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误区(通用12篇)
思想误区 篇1
“创建学习型组织, 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在国有煤矿开展以来, 经过导入理念、培训师资、开展试点、全面铺开几个阶段, 职工团队学习、建立共同愿景、反思找差、知识共享蔚然成风, 区队和班组探索建立了多种形式的、激励职工学习进取的有效机制, 促进了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企业的创新发展。但是, 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其中某些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影响着活动的深入持久开展。
一、国有煤矿“创争”活动中区队干部思想认识的误区
1. 认为工作忙, 没有时间组织开展“创争”活动。
觉得开展“创争”活动是脱离实际另搞一套、增加自身负担的空洞说教, 是为了赶“时髦”、应付上级。这是错误的思想认识在“创争”活动中的突出反映。存在这种思想认识的人, 自己就没有弄明白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真正意义和目的, 更不清楚创建学习型组织与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关系。
2. 抱着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 把每
天给职工讲一道安全生产规程题, 简单的等同于“创争”活动。无论上级检查指导几次, 过后做法依旧。这是“创争”活动思路不开阔的具体反映。组织职工开展安全生产规程日常学习培训不能说不对, 但从学习的形式到内涵, 都不是学习型组织所指的“学习”。学习的基本形式有三种: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正规学习主要是指在学校的学历教育, 非正规学习主要指岗位学习 (包括职工培训) , 非正式学习主要指在干中学、玩中学。学习型组织所指的学习是人的行为、人的思考、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协作、相处以及复杂的互动关系, 是一种软科学。这种科学强调的是关系互动和自我认识与自我反思, 也是静态单一的教学和一般理论阐释所不能及的。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职工的学习已从学校阶段的学习转变成为终身学习。即“学习工作化, 工作学习化”。除了正规学习以外, 更多的是具有职工个人爱好和兴趣的非正规学习、非正式学习。这种爱好学习、兴趣学习往往贴近于职工的个性, 特别是在干中学、学中干, 结合工作实际和个人爱好、兴趣的学习, 更能激发职工个人的潜能, 甚至会由此产生各类专门人才。
3. 偏重于职工死记硬背, 忽略了工作中的实际操作应用。
有些区队 (车间、科室) 、班组, 明确规定职工学习笔记要记多少字、每天学一道要照抄到笔记本上、班前学习提问或定期考试要能答上学过的理念知识题, 达不到要求者受经济处罚。职工只好死记硬背、照本宣科、依样画葫芦。这是用传统的思维方式组织开展“创争”活动的集中反映。这种做法忽略了职工在实践中的操作应用, 忽略了开发职工的学习潜能, 学习效果肯定不理想。学习型组织评估学习不是看能否记住学过的理论题或作了多少字的学习笔记, 主要是看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所产生的效果, 小至小改小革、小发明、小创新, 写出有一定质量的总结、报告、论文等, 大到科学发现、新的创造、重大革新、高质量的学术报告、学术论文等。如果评估绩效, 理论考试占40%, 创新成果就应占60%, 二者不可偏废。
4. 把空洞抽象、无法评估实现情况的语句当作愿景。
有的区队、班组共同愿景不是在职工职业生涯设计、个人愿景征集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 而是由少数人苦思冥想拼凑而成。内容空洞抽象, 一成不变, 无法进行愿景实现情况的评估, 成了挂在墙上的一条永久性标语口号;这是形式主义在“创争”活动中的一种反映。无论是区队还是班组, 共同愿景应集职工所愿, 映职工心目中之景象。愿景内容能具体、直观一些最好, 高度概括的也可以, 但一定让人能看得懂, 而且有其丰富的内涵, 便于定期进行评估。通过评估, 认为已经实现了共同愿景, 就要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新的共同愿景, 使职工始终带着目标走路, 朝着目标奋进。
5. 小有成效即想停步, 缺乏持之以恒、以一贯之的奋进精神。
有的区队、班组“创争”活动起步较早, 并已取得一定成效, 受到了上级的表彰。因此, 认为自己已经建成了学习型组织, 没有必要再下大力气了;这是见效即安、骄傲自满情绪对“创争”活动曲解的反映。“创争”活动是一项只有开端、没有终点的职工素质工程, 不是权宜之计、不是朝夕之功, 贵在坚持、贵在持久, 只有在长期的创建过程中才能见到实效。
二、做好“创争”活动的措施
1. 加大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培训力度, 明确领导者在“创争”活动中的角色定位。
解决领导者对“创争”活动的思想认识问题, 仅靠行政命令难以奏效。应采取加大学习型组织理论培训力度的办法, 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辅导, 使其弄懂什么是学习型组织、为什么要创建学习型组织、创建学习型组织与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的关系等问题, 从思想深处真正认识到学习型组织是当今众多管理理论中系统性、综合性和实用性最好的一种模式, 开展“创争”活动自己不仅不是“局外人”, 而且还应该主动担当好三个角色:一是当好设计师。创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长期的、不断设计的过程, 如总体步骤的设计、学习系统的设计、使命感的设计、价值观的设计等等, 领导者必须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当好设计师上。否则, 要建成学习型组织将会成为一句空话。二是当好服务员。既然自己把创建学习型组织确定为目标, 那么领导者自己就应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服务员, 并且全心全意地为这一目标服务。三是当好教练员。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 好领导应是好教练。当好教练, 领导者要率先垂范。学习型组织的管理理念如何不断地、有效地传播到自己领导下的职工中去, 设计成的各个学习系统如何在自己领导的区队、班组中推进, 聪明的领导者都义不容辞地起到好教练的作用。
2. 从实际出发, 设计各具特色的、
操作性和可行性强的“创争”活动实施方案。“创争”活动虽然在许多企业都取得了成效, 但是却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供借鉴。许多企业之所以能够取得成效, 关键是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突出自己的特色。比如, 我们包头运销公司是一个以军队转业人员为主体的单位, 他们在艰难的创业中总结并发扬了“特别能吃苦, 特别能战斗, 特别能奉献”的“三特”企业精神, 又结合实际, 总结形成了自己的“甘、赶、敢、干”的工作作风, 即同舟共济, 甘于奉献;完善自我, 赶超一流;创新进取, 敢为人先;雷厉风行, 干好事业。因此, 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和管理, 不能简单遵从书本知识, 也不能照抄照搬或直接从外部移植, 更不能由某个人拍脑袋凭空想象, 而是职工共同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过程。领导者应紧密结合实际, 设计“创争”活动实施方案, 然后组织职工认真实施。需要强调的是, 学习型组织与传统的企业管理相比, 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它突破了单独执行性管理“职能”概念和某个专门工作项目的概念, 上升到以促进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多维概念层次;它更注重培养职工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更注重职工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全面发展;更重视团队的学习共享;更重视职工与企业共赢。领导者在组织职工学习的方式方法上思路应更加开阔, 跳出传统的“填鸭式”静态单一教学和一般理论阐释, 做创新职工学习的先导者,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发挥“天网” (卫星电视) 、“地网” (计算机互联网) 、“人网” (各种培训站点的辅导教师和小教员) 等现代教学手段的主导作用, 办好职工身边开放式的业余技术学校, 引导职工向远距离、网络化、交互式、个性化学习方式转变, 搭建职工终身学习平台, 提高职工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3. 建立评价学习的有效机制, 激励和引导职工提升学习力。
建立评价学习的有效机制, 关键在于考核评价学习力。山西阳泉煤业集团公司自下而上推行的“三工并存”, 即“首席员工” (优秀员工) 、“合格员工” (骨干员工) 、“不合格员工” (试用员工) , 从班组、队到井区、矿, 每月分层次评选一次, 三个月一个轮回, 无论哪一级的“首席员工”, 除拿应得工资奖金外, 每月都要加发高额的津贴;“合格员工”和“不合格员工”仅限于班组内部评选, 前者拿应得工资奖金, 后者只发给生活费, 脱产三个月学习培训。评选“三工”除理论考核外, 实践操作和工作创新占很大的比重, “首席员工”还要符合另外附加的各种条件。这种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职业道德考核和职业技能比武经常化、注重提升学习力的考核评价, 是建立评价学习机制值得学习借鉴的方法。
4. 定期开展愿景实现情况评估, 促进目标不断升级。
愿景概括了组织未来的目标、使命及核心价值, 是组织最终希望实现的蓝图。它的作用类似灯塔, 为组织的前进指引方向, 指导着组织的发展策略, 是组织的灵魂。愿景由组织成员自己制定, 通过讨论获得一致共识, 成为大家愿意全力以赴的目标。建立共同愿景对组织管理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是孕育无限的创造力;二是激发强大的驱动力;三是形成长期的凝聚力。愿景的内容应简单明了、清晰形象, 但领导者的个人愿景不能代表组织愿景, 自上而下未经过职工认同的愿景没有生命力。共同愿景一旦建立, 就应定期开展其实现情况的评估。通过自我“回头望”, 拾遗补缺, 查找影响愿景实现的原因, 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加快实现愿景的步伐。愿景一旦实现, 就应对目标进行升级。如沃尔玛公司, 1990年的愿景是“在2000年时成为拥有1250亿美元的公司”, 今天的愿景则是“给普通百姓提供机会, 使他们能买到与富人一样的东西。”
5. 用“永争第一, 甘当第二”的进取精神, 引导先进自我超越。
“创争”活动开展以来, 涌现出一批学习型先进区队、班组。受到上级表彰、取得荣誉不是终极目标, 用“永争第一, 甘当第二”的理论加以引导, 颇有裨益。“永争第一”自然是无可非议的, 而“甘当第二”可能令人费解。其实不然, 细想起来, “永争第一”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分步目标, 不过只是一句口号。甘当“老二”决不是不争第一, 而是要找一个比自己综合实力更强的学习对象, 把他作为“老大”, 自己当“老二”, 学习他的优点。这样以来, 我的是我的, 他的也是我的, 就一定会超越他。然后再找一个“老大”, 自己还是甘当“老二”, 长此以往, 就会走向成功。小有成效、阶段性的先进区队和班组, 只有具备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 才能先进更先进, 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否则, 只能是昙花一现, 很快失去先进的光泽。
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 学习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深化国有煤矿“创争”活动必须走出思想误区, 保证活动沿着正确的道路健康发展, 进而推动企业不断进行自主创新, 一步步奔向理想的目标。
(作者单位:陕北矿业公司)
思想误区 篇2
班子思想政治建设须摒弃“三个误区”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这是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根本宗旨,必须认真学习领会,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建设水平,摒弃误区。
一是摒弃思想政治建设是“虚功”难以“实做”的误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科学发展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而思想政治建设主要是做人的工作,重点在各级领导班子。只有把人的工作做好了,领导班子建强了,做好其它工作才有保证,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因此,这样的“虚功”我们不仅要“实做”,而且要坚持不懈地做好。二是摒弃思想政治建设等同于一般性思想政治工作的误区。思想政治建设是马克思建党学说的一条重要原则,是我们党作为党的建设首要任务一以贯之的要求,在对象上侧重于各级领导班子。而思想政治工作则着重从中外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对人的思想的影响,回答一系列当前干部群众最关心的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以及许多群众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有联系但各有侧重,各有其特定的内容与要求。三是摒弃思想政治建设等同于理论学习的误区。理论学习是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并且不是唯一的手段。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途径多样,目的多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误区 篇3
当下,国内正在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与实践活动。但是在深入理解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候,大多数人会碰到以下三个先天形成或者后天接受的思想误区。要使科学发展观得以落实,需要深入分析这些思想误区。只有在思想上清楚了,才能真正产生自觉的科学发展观行动。
误区之一是在经济增长与生活质量的关系上,许多人简单地认为,经济增长可以持续地提高生活质量。在这一认识支配下的政策行动,是强调要提高生活质量,就需要持续地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实证研究表明,经济增长虽然在最初是可以大幅度提高生活质量的,但是到了一定的临界点以后,进一步的经济增长对生活质量的贡献开始降低甚至消失,所谓边际收益递减。如果用人均GDP表示经济增长,用联合国倡导的人类发展指数(HDI)表示生活质量,那么大致可以看到超过人均1万美元,人类发展的上升状况就开始趋缓甚至停滞前行了。因此,真正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策措施,应该是在接近临界点左右时,从更多地关注经济增长,逐渐转移到更多地促进社会发展,比如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等。只有这样,才可能使生活质量持续地得以提高。
误区之二是在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上,许多人简单地认为,经济增长的效率改进,可以自然地降低资源环境压力。按照这样的认识所采取的政策行动,是强调如果要降低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压力,只要通过技术与管理持续地改进效率就行了。但是实证研究表明,尽管经济增长的效率可以有惊人的改进,但是历史上和现实中的经济增长,总是伴随着资源环境压力的加大而不是减少。这是因为反弹效应使得技术上与管理上的效率改进,被增长的人口和消费所抵消了。因此,真正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策行动,是按照环境供给能力来决定经济增长,实现从效率导向的发展政策,过渡到规模控制的发展政策的变革。
误区之三是在政府支出与福利提高的关系上,许多人简单地认为,政府公共支出的加大可以提高社会的福利水平,因此政策思路就是认为要提高福利,就需要持续地提高政府支出,因而有加大政府税收的潜在动力。但是实证研究表明,政府的公共支出(投资与消费),对于福利的贡献不是可以无限扩张的,也存在一个门槛。这个门槛的数值是在公共支出占GDP的30%左右,其中政府购买服务的比重要求高于政府投资,超过这个临界点,政府支出不会带来福利的增加。实证研究还表明,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政府在固定资产上的大量投资,对于福利提高实际上很大程度是无效的。而政府对于公共服务的消费,即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则可以持续地带来福利增长。因此,真正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策行动,是政府支出既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应该有一个合适的比重。
中职生常见的思想误区探析 篇4
关键词:自卑心理,实践,理论,职业道德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虽然近几年职业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其中不容忽视的是职校学生在思想上容易产生的一些错误认识。那么这些思想误区主要有哪些?是什么原因导致?如何引导学生走出误区?本文就此问题加以探析。
一、自卑心理
这是影响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一大通病。此“病”始于义务教育阶段, 显性表现在步入中职后, 也可以说是带“病”而来。大部分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就被师生甚至家长认为是差等生, 没出息、无出路, 往往处于被大家遗忘的角落, 是缺少“阳光普射”的群体。久而久之, 就会定格、转化为这些学生的一种思维定式, 开始对自己能力产生怀疑, 潜意识里就认为自己脑子笨、先天不足, 看不到或不相信自己有长处, 总是放大自己的不足。加之长期来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轻视、误解, 致使部分中职学生认为上了中职学校就低人一等, 就不光彩, 是迫不得已而上之, 无可奈何而为之。因此, 一进职校门, 他们就对自己不抱希望, 心无目标, 缺乏信心, 无所事事, 只求混个中职文凭了事。
针对中职学生的自卑心理, 我的体会是, 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使人增加满足的感觉, 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进一步鼓起追求成功的努力, 从而找回自信、克服自卑。从这一心理学理论出发, 我认为, 作为职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 应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为出发点, 从帮助学生播种希望种子、点燃激情火花、搭建锻炼平台、培育优点特长、品尝成功喜悦、增强成就之感等方面狠下工夫, 多方位促使学生建立积极自信的心理状态。为此, 要注意抓好学生的自信心教育。我在平时的工作中, 一是积极搭建平台, 建立班干部竞争上岗机制, 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学校和班级的管理, 锻炼能力、展示自我, 培养他们的自治能力、管理能力。二是在课堂教学中大力推行分层教学法。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 我实行因材施教, 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优点和特长, 品尝成功带来的喜悦和快乐。这样, 能使学生逐渐走出自卑的心理阴影, 产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二、重实践轻理论思想
在国际竞争日益加剧、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重要时期, 不仅要求职校生应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还要求他们具备更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当前职校学生重视技能学习而忽略理论学习的倾向和现状, 导致了学生的理论素养不高, 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当然, 职业学校是以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为主的学校, 缺少了技术支撑的教育称不上职业教育, 缺乏技术的学生也不是合格的职校生。但是“唯技术主义”“技术至上”的倾向, 却是一种思想误区。事实上, 凡是在就业后有发展、可塑性强的人, 都是那些理论素养加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而那些单纯追求技术而忽视专业和文化修养的学生, 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往往属于“工匠型”, 缺乏发展后劲。这也是当今社会职校生适应能力欠缺的原因。显然, 把职业教育简单地视作培养“技术劳动者”的观念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了。
针对职校生“重实践轻理论”思想, 职业学校必须在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理论知识上下工夫。为此, 我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一是创设平等的师生关系。多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 相互之间平等相处、平等交流、民主和谐, 让主角、主体于学生, 留主导权于教师, 使学生主动起来, 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对课堂上学生提出的疑惑和问题, 哪怕很简单, 都不能嘲笑, 而要多鼓励。二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就是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授之以“渔”而不授之以“鱼”, 不光让学生学会, 还要让学生会学。要让学生经常带着问题去听课、去查资料、去讨论探究, 自主寻求答案。三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是结合专业实践、岗位实习、毕业实习, 强化学生试验、实际操作、实践环节, 通过实践巩固所学理论知识, 达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活学活用的目的。
三、重学习轻品德倾向
也就是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职业道德的培养。一些职校生片面认为, 有技通行天下, 无德无伤大体, 有没有职业道德无关紧要。再加上多数职校的考核评价体系, 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 多倾向于评价技能如何, 很少评价德育效果。因此, 这也使职校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不感兴趣, 导致其道德素质普遍偏低, 走上社会后往往就业难、难长久, 要么处处碰壁, 要么频频跳槽, 要么屡屡被炒, 要么常常犯错, 甚至违法乱纪等, 成为用人者的“老大难”, 中职教育者的“头疼事”。
道德自古以来都被放在首要位置。职业道德素质, 也是决定一个人未来职业生涯能走多远、能持多久、能否成功的首要因素。学生走出校门, 踏入社会, 接受的第一个考验不是怎么“做事”, 而是如何“做人”。如何提高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我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出了以下体验:一是创建全员参与的职业道德教育大环境。即创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相互协作的良好环境。二是健全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也就是坚持技能教育与德育评价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原则, 把综合考核贯穿教育教学始终。三是全方位渗透、多形式施教。教师要充分发挥政治课程的主导作用, 穿插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 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及实践活动等, 全方位、广渠道、多形式培养学生, 使之成为有道德、有技能、有纪律的综合型实用人才。
思想误区 篇5
孟祥友
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事实上,中小学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存在以下误区,导致教育的实效性不强。
误区一;师生之间所谓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泾渭分明。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并不仅仅是指学识方面。在知识方面,教师也许会比学生丰富一些;但从道德的角度看,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只不过学生由于阅历、经验的欠缺,由于年少气盛,才会犯下他们有时自己也始料未及的错误,对此,大可不必马上以教育者自居去训斥、征服、惩罚,年轻的心是脆弱的,需要引导、唤起、商讨,从而培养德性。即使是惩罚也要与耐心的说理结合,并辅之以行为指导,学生绝不欢迎那种盛气凌人、以教育者自居的教师,学生欢迎的是没有教育“痕迹”的交流,没有台阶的平等的`对话与沟通,即“润物细无声”。
误区二:教育过程中“管”多于“导”,“不该……”多于“应该………”。学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告诉学生“不许”、“不能”、“不准”怎样做的条例居多,并规定犯规后的处罚措施多,缺少人性化的管理策略。学校政教处扮演了“消防大队”的角色--“哪里起火,冲到哪里”,工作显得有些被动。其实,思想道德教育重在于“导”,让学生明理,多让学生反思错误,帮助他认识犯错的原因,寻找改正的方法。
误区三:“反面典型”多于“榜样”。目前,学校教育中处分学生多于表扬学生,为了加大惩罚力度,有的学校还以“布告”的形式张贴,把学生当罪人对待。其实,学校应该多宣传好人好事,应该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使学生在心中树立起自己的榜样,使之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力量。
不容忽视优等生的思想误区 篇6
关键词:优等生;思想;误区
案例:小杰(化名)是班委成员、数学课代表。这个孩子是一个绝顶聪明、善于察言观色、大大咧咧的男孩。说真的,四年级刚转来我班时,我可真的不喜欢他。他妈妈是牧区的老师,一直将他带在身边,转到我班,他很不适应。说不清楚的优越感、满身的霸气,自我感觉良好,讨论问题时喜欢咄咄逼人,凡事喜欢自我为中心,喜欢吹捧,看不起其他同学等问题,曾一度让我费脑筋。斗转星移,一年时间转眼即逝,小杰也成长为一个有主见、应变能力极强的班干部。
本学期,我将班里数学方面突出的六名学生组成“数学智囊团”。别小看这个小小的团体,可真的帮了我不少忙。数学方面的小问题,他们会替我一一摆平,至于他们也不能解决的难题,那就老将出马了。小杰也是其中之一,他的作用不可轻视。可是,问题就出在这里,他们几个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相互之间比较,他们自己可重视了。小杰为了超过奇奇(大家称为“数学王子”)(化名),中午不按时回家,把作业完成后才跑回家,直到有一天他爸爸找到学校,我才明白事情的原委。我一边为小杰的这种竞争意识感到欣慰,也为他的过分好胜有些担忧。结合他平时的表现,我严肃地批评了他,还告诉他自身的优缺点: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强,对人热情大方、敢说敢做等优势,也有爱做小动作、管不住自己的缺点。其实,他也是个开朗大方的孩子。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找到了知音。许多班主任也和我一样,给一些优等生进行“挫折教育”。优等生成绩优秀,深受家长、老师的喜爱,同学们对他们也是分外敬佩和赞赏。所谓:“一俊遮百丑”,这种孩子生活在家长老师的一味赞美声中,家长和老师也容易忽视或放松对他们思想、纪律、心理和人格等方面的要求和教育,甚至在他们犯了错误时也容易得到别人的庇护或谅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优等生骄横无礼、自命不凡的性格。稍稍的批评,他们就觉得很伤自尊。作为班主任,我一直不赞成给优等生留面子的做法。小杰有一次翻墙进校园(他自己说是为了图方便),发现后,我在全班面前点名批评,并依照班规让他在全班做检查。我认为,作为学生,就要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所担当,错就是错,来不得一点折扣。这也是对他们堂堂正正做人的教育。
其实,面对全班学生,对于优等生的态度,有时候也是学生评判老师的一种标准,我认为,不偏不倚,是对优等生的一种鞭策,也是对学困生的一点安慰。希望在合情合理的教育策略下,我这些可爱的优等生、学困生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不容忽视优等生的思想误区 篇7
本学期,我将班里数学方面突出的六名学生组成“数学智囊团”。别小看这个小小的团体,可真的帮了我不少忙。数学方面的小问题,他们会替我一一摆平,至于他们也不能解决的难题,那就老将出马了。小杰也是其中之一,他的作用不可轻视。可是,问题就出在这里,他们几个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相互之间比较,他们自己可重视了。小杰为了超过奇奇(大家称为“数学王子”)(化名),中午不按时回家,把作业完成后才跑回家,直到有一天他爸爸找到学校,我才明白事情的原委。我一边为小杰的这种竞争意识感到欣慰,也为他的过分好胜有些担忧。结合他平时的表现,我严肃地批评了他,还告诉他自身的优缺点: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强,对人热情大方、敢说敢做等优势,也有爱做小动作、管不住自己的缺点。其实,他也是个开朗大方的孩子。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找到了知音。许多班主任也和我一样,给一些优等生进行“挫折教育”。优等生成绩优秀,深受家长、老师的喜爱,同学们对他们也是分外敬佩和赞赏。所谓:“一俊遮百丑”,这种孩子生活在家长老师的一味赞美声中,家长和老师也容易忽视或放松对他们思想、纪律、心理和人格等方面的要求和教育,甚至在他们犯了错误时也容易得到别人的庇护或谅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优等生骄横无礼、自命不凡的性格。稍稍的批评,他们就觉得很伤自尊。作为班主任,我一直不赞成给优等生留面子的做法。小杰有一次翻墙进校园(他自己说是为了图方便),发现后,我在全班面前点名批评,并依照班规让他在全班做检查。我认为,作为学生,就要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所担当,错就是错,来不得一点折扣。这也是对他们堂堂正正做人的教育。
学生作文中的思想认识误区 篇8
他们所说的虽然是作文的问题, 但是言为心声, 作为抒情言志的重要载体, 学生作文, 尤其是自由作文集中体现了学生对社会、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 无疑是观察学生思想认识的一个重要窗口。
从学生作文中, 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以下方面存在着一些思想认识的误区:
一.错把偏激当作个性, 把偏激当作爱憎分明。他们动不动就使用“全称判断”, 他们眼中的世界和人生, 要么是光明无限, 一片灿烂, 要么是阴云密布, 一片黑暗。看到神州十号遨游太空, 他们眼中便会乐观:中国科技进步, 前程似锦。听到官员腐败、假奶粉泛滥, 他们的笔下便会愤慨:中国病入膏肓, 无可救药。
至于他们对教育现状的抨击, 那真是不遗余力, 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爱屋及乌, 他们身处其中的学校成了地狱, 关心教育他们的老师成了法西斯, 甚至连学习好的同学也都成了分数至上的怪物, 只有自己至清至纯至高, 在一片寂寞中作沉重思考状。
前者的错误在于他们缺乏辩证的思想, 不能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 是思想浅薄的表现;后者的错误在于他们缺乏直面现实的勇气, 缺乏改变现状的毅力, 只希望通过对制度的抨击来求得心理的平衡, 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表现。
二.错把玩世不恭当作潇洒, 把冷漠当作成熟。他们还未曾到滚滚红尘中走一遭, 却写起了“看破红尘”的文字。在文章中, 他们嘲讽崇高与美感, 他们调侃友谊和爱情, 他们戏弄真诚与善良;父母的牵挂成了拖累, 老师的教育成了束缚, 同学的关心成了羁绊;别人的话都是言不由衷, 别人的帮助都是虚情假意, 别人的举止都是矫揉造作……在文章中, 他们主动自觉地脱离主流生活的轨道, 退到生活的边缘和角落, 推崇另类、颓废甚至病态的审美观, 并以清醒者、高蹈者自居。
这些表现反映了学生渴望成熟, 渴望独立的迫切愿望, 也让我们注意到这种迫切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有当这些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成熟, 懂得了成熟的内涵, 他们才可以走向真正的成熟。我们有责任教给学生成熟的真正含义, 帮助他们走出这一段青春的沼泽。
三.错把无聊当作时尚, 把媚俗当作高雅, 把浮躁当作效率。由于学生缺乏鉴别能力, 对新生事物往往会没有任何防范地接受, 非常容易受到病毒的侵害和感染。
网络在教会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言和表情符号的同时, 也潜移默化地教会了他们使用网络文化的观点来看待社会与人生;电视、报刊这些传统媒体由于对展示白领们的情调、富足者的伤感和“新新人类”的放纵具有偏好, 也不可避免地把慵懒、软弱、矫情这些情绪带给学生;另外, “造星”和“追星”的潮流对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也具有极强的冲击力, 这些都在他们的作文中有所体现:
他们觊觎富足安逸的生活, 艳羡别人的成功, 有很多美丽的梦想, 但是不肯付出现实的努力, 只寄希望于戏剧性的奇迹和奇遇, 幻想一举成名, 一夜成名;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风花雪月的生活上, 对现实则采取视而不见乃至躲避的态度;他们急功近利, 喜欢走捷径, 缺乏耐心和毅力, 稍有波折便会有深刻的挫败感;对小道消息和花边新闻过分关注, 把垃圾信息视为重要知识而如数家珍, 津津乐道……
学生在作文中暴露出来的这些思想问题, 也许只是冰山一角, 还有更多更严重的问题潜藏在他们由单纯走向复杂、由青涩走向成熟的道路两旁。这些问题看上去与作文 水平的高低没有直接关系, 但“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 思想顽疾不根除, 作文水平的提高就无从谈起。所以说, 芟夷荒秽、固本正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语文老师, 我们除了要在作文评语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之外, 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与他们交流:
新课改下思想政治课教学误区探究 篇9
一、正确认识主体与主导, 尊重主体、加强引导
部分老师一方面把主体当成主导。把“学堂”当成“教堂”, 讲多练少以讲代练, 把课堂作为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 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点, 低估了学生的智力水平, 学生长期依赖老师, 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影响了学生智力的开发。这种以讲代练以教代学的方法, 颠倒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使学生养成懒于思考的习惯, 一旦离开老师的引导, 学生就感到一片茫然, 不知所措。另一方面变自主为自流。课堂失控, 迷失主导, 以练代讲, 题海战术, 把课堂拱手让给学生, 失去了课堂作为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这种倾向的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 是谁也无法代替的, 只有他们自己探索,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才能真正还课堂于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 老师讲题, 学生背书、答题、练习, 老师用题海战术打拼, 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扼杀了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厌学, 遏制了学生的发展。
二、正确认识教材, 自主创新、优化组合
新教材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教育资源。一些教师陷入对教材的认识误区:一方面许多教师把教材当成教案, 当成课堂教学的唯一资源。按部就班的开展活动, 不敢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 不愿对过时材料进行更新。另一方面, 一些教师不再深入挖掘教材, 脱离甚至抛开教材, 自己再耗费大量精力查资料、找事例、设计教学活动, 构思教学方法。面对这两种极端, 我们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并领会新课程标准, 将标准的要求与教材的内容反复对照, 形成标准与知识的一一对应。既要敢于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 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又要重视教材里精心选取和设计的内容, 依据课程标准来选择教学内容。要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 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 使教材与社会生活、与学生经验相联系、相融合。总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以新课程标准为基础, 熟悉并掌握“标准”要求, 对“标准”中有要求而教材中没有的, 要作必要的补充;对教材中难度较大的, 要思考降低难度;对教材中教学顺序有异议的, 要敢于适当调整顺序;对理论性过强而而“标准”中又没有要求的, 要大胆删减甚至删除。使得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优化组合、和谐统一, 最终达到既符合“标准”要求, 又做到教育资源的最优化。
三、端正备课认识, 汲取精华、张扬个性
新课改中, 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 做到教学资源共享、教师优势互补, 学校同一年级的教学教师分工合作, 集思广益。在加强对“标准”、教材、教法、学法分析、讨论的基础上, 进行集体备课, 通过集体备课, 老师们在如何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如何承上启下、连接过渡;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如何展开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等方面达成一致意见后, 形成集体备课的精华。老师们便可拿出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学生、钻研教材、精选习题、加强辅导、设计活动等, 以取得更明显的教育教学效果。但在现实教学实践中, 许多教师以“集体备课”完全取代了“个人备课”, 没有对教材和课标进行深入研究, 拿着现成的教案走上教堂, 结果就可想而知。还有一些教师, 在拿到集体备课的教案后, 不管班级、学生的特点, 不顾自己的教学风格, 不论教案的优劣参差, 只知道照本宣科、生搬乱套, 教学效果自然较差。所以我们提倡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 还要进行二次备课。这就是说, 我们要立足于集体备课还要高于集体备课。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实际、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实际, 对有关教学细节进行删减和增补, 设计一个更符合自己风格的教案, 并在上课后及时反思, 记录下在课堂中的亮点、不足和灵感, 以便在以后教学中发扬优点、弥补不足。
四、正确认识合作学习, 把握契机, 增强实效
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有助于培养学生间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有助于实施因材施教。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探究合作学习组织的有效性、实效性和可行性。首先要确定合作小组“优势互补, 自主参与”的原则, 要根据学生水平的差异性, 思维的互补性、个性的亲合性等因素, 实施如分层的组合, 优中差搭配的组合, 自主选择合作伙伴的组合等形式来形成各具特色的合作小组。其次要抓住合作学习的时机:学生的独立思考文字材料出现困难时;学生对理论观点的认识仅靠个人思考不全面时;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现实问题有争议时;理论联系实际多角度联系实际不能拓展时。第三要注意发挥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学会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学习的乐趣;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参与的合作学习:有哪些收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高?态度思维行为的转变?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实施好合作学习, 以求得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思想误区 篇10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情境创设,误区,对策
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建构的基础, 这就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 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 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并促成理性认识的发展。自新课程实施以来, 广大思想品德教师从学生的兴趣和可接受性出发, 结合教材的实际内容, 特别注重情境创设, 但是, 笔者观察发现, 思想品德课情境创设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误区。本人就以几个日常教学片段为例, 通过剖析其中存在的误区, 并就如何走出误区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情境创设要重视材料的针对性, 走出牵强附会的误区
【教学片段一】《特殊的爱, 特殊的保护》的导入情境创设
师:“同学们, 大家知道今天11月16日是什么日子吗?”
生:不知道。 (一脸茫然)
师:“今天是我给大家上课的日子啊!” (教师想以此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 学生反映还是很平淡, 有些学生脸上露出不以为然的样子)
师: (打开PPT) “今天是联合国规定的世界宽容日, 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倡导人与人之间要有宽容心, 生活中我们有没有感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宽容呢?”今天就来学习《特殊的爱, 特殊的保护》。
【反思】授课教师创设的情境, 似乎是为了刻意契合上课的日子, 因为这堂课是一节优质展示课, 但是情境材料与教学内容之间明显感觉有些牵强附会, 针对性不强, 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绝不仅仅是一颗宽容心就能包容的, 这其中更有一份社会责任在里面, 宽容是道德层面的要求, 而本课对未成年人特殊的保护则是法律层面的。
【对策】创设教学情境, 选择情境材料, 必须考虑到是否有针对性, 情境与教学内容之间要有密切的关联性, 这样, 在教学中才能产生实效性, 哪些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难以自圆其说, 生搬硬套的情境创设, 只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加学生的思维困惑, 不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因此, 情境创设既要与教学内容有关联, 也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引起学生共鸣, 即:既要针对教学内容, 也要针对学生的学情。
二、情境创设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 走出舍“本”逐“末”的误区
【教学片段二】八年级《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导入情境创设
师:我们来玩一个拆字游戏——关于“宽容”, 我们观察这两个字的偏旁部首, 拆开后如何组合意思。
生1:宝盖头下, 长着草, 看得见。
生2:宝盖头下两个人, 一张嘴说话。
师:宽容二字都是宝盖头, 可见都是宝贝, “宽”字下面, 是草和见, 也就是像杂草一样的意见、看法允许并存, “容”字是两个人和一个口, 就是你说你的理, 我说我的理, 不妨求同存异, 合起来就是, 要有宽大的气量, 原谅和不计较他人,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反思】这个拆字游戏让授课教师颇费口舌, 一番“说文解字”, 虽然引到了本课的课题, 但是学生对宽容二字的理解仅停留在字面上, 而教材中有一个《三尺巷》的故事, 既有故事性, 又有针对性, 紧扣教学内容, 授课教师舍“本”而逐“末”, 也许考虑到学生已经预习过教材内容, 对这个故事没有兴趣。但是课本中的情境、案例、插图等都是编写组专家精挑细选的, 只要合理恰当地加以利用, 同样能出彩。
【对策】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故事、案例、插图等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的是教材内容的具体化, 有的是教材的延伸拓展, 有的是教材的补充。因此, 在情境创设上, 有时要以“本”为本, 具体建议如下:
1. 注重对教材中的情境素材进行加工重组, 使之符合学生的生活情境。
2. 对教材中的情境素材进行挖掘、深化。
3.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参与到以教材素材为背景的情景创设中来, 如让学生讲课本中的故事、演小品、进行辩论等, 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下是我在教学中以“本”为本的一个情境创设案例:
【教学片段三】七年级《让生命之花绽放》的导入
师:这里有一个真实的故事, 2004年2月23日, 重庆璧山县两名矿工到井下检修, 不料突遇矿井塌陷, 被困井下, 他们在井下仔细搜寻, 也没有找到出路, 身陷绝境的他们后来怎么样呢?大家猜猜看。
生1: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顽强地活了下来。
生2:他们被救援人员救出了。
师:想知道这个故事的最后结局吗?
生:想!
师:请打开课本翻到P29, 品读《永不放弃生的希望》。
我所用的情境素材来自课本, 也许学生较熟悉, 但是我经过网上查找, 加入了具体的时间、地点, 让故事的真实性凸显出来, 再设置一个悬念, 引起学生探究兴趣, 这样的情境创设既利用了教本中的素材, 又有本人自己的设想, 稍作加工, 便别出心裁, 以“本”为本, 既可以节约大量时间, 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举三得, 何乐而不为呢?
三、情境创设要注重学生有效的参与性, 走出哗众取宠的误区
【教学片段四】九年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学片段
师:著名学者、科学家钱学森曾针对我国的教育现状, 有这样的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呢?针对这一发问, 假如你是市长、教育局长、校长、家长, 请谈谈如何应对?
生1:假如我是市长, 应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改革中考招生制度。
生2:假如我是教育局长, 坚决查处增加学生可也负担的教师, 屡教不改者, 开除!
生3:假如我是校长, 我要增加体育课, 多开实验课, 控制作业量。
生4:假如我是家长, 我绝不强迫孩子学奥数。
……
师:同学们讲得有一定道理 (教师对有些学生的信口开河、发泄情绪的回答有些招架不住了) , 我们全社会都要形成一种教育创新的氛围, 来回答钱老的世纪之问。
【反思】教师在此处的情境创设, 意在强调教育创新的重要性, 让学生通过担任领导、长辈的角色体验, 设身处地进行探究, 意在拓展学生的思维, 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 但是动辄让学生担任领导角色, 不免有哗众取宠的嫌疑, 看似课堂气氛活跃, 实则学生回答浅尝辄止, 甚至带有随意性、情绪性、极端性的倾向, 实际操作性不强。
【对策】情境的创设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与经验, 让学生有话可说。这样, 学生不但参与性强, 而且效果好, 有一定的实效性, 就拿上面这个情境来说, 如果教师将问题修改为:请同学们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出发, 就这一世纪之问, 向教育部门、学校领导家长等提出你的切实可行的建议。我相信, 学生会结合当前的学习现状, 会从减轻课业负担、改革考试制度、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谈一些实实在在的认识, 因为角色定位是学生, 也会避免信口开河现象的产生, 事实证明情境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能有效触发学生的思维。尽可能地把学生身边的, 为学生所熟知的事例, 对学生有吸引力的素材引入课堂, 这样, 学生的参与性不但强, 而且效果会更好, 实实在在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触动学生的心灵。
中国现代化的几个思想误区 篇11
晚清的悲怆和民初的混乱是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出现的最严重的危机,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心灵史上最难以平复的一道疤痕,谁是造成这道疤痕的罪魁祸首,我们的历史学家有过各种各样的探索。曾经,我们几乎是不容置否地认定:列强的压制和守旧势力的阻挠是中国现代化步履蹒跚的惟一原因。在本书中马勇先生将这种评价体系置于中国现代化这一整体的历史过程之中。他的观点是:在每一个历史的发展阶段,各种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合理性,我们没有权力也不可能用种种意识形态话语遮蔽下的预设理论来臧否人物或品评功过。根据这一历史观,马先生对于上个世纪更迭前后的那些重大的事件和重要的人物做出新的估计。“由于近代中国毕竟是被迫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因此近代中国人的心理调适、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环境都使得当时的中国无法从容地选择任何一种方式去解决问题”(P2)。所以,我们毋须怀疑当时任何一个人或一个政治团体(无论是革命派,还是改良派甚至包括保守派)对于祖国强盛的热切渴望,只不过他们在进行政治活动时,由于自身不可避免的内在原因和所处的客观环境制约,才使得他们的指导思想陷入了种种误区。这些思想上的误区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使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呈现出一种在摇摆中前进的特别现象,即在前进一大步之后,又急遽的后退,如此反复,但终究还是在前进着。几个主要的思想误区如下:
民族主义的误区:士人们奉汉族为正朔的文化情感倾向是出自心底的。尽管早在清兵入关的当年,满人的铁骑和弯刀便压服了汉族士人的反抗,但是在两百多年的所谓承平盛世之中,“扬州十日”、“嘉定屠城”却一直是汉族士人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所以,满汉之间的心理芥蒂终清一代都是各种不稳定因素产生的重要心理根源。如此情形一直延续到晚清时节,咸同以降,国力渐衰、人心浮动的局面更使得这种不稳定产生的频率和剧烈程度日益加大。相反,作为权力主体的满清贵族们出于对既得利益的维护,危机感也越来越强烈。在分析戊戌维新的失败时,马勇先生在书中对于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有着一种不同寻常的重视。该书论述,尽管维新派从未有过谋取满人江山的念头,但是由于处在风声鹤唳的环境之中,维新派所采取的任何有损于满人利益的措施都成为了满人下手清除维新派的口实。如果说维新的失败,狭隘民族主义的情感起了一种潜在的破坏作用的话,在后来的辛亥革命中,革命派则主动地擎起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民族主义大旗。
所以,在一定的意义上,民族主义便如同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唤起了全体国人救亡图存的勇气,另一方面,则使得本已在人们心中蠢蠢欲动的狭隘民族复仇心态来了一次总的迸发。正如书中所说,“此时的满汉冲突已不具有原来的民族斗争的意味,但也很明显,冲突的双方基于强烈的民族印记和民族主义情结互以对方为假想敌”(P23)。维新思潮的兴起和发展直接源于外国列强的欺凌与入侵,它的最强烈的心理驱力则是出于一种民族自强和报仇雪恨心态。正因为如此,维新派根本就不可能有一种正常的坦然的心态面对他们既要效仿又要竞争的对象。在维新的过程中,外国的力量并未成为维新派的助力,相反列强在维新运动中表现出来的摇摆和暧昧却为慈禧放手政变提供了契机。最后的结论是:维新派在处理内外的关系上都走入了民族主义的误区(尽管有时候完全出自无意),这可以说是改良的道路在中国步履蹒跚的重要原因。
民主理想的误区:民主作为一种西方的政治理念对于近代中国的先进士人来说,具有相当美妙的吸引力。但是在政治运作中,民主常常被曲解地赋予各式各样的含义。在早期的维新思想家眼中,民主往往是和中国古代的诸如“为民做主”、“大同世界”联系在一起的;在戊戌维新派的眼中,民主便意味着“开议院”,伸民权;在辛亥革命的先驱者眼中,民主的代名词就是共和,君权和皇权都意味着对于民主的反动。按照作者的理解,中国遽然由洋务而维新又由维新而革命,其实是一种基于焦虑和浮躁心态之上的政治大跃进。因为“民主政治毕竟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如果不顾中国的国情以及固有的文化传统,不试图在旧有的体制上进行渐进的改革和谋求阶段性的发展”(P73),而期望革命的速成,这样做的后果无疑会事与愿违。正因为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不是从自然的历史过程发展出来的,而是在外力的逼迫下促成的,因此,在新旧消长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着民众心理的震荡和社会机制的失序。面对这种情况,时人感叹说:“前三年思想,以为立宪不成,犹可革命,今革命矣”,而四顾天下,“实无可强自慰藉勉为希望之处。”
故而,尽管那些先进的士人们准确地预见了中国政治发展的结果,但是他们对于这个预设进行目标追求时所依赖的模式过于苛刻和理想化,导致的后果是“播下了龙种,却收到了跳蚤”,历史一次又一次地欺骗着这些真诚的政治精英们。最后,作者总结了这种民主理想主义留给我们的历史教训:“我们除了要做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更要学会容忍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缺陷和不完美性,相信这些缺陷和不完美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只能是暂时的现象,既然历史发展为它们提供了暂时的存在的基础和条件,那么,随着基础和条件的改变,它们又有什么理由不退出历史舞台呢?”(P93)
启蒙心态的误区:关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陷入启蒙心态的误区,是作者通过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而得出的结论。作者指出,中国的知识分子向来有学术和政治不分的思维传统,这种传统思想的根源是儒学的“经世致用”精神。在中国社会里,“治国平天下”的参政意识历来便是文人士大夫们的专利,“他们强调以经世致用的精神从事学术,总以为自己所事之学系天下之安危”,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术往往成为了政治功利的附庸品。学术理念和政治实践的结合是那么的紧密,以至于真正意义上的政治专业人员在中国根本不存在。自古以来,中国便有官和吏的分野,低级的胥吏执行政治事务具体的操作,高级的官员则义不容辞地肩负起了规划政治蓝图的任务,而作为后备官员的文人(知识分子)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强大的政治心理势能,时刻不忘“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种强大的政治心理势能一旦为特殊政治氛围下的感性冲动所主宰,便会使知识分子的政治行为蒙上浓厚的非理性色彩。近代中国的大舞台上经常在美妙的爱国口号掩盖之下演出的法律和秩序为激情所冲破的悲剧,其后果是给我们这个本已步履维艰的民族身上再添上一个沉重的包袱。同样的道理,五四的启蒙者们虽然怀着改造中国的良好愿望,却始终摆脱不了萦绕心底的救世主心态,“因而在客观效果上往往可能是假借科学与民主的名义而行一种新的文化独裁之实”(P165)。
其实,启蒙心态对一个苦难深重的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它最大的功效在于唤起广大社会成员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但是,光有责任感是绝对不够的,理念并不等于实践而情感取代不了理性。如同书中指出的那样:我们需要“淡化参与意识”,同时亦需要“化解启蒙心态”,因为问题的关键不是因为我们认识不到自己的责任感,而是认识到责任感之后却忘却了自己的本分和职守。
思想误区 篇12
误区一, 我的孩子好, 问题根本没有老师说得那么严重, 老师的批评过于严厉, 我要向校长投诉。
开学一个月, 班里总是发生学生钢笔找不见的事, 多次接到学生的反映, 我却束手无策。又是周一周会课, 一位同学举手发言, 说他的钢笔是被小石头拿去了, 我刚要继续询问是怎么回事, 结果全班一片哗然, 大家纷纷指责小石头, 说自己的钢笔、橡皮等是被小石头拿走的。 那情形用“群情激奋”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渊博说:“他把我的钢笔拿走, 在上面做上标记, 就说是他的。 ”小华递给我两支钢笔, 说:“我在暖气片下面发现两支钢笔, 是小石头藏的。 ”小超说:“早上, 我去饭馆吃早餐, 看见小石头已经吃完了小饭, 又在碗里挖了一大块油泼辣子, 搅开后走了。 ”小龙说:“有一天体育课, 小石头在操场边偷偷撒尿。 ”这太让我吃惊了, 我无法制止“告状”的同学说下去, 站在讲台上的我简直有点失控的感觉。 正在我深感无奈时, 下课铃响了, 我向小石头招招手, 将他领到了办公室, 我没有说话, 只是用眼神询问小石头这是怎么回事, 他怯怯地说:“我没拿。 ”我一听就很恼火:“你没拿? 难道那么多人都在说假话吗?你好好想想, 最好尽快给大家赔上!长期下去, 你会成为一个‘贼’。 ”
中午回家, 刚想给小石头家长打电话说说这事, 小石头的家长已经打来电话, 哭诉我说她孩子是“贼”, 严重地伤害了她的孩子, 她的孩子回家就在哭, 她准备找校长评理。
显然, 小石头的家长不仅没有认识到孩子问题的严重性, 反而以找老师的不是来为孩子护短。 如果此时老师与之理论, 必然会两败俱伤。 或者老师就此在心底放弃这个孩子, 听之任之, 这个孩子可能会渐渐成为班里的 “祸首”。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匡正家长教育思想的误区。
首先, 班主任一定要克制愤怒的情绪, 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教育者的身份, 切不可被家长要找校长评理的话激怒。 有人说, 班主任其实管理着两个班, 学生班和家长班, 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家长班更难管理, 家长固有的思想, 家长的工作、生活经历, 使得家长班处于参差不齐、思想各异的状况。 这种状况对班主任来说, 是巨大的挑战。 班主任一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第二, 选择合适的方式、时机、地点与家长阐明孩子问题的严重性, 表明老师与家长教育同盟军的关系。 我觉得发短信是一种比较合适的方式, 因为没有对面家长“狰狞”表情的干扰, 可以选择比较客观、中性的词语。 晚饭以后电话交流比较好, 此时大多数家长已结束了一天的事务, 心情比较放松。
第三, 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性, 提醒家长注意自己的日常言行, 成功地担任起“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的教育责任。 通过家长QQ群给家长发送一些相关的文章, 在家长会上对家长进行培训, 请思想认识比较到位的家长交流发言等都是好办法。
误区二, 我的孩子弱, 同学和老师都应该保护。
新转来的小欣属于胆小的孩子。有一天课间, 我看见小欣的妈妈在楼道里与一帮孩子说话, 我以为发生什么事了, 急忙去问, 她妈妈说, 没什么事, 她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 我眉宇间掠过一丝不快, 我觉得以这种方式了解孩子的情况只会伤害到孩子, 因为孩子的同学可能会有失公允, 七嘴八舌说孩子许多不是, 让孩子颜面大失。 这种情况我以前就碰到过, 等我发现制止家长错误做法的时候, 孩子已经“刀枪不入”了。 我请她到办公室, 她说, 她此次来, 其实是想告诉小欣的组长安安, 小欣是小姑娘, 安安是大哥哥, 要好好爱护小欣。 孩子刚转来, 家长顾虑孩子适应与否, 这种想法也无可厚非。 可是, 后来发生的事情就让我不得不怀疑家长的教育思想了。
一天中午, 我正忙着做饭, 突然接到彤彤爸爸的电话, 要求我看看家长群, 我急忙打开, 发现小欣妈妈要求彤彤下午赔笤帚, 还要彤彤赔礼道歉, 彤彤妈妈在QQ群里发言, 说自家孩子没有损坏笤帚。 一来二去, 两位家长在群里吵起了架。 我要求两位家长暂停, 下午调查后再说。
原来, 早上做值日时, 彤彤为挡住安安挥过来的“宝剑” (其实是笤帚) 而损坏了小欣的笤帚。 小欣回家后泣不成声, 后来好不容易问出是彤彤损坏了笤帚, 她妈妈很生气, 因而在家长QQ群里发言。
本来一件很简单的事, 为什么整出这么大的动静。 下午下班后, 我给小欣妈妈拨通了电话, 询问小欣为什么早上不给老师说, 小欣妈妈一下打开了话匣子, 说:“小欣胆子小, 被同学欺负以后不敢告老师。 上次我去学校其实是安安在放学的路上欺负了小欣, 小欣回家哭得伤心, 想给你说的, 看见你似乎不太高兴, 我就没有说。 ”安安是一个比较自律的孩子, 怎么会欺负小欣呢? 于是, 我问:“你能说说安安是怎样欺负小欣的吗?” 她说:“其实安安也没有欺负小欣, 就是安安含着一大口冰棍水, 恰好被后面同学推了一把, 全喷在了小欣脸上。 ”两件事情一联系, 我一下明白了, 小欣在她妈妈的过度保护下已经变得越来越“弱”了, 遇事不知自己处理, 只会回家哭;家长在孩子的眼泪里完全丧失了理智。
针对小欣妈妈教育思想的误区, 我做了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开诚布公的告诉她这种思想的危害——会使孩子越来越弱。 二是在班会课上告诉大家, 眼泪不能解决问题。
误区三, 我的孩子小, 错误可以原谅。
批阅习作, 发现一位同学的家长存在严重的教育思想误区。 文章记叙了这样一件事:妈妈给了小超五元钱, 让他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买面条。 可是小超却在路上将这五元钱买了零食。 回家后, 妈妈要责打小超, 爸爸却拦住了, 还说:“小孩子么, 嘴馋! 我们谁不是从小孩子过来的? ”由此, 小超明白, 做人要大方。 面对这篇习作, 我不知道应该写下怎样的评语。 最后, 我决定在全班讲评这篇习作, 通过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思想错误来匡正家长教育思想的误区。 后来, 还引导全班同学阅读《同步阅读与习作》上一篇相关文章——《我这一辈子》, 帮助同学们进一步认识父母教育思想的错误, 增强自觉改正不良行为的意识。
总之, 家长的教育思想误区是顺利开展班级管理的障碍, 只有匡正了这些误区, 才能更好地开展班级管理。
摘要: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 家长由于立场和身份的不同, 会出现与教师意见相左的情况, 有时候甚至会产生冲突。因此, 教师要匡正家长教育思想的误区, 与家长达成一致。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开展班级管理。
关键词:家长,教育思想误区,匡正
参考文献
[1]姚欣丽.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四点经验.考试周刊,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