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课程

2024-10-04

艺术课程(精选12篇)

艺术课程 篇1

一直以来,艺术教育沿用着艺术采风和艺术写生课程。然而不论是艺术采风还是艺术写生都没有如艺术田野调查一般具有成熟的学术范式,即使有少数学者撰写了采风方法之类的专著,其论述的采风实际上却是田野调查法。因此,对于严谨的学术研究而言,艺术采风和艺术写生毕竟存在着随意性太大的缺陷,故仅仅使用艺术采风和艺术写生的方法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研究就存在一定的先天不足,这也会直接导致学生在运用民间艺术元素之时出现模棱两可、不伦不类的现象。正因为如此,学界早已经有人提出采用田野调查法代替艺术采风。笔者认为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引入田野调查法,使得我们的艺术教育教学更“接地气”,不失为促进当前艺术教育进步的方法之一,同时,以田野调查法带动艺术理论研究的发展,也有助于打破艺术专业学生历来轻视艺术理论学习的习惯。

1 艺术田野调查课程的特点和方法

民族学、社会学、考古学等学科都有自己的田野调查方法和技术,这些方法和技术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又各有自身特色。例如民族学田野调查法指的就是民族学者自己深入民族聚居地区,采用直接观察和调查访问等方法,取得研究所需的资料,并根据所调查获得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它是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鉴于此,我们把民族聚居地区的民族民间艺术作为艺术田野调查的对象及范围,应似无大碍。实际上,艺术田野调查法就是将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和技术运用到民族民间艺术的田野调查上来,将之细化,使之更加适合于民族民间艺术的调查(我们所指的民族民间艺术主要指的是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即除汉族以外55个少数民族的艺术,其具有民间性、功利性、从众性、传统性和民族性等特点)。可以说,艺术田野调查法就是民族学、人类学田野调查的一个分支。学界早就有学者提倡在艺术学研究领域引入人类学田野工作方法,如傅谨认为“借鉴人类学和社会研究的田野方法,尤其是借鉴和汲取人类学和社会学家从事田野研究时遵循的学术规范,将会有效地弥补‘前海学派’学者们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弱项,是这个学术研究群体掌握的大量感性资料与经验材料,通过更多途径进入当代主流学术界的视域,借此改变艺术学的研究重心。”因此,艺术田野调查法指的就是艺术研究者深入民族民间,采用参与观察、个别访问等基本方法和技术,获取自己所需的研究资料,并根据自身的专业、学科特点对这些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和创作的一门方法和技术,艺术田野调查法是民族艺术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艺术人类学的基本方法。需要说明的是,艺术田野调查法还强调对获得的田野资料进行创新运用和创作,通过艺术创新的方法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实践运用,这是民族学田野调查法鲜有强调的。

基于艺术田野调查法之上的艺术田野调查课程,其主要方法应该包括如下3个阶段。

1.1 前期准备阶段

前期准备工作如果做得好就能在实际调查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首先需要做好资料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在图书馆、档案馆、资料室、博物馆等文献机构中检阅有关的资料,如地方志、游记、调查报告、论文,以及有关地理、历史、考古、语言、口头传说等各种资料。通过这些资料的检阅,才能使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心中有数,为调查计划的拟定提供依据。

其次是编制调查计划和提纲,即根据调查的对象、课题,制订方案,列出纲目。调查计划通常包括阐明调查的目的、意义、对象、范围、时间、实施的程序与步骤、途径与措施;组织、指挥、实施和控制调研过程的方式、方法;拟定收集、整理、分析调查资料的方式、方法;确定调查的重点,预测调查的结果;准备调查所需要的工具和用品。调查内容通常包括地理环境、民族状况、生产和生活状况、文化教育、政治与社会组织、民族关系等。

再次是调查队伍的组成,通常一个合理的调查队伍应该包括有研究课题的专家、向导,同时还需要有女性,便于调查婚姻或与妇女有关的问题,特别是关于民族传统服饰的调查在许多方面设计到妇女隐私等问题,因此调查队伍中女性组员尤为重要。

最后是调查工具和用品的准备,包括田野调查常用的工具和用品,主要个人证件、地图、照相机、录音机、录像机、电脑、米尺、纸张、墨笔、记录表格和笔记本等,另外还需要一些常用的伤病药品,以及适合田野调查的衣帽鞋袜等。

1.2 调查实践阶段

艺术田野调查主要技术和方法有:开调查会,即邀请当地样众参加的综合或者专题调查会,请当地干部、群众介绍本地的一般情况、民族情况以及习俗等事项;个别访问,即直接到被访问的民族家庭去进行个人专访;参与观察,即调查者深入主活,参与当地群众的生产活动、仪式与集会,在参与观察中甫捉、挖掘材料;文字记录、测量和统计,即对具体调查对象、现象进行文字描述、测量和统计,这对今后的综合研究尤为重要;摄影、绘图和征集民族文物,即对调查对象进行摄影、录像、录音等。

1.3 调查报告编写阶段

调查后期是编写调查研究报告阶段,即对田野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提炼,写出调查报告。首先是需要对调查所获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存档;其次是对资料进行分析,包括统计分析、理论分析和综合分析;最后就是撰写调查报告,也就是从调查资料之中发掘出本质的最有意义的东西。

艺术田野调查课程的主要实施地点应该是在民族地区的社区之内,因此该课程应该是由老师带领学生按照上述艺术田野调查方法开展教育教学和学习。

2 艺术田野调查与艺术采风的异同

“采风”可以追溯到3 000年前的周代,据记载当时的统治者为了体察民风、民情,专门设置有一个机构收集各诸侯国的民歌、民谣,供统治者了解下面民众对统治者的意见,以及时改进自己的统治策略。《诗经》中的《国风》的绝大部分和《小雅》中的一小部分就是周初至春秋中期从民间搜集来的民歌。“采风”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定义为:“搜集民间歌诗”。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一些学者从国外引进民俗学资料收集的技术并运用到采风活动当中,于是这时期“采风”的含义则演变为泛指采集一切民间的创作和风俗。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所说的“采风”又限于采集民间的口头创作,包括神话、传说、歌谣、故事、谚语、小戏、说唱、谜语等。至今,我们所说的“采风”则开始扩展为深入生活收集素材的艺术行为和活动。

艺术采风的目的主要是深入生活,了解民俗,感受自然的美、民间艺术的美,从而培养自己的艺术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促进自己把握艺术形象的能力,提升自己的审美品位,把搜集到的素材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当中,促进自己开展艺术创作的能力。其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搜集艺术创作的素材;二是贴近生活,体验生活;三是培养创作的灵感。

从内容上看,艺术采风包括三个内容:一是搜集民族艺术材料,即搜集相应的和需要的民族民间艺术素材,如通过速写的方式搜集建筑的整体形态及局部纹饰、树木、山峰,通过记简谱的方式记录民族歌曲等;二是摄影记录和录音,在采风过程中以摄影的方式记录素材的基本形态,不以艺术摄影为目的。对于民歌的采风则是通过录音设备录下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歌等;三是文字表达,主要指用文字的方式记录和表达采风过程中的感受,采用艺术随笔的方式写成采风日记。这三者可以结合使用,不必仅仅拘泥于一种方法。

艺术采风和艺术田野调查有着形似的地方,但更多的是学理上的不同。

首先,这两者的目的都是到民间、民族地区去搜集民族民间艺术素材。但是艺术采风到民间搜集艺术素材强调对自然景观、民间艺术的感悟,以“悟”为主,以采集民族民间艺术的“形”为主。针对学术研究而言,如果以“采风”的心态从事民族民间艺术研究,则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了对象自身的独立存在以及内在文化价值,因此研究者变成了专事猎奇的旅游者,对于民间艺术对象的关注只限于与‘我们的’艺术活动的差异,而并不真正关心这样的艺术对于生活于其中的创造了它们的人们究竟具有何种价值和意义”;艺术田野调查则是科学的调研方法,其不仅要采集民族民间艺术的“形”,还要了解其“意”,更要清楚其背后的“人”,只有通过艺术田野调查,获得第一手的田野调查资料,我们才能开展对民族艺术的分析与研究,才能保持我们研究的鲜活性、客观性。正如乔健所说:“我们所研究的不是器物,或者是一首曲子,或者是一个舞蹈,我们最要紧的是研究制作这个器物、形成这个曲子、表演这个舞蹈的艺术家、艺人,同时也要研究接受这些、使用这些、观看这些、听这些的听众、观众、使用者,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才能全面地掌握这些东西的意义、价值。”一些艺术家到民族地区去做民族音乐的采风,实际上却是借鉴了艺术田野调查的方法开展的,以至于一些学者认为“以后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中废弃‘采风’的提法,而用‘田野工作,取而代之”。

笔者在艺术学院里任教,时常看见教师们带学生们下乡采风后把采风所见所闻举办一次展览,学生们所展示的都是他们下乡用相机拍摄的相片,除了相片之外没有其他的收获。笔者认为这样的采风成果对于艺术教学、民族艺术研究而言意义不大,亦深感当前艺术采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际上,我们只要使用鼠标在电脑上搜索图片即可以完成诸如此类的采风活动了,何必亲自下乡去呢?鉴于这种情况,我们认为应该弓进民族学的田野调查方法,让学生在接触、认识民族民间艺术的同时,更要懂得运用科学的手段了解民族民间艺术的文化意蕴,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创作出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作品。目前,学界已经有学者开始提倡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田野调查法代替过去的艺术采风。有人不禁要问,如果说艺术采风不合时宜,那么像王洛宾等前辈经常下乡采风,却成为了“西部歌王”。其实,我们稍微留意即可以发现,王洛宾等一批有成就且和民族地区有密切联系的艺术家们,要么自己生长在民族地区,要么自己长期居住在民族地区。他们对民族地区的文化艺术如数家珍,对当地的民族文化艺术形式不仅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他们是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自然而然地暗合了艺术田野调查的要求和目的,其成就并不是我们现在进行普通的一两次采风能够达到的。

其次,虽然艺术采风也强调到民族地区时要和当地人们处理好关系,但是其程度并没有艺术田野调查要求的那么高。艺术田野调查的技术和方法必须要有民族地区人们的参与方能完成调查,方能使所调查的资料具有客观性。此外,在与当地人们处理好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上,艺术田野调查也有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而有时候的艺术采风可以不接触当地人们便能够完成采风活动。例如,中国画家到桂林漓江进行山水采风他只需直接去游漓江,感受漓江的山清水秀即可。

再次,艺术采风特别是绘画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只要艺术家愿意都可以到民族民间开展采风活动,而艺术田野调查却往往要受到所选定的调查地区是否开展民族艺术活动所限制。例如,我们对瑶族黄泥鼓舞的调查,虽然我们知道广西金秀县六巷乡上古陈村和下古陈村的人们懂得跳黄泥鼓舞,但是我们必须要在当地人们过节日并且举行跳黄泥鼓舞活动时去做调查才能真正亲身感受黄泥鼓舞,否则虽然可以获得相关的资料,但是却缺少了人们跳黄泥鼓舞的场景以及自己对黄泥鼓舞的切身感受与记录。因此,艺术田野调查不仅平时要去做调查,在民族地区举行重大仪式活动之时我们更是要抓住机会做调查。

最后,艺术采风可以是志同道合的艺术家一同组成采风团队,其团队的组成没有严格要求。但是,艺术田野调查队伍的组成则有一定的规定,例如艺术田野调查组需要有懂得民族学、人类学知识的成员,一般是3~5人为宜,此外最好还要有1~2名女同志、1名翻译等,这样的组合也是为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获取更大的便利。

3 艺术田野调查与艺术写生的异同

艺术写生主要是针对绘画而言,目前许多艺术家强调艺术写生的重要性,例如广西的漓江画派就非常重视艺术写生,甚至一些漓江画派的画家又把自己称为写生画派。在中国,写生的观念古已有之。中国绘画的写生注重注入人文情怀的意境,注重人文情境的反映,强调并追求“物我合一”“画我合一”的境界。其方式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古代文人雅士长期居住于山水秀丽的地区或者市井之间,通过其对生活的感受、领悟及生活情趣进行创作,如黄公望创作的《富春山居图》;二是历代文人或者画家游历名山大川,搜尽自然景观,并目识心记,然后以默写的状态进行艺术创作,如清代画家梅青、弘仁、石涛和石溪通过游历、目识、心记黄山的不同特点进行创作,石涛更有“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经典言论;三是对自然景物并没有亲自经历过,而是研读人文、地理等书籍,通过自己的构思冥想自然意境而进行艺术创作,古人称这种形式为“卧游”。总而言之,中国画的写生强调人的精神活动特征,表达人对自然和宇宙的看法,以及作者的艺术观点、思想、情趣和神韵。

但是,西方绘画的写生注重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数据及材料的分析研究,其以描绘自然客观物象外部的特征为主,人的内心情感为辅。例如对静物的写生主要是以抓形为主。

艺术写生与艺术田野调查的异同我们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艺术写生注重对物、对景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并进行直接创作,这样的创作可以加入艺术家对他所观察到的物、景物的理解进行随意加减,并体现在作品中,于是就可能产生原来景物是这样,但是通过画家的笔描绘出来的景物却已经和其本来面目相差甚远;艺术田野调查之时,也需要对一些民族民间艺术形象绘制草图,但是绘制这样的草图要求的是对对象的准确把握,不能加入个人意志。另外,艺术田野调查要求我们掌握民族艺术形象的同时,还需要掌握与艺术相关的民族文化资料。

其次,艺术写生和艺术采风一样,一般情况下和当地人们关联不大,参与进当地人们的生活的必要性不强。艺术田野调查则强调必须通过参与观察、个别访问等技术手段进入当地人们的生活,直接参与他们的生活以获取研究资料。

再次,艺术写生和艺术采风一样,在人员的组合上没有一定的要求,而艺术田野调查则需要对调查队伍进行认真的组合,要求调查队伍成员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应付田野调查过程中所遇到问题。

4 余论:开设艺术田野调查课程的意义

开设艺术田野调查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民族民间艺术的系统性、全面性与鲜活性,其对于学生系统地了解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艺术教学的发展亦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艺术田野调查课程能够给艺术专业学生提供特有的视角,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运用艺术田野调查法的独特方式方法,有助于学生更为快捷地了解民族民间艺术的形式、图案、造型以及背后所蕴含的传说、象征意义、符号标志等文化元素,从而促进学生运用民族艺术元素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另外,艺术田野调查课程的开设能够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课程的开设,通过对艺术田野调查获得的资料进行认真甄别,进行尊重事实、合乎逻辑的分析研究,要求学生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实践加工,提升其实际运用民族艺术元素的能力。

当然,对于艺术田野调查课程的学习,我们还要吸取前人的艺术田野调查经验,根据前人的调查方法与经验,结合自己在田野之中的实际情况总结出适合自己的一套田野调查方法。首先,我们要阅读并参考前人关于田野调查工作的文献资料,从中借鉴其调查方法,为我们的艺术田野调查做知识与方法的积累。其次,我们要了解经典的民族志、调查报告、人类学家的自传或者传记,学习他们田野调查的方法和思维。此外,我们要经常深入民族地区同当地人们一起生活,并运用所学知识记录自己在民族地区的所见所感,只有亲身进入民族地区,真正从事调查工作,方能总结出适合自己的田野调查方法。只有进入到田野我们才会发现,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社区,也没有两次完全一样的田野调查工作。因此,我们的田野调查工作实际上需要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去开展工作。

摘要:基于艺术田野调查课程的特点和方法,认为其同艺术采风、艺术写生两门课程在调查方法、资料收集等方面存在异同。艺术田野调查课程的引入,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民族艺术元素的使用,进而促进艺术教学的改革和艺术教育的进步。

关键词:艺术田野调查,艺术采风,艺术写生,异同

参考文献

[1]毛艳.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史(1900-1949)[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5-36.

[2]傅谨.艺术学研究的田野方法[J].民族艺术,2001(40).

[3]乔健.从实求美:艺术人类学的田野实践[J].南宁: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1).

[4]杜亚雄,邸晓嫣.“采风”还是“田野工作”[J].武汉: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1).

艺术课程 篇2

11公管

11710132 张晶 Lift up your head princess, if not, the crown falls我的公主,请抬起你的头,不然皇冠会掉下来的。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十八个学时的艺术体操课,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便是曹老师说的那句:“高傲,再高傲一点”。之前,我一直认为“高傲”是个贬义词,可以说,艺术体操赋予了它另外一层截然相反的意思。自信,骄傲才是对女性魅力的诠释。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曾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初次接触艺术体操,看到卡纳耶娃卫冕伦敦奥运会个人全能冠军,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在挑战人类身体极限吗?但是看到变换不断的柔韧身姿,真的很美。在上艺术体操的第一节课时,曹老师就说:“我希望通过这门课带给你们的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欣赏美丽,展现自信的态度。”我想,这也是艺术体操所带给我们的感受,用身体去表达自己的感情,去展现女性独特的魅力,甚至渗透于生活的每个小细节。所以,在此我想阐述我眼中的的艺术体操以及它是如何展现女性独特魅力的。

艺术体操素有“地毯上的芭蕾”之美誉,反转,腾跃,拉伸,蜷曲,舞动,各种走步、舞步、跳跃,女性的灵动,柔美跃然其间。很多人对艺术体操的印象是美丽,技巧,难度很高,一般人很难做到,可能是因为关注顶尖中国选手的缘故,体育媒体无论在直播频率还是报道力度上更偏向于体操或是花样滑冰,大多数人对艺术体操的认识落得一无所知的无奈地步,对艺术体操的概念都定格在四方的电视银幕上,是完全通过镜头在接触这项运动项目,其实艺术体操并不神秘,同跑步、游泳、自行车等各种项目类似,它也可以很平易近人,甚至平民到艺术体操最简单的表现形式有一个名字叫健美操,你有没有合着音乐的节拍扭动身体?你有没有跟着电视跳跳减肥操?从这个意义上说,相信任何一名女性都有或者曾经有过从事艺术体操的经历。

而我眼中的艺术体操是分为两个方面的,一方面是定格在电视银幕上的镜头,是对艺术的欣赏,对美的欣赏,若能在闲暇之余,看一段艺术体操的视频,也定能平心静气,舒缓心情,提升审美情趣。第二个方面是大众的艺术体操,你可以没有完美的身材比例,没有柔软的身姿,没有艺术体操运动员出众的气质,你一样可以进行艺术体操练习。而艺术体操所特有的韵律性和艺术性,以及不受场地器材限制的优点,无论何时何地,闲暇之余来几段弹簧步或华尔兹,亦可增强体质、陶冶情操。而艺术体操这一女性特有的体育项目又是如何展现女性独特魅力的呢?

第一,艺术体操展现女性姿态魅力。艺术体操是以美为核心,以人体自然动作为基础,以节奏韵律为中心的体育运动项目。徒手和器械动作,并运用各种走步、舞步、跳跃、转体、平衡、波浪、弹性、松弛以及技巧中的翻滚跌扑,在音乐伴奏下进行有韵律的身体活动,以身体姿态展示出女性优美的动态、形象和风姿。不像其他运动是通过与自然规律相反的动作展现,艺术体操是以人体自然规律为基础,其练习的内容更符合女子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充分展现出协调、韵律、柔美、优雅、表现力等女性的健美气质和身体形态。而在艺术体操基础训练中正是借助舞蹈、芭蕾等基本功训练来提高女性的形体美。使女性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散发着青春、优雅的魅力。

第二,艺术体操展现女性气质魅力。气质美是人的品德、性格、精神、风度等综合性的一种内心世界的美,是人对外界事物反映的一种心理品质和心理现象。一个人的美离不开外在和内涵两方面。行为美与心灵美应该是统一的,动作美和气质美也应该是统一的。长期从事艺术体操锻炼的人,那高雅优美的动作造就了她的形象美,那婉转动听的音乐与动作的结合使人的气质在身体与心理的交融中自然而然得到升华。此外艺术体操运动员独特的个人气质美是比赛中获得高分的关键因素之一。而长期进行艺术体操练习的女性,一举手一投足之间的优雅形象也使得整个人气质得到升华。一颦一笑,女性优雅气质尽显其间。

第三,艺术体操展现女性运动魅力。艺术体操是女性特有的体育运动项目,是典型的难美技能类运动项目,它的美不是简单地呈现人体的自然形态,而是通过运动赋予特殊的美。运动美是人在体育活动中身体所表现出来的运动之美 ,运动美也是社会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不像如今大多女生以柔弱凸显魅力,殊不知林黛玉式的病态美也不是所有人可以模仿的。而运动富赋予艺术体操的健康美才是女性魅力的完整体现。

第四,艺术体操展现女性内涵魅力。人们欣赏美的情感和意识 ,从衣着打扮到仪容风度 ,从兴趣爱好到道德规范 ,从艺术活动到文体活动 ,无处不在 ,无处不有。艺术体操综合了舞蹈中的形体艺术,美术中的造型艺术,音乐中的音响艺术,并将这些艺术与高超的身体和器械技术交融组合成千姿百态的舞台和流动变幻的场面,给人以优美、清新、高雅、新颖等印象。而这些清新,高雅的艺术也提升了女性的审美情趣,除了外表的优雅气质,也促进了女性对于内涵美丽的追求。

实施“综合艺术课程”的思索 篇3

一、唱首歌+画幅画+游戏=综合课?

近年来,我听过很多各类艺术课程公开课、研讨课,但越听越糊涂,因为众多的艺术课已经脱离音乐课程改革的精神,而成了一块“七巧板”。许多综合艺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诠释的“综合”理念即“唱首歌+画幅画+游戏=综合课”,这样的综合实质上只是形式的综合,是各门艺术的简单拼凑。而这种形式上简单的拼奏不可能达到各门艺术学科实质上的沟通与交融。更不可能促进学生综合艺术能力的形成。久而久之,只能在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他们腻烦了这样机械组合的教学方式时,我们的教师又如何来拼凑这块“七巧板”?

实施“综合艺术课”并不是说不管教学是不是需要,一上课就非得将音乐和其他内容一律加以综合。我们所提倡的“综合”只有在可能、必要、恰当的情况下,综合艺术教学才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加强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终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

二、重视愉悦性,忽视对知识技能的要求

《艺术课程标准》明确艺术教学要由偏重知识传授转向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素质的培养,强调在轻松愉悦、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培养学生的艺术整合能力。但是如果过分注重学生的愉悦性和课堂形式的多样性,忽视对一些必要知识技能的要求,这样的综合艺术课所产生的愉悦与快乐,只能是“空中楼阁”,毫无知识技能作根基。

新理念下的双基教学,是淡化而不是完全放弃,是要通过教学环节把知识技能融入各种活动中,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掌握它、运用它,在各类活动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质。例如,在《我是草原小牧民》一课教学中,教师从牧民生活人手,引导学生模仿牧民骑马、射箭、挤奶、摔跤时的动作,又让学生模仿骑马、射箭、挤奶、摔跤时的声效。巧妙引出与声效相对应的节奏训练。节奏训练变成了声效模仿,学生自然乐于参与,完全看不到在传统的双基训练中出现的生涩与冷场,相反课堂现场表现得融洽而和谐。

三、过分强调自主性

许多教师认为在艺术课中要充分放手让学生自由发挥、创造,体现教学的自主性与创造性。于是,在众多的艺术课上我们听得较多的便是教者鼓励的话语:“请大家自由发挥。”“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例如,在一节《跳起舞》的艺术课中,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了解的蒙古族风俗来创编自己喜欢的活动,并说:“小朋友们,你们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于是学生们顿时手舞足蹈,有的选择了摔跤,有的骑马……教室里乱成一团,这样的发展有何意义。诚然,这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但低年级学生毕竟年纪小,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控制能力有限,如果教师一味地追求一种“自由发展”,而不能给予一定的指导、引领,那么学生的自由发展将毫无目标与方向。

四、处处运用多媒体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应用在教育教学上的各种设备越来越多、越来越新颖,这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因此,现在的很多教师认为有了多媒体的课堂就是优课。比如,在学唱歌曲时教者不再弹琴教唱示范,而是一遍一遍地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边看画面边听歌曲。殊不知学生早就被鲜艳的画面吸引了,只顾着欣赏画面而不再有兴趣与注意力去听歌曲的具体旋律,一节课下来,学会歌曲的人寥寥无几。这样的课可能学生很感兴趣。但与艺术教育的本质却是背道而驰的。一方面不利于教师的范唱范弹,发挥音乐专长;另一方面学生的思维容易被限制,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再者由于用过多的视觉内容,整节课就如同看电影,学生和教师都处于被动地位,使教与学两个主体缺乏相互交流。因此。教具的运用要恰当好处,并不是所有的教学环节都会因多媒体课件的加入而变得精彩。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一些传统的教学手法不能丢,在此基础上正确引人新的技术手段。才能真正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艺术课程 篇4

艺术考察课属于实践性教学, 其教学目的是通过考察实践提高学生的学术理念, 启迪其创新性思维, 培养其创新开拓能力。艺术考察的具体内容应依据不同专业学科的需要而选择确定。艺术设计专业其考察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然景观遗产、历史文化遗存、传统民间艺术、现当代艺术展、同行院校等。通过对自然风光、博物馆、历史文化古迹、民间艺术 (建筑、雕塑、绘画) 、民族服饰、风土人情、各地域文化的考察, 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知识积累和创新理念。

本学期由笔者带领陶艺专业22名学生进行艺术考察课程。在考察前征求学生干部意见, 制定出行考察的详细线路, 落实出行各地的吃住行和考察点的具体事宜。在出发之前的一周, 要求学生对考察目的地进行网上了解, 给学生们讲述了考察应注意的学术理论问题和专业性学术论题, 如民间艺术考察、陵墓美术考察、博物馆艺术考察、古代建筑考察、石窟艺术考察、地域文化考察、民族风情考察、民俗美术考察及社会、自然生态考察和美术文物市场考察等问题。提醒学生在考察期间每天做好考察记录, 以备回校撰写艺术考察报告。

本次课程拟定完成五项教学任务。1.考察内容:重点考察陕西、山西、河南三省。具体内容是陕西西安兵马俑博物馆、陕西省富平县国际陶艺村、河南省三门峡市、三门峡南沟村、山西省芮城永乐宫, 河南省洛阳市、河南省汝州市、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神等地的剪纸、唐三彩、汝瓷、钧瓷博物馆及生产厂家, 行程约5000多公里。2.课程作业:撰写一份不少于3000字的艺术考察报告和500张PPT;3.课程时间:共四周, 纯艺术考察时间13天;4.艺术考察汇报展览;5.艺术考察教学工作总结。

2012年9月6日上午8点30分, 我和22位同学, 由广州大学城南地铁口集合出发, 踏上了艺术考察的行程, 乘广州至西安K648次, 次日下午三点到达西安。考察行程如下:

本次艺术考察行程, 23位师生跨越陕西、山西、河南三省, 考察了十大博物馆, 以及永乐宫、黄河艺术研究所、民俗剪纸村、龙门石窟、唐三彩传统工艺仿制村、传统煤窑烧制工艺炉钧窑, 参观了荣昌、神州、孔家钧瓷厂以及与本专业相关的光大瓷业和惠祥瓷业等30个考察目的地。通过亲历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之旅, 使学生们近距离地感受每一个时代特有的艺术风貌, 从而激发了学生们的艺术之思, 这样的艺术考察正是学生们渴望的, 也是艺术考察课有待加强和研究的教学环节。考察的过程就是领略美的过程, 不同的美可以激发人的不同思想情感。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讲: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它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美, 理解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美, 在于以艺术眼光来认识周围现实, 也在于培养艺术上的美的创造力[1]。

华工中国民间艺术研究中心参观1

华工中国民间艺术研究中心参观2

考虑到此次考察立体是陶瓷专业的学生, 因此考察对象多与陶瓷相关。

下面是我摘录学生们所写的考察报告片断, 从他们感性和理性的思维中、从他们对点点滴滴的记录中, 了解本次考察的收获和感想。这些记录的文字汇成一条清晰学术思路, 也算是捡拾了艺术考察之后的花絮吧。

·采风之行, 给我们上了非常生动而真实的一课。……虽然艺术考察期已经结束了, 但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仍久久回荡在脑海中。在考察中, 我的思维每时每刻都在活跃着翻腾着。当这一切落下帷幕, 我想, 我坚持了我的方向, 我明确了我的目标。那就是我在今后的生活中会更加关注和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历史文化遗产, 担负起保护它、宣传它、发展它的责任和义务。 (胡静滢)

参观洛阳民俗博物馆馆长王支援的陶瓷研究室

在三门峡南沟剪纸村参观考察

在陕西兵马俑博物馆认真听导游讲解

在陕西富平国际陶艺村参观考察

·通过这13天的艺术考察大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 近距离地接触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 对石器、彩陶、瓷器、青铜器、铁制品、金银器、漆器、玉器都有了较深的认识, 让我更加清楚地了解了自己专业的各个方面的知识。这不仅是一次艺术考察, 还是一次人生锻炼, 这要求我们在工作、学习上都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去对待。 (陈醒文)

·这次艺术考察是一次文化之旅, 是一次心灵之旅, 我们一路从南到北经过了河南、山西、陕西三个省, 参观了近30个景点, 虽然很辛苦, 但我们从中收获了知识, 收获了成长, 收获了友谊, 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很高兴能在大学的最后一年收获这份惊喜……。 (李莎莎)

·在整理这些相片时, 那些熟悉的声音、优美的风景、显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文物引领着我又走了一趟我们曾走过的路线。领会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领会了民俗风情, 领会了地域的差异对艺术的影响……而对陕西、山西和河南的考察, 让我领会了中原文化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从表层看, 她是一种地域文化, 从深层看, 她又不是一般的地域文化, 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梁凌云)

·艺术考察的整个路线与我们的专业研究学习方向是一致的, 平时只能在书本上接触的一些专业知识, 在这次考察生活中都有了亲身经历和体验。可以说, 这次考察对我在专业上的学习极具建设性意义, 我受益匪浅。 (刘倩)

·此次采风, 一路细心参观了很多古典艺术作品和文物之后, 我突然发现之前创作的一些作品思想深度挖掘的不够, 制作也不够精良, 没有完全发挥应有的创作水平。有时甚至感觉要创作时作为学生的我们普遍会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 以致无从下手。采风一行后使我受益匪浅, 我应该发挥专业优势, 结合我国传统文化、民间文化, 对其进行理解、整合、诠释。把这些鲜活的艺术素材带进到我们的创作里, 作为我们创作灵感的源泉, 这样我想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次艺术考察使我提高了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学会了用眼睛去发现美, 用观察力和感受力去对美进行提炼, 同时我更加热爱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 我们应当好好珍惜, 用心传承。我们全班在一起用心期待每一天的文化之旅, 享受每一天的“文化盛宴”, 满载收获喜悦而归。厚重陕、晋、豫——我们不虚此行! (魏彤彤)

在河南许昌禹州神后镇, 禹州电视台记者拍摄并采访了五位师生

在河南许昌禹州钧瓷圣地神后镇的考察和实践成果

·我们的艺术考察很开心, 这次旅行我们全班一个都不少, 兴高采烈地踏上了采风旅程。满载而归的我们, 收获的不单是见识, 更有我们深深的友情。相信再回首这次艺术考察, 我们的心仍是暖暖的, 满满的! (谢婧)

·出了广州火车站, 竟然有如梦乍醒的感觉, 此次行走在时空的错位, 古与今的碰撞的道路上, 在一个个陌生的环境中享受着北方阳光沐浴在千古文化的洗礼, 那一个个文化的绝响让自己变得更加充实……这次精彩的采风之行时间虽然很短, 但是它将成为我们永恒的记忆。这次的采风活动, 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我们先人的无限智慧, 而且给我们的接下来的创作提供了好的素材, 但更重要的是它启发了我们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这将成为我们永久的财富, 我们会好好珍惜。 (许均凯)

·我们的行程主要集中在西北和中原地区, 以考察历史遗迹和陶瓷艺术为重点, 同时也看到了许多的民间艺术。在这次考察当中, 我看到了许多的珍贵的古代文物, 感受了历史名城的古老、沧桑和它所蕴藏的深厚文化底蕴, 了解了这些地区的部分民风民俗。这些对于生在南方的我来说都是一次次强烈的感官冲击, 增长了见闻使我收获了不少, 这对于我的毕业创作非常有利。……时间过得很快, 十几天匆匆而过没有做过多的停留, 在这段日子里我们倍感辛苦的同时也收获了不少, 让人领悟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真谛。毕业采风是我大学四年最后一次出行, 欢乐在整个旅程中伴随着我们, 从广州出发再回到原点为我们这次艺术之旅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张彩虹)

·我们被那种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剪纸艺术所深深吸引, 我们认真地看着, 认真地观察着, 认真地思索着……陕县南沟村剪纸源远流长, 别具特色, 构图饱满, 图案多取自传统和乡土题材, 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这一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正在逐渐萎缩, 面临失传的危险。……走在村子街头, 可见农家小院的屋脊、门楼之上, 都是仿古的三彩、秦俑。且不说随处可见“高仿唐三彩”标记, 单看那些随意摆放的高髻广袖、悠然娴雅的仕女俑, 肌肉发达、怒目圆睁的武士俑, 还有伸颈低头, 膘肥体壮的三彩马, 你便会悠然神会地陶醉在浓浓的三彩风姿之中。……经过了那么多的文化圣地和人文故里, 看了那么多极具有艺术价值和文化深意的作品, 我感觉我们学到了很多, 眼界开阔了很多, 思想也深邃了很多, 懂得从更有深度的思维层面来定位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张婷)

·这次采风之行, 我们参观了多个历史博物馆, 文化艺术中心, 看民间艺人剪纸表演, 还坐在教室里看到那些可爱认真的小学生们的剪纸。兵马俑、古壁画、石窟艺术让我感受到远古文明的博大精深, 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 不同时代的不同艺术特色……艺术家们那种对艺术的执着, 娴熟的工艺技巧, 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长期积累沉淀下来的艺术素养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让我体会到, 多看多了解和学习古代文明文化, 去理解当时的那些器物的造型和图案的运用, 感受那个时代的风尚、信仰、封建制度、社会等级以及先人们对艺术的聪慧细腻以及做工的巧妙精湛的同时, 也在丰富我们的视野, 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 (朱芷萱)

(以上段首带“·”的段落, 均摘自学生考察报告。)

在考察中, 同学们都表现出了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集体意识和个人素养。尤其提出表扬的是刘倩、曾晶、贺素君、张馨元、陈豪, 这五位同学在南沟村与剪纸艺人的活动中, 积极参与互动, 尝试剪纸创作体验民间艺术的精神;张馨元、谢婧、韩新等同学表现出勤学好问的学习态度;据了解, 凡带相机的同学每人拍摄了2000张左右的资料照片, 为毕业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这次艺术考察学生人均支出1300多元 (包含交通、住宿和途中饮食) , 处处注意了节俭, 学生对此较为满意。

此次考察受到了新闻媒体的关注, 为华南理工大学赢得社会美誉度。9月13日在“笑白剪纸艺术研究中心” (中州西路小学剪纸特色学校) 暨索彪老师讲座《洛阳民间艺术考察实践》等活动, 洛阳网已刊载题为《探寻民间剪纸艺术——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学生访洛》的消息;9月15日到神镇的第二天一早, 神镇电视台的记者闻风而至, 跟踪拍摄我们的教学考察活动, 并采访了刘倩、魏彤彤、郭兴兵、张馨元和我本人。神镇电视台已在9月16日晚间新闻中播出了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学生艺术考察活动等采访信息。我们的学生面对新闻媒体的镜头, 讲述艺术考察对专业学习的感受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认识, 体现了华南理工大学学生优良教育的风貌, 为华南理工大学社会美誉度的提升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钧瓷圣地神后炉钧窑王金合先生为学生们讲述钧瓷作品

参观考察汝瓷博物馆

考察返校后的艺术考察报告 (不少于3000字) 和500张以上的PPT作业, 同学们基本上都能够认真对待, 并且大多数同学PPT做了600至900多张。

教学相长, 这是古训, 也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本人在本次教学实践中也收获颇大。与这些来自全国多个省份的学子们十几天一起吃住行以及近三个月来的学习、交流、相处, 从他们身上看到非常多值得我努力学习的品质和观念。如他们的开朗、宽容、自信、风趣、幽默、机智、灵敏、善良、潇洒、大度……等等, 他们美好的形象时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我感谢他们带给我的快乐!尤其在教师节前夜的聚餐, 他们送给我的鲜花、蛋糕和美好的节日祝福, 使我非常感动和激动, 我被幸福包围!考察路途的辛苦, 化做学子们的成长带给我的喜悦, 作为教师的我认为:再辛苦也值得!自出发去艺术考察至今, 我爱他们每个人, 我相信在我的人生旅途中不仅多了22位师生间的学脉情缘, 而且我又多了22位朋友!

整个艺术考察教学课程安排4周 (2012年9月1日—27日) 。但是在教学活动实施中, 实际的教研工作是:自2012年9月1日至11月27日 (三个月) , 一直是频繁地与学生交流, 并于2012年10月9日至13日举行了学生的艺术考察汇报展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反复的修改校正……等工作;2012年11月27日下午给陶艺班22名学生上了最后一课:作艺术考察教学工作总结。

艺术考察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必修课, 走出象牙塔, 去寻找历史的痕迹, 去了解前人的生活方式, 去领略大自然的神奇, 去沐浴清新的空气, 对参与考察的每个人是有益的, 中国有多少文化遗产处于“沉睡数千年, 一醒惊天下”的状态。每次畅谈着一天考察的感受, 气氛和谐而热烈, 大家在感叹我国文化艺术辉煌历史的同时, 又对其饱受摧残的破败现状而深感痛心。我们感到作为当代的学者应具有一种责无旁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要使中国的文化艺术在传统的基础上得以继承、发扬和光大。悠悠华夏,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艺术考察能让学生增长见识, 开阔眼界, 增长知识, 认识不同地域的文化风俗, 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 意义重大, 也对学生加深对中国文化遗产及中国美术史的了解, 提高艺术审美水平和累积美术创作资源具有积极的意义。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艺术考察课程是学生积累素材并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分析、整理, 以提炼、升华, 进行创作和理念更新、研究运用的一个实践过程。经过这个实践环节, 从而使学生们的心胸更加宽广, 心灵更加纯净, 视野更加开阔, 学习更加努力, 未来的艺术之路也更加绚丽多彩。

注释

艺术课程教学反思 篇5

授课班级为高一年级学生,高一学生已经过多年的学校课堂美术学习,对线条、色彩、构图等美术语言及这些语言的组织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一般具象绘画的欣赏与分析有了一定的技巧和感悟能力。但由于地方教学条件的限制,美术教育认识的不足,美术教学受到忽视,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主动性不高,对本学科的学习目标模糊,偏离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教师的正确引导对学生的成长、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

由于具象艺术是人类主要的也是最常见的美术类型,因此涉及的年代、画派、画家和作品很多,造成本课内容较多,信息容量较大。因此在备课时,要对课本内容读书读透,抓住重点内容,重点内容详细讲解。也由于具象艺术在整个美术门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进行美术鉴赏必须掌握的知识能够认识和辨析具象艺术基本上就达到了美术鉴赏的基本要求。在本课中应立足于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的作品通过对比来找到具象艺术的表现形式。在教学中应采用课件图片展示、讲授、练启发归纳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紧抓以学生为主体来作为主线,让学生去思考观察想象讨论归纳具象艺术作品。同时在本课中,注意在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能让学生自主找到具象艺术所追求的艺术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增加学生对具象艺术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提高学生愿学、乐学的学习氛围。进而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通过诱导学生分析、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情感教育。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对艺术多元性的理解、包容与接受,培养人文素养,从而达到以艺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目的。

根据课堂的表现,我认为:

1、学生注意力集中,围绕着教学过程展开学习活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环节的设计中来;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点击知识点,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2、活动与关注的要点衔接的教紧密,所设置的问题能引起学生思考,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中能较好地发挥作用,在教学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班,对教学环节有所增减,有所侧重。

发挥课程优势 实施美的教学艺术 篇6

关键词:美术课;兴趣;教学艺术

美术课的成功取决于教师教得成功与学生学得成功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只有双方协调合作,美术课的教学就能取得成功。因此,美术教师必须以“教得好”来带动“学得好”,从而走向美术课教学完美的结合。

由于美术课每节内容和要求不同,上课形式也应是多样的,可能每堂课各有特点,因此按照旧有的教学模式照搬照抄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模式,早就跟不上形势与教学发展的步伐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美术课更重视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創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增加文化内涵。传统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脱离学生日常生活,这种学习观念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新课改下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亦一样。美术课中的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美术知识、领悟美术技能技巧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教师进入课堂,不能一味地严肃过分,绝不能让学生在听课时感到压抑,相反,生动幽默的开场白,能使学生感到轻松愉悦,很快能被教师的话所吸引,并注入自己的兴趣,换言之即是学生的思维会不自觉地被教师牵引着往纵深走去。美术教师尤其需要这种课前导入艺术。

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美术课要不失时机地诱发学生进人角色,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在讲授中国古代雕塑《秦始皇兵马俑》这一课时,学生像听故事一样,慢慢吸收我所讲的故事。让他们了解文化,了解其创作过程,通过画面打动学生的心,是我这一课的主要目的。课堂气氛顿时十分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这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大家聚精会神地听着老师上课。当然,今天要讲的是有关中国古代陵墓的雕塑,课堂内容也就顺理成章地按备课计划一步步推进,课堂上有讲、有问、有答,大家毫不拘束,动脑、动口,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中,教学内容已经完成,教学目标已经达到,此时,下课铃响了,学生们感到这节课太短了,言犹未尽,至于这堂课的质量,那就不言而喻了。

因此光有好的课堂环境还不够,美术作品、艺术家和学生间还存在距离,教师要在学生和艺术作品之间架起桥梁。

二、贴近生活、感受生活,培养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美术学习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美术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和心理反应。在教学中我发现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美术课,他们把美术课当作一种游戏活动,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纯粹将美术课当作是好“玩”的课。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任务加重了,认知能力与表达能力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美术课也变成了一种学习负担,大部分的学生对美术课的热情开始逐渐减退,甚至完全没有了兴趣。针对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己学习,我进行了许多尝试,在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尽量做到精讲、多思、多练。

云南文山地区属于少数民族集聚区,这里的民族文化非常浓厚,刺绣、服饰装饰、图腾图案、民族绘画、陶制神兽、生活器物等都是很好的实用教材,而这些富有生活气息的作品又是同学们经常见到的。范例的合理利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生活中的美,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在希望中等待,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力的培养与提高,是美术教学中学生学会学习的一扇大门。以往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往往重视外化性的造型表现,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内在的观察能力,教学效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通过反思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孩子们对描绘对象的观察分析和理解,促进他们的思维活动,增强他们的感知能力。如在《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国瓷器”一课中,我事先准备陶(罐)片、瓷(碗)片等让学生观察二者的区别,这样可以使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事物。通过二者之间声音、质地、密度等方面的对比,再比较书上图片,引导他们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掌握陶与瓷的制作过程和要求。再通过多媒体图片的欣赏,让同学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深入的认识,在此过程中也增强了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认知,在观察中分析感受,不断累积知识,从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四、宽容以待,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教师要宽容地对待学生的失败和挫折,有些学生天生聪明,但有的学生在学习上会反应有些迟缓,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不能心急,要在课堂上给这些孩子一些适当的鼓励,给这些孩子增加勇气和信心。在教学中尽显自己的人格魅力,关心和爱护学生,使自己成为学生乐于亲近、乐于仿效的老师,从而使学生亲近自己所教的学科。

在美术课中教师要把教与学的关系辩证统一起来,老师不仅要研究如何教,还要研究如何让学生爱学、会学。美术课中的学,不仅要体现在老师教会学生学习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体现学生如何观察思考记忆、想象表现和创造的学习过程。在课堂中面对全体学生给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尊重他们与众不同的感受,从而调动每个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新课改倡导的美术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培养,又要注重美术更多地与文化历史相联系,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我在教学中努力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艺术课程 篇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体育与艺术这两门独立的学科也开始相互渗透, 交叉发展, 形成了新的学科——体育艺术。

体育艺术是一门新兴学科, 无论是在学科建设、专业构建, 还是课程设置等方面都还处于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阶段。尤其是如何将艺术更好地纳入到体育教育中来, 如何加强艺术教育的渗透功能, 形成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课程体系, 这对于挖掘体育教育的发展潜能, 增强体育课程的艺术性、综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设置的基本情况

从2000年至今, 全国14所体育院校相继增设了艺术类专业, 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12年, 针对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新编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专业介绍》体育院校的艺术类专业有了新的调整, 各体育院校对艺术类专业进行了重新设置。

从表1可以看出, 部分体育院校增设了一个新专业——舞蹈表演专业, 这也是《新目录》艺术门类中增加的一个新专业。目前体育院校经教育部批准开设有表演、舞蹈学、舞蹈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及舞蹈表演等五个艺术类专业。

二、体育院校表演专业艺术课程的设置情况

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的艺术课程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理论类艺术课程, 以概论、史论、音乐类为主;另一种是指技术类的艺术课程, 以舞蹈类为主。

2012年制定的《新目录》中艺术类专业进行了重新调整, 表演专业从之前的艺术学一级学科重新划分到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 因此主干学科和主干课程依据戏剧与影视学的专业要求进行了重新制定, 使艺术的门类更加多样化。

从图3可以看到北京体育大学表演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中, 艺术课程占到了66%的比例;武汉体育学院表演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中, 艺术课程占到了77%的比例。艺术课程在表演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占有主导地位, 充分体现了“以艺术为本, 体育为特色”的办学理念。合理利用学校资源, 发挥自身的优势, 突出体育特色, 培养出“体艺结合型”的优秀人才。

三、体育院校艺术专业师资情况

体育院校的艺术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 各体育院校创办艺术专业的时间并不长, 因此, 无论在人才培养模式, 还是课程设置方面都处在不断探索的、改进的阶段, 尤其是在师资队伍方面显得十分薄弱, 呈现出教师资源严重不足, 师资队伍层次不一的情况。体育院校艺术专业教师人数较少, 每个老师承担着繁重的的教学任务, 教学课时严重超标。

体育院校的艺术教师是一支年轻的队伍, 以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为主, 学历、职称普遍较低。艺术教师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体育院校毕业的专项教师, 主要担任艺术体操、健美操、啦啦操、体育舞蹈等专项课程的教授;另一部分是艺术院校毕业的专业艺术教师, 主要承担艺术理论、音乐、舞蹈等课程。

四、结语

目前, 艺术课程在体育表演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占有绝对优势, 艺术课程的数量也远远超出了体育类课程。从艺术课程的内容来看, 基本是参照专业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 按部就班地借鉴过来。这样的课程设置是否有利于体育院校艺术专业的发展, 是否具有体育艺术特色等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们因本着遵循体育与艺术高度结合的原则, 切合体育院校艺术生的特点, 大力开发具有本专业特点的新课程和新教材, 是体育院校眼下极为迫切需要努力的方向。2

摘要:体育艺术是一门新兴学科, 如何将艺术更好地纳入到体育教育中来, 如何加强艺术教育的渗透功能, 形成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课程体系, 这对于挖掘体育教育的发展潜能, 增强体育课程的艺术性、综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体育艺术,表演专业,艺术课程

注释

11 .慕宝贵, 李毅.《论体育与艺术》[J].体育世界, 2008.6.

注重艺术课程,完善学生人格 篇8

一、创设艺术氛围,激发艺术兴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如果学生对艺术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就是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的培养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艺术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多样的方法,创设良好的艺术氛围,尽可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艺术欣赏和艺术表现活动,使他们获得艺术审美的愉悦体验,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提高艺术审美能力。方法有:分角色讲故事、表演舞蹈、猜谜语、做游戏、教师富于描述性的语言、看录像及设计新颖的、趣味性的教学手段等。

如:在教学《我心中的太阳》一课时,教师戴着太阳头饰进教室,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再让学生猜猜有关太阳的谜语:“有位老公公,面孔红彤彤,他来天就亮,他走黑洞洞。”既让学生对太阳有初步的认识,又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艺术学习中。

二、抓好组织教学,养成艺术习惯

艺术课程重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主张开展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增进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艺术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艺术。但课堂上,教师对学习放开的度难以把握,放开后就很难收回。针对这种情况,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习惯,训练学生学会听音乐指挥、听节奏指挥、听口令指挥、看手势指挥等,使之有效调控课堂,让课堂做到“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提高课堂效率。如:有的老师用一句学生熟悉的旋律组织教学,效果极佳。

其次,学生形成良好的艺术学习习惯,能够促进艺术能力的提高。如:画画时,不使用铅笔、橡皮擦,直接用彩笔画;唱歌时,坐直吸气等习惯如果养成,就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特思维。

三、强调个性学习,培养创新思维

人的所言所行,所感所悟,其核心就是思维。没有思维就没有创新可言。思维所迸发出的最灿烂的、最具价值的火花,就是创造思维,说到底就是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艺术课堂中,“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背景,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为他们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鼓励他们参加个性化的艺术活动,引导学生想得更远些、更快些,与他人不一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流动性,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趣味。从而为学生的创新打下坚实基础,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四、渗透人文精神,培养健全人格

艺术课程的明显特征就是体现人文性。我们的教育并不是把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艺术家,而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因此,我们要着力改变艺术学习中的机械模仿与枯燥训练,不以单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为目标,而是让学生在围绕人文主体的艺术和学习中轻松、快乐地学习艺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艺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形成艺术经验和艺术能力,获得尊重、关怀、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促进个性的完善与发展。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把人文精神渗透到课程之中。例如教材中第一课《给自己画像》,重点不是看谁画得像,而是让学生互相熟悉,师生互相认识,营造出轻松的课堂氛围。又如上《小土粒》一课,教师给学生讲了1998年发生的特大洪水灾难,许多小朋友失去了亲人和家园,并让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白了人类应该爱护自然、爱护土地,将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渗透给了学生。

五、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艺术修养

新课程提倡学生采用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利用艺术的魅力吸引感染学生,使教学内容的展现形式尽可能多样化、丰富化,让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参与艺术活动。如在《我们的动物朋友》这一单元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离开座位,课堂中师生共唱、共舞,让学生多体验、多感受,从中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在设计服饰教具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选择组合,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认识各种形状、颜色等,同时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不仅体验了生活的乐趣,而且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以活跃;学生互相结对、动手装扮,培养了团结、合作、友善、分享等积极的个性品质。

六、推行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评价是整个艺术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艺术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艺术课程教学中,对学生主要采取发展性评价方式,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突出发展、变化的过程,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体现注重与爱护,以激励、表扬为主,提升学生学习艺术课的兴趣。而我们对待一年级的学生更要以表扬为主,激励他们,使他们增强信心。老师千万不要吝啬表扬学生,更要善于运用表扬的语言。教师的一句:“画得不错,你的想法太棒了!”“你真了不起!”“你比老师还聪明!”“你真勇敢!”“你的歌声真美!”“你的表情太可爱了!”等激励的话,对于孩子们产生的作用有时是无法估量的。评价,不但可由老师来进行,而且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或者采取成长记录袋等形式。

高中装置艺术课程的构建 篇9

一、高中美术教学“艺术生活化”教学理念的产生

教育家杜威说过: “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而不是生活的准备。”教育家陶行知也指出“教育即生活”,“为生活而教育”。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新的课程只有反映社会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体现课程的本质功能。

所以,在美术教学中,要重点体现艺术生活化的理念。把繁、难、旧、杂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降低美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的难度。引导学生发现、认识生活中的美,进而创造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二、教学理念与实践相结合,构建装置艺术课程

最能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就是实践性强的学习方式,装置艺术课是一门手脑结合的体现综合能力的课程,重视过程的感受,而非对作业结果的追求,适合不同美术基础的学生进行学习实践。在教学中导入当代艺术观念和环保意识,关注美术创作活动中观念、材料、方法和技术方面的新发展,艺术作品多体现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艺术的理解、社会的关注。在装置艺术课程教学中,渗透美术鉴赏、设计、绘画、工艺等模块的知识,更易于学生学习理解,所以装置艺术课程的实施是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是具有创新实践性的教学形式。

三、装置艺术课程实施的原则

艺术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教师也不是一个文化宪兵。学生要自由地进行创作,希望他们能体会每一课题的用意,能真正地在艺术创作中饱餐一顿,但不是用嘴巴,而是用心灵。无论学生是否喜欢艺术,艺术是无处不在的。希望每一个课题都能创造一个艺术的、轻松的状态,让学生可以置身其中,漫步其中。

四、装置艺术课程课例解析

1. 发展学生的想象创造力,培养多元思维习惯

在装置艺术课“石膏与各种材料的综合运用”一课中,学生综合利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废旧材料与石膏材料,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作品《巢》是一件发人深省的作品,整个作品以白色为基调,有一种寂静安详的美感。嵌在石膏中草窝里的不是鸟蛋,而是一只灯泡静静地躺在那里,好比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工业与环境的关系,不难看出作者的美好愿望。另一作品是把等大的玻璃镜片,不同角度地斜插入石膏内,片片景观不同,好似人生百态。作品《9·11印象》由金属玩具小飞机和速写形式的建筑群组成,反映学生对美国“9·11”事件的关注……所有学生的作品除了关注艺术本身,更关注生活体验、社会事件。这让笔者深深地感受到美术教学的目的不是教会学生画什么,会制作一件手工作品,而是让艺术走进学生的生活,伴随及影响他们的一生。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增强情感体验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此次地震重创了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装置作品《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学生集体创作的作品。

2008年5月19日下午,正是学生艺术课的时间,14时28分,防空警报在城市上空鸣响,所有学生站在艺体楼门前为汶川大地震遇难者默哀3分钟。接下来的课堂上,同学们沉默不语,都在默默做着手中的作品。这时无须任何话语,这样的事件,这样的经历,都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情感教育。这次的作品无论怎样,它的教学目的都已经达到了。作品《震》就是这样产生的。作品中的一个个石膏手扭曲着,残缺的、断裂的手伸向远方,仿佛能听到遇难者的求救声、呼喊声; 残破的木凳象征受到重创的城市,装点鲜艳的木凳则象征学生对震后重建美好家园的渴望,学生手绘的百手图象征四面八方的援助之手。

装置作品《环保与鞋》是集体创作与个体创作相结合的作品。在地球环境日趋恶劣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共有的生存环境———地球,使学生懂得保护生态环境,爱护人类资源的重要性。整个作品均为废旧材料制作,有废旧丝网、铁丝、键盘等。学生动手体验材料,感受材料,可任意组合,在无序中寻找灵感,使其深入、完善。一件好的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不应仅是材质的特征,而应体现出材质蕴含的意境。在创作不同“鞋”的造型的同时,更多地强调环保意识,学生在整个作品制作中感同身受,再一次碰撞了心灵。

3. 注重美术基础知识在装置艺术课程中的渗透

作品《昨日繁花》根据海绵纸、弗龙板材料质朴的特点,运用最简单的造型元素,如: 线条、圆柱状、褶皱……营造出了一个有趣味、富于启发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仿佛昨日繁花一般耐人寻味,呈现出一种单纯、直白、敏感、抽象的美。

在“石膏与各种材料的综合运用”系列作品中,也有点、线、面构成元素的渗透,让学生了解装置艺术作品不是信手拈来的,而是有法可依的,能把枯燥的美术基础知识灵活运用到课题创作中,达到知识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五、高中装置艺术课程实施的作用

装置艺术是当代艺术中重要的艺术样式,其表现超越艺术与客观世界,是一种开放的艺术手段,它自由地综合使用绘画、雕塑、建筑、音乐、电影、录像、摄影等任何能够使用的手段来进行创作。高中学生有一定的美术基础、生活经验、社会认识及表达能力,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构建装置艺术课程,利于学生自由创作,个性发展,以及多种艺术形式综合运用的能力培养。也因为高中学生的年龄阅历因素,所以在装置艺术创作中重要的是过程体验、情感表达,允许学生作品肤浅、非艺术化、品位低、过于生活化等现象的发生。

整合中的艺术综合课程 篇10

从课程的内容的原则看, 课程除具有连续性、顺序性外还具有整合性。整合性是在课程当中各种不同的课程内容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系, 以整合因分割造成的知识支离破碎的状态, 从而达到最大的学习累积效果。换句话说, 整合性是指课程经验横的联系, 包括认知、技能、情感的整合与科目的整合。

艺术综合课程是在音乐、美术分科教学的基础上建构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它综合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 并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等过程中体现艺术的人文性、创造性、愉悦性, 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基础教育课程。

一、在教育、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 是指一种对于人的关注的思想, 一种追求人生真谛的理性状态, 是人本主义的核心内容。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善即所谓关怀人生价值的实现, 关怀人的自由与平等, 以及关怀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 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终极关怀”。

1.通过各种艺术实践活动, 使学生的艺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 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2.在艺术实践活动中, 引领和促进学生不断发现自我、发展自我, 使得共性与个性和谐发展, 使得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3.通过宽松、民主、合作的教与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创造一种相互交流、默契配合的教学关系和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例如, 一位教师结合抗日山建园六十周年的系列活动, 自编了“不朽的丰碑”一课, 介绍抗日山的历史, 让学生谈谈瞻仰抗日山烈士陵园的感受, 让学生聆听配乐诗朗诵《抗日山组歌》。最后, 选学了《赣榆日报》登载的歌颂抗日山的歌曲, 编演抗日英雄故事小品。以抗日山浓厚的人文内涵、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感染着学生, 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4.能够从多方面对学生的各种感官进行陶冶,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 从触摸中、从模仿中、从体会中学习。促进听觉、视觉、形体、言语这四大能力的发展, 从而形成互为补充的完整的艺术心理结构和综合艺术能力。例如, 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红灯停, 绿灯行》这首歌曲时, 我创设了一种看交通警察手势和红绿灯的指示过马路的生活情境, 一部分学生扮演交通警察, 另一部分学生则表演通过十字路口的行人, 而我则手持红色和绿色的纸牌表示红绿灯。在歌声中, 我跟着歌声举牌, 扮“交通警察”的学生则看交通灯的指示做交通手势, 另一部分扮演行人的学生看手势来行路。在活动中, 有的学生表演司机, 有的学生扮演骑自行车的人, 还有的学生则扮演骑摩托车的人或步行的人,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这种情境中, 学生们既懂得了交通规则, 学会看交通警察手势, 也体会了歌曲的情绪, 培养了音乐表现力。

二、调整艺术课程的内容和方法, 以审美为核心

1.在教育教学中充分揭示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的各种表现作用, 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艺术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 而不是枯燥、乏味的专业化倾向。

2.让学生能在教育教学中以整体的方式来体验、感受艺术的无穷魅力, 达到感情上的艺术共鸣, 升华内心对艺术的鉴赏能力, 反对说教方式。

3.注重艺术实践, 利用各种平台充分调动学生实践的活动, 在活动中实现自身的审美、创造美的能力。

4.开发学生基本的思维范式和复杂的思维能力, 并教会学生们使用多种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 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了解社会, 在交流中接受新知, 培养学生想象、发明和创新等能力。

5.艺术课程的内容主要体现为两大类:从艺术门类上指音乐、美术、舞蹈、戏剧, 从学科内容上指美学、艺术批评、艺术史、艺术创作等。

三、以日常生活和学生真实的生存环境作为艺术学习的最初起点, 通过日常生活和艺术的连接, 汲取和扩展艺术想象、艺术创作的素材与灵感

比如, 一位小学的音乐教师在教歌曲《春天来了》一课时, 先选择几幅美术图案进行对比, 让学生形成重复和对比的概念。之后, 根据歌曲的意境及歌词内容, 选择语文学科中的画面和课文, 再配上《春天来了》的音乐, 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春景中, 从而用优美的声音来表现春天。另外, 我还在网上选择了关于春天的美术作品、学生的作文习作、关于春天的动画、不同国家表现春天的方式等, 编排到舞蹈中进行表演。这样,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知识进行了重新建构, 形成了关于春天的各种知识的联系, 能准、广、快地把握春天的艺术形象, 完成自我教学的目的。

四、表现形式不拘一格, 多种多样

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 通过探究式的学习和即兴创作, 表现的形式不拘一格, 多种多样, 有唱、奏、舞、相声、小品、诗歌、剪纸、绘画等。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 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比如: (1) 音乐、美术之间的情感结合, (2) 音乐、体育之间的律动交融, (3) 体育、美术之间的结构互动, (4) 音乐、语文之间的情景交融。

五、根据教学内容, 创设适合的环境

在教学中, 注意根据教学内容, 创设一种适合的环境,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从而使学生更能加深对教学内容的领悟与感受, 激发学生的创造表现欲望。

开发校本课程 弘扬闽南传统艺术 篇11

一、课程目标

我校开发的校本课程目标为立足闽南民间音乐,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重视学生音乐实践,鼓励学生音乐创造;通过了解和学习本地传统艺术,培养学生对优秀民间艺术的认同感以及乡土情怀与爱国主义情操。具体表现在三个维度:①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闽南民间音乐的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使学生了解闽南民间音乐创作的历史背景和相关文化。②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模仿、探究、合作和综合等各种方法,使学生掌握知识、弘扬闽南文化。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及实施

为了使课程内容更符合学生的实际,在选择课程内容时,我们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课程的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是否是他的能力所能接受的;课程内容是否符合本校校本课程目标的总体要求;这些内容是否能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培养和提高动手动脑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课程内容是否具有实践性、科学性和综合性。我校以“弘扬闽南传统文化,推广多元艺术教育”为主题,选择了南音、拍胸舞、高甲戏、彩球舞、木偶、火鼎公婆等几种形式的闽南民间艺术作为校本课程内容,组织专家及教师编写了《南音——音乐史上的活化石》《拍胸舞——闽南迪斯科》《闽南童谣》《我爱木偶》等校本教材,利用每周二、四下午第三、四节课,有组织、有计划、积极稳妥地开展活动。

首先,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不仅要教给学生民间音乐知识,而且要让学生理解音乐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如高甲戏,最初是明末清初泉南各地农村,每遇迎神赛或喜庆节日,村民扮梁山泊英雄好汉,随队伍游行于村里田间或就地做简单表演,以宋江故事为主,又以武打为盛;以后逐渐发展为由儿童组成的业余戏,演出节目仍为梁山泊故事。群众称之为“宋江仔”;后来,又有由成年人扮演的专业戏班出现,称为“宋江戏”。在清代后期,南安岭兜村出现了一个“合兴班”,它突破了只演宋江故事的框框,而演出半文半武戏,如《困河东》《斩黄袍》等。以后,“宋江戏”和“合兴戏”互相吸收融化,统一为今日的高甲戏。

其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开辟生活课堂。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外,学校还定期请民间艺人来校进行现场表演和授课,也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带学生参加各种民间艺术活动,这样既让学生增长了见识,又使学生能用所学的民间音乐知识和技能进行艺术实践。

我校把民俗民间文化引进课堂、引进生活,做到人人会学、会传、有绝活,用地方传统文化点燃当代少年儿童的心灵,使学校多元文化教育得以逐步实施。

三、开展多元活动,展示学习成果

课程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价一方面可以改进教师的教学工作,保证课程有较好的效果和质量,另一方面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其更加努力地投入到现实生活中去。我校就主要以开展“民俗文化节”作为课程评价和学习成果展示的主要方式。

在“六一”国际儿童节这一天,我校举行了庆“六一”暨“校园民俗文化节”展演活动。庆祝活动和节目展演在学校民俗文化艺术团独具地方特色的闽南民俗舞蹈《闽南童谣》中拉开了帷幕,精彩纷呈的节目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孩子们以《高甲戏》为原型,展现了一幅欢天喜地闹花灯的喜庆场面;一群丫髻簪花、彩衣绣鞋的少女,手执彩球以民间舞蹈动作载歌载舞──《彩球舞》,表演出踢球、碰球、抛球等惟妙惟肖的身段动作;酣畅得意、极具感染力的《拍胸舞》,演绎着粗犷古朴、诙谐热烈的舞风,展示着朴素的祈祷;打诨闹科、笑谑诙谐、趣味横生的《火鼎公婆》, 为节日增添了无限热闹气氛;一群“黄斗笠、花头巾、短上衣、宽筒裤、银腰链”的惠安女,在海天一隅编织着如花般的蓝图,这些融汇着乡土、乡情、乡音、乡风特色的节目,创造了一道令人感动的亮丽人文风景线。一次次的展演活动,充分展示了我校“弘扬闽南传统文化,推展多元艺术教育”的办学特色,把民间艺术引进课堂、引进学生课间活动,将现代意识和传统文化融会贯通,让学生在校园内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民族精神的浸润,形成民间艺术教育的特色板块,收到以艺辅德、以艺增智、以艺滋体、以艺怡美、以艺补劳的整体效果,让学校更好地履行了传承文化的历史使命。

论艺术美学课程的教学要求 篇12

关键词:高校,艺术美学,教学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审美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审美教育的主要承担者, 高校艺术类专业的美学课程担负着重要的责任。然而, 目前艺术美学课程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却出现了一些问题, 如艺术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理解有偏差, 致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等。要解决这些问题, 艺术美学教学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艺术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一、巩固根基———以哲学美学为理论依据

艺术美学作为美学的一个分支, 其理论应建立在哲学美学的基础上。目前教学中存在着艺术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艺术理论等课程的教学内容雷同的问题, 这导致艺术美学课程缺少美学的理论思辨性。美学作为连接哲学与艺术的“中间体”, 一方面展现的是人类在审美过程中的精神活动, 另一方面从艺术的内涵上反映了艺术的普遍规律, 所以诸如黑格尔等学者将美学定义为“艺术哲学”。在这样的学科背景下, 艺术美学应该以哲学美学作为其理论出发点, 将美学史和艺术史相交叉, 将审美文化、审美心理等融入其中, 把具体的艺术门类美学作为研究对象, 以形成其相对严密的理论体系, 从而更加明确其学科定位。

把艺术美学的理论基点建立在哲学美学的基础上, 无疑深化了艺术美学的理论基础。纵观中西艺术的发展历程, 在艺术美学理论中被中国普遍重视的“道”“气”“意境”等问题和被西方普遍重视的“优美”“崇高”“悲剧”等审美范畴, 都直接或间接来自哲学美学。哲学美学以哲学的思辨性将人类的审美意识、审美心理和艺术创作、艺术鉴赏等问题融入美学体系中, 在人类审美文化和审美意识发生、发展的背景下解读艺术发生、艺术创作、艺术鉴赏等问题, 深入剖析艺术作为人类高级精神需求的原因。综观古今中外的艺术大家, 他们的优秀艺术作品的独特价值就体现在他们对于人类普世精神的解读和对特定时期文化的具体表现。对艺术美学教学来说, 哲学美学基本理论的支撑也将使学生在对“形式”“结构”“色彩”“韵律”等艺术美学的基本要素掌握的基础上用哲学的思辨去理解艺术的具体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理解艺术的能力, 开阔学生艺术创作的视野。

二、丰富内涵———以审美文化为载体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 是人类历史记忆和现实存在的具体表现。文化作为相对稳定的社会形态, 直接影响着人类艺术的发生、发展和审美主体的审美价值取向。法国美学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将人类的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放在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中, 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个方面探讨了艺术的普遍规律, 指出了文化对人类审美和艺术活动的影响力。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不论是艺术史、艺术批评还是艺术思潮, 教师都是对艺术在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所占的位置和所产生的精神价值进行梳理。艺术美学中所强调的艺术和审美问题的交叉研究弥补了纯艺术史研究中所忽略的审美思辨性和纯美学研究中所忽略的艺术的现实表现性问题, 而这种交叉点正是人类的审美文化。人类不同的文化体系所显示出的审美与艺术形态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一方面解释了作为“类”存在的人类主体如何实现艺术与审美的共通性, 另一方面体现了人类在美学范畴和艺术精神理解上的差异性。由此可见, 要理解艺术美学的精神内涵, 就必须理解人类的文化精神。艺术美学课程以审美文化为依托, 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从人类审美文化发展史中了解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了解人类艺术的成长历程, 了解在人类文化发展的代表时期文化对审美和艺术产生的影响, 从而在科学的高度上把握审美和艺术中的关键问题。

艺术美学课程的理论高度除体现在哲学层面外, 还体现在对人类文化特别是人类文化中的审美文化的把握上, 即以审美文化作为艺术美学的载体有效连接作为宏观上的艺术史和作为具象表现的艺术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 将渗透在人们审美心理和审美意识中的文化心理结构剖析出来。作为审美文化中的审美主体, “人的审美活动结晶为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在运动中参照审美范式 (典型艺术作品) 进行构思设计, 作为理想的审美意识表现出来, 这也就形成了艺术创造”。总结出艺术创作、艺术鉴赏中的普遍规律, 培养学生具备从人类审美文化的宏观层面去解读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微观世界的能力, 将是艺术美学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

三、立足本体———以各类艺术为依托

艺术美学课教师要既能上升到哲学美学的理论高度, 又能从审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解读艺术, 还能以各类艺术为依托, 回到具体的艺术门类、艺术家、艺术作品和鉴赏者中, 对不同艺术所表现出的共性和个性特征进行解读, 赋予艺术美学教学以生机和活力。

艺术的多样性体现在人类通过不同的感官和表现手法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进行解读的方式上。《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 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这形象地描述了人类艺术的情感表现性和各艺术门类的精神互通性, 而艺术门类的多样性和艺术作品表达途径的丰富性也使人从不同的层面感受艺术的独特魅力。文学作品通过对语言的加工和创造书写人类的生存意义和心灵感触, 使读者通过阅读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 从而丰富人生阅历, 提高人生趣味;音乐作品通过声音和旋律的变化触碰人的心灵, 使人们从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沉静下来, 去品味音乐的情感表达;绘画作品通过笔墨描绘出自然的四季变化和人的喜怒哀乐, 通过人对外在世界的感受和用色彩创造的“第二自然”, 使鉴赏者在艺术作品中感受自然, 体悟人生……表现人类精神世界的艺术门类还有很多, 艺术美学需要阐释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在立足具体艺术形态的同时, 教师在教学和研究中还要走出单纯依靠艺术去探索“美是什么”的误区。在艺术美学中, “美”仅仅表现为一种情感倾向。在以具体的艺术门类作为艺术美学教学与研究的本体的同时, 教师应该认识到人在艺术创作、鉴赏中的主体性地位, 将各类艺术与人的审美心理、审美活动相结合, 去探索艺术世界的精神内涵。

在艺术美学教学中, 教师要掌握各类艺术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并通过选择有代表性的例证来使学生掌握各类艺术的美学特征。针对不同专业的具体需求, 有针对性地对某类艺术进行重点分析, 同时也要注重各类艺术间的互通性, 通过对相近艺术门类的类比分析, 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整体把握能力。例如:书画艺术的融会贯通是中国文人画的特点所在, 也是理解和把握绘画作品中意境的关键。教师结合具体的艺术作品将这两种艺术门类联系起来进行深入阐释, 将有助于学生理解这种艺术的特点, 拓展学生的理论视野, 提高学生对艺术的解读能力。

四、提升价值———以完整人的塑造为最终目标

美育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纵观人类艺术的发展历程, 如果将艺术的内涵归于一点, 那就是对“人”的解读。艺术体现的是人类审美价值的取向, 是对美好自然环境的追求、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类和谐发展的祈望。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出艺术是重建人的整体和谐的手段, 艺术把美育和人性的和谐完整地联系起来。他认为审美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美和艺术将人从堕落的两极引上正路, 把自然的人提升为道德的人, 从而把自然的国家改造成道德的国家, 实现人类自由的崇高理想。

艺术美学课程作为美育的重要平台, 不仅要具有课程本身所体现出的深厚审美意蕴, 使学生体悟艺术的意义和人类的精神价值, 而且要着眼于当下, 以对学生人格的完善教育为最终目标,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观。艺术美学课程还应以人性化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核心来促进学生审美精神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生存品质, 并提供有价值、有实践意义的促进人格完善和人性完整的参照系统, 从而完成美育“完整人塑造”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上一篇:汽车维修产业下一篇:新创企业的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