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指要

2024-05-22

语文教学指要(通用11篇)

语文教学指要 篇1

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非作文莫属。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是一种综合训练。然而在作文课上,学生常常对作文题发愣,有的甚至皱起眉头,叫道“讨厌的作文课”。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关于如何搞好作文教学,我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教给观察方法,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用眼睛观察事物是最常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教给观察事物的方法。观察一定要仔细、有序。一次习作课上,我要求学生写一篇有关“虎皮兰”的作文,我先把自家种植的虎皮兰放在讲台上,供学生近距离观察,接着介绍虎皮兰的产地,植物种类及适宜生长的环境,然后指导学生观察,总体观察虎皮兰的外形———叶子一片片的簇拥而立, 叶片挺拔,每一片叶子都像一把利剑;继而摘下一片叶子让每个学生看看有什么特点。经过仔细观察,学生知道虎皮兰远看是绿色的,但是每片叶子的叶缘有金黄色的镶边,叶面上还有类似于老虎身上斑纹的纹路,学生因此而悟出“虎皮兰”的名称来源于它的叶纹特征,观察之后写一篇以《虎皮兰》为题的说明文就不难。教学方法总要从尝试实践中总结起来,再付诸实践才能使学生的能力真正得到培养。因此,在指导学生观察方法方面,我在开展各种校内、校外活动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观察方法,在观察方法的指导下积极创新实践。如:“在实地指导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的过程中,我带领学生越校园,走进果园观察家乡的香蕉,大部分同学都能讲出香蕉的特点,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把它的特点写具体,积极引导学生联想,由香蕉果想到香蕉树,由香蕉树想到农民种植的辛苦,由农民种植的辛苦想到浪费的可耻。这样,学生回到校园后,就觉得有内容可写,同时拓展了想象的空间,培养了想象的能力。”

二、培养观察兴趣,与学生个性相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 老师”。小学生好 奇心强 ,对事物敏 感 ,对他们不了解的事物都很感兴趣,常常要“打破沙锅问”。直观具体的事物, 生动活泼的问好及形式多样的对象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自发自觉地练笔,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一次,我看到班上小强用绳子绑着一块砖头拖着跑,一边跑一边笑。看他开心的样子,我忍不住凑过去说:“玩得那么高兴,让我玩一玩吧! ”他说:“老师,我是不是像牵了一只狗? “原来他正将砖头想象成小狗,我赶紧说:”看它跳来跳去,还真像一只可爱的小狗呢!你将刚才玩的和心里想的写下来,明天读给大家听,好吗? ”他回家果然写了好几句话,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不但能写出他在做什么,还写出心理活动,这是值得表扬的。又如在组织学生写自己喜欢的一种游戏时, 我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玩画鼻子、击鼓传花、抢椅子等游戏。在游戏中,学生兴趣盎然。进行完激烈的游戏后,我及时组织学生聊天,只要内容与刚才的游戏有关即可。有的学生说出自己参加游戏时的心情,有的说出游戏时的紧张气氛等,他们无拘无束,各抒己见。教师再根据学生回答的板书出重点,给学生思路,课后我发现学生都能较顺利地完成这篇习作。

三、注重写作素材与语言的积累

在日常教学中,我时刻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丰富学生的生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比如一次课上,我由于临时有事,离开教室仅仅5分钟,等我回教学室里,课堂一片混乱。见此情景,我没有大发雷霆,而是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说话, 并进行思想教育及写作指导, 组织学生写一篇作文———《老师不在的5分钟》,结果学生写出的作文比我预想的好。又如班上几个调皮学生竟利用双休日爬窗进办公室偷老师的东西,在全校引起轰动,我在班上教育他们的同时让他们将此事写成一篇作文。学生因为对当天发生的事情印象较深有素材可写,所以写起来就得心应手。生活是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作文材料宝库,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生活,体验生活,从平常小事着眼,引导学生做到“日忆”,对当天发生的事情进行回忆,想想有什么事可作为作文素材。生活中的素材积累多了,写起作文来就如有“神助”,轻而易举。

学生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是写不好作文的。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日积月累”、“读读背背”都是精选的语言材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块园地,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我们学的课文都是专家们精心挑选的,里面有许多规范、优秀的词句可供学习、积累。如《槐乡的孩子》一课中,描写天气热的语句是这样表述的: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知了、知了”在树上不停地叫着,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日常习作中加以运用。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积累好词佳句,课外阅读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词句天地,平时应多鼓励学生多读一些健康有益书籍,边读边记录,把课外书中的优美词句记录下来,天长日久便积少成多。

四、培养勤练笔多修改的习惯

好作文是练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在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修改十分重要。古往今来,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无一不是几经修改。我想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练习,写作也一样,训练不到一定程度或熟练程度,就难奏效。写作更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会、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要养成多练笔的习惯,滴水石穿,熟能生巧,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因此,初学写作者应勤练笔,只有勤练笔才能以“量”促进“质”的飞跃。持之以恒,写作习惯也就养成。在指导学生自改作文时,我深入浅出,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综合地传授学生自改方法和要领。在自改过程中,根据班级学生的素质不同,进行分类,中上程度的学生习作自改的要求较高、较全面;中下程度的学生,进行自改,偏重字、词、句的修改,而后逐步提高。同时发挥集体力量,小组合作,互评互改,我帮你改,你改我帮。互改后,换回自己的作文,针对修改内容进行领会,若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可以讨论,共同寻求满意的改法。

总之,在全国作文教学大革命之火已燃起的今天,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诱导他们多写、乐写、善写。

字形复习指要 篇2

命题依据是《常用汉字字表和次常用汉字字表》中的3500个汉字,试题大都来源于课本注释中常见字及生活中常用字。

二、查一查考查角度

考查内容包括汉字正误的识别和规范书写,也包括不写错别字。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字形部分放在语文基础知识、名句名篇的默写和作文中考查,常见类型有辨识别字和改正错别字。另外,该考点在主观性试题部分中还体现在书写工整、卷面整洁上。

三、点一点失误之处

1.同音或音近致误

汉字是表意字,同一个发音可以写成许多不同的汉字,书写时容易张冠李戴。如:牢骚、川流不息、仗义执言、甜言蜜语、秘而不宣、众生相、竖井、梳妆打扮,词语中加点汉字容易写错。

2.音同义近致误

同音字,如果字义迥异,还好识别,对于音同义近汉字,就更易“望义生文”而写错了。如:词语含义/诗文含意,反映情况/反应剧烈,致癌物质/治癌秘方,不止一次/不只,冰雪融化/冰糖溶化,科学考察/能力考查,欢呼雀跃/鸠占鹊巢,词语中加点汉字就容易混用。

3.形似致误

很多汉字字形相近,平时不注意辨识,书写不细心,都容易造成误写。这种情况大致分为三类:

(1)增减笔画造成错字。如:徒弟—迁徙,茶叶—荼毒,鱼钩—钓鱼,刺刀—乖剌,治疗—冶炼,竞赛—竟然,戎马—警戒,神采—精彩,侯爵—等候,游弋—戈矛,词语中加点汉字,往往容易互换而致误。

(2)偏旁相似而致误。如:泠洌—清冽,福祉—裤裆,延迟—边廷,鞭笞—苔藓,大概—感慨,蒿菜—竹篙,孤独—狐狸,绊脚—拌嘴。

(3)笔形不当致误。如:夭折—天上,刀子—刁钻,未来—期末,儿子—孑孓。

4.音异形近致误

字形整体相近却有细微差别,尽管读音不同,也容易写错。如:纷沓—杳然,辫子—瓜瓣。

5.音同形近致误

受形似字的干扰,读音相同的汉字容易误写。如:销售—消瘦,慰藉—书籍。

6.形音义皆近致误

这种情况更要引起考生的关注。如:摩擦/磨砺,分辨/辩论。

四、理一理考题形式

1.考查音同形异字

【例1】(2007年高考北京卷)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精粹 精络 精疲力竭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B. 赠予 授予 予人口实 同甘共苦,祸福予共

C. 即将 立即 若即若离 一言即出,驷马难追

D. 挥毫 毫发 毫无二致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解析】A项“精络”应为“经”,B项“祸福予共”应为“与”,C项“一言即出”应为“既”。答案:D

【点评】试题将同音字与近义字结合起来考查,有一定难度,可据义定形。如:祸福与共(共同),一言既出(已经)。

2.考查多音字

【例2】(2005年高考全国卷Ⅱ)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强求/牵强纤夫/纤尘不染来日方长/拔苗助长

B. 宿仇/宿将落笔/失魂落魄差可告慰/差强人意

C. 解嘲/押解蹊跷/另辟蹊径一脉相传/名不虚传

D. 卡片/关卡度量/置之度外方兴未艾/自怨自艾

【解析】答案B。该题重点考查多音字的正确识记。B项“宿仇”与“宿将”中的“宿”都读sù(“宿”有3个读音sù、xiù、xiǔ);“落笔”与“失魂落魄”中的“落”都读luò(“落”有4个读音luò、luō、là、lào);“差可告慰”与“差强人意”中的“差”都读chā(“差”有5个读音chā、chà、chāi、chài、ci)。A项“强求”与“牵强”中的“强”都读qiǎng(“强”有3个读音qiáng、qiǎng、jiàng);“纤夫”的“纤”读qiàn,“纤尘不染”的“纤”读xiān;“来日方长”的“长”读cháng,“拔苗助长”的“长”读zhǎng。C项“解嘲”的“解”读jiě,“押解”的“解”读jiè;“蹊跷”的“蹊”读qī,“另辟蹊径”的“蹊”读xī;“一脉相传”与“名不虚传”中的“传”都读chuán。D项“卡片”的“卡”读kǎ,“关卡”的“卡”读qiǎ;“度量”与“置之度外”中的“度”都读dù;“方兴未艾”的“艾”读ài,“自怨自艾”的“艾”读yì。

3.考查音同形似字

【例3】(2006年高考广东卷)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竣工缜密水蒸气寸草春晖漫山遍野

B. 沧桑销蚀势利眼卑恭屈膝瑕不掩瑜

C. 犒赏装帧水龙头纷至沓来民生凋蔽

D. 毕竟旋律侯车室摩拳擦掌天崩地坼

【解析】考查音同形似字的识别。B项“卑恭屈膝”应为“躬”;C项“民生凋蔽”应为“敝”;D项“侯车室”应为“候” 。答案:A。

【点评】对于字形相近的同音字,需要根据字义仔细识别,还要仔细辨识字形上的细微区别。如:凋敝(破败)/遮蔽,等候/侯爵。

4.考查同音近义字

【例4】(2006年高考湖南卷)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 《亮剑》将一代革命军人大智大勇、情深义重的故事演译得淋漓尽致。

B. 他酷爱围棋,并将博弈技巧运用于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且常常取胜。

C. 毋庸置疑,人类要揭开宇宙的奥秘,除依靠科学之外,别无他途。

D. 关税壁垒被拆除后,技术标准将成为发达国家牟利的重要手段。

【解析】动态考查同音近义字的辨识。A项中“演译”应为“演绎”。答案:A。

【点评】放在语境中考查字形,更加贴近生活。辨析时可采用据义辨形,如:“翻译”与“言语”有关,“演绎”与“丝绪”有关。

【例5】(2007年高考安徽卷)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隐秘 黯然失色 独挡一面 化干戈为玉帛

B. 涵养 合盘托出 惺惺相惜 反其道而行之

C. 鼓噪 出神入化 难辞其咎 不登大雅之堂

D. 膨涨 抑扬顿挫 不绝如缕 如坠五里雾中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同音近义字的字形。A项应为“独当一面”,B项应为“和盘托出”,D项应为“膨胀”。答案:C。

【点评】将词语、熟语(含成语)结合起来考查,这是2004年以来的一个新趋势。解题时应该依据词语的意思来推断词语中的字的写法,如:独当一面(抵挡),和盘托出(连带)。虽然高考也会出现不太常见、常用汉字,但常见、常用汉字毕竟是高考的主流,因此,要注意对这类汉字的积累。

5.混合考查

【例6】(2004年高考浙江卷)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泊车bó船舶bó 粳米gěng心肌梗塞gěng

B. 招徕lái青睐lài切磋qiē雕栏玉砌qì

C. 拙劣zhuō罢黜chù伉俪háng引吭高歌kàng

D. 宿敌sù星宿xiù恰当dāng螳臂当车dàng

【解析】本题考查形近字(每个选项两组)、形声字,还有多音字。A项“粳米”的“粳”读jīng。C项“伉俪”的“伉”读kàng,“引吭高歌”的“吭”读háng。D项“恰当”的“当”读dàng,“螳臂当车”的“当”读dāng。答案B。

【例7】(2006年高考浙江卷)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jùn)永的哲言,或要我恪(kè)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逝之后,她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B. 在亵(xiè)渎一切、消费一切的氛(fēn)围中,精典正在被调侃、嘲讽、戏说所消解,人们心中只残留下少得可怜的一点美好回忆。

C.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jué)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zhuó)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D. 在雨中,尽情敞开自己的心扉,让雨淋湿是多么惬(qiè)意啊!然而许多人在美丽的雨天却成了匆匆过客,忘了咂(zā)摸品味一下自然赋予的香茗。

【解析】综合考查字形、字音。选材来自生活,考的是容易读错、写错的常见、常用汉字。A项“隽(jùn)永”应读“juàn”,“去逝”应为“世”;B项中“精典”应为“经”;C项中“咬文嚼(jué)字”应读“jiáo”。答案:D。

【点评】考生阅读量大,且在语境中寻找,增加了考生寻找的的难度。但这种题型更加贴近生活,且考查了字音、字形两个考点而备受命题者青睐。这就提醒考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并养成勤查字典,少写错别字的习惯。

五、作一作方法小结

1.音形义结合起来识记。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建议在具体语境中将三者结合起来识记。

2.重在积累。对于同音字、形似字、近义字,平时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很重要,可把课文注释中的常见字和常用字进行整理,还要关注《常用汉字字表》、《普通话异形词整理表》和报刊中的常见字。

3.记录、积累常用汉字中易读错的汉字。对于形声字、形近音异字和多音字,可将“积累本”与“纠错本”结合起来,自己编易读错、写错的“字典”。

4.把握识记规律。

(1)据义记形。在特定的词语或语境中,需要意义相应的字“对号入座”。如 “融会贯通”中“会”和“通”的意义吻合。

(2)据义推形。对于形声字,推断形旁,明了字的意义所属,能大致判断该字是否正确。如“讴歌英雄”,赞美用言语,可断定该用“訁”旁。

(3)结构推形。很多成语对应位置的字在字义上有对应关系,可据其中一个字来推及另一个字。如:纷至沓来、察言观色、殚精竭虑,每个词加点字的意义相近;前倨后恭,加点字的意义相反。

(4)探源定形。有些成语来源于典故、寓言,需要知道其来源,探究字的本义。如“再接再厉”,加点汉字是“砺”(磨刀石,引申为“磨”)的通假字。该成语本来指斗鸡时在磨刀石上磨斗鸡的喙,使它嘴尖锋利,一下啄伤对方。

还可以据生活情理推断字形,如“鸠占鹊巢”,鸠比雀大,比鹊小,才可能占其巢。读音迥异的形似字可依声推形,如针砭(biān);也可依体析形,如:病入膏肓、揠苗助长。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二中】

责任编辑:周俊

小学作文教学指要 篇3

一、激发兴趣, 培养情感

赞可夫曾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 不断要求向上, 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儿童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情感和词语。”因此, 在作文中如何调动学生的情绪便显得至关重要。在教学实践中, 我采用课内素描、创设情境作文、课堂戏剧活动等手段, 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写作情感之目的。如根据第十册第二组课文重点训练项目和“基训二”第五题的要求:“写一件你听到或看到的表现社会主义新风尚的事, 注意写出真情实感, 用词造句恰如其分。”把学生助人为乐、做好事等内容, 通过哑剧形式, 再现在学生面前。剧情很简单:清晨, 两位“红领巾”蹦蹦跳跳地上学去, 突然发现前面不远处有位老爷爷晕倒在路旁, 他们连忙跑过去扶, 只见老爷爷脸色苍白, 神志不清, 两人着了慌, 一个守着老爷爷, 一个忙去找人, 终于找到了一位上夜班回家的医师。经急诊, 医师认为老爷爷的病情不轻, 须赶快送医院急救。正在这时来了一辆三轮车, 两位“红领巾”立即把自己吃早点的钱掏出来, 请三轮车工人帮忙。工人叔叔问明情况, 拒收报酬忙扶老人上车, 大家护送老人急向医院走去。这类事例, 如果只让当事者口述经过, 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是干巴巴的, 而通过哑剧的形式将此事表现出来, 就把生活事实、观察、想象和作文训练结合起来, 既让学生看, 又让学生想, 充分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 写起作文来, 也就水到渠成了, 那么学生“作文难”的现象就可消除, 何愁写作教学质量不能提高。

二、抓好指导, 开拓思路

作文指导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写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 是为了打开学生的思路, 而不是定下框框, 约束和限制学生的思路。因此, 在日常的作文指导中, 我总是力避内容指导过细, 而是指导语言贵精而不贵多, 引而不发, 点到为止, 留下大块空白让学生去想。学生有了显示才华的机会, 才能放开手脚打开思路。

一般情况, 讲完与作文紧密相关的课文后, 教师就应布置学生思考要写的文章。

在作文指导中, 我按下列步骤进行教学。

(1) 初作。对基础训练中的作文训练题, 要进行指导, 主要是审题, 然后让学生初步习作, 打草稿, 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2) 阅批。初作的草稿由教师阅批, 不改, 只对初作中符合要求和不符合要求的地方打上记号, 然后发还给学生。

(3) 议改。学生拿到阅批后的初作, 根据教师的记号, 对照作文要求进行相互议改、质疑, 准备自己修改。

(4) 导评。回忆例文, 结合学生初作进行指导和评讲, 做到导中有评, 评中有导。

(5) 修改。作文经过阅批、议改和导评, 学生便知道了应该如何改作文, 可各自修改。

(6) 评优。各学习小组评议本组优秀作文, 加以推荐。

(7) 批改。教师根据这次作文的要求进行批改, 然后发给学生, 鼓励学生传阅, 提出不同的评改意见。

(8) 欣赏。对佳作集体评讲欣赏。可先让作者讲习作选材和写作构思的过程, 再启发学生学习佳作的长处, 发现不足的地方。

以上这种指导结构, 目标明确, 两次反馈, 及时调节, 针对性强, 开阔了学生的写作思路。

三、指导阅读, 开拓视野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小学里, 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的确, 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局限于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 叶圣陶先生把学生的作文看作是从“积蓄”到“倾吐”的过程。积蓄是写好作文的基本前提, 而大量阅读便是“积蓄”的一个极佳途径, 是写作的基础。这个基础打好, 就能“厚积而薄发”;这个基础越深厚, 写作的根基就越牢固, 潜力就越大。因此, 在长期的教学中, 我总是留少量教材作业, 从时间和精力上给学生课外阅读以保证。在阅读过程中, 我适时加以指导, 首先指导学生订立远期、中期、近期等不同时间内的读书计划。如远期读书计划, 即把一个学期、一年内, 甚至小学阶段要读的书列出计划;中期计划, 即在远期计划的前提下, 确定一个月或一周内的读书计划;近期计划, 即把几天内或一天内的读书任务确定下来。然后指导学生对读物的选择,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 根据课堂学习内容选择读物。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 可找安徒生的其它童话阅读。第二, 根据一个人爱好选择读物。如喜爱文学的, 可多读些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 喜欢科技的, 可读些通俗科普读物, 但注意不应过于“偏面”。第三,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读物。如办黑板报时, 可找有关怎样办黑板报的书来读, 组织游戏活动, 选择有关游戏的书来读。最后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这一点可采用课内外结合法, 即让学生把在课内学到的读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如课内学了怎样概括中心思想, 可让学生在课外用概括法读书, 课内学了“整体—部分—整体”读书法, 课外亦可遵循这一规律。另外, 对一般的读法, 如浏览法、速读法、赏读法等也要介绍给学生。学生掌握了科学的读书方法, 不但能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 而且能帮助学习课文。

在课外阅读过程中, 我让学生把精彩的片断、优美的语句标出来, 经过消化把它写入摘抄本中。为了不走形式, 我每天都进行批阅, 并在班上予以鼓励。久而久之, 学生把摘抄当成提高写作水平、学习语言文字不可缺少的方法。为了达到“学以致用”, 我还号召学生做到每天的摘抄内容能大体背诵。通过长期训练, 学生背诵能力提高了, 并能恰当地将好词句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学生写出的文章, 不再干瘪枯燥, 而是语言丰富、生动、有情趣, 细节描写也加强了, 文章充满了活力。大量阅读, 日积月累, 不仅促进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而且学生写作文时思路开阔, 想象丰富, 用语适度, 对学生作文的选材和立意也大有帮助。

四、加强观察, 积累素材

宋代朱熹有句名言:“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文章要想写得好, 就要有丰富的生活这一“源头活水”。我们所处的时代, 新人、新事、新思想、新风尚如潮水般涌现, 可写的内容十分丰富, 而有些同学总是感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 似有“提笔忘字”之感。因此, 为了克服“作文即编文”的错误认识, 教师平日要加强观察练笔, 让学生随时把所看到的有趣的人、事或物记下来。我经常组织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 尽量把学生的生活搞得丰富多彩。如写一篇“参观××××”的文章, 我为了让学生写好这篇文章, 先后配合学校, 组织学生参观纸箱厂、养鸡场、塑料大棚等。每次活动结束后, 我都及时组织学生讨论, 让学生口头叙述哪些地方是重点, 应详写;哪些地方是非重点, 应略写;最后我给予总结。这样经过活动前指导, 实际观察, 活动后交流讲评, 再布置学生写时, 学生就能从绚丽多彩的生活中提取丰富而典型的素材, 思路开阔, 自然有话可写, 文章也慢慢不再空洞乏味, 而是富有生活的气息, 有了看头。

另外, 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一是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家庭社会, 邻里之间, 各种悲欢喜乐, 都要注意观察、思考, 从中发现可供写作的素材。二是对大自然的观察, 花草鱼虫、山水日月, 要对大自然充满情感, 以美的眼光发现美的所在。

语文教学指要 篇4

本文文辞兼美、意境深邃。教学时鉴赏语言之美,领略意境之妙是重点和难点。教师必须对文章全面了解,深入领会,然后深入浅出,引导学生自我诵读、理解、赏析、领悟,教师做精当点示,而不必过细的讲解。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把握文脉。在教师范读或学生试读、自读后要求学生自我理解,找出写景角度以及每个角度上所描写的内容,理解文章脉络,并写在笔记本上,教师稍作点示。

二、鉴赏语言。让学生将自认为美的语句摘抄在笔记本上,并写下自己认为美的理由,即理解、感受、评价。然后由学生自己在课堂上讲出来。教师给予充分肯定、鼓励,一点一滴的感受都是可贵的,在评点归纳中,应注意以下几个语句:

“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含蓄而有风度”

“轻灵而自由”

“论领空却又是无限的”

“举目千里”,“俯仰天地”,“游目骋怀”

“开放性的院子”

“觉得呼吸的是香”

“独立的,安静的”

“快乐的起点”,“幸福的终点”

--这些语句将主观情志寄托于客观描写,表明了作者精神状态,心灵的向往与追求。具体分析可见《教师教学用书》,但对学生不作太细的分析,点明即可。

通过语言鉴赏,可以理解,作者写了屋的可爱、自然的美,从中可以感受作者对小屋、对大自然的热爱。那么对小屋和大自然的热爱有说明了什么呢?可以留给学生一个疑问。

三、文章结构点示。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不同角度,实写小屋之美--依赖大自然,含蓄超然。

第二部分,在小屋的生活情状--自由独立,无限开阔,心灵享受。

第三部分,渐入虚境--路是空中走廊,小屋是空中楼阁,如烟、如雾、虚无缥缈,是幻境,是心灵的追求。

文章由实到虚,最后含蓄的点示,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回归自然!

那么,小屋是实、是虚?还是既实又虚?作者最终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留给学生第二个疑问。

四、拓开思维。初中时曾学过陶渊明的《桃花记》,描写了一个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由学生说出),

那么《我的空中楼阁》是不是现代人的一篇《桃花源记》呢?留给学生第三个问题。

本课教学到此即可结束,要求学生结合三个问题进行整体思考、感悟,并将自己的认识写在笔记本上。教师不再作纠正、归纳,学生的任何一种认识和感悟都应给予肯定。

文学作品的教学,不宜作太细的分析,或是太具体的一步步引导,使学生按部就班,应当以学生的自我诵读、理解、领会、感悟为主,教师只作恰当的引导和点示。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机会,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允许学生学习。学生学到了感悟到了十分之一,也比由老师讲出的十分之九强得多。

11月24日

连贯题解答指要 篇5

一、搜索关键词法

此方法是指抓住给出句子的关键词,进行分析、比较、整合,依此来进行排序。

例1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书籍正是由无数智者用心血浇铸成的一个大千世界。

②“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这句名言如果借用到书籍上,就会显得趣味独特。

③这就是说,要用心读书。

④在这样的世界里,只有虔诚的心灵才能自如地驰骋。

A.②③④① B.①④②③C.②①④③ D.①④③②

我們首先从上面四句话中搜索出关键词“世界”,①、②、④句都出现了“世界”一词。再来看各句“世界”前的修饰限制成份,分别为“大千”、“一”、“在这样的”,可以很容易地确定④句在①、②句之后;其次①句里有另一关键词“正是”,这是紧承②句的标志性词语,这又可判定①句排在②句之后;最后搜索出③句的关键词“这”,可进一步推断出③句为最后一句。这样就水到渠成得出正确排序:②①④③。

二、紧扣句首词法

这种方法是指分析所给句子时要紧紧扣住每一句的第一个词来展开,抓住了句首词就抓住了这一句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前后句的勾连以及句意的层次。

例2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哪一项语序排列正确()。

①在一定时间内要阅读大量的书却又无暇细读时,可用泛读法。

②要想具有广博的知识,请学会泛读吧!

③泛读是一种很有用的快速阅读方法。

④泛读可以使我们增长知识,扩大知识面。

⑤阅读与自己的学业联系不太紧密,但又有一定帮助的书,可用泛读法。

A.③④⑤①②B.③①⑤④②

C.①④②③⑤D.①⑤④②③

本例共有五句话,第一步,我们仔细观察每一句的首词,先把它们一一列出:“在”、“要想”、“泛读”、“泛读”、“阅读”,可以发现这些句首词中,“在”、“要想”是紧承前句的标志,从内容上看,“泛读”是这段话的中心词,再结合句意,判断:③句排在各句之首。有人要提出疑问,③、④句的句首词都为“泛读”,那又如何确定哪一句为首句呢?虽然③、④句都以“泛读”开头,但④句的次要词为“可以”,有总结的意思,而③句的次要词为“是”,表示判断。这样,我们可以推断③句为整段话的首句。第二步,就是如何确定①、②、④、⑤句的顺序,②句中“要想”这一词以及句末的祈使句式,实际就是暗示我们:我们如果要想怎样,就要怎样,此句可作为尾句。第三步,在①、④、⑤句中与③句联系最为紧密的应是①句,因为①句中有一关键词“大量”与③句中的“快速”相照应,可推断其为第二句,接着④、⑤句的排序也就明朗化了。据此,得出正确答案为B。

三、梳理关系法

这种方法是指在连句时,句子之间往往隐含着多种关系,要正确解答,关键要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辨明关系。

例3排列下面的句子,使语意连贯。

①另外,树木的年轮里,还储存着当地的气候、地震、火山爆发和水灾旱灾等丰富的自然信息。

②人们所熟知的年轮,是树木的年龄。

③因此,科学家十分重视从树木的年轮里获取蕴藏着的科学信息资料。

④一棵树被锯倒了,数一数树墩上有多少圈年轮,人们就知道这棵树有多大年龄了。

该题虽然只有四个排列项,但其中隐含着多种关系,我们要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明辨三组关系:A.说明对象与其他说明内容的关系。说明的对象是“年轮”还是“树龄”?仔细分析可知,应为“年轮”。B.并列关系。①承接④句用“另外”引出其他有关“年轮”的信息,与④句是并列关系,而③句中“重视”的“科学信息资料”显然是指以上内容。C.因果关系。③句中连词“因此”表结果,其“因”就是“丰富的自然信息”,所以③句应在最后。答案:②④①③。

四、筛选淘汰法

筛选淘汰法是指通过已给出的答案进行筛选,然后一一排除错误答案。筛选过程中要注意比较、推敲,以便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4将①-④句填在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我久居的温暖湿润的江南,

①凋落得迟迟慢慢,

②树叶的凋零要蔓延秋冬两个季节,

③因而不见落叶稠密如雨的景象。

④显出极不情愿的情状,

A.②④①③B.②①④③C.①④②③D.②③①④

此排序题,整个句意是对江南落叶的描写,这样我们可判定第②句为首句,淘汰C;再比较A、B、D三个答案,④③句都无法紧承②句,答案A、D也被删除,所以唯一答案为B。

五、选定中心句法

选定中心句法,顾名思义,即从所给出的句子中遴选出表达中心意思的句子,再辅以其它方法,以此来判定最终的顺序。

例5下列各句正确的排序是()。

①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②如果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③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

④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运用所获得的知识。

⑤一旦产生新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A.②①⑤④③B.②③①⑤④

C.③②①④⑤D.③①④⑤②

很明显,本例中③句为中心句,谈了创造力的问题,而①、②、④、⑤句都是围绕“创造力”来谈的,由此可确定③句为首句,然后再运用筛选淘汰法,会得出正确答案为D。同样上面例4中,也很容易观察出②句为中心句。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修改指要 篇6

一、情境创设, 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 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首要条件。小学三年级是接触作文的起始阶段, 如果不能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势必会影响学生进入高年级后的写作。我在学生三年级刚刚接触作文的时候是这样说的:我们这节课来自己讲述自己的故事, 看谁讲得多、看谁讲得有趣。很多孩子都是高高举起小手, 有的孩子甚至是已经站起来了, 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的兴趣已经被激发出来了。接下来很多学生都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 因为时间是有限的, 我又说:我们用笔把自己有趣的故事写在纸上, 然后我们评出最为优秀的故事, 将它贴到展览栏中。这样学生丝毫感受不到自己是在写作文。学生有话而说之后, 接下来就是修改学生所写的内容了。对写得好的作品进行评讲的重点是看好在哪里, 让学生一起分析辨别。同时, 引导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故事, 于是他们为了自己的作文能够贴到展览栏的修改。经过修改的作文, 我又一次对好的作品进行表扬。在表扬声中, 学生逐渐对作文写作感兴趣, 同时也无形中让学生学会修改作文的方法。

杜甫说:“陶冶性灵存底畅, 新诗改罢自长吟。”习作不断修改才能成为更优秀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成功的必经之路。

二、深化学生对修改作文的认识。

很多学生未能很好地做好自己的功课, 其最大的原因在于缺乏认识。小学生对作文修改的认识往往不够深刻,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作文修改, 为写好的习作润色添花。新课程标准提出:“修改, 是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的一个过程, 也是写作活动由初级阶段通向高级阶段的阶梯, 好的作品都是反复修改、多次加工的结果。”提高对作文修改的认识是写出好的作文的前提, 在小学阶段, 学生的认识往往是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中形成的。如训练学生话题作文时, 学生不能全面地看问题, 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又有新的认识。这种亲身经历的现象会让学生眼前一亮, 所以此时教师要将已完成的习作还给学生, 让学生再次探讨, 认识到, 习作是在不断修改中变得优秀的, 而不是一次成型。

教师在作文指导中要重视作文修改, 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让学生在修改中得到满足, 让学生在修改中认识到优秀作文需要修改的必要性。

三、教给学生修改方法, 提高学生的修改效率。

无论何事都是有章可循的, 作文的修改方法也有很多种, 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 教育家叶圣陶就曾明确指出:“教师所务, 惟在启发导引, 使学生逐步增益其智能, 展卷而自能通解, 执笔而自能合度。”教师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在作文修改中则扮演扶放有度、引导有方的角色, 以期使学生形成独自修改作文的能力。

1. 让学生自己评讲修改。

很多学生在修改中只知道词语运用得不够好, 但却不知道用哪些词语更合适。一是因为学生的积累较少, 二是因为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还不够。对于学生的这种情况, 可以给学生时间, 让学生说说这样用词的原因, 以及调换词语的原因。要不断向学生发问, 让学生在教师的追问下, 逐渐加深对词语的认识, 同时积累新词。

2. 教给学生总结法。

学生常常认为写完就完事了, 其实作文练习并不简单。写完之后教师的评语是什么?我们还需要教给学生解读教师评语中的督促之意的能力, 学会总结自己在习作中的成功之处, 如教师是做出如何的激励, 教师为什么会表扬自己?这需要学生在接到作文本的同时向自己发问。如教师常在优美语句下划上波浪线, 在不太好的句子下划上直线等, 学生可以用单独的练习本记录自己所总结的内容。

3. 在作文批改中给学生留白。

很多教师只是让学生写作文, 但总是忘记讲评, 讲评作文是为学生修改出好的作文打基础。譬如, 教师在作文课中将几篇优秀的作文拿到课堂让学生自己品读, 画出优美的语句。这样就能够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作文好在哪里?让没有写好的学生得到认可。学生的作文是学生在观察中得到的文字, 也是学生发展创新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 不是要将学生的所有优点都指出来, 而是要让学生自己补充。如我们可以将学生叫到身边, 当着学生的面来寻找文中好的语句, 发现文中的优美词句。同时我们又不在其作文本上留下任何痕迹, 让学生自己再次用笔来描述自己好的方面。再如, 我将全班同学的作文随机地发到学生手中, 让学生为自己写评语, 找出优美的词句。这样一来, 很多学生本来是文采不太好的, 可是看到别人的词句优美, 不禁受到感染。

总而言之, “教无定法”,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 让学生不知不觉地爱上作文, 更让学生乐于对自己的习作加以修改。要教学生如何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合适的语句?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写出更为优秀的作文?素质教育下, 要加深学生对作文修改的认识, 激发学生修改习作的兴趣, 教给学生写好作文的方法, 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协作环境而努力。

摘要:好的习作是逐句逐句修改而来的, 很多教师作文教学时都是指导学生亲身体验, 将所体验的实例如实地记录下来。作者认为小学教师要在指导习作的基础上更侧重于修改, 让学生养成修改的习惯, 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情境创设,深化认识,修改方法

参考文献

[1]赵景瑞.小学校语文教学:思想与艺术.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3.

[2]帕克.J.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0.

[3]马立, 宋乃庆.名师转变棘手学生的施教艺术, 2003.2.

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法指要 篇7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人们的工作、生活都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熟练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现已成为普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达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最佳效果, 一直是信息技术任课老师积极探讨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经验和探索, 对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出了几点意见, 希望能够对从事该课程教学的同志有些帮助。

2. 教学内容的选择

我院采用的是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 该教程并不是高职高专的规划教材, 确切地说它是一本本科教材, 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制订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计划, 设定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要注意教学内容的调整和学生的学习反应。

该课程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理论知识部分和实践部分。因为课程结束后学生要参加江苏省计算机一级考试, 根据考试要求和历年考试情况, 操作部分的题目较易拿分, 而且也最为实用, 学生在社会上一定会用到, 所以教师应适当向实验部分倾斜, 注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向操作部分倾斜并不是说抛弃理论知识学习, 其实考试时理论与操作各占50分。那么如何进行理论教学内容的选择呢?笔者认为在理论教学时, 教师应采用“串讲”的形式。所谓串讲, 其实就是对课本整体进行重点剖析和标注, 使学生复习时有重点可抓, 不盲目,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 教师还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要求学生课后对课本内容进行详细学习, 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应对所学知识进行扩展。

教学内容的选择其实应该因人而异,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计划与内容进行动态调整, 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3. 以主题作业形式开展实验教学

所谓主题作业, 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 以作业为载体的学习活动, 是一种大型的、涵盖了众多知识点或知识片的作业形式。它建立在全面研究、分析课程所学知识点之上。主题作业旨在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它又被人称为“长期性作业”或“大作业”[1]。它具有主动性、实践性、开放性和协作性等特点。

4. 任务驱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后, 学生才会主动并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笔者认为“任务驱动法”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有不错的效果。“任务驱动法”, 是指以任务为中心, 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必须依据课程标准, 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进行“任务”选择, 所选择的任务既要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 又要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和创新精神[2]。

任务的设定可根据学生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定,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从小任务做起, 慢慢积累经验, 最后将整个任务和知识点进行串联, 完成较完整的任务。如Excel软件中的图表操作, 这其实是一个涉及诸多知识点的操作, 它涉及公式与函数、数据 (尤其是不连续区域数据) 选取、图表类型选择、分类轴标志设定、图表选项设置和图表位置等知识点, 有时还会涉及筛选、分类汇总、排序等与图表相结合的操作, 所以, 在进行任务驱动的时候, 学生应先掌握知识点, 然后将它们整合起来, 最终完成整个图表操作。

5. 采用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 也叫多层次教学, 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等, 将所教课程的教学起点、教学内容、教学深度、教学方法和教学时数、教学评价等要素分成几个层次, 同时把学生按不同情况也分成几个层次, 构建成不同层次的教学单位, 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努力达到相应要求的一种教学形式[3]。

学生的开课起点差异、个体接收能力差异、理论基础与实践操作能力差异等原因, 使得分层教学显得非常必要。分层教学是一种能够促进各层次学生各有所得的不断“递进”的学习机制。它能够将学生根据各自特点分成若干层次,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特点与基础开展不同的教学活动, 使得所授内容能够更好地符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 确保各层次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 并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动态地调整教学内容, 使得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够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不断向前推进。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主要应该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分层教学。分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 无论是哪方面的分层教学, 都应该能够在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弹性调整, 这是非常重要的。分层教学的开展是对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通过这种方法, 教师可以很好地进行因材施教,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也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6. 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有利于张扬个性, 提升自信心, 挖掘自身潜力和养成发散性思维, 有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灵活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积极引导学生思考, 鼓励提出不同见解, 积极营造提升创新能力的环境。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首先, 教师应具备创新型的教学思维, 积极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与手段;其次, 教师应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最后, 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7. 结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社会对职业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大, 社会分工与合作的日益完善, 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 现代化的精通信息技术的人才逐渐成为用人单位的最基本要求, 这就对从事高职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一轮的教学改革, 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总结,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改变教育理念, 结合学生特点, 认真实践, 积极对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提出富有创新意义的见解, 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林春霞.生机盎然的信息技术实验教学——新课标下如何提高信息技术实验教学效果[J].新课程 (教研版) , 2008.

[2]黄茜.关于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8.

[3]王锦生.分层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教学学院学报, 2006.

语文教学指要 篇8

一、英语短篇小说阅读的意义

1. 适合中学课堂

对于课业繁重的中学生来说, 英语长篇小说情节复杂, 任务繁杂, 难以把握。在英语课堂中阅读长篇小说摘要也不能起到让学生感受地道语言的作用。而英语诗歌格式多样, 韵律深奥, 内容抽象, 让人望而却步。短篇小说就是叙述一个故事, 作为一种文学形式, 它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达到鼎盛时期。但作为一种叙述故事的方法, 在《圣经》中就被大量使用。英文短篇小说更接近生活, 情节较单纯, 人物更清楚, 文字相对浅显, 小说的韵味相对容易体会。由于短篇小说相对篇幅较短, 也易于教师在英语课堂进行指导阅读。

2. 激发兴趣

现在的英语教学主要围绕课堂教学和应试进行。教师通常把课文理解完后, 大量地讲授语言点, 将文章讲得太细, 长此以往, 英语学习索然无味。教师应当意识到英语是一门活生生的语言, 应当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中体味到英语语言的魅力和韵味。优秀的短篇小说一般都是经过作者精雕细琢, 生动刻画, 来反映社会人生的文学作品, 因而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英语短篇小说的学习不仅可以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快乐, 还能给学生某些人生的启迪, 更重要的是它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想读英语、乐读英语, 甚至激发中篇、长篇小说的兴趣。

3. 提升阅读能力

很多学生对于英语阅读, 只停留在应付考试的阅读理解和教材课文的精读。有研究表明 (Lituannas, Jacobs, Renandga) , 进行书报等广泛阅读的学生和只接受课文教学的学生相比, 前者的阅读能力六个月后有显著的进步。同理, 对与时间紧迫的中学生而言, 大量阅读浓缩精品的短篇小说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短篇小说阅读可以是泛读, 也可以是精读。学生课前可以自己读, 进行表层理解。课上教师可以导读, 通过精心设计问题, 进行深层次理解, 把握人物, 情节发展, 主题分析, 让学生读出弦外之音。最后指导学生把握作者的谋篇方法风格等, 带着文学的思辨思维理解作品, 体现了阅读能力的升华, 即从语篇表层问题的分析理解过渡到语篇中心的概括及深层次问题的推理和把握, 最后学生自己评价, 全面提高阅读欣赏和理解能力。

4. 扩展词汇量

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将会处于一种不断温习已知词汇、逐渐认识未知词汇的过程。对于已知的词汇, 学生会通过重复“相遇”巩固这些词汇的拼写及使用, 并且能够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对该词汇的用法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对于未知词汇, 学生可以使用查字典或通过上下文提示来猜测未知词汇的大意。如Earnest Hemingway短篇“A Day’s Wait”中“He was shivering, his face was white and he walked slowly as though it ached to move.”根据语境, 很容易猜出shiver的含义, 同时也能感悟出高考词汇与“shake”和“tremble”的区别。

5.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 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和风土人情等诸多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习惯等不尽相同。Kramsch (1993) 指出, 文化因素始终存在于语言学习之中;目的语的文化知识不但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方面, 而且本身也是教学的要求之一。通过阅读短篇小说, 学生可以直接了解到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宗教信仰、生活方式、人际交往和价值观等文化背景知识, 拓宽知识面。例如, 学生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饮食习惯, 知道从appetizer到dessert的上菜顺序, 用“eat soup”而不是“drink soup”, 知道什么是得体的table manners。Earnest Hemingway的短篇“A Day’s Wait”中, 父亲与儿子的对话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具体生活情境中人们说话方式。通过阅读O.Henry的小说“The Gift of the Magi”, 学生可以西方文化中圣诞节的内涵和人们的价值观。短篇小说提供了生动具体的语言材料, 让学生获得大量的背景知识, 以及不同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提高他们根据不同的语境和文化背景进行得体恰当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了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英语短篇小说选择

英文短篇小说通常篇幅短小、情节简洁、人物集中。作者通常选取和描绘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段, 着力刻画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反映生活的某一侧面, 使读者“借一斑略知全豹” (郭金秀, 2009) 。英语短篇小说阅读, 可谓寓乐于学, 寓乐于教。英语短篇小说选择对阅读的效果起着重要作用, 所以要做到“精选材料, 循序渐进, 广泛阅读”。

1. 类型题材丰富

短篇小说有不同的类型。如情节小说矛盾冲突, 接着各种行为事件发生, 直至高潮, 然后立即收住, 故事性强。主题性小说会隐含一个主题, 读者读完后可以十分清楚地感觉到作者的写作意图。还有插曲式小说, 也叫生活片段。通常作者仅仅知道一个主要事件, 往往只选择一个生活切面, 回避作者甚至叙事者的解释与说明, 使小说情境呈现出复杂性。“Variety is always the spice of life.”就像中文畅销杂志《故事会》和《小小说》一样, 让学生感受不类型题材的短篇小说。James Thurber的短篇小说结构紧凑, 语言机智幽默, 大部分的主题是人性的弱点。Allen Poe的短篇分为恐怖和推理两大类, 热衷于表现忧郁和死亡的恐怖, 故事情节离奇, 有大量气氛烘托。Jack London的短篇总以北国荒野为背景, 描写人与自然的残酷斗争。O.Henry的短篇情节简单, 语言朴素, 有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 让读者领略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结尾。Ernest Hemingway的短篇简洁利落, 给读者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2. 难度适中, 循序渐进

材料要适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如果生词太多, 内容太深, 读起来很吃力, 学生就会望文生畏。在高中三年的整体教学安排上要做到循序渐进, 从简单入手, 扫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以为原版的短篇小说一定深奥难懂。高一学生的语文课上学过“The Last Leaf”“The Gift of the Magi”“The Wizard of OZ”“Little Prince”入手, 阅读一些学生对情节有一些了解的短篇小说。学生会读出信心, 通过与中文翻译比较, 学生更喜欢原汁原味的英文叙述。慢慢地就可以开始阅读O.Henry的短篇小说, 如“October and June”“The Cop and the Anthem”, Ernest Hemingway的“A Day’s Wait”“The Old Man and the Sea”, Edgar Poe的“The Tell-tale Heart”“The Black Cat”, Jack London的“To Build a Fire”“The White Silence”。同时最好作品激扬向上, 充满哲理, 或充满爱意, 或充满遐想, 或充满悬念, 并且贴近学生生活、能够感动和影响他们的经典短篇小说作品。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内涵丰富引人入胜的短篇, 由浅入深, 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的愉悦, 学生才会终身阅读英文, 受益匪浅。

3. 延伸拓展

短篇小说阅读与课内英语教学并不是冲突的, 而是相辅相成, 短篇小说阅读可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如在课文中介绍了William Shakespeare, 让高中生阅读戏剧和十四行诗似乎太难, 但是完全可以让学生阅读短篇小说Romeo and Juliet———a simplified version of the classic love story by Charles and Mary Lamb。简洁清晰的原版语言和经典对话, 可以让学生改编短剧表演。例如江苏版牛津教材中课文里提到了好几位科幻作家, 就可以让学生读美国科幻作家Ray Bradbury的短篇“Zero Hour”。“Zero Hour”许多地方带着孩子的口语特点, 孩子们的动作和对话描写很生动。对课文内容的延伸拓展,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 培养英语思维和创新精神。

三、英语短篇小说的教学实践

1. 读前“噱头”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短篇小说的兴趣, 发讲义前我会“广告”要读的作品。如会播放部分VOA Special English中美国故事“A Tell-tale Heart”的简易版本的音频。令人毛骨悚然的背景音乐、富有渲染力的声音激发了学生要阅读Edgar Poe的作品。在情人节前夕, 我会发下O.Henry的爱情短篇“October and June”。在一个很严寒的冬日, 我让学生领略真正的严寒, 读读Jack London的作品。读前“噱头”很自然, 让学生乐于读, 也理解老师的用心良苦, 学生想要读。

2. 词汇处理

对于高中生来说, 阅读英语短篇不可避免会遇到许多生词。如果不停地查字典, 会扼杀阅读的兴趣。因此, 处理词汇一定要恰当。在读前先把重要的会影响理解的词汇划出, 一部分给中文或给简易的英文解释, 特别重要的词汇让学生查阅字典, 而不是直接从网上找一篇短篇印出来给学生直接读。除了构词法, 教师要指导学生寻找同义词、反义词、定义标记词 (that is, in other words...) 、列举标记词 (for example, such as) 或学过的定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 教师尤其要让学生根据上下文语境、句子间的联系和背景提示猜测词义。记忆所有英语词汇是不可能的, 但一个合格的读者通过阅读能够猜测词义的能力是很重要的。一些常用的词组或者不同文化含义的习语等, 则需要教师讲解。如“It’s a catch-22 situation”“the last straw”“be caught red handed”。

3. 语篇理解

词汇很重要, 但是每个单词都知道中文意义, 但不一定读懂英语短篇小说。因此, 语篇的理解应从句子、篇章等方面加以把握, 从宏观角度对小说进行体会, 由浅入深, 逐步深层次理解, 完成由知识层面向能力层面的转化, 这也正是英语教学的真正目的所在。

第一步:表层理解, 即能懂得字面的信息。高中生接触最多的是情节小说和主题性小说。对于情节性小说, 就像一篇记叙文, 教师要引导学生快速抓住作品的主要故事内容, 知道小说的楔子 (exposition) 、进展 (complication) 、高潮 (Climax) 和结尾 (Conclusion) 而对于主题性小说, 则重在引导学生读完能隐约感受小说的主题。而对于短篇小说中出现的结构特别复杂的难句, 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分析句子结构或者结合段落的主题句作出相应的语义分析, 扫除阅读中的障碍。如Earnes Hemingway的“A Day’s Wait”中有一句长句:“It was a bright, cold day, the ground covered with a sleet that had frozen so that i seemed as if all the bare trees, the bushes, the cut brush and al the grass and the bare ground had been varnished with ice, I took the young Irish setter for a walk up the road and along a frozen creek, but it was difficult to stand or walk on the glassy surface and the red dog slipped and slithered and I fell twice, hard, once dropping my gun and having it slide away over the ice.”由于长句子结构复杂, 中学生理解会有困难, 教师要予以字面意义的指导。而更重要的是, 这句貌似与小说中心毫不相关的环境描写, 为何作者如此着墨,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理解。

第二步:深层次理解, 即学生要充分利用文中所给条件对有关事实进行正确推理, 从表层信息推断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 理解作者或文中人物未说明的态度和想法。深层次理解也是高考阅读理解的要求。很多学生看懂字面意思, 但往深里挖掘就不理解了, 所以教师必须给予指导。Charles Alderson&Mick Short (1989) 提出了做出推断的五个方面:

(1) general background knowledge of the real world and the way it works

(2) knowledge of a particular situation in which the discourse takes place

(3) knowledge gained from kinetic and paralinguistic phenomenon, e.g.eyebrow raising, tone of voice, etc.

(4) linguistic knowledge

(5) a combination of two or more of these bases

作者不把故事说得很清晰, 而是给予更多的暗示和读者的想象空间。如:Jack London的“To Build a Fire”最后一段:“Then the man drowsed off into what seemed to him the most comfortable and satisfying sleep he had ever known.The dog sat facing him and waiting.The brief day drew to a close in a long, slow twilight.There were no signs of a fire to be made...”好的读者从作品中体会出乐趣和语言的魅力, 用自己的智慧和想象力体会出“The man closed his eyes and died.His dog was waiting, smelling the breath of death.”读者并得知人与自然的抗争最终的结果, 因此,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短篇小说时, 应当多问此类问题:

(1) What does the author want to tell us?

(2) Which sentences or words imply this?

(3) What conclusion can you draw from this part?Or Where do you find the clues or evidence to draw this conclusion?

以Edgar Poe的“The Tell-tale Heart”为列子, 表面看来, 读者是为了搞清楚故事的结局进行阅读, 但实际阅读词类小说的精华是让读者享受等待结局的过程。在学生做完表层理解后, 得知故事大意后, 我通过找出文章中的一些句子后设疑, 引导学生深层次理解, 领略阅读的乐趣。

(1) “Hearken!and observe how healthily———how calmly I can tell you the whole story.”

What is our first impression of the narrator?Why?

(2) “So you see he would have been a very profound old man, indeed, to suspect that every night, just at twelve, I looked in upon him while he slept.”

Do you believe narrator’s nightly spying?Is he an honest, trustworthy source or is he exaggerating?What in the story supports your opinion?

(3) “It increased my fury, as the beating of a drum stimulates the soldier into courage.”

What effect does the old man’s eye have upon the narrator this time?

(4) “I had been too wary for that.”

What happens here at the climax of the story?Do we believe that he is not insane?How do you infer it?

(5) “Villains!”I shrieked, “dissemble no more!I admit the deed!Tear up the planks!Here, here!It is the beating of his hideous heart!”

Why does he confess?Does the narrator really hear a heartbeat?Whose?What’s your comprehension of the title of the novel?

导读到这里, 学生自然豁然开朗:一个自称神经过敏的男子, 被一种莫名其妙的动力驱使, 最终杀死了邻居老头。警察来访, 他应对自如。地板下面传来心跳声, 他突然尖叫认罪。

第三步:评价性理解, 即对作者表达的内容和思想作出评价。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无所谓对错, 在讨论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比如, 当某个文学作品中所传达的某种思想和读者在现实生活中所信仰的某种思想相违背时, 读者会自发地从内心反驳那些他认为不合理的说法或描述, 从而产生一系列基于其阅读理解基础上的更多的想法。如在阅读讨论Earnest Hemingway作品“A Day’s Wait”时, 有学生大胆质疑Hemingway没有必要大量笔墨描写父亲打猎的场景, 与主题相背离。但也有学生认为打猎场景的描写反映了父亲的硬汉形象, 给失去勇气的儿子树立了一种无形的榜样, 这正是Hemingway的写作风格, 也是小说的亮点。如把语文课本中学过的O.Henry的作品“The Gift of Magi”与“June and October”在人物、叙事、转折点、主题、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进行比较, 进行归纳总结。评价性理解妙在让学生与小说作者产生了阅读互动, 而不是一个被动的阅读者。

4. 英文欣赏

既然是名家手下的英语短篇小说, 英语教师应当借鉴母语语文教学, 引导学生欣赏地道的英文。作者为了表达某一思想经常会用一些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 如某些形容词、副词、比喻、排比、夸张、拟人、反语等修辞手法。还有复杂句、简单句结构或倒装句, 以及书面语、口语和俚语等语言现象的使用。在完成表层理解后, 应当像上语文文学欣赏课一样, 大声朗读小说, 读出文音文味和文韵。如“A Tell-tale Heart”中“Now youmay think that I drew back———but no.His room was as black as pitch with the thick darkness (for the shutters were close fastened through fear of robbers) , and so I knew that he could not see the opening of the door, and I kept pushing it on steadily, steadily.I had my head in, and was about to open the lantern, when my thumb slipped upon the tin fastening, and the old man sprang up in the bed, crying out, ‘Who’s there?’”这样简单的几笔勾勒, 让人读得毛骨悚然, 原文写得很有感染力。然后过渡到文体风格、语言特色的欣赏, 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喜爱。语文老师通常采用范读、领读、齐声朗读、轮读、个别朗读、分角色朗读或自由读的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从感性上、直觉上和整体上认识、体验、消化和吸收名篇佳作的精髓, 值得英语教师借鉴。通过接触原汁原味的短篇小说作品, 学生的英文写作也会提高, 正所谓“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5. 读后巩固

引导学生理解欣赏完短篇小说, 就完成了语言的“输入”环节, 下一步应当是将所学语言“输出”。下面具体谈谈我在课堂中的做法。

方法 (一) 读后说

如“A Day’s Wait”, 根据图片讲述故事, 训练了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或者以小组为单位, 让学生将“A Tell-tale Heart”用画笔简单画出小说的一个场景 (监视场景、谋杀场景或认罪场景等) , 并用生动细节的语言对场景进行叙述, 强调注意叙述语言的生动性。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很高。

方法 (二) 读后写

以理解后的短篇小说为背景, 教师应当有创意地鼓励学生写, 将阅读训练和写作技能结合起来。如:可以在“A Telltale Heart”中举出三个细节的描述, 来描述作者是如何烘托恐怖气氛的。要求用“PEE”的段落模式来写段落, 即“Point (观点) , Evidence (证据) Explanation (解释) ”, 有助于英文写作思维的培养。如:O.Henry的“The Last Leaf”完全可以让学生想象并描述出画家如何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创造出一个挽救生命的杰作。在读完“To Make a Fire”后, 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文章的结尾或写一篇“How they would survive if they found themselves alone on a deserted island”。这些半开放或开放式的写作是阅读活动的深化和升华。

四、阅读英语短篇小说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启示

1. 丰富学习语言的途径, 培养跨文化意识

在两学年的阅读实践中, 我发现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融入英语短篇小说阅读不仅可行, 而且还是一个妙不可言的学习途径。理想的语言输入是接触大量的、可理解的、有趣且相关的、非语法程序的自然输入。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关注着故事情节, 品味着语言, 融入作品所创造的氛围中真正与作者的思想情感互动, 促进了语言学习。语言与文化紧密相关, 阅读英语短篇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国家文化的一种有效的方式。通过阅读短篇文学作品, 学生不仅可以学习语言知识, 而且可以了解当时当地的社会文化, 增加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感受与认识, 不知不觉中培养了跨文化意识。

2. 提高教师文学素养

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有待加强。一名语言教师自身必须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 以建立对文学的感性认识, 同时要学习系统、科学的文学理论知识, 以建立对文学的理性认识, 从而培养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相当的文学情感。只有教师具备了深厚的文学素养, 厚积薄发, 才能在英语短篇小说阅读教学中驾驭自如, 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3. 值得向语文教学借鉴

首先, 同汉语一样, 英语也是承载文化的媒介, 而不仅仅是文字本身。英语教学不仅是文本、教师、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 更重要的是, 通过学习英语能够提高学生的心智水平, 浸润其生命, 丰厚其精神。语文教材有很多经典的小说。我们江苏省牛津中学英语教材中可以少一些教材编写者的枯燥语言, 多一些出自语言大师的精彩的短篇小说, 多一些人文内涵丰富、能引起学生心灵共鸣的经典之作。其次, 英语教师应当听一听语文老师的文学欣赏课。教英语不是单纯机械地教授语言点, 而是应当将语篇理解融于教学, 灵活地引导学生学习。最后, 像语文课一样, 让学生大声诵读模仿英语作品, 整体上认识理解欣赏消化并运用英语语言。

总之, 阅读英语短篇小说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在更深层次上, 让中学生有机会去体验不同的经历, 去学会欣赏英语文学作品。我认为, 高中英语课堂可以引入短篇小说阅读,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循序渐进, 通过整体理解, 日积月累, 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摘要:本文从新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入手, 阐述了英语短篇小说阅读适合中学课堂, 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扩大词汇量, 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更重要的是, 它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欣赏能力。结合课堂教学实践, 本文探索了如何开展英语短篇小说阅读, 并提出了阅读短篇小说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高中生,英语短篇小说,教学实践,语篇理解

参考文献

[1]Richard, R.D.&Julian, B.Extensive Reading in the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2]Claire Kramsch.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3]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4]唐力行.“整体语言教学”的理论和实践[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1998, (1) .

[5]文斌, 朱卫红.经典短篇小说欣赏[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6.

[6]张灵.在原著阅读中学习英语.江苏省苏州中学教师优秀论文集, 2007.

[7]严俊龙.浅议英语文学作品欣赏与中学英语学习[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 (基础英语教育) , 2004, (4) .

[8]郭金秀, 周卫军, 周霞.大学英语泛读中的英语短篇小说教学[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9, (3) .

[9]李越红, 安春娥.大学英语短篇小说教学及其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 (2) .

排序题解题指要 篇9

一. 看语段是否按时间 (事物的发展变化) 顺序排列

例1:下列句子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 (注:以下例题, 题干略)

(1) 青年期是记忆最好的时期。 (2) 老年人记忆力随着大脑功能的衰退逐渐下降, “近期记忆”不好, 而“远期记忆”却比较牢固。 (3) 儿童的大脑发育未完成成熟, 因此“直观记忆”能力较强。 (4) 成年人生活经验比较丰富, 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 (5) 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记忆特点。 (6) 有的学者估计, 人到六十岁到八十岁, 记忆只是最高水平的一半左右。

A、 (2) (4) (1) (3) (5) (6) B、 (5) (3) (1) (4) (2) (6)

C、 (1) (3) (2) (4) (5) (6) D、 (1) (3) (4) (2) (6) (5)

思考:第 (5) 句“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记忆特点”显然是总起句。因为其它句子是从“不同年龄”和“不同记忆特点”两方面说明总起句的, 从逻辑关系来看应是总分关系。又因为关于老年人的记忆特点是由两个句子组成的, 用以强调记忆遗忘曲线规律, 而其它句子都是一个句子, 只有一层意思。所以除第五句总起句, 其余五句以 (3) (1) (4) (2) (6) 的顺序, 由儿童到老年, 按时间顺序入座, 本题的答案是B。

例2: (1) 我们在规划现代化建设蓝图时, 把科技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2) 在二十一世纪里, 我们将实现科学和教育的腾飞, 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始终沿着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不断前进。 (3) 新中国成立以后, 特别改革开放二十年来, 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 (4) 最近我们又决定, 由中国科学院率先进行建设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试点工程, 就是要从下一个世纪中国发展的战略需要和世界科学前沿的前景出发, 明确新的科技目标, 调整现行的运行机制, 力争取得更多更大的科技新成就, 真正搞出中国的创新体系来。 (5)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正是成为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A、 (2) (1) (3) (4) (5) B、 (3) (5) (1) (4) (2)

C、 (3) (4) (1) (2) (5) D、 (4) (5) (3) (1) (2)

通读全段, 我们可以从 (2) (3) 句来判断作者在回顾历史, 即按时间顺序从二十世纪直到二十一世纪我国在科学和教育上取得的成就。所以, 应将 (3) 句放首句, (2) 句放在尾句, (5) 句引用邓小平著名诊断。 (1) (4) 句是写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使科学和教育腾飞的有关措施, 所以这三句是总分顺序, 排列应是 (5) (1) (4) 。本题答应是B。

遇到按时间顺序排列的语段, 解题时需考虑:甲比乙早, 丙比乙晚或乙是甲产生的, 丙是乙产生的这样的规律性的因素。

二. 看语段是否按空间 (事物的存在) 顺序排列

例3: (1) 峰前清溪环流, 寒泉明冽, 给人清幽之感。 (2) 峰上杂草丛生, 苍翠四幂。 (3) 峰下岩洞幽深, 千回百转, 曲折相通。 (4) 峰高数丈, 虽非崇岗峻岭, 然而怪石嵯峨, 山势玲珑。

A、 (1) (2) (3) (4) B、 (4) (3) (2) (1)

C、 (2) (3) (1) (4) D、 (4) (2) (3) (1)

思考: (4) 句对山峰作概括介绍为总起, 与 (1) (2) (3) 句的关系是先总后分, 符合逻辑。 (1) (2) (3) 句, 按先“峰上”, 再“峰下”, 后“峰前”, 从上而下, 按 (2) (3) (1) 空间顺序排列, 故答案为D。

例4: (1) “一片白, 那是窗”。 (2) 一片蓝, 那是墙。 (3) ……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 (4) 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 (5) 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 (本语段摘《我的空中楼阁》)

A、 (1) (2) (3) (4) (5) B、 (2) (1) (3) (5) (4)

C、 (3) (5) (4) (2) (1) D、 (2) (1) (4) (5) (3)

思考:标示该语段出处起提示作用, 同时也降低了解题难度。学生如熟悉课文就不难看出观察角度是站在山下, 仰视小屋, 因其远, 所以只能看到“……树与树之间露出的一些建筑物的线条。”所以, (3) 句应为首句。因为远, 又有树, 所以先看到“屋檐”, 然后看到“屋瓦”;看到“墙”, 看到“窗”。应该都是建筑的某一局部。而从这个局部来看也有“先”、“后”, “上”、“下”的次序, 本题正确答案是C。

遇到按空间顺序排列的语段, 则要注意标示距离远近, 方位上下左右等词语。

三. 看语段是否是按逻辑 (表现事物的内容各方面的内在联系或事物性质) 顺序排列

例5: (1) 但是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 他们像蛛丝一般无力, 绊不动历史的脚步。 (2) 自然就不免有清谈者, 有酣睡者, 有摇头者, 有彷徨者, 有哭泣者。 (3) 行程是艰难的。 (4) 历史在前进中, 不免有挫折, 有迂回, 有失败。

A、 (3) (4) (2) (1) B、 (1) (2) (3) (4)

C、 (4) (2) (1) (3) D、 (3) (1) (4) (2)

思考: (3) 句总起全段。 (2) (4) 句把历史前进中遇到艰险的人们的种种表现与过万重山时遇到艰险时人们的种种表现作类比 (因为前文已对后者作了种种描写, 所以这里省略) 。因此第二次选择顺序为 (4) (2) , 然后用 (1) 句转折句“清谈者, 酣睡者……”的表现, 用以突出那些敢为天下先的英雄, 所以 (1) 句应安排在尾句。本题答案为A。

例6: (1) 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 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 因为缺少经济价值, 现在已经绝种了。 (2) 顶端叫果顶, 浑圆或尖圆。 (3) 蒂部周围微微突起, 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 一边低。 (4) 荔枝呈以及形、卵圆形或圆形, 通常蒂部大, 顶端稍小。 (5) 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 叫做缝合线, 显隐随品种而不同。

A、 (1) (5) (3) (2) (4) B、 (5) (1) (4) (3) (2)

C、 (4) (3) (2) (5) (1) D、 (4) (2) (3) (1) (5)

本题是从《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说明文中摘选的。从全段看是介绍荔枝形态的。而点出“荔枝”一词的只有第 (4) 句, 其余几句都承前省了主语“荔枝”, 所以, 第一次选择将第 (4) 句放在首句。具体介绍外形是按整体到局部这样的逻辑顺序排列的。 (4) (3) 两句体现整体, (2) (5) 两句介绍“顶端” (果顶) 和“两侧”, 属于部分。从整体到局部说明顺序是由大到小, 从上到下到侧, 因而第三次选择应为 (4) (3) (2) (5) 。而第 (1) 句是介绍“稀奇”品种, 从全段来看是从一般 ( (4) (3) (2) (5) 句) 到特殊 ( (1) 句) 的顺序, 所以第 (1) 句应排在本段末句。综上分析, 正确答案应为C。

遇到按逻辑顺序排列的练习题, 则要抓住文段内容上的内在联系, 结构上的内外, 整体与局部以及变化上的动静、光线上的明暗、认知上的浅深等因素来判定。

四. 注意知识的综合性和迁延性

例7: (1) 《死水》的文字色彩浓烈。 (2) 如:“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些彩霞。” (3) “也许铜心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鲜花”; (4) 它是以美的词藻写丑。

A、 (1) (2) (3) (4) B、 (2) (3) (4) (1)

C、 (1) (4) (2) (3) D、 (1) (4) (3) (2)

思考的第一步:从语段上看, 是赞美《死水》文字色彩优美的。所以第 (1) 句应在句首。其次再索引诗句:“霞”, “花”押韵, 判断出 (2) (3) 两句, 不是 (2) 在前, 就是 (3) 在前。但 (2) 句的“再”说明该句应在后。分号标点可以判断 (3) 在 (2) 前。再看第 (4) 句, 如果放在最后, 则该文段应为总——分——总结构。然而, 该文段从形式上看是赞其“色彩浓烈”的, 但从内容上来看, 却是把“丑”的事物“油腻和霉菌”、“铜绿”和“铁锈”——写美的, 所以它应该排在 (1) 句的后面, 同为总起句。本题的答案为D。

从例7我们不难看出该题综合性很强, 要鉴别逻辑上的总分关系, 还要检测诗句的重组能力, 了解诗歌的韵律, 以及分析文段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这里我们需强调的是:因其难度, 这种练习题, 并不局限在课文里选题, 而多在课文外选题, 注意了知识的迁延性。因其深度, 排序题的练习, 多安排在高中阶段。那种单纯的按时间或空间顺序的练习题并不多见。即使是以时间或空间顺序为主的练习题, 也兼及其它顺序, 如例1到例4题。有些综合性强的选题, 我们难以区分究竟以什么顺序为主。因其广度, 有些练习题还涉及多种知识, 写作手法, 表现技巧等。如例1到例7, 文章的体裁、诗句的融合、诗歌的韵脚、文句的排比甚至标点符号的考查都有体现。

高考字音题复习指要 篇10

【例题展示】

【例1】(2007年高考全国卷Ⅱ卷第1题)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数落(sh€#9) 多财善贾(g€#9)传记(zhuan)杳无音信(mi€#3o)

B.毗邻(bi)前后相属(zh€#9)侍侯(shi)洁身自好(hao)

C.便笺(qi€"Dn)人才济济(j€#5) 静谧(mi) 博闻强识(zhi)

D.混淆(xiao)信手拈来(ni€"Dn) 徜徉(chang)稳操胜券(quan)

【解析】以上四个选项中无注音错误的是D项。A项的“杳mi€#3o”字应该是y€#3o,B项的“毗bi”字应该是pi,C项的“笺qi€"Dn”字是ji€"Dn。

【例2】(2007年高考广东卷第2题)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峥嵘狰狞慎重缜密周全

B.诅咒趔趄狙击神情沮丧

C.讥诮眉梢俏丽峭拔刚劲

D.辍笔啜泣拙劣相形见绌

【解析】B项的 “诅、趄、狙、沮”四个字分别读“z€#9qiej€"? j€#9”。A项的“峥”与“狰”均读“zh€"Vng”。C项的“诮、俏、峭”均读“qiao”。D项的“辍、啜”都读“chuo”。

【例3】(2007年高考湖北卷第3题)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是多音字,其中有两种读音的一组是

A.舆论哄然一哄而散四处哄传哄逗小孩

B.应接不暇应有尽有点头应允应答如流

C.不顾劳累日积月累冗长累赘连篇累牍

D.强词夺理强弩之末弱肉强食生性倔强

【解析】A项的“哄”字有三种读音“h€"恘gh€#7nghong”,“哄然、哄传”的“哄”均读第一声,“哄逗”的“哄”读第三声,“一哄而散”的“哄”读第四声。B项的“应接不暇、应答如流”的“应”读“ying”,而“应有尽有、点头应允”的“应”读“y€"nng”。C项也有三种读音,“日积月累、连篇累牍”的“累”读“l€"^i”,“累赘”的“累”读“lei”,“劳累”的“累”读“lei”。D项也有三种读音,“强词夺理”的“强”读“qi€#3ng”,“强弩之末、弱肉强食”的“强”读“qiang”,而“生性倔强”的“强”读“jiang”。

【解题方法】

一、据义辨音。我们知道,意思不同,其读音也会不同;理解了一个字的意义,其读音也就一目了然了。比如:“角”,在表示坚硬的东西或嘴角义时读“ji€#3o”(如牛角、角钢、角尺、口角流涎),在表示竞争、争吵义时读“jue”(如角斗、角逐、发生口角)。再比如:“曲”,在表示与声乐或乐曲有关时读“q€#9”(如曲高和寡、曲调、曲牌等),其余一律读“q€"保ㄈ缜ァ⑶邸⑶叩龋?

二、据性辨音。具体说来就是根据不同的词性来辨别多音字的读音。南方地区的人,有时对有没有后鼻音“g”,通常很难把握,而根据词性有时就能很准确辨识。如:“劲”,作名词时读“jin”(如干劲、手劲、劲头、骄傲劲儿等),作形容词时读“jing”(如劲敌、强劲、坚劲、刚劲、劲松等)。再如:“散”,作名词、形容词时读“s€#3n”(如散漫、散文、散装、丸散膏丹等),作动词时读“san”(如散会、散步、散心、烟消云散等)。

三、据殊辨音。就是记住一个或几个特殊的,其余全归到一类去,或者说记少存多。如:“胖”,只在“心宽体胖”一词中读“pan”,其余全都读“pang”。再如:“遂”,只在“半身不遂”一词中读“sui”,其余全都读“sui”等。

四、据境辨音。就是根据字词的语境、色彩不同来辨记多音字,当然也包括其口语、书面语,褒义词、贬义词以及词的来源,如外来词(音译词)、国产词等来辨识。如:“剥”,在口语中读“b€"Do”(如剥花生、剥果皮等),在书面语中读“b€"悺保ㄈ绨鳌搿帷础⑴贪龋弧澳研帜训堋保米靼宕适倍痢皀an xi€"恘g nan di”,用作贬义词时读“nan xi€"恘g nan di”等。

五、据惯辨音。就是根据人们的习惯来辨识多音字。在长期的语言习惯中,人们早已对一些字的读音习惯为常,约定俗成了,如果不这样读,就自然会感到别扭、不顺口,听者也会听得不顺耳。如:“便”,在“大腹便便、便宜”两词中读成“pian”才顺耳,读“bian”就别扭了。再如:“间”,在“间谍、间道、间断、间接、间隙、间隔、间苗”等词中就很自然地会读出“jian”音,如果读成了“ji€"Dn”音,也就会感到非常别扭。

实战演练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盔甲 喟叹 李悝 岿然不动窥豹一斑

B.愚钝 城隅 婕妤 社会舆论喁喁私语

C.菽黍 塑料 马谡 数见不鲜追本溯源

D.疆埸 惩艾 蔡邕 造诣颇深嘉言懿行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跻身(j€"n) 敷衍(f€"?媲美(pi) 饿殍遍野(pi€#3o)

B.娉婷(p€"nng)寒碜(chen)谙熟(€"Dn)提纲挈领(xie)

C.震慑(she)服膺(y€"nng)鞭挞(ta)踽踽独行(y€#9)

D.炫耀(xuan)逮捕(d€"^i)缜密(zh€"^n)栉风沐雨(zhi)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肄业 酒肆 两讫 巍然屹立

B.证券 倦怠 箴言 缄默不言

C.炽热 旗帜 嗔怪 瞋目而视

D.竭诚 碑碣 慑服 蹑手蹑脚

4.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字注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和he唱和 附和 和诗 曲高和寡

B.择ze选择 择优 择菜 择善而从

C.着zhao 着急 着慌 着落 不着边际

D.落luo 落魄 涨落 落枕 丢三落四

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俭朴 朴素 朴刀

B.折耗 折腾 折旧

C.悄悄 悄然 悄声

D.哈欠 哈达 哈巴狗

6.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契qi 小憩 迄今为止同仇敌忾休戚与共

B.塑su 夙愿追本溯源三天两宿沧海一粟

C.烈lie趔趄优胜劣汰山高风冽四分五裂

D.绪xu苜蓿勖勉有加酗酒滋事六畜兴旺

7.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俏皮 捎话 消除 红绡口哨

B.挟持 侠客 惬意 面颊峡谷

C.字帖 粘膜 贴膏药 砧板沾亲带故

D.大姑 沽名钓誉估量怙恶不悛 苦不堪言

8.下列词语中的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金钿 沉淀 奠基 皮开肉绽 大雄宝殿

B.斧正 辅佐 水浒 拊掌大笑 釜底抽薪

C.花卉 贿赂 荟萃 不容置喙 讳莫如深

D.汲取 棘手 舟楫 亟待解决 自古迄今

9.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清澈 覆辙 撤除 风驰电掣 天寒地坼

B.饯别 践约 兽槛 剑拔弩张 前车之鉴

C.蓦然 膜拜 抹杀 漠不关心 秣马厉兵

D.缜密 箴言 甄别 臻于致治 忠贞不渝

10.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渐染 煎熬 缄默 歼灭战草菅人命

B.病殁 陌路 漠视 茉莉花脉脉含情

C.伛偻 囹圄 瘐毙 与会国语无伦次

D.甄别 箴言 砧板 斟满酒渐臻佳境

【参考答案】

1.B【解析】A项中的“喟叹”的“喟”读第四声,其余的都读第一声,C项中的“黍”读sh€#9,而“数”读shuo,D项中的“邕”读y€"恘g,其他均读yi。

2.A【解析】B挈qie,C踽j€#9,D逮dai。

3.B【解析】A项中的“肄”和“屹”读音相同,B项中的“券”读quan,“倦”读juan,“箴”读zh€"Vn,“缄”读ji€"Dn,C项中的“嗔”和“瞋”读音相同,D项中的“竭”和“碣”读音相同。

4.A【解析】B项中的“择菜”的“择”是读zhai,C项中的“着落”的“着”读zhuo,D项中的“丢三落四”的“落”读la。

5.B【解析】此项中的三个“折”字分别读she、zh€"V、zhe。

6.C【解析】A中的“忾”读kai,“戚”读q€"n,B中的“宿”读xiu,D中的“畜”读chu。

7.C【解析】C项中的“沾”读zh€"Dn,“帖”读ti€"^,粘”读nian,“贴”读ti€"V,“砧”读zh€"Vn。

8.C【解析】A项中的“绽”与其他读音不同,B项中的“浒”与其他读音不同,D项中的“迄”与其他读音不同。

9.B【解析】A辙zhe ,C膜mo,抹m€#7,缜zh€"^n。

10.C【解析】A都读“ji€"Dn”,B都读“mo”,C与(yu)会国,其余读“y€#9”,D都读“zh€"Vn”。

【作者单位:江西省樟树市清江中学】

责任编辑:李诚

“机械振动”复习指要 篇11

一、F= -kx (其中k为比例常量, “—”号表示两者方向相反) 关系式既描述了简谐运动的动力学特点, 也提供了判断物体是否做简谐运动的依据.

例1 如图1所示, 轻弹簧上端固定, 下端挂一质量为m的物块, 弹簧伸长x0后静止于O点, 现用力将物块拉下一小段距离, 而后撤去拉力让其自由振动.试判断质点的运动是否为简谐运动.

解析:以物块为研究对象, 设O为坐标原点, 竖直向下为x轴正方向.

在平衡位置O点, 有

kx0=mg

在任一位置P令位移OP=x, 物块受竖直向下的重力G和竖直向上的弹力F=-k (x0+ x) .则所受的合力大小是F = k (x+x0) -mg=kx

两式联立得 F =kx

考虑到F与x的方向相反, 应有F =-kx

可见, 竖直方向上的弹簧振子的小幅振动也是做简谐运动.

说明:简谐运动的弹簧振子模型包括两种基本情形:水平方向上的弹簧振子和竖直方向上的弹簧振子.需注意的是竖直方向上的弹簧振子的平衡位置不在弹簧原长处, 而是在振子的重力和弹簧的弹力大小相等的位置处.

二、简谐运动各量变化的分析判断

质点的位移是个基本量, 与v的关系等都可看出应抓住位移的变化这一关键.因此判断简谐运动各量变化的一般思路是:

位移x→回复力F→加速度a→速度v→动能Ek→势能Ep

例2 一弹簧振子做简谐运动,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若位移为负值, 则速度一定为正值, 加速度也一定为正值

(B) 振子通过平衡位置时, 速度为零, 加速度最大

(C) 振子每次通过平衡位置时, 加速度相同, 速度也一定相同

(D) 振子每次通过同一位置时, 其速度不一定相同, 但加速度一定相同

解析:分析简谐运动中各量的变化时应注意:

(1) 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回复力均为矢量, 在讨论时应首先选取正方向.

(2) 加速度、回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平衡位置, 位移必须是相对于平衡位置的.

(3) 在振动物体远离平衡位置时, 位移的大小在增加, 速度大小在减小, 加速度和回复力的大小均在增大;反之亦然.

(4) 回复力和加速度均和位移大小成正比, 方向相反.

(5) 加速度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为:当加速度与速度同向时, 加速度减小速度增大;当加速度与速度反向时, 加速度增大速度减小, 且加速度最大时速度为零;加速度为零时, 速度最大.

由以上分析可知, 应选 (D) .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位移、速度、加速度、回复力等物理量大小及方向关系.解答时要做到“心中有模型”, 要善于借助弹簧振子和单摆模型画示意图分析.另外, 也可借助振动图象分析.

三、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具有对称性:即在距平衡位置O等距离的两点上时, 具有大小相等的回复力、加速度、速度等, 在O点左右相等的距离上的运动时间也是相等的.若巧妙地应用简谐运动的对称性, 可使我们对一些问题的分析解答十分简便快捷.

例3 如图2所示, 一质量为M的无底木箱, 放在水平地面上, 一轻质弹簧一端系于木箱的上边, 另一端挂着用细线连接在一起的两物体A和B, mA=mB=m, 剪断A、B间细线后, A做简谐运动, 则当A振动到最高点时, 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为多大?

解析:剪断细线前A物体的受力情况为:重力mg, 方向向下;细线的拉力F下=mg, 方向向下;弹簧的弹力F=2mg, 方向向上.此时弹簧的伸长量为undefined

剪断细线后, A做简谐运动.其平衡位置在弹簧的伸长量为undefined处, 最低点 (刚剪断细线时的位置) 离平衡位置的距离即为振幅undefined, 由简谐运动的对称性知, 最高点离平衡位置的距离也为振幅undefined, 所以最高点的位置恰好在弹簧的原长处.此时弹簧对木箱的作用力为零, 所以此时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为Mg.

四、单摆振动的回复力是由重力的切向分力提供, 在做小角度 (θm≤10°) 的摆动时可视为简谐运动.惠更斯振动定律undefined表明单摆周期跟摆幅、质量均无关.

例4 惠更斯利用单摆的等时性发明了带摆的计时器, 叫摆钟.摆钟的运动可以等效为单摆.旋转摆钟下端的螺母可以使摆上的圆盘沿摆杆上下移动, 从而改变摆钟的重心位置, 如图3所示.

(1) 当摆钟不准时需要调整圆盘位置;

(2) 摆钟快了应使圆盘沿摆杆上移;

(3) 由冬季变为夏季时应使圆盘沿杆上移;

(4) 把摆钟从武汉移到北京应使圆盘沿摆杆上移.

上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解析:由单摆周期公式undefined可知g不变时, 可以通过改变摆长l改变T, 而由示意图可知, 调节圆盘位置可以改变摆钟的重心位置, 即改变摆长.若钟快了, 应调节l变长, 使T变大, 摆慢一些;到了夏季, 由于热胀冷缩, 摆长会变长, 故需把圆盘向上调减小l.从武汉到北京, g变大, 要保证准确, 应将l适当调长, 即圆盘下移.正确选项为 (D) .

五、简谐运动的图象是一条正弦或余弦曲线, 表示振动质点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由图象可获得下列信息:

(1) 确定简谐运动的周期T、振幅A、质点在某一时刻的位移x;

(2) 判断某一时刻质点的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

(3) 判断某段时间内质点的加速度、速度、动能及势能大小的变化情况.

说明:图线的具体形状是正弦还是余弦, 取决于正方向的选取和开始计时时质点所处的位置.

例5 一弹簧振动做简谐运动, 周期为T, 则 ( )

(A) 若t时刻和 (t+Δt) 时刻振子运动位移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则Δt一定等于T的整数倍

(B) 若t时刻和 (t+Δt) 时刻振子运动的速度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则Δt一定等于undefined的整数倍

(C) 若Δt=T, 则在t时刻和 (t+Δt) 时刻振子运动的加速度一定相等

(D) 若undefined, 则在t时刻和 (t+Δt) 时刻弹簧的长度一定相等

上一篇:大地艺术风景园林设计下一篇: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