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途径

2024-09-28

经营途径(共12篇)

经营途径 篇1

众所周知, 近年来省级媒体向地方争夺市场与资源的趋势已日益加剧, 这就促使地市级党报必须不断加大经营的力度, 相应的经营任务除了依托传统的广告经营手段之外, 相应的党报专刊也将责无旁贷地承担起重任。基于此, 如何找好切入点, 进一步改善党报专刊的经营质量与效率, 如何正确处理经营与创优之间的关系, 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等, 俨然成了摆在我国地市党报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现阶段我国地市党报专刊专栏经营的现状

长期以来, 由于受到了传统观念、人力资源以及经济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干扰, 地市党报专刊专栏的经营质量始终都处于千差万别、参差不齐的局面。从整体上来看, 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地级市晚报始终都掺杂在党报之中;党报经营性专刊专栏相对较少;晚报专刊专栏的投入相对较多;地市级专刊经营的情况差别尤为显著。这些问题的存在均是导致地市党报专刊专栏处于明显劣势地位的根本原因, 而对于经营认识的不充分以及措施手段的不合理, 更是造成如此局面的导火线。

近年来, 我国各地市党报为了让受众的需求与竞争的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 纷纷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革。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各地实际党报的改革效果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效果并不理想。具体来说, 常规甚至雷同的专刊专栏过多, 而观点充分、论点新颖的专刊专栏相对较少。同时, 虽然专业类的专刊触目皆是, 但真正独具特色的却屈指可数。显然, 这样的局面俨然无法满足社会对地市专刊专栏的要求, 对于广告商来说也毫无吸引力, 不仅严重浪费了报刊资源, 也威胁到了整个地市报业的持续发展。在这样的形势下, 销量直线下降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地市党报专刊专栏经营的新途径

(一) 注重定位的准确性

众所周知, 党报专刊经营是整个党报宣传中的关键构成部分。基于此, 党报专刊经营在设定办刊理念, 挑选版面风格、版面内容安排等方面中就必须与党报的总体板报理念、宗旨以及风格相结合, 始终保持一致性。只有这样, 地市党报专刊经营才能有效地将地市党报已经具有的知名传播平台的主流媒体影响力与广大的高端受众读者等优势资源转变为专刊的经营优势及市场优势, 从而实现创新。与此同时, 与党报新闻的宣传不同, 党报专刊的宣传始终都需要以行业为根本, 需要随时对行业的最新动态变化进行了解与掌握, 并对行业的焦点问题与热点问题进行合理解读, 整合出行业的有效信息, 从而为读者或潜在消费者提供市场引导服务, 为行业或商家搭建交流平台。因此, 无论是专业性、服务性以及贴近性等方面, 还是风格、内容以及形式上, 地市专刊的都必须充分体现出地市专刊经营的独有特色。

例如, 从1998年开设《社会周刊》与《商贸周刊》到现在, 《临沂日报》经历了17年的风风雨雨, 更名无数次。截至目前, 《临沂日报》已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与特色, 形成了数个专刊轮流出版的模式, 主要有《新农村》《经济》《健康》《法制》等。任何一个专刊, 其定位都不同, 所传播的信息也不同。例如, 《新农村》是针对地区实际情况与新农村建设来制定方向与内容的, 以县乡基层为主要的读者群与报道对象。[1]又如, 《经济》是以金融、房地产等消费为主要报道内容的, 对最新消费动态进行全面的分析, 并总结最新的经济形势走向, 其为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二) 社会联办专刊专栏, 拓展栏目空间

对于地市党报来说, 应该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对社会资源进行深入地挖掘, 以此来拓展专刊的空间。同时, 还应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来实现对党报专刊专栏的联办机制。严格按照“三贴近”的原则来进行设计、规划, 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个性化专刊专栏。另外, 应该进一步细分受众市场, 不断提升针对性, 实现对不同用户的“量身定做”, 向目标受众以及特定人群等提供定向式的个性化服务, 以此来打造栏目的品牌, 吸引各大广告商的植入, 从而有效扩大广告份额, 让地市专刊专栏的广告收入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例如, 《日照日报》最近几年在栏目改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具体来说, 日照日报栏目抓住了区县报纸停刊的有利时机, 对区县专刊的出刊工作进行了积极的策划。在策划的过程中, 通过与区县主要负责人之间的沟通与协商, 使得出刊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 “三贴近”原则在区县专刊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不仅进一步丰富了报纸版面, 同时也为目标受众提供了更多的定向服务, 真正实现了对地市专刊专栏经营渠道的开拓。

(三) 推行办报、经营一体化管理

对于地市党报的经营而言, 地市党报专刊专栏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那么, 要想经营好地市党报专刊, 就必须实现对体制以及机制方面的保障, 实现办报与经营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具体来说, 首先要由两委来对专刊部室进行统一管理, 将专刊主任编入到入编会与经管会之中, 实现对其的双重管理。其次, 确定经营的范围, 实施合理的奖惩制度, 对已经成熟的版块进行重新梳理, 需要重点开发的范围一定要进行分解, 对于条件齐全且需要重点开发的专刊, 必须设定相应的部门来进行经营, 以此来促使各个专刊部门的责任更加明确、工作更加分明。

三、结语

由于省级媒体与地方争夺市场与资源的趋势愈演愈烈, 所以地市党报专刊要想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经营创收任务。基于此, 地市党报专刊必须找准切入点, 不断提升党报专刊的经营质量与效率。只有这样, 地市党报才能够迎来社会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局面。

摘要: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在谋取生存的过程中, 地市党报正面临着上级媒体挤压力度逐渐加强、财政扶持力度逐渐减小的残酷事实。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谋求生存与发展, 很多地市党报已经逐渐地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经营创收上, 专刊专栏质量的提高俨然已经成了地市党报日常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本文基于现阶段我国地市党报专刊专栏经营的现状, 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探究, 并提出了地市党报专刊专栏经营的新途径, 旨在实现地市党报专刊专栏经营的改革以及地市党报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地市党报,专刊经营,现状,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廖琳琳.报纸经营性专刊的策划分析——以《重庆商报·车周刊》为例[J].今传媒 (学术版) , 2011 (12) :32-33.

经营途径 篇2

河南省鹤壁市邮政局高双平

一、报刊发行业务收入中存在的问题

报刊发行收入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从鹤壁局报刊发行收入近十年情况一览表中可以看出,1999年报刊发行收入是1990年的近5倍。但是,其中存在着如十年间报刊价格大幅增长、收入中存在水份等因素的影响。扣除这些因素,报刊发行的实际增长并不乐观。据河南省邮政统计资料显示:全省每百人拥有报刊份数1988年为16.87份,到1998年下降到9.98份;1988年~1998年十年间每百人拥有报刊份数下降了40.84。报刊发行收入占邮政收入的比重也出现下降态势。1990年占邮政收入的23.72,1999年为13.67,1999年较1990年下降了10多个百分点,这说明报刊发行业务的增长速度落后于其它业务的增长。

报刊发行收入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报刊欠款问题越来越突出

部分邮政分支机构或个人为完成下达的任务指标,违反预收、预订报刊发行资金管理原则,为订户开了“绿灯”,形成报刊欠款,并越积越多。如鹤壁煤炭系统是订报刊大户,近年来其效益不好,但一些邮政支局为了完成任务,仍然给该系统订报订刊,造成索要报刊欠款非常困难;鹤壁所辖某县邮政局2000年以前没有报刊欠款,2000报刊流转额较1999增加了30万元,但出现的欠费却达28万元。

2.买断包销的做法,使一些报刊形成积压

一些邮政企业在买断包销报刊时,只考虑如何垄断市场,没有对市场进行认真全面的考察和预测,致使无法完成包销数量,形成积压,造成损失。《鹤壁广播电视报》以前自办发行,1999年鹤壁局和报社谈妥,《鹤壁广播电视报》交邮发,买断包销15000份;但实际订阅和零售每期在12000份左右,积压3000份无法售出,收入和积压的报纸金额相抵后,所剩无几。

3.出现零售抢占订阅市场的不正当行为

由于零售报刊点承包给了个人,一些零售点为了个人利益,利用各种关系,采取不正当方式,在大收订期间提高折扣率吸引订阅户。鹤壁出现了某零售报刊承包者以10的返利,拉拢订阅户,不但扰乱了订阅报刊市场,而且损害了邮政企业利益。

4.服务意识淡薄,报刊破订、续订工作做得不足

在对鹤壁局报刊发行业务资金检查时发现,破订、续订的报刊数额很小,有的县局全年破订报刊流转额只有几百元,甚至几十元。有的连续几个月没有破订用户。可见在报刊征订工作中,收订人员服务意识淡薄,“年底收订管一年”、“报纸不破月,杂志不破季”的思想仍然存在。另外由于缺报短刊现象时有发生,损害了订户利益,即影响了邮政企业的形象,也影响了经济效益。

二、提高报刊发行业务经营效益的途径

1.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科学决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报刊发行市场的多元化是必然趋势。邮政企业要正确提高认识,积极参与市场竞争。2000年全国邮政共接办发行报刊6653种,创历史最高水平,作为报刊发行市场的“老大哥”,要树立信心,正视当前发行渠道多元化的市场形势,充分发挥邮政报刊发行点多、面广、信誉好的优势,主动出击,加快发展,巩固和提高邮政报刊发行市场占有率。在制定和出台新的经营措施和加大报刊交邮政发行的工作力度的同时,要采取灵活、有效的经营方法,以市场为出发点和立足点,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科学决策,才能促进报刊发行业务发展。而生搬硬套,盲目选择,只能给企业造成人、财、物的浪费。

2.以服务求发展,提高收投服务水平

3.以零售为突破点,增加报刊市场份额

4.完善制度,杜绝在订阅报刊中形成欠款

我国中药企业跨国经营的途径选择 篇3

在当前“国内市场国际化”及“国际市场本土化”的背景下,我国中药企业既面临汹涌而至的外资企业带来的国内市场压力,同时也获得了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机遇。挑战和机遇并存,中药企业只有主动把握市场机遇,开展跨国经营,才能全面融入国际市场体系,在国际化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因此,研究中药企业跨国经营的途径和策略意义重大。

1中药企业跨国经营的主要途径

1.1贸易式进入

贸易式进入是指我国中药企业以出口方式将产品销往国外。若企业不直接参与国际营销活动,交由国内的外贸机构或外国驻我国的采购机构来完成出口,属于间接出口;企业自己设立专门的外贸部门并配备相关人员,直接面向外国客户出口产品,属于直接出口。

1.2合同式进入

在不涉及股权或产权的条件下,我国中药企业以合同的方式向国外企业转让专利、商标、工艺技术、企业名称等无形资产的使用权,进行“非股权安排”(non-equity ar-rangement),即合同式进入或契约式进入。主要形式有技术协议、一般授权经营、特许经营、许可证贸易等。

1.3投资式进入

投资式进入是指我国中药企业以直接投资的方式在国外建立企业实体开展跨国经营,形成跨国企业。根据投资方式不同,有合资和独资之分。前者是中药企业和国外企业共同出资成立企业,共担风险,共享利润;后者是中药企业直接在国外并购企业或创建新企业,设立全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并拥有其100%的控制权。

1.4跨国战略联盟

所谓跨国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跨国经营企业.为实现某一共同的战略目标而建立相对持久的协同合作关系,结成跨国经营联合体。主要形式有合资型联盟、股权联盟、非股权联盟等。我国中药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出于对世界市场的预期目标以及企业总体经营目标的考虑,也可以与国外企业结成跨国战略联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2影响跨国经营途径选择的主要因素

2.1途径本身的特性

不同的进入途径有其不同的特点,企业首先要对各种途径自身的特性有所了解,才能灵活选用。贸易式进入特别是间接出口,国际化程度低、风险小,但企业难以直接接触国际市场和国外客户,只能被动满足需求,不利于发挥主动性,积累海外营销经验。合同式进入可以充分调动国外企业经营的积极性,有利于中药产品推广,涉及的财务风险较小,但却面临技术扩散的风险。投资式进入能够灵活跨越贸易壁垒,或以合资方式吸收和利用国外合资方的资信、营销渠道、技术管理等重要资源,降低经营成本和风险;或以独资方式控制专有技术,按自身意图实施跨国经营,但高投入、高风险、高控制力的特征也对企业独资提出了高要求。组建跨国战略联盟,可以为我国中药企业带来新知识、新信息和新资源,但也可能会在联盟资源共享中失去关键技术和现有成熟市场。

2.2目标市场因素

各国对中医药的接受和认可存在差异,中药进入不同的目标市场,其难易程度也不尽相同,企业跨国经营时应考虑不同市场的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途径和策略。以日、韩、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为代表的亚洲市场是我国的传统中药市场。由于地缘关系,亚洲市场对中药产品接受程度高,一直是我国最大的中药出口市场。每年亚洲市场的中药出口占我国中药出口总额的约70%。随着西方对天然药物的重视和多国政府对中医药的承认,欧洲和北美已成为我国新兴的中药市场,对这些地区的出口量在我国中药出口中占25%左右。中药产品可以健康食品、营养补充剂等非药品形式进入欧美,但要符合欧美严格的药品标准,在其容量巨大的药品市场开展跨国经营,仍然困难重重。非洲、南美洲、大洋洲等是我国中药企业跨国经营的长远潜在市场,该市场在我国中药出口中仅占5%左右,份额较小。其中非洲对中医药有一定认可,但受经济等因素制约,目前中药出口额并不大;南美洲国家对中医药认可度相对较低,对这些国家的出口也较少;大洋洲主要国家澳大利亚是第一个给予中医药合法地位的发达国家,对中医药认可程度高,但人口基数小,医药市场容量十分有限。

2.3企业自身状况

中药企业的规模、资金技术实力、所处的国际化阶段等企业自身状况也是影响跨国经营途径选择的重要因素。例如,当企业规模较大,资金和技术实力雄厚时,可选择以投资式、合同式或跨国战略联盟等方式进入国际市场;规模较小时,则应以间接出口或直接出口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对于跨国经营处于初级阶段的企业来说,由于长期立足国内,尚未接触过国际市场,不妨以间接出口作为起点;积累了一定销售经验的企业,可以逐步开展直接出口、对外投资等跨国经营,提高国际市场的介入程度;而初次对外投资时,可选择合资方式,以降低经营风险。

2.4产品类型

我国是中药资源大国,可供出口的中药产品种类繁多,有属于原料药的中药材及饮片,属于初加工中间产品的药材提取物,还有属于制成品的中成药及保健品。前两者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后者技术含量相对较高。中药产品类型、技术含量不同,也会影响跨国经营途径的选择。例如,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一般适合在国内生产,而技术密集型产品较适合在东道国本地生产。

3“四因制宜”:我国中药企业选择跨国经营途径的有效策略

3.1因法制宜——根据不同途径本身的特性,选择有效的跨国经营途径

3.1.1 贸易式进入是中药企业跨国经营起步阶段的首选

贸易式进入作为跨国经营的初级方式,对资金要求相对较低,且经营风险较小,适用范围广。对于从未试水过国外市场的中药企业来说,从事出口是企业“走出去”的最佳选择。特别是抗风险能力不足的中小企业,可以将间接出口作为跨国经营的第一步。但间接出口不利于企业接触国际市场,不宜作为长久之策。

3.1.2合同式进入适用于拥有“老字号”知名品牌的中药企业

对于国内具有影响力、享誉甚高的“老字号”知名品牌中药企业(如同仁堂、九芝堂、片仔癀等),可通过合同方式转让其品牌、商标、专利等无形资产的使用权,借助国外企业来开展营销,扩大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例如通过特许经营在国外拓展加盟中药店。需要注意的是,专利和专有技术的转让存在一定技术扩散的风险,企业对此要慎重。

3.1.3投资式进入是具备资金技术实力和国外营销经验的中药企业的理想选择

具备投资条件的中药企业可选择出口销量好的“拳头”产品,将产品价值链上的生产环节移至国外,通过合资或独资形式在东道国生产并销售。产品的本土化生产不仅有助于企业跨越东道国的贸易壁垒,而且产品质量更符

合当地标准和要求,有利于进一步开拓市场,扩大销量。

3.1.4跨国战略联盟的构建要求中药企业必先具备核心竞争力

中药企业在跨国投资初期,往往会面临对市场环境不熟悉、渠道不健全、风险大等问题,与国外企业组建跨国战略联盟可帮助企业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但与国外企业结盟的先决条件及“资本”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拥有丰富的药材资源、大量的方剂资料和宝贵的用药经验,这是其他国家无法相比的。国内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构建自身核心竞争力。对于核心竞争力缺乏的企业,可以先考虑在国内组建战略联盟,与国内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共同提升核心竞争力。

3.2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目标市场,选择有效的跨国经营途径

3.2.1传统市场:对东南亚市场进行投资,加强与日、韩的合作

亚洲一直是我国中药企业跨国经营的主要目标市场,它既可以作为企业跨出国门、走向世界的第一站,也可以成为企业向更高层次市场迈进的奠基石。由于中药需求旺盛,国内从事出口的中药企业对该市场比较熟悉,因此亚洲市场是企业进行直接投资的理想场所。国内有条件的中药企业,可采取“步步为营,逐步推进”的战略,加强对亚洲市场的投资力度。其中,东南亚等市场可作为企业投资的首选,尤其是新加坡,这个市场中药贸易发达、交通运输便利,企业可以优先考虑,先行投资。待积累经验、占领市场后,再以当地市场作为“跳板”,向亚洲其他国家进军,逐步扩大投资范围。对于资金、技术创新水平明显高于我国的日本和韩国,中药企业还可以积极利用自身专利、品牌、工艺技术等优势,与之开展契约式合作,或组建跨国战略联盟,加强对日、韩市场的渗入。

3.2.2新兴市场:维持出口,并与欧洲及北美企业合作,组建跨国战略联盟

欧洲和北美是世界最大的植物药市场,也是我国中药产品出口的重要市场。但由于我国中药很难以“药品”名义注册,出口量受到极大限制。国内中药企业可以积极尝试在通过美国FDA认证、欧盟COS注册等方面进行突破,同时也应继续保持并不断提升中药产品以非药品名义的出口贸易额。近年来,国内一些企业积极以美国FDA认证作为中药进入欧洲及北美市场的切入点,然而至今国内尚无一例中药品种通过认证。在此情况下,可考虑与欧洲及北美企业合作,组建跨国战略联盟,将之作为中药企业进军欧美市场的一条捷径。目前,国外许多大型制药企业对我国中药开发兴趣浓厚,有的通过网络或中国境内分公司追踪中医药项目,有的直接和中国各大研发机构或政府有关部门联系合作开发。我国中药企业应抓住这一机遇,主动出击,利用自身核心竞争力,与国外相关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借对方之力推进中药的注册认证。此外,我国中药企业还可与国外科研机构建立研发联盟,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联合开发中药新产品。

3.2.3潜在市场:在非洲等欠发达地区投资建厂

潜在市场中,企业应该重点关注和开发非洲市场。非洲人口众多,多数国家经济落后,缺医少药,中药产品在非洲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由于非洲多数国家制药技术不及我国,我国中药企业可以利用自身资金、技术等优势进行直接投资,选择符合当地需求的中成药及保健品品种在当地建厂生产,以质优价廉的产品占领非洲市场。

3.3因企制宜——结合企业自身状况,选择有效的跨国经营途径

对于大型中药企业,可充分发挥规模大、资金和技术实力较为雄厚、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优势,在巩固以往间接出口或直接出口贸易量的基础上,积极尝试以合同式、投资式进入国际市场,或组建跨国战略联盟。例如,资金充裕的中药企业可以选择合适的发达国家进行跨国投资,开办合资企业,利用国外企业药品注册的专业知识和市场渠道等资源,促使中药符合欧美标准,向西方主流市场这一制高点进军。

中小企业应结合自身条件,实行分阶段、分步骤的稳健发展战略。从间接出口做起,逐步转向直接出口,积累国际营销经验、资本和人才,努力提高中药产品在周边国家传统市场的份额,待企业发展、条件成熟后,再尝试直接投资。首选的投资地点是传统的亚洲市场,可利用相似的文化背景及相对较低的成本,迅速进入市场,提高市场份额,有效积累资本,待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再向发达国家扩展。

3.4因药制宜——根据中药产品类型,选择有效的跨国经营途径

我国药材丰富、饮片炮制工艺独特、劳动力相对低廉,因此,中药材及饮片、药材提取物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适合在国内生产,可选择贸易方式进入国际市场。企业对于该类产品应采取出口推进战略,致力于提高药材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出口。特别是市场容量大且制药能力强的亚洲和欧美市场,企业应重点突破。

农户农业经营风险量化途径初探 篇4

一、风险的界定

“风险”一词来自英文单词“Risk”,迄今为止,对风险做出比较系统、完整,并被大多数专家和学者绝对公认的定义并不多。目前,关于对风险的定义及其特性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一是如何规范与测度不确定性;二是风险有哪些不利的后果;三是风险的真相或它的真实性是什么。美国学者海恩斯较早地提出了风险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分类和描述,他的观点具有代表性并被广泛接受。他认为:“风险一词在经济学和其他学术领域中,它意味着损害或损失的可能性。偶然性的因素用以划分风险的不同性质,某种行为能否产生有害的后果应以其不确定性而定。如果某种不确定性发生时,其行为就反映了风险的分担。”著名经济学家弗兰克·H·柰特在其名著《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中,把可能测定的不确定性定义为严格意义上的风险,把不能用大数法则进行分析测定的不确定性定义为真正的不确定性。而且提出只有不确定性才是真正利润的源泉的风险学说。美国著名风险管理学家威廉姆斯将风险定义为:“风险是关于某种给定状态下发生的结果的客观疑问。”国内学者西南财经大学卓志教授认为:如果说“风险是损失的机会”,损失的机会本身的含义不明确,倘若机会指概率,那么当损失的概率为0或1时,损失不可能发生或者损失必然发生,这种描述混淆了风险与不确定性的本质区别,风险可以度量,而不确定性不能度量。他认为,风险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定义:一是从易于定性分析的要求来看,风险可以描述为与不确定性相联系的损失的可能性;二是从易于定量分析的角度来看,风险可以描述为实际结果偏离预期结果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

对以上这些国内外流行的观点进行归纳,可以得出风险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征:1、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2、风险具有不确定性,表现在风险结果的不确定性、发生与否的不确定性、发生时间的不确定性及发生状况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之间的相对差异;3、风险具有可测性,风险的可测性奠定了风险处理和管理的量化基础与方法运用。简而言之,在严格理论意义上的风险就是可以测度的损失或者收益的不确定性。

二、农户农业经营风险的分类

国内学者对农户农业经营风险的研究多见于对农业风险管理中的农业保险、农业风险的形成机理以及对策建议的理论研究上,这些研究都从不同角度对农业风险进行了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从产生来源讲,可分为生产风险(因其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引起的,故又被称为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政策制度风险、信息风险、资产风险等;从风险性质上讲,可分为自然风险与经济风险;按来源的不确定性可分为可保风险与不可保风险,这种划分一般应用于农业保险研究领域;按损失和收益状况可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按风险损失是否可以转移分为可分散风险与不可分散风险。其中按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分类被广泛应用,这是因为从农业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分类,基本上可以全面地反映出农业风险的成因,有利于提出农业风险管理的相关对策建议。

泛泛而言,这些分类都是有道理的。但严格地按照风险本身的定义来讲,有些分类是不严谨的。从农业风险的产生原因来进行分类,表面看上去似乎合理,也合乎我们的习惯。但是,如果从目前对风险的定义和理解出发,这种分类是存在问题的,很容易使初步接触农业风险的人浅尝辄止,难以深入到以识别、估计、评价和控制为主要手段的农业风险管理研究当中去。

本文力图以对农业风险的度量为目标,把农业风险缩小在它的两个主要领域:生产和流通领域。在生产领域中,农业生产者主要面临着由于自然因素而产生的农产品产量实际与预期的偏差,称之为农产品产量风险。在流通领域中,农产品的流通主要受到市场、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实际价格与预期价格之间的不利偏差,称之为农产品流通风险。为了适应量化分析的要求,本文把生产领域的风险限定为产量风险,把流通领域的风险限定为价格风险。

三、农户农业经营风险的度量

(一)定量分析的一般方法。

风险度量是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对所收集到的大量损失资料加以分析,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以损失概率和损失程度为主要测算指标,使风险分析定量化,据以确定风险的大小或高低。把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严重程度,结合其他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得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风险度量一般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必要时借助计算机完成。

1、用方差或标准差度量观察值与期望值的偏离程度来测度风险。根据本文对农户农业经营风险的定义,可以用方差或标准差来计算实际损失(收益)与预期损失(收益)的偏差以表示农户农业经营风险的大小。这也是经济学中普遍采用的方法,如凯恩斯就用平均报酬的可能偏差来衡量投资风险。希克斯和马尔切克把报酬的方法看作风险,马尔柯维和托宾则把方差视为投资风险的主要指标。一般来讲,标准差的单位与损失的单位相同,易于比较风险和收益的大小,因此我们用标准差度量农户农业经营风险的大小,其计算公式如下:

σ:收益的标准差(风险值);Ri:第i种实际收益的观察值;R:预期收益;n:观察量。

2、预期收益未知情况下的修正。上述公式假定预期收益已知,而且每一种实际收益发生的概率均为1/n,更一般的情况是,预期收益未知,每种实际收益发生的概率不同。因此,一般更为常用的方法是用样本的期望值作为预期收益来计算总体的无偏估计:

σ:总体标准差(风险值);S:样本标准差;Ri:第i种实际收益的观察值;Pi:第i种实际收益的发生概率;预期收益(样本的期望值);n:观察量。

3、多种农业经营项目的风险组合。上面为单项农业经营项目的风险,一个农户所有农业经营项目的风险由所有经营项目风险及其之间的相关程度决定。即:

σ:农户农业经营项目组合收益的标准差(风险值);σij:第i项风险标准差和第j项风险标准差的协方差;Pij:第i项风险标准差和第j项风险标准差的相关系数;xi:第i项风险占风险组合的比率;xj:第j项风险占风险组合的比率;n:一个农户农业经营风险的组合项目数。

(二)定量分析的缺陷

1、当各个期望值不同时,标准差的直接比较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应使用标准差的相对指标,即离差系数或标准差系数才具有可比性。

2、标准差指标体系评估风险是以风险事件的正态分布或服从于正态分布为前提的,否则,计算出来的标准差(风险)是没有意义的。而正态分布只是事物的一种状态,不是全部,所以用标准差作为风险评估指标,只有在事件概率分布满足于正态分布的条件,并且人们追求的目标是稳定的情况下才正确。

3、标准差公式基于风险的定义: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的偏离。也就是说,它只可用于可计算的不确定性(或可保风险)。农业生产经营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这个复杂系统里还存在着不能定量分析的其他因素,企图较精确地量化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决定因素,但目前仍未取得明显成果。

(三)定性分析的一般方法。

用标准差衡量风险虽然看似可以提供一个风险大小的尺度,但基于以上测度模型的缺陷,其有效性一直被质疑。再加上真实的样本数据难以获取,所以人们也常用定性的方法预测风险,以弥补计量模型过于严格的假设和许多根本无法量化的风险度量的不足。因此,对于不可量化的风险,一些专家提议,估计这类损失发生的概率可采用定性方式:

1、风险事件不会发生;

2、轻度发生。风险事件可能发生,但不大可能现在发生,或在将来发生;

3、中度发生。风险事件已发生过一次,但预料将来某时还会发生;

4、高度发生。风险事件已发生过多次,预计将来仍会经常发生。

虽然这种方法不如定量方法那样精确,但它的优势在于:对有关风险的信息质量要求不高。

四、一个分析框架设计

(一)某农户单项农业经营项目的收益风险度量。

下面假设该农户单位时间内(1年)农业经营过程中影响产量、价格的风险只有四种可能的情况出现,是离散型分布,采用定性分析估算其四种发生概率对应的预期产量或者预期价格。

假设该农户1年后的农产品(假设共有n项农业经营项目)产量和价格会根据未来不同的情况而变化,不同的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对应不同的预期产量和预期价格,设影响产量的风险事件不发生时的产量值为常量Q0,影响价格的风险事件不发生时的价格值为常量P0,以定性分析的原则对不同风险事件发生概率下的对应产量值和价格值做如下假设。(表1、表2)

根据表1、表2,可以得出在影响产量和价格偏离的风险事件不同发生程度情况下的农户单项农业经营项目收益情况。(表3)

(1)农户单项农业经营项目预期收益:

(2)农户单项农业经营项目收益的方差:

(3)农户单项农业经营项目价格的标准差(收益风险值):

(二)某农户所有农业经营项目的收益风险度量。

收益风险由两个因素决定:(1)组合中各个经营项目的风险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2)构成比例(以w表示)——分配在各项收益的比例。

经营项目组合的期望收益率就是各单项经营期望收益的加权平均,权数为该单项项目占组合的比重。设组合中有n项经营项目,则:

经营组合的方差不是各单项方差的简单加权平均,还要受到各资产之间的协方差的影响,具体为:

假设某农户同时种植了农作物A和农作物B,一年的总体收益中40%来自于种植农作物A,60%来自于种植农作物B。即:

这便是农户农业经营一年最终的风险值。

五、小结

经营途径 篇5

[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2005年以来,我行积极探索并初步建立了符合我行管理要求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有力促进了我行扩大收入、控制成本、依法合规经营。

一、具体做法

一立足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办法。我行制定了以新老划断、分组考评、指标调整、绩效挂钩为核心的经营绩效考评体系。

1、新老划断。一是对表外欠息的划断。针对少数行由于历史原因存在表外欠息的情况,对消化收回这部分表外欠息所产生的收入及利润,不纳入绩效管理的综合考评测算和超额利润测算,而实行计划指标管理,对应由地方财政补贴的欠息下达收回指标,超额或未完成指标的行在综合考评的总得分上进行加、减分处理。二是对呆账贷款的划断。针对少数行因历史因素形成的呆账,将经总行认定尚未核销的呆账贷款从不良贷款的相关考评指标中剔除,并对呆账贷款产生的系统内借款利息造成的利润减少,在测算利润相关指标和超额利润时给予返还。三是对冲减欠息的划断。针对2005年是将2000表内欠息分五年冲减当年贷款利息收入的最后一年,为避免2006年个别行利润“自然增长”而造成指标“进步分”成绩失真,对2005年的收入、利润等数据进行调整,剔除冲减表内欠息因素。

2、分组考评。根据我行业务分布情况,采取了将贷款比重和利润比重占分行系统90%左右的分行营业部与其他10个基层行分组考评的办法。并对分行营业部专门采取综合考评指标进行考核,从而有效解决了业务分布不均造成的测算结果失真问题,体现考评的客观性、公平性。

3、指标调整。根据分行经营目标及实际情况,在总行7项考评指标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补充。一是增设“附营业务停息挂账贷款下降”指标,重视对附营业务停息挂账贷款的收回消化;充分考虑不良贷款和附营业务停息挂账贷款基数差距较大因素,通过“下降额”和“下降比”两个方面进行绝对值和相对值的考评。二是调整综合考评权重分设置。将收入成本率和不良贷款比例的权重分分别由15分调整为10分,在增设权重分为5分的“附营业务停息挂账贷款下降”指标同时,将“人均利润”指标由20分调整到25分,使“资产利润率”、“人均利润”指标权重分占比达到综合考评体系的40%,加大了对效益性指标的权重分占比。另外,将“营业办公用房出租收入”从“中间业务收入”中单列出来,实行计划指标管理,消除各行营业办公用房情况差异对“人均中间业务收入”指标测算造成的影响。

4、绩效挂钩。一是与工资薪酬挂钩。为建立有效激励与保障的工资管理机制,在核定下达基层行基础工资总额的基础上,以责任目标津贴和增量工资为主确定绩效挂钩的工资额度,绩效工资总额在年终按绩效考评结果分配。同时,建立一定规模的工资基金,用于以丰补欠,保证每年挂钩工资的兑现。二是与财务资源分配挂钩。为实现财务资源分配由“供应保障型”向“激励约束型”转变,按照财务资源向基层行倾斜、向经营效益好的行倾斜、向需求倾斜的要求,按人员费用、基本费用、挂钩费用和其他费用等四个部分分配财务资源,其中:人员费用和基本费用按“保经营、保开门”的原则核定,挂钩费用根据上年绩效考评成绩排名核定和本年预期超额利润核定,其他费用根据实际房屋修理需要、退休人员大病统筹医药费等核定,实现了财务资源和经营成本的有效统一。三是与业务经营资源分配挂钩。建立信贷资源与绩效考评挂钩机制,突出绩效在商业性信贷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对商业性信贷资金计划,采取按上年考评结果进行配置,向考评名列前茅的行倾斜,激发了经营活力。四是与领导班子考核挂钩。将绩效考评与基层行领导班子成员收入水平挂钩,并作为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将绩效考评结果作为各级领导干部考核、升降、调配、淘汰的重要标准。

(二)围绕中心,合理下达绩效考评指标。一是根据总行对分行下达的计划利润指标,结合分行利润目标,充分考虑和挖掘基层行在利润效益实现上的潜力,合理下达各基层行计划利润指标。二是考虑分行营业部在分行业务经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多次调研测算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其综合考评指标,既有效保护营业部的工作积极性,又在增量指标上体现了一定的激励性。

经营途径 篇6

1、推行药品批发配送制的优势

我国从事药品经营的企业或公司比较多,这其中规模比较小的企业或者公司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为了能够保证我国的药品经营市场和谐有序的发展,我国开始实施药品批发配置制,效果比较好,不仅保证了药品质量,也使一些不具备药品质量把关资格的企业退出市场。其具体优势如下:

第一,药品经营过程中,使用药品批发配大大降低了进货成本。因为此种方法是集中采购,每次的进货批量都比较大。以某医药公司为例,应用药品批发配送方法,采购成本下降了1.3%,半年就能够增加超过200万的经济效益;第二,可以有效防止重复进货,也可以防止重复设库。因为药品批发配送之后,管理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存库资金占用量减少,药品过期问题也得到有效缓解;第三,其他方面的费用也有所降低。比如药品公司或者企业不必频繁的安排人员参加订货会,人员出差费用、商品损耗费用都大大降低,对于规模比较大的医药企业来说,此次昂费用至少就能够节约几十万元;第四,药品质量能够得到有效保证。因为药品批发配送,进货口只有一个,对货源单位要求会更加的严格,货源单位自然会尽可能的保证药品质量,此外在进货过程中,质量监督人员首次合作的企业、首次经营的品种进行更为严格的检查,同时药品批发配送与网络连接,有关药品企业能够进行跟踪,尤其是可以对药品分流情况跟踪,防止药品分流期间出现质量问题。

除了上述几点优势外,药品批发配送制的应用,还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即:便于药品资源进行更合理的配置,尽可能的避免浪费现象的出现。早期我国的药品批发单位基本上都拥有外采权,而这样每个批发单位都要建立一个检验室,以便对药品进行检验,这样不仅对浪费药品与检验室资源,同时也难以形成有效的检验数据。但是药品批发配送之后,需要集中进行采购,一个检验室即可。药品经营单位也没有必要构建一个库存量比较大的仓库,库存量减少,绝大部分存库都防止在统一的仓库中,统一进行管理,既利于仓储条件的改善,也利于仓储管理的改善。

2、药品批发配送制实施的必要性

2.1有利于转变经营方式、便于药品经营企业扩大再生产。现阶段,我国的药品经营方式相对比较落后,这使得医药企业市场竞争秩序比较混乱,假药产品屡禁不止。药品购销期间存在着违纪行为,这使得很多的规模比较小的医药经营企业负负债经营,效益不高,难以继续维持。但是如果运用药品批发配送制方式,则能够有效的缓解上述问题,这主要是因为能够将具备集中采购能力的企业看作是中心,进行统一采购,制定标准化的质量要求,标准化的管理方式等,一旦出现问题,核心医药企业需要负绝大部分责任。这样不仅降低了成本,也保证了经营效益。作为核心医药企业,为了保住核心地位,定要细化管理,构建管理部门,加大管理力度,以便能够提高市场竞争力。

2.2有利于精简药品批发企业。现阶段,我国药品批发企业数量庞大,尤其是规模比较小的药品批发企业数量所占比重非常大,而这些小型企业基本上都不能进行质量把关。市场上某些药品批发企业正是依靠贩卖假药,任意降低经营成本,或者是依靠偷税漏税来进行经营。这样类型药品批发企业的存在,影响了药品行业威信的树立,对民众的身心健康也非常不利。但是运用药品批发配送制之后,医药批发企业需要进行重组或者改组,那些不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企业定要被淘汰,这对净化医药批发行业有着积极的作用。实施药品批發配送制之后,只有哪些拥有质量保管的企业能够留存下来,而这些企业在进行药品批发时,也会受到核心药品批发企业的制约,因此能够保证药品质量。

3、实行药品批发配送制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药品批发配送制拥有很多优势,但是如果在实施的过程中未能注意到一些问题,这些优势未必能够发挥出来,不仅如此,可能会适得其反,产生一系列的不良的连锁反应。

3.1实行批发配送制的前提是参与企业应以资产为纽带,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和强有力的领导机构。这就要求配送制应在同一个法人企业内部实行,或者在不同的法人企业之间进行了企业重组后实行。在一些仅有松散联合关系的企业之间要做到令行禁止,步调一致是不大可能的,因此不具备实行配送制的先决条件。

3.2要选择一家经营实力强、仓储条件优越、人员素质较高、企业管理比较先进、计算机管理比较成熟、经营规模相对较大的医药企业作为承担药品集中采购职能的核心企业。

3.3要把各个单位原有的货源基地和主要进货人员集中到核心批发企业设立统一的进货部门,实行统一进货和管理。否则某些重要品种的货源可能发生问题,与原有进货合同执行的衔接也有一定困难。

3.4要注意维护转为配送制企业的原批发经营单位的既得利益,其原来直接外购药品能够享受到的各种优惠,应尽可能予以保留。核心企业主要应通过扩大经营规模和进一步降低进货成本来增加效益。

3.5要在对核心企业资金流动规模和质量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核定每个配送制单位的资信额度,严格结算纪律。否则,可能形成资金大量沉淀到客户和配送制单位,导致核心企业资金压力过大、调度失灵的后果。

3.6要明确整个配送体系的药品质量责任主要由核心企业承担,在完善整个配送体系质量把关手段的基础上,重点健全核心企业的质量体系,制定科学合理、严密有效的运行程序,确保药品质量时时处处都在受控状态下。

3.7要健全核心企业对配送制企业的发货和售后服务体系,确保配送制企业能够快速提货,快速向客户配送,对售后出现的问题能够得到快速合理的解决。3.8小型经营单位习惯于购销一些小厂家生产的低价药品,并形成了一个相应的客户群。实行配送制后,虽然质量有了更加切实的保障,但是满足习惯使用低价药品的客户需求有较大难度。针对这一问胜,应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注重满足特殊客户群的需要,不要一味追求品牌,而应适当组织一些虽不太知名、但价格较低、质量仍然能够得到切实保障的货源。

4、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推行药品批发配送制,的确是规范我国药品经营的最有效的方法。虽然现阶段该制度还未大规范应用,但是其应用作用已经显示出来。只是在推行的过程中,有关人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参与的企业经营实力必须达到一定水平等。

浅谈地市党报专刊经营新途径 篇7

一、地市党报专刊专栏经营面临的现状

地市党报长期受到当地经济水平、人力资源、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干扰, 专刊专栏经营质量千差万别。从整体分析得知, 党报经营性专刊专刊较少;地级市晚报掺杂在党报中;地市级专刊经营情况差别显著;晚报专刊专栏经营投入较多, 党报专刊专栏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 对其经营认识不充分、措施不合理。

最近几年来, 为了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和竞争需要, 各地市级党报专刊专栏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革, 但改革效果差异性较大。雷同、常规的专刊专栏较多, 论点新颖、观点充分、收益显著的专刊专栏较少。专业类专刊虽然比比皆是, 然而独具特色的专刊栏目数量有限, 无法满足社会对专刊专栏的要求, 对广告商毫无吸引力, 从而导致报刊销量直线下降, 严重浪费了报刊资源, 报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

二、积极探索地市党报专刊专栏经营的新途径

(一) 提高广告收入

专刊是报纸的主要内容, 是地市党报经营的重点②。当前媒体广告相互竞争尤为残酷, 这也反映了媒体之间影响力之间的竞争, 当中品牌专刊的经营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同时, 创收经营是党报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增强专刊专栏质量, 是提高广告收入的关键;广告收入增加了, 无疑是为专刊专栏的经营奠定牢固的经济保障。所以创建地市党报品牌专刊专栏, 扩大其影响力, 提高美誉度、认知度、知名度, 丰富内容, 提升受众满意度, 从而获取一批忠诚的读者, 是提高广告收入的重点, 是党报提高经营实力、效益的根本之路。

目前, 地市党报的专刊专栏运行形式各种各样, 有的专刊将广告融入其中, 实施捆绑销售, 同时有的专刊中并未加入任何广告。在广告同专刊捆绑销售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广告版面往往多于专刊内容, 专刊专栏沦为了广告重点宣传阵地, 注重广告宣传, 从而使得专刊专栏的质量和效益越来越差。为了改变这一情况, 将广告经营人员同栏目编辑人员进行奖惩分离、责任分离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栏目创办人员不具有承担广告经营的职能, 只需要全心投入到栏目、品牌创办事业中, 把广告经营任务安排给专门人员来负责。

(二) 准确定位

党报专刊经营是党报宣传的重要构成部分, 因此其在挑选的行业的办刊理念、版面设计、版式风格、内容安排等方面都要与党报的办报理念、整体风格、办报宗旨保持一致。只有这样, 地市党报专刊经营才能凭借党报已经拥有的高端受众读者、知名传播平台的主流媒体影响力, 在经营专刊过程中将党报的优势资源转变为专刊的经营优势, 将党报的政治优势转变为专刊的市场优势, 将专刊经营成为党报创收的关键。

同时, 党报专刊的宣传不同于党报新闻的宣传③。党报专刊的宣传需要以行业为根本, 随时关注这一行业的最新动态变化, 科学合理地解读这一行业的焦点、热点问题, 精心整合这一行业的有效信息, 为读者或潜在消费人员进行市场引导, 为商家或行业搭建交流平台, 所以专刊宣传的贴近性、服务性与专业性等方面, 以及内容、风格、形式上, 都必须体现出专刊经营的特色。

例如, 《临沂日报》从1998年开设《商贸周刊》和《社会周刊》到现在, 历经十多年的风雨, 数次更名, 坚持到今天已经形成了自身特色与风格, 当前形成了《健康》、《法治》、《经济》、《新农村》、《教育》等数个专刊轮流出版的模式。《健康》专刊以医疗保健、医疗信息和当地医疗卫生动态为主, 传播健康知识, 提高读者健康理念;《法治》专刊的重要内容是法律服务和重大案件报道, 介绍法律知识, 剖析司法案件。在内容选择上, 不选取小型社会题材案件, 从而避免同党报的社会新闻版重复;《经济》专刊以金融、汽车、房地产等消费为重要报道内容, 全面分析消费动态, 总结经济形势走向, 促进该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新农村》针对该地区实际情况和新农村建设, 以县乡基层为主要读者群和报道对象, 提供致富类、农业技术类信息;《教育》专刊的读者是家长和中小学生, 重点介绍和探讨了中小学生教育规律和成长心理。

(三) 贴近读者

地市党报专刊必须借鉴党报之长, 更加贴近读者, 但是不得被党报同化, 而是在坚持党报性质与风格的同时, 学习党报贴近读者的特征, 使得地市党报在时效性、服务性、可读性与信息性方面更加出彩, 耐人寻味。

例如《驻马店日报·教育周刊》创刊以来, 始终以教育为中心, 努力贴近读者, 为社会服务, 为教师服务, 为学生服务, 获得了社会、教师与学生的大加赞赏, 成为该专刊的忠实读者, 报纸订购量不断增长, 稿件越来越多。编辑部办公室到处悬挂着各县市、各学校送来的锦旗, 锦旗上写着““正确舆论鼓士气、携手同心创未来”、“急危解困、满腔热忱”、“人民的好记者, 教师的好卫士”等标语, 饱含着众多师生的凝重嘱托, 同时也鼓励着该专刊再接再厉, 经营好专刊。

(四) 推行办报、经营一体化管理

地市党报专刊对报纸经营的影响尤为深刻, 经营好专刊需要从体制、机制上进行充分保障。本文作者建议地市党报专刊采取办报、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

首先, 专刊部室由两委统一管理, 专刊主任编入经管会和入编会, 受到双重管理, 从而落实办报的思路措施和策划好专刊的经营工作。

其次, 确定经营范围, 实施奖惩制度, 梳理已经成熟的板块, 分解需要重点开发的范围, 对条件齐全需要重点开发的专刊设立相对应的部门进行经营, 使得各专刊部门责任明确, 工作分明。

最后, 扶上马走一程, 对需要新创建的专刊, 党报分管领导普遍都要与专刊部门主任一起, 积极协调, 获取有关部门领导支持④。

综上所述, 随着省级媒体同地方争夺市场与资源的趋势更加激烈, 地市党报专刊有义务承担起相对应的经营创收任务。所以, 需要找准切入点, 创办好并经营好党报专刊, 是地市党报获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键。

摘要:地市党报在谋取生存的过程中, 面临着财政扶持力度越来越小、上级媒体挤压力度越来越强的残酷事实。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 大多数地市党报为了谋求发展, 将全部精力投放在经营创收上, 提高专刊专栏的质量。本文作者立足于当前报业情况, 对增强地市党报专刊经营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地市党报,专刊,经营

注释

11 廖琳琳.报纸经营性专刊的策划分析——以《重庆商报·车周刊》为例[J].今传媒:学术版, 2011 (12) :32-33.

22 刘金贵, 朱孟芳.探索地市党报专刊经营新途径——日照日报专刊经营的启示[J].中国报业, 2011, 11 (5) :114—116.

33徐勇.省级党报经营性专刊发展优势探析——《湖南日报》创办《天下湘商》专刊的启示[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7 (15) :241—243.

森林可持续经营及其实现途径探讨 篇8

1.1 可持续发展思想与森林可持续发展

我国发展林业目前的首要任务是以生态建设为主题的森林恢复, 森林可持续经营尽管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但还只是贯穿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森林的保护与可持续经营才是生态环境建设的根本。

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包括经济目标、环境目标在内的一系列社会目标的持续性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思想主要体现在公平性 (包括社会公平和代际公平) 和统一性 (环境与发展相统一) 。

森林可持续发展即实现所有类型的森林、林地树木的多种作用功能的可持续性, 终极目标是森林健康化, 提供最优的功能和效益, 发挥森林的全部多重价值。

1.2 森林可持续经营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目标是培育健康、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 逐步平衡今天社会飞速发展对林业的巨大需求与后代需求问题, 工作中必须树立“森林需要经营, 森林必须培育”的经营理念。通过对森林的可持续经营首先得到“持续收获”的目标, 进而转向保护现有森林, 恢复已衰退的老林、疏林和因采伐或其他经营活动尚未更新恢复成林的迹地和幼林, 提高森林的功能和效益, 不断优化森林资源结构, 提高森林资源质量, 增强森林的整体功能, 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经营组织首先应该是一个有效率的单位, 要求训练有素有文化教养的队伍, 整个林业社区也是一个充满活力、有生气的社会基层单元。

2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必要性及进程

2.1 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必要性

2.1.1 解决现有森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

虽然我国森林面积、蓄积呈现增长趋势, 森林覆盖率亦逐步增加, 但是森林资源总体上仍呈现分布不均、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五大林区与西部地区森林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均差异显著;幼龄林和中龄林在面积比例中占到将近七成, 森林利用虽然未来前途光明, 但目前困难很大。

2.1.2 稳定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制度与技术体系

在几十年的森林保护、建设与经营实践中我国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但与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 缺乏独特、长期而稳步发展的制度与技术体系[1], 存在只种不管的问题, 阻碍了林业的发展, 使林业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

正是由于我国林业长期以来存在以上问题, 导致近年来投资虽较过去几十年有很大增加, 但森林可持续发展进程依然缓慢。

2.2 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历程

早在1997年我国就着手采取国家推动的方式, 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试验示范工作。1998年以来, 在实践中又整合形成了具有世界影响的六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从2004年开始, 国家林业局先后批复7家单位为国家级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试验示范单位, 针对不同类型的森林、不同的管理体制以及不同的森林经营水平, 进行了大胆探索实践, 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浙江省临安市的森林经营管理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为亚太地区森林经营杰出范例[2]。在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验示范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 2011年11月, 国家林业局决定在全国200个单位开展以森林采伐管理改革为核心的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试点工作, 对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3]。

3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实现途径

森林的可持续经营管理是一种包括行政、经济、法律、社会、技术以及科技等手段的行为, 目的是为了保护和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各种功能。要真正做好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 必须做好以下4点, 缺一不可。

3.1 政绩挂钩、追踪问效

3.1.1 提高认识, 政绩挂钩

要将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开展的好坏、森林培育质量提高的快慢作为重要政绩指标纳入考核范围, 主要领导亲自抓, 主管领导具体抓。加快森林培育速度, 调整树种组成进度, 加大森林培育工作管理力度, 着力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

3.1.2 加强质量监督和检查验收工作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跟踪问效问责。针对只种不管的“顽症”, 在政绩挂钩的基础上, 要实施关注管理, 对已有的森林做好经营和管理工作, 让它们在系统的经营下不仅为当下, 也为未来提供持续的经济、社会、环境生态效益。对森林培育工作要定期逐级监督检查验收, 严禁超强度、超面积、超计划、改变林地用途、乱砍滥伐、单纯取材等现象发生。

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为可持续经营打好基础

3.2.1 加强林道的建设与维护

在维护好旧林道的基础上, 根据森林防火工作和森林培育工作的需要, 做好林道的科学规划和建设, 这是做好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的根本。

3.2.2 建设标准化管护站

管护站是一线职工之家, 是激发职工干劲的关键, 中条山国有林管理局率先开始了“四小”、“五全”、“六化”的标准化管护站建设。

3.2.3 建设现代化苗圃

很多单位都有苗圃, 但早期的没有排灌设施, 今后要考虑向标准化、现代化发展, 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优质苗木。

3.3 做好采伐管理, 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

森林采伐管理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面大、十分敏感的系统工程, 不仅关系到林农的权益, 更关系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进程。这方面, 福建省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做法[4], 结合其先进经验, 提出以下几点。

3.3.1 坚持采伐限额管理

坚持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 把保护、培育、发展与合理利用统一起来, 把落实经营权与处置权统一起来, 大幅度提高林地利用率和生产力, 促进资源增长、林农增收。

3.3.2 规范采伐指标分配

坚持“三公”分配原则, 强化“三方监督”, 实行伐区资格审查, 规范采伐指标分配。

3.3.3 便捷高效管理

简化管理手续和环节, 保证采伐审批的规范、透明, 逐步构建集采伐、林地、运输、经营加工等于一体的信息化管理新平台, 提升林政资源管理水平。

3.3.4 做好森林经营方案编制

各经营单位要把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当作建立森林可持续经营新体系的契机, 做到森林覆盖率不下降、林地保有量不减少、生态林面积不减少、森林蓄积稳中有升、林分质量不断提高, 建立分类管理的思路。

3.3.5 加强伐区作业质量管理

严格按设计施工, 按挂号木采伐, 技术员与主管领导要跟班作业、跟班指导。加大林木采伐剩余物的利用, 吃干嚼净, 全部利用。伐区内不堆积枝桠树头, 消除隐患, 确保林木生长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3.4 培养林业精英, 推进科技创新

工作中要重视技术队伍的培训, 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挑选事业心强、业务娴熟、能吃苦耐劳、克己奉公的人员担任工程技术人员, 有计划地进行培训, 不断提高业务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要加强管护队伍的建设, 力争使管护员成为既懂管护, 又懂生产, 还会种、养的多面手。

建立新型林业科技创新体系, 加大投入, 围绕林业重点工程进行科技攻关, 力争短期内在生物技术、良种选育技术和重大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 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发展动力。

3.5 引进“城市森林”概念, 解决城市环境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涌入城市, 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里引入“城市森林”的概念, 即“把森林引入城市, 让城市融入森林”。城市有限的土地空间资源, 决定了“城市森林”要营造以高大、生态功能好的乔木为主的乔、灌、藤、草混交复层结构, 使林地不同高度都得到充分的利用, 充分发挥空间生物量、叶量占有率。“城市森林”建设要因地制宜, 重视乡土树种的使用, 按照地带性植被特征进行森林植被的恢复, 突出城市所在地的本土特色。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 我国自然地理区域复杂, 需要制定区域性的标准与指标体系, 要充分认识到可持续经营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作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当务之急是努力保护好现有重点森林, 恢复森林植被, 大力发展人工速生用材林, 力争森林资源休养生息和足够增长。

参考文献

[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网宣传中心.作用低估质量低下制度低端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面临“三低”挑战——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调查与对策分析 (上) [EB/OL].[2005-06-10]http://www.caf.ac.cn/news/xwzx/081224164132B03280K3KKF63AH18H37.html.

[2]崔武社.我国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试验示范[N].中国绿色时报, 2009-01-09 (16) .

[3]贡佳萍.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试点启动[N].中国绿色时报, 2011-11-09 (21) .

浅谈农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途径 篇9

适度规模经营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设备、经营管理、信息等各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和有效运行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农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指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为目标, 在既定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强调对土地、劳动力、资金、设备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前、产中和产后等诸环节合理组织的同时, 适当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从而取得最佳综合效益的农业生产经营和组织形式, 其核心是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协同效应使其发挥各自最大的生产潜力。

2 农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产生背景

2.1 农村农业联产承包经营的利弊分析

农业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把土地的经营权交给农民之初极大激发其种粮和发展农业的积极性。经历了小型农业机械普及和大型农机具推广, 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虽经几次调整但一家一户地块零星、分散经营的基本格局仍未发生根本变化, 尤其是受劳力、农药、化肥、种子、农业器具等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飞涨而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冲击影响, 农村出现了大量的耕地闲置、丢荒, 加剧了我国农业农村联产承包经营与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矛盾。

2.2 农垦家庭农场模式的利弊分析

垦区家庭农场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改革创建了以土地到户、农机到户、核算到户、盈亏风险责任到户、生产费自理、生活费自理为主要特征的大农场套小农场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相应连片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 成为垦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市场经营主体, 在一定时期内经营承包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大农场经济得到健康发展、职工收入显著提高、产业规模发展辐射带动周边农村百姓追随发展, 并从中受益。

但目前垦区农业发展过程中, 随着一、二代农垦人老龄化退休退岗, 同农村一样出现了耕地闲置、丢荒;部分垦区分配给职工经营承包岗位面积的限制, 农业经营规模已经不适应当前经营的需要, 效率低下, 成本增加, 农产品竞争压力加大, 管理和经营机制不活、社会负担重、政策支持体系不健全等一系列生产经营困难、弊端, 严重阻碍了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3 农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应运而生

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并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和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等一系列深化农业改革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指引下。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和小规模的家庭农场及分散闲置耕地整合逐步向专业种粮大户、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过度, 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将成为现阶段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随着精准扶贫, 农村产业转移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布局的大幕拉开, 土地流转实现集中连片和集约化规模经营优势明显。尤其是龙头企业入驻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后, 极大推动了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和新技术标准的推广实施;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 有效推进农业的集约化规模生产经营和农业生产综合效益的提高, 成为农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核心, 从而进一步推动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进程。

3 农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目标

3.1 十三五期间农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规划

十三五期间农业要充分利用国家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政策深化农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市场机制,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机械化和科技化水平,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开展农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以切实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自然灾害能力、生物防疫风险, 并保证农业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 不断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 从而实现农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路径和方式应充分结合当地的资源状况、经济社会基础、经营主体的能力素质和具体的生产经营性质等情况综合确定。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加大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 相关扶持政策、项目资金要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 并配合财政金融等部门创新金融支农模式和成立现代农业担保机构缓解新型经营主体资金紧缺问题, 做好农业企业上市的融资指导服务工作并培训新型职业农民。

3.2 农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多样化

农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不仅仅是土地的集中规模经营, 也可是生产环节和社会化服务的规模。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不同资源状况和生产经营类型决定了农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路径的多样性。因此应结合当地情况在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和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当地情况的农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方式, 通过财税、信贷、保险、基础建设等社会化服务构筑综合支持体系依法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通过入股、托管等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推动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 探索入股、合作、流转、托管等多种土地集约形式。

不同地区应充分结合当地的资源状况、经济结构、经济社会基础、经营主体的能力素质、具体的生产经营性质和农业基础等来确定切实可行的实现形式。人少地多地区的规模经营可以通过土地的大规模流转和集中经营来实现;而在人多地少地区推进农业发展规模经营时则应充分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支持并鼓励家庭经营。

4 农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实践路径分析

4.1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体系

通过土地托管、代耕代种代收、股份合作等方式提高农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效益。结合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国家大型优质安全食品生产供应基地, 打造农业全产业链, 率先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实现农业持续增值增效。

4.2 示范带动现代农业

以加强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试验示范农业新技术、新装备和生产经营新模式, 为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积累经验。引导农垦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垦地合作, 为周边农民提供大型农机作业、农业投入品供应、农产品加工和购销等社会化服务, 增强对周边区域辐射带动能力。

5 小结

本文根据农垦管区农业经营管理模式及生产经营优劣分析, 揭示我国农业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体的一些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劳动力老龄化, 种植面积小而散, 生产成本高而效率低, 农产品产量品质在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压力大等现状。分析并深化农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把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核心;准确把握粮食、经济作物生产的适度规模推进和支持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组合和社会支持系统, 探讨并研究如何建立与适度规模经营相匹配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魏耸, 金书秦, 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研究综述与展望[J].农业展望, 2012 (04) .

[2]钟涨宝, 聂建亮, 等.发展农地规模经营的现实必要性及路径选择[J].商业研究, 2011 (09) .

[3]杜国平, 等.欠发达地区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现实条件与应对策略[J].贵州农业科学, 2010 (07) .

[4]吴桢培, 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5]杨李红, 等.宜春市袁州区农地适度经营规模测度模型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 2010 (05) .

[6]刘蓉蓉, 李世峰, 周宇, 王进, 等.南通市粮棉油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状与推进举措[J].河北农业科学, 2010 (04) .

[7]陶善信, 等.农业规模经营与效率问题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0 (04) .

经营途径 篇10

虚拟经营是信息时代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市场变化的产物, 是资源整合的形式, 是社会分工与合作的一种高级形式。目前, 我国中小企业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推动自主创新、优化贸易结构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尽管中小企业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 但是在虚拟经营方面的缺陷是非常明显的。刚刚发布的《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调查报告 (2007) 》显示, 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 虽然有高达80%的中小企业具有接入互联网的能力, 但用于业务应用的只占44.2%, 只有9%的中小企业实施了电子商务, 4.8%的企业应用了ERP;在发展环境方面,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社会服务体系还不健全, 覆盖面较小, 服务内容不完善, 除信息服务、技术支持外, 还有很多领域没有形成服务网络。

一、我国中小企业虚拟经营的条件

(一) 分工专业化的形成

生产分工专业化为我国中小企业实施虚拟经营奠定了现实基础。例如一辆汽车大约有2万个零件, 而一架飞机的零件则超过百万件。在这种情况下, 一个企业不可能独自生产如此复杂的产品, 只能靠企业间的合作。企业间的合作绝不可能仅仅是大企业间的合作, 更多的是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与中小企业间的合作。波音飞机就是靠全世界数千家大中小企业的协作, 才能翱翔于蓝天的。另外, 竞争也使大企业认识到自己与有合作关系的中小企业之间是荣辱与共的关系。只有巩固自己的企业联盟, 才能对抗别的企业联盟。这就使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关系从以往的以大欺小、以大吃小变为一体同心, 分工的专业化为中小企业虚拟经营提供了根本条件。

(二) 网络技术的发展

网络技术的发展, 为我国中小企业的虚拟经营提供了支撑平台, 为其在全球范围内选择合作伙伴提供了技术条件。在传统条件下, 由于信息传播的渠道狭窄、效率低下, 中小企业获取的信息经常是滞后的, 有时还会失真。在这样的信息条件下, 不但虚拟经营搞不了, 而且正常的、传统的生产都要受影响。在网络经济时代, 先进的网络和信息处理技术能够准确高速地传输生产、经营信息, 为它们轻而易举地在第一时间获得第一手资料提供了支持;同时, 在信息时代, 网络为中小企业搭起了信息共享的平台, 模糊了它们的生产边界, 软化了企业资产专用性, 各企业间资源共享成为现实。中小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各种资源, 精选合作伙伴, 把具有不同优势的企业组合成以信息技术为纽带的合作联盟, 使合作各方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共同应对市场的挑战。另外, 网络技术的发展还促使柔性竞争的出现, 并且使其具备了与生俱来的优势化, 这也给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三) 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

目前, 我国许多企业开工不足, 大量机器设备和生产线处于闲置状态, 我国已经进入过剩经济时代。未来几年, 经济领域面临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重组的艰巨任务。面对规模庞大的国民经济, 不能仅仅依靠增量投入来改善经济结构。就中小企业而言, 由于其资源有限、实力不足, 如果采取垂直资源配置方式, 大量建立和收购生产线不仅不现实, 而且运作的风险很大。实施虚拟经营可能是一个“四两拨千斤”的好办法。不仅可以盘活沉淀资产, 还可以实现资产的大规模的流动和重组。这就为中小企业实行横向联合、整合内外部资源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近年来, 我国有很多中小企业在这方面已经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有的已经初步尝到了成功的果实。如珠海天年高科技国际企业公司, 前身是一家拥有1万纱锭的纺织企业, 由于多年的重复建设,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 全国纺织业逐步陷入全面亏损, 该企业也陷入了困境。后来, 他们研制出了功能保健纺织品“天年素”, 取得“微元生化纤维”技术国家专利。由于实力有限, 他们无力进行规模经营和迅速扩张。同时, 他们也看到大多数纺织厂仍然在亏损中挣扎, 决定采取OEM生产方式, 把生产环节外包, 迅速在全国开辟了17个生产加工基地, 自己仅控制含技术专利的原料加工合成工序。这样既降低了成本又扩大了生产规模, 使有限的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

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虚拟经营的途径

(一) 更新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只有观念更新了才会有组织的变革。在企业结构及规模问题上, 传统的观点认为大的就是好的, 全的就是好的。以往的中小企业往往以发展成为大企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殊不知斗转星移, 世界已经进入网络时代, 企业虚拟经营已经成为世界性潮流。大量外国大中小企业的成功实践表明, 企业应该抛开“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思路, 企业竞争的成败, 不仅在于是否拥有关键性资源, 更取决于企业是否采用了虚拟经营的方式。只有及时更新观念, 我国的中小企业才能牢牢把握国际潮流, 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 大力开展虚拟经营, 更新观念是我国中小企业实施虚拟经营的先导。

(二) 掌握核心资源

这里所说的核心资源不是自然资源, 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财、物, 主要是指核心竞争力, 如专利权、商标权、销售体系、研发能力等。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特有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有机组合, 它决定着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市场的潜力, 并体现竞争优势;它是企业针对外部环境变化进行资源整合, 有效实施企业战略的基础。核心竞争能力不仅影响着企业经营方式以及管理模式的选择, 而且还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市场占有份额[1] 。企业将主要的资金和精力用于产品设计、品牌和知名度的宣传和维护, 渠道与市场管理上, 通过品牌和知名度获得市场, 在产品设计生产、运输、市场销售环节上联络相关企业, 建立一种纽带关系[2] 。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确立的竞争优势是真正的优势, 是企业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为了强化核心竞争力, 国际上的大企业纷纷放弃非相关业务以突出主业, 如西门子为做好白色家电, 忍痛卖掉彩电生产线;百事可乐为集中精力打败老对手可口可乐, 不得不放弃饭店和快餐业。可见, 由“广而泛”向“专而精”的战略转移已是大势所趋。大企业尚且如此, 何况中小企业呢? [3] 中小企业由于人力、财力、物力有限, 更不可能在各方面都具有竞争优势, 所以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不要四面出击, 应该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强化核心竞争优势。只有具备了核心竞争优势, 才算掌握了核心资源, 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具备与别人合作的实力。古语说, 家有梧桐树, 引得凤凰来, 也是这个意思。这是中小企业成功实施虚拟经营的基础。

(三) 提高信息系统的效率

全球市场瞬息万变, 必须时刻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 追踪市场的需求情况和销售情况, 及时把信息传递给决策者, 并根据市场需要的及时设计生产消费者需要的产品, 要达到这样的目的, 就必须提高信息系统的效率, 这是企业虚拟经营成功的保证。虚拟经营的成功的前提就是要建立速度快、信息量大、处理能力强的信息系统。传统企业决策过程由于信息收集和传递的时间限制, 决策往往存在滞后性, 不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虚拟企业快速高效的信息系统能够为决策者快速获得信息, 全面了解情况, 有利于整个系统效率的提高。

国家应完善中小企业建立所需要的信息服务体系。德国政府支持组建了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央信息系统“Startothek”, 这一系统已经于2006年1月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是基于互联网络的信息服务平台, 包含了中小企业建立所需要的各种信息、程序和规范等。完善中小企业创业时的咨询服务, 加大对失业人员创办企业的支持力度, 通过合并“die Ich-AG”和“Ueberbrueckungsgeld”两项措施, 增加了对失业人员创办企业的补贴[4] 。

(四) 准确选择对象

中小企业在实施虚拟经营之前, 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 不能草率从事, 必须详细分析自身的条件和自己所处的环境, 准确把握自己的优势, 全面了解外部的资源状况。根据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分析法, 中小企业可以从涉及企业生产、营销、来料储运、成品储运、售后服务和人事、财务、计划、研究与开发、组织制度等方面来分析自己和外部的状况。一般来说, 企业的劣势是需要虚拟的, 而那些在价值链的相关环节上有优势的企业适宜选作虚拟经营的对象。

(五) 注意文化整合

虚拟经营是一种通过借助外部力量来发展自己的好办法, 但是在利用外界的优势资源为我所用时, 必然要如影随形地输入外界的文化, 企业原有的文化和外界的文化非常容易发生碰撞。企业原有的文化会对外界的文化产生本能的抵触, 这种文化冲突已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注意文化的整合, 使企业原有的文化和外界的文化相互融合, 是成功实施虚拟经营的保证。

参考文献

[1]瞿群臻.中国虚拟企业的发展研究刍议[J].科技与管理, 2001 (4) :39-42.

[2]夏远强, 吕建珍.虚拟企业的经营模式[J].经济论坛, 2002 (10) :25-26.

[3]冯德雄.虚拟经营——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新选择[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2 (9) :99-101.

经营途径 篇11

近些年,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是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如何在国有企业规模化经营中实现最优化管理,对国有企业在规模化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国有企业规模化经营

国有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实力,是一国经济实力的体现和象征。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实力,是一国经济实力的体现和象征。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就是要收缩战线,扶持重点,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有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改善国家对国有经济的管理,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因而,在实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要以坚持规模化为原则,要有利于国有经济规模水平的提高。国有企业实施规模化经营具有以下三方面现实意义:

有利于合理配置各类资源,实现收益水平的提高。按照规模经济理论,国有企业进行区域重组、产研重组、产学重组,实施规模化经营,使之配置方式更为合理,使得资源可以跨地区自由流动,降低各项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收益水平,扩大行业内的影响力。

有利于培育我国的大企业集团,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必须及时对国有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持续实施规模化经营,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以优势企业为龙头,加快实施抓大扶强,积极对现有资源进行清理整合。培育和组建大企业集团不仅可以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国有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创造条件,还可以提升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速度,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有利于加强行业内的合作,避免同类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实施规模化经营可以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实力,增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能力,通过现有生产能力的整合,合理配置资源,全面提升国有企业在国际和行业内的竞争实力。

国企规模化经营中的最优化管理

最优化理论最早是工业生产领域提出的,它的对象既是产品生产全过程,也可以是按项目管理的各部件、配件的生产与加工,同时也可以是一个完整的项目管理活动。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应用最优化理论具有客观上的适用性和实践上的可行性。每一个业务部门内部根据其工作过程可以化分为若干个“项目”或分过程,而一个“项目”或分过程都可以运用最优化理论进行管理,以寻求最优化目标实现的最佳途径、方法和经济效益。国有企业经营中的生产运营系统、党政管理系统、后勤服务系统也都可以把自己的工作任务或“项目”按最优化理论的思路、方法进行管理。

在国企规模化经营中全面推行“五化”管理

在最优化理论指导下的企业经营管理过程或总目标管理,可以使各个部门或“项目”管理的手段科学化、理念现代化、成效最优化、控制信息化、评价数据化。最优化理论促使管理者在目标函数设定、影响目标函数最优值实现的变量或其他因素的分析等方面会更全面、更细致,会使原来许多界限含糊不清,指标不明确的因素变得清晰。通过系统工程理论的方法,能够最终达到管理目标在最优状态下圆满实现。

专业化发展

专业化发展是指集中公司所有资源和能力于自己所擅长的核心业务,通过专注于某一点带动公司的成长。专业化发展是公司成长最基本的战略,也是公司成长的必由之路。与多元化经营相比,专业化发展战略更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发展,这种成长方式更利于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建立稳固的竞争优势,因而它所趋动的增长也会更加健康,更加稳定,更加长久。

专业化战略的优势在于企业可集中各种资源优势于最熟悉的业务领域,从而开发培育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便于企业整合战略的运作,实现规模化生产,取得行业内的成本优势;有利于CIS战略的贯彻实施,使企业品牌与产品的有机融合;从竞争的角度看,企业业务的专业化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在较广阔的竞争范围内超过对手。专业化不仅能够通过价值链各环节的分工提高整个行业的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单个公司的效率和效益,促进公司成长。目前,以核心业务为中心的专业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例如日化行业中的佼佼者高露洁(Colgate)公司,仅凭几元钱一支的牙膏和牙刷跻身于世界500强之列。专业化正是高露洁成功的关键因素。

扁平化管理

实施扁平化管理,有利于企业创新工作内容,降低成本消耗,提高赢利水平,理顺管理关系,增强组织绩效,提升核心竞争力,是顺应现代企业个性化、柔性化、分散化、信息化等要求,并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相匹配、相契合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

企业要把推行扁平化管理模式,作为提升企业管理效率,促进项目标准化管理,提高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在管理体制的设立上,要缩短管理链条,提高管理效率。在项目组织结构的设置上,要针对实际,缩短管理链,从提高管理效率,从降低成本的角度出发,推行两级扁平化管理模式。在项目成本核算上,要以效益为中心,以成本控制为重点的核算机制。通过扁平化管理模式,不断建立健全与扁平化架构相适应的企业体制和机制,不断完善和细化项目科学管理的方法和措施,坚持实施信息化建设和开发,逐步实现内部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和市场化。

集约化经营

国有企业的集约化经营就是对企业机构部门、人员、资金、财力、技术、装备等经营要素进行适度的集中调配与管理,主要具有以下四方面特点:一是追求利润。国有企业作为国家投资的企业,经营的结果是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追求利润是国有企业集约化经营的显著特征。二是经营规模效益化。国有企业要在经营中保持适度规模经营效益,以较少投入带来较大收益,使经营成果在现有规模上达到最大值。三是业务相对集中。国有企业集约化经营是一种全方位、系统化的经营方式,必须通过采取一定的资本集中来促使资金的纵向分配与生产要素的横向流动,以达到集体功能的发挥和整体效益的提高,如相应集中经营决策权、资金调度权、人力资源配置权等。四是技术现代化。国有企业实行集约化经营必须与高新技术相结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设备和管理手段进行经营。

规范化管理

规范化管理的重点在于为企业构建一个具有自我免疫、自动修复的机能。也就是说,使企业组织形成一种内在的自我免疫功能,能自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能抵御外部力量的侵害,并且当企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遭遇外部创伤后,能自动地修复愈合,使企业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

要通过全面实施规范化管理,确保企业管理获得优异的效率和效益,使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能够充分发挥能动性,立足本职把工作做好,要重点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一是岗位角色管理的规范化,即圆满地做好被管理者的意志动因、能力素质和热情耐心工作。二是组织架构设计管理的规范化,圆满地做好工作的标准条件和资源。三是业务流程管理的规范化,细致地做好工作的方法程序。四是企业文化建设管理的规范化,用一套规范、行之有效、能够起到引领示范作用的文化体系去约束和激励员工。五是企业整体的规范化管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日常性的规范管理。

精益化生产

精益生产中的精,即少而精,不投入多余的生产要素,只是在适当的时间生产必要数量的市场急需产品(或下道工序急需的产品);益,即所有经营活动都要有益有效,具有经济性。精益的核心是消除一切无效劳动和浪费,它把目标确定在尽善尽美上,通过不断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强生产灵活性、实现无废品和零库存等手段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精益化生产和精细化管理方式是以人为中心,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尊重员工、持续改善的一种文化理念,是企业适应内外形势需要的全新生产和思维模式;是经营全过程中贯彻精益管理思想,避免和消除各种浪费行为,是以最好的质量、最低的成本、最短的时间为市场提供需要产品的管理方式。开展精益生产和精细化管理活动,是企业夯实基础管理、提升改革创新能力和增强发展动力的需要;是营造精益文化氛围、增强全员使命感、危机感和归属感的需要;是国有企业打造“有抱负、负责任、受尊重”战略团队的迫切需要。

为了完善国有经济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加快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须创新发展模式,以专业技术为基础,推进结构调整,跨越提升技术地位、市场地位和战略地位,抓大扶强,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资源重组,促进企业规模化发展。在这个历史转型期,产品质量更优于规模数量。因此,国有企业不仅要重视产业升级问题,还要重视产品质量升级换代的问题,更要遵从质量提升发展战略,更好更快地规模化发展。

(责任编辑:郝幸田)

经营途径 篇12

企业在成本管理时,首先应该抓成本的基础管理工作。基础工作是基石,是实施成本控制的“标准”,是过程控制、差异分析、纠正差异、业绩考核的基础。但实际中大部分企业成本控制没有落到实处,只是在喊口号、流于表面形式,成本并未真正得到有效控制。如消耗过大,工时定额不准,费用开支详细程度不够。企业做好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完善定额标准:(1)人力资源部门组织修订和完善工时定额标准(如计件工资标准);(2)相关部门要组织修订和完善各项消耗定额(如损耗定额);(3)运行部门要组织修订和完善工具、能源消耗定额(如车辆的运行);(4)企业综合管理部门要组织修订和完善管理流程和制度(流程不宜太多而在于精准适用)。(5)财务部门要组织成本科目及明细的划分标准和确定成本费用的开支范围和标准。(6)信息系统要能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为各部门制定标准时需要的数据分析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2 努力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成本控制的重点在运营过程中,企业应从降低采购成本、质量成本、销售成本、工作流程、资金占用、减少库存、消除牛鞭效应、合理解决因不可抗力导致的滞销商品八个方面,来努力降低总的运营成本。

(1)控制采购成本;

(2)控制质量成本;

(3)控制销售成本;

(4)优化工作流程;

(5)减少库存;

(6)减少资金占用;

(7)消除“牛鞭效应”;

(8)国家政策法规、气候等不可抗拒的因素(凉夏,暖冬等)造成销售任务成为泡影而导致积压库存等。

3 根据经营目标,倒推分解,将成本目标落实到各层

根据企业确定的目标体系和经营目标,并结合各业务板块的实际情况,倒推分解、下达成本控制的具体目标。首先,各部门不能只有一个总的奋斗目标,要按责任会计的要求把目标成本层层分解为各个责任中心的责任成本,落实到各有关成本中心,将压力传递到部门、班组、个人,真正做到“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其次,各级部门指标要形成一个多层次的成本控制网络,确保逐级目标的实现;第三,各部门在目标成本的制订中,即要考虑自身的内部情况,又考虑企业的外部环境,合理选择正确的标杆,制订出最佳的目标成本;第四,凡是成本降低方案,无论大小,均要求量化成本降低目标。

4 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确保成本控制有效进行

要使成本控制真正发挥效益,还必须贯彻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为此,企业应建立“人人节约、人人有奖”,“人人贡献、人人获益”的激励机制。人力资源部门和财务部门首先要根据成本控制目标的量化目标和要求,完善绩效评估制度;其次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加强组织激励,确保成本控制有效开展;第三,建立“成本控制”个人奖励基金,加强个人激励,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

5 针对我国药品传统物流模式的缺陷,结合国外实施JIT的成功经验

在医药物流领域建立起供应链管理后,也就是医药供应链上、下游各节点单位建立起亲密的战略合作关系之后,就有可能实现JIT模式。

医药经营企业与医药供应商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的及时传达。配送中心可以在信息共享平台上了解门店各药品的存量以及需求情况,从而作出供应决策;门店也可以在信息共享平台上了解供应商的药品配送情况。通过这一平台,配送中心便能在恰当的时间、地点,以恰当的数量、质量提供恰当的药品给门店。这样,一方面有利于配送中心根据门店的需求及时调整生产或者库存;另一方面,由于药品是通过供应商的药品配送系统直接送到医院或药房的,各门店便可以大大降低其仓库的存货甚至可以取消仓库。

6 如何解决好“快配”服务与物流成本的矛盾6.7物流成本分析

“快配”的实质,就是医药批发企业以最快的速度将药品准确地送达下游零售门店或客户处。在这一过程中,以遍布城乡的社区药店、卫生院、私人小药房等为代表的“第三终端”成为了快配的主要客户群,决定了医药快配模式具有客户分布范围广、单笔订货货值低、物流作业量大琐碎、配送时效性要求高、资金回款难度大等难题。

6.2快配模式和中国医药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医药快配企业的

物流成本主要是人工成本和运输配送成本两大块

(1)人工成本。由于医药快配企业的客户有很多小客户,每次订货量都不多、货值也较低,因此销售达到一定规模的医药快配企业仓库人员,每日的主要工作就是散件药品的出库。以我曾管理的某医药物流中心为例,该企业每天日销售额平均在30万人民币(高峰可达50万),其中散件药品的出库量占到每日药品总出库量的73%,而5000元以下的小额出库单的比例更是高达43%。在这样的医药物流中心,药品的拣选出库、复核、拼箱、装车全靠人工作业,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

随着企业销售规模的扩大,人员数量还会不断增长(先进的信息化仓库投资更大),员工的工资性费用成为这类医药企业物流成本的主要构成。根据地区差异,如果医药快配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较高,物流员工(验收、库房、订单、运输配送)的人工成本控制在含税销售额的0.3%~0.45%左右是比较理想的,如果超过含税销售额的0.45%则需要进行物流诊断分析原因。

(2)运输成本。在怀化这类医药市场比较发达的二级市场,医药快配企业在配送半径200公里之内实现含税快配销售额达到1~2个亿即可以养活企业,实现同规模的销售需要投入更多的物流资源。那么对医药快配企业而言,要想持续抢占终端市场,做大销售规模,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拥有既能保证配送时效,又能配送较远距离的物流网络。对运输能力的倚重,决定了运输成本是医药快配企业物流成本的主要部分。

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二级、三级配送网点对医药快配销售越来越重要,物流网络的建立既能优化物流管理、支持销售,也需要物流成本的投入。而且,因各家企业的管理模式、主要面对的市场不同,很难以同样的标准去衡量不同的医药企业。但是,对医药快配销售而言,运输成本(包括自营车辆和委托运输费用)控制在含税销售额的0.4%~0.6%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3)流程优化控制人工成本。对医药快配企业而言,如果仓库是平面单层库房(面积不低于6000平方米),每日销售的药品品规在12000~16000笔左右、月含税销售额在5000万~6500万之间,则仓库作业人员(包含验养、保管员、发货员、复核员)不超过140人对物流成本的控制是比较理想的。

具体而言,如果是成熟的医药快配企业(如以快配为主、年销售超过5亿),而且库房是单层大库,则仓库管理宜采用“整零分开”的管理策略,整散件库区可以相对设置,根据剂型将散件库区分成不同的小区,实行“定人定区”的发货。对出库流程的设计,可以考虑采取集中打单、分库区同时拣选出库、复核员移动复核收货并行的模式。但是对于快配销售仅占总销售极小的比例,每日散件药品出库量在十几万规模的企业而言,仓库不适宜采用“整零分开”的策略,整散件药品合并存储有利于降低人工成本。

根据以往的实践经验,只要流程设计先进、库房条件和信息系统支持、人员培训与绩效考核合理,140人的配置完全可以支持近8个亿的年快配销售规模。

(4)外包模式降低运输成本。对医药快配企业而言,药品配送是管理难度最大、费用控制最难的环节,很多企业对运输成本的控制很难尽如人意,对医药快配企业而言,最好的方法是将车辆和运营费用包给驾驶员个人,根据驾驶员的工作量(配送家数、药品件数、配送里程)和驾驶员进行费用结算,双方以契约的形式合作。如此一来,驾驶员会对运输成本进行合理的控制、会更加积极地做好药品配送工作,以提高自身的收益,而企业在管理上既省心、在费用控制上也会有比较明显的进步。如果运营效果好,企业可以结合仓库的作业流程,将复核员、送货员的使用与费用都包驾驶员(分线路),这样总的物流成本将会进一步降低,作业过程中的货损、货少等差错事故也会有较为清晰的责任划分,对企业而言是大大降低了管理难度,总的说来,医药快配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在含税销售额的1.2%以内是比较理想的。

总之,企业物流成本的降低即是企业物流总成本的降低方可有效,它是一个长期的全面性的企业全员参与的工作,需要企业从最高层到最基层的每一位支持。在顾客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理性化、差异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当今经济社会,显然,重新整合企业的物流职能,降低其物流成本,要比改进企业的销售职能,提高销售收入要容易得多。因此,企业要想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要,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必须适时、有效地整合其物流资源,通过适合于企业自身的积极有效的途径,提高物流和供应链效率,降低企业物流总成本。

参考文献

[1]鲍尔索克斯.物流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2]张荣忠.物流供应链降低成本之路[J].交通企业管理,2003.

[3]贾玉玲.谈物流管理与成本控制[J].新疆有色金属,2001.

[4]李远慧.中国企业物流成本现状分析及降低途径探讨[J].物流技术,2007,8:56-58.

【经营途径】推荐阅读:

纠错途径07-14

自学途径07-16

加工途径05-09

教授途径05-11

具体途径05-13

高效途径05-14

解决途径05-18

引导途径05-18

内化途径05-18

融资途径05-20

上一篇:临床指导意义下一篇:煤耗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