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成果转化率

2024-10-13

培训成果转化率(共12篇)

培训成果转化率 篇1

通过领导者支持、同事支持、技术支持和员工自我管理支持等方面建立和完善培训成果转化机制, 形成培训成果转化的文化、可有效利用培训及课程资源, 使得培训中所学知识和技能有效的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从而达到培训有效投入产出, 以带动企业业绩和员工素质的整体提升。

为了提供优秀的人才队伍保障, 夯实公司战略实施平台, 确保人才兴企。人力资源通过培训改善人力资源素质结构, 保障企业运营。通过分析培训工作的现状, 建立和完善一系列培训成果转化机制, 从而有效实现培训成果转化, 促进企业整体业绩的提升, 形成良好的投入产出效益。真正达到培训的投入和培训后真正转化为员工行动。

一、企业总体情况概述

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形势和繁重的生产经营任务。“两会”以后由于原铁道部撤销, 我们客户由原来政府部门变为以经济指标为导向的铁路总公司, 集团公司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但从另一方面来看, 这也是我们的机遇。因此对于各类型人才开发、人力资源潜能挖掘、创新培训功能、培训有效转化等工作被提上了重要日程。

集团公司现虽已经建立和实施各项培训管理工作, 但面对机遇和挑战, 有效加强集团公司培训成果转化, 提升培训转化比例, 才能真正发挥培训作用, 从而使人力资源素质稳步提升, 公司业务稳健发展, 保障集团公司成为世界一流、国内先进的大型养路机械精品基地。

二、集团公司现有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集团公司虽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但培训较为零散、未形成体系化培训, 而且受训对象也比较随意性, 培训结束后对培训效果及反馈等环节未能进行有效验证, 使得培训成果转化的效果大打折扣。具体表现在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定、培训实施、培训评估、培训资料整理归档等培训体系的各个环节上都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未建立培训质量管理全套过程, 对培训成果的转化无有效落地监督措施。

三、影响培训成果转化的因素

(一) 公司层面

1. 未建立成果导向的培训文化。

参训人员培训效果转化以个人自主转化为主。良性的培训转化文化包括上级和同事的支持、运用技能的机会以及运用所学技能所产生的后果等等。培训成果转化的气氛与管理者在接受培训之后的管理方式以及人际行为的改变之间有着很强的相关性。

2. 培训需求分析不到位。

员工能力差距分析不细致, 导致安排参加培训的人员与所参培内容有较大出入, 课程和人员所需不匹配。

3.

培训形式单一, 培训积极性未激发。

4.

员工参加培训的福利性质使得选择培训的人员与参训内容匹配性大相径庭。

5. 安排参加培训后, 未对参培人员明确培训要求和绩效目标。

培训结束后未建立明确的建议标准。

6. 未能形成有效的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

未形成良性培训转化文化, 无有效激励措施和全面培训质量管理机制。

(二) 员工层面

1. 积极性差。

员工参加培训的内容不是基于员工个人意愿和公司需求的共同层面上, 员工参加培训不是自发性学习, 对所学内容没有学习兴趣。因此参培的积极主动性差。

2. 填鸭式培训。

员工所参加培训知识量大, 涵盖的内容较多, 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下一次性接收的信息量有限或因个人差异接受的知识和记忆有限导致培训后可记忆的知识不足20%。

3. 员工参加培训后缺乏自我管理。

听完就认为培训已经结束, 未能进行有效反思和应用。没有在有效培训转化机制的约束下形成培训实施和转化方案。

4. 员工参加培训后直接上级也未对其进行有效培训指导。

员工本人也不知道如何应用所学知识改变现有工作, 也未指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5.

员工认为所学知识与个人职业发展无关联, 应用的主动积极性不高。

四、

培训成果转化扮演的角色和职责

五、有效实现培训成果转化的措施

(一) 建立和完善培训转化流程

包括收集讲义、PPT、工具包;撰写学习报告并与上级沟通;制定培训研讨计划并制作课件;召开研讨会议并制定改善行动计划;针对问题进行改善、实时督导。

(二) 公司层面建立培训转化措施

1.营造和倡导培训转化文化。扭转对培训的短、平、快的现象。通过公司的OA办公平台、企业文化宣传平台、组织学习之星评选、主题研讨等方式逐渐建立培训文化。

2.员工能力素质盘点。在人岗匹配和战略发展能力要求下安排合适的人参加培训。

3.培训前明确培训要求。每次培训带着任务参培, 签订培训目标责任书。参训前受训者针对培训内容整理企业的日常管理案例和问题, 形成带着问题参训的学习要求。

4.领导允许尝试新知识和技能, 营造支持性环境。培训结束后与学员同步学习和分享, 建立了尝试应用新知识和技能的平台。

5.制定培训转化计划和措施。领导与受训者共同拟定培训后转化成果计划和措施, 并跟踪落实成果。

(三) 员工层面建立培训转化措施

1. 建立自主转化意识。参训后及时把培训内容进行消化吸收。整理课堂笔记和知识点。

2. 参训后结合企业实际进行反思, 拟定培训转化的初步工作计划。

3. 参训后与同事进行分享和探讨.针对培训所学内容如何应用和实践进行方法探讨。

4. 参训后向上级进行书面及时沟通, 形成培训转化计划并付诸实施。

(四) 应用培训转化工具, 形成培训成果转化记录, 形成培训质量管理闭环

培训成果转化记录表中动态记录培训心得体会、应用成果、出现的问题、解决方法措施等信息。

六、结语

综上所述, 实现培训成果的有效转化, 必须从源头上控制, 从培训质量管理体系的角度开展培训管理工作。从培训制度的建立, 培训的组织、培训的评价考核机制, 培训激励机制等, 实现由被动的培训向主动应用的行动转化。从而实现培训成果的积极转化, 提升培训效益。

培训成果转化率 篇2

1、科学:它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科学是对已知世界通过大众可理解的数据计算丶文字解释丶语言说明、形象展示的一种总结丶归纳和认证;科学不是认识世界的唯一渠道,可其具有公允性与一致性,其为探索客观世界最可靠的实践方法。(参考定义:科学是具体的事物及其客观规则,具体的实事求是,诸多的实践经验,实证之学,科学主要内容是具体的世界观与具体的方法。)

2、科技:科学+技术

3、成果转化:狭义指的是 技术转移。相关资料:①技术转让(专利权)合同;②专利证书;③网上银行电子回单(备注写清楚)。

要求:打印稿件(原件)3份,盖骑缝章,若有复印件也是要有公司的戳章。

成果转化免税申请办理程序:①公司签订技术合同(专利权)转让;②进入公司自己的平台登记技术合同,提交;③县、州管理站通过/认定合同登记;④再次进入公司自己的平台登陆,申请免税;⑤县登记站同意,州管理站审核通过,出具核定名单,同意税费减免;⑥公司凭州里的核定名单,到税务部门开普票(零税率);⑦税票复印件分别交县、州;最后资料分类归档。

4、技术合同登记:至登记新的技术的合同,主要涉及技术。说道“**规律”则不登记,因为客观规律类属于科学。

5、可以鉴定的的叫做技术,其对象不可能是规律类的。已有的技术应用不叫做发明。

6、技术是手段、技能,科学则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

7、成果登记的范围:授权的专利(发明、实用新型的,外观设计一般算不上有科技含量的专利),得到国家权威认证、结题的(评价报告、鉴定、标准、项目验收报告等)。

8、成果登记用处:公司为以后储备资历、准备资料,事业单位则是有助于评职称。

9、成果登记

资料:

1、专利证书(第一页,写有局长申长雨这页)做一个PDF文档;

2、权利要求书(专利证书里面有)做成一个PDF文档;

3、应用证明/经济效益证明(一个成果出具2个应用证明,做成一个PDF文档),应用证明可以是销售合同、产品性能报告、其他单位出具的使用产品情况说明。以上资料只需要电子档,不要纸质档。

1)密级:一般必须填“无”

2)完成人员:一般指专利的发明人。如实填写,顺序不乱。包括出生年月、文化程度、职称等关键信息。

3)完成单位:一般指是专利权人。多的单位成为协作单位 4)附件

A、计划外(不用国家资金的):填写1、2、5三项。①证书类(专利证书、评价报告、鉴定报告、标准证书、项目验收报告等),合成一个PDF;②用户证明/经济效益证明:可以是销售合同、产品性能报告、其他单位的实用情况说明(公司的、其他县市的、事业单位的),必须有公章、日期。不少于2份,最后合成1个PDF。⑤技术报告:专利的用权利要求书,其他的则要相关资料。如果是鉴定的话要有查新报告。

B、计划内(国家、省、州的项目):填写1-5共5项内容,6、7项可以选择不管。

10、用管理账号,登陆平台账号:CGZC012 密码:4978 6366

11、如果要登记一个成果,必须登陆管理账号发放一个密匙。每一个密匙和一个成果是一一对应的。

12、登陆的完成人,通过申请账号才能进入平台。

13、登记人登陆后,先保存,内容填写完整后,才能点提交。

培训成果转化率 篇3

关键词:企业培训培训成果转化模型

一、引言

长期以来,我们在评价一个培训项目时,往往十分注重培训内容的设计、培训教师的选择、培训场所的选定以及培训人员的反应等,而对培训后受训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对培训所学内容的应用,即培训成果在实际工作的转化情况,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分析,为什么企业的培训目的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企业应如何提高培训的效果?本文将就培训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问题做一初步探讨,以期提高培训效果,增强培训效力。

二、 企业培训的目的

(一) 企业培训的目的及层次性分析。企业培训指的是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它是企业为了使员工获得或改进与工作有关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发挥潜能,为企业绩效的提升、目标的实现做出更大贡献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工作。培训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重要形式,实施者就必然要求得到预期的投资回报。培训方案的实施本身并不是目的,企业培训的直接目的是使员工获得或改进与工作有关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进一步为完成更高层次的组织任务和变革做好人员的技能准备,而企业的任何一项活动都是为其总体目标服务的,企业培训也必须着眼于企业的目标和战略,因此,其最终目的是改进企业中各层次的工作绩效,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目标。

(二) 企业培训的成败关键在于培训成果转化。培训本身只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手段,培训方案的实施本身并不是目的,企业培训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受训者将培训所学反映到工作实践中,提高工作绩效,因此,受训人员能否有效的实施培训成果转化将决定培训终极目标的实现。培训成果转化才是企业培训应当追求的效果。

三、培训转化的实质

企业培训的目的之一在于促进受训者持续而有效地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工作当中。由于培训成果的学习、长时间的维持以及在工作中的应用不单纯是培训活动能解决的,所以企业必须创造有利的组织氛围,确保培训成果的转化,并防止受训者回到已经掌握的习惯的行为方式上。

因此,培训成果转化也就是受训者将所学知识、技能有效持续地运用到工作中的过程。成果转化我们可以通俗理解为学习者将从一个场所学习到地技能应用到另一个场所中,培训成果转化就是为了成功的完成培训项目,受训者必须有效且持续的将所学技能应用到工作当中,这里的技能指的是培训项目中所包含的各种知识、技能以及态度和行为的改变等更为广泛的内容。培训成果转化是培训的目的所在,一个项目只有在经过受训者的学习、理解掌握转化为自己的日常行为之后,即养成新的行为习惯,才算真正完成了培训项目。也只有到达这一步,培训才会真正发挥它的作用,显示出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培训转换包括将学习的培训内容保存、推广到工作当中,并能维持所学内容。推广能力指受训者在遇到与学习环境类似但又不完全一致的问题和情况时,将所学技能应用于工作上的能力。维持则指的是长时间持续应用新获得的能力的过程。为了保证推广和维持所获得的培训成果,受训者必须要先学习保存各种能力。

四、培训转化的四个层面

成功的培训能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改善员工的工作态度,在实际工作中持续有效地进行培训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工作绩效以推动企业向前发展。从受训者角度,培训转化可归为以下四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依样画瓢式的运用,即受训者的工作内容和环境条件与培训时的情况都完全相同时才能将培训成果迁移。培训转化的效果取决与实际工作环境与培训时环境特点的相似性大小。

培训转化的第二个层面是举一反三,既推广。受训者理解了培训转化的基本方法,掌握了培训目标中要求的最重要的一些特征和一般原则,同时也明确这些原则的适用范围。在工作环境与培训时的环境特征有所差异时,受训者也能正确应用所学知识技能。

第三个层面的转化是融会贯通,即受训者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或状况完全不同与培训过程的特征时,也能会议起培训中的学习效果,建立起所学知识能力与现实应用之间的联系,并恰当地加以应用。

第四个层面的转化是自我管理,既受训者能积极主动地应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而且能自我激去思考培训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可能的应用。

五、影响培训转化的因素分析

培训成果转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受训者的特点、培训项目设计、工作环境以及使用培训所学的结果将会影响学习、保存、维持和推广。

(一)与培训成果转化相关的理论

有三种影响培训设计(学习环境)的培训转化理论,它们是同因素理论、激励推广理论和认知理论。

同因素理论。同因素理论认为只有在受训员工所执行的工作与培训期间所学内容完全相同时才会发生培训成果转化。能否达到最大限度的转化,取决于学习任务、学习材料、学习设备和其他学习环境特点与工作环境的相似性。该理论典型的应用就是培训飞行员使用的模拟器。

激励推广理论。激励推广理论指出,促进培训转化的方法是在培训项目设计中重点强调某些最重要的特征和一般原则,同时明确这些一般原则的适用范围。激励推广方法强调“远程转化”,也就是当工作环境(设备、问题、任务)与培训环境有所差异时,受训员工能够具备在工作环境中应用学习成果的能力。

认知转化理论。认知转化理论是以信息加工模型作为理论基础的,该理论认为培训成果能否转化取决于受训员工恢复所学技能的能力。因此,建议企业在培训时,可通过向受训员工提供有意义的材料和形象记忆的技能,来增加受训员工将工作中遇到的情况与所学技能相结合的机会,从而提高转化的可能性。

(二) 培训转化的因素分析

受训者的特点和培训项目设计这两方面因素不仅直接影响受训者在既有学习成果条件下的转化,而且还通过影响培训过程中受训者的学习效果间接影响培训的有效性。工作环境是影响培训转移的重要因素,也是目前许多企业员工培训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它往往成为提高培训有效性的瓶颈。

1.受训者特点对培训转化的影响

受训者特征是指每个受训者存在差异的特性,并且这种特性会影响个人学习的快慢以及学习内容的持久性和推广性,包括培训动机、文化水平及技能(1)。学习的动机与受训者在培训中的知识或技能的获得、行为的改变等密切相关。受训员工的培训态度、动机极大地影响培训学习的效果和培训转化的程度。除了学习动机外,受训者的能力对学习和工作业绩都会产生影响。虽然员工主观上积极参加培训学习,但缺乏培训所要求的基本技能,只能进行第一层面的转移,只能照搬照套,情况稍有变化就不会灵活应用。

2. 培训项目设计对培训转化的影响

(1)培训与需求脱节。企业缺乏科学、细致的分析,使培训工作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培训的内容常常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反而以时尚、热点问题主宰培训,流行什么培训什么,内容华而不实。

(2)培训统一供给,没有考虑员工个体的差异需求。因为认识不够,或不愿花功夫做调查分析,或出于工作量和经费的考虑都做不到这一点一。无视员工的需求差异,一律地“统一供给”,无视培训的效果。

(3)培训方式单一。传统的培训往往单纯用课堂讲授的形式进行。“老师讲,学生听,考试测”,受训者处于被动地位,产生枯燥、厌烦的抵制情绪,影响培训效果。

3.工作环境对培训转化的影响

(1)缺乏各部门管理者的支持

管理者没有对培训给予足够的重视,不了解培训的大体内容,不清楚应如何为员工创造有利于培训成果转化的条件,或很少为受训员工提供应用新技能的工作机会。

(2)缺乏同事支持

员工们担心变革会冲击他们已经掌握的、习惯的工作方法和已有的业务知识,担心改革会威胁他们的工作安全。所以为了切身利益,同事会经常规劝受训员工使用原有的习惯性的行为方式或技能。

(3) 与工作本身相关的因素。 如工作中经常面临时间紧迫、资金短缺、设备匮乏等现象,让受训员工难以应用新的技能。

参考文献:

[1]徐芳《培训与开发理论及技术》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2]谌新民《员工培训成本收益分析》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

培训成果转化影响因素的探究 篇4

2001年, 美国企业共投入了约1000亿美元的培训费用, 但是培训成果的转换率只有10%~20%, 也就是说大约800亿美元都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现实中, 一些培训与组织的实践脱节, 没有与日常的管理行为紧密联系, 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与回到工作岗位上所从事的实际活动相互分离, 由此导致员工单环形学习。由于员工在工作中很难主动运用新学习到的思维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这就使整个培训工作偏离了其发展能力、改善绩效和提升竞争优势的根本目的。培训失败的现实使得培训转化工作日益受到重视。

2 培训成果转化模型

培训成果转化是指将培训中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等内容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的整个过程。培训的目标就是学以致用, 受训员工不仅要学会掌握培训项目所要求的各项知识技能, 还必须持续有效地将所学知识技能运用到工作当中。

Baldwin和Ford于1988年在他们发表的论文中定义了培训转化的框架。他们的转化过程模型包含了培训投入、培训产出和转化条件。其中培训投入包括:受训者特点 (能力、个性、动机) 培训项目的设计 (培训内容、排序、教学方法) 和工作环境 (支持、应用的机会) ;培训产出包括学习和保持;转化条件主要是培训的推广和维持。培训投入表面上看起来会影响学习和保持, 并直接影响到培训的推广和维持。

3 影响培训成果转化的因素分析

3.1 基于受训者层面的分析

(1) 培训动机。关于培训动机主要是指受训者学习培训项目内容的一种特定的期望。它包括受训者的学习热情和当项目材料有难度使受训者的坚持程度。此外, 培训动机是受训者的一种知觉, 这种知觉认为如果能够在培训项目中表现出色的话, 将会使个人的工作绩效提高, 从而获得更有价值的回报。

(2) 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能力及行为能否产生预期结果所抱的信念。在培训中是指受训者学习和进步的动机高, 并且认为他们能够实际地学习培训的内容或认为他们有能力完成特定的培训任务。在推测自我效能机理时, Gist指出, 实际上受训者有可能学会要求的能力和技能, 却由于自我效能而使受训者在迁移时遇到了阻碍。

(3) 自然遗忘。心理学研究揭示, 人的记忆保持在时间上是不同的, 并呈现出一定规律。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表明, 遗忘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这就意味着人的记忆能力也是影响培训成果转化的因素之一。

(4) 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指个人控制自己的某些决策和行为的尝试。受训者能积极主动地应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而且能以自我激励的方式去思考培训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研究表明应用自我管理战略的受训者的转换行为和技能水平要比没有应用自我管理策略的受训者高。

3.2 基于工作环境层面的分析

(1) 管理者支持。管理者支持是指受训者的管理者对参加培训项目的重视程度, 以及对培训内容在工作中的应用的重视程度。管理者能为培训活动提供不同程度的支持。上级的支持程度越高, 就越能促进培训成果发生转化。管理者所能提供的最基本的支持水平是允许员工参加培训, 支持的最高水平是做培训的指导者。

(2) 同事支持。同事支持主要是通过在受训者之间建立支持网来增强培训成果在工作中的应用。支持网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受训者组成的、愿意面对面讨论所学技能在工作中应用的小组。包括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或通过电子邮件来进行沟通, 使受训者可以共享在工作中应用培训内容的成功经验。

(3) 应用所学技能的机会。应用所学技能的机会 (执行机会) 指向受训者提供或由他们主动寻求机会来应用培训中新学到的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的情况。执行机会受工作环境和受训者学习动机的双重影响。受训者应用所学技能的一条途径是在实际工作安排当中需要使用新技能, 所以受训者的上司通常在工作分配的决策中扮演重要角色。

(4) 技术支持。电子执行支持系统 (EPSS) 是一种计算机应用系统, 它能够按要求提供技能培训、信息资料和专家建议。EPSS系统可促进培训转换, 它向受训者提供一种电子信息资源作为在工作中应用所学技能的仿真基础。

3.3 基于组织层面的分析

(1) 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指有很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变革能力的公司。为了让受训者获得执行机会及管理者和同事的支持, 为了激发受训者的学习动机, 并使工作环境有利于培训, 许多组织正努力转变为学习型组织。培训过程要经过详细的审查并且和公司目标保持一致。

(2) 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指通过设计和运用工具、流程、系统、结构和文化来改进知识的创造, 共享和使用, 从而提高公司绩效的过程。知识管理能够帮助公司将产品 (上接P115) 努力。作为员工, 更需要领导层积极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 只有寻求有效对策, 引导员工观念良性发展, 才能促进企业顺利改制和有序经营。所以企业改制要实现观念转变, 需要从几个方面的工作入手:其一是领导层具有全面的现代化管理思想理念, 具有坚定的信心、极强的领导力和执行力, 因为在政策执行时, 会遇到来自各层面的质疑和阻力;其二是形成一种更新观念、调整行为方式、激励员工的制度环境, 促使员工严格按照制度实行新思路、新办法;其三是营造一种促使人奋发向上、拼搏进取的企业文化环境, 给企业文化增添新的内涵, 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环境对人意识改变的影响力, 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氛围, 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

所谓模式转变就是使企业经营模式、管理模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模式的转变。就是对具体工作事项、操作模式以及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行为方式都能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 都能符合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模式转换有形的表现是企业以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为主要内容的运行机制的变革, 企业制度建设完善、工作流程清晰、执行高效就是成功转变的表现;无形表现则是人们对待企业和工作态度的改变、人们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方式的改变。模式更快地投入市场, 建立更好的客户服务体系, 并且通过提供学习和发展的机会来吸引新的员工, 保留现有员工。

参考文献

[1]肖传亮.员工培训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9:243.

[2]许娟娟.影响企业内部培训转化的因素研究——以保险代理人培训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17.

[3]雷蒙德.A.诺伊.员工培训与开发[M].徐芳,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144.

[4]Baldwin, T.T., &Ford, K.J.Transfer of Training:AReview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Personnel Psychology, 1988 (41) :63-105.

培训成果转化率 篇5

理办法(试行)

(苏财教[2008]193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快重大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培育壮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强我省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省政府设立省级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引导资金(以下简称“成果转化资金”)。为加强成果转化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成果转化资金每年由省财政预算安排,省科技厅、财政厅共同管理。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是指已取得科技成果、经中试并进入产业化开发或直接进入产业化开发、能较快形成较大产业规模、显著提升相关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第四条 成果转化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和我省有关法律、法规,按照突出重点、集成联动、科学管理、专款专用、注重效益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各级政府、金融机构、民间和外资等多方面资金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第二章 工作机构及职责

第五条 设立省成果转化资金管理协调小组。其主要职责是:

(一)审议成果转化资金管理办法;

(二)审议成果转化资金工作计划;

(三)审议成果转化资金经费预算;

(四)审议成果转化资金支持的重大项目;

(五)协调解决成果转化资金运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六条 省成果转化资金管理协调小组由省政府分管科技工作的副省长任组长,省政府分管副秘书长、省科技厅和财政厅主要负责同志任副组长,成员由省政府办公厅、省发展改革委、经贸委、教育厅、科技厅、财政厅、信息产业厅、农林厅、环保厅、药品食品监管局、中科院南京分院等部门和单位分管负责同志组成。

第七条 省科技厅具体负责成果转化资金管理的日常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会同省财政厅拟定成果转化资金管理办法及相关实施细则,研究提出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评审论证标准;

(二)会同省财政厅研究提出成果转化资金支持重点和项目指南。统一受理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请并进行形式审查;

(三)组织专家开展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评审、论证工作;

(四)会同省财政厅编制成果转化资金工作计划,提出成果转化资金支持项目及经费安排建议;

(五)负责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实施过程的跟踪管理,包括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合同签订、项目监管、验收、统计等,并向省成果转化资金管理协调小组汇报重大项目的进展情况;

(六)办理省成果转化资金管理协调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八条 省财政厅是成果转化资金的监管部门,与省科技厅共同拟定成果转化资金管理办法、相关实施细则及工作指南,研究提出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评审论证标准,编制成果转化资金工作计划及项目安排建议;根据成果转化资金工作计划,安排成果转化资金经费,并依据项目合同及实施进度拨付项目经费;负责成果转化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以及绩效考评。

第三章 资金支持范围与对象

第九条 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加强对重点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和布局引导,主要支持高新技术产业中具有战略性、前瞻性、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和优势产业向高端攀升。加强对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成果的支持,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

第十条 成果转化资金支持的项目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符合环境保护要求,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成熟度高、处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

(二)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容量大、产业带动性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有望形成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能力的新兴产业或高新技术产品群;

(三)市、县财政安排相应的配套资金(经济薄弱地区符合条件的项目可适当降低财政配套资金要求)。

优先支持获国家资助和风险资本投资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优先支持符合我省产业技术创新布局、市县政府重点推动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优先支持国家和省高新技术企业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第十一条 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实施以企业为主体。实施项目的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在江苏境内注册,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

(二)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基础和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三)企业资产及经营状况良好,具有较高的资信等级和相应的资金筹措能力。

第四章 资金使用方式

第十二条 根据项目和企业的不同特点确定成果转化资金支持方式。主要有:

拨款资助。主要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中试或产业化过程中研究开发工作,用于所需仪器设备购置、能源材料消耗、测试化验加工等。

有偿资助。主要支持能较快产生经济效益、在合同确定的项目实施周期结束后一定期限内能偿还资助资金的产业化开发项目。回收资金继续用于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在项目实施期内,如企业上市或被收购,经双方协商,可将有偿使用转为股权投资。

贷款贴息。主要支持为形成较大产业化规模效益而向银行大额借贷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根据项目技术水平、贷款规模等确定相应贴息额度。

股权投资。主要支持能较快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成果转化资金所占股权一般不超过该项目股权的30%。

上述方式可以单项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

第五章 项目申报

第十三条 每年由省科技厅发布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报工作指南。

第十四条 项目申报实行属地化管理。符合成果转化资金支持条件的项目,由企业按照项目申报工作指南要求向所在地市、县科技局申报。

第十五条 各市、县科技局会同财政局对申报单位申报资格、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等进行审查。对符合申报条件和要求的项目向省科技厅出具推荐意见。

第十六条 申报单位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建议书;

(二)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企业与技术依托方的合作协议;

(四)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企业上两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以及报表附注等,并提供最近一个月的各类会计报表(复印件)。

(五)项目技术情况的证明文件(包括科技成果鉴定证书、查新报告、检测报告、专利证书或其他技术权益证明等)。

第六章 项目审批

第十七条 由省科技厅从专家库中选聘相关专家组成专家组,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论证。专家组由省内外科技、产业、管理等方面的知名专家组成。专家组对申报项目的技术创新性和可行性、市场前景、风险性、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等进行评审、论证,并提出明确的咨询意见。

第十八条 省科技厅、财政厅依据专家组的咨询意见,并听取有关方面意见,于每年六月底前提出项目安排建议,报省成果转化资金管理协调小组审定。经审定的项目,采取适当形式予以公示。经公示无异议的项目,由省科技厅、财政厅行文立项,并与有关责任方签订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合同。

第七章 项目管理

第十九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根据可行性论证报告和项目合同书的要求,落实自筹资金等实施条件,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并定期报送项目进展及资金使用情况。

第二十条 各市、县财政局、科技局负责落实地方财政配套经费,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有关问题,监督检查项目资金使用和财务管理情况,并及时报告项目实施中的重大事项。

第二十一条 省科技厅、财政厅负责项目的实施管理和监督检查。省科技厅组织对项目的验收。

第八章 资金管理

第二十二条 成果转化资金由省财政厅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对批准立项的项目,其资金由省财政厅按项目合同和实施进度及资金合理流向予以拨付。

拨款资助在项目立项后分期拨付。

有偿资助在项目立项并由省科技厅与金融机构签订相关协议后拨付。

贷款贴息由各项目承担单位于每年终后一个月内向省科技厅提供有效的银行贷款(指用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中长期贷款,不含流动资金贷款)合同、贷款到位凭证和银行结息凭单,经省科技厅委托专家初审后报省财政厅审核拨付。

股权投资项目由省财政厅按照相关协议拨付。

第二十三条 项目承担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政策和财务制度,科学、合理、有效地安排和使用资金,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和核算。成果转化资金、配套资金与自筹资金等实行统一预算管理和核算。

第二十四条 项目承担单位无正当理由不按照合同约定实施的,按照合同规定的相关条款处理;合同未约定的,由省财政厅收回已拨资金。

第二十五条 对违反财经纪律,弄虚作假、挪用或挤占成果转化资金的,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相关规定予以处理处罚;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九章 绩效管理

第二十六条 建立成果转化资金使用效果绩效考评和奖惩机制。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对成果转化资金进行绩效考评。

绩效考评是指对成果转化资金资助项目实施过程和完成结果的考评。主要考评项目立项目标完成程度、立项目标的合理性、项目验收的有效性、组织管理水平、实施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持续影响、资金落实情况、资金实际支出情况、单位财务管理状况、单位财务信息质量等内容。

绩效考评的结果作为以后成果转化资金安排的依据。

每年终,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对本成果转化资金的安排、使用、管理情况书面报告省成果转化资金管理协调小组。

第十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省科技厅、财政厅依据本办法制定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绩效考评等实施细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省科技厅、财政厅负责解释。

破解科技成果转化困局 篇6

习近平主席的这段话形象而深刻描述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所面临的困局。而这种困局和我国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整体能力极不相称。2016年4月,英国《自然》杂志网站发布了2016年度自然指数排名(Nature Index 2016 Tables),在所有国家和地区排名中,中国是全球第二大高质量科研论文贡献国,仅落后于美国;在全球科研机构排名中,中科院以1357.82分蝉联榜首。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其受理发明专利申请110.2万件,连续5年位居世界首位。其中在2015科研机构发明专利排名榜单里,中国科学院依然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中国顶尖大学也凭借其雄厚的科研实力与丰硕的科研成果长期位于全球大学排名榜前列。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体制、制度、模式还是理念?困局的形成,绝不能归昝于任何一个单一的要素。问题的解决方法更应该全面、系统和多层次。其实多年以来,我国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不论从法徨、政策,还是转化模式上,一直在改进和探索。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大众创业”等一系列法徨与政策的颁布与出台就是最好例证。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训成果转化研究 篇7

一、培训成果转化理论基础

所谓培训成果转化, 指的是受训者持续而有效地将其在培训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运用于工作当中, 从而使培训发挥其最大价值的过程。在培训过程中, 认知学习很可能会发生, 但是受训者很可能没有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培训内容的机会, 或者受训者并没有掌握如何将所学内容运用于实际工作中的方法。常见的培训成果转化理论有三种:

一是同因素理论。即当培训环境与工作环境完全相同时的培训成果转化, 适用于工作环境的特色可预测且稳定的情况下。这也是培训成果转化的第一个层次, 依样画瓢式的运用。即受训者的工作内容、环境条件与培训时的情况都完全相同时, 才能将培训学习成果转化, 其培训成果转化的效果取决于实际工作环境与培训时环境特点的相似程度。比如, 情景模拟培训在这个层次的转化程度就比较大。

二是激励推广理论。它强调的是一般原则, 可运用于多种不同的工作环境。这也是培训成果转化的第二个层次, 举一反三的层次。当受训者掌握了培训目标中要求的最重要的一些特征和一般原则, 同时也明确这些原则的适用范围, 在工作环境与培训时的环境特征有所差异时, 受训者也能正确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三是认知转换理论。它认为有意义的材料和编码策略可增强培训内容的存储和回忆。这也是培训成果转化的最高层次, 即融会贯通继而达到自我管理的层次。受训者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或状况完全不同于培训过程的特征时, 也能回忆起培训中的学习成果, 建立起所学知识能力与现实应用之间的联系, 并恰当地加以应用, 解决实际问题, 继而进入创新地应用成果的良性循环。

与研究型和专业型大学相比, 应用型本科院校还没有办法做到大规模地派遣教职员工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大著名高校访问考察, 培训范围还是主要集中在本国甚至本省范围, 参加培训的人员比例也较小。培训形式上也不可能常有高端的全国性专题研讨会或者公费培训项目, 应用型本科院校还是以讲座或者交流会的形式为主, 一些中层或者骨干教师还可能有机会参加一些比较好的学习培训班, 但大多数教师还是少有这样的机会。从培训内容上来看, 考虑到培训成本与培训力量, 应用型本科院校也没办法面面俱到, 而主要集中在一些基础项目和零散项目的培训上, 很难做到系统化和专业化。最重要的是, 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训管理方面也是非常欠缺, 虽然培训计划和培训制度大多比较全面和完善, 但大部分的培训需求分析做得很马虎, 培训评估基本空白, 从管理层到组织实施层再到参与者重视程度都不够, 这就让培训效果的转化成为了一句空话。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培训效果转化的影响因素

影响培训效果转化的因素非常复杂, 其中的主次轻重也较难辨认, 主观与客观因素相互影响, 造成了培训效果转化在控制上的难题。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 这个困境同样存在, 而且还很明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 培训效果的转化也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

第一, 培训效果的转化会受到受训者特点的影响。学校中主要有三大类人群, 一类是专任教师, 一类是教辅人员, 还有一类是管理人员。每一类人群的培训动机、培训态度、自我效能感及基本技能都不相同。有的希望通过培训达到加薪升职的愿望, 有的则索性抱着“既然让我去, 那么去学学也没什么坏处”的思想。

在培训情景下, 认为自己能够控制组织结果 (认可、提升、加薪、工作扩展等) 的受训者更容易把培训中所学应用到工作中去。自我效能感强的受训者对取得预期绩效充满高度自信, 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培训中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可能性就越大。受训者培训前有足够的强烈动机, 他们在掌握培训内容和培训成果转化方面的积极性就会越高, 其中个人工作态度、组织承诺、参加培训的决定和反应以及培训后的干预是主要的个人动机因素。

此外, 个人的基本能力也会对培训成果转化效果产生影响, 虽然员工主观上积极参加培训学习, 但是由于缺乏培训所要求的基本技能, 只能照搬照套, 情况稍有变化就不能灵活运用了。而能力较强的个人则能够较好地做好完成培训所学的准备, 他们也更有可能主动积极地去寻找或获得运用培训所学的机会, 以便更好地保持和提高工作绩效水平。

第二, 培训效果的转化还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这里的环境因素主要指的是工作氛围, 包括组织的支持、管理者的支持、同事的支持、企业的学习氛围等。在受训后组织对受训者提供必要的支持, 让受训者相信当他们把培训中所学应用到实际工作场景中时, 组织系统能够向其提供应用的机会, 良好的组织支持环境, 如技术设备的支持、实践的机会、文化环境、领导者的支持促使员工进行培训成果的转化。

现阶段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还处于扩张发展阶段, 工作氛围也主要以竞争和效益为主, 教职员工的工作任务与工作量大多比较繁重, 基本都在忙于日常教学及管理工作, 也顾不上自我学习与培训、交流与讨论, 在建立学习型组织方面更是还有很大的差距。一些老师参加培训, 虽然培训很精彩, 听得也很认真, 也得到了许多收获, 但回到学校之后还没来得及好好总结与交流, 就要马上投入到繁重的教学及管理中去了。很少有人认真关心他们到底在培训中有了什么样的进步, 也很少有任何激励措施鼓励他们将培训得到的新理念与新方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更很少有机会让他们与其他未参加培训的老师相互交流, 扩大培训效果的影响面。一段时间之后, 领导与周围的同事甚至是自己都感觉不出来培训后有什么明显的变化, 该做什么工作还是做什么工作, 之前用的什么方法现在还是用的什么方法, 之前的教学及管理模式如何现在还是一样, 这便是培训效果没有得到转化的典型例子。

第三, 培训效果的转化还会受到培训项目设计的影响。根据等同因素理论, 培训可以通过改进与实际情境相对应的刺激、反应和条件等因素的程度来增强培训效果。这就要求培训前要提前确定培训将要应用的情景, 这个场景必须与实际工作场景相类似, 并且在培训内容和培训设计中体现一致的培训目标, 以提高培训效果的转化。

受培训师资与资源的影响, 大部分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所设计的培训项目还是以理论培训与宏观培训为主, 具体的、有针对性的、高技术含量的专业类和技能类的培训还比较少。这当然与学校层面所做的培训需求分析不够有关, 但也与学校管理层的培训观念有关, 许多学校在设计培训项目时考虑最多的因素就是资金投入量大不大、培训投资回报率高不高以及培训后受训者离职了造成的培训资源的浪费等问题。这种观念相对比较传统和保守, 因为它将培训看成了学校的累赘和负资产, 认为培训对受训者的作用更大, 因此在执行的时候非常谨慎和纠结, 使得一些有针对性的专业的培训很难上马,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限制了教职工参加校内外培训的热情。总而言之, 培训项目的低层次、重复性和相关性较差等现象让受训者参与热情很低, 也影响了培训效果的转化。

三、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培训成果转化效率的措施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本质是应用, 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训成果的转化方面也应当更加重视效率与实用。笔者通过数年的切身体会与实践在此提出一些实用性的措施。

第一, 在制度上与观念上树立起培训成果转化的机制与理念, 并且形成长效机制, 从制度上和思想上统一思想, 才是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培训成果转化效率的核心与关键。例如, 有教师参加了“项目教学模式”的培训, 那么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 教师所在系的领导需要鼓励这位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并且在适当的时候组织一些交流会让没有机会参加这一培训的其他老师也可以了解这一新的教学模式, 同时也是对这位参加了培训老师的认可;同时, 在对这位教师的考评中也可以加入一些培训指标作为考核指标, 并且将培训成果的转化作为绩效考核和晋升加薪的依据, 这样的工作氛围才能让这一项培训的培训效果得到最大的转化。一个有共同学习氛围下的组织员工会认为学习对他们来说不但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是与他们的工作息息相关的, 他们更倾向于将培训内容运用到实践工作中。

第二, 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培训效果的转化效率也需要建设学习型的组织文化与培训文化。通过营造“终身学习、知识共享”的学习氛围, 形成开放、共享、创新的培训文化, 逐步把“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理念贯穿于教学各项工作中。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 这是使资源利用最大化的有效措施, 当然如何培育学习型组织文化与培训文化, 这又是一个新的话题, 它需要多样的宣导, 上推下效, 共同营造学习型培训文化。在这样的培训文化的渲染下, 受训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受训者才能更倾向于把在培训中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和行为模式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第三, 在培训项目的设计上应该更加人性化、灵活化, 让受训者有自由学习的氛围与动力, 这样才能让培训效果更好, 也能让培训效果的转化更理想。目前, 大部分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训项目设计还停留在大锅饭的年代, 学校统一安排、统一计划、统一培训, 让许多教职工失去了培训的积极性, 认为培训是学校下达的一项任务, 是负担, 因而百般抵抗。如果可以更加灵活一点, 让教职工在这个方面享有一定的自主权, 那么结果可能会不一样。例如, 在安排统一的培训项目时, 提前将培训需求做好, 尤其是个人层次的需求调查, 明确准确的培训对象, 有的放矢, 优先选择既有客观培训需求又有主观培训需求的教职工。而对于有客观培训需求而没有主观培训需求的教职工实行引导制度, 并且在绩效考核上引入培训考核指标, 鼓励与引导教职工参与相关培训。同时, 考虑到应用型本科院校资金与培训力量的薄弱现状, 可以引入学校与教职工培训的双轨共赢制度, 即支持教职工结合自己的意愿与专业需求, 参加学校外部的各种培训, 在时间上与教学安排上予以优先照顾。当然, 在培训经费上双方也可以进行协商, 如果是跟专业相关度较高的培训项目, 学校可以半资甚至全资资助其培训所需费用;如果跟专业相关度不太高的培训项目, 学校可以不用在培训经费上予以过多资助, 但至少也要在教学安排等方面予以各种支持, 以鼓励教职工参加培训提高自我的学习行为。

另外, 虽然也有一些学校是这样做的, 但是在执行的时候标准很难统一, 使得最终制度流于形式, 这个问题也应该得到重视。还有一些学校对培训的资助有各种附加条件, 例如严苛的培训协议、高额的违约金以及超长的服务期限协议, 等等。这些附加政策都大大消减了教职工参加各种培训的热情, 让培训成为了真正的应付式的任务, 也让培训效果很难在工作中得以转化为工作效能。

第四, 在培训评估上, 也应该以实用性为标准来制定培训效果转化的评估指标。现在有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虽然文件上口头上一再强调“应用”、“实用”, 但安排的工作、考核的指标和标准还是用的传统本科院校的老三样, “出勤率”、“考证率”、“就业率”。这也大大地束缚了教职工的热情和培训效果的转化。既然是实用, 那就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以专业为主体, 真正的服务于学生。虽然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各种不适应, 但总会有一把无形的手就好像市场对经济的调节能力, 好像看不见, 却是真实存在的, 那就是学生的满意度, 学生对教职工培训之后改变的满意度。

总之, 培训成果的转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从培训需求分析、培训目标的确立、培训计划的制定、培训实施、领导者的支持与指导、学校的支持等环节都会影响培训成果的转化。在实际工作中, 要把握好每一个环节, 积极探索培训成果转化的有效方法, 使得培训更有效。

参考文献

[1]周高仪.高校师资培训评估机制探析[J].教育实践研究, 2012.10.

[2]关凤化.高校师资培训的有效迁移与评估机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13.4.

培训成果转化率 篇8

一、训后管理的现状

为了解徐州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现状, 分析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探求适合我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策略, 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促进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我们特发放了“徐州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调查问卷”, 在学校教务部门的帮助下回收了620份问卷, 其中有效问卷591份, 有效率为95.3%。问卷中与训后管理相关的问题有17、18、26题, 共计3道, 统计分析的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见, 目前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缺乏训后管理, 很少提供训后支持, 受训教师返回工作岗位后, 培训成果不能有效转化。阻碍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效应用的原因不是硬件及其操作问题, 而是缺乏推动和鼓励政策、备课时间得不到保证、领导不支持、遇到困难得不到及时的指导和帮助等, 造成受训教师培训时“激动”、回家时“摇动”、返校后“不动”的现状, 严重影响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绩效。

二、训后管理的必要性

由于认知科学、学习理论的发展, 早先的教师培训把焦点放在培训的设计和实施上, 忽略了教师培训后工作绩效的变化。根据享利·法约尔提出的管理过程理论, 培训不仅指受训者参与的所谓“培训中”的过程, 也包括“培训前”和“培训后”的过程。也就是说, 培训不仅指受训者在培训过程中学习、获得知识的过程, 它还包括受训者在培训后运用这些学到的知识、技能的过程[1]。

美国绩效技术领域知名学者Harold Dstolovitch于1992年在对各类文献研究进行系统分析和多年对企业培训研究的基础上, 归纳总结, 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培训绩效曲线图[2]。

由图1可见, 期望的培训绩效和实际的培训绩效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即使受训者在培训过程中表现非常好, 在受训者回到工作岗位之后, 如果缺乏必要的管理和行政支持, 培训的绩效就会迅速下滑, 有时会低于参加培训之前的水平, 受训者很快就会退回到培训前的长期以来已经形成和适应的工作行为与习惯, 而它们往往会阻碍培训后绩效的提高。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已经充分表明, 培训并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良药, 特别是短期的集中培训, 其单独的作用和效果是十分有限的, 对于受训者回到工作岗位后的持续支持与各种形式的指导与帮助, 是促进培训效果提高的有效途径[3]。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不是单指受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学习、获得知识的过程, 它还包括受训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些学到的知识、技能的过程。然而, 由于长期以来对训后管理工作的不重视, 造成我们期望的培训绩效与实际绩效相差甚远。调查发现, 返回工作岗位后, 大部分受训教师在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及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创新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和培训之前相比, 很多受训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及教学行为并没有明显的改进。即使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受训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往往也不能恰当运用教育技术的理论、思想、手段和方法等辅助教学, 也不能积极主动地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课程整合。

三、影响培训成果转化 (培训迁移) 的因素

培训成果转化也称培训迁移, 指受训者把在培训中获得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应用在实际工作中的程度。

培训迁移理论认为, 培训不是受训者单纯地在培训过程中学习、获得知识的过程, 它还包括受训者在迁移情境中运用这些知识、技能的过程。因此, 对于受训者来说, 他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在一个情境学习东西而在另一个情境应用所习得的东西, 也就是将教育技术培训中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运用在教学实践中[4]。

Holton于1996年提出了研究培训迁移影响因素的模型[5], 该模型认为迁移动机、迁移设计和迁移气氛等是影响培训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

迁移动机被认为是一个能够显著影响培训正向迁移的个性特征。动机是一种激发、引导和维持学习行为的力量。它与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目标设置理论密切相关。学校的承诺以及受训教师的自身能力、工作态度、职业规划等都会显著影响迁移动机。

迁移气氛是指阻碍或促进受训教师将在培训中的所学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的实际环境, 是教师任职学校为教师把在教育技术培训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而提供的软、硬件总和, 包括信息化设施建设、鼓励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政策以及校园文化氛围、学习型组织的建设等。

迁移设计是指根据近迁移和远迁移的不同特性, 搞好培训需求分析, 科学规划培训内容、培训环境、培训模式等, 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与使用性, 促进培训成果有效转化到教育教学实践中。

四、促进培训成果转化的策略

通过对培训迁移影响因素模型的分析, 结合实际的培训管理经验, 我们认为可以围绕激发受训教师的培训迁移动机、构建良好的学校培训迁移气氛两个方面, 采取以下策略, 强化训后管理, 促进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成果转化。

1、调动中小学校的积极性, 为培训成果转化营造良好的氛围

学校是教育技术应用的主要场所, 教师受学校直接管理, 学校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对教育技术培训及应用的态度直接影响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效果。因此, 在教育技术培训过程中, 应注意中小学校对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重要作用, 中小学校应该对培训成绩和应用效果负首要责任, 提高学校的认识, 发挥学校的作用, 获得学校的支持, 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供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1) 提高学校领导的认识

观念决定行动, 开展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必须要提高学校领导的认识, 加强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由于我国的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 因此, “校长一念之差, 学校十年之差”。只有校长具有了现代的教育观、教学观、媒体观等现代教育观念, 才能在学校教育技术机构、人员、经费、培训、设备的购置与使用等方面, 正确决策、正确领导, 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进程[6]。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 我们要提高中小学领导, 尤其是校长对教育技术培训的认识, 强化他们的现代教育意识, 推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健康有序地开展。

(2) 把教育技术应用状况纳入考核

目前, 对中小学校的考核评比多关注考试成绩及学校的软硬件配置, 对于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情况, 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绩效则很少提及。这就导致学校对软硬件配置及考试成绩比较在意, 而不注重教育技术培训与应用。

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 (示范) 学校验收和教育信息化评优评先中, 要抛弃只注意硬件指标, 忽视软件资源及实际应用情况的做法, 不仅检查学校的软硬件配置, 还要增加教育技术应用情况的考核, 鼓励在教育教学中学习教育技术、使用教育技术。同时, 还要建立信息化工作常规调研制度和专项督导政策, 将教育技术应用情况纳入督导考核中, 进行长期跟踪考核。

教育行政部门要真正把教育技术培训和推广应用工作列入考核及督导的重要指标, 对教育技术培训和推广应用工作推进不力, 效果较差的学校, 要追究主要领导责任, 并取消其评优评先资格。

2. 加强继续培训, 为培训成果转化提供持续支持

目前, 由于缺乏对受训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后运用教育技术的支持,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绩效。在学校内要建立有效的支持服务系统, 要为教师提供持续的学习支持, 搭建继续学习的平台, 建立学习型组织, 使教师拥有持续学习的环境。在教师尝试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教学实践的过程时, 要能够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7]。

各中小学校可以和大学、进修学校、教育学院等培训机构合作, 邀请培训机构为学校提供实时或定期的支持和服务, 也可以向培训机构传递培训需求、定制校本培训, 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得到可持续发展。建立大学、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校密切合作的伙伴关系, 获得来自高校、教师培训机构等专家的后续支持, 是巩固和转化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成果的有效保障。

(1) 及时的技术指导

教师参与培训的目的是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课件制作、图像处理、课程整合等方面的困难, 应及时获得技术支持和帮助, 这种支持和帮助既可来自于同事, 也可来自于校外的优秀教师与专家。获取的方式除传统方式外, 还应注意使用QQ群、博客、电子邮件及网络教学平台等多种方式。

(2) 持续的后继培训

教育技术能力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学校应提供持续不断的继续培训, 促进学习型组织的形成营造学习和使用教育技术的环境。继续培训可以是定期的, 也可以是不定期的, 培训形式可以是网络培训也可以是专家、优秀教师主讲的校本培训, 还可以是公开课和示范课等。培训内容可以是新思维、新技术的运用, 也可以针对应用教育技术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优秀教师做指导, 进行跟踪培训、全程指导, 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及带动作用, 并传递给更多的一线教师, 是确保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持续提高的重要途径。

3. 建立考核激励制度, 为培训成果转化提供保障机制

加强对教师学习和应用教育技术进行考核, 重点考核教师的实际应用绩效, 从数量、媒体选择、技术应用及实际效果等方面进行考核。对在教学中积极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典型给予奖励,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效果好的教师, 要打破职称评聘上按资排辈的惯例, 优先评聘。在优秀课、公开课等课程评价机制上要与教育技术能力挂钩, 使教师切身感受到应用教育技术的意义和作用。一方面使那些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付出辛勤劳动、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教师, 能够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和尊重, 得到应有表彰与奖励;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示范作用, 调动周围教师研究和应用教育技术的积极性。

综上可见, 训后管理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培训成果转化、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提高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能力的关键环节。我们应该强化训后管理, 从激发受训教师的培训迁移动机和构建良好的学校迁移气氛两个方面入手, 调动受训教师、培训机构及中小学校的积极性, 促进培训成果顺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绩效, 确保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工作取得扎扎实实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翠玲.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后的校本学习.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3 (10) .

[2]陈小微, 孙祯祥.绩效管理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后管理中的应用.开放教育研究, 2007 (3) .

[3]梁林梅, 叶涛.从培训向绩效技术转变—提高教师培训绩效的新思路.中国电化教育, 2003 (12) .

[4]Yamnill S, Mclean GN.Theories supporting transfer of training.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1 (2) .

[5]Holton.E.F.The flawed four-level evaluation mode.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 1996 (1) .

[6]荣曼生.继续教育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中国电化教育, 2005 (9) .

论如何提高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率 篇9

1 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规定, 科技成果转化, 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 发展新产业等活动[1]。这里需要说明两点, 一是转化的对象是“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 那些不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 (如纯理论研究或基础性研究成果) 不应列入转化的范畴;二是强调转化的后续性, 即有了具体成果后的后续工作, 那些还处于研究阶段的内容或未形成具体成果的技术不属转化范围。

2 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分析

2010年是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十二五”发展打好基础的重要一年。新医药产业是国家确立的重点新兴产业之一, 具有投入多、周期长、风险高、回报大的特点。基于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不同理解, 相应产生了许多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既有国外的一些经典转化模式, 国内也根据自身特点自主开发了一些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

2.1 国外转化模式

2.1.1 美国模式[2]

美国高校技术转移的标准模式就是建立有法律、商业和技术专门人才组成的技术成果转化办公室, 并通过美国大学技术管理协会 (AUTM) ———一个以技术转让为其核心目标的全国性组织, 进行广泛的合作与联系。这些机构主要负责在研究人员和产业界之间建立一座桥梁, 实现成果转化[2]。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和银行贷款。

2.1.2 英国模式

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著名高校目前是重要的科研基地, 每年产出大量科研成果, 在探索如何帮助这些科研成果走出象牙塔转化为生产力方面, 一些英国顶级名校近年来选择了建立从属于学校的专职服务公司模式。这种服务模式在英国有以下几个优点:英国商界的潜在合作者总是觉得与一个公司打交道更容易, 他们对公司有天然的亲切感, 但可能会对象牙塔里的“学究”有心理距离;这类公司的管理独立于大学行政机构, 有利于校办公司员工迅速调整并适应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由高校全额控股可以保证这类公司不偏离自己存在的宗旨。英国政府在2009年新成立了“商业、创新和技能部”, 整合原有机构, 统筹管理大学、研究和商业事务, 致力于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环境, 而英国高校目前也日益擅长通过校办专职服务公司来推介、开发自己的研究成果。

2.1.3 德国模式

德国政府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兴办科技园区, 另一方面采取许多优惠措施鼓励大学毕业生和青年企业家进入科技园区创办新技术企业。自1983年起, 德国政府采取专项投资的办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80多个类似科技园区的科技中心和创新中心, 建设的费用由政府、国家银行和企业各承担1/3。这些中心并不单纯以盈利为目的, 还提供免费的咨询服务[3]。

2.1.4日本模式

日本政府制定了大量法律、法规等支持政策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产学研合作上, 日本政府本着“科学技术创新立国”的基本国策, 制订了一套完整的制度, 现在仍在致力于各项法律法规的修订与完善。建立完备的法制体系的良好环境, 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促进企业科技进步提供有力的保证[4]。

2.2 国内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过程中各相关主体的功能

科技成果转化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同时也是一项风险性事业。涉及到很多主体, 如:政府、科研机构或高校、企业、中介机构等。这些主体在科技成果转化中都各自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政府作后盾, 没有政府资助, 单个个人或企业很难做到;没有科研机构或高校提供智力成果, 转化不可能实现;没有企业投资, 成果无法与市场相衔接, 没有中介机构的代理, 成果转化过程可能很漫长。

2.2.1 政府的功能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 政府作用是必不可少的。科技成果转化, 首先是政府要引导, 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政府应当在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过程中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我国科技体制的一个很大的弊端, 就是大量的科研机构独立于企业之外, 长期形成了科技与经济相分离的局面, 所以, 有大量的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对于我国这种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的特殊阶段出现的特殊问题, 各级政府应积极引导, 大力支持企业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 尽快承担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重任, 搞好科技成果的转化。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制订有效的产业政策和相应的产业技术政策及产业结构政策, 促使企业组织集团化, 从而集中资金、人力和物力, 发挥整体优势, 提高技术开发, 形成规模能力。

2.2.2企业的功能

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过程中的重要主体, 企业可以自行发布信息或者委托技术交易中介机构征集其单位所需的科技成果, 或者征寻科技成果的合作者, 也可以独立或者与境内外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合作者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承担政府组织实施的科技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还可以与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等事业单位相结合, 联合实施科技成果转化。

长期以来, 我国绝大部分企业仍然通过资金、人力投入来实现量的扩张, 通过上规模来增加企业的效益。而以科技进步为主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还没有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主流。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本质上取决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吸纳科技成果能力和经营能力, 而不是仅靠资金、人力的投入上规模来实现量的扩张及效益的提高。要不断提高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认识, 勇挑重担, 使企业寓科技成果于产品开发和发展生产之中, 真正成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

2.2.3 科研单位的功能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研单位是科技成果的供给主体。在“科教兴国”战略指导下, 随着“211工程”、“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 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 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极大的进展。高校正逐渐发展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 应用研究的重要方面军, 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生力军, 高校科技工作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高校及科研机构承担建设了一大批科技创新基地或平台, 积极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防军工等一系列科研任务, 使高校总体科技实力、自主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竞争力大大增强, 知识贡献与社会服务能力大大增强, 正在成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强大力量。

2.2.4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功能

自技术市场开放后,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大量涌现。它们存在于技术市场化的全过程的各阶段, 沟通了技术供给方与需求方的联系, 是技术与经济结合的切入点, 是技术进入市场的重要渠道, 对于技术市场化的进程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3 影响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分析

虽然, 国外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非常多, 然而单纯的运用经典国外转化模式并不能有效地提高国内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根据国内医药发展的现状分析, 影响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包括[6]:成果本身、资金支持、合作渠道、所在单位支持、专业管理、政府支持, 其中成果本身的利用价值和资金的支持是主要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国家每年都会有很多新的研究成果出现, 然而真正被转化利用到社会市场中的却非常少。因为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一定的难点, 主要是合作渠道和单位支持方面。合作渠道方面的困难体现在, 医药研究过程存在一定的保密性, 产生成果大多为无形资产, 不能得到有效地宣传, 而且即使有合作意向的单位接洽, 也会因为要保护知识产权等原因给最终达成合作造成困难;单位支持方面主要体现在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两方面, 如果单位在成果转化的过程中给予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从领导层给予重视, 转化过程就会减少很多困难, 科研人员进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也会得到大幅提高。

4 如何破解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难题

4.1 提高成果转化意识, 采取一定激励方式, 加速成果转化[7]

4.1.1引导研究人员提高成果转化的意识, 让研究人员意识到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发文章、申请基金, 有效的利用成果, 实现成果转化也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研究人员围绕市场需求开展研究工作, 积极与企业沟通, 了解企业的需要, 实现从过去以转让科技成果为主导到现在以承担企业委托项目为主的转变。

4.1.2 允许研究人员领衔创办科技企业, 鼓励研究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企业, 科技成果入股的股权以一定比例归成果完成人所有。这样会大大提高研究人员对成果转化的意识, 将他们从被动变为主动, 让研究人员成为成果转化的主体。

4.1.3 加大对下属企业的改制力度, 鼓励社会企业与研究单位合作, 释放受到束缚的生产力, 让科学研究脱离闭门造车的尴尬境地, 面向社会, 面向市场, 更有目的性的进行研究。

4.2 创建新平台

鼓励企业将研发机构建在学校或科研院所中, 探索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 以科研院所为载体构建创新平台。一方面开放科研资源, 鼓励企业将其技术中心建立到研究机构中, 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与政府、企业等联合建立以资源、能源、环境等为研究目标的产业技术研究院, 创新产学研合作新的组织形式。

4.3 构筑创新人才高地

提供优厚条件, 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 构筑创新人才高地。科研单位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吸引海内外领军人才的加盟上, 为吸引高层次人才设立合理标准, 围绕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要求, 提供优厚的支持条件。比如提供专职编制、教授岗位, 根据需求配备研究团队、给予启动经费的支持。

4.4 完善考核标准

目前科研人员职称评定的指标大多数为SCI论文及课题数目。SCI论文虽然具有国际通用意义, 但是其主要着重于学术研究水平方面, 对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要求不够。所以, 在制定考核标准的时候, 应当适当地考虑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 将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指标加入考核指标中去。

摘要: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 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 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的综合。本文从转化的相关概念、模式等方面入手, 分析影响成果转化的因素, 对如何提高成果转化率进行讨论。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参考文献

[1]程波.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的研究[D].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硕士毕业论文, 2007:7.

[2]The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Mangers.Survey commonquestion & answers about technology transfer[Z].The AUTM Survey, Available, 2000:13.

[3]黄群.德国政府在科技进步及成果转化中的作用[J].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 1994, (11) :75-78.

[4]平力群.日本 (TLO法) 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 2006, (2) :32-36.

[5]刘英.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综述[J].河北医药, 2010, 6 (32) :736-737.

[6]王春鸣, 邹姮, 戴慧莉, 等.医院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0, 4 (17) :350-351.

成果转化 篇10

项目简述:疹痒平胶囊由中药材龙胆、黄芩等组成。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具有显著的抗病原微生物、抗变态反应和抗炎作用;药效学研究表明本品具有抗炎消肿、抗过敏、止痒、抑菌等作用。主要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急性湿疹皮炎。Ⅱ期临床试验研究表明:试验组临床痊愈率为41.38%, 显效率试验组为24.14%, 有效率试验组为27.59%, 总有效率达93.11%, 无效率为6.90%。阶段性成果:专利授权号 (ZL20081010155435) ;药品注册临床备案 (受理号:YPA0800575) ;临床研究批件 (2004L04584) 。

市场前景预测:本项目产品采用道地川药“黄苓、龙胆”提炼而成, 是治疗湿疹、皮炎的特效中成药, 也是本公司独研、独创产品, 依据目前对湿疹、皮炎病治疗情况来看, 更多的采用了中西药并用的方式, 湿疹、皮炎用药需求量在2012年将达到20亿元以上, 而本项目产品作为第一种新型口服中成药, 以其疗效突出等优势面市, 预计仅按5%的市场占有率测算, 则市场销售额可超过1亿元,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而且, 处方及其用途已获得中国发明专利, 产品一经研制成功, 具有独占性, 为企业开拓市场、创造较好经济效益打下了坚实基础。

郁金和胃胶囊

项目简述:该项目来源于国家及省部级计划项目“区域特色中药资源系统研究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开发模式示范研究———川产道地药材姜黄、郁金的系统研究与开发”, 并获得2008年四川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08年获得四川省科技厅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获得2009年和2010年成都市科技局科技计划项目支持、2011年获得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阶段性成果:郁金和胃胶囊:专利授权号 (ZL 200810101388.9) ;药品注册临床备案 (受理号:YPA0800574) ;临床研究批件 (2004L04494)

市场前景预测:郁金和胃胶囊作为一种最新研制的疗效突出的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新药, 面世后将具备较为突出的市场优势, 如仅按占5%的市场比例计算 (抗溃疡胃药当中中成药的份额在20亿元以上) , 则市场销售额可达到1亿元以上, 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高效提取丹参酮ⅡA、丹参酸B工业化生产项目

项目简述:本项目丹参提取物采用荣桓科技独有的创新技术, 使产品主要指标大大优于目前行业水平, 其竞争能力显而易见。目前, 采用同等原药材, 传统方法得到的丹参提取物中丹酚酸B含量约为8%、丹参酮2a含量为0.24%, 本项目的丹参提取物中丹酚酸B含量约为20%、丹参酮2a含量为0.6%。

市场前景预测:随着丹参系列产品在强心、扩张冠脉、扩张外周血管、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 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 降血脂等作用得到临床验证和确认, 丹参提取物的需求不断增长, 目前市场需求已达到2 000 t/年。

糖肾降蛋颗粒治疗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的新药开发研究

项目简述:糖肾降蛋颗粒是在糖尿病肾病蛋白尿“肾虚络瘀, 清浊不分”病机新理论指导下, 对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专家李明权教授长期临床治疗经验进行系统总结, 按照病证结合思路研究的医院制剂, 用于治疗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目前已完成医院制剂的所有研究工作, 将于近期获得医院制剂生产批件, 正在积极准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市场前景预测: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 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 是肾功能进行损害的独立因素, 目前除ACEI/ARB制剂具有一定治疗作用外, 临床上十分缺乏有效的中西药制剂。据统计, 我国现有病患者已达9 200多万, 其中30%以上的患者合并有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数量非常大, 随着病程的延长,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还会不断增加, 中药新药的市场空间非常广阔。

柴胡饮片加工生产线建设

项目简述:项目所必需的万亩柴胡规范化原料生产基地即将建设完成, 青川县人民政府对用于本项目建设的土地 (120亩) 已完成规划并开始平整。项目将来生产所使用的核心技术“柴胡饮片的产地加工方法”发明专利已通过实质审查, 预计年内能获得授权。

本项目配套发明专利技术已通过中试放大生产, 工序简单, 易操作, 药材损耗少, 能工业化实施, 加工方法标准可控, 在保证临床处方用药和中成药原料用药安全有效的同时, 节省了至少一倍的时间、人力和资源消耗。同时, 通过本发明专利制备的柴胡饮片, 外形美观, 商品性好, 柴胡挥发油和总皂苷含量高且均匀, 同批次柴胡饮片药用成分含量差异小, 皂苷溶出程度较高, 便于药用和进一步加工。

市场前景预测:市场上柴胡饮片供不应求, 而国内缺乏专业生产企业。我公司拟在青川竹园经济开发区新建年产3 000 t柴胡饮片的加工生产线, 预计2015年底建成投产后可年产优质柴胡饮片3 000 t, 实现产值3亿元、利税七千万元/年的经济效益。

速愈烧伤喷剂

项目简述:该产品在外用方面广泛应用于治疗由各种理化因素所致的、面积不等的深ⅡⅢ烧烫伤及创伤, 内服应用于治疗由高温、高热、有害气体对呼吸道、食道造成的灼伤和吸入性损伤。其最大的特点在于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和阻碍我国及世界烧伤医学进步和发展的六大难题: (1) 内毒素的有效治疗; (2) 阻止体液渗出; (3) 杜绝创面感染; (4) 消除疤痕增生; (5) 重建汗腺; (6) 有效治疗有毒有害气体对呼吸道、食道的灼伤和损伤。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已经取得中国发明专利 (专利号:ZL200810045890.2) 。

市场前景预测:目前, 国内国际尚无有效综合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及食道呼吸道灼伤药物;根据美国烧伤调查专局和第三军医大学有关资料统计, 我国年需烧伤药品费用高达224亿元左右;本药剂对烧伤、创伤创面多达30多种菌种感染的治疗和控制效果显著, 可进一步开发出抗菌谱广且作用强的多用途抗菌药。

中药材新品种中附2号的推广

项目简述:“中附2号”是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独家研制的中药材新品种, 2009年获得了四川省农业厅的新品种认证,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能够提高乌药的产量20%以上, 增产效果显著。项目创新点∶推广种植中药材新品种“中附2号”1 000亩, 辐射推广2 000亩, 增加农民收入。知识产权状况∶“中附2号”是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独家研制的中药材新品种,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市场前景预测:附子用途广泛, 除中医作中药饮片使用外, 附子也是中成药的原料, 三九、三精、宛西、太极集团每年都需采购大量的附子。东南亚和中国的香港、台湾用江油的炮附片作药膳煲汤。附片全国正常年用量4 000~5 000 t。用途有: (1) 中医临床饮片。 (2) 中成药原料。 (3) 药膳。本项目所产乌药新品种是绿色有机中药材, 在种植过程中把使用农药、不施化肥。同时, 本项目所产乌药个头大、药性足, 市场竞争能力强。

年产30 t厚朴酚超临界CO2萃取及配套项目

项目简述:以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为技术支撑, 利用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O2超临界萃取厚朴酚核心技术, 按照2010年新版GMP设计要求, 投资6 856万元, 在企业已有土地上新建厂房9 631 m2、企业技术中心1栋4 000 m2 (含办公用房及员工宿舍) , 新建年产30 t厚朴酚先进的CO2超临界萃取生产线 (500L×3) 及相关配套辅助设备设施。产品达到欧盟《欧洲药典》MBSE标准的质量要求。产品技术水平国内领先。本项目达产后年产30 t厚朴酚, 年处理厚朴叶5 000 t。

市场前景预测:厚朴酚广泛应用于药物、保健品、美容化妆品。目前, 欧美利用厚朴酚在抗癌领域开发新药已取得重大突破。利用CO2超临界萃取技术, 从厚朴资源中规模化、产业化提取抗肿瘤原料药厚朴酚、和厚朴酚在国内至今仍是空白。因此, 年产30 t抗肿瘤原料药厚朴酚、和厚朴酚项目的建设将打破国外在厚朴酚抗肿瘤新药及原料药方面长期垄断局面, 对我国开发高效、低毒、广谱的抗肿瘤新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川佛手低海拔矮化种植技术

项目简述:川佛手低海拔矮化种植新技术取得突破, 建立示范基地1 000亩, 申报了中国发明专利技术。

1) 理论创新: (1) 为实现川佛手低海拔耐寒品种种植技术研究, 保证种源优良特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2) 对川佛手品种矮化、科学管理的研究, 解决了相关技术难题。 (3) 为川佛手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户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

2) 技术创新: (1) 通过低海拔耐寒品种的选育, 使之能适应低海拔丘林山地种植。多种措施使川佛手坐果率高, 单果大, 产量高, 抗病虫害能力强, 且栽培技术粗放, 管理工作简便。越冬方便, 不需防寒抗冻。 (2) 通过合理的矮化技术, 使植株树型紧凑矮化, 不影响细胞的分化, 同时促使花芽分化, 提高坐果率, 有助于根系的生长, 实现高产, 达到绿色中药目标。

积极破解专利成果转化难题 篇11

编者:我国已将知识产权战略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重要高度。专利属于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利制度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国家知识产权局一直为推动我国专利制度的完善而不懈努力。今年10月1日,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简称《专利法》)将正式实施,它会在今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解目前我国专利环境的新变化,本刊特别专访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

《创新时代》:新《专利法》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请问田局长,为使新《专利法》顺利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局做了哪些工作?同时,也请田局长简单介绍一下在新《专利法》中,专利法实施细则以及审查指南会有哪些修改?

田力普:全国人大常委会2008年12月27日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决定》。新《专利法》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重要举措。为了保障新《专利法》的顺利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局主要从两大方面做好准备工作:

首先是充分做好新《专利法》的宣传工作。今年3月中旬至4月初,国家知识产权局先后在南京、广州、西安、洛阳、成都、沈阳等地举办了多场新《专利法》的宣讲会。另外,国家知识产权局还通过政府网站在线访谈、知识产权报社論等多种形式宣传《专利法》的修改,使我们的创新主体、专利代理人等专利制度的使用者能够及时、正确、深入地理解《专利法》修改的内容,为新《专利法》的生效实施做好充分准备。

二是做好配套法规的修改工作。《专利法实施细则》是与《专利法》配套的最重要的行政法规。为了确保第三次修改后的《专利法》顺利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07年3月就启动了修改准备工作。目前,经过公开征求意见和论证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已上报国务院审议。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正在就该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然后再做进一步的论证和完善。该草案建议修改的主要内容包括:现行细则的名称、专利申请文件、专利申请和审批程序、专利权评价报告和无效宣告程序、收费项目和程序的简化、强制许可制度的完善、专利权的运用以及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奖酬、专利权的保护、国际申请进入国家阶段的规定九大方面。

与此同时,国家知识产权局也已经启动了与《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配套的部门规章的修改工作。其中包括:《专利审查指南》、《专利行政执法办法》、《专利实施强制许可办法》、《专利标志和专利号标注方式的规定》等。这些部门规章将根据《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的修改作相应的调整,在操作层面上作出进一步细化的规定,保证执行标准的合法、统一、规范。这些修改后的配套法规、规章颁布后,国家知识产权局还将根据工作安排和需要进一步开展宣讲活动。

《创新时代》: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由于受经济实力与市场的影响,很多国家的专利申请量都在大幅下滑,不知我国的专利申请情况如何?

田力普:今年第一季度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种专利申请总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发明专利申请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可以看出,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的专利申请总量仍然处于增长状态。与此同时,我们也关注到,我局受理的专利申请量增幅有所放缓。与2008年第一季度的增幅相比,三种专利申请总量的增幅下滑了11%,发明申请量更是下降了12%。可见,金融危机的确对我国专利申请量的增长速度产生了影响,但这种影响还很有限,比预期情况要好。

从另一方面来看,每次金融危机或者经济危机的发生,往往孕育着更高层次的创新活动,在过程中会产生专利的优胜劣汰效应。就专利申请量而言,金融危机导致专利申请量增速的变缓,实际上就是在经济“大萧条”背景下挤出低质量专利申请的过程,即迫使专利申请人淘汰质量较差的专利申请、放弃非核心技术的专利布局,将研发资金从低端技术转向新兴技术产业,等待经济复苏时能够重新释放积蓄的申请能力。结合我国专利申请的实际来看,金融危机的发生将促使不具备核心技术的企业放弃专利申请。这可以看作是金融危机对国内企业创新活动带来的正面效应,有利于促进国内专利战略布局的重新洗牌,有利于促进具备实力的国内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加强知识产权投入,从而进一步提高国内申请人的创新质量。随着国家各项经济政策的不断出台,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不断推进,国内经济大环境会逐步回暖,相信国内专利申请量也会逐步回到正常的水平。

《创新时代》:在我们与“专利权利人”交谈中发现,他们最大的困惑是资金,最大的难题是转化。尤其是非职务发明人。开始搞发明时,还算“有钱人”,然而,成为“权利人”的同时,竟变成了“新时代的丐帮”。田局长,政府有关部门是否已经注意到了这些情况?要采取哪些解决措施呢?

田力普:知识产权转化难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实际问题,我国也一直被这个问题所困扰。以专利为例,相应于我国已突破500万件的国内外专利受理总量,我国专利技术的产业化、商业化比率仍相对较低。

阻碍知识产权产业化、商业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部分知识产权例如非职务发明,在研发阶段对市场前景缺乏研究考察,与市场需求脱节,创新水平不高。许多权利人过高地估计了所拥有的知识产权的创新水平、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从要价过高,导致实施转化困难。二是,受人、财、物等基本要素影响,部分知识产权项目成熟度不高,实施风险较大。同时,获得资金政策支持渠道单一,缺乏有效的风险投资机制,也导致其难以实施。三是,扶持引导知识产权产业化、商业化的有效机制尚不健全。例如从事知识产权产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尚待发展和规范,尚无专门用于支持非职务发明人专利技术实施转化的引导资金和配套政策等等。

对于解决“知识产权转化难”这一问题,国家知识产权局一直进行着不懈的努力,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推动专利产业化工作:一是,通过体制机制建设、服务平台建设、示范项目建设,深入开展国家专利产业化工程,推动建立全国专利运用与产业化工作体系。截至目前,累计建立国家专利产业化试点基地13家,探索建立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基地1家。各基地在专利转化前为权利人提供咨询或援助等专业服务,引导扶持专利孵化转化。同时,加快建设全国专利技术展示交易平台,现已建立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38家,遍布26个省区市。开展公益性、特色性、专业性的专利技术展示交易相关工作,每年举办便于专利技术供需各方参与的“中国专利周”活动,形成一年一度的全国专利大集市效应。而且,还联合相关省市知识产权局,实施国家专利产业化工程,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战略试点、促进中小企业专利产业化试点、支持新农村建设农业专利产业化扶持试点等试点项目。二是,推进专利信息发布、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各类中介组织的作用,提供专业化服务,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资产评估工作,推动知识产权产业化环境建设。三是,正在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设立国家专利转化交易专项扶持资金,依托该资金加强全国专利技术展示交易平台建设,扩大公共服务支撑规模,为知识产权产业化项目提供权利稳定性、市场前景、侵权风险等评估评价,为优秀项目实施前的小试中试、市场调查等援助服务提供资金支持等。

《创新时代》:不少专利的“权利人”希望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方式解决资金难题。这种新的贷款模式已在上海浦东新区等试点推广。请问田局长,这种能够体现知识产权价值的模式,是否具有大范围推广的可能?

田力普:知识产权质押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确实是知识产权价值的一种具体体现。由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将有限的资金,多投向自主创新,少有固定资产投资,缺少有形资产作为抵押融资担保。因此,以自有的知识产权作为贷款质押物已经成为大多数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迫切需求,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下,这种需求表现得尤为强烈。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这种信贷模式在各地陆续推出后,对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紧张、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加快知识产权的市场转化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局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一直高度重视,并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推动。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经济形势急剧变化,国家知识产权局把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作为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扶持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2008年12月,國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了首批全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单位。下一步,国家知识产权局将通过开展试点工作,继续积极探索建立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体系,帮助企业实现知识产权的内在价值,发挥知识产权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创新时代》: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动经济的“绿色”转型。通过科技创新涌现的大量“绿色专利”,是推动绿色经济的重要动力。国家知识产权局在这方面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田力普:当前,环境恶化、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严重威胁之一,而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为此,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将“绿色创新”选定为今年“世界知识产权日”的主题。“绿色创新”涉及开发和推广处理环境及气候变化问题的各种技术手段等内容,通过创造、传播和利用清洁技术,推广绿色设计,创建绿色品牌,最终恢复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平衡。推动先进能源、海洋、资源环境等领域的技术创新是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这与“绿色创新”主题的主旨相一致。

节能减排是建设生态文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是我国政府近年来执行的一项重要政策,在目前应对金融危机,拉动内需的情况下,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任务非常严峻,因此,绿色技术创新对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尤显重要。加强研发和推广节能技术、环保技术、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绿色技术的投入,大力促进技术合作和转让,才能保证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目标。据我们了解,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正与各成员国和企业界联合建立一个开放的绿色创新平台,通过展示绿色技术,鼓励绿色专利的研发与传播,来吸引企业进行合作。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关键词:专利

培训成果转化率 篇12

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教育比以前有了长足进步, 高校在科研方面也有了很大突破。据统计, 我国高校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有6000~8000项, 且每年以喜人的速度增长, 但遗憾的是, 这些科技成果真正实现转化的还不到总量1/10。笔者认为, 导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高校科研经费的不足和分配的不合理, 二是企业和高校之间信息的不对称。

1. 科研经费的不足和分配的不合理。

如今, 很多高校都在扩大基建, 需要大量的资金流, 加上银行对高校的贷款呈现惜贷行为, 这时候就会出现一些高校基建项目挤占科研经费的现象。若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缺乏执行力, 那么就有很多名目可以挤占科研经费, 使原本不足的科研经费更加杯水车薪。另外, 在高校内部, 科研经费大多是根据科研人员的职称和项目的级别分配的, 而不是根据项目的市场应用价值来分配的。这样, 就使没有市场的科技成果得到更多的教师参与, 而市场急需的科技成果却没有教师来研究。

2. 校企之间信息的不对称。

目前, 国内已有少数高校走出象牙塔, 如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都有了自己的工业园。但大多数高校仍没有走出, 这是因为高校教师普遍认为企业的钱不好挣;而企业认为高校教师的科技含量太高, 价格肯定不菲, 两者就这样造成人为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也使高校的科研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为了科研而科研, 缺乏市场价值。如果高校教师愿意进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 企业能够为高校教师提供科研便利, 就可以实现共赢。其实, 在高校与企业之间也是需要媒介的, 如果政府能够出面来为高校教师和企业进行联姻是最好的选择, 湖北省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当然, 民间也可以自发进行类似的组织活动, 可以以定期举行论坛和以俱乐部的形式出现。

二、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的设想

上文对当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进行了简单剖析。笔者认为, 如果把经费问题和信息不对称问题解决了, 那么,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情况将会有明显好转, 下面就提出一些设想以达到改善现状的目的。

1. 完善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1) 制定科研经费的使用细则。细则中, 要明确项目经费管理的主要内容、工作程序和各部门的工作职责;明确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和经费审批权限, 建立审批制度, 减少科研人员报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明确项目结题时间和结余经费的分配比例和奖励办法, 避免长期挂账;明确对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科研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

(2) 完善科研经费的资助制度。科研经费资助应按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体现“平等竞争, 择优录取”的理念, 以同行评价占重要地位。要扩大专家评审小组成员行内人士的覆盖面, 专家评审小组成员的选择应以学术声望为依据, 主要是资深的科学家、教授、学科学术带头人。资助方向应更多地放在资助学科和申请人的优势上, 选择优等的申请者给予资助, 鼓励自由竞争。

(3) 规范科研经费的会计核算制度。根据经费来源的不同, 高校的科研项目一般分为纵向科研项目、横向科研项目和学校科研项目3类。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对各类科研经费的会计核算规定不够明确, 使得各高校核算科研经费时使用的会计科目不一致, 影响了有关部门对高校科研经费的统计及对比。针对此, 国家或主管部门应制定统一的、可操作性强的科研会计制度, 各高校根据制度要求设置会计科目, 按收入来源、支出内容不同设置总账和明细账, 设立独立账号, 由专人负责核算, 专款专用。

(4) 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监管制度。为确保科研资金安全并合理使用, 审计、财政和科技主管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规定及经费收支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在检查中, 要重点防止科研经费的使用违反预算管理规定, 以协作费、劳务费等虚假名义外拨科研经费, 科研经费形成资产流失等问题。对违反科研管理规定、造成高校经济损失或损害高校声誉的, 应坚决予以惩处;对挪用、贪污、受贿、触犯刑法的, 应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2. 产学研机制创新。

为了使企业和高校能够长期保持联动状态, 可以组建战略联盟, 通过联盟这种有效形式可以把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有机结合起来, 并引导产学研的技术创新方向与国家战略方向相结合。具体来说, 组建战略联盟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 有利于集成产学研各方优势, 针对国家重点产业发展的紧迫需求和技术瓶颈实现共性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的突破, 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商业化运用,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提高国家整体的自主创新能力。

(2) 有利于促进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支持方式的转变, 改革和完善科技计划实施机制的需要。在新形势下, 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方式必须符合WTO规则和市场经济的要求, 符合公共财政的要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产学研利益共同体, 引导得当更能体现国家重点产业长远发展的利益, 符合国家的战略目标, 可成为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

(3) 有利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充分发挥转制院所和高校在行业技术创新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应用开发类院所在完成企业化转制、改制后, 如何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中持续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 是其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有待破解的关键问题。而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可以为转制院所在支撑和引领行业技术进步中发挥其技术和人才优势提供重要舞台;可以为其以市场为导向, 整合社会创新要素, 取得产业核心技术的突破, 确立在行业中的技术引领地位提供可能;还可以为其技术创新成果的大规模快速商业化运用提供保障, 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

3. 加强科技孵化器的纽带作用。

文献资料给科技孵化器定了如下服务宗旨:孵化器要通过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 使所有创新要素和系统互动起来, 把影响被孵企业发展的各种力量合成一股力量, 迅速有力地推动企业发展。这些力量主要包括:市场拉动力, 创新文化带动力, 社会和政府的推动力, 科技进步的促进力, 孵化器和企业本身的内在力。从创新的角度看, 孵化器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1)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包括体制、机制、管理和文化等方面。

(2) 提供合作交流的平台。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这些东西都能够通过孵化器得到交流。

(3) 努力创造环境和条件, 提高企业家的“三商”。“三商”即“智商”、“情商”和“胆商”。胆商指的是勇于创新, 不怕失败, 屡败屡战的精神。

上一篇:黏土烧结彩瓦下一篇:医院资金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