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意课程

2024-10-17

艺术创意课程(精选12篇)

艺术创意课程 篇1

摘要:创新能力的培养, 是人才培养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创意设计》课程着重培养学生深入观察、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善于交流的能力。课程通过意象创意训练和抽象创意训练两方面若干课题的练习, 采取引导智能、开启方法、激发潜能的教学方法, 提倡“三胡一精”的思维方法, 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快乐学习,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创意方法,产教融合,课程设置

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 我们针对数媒专业的基础课程《创意设计》进行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形成符合数媒专业发展的课程架构。

一、课程设置的背景

当下艺术设计类教育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一直以来, 中国设计基础教育中最缺乏的是对学生创造力和审美趣味的培养。中国的设计教育迫切需要研究现代设计的思维方式, 也更加需要汲取艺术的创造精神。艺术的本质应当是创造与个性的发挥, 而不是模仿与再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周至禹先生如是说。

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资深学者资中筠坦诚地指出:“中国现在的教育, 从幼儿园开始, 传授的就是完全扼杀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的极端功利主义。教育没有别的目的, 就只是奔着升学去, 而且现在的学校两极分化特别明显, 如果进不了所谓的重点, 其他的那些学校就变成了放羊的学校。”

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创新能力, 是目前必须着力解决的核心问题。目前我国艺术设计类学生最缺乏的是创新能力, 缺少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艺术设计的本质在于创造, 而在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中, 到目前为止, 并没有专门安排关于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课程, 大多是技法类、软件类的课程。国内著名艺术设计专业已经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高职院校似乎很少单独开设思维方法的课程。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决定将《创意设计方法》作为艺术设计类学生的一级基础平台课程, 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中基本核心知识技能的重要内容。

二、课程教学定位

本课程主要教“方法”:观察方法、思维方法、表达方法。区别于以往主要传授具体技法的课程, 本课程着重思维方法的训练, 是一种“软的”“虚的”“抽象”的训练。学习成果侧重于创意思维的过程展示, 是“金点子”的物化过程。培养学生深入观察、独立思考、大胆表达、善于交流的能力。

通过若干课题训练, 使学生尝试掌握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相结合、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常规思维与逆向思维相结合、线性思维与跳跃思维相结合的科学思维方法。

本课程要启发学生的创意思维。何谓“创意”?创意是对传统的叛逆, 是智能的拓展, 是对常规的反思, 是大智大勇的展现。简而言之, 凡是具有新颖性、创造性的想法, 都是创意, 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能够从日常生活普通的事物中感悟出震撼人心的创意元素。

三、课程内容选择

目前高职院校开设创意思维方法类课程的学校尚属凤毛麟角, 可借鉴的尚少。我们本着“实用、适用、领先”的原则, 在广泛收集、分析、比较国内外相关著名院校类似的课程、相关论著的基础上, 根据我们高职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具体状况, 整合、编辑适合我们培养目标的课程内容, 同时收集借鉴艺术设计网站、相关论文和先进设计思想, 最后形成了我们自己的课程内容框架, 力求实现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学术性和趣味性。

目前课程基本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 意象创意训练———从自然形态中启迪创意;第二部分, 抽象创意训练———从构成形态中构建创意。

第一部分, 意象创意训练, 作为选择的主要自然物体元素, 通过对自然界某个具象元素的观察分析, 使学生养成热爱生活、细心观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和发掘创意元素的能力, 并借助于仿生学原理, 将身边普通的物体演变为有趣的用品。实践从普通中寻找特殊、从平凡中发现伟大、化腐朽为神奇的观察方法和思维能力。

第二部分, 抽象创意训练。通过对抽象形体的切割、组合和构成, 培养学生应用抽象思维方法, 以现代构成法则进行创意设计。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训练, 培养学生对空间、立体的感知和体验。

四、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起引导作用。提倡“快乐学习”和“兴趣学习”, 鼓励学生以轻松、愉快、开放的心情参与思索、讨论、收集资料、绘制草图和作品制作, 以一种“游戏心态”进入学习状态。

为了打破学生思想的僵化和条条框框, 借鉴国外的“头脑风暴法”, 我们形象地提出了“胡思乱想、胡言乱语、胡写乱画、精益求精”的“三胡一精”思维方法。要求学生确定一个课题后, 要努力打破思维定式, 拓宽思路, 从正面、反面, 宏观、微观, 天上、地下进行发散性思维。学生可以分组进行交流讨论。讨论时畅所欲言, 不设障碍, 让所有的点子都得到充分展示。在草稿纸上随意画下自己的思想轨迹, 涂鸦式地勾画、修改、涂抹。在大量草图的基础上挑选比较新奇的、优秀的、别致的草图加工、完善, 直至达到最佳效果。

在课题进行的过程中, 鼓励学生走上讲台交流、展示自己的创意点子和草图, 其他同学针对其方案发表不同意见, 开展创意思想火花的碰撞与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引导智能, 而非搬运知识;开启方法, 而非照本宣科;激发潜能, 而非管制训斥。“只有老师创造性工作, 才会开启学生的智慧, 才会培养出有创造性的学生。”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过程中, 依据统一的课程标准, 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课程教师团队学识互补, 研讨课程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新鲜事态。不同班级的学生可以相互“串门”观摩, 课程结束总结阶段, 几个班级的学生、教师集中交流、切磋, 分享教学体会和收益。

教师尊重学生, 平等交流, 采取“蹲下来”的心态, 把学生视为朋友, 放下居高临下和师道尊严的架子。课程设计合理, 讲课深入浅出。有人说过:“将深奥的道理用深奥的语言表达出来, 是讲师;将深奥的道理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是教授;将深奥的道理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是大师。”如果能够将复杂的知识以生动有趣的形式讲述出来, 那就是一门艺术。

五、教学效果分析

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 始终趣味盎然, 讨论热烈, 发言踊跃, 作业认真,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2012多媒体班朱××说:“当第一次接触这门课时, 我感到十分茫然与不解, 就像第一课老师说的要用橘子进行创作, 发散思维, 我就无语了, 心里想橘子就是橘子, 圆圆的, 橙色的, 有什么好创作的呢?慢慢地老师进行引导与开解, 说了‘三胡一精’, 惹得我们全体发笑。告诉我们, 创作并不局限于外表, 可以是内涵、颜色、味道、作用等各个不同的方面, 不能使思维局限, 要跳出以前的教育模式, 不能只是理性地思考问题。让我收获很多, 让我的思维不再局限于传统模式的体系, 有了更多感性的思维, 学习气氛变得更加活跃与积极, 思维被打开。”

六、课程展望

创造力的培养不仅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也是其他学科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有人评价:“当任何人隐藏的艺术天分被激活以后, 无论他从事何种工作, 都会变成一个善于创造、孜孜不倦、大胆、自我表现力很强的人。他对别人来说变得更加有趣, 他打破常规、颠覆传统、充满灵感并寻找更好的理解和沟通的方式。”因为“他教给学生的, 与其说是绘画技巧, 不如说是看待眼前事物的方式”。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认为:“大学的本质就在于把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教师和一些极具创新潜力的学生聚集在一起, 让他们的创造力互相激发, 从而产生让学生受益终身的智慧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探究式、讨论式、互动式教学, 使学生处于高度兴奋之中, 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创意设计》课程迈出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第一步, 其探索与实践是打开学生创意思维的过程, 为今后艺术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周至禹.艺术设计思维训练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12.

[2]赖声川.赖声川的创意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6-12.

[3]陆少游.图形创意与设计[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2-11.

艺术创意课程 篇2

推荐理由:什么是创意!。

这些都是国外大街小巷当中的创意涂鸦。第一幅我就乐了:这不是西游记唐僧仨徒弟么!中间的孙悟空,左边的沙僧,右边的猪八戒,这么搞怪了~第二幅是一个黑色的少女在用自己的双手默默地剪着纸,细细看去,便能看出revolution的字样——不言而喻。第三幅是好多好多的眼睛,画在错落有致的民房墙壁上,大的小的,明亮的灰暗的,无数眼睛就这么注视着这个世界。

#涂鸦#。

爱乐活文化艺术涂鸦。

西游记仨徒弟!

黑色的少女

无数眼睛

爱乐活——有态度、正能量的品质生活社区。

热爱生活,乐于分享的各类达人聚在这里,分享消费攻略,激发生活灵感,发现城市最IN的角落。在这里,有爱,有乐,有生活。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爱乐活】

768:创意·艺术·科学 篇3

在中关村核心区,一道围墙阻挡了城市繁华,圈出了一块静谧的空间,这里被白皮松、柏树、杨树、栌枫、法国梧桐,以及两万平方米的绿地点缀成一个花园,中间夹杂的饱经沧桑的红色小楼颇为吸引眼球——这里就是768,这里没有艺术家,只有设计师。

让人颇感兴趣的是,这个设计师的聚集地花样迭出。最新鲜的事情就发生在前不久。2012年6月7日晚7点30分,海淀剧院上演了一场幽默诙谐的话剧《戏说梁祝》。其演员阵容令人难以置信,他们是中关村768创意产业园管委会的15名工作人员,而观众则是768创意园的入驻企业。

《戏说梁祝》以新时代的文化和视觉重新演绎了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梁祝》。话剧的整个剧目由768管委会自导自演,他们将熟悉的剧情背景与“768元素”巧妙结合,以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衔接古今文化,博得了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

如此有“情调”的园区还真是少见,而以独特的创意衔接古今文化的园区亦然少见,这不禁让人们对这个并不知名的创意产业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历史的传承

和798、751一样,768同属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只是三者各有侧重。798是闻名中外的艺术区,751是年轻人追捧的时尚秀场,而768则是设计师们的“集散中心”。

768创意产业园隶属北京大华无线电仪器厂(原国营第768厂),一个曾经无比辉煌的高科技军工企业。建厂之初,这里是全亚洲最大的军工企业,为航天、二炮、总装、总后等多个单位提供电子产品。“遇到招人时,有些退伍军人恨不得一个团都来这里,有的人甚至放弃了医院、银行的工作,也要进这里。”768园区管委会主任李前说。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768所在地也逐渐由一片荒芜变成了繁华的闹市,原厂院内的南北向小路也拓宽成了今天的学院路。再后来,为了整合资源,盘活地产,大华厂的生产活动从这里搬迁出去,与之相关的军工企业厂房的身份渐渐淡去,留下的红色的旧厂房和“抓革命促生产”之类的老标语,成为这片老军工厂房历史文化的一块印记。

这片老工业厂房建筑群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由苏联设计师设计,是现存为数不多的老工业遗址之一。面对这几万平方米的资源的利用,大华厂曾有过艰难的抉择。李前说,当时有两种改造方案,一是将这里改造成商贸园,这样可以实现收益的最大化,但会破坏这片老工业遗址;二是继承老工业厂房本身的特点,建成以工业设计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这对老工厂的历史是一种传承,但经济效益会差一些。经过多方面的权衡之后,为了保护这片老工业遗址,并继承其本身的特点,768最终建成了以工业设计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传承了老北京工业厂房的历史。

2009年11月18日,大华集团成立768创意园管理会,并全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创意产业园区,将园区定位为:以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为主的创意产业园。至此,这个54岁的老厂区开始走向了新的使命。

艺术与科学的碰撞

也许是一种巧合,在中国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圈子中,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皆处于前三甲之列,而768正被他们包围。768与林大北门只有一街之隔,距清华也不过10分钟车程,于是768成为设计圈有名的聚集地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这里汇聚了一批年轻的企业,但个个魅力十足。

专注数字视觉的鱼果动画工作室,虽然规模不大,但成绩斐然。在2010年和2011年的春节晚会上,鱼果动画制作的《春天里》、《爱我你就抱抱我》等作品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1年,在清华百年校庆上,鱼果动画的建筑投影作品《艺术与科学》,采取多元手段,用酷炫的灯效创造出各种逼真的特效,还制作出了包括爱因斯坦、蒙娜丽莎等多种画面,让观众赞叹不已。而这种逼真的特效与炫丽的画面,正是鱼果动画用技术手段完美呈现艺术想象的震撼效果。

768园区还有更“稀奇”的文化单位——北京海知源生态艺术博物馆。艺术博物馆创始人杨海明围绕“海纳百川,饮水思源”理念,利用多年珍藏的古生物化石、矿物晶体、动物标本,配以科学简介集中展示,再现奇幻的自然密境。

为了这些宝贝,杨海明卖掉了自己在北京的房子,把自己一千多万的身家全部投了进去。“我要做一个公益、科学、创意相结合的艺术沙龙,在国内恐怕还没有人做过这样的尝试。”杨海明说。

以海知源生态艺术博物馆为载体,杨海明通过系列艺术科普展览与讲座,艺术家与科学家将面对地球家园进行切磋与对话。同时,艺术馆也有计划地与相关媒体合作,推动以世界自然遗产为代表的高端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这种独特的文化传承方式,正在慢慢被人们所肯定,这也证明了海知源生态艺术博物馆的价值所在。

当科学被创意与艺术装饰之后,总会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也是768中独具特色的创意企业在与国际知名公司竞争中每每胜出的原因所在。

以阿普贝思(北京)建筑景观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为例,这家公司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景观设计企业。768园区管委会执行主任马进告诉记者,在唐山市政府唐山环城水系项目的总体规划中,阿普贝思在与其他9家国内外知名设计公司竞标中胜出。阿普贝思的设计方案开创性地将防洪河道变成了一个景观和人文共生的城市带滨河公园,是国内将水利工程与景观设计融为一体的第一例。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一个老工厂成为一个时代前沿的创意产业园,768的转型赢得了多方赞叹。面对未来,768会采取何种方式让园区独特的文化朝着更加赋有生命力的方向发展,成为更多人想知道的答案。

实际上768的远景规划恰好与中关村核心区将打造高端产业聚集区的规划不谋而合。768位于“中关村科学城”版图之内,随着“中关村科学城”的建设与发展,恰好缺乏一个具有足够实力的基地为创意产业提供支持与服务, 768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块缺失。

李前说,根据规划,768的园区空间将继续扩大,并为高科技服务。未来,768的建筑面积要从目前的6.5万平方米扩大到32万平方米,在老的绿地和建筑全部保留的基础上,沿街部分将建设几栋高楼。建成之后,除了要吸引更多的设计类企业外,还将建立电子信息高科技产业孵化基地。

科学技术强有力的刚性需求成了768创意产业园迅速强大的发动机,而放眼于未来,当这片充满创意与激情的沃土上补充一支科技大军之时,将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艺术创意课程 篇4

1 研究方法

以湖南省大众传媒学校摄影艺术专业、影视动漫专业、美工设计专业三个专业共300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 主要研究方法为实验法与数理统计法。

1.1 课程方案

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见表1) , 其中, 必修课程包括艺术体操、健美操、体育舞蹈、体操、啦啦操、瑜伽形体、武术、体育表演专项训练、体育表演剧目等内容。共120学时, 累计学分12分。选修课程包括编导理论与实践、芭蕾基础训练、现代舞基础训练、流行舞、社交舞、民族民间舞等内容。共70学时, 累计学分7分。

1.2 实验设计

本教学实验分别选取湖南省大众传媒学校摄影艺术专业、影视动漫专业、美工设计专业三个专业共300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以2009级三个专业共159名学生为对照组, 同样以2009级三个专业共150名学生为实验组, 其中, 对照组进行传统体育课程教学, 而实验组施加体育艺术课程教学。其他专业课程相同。创意能力以三个专业学生作品的创意得分作为量化指标, 创意分由固定的专业教师进行评定。为了教学实验的顺利实施, 学生入学后专门进行入学考试, 每个专业聘请一名专业教师对学生作品的创意得分进行评定, 并打出相应分数, 如果实验组与对照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明两组学生的其实水平相同, 可以进行实验。试验后, 再由同一教师对毕业作品的创意得分进行评定。入学作品创意分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具备可比性, 教学实验后, 毕业作品创意分如果有显著性差异, 说明体育艺术类课程对学生创意能力培养存在良性的影响。

1.3 数据处理

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处理, 所有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组入学后作品创意得分比较

为了实验顺利进行, 分别对摄影艺术专业、影视动漫专业与美工设计专业实验组与对照组级学生进行入学测试, 其中, 摄影艺术专业学生完成摄影作品一幅, 影视动漫专业学生完成一段动漫设计, 美工艺术专业学生完成人物画像作品一幅, 然后每个专业聘请一名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对学生作品的创意得分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评定 (见表2) 。

将摄影艺术专业对照组50名学生入学作品创意分与实验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 统计结果显示, 对照组平均得分为65.44分, 标准差为8.81分, 实验组平均的分为65.34分, 标准差为11.74分, t值为0.058, sig.为0.962, 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创业能力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也就是说学生入学前创意水平相当, 因此具备可比性 (图1、图2) 。

同样, 将影视动漫专业对照组50名学生入学作品创意分与实验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 统计结果显示, 对照组平均得分为66.62分, 标准差为9.23分, 实验组平均的分为66.94分, 标准差为8.70分, t值为-0.178, sig.为0.859, 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创业能力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也就是说学生入学前创意水平相当, 因此具备可比性 (图3、图4) 。

将美工艺术专业对照组50名学生入学作品创意分与实验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 统计结果显示, 对照组平均得分为68.70分, 标准差为8.23分, 实验组平均的分为68.46分, 标准差为8.50分, t值为0.143, sig.为0.886, 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创业能力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也就是说学生入学前创意水平相当, 因此具备可比性 (图5、图6) 。

2.2 教学试验后效果对比分析

教学实验结束后, 聘请同样的老师按照统一标准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毕业作品的创意得分进行评定 (见表3) 。

将摄影艺术专业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毕业作品创意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统计结果显示, 对照组平均得分为79.24分, 标准差为7.15分, 实验组平均的分为82.72分, 标准差为7.24分, t值为-2.418, sig.为0.017, 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创业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 也就是说体育艺术课程教学对学生创意能力培养的效果显著 (图7、图8) 。

将影视动漫专业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毕业作品创意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统计结果显示, 对照组平均得分为81.68分, 标准差为7.86分, 实验组平均的分为86.12分, 标准差为7.86分, t值为-3.392, sig.为0.001, 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创业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 也就是说体育艺术课程教学对学生创意能力培养的效果显著 (图9、图10) 。

将美工设计专业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毕业作品创意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统计结果显示, 对照组平均得分为82.24分, 标准差为6.16分, 实验组平均的分为86.78分, 标准差为6.37分, t值为-3.623, sig.为0.000, 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创业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 也就是说体育艺术课程教学对学生创意能力培养的效果显著 (图11、图12) 。

3 研究结论与建议

通过摄影艺术、影视动漫与美工艺术三各专业的体育艺术课程教学实验, 发现实验组学生作品创意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学生对体育艺术的鉴赏能力明显提高, 对人体动作与音乐艺术协调配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同时, 学生自身的表演能力、表现能力、想象能力大幅度提高, 体育艺术课程对高职院校学生创意能力培养具有显著性的效果。

建议通过对体育艺术课程方案的修正, 不断优化教学效果, 此课程方案可以在广大兄弟院校进行推广。但是由于研究时间与经费的不足, 关于创意能力更为合理的评价标准、体育艺术课程对学生创意能力培养机制等方面的问题没能进行全面研究, 我们将在以后的教学改革中对本课题的有关问题进行补充研究, 不断完善高职院校体育艺术课程的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刘小静.技巧啦啦操手翻类难度训练方法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10.

[2]林莹晓雪.我国啦啦操运动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10.

[3]成盼攀.我国技巧啦啦队技术水平发展趋势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09.

文化艺术节创意活动方案 篇5

本次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以“展现青春风采,丰富校园文化,提升内涵素养”为目标,融文化艺术于一体,通过积极营造和培育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氛围,推动校园文化活动的繁荣和发展,教育引导广大学生以勤于学习、善于创造、提升内涵的实际行动,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活动中来。

二、活动主题

激扬青春,魅力校园

三、活动时间

_月下旬—_月末

四、活动形式

采取“学生活动项目领办制”的形式开展活动。学生组织或团体可领办学校拟定活动项目,也可领办自主策划的活动项目。具体内容参见《_大学学生活动项目领办制实施方案》。

五、活动项目

1、校园故事会。学生围绕校园生活讲述学习、工作、生活中富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故事要对他人能够起到启迪、教育作用。每则故事的讲述要求不超过四分钟。使学生在故事的准备中体会学习、工作、生活的真谛,在故事的讲述中激发学生潜能,在活动中的到锻炼。

2、“文明从点滴做起”校园拍客大赛。通过举办拍客大赛,鼓励每位同学用手机或相机记录下校园内文明与不文明的行为,倡导文明风尚,提高道德素质。以拍与被拍及观众的三方不同角度,让学生受到教育,引导新生告别陋习,加入到讲文明的队伍中来。

3、“清新_大”主题志愿活动。“讲文明、塑形象”志愿服务活动,从身边做起,组成志愿服务队对校园内的卫生死角进行排查和清扫,重点清除白色垃圾和非法小广告,营造整洁的校园环境。从引导学生树立“讲文明、塑形象”从身边小事做起,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每位同学意识到优美的校园环境是每位学生应尽的义务,也是全校师生的共同责任。

4、“舞动校园”舞蹈比赛。进一步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展示_大学生的青春风采,丰富校园文化,拓展大学生的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营造高雅的文化氛围,凸显张扬个性,培养校园舞蹈“新势力”。参赛舞蹈要求积极向上,能反映当代大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丰富的精神生活和崇高的理想追求。

5、“金话筒”主持人大比拼。展示大学生的青春风采,选拔真正有实力、有特色的校园优秀主持人,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追求,引导大学生加强文化道德修养,提高思想内涵、文化品位,增强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快速反应和组织协调能力。参赛要求形象端正、健康、阳光;言行举止大方、端庄;使用普通话、语音标准。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勇于表现自己的个性和能力。能针对现场评委提出的问题,反应迅速,回答准确,表达清晰流畅。

6、“活力四射”校园娱乐项目系列。“踢毽子大赛”以寝室为单位自愿报名参加比赛,在规定时间内踢毽子数量最多为获胜者,评出一、二、三名。

7、寝室巧手大赛。以寝室为单位制作剪纸类或绘画类工艺品:如油画、水彩画、素描等形式;也可利用废弃物品:如可乐罐、报纸、小电器等材料创作工艺品,在规定时间内上交,评出一、二、三等奖。

8、“_大学子”寝室装扮评比系列按照公寓寝室卫生评比标准进行评分,综合得得95分以上者为五寝室、85分以上95分以下为四寝室、75分以上85分以下为三寝室。获得寝室将统一配置标识。

9、“一周微博秀”活动以寝室为单位建立微博,在一周内随时更新微博内容,微博内容要紧紧围绕校园生活、寝文化及文娱活动,图片及相关文字要求积极向上,能展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按微博的内容、关注指数、评论指数和数量评出一、二、三等级。

六、活动领办时间安排

_月_日—_月_日为活动项目领办的申请阶段

_月_日—_月_日为初审阶段

_月_日主办方与领办方签订协议

_月_日—_月末活动开展阶段

七、实施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宣传。以活动领办制的方式开展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活动是我校落实“双强”工程,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造_大文化艺术活动品牌的一项重要举措。各学院团总支要高度重视,在学生中广泛宣传,加强领导,动员广大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2、展现风采,塑造形象。各领办组织申请开展的活动须健康向上,能够充分展现我校大学生的青春风采,展现校园清新和谐、文明向上的校园风貌。要充分挖掘学校的文化内涵,有力宣传我校的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为塑造_大新形象做出贡献。

3、精简节约,合理预算。各领办组负责人要对活动花销进行合理预算,本着精简节约、抵制浪费的原则开展活动。经费使用明细须记录清楚,账目公开。

误读:艺术的创意精灵 篇6

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曾误读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最有人权的制度”,这种认知催化他建构起了自由平等的君主立宪制;他误读中国儒学是具有崇高理性、合乎自然和道德的“理性宗教”,这激活他批判并重创了当时盛行欧洲的“神示宗教”。毕加索对非洲面具的极端推崇(误读),使他创造了《亚威农少女》等传世之作。莫地格里安尼对印第安和黑人原始艺术的误读,使他在美术史上留下了具有原始稚拙美的雕刻和绘画。

这篇文字想专门说说误读在抽象艺术中闪现的精灵掠影。

没有误读就没有抽象画的诞生

据俄裔法国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自己描述,他的抽象画灵感来自一个完全偶然的像哥伦布歪打正着发现新大陆那样的误读。不过,那不是跨文化误读,而是自己对自己的绝无仅有的有趣误读。

康定斯基撰文称,有一天他在户外画完速写回到自己家的画室,忽然看到“一幅难以形容的炽热的美妙的图画”,非常震惊。他感到这幅画“没有主题,没有客观对象,完全是由明亮的色块组成”。他激动地向这幅神奇的画面走去,哦,原来是他自己的一幅作品歪放在画架上!歪放,把具象消解了,不再能辨认出画面上的形象,因而产生了一个只能误读出“明亮的色块构成”的纯形式。这个破天荒的误读,就像中子轰开原子核产生核爆炸一样地使他顿悟:“我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我的绘画不需要有什么客观的东西和客观物体的描绘,而且实际上这些东西对我的绘画是有害的。”

由此,一种颠覆人类绘画史由原始人的洞穴画到现代立体主义的全部绘画作品(即或写实或写意或变形的全部具象画)的新画——抽象画,在康定斯基画笔下诞生了!按照一位法国艺术评论家的定义:“绘画作品里的形象与现实世界里常见的形象迥异,而无法辨识其为何物,或不反映日常生活环境的客观现实者,称为抽象绘画。”

此后,康定斯基发表了两部著名的理论著作——1913年的《论艺术的精神》和1925年的《点线面》,为他的新画派寻找美学和哲学理论依据。他概括出抽象艺术无比优越于具象艺术的两条美学原理。第一,因为解构了具象,画家就摆脱了物体的形象和意义的设定,摆脱了文学式的讲故事,就能使绘画向抽象的音乐靠拢,点线面和色彩等绘画抽象元素就像音乐的抽象音符一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自由组合出画家的内心情感。因此,抽象绘画具有无可穷尽的多样性、丰富性。第二,观众在看画作时,不是被动地看录影,而是要对画作进行能动的诠释;因为解构了具象,观赏者在观赏画时就摆脱了具象所设定的诠释框框,可以最大限度地进行自由审美移情和诠释。

这“无比自由的表达”和“无比自由的诠释”的抽象画论,非常圆通,简直像不证自明的公理一样让人无可辩驳、无可置疑。康定斯基的抽象画、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音乐、卡夫卡的现代小说,被誉为现代艺术大潮的三条“先河”。

生物学与阐释学解构了康定斯基的原教旨

然而,当我在巴黎做了多年的文化艺术门类的记者后,对康定斯基的两条毋庸置疑的原教旨产生了置疑。

巴黎的画展多如牛毛,我也采访过许多画展。在抽象画画展中,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观众并不珍惜和使用康定斯基给予的可以“绝对自由误读”的特权。他们在抽象画前停不下来,没有久久面对画面进行“参与创作的自由诠释”,而总是匆匆浏览一圈而已。在这些展览会上,看不到这样的场景:人们驻足凝神在卢浮宫中的大卫所画的《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前,久久不愿离开。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在艺术界贵宾云集的开展酒会上,人群最密集的地方不是抽象画前,而是非艺术的放着酒水和小点心的桌子旁。何故?

我在阅读和采访了很多抽象画家之后,还归纳出另一个经验事实:如果对抽象画家们几十年的绘画作品作历史性的纵向阅览,就会发现他们的变化甚微,尽管他们都声称在不断地探索新风格。非常奇怪,他们没有呈现出康定斯基所预言的,由于解构了具象而给作品带来无限多样性,恰恰相反,他们远不如具象画家那样丰富。何故?

对于这两个“何故”,我没能在浩瀚的现代艺术评论中得到答案,倒是在闲读非艺术类的杂书时获得了理由充足的“解码”。

其一,我在读生物学时得知,生物学家已经从大自然的生命世界中分辨出了120多万种动物,35万种植物,近10万种微生物。生物学家是如何分類的呢?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动物志》中对500多种动物进行分类时,采用的是直观形象分类。被称为现代生物分类学创始人的18世纪瑞典生物学家林奈,在《自然系统》中发明了“双名命名制”的人为分类法,其分类依据是生物的性状(状就是形态)。当下最前卫的生物分类法是“自然分类法”,即根据动植物的形态、构造、机能、习性以至在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等方面的特征进行综合分类。一言以蔽之,自古至今的分类都离不开形态。换成绘画语言,形态就是具象。与此相对照,人类对云、对大理石上的纹理等抽象图像,连数百、数千种都分不出来。按数学中的排列组合,抽象组合应该绝对多于具象组合;怪哉,何故人的视觉会出现反数学定理的现象呢?根据进化论,生命进化出眼睛来的根本目的便是识别该物种可食用食物的图像、可交配对象的图像和天敌的图像,以及与生存有关的环境中的物象等。换句话说,眼睛就是用来识别具有可重复性的具象的,不是为了识别无限变化的抽象。虽然抽象在数学上应该比具象具有无可比拟的多样性,但是由于生命的视觉专为识别具象而设,因此反而觉得具象更丰富。这就是说,在人的视觉经验事实中,恰恰是具象具备广阔的多样性,而抽象则恰恰相反。

呜呼,上述生物学的阐述证伪了康定斯基认为抽象图形比具象图形在人的视觉中更具丰富性的假定。

其二,我读了西方现代哲学阐释学的一些书。阐释学把西方人理解《圣经》等传统经典文献的一种语义学的方法论,上升到了哲学方法论或哲学本体论。中国人面对古代典籍也有训诂、注释、考据等“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的解释活动。阐释学是研究人类对于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哲学新学科,解释的既是能懂的又是模糊的文本,而毫无确定性的文本是不能进行解释的。据此,我们回过头去观照抽象画,它们恰恰是故意不显示任何确定性的文本,当然观众就无法进行诠释了。信息论对信息的定义是“不确定性被减少的量乃是信息”,观众面对没有任何确定性的抽象画,无从去做“减少不确定性”的诠释,也就不可能获得任何审美信息,当然在抽象画前就停不下脚步、凝不住神了。

哀哉,阐释学又把康定斯基的另一条原教旨——消解了具象,可以让观众最大自由地进行创造性的解释的假设——也给颠覆了。

审美:从具象到抽象

人眼和动物的眼睛毕竟是有所不同的。

雄鸡总在朝霞里引颈高歌,但是它的眼睛从来不会对抽象的云霞感兴趣。可是人类拥有审美需求,法国文豪雨果在《海上劳工》中写下“几缕懒散的闲云,在蔚蓝的天空里追逐,像仙女的舞蹈”,中国诗圣杜甫咏赞“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可叹》),唐朝诗人卢照邻也读到 “片片行云著蝉翼”(《长安古意》)。

群狼夜夜巡游,号叫时都仰望夜空,可是,它们从来不会去注意月亮上由众多错综的环形山阴影构成的抽象图形。纵使假定它们有兴趣,也读不出中国神话凄美的“嫦娥奔月”来,更唱不出像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唱的:“她(月)软步走下了云的梯子,毫无声息地穿过窗门的玻璃,于是她带了母亲的柔软的温馨,俯伏在你身上,将她的银色留在你的脸上……她又用柔和的双臂拥抱你的颈项。”(《散文小诗•月的恩惠》)

人为了审美,视界超越了生物学的具象疆界而扩充到了抽象对象。

人类在读大自然中的抽象美时,普遍用了比喻的方法,即通过想象力进行类比,为抽象比喻(误读)出一个具象的文本。在长江三峡,有一块凸起的石头,有人把它比喻为“神女”,然后,宋玉误读出了《神女赋》,老百姓误读出了关于神女峰的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来。在黄山,云海中冒出一个山峰,人们把它定名为黄山美景“猴子探海”。无论是游览中国桂林石灰岩地貌的溶洞,还是在观赏奥地利莫扎特故乡同类地貌的冰洞,我发现人们都用彩色的灯光进行选择性的照明,将千姿百态的抽象钟乳石,具象化为或“雄狮怒吼”或“上演瓦格纳歌剧的帝王剧院大厅”等。

比喻,是人类发明的一种诗性的误读。通过比喻,把完全不确定的抽象文本,变成有确定性的文本,这样,就满足了阐释学可解释的条件。此时,人们在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同时,还欣赏了人类独有的想象力之美。

被抽象画家赵无极揶揄之后……

我多次采访过法籍华裔抽象画家赵无极。他是当代国际级的大画家。记得第一次在他的巴黎画室采访时,我指着他所画的一幅三联抽象大画问:“您在这幅画中要表达什么?”他温文尔雅地揶揄我:“哈,我要是能说得出来就不画了。你看它是什么就是什么。”我一头雾水,羞愧地离开了他的画室。

后来,赵无极先生送了我一本《赵无极自画像》。这是他和他的夫人凤索娃•马凯合写的自传。我读完他的自传之后再去读他的作品——例如《作品 1957》,便茅塞顿开。

我在他的自传中读到,1956年他经受了一次精神上的大灾难——和他结婚16年的青梅竹马的妻子跟别的男人跑了。“她绝情而去,使我深受屈辱,一直到今天,仍觉苦涩。”他写道。他又说,当时绘画成了他的“避难所”,画布是他“唯一宣泄苦闷、愤怒的对象”。他在1957年画的这幅抽象作品,便是“要埋葬悲伤,因此充满着死亡的气息”。

在由传记提供的简明意义文本的引导下,我再次进入画面,便读出来《作品 1957》正是他当时内在屈辱、愤懑在画布上的宣泄。在色彩的纠葛(“如何混合、如何对立、如何相爱、如何相斥”——赵无极语)、线条的扭曲和缠绕、构图的繁复所形成的多元迷宫似的空间里,我读到了“人失去爱”、“人失去伊甸园”、“人失去乐园”等痛苦的审美信息。

我从多次采访赵先生的闲聊中得知,他几十年来还遭受到死亡信息的巨大冲击。他告诉我,他深爱着的银行家父亲,在“文革”中“非正常死亡”;在中国东北工作的英俊聪明的小弟,36岁那年竟然被煤气毒死了;还有个在美国的科学家弟弟让喉癌夺去了盛年的生命;他最不能接受的是,他的第二任妻子——美丽的香港电影演员——在异国失语,陷入深深的孤独而精神失常,41岁那年自己结束了生命。他那时整天喝威士忌,朋友们都给他改名为“赵威士忌”。后来,他的知音和挚友——法国著名诗人米修也永远离开了他。因此,他在上世纪90年代画了很多关于死亡的抽象畫。他画得太投入,以致完全忘记了现实世界,一次从高梯上摔了下来,左臂断成了八截。我听了他这些经历后,再去读他的死亡抽象画,心得就完全不同于我在梵蒂冈圣彼得教堂看米开朗基罗的雕像《圣殇》。米氏的巨大艺术感染力来自用雕塑叙述耶稣这个具体人物的殉难,而赵氏的死亡抽象画,不是表现某个人的生命悲剧,而是描绘经过抽象的类概念的生命死亡体验。因此,读赵氏的画就像在读存在主义或佛学论述死亡的哲学……

艺术创意课程 篇7

我通过对《多元智能创意课程》新课程的试验和应用, 发现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的最大区别是:新课程更为强调知识的一体性和幼儿智能的多元化均衡发展, 并且从根本上要求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变革, 其中一个较为显著的要求就是加强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的艺术性和创造性。这说明幼儿教育逐渐开始体现出素质教育的特征。但是, 与此同时, 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习惯于传统教材教法的教师不能很快适应新教材、新教法, 导致幼儿教学实践中出现了新教材、老教法, 新要求、老思维的极不和谐的教育现象, 影响着幼儿的健康均衡发展。

我经过认真的观察和研究发现, 对这个问题的解决除了要加强对所有幼儿教师的再教育和再培训外, 还要专门对新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的艺术性和创造性给予加强。我通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和探究, 试图能够对解决以上问题有所帮助。

一、教师对新教材的艺术化处理

对教材的处理首先明确目的性, 坚持知识传递、思想教育、能力培养的统一。知识传递是幼儿对课程探讨和研究;思想教育与能力培养是在教学过程中掺和艺术教育, 给幼儿直观明了的教具或活动场所。这三方面是统一的, 在备课中不可偏废。也就是说, 不可只重视其中一点而忽视其他;但对这三方面的应用上又不能平均用力。

对旧教材的处理中, 很多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 思想教育则略带一点, 对幼儿能力的培养远之不谈。例如, 计算课《5的组合与分解》, 过去的教法就是把5的分解组合直接教给幼儿, 让幼儿找出规律, 然后开始写、认, 记住组合分解图。在《多元智能创意课程》中, 显然不同。它把重点内容放到目标当中。教师在《教师资源手册》中找到此课———《谢谢服务员》, 设置目标为: (1) 享受听故事的乐趣; (2) 学习数字5的组合和分解; (3) 尝试按规律排列; (4) 向服务员表达谢意; (5) 复习“谢谢你”。这样处理教材, 恰如其分地把知识传授、思想教育、能力培养等几方面有机地融在一起, 既安排全面又重点突出;既各有目标, 又相辅相成, 这是对教材处理的艺术化。

二、课堂教学组织的科学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教学组织是一种行为方式, 教师凭借语言、动作、身姿表情等外显行为向幼儿传递信息, 与幼儿进行交流, 同时这些行为又受到教师素质、气质、性格以及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因此它是一项复杂而又有技术性的活动, 教学组织要实现科学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在《多元智能创意课程》教材中, 有《小恐龙生病了》一课。在制定学习目标中有一点, “认识数字, 1—10的顺数和倒数”。老教法是让幼儿按顺序摆放数字卡, 进行顺数和倒数。而新教材则不同, 它与现实生活中相联系, 以幼儿的心理为特征, 把数字与幼儿吃药、打针联系起来, 因为幼儿对吃药、打针之事最敏感。因此孩子们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注意力特别集中, 对教具也感兴趣, 整个活动进行得非常顺利轻松。

三、教学情境创设的艺术性

组织幼儿教学活动离不开情境教学, 因为它所表现的广远意境能激发起幼儿的想象, 而幼儿的想象又丰富了本课的教学活动。情境创设的途径和方法很多, 对它的应用和合理的选材都很重要, 创设有利的情境表演或环境更为重要。

计算活动中有《圆形认识》这一课, 过去是这样组织这节课的:在图形纸卡上画上图谱, 把它说为图形宝宝, 然后, 让幼儿把它挂在脖子上, 当图形娃娃, 最后以游戏图形娃娃找家而结束。当时, 孩子们玩得非常开心, 而且教师也达到了教学目标, 认为这是一节较为有“创意的课程”。但在《多元智能课程》中又遇此课, 这次教学首先进入的环节是情境表演艺术, 教师用手帕进行魔术表演, 能用正方形分别变出三角形、长方形和圆形。孩子们觉得很神奇, 而且学习的兴趣也很强烈。然后教师发给孩子们手帕, 让他们亲自尝试和体验, 孩子们在尝试中对正方形变圆形的过程有了疑问, 然后通过努力钻研, 解决了疑问。这样的教学说明教师的表演感染了幼儿, 幼儿立刻进入了角色, 教学效果非常突出, 这就是情境教学的艺术性的生动写照。

四、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提问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形式, 引导幼儿回答问题也是课堂教学艺术的主要组成因素。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 我们要尽量避免单纯的判断式提问如“对不对”“是不是”等。教师一定要在幼儿的词汇、经验、知识范围内发问, 而且尽可能地使用柔和的语气、生动的表情姿势、形象化的语言, 这样的提问才能够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思维, 甚至能引发幼儿一系列更多的疑问, 这样就达到了提问艺术的最高境界。

通过对《多元智能创意课程》的学习、钻研与应用, 我发现依然有很多的问题, 比如对新教材的认识不够, 有时难以将课程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有时教材内容和授课内容不一致, 教学设计没有创意性。这些问题正说明我们需要新的理论和新方法, 也需要更多的教学实验。我认为, 我们应该对幼儿教育园本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理论上和实践中突破, 尽可能地针对本地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开创出适合本土幼儿健康发展的课程模式, 摆脱单纯依赖套用异地《多元智能创意课程》模式的误区。

摘要:自鄂尔多斯市推行学前教育课程改革以来, 我园经过统一培训后, 于2008年推行《多元智能创意课程》, 通过对新课程的试验和应用, 笔者发现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的最大区别是:新课程更强调知识的一体性和幼儿智能的多元化均衡发展, 并且从根本上要求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变革, 其中一个较为显著的要求就是加强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的艺术性和创造性。这说明幼儿教育逐渐开始体现出素质教育的特征, 但是, 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习惯于传统教材教法的教师不能很快适应新教材、新教法, 导致幼儿教学实践中出现了新教材、老教法, 新要求、老思维的极不和谐的教育现象, 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健康均衡发展。笔者经过认真观察和研究发现, 对这个问题的解决除了要加强对所有幼儿教师的再教育和再培训外, 还要专门对新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的艺术性和创造性给予加强。笔者针对以上问题开展分析和探究, 希望能够对解决以上问题有所帮助。

关键词:幼儿课堂教学,艺术性,创造性,多元智能创意课程

参考文献

[1]周兢.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幼儿教育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启示:下[J].幼儿教育, 2003 (2) .

[2]张晓梅.“新”课程中的“新”的教师“新”的幼儿——实施《多元智能创意课程》之心得[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 2006 (8) .

[3]包丽.开展多元智能创意课程的教学反思[J].考试周刊, 2009 (10) .

[4]卢庆霞.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幼儿教育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13) .

[5]张国祥.幼儿教育名家思想给多元智能教育的启示[J].心理学探新, 2001 (3) .

关于艺术管理与艺术创意的探讨 篇8

艺术管理是对艺术活动实施管理的活动,它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了很多领域的不同知识。例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属于全面、综合性的科目。艺术管理的过程是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到高级的一种发展过程。自人类社会活动出现之后,早在先秦时期,主要的艺术管理活动形式有诗歌、绘画、音乐等,这就标志着艺术管理活动已经形成。但是在实际活动中,这种艺术管理活动主要是靠政治手段进行管理。在唐宋时期,经济、政治、文化达到了顶峰,这一时期的管理逐渐地向民间发展。到了近现代,人们对艺术活动的管理更加的科学,并形成一种科学的艺术管理理论和管理体系。这就使得文化活动不断地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使人们的文化素养不断地提高,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帮助构建积极、乐观、和谐的社会。

二、艺术创意的内涵

艺术创意主要是指人们在艺术活动中创造出一些新颖的意象。狭义的艺术创意主要是指艺术活动中的创意行为,广义的艺术创意主要是指各种社会活动中的融入艺术创意的因素,并且在艺术创意中体现一些精神行为。艺术创意属于文化创意的一部分,但和普通的文化创意并不完全相同,它是有着核心地位的创意。

三、艺术管理和艺术创意之间的联系

艺术管理和艺术创意是一种新兴的学科体系,它们之间具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理论层面上,艺术管理和艺术创意其都拥有深厚的理论积累,拥有新兴学科的理论框架和体系,在社会实践中,二者都有着应用和实践的特色,它可以对人们的生活或者社会文化的建设有所帮助,在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层面具有广阔的前景。艺术管理和艺术创意在艺术活动中将人类智慧充分体现出来,这不仅是对艺术活动的创新,也有利于艺术生产力的提升。

艺术管理和艺术创意交融和区别的产物就是创意生活产业。这一产业在当前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创意产业源于艺术管理和艺术创意以及一些文化的积累,创新的经营方式为人们的衣食住行用提供了更优质服务,为人们提供了更深的体验和更高质的美感。这样就可以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同时使人们得到精神文化上的满足。

例如,黄太吉煎饼果子采用新思维、新模式,将艺术管理和艺术创意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中国式的快餐,这种方式不仅在口味上满足了食客的需求,也通过特殊的美感吸引了食客,同时还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如现磨豆浆、麻辣烫、凉面等都尝试了大限度地调整,满足了食客的需求。并且采用这种新颖的营销模式,使得在满足人们食欲的同时,让人们产生一种别样的思考,这种营销模式更加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从而使之更好地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应该深入的研究艺术管理和艺术创意,将二者结合起来,使之不断的成熟,促进当前社会的繁荣,使之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只有多样化的艺术文化才能使人们更容易接受,才能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芭蕾舞和魔术的结合,它不仅呈现出一种浪漫和唯美,也有一种神秘的感觉,这样就会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艺术感受。

四、如何发展艺术管理与艺术创意

艺术管理和艺术创意对艺术建设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这样不仅可以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也可以使人得以全面的发展。所以有必要进一步发展艺术管理和艺术创意。人才的培养对于发展艺术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开展艺术管理、发展艺术创意来说,知识和技能都是不可或缺的,这样才能将艺术的美感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所以要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使学生了解不同方面的知识,进行针对性创作。另外,还要对社会各界多做鼓励,积极开展艺术演出等活动,对产品和品牌进行推广,使艺术形式和实践相结合,创造出更多拥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这样就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社会经济建设有所发展。此外还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艺术形式中彰显传统文化底蕴,使人类的意识和活动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形式。

五、结语

论艺术通感与音乐创意教学 篇9

艺术通感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 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被誉为“神话故事的万花筒和一些东方色彩的图案”的著名交响组曲《天方夜谭》中, 当单簧管在竖琴的撑持下, 撒出它那发光闪烁的音响时, 俄国管弦乐理论家罗加尔·列维茨基评论道:“这是东方绣品的雅致的花纹”。是的, 当人们欣赏音乐作品时, 不但能听到, 而且同时也能看到、触到、闻到、想到……教师如果善用艺术通感, 用艺术的魅力去打动学生, 创设一个良好的导课情境, 学生的积极性便会轻而易举地调动起来。在欣赏《瑶族舞曲》时, 让学生亲手触摸敲打一下瑶族长鼓;在学习歌曲《游击队歌》时, 放上一段视觉冲击较强的电影地道战片段;在学习国粹京剧时, 要求学生用颜料色彩涂画京剧脸谱……当艺术通感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耳朵竖起来、身体动起来、脑子转起来, 这堂音乐课的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2. 引发联想, 加强学生的想象力

心理学家指出, 青少年的想象力最为丰富, 以后就慢慢地向理性与逻辑方向转变。因此, 综合运用各种艺术形式, 抓住想象力发展的最佳期, 就可以促进艺术通感的产生和运用, 使学生的联想更丰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伴随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可以用柴科夫斯基的小夜曲《如歌的行板》做背景, 优美的弦乐四重奏与诗文的意境相结合, 可以让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 在荷香月影与音符中沉浮、流淌……。

3.触动灵感,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音乐是激发创造力的好助手, 它虽不能直接描绘事物的形象, 叙述具体的情节, 但它能随着旋律的起伏, 节奏的驰张, 声音的变化来表现任何艺术所不能做到的表情体现, 唤起人们对生活的回忆和联想, 激发艺术创造力。当非洲鼓乐奏响时, 从来没学过非洲舞蹈的学生凭着自己的创造手舞足蹈时, 你不竟会为学生的精彩律动而惊讶。艺术通感为音乐教学也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灵感之门。

艺术通感在教学中的实践与优化

国学大师钱钟书先生对通感的精辟见解为:“在日常经验里, 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动或交通, 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 声音似乎会有形象, 冷暖似乎会有重量, 气味似乎会有锋芒”。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它必须通过“聆听”才能感受得到。通过聆听旋律的起伏变化、节奏的快慢及力度的强弱等, 来感受音乐作品所塑造的音乐形象, 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但仅靠这一手段来欣赏音乐未免有些单调, 综合运用艺术通感对优化音乐教学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1.音乐与视觉

音乐“可视性”的获得, 主要靠人们通过对声音的联想与想象, 构建出欣赏者体验过的场景画面, 从而感受音乐的内在情感。一段古琴演奏的《高山流水》的电视录像, 一段由众多充满诗情话意的背景组成的《春江花月夜》的影片等等, 都因为其诗意的直观与浪漫的感性, 而比单纯的“听”更能激发起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一幅厚重而凝穆的油画——《伏尔加纤夫》, 能让学生在演唱《伏尔加船夫曲》时更好地把握歌曲中愤慨、抗争情绪;听到一些柔和的音响, 就似乎能看到乳黄、嫩绿、浅蓝、粉红之类的柔和色彩, 产生一种温暖的感觉;听到一些低沉、浑浊的音响时, 就似乎能看到深黑、灰绿、暗篮之类的暗淡色彩, 产生一种阴冷的感觉。当音乐与色彩、画面、甚至于激光等视觉艺术结合起来时, 音乐就变得更直观、易懂了, 学生也更易于接受了。

2. 音乐与触觉

感觉是人的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 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 列宁说:“不通过感觉, 我们就不能知道实物的任何形式, 也不能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而客观事物自身具有多种多样的属性状貌, 这些属性通过不同的途径作用于人的各种感觉, 冷热、软硬、轻重、拍手、跺脚等身体律动作用于触觉。学习铜管乐器与木管乐器、打击乐器与拉弦乐器时, 让学生摸一摸、吹一吹、敲一敲、便可让学生清楚地了解不同乐器之间的不同特性;歌唱技巧训练时运用触觉和听觉的互通, 把抽象、枯燥的发声技巧有形地表现, 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中学习发声:双手撑腰, 学小狗叹气, 感觉腰部一鼓一松;手拿一张纸条, 轻轻吹起纸条又平又匀;像闻花香那样深深吸一口气……这些简单的操作代替了“气息下沉, 头部张力, 吐气均匀, 气息保持”等抽象的发声技巧, 使学生掌握起来便容易多了;学习《青春舞曲》时, 不妨让学生跳跳新疆舞、拍拍新疆特有的舞蹈节奏;摸一摸柔滑的丝绸便能感觉弦乐的细腻;戴一戴斗笠便能体会红色娘子军的飒爽英姿;跺一跺润润的春泥, 欣赏课《春晓》的主题便呼之欲出……触觉让音乐从虚无变得实在、从意识变为物质, 从而让学生真实切肤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3. 音乐与嗅觉、味觉

声音是看不见, 摸不着的, 人们只有借助其他感官来评价音乐。引导学生歌唱也是一样。演唱活泼、欢快的歌曲时, 声音要求清脆、甜美;演唱优美、抒情的歌曲时, 要求像品美酒那样舒畅、自然;演唱雄壮、有力的进行曲时, 要求像磕核桃那样铿锵有力, 粒粒有声。利用艺术通感, 有利于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 自主地调整歌唱状态和音色。在某音乐教研会上, 一位老师在所开的公开课《永远的茉莉花》上, 为配合课堂情境, 为学生及听课人员每人准备了一杯芬芳可口的茉莉花茶, 闻着茉莉花的清香, 品着花茶的甘醇, 感受着民歌清丽婉约, 在嗅觉与味觉的享受中, 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国乐飘香”的真正含义。

音乐课运用艺术通感进行教学, 不但可以促进发展学生的智力, 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达到了熟练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的本领, 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恰到好处地运用艺术通感原理, 以学生为本, 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创造, 是音乐新课程理念的有效体现, 善用艺术通感为音乐教学再添异彩!

摘要:艺术通感在艺术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 好比“桥梁”一样, 使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转化, 也使艺术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它对各种艺术的触类旁通, 甚至融会贯通起着桥梁的重要作用。在音乐教学中, 综合各种艺术形式, 妙用艺术通感, 不仅使学生乐学善学, 而且也是实施创造性教育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艺术通感,创意,音乐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2. (5) .

[2]唐元棣、蔡徳予.简明美学教程[M].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 1991. (2) .

南宁市艺术创意人才研究 篇10

(一) 艺术创意人才的分类

本文将艺术创意人才按工作类型粗略的分成三类:

1. 艺术创作者

2. 艺术表演者

3. 艺术管理者

(二) 艺术创意人才的素质要求

艺术创作者的艺术修养包括审美感受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创造表现能力, 而这些能力则是在长期的实践与磨练中获得的, 是从创作者的生活、学习等, 深层次地对艺术的理解与阐述中表达出来的。

1. 最基础的修养为专业素养

艺术家的综合修养尤其是专业修养, 直直接涉及艺术家的艺术想象力、艺术理解力、艺术表现力、艺术创造力等综合艺术能力, 有影响到艺术家在自己的专业门类内能否独立地科学地进行真正的艺术创造的问题, 所以, 历来被有识之士认为是艺术人才系统训练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也被看作是艺术家培养机制中最根本性的特殊修养。

2. 艺术家的文化修养是艺术家最起码的内在涵养

艺术家的文化素质是艺术家综合休养中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条件, 它对艺术家起着直接或间接、表层或潜在、综合性与分散性相结合的启迪智慧、扩大视野、增强艺术悟性、提高审美表现力的重要作用。在艺术家素质结构及其培养模式中, 文化修养的建构具有自己无法取代的重要地位。

3. 运用科学技术的素质是艺术创意人才的潜在素质

现在的艺术创意工作实际上是一个充分运用科学技术的活动, 科技的成熟运用是艺术家一个新的突破, 也是其新的内在素质的外在体现。

二、南宁市艺术创意人才总体结构特征

(一) 性别结构

通过分析统计结果可以发现, 南宁市从事于艺术创意产业中的男性从业人员比率稍高于女性从业人员, 但性别结构仍维持一致性。相比于其他行业, 艺术创意产业对从业者的生理条件等没有过多要求。

(二) 年龄结构

首先, 艺术创意产业要求从业者具有前瞻性的思维能力、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和勇于突破的创新能力, 年轻人敢闯敢拼有想法正满足了这些条件;其次, 南宁市的艺术创意产业基本还在起步阶段, 人才培养及发展还不全面, 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年轻人居多的情况。

(三) 行业分布

根据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 不难发现, 在南宁的会展业发展迅速, 并且传统的歌舞演出仍占艺术活动的重点。从事管理类营销类人员比重较大, 原因可能与南宁市为旅游城市定位, 酒店等服务性行业发达有关。

(四) 收入结构

可能大部分的从业人员为刚毕业或兼职的学生, 但从事会展一类的创意者, 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 收入不确定且比较高。

三、南宁市艺术创意人才培养

(一) 发展优势

1. 地方性政策与支持

广西采取了“坚守与开放”并举的政策, 努力挖掘地方文化特点, 彰显本地文化特色。目前广西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创意产业为南宁民歌艺术节和《印象·刘三姐》, 这就对推进南宁市经济发展, 提高社会形象起着重要作用。

2. 独特的文化资源

南宁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文化的城市, 也是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唯一具有南国风情和沿海开放特点的城市。独特的历史、景观和人口构成了南宁特有的文化, 同时也是南宁艺术创意产业人才涌现的动力。

3. 人民群众消费层次增高

南宁市的消费结构总体已由基本生活资料消费转向享受型消费阶段转变。适时的发展艺术创意产业可以促进高层次消费需求的产生, 提高南宁的城市发展水平, 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 存在问题

1. 从业人员总量不足且能力相对较低

南宁的创意人才总体是十分稀缺的。现在人才总量不足的问题, 已成为制约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这只是北部湾经济区的现状, 但也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整个广西的艺术创意产业人才的现状。南宁市在近几年里, 与东盟各国间文化交往日益增多, 人才需求量有人日渐加大, 适时增加人才培养的力度实数必须而为之。

2. 现有人才整体素质偏低

对比来看, 南宁市艺术创意产业现有人才整体素质与其飞速发展的经济势头不适应, 专业技术人才结构不合理。据统计, 2004年, 广西从事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只有0.15万人, 占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数的0.7%;具有大学学历人员为5.6万人, 占28.2%;从专业技术职称看, 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只有0.46万人, 占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2.3%, 具有中级技术职称人员有1.58万人, 占7.9%。

3. 现有艺术创意人才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南宁发展迅速, “万象”“五象”等新兴城区已渐成气候。可一直以来受固有想法的影响, 很多人才不愿来南宁发展, 同时广西高校毕业的人才往往会去工资水平较高的发达城市, 人才流失严重, 创意人才明显不足。与其他艺术创意产业发展迅速的城市相比, 南宁市的艺术创意产业人才大多从传统产业转型而来, 缺乏理论, 缺少经验。

(三) 解决建议

1. 就政府而言, 要贯彻十七大的精神, 为引进、发展、培养艺术创意人才搭建平台。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建立创意产业园区, 打造适合艺术创意人才发挥才能的空间, 构建创意型和管理型人才培养基地;改革艺术创意人才培养模式, 引导高校和企业建立艺术创意产业链对接的培训机制;发展社区文化, 从基层培养人们对艺术欣赏的接受能力。

2.

就高校而言, 整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高校普遍开设的与创意人才培养相关的专业基本为设计专业、音乐专业、美术专业、表演艺术专业, 文化产业专业也只在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等院校中开设, 而这些学校又基本局限于南宁市。这是南宁市发展创意人才的优势, 同时也能看出其高校资源量比较小, 从艺术创意产业长期存在并发展的需要来讲, 这是远远不够的。

3. 就各类文化机构而言, 国家正在对文化单位进行体制改革, 这是一个大的变动, 即是机遇也是挑战。

南宁市相比于其他城市, 其演艺院团是比较多的, 这也是南宁大部分艺术创意人才的聚集地, 这是它的特色产业优势, 但同时也是人才流通单一化的劣势所在。其他高端科技型的艺术创意人才在这个地区得不到重用, 造成了人才流失现象。

4.

就各类社会组织而言, 应当依据行业的特点和人才结构, 研究出本行业创意人才科学认证体系, 为企业提供创意人才素质和胜任力的测评标准, 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与高校、职业学院的合作, 实现人才培训、使用、管理的无缝连接。

四、结语

通过从南宁市艺术创意者的结构特征, 发展前景, 高校培养等多个方向分析, 详细了解其现状, 并推究出其今后的发展, 促进其朝健康可持续的角度进一步跨越。这对整个南宁市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进而大大加快南宁市的经济发展速度。

摘要:南宁市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省会, 其经济水平代表着全区的形象。现在的经济发展主要是第三产业的发展, 即文化创意产业或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展。研究南宁市的艺术创意人才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创意产业, 并推动其快速发展。

关键词:艺术创意,艺术创意人才,南宁市艺术创意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其观.论创意的兴起与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兼论高校创意创意学课程与高校文化人才培养.百色学院学报, 2010 (8) .

[2]广西统计年鉴2012.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

[3]胡远航.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南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12) .

[4]华正伟.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 .

[5]黄建.文化创意人才供求结构分析——以深圳市为例.中国人力济源开发, 2012 (2) .

艺术科学领域的创意绽放 篇11

近些年来,随着创意经济的兴起,在国内形成了一股对“创意”及“创意产业”研究的热潮。但在艺术学界,对于艺术与创意的理论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而与之相关的系统性的理论著作更是难寻。在这一情势下,山东艺术学院田川流教授新著《艺术与创意》一书得以出版,该书集结了田先生近些年在艺术创意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切实把握了这一前沿性的理论课题,开创了学术领域的先河,为今后艺术学以及艺术创意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书中的诸多概念和理论思想均为首次提出,让大家感觉到了这部著作所独具的理论前沿性。从内容和体例来看,《艺术与创意》具有原创性、系统性、可读性三大特点。

一、原创性

21世纪是一个创意的时代,艺术创意已经逐渐渗透到艺术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展示出厚重的文化意义和时代价值。对于著作的原创性,笔者认为一是思想体系的原创,二是理论内容的原创。

首先在思想体系方面。《艺术与创意》很好地秉承了当代文化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内涵,遵循了当前和谐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并在创意时代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将艺术文化与创意理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前瞻性地为我国的文化艺术可持续发展标示出光明的前景。在著作的开篇,作者便鲜明地提出了艺术创意的相关概念,并对艺术创意的本体做了详尽地阐释。同时,作者将研究和发展艺术创意这一理念放置在历史宏观的维度之中,强调了艺术创意对当代文化建设和艺术发展的重要性。这一思想体系的提出,对推动今后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在理论内容方面。艺术创意是艺术活动乃至创意产业的核心与灵魂,如果创意失去了艺术元素这个支撑点的话,那创意则变得毫无色彩可言。如今,艺术创意理念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之大、之深重可谓是前所未有,同时艺术的各个门类也因艺术创意理念的注入而变得积极生动起来。这部著作紧紧抓住这一要点,对艺术创意与几大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做了较为详尽的论述,这在以往其他的相关论著中是从未有过的。

二、系统性

《艺术与创意》这部著作分为上、下两篇各七部分。上篇主要论及艺术创意的本体以及对艺术创意宏观层面的把握;下篇分别将创意与各艺术门类相结合予以阐述。这样不仅体现了该著作的理论前沿性,同时也体现出一定的艺术实践特性。

著作开篇便提出“艺术创意”的主题,这在全书当中具有基本观念确立的关键意义。在后面的论述中,作者不仅详尽而系统地阐释了创意与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联系,同时对艺术创意在艺术活动或创制中的各个环节中的应用,也做了极为细致的表述。譬如,关于艺术创意的自身流程,作者便将艺术活动中所包含的创意内容分为了13个部分分别展开论述,显得层次清晰、结构完整。

三、可读性

在语言上,与以往一些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不同,《艺术与创意》以流畅而简练的文字表述将许多枯燥的纯学术理论变得生动而又易于理解,既表达充分,又娓娓道来,让读者觉不出一丝的枯燥与晦涩。笔者认为,语言的晦涩难懂与学识的高深纯青从来都不是一对好搭档,费力生涩的语言必会阻碍知识的传播与交流,而生动、晓畅的表达更会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内容上,该部著作案例丰富、新颖、典型。以“影视艺术与创意”一章为例,在案例的选择上淘汰了一些年代久远不具代表性的个案作品,而以如《闯关东》、《亮剑》、《太行山上》等新片佳作作为论述依据。这些案例分析充分地支撑了理论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在收到较好反馈效果的同时也更好地完善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艺术创意课程 篇12

从人类把第一根树枝掰下作为棍子使用, 技术就已经产生。对于技术而言, 其最初产生是从人的生理需求开始的:为了猎杀动物获得食物, 石制投矛和弓箭产生了;为了吃到熟食, 就产生了钻木取火技术;为了保证粮食供应, 就产生了种植技术;为了驱寒, 产生了缝制毛皮的技术;而为了缝制毛皮, 又产生了针的技术。技术一方面表现为制造、改造工具的经验性知识和使用工具的经验性知识, 另一方面体现为工具本身。技术既表现为人脑中抽象的存在, 也表现为物质的存在。技术作为经验性知识和工具的存在本身不带有任何情感性的色彩, 技术是中立的、同时也是理性的。善良的人们用火药技术发明了供人观赏的烟花, 而殖民者却使它变成了杀人的利器。

关于艺术的发生, 目前有模仿产生说、游戏产生说、自我表现产生说、装饰动机产生说、巫术产生说、劳动产生说六种[2]。“模仿说”似乎更能解释艺术产生之初的缘由。幼儿不自觉地在他所能接触到的地面、墙面、纸面上进行各种涂鸦, 这正是出于对周围事物的模仿兴趣和本能。因此, 从幼儿涂鸦的现象, 我们也可以得出人类具有“涂鸦”的天性, 人类艺术的产生也许正是这种天性的使然。可见, 艺术最初的产生是无目的性的, 因为幼儿是不知道巫术的。但当人告别幼年期, 一个成年人如果不是出于专业训练的需要却在纸上乱涂乱画则肯定不是模仿了, 而是出于情感宣泄的需要了。艺术的产生最初出于模仿, 但其成长、发展期则决不限于模仿, 而应是情感的满足和审美的需要。对于艺术的本质的探讨, 西方哲学家从柏拉图到黑格尔都认为, 艺术是对真实的模仿, 而克罗齐则认为艺术是直觉, 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情感的表现形式[3]。但以上所有阐释都不是很完整, 或者说是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的。古典艺术确实是对真实的模仿, 古典悲剧和喜剧是对生活中喜、怒、哀、乐的模仿与提炼, 古典雕塑是对人体美的模仿与提炼, 但“模仿说”却无法解释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本质;“艺术即直觉”只能解释孩童的艺术, 并不能解释人受过教育后所创造的艺术的复杂性;相比之下, “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和“艺术是情感的表现形式”更接近于揭示艺术的本质。或许艺术是什么本身并不重要, 也许正如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所认为的:世界上只有“艺术家”而没有“艺术”, “艺术”这个字眼, 因时间与地点的不同, 可能代表许多各异其趣的事物, 人们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就可以从一堆东西中挑选出他认为是艺术品的东西[4]。但可以肯定的是,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 艺术是为满足人类情感需求而存在的, 而这种情感需求更多地体现为审美需求, 更多带有感性和表现的成份, 并且需要以“有意味的形式”而存在。但有两点需要说明:其一,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人的情感表现是有差异的。如, 在某个时空, 某个事物对某些人是悲的, 而在另一个时空则可能是喜的;某些少数民族有将死去亲人的尸首让鹫啄食的习俗, 并认为这样做是神圣的, 而在其他地区人的情感里却不能接受自己也这样做。其二, 对于审美, 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人的定义也是不同的, 美具有相对性和变化性。缅甸南部布岛族妇女为了打扮自己, 便在脖子、手腕和脚踝上套上一圈圈指头般粗细的黄铜环, 而且以铜环多者为最美, 而在其他地区则觉得这样做不美;中国封建社会妇女的“三寸金莲”在那个时代的男人心目中是美的, 但在现代文明人眼里其则是畸形和变态的;希腊人认为匀称健美的雕塑才是美的, 而法国伟大的艺术家罗丹创作的老年妓女雕塑《欧米哀尔》则与古希腊人的审美法则背道而驰;庄子的所谓丑其实在本质上还是美, 因为在庄子那里, 自然之丑也是一种天然之美;摇滚乐对于现代青年来说是美的, 而对于一百年前的英伦贵族青年其可能连噪音都不如。如此我们可以试着对艺术进行概括了:艺术就是以满足不同时空、不同情感习俗的人们的情感需求、审美需求为目的而创作的有意味的形式。

艺术和技术在生活中经常被人混淆。特别是当技巧到达一定“度”的范围时人们也用艺术来称谓它。生活中常能听到“说话技术”和“说话艺术”这两个词。根据日常经验, 后者的水平是高于前者的, 当语言技巧达到一定的水平, 似乎其也就成了艺术。《庄子·内篇·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解牛”本是一件技术活, 但此庖丁的解牛已经技术高超几乎达到“合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的地步, 其解牛行为已让人觉得是一种审美享受, 在庄子看来其解牛则也可以称得上是艺术享受了。但“庖丁解牛”是艺术么?大多数人的回答肯定说不是。所以严格地讲, 艺术虽同技术相关, 但艺术决不仅仅是技巧高超, 艺术需要技术的支持, 又在技术的基础上表现着思维与情感以及对人文的感怀。而技术则是功能与理性的良好表述, 它的不断更新又为艺术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多样性。正如设计师用牢固的钢结构展现“鸟巢”, 电子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电子乐及摇滚艺术的产生。

一、技术是艺术的外在形式载体和决定因素

艺术须以一定的形式呈现给观众, 这种形式或是视觉的, 或是听觉的, 而这种听觉的或视觉的艺术则又必须通过一定的技术展现出来, 古典时代如此, 现代更是如此。就青铜艺术来讲, 其必须建立在青铜冶炼、铸造的技术基础上, 曾侯乙墓的青铜盘尊如果没有“失蜡法”技术则无以实现;中国书画必须是先有造纸和造墨的技术才可能显现出水墨华章的效果;同样美国大片《阿凡达》如果没有计算机三维虚拟技术的发达, 其中的场景和特效也无法呈现。

技术决定艺术的形式, 这体现为三个层面:第一是工具技术;第二是材料技术;第三是作为操作者知识经验层面的技术。前两者是有形的, 后者则是无形的;前者决定艺术的基本面貌, 而后者则决定艺术的水准高低。当然, 决定艺术品位高低的因素还有个人修养的问题, 那就不只是技术问题了, 这里讨论的高低是仅就技术的这三个层面而言的。第一, 就工具而言, “笔墨当随时代”, 每个时代的工具就必然产生那个时代的艺术特点和艺术技巧。就拿画笔和纸来讲, 欧洲人绘画用硬毫排笔和画布, 这就产生了油画这一艺术样式;中国人绘画用软毫的毛笔和宣纸, 则产生了中国画这一绘画形式;同时工具的差异还能决定艺术技巧的差异, 排笔的特性注定了西洋画只能在块面技巧上作文章, 笔触成为油画注重的技巧, 而中国毛笔由于其可以任意地绘出粗细浓淡不一的线条来, 且能形成浓、淡、枯、湿的多种变化, 因此中国画最终发展到注重笔墨技巧的表现也就不奇怪了。就中国毛笔工具而言, 不同的时代其工艺也不同, 东晋王羲之时代的毛笔在笔毫的中间有一个小的圆柱体, 当笔按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 自然就会在笔划条线中出现枯笔, 而现代毛笔就不能出现这种艺术效果;同样现代计算机做出的画面人们一眼就可以识别出来, 因为计算机内在的程序规定性, 注定了它做出的数码画都带有机械制作的痕迹。第二, 就材料技术而言,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材料技术, 每种材料技术必然又给艺术烙上深深的时代印迹。青铜时代没有琉璃材料的出现, 自然没有琉璃瓦的宫殿建筑群;封建时代没有纳米材料, 自然不会出现纳米艺术品;古代使用蛋清、米浆和灰泥作为建筑的粘合剂与今天使用铆钉联结不锈钢板或有机玻璃做出的建筑形式差别很大。手工时代的器物, 对现代人而言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温情, 而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 更多带有机器工业时代的痕迹。第三, 就技巧层面的技术而言, 相同的人使用同样的工具, 使用相同的材料技术所显现的形式也是大不一样的。一个使用一辈子雕刻刀的老石匠和一个年轻的石匠雕出的雕像给人在技巧层面的感受肯定是不一样的。

技术决定艺术的外在形式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 但艺术的情感和思想则不是技术所决定的。艺术之所以基于技术却又高于技术, 最本质的原因就在于艺术是情感和人文的体现。宫廷画工的技术水平要远远超过文人画家, 可以画得丝毫必显, 但人们对其艺术价值的评价却不是很高, 原因就在于文人画所承载的更多的是人文的修养和情感的体现。

二、艺术创意与技术革新的交替前进

人在成为社会人之后就有了情感与审美的需要。在生活中, 人们需要以美的事物满足自己的审美需求, 获得情感的愉悦, 需要舒适的、合乎自己趣味的生活方式, 这种需求与财富的多少及社会地位的高低无关。穷人十平方米的“蜗居”和富人的郊野别墅, 其居住者都会想着对其进行空间的设计与装饰的设计, 同时也会考虑到技术和材料的限制并试图突破这种限制。

人类自青铜时代到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之间的三千年里,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其技术发展都非常缓慢, 技术基本以手工加上简单的工具辅助, 体现为一种手工业的状态。欧洲在“文艺复兴”以后,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宗教神学的统治地位不复存在, 自然科学取得极大发展, 文学艺术也从神学的奴仆地位中解放出来。这一时期, 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知识分子热衷于发明创造, 如达·芬奇既是艺术家, 同时也是发明家和数学家, 他画出的机械图稿甚至有飞行器的设计, 由此可知, 在文艺复兴时代, 机器发明已经开始。有了文艺复兴的科技基础, 欧洲终于在1771年发明了蒸汽机。蒸汽机的发明, 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 人类机械时代来临了。1851年的伦敦世界博览会, 主要就是展出机器时代成就的, 那时人类普遍为机器欢呼。正是这次博览会, 一些敏锐的艺术家嗅到了人类正离温情的人文情怀渐去渐远。其中重要的两位, 一位是工艺美术运动的创始人、英国人威廉·莫里斯, 一位是英国艺术理论家罗斯金。他们发现机器制品的样式是那么的丑陋, 于是主张人类社会应该复归中世纪的手工业, 并对机器及其制品充满了抵制;莫里斯更是自己动手设计日常生活产品, 于是现代设计就诞生了。但从历史的角度而言, 莫里斯对大工业的抵制是消极的, 或者说是反潮流的, 在本质上是将艺术与技术对立了起来, 而这种做法是不足取的, 因为即使是手工业时代的手工艺也是建立在技术基础上的, 没有技术就不会有艺术, 每个时代的艺术必须建立在那个时代的技术基础之上。但莫里斯为现代设计开创了道路, 还是功不可没的。第一个拥抱技术并主张将艺术与技术融合建立现代设计体系的人是格罗皮乌斯, 他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现代设计学校。正如他在《包豪斯宣言》中所说:“让我们创办一个新型的手工艺师组织!清除等级观念在手工艺师和艺术家之间所造成的妄自尊大的障碍。”[5]在他创立的包豪斯学校中, 技术课程和艺术课程同样重要, 就是要取消思维中固有的艺术与技术对立的消极面, 让艺术主动和新技术融合, 产生新的艺术样式, 这种新的艺术样式就是现代设计。

现代设计第一次用艺术对技术特别是对机器技术进行了改造。现代设计的产生, 最初的动因就是人们对机器制品丑陋外观的不满造成的, 因为人天生具有审美的需求, 当审美需求不能满足时, 就试图改造这种现实, 现代设计的诞生就是为着改造机器制品的丑陋的。反过来讲, 也可以说是技术革命促使了现代艺术的诞生。如照相术的发明, 直接对古老的艺术是真实模仿的理论构成了极大挑战。一方面人们试图寻找绝对形式化的艺术, 另一方面又极力寻找和机器生产设计相吻合的艺术样式, 最终人们发现, 几何形式的抽象的艺术最符合机器产生的产品的特点, 于是现代主义的设计诞生了。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材料的可塑性越来越好, 这让艺术在技术设计中的应用的限制更少了, 艺术家可以自由设计自己想要的艺术形态。

现代设计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 其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很多国家已经把艺术创意作为一个重要的国民产业来看待。这时设计的先行也对技术的革新提出了极大挑战, 往往是先有概念设计, 然后再去研究可达成的技术手段, 这又促进了技术的大发展。悉尼歌剧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时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提出其设计概念之后, 所有的工程技术人员都说那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为以当时的材料技术确实不可能满足其设计构想, 但最终悉尼歌剧院还是建起来了, 这恰好说明设计概念有时也会迫使技术的革新与进步。再有例子就是现代的影视特效处理, 往往也是先由概念设计师提出设计的概念, 然后再由技术部门研发新的技术手段去实现艺术效果, 软件设计师往往为一个特效就要设计好几款软件。

技术和艺术在现代社会已经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进行艺术创作总会先考虑已有的材料和技术, 艺术家的创作观念也会受到现代技术的影响;技术虽然是艺术的载体, 但在当下社会, 艺术已经对技术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挑战, 迫使技术不断革新。

三、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未来展望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有人惊呼艺术死了, 或者说“架上的绘画”死了。那么艺术真的死了么?答案也许是否定的。说“艺术死了”的人只是看到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已经式微, 而没有看到每个时代当有每个时代的艺术样式这一客观规律。手工业时代的艺术样式必然带有那个时代的手工痕迹, 机器信息时代的艺术也必然会带有机器时代的烙印。让整个社会恢复传统。保留手艺那只是一种痴人说梦。将来的艺术必然走向两个分化:一种是为了满足人对手工制品蕴含的人文情怀的需求 (传统的手工艺还会存在, 人们看到手工艺会引起对过去时光的美好回忆, 但这种手工的艺术形式只会由个别艺术家和作坊实现, 具有不可复制性) ;另一种则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艺术形式——后工业时代的艺术。后工业时代的艺术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并最终引领人们走向“诗意的栖居”。

这里讨论的是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未来展望 (主要是后一种艺术形式, 而不是手工业的艺术形式) 。可以预见, 在后工业社会中, 艺术与技术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这一点在数字工业中将尤为明显——技术本身就会是艺术, 因为这个时代新技术的产生往往不是由技术的主动革新产生的, 而是创意的结果。创意的过程本身就融进了审美与情感及人文的诉求, 一个新产品的诞生本身就是设计师的艺术杰作, 这和传统的绘画、雕塑是不同的。随着印刷技术和三维立体雕刻技术的发展, 油画和雕塑的艺术概念也将被技术所颠覆。但不变的是人类的审美诉求和情感诉求, 这就决定了将来艺术在技术产品中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人类在发明新技术的过程中也必然要考虑艺术的审美因素。因此, 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在将来会更加天衣无缝, 其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将无处不在。

摘要:进入后工业社会以来, 艺术与技术关系的课题一直为学界所重视。技术是因人的基本需要产生的, 艺术最初的产生可能缘于人不自觉的涂画本能, 又随着人需要层次的提高而逐渐演变成审美需求的一部分。艺术需要用技术建构最基本的形式载体, 艺术会因技术的革新而形式发生变化;艺术又不是被动地依附于技术, 特别在现代设计中, 人的审美需求越来越高, 会催生出更多的艺术创意, 同时会对技术提出更多要求, 促进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艺术创意与技术创新,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在信息化时代两者之间的界限将变得越来越模糊。

关键词:艺术,技术,审美需求,现代设计

注释

1[1][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40-60页

2[2]林少雄.新编艺术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49-52页

3[3]陈池瑜.西方美学史上关于艺术本质的理论述评;外国文学研究[J], 1987 (03)

4[4][英]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译.北京:三联书店, 1999.1页

上一篇:斜视患者下一篇:财务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