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精选12篇)
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 篇1
1 国内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现状
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状况, 可以从各大商业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种类以及国际结算业务量等方面来粗略描述。文章选取了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交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为样本, 从银行各年的年报中获取2007年到2010年各银行国际结算业务量数据并以图1显示: (单位:亿美元)
由图1知, 从2007年到2010年, 各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量基本保持增长态势, 而且增长比率都较高。同时, 中国银行在国际结算业务方面具有绝对优势。据2010年年报显示, 中国银行集团国际结算量超过1.97万亿美元, 中国内地外币保函余额达562.21亿美元, 继续领先同业。人民币贸易融资业务快速增长, 业务发生额及年末余额均较09年度翻一番。另外, 中国银行在业务种类方面也是较齐全的。到目前为止, 除了汇款、托收等传统业务外, 中国银行已经开设了保函、保理、福费廷、国内信用证等业务。其他银行也加快国际结算业务发展步伐, 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国际结算业务都以较高的速度增长。
2 国内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存在的问题
图1显示各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量差距较大, 特别是2010年交通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量甚至不到中国银行的1/4, 而就算是国际结算业务最强的中国银行与世界知名银行, 如巴克莱银行、花旗银行等也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原因有:
2.1 国内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种类少
目前为止, 各大银行所谓的国际结算业务仍然是指传统的汇款、托收、信用证等业务, 而对于保理、保函、福费廷等新型国际结算业务的应用十分有限, 甚至有的银行对这些新型业务根本就未曾启用。如工商银行提供的国际结算业务就并未包括保理保函等业务, 建设银行也只是涉及了出口国际保理业务和福费廷业务, 农业银行就只有汇款托收和信用证等业务。而且国内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与国外相比, 从时间上来说已经晚了一步, 现有的各类业务的应用也并未全面有效。
2.2 国内银行整体技术水平不够
对于国际结算这样一种需要高度电子化、技术化和网络化的业务来说, 国内商业银行技术条件有待提高。至今为止, 国内商业银行只有一些常规业务基本实现了计算机处理, 但很多分支机构甚至很多银行尚未加入SWIFT系统, 大部分国际结算业务还未完全实现自动化, 国际结算的工作效率相对较低。
2.3 国内银行的业务人员素质不高
国内国际结算从业人员素质未达到国际结算业务多元化的要求, 严重阻碍了国际结算业务发展。而且, 对于引进的业务类别, 国内银行人员不具备相应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水平, 这也大大阻碍了国内银行国际结算业务发展。
另外, 国内商业银行的业务人员素质不全面, 缺乏既有国际金融知识又精通外语和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 减缓了国内银行在国际结算业务操作方面的创新。
3 促进国际结算业务发展的几点建议
在中国经济环境变化的大背景下, 面对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 国内银行只有加强本身的业务发展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3.1 加强国际结算业务中的风险防范
国内银行之所以到现在还只是应用传统的国际结算业务, 而不敢尝试新型的业务种类, 风险是最大的阻碍, 因此目前最重要是加深对各类国际结算业务风险的了解和防范, 建立健全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机制。从整体来看, 要注意国际结算业务中的全面风险管理,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全程信用管理。以客户信用和应收账款为核心管理对象, 从客户信息管理、客户信用分析、应收账款管理、拖欠账款催收四个方面的管理来全程控制交易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各环节的信用风险管理。
(2) 提高业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与一般企业相比, 银行经营业务的特殊性对从业人员的风险防范有更高的要求。经常开展风险防范的学习和教育以加强从业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提高风险防范的手段, 例如要求员工在进行国际结算业务时一定要细心谨慎审查有关文件, 保持其一致性和真实性。
3.2 促进国际结算业务发展的措施
(1) 把握机遇, 积极开拓国际结算业务新品种, 普及新型国际结算方式的应用。国际保理、福费廷和银行保函都是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发展而不可缺少并日益重要的国际结算方式, 而事实上这三种结算方式在国内商业银行, 运用较少, 甚至有些银行还并未开发。为此, 国内商业银行应该在完善和发展传统结算方式的同时, 引入新理念, 开发新型国际结算方式, 从而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金融服务来满足其多变的市场需求。
(2) 加快国际结算业务电子化、网络化建设步伐, 推动国际结算手段的现代化。首先, 人民银行应全面规划整个金融系统电子化建设, 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现代化电子网络结算系统, 实现各商业银行的网络共享, 提高金融市场的自由程度, 避免商业银行盲目竞争以及垄断的出现。其次, 各商业银行以及银行业应着手完善贸易融资客户信息共享网络系统。最后, 提高SWFT系统的覆盖面, 采用EDI (电子数据交换) 进行国际结算, 实现单据的电子网络传输, 达到国际结算业务处理的标准化、程序化和自动化。
参考文献
[1]黄庆安.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国际结算业务新趋势的策略[J].亚太经济, 2005, (5) .
[2]戴斌.工商银行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业务定位思考[J].福建金融, 2006, (2) .
[3]彭一峰.浅析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的拓展策略[J].集团经济研究, 2006, (12) .
[4]王家民.国际结算业务中的发展与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 2007, (10) .
[5]王思建, 李德高.全球金融一体化格局下国际结算业务的发展趋势与拓展策略[J].中国外汇管理, 2000, (7) .
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 篇2
据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调查,入世后一年,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已有20%的优质客户流失到外资银行和中小型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作为来自外部冲击的最前沿阵地,应如何应对我国不断扩大的对外贸易和交流以及新的竞争格局,在不断的改革创新中完善发展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是金融界所关注的问题。本文就国有商业银行在国际业务方面的发展战略的调整、-
对外加强贸易融资的创新力度、进行国际业务操作模式的改革三个方面做一论述。
一、国际业务发展的战略调整
服务于大企业,抓大项目是国有银行经营战略上的重点。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许多国有企业出现了经营上的困难,形成了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同时由于各家银行提供的服务产品雷同,在争取大客户、大项目的激烈竞争中,无奈的价格战,导致业务量上去了,收益却不明显。外资企业是外资银行同我国银行竞争的主要目标客户。外资银行凭借其国际网络、资金、技术、产品方面的优势。令外商独资企业更倾向于同国际化的大银行进行一体化的合作。随着我国对外资银行开放步伐的加快,对外企客户的竞争将日趋白热化。这方面的典型案例是南京爱立信熊猫倒戈事件,这一事件暴露出中国银行在同外资银行竞争当中的不足之处。
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构成了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劳动密集型工业中越来越多的企业获得进出口权,进出口贸易得到很快的发展。这些劳动密集型工业大多为中小型企业,它们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其得到的银行融资仅占整个融资比例的2%-3%。一方面国有银行在同国有企业的合作中,经济效益差强人意,同外资银行争夺外企客户又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却难以得到满足,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笔者认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在面临入世的新形势下,应适时调整经营战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力度,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的网络优势,以及对市场和业务行情的熟悉和了解,发展大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客户作为服务对象,培养国际业务新的增长点。
二、加大贸易融资业务的创新力度,促进国际结算业务的发展
贸易融资同具体的贸易紧密联系,每笔贷款都有还款来源,具有周期短,风险小的特点。目前在入世过渡期内,外资银行在中国开展业务还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是其渗透市场的重头戏。外资银行通过推介形式灵活多样的融资产品,打开了市场,带动了国际结算业务的发展,取得良好的中间业务收益。据统计国有银行90%的收益来自
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目前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在加快,据预测实行利率市场化以后,贷款利率走势向低,存款利率走势向高,存贷利差的缩小会进一步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的收益。相比之下,国外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则达到40%以上,提供结算代理咨询等中间业务成为其重要的收入来源。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贸易融资业务存在着创新研发不足,产品单一,将贸易融资视同其他高风险贷款对待,审批经办手续繁琐,忽略了贸易融资风险较小,需要简便快捷的特点,使国有商业银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在我国主要城市,外资银行出口结算业务市场占比已达到40%以上。
南京爱立信倒戈事件起因是该公司在2001年加大了资金管理力度,需要提高现金收入,因此提出了要求银行提供“应收账款的无追索买入”这一产品,这是国际银行通行的贸易融资产品,银行无追索的买入公司的应收账款,并在保险公司对此项业务进行投保,银行可以向公司收取较高的费用。在我国保险公司还不了解也没有开展此项业务,这样中国的银行就要独自承担应收账款无法回收的风险。无法满足客户的这一需求,而花旗银行可以提供此项服务,国有银行丧失了高端客户。
因此,国有银行应加大贸易融资产品的研发力度,加大对企业客户的授信,简化贸易融资贷款审批程序,审核修改现有的贸易融资管理办法,在理顺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等
传统的贸易融资业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灵活多样的贸易融资产品,满足各种客户不同层次的需求。并以此带动国际结算等中间业务的发展,扩大中间业务收入。
三、加强结算业务管理,构建单据处理中心,加大人才培养培训的力度
国际结算业务是一项风险小、成本低、利润高,专业化较强的业务,英语是工作语言,同时需遵循国际惯例,信用证业务遵循UCP500信用证统一惯例,托收业务有UCP522托收统一规则,还有UCP525银行间偿付规则等,而与之相关的贸易又是千变万化的,需要严格地掌握,灵活地运用。因此合格的工作人员不仅要精通语言和惯例,还要研究各种案例,积累经验,掌握贸易、运输、保险和法律等相关的知识。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国际结算人才队伍是开展国际结算业务的基础。
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的当今社会下,信息技术发达,国内外市场经济变化莫测,在商业银行领域,世界各大银行竞争变得如火如荼,中国银行业也正处于战略转型和快速国际化发展阶段,为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立足并发展,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强化自身,才能在机会来临的时候乘风而起。在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下,旧的银行体制已经不适用于当今的国际业务的,中国的商业银行面临着重重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机会。在改变的同时,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经营国际业务,商业银行就需要推出新的产品,创造出新的业务,这样才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才能摆脱自身的短板。
一、中國商业银行当今的形式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也在变得越来越紧密,外国经济不断打入中国市场的同时,我国各项传统企业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国内部的商业银行也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中国的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和经营发展水平上对比外国的都处于劣势。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应看到自己的不足,多吸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注意对国际业务的掌握,创新服务项目和经营模式。在国际市场传统化的经营模式、经营理念、服务模式、服务理念早就被各国银行所取代,所以中国商业银行应该在进入世界市场的时候就完成转变,融入世界市场,在世界银行业务中占据一席之地。
二、当下中国商业银行在国际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国际业务的经营理念误差。现在的国际市场上,我国的商业银行严重缺乏办理国际业务的客户。所以,国际业务的现状,使相当一部分银行基本不看重这一部分市场,仅仅在客户需要的时候才会认识到发展国际业务的可行性,但更多的时候只是把国际业务当做发展其他业务的手段,让客户知道我们能够办理国际业务。实际上,这样的商业银行国际业务所占的比例相当小,在办理的过程中只针对风险小的大宗商品交易企业,中小进出口企业的业务却基本的不到受理,或者在办理中小企业的国际业务时服务很难令人满意,白白流失了大量客户。这样的银行只考虑到自己眼前的需求,无形中放弃了一个世界性的市场,看不到世界的形式,鼠目寸光,没有正确的国际业务经营理念。
(二)自身经营方式问题。随着世界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不得不投身于国际业务中,中国的商业银行也不例外,但在加入世界这个大市场的时候,我们可能根本没有考虑到自身所经营的产业能否适应的了世界市场的环境,能否经历得住世界市场激烈竞争的优胜劣汰。巨大量统计发现,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多数工作中依然摆脱不了传统的结算工具,在国际市场的环境中相当的不合理。
三、对中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创新研究
(一)经营理念的创新。在中国,“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是商业领域经营服务理念的中心,多采用一站式服务,在客户经理的引导下直接完成交易,但在国外,特别是在和外国商业银行的商业交流中,多采用的是国外的营销模式,所以在时代的潮流下,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我们的不足之处。所以,中国的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时候应当为客户提供更多与国外企业合作的机会。并且着重培养能够进行国际业务的大客户经理,提高薪酬并进行更多的奖励机制,保证让在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中付出努力与汗水的员工得到相应的回报。
(二)产品业务的创新。从有商品经济开始,产品的换代升级就从没有停滞过,商业银行的业务也一样,特别是中国的商业银行,结合现在的世界经济发展状况,更是有待进一步的创新国际业务,吸引更多的银行业务,并结合我国客户具体要求,同时借鉴外国商业银行成功的经验与理念,进一步改进和创新出我国商业银行的产品与业务,在可能的范围内引入和效仿一些在国外比较成功的外汇业务,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服务。只有创新中国商业银行的产品和业务,不断地发展壮大自己,才能进一步在国际商业银行领域具有更大的竞争力。
(三)竞争手段的创新。在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积极与外国经济体进行交流与商业合作,大量的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给本土商业经济体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中国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竞争也变得越来与激烈。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商业银行更应当勇于接受挑战,突破原先传统落后的商业服务手段,积极创新自己的业务范围和竞争手段、培养人才。结合自身的情况有选择的吸收与借鉴外国商业银行的经验与教训,选择一条最适合自己的道路去参与国际竞争,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更能推进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的业务创新研究,才能有助于国民经济稳步健康的发展。
综上所述,创新对于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发展与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在世界经济竞争中不落于后,更要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为了解决传统银行产业体系落后无力的困境,我们必须积极展开与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相关的一系列服务来不断满足国内外客户的需求,从而促进银行业务盈利水平的不断提高。本文在深入的分析了当下中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实际情况后,对中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对上述的问题提出了创新研究和对策,希望能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提供一些有利的帮助,从而促使中国银行的国际业务取得更好地发展,更希望能促进创新研究能够取得预期效果,促进我国市场经济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玮,周立.国际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绩效研究[J]. 海南金融. 2011(11)
[2] 何卫国.我国商业银行拓展国际业务的营销策略选择[J]. 经营管理者. 2011(13)
[3] 郝国梁.浅议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问题及发展战略[J]. 大众商务. 2011(06)
[4] 王冬儿,侯建明.我国商业银行现状分析及后WTO时期应对策略[J]. 商场现代化. 2011(23)
[5] 梁萍.商业银行自主创新的条件分析[J]. 湖北农村金融研究. 2011(10)
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 篇4
国际结算是经由两国银行来办理的对因为国际贸易或者非贸易而引起的各种债权债务的清偿工作, 国际结算的基本前提是国际贸易, 国际结算业务是商业银行各种业务中一种较为基础的具有中间性质的业务活动。国际结算因为国际环境及各种因素影响所以会存在多重风险, 但是风险具有不确定性, 因此风险不一定就等于损失, 如果能够很好的进行风险防控, 就能够及时有效的转化风险, 提升商业银行的业务能力及水平。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 国际结算业务也得到进一步扩展, 这对于银行来说既能够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同时也带来了更多需要加强重视的国际结算业务风险。所以必须认真分析国际结算业务中所可能存在的风险类型以及寻找切实有效的方法进行预防控制, 降低因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与社会信誉损失。
1国际结算及风险简述
国际结算业务, 顾名思义会涉及到诸多来自国际上的因素影响, 因此国际结算本身具有国际性、融资性、科学性、知识性以及国际惯例复杂多样、业务发展迅猛快速等诸多方面的特点。正因为有着这些特点, 所以与国际结算业务的不断发展相伴产生的国际结算风险也就具有一些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的特点, 如风险范围涉及面非常广且具有国际性, 结算方式和结算工具之间具有极强的相关性、与各种国际融资活动的发展具有相伴性、风险形成的原因具有多样性、风险的具体表现手段具有隐蔽性和非主观性、风险的防控过程具有复杂性等等。总而言之, 所谓国际结算业务风险, 也就是在国际间的货币收支调节过程中, 因为一些技术上的、经营活动上的、管理控制上的一系列问题而产生的风险。
2国际结算业务中的主要风险类型分析
在商业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当中, 存在着各种各方的风险类型, 风险危害程度有大有小, 根据国际结算风险类型相关统计数据来看, 对于国际结算业务危害最大的风险主要有票据结算业务方面的风险、托收结算业务方面的风险以及信用证结算业务方面的风险, 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三种典型风险进行详细分析。
2.1票据结算业务中存在的风险
票据是一种在国际结算业务中非常重要的支付凭证, 票据的种类可分为汇票、本票以及支票这三种, 其中汇票是这三种票据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汇票是目前许多国际结算方式产生发展的基础。对票据的结算工作主要是通过银行转让票据, 从而实现国际贸易双方在债权债务关系上的清偿。所以票据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相当于真正的金钱。正是因为票据在国际结算活动中具有的这一引人注目的特点, 所以不少不法分子也就将违法操作的重点放在了票据这一篇文章上面, 利于伪造票据和银行有关的支付凭证对我国商业银行进行非法诈骗。具体诈骗形式有以下几种:
(1) 伪造汇票进行诈骗。
伪造汇票进行诈骗主要是进行大额汇票的伪造。由于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 银行业发展日新月异, 各种银行都有专属自己的汇票及各种票据, 银行与银行之间的票据在性质与种类上都存在着很大差别, 加之银行数量众多, 国内居民由于接触不多, 往往无法进行正确辨认。因此一些违法犯罪分子就利用这一盲点进行票据伪造诈骗活动。例如曾经发生的一个案例, 某台湾商人交来一张价值七百万的银行远期汇票, 客户的要求是进行贴现汇兑, 并要求在两周内完成, 工作人员在验票过程中提取到的信息有:汇票开出方是国外某财务中心, 汇票收益人是国内某公司, 付款期限为2年, 并指定了法国一家银行进行付款。但是工作人员在验票过程中除了上述信息之外并没发现有银行汇票字样且未发现有银行承兑字样, 于是便与被指定付款的法国银行在国内代表处取得联系进行进一步确认, 经确认该法国银行并未进行过该张汇票的签发与承兑, 最终判定该张汇票属于伪造证明。
(2) 利用时间差注销票据进行诈骗。
利用时间差来注销票据进行诈骗主要存在于国外不法商人以及支票票据方面。主要程序是国外不法商人先开具有效支票, 然后交由我国商业银行进行验票, 随后取得供货商货物, 此后利用货物交付之间的几天时间差将账户中的存款全部转走再将先前经我国银行检验过的票据注销, 让该张支票变成空头支票。
2.2托收结算业务中存在的风险
托收结算业务是银行根据银行所在地出口商所开出的汇票并接受出口商的委托通过银行在进口所在地的其他分支银行或者代理银行进行货款收取的一种结算业务。托收结算业务考验的是商业信用, 所以如果信用度较差则会对进出口商尤其是对出口商造成经济损失。但是由于目前世界经济发展逐步呈现出一种买方市场状态, 许多进口商因为不愿意进行信用证开立等繁琐工作, 所以许多出口商只能接受托收结算。一旦出现托收结算风险或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损失, 银行就会遭受严重影响。
2.3信用证结算业务中存在的风险
所谓信用证, 是商业银行根据进口商的要求, 对出口商开出的成若其在一定条件下保证付款的信用文书。信用证是银行作出的付款承诺, 是银行需要承担付款责任的文书, 银行开出信用证明就承担了付款义务成为第一债务人。银行在进行信用证结算业务的时候不能直接接触到货物, 对外付款的条件仅仅是客户交来符合信用条款的单据即可。正因为信用证结算方式具有上述特点, 我国的国际结算业务中以信用证方式进行结算最为广泛, 数量增多的同时存在的风险也就增多。
第一, 信用证伪造诈骗风险, 这一类信用证诈骗手段比较低劣, 主要是进行直接的信用证伪造, 达到骗取我方货物的目的, 伪造出来的信用证主要存在电开信用证缺少密押, 其他类型信用证主要条款不明或者重要条款存在自相矛盾或者假借国际知名银行的名义进行伪造等。
第二, 涂改信用证进行诈骗。此种诈骗方式主要存在于出口商当中, 在未发货情况下伪造涂改信用证向银行协议付款, 骗取货款逃之夭夭。
第三, 利用软条款进行诈骗。某些信用证条款中存在着部分软条款, 比如开证银行能够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单方面解除责任或者让出口商无法正常履行约定, 让钱货两空。例如条款中有说明“该信用证暂不生效或是待签发某一类凭证 (如进口许可证) 后才生效”等字样。那么相当于信用证是否生效都取决于进口商的一句话。再如某些条款中著名某种货物必须由进口商派专人进行验收检查, 或必须与鉴样相符信用证方可生效, 这都增加了我国出口商在履约方面的风险几率。
3国际结算风险防控措施研究
针对上述三种典型的国际结算风险, 我们要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措施研究, 全力降低结算业务中的风险发生几率, 降低银行损失及提升银行的社会形象与服务质量。
3.1对票据结算业务风险的防控措施
首先, 要加强对客户所交票据的真伪进行仔细审查, 尤其是对于那些过去曾有过不良记录或者在其他银行有过不良行为的客户更要仔细检查, 要认真核查票据的来源及用途, 不能存留丝毫疑问, 对于大宗票据更好将与票据承兑签发银行的确认工作列为业务惯例进行认真执行。为了更好的做好这一工作, 国内商业银行之间也要加强信息沟通共享, 共同防范票据诈骗。
其次要认真核查票据表面信息, 加强对签字是否合法、印章是否规范、金额与日期以及收款人是否进行过涂改或者其他可疑表现, 还要严格审查票据是否在有效期内, 是否出现过挂失、注销及其他对正常流通有限制的问题。
再次, 国内企业在收到国外票据的时候要及时交付银行进行审验或者交由银行进行委托票款收取。
3.2对托收结算业务风险的防控措施
银行首先要加强对进出口商尤其是对进口商方面的资信调查工作力度, 要严格根据客户的资信能力来进行授信额度及托收方式的有效确定, 此外对于中型或大型托收结算业务要逐步推行投保制度, 努力降低自身所可能遭受的经济风险。
其次是要加强对托收委托书的规范化管理, 如必须在托收委托书上明确注明进口商的全称、公司详细地址、严格交单条件, 明确说明如果拒付的处理方式以及拒付之后如何进行货物有效处理, 并要求出口商指明代理人或代理机构, 最大限度保证遭遇风险时的货、款安全。
再次要特别注意尽量选择即期付款的方式, 对于某些国家存在的将付款交单转为承兑处理的“当地习惯”, 要在托收委托书中明确注明进口商应该在第一次提示时就进行即行付款, 如果对方代收银行要将付款交单进行承兑交单处理由进口商承兑汇票的, 必须要求代收银行出面担保, 否则不予放单。
3.3对信用证结算业务风险的防控措施
首先要严格审核国外银行信用证开出银行的信用资质, 由于是对于那些政局不稳、经济混乱、外汇管理非常严格的国家的所属银行尤其要提高警惕, 谨慎行事。对于那些明显存在较大风险的银行所开具的信用证, 一定要最大限度拒绝打包放款或者押汇融资等业务操作, 如果出口商坚持进行融资, 则要求必须有世界知名银行的担保汇兑方可允许其融资。
其次是要加强对国外银行所开具的信用证的审核工作力度, 严格审核是否具有完整印鉴及密押, 该信用证是否属于可撤销或是否拥有担保汇兑。要严格执行不接受可撤销信用证的规定, 对于担保汇兑信用证也要严格审查担保汇兑银行的资格信用问题。要严格检查信用证是否已经生效, 是否在有效期上存在过短问题, 信用证上的有效地址是否属于我国国内, 在地址方面应该优先选择有效地址在国内的信用证, 从而降低结算风险。要严格审查信用证各条款之间是否存在矛盾以及信用证条款是否能够与合同条款相一致, 如果出现不一致且不一致内容对我方企业不利的, 应及时要求修正。严格审查信用证条款中是否存在限制、刁难我方企业正常履约的条款, 如果存在则要求对方及时修改, 否则将危机我方企业及银行的切身利益。最后要严格审查信用证当中是否存在软性条款, 如果存在也必须要求修改, 从而避免我方出口企业遭受钱货两空。
参考文献
[1]冯曼琦.论商业银行国际结算的风险管理[J].浙江金融, 2011.
[2]史伟奇.商业银行国际结算计算机管理系统[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9.
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 篇5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A银行依托双流县优越的地理位置,其国际结算业务量快速增加,而国际结算业务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本文分析了该行涉及的国际结算业务种类现状,结合该行具体业务的案例对该行常用的汇付结算、托收结算和信用证结算三种基本国际结算方式下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最后根据该行现行的国际结算业务风险防范措施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A银行;国际结算业务;风险分析;防范措施
一、引言
A银行位于我国四大国际航空港之一的双流县。双流县优越的地理位置为该银行吸引了诸如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四川航空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等众多优质客户。近年来,随着出入境旅游及国际货物贸易数量的逐年增加,使得该行上述客户的国际结算业务种类和业务量也随之快速增加。这些因素都加速了A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的发展和完善,为该银行带来了大量利润。
但是随着A行国际结算业务量的增加以及国际结算业务种类的不断增多,该行面临的国际结算业务的风险也随之增加。仅在汇付结算、托收结算、信用证结算三种基本国际结算方式下就存在诸如员工操作风险、票据风险、以及信用证项下的多种风险。为了保证该行的国际结算业务在国际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复杂环境下平稳发展,重视国际结算业务风险、进行国际结算业务风险分析以及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显得日益重要。本文通过列举该行涉及的国际结算业务的种类,将三种基本的国际结算业务―汇付、托收、信用证,与该行具体业务的案例相结合,分析该行国际结算业务中存在的风险,为该行提出更完善的国际结算风险防范的管理方案,以供该行及其他银行参考。
二、A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现状分析
据该行年报显示,2009年,该行业务总量为317万亿元,其中境内分行累计办理国际结算业务为5,459亿美元,约占总业务量的0.2%。2010年该行的业务总量达到421万亿元,国际结算业务量首次超过了1万美亿元,达到10649亿美元,约占总业务量的1.5%,跻身全球领先国际结算银行之列。2011年,该行的业务总量为412万亿元;国际结算业务量达到10,728亿美元,约占总业务量的1.6%。2012年,该行的业务总量达到444万亿元,国际结算业务量出现了明显的增长,达到19252亿美元,约占总业务量的2.9%。
该行国际结算业务涉及的业务种类包括汇付、托收、信用证、备用信用证、进口代付、保函、非贸易结算业务。其中汇付、托收、信用证三种业务为经常性业务,占据了国际结算业务的绝大部分。根据整理的内部资料,该行自2008年至2012年各国际结算方式年累计笔数及2012年各国际结算方式其所占比例见下图2.1。
由图2.1可知,近年来该行以汇付方式结算的业务量占据国际结算总业务量的90%左右。近年来该行信用证的使用频率仅在10%左右,但是以信用证成交的国际贸易金额占该行国际结算业务总金额的50%左右,因此汇付和信用证这两种结算方式带来的风险是该行所面临的主要国际结算风险。
三、A银行国际结算风险分析
(一)汇付结算方式下的风险分析
由于在汇付结算方式下,银行只提供服务不提供担保,因此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基本都是由员工操作失误为银行带来风险损失。针对员工操作失误引起的操作风险,A银行实施了每日自查每日终了制度,并利用电子数据信用核查系统,分类并审核公司的信用,针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公司提供风险不同的服务。虽然A银行有着较完善的操作风险防范措施,但由于汇付的大额业务量和操作风险的无规律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使得操作风险仍旧是该行国际结算风险中的主要风险。
如2012年中,该行在为某企业客户办理一笔付款业务,在自查中,发现存在无外管局核准件付款问题后,虽然立刻进行积极的整改问题,但在整改中,虽然该行与该企业客户积极联系,补充资料,但由于违规操作事实存在,外管局核准件无法取得,此问题无法彻底整改。该案例所出现的违规操作为该行的信誉遭受到了损失。
(二)托收结算方式下的风险分析
虽然托收业务不涉及银行信用,是进出口商之间商业信用的往来业务,但是近几年来也出现了与A银行的托收纠纷案件。出现纠纷的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D/P中进口商拒绝付款赎单、进口商故意提供不存在的代收行骗单、进口商指定的代收行存在信用问题。其中,D/P中进口商拒绝付款赎单是纠纷案件中出现最多的情况。
2009年,该行的客户某化工企业与美国某进口商签订买卖合同,出口一批化工原料,交由A银行托收。两公司之前有过贸易往来,A银行同意采用即期付款交单(D/P at sight)结算方式。然而,当货物到港后,进口商却以货款未到位为由拒绝接收货物,并拒付货款。由于当时的气候、温度等自然原因和化工原料容易变质的天然属性,再加之货物无法运回,最终导致该批化工原料部分变质,最后,经过多次协商后,该化工企业不得不同意美国该进口商的要求,对这批化工原料做出了降价处理。A银行的声誉也因此受到了一定损失。
(三)该行信用证结算方式下的风险分析
信用证结算方式是在银行信用基础上的支付方式,业务比较复杂,涉及的当事人较多,这对国内银行国际结算业务人员的操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复杂的操作流程很容易引起操作失误,从而引发操作风险,且采用信用证结算的贸易合同一般金额较大,因而出口信用证业务中的出口商银行经常面临巨大风险问题。
由于A银行进行信用证结算的客户中,优质客户如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四川航空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等国有或大型企业占据了很大比例,并且A银行对信用证风险防范的力度很大,不仅拥有丰富的审单经验,还对审单员的严格要求并实行双保险审核制度,因此该行所面临的信用证结算方式下的风险相对较低,近年来该行没有信用证下的损失案例发生,说明该行针对信用证项下审单的防范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四、对银行国际结算风险的防范措施的改进建议
A银行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虽有较健全的防范机制,但是通过上述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发生的纠纷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A银行国际结算业务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对上述经验进行总结归纳,为A行及其他银行提供改进参考。
(一)完善国际结算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
根据图2.1可知,在该行汇付业务、托收业务和信用证业务三种主要国际结算方式中,汇付业务占据了该行总体国际结算业务的将近90%,是该行国际结算业务中最主要的业务种类。随着近年来收业务和信用证业务的数量日益增加,建立该行完整的国际结算业务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从而减少该行由于员工操作风险并提高该行审核过程的工作效率。
(二)提高国际业务员的业务技能和道德素养
从上文可知该行所面临的风险大都是操作风险。因此提高国际业务员工的业务技能和道德素养对减少该行国际结算业务的风险有重要的意义。在对国际结算业务员工进行业务技能的培训外还需要加强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训。提高每位员工对工作的责任心,即使在处理紧急交易或对待老客户时也能够严格按照该行规定的操作流程进行操作,以减少由于员工操作时的不仔细导致该行的操作风险。
【参考文献】
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 篇6
我国银行业应该在国家的支持下,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作为大力发展的重要业务。我国银行业以往依靠存贷款利息差作为主要收入的传统盈利模式,但现在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各种竞争,比如银行数量渐增、业务条线相似、业务产品雷同等,寻找新的发展点成为各家银行探索的目标和面临的问题。所以,我国银行业应该重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
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含义
跨境人民币结算是指将人民币直接使用于国际交易,进出口均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居民可向非居民支付人民币,允许非居民持有人民币存款账户。从当前的经济形势、政策支持、发展前景等各方面来说,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都是很好的发展机遇。2009年7月,由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共同颁布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正式拉开了中国政府集合所有相关部门合力推进人民币结算的序幕。2010年6月,六部门发布《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地区范围将扩大至沿海到内地20个省区市,境外结算地扩至所有国家和地区。2011年8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地区范围扩大至全国。2011年9月,全面开放进口、服务贸易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2012年3月,所有具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企业可以按规定开展进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中国的对外改革一向是采用谨慎性原则,对于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政策安排,已经表现出极大的支持了。当然政策是否有效,需要市场来检验。在2013年6月的陆家嘴金融论坛上,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行长李礼辉在全体大会上表示,2012年经济项下的跨境人民币的结算量达2.94万亿元,比上一年增长41.3%。人民币的结算规模占同期进出口贸易额的比重,由2009年不足0.1%提高到2012年8.4%。
我国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时候,可以在点、线和面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不同方向进行发展。点是指银行自己网点和合作伙伴;线是指业务线;面是指重点领域和区域。
先说点,银行网点是银行业务的基本必要条件。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在我国还处在初期阶段,很多政策和措施还处在摸索阶段,所以,人民银行对此项业务的管理还是比较谨慎和严格。人民银行对于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有专门的系统进行管理,商业银行需要按照规定进行申请并得到批复后才可以开展。除了人民银行的监管,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因为涉及到国际收支,商业银行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还需要在国际外汇管理局进行备案和登记,比如进行涉外收入申报,指导客户上交《对外付款/承兑通知书》等。所以,在选择网点进行此类业务,商业银行自己需要在人力和物力上对网点进行升级。除了对自有网点进行扩展和升级以开展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商业银行也可以跟境内外资银行分行和境外银行进行合作。商业银行直接“走出去”,风险太大,并且管理会比较困难。在前期,可以跟还未取得资格的境内外资银行合作,利用境内外资银行与其国外母集团的关系,共同服务其固有的境内外客户。
再说线,跨境人民币结算可以划分成很多条业务线,比如跨境贸易用人民币结算、境外消费人民币结算、境外人民币融资、境外人民币担保、境外人民币存款、境外银行人民币代理清算和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等。现在我国还主要推动涉及经常项目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和境外消费人民币结算,但涉及资本项目的人民币融资、担保、投资等业务也在逐步的开放中。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己的资金能力、客户需求、潜在市场、优势资源等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业务线。对于企业来说,使用人民币作为对外贸易结算币种不但从资金上可以规避汇率风险,节省购汇成本,加快结算速度,还可以从行政上简化企业贸易手续,方便对外贸易。因为跨境人民币结算现在并不纳入企业外汇核销管理,办理报关和出口货物退税时也不像外币结算那样需要提供外汇核销单;同时,跨境人民币结算中产生的人民币负债只做外债登记,不纳入外债管理。企业也可根据需要将出口人民币收入存放境外,无需事前审批。还有用人民币进行结算,企业经营成果更为透明,进口成本和出口收益能够较为提前固定下来,有利于企业进行财务核算。所以,银行可以根据已有客户的需求,开展跨境人民币电汇、信用证、托收等基础业务。我国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进行海外布局,积极寻找并购机会和海外项目,商业银行可以跟着企业一起走出国门,跟企业达到双赢的结果。
除了面向企业,我国的商业银行可以把目标投向境外银行和金融机构,做人民币代理清算业务。现在由于人民币离岸中心只有香港一个,所以,对于很多境外银行来说,要做跨境人民币业务,还需要寻找合适的中国银行作为其人民币业务的清算银行。从全球来说,一个人民币离岸中心是远远不够的。现在新加坡和伦敦等城市对海外人民币离岸市场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而建立多个金融中枢的建立将有利于提高人民币支付和结算的便利性,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之一。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开拓境外银行的人民币代理清算业务,不但是市场巨大的新业务线,还可以扩大自己的海外影响,宣传自己的海外形象。
最后说面,银行应该根据自己的主要的发展方向和实际情况在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进行营销。我国现在有5家国有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144家城市商业银行,212家农村商业银行,还有超过100家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网点或代表处。银行数量如此之多,商业银行想要长期发展,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营销和布局。在这一点上,可以学习国外银行的一些特色经验。比如北欧银行根据其地理和历史优势发展船舶融资,瑞士银行根据其政策和金融优势发展私人理财,法国银行着力在非洲的法语国家发展业务,美国有很多社区银行为固定的社区提供金融服务等。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中,一些银行已经有了自己的业务特色,所以可以根据自己的特色业务进行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拓展。招商银行可以依托自己零售业务和信用卡的优势,发展境外旅游人民币支付业务;中国银行可以利用自身国际业务的优势,大力推进境外银行的人民币清算业务;中国的大型银行可以随着中国在非洲的基建项目,发展在非洲的人民币业务。一些地方性的商业银行,可以依据自己的地理优势发展周边地区的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云南和广西的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在边境上与东盟国家的优势,为东盟国家的银行开立边贸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进行境内外人民币资金往来。山东和天津的银行可以重点布局韩国和日本的跨境人民币业务,福建的银行则可以看准台湾,哈尔滨的银行可以探索俄罗斯的业务区域,等等。
结语
当前是我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较好的机遇,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有利契机。随着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逐渐加大,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贸易的发展,人民币境外流通问题变得日益重要。以人民币计价的国际贸易和边境贸易、以人民币支付的出境游、以人民币为投资工具的对外投资都在迅速扩大,我国商业银行应该乘着这次春风,积极发展自己的特色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在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市场中划出自己的那块蛋糕。
资金结算业务商业银行的未来 篇7
1. 结算业务市场广阔、发展迅速
2008年, 央行各类支付系统共处理支付业务金额1131.04万亿元, 是当年GDP的37.62倍;2009年, 该金额升至1208万亿元, 为当年GDP的36倍;而受存贷比与准备金比例约束, 自1998年后的10年间, 贷款余额/GDP比例一直在100%-117%之间, 2009年也只为166.59%。
2. 随着金融企业会计准则与巴塞尔协定的广泛实施, 经济资本已成为约束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的瓶颈之一
占用资本较少, 较少受到经济周期影响的结算与现金管理业务日益受到商业银行重视;而在利率市场化与融资方式“脱媒”日趋成为现实的情况下, 同业竞争也将从依托信贷业务的资源型竞争转为依靠结算服务的渠道型竞争, 谁抢占了企业的结算业务, 谁就有更多的机会提供产品与服务。
3. 结算类产品是商业银行最基础的产品类型
国际结算与人民币结算业务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重要来源, 现金管理业务以结算为基础, 贸易融资、票据、供应链金融等无不从结算衍生而来, 而存款更是与结算息息相关。
4. 客户结算行为对商业银行营销至关重要
由于企业的日常资金结算行为与其行业、形态、规模有着紧密的联系, 掌握了企业的结算信息, 对商业银行信贷营销与贷后风险控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 结算服务是提高大多数企业满意度的首要因素
根据East&Partners公司对亚洲十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家公司的调查, 流动性管理重要度排名被调查的产品的第一位, 账户与交易便利性和代收付, 贸易融资等结算相关产品也在前十位重要产品之列。
瑞士信贷集团的汉斯·乌里希·德瑞克在其《全能银行-未来的银行类型》中提到, 未来专注型全能银行的机会和优势之一, 即在于:“在拥有自身‘网络’的组织内进行产品多样化组合, 在变革的节奏和相互依存方面保持灵活性, 产品特性的趋同和关联”。显然, 结算业务将成为商业银行品牌的象征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二、结算市场其他竞争方分析
与受国家法规严格保护的存贷款市场不同, 从主要竞争者商业银行角度来看, 支付结算市场相关各方大多存在渗透抢夺市场份额的实力与愿望, 这使得市场竞争格局日趋复杂:
2009年末, 央行第二代支付系统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建设启动, 以实现网银跨行互联, 支撑新兴电子支付业务处理和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 实现本外币交易的对等支付 (PVP) 结算。此外, 如恒生电子、用友软件、甲骨文等公司也开始涉足资金结算领域, 通过为企业量身打造现金管理系统, 成为企业选择银行现金管理产品时的代理人。
企业是资金结算业务的需求方。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 企业财务架构改革和财务功能外包趋势日益明显。一方面, 企业成立财务公司或资金结算中心, 统一结算、集中融资, 大幅降低了存贷款水平与手续费支出, 对商业银行存贷息差为主的收益结构造成了相当的冲击;另一方面, 企业更广泛意义上的财务管理功能外包也初现端倪, 如内部资金转移定价、账务管理、现金流预测等, 又为商业银行提高了新的业务机会。
第三方支付服务商与金融物流公司是资金结算市场的潜在竞争者。由于商业银行的信用中介、支付结算职能与之高度重合, 一旦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与电子货币管理办法发布, 拥有支付清算牌照的第三方支付服务商势必在非现金电子支付领域夺取商业银行的份额。
如相关法规放开, 物流企业也极有可能借助供应链金融服务进入结算市场。由于物流企业通过运输、仓储始终控制着有效资产, 从而为其向金融服务的延伸提供了自然的资产担保。以UPS Capital (联合包裹资本) 为例, 业务领域即包括增强现金流产品, 国际贸易与贸易风险管理, 小额商业信贷等。
面对异常激烈的竞争形势, 各家商业银行必须放眼整个支付结算体系, 以全新的姿态和战略高度重新审视和推动结算及现金管理业务发展。
三、商业银行开展资金结算业务的挑战
1. 组织架构
尽管国内几家主要商业银行都已经建立了资金结算业务的主管部门, 但联系紧密的存款、本外币结算、供应链融资、网络银行与电子商务等业务往往分别散布在公司业务部门、国际业务部门以及电子银行部门, 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结算服务时需要跨部门团队的运作, 但在层级式的组织结构下, 搭建的临时性团队在强势的分行与部门间, 往往缺乏必要的资源与权威来完成这项任务。
2. 专业人才
资金结算业务对IT技术要求较高, 个性化特质较强, 难以像贷款等标准化业务一样简单移植。实践经验丰富且精通银行产品知识, 能够完成营销方案的制定、系统搭建实施的人才在商业银行中非常缺乏, 而人力资源与薪酬体制的限制又使得从企业中招募司库或财务经理可能性不大。
四、商业银行资金结算业务未来的发展
1. 加快统一支付结算系统的建设
结算是商业银行继续保持金融市场信息和资金枢纽地位的关键所在, 通过央行与行内各类支付系统, 商业银行连接了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等多个金融市场, 是央行“大支付”理念的最佳体现。未来, 商业银行应当将内部不同产品线与币种的业务运行统一在同一IT平台上运行, 以满足多语言、多时区、多币种、多监管的要求。
2. 与非金融支付服务商开展合作
FT中文网及央行2009年支付体系报告指出, 央行已对从事网上支付、电子货币发行与清算的非金融机构进行了登记, 近期开始选择部分银行建立清算银行间在线支付的平台。此举意味着明确第三方在线支付服务商的定位仍需时日, 商业银行可籍此机会积极选择资质较高, 可能在未来获颁牌照的非金融支付服务商开展电子商务合作。
3. 借助客户基础与信贷资源发力
目前, 商业银行资金结算业务同质化较高, 信贷支持力度、服务收费价格、与企业的物理距离仍然是公司客户决定结算银行的主要因素。事实上, 信贷危机充分突出了一家既能提供日常清算又能支持企业流动性的银行的重要性, 借助现有客户基础和信贷资源, 商业银行将一家公司从基础的账户管理与信息报告、到流动性乃至融资安排业务全部囊括将极大增强客户的忠诚度和粘性。
4. 参与资金结算业务全球竞争
目前, 国内海外净投资额进一步增长, 中国企业纷纷“走出去”为国内银行开展全球资金管理提供了契机。各商业银行应积极利用海外分行网络和对总部的资金支持, 提升跨境统一支持的技术实力, 为客户提供高效的境外资金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引自《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08》、《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09》中国金融出版社
[2]引自《银行业分析框架》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
[3]引自《汇丰2009年亚太区资金及供应链与财资管理指南》PPP Company Limited
[4]引自央行网站《中国人民银行第二代支付系统和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建设正式启动》与《人民银行正式加入国际支付结算体系委员会 (CPSS) 》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国际比较分析 篇8
1.1 中间业务创新品种比较分析
(1) 从时间上观察, 西方国家中间业务的创新时间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 而我国则是在1979年之后, 两者相隔时间近20年。当然这与我国的经济体制相关, 在改革开放以前, 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 国家金融比较脆弱, 不具备大规模金融创新的实力, 而在实行改革开放以后, 政府首先提出对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 加快了我国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的发展步伐。
(2) 从整体上看, 西方国家中间业务的品种及技术含量明显优于我国, 尤其80年代后, 西方国家创新出大量的期权、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 而我国目前的金融衍生产品仍比较缺乏, 只有少数的几种衍生产品。这与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程度有关, 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初, 我国就尝试过金融衍生业务, 但由于各种原因发展较为缓慢。直到我国加入WTO, 金融业对外开放以后, 决策部门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 不断的探索与开发各类金融衍生产品, 加大金融创新力度。
美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平均在50%以上, 其中花旗集团中间业务收入平均占比为61.85%, 属于同行业最高, 中间业务收入占据了它们总收入的半壁江山。而我国中间业务开展得比较早、业务较大的中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平均水平也才13.99%, 与国外水平相差近三四倍, 此外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平均水平达不到10% 。
1.2 我国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低于国外的原因
(1) 我国开展中间业务的起步时间晚, 整整落后西方发达国家20年, 在经营策略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仍以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为主。甚至还有一些银行在提供中间业务时不收费或只收取少量的手续费。
(2) 我国中间业务创新品种匮乏, 尤其是金融衍生业务方面。而我国银行衍生中间业务量极少, 从2007年中国建设银行中间业务量统计数据中显示, 2006年全年该行交易类业务金额才5627亿元, 主要是因为在最近几年, 我国才陆续推出一些金融衍生工具。
1.3 中间业务收入结构比较分析
在美国前20家大银行非利息收入构成要素中, 托管业务收入, 传统的银行手续费收入, 投资银行业务收入, 证券交易收入, 保险收入, 信用卡业务收入等所占比重较大, 构成美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来源。在1996-1998三年中间业务收入中, 传统业务手续费收入占比年均为15.55%, 托管业务手续费收入占比年均为14.69%, 保险业务收入占比年均为12.67%, 信用卡业务收入占比年均为12.75%, 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最高的是资本市场收入, 年均占比达到22.39%, 其中投资银行收入, 证券交易收入所占资本市场收益的70%以上。三年间各类中间业务基本呈稳定发展态势, 但衍生交易量收入1997年、1998年下降明显, 1996年占资本市场收入的比例为54.34%, 1997年下降到49.76%, 1998年则下降到31.62%, 当然这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有关。
而在我国, 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排在前面的是人民币结算业务收入、代理业务收入、银行卡业务收入。外汇中间业务收入和担保承诺类业务收入的占比极少。
综合以上分析, 我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最高的是结算业务收入, 而美国则为资本市场收入。这与我国近年来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 导至国际结算业务成为银行的一大亮点。而美国银行之所以能在资本市场方面取得巨额收益, 主要是因为美国对银行实行的是一种混业经营的模式, 银行可以参与证券、保险行业, 同时由于美国金融市场发育相对完善, 金融产品丰富, 因此为银行发展衍生业务提供良好的基础。
银行卡业务收入与西方国家大体相当, 这与我国商业银行银行卡近几年的迅速发展有重要联系。但是我国发行的银行卡多为借记卡, 约占95%以上, 贷记卡只有1%左右。每年银行卡的交易额中80%以上是存取款交易, 真正的刷卡消费金额只有2%左右。 而国外银行卡交易主要是刷卡消费, 逐步实现货币电子化。因此两者的收入来源性质是不同的。
2 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一些建议
(1) 逐渐松动金融业的分业经营体制, 适当放宽银行的业务范围, 顺应金融自由化的趋势。虽然分业经营对维护我国金融秩序稳定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保护着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 但是同时也影响了商业银行提供综合性, 多功能, 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从根本上制约了中间业务的拓展。市场经济的发展, 要求商业银行提供更多的金融工具, 不断的进行金融创新, 实现金融衍生产品把银行、证券、保险市场有机联系起来, 相互包容。从国外的数据得到证实, 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在金融自由化和混业经营的背景下, 开发出大量的创新型金融衍生产品, 给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最近几年, 监管层似乎也意识到这一点, 在政策上给予逐步放松, 允许银行参股证券和保险机构, 扩大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范围, 尤其是在代理业务方面进展加快, 证券和保险机构可以利用银行的网点帮助销售产品, 银行则可从中收取手续费, 获得一笔不菲的营业收入。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 其实就像一个金融大超市, 里面包含各类金融产品, 因此逐步放松金融业的分业经营体制是很有必要的。
(2) 转变经营策略, 逐渐淡忘以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为主, 中间业务为辅的经营理念, 建立一种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并驾齐驱的思想。由于我国尚处于经济转轨时期, 作为市场主体的商业银行商业化程度不高, 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过去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 让银行失去发展中间业务的动力, 缺乏激励机制, 对发展中间业务的认识不足。从国际上看, 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三大业务之一, 其比重和地位甚至超过资产负债业务, 人们把中间业务的发展状况作为衡量一家银行服务功能, 经营水平, 员工素质, 社会信誉的重要指标。监管层在银行转变经营观念过程中, 可以通过实行利率自由化, 加快金融市场的发展, 迫使银行改变以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为主的经营模式, 加大中间业务的发展与创新。只有在观念上得到重视, 商业银行才能在发展中间业务发面有所突破, 实现商业银行盈利结构的多元化和合理化。
(3) 加快中间业务人员的培养和加大科技投入。中间业务是知识密集型业务, 具有集人才、技术、机构、网络、信息、资金和信誉于一体的特征, 是金融领域的高技术产业。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大批知识面广、实践经验丰富、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尤其需要具备金融、法律、财会、税收、工程、企业管理、计算机和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的中高级人才。
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已历经扩大市场份额, 增强服务功能为主要目标的初级阶段, 以投资银行、银行卡、信用担保、衍生中间业务收入为主要中间业务收入的成长阶段, 进入到适应世界银行业发展的高级阶段, 而我国中间业务创新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因此发展的空间还很大, 希望各商业银行能抓住这个机遇,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在激烈的银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目前, 在国家实施从紧货币政策、压缩信贷规模,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 外资银行的大举进入和政府提出扩大上市公司直接融资比例的背景条件下, 研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通过比较分析中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状况, 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 分析其原因, 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提出一些个人的建议。
关键词:中间业务,商业银行,金融衍生产品,混业经营
参考文献
[1]邹玲.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7.
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 篇9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是商业银行增加客户来源、提高国际业务经营收益、扩大利润规模的重要手段, 它与国际贸易、国际结算紧密相连, 一方面, 可以满足进出口商在国际贸易中对流动资金的需求, 促进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 另一方面, 也推动了银行其他业务的发展。
国际贸易融资起源于公元7世纪至8世纪的地中海东部地区。到了12世纪地中海沿岸的国家在交易中已经使用了“兑换证书”形式的票据。2 0世纪7 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浮动汇率制代替固定利率制, 各国逐渐开放金融市场。国际贸易融资的需求越来越大, 福费廷、国际保理等创新国际贸易融资工具也应运而生。
二、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2007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已达到21738.3亿美元, 且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数量和交易量巨大, 这就为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量的增长, 贸易融资风险也在不断积累, 就在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的同时, 业务粗放增长中隐藏的风险显现出来, 1997年和1998年形成了大量的信用证垫款圈。当前我国内资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与外资银行相比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 风险意识淡薄, 风险控制能力差。
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性认识较为肤浅, 错误地认为国际贸易融资不需要动用实际资金, 只需出借单据或开出信用证就可以从客户赚取手续费和融资利息, 是零风险业务, 这直接导致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大量信用证垫款形成的银行不良资产。缺乏规范的尽职要求和独立的调查评价机制以及必要的风险防范机制, 没有有效手段降低已生成风险。
2. 国际贸易融资方式单一, 缺乏创新。
基本上仍然是以传统的融资方式为主, 品种少且功能单一。新产品少有推出, 业务操作模式基本维持原样, 融资产品主要集中于进出口押汇、打包贷款、票据融资等传统形式, 而对保理、福费廷等新兴符合市场需求的贸易融资方式却还应用的不多。
3. 法律制度缺失, 贸易政策不完善。
贸易融资所涉及到的法律关系远比传统的信贷法律关系复杂, 但与相比发达国家和地区, 我国涉及贸易融资的法律还不够完善, 立法明显滞后于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在维护自己利益时会遇到法律盲区, 无法有效依靠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4. 营销手段落后, 对象过于集中。
国内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营销过程中手段单一, 往往以赠送礼品作为营销成功的主要手段。融资贷款主要集中于大型国企, 而对占进出口总额近半数的中小型外贸企业却很少提供贸易融资服务。
5. 缺乏专业素质人才。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涉及国际金融票据的开设和国外各种票据的审核查验等, 这就要求银行人员拥有丰富的财务知识、法律知识, 以及良好的外语水平。由于国内该项业务起步较晚且发展缓慢, 现有员工远远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
三、对策建议
1. 提高风险意识, 建立风险转移机制。
改变思想观念, 充分认识到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性。建立科学的风险防范体系, 成立信用审批中心和贸易融资业务部门, 实行审贷分离制度, 建立客户信用分析体系制定信用等级标准, 防止欺诈风险发生。也可以尝试建立银行和保险公司合作转移风险的模式。
2. 提高创新能力。
借鉴外资银行的先进经验, 在组织结构、金融产品、业务技巧和经营管理方面积极主动引进和吸收国际银行业的创新成果。推动二级市场、保险市场的健康稳定运行也是促进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向多样化、全面发展的有力保障。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或代理机构, 掌握国际市场最新动向, 及时调整业务模式, 开发新品种, 可以实行个性化服务为特定客户量身定制贸易融资服务。
3. 完善法律制度建设。
对外, 要深入学习研究涉及贸易融资的专门性的国际公约, 例如UCP500等国际惯例性的法律文书, 避免和有效解决争端。对内, 政府要尽快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机制, 严格依法行事。对涉及国际贸易融资的国际金融票据、物权抵押、担保、信托票据等事项作出明确规定, 落实交易各方责任。加强与国外法律主体的联系, 商业银行也应加强内部制度建设, 使合同能够发挥融资业务的法律风险事前防范功能。
4. 拓宽营销渠道、目标客户多元化。
内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差距在短期内还不能完全消除, 所以内资银行要增强营销能力以弥补产品的差距。转变思路, 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 改变原有只关注企业规模和盈利能力的模式, 以标的业务的盈利能力和交易对象信誉为参考对象, 严格控制交易流程以项目收益为还款来源开展融资。
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建设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挑选高素质人才, 避免任人为亲, 淘汰掉不合格人选。重视在职培训, 使员工能够了解到最新贸易融资动态。同时要重视对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防止出现内部人控制等现象。
参考文献
[1]赛学军: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问题及对策[J].浙江金融, 2007, (05)
[2]姜学军: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及风险控制[D].东北财经大学, 2003
[3]王才举:浅论国际贸易融资[D].东北财经大学, 2005
[4]孙磊:加快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 2005
[5]孙海来: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创新的现状及策略选择[D].安徽大学, 2007
浅议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内部管理 篇10
国际业务涉及银行、税务、外管、海关等多个部门, 为了进一步做好国际业务.商业银行有必要就操作当中遇到的问题与相关部门进行协调, 以提高效率, 防范风险。例如, 银行在处理报关单时.需要登录海关核查网对每一份报关单进行核查、核注在核查的过程当中会经常由于网络故障等问题影响工作效率如果能和海关的技术部门取得沟通, 掌握一些保障通信质量的手段。对提高银行业务处理效率是非常有益的。另外。国际服务贸易项下付汇。客户需要向银行提交相关的税务凭证.由于对纳税法规、程序不熟悉, 客户往往要在银行与税务部门之间往返很多次才能办成业务, 如果能在银行、税务之间建立一条快捷通道.方便银行与税务部门沟通.可以给客户办理业务带来许多便利。外汇管理局作为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内部国际业务的直接管理部门.是制定各项管理制度的机构.新政策发布时会以各种方式对银行从业人员进行培训.银行也可就日常操作当中碰到的问题向外管寻求正确的答案。
做好国际业务日常工作.不仅要加强外部沟通。更重要的是做好与银行内部机构的协调工作。目前, 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实行本外币一体化的管理模式.运用人民币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成熟模式和经验对国际业务进行管理, 可以有效地防范风险。但国际业务相对于人民币业务来说更加复杂多变.政策灵活度大.如果一味地将人民币业务的管理模式用于国际业务当中, 不能真正涵盖国际业务的各项业务。因此迫切需要制定出更有针对性、专业性的业务流程和内控制度。比如国际业务当中工作量大而重复性高的业务报关单核查、外管申报工作, 如果能和技术部门合作开发相应的程序.可以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目前使用比较成功的一个案例就是报关单的自动核查系统.不仅减少了人力, 还缩短了工作时问。而对于外管申报工作来说, 自动化程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通过开发相应的处理程序.将可大大减少数据的重复录入, 提升准确率, 解放劳动力, 提高效率。
二、加强内控建设。实现流程管理
加强国际业务内控制度建设。是有效防止商业银行风险的关键。就商业银行国际业务来说.一是要对现有的各种规章制度认真研究梳理.并借鉴国内外银行内控制度建设的成功经验。统一进行制度和流程再造从根本上解决制度流于形式的问题。二是要坚持“内控先行”的原则.在开发推广新产品过程中.明确各单位各部门责任.制定相互制衡的业务管理办法和制度, 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三是要狠抓各项内控制度的贯彻落实.并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执行制度监督机制。
制定完善的业务流程是强化内控管理、防范风险的一个重要保障, 尤其在国际业务操作当中, 如何优化、修订合理的业务流程.是增强执行能力、提高运作效率、实现管理效益最大化的保证。建议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全方位的梳理、分析。剔除不科学、重复劳动的部分.并编制“岗位操作说明手册”。国际业务管理部门应始终把内控制度建设放在业务发展的前面.结合国理韧探际惯例和本部门业务环节风险点。制定下发国际业务管理规定、业务操作流程。明确各岗位的日常工作职责、经办权限、业务办理时限等具体内容。使业务受理有章可循。业务经办有章可依, 在控制差错发生的前提下, 提高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
三、重视人才战略。加速培养专业人才
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 篇11
摘要:国际商会于1993年颁布的《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国际商会第500号出版物即UCP500)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贸易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重新修订的UCP600已于2007年7月1日起在全世界范围内实施。本文对UCP600的新条款进行了阐述,并根据相应条款的变化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新惯例对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的影响,针对新惯例提出了信用证结算中银行的结算对策。
关键词:UCP600;UCP500;单据;银行
一、前言
鉴于信用证在我国的进出口结算中仍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使用者需要很好地学习国际惯例,并根据惯例的修订及时调整其业务操作,以便更好地保护自身利益。为此,笔者对UCP600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探讨,分析了其较之UCP500所作的重要变动对银行过节结算的影响,以便在实际业务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UCP600的条款。
二、对UCP600新内容的阐述
新的《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00)已经问世。这次修订对UCP500进行大幅改动,第一次系统地对信用证有关概念进行了定义。删除了那些表达不确切、内容已过时及与国际贸易实务相脱节的条款,措辞更为简洁、严格、清晰,增加了实务操作性条款。UCP600将原来的49条条款调整、增删为现有的39条,格式编排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论是在逻辑安排、名词术语或是各当事人权利义务方面,都有更为清晰明确的解释,体现了一定的前瞻性。
三、UCP600对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的影响
1.银行审单时限变化对银行的影响
UCP500第13条要求银行应在合理时间内并且以不超过收单翌日起七个银行工作日完成审核并决定是否接受单据。第14条d款规定,如果银行决定拒绝单据,则必须“毫不迟延”并且在上述七个工作日发出拒绝通知。而UCP600第14条则把审单时间改为“不超过收单翌日起五个银行工作日”。
以下这则案例能充分体现UCP600在银行审单时限方面对银行结算业务的影响。卖方美国洛杉矶服装制造商DBJJJ公司与买方宾夕法尼亚州时装公司签署了用信用证方式支付的服装销售合同,并且约定信用证受UCP500约束。买方委托美国国民城市银行开具以卖方DBJJJ公司为受益人的信用证。12月11日,也就是按照UCP500规定的单据收到翌日算起的第7个银行工作日,国民城市银行给买方发出一封信件指出单证不符之处并且决定拒绝兑付。最后,卖方DBJJJ公司诉诸法院审理该案件。审理该案例的法院认为国民城市银行选择在7个银行工作日最后一天的当天来寻求信用证的兑付豁免,这没有给与信用证申请人及时和合理的通知。法院的理由是,虽然7个银行工作日是最高时间许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充分利用整个7天就是合理的,银行寻求针对申请人的拒绝兑付应该在更短时间内予以通知。法院最后认定国民城市银行没有提供“及时通知”,因而不能拒付该信用证。UCP500第13条、第14条规定银行必须在收到单据翌日起最长不超过7个银行工作日的“合理时间”内审结单据,并且决定是否接受单据。在UCP500下“合理时间”一词的存在使得银行在单据审核时间的判断标准处于不确定状态,这主要是因为“合理时间”的确定依赖于当地银行业惯例和法官主观判断。UCP500条文表述的不明确迫使英美法院不得不在多个案件中试图澄清“合理时间”和“7个银行工作日”之间的关系:银行审核单据的合理时间应视具体案情而定,7个银行工作日只是合理时间的上限。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看出,UCP500下“合理时间”这个模糊概念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一旦诉诸法律法官的主观判断影响着判案结果。此外,在此期间内银行有充分的时间与申请人接洽,七日内有可能市场行情发生变动,如降价的话,申请人可与开证行接洽,造成开证行故意延期通知拒付,对受益人不利。为此,UCP600第14条b款明确规定银行、保兑行或开证行的审单时限是“最多不超过自收到单据翌日起5个银行工作日”。从本款规定的意义来看,新的判断依据把单据处理时间的模糊判断标准简化为单纯的天数标准,使得判断依据简单化,也消除了法院以“不合理”为由干涉银行业务的隐患。同时,审单时间过长优势反而会引起银行与申请人接洽而对出口商不利,最长时限的缩短对更为有利,能够使受益人尽快地完成整个交易的运作过程。
2.信息传递和翻译免责条款变化对银行的影响
UCP500第16款规定,银行对由于任何讯息、信函或单据在传递过程中发生的迟延及/或遗失而产生的后果,或电讯传递过程中发生的迟延、残缺或其他差错,概不负责。此规定造成开证行对于单据丢失,往往援引该条款逃避付款责任的后果。但问题是,根据UCP500第9条a款“对不可撤销的信用证而言,在信用证规定的单据全部提交指定银行或开证行,并且这些单据又符合信用证条款的规定时,便构成开证行的确定承诺”,那么如果单据在指定银行寄往开证银行途中遗失,开证行还能采用第16条而免责吗?所以UCP500中这两种规定是存在一定的矛盾。
如以下案例:
信用证类型:不可撤销自由议付信用证
开证行:I银行
议付行:N银行
申请人:A公司
受益人:B公司
偿付行:I银行纽约分行
A与B公司签署一份进口合同,A随即在I银行开立不可撤销自由议付信用证,N银行收到B公司交来的信用证项下出口单据。经审核,N银行认为单据与信用证要求一致,遂于规定的有效期和交单期内寄往I银行,并按信用证规定,向I银行的纽约分行寄汇票索汇,N银行的寄单面函上列明了提示的单据及单据的份数。随后,N银行收到I银行纽约分行的全额付款。一个月后,N银行收到I银行来电,称其至今尚未收到N银行在I银行信用证项下议付的单据。N银行随即向快递公司查询得知单据在邮寄过程中丢失。N银行将此事通知了受益人,同时告知开证行单据已在邮寄过程中丢失,责任不在N银行,现N银行拟将副本单据(包括副本提单、遗失证明)补寄开证行,开证行电复同意。N银行补寄了有关单据。不久,开证行来电称不接受单据并提出退单,同时要求N银行退回其纽约分行已偿付的信用证款项并支付利息。
在本案例的关键是开证行是否有权退单,是否有权向议付行追索。开证行得知正本单据在邮寄过程中遗失后,同意议付行补寄副本单据后又不肯接受,并退单。如果副本单据存在不符点,开证行可以拒付,并有权向议付行追索。如果单据中不存在不符点,修改后的UCP600第35条规定:如果指定银行确定交单相符并将单据发往开证行或保兑行,无论指定银行是否已经承付或议付,开证行或保兑行必须承付或议付,或偿付指定银行,即使单据在指定银行送往开证行或保兑行的途中,或保兑行送往开证行的途中遗失。这样就进一步强化了开证行的责任,所以开证行的以上做法是没有道理的。那么根据UCP600的规定,开证行必须承付相符的单据。因此说,UCP600的这一新规定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对消除误解,减少纠纷,加强开证行的付款责任,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可转让信用证条款变化对银行的影响
UCP600在这一方面有明确的条款规定,第38条i款规定,“如果第一受益人应当提交其自己的发票和汇票(如有),但却未能在收到第一次要求时照办;或第一受益人提交的发票导致了第二受益人提示的单据中本不存在的不符点,而其未能在收到第一次要求时予以修正,则转让银行有权将其从第二受益人处收到的单据向开证行提示,并不再对第一受益人负责”。j款规定,“第一受益人可以在其提出转让申请时,表明可在信用证被转让的地点,在原信用证的到期日之前(包括到期日)向第二受益人予以兑付或议付”。
1999年8月5日(农历一九九九年六月二十四),某国开证行I银行根据UCP500开出即期、可转让信用证一份,最晚装运期9月1日,有效期至9月10日。应第一受益人B公司要求,信用证全部转让给第二受益人C公司。由于第二受益人C公司急需货款,经第一受益人B公司同意,允许受让地银行F对第二受益人议付。9月15日,转让行T银行收到第二受益人银行F银行寄来单据,装运日9月1日,议付日9月10日。经审核,单据符合转让信用证条款,转让行T银行通知第一受益人换单。然而,由于经营问题,第一受益人已宣告破产,换单事宜无人过问。于是,转让行T银行于9月18日将F银行寄来的全套单据寄开证行索汇。9月25日,开证行I银行提出以下不符点:
(1)发票非以原开证申请人为抬头。
(2)发票非为原信用证受益人出具。
(3)保险比例不符。
(4)单价不符。
(5)迟交单。以上不符,均系第一受益人B公司未换单引起,也是转让证不换单必然出现的情况。
本案例因根据UCP500开立信用证,而UCP500在这方面的规定不够明确。而据此,本案例若是在UCP600下开立信用证,则开证行I银行就没有理由提出上述不符点。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UCP600的修订及实施更加坚定了信用证的独立性及不可撤销性,明晰了各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强化了开证行的责任,放松了对单据的要求,从而维护信用证作为付款及融资工具的主导地位,促进整个国际经济的发展。银行经营者应该看到UCP600在有关通知行、议付行和开证行的责任方面的变动,为与之适应,应对银行内部的操作规程进行相应修改,以保障L/C业务的顺利开展。
4.审单标准的变化对银行审单业务的影响
(1)UCP600信用证审单标准的优点
UCP500中第21条对出单人或单据内容未作规定的情况,“当信用证要求提供除运输单据、保险单据和商业发票以外的单据时,信用证中应规定该单据由何人出具,应有哪些措辞或内容。如信用证对此未做规定,只要所提交单据的内容与提交的其他单据不矛盾,银行将予接受。”而UCP600中第14条审单标准(d)规定,“单据中的数据,在与信用证、单据本身以及国际标准银行实务参照解读时,无须与该单据本身中的数据、其他要求的单据或信用证中的数据等同一致、但不得矛盾。”第14条审单标准(f)规定,“如果信用证要求提交运输单据、保险单据或者商业发票之外的单据,却未规定出单人或其数据内容,则只要提交的单据内容看似满足所要求单据的功能,且其他方面符合第14条d款,银行将接受该单据。”信用证一旦开立是独立于合同的。于是,信用证业务精神在UCP500里就如此表述,“单证相符、单单不得不一致”。一旦出现不相符,不一致的情况,就造成了信用证的不符点,就意味着银行不需要再承担付款责任。于是,导致了银行在审单证时,为避免付款责任,实施“严格相符”,甚至故意寻找不符点,使信用证丧失了原本的功能,进而使得进出口商在外贸结汇时,对信用证不再信任,信用证业务大量萎缩。UCP600的精神根据第14条d款表明:即使单证间也不要求“等同”,仅要求“不得矛盾”,这样比过去单单之间“不得互不一致”的说法更体现了审单标准宽松化的倾向。从这点讲,UCP600的最大作用就是扶持信用证的使用,规范信用证业务的实施。而这个才是UCP600最大和最重要的意义。UCP600专门规定了何为“相符的交单”,将单据与信用证相符的要求细化为“单同相符、单单相符、单证相符”,强调要与信用证条款、适用的惯例条款以及国际银行标准实务相符合。对“相符”的明确界定,可以减少实务中对于单据不符点的争议。
(2)UCP600信用证审单标准的缺陷
①缺陷一,“单据必须看似满足其功能”的审单标准的认定依据不明确UCP600在审单实质标准方面的规定较之UCP500有极大的改善,但仍存在不足之处。这个不足之处就是UCP600所确立的“单据必须看似满足其功能”的审单标准的认定依据不明确。一项信用证涉及的单据数量多、种类繁,对各类单据“满足其功能”的标准各国规定也不同。以汇票为例。一张具备7个要式项目的汇票,如其汇票金额的阿拉伯小写数字和文字大写数字两者不一致,按我国的法律它将被认定为无效,即单据未能满足其功能,而在英国,它将被认定为有效,即单据满足其功能。UCP600对“单据必须看似满足其功能”的认定依据规定不明确,受益人、银行、开证申请人对“单据必须满足其功能”的认定依据会有不同的看法,UCP600实施后,在实践中很可能会引发很多问题。
②缺陷二,“看似满足其功能”是一个主观标准,是以哪类主体的主观看法为标准“看似满足其功能”是一个主观标准,“看似满足其标准”是依据哪类主体的看法为标准?笔者认为应该以合理审单人的看法为标准。UCP500第十三条a款规定“银行必须合理小心地审核信用证规定的一切单据,以便确定这些单据表面是否与信用证条款相符合。”UCP500对银行审核单据的首要要求就是审核单据要做到“合理谨慎”。所谓“合理谨慎”,根据国际商会中国国家委员会的解释,是指一个普通银行审单员运用与其专业知识及普通常识能够做得到的注意和谨慎。此即“合理审单人”要求。但是UCP600摒弃了这一要求。UCP600增加“单据必须满足其功能”的审单标准,同时删除了“合理审单人”标准的规定,导致“单据必须满足其功能”的审单标准缺乏主体标准认定依据。这势必导致“合格单据”标准在实践中引发更多的争议。
(3)单据审核标准的变化,加大了银行审单难度
根据UCP500第13条规定:“单证相符是指单据表面与信用证条款相符合。单据之间表面的互不一致,即视为表面上与信用证条款不符。”可见,这里所谓的相符是指“单证严格相符”。这一标准不利于受益人制单,容易出现不符点,但却有利于银行审单。在实务中,银行只需把各种单据与信用证条款逐一对照确定表面是否一致即可,单证表面一致即为单证相符,否则,单证不符。而UCP600却放宽了这一严格相符的标准,其第14条d款规定:“单据中内容的描述不必与信用证、信用证对该项单据的描述以及国际标准银行实务等同一致,但不得与该项单据中的内容、其他规定的单据或信用证相冲突。”同时j款规定:“当申请人和受益人的地址显示在任何规定的单据上时,不必与信用证或其他规定单据中显示的地址相同,但必须与信用证中述及的地址处于同一国家内。”这些变化无疑方便了受益人制单,但却加大了银行审单难度。因为,单据与信用证条款不一致时,单证之间何谓内容冲突、何谓不冲突,以及单据上记载的申请人、受益人的地址是否处于信用证中述及地址的同一国家内,有时是不便判断的,需要审单人员既要掌握审单技巧,又要具备渊博的专业和非专业知识。
5.有关信用证修改的生效条款变化的影响
UCP600第2条中对信用证做出了重新定义:“(信用证)指一项不可撤销的安排,无论其名称或描述如何,该项安排构成开证行对相符交单予以承付的确定承诺”。据此,所有信用证都是不可撤销的,没有开证行、保兑行(如果有的话)以及受益人的同意,不可撤销信用证既不能修改,也不能撤销。UCP600同时再次坚持了各国法律普遍认同的“沉默不等于接受”这一原则,在第10条c中指出:“在受益人告知通知修改的银行其接受该修改之前,原信用证(或含有先前被接受的修改的信用证)的条款对受益人仍然有效。受益人应提供接受或拒绝修改的通知。如果受益人未能给予通知,当交单与信用证以及尚未表示接受的修改的要求一致时,即视为受益人已作出接受修改的通知,并且从此时起,该信用证被修改。”因此,受益人可以用交单来表示是否接受修改。显然,这一规定固然维护了信用证的不可撤销性和受益人的利益,但却使银行陷入了上述被动境地。然而,在实务中,如果开证行发出修改电文,受益人未以声明表示接受而径直交来一套单据,开证行就需要仔细审核单据,以确认交单和修改前的信用证一致还是符合修改后的规定,这无疑是费时费力的,而多数银行的第一反应都是交单即意味着受益人接受了修改。为避免此种争议的产生,有的开证行会在修改中规定受益人接受的期限,但根据UCP600第10条f款“修改中关于除非受益人在某一时间内拒绝修改否则修改生效的规定应被不予理会。”因此,为在信用证修改时占据主动,节约业务时间,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开证行应在修改电文中要求“受益人交单时以单据形式提交一份证明信,声明是否收到修改,并列出接受了哪一次的修改”。这样就减轻了银行的审单难度,提高了审单的工作效率。
6.银行拒付后对单据的处理变化
UCP600第16条C款将拒付后开证行对银行单据的处理办法由UCP500中的2种增加为4种,分别为“持单听候交单人的处理”、“持单直到开证申请人接受不符单据”、“径直退单”、“依据事先得到交单人的指示行事”;而UCP500拒付后对单据的处理方式只有两种:一是持单听候处理,二是退还交单人。其中新增了“持单直到开证申请人接受不符单据”、“依据事先得到交单人的指示行事”两种处理办法,根据新增处理方式,开证行有权将不符单据直接联系开证申请人,若申请人同意接受,则开证行便可以放弃不符点,履行付款责任。这种做法不仅满足了现实结算业务发展的需要,减少因此产生纠纷的可能,避免受益人二次交单,而且赋予了银行在不符单据处理上的多重选择,有效缩短了银行处理不符单据的周期,提高审单效率。
四、结算对策
银行作为信用证业务中的重要当事人,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于更改后的新惯例,银行要做到以下几点。
1.提升银行工作人员的素质
对于开证行、保兑行、转让行、指定行来说,随着UCP600的实施,最直接的影响莫过于处理单据的时间,这不仅会改变银行业的传统习惯,而且还对银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具备足够的具有高素质专业知识的人力资源,才能应付受益人的议付单据,那些业务能力强,富有效率,能维护受益人或开证申请人利益的银行必将大受欢迎。因此,提升银行工作人员的素质,使他们尽快熟悉并掌握UCP600各项条款是当务之急。
2.银行要宣传UCP600,模范执行新惯例
在国际贸易中,贸易的双方往往会利用银行信用进行结算,银行扮演了主要角色,在为买卖双方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为银行带来利润。在国际商会通过UCP600到正式实施的过渡期内,宣传和推广UCP600是银行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不仅如此,银行还要带头模范执行新惯例,维护进出口商的利益,促进国际贸易的顺利发展。
3.谨慎执行难以界定标准的条款
UCP600中多处出现如“看似满足”、“必要时”等字眼,其标准难以界定,银行在处理这方面的业务时要谨慎类似的条款,以免处于被动的地位。此外,由于经济与政治具有紧密的联系性,在一些国家存在着经济“政治化”倾向,在界定“恐怖主义行为”的问题上,难免会带有政治色彩,而UCP600也缺乏明确的标准。因此,银行应该谨慎引用第三十六条的“恐怖主义行为”作为“不可抗力”,来化解将本应自己承担的风险。
五、结论
总之,国际商会对UCP600的制定相对于UCP500更加科学、明确,可操作性更强,势必对国际结算中的信用证业务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并有利于降低信用证的拒付率。但是,新惯例的使用也一定会产生新的问题,所以相关银行应该认真学习和掌握新惯例的规定,在实践中探索,灵活地运用,以降低信用证结算业务的风险。与UCP600相关的各方当事人也应该对UCP600的变化给予足够重视,理解和掌握UCP600中的各项条款,充分利用银行“平台”开展商业活动,防范信用证欺诈的发生,为国际贸易服务。
与此同时,UCP600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上文提到的“看似满足其功能”的标准难以把握,第三十六条的“恐怖主义行为”与“不可抗力”的划定标准不明确,以及信用证的融资问题等。不过从整体上讲,UCP600更加适应了国际贸易发展的需求,给国际贸易发展松了绑,将更加便于企业参与国际贸易。
参考文献:
[1]阎之大:《UCP600前瞻——概念与措词的改革》.中国外汇.2006.8.第53页.
[2]王善论:《UCP500》修订进展及若干问题探讨.对外经贸实务.2006.6.第57页.
[3]UCP600实施及其影响.http://intl.51.net/phparticle/article.php/73.
[4]金赛波.《跟单信用证严格相符原则》.2006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114页.
[5]高洁:《国际结算案例评析》[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178页.
[6]邵作仁:《UCP600的“创新”及对策》[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3).
[7]任再萍 姚大伟:《UCP600与国际贸易结算的变化》[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3).
[8]国际商会中国国家委员会编译。ICC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00)[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
[9]聂开锦: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00)评[J].辽宁:中国海商法年刊。2007,(17):381-396.
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 篇12
(一)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品种少,创新速度慢。
目前中资银行办理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形势比较简单,在国际贸易融资领域的创新速度较慢, 主要表现在:新产品少有推出,业务操作模式基本维持原样,融资产品主要集中于进口开证、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票据融资等形式,对进出口保理、福费廷等国际上新兴的业务品种发展缓慢,而为专门针对进口商设计的结构贸易融资更鲜有开展。随着越来越多外资银行在国内设立分支机构,一些跨国公司由于在中资银行得不到相应融资服务,就跑到外资银行寻求相关服务,导致部分优质客户流失。
(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准入门槛高,发展后劲弱。
国内商业银行过多地强调抵押、担保的作用,却忽视对客户业务进行综合的量化分析和考察。而中小型企业、贸易公司普遍存在无财产、无担保的特点,与授信标准发生严重冲突,很多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方面裹足不前。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商业银行仍然采用比较传统的业务系统和运作流程来支持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运作,银企之间缺乏贸易信息共享,亦未能建立一个能够对国际贸易供应链中货物及资金的流动实现实时数据传递和动态分析的信息技术平台,导致融资期限与贸易周期的匹配性较差。银行往往仅针对整条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单个环节提供融资业务,而不能提出有效满足客户需求的整合方案。同时,国内的商业银行在电子商务技术的引进和运用方面一直比较滞后,核心业务处理系统无法应对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变化。
(三)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授信标准不一,工作效率低。
尽管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具有鲜明的自偿性特点,并在额度确定、融资期限等方面与一般贷款具有显著区别,国内绝大部分中资银行仍然将国际贸易融资视同流动资金贷款进行处理,即主要按照授信主体是否符合贷款发放标准来评估业务风险。融资对象的财务及资信状况仍然是决定国际贸易融资能否发放的主要因素。例如,打包贷款在操作程序上按照流动资金贷款进行处理;出口应收款融资是一种国内新兴的融资产品,但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量化的工具,绝大部分银行设置了较高的融资准入门槛,在对贸易真实性及贸易连续性进行调查之后,还要求融资者提供足额、有效的抵押或担保作为还款的第二保证。还有的商业银行根据融资品种的不同放大一定的倍数,来核定国际贸易融资规模,而缺乏科学的依据。另外,国内商业银行授信融资审批环节多,流程烦琐,效率较低。如未列入低风险范围的授信融资业务,无论金额大小和风险大小,审批程序和模式均相同,这与结算业务实效性强的特点相悖离,有时甚至出现货款已收回,融资申请仍未批复的尴尬局面。相对外资银行来说,他们在操作流程和手续上要简化得多,产品流程设计也较为科学。
(四)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控制手段落后,缺乏高素质人才。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专业性强,对业务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但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尤其是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人员匮乏,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基层分支机构更是缺乏国际贸易融资方面的专业人才,而现有的工作人员大多不具备办理贸易融资业务的操作技能,尤其是对新兴金融工具知之甚少。另外,由于专业人才匮乏和部门设置不合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控制措施较为落后。国际贸易融资所涉及的风险主要包括进出口商资信风险、代理行资信风险、金融欺诈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政治风险和内部操作风险等。对于这些风险的管理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相关部门间的紧密配合。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方法实现对国际贸易供应链中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充分控制,银行对融资业务的风险识别能力较弱。同时,国内商业银行在开展国际业务特别是国际算业务方面一直沿用的是分散的经营模式,外汇业务处理系统较为落后,国际结算与外汇信贷、会计等部门独自运行,缺乏网络资源的共享和统一协调的管理,以致无法达到共享资源、监控风险的目的。
(五)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相关法律法规环境不完善。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涉及到国际金融票据、货权、货物的质押、抵押、担保、信托等行为,要求相关法律法规对各种行为的权利与责任有明确的法律界定。但是目前我国对有些国际贸易融资常用的术语和做法在法律上却没有相应的规范。因此,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缺乏必要的法律保护措施,存在一定法律风险。例如,押汇业务中银行对单据与货物的权利问题,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债务关系问题,进口押汇业务中常用的信托收据是否有效,远期信用证业务中银行已经承兑的汇票是否可以由法院止付等等。
二、我国商业银行拓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措施和建议
(一)积极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创新。
国际上先进银行在开展贸易融资业务时有一个重要理念,即:贸易融资业务是一种交易性银行业务(T r a n s a c t i o n Banking),银行应该从整个贸易周期(即从买卖双方签订合同开始到买方最后销售货物为止)来关注客户的需求,而不是仅为一两个贸易环节提供资金支持或者贸易单证服务。国内商业银行应当学习借鉴国外这些先进的业务发展理念,积极创新贸易融资产品。在产品创新和扩展中,首先,国际贸易融资的产品设计要与贸易链有机结合。从贸易环节出发设计产品,开发信贷额链式融资模式,有效地解决企业在采购和销售中的融资需求。其次,要根据客户的需求量身定做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将传统方式与新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结合起来,使国际贸易融资服务“增值”。多样化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和快捷的服务,可以带动贸易融资业务量的扩大,使我国银行业在国际竞争中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商业银行在开发贸易融资新产品的同时,要努力挖掘传统产品的发展潜力。尽管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具有同质化的趋势,并不代表这些业务没有创新机会。我国中小企业的进口业务有很大一部分仍然依赖信用证这种模式。随着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信用证业务的绝对额仍然每年在向上攀升,因此,传统的信用证、托收等业务仍然具有市场潜力。但是,要加大对传统产品的业务创新力度,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市场,可通过完善服务功能、改进处理流程等方面提高传统产品的吸引力。
(二)推行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授信标准。
选择从业时间长、信用良好、有真实贸易背景的客户提供融资,是防范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最佳途径。由于客户正常贸易产生的现金流为还款的第一来源,而公司的利润积累只是第二还款来源。因此,国际贸易融资的客户评价标准应有别于对流动资金贷款客户的评价标准。评价时更多地根据客户以前在海关、银行、外汇局、工商、税务等办理业务的记录,在此基础上,再参考客户的财务报表所反映的经营业绩和整体实力,着手开发建立国际贸易融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为客户建立详尽的业务档案,作为国际贸易融资授信的依据。根据不同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制订相应的产品标准及对客户的授信标准。同时,在对国际贸易融资产品进行梳理和整合的基础上,对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整合和优化,提高产品的操作效率。
(三)建立科学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体系。
有效控制风险,是国际业务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商业银行应树立理性和符合市场需求的风险管理理念,健全和完善科学有效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体系。国际贸易融资需要从业人员具备有关国际业务和信贷业务知识以及相应操作技能,来分析评价客户的信用,辨别国际结算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的风险,洞察国际市场的变化特点。
(四)建立健全国际贸易融资有关法律规定。
建议国家相关立法部门加强对国际贸易融资的政策法律的研究,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法律法规。商业银行应收集近年来我国关于贸易融资业务的法律案例,分析国际惯例与我国现行的法律环境,据此不断改进完善自身的产品设计,并制订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建立规范化的业务操作程序和有关合同文本格式。由于我国的外汇管理政策、法规会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因此商业银行从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人员一定要及时掌握、自觉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效规避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
摘要:国际贸易融资是国际上商业银行最为常见的传统信贷品种之一。根据《巴塞尔协议》 (2004年6月版) 的定义, 贸易融资是指在商品交易中, 银行运用结构性短期融资工具, 基于商品交易 (如原油、金属、谷物等) 中的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等资产的融资。因此, 与一般的贷款不同, 一方面, 它具有周转快、流动性强、收益率高的特点, 是现代银行有效运用资金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另一方面, 它有效地解决了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所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 使之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上发展国际贸易。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 国际贸易量飞速增长。2007年, 中国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 达到21738亿美元。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大量增加, 银行业将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 目前我国中资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还不十分理想, 还大多局限于提供传统的国际结算服务, 与外向型经济发展不适应。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
参考文献
[1]、徐延春.企业涉外金融实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2]、刘姝威.如何控制国际贸易融资风险[J].现代商业银行, 2003 (4)
【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推荐阅读:
商业银行业务08-29
商业银行业务发展08-28
商业银行业务试题09-01
商业银行业务介绍09-07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创新08-01
商业银行零售信贷业务09-05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思考10-12
中间业务商业银行11-07
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08-30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