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整体观

2024-07-15

建筑整体观(精选12篇)

建筑整体观 篇1

建筑整体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新概念, 其特点是全面地与建筑相关的各个元素-外部环境、建筑构造、技术装备等协同, 并将高品位的建筑创作和综合新技术融为一体。高品位的建筑创作, 必须考虑可持续发展, 即未来的要求, 这就是说, 如何尽可能地节省自然资源, 如何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如何通过高质量的建筑设计和建筑构造, 以降低建筑设备的使用数量和减少整个工程的费用。

综合新技术是充分发挥各学科技术特长, 创造和运用新技术, 并与外部空间、建筑体量、建筑构件之间的全面协同, 从而降低设备投资和运行费用。

每项建筑工程建设的成功凝聚着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建筑创作是建筑师付出的智慧和期望;建筑工程设计是建筑、结构、设备专业赋出的艰辛和力量;建筑工程建成是设计、施工、安装、管理付出的辛勤和汗水。

90年代初期, 我们对整体设计的概念有些粗浅的认识, 自觉和不自觉地在工程设计中做了些工作, 取得一些收获。在强调建筑整体设计的时代, 建筑师们的创作观念和设计方法要有所突破, 创作灵感迸发将更多地建立在建筑整体设计的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 要学会和提高建筑整设计的综合能力, 具备新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法, 融合多学科技术。

建筑物要具有强大生命力, 必须要有可持续发展空间, 要有丰富内涵和综合新技术。在上述建筑工程中, 推广运用了建筑智能化技术, 无粘结预应力扁梁-平板结构技术和扁梁结构技术, 底板温度配筋技术和地下室基坑围护新技术, 微机控制STL冰蓄冷空调技术, 复合式保温隔热墙体技术, 组合式配电室等新技术, 无疑给建筑整体设计添注了新的生命力。

1 建筑智能化技术

90年代初期, 智能建筑仅作为一种概念从国外传入我国, 计算机网络基于10BASE-T标准在国际上推行不久, 使智能建筑的信息通讯骨架-综合布线系统成为一种趋势。为使建筑适应时代的发展, 很多设计者用超前的眼光极力推荐和设计了综合布线系统, 在当时兴建了一些采用此技术设计的现代化大楼。

综合布线系统是一种通讯传输网络, 它使话音和数据通讯设备、交换设备和其它管理系统彼此相连, 也使这些设备和外部通信网络相连。它包括外部电信网络的连接点与内部信息工作区的话音式数据终端之间的所有电缆及相关的布线部位。综合布线系统采用美国AT&T公司产品。由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布线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干线子系统和设备间子系统组成。

建筑师还应注意完善室内环境设计, 创造舒适、高效的工作环境, 开辟大小不等的室内外休闲空间, 为整天在自动化装备前工作的人们提供了休息和调节的天地, 同时在具体的地面、墙面和吊顶设计中都应采用特殊的建筑构造节点。

2 无粘结预应力扁梁———平板结构技术和扁梁结构技术

为满足建筑师提出的保证高度的要求, 结构专业应设法减小结构构件高度, 采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扁梁-平板结构技术和扁梁结构技术。

2.1 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梁板结构比普通

梁板节约混凝土用量为15%, 钢材用量节约27%, 梁高减小300mm。

2.2 采用扁梁结构比普通梁板节约混凝土用量约10%, 钢材用量节约6.

6%, 梁高减小200mm。

在建筑总高度不变的情况下, 采用上述结构可使整栋大楼增加一层建筑面积, 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底板温度配筋技术

在地下室设计中, 对底板进行抗裂计算后, 采取周边保温施工技术措施, 取消了中间排温度应力钢筋, 仅配置上下二排受力钢筋, 这既节省了工程造价, 又满足了地下室底板抗渗、抗裂的要求。

4 地下室基础围护设计和施工新技术

在围护桩设计中采用两项技术措施:

4.1 悬臂受力围护钻孔桩设计采用单面加强配筋技术, 节约钢材约60t, 节约投资约28万。

4.2 降低围护桩顶标高与压梁技术, 全部围护桩长减少1.

5m, 压梁标高低于自然地面1.5m, 改变围护桩侧压力受力点高度, 节约混凝土137.9立方米, 钢材16.08t, 经计算直接减少投资30.4万元。

5 冰蓄冷空调技术

冰蓄冷空调技术的最大优点是电力移峰及节省运行费用。在设计中, 蓄冰模式采用部分 (分量) 蓄冰模式, 因为部分蓄冰制冷机利用率高, 蓄冷设备容量小, 比常规空调制冷机容量小30%-45%, 是一种更经济有效的运行模式。

为配合冰蓄冷空调技术的实施, 运用了智能化技术, 对蓄冰空调系统采用了微机控制, 主要任务有以下五方面:

5.1 根据用户冷负荷的需求, 按电费结

构的特点, 自动设置冰蓄冷系统最佳的运行方式, 降低整个系统的运行费用。

5.2 充分利用蓄冷装置的容量, 当日应尽量把所蓄冷量基本上全部用尽。

5.3 自动检测系统的运行状态, 保障冰蓄冷系统主要设备正常、安全运行。

5.4 自动记录系统运行的参数, 显示系统运行流程图和打印系统运行参数报表。

5.5 预测未来的供冷负荷, 确定未来的优化运行方案。

冰蓄冷空调系统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 表明控制系统稳定、可靠、操作方便, 系统运行节能效果显著。

6 复合型保温隔热墙体

针对有冬季要采暖、夏季要降温特点的地区, 设计时应对围护结构设计成复合型保温隔热墙体, 即:装修、保温、隔热三者合体, 更好地实现建筑节能。

复合型保温隔热墙体是结合立面造型特点, 将立面装修材料设计成铝板, 其构造为:在框架结构内填砌空心砖, 在空心砖墙外侧干挂美国氟碳涂层亚光铝板。

铝板对太阳辐热有着高效的绝热性能, 在同样的太阳辐射热作用下, 由于外表面材料的性质、颜色和粗糙程度的不同, 所能吸收热量有很大差别, 这差别以外表面对太阳辐射热的吸收系统 (α) 和材料辐射系统 (Cλ) 来表示:采用α和Cλ值小的外表面材料具有显著效果, 铝板α、Cλ值小, 其α=0.26, Cλ=0.4, 浅灰色面砖α=0.56, Cλ=4.3。

铝板为干挂与空心砖间设有空气间层, 因为铝板置于大气及空气间层中都有较好辐射换热条件, 此构造在冬季对于室内采暖也起着高效绝热作用, 因此, 无论在夏季或是在冬季都能很好地实现建筑节能。

7 推广组合式配电室技术

考虑到一层门市房的价值, 总配电设于合理的位置, 可尝试将变压器同低压配电设置于同一房间, 组成组合式配电室, 大大节省了变电所面积, 并采用上下层布置, 建成投运后的整个配变电系统, 功能清楚, 布局紧凑合理, 系统调度灵活。

8 结语

建筑整体综合设计的模式既能提高建筑的适应性, 又将是必然的趋势, 尤其在强化后的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更为重要。在我国随着经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将有更多的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运用到建筑上, 坚信在不久的将来, 有更多优秀的建筑整体设计出现在我国建筑舞台上。我们要不断总结、不断进步, 这是历史赋予建筑师和工程师的重大责任。

参考文献

[1]崔芳丽.智能建筑设计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 2005-10-01.

建筑整体观 篇2

2009年,通化县紧紧抓住国家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这一有利契机,提出了争创国家“节能改造示范县”的目标。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及省市相关政策,对县城既有居住建筑全面展开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并把此项工作列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民生工程,立即着手施行。

通化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作为责任单位,组织相关单位和部门,对县城既有建筑进行调查摸底,统计出建筑年限、户数、墙体面积和节能等数据。根据县情实际,把城区内449栋居民楼全部纳入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规划。经过反复调研和规划论证,2009年通化县确定了完成139万平方米外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其中包括墙体节能改造、屋面保温与防水处理、更换非节能窗、部分楼房平顶改坡屋顶和楼道粉饰等工程)、145万平方米供热计量改造、176万平方米热网平衡改造的任务目标。

从09年4月初到10月末短短的7个月时间里,完成了室内供热计量及温度控制、热源和供热管网平衡、建筑围护结构节能三项改造工程176.5万平方米,超额完成了省建设厅下达的各项任务。另外完成外墙涂料工程142万平方米;

楼顶平改坡23栋;

楼面防水和保温改造73栋,43800平方米;

楼道粉饰148栋;

更换非节能窗楼房101栋,2823户;

制作安装线路支架2420个;

拆除防盗窗、吊筐、空调等外墙附属物6700个;

拆装太阳能热水器1600台;

制作安装彩钢瓦楼檐13000米。

同年6月26日成功召开了全省外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工程现场交流会,9月23日迎接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检查组,11月5日得到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调研组的高度评价。2010年5月30日承办了全国北方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现场会,6月20日,召开了吉林省“暖房子工程”现场会。

通过此次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不仅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提升了县城品味。改造后的供热系统大大降低了热量损耗,经过一个采暖期的评估测算,改造后每平方米单耗燃料降低13.7公斤,年节省标煤2万吨,综合节能率达到40%以上,总价值1000万元。室内温度控制在24—18℃之间,温差控制在了6℃以内,用户平均温度提升3.5℃左右。与此同时,由于外观及部分内部设施实施了改造,这些老、旧楼的价格也随之上涨,平均每平方米上涨200元左右,上涨15%,成为拉动内需的惠民工程。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按照“统筹规划、示范带动、加大力度、全面推进”的指导思想,本着“边实施、边总结、边完善”的思路,总结概括了以下八点做法:

第一,统一思想,强化领导,是工程实施的根本保证。

1、考察论证,全面改造。我们成立了考察组到外省、市学习改造经验,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科学论证,在此基础上做出了对县城所有不达标既有居住建筑一次性改造的决策。

2、高度重视,强化领导。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主管财政和城建的副县长为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整合各部门力量组建了八个工作组。同时组织了48名专职人员、15名后备干部和20名社区人员,供电、有线电视、通讯等部门派出专职联络员,每栋楼选出义务监督员,共同参与改造工作。

第二,广泛宣传,全民参与,是工程实施的坚实基础。

通化县委、县政府要求“民心工程要赢得民心”,“要用软措施实现硬推进”,并实施了多方位的宣传引导。制作了3部专题片在县电视台全天播出;

在县政府网站设立专栏,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

配备宣传车发放宣传单;

开展入户宣传粘贴通告;

组建5个宣传小组入户宣讲;

动员公职人员、老党员、老干部对个别居民进行劝导。

第三,精心规划,科学设计,是工程实施的成功前提。

1、深入调研,制定方案。我们始终强调规划的高起点、高标准,既注重规划的长远性和前瞻性,又充分考虑规划实施的可行性和特色性。在考察各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外围护结构节能改造、供热计量改造、热网平衡改造同步实施,城区内449栋居民楼一次性全面改造”的工作目标。制定了《通化县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方案》,统一领导节能改造工作。

2、摸索经验,做好示范。我们选择了6栋具有代表性的破旧楼进行改造试验,各组建设人员全程参与,查找不足,总结经验,调整方案。在具体操作中,我们执行规划但不强制推行,根据群众要求,在不违反规划总体要求的前提下,区分不同情况做了微调。如在粉饰楼面时,我们先在多个分区粉饰一个样板,让居民逐渐适应,之后再根据居民的意见在不影响主色调的前提下,略作修改,既符合规划,又得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

第四,健全制度,设定标准,是工程实施的基本准则。

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虽然国家提倡有二年了,不同地方也都形成了各自的施工标准,但由于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不可能完全照搬。开工初期,施工标准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经过我们考察学习,请教专家,查阅资料,反复比较各地标准,反复进行各项实验,结合通化县地方特点和各项工程需要,制定了《墙体保温施工工艺》、《外墙涂料粉饰施工工艺》、《屋顶防水施工工艺》、《供热计量安装技术规范》和《奖惩办法》以及《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要求》等施工标准和制度规范,使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条不紊地推进。实践证明,我们制定的这些标准和制度科学合理,切实可行。

第五,突破难点,循序推进,是工程实施的重要保障。

1、多方筹措资金,破解资金瓶颈。面对近一亿七千万的资金,我们采取向上争取一点、财政配套一点、企业筹集一点、居民承担一点的方法满足了资金需求。

2、更换节能窗,减少热能损失。按照规定,城区内近1/5住户窗户应全部更换为节能窗。我们出台了优惠补助政策:对于主动更换节能窗的,每平方米补贴22元;

对因换窗造成墙体和阳台损坏的,由物业免费维修。为确保节能窗质量,我们确定了定点门窗厂,协商门窗厂给予每平方米5元的优惠。

3、拆除墙体附着物,为粘贴笨板打基础。对于楼外墙体的附着物,我们采取发布限期拆除通告;

入户宣传并签订附着物拆除协议书;

拆除太阳能每台补助150元;

拆除难度较大的由物业免费协助拆除等方法予以解决。

第六,保证质量,打造精品,是工程实施的基本要求。

1、施工材料优中选优。我们把质量放在第一位,所有材料全部通过省住建厅认证。在具体施工中,实行定厂家、定型号、定规格、定价格、定标准、定生产规模、定必有省厅认证产品证书等七定标准。

2、施工队伍强中用强。公开招投标施工队伍,在省内外40多个施工队伍中选择了22个负责具体施工。在供热计量及管网平衡改造工程上,我们邀请省住建厅、哈尔滨工大及社会各阶层代表召开听证会选择施工方案和施工单位。

3、施工质量精益求精。建立施工备案制度,成立了工程质量现场监督小组,组建了170多人的义务监督队,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违规和质量问题,进行严格处理。

第七,全面规划,综合改造,是实现改造目标的必要条件。

1、热源与热网控制改造。聘请哈工大,对现有三座热源站进行自动化控制改造。由计算机pcs系统控制自动运行。并采取网络监控。

2、管网平衡改造。对既有居住建筑449栋楼房,176万平方米全部进行管网平衡改造。通过自动压差控制器来调节管网水力平衡。同时对现有的10个换热站9台锅炉的附机设施等91台电动机,全部安装了变频器。

3、热计量改造。对既有居住建筑380栋楼房,146万平方米,全部进行了热计量装置安装改造工程。供热计量采用了“时间通断法”,就是根据用户用热时间比和检测供回水温差,来分担热量,以换热站为单位实行热计量收费。

2010年,在实施了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基础上,又投资5000万元,实施了大亨供热站改造工程。新上2台90吨位锅炉,淘汰15吨锅炉3台、20吨锅炉2台,取缔一座小供热站。改造后,可新增供热面积150万平方米;

投资1000万元,对230栋既有建筑楼顶进行保温,改造楼顶面积16万多平方米。

第八,节约能源,惠及百姓,是工程实施的最终目标。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1、节约能源,降低成本。经过一个采暖期的评估测算,改造后每平方米单耗燃料降低13.7公斤,年节省标煤2万吨,综合节能率达到40%以上。

2、科学测算,节约热费。我们聘请哈尔滨工业大学,制定了《通化县供热计量收费办法》。同时县政府印发了通化县供热计量收费办法(试行)的通知,从2010年1月1日起试行。县城8个换热站,13500户居民,110万平方米实施了热计量收费。热计量收费实行“两部制”,即基础热费27%,计量热费73%。经测算,一个采暖期共节约热费880万元。其中实施计量节省的热费留给供热企业一半,返还用户一半。用户每平方米节省1.88元,共节省200余万元。我们将再经过一至二个采暖期,进一步总结经验,改正不足,制定出更科学的供热计量收费办法,形成长效机制。

3、配套实施,整体提升。按照把节能改造与楼房外观美化相结合的原则,把小区硬化、绿化、亮化与节能改造同步实施,完成了外墙粉饰142万平方米、楼顶平改坡23栋、楼道粉饰148栋以及部分楼内设施改造,改造后旧建筑与新楼房融为一体,县城面貌焕然一新。

4、均衡供热,百姓受益。改造后,温度控制在24—18℃之间;

室内温差控制在了6℃以内,用户平均温度提升3.5℃左右。

总的来说,通化县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程在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精心指导及有关领导的关怀下,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正按照预期目标向前推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学习兄弟市县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继续全力推进节能改造,精心抓好民生工程,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努力构建和谐家园。

(通化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吴国范石连春)

生态建筑的整体性设计问题研究 篇3

前言

中国经济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发展,经济追求向可持续性方向发展,我国建筑市场中对建筑的质量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生态建筑设计也从理论逐渐向实践转化。本文通过对建筑设计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生态建筑的整体性设计,进而不断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化,以期整合多种技术系统,促进建筑工程项目利益的群体化。

生态建筑的相关概述

1.生态建筑的基本概念

生态建筑又称为生态化建筑、可持续建筑以及绿色建筑。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将绿色建筑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生态建筑设计是从建筑的景观、功能、技术等各个方面都强调合理和适度的以生态为标准。采用生态建筑技术能够提高建筑的科技水平,并不断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进而提高建筑的适宜度,促进建筑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不断改善。在建筑设计中有效应用生态技术能够对建筑环境进行有效控制,形成良好的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有效减少建筑的能源消耗,同时降低建筑的工程项目成本。生态建筑不仅巧妙地利用了自然资源,而且给我们的居住环境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给我们一个“居住新概念”。

2.生态建筑的基本要求

生态建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对系统内的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同时对系统的整体性功能进行设计,强调生态建筑设计的内容、模式以及目标等多方面,实现功能的整合。生态建筑的设计追求形态以及功能上的两种层面,形态上主动建筑材料的生态感,在功能上更加注重能耗的低水平化,注重考虑能源间的可再生以及循环利用。整体设计理念在生态建筑设计中应用,既注重外在设计的生态感,又兼顾内在的低能低耗,完整打造纯生态。

3.生态建筑的基本内涵

生态建筑的内涵主要有四个层面:(1)实现资源的最大化节约,不仅要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同时还要降低资源的浪费;(2)对环境的良好保护,强调对环境的保护,减少建筑污染以及二氧化碳等的排放;(3)符合人们的实际使用需求,强调为人们提供高效、使用以及健康的建筑使用空间;(4)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生态建筑设计中,应该在结合自然特征与生态规律的基础之上,从整体性考虑,提高自然环境的应用水平,减少人工层次的改造,促进自然环境与人工构造的和谐发展。城市的规划应该要在对本地的区域评价以及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涉及到气候、风俗、区域文化、环境构造以及建筑机理等多种内容,并深入探究建筑材料的使用寿命以及利用强度等问题,进而不断促进生态建筑的整体性功能的改善。

我国生态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生态建筑发展的背景下,现实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一种创可贴式的伪生态建筑,在建筑工程施工中,采用多种流行的生态建筑技术,进行技术的拼盘处理。建筑工程中的生态技术成为一种风格化的标签,过分强调技术的应用,而忽略了整体性功能的设计。一些生态建筑没有考虑到地方气候的差异化,过分依靠智能化的设备,忽视了生态建筑的具体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一些生态建筑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设备,忽视了对技术的本土化适应的改造以及创新,单纯强调技术的先进性,而忽视了生态建筑的整体性功能的提升。一些生态建筑依然沿用传统的设计模式,忽视了建筑地区的气候等条件的差异,最终产生了创可贴式生态建筑,形成了资源的浪费,甚至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生态建筑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对生态建筑的市场缺乏充分的调查和论证,市场定位不明确;(2)选址和规模的确定缺少依据,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和自然景观资源破坏;(3)项目缺少特色,受时髦、流行的市场影响,项目建设重复性很大,造成直接竞争资金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4)设计、施工不够精致,雷同缺乏新意,对生态主题和内容挖掘肤浅,难以吸引游客。

生态建筑中应用整体性设计理念的必要性分析

生态建筑所提出的是生态平衡,生态建筑在规模上具有差异性,能够分为不同层面的生态子系统。生态系统的建设必须要遵循整体论的思想,将建筑工程项目看成是一个开放性的生态系统,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必须要将在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各个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同时要考虑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最终对生态系统的整体以及部分进行综合设计,以期提高生态效率,减少负熵流输入的负面影响。生态建筑涉及的面很广, 是多学科、多工种的交叉, 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生态建筑在实际应用中主要表现为: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注重建筑的通风、采光设计,利用绿化方式促进小气候的改善,应用大跨度轻型结构提高建筑空间的适应性,设计水循环体系,增强水资源的利用率。每一个方面都需要多个工种进行不断的协作,建筑师应该发挥统领作用,应用生态以及整合观念,实现整体性构思。

生态建筑整体性设计的依据

生态建筑的整体性设计必须要满足以下几点条件:(1)符合成功设计的特点,硬质项目和软性项目与场地的对应关系得当;集合项目、元素项目和单元项目层次合理。(2)资源依据,主要包括自然景观:气象气候 地形地貌 ;人文景观:名胜古迹 观光农业、社会风情。(3)市场依据,掌握市场规律进行需求分析确定生态开发思路研究消费心理行为确定生态项目。

整体性设计在生态建筑中的具体体现

1.生态建筑的具体设计过程

在生态建筑的具体设计过程中,生态建筑的技术以及设备与建筑的本体成为建筑功能的重要考察因素。在系统论指导下,生态建筑的效率水平是由技术集成度决定的,而技术的集成度则是对所有技术优势的最大限度的发挥,不能对单个技术进行孤立考虑,应该对系统中的所有技术进行综合考虑,进而提高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在对生态系统的效率进行改善的目的下,可以通过对建筑工程项目的环境、经济效率以及技术等组合进行综合设计,进而推动生态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推广。

2.生态系统的设计模式

不同生态建筑的环境目标以及设计集成的根本定位存在差异,我国的建筑设计主要采用的传统设计模式为专业分割模式,无法应对生态系统设计的要求。在建筑设计领域,整合概念应用已久。整合设计方法有效应用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能够显著解决建筑的问题,同时能够促进建筑风格形式的创新化,进而实现生态建筑设计的目标。

3.生态建筑的整体性设计原则

生态建筑的整体性设计原则主要强调生态和谐,注重对建筑物旁边的植物、微生物以及人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作用,强调不同物种之间的和谐共生,构建和谐的自然环境。

生态建筑的整体性设计必须要对文化、经济以及气候进行综合分析,避免技术的盲目照搬,应该促进技术应用的整体性。在资源应用上,注意应减少浪费现象。必须要严格准守节约土地的方针,同时积极推进建筑材料的改进,不断发展节能材料,提高土地的应用率。

整体性设计在生态建筑中的应用策略

生态建筑应该要体现整体性功能,必须要有效应用建筑设计理论知识,并积极探索整合设计的创新方法,促进建筑设计的科学化,满足多样化的生态建筑需求,进而提高建筑项目设计的因素的优化。

1.生态建筑能量流以及物质流的整体性设计策略

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将建筑看做是一个生态系统,生态建筑设计的关键环节在于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以及物质流等进行有效控制,进而实现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生态建筑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生态平衡,应该在基本的生态平衡诉求的基础之上,不断减少建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生态建筑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建筑的生态效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城市的建筑应该要实现补偿性生态设计策略的有效实施,进而实现系统生态系统的维护,从时间以及空间两个维度对建筑形成影响。建筑系统的空间维度,应该注意能量以及物质流动等方式的重点考虑,必须要对建筑以及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改善,实现能源的有效节约,同时有效降低建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2.生态建筑利益群体的整体性设计策略

建筑工程项目需要多方群体的共同努力,也是多方利益的综合体,建筑设计应该要满足多方的需求。生态建筑属于一个新生产品,多方相关利益群体对其保持怀疑的态度。转变人们的建筑观念是生态建筑实践的根本途径。建筑市场也依然遵循市场规律,在生态建筑设计中,应该要满足不同利益群体对建筑的要求。在建筑利益价值链中,整合多方利益序曲,以政府宏观调控为导向,推动生态建筑的有效建设。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应该从建筑的全局对问题进行考虑,推动节能减排为核心的生态建筑的推广。生态建筑的价值链条具有不同的利益主体,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价值诉求。在此背景下,生态建筑设计必须要协调多方的利益诉求,通过制度以及技术的双重手段,不断促进生态建筑设计的优化。

对生态建筑的利益群体的需求进行整合,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1)针对建筑施工项目的特点,明确建筑设计的目标。建筑应该呈现出一定的生态特征。生态建筑的成本直接关系到建筑的生态目标。生态建筑设计应该要依照项目的具体定位,制定相应的设计目标,同时设计目标应该要满足成本框架,从而如降低成本价值的分割不平衡性,为生态建筑设计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持。

(2)制定合适技术体系。在对生态建筑目标进行定位的基础上,采用主动式技术措施以及被动式措施,被动式技术以及主动式技术的权重需要考虑到建筑目标高低,而被动式技术的成本投入比较低,能够促进技术措施的最优化。在具体的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要对适应性技术策略进行选择,提高建筑系统的整体效率。

结束语

在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对建筑内容进行深化,引进整体性设计的理念,是生态系统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题中应有之意。在整体生态平衡视角下,对建筑系统以及技术系统进行有效整合,促进整体功能的提高,能够提高相关利益群体的满意度,实现建筑项目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提高。整体设计符合复杂系统的具体要求,能够满足理性以及感性等多方面的要求,同时可以促进生态建筑设计的科学化发展。

(作者单位: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工程整体地面的施工 篇4

关键词:整体地面,水泥砂浆,施工,养护,质量

引言。水泥砂浆地面面层是将水泥当做凝胶, 并将砂料作为重要材料, 根据一定的比例, 依照一定的比例进行配合, 此地面具备的特征有操作方便, 价格很低, 寿命长, 缺陷在于, 空鼓, 裂纹以及起砂。

1 对组成材料的要求

1.1 胶凝材料。

水泥砂浆 (楼) 地面所用的胶凝材料为水泥, 应优先选择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 其强度等级一般不得低于32.5MPa。上面所说的几种水泥, 和同类产品相比有一定的优势。例如水化热较强, 干缩问题不算严重, 强度值较高的特点。若使用矿渣硅酸盐成分的水泥, 它的强度一定要超过32.5MPA, 这要求操作步骤的准确, 养护效果的提升, 以此来确保最后完工的效果。

1.2 细骨料。

水泥砂浆面层所用的细骨料为砂, 一般多采用中砂和粗砂, 含泥量不得大于3% (质量分数) 。因为细砂的级配不好, 拌制的砂浆强度比中砂、粗砂拌制的强度约25%~35%, 不抗磨, 收缩变形问题严重, 进而产生受力以及温度裂缝, 水泥砂浆地面工艺操作相对简便, 并且较为可行, 其主要步骤为:基层处理-弹线、找规矩-水泥砂浆抹面-养护。

2 基层处理

水泥砂浆面层多铺抹在楼地面混凝土垫层上, 基层处理是防止水泥砂浆面层发生空鼓、裂纹、起砂等质量通病的关键工序。所以, 在基层施工时必须保证表面的干净, 湿润, 有一定摩擦力, 而对表层的灰尘, 脏污, 杂物等进行清理, 不然就自然形成一层隔离膜, 使得粘合的双方受到阻碍, 表面如果太过光滑没有摩擦力也是不可以的, 进行凿毛工作之后用水冲刷, 在现浇混凝土或水泥砂浆垫层、找平层上做水泥砂浆地面面层时, 其抗压强度达到1.2MPa, 才能铺设面层, 这样不致破坏其内部结构。

3 弹线、找规矩

3.1 弹基准线。

地面抹灰前, 应先在四周墙上弹出一道水平基准线, 作为确定水泥砂浆面层标高的依据。做法是以地面±0.00为依据, 根据实际情况在四周墙上弹出0.5m或1.0m作为水平基准线。据水平基准线量出地面标高并弹于墙上 (水平辅助基准线) , 作为地面面层上皮的水平基准。要注意按设计要求的水泥砂浆面层厚度弹线。

3.2 做标筋。

根据水平辅助基准线, 从墙角处开始沿墙每隔1.5~2.0m用1:2水泥砂浆抹标志块;标志块大小一般是8~10cm见方。待标志块结硬后, 再以标志块的高度做出纵横方向通长的标筋以控制面层的标高。地面标筋用1:2水泥砂浆, 宽度一般为8~10cm。做标筋时, 要注意控制面层标高与门框的锯口线吻合。

3.3 找坡度。

对于容易存水的房间, 尤其是卫生间, 包含坐便和水龙头等设施, 因此讲求地面的排水性能好。对于地漏, 要做好周围的泛水, 通常要大于5%, 这将有效控制水体聚集, 找平不但要注意室内, 也要注意和屋外楼梯的比例关系。

3.4 校核找正。

铺设地面之前还要保证门框的角度和方位, 并进行最终校正, 主要办法是把门框锯口线的位置确定好。应当特别注意地面铺设工作合页, 门和地面之间的角度以及缝隙应当适应规定, 固定好门框, 保证稳定。

4 水泥砂浆抹面

面层水泥砂浆的配合比应符合有关设计要求, 一般不低于1:2, 水灰比为1: (0.3~0.4) , 稠度不大于3.5cm。水泥砂浆要求拌和均匀, 颜色一致。铺抹前, 先将基层浇水湿润, 第二天先刷一道水灰比为0.4~0.5的素水泥浆结合层, 随即进行面层铺抹。若素水泥将涂刷的时间过快, 就会过快干结, 无法起到粘合的效果, 反倒会产生空鼓的问题, 因此, 必须实现马上涂抹。地面面层的铺抹方法是:在标筋之间铺上砂浆, 并随铺随用木抹子拍实, 用短木杠按标筋标高刮平。刮平的方向是从屋里向屋外进行, 与门框锯口线的标高密切配合, 最终使用木抹子实现找平, 铁皮抹子刮光。压光不可过度用力, 这样产生的痕迹较轻, 以不出现痕迹最好, 若表面含有的水分较多, 应当根据水分的含量来确定吸水物的多少, 通常利用干拌水泥以及干水泥作为吸水成分, 在进行压光工作, 不过, 如果表层不存在水分过多的情况, 禁止投放干水泥。如果水泥完成了初凝, 就能进行第二步的铁皮压实, 判断方法是利用人的重力, 出现脚印但是坚固状况良好。这一过程十分关键, 一定要保证密实度和光洁度良好, 压实的目标包括脚印, 以及死坑和砂眼, 气泡等等, 保证表面光滑。等到终凝开始以前, 如果产生细微的脚印, 而可以用抹子马上磨平的时候, 就开始第三遍铁皮抹压, 这时候的压力比前段工作要大, 因为包含了第二遍抹压留下的纹路, 缺陷等等。水泥地面应当包含三遍压光工作, 每一遍都要掌握一定的时间, 时间的掌握是质量的把握的有效方面。太早或者太晚都会造成起砂现象。

5 养护

“整体--部分--整体”教学谈 篇5

[作者] 高峰

[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论述阅读教学时有这么一句话:“讲读课文要处理好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一般的说,可以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

一、整体感知,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一)从审题、解题入手。凡是以文章的主体内容命题的课文,都可以引导学生课题从不同角度加以扩展。

(二)从首、尾段入手。有的文章首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尾段交待了事情的结果。

(三)从归纳主要内容入手。一般适用于故事性强、条理清晰,特别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成的文章。

(四)从中心句、段入手。有的文章在某一段或某一句点明了中心。

(五)从结构入手。有的文章结构特点比较明显,理清文章结构,即抓住了文章的整体。

二、部分深究,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一)文章各个部分的教学,要从文章的整体着眼。

(二)部分深究,要突出重点。重点,指作者精心着笔的段落,寓意深刻的话,本册本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教学时,强化重点部分,学生就可以凭借对某一片断或词、句子的理解,达到对整体认识的深化。

(三)理解词语应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如果只凭借工具书,就容易脱离课内容,形成随意性和肤浅性。教师须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

建筑整体观 篇6

关键词:历史建筑;建筑保护;整体意识

引言:建筑是历史的见证和传承文化的载体,它的发展始终贯穿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古建筑附载着历史的灵魂,被称作是一个地方的史书、历史年鉴、文化的最好的见证。然而近几年,历史建筑文物面对偷盗、人为破坏、自然损坏等诸多难题,历史建筑的保护引起了我国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我国历史建筑保护的主要现状

中国历史建筑拥有其自身的建筑特点,在建筑布设计局上多为院落式,建筑结构多为木结构,很少出现砖石建筑,换句话说,建筑材料多为非永久性材料,因而,在古代科学技术水平相对缺乏的情况下,潮湿、火灾、虫蛀都有可能对建筑物产生致命的破坏。而我国长期以来,对于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做得一直不到位,针对部分历史遗址没有做过系统性的保护规划,没有对我国历史遗留下的古代建筑逐一划定为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区,导致历史建筑风貌及建筑格局因没有得到合理的保护与继承而日渐衰落,下面列举几点主要的现状:1.建筑体制老化,没有妥善保护。目前我国部分古镇的历史建筑修建至今有几百年的历史,自身的防火防蛀能力较差,由于我国的保护意识薄弱,再加上年久失修,不少建筑主体出现老化严重、甚至濒临危房的情况[1]。另外,我国在建国初期大量的文物建筑遭受毁坏,国家在后些年投入大量资金进行重点建筑的修复工作,因此对于古镇周边的古体建筑的保护意识较为薄弱,缺乏一定的资金,使保护工作不能有效的开展。例如:山西省3500个古村落中,500多个正濒临消失,这些古体建筑很多都未设立保护机构,因此我国没有对其保护与维护工作重视起来。2.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我国在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中,在保护传统的街道周边的主体建筑与现在的交通需求存在着矛盾,对于古体建筑周边的供水、排水、排污染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另建筑保护工作不彻底,一直无法高效的进行。

二、我国历史建筑保护具体策略

(一)增强历史建筑的保护意识

历史建筑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刻录着那个地区的兴起和衰落,承载着曾经辉煌的历史文明,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因此,国家相关部门不仅要积极做好建筑保护和维护工作,加强古体建筑的保护意识,同时,也要对公众进行历史建筑保护的宣传工作,加强公众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意识,只有公众思想上真正的认同,才会主导其行为。近年来,中国游客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在参观某处建筑时,随意的乱摸、丢至垃圾、攀爬到建筑物上进行照相,更有甚者拿笔在建筑物上刻字等等。之所以会出现这些不文明的举动就是因为公民缺乏建筑保护的意识。因此,只有全民自觉地加入到保护的行列,古体建筑才能永久保存[2]。例如:相关部门可以与各大电视台合作,制作公益性短片,以此来加强公民的道德观念,提升保护意识;电视台可以制作历史建筑题材的纪录片,让观众在观看悠久建筑风貌的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增强了对历史建筑保护的意识;各旅游景点在古体建筑附近都设立提示性标牌,来提醒游客不要做不文明的行为,对于违反者可结合破坏的程度进行不同程度的罚款。

(二)做好城市规划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内部大搞经济建设,全国各地的大型古代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许多原本应该得到维护与挽救的建筑却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遭受重创甚至濒临消失。怎样才能在城市建设中做好城市规划的同时更好加强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已经上升为重要问题。因此,我国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可以借鉴国外许多成功的案例,以“让出古城、另建新城”的方式参照着进行实地规划。例如:在法国里昂市,至今还完整保留着十二至十六世纪的古老建筑,区内也有250栋保护建筑。在十九世纪以后建设的建筑,其建筑风格也与周边的古建筑风格十分的协调。由此可以看出,法国在城市的建设中很好的将古代建筑与新建的建筑有效的区分开,又能够很好的融合在一起[3]。而西班牙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其历史文化遗产数量高居世界排行榜第三名,其中,历史建筑占据遗产项目的大多数。为了保护这些历史建筑,西班牙在立法、行政、公民教育等领域都进行了努力,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保护体系。除此之外,西班牙不同于别国的保护方式,西班牙政府还另辟蹊径,将古建筑保护同经济发展相结合,创建出皇家驿站的发展模式,建立皇家驿站酒店,并随着酒店知名度的不断扩大,从1家变成了94家,几乎遍布西班牙的所有省份,不仅将建筑保护的意识传遍了整个西班牙各个省份,同时也促进了西班牙经济的发展,因此,很值得我们国家的借鉴。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古代建筑是城市起落的最好见证者,同时,也是历史研究的实物凭证,一旦毁坏,建筑本体以及承载着历史文化信息都将不复存在,因此,加强建筑保护工作至关重要。历史建筑保护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积极维护历史建筑所处的环境,将其原有的面貌长久的保持下去,才能让古建筑流芳千古,为后人服务。

【参考文献】

[1]谢兴.我国与西班牙世界遗产开发保护比较[J].暨南大学旅游管理,2011(06).

[2]汪程成.借鉴日本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来探索中国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J].中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10):27.

复杂高层建筑整体结构抗震分析 篇7

1 高层建筑在地震时主要的破坏点

首先是地基:部分场地具有较厚的软弱冲击土层, 此时高层建筑地基破坏了明显增高。由于地基土液化造成地基出现不均匀沉降, 最终导致建筑上部结构损害甚至整体倾斜。高层建筑位置若处于不利或危险地段, 会由于地基破坏而导致房屋整体结构破坏。一旦建筑结构基本周期和场地的自振周期趋于相同, 则会由于共振效应导致破坏程度加重。其次是结构体系:高层建筑一般采用框架或框架-抗震墙结构, 若高层建筑采用抗震墙结构, 其破坏的程度较轻;若采用底框结构, 其刚度柔弱的底层则会受到严重的破坏;若采用框架结构, 建筑底层若为敞开式的框架间, 且未砌砖墙, 其底层也会受到严重破坏;若采用钢筋混凝土柱、板的结构体系, 由于楼板的冲切或由于楼层发生较大侧移, 导致柱脚破坏, 各层的楼板会发生坠落甚至重叠在地面上。

再次是刚度分布:若建筑物结构以矩形平面布置, 电梯井等抗侧力构件在布置过程中一旦存在偏心, 则会由于扭转振动导致地震灾害加重;若采用L形、三角形等不对称的平面建筑结构, 也会由于地震影响产生扭转振动最终导致灾害加重。然后是构件形式:在高层建筑的结构构架中, 一旦发生地震, 高层建筑的梁、板以及柱破坏程度会最大, 而钢筋混凝土柱由于对地震的抵抗能力较强, 因此虽然也会存在破坏的情况, 但是相比于其它结构而言, 会相对较好一些。最后是房屋的形体, 加入高层建筑的平面机构并非是规则的几何体, 如T、L、Y等形状的房屋, 其在发生地震时, 受到的破坏力是最大的, 换句话说, 高层建筑的平面形心与建筑的整体中心偏移越大, 其在地震发生之时所受到的破坏力会越大。

2 高层建筑整体结构抗震的设计方法

(1) 合理的选择高层建筑的建设场地。要想能够保证搞成建筑建设后再地震中的安全性, 首先就需要对高层建筑的建设地址严谨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 高层建筑的地质选择是在地质层建筑的场地进行的, 然后要能够合乎高层建筑在建设过程汇总的构建, 最后要能够保证所选的地点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效的减少地震能力的输入, 更好的减少地震对高层建筑的破坏, 从而能够有效的增加高层建筑的安全性以及对社会经济的保证性。

(2) 增加高层建筑在设计中的延展性。据相关的研究表明, 建筑的延展性能够很大程度的提高建筑在地震来临之时的安全性, 所以, 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之时就增加建筑的延展性能够很大程度的增加高层建筑对使用人员的安全性能, 近年来, 相关的设计人员对高层建筑中的延展性越加的重视, 不仅将阻尼器很好的应用在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之中, 还将阻尼器更好的应用在建筑的材料之中, 巧妙的减少了地震对高层建筑的破坏。

(3) 做好抗震结构设计。对于我国的建筑行业的设计而言, 高层建筑的设计主要有三种结构体系, 其一是框—筒的结构体系, 其二是筒中筒的机构体系, 其三是框架—支撑的结构体系, 这三种结构不仅在我国的应用较为广泛, 在世界各国都有所应用。随着高层建筑设计的不断发展, 现阶段的高层建筑主要是以柔克刚以及刚柔并济的方式进行设计吗, 这样就能够很好的保证地震释放出的冲击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减弱。

(4) 合理的选择高层建筑的建设用料。高层建筑所选用的建筑材料使用性能要能够远高于普通建筑所应用的建筑建材, 而我国钢材的创造以及加工能力是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的, 故而, 在高层建筑建材的使用中, 钢材的应用较为广泛, 在钢材的选择方面, 首先要能够对高层建筑的钢材参数有一个很好的了解, 其次要能够对钢材的抗震性能进行一个良好的测试, 最后在钢材的应用上不能够仅仅考虑材料的承载力, 还需要对材料的延展性进行一个测试, 以此来更好的保证高层建筑在建设后的安全性能。

(5) 增加抗震防线。高层建筑在建设的过程中要设置多个抗震防线, 这样就能够保证高层建筑的第一道防线破坏后, 高层建筑依然具有一定的安全性能, 能够保证其中使用人员的安全性能, 一般情况下, 高层建筑的第一道防线是剪力墙, 是一种抗侧力构建, 第二层以及第三层的防线主要是起到抵抗地震作用力以及防治高层建筑物倒塌的作用的, 因此, 要想能够准确的保证高层建筑在地震时期的安全性能, 最重要的是多增加几条高层建筑的抗震防线。

(6) 做好高层建筑的加固设计工作。高层建筑的加固工作主要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是能够采用一些具有高抗震性能的构建来代替原有的构件, 其二是能高否对高层建筑的承载能力以及刚度进行一个科学的规划, 其三, 是能够通过其它的设计来减少地震对高层建筑的直接破坏;此外, 还需要对高层建筑的形变程度进行一个严格的控制, 要采用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措施来减少高层建筑在地震时期所产生的形变, 据实践表明, 在地震时期, 高层建筑所移动的角度是十分具有参考价值的, 所以, 在高层建筑建设时期要能够采用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措施来保证其建设的质量, 以及建设的安全。

3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提高,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我国的建筑发展也得到了逐步的提升, 尤其是高层建筑的发展, 更得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而如今, 高层建筑几乎成为了城市的主要标志之一, 但是, 随着建筑的发展, 以及近年来的地震经济损失, 相关的人员发现, 高层建筑所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几乎是建筑种类之中最高的, 因此, 要想能够进一步的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 其首先要做的, 就是对高层建筑的整体抗震设计进行优化, 以此来更好的减少在灾难发生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以及更好的增加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能。

摘要:自从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第一座高层建筑建设成功后, 我国的高层建筑就在不断的开发以及创造中, 不仅在高度上进行突破, 在使用材料上也逐渐的更加成熟化以及多样化, 由于高层建筑的自身性质, 使其在建设结束后对地层的震动感受要比一般的建筑要严重的多, 因此, 在于多地震的区域, 高层建筑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要远远的高于一般的建筑, 为了能够让高层建筑的损失降到最低, 能够更好的保证高层建筑的质量以及建筑的安全性, 就要对高层建筑的整体结构以及抗震性能进行分析。本文主要对高层建筑在地震时主要的破坏点进行研究, 对高层建筑整体结构抗震的设计方法进行探析。

关键词:高层建筑,整体,抗震结构,措施分析

参考文献

[1]崔烨, 孙晓红.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与分析[J].科技资讯, 2011, 17∶54+56.

[2]林树枝, 许泽瑶.基于抗震性能目标的超限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分析[J].福建建筑, 2011, 10∶50—54.

[3]陈平.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设计[J].科技风, 2014, 20∶168.

[4]季立炯.复杂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分析方法简介[J].山西建筑, 2015, 04∶27—28.

[5]黄爽.复杂高层建筑结构抗震与结构控制研究及其应用[J].重庆建筑, 2014, 11∶59—64+69.

建筑物整体变形监测方法探讨 篇8

高楼主要表现为由荷载引起的沉陷和不均匀沉陷造成大楼内部设施变形, 地板和内外墙的裂缝、梁柱的弯曲等现象。对于高层建筑物 ( 如电视塔等) , 在风或日照等外力作用和自身老化过程中会出现变形, 因此, 其动态特征的监测对其安全运营、维护至关重要。传统的变形监测的方法, 是通过测角、量边、测定高程等工作, 获得各观测点的空间位置, 再通过比较各个观测周期间点位的变化情况, 进而获得变形观测的各项资料, 但是这种方法不能满足同时测定多个观测点的要求; 并且观测不仅费工、费时, 也不能实时反映建筑物某一具体时刻瞬时变形状况。本文是为了研究获得某一时刻高层建筑物整体瞬时动态变形情况, 对于最终建立高层建筑物动态变形自动化监测与预警系统有重要意义。

1 最小二乘曲线拟合基本原理

对离散数据 ( xi, yi) , i = 1, 2, ……m, 作n次多项式曲线拟合, 求解的极小值, 列矩阵表示

记为Aα = Y, 对离散数据 ( xi, yi) , i = 1, 2, …m, 所作的N次拟合曲线a0+ a1x + … + anxn, 可通过解方程组ATAα =ATY求得。研究思路为:

1) 选择一个点的位移量随时间t的变化作为研究对象, 利用编程, 求出S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 即对离散点 ( s, t) 进行曲线拟合, 得出此点的时程曲线。

2) 建立一个坐标系, 其中时间T为横轴, 位移量S为纵轴, 把此点所测的离散点 ( s, t) 展到坐标系中, 同时在坐标系中绘出 (1) 中得出的曲线, 检查拟合情况。

3) 同理, 得出建筑物上N个点的N条时程曲线。

4) 选择一个时刻t1, 代入 (2) 中求出的N条时程曲线, 得出t1 时刻各点的位移量, 就可以获得此时高层建筑物的瞬时状态。

2 解决途径

1) 选择一个点的位移量随时间t的变化作为研究对象, 利用编程, 求出S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 即对离散点 ( s, t) 进行曲线拟合, 得出此点的时程曲线。

2) 建立一个坐标系, 其中时间T为横轴, 位移量S为纵轴, 把此点所测的离散点 ( s, t) 展到坐标系中, 同时在坐标系中绘出 (1) 中得出的曲线, 检查拟合情况。

3) 同理, 得出建筑物上N个点的N条时程曲线。

4) 选择一个时刻t1, 代入 (2) 中求出的N条时程曲线, 得出t1 时刻各点的位移量, 就可以获得此时高层建筑物的瞬时状态。

假如我们选择五次多项式: y = a0+ a1t + a2t2+ a3t3+a4t4+ a5t5来描述高层建筑物上一个点的位移随时间变化情况。其中有60 个假定的源坐标 ( ti, xi, yi) ; i = 0, 1, 2, …60,

利用最小二乘原理解法方程ATAα = ATS, 即得: α = ( ATA) -1ATY, 也就是这个点的时程曲线的系数, 同理可得假定在理想情况下无数个点的时程曲线。

3 结论

本文重在探讨一种能描述高层建筑物整体变形的方法, 笔者认为通过建立曲线拟合的数学模型, 来描述建筑物的瞬时变形, 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本课题提出的整体建筑物动态变形想法是建立在GPS测量的数据 ( 坐标、时间) 精度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实现。笔者认为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需继续研究:

1) 对不同的高层建筑物在不同的条件下理论振动频率和振幅进行研究, 这样才能确定数据采样频率以及所需测量精度, 选择相应的动态GPS种类。

2) 基准站与流动站布设问题。

3) 运用合理的模型处理星历求准整周模糊度等, 得到精确的WGS - 84 坐标。

4) 选择合适的模型对求出的坐标进行投影、变换, 最终得到供沿建筑物轴线方向的位移值、结构物时程曲线。

[ID:002537]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高层建筑物日益增多, 高层建筑物一方面受自身设计、材料等内因作用, 另一方面受外部环境如风荷载、地震等影响, 不可避免产生变形。为了确保这类建筑物的安全使用, 需要进行长期的精密变形监测, 以确定其变形形态。本文提出用最小二乘曲线拟合的数学模型建立一个点的水平方向时程曲线, 通过测得多个点, 得出整个高层建筑物瞬时状态。

关键词:高层建筑物,瞬时状态,最小二乘曲线拟合

参考文献

[1]黄声享, 尹晖, 蒋征.变形监测数据处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2]陈正阳, 曹传芬, 郑军.工程建筑物变形观测精度和观测方法[J].中外建筑, 2003, 9 (6) :94-95.

[3]李宏男, 伊廷华, 王国新.GPS在结构健康监测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自然灾害学报, 2004, 13 (6) :122-129.

[4]罗志才, 陈永奇, 刘焱雄.GPS用于监测高层建筑物动态特征的模拟研究[J].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 2000, 44 (25) :100-103.

试论现代建筑群落的整体设计 篇9

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口的增长,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而城市发展不能指望一味的水平拓展, 靠扩大摊子占良田、耕地实不是办法, 而多采取加大建筑层数的办法, 在城市中心区用地紧张的条件下, 需要适当提高建筑密度与容积率。高层建筑组群综合已成为一种时尚和趋势。北京20世纪90年代初期东西长安街建造的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和城乡贸易中心就是极好的代表作。

城市景观迫切需要克服过去许多建设单位由于资金不足, 仓促上马, 只顾局部, 不顾整体, 只顾眼前, 不顾长远所带来的“城市蜡烛”式的景观和城市绿化的零碎。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 也需要和呼唤着城市新的形象。组合式高层建筑综合体可以经过统一构思、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与城市发展相适应, 可以在同样建筑面积与基地面积的比值下, 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间作为绿化和公共休息场所, 美化城市, 可以成为城市崭新的轮廓线和中心, 给城市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同时, 通过组群式发展可以减少市政建设的投资, 缩短工期, 也更易城市综合布线、通讯与计算机网络管理, 节约能源, 实现智能化。因此, 建筑群落综合体的出现与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它必将深人人心, 影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必将在城市建设中开创更壮观的局面。

2 建筑群落的整体设计

建筑群落整体设计要立足于综合与组群。综合与组群就是在全面满足多功能平面要求的同时, 考虑整个建筑组群的平面体型组合, 外部与内部空间序列、层次, 从而形成有机呼应, 有变化的、统一的群体形象。

建筑群落综合体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便是统一。因为在建筑群落综合体设计中, 用不着担心组合群体总形象的过于简单, 建筑物的功能要求必然会形成多样化的局面。当把建筑群落综合体设计得满足复杂的使用功能时, 建筑本身的复杂性必然导致建筑的丰富与多样化。所以, 建筑师首先应明确的是, 把势在难免的建筑多样化组合引入到统一之中。而做到统一需要用如下的设计手法:

2.1 组群中单体平面形状相同的组合

这种组合方式采用的是简单、容易认识的几何形状都具有必然的统一感的原则。相同的形象组合自然能够做到建筑外观的有机统一。机械大厦就是按照这个原则设计的。

机械大厦位于北京市复外大街与白云路交叉口西南角, 位置显赫, 是北京市横中轴线上重要景观。用地呈长方形, 南北约长140m, 东西约长200m, 总用地面积29100m2, 总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根据用地与城市道路关系和甲方对功能的要求, 建筑物主要由两组建筑物组成群体。由于用地东西长、南北窄, 故对应于复外大街形成东、西两组建筑物, 以便较好解决城市景观、出入口、车流及人流问题。

两组建筑物之间为开放式广场并安排建筑物主要出入口, 东部建筑组群为投资公司用房, 用一幢塔楼组成, 主要功能为商业、出租办公楼及800床4星级酒店, 充分发挥其沿复外大街及白云路的优势;西部为机械工业系统各大公司业务用房、商贸展示、计算中心和系统骨干企业驻京办事处及后勤服务用房, 也由一幢塔楼组成。两建筑组群前后错落, 实对比, 阴阳互补, 形成了既丰富又相互协调并且统一有致的建筑群体。主体建筑24层均为南北向, 均有较好的自然通风、采光的条件, 干扰又少, 真正做到满足功能要求又经济、美观, 而且两组建筑物下部裙房沿复外大街及白云路作退台处理, 减少建筑物的体量, 使之感到亲近并和周围建筑物的尺度相适宜, 且能够突出沿复外大街两幢等高的塔楼。为避免呆板, 两楼南北方向相错两个柱距, 达到了微妙的平衡。为强调主楼的重要性, 与裙楼相差达6层, 裙楼依次从东南方向跌落, 形成中国古老的“太极图”, 以象征中国古老文化的源远流长, 两幢塔楼辩证统一。

立面处理结合内部功能需求, 以强烈的个性为特色, 采用虚实对比的手法, 利用实墙开窗及部分玻璃幕墙的有机结合, 取得鲜明的对比。为避免两幢主楼的雷同, 采取符合太极阴阳错位的手法, 将两幢主楼及裙楼的虚实对比部位对调, 这样恰符合内部功能的需要 (比如酒店为实墙开窗;出租写字间为玻璃幕墙;朝西的业务楼为实墙开, 避免西晒) 。而裙房, 根据功能要求, 处理成带形窗加柱廊, 形成了楼群的紧实统一的基座, 犹如太极图四周的八卦。我们相信, 不久的将来机械大厦将以明亮的色彩, 简捷统一的立面处理, 强烈对比的视觉效应, 民族的内涵立于首都横中轴线的一隅。

2.2 组群中单体平面形状相似的协调组合

假若一个建筑物所有的窗户是相同的即窗户的高、宽比例相同, 或者说它给人的几何感受一样, 那么它们之间就有一种完美的协调。同样, 若两幢建筑有相似的平面形状也将给人以欣喜的统一感。这里起作用的是几何感受和形状感爱。

海口富强大厦位于海口市龙昆南路, 用地不规则, 总用地面积4406m2, 总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 主楼高35层, 配楼28层。

经过多方案比较, 采用双塔集中式布局方案, 沿龙昆南路为写字楼, 后为商住楼。下部5层及裙房为公共服务用房。这样既可节约用地, 有效利用土地, 保证建筑物距红线及周围建筑物的间距, 又解决了内部功能关系和外部形体关系, 做到平面功能布局合理, 人流、车流明确、便捷。

富强大厦的写字楼和商住楼外部体形及平面采用统一母体, 做到有机统一, 使其成为不分隔的群体建筑。立面造型以强烈的个性形成特色, 平面及体型中的曲直对比:写字楼的玻璃带形窗与商住楼的阳台、方窗的虚与实对比;建筑物的材质对比均使建筑物生动而富有个性。它未来在龙昆南路显著地竖成特色, 平面及体型中的曲直对比:写字楼的玻璃带形窗与商住楼的阳台、方窗的虚与实对比;建筑物的材质对比均使建筑物生动而富有个性。它未来在龙昆南路显著地竖立起来, 可成为海口市轮廓线突出点之一。

2.3 组群中单体通过次要对主要的从属组合

这种组合方式关键是, 突出部分建筑在组群中的支配地位, 并做到功能与形式的统一。它常反映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宽与低对高的主从;另一个是不完整形状 (体) 对完整 (标准) 形状 (体) 的主从。

谈中国古典建筑之整体模式问题 篇10

以辩证唯物的观点来看这个世界,我们总是能得出这样的一个论点:部分不等于整体,部分之合也不能等于整体。整体一经构成,就成为具有有机活性的生命体,其最显著的能力表现为:具有自我调节、内部转换和相对稳定的适应性等特点。李泽厚先生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谈到“孔子的仁学思想”就构建了这样一种“整体”模式,这种思想由血缘基础,心理原则,人道主义,个体人格等因素组成,并具有“实践理性”的整体特征。它因为“整体”而能够“消化或排斥外来的侵犯干扰,而长期自我保持,延续下来,构成一个颇具特色的思想模式和文化心理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历经数千年衍变成长,被英国李约瑟博士评价为“没有其他领域能使中国人如此忠实地表达出他们伟大的理念”,述出了中国建筑是生长于中国古代自然观、社会观、人之生存哲学之中的伟大事物。

不过建筑是不可能全合乎某家哲学的。哪怕完整深厚如“儒学”,也不可能全然决定中国建筑的哲学。从中国古人建构的哲学与建筑的关系来看,我认为能肯定的有两点:

1)中国建筑也具有整体模式之特点,因而如“孔子仁学”一般能长期自我保持,延续下来。

2)中国建筑的强烈的“秩序图式”受儒学影响甚为深远。

1 中国建筑的整体模式特征

首先,来谈谈关于中国建筑的“整体模式”问题。我认为中国古建筑是在周代成就其内在模式,汉至隋前形成其外在模式,并因由这内、外模式的依存、渗透、制约的关系而构成整体。所谓的内在模式,是由民族的大融合和农业社会的稳固而衍化生成的建筑的内在品格,中国古建的内在品格是“世俗化”了的“天人合一”。所谓外在模式,是建筑外在形式的相对稳定固化,是因内在模式物化而生成的具强烈象征意义的外在表达。中国古建的外在模式是以博采众长的理性气质,严谨优雅的三段式格局,诚实而清秀的构架层次为特点,将中国上古建筑各形式融合贯通而成实用于“四海之内”的木构建筑。应当说,这内、外在模式的关联正如生存哲学与生存方式(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的碰撞,结合一体,隽永绵长。

影响这一“整体”形成的主要是三个因素:

1)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

2)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

3)成熟的自然主义整体哲学观。

1.1 地理环境因素

李约瑟的描述为:中国是一个多山、有平原、有大面积沙漠和肥沃土地的国家。也就是地理面貌丰富多变,由两大河流串连沟通东西,且河网支脉分布较广,并经由山脉在这块地形复杂的广袤土地上形成了多个可自给自足的区域(其一为甘肃东部、宁夏东南部和陕西中部,其二为四川盆地,其三为贵州高原,其四为南方沿海半圆形区域),中国地形构造的特色在于“它由一种复杂的群山山脉网把许多比较平坦的地区分开”,是山脉分割了中国国土,也区分了各自相异的文化和语言。

由于这种地形的复杂多变及地域的宽广,中国也就自然地拥有了不同的气候条件。张良皋先生在《匠学七说》中言及中国建筑三原色:巢居→干栏,穴居→窟洞,庐居→帐幕,这三种原始居住方式是中华地域广阔、民族渊源复杂的产物,是不同的自然条件下不同的生存方法。这种原本“分”的游离自处、自我发展的状态,却在农业逐渐稳固的周代渐趋统一。但也还未形成所谓“安土重迁”,仍是迁徙频繁,三种居住方式并存的。这从至“汉”仍有“祖腊”之礼(祭道路之神)可知一二。从考古和历史学的角度,说中原之居住形制乃是源于长江流域的百越民居与江汉间巴域民居的融合和相互影响,把源于巴域的楚文化居住形成视为汉制的主要依据,是客观而合理的。周以降,随着农业的日益发达,封建制的日趋牢固,帝王贵族也努力使百姓能稳定安居。中国的水、土问题是当时的国家命脉问题,因而“井田制”(周)事耕、“高台法”事居等各种务实求稳的解决办法纷纷出台,“干栏式”建筑也因其适应面广、材料易取、建造轻便而渐成影响最大的形制。

所以,中国的木构建筑的各项特征并非来自一处,而是三种基本方式的融合,并且取长补短、实事求是。从《周礼》《尚书》中的历史事件、建造形制来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上古之建筑并非仅为建筑,也是王权最显著的象征体系。因此,自周以后,每一次王权的更替也都会带来一次权力的推广,也都意味着建筑形制的完善与扩展。应当说,正是中国特殊的地理面貌成就了一代代封建帝王统一霸业,统一中国的野心。能将如此多变的风貌天下归一,实在并非易事,也消耗了各代“圣王”无数心血,而成就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也就必然的带有顽强持久的生命力。

冯友兰先生在评述中国地理时,特别提到了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想来中华特殊而雄泽的山脉也是孔子“仁学思想”的根源。冯先生举中文“四海之内”与“普天之下”同义来说明古代中国人对自身所处这块土地的认识,可见“内圣外王”的极限就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也就拥有“天下”了。

1.2 经济背景因素

但仅仅依靠“民族大团结”是不够的。接下来分析第二个因素——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自周以降,中国一直是依靠农业来发展社会。农业的基础是土地,因此一切社会、经济以至政策都是以土地的分析和利用为中心,农业生产为立国之“本”。则中国古人的宇宙观至人生观无不以反映“农为核心”的思想为主旋律。

农民的生活和思想有这样几个主要特点:

1)顺乎自然、爱慕自然(则谴责人为);

2)容易满足,不喜变革(则不追求变化);

3)尚修身自美,抨击奸巧精明(则不事张扬,注重内在品质)。

这些特点不仅反映在历代先哲的经典言辞中,也从上(皇帝贵族)至下(黎民百姓)灌溉了几千年中国人生存的每一块土地。家族制度的合理性也正是农业社会的体现,自夏启废“禅让”而创世袭后,中国社会进入了“家天下”时期,至农业稳固、家园日兴的小农经济实现后,对先人与祖上的崇拜与维护更是达到了极至,“事死如事生”。农民的土地不可动,则代代依存于某处,形成家族共存且稳定的格局。在一个“家”里,社会组织是按人生来的地位等级而构架的,父的权威天然地重于子的权威。因袭这样一种体制,中国的“国”之构架与“家”之构架实为相同。

由上述原因,则中国古代一切事物体系的发展都表现出种种农业社会的特点。中国建筑的“整体模式”也自然是具有以上所述各种特征的。中国建筑的“融合自然、注重功能、多样统一(指各种功能的建筑形式差不多)、强调秩序”,无一不是农民生活与思想最本质的反映。

1.3 自然主义整体哲学观因素

作为第二点的延续,中国的哲学观还是有必要单独列出来分析。中国古人的哲学与世界上其他地区所出现过的哲学思想一样,都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受中国特有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制约,中国的哲学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出世与入世相反相成,在“游方之内”与“游方之外”间取得了平衡,也就是说中国的人生哲学既强调个体的社会责任,也强调人内心自然而然的秉性。

2)是对“任何事物都包含了对它自己的否定”这一哲学思想的广泛认同。从太极符号就可以明确看出这种“复”,“反者道之动”是中国哲学的普遍而基本的认识。冯友兰先生认为这一理论对中华民族影响巨大,帮助中华民族克服漫长历史中无数困难,并且以“中庸”之道为人生至理。我认为这一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方法,是为只有“中庸”才可“天人合一”。例如,中国“龙泉木码”中“大分”一级为15 cm左右的圆木一。“大分”是生产和使用方面效益最高的一级,也正是大规模造林中实行“间伐”的副产品。这暗示了一种尊重自然良性循环,在利用自然时克制有节的中庸态度。

3)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对自然加以理想化。《易传·系辞上》:“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在效法自然的造化功能时不过分,并用以成就万物而无欠缺,是人与自然互动变化又相适和谐的法则。《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子曰“天生德于予”,但荀子则认为应“制天命而用之”,可见回归自然与征服自然的态度在中国哲学中都不缺乏,但实际中则必然兼收并蓄,不走极端(见图1)。

中国建筑的“整体模式”正是这几种特征的综合反映。郑光复先生在他的《中国古建筑传统再认识》中论及住宅与各建筑类型融合渗透,究其根本原因为“生活内容的双重性”,即社会性与自然性,此岸性与彼岸性的结合。我国传统的建筑环境,园林与建筑是不可分的。表现出生活的入世俗与回归自然的出世俗的良好结合:在崇尚自然主义理想的前提下将房屋与园、庭、院等穿插共生。李约瑟博士谓院落体系的优点:花园(自然)都是建筑整体的一部分,而非独立物,也非附加物,因此建筑之间的空间中光、水、空气充足,人与自然相亲。我认为这是一种极饱满而灵动的生活居住方式。人之为社会人,必入世才能得其生存价值,但入世又不可过深,“反者道之动”,所以有各种类自然的空间作调和,使居所为精神的中庸平衡提供最佳场所。再看中国寺观的例证,寺庙可以是礼佛地、公园、聚会点、茶馆……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世俗的本质态度。西方将世俗与宗教不同用途的建筑明确分界,而东亚建筑则基本不存在这种分界,这现象是中国思想中基本的有机整体观的反映。中国人将出世与入世本质上合二为一,加之儒学几次兴昌所带来的对入世的重视和鼓励,使中国人将生命之本质与快乐的源泉归于心怀出世的世俗生活中。则建筑作为生活的载体,也自然浸润其中,演化出圆融交织,多样统一的面貌来。

2 中国建筑的秩序图式特征

中国建筑的“秩序图式”是李约瑟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某种意义上对中国建筑的概括。他说:“不论是在那些壮观的神庙和宫殿建筑中,还是在那些或如农宅一样聚集的民间建筑中,都是在找一种始终如一的秩序图式和有关方位、季节、风向和星象的象征意义”,我这里归纳了一个简单的图示,见图2。

中国人将其生存哲学与生存的载体牢固而协调地高度统一,以高超的技术、完善的构造关系和成熟的美学使建筑成为传递中华文明的最佳媒介。

这种秩序图式受到儒家极大极深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中华生存哲学磨合至成熟后第一个影响至大的时代“汉”(前后400年)以及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唐(300年)是崇尚“儒学”的。在西汉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统治思想。当然汉时的儒是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家的儒,是又经董仲舒特别结合阴阳家的“儒”,是极强调社会秩序、强调人之文化价值的“儒”。董氏认为人之所以能够与天地并列,所靠的是文化。他将世间万物归于“合”,天文、地理、物象、人,皆归于阴阳之合,天地之序。汉是天下一统,各制定形的时期,思想的融合归一也出现在这一时期,成为以后两千年礼节制典的依据。“平面图式”是以院落和轴线为特征的,据王贵祥《“五亩之宅”与“十家之坊”及古代园宅、里坊制度探》中特别论及儒家所述居住的理想——“五亩之宅”及“百亩之田”,正是来自中国古人“井田制”,是将农业社会的理想逐渐演化成融合自然的院落式空间,小则如四合院,大则如宫殿。甚至可以肯定正是这样的生存理想打造出了极富诗意的园林空间。轴线是强调社会秩序的必然产物。有轴线,建筑空间才有严谨的秩序,也就生成了主次。先秦儒家最重要的人物孔、孟、荀都看重人的价值,虽然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而荀子主张“人性恶”,但他们都认为“一切良善和有价值的事物都是人所创造的”“人和天地同等重要”,强调人能创造自身的文化。试问,作为人类文化的集中大显,人之生存的客观载体的建筑,怎能不问秩序,不求主次,不仅问秩序,更将秩序创造为最符合社会价值观、人生观的模样,以轴线来彰显人代代相传,世代定居于一方沃土的理念。院落和轴线的共同作用,产生了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极富象征意义的秩序图式,也正和了儒家尚“礼”“义”来管理社会的哲学根源。汉代董仲舒在人性说方面综合了孟子与荀子,更强调以文化的发展来发展人的善。《汉书》中多有段落记载了城市建制中里坊、街区的形制,看来汉代从官制到民间是秩序图式的生长成熟期。所以,自汉以降,儒学多方面影响了中国建筑的形式规范,是可以肯定的。

2)中国建筑的秩序图式,受儒学极大极深的影响,存在于“立面图式”中。立面图式中最显著的特征为顶。张良皋先生在其中国建筑研究中指出:“中国建筑的木构体系,毫无疑问源出干栏。”“沼泽的开发,实际是中国文化史潜在的主线。”中国建筑的木构特点、台基形式是原本的干栏、窑洞、帐幕三大居住方式综合揉化,取长补短,并逐步发展出一种具有“帐幕”式屋顶曲线、“干栏”式主体、“土坯”墙“高台基”的建筑来。“攒尖是独柱帐幕、庑殿是双柱帐幕”。建筑主体的木构,有“重木”“轻木”结构,重木结构原型是“井干构”,厚重结实,为历代仪制建筑基本结构;而轻木结构则为民间建筑,轻巧简便,典型的是“穿斗架”。屋面曲线也来自轻木结构,是为“圆和”铺瓦之后轻木结构所形成的挠度而必须“折水”且“抬山”才形成的。我认为张先生这一说法很有道理,理论客观,可作为解惑的依据。但一种建筑形制的稳固,且流长,依赖的绝不仅仅是生成的源流,构造的成熟,更需要社会上层建筑——哲学的支撑,才能真正流行为“正统”。这种力量,我认为是主要来自儒家。

建筑哲学当然有其自身内在的独特性,不可能只受“儒学”一家之言,不过“儒”之影响最大。由于儒家的政治哲学符合帝王安邦治天下的雄心伟略,历代政治都对儒学倍为推崇,使儒家所强调的社会礼制延伸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使前文所述及的“秩序图式”作为礼制的重要代表而承续了近两千年。中国的“儒家”,他们不仅是思想者,而且是历史学家,他们谙习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传授古代的文化传统。将农业国家尊重传统的习惯发展成哲学至理,并用以安定天下。所以,中国古建形式的稳定延续,主要受之于儒家的尚古。

李约瑟博士在建筑技术文中谈到:“中国建筑向上翻起的屋檐使房屋能够在冬天获得最大范围的光照面积,而在夏天得到最大限度的荫凉。在既要保证顶部有一定坡度又要在檐下获得更大进深条件下,这屋顶能够降低房屋的高度,同时也减少了风对两侧的压力。这个特性对于减少柱子的风位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柱子是直接放在石柱基础上而不是插在土里。”这是从建筑构造与建筑功能以及建筑构造与自然力(雨水、风、地震)的关系上客观地看待中国曲屋顶的生成原因。这比仅仅以“上欲尊而宇欲卑,上尊而宇卑,则吐水疾而远”(《周礼·冬官考工记》)这句轮人制车形制的描述来解释建筑,我认为合理得多,也可信得多。

曲面屋顶的形式,以中国历史与中国哲学的发展史来论断,都不可能是突然出现的。不仅不可能突然出现,而且必然有其古远且尊贵的渊源。儒家尚古传古是不必多言的,道家也在三、四世纪发 展出趋向儒的“新道学”,不仅将孔子视为比老庄更高明的圣人,更发展其自然理论,将世间万物视为关联的,视为自然的产物。

从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来看,我不认为曲面屋顶是在魏晋时突然领悟了某种自然力而生发的形式。而应是汉代,由于构造发展的完善,重木、轻木结构合理性的推敲,结合对自然的研究和对上古居住方式的借鉴而生发的建筑形式。汉代已有了完整的斗拱形象,屋檐可以悬挑得更远。建筑向更高大、更复杂化的方向发展,大跨度的木架所支撑的屋顶,如果采用直线形式,则必然需要耗费大量材料。轻木构造的发展将经济节能与效法天地自然的哲学融合,为曲形木架屋面的产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所以,曲屋面是斗拱发展、木梁架构造成熟、轻木构造成熟的结果。中国地理虽然山林众多,但从上古时就是将木材视作自然有限的资源而珍惜的。中原木产又不及南方丰沛,对木作的经营讲究分寸。汉,重木与轻木构造在实践中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进化。但汉代风格尚庄严、雄浑,所以曲面屋顶的形式并未广受普及。至晋代,与汉十分不同的另一种生活方式、艺术方式成为主流,则俊雅、疏放的形式也日渐成为主流。尚“风流”的晋代将各种艺术以至生活都渲染了更多的敏感和“自然”之美,曲面屋顶便焕发了无穷生机。这是“新道学”盛行的时代。在这之后,隋唐以降,中国哲学都呈现出儒道互融的特征。这与中国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是相适应的。不过儒家的重继承使中国的建筑保持了一个相对固定的面貌,曲面屋顶也因其合理性与美感而顺应延承下来。

摘要:从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思想和哲学的角度,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建筑的有机整体特征,以及中国古典建筑外在图式的秩序化问题,通过研究中国古典建筑的内涵与外在的联系,从而说明建筑的主体价值。

关键词:古典建筑,整体模式,秩序图式,儒家思想

参考文献

[1]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1,5)[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3]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科出版社,2003.

[4]张良皋.匠学七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章行.尚书原始的史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6]周礼[M].钱玄,译.长沙:岳麓书社,2001.

[7]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M].北京:三联书店,2002.

论油画风景写生的整体观 篇11

[关键词]油画;风景写生;整体观察;色调意识;形色结合;空间层次

[中图分类号]J213.1

户外写生对于每一位绘画创作者来说就像是一次久违的聚会。在大自然中,人们可以放松心情,感受自然的伟大。看到美景,脚步自会挪动不开,很想马上提起手中画笔来记录此刻的心情。可是大自然的色彩变化丰富多样,难以控制和表现,怎样才能把它们表现的淋漓尽致呢?这是本文要研究讨论解决的问题。

户外风景写生,首先要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其次要研究色彩规律以及学会色彩归纳,要有整体色调的意识,并将这种整体性转变为一种绘画意识,成为一种修养。

一、整体观察

整体观察是每一位绘画创作者都必须学习的方法,也是学习绘画最早入门的要求。整体观察贯穿于绘画创作的始终,每个阶段都应该做到整体观察。所谓整体观察,其实就是科学的对比观察法。油画风景写生属于户外写生,作者面对广阔的大自然,如果不做到整体观察进行取舍,那就无从下笔。因此,我们必须以生活为依据,对表现对象有比较充分的理解,而理解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学会如何观察。所以,在色彩风景写生中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是完成创作的前提条件。任何艺术作品的产生都源于艺术家对自然界的观察体会,然后通过形象思维及各种媒介作用使之最终成为艺术作品。人用眼睛观察自然不同于照相机的镜头,可以面面俱到。人是通过眼睛给大脑反射过去的视觉信息,经过大脑筛选后反映出来,所以是有重点的,可以做到敏锐的快速观察。

色彩风景写生的正确观察方法也就是条件色的观察方法。它是在光源、环境、客观对象和作者四项条件固定的前提下来观察和表现对象色彩关系。所谓色彩关系是指色彩总色调和色彩之间的明暗关系、冷暖关系、饱和度关系以及色彩之间的对比、协调关系还有各种色彩因素相互制约的关系。观察色彩之间的关系关键是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比如黄色系列的颜色关系,柠檬黄和淡黄相比较而言色相非常接近,不放在一起的话一般看不出有什么不同,可是放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会有很大的发现,柠檬黄相对偏冷而淡黄相对偏暖。因此,在观察时一定要相互比较才能表现丰富的色彩。坚持整体观察,还能帮助我们始终在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三者整体联系中表现色彩关系,避免局部地、孤立地色彩观察,造成画面脏、乱、差。

二、整体色调意识

在油画风景写生过程中,色调无疑是决定作品成败最关键的因素。从法国画家柯罗笔下蒙特芳丹优雅宁静抒情诗一般的色调,到印象派大师莫奈作品中颤动的阳光和景物融合造成的温暖色调,无一例外的将画面色调美感因素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程度。然而,色调之所以产生美感,除了画面对比色因素发挥作用外,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协调这些互相碰撞的色彩实现了色调统一。好的色调必然是和谐统一的,而且融入了作者的审美体验。通过观察感受,由大脑主动分析抽离出一种独特的审美视角,再通过画笔表现出来。“简单来讲,色调是色彩关系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是展示一幅作品最大概的、最基本的色彩面貌的方式;它是画面给人的第一印象。如果我们看到一幅作品,在深切感受到它的色彩是一个和谐而完美的整体面貌时,我们会称之有‘色调感。这里讲的色彩关系的和谐而完美的整体面貌便是这幅作品的色调”①。再讲简单点,画面必须有一个基本的基调,是低调还是高调,是暖调还是冷调,还是灰调。可以这么说,一幅油画风景的好坏要看它的色调,而色调的好坏要看是否达到了和谐统一。在分析过程中,考虑最多的还是色彩的和谐统一问题。当然色调的统一并不意味着画面单调乏味,而是需要在统一色调里发挥色彩的丰富美和多样表现性。

三、色彩关系处理

在色调关系确立以后,色彩关系就是油画语言的灵魂。它有着独特的魅力,是进入我们艺术视觉信息的第一个信号。色彩写生的着力点在于表现对象的色彩关系。正确的观察比较方法是准确把握色彩关系的保障。如果物体存在于特定的空间,其色彩必然与周围物体互相影响、互相制约而形成一定的关系,即色彩关系。比如白墙在受到阳光照射时,随着时间变化产生偏暖或偏冷的变化,如果不去和周围环境比较,被动的抄写对象,就不能准确表现物象丰富的色彩关系,这就是整体观察和比较的结果。色彩关系有其变化规律,也就是光源色、固有色、条件色的对立统一。另外,在作画时不仅要看出反差大的色彩倾向,还要学会鉴别近似色的细微差别。如色相对比、明度对比、冷暖对比等微小差别,进而表现丰富的色阶层次。在写生中还要学会对色彩的归纳。如果说色调是画面大的骨架,那么色彩关系就是来充实它的内容。色调是统一的,色彩是丰富的。丰富的色彩关系是对比过后的小关系,在色调管理之下相对自由,是色块与色块之间的对比关系,有差别但很和谐。色彩就像音乐作品中的音符,活泼可爱甚至有些调皮,色调就像音乐作品中的旋律,控制着大局。

四、形与色的结合

风景写生作品一般是趋于写实性,因此在绘画过程不但要有色调和色彩的关系,还必须有具体的“型”。这个“型”包含了物体外形和所处空间等。所谓形色结合也就是素描和色彩的关系,这在不同时期绘画作品中各有侧重点。比如印象派之前的很多作品侧重素描关系,构图非常严谨,画面只以黑白灰为主,降低了色彩的丰富性,笔触也相对细腻,作品非常写实,是再现性表现绘画。以色彩关系为主的印象派则侧重画面色彩的表现。印象派画家对“光”的研究非常科学,他们打破了传统对色彩的认识和研究,以色彩并置的方法来表现色彩的丰富性,而不是对色彩的调和,实现以色塑形。以色塑形必须要靠我们娴熟的技法来展现,比如各种笔触在画面中的应用。作画时,油画笔就像指挥棒一样,在画面上用颜料尽情挥洒,点、扫、摆、涂等技法相互作用,就像交织的各种音符。因此,我们应根据自己对绘画的认识来实现形色结合,不能因为要准确描绘形而放弃色彩,也不能因强调画面色彩而完全放弃画面中物体的形。

五、空间层次处理

塑造有体积感、空间感的画面效果,空间层次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风景写生中,近景、中景和远景的层次分明,因而空间层次较难把握。色彩空间的把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虚实关系,主要靠色彩的鲜明程度来实现空间感;另一种是靠冷暖关系来完成的。造型空间的把握也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靠透视关系,比如远近关系,视点位置的高低也即是构图的平视、俯视及仰视;另一种是靠物体之间大小比例关系。我们应将这几个方面结合起来充分表现空间感,让画面更富有整体感。

六、画面整体调整

整体调整是绘画最后完成阶段,它是指从一幅画的全局出发,对整幅画面的各种关系进行调整,如主次、强弱、虚实、疏密等互相衬托的关系,从色调、色彩、形体、明暗、空间等各方面进行加强或减弱处理,从而形成一种视觉上的整体感。尽管整体调整是完成一幅绘画作品必不可少的步骤,但是我们不能只局限于这一整体阶段的内容,应该使其扩大化,变为绘画必备的要素,上升为一种意识,一种发自内心的外在表现。不论在任何地点、任何光线进行任何题材创作,都应从始至终让画面保持一种视觉上的整体感,这种整体感的把握体现了作者的内在修养,是画面中流露出的某种特殊的气氛与情感,也就是画面诸要素之间相互依存关系。这些就是绘画要表现的整体要素。由此可见,油画风景写生的整体观是我们作画成功的关键。我们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绘画素养,使绘画整体观发挥到最大,让作品更加赏心悦目。

有了这几个方面考虑后,可以说在理论上做到了整体观。但整体观是画家的一种意识,它更多的表现为创作者修养,也是其成熟处理画面的一种表现。创作者有了整体意识就像一个指挥家,能使影响画面的各个要素达到均衡和谐。可以说,它不是对画面的平均处理,也不是技法的外在表现。它的功能是一种凝聚,使杂乱的内容有序地表现精神世界,它是画家发自内心的感受,用绘画的方式展现给观众的一种和谐。因此,可以把整体理解为和谐,和谐就是一种整体。在绘画中,有许多关系要处理,如色彩关系、素描关系、比例关系、透视关系、光影关系等,需要有一颗高尚的、包容的心,协调这些因素。画家在作画时眼、脑、手、心并用,以外面世界的景象表现自我内心的情感。每一幅作品的整体性都体现了创作者的完整人格,和对绘画艺术的理解。正如一位画家朋友所说,在绘画时只要从始至终关心打动你的事物,围绕它来进行创作就会有不错的效果,而不是对细枝末节的过分关注。

关于油画风景写生的整体观的问题,是一个随着时代发展变化的永恒课题。还将伴随不同技法所营造不同风格的变化而变化,但其基本规律是不变的,我们只要合理的遵循其规律,在不变中应万变,势必将这一课题推向健康的发展方向。

[注释]

①朱效刚:《谈风景油画中色调的表现》,《美术大观》,2008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英)特列沃·兰姆,贾宁·布里奥编,刘国彬译.色彩[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建筑工程中整体地面施工工艺探析 篇12

关键词:整体地面,水泥砂浆,施工,养护,质量

引言

在建筑工程中, 整体地面施工所使用的施工材料众多, 但是水泥砂浆是其中比较常用的施工材料。在水泥砂浆地面施工中, 主要是按照一定的配比, 将水泥以及砂浆混合后, 抹压成面层。利用水泥砂浆的优势是成本比较低, 施工工艺比较简便, 并且使用寿命比较长。但是同时还存在一定的缺点, 在使用的过程中容易起灰以及裂缝等问题, 严重的影响到使用的质量, 对于建筑的室内使用质量有重要的影响。所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下文对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然后提出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为整体地面施工工艺提供了有利的基础。

1 对组成材料的要求

1.1 胶凝材料

水泥砂浆 (楼) 地面所用的胶凝材料为水泥, 应优先选择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 其强度等级一般不得低于32.5MPa。以上品种的水泥与其他品种水泥相比, 具有早期强度高、水化热较高、干缩性较小等优点。如果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 其强度等级应大于32.5MPa, 在施工中要严格按施工工艺操作, 并且要加强养护, 这样才能保证工程质量。

1.2 细骨料

水泥砂浆面层所用的细骨料为砂, 一般多采用中砂和粗砂, 含泥量不得大于3% (质量分数) 。因为细砂的级配不好, 拌制的砂浆强度比中砂、粗砂拌制的强度约低25%~35%, 不仅耐磨性较差, 而且干缩性较大, 容易产生收缩裂缝等质量问题。水泥砂浆地面的施工工艺水泥砂浆地面的施工比较简单, 其施工工艺流程为:基层处理-弹线、找规矩-水泥砂浆抹面-养护。

2 基层处理

在面层施工中, 重要的是处理好基层施工质量, 因为一般情况下, 面层都是在混凝土垫层上施工的, 而基层是保证面层施工质量的重要基础。如果基层处理不好, 面层将会出现裂缝和空鼓等现象, 严重的影响到面层的施工质量。在基层施工中, 一定要谨慎处理, 为面层施工提供一个稳定的基础。基层的表面要保持清洁与粗糙, 严禁基层表面有灰尘、油渍等一切杂质, 否则在面层施工后, 会在中间形成一层隔离层, 出现粘接不牢的现象。在面层施工前, 要保证基层表面的湿润, 以使面层的粘接性比较高。如果基层的表面是光滑的, 在面层施工前, 要对基层表面进行凿毛处理, 然后用清水进行冲洗, 保持干净, 清洗后要做好保护工作, 严禁上人踩踏。如果是现浇的混凝土, 在其上进行水泥砂浆面层施工前, 要确保其抗压强度能够达到1.2MPa, 这样才能够保证内部结构的完整性。

3 弹线、找规矩

3.1 弹基准线

地面抹灰前, 应先在四周墙上弹出一道水平基准线, 作为确定水泥砂浆面层标高的依据。做法是以地面±0.00为依据, 根据实际情况在四周墙上弹出0.5m或1.0m作为水平基准线。据水平基准线量出地面标高并弹于墙上 (水平辅助基准线) , 作为地面面层上皮的水平基准, 要注意按设计要求的水泥砂浆面层厚度弹线。

3.2 做标筋

根据水平辅助基准线, 从墙角处开始沿墙每隔1.5~2.0m用1:2水泥砂浆抹标志块;标志块大小一般是8~10cm见方。待标志块结硬后, 再以标志块的高度做出纵横方向通长的标筋以控制面层的标高。地面标筋用1:2水泥砂浆, 宽度一般为8~10cm。做标筋时, 要注意控制面层标高与门框的锯口线吻合。

3.3 找坡度

厨房和卫生间是建筑中最容易产生积水的地方, 所以要做好地面的排水处理工作。在地面施工中, 要找好坡度, 保证积水会及时的排出。在地漏的四周要做好泛水措施, 泛水要大于5%, 以避免积水产生倒流现象, 并且在做找平的时候, 要处理好各个房间地面之间的高度问题。

3.4 校核找正

地面铺设前, 还要将门框再一次校核找正。其方法是先将门框锯口线抄平找正, 并注意当地面面层铺设后, 门扇与地面的间隙应符合规定要求, 然后将门框固定, 防止松动、位移。

4 水泥砂浆抹面

铺抹前, 先将基层浇水湿润, 第二天先刷一道水灰比为0.4~0.5的素水泥浆结合层, 随即进行面层铺抹。如果素水泥浆结合层过早涂刷, 则起不到与基层和面层两者黏结的作用, 反而易造成地面空鼓, 所以, 一定要随刷随抹。

地面面层的铺抹方法是:在标筋之间先铺上砂浆, 然后用木抹子将其拍实, 随着施工的进行, 随铺随拍, 然后用短木杠将其刮平, 刮平时要以一定的标高为依据。刮平的顺序要从室内开始, 由里向外, 直到门口, 在达到门框锯口线的标高后, 用木抹子将其抹平, 最后用铁皮抹子进行压光处理。在压光的过程中, 要掌握好一定的力度, 压光后以表面没有水纹为宜。如果面层上有多余的水分, 可根据水分的多少适当均匀撒一层干水泥或干拌水泥砂浆来吸收面层上多余的水分, 再压实压光。但是, 当表层无多余水分时, 不得撒干水泥。

5 养护

对于面层进行的养护是整个面层施工的最后环节, 是对面层进行最后质量的保证。但是对于养护的时间以及方式都有严格的要求, 在面层施工完毕后, 如果常温的状态下, 在洒水湿润后, 要用草垫或者是湿麻袋等铺盖其上。但是对于洒水的时间要控制好, 如果过早的话, 将会出现起皮的现象, 如果时间过晚, 又会产生裂纹或者是起砂, 所以时间的控制非常重要。正常情况下, 如果是在夏天, 可以在二十四小时后进行养护工作, 如果是在春秋季节, 可以在四十八小时候进行。养护的全程时间和使用的水泥性能也有重要的关系, 如果是普通的水泥或者是硅酸盐水泥的话, 时间一定要在七天以上, 如果使用的是矿渣硅酸盐水泥的话, 时间一定要控制在十四天以上。只有在面层的强度达到5MPa以上时, 才允许人在地面上行走或进行其他作业。

6 结束语

整体地面施工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直接影响到建筑在后期的使用性能以及居住的舒适度, 所以在地面施工中要严把质量关。其中的水泥砂浆面层施工尤为重要, 是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施工工艺。面层的质量是整体地面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表象, 直接关系到地面的外观以及使用性能。在面层施工中, 要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执行, 做好质量监督工作。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在不断的施工实践中, 整体地面施工工艺将会越来越完善, 为建筑的施工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莹, 陈水华.超大面积混凝土整体地面施工质量综合预控技术[J].工程质量, 2011-09-10.[1]孙莹, 陈水华.超大面积混凝土整体地面施工质量综合预控技术[J].工程质量, 2011-09-10.

[2]夏芳.浅析超大面积混凝土整体地面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02-25.[2]夏芳.浅析超大面积混凝土整体地面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02-25.

[3]何锐, 赵立斌, 张士平.大面积无筋混凝土整体地面的裂缝控制[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1999-06-25.[3]何锐, 赵立斌, 张士平.大面积无筋混凝土整体地面的裂缝控制[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1999-06-25.

上一篇:视域融合中小学语文下一篇:HPI燃油喷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