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昔洛韦注射液

2024-07-06

阿昔洛韦注射液(共8篇)

阿昔洛韦注射液 篇1

摘要:目的:建立阿昔洛韦葡萄糖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方法:参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ⅪE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用不同厂家的鲎试剂对不同批号的样品分别进行干扰试验。结果:阿昔洛韦葡萄糖注射液配制至0.5 mg/ml浓度时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查无干扰作用。结论:采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是可行的。

关键词:阿昔洛韦葡萄糖注射液,细菌内毒素,干扰试验

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又称鲎试剂法,是一种利用鲎试剂与细菌内毒素发生凝聚反应来检查药品中内毒素含量是否符合规定的方法。阿昔洛韦葡萄糖注射液是抗菌药与抗病毒药的化学药品,本文参照文献[1-3]报道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探讨了阿昔洛韦葡萄糖注射液的内毒素检查的具体方法。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鲎试剂(批号:20060427,λ为0.125 EU/ml,规格:0.10 ml/支,湛江安度斯生物有限公司;批号:200606040,λ为0.25 EU/ml,规格0.10 ml/支,福州新北生化工业有限公司);细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批号:2006-4,160 EU/支,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批号:20070518,规格:5 ml/支,湛江海洋生物制品厂);阿昔洛韦葡萄糖注射液3批样品(批号:070901、070902、070903,国内某医药有限公司,规格:100 ml:阿昔洛韦0.1 g,葡萄糖5 g)。

1.2 试药

XW-80型旋涡混匀器(上海医科大学仪器厂);S648型恒温水浴锅(上海医疗厂);吸管;凝集管(75 mm);试管、吸耳球、封口膜、试管架;超净工作台[4],试验所用玻璃器皿均经重铬酸钾洗液处理后再以250℃烘烤1 h,以去除外源性细菌内毒素[5]。

2 方法与结果

2.1 细菌内毒素限值的建立

按细菌内毒素公式L=K/M(K为人用每千克体重每小时最大可接受的内毒素剂量,K=5 EU/(kg·h),M为每千克体重每小时最大供试品剂量),根据本品制剂用法与用量中规定,该药一次剂量为5 mg/kg,成人体重以60 kg计,即成人每日每次最大剂量为300 mg,则M=300 ml/60(kg·h),L=5.0/300/60=1.0 EU/ml,但考虑到药品使用安全性要求及一般大容量输液细菌内毒素限值要求,将本品的细菌内毒素限值定为0.5 EU/m为宜。

2.2 鲎试剂标示灵敏度的复核

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规定进行灵敏度复核,结果20060427批灵敏度λc=0.171 EU/ml(λb=0.125 EU/ml);200606040批灵敏度λc=0.25 EU/ml(λb=0.25 EU/ml),均符合药典规定,可用于细菌内毒素的检查。

2.3 供试品干扰预试验[6]

根据供试品内毒素限值(L)为0.5 EU/ml,市售鲎试剂λ最低为0.03 EU/ml,计算出鲎试剂λ为0.25、0.06 EU/ml时的供试品稀释倍数MVD=L/λ,即8.33~16.67倍,则最小有效浓度为0.12~0.06 mg/ml。取3批供试品,用BET水将供试品分别稀释为1.00、0.50、0.25 mg/ml,同时选择λ=0.25 EU/ml的鲎试剂,将每个浓度供试品液均制备含有2.000λ(0.5 EU/ml)及0.125λ(0.06 EU/ml)的细菌内毒素作为供试品阳性液。每一浓度制备2支试管,同时设阴性对照、阳性对照,结果见表1。结果表明,供试品预试验为稀释后对以上两个厂家的鲎试剂均未产生干扰作用。

2.4 供试品干扰试验

根据预试验结果,用供试品原液及BET水分别将细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制成表2所示的一系列浓度,每一浓度的细菌内毒素标准溶液平行制备4支;另取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和此浓度的稀释液各制备2支阴性对照管。按下式计算用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制成的细菌内毒素标准溶液的反应终点浓度的几何平均值Es,以及此浓度的稀释液制成的细菌内毒素标准溶液的反应终点浓度的几何平均值Et∶Es=lg-1(∑Xs4);Et=lg-1(∑Xt/4)。式中Xs、Xt分别为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和稀释液制成的细菌内毒素标准溶液的反应终点浓度的对数值(lg)。当Es在0.5λ~2.0λ(包括0.5λ和2.0λ)时,且当Es/E在0.5~2.0(包括0.5和2.0)时,则认为供试品在该浓度下不干扰试验,结果见表2、3。干扰试验结果表明,阿昔洛韦葡萄糖注射液(1 mg/ml)对鲎试剂不干扰,可以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检查。

2.5 样品细菌内毒素检查

将3批供试品按文献[1]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检查,分别用两个厂家鲎试剂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查,结果见表4、5。结果表明,3批供试品细菌内毒素限值均<0.5 EU/ml,均符合规定。

鲎试剂批号:20060427

鲎试剂批号:200606040

3 结论

3 批产品干扰试验结果表明,阿昔洛韦葡萄糖注射液在稀释浓度下没有干扰,可以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查,依据《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细菌内毒素检查法规定原则,阿昔洛韦葡萄糖注射液采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代替家兔热原检查法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二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附录85.

[2]黄清泉,夏振民.药品细菌内毒素检查的实验设计[J].中国药学杂志,1997,32(2):210.

[3]李海英,王琼芬.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查[J].中国药业,2008,17(12):55-56.

[4]樊丽,赵金英.药品细菌内毒素检查经验总结[J].中国医药导报,2008,5(5)13:82.

[5]张琦,徐梅,王晓利.细菌内毒素法检查5%果糖注射液[J].中外医疗,2008,23:133.

[6]国明,祝清芬,郑力真.无菌、微生物限度及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学验证中常见问题及分析[J].中国药品标准,2008,9(1):49.

阿昔洛韦注射液 篇2

答:1、诱导期静脉滴注按体重一次5mg/kg,每12小时1次,每次静滴1小时以上,疗程14~21日,肾功能减退者剂量应酌减。肌酐清除率为50~69ml/分钟时,每12小时静脉滴注2.5mg/kg;

肌酐清除率为25~49ml/分钟时,每24小时静脉滴注2.5mg/kg;肌酐清除率为10~24ml/分钟时,每24小时静脉滴注1.25mg/kg;肌酐清除率〈10ml/分钟时,每周给药3次,每次1.25mg/kg于血液透析后给予。

阿昔洛韦注射液 篇3

关键词:阿昔洛韦注射液,雾化吸入,口炎清颗粒,慢性咽炎

近年来, 慢性咽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慢性咽炎是由慢性感染引发的弥漫性咽部病变, 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耳鼻喉科疾病[1]。它具有发作快、时间长、易复发等特点。目前在治疗慢性咽炎疾病中多见于药物治疗, 为了研究阿昔洛韦注射液雾化吸入与口炎清颗粒联合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效果, 随机对我院146例慢性咽炎患者分别进行阿昔洛韦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和阿昔洛韦注射液雾化吸入与口炎清颗粒联合治疗,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 现汇报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慢性咽炎患者146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耳鼻咽喉科学中的慢性咽炎诊断标准, 按照随机数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73例, 男48例, 女25例, 年龄21~74岁, 平均 (44.5±1.3) 岁, 病程1个月~4年, 平均 (2.4±0.5) 年;对照组73例, 男44例, 女29例, 年龄22~76岁, 平均 (46.3±0.8) 岁, 病程3个月~6年, 平均 (3.2±0.3) 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一般资料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故具有可比性。

方法[2]:两组患者在治疗前, 嘱咐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禁酒、禁烟、禁食辛辣和刺激性较强的食物, 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共同监督。对照组采用阿昔洛韦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 将阿昔洛韦注射液5 mg/kg与0.9%氯化钠注射液5 m L进行混合均匀, 然后对患者进行超声雾化吸入, 2次/d, 治疗时间在30 min左右, 持续治疗2周;观察组采用阿昔洛韦注射液雾化吸入与口炎清颗粒联合治疗, 其中阿昔洛韦注射液雾化吸入与对照组相同, 同时对患者冲服2袋 (每袋10 g) 口炎清颗粒, 2次/d, 持续治疗2周。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3]。①痊愈:治疗结束后, 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咽部黏膜和淋巴滤泡正常, 随访6个月后, 患者病情无复发迹象;②显效:治疗结束后, 患者的临床症状较治疗前减轻幅度>50%, 咽部黏膜和淋巴滤泡比治疗前有明显好转, 随访6个月后, 患者病情有少量的复发迹象;③有效:治疗结束后, 患者的临床症状较治疗前减轻幅度<50%, 咽部黏膜和淋巴滤泡有所改善, 随访6个月后, 患者病情有复发迹象;④无效:治疗结束后, 患者的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无变化, 咽部黏膜和淋巴滤泡比治疗前还严重。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5.8%, 显著高于对照组 (72.6%) ,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是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慢性咽炎是由急性咽炎在病情多次发作的情况下, 造成各种鼻病分泌的物质对咽部进行长时间的刺激所引起的病毒性或者细菌性感染所引发的疾病[4]。在临床上常见的刺激物有粉尘、烟酒及长时间的接触化学气体等。在目前的医学中, 雾化吸入治疗是治疗慢性咽炎的常用方法, 通过雾化药物和水分超声雾化, 经过呼吸道直接作用于咽部咽炎处, 由于咽喉部的血流较为丰富, 能够将药物充分吸收进而达到治疗的效果[5]。

阿昔洛韦是一种病毒抑制剂, 能够有效地抑制病毒的合成, 通过阿昔洛韦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 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性感染的慢性咽炎患者的临床症状, 并且起效快, 但是在预防病情复发上效果不佳。口炎清颗粒属于一种中药, 其中包含甘草、山银花、玄参、麦冬、天冬等成分, 这几种药物联用能够起到良好的抗菌、解毒作用, 有体外抗菌试验结果表明, 其对于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将其应用于患者的治疗中, 能够有效地抑制慢性咽炎疾病的复发。为了研究阿昔洛韦注射液雾化吸入与口炎清颗粒联合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效果, 对我院的146例慢性咽炎患者分别进行阿昔洛韦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和阿昔洛韦注射液雾化吸入与口炎清颗粒联合治疗。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P<0.05) , 但是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采用阿昔洛韦注射液雾化吸入与口炎清颗粒联合治疗慢性咽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参考文献

[1]张慧, 叶青, 黄卫, 等.穴位敷贴结合超声雾化吸入治疗慢性咽炎临床观察优先出版[J].辽宁中医杂志, 2014, 41 (9) :1891-1892.

[2]陈爱, 吴秀华, 周凤琴, 等.两种雾化吸入法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护理效果比较[J].现代医药卫生, 2014, 30 (14) :2188-2189.

[3]熊娟娟, 钱亚昇.阿昔洛韦注射液雾化吸入联合口炎清颗粒治疗慢性咽炎疗效观察[J].新中医, 2014, 46 (11) :164-165.

[4]方铭达, 李兆生, 雷文斌, 等.布地奈德经鼻雾化吸入治疗59例慢性鼻咽炎效果观察[J].福建医药杂志, 2015, 37 (1) :20-21.

阿昔洛韦注射液 篇4

关键词:规范注射,阿昔洛韦,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阿昔洛韦 (AVC) , 又名无环鸟苷, 为一种合成的嘌呤核苷类似物, 主要用于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所致的各种感染、带状疱疹、免疫缺陷者水痘等[1,2], 为治疗HSV脑炎的首选药物, 近年来, 阿昔洛韦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关于其ADR的报道也不断增多[3], 作者统计分析本院2013年40例静脉使用阿昔洛韦致ADR的发生原因, 为临床合理用药、规范注射提供指导,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至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静脉使用阿昔洛韦患者40例, 年龄21~82岁, 男性28例, 女性12例, 其中病毒性脑炎28例, 带状疱疹12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者11例, 其中急性肾功能衰竭3例, 头痛2例, 消化道症状2例, 过敏反应4例;选择2013年1月至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静脉使用阿昔洛韦患者40例, 年龄19~75岁, 男性23例, 女性17例, 其中病毒性脑炎23例, 带状疱疹17例, 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者4例, 其中急性肾功能衰竭0例, 头痛1例, 消化道症状1例, 过敏反应2例。两组患者既往均无慢性肾脏病史, 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病情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方法

1.2.1

回顾性统计分析2012年40例静脉使用阿昔洛韦病例, 发生药物不良反的例数、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及原因。见表1、表2。

1.2.2 对2013年随机入组的40例静脉使用阿昔洛韦患者进行规范注射:

严格用药剂量、控制输注浓度、滴速、正确使用溶媒, 避免与加重肾毒性的药物配伍等, 比较两组患者使用阿昔洛韦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3 统计方法:

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件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见表3。

注:χ2=4.02, 0.01<P<0.05

3 讨论

阿昔洛韦 (acyclovir, ACV, 无环鸟苷) 是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具有高选择和较低毒性的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的合理用法是成人常用量按体质量1次5~10 mg/kg加入液体内静滴, 每日最高剂量按体质量为30 mg/kg, 或按体表面积为1.5 g/m2, 每8 h不可超过20 mg/kg[4]。阿昔洛韦配制的最后药物浓度不超过7 g/L, 本文对照组l1例患者发生ADR与医护人员对药物不良反应认识不足密切相关。单次剂量超推荐剂量10%~60%的有3例;5例为每日滴注1次, 2例每日滴注2次 (正确用法要求3次/天、隔8 h滴注1次) , 均为不合理给药。每次滴注时间要求>l h, 滴数控制在20~30滴为宜。本组中有3例滴注速度过快, NS100 m L+阿昔洛韦0.5 g, 在半小时内输完, 每分钟输注50~60滴, 以致发生静脉炎及腹泻、呕吐等反应。

阿昔洛韦在尿液中溶解度很低, 主要经肾排泄, 大部分由肾小管分泌, 少量经肾小球滤过, 其肾组织中的浓度相当于血浆浓度的10倍。在静脉内快速或过量输注后, 增加了本品在肾组织中的浓度, 而62%~91%的阿昔洛韦又由肾小管以原形分泌到尿中, 且在尿中生理p H条件下相对不溶, 因此极易在肾远曲小管腔结晶、沉淀, 致肾小管堵塞, 引起ARF[5]。本药静脉滴注后2 h尿药浓度最高, 应给患者补充足够的水分, 防止药物结晶沉积于肾小管内, 引起肾功能损害。干预组每次注射期间, 护士均要求患者饮水1000 m L以上, 以增加尿中排泄。

溶媒选择不当也会影响药物的作用。阿昔洛韦水溶性差, 易溶于中性或碱性溶液, 不宜于酸性溶液配伍[6]。对照组中2例使用酸性溶媒, 以致药物药效降低。再则, 阿昔洛韦注射液不能与干扰素或甲氨蝶呤 (鞘内) 合用, 否则会引起精神异常, 静脉给药时与肾毒性药物合用, 如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环孢菌素A等, 可加重肾毒性, 特别是肾功能不全者更易发生。有报道[7]:阿昔洛韦与复方新诺明合用、阿昔洛韦与头孢曲松合用, 最终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情况。

临床医务工作者用药时要高度重视, 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 做好相关检查, 指导临床合理、规范的用药。静脉滴注时, 要严格掌控用药剂量、浓度、速度及用药次数;高危特殊人群给药要谨慎或在监控下使用;用药后注意水化治疗, 避免与其他不合理配伍药物使用, 加强尿常规和肾功能监测, 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停药, 并及时给予对症治疗, 以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31.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601.

[3]王峰.阿昔洛韦致药品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3, 13 (3) :260.

[4]祝冬梅, 李胜前, 杨思芸.阿昔洛韦致急性肾功能衰竭15例临床分析[J].华西医学, 2008, 23 (6) :140.

[5]阿茹汉, 宁秀波.阿昔洛韦静脉滴注致急性肾功能衰竭10例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 2012, 5 (1) :73-74.

[6]陈瑶, 赵银, 赵玉兰, 等.阿昔洛韦在四种输液中的稳定性考察[J].中国医药学杂志, 2001, 21 (5) :308-309.

阿昔洛韦注射液 篇5

关键词:喷昔洛韦,高能窄谱红光,阿昔洛韦,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病毒是由水痘-带状庖疹所引起, 是一种累及神经及皮肤的病毒性皮肤病。其特点水疱成集簇, 沿神经分布, 排列成带状, 单侧性及有明显的神经痛, 并容易产生后遗症[1]。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1年至2011年2月至2012年10月共收住院有较完整资料40例急性带状疱疹患者, 男25例, 女15例, 年龄20~73岁;病程:3~7 d;根据疱疹侵犯神经部位分:枕大、枕小神经区4例, 三叉神经区8例, 肋间神经区18例, 坐骨神经区10例;按疱疹性质分为:一般性疱疹28例, 大疱疹10例, 脓血性疱疹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20例/组, 治疗组喷昔洛韦注射液合并高能窄谱红光治疗, 对照组单纯阿昔洛韦治疗,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疹区平均面积、神经痛状况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

治疗组患者给予喷昔洛韦注射液0.25 g+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 2次/d[2];并局部给予高能窄谱红光照射15~20 min/次, 2次/d。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昔洛韦注射液0.5 g+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 2次/d,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7 d, 两组患者应用其他辅助用药均相同。高能窄谱红光采用深圳普门科技有限公司Carnafion33光子治疗仪。局部照射后疱疹区中心皮肤红斑反应呈鲜红色, 界限明显伴皮肤微肿, 疱疹塌陷, 疱液渗出或吸收为准;脊神经根及疱疹区周围皮肤红斑反应呈淡红色, 界限明显。功能测评:治愈:治疗4 d后, 无有新的疱疹出现, 疼痛基本未缓解。疱疹结痂干凅, 疼痛基本消失;显效:治疗6 d后, 疱疹基本干凅结痂, 疼痛明显减轻, 炎症消退;好转:治疗7 d后, 疱疹结痂干凅, 疼痛基本消失。

2结果

喷昔洛韦注射液0.25 g+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 2次/d;并局部给予高能窄谱红光照射15~20 min/次, 2次/d。治疗组20例, 治愈18例, 好转2例。对照组20例, 显效13例, 好转7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5.58, P<0.05) 。

3讨论

注射用喷昔洛韦属核苷类抗病毒药, 2007年国内上市, 目前临床应用较少。喷昔洛韦口服吸收极差, 临床仅采取局部和静脉给药方式, 注射用喷昔洛韦在被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VZV) 感染的MRC-5细胞中高度聚集, 并经过磷酸化而产生活性代谢产物-三磷酸喷昔洛韦, 半衰期4~7.2 h, 其起效快、患者治疗时间明显缩短[3]。

高能窄谱红光照射能使皮下组织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 促进淋巴循环及局部血液循环, 提高机体免疫力, 促进自体消炎, 对局部炎症及机体过敏反应产生明显抑制效果。高能窄谱红光光子治疗时, 光子与人体组织线粒体的吸收光谱共振, 能量被细胞线大量吸收, 使线粒体中自细胞色素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酶等多种酶的活性得到激发, 产生高效的酶促反应, 增加细胞新陈代谢。高能窄谱红光对皮肤及深层组产生光生物化学效应, 加速炎性物质清除及五羟色胺代代谢, 并且对于炎症等病变神经异兴奋有效抑制, 从根本上达到止痛、止痒疗效。

经注射用喷昔洛韦合并高能窄谱红光治疗带状疱疹患者的PHN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用阿昔洛韦治疗的带状疱疹。而且明显可缩短疗程及无不良副作用, 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家璧.皮肤性病治疗与检测进展精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9.

[2]李薇.国产注射用喷昔洛韦粉针剂改善带状疱疹患者皮损及后遗神经痛症状的随机双盲对照试.中国临床康复, 2005, 29:34-37

阿昔洛韦注射液 篇6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UV-2401PC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日本岛津) ;p HS-3C型精密p H计 (上海雷磁仪器厂) ;HH-420恒温水浴箱 (上海比朗仪器有限公司) ;ZWF-J6激光注射液微粒分析仪 (天津天河医疗仪器有限公司) ;BS110S型分析天平 (东莞万兴电子厂) 。

1.2 试剂

注射用头孢唑肟钠 (哈药集团制药总厂, 批号为B20081007, 规格为0.5g/瓶) ;头孢唑肟钠对照品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批号0484-9901) ;注射用阿昔洛韦 (武汉普生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080515, 规格:250mg/瓶) ;阿昔洛韦对照品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批号140630-200602) ;0.9%氯化钠注射液 (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 批号070201601, 规格:250m L) 。

2 方法与结果

2.1 测定波长的选择

分别以纯化水配制浓度为1 0μg/m L的头孢唑肟钠溶液和10μg/m L的阿昔洛韦溶液以及二者的混合溶液, 以纯化水为空白, 于200~400nm的波长范围内扫描, 其紫外扫描图谱如图1所示, 头孢唑肟钠和阿昔洛韦分别在234.2、252.6nm处有最大吸收, 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1,2], 二者混合溶液的最大吸收波长在252nm左右。由图1可知, 两种药物的紫外吸收在最大波长处有重叠, 相互干扰较大, 故选用双波长-等吸收消除法作为含量测定方法。头孢唑肟钠的测定波长为234.2nm, 参比波长为287.5nm;阿昔洛韦的测定波长为252.6nm, 参比波长为218.0nm。

2.2 标准曲线的绘制

精密称取头孢唑肟钠对照品40.0mg和阿昔洛韦对照品25.0mg分别置100m L容量瓶中, 以纯化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得浓度为400μg/m L的头孢唑肟钠溶液和浓度为250μg/m L的阿昔洛韦溶液。分别精密量取两种对照品溶液各1.0、2.0、3.0、4.0、5.0、6.0m L置100m L量瓶中, 用纯化水稀释至刻度, 摇匀, 得浓度梯度为4.0~24.0μg/m L的系列头孢唑肟钠标准溶液和浓度梯度为2.5~15.0μg/m L的系列阿昔洛韦标准溶液。以纯化水为空白, 在234.2和287.5nm波长处测定头孢唑肟钠溶液的吸光度值, 计算二者吸光度的差值 (ΔA=A234.2-A287.5) , 以ΔA对浓度C进行回归, 得线性回归方程为C=32.57ΔA+0.049 (r=0.9996, n=6, 线性范围为4.0~24.0μg/ml) ;在252.6nm和218.0nm波长处测定阿昔洛韦溶液的吸光度值, 计算二者吸光度的差值 (ΔA=A252.6-A218.0) , 以ΔA对浓度C进行回归, 得线性回归方程为C=25.85ΔA+0.036 (r=0.9996, n=6, 线性范围为2.5~15.0μg/m L) 。

2.3 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取头孢唑肟钠和阿昔洛韦对照品各适量, 用纯化水配成高、中、低3个质量浓度的头孢唑肟钠和阿昔洛韦的混合溶液;按照“2.2”项下操作测定吸光度值, 所得数据代入回归方程并计算回收率, 结果见表1。

2.4 精密度试验

精密量取头孢唑肟钠溶液和阿昔洛韦溶液适量, 用纯化水配制成含头孢唑肟钠和阿昔洛韦分别为5.0、5.0μg/m L, 10.0、7.5μg/m L, 15.0、10.0μg/m L的混合液;按照“2.2”项下操作测定吸光度值, 每种混合液分别测定5次, 将所得数据代入回归方程后计算相对标准偏差 (RSD) 。浓度为5.0、5.0μg/m L的混合液:头孢唑肟钠RSD为0.79% (n=5) , 阿昔洛韦RSD为0.51% (n=5) ;浓度为10.0、7.5μg/m L的混合液:头孢唑肟钠RSD为0.67% (n=5) , 阿昔洛韦RSD为0.34% (n=5) ;浓度为15.0、10.0μg/m L的混合液:头孢唑肟钠RSD为0.38% (n=5) , 阿昔洛韦RSD为0.29% (n=5) 。结果显示该方法进行含量测定, 精密度较高, 方法可行。

2.5 重复性试验

精密量取头孢唑肟钠溶液和阿昔洛韦溶液适量, 平行配制头孢唑肟钠和阿昔洛韦浓度分别为7.5和15.0μg/m L的混合液5份;按照“2.2”项下操作测定吸光度值, 将所得数据代入回归方程后计算二者的浓度, 头孢唑肟钠RSD为0.41% (n=5) , 阿昔洛韦RSD为0.27% (n=5) 。结果表明该测定方法误差较小, 重复性较好。

2.6 配伍液稳定性考察

2.6.1 配伍液的制备

模拟临床用药浓度, 取100m L容量瓶, 加入注射用头孢唑肟钠和注射用阿昔洛韦各0.2g, 用0.9%氯化钠注射液溶解、定容得到二者的配伍液。将配伍液于25℃条件下放置, 并用0.9%氯化钠注射液配制等浓度的头孢唑肟钠和阿昔洛韦溶液作为对照液。

2.6.2 配伍液外观、p H值和微粒数变化

分别于0、1、2、4、6、8h观察配伍液在25℃条件下的外观、p H值并测定不溶性微粒数。头孢唑肟钠对照液和阿昔洛韦对照液均为无色澄明, 其p H值分别为 (6.59±0.07) 和 (11.02±0.03) 。配伍液在8h内均呈微黄色澄明, 颜色无明显变化, 也无沉淀、结晶、气体产生;在各时刻测得的p H值和不溶性微粒数量见表2。

2.6.3 配伍液中的含量测定

分别于0、1、2、4、6、8h精密量取配伍液适量, 用纯化水稀释至200倍, 按照“2.2”项下操作测定吸光度值, 所得数据代入回归方程后计算药品含量, 并以0h时的测量值为标示量100%, 再计算各时刻两种药品的百分含量, 结果如表3所示。

2.6.4 配伍液吸收曲线变化

以0.9%氯化钠注射液为空白对照, 对稀释后的配伍液在200~400nm范围扫描, 在不同时间内配伍液的吸收曲线如吸收峰的峰形、峰位均无明显变化。

3 讨论

阿昔洛韦是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具有高度选择性和较低毒性的抗病毒药物, 在临床应用中经常将其与抗菌药联合用于治疗细菌和病毒的混合感染, 已有很多文献报道阿昔洛韦与某些抗菌药的配伍稳定性研究[3], 而头孢唑肟钠与阿昔洛韦的配伍稳定性尚未见报道, 故本文研究二者的配伍稳定性问题, 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头孢唑肟钠与阿昔洛韦的紫外吸收光谱有重叠, 在含量测定时相互干扰较大, 故选用双波长-等吸收消除法以消除干扰, 该方法操作简单且样品无需处理。实验是模拟临床用药量进行配伍的, 结果表明在25℃条件下, 注射用头孢唑肟钠与阿昔洛韦配伍液在8h内外观、p H值及二者的含量均无显著变化, 且紫外吸收曲线也没有明显变化, 故注射用头孢唑肟钠与阿昔洛韦可以在临床上配伍。

摘要:目的 考察注射用头孢唑肟钠与注射用阿昔洛韦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的配伍稳定性。方法 于25℃条件下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注射用头孢唑肟钠与阿昔洛韦在配伍液中的含量, 并观察配伍液的外观、pH值、微粒数及紫外吸收光谱的变化。结果 两药配伍在8h内含量稳定, 配伍液外观、pH值、微粒数及紫外吸收光谱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注射用头孢唑肟钠与阿昔洛韦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可配伍使用。

关键词:头孢唑肟钠,阿昔洛韦,紫外分光光度法,配伍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陶玲玲, 朱建国, 金卫坤.头孢唑肟钠与三种常用输注配伍的稳定性考察[J].苏州医学院学报, 1999, 19 (9) :1002-1003.

[2]张碧玫, 李娟.阿昔洛韦与3种注射液配伍稳定性试验[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5, 25 (4) :373-374.

阿昔洛韦注射液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至2013年9月我院门诊皮肤科收治的100例面部扁平疣患者资料, 根据1:1配对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0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30例, 女20例, 年龄15~36岁, 平均 (20.5±1.3) 岁;观察组患者中, 男29例, 女21例, 年龄17~36岁, 平均 (21.3±1.0)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肌内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 (浙江亚太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批号:20040702, 规格:1 ml/支) 2支, 间隔1 d给药1次。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外涂喷昔洛韦乳膏 (湖北恒安药业有限公司, 批号:20100804) , 4~5次/d。两组患者均接受为期30 d (1个疗程) 的治疗。若1个疗程用药后未彻底治愈, 实施第2个疗程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 疗效判定标准[2]

治愈:皮疹症状彻底消失, 肤色完全恢复正常, 或皮肤表面仅遗留浅褐色斑;明显改善:皮疹消退面积>60%;进步:皮疹消退面积>30%;无效:皮疹消退为30%及以下, 或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 (%) = (治愈例数+明显改善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5.5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第1个疗程、第2个疗程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1。

2.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出现刺痛感5例, 面部干燥4例, 灼热3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0% (12/50) ;观察组患者出现刺痛感4例, 面部干燥3例, 灼热3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 (10/50)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临床病理学分析认为, 扁平疣具有传染性, 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感染HPV后, 角质会发生细胞增生, 空泡化, 局部角质体积增大, 皮肤表面会出现新生物体[3]。在HPV致病过程中, 细胞免疫对扁平疣具有良好的防御作用, 因此, 该疾病易出现在细胞免疫低下情况中。当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免疫调节法、中西医以及抗病毒治疗, 但研究表明, 单一方法治疗效果不佳。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具有明显的双向免疫调节作用, 可通过调节机体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刺激网状内皮系统, 激活单核-巨噬细胞, 提高细胞杀伤作用, 增强机体对HPV的免疫排斥[4]。喷昔洛韦乳膏为一种人工合成的无环鸟苷类广谱抗病毒药物, 可选择性在病毒感染细胞内迅速磷酸化, 导致细胞内产生高浓度的喷昔洛韦三磷酸酯, 抑制病毒的合成以及复制[5]。采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扁平疣, 并外用喷昔洛韦乳膏, 两种药物协同发挥作用, 对于第1个疗程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 在第2个疗程可起到巩固作用。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患者治疗第1个疗程、第2个疗程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采用喷昔洛韦乳膏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面部扁平疣患者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安全可靠。

摘要:目的 探讨喷昔洛韦乳膏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面部扁平疣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8月至2013年9月医院门诊皮肤科收治的100例面部扁平疣患者资料, 根据1:1配对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外涂喷昔洛韦乳膏,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第1个疗程、第2个疗程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喷昔洛韦乳膏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面部扁平疣患者, 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安全可靠。

关键词:面部扁平疣,喷昔洛韦乳膏,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

参考文献

[1]陈海谊.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扁平疣38例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 2014, 25 (17) :2613-2614.

[2]孙伟, 张丽莉.异维A酸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及维A酸软膏治疗扁平疣55例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 32 (5) :747-748.

[3]王杨, 汪治国, 阮英.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酞丁安乳膏治疗40例扁平疣临床疗效观察[J].咸宁学院学报 (医学版) , 2011, 25 (5) :432-433.

[4]刘忠艳.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他扎罗汀凝胶、喷昔洛韦乳膏治疗扁平疣疗效观察[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8, 24 (6) :441-442.

阿昔洛韦注射液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6月至2010年8月眼科经治的确诊为角膜内皮炎的患者62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角膜内皮炎的诊断标准[2], 其中男36例, 女26例。15例为初发病例, 其中5例为眼科手术后;其余均为复发病例47例, 其中41例既往有病毒性角、结膜炎或面部疱疹病史。排除标准: (1) 既往对阿昔洛韦或更昔洛韦有过敏史者。 (2)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1.2 实验方法

分组和治疗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 每组各31例。A组:男性患者17例, 女14例。治疗采用0.1%无环鸟苷眼药水点眼, 1次/2h, 给予地塞米松2.5mg、维生素C 100mg及2%利多卡因0.2mL, 球结膜下注射, 隔二日注射一次, 加入利多卡因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注射时的疼痛, 且无配伍禁忌。病情好转后逐渐延长注射的间隔时间, 视病情停药。初期全身应用青霉素480万U、阿昔洛韦250mg入液静脉滴注抗炎抗病毒治疗, 一日两次, 最多连用7d, 直至病情好转后改为口服阿昔洛韦片300~400mg, 4次/d;另外辅以非甾体药物及维生素C等药物治疗。B组:男性患者19例, 女12例。治疗采用0.15%更昔洛韦眼用凝胶点眼, 4次/日, 其余治疗所用药物剂量、用法同A组。

并发症处理:合并有角膜上皮损伤者给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眼药水 (贝复舒) 点眼, 同时对并发虹膜炎者根据轻重程度使用托吡咔胺滴眼液或阿托品眼膏散瞳, 眼压高者可单用0.5%噻吗心安眼水点眼, 2次/日, 或加乙酰唑胺片或甘露醇注射液全身降眼压治疗, 视病情减量或停药。

观察项目: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后症状缓解起效的时间、治疗一月后的临床疗效及有效率。同时在治疗期间使用荧光素钠染色法, 在裂隙灯显微镜下, 观察并记录患者角膜上皮着色的情况。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根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χ2检验, 数据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χ—±s) 表示, 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1) 两组治疗对角膜内皮炎缓解起效时间的对比:A组症状缓解起效的时间:1d内起效者5例, 3d内7例, 7d内9例, 超过7d10例 (其中8例无效) 。B组:1天内11例, 3天内12例, 7天内8例, 超过7天0例。结果表明, 应用更昔洛韦眼用凝胶点眼治疗组症状缓解起效时间明显短于A组, 统计学处理有明显差异 (P<0.05) 。 (2) 两组治疗对角膜内皮炎临床疗效的对比:A组31眼中痊愈9例, 好转14例, 8例无效, 有效率74.2%。B组31眼中痊愈18例, 好转13例, 0例无效, 有效率100%。结果表明, 有效率有明显差异 (P<0.05) 。 (3) 两组治疗对角膜上皮损伤情况的对比:两组62例患者治疗前后均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进行荧光素钠染色, 检查角膜上皮情况。治疗前有角膜上皮着色者:A组2例, 占6.5%。B组1例, 占3.2%。治疗后出现角膜上皮损伤者:A组11例, 占35.5%。B组3例, 占9.7%。结果表明, 治疗前两组病例角膜上皮情况对比无明显差异 (P>0.05) , 两组间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角膜上皮情况对比, A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 统计学处理有明显差异 (P<0.05) 。

3 讨论

角膜内皮炎是指角膜内皮发生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该病首先由Khodadoust和Attarzadeh于1982年报告之后才逐渐被广大眼科医师所认识[3]。国内孙秉基1989年首次报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针对角膜内皮炎的研究也有着长足的进步, 国内外学者均有从患者的房水和小梁组织中检测出单纯疱疹病毒 (HSV) 的报道[4], 目前普遍认为该病与免疫反应及病毒感染有关。该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但因对其临床表现的认识不足, 常与病毒性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相混淆, 临床上也有一些误诊的报告[5]。由于眼科先进器械的普及, 以及广大眼科医师的重视, 角膜内皮炎的诊断率正在逐步提高, 发病率亦有逐年上升趋势, 患者大多以往有过发作的病史, 初次发作者较少。其充血及刺激症状一般较表浅型及溃疡型角膜病为轻, 甚至可以毫无症状。患者就诊时常主诉视物模糊, 眼部略有发胀感。因角膜内皮炎的发病机制为病毒感染后激活了免疫反应所致, 临床上一般采用抗病毒药物联合激素治疗。但多种药物使用时的治疗环节和治疗方案各不相同, 而且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必须坚持用药。有效控制其复发率。

无环鸟苷又名阿昔洛韦 (ACV) , 是无环鸟嘌呤的衍生物, 为比较有效的选择性抗病毒药物, 特别是对于疱疹病毒, 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979年开始应用于临床, 据国内外文献报道, 不但疗效好, 且不良反应小。实验证明, ACV易进入HSV感染的细胞, 随即被HSV诱导的特异性胸腺嘧啶核苷激酶及相应酶的作用下磷酸化为三磷酸无环鸟苷 (ACVTP) 。ACVTP与脱氧三磷酸鸟苷 (d GTP) 竞争性抑制病毒的DNA聚合酶, 阻止d GTP进入, 从而抑制了病毒DNA的合成。ACV在临床上的使用途径主要有3种:一种是静脉给药, 但有发生严重肾功能障碍的报道。第二种就是口服给药, 口服ACV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一种治疗方法。Schwart[6]等研究发现, 服用ACV的HSK患者缓解效果良好, 所有患者均能很好地适应此药, 无明显的不良反应。此方法不仅仅具有治疗的作用, 同时具有预防复发的作用, 一些作者在角膜内皮炎患者行角膜移植手术后采用口服ACV一年以预防复发。对于局部用药有不良反应的患者来说, 这是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法[7]。第三种就是局部给药, 常用剂型为3%眼膏和0.1%无环鸟苷眼水。但阿昔洛韦的水溶性、稳定性差, 较难在中性溶液中溶解, 常温下水中的浓度最高只能达到0.1%, 局部滴用角膜穿透性不好, 房水的浓度也低, 对角膜内皮炎的治疗效果欠佳。而且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中都发现过耐药的病毒株。

更昔洛韦 (GCV) , 是一种2’-脱氧鸟嘌呤核苷酸的类似物, 在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细胞内, 一旦形成三磷酸盐, 即能在其感染的细胞内持续数天, 而且能通过以下2种方式来抑制病毒DNA的合成: (1) 竞争性地抑制病毒的DNA聚合酶; (2) 掺入到病毒及宿主细胞的DNA内, 从而导致病毒DNA延长的终止。更昔洛韦对病毒DNA聚合酶的作用较对宿主聚合酶的作用强。病毒药物学研究表明, 更昔洛韦有着广谱的抗疱疹病毒活性[8], 在体外对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都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近年国内有大量的研究表明更昔洛韦是有良好抗病毒效果的眼药, 其疗效与ACV相近, 而且对眼无或有很少的毒性刺激, 与国外用0.15%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治疗结果一致[9,10,11]。有研究表明病毒细胞中的有效药物 (三磷酸更昔洛韦) 浓度是正常细胞的100倍, 同时更昔洛韦对病毒感染的细胞具有高度的选择性。此外更昔洛韦的抗病毒谱广, 活性高, 更昔洛韦对常见病毒的MIC90值比ACV高10~100倍, GCV的生物利用度较高, 半衰期可长达8h, 进入被病毒感染的细胞的速度快, 是ACV的30倍, 在病毒感染细胞中存留的时间也长, 可长达数天, 而ACVTP在病毒感染细胞中存留的时间仅为几小时, 因此GCV有望成为抗病毒治疗的一线药物。

应用0.15%更昔洛韦眼用凝胶点眼治疗角膜内皮炎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应用0.1%阿昔洛韦滴眼液的对照组, 其中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1) 0.15%更昔洛韦眼用凝胶增加了药物在结膜囊内存留的时间, 以及与眼表接触的面积, 减少了用药的次数, 使结膜囊内的有效药物浓度维持较长时间, 增强了药物的疗效; (2) 0.15%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是一种人工泪液载体, 具有保护眼表上皮细胞, 减少药物毒性的作用。 (3) 0.15%更昔洛韦眼用凝胶较0.1%阿昔洛韦滴眼液局部滴用角膜穿透性好, 房水浓度高。

通过以上的比较, 说明应用0.15%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治疗角膜内皮炎明显优于0.1%阿昔洛韦眼液, 而且具备眼表毒性低, 无需频繁点眼增加患者依从性等优点, 为治疗角膜内皮炎提供了一个更新、更好的治疗手段[12]。

摘要:目的 观察更昔洛韦眼用凝胶点眼联合维生素C、地塞米松球结膜下注射治疗角膜内皮炎的临床效果, 初步探讨更昔洛韦眼用凝胶对角膜内皮炎的治疗作用较传统抗病毒眼药水点眼治疗有什么优点。方法 选取确诊为角膜内皮炎的患者62例, 选用新药0.15%更昔洛韦眼用凝胶为对照药, 与传统使用0.1%无环鸟苷 (又名阿昔洛韦) 眼药水点眼治疗相比较。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其治疗后症状缓解起效时间、治疗前后视力提高情况、用药前后眼表情况等情况, 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临床疗效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与B组治疗对比, 症状缓解起效时间对比有明显差异 (P<0.05) 。治疗前后角膜上皮损伤情况对比有明显差异 (P<0.05) 。结论 更昔洛韦眼用凝胶较无环鸟苷眼药水点眼治疗角膜内皮炎, 症状缓解起效时间短, 短时间内视力明显改善, 可缩短角膜内皮炎的治疗时间。明显降低抗病毒药物对角膜上皮的刺激及损伤。

上一篇:科研和教学下一篇:“引导—探究”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