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路径

2024-08-18

有效路径(精选11篇)

有效路径 篇1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是教师讲的多,师生对话少。而由语文课程标准看,阅读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与文本的多向对话、碰撞过程。所以,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探索有效路径,改进教学过程,促进多向交互与对话。

一、精心设计问题,促进生本对话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是师生、生本对话的重要手段与方法,给同学们学习与探究铺好了路,指导学生思维方向,凝聚学生阅读注意力,让他们更有目标地研讨,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深刻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品读效果。所以,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围绕文章标题、文章特色 (文章脉络结构、语言风格等)、教学重点难点、课文留白处、文本主题与思想等方面,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维,促进生本对话。

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当同学们对人物形象有所了解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索与探究,对话文本主题:1课文中受骗的人物有哪些?他们为什么会受骗呢?2文中只有小孩说了真话,这是为什么呢?3安徒生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上述问题比较开放,有着多元的答案,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可让他们各抒己见,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与看法。于是同学们由正方反方面、由百姓到上层人物等各个角度进行思索,得出了不同结论,可谓是“百家争鸣”。对学生个人看法,教师不能单纯以肯定或否定评价,而需要在尊重学生独特感受与体验的基础上,适时适度地总结和提炼,点拨与引导,促进师生对话,保证学生结合文本来思索,有理有据,不是随意曲解。这样,通过问题引导,放手让学生动脑、动口,使其深入探索人物,对话文本,提高研读与理解能力。

二、有效诱导调控,实现师生对话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阅历与知识有限,对于文本的分析显得较为稚嫩,局限于表面层次,或者理解不透彻,出现不少疑惑与问题,这时,作为比较成熟的读者,语文教师需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通过启发性语言,帮助学生打开思维闸门,将他们的思考引向更高层次,使其深刻感悟文本。其次,课堂一直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对话”不会完全依照预设中的进行,会出现一些超出预设之外的“意外”状况,教师需要善于运用敏锐的眼光发掘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发挥教学机智,有效调控课堂,让学生产生新思路,推动课堂有效对话。所以,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若要实现师生对话,达到有效对话,教师需注意适时点拨、相机启发,推进教学。

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位同学非常疑惑:在三味书屋的匾下面有一幅画着一只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为什么要挂着梅花鹿的画?为何要对着梅花鹿行礼呢?于是,学生一片哗然。这个问题是意料之外的,但也表现了学生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以及爱思索的好习惯,值得肯定与赞扬。然后引导学生集体交流,倘若还是讨论无果,教师予以点拨与启发:我们可以试着从谐音方面来分析其中的寓意 , 其中 , “花”与 “华”谐 音 ,“鹿”与“禄”谐音。古代认为读书能够获取荣华与利禄,这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有机构成部分,所以鹿代表孔子。通过点拨,学生豁然开朗,这对文本的理解也是有所裨益的。

三、优化学生活动,生生合作互动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还需要组织一些交流讨论活动,促进学生互帮互助,让学生既学会独立思索,也学会合作交流。如教学《紫藤萝瀑布》时,引导学生找出作者描写紫藤萝的花瀑、花穗与花朵的语句,交流讨论:这几段文字是否写得好,如是好,又好在哪里?倘若不好,又该如何写?

另外,还可以结合文本内容,组织表演活动,给学生对话交流机会,共同探求,寻求认同。如教学《最后的常春藤叶》时,可以引导学生课后小组合作,将文本编写成课本剧,课堂上展开表演比赛,让学生相互提问与评价,不断完善认知。这样,同学们扮演着讲授者、参与者、倾听者、评价者等多重角色,在组内组间、台上台下的互动式对话网络中深化文本理解,体会小说的无限魅力,也展示自身才能,张扬个性。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精心设计问题、话题与活动,适时引导,相机点拨,从而实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让语文阅读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有效路径 篇2

站在儿童的立场审视我们的习作教学,我们首先要让儿童成为“儿童”,让学生写真话,抒真情。其次,我们的习作教学要充分放松学生的心灵,改变僵硬呆板的面孔。再次,我们的习作教学要更加开放,关注儿童的生活与需求。比如,习作教学大多是在命题作文、结构作文、形式作文、文类作文、改写作文、课堂作文、考试作文等范围里训练。现在我们要向体验作文、意见书写、成长手记、生态记录、自我探索、生活作文、心灵对话、文学想象、戏剧编导等范围进行拓展。

儿童的“天性”有八个词语:交往、成功、好奇、幻想、游戏、模仿、尝试、赞扬。那么,我们如何把握好儿童的“天性”来有效地进行习作教学呢?

1、“交往”与“成功”———儿童表达的需要

儿童喜欢与他人交往,害怕孤单;儿童更喜欢自己能够有成功的表现,展示自己的能力。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我们要利用儿童的特点,进行习作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习作教学是这样说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我们一定要注意“表达”和“交流”这两个词语,这是写作的目的。第二学段“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第三学段“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不能让学生为作文而作文,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写作的兴趣。我们首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真正交际的需要。如三年级上册习作2《我的自画像》,那就是要让学生通过画画自己、介绍自己,让别人认识自己,把学生的作品贴在墙上,让大家认识自己。五年级上册习作4《请您原谅我》,让学生把不便当面说的心里话写出来,通过一定的方式交给对方。四年级上册习作3:“给远方的亲朋好友写一封信”,介绍自己的家乡,我们就让学生写一写,然后贴上邮票寄出去。其次,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有“发表”的机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我们要转换角度,拓展渠道。如将学生由学校角色转换为社会角色,如公民、记者、辅导员、志愿者、讲解员、导游等;将阅读对象由强势的评判教师转换为一般听众或弱势的交谈对象,如同学、读者、向你求教的小学生等;将写作目的由合乎规范获得高分,转换为与他人沟通、说清事实、讲明道理、便于理解和接受、对读者有帮助等。渠道主要指学生“发表”习作,也就是努力帮助学生建立“读者群”。比如在校刊发表,在电台播出,在墙报上张贴,在学生间传阅,甚至由老师朗读,都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网络习作”将学生习作放在网上,成为一个开放的文本,接受老师、家长及各种陌生人的阅读批评。

2、“好奇”与“幻想”———儿童探索的本能

儿童天生“好奇”,喜欢“幻想”,喜欢到户外去活动,对周围的事物充满着“探索”的欲望。蒙台梭利说“:儿童是小小的探索者,是‘上帝的密探’。”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儿童就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那么,在习作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保护好儿童“好奇”与“幻想”的天性,因为习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教师理应让学生有生活、有体验、有感悟,这样儿童才能有话可说,有话想说。第一学段“: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第二学段“: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第三学段:“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游戏”与“模仿”———儿童学习的方式

儿童天生喜欢“游戏”,善于“模仿”,这也是突破习作教学难关的“秘方”。我们知道,儿童习作最大的困难就是觉得“无话可说”,我们可以把“游戏”的理念引入我们的课堂,让儿童在玩中体验,在玩中感受,在玩中习作。如一位老师把魔术引入课堂,将一张白纸放在装满水的.杯子上,倒过来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呢?还有一个老师做了一个游戏“感受两分钟”,共分为两部分:一是让学生在两分钟内写出班上女同学的名字,看谁写得最多;二是让学生设计一个定格动作,让学生做出这个动作并坚持两分钟。学生不但觉得好玩,而且非常乐意去做,教师也在潜移默化地指导学生做做、想想、说说,最后学生获得一种人生的感悟,时间的长短往往是一种感受,有时觉得时间很短,有时却觉得时间很长。“模仿”是儿童学习的基本方式,在习作教学中,要深刻领悟这个理念。第一学段“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第二学段“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因此,教师要加强“随堂练笔”与“读写结合”。

4、“尝试”与“赞扬”———儿童体验的密码

儿童喜欢“尝试”,这也是儿童从小就有学习的欲望;儿童又特别喜欢“赞扬”,稍稍给儿童一点“阳光”,他们就会“灿烂”得不得了。首先,教师要降低要求,重视过程,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在习作的起步初期,教师应从写话入手,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自信心”,在习作教学中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学生心中只有具备了真情实感,才可以做到言之有物。其次,教师要毫不吝啬地“赞扬”学生,“为了欢乐而出世的鸟,怎能坐在笼中歌唱?”鼓励学生放开自己的手脚,抒写自己眼中的“真”。在儿童的词典里,没有什么叫“不可能”,也没有什么叫“不能够”,我们常常说“:儿童写的东西,可以说是天使在说话。”

阅读对话教学的有效路径 篇3

一、精心设计问题,促进生本对话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是师生、生本对话的重要手段与方法,给同学们学习与探究铺好了路,指导学生思维方向,凝聚学生阅读注意力,让他们更有目标地研讨,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深刻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品读效果。所以,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围绕文章标题、文章特色(文章脉络结构、语言风格等)、教学重点难点、课文留白处、文本主题与思想等方面,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维,促进生本对话。

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当同学们对人物形象有所了解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索与探究,对话文本主题:①课文中受骗的人物有哪些?他们为什么会受骗呢?②文中只有小孩说了真话,这是为什么呢?③安徒生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上述问题比较开放,有着多元的答案,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可让他们各抒己见,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与看法。于是同学们由正方反方面、由百姓到上层人物等各个角度进行思索,得出了不同结论,可谓是“百家争鸣”。对学生个人看法,教师不能单纯以肯定或否定评价,而需要在尊重学生独特感受与体验的基础上,适时适度地总结和提炼,点拨与引导,促进师生对话,保证学生结合文本来思索,有理有据,不是随意曲解。这样,通过问题引导,放手让学生动脑、动口,使其深入探索人物,对话文本,提高研读与理解能力。

二、有效诱导调控,实现师生对话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阅历与知识有限,对于文本的分析显得较为稚嫩,局限于表面层次,或者理解不透彻,出现不少疑惑与问题,这时,作为比较成熟的读者,语文教师需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通过启发性语言,帮助学生打开思维闸门,将他们的思考引向更高层次,使其深刻感悟文本。其次,课堂一直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对话”不会完全依照预设中的进行,会出现一些超出预设之外的“意外”状况,教师需要善于运用敏锐的眼光发掘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发挥教学机智,有效调控课堂,让学生产生新思路,推动课堂有效对话。所以,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若要实现师生对话,达到有效对话,教师需注意适时点拨、相机启发,推进教学。

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位同学非常疑惑:在三味书屋的匾下面有一幅画着一只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为什么要挂着梅花鹿的画?为何要对着梅花鹿行礼呢?于是,学生一片哗然。这个问题是意料之外的,但也表现了学生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以及爱思索的好习惯,值得肯定与赞扬。然后引导学生集体交流,倘若还是讨论无果,教师予以点拨与启发:我们可以试着从谐音方面来分析其中的寓意,其中,“花”与“华”谐音,“鹿”与“禄”谐音。古代认为读书能够获取荣华与利禄,这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有机构成部分,所以鹿代表孔子。通过点拨,学生豁然开朗,这对文本的理解也是有所裨益的。

三、优化学生活动,生生合作互动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还需要组织一些交流讨论活动,促进学生互帮互助,让学生既学会独立思索,也学会合作交流。如教学《紫藤萝瀑布》时,引导学生找出作者描写紫藤萝的花瀑、花穗与花朵的语句,交流讨论:这几段文字是否写得好,如是好,又好在哪里?倘若不好,又该如何写?

另外,还可以结合文本内容,组织表演活动,给学生对话交流机会,共同探求,寻求认同。如教学《最后的常春藤叶》时,可以引导学生课后小组合作,将文本编写成课本剧,课堂上展开表演比赛,让学生相互提问与评价,不断完善认知。这样,同学们扮演着讲授者、参与者、倾听者、评价者等多重角色,在组内组间、台上台下的互动式对话网络中深化文本理解,体会小说的无限魅力,也展示自身才能,张扬个性。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精心设计问题、话题与活动,适时引导,相机点拨,从而实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让语文阅读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画图——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 篇4

鲁墨哈特认为, 图式理论基本上是一种关于人的知识的理论. 也就是说, 它是关于知识是怎样被表征出来的. 脑科学的研究表明, “概念图式”的网络结构类似知识在大脑中的表征方式, 因此, 让学生绘制“概念图式”, 更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学习和记忆. 可见, 在教学中, 教师引入数学图式, 能让学生有效表达出自己构建的概念表象, 促进概念的初步形成.当学生初步理解概念后, 教师还可以引入结构图式, 进一步表征概念, 促进学生深度理解概念, 把概念上升为一种结构关系、网络关系.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概念的深度理解目标定位为:当学生看到一个分数, 就能在脑海中呈现一幅或几幅具体的实物图. 以教学“分数的意义”为例, 具体描述1/2的分数意义的实践操作流程.

第一层次, 再现大量的具体情境图式, 强化平均分的直观感知.

第二层次, 隐去具体元素, 内化为结构关系的图式表征.

第三层次, 抽象出1/2的图式结构关系后, 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 如, 五 (1) 班女生人数是全班总人数的1/2, 学生的脑海立刻呈现出把全班总人数看作单位“1”, 平均分成2份, 女生人数有这样的1份. 此时学生真正地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表达了自己的理解.

让学生通过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来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 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而清晰的概念, 而且能教会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方法.

二、在“画图”中梳理数量关系

画图策略就是把问题呈现的信息通过图式的方式表示出来, 通过直观形象的符号信息展示寻找问题答案的一种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学生往往容易出现提取信息不全、思考焦点偏离、基本数量关系梳理不顺等, 这都不利于问题解决. 此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画图策略, 把抽象的文字转化成直观的图式, 帮助学生梳理数量关系, 解决实际问题.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 首先以纯文本的形式出示例题: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的花圃, 长8米. 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 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 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在学生明确题意的基础上, 可以先让其说出自己的解法.接着教师追问:有什么方法能让大家明白你的想法呢? 学生发表意见, 说“如果有图就一目了然”, 此时学生产生了画图的需要. 让学生试着画图, 然后说说图的意思. 通过数形结合, 再现数量之间的关系, 从而化复杂为简单, 化抽象为直观, 很好地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在“画图”中构建几何表象

几何表象的深度构建需要积累大量的实物感知经验和图式表象, 以及在此基础上表象的再现、表象与图形交互的作用.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单向的, 此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画几何草图, 让学生在画图中建立几何表象, 发展空间概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表面积的变化”教学时, 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将8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长方体, 要使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 怎样拼? 学生4人为一个小组, 进行合作. 学生有的画草图分析, 有的进行操作, 很快出现第一种拼法:

每个面的面积:

1×1 = 1 (平方厘米) .

拼了7次, 减少14个面.

减少:2×7×1 = 14 (平方厘米) .

表面积:1×6×8 - 14 = 34 (平方厘米) .

这时教师启发:如果要使拼的面越多, 情况又怎样呢? 一会儿, 出现了第二个方案:

(4×2 + 4×1 + 2×1) ×2 = 28 (平方厘米) .

教师接着追问: 第二种拼法的表面积是否减少得最少呢?还有别的情况吗?试试看. 同学们又纷纷地投入活动, 不一会儿, 几位思维能力较强的同学拿出了第三种拼法:

2×2×6 = 24 (平方厘米) .

显然, 第三种拼法的表面积最少, 是最优化的方案.画图策略使不同认识水平的同学有不同的策略, 调动每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同学们在交流中求得合作, 在成功中求得自信.

探求习作批语的有效路径 篇5

一、图文并茂,批语也能有表情

图画的优点是生动形象,浅显易懂,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为主。图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把它迁移到习作批语中去。一段表扬的文字,就可以配上一个红色的笑脸、鲜艳的红星星、夸张的大拇指,也可以根据习作的内容配上带有表情的问号、惊叹号、小辣椒,等等。

《“拖拉机”》评语:巧用“拖拉机”一词来概括自己做事拖拖拉拉的性格特征,生动幽默。通过起床吃饭、做作业、当课代表三则事例,把自己拖拉的性格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如见其人,真实具体。要是结尾再写点今后的打算就更好了。

这些通俗易懂的符号为作业批改注入了活力,增添了情趣,使学生的作业本犹如网上交流的QQ表情,批语在学生心目中变得喜闻乐见,老师的建议就容易得到学生的接受,批语的价值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目前市场上就有这种专门的作业批改图章出售,教师只要做一个有心人就可以。

二、幽默诙谐,忠言也可更顺耳

德国著名学者海因曼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幽默的批语改变了传统批语的刻板,有利于吸引学生对习作批语的关注。

例如有学生习作字写得小,老师在他本子上写上了这样的批语:

你能给我一个放大镜吗?我需要它来读你的文章。

该生看了批语后,不好意思地一笑,心领神会。果然下次习作,字比以前大多了。慢慢该生逐渐改掉了这个毛病,可见批语也能有点石成金的功效。

《我身边的“大胃王”》评语:他是班里“大胃王”,智慧眼睛镜后藏。“大胃王”的体型很瘦弱,却吃得狂。吃饭策略像打仗,不慌不忙,一大碗饭分秒消灭光,怎么吃都不胖!人物刻画很形象,动作描写余味长。

老师把批语写成了流行歌曲的歌词,学生拿到后就会迫不及待地和同学分享,下课很快就传唱起来。这样批语成了期盼享受的美味,学生也会积极主动地领悟老师的批语内涵,批语的语言也会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习作的改进就会变得顺理成章。

三、概括提炼,批语成为指路标

学生在完成习作时往往只是凭着感觉来写,有时学生并未意识到自己运用了写作技巧,并不知道自己写得好在哪里,教师在批阅学生作文时,就必须认真分析、提炼其特点,并用简明的写作术语概括出来。经老师点明后,学生便会有豁然开朗的喜悦,这样做既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也可以让学生积累写作经验,对学生今后的习作有着重要的导向意义。

《会游泳的鸡蛋》评语:实验过程完整清晰,将浮力与比重的奇妙关系形象地揭示出来。小作者通过适当设置悬念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引人入胜。罗马帝国时期发生在死海里的神奇事件的插入,很好地将小实验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拓宽了内容空间,使习作更加丰满。

学生在读了老师的评语后就明白,写实验类的作文要写清实验过程,可适当设置悬念,还可以插入跟实验相关的事件使习作更丰满。

《踢毽子真快乐》评语:本文写的是一次很平常的踢毽子的经过,但是却被小作者描写得非常精彩生动。一是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毽子“高兴得跳跃起来,并不断地在半空中跳起舞来……那舞步越来越美丽了”赋于毽子以生命,小作者和毽子的交流是那么融洽,读来让人有身临其境的快感。二是小作者采用了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并通过这些描写表达了内心的喜悦之情。如果开头写到想起体育课上踢毽子的情景接着写体育课上踢毽子,在回到现实前加一个过渡句就更自然了。

这则批语告诉学生平常的事情也可以写得精彩生动。拟人手法的运用可以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动作描写可以传递内心的情感,从联想到现实要有过渡句才不会突然。这样的批语有指导有示例,针对性强,改变了那种“语句通顺、中心明确、条理清楚”类的批语“万精油”。学生今后的习作方向非常明确,这样批语就成了习作的指路标。

四、画龙点睛,关键之处巧引导

小学生的知识面不够宽广,生活经历也比较简单,所以对事物的看法往往局限于一个面或一个点,在习作中经常不能全面地、深入地来分析和描绘。因此,一篇习作的批语不能、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在谈到作文的缺陷时, 切不可一下提出一篇习作中存在的所有问题,否则不但会浇灭学生的写作热情,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使其想改进却无处着手。要善于发现习作中处于他们年龄阶段能写出的亮点,哪怕是一个词、一个句子、一处描写,结合本次习作要求,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巧妙点拨,从而让学生得要领,长本领。

《父亲的肩膀》评语:怎样把父爱的题材写得与众不同,本文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用“父爱的肩膀”来表达父爱比“送我去医院看病”来得新颖独到多了。如果文章再增加一点心理描写,对父爱的表达就更充分了。

“爱”的主题习作,学生普遍问题是看不到爱,那么多学生写“雨中送伞”“送我去医院”“深夜盖被”,而这位学生虽然习作语句不怎么精炼,也没运用什么写作方法,但就选材已经可圈可点。在习作讲评课上,让孩子读出这样的评语,既是对他自己的激励,也是对其他同学的引导。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本领就是能从学生的每一篇习作中发现对于这个学生来说值得点评的地方。

《在脸上炒菜》评语:本文有两点值得称道。一是题目,新颖有趣,很有吸引力。脸上还能炒菜?这是传说还是现实?带着疑问读下去,原来是小作者误会了,妈妈是用黄瓜片在美容呢,不由得让人露出会心的一笑。二是内容,全文简短欢快,基本用对话形式发展情节,完成故事,并充满童心童趣。

这则评语不仅条理清楚地写出了习作的两个亮点:题目新颖、简短欢快,还通过老师的内心感受写出了好的原因:有吸引力,充满童趣。这样的批语真实可感,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批语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就比较强了。

《校园里的送水工》评语:选择身边容易被人忽视的普通人来写,说明你的眼光很独特。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送水工?他的衣着有什么特点?每天到教室来几次?上课、下课进教室换水有什么不同?再留心观察一段时间,你会写出更多的内容。

批语重点拨、启发、建议等, 是方法上的或是方向上的示意。小学生感觉习作困难,是因为没有养成细致观察、深入思考的习惯,对周围的一切都习以为常, 熟视无睹。如果不给予适宜的引导, 有些学生很难自己突破写作上的困难, 最后就会失去写作信心和热情。上面一则批语抓住学生习作薄弱的关键点, 巧妙设疑, 引导学生关注平凡小事的丰富内涵,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从而让学生有话可说,时间长了就能悟出习作的某些窍门。

五、情动辞发,交流平等为唤醒

作文是学生思想感情的流露,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心灵有优先影响权。饱含教师的真诚理解、关心、鼓励与期待等积极情感的批语,会直接增强学生写作的内驱力。因此,教师应该从读者与知己的视角来阅读学生习作,而不是站在权威者的角度以阅读经典作品的眼光来审视, 要把批语视为与学生平等交换意见的机会。这样更能为学生所接受,更容易唤醒学生的创作思维。

《爸妈你们后悔了吗》评语:因重男轻女而导致家庭变故,这本是一个普通素材,但读完这篇文章,一种沉重,让人难以释怀。理解你的感受,感叹你的坚强。真实、真情比什么华丽的词语都能震撼人心,你的坚强也会让所有人对你刮目相看。

作文批语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情感纽带,上面的批语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学生心理动向的关切与疏导,能够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同时对学生真诚的期待中既有信任又含要求,既是一种鼓励,又鞭策着学生不断进取。

《妈妈,请您静待花开》评语:母亲看到别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优秀而着急,而这种着急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和行动,给你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但你并没有因此而低沉,一个孩子能体会到“花开有先有后”非常难得,每个人的特点不一样,只要尽力就行,建议让妈妈读一读你的文章。

教师站在孩子的角度,表达了对孩子的理解,并给了孩子合适的建议。其实教师无论是否赞同学生作文中表达的思想观点, 即或它是错误的, 都应在批语中表示理解与关注,不要着急否定或改变它, 只要努力引导、唤醒学生自己去修正、完善。当然我们反对将批语写成班主任寄语。

习作批语是一种艺术,不但要有丰富的形式,准确、精炼、幽默的语言,而且要关注兴趣的激发、方法的引导、情感的交流、书写的工整,当然还要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效的习作批语意味着点燃、意味着唤醒、意味着推动,也许你的一次批语就让孩子们爱上了习作。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有效阅读教学的路径改变探究 篇6

一、改变单一方式, 调动学生阅读热情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有些教师并未深入了解学情, 倾向于照本宣科, 介绍作者, 讲解课文, 学生被动听讲, 机械练习, 死记硬背。在这样单一而枯燥的教学方式下, 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无法彰显个性, 课堂实效不高。相反的, 如果教学形式多样, 富有变化, 或故事呈现, 或者多媒体展示, 或讨论交流, 或表演评价, 或幽默讲述, 或趣味游戏, 学生又怎会“无动于衷”、沉默旁观。所以,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需要基于学生兴趣爱好、原有认知结构以及教学内容上, 灵活选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手段, 改变单一教学方式, 调动学生阅读热情。

首先, 多样教学手段, 由“组织教学”转变为“动机激发”。在学习过程中, 当学生产生强烈学习动机时, 才会更热情地投入活动, 主动思索。所以,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需要借助多媒体、漫画、插图、故事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 优化教学情境设置, 引发学生探求动力。

如教学《柳叶儿》时, 引出《咏柳》等古代诗词, 提问学生对柳的感受, 说说柳的用途。 (柳是春之使者, 柳枝可以编织……) 师:但作家宋学孟对柳的感受却和我们的有所不同, 他说“柳是我的救命恩人”。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就跟着老师一起走进《柳叶儿》, 看看宋学孟与柳叶儿的情怀。这样, 以诗词与悬念, 激活学生经验, 引发学生好奇心, 促使其主动阅读。如教学《蓝蓝的威尼斯》时, 多媒体呈现六幅图片, 引导学生结合作者行踪, 给屏幕上的画面正确排序, 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 也使其初步认识“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

其次, 多样教学方式, 由“讲授知识”转变成“主动求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生浇硬灌”的做法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 选取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方式, 如“主题研究法”、“问题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方式组织教学活动, 给学生更充足的参与空间, 让课堂教学在师生相互质疑、相互交流、协助合作中展开与深化。另外, 在教学评价环节, 可运用成果汇报、表演展示等方式, 将“知识检查”转变成“相互交流”, 提高教学效率。

二、转变教学观念, 强化学生自主行为

在语文教学中, 知识的真谛、文本的主旨并非教师“独演”出的, 而需要学生自主理解与感悟。所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 坚持“尊重、赏识、引导、帮助学生”的教学理念, 坚持生本意识, 给学生更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 强化学生自主行为,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 体验与感悟, 而不是灌输讲义, 而需要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融入学生活动, 带领学生深入探索文本。

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 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 精心设计多样活动, 搭建学生自学、师生对话桥梁。1) 走近童话。根据学生原有阅读积累, 带领他们自主发现, 总结概括童话作品特点。再引出作家张晓风对安徒生童话的评价, 让同学们更好地认识安徒生童话, 促使他们带着诉求与追思主动阅读, 这既可以引发阅读热情, 还促使学生和作者、文本体裁对话。2) 我“看”我发现。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探寻“皇帝心里的新装”以及“大家眼中、口中的新装”等有关内容, 看看会有怎样的发现。这样, 突显了学生主体地位, 让学生与文本内容进行对话, 自主体验, 自我发现, 呈现不同感受与理解。3) 我“读”我精彩。引导学生自选人物, 细细品读相关语言。再给人物配音, 感受语言奥秘、构思之巧妙, 试着读出不同人物形象的心理变化, 深化认识。而后合作探究, 比较分析, 感受不同人物特点。这样, 可让学生由动作、语言等方面与人物进行对话, 更深刻地理解文本, 提高阅读与分析能力, 这是教师单纯讲授所不能获得效果。

有效课堂提问的方法与路径 篇7

一、活化教材,精心设计问题

一堂课是否有效,教师所提的问题至关重要。好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思维。熟悉教材、深钻教材是精心设计问题的前提。在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教师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对课堂问题进行有效设计。问题的设计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关键问题的设计上,既要明确有序,又要难易适中,给学生以启发,这样才能起到激活学生思维的作用。

1. 在关键内容处进行有效提问。如教学诗歌,教师可以抓住诗歌中的诗眼进行提问,这样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在内容矛盾处进行有效提问。不少课文在内容上看起来似乎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实这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教师在文本内容的矛盾处提问,往往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理解得更深刻,使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

3. 在意味深长处进行有效提问。一篇精彩的文章,其中总有一两句意味深长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蕴含着作者的写作意图或情感,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这些句子有意识地设计几个问题,这样学生就能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深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 在最佳时机进行有效提问。最佳时机的选择建立在教者对教材重点、难点的准确把握上,建立在对课堂生成的问题相机而有效解决的基础上,也建立在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上。实践证明,问题前置了,学生准备不足,难以互动;问题后置了,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起不到应有的提问效果。

5. 在关键追踪处进行有效提问。在追踪提问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大胆交流。当然,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去静思,去质疑,去交流。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要顺着学生的思路深入追问第二个、第三个问题,使学生的探究持续进行下去。

为此,语文教师应活化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形成适合学生品位的提问风格,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二、增加发散性提问,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设置的大部分问题都属于信息性问题。这类提问,答案都在教师的意料之中,是唯一的,或是很明确的,这不利于学生进行交际性语言实践。而发散性提问的答案不唯一,教师往往无法预料。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将相和》一文讲述了三个历史故事。其中第二个故事“渑池相会”,秦王要赵王为其鼓瑟,借此侮辱赵王,蔺相如怒逼秦王为赵王击缶。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蔺相如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之心却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对此,教师一般喜欢设计这样几个导读问题 :(1) 在“渑池相会”中,蔺相如展现出了哪些形象特点?(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之心)(2) 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他很机智?(3)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他很勇敢?(4)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他很爱国?(5)怎样朗读这些语句才能表现出人物的特点呢?乍一看,这些问题设计得合情合理,明确清晰,有梯度。客观地讲,若学生能解决上述问题,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也算基本上读懂了故事。

但是,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这样去提问,是束缚学生的思维,而不是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不能发挥其主体性。在教学“渑池相会”时,教师可以丝毫不提上面的5个问题,而是精心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在“渑池相会”上,蔺相如和秦王是打了个平手,还是决出了胜负?这个问题一提出,课堂气氛肯定会活跃起来:学生有大声朗读的,有冥思苦想的,有在纸上不停写画的,有面红耳赤争辩的。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被激活了,主体性和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一问题的设计对学生来讲,无论是导读面的广度,还是思维训练的深度,都远远超出了前面5个问题。因为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了蔺相如,立体感知了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的特征,所以答案也就不唯一了。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三、引导学生发问,形成课堂互动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解决问题,掌握方法,而且应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敢问”“会问”呢?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自己深思后,提出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是很有思考价值的。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应不断尝试培养学生自我提问的能力,这样,时间长了学生就会把这种思考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教师应根据不同教材选择不同的提问方式。如在教学人文性强的课文时,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下自由提问的空间,培养学生敢于发问的精神。对于说理性文章,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课文学到这里,你们还有哪些疑惑,或想说点什么?”刚开始尝试,能说的学生很少,且说的内容有限、面不广,但时间久了学生的思维会活跃起来,渐渐地就由少数几个学生带动起一部分学生提问并思考。

让学生养成自觉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更需要我们教师花时间去思考,去实践。相信只要我们去做了,就一定能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丰富多彩。

四、提问要有针对性,且覆盖面要广

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针对性。首先,设计的问题要难易适中。在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用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语言能力应该能解决。其次,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参与的机会。另外,教师应避免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在少数优秀生身上,要让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都能得以发挥,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沙漠中的绿洲》一文时,在学生明白了阿联酋的环境、绿化的难度和人民如何进行绿化后,教师可提这样一个问题:“阿联酋花那么大的代价去进行绿化,真是太浪费人力和财力了。你们觉得呢?”学生听后展开一番讨论,有的说:“阿联酋的环境实在恶劣,人们生活在那样的环境肯定不幸福,那还要那么多金钱干嘛?我觉得花人力和财力进行绿化是值得的。”有的说:“虽然在沙漠中进行绿化是要付出很多的,但阿联酋人民还是去做了,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有的说:“生活在沙漠中是何等的难过!有了鲜花、小草、绿树,人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美丽。我觉得不惜代价改造环境是值得的。”还有的说:“绿化好处多,空气清新了,城市美丽了,居住环境改善了,所以阿联酋人民进行绿化是值得的。”以上学生的回答,说明他们已经理解了课文,也深知环境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相信他们以后会更加爱护环境。这样的问题,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示范了“问题”,且拓展了课文内容,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语言文字训练和思维训练达到了和谐统一。

拟定课时教学目标的有效路径 篇8

一、依据课程标准,找准教学目标的基点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以下简称语文课标 )是语文教师必须遵守的教学“法令”,也是拟定课时教学目标必须遵循的准则。

1.吃透课程总目标

语文课标的总目标是九年一贯整体设计的, 共有十项,这十项是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设计的。实施过程中,三维目标又是以其中的某一维为载体的,或以知识与能力为主,或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方法的传授,或侧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其他两维融于其中,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整体推进、共同发展。不过,有的教师把三维目标当作三个目标,且认为三个一样重要,这是不可取的。只有正确理解和把握三维目标的辩证关系, 才能领会语文课程总目标的要义。同时, 语文课标强调:“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目标的确定,鲜明地指出语文是什么,语文教学应该干什么,强调语文教学必须聚焦该核心目标, 教学预设、教学行为、教学策略等必须服务于该核心目标,教材的解读、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用等也必须围绕该核心目标。也就是说,语文姓“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特有任务、独当之任,语文教学理应紧扣文本的字词句篇,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富有浓浓的语文味,彰显语文学科的本体特征。

2.定位学段子目标

为全面达成语文课程总目标, 语文课标将总目标具体化为一至二年级、三至四年级、五至六年级、七至九年级四个学段子目标,各学段子目标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拟定课时教学目标时, 必须遵循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原则,对相应学段的课程目标和内容烂熟于心,对本学段几本语文书中基础知识的分布情况、基本能力的训练序列了如指掌。可实际教学中,有的语文教师学段目标意识不强,学段之间目标的层次性不清,本学段教学目标和内容定位不准, 相似的教学内容在各学段实施的重点不明,常常造成教学目标越位或不到位,导致教学活动的简单重复。如就默读而言,低年级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中年级要求初步学会默读;高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低、中、高年级有关默读教学的侧重点不同,不同年级的默读要求既相互联系,又呈上升趋势。如果不熟悉默读教学目标的发展序列,有关默读的教学活动就只能永远“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可见,拟定课时教学目标前,教师应在吃透课程总目标的前提下,准确定位本学段的课程目标以及本学年、本学期的教学目标。然后再准确定位单元教学目标, 进而由单元到单篇再到课时逐步分解,最终达成课时教学目标。

二、根据教材特点,把握教学目标的重点

学段目标主要是由 本学段的 几本语文 书共同承 载的,是通过一篇篇课文落实的。换言之,任何一篇课文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达成本学段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整体把握本套语文教材,充分了解编写理念、体例、呈现方式等,才能从课程总目标整体发展的角度,审视这几本语文书乃至这一篇课文, 准确把握这一个文本的核心教学目标。

1.理清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现行语文教材一般是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的,也就是说, 语文课程总目标是以单元为基本单位统筹分解的,理清单元主要教学目标至关重要。首先,要把本年级上、下两册教材置于全套教材之中进行审视,吃透本年级的单元总量、编排序列、读写训练重点等,准确把握上、下两学期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其次,认真研读本学期教材的单元总量、单元之间的关联度以及各单元的教学重难点等。第三,根据本单元的主题,遵循本单元的结构,理清单元内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单元练习彼此之间的联系以及各自价值,掌握单元内核心语文知识的分布情况、同类语文能力的训练点等。当然,单元的整体解读不仅要以单元主题为依托,关注其人文性,更要基于单元内的语文知识要点,关注其工具性。只有注意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才能保证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一目了然。

2.确定本文核心教学目标

理清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后, 把握单元内某一篇课文的方向感会更强。此时,可以凭借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理清单元共性与单篇个性的关系、单元教学重点与单篇教学重点的关系以及某一篇课文在单元内的特定价值,尤其可以比较相邻的课文,明晰某一篇课文在前后文之间的个性化作用,凸显该文的原生价值,揣摩该文的教学价值。然后,进一步研读本文,准确把握全文的整体语意、情感基调、语言特点、谋篇布局等,剖析文本的主题表达、形象创设、情感抒发、语言运用、风格形成等,理清彼此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找准这一个文本的原生价值与单元主要教学目标的结合点,舍弃相对零散的原生价值,聚焦该文的核心教学价值,确定该文的核心教学目标,彰显该文的个性价值和教学重点。这样,舍弃或暂时搁置与该文有关但未必重要或必要的学习目标,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助于学生集中精力内化该文的核心价值,达到“一课一得”的教学效果。

三、尊重学生实际,顺应教学目标的起点

拟定课时教学目标应该注意以 学生的生 命存在为本,课堂上的学生是富有生命活力的个体,而不是抽象的群体,忽略具体的、个性化的生命确定课时教学目标,是与教学宗旨背道而驰的。为此,拟定课时教学目标必须基于学生的生命体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段差异,顺应学生能够自主、合作、探究的起点,促使拟定的目标适合具体的班级和活生生的学生。换言之,就是必须从儿童立场出发,从服务于学生内化课时教学目标入手,以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心理为基础,揣摩学生阅读这一个文本的已有知识、经验、态度以及能力等,并尊重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思维特点,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顾及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不同年级学生的兴趣,尤其是学困生的弱点、优势以及潜能,力求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握学生的发展状态,为课时教学目标的转化和发展提供学理依据。只有准确把握和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心理状态等,并根据学生可能发生的变化调适富有弹性的教学目标, 才有可能促进教学目标动态生成,有序发展,才能促使课时教学目标融入课堂,落地生根,焕发生命,促使每一位学生不同程度地内化学习目标。

回归语文本色课堂的有效路径 篇9

一、善用标题,定“本色”之调

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深知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课堂阅读教学效率就需要紧紧围绕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展开教学。

教师将“问题链”渗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更少的时间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尽快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促使其深入学习思考。虽然学生阅读的文章有一些比较平实,但在问题指引下“揣摩标题”则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阅读的趣味性也因此而生。例如:在《鼎湖山听泉》的学习过程中,可让学生思考:看到这样的题目,感觉作者会写什么?在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自主思考后,教师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展开交流讨论:1既然是“听泉”,那作者听到的泉声是怎样的?2在“听泉”时,你觉得作者可能会想些什么?3作者写“泉声”的用意何在。

带着一系列问题,学生积极地参与文本的研读,课堂气氛活跃。有意识的开展“标题导读”的长期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养成,学生在无声的思维中涌动学习的激情。

善用标题,积极思考,看似简单,其实是训练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最好手段,也是语文课堂本色的显现。

二、善抓文眼,透“本色”之味

每一篇文章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段落就是大家所谓的“文眼”。

教师可就有“文眼”的文章设计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这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迅速领会文章的精妙所在,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如在进行《杨修之死》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紧扣“公真知魏王肺腑也!”这一“文眼”设计如下问题:大家阅读文章并思考从哪些事情上可以看出杨修“真知魏王肺腑”?学生们在阅读课文之后,提出这样的看法:

1曹操在新修的私家花园门上书写了“活”字,杨修猜出丞相写这个字是觉得新修花园有些豪华;2杨修看到曹操写在酥盒上“一合酥”三个字,认为丞相用意为“一人一口酥”,其他人一起分食;3曹操“梦中杀人”的真相亦被杨修所知晓;门吏阻止曹植出城,杨修猜出曹操是在意图测试儿子的才干,杨修教曹植“竟斩之可也”;4杨修为曹植选好答案,做“答教十余条”,帮助其应对曹操用“军国大事”考查儿子。

学生们分析出杨修比较善于破解曹操的意图,且处事较为果敢。当学生们深感“柳暗花明”的时候,教师进一步追问:杨修真的和夏侯惇的感慨一致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关注到:

1“便教随行军士”中“便”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就”,这里可以看出杨修擅作主张的一面;2“修知其事,径来告操”中的“径”字可理解为“直接”,这一字则可见杨修其实做事欠考虑;“便、径”等副词巧妙的体现了杨修不注意细节,比较放旷。

学生在阅读之后还提出:杨修的“持才放旷”最终引发曹操的不满,其中忌、恶、怒,三个字则可看出曹操对杨修的不满在一步步的加深,甚、愈、大三个副词则充分表现了曹操对杨修态度的变化。

在这些问题的指导下,学生阅读后就可以明白其实杨修并不是真的知道曹操的心思。这样抓住文眼,设计出系列问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三、探究意图,显“本色”之实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其创作意图。这些意图往往需要学生潜心阅读,从作品的形象、形式、情节、作者的生活环境及文化情境中去探求。艾青的《我爱这片土地》是一首时代色彩很浓的爱国诗,执教老师讲授这节课时要么政治味太浓,要么历史气太重。

语文老师应通过引导使学生去感受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曾经的伤痛,并升华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激活一群少年灵魂深处的民族情结。如:学生齐读文章标题后,教师适时向学生发问:这片诗人所深爱的土地到底怎样?

生1:这是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

师:你会带着什么样的情感朗读此句?

生1:沉重。

师:请你将“沉重”的味道读出来。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你会产生哪些联想?待会儿交流。

读毕,师追问全班学生:从“暴风雨打击着的”这句话,你的眼前浮现出哪些历史画面?

生2:我的眼前不禁现出日本侵略者在我中华大地上的种种暴行。

师:此时你有什么心情?

生2:憎恨。

师:那你读读看,将“憎恨”之情读出来。

生3:日本人灭绝人性的细菌战对我中华民族的戕害。

师:此时心情怎样?

生3:愤怒。

师:那你读读看,将“愤怒”之情读出来。

生4:东北三省被日寇铁蹄践踏后尸陈遍野,民不聊生!对此我很悲愤!

师:下面请你带领大家一起读出这“悲愤”之情。

当然,若学生能够很好地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他们一定可以更好地研究和理解文本。当然,在实际教学中设计“问题链”的角度肯定还有很多实施路径,如“作者的写作背景”“文章中的线索”“作者的主要写作思路”等方面也是可以切入的角度。

“问题链”设计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学生会形成解决问题的强烈需要,最终可以铸就课堂教学的效果优化。在“问题链”的阅读体验教学中,学生逐渐具备了爱问、善问、多问、深问的学科思维品质,最终可以进行自主高效阅读。

摘要:从“题目”“文眼”“写作意图”等方面入手,巧妙设计“问题链”,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符合学生解读文本的认知规律。这种“以生为本”、基于学生学情基础上的问题链设计,正是回归语文本色课堂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问题链”,阅读教学,本色课堂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王晓春.语文课如何是好[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小学语文有效阅读的路径探讨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阅读;路径

美国著名作家吉姆·崔利斯认为,阅读能够为孩子的发展与成长带来巨大推动力:第一,你读的越多,知道的也就越多;第二,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聪明;第三,你越聪明,你的学习时间就越长;第四,你学习时间越长,你收获的也就越多。这一定律也成为有效阅读培养的基本理论。

培养有效阅读能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阅读不仅仅简单的是收获信息,更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为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关注阅读教学给语文学习带来的重要影响,并时刻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本文认为,有效阅读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能力培养:激发阅读兴趣、提升阅读技巧、培养阅读能力。

一、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作为小学生来说,他们喜欢被人认可,喜欢被表扬。教师有必要投其所好,要认识到一些喜欢读书的好孩子,也可以通过表扬培养出来。教师可以将展示的机会给予學生,使得他们的阅读兴趣得以激发。比如说,学生将课外收集的好句、好词运用到了写作中时,教师有必要对这一做法予以大力表扬,使得学生获得再阅读的推动力,让他们能够因此再接再厉。此外,课堂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自我的阅读成果予以展示。比如说,在讲解五年级下册的第五课内容时,我要求学生,对自己背诵过,内容和童趣相符合的小诗进行展示,许多学生就展示了如袁枚、白居易等多位大家的诗。广泛阅读的学生,不仅获得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也获得了教师的认可和表扬,也极大地激发了其他学生在这方面的兴趣。

二、在阅读中注入生活的色彩

生活就好比一本无字书,生活中的许多素材被收集到了语文课本当中,两者有着同样的外延。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学生对知识以及生活积累的加强是关键所在。要想让教学得到加强,就有必要在阅读中加入生活,让两者更加亲近,在阅读中引入学生拥有的生活,进而确保学生对生活的多样性有所认识,此外还包括了教学内容的概念性。让学生能够结合生活的体会,去感受文本,获取自己独到的见解。

可以在课堂之上,营造出生活的氛围,将实际生活融入文本中,去领悟。结合融入生活的阅读,学生阅读兴趣必然会得到提升。所以,有必要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氛围构建起来,使得学生能够结合生活的不同角度去感悟文本。比如说,在学习《春天的手》时,这一诗歌最想表达的是,春天的景象是什么,学生不同,其阅读理解的能力也不相同,自然也就有了不同的感悟。为了确保学生将自身的生活体验融入诗歌的阅读当中,可以结合相关的配乐来朗读诗歌,对诗歌的意境有所体会,进入到作者的内心深处。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春天的手到底是什么形态,它能够让什么产生改变,进而来对春天的鸟鸣声等有所感受。由此,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同时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兴趣的提升也有极大的帮助,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对自己的出发点有所明确,最终向课文产生映射,充分和生活体验结合在一起。

三、拓展阅读,养成习惯

1.由浅入深,分段进行。有必要结合不同的学段,分层次地来培养语文阅读能力,在课标当中,这一规定极为显著。结合课内文章来看,在教授一二年级学生的阅读时,有必要结合如下的三大层次来进行,读准、读懂以及读通。在学术不断增加识字量的同时,面对四五年级的学生,在教授阅读课程时,则需要结合读通、读懂以及品读三大层次来进行。

2.从课内到课外,延伸进行。阅读教学,首先是教师的引导,逐步发展为他们的自主阅读,因此教师有必要结合课文来进行讲解,让他们学会如何对课文进行分析,可以结合重点篇目的教学来进行,让学生能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读懂、读透了文字,自然也就能够简单地对课外文章有所理解。比如说,在《桥》的教学方面,作者通过桥的叙述,对普通老党员的光辉形象进行塑造,桥蕴含的含义是双重的,不仅指木桥,还表示了以老党员作为代表,和群众友密切联系的桥,这就是题目蕴含的深刻内涵。第三部分是本文最值得品味的,洪水退后,老太太来到桥边,祭奠自己的亲人,如此结尾使得文章的情节扣人心弦,富含韵味。在这篇课文学完之后,我又选取了类似的两篇小说,让学生对类似文章的阅读方式有所掌握。

参考文献:

简析培养幼儿观察能力的有效路径 篇11

一、关注幼儿兴趣,引导幼儿观察

兴趣,会推动幼儿不断融入到观察活动中去,会使幼儿在观察学习中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具有正确的情感体验。在对幼儿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时,教师需要从幼儿的观察兴趣出发,组织幼儿进行丰富多彩的观察活动。利用形象的语言与直观的教学用具,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促进幼儿观察兴趣的提高,使之深入到观察活动中去。

例如,教师在组织幼儿学习小动物相关知识时,可以为幼儿准备一些他们日常喜欢的小猫、小狗玩具。同时,教师可以有意模仿小猫、小狗的叫声,将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在观察过程中,幼儿教师需要为幼儿传递正确的动物观,告诉幼儿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需要善待小动物。在这样的观察活动中,幼儿对于小猫的认识会加深,亦会培养起幼儿的观察兴趣。在观察中, 幼儿教师也可以利用提问,对幼儿的观察行为进行引导,配合形象的图片与实物,让幼儿对观察事物建立起立体的认识,达到观察能力提高的目的。

二、关注教学方法,训练幼儿观察

首先,幼儿教师要明确每一次观察任务的目的,在明确教学目的的引导下对幼儿的观察行为进行引导。幼儿自己往往没有观察目的意识,观察行为也缺少顺序性。幼儿往往会先观察自己喜欢的东西,无视教师的观察任务。例如教师在引导幼儿对大自然中的树木进行观察时,许多学生被旁边的鲜花或者飞舞的蝴蝶所吸引。所以,教师需要针对每一次观察活动,设计可行性较高的目的。例如,在引导学生观察自行车的时候,教师需要确立幼儿观察自行车结构与功能的观察活动目的,尽可能为幼儿排除其他干扰因素,提高观察活动的效率。

其次,幼儿教师需要关注观察活动的顺序。幼儿观察活动的顺序因观察对象的不同而具有差异性,对于幼儿来讲,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先对观察对象的整体进行观察,再引导幼儿对其进行局部观察,坚持从下到上,从远到近的观察顺序。例如在让幼儿对房子进行观察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先对房子的整体轮廓进行观察,再对房子的房顶、墙体、窗户、门等进行局部观察。而在对植物进行观察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先对植物根茎进行观察, 再对叶子、花朵,乃至植物的全貌进行观察。在幼儿园日常活动中,幼儿教师一定要引导幼儿以一定的顺序对事物进行观察,从而能够使幼儿更加深入地认识事物。

第三,幼儿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在观察的同时进行比较,比较观察有利于幼儿观察能力的快速提升。当幼儿对两个或者更多的事物进行观察时,幼儿有必要去进行比较,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比较观察能力的培养,对于幼儿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幼儿教师在让幼儿对小鸡、小鸭与小鹅这三种动物进行观察时,必然要对其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行观察与分析。这三种动物较为相似,如果不引导幼儿进行比较观察,会使得幼儿辨别事物的能力得不到培养。教师要引导幼儿观察三种动物的脚掌有什么不同,三者的羽毛有什么区别等。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的观察能力得到提高,思维能力也不断完善起来。

三、关注观察形式,强化幼儿观察

幼儿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幼儿教师的重要教育任务。在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时,教师需要设计与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通过观察活动与更多的事物相接触,从而促进幼儿观察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走进大自然,利用自然条件,让其对自然事物的成长与发展规律进行观察。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对身边的生活现象进行观察,让幼儿发现生活中许多值得观察与纪念的事情,使幼儿的生活情趣得到培养。幼儿比较好玩,幼儿教师可以将观察活动与游戏结合,使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在观察对象上,享受观察事物的乐趣。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找不同的游戏,让他们对两个区别不太明显的事物进行仔细观察,谁先找到一点不同,谁获得一分,当游戏结束,得分最高者为胜。在好胜心的刺激下,幼儿的观察兴趣会得到提高,观察效率也会猛增。丰富的幼儿园教学活动,对于幼儿观察能力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效路径】推荐阅读:

路径变化07-14

提升路径07-16

教改路径07-17

路径差异07-18

践行路径07-20

主要路径07-21

重建路径05-13

影视路径05-17

政策路径05-22

瓶颈路径05-24

上一篇:电力信息安全监控下一篇:培养孩子的高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