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2024-11-07

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共12篇)

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篇1

1 背景

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区域科技创新, 加快成果转化, 完善成果转化服务的重要载体。“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将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作为促进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进程,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一项重要举措。[1]为响应纲要精神, 国内各地掀起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的高潮。已建成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种类繁多。从级别上分, 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平台;从领域上分, 有综合性和专业性的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提供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平台服务。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的建设从传统的成果转化需求分析, 应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 加强产学研之间的合作, 提高现有成果的转化。作为服务性的中介平台, 在实现过程中重点突出了信息共享性特点, 强调现有成果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对接, 以及企业与其相关的科研机构、科研人才之间的联系, 忽略了网络平台的无限共享性的作用, 以及网络技术所带来的创新模式应用。创新2.0模式是当前网络技术创新模式的主流, 平台引入创新2.0模式, 可以深化平台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 进一步提高平台的创新、服务能力, 完善平台的服务功能。

本文以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为研究对象, 通过学习创新2.0模式理念, 总结出基于信息技术的社交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框架, 为完善现有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功能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3 创新2.0介绍

创新2.0即Innovation 2.0, 由WEB2.0引申而来, 是面向知识社会的新一代创新, 是以技术发展为导向、科研人员为主体、实验室为载体的传统科技创新模式向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共同创新、开放创新的用户参与科技创新模式的新转变。[2]创新2.0模式强调以人为本, 让所有人参加创新, 利用科技手段, 形成知识、创新共享和扩散的良性循环。创新2.0不再是少数生产者专利, 而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民主参与。[3]

创新2.0模式以网络技术为基础。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全球性的虚拟社交化网络不仅突破了人类的地域性限制, 同时延伸出人们在网络背景下的新的思维模式———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强调人的价值实现。[4]创新2.0模式是互联网思维背景下的新创新模式的思考。现代信息技术及互联网为创新2.0模式的实施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环境。创新2.0模式的“以人为本, 人人创新”的新理念诠释了互联网思维的创新模式发展的新方向, 为传统的创新活动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提供了新的思路, 使网络技术更好的为创新活动的发展服务。

4 创新2.0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中的应用研究

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以优化资源系统整合, 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建设目标。[1]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是为了实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驱动转化成果的产业化生产, 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4.1 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现状分析

目前, 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在构建过程中, 实现了信息技术与传统创新模式的简易结合, 强调了信息技术的信息共享特性, 对现有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同时对于提高创新成果的研发效率也有很大的改进。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服务上, 科技的创新依然以技术发展为导向, 创新的主体依旧是科研人员, 转化推广依

然是对技术有需求的企业, 强调科研人员与技术需求方的沟通交流, 忽略了网络平台的全球化虚拟社交环境的效应, 以及网络技术所带来的创新模式应用。

4.2 创新2.0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中的应用思考

现有的服务平台重点考虑的交互对象是对成果有需求的企业和拥有成果的研究人员, 忽略了科技成果转化后的最终使用或受益者的创新和参与作用。由于缺少成果终端用户的参与和评价, 最终会影响成果的创新研究、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而平台的服务功能也达不到最优效果。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需要以互联网思维去思考, 采纳更适合网络发展的创新2.0模式。全面考虑平台服务的交互对象, 构建出人人参与创新的交互环境, 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人人创新”, 才能最大化人们的创新能力, 使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贴近最真实的需求, 提高平台的服务功能。

4.3 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创新2.0模式应用建设框架

以创新2.0模式去思考科技成果创新平台的建设, 最终是要构建出一个包含科技成果创新与转化服务的全程社交化虚拟环境。通过平台环境, 将涉及成果转化的所有人群整合在一起, 共同参与科技成果创新设计、创新研发、创新转化和创新应用推广的全过程。同时, 将创新的成果作为成果共享信息, 通过平台继续推广应用服务。

图1框架显示:在创新2.0模式下建设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主要包括信息共享和交互功能两部分系统功能。

信息共享功能, 继承“综合集成、突出共享”的原则, 通过高质、高效的信息共享服务, 促进现有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对接, 加速现有科技成果转化进程。

交互功能, 创新2.0模式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中的应用延伸。以服务平台为依托, 将互联网思维的创新模式与传统的科技创新全过程相结合。在每一创新过程中, 利用信息交互技术创建如论坛、群、微信等社交互动平台, 引入社交化元素, 实现“以人为本、人人参与”的目标。创新设计是成果创新的创意征集, 通过相关人群的交流讨论, 创造出新的更容易被人们认可的成果创意;创新研发是成果创意的设计成型阶段, 社交化交流使成果创意实现更具有操作性;创新转化是成果孵化的实现, 人们的互动反馈使成果转化更贴近现实社会的需求, 成果更具有现实意义;创新推广是成果转化后的产业化生产, 大家的共同参与, 使成果转化后的产品更完善, 更容易吸引人们的使用。

5 结论

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是促进科技创新, 推动成果转化, 加速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进程的一项重要措施。从我国各地目前建设的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分析, 平台功能强调利用信息技术的共享特性, 通过综合功能集成促进现有成果的转化效率, 推动现有成果的转化进程。本文应用互联网思维延伸的创新2.0模式, 总结出互动式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框架, 供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参考和完善其平台服务功能。本框架通过对成果转化全过程分析, 引入创新2.0模式理念, 以平台互动功能的形态, 体现“以人为本、人人创新”的原则。本框架只对平台的整体设计方法提出讨论, 未对互动功能的平台技术实现进行详细探讨, 平台建设可根据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具体平台具体考虑。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现状, 引入创新2.0模式, 总结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新框架, 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功能服务, 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成果,成果转化,创新2.0,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国家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实施纲要[Z].2004.

[2]百度百科.创新2.0[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1923326.htm?fr=aladdin, 2014.

[3]宋刚, 纪阳, 唐蔷, 张楠.Living Lab创新模式及其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 2008, 26 (3) :4-7.

[4]百度百科.互联网思维[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10968540/12580621.htm?fr=aladdin, 2014.

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篇2

——南通大学管理学院社会实践团队展示活动 9月1日晚,南通大学新农村建设促进会承办的“管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展示活动”在主校区计算机楼302展开。

活动伊始,“新农村建设服务队”以视频形式向在座的每一位展示了新农会实践队以“创新社会管理,关爱空巢老人”为主题的暑期实践脚步:火车上的义诊,煮菜做饭敬老人,老年公寓送温暖,走访民政局了解空巢老人政策等。每一幅画面都包含了新农会对农村老人的浓浓的爱心,真正用实践传递对老人的关爱。东台新闻对新农会关爱老人实践的报导就是对新农村服务的最有力的肯定。紧接着,第二支队伍“社区体育探路者”带领我们走进社区,关注社区体育,关注区民的身体健康。“幸福果园”小分队也引领我们感受社区居民的幸福气息。第四支队伍“聘粤社—南通中小学生潜能开发研究小分队”和大家分享了他们对中小学生的研究成果。接下来,“启明星”小分队就大学生就业问题展示了他们的实践成果。“南通市公共文明指数调查分队”为大家晒了南通的文明的真实面貌。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发扬红色精神服务社区建设—小蜜蜂实践服务团”穿梭于南通各个社区的服务身影,他们用实践弘扬了红色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最后,“建和谐法治社会,南通大学管理学院社会实践服务队”展示了他们宣传法律,为法制建设努力的脚步。

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篇3

首先,政府部门在整个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大局中的规划、协调作用主要体现在:国知局自2006年开始实施《全国专利技术展示交易平台计划》以来,已成立了42个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但是该交易中心采取了独立运作的方式。国知局本着坚持资源整合、协同合作的原则,不断协调全国各地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专利技术转化平台、生产力促进中心在内的同业机构,建立了广泛的业务合作关系,在优势互补、信息网络资源、服务体系资源等方面实现了共享,共同推动了平台的建设工作。而国知局从国家层面进行统筹、协调,则有力地促成了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新格局的形成。而政府为及时解决科研课题招投标工作,则采取了资助小额研发资金的方式,将资助期限定为六个月或一年。政府资助的资金主要用于开发技术,完成可行性研究工作。一方面依靠政府直接委派的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另一方面依靠全国顶尖级专家学者的参与,并引入公益性评估专家学者。此外,政府还通过建立以国家研发资金带动民间科技资金的模式,在技术产业化生产阶段招标时,政府要求被资助的企业必须引入风险投资或其他私人资本,以帮助其尽快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此外,政府为不断提升中介服务机构的专业服务能力,还采取了技术转移的方式为中介服务机构提供直接资助。为促进科技资源与企业的良好融合,政府还采取了政府资金的有效的引导的方式使技术转移中介服务机构能够围绕企业的需求提供中介服务。而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委托专业的技术转移转化人员培训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转移人员和管理骨干的培训,提高技术转移转化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应尽快建立和完善技术转移相关职业和岗位的资质认证制度,制定技术转移工作的奖励制度和激励政策,为技术转移从业人员提供职业发展的空间,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其次,(专利)技术的买方和卖方。(专利)技术的买方,即技术需求方可以国有或民营的大型企业、国有或民营的中小型企业和规模以上中小型企业。买方需要明确产品开发、技术更新的需求,并与卖方或技术合作的研究人员积极配合,推动技术的转化;(专利)技术的卖方即(专利)技术的拥有者。卖方可以是个人(非职务发明的专利权人),也可以是单位(大学、科研单位,以及具有技术研发能力的企业)。其中,大学、科研机构是技术的主要卖方。他们一方面要在自己的技术领域内,配合国家投资项目的研发,跟踪世界范围内专利信息、市场信息等的发展趋势和各地产业结构状况变化情况,发现潜在的技术需求;在相关领域多申请专利,提高专利申请的质量。另一方面还要直接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需求,接受委托或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开发。

再次,(专利)技术的中介服务方。中介服务机构为市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并由不同的专业中介机构分别承担信息服务、无形资产评估、价格发现与竞价、交易撮合和结算、科技项目招投标、招商引资和投融资等的相关服务工作。服务内容涵盖了项目启动、知识产权保护、风险投资、创新管理、建立产业集群、行业监控并形成各行业部门的创新政策建议等咨询业务。中介服务方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第一,完成对(专利)技术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工作。国知局作为政府部门,能够为中介服务机构提供丰富的原始专利信息资源,如果中介服务机构能根据社会的需求对专利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将对促进我国(专利)技术转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为平台的成员提供免费的技术咨询服务,为行业创新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免费的信息服务。通过进行定期会议(学术论坛、研讨会等)和适时交流等活动(市场报告、分析信息),使各领域专家互动,使知识关联,最终实现创新知识的增值。第三,在走访企业选择项目过程中,必须对技术需求的深入程度或对被提供技术的层次水平必须作出科学的判断和客观的评价,对信息作出准确和翔实的描述,这些都是保证需求双方成功对接的前提。第四,在中介服务机构中,培养既懂技术又善经营、了解政策法规且具备融资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主要方式包括开展专利经纪理论与实务、专利转移与许可贸易、专利投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融资实务、专利质押、专利创业与产业化等方面培训。

最后,(专利)技术的投资人。投资人可以是经营机构、银行、风险投资机构,也可以是有并购实力的企业等。投资人要充分发挥平台的政府公信力,借鉴资本市场运作模式,吸引境内外投资机构、专业服务机构以及海外资本市场为专利转化项目提供私募融资服务,广泛征集关注(专利)技术转移转化项目的投资者。此外,还要建立由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基金、投资与投资管理机构、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和国有大型企业等组成的多元化投融资服务体系,对(专利)技术项目进行包装和孵化,推动其商品化和产业化。

(专利)技术运用转化服务平台的运行机制

首先,依靠政府发起对(专利)技术运用转化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设立专门管理机构来具体负责协调管理。本服务平台采用开放和模块化的运作方法,利用项目招标形式将信息服务、无形资产评估、价格发现与竞价、交易撮合和结算、科技项目招投标、招商引资和投融资等服务子体系整合到一起。各子体系均有三个以上中介机构参与,中介机构各自承担不同的任务。政府通过招投标的形式为每个子体系选择项目负责机构,项目负责机构负责具体业务的组织与协调管理。项目负责机构针对地区和行业需求,对国家科技计划成果的筛选、信息整理和调研,负责网络工作系统的管理和日常维护工作。挖掘高端的、标准化的技术转移服务,以实现我国技术研发能力和产业化能力的有效对接,切实解决中小企业的创新需求。本服务平台的各子体系遵循“项目招标一组成团队一制定目标一展开活动一发布报告一交流共享”的模式展开活动。本服务平台通过链接政府网站的公共信息平台,免费为公众提供(专利)信息资源,(专利)技术运用转化相关政策,并发布相关公共信息。为本平台的所有成员提供免费的技术咨询服务,为行业创新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免费信息服务。

在这种形势下,政府要发挥牵头作用并提供必要的经费,用于支持服务网络的建立和维护等等。通过政府在网络中的主导地位,发挥政府的激励与资助手段,来促进网络内部参与者之间的技术转移转化。在启动运营的前四年,政府提供40%—50%的经费,地方再按照一定比例匹配,一个中介机构能获得90%的经费支持,经过四年的积累可实现正常运转。

其次,采用认证制度确定服务平台的中介机构。根据中介机构的具体职能、相对重要性、发展潜力与技术转移效果等综合指标分为“批准机构”和“登记机构”两大类别,分别提供不同的扶持政策

nlc202309022011

和待遇。“批准机构”,由政府相关部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等相关部门)共同审批批准,经营范围涉及国家投资的大学及科研院所和个人所拥有的技术交易,可享受财政补贴和贷款提供担保方面的优惠待遇式。“登记机构”,只需由政府设立的专门机构审核批准即可,不能享有财政补贴和贷款担保的优惠。中介机构开展的具体业务包括:专利法律及事务服务:提供专利法律状态和权利稳定性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与专利转化有关的专利法律事务以及其他法律事务服务等;情报与信息服务:搭建平台,提供(专利)技术转化供求信息和交易活动的发布、宣传等服务,提供相关的行业动态、市场信息、竞争对手动态以及相关(专利)技术信息分析等情报服务;(专利)技术评估服务:对(专利)技术自身或专利组合的价值,产品化前景等情况进行分析评估;(专利)技术交易服务:提供与(专利)技术转化交易相关的一揽子中介服务;(专利)技术孵化服务:对初创(专利)技术进行培育,提供技术产品化发展所需的各种中介服务;(专利)技术投融资服务:采用资本运作模式对(专利)技术进行包装和孵化,吸引国内外投融资的中介服务。

再次,作为主要卖方的大学、科研机构要设立科研成果的内部技术转化机构,通过该机构与服务平台的其他参与方联系、合作。该内部技术转化机构在本单位寻求新技术发明,评估其潜在市场价值;保护知识产权,为学校新技术发明申请专利;帮助学校科研人员解决技术转化方面的法律问题;负责与具有能力、资源和兴趣的企业进行联络,根据本校某种专利的技术类型、开发程度、市场前景、可能风险与企业进行协商并签订技术转让合同;帮助学校科研人员融资、寻找投资公司,使科技成果尽快得到转化;为本校创建的高技术公司寻找管理人员,协助组织产品开发与营销;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经费使用与为社会所做贡献的情况。根据自身的科研优势,内部机构招聘一批不仅具有相关科研领域知识背景,又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工作人员,他们既有技术背景,又懂法律、经济和管理,还擅长谈判,在(专利)运用转化和专利许可协议签订过程中发挥作用。

(专利)技术运用转化服务平台的成果模式

通过(专利)技术运用转化服务平台使得各参与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创立高技术企业。高技术企业的建立可以有四种途径:一是风险创业型,就是科研成果的发明者借助风险投资创办高技术企业,生产开发高技术产品。这是高技术企业最主要、最典型的方式。二是产学合作型,就是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由大学、科研机构提供高技术成果,企业提供生产条件,共同组成一个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高技术联合体,其组成方式可以企业为主,亦可以大学、科研机构为主。三是技术植入型,就是大学、科研机构将技术发明直接转让给企业,企业有偿引入高技术成果。四是外力嫁接型,就是通过引进高技术和资金与企业的传统生产相结合,运用嫁接形式发展高技术企业,使输入的高技术更先进,风险投资能力更强。

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篇4

科技信息资源主要是指科技期刊资源、科技报告资源、科技图书资源、会议文献资源、标准文献资源、专利文献资源、学位论文资源、行业信息资源等一系列资源。科技信息资源的附加值高且是最为活跃, 而科技文献类的资源又是科技信息资源中最精炼且最活跃的一部分。从目前来看, 每年全世界产生的科技文献资源情况为:科技期刊资源20余万种, 科技报告资源70余万篇, 科技图书资源90余万种, 会议文献资源10余万篇, 标准文献资源75余万件, 专利文献资源105余万件, 学位论文资源10万件, 另外还有政府出版物达20余万篇。由于统计的缺乏, 还有很多资源没有被包含在上述统计数据中。行业信息资源也是科技信息资源的组成部分, 是指产业政策法规、市场信息等一系列信息资源。行业信息资源主要掌握在一些信息咨询公司、证券公司、投/融资公司等这些手中, 其数据量相当庞大。

然而, 在浩如烟海的科技信息资源中, 钒钛科技信息资源就像繁星一般分散在各个角落, 如果要进行查找, 需要在各大数据库中来回查找收集, 花费巨大精力和时间。攀枝花学院自己建设有钒钛数据库, 收集存储了大量钒钛相关的科技信息资源, 避免了找寻钒钛相关科技信息时查找困难的情况。但目前攀枝花学院的钒钛数据库主要收录的还只是局限于钒钛相关的中文期刊, 其他种类的科技信息资源几乎没收录。

一、钒钛科技信息服务及成果转化平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国外跟钒钛相关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及成果转化平台以OSTI、大英图书馆、法国Connect Sciences平台、日本Ci Nii学术信息门户、ISO国际标准检索平台等为代表。

OSTI是美国能源部建设的科技平台, OSTI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 并对读者开放。OSTI管理美国能源部的研究已经55年了, 有一个中央存储库, 其中包含超过500多万科技信息, 150万份的全文技术报告, 8万份大众可以完整查阅的技术报告。大英图书馆 (British Library) , 也叫英国国家图书馆或不列颠图书馆, 其用于世界上最大的灰色文献和专利收藏, 也是英国系统收集科技报告最大的机构。其资料大部分是对外开放。Connect Sciences平台是法国国家科技信息研究所 (INIST) 建设的, 具有英、法、意及西班牙四种语言检索的门户科技信息网站, 集成多个科技信息数据库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但遗憾的是, Connect Sciences平台在国内应用有一定困难。Ge Nii是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 (NII) 建设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 Ge Nii中的信息资源包含国立国会图书馆日文期刊索引数据库内容、大学研究报告、学术文章、学会刊物等, 在国内可以用, 但是部分资源是收费的。ISO国际标准检索平台, 其主要资源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国际标准的检索服务, 完全公开免费。

国内钛相关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及成果转化平台主要有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钛锆铪协会、凡宇资讯等平台提供信息服务或成果转化服务。

中国知网 (NKI)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维普网是综合性的平台, 其提供的科技信息不止钒钛领域, 而且科技信息全面, 如钒钛方面的专利信息, 科技成果, 技术标准, 产业政策等都涵盖, 并且信息收录的量非常大, 有很高的利用价值。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钛锆铪协会主要提供钒钛相关的行业标准、产业政策、市场信息等, 其收录的行业标准主要是国内标准, 十分全面。凡宇资讯主要侧重标准信息和市场信息及相应的分析服务, 如果想了解钛产品或钛原料的市场行情, 那凡宇资讯是比较好的选择。

国内的代表性平台与国外的平台相比, 差距任然十分巨大, 主要有如下方面。

1.没有统一的平台建设规范。我国国内的平台是采用的国家、省级、市级三级式集中模式。但因为缺少建设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与成果转化平台的统一规范, 各省级和市级平台参照国家级平台来建设自己的平台而且其平台也用国家级平台资源作为自己平台的资源。这就导致了我国的平台看似层次分明, 但实际上却是参差不齐。

2.重复建设, 不具有针对性。就国内的平台而言, 各省、市自己建设的平台并没有根据自己省、市的资源特色、企业需求、科研需求等去建设, 而是一味的模仿国家级平台。其中大部分省、市平台都用的是相同的资源, 甚至风格上都如出一辙, 导致大量的重复。以辽宁和江西平台为例, 两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 然而两个平台里的资源都是农业、医药和其他科技方面的, 这样的平台和其他地区的平台差不多相同, 建设意义不大。

3.服务相对被动且形式单一。国内几乎所有的平台的服务都开展的相对被动, 没有积极利用已开通的与各类客户的对接渠道, 主动出击, 努力营销自己从而吸引客户, 寻找需求和引导潜在需求, 而是抱着等客户上门的心态。在服务的形式上, 国内的平台大多是提供了统一检索、原文传递、相关科技领域的一些信息、专家咨询等几项服务项目。其科技信息大多是比较基础的, 没有利用好自己平台的专家优势, 对科技信息经行比较深入的二次开发和挖掘, 来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

二、钒钛科技信息服务及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目标

以服务钒钛资源创新开发利用为核心, 集成科技信息、科技成果企业需求、专家咨询等系统构成的信息服务和成果转化平台, 开展与钒钛相关的科技信息服务, 促进钒钛科技成果转化。

在信息服务方面, 按照相关规范将和钒钛相关的科研文献、专利、科技成果、标准规范、法规信息等进行采集、加工、整合、汇交, 从而实现钒钛资源创新开发利用相关的信息资源组织和结合, 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形成具有钒钛特色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 为技术咨询服务、成果转化平台的规范运行提供保障。信息资源整合汇集不能仅限于技术或物理层面的整合, 还包括对信息资源的管理组织体系、整体架构、管理技术、管理环境及对信息服务内容和方式的整合, 通过统筹和全面整合, 实现信息资源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

在成果转化方面, 建立与钒钛企业的桥梁, 了解企业需求, 进行科技成果推介, 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促进供需双方彼此更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提供直接的帮助, 从而建立专业性钒钛科技信息服务与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相结合的平台。

三、平台功能的实现

平台采用B/S框架架构而成, 有基础设施如域名服务商、虚拟空间服务商、数据库服务器、操作系统、维护管理体系等组成。用户对平台系统的操作可通过任何接入互联网的PC完成。根据平台建设的目标, 平台的主要功能包括:用户入驻、文献检索、推送成果、专家咨询。

用户入驻通过“用户系统”模块来实现。“用户系统”允许用户注册并登陆平台, 用户可以编辑自己的资料, 还可以设定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以便于后台可以推送更适合的成果给用户。当然, “用户系统”具备密码修改、资料修改等基础功能。

文献检索功能由“文献系统”来实现。通过平台的搜索引擎可精准的抓取出储存在服务器中的文献信息, 注册用户可以根据提供的地址轻松得到原文。用户也可以不通过搜索引擎来查找文献, 进入“文献中心”后根据平台提供的筛选条件, 同样可以轻易找到自己的目标信息。

推送成果功能通过“成果推送”模块实现。后台根据注册用户的感兴趣领域来推荐平台收录的成果并在“用户系统”的界面中显示, 每当用户登录平台后就能看到后台推荐的成果。用户还可以通过邮箱来订阅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专家咨询功能通过“专家咨询”模块实现。平台会邀请一些钒钛领域的专家入驻, 形成平台的专家队伍, 来为用户提供质询服务和为成果转化保驾护航。其大致咨询流程为:用户提出疑难→后台接受并转交相关领域专家→后台反馈给用户。

四、专门类别的平台应具备的特点

1.结合攀西地区资源特点。与其它平台不同的是, 本平台只专注于钒钛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咨询, 细分化科技领域并做到“精”的程度。根据相关资料, 攀西地区钒资源占全国的86%, 而钛资源高达90.54%。平台结合攀西地区的钒钛资源储量丰富的特色, 以服务钒钛资源创新开发利用为核心, 开展与钒钛相关的科技信息服务, 促进钒钛科技成果转化, 形成自己的特色。

2.服务深度加强。科技信息服务需要具备专业的服务能力、积极主动的服务意识、针对性的服务手段。平台背后有钒钛领域的专家作为专业的服务能力支撑, 对钒钛领域有较深入的了解, 能够比较深入的二次开发和挖掘收录的科技信息并积极主动的推荐给用户, 提供给用户高质量的服务。

3.信息全面。平台的信息服务内容包括钒钛相关的产业政策、科技期刊、科技成果、科技专利、统计数据、行业会议、产品信息等, 省去了用户在不同平台中来回查找的麻烦。

五、发展方向及展望

1.云计算下的科技服务与成果转化平台。云计算作为当今网络平台最炙手可热的架构方式最早由Eric Schmidt首次提出。现阶段广为接受的是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 (NIST) 定义: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 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 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 (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服务) , 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 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 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通俗一点说就是, 各大互联网巨头运用自己的基础设施和技术优势为小企业提供的一种网络平台构建的低成本解决方案。它具有低成本、可靠性高、灵活性高等特点, 是科技服务与成果转化平台未来架构方式发展的趋势。

2.大数据时代的科技服务与成果转化平台。随着平台的逐渐发展, 现有数据库管理方案已经无法满足庞大的数据信息管理和使用, 大数据管理和使用也就成为了科技平台的发展趋势。大数据是指那些所要处理的数据资料其数量巨大到无法用目前主要使用的数据管理软件来在常规时间内处理, 导致无法达到分析后能帮助企业做决策。在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库克耶编写的《大数据时代》中大数据指不用随机分析法 (抽样调查) 这样的捷径, 而采用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大数据具有大量、高速、多样、价值。正是由于这样的特点, 科技服务与成果转化平台可以利用大数据高效处理数据信息、分析用户喜好从而高效精准的服务用户。

六、结语

钒钛科技信息资源浩如烟海, 但却是分散在各个数据库中。科技科技信息服务及成果转化平台众多, 但几乎没有只专注于钒钛领域, 不能进一步给钒钛行业带来大的便利。对于平台建设, 要结合当地的资源特点和企业需求, 这样才能具有自己的优势。在未来的发展中, 云计算与大数据作为当今热点主题是平台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鄢小燕, 谢黎, 任波.面向区域的科技信息服务实践及服务体系构建[J].图书馆建设, 2014 (10) :43-47.

[2]彭曼华.基于Web的数字化医学科技文献资源整合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实践[J].医学信息学杂志, 2014 (3) :68-71.

[3]屈宝强, 吴家喜, 赵伟, 等.地方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服务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 2012 (1) :68-72.

[4]陈晓玲, 张博.云计算下的吉林省科技文献信息服务平台应用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 2013 (12) :25-26.

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篇5

一、存在的不足

1、党员先锋示范作用不够,影响辐射能力还需要加强。作为公司党支部书记,我时刻注意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一名优秀党员的标准不断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刻刻、方方面面告诫自己作名一名党支部书记决不能混同于一名普通党员,要以一名优秀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通过近几年的工作来年,对个人的严格要求和自己的不懈努力得到了局党委和上级党委的认可,几年来连续被市委、市直机关工委评为优秀党员,荣誉的取得没有使我骄傲自满,通过与周围优秀同志的对比,使我充分认识到,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自己个人得到了提高还远远不够,要通过自己的带动和辐射使整个支部党员整体素质全面提高才是最终目的。在工作中,我认为深入基层时间和次数都不够,更多的深入基层一线才能更好的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关心群众的力度不够,只有更多的职工交流,才能在无形中感染带动着每一个人。

2、个人政治思想学习与支部整体学习方向感不够强。根据局党委全年组织学习培训计划,公司党支部高度重视,按时组织支部党员进行了认真、系统的组织了学习,但是学习形式、学习内容上创新意识不够,没有更好的结合公司实际生产工作展开学习,不管是思想政治学习还是业务技术学习,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进而促进公司更好的发展。

3、统筹协调、提升管理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进入圣井热源公司两年来,公司经济效益得到了显著提升,并逐年呈现递增态势。但是现在的生产模式、经营模式、管理模式能不能把减亏增效的良好势头发展下去,能不能把公司带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层面,这些都摆在了公司领导班子的面前,下步应在创新管理、创新发展、统筹协调上下功夫, 来适应公司发展需要。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1、党员先锋示范作用不够强,主要是片面的加强了对个人的严 格要求,而忽略了对整体的带动,在工作、生活、学习中通过对个人的严格要求是正确的,对公司党员、干部群众会起到一定的带动、示范作用,但如何更好的把党员群众带动起来,把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带动起来,这些都应强调方式、方法,需要下更大的力气,在这些方面应该说我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是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2、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联系不够,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学习上流于一般形式,不能带着问题去深研细学,不能做到全面、深入学习与工作实际相关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区分对待,没能有机联系起来,重业务、轻政治的思想依然存在,在业务学习与政治学习时没能融会贯通,相互促进。

3、在企业提升管理、统筹协调发展方面,还有一定的不足。一是主要是存在小成即满的思想,过去两年的成绩应该说在公司部分领导心中开始繁殖,保守思想开始出现,有些人更愿意保成绩而不愿创造新成绩,抓住小成绩而不愿创造更大的成绩,这些思想都是要彻底去除的;二是创新意识不够,认为现在取得的成绩不错,各方面都比较完善了,缺乏压力感、紧迫感和危机感,不进则退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在新形式、新任务、新要求下,只有不断摒弃旧的思想观念,用新思维新方法来解决问题,用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来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三、改进措施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切实加强领导干部的带动示范作用。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 部,要充分发展党员示范作用和领导带头作用,作为公司负责人,我时刻注意与领导班子密切配合、加强示范,模范带头执行局及总公司各项规章,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来辐射身边的同志,来影响他们的思想、转变他们的行为,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作为企业负责人,我深深明白一个企业的发展需要企业的灵魂与精神力量,而这一切需要一个企业负责人向他们不断灌输、展示。

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篇6

揭牌仪式上,中国科协学会部副部长刘兴平和咸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马俊民为咸阳分中心揭牌。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主任朱希铎与咸阳市科协主席亚斌建、咸阳市新兴纺织工业园党工委书记计德亮三方,以及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与咸阳纺织工业集团、首钢静态智能交通研究院与陕西吉亨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分别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刘兴平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重要讲话,吹响了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的号角。世界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创新的竞争;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本质上就是占据创新先机。着眼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科协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总体要求,做好科技成果转化是服务经济主战场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抓手。他指出,咸阳分中心是中国科协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在全国设立的第八个分中心,咸阳市和天合中心建设好这个平台,立足咸阳良好产业基础,共享天合大数据库,促进科技成果与咸阳企业精准对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成功率,为咸阳重大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助力。

马俊民在致辞中指出,咸阳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加速期、科技创新的活跃期,要实现咸阳转型发展,关键要依靠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促进咸阳市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重要引擎。咸阳将成立以创新驱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分中心为契机,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产业为重点、以项目为核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咸阳市创新驱动示范市建设,深入挖掘咸阳市企业需求,充分发挥以市场为主导的科技转化服务平台,扩大咸阳分中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仪式结束后,朱希铎作题为《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新机遇、新思维、新路径、新服务》的报告并进行成果发布;北京林业大学教授贠延滨围绕“做膜分离工程技术及在工业污水处理中的产业化应用”主题作了科技报告。

咸阳分中心的建立,将依托中国科协全国性学会和天合科技成果转促中心195家开放实验室、中关村全国60个区域合作单位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的创新资源,致力于整合西安、咸阳、西咸新区的科技研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科技金融等各类优质资源,为企业市场、技术市场、资本市场建立最高效的、最便捷的服务渠道。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政创新体系,建立公众可信赖的系统服务平台,服务大西安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咸阳分中心将通过需求推介、需求挖掘、需求评价、需求过滤、需求管理,实现技术成果与企业需求的对接服务,打造一个系统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责编/刘红伟

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篇7

科技成果是知识密集性商品,科技成果的转化具有知识流动性本质。科技服务业将静止的创新性技术、理念带入现实生活当中,让科技与经济充分相互融合,互相影响、相互促进,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达程度与竞争力强度态势的重要标准。与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科技服务业仍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

科技在被创新、被发展后,怎么样能将成型的技术运用、推广到现实的社会生活、经济当中,如何让科技服务业形成为一个完善的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的综合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都值得我们深入去探讨。

2 广东科技服务业现状

2.1 广东科技服务业细分

科技服务业主要涉及科学研究、技术推广、技术服务等机构,涉及包括技术研发市场、交流推广服务、科技咨询服务、科技培训服务、科技投融资服务、科技检测服务、科研设备管理运行服务、科学普及、科技传媒、知识产权服务、质量体系认证、法律服务、会计审计、科协学会等众多领域的服务单位。广东科技服务业细分为: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机构;科技交流、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其他科技服务机构。

2.1.1 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机构。

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机构,包括各类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大学在粤研发机构、跨国公司在粤研发机构、区域或行业技术创新平台、研发外包机构、软件外包机构等。

2.1.2 科技交流、技术推广服务机构。

科技交流、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包括:

(1) 科技园区及基地:省级以上高新区、市级以上民营科技园、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创意产业园、软件园、农业科技园、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特色产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综合试验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

(2) 生产力促进机构及科技推广机构:发展战略研究院、各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农技推广机构、成果推广机构、科技咨询服务机构、技术交易机构、技术产权交易机构、技术咨询及中介服务机构、科技培训机构等;

2.1.3 其他科技服务机构。

其他科技服务机构,包括科技风险投资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技术检测机构、检验检疫机构、安全环境监测机构、勘测与测量机构、科研仪器设备管理运行机构、科学技术普及机构、科技传媒机构、工业设计服务机构、创意设计机构、科协、学会等。

2.2 广东科技服务业功能

广东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运行模式主要为:研发、推广与应用外加配套协助工作的体系,从功能上大体可划分为三类:一是直接参与服务对象技术创新过程的机构,包括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二是主要利用技术、管理和市场等方面的知识为创新主体提供咨询服务的机构,包括科技评估中心、科技招投标机构、情报信息中心、知识产权事务中心和各类科技咨询机构等;三是主要为科技资源有效流动、合理配置提供服务的机构,包括常设技术市场、人才中介市场、科技条件市场、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等。其主要具备如下功能:

2.2.1 信息采集、发布、数据管理功能。

信息采集、发布、数据管理功能:利用多种方法和措施,面向社会各界,获取丰富信息资源,收集各种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信息,及技术需求信息,形成科技成果及技术需求数据库,并对数据库进行及时跟踪与更新、管理,向公众发布,促成实现供需双方合理双向选择。

2.2.2 促进投融资服务功能。

促进投融资服务功能:搭建投融资服务平台,促成资方与技方的共赢联姻。

2.2.3 联接成果转化各个环节功能。

联接成果转化各个环节功能:例如,广州火炬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留学生创业园)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提供研发用地以及提供从商业计划、研究开发、投融资、后勤一直到市场开拓的全过程服务。截止到2007年,留学生创业园已累计“孵化”企业255家,“在孵企业”105家,留学人员创办的企业已有66家“破壳”实现了产业化。广州留学生创业园已形成由外资、国有风险投资、民间资本、上市公司等构成的多层次、多种经济成分的投融资网络体系。2003年以来已成功融资20个项目,融资金额近1.2亿元。

2.2.4 科技展示功能。

科技展示功能:通过科技交流会、技术博览会、专场推介会等,形成一个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科技展示平台。例如,广州建设各种形式的技术交易有形市场,如“广州市软件展示交易中心”、“留学生科技交流会”、“高新技术博览会”等。

2.2.5 技术交易功能。

技术交易功能:例如,广州建立了“广州市技术产权交易所”。

2.2.6 资源整合共享、转化状况统计监测功能。

资源整合共享、转化状况统计监测功能:整合资源,形成平台的数据及资源信息中心,实现数据的交流和资源的共享。

2.2.7 一条龙服务功能。

一条龙服务功能:利用共建机制,提供研发、战略研究、科技交流、技术推广、科技评估、科技检测、科技咨询、科技人才、科技培训、科技投融资、科技招投标、情报信息、知识产权、质量体系、法律服务、会计审计、科研设备管理运行等多种配套服务。

2.3 广东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特点

2.3.1 科技活动机构不断扩大。

作为科技成果转化源头的科技活动,从事科技活动的机构不断扩大:2007年,广东从事科技活动的机构比2000年增加1112间,与1995年相比,是1995年的2.18倍(见图1)。

2.3.2 科技活动人员队伍不断扩大。

作为科技成果转化源头的科技活动,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队伍也不断扩大。同样以1995年、2000年、2005-2007年数据进行对比:1995年全省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为10.55万人,2000年为22.21万人,2005年为35.45万人,2006年为36.88万人,2007年为45.16万人,呈逐年上升态势(见图2)。

2.3.3 科技活动的各级科技经费投入和科技经费支出持续增加。

作为科技成果转化源头的科技活动,其各级科技经费投入和科技经费支出持续增加: 2006年,广东省各级财政科技拨款额为104.10亿元,比2005年增长24.27%;2001年-2006年全省平均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长率16.7%,2006年省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541.91亿元,比2005年增长18.7%,(见图3)。

2.3.4 建立健全了政策及制度的保障体系。

广东非常重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及制度的保障体系建设,如出台了相关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强产学研合作,及技术市场、融资担保风险准备金、专利保护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2.3.5 科技基础设施及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快。

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保障,广东加快了科技基础设施及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

2.4 广东发展现代科技服务业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遵循的原则

2.4.1 顺应自然原则。

充分发挥市场自动导向机制,促进科技人才、研发经费、科研成果的充分合理流动与科学统筹配置,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轨道,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2.4.2 适当调控原则。

统筹规划,规范管理,发挥国家宏观调控能量,促进行业结构优化与地区合理布局。

2.4.3 充分借鉴原则。

借鉴国际惯例和通行做法,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经验,促进国内科技服务市场与国际科技服务市场的接轨联动。

2.4.4 重视人才原则。

把科技人才培养放在优先位置,努力创造条件,不断提高人员素质。

2.4.5 发挥地区优势原则。

各地区从本地实际出发,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发展各具特色的科技服务业;中心城市及沿海部分城市,按照城市功能定位,在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着重发展现代和新兴的科技服务业;具有交通、商贸、旅游等特定优势和服务功能的中小城市和城镇,进一步强化优势,突出特色,提高优势行业的科技竞争力;其他城镇和农村,适应当地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发展有优势的行业科技服务业。

3 发展科技服务业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议

3.1 总体建设建议

3.1.1 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从政府、政策和思想认识层面高度重视。

据报道,我国从1985年至今已经拥有专利成果300多万项,但实际转化率不足20%;目前我国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在生产中稳定使用且具有一定规模的不足20%,而最后形成产业的只有5%左右,与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0%-80%相比,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科技创新资源浪费十分严重。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政府、政策和思想认识层面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这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社会各方共同配合构建一个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3.1.2 研发人员自律。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研发人员应做到自律与自我素质不断提高。

3.1.3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律体系建设建议。

(1)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必须建立健全相应法律体系,充分保障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序进行。当今世界,以国家意志干预和促进高新技术发展是一种国际趋势,如美国、德国等国家长期以来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包括知识产权法案、反垄断法、破产法、劳工法、资本市场规范法以及研究开发和技术转让法等。

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问题,建立了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和激励体系,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但该法属于倡导性法律,没有相关的具体规范,故应立法对产、学、研合作各方及相应细则作出明确界定,以利科技成果转化有序进行。

(2) 限制政府计划导向权限。

必须用法律、制度限制政府的计划导向权限,明确政府职能,采取各种措施促成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

美德英日四国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均以市场化为主导,有其相似之处,而我国目前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是计划导向,造成科技成果及其转化供需脱节、转化效率低、创新资源浪费的局面,因此,我们应用法律、制度限制政府的计划导向权限,政府只使用其组织协调职能,统筹调控由科技界、企业界、社会所提出的:要生产什么,协调企业界和科技界共同行动,促成转化。

(3) 完备激励机制。

建立完备合理的法律体系激励科技合作,调动和激发科技人员的成果转化积极性。

世界各国的实践表明,在成果转化中,如何调动和激发科技人员的成果转化积极性,不仅要靠转变思想,更要靠政策和法律去引导:如美国联邦政府创造各种条件鼓励国立实验室、研究所、大学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使研究人员在各体系间自由流动,在流动中找到最能发挥才能的位置,成为成果转化最重要和最有效的生力军。

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高校人才汇聚,信息畅通,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之一,但因为高校人才流动太难,科研编制太少,定员定岗太严,成果产业化不能与待遇和职称挂钩,极大地抑制了大批科技人员创业的积极性。

(4) 保障资金来源。

采取各种手段保障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来源,如建立健全相应资金法律保障体系,引导企业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支出主体等。

(5) 提供税收优惠。

对高新技术相关产业提供税收优惠,支持科技成果转化。

世界各国这方面的做法主要有直接优惠和间接优惠,直接优惠的做法主要是指减免所得税、采用低税率等,间接优惠通常包括加速折旧、投资抵免、费用扣除、税转贷等。

3.2 建议

3.2.1 政策法规体系与管理运行体系建设建议。

(1) 完善风险投资政策和金融支持政策

完善风险投资政策和金融支持政策,加强政策支撑体系建设。

(2) 借鉴陕西管理运行体系

借鉴陕西省的管理运行体系,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协调办公室,建立运行与管理机制。

3.2.2 资金投入建议。

尽管近年来广东不断加大科技活动经费和技术研发经费的投入,但从广东省科技活动经费的筹集构成来看,政府资金所占比重偏低,故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

3.2.3 人才建设建议。

应培养高层次人才,调整人才结构,增加人才资源投资,提高人才整体素质和人才的使用率,稳定人才队伍,健全人才资源管理水平。

3.2.4 文化建设建议。

(1) 加强企业对科技成果使用的意识

加强对科技成果使用的宣传,令企业加强对科技成果使用的意识,实现科技成果资源充分利用。

(2) 宣传主动投资而不是被动融资的意识

宣扬科技服务业前景的重要性和先进性,吸引各社会机构主动投资,形成一个主动性的社会筹资形态。

3.2.5 环境建设建议。

加强产学研的紧密结合。

3.2.6 政治环境建议。

减少行政的干预,加强市场化。

摘要:在深入研究广东现代科技服务业中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运行模式、功能、特点、遵循的原则等的基础上,对广东发展现代科技服务业、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提出建议。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功能,建议

参考文献

[1]黄群:德国政府在科技进步及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J].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1994,(11):75-78

[2]邓坤烘,陈显友.新时期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障碍及路径探索[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10):131-132

[3]郭洪波.经济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法律环境初探[J].中国科技论坛,2003(1):45-47

[4]胡骏红.科技计划项目全过程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郭洪波.从国际经验看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环境[J].科学管理研究,2003(1):68-72

[6]刘璇华,李冉.广东省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3):107-108

[7]李彪,吴庆海.广州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及展望[J].科技成果纵横,2008(5):36-38,45

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篇8

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由于我国的科研与生产脱节、成果转化体系不完善等种种弊病,导致大量的科研成果躺在档案室,或散落在科研人员手中,转化率同发达国家相比严重偏低。中国每年有省部级以上的科技成果3万多项,但是能大面积推广产生规模效益的仅占10%~15%;每年的专利技术有7万多项,但专利实施率仅为10%左右[1]。成果转化工作的滞后严重影响了中国科技能力与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己经成为全国各地区的共同选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求,也是新时期广东实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

广东省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平台(以下称“成果转化平台”)正是基于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问题,并按照《广东省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的“强化协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要求提出建设的。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设将形成广东省全省层面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提高科技资源综合利用能力,促进广东省科技成果的转化,进而促进广东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并产生良好经济社会效益。

2 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研究

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基础研究、工程化、产品化、产业化4个阶段[2]。

首先,基础研究阶段,该阶段成果主要是知识理论研究成果、技术理论研究成果以及处于实验室试验阶段的成果,其实用性、应用价值等尚不明确;其次,工程化阶段,在模拟环境中进行工程化改善,为其实际环境的应用提供保障;再次,产品化阶段,该阶段成果在实际环境中不断测试、完善,以保障产品的稳定性能;最后,产业化阶段重点包含科技成果形成后的对接与推广,以实现成果的经济与市场价值,促进企业竞争力提升。

3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的设计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是一个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中介机构和投融资机构等有机构成的综合性服务系统。

3.1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的体系结构设计

在科技、金融和政府支持下,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并获得市场成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创新链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通过成果转化平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带着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新技术等科技成果信息,企业带着自身的技术需求,在平台上进行信息交换,进行信息交换,通过参观交流、技术讲座、企业应用反馈等方式在立项源头和研发过程中进行全程信息交互,解决科技成果产业实用性偏低、应用开发脱离市场需求的“硬伤”。产业链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4],围绕地方政府产业发展规划、产业特色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以成果转化平台实现科技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成果同现实生产力对接。金融链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保障。发挥金融的融资和杠杆效应,通过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为成果转化项目提供资金支持。通过成果转化平台,实现创新链、产业链和金融链三链闭环,构建“科技—产业—金融—政府”四位一体的协同网络。

3.2 基于五位一体的功能设计

成果转化平台主要由展示交流系统、科技金融服务系统、中试系统、政策法规和支撑服务系统共五个子系统组成[3]。

科技成果转化展示交流系统试图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参与各方的信息不对称。建立专家库和人才库,定期收集、整理相关领域的专家和人才信息;建立成果库,定期收集、整理来自全国的最新科技成果,组织专家对成果进行分类、筛选、评估,建立在线展示和检索系统,同时建立成果与领域专家、优势科研单位的索引;建立需求库,根据地方产业需求、企业资源和企业技术需求,进行分类、筛选、评估,建立需求与相关企业和产业的索引。成果转化科技金融服务系统试图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关键环节资金缺乏的问题,线上建立投融资库,整合担保、保理、银行、信托、企业集合债发行等融资资源,针对科技成果转化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要,全方位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投融资支持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系统试图解决科技成果的成熟度问题,梳理和整理全国的中试资源,形成中试资源库。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法规系统试图解决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法规信息宣传的问题,梳理和整理国家、地方发布的有关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信息,建立政策法规信息库。科技成果转化支撑服务系统试图解决科技成果支撑体系不完善的问题,梳理和整理有资质的科技中介,根据服务内容进行分类、筛选,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支撑服务库。

4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的关键技术研究---基于Web挖掘的科技成果转化合作信息选择决策模型

在科技成果转化展示交流系统,采用Web技术搜索候选的科技成果或可以中试、产业化的合作企业。首选先确定所需寻找信息的评价指标,通过平台数据仓库中的相关信息库,搜索是否存在满足条件的候选科技成果或合作企业的信息,如果存在,进行综合评价,此时搜索选择完成。如果在平台数据仓库中的相关信息库中不存在满足条件的候选信息,系统将借助Web挖掘技术来搜索,具体流程如图4所示。

构建平台数据仓库可以为成果转化各参与方营造一个沟通信息、实现成果转化合作的共享环境。以成果转化各参与方为节点,以XML为框架,XML适用于不同系统、平台间交互,以Web Service为主体,集成成果转化平台内外部的数据,从海量的网络数据中挖掘有用信息,寻找潜在合作信息,分析合作信息类型,从而进行选择和优化,为成功进行成果转化提供有力的支持。

Web挖掘可以处理各种类型的数据: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信息流贯穿于整个成果转化合作信息搜索决策过程中。以评价指标作为关键词在Web上搜索合作信息,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查询工作。首先进行爬网页,通过Web爬虫可以收集合作信息相关情报和潜在合作信息;同时,使用抵制网络作弊技术,防止有些网页排名不真实,提高搜索质量。在目前数据日益激增的环境下,大量的数据包含噪音和异常情况,需要把Web搜索到的数据信息在本地Web文本数据库中先分词处理,然后对包含相关合作信息的专有特征项进行提取,进而转化为适合Web挖掘的数据格式。接着要对预处理之后的数据进行模式识别,从中挖掘出潜在的成果转化合作信息。再通过模式分析从预处理的数据集中过滤掉不感兴趣的信息,发现有价值的知识。把挖掘到的成果转化相关信息保存到潜在合作信息库中,最后采用可视化技术呈现Web挖掘的结果。

5 结束语

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加强后期持续的推动,充分发挥平台的作用。在广东省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平台中,利用了Web挖掘技术搜索成果转化所需的合作信息,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通过广东省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平台,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与成果转化,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规模和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可以使大量科技成果通过这一平台流向企业,不仅促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的崛起,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而且使科研机构的研发经费由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投入逐步向依靠国家财政投入和利用市场机制获得并举的方向转变。

摘要: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是新时期广东实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以广东省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平台为例,研究了平台的体系结构和基于五位一体的功能设计,并提出利用Web挖掘技术搜索成果转化所需的合作信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通过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可以提高科技资源综合利用能力,促进广东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并产生良好经济社会效益。

关键词:成果转化,技术成熟度,Web挖掘

参考文献

[1]罗文.制约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及对策[J].生产力研究,2012(7):170-172.

[2]王雪原,武建龙,董媛媛.基于技术成熟度的成果转化过程不同主体行为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5(6):49-54.

[3]李国德,武士威,李娜.高校科研成果四位一体转化平台的架构[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0(8):318-320.

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篇9

面对日益竞争的市场环境,研发外包已经成为企业快速获取外部知识的有效方法之一[1]。但是,如何将获得的技术成果转化为新产品,是研发外包战略得以成功的关键[2]。Hsuan等[3]指出,研发外包中服务商掌握了大量与项目相关的核心知识,如果客户在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邀请服务商参与,将大大提高新产品开发的速度和成功率。因此,可将研发外包战略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服务商根据客户需求进行研发,即知识、技术的创造与创新;第二阶段,服务商研发成功,客户利用新的知识和技术开发新产品,即技术成果转化[4]。

已有研究重点关注了研发外包第一阶段中的问题[5,6],如Bandyopadhyay等[7]针对技术创造与创新过程中的知识共享问题构建了合作与非合作博弈模型,分析了研发外包第一阶段的知识共享与传递问题。Lai等[8]针对服务商可能泄漏知识的行为构建了多阶段博弈模型,对知识泄漏防范机制进行了研究。但斌等[9]考虑研发外包第一阶段的技术合作创新问题,运用委托代理理论设计了双边道德风险下的研发外包合同。黄波等[10]建立了基于技术风险的研发外包博弈模型,研究了如何通过利益分配方式的选择设计出合理的激励机制防范承包方道德风险。宋寒等[11]考虑客户参与对研发外包创新不确定的影响下建立了客户参与下的委托代理模型,分析了客户参与和收益共享合同参数的内在逻辑关系。总结上述研究可发现,学者们都认为,在研发外包第一阶段技术创造与创新中,因为服务商的知识、技术投入难以观测计量,服务商存在道德风险[12];而对于道德风险的防范,通常是将服务商的收益与研发成果挂钩,以实现对服务商的激励与控制。

第一阶段的技术创造与创新只是研发外包战略成果执行的基础,而第二阶段的技术成果转化直接决定了研发外包战略能否成功。Bals等[13]对执行研发外包战略的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数据分析表明,仅有43%的企业最终成功地将技术成果转化为新产品。Lowman等[14]就技术成果最终不能转化为新产品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缺少服务商的进一步支持是技术成果难以转化为新产品的根本原因之一。Hung等[15]认为在技术成果转化阶段引入服务商参与能提高新产品的上市速度,但同时指出,在第二阶段的技术成果转化中仍然面临服务商道德风险问题。那么在第二阶段的技术成果转化中,服务商道德风险有何不同?又如何进一步激励与防范服务商道德风险呢?Teirlinck等[16]认为研发外包战略的第二阶段技术成果转化与第一阶段的技术创造与创新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第一阶段的技术创造与创新中是以服务商为主体,一旦服务商没有努力工作,研发项目就会失败,客户就能发现服务商“偷懒”;而在第二阶段技术成果转化中,客户才是主体,服务商只是辅体,也就是服务商即使“偷懒”,技术成果转化也有可能成功。因此,他们认为在第一阶段的技术创造与创新中将“收益”与“研发结果”挂钩,即通过奖励的方式来促进服务商努力工作的激励手段不一定有效。

鉴于此,本文主要研究第二阶段技术成果转化中服务商的道德风险防范与激励问题,在奖励激励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监督激励,构建奖励与监督下的动态博弈模型,分析奖励与监督激励的可行空间,比较激励效果,为客户引入服务商参与技术成果转化中的道德风险防范提供理论支撑。

2 问题描述与模型假设

考虑客户将某种新产品的技术开发任务外包给专业的研发服务商。服务商在完成第一阶段技术创造与创新后,将向客户提供一系列关于新产品的知识、技术、专利等成果,客户能否快速将这些技术成果转化为新产品是研发外包战略最终能否成功的关键。服务商在执行研发外包项目时,掌握了大量的核心知识与技术,如果客户在第二阶段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邀请服务商参与,可提高技术成果转化成功的概率。

正如前文所述,在第二阶段技术成果转化中,客户仍然面临服务商的道德风险问题,且此阶段客户为主体,服务商即使不“努力”,技术成果转化依然有可能成功,因此第一阶段技术创造与创新中使用的将“收益”与“结果”挂钩的激励手段在第二阶段不一定有效。本文在奖励激励的基础上引入监督激励,为进一步分析监督和奖励对服务商道德风险的影响,首先作如下假设:

假设1:服务商参与技术成果转化是辅助性的。假设服务商在技术成果转化时的行为空间为“努力”和“偷懒”2种,服务商“努力”将付出成本e,而“偷懒”将不付出任何成本。为体现服务商“努力”的价值,本文假定服务商“努力”下技术成果转化一定成功。而考虑到在技术成果转化阶段,客户是执行的主体,在服务商“偷懒”的情况下,一旦技术成果转化成功,相当于由客户独立完成,因此进一步假定服务商“偷懒”下技术成果转化成功的概率为p。

假设2:技术成果转化成功,客户将获得收益y,技术成果转化失败对客户而言是无价值的,因而收益为0。

假设3:客户将对服务商进行监督与奖励相结合的激励。若技术成果转化成功,客户将奖励服务商tw;若技术成果转化失败,客户将不支付任何奖励。同时,客户可以以监督成本c对服务商是否“偷懒”进行监督。若客户监督中发现服务商“偷懒”,则无论项目是否成功,都将取消奖励tw;反之,若客户没有监督,则一旦项目成功,客户必须支付服务商奖励tw。

假设4:客户与服务商都是风险中性的,即双方效用函数与货币收益等价。

3 奖励与监督激励机制的动态博弈分析

根据前文假设,下面对整个动态博弈的过程进行分析。首先,若客户不邀请服务商参与技术成果转化,或者邀请了,但服务商不参与,显然客户的收益均为py;而一旦服务商接受邀请,客户将与服务商签订tw的奖励合约,如前文假设所述。之后进入合约执行阶段,当客户选择监督,且服务商观测到客户已经监督的时候,服务商可选择努力和偷懒2种行为。若服务商选择努力,则此时客户与服务商的收益分别为(y-tw-c,tw-e);若服务商选择偷懒,则此时客户与服务商的收益分别为(py-c,0)。当客户选择不监督,且服务商观测到客户没有监督时,服务商同样可选择努力和偷懒2种行为。若服务商选择努力,则此时客户与服务商的收益分别是(y-tw,tw-e);若服务商选择偷懒,则此时客户与服务商的收益分别是(p(y-tw),ptw)。双方各种情况下的收益详情如图1所示。

按照博弈逆向求解原则,可将客户与服务商的博弈过程作如下分析:

阶段2:由第3阶段可知,当时,博弈的均衡点为(不监督,努力),服务商接受合约的期望收益tw-e>0,服务商自然会选择接受客户的邀请。当时,博弈的均衡点为(监督,努力),服务商接受合约的期望收益为tw-e>0,服务商也会接受客户的邀请;当时,均衡为(不监督,偷懒),服务商接受合约的期望收益为ptw>0,服务商依然会接受客户的邀请;当tw<e时,博弈的均衡点为(不监督,偷懒),服务商接受合约的期望收益ptw>0,此时尽管奖励tw不足以弥补成本e,但服务商已经打定主意偷懒,所以其还是会接受客户的邀请。综上可知,无论客户给出何种奖励与监督机制,服务商都将同意参与技术成果转化。

阶段1:当时,若客户邀请服务商参与技术成果转化,则博弈的均衡点为(不监督,努力),此时客户的期望收益为y-tw。而不邀请服务商参与的客户收益为py,显然若y-tw>py,即tw<(1-p)y,客户的最优选择为邀请服务商参与技术成果转化;反之,若客户的最优选择为不邀请服务商参与技术成果转化。进一步考察此时均衡点(不监督,努力)成立的条件为时,客户邀请服务商参与,要保证此条件成立,必须有,即(1-p)2y>e;当时,客户邀请服务商参与技术成果转化的均衡点为(监督,努力),此时客户的期望收益为y-tw-c,若,即客户的最优选择为邀请服务商参与技术成果转化;当时,或者tw<e时,均衡点均为(不监督,偷懒),此时客户邀请服务商参与的期望收益p(y-tw)始终小于py,所以客户在这种情况下不会邀请服务商参与技术成果转化。

综合上述动态博弈的分析,可得到结论1:服务商始终会接受客户邀请参与技术成果转化,而客户只有在以下2种情况才会邀请服务商参与技术成果转化:(1)当且(1-p)2y>e时,客户会邀请服务商参与技术成果转化,此时博弈的均衡为(不监督,努力);(2)当且时,客户也会邀请服务商参与技术成果转化,此时博弈的均衡为(监督,努力)。

结论1表明,只要技术成果转化成功奖励tw<(1-p)y且监督成本c(1-p)y-tw,客户就会邀请服务商参与技术成果转化,因为此时的技术成功奖励和监督成本均在客户的承受范围内,不会影响到自身整体的收益;一旦技术成果转化成功奖励高于(1-p)y,客户邀请服务商参与就会使自己的利益受损,甚至有可能会将技术成果转化成功所获的全部利润支付给服务商,所以客户邀请服务商参与时给出的技术成果转化成功奖励有上限。同样,监督成本过高也会使客户收益受损,在客户必须使用监督手段时,但监督成本超过上限,客户将不会考虑邀请服务商参与技术成果的转化过程。同时,站在服务商的立场,即使努力工作,成本也只有e,若客户给出的技术成果转化成功奖励twe,则无论努力工作还是偷懒,其期望收益都大于等于0;若客户给出的技术成果转化成功奖励tw<e,其选择偷懒的期望效益仍大于0,因此只要客户邀请服务商参与技术成果转化,服务商一定会接受。

通过结论1还可以看出,在客户邀请服务商参与技术成果转化并且服务商接受的情况下,当监督成本c对于客户而言不高时,客户必然会选择监督,这样其就一定会发现服务商偷懒,为了获取期望收益,服务商的最优选择为努力工作。当技术成果转化成功奖励tw相对于服务商努力成本e足够大,即时,即使客户不监督,服务商也会选择努力工作,这是因为对于非创新项目来说,只要服务商努力就一定能成功,而技术成果转化成功奖励又比努力成本大很多,对服务商更具有吸引力,为了获取丰厚的奖励,服务商必然会选择努力工作;并且随着技术成果转化成功概率p的增加,客户支付的技术成果转化成功的奖励tw越大,对服务商的激励越大,但是客户的期望收益却会因此减小,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影响到客户的整体收益,所以客户会将技术成果转化成功奖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最大值不会超过(1-p)y。

4 奖励和监督激励机制下的客户最优激励策略分析

前文分析得到了客户采取监督或者奖励激励的条件,下面进一步比较2种激励下的客户收益,以确定客户的最优激励策略。

首先分析奖励激励下的客户收益。此时客户的期望收益R1=y-tw,其显然是奖励tw的减函数,因此客户会选择最小的tw来实现收益最大化;同时,由结论1知客户奖励激励的实施条件为,因此定义一个微量δ且δ>0,此时只要奖励,就能激励服务商努力工作,且能实现客户收益最大化。因此,奖励激励下客户和服务商各自的期望收益分别如式(1)和式(2):

接下来分析监督下的客户收益,此时客户的期望收益R1=y-tw-c。注意到监督激励的实施条件为;与奖励激励类似,在客户收益最大化下,其给予服务商twM=e+δ,其中δ为一微量且δ>0。因此,监督下客户和服务商各自的期望收益分别如式(3)和式(4):

下面对奖励与监督2种激励下的客户收益进行比较。显然当时,RJ1>RM1,即此时奖励下的客户收益大于监督下的客户收益,客户会选择奖励来激励服务商;当时,RJ1<RM1,即此时监督下的客户收益大于奖励下的客户收益,客户会选择监督来激励服务商。

综上可得结论2:当时,客户的最优激励策略为奖励,此时当时,客户的最优激励策略为监督,此时tMw=e+δ。

若令,则由结论2可以看出cL为临界监督成本,当监督成本c大于临界监督成本cL时,客户选择奖励来激励服务商所获得的收益更大;相反,当监督成本小于临界监督成本cL时,客户选择监督激励得到的收益更大。同时,临界监督成本cL显然是e和p的增函数,这说明随着服务商努力成本e和服务商不努力下技术成果转化成功概率p的增加,临界监督成本越大,那么客户实施奖励激励的空间也就越大。

由结论2还可知,客户实施奖励激励时,其奖励tJw是e和p的增函数,即随着服务商努力成本e和服务商不努力下技术成果转化成功概率p的增加,客户要给予更多的奖励tJw才能激励服务商努力工作;同时,服务商的收益显然RJ2是e和p的增函数,这说明随着服务商努力成本e和服务商不努力下技术转化成功概率p的增加,服务商在奖励激励下能获得更多的收益。

5 算例

某制造企业将产品的研发设计任务外包给了专业的研发服务商,在服务商完成产品研发设计并提供了技术图纸以及样品后,客户需将技术成果转化为量产的产品。为提高技术转化的效率,实现样品量产,客户进一步邀请服务商参与技术成果转化。为保证服务商努力工作,客户可选择奖励与监督2种激励。由前文分析知道监督成本c和技术转化成功概率p是影响激励选择的主要因素,因此在以下算例中将c与p作为变量,而其他参数作为固定值,通过比较2种激励下的客户收益,进而来确定激励机制的选择。具体的参数取值如表1所示。

根据表1中的参数首先做出监督激励下客户收益随c与p的变化图,如图2所示。由图2可看出,监督激励下,并不影响客户的收益,而随着监督成本c的增加,客户监督激励下的收益将减少。进一步,做出奖励激励下客户收益随c与p的变化图,如图3所示。由图3可看出,奖励激励下,随着p的增加,客户收益将减小。最后将图2与图3合并为一个图,如图4所示。由图4可明显看出,2种激励下的客户收益曲面一次贯穿,存在一个贯穿曲线,而贯穿曲线则划分了2种激励的效果区域。具体而言,在c较大而p较小的区域,奖励激励的收益大于监督激励的收益,此时客户应该选择奖励激励;在c较小而p较大的区域,监督激励的收益大于奖励激励的收益,此时客户应该选择监督激励。

6 结束语

在研发外包战略第二阶段,即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客户邀请服务商参与能够提高产品化的效率和成功率,但是如果只是单纯地继续沿用传统的奖励激励策略,可能会使得服务商有“搭便车”的机会,因而,在此基础上引入监督激励是否可以更好地避免在第二阶段所出现的服务商道德风险问题呢?针对奖励和监督的可行空间,本文建立了奖励与监督下的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客户监督成本和技术成果转化成功奖励对客户是否邀请服务商参与技术成果转化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只要客户支付的技术成果转化奖励小于上限(1-p)y,且监督成本低于(1-p)y-tw,客户就会选择邀请服务商参与;同时,在任何情况下,只要客户发出邀请,服务商一定会接受邀请参与技术成果转化,而在服务商参与过程中,当客户监督成本小于临界值时,客户选择监督激励能获取更高的收益,反之则选择奖励激励收益更高,并且该临界值始终与服务商努力成本、技术成果转化成功概率呈正相关。

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篇10

为了深入探索和建立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更好地为我国科技发展服务,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将“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列为五大优先主题之一。要求在自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方面, 建立完备的植物、动物种质资源, 微生物菌种和人类遗传资源, 以及实验材料, 标本、岩矿化石等自然科技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

一、自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部署情况

根据《纲要》的要求, 在“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体系中,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计划已成为与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并列的国家科技主体计划。2003年7月23日, 科技部在北京召开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部际联席会和专家顾问组成立大会, 正式启动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作。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步启动。

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是为实现资源的全社会共享所采取的重大举措, 是提高自然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全社会科技进步的重要、基础性和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工作。

1. 植物、动物种质资源服务平台的部署

在植物种质资源方面, 我国开展了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项目。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是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涵盖了农作物、多年生和无性繁殖作物、林木 (含竹藤花卉) 、药用植物、热带作物、重要野生植物及牧草植物种质资源。该项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持, 包括农业部、教育部、国家林业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中国科学院下属的228个参加单位, 参加人员达1688人, 其中高级职称716人。

在动物种质资源方面中, 我国开展了国家动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项目。国家动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是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任务包括:开展动物种质资源描述规范的完善和验证, 开展动物种质资源数据标准和数据质量管理规范的完善和验证;进行动物种质资源共性信息的数字化表达、信息化, 提交E-平台, 实现动物种质资源的共性信息共享;进行动物种质资源个性信息的数字化表达、信息化, 实现动物种质资源的信息共享;进行动物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 为动物种质资源实物共享奠定了基础。国家动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还包括畜禽、特种经济动物、水产、寄生虫、经济昆虫5个领域的子平台项目。截止到2009年, 直接参与本项目的参与单位达143家, 直接参与人员1915人/次, 人员结构为:院士2人 (科学院1名, 工程院1名) , 高级职称590人, 中级职称443人。

2. 微生物菌种和人类遗传资源的部署

在微生物菌种方面, 我国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于2011年11月由科技部、财政部认定通过, 其依托部门为农业部, 依托单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是首批认定的23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之一。

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是保证国家微生物资源库藏安全的重要载体, 工作宗旨是根据社会科技或行业发展的要求, 收集、保藏各类微生物资源, 持续扩充平台共享实物资源量, 对资源信息进行规范性整理、整合, 通过数据化和网络化手段进行及时有效的共享, 促进带动资源的共享利用, 积极贯彻科技部、财政部“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方针, 突出“以用为主、开放共享”, 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数量, 不断提升开放能力和创新支撑能力, 积极服务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和《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 (2004-2010) 》, 国家于2003年启动了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建设项目。微生物资源作为自然科技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从当年开始进入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建设, 2003年度建设项目分别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所主持的“微生物菌种资源描述规范研究制定及共享试点” (2003DEA3N028) 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主持的“创建微生物菌种资源共享体系”;2004年度为9个建设项目, 分别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武汉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等9个单位承担;2005-2007年平台建设项目为“微生物菌种资源” (2005DKA20200) 。

《纲要》颁布之后, 中国人类遗传资源平台 (National Infrastructure of Chinese Genetic Resources, NICGR) 作为国家自然科技资源的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于2003年7月启动建设。人类遗传资源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标准化建设, 即研究制定统一的国家人类遗传资源标准规范体系, 为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的整理、整合以及共享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二是以标准规范体系为基础, 对大量的分散在全国各地独立的、具体的人类遗传资源进行标准化整理、整合和数字化表达;三是在互联网上构建一个集中的、规范的、虚拟的人类遗传资源库, 即人类遗传资源平台;四是运用新型的管理运行机制, 通过人类遗传资源平台网络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人类遗传资源实物库, 实现虚拟库中的资源信息与实际库中的资源实物一一对应。力争使人类遗传资源平台能够准确、高效地提供所整合的人类遗传资源信息, 最终实现信息资源和实物资源的全面共享。

人类遗传资源平台建设的重点任务包括人类遗传资源平台标准规范和技术规程的制定与完善;人类遗传资源标准化整理与数字化表达;人类遗传资源复制、备份及标志性 (典型性和关键性) 性状数据的补充完善;濒危、珍稀人类遗传资源收集、整理与保护;人类遗传资源信息共享系统建设;平台运行、共享机制、政策法规研制与伦理研究。

3. 标本、岩矿化石等自然科技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的部署

在标本方面, 我国建立了国家标本资源共享平台, 目前, 平台的规模已经包含6个子平台 (植物标本子平台、动物标本子平台、教学标本子平台、保护区生物标本子平台、岩矿化石标本子平台、极地标本子平台) 、137家参加单位、1863人参加的国家级共享平台, 取得了显著成效。平台的重要任务是补充完善关键性信息数据, 建设标本资源信息共享网络系统, 实现标本资源信息共享。复制标本资源, 扩大标本资源的保存数量, 实物标本资源、实物共享, 为科学研究、教学、科普及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服务。对于生物标准资源, 以中科院、行业研究院和相关大学的生物标本资源为依托, 重点开展动物标本、植物标本和菌物标本等资源的整合共享体系建设。对于岩矿化石资源, 以地学类大学、博物馆、研究院所的地质标本、矿床模型为基础, 重点开展岩矿标本、化石标本和国家紧缺与战略性矿产资源的矿床模型整合共享体系建设。

二、《纲要》实施以来, 我国自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进展与成效

《纲要》实施以来, 我国自然科学资源服务平台建设成绩斐然。“共享共建”的理念, 聚集了拥有国内70%以上自然科技资源的700余家资源收藏机构, 逐步形成以少数机构为核心、主要机构为骨干、其他机构为外围的加盟成员体系, 将过去分散、相对封闭的共享体系变为了集中、相对开放的共享体系。通过平台建设, 统一了自然科技资源描述标准, 保证了自然科技资源实物和数据的原初质量、数据的真实性、可比性和可靠性, 首次实现了整合和数字化表达工作从非标准到标准的重大突破。

1. 植物、动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

植物种质资源平台开展了农作物、多年生和无性繁殖作物、热带作物、林木、药用植物、重要野生植物、牧草等植物种质资源的标准化整理、整合和共享, 经过全国的协作, 完成了植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 平台项目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平台抢救了一大批珍稀濒危资源, 标准化、数字化整理了大量资源, 建立了安全保存综合技术体系, 建立了植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门户网站, 完善了中国作物种质信息网等7个信息共享网络系统, 并初步实现实物共享。

平台成果为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973”项目“农作物核心种质构建、重要新基因发现与有效利用研究”、“农作物骨干亲本遗传构成和利用效应的基础研究”、“十一五”支撑项目“农业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863”、“948”、基础性工作专项等70多个国家科技项目提供了种质资源信息和服务, 为植物新品种选育提供了大量优异种质材料, 为农业和林业生产提供了可直接利用的名、特、优种质, 为资源保护的政府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为普及科学知识, 增强公众对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意识提供了大量科普素材。为科技基础性工作重大项目“云南及周边地区农业生物种质资源调查”、“沿海地区抗旱、耐盐碱优异性状的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中国重点药用生物资源调查”项目提供了资源数据和技术标准支撑。为“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计划 (2005~2011) ”提供了数据支撑。

“十一五”期间, 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共收集整合了植物种质资源39.2万份, 种质信息资源135万条, 已实现了25.2万份植物种质资源的信息共享, 向1831个单位提供农作物种质资源实物共享13万份次, 有450份种质在育种和生产中得到有效利用, 育成新品种231个, 累计推广面积9.17亿亩, 间接效益985.34亿元,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动物种质资源平台标准化整合、数字化表达了7000多种种质资源的共性信息, 推进动物资源信息的规范化和全面数字化进程;补充完善超过700项关键性数据, 提高了信息共享质量;资源整理整合、繁殖更新了动物种质资源, 构筑了动物资源实物平台;收集、保存10种濒危野生动物细胞, 抢救性收集、保存77种濒危动物资源, 扩大平台实物存量;并开展优异基因资源评价、保存及共享利用, 提升资源共享水平;提出了动物种质资源信息共享服务体系架构, 实现了已经数字化的动物种质资源共性和个性数据的网络化共享。

收集整合动物种质资源和遗传物质7987种, 9.3万条信息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共享, 完成10个濒危野生动物体细胞资源和77个濒危畜禽资源的抢救性收集和保存, 已向科研机构和社会公众提供实验材料29021份, 活体资源7987种, 为农业生产提供松毛虫赤眼蜂28亿头, 用于防治玉米螟面积18.7万亩, 提供螟黄赤眼蜂69亿头, 防治螟虫23万亩。平台成果得到了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首先, 平台不断推动科研进展——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平台, 为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和胚胎工程等方面提供了研究材料, 为遗传育种提供了必需的种质资源。

特种经济动物已经向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北华大学等科研、教学单位免费提供了115份的组织和DNA样品。项目的建设整合了全国143家省级科研院所、大学等单位以协议方式参加动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总涉及单位超过100家, 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主要动物科研教学单位的网络共享服务平台, 为进一步开展动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实现我国动物种质资源社会化共享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寄生虫种质资源共享平台把《寄生虫种质资源描述标准》翻译成中英文版, 编写了《中国寄生虫名录汇集——绦虫分册》, 作为寄生虫行业内的种质资源专业用书。在完成寄生虫保藏技术规程的同时, 有8部技术规程通过专家的审议, 拍摄成DVD片供专业单位在实验和科学研究中更直观熟悉此类技术的应用, 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项目整合的农林业害虫、饲用昆虫、药用昆虫和观赏昆虫满足了国内外多家科研教学单位生产科研的需要。观赏昆虫资源有柑橘凤蝶、长尾麝凤蝶、碧凤蝶等, 成功地进行几种蝴蝶的饲养和保种, 为保护生物学研究提供了素材, 也为观赏昆虫的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典范。

其次, 平台成果促进产业发展——为动物种质资源保护提供了新型方法, 促进了动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建设, 培育新品种, 促进优质、高效动物食品的生产。

通过项目的开展, 向辽宁丹东、吉林大安、内蒙古通辽等地的饲养场等25家饲养场提供鹿、毛皮动物、特禽等种质12530只。每年定期向全国126个县 (市) 免费提供产业发展信息。两年度累计产生效益350万元。江西地方品种——白耳黄鸡已成为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 饲养量达到2000万只, 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增收和新农村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通过项目开展收集和保存了深圳和海南两个不同地理环境的斑节对虾野生种群, 合浦珠母贝白色、黑色、红色和金色4个新品系;建立和保存合浦珠母贝良种选育核心群体1个;保存企鹅珍珠贝新品系1个和良种选育核心群体1个。并与当地养殖农户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 将培育出来的斑节对虾和合浦珠母贝优良苗种提供给养殖户, 帮助多家大型养殖户发展起了斑节对虾和合浦珠母贝产业, 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此外, 项目保存了30种淡水鱼类活体资源, 繁育优良苗种1亿多尾, 目前已推广至全国20多个省、市。冷冻保存的精子资源, 为中华鲟等水生动物的人工繁殖提供了保障, 从而为濒危水生动物保护提供了新途径。龙须菜981新品种在我国广东、福建、山东等地推广养殖, 面积数十万亩, 目前开展人工栽培的龙须菜年产量达到了20万吨;保存的羊栖菜种质材料在2007年实现了大规模的优良苗种生产, 生产优质苗种4000万株, 成功地转移到生产单位进行了生产示范;保存的裙带菜和海带单倍体克隆材料完成了多组合杂交和自交。研究的“中科3号”2006~2007年在多个省市试养超万亩, 亩获利能力增加200~300元。

第三, 平台成果推广和科学普及——为中小学生提供了科普基地, 为基层技术人员提供了培训课堂, 整合的库、圃、实验室等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学习、考察的平台。通过项目为地方的中小学生、农民举办了“保护长江渔业资源讲座”, 组织他们参加关于“保护长江刀鲚资源研讨会”、“渔具使用的合理性研讨会”、“长江春季禁渔动员大会”等等。

第四, 平台成果为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规范了资源收集、整理、整合、保护等工作, 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决策的基本信息, 提供了种质资源动态监测信息。

通过建设动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 为动物种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及利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全国各类动物种质资源推广总站利用共享平台, 按照国内本地种、引进品种和培育品种三大块, 对部分动物种质资源的情况进行了收集、整理、汇总, 为行业管理、行业发展方向的确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 微生物菌种和人类遗传资源

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建设工作分别以中国农业、医学、药用、工业、兽医、普通、林业、典型培养物、海洋9个国家专业微生物菌种管理保藏中心为核心单位, 覆盖全国24个省市, 在不同领域内组织资源优势单位103家进行资源的标准开展微生物资源的整理整合, 累计完成标准化整理16.2万株, 多媒体信息4.5万幅, 截止到2008年底, 完成整合入库的菌种资源约占国内微生物资源量的近40-45%。平台制定了微生物菌种资源的共性描述规范, 制定了60个菌种资源描述规范和38套操作技术规程, 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描述微生物资源, 纠正了过去描述混乱的局面;将共享资源标注安全等级, 规范了相关人员在制备操作和运输菌种过程中的行为, 以达到促进我国兽医事业发展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目的。

微生物菌种资源平台有效组织各子项目承担单位开展工作, 在资源整合、资源的安全保藏与共享、资源共享的标准化、信息化、现代化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9个国家中心共同试点、验证和完善了制定完成的描述规范和技术规程, 每个中心针对每个描述规范和技术规程最少使用20个菌株进行验证。到2008年, 加盟单位发展到80余家, 资源拥有量达11万株, 实物共享8.6万株, 复制备份保藏150万余份。

以已验证完善的共性描述规范和各类资源描述细则为指导, 对现有实物资源的信息进行标准化整理。各子项目在微生物菌种资源的整合过程中, 加强了特色资源的收集与整合。成功开发通用的微生物菌种资源信息管理系统1套, 供9个国家中心试点应用。

2007年出版了《中国菌种目录》。该目录收录了保存在7个国家微生物菌种资源保藏管理中心的各类微生物菌种21000余株, 包括病毒、古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细菌、真菌、原虫等。该目录的出版将配合E平台和各保藏中心的信息化工作, 进一步促进微生物菌种资源在工农业生产、科研教育、卫生健康、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开发利用。

9个中心分别建设了自己的检索信息网站, 项目也同时开通了官方网站, 以利于开放共享。通过国家资源共享体系对外实现微生物菌种资源实物和信息的共享, 对外提供鉴定和培训服务, 帮助政府部门进行科学的决策, 帮助大中院校进行微生物学基础教育, 帮助科研单位加速科技创新, 帮助企业提高生产力。微生物资源对科技创新和行业发展的支撑作用逐渐加强。

“人类遗传资源共享平台”项目是由“人口遗传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和“重要疾病遗传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二个子项目组成。其中人口遗传资源子项目参加单位22个, 标准化整理整合的遗传资源类型包括中国少数民族群体、中国南方汉族群体、中国北方汉族群体、中国健康长寿人群、青藏高原人群、中国优秀中长跑运动员、人体骨骼、肝组织、肾组织、男性精子、胚胎组织、城—乡群体前瞻性健康队列、健康女性血清 (5年随访) 与激素依赖性肿瘤血清、急性心肌梗塞及其健康匹配对照、重要疾病 (性状) 家系等遗传资源等, 标本类型包括血液、血浆、血清、组织、石蜡包块、基因组DNA以及永生细胞系等;重要疾病遗传资源子项目参加单位14个, 标准化整理整合的重要疾病遗传资源类型包括单基因病和染色体病、严重出生缺陷、华南地区高发遗传病、神经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见肿瘤、妇科肿瘤、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精神障碍性疾病、耳鼻喉及头颈部疾病、耳聋、消化系统疾病、乙型肝炎、艾滋病等共计17种, 收集的标本类型包括病理组织切片、石蜡包块、血浆、血清、细胞和基因组DNA等, 保存了人类遗传资源44.7万份。

3. 标本、岩矿石等自然科技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

收集整合生物标本957.82万份, 岩矿化石标本10.38万份, 南北极生物和地质标本生物、地质、陨石标本1.52万个 (块) , 冰芯和沉积物样品739米, 还抢救性地保护和整理出一批南极标本、珍稀标本、模式标本和我国国家级保护动物标本等大量宝贵的科技资源。

4. 典型案例

(1) 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

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由国家长期种质库、国家复份种质库、11个国家中期种质库、43个国家种质圃和16个省级中期库组成, 已整合340种作物42万份种质资源, 种质信息230GB, 居世界第2位。建立了平台制度机制、组织管理、技术标准、安全保存、资源汇交、质量控制、人才队伍和绩效评价体系。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已制定了《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章程》、《农作物种质资源分发利用制度》和《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共享办法》等共享服务制度, 农作物种质资源共享实行公益性共享, 信息共享无需注册、登录, 提供24小时×365天服务, 实物共享以无偿共享方式为主, 在10个工作日内提供种质。提供多种服务模式。

实施奖励补助经费以后,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按照平台“以用为主、重在服务”的原则, 进一步强化服务工作。

(2) 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平台

国家林木种质资源 (含竹藤花卉) 平台是包含林木、竹藤、花卉等多年生植物的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与共享服务体系, 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平台自2003年开始建设, 2009年7月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平台通过科技部验收和评议, 2011年11月通过科技部、财政部认定[国科发计 (2011) 572号]。

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平台的宗旨是加强林木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开放共享, 促进可持续利用;目标是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 对我国林木种质资源进行战略重组和系统集成优化, 通过林木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与高效配置, 提高林木种质资源创新和开发利用能力, 实现信息和实物共享, 使林木种质资源得到安全保存和科学利用。

平台建设与共享的具体措施包括:1林木种质资源标准与规范体系建设;2整合国内重点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单位, 形成种质资源保存库体系;3林木种质资源整理与信息化描述;4林木种质资源平台门户网站建设与信息共享;5平台实物资源共享服务及相关制度建设等。

截至2012年, 国家林木 (含竹藤花卉) 种质资源平台研究制定了林木种质资源共性描述、归类编码、细则描述等标准、规程和规范共20项, 部分已成为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标准化整理整合国家60余个保存单位林木种质资源共6.5万份, 通过林木种质资源平台门户网站 (www.nfgrp.cn) 实现信息共享4.97万份, 平台服务范围涵盖用材树种、经济树种、生态树种、珍稀濒危树种、木本花卉、竹、藤等2000多个林木种类, 覆盖全国林木种质资源重点地区, 囊括原地、异地和设施保存, 集综合研究、开发利用与信息网络为一体, 服务对象包括国内外国际组织、政府机构、科研、教学和企业, 初步建成了比较完善的林木种质资源平台运行服务体系, 目前服务范围涵盖28个省、市、自治区。累计提供实物共享服务21000份次。

平台打破了基于项目的传统科技管理模式, 实现了科技成果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以需求为导向, 以运行效果为经费补贴依据的创新管理模式, 大大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率;平台逐步形成主动寻找服务对象、提供科技支撑服务的创新运行机制, 改变传动的被动接受任务安排的传统机制, 大大提高了平台的生命力和运行效果;平台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 对分散、零星的林木种质资源进行集成整合, 通过开放运行和共享服务, 许多林木种质资源得到挖掘和利用, 形成了巨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3) 中国海洋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

我国中国海洋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从三大洋、南北极以及我国近海和国际重要航道, 获得海洋微生物1万多株, 并整合了国内10家重要科研院所的海洋微生物资源, 目前库藏14000多株。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海洋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 并与其他8个专业中心, 共建了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

中心开展了海洋微生物资源信息化处理、国内首次建立了海洋微生物菌种数据库;首次实现了海洋微生物资源的规范化保藏:采用了液氮超低温冻结法、-80℃冰箱冻结法和真空冷冻干燥法3种保存方法, 每种保藏方式保藏5~9份, 建立了3种保藏库。为控制保种质量, 还制定了《海洋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规章制度》以及一系列技术规程;出版了《中国海洋微生物菌种目录》;建立了网络共享平台——中国海洋微生物保藏管理中心网站 (www.mccc.org.cn) 。

MCCC是国内最大的标准化、规范化和高度信息化的海洋微生物菌种资源共享平台。运行5年多来, 中心已向社会提供菌株5000余株次, 对国内外90余个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提供菌种服务, 为国家各类计划提供了资源支撑。

自2005年网站开设成立以来, 网站累计点击量达88315次, 独立访客50059次, 独立IP地址21306个, 海洋微生物对社会的影响力不断提高。

为整合我国海洋生物样品实物和信息资源并实现共享, 制定海洋生物样品信息描述标准, 研制我国海洋生物主要门类物种模式标本, 成果将应用于物种鉴定, 分类人才培训、培养, 生物分类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研究, 提高物种分析鉴定技能和技术能力以及样品综合利用水平, 充分发挥海洋生物样品对海洋科技活动和原始创新的支撑作用。通过我局组织开展的“我国近海海洋资源调查与研究”重大专项 (以下简称“908”专项) , 依托我局海洋三所建立了908海洋生物样品库, 接收从渤海至南海的908专项水体环境调查9个区块, 赤潮灾害、海洋病原生物和外来生物入侵灾害调查与研究专题生物调查, 11个沿海省、市、直辖市海洋生物调查、海岛海岸带调查生物样品和相关资料, 完成908专项海洋生物样品库建设的阶段性任务。样品库共保藏我国海域各类海洋生物16种类型的样品31000站次, 45000份 (号) 以及相关信息资料。此外, 海洋三所还保藏有大量的我国相关生物生态调查以及太平洋和两极的海洋生物样品。该项工作组织了国内外研究所、高校和相关部门单位的海洋生物分类专家参与项目研究工作, 构建了专家间合作、交流、信息资料交换平台, 整合了海洋生物鉴定与分类研究专家资源。改变由于对物种有效鉴定制约和样品数据信息的缺乏而无法适应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保护和管理发展的现状。

(4) 自然保护区生物标本子平台

截至2012年, 自然保护区生物标本子平台已经累计数字化各类自然保护区生物标本59万余号, 占全部整合自然保护区生物标本资源的84%, 其中数字化动物标本21.10万号, 包括昆虫标本、鸟类标本、小型兽类标本、大型兽类标本、两栖爬行动物标本等, 涉及9125个物种, 其中鸟类842种, 兽类243种, 爬行动物213种, 两栖动物153种, 鱼类830种, 昆虫6844种;数字化植物标本37.9万号, 包括民族医药植物标本和具有重要价值生物资源标本等, 涉及近2万个物种, 约占植物总种数的55%。

自然保护区生物标本资源子平台显著的提供了共享网站的点击率和服务对象, 实现了日平均访客数和日平均下载量等指标较2011年翻番的目标。同时, 子平台上报生物标本资源服务400余次, 服务对象15万余人, 服务方式包括实物标本资源服务和信息资源服务, 服务对象涉及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等, 共享实物标本资源5万余号。

5.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1) 支撑国家科技计划、重大科研活动和重大工程建设

科技平台专项实施以来为国家重大科技创新科研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与信息保障, 据不完全统计, 十一五期间, 共为1037项“973”计划项目/课题、1276项“863”计划项目/课题、1306项科技支撑 (攻关) 计划项目/课题、508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数千项省部级科技计划提供了基础支撑与服务, 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基于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平台长期的观测研究和数据积累, 在“成熟森林土壤可以持续积累有机碳”、生物“多样性-稳定性”关系研究、“高能宇宙线各向异性”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相关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了《Science》和《Nature》等国际权威科学期刊, 引起国际上的巨大反响。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整合保藏的大量种质、生物标本和信息资源为《中国动物志》、《中国孢子植物志》、《Flora of China》、《广西植物志》和《江苏植物志》等重要科技资料的编研提供了大量详实的编研材料。借助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的先进设备和测试技术, 产出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如微束分析远程共享平台与美国和澳大利亚合作, 利用SHRIMP II测定并发现了世界上第一颗老于43亿年又具有37亿年变质增生壳的最老锆石, 这一成果对地球早期历史研究作出了突破性贡献。

(2) 支撑禽流感疫苗生产种质资源服务

自2004年禽流感病毒大范围流行以来, 国家微生物种质资源平台每年向9家定点生产企业提供生产用基础种子近30份, 并实行疫苗强制免疫。同时, 为了保证免疫效果, 彻底控制禽流感的发生, 平台针对病毒变异快的特点, 密切关注病毒株变异情况, 不断筛选适应性广的病毒分离株, 加快了对新型动物疫苗的研制, 进行技术储备。现已数次更换疫苗生产用毒种, 保证了免疫的需要。这些菌种的使用, 不但促进了这些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进步, 而且使他们的产业化结构得到了优化。同时带动了动物医学研究领域科学研究的发展, 极大的促进了本领域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国际动物卫生组织对我国研制和使用疫苗情况进行检查, 认为疫苗质量符合OIE的技术和质量要求, 疫苗免疫效果良好, 在我国禽流感防控工作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禽流感疫苗免疫不仅为控制国内疫情发挥了作用, 而且向越南、印尼、蒙古、朝鲜、埃及、伊拉克及乌克兰等国出口我国的疫苗, 为国际防治禽流感做出了贡献。

四、我国自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自《纲要》实施以来, 我国自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但是科技资源整合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影响了自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发展。

由于各类自然科技资源载体缺乏有效的统筹, 创新基地与科技平台在不同部门、不同区域、不同行业进行建设, 二者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 难以形成集约效应, 大量创新基地内的自然科技资源未能与科技平台对接实现开放共享。创新基地内部开放共享也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 使得有限的科技资源被耗散, 一些创新基地应有的公益性、公共性发生转移, 公共科技能力下降, 自然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不高, 其整合的广度和深度有待加强。

五、新形势下自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建设的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的需求, 许多领域专家提出了以下建议:

1. 成立国家综合协调管理委员会, 促进平台之间沟通协调

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促进科技资源共享的理念不仅贯穿于各个平台内部, 更要体现在各个平台之间。从目前建设进展来看, 虽然各个子平台分别建立起来, 但它们之间的信息或者资源的共享还是相对独立的, 显然这不利于将来通过平台的访问和利用支持信息化的科研环境, 也不利于对科技资源的有效共享, 更不可能满足未来科研信息化的需求。因此, 不仅要在各个子平台内部, 同时也要在各子平台之间充分建立科技资源共享的理念, 建立各个子平台之间的联系, 使之形成有机整体”通过充分的共享, 从根本上解决信息孤岛问题。通过制定相应的法规、条例, 避免新的信息孤岛的产生。

为了促进各子平台之间的科技信息共享, 从根本上解决信息孤岛问题, 就需要在国家层面上建立综合的协调管理委员会, 从宏观上对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作进行统筹规划, 使有限的科技基础资源合理分配。国家综合协调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应该包括:负责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 制定实施计划;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作提供政策性意见和建议;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评审委员会, 对平台建设重大建设任务进行审定;协调各个子平台在共同科研活动中发生的责、权、利的合理分配;建立平台之间资源共享的监督机制;推动科技资源的聚集和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 同时还要避免重复、封闭, 疏通子平台之间的信息共享渠道等。

2. 推动制定科技资源共享法制建设

目前, 我国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已逐渐发展到“由以资源建设为主, 转向以服务共享为主”的阶段。建议通过全国人大或常委会制定高位阶、统一综合的科技资源共享法, 对科技资源共享做出明确规定;突出重点急需, 研究制定全国统一适用的科技资源共享的综合性行政法规及实施细则, 逐步形成比较系统的、完善的、专业性和操作性强的科技资源共享法律法规体系。要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和以用户为主导的市场机制, 突破开放互联和智能化服务的关键技术, 逐步打破科技资源共享中利益、产权和技术等方面的约束。

摘要:自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是制约国家科技基础平台发展和运行的关键, 是国家制定科技发展战略、社会各界参与资源共享的重要依托。本文综合报道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实施以来, 我国自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任务部署、进展和成效, 以及许多领域专家提出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自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农作物种质资源,人类遗传资源

注释

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篇11

在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农业部专项课题等项目资金的支持下,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河北省农业信息中心组成的研究团队,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许世卫研究员的带领下,开展了“农业信息智能服务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研究成果荣获2011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该项目从农业信息服务需求分析入手,围绕农业信息规范化采集、智能化处理和精准化服务,开展了十多年的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具体如下:

(1)成果创建了三维模型农情信息标准体系的构建方法;提取农情信息数据元素782个,形成农业部《农情调度月历》;创建了全国农情信息采集技术平台,实现了全国粮食、油料等7大类作物农情信息的规范化县域直采,建立农情数据库51个,数据总量达6.57TB,成为我国政府农业主管部门管理决策和农业形势研判的最权威数据源。

(2)成果建立了具有自学习能力的作物生产测报智能建模方法,提高了测报的准确率;提出了具有自组织能力的作物生长过程数据智能处理方法和调控技术,实现了农田环境数据自更新式处理和自进化式决策,已大面积用于农田智能水肥管理;并实现了小麦、玉米等作物的生长协同模拟和基于Agent的作物生产管理竞争决策,提高了大田复杂系统下的生产精准管理能力。

(3)项目研发了主动性推送信息服务系统、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农产品价格信息发布预测分析系统等软件产品;同时,研制了基层信息员和农村用户适用的田园信息专用手机、乡村可寻址广播文本语音转换装置等硬件产品,探索建立了多级网络型、普适终端自助型农业信息服务新模式,实现了基层信息个性化、协同式精准服务。

该项目现已获软件著作权登记29个、专利1项,制定标准3部,发表论文65篇,出版专著5部。项目形成的技术(产品)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研究成果已经为农业科研单位、大学和管理部门提供了信息服务和咨询服务,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篇12

关键词:商务智能,信息检索,政务信息资源

0 引 言

与信息技术在其他领域中被广泛运用一样,信息化在政府引导和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管理和服务过程中,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信息技术运用于管理和驱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效能和意义,不仅仅体现在提高政府内部的办事效率,增强政策决策能力,实现政务公开等方面,更深层次的作用在于,通过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和“一站式”管理,使得信息的交融性更强,资源的利用率更高,政策落实的情况反馈更加及时准确。构筑一条“政府—服务机构—企业”的信息传递通道,为政府职能转变,提供点面服务创造了条件。

本文着重介绍应用商务智能和信息检索技术在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实现。

1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信息服务平台

图1是一个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信息服务平台系统框架。该平台以成果转化信息服务为核心,其中也充分应用商业智能和信息检索技术。为支撑系统框架的数据共享和相关功能,首先完成了认定系统与跟踪统计系统数据库的两库合并,建立了中心核心数据库;随后,开发了按行业门类和技术领域的多维度交叉检索功能——“SO高新成果”;最后,通过整合“SO科技政策”一站式科技创新政策检索系统,开发需求采集系统、反馈评价系统、高转项目培育系统等来实现为成果转化提供信息服务的目标。

在这个服务平台,值得一提的是:

1) 通过商业智能的信息捕获技术,实时精准地收集了各政府部门颁布的科技成果转化及创新政策。

2) 通过ETL处理,对来源不同、结构相异的政策信息进行了格式规整和标准统一。

3) 通过信息检索,平台可以有针对性地以多种方式为用户提供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信息的查询等服务。

2 平台中商务智能和信息检索技术的实现

2.1 两库合并须对历史数据实施批量导库

对历史数据进行一次性全量导入,在上线之前就完成历史数据的导入。主要数据源包括认定项目的企业和项目的基础数据,根据跟踪系统中的企业数据和项目数据来定,因为认定系统企业可以重复注册或填写企业信息,而跟踪系统对企业信息已经根据企业代码梳理,基本不存在(有少量存在,主要是改过企业代码)重复的企业情况。就以上个案情况,跟踪统计系统数据表里有58家左右企业信息存在重复情况,需要做梳理工作。此外,对上次跟踪以来的新报的增量项目(根据项目编号取得增量项目),全部根据项目认定系统的企业信息和项目信息追加到总库。对于历史数据不同的申请书版本可能会存在对应关系梳理的工作,比如技术领域有新老不同的领域分类。

2.2 增量项目信息的同步策略

跟踪系统信息变更后:为了使跟踪系统最少改造并成功实现合库,设计在原跟踪系统数据库内对相应需要抽取的数据表上创建新增(inserting)、更新(updating)触发器,并实现在跟踪系统对数据更新时,在事先创建的临时表A(跟踪系统Oracle临时表)里记录更新信息、记录时间并标记为“待更新”,主要涉及更新数据表名称、以及更新记录的ID。临时表A的数据成功更新后把该记录的标志位置为“已更新”,此时该数据下次同步时不再读取。

新项目认定通过后:在两次评估期间内,如果有新认定通过的项目,在进入“科委批准”状态操作时,在事先创建的临时表B(认定系统SQL Server临时表)里记录更新信息,记录项目ID、项目编号等信息并记录操作名为“认定通过”。同时事先创建临时表C(总库应用系统的Oracle临时表,表结构与临时表B基本一致,仅额外添加“跟踪系统是否已更新”标记字段)。临时表B的数据被总库应用成功更新后,在临时表C里记录临时表B被更新的记录信息,并把“跟踪系统是否已更新”标记初始置为“待更新”,下次同步时,系统将比较临时表B和临时表C的记录ID和操作动作,只选择性地更新在临时表B中存在且在临时表C中不存在的记录(在临时表C中存在表示其已经被更新,无需重复更新)。

总库应用系统将定时(或一天一次,选择凌晨时间)读取临时表A和临时表B里的更新信息,并找到相应的记录,把其信息更新到总库。

2.3 针对创新政策的互联网抓取技术

互联网抓取引擎负责解析定制的数据采集模板、驱动模板获取基于Web页面的数据,并最终将采集的数据结构化整合入库。具体地讲,互联网抓取引擎实现以下功能:

• 模板解析

“模板解析”是指互联网抓取引擎读取外部的模板文件,对其进行分析并且“编译”为引擎可以识别的内部格式的过程。

“模板”由一组引擎可以识别的“指令”和这些指令的参数构成,而“模板解析”的结果就是将这些指令转换为引擎可以直接识别并且执行相应操作的格式。一个模板经过解析后,将被引擎缓存,以便重复使用。由于互联网抓取引擎完全符合J2EE 1.3(或更高版本)的规范,因此模板可以使用的指令集可以在此规范的框架内进行扩展。

• 模板执行

“模板执行”是指互联网抓取引擎按照模板的规定,逐条读取并执行模板指令的过程。模板执行时,可以根据需要传入适当的“执行时参数”——这些参数可以在执行时动态指定,而不必“硬编码”在模板中。“执行时参数”使得模板可以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互联网抓取引擎对外提供监控接口,可以在模板的执行过程中随时查询执行状态,或者撤消执行。

• Web页导入

当互联网抓取引擎在模板中执行到“导入”指令时,将进行外部Web页的导入操作。互联网抓取引擎从指定的URL处请求页面,并根据其内容创建一个与之内容相同的数据模型,供后续的页面分析和数据抓取使用。互联网抓取引擎的导入功能支持HTTP 会话的跟踪,可以实现例如“登录后采集”、“查询后采集”等功能。

• 分析抓取

互联网抓取引擎将页面导入为内部格式的数据模型后,就可以按照模板的规则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抓取。互联网抓取引擎支持多种逻辑判断与流程控制指令,可以实现非常复杂的信息分析和抓取规则。经过抓取的数据将按照模板的规定被转换为结构化的数据,形成不同的数据类型和结构。

• 数据存储

互联网抓取引擎最终将按照模板的规定对抓取的数据进行存储。通过使用不同的模板指令,互联网抓取引擎可以将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直接展现在HTML页面中或者封装为XML。

2.4 基于互联网抓取功能的创新政策后台检索

检索功能是目前各个网站普遍提供的一种服务方式,尤其是随着网站信息量越来越庞大,分类越来越复杂,查找信息的难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另一方面,检索也可以作为一个特色的服务,实现对内容的深度挖掘。

全文检索系统是基于一个完整的底层数据库系统。作为整个系统来说,首先需要建设的就是底层的数据库平台,并按照应用制定数据规范,其他的应用都是以这个底层平台为标准,利用现有的技术和成熟的产品开发形成。

在整体的系统设计中,数据库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整个系统的底层支撑平台和信息存储的核心,使用目前行业流行的方式,采用关系型数据库和全文检索数据库作为底层的支撑平台,用关系型数据库支持各种业务及流程的应用,用全文检索数据库提供统一的检索,这种方式利用了两种类型数据库各自的优势,既能够保证业务流程和统计处理的高效性,又保证了海量数据的全文检索性能。在数据库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性能和可扩展性,采用支持跨平台的数据库。

3 结 语

系统运行以来,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项目数逐年提升,汇总数据更加详实,统计指标日趋全面。通过该系统测算统计出来的部分成果转化指标为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评估政策对创新环境营造的作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陈国青,卫强.商务智能原理与方法[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陈封能,斯坦巴赫.数据挖掘导论[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3]派尔.业务建模与数据挖掘[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4]周毅华.网络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常悦.中国政府在电子商务发展中的经济职能分析[D].中国优秀硕博论文库,2005.

[6]金江军.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相互关系[C]//商通论坛,2004.

上一篇:内嵌技术下一篇:区域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