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型

2024-05-28

管理型(精选12篇)

管理型 篇1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投资管理型企业集团遵循“项目为核心、投资为主导、经营专业化、管理国际化”的发展战略,正异军突起,形成入世后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该类型的企业集团为了更好地迎接入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与国际市场接轨,正在加快势力扩张和系统整合,加大工程项目的投资建设步伐,如何建立和完善其档案管理工作,将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应当引起业内管理者和档案界的高度重视。

一、档案管理对投资管理型企业的重要意义

投资管理型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新兴的企业,是由若干个独立法人组成的多层次、跨地域、跨行业的、以资产联合为主的新型企业联合体。其特点是:企业管理自主性强,企业资产所有制形式不同,多数企业没有上级主管部门,国家不对企业投资,也不干涉企业管理;企业组织形式多样,分布地域广,行业和产业门类多、涉及面宽;企业规模差异大,既有实力雄厚的大公司,也有弱小厂家;企业运营灵活,追求实效性,一切活动以增效盈利为目的。

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发展需要档案工作的支撑与保障,同时,企业也应承担建立档案、保护档案的义务。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新兴的投资管理型企业,虽然在档案管理上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仍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投资管理型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怎样做大、做强、做实、做久的过程中,件件事都离不开档案工作,没有规范化的档案管理,企业将失去重要的基础和支撑。建立和开展档案工作是投资管理型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内在需要。所以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应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档案工作,积极寻找提升档案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采取有力措施开展档案工作,确保投资管理型企业档案管理工作高质量运行,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高效服务。

二、提升投资管理型企业档案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企业的特点决定了企业档案管理的形式,尽管企业档案管理有它的共性,但不同类型的企业,其档案管理还是有差异的。本文根据投资管理型企业的特点,认为完善投资管理型企业的档案工作,提升管理质量和水平,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提高档案意识。

各企业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及有关地方法规,进一步明确企业档案管理办法和标准,明确企业内各类档案的所有权、管理权、归属权及其在国家档案事业、档案资源中的地位,明确档案所有者应承担的权利和社会义务,对投资管理型企业档案和档案工作实施法治化、规范化管理。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也要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强化投资管理型企业的档案意识,实行档案登记备案制,加强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的监控。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工商业管理部门要加强指导,通过提供法规服务、信息服务、培训服务、中介服务等,联手推动投资管理型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

2. 健全管理体系。

投资管理型企业“项目为核心、投资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决定了从内容来看,工程档案占该类型企业档案的绝大部分,对工程档案的管理是该类型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所以投资管理型企业要制定与工程建设及各项工程建设管理同步的档案工作程序,建立层层负责制的档案管理体系,为档案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对于正在投资建设中的项目档案由工程管理部统一管理收集,并定期向综合管理部档案处移交、存档。为此需要在工程管理部设立专门档案管理人员,将档案职责纳入其岗位责任制,纳入职能部门的工作程序以及有关经济责任制并予以考核。由其负责建立健全各项工程档案工作的规章制度,开展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登记、统计等工作。为使工程档案工作与各工程建设同步安排进行,规范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及时收集各阶段的工程档案资料,每项工程一投入建设,都要求该档案人员立即到位,对工程档案的收集进行现场指导,并落实到具体责任人。他们同时负责定期进行档案的安全检查工作等,并定期向综合管理部档案处移交档案。

投资管理型企业对档案无论采取何种管理模式,都要理顺和完善档案工作的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管理体系。健全和完善档案工作体制,就是解决“有人管事,有人办事、有章办事”问题,做到“五有”,即有领导分管,有档案管理人员,有档案管理制度,有保存档案的场所和满足工作需要的各种设施,有各种门类和载体的档案保存,并力争实现“四统一”:一个集团内的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统一制度,统一质量标准,集中统一管理各种门类和载体的档案。实现“四统一”后,企业的工作文件材料就能避免散失、损毁,真正维护了档案的安全和完整。

3. 强化质量管理。

作为投资管理型企业,档案的主体是工程项目档案,其案卷质量反映工程技术水平以及数据、材料的准确性,反映文件的齐全性、系统性和规范化程度。对于工程档案,要求必须数字准确,材料齐全,书写规范,案卷组织有条理,标题完整、准确。保证投资管理型企业工程项目档案的案卷质量,是该类型企业档案工作的基础,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严格管理程序。企业领导必须重视工程档案,把档案质量视为终身制,一抓到底。规章制度要健全,特别是对文件材料的收集范围、归档时限、整理标准等都要做出明确规定,使工作人员有章可循。档案工作和工程建设一定要同步进行,在工程竣工验收前,尽可能先验收档案,其他方面的验收都以档案资料为依据。档案人员一定要和工程技术人员很好配合,主动服务,形成做好工程档案工作的合力。

二是搞好前期控制。投资管理型企业核心企业的档案部门应在工程项目档案归档以前,根据文件材料的形成规律,制定措施,做好前期控制。所投资建设的工程项目自立项开始就应由项目负责人或项目组织落实专门人员承担建档任务,同时企业核心档案部门的档案人员应经常与各工程项目建档人员保持联系,并对建档人员的工作进行指导,搞好跟踪服务。同时也应及时深入工程建设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工程进度和文件材料收集归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档案管理与工程项目建设同步进行,从根本上保证档案来源和质量。

三是严格归档审查。由于投资管理型企业文件材料种类多、数量大,涉及面广,工程档案较多,稍有疏忽,就可能出现诸如文件材料散失、归档不全、分类不科学、整理不规范的现象。因此,投资管理型企业档案部门要帮助下属工程建设单位建立工程档案分类大纲、归档范围、保管期限表等,从工程一开始就要依据这些规范性文件,制定工程文件材料的立卷归档细则,严格按照每一道工作程序,确保工程档案齐全完整、分类科学、整理标准,编目规范。

在实践中,归档的文件材料审查、鉴定、整理、加工是文件向档案过渡的过程,在一个工程中,首先要对文件材料审查、鉴定,鉴别真伪,确认文件材料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档案工作者要认真鉴别每份材料的出处和形成日期,形成人和有关技术负责人签字,如参加会审的各设计方、建设方、施工方、上级主管部门、监理公司必须在会审上签字,内容要完备。对于无签字或会签不齐的文件材料,一定要请有关负责人考证,弄清其价值再归档。对于内在质量的鉴定比较复杂、书写不规范、缺文件等的一律返回形成单位加工修改。

4. 加强信息建设。

在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方针指导下,企业信息化对企业发展、创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样,信息化也给传统的档案工作理论、技术、方法带来严峻挑战。投资管理型企业档案管理如何适应信息化带来的文件形成电子化、文件传递网络化、文件存储数字化、文件管理动态化的发展要求和趋势,也成为该类型企业档案工作能否适应信息技术应用和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要加强投资管理型企业信息化条件下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是为了适应企业信息化发展要求,及时有效地为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在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加大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并注意信息技术环境下档案信息的安全。

要将推进投资管理型企业档案信息化与档案管理创新相结合,坚持技术与管理并行。档案是科技活动、生产经营活动的真实记录,对投资管理型企业自主创新具有参考借鉴作用和启迪助推作用。投资管理型企业档案的管理利用应在档案信息化管理技术上有所突破,将信息化作为企业档案工作改革和创新的龙头。

5. 完善信用体系。

企业信用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得到社会各界、政府各部门、市场、用户认可和信任的程度,这种程度不是企业自己标榜的,而是需要凭证和依据,以各种事实来证明的,也就是需由文字、图表、证书、声像、数据等各种不同形式的载体来体现的,这些载体可统称为企业信用档案。信用档案是指关于法人和自然人信用状况的原始记录,是信用社会和信用制度的基础。建立信用档案工作,是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必然要求。信用档案的建立对于规范投资管理型企业行为,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提高投资管理型企业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的形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投资管理型企业要将经营管理方面的信用文件材料、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合作的信用文件、资质方面的信用文件、质量管理方面的文件材料、技术信用文件以及法人行为信用文件材料等信用档案,经系统整理、著录,形成信用档案数据库,纳入信用信息网,使企业的信用信息及行为能够在网络平台上很好地展现,及时准确地提供反映企业信用状况的档案资料,为社会提供快捷、客观的信用信息,同时接受社会的监督,进一步规范投资管理型企业的经营行为,树立投资管理型企业的良好形象。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投资管理型企业的发展,其档案管理也必然需要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推动投资管理型企业的高速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对投资管理型企业档案管理的现状分析, 根据投资管理型企业特点, 探索科学的档案管理方法, 以求找到提升投资管理型企业档案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投资管理型企业,档案管理,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忠.关于建立和发展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思考[J].中国档案, 2005 (12) .

[2]关继南.在浙江省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档案, 2006 (1) .

[3]赵屹.对“数字档案馆”的简单认识[J].档案学通讯, 2006 (2) .

管理型 篇2

李登福

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苏东坡和佛印禅师来到一座寺庙内,看见观音菩萨的身上戴着念珠,苏东坡不禁起了猜疑,问佛印禅师:“观音菩萨自己已经是佛了,为什么还要戴念珠,她是在念谁呢?”佛印说:“她是在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字。”苏东坡又问:“她自己不就是观世音菩萨吗?”佛印禅师说:“求人不如求己呀!”

是的,求人不如求己。其实,我们对学生的管理也是如此。我们的方法再巧妙、情感再真挚、措施再好,但最后总归要落实到学生自己的认识、思想和行动上。班主任工作就是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生活和班务管理的主人。在班级管理方面,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学生自主管理的前提条件——走近学生的心灵

李商隐曾在《无题》诗中感慨道:“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我想班主任与学生之间也应“心有灵犀一点通”。作为班级管理者,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读懂学生的“心”,读懂了学生的心,就等于拿到了开启班级管理之门的钥匙。

为了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我经常与学生共嬉戏同娱乐;为了问题学生的转化,我经常与其家长沟通交流,与其朋友促膝相谈;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我会给每一名学生带上笑脸徽章;为了防止学生沉溺网络,双休日,我总是通过短信、家校通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这一系列措施,让我赢得了学生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归顺”,为学生的自主

管理创造前提。

二、学生自主管理的基本方式——“PK”出学生的主动性

为了建立行之有效的“PK”机制,我主动组织了三个班的班主任共同参与。

首先,我们建立了三个班的“PK”机制。各班学生自愿申请担任班干部,竞争上岗。班内班干部实行自主管理,班外,班干部安排本班学生到对方班级进行督促检查,发现问题量化扣分,发现优点给本班加分,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学会欣赏别人,防止“人盯人”的管理模式。防止出现错扣分乱扣分的现象,三个班共同选出了“仲裁委员会”,如有不服,可向“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最后由“仲裁委员会”研讨决定。这种管理模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班级管理之中,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主动发展的积极性。

三、学生自主管理的保障措施——“评价”出学生的积极性班级之间、小组之间都建立起详细的评价机制,每天对班级、小组进行量化考核。除了这个,还要通过成长档案盒的方式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价,促使每个学生自主发展。成长档案盒内装有学生的获奖作品、荣誉证书等,内容的丰富程度直接决定学生的发展水平。

精细管理型文化建设初识 篇3

现状剖析

通过对大庆电力集团油田热电厂管理现状进行调研,发现粗放管理主要存在以下行为特征:

管理过于务虚。有的领导层热衷于理论上的管理思路和经营战略的思考,有的热衷于空泛的理论培训和探讨,缺乏对具体管理方法的研究,缺乏行之有效的操作步骤。

管理流于形式。对本单位缺乏精深细致的研究,许多单位往往片面地追求建立制度,但没有很好地付诸行动。对安全、质量、效益等标准落实不到位。

管理模式粗放。对管理过程、操作流程等方面缺乏过程控制,过程缺乏精确有效的环节和管理数据等。

主要内容

精细管理型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分支,只有注重发挥文化的渗透功能,使其融入企业之体、深入员工之心,才能真正成为推动企业管理升级的内在驱动力。

规范行为,实行文本管理。实施科学规范的文本管理是精细化管理的基本途径与本质要求。搞精细管理文化建设,离不开文本,离不开制度建设,这是搞精细管理文化的基本前提。

重塑流程,强化成本管理。精细化管理必须围绕一个中心,把生产与安全的主体活动强化起来,实施流程再造,对管理流程进行系统优化,简化管理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筑牢根基,推行人本管理。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文化,来自于员工、产生在基层,又作用于员工、执行在基层。必须注重维护和保护广大员工参与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权利,体现以人为本。

规划实施

针对企业现状,我们以建设精细管理型文化为切入点,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实践。

带头参与。在推进精细化过程中,被管理者或执行者因其认识程度、工作分工等原因,无法做到统揽全局,极易流失关键点,从而造成推进精细化管理缺乏后劲,最终造成人浮于事,流于形式。所以,管理者必须积极带头参与目标、计划的设定,并应实时进行协调、纠偏、指挥,从而确保执行不跑偏、不打折。

凝聚共识。推进精细化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加强宣传力度,丰富形式载体,广泛凝聚员工共识,使精细化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只有这样,精细化管理才有生命力,才能逐步形成具有感召力的独具特色的精细化管理文化,使员工完成“要我干—我要干—我会干”的转变过程。

继承创新。在继承中创新,是持续有力推进精细化管理的关键。一是必须做精做专本职工作,掌握本行业发展规律。二是必须坚持不断学习,不断领悟继承原有的优良传统和好的东西,做到融会贯通、为我所用。三是必须坚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的管理方针,博采众家之长。

细化关键。推进精细化管理工作,应该坚持从“精”字入手,“细”化落实。“细”是准确解答问题的必经之路,而“精”是水到渠成的结果。细化核心环节,精确控制关键点,才是细化的核心所在。“关键点、关键人、关键事、关键环节”才是需要细化的对象,才是推进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所在。

强化控制。控制是企业管理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应重点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人员素质提升,使其在工作范围内达到“能控”;二是明确责任细化分解目标,达到实时“在控”;三是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反馈系统,达到执行过程实时“可控”;四是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实现全过程“受控”。

效果显著

几年来,大庆电力集团油田热电厂通过实施精细管理型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效果。电厂发电量、供热量连年创历史新高;初步建立起符合实际的决策、执行、操作三个层面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模式,实现了标准统一、流程清晰、制度完善、资料规范、执行有力的精细化管理新格局。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班组文化建设十强”、黑龙江省文明单位标兵、黑龙江省质量管理先进单位、中国石油设备管理优秀单位等多项荣誉。

(作者单位:大庆油田电力集团)

(责任编辑:郝幸田)

创建和谐管理型班级 篇4

一、创建和谐班级是时代的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教育的时代性决定教育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服务,为统一和解放思想服务,为人类的文明传承服务,创建和谐班级是时代的要求。要通过创建和谐班级,和谐校园,和谐社区推动整个社会和谐;要以个人和谐发展带动集体和谐发展;要以个体和谐促进家庭和谐,以区域和谐带动全局和谐,要从人与人,人与集体的和谐到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

二、创建和谐班级是班级内部管理的需求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要人性化,即要建立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班主任与家长和谐共处的班级新秩序。班级作为一个群体,具有群体的一般特征,即共同遵守行为规范,感情上相互依赖,思想上相互影响,而且有共同的奋斗目标。班级是一个学习生活的小社会,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主人,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个性,享受民主、自由、平等的权利,才能激发责任、使命、义务等,才能实施民主管理。一个班集体个人素质高了,就会出现互相帮助,团结进取,民主和谐,健康向上的集体氛围,形成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集体,班级活动就会开展有序,学风浓厚,个人为集体努力争光的局面,和谐共赢的班集体也就形成了。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中以“学为人师,身为世范”为目标能够创建和谐班集体奠定坚实基础,能够将才能升华为智慧,拨动学生奋发进取的琴弦,开阔视野,解放思想,变控制生命为激扬生命,以传授知识促进人的智慧发展,培育人的智慧性格,提升人的智慧发展。

三、创建和谐班级是个人成长的需求

一个人在集体中成长生活,总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认可和尊重,确立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同时感到有安全感和稳定感,能够在集体中发挥作用,更好地为集体做贡献。教师要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在集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品德发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实施和谐管理。和谐管理就是要对人对事一分为二,既要看到学生的缺点,更要看到他们的成绩;既要批评,也要鼓励。因此,一个良好的集体一定是一个开放的集体,每个人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每个人都有发挥个人专长的能力,每个人都是班级的主人。比如班委会的产生经过民主推选,班级规定经全班人员讨论通过,涉及“免补”政策公正公平、公开按规定操作等,同时注重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个人特长,用长处和优点带动学生成长进步。班主任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班主任要了解和熟悉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潜能,善于分析和把握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学习、身体和心理的发展状况,科学、综合看待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班主任还要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的问题,注意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他们的烦恼,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这样班主任才能为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公平的发展机会。要以真诚之心,朋友之意,引发学生情感,用师爱搭起师生之间的情感桥梁,增强学生应对困难的信心和能力,学会正确处理生活中的摩擦和矛盾。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到班主任教师的爱心、知心、贴心,才能使学生感到一颗温暖的心。学生才能敞开自己的心,让教师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学生的接纳和认同,就会自发从个体走入集体,从修养到知识,从独赢到共赢,能够在将来步入社会中理解他人,与人合作,自我学习,自我充实,自我完善。一个班级中有了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方向,就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自己成绩优秀,更希望对方有好的表现;在共同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达到共同进步;班级关系融洽,和谐共处那就是良好集体形成的标志。

四、创建和谐班级有助于个体全面健康成长,更能体现素质教育

费孝通曾经说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说明和谐是相辅相成的,是公认的美好,和谐可以促进更和谐。和谐包含着严格,也有宽容,和谐包含着一分为二,也包含着合二为一。只有和谐的班集体才能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特长得到展现,个人在集体中感到身心愉悦。而不是感到压抑、焦虑失望。在和谐发展的集体中学生学习富有动力,活动富有激情,更具有想象力、创造力,个体愿意为集体付出,愿意展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能够真正实现教育的素质化目标,形成思想积极,信仰正确,情趣高尚的人,在生活中能够自我修复,终身学习;能够积极进取;能够自尊、自爱、自强,经受的其挫折和考验。每个人都是班级的一个生命,而生命的美在于无形,在于它的合谐和巧妙,说不清,道不明。无论温柔与刚毅、顽强和顺从、强大或弱小等等,在言语和形象以外的东西,把内容和形象抛开,感到了一种美,那是无形的,让人心中油然升起怜悯、热爱和赞赏,赞叹上天的伟大。素质教育就是要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促进德智体美的有机结合,就是要摒弃“重智力,轻能力,轻实践”的畸形教育,就是倡导学生的和谐发展,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就是要求学校教育要首先教会学生做人,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该以学生学会和适应时代生活为目标,为将来创造幸福的,理想的美好生活而学习,体现人本性,要注重个体与社会的联系,人类的每一个个体不单是个体本身的存在,也关乎到社会。学生的素养也不是青少年个体,也是社会的未来,班主任要教育学生生存和生活的本领,要树立“为社会而学习”的理想,摒弃“为知识而学习”的思想使学生由自然人提升到有能力、有素质的社会人。

五、和谐班级的创建有利于学校工作的整体推进

学校教育的本质是筛选和传递人类优秀的文化,同时通过培养优秀人才再创新优秀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学校所建立的一切关系都应当是优美的和谐的,我们应该让学生接触最美好的食物,从而使他们在心里和情感上趋向真善美,我们要设法在校园环境、人际关系、教学过程中考虑到美与和谐。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以班级为单位实现的,班级是学校教学活动的最基层的组织,班级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的好坏。班级的内部必须是和谐的,和其他班级的关系必须是和谐的;如果不和谐就可能存在班级内部纪律涣散、班风差,班级只是一个群体,班内没有安全感、稳定感,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就会疲于应付和处理学生、维护纪律秩序等,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同时教务处、政教处、校领导等也都会疲于应付。只有每一个班级和谐了。整个校园才会和谐。班级和谐了,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工作也就顺畅,也就得心应手了。在校外和学校大型活动中,一个人一个班级就是一个窗口,是默认的代表。“母慈儿孝敬”,班和自能万事兴。

和谐的班集体,和谐的教师队伍,和谐的领导集体构成和谐的校园,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学习就再也不会是一种压力,而是一种体念,一种享受。

六、和谐集体是安全与稳定的保证

安全与稳定是一个人最基本需求,一个家庭、一个单位没有安全感,也就没有正常开展各项活动的保证。我要说对于学校“安全就是质量”,试想每一所学校都联系着千家万户,每一个孩子都牵动着家长的心,一个不安全事件的发生会导致教师操心,班主任担心,学校不安心,家长揪心,如此多的心如何能让人掉以轻心?

在班集体中,学生的成长首先要有安全保证,一是心理安全,一是人身安全;有了安全感,个人才有归属感,个体才会融入集体。在一个没有安全感的集体中,个体往往会自发“组阁”,形成多个帮派或小团体,打架、骂人、逃学、逃课等现象就会滋生,部分个体就会产生孤独,恐惧、忧虑等现象,对集体缺乏必要的信任,逃离集体,不利于集体的团结和稳定。试问如此集体如何保证正常开展教学活动,如何能让人省心?在集体中难免会产生摩擦和矛盾等不和谐的现象,如何正确处理这些问题,也是大有学问的,是压制?批评?还是暴力?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有时还可能会激化矛盾,协调解决也就成为必然途径。

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是每一个国家的愿望。诚信友爱、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公平、融洽相处是每一个学生的愿望。充满活力、得到尊重、得到支持、才能得到发挥、行为得到肯定是个体对集体的愿望。和谐美是美的最高境界。创建和谐班级就是创造优秀班集体,创造美好工作和学习,创造美好生活和未来!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N】

[2]陈永明、章叶英, 《新课改与班主任工作新理念》【M】, 华龄出版社, 2006.3

[3]杜德栎、刘荃信、赵广才, 《学校公共安全教育课程》, 陕西科技技术出版社, 2008.11

管理型 篇5

摘要:本文根据我国酒店行业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并从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和培养方式三个方面对酒店管理专业技术管理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酒店管理、技术管理型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主义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正确定位

1.我国酒店行业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酒店业处于卖方市场,规范化操作、标准化管理是当时业界的首要问题,具备良好服务意识与操作技能的服务人才是最迫切的需求。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酒店业的发展状况、面临的问题以及对人才的需求结构,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酒店经营管理水平的大幅提高,所谓的标准化管理不再是个问题。当今酒店业直面的挑战,是如何进行市场细分、提供个性化服务产品,如何树立品牌特色、实现集团化经营,如何提高管理信息化与国际化水平的问题。酒店经营管理决策,大到发展战略、投资规划,小到服务产品设计、客房价格确定等等,都要建立在科学的数据分析基础之上,而不能单凭经验来决定。酒店业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也不再是熟练的基层服务操作人员,而是:其一,熟悉国际酒店管理运作与法律法规、具有国际战略眼光和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其二,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与专业背景,具备较强的语言沟通、组织协调和业务拓展能力,既掌握了一定的一线服务操作技能,又擅长信息技术与组织策划,能够进行现场指挥与协调,懂得市场调查、数理统计、收益分析以及服务产品设计,具备较强的管理心智技能与创新思维的技术管理型复合人才。在国际顶级酒店品牌云集、服务操作技能人才储备丰富的深圳,对这两种人才的需求就更加明显。

2.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选择

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首先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体系中,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都属于第5层次,但分列为A类(5A)和B类(5B)。A类的课程计划是“面向理论基础、研究准备、进入高技术要求的专业课程”,基本上是按照一定的理论体系、以学科为核心来组织教学;而B类的课程计划则为“实际的、技术的、具体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教学组织主要按照社会的实际需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进行。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重应用、重技术、重现场,以技术型、应用型高级人才为培养目标,与普通高等教育学术型、理论型人才培养目标存在

1明显的差异。

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当然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中职教育以技能型、操作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技能型人才主要依靠动作技能进行生产操作,而技术型人才则应用心智技能完成生产工作。技术型人才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生产操作技能,更要善于将技术(或经营管理)意图转化为物质实体(或管理过程与结果),能够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组织协调,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能够对生产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用以改进技术与工艺,完善产品设计。国际上高职教育的学历层次也并非仅限于专科,因此将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人,等同于“大专的文化基础+中专的知识面+技校的操作能力”的做法,是将高职教育做了简单化处理了。

其实,酒店一线基础服务操作几乎没有多少技术与知识含量。并且随着社会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服务层面的东西已经变成为显性知识而失去了课堂教学的必要。如果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停留在服务技能层面,既不符合我国酒店业发展的现实要求,也与中等职业教育雷同,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另外,我国目前将高等职业教育限制在大专层次的做法,实质上对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的(大专)层次边界赋予了较大的弹性;将培养目标定位于服务操作层面,完全是走入了误区。技术管理型高级复合人才的培养,才是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的现实目标。

二.酒店管理专业技术管理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式

1.课程模式构建的主要思想

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的课程模式,就是酒店管理专业告知性、识记性、实践性三类课程的设计与整合方式。告知性课程是专业相关知识课程,能够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识记性课程是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能为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打下基础,并培养学生的发展后劲;而实践性课程则让学生掌握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能力与技能。对这三类课程的不同结构安排与内容设计,便形成不同的课程模式。构建酒店管理专业技术管理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式,要重点突出以下思想:

第一,要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知识、能力、素质”是人才评价的三大要素,而对 “能力”的强调则是高职教育的最显著特征。这种“能力”已由单纯的岗位能力向岗位群能力、专项能力向综合职业能力、操作型动手能力向心智技术能力、就业竞争能力向学习、创新与创业能力发展。酒店专业技术管理型人才的课程模式,要搭建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情感能力、社会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体系,以培养学生较强的管理心智技术能力和突出的动手能力为核心,兼顾必要的理论基础与良好的素质培养。

第二,要贯彻多元整合的策略思想。要打破原有课程、学科之间的壁垒和界限,摆脱学科知识系统的束缚,按培养目标的要求整合课程结构与内容,强调课程的技术性、应用性与综合性,精简课程门类,避免交叉重复,突出综合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合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课程类型。如餐厅服务、客房服务、前厅接待、调酒技术等课程都是中职课程的重复与适度深化,在高职技术管理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式中,完全可以将其与服务实习整合到一起,作为“将教室搬到企业去”、在企业学习与提高的一门综合课。

第三,要能适应酒店行业的变化。知识经济促进了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造成了职业和劳动岗位素质要求的变化,这在日益国际化的酒店行业更加显著。酒店管理专业技术管理型人才的课程模式,要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具有自我调整、自我更新的能力;要贯彻“与时俱进“的原则,根据酒店业的最新变化及时在内容上吐故纳新、在结构上调整组合。

2.技术管理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式

按照课程建构的以上思想,运用岗位分析和职业群集分析法,我们研究了广州白天鹅宾

馆、亚洲国际大酒店、深圳南海酒店等五星级企业相应岗位群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综合深圳市多家高星级知名酒店的建议,构建了包含“职业基本素质与能力”、“职业基础操作技能”、“职业核心技术能力”、“职业方向拓展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酒店管理专业的三大模块六个类别课程,见表1所示。

其中基础理论模块按“必须”、“够用”的原则设置了经济学、管理学、酒店法(经济法)三门理论课程;素质教育模块开设了一系列的专题讲座,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与职业素养。职业能力模块分成三个小模块,基础技能模块是中职课程的延续与拓展,可以整合成一到两门综合实训课。方向拓展课程为选修课,为学生相关职业选择提供一定的基础。专业核心课程基于技术管理型人才的“核心技术能力”设计,较好地贯彻了“多元整合”的思想。如《市场营销技术》包含了市场营销与收益管理的技术内容,《酒店应用会计》将会计学原理与会计软件应用揉和为一体;《服务设计与管理》涵盖了餐饮服务、客房服务等酒店服务产品的设计、销售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内容;《统计与决策技术》也整合了统计软件操作、统计分析与预测以及管理决策技术等内容。

从课程性质来看,表1所示的课程模式体现了“以能力为中心”的原则。基础理论模块三门课是纯粹的理论课,“食品营养与卫生”是知识课。除此之外其余课程(不考虑素质教育模块课程),即便课程名称与普通高校相同,也都是实践课而非知识理论课。其中基础技能课程和“中西菜点制作”是纯粹的操作技能课,专业核心课程和方向拓展的其它课程都是以具体的心智行为为目标的实实在在的技术实践课。

表1:酒店管理专业技术管理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式

三.酒店管理专业技术管理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构建的指导思想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是构建技术管理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自身已有经验,借助其他人的帮助,由学生者自己实现的意义建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其中“意义建构”是学习目标,“协作”和“会话”是学习的主要手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因此要求学生根据“情境”主动地搜集信息资料,积极探索分析,把学习内容尽量和已有知识相联系,并通过协作交流与讨论过程,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与建构主义学习观相对应,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生硬地从外部对其实施知识的“填灌”。教学过程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应当视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为起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生长新的知识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是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组织学习协作和讨论交流,积极引导学生的协作学习过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帮助学生完成“意义建构”的学习过程。

2. 技术管理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思想,酒店管理专业技术管理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用一句话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发挥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巧妙设计教学情境,积极推动协作与会话,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帮助学生有效地实现意义建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教学的参与者和意义建构的承担者,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意义建构的指导者;教材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对象,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意义对象;媒体也不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与手段,而是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在建构主义学习观与教学观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多种行之有效的具体教学方法,并运用于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是构建技术管理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目前比较成熟、可以在酒店管理专业各模块教学中广泛应用的典型方法有:

⑴.支架(scaffolding)教学法。即教师为学生提供一种概念框架(支架),籍此引导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的认知水平与技术能力像沿着脚手架一样一步步向上攀升。教学环节包括:①围绕学习主题,建立概念框架(搭脚手架);②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③让学生独立探索与分析;④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协商、讨论;⑤对学习进行效果评价。

⑵.情境(situated)教学法。即“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教师根据学习主题选定某个典型案例或真实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提出假设;指导学生分工协作并进行论证,根据论证的结果制定行动计划并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补充和完善原有认识。教学环节包括:创设情境~确定问题~独立探索~协作交流~效果评价。

⑶.范例(model)教学法。所谓范例,就是“隐含着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事例”。范例教学法是以典型范例为中心、使学生能够依靠特殊(范例)掌握一般,并借助这种“一般”独立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范例教学法的环节是:①掌握“个”的阶段;②探索“类”的阶段;③理解规律的阶段;④获得关于世界和生活经验的阶段。

四.酒店管理专业技术管理型人才的培养方式

1.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典型方式

从国内外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方式看,瑞士模式最为典型国际影响也最大。瑞士的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已有超过100年的历史,拥有多所世界顶尖的酒店管理学院,如洛桑(Ecole Hoteliere de Lausanne)、蒙特勒(Hotel Institute Montreux)、理诺士(Les Roches Hotel School)等。国际知名酒店的管理者、国内五星级酒店的总经理大多“产自”瑞士。瑞士酒店管理人才培养采用的是“工读交替”方式;每学年安排一个学校学习期和一个酒店实习期,学生在学校学习21周后,紧接着进行4~6个月的酒店实习。实习内容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并随着各学期学习内容的深化而变化。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学习成果,并通过实践发现问题推动下一步的学习与研究,使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为一体。

此外,以日本为代表的“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方式,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越

来越受到重视。“产学合作”主要包括与产业界在办学上的合作、科研上的委托、人事上的交流、资金上的资助等等。具体形式灵活多样,国内最典型的方式是“订单培养”。企业根据用人需求与学校签订协议,提供资金、场地以及相关技术支持,按照“计划招生、委托培养、定向就业”的形式,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对学生的培养。“订单培养”方式增强了人才培养的实践性与针对性,有利于实现学校培养与学生就业的良性循环。但“订单培养”也容易忽视高职教育的高等性、综合性与适应性特征,造成“岗前培训班”式的错误培养倾向。

2.技术管理型人才的培养方式

由于国情与教育体制不同,照搬照抄国外的方式方法不符合我国的现实状况。酒店管理专业技术管理型人才的培养方式,可以作以下安排:

⑴.“121112”培养方式

将学生三年的教育时间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持续三个学期(1.5学年)。第一阶段以专业基础教育为内容,头两个学期学习基础理论模块和素质教育模块课程,第三个学期加上暑假两个月共6~7个月时间,进入酒店一线服务岗位进行服务实习。服务实习以基础技能模块课程为内容,实行定期的岗位轮换。学校教师与酒店管理人员共同实施现场授课与指导,提高学生的操作业务水平积累服务工作经验,并启发学生的技术管理思维为阶段的学习埋下伏笔。第二阶段以专业核心能力教育为主要内容,前两个学期在学校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培养学生的技术管理心智能力;最后一个学期又回到酒店进行技术管理岗位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这种培养方式借鉴了瑞士经验,既突出了技术管理型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又强调了综合素质教育与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使学生毕业后不仅能做好一线服务操作工作,而且能很快胜任相应的技术管理岗位。

⑵.“2+1”培养方式

“2+1”的培养方式同样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学校教育为主的阶段,为期两年,主要由学校组织实施。学生在学校的两年时间要学习完三大模块的绝大部分课程内容,其中部分课程由酒店参与设计和组织实施。第二阶段是以酒店为主的教育阶段,与学生的毕业实习相融合,主要由酒店根据自身的岗位技能技术要求组织安排。学校协助酒店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并“将教室搬到酒店”定期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这种培养方式针对目前“订单培养”的优点与潜在问题而设计,兼顾了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的高等性与职业性,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学生就业岗位的对接,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进程。但这种培养方式下,学校与酒店方面的密切合作非常重要。学校应将两个阶段的教育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积极参与、科学规划,丰富并协助酒店合理安排第二阶段的教学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国良、谢雨萍,酒店管理专业(高职专科)培养目标分析及改革实践[J],桂林旅游高

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90~96

[2]雷正光,高职课程及其体系和目标研究[J],职教论坛,2005(6)下

[3]吴军卫、赵炜、何立萍,酒店管理专业“订单教育”实践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5

(10):150~151

[4]闵建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内涵分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17~24

[5]万建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4):58~60

[6]郑国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纵论[J],职教论坛,2005(8)下:20~23

[7]陈越,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http:///theory/constructivism.htm

[8]杨小鹏,白天鹅宾馆管理实务[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2.12

管理型创业家阶层的兴起溯源 篇6

IBM的老沃森、思科的钱伯斯、英特尔的格鲁夫,这些人都堪称管理型创业家,是他们把创业之初的小公司打造成企业帝国。国内管理型创业家的案例也很多,TCL的李东升、海尔的张瑞敏、中集集团的麦伯良、中国平安的马明哲等等,依靠各自的胆识和管理技能,把国有(或集体)的初创小企业打造成巨人企业。某种程度而言,这些中国管理型创业家们与旧M的老沃森雷同,管理者的角色已淡化,成为了企业的灵魂。

追根溯源,管理型创业家作为一个群体为人瞩目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个时期,商业的力量铸造出新型的美国新世纪。

“经理制”诞生

19世纪中下叶,在“强盗资本家”的光环之下,范德比尔特的经理人、卡内基的经理人、洛克菲勒的经理人更多是遵照创始人的意愿办事,更多的角色是执行层面的经理人。20世纪初,明星职业经理人韦尔、英萨尔星光闪耀,他们代表着管理型创业家的崛起,他们制定公司战略,是他们成就了伟大公司之名,他们改变了整个产业生态,乃至改变整个社会。

先从职业经理人的诞生说起。

1841年10月,美国一条铁路撞车事故,成了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契机。当时两列火车对撞,造成2人死亡、17人受伤的惨剧。事故发生后,社会舆论纷纷抨击无能的铁路资本家管理不了现代高技术的企业组织。在州议会的推动下,该铁路公司实行改革,选拔了一批有管理才能的专家担任领导,而资本家退居幕后,成了只领取红利的股票持有者。世界知名的“经理制”就这样诞生了。

创业之前,钢铁大王卡内基是一知名铁路公司的高管,他的职业导师、铁路公司总裁托马斯·斯考特更是知名的职业经理人。不过传奇职业经理人的赫赫声名,还要等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韦尔、英萨尔、萨诺夫活跃在各自商业领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之后。是他们打造出世界级的公司,这也标志着管理型创业家阶层的兴起。此后,职业管理者成为真正的商业主角。

100年前的“乔布斯”

20世纪初的某一天,移居到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西奥多·韦尔回到美国,同一位久闻其名的人物玩牌。那个人向韦尔透露了一个计划,打算集合一伙金融家的力量夺下贝尔公司,不仅要重建贝尔公司在电话业的统治地位,更要使之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有线通信垄断巨头。他们会面的目的是,希望韦尔来执掌贝尔公司。韦尔知道他可不是在开玩笑,因为这个人是J.P摩根当时最了不起的金融家!

1907年,韦尔成为AT&T公司的总裁。像史蒂夫·乔布斯传奇般回归苹果公司,并缔造出市值世界第一的新苹果公司一样,62岁的韦尔回归贝尔,创建贝尔实验室,左并右购,打造出广为后人熟知的AT&T帝国。

韦尔有着乔布斯般的魔力,被赶出公司一手培育养大的公司,后又被请回,打造出巨型企业。严格意义上说,韦尔不是乔布斯类的人物,也很少有人拿这两个人相提并论,他更像通用汽车的斯隆、通用电气的韦尔奇,他是所处时代最了不起的CEO,带领所属企业南征北战,用商业的逻辑一统天下。

韦尔回归之后,将电话业从开放的竞争阶段带入了贝尔垄断阶段,也开始了贝尔公司将近一个世纪在有线通信领域真正帝王般的统治。

韦尔是在1868年从电报发报员做起,在1876年30岁时,当上了美国铁路邮政服务公司的总主管。

当贝尔公司的创建者,首任总裁哈伯德向他展示电话样机时,韦尔看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像所有为了新兴公司远大前景而放弃稳定工作的人那样作出了自己的选择。“我简直不敢相信”,韦尔在邮电局的老板警告说:“像你这样具有准确判断力的人会为了这个该死的叫什么电话的傻念头辞掉工作!”然而,韦尔独具慧眼,看到了电话的无穷潜力,他无法抵御这种前景所带给他的诱惑。

商业创业史中,这类故事一再重演:eBay、谷歌等公司都因为旧产业传奇经理人的加盟,夺下新世界。

网络管理型会议室 篇7

某国际著名IT公司研发部门于2008年迁入位于北京苏州街VIVA大厦新址。该公司会议室数量众多, 使用频繁, 信息化程度高。为了方便使用与维护, 该公司选用了美国快思聪中央控制系统为其提供综合、高效的会议室管理系统。

在该项目中, 会议室使用了视频会议主机、电话会议主机、音频处理器、矩阵等专业设备。专业的AV工程师面对这些设备组成的庞大系统尚且一筹莫展, 更不用说普通员工。针对会议系统中存在的这一现象, 快思聪一键到位的操作只需要在触摸屏上点一个按钮, 灯光、窗帘、投影、音视频切换、视频会议拨号就可轻松完成, 节省了时间与成本。下面就以一个电子会议系统为例来说明快思聪是如何实现一键到位操作的。

1.1 客户需求

客户对电子会议系统有如下几方面的需求:

(1) 本地视频会议、电话会议、投影等AV设备集中控制:数量众多的专业设备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松操作的, 大量的遥控器、操作键盘等控制设备容易丢失, 功能类似不好区分, 这就需要有一个界面友好, 操作人性化的解决方案。

(2) 本地灯光、窗帘的控制, 温度检测等环境控制:投影机对外界环境光的影响比较敏感。当使用投影进行会议的时候需要将遮光帘落下, 将灯光调整到合适的亮度。

(3) 控制界面以无线触摸屏为主, 以墙装按键面板为辅:会议主持人可能会在演讲的同时对某些设备进行操作, 这样一来有线控制设备就略显不便了, 信号稳定、待机时间长的无线触摸屏便成了首选。

(4) 依会议室功能和会议方式决定各设备场景联动, 这样就可以在触摸屏上实现一键到位的操作:会议主持人并非专业AV人员, 操作界面需要简单明了, 所有设备的操作使用联动完成, 另外需要保留对所有单个设备的完整控制界面以供驻场工程师维护使用。

(5) 使用门口屏可以看到会议室当前使用情况与预定情况信息:在每个会议室门口的信息发布屏上可以查看本会议室详细的预定信息、当前使用状态、列出所有尚未被预定的会议室, 使用门口屏预定本会议室。

(6) 使用网络远程监控投影机、视频会议主机等AV设备的状态:可以远程管理房间, 对每个设备进行操作或者取消会议室的预定。

(7) 节能:使用可调光灯具, 根据应用调节亮度;实现人来开灯, 人走关灯;会议室内长时间没有人则自动关闭所有设备, 延长设备寿命。

1.2 快思聪解决方案

针对客户的需求, 快思聪设计的解决方案如下:

“一键到位”的功能由快思聪中控主机实现 (如图1所示) 。首先应该对会议室内各个受控设备有所了解, 了解用户使用习惯与常用功能, 确定不同类型会议内容与需要使用的设备。这里以大型会议室为例作简要说明。大会议室内有活动隔断, 可以将大会议室分割成两个独立的小会议室, 这样该房间以功能划分就有了分开与合并两种模式, 其涉及了音频分配、视频分配、环境控制等诸多问题。如果使用人工手动操作复杂而且容易出错, 一旦操作错误就会出现在合并模式下大会议室一半出声一半不出声或分开模式下两个小会议室同时出声的情况, 这样一来该会议室AV系统功能完全紊乱, 根本无法正常工作。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很简单, 即利用快思聪中控主机实现多设备预设的统一调用, 将分开、合并两种工作模式定义为固定场景即可轻松解决。

从系统示意图中可以看出, 各个受控设备依照不同的控制方式与快思聪中控主机连接:

矩阵、视频会议主机、音频处理器等使用RS232控制。RS232控制的优点是双向通信, 控制精确不会造成错误操作的出现。

电动窗帘、电动幕等使用快思聪电源管理模块控制。灯光使用快思聪调光模块控制其亮度, 这样的好处是状态反馈真实, 所见即所得, 能够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实现理想的室内环境控制。

为了实现远程管理, 我们选用了快思聪网络型主机与触摸屏。有了无处不在的网络结合双向RS232控制与实时的快思聪总线设备, 就能够实现在世界范围内监测某个房间的功能, 配合强大的RoomView远程多房间管理软件, 远程资产管理、远程控制等功能都可以在PC上实现。

会议室预约系统以快思聪多房间管理软件RoomView为核心, 辅以微软SQL Server、Exchange Server软件来实现。快思聪RoomViewTM是业内首推的唯一一款实时、多用户操作的房间管理软件。用户通过RoomViewTM可以监控网络上多达250个房间的所有AV设备, 还可以监控房间是否被占用, 各个设备的状态等。所有带有网络接口的快思聪控制系统以及触摸屏都可以通过网络和RoomViewTM实现无缝整合, 在LAN/WAN上的任何一台PC都可以获得实时、直观的设备状态信息, 如图2所示。

通过图2可以看到, 处于网络中任何一个位置只要通过微软Outlook软件发送一封包含预定信息的E-Mail即可预定到指定的会议室。这个邮件里包含了会议开始、结束时间、会议主题、发起人等重要信息。Room View服务器在接到这个邮件后会将这些信息通过网络发送到该会议室内的快思聪中控主机系统中, 中控主机将处理后的文本信息显示在门口信息发布屏上。这样一次会议室的预定工作便完成了, 全部过程只需要您发送一封E-Mail。

用户操作界面 (如图3所示) :公司内部的会议室对员工来说是完全开放的, 而大多数员工对复杂的AV设备是没有操作经验的。快思聪认为可以培训一小部分人来熟悉AV设备的使用, 但是不可能对成百上千的员工逐一进行培训。因此友好、人性化的操作界面便成了重中之重。试想, 用户花费了大量金钱搭建的信息化会议室, 而无人会用是多大的浪费。

图3即该用户本地控制的操作界面。界面很简单, 只有VC (视频会议) 、Teleconference (电话会议) 、Conference (普通会议) 三种会议模式, 另外还有一个Environment (环境控制) 。

这样用户只需要根据自己会议的需要点选三种会议模式的按钮即可调取不同的场景进行预先设置。如果只是临时占用会议室做一些谈话或文件处理工作, 点选Environment (环境控制) 即可根据需要控制灯光与窗帘, 或者什么都不用做, 因为只要有人员在会议室内活动, 快思聪主机便可将动作传感器捕捉到的信号转化为开灯的信号, 灯光会自动亮起。而会议结束后, 与会人员就可以抱起电脑就走, 因为系统在检测不到人员, 投影机没有信号输入的时候便会在15分钟后 (等待时间可以根据需要修改) 自动关闭该会议室内所有的设备。

在操作界面的右下脚有一个图标, 这是给工程师使用的, 长按这个图标5秒钟, 操作页面便会跳转到管理员模式, 如图4所示。

在这个模式下, 包含了对所有AV设备的操作。当用户需要在会议室内做一些特殊应用的时候, 固定的模式调用是不能满足需求的。此时, 可以请来负责维护的工程师对单个设备逐一进行设置, 设置完毕后点图标并保持5秒后即可返回上个操作页面。

这样的设计既照顾了大部分用户的固定应用, 也兼顾了设备功能的充分发挥, 达到了两全其美的效果。

2 结束语

管理科学、管理技术与管理哲学 篇8

一、管理科学与“管理之知”

求真是科学的目的。按照传统的说法, 科学是用仔细的观察和实验收集的“事实”和运用某种逻辑程序从这些事实中推导出的定律和理论。科学概念的形成有其历史, 在这一过程中物理学家伽利略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伽利略认为, 观察的事实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人们承认的宇宙模式, 但是, 在伽利略看来, 重要的事情是接受这些事实, 并且建立符合这些事实的理论——这就是科学, 科学问题起源于人类在认识世界中产生的困难。科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难题, 在伽利略看来就是不断修正这些“宇宙模式”, 使之符合人们观察到的经验事实———这就是求真的过程。具体到管理领域, 管理科学是对管理现象的科学解释, 或者说, 管理科学的目的是在求真的过程中获得“管理之知”。

二、管理技术与“管理之术”

致用是技术的目的, 技术问题起源于人类在改造世界以符合人类需要的过程中实际遇到的困难。技术问题产生于人类实际的或潜在的需要与当前条件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矛盾, 也就是改造世界的实践目标与现有条件不足以达到目标的矛盾。解决问题就是想出方案, 想方设法加入主观努力、技术思考和物质手段, 以便达到目标。因此, 与科学问题不同, 要解决人们在改造世界中产生的矛盾, 就需要从现存的东西推理到现时还不存在的东西 (如技术工具、解决方案等) , 而不仅仅是对现存的东西进行解释。具体到管理领域, 管理技术的目的就是“致用”, 通过管理技术制定一系列的工具、手段、规则等来实现管理的具体目标, 这可称之为“管理之术”。

并不是所有“管理之术”都来自于“管理之知”, 企业家的创新, 也很少是从管理科学中推导出来的, 例如电子商务盈利模式、丰田的看板式管理方法等看起来都不像是从管理科学中推导出来的, 而更像一种结合了经验、文化与灵感的混合物。从理论自身来看, 一些极为重要的管理理论, 其产生过程也没有遵循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的线性模型, 例如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就更像是一个完善的“技术解决方案”。

三、管理哲学与“管理之道”

在管理科学、管理技术与管理哲学的关系中, 作为“管理之术”的管理技术并不全部都来自于作为“管理之知”的管理科学, 这阐明了德鲁克“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 而在于行”的逻辑基础, 然而, 是不是作为“管理之术”的管理技术就能完全把握管理的本质呢?这需要我们从整体论的角度来认识管理。

整体论作为一种哲学思想, 可以追溯至亚里斯多德, 同时它也是东方自然观和思维方式的基本特质。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整体论, 但各种整体论所共识的基点是“非加性”, 即整体不是部分的加总。基于非加性, 当我们逐一清楚了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之后, 也许我们仍然不能实施管理, 再往下一层, 当我们弄清楚了SWOT、环境、目标之后, 也许我们仍然不能实施一个完整的计划, 换言之, 管理是一个整体。从“管理之知”的角度看, 管理不等于有关组织行为、战略、营销、财务知识的简单罗列;从“管理之术”的角度看, 管理并不是所有细碎的管理规则的叠加。

管理作为一个整体, 其中的因果关系是极为复杂的, 多种原因与结果关系共存, 存在着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和多因多果等现象。在自然界中, 同样是适应自然界的水生环境, 自然界发明了几乎无限多的水生生物, 它们的身体结构存在无线差异。而在管理实践领域, 同样是适应市场竞争, 企业家们可以发明出多种多样的应对方法, 它们绝不是某一领域知识或规则的简单叠加或复合。换言之, 当进入到一个企业的整体环境里, 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以前在组织行为、战略等各个分支领域内的知识或规则的适用性。

另外, 在传统的管理科学中, 我们通常强调上行因果关系, 上行因果关系的本质是从部分来解释整体, 认为整体是由部分所构成, 因此, 整体的因果关系能够分解为部分之和。然而, 在整体论中, 还存在由整体到部分的下行因果关系, 例如, 在社会中人的行为受社会道德与规则的约束, 主要约束力不是生理或心理因素。所谓下行因果关系就是处于低层次的所有过程受到高层次规律的约束, 并遵照这些规律行事。因此, 管理的研究应该从整体的“管理之道”下行至“管理之知”和“管理之术”, 而非相反。

佛学意义上的“道”, 有几个含义, 其一指的是“能通”的意思, 即达到目的的途径, 例如通向天、人、阿修罗的是三善道, 通向地狱、恶鬼、畜生的是三恶道;其二指的是真理;其三指的是修行的方法。道家将“道”提升为万物的本体和来源, 这刚好符合整体论中的下行因果关系, “道”虽然难以精确说明, 但是, “道之为物, 惟恍惟惚, 其中有物, 其中有精”。从这个意义上, “管理之道”就是对管理作为一个整体的规律性的理解, 它包括对管理的本源、根本目的和根本手段的追问, 因此, 对“管理之道”的探寻属于管理哲学的范畴。

作为强还原论者的温伯格强调:你若想弄懂世界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那你就必须弄懂基本粒子为什么会是它们现在这个样子。现代物理学已经证实温伯格观点的错误性, 微观粒子的不确定性具有内廪的特征, 著名的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就是关于微观粒子不确定的极好表达。只不过大量微观粒子的运动在常态下的统计现象, 才导致在宏观世界中我们经常感受不到那种不确定性, 即便如此, 复杂系统所揭示出的混沌、突变仍然经常提示我们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曾经被认为是自然科学基石的物理学尚且如此, 涉及到人类社会活动的管理领域也理应如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 管理哲学虽然宏大, 虽然不体现为细节的“管理规则”或“管理知识”, 但管理哲学是直面管理实践的。因为“管理之知”和“管理之术”面对的都是管理的某一部分, 现实中的管理者不可能只面对部分, 如同医生面对的不是心、肝、肺而是人的身体, 管理者天然面对的就是一个整体。因此, 作为管理哲学研究对象的“管理之道”与“管理之术”一样, 具有现实实践价值且随着管理者的级别越高实践价值越大, 因为越是高层管理者, 越要从整体上把握一个组织。

管理哲学视角下的“管理之道”因为面对的是一个整体, 因此从其表现形式来看, 肯定是区别于“中层理论”的一种“宏大理论”。“中层理论”与“宏大理论”的区别是著名社会科学默顿在1968年提出的。默顿对以社会学理论总体系为目标的“宏大理论”批判道:这种社会学一般理论足以囊括观察到的社会行为、组织和变迁的所有细节, 并且足以指导研究者注意经验研究的一系列问题, 我认为这是一个不成熟和有害的信条, 我们还未准备好, 还没有做出充分的准备工作。因此, 默顿的策略是: (1) 创立可推导出能够接受经验研究的假设的特殊理论; (2) 逐步地而非一蹴而就地发展概括化的概念体系, 既能够综合各种具体理论的概念体系。

然而, 从整体论的视角来看, 若干“中层理论”的累积并不能形成一种掌握全局的综合性理论, 默顿关于逐步地“由中层理论建立宏大理论”的设想就普遍的社会科学而言并没有实现, 在社会科学领域中, 还没有一种宏大理论是依靠不断地累积中层理论而实现起来的, 相反, 大量的中层理论假设是在已经存在和不断出现的宏大理论的启发下而建立的。这足以说明, 我们不能累加“管理之知”与“管理之术”而成“管理之道”, 我们应该从哲学的角度展开对“管理之道”的研究, 这就是管理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实践[M].孙耀君, 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2]吕力.管理学如何才能致用———管理学技术化及其方法论[J].管理学报, 2011, (6) .

[3]吕力.中国管理哲学的恢复与重建[J].管理观察, 2010, (24) :28-29.

[4]陈义孝.佛学常见词汇[M].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 2003.

[5]温伯格.自然本性与还原论[J].江向东, 黄艳华, 编译.现代物理知识, 2003, (5) :3-7.

[6]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 齐心,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6.

建设知识管理型政府的对策选择 篇9

知识经济的突起, 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加大了国际竞争的激烈程度。世界市场上原来单一的企业利益竞争更加突出的表现为国家利益竞争, 国家利益竞争又集中表现在各国政府之间的竞争。这样的背景下与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系应调整为服务型和知识型。在知识经济时代, 政府的知识资源是政府极其重要的财富和发展的推动力量[1]。知识政府发展战略及其三大实践:政府知识管理、学习型政府和政府创新研发, 创建知识管理型政府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政府发展的必然趋势。

1 知识管理型政府的本质属性

知识管理型政府是一个全新概念, 它是对传统政府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重新调整和定位。目前, 人们对知识管理以及政府知识管理的认识与探索还有一个过程, 对于知识管理型政府的概念和内涵更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有的学者提出知识型政府的概念, 如刘寅斌、刘杰 (2004) 认为, 知识型政府通过电子政务系统所提供的大容量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知识应用和知识创造, 为政府准确、有效地实施决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信息保障, 将政府从事务操作型政府转向为知识智能型政府, 从根本上提高了政府的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2]。张其春、郗永勤 (2005) 认为, 知识型政府是通过知识管理来带动政府的创新服务、提升执政能力和政府效能与竞争力的政府, 是一个以知识的吸收、开发、运用、创新为基础的国家政权体系中依法享有行政权力的组织体系[3]。

本文认为知识管理型政府, 是指通过实施知识管理来带动政府管理创新、服务创新, 提升执政能力、政府效能和竞争力的一种学习型组织。它是一个以知识的收集、组织、共享、运用、创新为基础, 通过对个人价值、组织行为、制度创新与再造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国家政权体系。其核心价值在于对知识的利用。政府作为一个知识系统, 通过与外界进行知识交流与沟通来获取知识, 同时对知识进行管理, 并将知识有序地向外扩散, 从而实现共享。

2 建设知识管理型政府的制约因素

2.1 思想观念的约束

在政府行政组织内部, 知识和信息往往成为一种权力的象征。在日常管理活动中, 管理者对员工进行严格的控制, 制定规则作为成功和失败的标准, 避免员工挑战他们的思想和权威, 而且政府行政组织在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方面的激励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员工的知识和思想得不到重视, 在集体内部缺乏自愿的合作, 无法有效地实现知识共享与创新[4]。此外, 知识管理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 人们在思想上接受它还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现在没有一个成熟的、成功的实施政府知识管理的模式可以借鉴, 人们要进行创新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

2.2 实施知识管理的成本较大

知识管理的实施是以信息化为基础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中国政府信息化的基础结构是比较薄弱的, 在硬件方面, 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技术不足, 网络基础设施不够完备, 尚没有完整的地方性政府的统一网络, 更不用说通过因特网提供公共服务了。即使从现有的政府网来看, 在技术上存在着网络传输速度、可靠性程度和互动性差的问题。在软件方面, 政府信息化对政府公务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特别是要求公务员掌握现代的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 而现代通信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 很多公务员难以跟上知识和技术发展的步伐。

2.3 企业知识管理的激励机制不健全

过去的制度或方式对现在的影响。人们一旦选择了某种制度, 这种制度会在自身惯性的作用下不断地得到强化。政府是为公众和企业服务的, 因此不同时代的企业特征不同, 政府的特征也不同。不同时代政府的特征比较如表1:

在社会结构的变迁过程中, 政府的管理方式也会发生改变, 新型的知识管理型政府的制度会受以前的制度约束。特别是对隐性知识的管理, 对于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缺少制度激励和保障。对于知识管理的测评和目前还没有成熟的工具和方法, 使得知识型职员越来越把自己的知识封闭“保护”起来, 不愿意与其他的职员一同分享, 最终导致知识的不流通, 这样做不仅阻碍了政府创新的形成, 还阻碍了政府知识管理的顺利实施。知识管理不仅仅是一项管理技术, 也是政府管理的一次彻底革命, 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一项系统工程。

3 建设知识管理型政府的策略

根据目前我国的现状和实施条件, 结合建立知识管理的技术基础和利用知识管理的主要特点, 提出以下实施策略。

3.1 加强创建知识型政府的环境建设

大力加强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信息化是知识化的基础, 电子政务建设是知识管理的保证。为规范电子政务建设需要, 制定统一的指导标准。规定政府各部门在信息化工作中所应遵循的共同原则。如建立了一个各部门通用的身份确认方法;出台有关安全的规则, 要求各部门在进行电子政务建设时都应满足这些安全功能;以及关于网站设计的导则, 目的在于使政府用一致的方法在网上提供信息及服务, 使政府网站能在管理和设计上达到最佳, 为内部知识共享提供硬件支持。电子政务建设不只是信息技术在政务领域的推广和应用, 也不只是简单地将现有职能和业务流程电子化或网络化, 而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改进的重大创新, 在本质上是政府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建设电子政务与行政体制改革应同步进行。[5]在进行电子政务建设的同时要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转变政府职能。这样做会使二者相互配合, 相互促进, 全面提高我国政府的管理水平, 避免出现电子政务建设与行政体制改革相脱节的现象。

建立知识管理型政府的系列配套制度。知识管理型政府中程序化、规范化的制度要求高, 制度创新的问题表现更为突出。不同类型的政府都需要建设适宜自身特色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在内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 加强知识管理, 鼓励职员间的知识共享、知识创新进而实现政府的制度创新, 满足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这对于政府而言, 不是好与坏, 而是成与败的问题。因此, 政府要从内部知识管理的角度认真思考制度建设创新的问题。建立一系列配套的制度, 从制度的层面上推进知识管理型政府的建设。

3.2 重视对知识分类和管理

政府诸要素协同一致为建立知识型政府的战略目标服务是知识管理充分发挥效能的前提, 是管理模式选择和知识管理的基本原则。为此专门建立了一个让管理者对知识管理目标一致性状况进行分析判断的模型。如图所示:首先将企业的知识资源分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把这些知识按照与战略目标一致性的原则进行分类。与目标一致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直接进行管理和应用。与战略目标不一致的, 则将它们按照存储的知识资源进行管理。

对与目标一致的知识资源的知识管理主要有两种策略。一种策略是, 以计算机为中心, 知识被认真编码并储存在数据库中, 从而可以被政府的任何员工运用, 这种方法可以称为编码法。[6]知识编码战略使知识与知识开发者剥离, 以达到知识独立于特定个体或组织的目的;而后知识再经仔细地提取进而编码存储于数据库中, 以供人们随时反复调用的策略;在剔除需要保密的信息后, 通过将文档中零碎的关键知识加以汇总并储存在电子知识库中, 从而创造出“知识客体”。这种方法使许多人可以搜寻和提取经过编辑的知识, 而无需与最初的开发者接触。这就开辟了知识的反复使用, 促进了知识管理型政府的成长。另一种策略则把知识与其创造者结合起来, 通过人与人的直接交流来共享知识, 计算机主要用来为知识的交流创造条件而非存储知识, 这种方法可以称为个人化策略[7]。在日常的行政办公中, 知识并没有被编码, 知识是在经验交流研讨会中和一对一的交谈中发生转移的。政府职员通过集体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反复进行探究, 从而使个体获得更深的领悟。为了让个人化策略行之有效, 国外许多政府部门还重金注资于建立人员网络系统。知识不仅仅通过面对面的方式, 还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和视频会议等形式共享。

综上所述, 政府通过实施知识管理, 使政府的程序和办事流程更为简明、畅通, 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提高了政府机关的办事效率。并且, 创建知识管理型政府, 能够极大促进政府的管理创新、服务创新, 进一步提升政府运营与管理的绩效。当今中国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政府改革的经验, 特别是政府知识管理的成功实践, 研究和制定知识管理型政府的实施攻略, 建立知识管理型政府的运行机制, 在政府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电子政务战略规划和政策制定等重大项目中, 全面应用知识管理, 并以跨政府部门合作的方式, 构筑知识管理型政府的系统平台,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 更好的为公众和企业服务, 提高国家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何树果, 张昕光, 樊治平.一种基于知识管理的政府知识构架[J].东北大学学报, 2004 (1) :36.

[2]刘寅斌, 刘杰.政府职能转型对中国改革的作用与影响[J].行政论坛, 2004 (5) :21-23.

[3]张其春, 郗永勤.知识型政府的组织创新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5 (4) :56-57.

[4]吴丹, 易辉.政府知识管理实施障碍分析[J].管理科学文摘, 2006 (1) :15-16.

[5]吴江.推行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2 (1) :38-41.

[6]RAMESH B, TIWANA A.Supporting collaborative process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teams[J].DecisionSupport Systems, 1999 (27) :213-235.

需求侧管理型能效监测终端的设计 篇10

在能效监测现场, 能效监测终端是主要实现采集物理量 (温度、流量、电量等) 的设备, 且是用户交互的唯一硬件设备, 传统的能效监测终端等同于能效采集终端, 与用户的交互很少。在能效需求侧管理体系中, 作为需求侧的主要设备, 能效监测终端需要承担与监控主站的双向交互, 以及与用户的双向交互任务。本文研究并实现了一种基于多媒体显示、具备双向交互功能的能效监测终端, 为能效的需求侧管理提供了可靠的实现手段。

1硬件设计

首先本文从硬件组成上来分析实现能效监测终端的细节。终端由以下几大核心硬件单元组成:具备多媒体协处理器的中央处理器Freescale i.mx51、LVDS液晶显示接口、以太网RJ45、433MHz微功率无线、GPRS接口、基于RS485的数字通信接口。硬件组成原理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 硬件设计总体包含三部分, 即数据通信接口部分、核心处理部分、人机交互部分。其中:

1) 数据通信接口包含2个R S 4 8 5串口, 用于连接数字型传感器;1个R232用于本地维护;1个RJ45以太网接口, 用于与后台主站的远程连接;1路433MHz的微功率无线通信接口, 用于无线数据采集;1路GPRS通信接口, 用于远程连接后台主站。可以看出, 为了增强通信适应性, 终端在前端采集上预置了多路独立串口, 后端远程通信预置了以太网和GPRS接口, 而这些接口的基础均为独立串口。

2) 核心处理部分由i.m x 5 1、NAND FLASH、SDRAM构成最小系统, NAND FLASH存储系统映像和文件系统, SDRAM为系统程序执行提供内存, 在系统启动阶段为程序重定向提供运行空间。

3) 人机交互部分由LVDS液晶接口和触摸控制接口组成, LVDS液晶接口具备很强的抗电磁干扰特性, 数据防干扰能力强;触摸屏接口采用在工业领域应用广泛的电阻式触摸屏接口, 以适应复杂苛刻的现场环境。

除以上几部分, 终端电源采用线性电源方案设计, 如图2所示。

2嵌入式软件设计

能效监测终端的软件由启动程序、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层、中间件层、应用程序层组成。

2.1启动程序bootloader设计

启动程序bootloader是板级嵌入式软件系统的基础, 终端上电执行的第一部分程序便是bootloader。实现终端主要硬件接口的驱动、系统启动代码等。系统启动代码完成处理器初始化、内存初始化、堆栈空间准备、程序代码重定向等系统启动的准备工作[1]。启动程序流程如图3所示:

以上流程较为特殊的地方在于程序重定向的过程:i.mx51冷启动后, NAND FLASH控制器中有2K的SM会被用作boot RAM, 根据硬件设计如果支持从NAND FLASH启动的话, i.mx51会将NAND FLASH中的前2K的数据自动拷贝到NAND FLASH控制器中的RAM中, 并且自动跳转到该2K RAM的开始地址0x D0000000开始执行。bootloader固件被烧写到NAND FLASH的0地址处, 所以bootloader的前2K代码被拷贝到0x D0000000。

2.2特殊的驱动程序设计

能效监测终端的软件基于Linux系统设计完成, 而典型的Linux系统框架具备常用的串口UART驱动、FLASH驱动等。但是对于较为特殊的以太网驱动、433MHz驱动, 需要做特殊的驱动程序设计, 特征如下:

a) 本文所研究的能效监测终端在以太网通信上有较特殊的要求, 因此需做特殊的移植和修改, 使得以太网的驱动支持直接收发以太网数据包。基本思路为保持原有驱动框架不变, (1) 加入以太网读写接口; (2) 修改以太网数据发送接口, 截断原来的发送数据接口; (3) 修改以太网数据接收接口, 使得数据接收后不直接向上层递交而是送入自定义内存中。

b) 433MHz的驱动实现为字符型驱动, 驱动的工作流程为:初始化设备即初始化对应管脚并使能中断;按照433MHz的通信协议构建数据包并发送给无线基带芯片Si4432;当Si4432接收到数据与协议包格式不符时, 产生中断, 重发数据。

2.3 GUI中间件

为了实现需求侧管理, 显示交互是终端必备的功能。本文研究实现了基于framebu er的轻量型GUI中间件, 是下一步编写图形应用程序的基础。本文实现的轻量型GUI中间件, 具有如下的几个组成部分:

1) 用户交互模块, 为应用程序提供API接口函数, 屏蔽了GUI的实现细节。

2) 对象管理, 实现对窗口环境中的逻辑对象的组织管理。包括对象的添加和删除, GUI窗口显示的维护, 如窗口切换、焦点切换、对象的隐藏和恢复等操作引发的对象属性的更新, 还有对不同控件的各种事件的响应。

3) 基本图形组件, 实现了对显示输出设备的操作。一般独立于具体的设备驱动程序, 与物理设备之间形成“设备抽象层”。

4) 消息驱动机制, 负责GUI的消息接收和与其它任务的通讯以及消息队列的维护。

5) 定时器及显存管理, 定时器用于向服务器发送定时器消息, 主要用于消息队列的管理和定时等。显存管理主要用于消除显示过程中出现的屏幕闪烁现象。

消息驱动机制是轻量型GUI中间件最大化利用有限资源实现GUI操作的重要手段[3], 硬件设备 (比如按键) 产生动作事件, 系统生成消息, 消息分发至对应的消息处理任务。在未收到消息时, 消息处理任务维持消息队列循环等待, 如图4所示。

GUI中间件采用了客户/服务器的工作模式, 为了减轻服务器端的负荷, 本文的GUI只是把输入设备事件处理和显示输出任务交给服务器, 以此提高执行速度[4]。

应用程序调用GUI中间件的图形库、组件库等, 调用机制与w indows的消息响应机制类似。如调用图表绘制组件, 应用程序前端显示刷新组件, 应用程序后端进入消息循环, 等待数据处理任务的消息, 实现数据的响应刷新。

2.4应用程序及数据传输协议

终端具备三大主体功能: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存储、数据显示与通信。借助硬件和底层软件的支持, 应用程序实现流程如下图4。

应用程序由图形显示模块、服务器交互通信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分析和存储模块、异步数据通信模块等组成。其中, 与服务器采用优化的JSON协议作为基础协议, 实现数据的实时同步更新。

J S O N是一种轻量级的数据通信协议, 一定程度上类似XML协议, 但支持的数据格式更加广泛, 通信更加高效[2]。终端实现JSON协议解析, 主要依靠两个解析类实现:J SO N O b j ec t和J SO N A r ray。其中, JSONObject用于把对象型的JSON数据转化成JSONObject对象, 然后使用get系列方法获取对象属性的数据, 最常用的方法是get String;JSONArray用于把数组型的JSON数据转化成JSONArray对象, 该类所提供方法和JSONObject类基本相同, 只不过其中采用的get系列方法的参数都是整型, 代表数组型数据的位置索引。

各功能模块实现为轻量级线程, 线程间采用管道、信号量等进行通信。借组My SQL数据库实现对能耗数据的存储。

终端做为需求侧管理的终端设备, 需要维持与后台主站的稳定网络连接, 此部分采用独立的线程负责处理网络连接, 监测连接状态, 断线重连;采用独立的数据收发线程, 避免数据的拥塞, 提高响应的实时性。

数据的变化, 均在界面定时器的统一调度下, 进行显示的同步以及按键操作的响应。

3终端软件优化

对能效监测终端而言, 因为其数据集中度高, 且频繁进行数据通信, 因此优化软件实现, 提高性能是十分重要的工作。结合实际研发过程, 对所涉及到的软件优化技术进行介绍:

1) 异步通信优化[5]:在能效监测终端的数据流向中, 采集数据通过网络传输至服务器, 通常比较耗时, 同时本地显示的响应却很快。正确的做法是在新的线程中准备好数据, 然后再通知主线程异步的获取数据并显示。

2) 避免内存泄露[5]:内存泄露指的是由于某些原因导致系统内存过度消耗的问题。在内存资源有限的能效监测终端中, 内存泄露尤其重要。避免内存泄露的方法在本文所研究的能效监测终端软件中包括:程序逻辑的内存泄露, 即注意新创建对象在使用完后一定要销毁, 即使设置为NULL, 也不能保证系统垃圾回收器能够回收这些对象的资源;在存储数据时使用到了数据库, 在使用数据库时如果没有关闭游标, 将会造成系统运行速度变慢;位图资源在不使用时, 应该先调用recycle方法释放内存, 然后再将其设置NULL。

4结语

本文对需求侧管理型能效监测终端的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终端的软硬件进行方案设计, 并最终实现了的软硬件设计。在实际应用中, 需求侧管理型能效监测终端, 不仅具备能效数据采集基础功能, 同时还具备能效数据图形化显示, 远程监控, 需求侧响应功能, 可用于实现依据能效情况安排生产调度, 实现能效预警等功能[6]。

摘要:在能效监测管理系统中, 能效监测终端完成数据采集、与物理传感器直接交互、为管理系统提供数据接口等重要任务[2]。需求侧管理型能效监测终端, 实现数据的图形化展示, 提供基于图形显示的人机交互接口, 使得能效数据的展现形式更直观, 使得能效监测终端自身即可完成数据的采集、分析、存储、展现和传输的一体化功能。本文实现了需求侧管理型能效监测终端的软硬件设计, 并就设计中的优化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网络版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33866.htm

关键词:能效监测终端,图形化,人机交互接口,需求侧管理

参考文献

[1]黄隽实.Android和PHP开发最佳实践[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

[2]杨志荣.节能与能效管理[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9

[3]李宁.Android应用开发实战[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

[4]邱贴.Linux环境下Qt4图形界面与MySQL编程[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5]赵霞.嵌入式系统高能效软件技术与应用[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管理型 篇11

关键词:管理;服务;高职院校;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9-0047-02

大学最早产生于中世纪欧洲的学者行会,其教学管理的特征体现于师生自行管理,如巴黎大学和博洛尼亚大学。后来大学规模逐渐扩大,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专门的教学管理机构,履行管理高校教学的责任。国外大学的教学管理一般注重对师生的人性化、服务型管理,如美国高校的所有教学管理工作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其高校的宣传册都是以介绍学生和学生生活为主的;日本的教学管理则以宏观管理为主,管理主要体现为一种服务;加拿大悉尼大学则成立行政服务评估系统,注重对教学服务工作进行评估。高校的教学管理系统应该服务于师生,国外许多国家重视和强调教育管理的服务性,对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具有参考价值。

当前,我国许多学者对高校教学管理进行的研究大多从管理范围、内容和管理方式两个方面进行。教学管理的范围和内容主要从优化教学运行、师资管理、学籍学历管理、实践教学管理、考试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教学管理方式方面则主要研究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可概括为“三多三少”:行政权力管理多、学术权力管理少;共性管理多、个性管理少;低层次管理多,高层次管理少。不少学者提出改革教学管理的对策,如薛蓉提出基于顾客中心理论的高校教学管理策略,邓义桂提出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策略,等等。

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对于高职教学管理的研究还不多。从实际情况看,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学校升格的,教学管理中还有原中专学校的影子,多数为经验管理、常规事务型管理,管理过程行政化倾向严重,而且管得过细、过死,不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教学管理需要。同时,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与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一、原“管理型”教学管理模式的弊端

(一)教学管理人员定位模糊

在高职院校中,普通教学管理人员常常被等同为教务员,所做的工作都是被动地服从与执行领导的决定,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背离管理者的角色。

(二)教学管理的本质没有被认清

教学管理应该是为学校的教学运行、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但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往往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机关管理部门,而不是为师生提供服务。

(三)教学管理方法相对落后,整体水平不高

当前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职学生的人数迅速增长,学校的软硬件远远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如何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调配好教学资源,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四)教学管理缺少灵活的机制

传统的管理机制遵循各类条条框框,管理模式规定过细,管理过死,缺少灵活性。在这种机制下,教师难以发挥自己的优点,优秀的学生难以脱颖而出,最终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遏制学校的发展。

二、构建“服务型”教学管理模式的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同时还提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这为高等职业院校改革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指明了方向,即要将行政化的管理模式转变为服务型的管理方式。如何改变当前教学管理行政化和过于封闭的现状,使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既符合高校教学管理的规律,又符合高职院校的特点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使其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从而显得更人性化、科学化、现代化,这是一个十分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构建以人为本、适合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服务型”教学管理体系,对调动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适应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与水平,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师生关系,创新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对探索高职教学管理理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服务型”教学管理体现教学管理观念的转变,使管理工作重心服务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

2.“服务型”教学管理通过不断强化为教学和学生服务的职能,为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学生开展工学交替弹性学习活动提供保障,将有力地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3.“服务型”教学管理能大大提高高职院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提高教学效率,增进教学效果。

4.“服务型”教学管理能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改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与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三、构建“服务型”教学管理模式的措施

“服务型”高职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主要为“四位一体”体系的构建。

(一)观念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领导、教学管理职能部门、院系教学管理人员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管理即是服务”的意识,树立“管理意味着责任”的观念,充分发挥各层级教学管理人员服务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高职院校的管理实质上是为教学、科研和育人提供高质量、多方位服务。领导和管理者不是做官,其根本目的就在于创设教学、科研和学习的良好育人环境。因此,淡化官本位和行政权力,强化教学和学术的权威是凸现高职教师主人地位的根本所在。所以,高职院校应该特别尊重教学和学术的权威,坚持专家治校,要保障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和中坚作用,保障他们在学校中有制定基本教育政策的权力和其他权益[1]。

传统的高职办学理念强调的是对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学校各部门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高职院校要变管理学生为服务学生,由“管理者”变成诚心诚意的“服务者”;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管理思想,一切为学生利益着想,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关心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积极为学生提供辅导与服务,切实做到权为学生所用、情为学生所系、利为学生所谋。

(二)制度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是学校为规范教学行为与过程而制定的各类文件规定,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是教学管理顺利运行和推进的有力保障,一所学校如果没有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是不会有良好的教学秩序,更谈不上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和加强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工作,确保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教学决策和管理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减少工作中因缺乏必要的规章制度而造成管理盲目性和主观性情况的发生。

高职院校要制定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实训、实习各环节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完善沟通与回应机制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健全服务评价制度体系,推进教务公开制度建设。

在制定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时,不能忽视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任何一项教学规章制度的制定都应充分考虑和切实维护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的现实利益与根本利益,听取采纳他们正确合理的意见。此外,由于社会的发展和高校教学改革的推进,教学管理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要求,因此,有必要对目前已经制定、正在实行的规章和制度进行全面检查,及时调整那些已不能满足高职院校新时期发展形势的需要、不适应教学管理实际工作需要、阻碍教职工和学生群体工作与学习积极性的制度和措施,进而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完善教学管理体系[2]。

(三)组织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要建立由学院、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各院系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服务型”组织结构体系(见图1),建立灵活的运行机制,加强教学管理人员队伍服务能力建设,创新优质服务方式方法。

(四)保障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要建设“服务型”高职教学管理电子政务网站(见图2),提供良好的管理运行保障条件。教学管理电子政务网站是向全校师生实行政务公开、信息公开和服务公开的窗口,为师生提供一站式的政务服务,是广大教师获得信息和服务的主要途径。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站中的互动模块将意见和建议提交教学管理职能部门。

参考文献:

[1]郑宏.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

现代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方式研究 篇12

一、培养管理型会计人才的必要性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需要会计人员运用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财务预测、财务决策, 并将其运用于企业经营管理, 会计工作重点由会计核算转变为对会计信息的综合分析和运用, 实现了会计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现代企业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基本核算技能, 还要了解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内部控制原理、战略管理、内部审计、全面预算管理、薪酬制度设计与绩效考核、风险管理等管理知识, 具备会计专业知识的高级财会人才更加注重数据分析和运用、帮助企业制定发展战略、为企业创造财富与价值, 从会计核算向管理决策方向转变。

二、管理型会计人才应该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

根据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和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 管理型会计人才应该综合具备以下知识结构:

1. 掌握基本的现代经济和管理理论, 熟悉现代企业的生产和运作流程, 密切关注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 能够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的发展战略随时制定相应的策略和应变措施。

2. 熟练掌握基本会计理论和会计专业知识, 充分理解国际会计准则, 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账务核算和数据处理, 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所需的信息。

3. 较强的预测与分析能力。

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和预测分析能力的高级会计人员相对于核算型会计人才更加注重数据分析和运用, 根据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和行业发展规律, 准确地预测和决策。

管理型会计人才还应该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独立学习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 以适应企业的内部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 完成会计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功能的转变。

三、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管理型的财务会计人员应该综合具备经济学、企业管理学、金融学、计算机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内部和跨组织的沟通与协调能力。为了培养合格的管理型会计专业人才, 会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也要相应地进行改革和创新。为了实现管理型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有必要结合管理型会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 补充和完善课程设置, 探索建立管理型导向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 并且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培养和完善管理型会计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 建立系统的管理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

根据管理型会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要求, 为了适应管理型组织的要求, 在会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中, 应该合理设置构建课程模块, 有针对性地提高会计人员的理论基础和综合素质。

1. 经济和管理基础理论模块:

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公司战略和风险管理、营销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公司治理、产业经济学等课程。这部分课程模块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基本的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和生产过程, 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 学习基本的现代经济和管理理论。

2. 财务知识模块:

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学、金融学、国际会计等课程。此部分课程模块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会计专业基础知识, 学习会计基本核算方法和财务报表编制过程, 掌握基本会计理论和会计专业知识。

3. 预测与分析能力模块:

包括财务分析、纳税筹划、资本运营管理、资本市场研究、计量经济学等课程。此部分课程模块在学生掌握基本企业经济管理知识和会计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学习与企业筹资、投资活动相关的理论知识, 掌握如何利用财务核算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决策分析。

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式必须适合现代企业对管理型会计人才的需要, 结合管理型会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适合现代企业需要的合格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阎达五.论核算型会计向核算管理型会计转化的问题[J].财务与会计, 1999, 09:6-8.

[2]曾雪云.会计管理活动论的理论涵义——回顾、重述与展望[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2011, 06:48-55.

[3]李启平, 刘美兰.基于培养管理型财会人才的高校会计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 12:55-58.

上一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德育下一篇:声乐训练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