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理念(共12篇)
医学理念 篇1
在当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 医学科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要求医学不同学科之间互相交融、渗透, 以解决实际临床问题, 而以往单一的医学学科模式已不再适应医学时代发展的要求。过去人们认为任何形式的医学研究工作都可使临床获益, 但是回顾过去, 尽管基础研究的成果很多, 实际能转化为临床应用且有市场价值的研究却是很少的。转化医学正是基于大力提倡将基础医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实际临床应用的时代背景应运而生的。转化医学的理念一经提出, 便成为医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结合当代国内外医学教育现状, 建议在医学院校开展教学体系改革, 大力普及转化医学理念教育, 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转化医学专业人才[1]。
1 转化医学的概念及阶段划分
1992年, 《科学》杂志首先提出“Bench to Bedside”的概念, 其意味着从基础研究发现转化成临床应用的过程。1996年, 《柳叶刀》杂志发表了一篇轰动性文章, 在世界上率先提出“转化医学”的概念。2003年,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制订“转化医学研究路线图”, 指出转化医学对于21世纪美国的医学教育非常重要, 是医学教育的重点研究内容。总之, 转化医学的核心是将医学基础研究成果有效转化为临床应用, 转化医学起到了连接基础与临床学科的桥梁作用, 是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双向循环式过程。美国的塔夫茨大学临床与转化科学研究所[2]为加深医学生对转化医学的理解, 将转化医学划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转化基础研究应用于少量临床患者, 即平时所说的临床研究的Ⅰ、Ⅱ期实验;第二阶段:转化基础研究应用于较大量的临床患者, Ⅲ、Ⅳ期临床实验便属于转化医学的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扩展基础研究的应用范围, 进一步发现转化基础研究应用中的临床问题和应用障碍;第四阶段:寻求转化基础研究的最佳临床切入点, 使临床医生和患者了解并接受转化基础研究的内容和形式, 更好地服务社会。
2 用转化医学理念培养医学生的必要性
目前, 无论从医学院校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 还是从课程设置到教学方式, 我国的医学人才培养都存在着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 这种理论脱离实际的教育模式严重阻碍了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
医学本科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的基础, 目前的教育期限为5年, 长期以来缺乏灵活有效的教学体系, 往往偏重于理论基础, 忽视临床实践, 同时存在教学设施不够完善、师资力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在临床实践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方面急功近利, 培养的学生仅仅是具有理论知识的单一型人才。当前, 我国医学研究生主要分为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 培养的研究生要么偏重基础科研, 要么偏重临床实践。转化医学的教学理念要求培养科研与临床并重的复合型人才[3,4,5], 只有这种全面的人才才能适应现代医学的高速发展和不同学科领域日益紧密的交叉融合, 尽可能减少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脱节, 减少医学领域长期存在转化率低下和科研资源浪费的问题。大学是培养医学人才的摇篮, 只有各医学院校深刻认识到转化医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在医学教学中融入转化医学理念, 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转化医学的本质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是医学科学与其他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结合, 要求多学科交叉融合, 并转化为市场应用。转化医学的内容广泛, 意义深远, 不仅关乎我国未来医学人才的培养, 对其他学科发展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 加强转化医学教育的措施
3.1 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基于转化医学理念的教学模式, 就是培养学生如何运用基础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从基础向临床的转化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 组织学生成立科研兴趣小组申报科研创新项目, 一线教师任组长, 对科研项目给予指导, 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科研项目。在这个过程中, 一线教师要善于提出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问题, 在思维上启发学生, 彻底改变“以授课为中心”的教学形式, 扭转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被动地位, 强调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提高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3.2 整合医学课程体系
我国目前的医学教学中, 不同学科间相互独立、连贯性不足的问题突出, 学科之间缺乏协调, 学生学习知识单调、被动且片面, 学习兴趣不高, 不利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以神经科为例, 神经科是学科交叉的重点领域, 涉及神经生物学、神经病理学、神经药理学和神经影像学等。神经科教案及教材的编写可由神经内外科专家及相关领域的专家联合编写, 整合神经科课程体系, 加深医学生对神经科学的理解, 促进神经科学转化。转化医学理念要求在医学教学中淡化医学不同学科间的界限, 结合基础课程、临床课程和医学科研内容, 围绕临床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和医学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 开展讨论式教学。只有这种启发式的教学, 才能真正提高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加深医学生对学科交叉的理解, 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真正落实转化医学理念教育。
3.3 建立转化医学网络学习平台
构建医、教、研三位一体的转化医学网络平台是医学院校医学教育研究的重点, 也是实现转化医学理念教育的必由之路。转化医学网络平台的建立不仅有助于冲破基础与临床教学间的壁垒, 还能培养医学生的转化医学理念, 提高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能力。转化医学网络平台的建立可使医学院校的师生、不同学科领域的人员不受时间、空间的制约, 自主获取转化医学相关知识,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 自觉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3.4 建设转化医学师资队伍
拥有质量过硬的转化医学师资队伍是推广转化医学理念教学成败的关键。转化医学教育需要有多学科交叉背景的师资队伍, 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不断学习, 拓展自己的多学科知识。同时, 医学院校也可引进高素质医学交叉学科人才, 搭建转化医学交流平台, 如举办学科交流沙龙、组建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等, 使广大教师有机会了解相关学科领域的科研进展, 有效开展医学教学合作, 以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两栖或多栖人才。在目前的医学教学中, 尤其是本科阶段的医学教学中, 建议实行导师制 (导师在素质过硬的转化医学师资队伍中挑选) , 开展导师转化医学理念的集中培训, 并派遣部分导师到国内外知名转化医学中心学习, 吸收当今先进的转化医学教育理念, 从而在医学教学中启发医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性学习。医学生不仅要参与临床实习, 也要参加不同层次的科研实验, 尤其在本科阶段即进行早期的转化医学理念培养, 这样不仅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还具备了基本的科研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转化创新意识, 为未来个人医学事业及社会转化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3.5 建立转化医学实践基地
对于医学生而言, 社会实践是实践转化医学理念的重要手段。目前, 已有由高校、医院和高新科技企业三方合作, 共同建立转化医学实践基地的报道。转化医学实践基地使医学生在学校和医院接受的转化医学教育有机会真正应用于科研实践和创新工作, 检验医学生的转化医学教育成果, 从而真正实现临床和基础的双向循环。我国医学院校为响应转化医学发展的要求, 已经建立多个转化医学研究中心, 让广大医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参与医学科学的转化工作, 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3.6 注重具有人文精神的转化医学教学
医学与人文精神相辅相成, 不可分割。因此, 在医学生教学中, 要始终注重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这是医学院校培养德才兼备医学生的要求, 也是发展转化医学教育的必然要求。转化医学既要关注疾病的转归, 也不能忽略疾病过程中对患者精神世界的人文关怀和照顾, 因为患者在医学实践中具有主体地位, 从科研到临床, 再回到科研的全过程都需要患者的积极参与。转化医学教学人文精神的注入是运用转化医学理念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的要求, 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在基于转化医学理念的医学教学中, 必定会遇到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手段与传统伦理观念的矛盾, 如神经干细胞技术、胚胎干细胞技术等, 这就需要人文精神的引导, 避免医学生盲目追求医学预后, 忽略患者的内心感受, 引发伦理问题。
4 转化医学发展现状
4.1 国外高度重视转化医学
近年来, 转化医学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6], 美国、英国等国家均提出了转化医学的发展规划和相关鼓励计划, 并建立了综合性转化医学研究中心。2003年, 美国提出了转化医学发展路线图, 计划投资50亿美元在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设转化医学研究中心, 并提供转化医学基金, 鼓励和资助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2006年, 英国也提出了国家转化医学研究计划。英国惠氏公司牵头与爱丁堡大学等4所英国著名大学合作建立了转化医学研究中心, 计划从2007年至2012年的5年内提供超过4.5亿英镑用于资助其他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 表示将额外投资1.32亿英镑用于资助未来的转化医学科学研究。
4.2 国内转化医学尚处于起步阶段
美国和英国是转化医学研究的强国[7,8], 相比国外转化医学的蓬勃发展, 我国转化医学尚处于摸索阶段。2002年,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强强合作成立健康科学研究所, 标志着国内首家生物医学转化研究平台的建立。截至目前, 国内已有多所院校如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南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均成立了相应的转化医学研究中心, 但转化医学的研究与国外尚有差距。
4.3 国内外转化医学期刊现状
目前, 国内外很多期刊都开办了转化医学专栏[9], 用以报道世界各地的转化医学成果。近年新创办的直接使用“转化”一词作为刊名的转化医学专业性期刊和其他与转化医学相关期刊已超过20种。其中, 美国科学促进会创办的《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转化医学领域最权威的期刊之一, 其他权威期刊还有《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Stem Cells Translational Medicine》等。《转化医学研究 (电子版) 》是第1本中国转化医学研究领域的专业性学术期刊, 其他期刊还有《转化医学与科研管理》、《转化医学杂志》等。这些转化医学专业期刊的出现, 极大地促进了转化医学的发展, 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转化医学专业期刊出现, 也必将更好地展示转化医学的研究状况和应用成果。
5 展望
转化医学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整个医学发展的一次革命, 其本质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创新, 也是医学实践的创新。随着科学的迅速发展, 各学科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新的医学模式不断涌现, 如循证医学、整合医学和转化医学等。对新世纪医学的发展, 转化医学起到了从基础实验到临床应用的桥梁作用, 未来也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转化医学教育的发展, 需要合格的转化医学师资队伍, 在医学教学的多个环节相互协作与沟通, 紧紧围绕“以患者为中心”的观念, 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转化医学特色的医学教育模式, 大力加强医学人文精神建设, 为培养复合型转化医学人才奠定基础, 实现医学生临床技能和基础科研水平的提升, 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
摘要:转化医学是近年来兴起的医学研究新模式, 旨在实现实验室基础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的双向转化, 代表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其主要目的是打破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之间的壁垒, 使基础研究获得的知识和成果迅速进入临床应用。介绍转化医学的概念及主要内涵, 解释应用转化医学理念教学的必要性, 分析国内外转化医学的研究现状, 从医学教学的角度阐述加强转化医学教学的措施, 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转化医学人才, 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关键词:转化医学理念,医学教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Abraham E, Marincola F M, Chen Z, et al.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Integrative and practical science[J].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12 (1) :1-3.
[2]Zerhouni E A.Translational and clinical science—time for a new vision[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5, 353 (15) :1621-1623.
[3]周玲君, 高绥之, 贾兆宝, 等.中美转化医学中心建设现状与展望[J].转化医学杂志, 2014, 3 (5) :311-314.
[4]赵丽微, 钟秀宏, 杨淑艳, 等.以转化医学为指导的医学本科生教育[J].中国科技信息, 2012 (6) :138-139.
[5]吴立娟, 宋曼殳, 王友信, 等.以转化医学理念指导医学研究生培养[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2, 10 (10) :1182-1183.
[6]Woolf S H.The meaning of translational research and why it matters[J].Jama, 2008, 299 (2) :211-213.
[7]阴赪宏, 肖红丽, 徐婉珍.转化医学在中国[J].医学研究杂志, 2011 (1) :14-16.
[8]吴小候.转化医学在膀胱肿瘤早期检测中的应用和前景[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4, 39 (6) :737-739.
[9]游文娟, 孙继林, 张永娟, 等.浅析转化医学期刊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2 (6) :944-948.
医学理念 篇2
“大道医学理念与实践体验班”学习总结因为刘老师的慈悲,我拥有了这次殊胜的机缘,有幸参加了“大道医学理念与实践体验班”的第一期,本次培训经历了种种磨难,因四位师的无私的奉献才能如期举办,让我更加感受到它的来之不易,并更珍惜这个机缘。从四位老师的教导中让我体悟到了人性无我的光辉。在每一天的培训中都感受着正面能量的洗礼,感觉被爱包围着。身心也变得一天比一天轻盈。经过这几天的学习,收获是大大超出我的期望,以下是我对张校长主讲的大道医学课的整理和总结。
西医VS中医(古代中医)
一、病因:西医是如何看待病因的:从疾病的诊治来说,西医认为病因不是最重要的,确认是什么病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西医很少查病因,找不到病因也不影响治疗。导致在西医领域有很多病是不知道病因的。但在确诊是什么病上,西医会运用一切科学手段,如化验、B超、X光片、CT检查,核石共振等。层层深入一定会给患者找到一个对症的病名。一旦确诊就进入西医高度重视的对症治阶段。西医认为治疗疾病的最高原则是消除症状。治疗的主要方式是杀死体内的细菌和病毒。让身体的所有检查指标恢复到正常范围。治疗方案通常开始是药物治疗方案,用药物来杀死细菌和病毒,A类药物不行就用B类药物,B类不行就改用C类药物,药物搞不定了,就要看是否是器质性病变,如果确认是器质性病变,药物又搞不定,西医一定会认为这个器官已经没有用了,最好的办法就是割掉或换一个。西医不考虑器官割掉后你会得什么病,只考虑器官割掉了目前的病症就没了。完全把人当一部机器来看,哪里坏了修哪里。
中医又是如何看待病因的呢?中医认为人是一个小宇宙,是一个整体,某一个方面出现了问题,肯定是整体背后的生物流程出现了问题,所以中医认为病因才是治病的源头,将病因作为治病的唯一依据,并运用“根性原则”来治疗,病因去队的同时,症状也就治好了。西医认为找病因比较困难,而中医认为任何表面看起来极为复杂的病情,他的根源都是简单的,找到了疾病的“根”,也就找到了病因。
二、致病的原因
西医认为致病原因有如下四种:1、细菌和病毒致病论。
所以的治疗中大多都要用于抗菌和抗病毒。但是你很快就会发现,在同一个环境中有的人会得流感,有的人却不会得,如果细菌和病毒是一切病的原凶,那就应该同样的环境中全部人都得病,显然这个论点是不成立的,这种现象说明细菌和病毒的存在是否致病是看它和人相处的方式。我们不是要禁止细菌和病毒而是要找到和皆相处的方法。大医的观念是有问题是正常的,我们要把问题平衡好,处理好,而不是要把问题干掉。
2、基因缺陷如果你得了某个病,医生就会了解你家人是否有得,如果有就会被扣上遗传病的帽子,没有任何生病原因说明。害得有的人因为所谓的家族遗传病,为了防止得病,在还没得病就把相应的器官切掉,比如美国著名影星朱丽,因家族有乳腺癌,在还没得病前,就把乳腺给切除了。其实一些所谓的基因缺陷的家族病未必是和基因遗传有关系,可能是因为都有相同的生活习惯,相同的生活模式,同吃相同的食物。它是有诸多可能的,基因缺陷只是其中一种可能。而西医却因为一种可能就轻易的切除身体的某一部分。这就是西方医学哲学。
3、 上帝把人设计错了。我们人就像一个精密的小宇宙一样,器官、组织、经络、气、血、精、神无不按照精心的设计而动作着,如果你哪些地方出问题了,它也会有信使(病症)通知你,让你作相应的调整,以维护常的运行。这说明人是上帝精心设计的物种。但西医却比上帝更厉害,认为身体没有自愈能力,把信使(病症)当敌人看,病了就要用药物或手术来将病症杀死,某一器官暂时失去了功能,就把它切掉或换掉。比如得了肝硬化,药物治疗不了,那就换一个。那会有用吗?为什么得了肝硬化?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换一个还是会得。但西医却不考虑这些重要的问题。西医还认为阑尾是没有用的,有的一出生就割掉了。扁桃体容易发炎,就把扁桃体割掉,就不会得扁桃体炎了。西医没搞清楚之前,他就认为是没用的。这些行为的背后的价值观是上帝造人是有很多缺陷的,西医需要扮演比上帝更伟大的人纠正这些缺陷。但你问西方人上帝伟大还是他伟大,他一定会说是上帝伟大,但做的却是比上帝更“伟大”的事。
4、原因不重要,治疗才重要。
我们看病时,西医都不问病因,根本不关心“疾病产生的原因”直接把消除症状当做是治疗,简单地说,西医通过”杀死报信人“来解决问题。但报信人被杀死了,身体的疾病还是存在,而且会将小病变成大病,越来越难治。
西医还要把不是病也要医。比如妊娠反应,是妈妈身体系统的一个适应新生命的一个过程,但西医却用反应停来治疗,结果生下了很多无手无脚的“海豹婴儿”。
中医认为生病的原因:是因为人体内阴阳不平衡。导致人因为虚实、阴阳此生彼长而出现一些病症。只要根据病症选择对症的方式或补或泄,再利用五行的相生相克来调整和恢复人的平衡,病症会自然消失。西医讲述了一大堆病因,牵强又复杂。中医的病因就是身体的阴阳失衡,这就是道家讲的大道至简。
西药VS中药
西医一般经过系列的检查、化验后得出某个病证。医生就开消除对应症状的药。西医认为病症都是敌人,发现一个打死一个。比如糖尿病就开降糖药,头痛的就开止痛药,高血压就开降压药,他只靠检查结果诊断疾病,而不去思考病人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在用药方面也是研究药的成份和作用,针对消除症状而用药。所以大部分人自己也可以进行简单的“自我药疗”――根据西药的适应症来选择普通病症的药物。但在选择药物时我们也会发现西药的说明书上还有很多禁忌症,最常见的则是“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其实这就是告诉你西药对肝、肾功能都有损害。也就是说你吃药治好了现在的病,可能又会得肾和肝的病。再有就是西药所谓消炎杀菌类的药,在杀死有害细菌时也将人的正常细菌给杀死了。抗癌药物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人体正常的经胞也被杀死。导致人免疫系统快速衰退,最后把人也杀死了。这就是西药治疗的弊端。
中医用中药是用中医的思维来调配中药治疗疾病的,中药不讲成分只讲药性,温、凉、寒、热、平,以中药的性来调病。通常情况下,先看体质,再看病症,再根据药的药性配药,来平衡身体的阴阳。中药不仅讲药性,还要看药的神。同一样的药村长在不同的地方,神是不一样的,形可以是完全一样的。因为植物是有生命的,他是吸收各种天地精华而成,所以神是不一样的,中药用药的性和神,不是形。古人说用药如用兵,中医就像一个将军一样,懂得会用兵,要把这些药调配得最好,形成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所以一个中药配得恰到好处,就会药到病除。中药不管你有什么病,他不根据你的病配药,是根据你的身体状态,即身体的五形和阴阳来调整的。比如糖尿病的,中医不说是糖尿病,根据病症是消渴症,是因为脾脏出了问题。为什么出现问题呢?是因为五行中的土固不住,把土固住新病症就好了。这就是用中医思维用中药的道。
学习中医的方法
很多个认为中医博大精深,没有像西医一样流程化的诊治标准。每个病例都是个案,一定很难学,其实不然。学中医,你要明白中医是干嘛的,中医是针对什么样的病。怎样治这些病。你顺着这条路就会越走越深。在学会中医之前只能少读几本书,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等。刚开始要独精一门,一门深入,再触类旁通。就像练习拳一样,先只练习一个动作。只要好好练习了,又简单又清晰,没有畏难情绪。会了再学别的。就能触类旁通。今日学堂的孩子们学医,老师也是先教他们学拳,练拳就知道阴阳是怎么回事,就知道阴阳协调,相背,相克。这些学会了再学医就好懂。 现代中医还是中医吗?1
1、现代中医流程:
现代到中医院看病,你会发现很奇怪的现象,一般只会用到望、闻、问、切中的“切”,也就是把脉(这在古代是下医才用的诊病方法)。不会多问你病因,更不会用“望”和“闻”(古代上医多用望来看病)。再给你开各种检查、化验,拿到各种检查结果后,再给你开一些中药。从这个流程来看,就是用西医的方法,只不过开的是中药。没有建立中医思维,就不会是中医。所以已失去了中医的魂。
2、人变、药变、病变现代中医学院培养的中医都是按西医的体系来教育的,根本和古代中医大相径庭。古代的名医都是道医,比如扁鹊不仅懂医,也懂道。一望就知哪里有病。孙思邈也是一个修道的真人。《千金药方》以谈道的方式,不是告诉你怎样治病,而是告诉你养生方式,治未病的方式。汉唐以后就没有什么道医了。所以现在已没有真正的中医(人变)。再看药,现在的中药为了卖个好形,都要用硫磺熏,或者用其它化学方法处理过的。再就是什么中药赚钱全国各地都种植,其药效远不如古代有性有神的中药品质了(药变)。现代人因生活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吃着各种添加了各种化学原料的食物,服用极阴极寒的西药。体质没法和古代人比。得同样的病,就是华佗在世,用过去的方和药也无济于世了(病变)。而古代中医,是上医医未病,在你还没有病的时候,就用健康的饮食,运动来防治。中医医心,病还只在情志的时候,就针对情绪的调节来治疗。下医医病。已有器质性病症了,才需要用药物来治疗。从现在先看医生再开药的常规模式来看,现在医生最高只能称为下医了。多数都是“庸医”,连“切”的功夫都不行,只能靠医疗仪器来探病。按西医的模式对症(症状)下药。
看到现代的中医和西医的治病模式还真是不敢盲目将自己的生命、健康交给医生。那如何才能正确的管理自己的健康财富呢?首先我们要从思维上有所改变,改变思维就会改变行为。
一、像大师一样思考你就成为大师
大师的思维模式: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这名话是说万物都有其根,要复归本身的自然之命。这是正常的事情,知道了这个自然的事情,就明白了事物的整个过程。不知道这个“常”,就是错误的,在错误的认知下去做事,就会出现“凶”的结果。
西医就是建立在“不知常”的基础上,所以才会做很多好心办坏事的事情。举个知常的例子:如果一棵树得了病,叶黄枝稀的,常识是我们一定是先找病因,根据枝叶的情况,判断是害虫还是缺营养缺乏,然后选择相应的打虫药或肥料施撒在根部,才会解决树枝和树叶的问题。而西医很少查病因,一是不知道什么是病因,二是西医认为病因不重要。它对症状化了很多功夫,就像是只关注树上的叶子和树枝,但不抓住疾病的根。只是研究症状不解决根的问题最后的结果是把人给整死了,出现了“凶”的结果。
思维上知常了,就可以来思考人和病的“常”了,这是医学立足的两大基本问题:1、 人是怎么来的?三个可能的答案:1、人是种尚存在诸多缺陷的,进化中的一种有缺憾的生物。2、人是种经过不断进化,大自然不小心偶然创造出来的相对完美的生物。3、人还可以是造物主精心设计出来的完美生物。
如果人一开始就不完美,是有缺陷的,就不可能生存下来,因为自然世界法则是优胜劣汰。如果人是不断进化的,人的所有生理机制都应该是保护性的,才能不断完善。但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生理现象:怒伤肝,肝功能爱损,更易发怒,越发怒时肝功能进一步受损,最后可能得肝病、肝癌。如果是保护机制,应该越发怒肝功能越好才能进化啊!它代表人不是进化而来的。只有是精心设计的人才能生存下来。每一种生物,大自然里都是完美的。我们不得不惊叹造物主都设计得是如此精致。如果人是完美的,就不应该是西医的.这种医疗体系。西医认为我们不完美,所以才会将不好器官都割掉。你看着是没用的东西割掉了,你却破坏了人自然的循环系统。西医的科学是靠经验得来的,但不能把经验当科学。因为我们没看见不等于不存在。
2、 人为什么会生病? 如果我们是造物主精心设计的,那么生病是造物主刻意送给我们的礼物,帮我们更好的生活。所以生病是好的东西。根据这个回答,才可能做出正确的医疗体系,才能学会怎样将礼物打开,并正确解读礼物背后的爱。如发烧,我们身体被细菌感染时,身体为了自我保护就会将温度升高来消灭细菌,这个时候是不能退烧的,如果退了,以后会得更大的病。你可能会说,不退烧会烧傻的。如果真能烧傻,那古代没有退烧药时,我们祖辈们不是早就被烧傻了吗?那现在就是傻瓜世界了。如果是有烧傻的,那就还有其它原因或没有喝水。疼痛也是典型的保护机制。如果我们总是止痛,痛觉不敏感了,那身体可以病得要死了,你也不会觉得不舒服。生病是我们的朋友,每一次的疾病都在提示我们身体或心灵出现问题了,他用你的感受提示,而不是用语言。你读懂了身体的语言,才知道生病的意义。 具备了关于人和生病的常识,我们就可以探究医疗系统的根基是什么?医学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回答“病是怎么来的”这是一切医学的基础。建立了病源模式基础后再去找一系列消除疾病的来源的方法,这样就建立了一套医学体系。
一、如何正确对待疾病?第一件事就是找病因(因果)。为什么会得病,它是怎样形成的?
第二个是病理过程。疾病的发展是怎样的(理为一贯)?这个病会引起身体的哪些变化?也就是一个病的病理过程。
第三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法为无穷)。知道了病因和病理就知道怎么样冶疗,并会有很多种治疗方法。如知道头痛是因为吹了凉风引起的,可以用针炙也可以用正骨,还可以用疏风的中药,这些都是治疗的方法。法是容易撑握的,因和理就难一些。西医一般会在法上转,有些病用很多方法都治不好,是因为没找到病因。只在浩如烟海的医书、医理、医案中找经方,验方累死也治不好。所谓用之不勤,方法不对,用勤只能累死。一个疾病不找病因,就用各种方法治疗,就如瞎猫碰死老鼠一样,毫无科学性可言。
二、医学的境界
张校长讲的大医之道虽然是大道至简,但学习起来也讲智慧的,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当大医的。老师是告诉你路是怎么走的人,走对了走通了,就一定会比老师强,这也是老师真正的价值。张校长什么课都可以讲,因为懂得道的模式,研究任何东西都可以一下子弄懂并超越别人。所以学习老师的东西要懂得如何最快学会,学好,学得超过老师?这是脑子化了的人能达到的境界。相反脑子不化的人就是在老师身边呆十年也拿不走老师的东西。同样医学也分两种境界――术医和大医,术医就是脑子没有化的人,只看得到表面的东西,只能做固定的东西。大医是脑子化了的人,是能触类旁通的人,一看就知道背后的道。西医学得再好也是术医。
三、病的种类
阴病:阴性能量场之病,也叫因果病。有阴性能量场对人的干扰或控制,比如车祸、无名暴病,都是此类。宇宙的规律――阳未动,阴先行。如我们人是前天到会泽的,但我们的阴,意识早就开始产生想法然后订票等事情。这就是人还未来,意先到。也就是阳未动,阴先行。阴没有固定,是可以变化的。阳是固定的是改不了的。上医治未病,他看到了阴病,可以去改变,就是治病。阴病是还没成形的病,这个时候最好治。
气病:气质之病,中医叫情志病。比如从人的状态喜、怒、悲、伤等就可以看出一个的病。中医治心病,这里的心是情志的东西,可以用阳把身上的阴化掉。有气才有质,是可以变化的。典型的气病都由纠结、自私、狭隘、贪得无厌、患得患失等东西造成的。如果是潇洒的,气就是清朗的。教育是变化气质的。小孩子从小就要坐端正,是调孩子们的正气的。
质病:五脏六腑之病。也叫形病,到这里是最后阶段了。看得到的病。下医治质病,成形之病。下医不懂阴病,不懂因果,不懂心病,只知治疗症状。
四、最高级的药
世上最好的药:认错!不管得了什么病,马上认错。马上向灵魂认错,才能得到原谅,病才能好!不认错就是找死。写检讨书,对神忏悔,给你的灵魂看的,给神看的。忏悔得越深刻,病好得越快。
五、治病的方法
1、自然药物治疗法(最低级的治疗法),不得已而为之,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不是西医用的西药,那个更差。
2、手法治疗法(中级治疗法)经络、按摩、针灸、正骨等。非药物治疗。
3、语言治疗法(高级治疗法)写检讨书给自己看。习惯天天检讨自己的人一切事都很顺。有道行的人或心理访谈也是属于这一种。也是治心的一种。比如老师说你的毛病,你听进去并改之,就是在治你。
4、能量场调解法(超级治疗法)不说话也能治疗人。和善知识和好的能量结缘是最好的方法。
5、巫医和灵医(另类治疗法)
医学理念 篇3
10年的时间,他由一名普通的住院医师成长为可以独立开展一台脑瘤手术的神经外科专家,在工作的闲暇时间他还攻读了首都医科大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然而,在反思十年工作生涯的时候产生了迷茫,不知道自己将来的医学人生将何去何从。
刘伟明说他是一个想法很多的人,而在现有的医疗体制之下,他能做的就是为病人做手术、写总结,做的不错的话也就是发现几个典型病例,发几篇论文罢了。这远不是他所想要的生活,他希望自己能做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不满足于现状的他希望有所改变。
就在刘伟明徘徊思索之际,一次偶然的机遇,他结识了德国著名精神外科专家巴特莱菲。这位来自马尔堡大学的教授带给刘伟明很多新奇的思想,他告诉刘伟明,其实有很多疾病用目前的手段治疗还不如放任不管,即“放弃疗法”。刘伟明最后决定去外面的世界感受一下不一样的医学氛围。
当时,国外的医疗水平让刘伟明十分震惊,代表中国精神外科领先水平的北京天坛医院精神外科,与德国同行之间的差异还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手术导航技术,2005年的时候,他们那边几乎每一台手术都要用,但是我们即使现在也没有普及。”刘伟明感慨地说。
国外游学的经历让刘伟明接触到了一个名为“循证医学”的概念,这是一门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来确定患者治疗措施的医学,其核心思想是“任何医疗卫生方案、决策的确定都应遵循客观临床研究产生的最佳证据”。
“举个简单的例子,以前我们确定患者术后的治疗方案,通常是由主治医生的临床经验来确定,而循证医学则强调尊重最佳科学研究的证据。”刘伟明说。循证医学的概念提出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目前正在临床医学领域内迅速发展起来。而且,循证医学立足临床医学,也就是非常重视临床治疗中同类疾病的数量,这非常符合中国病人基数大的现实情况,这是中国发展循证医学的一个优势。
为了推广循证医学,首先要先让医疗工作者们接受这一新的理念。为此刘伟明参与主编了《神经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这是指导临床医生确定治疗方案的手册,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类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而这也是他推广循证医学的一步。
“在医学界,西方对中国一直存在些歧视,即使你做的研究已经非常出色,想让国际同行向你竖起大拇指也非常困难。”刘伟明说,首先是因为我们整体的水平跟他们相比的确存在不小的距离,其次我们的研究方法或者判定标准与西方并不相同。
在我国,医生的研究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发表论文的影响因子。这种论文至上的考核制度极大降低了医务人员的业务积极性。
“中国医疗管理体制的变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现在希望通过本人的努力把西方比较先进的医学理念在中国推广,让更多的人受益。对于一名医务工作者来说,其他都是虚的,真正有意义的就是我能做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刘伟明说道。
医学理念 篇4
1 概念
全科医学是一门综合生物医学、行为科学、社会科学的新型医学科学分支, 它以现代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为基础, 以预防医学为主导, 防治与保健一体化, 为人们提供主动的、综合的、连贯的、协调的和个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2]。由于老年患者的特点是多病共存, 且老年医学涉及生物、社会、心理各个方面, 故全科医学的理念对老年医学的教研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教学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 以问题为基础, 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团队合作精神, 设计理念,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是欧美等国家的医学院校广泛采用的教学法[3]。老年医学教学涉及内科、外科、老年人的特殊性等诸多内容, 教学内容繁多, 而课时受限, 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 合理地使用PBL教学法,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带着问题去学习, 跟随课堂再跳出课堂探究答案, 最后获得知识, 使学生对自己新学习的东西形成自己的理解, 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现阶段我国老年医学临床教学存在不足之处
首先, 老年医学的临床教学大体上还是遵循学校的课程安排程序, 学生完成了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后进入临床课程学习, 通常是在完成了内科学、外科学等临床课程的学习后进入老年医学的理论学习, 在临床见习和实习过程中, 学生一般可在老年病科见习1周, 实习3周。而学生在基础医学的学习过程中往往是扎根于基础理论, 对基础医学的实际临床指导意义理解不深, 甚至不理解。当进入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后, 对一些临床现象不能运用基础医学知识解释和理解。进入临床工作后, 不能把临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回归到实验室去验证和探究答案, 使学习过程出现了脱节现象[4]。
其次, 由于老年病的特殊性, 学生在完成了内科学的学习后对许多常见病的临床特点、诊治原则已有些许了解, 而接触老年医学后, 发现同样的疾病又学了一遍, 但却与之前内科学的学习内容不尽相同, 未免会产生困惑。例如老年人由于感受性降低, 又常常并发多种疾病, 常使患病后症状及体征不典型, 容易发生漏诊、误诊。如老年人肺炎常无症状, 或仅表现为食欲差、全身无力、脱水, 或突然出现意识障碍, 与之前在内科学中学习的肺炎临床特点相去甚远, 要使学生改变一直以来的认识, 重新接受新的理论, 给老年医学的教学工作带来一些困难。由于医疗工作繁琐, 部分临床医师在临床见习和实习带教过程中只注重老年病诊疗方面的教学, 并没有重视预防和保健方面的教学。此外, 医学学科分科过细等实际情况导致老年病科实习或轮转时间过短, 使学生无法全面掌握疾病管理的全过程。这些因素都制约了老年医学临床教学的开展。
再次, 由于老年人自身体质下降、心理调节能力降低、社会适应能力减退以及不能及时适应比较剧烈的环境变化, 任何一种不良的因素都可导致老年人发生疾病。因此在处理老年疾病时要将其置身于生物、心理、社会的各个层面考虑。老年患者还常合并精神心理问题, 需要更多的关心与照顾。临床医生对老年病患者的以上特点重视不足, 特别是对于心理健康问题重视不足, 过于强调疾病的诊治, 导致在临床带教过程中无法给学生树立全局观念, 达不到全科医学教学的目标。
最后, 现阶段我国老年医学教学学时相对较少, 一般医学院校老年医学学时仅有20学时左右, 教师需在短时间内给学生灌输大量的信息, 学生被动学习, 勉强记忆大量的知识点, 包括许多令其困惑不解的知识, 导致学习效果不佳。现阶段我国老年医学教学的方式相对单一, 理论课仍以教师讲授为主, 由于教学内容冗多, 往往教师课堂提问的次数较少, 更没机会引导学生自学后指导学生报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 带着问题寻找答案, 是目前老年医学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
3 基于全科医学观念推进开展老年医学PBL教学模式
3.1 重视整体医学诊疗思维, 强化全科医学观念
老年医学教学强调以人为中心的整体观念, 而不是对单一疾病的教学。老年医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全科医生, 全科医生应该是临床技能全面的人才, 应具备首诊接诊能力、基础诊治能力、急症急救能力、慢性病管理能力、患者教育能力、协调转诊能力、建立和维护长期医患关系的能力等。全科医生虽然不需要达到专科医生的知识深度和水平, 却应该在常见问题上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教师应把先进知识提炼出来, 简单明了的概括总结, 使得全科医生能够良好的理解、掌握并应用自如。以“急性心肌梗死”为例, 对患者的处理, 不需要全科医生掌握冠脉造影, 支架安装等专科技术, 但需要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 及时治疗, 评估预后有全面了解。在教学过程中, 内科学讲授时重点在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治疗方法等问题。而老年医学教学内容应以老年人群心肌梗死为中心, 从症状学及健康管理角度讲授如何诊断老年人心肌梗死, 根据老年心肌梗死不同于年轻人的临床特点, 全面评估老年人的心肌梗死程度, 有无合并精神心理问题, 患者受教育程度、收入来源、家庭社会背景等背景资料, 在与患者充分沟通协商的基础上, 为患者制定适合病情及经济收入的治疗方案。通过以上做法, 真正使学生理解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 使学生从单一疾病的学习到置身于患者的时间和空间角度的学习。
老年医学教学作为全科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求学生掌握全科医生的技能, 除了掌握医学基础理论知识, 清楚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过程, 了解医学进展, 疾病诊治的最新指南外, 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老年患者, 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状况、生活环境及家庭背景等, 做到将“看病”与“看人”过程结合起来, 以老年患者获得最大利益为出发点, 制定出对老年患者最合适、最有益的保健、治疗方案, 实现医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 体现医学的真正价值。
3.2 以PBL教学模式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兴趣最容易的方法, 是不断地提出问题, 当学生为了回答一个问题而主动去学习时, 学习就带有了目的性, 就有了兴趣, PBL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和集中点就是“问题”。在教学中应尽量用少量信息提供一个相对复杂或较为广泛的问题, 抛砖引玉、循序渐进式的推出问题再引出问题。如什么是老年高血压?老年高血压与年轻人高血压有什么不同?老年高血压的治疗有何进展?如何预防老年高血压?
将PBL教学法应用于老年医学教学时, 教师首先应该把握教学中心和关键的知识点来设计问题, 问题需要以教学大纲为中心联系真实情境, 而解决方案和答案要通过学生探究后获得。老年性疾病病种繁多, 临床表现千变万化, 当完成了内科学、外科学等课程学习后的医学生面对具体病人时, 常会感觉无所适从, PBL教学模式将真实的临床案例引入教学中, 把学习设置到问题情境中, 以症状为导向, “授之以渔”。具体做法是首先应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让他们知道自己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 有能力处理临床常见问题。其次在教学过程中,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不要急于解答, 可以适当提示, 安排学生自己查阅资料, 第2天教师给予解答。采用举例教学的方法, 使学生掌握基本临床技能和处理实际问题的思路及综合技能。采取讲课与分散讲课相结合的方法, 利用一切可能的学习机会, 在实践中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采用多种形式如课堂讲授、教学查房、病例讨论、案例教学等, 从各方面提高学生的动手和操作能力。最后教师应不断自我教育, 继续充电, 根据学生实际需要设置讲课内容, 采取模块式教学方法, 设计若干模块, 学生根据个人需求, 以自选课程为原则, 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国内外研究已经显示, PBL教学法可较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老年医学PBL教学中, 教师应努力营造师生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发言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PBL教学方法, 能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贯穿起来, 并有机结合, 更好的为学生今后步入临床独立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华, 吴利平, 孟华, 等.关于提高老年病学教学质量的体会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 2010, 18 (3) :597-599.
[2]孟群, 解江林, 吴沛新, 等.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现状与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 2006, 9 (3) :175-176.
[3]Wun YT, Tse EY, Lam TP, et a1.PBL curriculum improves medical students’participation in small-group tutorials[J].Med Teach, 2007, 29 (6) :e198-203.
[4]徐淼, 李维卿, 潘霄, 等.基于转化医学和全科医学理念开展老年病学临床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 2012, 20 (5) :884-886.
医学理念 篇5
目的:探讨PBL与EBM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为临床医学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方法:以教学方法为基础,辅以EBM的理念,按照提出问题→查询证据→分级评价证据→应用证据的方法来进行临床医学教学。结果:PBL与EBM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提高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结论:PBL与EBM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已初见成效,但仍需医学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讨。
传统教学模式PBL循证医学教学改革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最早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中强调以教师讲授为主不同,它强调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学生批判思维、主动思维的形成,这也是PBL教学模式的优势所在。同时,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开拓了一个全新的临床教学领域,强调医疗决策应建立在最佳科学研究证据的基础之上。如果能够把PBL与EBM结合起来,将会相得益彰、事半功倍。PBL与EBM相结合的教学法是以PBL教学方法为基础,辅以EBM的理念,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EBM的手段和证据来寻找结果。PBL教学模式的概念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模式,即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PBL医学教育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医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辅导老师的参与下,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的诊治等问题进行研究学习过程。该教学法是把学生置于混乱、结构不良的情境中,并让学生成为该情景的主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学习解决该问题所需的知识,一步一步的解决问题。老师把实际生活问题作为教学材料,采用提问的方式,不断的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最终解决问题。目前它已成为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也成为我国医学教育体制改革探索的一个新方向。EBM概念
EBM即遵循科学依据的医学,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交叉学科。1992年,国际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 Saekett将其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来确定病人的治疗措施。2000年,他再次定义EBM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专业技能和经验,考虑患者的意愿,将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制定每个患者最佳的诊治措施。其核心思想是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都应基于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在循证医学中,医生对患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其他决策建立在当前最佳临床研究证据、临床医师的经验及患者的需求三者有机结合的基础之上。EBM的出现为现代医学教育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临床医学教育模式。EBM是建立在传统医学基础上的新兴科学,其最终的目的是以患者为中心,将最有科学根据的医学信息用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实现专业技能与临床经验的完美结合。这也对临床医学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及时更新观念,教会医学生应用EBM,为未来培养临床医学的高素质人才。EBM教学理念与PBL教学方法的融合3.1加强对临床带教老师的培训
临床带教老师不仅应突破传统教育模式,还应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EBM知识和掌握查阅文献技能,并且还可在国内外医学文献数据库或相关的书籍上及时获取到最新相关的医疗信息。
3.2教学内容应及时更新
临床带教老师不能因循守旧,单凭经验进行临床教学,应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时更新,将临床教学从“终结性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保持不断探索和更新知识的勇气和动力,从被动“填鸭式”教学向教学相长转变。不仅要及时掌握医学前沿知识,还要了解相关基础学科和临床前沿的发展动态。
3.3改进教学方法,实施PBL与EBM相结合教学法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查寻证据――分级评价证据――筛选证据――应用证据。在临床教学中,首先带教老师与学生一起诊查患者,根据患者的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给出诊治意见,询问学生诊断的依据和治疗的合理性在哪里(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这一病例通过网络、相关数据库或教材去查找资料(查寻证据)。有没有其他类似的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分级评价证据)。比较各种方法的可靠性和可行性等(筛选证据)。综合分析提出问题的答案,并举一反三在以后临床遇见类似问题中能进行分析和应用(应用证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发言。按照以上步骤,通过启发式教学,使“授人以鱼”变为“授人以渔”,规范医学生的实践行为,为将其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医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4以EBM为理念,PBL教学模式的意义及深远影响
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引进PBL与EBM相结合教学模式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PBL方法是以病人疾病的问题为中心,以临床病例为先导,以实际问题为基础,以医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导向,涉及小组讨论、文献资料查询、报告书写、多媒体幻灯制作等多环节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其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团队能力,包括赏识和学习同伴的精神,提高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及有助于成为自主学习者。
EBM法强调“以人为本”的临床研究证据,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它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提出一整套发现问题、查寻评价证据、综合分析、正确运用结果对病人做出诊断治疗的理论和方法。EBM更加强调医疗决策应建立在最佳科学研究证据基础上,它摒弃单纯的经验主义,而以大量双盲随机对照试验数据为基础得出问题的结论。EBM弥补了以往经验医学强调通过医生个人在临床的经验和直觉,仅仅通过听从专家意见与权威参考书中的观点,或根据基础医学理论和动物实验结果的推理来诊断疾病的缺陷,从而使治疗方案更加合理和科学。
可以说EBM与PBL教学法的内涵不谋而合。二者的结合,是以PBL教学法为基础,辅以EBM理念。将PBL与EBM相结合教学模式引入临床教学已成当代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将改变传统医学教育的弊端,它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提出一整套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现有的最佳证据,评价预后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这种以临床实际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培养了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我更新知识和创新意识,为他们树立正确、科学的医学观,及规范其今后的临床实践行为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值得临床教学中大力提倡和应用。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完美无缺的,PBL也不例外。
总之,在实施PBL过程中加入循证医学理念和方法,激发学生比较多个答案和证据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证据意识,刺激学生查证、验证、用证的想法,培养学生查证、验证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出一批利用知识作为基础、问题作为手段、证据解决问题作为目标的基础理论深厚、专业知识扎实、素质高、潜力大、有能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高层次医学人才和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临床医生。该模式是临床医学课程改革的趋势,也是其他专业医学生课程改革的趋势,强调模式的融合,同样适用于目前长学制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长学制精英教育教学改革的通路。
参考文献:
跨文化理念下的医学院校英语教学 篇6
如今的医疗不仅仅只是指对患者进行医治,它也包含了对患者的种族背景,文化教育等等进行了解,这样才能够促进医患之间更好的沟通和交流,也可以帮助患者加强对疾病的认知。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知道,很多医生多认为文化背景在医疗救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医生不能够很好地了解患者的文化背景,不能够很好进行医患沟通和交流,会使之出现很多不必要问题。因此,医疗工作者需要尽可能的熟悉和尊重患者的文化价值取向,并且在这种基础上研究出最适合治疗方案。所以,这一方面的加强就要从医学院校开始进行。本文以医学院的英语教学为例来进行简单的阐述。
二、我国高等院校医学院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在我国的高等院校中,英语教学是整个教学系统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医学院的英语教学是基于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之上的一个综合的教学体系。医学方面的英语的学习不同的其他简单的日常英语,很多药品和专业的学术都是以英文来表达的,而这些英文就是医学中的专业术语。更好的了解这些专业术语,有利于帮助医护人员更好的对患者进行救治。
1. 我国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情况介绍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越来越渐趋完善,教学的大纲不断被充实,教学体系不断地完善,教育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材料不断地增强,这些优点很好地帮助了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的完善发展。但是,无法否认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还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无法突破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无法培养知识面较广,并且技能丰富的人才,无法将所学的英语讲出来。这些都阻碍了我国大学英语教育体系的发展,也无法将这些运用到医疗中,无法推动我国医疗事业国际化、跨文化的发展。
2.我国现阶段高等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与分析
医学院的英语教育和普通的大学英语教育有一点不同,它注重的是对术语的翻译和对文化的研究。医学院的学生在学习基本的大学英语之后,都要进行医学专业的英语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最快最准确的了解相关的医学知识以及医学专业的技术发展,使得学生可以利用专业的医学英语收集更多的专业信息。但是,我国的高的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学很难能够达到这种种标准,专业的医学英语教学存在很多的问题。
首先,很多医学院混淆了开展英语教学的目的。这么说的原因在于,很多医学院校仍然把听说读写这种普通的英语学习目的当作自己院校开展英语教学的目的,这种教学目的是非常片面的。医学院的英语教学应该是EGP教学,即特定的英语教学。这种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之下所适用的英语交流和工作的能力,尤其对于医生这种职位的学生而言,单纯的听说读写是远远不能够满足其工作要求的。所以,医学院的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的医学英语,使其能够看得懂英文资料,能够与行业专业进行专业英语的流畅交流。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参与专业的医学工作中。
其次,重点放在基础英语之上,严重忽略了医学专业的英语教学,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我国很多专业的医学院校忽视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学生,很多老师甚至都认为大学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拿学分,拿四六级证书,这种思想导致医学专业英语学习被忽视。所以医学专业英语一直无法得到突破性提高,一直处于低迷状态。
三、国外跨文化医学教育给我国医学院校英语跨文化教学的启示
1.提高医学生英语跨文化学习的能力
目前我国的医学院英语跨文化学习还没有受到重视,很多教学内容都很零散,缺乏完整性。对于医学院的学生来说,大学英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更是一个专业的工具,将其运用到工作中。因此,就医学院而言,除了基础的英语教学之外,还应该拓展医学状态下英语的跨文化教学内容和方式,帮助学生更好运用专业英语到医疗中。
2.医学背景下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
在医学英语的教学中,我们和国外的教学对比存在很多重点上的差异,但是如果希望更好的学习英语知识,就要从一个同样的大背景下去学习,这个大背景就是医学。对比这种背景之下国内外对于相同事件的不同态度,从中了解相关的知识,更好的理解英语这门语言中的文化信仰和背景,达到医学英语学习的目的。
四、结语
本文从我国医学院校目前的英语教学现状这个方面进行研究,通过与国外跨文化教育对比,从中汲取精华,来应对我国医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使得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意识和基础之后,能够更好地处理在中国的医学情景模式之下医患跨文化的交流沟通问题。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中美医学英文学术论文中综述语句法特征的语料库调查与分析》(课题编号:2015-GH-504)]
医学理念 篇7
转化医学理念要求医务工作者、医药管理人员、医药相关研究人员、从事医学教育和接受医学教育人员在工作中始终贯彻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思想, 一切从促进人类健康为出发点, 加强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医疗、以人类健康为前提的医药卫生改革和管理、以临床应用为目的的基础医学研究、以临床诊断和治疗为重点的基础医学教育的转化医学理念, 在理论教学、临床诊断、预防和治疗、社会医疗服务、健康水平、科学研究、政策倾向、资金投入等方方面面普及转化医学理念。而作为培养各层次医学人才的医学院校, 则是转化医学理念推广和普及的最重要的对象。同时医学生的就业范围涉及上述各个领域, 因此在医学院校培养学生的转化医学理念, 对未来医学发展和人类健康非常重要。
1 医学教育改革现状和瓶颈
医学教育如今面临很多问题, 但焦点多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基础教学和临床应用的严重分离;二是培养的医务工作者缺少人文关怀, 只重疾病诊治, 忽略病人感受。目前国家正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和优化医学教育, 如近期召开的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 提出医学教育中加强医学人文建设和医师职业精神培养;重视实践环节,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医学内部及外部的学科交叉整合等[3]。与此同时, 各个学校也都在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探讨和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促进基础与临床的结合, 各种教学改革方法 (如案例分析法、基于问题的教学法、引导启发式教学法等) 的使用都强调学生对临床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这些教学法都或多或少取得了一些效果, 也为部分学生所接受, 但是总体来看, 对医学教育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医学知识, 真正应用于临床、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知识很少。
基础和临床脱节的瓶颈出现在教师环节。因为基础各个专业的教师多数没有临床经验, 而临床医生又无法深入讲授基础课程。由于教师的基础和临床的分离, 导致教学上的分离, 培养的学生也出现基础和临床的分离。医学院校教师中普遍存在的这种问题无法解决, 教育教学改革就无法真正实现。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而又无法解决, 则是反应出了医学教学理念的缺乏。没有理念的教育是空洞的教育, 没有医学理念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同样是没有医学理念的学生, 这不容易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来改变。
医学教育的另一个瓶颈是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在医学类院校尤其重要。医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未来从事工作的对象是人, 并不是掌握某种技术就可以的, 而是需要在与患者的交流过程中, 得到患者的信任, 打开患者的心扉, 获得更多的疾病相关信息, 得到患者的大力配合, 才能顺利完成综合治疗。而当前人们把医学教育作为技术教育, 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医学理论知识, 并强调临床工作中不断积累和获得临床经验, 以及依靠先进的辅助检查设备,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患者, 在教学阶段忽略了人文教育。人文教育不一定非要成为一门课程, 在课堂上教给学生, 那样有可能起不到真正的效果, 反而会令学生更加反感。我国目前的硕士和博士的教育勉强还能算得上有人文教育, 虽然没有课程学习, 但是学生跟在导师身边几年时间, 从导师身上可以学到和感受到人文的东西, 这些都不是强加给学生的。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 也有学校实行导师制, 但由于学生过多, 学生根本不可能始终在老师身边学习, 所以效果很有限。
2 转化医学理念对医学教育改革的意义
医学教学有其特殊性, 其中包含有两个双向性。一是基础和临床之间的双向性, 即基础医学教育一定要考虑临床应用, 同时临床实践要及时反馈回基础医学教学中;二是医生和患者的双向性, 即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交流, 同时患者是主体, 而非现在的医生是主体。这两方面是医学教育教学中一直存在而又始终无法很好解决的问题, 同时也是当前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医学教育中出现的上述问题, 而又长期无法解决, 其根本原因是没有一个广泛被大家认可的理念, 没有理念的指导, 价值观自然会发生偏转。
转化医学的出现, 为医学教育带来了一个可以很容易被大家认可, 而且可行性很强的理念, 即转化医学理念。转化医学强调基础与临床的双向性即从实验台到病床, 再从病床到实验台 (bench to bedside and bedside to bench, 简称B2B) [4], 这一理念已经得到大家广泛的认可, 我们可以把这种理念引入医学教育中即从课堂到临床, 再从临床到课堂 (class to clinic and clinic to class) , 也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同时转化医学强调医学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类健康和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把患者能否从医学发展中获得真正利益放在首位, 其他一切都为此而服务, 这就明确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 也体现出了人文关怀。因此基础医学教学中缺乏的理念, 正好可以被转化医学理念很好的补充。
因此应该加强医学院校的医学理念的形成和培养, 转化医学理念强调基础向临床和临床向基础的双向转化思想, 可以作为一种医学教育理念解决基础和临床脱节的问题。转化医学理念中包含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 可以说培养转化医学理念, 自然就会加强人文教育, 因此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的办法。教师在教学的同时, 应用转化医学理念, 注重教学内容的与临床应用的结合, 强调教学内容的临床化, 把真正用于临床的理论、技能和技术引入教学当中。可能基础医学的教师短期内无法实现基础与临床的融合, 但是有了可被广泛接受的转化医学理念的指导, 相信比任何形式上的教育教学改革更有效。对学生而言, 学习阶段灌输以“患者为中心”的转化医学理念, 通过耳濡目染, 让学生真正将转化医学理念融合到自身, 学生会明确基础和临床的关系, 医生和患者的关系, 在学习中会形成目的性, 而且可将转化医学理念在未来的工作中, 医患交流自然会更加顺利, 人文关怀也会得到很自然的体现。
3 转化医学理念引入医学教育
形式上的医学教育改革同时, 应该强调医学理念的引入, 转化医学理念可以作为一种较为合适的医学教育理念引入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当中, 其中包括教师的理念形成和学生的理念灌输[5]两个方面。
3.1 教师转化医学理念的形成
3.1.1 转化医学理念的引入
首先要通过参与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引入转化医学理念, 此种交流应为定期培训形式, 让更多的甚至每一个高校教师都知道并且理解转化医学, 体会转化医学理念的重要性。
3.1.2 教师间的转化医学论坛
定期开展校间和校内的转化医学论坛, 聘请高水平专家介绍转化医学, 教师结合自己的专业在论坛上讨论转化医学, 加强基础各个学科之间、基础和临床教师之间的交流。
3.1.3 课题和科研向转化医学倾向
从国家级到校级课题都对转化医学有所倾向, 目前也有类似倾向, 课题申报时有应用价值是第一位, 只是没有形成转化理念, 不理解什么是应用, 如何应用, 转化医学理念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3.1.4 备课中引入转化理念
此阶段是最重要, 也是高校医学教育中引入转化医学理念的最终的目的之一。各学科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 结合各自专业转化医学发展现状, 在教学中融入转化医学内容, 时刻把握与专业相关的临床新动态, 不仅对提高教学质量, 对提高教师本身也有很大帮助。
3.2 学生转化医学理念的灌输
3.2.1 转化医学相关学术讲座
目前高校面向学生具有专业性的学术讲座太少, 一方面可能是教师水平有限, 另一方面可能是学校投入关注太少, 学校更关心学生的就业, 针对学生的讲座往往都是招生就业和考研考级的, 缺少真正的学术交流, 学生根本无法接触当今世界医学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更不可能全面把握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
3.2.2 学生定期学术活动
各个院校对学生活动都较为重视, 但以文体活动居多, 有时会有知识竞赛之类, 也只局限于书本, 针对学生的学术活动则几乎没有。硕士和博士教育中通常会有定期的学术交流活动, 这种模式完全可以引入到学生的教学当中, 对提高学生的转化医学理念很有帮助。
3.2.3 学生科研的倾向
强调转化医学, 并向其倾向, 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科研是有价值的, 对人类健康或患者是有利的。
3.2.4 选修课转化医学相关课程的设置
通过选修课向学生灌输转化医学理念非常重要, 并以选修课为平台, 对转化医学理念进行推广。
3.2.5 教学内容与转化医学的结合
教学内容与转化医学相关, 此阶段最重要也最关键, 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在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 对转化医学理念融会贯通, 并在将来应用于临床工作中, 同时也肩负着培养转化医学人才的重任。
转化医学理念是医学教育发展需要的, 它可以统一医学教育理念, 避免教育的盲目性, 并为转化医学培养人才, 对医学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 医学教育中也可以其他理念进行指导, 如“患者为本”的理念等等, 只要有理念, 就不会是医学教育偏向。另外仅在教育中加入人文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课程是远远不够的, 即增加学生负担, 又不一定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总之, 我国的医学教育只注重基础理论, 只注重疾病本身, 而不重视临床应用和与患者的沟通都是事实, 缺乏理念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在医学教育遇到瓶颈的今天, 关注人类健康, 关注患者福祉的转化医学理念, 不失为一种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理念。
参考文献
[1]Zerhouni E.Medicine, the NIH roadmap[J].Science.2003, 302 (5642) :63~72.
[2]李亚子, 钱庆, 王敏, 等.美国国家科研资源中心 (NCRR) 战略计划及对发展我国转化医学的思考.基础医学与临床, 2011, 31 (3) :339~343.
[3]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召开[N].中国教育报, 2011-12-7 (1) .
[4]Marincola FM.Translational Medicine:A two-way road[J].Transl Med, 2003, 1 (1) :1.
医学理念 篇8
一、转化医学产生的背景及应用现状
现阶段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间呈现着相互隔离的趋势, 为了实现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之间的联合, 转化医学又称为转化研究, 通俗的讲是指“从实验室到病床和从病床到实验室的双向转化过程”[1], 欧美等国家开展转化医学的时间比较早, 1996年, 英国Lancet杂志首次提出“转化医学”这一概念, 2000年, 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研究院 (The US Institute of Medicine) 召开相关会议, 正式将转化医学提上日程, 接着欧美等国家就组建了转化医学的研究机构并确定了研究方向[2], 2003年,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院长Elias Zerhouni在NIH路线图计划 (NIH Roadmap) 中正式提出其具体概念。其核心内容是通过转化医学将基础研究成果有效地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应用的理论、方法、技术和药物, 旨在为实验室与病床之间架起一座迅速沟通和转化的桥梁, 这就是双向、循环、开放的转化医学体系[3]。
与国外相比, 国内转化医学发展较晚, 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但随着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 转化医学研究逐渐成为医学研究领域的热点, 我们连续成立了多个不同专业的转化医学中心, 如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创建的“病原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创建的“出生缺陷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创建的“Bio-X精神疾病中心”、中山大学创建的“癌症中心”等[4], 近年来, 转化医学在我国取得了迅猛快速的发展。
转化医学最早是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和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 (Hap Map) 的基础上诞生起来的。从其发展之初, 到现在, 随着基因组、蛋白质组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快速发展, 以及生物信息学技术在生命科学信息领域内的不断应用, 我国的生命科学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但与此同时, 也造成了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直至导致两者之间的脱节, 现阶段, 如何最大程度地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结合已经成为当今医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为此, 众多学者致力于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间关系的研究。
二、转化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关系
转化医学是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之间的桥梁, 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转化医学是基因组和生物信息学的产物, 主要来自于基因微阵列 (CGH、SNP等) 技术在单基因疾病诊断和预防上的成功运用, 如遗传性耳聋、儿童自闭症均可以通过基因谱筛查进行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早期治疗, 进而控制遗传性疾病的发生, 为优生优育以及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利条件。转化医学与医学实践教学的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对医学实践学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转化医学实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的转化医学刚刚起步, 上述诸类问题则表现得更为明显。其中最严重的问题是资金问题, 转化医学的发展需要高昂的经费支持, 但是目前我国对转化医学的资金投入力度尚不足, 所以制约其可持续发展。转化医学的发展需要经历复杂的实验过程, 只有保证足额的资金支持才能保证这一复杂过程的顺利进行;同时转化医学在开始进行时一般被证明是高投入低回报的, 鉴于此, 部分医疗机构为了降低投入风险, 缺乏投入的动力和兴趣;与此同时, 转化医学的发展需要知识产权问题的处理、行业管理机构的批准文书的获得、循证医学依据以及相关安全性报告是保证其顺利开展的政府文书材料, 但事实上, 这部分材料在审批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审批不顺畅的问题;以上诸问题就是我国现阶段制约转化医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所以相关各部门只有意识到上述问题, 才能有效地促进转化医学的可持续发展, 进而提高全人类的生存质量。
四、以转化医学理念指导医学实践教学的发展
(一) 转化医学实践的实质与理念, 深化医学实践的认识。
大力发展转化医学, 将传统医学基础研究与医学实践优势有机整合起来, 以此提高临床医学的发展。转化医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进行合理的实验, 在人类中验证新的疾病治疗策略;二是研发新的医疗仪器和发明新的诊断手段;三是加深对人类疾病的认识, 同时要以治愈疾病为目标。临床上以病人为中心, 在对患者治疗的过程中, 及时发现问题、实现患者和医生的合作、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进行试验, 合理论证结果, 这就是从临床需求出发, 有机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临床的诊疗方法, 从而实现转化医学的应用。
(二) 增强跨学科交流。
现代医学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叉的学科, 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学科, 它涉及了各个领域、各个层面, 只有增强学科间的交流, 使多学科之间强强联合, 才能使医学发展更加条理化、连贯性, 从而有利于转化医学的可持续发展。
(三) 团队意识。
现代医学模式越来越重视团队合作的发展, 只有实现团队精神, 实现团队间的交流合作, 才能实现优势互补, 从而实现难题的解决和创新。
(四) 成果转化与推广。
转化医学实行的是“B-B”模式, 有人将转化医学的“B-B”模式称作“M-M” (microscope to market) , 其意图是及时将科研成果应用到市场中, 更大范围地推广到实践。但是研究成果在转化为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克服两个障碍, 一是将实验室获得的疾病的发病机制的新理解转化为诊断、预防和治疗的新方法以及在人体的初步测试, 二是将临床研究结果有效地转化到日常临床实践和卫生决策的制定。目前研究较多的侧重于前者。
摘要: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 学者们越来越重视转化医学的发展, 转化医学是连接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桥梁, 但是转化医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探究转化医学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本文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转化医学,医学实践教学,临床医学
参考文献
[1]Choi DW.Bench to bedside:the glutamate connection[J].Science, 1992, 258:241~243
[2]Mankoff SP, Brander C, Ferrone S, etal.Lost in Translation:Obstaclesto Transla-tional Medicine[J].JTransl Med, 2004, 2 (1) :14
[3]ZERHOUNI E.Medicine, the NIH roadmap[J].Science, 2003, 302 (5642) :63~72
医学理念 篇9
1 培养临床医学生的预防医学理念
1.1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
在实际教学中,临床医学生往往对预防医学重视不够。有调查表明,由于临床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毕业后从事临床相关工作,相当比例的人认为预防医学对其没多大帮助,因而缺乏兴趣[7]。尤其在专科医学生中,重治轻防的倾向更为严重。有调查表明,有58.2%的学生对预防医学不感兴趣,有39.6%的学生认为其不重要,33.8%的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8]。医学界自古以来就倡导预防为主。中国古代的《黄帝内经》就曾明确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念。就当今而言,预防为主的观念对保障人们健康和生活质量也有着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学者李立明[9]指出预防为主是最符合国情的最为经济有效的疾病防治措施。坚持预防为主是医改的重要理念,也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让人民群众受益,少得病、晚得病,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负担的最佳途径。因此,提高临床医学生对预防医学的认识,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的理念,摆正“防”与“治”的关系,才有利于培养为广大人群服务防治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1.2培养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并重的人才是新医学模式的需要
在临床医学教学中,一般教师只注重疾病临床治疗,学生难以建立人群及群体防控的思维。当前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医疗卫生服务也从临床个体的治疗向群体、预防—保健—健康促进—主动服务方向转变[10]。李立明[9]在谈及公共卫生和临床的区别时强调,公共卫生服务的对象是群体,重点在公众的健康问题和疾病预防,而医疗服务的对象则是个体的病人,要解决问题是疾病的治疗和减轻病痛。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既是医疗卫生服务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相互联系的连续的、完整的过程,其最佳结合点体现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上,如乡卫生院及村医务室等。从作者本校情况看,我们培养正是同时承担着人群防治和个体疾病治疗的工作基层医疗人员。在社区和农村广大地区,像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等这些慢性病都是可以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防与治的有机结合,还有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和传染病有效预防,都可以在基层医疗及预防保健机构进行。当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最需要和最缺乏的是既精通临床又熟悉预防的高级临床医学人才[11]。非洲“埃博拉”疫情,以及我国的SARS、人感染禽流感和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给医学界及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警示,如果基层医生没有足够的预防医学和传染病防治观念和技术,极有可能造成传染病的误诊、漏诊,以及其在人群,甚至在医疗机构中传播。因此,个体的救治也关系到人群的健康,培养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观念是实现防治结合,促进人群健康的重要手段。
2 提高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
2.1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
杨晓蕾[12]等分析了目前临床学生预防医学教学的一些主要问题,如以理论教学为主、缺少实践教学和课程体系不完善等。学校虽然设置《预防医学》或《卫生学》等课程,但多为讲授式教学,而这些课程对临床专业的学生来说一般不算重点学科,而学生热情不高。与临床课程相比,临床课程讲授的内容可以结合临床实习等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可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预防医学是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科目,如统计学、流行病学及环境卫生学等,不结合实际案例和实际练习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对于缺少实践的预防医学教学,学生没有深刻感悟,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李君[5]等采用案例讨论、参与式教学、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新知识和教学内容以及重视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等教学方式,取得了较好效果。案例讨论和参与式教学,可有效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如对SARS的大流行的讨论,要求各小组写出调查分析及处理方案,并组织点评和总结,锻炼其预防医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赵申武[13]灵活应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充分提高了学生得学习热情。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法、讨论法、模拟法和实验法等方法。讨论法即是以专题小组讨论、选题小组讨论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小组形式开展讨论,目的是训练学生创造新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这种形式多样的模式避免了枯燥乏味的单一的课堂讲解。模拟法主要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设定某些特定角色或情景,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问题和分析、处理问题。学生们既学到了有关知识,又与所学到的预防医学知识相联系,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实验法以营养与膳食的评价为内容,结合学生的一日三餐,运用所学营养学,结合临床专业课,开展自身膳食评价,为临床病人的膳食评价工作打下基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2开展社区为中心的实践活动
宋丽萍[14]等将桂林医学院两个年级四个班级临床专业本科生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取社区实践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经实践证明,采取社区实践教学的学生在理论及技能方面均明显高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如:现场调查、解决问题、综合分析、合作、人际沟通、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文献检索和语言表达等各方面能力,充分证明社区实践性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预防医学理论、技能和各方面的能力。周勇[15]等人报道了湘南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在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并将该学院本专科医学生700 人作为研究对象,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预防医学的兴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提高,较好地掌握了社区卫生服务基本的调查技能,证明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是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此外,有人报道开展课外活动也是有益的探索[17],如在环境保护日、红十字日开展有益的社区卫生服务和健康教育宣传活动,都可以调动学生对预防医学专业课的热情,增加学生实践能力。
预防医学实践性较强,应避免一味讲授理论课,要结合公共卫生领域新的事件和我们身边的公共卫生问题,如环境污染、饮食饮水卫生以及雾霾等现实问题开展教学讨论,开阔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维。作者在妇产科教学中也在教授某疾病的临床治疗问题的同时,也注重强调人群防治的整体观念,学生不仅学到临床知识,还够用预防医学的宏观思维去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复合型人才。
2.3与疾控中心合作开展实践活动
医学理念 篇10
1 转化医学理念
2003年—2006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投入15亿美元用于基因治疗研究,共发表了25 000篇的相关研究论文,但基因治疗技术运用于临床之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2004年,Ioannidis对6种顶级的基础科学杂志(Science,Nature,Cell,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和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1979年—1983年发表的文章进行了筛选,结果显示:101篇当时明确声称有广阔临床应用前景的文献,在20年之后只有5项研究获准应用于临床,仅仅有1 项显示了重要的价值[3]。如何促进基础医学和临床应用之间的相互转化,已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针对基础与临床研究的脱节,1992年Science杂志首先提出“从实验室到病床(bench to bedside,简称B to B)”的概念[4]。1996年Lancet杂志第一次出现了“转化医学”这个新名词,提出“B to B”是双向的,即“从实验室到临床和临床到实验室”的过程,也就是 “bench to bedside tobench,B to B to B”的过程[5-7]。2003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在Science上发表NIH路线图计划(TheNIH Roadmap),率先提出要整合各种资源建立区域性的转化研究中心,并设立国家基金,自此转化医学日益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8]。转化医学倡导学科间交叉整合、学组间交流协作,加快新的研究成果、研究发现快速地应用于临床,并推动医学研究从以治疗为主转向预测、预防、个体化医学,从而提高总体医疗水平并最终服务于患者。
2 中医学术传承的现状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整理可分为医术、医理、医道三个层次,研究方法有跟师随诊、借助于临床科研观察、在已发表的文献基础上总结、运用计算机与统计技术挖掘数据等[9-10]。目前,多采用“临床信息采集—挖掘提取经验—比较与发现—新的理论指导临床—机理机制研究”的模式梳理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建立相关的技术平台,从临床中来,再到临床中去,反复总结,不断提升[11]。数据挖掘技术在数据库基础上进行临床诊疗数据的检索分析和知识发现,虽然能做到迅速标准,但也只是机械化地提取名老中医经验,容易将名老中医经验简单化,从而失去了辨证的灵活主动性[12]。此外,现今的传承工作或多或少地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培育,淡化了经典内容的掌握,临床思维严重西化,科研思路违背了中医学发展规律,最终导致传承失去了中医的特色和优势[13]。
3 转化医学理念指导下的中医学术传承
3.1 学术传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是其深厚的理论功底与丰富的临床实践相结合的结晶。因此,国家十分重视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从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大力支持,科技部先后在“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设立了多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研究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着力于建设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对促进中医学术传承起了重大作用[14]。然而,分析之前有关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整理,大多局限于回顾性的临床经验总结上,或具体病证学术见解的阐释,或经验方的介绍,对其经验方的开发没有进行药理、药效、物质基础等基础研究和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以至于许多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应用。有学者[15]应用转化医学理念,结合“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刘祖贻、谌宁生、谢剑南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和“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张崇泉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提出采用临床—基础—临床的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研究模式,既能解决学术思想与经验的“承”,也为学术思想与经验的“传”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3.2 人才培养转化医学的核心是要打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屏障,将基础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应用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药物,加强研究与应用之间的结合,在它们之间建立起一个双向转化的桥梁。因此,进行中医学术传承,必须培养具有转化医学理念和能力,既会基础研究又能看好病,科研与临床融会贯通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医学教学模式主要以独立的分科式教学为主,强调学生在某一专科、某一领域的深度研究。但是,在转化医学的理念下,则需要学生重视各学科知识的整合,包括临床实践与基础研究,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的结合等。鉴于此,有学者[16]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利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模式,改变陈旧的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转化医学理念下中医传承人才的培养,应以多学科知识交叉的研究平台为基础,推广启发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使得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紧密结合,以期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得以有效、快速地应用于临床。
4 小结
中医学的发展模式是一种从临床经验积累到理论升华,再回归指导临床的过程,充分体现了转化医学的理念。中医学术经验是名老中医临床实践与理论的智慧结晶,既是宝贵的临床财富,也是学生自主个性化学习的重要资源,与浩如烟海的医学古籍文献相比,它更鲜活生动,科学合理地加以总结和传承,对教育教学具有现实的指导性。转化医学的兴起为中医学术传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我们应该抓住此契机,在转化医学理念指导下,加强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与传承人才的培养,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提高中医学术传承的质量。
摘要:梳理了转化医学的概念,分析了中医学术传承的现状,探讨了转化医学理念指导下的中医学术传承,以期推动学术经验的传承及传承人才的培养,将中医学术经验更好地推广和应用。
医学理念 篇11
李宗浩教授作了《在当代医学救援的激流中——推倒医院围墙,建立心肺复苏、自动除颤与灾害自救互救生命链》主题发言,阐述了心肺复苏(CPR)与自动除颤(AED)的进展,介绍了近10年来全球的严重灾害形势及我国医学救援事业的进展。同时,对我国医学救援中存在的“软肋”,提出了应对措施。与会专家围绕主题进行了讨论。钱方毅教授针对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在心肺复苏(CPR)救治中的应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来自湖南湘雅二院的熊光仲主任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阐述了关于心肺复苏在我国进程发展的“本土化”的问题。
会议另一个重要议题关于医学救援的专业、培训教育。徐州医学院吴永平院长从该院自建立急救医学专业十年来,人才培养的角度阐述了急救医学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当前国内医学救援在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以及继续教育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对策。来自广西医科大学的李超乾教授主要根据院内急诊及医学救援的教学作了分析。黎檀实主任阐述了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现场救治的特点、核心及主要内容,并对CPR、AED在军事医学救援上的重要性、实用性等问题作了探讨。
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队副队长樊毫军就十年来多次参加的国内外救援的医学实践,在《灾害救援医学在我国新兴与发展》中评估了我国救援医疗队及普通医疗队的组织、人员技能、运作模式,分析了如何科学有效有序地在现场展开救援。上海急救中心主任赵华强解释了AED在公众普及滞后的原因,也就AED的推广进行了呼吁。北京急救中心副主任万立东针对北京院外急救的概况作了解说并展望了AED今后的发展。专家们在讨论中认为AED在我国公众场合应尽快启动。
李宗浩教授学术总结中指出,此次学术沙龙是科学的探讨,讨论不是讲技术到技术的问题,而是一种理念的创新,是一次全新的会议模式和风格。专家们一致认为,心肺复苏、自动除颤和灾害救援的理念、知识,不仅将增强我国公民防灾减灾意识,普及基础急救知识与技能,又将是抢救一体化的新理念,更将是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达到高效实施挽救生命,减轻伤残的有效手段。(吴慧李宇歌)
医学理念 篇12
关键词:全科医学,医学教育,教学改革
近年来, 看病贵、看病难是中国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医疗卫生的发展不能够适应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 与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状况密切相关, 农村和城市社区仍然缺医少药。为此, 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逐步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卫生服务网络。”并做出了“加快发展全科医学, 培养全科医师”的决策。卫生部在当前形势下即时出台了《关于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见》的指导性意见, 指出“在我国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新时期, 发展全科医学教育, 培养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全科医师等有关专业卫生技术和治理人员, 是改革卫生服务体系,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需要;是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需要;是改革医学教育, 适应卫生工作发展的需要。”特别强调了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要意义[1]。
全科医学又称家庭医学, 它是在西方通科医生长期实践逐渐演化而来的、具有独特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知识和技能体系[2]。1969年, 美国家庭医疗委员会的成立, 标志着全科医学学科的诞生。1984年, 美国家庭医疗委员会将家庭医学定义为:一种整合生物医学、行为医学及社会科学的专科, 其知识和技能的核心源于传统的开业医师和以家庭为范围的独特领域, 而不是以病人的年龄、性别或器官系统的疾病来分科。1993年11月, 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成立, 标志着我国全科医学学科的诞生。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我国学者将全科医学定义为:一个面向社区和家庭, 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临床二级专业学科;其范围涵盖了各种年龄、性别、各个器官系统以及各种健康问题/疾病[3,4,5]。全科医学的概念主旨是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负责式照顾, 并将个体健康和群体健康照顾融为一体。全科医学的产生与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和死因谱的变化、医学模式的转变密切相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群的预期寿命不断增加, 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逐渐进入老龄社会,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当今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同时, 疾病谱和死因谱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慢性退行性疾病以教育生活方式和行为有关的疾病逐渐成为影响健康的主要疾病。由于以上这些原因, 全科医学学科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如在英国, 全科医师人数占医生总数近50%;美国平均每人每年看病2.59次, 其中0.83次是找家庭医生, 占1/3[6]。随着时代的发展, 全科医学在我国也逐渐得到重视, 特别是近年来医疗卫生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以基层和社区为基础的全科医学模式成为今后我国卫生事业改革的主要方向, 然而, 我们目前的医学教育模式仍然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
目前, 广州医科大学包括眼科学在内的各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都基本沿袭了过去多年来的“精英教育”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 过于注重基本理论、内容多而全、理论与实践脱节以及存在培养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等缺点。在新形势下, 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 即时进行教学改革, 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实用性高素质新型医学人才。
1 方法
1.1 方案部署和实施计划
制定目标:通过对广州市社区及农村医学人才的现状调查, 制订出适应社区医学人才培养的眼科学教学培养计划, 确定课程体系改革内容和改革目标。
阶段实施:对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改革目标分阶段进行, 尤其是课程体系有机组合和社区医疗实践教学相结合。
局部试点:选择部分班级先试点开展, 在成功的基础上逐步开展, 选择条件较好的社区实习基地进行实践和建设。
稳步推进:用两年左右时间, 逐步开展。通过各种评价指标体系和社会反馈, 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知识应用和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改变情况。
1.2 课程教学实验的实施方案
实施对象及分组:广州医学院本科3年级预防医学班32人为全科医学模式培养组, 按教学改革设计方案施行新的方法教学;选取同年级临床医学本科班学生约198人为传统教学组进行对照, 按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施教。
全科医学模式下教学大纲的修订: (1) 以眼科学为试点课程进行新的课程设置:理论课:改变以前大课讲授以眼部解剖、生理以及病理生理等基础知识介绍为重点的授课方式, 增加临床常见病、眼与全身病以及眼科急症等方面的内容。实验课:增加眼科检查法、眼科急症处理等内容。 (2) 教学安排和时间分配:总学时维持36学时不变, 压缩理论课时间, 增加实验课和见习课时间, 使理论教学和实践课比例为1∶1。
考核评估:学习结束后分教改组和传统组进行考核评估。理论知识考核:主要通过书面笔试进行。操作能力考查:现场抽考指定项目。综合能力和实战能力考核:选定典型病例 (3个以上) 现场进行诊病, 并提出治疗方案。考查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分析总结:对比分析两组的考核结果, 比较教学改革组和传统教学组学生理论水平、操作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差异, 总结教学改革的成果。
2 结果
两个组230位学生参加了这次研究, 32位实验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组, 由于所学内容像眼科急诊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疾病, 比较贴近实际生活, 有较强的实用性, 学生普遍感兴趣。考核评估结果, 理论考试, 全科医学模式组平均81.3分, 传统教学模式组平均82.6分;操作能力考评, 前者明显高于后者, 全科医学组平均93.5分, 传统组平均78.6分;综合应用能力考核, 全科医学组平均89.4, 传统组平均76.1, 前者明显优于后者, 总成绩全科医学组显著领先于传统教学组。
3 讨论
开展全科医学教育是学院体现办学思想、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新途径。学院的办学思想包含了面向基层的内容,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下得去、用得上”。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具有“面向基层”鲜明特色的办学方向。全科医学教育所培养的全科医师是基本医疗服务的承担者, 其服务的对象主要在社区、在基层, 这与我们的办学特色高度符合。随着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深入,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要更多的全科医师。开展全科医学教育, 为学院实现办学思想、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新的途径。高等医学院校特别是地方院校应以此为契机, 与时俱进, 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 直到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方面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教学改革工作, 使教学合乎于社会卫生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全面实现学院办学思想、人才培养目标, 充分体现“面向基层”的办学特色[7]。
目前作者所在院校包括眼科学在内的各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都基本沿袭了过去多年来的“精英教育”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 过于注重基本理论、内容多而全、理论与实践脱节以及存在培养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等缺点。在新形势下, 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 即时进行教学改革, 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实用性高素质新型医学人才[8]。
根据目前国家大力推广全科医学教育的社会背景, 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进行临床医学的课程改革, 先深入社会基层调查, 了解社会需求情况, 经过总体的部署和有针对性的目标设计, 对临床眼科学课程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探索, 主要对理论课的内容以及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等方面进行了调整, 并对课程的考核评价进行必要的补充。经过课程改革实践可以看出, 学生的理论基础并未削弱, 而实际操作能力大大加强, 学习的主动性也增强了, 达到了教学改革的预期目标。
总之, 全科医学教育是未来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全面推进还需要整体的布局和循序渐进的过程[9]。临床眼科学仅仅是临床医学中的一个小的科目, 全面的教学改革还需要其他许多课程的同步跟进和配合, 这样才能到达整个教学改革的目标, 不过眼科学课程改革探索的成功, 可以为其他课程提供很好的帮助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孟群, 解江林, 吴沛新, 等.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现状与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 2006, 9 (3) :175-176.
[2]梁万年.全科医学概论 (第二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1-35.
[3]杨华, 祝善珠.中英美全科医学运行模式的比较[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06, 4 (3) :177.
[4]余海.全科医学的产生、发展及其启迪[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03, 1 (1) :3-5.
[5]祝丽玲, 张艺濛, 王佐卿, 等.国外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医院管理, 2012, 32 (3) :69-70.
[6]胡丹, 江洪涛.借鉴国外全科医学教育经验, 推进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发展[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12, 32 (1) :154-157.
[7]迟宓宓.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 2003, 6 (5) :383-385.
[8]孙荣国, 李宁秀, 陈大义, 等.我国医学生全科医学规范化教育调查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 (14) :2676-2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