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大忌

2024-09-10

管理者大忌(共9篇)

管理者大忌 篇1

自古以来, 关于管理的理论从来就是热点课题。有人的地方就需要管理, 在所有的管理对象中, 恐怕人是最难管理的, 人在组织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最主要的。

越级管理

在一个组织体系中, 设立一定的管理层级是必要的, 正常的管理需要管理者在下达命令和管理指令、布置工作时, 需要按照管理层级逐级进行。但是在管理实践中, 许多管理者却往往喜欢跨越管理层级进行越级指挥, 并美其名曰提高管理效率, 而实际上这样做的危害是很大的。

那么越级管理在管理实践中造成的危害都有哪些呢?

打乱管理秩序。管理人员的越级管理容易在团队内部造成团队成员意识混乱, 同时容易给那些投机钻营者创造机会, 正常管理工作难以为序, 组织的工作计划难以得到有效执行, 信息传递会出现紊乱, 同时容易造成组织内小山头林立。

造成组织内部的矛盾。由于管理者越过直接下级进行越级管理, 这样容易使其下级的下级不再听从上级指挥, 导致其下级在下级面前没有威信和权威, 工作难以开展, 这样就容易激发内部矛盾。

造成优秀人才的流失。一个优秀的人才往往不愿在这样的组织环境中工作, 也不愿意在这样的管理者手下工作, 从而选择离职, 造成组织优秀人才的流失。

不利于下级的成长和培养人才。由于管理者经常越过下级进行管理, 会使下级失去很好的锻炼机会, 从而难以快速成长起来。

造成下级消极怠工。许多管理者的下级对于上级的越级管理, 虽然表面上不流露出什么, 但是往往会以消极怠工的形式来对抗, 造成管理工作陷入混乱。

在营销工作中, 会导致市场机会的大量丧失。俗话说兵贵神速, 如果在企业营销管理过程中, 越级管理看似提高了效率, 但是由于高级管理者不了解市场情况, 没有一个很好的执行体系做保证, 反而会导致大量的市场机会丧失。

当然, 越级管理并不是绝对不能采用, 但是需要在一定的条件或环境下才可以采用。比如, 组织出现重大危机或出现紧急事件应该在现场处理的管理人员没有在现场, 为了避免造成重大危机或事件快速恶化, 管理者可以进行越级指挥管理, 但是也应该及时给其直接下级通报情况;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由于下级能力不济准备更换时, 为了不影响正常工作开展可以进行一定的越级管理。

不给下属犯错误和承担责任的机会

在某些企业经常会出现管理人员和员工频繁更换和流动的情况, 某专家曾把这种现象称为“管理人员的习惯性流产”。某企业的销售内勤曾笑称他曾在一年时间里为七任营销副总服务, 由于时间太短, 他连许多副总的名字都记不起来了。其实原因也很简单, 每个营销副总到位后, 这家企业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就会要求他们马上进入工作状态, 稍出点差错就会遭到被解聘的命运, 结果企业的营销工作陷入一团混乱, 最后企业想招聘一个营销副总也招不到了, 尽管这家企业开出的待遇越来越高。

当然上面的案例是作为管理者不给下级犯错误和承担责任的机会比较极端的例子, 但是这样的例子也在不断上演。曾有一个职场人士发出这样的感慨:“自己连想犯错误的机会都没有。”

其实对于一个人来讲, 犯错误并不可怕, 因为犯错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一个能够承担责任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独当一面。但是一旦管理者剥夺了下级犯错误和承担责任的机会, 看似爱护下级, 实际上却剥夺了他们成长和成熟的机会。

使用“耳目”进行非正常管理

中国是一个讲究职场谋略的地方, 甚至如何玩弄权术成了许多管理者的必修课。而在这些权术中, 使用“耳目”进行非正常的管理就是其中一项。在这些管理者看来, 他们宁可相信这些无职无权者的“耳目”提供的信息, 也不愿意去相信按照正常渠道提供的信息, 颇有点中国古代的宦官之治。

这些“耳目”虽然表面看上去无职无权, 毫不起眼, 但是实际上却能起到手眼通天的作用, 他们有时甚至比人力资源部门还厉害, 能够决定一个组织中其他人甚至一个管理者的去留和命运。许多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到了一个企业后, 如果搞不清这些状况, 自己是怎么被辞退的都不会知道, 对这些人的管理也不敢放开手脚, 因为稍不注意, 一旦得罪了他们, 那么就该倒霉了。

这些“耳目”, 人品好一点的, 能够给管理者提供真实信息, 或许对组织还能起到正面作用;但是一旦这些人得不到有效控制, 就会成为组织的一大危害, 影响到组织的正常运作, 贻害无穷, 成为依附在组织上面的毒瘤。

管理者大忌 篇2

【ICXO.com编者按】从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来看,君臣之间的关系何尝不是一种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关系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关系,一直都是现代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们所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而代理人的激励和道德风险问题也是现代市场经济中任何赢利性组织所要直面的重大课题,对于现代企业制度而言,股权社会化已日渐使整个社会的财富聚集和分配向扁平化的方向发展(从理论上而言是如此),而财富的扁平化分部也使企业中每个个人的作用都受到强有力的制约,特别是高层管理阶层更受到股民、董事会、监事会、政府、投资机构以及媒体的监督和制约,但是,经济生活中大量的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依然制约和抵消着这些监督,在局部时间和空间内,代理人的道德风险问题依然是关系到组织兴衰和成败的关键因素。从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来看,君臣之间的关系何尝不是一种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关系,所有产权都归于皇家所有,产权可谓明晰,而臣属们都是皇家所“雇佣”的高级管理人才,根据级别的大小,施以不同的俸禄和封赏,以此来实现其江山的绵延不绝,实现其财富的“保值和增值”。所以透过历史中君臣关系沿革和发展的脉络,或许能总结出有益于现实社会的诸多启示。那么,既往的历史能告诉我们何为理想的代理人吗?可能所有人的回答因时空的限制,都只能是一个从不同角度而言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从证明学的角度而言,要想验证一个定律的真伪,只需举出反例即可,所以在回答何为理想的代理人的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回答“何为不理想的代理人”,中国悠久的历史中不乏建功立业的贤臣名将,也不乏祸国殃民的奸佞之臣,关于“选贤任能和安邦治国之道”,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已多有阐述,但愿笔者对于浩瀚历史中所遴选出的以下四位代表人物的阐述能为现代版《资治通鉴》作以新的有益的注脚。

和珅:

《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等影视剧里,和珅的扮相可谓是妇孺皆知,粗鄙,阴险,乖戾,一看便是獐头鼠目之辈,影视剧为了突出人物的行为和个性特征而采用的脸谱化和戏说的手法并不为过,人物的忠奸贤愚,功过是非,善恶美丑,毕竟在老百姓眼里,一望便知,但是,从历史真实的角度来看,和珅却是另一副光鲜的脸孔了,小伙子长得玉树临风,风流倜傥,不失为有清一代少有的美男子,而且精通满蒙回藏四族语言,按照时下的时髦说法,可谓是精通四种“外语”的奇才了,除此之外,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所不精,无所不能,一部《石头记》(红楼梦)也正是由于和珅的慧眼才得以发现和流传,难怪乾隆老爷子将御前大臣兼都统、领侍卫内大臣、大学士、理藩院尚书种种位高权重之职让其长期担任,并宠以其他诸多头衔,其中还不惜赐以宣武门税务官这样一个位不高,但油水颇多的职位,甚至于将自己最宠爱的和孝公主下嫁和珅的儿子,两家结为儿女亲家,平心而论,乾隆皇帝还不至于昏庸到用一市井无赖来担当要职的地步,更进一步而言,乾隆在史上绝对是一个知人善任,爱才惜才的明主,而和珅在其任上也并不辜负乾隆的知遇之恩,干的有声有色,颇有政绩,乾隆每次重大的外交活动,都由和珅来上下打理,细心操办,不管是会见满蒙回藏王公贵族,召见附属国朝贡和觐见使臣,还是召见英维多利亚女王派来的马戛尔尼使者,以及祭祀,大典,封禅等等繁文缛节,和珅都不愧于一杰出的政务活动和外交奇才的称号,但是,大才并不一定有大德,中国历来的股肱之臣在主政之初,无不励精图治,鞠躬尽瘁,知人善用,但是,一旦被帝王宠爱有加,推崇备至,权倾朝野之际,便开始结党营私,招权纳贿,排除异己,直至落得一个千古骂名的结局,和珅也无法例外,和珅长期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不管如何弄权施威,权位对其而言,似乎已经没有任何激励作用了,除非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谋权篡逆,登上大宝,但是从他与乾隆的私人感情而言,和珅断然作不出如此龌龊之事,仅从他与乾隆亲密的君臣关系而言,真堪比三国时期的刘备和诸葛亮。对于缺乏“事业”激励的他而言,或许只有和只能用钱财和虚名来填补自己的贪欲和空虚之心了,所谓的“和珅跌倒,嘉庆吃饱”,所谓的“富可敌国”加在和珅身上真一点也不为过,乾隆驾崩的第二天,迫不及待的嘉庆皇帝即从和珅府上抄出白银近8亿两之巨,房屋2700间,当铺75座,银号42座,古玩铺13座,玉器库2间,所有财宝加起来远远超过了

皇家的收入,甚至其府上管家的财产都令人瞠目结舌,乾隆朝时的岁入约为7000万两白银,而和珅红极一时的时间也仅为20来年,可见在其当政的20来年里头,大清国的子民有十年光景都是为他一人忙活了,始其和珅,终其和珅,中华帝国终于产生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个贪官,中国封建政治的昏庸和腐朽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正如有些史学家所指出的那样,北宋亡不在徽佶,而在神宗,明亡不在崇祯,而在万历,清衰不在嘉庆而在乾隆,而这三个朝代都产生过许多在中国历史上可大书特书的股肱之臣,比如宋神宗时的王安石,明万历年间的张居正等等,无论如何,高层管理者中如有和珅式的人物存在,对于一个国家,企业和组织而言,杀伤力可谓大矣。若按照其杀伤力、发现的难易程度来排名的话,和珅式的人物当位列榜首。

南郭先生

滥竽充数的典故对于稍有中国文化背景的人而言,都耳熟能详,烂熟于心:话说春秋战国时期,有位南郭先生百无一用,穷困潦倒,无奈之际,决定去投奔喜欢听竽的齐宣王,所谓的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吴王好剑客,百姓多疮疤,帝王的喜好往往影响着“社会风尚”和“时代潮流”,南郭先生决定碰碰运气,遂乔装改扮成一吹竽高手,混进宫内,夹杂在吹竽的乐队之中,摇头晃脑,抑扬顿挫,煞有介事,没想到其拙劣的把戏竟骗得了齐宣王的信任,还经常得到赏赐。有道是好景不长,齐宣王死后,其儿子泯王即位,这位爷自小受父王耳濡目染,也酷爱听竽,但是风格却大不相同,他喜欢听的是独奏,而不是合奏,这下子装模作样的南郭先生就再也混不下去了,赶快逃之夭夭了。自此,人们把不懂装懂的人称之为“滥竽充数”。

对于组织结构日渐复杂的现代社会而言,南郭先生的生存空间也日渐扩张,由于一项战略项目的决策和实施,需要很多部门和很多人的通力配合,每个人的实际作用也很难用量化和动态的数字来实时显现出来,尤其对于中高层管理职位而言,其所受监督的程度和力度更

为隐形化,对于其个人能力的评判也非一时一刻能够得出结论,个人能力的价值指标也只得依赖于其所受教育程度,其工作阅历这些外化的因素来判断,所以,诸如文凭(包括假文凭),海外留学经历,外语这些工具型的能力指标往往超越了其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指标,古时的南郭先生还大体有自知之明,一看快要露馅,赶快拔腿就跑,可如今的南郭先生们早已经吸取了前辈的经验教训,通过更为迷惑和更为高超的障眼法,来蒙蔽“齐泯王”们,在时下的大公司、大企业和“衙门”中,精通“办公室政治”者,高超的“足球运动员”大有人在,南郭先生如地下有知,也该瞑目了。

对于一个组织机构而言,若按照其杀伤力、发现的难易程度来排名的话,南郭先生式的人物当位列第二。

曹参

一代名相萧何辅佐刘邦励精图治,兢兢业业,创下了汉室太平江山,其死后,曹参代之为相。曹参虽然位列相位,却耽于国政,“日夜饮以醇酒。”群臣如有事要禀报,一到曹府,“参辄饮以醇酒”,直到被灌醉为止。而年轻的汉孝惠帝立志要像先帝刘邦那样有一番作为,因此对曹参的“无为而治”很不满意,多次在殿堂之上诘问曹参,而曹参却平心静气地作了一番“精彩”的辩解,他问惠帝:“陛下自察圣武孰与先帝乎?”意思是说:陛下自己觉得与先帝刘邦相比,谁更圣明伟大呢?惠帝当然不会说自己比父亲刘邦更圣明伟大,便回答说:“朕安敢望先帝乎?”意思是说:我怎能与先帝相提并论呢?曹参又问:“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意思是说:您看我与萧何相比,谁更贤明呢?惠帝说:“君似不及也。”意思是说:好像你的能力不及萧何。至此,曹参和盘拖出了他的治国方略:既然你我才能都不及高帝和萧何,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更改他们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呢?“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曹参我恪守职责,贯彻政策而避免失误,难道不可以吗?这就是著名典故“萧规曹随”的来由。

对于现代组织机构而言,稳定是其安身立命的基础,而创新是其长治久安的灵魂,稳定和创新本来就是一对相辅相成的“矛盾”,而对于具有一定规模和长久历史的组织而言,不乏守业之人,却缺乏创新之才,特别是对于位列高层的管理者而言,要突破和超越前人的业绩,特别是要突破前人既定的经过一定历史时期检验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难度会越来越大,风险也会越来越高,因此,“聪明者”如曹参之辈便大有市场,与其“劳心苦,劳力苦”不如“萧规曹随,墨守陈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落得一个天下太平无事,岂不美哉。对于一个组织机构而言,若按照其杀伤力、发现的难易程度来排名的话,曹参式的人物当位列第三。

诸葛亮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胡涂”,“三顾频繁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能拥有像诸葛亮这样的股肱治世能臣是历代多少帝王的美好愿望,隆中一对,三分天下,出师一表,奠定蜀中,诸葛亮的治世之才,无人存有异议,特别是刘备与诸葛亮之间亲密无间的君臣关系,更是令世人赞不绝口,刘备白帝城托孤之时,曾当面告诉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意思是说,你与丞相之间的关系,就像父与子的关系一样,凡事应多咨询他后再作决定,诸葛亮受此重托,亦不敢懈怠,事事亲历亲为,“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意思是说,政事不管大小,都由他来裁决。

诸葛亮北伐前夕,时年刘禅已年满22岁,正是少年才俊,英姿勃发之时,而诸葛亮还是一百个不放心,“虑后主富于春秋,朱紫难别”,意思是说:考虑后主年少无知,是非难辩。特派心腹大臣董元担任侍中一职,统领“卫戍部队”,“监管”刘禅,“后主益严惮之”。刘禅自然会很害怕,故在诸葛亮的面前总是谨小慎微,噤若寒蝉,而在刘备逝世前,诸葛亮却曾感叹刘禅“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意即刘禅非常聪明,其进步超过人们的期望。刘备虽半信半疑,但还是宽心地表示“审能如此,吾复何忧!”意思是:如果真是如此,我又有什么可忧愁的呢?可是,一晃几年的功夫,诸葛亮对刘禅又作出另一番天壤之别的评价,把刘禅的智商贬得一塌糊涂。当然,不排除诸葛亮有违心和宽慰刘备的意图,但无论如何,如果诸葛亮真能审时度势,让刘禅多参知政务,多加历练,并着意栽培贤臣,恐怕刘禅便不会成为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了,也不会在邓艾区区几万人马围困成都之时,而蜀国主力尚存的历史时刻,竟开门揖盗,束手就擒了。

优秀的管理人才,特别是高层管理人才,在组织发展过程中由于其具有过人的胆识和高超的管理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都会产生权力过于集中,事无巨细,专权专断的现象,而其他具有潜质的管理人才都或多或少的笼罩于他的阴影之中,管理才能无法得到培养,更勿论显现和发挥了,优秀和健康的组织都会通过一些制度性或其他软性的措施来避免这种“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兴衰怪圈,避免陷入“人亡而政息”的不利局面,但是,无庸讳言,我们所听到的和所看到的是:更多的组织无法从“强人”的阴影中超脱出来。

职场言谈“十大忌” 篇3

时刻不要忘记自己的职业、身份,要知道与客户争辩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如果你刻意地去和客户发生激烈的争论,即使你占了上风,赢得了胜利,把客户驳得哑口无言,你快活的同时却失去了客户、丢掉了生意。

忌质问

要理解并尊重客户的思想与观点,切不可采取质问的方式与客户谈话。用质问或者审讯的口气与客户谈话,只能说明你的不礼貌,不尊重人,最伤害客户的感情和自尊心。如果你要想赢得客户的青睐与赞赏,一定不要质问。

忌命令

在与客户交谈时,态度和蔼一点儿,说话轻声一点儿,语气柔和一点,要用征询、协商或者请教的口气与其交流,切不可采取命令和批示的口吻。你不是客户的领导和上级,无权对客户指手画脚,下命令或下指示。

忌炫耀

要实事求是地介绍自己,当与客户沟通谈到自己时,稍加赞美即可,万万不可忘乎所以、得意忘形地自吹自擂,炫耀自己的出身、学识、财富、地位以及业绩和收入等等。这样就会人为地造成双方的隔阂和距离。记住,你的财富是属于你个人的,你的地位属于你单位,而只有你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才属于你的客户。

忌直白

如果发现客户认识上有不妥的地方,也不要直截了当地指出,说他这也不是那也不对。一般人最忌讳在众人面前丢脸、难堪。康德曾经说过:对男人来讲,最大的侮辱莫过于说他愚蠢;对女人来说,最大的侮辱莫过于说她丑陋。一定要看交谈的对象,做到言之有物,因人施语,要把握谈话的技巧、沟通的艺术,要委婉忠告。

忌批评

如果发现客户身上有缺点,与他沟通时也不要当面批评和教育他,更不要大声地指责他,要知道批评与指责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招致对方的怨恨与反感。与人交谈要多用感谢词、赞美语,要多言赞美少说批评,要掌握赞美的尺度和批评的分寸,要巧妙地批评,旁敲侧击。

忌专业

一定不要用专业术语,比如推销保险产品时。由于在每一个保险合同中都有死亡或者是残疾的专业术语,人们大多忌讳谈到死亡或者残疾等字眼,如果你不加顾忌地与客户这样去讲,肯定会招致对方的不快。

忌独白

与客户谈话时要鼓励对方讲话,这样可以了解客户个人的基本情况。切忌营销人员一个人唱独角戏。

忌冷淡

与客户谈话态度一定要热情,语言一定要真诚,言谈举止都要流露出真情实感,要热情奔放、情真意切。俗语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用自己的真情,才能换来对方的感情共鸣。谈话中,冷淡必然带来冷场,冷场必定带来业务泡汤。

忌生硬

营销人员在与顾客说话时声音要洪亮、语言要优美。要抑扬顿挫、节奏鲜明;语音有厚有薄,语速有快有慢;语调有高有低,语气有重有轻。要有声有色,有张有弛,声情并茂,生动活泼。切忌说话没有高低、快慢之分,没有节奏与停顿,生硬呆板,没有朝气与活力。

“邯郸学步”是管理者的大忌 篇4

这个古老的寓言包含着深刻的哲理:不论一个人、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在学习别人的时候, 如果不能立足于自己的实际情况, 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 而是完全照抄照搬别人的东西, 往往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国画大师徐悲鸿曾这样的告诫弟子:“学我者生, 似我者死。世界上最可笑、最可恨的事情就是这种表面上学到了家, 而实际上却是狗屁不通的人或者事。”

同样, 模仿比尔·盖茨的神态并不能变的和他一样有钱, 模仿张瑞敏的语气也不一定能管理好一个企业, 模仿小布什的穷兵黩武也不一定能让老百姓跑步走向小康社会, 也并不一定社会就会和谐。

可惜在现在这样一个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社会里, 太多的管理者和执政者热衷于追求形似的表面文章, 而忽略了神似的苦练内功。在一些肤浅的企业, 随意的把人事部改名叫人力资源部, 把业务部改名为战略拓展部, 把计划部改名为战略研究部, 如此这般一番就以为成为现代化企业;在一些单纯追求GDP的地方政府, 不顾实力和地域特色上马几条已被淘汰或者国家明令禁止的生产线, 建几座摩天大楼, 修几条景观大道, 栽几棵无法生存的古树名木, 或者名贵花草, 就以为可以提升城市的品位, 做足了表面文章, 难道这些人就真正成为了卓越的企业家、政治家吗?

最为可怕的是, 因为人的思维定势, 我们大多数人对司空见惯的表面文章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和认可, 并习惯成自然。前几年, 我们对各地的奢侈糜烂的“豆腐渣”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但近几年我们已经见怪不怪了。就如同刘伯温笔下的那个买柑橘的小贩, 虽然其柑橘“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但卖了很多年却相安无事, 刘伯温无情指出却被人们责怪“少见多怪”。

但是, 有不少地方, 尤其是基层的党政领导干部都热衷于搞些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到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或者到东南沿海地区遛了一圈不但没有学会人家那种突破常规的思维模式, 而是蜻蜓点水般地学习人家表面之皮毛, 最终不顾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一味地邯郸学步。因此, 我们不得不提醒那些只知道邯郸学步的管理者或者执政者, 应该有艺术家的那种追求, 追求的是“我是谁”而不是“我像谁”。

避免职场五大忌 篇5

- 以自己的方式和日程做事情。

如果你不做公司和上司认为重要的事情,你就很难被视为有价值的“资产”。

- 发表负面的言论。

如果你是办公室那个爱发牢骚的人,随时会说上司或公司的坏话,你千万要小心!你的职业将因此而毁灭,

- 向HR部门抱怨。

向他们抱怨,可能成为将来公司把你扫地出门的证据。

- 聪明反被聪明误。

除非上司问你意见,否则不要自作聪明,指出同僚的工作可以做得更好的方法。

- 不懂得跳槽的时机。

过度运动是养生大忌 篇6

我每天傍晚锻炼身体时,几乎都能看到一个戴着近视眼镜的50岁左右的中年男子,他围着花园外围800米一圈的水泥路跑步,十几圈也不停下来,甚至专门在斜坡路上跑。他肩上搭一条毛巾,不时擦着汗。经过他身边时,我能听到他喘着粗气的声音。我佩服他的毅力,同时也为他担心。他看起来已经很瘦,面色也不太好看,并不是强壮的身体类型。这大概正是不正确锻炼的结果。

我猜想他是想用跑步这种方式来锻炼身体,让身体强壮起来。可是他这样超强度、超负荷的运动却是大错而特错了。虽然人们知道过劳对身体的危害,但有些人总以为只有长期从事辛苦的体力劳动,才是过劳;不知道过度运动也是过劳。过度运动不仅不能帮助得到健康的身体,反而会加速健康的恶化。

近些年,国内外对过度运动的研究结果已经证实,长时间过度运动可以引起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关节肌肉韧带损伤、关节炎、青少年贫血、女性月经失调、肾功能受损、视网膜脱落以及加速人体衰老等负性结果。

成书于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对于养生就有这样一段话,“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其中,“不妄劳作”就是说不能太过疲劳,要劳逸有度。即:“常欲小劳(小动)但莫大疲”,这便是古人养生的经验总结。

如何判断我们是不是超强度超负荷运动呢?主要看两个指标。第一个判断指标是自我感觉,运动量的大小因人而异,所以自我感觉是判断运动是否过量的最直接指标。如果运动能使你出现轻度呼吸急促,感到有些心跳加快、周身微热,身上出毛毛汗,运动过后全身有轻松愉快的感觉,这表明运动适量;如果运动使你呼吸困难、头晕目眩、大汗淋漓、心跳得像要蹦出来一样,运动过后全身沉重得不想再挪步,那一定是运动过度了。

第二个判断指标是心率,运动使心率增快才能达到锻炼效果,但运动过程中要保持心率在每分钟150次以内。这个心率范围,可以保证心脏的每一次收缩都是有效的,能为运动的机体提供充足的氧气供应。超过这个心率,机体各脏器就会缺氧,锻炼反而变得有害无益,就属运动过度了。

与企“相恋”乃商家大忌 篇7

上联:早退晚退早晚得退下联:早死晚死早晚得死横批:早退晚死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其实说的就是人一生事业发展的几个大阶段。

一个商人,特别是一把手,在同一个工作岗位上,连续工作的黄金周期应该是4年,可以连任两个周期,也就是8年,8年应该是极限。如果你在同一岗位,连续工作8年仍不卸任,继续留恋这个位子,无论对企业的发展,还是对个人的前途,都是弊多利少。民营企业可能造成企业发展停滞或放缓,国有企业就不仅仅是停滞和放缓的问题了,更严重的问题是“自伤力”放大,各种矛盾会日积月累,逐步集中和显现。

为什么呢?8年时间既短暂又漫长,8年的风风雨雨,成功与失败,让你积累了一些经验,成多败少的业绩也难免产生几分自信。然而,恰恰是这些“经验和自信”,非常容易使人自我迷失。这种“自我迷失”轻则影响你的生活质量、干群关系、企业创新,重则可能导致企业管理、人事和信任危机。危机一旦不能化解,你就有可能为此付出提前结束职业生涯的代价。如果你是一个贪恋权位、又不会很好约束自己的商人,那后果可能更严重。所以,到了一定的时候,不是“该出手时就出手”,而是“该住手时就住手”。

孙武是春秋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和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杰出与伟大不仅在于隐居田园多年,潜心钻研军事兵法,在伍子胥的真情邀请下,出任吴国的军师,协助吴王打了一系列的漂亮胜仗,尤其是打败当时最强盛的楚国。更在于他功成名就之后,不要荣华富贵的封赏,也不要高官重位,而是激流勇退,回归田园,继续过清静平淡的生活。

当美利坚合众国成立的时候,华盛顿作为首位开国总统,功勋卓著,地位尊崇,他完全可以弄个终身总统,估计老百姓也不会有什么异议。然而,他却执意不再连任,回乡种田。他说:“……我早就怀有的渴望,那就是告老还乡,安享天年,怀着莫大的安慰,想到自己已经在能力许可的范围内对祖国尽了最大力量——不是为了发财,不是为了飞黄腾达,也不是为了安排亲信,使他们得到同他们的天赋才干不相匹配的职位,当然更不是为了给自己的亲属谋求高官厚禄。”华盛顿的这番话,闪耀着历史的光辉,至今仍深深印在人们的心中。

“功高震主者身危,名满天下者不赏”,“弓满则折,月满则缺”,“凡名利之地退一步则安稳,只管向前便危险”。这些都说明了“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的道理。爬得越高,可能摔得越重。因为权力最能腐化人心,多少世人由于贪图名利,而招来无穷的麻烦。比如韩信由于贪念权位,当功成名就有功高盖主之嫌时,仍不思退让,没有把握好为官做人的尺度而不得善终,最后招来杀身之祸。而张良、范蠡不贪恋权贵,识大体顾大局,能够激流勇退,最终保全了自己的生命。历史经验证明,贤达之人的高明之处不是“拿得起来”,而是“放得下来”。

在我们周围,很多人在一个岗位一干就是一二十载,从满头黑发干到两鬓斑白,从小学员熬成劳苦功高的老前辈,他们宁可整天抠脚丫子晒太阳,也不愿意挪窝换地方。社会在前进,时代在发展,美国那么先进发达,总统也一届4年,最长不能两届,这应该是一个科学的总结吧。也说明一个人在同一位置上,日久天长所产生的局限性是很难避免的,超过了这个时间极限,负效应大于正效应。商人干事业靠的是商业的敏感,凭的是激情和冲劲。现在的你已经不是若干年前的你了,很难摆脱“经验和自信”的困扰,很难再现当年的激情、冲劲和敏感。你那种留恋过去的回忆,满足当前小康生活的情结,不出问题是偶然,出现问题是必然。

现在好多人怕退休,怕离开自己的岗位,怕告老还乡后有诸多不适应,怕一下子退下来找不着生活的平衡点。其实,仔细想想,人生在世,告别历史舞台,谢幕人生都是迟早的事,有什么好怕的?怕,不也得面对吗?为了虚荣而坚守,为了虚名而不放弃,就会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也会影响事业的继续发展。为何不挑选一个功夫跟你当年一样,或者比你更强的人来接你的班呢?

固步自封枉为人中杰,激流勇退堪称真英豪

漫漫商海,多少英雄豪杰、商业精英在艰苦创业,在夹缝中求生存,生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行业中撑起一片天地。但是,往往这些叱咤风云的商业精英,能“拿起来”却“放不下”。一旦投入其中,便自觉不自觉地与自己所服务的企业产生了感情,甚至产生了“恋情”。与企业产生感情是可以理解的,而与其产生“恋情”却是商家大忌。“恋情”会“一叶障目”,使你无法再看到新的商机。你应该时刻用投资者的眼光看待企业,用资本运作的方式和方法去对待它。该住手时就住手,该变现时就变现,千万不要“恋战”。

进一步讲,你不要忘记商人的职责,你是投资人不是“老公”。做一个投资人和做“老公”不一样,不能与项目“恋爱”,不能与企业“白头到老”,成功的商人要用“人贩子”的心态对待企业和项目,要在项目的“壮年期”、企业最辉煌的时候与其分手。要时刻保持头脑冷静,千万不能因为一时的成功而忘乎所以,而要学会激流勇退。

但是,“激流勇退”这4个字,上至皇帝伟人下到贫民百姓,能准确把握、运用自如的人可谓凤毛麟角,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谁能做到,谁就是一位千古“不朽”的商人。

新陈代谢,吐故纳新,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事物发展永恒不变的规律。纵观我国企业更换主帅的故事,不难发现许多企业的老帅们,不愧是识时务的俊杰。他们或主动让贤彻底退出,或激流勇退淡出一线,放手由新生代去创造新经济时代的企业辉煌。据了解,退居幕后的商帅,联想的柳传志57岁,海信的周厚健只有43岁,他们都正值年富力强的壮年,处于事业的顶峰。按照长虹倪润峰的话说:“他们都还有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干头,他们提前让贤体现出一种深谋远虑。”新上任的大都是少壮派,年龄一般在35至45岁之间。

记得著名的“墨非定律”中说,不要以为自己很重要,没有你,明天的太阳照样会从东方升起。商人要学会“激流勇退”,项目要在收益最好的时候考虑变现;国企商人也要在企业鼎盛时期寻找另一个平台。不论你的故事有多么精彩,过去的故事永远属于过去。没有人可以挽留时光,更没有人能够让事业永恒。也许你昨天曾经是一个成功者,拥有过辉煌业绩和美好的回忆,但这毕竟属于昨天。知进退,明得失,善取舍,才堪称高境界。富而不骄,功而弗居,为而不恃,功遂身退,虽然不至于得福,却已远祸。

“昨夜星辰昨夜风”,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生活也不仅仅只是工作。人的一生要善于取舍,懂得进退,这样你会看到人生最好的风景。多读读老庄哲学,你也会明白,得意与失意两极相通,聪明与智慧物极必反。

管理者大忌 篇8

众所周知,煤在锅炉中燃烧所放出的热量是其低位发热量。这是由于煤中所含的水分在燃烧过程中,要吸收煤的热量而成为水蒸气。因此,煤中所含的水分越多,则煤的发热量越低。换言之,煤中的水分对锅炉燃烧而言,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1 煤中水分对锅炉燃烧

煤中水分对锅炉燃烧的影响是:a)降低了炉膛温度:这对燃烧的稳定性有影响。因为煤中水分越多,炉膛温度越低,煤的燃烧越困难;b)增大烟气体积:水被蒸发成水蒸汽时,在常压下(100℃)其体积增大了1 600倍。这将极大的增加烟气体积,造成排烟阻力增加,引风机电流加大,排烟热损失增加;c)提高了尾部烟气的露点温度:加剧了锅炉尾部受热面低温腐蚀。有资料介绍:烟气中水蒸气体积分数增加时,烟气露点温度也随之升高。例如:水蒸汽的体积分数由2.3%增加到9.3%时,烟气露点温度则由75.8℃升高至100.3℃,其差值可达24.5℃[1];d)加大过剩空气系数:正常情况下,锅炉炉膛的过剩空气系数是1.2~1.4。而煤中含有较多的水分蒸发成水蒸气后,则使得炉膛中的过剩空气量大量增加,带走大量热量,从而使锅炉热效率明显下降。

2 结语

我们在工作中发现,有些锅炉操作人员,在将煤送入锅炉前,人为的往煤中加水。想法是:让加入的水分,在炉膛中产生水煤气而助燃。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水煤气的主要成份是H2和CO,是由蒸气与灼热的无烟煤或焦炭作用而得。而煤中的水,在锅炉内是无法产生水煤气的。通常煤中所含的水分为3%~18%左右[2],因而有条件的单位,应该设置干煤棚,防止阴雨天气使煤中的水分增加。在锅炉操作中,更不可以人为的往煤中加水。切记:煤中加水,是锅炉燃烧和节能的大忌。当然,这也适用于所有以煤为燃料的炉具。

参考文献

[1]李钧、阎维平、高宝桐,等.热力发电[J].2009,(4):31-34.

商界大忌,你占了几条? 篇9

那么,如何规避这些主观问题呢?不妨看看这些商业大忌,审视自己占了几条。

用人大忌

第一条,面子大于真理。面子是:我已经这样定了,而且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真理是:这个方向是一条曲曲折折的弯路,而且很可能此路不通。爱面子的老板说:就这么去,谁不执行谁下课,再不行干掉,玩也要玩到底。

第二条,知人而不自知。看人头头是道,看己昏头昏脑。从来没有看清自己在行业中领先的关键因素,一段成功史,满脑糊涂账。也因此,从来没有清晰的战略规划:坚持什么,改进什么,如何创新,如何固守。

第三条,习惯性信用缺失。说话不算数、合同不算数、承诺不算数,靠口头信用,最后无一兑现,这几乎是中国商人部落最常见的景观。对内,规则计划变幻无穷,今天立,明天改,后天再改,让手下无所适从;对外,合同承诺一张废纸,视情况涂抹、打折甚至撕毁,合作者有去无回。

第四条,不能容忍部下在某一方面比自己强,疑心重,为了保持心理上的优越感和便于管理,喜欢招聘和使用不如自己的人。这类企业往往缺乏活力,在竞争中越来越难以胜出。

第五条,生活习惯不健康。总是第二天开始锻炼,总是在旅游的时候喊累,总是一应酬就喝,一喝酒就醉,事业充满激情,身体充满疲惫……

第六条,自我膨胀。这类商人的逻辑是:财富比别人多,所以才能就比别人强,见识就比别人广,基因就比别人好……以此逻辑推演,一个人的自信心会在很短的时间里爆棚,一个人的命运也常在同一时间转轨。

第七条,不学无术。老板每天要处理各种各样的情况,事情一多,就不愿意学习了。很多人不读书,不看报,不看电视,不上网,更不愿意专门花时间参加培训。在他们看来,市场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只是装点门面的过场罢了。由于长期沉溺于小圈子,信息封闭,知识结构老化,最终要么被市场淘汰,要么被主流遗忘。

企业发展大忌

第一条,哥们式合伙,仇人式散伙。中国企业最常见的聚散模式——公司创办之初,合伙者们以感情和义气去处理相互关系,制度和股权或者没有确定,或者有而模糊。企业做大后,制度变得重要,利益开始惹眼,于是“排座次、分金银、论荣辱”,企业不是剑拔弩张内耗不止,便是梁山英雄流云四散。

第二条,迷信“空降兵”。都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正确的做法应该:不可不用“空降兵”,不可乱用“空降兵”,不可全用“空降兵”。这方面中国企业的教训已经太多,可永远会有人情不自禁地做错:放弃身边的人才用不好,迷信远方的大师。

第三条,企业支柱亲信化。一个靠人控制人,而不是靠制度控制人的中国式组织。起源于农民打江山的传统,泛滥于信任危机加重的当代商业社会,是中国以情感为纽带的企业走向规范治理的主要瓶颈。

第四条,过度追求系统平衡。企业总是由各个系统各个部门组成,它们彼此之间需要有一种动态的平衡。但老板过分看重平衡,在奖惩政策、人员提升、部门权限、业绩考核等方面一味强调“一碗水端平”,最后优者不奖、错者不罚,所有部门都吃大锅饭,企业所要的平衡反而荡然无存。

第五条,阶级斗争企业化。企业内部可以搞平衡,但不可以搞斗争。历史告诉我们,“挑起群众斗群众”最后所失去的,是企业的效率和凝聚力。

投资大忌

第一条,投资冒险主义。拿自己“吃稀饭”的钱去搞投资,或者借来甚至骗来别人“吃稀饭”的钱去搞投资,所谓成败荣辱在此一举,身家性命系于一线,战战兢兢,急功近利,举止失措,焉能不败?

第二条,投资经验主义。在另一个时间、另一个资源、另一个市场、另一个行业,面对另一群员工或消费者,以当年的感觉投资、布局、生产、销售。指挥还是昨天的指挥,音乐还是相同的音乐,可这一次为何起舞者寥寥数人?

第三条,投资极端主义。三月前兴奋地投下钱来,六个月后沮丧地要抽身离去,前脚踩油门,后脚踩刹车,企业振荡,落英缤纷……投资者的常见毛病,主要原因是对产业投资纵深化及企业竞争复杂化的估计不足。

第四条,擦边球情结。总是在法律允许和禁止的边缘徘徊,总是希望利用政策的漏洞渔利。这些历史上打惯了擦边球的人,在不用擦边更有胜算的新规则里,反而显得茫然失措,举手投足连连丢分。

第五条,强于战术弱于战略。这群商人的才华,几乎都表现在挽救一个错误的战略计划上了。

第六条,强于战略弱于战术。通俗地说,是想象力很够,行动力不够。当然按照他们自己的说法是,一个伟大的构想总是因为执行不到位而夭折。(本刊记者 任太鹏整理)

上一篇:SSL协议分析及实现下一篇:大山深处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