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炎(精选11篇)
面神经炎 篇1
面神经炎即面神经麻痹,现代医学认为是面神经及组织发生特异性炎症水肿,使面神经在神经管内受压迫造成,多以一侧面颊筋肉迟缓为主要症状,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0~40岁最多见,男性多于女性,任何季节均可发病,病前多有受风寒或上感病史。中医学称之为“口僻”、“口眼歪斜”、“真中风”等,俗称“吊线风”。并认为本病乃因正气不足,经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而入,流窜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所致。临床治疗方法多种多样,轻者治愈,重者疗效较差且疗程较长,甚至留下后遗症。运用综合疗法治疗面神经炎,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1 分期论治,辨证选方
本人根据中医基本理论并结合多年临床观察,把面神经炎分为急性期(病程2周内)、恢复期(2周至半年内)、后遗症期(半年以上),并根据各期病因病机的不同,辨证选方。
1.1 急性期重在祛风解毒,通经活络
本病急性期系因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侵袭脉络,导致气血痹阻,面部少阳脉络、阳明经筋失于濡养,以致筋肌纵缓不收所致。《医林改错》记载:“若壮盛者,无半身不遂,忽然口眼歪斜,乃受风邪阻滞经络症。”《内经》曰:“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正如前贤所云:“风为百病之长”,“高巅之上,唯风可到”,故风邪为致病先导,四季皆可伤人,致病有发病快的特点,且多有兼夹,或夹风热,或夹风寒,尤以兼夹风热为多。此类患者口眼歪斜、言语欠清,多伴耳后乳突压痛,溢泪,塞食,漱口漏水,恶风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缓。其病机为络脉空虚,风热内侵,毒癖内聚,脉络不通,筋脉弛缓,故见诸症。治疗应以清热祛风、解毒通络为大法。方选银翘散加减:金银花30g、连翘30g、荆芥穗15g、薄荷15g、牛蒡子15g、黄芪30g、鸡血藤30g、丹参30g、川芎25g、防风12g、甘草6g。方中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防风、荆芥穗具有清热解毒,疏风通络之效,黄芪配鸡血藤、丹参、川芎有益气活血、通经活络之功兼祛风先活血、血活风自灭之意。如患者兼见恶寒无汗、苔薄白、脉浮紧,辨证属风寒者,可在本方基础上酌加羌活、独活、桂枝等药以协辛温散寒,舒筋通络之效。
1.2 恢复期重在祛风化痰,活血通络
此期患者因风邪外袭、毒痕未去,稽留经络,或因失治误治,面部经络气血进一步痹阻不通,导致气血津液循行失常,聚而成痰留而为瘀,可见口歪眼斜,塞食,漱口漏水,纳食无味,眠差,舌质暗,苔白腻,脉涩。故本期病机关键在于痰瘀阻络,治疗重在祛风化痰,活血通络。方选牵正散合补阳还五汤加减:全蝎10g、僵蚕20g、白附子10g、黄芪30g、当归15g、桃仁12g、红花15g、川芎25g、蜈蚣2条、白芥子10g、胆南星6g、甘草6g。方中全蝎、僵蚕、蜈蚣为虫蚁血肉有情之品,飞者升,走者降,灵动迅速,搜剔络中深潜之风邪,合白芥子、胆南星共凑祛风化痰之功,黄芪配当归、桃仁、红花、川芎有益气活血通络之效。
1.3 后遗症期重在滋补肝肾,养血通络
此期患者可部分遗有面肌挛缩或抽搐,前者表现为病侧鼻唇沟的加深,口角被拉向病侧,眼裂变小,易将健侧误为病侧;后者病侧面肌不自主抽动,紧张时症状更明显,严重时可影响正常工作。少数病侧还可出现“鳄泪征”即进食时病侧眼流泪。此期患者病程已久,邪祛本虚,故病机关键多为肝肾亏虚、血虚失养,治疗乃重在滋养肝肾,养血通络。方选左归丸加减:熟地黄15g、山茱萸12g、炒山药30g、枸杞子20g、菟丝子20g、川芎25g、川牛膝25g、白芍25g、赤芍25g、制首乌15g、天麻12g。本方经临床验证,对损伤的面神经有很好的修复作用。
2 针灸疗法,综合治疗
在急性期不宜使用针刺治疗,因其会激惹病变神经,加重神经组织的水肿,延缓水肿的消退,从而影响预后。而急性期过后,大多数患者症状开始改善,为促进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和加强肌肉的收缩,此时可给予患侧针灸治疗,并可用电针刺激,通电量以耐受为度,局部中等刺激,远端强刺激。针刺取穴:地仓透颊车、攒竹透丝竹空、阳白、四白、头维、牵正、翳风、颧、合谷、足三里。患侧加灸,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电针每日1次,每次留针20min;并每隔3d取健侧头维、太阳、地仓、颊车等穴位电针1次。恢复期可应用按摩患侧面部每日2次,每次10min,有助于改善循环,促进神经修复,防止面肌萎缩、挛缩具有很好的效果。
3 中西结合,提高疗效
在急性期给予足量的激素冲击治疗,可促进炎症的消退,水肿的吸收,减轻面神经的受压,改善缺血状况,达到恢复神经功能的目的。一般给予泼尼松30mg,每日晨起顿服,1周后逐渐减量,用药时间约为10d。对于伴有高血压病、糖尿病者可适当减量,并加大原发病治疗药物的用药量。另外,可用706代血浆或低分子右旋糖酐250~500m L,静脉滴注1次/d,连续7~14d,以改善微循环,减轻水肿。给予肌注维生素B1 100mg、维生素B12 0.5mg、维生素B6 30mg、辅酶Q10 10mg,1次/d,用药约14d,以改善神经营养代谢助神经功能的修复。此外,可采用眼罩,滴眼药水,涂眼药膏等方法,以保护暴露的角膜,防止发生结、角膜炎等。
4 讨论
临床上根据以上治疗原则,绝大部分患者都能够取得非常满意的疗效,且明显缩短了病程,基本上阻断了进入后遗症期的机会。为患者解除了疾病折磨的痛苦。
面神经炎 篇2
低频电疗加口颜面肌训练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 欧建英
甑君 广东省珠海市中大五院康复科,519000【摘要】目 的 观察低频电疗加口颜面肌训练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的疗效。方法挑选我科2008~20010年70例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5例)给予低频电疗加口颜面肌训练配合针灸治疗;对照组(35例)单纯给予针灸治疗。
结 果 2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达到97.1% 和85.7%,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结 论 低频电疗加口颜面肌训练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较单纯针灸治疗更有效。【关键词】周围性面神经炎
低频电疗
口颜面肌训练
针灸
周围性面神经炎也称为面瘫是最常见面神经疾病,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年发病率23/10万,男女发病率相近.住何年龄均可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因为其症状的特殊性,给患者的心理上造成极大创伤,其治疗这种病症的心情也是很急切的.长久以来,此病的治疗手段种类繁多.我科采用低频电疗加口颜面肌肉训练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70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挑选我科2008~2010年70例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①有受凉、受潮、吹风或咽炎史,少数患者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②急性或者亚急性发病,出现一侧(偶为双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伴有舌前2/3味觉障碍,少数有耳鸣或耳部疱疹等;③排除其他原因所致周围性面瘫[1];④排除继发于其他疾病的面瘫、病程超过12周、合并其他严重的疾病及无法正常按时完成治疗者。随机将患者分成2组,治疗组(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龄为50.26+12.14岁;对照组(35例)男23例,女12例,年龄为48.86+13.85岁。2组在性别、年龄、病情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 治疗方法
1.2.1治疗组:①低频脉冲电疗法:采用耀洋康达产的KT-90A神经损伤治疗仪,采用双相、不对称的低频脉冲电流,频率50Hz,波宽1ms,每次治疗20min,1天1次,10次为1疗程,电流强度以引起肌肉明显收缩为准,根据患者的症状电极一个置于耳前面神经出处另一个置于咬肌或眼轮匝肌或额肌;②口颜面肌肉训练[2]:指导患者坐位对镜进行面肌操训练,从被动运动到助力运动到主动运动到抗阻运动训练;每天2次,每个动作10-15次,主要训练患者:闭紧嘴唇、鼓气、发“U-I”联系缩唇,裂唇、皱鼻、闭眼、抬眉、皱眉、舌部运动等。③针灸治疗:取患侧下关、颊车、地仓、阳白、翳风、太阳、睛明、风池、、合谷等穴,每次选5-6个穴位,以平补平泻法,根据具体病情采用斜刺、透刺或深刺法,发病10天后加用电针治疗(苏州产SD-II型电针治疗仪),选用连续波,频率60次/分钟,强度以面部有轻微跳动或患者的耐受量为主,通电25分钟,1天1次,10次为1疗程。1.2.2 对照组:仅采用与治疗组一样的针灸治疗法。1.3 评定方法
根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3]制定。痊愈:面部症状和体征消失,面神经支配区内所有功能正常;显效:面部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面神经支配区内所有功能基本正常;有效:面部症状和体征部分改善;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善。以痊愈、显效、有效、无效统计总有效率。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
果
2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达到97.1% 和85.7%,其中治疗组痊愈22例,显效8例,有效4例,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组患者疗效比较 组别例数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 治疗组352284134(97.1%)a 对照组3514107530(85.7%)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面神经炎的发病机理与治疗 篇3
【關键词】面神经炎发病机理
【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138-01
面神经炎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之一,临床上又称BELL麻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痉挛,是指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导致的周围性面瘫。虽然一般不威胁生命,但预后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患(略)理健康,留有的毁容性后遗症将留下终生遗憾和心理障碍.能在早期判断病情的预后对指导今后的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发病机理
1.1内在因素;面神经管是一狭长的骨性管道,当岩骨发育异常,面神经管可能更狭窄。
1.2外在原因;外在原因不明确,有的可能因头面部受凉而引起,对面神经有人认为其早期发病机理为面神经髓鞘及轴空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导致。也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大多数认为是由于外感风寒造成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痉挛,或病毒感染,免疫反应,导致面神经组织的缺血水肿,受压而发病。
1.3中医理论;中医认为本病的主要病多由气血不足,络脉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筋脉,以致气血阻滞,肌肉纵缓不收而致面瘫。
2治疗方法;治疗早期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面神经的炎症,和水肿为主,后期以促进神经机能恢复为主要治疗原则。急性期治疗原则以疏风散寒,活血通络,消除炎症为主。
2.1针灸穴位:急性期过后恢复不太满意的话可配合针灸治疗。根据面神经出入走行部位、经络循行部位,运用局部及远端取穴的基本原则,取患侧阳白透鱼腰、下关、地仓透颊车、人中、承浆、四白、合谷(双侧)。
2.2针刺方法:患者取仰卧位,选用1.0-1.5寸毫针,互补常规消毒,采用平补平泻发,用G6805--Π型电针通电20分钟,以局部酸麻为宜,面部肌肉微跳动,每10天为一疗程,连续2-3个疗程。
2.3穴位注射选合谷、下关、风池、翳风、听风、每次选一穴,用药:0.4mg的纳洛酮,胞二磷胆碱250mg罂粟碱30mg,以上三种方法适合面神经炎的任何病期。
2.4药物治疗:改善微循环,减轻局部水肿营养神经给予代血浆500ml,胞磷胆碱500mg,静脉点滴,每天1次,7至10天为一疗程,强的松片口服,20-60mg/天,3-10天,此后10-14天减量直至停用。维生素B130mg,每天一次,维生素B12500ug肌注每天1次注意激素的副作用,同时配合抗病毒药物及营养神经药物。
面神经炎30例临床疗效分析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30例面神经炎患者, 其中男19例, 女11例;年龄14~62岁, 平均40岁;疗程1~16 d, 平均7 d。有多有受凉史, 发病前后患病一侧的耳后乳突区可有轻度疼痛。症状在数小时至数天内达到高峰。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 面部额纹消失, 鼻唇沟变浅, 睑裂变大, 眼睑闭合无力或闭合不全。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鼓腮和吹口哨动作时, 患侧漏气。
1.2 治疗
急性期应尽早使用糖皮质激素, 泼尼松口服;或地塞米松静脉滴注, 连续7~10 d, 逐渐减量。大剂量维生素B1、维生素B12肌内注射, 如系疱疹病毒引起, 可口服阿昔洛韦;改善微循环和减轻水肿可用低分子右旋糖酐亦可加用脱水利尿剂。理疗可用茎乳孔附近红外线照射和超短波透热疗法。
1.3 疗效评价
治愈:治疗后, 无主观症状和客观体征, 恢复正常的面神经功能, 颜面外形正常。好转:治疗后, 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作拙嘴、闭眼活动, 不如常人反应快。未愈:治疗后, 主观症状和客观体征无改善。
2结果
治愈23例, 好转6例, 无效1例, 有效率99.1%。发病期间应避免局部遭受风寒之邪侵袭, 可用口罩保护患部, 使之温暖。局部经常按摩, 尽早进行患侧面部肌肉运动, 以利尽早恢复。增强体质, 寒冷季节注意颜面及耳后部位保暖, 避免头朝风口窗隙久坐或睡眠, 以防发病或复发。
3讨论
面神经炎是最常见的面神经疾病, 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 约半数病例48 h面神经麻痹到达高峰。有的患者病前1~3 d患侧外耳道耳后乳突区疼痛, 常于清晨洗漱时发现或被他人发现口角歪斜。检查可见同侧额纹消失, 不能皱眉, 因眼轮匝肌瘫痪, 眼裂增大, 做闭眼动作时, 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 而眼球则向上方转动并露出白色巩膜, 称Bell现象。下眼睑外翻, 泪液不容易流入鼻泪管而溢出眼外[2]。病侧鼻唇沟变浅, 口角下垂, 示齿时口角被牵向健侧。不能做噘嘴和吹口哨动作, 鼓腮见病侧口角漏气, 进食及嗽口时汤水从病侧口角漏出。由于颊肌瘫痪, 食物常滞留于齿颊之间。
注意临床鉴别诊断, 中枢性面神经瘫痪与特发性面神经瘫痪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面上部的表情肌无瘫痪, 故蹙额、皱眉、闭目动作均完好, 平静时患侧口角也不呈下坠现象。仅限于病变对侧下面部表情肌的运动障碍, 如大脑半球肿瘤、脑血管意外呈中枢性面瘫, 且常伴躯体偏瘫, 不难鉴别。极个别中枢性面神经瘫痪的患者, 临床表现为轻微、短暂的周围性面瘫, 很快即发展成中枢性面瘫, 可见于脑血管病。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也可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但多为双侧性, 有前驱感染病史, 临床表现为四肢对称性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脑脊液呈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借以鉴别。
面神经炎尽早治疗很重要, 早期治疗的关键是提高局部血流, 纠正微循环障碍, 尽早恢复供血供氧, 减少后遗症。与周围性面瘫的病理改变相对应, 在治疗上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促进局部水肿消退为主。药物治疗促使局部炎症、水肿尽早消退, 并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按摩或电刺激或针灸刺激瘫痪肌肉。穴位注射可用维生素B12 100 mg于患侧面部分穴位注射, 1次/d。物理治疗, 热疗有利于改善局部炎症, 减轻水肿, 减轻局部的疼痛症状。急性期可在茎乳孔附近部位进行局部热敷[3]。可予红外线照射疗法:光源距面部30~50 cm, 眼部覆盖白布加以保护。对眼睑闭合不全的患者可应用眼药水或眼药膏保护角膜。对镜做皱眉、举额、闭眼、露齿、鼓腮和吹口哨等动作, 每天数次, 10~15 min/次, 并辅以面肌按摩, 以促进早日康复。让患者掌握本病的康复治疗知识及自我护理方法;保持心情愉快, 树立信心, 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防止受凉、感冒, 注意保暖和适当修饰。
参考文献
[1]祝惠民, 黄齐.内科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462-463.
[2]戴自英, 陈灏珠, 丁训杰, 等.实用内科学.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2032-2033.
面神经炎 篇5
面神经炎,中医俗称“面瘫”,为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炎症而引起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表现为一侧面肌突然瘫痪,口眼歪斜,是临床常见病。笔者采取针刺加面部按摩治疗面神经炎30例,获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2012年本院康复科门诊初诊患者60例,诊断符合面神经炎,并排除其它原因所致之周围性面瘫,如脑部病变,腮腺病变,手术外伤等,入选病例发病均在1周之内,且没接受任何治疗,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于就诊当日给予口服强的松片30mg/d,连用3天后逐渐减量,连续用药不超过10天,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120.1mg肌肉注射,1次/日,连续10天,以后改成口服复合维生素B片,每周门诊复诊。
对照组在上述用药的基础上,给予针刺加按摩治疗。具体操作:①针刺治疗以透刺法,其中攒竹透睛明,阳白透鱼腰,地仓透颊车(均为患侧),合谷透劳宫(健侧),针刺得气后,施以中等强度捻转泻法,留针半小时缓慢取针。针后行面部按摩治疗;②患者取仰卧位,医者坐位于患者头侧,双手于患者双侧面肌施予手法,先以一指禅推法自印堂沿睛明、四白、阳白、太阳穴循环往返治疗约8分钟,继以一指禅推法自印堂沿上关、下关、颊车、听会、完骨、迎香、地仓、承浆往返治疗约8分钟,再用抹法在上述穴位治疗3遍。最后拿風法、肩井与对侧合谷结束治疗[1]。按揉法:取穴位同上,配合擦法治疗。先以大拇指按摩上述各穴,使手法产生热胀麻痛的感应,约10分钟,再用小鱼际擦患侧面部,以透热为度,上述两种方法要求轻快柔和,提高神经兴奋性,加速局部血供,均可配合热敷,加强手法效果。
1.3疗效评价。面神经炎疗效标准[2]参照《上海市中医诊疗常规》。痊愈:闭眼好,额纹及两侧鼻唇沟对称,鼓腮露齿无障碍。有效:额纹及两侧鼻唇沟基本对称,闭眼及露齿轻度障碍。未愈:额纹及鼻唇沟不对称,闭眼及露齿严重障碍。
2结果
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后20天,30天作面瘫疗效评定,治疗结果见表1,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秩和检验P<0.05。
3讨论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寒之邪乘虚入中,经脉空虚,气血运行不畅而使面部经筋失于濡养,以致肌肉弛缓不收而出现口眼歪斜,针刺治疗作用机制在于:①恢复神经和肌肉功能;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代谢。[3]而按摩能使肌群获得更多的血液供应和营养物质,从而增加肌肉的潜在能力。面肌产生的被动运动,能维持肌肉张力,防止瘫痪肌被健侧面肌的过度牵引,或能减慢肌肉的挛缩,并为主动运动作准备。[4]
参考文献
[1]张明岛主编.上海市中医诊疗常规[M].第1版.上海.上海市卫生局,1996.202
[2]陈忠良主编.推拿治疗学[M].第1版.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8.161-162
[3]伦新,李万瑶主编.现代针灸临床集验[M].北京: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6—167
针刺配合中药口服治疗面神经炎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08~2009年13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2例中, 男48例, 女34例;年龄最小21岁, 最大70岁, 平均48.6岁;病程1~7 d。对照组50例中, 男35例, 女15例;年龄最小24岁, 最大68岁, 平均43.8岁;病程1~7 d。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①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男性略多, 通常急性起病, 于数小时或1~3 d内达到高峰。病初可有麻痹侧耳后、耳内或下颌角疼痛。②主要症状: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 额纹消失, 不能皱额蹙眉, 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 试闭眼时, 瘫痪侧眼球向上外方转动, 露出白色巩膜, 称之为贝尔现象。病侧鼻唇沟变浅, 口角下垂, 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因口轮匝肌瘫痪, 鼓气或吹口哨时漏气;因颊肌瘫痪, 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之间[2]。③病变在鼓索参与面神经处以上时, 可有同侧舌前2/3味觉丧失;如在发出其镫骨肌分支以上处受损, 可出现同侧舌前2/3味觉丧失与听觉过敏。④除外中枢性病变。
1.3 辨证分型
1.3.1 风寒袭络
症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恶寒重、发热、肢体拘紧、肌肉关节酸痛, 舌淡红, 苔薄白, 脉浮紧或浮缓。
1.3.2 风热袭络
症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口苦、咽干微渴、肢体肌肉酸楚, 舌边尖微红, 苔薄黄, 脉浮数或弦数。
1.3.3 风痰阻络
症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 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 舌胖大, 苔白腻, 脉弦滑。
1.3.4 气虚血瘀
症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 舌淡黯, 苔薄白, 脉细涩或细弱。
1.4 方法
1.4.1 治疗组
①) 中药治疗:风寒袭络型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主方随证加减;风热袭络型以大秦艽汤为主方随证加减;风痰阻络型以牵正散为主方随证加减;气虚血瘀型以补阳还五汤为主方随证加减。②针灸治疗:患者取坐位或卧位, 施穴部位常规消毒, 取患侧阳白、四白、地仓、颊车、迎香、承浆、合谷, 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 留针30 min, 每日针灸1次。2周为1个疗程, 2个疗程为1个治疗周期。
1.4.2 对照组
给予维生素B110 mg/次, 口服, 3次/d;维生素B121 000μg/次, 肌注, 1次/d;地塞米松10 mg/d静滴, 连用7~10 d。如有病毒感染可加抗病毒药口服。2周为1个疗程, 2个疗程为1个治疗周期。
1.5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好转:临床症状好转;无效: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
1.6 统计学处理
两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12%, 对照组为78.00%, 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指茎乳突孔内急性非特异性的面神经炎引起的周围面神经麻痹, 本病又称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 (Bell Palsy) [3]。本病病因尚未明确, 一部分患者在着凉或头面部受冷风吹拂后发病。中医学将面神经炎称为“面瘫”, 属于中医学“口眼歪斜”范畴, 又称“口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辨证分析, 针刺一定穴位, 对血管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具有较好的抗炎、增进渗出吸收、解除血管痉挛、促进神经供血、减轻神经因缺血缺氧而处于低迷状态或提高神经自主功能的作用[4]。针刺可以通过经络传导作用, 对血管舒缩活动和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有一定的调整作用, 可改善炎症病灶的微循环和淋巴循环, 促进炎症渗出物的吸收[5]。针刺还可以提高神经的兴奋性, 改善局部营养代谢, 加速恢复面部的肌肉、神经功能[6]。通过辨证分析, 配合中药口服, 更有利于面神经炎的恢复。终上所述, 针刺配合中药口服治疗面神经炎疗效显著, 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张艳艳.早期针刺对面神经炎急性期疗效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 2008, 24 (2) :15-16.
[2]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90.
[3]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2185.
[4]薛辉, 石旭星.面瘫急性期针刺治疗的可行性探讨[J].陕西中医, 2003, 24 (9) :818-819.
[5]张大千.中国针灸大辞典[M].北京:北京体育学苑出版社, 1986:538-536.
针刺加超短波治疗面神经炎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中男58例, 女42例, 年龄最小8岁, 最大60岁;病程最短1 d, 最长2年;左侧患病54例, 右侧患病46例;冬春发病68例, 夏秋发病32例。
1.2 治疗方法
1.2.1 针刺治疗
取穴:头维、阳白、攒竹、睛明、印堂、太阳、四白、下关、迎香、地仓、颊车、人中、成浆、翳风、外关、合谷、太冲、内庭。
操作:患者取侧卧位, 头稍偏向健侧, 针刺前穴位常规消毒, 患者面部每次取4~5个穴位, 手足每次各取穴1个。发病初期患者宜轻刺浅刺, 1周后进入中期可行透刺, 平补平泻, 手法不宜过重, 四白向上平刺临泣, 攒竹平刺透鱼腰, 四白先直刺得气后捻转片刻再向下斜刺透地仓, 地仓平刺透颊车, 或颊车向地仓斜刺, 翳风用平补平泻法, 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逐渐减少面部相应的取穴。每日针1次, 每次留针30 min, 针刺患侧4次, 针刺健侧1次, 健侧穴位均用泻法。面瘫后期, 只针刺患侧, 不针刺健侧, 用泻法。针刺10次为1个疗程, 疗程间隔7 d.
1.2.2 超短波治疗
采用广东产DL-C-B超短波电疗机, 输出功率200 W, 工作频率40.68 MHz, 波长7.37 m.患者侧卧位, 将小号电极板放于患者面颊部, 电极板与面颊部皮肤间隔1 cm~2 cm, 剂量微热量, 每日1次, 每次15 min, 10次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面肌运动功能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静止时外观正常, 笑时有轻度口角下垂。好转:临床症状有所好转, 外观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与外观均无改变。
2 结果
本组100例患者, 痊愈80例, 占80%, 显效15例, 占15%, 好转5例, 占5%, 无效0例, 总有效率达100%.
3 讨论
本病中医认为多由脉络空虚, 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 以致精气阻滞, 经筋失养, 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治疗以手足阳明经为主, 手足少阳经为辅, 采取局部近取与循经远取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 取翳风疏散风邪, 阳白、四白、地仓等推动面部经气;外关、合谷、太冲、内庭为循经远取法, 外关疏通少阳经脉, 合谷、内庭善治头面诸疾, 太冲用泻法治唇吻㖞斜最为有效。面瘫早期, 患侧属虚, 健侧属实, 根据中医“虚者补之, 实者泻之”的原则, 患侧宜浅刺轻刺性补法, 以振奋同侧经气, 健侧行泻法, 泻实以补虚。面瘫中期患者邪多虚少, 患侧宜行透刺, 以祛风散邪, 通经活络, 调和气血, 促进面部肌群恢复。因此期患侧仍虚, 患侧宜行平补平泻, 手法不能太强, 恐泻太过反伤正气, 致虚者愈虚, 而病难愈。根据《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 气至而有效”的理论, 针刺健侧可调动患侧经络中残留的真气, 共同驱除同经之邪气。双侧同刺可益元气, 调偏胜, 均衡阴阳, 使左右经脉得以畅通, 气血流行通畅, 瘫侧经筋得养而复用。而面瘫后期, 患侧以痰瘀闭阻经脉, 邪实为主, 故只刺患侧, 不刺健侧, 行泻法, 透刺, 刺激宜强, 以达到祛痰瘀, 开通闭阻经络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56例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6例患者中, 男36例, 女20例, 平均37.6岁。此病初期患者可伴有麻痹侧耳后乳突区, 下颌角的疼痛, 表现一侧表情肌完全瘫痪, 额纹消失, 不能皱额, 眼裂变大, 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 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上外方转动, 显露白色巩膜, 患侧鼻唇沟变浅, 口角下垂, 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鼓气和吹哨时患侧口角漏气, 颊侧瘫痪, 使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之间。
1.2 治疗方法
急性期为起病1~2周, 以控制水肿,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减少神经受压。就诊当日开始用如下药物治疗:地塞米松10mg+利巴韦林0.5mg静滴, 每天1次, 共用6d;三磷酸腺苷40mg+辅酶A 100U静滴, 每天1次, 共用6d;口服维生素B1、甲钴胺14d。恢复期为发病2周以后, 此期治疗是尽快使神经传导功能恢复和加强肌肉收缩。可继续使用维生素B1、甲钴胺、维生素E口服。同时, 进行面部针灸, 可针刺阳白、四白、鱼腰、攒竹、太阳、听宫、上关、翳风、地仓、颊车、迎香、水沟、合谷等穴位, 每天1次, 每次30min。恢复期可进行面部肌肉的运动锻炼, 可对着镜子练习瘫痪肌肉运动, 每次2~3min, 每日3~5次。面神经炎治疗过程中一定要保护患侧眼睛, 可用红霉素眼膏涂眼每晚1次, 减少户外活动。
2结果
15d以内恢复10例, 15d以上20d以内恢复36例, 20d以上30d以内恢复10例。痊愈标准为面瘫患者的口角歪斜、说话不便、眼睑闭合不全、颜面麻木、面部僵硬等现象消失。 两眼一样大, 笑时嘴不歪, 抬眉一样高, 口腔不干渴, 眼睛不怕风。
3讨论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虽未明确, 但大多数病例都因局部受风寒刺激或病毒感染发病, 故一般认为可能系上述原因引起局部的营养神经血管痉挛, 导致神经的缺血水肿, 而骨性的面神经管仅能容纳面神经通过, 因为这种解剖关系出现面神经功能障碍, 表现为面肌瘫痪[1]。治疗时使用以改善血液循环, 加强局部组织的代谢过程, 促进渗出物吸收, 减轻肿胀, 使炎性产物和代谢废物排除加快的药物。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促进渗出物吸收, 消除肿胀, 有利于炎症的吸收、消散。药物和针灸均具有消炎、消肿、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病理代谢产物吸收等作用, 可减轻面神经干在骨性面神经管内的缺血水肿, 缓解面神经干在骨性面神经管内所受的压力。针灸可明显促进神经的再生作用, 对机械性周围神经的损伤修复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治疗过程应防止面部特别是耳后部受风寒, 防止长时间冷风吹袭, 冷天应注意面部及耳后保暖, 可戴帽子和口罩。这样更有利于病情恢复。
参考文献
面神经炎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67例面神经炎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面神经炎相关诊断标准, 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抑郁症状, 排除有精神病史及不合作者。其中男36例, 女31例, 年龄17~72岁, 平均年龄 (46.3±2.4) 岁, Bell麻痹58例, Hunt综合征9例。
1.2 护理
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的门诊或住院护理, 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 具体做法如下:
1.2.1 成立护理干预小组。
科室成立专门的心理护理干预小组, 小组成员由护士长及有经验的护士组成, 成员定期学习心理护理干预的最新方法, 组织讨论每位患者的病情, 对每位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 详细了解每位患者的性格特征, 以便制定出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计划。
1.2.2 实施积极的健康教育。
患者入院后应对患者实施积极的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面神经炎相关治疗及康复知识, 告知其疾病的病因、转归、病程及预后情况等, 增加其对本疾病的了解, 减少因对疾病的错误认识而带来的心理负担, 使患者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2]。健康教育的形式应多种多样, 主要以一对一健康教育为主, 其次在病区及门诊向患者发放健康教育小手册, 定期组织病员参加健康讲座, 定期电话随访, 加强与患者之间的联系。
1.2.3 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沟通。
积极与患者交流与沟通, 在治疗过程中经常性的与患者沟通, 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 指导患者保持平和的心态, 鼓励患者主动诉说心中的苦闷, 耐心解释患者心中的疑虑, 注意沟通的技巧, 从而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感, 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消除不良的心理反应。
1.2.4家庭及社会支持。
家庭及社会支持是保证治疗效果, 提高患者心理状态的关键。护理人员应动员家庭成员及亲友积极参与治疗及护理, 鼓励其多探视、多鼓励患者[3], 多给予患者生活上和病情上的关心, 耐心地与患者交流, 使患者保持心情舒畅。同时鼓励患者多参加社会集体活动, 以便早日回归社会。
1.3 心理状态评价标准
采用症状自评定量表 (SCL-90) [4]对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价, 量表主要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9个因子, 得分越低说明心理状态越好, 问卷在护士指导下由患者独立完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如表1所示, 本组67例面神经炎患者经心理护理干预后, SCL-90各项因子的评分较干预前均有所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患者的心理状态得到了显著改善。
3 讨论
面神经炎起病较为突然, 面部的改变及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症状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患者难免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的情绪, 有的担心面容改变而羞于见人及治疗效果不好而留下后遗症[5], 不良的心理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以及治疗的效果和预后, 因此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尤为重要。
本文结果表明:通过对患者实施综合的心理护理干预能够使患者的心态处于良好的状态, 有利于不良心理反应的减轻或消除, 从而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面神经炎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67例面神经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对干预前后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价。结果:本组67例面神经炎患者经心理护理干预后, SCL-90各项因子的评分较干预前均有所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患者的心理状态得到了显著改善。结论:对面神经炎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提高治疗依从性和临床疗效。
关键词:面神经炎,心理护理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
[1]魏丽霞.面神经炎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3 (14) :254.
[2]秦鸿利, 李海鹰.早期预后评估及心理干预对面神经炎患者影响的临床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 2011, 5:137.
[3]岳爱琳, 吴娟.护理干预对面神经炎患者并发焦虑抑郁心理的影响[J].新疆医学, 2011, (41) :68-69.
[4]石峰, 张炳山.60例面神经炎患者心理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04, 7 (15) :1061-1062.
面神经炎 篇10
【关键词】 周围性面神经炎;针灸;辨证分型
【中图分类号】R246.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17(201)1-003-01
周围性面神经炎,俗称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疾病。使用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解除面神经水肿、营养神经、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西药,虽然在临床中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并不能达到让患者满意的程度,同时长期服用药物还会产生副作用。中医在本病治疗中效果较好,我院采用针灸辨证分型结合中药内服治疗此病,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84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例,均符合周围性面神经炎相关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为耳后乳突区、耳内或下颌角疼痛;部分患者出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发生口角歪斜、流涎、讲话漏风等症状;部分患者唾液减少、听觉过敏,不能抬额皱眉。患者年龄14~6岁,平均(42.9±10.7)岁。按照治疗方案分为西医组和中医组,各42例。西医组男性1例,女性27例,年龄1~6岁,平均(42.±10.6)岁;中医组男性17例,女性2例,年龄14~63岁,平均(43.4±10.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有可比性。
1.2 方法 西医组给予营养神经细胞的药物,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口服常规神经内科药物,使用脑活素(吉林省辉南辉发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110614)2~ml/d,静滴胞二磷胆碱注射液(广东三才石岐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10706)0.12~0.2/d,连续治疗10d为一个疗程。
中医组患者,应用中医辨证分型针灸治疗方法,取穴:主穴:阳白、下关、地仓、牵正、颊车、颧髎、巨髎、翳风、双侧合谷,根据患者情况辨证分型,选择配穴进行针灸治疗,急性期风寒袭表型,加列缺、风池,温针灸或麦粒灸;风热袭表型,加尺泽、曲池,大椎刺络拔罐放血,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进针得气后留针30min;恢复期透刺一针多穴,着重扶正祛邪,艾灸足三里、关元。患者取仰卧位,进针得气后留针30min。针灸每日1次,间歇1d,10d为一个疗程。同时以中药辅助,服用中药舒经活络汤,基本方:独活10g,防风10g,杜仲1g,秦艽20g,川芎30g,肉桂g,桑寄生20g,牛膝1g,甘草g,当归10g,蜈蚣1条,桃仁10g,鸡血藤20g。每日1剂,水煎服,10d为1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2] 痊愈: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治疗后,其双侧额纹与鼻唇沟对称,在皱眉闭眼时面部正常,谈话大笑无口眼歪斜;显效:患者在闭眼时,面部表情不正常,大笑时口角不对称;无效:患者面部表情不正常,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变。根据患者症状进行分级量化评分[3],评价项包括面部表情、眼裂闭合程度、鼻唇沟变浅程度、口角歪斜程度、额纹消失,均采用0~3分四级评分制,分数越高表示程度越严重,总症状积分为各症状评分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PEMS 3.1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X-*3]±s)表示,行t检验,P<0.0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从表1中结果可知,中医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西医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2.2 症状积分 从表2中结果可知,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且中医组改善程度优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3 讨论
周围性面神经炎,属于中医的“口眼歪斜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是因正气不足,乃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使得风寒、风热趁虚侵袭人体阳明,导致人体发生少阳经脉、气血闭塞的症状,最终使得经脉失调。
我国传统医术中的针灸,应用辨证分型治疗的手段,对改善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症状有显著作用,其可以调节患者患病部位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有效改善其炎症灶的循环,促进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体内炎症物质的吸收。我院在对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针灸辨证分型治疗,能够使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临床诸症得到改善,实现标本兼治目的。此外,针灸临床辨证分型治疗,可以有效防治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的并发症,无不良反应,有效促进患者康复,缩短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病程。同时在辨证分型针灸治疗的同时,再加中药舒经活络汤,具有祛风化痰的功效,蜈蚣、鸡血藤等还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的效果,诸药合用,可以活血化瘀、止痛通络,发挥通络止痉作用。
从我院本次研究结果来看,中医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24%,明显高于西医组的76.19%,治疗后,中医组患者症状积分改善程度优于西医组,充分证实,周围性面神经炎治疗中,应用辨证分型针灸联合中药内服方案,可以改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痛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1-83.
[2]王其超.针刺配合手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110例[J].中医临床研究,2013,(17):44-4.
[3]陈贺华.周围性面神经炎针刺联合药物治疗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6(24):73-7.
面神经炎 篇11
为了探讨肌电图在面神经炎诊断过程中的评价作用,本文针对43例面瘫患者进行肌电图检查,并与自身健侧的肌电图反应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总结肌电图检测对神经功能、神经损害程度以及预后评估的价值,以期指导临床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9月-2013年2月期间神经内科脑功能检查室所检查诊断的43例面神经炎病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22例;年龄为16~86岁,平均年龄49.3岁;病程1~90 d,平均20.7 d。其中,双侧起病4例,单侧起病36例(其中左侧15例、右侧21例),双侧阴性结果3例。
1.2检查方法
检查采用日本光电MEB-5504K神经电生理仪器。仪器参数:分别记录患侧、健侧的面神经运动神经诱发电位波幅(CMAP)、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Latency)神经电图为主要评价指标。
1.3评价标准
1.3.1神经肌电图标准
参考本实验室正常参考值。①利用失神经率指标(即患/健侧百分比差)来判断面神经面患病程度;健侧指定为100%;计算患侧面神经诱发电位(M波)波幅下降比=(正常侧波幅-患侧波幅)正常侧波幅×100%。失神经率0~30%之间,定义为轻度;失神经率30~50%之间,定义为中度;失神经率50~90%之间,定义为重度;失神经率大于90%,定义为完全失神经;②NCV:以本实验室正常人面神经传导潜伏期、波幅作为正常值范围。异常程度划分:面神经传导潜伏期比正常值延长20%为轻度,延长20~50%为中度,延长>50%为重度。
1.3.2病情分度
①轻度:M波波幅下降<50%,潜伏期正常或轻度延长;②中度:M波波幅下降50~90%,潜伏期中度延长;③中重度:M波波幅下降>90%,潜伏期重度延长;④重度:M波电位消失,NCV波幅引不出。
2 结果
43例患者中,其中4例为双侧起病,失神经率为100%;3例为双侧阴性结果,失神经率为0%;36例单侧面神经炎患者测定结果及失神经率统计见表1所示。由表1可知,以鼻区部位为例,统计患者中,失神经率轻度约占13.9%、中度约占25.0%、重度约占36.1%、完全性约占25.0%;以重度患者为例,额区发病概率约占27.8%、眼区发病概率约占47.2%、鼻区发病概率约占36.1%、口区发病概率约占38.9%。
43例患者中各年龄组病变程度分布情况见表2所示。患者中<18岁的青少年,发病率约为7.0%,19~40岁之间的中青年,发病率约为30.2%,40~60岁之间的中老年,发病率约为27.9%,>60岁的老年人,发病率约为34.9%。60岁以上老年组里,完全性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程度病变;19~40岁之间的中青年组里,重度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程度病变;其他组别里的病变程度比例基本持平。
按照病程分类,43例患者中不同病程神经炎患者失神经率统计情况见表3所示。患者统计中,病程在7 d以内与病程在7~30 d之间的发病率基本持平;7 d病程内,轻度和中度失神经率患者人数约为重度和完全性失神经率患者人数的1.80倍;7~30 d病程内,重度和完全性失神经率患者人数约为轻度和中度失神经率患者人数的3.29倍;>30 d病程内,轻度、中度、重度以及完全失神经率患者人数基本持平。
3 讨论
面神经炎,俗称面瘫,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早期病变为水肿和脱髓鞘,严重者则有轴突变性;主要表现为运动电位波幅及肌电图异常,治理率相对较高。神经电图能快速、客观地反映神经本身的功能状态,是目前最好的客观定量测试,也是目前面神经炎最好的神经功能定性检测方法之一。
本研究43例患者中,按患者年龄层次分类,60岁以上老年组里,完全性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程度病变;19~40岁之间的中青年组里,重度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程度病变;其他组别里的病变程度比例基本持平。按患者病程分类,7 d病程内,轻度和中度失神经率患者人数约为重度和完全性失神经率患者人数的1.80倍;7~30 d病程内,重度和完全性失神经率患者人数约为轻度和中度失神经率患者人数的3.29倍;>30 d病程内,轻度、中度、重度以及完全失神经率患者人数基本持平。因为急性面神经炎在发病过程中有个进展期,就是根据我们的神经电图的观察,会在7 d以后达到最严重的神经损伤,再往后就逐渐稳定。因此在早期的轻度-中度损伤的比例高,某种程度是神经损伤并没有到一个稳定的水平。这可能是在面神经炎的早期多是受损神经的水肿、充血,无髓鞘的脱失和轴索的变性。而随病程的进展,出现髓鞘及轴索变性,因而使面神经传导潜伏期延长或者M波波幅明显下降或者缺失。
另外检查面神经除了可以用神经电图的主要方法,还可以结合针极肌电图和瞬目反射等进一步检查神经传导的路径。但本实验室之所以不用针极肌电图检查,是因为在神经损伤开始的3周左右,针极肌电图没有很明显的反应,不会发现失神经电位等改变,而在后期用针极肌电图检查,有些患者不愿接受,所以用神经电图评估疾病的发展和恢复过程是目前可以作为面神经炎患者接受的常规的检查方法,并且可以做治疗和病情发展的随访。综上所述,病程短(<7 d)的患者,以低失神经率为主;病程中等(7~30 d)的患者,以高失神经率为主;病程长(>30 d)的患者,失神经率程度分布基本持平。
参考文献
[1]胡妙芝,王珏.神经肌电图在腕管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工程,2013,21(1):195-196.
[2]汤晓英.临床肌电图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202-211.
[3]Kimura,J.Electrodiagnosis in diseases of nerve and muscle:Principles and practice[J].2nd ed.Philadelphia:Davis FA,1989:288-304.
[4]林瑞声,李凤英,余昌明.神经肌电图对特发性面瘫临床及预后评估的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1,14(5):298-299.
[5]崔丽英,刘明生.十年来我国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研究进展:肌电图与脑诱发电位[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0,10(1):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