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管理型

2024-10-18

可管理型(精选12篇)

可管理型 篇1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 在人们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宽带网络建设也在不断的完善。宽带接入方式存在很多种类型, 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 问题也逐渐的显现。宽带接入问题的突出为宽带建设和网络发展造成了阻碍, 必须采取合理的方法对宽带接入进行构建。本文将在宽带接入问题的基础上, 对可运营、可管理、可增值的宽带接入构建进行探讨。

关键词:可运营,可管理,可增值,宽带接入

宽带网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人们的日常生活几乎已经离不开宽带网络的支持。随着宽带建设的发展, 宽带接入之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其中包括运营方面的问题以及管理方面的问题等, 对宽带接入的发展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 宽带接入要提高自身的运营机制, 加强对宽带接入网络安全的管理, 使宽带接入的增值效果更加明显。

一、构建宽带接入的作用

宽带接入是面向网络宽带的主要依据, 它的作用在于可以完成用户宽带的数据接入, 可以为人们实现上网功能, 宽带接入的推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ADLS的影响。宽带接入技术要想寻求更好的发展, 只有在其性能和功能上进行更好的创新[1]。

二、构建宽带接入的有效措施

2.1用户管理的设置

传统的宽带接入是对IP地址的设置, 在用户心中根本没有用户管理的概念, 所以这就是传统的IP网络难以生存下去的原因。宽带接入是以客户为中心, 支持账号用户、包月用户、付费用户等多种类型, 为广大的网民提供了方便。在传统的宽带接入中每个账号只能访问一种业务, 上网时需要购买上网卡, 这种上网方式的繁琐使许多用户反感。然而现在的宽带接入只需要交上费然后申请一个账号, 并按照所缴的费用办理业务, 直接进行LAN接入, 这种方式在方便了用户的同时提高了管理者的管理效率。

2.2计费管理的设置

合理的计费是构建可运营、可增值的宽带接入的关键。传统的宽带接入选择的是按小时计费, 现在这种计费方式已经被淘汰, 因为已经不适合现在的网络运营了。现阶段按流量计费是目前宽带接入的最合理计费方式。由于我国的网络行业发展较为落后, 所以网络管理者不得不采用这种计费方式, 这种计费方式缺乏灵活性。针对宽带接入, D-Link发挥自己在设计方面的优势, 推出了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这种方案目前被接纳了, 进而构建了可运营、可管理、可增值的宽带接入[2]。宽带接入的建设必须要硬件设施做出改进, 例如在交换机的使用方面, 为了方便运营商的工作, 提高用户的使用安全性, 在原来的基础上实现了端口隔离技术, 可以更有效的对用户进行认真。硬件是整个网络技术的基础, 整个宽带接入要想实现可运营、可管理的目标, 首先要实现智能化的网管系统。高质量的网管系统可以对整个网路硬件实现智能管理, 并且还可进行远程操作以及监督检查。在对用户进行管理的同时, 还要实现IP地址的绑定。

2.3增值业务的设置

构建可运营、可管理、增值的宽带接入, 除了基本的网络服务外, 还要有其他的增值业务, 这些都是实现目标的重要依据。增值业务的设置应该是丰富的主要包括:

1.绑定业务。绑定业务可以将用户名与IP地址、VPN网关码、等多种账号绑定, 防止账号被盗用。

2.无用户名上网业务。这种业务是主要根据用户的主叫号码进行属性认证, 在上网时可以不必进行用户名的输入以及用户密码的输入, 方便广大网民的使用[3]。

2.4网络安全的管理及成本控制

网络安全的管理在宽带接入中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它不仅包括计算机网络自身的安全性能, 还包括所有网民间的信息安全。对于网络设备来说, 宽带接入的安全性主要表现在网络的反攻击、IP地址的暴露等方面, 对于重要的信息要加密。由于宽带的接入都是传统接入手段, 所以其安全性能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对于宽带接入的运营商而言, 对其成本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4]。这种网络主要采用的是PC服务器软硬件相结合的方式, 在保障其安全性能的前提下为运营商控制其成本。这种宽带的接入还能够支持UNIX技术, 适用于各种服务器, 为其设备提供有效的保障, 减少运营商的投资。

三、结束语

构建可运营、可管理、可增值的宽带接入, 能够加强对宽带网络的建设, 改善宽带接入的运营模式, 加强对宽带接入的管理, 使宽带接入进行全面的增值。在宽带接入全新模式的构建之中, 要特别注重对网络安全的管理, 提高宽带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降低宽带接入的成本, 促进宽带接入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冬梅.天津铁通IP城域网改造及优化[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 2010.

[2]黄宙.宽带城域网技术与规划建设[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 2012.

[3]陈景文, 周斯宁.新一代基于PLC技术的运营级宽带小区接入方案[J].移动通信, 2012, 20 (09) :77-81.

[4]於青, 牛纪明.WLAN的体系架构及其运营模式[J].电信快报, 2012, 10 (08) :43-47.

可管理型 篇2

第一条 为加强对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设计文件的审查管理,提高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文件、施工图设计文件的编制质量,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以下简称“工可”报告)和设计文件审查是公路主管部门对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质量进行监督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公路工程基本建设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建设各方必须严格执行。

第三条 一级公路建设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初步设计文件报省公路局审查、省交通运输厅审批;施工图设计文件由省公路局组织审查和批复;二级公路建设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按项目或县市区为单位打捆编制,报省公路局审查、省交通运输厅审批;总投资5000万元以下的初步设计由市交通运输局审批、报省公路局备案。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的“工可”报告评审,是指对编制单位所编制的“工可”报告在提交省公路局前,由市局组织进行的预审;本办法所称的初步设计文件审查,是指对公路项目的初步设计文件在提交省公路局审查前,由市局组织的预审;本办法所称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是指市局依照基本建设程序,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标准与规范,对施工图设计文件的强制性条款、技术规范和规程、结构安全性、经济合理性、实施可行性等内容,基础资料完善性及初步设计文件批复意见执行情况等进行审查。

第五条 市局设立“工可”报告及设计文件审查领导小组,由市局总工程师担任组长,小组成员由市局

等组成,办公室设在,负责开展“工可”报告和设计文件的审查工作。

第六条 审查人员组成

第七条 “工可”报告和设计文件审查需提交以下资料:

(一)有关部门对上一个基本建设环节的批准文件及附件;

(二)工程勘察报告;

(三)全套报告或设计文件(审查部门要求提供的计算资料)

(四)设计阶段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设计招标后签订的设计合同;

(五)审查需要提供的其他资料。

第八条 “工可”报告和初步设计文件审查分为符合性审查和技术性审查。符合性审查通过后,方可进行技术性审查。

(一)符合性审查指依据国家、交通部和我省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对“工可”报告、初步设计文件中有关符合性内容进行审查。

(二)技术性审查是指依据有关专业专业设计规范、规程等技术标准对“工可”报告和设计文件中技术性内容进行审查。

第九条 “工可”报告符合性审查的主要内容包括:编制单位承担的工程是否在其资质等级和业务范围许可范围内;“工可”报告的签署是否符合规定;有关审批手续是否齐全;规模和标准是否与规划相符;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国家环境保护(饮用水源保护、风景名胜保护等)、国防军事、水土保持、文物保护、土地利用、城市规划等规定。

第十条 “工可”技术性审查主要内容包括:

(一)“工可”报告内容是否齐全,编制深度是否达到编制要求。

(二)“工可”方案是否符合公路建设规划、路网规划等。

(三)项目建设是否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否符合当地城市建设规划、旅游区、风景名胜保护等的规划。

(四)交通量的分析与预测是否采用相关公路历史,交通量调查资料(连续10年或以上)或是否补充“OD”调查,采用的最近年国民经济及交通量数据是否考虑周围路网(包括项目影响区高速公路、国省道等干线公路、铁路、航道等)分流影响,是否按项目分等级、分路段及不同路基宽度提供的分段预测的交通量数据量等。

(五)研究方案是否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技术标准、规范;“工可”推荐方案是否符合安全、经济、实用、美观、节约用地的原则,是否符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等国家和省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总体布局是否技术可行、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各专业方案内容是否符合技术要求,工程量计算是否准确,“工可”报告是否提出两个或以上的工程方案进行选比,深度是否达到要求。

(六)建设条件是否真实可靠、选择的建设方案是否可行。是否提供符合要求的水深及地质调查,地质条件差、高边坡、地质灾害隐患路段的是否提供地质调查资料等。

(七)投资估算编制是否客观、全面、准确,选用的费率及材料单价是否合理,资金筹措方案是否合理可行。

(八)所选用的经济评价参数是否符合要求,是否采用最不利的条件进行评价分析,结论是否科学、正确。

第十一条

初步设计文件编制的深度和内容应符合《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规定。

第十二条

初步设计文件符合性审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设计单位承担的工程是否在其资质等级和业务许可范围内:设计文件的签署是否符合规定:有关审批手续是否齐全: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文物保护、土地使用等规定。

第十三条

初步设计技术性审查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初步设计内容是否齐全,编制深度是否达到要求;

(二)技术标准与建设规模是否符合“工可”报告批复要求;

(三)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款及技术标准、规范,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安全、经济、实用、美观、节约用地的原则,总体布局是否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各专业设计内容是否符合技术要求,工程量统计是否正确,方案的比选深度是否达到要求;

(四)概算编制是否客观、全面、正确、合理。初步设计总概算不得超出“工可”批准估算的10%,否则应重新报批“工可”报告或修改初步设计文件。

(五)工程地质等基础资料是否满足要求等。第十四条

施工图设计审查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一)勘察设计单位资质和从业个人资格是否与所勘察、设计工程的规模、技术等要求相结合。

(二)是否按照批准的工程初步设计文件进行施工图设计。

(三)是否符合公路工程强制性标准、有关技术规范和规程要求。

(四)施工图设计文件是否齐全,是否达到规定的技术深度要求。

(五)施工图设计文件能否符合安全的原则,是否能够正确处理好安全与耐久、环保、经济、实用、美观、节约资源等的关系。

第十五条

设计单位根据审查意见,修改完善施工图设计文件,建设单位以请示文的形式报市公路局审批。报送时,应提交下列资料:

(一)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批准文件、会议审查意见;

(二)有关环评、水保等专项批复文件;

(三)工程地质详勘报告;

(四)根据审查意见修改完善后的施工图设计文件;

(五)市公路局需要提供的其他资料。

第十六条

风险可预防 管理需“警”慎 篇3

一、坚固“第一保障”,紧绷安全意识之弦

我园建立园长总负责,分管园长具体抓,成员俱为骨干,教师全员一起动的管理工作体系,把保障幼儿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努力做到“三全”——“全方位,处处有安全”,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环节实现无缝隙管理;“全时段,时时讲安全”,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时段贯穿安全意识;“全人员,人人知责任”,幼儿园人人都参与到安全的管理之中,有效落实、平层分解,时刻绷紧安全风险的这根弦。

二、加强“第一管理”,强化制度落实到位

以制度管人,按规范行事,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现有制度,加大对各项工作的监管力度。日常管理做到“三不”:“检查工作重日常,反馈整改不流于形式”,以行动作为指南,采取自查与互查相结合,明查和暗访相结合,做到每天小检,每周大检,每月总检;“问题解决重落实,以点促面不限于此处”,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利用平台沟通解决,找准症结,注重实效,坚决不留后患,把问题的落实作为终极目标,促进安全工作的有效管理;“责任追究重认识,经验教训不留于今日”,为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感和风险防范意识,把制度的执行落实与绩效考核挂钩,追踪事故的问责,进行反思与再教育,修正和弥补不足,不断敲响风险预防的警钟。

三、捕捉“第一信号”,排查评估风险现状

我们及时捕捉影响幼儿园稳定和幼儿人身安全的潜在风险因素和苗头,定期召开教师安全例会,寻找风险发生的频发点和高发地,从人、物、环、管方面全面排查风险隐患,逐一攻破,做到“四突出”:“突出幼儿园特点”,把握最容易出事的环节,如《规程》中所提出的就寝值守这一环节,也是当下教师们所排查出最容易发生突发安全事故的环节之一。大家商议有针对性的措施,料事在先。“突出关键时段”,把控最容易出事的时间,防范在前。如入园、离园这两个时间段,除保安外,加强值班教师护导,邀请家长参与到护导队伍中,全面保障幼儿入园、离园的安全。“突出重点部位”,并牢记于心,门口、电梯悬挂六字诀,重点监管心理工作、排查接送、食品、楼道、用电和悬挂物等部位的安全隐患,将各个部位的安全责任落实到相应的责任人,预防为主,做到安全工作不打折,不推诿。“突出特殊人群”,时刻关注师生的心理和行为,杜绝风险发生的种种隐患。

风险一旦发生,幼儿园突发事件管理将立即进入应急处理阶段。

首先,采取行动。风险发生时,全园以最快的速度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及时组织幼儿隔离风险。在第一时间迅速、快捷地化解风险,把损失和伤害降到最低。

其次,心理干预。幼儿、教师和家长是构成园所的三类人群。紧密关注各类人群的心理状态,特别是风险发生前、中、后等时段当事人的心理动态,做好多方稳定工作,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并联系相关专业人士,采取有效干预,进一步做好跟踪控制工作。

再者,危机公关。结合突发事件造成的家园冲突、社会舆论,开展危机公关工作,消除流言、谣言等社会不良影响,充分发挥实时监控的功能,做好风险发生各个时段的监控备份,等待司法机关做出进一步的责任认定,并根据过错原则依照法律法规妥善处理相关事宜。

最后,规避风险。由于幼儿年龄小,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尽管安全网相对覆盖,但是意外时有发生。如外出实践活动中的风险、上放学途中的风险等,应和家长签订相关《责任告知书》,双方共同为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另外,教师为幼儿一日活动监护人的身份使责任的认定有失偏颇《规程》中明确提出:“幼儿园应当投保校方责任险”。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幼儿园发生意外事故的经济损失,也为幼儿的安全投入多重保障。

可管理型 篇4

1 宽带IP城域网可运营可管理可维护的建设背景探析

宽带IP城域网的建设并非一个单一的社会工程, 其往往受到社会需求、现代高新技术、市场竞争形势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建设宽带城域网并非仅为现阶段社会探讨的话题, 其最初出现的时间在21世纪初期, 但当时探讨的话题集中在宽带城域网技术的选择问题上, 经过多年的争论和探讨, 最后逐步确定了IP技术。就网络用户业务需求而言, 宽带业务具备多样化和差异化等特征, 而网络用户却更倾向于IP业务, 但宽带IP城域网所提供的业务却与单纯的INTERNET间存在着某种不确定性的差异。无可否认, 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式是网络建设的基础和关键, 运营商以此获得更多的网络用户支持, 收取更大效益。以上因素逐步把建设宽带IP城域网推向了社会的最前端。

然而, 现阶段建设宽带IP城域网仍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如网络建设技术不成熟、盈利模式缺乏科学性、用户管理和网络安全的保障措施缺乏、宽带IP城域网发展环境缺乏等。

1.1 网络建设技术不成熟

现代网络建设技术的不成熟主要表现为网络承载的业务类型和业务量十分有限, 且无法满足某些大客户的业务需求。现阶段, 宽带IP城域网可基本满足现代INTERNET访问业务的需求, 但却难以全面承载视频、企业专线、分组语音等业务。

1.2 盈利模式缺乏科学性

业务的分组模式是现代网络建设的导向, 网络用户对宽带的需求呈逐步扩大的趋势, 而此时宽带网络运营收益却逐步摆脱了距离、带宽和时长的限制。INTERNET原有的服务特性对INTERNET发展的促进作用与对运营商发展的阻碍作用并存, 此论断已经得到了证实。盈利是运营商开展经济活动的最终目标, 也是积极建网的终极动力, 宽带IP城域网的建设和发展要求INTERNET切实摆脱本地无限延伸的发展思路。基于此, 笔者认为宽带IP城域网必须是一个既兼容宽网内其他业务, 又能够支持具备丰厚盈利可能的增值业务的综合网络。

1.3 用户管理和网络安全的保障措施缺乏

源于传统IP网络的特殊属性, 其必然具备高效性和开放性, 但就业务安全、网络安全、用户管理与控制未能提供有效的保障措施。其次, 传统IP网络在计费等方面也存在较多问题, 因此以上诸多环节都是宽带IP城域网建设必须考虑的方面。

1.4 宽带IP城域网发展环境缺乏

调查结果表明, 宽带IP城域网用户数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户的经济实力、教育程度、消费习惯等, 且宽带IP城域网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 即使网络用户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但宽带业务所表现出的“门槛效应”却越发明显。基于此, 笔者认为务必要切实改善宽带业务的资费模式, 而月租计费方式和拨号上网模式均应实现升级。

综上所述, 当前宽带IP城域网建设和发展受到众多问题的阻碍, 但其发展趋势非常明显。基于此, 笔者认为宽带IP城域网建设应有效摆脱既有业务运营模式的束缚, 建设可运营、可管理、可维护的宽带IP城域网。

2 宽带IP城域网的组网技术

现阶段, 宽带IP城域网的组网技术主要可分为千兆以太网、ATM技术、POS技术、MPLS技术以及DPT技术等五种技术。

2.1 宽带IP城域网的千兆以太网组网技术

千兆以太网组网技术 (GE) , 是指在广域和城域中扩展千兆以太网技术, 并运用核心路由交换机在城域中建设纯IP的网络平台。运用该技术组网的城域互联网的优势主要在于组网的成本低廉且组网方式简单。另外, 由于以太网技术本身具有扩展性良好的优势, 且便于对用户数量进行扩展, 因此, 采用该技术方式组网, 能够最大程度的使用网络带宽。

2.2 宽带IP城域网的ATM组网技术

在组建宽带IP城域网时, 传统的电信运营商大多采用的是IP over ATM网络技术进行组网, 若采用ATM组网技术组网, 则能够使ATM灵活组网的优点得到充分的体现。它能够提供多种类别的服务, 如固定码率 (CBR) 、可变比特率或可编码率 (VBR) 以及平均比特率 (ABR) 等, 还可以根据端口、最小流量、平均流量、时间或者组合的方式进行计费。但相较于IP技术而言, 采用ATM组网技术组网, 在承载IP业务时存在较多缺陷需要克服, 主要表现在: (1) ATM地址与IP地址之间的映射比较困难; (2) 运用ATM组网技术组网, 需要将全部进入了ATM的IP包分割成为具有特定长度的信元, 这就导致了网络的传输速率较低, 且组网的开销较大; (3) 采用ATM技术组网的宽带IP城域网络, 由于ATM技术本身的缺陷的限制, 从而限制了IP网络的带宽, 缩小了其应用范围, 尤其不适合用于超大规模的骨干网。 (4) 面向连接的ATM技术与无连接的IP网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必须要解决呼叫建立时间等系列问题, 才能够将一个不面向连接的业务承载于面向连接的网络中, 这样就提高网络与协议管理难度与复杂性。

2.3 宽带IP城域网的POS组网技术

POS组网技术非常适用于电信骨干网 (用于疏导高速数据流) 、电信网 (IP业务量为主) 、互联网服务提供商 (ISP, 主要经营IP业务) 等。该技术能够实现链路初始化控制、错误控制以及协议封装。采用POS组网技术进行组网的时候, 主要可以分为没有同步数字体系设备和有同步数字体系设备两种组网方式。运用该技术组网, 对于同步数字传输的带宽资源浪费较为严重, 需要大量的光纤资源, 网络运行与维修的成本非常高, 且组网比较复杂, 通常情况下不能够满足大客户对于综合电信业务的要求。

2.4 宽带IP城域网的MPLS组网技术

MPLS技术又称为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 它融合了ATM与IP路由交换特点, 是一种用于快速的数据包交换以及路由的技术。MPLS技术为网络的数据流量提供了路由、目标、转发与交换的能力。MPLS技术能够管理不同形式的通信流, 能将IP地址映射为具有特定长度的标签, 从而用于各种不同的包交换与包转发技术, 能够实现数据的快速交换。

2.5 宽带IP城域网的DPT组网技术

DPT技术即动态分组传输技术, 该技术运用了两条反向循环的光纤环路, 将光纤环中非常丰富的带宽以及自愈能力与业务能力、IP路由的带宽效率有效地结合, 从而保证两条光纤能够同时用于业务控制与数据传输, 在多种类型的业务中都非常适用, 且应用成本较低。

3 宽带IP城域网的网络结构

宽带IP城域网必须要具备合理的网络层次结构, 才能够更方便于对城域网的管理、运营、维护以及扩展, 因此, 在城域网的规划设计时必须按照网络层次化的原则进行设计。就目前的技术发展趋势而言, 宽带IP城域网的组网功能结构主要分为核心层 (也称骨干层) 、汇聚层和接入层等三层。

3.1 核心层

宽带IP城域网的核心层主要由核心交换设备以及传输网络两大部分构成。其中, 核心路由交换设备的主要职责在于进行承载连接的建立与管理, 并对这些承载连接进行路由与交换;传输网络通常采用的是具有较高容量的传输设备, 其主要职责在于传送数据。整个核心层的主要功能在于对整个宽带IP城域网进行路由表的维护以及快速转发数据, 提供交换通道和高宽带IP业务的承载, 从而与已有的网络 (有线电视网、ATM) 等进行互通互联。同时还提供宽带IP城域网的网络认证、管理、计费与接入等多种功能, 从而为网络用户提供多种优质的增值服务。此外, 在对宽带IP城域网进行规划时, 在选择核心层节点的位置时, 需要结合光纤的布放情况以及机房的条件和业务的分布情况进行综合考虑与设计。通常情况下, 核心层的节点应该在城区内进行设置, 而且核心层的节点之间一般采用半网状连接或者是网状连接。对于核心层节点的数量设置要根据IP城域网络的实际需要进行节点数量的设置。

3.2 汇聚层

宽带IP城域网的汇聚层分布在核心层与接入层的中间。在建设宽带IP城域网的过程中, 汇聚层所采用的设备是具有较大容量且性能较高的三层的交换机设备。对于汇聚层的位置选择以及节点数量设置要结合当地网络业务的开展情况以及光纤布置等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通常情况下, 汇聚层节点一般设置在城市所辖的县城或者城市的远郊部分。汇聚层节点与核心层的连接通常采用的是星形的连接。宽带IP城域网建设中, 若能保证光纤的数量, 两个核心层的节点最好与每一汇聚层的节点相连。

汇聚层的主要功能在于向业务的接入点提供网络用户业务数据的分发以及汇聚处理。通常核心层的带宽能够达到G级, 这就要求在汇聚层将带宽从低扩展到高, 将简单的网络拓扑过渡到到较为复杂的网络拓扑。同时, 汇聚层的主要功能还体现在将核心层的节点业务的覆盖范围扩大, 并扩展核心层设备的端口种类以及端口的密度;并有效解决接入点与核心节点之间的光纤资源比较缺乏的问题, 从而对接入用户进行有效的管理;在接入层的节点设备不能够控制用户的流量的时候, 汇聚层设备还需要提供用户流量控制等策略管理的功能。除此之外, 汇聚层除了提供基本的数据分发与汇聚业务之外, 汇聚层还必须要提供数据流量QOS服务管理、控制带宽、数据流量的整形以及网络安全的控制等一系列具有服务层面的功能。

3.3 接入层

在整个宽带IP城域网的建设中, 接入层是其关键部分, 它的建设直接关系到网络用户的使用效果, 且对整个宽带IP城域网的经营效益有重要的影响。因此, 规划建设城域网时, 要对接入层进行细致的设计。接入层节点设置的目的是使不同地点分布的用户能够快速高效地接入。接入层的节点设置要结合用户数量、密度等实际情况进行级联接入。汇聚层与接入层之间的网络连接要结合设备的情况, 例如在接入层的节点设备采用的是PON无源光节点时, 接入层需要采用树形连接, 且汇聚层设备与PON的局端设备连接。

接入层的主要功能在于提供多种类型的用户接入以及用户流量控制。接入层可以运用多种多样的接入技术, 实现用户的快速覆盖。接入点设备的主要任务是进行业务与带宽的分配, 完成各种业务的传输和复用, 并利用双绞线、光纤等实现用户的连接接入。

4 建设可运营可管理可维护的宽带IP城域网

IP技术具有低成本与快速高效的优势, 但也有业务单一以及管理缺乏的缺陷, 建设可管理、可运营、可维护的宽带IP城域网的目标就在于保持IP优势的基础上, 改善其缺陷。其主要内容包括:

用户的认证与隔离、地址的分配、互访受控、开户与销户的控制等的介入控制;

业务的生成管理。如虚拟专用网络 (VPN) 、组播以及业务定制等增值业务等;

网络中的网络信息加密与解密、地址反欺骗、网络冗余以及关键网络设备防攻击等的网络安全保障;

网络在灵活计费、立即计费与标准计费等计费中的控制策略。

可管理、可运营、可维护的宽带IP城域网就是要达到在对业务以及增值业务的控制, 在共享且开放的IP网络中实现可控且严密的特点。

4.1 宽带IP城域网的可运营性

宽带IP城域网的可运营性是指宽带IP城域网能够提供给用户多种灵活的业务类型以及比较丰富的网络资源, 确保业务与网络资源能够进行合理的分配, 保证不同的业务具有不同的计费功能, 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因此, 要实现宽带IP城域网的可运营性, 就必须保证网络具有Qo S服务, 能够支持多种类型的业务且具有计费与IP统计的功能。

4.1.1 Qo S服务

随着互联网用户的增多, 其业务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宽带用户不仅要求网络能够提供如高速因特网业务的非实时数据业务, 还要求能够提供有严格服务质量的实时数据业务。为满足这一要求, 宽带IP城域网要在有限的网络资源下, 将用户划分为若干等级, 不同等级享有不同的网络资源, 按等级向用户收费, 即按照不同的业务与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质量 (Qo S保证) 。

4.1.2 支持多样化的业务类型

宽带IP城域网的要保证可运营性必须要强调网络的融合与应用, 能够支持多种类型的业务, 如传统的数据服务、窄带与宽带的接入、IP电话、企业虚拟专线服务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服务。实现宽带IP城域网宽带业务的多样化要依靠城域网络的架构, 结合业务接口的多样化, 保证业务接口能够支持无线接入、光纤接入以及XDSL接入等多种接入方式, 从而实现城域网业务的多样化, 提高城域网的竞争力。

4.1.3 宽带IP城域网的计费与IP统计功能

实现城域网可运营性的基本前提就是要保证网络具有计费与IP统计的功能, 从而实现多种的用户计费方式, 如按时长、按流量以及细微计费方式等, 以满足不同用户需求, 进行网络流量资料的收集, 实现网络的优化升级。城域网计费与IP统计功能可以通过管理信息库MIB或远端网络监控RMON等技术来实现。建设规划中各地可以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进行具体的不同的规划。例如铁通山东分公司可在省会城市济南配备了IP统计及计费服务器和相关软件, 而不是在每个地市配备, 各地市只需从省公司得到一个用户名和密码, 就可以使用这个系统对本地的IP进行统计和计费, 这在用户数量不是非常庞大的情况下, 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选择, 既能实现对IP的统计与计费功能, 又能为各地市节约投资。

4.2 宽带IP城域网的可管理性

宽带IP城域网的可管理性是指运营商能够对城域网进行安全控制, 实现有效管理, 从而保证城域网正常运行。IP城域网的可管理性主要从三个方面见实现:一是网络安全控制;二是带宽管理;三是冗余备份。

4.2.1 网络安全控制

网络能够正常运行的前提就是要保证网络的安全性。城域网要实现可管理性, 首先就要保障整个信息网络的安全。宽带IP城域网是一个开放的大型平台, 保障其安全性, 需要从管理、应用、网络、物理以及系统等多方面加强全面防护。城域网除了要具备安全外壳协议 (SSH) 、传送命令 (SCP) 、多种等级登陆以及HTTPS通道等多种自我保护的功能外, 还要多种用户保护功能, 如, 防止地址欺骗攻击、防止阻绝服务攻击等。此外, 在城域网的规划中, 还要对网络环境制定不同策略, 使网络具有策略路由的功能, 并加强其核心设备的安全控制, 如设定黑洞路由等。同时, 还要及时消除设备在运行中产生的漏洞, 保证网络设备在安全的环境中运行。

4.2.2 宽带IP城域网的带宽管理

在IP城域网中, 业务呈多样性发展, 促使新型业务出现, 对带宽提出更高的要求, 而带宽的增加也相应的激发了新型业务大量涌现, 业务与带宽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另外, 影响用户感知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带宽。因此, 建设可管理性的宽带IP城域网需要兼顾带宽的扩展性以及处理能力, 尽可能地提高网络带宽, 从而保障城域网的竞争优势。而在带宽的管理中, 不能够只是单纯地扩充带宽, 更主要的是要完善宽带IP承载网。因此, 在宽带IP城域网的建设规划中, 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网络用户数量以及流量情况、用户的等级以及付费高低等情况, 进行合理的带宽分配, 从而有效管理带宽。此外, 还可以采用MPLS路由协议中的流量工程、指定速率等多种技术手段进行带宽管理。

4.2.3 宽带IP城域网的冗余备份

宽带IP城域网的各个部分若配置适当的冗余备份在很大程度上可提高城域网的可靠性。要实现宽带IP城域网的可管理性, 要求IP城域网的冗余配置需要具备电信级别的, 主要包括百兆或者千兆以太网的捆绑技术、线路冗余以及部件设备或者板卡的冗余、路由备份等。

由于宽带IP城域网的分层模式按其功能层次主要分为核心层、汇聚层以及接入层三层。其中, 核心层是网状连接, 并采用千兆位路由器 (GSR) 实现, 因此网络需要具备强大、高速高效且容量大的路由能力。汇聚层是宽带IP城域网的第二层网络与第三层网络的分界, 要求网络要具有用户管理的能力以及具有智能特征, 它是保证宽带IP城域网能够实现可运营、可管理、可维护的关键。接入层运用的是成本较低的设备, 因此要求网络的适应能力强且管理简单。因此, 衡量宽带IP城域网是否具有可运营、可管理的特性的关键在于汇聚层的组网以及设备的选择上。因此, 在宽带IP城域网的规划建设中, 需要特别考虑汇聚交换机、宽带接入服务器等汇聚设备、核心设备以及接入设备等的冗余备份。此外,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还需要考虑传输通道的冗余备份。近年来铁通各分公司已认识到设备和链路冗余备份的重要性, 已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设备、板卡以及传输通道的备份, 网络结构正逐步得到完善。

4.3 宽带IP城域网的可维护性

宽带IP城域网的可维护性是指IP城域网在出现故障时, 能够快速准确的定位和排除故障。在保障宽带IP城域网的可维护性中, 全面兼顾网络设备的选型和合理规划业务数据是两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4.3.1 全面兼顾网络设备的选型

宽带IP城域网可分为核心层 (骨干层) 、汇聚层以及接入层三层。核心层的主要功能是业务的疏通与交换处理, 并与其他骨干网相联系;而核心网的延伸以及接入层中各种类型的接入方式的终结点就是汇聚层, 它主要功能是汇聚各区域内的各接入点的多种类型的业务, 而接入层运用各种接入方式与手段将业务汇聚到汇聚层, 负责业务的综合接入。因此, 在规划建设宽带IP城域网时, 对网络设备的选择要结合网络的不同层次对容量的需求、对功能的需求以及网络的可靠性进行全面的考虑, 在进行设备选型时还要充分考虑设备的性能与功能、设备的互通性与兼容性、扩展性, 并对设备的性能以及业务进行测试, 并保留测试数据以便后期测试比对。一般来讲, 国内主流设备提供商所提供的设备都能满足宽带IP城域网的建设要求, 建议在骨干层和汇聚层最好使用同一厂家的设备, 这样不但能够确保兼容性和互通性, 而且一旦出现较大的疑难故障, 分公司维护工程师难以解决时, 可以方便地得到厂家全面的技术支持, 避免不同厂家互相推诿扯皮, 影响工作效率。

在布放BRAS时, 应该注意集中和分散的布局模式, 要根据用户量的多少合理设置, 既不能太集中造成安全隐患过大 (一旦故障影响面较大) , 又不能太过分散使得本就有限的公网IP地址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在接入层, 我公司目前仍存在大量的ADSL接入方式, 这一接入方式虽然优点明显, 但是缺点也十分突出, 故障率高、稳定性差, 难以大幅度扩展带宽等等。

4.3.2 合理规划业务数据

合理有效的业务数据规划是保证城域网可维护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进行业务数据的规划时, 要充分考虑业务的可管理性。业务管理是宽带IP城域网建设的重要因素。业务数据的规划, 包括骨干层、汇聚层、接入层都必须考虑设计周全, 宽带IP城域网在设备开局时的业务数据规划, 不仅要考虑纯技术层面、业务实现的问题, 同时还要将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序使用以及网络安全性、可靠性等问题与网络层次结构规划融合在一起, 这样既确保前期业务能够顺利开通, 又可以满足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需求, 给今后的业务发展留下一定的空间。建设中首先确保局端设备数据的平稳性, 用户业务的稳定性, 避免网络后期调整、扩容时增加不必要的工作量;其次为以后的设备扩容、升级以及网络异常情况下如何尽快恢复业务进行前瞻性的设计、规划。数据规划中在满足业务功能的同时也必须强调网络的性能, 注重网络的安全性。例如汇聚交换机在可能的情况下应采用双链路上行至BRAS, 二层设备接入网关设在该汇聚交换机上, 与BRAS之间采用二、三层并存的方式互联, 三层可采用OSPF路由协议或IS-IS协议, 一旦一条链路中断, 业务不会受到严重影响。

另外IP城域网中IP地址的合理规划也是网络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IP地址规划要和网络结构规划、路由协议规划、流量规划、业务规划等结合起来考虑。IP地址规划应该尽可能和网络层次对应起来, 应该是自上而下的规划。IP地址规划遵循的总体目标应该是:易管理、易扩展、利用率高。前文中提到过公网IP地址资源原本就有限, 没有合理的规划, 就无法保障IP地址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当今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视频与话音等业务都将通过宽带IP城域网来实现, 因此, 加强建设可运营可管理可维护的宽带IP城域网意义重大。随着技术的日臻完善与成熟, 许多专线的互联业务也通过IP城域网实施, 因此对宽带IP城域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宽带IP城域网实现“可运营、可管理、可维护”的实现, 确保了业务特色化的经营, 保障宽带IP城域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帅.宽带IP城域网网络设计与安全设置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09[1]陈帅.宽带IP城域网网络设计与安全设置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2]丁威.宽带IP城域网的建设及优化改造[J].中国科技博览, 2010[2]丁威.宽带IP城域网的建设及优化改造[J].中国科技博览, 2010

[3]袁延彬.从维护角度看宽带IP城域网的设计[J].中国新通信, 2008[3]袁延彬.从维护角度看宽带IP城域网的设计[J].中国新通信, 2008

[4]渠淑珍.晋中宽带IP城域网规划方案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 2008[4]渠淑珍.晋中宽带IP城域网规划方案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 2008

[5]姜洪泉, 张宏伟.浅谈宽带IP城域网建设思路[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1[5]姜洪泉, 张宏伟.浅谈宽带IP城域网建设思路[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1

[6]张琳.运城网通宽带IP城域网网络优化设计[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 2008.[6]张琳.运城网通宽带IP城域网网络优化设计[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 2008.

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管理策略研究 篇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逐渐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进入了买方市场,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我国企业的市场意识增强。关注市场需求,“以销定产”扩大销售收入,将“蛋糕做大”,逐渐成为大多数企业不断追求的目标。另外,近年来我国股民对高成长股票的追捧不断升温,导致了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对于销售增长的明显偏好。企业管理者满足于销售高速增长带来的银行青睐、政府关注、媒体追捧,却忽略了公司的潜在财务危机和经营危机。快速增长容易导致公司破产,“三株”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在企业总体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一味地追求规模的扩大、资产的扩充、销售的高速增长,结果并不一定是企业价值的增加,反而有可能大大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从而降低企业的营运能力与偿债能力,使得企业陷入困境。财务资源、能力及信息是实现财务可持续增长管理的基础。企业要实现财务可持续增长,就必须要有一定的财务资源、能力及信息。财务资源数量的多少,直接决定财务可持续增长速度的上限;企业财务行为活动能力的强弱,影响企业财务资源效能的发挥,并最终影响财务可持续增长率;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性及透明度,是确保企业财务决策活动正确的前提条件。因此,企业在增长管理中应充分考虑财务资源的约束,针对企业的增长过度和增长不足采取相应的财务策略,以保证企业健康、稳健发展。财务可持续增长的内涵及模型

对财务可持续增长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希金斯模型。希金斯是最早对财务可持续增长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之一,其从财务的视角对可持续增长率内涵进行了界定。希金斯指出,企业的可持续增长率是指在不需要耗尽其财务资源的条件下,企业销售所能够增长的最大比率。它是一个综合性的财务指标,体现企业在现有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财务政策之下所具有的增长能力。该模型计算也比较简捷和易懂。其模型的假设条件有:①公司意图以与市场

条件所允许下的增长率相同的比率增长;②管理者不可能也不愿意发售新股;③公司打算继续维持一个目标资本结构和目标股利政策。

可持续增长率=[SX(]期末股东权益-期初股东权益[]期初股东权益[SX)]=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留存收益率×期初权益期末总资产乘数可持续增长的思想,不是说企业的增长不可以高于或低于可持续增长率。问题在于管理人员必须事先预计并且加以解决在公司超过或低于可持续增长率时所导致的财务问题。任何企业都应控制销售的增长,使之与企业的财务能力平衡,而不应盲目追随市场。尽管企业的增长时快时慢,但从长期来看总是受到可持续增长率的制约,是以可持续增长率作为财务可持续增长的控制标准。财务可持续增长策略分析

从上面的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的财务政策和经营效率是影响财务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我们可以从这些影响因素方面考虑去制定相应的财务策略。财务可持续增长率可视为一组产生平衡增长的所有增长——收益组合,而财务可持续增长问题就是去调节由不平衡增长所引起的顺差或逆差,进行增长率差异调节。可以看出利用财务可持续增长模型进行财务分析与规划的时候,它的指导思想不在于“不断提高”,而在于均衡,即财务可持续增长与实际增长相一致,这就形成所谓的增长管理策略。本文中增长管理的对策建议是在以张先治教授关于企业增长管理的核心思想为基础提出的。按照其主旨,本文认为增长管理应分“三步走”:一是结合企业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企业可持续增长率的各影响因素(影响可持续增长率的因素包括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因素、赢利能力、核心竞争能力以及企业的生命周期等)。二是根据可持续增长率各影响因素的分析,制定企业下一的增长目标,并与本年的可持续增长率相比较,确定是超速增长抑或低速增长。三是依据比较的结果,事先采取措施,以实现企业的持续增长目标。

3.1 超速增长的策略对于过度增长的公司,可以采取以下财务策略之一或者其中某些的组合:

(1)发行新股提供权益资金来源。当一个企业愿意并且能够在资本市场增加股票,它的财务可持续增长问题就可得以消除,新增加的权益资本和利用财务杠杆增加的借款能力将为企业提供充足的发展资金。而且随着权益资本比例的提高,在保持资本结构不变的情况下,企业也可以增加负债,这些都为公司的增长提供了现金资源。

(2)降低股利支付率,保留更多的净利润在企业内部。支付给股东的股利与企业留存收益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减少股利分配,会增加留存收益,从而增加企业资金供给。但是,这一策略最大的局限就在于公司留存收益率有一个上限(100%的留存收益率),通常股东对股利支付的兴趣与他们对公司投资机会的感觉成反方向变化,若公司的投资机会无法保证令人满意的收益,股东对降低股利支付率只会感到气愤,从而引起股票价格下跌。

(3)提高负债比例。赢利能力强且资产周转速度较快的企业,在实际增长率大于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时,可以适当提高资产负债率,对于负债率已经很高的公司而言,获得股权融资也许是更好的融资方式。

(4)优化企业资产的经济资源构成,提高资产周转率。当企业在现有的经营效率和财务政策下的资金难以支持企业销售增长的情况下,优化企业经济资源构成,加快资产的周转速度,是解决资金不足的有效途径。优化企业资产的经济资源途径有优化资源配置和非核心业务剥离。一个企业的资源有限,不可能同时在很多领域形成强大的竞争能力,有时只能充当跟随者,使得企业的资源不能发挥最佳的效用。当资源分散在很多不同的领域且无法开展有力的竞争时,充当二流角色的经营风险更大。所以,将资金抽回投入到企业的核心业务上来,进行“非核心业务剥离”,可以用于解决增长问题。通过非核心业务剥离产生多余的现金支持增长、降低一些低质量销售收入以控制增长、提高资产周转率。

3.2 低速增长的策略对于低速增长的公司,可以采取以下财务策略之一或者其中某些的组合:

(1)通过并购或投资方式,寻求更多的投资机会,充分使用多余资金。公司增长不足,就意味着公司管理当局没有充分利用现有财务资源。若是一个收购者收购该公司的话,它可以更有效地重新配置目标公司的资源,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巨大的利润,同时提高其并购后的可持续增长率。另外也可以通过购买增长来解决增长不足问题。通常的做法是,管理层把过多的现金流量投放在其他生产经营行业搞多元化生产。他们有计划地在其他更有活力的行业里寻找有价值的增长机会。企业还可通过市场调查等确定合适的新项目用做投资,一则可以减少资金充裕的闲置浪费,二则通过投资新项目,可以寻找到新的发展项目。

(2)股票回购,提高每股收益和增强控制权。股票回购是指股份公司经过股东大会批准,利用盈余积累资金或从公司以外融资所得资金依照一定的价格购买本公司发行在外的股票,作为库藏股或予以注销的一种资本运营行为。股票回购使流通在外的股票数量减少,每股收益相应提高,市盈率降低,从而推动股价上升或维持合理价格。

(3)发放股利,减少过多的留存资金。从理论上说,当销售增长率小于可持续增长率时,这些公司处于现金多余的状态,可以增加股利发放来减少资金的囤积。但在实施这一战略时需要考虑税收因素和管理者偏好因素,管理者往往会因其增长偏好而对此战略持抵触情绪。因为把钱还给股东意味着管理者没能为股东寻找到获利的机会,这暗示着失败。参考文献:

[1]吴先国。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竞争战略[J]。经营管理者,1997(12):9-10。[2]李元旭。企业家哲学理念与企业可持续发展[J]。管理现代化,2000(3):30-32。[3]刘帮成,姜太平。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J]。软科学,2000(3):52-54。[4]赵华,梁鑫。论财务杠杆负面效应及其对策[J]。交通财会,1999(3):42-43。[5]赵华,李清,康林。论现代企业可持续增长的动因及其财务管理[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7(3):54-57。

[6]Jay B.Barney.Gaining and Sustain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M]。Wesley:Publishing

Company.Ine,1997:141-142。

可管理型 篇6

在采访之前给Lilian拍摄相片时,她稍许有些紧张,但她独有的女王气场在镜头中却格外明显。这位在瑞士酒店集团工作了近二十年的女性管理者,热爱着自己的事业,聊起酒店她便立刻放松起来。

Lilian于1991年从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毕业后,便在餐饮业寻找进行实践的机会,她发现巴塞尔瑞士酒店十分具挑战性,进入酒店开始负责管理宴会和餐饮业务,随后她调任为芝加哥瑞士酒店的餐饮部经理。在餐饮上积累了很多经验后,她又为国际连锁酒店和瑞士旅游局效力,直至2006年再次加入瑞士酒店集团,担任营运副总裁及执行委员会成员,这一次的回身,使得她和瑞士酒店有了质的转变。

“2013年11月出任瑞士酒店集团品牌副总裁前,我负责为宾客塑造品牌体验、开发特色产品、制定服务水平及实践独特的室内设计理念─涵盖品牌各方面的特质。我与我的团队也随之树立了业务方针和运作模式。履新后,我负责建构品牌形象及市场定位,这对客人、团队成员及将来吸纳的人才而言至关重要。集团不再偏重于‘雇主品牌推广’,取而代之的是‘雇主定位’。大家都想了解瑞士酒店的企业文化和立场主张,这一点再加上制定营销传讯策略的过程,令这份工作充满趣味及满足感。”Lilian说。

很多人会觉得女性管理者在工作中感性大过于理性,对于这一点,Lilian却不认同:“优秀管理讲求的是一个敢于负责的企业文化,无关乎性别、年龄或出身。管理方式取决于工作地点的文化和惯例,包括客人及与你共事的团队成员,而最重要是忠于自己的基本信念。我坚信真诚与正直的重要性,允许同事提出疑问,容许犯错,也给机会他们尝试新的工作方式。此外,为了激发创新意念,我会尽力将大家凝聚起来。在管理上,我是实行可持续管理策略的背后推手,为取得成果而采用非常理性的方式。在FRHI酒店集团中,高层管理者超过一半来自女性,这并不是它的特色,而是现如今,在酒店中,女性管理者的地位日趋重要,我们也有很多优势,在室内设计和舒适度上能够给出很细腻的意见,更能将感性的一面展现给客人和员工。”

力争打造传世酒店

Lilian再一次加入瑞士酒店时,在品牌的展现和推广上做出了很多成就。平时她喜欢从其他行业中汲取精华,并在小众旅舍中寻找灵感,特别是一些以时尚生活、设计为核心的酒店品牌。不论是出差还是度假,都会不断探索能在瑞士酒店实践的创新意念。“我还喜欢了解奢侈品品牌的故事,它们在追本溯源的同时,依旧保持业界领先地位。部分品牌在弘扬传统和工艺方面表现出色,例如瑞士酒店的伙伴Victorinox(瑞士刀的原创者)、Hublot(瑞士钟表公司—伟大的革新者)及JakobSchl?pfer(瑞士最古老的丝绸制造商之一,至今仍是众多最时髦时装品牌的供货商)等。这些经久不衰的品牌能给瑞士酒店带来经典的气质,也希望它们能见证着瑞士酒店的传世。”

除了其他酒店集团外,瑞士酒店也着眼于酒店业以外的领域,着眼于时尚生活产品、合作伙伴及其理想目标。Lilian说:“瑞士是一个酒店业历史悠久的国家,酒店从始至终都在积极宣扬瑞士及其手工艺、风俗和文化。我们希望每家瑞士酒店都能融入所在市场,并展现出当地特质。同样,在设计理念上,以均衡全面的方式,经营旗下富有现代感、简洁和感性的智能化酒店。举例说,各家酒店不仅蕴含当地元素和根深蒂固的瑞士传统,也拥有形式与功能兼备的空间,并洋溢舒适愉悦的氛围。踏进任何一家瑞士酒店,宾客都会发现基础设施及建筑设计方面的与时俱进。”

以客为本的诸多酒店体验

目前在中国瑞士酒店的足迹并不多,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瑞士酒店,Lilian具体地给我们介绍了酒店的独特服务:

酒店为商务旅客打造焕发身心的“活力计划”,内容包括在客房内放置健身器材、活力菜肴、活力茶歇,能够满足客人在旅行期间仍保持身心健康的愿望。

酒店内还会展示当地的工艺品,比如集团与瑞士高级时装布料制造商JakobSchlaepfer合作,度身设计布满阿尔卑斯山花卉图案的墙纸,用以装饰日内瓦都市瑞士酒店特色客房、日本大阪南海瑞士酒店的行政酒廊及荷兰阿姆斯特丹最近完成翻新的客房。在苏黎世瑞士酒店的前台背景墙上,酒店特意将别具代表性的“贵宾环会”标志刻在松木上,给客人带来了视觉和嗅觉的双重享受。

最特别的是瑞士酒店独特的Pürovel香气。浴室用品均采用瑞士酒店的水疗品牌,精油由自家阿尔卑斯山园圃种植及采收的植物提炼而成。每瓶精油均以25%可回收和100%可分解的环保物料作包装,全部为瑞士农民的心血结晶,由芳香疗法和护肤专家于当地精炼而成。其芳香的灵感源自瑞士阿尔卑斯山的新鲜空气、翠绿茂密的森林及布满鲜花的草原。

可管理型 篇7

1《巴黎协议》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

1.1《巴黎协议》的主要内容

在2015年12月召开巴黎气候峰会之前,联合国气候变化机构的官员已开始就诸多谈判议题组织各国代表团进行磋商,相比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各国政府提高了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在改善全球环境的压力下,以积极真诚的态度求同存异,终于达成《巴黎协议》,为2020年以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建章立制。《巴黎协议》内容丰富,全面均衡,能够适用所有缔约方。全文共29条,主要涵盖对目标的执行、减缓机制、各国履行自主贡献义务的具体程序和要求、气候适应、损失和损害、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框架、全球盘点等[2]。这是各国代表团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机构多方努力的结果,协议的内容公平合理,富有雄心,持久有效,待正式生效后将对所有签署国具有法律约束力,包含了近20年间各国气候政治中力求推动的诸多共识,为各国指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和气候经济之路。

《巴黎协议》有四个亮点:第一,长期目标设定为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与前工业化时期相比控制在2°C以内,并争取将升幅限定在1.5°C之内,在2050年实现不再增加温室气体排放,这也是协议的“雄心”所在。第二,各国参与气候变化行动的方式由“自上而下”改为“自下而上”的国家自主贡献方式,取消《京都议定书》项下的惩罚机制,变为鼓励型,这有助于扩大《巴黎协议》的适用范围,淡化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造成的减排阵营的对立,但同时也对各国的碳监测水平和自律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第三,加强行动和支助的透明度机制建设,不仅包括各缔约方如实汇报国内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及减排行动信息,还包括及时公布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资金与技术支持的进展情况。第四,帮助世界上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特别脆弱的国家提高“适应”能力,包括交流科学技术、规划、政策和执行的信息,提供资金,加强体制安排等。

1.2《巴黎协议》的重大意义

1994年2月21日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正式生效,国际气候变化制度初步形成。1997年12月京都气候大会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是第一份为发达国家设定强制性减排目标的国际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但由于执行“从上而下”的减排模式和严格的惩罚制度,导致参与国家数量有限。而2015年12月通过的《巴黎协议》总结了国际气候变化领域20多年来的实施经验与教训,做出巨大的变革,各个国家以“国家自主贡献+审评”的方式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这是《巴黎协议》被批评缺乏足够强制约束力的不足所在[3],但也正是这种灵活的模式才能充分考虑到各国的不同国情,消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长期的分歧与对立,凝聚世界各国的共识和决心,目前已有188个缔约国提交国家自主决定贡献计划,基本涵盖全球的碳排放量,实现了最广泛的参与度,这是《巴黎协议》的最成功之处。2016年4月22日联合国秘书长将在纽约举行高级别签署仪式,130多个国家已经确认将参加签署仪式,生效之后签署国自愿接受国际碳排放框架的约束,全球气候治理形成新的格局,国际气候合作由“京都模式”转为“巴黎模式”。

《巴黎协议》对于中国十三五期间的经济发展政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不再将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协议简单地看作阻碍经济发展的负担,而是做出有诚意的贡献,积极推动协议的达成。因为中国目前的大气环境保护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多地持续的雾霾和极端天气,让中国不再纠结于气候变化是否只是发达国家阻挠其它国家发展经济的“阴谋论”,而是下决心节能减排。事实上,导致雾霾产生的污染物排放和温室气体“同根、同源、同步”,气温升高也会导致雾霾难以消散,二者协同治理非常必要。对中国而言,加入《巴黎协议》是促使我国下决心改变传统化石能源结构和粗放经济发展模式的契机,同时展现中国革新型大国和负责任大国的形象。2016年3月31日中美元首发布《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宣布中美两国将于4月22日签署协议,中国首次提出总体的减排目标,计划在2030年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中国以最大的诚意和最实际的行动表明减排决心,并积极促进国际气候新秩序的形成。

2《巴黎协议》对MRV技术管理体系的影响

2.1 MRV技术管理体系的内涵及发展

MRV技术管理体系包括三个环节:可监测、可报告和可核查。其中,“可监测”是指能够根据已建立的标准,对排放源的数据及排放信息采取的一系列技术和管理措施,包括数据监测、获取、分析、处理和计算等[4];“可报告”是指能够按照规定程序,以规范的形式和途径向监管机构进行报告,内容包括监测的数据结果和交易情况等;“可核查”是指能够对企业报送的数据信息进行核实和查证,以判断排放企业是否根据要求如实监测,所报送信息是否准确真实,目前的核查主体主要是经过认证的独立第三方机构,核查条件和对象亦应明确[5]。

MRV技术管理体系是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建立的前提和保障,碳交易机制中最大的难点是碳排放额的核定与管控,MRV技术体系作为对减排监测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配额分配与核定企业履约所依赖的唯一标准,其准确性和可靠性的意义重大,决定碳交易市场是否能够顺利运行。

MRV技术的首次提出是在1996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次缔约方会议上,对缔约方提出编制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的要求,2002年通过的《附件一所列缔约方温室气体清单技术审评指南》是最早的官方文件,正式规定所有的附件一国家应提交清单报告,接受年度审评。2007年的《巴厘行动计划》第一次明确提出所有发达国家的减排承诺和行动都应当符合MRV体系要求,遵守MRV技术标准是发达国家应当承担的义务。至此MRV技术体系初步成型,基本框架包括监测对象、监测范围、监测程序、报告的主体和内容等方面,国际评估与审评机制正式建立。

此后MRV技术体系问题成为每次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争议的焦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始终存在较大的分歧。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发展中国家坚持其减排目标为自愿性质,不接受“可监测、可报告、可核查”原则,当时的观点认为这种机制混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别,分配义务时没有区分气候变化的制造者和受害者,发达国家应当承担全面的、量化的、有法律约束力的MRV义务,而发展中国家仅对由发达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的减排项目承担MRV义务,即发展中国家的MRV义务应当是附条件的、有限度的。这也是中国政府当时的态度,中美气候谈判曾经在此问题上僵持不下。

2.2《巴黎协议》对MRV技术管理体系的新要求

国际气候变化制度涉及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等多领域的问题,但以前各个国家更多地是考虑国家利益,在谈判中针锋相对,表现为集中的政治性问题[6],而巴黎气候峰会中各国都意识到面对环境谁都无法置身事外,地球变暖是不争的科学事实,气候变化已经对人类社会造成紧迫的威胁,再计较下去,地球可能会遭遇无法逆转的风险,于是各国摈弃争吵和推诿,达成了虽不完美但都能接受的《巴黎协议》,第一次在技术标准上实现统一,巴黎模式之后技术性和科学性成为国际气候变化制度首要考虑的因素。

MRV体系是气候变化制度中科学技术性最强的因素,是评估各国减排目标实现程度的标准,为了保证MRV体系的权威性、一致性和透明性,《巴黎协议》加强了对“透明度”建设的要求,在第九条中明确提出“设立一个关于行动和支助的强化透明度框架”,透明度安排包括国家信息通报、两年期报告和更新报告、国际评估和审评以及国际协商和分析等,并要求各缔约方定期提供标准格式的温室气体国家清单报告,内容包括人为源排放量和汇清除量,并提供跟踪国家执行自主贡献的进展所需的信息。发达国家还应就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助方面的情况提供信息。所有提供的信息应当接受技术专家的审评。虽然第九条也指出透明度框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灵活性,并考虑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以促进性、非侵入性、非处罚性和尊重国家主权的方式实施,但也第一次明确指出提交温室气体国家清单报告以及其它与履行“国家自主贡献”减排义务相关的信息,是所有缔约方的义务,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没有本质的区别,也没有根据减排项目的性质有所区分,是对“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重大突破。

所有国家在碳排放上采取相同的技术标准,不同国家的碳排放数据、市场信息以及气候风险的科学特性都要以“透明度机制”下的MRV技术为基础,未来的气候谈判将进入政治技术化的博弈新阶段,焦点集中在排放数据的可信度、资金路线图等技术层面。虽然有的观点认为《巴黎协议》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提供减排信息及报告方面的规定一视同仁是不公平的,对发展中国家造成过大的压力,但这已既成事实,各国唯有努力调整国内的MRV技术标准,使之尽快与国际接轨。

3 中国MRV技术管理体系的构建

3.1 中国MRV技术管理体系的现状分析

中国政府对于减排的决心是巨大的,为了完成向国际社会承诺的减排目标,积极采取各种手段促进节能减排,并计划2017年正式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国自2011年开始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方面的探索,七个碳交易试点省市经过近五年的实践,取得不斐的成绩,在制度建设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其中深圳市和北京市在MRV技术管理体系方面颇有建树。

深圳市的MRV技术体系在试点省市里走在最前列,通过制定《深圳市组织温室气体量化和报告指南》、《深圳市组织温室气体排放的核查规范及指南》提出明确具体的技术要求,并对不同行业制定专门的规范指南,在数据质量管理上采用多维度的交叉验证方法,属于国际上比较先进的方法。其MRV报表的设计可操作性较强,并与节能报表对应,使企业容易接受。在报告与核查义务主体上,为了建立更充分的基础数据模型,采用“双轨制”,除了履行“核查”义务的主体必须履行“报告”义务,还在关键行业增加了报告的主体[7]。

北京市将监测对象分为重点排放单位和非重点排放单位,核算方法上赋予企业一定的自主权,激发其更新设备和工艺流程的积极性。首先,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企业二氧化碳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并对不同的行业制定不同的温室气体核算指南,核算出的碳排放量更加科学,有针对性。其次,建立统一的碳排放数据电子报送平台,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保证排放数据的质量,从而增进报告的可信度。最后,采用第三方核查机构制度,制定《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核查机构管理办法》,监管部门通过现场检查、不定期抽查等方式对核查机构实施动态管理,并加大对第三方核查机构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以保障MRV体系的公信力。

虽然各试点省市在MRV技术体系上做出有益的尝试,但中国目前并未制定国家层面的MRV立法,形成统一的MRV技术标准,建成国家级的碳排放数据库。而且中国现阶段对与气候相关的数据信息的统计采集能力急需大力提高,由于统计口径和统计能力与国际标准存在差距,中国的碳排放数据一直是个“罗生门”一样的难题[8]。温室气体排放量及气象数据信息的匮乏,会导致在行业内部、行业之间乃至整个交易市场,形成不一致的数据质量和强度标准,对碳排放体系的评估难以进行。

2015年11月19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等11项国家标准,开始尝试构建工业企业的MRV体系,规定了其核算和报告的基本原则、工艺流程、核算边界、核算步骤与方法、质量保证及报告内容等。至此,中国终于迈出构建全国MRV体系的第一步,但未来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尚需全国各个地区的融合,经过实践的检验,再逐步完善MRV技术体系。

3.2 中国MRV技术管理体系的构建途径

2016年是中国构建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关键一年,相关的配套制度都应当在这一年设立并运行到位,MRV技术管理体系作为碳交易机制运行的前提和技术支撑,也是碳交易监管的核心工具,必须尽早先行设计。《巴黎协议》对中国不仅是促进低碳发展的机遇,同时也是对中国现行碳交易制度与政策的挑战,中国一直坚持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应当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被弱化,我们唯有尽快调整思路,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中国的MRV技术管理体系,才能为迎接国际化减排浪潮的行动保驾护航。

3.2.1 制定国家层面的专门立法,规范MRV技术管理体系各环节的运行。

中国目前尚无国家层面的专门统一立法,MRV技术管理体系的运行只有以试点省市的地方规章制度为依据[9],这使得各地MRV技术体系的管理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流程和标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比较分析各试点的交易实践后,采纳其成熟经验,于2015年7月起草《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草案)》,经过广泛地征求各地各行业意见,2016年3月29日该《条例》的审核稿公布,其中有关于MRV技术管理体系的原则性规定,但缺乏操作性,建议应当制定专门的MRV技术体系立法,确立与国际接轨的全国统一的MRV技术标准,规范各参与方的行为,包括重点排放单位、核查机构、交易机构、主管部门等。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欧盟碳交易机制的成功经验,2013年欧盟在全体成员国范围内发布《监测和报告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指南》及《认证与核查指南》,从而统一监测标准,提高监测数据的质量,规范温室气体报告的格式及要求,统一核查的标准及流程,最终稳定了碳交易价格,奠定欧盟碳交易市场在国际上的优势地位[10]。

MRV技术体系的完整运行环节如下:首先由排放单位自行完成日常监测,按期制定温室气体清单报告,再经过独立的第三方核查机构进行审查认定,由其出具的核查结论作为支持文件,最终提交给碳交易监管部门。这三个环节都需要制定严格的技术标准和执行程序作为制度保障,其中监测规则可以采用排放实时监测与实地取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报告环节应当按照碳交易主管部门规定的格式和内容按时编制,核查机构应当按照核查指南规定的统一标准对排放情况进行核查。《巴黎协议》要求各缔约国应当遵守统一的国际标准,不再区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因此中国在构建MRV技术管理体系时,应参考国际规则,注重与国际MRV技术体系的融合及接轨。

3.2.2 建设国家级碳排放数据库,加强数据质量管理。

数据质量的管理是MRV技术的生命线,应当贯穿于全过程。高质量的数据应当具有完整性、一致性、透明性和准确性,是建立碳排放评价体系的基础。不同的行业,不同的排放源,其监测、统计、分析方法都不同,目前中国只有电力行业和建筑行业等的技术标准,还不能反映全部行业的碳排放信息情况,缺乏科学性,应当尽快分行业、分源头制定各自的排放标准和计算方法。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MRV体系中关于获得排放数据的规定,实测法和计算法是常用的两大基本方法,美国按照统一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学,在传统上采用实测法,并严格控制实测现场和收集程序以保证数据质量。我国多采用计算法,建议条件成熟以后考虑将实测法和计算法相结合,以保障数据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MRV技术体系设计的难点主要在于权衡数据的不确定性和MRV成本的关系,而这需要建立在充足的数据样本基础上。为了高质量高效率地管理数据,同时符合《巴黎协议》关于透明度的要求,中国应当采用国际通行技术,加快全国碳排放数据库的建设,目前国家核查的数据还限于2013年至2015年最近三年的重点行业排放,数据样本仍不能满足碳交易信息分析的需求,还应当通过搭建国家电子注册交易平台,及时获得全面的数据,同时有助于未来中国与其它国家实现碳减排额相互认可,保证中国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拥有话语权。

3.2.3 加强信息透明度建设。

信息的公开和透明,有利于公众参与监督碳交易的合规性,也有助于市场参与者对市场形成正确的预判,增强投资者信心[11]。《巴黎协议》中引人注目的一点是高度重视信息透明度建设,对发展中国家也提出明确的要求,而这正是中国目前的薄弱环节,未来各缔约国必须定时提交国家清单报告,接受统一的审评,这对发展中国家的MRV技术管理体系提出非常高的要求。相应地,中国应当也对排放单位、核查机构、交易机构及其他市场参与者都按照国际标准做出严格的要求。这方面日本的MRV体系是值得借鉴的典范,四个环节中除了常规的监测、报告和核查环节,日本还在MRV体系中特意增加公布和披露环节,按照企业的行业类别和行政区划分别统计排放信息,再根据国家规定和公众要求,定期公开披露[12]。

中国建设信息透明度制度的基本要求如下:首先,排放单位应保证所有的数据存储和管理过程都是透明、清晰和可追溯的,保存过程记录和完备的历史凭证,能够明确数据来源和计算方法,按规定编制并提交年度排放报告、监测计划或核查报告等;其次,交易机构及工作人员应建立交易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公布交易信息,包括交易行情、成交量和成交价格等。同时应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并严格按照风险管理制度监管交易行为,避免暗箱操作;最后,国家还可以将上述行为均纳入信用管理体系,对不诚信行为通过黑名单加以管理,将有助于市场参与者打消投机心理,促进碳市场的健康发展。

3.2.4 加强MRV技术的人才培养和机构建设,完善MRV体系的基础条件。

长期以来,中国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中的主要业务是和发达国家开展CDM项目合作,一直由发达国家负责MRV技术支持,导致国内MRV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和核查机构匮乏。中国作为碳排放第一大国,未来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中必然会占有巨大的份额,拥有话语的主动权至关重要,而这依赖于人才和机构支撑。目前中国急需提高全社会对MRV技术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不仅是政府主管部门,还应该包括排放企业和核查机构。我们应当重点培养精通MRV技术的专业人才,确立清晰的MRV管理理念,提高排放企业的MRV适应能力,例如企业专门设立MRV技术岗位,加强国际MRV技术培训,并及时更新监测和分析设备,满足国际MRV技术标准的要求。

另外,中国应当加强对第三方核查机构的认证管理,培养本国的第三方核查机构。碳交易主管部门按照规定,对符合条件的机构授予碳排放核查机构资质,并确保其独立性、专业性和权威性。核查机构由国家发改委统筹管理,排放单位可使用符合要求的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抵消其部分排放量,如果监管部门发现核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出具虚假、不实的核查报告,或核查报告存在重大错误等,应当严格追究责任,以确保核查工作的客观、公平、公正。

最后,成熟的核查机构是碳交易市场顺畅运行的保障,中国目前缺乏自己的核查机构和专业人才,将严重制约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和国际化。为了占领国际市场先机,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中国应当在起步之初就将人才培养放在重中之重,通过比较参考各试点省市的MRV实践,学习和借鉴国外成熟的MRV技术管理模式,最终培养出能与国际接轨、又了解中国国情的本国第三方核查机构,推动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健康、良性发展。

4 结束语

中国在《巴黎协议》铸就的国际碳排放交易框架下,面临着巨大的MRV国际义务调整,但是中国政府已经向国际社会发出信号,下定最大的决心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必然会集中各方面的智慧与力量,学习国际上的先进经验,按照国际规则的要求,完善相关立法,规范MRV各环节的运行,并加强数据管理和信息透明度建设,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和机构建设,从而构建中国的MRV技术管理体系,为碳交易市场的运行提供技术保障,支持中国实现向国际社会承诺的宏伟减排目标,与其它国家携手进行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化解温室危机,还全人类一个美丽洁净的地球。

摘要:2015年12月《巴黎协议》的签署开启全球气候治理的新篇章,发展中国家的义务被加重,所有缔约国应适用统一的“可监测、可报告、可核查”技术标准。中国将于2017年正式运行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可监测、可报告、可核查”技术管理体系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应当学习国际上的先进经验,按照国际规则的要求,从制定立法规范各环节的运行、加强数据管理和信息透明度建设、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和机构建设等方面展开工作。

关键词:MRV技术,管理体系,监测,报告,核查,巴黎协议

参考文献

[1]吴越.2016全球风险报告:气候变化是短期最大风险[N].第一财经日报,2016-01-25

[2]United Nations Frame 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Twenty-first session:Adoption of The Paris Agreement Draft decision-/CP.21[C].December 12th 2015

[3]巢清尘,张永香,高翔,等.巴黎协定——全球气候治理的新起点[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6,12(1):61-67

[4]王丽娟,吴大磊.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下提升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报告能力研究[J].南方农村,2013,29(3):33-38

[5]姜克隽,昂莉,候艳丽.“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方法的框架及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5):216-221

[6]郝海青,焦传凯.碳捕获与封存技术应用中的法律监管制度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23):234-238

[7]郑爽,刘海燕,王际杰.全国七省市碳交易试点进展总结[J].中国能源,2015(9):11-14

[8]张嫣.巴黎协定的前前后后[J].中国改革,2016(1):26-32

[9]彭峰,闫立东.地方碳交易试点之“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制度”比较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7):26-35

[10]郝海青,毛建民.欧盟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的变革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83-87

[11]白洋.依法治国方略下的环境法治困境与出路[J].兰州学刊,2015(10):117-124

安全无捷径管理可简易 篇8

在现代安全生产工作中, 很多安全操作规程, 都是用生命换来的“血的教训”, 是员工绝不能触碰的“高压线”。在现实工作中, 一些员工总是希望能够简化作业操作步骤, 例如, 进入作业区不戴安全帽、高空作业不系安全带等等, 这些“抄近道、图省事”的现象总是时而出现在一些作业现场中, 有时甚至成为导致事故的罪魁祸首。

从人的本能来说, 一方面追求身体安全健康, 一方面又希望工作能够简单愉快, 安全健康与简单易行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一些冲突, 那么, 是否有更简易的方式实现安全呢?笔者认为, 答案是肯定的, 安全虽无捷径, 管理却可简易, 可以通过科技进步、管理改善、行为优化3种方式, 综合破解人性与安全的难题。

安全无捷径, 是指安全生产就是要操作者愉快地把简单的事情反复做好。管理可简易, 是指可以通过科技、管理和文化的力量, 使安全变得更加简单易行。

科技的发展对安全生产工作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例如通过先进的传感器、移动终端或电脑, 可以将危险设备或危险部位的信息及时传递到操作人员或管理人员手中, 对危险作业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和预警, 减少员工直接操作危险设备的机会和时间;随着设备智能化程度提高, 设备可以自动辨识和提醒操作者注意事项, 乃至在操作者“抄近道”违规时, 自动警告作业者。

在安全管理上, 针对当前普遍存在安全操作规程复杂、员工说写做不一致的现象, 可以将员工岗位安全生产应知应会的岗位安全操作规程、操作标准和应急技能等进行适当简化、卡片化、口诀化和目视化, 减少员工背诵和记忆的难度, 提高员工辨识、记忆和使用的效率。

可管理型 篇9

交换机作为以太网通信中不可缺少的必要设备,现已大量使用。为了满足不同的网络实际使用环境,需要使用可管理型交换机并对其进行配置。常见的可管理型交换机配置方式有Telnet命令行、串口配置命令等方式[1]。这些配置方式需要记忆、查找大量的命令行命令,并需严格按照手册所述命令执行顺序输入命令;人机配置界面比较枯燥单调,使用起来不够方便灵活。

鉴此,笔者开发了基于VB的窗口化配置软件,实现了对可管理型交换机的配置。

1 可管理型交换机硬件构成

可管理型交换机主要由88E6095F交换机芯片和LM3S8962型ARM以及一些辅助芯片构成,硬件结构如图1所示。

1.1 交换机芯片88E6095F

88E6095F是一款单片集成3个千兆以太网口和8个10/100 M以太网口,支持QoS、802.1Q和RMON计数器等功能的高性能、低成本、灵活易用的管理型以太网交换机芯片[2]。可应用在独立交换机、媒体转换器、IP电话、防火墙以及无线和有线网关路由器中。

88E6095F芯片提供了访问其内部寄存器的MDIO和MDC两个串行管理SMI端口。通过这2个端口可实现对交换机的管理和配置。SMI管理端口遵循IEEE802.3 第22款相关内容。MDC为串行通信的时钟线,MDIO是和MDC同步的双向传输数据线。MDIO引脚需要一个上拉电阻确保在数据空闲期间和数据翻转期间将引脚置高[2]。

考虑88E6095F芯片所集成的以太网端口数量及所支持的管理功能,本文使用该芯片作为交换机的核心芯片;设计了交换机的电源电路,提供了芯片正常工作所需的3.3 V、2.5 V、1.5 V及1.2 V电压;使用频率为25 MHz的晶振;设计了上电及硬件复位电路;通过硬件配置电路,对芯片每个端口的10/100/1 000 M通信速率、LED模式、全/半双工、光/电口选择等进行上电初始设置。另外,每个端口均有对应的LED指示灯,能简洁明了地显示端口的链接、通信速率等信息。

1.2 LM3S8962

本文选用LM3S8962型ARM作为交换机的管理 CPU。该芯片支持最大主频为50 MHz的ARM Cortex-M3内核,集成256 KB FLASH、64 KB SRAM、Timer、UART、I2C、模拟比较器、片上温度传感器及100 MHz以太网[3]。丰富的片内资源,简化了外围硬件电路的设计,缩短了开发周期;与Stellaris®系列的所有成员代码兼容;有广大的用户群体,参考资料丰富,支持多种ARM开发工具。

由于管理CPU没有SMI接口,本文将该CPU的PC7和PC5两个I/O口连接到88E6095F的MDIO和MDC,通过软件模拟SMI读写时序来实现对88E6095F片内寄存器的访问[4]。

该管理CPU是配置主机和88E6095F交换机芯片之间的桥梁,如图2所示。它通过串口UART0接收配置主机的配置命令并解析后,再按照交换机的SMI管理端口时序要求,对交换机片内寄存器进行写入或读取,最终实现对交换机的配置及管理。

2 可管理型交换机配置软件设计

可管理型交换机的配置主要分为对交换机片内寄存器值的写入和读取2个部分。在配置主机配置界面上点击“写入”或“读取”命令按钮后会发出交换机配置命令帧,管理CPU经串口接收到并解析后,再通过SMI接口对交换机进行配置,最终将配置情况返回给主机,并在界面中显示。配置软件结构如图3所示。

2.1 配置主机VB程序设计

VB程序设计语言简单易用,采用了面向对象、事件驱动的编程机制,提供了一种所见即所得的设计方法[5]。本文的主机配置软件基于VB开发,主要使用了Text、Label、Timer、MSComm串口通信等常用控件。

每次打开主机配置软件会自动读取一次交换机内部寄存器的值并显示在界面上。初始化后配置界面的“读取”命令按钮为使能态,而“写入”命令按钮和所有寄存器配置值输入文本框均是禁止态。

勾选配置界面中一个或多个寄存器名称前的单选框后,所对应的寄存器配置值输入文本框会由禁止态变成激活态,“写入”命令按钮也由禁止态变成激活态。在配置文本框中输入配置值,点击“写入”命令按钮,即将所输入的配置值通过MSComm控件Output属性经串口发送给管理CPU。CPU收到并解析后再写入交换机的内部寄存器中。依据2.2节中的协议,管理CPU根据写入成功与否,形成返回帧,主机配置软件接收并解析后在界面中显示“写入成功”或其它提示信息。

点击配置界面中的“读取”命令按钮,主机配置程序按照协议形成读取命令帧后经串口发出,管理CPU接收到后根据帧的设备地址,从交换机中读取对应寄存器中的值后发送给主机,最终将寄存器值显示在界面上。

另外,在配置主机VB程序中使用定时器控件定义接收超时,防止因管理CPU死机或其它原因导致配置主机发出命令帧后接收不到返回帧,程序“死等”来提高软件运行的可靠性。

2.2 配置主机和管理CPU之间的通信协议

配置主机和管理CPU之间通过定义的协议来确保配置命令帧的正确传输和解析。参考Modbus协议,本文自定义的配置主机写入命令帧及对应的管理CPU返回帧格式如图4、图5所示。读取命令帧和写入命令帧类似。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错误类型,通过协议中的功能码表示。协议格式见表1。

2.3 管理CPU程序设计

Lumnuary提供了丰富的驱动程序库函数,只需调用或根据具体应用加以简单改写,就可以很方便地实现对其片内资源的访问及相应功能的实现。

本文的管理CPU程序也通过调用LM3S8962相应库函数得以实现,主要包括串口中断接收功能子函数UART0_ISR ( )、串口发送函数uartSendBytes( )、main( )主函数、帧解析和处理子函数Frame_Process( )及对交换机寄存器读、写的SMI_Read( )和SMI_Write( )函数等。

管理CPU中断接收功能子函数非常简洁,将接收到的主机命令帧存放在接收缓冲区中,再将接收字节数加1。

根据发送帧长度,串口发送函数uartSend-Bytes( )通过调用库函数UARTCharPut-NonBlocking(unsigned long ulBase, unsigned char ucData)发送出一帧数据。

2.3.1 main( )主函数

管理CPU主程序在上电系统初始化完成后,进入一个无限循环。一旦判断中断接收完主机所发送的配置命令帧后则调用帧处理函数Frame_Process( )。main( )主函数流程如图6所示。

2.3.2 Frame _Process( )函数

帧处理函数Frame _Process( )在前导码和异或校验均正确的情况下,根据操作码判断是读取帧还是写入帧后,通过调用交换机串行管理接口读函数SMI_Read( )或写函数SMI_Write( )完成对交换机片内寄存器的读取或写入。依据2.2节定义的通信协议,若帧解析或读写过程中出现错误,CPU会返回给主机相应的报错帧。Frame _Process ( )函数流程如图7所示。

2.3.3 交换机串行管理读写函数SMI_Write( )和SMI_Read( )

根据SMI时序很容易实现SMI_Write( )函数,在接收到Frame_Process( )函数传递过来的设备地址、寄存器地址和寄存器值后,管理CPU通过PC7、PC5两个I/O口模拟SMI时序逐位向交换机寄存器中写入控制字。SMI_Write()函数的流程如图8所示。

SMI读操作函数SMI_Read( )和写操作函数类似,二者区别主要是MDIO在Turnaround(TA)之后,写操作仍然是管理CPU的PC7继续驱动MDIO线,而读操作则要变成88E6095F的MDIO输出数据,即读操作在该时刻以后将管理CPU的PC7 口I/O方向由输出变成输入态,逐位读入交换机内部寄存器的值。

3 可管理型交换机的实现

将交换机的管理CPU串口UART0和运行交换机配置软件的配置主机相连,首次打开的寄存器值配置界面如图9所示。

对全局寄存器组1中的某几个寄存器配置成功后的显示界面如图10所示。

网络配置人员只需根据现场实际所需功能,参照88E6095F手册,在图9、10所示配置界面对应的寄存器配置值输入文本框中输入双字节的16进制控制字后,点击“写入”命令按钮,即可实现诸如VLAN划分、IP优先级设置等交换机配置功能,且软件会自动提示配置成功与否。与常见的命令行配置方式相比,配置人员无需逐条记忆、查找交换机配置及查看命令,简化了配置过程,降低了配置难度。

4 结语

将2台电脑通过实验室已配置好的测试交换机接入办公网进行可管理型实验,为期3个多月,结果表明该交换机管理性能可靠、稳定。

所开发的配置软件使用简单可靠,也可以为其它类似管理型交换机开发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华熔.工业以太网管理型交换机的新发展[J].软件,2007(12):48-51.

[2]MARVELL.88E6092/88E6095/88E6095FData Sheet[EB/OL].(2011-05-05)[2012-04-20].http://wenku.baidu.com/view/8581f1c1d5bbfd0a7956734c.html.

[3]Micro,Inc.LM3S8962Microcontroller Data Sheet[EB/OL].(2007-09-21)[2012-04-20].http://www.zlgmcu.com/infocomm/newupdate.asp?page.

[4]杨素萍,张远峰.SMI接口在MSP430x1xx系列单片机中的实现[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64-67.

“轻微违法可放行”彰显管理进步 篇10

其实, 在现实生活中, 有些驾驶员并非主观上违反交通法规, 而是由于道路不熟悉、一时疏忽等原因, 比较轻微地违反了交通法规, 当受到处罚后, 心里很不痛快, 觉得委屈恼火, 甚至带来很大压力, 情绪不够稳定, 以开“赌气车”的方式进行发泄, 稍有不慎, 便会酿成更大的交通事故。

笔者认为, 对轻微交通违法行为, 纠正违法行为并予以口头警告后放行, 既可以将交通事故消灭在萌芽之中, 促进交通执法工作的顺利进行, 也能够进一步密切交警执法人员与驾驶人员的关系, 使驾驶人员对交通执法工作给予更好的配合和支持。交警系统改进执勤执法方式, 并不是对交通管理工作上的放松, 而是在执法工作上更加人性化, 是管理上的一大进步, 也是社会不断发展的结果。

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探讨 篇11

摘 要 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对实现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流域又是水资源管理的最佳单元,因此,本文重点探讨了流域水资源管理中的两个重要方面:管理体制的建设以及流域内生态补偿问题,这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我国流域水资源管理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流域的可持续管理 管理体制 生态补偿

An Approach for Sustainable Watershed Management

Abstract The achievement of sustainable water management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human society has an important meaning,and river basin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is the best unit,therefore,this paper discusses two important aspect of watershed management: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building 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basin,these two problems in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China needs to urgently address the problem.

Key words sustainability of watershed;management system;ecological compensation

一、引言

水资源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自然资源,是生命之源泉,并且具有不可替代性。为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经济和生存环境,其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而实现这种可持续性的一条有效途径就是对水资源的高效管理。多数国家根据水资源的流域性特点,成立了不同形式的流域管理机构,探索流域的统一管理,将流域作为一个整体来统一管理,是最科学,最适合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的,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上水资源管理的一种必然趋势。

二、流域可持续管理的两个重要方面

(一)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建设

1.国外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

流域水资源管理在各國的国情不尽相同,但目前世界各国采用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按行政分区管理为主,二是按流域管理为主,三是流域管理与行政分区管理相结合。美国是联邦制国家,水资源属州所有,在水资源管理上实行以州为基本单位的管理体制。而英国则实行的是中央对水资源按流域统一管理和水务私有化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法国则采用“议会”式的流域委员会及其执行机构——流域水管局来统一管理流域水资源。

2.我国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

我国现行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是一种“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2002年新颁布的《水法》中,明确将其修改为“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现行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行政区域分割管理体制,即以政府行为为主导、以行政管理与行业管理为主要手段的管理模式,存在诸多体制性障碍。

(二)流域内的生态补偿

一个完整的生态补偿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补偿主客体

补偿主客体:流域生态补偿的主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一切从利用流域水资源中受益的群体;二是一切生活或生产过程中向外界排放污染物,影响流域水质和水量的个人或单位。

2.补偿标准

对成本收益逐一进行分析后,选择能实现社会净收益最大化的治理成本为补偿标准。我们在考虑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需结合社会总收益与社会总成本,去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平衡发展。

3.补偿方式

通常我们将补偿方式分为“输血型”补偿和“造血型”补偿,从现实来看,我国的流域生态补偿方式主要是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的“输血型”补偿方式。

4.补偿应用与监督

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实践中存在着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部门权力交叉,地方政府挪用资金,测量技术不够完备等问题,因此,加速生态补偿机制的法律法规建设,建立明确的管理部门相对应的权利与义务责任制,提高水质的实时测量技术就成了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得以有效实施的保障。

三、结语

我国的流域水资源管理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通过上面对流域水资源管理的管理体制及生态补偿问题的探索发现,有些问题亟待解决,为了更好的开展流域的可持续管理,我们必须首先做好以下工作:

(一)完善治水制度

中国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流域性问题,而良好的治水制度是改善中国流域的基本出路。为了实现改善治水制度的目标,需要构建以法律制定、体制改革、公众参与等领域的概念框架,并在这框架下从以行政手段为主和条块分割的传统管理模式向流域综合管理转型。

(二)引入生态补偿机制

制定流域管理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环境保护的激励机制。为建立上下游之间的和谐关系、促进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需要以全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环境可持续维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共同目标,按照受益者补偿、损害者赔偿的原则,制定生态补偿政策。

参考文献:

[1]章铮.生态环境补偿费的若干基本问题.中国生态环境补偿费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2]毛显强,钟瑜,张胜.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

[3]沈满洪,陆箐.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浙江学刊.2004.

加强可持续土地管理的思考 篇12

1可持续土地管理

(1)可持续土地管理的含义。土地管理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以便达到土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而可持续土地管理则是在土地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的土地管理能够使土地的管理效果达到最优,也使土地管理更高效。

(2)可持续土地管理的基本目标。可持续土地管理是对土地最有效的管理方式,体现了土地管理的可持续性。其基本目标就是在土地管理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土地的利用率,并且使土地管理变得更安全,更具有经济效益,最终被社会大众所接受。

2可持续土地管理的任务

针对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可持续土地管理工作被予以极度重视。实施可持续土地管理工作,首先要保护我国现有的耕地,使耕地面积能够适应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和社会经济发展。其次,针对我国现有土地农用地的占有情况,有必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用地,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农用地的优化管理,建设用地的合理配置是防止土地减少,改善生态自然环境的必要前提。实现农用地与建设用地的平衡关系,最终达到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社会资产的配置公正。

(1)合理配置其他农用地结构。对除农用耕地外的林地、养殖用地等土地应进行合理配置。其他农用地的合理配置为生产的需要提供保证,同时对生态环境也起到极大的保护作用。

(2)提高土地保护意识。应正确处理土地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和制约。在土地开发的基础上应提高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意识,使土地资源更大程度地发挥作用。

(3)土地管理以社会公平为目标。对于土地资源的管理应以土地为基础,以社会公平为目标。加强土地资源的合理管理,加强土地资源保护意识,正确引导土地资源开发,最终资源与开发达到平衡,实现社会公平。

3可持续土地管理的必要性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我国经济呈现稳定增长趋势,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但随着我国人口基数的增长,自然资源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也逐渐恶化。以上现象的出现无时无刻不威胁着我国的长久发展。土地资源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所以可持续土地管理的实施是必要的。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存、资源、生态环境、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安全。

(1)生存安全。国家生存离不开粮食,粮食的主要来源是土地,其中耕地所提供的粮食最为主要。可持续土地管理的实施保证了土地高效的生产能力,为国家人口的增长提供强大的物质来源。

(2)资源安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管理保证了国家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土地资源管理的不合理直接导致自然资源的短缺,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3)生态环境安全。土地资源的管理不善,会导致大量的水土流失、荒漠面积增大、生态植被遭破坏,最终自然灾害频繁出现。

4可持续土地管理的措施

针对我国社会经济现状,实施可持续土地管理是必要的。为了更好地对土地进行管理,可采取一些有效可行的措施。

(1)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严格制定土地利用方法,使用科学手段对土地进行预测,并对其变化动态进行科学评估。市场在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通过正确的市场手段扩大土地资源的使用率,进而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

(2)强化可持续土地管理的信息化意识。可持续土地管理在信息管理方面应适当采取信息化管理方式。土地管理信息量大,内容复杂,运用信息化管理土地管理信息,减少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并能使信息快速提供给所需部门或工作人员。

(3)可持续土地管理的科技创新。在实施可持续土地管理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新科技技术,对土地资源进行调查,经过详细分析后进行合理的规划。这种科技的创新,对于实施土地管理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可持续土地管理的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加强土地管理制度的革新,更好地发挥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整合与资源配置,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经济架构的改善。

5结 语

总的来说,根据我国的经济现状,为使其能更稳定地发展,需采取有效措施。而在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土地资源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土地资源的合理管理不仅对国家内部协调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国家的生存、资源、政治、经济、生态环境安全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上一篇:工业地产商模式下一篇:多模态分级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