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体系

2024-10-01

课程体系(精选11篇)

课程体系 篇1

一、引言

近年来,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很快, 全国有高职院校近1200所, 年招生人数300万人, 在校生800多万, 高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办学规模上看, 在校生总数已经占高校在校生总数的一半以上, 在办学水平及办学条件上也有较大的提高, 显现出越来越好的发展前景, 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近5年来, 高职毕业生累计1400万人, 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人才。但在发展的同时, 也存在不少问题, 最主要的问题是两个, 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

本文认为, “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从实质上说, 就是课程体系如何设置的问题。从教育教学的角度看, 每个专业的培养方向是不一样的, 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也是不一样的, 课程体现了专业方向和专业特色, 人才培养方案的差异最终体现在课程设置的差异上, 人才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各门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 可以说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对高职院校而言, 既不能以理论为主, 走“压缩型本科”的路子, 又不能以实践为主, 套用技校的模式, 而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即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 应该自始至终的贯彻够用原则。

所谓够用原则是指,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来设置课程体系, 需要的就开设, 不需要的就不开设, 不考虑学科的系统性;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来确定各门课程的讲授内容, 需要的就讲授, 不需要的就不讲授, 不考虑理论的完整性;同时, 在教学中还不能削弱其相关理论的教学, 而必须保证相关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作为担负着培养生产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重要职责和任务的高职院校, 为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够用原则, 必须跳出“本科”与“技校”的非常成熟的办学框架而另辟蹊径, 进行必要的高职课程体系设置探索与研究。本文认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够用原则”, 需要充分考虑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和设置方式。

二、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 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做到基础理论知识适度, 技术应用能力强, 知识面较宽, 素质高;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这就明确的回答了“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具体说, 高职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 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层次, 其培养目标与本科有着很大的差异, 与技校有着本质的不同, 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考虑专业设置和毕业生的就业。

1、以就业岗位分析为导向的课程设置

要实现国家规划的“十一五”期间培养高职毕业生1100万人的目标, 要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技能、要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国家建设不仅需要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 更迫切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就业需要岗位作支撑。设置合理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 并不是坐在办公室中就能完成的, 这需要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对就业岗位进行调查研究, 分析论证;需要组织专门的机构及人员来完成就业岗位需求的工作内涵;需要面向社会进行岗位职业群调研, 并进而掌握整个社会对人才、岗位的需求状况。只有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 才可能有的放矢做好新专业的开发及老专业的改造, 对拟开设的课程体系进行精挑细选, 跳出传统教育课程设置时只注重学科体系和理论完整的旧框架, 来设置理论上够用, 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具有职教特色的课程体系, 从而使得课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适应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市场需求, 培养出大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达到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及综合能力的目的。

2、以就业服务为宗旨的专业设置

从本质上讲,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曾把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 使有业者乐业。”要实现这一目的, 专业的设置是至关重要的, 是高职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也是课程体系设计的基础。作为有别于本科教育的一种教育类型, 在专业设置上, 经过市场需求的专业岗位群调研分析, 高职教育应该按行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来设置专业, 依托于当地经济, 依托于行业, 特别是依托于市场, 这样可以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增强专业的针对性, 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一个学校, 其专业设置往往体现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 体现了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及综合能力, 同时也是用人单位在进人时首先考虑的因素。近几年来, 各高职院校均可明显的看到:一方面, 学生入学的总体报到率在下降, 但有的专业报到率仍可达90%以上, 而有的专业报到率却达不到达30%;另一方面, 有的专业毕业生大部分能找到工作, 顺利就业, 而有的专业毕业生则相反, 就业十分困难。因此, 从这一角度看, 专业设置是否合理、正确, 专业设置能否满足社会需要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所以, 要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 及时调整专业结构, 灵活设置高职专业, 使高职专业的设置成为服务于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需要。

三、课程体系设置的方式

作为高职院校, 一方面, 课程体系设计不能延续本科教育的理论体系, 不能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学科性, 否则将会成为“压缩型本科”, 不能体现高职特色, 不利于高职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 实践训练教学也不能照搬技校生的训练模式, 不能让学生只是动手、动手、再动手, 最后只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 这种培养模式能够让学生成为熟练的“蓝领”, 但不能成为“灰领”。高职教育应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在掌握必要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学中做, 在做中学, 工学结合, 工学交替, 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 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1、按岗位群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

高职教育在设置了专业以后, 应进行深入、广泛的专业调研, 分析本专业范围内的技术活动项目。在了解专业技术应用现状、发展趋势和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基本要求的基础上, 确定本专业应该开设的课程。高职专业是根据市场需求而设置的, 其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设计要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特点、满足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理论教学应以“必须、够用”为度, 以应用为目的;实践教学要体现针对性, 突出应用性, 凸显实用性。课程体系应能覆盖主要的专业岗位群, 确保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同时, 还要正确处理课程体系设置中的知识、素质与能力的关系。知识是形成能力和素质的基础, 没有知识做为支撑, 是不可能形成能力和素质的。而知识的来源就是各门课程中的各个知识点, 因此, 课程体系的设计, 就是对岗位群所需能力和素质的基础设计, 对此必须有充分的认识;能力是知识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更为重要的是要将知识转化成为能力, 进而上升为素质, 在这一过程中, 必须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来实现, 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 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所以, 在高职教育中理论与实践并重, 既要设计其理论课程体系, 又要设计其实践教学体系;而素质是内隐的知识与能力, 是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达到一定程度以后的综合体现, 是知识与能力进一步发展的平台, 可以表现为, 知识新、能力强, 适应性好, 毕业就能顶岗的成品型人才, 培养高素质的“灰领”就是高职教育所追求的目标。高职院校要根据专业人才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的要求, 确定胜任职业岗位群要求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术知识, 结合行业、地区和本校的实际情况, 构建专业人才需要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 以此作为确定理论及实践课程体系设置的总体框架。

在课程体系及课程结构的设计上, 要广泛征求企业的意见, 发挥企业的作用, 企业是人才的使用者, 在人才的培养上理应征求企业的意见。要注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才是高素质的学生, 才会受到企业的欢迎。课程体系设置要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实行“多证式”培养, 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起来, 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要以应用能力为主线, 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

2、按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内容

在确定高职专业岗位群的基础上, 聘请技术专家分析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基本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形成以 (理论知识+经验知识+动手能力) 技术学科体系为主体的课程体系。有人认为高职培养的是实践性人才, 因而实践要加强, 理论愈浅愈好。这其实是非常片面的、也是不正确的。应该看到, 高职人才的实践能力是建立在必备的理论基础上的, 削弱了理论基础就是削弱了实践能力。不懂得汽车构造原理和相关的机械、电气、传感器等理论知识, 怎么谈得上汽车的维修、调度、维护等实践能力的培养呢?当前, 在技术的发展向深度化、综合化开拓的新形势下, 应用型人才应有的理论水平必定需要不断的提升。这一需求应该在高职课程内容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要根据职业能力分析, 组成由教学专家、技术专家和骨干专业教师参加的教学分析小组, 按照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所需的知识点、能力项和职业素质目标与要求, 明确各门理论课程的知识点、找出各门理论课程的知识点及其关联性, 确定设置哪些理论课程。明确各个实践环节的技能点, 分析各个技能点的相互关系, 确定设置哪些实践性课程。进而分析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系, 确定整体的课程体系及课程结构。根据课程体系及课程结构设计教学单元;若干个相关的教学单元组成一门课程或一个环节, 确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构建满足能力培养要求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两个平行的、互为支撑的、横向有机联系、纵向衔接贯通的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中的“够用”要注意两点:一是必须满足专业课教学和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二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 (素质是能力发展的前提) 。所以, “够用”是在能够满足后续课程教学要求和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的基础上, 考虑大学专科层次必备的知识和学生可持续发展 (终身教育) 的需要。

实践是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体现, 一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增加实验实训的时间和内容, 在减少验证性实验的同时增开综合性、操作性实验;二要使实践内容的技术水平适应学生就业的岗位职业要求, 与生产现场技术水平同步, 并适当超前, 使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职业岗位必备的基本能力和技能。

3、按岗位能力要求组织教学

形式上, 一要淡化“三段式”, 打破原有课程的学科界限, 不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采用模块式教学, 重新组合课程内容, 按照“需要”来组织授课;二要有清晰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职业技能训练) 两个平行并列体系, 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设置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都要围绕对合格社会人和职业人的培养, 并适当设置除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以外的一系列活动。内容上, 理论教学要体现高职教育属性, 注重理论的应用形态, 强调专业技术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 以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奠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具体的理论课程设置上, 除基本的公共课外, 课程设置可进行必要的整合, 打破学科性, 突出针对性、实用性, 增加新技术课程或在课程内容中安排生产现场应用的、成熟的新技术等。实践教学体系中, 技能训练项目的构成要针对各专业高职人才应具备的职业岗位技能, 精心设计由低到高、结构有序的职业技能训练体系, 系统地安排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 注重训练项目的现代技术含量, 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 为学生获得多种技能等级证书创造条件。

因此, 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完成上述一系列工作, 必须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贯彻够用原则, 高职院校才能实现“学校围着市场转, 专业围着产业转, 人才培养围着需要转”的人才培养目标;只有坚持够用原则, 高职院校才能成为社会欢迎、家长放心、学生满意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否则, 面面俱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是不可能实现高职教育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根本目的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Z]. (教高[2006]16号) .

班本微课程:构建第四级课程体系 篇2

一、班本微课程是教育的微创新

班本微课程“形”微“意”不微。相对于纳入正规课程体系、意义正统、以教材为媒介的大课程而言,班本微课程是一线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开发并实施的内容,实施范围也会仅限于班级,因此“形”微。班本微课程开设的立足点是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的需要,尽管它没有高深的理论体系,但是出发点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特长,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班本微课程同时突显了教师的专业特长与个性化教学。班本微课程不仅丰富了课程体系,而且会引发教师对教育问题的突破性思考,微中见大,其意义不可低估,故班本微课程“意”不微。

二、班本微课程是课程的

既然称之为“课程”,班本微课程也应具备课程的要素,如课程开设的目的、具体的实施计划、课程的实施内容、课程的评价等。班本微课程是前三级课程的补充与完善,课程目标与国家课程相应的学科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它与相关的学科是一脉相承的,并不单独成体系来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班本课程也是国家课程的有效拓展。拥有第四级的个性化课程,国家课程体系才更加丰满,学生才有可能实现全面、个性的发展。

小古文课程的开设也有一定的实施计划,以《小学生小古文一百课》教材为媒介实施课程。教材按照主体单元编写,既有童话,也有寓言,内容、形式丰富多样。关于小古文课程的实施建议,朱文君老师提出小古文教学的策略: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借助注释和译文来读懂小古文是好的办法;读文言写白话也是一种全新的小古文学习法。对小古文课程的评价意见,实施教师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方法,根据学生对小古文的阅读和理解以及运用作出相应的评级即可。

从小古文课程,我们可以看出,班本微课程具备课程的基本要素,有比较明确的课程目标和相对独立的内容体系,有比较系统的实施方法与策略,也能进行效果评价。因此,班本微课程是课程的。

三、班本微课程是学生的

微课程以充分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它以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为目标而从细微处入手。

“古典诗词和我们的生命有关吗?古典诗词能唤醒我们的灵魂吗?”基于这样的思考和实践,常老师《农历的天空下》的诗词微课程研发出来了。常老师的微课程研发的过程不正是学生学习的需要吗?为什么学生会一直游离在诗词之外,他们的生命成长需要的是什么?如何用诗词课程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农历的天空下》的微课程的开设把学生带到诗词的意境,让他们同创作诗词的先人们一道,经历节气变化过程与自然对话,激活生命感受。这样的微课程不正是学生以诗词的方式生活、成长的课程吗?故班本微课程是学生的。

四、班本微课程是教师的

班本微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为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微课程容量小,便于操作,实施时间短,见效快,开设范围也仅限于班级,容易被一线教师驾驭操控,大大降低了课程研发的门槛。微课程基于微问题、微研究,也就是常说的小课题研究,关注的是小问题,而这样的小问题往往是学生发展中最真实、最需要、最具有思考价值的。针对小问题开展微课程研究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强制的操作流程,从教师的兴趣出发,时时处处人人都可研究。小研究是嵌在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对教师的专业研究能力不作要求,不强调研究结果的理论意义,只讲求解决实践问题的效果,研究的时间可长可短。问题从教学实践中来,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的思考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然后付诸实践。小问题研究的集结策略可以研发成班本微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每位教师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开发出富有特色的个性化微课程。而微课程开发的过程,也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以往的课程改革,更多的是自上而下的推动式改革,现今及以后,更提倡自下而上的改革,这是生长式的改革。”成尚荣先生说。班本微课程根植于班级,根植于课堂,根植于学生的学习需要,根植于一线教师的研究,因此,这是生长式的课程改革。班本微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微创新,是构建多元化、个性化课程体系的有效途径。班本微课程既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现代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课程体系 篇3

一、完善课程设置体系,建设特色学校

我们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致力于开发和建设我校的校本课程。通过校本课程的建设,拓宽学校发展的宽度,逐步走上特色学校的建设之路。目前,我们开设的校本课程有艺术课程、运动课程、科学课程、生活课程、经典诵读、特长竞赛等。艺术课程包含舞蹈、合唱、书法、绘画、鼓号、乐器等6个方面,每周2课时;运动课程包含篮球、乒乓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田径、竹竿舞、象棋、围棋、健美操、武术、拳击等12个方面,每周2课时;科学课程包含物理、化学、生物、环保、地理、历史等6个方面,每周2课时;生活课程包含劳动与技术、生活与安全、文明礼仪等3个方面,每周1课时;经典诵读包含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唐诗宋词等方面,每周1课时;特长竞赛包含阅读与写作、英语口语演讲、诗歌朗诵、数学、物理、化学、信息技术7个方面,每周2课时。学校通过贴近学生、形式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充分利用教师、学生、社区、设施四种资源,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同时,学校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拓宽了学校内涵发展的道路,力争通过三到五年,将学校建设成特色明显,有品位、有品牌的学校。

二、坚持落实集体备课,研透学教新要求

我们以建立学校教学资源库为基础,通过“三查三审”的方式来强化我们的集体备课。我们的集体备课的流程是:分工主备,形成初稿→集体研讨,初步定稿→结合学情,二次备课→用后反馈,形成提升稿。为了避免走过场搞形式,我们利用每周三下午第二、三节课,组织全校各学科组教师在规定的地点进行集中集体备课,成立集体备课检查小组,对集体备课时教师的工作状态进行巡回检查,确保集体研究有时间,确保时间用在研讨上;我们成立了以校长挂帅的包科领导小组,每周四下午第二、三节课对下一周要集体讨论的初稿、本周已经集体备课后经过修改的定稿、教师一周以来已经执行了的教案的二次备课稿进行检查审批,每天组织中层及以上干部推门听课,确保集体备课的过程不落空,不出现备教两张皮。我们要求,每次集体备课在讨论下一周要上课的教案前,科组教师要对上一周已经使用过的教案进行集体反思,并将反思分课时整理后上传到学校资源库相应的文件夹中,帮助教师反思并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同时为下一个学年使用这个教案的教师提供有益的修改意见,使下一轮能在现在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过好两关:一是学生关,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意向、兴趣和主要困难,从而确定切实有效的教学对策。二是教材关,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知识结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尽可能全面兼顾,解决因材施教、“差异教育”等问题。我们要求,在撰写教学设计时,要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我们希望:通过集体备课、教师之间同伴互助、教师个人反思总结,教师们逐渐走上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三、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我们认为要实现高效教学,必须还时间给学生,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训练,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做课堂教学中的真正主人。基于这种基本认识,我们成立了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组,选派部分骨干教师到本省以及上海等地学习考察,给老师赠阅《先学后教———教学的革命》、《崔其升与杜郎口》等有关课改的书籍,并在小范围内开始了课堂教学改革试验,初步创立了“小组合作,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按照这种教学模式,老师的教学基本上分成如下几个环节———

1. 准备工作。每小组准备《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记录单》,保存在小组长手中。

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小文件夹,用于保存老师给提供的导学案。

每个同学每个学科都专门准备一个本子,既是练习本同时也是作业本和笔记本,用于学生的当堂训练和课堂反馈。

培训小组长,因为小组长在班级内一定程度上作了“小老师”,所以老师要预先培训小组长,主要培训两个方面:一是知识方面的培训,要保证小组长在知识方面上课前基本过关(这也确保了培优),同时培训小组长如何管理小组的学习。小组长手里有一份每个组员的课堂评价表。这样一来,小组长可以作小老师、小主考,使整个学习过程都像考试一样有挑战性,有了这些小帮手,也使老师的课堂学习的精细化管理变成了可能。

预先将本节课的导学案打印好,每个小组发一份,由学习小组长组织学生抄写习题,在上课前习题必须抄写完成。上课前由小组长检查记录。学生抄题本身也帮助孩子理解问题,同时节省了纸张和避免导学案跑单页不利于保存。这个工作一定要预先完成,因为一方面可以避免学生在课堂上抄题浪费大量时间,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容量,同时也在抄题的过程中对习题进行了初步的理解。老师在导学案中可以为学生预先提供一些辅助性的阅读材料,如涉及课内知识的拓展内容、趣味性补充、身边事物的探索等,也可以布置给孩子们自己去找、去挖掘。这些阅读材料不需要同学抄写,传阅一下就可以。

基本的指导思想是:为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资源作用,真正让孩子们在集体中进行互助学习,但大幅度放开不符合我校实际,会导致很多老师的课堂失控。我们第一步先让小组长放开,培养一部分优生,先发挥他们的作用。

2. 上课环节。

(1)展示目标:老师提出课堂教学的目标(老师经过处理过的可操作的目标),这部分要干脆利落,一分钟之内完成。目标的展示过程要简捷,如能有趣味性最好。

(2)自学互助:老师提出自学的要求和方法,先按老师预先提出的预习题自己独立学习,在学习中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由本组的小组长给小组内的同学讲解疑难的问题,并将还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交给老师。老师搜集各个小组的问题决定自己讲解的内容。这就为精讲做好了铺垫。

(3)精讲释疑:老师将整理好的疑难问题列出来,老师先问其他小组能否解决这个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如果还解决不了,由老师讲解。由于这个问题是孩子们普遍的疑问,老师在讲解时要规范、放慢速度、注意学生的反映。

(4)当堂反馈:针对本节课内容,精选习题,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当堂测试。老师认真批改并在第二节课反馈。基本过程如下:老师提自学要求、方法。告诉大家学什么怎么学———学生读书自学,边学边记自己存在的问题———小组研讨:组员将问题反馈到组长处,由组长给同学们讲解———如组长解决不了的问题统一记录交到老师那里———精讲:老师将问题集中精练、规范讲解———当堂训练(不少于十分钟)———由老师收齐回去批改。

具体操作流程及说明如下———

四、以主题教研为抓手,有效推进校本研训

主题教研,就是教师在有目的地解决自己教学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我提高、发展的一种教研活动和方式。主题教研的直接作用,是解决教学问题。我们组织教研组在充分讨论研究的基础上,确立学科教研主题,有些学科可根据学段特点,以备课组为单位确定分题,然后每位教师在备课组或教研组的组织和帮助下,针对自己在平常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困惑或疑难,采取主、分、子题形式,把主题分解成若干个分题,再把主题或分题分解成若干个子题,让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问题和不足,承担1--3个子题研究,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除承担自己的子题研究外,还要根据自身特长和能力,整合备课组或教研组成员的子题,承担一个分题研究,最后集中生成为一个主题研究。在主题教研中,我们认为主题、分题固然重要,但确定每位教师的子题更加重要,它是学校主题教研的基石,为此我们特别重视每位教师教研子题的确定,我们采取从听课、评课、议课中汇集子题,从学生课业完成情况中发现子题,从教育教学方法中探索子题,从学科学段教学特点中思考子题,从学习《新课程标准》中提炼子题,从教师自身特长中自觉生成子题,从教师自身的素质缺陷中寻找和揭示子题,从教学薄弱环节中挖掘子题。

课程体系 篇4

综合课程 运动课程 音乐课程 创意课程 语言课程 1综合系列课程 Montessori Program

抚触课程 | 生活课程 | 感官课程 | 思维创想课程 | 数学课程 | 趣味科学DIY课程

GYMBABY运动宝贝早教机构利用与儿童各个敏感期完全吻合的课程设置和教具,通过生活、科学、感官、数学等阶段的教学来开发宝宝各个方面的潜能。加强自我服务意识和照顾自我的能力,不断提升社会性行为,使宝宝成为一个独立、自由、善于表达人生的个体 【抚触课程】 2-6个月

人类对于人体之间的互相接触是一种非常特殊的需求,尤其是对幼儿来讲这种需求显得尤为强烈。医学上称之为“肌肤饥饿”课上过抚触按摩、柔韧活动等环节增加幼儿与父母的亲子感情培养幼儿的安全感,全方位刺激幼儿身体触觉的发展。

【生活课程】 6-24个月

针对于6-24个月宝宝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敏感期设置的亲子性游戏课程。全面的培养宝宝的交往、语言、内省、运动等综合智能的发展。提高宝宝的动手能力,不断加强宝宝的生活经验,加强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引导自信、自由、独立、善于表达的个性形成,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提高家庭教养水平。【感官课程】 25-36个月

以生活礼仪及能力训练为主,让宝宝在自我意识日益增强的同时,给孩子提供多方面的游戏性任务课程,既满足孩子成长中对各种特定能力的需求,又为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认知、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孩子自信心、独立性、责任感等情商的培养提供了机会,在现代化家庭中,孩子能力发展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定,因此对这种课程尤为喜爱。【思维创想课程】 3-3岁半

课程以童趣故事串联整个课堂,根据3-3.5岁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特点进行玩教具操作,发展幼儿的空间、观察、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宝宝对数理逻辑的兴趣,让宝宝学会思考;提高宝宝的观察能力和专注能力,增强宝宝的思维能力和创想能力;随着思维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了语言的逻辑性及表达能力。【数学课程】 3岁半-6岁 孩子从3.5岁开始,进入数学逻辑思维敏感期,对数字、数的基本概念,数字的排序,数量的组成,数量之间的单一及混合运算,有了超强的理解力与接受能力,所以数学课程着力于孩子早期数学逻辑思维潜能的开发,教给孩子一种思维的方式、计算的理念,为孩子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课程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具体的可以操作理解的数学专业教具,让孩子快学学习,打好数学基础!

【趣味科学DIY课程】 3岁半-6岁

利用课程配套教具,使每个宝宝在课上都有自己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培养宝宝对科学的兴趣,增加探索欲望以及好奇心,热爱生活,热爱科学,善于发现身边的细微事物,形成敏锐的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

2运动系列课程 Gym Program

GYM(运动)| HAPPYGYM(快乐体操)GYMBABY运动宝贝早教机构由专业的教师进行指导,在充满自由和快乐的运动教室中,利用当今国际化流行人体工学设计的专业器材,不断增强宝宝的身体协调能力和体能,让宝宝在游戏中体验运动的乐趣,从而建立宝宝自信心,塑造优美姿态,加强人际交往能力

【GYM(运动)】 6-36个月

在宝宝敏感期的基础之上,通过一系列具有目的性的肢体练习和专业的感觉统合训练器械,结合趣味游戏及专业的指导对宝宝进行全身性的刺激。训练宝宝体能以及体智能的发展,建立空间智能以及感觉的统合。不断完善和整合宝宝的前庭觉、本体觉、触觉、视觉、听觉等,培养幼儿的胆量及抗挫能力,建立愉悦情绪。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和社会交往能力。让孩子在快乐的游戏氛围中进行训练和学习。

【HAPPYGYM(快乐体操)】 3-6岁

课程以律动为主,以器械操为辅,通过有氧的亲子瑜伽和柔韧操等内容,教会宝宝正确的呼吸,增加体能,提高身体协调性和柔韧性,让宝宝体态健美,性格活跃,建立良好的社会性意识和能力。同时建立良好的亲子互动模式,增强亲子感情。

3音乐系列课程 Music Program

Gym music | Knocking music | 音乐表演 | 环球之旅 | 美育音乐

课程采用全球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及各个国家的特色音乐,让宝宝在充满奇幻魅力的音乐世界中让孩子从感受最亲切的音乐节奏及旋律,渗入性的进行音乐教学,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音乐才能,引导孩子对音乐的理解、认知、表达与创造,从最初的倾听、观察、模仿、声唱到调式节拍的自如表达,从乐器的玩奏、演奏到音乐剧场的完美演绎,这样的音乐旅程让孩子从小具备最基本的多元化的音乐元素,为孩子一生的音乐智能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Gym music】 13-24个月

课程选取全球多个国家民族的风格音乐,承袭全球早教音乐教育理念,从最基本的生活音乐开始,让宝宝通过倾听、被动感受音乐开始,通过反复多次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从多种形式的音乐游戏中,体验音乐的节奏、节拍、调式、旋律及音乐本身的情绪情感,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音乐素养。【Knocking music】 25-36个月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表现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对节奏、节拍的把握和理解、表现等都更加主动和成熟。这时课上会运用游戏引导,将语言、动作、歌唱、舞蹈、表演、演奏与美术相结合,进行多层次、多声部、多形式的教学。利用故事主题、综合音乐、舞蹈、演奏的即兴创作,发展宝宝音乐的表现力。采用各种教具乐器的展示,引导宝宝进行节奏谱表和旋律的认知。培养节奏感以及倾听音乐的能力。让孩子不仅会学习演奏的各种方法:分奏、合奏、齐奏、轮奏、独奏,更加从演绎、游戏的角度表现音乐的特点、乐趣和魅力,让孩子对音乐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体验。【音乐表演】 3---4岁

通过音乐情景的表演,让宝宝能够去模仿成人动作和表情,理解他人内心世界的变化以及情感传达,并让宝宝懂得珍惜身边美好事物并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不断加强宝宝的节奏感和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及身体协调性和肢体表演能力,从而加强了宝宝自我演绎的能力、语言能力、自信心和成就感。帮助宝宝进入更深层次的音乐艺术熏陶中,通过表演形式,感受音乐世界里的每个动人故事并进行演绎,挖掘孩子内在的表演天赋和艺术修养。【环球之旅】 4---5岁

这个阶段的音乐教学我们放眼于世界全球化的音乐情境,通过多样化的游戏形式,让孩子体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风情、让宝宝不出国门就能周游列国多国民风民俗民乐,同时巧妙的渗入音乐元素在课程中,让孩子在积极探索各种游戏的同时,让孩子体验到音乐的广泛、博大、丰富、多彩的特性,培养孩子多元化的音乐理解力、容纳度和更加全面更加浓厚的兴趣。【美育音乐】 5---6岁

教学目标:通过演奏乐器、听指令进行节奏、记忆音乐游戏的跟随、合奏游戏等,培养小朋友音乐的倾听以及控制力、感知不同的节奏型,继续巩固小朋友的节奏感知能力,培养小朋友反应能力以及记忆能力并让幼儿学会合作与倾听

4创意系列课程 Art Program

创意 | 烘焙

Gymbaby运动宝贝早教机构琳琅满目的创意、厨艺以及小小设计师等课程,让宝宝在动手的过程中不断地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尽情释放他们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自由发挥的能力 【创意】 2-6岁

创意课程是一种美术式的思维教育,即以美术性活动为载体,对孩子思维、理念、能力等进行的影响和培养,它与传统的美术技法教育不同,重点是思维培养,和创造力的提升,而不是技巧的学习。创意绘画遵从探索、发现、想象和创造的教学规律,设置涂鸦、绘画、转印、手工制作、厨艺、笔墨纸砚等多种游戏形式和方法,让孩子在共同创设的游戏情境中,学会观察,学会探索,学会思考,勇于表现和创造,从中拓宽孩子的思维宽度,加强孩子的认知深度,同时获得成功和自信体验,提高宝宝的审美情趣和发现美、创造美、体现美的能力。让孩子在动手的过程中不断的去发现、去探索、尽情释放他们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吧。【烘焙】 3-4岁

通过课上幼儿自己烹饪的过程既发展了幼儿的动手能力、想象力、独立能力。又能在给您制作美食,给想小朋友分享食物的过程当中,培养了他的感恩意识和分享意识。通过原材料的接触,丰富了孩子的认知能力。教师还会带领幼儿了解各个国家及民族的饮食习惯及文化。

5语言系列课程 Language Program

英语启蒙 | 趣味英语

运动宝贝的英语启蒙课程中,以亲子互动的形式展开教学,使宝宝的英语感知能够实现老师、家长、学生的三方互动。摒弃了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而是通过音乐游戏、肢体律动、感统游戏和动手创作等形式让宝宝在愉悦的情绪状态下无意识感知语言;每一个主题通过故事串联起来,同时进行大量不同形式的语言重复,激发宝宝对英语的兴趣。给予宝宝更多的语言输入,缩短宝宝语言的沉默期;通过音乐游戏、肢体律动、感统游戏、动手创作等,除了能无意识的培养宝宝的语言能力外,还能提升宝宝的认知能力和创造力,塑造健全人格,使宝宝的左右脑得到均衡发展。【英语启蒙】 25-36个月

教学目标:心理学、生理学及脑科学方面的研究表明3-6 岁是幼儿言语智能发展的关键期,这时幼儿的发音器官逐渐发育成熟,开始掌握语音、语调,如果此时提供相应丰富的语言刺激,可以促进大脑神经突触的发育以及大脑两半球之间的协调发展。课程采用自然拼读法,使孩子快乐、简单的学习英语。课程并通过听说读写等方面全面培养孩子的英语语言能力。【趣味英语】 3-6岁

课程体系 篇5

摘要:通过解读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阐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和评估体系定义,分析大学英语教学课程体系和评估体系现状,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评估体系

随着我国高校的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重要命题。因此,建立合理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和评估体系是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

1 大学英语教学课程体系和评估体系的定义

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是根据学校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评估的改革,提高学校英语教学水平。教学评估体系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估体系对于实现教学目标至关重要。教学评估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

2 大学英语教学课程体系和评估体系现状研究

2.1 大学英语教学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由于大学学位与英语四六级成绩挂钩,违背了英语学习的初衷,导致教师教学只注重成绩,学生学习只为过级。大学英语教学难度高于学生学习能力要求,教师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学生学习目的也不够明确。大学英语教学课程体系忽略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过于注重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

2.2 大学英语教学评估体系现状分析

大学传统英语教学中,过度的强调语言知识的掌握,强调应试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学评估出现偏差,误导学生学习目的,忽略学生学习过程,阻碍教学目标的实现。第一,教学评估体系的单一化,评估的方式主要是其中考试、期末考试、四六级英语考试等考试评估。第二,缺少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评估。大学英语忽略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评估体系中也忽略了这一点。

3 大学英语教学课程体系创新研究

3.1 编写适用教材

随着高校的扩张和专业范围设置愈加宽广,大学英语教材要适应学校教学要求和社会发展形式。教学课程体系关键是靠教材的引导和教学,将有用的英语知识授予学生,让学生掌握重要的技能。因此,根据专业性质的不同、学校层次的不同,学校英语教研室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和学生未来发展方向,制定一套适用的英语教材,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用。

3.2 明确教学目标

针对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存在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的问题,英语教师要做出深刻的反思。大学英语不是为了让学生考试过级拿毕业证的,而是让学生学有所用,在离开大学校园后,英语能给学生带来生活和工作的便利。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明确教学计划,一堂课的教学计划,一学期的教学计划,四年大学的教学计划。教师只有明确了教学计划,才能有针对性的教学,学生才能学到有用的知识。

3.3 优化教学结构

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中心是教学结构,遵循教材内容和教学原则,教师要不断丰富教学结构。例如有针对性的增加教学内容。其次,大学英语可以打破教材课程顺序,让相关联的课程一起教学。第三,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增设听力班、写作班、口语班,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学结构的变化可以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让英语课程变得生动活泼,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4 总结教学成绩

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总结教学成绩,考核学生学习程度。这是教师掌握英语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方法。但是,教师要突破传统的考试考核,要丰富考核方法和形式,让学生乐于接受。例如口语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排练英语话剧、歌剧等形式,展现所学知识。

4 大学英语教学评估体系创新研究

4.1 明确评估目标

教学评估是对教学体系的判断和分析,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所以,大学英语评估一定要明确评估目标。一是评估教师教学,对教师教学的评估,是为了完善教师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体系,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二是学生学习评估,要从英语语言能力、英语学习能力、英语运用能力等方面做出评估,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目标,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4.2 丰富评估方法

传统的评估方式是通过考试、计分形式评价学生学习能力和表现。大学英语教学评估体系应是多样化、立体化的,评估过程中要多维度、多等级的进行分析和评测,检测学生学习情况。首先,大学英语可以通过表演、活动、演讲、访谈、问卷等形式进行评估,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表现。大学英语评价体系中标准是优、良、中、差。大学学生没有一个是差的,因此在评价标准上也要有所改变,让学生在自信中学习。其实,自信也应该是学生学习能力评价的内容之一。

4.3 分析评估内容

首先要制定一个评价标准,根据评估标准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学生学习能力、学习表现,将学生评估成绩分等级研究,每个等级有多少个体,分析其形成差距的原因、差距的大小,再分析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针对评估结果分析原因,找出解决办法。其次,教师要通过学生学习评估分析对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成果和教学过程进行自我剖析,找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

4.4 总结评估结果

评估结果是反映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表现方面的发展水平,也是反映教师教学取得的阶段性成绩和问题。因此,要总结评估结果,发现评估结果是否真实体现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是否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教师要认真研究评价结果,找出教学的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5 总结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一直强调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评估体系的完善和创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课程体系是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向,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教学评估体系是透过教学课程体系,发现教师教学问题和学生学习问题,提出问题解决办法,促进教学改革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娄丽景.基于提升大学生可雇佣能力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6(1).

[2]王文英.论大学英语教学中多元化评价体系的运用[J].英语广场,2016(1).

[3]孙宇.需求导向的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5(1):92-93.

课程体系 篇6

一、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及课程建设基本情况

我省各高职院校近年来高度重视创业课程教育, 已经将创业教育纳入高职人才培养方案, 各院校现已开设创业类课程2-3门以上, 其中90%以上的学院开设了创业基础课程, 基础课程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创业教育》《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就业与创业教育》等。同时近50%的院结合本校实际自主开设了特色创业课程, 如《职场软实力》《市场营销与创业》《创业案例分析》等课程。基础类课程多在大一、大二年级开设, 特色课程多在大二及大三年级开设。讲授创业类课程的师资队伍结构多元, 包括就业指导老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就业管理人员、专业课教师等, 这些师资多接受了创业培训, 但专业化、职业化程度还不高。创业类课程所使用教材65%以上为任课教师自主编写, 创业课程管理与评价机制还没有成熟、有效地建立起来, 学生创业课程评价大多是以考试或者提交创业计划书的形式完成。

二、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走访座谈及问卷调查过程中, 体会到我省高职院校对于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非常重视, 但仍然存在很多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需要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标准

创业课程体系标准是创业教育课程设定的依据, 是保证创业目标实现的基础, 没有课程体系建设的规划标准, 就不能准确地把握创业教育教学所需达到的层次, 同时所开设的创业教育各门课程之间也难以形成科学的衔接与有效的规划。

目前我省高职院校创业课程还没有形成规范化的体系标准, 创业类课程设置相对单一, 缺少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此, 我省各高职院校可以按照《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工作的意见》 (2010年3号) 文件精神, 参照国家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文件精神, 为创业课程体系制定具体的标准要求, 使开设的各门创业课程之间逐步形成科学的衔接与有效规划。首先各高职院校必须将创业教育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 必须将这种观念根植于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中并在实践中指导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同时, 创业教育不仅应该将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渗透到课程中, 而且有必要在高校课程体系标准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 使开设的创业各课程之间按照承续关系以及内在逻辑体系形成科学的学科体系。在确立课程体系标准前提下, 按照统一的课程体系标准严格规范教学原则、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过程, 从师资培训、教材开发和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入手, 制定统一的教学标准, 这样既有利于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 同时也加强了创业课程建设。通过开设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程等多种方式, 深化课程体系的改革, 构建有利于学生创业能力与素质提升的课程体系。

(二) 与专业教育结合, 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通过学生调查问卷发现, 对于大学阶段学习了哪些创业类课程, 创业教育是否与专业结合等问题, 很多学生不能做出清晰的回应。部分学院的创业教育甚至仅仅开设了几个讲座, 一些学校对创业课程设置重视程度不够, 甚至没有纳入整体教学计划。创业类课程主要作为选修课, 课时少且不能得到全面保障。在各院校所开设的课程中, 《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就业指导》等课程在各学校已经基本普及, 授课效果较好, 得到了受教育者的认同, 发挥了对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的促进和引导作用。但是, 对于创业教育如何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渠道和途径还需要深入探索。当前创业教育并没有有机地融入专业教育之中, 很多学校的创业教育只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 重视创业理论, 但没有与专业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相结合。

创业课程是以提高学生创业能力为核心, 以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体为目标, 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为基础, 所以创业教育必须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 专业课教师要把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教育融入所讲授的专业课之中, 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及岗位创业的能力, 将创业意识和精神渗透到学生的专业课教学中, 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的内容中, 增加“专业与创业”专题, 如本专业技术在小企业中的应用、怎样利用所学专业技能创业、所学专业在国际、国内发展及应用前景等专题的学习;另一方面, 创业课程任课教师, 可以在传授创业知识以及培养学生创业能力过程中, 紧密结合学生所学专业, 针对性的进行创业引导以及创业模拟演练, 只有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融合, 才更加有助于课程体系建设的科学完善。

(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紧迫性

创业教育师资团队建设是创业教育实施的关键, 但从我省高职院校目前情况看, 一方面创业教育师资配备匮乏, 一些学院还没有建立起稳定的师资队伍, 有些院校是临时抽调教师集中完成教学。另一方面师资队伍没有实现专业化与职业化, 横向跨学科领域的宽度不足, 个别教师并没有进行相关创业培训, 专职队伍规模不足。同时, 创业指导与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矛盾, 教学团队整体力量没有充分发挥, 各院校在创业课程建设方面缺少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创业教研活动的作用也没有充分体现。当前创业教育的教师多数都缺少直接的创业实践积累, 教师大多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教育途径,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创业实践的质量, 开设优质的创业课程相对困难, 而学生也会因为缺乏有效的实践指引而影响其创业的能力与热情。针对这些问题, 第一, 各高职院校应注重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 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同时, 对创业课程教师加强培训与引导, 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到生产经营一线调研及实践锻炼, 鼓励有条件的教师投身创业实践, 让其体验创业过程, 推动创业教育的学科性建设, 使课堂的创业教育更多的融入生命力和现实价值。第二, 从企业、社会聘请有经验的行业专家、创业成功人士作为创业课堂教学的补充师资, 与校内教师共同设计教学内容, 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讲解创业实践, 推进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四) 完善课程体系的管理与评价机制

各院校创业课程管理与评价尚缺少有效的评价及管理机制, 课程设置与评价, 多归于就业系统, 课程管理与评价机制方式单一, 对创业实践环节的考核还停留在考试层面, 没有反映创业学科的应有特征。在与创业授课教师的访谈与交流中体会到, 如何建立有效的管理与评价制度是我们各学院共同面临的课题, 任课教师普遍认为评价与管理制度要从科学性、激励性与可操作性等方面入手, 规范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 收集反馈学生与教师的创业信息, 建数据库, 同时思考建立学校、企业及社会的综合评价, 把创业成功率和质量纳入整体评价系统。根据不同的课程模式, 建立创业课程管理与评价系统, 对于课堂式创业教育形式、实践式创业教育以及综合式创业教育等模式, 分别进行信息跟踪与科学评价。实施课堂及创业实践分类考评, 着重加强过程考评, 做好动态反馈评价, 通过评价及反馈, 科学指导创业教育。

教育教学实践中, 作为创业教育工作者要以存在的问题为基点, 以目标为引领, 进一步探究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学生职业发展、创业能力提高之间的内在关系, 从创业课堂、创业实践以及创业体验综合定位课程, 深入思考建立包括职业生涯、创业教育、就业教育为一体的规范教学体系, 将课程优势转化为学生创业能力。

摘要:结合课题调研, 针对我省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及课程建设基本情况、分析了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问题与不足, 提出了适应我省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发展的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与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王飞.湖南省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2009.

[2]张兆强, 冯兰东.浅析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0, (3) .

课程体系 篇7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课程体系在顺应社会发展要求,学生语言应用需求,大学课程设计要求等方面,一直在不断努力完善和改进中。然而,尽管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从未止步,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对大学生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需求不断更新,学生要求不断提高,要求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方法论、思维观念、操作效率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良。因此,根据以往教学体系建设走过的经验之路可知,未来大学英语教学依然要有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开拓一条更加符合历史需求,吻合社会学生学校三者要求的教学设计方案。

1 建立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模式

在看待及处理好现行教学大纲、测试体系与模式、授课教材、教学目的及教师队伍等问题上,我国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模式对于如何建立,如何完善及改革等方面进行了长足的讨论。自1997年起,教育部高教司委托全国大学英语指导委员会对1986年理工科和文科两个教学大纲进行修订。至今,不断进步发展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秉承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习者的实际英语水平,不断调整了基础阶段和提高阶段的有关要求,使大纲的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客观完善。

1.1 课程体系设立原因

我国教育司提出:要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多文化国际视野,全面开展人才培养战略”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2013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已经正式启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研制工作,重点强调了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首先满足我国人才培养战略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也强调了科学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应当首先满足新时代的人才培养目的。培养要求的提高,其直接归因就是学习者不断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及语言学习规律与使用能力的提高。姜雄鹰(2011)指出:“多次大规模社会调查需求分析的结果都确认,我国大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把英语作为交际工具,通过英语获取专业所需的重要信息,表达自己的专业思想。”根据文献,我国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设立原因可总结为以下三点:1)人才培养战略要求提升;2)学习者学习需求多元化;3)语言学习规律与实用能力提高。

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体系设立,就应当首先基于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这一本质诉求上。学习者学习需求多元化、复杂化、国际化本质上也对我国大学英语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标。

1.2 课程设计大纲要素分析

1)满足学习者需求

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调整,首先体现在满足学习者需求上。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应更加重视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社会转型及国际化信息化的广泛化,现代大学生对于英语听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及专业英语词汇认知能力有了更高的需求。张尧学(2002)曾指出:“大学英语教学需要转变思想,把由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重点转变到提升学生综合性实用能力上来”。

对于传统教学理念,教学大纲的安排设计,我国大学英语界普遍持有“不否认其部分合理性”的态度(王立非,王灿;2016)。然而,语法翻译法所适应的是“用目的语去获取资料信息”这种单一的社会需求。由于时代发展,“仅仅具有单向运用目的语获得资料信息的能力”(姜雄鹰,2011),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当前的时代需求和学生诉求了(刘贵芹,2012)。外语交际能力,学术英语实际运用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已经成为我国大学毕业生实际的能力需求。因此,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也应当是满足社会需求,培养符合时代能力需求的人才。

2)学习资源配置

学习资源或课程资源是课程体系建立与实施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之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我国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的一项重点工作。课程资源合理有效地配置也成为大学英语改革的难点之一。王守仁、王海啸(2011)曾指出,在大学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配置过程中,应遵循几点基本原则:1)开放性原则;2)优先性原则;3)经济性原则;4)针对性原则;5)个性化原则。其中,对于课程学习资源的二次开发与配置,是今后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应当关注的焦点。对于现有资源的再开发、再配置,都可以视为资源配置的灵活体现。因此,强化课程学习资源意识,提高课程学习资源认识水平,合理开发和利用多元化的课程资源,深层次开发多类型的英语学习资源,满足学习者学习多层次需求,吻合学科知识逻辑关系,成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设立的重点工作。

2 解决方法分析与阐述-课程设计理据

2.1 满足学习需求多样化——符合学习规律

满足学习者需求的多样化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体系、课程体系的根本任务和要求。课程体系是在满足社会种种需求的过程中产生的,而非预先界定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应遵循4R多尔原理,实现课程的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

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自建院以来,承担了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项目,至今一直积极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科建设为目标,探索大学英语教学的创新与突破。其中“自适应外语课程学习库及学术活动模拟平台”的开发和应用,旨在通过数字教育技术满足新需求,即通过教育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数字教育和互联网技术创造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模式和学习资源,增强与便捷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实现个性化在线学习,提升教学效果。

2.2 提高学习效率

结合课程体系理论研究《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中关于课程体系设置和建立的论述:“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习者学习效率,高效实现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的。”本文认为,时下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改革,应首先基于需求分析数据,建立与制定高效多元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其应当遵循现代课程理论所要求的学习效率原则。

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在监督、促进、激励学生学习效率及教师教学效率与管理效率三方面上,“自适应外语课程学习库”的测评体系以科学权威的分级标准作为依据,标准以欧洲语言共同框架为参照,并与当今主流英语等级考试(四六级考试)、出国英语水平考试(雅思、托福考试)对应,为北京工业大学大学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提供精准监控模式。如图3:

例如,在此系统中,包含多套测评题库,以上述分级标准为依据设计,为学习者提供起点定级测试、形成性评估、级别测试等全方面评估与反馈,并提供与主流考试对应的参照成绩,如:学完1级通过相当于达到雅思5分的水平。以此为评价标准,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将有限的教学资源,教学效力为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分级定方案,将学习效率提升到可行范围的最大化。

2.3 保证英语学习不断线

数据表明(李红梅,2008),我国大部分一本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均依照《课程要求》建立。“通识必修课+人文选修课”的不断线教学模式被基本应用和推广。但由于客观条件及管理者认识的局限,在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教学中,不断线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施,还需要更充足的发展与完善。

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北京工业大学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在学分结构,课程设置模式上,力求遵循大学英语课程不断线的原则,也就是以教学负责人为主导,需求信息分析为依据,遵循一贯式线性模式进行课程的开发和设立。基于自适应英语教学平台的搭建和应用,我校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设计将体现能力训练的循序渐进,各单元学习结束提供形成性评估的单元测试,一个级别学完将提供级别水平测试。级别越高,学生学习需求越得到完善,从而达到大英教学不断线的目的。

2.4 采用先进教学技术与观念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代表的信息网络在线教学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相结合之后,大学英语课程的体系构成范式从传统的2+1模式(理论、方法+课程或教材)转变为‘3+1’模式(理论、方法、网络教学技术+课程或教材),也就是将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网络信息技术三方面并举,是课程的构成范式转变成为,以计算机网络环境技术应用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与评估。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平台、评估方式可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3 总结

我国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在经年的实践探索中,吸收了大量新颖的,符合时代需求;学生需求的教学观念。在教学理论、课程设计、课堂实践等教学环节中,做了大量可行性探索。然而,新形势下的改革依然不能止步。当前时代对大学英语教育提出的要求是:要面向国家、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同时,研究型人才还需要具备还需要能够有效得体地使用英语进行学科的学业学习和学术交流,做学科相关研究及写学科英语专业论文的能力。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始至今,大学英语课程一直是高校的一门基础课,全国高校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英语教材,采用统一的学分和教学安排。但随着英语教学的发展、社会对外语的需求变化、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以及对英语学习的需求多元化,统一的大学英语课程,使用统一教材,已不能满足当前英语学习者的需求,因此建立适应多元需求的英语课程体系,成为当今英语教学改革的任务之一。因此,从学习需求多元化、学校人才培养战略、课程设计理据、学习进程规律出发,分析了构建大学自适应课程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以北京工业大学的教学实践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体系模式,大纲要素分析,自适应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姜雄鹰.大学英语后续高端课程设置与四年不断线教学难点与对策[J].教育管理,2011,4(5):135-136.

[2]李红梅.高师《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四年不断线模式探讨[J].南昌高专学报,2008,23(5):123-124.

[3]张天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的新视野和新思考[J].外语电化教学,2010,9(135):59-63.

[4]王守仁,王海啸.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中国外语,2011,1(5):4-17.

[5]刘贵芹.高度重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努力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44(2):279-282.

[6]张尧学.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特稿),2002,12(01)3-8.

课程体系 篇8

本文结合我院06级工程监理专业教学课程体系改革, 浅谈以素质教育理念, 构建教学课程体系。

一、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素质教育的概念有很多种的理解。从能力培养的角度, 对于高职教育来说, 素质教育有两个能力的培养:一是社会能力的培养;二是职业能力的培养。社会能力的培养, 其内涵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社会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职业能力的培养, 是培养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 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从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性工程技术人才。本次课程体系构建的改革, 就是在基于以上两点的基础上, 将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结构, 变革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构建任务课程, 同时加强了职业拓展能力的培养, 并将“德育首位、文化品位”贯穿于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中, 构建了能力化教学课程体系, 实现了课程体系的创新。 (如图一)

(图一) 课程体系结构转换图

二、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构建核心任务课程

以能力为本位设置学生的课程体系, 就是要使课程结构和教学环节贴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教企业之所需, 学岗位之所用, 基本实现本专业毕业生走入岗位的“零适用期”。我们根据市场调研、根据专家论证, 首先明确了建设市场监理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 我们将这些岗位能力设置为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核心技能。其次, 为了实现这些核心技能的培养, 必须有一定的基本技能作为支撑。根据确定的核心技能和基本技能, 我们构建了课程的基本体系。

(一) 核心技能的明确。

在工程建设市场, 现阶段主要从事施工阶段的监理, 监理的主要任务就是“四控两管一协调”, 既安全、质量、投资、工期控制、信息与合同管理、施工协调, 其目的即是实现目标的控制。为此, 我们根据施工现场的工程监理人员必须具备的岗位能力, 设置了施工现场质量检测、验收的能力、施工现场计划网络图的编制能力、计划的编制及审核能力、施工阶段的工程现场安全管理能力等为课程体系中必须要掌握的核心技能。

(二) 核心课程内容的设置。

为实现以上核心能力的培养, 我们以能力为本位, 设置了工程监理专业的核心课程, 如下表:

三、以就业为导向, 进行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

监理职业能力是一种复合性、综合性的能力, 其核心技能是培养工程施工现场的监理四大目标控制的能力。核心技能的实现是建立在工程行业基础知识之上的。如:建筑工程监理, 是在完成了建筑工程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 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本技能以后, 才能进行核心技能的培训。也就是说“专业基本技能+核心技能”才能形成监理职业能力。监理核心技能在工程的各种行业, 基本原理是相同的, 只是在各个行业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监理四大目标的控制均是各个行业中监理工作的主要内容。而专业基本技能, 他在工程的各个行业中如:建筑、市政、交通、水利等行业中所需具备的专业基本知识是有一定区别的。

以往我们的课程设置主要以培养建筑施工行业的监理人员为目标, 学习的基本专业知识是以建筑施工的基本专业知识, 核心技能是以工程监理的三大目标控制 (质量、投资、工期控制) 为培养目标, 涉及其他行业的专业知识较少。这一次的课程设置, 我们以“一个专业主方向、四个专业基本方向”为原则, 进行了专业拓展能力培养的设置 (见下图三) 。即以建筑工程监理专业为主方向, 市政工程、建筑设备工程、建筑装饰工程、园林绿化工程监理专业为四个专业拓展方向, 学生的专业主方向是必修的方向, 四个专业拓展方向可根据兴趣爱好选择两个方向以上。主专业方向以“必须、全面”的原则进行课程内容设置, 四个专业拓展方向以“够用”的原则进行课程内容的设置, 以减少学生学习压力,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课程设置拓展了学生知识面, 促成了一专多能, 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加强, 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加强, 拓宽了就业渠道, 为毕业后走向各种行业的监理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摘要:结合工程监理专业教学课程体系改革, 浅谈以素质教育理念, 构建教学课程体系。

美国高中课程体系简介 篇9

一、学术类课程

美国高中学术类课程一般分为英语、数学、科学、社会科学、世界语言等5个领域, 每类课程在不同学校的开设数量不等, 大致有100门左右。不同学校学术类课程差异不大, 在笔者考察的3所典型中学中, 北中心学校是印第安纳州 (以下简称印州) 较好的一所公立高中, 它能提供的学术类课程多达147门。而伯利·默瑞迪恩高中是一所普通公立高中, 它能提供75门学术类课程。印州学术高中是一所两年制的学术高中, 它是一所特许学校, 能提供93门学术类课程。

1. 学术类课程的层级和学习顺序

在美国高中学术类课程中, 从难易度看, 它们有3个明显的层次:基础性核心课程 (CORE 40) ;提高性课程, 如“英语9X”;大学层次的课程, 如双学分项目课程 (D C课程) 、大学先修课程 (A P课程) 、国际文凭项目课程 (I B课程) 、大学高级项目课程 (ACP课程) 。有的学校还为没有达到正常学习水平的学生开设预备级课程, 如北中心高中开设了预备级英语课程“英语9M”。

基础性核心课程是对每个高中生毕业的基本要求, 印州规定高中生必须修满40学分才能毕业。提高性课程和大学层次的课程通常被学校定义为“荣誉课程”, 学生选修此类课程会增加成绩权重。如学习一门基础性核心课程, 最高可获得满分4分, 但选修同领域的荣誉课程可以增加1分, 最高可获得满分5分。

学生在选修课程前, 会在课程目录中看到学校所开设的全部课程和相应的要求和建议, 如一门课程的选修资格条件、在学科中课程学习的一般顺序等,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进行选择。在课程目录中, 除了提供上述课程学习的一般顺序外, 每门课都有严格的选修资格条件, 如北中心学校高中数学学科课程选修流程中, 选修条件的规定十分详细 (见表1) 。

2. 学术类课程的管理

美国联邦政府只规定课程标准的最低要求, 州政府与学区具体建构学校课程的框架与标准。

关于学术类课程, 除了由州政府规定的课程外, 大学、社会机构、军事组织等也积极从事课程的开发。北中心高中所提供的AC P课程就是印第安纳大学挑选与培训高中教师来教授的大学课程, 这样, 学生有机会在高中就开始大学的学习。AC P课程的学分被许多大学认可, 但学分认可政策因校而异。

大学理事会、国际文凭组织等社会机构都积极地进行课程的开发。目前, 大学理事会提供37门A P课程, 涵盖英语、数学、科学、社会科学、世界语言等领域。印州共核准开设34门。国际文凭组织面向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 针对不同的教育需求, 为全球的IB成员校设立了小学、初中及高中系列的课程。I B项目课程是国际文凭组织设立的高中项目。它包含第一语言、第二语言、个人与社会、实验科学和数学等5个领域的课程。

目前, 美国高中具备完备的学术类课程体系。印第安纳州教育部每年都会将本州高中的全部课程公布出来, 对课程进行整体说明, 每年的变化不大。在现有的课程体系内, 如果某学校计划增设一门新课程, 就需向州教育部申报。另外, 如果某学校计划在州所提供的A P课程中选择增设一门新课, 该校必须向高校董事会提出申请, 提交自己有能力开设该课程的证明材料, 然后由董事会对教师进行培训考核、认可后, 方可正式开课。

高中学校使用的教材是由各州设立标准, 学校选择, 各州定底线, 因校增加。印州通常提供一份可供学校选择的课程教材汇总名单, 每门课程通常有5~8本教材。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课程组长和相关教师的决定, 确定一本教材。

其实, 美国高中学术类课程的实施, 具体执行的是一种只限领域、不限难易度与兴趣的选择办法。也就是说, 除了规定选修学科外,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如北中心学校规定, “高级英语写作”的学习为高中毕业的限定条件。按照这个要求, 学生可以选修课程“英语9”, 也可以选修课程“英语9X”。在科学学科领域中, 学生既可以选修课程“化学”, 也可以选修“物理”或“物理—化学综合”。

3. AP课程和IB课程简介

(1) AP课程

A P课程即大学先修课程 (A d v a n c e d P l a c e m e n t Progra m) , 是供出色完成普通高中学习任务的优秀高中生提前进行大学专业学习的一种课程。简单说, 就是把大学的课程提前到高中来上。优秀高中生在中学期间就可以学习大学一、二年级的学术性课程。学生学习AP课程获得的学分在其进入大学后可抵大学学分, 达到免修课程、缩短学时、跳级、节省学费和获得奖学金等目的。

美国大学理事会 (C o l l e g e Board) 自20世纪50年代起联合中学共同为高中生开发了A P课程。该理事会成立于1900年, 是美国最大的教育咨询和考试服务机构之一, 其成员包括中学、大学和其他教育机构。它每年为23 000所高中、3 500所大学和超过700万名的中学生和家长提供教育测试、信息咨询及大学升学服务。

AP课程目前有22个门类、37个科目。印州核准开设34门AP课程, 学院高中选择开设了11门, 伯利·默瑞迪恩高中选择开设了14门。高中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将来的发展方向选读AP课程。由于其设计的科学性和在申请大学时的优越性, AP课程已在美国15 000多所高中里普遍开设。

A P课程在40多个国家得到认可, 有近3 600所大学 (包括美国全部的大学、加拿大90%以上的大学) 都将A P学分作为其招生标准或参考标准。其中包括哈佛、耶鲁、牛津、剑桥、北大、清华等世界名牌大学。根据美国大学升学顾问委员会 (N AC AC) 在全美范围内所作的调查, 美国大学已经普遍把学生在A P课程学习及考试中的表现作为衡量其是否能够胜任大学学习的依据, 因为这些大学的部分教师也参加A P课程的大纲设计、考试命题和考卷评改。而且A P课程的设计者们参考了200多所主流大学的课程设置, 确保学习A P课程的学生能真正学到大学里面所需要的知识。所以, A P课程的学习及考试成绩已成为影响美国大多数大学决定是否录取的重要因素之一, 同时也是学校准许学生减免学分的一个重要依据。

如果某所美国高中想将自己学校的一门课程冠以A P课程的名号, 必须向大学理事会递交一份课程评审表和该课程的大纲。

美国大学理事会组织6名学科教师组成考试发展委员会 (3人来自大学, 3人来自中学) 来设计AP课程大纲并负责AP考试命题。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 (E T S) 来负责考卷的印刷和考试的组织 (E T S有时也会参加命题) 。

A P考试试卷一般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部分由机器评分。主观题部分则类似于我国高考, 由部分大学和中学教师组成评卷组来完成评分。在评卷中, 评卷教师非常强调解题的清晰和表述的流畅。

AP课程的成绩分5档, 即5分、4分、3分、2分、1分, 分别代表“非常不错”“比较不错”“合格”“可能合格”“太差、不推荐”, 大致对应于百分制的80分、70分、60分、50分、40分。以2004年的“统计学”考试为例, 有12.6%的学生得5分, 22.4%的学生得4分, 24.8%的学生得3分, 19.8%的学生得2分, 20.3%的学生得1分。约有40%的学生能得到4分以上的好成绩。3分以上的成绩是大多数大学愿意接受的分数, 可以在入学后折抵学分。少数顶尖大学会要求A P考试成绩达到4分或5分才能折抵大学学分。

(2) IB课程

国际文凭组织面向不同年龄阶段, 针对不同教育需求, 为全球的成员学校设立了3种课程项目:PY P小学项目课程 (面向3~12岁小学生) 、M Y P中学项目课程 (面向11~16岁中学生) 和IB大学预科国际文凭项目课程 (面向16~19岁的优秀高中学生) 。

IB课程旨在让高中生通过2~3年的国际文凭项目课程学习, 在共享人类最先进的科学文化和接触不同民族文化的基础上, 积极参与不同的社会活动, 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对世界文化的理解力和包容能力, 从而成为未来的国际型人才。为了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素质、技能, I B课程注重让学生通过学科课程和核心课程的学习, 超越自我和课本上的知识, 获得全面的发展, 成为具有完整公民意识的人。

IB文凭项目设有6类学科课程和3门核心课程。学科课程既有自然科学科目, 又有人文科学科目, 包括第一语言与世界文学、第二语言、人文科学、实验科学、英语、艺术或选修课。所有参加I B文凭项目的学生, 须在6类课程组中各选修1门课程。每门课程又分为高级课程 (High Level) 和普通课程 (Standard Level) 。所选6门课程中, 3门必须是高级课程。

3门核心课程是, “知识理论”“拓展写作”“创新、行动与服务”。这3门核心课程是国际文凭组织课程设置独特性的集中体现。“知识理论”是一门必修的跨学科课程,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判断与综合归纳能力, 鼓励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质疑, 防止主观臆断和思想意识上的偏见, 增强学生的理性分析和表达能力。“拓展写作”要求学生结合所学课程中的某一知识点进行独立的调研, 要求能写出4 000字的文章。这项要求为学生提供了按自己兴趣写论文的机会, 并使学生熟悉独立研究的方法, 锻炼写作技巧。“创造、行动与服务”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提高艺术修养, 进行坚持不懈的锻炼, 关心他人, 树立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I B课程具有严格的内部与外部评估体系。每年5月和11月, 南北半球分别组织一次全球统一的考试。每门学科课程4分为及格分, 学生通过6门课程考试, 分数最低必须达到24分。每门学科课程满分为7分, 6门课程满分共计42分。3门核心课程按等级制评估, 3门总计, 最高可再获得3分的奖励分数。这样, I B课程的满分为45分。如无不及格的课程, 且3门核心课程成绩均通过的学生, 即可获得IB国际文凭。

4. 典型高中学术类课程的开设

印州学术高中是一所面向少数优秀学生、以学术发展为方向的特许学校。它是全州唯一的公立寄宿制高中, 享有政府下拨的生均经费 (印州每生每学期6 500美元) 。它只有11、12年级, 它可以像私立学校一样按自己的标准挑选学生, 按自己的计划组织课程教学。它依托一所大学, 其课程与课程组织模式中有不少大学的特点。根据校长的介绍, 举办这类学校的动机, 是因为许多天才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普通学校无法得到满足, 因而, 州政府推动开办这样的学校加强精英培养。该校招收的学生很少, 每届大概150人左右, 学校规模基本保持在300人左右。

印州学术高中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课程的特色, 即难度大、分类细。该校直接以学术研究为导向的课程对高中生要求很高。该校课程分为3类, 包括C P课程, 使用高中教材和大纲;C L课程, 相当于大学水平课程, 使用大学教材与教学大纲;XC课程, 是探索性课程, 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须研究一个特定的主题, 相当于高中与大学的混合难度水平。

北中心高中是印第安纳波利斯市华盛顿学区的一所典型的优质公立高中, 学校教育设施先进, 有来自50个国家的3 400名学生和180名教职员工。《新闻周刊》将该校列为占全美2%的最好的高中之一。联邦教育部认定该校为全美“缩小学业成绩差距”最显著的4所高中之一。学校与印第安纳大学合作的高级大学项目, 可以提供28门AP课程和10门双学分课程, 并自1988年开始可以提供IB证书 (国际文凭证书) 。

与印州学术高中不同的是, 一般公立高中学术类课程的开设, 更为注意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 提供多层次水平的课程 (如表2) 。

11年级学生一般根据自身水平及课程的选修条件, 选修普通的“英语11”, 或难一点的“英语11S”, 或低于正常水平的“英语11M”, 也可以选择A P或IB课程“英国文学与写作”。在此基础上, 还有一些与新闻有关的课程 (项目) 和词源学、批判性思维等课程供学生自由选修。这里, A P课程或IB课程“英国文学与写作”是很难的, 但它与印州学术高中开设的分类细化的文学课程还是有差距的。

二、应用类课程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并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生活, 美国高中开设了大量的应用类课程。应用类课程在美国高中课程中占比很高。例如, 伯利·默瑞迪恩高中共开设了207门课程, 其中, 学术类课程占36%, 艺体类课程占19%, 而应用类课程占45%。该校是一所普通公立高中, 大学入学率大概在60%左右 (包括四年制大学与两年制社区学院) 。其中, 学生升入社区大学的比例较高, 这可能就是该校提供大量应用类课程的原因。北中心高中应用类课程占比为25%, 而印州学术高中应用类课程只有8%左右。高中开设的应用类课程可分为4种。

1. 职业技能类课程

职业技能类课程通常由学生所在的高中与该片区的职业中心合作, 由职业中心根据学生需要提供。如北中心高中与J E L职业中心合作, 为该校学生提供了45门职业技能课程 (见表3) 。

这种“职业中心模式”是美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之一。其特点主要有三点。

其一, 区域性。印州共有14所职业中心, 本次考察的J E L职业中心主要服务于城北三郡的11所高中。就近布局的原则有利于职业中心为学生服务, 提高服务质量。

其二, 契约式。职业中心通过与高中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 由高中向职业中心派送有职业兴趣和要求的高中生去学习。这种服务关系简单且具有法律效力, 有利于该模式的持续运行。合约双方责权明确, 各取所需, 实现双赢。

其三, 专业性。在一个区域内学生需求多样, 有学术性需求, 也有职业性需求。如果要在一所高中全面建设职业技能训练基地, 将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 由专门的机构负责专业性的职业技能培养, 更加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发展。

职业中心的运营经费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来自合约高中派送学生的费用, 每人每学年划拨3 000美元, 这占总经费的75%, 主要用于支付教师的工资;另一部分来自州政府划拨, 占总经费的25%, 只能用于购买设备。州政府下拨的经费预算是根据前一年职业中心学生人数和班级个数而确定的。

JEL职业中心现有28名全职教师, 教学辅助人员约15人, 管理人员5人。教师通常都是由技师经过教学培训或进修而成。课程开设主要依据社会对职业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趣两个方面。

2. 技术应用类课程

技术应用类课程主要有商业管理与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课程。这类课程是为有相关兴趣的学生致力于大学专业学习而开设的。本次考察的三类典型高中都开设了技术应用类课程。其中, 北中心高中开设了13门, 伯利·默瑞迪恩高中开设了15门, 印州学术高中开设了10门 (见表4) 。

为了更好地实现该类课程的目标, 伯利·默瑞迪恩高中在技术应用类课程方面的投入最大, 开设的课程量约相当于其他两个学校的2倍。它与印第安纳大学、常青藤高新技术社区学院及“工程引路”组织 (P LT W) 合作, 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经验、教育和训练。另外, 印州学术高中依托波尔州立大学开设了丰富且专业的计算机技术课程。

3. 生活技能类课程

家庭与消费科学领域的课程, 主要涉及吃、穿、育儿、成人角色与责任、人际关系、大学与职业指导等, 因此称为生活技能类课程。这类课程旨在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独立的人, 使他们能够完成家庭角色, 为社区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平衡家庭与工作, 将个人技能应用于工作中。家庭与消费科学课程也是在为学生提高生活技能作准备的, 包括应用情境中的问题解决、决策、高级思维、沟通、读写及计算等能力。

北中心高中与伯利·默瑞迪恩高中的生活技能类课程基本相似, 只是北中心高中还开设了“大学与职业准备”, 而伯利·默瑞迪恩高中安排的课程是“消费经济”和“房屋室内装饰”。印州学术高中以学术研究为特色, 没有设置此类课程 (见表5) 。

4. 职业认识类课程

职业认识类课程是学校生涯教育的一部分。它要帮助学生设想并规划未来, 是步入大学、参军、工作, 还是几件事情一起做。例如, 北中心高中为学生列出了14个职业领域[自然资源;艺术及传媒;工程学、科学、数学、计算及技术;工业、制造业及加工;机械修理及精密工艺;商业、管理与金融;建筑业;教育;医疗与健康服务;个人与商业服务;法律、社会、宗教及政府服务;安保、消防及治安 (警察) ;市场营销、销售及公共关系;运输业]。

北中心高中对学生如何进行生涯规划提出4点要求:第一, 确认职业领域, 并选择相应的课程;第二, 学习所选职业的详细目录介绍, 并发现自我的特长与兴趣;第三, 选择一个职业领域, 并亲自深入地感受该职业, 如在假期或周末找一位曾经选择该职业领域的成人进行经验交流;第四, 进入所选的职业领域进行实习。四年级学生可以向咨询顾问提交实习申请并获得相应的学分。

伯利·默瑞迪恩高中开设了3门职业认识类课程:“升学与职业准备”“职业信息 (实习) ”“教学实习经历”。

“升学与职业准备”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 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备考S A T考试, 为升学作准备。选修该课程可以获得1学分。

“职业信息 (实习) ”课程是一门信息性和探索性的课程。它旨在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对经济过程的理解力及决策和规划能力。有意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先要递交一份实习申请, 如果获准, 就会被分派给一位指导教师。学生须按规定时间向教师汇报工作情况。在实习地点, 学生应完成3项任务:第一, 完成全部任务与职责, 学习重要的工作技能和职场规则;第二, 能够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 获得进步;第三, 尽力而为, 成功地完成实习项目。在与教师互动的过程, 学生应该在真实的工作情景中有所得, 并提高职场所需的任何专业知识与技能。

“教学实习经历”课程 (助教课程) 是四年级学生才能申请学习的课程。申请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奖学金、国籍、个性品格和出勤率。另外, 学生的学术水平必须名列年级前50%名之内。参加此课程的学生需自己解决往返交通问题, 并且要具有良好的职业形象。成功申请的学生, 在一个学期内必须每隔一天在中小学从事半天助教工作。学生也可以选择去RISE中心 (帮教中心) 。实习学生有两段9周的实习期, 分别跟从2名指导教师一起工作。有时, 学生也可以待在自己的高中, 同自己的实习推荐人交流。在实习中, 学生会了解到自己是否能从教学中获得个人满足, 是否喜欢教师这个职业。

三、艺术体育类课程

美国高中高度重视体育与艺术课程。学校艺术和体育设施非常先进、完备, 课程非常丰富、专业且可选范围很广。以拥有3 200名学生的北中心高中为例, 学校有7座体育馆, 12个运动场, 30个网球场、4个功能性训练场所、1个10道田径场以及1个10道游泳池。设施之丰, 令人羡慕。

美国高中提供的艺术和体育课程十分丰富, 这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兴趣选择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学生可以真正做到“选自己喜欢的, 做自己喜爱的”。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 如北中心高中表演艺术部开设了31门课程, 视觉艺术部开设了19门课程, 体育与健康部开设了16门课程。

而且这多达66门的课程, 还不是学生参与艺术和体育课程的全部时间投入。每天下午3:00到5:30,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 参加自己喜爱的活动。

1. 音乐类 (表演艺术) 课程

美国高中艺术教育具有一个显著特点, 那就是基于表演的教育。也就是让学生通过表演来发展他们的音乐技能。艺术课程的分化很细, 如北中心高中的31门表演艺术课程被分成6个门类, 每类课程的学习都要进行一场表演, 来证明学习的水平与效果。

2. 美术类 (视觉艺术) 课程

印州学术高中开设了8门美术课程, 伯利·默瑞迪恩高中开设了14门, 北中心高中开设了19门。尽管3所不同类型的高中所开设的美术类课程数量不等, 但它们所涵盖的范围相近, 层次清晰, 衔接紧密。北中心高中美术类课程包括平面艺术与立体艺术两个大类的7项技艺课程。这些课程大体分为3个层次, 即入门、高级和大学水平 (包括AP、IB、独立研究课程) 。

3. 体育类课程 (包含军事教育)

在各所高中, 体育类课程要求的毕业学分均为3学分 (其中体育2学分, 健康1学分) 。北中心高中体育类课程共16门, 其中“体育基础”为2学分的必修课程, 分两个学期上。北中心高中规定, 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初级预备役军官军团课程或参加IHSA A (印第安纳州高中体育联盟) 来获得学分, 充抵体育类课程规定的一半学分。初级后备军官训练团课程是由美国武装部队赞助与发起的, 在全美高中实施的军事教育课程。

观看了北中心高中表演艺术社团的一次演出, 笔者为他们艺术教学质量之高、之专业而感叹。高质量和专业性背后的支持因素可能很多, 但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就是专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如, 北中心高中的艺体类教师都具有州级专业能力认证, 具有硕士学位的达50%以上, 10名体育专职教师中就有7人拥有硕士学位。

课程体系 篇10

关键词新课改;数学师范生;课程调整;建议

中国分类号:G633.66

1广西师范大学数学专业师范生培养现状分析

数学与统计学院是广西师范大学最早设立学科的教学、科研单位之一,已经有八十年的发展历史,是"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中学数学学科技术支撑单位,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类)是广西高等学校优质专业。

广西师范大学数学专业师范生的培养现状总结如下:

1.1重专业教育轻教师教育

1.1.1课程结构设置

广西师大数应专业的专业课程,课时很多,学生大学前三年几乎都花在了专业课的学习上,如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而相关的教师教育课程,如心理学、教育学,仅仅是由教育科学学院安排的教师教育公共课,没有特定地针对中学生,也没有特别地针对数学学科的。

其次,在师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如何选择合适的词去表达非常重要。虽然目前学校有开设有普通话与口语表达这门课程,但在感情培养与语言表达方面的培养与锻炼仍显不足。

1.1.2师范技能方面

一是硬件设施方面没有跟上。很多的中小学都已经普及了白板与电子白板,但是相关教师技能地训练还停留在粉笔字的书写练习阶段。

二是没有建立完整的书写考核与评价系统。我们小组成员在实习期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时发现,学生是很看重教师的书写的,教师的板书越工整越漂亮,越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学习兴趣越高。

1.2专业课程多而不全

新课改以后,新增的教学内容:数学3(必修)算法初步(含程序框图);选修1-2框图(流程图、结构图);选修2-2推理与证明;选修3-1数学史选讲;选修3-2信息安全与密码;选修3-3球面上的几何;选修3-4对称与群;选修3-5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选修3-6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选修4-2矩阵与变换;选修4-3数列與差分;选修4-6初等数论初步;选修4-7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选修4-8统筹法与图论初步;选修4-9风险与决策;选修4-10开关电路与布尔代数。

这些不仅仅涉及到数学学科知识,还涉及到与数学相关的一些分支内容。目前广西师大数应专业所开设的课程,显然不能涵盖这所有内容。有一些模块,如对称与群、矩阵与变换等,在大学的学习中仅仅是泛泛而学。而例如信息安全与密码、开关电路与布尔代数等,甚至连了解都没有。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下,高考内容的不断调整,这些新增的内容不仅仅是选修课,也成为了高考的考点。

1.3师范生数学学习兴趣缺失

高等数学教育,课程内容多而复杂,然而上课却全靠老师满堂讲解,将定义定理强加给学生,学生也失去了必要的合作讨论、观察研究的机会,学生的学习方式陈旧,缺乏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例如很多专业课,虽然安排了大量的课时,但效率低下,并没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甚至有的同学根本就不明白,为什么要花大力气去学习将来在中学教学中根本就不需要用到的知识。

数学师范生,数学教师的主要后备力量。师范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缺失,将来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这是大学数学教学,也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大难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相关的建议

2.1加重文化类课程的比重

针对数学师范生师范类课程的特点,建议将口语表达、书法与大学语文等文化类课程设为专业必修课。

目前,广西师大是三地办学,受条件限制,理工科类的专业并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这门公共选修课。而书法仅仅只有毛笔书法课,而且为公共选修。

而从我国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和需求来看,良好的语言表达和优美的书写应该成为教师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能够运用最简单易懂的语言和清晰明了的板书将知识教给学生。新课改以后,新增高中生成长记录手册,搭建了老师与学生文字交流的平台,这也需要教师能够很好地运用文字沟通与交流。

因此,即使到了大学,语言表达的学习与练字依然非常重要。

2.2加重与新课程相关的教师教育课程比重

为了适应广西新课改的实行,师范生需要学习有关新课标的课程体系。师范类院校应该开设与新课标紧密相关的课程,并且可以按照实际情况将它们分为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两大类,以便于师范生将来走向讲台能更加得心应手。

首先,在对于新课改的目的与要求的理解方面。正如参考文献[6]所述,如《中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理念与实践》、《新课程改革教学指导》及其相关的实验课程等。

其次,对于中学数学学科知识方面。还可以增设《中高考命题研究》、《中学数学课程规划》等课程。

2.3构建更有针对性的数学教育课程体系

调查发现,很多同学在大一就做好了相关的职业规划。部分立志考研的同学,更重视数学专业课的学习,尤其是一些数学基础课程。而对于想要从事教师行业的师范生,会更加愿意参加一些师范技能训练的活动与培训。这一现象在大学三年级以后就逐渐体现出来了。

因此,我们小组建议,在广西师大数应专业已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大一大二学期不作调整,依然进行基础理论、通识教育课程学习,以及与新课程对接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学专业课程。

到了大三学年,一方面结合教师教育课程,再增加与新课改相对接的数学专业知识课程,作为立志从事教师行业的学生的主体课程;另一方面将实变函数、复变函数、拓扑学等专业知识调整为选修课并适当降低难度,结合高等代数选讲、数学分析选讲等课程,为想要继续深造的学生创造条件。由学生交叉选择、自主安排,为自己量身订造更适合自己将来职业发展的课程体系。

大四学年,增加教育实习的时间,尤其是学校组织的常规实习的时间。以往六周的常规实习,师范生在实习的时候甚至只上过一次讲台只上过一节课。

2.4培养师范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如何培养师范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小组给出了如下的建议:

第一,高校教师应改善上课的陈旧方式。在课堂上多加点生动、灵活的情感因素,做好课堂上的引导作用,多利用声像媒体、专题讨论等课堂讲授的教学模式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将小组合作学习加入到专业必修课。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小组合作学习逐渐普及。在广西师大数应专业,小组合作学习主要集中于教育学公共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以及教育技术应用。从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初期问题多多,但是长时间的实践以后,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方面,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谢景力,庹清,陈国平.民族地区高师数学专业应对基础教育新课改的研究与实践--以吉首大学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09(9):92-93

[2]郭亚君,郑国萍,李艳坡.高中数学"新课标"与高师数学专业教育教学新理念[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31-37

[3]黄永辉,王君,苑成军.新课标背景下高师院校数学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9):182-184

[4]刘景世.新课标下高师院校师范生角色转换的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64-65

[5]覃城阜,谭丽.新课改下数学师范生能力的重新审视[J].师资,2010(8):10-11

课程体系 篇11

(1) 开设学时过多, 学生学习压力较大。目前, 国内高校本科专业普遍开设的基础课程大致分为以下几类:思政时事类、基础科学类、外语类、身心健康类、生涯规划类、人文素养类、工具类等。根据各地教育部门要求不同而开设的种类和学时各异, 但基本可达700学时以上, 甚至部分学校和专业达1000学时以上, 在有限的总学时中, 除去必要的素质拓展课、社会实践以及多种形式的社团活动、第二课堂之外, 基础课和专业课抢占学时比例令学生学习压力日渐增大。

(2) 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接受程度与教师期待值有一定差距。由于开设学期早, 学生刚进入大学阶段首先接触到的就是基础课程, 尚未完全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节奏, 同时, 丰富的课外生活和社团活动占用了学生较多时间, 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的程度往往不尽如人意。同时, 部分基础课程, 由于知识内容的限制, 很难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改革, 大部分课程内容需要教师在黑板上向学生演示假设和推导过程, 对于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大学生来说略显死板。

(3) 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之间对接不畅。基础课程作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基石, 应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起到引领作用,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从宏观到微观建立知识体系, 目前, 普遍存在基础课程内容与专业课程之间不能对接, 部分知识重复讲授, 部分知识两方均不体现, 这主要是因为由于基础课开设量大面广, 而高校的机构设置中基础课和专业课教研室基本不隶属与同一学院, 教师之间很难有一个沟通平台, 能够围绕课程内容进行探讨和交流。

(4) 基础课程教师工作量繁重, 培训提供机会少。由于高校扩招, 基础课教师数量的增加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开课需要, 目前, 大部分高校的基础课程教师存在超负荷工作现象, 教师疲于奔波于各个课堂, 导致很难抽出时间参与进修和培训等提高教学能力的活动。学校对基础课程教师的培训重视程度不够, 提供的机会不多也是原因之一。

针对现阶段基础课程教学实际情况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如课程体系不够科学合理、教学模式与方法过于陈旧和死板、教学内容稍显陈旧、与专业知识贯通和融合仍显不够等, 吉林农业大学实施了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工程, 有效推进了本科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全面提升了基础课程教学质量, 充分发挥了基础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 保证和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

2.确定改革目标及范围

通过改革基础课程体系, 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方式, 完善基础课程教师队伍和教学条件建设, 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学习需求, 为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针对学校为本科学生开设的部分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 具体范围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等数学、化学、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体育、大学物理、基础生物化学、植物学、动物学等课程。改革遵循培养目标需求与学校实际结合的原则、针对性和实效性原则以及统筹规划、全面改革和整体提升的原则。

3.调研与研讨

(1) 学校组织各教学单位针对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组织交流与讨论, 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并成立本科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工程领导小组, 负责组织和协调基础课程改革工作。在全校范围内对基础课程现状进行调研, 全面了解了基础课程运行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形成调研报告。

(2) 选派基础课程教师代表赴国内知名院校调研学习, 同时, 组织基础课程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的交流活动, 实现两方面有效对接, 明确专业课程对基础课程的需求, 提高基础课程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

(3) 组织学生代表座谈会, 了解学生对基础课程设置及教学的意见与建议, 将学生意见充分反映给基础课程教研室, 在充分论证可行性的基础上, 采纳学生意见,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高参与度。

(4) 各门课程针对存在问题和研讨结果形成的意见, 制定有针对性的改革方案。主要包括加强基础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根据专业需求合理调整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评价考核方式, 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改善教学环境与条件等。

4.改革实施过程

(1) 推进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改革。 (1) 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专业培养目标要求, 科学调整基础课程教学内容, 注重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优化整合基础课程, 避免基础课程内部和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交叉重复的问题, 使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衔接更加紧密, 能够更有力地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 改进教学方法、手段。注重教学方法、手段以及考核评价方式的综合改革。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学生一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 增加学生的能力训练。鼓励采取多样化考试方式, 优化过程考核, 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 加强基础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基础课程教师团队建设, 重点加强以课程为平台的教学团队建设, 构建团队合作机制。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促进教师教学的交流与研讨, 注重老中青搭配, 优势互补, 传帮带共进的团队发展模式, 尽快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增加基础课程教师外出进修的机会, 了解基础课程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 加快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3) 改善基础课程教学环境与条件。提高对基础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为教师提供多种方式的进修和培训, 尤其是出国学习机会, 实验经费拨付向基础课程倾斜。

(4) 加强对基础课程的立项研究。深入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改革, 注重启发式和研究性学习, 结合基础课程主要倾向于基础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锻炼的特点,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针对基础课程的课题研究立项和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立项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通过多种有效措施, 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根据不同专业对基础课程的开设要求, 明确了基础课程定位, 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 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优化基础课程教学体系, 全面提升基础课程教学质量, 满足了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学习需求, 为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摘要:基础课是高校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形成完整课程设置体系的基础性环节, 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基础课程设置情况的调研, 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基础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并有针对性地寻找解决对策, 总结吉林农业大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实际经验, 得出结论:依据专业办学实际开设基础课程、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能够优化基础课程教学体系, 全面提升基础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晓峰.高校公共基础课现状及改革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 2013 (01) .

[2]南红花, 朴光秉.高校基础课程改革与实效性探析[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1) .

上一篇:产业区域转移下一篇:雅典的奥运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