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债管理模式

2024-10-12

外债管理模式(共11篇)

外债管理模式 篇1

短期外债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向国际贸易等实体经济提供服务和便利方面。但是短期外债是把双刃剑,需要进行统筹管理。具体到银行短期外债,表现尤为突出,它具有高流动性、高杠杆性、高风险覆盖面等特点,若不加以控制,容易产生偿付风险,甚至引发国家债务和货币危机。基于短期外债存在的风险,现阶段我国对银行短期外债实行较为审慎的管理。

一、当前我国银行短期外债的管理模式

一是数量控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2008)规定,我国对外债实行规模管理。在银行短期外债管理上,则实行余额管理,余额指标由国家外汇管理局核定。外汇管理部门于每年初,根据国际收支形势,核定当年银行短期外债余额指标。指标核定后,银行年内任一工作日末的短期外债余额不得超过核定的余额指标。

二是登记管理。《外债统计监测暂行规定》(1987)和《外债登记管理办法》(2013)规定,我国对银行短期外债实行登记管理制度,银行应按规定通过外汇管理部门的相关系统逐笔报送借用外债信息。外汇管理部门负责对银行短期外债进行统计监测和非现场核查。

对于核定的银行短期外债指标,各商业银行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管理:一是严格控制额度。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总行统筹管理,分行在遇到业务需求时向总行提交申请;二是分行指标切分,总行将余额指标按条线/分行进行切分,对各条线/分行的短债额度做出明确限定;二是完善业务系统。完善现有业务系统,既便利银行短债业务的办理,又可实现短债数据的采集、统计与监测,提高系统的预警功能;三是加大检查力度。总行对各分行短债业务进行定期或不定期非现场核查与现场核查,通过通报批评和绩效考核等手段,提高各条线、各分行对短期外债管理的重视程度。

二、银行短期外债管理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人民币外债管理存在“双轨制”

在2009年以前,我国基本不存在人民币外债。2009年,我国正式推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人民币外债随之产生。作为新生事物,各部门在管理上不径相同,人民银行对其管理相对宽松,《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规定,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项下涉及的居民对非居民负债,包括远期信用证、海外代付、协议付款等不纳入现行外债管理。而《外债登记管理办法》(2013)则明确外汇管理部门对外债实行全口径统计监测,不论其币种是人民币或是外币。人民币外债管理上的“双轨”模式,致使银行在业务办理上不能放开手脚。

(二)银行短期外债管理上存在短板

目前,90天以下远期信用证、90天以下海外代付以及同一法人银行50万美元(含)以下非居民个人存款等并未纳入余额管理。为规避短期外债指标规模控制,银行开发与境外银行联动的创新型中间业务,如协议付款等。在操作形式上,此类中间业务与之前的银行短期外债业务虽有变化,但其实质仍属银行短期外债性质,需承担偿付责任。银行的短期外债余额管理口径并未全面覆盖银行的所有短期外债,管理上存在短板,易增加银行的偿付风险。

(三)短期外债指标核定方式有待完善

目前,外汇管理部门在核定银行短期外债指标时,主要根据流动性需要、资本金规模、国际结算业务量等情况,同时参考上年指标使用情况及同行业水平等计算银行的短期外债余额上限。由于指标核定时间定在年初,外汇管理部门不能也无法充分考虑全年企业生产经营和资金需求周期特点,指标核定刚性有余,柔性不足。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国际贸易发展变化难以预测的情况下,指标管理缺乏灵活性,银行短期外债余额指标常常难以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为满足客户需求,部分银行开发了创新产品,绕开短期外债。

(四)银行短期外债管理口径相对严格

目前,期限在90天(含)以上已承兑未付款远期信用证和90天以上海外代付业务纳入短期外债余额管理。但此类短期外债与银行其他短期外债不同,首先,银行虽然具有第一性付款责任,但也只是一种确定的或有债务,任何时点都不会产生实际的外债资金流入。其次,银行对外支付在时间、金额上均十分确定和可控。因此,它们与以逐利为目的的“热钱”流入有本质区别,不会导致债务危机。目前对这类性质的短期外债管理口径偏严,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三、加强银行短期外债管理的政策建议

(一)明确人民币外债的管理模式

本币外债与外币外债一样,均表现为居民对非居民的负债,两者唯一区别是债务币种构成不同。因此,就债务性质而言,它属外债。而且,本币外债表面上虽然表现为借本币、还本币,不存在对外汇储备的需求。但在借贷关系结束时,则表现为非居民持有人民币资产,中央银行作为人民币的发行人和最终债务人,有义务将非居民持有的人民币存款或现金兑换为外币,从而产生对外汇储备的需求,并最终体现为跨境资本流动。在特定情况下,本币外债不但是国家公共财政安全的影响因素之一,还可能通过其他的连锁反应对本国的货币乃至经济安全构成威胁。因此,从维护国家整体经济金融安全的角度出发,建议将人民币外债纳入外债口径,统一本外币外债管理。

(二)建立全口径的外债统计监测机制

为加强银行短期外债的有效管理,外汇管理部门应扩大银行短期外债管理覆盖面,建立全口径的外债统计监测机制。一是科学划分短期外债类型,明确纳入余额管理的短期外债种类;二是规范银行业务创新行为,将规避短期外债余额管理的银行创新业务应纳入余额管理。

(三)优化短期外债余额指标核定模式

改变银行短期外债指标的核定方式,参照企业外债的管理方式,对银行短期外债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即规定银行的短期外债余额在任一时点不得超过一定的比例,由银行自已去把控风险。比例的设定应灵活,要综合考虑全年国家经济、金融和外贸发展策略,并适当向贸易结算量大的银行倾斜。同时,外汇管理部门要加大对银行短期外债的监测力度,提高预警能力。

(四)放松对远期信用证和海外代付业务的余额指标管理

考虑到远期信用证和海外代付业务与一般外债业务不同,且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建议外汇管理部门调整银行短期外债管理政策,将90天以上已承兑未付款远期信用证和海外代付业务纳入短期外债范畴并加以监控,但不再占用短期外债余额指标。

外债管理模式 篇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 国 人 民 银 行 令

中 国 银 行 业 监 督 管 理 委 员 会

第 9 号

为加强外债的全口径管理,有效调控外债总量,规范境内外资银行外债管理,经国务院批准,特制定《境内外资银行外债管理办法》,现予以发布,自颁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

发展改革委主任 马 凯

人民银行行长 周小川

银 监 会 主 席 刘明康

二OO四年五月二十七日

第一条 为促进境内中、外资银行公平竞争,有效控制外债规模,防范外债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和有关外债管理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外资银行是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外资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和外国银行分行。

第三条 国家对境内外资银行的外债实行总量控制。境内外资银行的外债包括境外借款、境外同业拆入、境外同业存款、境外联行和附属机构往来(负债方)、非居民存款和其他形式的对外负债。

第四条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称“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银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下称“外汇局”),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国际收支状况和外债承受能力,以及境内外资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和运营资金需求等,合理确定境内外资银行外债总量以及中长期和短期外债结构调控目标。

第五条 境内外资银行借用外债,签约期限在1年期以上(不含1年期)的中长期外债,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按核定发生额;签约期限在1年期以下的短期外债,由外汇局核定余额。

第六条 每年2月底之前,境内外资银行须分别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或外汇局提出关于本中长期外债发生额或短期外债余额的申请。其中,外资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分别通过商业注册所在地的发展改革委或外汇局的分支机构逐级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或外汇局提出申请;外国银行分行由在中国境内的主报告行直接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或外汇局提出申请。没有主报告行的,应通过商业注册所在地的发展改革委或外汇局的分支机构逐级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或外汇局提出申请。

第七条 境内外资银行申请外债总额,需分别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或外汇局提供下列材料:

(一)借用中长期或短期外债的申请报告,内容包括上的业务经营状况、资金来源和运用情况、所申请外债额度的依据和资金用途等。

(二)境外总行或地区管理部批准的对中国境内债务人的授信限额文件。

(三)外资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应提供报送银监会的上境内合并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外国银行分行应提供报送银监会的分行上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以及境内营业性分支机构上合并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四)与申请人流动性需要或资金用途有关的证明材料。

第八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汇局根据境内外资银行的上外债借用情况、其境外总行或地区管理部批准的本对中国境内债务人的授信限额、境内贷款项目需求(中长期外债)及流动性需要(短期外债),分别核定境内外资银行本中长期外债发生额和短期外债余额。境内外资银行在本新借入的中长期外债不得超过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定的额度;本内任一时点的短期外债余额不得超过外汇局核定的余额。

第九条 外债总额确定后,境内外资银行可以根据业务需要在内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或外汇局申请进行一次调整。国家发展改革委或外汇局根据情况决定是否批准。

第十条 境内外资银行向境内机构发放外汇贷款按照国内外汇贷款方式管理。除出口押汇外,境内外资银行向境内机构发放的外汇贷款不得结汇。

第十一条 境内外资银行对外提供担保,按对外担保进行管理;境内机构为境内债务人向境内外资银行提供担保按国内担保进行管理。

第十二条 境内外资银行借用的外债资金不得结汇,还本付息不得购汇。境内外资银行办理其外债项下还本付息不需要外汇局核准。

经外汇局批准,境内机构可以选择境内外资银行开立外债项下专用账户。

第十三条 外汇局负责对境内外资银行外债和国内外汇贷款的统计、监测工作。境内外资银行应于每月初5个工作日内向注册地外汇局分支机构报送外债统计数据,并按照国内外汇贷款的有关规定向当地外汇局报送国内外汇贷款相关信息。

第十四条 外汇局对境内外资银行借用外债情况和发放外汇贷款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现场或非现场检查。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外汇局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负责解释。此前其他规定与本办法有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

晚清外债得失录 篇3

中国历史上有朝廷不借贷的传统。这个传统使皇朝的财政收支都受到约束,但也使得财政变得僵硬,很难应付突发事件,如战争。

清朝早期的战费靠的都是历年储蓄,但几次战争逐渐耗尽了家底,到太平天国战争兴起后,清政府已经没有什么积蓄了,无力应付这场战乱。面对军事行动所需要的巨额经费,1854年,咸丰皇帝发出一封上谕,指示各地赶快组织商人富户报效、捐款,并对捐款较多的人家给予荣誉奖励。如果不愿意接受奖励的,还可以给予“借贷印票,分年还给,作正开销。仍按照银数多寡,分别建坊给匾,以示优奖”。允许政府向民间借钱,这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在1857年给官员的上谕中,咸丰皇帝再次要求卖官鬻爵实行捐纳。

朝廷虽然没有谈到向洋人借钱,但事实上政府向洋人借钱还是走在向本国臣民借钱前面的。这也比较好理解。高高在上的朝廷向自己的臣民借钱,总是放不下身段,但向外国人借钱则没有这种心理障碍。在咸丰皇帝嘱咐各地向民间借钱之前,上海道台吴健彰于1853年就向外国商人借款雇佣作战船只。1853年,江苏巡抚杨文定就报告朝廷说,太平军的战船多而官军的战船少,他曾要求上海道台吴健彰借用外国船只,但当时外国船只尚未到来,而前督臣陆建瀛又不以为然,借船的事情就放下了。战事紧迫的时候,杨文定只好命令吴健彰雇佣外国船只。因为事涉外交,他亲自给咸丰皇帝打了报告,而咸丰皇帝也同意了雇船的做法。从有关资料来看,吴健彰雇佣外国船只的费用,由江海关用关税担保,是向上海的洋商借的。在1855年和1856年,江海关分别从关税中扣除了这项借款,本息为12.7728万两。这次借款的细节历史上没有多少记载,但此次借款被认为是中国政府对外借款的第一宗,是中国外债史上的处女债。

据不完全统计,1853-1872年间,清政府举借外债19笔,总额536.1432万两,主要用于镇压太平军的军事支出。与清政府平息太平天国战乱所耗费的数万亿两军费相比,这点借款不过是杯水车薪,对战争没有什么决定性的影响。但举借外债,为清政府的财政打开了一扇大门。从此以后,每遇突发事件,需款孔亟,通过传统的征税等办法无法筹措资金的时候,举借外债就成为清政府的一个不二之选。

太平天国之后,左宗棠经营西北的战争,外债发挥了更大作用。

1865年,中亚浩罕国军事头目阿古柏,在外国势力帮助下率兵侵入中国新疆并自称为汗。1871年,沙俄出兵占领新疆。同时,太平军残部捻军与陕甘回民也联合作乱。1875年,清廷命令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负责收复新疆事宜。但西征军的经费却没有保障。西北经济落后无法就地筹饷,而负有协饷义务的江南各省,经太平军蹂躏再加上清政府中央权威下降,都以入不敷出为理由,没有积极响应中央指令,向西征军提供经费。左宗棠被迫通过胡雪岩向外国借款。左宗棠论证说,“闻外国每遇兵事,贷兵饷于众商,指税项归款,商情乐从,事亦易集,中国亦曾仿照行之,未为失体。”如采用外债,“与其入秦后,因待饷之故,于是牵掣,坐失机宜,曷若筹借巨款,一气贯注。”他还说:“窃惟从前江苏沪吃紧时,曾有官督出印票,督抚加印,向洋商借银充饷成案。臣在福建时亦行之,事赖以济。”左宗棠使出了杀手锏,变各省协饷为各省所欠外债,以此对付东南督抚的推托。按左宗棠的意见,各省如果拿不出给甘肃的协饷,那么就应为举借外债提供担保。他要求清廷命令应协省份加盖关防的海关印,这些被应协省份担保的外债,将来就由这些应协省份负责偿还。

1875-1881年,西征军共耗饷5237万两白银,其中6次西征借款达到1595万两,占全部西征军事开支的25%左右。西征借款期限一般不长,年利率10%左右,在当时的西方债市上属于较高的利率,但与当时中国的利率相比,相对还算较低。虽然西征借款受到舆论批评,被指为饮鸩止渴,但此款有力地支持了清廷收复新疆,平息回乱,粉碎国外势力分裂新疆的图谋,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如果没有来自国外的借款,取得西征胜利几乎是不可能的。西征借款的意义要实事求是地评价,不能轻易否定。

如果说西征借款是清廷为弥补军事开支的不足,主动向国外借款的话,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了偿付巨额赔款而不得不举借的外债,则是被动的借款,也是十足的耻辱性的借款。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之前,日本为筹集战费发行公债,清政府则没有充分筹集战费。战争结束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中国赔偿日本战费2亿两,赎辽费3000万两,以及承担日本驻威海卫屯军费150万两,总数是2.315亿两。日本对偿还期限还提出极为严格的限制。在短期内,清廷无法筹措这么多的银子,因为当时清朝全年的财政总收入还不到1亿两白银。

巨额的赔偿无力筹措,幸亏当时清政府已经能够从国际上顺利地借款,于是就向洋人举债,总共借了7笔外债。这些外债都是长期借款,期限在三四十年。1894-1898年,清政府所借的战费和赔款借款,总数达到3.5亿两,比甲午战争之前外债总额还要高出6.6倍。至1900年,7笔外债每年的本息偿付为2490万两,成为以后每年的财政负担。

甲午战争赔款的沉重负担刚刚开始,1900年,义和团围攻使馆,杀害公使、焚烧教堂,引起八国联军干涉,发昏的慈禧太后居然向八国宣战。此次闹剧的后果是辛丑条约的签订。这项条约规定,中国向八国赔偿4.5亿两白银。因为当时全中国人口总数是4.5亿人,所以4.5亿两赔款就是人均一两,这是一种羞辱式、惩罚式的赔偿,是为了让中国人长一点记性。清政府砸锅卖铁也还不了这么多的账,就是把引起八国联军干涉的罪魁祸首们千刀万剐,也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于是,这笔赔款就转化成为借款,成为中国的一种负债,必须在39年之间还清。年息4%,连本带利要偿还9.82亿两,光利息就几乎超过本金了。

为马关条约赔款而举借的外债,和由辛丑条约赔款转化的外债,是晚清最大的外债。这两笔外债极为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成为长期的严重负担。如果说在未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就轻易与日本进行一场大战,虽然鲁莽,却还有取胜的可能性与战争的正义性的话,慈禧太后借着义和团的愚昧向八国宣战,则属于既无任何取胜可能,也没有什么正义性可言的轻启战端行为,是十足的愚蠢。战败而被强加沉重的赔款,完全是咎由自取。这是中国人民因为拥有这样一个昏庸的政府所必须付出的沉重代价。

在大清举借的外债中,除了用于战费和赔款外还有一个相当大的用途,就是举办实业,尤其以修建铁路为主。

晚清中国修建铁路曾经一波三折。起初,修建铁路遭到中国人的强烈反对。光绪二年(1876年)以英国怡和洋行为首的英国资本集团修建的吴淞铁路,第二年被清政府赎回,接着拆毁铁轨、铲平路基、推倒车站。甲午战争战败后,洋务派认为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交通不便,军队征调迟缓不易,于是痛下决心,兴建铁路。但修建铁路需要巨额资本,国内资本有限,而且国内对于投资铁路也缺乏信心,于是,大规模举借外债修建铁路便成为优先选择。到1911年末,中国国土上共建成铁路9618.1公里,除外国直接投资的以外,中国自建铁路5858.4公里,其中依靠外债建设的铁路总里程达到5192.78公里,占中国自建铁路里程的88.6%。清政府修建铁路的借款,早期往往以路权作抵押,后来国内开展赎回路权的运动,但赎路权的经费又没有着落,于是仍然举借外债赎回路权。这种借款往往以厘金或土地税鸦片税等做担保。

甲午战争结束到清朝灭亡的十多年时间,是中国铁路建设从起步到快速发展的时期。当时修建的铁路,多成为后来中国铁路的主干线,为中国经济发展和进入现代社会奠定了基础。

晚清的各类外债,总数达到约13亿两库平银。其中以赔款借款或赔款转化成的外债为最大宗,总数6笔,占外债总额的61%;各种实业借款总数85笔,占外债总额的29%;海防、塞防及其他军事用途的借款总数78笔,占总额的7%;行政经费借款59笔,占总额1%。由此可知,晚清外债中压迫中国人民最为沉重的,当属对外赔款所转化或举借的外债。这种外债突出体现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颟顸自大。晚清实业外债总数不足赔款外债的一半,但是这些借款兴办的实业,有利于中国走向现代社会,也为中国积累了国有资本。当然,这些外债的举借和使用,往往由贪婪成性的官僚主持其事,很难说其中没有腐败自肥的事,也很难克服官营事业的低效浪费顽疾。不过总的来说,实业外债利大于弊,如果没有外债,那时候的中国不可能修建那么多的铁路。当然,如果没有举债修建铁路,清廷或许不会在保路运动中垮台。

晚清外债的年利率是逐渐降低的。早期一般在10%左右,虽然与国内借款利息相比不算高,但高出英国国债利率一倍多,从国际上看属于高利率。这与中国在国际债务市场上尚未形成一定的债信有关。由于晚清外债从未发生违约事件,债信相当可靠,风险大大降低,又加上晚清外债有关税、厘金、土地税等做担保,而且国外对华放贷者竞争激烈,所以晚期的借款利率一直下降到4%-5%,与英国国债利率的差距大大缩小了。以这样的利率借钱搞建设,是完全可以承受的。平心而论,晚清外债并非都是建立在不平等条约上的掠夺性债务。

晚清外债中的一些长期债务在满清政权被推翻后,由中华民国政府继续偿还;中华民国的北京政府被南京政府取代后,南京政府继续继承这些债务,并予以偿还,不少外债在此期间完全结清。在日本侵占中国海关后,一些由关税担保的外债,一度完全停止还本付息。在日本占领中国的铁路后,有关铁路的外债也停止偿付。有意思的是,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日伪也承认清政府为修建东北的铁路而举借的外债,曾经出现由中国政府和日伪铁路局双双偿还的奇事。另外,有些长期债务,因为世界局势的变化,偿付情况也发生了变化。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向德国宣战,于是停止偿付对德国的庚子赔款外债,而在战后邦交正常化后又重新协商偿还办法。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也停止偿付对日本的相关赔款外债。抗日战争中,中、美、英等国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作为对中国参与此统一战线的回报,战后有关国家也免除了尚未到期的一些外债。也有些外债最后成为糊涂账,有少数借款在中华民国丧失政权时都未还清,其后也无从追认。

外债管理模式 篇4

(一) 由于境外融资成本较低和境内融资困难等因素的影响, 外商投资企业倾向于借用人民币外债

2012年, 在人民币外债发生额管理的限制下, 大连市外商投资企业借用人民币外债需求依然十分强烈, 全年新增人民币境外融资登记金额36.94亿元, 实际融资金额34.26亿元, 其中境外借款股东贷款提款19.31亿元, 境外金融机构借款提款9.54亿元。主要由于:一是相对较低的融资成本促使借入人民币外债的意愿增强。当前大连市已借入人民币外债中短期借款平均借款利率3.7%, 中长期借款平均借款利率4% (1) 。远比境内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6.15%和5年期以上6.55%要低得多。二是境内借款困难, 境外融资相对容易。由于境内通货膨胀压力较大, 流动性趋紧。另外随着人民币回流政策放宽, 境外人民币希望回流获取更高收益, 因此企业在短期资金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下会首先考虑借用人民币外债。

(二) 当前人民币外债“发生额”管理相对外币外债管理更加严格, 无法满足企业短期流动性不足的要求, 长期来看还会收窄企业的境外融资渠道

出于对人民币升值、境外融资成本低的考虑, 大连市企业借用人民币外债的需求日益强烈。截至2012年12月末, 大连市人民币外债余额74.01亿元, 其中长期借款15笔, 51.34亿元, 借款集中在几家大型制造业企业, 主要用于扩大产能, 增加固定资产投入。短期借款28笔, 22.68亿元, 占比30.6%, 借款主体较多, 主要用于弥补流动资金不足, 且大多发生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明确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操作细则的通知》 (银发[2012]165号) 文件下发即总行明确人民币外债按照“发生额”管理之前, 文件下发后企业大多转向借用外币外债, 大连市仅1家企业办理了人民币短期外债业务, 共借债约2 300万人民币, 借债原因是该企业误以为人民币短期外债按“余额”管理, 目前该企业可借债额度已全部被占用, 无法再借入任何外债。

“发生额”管理源于国家外汇管理部门对于外债的管理模式, 是相对于“余额”管理来说的, 是指外债业务一旦发生, 外商投资企业可借用外债额度即被扣减, 无法恢复并循环使用。目前跨境人民币外债采用的就是“发生额”管理方式, 既无论外商投资企业借用的是短期的还是中长期的外债, 均为一次性借款, 无循环使用额度的可能。从短期来看, “发生额”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投机”资金流入, 能够控制国内通货膨胀。但从长期看来, 借用人民币外债还会收窄企业境外融资渠道, 阻碍人民币资金流在境内外的有效循环, 进而会影响人民币“走出去”的整体进程。

(三) 当前人民币外债管理与总体制度设计理念相悖

人民币外债虽与外币外债本质上一致, 但其对宏观经济的作用是截然不同的。从微观层面上看, 人民币外债可以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 在当前劳动力成本高企的情况下, 可以有效缓解企业经营压力。另外, 借用人民币外债可帮助企业有效规避汇率风险, 切实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从宏观层面上看, 人民币外债不涉及外汇占款、币种错配等问题, 可有效舒缓流动性过剩的压力, 是人民币在境内外循环的主要渠道之一。另外, 由于国家经济实力较强, 人民币的偿债能力也毋庸质疑。因此总体风险是可控的。当前人民币外债管理过于严格, 这与跨境人民币结算管理优于外币结算管理的制度设计初衷相悖。

(四) 当前人民币外债管理缺乏完整的管理法律法规, 业务开展存在风险点

当前人民币外债管理在业务操作环节也不尽合理, 业务开展依然存在风险点。一是多头管理导致企业成本增加和统计数据混乱。针对此问题, 2012年, 中国人民银行大连市中心支行出台了人民币外债“一点管理”制度, 率先在全国初探本外币一体化管理, 有效解决了外债多头管理的问题, 打消了银行和企业的政策顾虑。二是缺少银行审核业务办理时对于关键细节的规定。比如, 如何判定企业是否需要借债, 能否借债的问题, 在企业提交申请时是否需要企业必须说明资金的用途等内容。近期大连市一家外资银行刚为一家已要清算的企业办理了借用人民币外债的业务, 实际上该企业已不具备偿债能力, 但当前政策没有限制该种情况的发生。三是易发生道德风险。当前的人民币外债市场化管理, 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后续监管体系和有力的监管处罚手段作风险保障, 商业银行在为企业办理人民币外债业务时容易出现道德风险。

二、调整人民币外债管理模式的思考

人民币外债与外币外债本质相同, 互为补充, 但二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不同, 因此在制度设计上应充分考虑本外币债的特征, 争取做到既能发挥其各自的优势, 又能有效控制风险。

(一) 在制度设计上, 人民币外债应纳入外债统计范畴, 分层次核定本外币外债余额的总指标

根据我国现行外债管理的有关规定, 有借外债资格和外债额度的企业在从境外借款时能够借的币种没有限制, 可以是美元或者欧元、日元等, 境外的人民币也属可借的币种。且目前国际通行外债统计标准为本币外债原则, 即把本币债务纳入外债统计体系, 这也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口径。如国际收支 (BOP) 、国际投资头寸 (IIP) 均将本币外债纳入外债统计。因此, 人民币外债毋庸质疑应该纳入外债管理。这既是适应对外经济发展、推动人民币跨境结算、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需要, 也是与国际统计标准接轨的需要, 更是完善外债统计、防范外债风险的需要。

在具体管理时, 人民币短期外债按“余额”管理, 中长期外债按“发生额”管理, 银行的本外币外债指标应该分开核定。企业的外债指标仍按当前的“投注差”管理, 在其额度内企业可以自行决定借用外债的币种, 但应明确借债币种与还债币种不可交叉。

(二) 在业务操作上, 加强流入管理和用途管理, 在借用外债的原因和用途方面加强管理和审核, 并在关键细节上进行明确规定, 制定定期非现场、现场检查机制, 设置一定处罚手段

明确外汇指定银行的真实性审核义务。比如, 发挥银行更贴近客户, 更了解客户的优势, 明确要求银行需要审核企业的财务报表等相关材料, 实地考察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以判断企业是否需要真正借用外债, 将“热钱”从源头上把控住。为防止银行出现道德风险, 则需要一定的检查和处罚的手段, 仅采用定期通报批评的力度太微弱, 不足以起到震慑银行的作用。

在资金用途上, 当前规定非常到位, 可以用于偿还境内外贷款, 短期用途为经营范围规定的内容以及日常开支, 长期用途可为扩大产能、购买固定资产等。但当前逐笔登记RCPMIS (都是手工录入系统) 、逐笔留存单据的办法给银行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 可以规定相应额度, 在一定额度以上的需要企业提交相应材料并将相关信息录入系统, 一定额度以下的不需要录入系统, 但需要银行做好相应记录以备查。

(三) 在政策协调上, 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合作, 形成监管合力

一是建立统一高效的人民币外债资金数据采集、监测、分析和预警体系, 实现外债统计监测系统与人民银行反洗钱信息系统、支付结算系统、跨境人民币统计监测信息系统等对接。通过各系统资源共享, 实现人民币外债资金流动的全口径监测分析, 有效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 提高监管效率。二是协调当前跨境人民币业务与外汇管理政策冲突部分, 尽快研究制定统一的人民币外债管理办法, 以便更好地防范跨境资金流动带来的金融风险和配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三是实施本外币一体化管理模式, 人民银行、银监会、外汇管理局等多个部门应形成监管合力, 共同构建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健全科学、宏观审慎的人民币跨境资金流动监管框架。

(本文获2013年全国商务财会论文评选三等奖)

参考文献

[1]刘冬梅.人民币外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华北金融, 2012, (2) .

浅谈政府外债项目管理工作 篇5

**是全疆利用政府外债贷款较多的地区之一,覆盖区域广、涉及领域多,主要利用的是世界银行、奥地利、北欧投资银行、西班牙、韩国、日本协力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涉

及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公共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等诸多领域。

为进一步提升**政府外债项目管理水平,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切实加强**政府外债管理水平,合理有效控制政府性外债,切实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总结项目成效和管理经验,提高**政府外债项目管理水平,现就我州政府外债管理项目工作浅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政府外债贷款项目基本情况

截至2007年12月底,**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项目共21个,协议贷款总额8743.33万美元(折合人民币6.97亿元)。其中: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5个,贷款额2468.2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02亿元);外国政府贷款项目16个,贷款额6275.08万美元(折合人民币4.95亿元)。应归还贷款本息金额为1824.64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48亿元)。其中:国际金融组织累计应还贷款额798.81万美元,折合人民币0.63亿元;外国政府贷款累计应还贷款额1025.83万美元折合人民币0.85亿元;我州均按时偿还了本息,未发生拖欠。但随着还贷高峰期的到来,从2008年至2011年,每年需还款约5000万元人民币,给我州财政带来了较大压力。

2007年,我州财政收入22.92亿元,增幅35.37%,财政支出42.99亿元,增幅31.49%,在2007年实现了收入增幅超过支出增幅。截止2007年底,**政府外债本金余额为6755.54万美元(折合人民币5.37亿元),根据财政厅对外债管理还贷准备金的规定,**财政应计提还贷准备金额3759万元,2007年**预算安排还贷准备金500万元,各县市因财力贫困,无力安排还贷准备金。

二、政府外债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经济活动的载体和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基础。随着我州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投资越来越大,单纯依靠传统的筹资模式难以填补城建资金庞大的缺口,为了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策略必须实现创新。库尔勒市人民政府通过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实施了外环路与市政集中供热工程,拓宽了城市道路建设资金和集中供热环保项目资金的来源渠道,极大地缓解了加快发展与地方资金短缺、短期财力不足与长期发展的矛盾,同时,也改善了投资环境,而且还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方面收到了多重的显著成效,有效弥补了财政资金的不足,扩大了库尔勒城市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加强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解决了城市道路拥挤、基础设施落后等状况,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走上良性循环轨道,对完善城市功能,治理城市环境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焉耆县人民政府通过利用日元再转贷资金4.5亿日元(折合人民币3049.81万元),扶持**红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实施了“年产20吨番茄红素油树脂建设项目”,该项目已于2007年正式投产。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1236万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58%,2007年实现利税390万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30%;2007年实现工业产值3234万元,比2006年增长47%。**乡都酒业有限公司利用日元再转贷资金2.8亿日元(折合人民币1897.66万元)扩建7000吨干红葡萄酒项目,该项目2007年已基本完工。2007年该企业销售收入总额1341.99万元,较2006年销售收入增长42.46万元,2007年实现利润总额304万元,较2006年增长544.35%。这两个项目的实施符合自治区大力发展特色产品的产业政策,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提高了农副产品的产业附加值,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从资源整合和技术创新上进一步深化了番茄、葡萄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快了传统产业更新改造步伐。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增加了地方收入,扩大了就业机会。

且末县昆仑苇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车尔臣河芦苇湿地恢复工程”,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支持了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特别是世界银行贷款“塔二项目的实施,实现了焉耆水源地、西尼尔水库每年向下游生态输水0.88亿立方米,调蓄水量1.16亿立方米,并成功利用开都河丰水期通过博湖向塔河下游成功实施生态输水六次,对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改善农业灌溉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政府外债管理经验

(一)建立了政府外债管理体

系。为做好政府外债管理工作,保证项目实施目标,州人民政府专门成立了**政府外债领导小组,各县(市)相继成立政府外债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并且制定了政府外债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工作职责,真正实现了统一领导、职责明确、便于协调的政府外债管理机制。

(二)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债。一是坚持政府外债投资公共财政领域、支持重点项目工程。如

:利用韩国政府贷款的库尔勒市外环路工程,通过对库尔勒市外围道路的改扩建,已初步改变了城市道路拥挤现象,并带动沿街的经济发展,解决了基础设施落后等一系列问题。二是对企业贷款需要财政担保的二类项目原则上不予办理,确实效益好,前景好,需要财政担保融资的项目,采取用企业不动产进行反担保抵押,签订还款协议书,降低和化解财政风险。如:本着“谁用款、谁还款、谁担保、谁负责”的原则,先后对轮台县、焉耆县、若羌县、且末县的部分企业利用外债贷款,财政对其担保的同时,要求借款单位用固定资产等实物进行抵押,降低财政未来的偿债凤险。三是对公共性借用政府外债项目,与借款的行政事业单位签订借款协议,以收费收入作为还款担保。如申请北欧投资银行贷款490万美元的库尔勒新隆热力有限责任公司,在利用政府贷款扩建后,供热面积现已覆盖库尔勒市的 8 0%,达到了节能减排、美化环境、集中供热的目的,通过收取采暖费来按时偿还贷款本息。

(三)开拓思维,创新理念。在引进国外资金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培养了一大批外债管理型人才,在经济建设和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如:“塔二项目就借鉴了国外对水资源进行管理的模式,改革了用水制度,成立了农民用水者协会,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四、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我州外债项目实施较多的和硕县、焉耆县、库尔勒市的了解,发现在利用外债促进当地经济并带来可喜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以下问题:

(一)外债项目中财政为民营企业担保项目过多,财政债务风险较大。

从我州已执行的外债项目看,全部都是一、二类项目,即财政作为政府债务代表统借统还项目和财政进行担保的项目。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和硕县财政为民营企业提供了5个外国政府贷款项目的担保:

1、**和硕青鹤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申请奥地利政府贷款278.5万美元;

2、**和硕环保育苇有限责任公司利用北欧投资银行贷款270万美元;

3、**青鹤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利用北欧投资银行贷款490 万美元,以上三个项目是三年(2000-2003)内申请上报的项目,而三家实为一个集团下设分公司共贷款1038.5万美元。

4、**天磊石材有限责任公司利用意大利政府贷款280万美元;

5、**润德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利用北欧投资银行贷款498 万美元,以上两个项目也是在两年(2002-2003)内申请上报的项目,而二家实为一个集团公司下设分公司共贷款778万美元。只有**和硕青鹤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用部分土地提供了质押,其他四个项目在贷款申报时均没有给当地政府提供任何不动产和反担保抵押手续,未签订还款协议书,以上5个项目的实施并无明显经济效益,对当地经济的发展未带来明显推动效果,而且给县级财政带来了较重的债务风险。目前**天磊石材有限责任公司已出现拖欠,且所购机械设备未进入**就直接运到了福州安装使用。和硕县2007年财政收入为4000万元,而仅为民营企业提供担保债务本金1816.5万美元,约折1.3亿元人民币。目前,这些项目已进入债务偿还期,一旦项目单位无法按时还贷,势必会严重影响和硕县财政的正常运转。

(二)各县市及贷款单位尚未全面建立外债还贷准备金。

由于我州属吃饭财政,各县市自身财力非常有限,虽然自治区财政厅要求按政府外债余额建立还贷准备金,但截止目前,州本级及各县市都没有建立还贷准备金,项目借款单位也没有建立还贷准备金的意识,大多是在债务快到期时,筹集资金偿还贷款,少部分项目单位在年初企业发展计划中列支了还款计划,但也是临到期时才准备偿还贷款。按照当前各级财政的现状,企业不能按时筹集还贷准备金,财政又不能及时落实偿债资金渠道,加大了财政部门在偿还债务的风险和承受能力。

(三)项目偿债能力不高。

**的外债贷款项目大多投向基础设施、医疗卫生、农业、生态、环保等领域,资金需求量大,属于社会效益高,经济效益微利性的项目,给当地财政偿还贷款本息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直接影响到各县市财政资金的正常运转。

l、州卫生局打捆利用北欧投资银行贷款的卫生项目,项目实施地为各县疾控中心,据各县疾控中心反映,当初借款时是财政担保,加之是州打捆项目,所以在购置医疗设备时未根据当地人口数及实际医疗水平,导致所购医疗设备到位后没有技术人员和病人,造成设备闲置。另外打捆所购设备均高于同类设备国内价格,随着2008年还款期的到来,每年近20万元的外债增加了当地财政还债负担。

2、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实施的“塔里木盆地农业灌溉与环保二期工程子项目”,因国家出台的农村税费减免政策,已无项目初期设计的偿债资金来源,各县市财政仅靠转移支付等有限的资金承担每年1200万元以上的贷款本息,给项目实施县市财政带来了较重的还款压力。

(四)配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

外债项目贷款要求国内资金配套实施项目建设,且比例较高,但大多数项目地区财政靠转移支付来维持现状,无力拿出多余资金进行配套建设,外债项目基本无法实现国内配套,严重影响了项目实施质量和产出效益。在申报外债项目中也存在银行为争取做转贷银行答应企业出据信贷额度,提供配套资金,项目申报下来后,却不能提供配套资金,导致企业项目建设严重滞后,或无法实施项目建设。如:**天磊石材有限责任公司利用意大利贷款280万美元,用于开发建设年产40万平方米花岗岩板材,2005年设备到位,至今尚未安装使用,主要是农行承诺的600万配套资金无法兑现导致企业项目建设失败。

五、对今后外债管理工作的建议

1、严格外资项目申报、审核程序。各县(市)政府应根据当地承债能力合理举债,财政部门应认真履行职责,必须对所报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和偿债能力分析,建立项目评审机制,严格外债项目申报程序,加强项目全过程管理,并应有当地外债领导小组的审核意见。严格按照财政部38号令及政府外债项目操作规程办理申报申批。凡竞争性、经营性项目,财政不予担保,建议由项目单位使用三类贷款。

2、合理举债,量力而行,注重引资实效。对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的利用应采取既积极又慎重的态度,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吸收能力,项目偿债能力,不可盲目引资。这次我州北四县利用外国政府贷款进行污水处理的项目,经过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审批后已签订商务合同,由于贷款投资额高、期限较长,经州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取消该项目,财政部已对自治区和我州进行了通报批评。

3、建立责权利和借用还相统一的良性循环机制。本着“谁用款、谁还款、谁担保、谁负责’的原则,分清政府与部门的责任,明确用、收、还款应承担的责任。对需财政承借或担保的基础性、公益性项目,财政根据项目单位的偿债能力和财政的承受能力,切实落实偿债资金渠道和还款计划,属财政应承担的还本付息付费债务,应列入财政预算统筹安排;对半公益性借款使用单位,要求其做出反担保,防止给财政带来还款风险和压力。

4、建立还贷准备金制度。为保证外债按时偿还,维护地方政府外债信誉,州本级及各县市财政应尽快根据财政厅对外债管理还贷准备金的规定,建立还贷准备金,根据政府外债总体规模,按照年初最新汇率对当年还本付息额进行测算,预留还贷资金,提前做好资金调度和还款准备,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按照还贷准备金管理办法,对剩余还贷准备金采用包括购买国债或银行存款等措施保持其盈利性,增值收入全部进入还贷准备金专户,有效防范和降低财政风险,分散和减轻地方政府的外债负担。

5、强化财政部门在项目管理中的作用。财政部门在正确履行项目管理职责的同时,应积极主动的参与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对招标采购过程进行监督,防止违规操作和资金浪费。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强化服务意识,督促项目单位建立风险防范和还贷机制,督促各项制度的落实。

外债管理模式 篇6

一、我国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政府外债项目公证审计观念影响了绩效审计的开展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国开始使用政府外债以来,各级审计机关即把对政府外债项目进行年度的公证审计作为重点工作。随着近几年各级审计机关积极开展绩效审计总体要求的提出,这种传统政府外债项目公证审计观念对绩效审计开展的影响也逐步显现出来,表现为在各级审计机关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政府外债项目公证审计、轻绩效审计的现象。一些审计机关和人员认为,政府外债项目审计是审计机关依法独立检查政府外债项目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项目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项目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因此,除公证审计项目财务收支之外,如项目目标实现、贷款资金偿还、项目效益发挥、项目质量等不是审计对象。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审计人员在审计实务中侧重于对政府外债项目账务收支发表意见,认为账务收支以外的不是审计管辖范围。这一思想也是审计人员规避风险、摆脱责任和减轻工作量的托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的开展。

(二)绩效审计的法规体系不健全

绩效审计有没有法律依据是开展绩效审计的首要条件。而我国目前有关绩效审计的法规不健全,缺乏绩效审计准则和规范,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尽管我国2006年新修订的《审计法》第一条中增加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条款,意味着绩效审计已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但如何实施绩效审计以及绩效审计的具体对象和范围等并无明确规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专门的准则来规范绩效审计。从世界范围看,美、英、德等国家都制定了专门的绩效审计制度。但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法制建设不健全,审计人员在审计实务中没有统一的审计操作规范,审计人员的责任不能明确认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绩效审计的质量和审计结果的可信度。同时,对于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没有明确规范和要求,审计署仅授权各级审计机关对政府外债项目实施期间的财务收支进行公证审计,而项目实施其后的审计监督并未进行授权,各地审计机关并无权对已竣工的政府外债项目自行安排绩效审计。

(三)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滞后

近几年,我国所实施的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多为事后审计,鲜有事前、事中的跟踪审计。事后审计存在着诸多弊端,往往项目实施结束后才进行审计,多数项目都已经竣工了几年,有的甚至竣工已达十年之久,时间久远,项目相关资料数据查找困难。同时,由于大部分实施政府外债项目的机构均为临时机构,项目竣工后,项目办公室随即解散,人员、资料流失严重,并不利于对这些项目进行事后的绩效审计。同时,事后审计在审计事项发生后若干年才进行审计,不能有效预防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而且一旦审计出了问题,也已成既定事实,无法挽回造成的损失,也只能“亡羊补牢”以减少所造成的损失。这样的审计方式同我们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的总体要求不相适应,严重阻碍了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作用的发挥。

(四)缺乏公认的政府外债项目绩效评价标准体系

政府外债项目绩效的指标体系是审计人员衡量、评价政府外债项目绩效的标准和尺度,是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结论的依据,但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却没有形成公认的评价标准体系。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涉及行业众多,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甚至是对同一项目实行不同的衡量标准,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尽相同。尽管每次绩效审计前,相关审计部门就衡量绩效的标准与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进行了沟通,但寻求一种公认的、不存在异议的评价标准还很难做到。同时,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涉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多方面,这就更需要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来对项目绩效做出科学评定。因此,目前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没有形成公认的评价标准体系,审计人员很难客观、公正的提出评价意见,就可能导致绩效审计风险。

(五)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缺乏与内资同类项目的绩效比较

近几年,审计机关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的对象仅局限于政府外债项目,同时绩效评价也往往仅限于项目本身,缺少与内资同类项目的比较,忽视项目内外因素的综合分析,只是从在政府外债项目行业内剖析绩效成败原因,使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工作结果与同类内资项目的可比性不高。一旦审计机关对个别政府外债项目的绩效评价不佳,往往部分政府外债项目单位对没有和同类内资项目比较而颇有微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其认可程度也不高。

(六)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方式、方法落后

目前,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工作还不是促进政府外债“积极合理有效”使用的常规措施,项目绩效审计也只是审计部门根据需要临时安排的工作,并非各级审计部门的常规工作。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还只是短期的审计行为,采取诸如局部行业审计、部分项目专项调查等方式,缺乏对政府外债项目绩效的持续性测定评价,这就导致了运动式的管理模式,致使审计结果公信力不强、约束力不大。同时,现行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方式和方法落后,缺乏灵活性、多样性。绩效评价审计大部分仍然停留在较低的审计层次上,即只重定量审计,对定性审计重视不足。特别是政府外债项目多涉及农业、教育、卫生、环保等社会效益类项目,审计内容的宽泛,单纯的定量审计不能满足现有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目标的要求。另外,政府外债项目投资来源多元化、复杂化,现有的审计方式、方法已经无法对其进行准确权衡。

二、完善我国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的对策

(一)转变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观念

各级审计机关要加强对政府外债项目效益审计重要性的认识,加大政府外债项目效益审计的宣传,为效益审计的开展扫清思想观念障碍。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提高人们对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的重视程度,充分认识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是我国利用外资发展的需要,是各级审计机关政府外债项目审计部门的使命所在,是外资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各级审计机关特别是政府外债项目审计部门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既要增强审计人员开展效益审计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也要向被审计单位和相关政府部门做好宣传,使他们认识到政府外债项目效益审计是进一步做好项目的助推器,争取他们对效益审计的理解和重视。同时,要坚持政府外债项目公证审计与绩效审计的有机结合。公证审计所提供的真实合法的数据资料是进行绩效审计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在现代会计信息资料失真严重的状况下,必须强调项目财务收支审计与绩效审计有机结合,在真实合法的数据资料的基础上,评价政府外债的管理和利用情况,促进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的有效开展。

(二)健全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法规体系

依法审计是我国政府审计的基本原则,完善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的法规体系和制度建设,是开展绩效审计的关键环节。首先,要在《审计法》中明确绩效审计的法律地位,使绩效审计工作有必要的法律保障,并适时制定政府绩效审计的实施条例,规定绩效审计的对象、内容、特点等基本概念,增强审计机关绩效审计监督权的效率和效果。其次,在充分借鉴西方国家已经颁布的绩效审计准则和着重考虑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结合财务收支审计和其他专项审计准则,制定比较系统的、操作性强的绩效审计准则体系,包括绩效审计的一般准则、现场作业准则、报告准则等,对绩效审计的程序作出具体的规定。第三,借鉴世界审计组织绩效审计指南、亚洲审计组织绩效审计指南以及世界上发达国家绩效审计的经验,结合我国政府外债项目的实际,尽快制定出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指南,对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的对象、审计目的、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报告基本形式和人员要求等做出具体规定,规范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行为,明确绩效审计报告的法律效力,规定绩效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等的责任。

(三)促进事前、事中跟踪绩效审计的发展

针对政府外债项目事后绩效审计存在的诸多弊端,审计机关应促进在事前、事中对政府外债项目进行跟踪绩效审计。一方面,在事前、事中开展绩效审计可以防止因时间久远,人员、资料流失严重等不利因素对审计的影响;另外,改变以往事后审计重惩罚、轻预防的审计思路,在事前、事中开展绩效审计可以尽早发现政府外债项目绩效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倾向,充分发挥审计对政府外债项目的免疫功能。在政府外债项目立项决策阶段,运用事前审计,来评价项目立项决策的科学合理性,对项目立项决策的执行效果进行预见,将决策中不合时宜的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将因项目立项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减至最低。在政府外债项目施行阶段,通过运用事中审计,将绩效审计和政府外债公证审计适当结合,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使项目的运行按计划发展,从而保证项目最终结果的实现。

(四)制订科学的政府外债项目绩效评价标准体系

政府外债项目绩效评价标准体系具有多层次性、多样性和系统性的特点,不同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差别很大。审计机关应在积极探索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经验,与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和专家共同研究制定。针对政府外债项目分属的不同行业类别和项目资金的不同用途,运用共性与特殊性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结合、长期与短期结合、建设与可持续性结合、国际经验与中国国情结合等原则,制定和完善科学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促进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科学、合理、规范、公认。根据政府外债项目特点,绩效评价标准体系应具体关注项目立项情况、项目建设目标完成情况、项目运营管理情况、项目还贷情况和资金使用效果等几个方面,突出合规、效率、效果、效益、可持续性等方面的指标设计,同时要科学选择行业标准、计划标准、历史标准等评价标准。制定出的政府外债项目绩效评价标准体系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可以采取先易后难,逐渐丰富、逐步完善的办法,最终形成一套科学、系统、全面的绩效评价标准体系。

(五)推动政府外债项目与内资同类项目的绩效比较

首先,要改变审计机关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过程中项目选择的局限性,选择项目应不仅仅限于政府外债项目本身,还应选择国内其他资金来源的同类项目,对绩效审计的结果进行必要的对比,对项目绩效的内外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从政府外债项目行业内外剖析绩效成败原因,增加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结果与同类内资项目的可比性和公正性。其次,审计机关在评价政府外债项目绩效时,要注重综合利用国内其他项目行业标准进行对比,以全面客观反映政府外债项目的绩效结果,增加政府外债项目评价结果的公认性。

(六)改进政府外债项目绩效审计方式、方法

我国外债管理制度和风险防控研究 篇7

(一) 外商投资企业境外融资实行“投注差”管理, 较为宽松

外商投资企业“投注差”是指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与注册资本的差额。按现行有关外债管理规定, 外商投资企业借用的外债规模不得超出其“投注差”, 即外商投资企业借用的短期外债余额、中长期外债发生额及境外机构保证项下的履约余额之和不超过其投资总额与注册资本的差额。

(二) 中资机构借用外债需进行资格审核, 较为严格

根据现行外债管理规定, 境内中资机构举借短期国际商业贷款实行余额管理, 余额由国家外汇管理局核定;举借中长期国际商业贷款, 须经国家发改委批准。

二、现行外债管理制度面临的问题

(一) 外债规模较快增长加大了外汇局统计监测工作量

近年来受人民币升值、国内货币信贷政策趋紧及本外币较大利差等因素影响, 涉外融资快速增长, 外债流入呈现明显增长态势, 以日照市为例, 截至2011年末, 辖内直接外债余额81739万美元, 较上年同期增长174%, 2011年直接外债签约登记金额36108万美元, 较上年同期增长246%;提款金额达24747万美元, 较上年同期增长373%;外债结汇85笔、金额4870万美元, 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63%和下降7%;外债还本付息付费等82笔、金额4863万美元, 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61%和14%。由于外汇局按照“五个转变”的管理思路重点转向非现场监测和事后管理, 当前逐笔登记核准的外债统计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外债规模的较快增长。

(二) “投注差”管理和来去自由的宽松模式不利于外汇均衡管理

现行政策规定, 在“投注差”范围内外商投资企业可自行借用外债;另外对已签约登记外债, 借债企业实际上仅凭一纸借款合同或追加补充协议即可办理外债变更登记, 对借款偿还的期限及利率等均可灵活调整, 现行借还外债的宽松管理难以应对异常形势下企业通过借债快进快出、收放自如以合规渠道规避监管的行为。

(三) 中外资企业的举债资格用途差距不利于缓解中资企业资金周转难

当前外资企业外债登记审核条件较中资企业明显宽松, 中资企业外债资格审批较为严格, 规模管理偏紧;且对于外债的结汇使用, 中资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存在较大差异, 目前, 对于中资企业借用的外债, 视同国内外汇贷款管理, 其借债资金的使用受到严格的限制, 不得结汇, 只能用于进口支付。而外商投资企业可根据企业经营实际自行结汇, 借债资金使用上的区别对待, 使得外商投资企业在融资环境及资金运用效率远优于中资企业。

在国内信贷政策趋紧外资企业纷纷借入外债的背景下, 中资企业咨询借外债的情形增加, 但限制约束条件较大, 大多难以通过资质审核, 中资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较为突出, 2011年日照市5家中资企业因境内贷款成本高且融资难, 咨询外债登记寻求境外融资, 均因无短贷余额指标及中长期外债举借计划未通过发改委部门审批, 无法及时取得境外融资支持。

(四) 外债结汇逐笔审批监管成本加大且无法有效监测资金流向

现行政策下, 企业外债结汇需要外汇局逐笔核准, 企业需向外汇局提交申请、合同、书面支付命令等纸质材料, 外汇局审核资料真实性后出具资本项目外汇业务核准件, 银行再凭核准件及相关资料为企业办理外债结汇业务, 双层审核模式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也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且企业间的资金业务往来较频繁, 提供表面审查资料较为容易, 目前外汇局也只是对企业提供资料的合规性和表面一致性进行审核, 对结汇支付实际用途的真实性难以甄别和跟踪监测, 无法达到有效遏制不明跨境资金借外债渠道流入境内的目的, 且面临管理成本增加、效率不高及效果不明显的窘况, 因此简化现行外债结汇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当前, 外汇局外债管理上实行借、用、还全程登记核准管理模式, 近年来客观上随着涉外交往的不断扩大和企业发展需要, 借债主体的借债需求保持较快增长, 目前几乎全过程登记核准的外债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建议从简化外汇使用事前管理环节入手, 改进现行外债管理模式, 由银行直接办理结汇审核, 外汇局加强外债使用事后核查和非现场监测管理。

三、改进外债管理方式的设想

改革外债统计监测方式, 建议在外债借入环节执行适度均衡的规范登记管理, 要在资本金按合同规定到位的前提下, 企业凭借款合同等材料到外汇局办理登记和借款条件核准及开户等手续。改革主要针对外债管理的使用和归还, 按照外汇局登记核准的条件, 依托系统整合后改进的统计监测功能, 直接交由开户银行办理外债使用归还环节, 外汇局和银行通过系统数据共享, 加强事后核查, 掌握借债主体外债余额的动态变化情况, 不会对外债管理和风险控制带来影响。

(一) 参照资本金结汇管理简化外债结汇使用环节

改革现行外债结汇管理方式, 参照汇综发[2011]88号文件资本金结汇由银行直接审核办理, 外汇局不再出具核准件, 取消结汇核准环节, 由银行直接审核企业结汇提交资料的真实性, 并按规定向外汇局反馈和报备外债结汇信息。

外汇局重点通过事后核查, 跟踪结汇资金流向。一是建立外债结汇支付情况非现场核查制度, 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对外债结汇使用情况进行非现场核查, 必要时开展现场核查。二是要求企业开立外债结汇人民币资金专户, 与外汇局外债统计监测系统有效衔接, 纳入非现场监测预警体系。三对银行外债结汇业务及时有效开展现场核查, 实现对外债结汇资金流向的监管, 规范和完善境内企业外债结汇监测手段。加强对外债结汇办理及事后全流程跟踪和监管, 重点核查通过关联企业人民币资金使用情况, 将外债结汇监管环节延伸至其关联企业人民币使用环节, 对于存在可疑交易的不能办理结汇, 并将关联企业交易结汇向外汇局进行报备, 以便开展针对性检查, 防止企业改变资金用途或将结汇资金用于其它不合规范围。

加强对银行办理外债结汇业务的事后核查力度, 要求企业在交易完成后提供发票、支付凭证、会计凭证等证明交易真实性的材料, 并上网查验真伪, 防止企业通过虚构交易, 将结汇资金挪作它用。同时重点核查大额和频繁发生的可疑外债结汇业务, 深入银行、企业跟踪外债结汇后人民币资金流向, 核查其结汇资金是否用于企业生产经营, 是否存在改变资金用途等情况。

(二) 建立完善对外债的非现场核查和监测预警体系

一是进一步整合外债统计监测系统、FDI管理系统、外汇账户系统及国际收支申报系统资源, 实现主体监测信息共享, 加强对企业外债的全方位非现场监测, 对高频外债的使用、偿还实现动态监测。完善现有外债统计监测分析系统, 规范银行端外债结汇信息的审核, 要求企业提供外债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对应的收款人、账号、资金用途等信息, 并对上笔结汇人民币资金对应的划款凭证号和发票号及发票金额进行登记, 使外汇局通过非现场监测系统能够提取银行办理的全部外债结汇及使用业务信息。同时, 增加外债结汇风险预警功能, 对外债结汇率过高和发票重复使用等情况进行系统监控, 实现非现场筛查可疑和违规外债结汇线索, 提高非现场监管效率。并对企业主体外债使用总体情况进行真实性评估, 确保借债实际用途与贷款合同用途一致, 堵住境外异常资金借道外债流入的漏洞。

二是加强与人民银行反洗钱部门沟通联系, 发现企业以虚假支付合同骗取外债结汇后违规投向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 坚决予以立案查处。另外, 通过建立完善外债统计监测预警系统, 监测借债主体的期限结构、币别结构、利率结构、资金流动情况, 以达到有效控制外债规模, 防范外债资金异常流入风险的目的。

(三) 科学分类, 控制外资企业举借外债的规模

当前形势下, “投注差”作为外债登记审核原则手段过于宽松, 削弱了外债管理政策的有效性, 不符合当前“控流入”和均衡管理的目标要求, 外汇局外债管理工作面临较大资金流入审核压力。为完善外债登记和结汇管理, 在满足企业合理需要的同时, 防范企业通过外债及其结汇渠道进行跨境套利投机, 建议在外债登记“投注差”管理和外债结汇“支付结汇制”基础上, 采取以下措施, 引导企业合理使用外债, 防范异常资金流入, 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一是根据国际收支形势需要, 适当提高外商投资企业注册资本占投资总额的法定比例, 压缩可借外债规模。基于对外债偿还风险的考虑, 建议在“投注差”计算公式中加入外方投资占比比例, 即:外资企业可借入外债额不超过 (投资总额-注册资本) ×外方投资比例。由此公式计算出的“投注差”能够更客观的反映外资企业可借外债的数额。

二是充分发挥产业投资导向的职能, 可将现行的“投注差”办法改为根据产业政策, 加强对借用外债资金的必要性和真实性审核。根据借债主体的不同产业特点, 分类控制外债融资规模, 可在充分考察借债企业行业类别、科技含量、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特点的基础上, 将企业分为“支持”、“限制”、“禁止”三类, 并实行比例控制。如对于“支持”、“限制”类企业, 可允许外资企业分别按照“投注差”的100%、50%比例从境外股东、金融机构正常借用外债。对于已经出现投资过热的行业要限制或禁止其借入外债, 从而在控制外债数量的同时切实提高外债资金的使用效益及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三是将外商投资企业人民币债务有效纳入“投注差”限额控制, 从而收缩其外债规模, 对其内外债统一管理, 进而实现将资产负债比例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防范债务规模和结构比例失衡潜在风险。

(四) 积极拓宽境内企业境外融资渠道, 平衡中外资企业借款手续审核

对于中资企业的对外借债需求, 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且确有需要的企业到国际金融市场上融资, 鼓励符合条件的中资企业从境外直接借入短期外债, 平衡中外资举债主体资格管理, 缓解中资企业境内融资难困局。

(五) 加大对违规主体的依法处罚力度

加强外债管理风险控制, 还应依法对违规主体进行处罚。银行不按规定履行外债资金结汇审核、统计、报告义务和外债资金账户限额控制, 出现严重错误的, 外汇局除按外汇管理有关规定对其处罚外, 对违规情节特别严重或暂停期内未能进行整改的, 可取消对该银行的外债业务办理资格;对提供虚假材料和改变外债结汇资金用途的违规企业, 要按照外债管理处罚规定的上限予以严肃处理, 以维护外债管理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摘要:作为我国利用外资的一种重要形式, 借入外债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加快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外债管理上的超国民待遇、管理模式落后、规模增长过快等问题逐步显现。本文就如何缩小外债管理中的差别待遇, 提高外债使用的安全和管理的便捷高效, 建立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外债管理方式和体制提出了相关建议。

外债管理模式 篇8

一、当前外债增长的效应分析

单位:亿美元, %

从表1中可以看出, 三年来我国外债规模不断增长, 深入调查发现外商投资企业借用短期外债增速明显, 这一方面反映了因产业复苏导致原材料上升、用工成本增加, 以及企业升级换代等生产流动资金需要旺盛, 在当前货币政策收紧的情况下, 境内人民币融资及贷款十分困难, 企业被迫向境外借债, 另一方面境内利率高于境外市场利率, 人民币存在进一步升值预期, 外商投资企业追求低成本融资也主动借入外债, 再加上地方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及我们现行的外债管理还有不完善等多种因素促成了各地新签外债激剧上升, 外债资金集中流入、外债结汇率显著增长。其存在以下问题:

1. 进一步加剧了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

外商投资企业借用外债不但具有规模大的特点, 而且流出入波动幅度也比较大, 直接影响我国金融账户的稳定性, 成为当前影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因素。大量外债的集中涌入, 进一步加剧了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的压力, 不利于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目标的实现。因此, 完善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债管理, 对于平衡我国的国际收支、保持资本流动的有序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

随着国家外汇储备的不断增长和贸易摩擦的不断加剧, 继续升值的压力依然存在。由于人民币升值趋势明显, 债务企业预期未来偿还外债的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因此, 企业借入外债和结汇意愿均较强, 大量外债资金集中结汇, 或通过办理延期付款或开立远期信用证等贸易融资性结算方式推迟对外付汇, 一方面可以解决境内流动资金短缺, 另一方面还可通过人民币升值以求获取不菲的汇兑收益。

3. 外债大量集中结汇, 真实性较难管控, 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现行外债结汇对于20万美元以下结汇, 其结汇人民币和企业的其它人民币混在一起, 不能掌握最后是否按结汇申请真实付汇, 同时对于大额结汇中对关联企业间结汇也难以有效监管, 债务人可通过关联企业转移, 回流外债结汇资金, 这样一旦由于企业借入外债后进行大规模集中结汇, 往往导致国内货币供应量被迫大量增加, 进而影响和削弱了当前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国家抑制经济过热目标的实现。

二、相关政策建议

1. 改进投注差管理模式, 科学完善外商投资企业外债登记相关规定。

现行外商投资企业外债登记审核管理, 以投注差为核心, 过于简单, 使外商投资企业借债缺乏约束力, 只要是外商投资企业, 在其“投注差”规模内, 不论企业行业属性、规模大小、实际经营状况、借债期限等, 外资企业在投注差范围内都可以自行举借外债, 仅需在外汇局办理备案登记手续。建议兼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发展水平和特点, 在现行外债管理难作大幅调整的现状下, 针对不同地区和行业类型试行“投注差”有条件浮动, 还可对部分限制类行业提高其注册资本比例, 缩小其“投注差”, 合理利用外资推动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有所考量, 把利用外资上升到一定的程度。

2. 加强外汇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横向协调, 更合理的引导外债流入规范外债使用, 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地方政府为完成合同引进外资和外资实际流入考核任务, 会帮助企业对外举债融资, 其中部分政策和外汇管理的管理思念是有冲突的, 我们应加强外汇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横向协调, 更合理地引导外债流入规范外债使用, 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3. 建立外汇局和外汇指定银行之间的外债结汇追踪核查体系, 设立外债资金结汇人民币专用账户。

建议以外汇结汇流向为中心, 设立外债结汇人民币专用账户, 建立外汇局和外汇指定银行之间的外债结汇追踪核查体系, 及时准确掌握结汇人民币资金去向, 确定其真实的结汇用途, 提高对短期外债的风险预警和防范能力。

4. 进一步完善国内资本市场, 为企业境内融资创造条件。

逐步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商业票据等方式直接融资, 减少对外债资金的依赖。

5. 提高外债统计监测水平, 加强对外债流入和结汇预警机制。

应重点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外债流入和结汇的监测管理, 进一步加强外债流入分析及预警机制建设, 提高政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章维.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外债管理模式研究.现代商贸工业, 2008年第04期.

论中国外债问题 篇9

关键词:外债,现状,管理,对策,中国

外债, 是指国家向外国商民或政府的借债, 属于国债的一部分, 一般不包括个人或私商向外商所借的债款。而外债的运用过程, 也就是债务经济的过程。中国外债规模不断扩大, 对外债的管理也就日益重要, 所以为了控制外债规模, 必须要有效地控制国家经常项目赤字。

一、中国外债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 政府管理外债的措施与原则

中国对外债基本上采用了“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加强管理、严格控制”的原则。在管理上, 所有借款单位都必须到外汇管理部门进行外债登记, 以保证国家对外债的监督和控制。在偿还上, 对外借款的本息由偿还责任者负责偿还。

(二) 中国近四年的外债情况

从外债规模看, 近四年时间里, 中国整体外债规模逐年上升, 但中国外债仍处于公认的安全线内 (负债率安全线为20%) 。由表1可知, 2009年末, 外债余额 (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对外负债) 为4 286.47亿美元, 外债余额比上年增长14.4%;2010年末, 中国外债余额增至5 489.38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28%, 2010年外债增速是2009年的1倍;2012年外债增长速度相对前三年的速度是放缓的, 以6.04%的增速增至7 369.86亿美元。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网。

从外债期限看, 短期外债增加, 中长期外债相对减少, 中长期外债和短期外债继续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从上表可以看出, 短期外债占比最大, 从2009年的60.48%增至2012年的73.4%, 是短期外债占比连续第十个季度上升。短期外债增速较快是一个比较乐观的现象, 将会对中国宏观经济稳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对于中长期外债而言, 截至2012年末, 中国中长期外债余额为1 960.57亿美元, 较去年同期仅增加19.61亿美元, 而且所占比例也逐渐减少, 由2009年所占的39.52%减至2012年的26.6%。

从外债结构看, 美元债务所占比例继续上升。美元债务仍为中国外债的主体。

表22009年和2012年中国外债各币种比例

从表2和下页图1、图2可得, 美元债务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 从2009年到2012年美元外债占比由67.76%增至77.83%。而日元债务所占比例下降明显, 从2009年的11.89%减至7.37%, 欧元外债基本保持不变的趋势, 从6.38%增至6.58%, 相对来说, 特别提款权和港币等其他外债所占比例也有所减少, 由13.97%降至2012年的8.22%。总的来说, 美元外债占主要部分, 其次是日元债务, 欧元的占比有实质性提高, 英镑及其他货币所占比例逐渐下降。

二、中国外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外债流入速度过快

截至2012年末, 中国借入外债余额为7 369.86亿美元, 较上年同期增加419.89亿美元, 上涨6.04%。而其余三年的外债余额增长率是超过14%, 2011年和2010年更是超过25%。

(二) 外汇管理局监管能力比较薄弱

1. 权威性不够。

至今为止, 中国的外债管理体系还缺乏一个集中的权威机构。中国外汇管理局的职能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对外债进行事后统计监测, 尤其是对窗口企业的管理乏力。

2. 具体监管力度不够。

原则上外管局对境内机构借款条件进行审批, 若发现一些不合理的条件应予以拒批, 但实际上拒批的情况极少发生。

(三) 外债使用效益不高

基础产业所占外债比重过高, 中国借入的外债投向基础产业的比例过大, 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 经济效益并不高, 给未来的偿债增加了困难。

三、加强中国外债管理的对策

(一) 健全的宏观经济政策

建立科学有效的外债管理体制, 把外资当作内资来加强管理, 构建科学有效的政府管理体制。并且要改革现行政府外债管理模式, 加大财政部门的监管力度, 使管理职责明确, 信息沟通, 分工明确。

(二) 适当调整利用外债规模和结构

在利用外债政策上也要作相应的调整, 要集中财力, 由追求数量转为提高质量, 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发展, 合理引导外债投向, 促进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

(三) 加强防范外债风险

中国政府要提高对外债风险的认识, 高度重视对还债准备金的筹集和管理。为防范外债风险, 要相应制定地方外债准备金管理办法, 使得中国对外债风险防范制度更规范化、明朗化。

参考文献

[1]张志勇.中国外债登记管理的模式选择与改进[J].西南金融, 2011, (3) .

[2]马超.中国外债管理现状、问题及建议[J].河北金融, 2009, (10) .

[3]金普森.近代中国外债研究的几个问题[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北洋超经济负荷——外债 篇10

北洋政府时期, 海关收入除支付债息和本金外, 15%的税收被留作海关征收经费, 悉为帝国主义占有。袁世凯上台后, 为镇压革命, 排除异己, 巩固统治, 大举借用外债。1912—1916年, 共借款47870万元, 重要的就有十余种。这些借款, 往往附带许多苛刻的条件。列强通过对借款用途的稽核, 对审计院的干预, 就可以监督和左右中国的金融财政, 通过控制财政, 就可以操纵中国政局, 使北洋政府成为他们侵略中国的得力工具。得益于这些借款, 帝国主义的经济渗透还染指中国盐税、铁路、矿业等诸多领域。

北洋政府借款用途主要在四项:军政借款、实业借款、教育借款和借新还旧款。不同分类的触角也伸向了中国经济的各个方面。军政借款是借款中的大宗, 实业借款和借新还旧债旗鼓相当, 教育方面的借款最少, 借此窥见北洋政府的政策动向主要热衷于混战及与其相关的经济, 至于教育, 除了必要的基本开支, 基本无暇顾及。

袁世凯时期, 表面上维持着统一局面, 但政令所及只不过其军队统治之区或几个拥护他的区域。经过整顿中央财政他的权威有所加强, 外重内轻的局面有所改变, 财政状况也略有好转。袁世凯死后, 中国政权由皖、直系军阀交替执政, 财政也更加难以维持, 靠借债度日。曹汝霖曾说:“其时财政困难已达极点, 各省应解之款, 都为督军扣留;发行国内公债, 则旧公债尚未整理, 续募为难。”就地方而言, 地方政府出于巩固自己的势力范围的需要, 或借款供给庞大的军政开支, 或由外商垫支购置军械以供混战之用, 于是地方外债应运而生。

北洋政府年度借款额超过一亿银元的有7年, 分别是1912年1.61亿银元, 1913年3.36亿银元, 1918年1.48亿银元, 1920年1.35亿银元, 1922年1.26亿银元, 1915年1.05亿银元, 1917年1.26亿银元。一年借款占借款总额超过5%的年份正好也是这几年, 最高年份是最低年份借款的3.7倍之多。

1 袁世凯政府的外债

为弥补财政之不足, 1913年春, 袁世凯同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签署了善后借款合同。除善后大借款合同外, 据统计1913年还有其他外债达20笔之多, 数额达358740688元之巨, 且更多的主权被抵押给外国。如1913年4月4日直隶省金货借款, 以直隶省烟酒税作抵押, 10月5日中法实业借款以所办浦口实业收入及长江以北各省酒税作抵押等。

1915年, 袁世凯政府财政继续好转, 但自1915年下半年起, 袁世凯大搞封建专制实行帝制, 国内形势开始直下。袁世凯期间为了支撑其帝业, 在向国内征款有限的情况下, 向外国借款, 但日、美由于多种原因皆不再借款给他, 故而袁世凯的成败与外债举借有着密切关系。

2 各派军阀统治时期的外债

“窃维中央财政之困难, 固不自今日起, 然未有来源涸竭, 债务层叠, 岌岌可危如今日者。”中央来源涸竭, 在于地方的截留。“各省区又以政变迭出, 军费日增, 截留应解之款, 而以为未足, 复日抑给予中央。应之则库空如洗, 罗掘无由;不应则函电交驰, 追索益急。”全国烟酒税费捐之收入, 其合计虽有4070余万元, 而中央所能收到的不过100余万元。类似的情况还有印花税、常关税等。

无论是皖系还是直系, 都靠借债度日。北洋政府的外债短期息重、借新还旧, 由于国外政府对北洋政府的未来没有好的预期, 故而北洋政府只能贷到短期款项, 且利息很重。北洋政府在跟外国不同集团借款亦是困难重重, 不同国家为争贷款权, 从清末的四国银行团到民初的六国银行团、五国银行团,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新四国银行团, 可以清楚地看出银行团在各自政府的授意和支持下, 从对抗走向联合, 常以牺牲中国的利益为强国的利益契合点。即使中国政府顺利贷到一定的款项, 随款项而来的诸多附加条件, 也促使中国在债务泥潭中无法脱身。

由于贷款带有明显政治侵略, 导致国民的愤怒和反对, 致使中国政府就比较被动, 政府根基动摇。北洋政府内部的分裂, 不同派系之间的战争, 瞬息万变的局势都受到外国债款的牵动。外国政府这种幕后操纵的高明手段, 这种坐山观虎斗的姿态, 即使中国政府能够洞悉, 但也由于不同派系的纷争, 不同领导人私利的膨胀欲, 采取的策略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结果只会是恶性循环。

恩格斯说过:“伟大的阶级, 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 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近代外债使用效率低下, 外债投向结构不合理。管理制度缺乏, 政府职能缺位。外债规模过重, 形成近代财政与近代外债的恶性循环。北洋时期外债给我们的启示:外债问题首先是一个政治问题, 最后归根为财政问题, 我们要合理运用外债, 杜绝把外债用于非生产性消费, 严格控制外债的规模, 特别是短期外债的规模。北洋时期, 大量短期外债的存在, 是借新还旧的一个重要原因, 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短期外债的投机性和危害性。故而我们对此需格外谨慎。

参考文献

[1]威罗贝.外人在华特权和利益[M].王绍坊, 译.北京:三联书店, 1957.

[2]杨荫溥.民国财政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5.

[3]马金华.中国外债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

[4]章伯锋, 李宗一.北洋军阀[M].武汉:武汉出版社, 1990.

外债项目绩效审计的实施探讨 篇11

一、外债项目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分析

1.项目前期的绩效审计。外债项目的审计往往都要有一个前期的准备,一般说来包含了以下这几个方面的:项目设计的准备,项目方案的可行性论证、项目的评估及立项。这其中,项目立项的正确与否是直接关系项目优良的关键。这样看来,立项决策一定要以科学性、合理性作为最基本的考评标准。对项目的立项决策进行程序评价,主要就是以可行性论证、项目评估及项目立项作为对象,看是否符合并遵守程序进行了审批;而项目立项决策进行的评价内容一般包含了以下的几个内容,即: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财务可行性、组织机构可行性,以及社会可行性。总之,项目绩效的审计在前期的评价一定要把国家及该地区的发展规划和政策作为基本的评价准线。非营利性项目的评价,就要将本地区的实际财政情况和项目内容进行结合性的可行性评价。

2.实施阶段的绩效审计。外债项目在进入了实施阶段后,绩效审计中就要关注两个重要的指标:评价项目管理、资金使用效益。这个阶段的评价内容主要有:(1)项目管理体系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发挥,主要是针对项目的内部控制、债务的管理,以及外汇的风险防范机制3个方面展开;(2)实现程度的情况,主要指正在建设中项目的目标或计划目标及相关的指标;(3)执行落实情况,针对的是项目预算的成本指标及定额;(4)资金,主要是来源及使用情况是否真实、合法及有效。进行评价的主要标准参考:第一,开展项目管理的制度的落实及执行的情况,包括具体的项目内组织机构设置情况、施工中的管理及监理的管理评价等;第二,项目开展的进度与质量的管控情况,通过对进度的比较分析、质量的评价、所签合同落实执行评价、投资概算的落实评价,以及资金管理的相关评价等。

3.竣工阶段的绩效审计。在项目竣工投入使用或者正常运营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产生的外债的偿还等能力是对财务和经济的主要反映和评价。针对非营利性的项目,对其评价的主要标准是看项目所在区域是否具备偿债能力,以及资金能否及时注入维持项目的长期运转这两个能力。另外就是看项目的环境效益评价,这主要是指外债项目进行的经济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影响的评价。对社会效益的评价采取的方法是通过对相关的各种因素及数据的搜集、汇总,使用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中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对产生的社会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另外需要强调的一点就是,在进行项目环境效益评价过程中,在建议和措施的提出上应避免产生负面影响,确保项目能够顺利开展及实施,并最终取得满意的效果和持续的发挥。

二、外债项目绩效审计的实施策略

1.成本-效益分析策略。从本质上进行分析,成本一效益分析法是将“项目收益”与“项目成本”作为对比的对象,进行项目实际产生的效果的分析和评估。在此分析方法中,是将产生的正面的利益或者价值作为了“项目收益”,而将项目产生的负面效果和支出等作为“项目成本”,通过两者的比较分析,测算出取得的实际效果。这里的项目收益”与“项目成本”两个指标,包含了内外部的直接及间接的所有因素,包含可量化及不可量化等方面。

2.成本—效益定量分析。在一般情况下,货币是我们进行盈利性项目收益及成本衡量计算的一个标准,通过对项目净收益的核算来对项目取得效果进行整体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通常是要对项目的现金流量和运用净现值法进行评估。一般的净现值的计算公式为:

净现值=收益现值-成本现值

假如净现值表现为正,说明项目是取得一定收益的,是可以发展的;假如净现值表现为负值,就说明项目并没有取得收益,是不可以继续这样发展的,需要及时做出调整。因此,净现值的大小就可以直观的表现出项目的效益的好与坏。

3.成本—效益定性分析。非营利性的外债项目,一般是很难用货币的形式去完成收集及成本的衡量和计算的,因此只可以采取定性分析的方法进行。在开始成本一效益这种定性分析时,可将T形账户样式作为参照,把项目的成本及效益分别的列于两边,并遵照一定的标准将它们分类排列,例如,可根据性质划分为经济类、政治类等多个方面;之后,将每个类型的成本和效益分别进行比较,并在比较的结果上根据实际情况赋予不一样的权重;最后,评估项目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系统及整体的调整和权衡,就可得出最终的结论。

三、结语

综上所述,各级机关要将外债绩效审计作为工作中的重点,要将绩效审计通过各种实践进行推进。在进行项目的绩效审计中,要把握客观、公平的原则,正确的评估外债项目建设目标的落实和产生效益的实际情况。在外债建设项目推进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升外债项目的效益和作用的发挥,促进我国项目决策和管理水平提升,是当前我国亟需开展和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

摘要:从现阶段我国外债情况来分析,我国的外债基本上都是以国家信用作为担保,由国务院统一授权,财政部为对外窗口引进而形成的,因此,外债的绩效审核工作就担负着重大的审查任务,对外债项目的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以外债项目的绩效审计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探讨,望能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外债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上一篇:检测认证下一篇:超声清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