望, 是创新发展的最好契机。一般可以在教育模式、办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某一方面进行全新的探索, 以点的特色辐射来带动全局特色的形成;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 也可以进行全面的制度创新, 以全新的面貌、全新的机制来体现学校的办学优势。

四是赶超。新建本科院校通过合并整合及评估期间的建设和发展, 拥有良好的内部资源和社会资源, 再通过科学规划、大胆实践、重点突破, 实现跨越式发展, 很快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也是可能的[2]。

1.2 新建本科院校特色建设的措施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总体办学定位是以农 (特产) 为优势和特色, 主动为区域 (行业)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今后的工作必须根据办学特色的本质内涵和新建本科院校的自身实际, 审时度势, 采取有效的措施培育各方面的特色。

一是立足地方, 发挥优势。在培养模式特色方面, 鉴于现代教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新建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实用性较强,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紧紧抓住时代脉搏, 根据当地的实际经济社会情况, 利用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模式, 积极打造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科专业特色方面, 继续利用农 (特) 资源优势, 培育自己的学科专业特色;在管理机制特色方面, 新的管理人员管理活力和管理积极性相对更大, 在评估过程中又积累了一定经验, 因此其管理机制特色的形成指日可待;在社会服务特色方面, 新建本科院校作为与地方建设有着紧密联系的应用型大学, 结合本地的经济特点和人文环境等, 建设优质的、稳定的社会服务特色, 关键在于其发展是否与当地经济社会等的发展和谐, 其科研和培养的人才是否能够很好地解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等;在办学环境特色方面, 新建本科院校外部环境特色的形成与当地提供的环境和高校自身是否能够充分利用这些环境有关, 内部环境则主要是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新建本科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政府提供的条件并结合自身实际, 进一步实现二者的和谐发展。

二是抓住关键, 改变劣势。在人才素质特色方面, 由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较弱, 可以从引进高素质的教师入手, 把人才素质特色的形成作为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来抓;在科学研究特色方面, 因为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地位相对薄弱, 可以采取横向联合、共同攻关等措施[3]。

2 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探索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的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设置于2004年, 其前身是1985年创建的野生动物专业, 1988年更名为经济动物专业, 2000年被评为吉林省高职高专试点专业, 2006年被确立为国家精品专业, 2007年被评为吉林省示范专业和国家教育部“十一五”特色专业, 2012年1月份被评为吉林省“十二五”省级特色专业。

按照“发挥特色、突出优势、重点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 设立专项经费, 加强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为全面提高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在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 修订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完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积极开展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加强教材征订管理与体系建设, 加强课程建设, 构建“递进嵌入式”实践教学模式, 尝试进行考试方式改革, 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积极开展教学管理及其改革的研究, 提出教学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 重视教学管理理论、改革的研究和重大成果的应用与推广。

2.1 特色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措施

2.1.1 修订和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 教育工作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就是要坚持“两个为本”:一是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二是要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 以教师为主体。

成立由特聘企事业单位技术和管理专家参与的专业改革与建设指导委员会, 在充分进行社会调研和对就业岗位所需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分析及广泛听取广大教师和毕业生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 遵照“实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的原则, 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递进式”理论教学体系和“递进-嵌入式”实践教学体系, 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 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 注重因材施教, 加大专业选修课程比例,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把培养急需的立足地方、服务基层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 在学科专业设置和资源配置上, 充分考虑市场的需要;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学与实践内容上, 充分体现当今科技新成果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努力形成人才培养特色。

2.1.2 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和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为特色专业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在严格执行学校的《优秀课程管理办法》、《精品课程建设规划与实施办法》、《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教学质量评价实施方案》、《实践教学管理规程》、《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指导与管理规定》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质量标准基础上, 结合学院实际和学科专业特点, 制订了相应的实施细则和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 如《动物科学学院理论教学质量标准》、《动物科学学院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动物科学学院试卷命题与评阅卷环节质量标准》、《动物科学学院教学实习管理细则》、《动物科学学院关于毕业论文的补充规定》、《动物科学学院青年教师培养提高计划》等一系列制度和标准。以质量标准为依据, 强化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社会实践、毕业论文 (设计) 等主要教学环节的规范管理和质量监控, 建立了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为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2.1.3 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加强教学检查与督导, 规范教学管理 坚持加强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监控相结合, 注重管理措施和规章制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形成了备课、试讲、教学活动、教学检查、听课、作业检查、命题、考试、巡考、阅卷、成绩考核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和规章制度。

以教研室、分院、学校三级教学管理机构形式, 以学期期初、期中、期末三级教学检查方式, 以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为教学质量提高的切入点, 每学期对教师授课情况进行常规的“三级三期”教学检查, 严抓教学质量。通过领导听课、教师互听课、学生座谈、学生信息员反馈等途径和方法, 实施教学质量的监控工作, 学院教学检查小组定期把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教师, 达到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坚持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研讨活动, 以教研活动为载体, 推进和营造良好的教学交流研讨氛围, 不仅使教学管理达到了制度化和规范化, 也使教师在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上有了稳步提高。

2.1.4 加强教材与课程体系建设, 促进质量工程建设 配合特色专业建设, 组织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教授先后编写和出版了《鹿生产与疾病学》、《经济动物生产学》、《动物普通病学》、《药用动物养殖学》、《预防兽医学》、《动物普通病学》和《经济动物营养学》等特色系列教材。选用教材出版时间均不超过5年, 其中3年内出版 (或自编) 教材的比例大于50%。

特色专业建设促进了质量工程建设。2009年, 珍禽饲养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毛皮动物饲养学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2010年, 鹿生产学、药用动物学和配合饲养生产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2.1.5 加强师资队伍培养与建设 学院按照“发挥特色、突出优势、重点建设、协调发展”的治校理念, 大力推行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三大战略, 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几年来,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积极创新用人机制和分配制度, 通过依托名校、内培外引, 特别是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 通过岗位培训、在职进修、攻读学位、国内访问学者、国外出访留学、参加社会实践、由老教师“传帮带”等许多措施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技能, 使其尽快进入角色,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经过几年的建设, 经济动物教研室已建成省级的优秀教学团队, 为特色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特色专业的专业优势与特色

2.2.1 新兴、交叉学科融合程度较大的专业

本专业涉及多种野生 (经济) 动物的营养与饲料、繁育、产品加工利用和疾病防治等多种生产环节的理论与技能, 属宽口径、复合型的专业, 也是新兴、交叉学科融合程度较大的专业。

2.2.2 走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途径

由于经济动物人工养殖历史较短, 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尚需要不断研究与实践, 才能促进行业发展。因此, 为了满足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要, 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也需要师生经常深入生产实际, 不断进行产学研办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及时完善和补充教学内容。

2.2.3 探索“递进-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依据专业社会行业调研成果, 本着“夯实基础, 拓宽口径, 增强能力, 提高素质, 激励创新”的原则,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探索“递进-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 即实验项目从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到研究性“递进式”设置, 实习 (实训) 内容按基本技能、专项能力、综合能力、研究能力 (创新实践、毕业论文) 顺序“递进式”安排, 根据不同动物、不同生产环节“嵌入”教学全套过程, 使学生受到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由认知到探索的训练, 培养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毕业生产实习时间在1个学期以上, 让学生深入社会, 了解野生动物保护、经济动物养殖行业和企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和本领[4]。

2.3 特色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成效

2.3.1 毕业生社会声誉良好

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显示:90%以上的用人单位对本专业的毕业生整体印象良好, 对毕业生的业务水平、动手能力、知识结构、个人修养、协作精神等方面给予很高的评价。

部分毕业生已成为社会知名企业家、行业的精英或业务骨干, 部分本科学生虽毕业时间不长却成了业务骨干, 如在湖北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工作的朴京兰、在河北秦皇岛野生动物园工作的刘立勇、在吉林省莫莫格自然保护区工作的张佐娇等。

2.3.2 社会评价

本专业师资力量强, 学历层次较高, 科研能力较强, 教学经验丰富, 秉承 “以人为本、内涵发展、突出特色、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 突出特种经济动物学科优势和特色,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以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 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 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 遵循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 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 素质高, 动手能力强, 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

1) 招生面向广, 生源质量不断提高。

经过20多年的建设发展, 本专业的办学声誉、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生源分布广, 质量不断提高, 现面向全国26个省 (直辖市、自治区) 招生, 新生第一志愿率和报到率逐年上升。

2) 毕业生和家长对学校评价高。

通过调查, 毕业生对本专业整体办学水平、教学质量非常满意, 认为本专业办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教师的教学水平高。针对学生家长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 家长一致认为学校考风考纪好, 学习风气正, 师德教风正, 教学质量高, 得到了学生家长的充分肯定。

3) 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近年来, 吉林日报社、吉林电视台、新浪网等多家媒体对本专业教学工作、学生工作、社会服务、学生思想品德、专业能力和就业状况等进行宣传报道, 社会声誉不断提高。

3 小结

综上所述, 教育部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合格的评估促进了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教学管理的规范化, 促进了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 为全面促进学院教学质量提高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摘要:办学特色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具有特殊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结合新建本科院校特色建设, 探讨特色专业建设措施。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左建桥.新建本科院校评估后的特色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8) :77-78.

[2]刘丽.依托特色专业建设构建实践教学体系[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0 (56) :54-55.

[3]梁淑君, 谭英杰.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31 (2) :9-11.

[4]王国富, 廖剑英.地方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大理学院学报, 2011, 10 (8) :87-90.

评估特色 篇2

营造书香校园 开启美好人生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大家好!

“年间佳处惟五月,夏浅胜春最可人”在这风光秀美,气候宜人催人奋进的五月,我们在此隆重举行“XXX小学特色建设汇报”会。首先,我代表XXX小学全体师生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你们在百忙之中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就我校特色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XXX小学是一所县级标准化学校,占地面积6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 现有教学班6个,学生93名,任课教师88人,小学高级教师4人,学历全部达标。

2010年我们秉承“把最好的教育献给学生”的理念,坚定“只要行动,就有收获”的信念,以“让师生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为目标,全力打造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之一的“营造书香校园”。我们以阅读为主要活动方式,通过“晨诵、午读、暮省”等课程,让学生在读书生活中拥有童年的快乐,感悟祖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奠定成功人生的基础,走出了一条营造书香校园,追寻幸福教育的发展之路。

一、定目标,做规划,走长远发展之路 我们的目标是“让师生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通过“书香校园”创建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打造学习共同体,不断提升办学层次和学校文化;倡导广大教师阅读教育名著,提升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逐步形成一支专业扎实、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倡导师生读书,以新颖活泼、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养成博览群书的良好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幸福人生奠基。

依据目标我们定出XXX小学营造书香校园三年规划: 第一年:(2010年9月——2011年7月)

1、制定营造书香校园的目标体系并初步实施。

2、领导、教师制定读书计划,引领教师走进书的世界。

3、所有班级建成自己的图书角,每学期生均读书2本以上,全校共享,定期更新。

第二年:(2011年9月——2012年7月)

1、实施并完善营造书香校园的目标体系。

2、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读书活动。

3、实施班级文化建设方案。

4、教师学生达到自主品书的境界。第三年:(2012年9月——2013年7月)

1、形成营造书香校园的特色。

2、推广营造书香校园的经验与做法。

3、形成班级文化建设特色。

4、教师的文章见诸各类刊物、杂志。

二、重实效,抓落实,从细从新谋发展

为了使“书香校园”建设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终身发展,进而提升学校的品位,彰显“营造书香校园—学会阅读—享受人生”的阅读理念,我们主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首先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开发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广泛宣传阅读的意义,使校园处处散发书卷的芳香,时时飘荡朗朗的书声,鼓舞学生读书。其次,在校园的走廊、教室等阵地贴挂宣传标语、名人名言,营造一种浓郁的书香校园文化,点燃学生读书学习的激情。再次,提倡开展“图书进教室”活动,在教室内设立图书柜,便于学生阅读。同时利用校园广播、板报等阵地开展介绍好书、欣赏佳作和读书交流等活动,及时反馈校园内的读书动态,让师生时刻不忘读书,永远燃烧读书学习的激情。最后,我们让教师成为学生阅读的榜样,开展师生共读活动。要让学生读书,教师必须爱好读书。实践证明:静静读书的教师最能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2、开发丰富的阅读资源。加大阅读资源投入,学校将购买图书、更新图书作为硬件建设的重点之一,每学期都添置一定数量的图书,并将所有的书籍流向班级、流向师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学生家中的各种书籍、报刊,实现资源共享,开阔了师生的视野,加大了师生的交流。

3、构建读书学习网络。首先是学校成立读书学习管理机构,制定师生读书方案。制定班级读书计划,按照方案、计划严格执行,有序实施。其次是充分发挥班级图书角的作用,加强学校内外、班级内外资源的整合,从而构建一个读书学习的良性运作网络。

4、着重实施 “12345”战略工程。

一指一种生活,即:让师生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我们要通过阅读经典,净化心灵,改变过去的学习生活方式,使师生每天生活在一种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中。

二指两种方式,即:师生共读和学生自读,并使两种方式有机结合。

三指三个层次,即:

一、二年级学生的低段童谣、儿歌课程;

三、四年级的中段古诗词课程;五六年级的高段现代诗歌、古典诗词课程。

四指四种课程,即:一日的晨诵、午读、暮省和一月一事四种课程。

五指五种动态,即:构建“读、说、写、绘、演”五种动态阅读模式。

5、开展丰富多样的读书活动。为了激发教师、学生的读书热情,我们举行了多种活动,比如“古诗文诵读竞赛”、“班级诵读比赛”师生读书活动成果展等,还定期开展班级评“读书好少年”,分段评“读书小博士”、“读书小硕士”,学校评“书香班级”等活动。

三、经风雨,历坎坷,几多汗水几份收获

一年来,在新教育的导引下,我们为创建“书香校园” 做了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回顾我们走过的路,虽然有过困难、有过挫折、有过彷徨,但是更有成绩、更有收获、更有信心。因为事实证明:书香校园的建设,对学校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营造书香校园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了良好“三风”的形成。通过创建书香校园,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孩子们爱读书了,并且 文学修养得到了提高,孩子们从经典诗文中汲取了大量的精神营养,为建设和谐校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书香校园的建设,促进了学生的养成教育。在这充满意韵的书香校园里,孩子们自然而然就学会了“彬彬有礼”,学会了说话谦和,学会了举止文明,在这充满人文精神的环境中,孩子们的心灵得以美化,情操得以陶冶,人格得以升华,真正起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3、书香校园的建设,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建设书香校园的过程也是凝聚人心、共谋发展的过程。通过营造书香校园,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了学生的自身素质,学校全面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特色小学建设,营造书香校园,我们已走在了路上。虽然我们才刚起步,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书香校园一定会为XXX小学插上腾飞的翅膀,进入全新的精神境界。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心灵沐浴书香,让“书香”引领我们继续追寻新教育五彩斑斓的梦想,面向光明的未来,飞得更高更远!

最后,恳请各位领导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XXX小学

评估特色 篇3

關键词:高校 资产评估 问题 建设

引言

资产评估行业是新产生的一个行业,这方面的人才是比较缺乏的,高校担负起了培养相关人才的重任,但是由于高校在这方面的经验不足,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的问题,影响了人才的培养。

一、高校资产评估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专业方向不明确

在高校中资产评估专业一般都是刚刚起步的,对于学校而言,它们并不清楚市场上对这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而且它们对于评估行业的发展也不是很了解。在高校中进行专业建设探索的人是比较少的,从而使得现在的资产评估专业比较模式化,要想做好专业建设必须首先对资产评估专业进行定位,我们需要了解评估市场的需求情况并分析它的行业特点,现在各大高校缺乏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也缺乏办学的特色。就目前看来,市场上对于评估人员的需求是大于人才的供给的,这使得资产评估专业的人才在就业方向占据了一定的优势,随着评估行业的不断发展,这方面的人才也会越来越多的,从而会产生激烈的竞争,一部分人会被淘汰,与此同时高校对资产评估专业的定位不是很清晰,盲目的进行专业的建设。

2.师资匮乏现象严重

对于资产评估专业而言,师资匮乏现象是非常严重的。首先我们缺乏资产评估的专业教师,就目前看来高校资产评估专业的教师大部分都是研究生学历,但是高校的资产评估专业大都是刚刚成立,所以说在短时间之内它们还无法引入高校毕业的研究生来扩大师资队伍。而目前任教的教师并不是专业的,很多都是由其他的相关专业转变而来的,此外高校的资产评估专业如果想要聘用兼职教师的话也是很困难的。资产评估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的专业课程是比较多的,如果要聘用兼职教师的话,需要的数量是非常多的,而且外聘到的一些教师往往因为待遇问题而无法达成共识。

3.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要想开展资产评估教学,首先必须设置好资产评估课程体系,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事实上高校目前开展的资产评估专业课程都是针对注册评估师的考试以及人才培养目标而展开的,一些主要的课程大致上都是差不多的,而且各种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大,很难形成能够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再加上师资队伍的比较薄弱,专业课程设置的数量也不够,教学的质量也跟不上,难以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二、如何建设资产评估特色专业

1.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道德素质要求

我们对于资产评估的专业人才也要进行道德素质的约束,这不仅要让他们遵纪守法而且还要让他们遵守职业道德。一定要做到遵守社会公德,有社会责任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在工作以及为人处事的过程中要讲求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去做违反职业道德的事情,在从事专业工作的过程中要保持好心态,不要仅仅把它当成一种职业看待而是要把它看成是自己的事业进而去发展,时刻关心行业的发展,并且在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也要积极地做出一些贡献。

(2)知识储备要求

资产评估的专业人才必须做好丰富的知识储备,除了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学习一些外语,数学以及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对于资产评估的专业知识要认真学习,打好基础,此外对于资产评估行业的一些相关的法规以及监管的规章等也要有所了解,对于每一个专业的岗位而言都有他们必须要掌握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操作技能。资产评估跟许多特殊的行业都有关系,这也就对评估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了解这些相关的理论知识,比如我们在对土地和房地产进行评估的过程中,评估人员必须了解如何对地产进行估价,如果要对税基进行评估的话就需要了解一些税务学方面的知识,可见资产评估人员一定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够做好这项工作。

(3)能力素质要求

如果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资产评估人员的话,要能够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动向把握宏观形势,当出台一些重大的资产评估政策的时候,我们需要了解它的背景以及理念,然后在评估的过程中应用这些知识。此外对于资产评估人员而言,一定要具备从事专业业务的能力,能够自行的搜集处理信息,并且还要具备相应的应用写作的能力,并且能够对公文进行处理,此外还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独立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当然资产评估人员需要与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社会交往能力也不能差。

2.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由于资产评估专业涉及到的行业比较多,所以学生们需要学习的知识也是比较多的,比如西方经济学以及统计学等等,并且由于这些基础知识之间的跨度是比较大的,我们还可以加入一些财务管理以及建筑工程理论等等课程。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在学生们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对学生知识的一种延伸,它对于资产评估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设置的不够合理的话会影响到人才的培养。专业的选修课给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自己想学的科目,满足自身的需要。

三、结语

资产评估专业起步的时间比较晚,高校对于资产评估专业的教学经验不足,再加之师资队伍比较薄弱,给高校资产评估的专业建设造成了很大的难度,对于学校而言一定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力求把学生培养成优秀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艳.应用型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09(03)

[2]王立慧.《资产评估》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研究[J].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7(03)

评估特色 篇4

关键词:特色项目,趋同,一致性陷阱,超越

本科教学评估中的特色项目, 作为大学办学特色的具体阐述, 理应各不相同, 并有着明显的差异。然而, 当前的一些研究表明, 特色项目存在着严重的趋同现象。例如, 董学梅、张建林对100所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特色项目的研究发现, 项目汇编中包含“艰苦奋斗”、“艰苦创业”、“艰苦朴素”等含“艰苦”二字的高达486处[1] 。再如, 杨天平、刘爱生的研究也发现, 许多大学所苦心追寻、力求标新立异的特色项目大都存在一定雷同化、口号化、虚泛化和空洞化的倾向[2] 。这一现象, 正如加拿大学者比尔·雷丁斯所描述的那样:一方面, 大学都声称自己是一个独具个性的机构, 另一方面又都以一种完全相同的方式来描绘这个个性[3] 。

对于特色项目趋同现象的原因分析, 我们自然会联想到这是因为我国大学办学特色缺失所致, 进而从组织社会学或传统文化的视角予以论述。本文将跳出已有的理论视野和思维方式, 而基于Yun Mi Antorini和Majken Schultz的“一致性陷阱” (conformity trap) 理论, 对此问题进行分析与解读, 并探讨大学如何跳出趋同的陷阱。

一、“一致性陷阱”理论的解读

“一致性陷阱”理论原指组织在品牌创建的过程中, 尽管十分强调品牌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但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以相反的面目呈现出来。“一致性陷阱”的内在动力学, 不仅导致组织品牌的阐述变成陈词滥调, 而且使组织陷于低效率模式之中。这种情形的出现是因为组织在寻找独特性和差异性的过程中, 普遍存在以下四个盲点: (1) 独特性悖论, 指组织进行品牌建设的本意是表达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但这些表达往往无意中沦为陈词滥调, 无法与其他组织区别开来; (2) 自恋动力学, 指组织寻找独特性的过程, 往往成为一个自恋的过程; (3) 领导权垄断, 指组织的品牌建设, 往往成为领导者的独角戏; (4) 路径依赖, 指过去的选择与决定对今天的行为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以至于需要变革时, 组织依然如故[4] 。

虽然组织的品牌创建与大学特色项目的提炼并不完全一致, 但二者是高度相关的: (1) 大学也是一种社会组织, 尽管它是独特的、批判的, 但无法超越环境的束缚。 (2) 品牌创建所强调的独特性与差异性, 与特色项目所强调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就精神实质而言是相同的, 这也就决定了“一致性陷阱”理论解释本科教学评估中特色项目趋同的适切性。换言之, 大学在追寻和提炼特色项目过程中, 也会存在着类似的盲点, 并导致特色项目的趋同。由于“路径依赖”这一盲点与我国大学特色项目的趋同现象联系并不十分紧密, 故本文只从其余三个盲点入手分析。

二、特色项目寻求中的“一致性陷阱”

1.独特性悖论。

20世纪80年代, Martin、Felman、Hatch和Sitkin对不同组织文化做了大量的比较研究, 分析了组织文化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他们发现, 职工对组织的叙述包含大量相同的元素和主题, 对组织中的议题和关注也以相同的方式表达出来[5] 。换言之, 一个组织的特色, 当需要有意识地阐述时, 往往会以一种千篇一律、陈词滥调的方式表达出来。

同样, Morsing对丹麦301个组织所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 绝大部分组织都是使用相同的价值来界定自身的。故而, 一个组织的特色阐述出来后, 往往就变得没有特色。这也正是组织寻求差异化过程中的一个根本性悖论和问题[6] 。

对“独特性悖论”存在的原因, Martin、Felman、Hatch和Sitkin提供了一些可能的解释。他们指出, 组织利益与职工价值之间存在持续的、根本的冲突, 而这些冲突会造成一致性的话题, 并最终导致不同组织、员工对组织特色的叙述走向趋同[5] 。同理, 这些解释也可用来解读我国本科教学评估中特色项目的趋同现象。可以说, 正是由于我国大学内在的、持续的冲突是相同的, 如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历史传承与外部适应等冲突, 才导致特色项目中“民主自由”、“历史传承”、“求是创新”、“艰苦创业”、“弘扬某某精神”、“培养某某人才”、“立足某某, 服务地方”之类的相似表述层出不穷。值得一提的是, 我国的大学校训也存在着严重的雷同现象, 这显然也与大学面临相同的冲突有密切关系。再者, 正如组织理论所强调的那样, 大学在获得社会合法性的过程中, 都面临着相同的组织期望。因此, 特色项目中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表述, 可以解释为大学在宏观层面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和组织压力。

“独特性悖论”从多个方面说明组织寻求、创造内在意义与价值的复杂性。尽管“独特性悖论”的成因复杂、难以觉察和描述, 但大学仍需找出破解“一致性”的方法, 因为这对大学的发展至关重要。

2.自恋动力学。

正如希腊神话那咯索斯 (Narcissus) 所强调的那样, 在过于自我迷恋的情形下, 追寻自我的认同, 往往会逐步导致个人与其社会环境的脱离。因而, 对独特性和差异性的追求, 就包含了自我陶醉和孤芳自赏的种子[8] 。因此, 一个组织越是关注于自身及其独特性, 那些与组织自我感知不相符的信息和观察越有可能被过滤掉。换言之, 对差异性和独特性的关注与自恋只有一步之遥。

某种程度上, 我国大学对特色项目的提炼与追求已演变成一种自恋。通读我国本科教学评估中的特色项目, 给人一种强烈的感觉, 即这些特色项目似乎更多的是学校的一种自我吹嘘与自我欣赏。特色项目中诸如“勇于开拓”、“锐意进取”、“追求卓越”、“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具有广告性质的表述屡见不鲜。实际上, 刘献君教授的研究也发现, 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 很多大学把办学成绩当作办学特色[9] 。这种状况势必会导致特色项目走向趋同, 因为办学成绩 (政绩) 无外乎体现在育人、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总之, 当大学对特色项目的追求变成一种自恋时, 特色项目中的雷同化、口号化、虚泛化、空洞化也将不可避免。

从管理学的角度而言, 专注于差异性和独特性可能会使组织对自身的能力形成一种孤立的、不切实际的认知, 并与周边环境相脱离, 进而与消费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相分离。依此类推, 大学对“特色项目” (或者说“办学特色”) 的自恋, 极有可能导致大学忽视了学生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这带来的一个结果是, 大学自我感觉“卓越”, 但实际上已经“失去灵魂”。

3.领导权垄断。

在特色项目的提炼过程中, 尽管大学强调师生员工的广泛参与, 但两大因素对此产生了阻碍作用: (1) 受历史与文化影响, 我国许多大学迄今依然缺乏民主治校的传统。 (2) 教职工对大学领导者的迷思。管理学认为, 当组织临界于外部适应与内部整合的紧张态势之时, 员工会认为变革应由领导者发动和引导。尤其是组织面对变幻不定的市场、日新月异的科技以及与日俱增的竞争压力需要经常变革时, 更容易形成员工对领导者的迷思, 认为领导者“最了解”当前复杂的局势[10] 。这种情况大学也不例外。在这种普遍存在的迷思下, 教职工会认为:领导者对本校的特色项目“最了解”, 领导者认为特色项目是什么就是什么。

在这双重因素影响下, 特色项目的界定往往成了少数领导者的事情, 也即所谓的“领导权垄断”。由于我国大学的领导者主要是对上级负责, “普遍秉持以行政权力为主导的管理思想, 追求政绩胜于追求大学精神, 追求学科建设胜于追求知识创造, 追求各种外在形式胜于追求教育内涵” (王长乐, 2008) , 这必然导致特色项目中充斥着体现“办学政绩”、“学科建设”的表述, 无形中加剧了特色项目的趋同现象。

此外, 领导者们作为一个小群体, 在决策过程中产生的“群体思维”对特色项目的趋同也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群体思维是一种显著的群体决策偏差, 它使人们陷入群体“内聚性”的思考模式, 由于群体在评价选择方案时努力追求“全体一致”, 而忽视了决策的最终目的。群体思维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 高估群体的能力和道德; (2) 思想封闭, 群体成员不注重自身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 自我封闭和盲目自大; (3) 一致性压力[11] 。在中国高校当前的政治环境下, 是极易产生群体思维的。这带来的后果是, 大学领导者所提炼出来的特色项目不仅是“一致”的 (也即趋同) , 而且极有可能是不准确的。

三、“一致性陷阱”的超越

“一致性陷阱”理论从根本上挑战了人们的认知和常识: (1) 组织能够确认它们的特色; (2) 能够用不同于其他组织的方式阐述这些特色[4] 。从上文可见, 在特色项目的提炼与创建过程中, “独特性悖论”往往导致特色项目表述的趋同。同时, “自恋动力学”可能使大学处于“自恋”的危险境地, 并对自身能力产生不切实际的认知。此外, “领导权垄断”这一盲点极有可能导致大学陷入低效率的管理模式之中。总之, 太专注于特色项目, 会给大学的发展带来诸多问题。

这是否意味着“特色项目”是多余的?答案显然不是!笔者认为, 关键的问题不是大学拥有什么特色, 或者与其他大学拥有相同的特色, 而是这些特色所带来独特的行事方式, 才构成大学真正的“特色”。例如, 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的特色项目中都有“植根中原文化”的表述。显然, 这两所大学在“植根中原文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方式和实践行动, 才是两所大学各自真正的特色所在。因此, 如果我们回到“独特性悖论”, 就会发现大学是否用相同的表达阐述特色项目, 已变得无关紧要。这也从而告诉我们, 大学不能只在组织内部寻求和发现特色项目 (基于大学的本质) , 而且还应在大学与周边环境的实践和互动过程中创建和发展特色项目 (基于大学的关系) 。

进一步而言, 大学特色项目的追寻应被视为一项持续创建与发展的工程, 而且是通过与周边环境的互动创建出来的。从这一视角看问题, 就会发现, 把大学特色项目的创建视为一种基于关系的过程是很重要的, 因为这将强化大学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从而使大学摆脱常有的内向性和自恋倾向, 进而办出真正的特色。

从基于关系的视角审视特色项目的创建, 就需要我们改变一些原先对特色项目的理解, 树立起全新的观念:

(1) 特色项目不能狭隘地理解为蕴藏于大学组织内部固有的、有待于挖掘的东西, 而应视为一个与社会环境互动的产物, 而且有一个长期的、缓慢进化的过程。特色项目创建的目的不是一劳永逸地界定大学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而是不断深化大学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并从中构建大学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特色关系”。

(2) 祛除大学内部领导者“最了解”的迷思, 克服“领导者垄断”的盲点, 在学校内部营造一种民主氛围, 以充分利用组织共享的智慧和知识, 来发现大学的优势和不足, 寻求大学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此外, 大学教职工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 有责任不断赋予特色项目新的内涵与意义。

(3) 既然特色项目是大学与社会环境持续互动的产物, 那么, 特色项目不是三言两语就能阐述清楚。正如围绕在我们周边的社会很复杂一样, 大学特色项目也应该是复杂的。因此, 我们不能为了简单明了, 而把特色项目提炼成一两条简短、明晰的表述, 应当允许特色项目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关于这一点, 国际知名学者乔治·斯坦纳指出:“模糊性也有它的好处。在制定一项可接受的任务或目的的过程中, 准确性可能会抑制创造性。它就会在组织中形成了一种僵化并阻碍着变化。模糊性给其他管理人员去填补详细的内容、甚至去改变总体性的模式留下了余地。”[13]

参考文献

[1]董学梅, 张建林.评估视野中的办学特色——对100所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特色项目的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8, (4) .

[2]杨天平, 刘爱生.中国大学办学特色探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0, (3) :23-31.

[3]比尔.雷丁斯.废墟中的大学[M].郭军, 陈毅平, 何卫华, 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08:13.

[4][12]M.Schultz, Y.M.Antorini&F.F.Csaba (Eds.) .Corpo-rate branding Purpose/people/processes[M].Kbenhavn:Co-penhagen Business School Press2, 005:60-616, 7.

[5][7]Martin, J., Feldman M.S., Hatch, M.J., Sitkin, S.B.TheUniqueness Paradox in Organizational Stories[J].AdministrativeScience Quarterly, 1983, (28) :438-453.

[6]Morsing, M.&Kristensen, J.The question of coherency in corpo-rate branding–over time and across stakeholders[J].Journal of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2001, (9) :24-40.

[8]Hatch, M.J.&Schultz, M.A Reader on Organizational Identit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137.

[9]刘献君.论本科教学评估中的办学特色[J].高等教育研究, 2005, (6) :40-43.

[10]Aaker, D.A.&Joachimsthaler, E.Brand Leadership[M].NewYork:The Free Press, 2000:78.

[11]蒋波.基于群体思维的公司决策研究[J].企业活力, 2009 (7) :83-86.

评估特色 篇5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2·湛江一模)“草根文化”即平民文化、大众文化,生于民间,长于民间。草根文化现象()

A.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也是社会进入一个多元化时代的产物

B.具有亲民的突出特点,注定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C.是我们重视文化创新的结果,体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D.难登大雅之堂,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背道而驰

2.(2012·汕头一模)文化的繁荣离不开文化人的支撑,文化人的创作不仅需要艺术的内涵和技能,而且需要在艺术劳动中融入自己的良心标尺,作者品位的高低形成了其作品品质的高低。这启示我们,在文化建设中必须()

①紧紧抓住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②加强自身科学文化修养 ③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 ④把提高文化人品位作为文化创新的动力

A.②③④

C.①③④B.①②③D.①②④

3.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需要()

①大力发展各项公益性文化产业,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②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把握文化发展规律、科学执政 ③将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大力发展教育 ④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A.①②

C.②③B.①③D.②④

4.“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文化的独特功能做出的形象概括。对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①文化是国际竞争力的基础 ②文化建设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发展大众文化是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

A.①④

C.①③B.②③D.②④

5.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我们之所以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

A.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B.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

C.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D.引领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

2012年6月2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要求加快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将食品安全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内容。据此回答6~7题。

6.毒奶粉、毒馒头、毒豆芽„„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这启示我们,思想道德建设应该()

①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②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③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相承接 ④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

A.①②③

C.①③④B.①②④D.②③④

7.贯彻国务院的上述决定,地方政府应该()

①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②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 ③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④加强对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监管

A.①②③

C.①③④B.①②④D.②③④

8.“爱岗敬业、助人为乐” 是雷锋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任何国家都会弘扬的人文精神。泰国政府曾专门印发了《雷锋》的小册子,号召国民学习雷锋精神,为国家和社会多做有益的事。美国西点军校也曾悬挂雷锋画像,将其视为军士的楷模。雷锋精神之所以能够实现“出口”,是因为()

A.每个国家对道德建设要求是相同的B.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C.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人类共同的追求

D.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9.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

A.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推动文化创新

B.加大投入,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

C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立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体系

D.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10.最美司机“吴斌事件”过去几个月后,2012年11月26日,从浙江天台驶往杭州的一辆快客途经常台高速时,一块重达9.8公斤的铁块轮毂突然飞来击穿车辆前挡玻璃后打到司机陈琳身上,陈琳忍着疼痛沉着冷静地将车安全靠边停下,保护了车内25名乘客的生命安全。这种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①凝结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②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③引领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④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物质资源

A.①②③

C.①②B.②③④D.①②③④

11.2013年4月23日是第18个“世界读书日”。多读那些向你传递爱和真善美、博大精神、高尚道德和科学文化的书,你的生命一定会浸透了书香,一定会成为熠熠生辉的发光体,能够创造文明和书写历史,能够一道照耀、温暖别人和后人。这告诉我们()

A.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B.读书能使人致富,书中自有“黄金屋”

C.要在科学文化的陶冶中不断升华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

D.加强自身修养必须脚踏实地、不尚空谈

12.送一本好书,打开一扇亮窗。把手中闲置的书籍,捐赠给贫困地区中、小学校的孩子们,为他们的梦想插上知识的翅膀。持续不断的“映山红”捐书计划,目的是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传播“平等、包容、分享”的志愿文化。爱心捐赠活动的开展

()

①有利于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②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具体表现 ③能够快速改变贫困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 ④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A.①②

C.②③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3.(20分)为推进广东省文化强省进程,省财政将从2012年至2015年,拿出25亿多元专项资金,支持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文化消费补贴等14项文化改革发展重点工作项目。

结合材料,谈谈广东专项资金的安排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何意义?

14.(20分)连日来,人们的心灵被这个国度发生的一些“最美的故事”深深打动。1分16秒“最美司机”吴斌在剧痛中完成了常人难以完成的壮举;“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用身体保护学生;面对歹徒,湖北女教师周玉兰生命守护659张高考准考证„„这些事迹寻常但 B.①④D.②④

不平凡,无不令人心生温暖,这些可爱的人身上都闪耀着最美的人性光辉。

人可以伟大,也可以渺小,关键在于道德的坚守。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说这些道德义举给我们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带来哪些启示?

答案

阶段验收评估(十二)

1.选A 草根文化的兴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也是社会进入一个多元化时代的产物,A正确。B说法太绝对。草根文化与文化创新没有直接关系,C错误。D明显错误。

2.选B 本题考查文化建设的措施。文化创新的动力是社会实践,排除含有④的选项,故答案选B。

3.选D 本题考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措施。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科学执政,②正确。推进文化的改革发展,需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④正确。推进文化的改革发展,需要大力发展各项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①错误。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是思想道德建设,③错误。

4.选B 本题考查文化建设的方向、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等知识。①错误,经济和科技实力是国际竞争力的基础。④错误,培养四有公民、提高两个素质是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

5.选A 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B不符合题意,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C不符合题意。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D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引领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

6.选B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相关知识。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在经济领域,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既要靠道德的力量,又要靠法律的强制力,①②④符合题意。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③观点不科学。

7.选C 本题考查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①③④都有利于解决食品安全问题。②与题意无关。

8.选C 本题考查思想道德建设。雷锋精神之所以能够实现“出口”是因为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人类共同的追求,才使其传播到世界各地,C正确。A、D错误,B与题干构不成因果关系。

9.选C 本题考查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故选C。其它选项不符合题意。

10.选C 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③不符合题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④错误,美德属于精神资源,不是物质资源。

11.选C 本题考查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通过读书,塑造真善美、形成高尚的道德,体现了加强科学文化修养有利于提高道德修养,C符合题意。

12.选A 本题考查的是和谐文化。爱心捐赠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具体表现,①②符合题意。③扩大了爱心捐赠活动的作用。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故④不符合题意。

13.解析:首先总概广东利用专项资金支持文化改革的意义,然后分别指出具体措施的积极意义。

答案:(1)广东利用专项资金支持文化改革发展,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四有”公民,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7分)

(2)广东支持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有助于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6分)

(3)广东支持思想道德建设,有助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7分)

14.解析:本题回答时要从提高文化修养与道德修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脚踏实地、重在行动等方面回答。

答案:(1)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5分)

(2)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改造主观世界,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5分)

(3)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5分)

上一篇:体育队伍建设下一篇:电力系统阻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