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面子”理论(共5篇)
中西方“面子”理论 篇1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跨文化交际活动与日俱增。由于不同文化在文化取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时间取向、社会规范等方面差异的存在。跨文化交际始终是个大问题。文化碰撞, 文化冲突, 交际失误, 总是难以避免的, 产生的后果也往往是十分严重的, 有时甚至是悲剧性的。只有在了解中西方国家的面子观及其文化模式的情况下, 人们才可以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误。本文以面子协商理论为基础, 试图分析造成中西方不同面子运作模式的原因。
二、中西方的面子观
“面子”这个概念, 最早由我国人类学家胡先缙在1944年提出。他认为面子是普遍存在的。他将面子分为“面”和“脸”两个方面。“面”代表“广受重视的一种声誉, 借由成功和夸耀而获得的名声, 也是借着个人努力或刻意经营而积累起来的声誉”。而“脸”是“团体对道德良好者所持有的尊敬”, 代表“社会对于自我德性之完整的信任”。
在西方国家, 面子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Erving Goffman于1967年提出的, 他将“面子”的概念定义为“社会交往中人们有效地为自己赢得的正面的社会价值”。1978年, 英国学者Brown和Levinson发表了一篇文章, 题为《语言应用的普遍现象:礼貌现象》, 第一次对于“面子”做了系统的探讨。他们将面子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两种。
三、面子协商理论
S.Ting-Toomey在1988年初步提出面子协商理论。并在随后的几年对面子协商理论不断地进行拓展和修正。该理论围绕跨文化交际中的面子冲突问题, 借鉴Brown和Levinson语用理论中有关礼貌原则的论述, 引入Hall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及Hofstede的文化价值取向理论, 解析了跨文化冲突过程中交际双方对面子的不同认知与偏好以及维护面子时所采取的不同策略。
面子协商理论的主要变量包括:面子定位或面子关切 (face orientation or concerns) 、面子动向或面子运作模式 (face movements or face move’s pattern) 、面子行为的互动策略 (facework interaction strategies) 、冲突的方式 (conflict communication styles) 以及面子的主旨 (face content domains) 。这五个主要变量又各自包括数个亚变量。
四、中西方文化模式对面子运作模式的影响
文化模式可以定义为共同的信念, 价值观和规范。面子观念的区别扎根于不同的文化模式中, 其中主要包括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高语境和低语境等方面。本文主要探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对面子运作模式的影响。
1980年Hofstede在他的《文化后果》中探讨了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权势距离 (power distance) 、不确定性规避 (uncertainty avoidance) 、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 (masculinity and femininity) 四个文化维度。
人是群居的、文化的动物, 但不同的社会对集体的认同程度相差甚远, 其表现形式也呈现出高度的多样性。人们的自我定位以及他们与各种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一个文化是否属于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关键在于它是否为其成员提供了独立的或相互依赖的“自我理解”。例如:中国文化倾向于把个人理解为一个相互联系, 相互依赖的大家庭的一部分;而欧美文化更多地把个人解释为独立、自治的个体。
本文选择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进行跨文化分析, 主要是因为其具有较高的普遍性, 得到广泛的实证研究的支撑。
面子协商理论的变量与中西方文化模式
前文已提到面子协商理论包括五个主变量和若干亚变量。
⑴面子定位表明交际者首先考虑的自我、他人还是双方, 由此产生三种不同的面子:自我的面子 (self-face) 、他人的面子 (other-face) 和相互的面子 (mutual-face) 。一般而言, 在跨文化冲突中个人主义文化的交际者更关注自我面子的保护;集体主义文化的成员更愿意迁就他人的面子, 或更注重挽回双方的面子。
⑵面子动向是指交际者维护、挽回、保留或荣誉面子的取向。遇到问题, 集体主义文化的成员往往会采取等待或回避的方式, 让矛盾渐渐淡化;有时会请第三方调解, 避免正面碰撞。个人主义文化的成员常常采取主动、正面接触的方式化解矛盾。
⑶面子行为的互动策略是指交际者使用各种言语或非言语行为挽回或荣耀面子的计策。当面子在跨文化冲突中受到威胁时, 典型的面子行为策略有两类:其一是预防性的, 其二是恢复性的。个人主义者倾向于使用恢复自我面子的策略来挽回丢失的面子, 因为他们注重自我身份;集体主义者倾向于使用预防自我面子丢失的策略, 因为面子对他们来说很重要, 需要想方设法避开对面子有威胁的事物。
⑷冲突的方式是指冲突中交际者对自我利益的追求以及对他人关注的倾向。个人主义者对示好和回避常常做负面的解读;集体主义者的看法不尽相同, 他们往往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护双方的面子和相互关系。此外, 他们还经常用第三方帮助的方式来化解矛盾。
⑸面子的主旨是指交际者的面子需求。个体主义者侧重自主的面子, 集体主义者侧重包容的面子;前者强调自我的荣誉、安全、公正和公平感等情绪, 后者关注耻辱、大家的形象、荣誉以及集体的过失等事宜。
五、结论
在跨文化交际中, 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文化模式的不同带来的冲突, 文化模式对跨文化交际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中西方文化模式大相径庭, 这就造成了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注意“面子”, 从而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
摘要: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现象无处不在。跨文化冲突可能由经济、政治、文化差异和社会认同等多种因素造成。人们无法避免冲突, 但冲突本身不一定仅仅是交际障碍。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正确处理冲突。而面子在交际过程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所以在处理跨文化冲突时, 交际者应该注意培养有效、得体地维护面子的种种技巧, 其中最关键的是学会尊重他人的身份, 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面子协商理论,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面子
参考文献
[1]、Hofstede, G.Culture’s Consequences:Comparing Values, Behaviors,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across Nations[M].Thousand oaks:SagePublications, Inc., 2001.
[2]、Ting-Toomey, S.“The matrix of face:An updated face-negotiation theory”, in W.B.Gudykunst (ed.) , Theorizingabou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Thousand Oaks:SagePublications, 2005.
[3]、William B.Gudykunst.Cross-cultural and 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Press, 2007.
[4]、戴晓东.跨文化交际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5]、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6]、费孝通.美国和美国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5.
[7]、吴为善, 严慧仙.跨文化交际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8]、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中西方“面子”理论 篇2
一
在中国,“面子”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如同俗语说的一样:“不看僧面看佛面”、“给面子”、“丢面子”、“没面子”等,都和“面子”有关系。鲁迅先生曾经专门撰文分析面子问题,他说外国人往往认为所谓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
而首先将“面子”这一概念带到社会科学探讨领域的,是我国留美人类学家胡先缙。她用语义分析法对二者的定义进行了研究。她认为“面子”包括两个组成部分:“面子”和“脸”。并将“面子”定义为“个人的声望和地位得到公众的一致认可”;“脸”是指“群体对于符合社会和内在道德行为标准的个体尊敬”。从定义就可以看出,无论是“面子”还是“脸”,都是将个人和社会相联系,强调的是“集体面子”、“公共面子”。个体的言行符合社会普遍的标准就挣得了面子,违背这种普遍的标准就丢了面子。
潮汕地区有一句俗语,叫做“无脸输过死”,意思是没有面子不如去死。更广为人知的俗语“人活脸,树活皮”也道出了中国人的面子观念。为什么中国人如此讲究“面子”?为什么强调的是“集体面子”、“公共面子”?
首先,从最初的文明发源开始,中国就是一个农耕社会。农耕社会的基本特征即是自足的自然经济,因而具有狭隘的地方性。农耕必然趋于定居,这也就决定了每个个体几乎从出生到死亡,都固定呆在同一个地方和同一个集体内。他们的一生基本都维系在固定的家族内,有固定的朋友圈,连邻居也几乎是不变的。当这些人际关系发生改变的可能性不大时,维持和谐的家族、朋友、邻里关系就变得十分重要了。因此个体的言行符合集体的行为标准,维持集体的和谐非常重要。所谓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是要维持他人的“面子”,给了他人面子,才能避免矛盾,保护整个群体的和谐。
其次,儒家教导所有的人都要遵守“礼”,才能维护社会和平,守“礼”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维护并尊重他人的面子。“礼”无疑是儒家哲学的重要范畴。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是: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也才能维护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人际和谐。就连国家的治乱,同样也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
随着时代的变化,“礼”在现代汉语中被解释为“人们通过言行举止表现出的谦虚和尊敬”,现在更多的是强调礼貌、礼仪、礼节。虽然它已不再明确强调等级性,其社会功能“已经转到保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与和谐、消除抵触、促成合作上来”,但同古代的礼一样,在群体意识的支配下,“人们在决定自己的言行时,除了考虑个人意愿外,还在很大程度上顾及自己的言行是否与外部期待相一致,是否与周围环境相适应,是否符合社会群体的愿望”。只有最大限度服从社会、集体的需求,才能达到社会道德规范的标准。只有当每个社会的构成处于“礼”的状态下,社会和谐才能达到。因此,现代的“礼”同样强调赋予他人以尊重,支持交际对象的面子。使交际对象“丢面子”,会被看作是对其社会地位的挑战“丢面子”不仅仅是对人的羞辱,更是对社会秩序、社会和谐的威胁。
二
最广为人所接收的西方的“面子”定义,是由Brown和Levinson定义的:“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一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通过与他人的交际,这种形象可以被损害、保持或增强。他们认为每个交际参与者都具有两种面子: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积极面子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欣赏和尊敬;消极面子是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有自己选择行动的自由。从该定义可以看出,无论是积极面子还是消极面子,其强调的都是个体是交际的中心,这与中国人的“集体面子”、“公共面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西方的“面子”文化其成因在于现代西方文化以自由、平等、竞争为核心的个体主义。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古希腊与古罗马均处在半岛之上,三面临海,海上交通发达,航海贸易繁荣。这就使这些国家形成了打破血缘关系的开放式的社会。随着庄园经济的发展,游牧经济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因为要逐水草而居,居住地不固定,所以人际关系松散,个体为自己谋划得更多。随后的“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权利、重视人的力量。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更是强调个体主义。因此,在社会交往中,尊重个人的自由、权利和独立是礼貌的,反之则是不合适的,甚至被认为是粗鲁的。这与中国注重群体和谐、守“礼”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
由于文化历史背景不同而产生了中西方“面子”差异。中国人的“面子”理论是建立于农耕国家的历史背景和儒家的礼教文化,反映出来的是中国人的集体主义。而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论反映的则是以游牧民族发源,航海文明发达,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主义”的西方价值观。探讨不同文化历史背景下“面子”的差异和其原因,有助于人们在交际过程中认识到可能的误解和冲突,能够更好地消除障碍,加深理解和交流,顺利达到跨文化交际目的。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代表作(上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2]Brown,Penelope and Stephen C.Levinson.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Mao,LuMing R.Beyond politeness theory:“Face’revisited and renewed”.Journal of Pragmatics,1994.
[4]胡先缙.中国人的面子观.见:中国人的权利游戏黄光国,1988.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4.
[5]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6]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
中西方“面子”理论 篇3
斯考伦和斯考伦(Scollon&Scollon)认为:面子这一概念含有两个子概念:“参与”(involvement)和“独立”(independence)(Scollon&Scollon,2000),这两个子概念是相互矛盾的:交际中说话者一方面要积极参与,给予对方关注,另一方面又要保有自己的独立性,并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在人际交往中,如何使这两个互相矛盾的因素同时和谐地运作呢?斯考伦和斯考伦继而针对“参与”和“独立”各提出了十条言语策略。
参与的言语策略:
1)健谈(Be voluble.)
2)使用听话者的语言或方言(Use H’s language or dialect.)。
3)用名字或绰号称呼听话者(Use given names and nicknames.)。
4)表示乐观(Be optimistic.)。
5)表明说话者深知听话者的需求,并且对其加以考虑(Indicate S knows H’s wants and is taking them into account.)。
6)对听话者表示关注(Notice or attend to H.)。
7)强调(对听话者的兴趣、赞赏或同情)(Exaggerate(interest,approval,sympathy with H).)。
8)表明与听话者属同一圈里的人(Claim in-group membership with H.)。
9)对听话者表示移情,与其在观点、意见、态度、知识或情感等方面取得共识(Claim common point of view,opinions,attitudes,knowledge,empathy.)。
10)推测或表明相互共同利益(Assume or assert reciprocity.)。
独立的言语策略:
1)保持沉默或寡言少语(Be taciturn.)。
2)使用自己的本国语言或本地方言(Use own language or dialect.)。
3)用姓或头衔称呼听话者(Use family names and titles.)。
4)表示消极或悲观的态度(Be pessimistic.)。
5)对听话者的需求作尽量少的推测(Make minimal assumption about H’s wants.)。
6)给听话者留有充分的选择(或拒绝)余地(Give H the opinion not to do the act.)。
7)尽量减少对听话者的“威胁”(Minimize threat.)。
8)向听话者表示歉意(Apologize.)。
9)表明说话者与听话者的话语无关(Dissociate S,H from the discourse.)。
10)泛泛而论,陈述一条总的原则(State a general rule.)。
2 中西方对面子言语策略的使用
这二十条言语策略按照斯考伦和斯考伦的说法是从英语中选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策略,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性。换句话说就是这些言语策略不一定适用于其它文化和其他语言。贾玉新(1997)在谈到礼貌原则的中西对比时说,“在‘礼’的精神制约下的中国社会中人际交往的礼貌原则,在本质上,至少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的礼貌原则有天壤之别。差异是多方面的,可能体现在……;采取的方略;……”对于上述的面子策略,贾的观点是“……在某种程度上为不同文化所共享,因此,掌握这些方略对跨文化交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这些方略是说英语的西方文化的普遍方略。这意味着,面子的言语方略会因文化而异。”
请看下面两个中国人使用面子言语策略的例子:
例1:我:你多大了?
同乡:十九。
我:参加革命几年了?
同乡:一年。
我:你怎样参加革命的?
同乡: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
我:家里还有什么人呢?
同乡:娘,爹,弟弟妹妹,还有一个姑姑也住在我家里。
我:你还没娶媳妇吧?——茹志鹃《百合花》
在例1中,“我”使用了健谈、表示积极、关注听话者、强调对对方的兴趣、表明与听话者属同一圈里的人等面子策略,即斯考伦和斯考伦参与策略的第1、4、6、7、8条,真实地表达了中国文化中“老乡见老乡”的亲热和关心。
例2:A:You don’t feel good,do you?
B:Maybe I have a fever.
A:Oh,Have you seen the doctor?You should have some wa-ter and take some medicine.Try some ice.It may make you feelgood.And take a rest.B:Are you my mother?
B:Are you my mother?
这段对话是一个跨文化交际失败的例子,其中A是一名中国学生,B是一名美国留学生。A表明自己深知听话者的需求,表现积极健谈,表明了对B的关心,使用了上述参与策略的第1,5,6条。
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发现中西方在交际中所使用的面子言语策略大致相同。
3 文化根源
虽然我们可以说中西方使用的面子言语策略基本相同,但是,对西方人而言,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有人以例1的方式向他们询问这样一些问题,他们会感到对方侵犯了自己的隐私,因为对方过于热情和健谈,不像是关心,倒像是审讯。再来看例2,很显然B最后的回答是非常生气的,因为从他的角度来看,A的表现过于热情,威胁到了他在人际交往中的独立性。但是这些关心的话,中国人听了会感觉很高兴,很温暖。
为什么中国人的热情在西方人看来是“礼貌不足,粗鲁有余”,而西方人的彬彬有礼有时也让中国人感觉“冷冰冰”。这就是礼貌的文化差异,因为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会影响某一行为在某一特定文化中的礼貌程度。因此我们需要从文化上寻找根源。
具体分析他们的文化会发现:
早在古希腊时期,西方的个人主体意识就悄然萌芽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将个人主义思想发扬光大,奠定了这一观念在西方坚实的思想基础。之后,受到德国浪漫主义的影响,个人主义发展为个人的自我实现、自我完善以及个人独特性和唯一性的代名词,并成为西方的主流意识形态,更成为了美国的精神象征。但是19世纪的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托克维尔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个人主义”的另一面,“使每个公民同其同胞大众隔离,同亲属和朋友疏远……”。
与西方相对,集体主义是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即主张个人融于集体、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体、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必要时候牺牲小我,保全大我。在团体,集体,国家和社会面前,个体微不足道。
由此看来,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和中国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形成了中西方人与人之间不同的距离感。而距离感决定了人们使用面子言语策略的度,因为在这些言语策略中很多策略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比如健谈,没有一个绝对的量化标准来区分健谈和寡言少语,而这个标准会随着语境、文化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4 结束语
中西方在面子言语策略的选择上大体相同,但在使用具体策略的程度上存在差异,而这种度的差异在双方的文化中均可以找到根源。因此,在与西方的跨文化交际中,要重视并把握好度的问题。
参考文献
[1]Scollon R,Scollon S W.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dis course approac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修订版)[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罗纳德·斯考伦,苏珊·王·斯考伦.跨文化交际:话语分析法[M].施家炜,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马勒茨克.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M].潘亚玲,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中西方“面子”理论 篇4
关键词:面子,面子观,网络热词,语用学
1 汉语文化的面子观
说到面子,我们汉语文化中有许多表达面子的词汇和俗语,比如“体面、给面子、爱面子、死要面子活受罪”等等。面子文化可以说是汉语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已经植入人们脑中,以至于我们时常把它忽略。“面子”一词,具体说来有两层意思,一是物理意义上的“脸”,二则是表面虚荣的代名词。在中国,面子常常被看做的交际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一名心理学研究者武志红曾这样说:““面子”对我们中国人来讲,就等于尊严,等于重视。甚至说就等于存在感。心理学家曽奇峰讲过,面子对应西方的心理是人格型障碍。你戳破了我的面子,我就很难过,甚至会表达出攻击性。因此,从这一点看,在很多汉语的交际中,会话双方的交际原则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我们缺乏的是真自我,构建出的是假自我。本文在分析汉语语境中的会话时会把我们中国的面子作为一个因素考虑在内。
2 西方文化的面子观
对应汉语中的“面子”,英语中的面子为“face”。那么英语中的面子应怎么理解呢?首先,英语中的“面子”在物理意义上的解释和汉语相同,都是指脸。而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欧文·高夫曼(Erving Goffman)也曾给出了“面子”的定义,即“面子是一个人实际上自我要求的积极的社会价值,在特殊的接触中,这种积极的社会价值与其他人所认为他拥有的社会价值是相吻合的。”(Goffman 1967:5)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面子是我们想要在他们眼里留下积极的印象,面子的构建是在说话者双方中构建的,除此之外,如果自我构建的面子和他人所认为的自我面子相冲突,就会出现会话过程的冒犯,即伤了对方的面子。受到高夫曼面子理论的启发,帕奈罗比·布朗和史蒂芬·列文森创造了他们自己的面子理论,也是他们首次将“面子”这一术语引入进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他们将面子分成两个部分: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并提出了“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的区别。所谓的“积极面子”就是互动对象所要求的积极的始终如一的自我形象或者品格,最重要的是包括了一种需求,即这种自我形象是被理解并且被认可。所谓的“消极面子”就是所要求的基本准则,包括行动的自由和免受强加的自由。(Brown and Levinson 1978:61)我们承认,布朗和莱文逊的面子理论有它的不足和缺陷,并且也受到广大研究者的批判,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的区分对语用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在这之后,有许多学者都开始研究面子和面子理论,这对我们研究交际中的会话有很大的帮助。罗伯特·阿诺德(Robert Arundale)受布朗和莱文逊的启发,将面子分为“连接的状态”(states of connection)和“分开的状态”(states of seperateness)(2006)。玛丽娜·图库拉菲(Marina Terkurafi)在2008年曾把面子分为两个部分:“接近”(approach)和“撤退”(withdrawal)(2008:50)。在西方文化中,布朗和莱文逊的面子理论应用在会话交际中是理性的会话策略,相比汉语文化中的面子在交际中更多的是一种感性的交际准则,而是否获得面子,全凭会话双方的自我感受,这一感受的获得会受到过去交际经历的影响。
3 以“怪我咯”这一网络用语来分析中西面子观的差异
2014年的一个网络热词“怪我咯”是用反问的语气轻描淡写地回击别人的指责。它的真实含义应是“这事不应该怪我”。在实际的应用中,我们发现,对于这样的回答,我们可以用“不然咧”来回应。“网上骗子太多,怪我咯?”这是出自体育明星孙杨的一句话。说这句话的背景是孙杨被一名女网友以家人急需用钱的借口骗走了2万元,之后这个女孩音讯全无。从汉语的面子观的角度来说,这句“怪我咯”用反问的语气,意在表达否定意思,说话者其实是在维护自己的尊严,他将被骗的经历归咎于“网上骗子太多”,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面子观,在遇事时,我们习惯性地将错误推给别人或外在因素。中国人的面子观,就是我都是对的,错的是别人,这有点像西方人的自恋。如果你说那是我的错,你就伤了我的面子,我会很难堪。从布朗和莱文逊的面子理论来看这个例子,这句话用反问的形式来维护了自己的“积极面子”。这是一种积极的交际策略,也是一种正确的公关策略。孙杨试图维护他在公众的积极形象,而且希望公众不会因为此事而改变了对他的形象的判断。
4 小结
汉语文化中的面子观认为面子就是自尊,就是虚荣的代名词,这是一种感性的判断,是一种假自我的表现。而西方的面子观是一种理性的交际策略,是赢得对方好感的方式,是人类对自身积极形象的维护和对自由的追求,是一种真自我的表现。因此,我们在分析汉语中的会话时,要把这种感性的面子观和理性的面子交际策略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Arundale,Robert.Face as relational and interactional:A com-munication framework for research on facework,and politeness[J].Journal of Politeness Research,2006,2(2):193-217.
[2]Brown Penelope,Stephen C Levinson.Universals in language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M]//Goody,Esther N.Questionsand Politenes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56-289.
[3]Brown Penelope,Stephen C Levinson.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4]Goffman,Erving.Interaction Ritual:Essays on Face-to-face Behavior[M].Garden City,NY:Anchor Books,1967.
[5]Terkourafi,Marina.Toward a unified theory of politeness,impoliteness,and rudeness[M]//Derek Bousfield,Miriam A Locher.Impoliteness in Language:Studies on its Interplay with Power in Theory and Practice.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08:45-74.
[6]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浅析面子理论及其缺陷 篇5
关键词:面子理论,缺陷,词典编纂
1. 面子理论浅析
牛津英语词典关于“face”的释义有几十条之多。“面子”这一概念并不仅限于语言学范畴——布朗和莱文森 (Brown&Levinson) 在1978年提出的语言学礼貌中有详细阐明——关于“面子”的研究在文化和社会心理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课题。事实上, “面子”这一概念并非由Brown&Levinson首先提出, 早在1955年, 美国社会学家高夫曼 (Goffman) 就根据中国人类学家胡先缙 (1944) 介绍到西方的面子观提出了“脸面工程”这一概念。Goffman认为, 面子就是“人们在交流过程中, 通过采取言语行为而为自己获取正面的社会价值, 是按照社会所赞许的属性而创造的自我形象”。他还提出, “脸面工程”是相互配合的, 面子的维护和赋予取决于他人, 要想不丢面子的最佳方案就是不去伤害他人的面子。社会语言学家瓦德赫 (Ronald Wardhaugh) 后来评价Goffman的观点:“交际中总要避免威胁他人的面子, 但也总有人发现自己是不受欢迎的。”根据他的观点, 谈话的过程总要考虑到角色的问题, 即为自己选择一个合适的角色, 同时洞察他人所处的角色。
2. Brown&Levinson的面子理论简介
而将语言学礼貌真正引入持久的语言学学术讨论的是上面提到的两位英国人类学家——Brown&Levinson。在1978年出版的《礼貌:语言应用的普遍现象》中, 他们在Goffman的理论基础上第一次对“礼貌”、“面子”这些现象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将“面子”定义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一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通过与他人的交际, 这种形象可以被损害、保持或增强。他们还提出面子理论有跨越不同文化的特点, “具有普遍性”。每个交际参与人都有两种面子: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积极面子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欣赏和尊重。消极面子是不希望被别人强加于自己, 自己的行为不受干涉、阻碍, 有自己选择的自由。根据Brown&Levinson的理论, 每一次谈话说话双方的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都会面临威胁, 因此几乎所有言语行为都是面子威胁行为, 而礼貌的会话功能就在于保护面子, 削弱面子威胁行为的程度。
既然在交流过程中, 面子威胁行为无法避免, 人们往往会采取补救措施补偿面子威胁行为带来的后果。Brown&Levinson把礼貌称为“补救策略”, 之后系统地提出了五种面子威胁行为的策略, 按照面子威胁程度从最高到最低依次为:1.不使用补救策略、公开地实行面子威胁行为, 即说话者用直接公开的方式向受话人提出建议、请求、给予或邀请。2.用积极礼貌补偿公开面子威胁行为, 这可以用来补救积极面子威胁行为的后果。3.用消极礼貌补偿公开面子威胁行为, 可以用于补偿消极面子威胁行为产生的后果。4.非公开实行面子威胁行为, 就是使用间接或委婉的语言, 以消除受话人潜在的强加之感。5.不实行面子威胁行为。
3. Brown&Levinson面子理论的缺陷
但是Brown&Levinson的理论模式并不是没有缺陷, 不少学者提出了质疑。首先, Brown&Levinson声称他们的理论模式适用于各种文化背景, 具有普遍性。事实上, 他们将面子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的这种二分法, 以及强调消极面子和“强加”的重要性引起了广泛争议, 特别是在一些中国和日本以及其他非安格鲁语系国家的学者间。Driscoll (1996) 指出, “积极面子的概念源自面子概念本身 (无论是Goffman定义的面子还是泛文化意义上的面子) , 而消极面子则源自对有限文化中具体行为的经验性观察”。Meier (1992) 认为, “消极面子可以归入积极面子。理由是, 既然积极面子指希望自己的要求得到他人尊重与认可的需要, 假如要求之一为‘不受他人侵扰’, 那么, ‘不受他人侵扰’的要求就该为积极面子。”然而, 在Brown&Levinson的定义中, “不受他人侵扰”的要求是消极面子。中国学者顾曰国 (Gu, 1992) 认为, Brown&Levinson的消极面子与汉语中的“脸面”几乎无相似之处, 汉语中的面子通常表示由于成功而获得的或由于他人赋予自己的威信、名誉, 或者是由于遵守某种社会道德标准而获得的尊重。其次, 他们关于在任何情况下只有一种面子威胁行为可以触发的假设也遭到很多批判。
总之, Brown&Levinson的理论模式在跨文化实用性上一直备受质疑。Baxter (1984) 提出了“英式文化偏见”。经过多次关于语言学礼貌的研究验证, 不同文化之间——比如, 在以面子为核心交际行为构式的文化中和以其他价值观, 如以遵从或尊重为核心的文化里——面子和面子工程的功能会不尽相同。这是Brown&Levinson面子理论模式最大的缺陷, 却也代表了以英语文化为代表的西方世界“面子观”。
4. 结语
面子在中西方文化和社会关系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词典编纂释义中, 如果编者能准确意识和分辨出中英文在其中的差别, 并为读者提供必要信息, 定会让词典这种在跨文化交流中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工具发挥出更突出的效力。
参考文献
[1]、Brown Penelope and Stephen C.Levinson, 1987.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Goffman Erving, 1967.Interaction Ritual:Essays on Face to Face Behavior[M].New York:Garden City.
[3]、Jacob L.Mey, 1998.Concise Encyclopedia of Pragmatics[M].Oxford:Elsevier Ltd.
[4]、Peter Grundy, 2000.Doing Pragmatics[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