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贡文化

2024-09-24

热贡文化(共5篇)

热贡文化 篇1

摘要:随着文化产业市场的日益发展, 热贡文化特色产业体系初步建立,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独特的自然资源、古老的历史遗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热贡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要实现青海藏区民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需要以丰富厚重的民族文化资源为基础, 从民族文化自身的特点入手, 坚持民族文化旅游的原真性, 以促进民族文化主体的发展为主旨。

关键词:青海藏区,民族文化产业,热贡文化

热贡文化是以同仁为核心的热贡区域内各族人民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灿烂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总称, 融合了历史、民族、宗教等众多因素, 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群众性、传统性、原生态性的特点。热贡文化既是青藏高原的一朵奇葩, 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丽明珠。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 在全世界范围内文化产业已然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如何使我国的民族文化产业面向国际, 走向世界, 使我国民族文化产业既保持中国民族特色, 又为世界人民所接受、所喜爱, 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 随着文化产业市场的日益发展, 热贡文化特色产业体系初步建立,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主要体现在热贡艺术 (绘画、石雕、木雕、泥塑等) 、民间民俗 (婚丧嫁娶、节庆活动等) 、民间艺术 (藏戏、歌舞等) 、建筑文化、人物文献五大类, 同时也包含着可以承载热贡文化内涵的产品和服务。

1 文化产业概述

产业化这一概念发展自产业的概念。与文化产业 (Culture industry) 相关的概念还有教育产业化、艺术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等。历史上, “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源于对“大众文化”的争议。1947年, 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他们的《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文化工业”这个概念。“文化工业”无疑是诸多描述现代文化新特征概念中最为切中要害的一个词, 是他们对物化的大众文化的定性, 对文化工业从艺术和哲学价值评判的双重角度进行了否定性的有力批判。他们认为, 文化产品在工厂中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通过商品生产模式被大规模批量生产出来。并通过电影、电视、报纸、广播、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体传递给消费者, 最终结果是文化成为统治者营造满足现状社会的控制工具, 而不再扮演激发否定意思的角色。欧洲议会所属的文化合作委员会于1980年初首次组织专门会议, 召集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共同探讨“文化产业”的内涵、其政治与经济背景及其对社会与公众产生的影响等问题,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专用术语正式与其母体脱离, 成为一种广泛意义上的“文化——经济”类型。文化产业是一个不断嬗变和生成的概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文化工业”最初产生的语境被新的语境所更替, 它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中性概念, 也就是今天人们所普遍使用的“文化产业”。

2 热贡文化产业发展优势

2.1 独特的自然资源

热贡作为一个通用的地理名称, 其范围被公认为指称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同仁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 是黄南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 东邻甘肃省夏河县, 西连贵德县, 南接泽库县, 北与循化、尖扎县接壤, 因此, 热贡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中心地带。长20多公里的隆务河谷是整个黄南州的农业区。隆务河贯穿阿米夏琼山与阿米德合隆山之间的隆务峡谷奔腾注入黄河, 形成中部河谷地区和东西部山区。境内山峦叠嶂, 河谷相间, 地貌多样复杂, 自然景观奇特优美。同仁县囊括了隆务河谷地带的农业区、森林茂密的麦秀林场、兰采药水温泉、风格迥异的双朋西丹霞地貌、风光秀丽壮观的坎布拉国家森林地质公园、钟灵毓秀的曲库乎、还有素有“天堂草原”美称的牧区瓜什则乡。每一年热贡都以其独特秀丽的自然景观和瑰丽多姿的人文资源, 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休闲避暑。

2.2 古老的历史遗迹

自古以来热贡就是游牧地区, 早在后汉时期, 这里已是刀箭之战, 兵连祸起。汉朝时期, 同仁北部成为汉朝屯田之地。到唐中宗时, 热贡作为金城公主的汤沐邑, 赐于吐蕃。至元明两代, 亦有中央屯军的伸入, 形成了以隆务寺为中心地带的、青海最大的藏传佛教、政教合一统治体系。因此, 保留了隆务寺建筑群、年都乎古村落、保安军屯古城堡、吴屯传统民居大量古城古村寨、明清屯堡等古老的历史遗迹。1994年, 同仁县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 2007年, 郭麻日古堡被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2.3 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古以来热贡就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中心地带, 当地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积淀、传承下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包括闻名遐迩的热贡艺术、民间娱神祭祀活动热贡六月会、寺院宗教法会、佛教音乐、黄南藏戏、民间傩舞於菟、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民间传说、民间酒曲、拉伊传唱、格萨尔传唱、民间故事等, 承载着那些被人们渐渐遗忘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信息。热贡艺术是15世纪藏传佛教艺术在青海藏区扎根生长的一支, 其艺术形态绚丽多样。2009年, 热贡艺术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时, 热贡艺术、热贡六月会、黄南藏

Industrial Economy产业经济

戏、土族“於菟”、刻板印刷, 和日石刻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根据地方普查结果显示, 热贡现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0人, 省级非遗传承人5人。

3 热贡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3.1 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近年来热贡文化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2012年5月8日新华网发布文章, 青海黄南探索文化发展的“热贡模式”提出“当前黄南州热贡艺人达到9000余人, 共有各类热贡文化企业100多家,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4家, “公司+农户”模式的热贡艺术品公司14家, 同仁县吾屯、郭麻日、年都乎等村几乎“家家有画室、人人是艺人”, 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去年黄南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约3600元, 而热贡艺人平均收入近2万元, 实现文化产业经营性收入近2.4亿元, 占全州GDP的5.48%。”

3.2 传承方式多元化

千百年来, 热贡艺术的传承一直以寺院传承为主, 以家族传承为辅, 作为寺院僧人修行的方式以原生自然状态生存、延续和演进。21世纪以来, 热贡艺术的传承伴随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外来文化的冲击, 自身也不断发展、演变。热贡艺术的传承不再仅仅局限于寺院和家庭, 学校、企业、作坊也纷纷承担起了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功能。同时, 轰轰烈烈的文化产业化发展由政府牵头主导在热贡大地上大力推进, 成立热贡艺术协会、热贡艺术职业鉴定中心;颁布《热贡唐卡》地方标准;举办唐卡艺术博览会、唐卡艺术研讨会;实施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国家级文化生态实验保护区等项目;申报国家、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见, 热贡文化资源的挖掘、热贡产业化的发展与政府的鼓励扶持是分不开的。目前, 寺院传承、学校传承、家族传承、企业传承、作坊传承为热贡文化传承的等五种主要模式, 传承的主体、传承方式、传承场、传承内容、传承目的呈现多元共生态势。每一种传承方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也存在某些弊端。

3.3 借助现代技术扩大对外宣传

为了使更多的人认识唐卡、了解唐卡, 中央电视台及当地政府牵头拍摄了一系列片子, 试图从不同的视角去解读唐卡的保护与传承。《热贡唐卡——绽放在青藏高原的一朵艺术奇葩》、《唐卡艺术老树新枝》、《马头明王堆绣珍珠唐卡》、《小撒印象——唐卡》、《热贡传奇》、《中国热贡文化》、《青海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唐卡——传承大师更登达吉》、《热贡祈愿大法会》、《热贡艺术》、《热贡六月会》、《热贡年俗》、《走进黄南》、《欢乐中国行——魅力同仁》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同时通过互联网平台的广泛传播功能, 唐卡被更多的人了解认识。网络上不计其数的唐卡图片、音频、视频;以唐卡为主题的QQ群及论坛;数字博物馆中的唐卡数字化展示;网站中唐卡的在线销售与定制。黄南藏族自治州政府及文化部门为了大力宣传热贡文化, 建立了新华社热贡文化网、热贡智源网、坎布拉旅游网等互联网站, 并将有关热贡文化方面的图片资料加载到新华网、西藏信息中心等互联网群, 拓展了热贡文化及热贡地区的宣传面, 丰富了宣传形式。

4 发展热贡文化产业的思考

要实现青海藏区民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需要以丰富厚重的民族文化资源为基础、从民族文化自身的特点入手、坚持民族文化旅游的原真性、以促进民族文化主体的发展为主旨。

4.1 以丰富厚重的民族文化资源为基础

热贡文化是以热贡艺术为代表, 以各类物质和非物质形式为载体, 能够体现热贡地区特色的所有文化元素的集合。其内涵包容之广、品种之多、历史之古老、规模之宏大, 在全省乃至全国所罕见, 成为热贡文化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

4.2 从民族文化自身的特点入手

不同的民族文化因其所处的独特天地系统而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热贡地区自然环境独具特色, 千百年来多种文化相互影响、融合、促进, 形成了一种具有多元性、丰富性、全民性、宗教性和融合性的特有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 在藏区的其它地域是不多见的。因此, 热贡文化产业发展必须突出其独特性和民族性, 结合独特天地系统中的文化特质, 在此基础上理性选择能够带给当地人利益, 并能够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产业化之路。

4.3 坚持民族文化旅游的原真性

文化旅游的发展不仅涉及经济增长, 还关乎社会发展的问题。重视在文化旅游发展中体现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追求, 不仅可以真正地丰富文化旅游的创意, 而且有助于多元文化参与的、共享文化共性并兼容文化差异性的文化建构的实现。美国人类学家Mac Cannell最先提出了原真性 (Authenticity) 概念。他认为旅游体验是旅游者用来回应现代生活的方式, 一种寻找生活真实性的体验。根据是否符合当地的风俗和传统作为标准, 民族艺术品、民间仪式、民俗节庆、日常饮食、建筑民居、民族服饰等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经常被描绘成原真或非原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原真性意味着传统文化和原生形态, 真实感, 真正的, 或者唯一的。”

4.4 以促进民族文化主体的发展为主旨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源泉与历史记忆。作为民族文化的持有者、传承者和创新者, 民族文化主体应该积极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选择自身的发展路径, 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 从而促进民族文化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民族文化自身不断发展创新。一旦没有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 民族文化无疑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鉴于文化活力的重要性, 包括对当地少数民族自身获得发展和提升的重要性, 文化活力体现为获取、创造、传播及销售其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自由, 这将有益于他们每一个个体的发展。可见, 我们只有充分尊重文化主体的意愿与他们自己的选择, 并在此前提下来实施推动文化产业化, 才有望实现民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成俊.神秘的热贡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3.

[2]唐仲山.热贡文化百年学术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 2012 (10) .

[3]陈秋萍.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09 (9) .

[4]杨红英.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是云南经济结构调整的理性选择[J].思想战线, 2000 (3) .

[5]白明政.试论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开发与保护[J].贵州民族研究, 2008 (6) .

热贡唐卡:走向世界的藏文化 篇2

扎西个人简历:

扎西,1970年出生,青海热贡唐卡艺人,整个家族的第六代唐卡传承人,国家唐卡鉴定专家与评委,青海省文物保护委员会专家,青海省唐卡艺术协会理事,青海省劳动模范。青海省黄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热贡艺术)州级代表性传承人。10岁起师从热贡僧人唐卡老师更登罗藏,系统学习唐卡基本技艺。20岁时,绘画技艺渐趋成熟,开始走上独立创作之路。1993年,参加了《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的创作,之后,受邀在拉卜楞寺、塔尔寺等著名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绘制了多幅大间唐。

2010年,作品《四臂观音》入选第三届国际唐卡艺术与文化遗产博览会,同年,作品《十八罗汉》获第五届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优秀展品”荣誉称号;

2012年,作品《上师供奉图》入选第三届青海国际唐卡艺术与文化遗产博览会暨第七届民族文化旅游节;

2016年,作品《西方极乐世界》获第二届海南文化产业博览会“金奖” 荣誉称号。

青海隆务河畔的“热贡艺术” 篇3

“热贡艺术”主要指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绘画造型艺术。热贡艺术以藏传佛教中的佛本生故事, 藏族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史诗等为主要内容, 同时也包括一些世俗化的内容。热贡艺术凭借其独特的审美观念、独有的原材料和独有的传承习惯在藏传佛教、民间美术、建筑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2009年9月30日, 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并批准热贡艺术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热贡艺术的发源

公元十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 是整个藏传佛教"后弘期", 是藏传佛教美术的转变期, 也是热贡艺术的发源时期。这一时期, 日渐民族化的藏传佛教已经取得了广泛信仰, 因此, 作为其形象说教的藏传佛教美术, 也开始自觉地从外来风格向符合本民族审美习惯的方向转变。

转变期的藏传佛教美术遗存, 比较丰富, 以绘画而论, 如阿里古格王国的《历代赞普和王子世系像》壁画, 造型质朴, 设色单纯而稳重, 呈现出浓厚的西藏高原的文化色彩。还有日喀则那当寺的《那当建庙喇嘛》、《滚嘎吉泽喇嘛》等富于装饰风味的唐卡。

热贡艺术也发源于雪域文化的中心西藏地区, 但主要是先后三方面渊源而来:一是藏拉多的年智合尖措三兄弟在尼泊尔学画后到安多热贡定居传播佛画艺术;二是在四、五世纪时萨迦派智合那哇及其徒弟们在热贡地区传播佛画艺术;三是1710年桑俄才培修建拉卜楞寺时, 他的曼唐派画法传人热贡地区, 所以源渊的不同使热贡艺术的画匠们有各自的特点。

热贡艺术不断走向外部世界, 艺人们在早期长年累月地到处作画, 足迹遍及青、藏、甘、川、新疆和蒙古地区, 以及印度、缅甸和尼泊尔等国, 广泛接触到西藏塑绘、甘孜木刻、敦煌壁画以及其他民族或友好国家的艺术, 吸收了丰富的养料, 经过总结、提炼, 逐渐形成了细腻生动、富有热贡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 成为藏传佛教画坛上独具特色的一个重要流派。

历史发展

热贡艺术早期的作品手法粗放古朴, 色彩单纯, 绘画带有较典型的印度、尼泊尔风格。其笔调雄迈, 人物、山水、花鸟、草虫生动传神, 画面给人以雄浑、博大之感。至十七世纪中叶, 热贡的匠师们技艺日趋精妙, 线描简练流畅, 刚劲有力, 采用工笔重彩, 庄重沉稳, 设色清新浓郁, 匀净协调, 所画人物形神兼备, 画风趋向华丽、精细, 同时开始注重画面的装饰效果, 成为热贡艺术承前启后的辉煌鼎盛时期。

经过几个世纪的风风雨雨, 很多早期、中期优秀的绘塑作品已不复存在, 但现在仍能零星地在隆务寺、年都乎寺、吾屯寺院里见到早、中期匠师们留下的气势宏伟的巨幅壁画和技术精湛的唐卡。

十九世纪以后为热贡艺术的近代时期。这个时期的作品色彩鲜艳, 笔法细腻, 特别追求装饰趣味, 同时大量用金, 使画面呈现出金碧辉煌的效果和热烈的气氛。近期的代表人物有更藏、尖木措、夏吾才郎 (20世纪40年代曾随师受聘协助张大千赴敦煌临摹壁画) , 他们的作品构图疏密有致, 人物造型严谨又不显刻板, 色彩鲜丽和谐, 富于装饰性, 画面既有一种统一感, 又显得生动活泼, 艺术效果不同反响。热贡艺术作为藏传佛教艺术中的一个流派区别于其他藏族地区艺术, 也是这一时期表现得最为突出, 作品一经拿出, 即知是热贡地区的佳作。

传统的热贡艺术主要在藏传佛教寺院内部创作、传承, 并为藏传佛教服务。自1958年宗教改革以后, 随着大量佛徒的还俗, 热贡艺术开始流向民间, 并在民间传播。热贡艺术的主要创作群体分布在黄南州同仁县的五屯村、年都乎村、尕沙日村、郭玛日村等村落, 又自成体系。其中五屯村以绘画为主, 兼事雕塑和堆绣;年都乎村以堆绣为主, 兼事雕塑、唐卡和壁画创作;尕沙日和郭玛日村以唐卡和壁画创作为主。

热贡艺术的传承方式主要以师徒传承和父子传承为主, 由于历史上的热贡艺术品不追求署名, 好多历史精品佳作不知作者, 其师承关系只能追溯到近代以来。

热贡艺术的品类题材

热贡艺术鼎盛时期, 热贡画师在各地信奉藏传佛教的地区享有很高的威望。热贡艺术以其精湛的技艺、独特的风格, 成为藏传佛教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流派。热贡艺术作品造型准确生动, 画工精细绝美, 色彩鲜艳, 富于装饰性。主要品类有壁画、唐卡、堆绣、雕塑等。

1、壁画

壁画的作法, 先要经过一道墙皮处理的工序:白灰底→抹细泥→磨光→涂胶和白土, 待干透后作画, 也有湿壁画。热贡地区主要是布壁画, 作画前先把画布渗湿绷在木框上, 然后用不太浓的白石灰水刷一遍, 使布质软化, 再把白布平铺在光滑的木板上, 用卵石反复磨压, 最后将水胶粉液刷到布上, 绘制极工致的形象, 画好后绷到墙柱上便成为"壁画"。

无论干壁画、湿壁画还是布壁画, 绘制过程基本都分为七步:

(1) 起稿。在墙面上制作可用粉本起稿, 不同形象则用木炭笔起稿, 起稿必须严格按照《造像度量经》的标准。

(2) 涂底色。包括形象的第一层颜色和空间的色彩。

(3) 分色晕染口使对象呈现出凹凸立体和阴阳明暗的感觉。

(4) 勾线。一种是用于人物的粗细均匀的, 另一种是用于山水的粗细顿挫变化。

(5) 勾金线。热贡艺术绘画中运用金线的地方较多, 人物的衣纹、山石的轮廓都用金线复勾, 使画面产生精丽的效果。

(6) 五官和手足的整理。这是"画龙点睛"提醒全局精神的修整环节。

(7) 贴金沥粉, 用特别的小皮袋以铅粉油膏挤绘成事先设计好的图样, 沥粉线微微凸起, 再用水胶贴上金箔, 用绸棉织物轻轻按实即成。经过这一装饰, 整个画面立即显得金碧辉煌、气度非凡。

2、唐卡

系藏语“卷轴画”的音译。最初可能是佛教徒随身携带的“行像”, 后来成为藏传佛教室内供奉的主要形式。唐卡的制作方法有绘画、绎丝、堆绣等。绘画唐卡的布面处理和绘制技法, 与布壁画相似。绎丝唐卡主要出于内地宫廷的制作, 以通经断纬的技术织出图案形象;堆绣唐卡技艺独特, 系依据构图需要将彩色绸缎剪裁后垫以羊毛或棉花绣于布幔之上, 不论用何种方法制作的唐卡, 最后都经过一道“装裱”手续, 即在画心四周镶缝锦缎, 上下再装天地杆, 以便使用时张挂。

3、堆绣

堆绣在藏传佛教艺术中最具有特色, 是热贡地区民族民间艺术的又一瑰宝。堆绣是用绸缎制作的一种唐卡, 堆绣先按规范的图画绘成画稿, 再按画稿不同部位的要求选用各色绸缎面料, 剪贴缝制而成, 具有较强的立体感, 便于携带, 是理想的旅游纪念品。

堆绣作品有堆绣唐卡、堆绣帏幔、堆绣柱饰及其他装饰品。其材料是选择多种颜色的、带有各种图案的丝绸锦缎, 将画面人物、动植物等形象, 进行准确地裁剪和缝制。其工艺程序和工艺效果有两种:一是将民间刺绣工艺与填充浮雕相结合的软浮雕, 为传统缝纫工艺, 在突起的立体结构上, 加以色彩处理, 更具完美的浮雕效果;二是在缝纫的基础上延伸和发展, 用软面料剪制成形, 用粘贴的方法进行组合拼接, 表现出平整规划的浮雕效果, 并应用于唐卡格式, 其色彩均匀、干净明快、装饰性极强, 如宝珠、祥云、海浪、山崖造型, 采用色度推移的表现手法, 使图案的色彩感、立体感、层次感和变化感生动的表现出来。为了便于携带, 后一种堆绣制造的艺人较多。堆绣大则能制几百米, 小则能制几厘米;雕塑高则能塑十几米, 小则能塑几公分, 堪称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是青藏高原上的一朵艺术奇葩。

4、雕塑

在热贡丰富多彩的艺术领域里, 雕塑是一个较大的门类。热贡雕塑以泥塑为主, 兼有木雕、石刻、砖雕等。

泥塑主要有彩塑和单色 (金色) 之分, 多以立体造型为主, 有大小不等的各种佛像、神像, 作为供奉之用, 泥塑的工艺过程大致为选型定稿、泥料加工、龙骨搭架、轮廓塑形、局部调整及金饰或彩绘等。泥塑作品神态自如, 用夸张的手法刻画了神佛的神圣、庄重和特有的个性, 在沉静的佛事环境和气氛中, 显现其佛力的弘大和佛法无边;浮雕制品大多为泥拓片, 做供奉之用, 以小件为主, 其造型是用木制或金属模具将调制好的泥料进行翻制, 待晾干后涂以彩色颜料或金色即可使用, 加工和批量生产。

木质雕刻可分木雕、木刻两大类, 木雕大多为立体圆雕或透雕, 造型有神佛像、蟠龙柱及供奉用具等, 有彩绘或涂金单色, 木刻一般为平面浮雕作品, 大部分用于寺院建筑、佛神像及木模具、经文板刻饰等。

砖雕为寺院建筑装饰, 有立体和平面之分, 寺院殿脊及角檐为主体造型, 极大地丰富了寺院建筑豪华和庄重。

石雕有立体透雕和平面平雕两种, 石雕的好坏主要在选料上, 透雕的石料要用软性石板, 热贡石雕的代表作是位于泽库县和日乡的"石经墙"。

木雕、木刻、砖雕、石雕作品风格多样, 刀法刚柔相济, 刀痕劲利而婉转, 有极强的立体感, 不仅用于寺院建筑, 还广泛地使用在藏族人民的建筑与日常生活中。建筑彩绘尤为突出, 五屯下寺内外, 从门扉、门楣、墙裙、壁饰到横梁、柱头、藻井等等, 到处都绘制着精妙绝伦, 色彩绚丽的图案。

热贡艺术的题材

热贡艺术绘画的题材极其广泛, 以宗教为核心的大千世界包罗万象, 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民俗、文艺等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大体上可分为斯巴霍、传记画、偶像画、历史画、风俗画和故事画等。

1、斯巴霍

即《生死轮回图》或《六道轮回图》, 这类作品旨在表现密宗"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的抽象教义, 画面上除"生死轮"的图案外, 往往还画有日月、三菩萨、莲花生、宗喀巴、七珍、八宝等形象, 凝结了陀罗尼真言密咒的佛法。画面上无数世界分为三个同心的环形图画。每个图画不同侧面地反映了藏传佛教教理中的相应部分。其中既有八寒、八热的惨苦地狱, 也有七珍八宝、莲花盛开的天堂净土。整个"生死轮"为一怪物从外面环抱着。

与斯巴霍相类的题材还有《须弥山图》、《四大洲风火土图》、《天体日月星辰运行图》、《世界形成图》、《坛城图》和《净土图》等。

2、传记画

在传记画中除显教美术和小乘美术中所共有的表现释迦牟尼前世今生种种善行的"佛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外, 还有藏传佛教所独有的藏王传 (松赞干布、赤松德赞、赤热巴巾等) 、法王传 (八思巴、宗喀巴、五世达赖等) 、大师传 (莲花生、阿底峡等) 。形象地反映了佛教在西藏地区的传播进程。

3、偶像画

这些偶像主要有佛陀 (释迦佛、大日如来佛、弥勒佛等) 、菩萨、罗汉、四大天王、度母、护法本尊等众多的佛教神抵, 以及历史人物的肖像, 如尺尊公主、文成公主、禄东赞、吞米桑布扎、莲花生、宗喀巴等。

4、历史画

据史作画、以画言史, 是藏传佛教绘画的一大特色。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自吐蕃王朝以后的西藏历史, 便是一部藏传佛教从发生到鼎盛的宗教史。有藏王传、法王传、大师传等传记画, 其中著名的有《文成公主进藏图》、《欢庆图》、《宴前认舅图》、《八思巴画传》、《大宝法王斋会图》、《五世达赖觑见顺治图》等。

5、风俗画

这些画反映了藏族人民的日常风俗生活, 其中有生产劳动, 文化娱乐、体育竞技、婚喜丧葬和群众性的宗教活动, 具有浓郁的民族和民俗色彩。

6、故事画

以《猴子变人》最为著名, 传说在古代西藏, 一只猕猴与岩魔女结为伉俪, 生下六个猴儿, 后繁衍至五百, 得以神粮饲之, "毛迹渐短, 尾亦渐缩, 更人语言, 遂变为人", 就成为藏族的祖先。反映了藏族人民对于人类起源朴素的唯物主义进化论认识, 具有典型的"原型"意义。

因为藏传佛教要求"一切工程合律藏, 一切壁画合经藏, 开刀雕塑合密咒", 所以热贡艺术的本质毕竟都是服从于宗教而不是服从审美的, 虔诚重于艺术的灵性。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 但热贡艺术同其他藏传佛教美术流派一样, 是在一种极其严格规范下的"复制"。所谓"三经一疏" (《造像度量经》、《佛说造像度量经疏》、《绘画度量经》、《造像度量》) 作为制作方式, 固然标志着这一门美术的登峰造极, 由于有所依凭而便于入门, 这些方式固然也有助于推动藏传佛教美术的全面高涨, 但它们给工匠们留下的发挥创造性的余地却是极其狭隘的。更何况, 绝大多数美术匠师都是藏传佛教的僧侣和信徒, 虔诚的宗教情绪, 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限制了个人的创造性。

传承价值

到黄南热贡去 篇4

在青藏高原东南缘、九曲黄河第一曲的臂弯里,母亲河搂着1.89万平方公里的重宝之地。它的行政区划名是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这里聚居着藏族、汉族、蒙古族、土族、回族、撒拉族、东乡族等17个民族,21.82万人口,是以往为世人不尽知的民族文化富矿区,大有藏在深山人未知的境况。近几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深入进展,黄南热贡文化面纱乍揭,以其奇特的自然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五大文化而震撼着国内外的旅游者和研究者。

如果说人们对青藏高原的认识是奇特、神秘、丰富的话,黄南一州则是奇特中的奇特,神秘中的神秘,丰富中的丰富。它是青藏高原文化的代表,是了解、认识青藏高原的捷径。自西宁向南不过130公里,沿着高等级公路无须两个小时,就进入令人惊喜如潮的世界——古朴神话与热贡艺术并茂,厚重历史与光彩现实相握,民族精神与宗教灵光共荣交辉,母亲黄河与自然造化共同抒写的一本大书……

烟波中溯源

热贡艺术是对同仁至泽库一带的艺术总称,包含唐卡、壁画、堆绣、泥塑、木雕、石雕、面塑、油塑、砖雕、藏戏等十个艺术门类。其中尤以唐卡、壁画、堆绣、雕塑、藏戏为最,成为世界民间艺术之瑰宝。

“热贡艺术”的名称,经过千年,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确定。以往它被称为“吾屯(或五屯)艺术”,即是以上下吾屯、年都乎、郭麻日、尕撒日5个自然村为代表的绘画、雕塑艺术而定的。最先赋予这个名称的是乾隆皇帝。当时热贡艺术已经有了很高的造诣,在修葺宫殿期间,有五十多位吾屯艺人去北京参与绘画和装饰。它的艺术水平使当朝皇帝大为惊叹,询问是哪来的画师之作,回答是出自青海吾屯艺人之手。皇帝大喜,遂亲笔题匾“吾屯艺术”四个字,以示奖掖。吾屯艺人捧御匾载誉而归,将匾挂在村里以为荣耀。俟后,村分为上下吾屯两个庄子,经协商决定,两庄轮流各挂一年。不料在清末时吾屯上庄失火,匾被烧掉,化为灰烬。20世纪80年代,胡耀邦视察黄南,对吾屯艺术大为赞赏。请他为这独特的艺术定名,耀邦同志干脆地说,叫“热贡艺术”好,并欣然答应为即将落成的艺术馆写下“中国热贡艺术博物馆”的馆名,从此“热贡艺术”的名称正式确定、统一起来。

热贡艺术起于何时?有很多说法。一说是佛派:隆务寺大活佛噶丹嘉措让几个村庄的僧人学佛教绘画技术,把雕塑刀给了吾屯僧人,把画笔分给年都乎僧人,把刻字刀给了郭麻日僧人,经过一段时间研习后,吾屯人擅长雕塑,年都乎人擅长绘画,郭麻日人擅长印经板。二说是神授:文殊菩萨从天上撒下绘画、雕塑工具和颜料。以后几个村庄的男人就神奇般地学会了绘画和雕塑。三说是梦授:夏日仓活佛一世梦见文殊给他画笔,他把画笔给了吾屯一个初识文墨勉强能画的僧人,并送去西藏习艺,学成后回家乡带徒传技,开了热贡艺术的先河。四说是传闻:热贡艺术鼻祖布箫尕儿玛,秉承天命,投胎凡间做画匠,为要画出释迦牟尼的功德因果,从西天到东土,一路作画,呕心血为红,以胆汁调绿,栽天色为蓝,拈霞光描金……画出了弘扬释迦转世、降生、劳作、劫难、修炼、传经、讲佛、救世、正果、圆寂、升天的无数丹青;他来到热贡地区,见土沃地坦,山势雄奇,特别是藏民诚实勤劳,笃信宗教,敬仰佛祖,便有意把他们的画展示给热贡人临摹传播。一个吉祥的日子,热贡的山水一齐展现出照人眼、亮人心的圣画——热贡人惊喜地拜谢天赐神画,并跟着模仿。于是尕儿玛画在衣袍上的画就成了唐卡,嵌在石头、树木上的就成了雕刻,画在峭壁上的就成了壁画。尕儿玛见人们苦于没有上好的泥团塑像,便以自己的肉代泥,塑成佛祖、众菩萨,他的躯体化成一座红泥山,供艺人们取红胶泥塑像。这传说反映了热贡地区的宗教信仰,艺人祖祖辈辈为藏传佛教艺术竭力献身的精神,也为热贡艺术历程艰难却兴旺发达、光焰四射做了最恰当的诠释!

热贡艺术到底起源于何时?据吾屯下寺所记,其发源时间远早于元代。唐高宗时吐蕃与唐军交战,消灭了薛仁贵10万兵将。当时一支吐蕃军的头领叫丹巴谢和道驻守保安、吾屯一带。他的儿子角嘎达日吉在达加山战斗中负伤,送回逻些治疗,伤愈后在此安了家,生了3个儿子。小儿子桑格芒加,少时和两个哥哥朝拜神山问卜,得到的是老大应该去打仗,老二要经商,老三宜学艺术。遵卜辞桑格芒加便到尼泊尔学习绘画,学成后回到拉萨,为寺院画画、塑像,成为著名艺术家,后到同仁探望祖父,并传授技艺,教出了一批艺人。于是吾屯几个村庄便开始了热贡艺术的发展,多年后形成人人作画的风气,一直传到现在。

桑格芒加在热贡安家,毕生传技授业,再没有回西藏。他的儿子色功也继承父业,又跟汉族一张姓女子结婚,生了8个儿子,其中叫张杰民、张百万的就是为了纪念汉族母亲而取的名字。所以,今天吾屯的画师们坦率地说,他们是藏族的后裔,血管里流着汉族的血液。吾屯,藏语叫“桑格雄”(狮子之意),就是因这位热贡艺术鼻祖而命名的。

户户都是热贡艺术家

占热贡人口90%以上的藏、蒙古、土族,人人信奉藏传佛教。它对这些民族的信仰、生活、精神、品德、礼仪、生态、环保起着主导作用。以宗教文化为灵魂的热贡艺术,其题材大多是表现神灵、菩萨、佛经故事的。所以热贡艺术随藏传佛教的兴起而兴起,随藏传佛教的繁盛而繁盛。据有关统计,明清时期康巴、卫藏、安多地区的寺院达四千多座(形容寺院众多的诗句,应改为“明清四千八百寺,尽在青藏云雾中”),喇嘛达四十多万人。也正是由于藏传佛教的风行和地位的抬升,热贡艺术也随之水涨船高。

汉地寺庙大都独占风光,僻地另处,有意地修建在人烟稀疏的奇山异水间。而同仁地区的寺院大都建在村庄里,各寺院名称也随村名而定。如吾屯上、下庄的寺院叫吾屯上、下寺,郭麻日村的寺院就叫郭麻日寺,年都乎寺就矗立在年都乎村中……真可谓村村有寺院,家家有佛堂,形成寺院与村落一体,阿卡与村民一家的特点。一座寺院就是一座热贡艺术学校,在“两丁须一入寺”的不成文制度下,男孩子七八岁就入本村寺院当喇嘛,一边学佛经,一边绘画、雕塑,到成年出师,已是身怀绝技,按照各自的意愿,自由选择还俗或留寺修行,形成了庞大的僧俗热贡艺人队伍。现今同仁一带从艺者达五六千人之多。热贡之所以成为佛教艺术之乡,有其广泛深厚的群众沃土。如果说整个热贡艺术是海洋,那么每一个家庭就是组成海洋的一朵浪花。人人以艺术表现宗教,表现心中的神圣,表现人生追求、希望,以及祖祖辈辈的信仰。故每一作品皆是细致入微、庄重肃穆、精美无比、全力献身、献心、献艺之作!当然声誉鹊起,闻名遐迩,为宗教界推崇。热贡艺人除为本地、本省寺院作画和塑像外,还被请到西藏、四川、甘肃以及印度、蒙古、尼泊尔等地献艺。凡是有藏传佛教的地方,就放射着热贡艺术的光辉,那些神圣肃穆的佛像上凝聚着热贡艺人独具的匠心,古朴瑰丽的唐卡上闪耀着热贡艺人的智慧神韵,宏大奇美的壁画堆绣上流着热贡艺人精诚的心血,巧夺天工的雕梁画栋上展示着热贡艺人精湛的技艺……

热贡唐卡的传承与发展 篇5

唐卡在罗桑嘉措以前都是民间手工艺人个人将零散的作品作为功德供奉给寺庙,从五世达赖起,成立了相当于画院的机构,唐卡创作进入了专门化创作时期。后七世达赖格桑嘉措时,成立了“拉日白吉社”,也就是官方性质的画院。这一举措大大推动了唐卡艺术向前发展。唐卡绘制也随着技法的不同而逐渐出现许多流派,经过无数代艺人的不懈努力,最终发展成为技法精湛、用色考究、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艺术样式,起初热贡唐卡是这些流派中并不显眼的一支地方性流派。

十五世纪初,热贡艺术发祥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境内的隆务河畔,藏语中“热贡”意为梦想成真的金色谷地。它被称为是藏民族文化的原生地。现在热贡是一个多民族小聚集、大散居的区域,各民族之间文化、艺术交流的空间十分广阔。据历史文献记载,公元七世纪时,就有吐蕃军队在隆务河畔戍边驻守。公元十世纪后,藏传佛教后弘期,路弘法的主要发祥地就在热贡地区,所以藏传佛教中各教派在热贡地区留下了许多的寺院和庙宇。公元十四世纪后,热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隆务寺建成,后来以隆务寺为中心,隆务河流域形成了一系列子寺,热贡地区也出现了“头人一庙堂、一家一佛殿”的盛况。在这种时代的艺术背景下,热贡唐卡艺术也随之兴盛起来,热贡地区培养出在藏区具有很强的影响力的佛像绘塑艺术传承队伍,他们不仅总结和改进青海本地的民间艺术,而且这支队伍四处作画,同时学习、借鉴、吸收敦煌壁画、西藏绘画艺术和国外的类似作品中的艺术养料,因而艺人绘画技艺日臻娴熟,热贡唐卡的影响日益广泛。他们的足迹遍及甘肃、西藏、四川、内蒙古甚至国外的泰国、蒙古、印度等国,给这些地方留下了恒河沙数的精美艺术品,赢得了很高的赞誉。这群来自神秘热贡地区的艺人被当地人称为“热贡拉索”。到了80年代,热贡地区形成了以四寨子为中心,“家家从艺、人人作画”的隆务河流域新格局。近几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民间艺术家积极努力之下,从事热贡艺术的队伍不断壮大、艺术佳作不断涌现。出现了中国一级工艺美术大师夏吾才让,以及之后技艺精湛的斗尕、启加、西合道、更登达吉、宗者拉杰等工艺美术大师。国内外博物馆、艺术院校及收藏家们争相收藏这些大师的作品。热贡唐卡所蕴涵的宗教、民族民俗、艺术审美等价值引起了国内外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批准了76个新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热贡唐卡在内的“热贡艺术”就名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佳作如下:

莲花生,梵语音译为巴特玛萨木巴瓦,印度僧人,建立藏传佛教前弘期传承的重要人物,西藏密宗红教开山祖师,常被尊称为大师、大士、咕噜仁波切(意即上师仁波切)等。八世纪后半期因藏王赤松德赞邀请,前往西藏弘法,他一路降妖伏魔,今西藏众多鬼怪皈依密教。莲花生的形象常见的是双腿结跏趺坐,头戴红色带边沿的帽子。左手拿骷髅碗,置于双膝上,右手持金刚杵置胸前,左手腕还夹有一根人骷髅杖。画作将他的神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嘴角有两绺上翘的胡须,表情威严沉静,有印度人的特征。全身衣着几乎都是红色。另外,他还有忿怒、双身等八九种形象。

白度母,藏名音译卓玛嘎尔姆,“长寿三尊之一”。因佛母面、手、脚共有七目,所以又称七眼佛母。相传额上一目观十方无量佛土,其余六目观六道众生。装扮基本与绿度母一致。只是姿势略有不同,她双腿盘起,左手置于胸前,右手结施与印,手中又各持一朵乌巴拉花,花朵开在两肩上。白度母不仅慈悲貌美,着装华丽,身姿优雅,最为动人之处是佛母脂玉般肌肤所衬托的那张圆融面相,黛眉垂目、润口朱唇间透出一种脉脉含情的笑意,静穆中带着一丝柔媚。这种带有世俗情感寄托的尊像,拉近了人与神的距离,让信徒们对于这位身有七眼的佛母能带给众生安乐吉祥更是深信不疑。白度母又称多罗观世音, 为藏密二十一度母之一,是观世音菩萨化现的。白度母身色洁白,坦胸露腹,头戴花蔓冠,右手膝前结施愿印,左手当胸以三宝印捻乌巴拉花,双足金刚跏趺坐于莲花月轮上。画作金色作底,光彩夺目,使得整幅画面富丽堂皇,达到了很强的装饰效果。

绿度母即观世音菩萨之化身,为二十一度母之主尊。绿度母身呈绿色,其形象为头戴花蔓冠,乌法挽髻,双耳坠着大环。穿丽质天衣,上身袒露,颈部挂珠宝璎珞。左脚跏趺坐姿,右脚踩在盛开的莲花上,手持乌巴拉花,花茎曲蔓至耳际。画作将其胸前描绘得极为精美细腻。

所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地域特征。这些珍贵民族文化精粹需要我们加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主要有三种保护方式,即“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所谓生产性保护就是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部分项目作为产业。目前,热贡艺术就是以“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为目标努力实现唐卡的可持续性发展。

想要保护热贡唐卡首先应当加深人们对热贡唐卡的了解。由当地政府出资兴建热贡艺术馆,博物馆。并成立青海热贡艺术协会,在全国各地展出青海地区民间艺人制作的热贡唐卡艺术佳作。当地及周边的中小学校开设热贡艺术相关课程,邀请专家学者编写热贡艺术学习的简易教材。比如:西北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等院校都开设有热贡艺术专业课。

其次是改变唐卡技艺传承方式。自古以来,热贡唐卡艺术被围在寺院庙宇的围墙内,神秘而遥远,若要学习唐卡技艺,先要从小进寺院当喇嘛,一边奉佛一边学习技艺,热贡唐卡艺术也仅能为寺院服务。但现如今,掌握在藏传佛教寺院僧人和少数民间工匠手中的热贡艺术技术,走进了中小学的学校课堂,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受到热贡艺术文化的熏陶,也使这门民族艺术瑰宝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老一辈的唐卡艺人,手艺讲究“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慕名来到黄南地区拜师学艺,汉族的徒弟屡见不鲜,很多人之前有一定的绘画功底。吾屯的更登已经收了2个女徒弟,他是唐卡艺人中第一个收女徒弟的。据统计,目前青海同仁地区注册的唐卡画师已达到2000多人,从同仁地区的情况可以看出,热贡唐卡艺术的发展已取得了较大成绩。

最后是热贡艺术的产业化发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通过包装再生产转化为文化产品,使热贡唐卡的生产、流通、销售趋于产业化,让热贡唐卡进入大众的视野,引起人们对热贡唐卡的关注,进一步加强对它的保护,并能实现传统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共赢的目的。目前,热贡唐卡的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经营模式比较单一,主要是“公司+农户”的模式。最典型的就是青海热贡画院,画院的成立集中了丰富人力资源,能够将最新的研究成果或者创新的技艺为公司所用,又能通过多样的营销策略增加唐卡的艺术竞争优势,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使得热贡唐卡能够远销国内外。

但是和其他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热贡唐卡艺术也面临着为方便生产而导致的内容简化、工艺技法趋向速成、创作意识被市场左右等现实问题,同时优秀艺人断层、艺术精品匮乏、绝活技艺濒临失传、矿物质颜料及其调配技艺仅有几人掌握甚至已经失传等问题也局限着热贡唐卡艺术在新时期的良性传承和发展。

为了使唐卡艺术得到良好发展,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一、必须加强青海热贡艺术协会对市场的管理,对粗制滥造的唐卡进行整治,加快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组织专家队伍定期对民间的画师进行考评及资格认证,促进唐卡产品质量的提升。二、政府应当设立热贡艺术专项基金,用于资助热贡艺术的普查、保护、传播,扶持濒危的唐卡艺术流派等。三、发展唐卡的相关创意设计企业和部门,有利于提升唐卡产业的设计能力,提高唐卡作为商品的艺术附加值,延长产业链,产生更多的效益。四、注重企业文化营销,因为在唐卡的消费过程中,不仅仅是商品的买卖,更是藏传佛教文化的传播,所以应当树立明确的品牌形象,将二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总而言之,热贡的唐卡艺术,在藏族固有的绘画艺术根基上,通过吸收国内外艺术元素逐渐成长为独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它是千百年来独特厚重的藏文化在历史中积累出的重要产物,它的兴衰与藏传佛教紧密相连,承载着人们的信仰,对藏族宗教、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有着重大的意义。不仅能弘扬优秀的藏族文化,更能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若想要让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具有生命力,在新时代中仍然能保持活力,需要社会各界多方努力,才能实现热贡唐卡这门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忠俊.论唐卡的审美[J].艺术科技,2013年04期.

[2]吕霞.热贡唐卡及其技艺传承述略[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2009年04期.

[3]卡毛措.论市场经济语境下的热贡唐卡[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

[4]祁进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可行思路——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热贡艺术”为个案[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上一篇:讲话能力下一篇:传统装饰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