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

2024-10-24

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共10篇)

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 篇1

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是临床普外科较为常见的疾病, 发病患者多为处于哺乳期的妇女, 主要是由于患者感染了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1]。患者哺乳时, 乳头被婴儿吸吮, 常常会造成皮肤的皲裂、擦伤, 细菌因此由擦伤创面乘虚而入, 沿着患者的乳腺导管、淋巴管进入到深层的乳腺组织, 导致不同部位出现急性炎症、发生脓肿, 治疗需做切开手术引流, 以往的引流方法多为大切口, 近年来, 穿刺或小切口置管引流治疗逐步应用于临床,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1995~2011年收治的48例化脓性乳腺炎患者, 均应用穿刺或小切口置管引流法治疗, 其中哺乳期患者40例, 脓腔4~12cm治愈时间7~20d, 平均12d。

1.2 诊断标准

临床早期主要表现为乳房疼痛, 可伴有局部发热红肿, 并且随着炎症的不断发展变化, 可出现高热现象, 检查患者淋巴结, 可见患侧肿大、按压有疼痛感, 实验室检测可有明显地白细胞计数升高, 如触摸肿块发现有波动感, 则说明脓肿已形成, 应做好超声检查, 配合穿刺明确诊断[2]。

1.3 手术方法

本组均采用穿刺或小切口置管引流, 术前予以50mg杜冷丁肌注, 波动明显处准确予以定位, 并做好铺巾、消毒工作, 采用局部浸润的麻醉方式, 避开患者乳晕, 进行低位穿刺, 然后放置好引流管。选用6.8mm内径的“Y”形套管针, 以便引流粗管的通畅导入。成功穿刺后, 将前端剪有侧孔的胶管置入 (其内径大约4mm) 。在术前选定好的部位切开2cm做小切口置管, 充分引流排脓后, 运用手指把间隔仔细分开。对那些分隔 (如乳管和多系血管) 较为坚韧的, 切勿分断。置入一根内径为10mm的胶管, 再进行缝合固定。

1.4 术后处理

每天坚持冲洗, 可选用甲硝唑作为冲洗液, 冲洗至液体澄清方止, 然后可适量注入庆大霉素、甲硝唑 (或其他抗生素) 予以抗菌治疗, 同时可注入1支α-糜蛋白酶。3h后, 开放夹管, 用以脓液体引流。

1.5 拔管指征

当患者冲洗液渐渐清亮, 脓液渐无时可拔出导管;或者当患者局部的炎症渐已消退, 生命体征恢复正常, 血象检测无异常显示, B超检查显示无液性暗区时可拔除导管。

2 结果

本组48例患者经穿刺或小切口置管引流法治疗均获痊愈, 无残余脓肿和乳瘘发生, 且治疗时间短, 患者满意度高。

3 讨论

3.1 手术禁忌适应证

脓腔无分隔, 液化较为完全者, 适用于穿刺手上置管。脓腔有分隔, 液化不完全稍差者, 适用于小切口手术置管。此法忌用于脓腔较多, 炎性浸润的患者。

3.2 病因分析

处于哺乳期的患者, 由于对哺乳的认知错误, 哺乳方法不当, 容易因外力原因引起乳腺管的堵塞, 因此乳汁淤积于管道, 日久化脓, 继而局部出现热痛红肿, 发生剧烈地疼痛, 并可出现全身乏力、高热、食欲下降等伴随症状, 为哺乳期妇女及其婴儿造成诸多困扰[3]。此外, 患者因乳管阻塞, 畸形, 导致分泌不畅, 乳汁在各管道内淤积, 逐渐形成囊肿。同时淤积, 会造成患者发生卡他性炎症, 产生化脓性感染。当卡他性炎症逐渐发展转变成蜂窝组织炎症时, 患者大量组织液化、坏死, 发生多处脓肿, 可发生于患者乳叶内、乳晕下及乳房后面等多个部位, 且脓肿间各有有间隔。大多数患者伴有患侧腋淋巴结炎及化脓。少数患者如不及时治疗可并发败血症。

3.3 临床诊断

首先患者有乳头皲裂等发病诱因, 在给婴儿哺乳时, 可自我感觉乳头刺痛, 因乳汁发生淤积, 乳管出现阻塞时可感觉乳房胀痛、按压可触及硬结[4]。同时可有食欲下降、发烧、怕冷、头痛、寒战等全身不适症状, 观察乳房皮肤可见红肿现象, 局部水肿, 按压时疼痛, 局部触及可有波动感, 血常规检测显示白细胞升高。对于浅部乳房脓肿的临床诊断并不困难, 需密切注意深部化脓的诊断, 如果患者在应用抗生素抗菌消炎后, 仍有高热不退, 脓肿处皮肤紧张, 出现凹陷性水肿, 按压时疼痛剧烈, 则说明已有化脓的可能。此时, 应及时治疗, 试行穿刺手术, 若抽出脓液, 则尽早地切开引流。

3.4 治疗体会

引流充分与否是脓肿治疗成败的关键。我们导入的胶管内径较为粗大, 就算是粗大的坏死组织块也可随脓液一起引出, 排浓效果良好。同时对于液化稍差、有分隔的患者, 我们应用小切口来置管, 把间隔分开了, 临床治疗效果也很卓越, 只是需要花费较长的引流时间。该法治疗优势为: (1) 引流内径粗大, 管道通畅, 每天坚持冲洗, 并注入抗生素及α-糜蛋白酶用以抗菌、加快坏死组织的液化速度, 引流方便, 而且手术创口小, 愈合疗程短; (2) 降低切口换药概率, 减轻了患者痛苦; (3) 术后处理简单, 减少换药次数, 降低了治疗费用; (4) 切口小, 不易并发乳瘘。此法操作安全简便, 出血少, 且经济, 省时, 易被患者接受,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化脓性乳腺炎的临床治疗方法, 总结经验, 提高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患者, 采用脓肿穿刺或小切口引流术。结果 48例患者经穿刺或小切口置管引流均获痊愈, 无残余脓肿及乳瘘的发生。结论 脓肿穿刺或小切口引流术, 避免了因切开不慎而导致乳管损伤, 继而造成乳瘘现象的发生, 疗效确切。

关键词:穿刺,治疗体会,小切口置管引流,化脓性乳腺炎

参考文献

[1]吴阶平, 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890-891.

[2]房平承, 池华茂, 吴华民.1280例急性乳腺炎的治疗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 2004, 20 (20) :2144-2145.

[3]李贯通.哺乳期急性乳腺炎208例报告[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1998, 5 (2) :147.

[4]李运太.李芝梅.急性化脓性乳腺炎穿刺引流56例治疗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1, 14 (3) :41-42.

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 篇2

【关键词】穿刺;冲洗;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中图分类号】 R655.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056-01

急性乳腺炎是妇女哺乳期常见病、多发病,但由于部分病人重视不够,治疗不及时,可迅速化脓,临床上大多数病人需要切开引流治疗,因此导致病程长,医疗费用贵,根据化脓性乳腺炎的特点,笔者对化脓需切开引流的病人,采用B超引导穿刺冲洗配合中药治疗急性化脓性乳腺炎,不用切开引流,住院花费少,患者痛苦少、病程短、不留瘢痕、不影响乳房外形,且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67例化脓性乳腺炎患者均为我院2008至2009年期间收治病人。一般年龄为22~35岁,平均年龄26岁,参照急性化脓性乳腺炎诊断标准[1],均确诊为急性乳腺炎,经B超探查脓肿为单腔脓肿,直径小于6cm,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局部疼痛,白细胞计数增高等。其中初产妇60例,经产妇7例,产后12天-8个月发病,以产后30天左右居多。单侧60例,双侧4例,脓肿位于乳晕下6例,乳房后4例,腺叶间57例。

1.2治疗方法冲洗液配制及穿刺方法:冲洗液用500m1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24u。患者取仰卧位或侧卧位,深部脓肿采用彩色B超机,高频探头进行定位,将高频探头用酒精擦拭消毒,常规消毒皮肤,探查乳房,确定脓肿部位,大小,并选好穿刺点确定进针方向及深度,用2%利多卡因适量局麻,在超声引导下用20号空针穿刺深入脓腔,一般用9号针头,脓液稠者可用12号针头,浅部脓肿可直接穿刺,穿刺时,嘱患者用自己用双手轻挤乳腺稍加压,使脓液集中,以利于抽吸。每次抽出脓液后即注入脓液量80%的冲洗液,多次反复冲洗,直至抽出液体基本变清,最后注入本次第一次抽出量的50%保留,然后拔出针头,用无菌纱布覆盖针眼,加压包扎。每日1次,可根据情况每日或隔日1次。在穿刺治疗的基础上,并辅以中药栝蒌牛蒡汤以清热解毒,疏肝清胃,通乳和营。处方如下:全栝蒌30g、牛蒡子9g、天花粉9g、柴胡9g、黄芩9g、栀子9g、连翘9g、金银花30g、青陈皮各9g、皂角刺9g、蒲公英24g、赤芍9g、生甘草3g。水煎服,每日一剂。治疗期间嘱患者停止哺乳。患者每日给予苯甲酸雌二纯2mg肌注以回乳。

2治疗结果

本组经治疗后,疼痛明显减轻,体温明显下降,37例5天后完全康复;23例在穿刺后第3天,体温上升,疼痛,B超显示乳房脓肿,经再次穿刺冲洗后后17例症状消失,1周后康复,6例脓肿基本未改变,经切开引流,22天后治愈,58例患者治愈后1个月回访,无1例复发,直径1.5~2.8cm者在7±2d内治愈,直径3~5.6cm者在18±2d内治愈。

3讨论:

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多见于产后3~4周,致病菌以金葡菌多见,少数为链球菌或其他菌感染。现代医学外治一般行扩大切口排脓法,组织损伤较重、易造成乳漏和长时间换药组织纤维化不易愈合、疤痕大,甚至因疤痕挛缩引起乳房变形等不良后果。

本组穿刺及中药口服治疗后结果显示,直径小,脓肿浅,无红肿的脓肿愈合快,直径大,周围红肿且疼痛剧烈的脓肿愈合慢甚至穿刺冲洗无效,本组有4例脓肿直径5cm以上,第1次穿刺后,脓肿消失,后又逐渐增大,行第2次穿刺冲洗后脓肿消失愈合,因此对脓腔大的可多次穿刺治疗,脓肿大小相同的不同患者其脓肿缩小和愈合所需时间不同,可能与穿刺抽吸干净与否及个体差异有关,该法用庆大霉素冲洗浓腔,使脓腔内脓液明显稀释,细菌数量明显减少:且庆大霉素对多种革兰阴性菌及阳性菌都具有抗菌作用,直接将其注入脓腔,可极高浓度杀灭细菌,减少了全身用药的毒副作用。本组患者同时应用中药经典方栝蒌牛蒡汤清热解毒,疏肝清胃,通乳和营,以促进炎性吸收,减少毒素扩散,并可以减少抗生素的应用。且该法在超声引导下行乳腺脓肿穿刺治疗定位准确,操作安全简便,出血少,且经济,省时,易被患者接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53.

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年1月至2014年4月经本院高频超声检查, 并取得实验室检查、临床治疗随访, 确诊为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12例和桥本甲状腺炎患者30例, 均为女性。亚急性甲状腺炎组患者年龄21~58岁, 中位年龄46.2岁, 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咽部疼痛, 甲状腺肿大及局部压痛, 实验室检查可有白细胞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加快、T3、T4正常或增高、甲状腺吸碘率减低;其中合并2例甲状腺结节, 2例峡部假性囊肿征。桥本甲状腺炎组患者年龄25~66岁, 中位年龄49.5岁, 临床表现为甲状腺肿大、压痛, T3、T4可增高、正常或减低, 促甲状腺激素 (TSH) 多数升高, TGAb及TMAb大多数阳性, 其中合并7例甲状腺结节, 确诊2例甲状腺癌伴颈部恶性淋巴结肿大。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西门子X 3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线阵探头, 频率 (5~13) MHz。患者取仰卧位后仰, 充分暴露颈部, 对甲状腺及周围组织多切面扫查。测量甲状腺大小, 包括峡部和双侧叶, 观察甲状腺内部回声, 病灶形态、边界及回声, 有无颈部肿大淋巴结。加压探头观察患者有无甲状腺较明显触痛。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CDFI) 观察甲状腺病灶血流分布情况, 测量双侧甲状腺上动脉收缩期血流峰值流速 (PSV) 和阻力指数 (RI) 。

2 结果

5例亚急性甲状腺炎声像图示两侧弥漫性轻中度肿大, 7例亚急性甲状腺炎声像图示单叶局限性肿大, 腺体回声呈不均匀多片或单片状回声减低区, 形态不规侧, 边界模糊, 低回声区由外向内逐渐减低, 个别中央出现无回声液化区 (图1) ,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 示低回声区内少或无血流信号, 周边可见较丰富短棒状血流信号 (图2) ;2例亚急性甲状腺炎合并峡部假性囊肿征, 误诊为甲状腺囊腺瘤, 后经治疗随访复查假性囊肿消失。脉冲多普勒 (PW) 在低回声区边缘测及低速低阻型动脉频谱, 甲状腺上动脉PSV为30~53 cm/s, RI为0.48~0.60。双侧颈部可探及孤立肿大淋巴结, 但形态正常, 纵横比>2, 淋巴门清晰, 可见点条状血流信号。

25例桥本甲状腺炎声像图示甲状腺均弥漫性轻中度肿大, 以两侧叶前后径和峡部增大明显, 内部回声减低、增粗或呈网格样改变 (图3) , 血流信号大多数较丰富, 部分呈“火海征” (图4) 。4例桥本甲状腺炎声像图示一侧叶局限性增大, 峡部无明显增厚, 甲状腺局部回声减低, 局部血流较丰富 (图5) 。1例晚期桥本甲状腺炎声像图示甲状腺体积缩小, 内部回声明显增粗不均呈网格样改变, 甲状腺内血流信号明显减少。本组资料甲状腺上动脉增宽, 甲状腺上动脉PSV为25~62 cm/s, RI为0.45~0.67。30例桥本甲状腺炎中合并7例甲状腺结节, 合并2例甲状腺癌, 颈部见融合类圆形淋巴结, 淋巴门消失, 内部血流信号丰富。亚急性甲状腺炎和桥本甲状腺炎的甲状腺声像图主要特征 (见表1) 。

3 讨论

亚急性甲状腺炎与桥本甲状腺炎是临床常见病, 中年妇女多见, 临床病史和实验室检查能够为两者诊断提供重要证据, 而超声在甲状腺成像方面能够为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声像图特征。

3.1 甲状腺大小形态:

本组资料显示5例亚急性甲状腺炎为两侧叶弥漫性肿大, 峡部不厚;25例桥本甲状腺炎为两侧叶和峡部弥漫性肿大, 尤其以峡部和两侧叶前后径增大明显, 峡部增大明显是桥本甲状腺炎重要诊断依据之一[1]。原因可能是亚急性甲状腺炎主要为病毒感染后引起的变态反应, 常引起甲状腺组织局灶性病理改变, 病程相对短轻, 而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又称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病程长, 甲状腺组织内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 所以甲状腺肿大更广泛和明显。1例晚期桥本甲状腺炎由于甲状腺组织明显萎缩导致甲状腺缩小。本组7例亚急性甲状腺炎和4例桥本甲状腺炎为局限性肿大, 其肿大甲状腺形态呈片状, 无占位感, 与甲状腺肿瘤有明显占位感不同。

3.2 甲状腺病灶和周围回声:

本组资料显示12例亚急性甲状腺炎主要声像图为不均匀单片或多片状回声减低区, 形态不规侧, 边界模糊, 内部为非均质低回声, 低回声区由外向内有回声逐减减低, 个别病例出现中央无回声液化区, 甚至出现甲状腺假性囊肿征或“洗过征”, 病灶周围或病灶之间正常组织回声多数较细密;病灶回声由外向内渐进减低的特征可作为二维超声诊断亚急性甲状腺炎及鉴别诊断其他甲状腺疾病的依据[2];其声像图改变与亚急性甲状腺炎产生病理基础密切相关:早期炎细胞浸润、滤泡破坏、胶质释放, 中后期纤维细胞增生和纤维化形成[3]。25例弥漫性桥本甲状腺炎主要声像图为状腺内部回声明显减低增粗或网格样改变。桥本甲状腺炎早期甲状腺组织内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 淋巴滤泡形成[4], 激素外逸, T3、T4高于正常, 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 声像图上表现为甲状腺实质回声不均匀减低;当甲状腺滤泡萎缩, 腺体间质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 声像图上表现为具有短线样强回声间隔网络状特征, 为桥本病特有。4例局限型桥本甲状腺炎超声表现为甲状腺局部回声减低, 周围甲状腺回声基本正常或轻微减低, 局限型桥本病是甲状腺炎的一种特殊类型, 是桥本病的早期表现, 及时有效治疗, 预后及转归较好。局限型桥本甲状腺炎声像图示局部回声减低, 容易误诊, 应与亚急性甲状腺炎及甲状腺癌鉴别。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结节和癌较多见[5], 应注意警惕, 本组合并7例甲状腺结节, 2例甲状腺癌伴颈部恶性淋巴结肿大。

3.3 甲状腺病灶及血流:

本组资料显示12例亚急性甲状腺炎的CDFI显示病灶内血流信号少或无, 病灶周边均可探及较丰富点状短棒状血流信号, PW在低回声区边缘可测及低速低阻型动脉频谱。本组资料25例弥漫性桥本甲状腺炎均有不同程度血流信号增多, 部分呈“火海征”, 4例局限性桥本甲状腺炎示局部血流信号较丰富, 可能与促甲状腺激素增高刺激腺体增生及新生血管增生, 导致血供增加。“火海征”还多见于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低的病例, 需要结合声像图、实验室检查及病理检查确诊[6]。桥本甲状腺炎中PW可测及低速型动脉频谱, 其血流信号特点与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和Graves病的高速型动脉频谱不同。本组1例桥本甲状腺炎晚期病例血供明显减少。

3.4 鉴别诊断:

(1) 甲状腺肿瘤:实性低回声占位, 明显占位感, 恶性肿瘤有毛刺征, 内有微钙化, 内部血流丰富, 阻力指数高。 (2)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对称普遍性显著肿大, 回声减低一般呈密集点状回声, 彩色血流非常丰富呈“火海征”或“海岛征”, 甲状腺上动脉呈低阻高速血流。 (3) 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不同程度对称、均匀性肿大, 光点正常或增粗, 见点状和少许分支状血流信号。 (4) 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不同程度肿大呈结节样改变, 点条状血流信号主要出现于结节周边, 结节内部血流信号少。 (5) 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高热, 甲状腺肿大, 压痛明显, 内部为边界模糊低回声区和无回声区, 血流信号增多。 (6) 弥漫性甲状腺乳头状癌:较少见, 极易误诊为亚急性甲状腺炎和桥本甲状腺炎, 甲状腺弥漫性明显肿大, 其内砂粒状钙化和颈部早期出现恶性淋巴结转移特征[7]。 (7) 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 (PMTL) :较少见, 有报道7例PMTL手术后病理检查全部合并桥本甲状腺炎, 两者区分较困难, 淋巴瘤为淋巴细胞单克隆大量增生, 甲状腺增大迅速, 内部回声更低, 而后方回声增强[8]。

综上所述, 通过声像图观察甲状腺大小形态、病灶回声、病灶血流以及病灶周围甲状腺回声和血流情况, 超声能够在亚急性甲状腺炎与桥本甲状腺炎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提供重要影像学证据, 特别在基层医疗单位更具实际应用价值。对于甲状腺早期病变和不典型病例声像图诊断需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及细胞学检查确诊。

参考文献

[1]李泉水, 郭国强, 张家庭, 等.超声显像对桥本甲状腺炎的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9, 25 (3) :233-235.

[2]李维, 秦琪琳, 闫明刚.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亚急性甲状腺炎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3, 15 (4) :282-283.

[3]李国勇, 高炯, 熊云, 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诊断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3, 14 (5) :388-389.

[4]杨光华.病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18-319.

[5]王志萍, 严继萍, 孙欣, 等.桥本甲状腺炎伴甲状腺乳头状癌32例声像图分析[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2, 13 (5) :319-320.

[6]蔡丽萍, 赵克立, 吴扬, 等.超声结合细胞学检查对甲状腺弥漫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3, 15 (5) :345-346.

[7]岳林先, 马懿, 邓立强, 等.超声检测颈部淋巴结对弥漫性硬化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9, 25 (10) :944-946.

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 篇4

【关键词】 甲状腺;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临床;效果

地塞米松又被叫做德沙美松或者是氟甲强的松龙,具有抗过敏和抗炎的功效,主要是用于危重急症的患者進行治疗。地塞米松很容易被消化道吸收,肌注地塞米松磷酸钠或者是地塞米松醋酸酯以后,分别在1小时和8小时时达到血药浓度的峰值。目前认为亚急性甲状腺炎发病的因素有很多,不过都与病毒感染有关系,这种病在发病以前,患者通常都会有呼吸道感染病史,或者是腮腺炎病史和感冒病史等,患者可能会有发热、咽喉肿痛、周身乏力和肌肉酸痛等临床症状,而且白细胞数量没有增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12月间患有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患者共60例,将其随机分为A组30例和B组30例,A组患者使用甲状腺内注射地塞米松,B组患者口服泼尼松,这些患者均为女性患者,年龄在30—55岁之间。这些患者具有典型发热、甲状腺部位疼痛、压痛、腺体肿大、ESR增加迅速等临床特点。于此同时排除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急性发病、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甲状腺结节的急性出血和寂静型和无痛性甲状腺炎。两组患者的自然资料具有可比性,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A组患者使用一次性注射器(5ml)抽取地塞米松5毫克加2%利多卡因1毫升均匀混合,选择甲状腺肿大显著或者是结节处,呈现出放射状注射,在注射后按压5分钟以后贴上敷贴,24小时内保持干燥,进行无菌的严格控制,每周为2次,并且口服安慰剂知道患者症状消失以及甲状腺功能正常。B组患者口服泼尼松进行治疗,没天三次,每次10毫克,最大剂量控制为40毫克每天,2—4周开始减少量,维持在每天5—10毫克,并且甲状腺内注射生理盐水1毫升,一共观察8周。

1.3 疗效评判 治愈是指经过治疗以后,甲状腺疼痛、压痛和肿大都得以消失,其体温、甲状腺功能和ESR都得以恢复正常。有效是指经过治疗以后,患者的甲状腺疼痛、压痛都能够有所改善,其体温和甲状腺功能得以恢复正常,但是甲状腺肿大变小,ESR下降但是仍然不正常。无效是指在经过治疗以后,患者仍然有发热症状,甲状腺疼痛、压痛没有得到改善,甲状腺肿大没有变小,ESR没有下降,和上述任何一项相符都为无效。恶化是指在经过治疗以后,其发热持续升高,甲状腺疼痛、压痛在不断增重,甲状腺肿逐步变大,ESR上升,和上述任何一项相符的都看做为恶化。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产品与服务的统计学解决方案)软件来进行数据的统计及处理,以χ±s来表示数据,对两组间的相互比较则采用q检验,将P<0.05或是P<0.01做为其差异标准。

2 结 果

A组和B组患者在治愈率以及复发率进行对比的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可见表一。A组治疗所用时间要比B组所用时间更长,具有统计学意义,P<.05,A组患者退热的时间、压痛消退、甲状腺疼痛以及甲状腺肿大小时的时间都要比B组短,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以后,其红细胞沉降率(ESR)都有所下降,详情可见表二。而且A组治疗2周以及8周以后其ESR都比B组更慢,P<0.05。

3 结 论

亚急性甲状腺炎又被称作病毒性甲状腺炎,这种疾病在近几年来有所增加,在临床上的变化也很复杂,可能会发生误诊或者是漏诊,并且极容易复发,引起健康水平降低,但是大部分的患者仍然可以痊愈。通过本文探讨得出A组使用甲状腺内注射地塞米松要比单独口服泼尼松更有效果,且效果更加明显,对人体症状的改善更快。

参考文献

[1] 李云松,李强,杨凤梅.局部注射地塞米松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观察 [J].云南医药,2012,33(01):80—81.

[2] 许世申.甲状腺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疗效研究[J].心理医生(下半月版),2012,04:14—14.

[3] 茹志成,李国斌.甲状腺内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联合口服左旋甲状腺素钠治疗半亚临床甲减的桥本甲状腺炎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16):140—141.

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诊治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5月以来, 本院收治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45例, 其中男15例, 女30例, 年龄45~65岁, 平均年龄55岁;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者发病急, 常常伴有呼吸道感染症状, 畏寒发热以及乏力、食欲不振等临床症状常见;特征性表现为甲状腺部位疼痛、压痛, 放射至下颌、耳部或者枕部;部分患者不出现疼痛, 可出现一过性心悸神经过敏等症状[2]。

1.2 临床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早期, 患者血沉明显加快, 甲状腺碘131摄取率明显降低, 血清T3、T4一过性增高, 主要是因为甲状腺滤泡细胞破坏, 贮存的T3、T4漏入血液循环, 造成血液内T3、T4明显增高。45例患者中, 甲状腺激素升高25例, 出现分离现象10例;45例患者甲状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甲状腺形态不规则, 边界模糊, 实质内可见低回声[3]。

1.3 临床治疗方法

给予患者阿司匹林0.5 g~1 g/d, 口服2~3次, 疗程为15 d, 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给予泼尼松20~40 mg/d, 患者的临床症状可以得到迅速控制, 体温下降, 疼痛明显消失, 甲状腺内的结节明显缩小, 用药2个月后, 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下, 逐渐进行减少药量, 疗程2个月, 如果停药后患者出现复发的情况, 继续用药有效。

2 结果

经过15 d的治疗, 患者疼痛感以及畏寒发热的临床症状消失, 随访4个月内出现复发的患者2例。

3 讨论

3.1 亚急性甲状腺炎症的发病原因及其病理

亚急性甲状腺炎多见于女性, 部分学者认为该病的发病与病毒感染关系密切, 发病前患者均出现1~3周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病时, 患者血清中的某些病毒抗体滴度增高, 其中包括: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腺病毒以及腮腺炎病毒等。病理显示:甲状腺双侧肿大, 不对称, 病理切片可见白色病灶, 早期累及滤泡有淋巴细胞以及多形核白细胞浸润, 滤泡细胞破坏, 胶质逐渐减少或者消失, 并有多核巨细胞出现或肉芽组织, 随后出现纤维化。

3.2 诊断及其鉴别诊断

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其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 患者出现甲状腺肿大、结节、疼痛以及压痛并伴有全身症状, 临床可以初步诊断为本病, 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以及血沉加快, 甲状腺碘131摄取下降, 血清T3、T4增高, TSH降低, 对于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甲状腺穿刺活检可见巨细胞存在[4]。

3.3 治疗及其预后

亚急性甲状腺炎只要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全程用药, 一般均能得到完全恢复。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目的是减轻炎症以及缓解患者的疼痛。对于临床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不进行特殊治疗, 嘱咐患者多饮水以及适当的休息, 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无可明显缓解。对于临床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必须加用糖皮质激素。激素治疗首选药物为泼尼松, 其机制为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紊乱, 抑制巨噬细胞浸润及中性粒细胞聚集所形成的“微小脓肿”和由多形核巨细胞为主的肉芽组织形成, 抑制滤泡增生, 逐步消除肉芽肿性纤维炎。

综上所述, 加强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认识, 认真询问病史、详细体检、完善相关的检查、对可疑病例进行动态观察、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跟踪治疗效果对提高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检出率, 减少误诊、漏诊, 避免造成误治, 改善患者的预后均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杨岩斌.局部注射地塞米松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临床体会.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 (5) :78-79.

[2]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编写组.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中华内科杂志, 2008, 47 (9) :784-785.

[3]刘喜玲, 侯英, 李玉华, 等.免疫抑制剂局部注射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疗效观察.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16) :35-36.

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04年至今接诊亚甲炎患者412例,均为黑龙江省中医医院内分泌门诊及住院处患者,男74例,女338例;年龄27~59岁,平均 (40.7±2.9) 岁;病程4~32 d;其中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亢) 者35例,甲状腺功能减低 (甲减) 者12例。

1.2 方法

中药均采用普济消毒饮为主方,加减对症治疗。西药予强的松 (醋酸泼尼松片,) 每日30 mg,分1~2次口服;血沉正常后开始逐渐减量,发热、颈痛明显者,加消炎痛25mg,或阿司匹林0.5~1.0 g, 3次/d,口服;合并甲亢者,以小剂量甲硫咪唑,5~10 mg/d,口服。

1.3 诊断标准

1.3.1 西医诊断标准

(1) 甲状腺肿大、疼痛、触痛、质硬; (2) 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及体征,即发热、乏力、食欲不振; (3) 红细胞沉降率增快; (4) 甲状腺吸碘率降低; (5) 一过性甲亢症状; (6) 甲状腺抗体: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TGAb) 、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 (TMAb) 或甲状腺过氧化酶抗体 (TPOAb) 阴性或低滴度; (7) 甲状腺穿刺或活检有多核巨细胞或肉芽肿改变。符合其中4条即可诊断。

1.3.2 中医诊断标准

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急性甲状腺炎。

1.4 疗效评定标准

1.4.1 治疗前后症状积分

主要症状按发生程度分为重 (记3分) 、中 (记2分) 、轻 (记1分) 、无 (记0分) 3种。

1.4.2 甲状腺肿分度

Ⅰ度:视诊看不到,但触诊可摸到;Ⅱ度:视诊可看到,触诊可摸到甲状腺前缘,未超胸锁乳突肌前缘;Ⅲ度:视诊可看到,触诊可摸到甲状腺前缘,超过胸锁乳突肌外缘。

1.4.3 临床总疗效

参照文献拟定。临床控制:全部症状及体征消失,FT3、FT4、TSH正常,ESR (血沉) 恢复正常。显效:症状及体征明显缓解,甲状腺肿痛消失,甲状腺肿减轻Ⅰ度以上,FT3、FT4、TSH及ESR基本恢复正常。有效:症状及体征明显缓解,甲状腺肿痛明显减轻,甲状腺肿减轻Ⅰ度,FT3、FT4、TSH及ESR有所改善。无效:症状及体征未见好转,体温仍有波动,甲状腺肿痛无减轻,FT3、FT4、TSH保持原来水平,ESR无变化。

2 结果

从上表中我们看到单纯中药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病程短,临床控制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先西药后中药治疗与先中药后西药治疗相比,病程相似,临床控制率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药西药同时治疗的与单纯中药治疗的,病程相似,临床控制率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中药西药同时治疗的患者相对病情较重。在412例患者中,中药参与治疗的病例共计385例,达到临床控制共计249例,临床控制率为60.1%与单纯西药治疗具有显著差异。

3 讨论

中医认为本病乃感受风热疫毒之邪,壅于上焦所致。风热疫毒上攻,气血壅滞,乃致颈部红肿热痛;温毒壅滞咽喉,则咽喉红肿而痛;里热炽盛,津液被灼,则口渴;初起风热时毒侵袭肌表,卫阳被郁,正邪相争,故恶寒发热;舌苔黄燥,脉数有力均为里热炽盛之象。疫毒宜清解,风热宜疏散,病位在上宜因势利导。疏散上焦之风热,清解上焦之疫毒,故法当解毒散邪兼施而以清热解毒为诸。普济消毒饮方中重用酒连、酒芩清热泻火,祛上焦头面热毒为君。以牛蒡子、连翘、薄荷、僵蚕辛凉疏散头面风热为臣。玄参、马勃、板蓝根有加强清热解毒之功;配甘草、桔梗以清利咽喉;陈皮理气疏壅,以散邪热郁结,共为佐药。升麻、柴胡疏散风热,并引诸药上达头面,且寓“火郁发之”之意,功兼佐使之用。诸药配伍,共收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之功。本方用于亚急性甲状腺炎属风热邪毒患者,取得较好疗效。

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 篇7

关键词:亚急性甲状腺炎,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亚急性甲状腺炎男性27例。女性30例, 年龄10~67例之间岁.平均 (31.5±3.2) 岁。患者患病最长的时间可达3年左右, 时长最短的只有6 d。本文内容是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

1.2 方法

18例症状较轻者口服消炎痛49~74 mg/d;39例症状表现突出者给予激素治疗, 刚开始的剂量泼尼松片30~60 mg/d, 3 d后改为30 mg/d, 口服以上药物,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明显者口服丙基硫氧嘧啶片50 mg/d, 心率、心悸速度显著加快者给予倍他乐克25 mg/d口服, 2次/d。

1.3 亚甲炎临床表现

典型亚甲炎经常出现在女性之中, 其主要特点是发病比较突然而且迅速, 症状体现为甲状腺肿大, 疼痛, 患者发病之前会出现上呼吸道感染, 严重者都出现全身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不少患者起病周出现心悸、多汗、震颤、神经过敏等轻度甲亢出现长时间且不间断的周甲状腺呈弥漫性肿大, 很少一部分是单侧, 大多数是双侧, 局部疼痛并向颌下耳根及枕部放射可伴多个或发单个结节质, 部分患者出现过性甲减, 大部分患者能基本治愈, 个别甲状腺严重破坏者而造成永久性甲减。寂静型亚甲炎无甲状腺疼痛的临床过程与上述一致。

1.4 辅助检查

57例患者红细胞沉降率52~136 mm/h, 28例患者白细胞含量增大, 促甲状腺激素降低29例, TSH升高14例甲状腺功能正常者3例;B超检查12例患者全部都存在甲状腺肿大, 其中7例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TGAb) 轻度升高, 5例合并甲状腺结节;45例行甲状腺摄碘率检查, 全部的要比正常的要低, 其中20例呈分离现象;7例摄碘功能降低, 13例行甲状腺核素扫描, 2例提示冷结节;3例行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 见多核巨细胞或肉芽肿改变。

2 结果

18例发热患者治疗1~3 d后体温表现无异常, 3~8 d后患者颈部疼痛有显著的好转, 甲状腺明的就变小了, 血沉、激素量也一点点的减少, 1~3个月为一个疗程, 期间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12例, 给予优甲乐或甲状腺片替代, 症状好转后逐渐减量停药。57例均成功的治愈, 没有永久性甲状腺功能减退者。

3 讨论

亚急性甲状腺炎临床表现有很多, 患者表现不典型者占了大多数, 基本上都是由于呼吸道症状才来就诊的, 医生询问病史的时候不是特别的仔细认真, 对相关检查缺少一定的动态观察, 倘若要是不在意甲状腺疾病, 非常容易导致误、漏诊情况的发生, 本组57例首诊误诊率24.8%。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病大约是亚急性甲状腺炎发病率的5倍, 慢性甲状腺炎的15~20倍, 一般情况下认为与自身免疫反应、病毒感染以及遗传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冬春季为发病的高发期, 往往多发生在30~50岁中年女性的群体中, 发病前1~3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接下来甲状腺肿大并且开始疼痛, 往往向耳后、颌下、颈部扩散, 咀嚼或吞咽时就会明显加重。典型病期可分恢复期、缓解期伴甲状腺功能减退期及急性期伴甲状腺功能亢进, 发病l周内将近一半的患者出现甲状功能亢进的症状, 甲状腺毒症如出汗增多、心悸、体质量下降等约占63.7%, 长达4~6周, 一小部分的患者出现耳鸣、头痛、听力减退, 女性患者大多数都会出现经量稀少, 月经异常, 患病的历程往往是3~4个月, 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连续时长为数周到半年[1]。在临床方面需与桥本氏甲状腺炎、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病、甲状腺囊肿或腺瘤内出血、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甲状腺腺癌急性出血、甲状舌骨导管囊肿感染等相鉴别。核医学为亚急性甲状腺炎非常重要诊断方式, 甲状腺扫描以及甲状腺摄碘率测定或全部对本病确诊有很大的帮助, 甲状腺摄碘率显著的下降, 患者血沉显著的加快, 甲状腺激素水平提高, 两者具有特异性诊断价值, 呈现所说的“分离现象”, 很少一部分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病患者可合并亚急性甲状腺炎, 对甲状腺摄碘率>11%者应酌情考虑合并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病;亚急性甲状腺炎属于自限性疾病, 愈后没有差错, 治疗目的就是为了调整甲状腺功能, 缓解症状, 治疗以肾上腺皮质激素及非甾体类药物为主, 轻者仅需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相对较重者给予其口服泼尼松40~60 mg/d, 8~10 d后一点点的减少用量, 坚持5周, 可调整机体免疫, 控制巨噬细胞浸润及肉芽组织形成, 疗效非常的明显, 对亚急性甲状腺炎抗体滴度显著升高者就需要考虑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的可能。临床医生应仔细的询问病史, 细心认真的查体, 结合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多能明确诊断, 不容易确诊者如应用甲状腺肿块缩小, 肾上腺皮质激素后症状缓解, 对确诊有很大的帮助, 要是需要时进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30例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其中男9例,女21例,年龄25~54岁,30例患者均出现咽喉肿痛、甲状腺肿大及疼痛、发热等常见症状,其中有12例在发病前伴有上呼吸道感染。

1.2 临床表现

1.2.1 疼痛

亚急性甲状腺炎常伴随有咽喉肿痛、甲状腺局部疼痛等症状,疼痛程度因人而异。这主要是与甲状腺炎症有关,同时甲状腺的肿大也会造成其周边部位产生压痛。有些患者在颈部、耳后以及同侧手臂等部位还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放射痛。

1.2.2 发热

发热是炎症性疾病的普遍症状,甲状腺炎也不例外。有些患者还会伴随有怕热、心悸、胸闷、全身不适、厌食、消瘦等症状。当患者出现高热时,应采取物理降温以及药物降温等方法,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体温。

1.3 护理方法

1.3.1 疼痛护理

护理人员应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修养环境,使患者身心放松,减少外界刺激。要嘱咐患者多卧床休息,减少运动量。经常听取患者的陈述,耐心为其进行心理疏导,也可以通过聊天、听音乐、看电视等方式分散其注意力,帮助缓解病痛。不要让患者用手按压疼痛部位,这样做不利于缓解患者疼痛。如果患者疼痛加剧,难以忍受,护理人员可在必要时给予其镇痛剂,但要严格控制用量,防止产生依赖。还要密切关注服药后是否会产生不良反应。如非必要,不要使用安眠、镇痛、止痛等药。

1.3.2 发热护理

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遵医嘱服用相关的抗菌药物以提高自身抗感染的能力,还要鼓励患者多喝水,帮助排毒。要经常为患者测量体温并进行记录,高热时,应采取相应的降温措施,如物理降温、服用退烧药物等。患者出汗时,要为其加盖衣物,注意防寒保暖,在开窗通风时也要防止患者受凉感冒。同时要注意患者自身的清洁,勤换衣物,防止细菌感染导致并发症。要嘱咐患者用餐后及时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防止感染[2]。

1.3.3 心理护理

亚急性甲状腺炎发病快、病程长,患者前期心理准备不足,又长期饱受病痛折磨,很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慌的心情,不利于病情的缓解与治疗。医护人员应与患者多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状况,鼓励患者说出心中的想法,并针对患者的疑虑对其进行开导。也可以指导患者自己通过网络或书籍了解病症的相关情况,一方面可以缓解其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患者更好的了解自身病情,增加痊愈的信心,从而更有效的配合治疗。在患者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为其安排适量的运动,鼓励患者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帮助其保持心情愉快。

1.3.4 饮食护理

亚急性甲状腺炎会导致患者体内营养失衡,造成厌食、消瘦等症状,医护人员应为患者提供高蛋白、高营养的食物,帮助其早日恢复身体机能。同时,在病情发展的不同时期,还应有针对性的进行饮食护理。在病症产生早期,应为患者提供富含钾、钙的食物,不能服用含碘量高的食物,比如海带、紫菜等。也不能喝刺激性的饮品,比如茶或咖啡。在患病中期,患者应尽量少食多餐,医护人员可为其提供低热量、高蛋白的食物,指导患者细嚼慢咽,帮助消化。在病情恢复期,患者可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但要注意循序渐进,在完全康复前,不要食用刺激性食物。

1.3.5 病情观察

亚急性甲状腺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发病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症状,也可能会是甲状腺功能降低,因此,在治疗期间要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同时,还要注意观察患者体温及心率的变化,针对不同的表现对症治疗,帮助患者恢复身体机能的正常[3]。

2 结果

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护理和与患者的耐心配合,30例患者均已恢复到正常的甲状腺结构,未留下后遗症,其中有2例患者因不同原因导致病情反复,经过正规治疗与护理现已痊愈。

3 小结

亚急性甲状腺炎是一种很常见的甲状腺炎病症,护理人员应更全面的了解病程,为总结治疗、护理经验提供必要的依据[4]。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应注意密切观注其病情的变化,为患者提供科学、及时、准确的护理指导,耐心对待每一例患者,以帮助其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 探讨亚急性甲状腺炎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 通过分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表现及相关护理经验,总结相应的护理方法。结果 治疗护理后,30例患者均已恢复到正常的甲状腺结构,未留下后遗症,其中2例患者因不同原因导致病情反复,经治疗痊愈。结论 准确的护理方法可以有效配合患者治疗,帮助其尽快恢复健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亚急性甲状腺炎,临床表现,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赵美荣.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分析及护理.中国实用医药,2011,6(20):205-206.

[2]陈丽芳.9例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观察及护理.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4):41-42.

[3]李宁,曹巍,王贺皎.浅谈甲状腺炎患者的护理.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3(12):485.

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 篇9

【关键词】亚急性甲状腺炎;柴胡牛蒡汤加减;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58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3-0062-01

亚急性甲状腺炎是由甲状腺病毒感染引起的疼痛性甲状腺炎,研究表明其临床发病率为4.9万~10万,中医在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上取得了一定成效[1]。本研究对柴胡牛蒡汤加减治疗亚急性甲状线的临床效果进行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符合亚急性甲状腺炎诊断标准的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4例,男9例,女25例,年龄21~67岁,平均年龄(41.58±5.23)岁,病程5~38d,平均病程(14.6±7.3)d;对照组34例,男8例,女26例,年龄21~63岁,平均年龄(45.52±5.46)岁,病程5~36d,平均病程(16.4±7.7)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泼尼松片(生产厂家: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12020123,规格5mg/片),每天3次,每次10mg。临床症状缓解后,适当减少药量。4周为一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

观察组给予柴胡牛蒡汤加减治疗。柴胡牛蒡汤组成为:柴胡10g,牛蒡子12g,连翘12g,板蓝根15g,黄岑10g,玄参12g,蒲公英15g,金荞麦12g,夏枯草12g,赤芍10g,羌活6g,天花粉15g。患者退烧后,去天花粉、柴胡、黄岑;患者出现甲减时,加黄芪、法半夏、云苓;甲状腺结节疼痛时,加当归、陈皮、穿山甲;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4周为一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并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复发率等。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的疗效判定标准进行评定[2],痊愈:患者甲状腺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血沉正常;有效:甲状腺疼痛消失,甲状腺肿症状明显减轻,血沉改善在30%以上;无效:临床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以及血沉等指标改善不足30%或均无明显改善。

1.5 统计学意义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本文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34例患者中痊愈13例,有效1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34例患者中痊愈7例,有效1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9.41%。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有1例发生甲减、2例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2%;对照组患者有2例出现转氨酶增高,3例胃疼不适,4例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4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亚急性甲状腺炎的复发率2.94%也明显高于对照组26.47%(P<0.05)。

3 讨论

近年来,亚急性甲状腺炎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目前临床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多采用强的松等激素类药物治疗,此类药物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减量或者停药后很容易出现复发现象,同时还存在副作用多等问题。中医认为此病发病机制主要为热蕴结颈部,兼风热痰湿上扰等,因此临床应以清热解毒、散结消瘿为治疗原则。而柴胡牛蒡汤中,柴胡具有疏肝解郁、和解表里退热的作用;牛蒡子具有消肿解毒、疏散风热及利咽的功效;黄芩具有清肌表之热、上焦之火、消肿清咽等作用;蒲公英、金荞麦及连翘、板蓝根等不仅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而且还具散结消肿的功效。上述诸药合用,共同达到清热、解毒、镇痛、抗炎之功效。本文研究表明,药柴胡牛蒡汤加减在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有效率高达94.12%,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低,明显比西药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效果好,安全性高。

总之,药柴胡牛蒡汤加减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临床效果显著,可以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鲁建红.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5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31):180-181.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26-228.

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 篇10

关键词:亚急性甲状腺炎,无痛性,甲状腺癌,误诊

亚急性甲状腺炎 (简称亚甲炎) 在甲状腺疾病中发病率低, 就诊患者常因颈前区肿大、疼痛、触痛、放射痛来诊, 此种有症状者为其中的亚急性肉芽肿性甲状腺炎, 亦称巨细胞性甲状腺炎、亚急性疼痛性甲状腺炎或de Quervain甲状腺炎等;还有部分为无症状者, 临床表现为甲状腺单发或多发结节, 称亚急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又称为无痛性甲状腺炎或产后甲状腺炎。此类亚甲炎易误诊为甲状腺肿瘤, 尤其是甲状腺癌。亚甲炎是一种与病毒感染有关的甲状腺非细菌性炎症, 本病多发生于上呼吸道感染后, 主要表现为甲状腺肿大且伴疼痛。其发病率较低, 临床变异性较大, 典型病例诊断并不困难, 但不伴疼痛的单发结节易误诊为甲状腺癌。有学者报道亚甲炎初诊误诊率可超过50%[1], 甚至可高达70%[2]。亚甲炎和甲状腺癌在治疗、预后各方面都完全不一样, 临床须加以警惕。我科2年来共收治13例亚甲炎误诊为甲状腺癌患者, 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例均是我院门诊临床初诊为甲状腺癌患者, 均为女性, 年龄30岁~73岁, 发病至求诊时间5 d~3个月。

1.2 临床表现

以颈前区无痛性肿块为主诉来诊。体格检查为单发或多发质硬甲状腺结节, 界尚清, 表面欠光滑, 随吞咽上下活动。两侧颈淋巴结未及明显肿大。

1.3 实验室检查

均行甲状腺功能检查示正常, 其中1例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TG) 、甲状腺微粒体抗体 (TPO) 增高。甲状腺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显示:甲状腺单发或多发低回声区, 腺体呈不均质。5例为单发结节, 8例为多发结节, 最大结节直径均大于2 cm。其中2例行甲状腺CT, 提示甲状腺癌可能。

1.4 治疗方法

本组13例患者, 入院后临床诊断为甲状腺癌, 4例予先行穿刺活检, 病理示:亚急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9例予行一侧腺叶切除, 术中快切病理示:亚急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其中1例伴有甲状腺腺瘤, 结束手术。术后复查甲状腺功能, 有2例甲状腺功能减退, 给予甲状腺素替代治疗。

1.5 病理描述

可见多核巨细胞围绕胶质形成肉芽肿, 间质纤维组织增生, 伴少量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病理诊断:亚急性甲状腺炎。

2 讨论

2.1 典型亚甲炎的诊断标准

(1) 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以发热、咽痛等主要症状为前驱表现, 或可伴有全身症状。 (2) 专科查体可及甲状腺肿大或扪及甲状腺肿块、质硬, 可伴有或不伴疼痛、压痛。 (3) 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可出现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3) , 甲状腺素 (T4) 升高而甲状腺摄131I率降低 (分离现象) [3]。 (4) B超检查示甲状腺弥散增大或局部低回声区。

2.2 误诊原因

(1) 亚急性甲状腺炎发病率低, 临床医生对其认识不足, 典型病例起病前常有发热、咽痛等病毒感染症状, 但有一小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 尤其是无痛性亚甲炎, 没有明显的感染史, 缺少典型的症状体征。本文述及的13例患者除颈前甲状腺无痛性肿块外无其他症状体征。 (2) 诊断思路局限, 未能详细询问病史及查体:临床上碰到单纯甲状腺无痛肿块结节, 习惯性考虑结节性甲状腺、甲状腺腺瘤、甲状腺癌等甲状腺肿瘤, 尤其是质地较硬, B超提示边界欠清, 内部回声欠均匀者, 首先考虑甲状腺癌。有报道亚甲炎误诊为甲状腺癌达到32.76%[4]。门诊医生有时查体不够仔细, 本组1例患者入院后查体伴有甲状腺肿块处触痛, 穿刺明确亚甲炎。 (3) 对辅助检查结果缺乏全面、认真对待的意识:分离现象为亚甲炎较特异的指标, 但因131I检查麻烦, 非甲状腺常规检查项目, 有时易忽视其重要性。 (4) 术前缺乏病理学检查资料:目前术前穿刺在国内仍未成为常规项目, 术前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医生根据症状体征及相关影像检查作判断, 缺乏病理检查这个金标准。

2.3 减少误诊的措施

对甲状腺可疑肿瘤, 术前常规行穿刺活检是最可靠的减少误诊的方法。细针穿刺检查正确率可达95%以上[5], 且安全、简便、痛苦小, 有条件的医院应对甲状腺可疑肿瘤常规行此检查。再者临床医生要加强、加深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认识, 详细询问病史, 认真进行体格检查, 完善相关检验, 细致分析辨别。

参考文献

[1]石秀臣, 石玉珍.亚急性甲状腺炎30例误诊分析[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5, 5 (20) :25-26.

[2]Duininck TM, van Heerden JA, Fatourechi V, et al.de Quervain's thyroiditis:surgical experience[J].Endocr Pract, 2002, 8 (4) :255-258.

[3]滕卫平.甲状腺炎[M]//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739.

[4]张遂峰.亚急性甲状腺炎误诊手术19例分析[J].吉林医学, 2011, 32 (11) :2214.

上一篇:垂直搜索引擎应用研究下一篇:有效性素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