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特色

2024-09-11

结构特色(精选12篇)

结构特色 篇1

一、“乐”字贯穿全文, 金线串珠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而山色露布卷面, 时而水流泻进画幅, 时而喧鸟鸣于纸上, 看似散, 实则散而不乱, 散中有神。文章围绕一个“乐”字着墨 , “乐”是体现全文内在的文眼 , 是全文的中心线索, 是作者手中的一条金线。

文章先从醉翁饮宴引出一个“乐”字:“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于酒也”。饮酒微醉已含一点“乐”意, 而作者又巧妙地将赏山水的乐趣寄寓其中。“乐”的内容用一种“乐”的形式来表现。 醉翁心目中的山水之乐, 隐含两层涵义:一是从秀丽的自然景色中引发的乐, 一是从太守与滁州人共享这一美景而产生的乐趣。两种乐趣在太守的情怀中融为一体。

接着, 作者将“山水之乐”具体化, 以绚丽的笔触描绘琅琊山早晚和四时景物的不同程度, 意在强调这里的山水是值得玩赏游乐的。段末从朝暮、四时的角度来小结一日之景和四时之景, 并以“乐以无穷”作主观感受的总概括, 这一无穷之“乐”, 呼应首段的“山水之乐”, 并引出下段对“人之乐”的记叙。

第三段先后描绘了“滁人游山图”、“太守筵席图”、“宾客欢饮图”和“太守醉酒图”。一个“游”字 , 一个“宴”字 , 一个“欢”字和一个“醉”字, 就是“乐以无穷也”的具体生动的体现。

最后一段将太守之 乐、宾客之乐 和禽鸟之 乐结合起 来写,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先以禽鸟之乐来衬托众人之乐, 再以众人之乐来衬托太守之乐:鸟乐不如人乐, 人乐不如太守乐, 逐层递进, 归于一点, 突出太守之乐不同寻常, 欢于万物、乐在其中。一个“乐”字将全文的各个段落、各个层次的文字贯穿起来, 组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 犹如“穿千颗珠玉缀在金线之中, 收万道阳光凝于聚光镜上”。

二、逐层缩小记叙范围, 突出中心景物和人物

《醉翁亭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峰回路转, 有亭翼然”, 借用此话来形容这篇散文的结构特点是很恰当的。作者写四时晨昏的不同景物和五光十色的琅琊风貌, 可谓苦心经营。为写出醉翁亭的位置, 作者下了一番心思。不径直言之, 先从勾勒醉翁亭所处的大环境着笔, 采用“剥笋法”逐层缩小叙述范围, 由“环滁皆山也”缩小到“西南诸峰”, 由“西南诸峰”缩小到“深秀琅琊山”, 再由“深秀琅琊山”缩小到“泻出于两峰之间”的酿泉, 又由酿泉缩小到“翼然临于泉上”的一个亭。作者所敷设的这五个层次, 层层烘染, 层层相衔, 环境描写都抓住了各自的景色特征, 而这种景色又是一层胜过一层的, 暗示醉翁亭座落在滁州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作者由小到大, 由远到近, 由整体到局部, 逐层脱卸, 逐步收缩, 突出全文的中心景物醉翁亭, 点出太守醉心山水, 与民同乐的主要场所。作者也同样用逐步缩小记叙范围的手法, 使文章的中心人物在篇中占据突出的位置。作者先总写滁人畅游琅琊山的热闹景象, 然后将范围缩小到太守的酒席上来, 接着专写酒席上宾客的欢饮, 最后才把全部笔墨集中到太守一个人身上, “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 “饮少辄醉”, 推出太守在欢悦的人群中颓然而醉的特写镜头。这样, 太守之乐就在如此众多的烘托下被推到颠峰。

三、呼应有方, 层层相因

前面设伏, 后面显豁, 是本文结构的又一特色。文章一开头就写到“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而太守名谁呢? 却不表述, 这里蛰设伏笔, 犹如悬念, 引人就读。直到文末, “太守”已出现九次, 方才显出端倪:“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这就收到首尾呼应的效果。还有“太守乐”呼应了“山水之乐”, 乐从山水来, 太守乐就有了根据。“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者, 太守醉也”呼应了“饮少辄醉, 而年又最高”, 年事已高, 又放情于山水, 太守之醉就有了着落。处处注意照应的同时, 本文的句与句、层次与层次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日出”两句和“野花”四句内含因果:由“日出”归结出“林霏开”, 由“云归”归结出“岩穴暝”, 由“野芳发”归结出“幽香”, 由“佳木秀”归结出“繁阴”, 由“风高 ”归结出 “霜洁”, 由“水落”归结出“石出”。

前半句是因, 后半句是果, “日出”两句用“晦明”和 “朝暮”作结, “野花”四句用“山间之四时也”作结。“而乐亦无穷也”则从感情 色彩上对 全段做了 总结。琅琊山的早晚, 四时之景已成为“乐亦无穷也”的依据。再看, “夕阳在山”是人影散乱的原因,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是结果;“树林阴翳”是“鸣声上下”的原因,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是结果。

总之, 《醉翁亭记》的结构严谨周密、上下贯通、浑然天成。

结构特色 篇2

“大力提升班组管理水平,确保标准化班组创建达标” 结构件厂由原机电分公司和德兴设备公司合并而成,现拥有员工90人,下属6个班组,其中3个生产班组,1个维修组,1个综合组和1个办公室组。2009年,我厂3个生产班组一致通过了矿标准化班组验收,剩下的3个班组标准化班组创建工作起步晚,资料不全,基础工作薄弱,要想在2010年全部通过矿标准化班组验收相当困难。为进一步落实“抓基础、练内功、渡难关”的主题活动,贯彻矿关于班组建设的指示精神,持续推进标准化班组创建工作,并将班组管理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实现矿山又快又好发展,结构件厂党支部决定把“大力提升班组管理水平,确保标准化班组创建全面达标”作为2010年党支部的特色工作来抓,通过全面创建标准化班组来提升班组管理水平,保证制度的执行力度,确保生产经营等各项任务顺利完成,创建和谐平安社会!现将2010年结构件厂党支部特色工作总结如下:

一、扎实抓好班组基础工作部分,夯实班组管理基础

1、搞好班组组织建设工作。

健全和完善了以班组长为核心、经工会小组长、五大员等为班委的班组管理机构。利用这次标准化班组创建的机会,更换了一批工会小组长,切实加强班组的基础管理工作,重新确立了各班组的五大员结构,满足了班组工作的需要,也符合标准化班组创建的要求。班组组织建设的顺利完成,为党支部特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2、完善了各项班组管理制度,加强班组基础建设工作。

健全了班组各员工的岗位责任制、技术操作规程、安全操作规程和设备维护保养规程,严格执行公司劳动纪律,重新统一编制了结构件厂设备完好率统计方案和设备润滑控制台账。加强班组现场管理,生产现场和休息室实行定置管理,划分责任区域并指定责任人,严格执行公司材料管理制度,履行领用耗手续,搞好班组修旧利废,做到了降本增效。

3、大力开展宣传和自查自纠工作。

在特色工作确立之初,党支部要求各班组利用班前会、政治学习等各种学习机会,大力宣传支部特色工作的目的和意义,提高了广大员工对落实标准化班组建设工作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为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为党支部特色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党支部多次组织分厂检查小组对各班组的标准化班组创建工作进行检查,每个月对各个班组进行评比排名,对第一名给予奖励班组长50元,最后一名考核班组长50元,奖励考核进入班组长绩效考评。

二、优化分配机制,建立健全《员工绩效管理办法》、《日检日清管理办法》、《班组长绩效管理办法》、《分厂周检周清管理办法》,做到考评有依据,并组织班组成员开展自检自清与组织班组实施日检日清,有此基础上实施兑现业绩与奖惩挂钩,摒弃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现象,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并逐渐形成要把工作做好做优的自觉内驱力。

三、2010年确立特色工作以来取得的成绩

1、上半年全心全意保证了去年通过验收的班组顺利通过今年矿复审工作。

2、今年的3个班组通过标准化班组验收的目标全部达到,并超公司60%要求!

3、支部特色工作大力支持学习型班组建设工作,在集团公司3A学习型班组创建工作中取得了相当优秀的成绩。

分厂党支部在标准化班组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与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分厂上下形成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和谐、团结、进取的良好氛围,从而促进了分厂班组管理水平的大力提升,规范了企业的班组管理,确保生产经营等各项任务的完成。

在标准化班组创建中我们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去做,如:进一步规范班组绩效管理,各项规章制度仍需健全和完善,周检周清以及各种检查等还应细化。结构件厂党支部将继续努力,推进班组深化改革,合理配置人员,进一步理顺管理关系,营造良好的氛围,创建和谐平安德铜!

结构件厂党支部

结构特色 篇3

悦读记·第五回:把握文章结构思路题应对方略

结构和思路,两种说法,其致一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也就等于把握住了文章的结构。从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看,把握文章结构思路题主要有两种命题形式。

1关注某一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

(1)套用“常识”,灵活分析

解答“分析某一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这样的题目实际上是非常机械的,套用“基本常识”来阐述一般都不会错。如果是开头段,常常是为下文作铺垫,或引出下文,或总领下文;如果是中间段,常常是承上启下,或与上文某一内容相照应,或为下文某一内容作铺垫;如果是结尾段,常常是总结上文,或与上文某一内容相照应。当然,仅仅套用这些“基本常识”,讲一些名词术语是不够的,还应表述具体。比如承上启下,究竟承了上面的什么内容,启了下面的什么内容,一定要联系文章内容讲清楚,不能给人机械套用的感觉。

如2007年高考语文江苏卷第16题:

“男人虽然不再要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上看有什么作用?

选文是雷抒雁的《麦天》,全文共8段。题干中的文字位于文章的中间——第4段的开头。按照“基本常识”,解题时需考察其前后文。细读原文发现,与此题相关的文字有:

(第3段)女人去看娘,男人守在家里忙麦收前的杂事。开镰前最后一集是“忙农会”,各类夏收物资一应俱全挤满市场……树朋下,男人们三个一堆,五个一团,聚在一起聊天。无非是说,今年麦子长得厚,吃苦的日子到了,脸上却掩不住心里的喜悦。先前,从甘肃来的麦客,早早就往关申赶。一路上从西往东,跟着麦熟先后,次第割过来,叫赶麦场……

(第4段)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妻子心疼丈夫,这些天,得把饭食做可口。先是锅盔、面,只两顿,男人就说:吃不进去,有些汤水便好;女人另想法子,买些精肉,配上黄花木耳菠菜豆腐,做成酸酸辣辣的臊子;然后,使出看家的本领,把面和硬揉匀擀薄切细,如同俗话说的“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

(第5段)新麦入囤,满屋子都是麦香、馒头香、锅盔香。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坑上,望着麦囤;嘴里哼着秦腔。想啥?啥都不想,忙活了一年,身子脑子都该歇歇了。偶一抬头,望见窗外,黑云蒙蒙,淅淅沥沥落下雨点来,睡意使水一般弥漫上来。

第4段画线部分的核心文字是“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在意思上分别与第3段的“今年麦子长得厚,吃苦的日子到了”、第5段的“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刺刺躺在坑上,望着麦囤,嘴里哼着秦腔。想啥?啥都不想,忙活了一年,身子脑子都该歇歇了”相照应。正是由于“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第4段才会写“妻子心疼丈夫,这些天,得把饭食做可口”。总之,如果要分析文章中间段落的文字在结构上的作用,把上下文的相关文字都看一看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答案:①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②与土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③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刺刺躺在坑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

(2)仔细读题,巧对“变式”

细心的同学会注意到,有时命题者并不单纯考“某一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而是考“某一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我们不妨视后者为前者的一种“变式”。

碰到这样的题目,同学们就应考虑全面。一般来说,它包括内容、表现形式、文章结构等诸多方面的作用。当然,并不是每一道题目都要从这三个方面去写,但一定要从多方面去考察,有一点就写一点,以防遗漏。如:

第3段申的画线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选文是欧阳斌的《生命的暗示》,相关文字如下:

清凉的秋雨送走了一个燥热的苦夏,燥热的心总算静默下来了。在这秋虫唧唧的黑色的秋夜里,我骤然从昏睡中惊醒。远方的钟楼上,响起了悠长的钟声。又一列火车隆隆驰过——

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是生命的暗示吗?

我在想,秋虫因何要昼夜而鸣?是因为它强烈的生命意识么?是因为它深谙生命的短暂,而必须高密度地显示自己的存在么?是因为它那生命的全部价值,都隐含在着微弱却令人感泣的生命绝响里么?那么人呢?仅仅因为生命比秋虫千百倍的绵长,就可以以生理需求为由,将千百个最美丽最令人激动的黎明慷慨地遗弃么?

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痛苦的煎熬……

题目问的是“作用”,但没有指明是哪一方面的作用,这就需要从内容、表现手法、结构等方面去考虑。标题是“生命的暗示”,全文讲的是“生命”,开头却写秋虫的鸣叫。第3段的画线部分通过一组设问,由秋虫的生命过渡到人的生命,显得很自然,所以,画线句子起到引领下文的作用。这是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从表现手法上看,画线文字的用了排比,显得很有气势。

参考答案:①引领下文,由秋虫及人,引发对生命意识和价值的思考;②运用排比,增强语势。

2关注全文的写作思路或全文的结构特点

这类题目主要是考查同学们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解题时,一要“进得去”,把文章真正读懂;二要“出得来”,看文章有高度,不要拘泥于局部的细节,要从整体上去把握。

如2004年高考语文湖北卷第20题:

本文以怀表为线索,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和好处。

该题的着眼点虽然是分析文章结构安排的“作用和好处”,但前提是弄清楚文章结构的特点,因而,它实际上是一道梳理文章思路的考题,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命题人为了降低难度,作了两个提示:第一个是“以怀表为线索”,第二个是“分为三个层次”。按照这样的提示考察全文,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原文共9段,前4段写修怀表的经过,第5段通过写怀表的来历来凸现父亲的精神,最后4段写怀表蕴涵的精神给作者的启迪。从文章的整体看,写表是为了写人,写修表的经过是为了引出表的来历,写表的来历是为了引出父亲的精神,写父亲的精神是为了写自己对人生的感悟。文章由物及人,由人及精神,一层跟着一层,环环相扣,非常紧凑。

参考答案:①作用:第一层写修

表的经过,为下文介紹表的来历作铺垫;第二层写表的来历,凸现父亲的精神;第三层写表的传承,突出作者对父亲的精神的感悟。②好处:由表及人,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这道题目由于题干中的两个“提示”降低了很多难度,但大多数时候命题者并不作“提示”,而是要求同学们自己去分析、把握。不过,从各地出现的真题看,如果没有此类提示,那么选文肯定在某一方面有鲜明的特点。比如,在结构安排上,或层进式,或总分式;或以时间先后为序,或以空间转移为序,或以逻辑推理为序,或以感情发展为序。在材料组织上,或以某一事物为中心,逐层推进;或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卒章显志。

如2008年高考语文江西卷第17题:

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相关选文如下:

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萧乾

(第1段)也许有人比我史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

(第2段)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申,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第3段)扶着那绛色的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

(第4段)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件迢迢跑到了这里……

……

(第6段)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件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

……

(第10段)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袋传单:有工人发的,大学生发的,有国民党的,共产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烂纸卖掉了)……

(第11段)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

(第12段)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参考答案: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第1、第2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第3至第10段分写,其中第3、4、5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所感,第6、7、8、9、10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最后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电影《暗恋桃花源》的结构特色 篇4

这部戏的独特之处在于, 它相当于关于回忆、梦想和现实这三个概念的一篇夹叙夹议的文章, 是议论文, 不像一般影片那样, 是一篇叙述文。一般的影片, 依靠连续不断的故事组成结构的主干, 形成基本的推进力, 但是这部影片叙述的力量比较微弱, 就和议论文一样, 它是靠议论来推进内容的前进。剧本展示的环境是一个剧场, 时间是一个晚上, 两个剧团为排练互相争来争去, 最后都糊弄着排练完了, 这就是影片的基本内容。很显然, 如果只是依此来形成一部影片的推进力是不够的。这部影片的推进力, 主要靠的是不断议论, 也就是主题思想的不断深入与得到揭示。《暗恋》和《桃花源》表面上是两部戏, 其实只是一些片段, 如果把它们独立出来演出, 则太单薄, 所以它们只是作为叙述段落, 成为印证影片主题思想的叙述材料。它们和排练间隙发生的各种琐碎争吵一起完成了整部戏逐渐深入揭示主题思想的任务。议论因素贯穿全篇, 是这部戏的突出特点, 成为主要的结构力量。如果没有这些不断出现的议论, 这部戏就失去了推进力。当然, 这种议论并不是直接表现的, 而是通过台词和情节实现的。另外, 作为两个独立的故事, 它们都有自己的比较完整的结构, 因此从故事角度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 这也是这部影片推进力的重要部分。

这部戏的结构力量, 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两个剧团争用一个剧场排练的故事;二是两个单独故事各自的吸引力;三是议论的逐渐深入。应该说第三点才是这部戏推进力的主要方面。两个情节独立的故事, 在一个舞台上交错演出, 又不断地发生各种琐碎纠纷, 这些内容如何有效地统一起来, 如何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作品?主要靠议论的因素, 是逐渐深入的议论把它们统一了起来。

《暗恋》之一:叙述江滨柳和云之凡上海的恋爱, 美好回忆的再现。云之凡告诉江滨柳遗忘苦恼的战乱现实, 说遗忘现实, 才能重新开始。关于遗忘的台词, 全篇有很多。这种具有明显潜台词、具有议论含义、揭示主题思想的台词, 在影片里不断出现。影片就像镶满了宝石的王冠, 宝石就是这种议论性质的台词。所以我们会逐渐发现这样一个特点, 就是影片主题思想在不断深化。这种感觉主要是靠电影不断印证来形成的。我们在观赏的时候, 一点也不觉得重复, 而是觉得在逐渐深化。因为人难以生活在现实里, 这是一个难以把握的, 有点虚幻色彩的真理。

排练间隙之一: (1) 导演不满演员的表演, 现实总是不如回忆中的美妙。影片启发大家不断体会思考所谓美好回忆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2) 《暗恋》的排练被乱哄哄的《桃花源》剧组打断, 回忆的梦境被现实粉碎。片子里有多次演出被打断的情节, 一律都是比较安静比较美的场面被生硬地打搅, 给人以美梦破碎的感受。这都是创作者的匠心, 给观众感官上直接的刺激是为了加深理解主题思想。 (3) 寻找刘子骥的女人, 这是一个沉迷于回忆难以自拔的人。

《桃花源》之一:叙述老陶因老婆和袁老板偷情, 又打不到鱼, 而陷入无限烦恼。这一段的主旋律是烦恼的现实, 主要是烦恼的老陶。另外春花和袁老板, 在偷情中充满梦想, 是这一部分的次要内容。

排练间隙之二: (1) 老陶在向上游去时, 要遗忘现实, 场面令人难忘。 (2) 但这个过程被《暗恋》剧组打断。整部戏有很多这样的设计, 一个很优美的场面被纷乱的现实打乱, 都在暗示回忆、梦想在现实中被粉碎。 (3) 两个剧团道具方面的纷乱, 不断暗示现实的纷乱、无序与可厌。顺子在梦想中大展才华, 但是却在现实中颠倒混乱。梦想与现实距离其实很遥远, 这充分说明人容易忽视现实生活而陶醉在梦想中。 (4) 寻找刘子骥女人的不断出现也成为吸引观众的重要线索。

《暗恋》之二:病房中老年江滨柳苦苦回忆云之凡, 发出寻人启事。江妈妈细心照看江滨柳。这一段主要暗示对美好回忆的深刻眷恋。江妈妈和江滨柳的关系表示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深度隔膜。云之凡的幻影和现实中江妈妈的关心和叹息互相交织。江妈妈回忆结婚时的情景、回忆窗外的树, 充满一种温暖的味道。

排练间隙之三: (1) 《暗恋》导演苦忆白色山茶花。 (2) 被纷乱的喜剧《桃花源》侵入。 (3) 寻找刘子骥的女人回忆酸酸辣辣的感觉, 显然她不只是回忆酸辣面的味道。 (4) 道具的混乱仍然继续。导演说忘不掉他的昔日女友。都是美好的回忆忘不掉, 但是纷乱难以忍受的现实要忘掉。比如老陶的“什么什么春花, 忘了, 忘了忘了”。反复提示观众, 人在留恋什么, 愿意遗忘什么。

《桃花源》之二:叙述老陶历经艰险后, 忽然进入了一个名叫桃花源的美好所在, 老陶在这里得到了休息。 (1) “空气里有一股说不出的味道”。说不出来的味道和白色山茶花, 以及酸酸辣辣的感觉一样, 都是美好境界的代表。另外, 《桃花源》与《暗恋》的台词互相交织及呼应, 增加了剧本的统一感, 这也是一种结构手法。 (2) 武陵就是———自己的生活环境无法言说, 这也是人没有生活在现实中的表现。

排练间隙之四: (1) 如梦一般的桃花源。 (2) 被《暗恋》剧团侵入, 梦破碎。 (3) 达成一边使用一半的协议。

《暗恋》《桃花源》的交织:《暗恋》病房中江滨柳期待云之凡的出现。《桃花源》在美好的桃花源里, 老陶开始想念春花, 要回家。

桃花源的美好生活为什么不能让老陶痛下决心终老于此, 而一定要回去找春花呢?这个情节的设置最为深刻地揭示了影片的主题, 无论现实是美好还是恶劣的, 人们都不能安住其中, 而总是“生活在别处”。这正是人们缺乏幸福的真正原因。

《暗恋》《桃花源》交织在一起, 由于互相干扰形成极大的混乱。人由于不能互相理解, 互相之间都成为干扰。之所以造成令人难以承受的现实, 主要的原因恐怕是人的不能安定、独立, 总是陷入这种互相干扰的状态。在那些少得可怜的美好回忆和梦想般的境界里, 人暂时进入互相帮助、气息相融而不是互相干扰的状态, 因此使人总也不能忘怀。

《桃花源》之三:老陶回家后, 在春花和袁老板的吵闹里, 对生活彻底失去信心。而春花和袁老板的美好梦想已经被现实生活打得粉碎。

春花和袁老板的梦想破碎了。老陶对春花的思念也被现实瓦解了。 (1) 春花和袁老板以为老陶是鬼, 就害怕和盲从, 神鬼都是自心幻梦所生。 (2) 完全按自己的想象理解老陶的话, 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异常坚固。 (3) 自己料理孩子烦得要死, 别人碰一碰就大喊大叫。这个细节, 最生动地展示了人不能珍视现实, 不能珍视已经拥有的可悲品性。

排练间隙之五: (1) 老陶回不到桃花源。 (2) 剧场管理。 (3) 寻找刘子骥的女人。 (4) 布景的混乱在继续。

《暗恋》之三:江滨柳见云之凡。江滨柳难忘的虚幻美好的回忆消失了, 哭倒在江妈妈的怀里, 令人感叹。为什么总是要等到梦破裂, 才会意识到现实的可贵, 虚度了多少无谓的光阴。

排练间隙之六: (1) 《暗恋》的导演很悲怆。 (2) 寻找刘子骥的女人隐去, 她忽然扔掉了自己的帽子, 脱掉了外衣, 这是否意味着她开始摆脱那个虚幻中的刘子骥的困扰, 重新回到了现实中?

无论美妙的回忆还是美好的梦想, 都像肥皂泡一样破灭了。迷恋回忆和梦想的结果总是这样凄怆, 启发人珍视当下的生活。影片中两个故事很有连续性, 确实是故事行进力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应该看到, 由于故事和意象的相对单纯, 又仿佛是电影主题思想的主要论据。

一个好的创意, 只是工作的一个良好开端。从创意到完成作品, 其间有一个艰辛追索、精心打磨的过程。就如同做一个帽子的计划, 但是离真做成一顶光彩夺目的王冠还很遥远。用议论因素组织全篇, 把一些零碎、互不关联却富有新意的细节精密地组织起来, 创造良好的欣赏效果, 这是《暗恋桃花源》这部戏在艺术结构上给人最大的看点。

摘要:对经典名片《暗恋桃花源》关注和谈论比较多的是它的主题, 实际上它的结构也一样精彩, 或者说, 它的结构方法和导演所要表现的独特思想是互相匹配的。一般的影片, 依靠连续不断的故事形成结构的主干, 形成基本的推进力, 但是这部影片, 在叙述方面的力量相对比较微弱, 和一般的议论文一样, 它是靠议论来推进内容的前进。

关键词:回忆,梦想,现实,结构

参考文献

[1].赖声川:《赖声川的创意学》, 中信出版社, 2006年版。

结构特色 篇5

学质量

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成立于2010年9月,是以甘肃机械电子职工大学为基础,整合甘肃省机械工业学校、甘肃省机械高级技工学校两校资源,前后具有20多年办学历史的一所高职院校。集多年的办学经验,我们认识到,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也变得日趋激烈,要想在强校如林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打造好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专业特色就是学院的竞争优势。对此,我们一直在进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学院专业设置总体情况

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共设置机械工程系、现代制造工程系、电气工程系、信管工程系等四个教学系,16个专业。其中机械工程系下设有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焊接技术及自动化、工业设计、印刷技术等6个专业;现代制造工程系下设有数控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风能与动力技术等3个专业;电气工程系下设有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等4个专业;信管工程系下设有会计电算化、计算机应用技术等2个专业;兰州校区开设有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

二、优化专业结构、凸显特色专业 高职院校都应该有最能发挥自身优势的特色专业,即“名牌专业”,让学校的特色专业产生“品牌”效应,企业看重学校的特色专业优势,又可将企业的“品牌”战略应用于专业建设,其质量效应像一块磁铁,吸引着学生源源不断,用人单位纷至沓来。

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坚持 “特色专业、立足之本”信念,不盲目跟风,不浮躁冒进,一心一意、挖掘专业深度,结合学院的办学历史和教学资源,按照本地企业发展需要,依据专业调整的适应性、超前性、特色性等原则对专业建设做出优化调整,构建专业群,推动学院不断发展壮大。主要表现在:

1.品牌专业:学院的机械制造、数控技术应用、电气自动化等三个专业,在甘肃省机械工业学校1986年建校时就已经开设,经过二十余年的锤炼和打造,已成为优势专业和核心专业;机械加工、电工电子、计算机装配等三个专业是甘肃省机械高级技工学校多年来精心打造并引以为强的品牌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是甘肃电子职工大学建校就开设的专业,已有近二十年的办学历史。机电学院成立后,在专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中采取的是整合品牌专业、延伸拓展、深化品牌专业的方式,集合了三校原有的专业优势,充分挖掘这些专业的优势潜能,发挥特色优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培养质量高,竞争能力强,已成为甘肃省机电行业职业人才的首选,品牌专业优势已经形成。

2.特色专业:学院还按照区域产业布局和发展动向,以及天水作为甘肃省老工业基地、关—天经济区次核心城市、装备制造业相对发达的特点,挖掘已有专业潜力,积极申报新专业,增强专业竞争力,高职专业已由原来的6个增加到了现在的16个。改造原有专业,建成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4个骨干专业,申报了5个省级特色专业,创建精品课程。我院“模具制造技术”和“电气自动化技术”两个专业被评为“全国机械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特色专业”。这些专业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人才质量等方面具有明显特色,培养的学生在素质和能力方面,都得到企业、用人单位以及社会的广泛认可。

三、特色专业建设具体做法

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涉及学院建设和发展诸多方面系统工程,建设的内容包括围绕特色的培育和形成,配置相适应的教学资源,做好相应的教学管理工作,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建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和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特色专业建设必须目标明确,在保持专业目标的基础上突出地体现特色目标,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要有明显特色,同时制订相应的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并能体现课程特色、培养方法的特色等。学院坚持“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办学理念,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旨,以培养岗位能力为目标,推行“以项目为支撑的模块化教学改革”,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和构建,增强了课程实用性,注重了技能培养。积极构建“教学院长--系主任--专业带头人--教学项目负责人--教学模块责任人”五级教学责任体系,强化过程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加大教学模块的开发力度,补充完善校本教材体系,先后通过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中国邮电出版社、兰州大学出版社等,正式出版我院主编的教材20多部,自编模块化校本

教材54部。其中《数控铣工实训》、《电工电子》两部教材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规划教材。

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要培养高水平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实现从招生到就业的良性循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要培养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 “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双高型”人才的关键。学院要求专业教师都要逐步取得相应等级的技能证书,坚持抽调专业教师到生产第一线脱产或兼职参加实践锻炼;经常利用寒暑假对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先后选派50余人次赴北京、武汉、重庆、兰州等地参加全国和全省骨干教师培训;学院坚持用实绩评价教师,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先后有9人被确定为专业带头人,1人被评为全国“职教名师”,1人被评为全国“杰出校长”;学院创新用人模式,以长期聘用和短期聘用相结合的方式,引进60余名具有生产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师和优秀应届大学毕业生。经过长期努力,初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基础扎实,技能过硬,爱岗敬业,能基本适应学院发展要求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有力地保证了教学工作的需要。

3.实训建设是保障。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社会急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毕业生走出校门就直接就业上岗。实现教学与就业的零距离接轨,既是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的期望,也是各高职院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惟一的途径就是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在实习、实训方面,中央财政投资400万元,学院配套300万元建成的国家级数控实训基地已经投入使用;省上投入800万元,依托甘肃机电职教集团建设的机电类专业省级共享型实训基地实训大楼已经竣工,实训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学院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4.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的配备。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配备数量和质量是打造特色专业的物质基础,也是完成教学计划和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条件。学院近几年加大对校园基础设施和教学设施的投入,新征土地150余亩,新购200余台联想启天高配置电脑,建成12个多媒体教室,16个教学机房,新建标准塑胶操场,体育馆、篮球馆、学生公寓等,改善各项基础设施的配套条件。

图书馆的馆舍面积和馆藏书目数量、质量已接近评估要求,学院每年都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购买各类最新的纸质及电子书籍。努力为学生提供现代化的学习和后勤服务条件,以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四、与时俱进,培育更强特色专业

“最高明的竞争是避免竞争”。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说过:“高质量、有特色的教育永远是稀缺资源”。高职院校通过特色专业建设,致力于培育自己的专业亮点和专业优势,以自己的亮点、优势打造学校品牌,提升自己的实力,是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求得生存和获得持续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

今后,学院将对原有的特色专业按照高职的要求进一步做精做强之外,争取在未来五年内将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和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打造成学院新的特色专业,并申报省级精品专业。按照“以装备制造业需要培养人才,培养装备制造业需要的人才” 的原则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并在原有的专业基础之上新增一些相关专业,形成与地方行业职业群、技术群和岗位群相适应的以机械和电子为特色品牌的专业集群。

结构特色 篇6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全省教育工作会议都将提高质量作为发展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而优化教育结构、强化办学特色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将“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5项目标之一予以明确。日前,围绕高等教育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这一问题,记者专访了中原工学院院长崔世忠教授。

阵痛:“麻雀大学”导致了“毕业即失业”

记 者:近年来,河南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大而全”的“麻雀大学”却非常多,不少高校在发展中都存在着盲目追求“综合”的倾向,结果是高校办学模式趋同,特色和优势弱化,造成了有些专业的学生“毕业即失业”。请问,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崔世忠:这种现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转变的特定时期出现的,是一种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和发展中的现象。在我看来,这种现象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高校扩招引起的结构性失调是造成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用人单位的盲目攀高、毕业生的期望值过高等都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必须正确看待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影响。扩招虽然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但毕竟满足了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国并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成绩是第一位的。

对高校而言,要找准办学定位,明确办学特色,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避免盲目攀比、盲目跟风、盲目复制、简单照搬其他高校的办学模式和发展模式,避免卷入同质化竞争的“怪圈”;要着力建设自己的优势学科、优势专业,在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彰显自己的特色,努力使自己培养的人才在社会上更有竞争力。

记 者:您认为在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化阶段后,为何将“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放到如此重要的位置?

崔世忠: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从国际来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和区域竞争日益加剧,教育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加深,在全局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这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国内来看,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亟须转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越来越显得重要和迫切,这些也给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广大人民群众有了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新期盼;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来看,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院校合并、规模化发展之后,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目前无论是结构、特色还是质量,都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和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并将提高质量作为发展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强调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这是我国也是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的发展方向。

出路: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记 者:《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优化结构”强调了四点:优化层次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布局结构,优化类型结构。请谈谈您的理解。

崔世忠:鉴于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目前我省高等教育的整体状况以及我省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和中原经济区的战略要求,优化层次结构就是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本科教育,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并加强不同层次高等教育的衔接与沟通;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就是要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需求的变化,统筹学科专业规划,巩固基础学科,加强国家和我省急需的应用学科,积极培育、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优化布局结构就是要逐步形成以省会郑州高等学校群为中心,其他省辖市高等学校合理布局,具有地方特色并主要为区域经济服务的高等教育体系,新增高等学校要向经济发展水平高、高等学校数量少的地区倾斜;优化类型结构就是要积极支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扩大民办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占全省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规模的比例,对各级各类成人高等教育机构进行科学定位和合理分工,形成普通与成人、学历与非学历高等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从总体上看,优化结构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各高等学校找准定位、办出特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记 者:中原工学院的办学特色是什么?这一特色是如何形成的?

崔世忠: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体现在办学理念、办学思路等不同层面。作为一所以工为主、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理工科院校,中原工学院近年来坚持“优化结构、扩大规模、改善条件、提高水平”的方针,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省级重点学科为依托,完善专业结构,强化办学特色,在长期的“特色兴校”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不同层面的办学特色。在这里,我仅以健全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例,介绍一下学院在教学管理方面的办学特色。这个体系是我院经过20多年的办学实践逐渐形成的,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制定了“二维”教学质量标准,即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发展的质量标准和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的工作质量标准;二是构建了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即构建了由学院领导、主要职能部门、教学评估专家组、教学专家督导组、教师及学生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三是构建了“五评、五查、二考、一员”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组织。可以说,健全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强化办学特色的有力抓手。

记 者:特色是一所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近年来,河南新建本科院校比较多,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应该如何发展才能办出特色?

崔世忠:我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应从四个方面下工夫办出自己的特色。一要明确办学思想。办学思想是对办学的目标设计、价值追求、角色定位等问题的理性思考,这些思想对形成办学特色具有重要的选择与定向、激励与调控等作用。二要科学定位。学校的办学定位是对自身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战略地位和发展方向作出的战略选择。新建本科院校要通过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准确把握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态势以及相关专业、相关学科发展的趋势和学校自身的优势,在综合分析上述情况的基础上,确定学科专业设置,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三要重视师资队伍。教师是办学的主体,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校办学思想的实践者、办学风格的传承者、办学特色的创造者。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与学校办学定位相适应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四要以生为本。衡量学校是否有特色,归根到底要看培养出的学生是否有特色。培养有特色的学生,在教育观念上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坚信学生“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皆可成才”;在教育实践中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教育模式上要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突围:从人才的“蓄水池”到“活水源”

记 者: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中原工学院将如何进一步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崔世忠:我们将从三个方面进一步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按照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根据学院学科专业现状,凝练方向、汇聚队伍、建立平台,努力增强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二是优化资源配置,建立起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着力把学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来。三是深化教学改革,探索符合学院实际,体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与社会、企业相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一体系主要包括: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宗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按需教学”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以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抓手,构筑多层次、多形式的创新实践平台,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加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校级的特色专业,加强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精品课程建设,以此带动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

记 者:目前,建设中原经济区成为全省上下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请您谈谈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过程中,河南高校承担着什么角色?该怎么做?

崔世忠:作为河南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河南高校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在建设中原经济区过程中,河南高校要做到由人才的“蓄水池”到“活水源”的转变。一要牢固树立主动为建设中原经济区服务的意识,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努力在解决中原经济区建设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二要在继续扩大办学规模、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同时,着力研究中原经济区建设与学校办学的契合点,强化内涵,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努力办出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等教育,为全面提升我省的人才素质、加快我省由人力资源大省向人才强省转变以及建设中原经济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三要积极选择关系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难点问题,认真开展研究,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切实提高我省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为我省产业结构调整、产品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四要积极服务“三农”,努力在助推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三化”(现代化、机械化、高效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上作出积极的贡献。

开设具有特色的钢结构课程实验 篇7

钢结构建筑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建筑”之一,是一种节能环保型、能循环使用的建筑结构体系,符合发展节能建筑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在高层建筑、大型工厂、大跨度空间结构、交通能源工程、办公楼及住宅建筑中更能发挥其自身优势。

目前,我国正处在钢结构迅速发展时期,需要更多从事钢结构的高级专门人才投身到钢结构事业当中。而目前企业钢结构人才缺乏又是影响和制约整个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钢结构企业如果具备高素质的设计、制作、安装、防火、防腐、防锈、堆放、运输、检测与检修及后期处理的工种技术人员,必将受到业主的青睐,从而在市场竞争中会创造更多的机会。

1 钢结构实验教学现状

高校作为培养建筑钢结构专业人才基地,而目前我国高校培养钢结构人才的现状不尽人意,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实验性教学环节满足不了工程实际的要求,据调查,全国许多理工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均开设钢结构课程,而开设钢结构的实验却不多。

钢结构课程对实践环节要求高,因而开设符合行业发展需要、具有特色、满足教学及科研要求的钢结构实验课程很有必要。钢结构教学实验一般分为两种:第一种为传统简单实验,大多为构件或平面结构实验,如梁受弯实验、柱轴压实验、平面桁架实验等,国内开设钢结构实验的大多院校均采用此类;第二种则是根据现代钢结构进展开设的新型实验,比如立体构件、屋盖结构、预应力钢结构等,本文针对江苏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钢结构实验设置情况,论述第二类实验开设的内容与要求。

2 钢结构实验内容与要求

2.1 实验教学目的

在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础实验的方法、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以巩固和提高所学的理论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验。从实验中获得感性认识,深入理解和应用学科基础课中的概念、理论,增强对立体桁架在纵、横向受力特点的感性认识,增强对预应力门式刚架结构受力特点的认识,掌握预应力对门式刚架内力合理优化的规律,同时培养初步的科研能力。

掌握一些常用测试仪器的测试原理与方法,并能正确使用仪器设备,能正确诚实记录实验现象与结果;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能正确地运用工程语言进行科学表达,独立撰写实验报告;具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实验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2.2 三角立体桁架荷载反应实验

三角形空间桁架结构是在网架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结构用钢量小,且结构刚度和安全度较大。目前这种结构主要应用在一些大型公共建筑结构中,该结构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开设此类实验具有实际意义。

本实验主要测定立体桁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跨中竖向位移及各杆的内力。要求会计算桁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各杆件内力和跨中竖向位移的理论值,并与实测值进行比较,分析存在差值的原因。

桁架尺寸及测点布置见图1。

2.3 预应力门式刚架荷载反应实验

在大跨度钢结构中引入预应力而形成预应力钢结构是提高结构刚度、增强结构跨越能力并减少钢材用量的有效途径。开设此类实验为培养科研能力打下基础。

本实验主要测定预应力门式刚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刚架梁跨中挠度、梁跨中平面外位移、柱顶侧移、梁柱相应截面的应变以及钢索内力。要求会计算刚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各杆件内力和位移的理论值,并与实测值进行比较,分析存在差值的原因。

利用本实验模型可对预应力门式刚架进行深入实验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邓夕胜,董事尔.钢结构教学改革探讨[J].高教论坛,2008(5):5-6.

[2]胡杰.建筑钢结构制造与施工人才的培养[J].甘肃科技,2005(7):26-27.

[3]刘殿中.三角形钢管桁架的应用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3):93-94.

[4]张勇,王元清,石永久,等.索支承门式刚架模型静力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4(2):51-52.

以党建工作为抓手优化结构创特色 篇8

1 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理念

我系党总支坚持抓好党总支中心组的理论学习活动, 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认真学习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通过理论学习, 我系中心组成员提高了政治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 增强了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并积极带领全系党员和专业骨干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省教育厅关于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实施意见》、《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 使全体教师不断更新职业教育理念, 深刻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 进一步明确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坚持专业建设要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充分体现卫生职业教育的规律和医学教育“社会性、实践性、服务性”的原则, 大胆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 加强市场调研了解社会需求

学院升格初期, 医学技术系只有两个专业, 结合学院“十一五”期间提出的专业发展目标, 系党总支积极谋划专业建设和发展, 组织以党员教师为主体的团队, 深入到人才市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医疗卫生单位进行调研, 了解苏北地区医疗卫生单位专业岗位的需求状况。通过运用文献资料调研、问卷调查、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江苏省内卫生类各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探索与分析, 发现江苏省特别是苏北地区医疗美容技术、口腔医学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和营养与食品卫生等专业人才的培养较薄弱, 以上各专业人才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这为学院开设医疗美容技术、口腔医学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和营养与食品卫生等专业提供了可靠依据。

3 确定发展目标优化专业结构

专业建设是院校发展的核心工作, 是实现“就业导向”的保证、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关系着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和质量[1]。专业设置直接关系院校的生存与发展, 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有利于学院又好又快的发展。

3 年来, 按照“成熟一个开设一个”的原则, 我系已从升格初期的两个专业, 发展成现有的7个专业, 实现了“十一五”期间, 专业数量成倍增长的目标, 成为全校专业数最多的系。其中有5个专业的负责人均为教师党员, 他们在专业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 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为学院的专业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 医学技术系共有康复治疗技术、口腔医学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医疗美容技术、卫生信息管理、营养与食品卫生、司法鉴定技术等7个专业。其中, 康复治疗技术已成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卫生信息管理是院级特色专业, 口腔医学技术、医学检验技术是我院重点投入和发展的专业。“十二五”期间将建设以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为主体, 口腔医学技术、医学检验技术为支撑, 带动其他专业协调发展的“一体两翼”的专业布局结构。

4 加强专业建设打造特色品牌

围绕建设目标, 我系党总支把党建工作的落脚点放在专业建设上, 把专业建设列为系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及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着手, 不断深化专业建设的内涵。

4.1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

根据学院的总体规划和部署, 我系有计划地组织各专业开展课程改革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改革传统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3层次专业课程体系。组织由行业专家、医院骨干、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团队, 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及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岗位工作任务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实施项目课程和岗位实训, 带动校院合作办学模式、学做合一学习模式和产教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目前, 建成院级精品课程5门, 和医院合作编写与康复治疗师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紧密联系的国家规划教材3部。

4.2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关键

建立“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加强专业建设的关键[2]。我系党总支积极谋划措施, 构筑教师队伍发展的平台。 (1) 重视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的培养; (2) 定期组织专业教师进修或到临床一线进行实践; (3) 积极组织教师报考各类职业资格考试。目前, 我院拥有执业医师资格的教师17名, 仅2009年, 医学技术系取得美容师、心理咨询师及各种国家执业技能鉴定资格的教师就有13名。逐步形成了一支能力强、本领高、素质硬的梯队教师队伍。

在注重校内专任教师培养的同时, 还加大了行业企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聘用力度, 构成合理的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同时还通过培养、参加岗位实践等多种途径, 逐年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力争到2012年使“双师型”教师达到教师总数的85%左右。

4.3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保障

高职教育要培养高技能人才,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保障。按照“面向社会、立足岗位、产学结合、注重素质、突出应用、强化实践、培养能力”的指导思想, 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 7个专业的实验实训中心已全部建成。学院先后投入100多万元建成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训中心, 在满足学生校内实训的前提下, 积极为盐城市残疾人、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技能培训, 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医药与食品检验检测技术实训中心已建成融教学、科研、实验实训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省级实训项目, 满足了医学检验技术、营养与食品卫生、司法鉴定技术等专业学生的校内实验实训要求;同时引进与口腔专业紧密结合的真实的教学工厂———香樟树齿研科技有限公司, 建成了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校企产学研合作的校内实训基地。

在加大各专业建设的同时, 我系党总支深刻地认识到, 高职教育在招生与学生就业市场中同质化竞争态势日趋明显。只有在未来高职院校专业的激烈竞争中全力打造自己的特色专业, 才有发展之路。根据学院专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经系党政联席会议商讨, 在现有专业中将康复医疗技术专业作为院级特色专业。今年该专业成功申报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为加快学院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5 加强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能更好地解决如何使学生很快适应职业岗位的技能和职业素质这一根本问题, 在现有校内实训基地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和校院合作。先后与江苏省人民医院、无锡康复中心等31家单位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已与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博爱康复医院、同洲手外科医院等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 同时与盐城市残疾人联合会及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紧密合作, 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确定教学内容和应掌握的技能要求, 合作编写教材, 共同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和技能考核。建立了新型的“专职+兼职+专兼结合”的“1+1+1”的教学模式, 第1年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由校内专职教师授课;第2年的专业课, 由行业一线的兼职教师授课;第3年的毕业实习, 采用专兼结合的双导师制。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校专职教师和行业兼职教师各自的优势, 力求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无缝衔接”。实施以“课程实训—学期实训—临床实训—顶岗实习”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学习—实训—再学习—再实训”的螺旋式提升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从第2学期开始, 连续2个学期开展为期3周的“学期实训”;在第4学期末, 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1个月的“临床实训”, 由行业一线兼职教师进行指导;第3学年, 学生顶岗实习1年, 由专兼职教师共同指导。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有效缩小了学生实践技能与岗位目标之间的“剪刀差”, 解决了教学模式及培养途径与岗位能力培养不适应的问题。

6 提高科研水平提升专业内涵

科研是高职院校做大做强的切入点, 是促进院校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 同时, 也是专业内涵质量的主要标志。几年来, 系党总支高度重视教师科研水平的提升, 积极搭建科研平台, 经过“内培外引”, 培养出一支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 尤其是教师党支部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 使学院的科研课题和成果不断取得新突破。在过去的3年中, 医学技术系成功申报市厅级以上课题共13项, 其中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项, 省教育厅、卫生厅课题8项。主编及参编教材31部, 公开发表论文142篇, 其中发表SCI (科学引文索引) 论文2篇, 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6篇;获第二届淮海科技进步奖3项, 其中, 一等奖1项, 二等奖2项;获盐城市科技进步奖6项, 其中, 一等奖1项, 二等奖3项, 三等奖2项。这些科研成绩的取得, 大大提升了专业建设的内涵, 同时为学院科研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赵鹏飞, 苏成柏.以专业建设为主线构建高职办学特色[J].高教探索, 2010 (1) :120~122.

结构特色 篇9

一、现代企业资本结构理论与启示

(一) 现代企业资本结构理论及其发展

西方经济学界围绕资本结构理论这一基本问题展开了长期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资本结构理论。但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早期资本结构理论研究, 只是一些学者对资本结构的某些问题产生的零散看法, 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缺少内在分析的成分和统计分析依据做支持, 将研究核心焦聚在企业资本结构安排与企业价值上, 应视其为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开端。现代资本结构研究理论的建立, 以1958年美国学者莫迪格利安尼 (Modigliani) 和米勒 (Miller) 提出著名的MM理论为标志, 为资本结构的研究开辟了先河, 推动了现代企业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 (1) MM资本结构理论。MM理论包括无税条件下的资本结构理论和修正的MM理论即含税条件下的资本结构理论。前者认为, 在不考虑公司所得税, 且企业经营风险相同而只有资本结构不同时, 企业的资本结构对企业的资本成本和市场价值没有影响。也就是说, 风险相同的企业, 其价值不受有无负债及负债程度的影响, 不存在最优资本结构问题。但是这种假设条件只能在理论上存在, 在现实中难以满足。随后两位学者形成的修正的MM理论则充分考虑了企业所得税因素, 认为由于存在税额庇护利益, 可以降低综合资本成本, 增加企业的价值, 企业的资本结构对企业的资本成本和市场价值有影响。债务资本在资本结构中趋近100%时, 资本成本最低, 资本结构最优, 企业价值达到最大。因此, 最佳资本结构是完全的债务融资, 而不是股权融资, 债务融资应处于企业融资的最优先位置。后者关于对债务配置的新的认识, 从资本结构的微观基础走到宏观市场的均衡, 标志着MM定理的成熟, 奠定了现代企业资本结构研究的基础, 被认为是当代财务管理理论的经典。 (2) 权衡模型理论。MM理论建立依据的一系列假设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其结论偏离了现实经济情况, 大部分企业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负债, 大都将其债务维持在某一限度。为解释这一现象, 20世纪70年代后期产生的新的资本结构理论——权衡理论应运而生, 它使现代资本结构理论达到了一个高潮。该理论以MM理论为基础, 又引人财务危机成本概念。认为MM理论忽略了现代社会中财务拮据成本和代理成本两个因素, 只要运用负债经营, 就可能会发生这两种成本。制约企业无限追求税盾效应或负债最大值的关键因素是由债务上升而形成的企业风险及其他费用。企业融资应当是在负债价值最大和债务上升带来的财务拮据成本与代理成本之间选择最佳点, 即当边际负债税额庇护利益等于边际财务危机成本时, 企业价值最大, 资本结构实现最优。这一理论尽管没有否定债务融资的优先性, 但实际上肯定了股权融资在企业融资中的必要性和应有位置。一定意义上可以说, 权衡理论找到了使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存在相互关联的线索, 它为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 资本结构理论对我国融资决策的启示

(1) 对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评价。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经过经过西方理论学家的发展, 取得了重大成果:其一, 西方经济学家们充分运用了微观经济学中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技术, 使资本结构的研究视野大大拓宽。其二, 经历了从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无关到有关、否认最优资本结构的存在到肯定最优资本结构存在的转变, 对负债融资形成了共识:适度负债有利于增加企业价值。其三, 在研究中, 每一个后来理论对前者不是简单的沿袭, 而是在实践和研究的深入中进行了修正、改进和完善, 发展了很多用以解释资本结构模式的理论模型, 并把实证研究方法与规范性研究方法相结合又广泛运用到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研究之中, 较好地解决了西方早期资本结构理论所忽视的或根本无法解决的许多问题, 充分体现了西方金融理论方面的进展与突破, 表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日益完善和成熟, 越来越贴近现实经济生活。这些理论的研究和实证分析对企业的融资决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为企业最佳资本结构决策和资本结构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尽管西方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研究取得了较大的研究成果, 但仍有许多局限性, 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其一, 由于对公司融资的认识视角不同, 建立在理想化约束条件下的理论与现实经济生活有一定的差距, 清晰的逻辑体系尚没有建立。其二, 在研究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方面, 忽视了权益资本结构和债务资本结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特别是忽视了人力资本等知识资本对企业价值的重大影响。其三, 研究既缺少充分有效的实证检验, 结论上又存在着较大争议。因此, 如何利用西方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研究成果, 帮助解决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问题, 是摆在当前中国学术界和实务界面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2) 资本结构理论对我国融资决策的启示。我国国有企业作为经济市场化的产物, 正处在向现代企业转变, 市场机制尚未健全, 资本市场发育不成熟, 融资方式有限的经济环境下, 选择什么样的融资方式、融资结构和融资机制的企业融资决策对于企业的成长乃至生存至关重要, 甚至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体经济增长和稳定。基于这样的认识, 近年来我国学者针对我国资本结构研究起步较晚, 资本结构理论体系不完善, 目前尚没有一套准确地描述最优资本结构的模式, 理论研究的成果与现实世界的资本结构优化问题存在诸多脱节之处的现状, 从我国国情出发, 结合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的现实状况和所处的经济环境进行动态分析, 充分考虑企业融资环境的变动等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 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中国企业资本结构形成的内因和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上, 以弥补研究之不足, 发展中国特色的资本结构理论, 为企业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的是, 现有的资本结构理论产生于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 大多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背景下建立的, 西方资本结构理论其结论并不完全适合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 因此, 不管是在研究还是实务中, 我们不能完全囿于西方资本结构理论关于最佳资本结构选择的见解, 而必须辩证地看待西方资本结构理论, 合理地将其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理论模型、重要经济思想以及财务实践的成果运用到我国实践中, 吸收西方最优资本结构理论的合理成分, 找出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现存的相关问题, 探讨影响资本结构的若干因素, 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对策, 帮助解决我国的融资问题, 以深化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失衡的现状分析

(一) 负债率偏高, 债权人单一

我国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在1980年是8.7%, 但从90年代起, 债务问题日益严重, 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1994、1995、1996年资产负债率依次上升到79%、65.8%、61.5%。国家统计局对493家国有大中型企业调查, 1997年底资产负债率平均为65%。据《中国财政年鉴2002》统计数据显示, 2001年北京、天津、上海等33个省市的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平均在70%以上, 其中黑龙江、吉林竟达到了91%。国际上通常认为, 一个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若小于50%, 企业则处于安全线内;若资产负债率大于50%, 企业则处于危险区域内。对贷款存在的非理性需求而出现的高资产负债率, 不仅直接影响我国企业的再融资能力, 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筹资风险和很大的偿债压力。出现高负债率的现象主要源自我国“拨改贷”的实施, 国有企业权益资本骤减, 大量资产只有依靠银行贷款支撑, 如中小企业短期资本90%来自银行贷款。如此居高不下的负债比率, 使我国在现有条件下以债权人的约束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就变得异常困难。因此, 有理由认为, 我国企业高负债率的背后就是资本结构的不合理。

(二) 股权结构失衡, 重股轻债普遍

我国国有企业一方面是国有股的“一股独大”, 这是我国股权结构的最基本特征。以上市公司为例, 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 (国家股和法人股) 比例均在60%以上, 截至2005年6月底, 1 378家上市公司中, 国有控股及参股的上市公司数量达899家。过高的国有股比例造成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对国有企业的约束软化, 缺少对国有产权的监督机制, 必然使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企业代理成本上升。另一方面, 重股轻债现象普遍。据中国国信证券有限公司提供的资料, 1999年股权融资占国企外源融资的比重为47.77%, 到2003年已增加到56.43%。许多企业纷纷把股票融资作为首选的融资途径, 而且公司的分配方案也多以配股为主。

(三) 外源融资偏好, 融资渠道不合理

研究表明, 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是:股权融资→短期债务融资→长期债务融资→内部融资, 这种选择与西方资本结构理论中非对称信息理论的内部融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的企业筹资优序相悖。在外源融资中, 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比重超过了50%, 股权融资的过度偏好与国际上债券融资兴起、股票融资下降的局面形成强烈的反差。随着股票市场的不断发展, 我国股权融资的比例还将继续上升。

三、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的因素评析

(一) 外部金融环境的影响

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一方面,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上市公司的投融资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多, 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 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 我国政府对融资投入体系干涉过大, 资本市场缺乏在发展中监管和完善的互动体制。特别是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国民收入结构的改变, 国家对国有企业资本金的投入无法保持一定比例的增长, 反而日益不足。企业在向资本市场筹资有限的情况下, 又受到国家对企业筹资的严格控制, 只好到银行举债。由于银行属政府所有, 政府对其有极强的干预能力, 导致国家对企业约束软化, 贷款名义上是市场交易关系, 实质上具有行政式的资本分配关系——“贷款性资本”, 从而出现异常的资本结构。除此之外, 我国宏观经济因素、法律法规、银行和证券市场的发展状况、所有权模式、破产法、税法等因素都将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

(二)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导向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尚不完善。一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经济政策会影响企业的融资行为, 形成不同的资本结构。二是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政企不分、行政干预、预算软约束”的关系及其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改革步伐的缓慢对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形成和优化的影响。三是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进程缓慢, 产权资本主要依靠国有投资主体, 致使国有产权和法人产权比例过高, 股权结构失衡和股权融资偏好, 产权流动性差, 无法有效分散投资风险。

(三) 社会多方因素的制约

一是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 证券市场缺乏强有力的退市机制, 不能完全进行市场化运作, 高估的股价, 使上市公司不得不偏好股权融资。同时, 股票市场的内在缺陷使股票融资对企业的约束比债券低, 发行股票既不必像发行债券那样到期偿还本金, 支付利息, 又避免了破产的危险, 反而还可以增加利润, 提高企业收益。加之我国长期以来是以国有股为主导的“一股独大”的公司股权结构, 既使其他股东对经营者的约束机制难以落实, 又影响对公司管理层的有效监管, 进一步强化了股权投资的偏好, 直接的后果就是上市公司业绩下滑, 盈利能力下降。二是我国债券发行的资格审核比股票上市严格, 发行规模有限, 企业失去了发行债券的动力和积极性, 债务市场发展滞后难免。三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功能尚未完善, 融资机构并不看中具有较大风险的长期贷款。四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 银行借款成为亏损企业职工工资发放的主要来源渠道, 居高不下的负债率自然容易产生。

(四) 企业自身存在的缺陷

一是企业内部机制不健全, 企业经营管理不善, 市场观念薄弱, 资金使用效率低, 经营效益差, 是企业资本高负债率的内在原因。二是部分企业管理者非理性的决策, 特别是管理者对投资前景过度乐观、投资成功过度自信和回避损失的心理, 导致投资非价值最大化行为, 产生投资偏好;也有许多企业由于缺乏资本结构意识和科学的可行性研究, 在筹资和投资时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 关注企业的短期利益而非长远利益, 影响了企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无法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理性资本配置。此外, 企业受政府干预过多, 不能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充分自主地经营, 缺乏适应市场变化的灵活机制。

四、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的对策

(一)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优化外部环境

不同的外部环境对资本结构影响性质和程度都不同, 因此, 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关键在于完善资本市场的建设, 营造起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改变政府部门的管理行为和方式, 减少对经济活动的非正常干预和行政管理性障碍。二是继续推进政企分开, 转变我国目前“政企不分、行政干预、预算软约束”的状况。三是构建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预警机制, 降低公司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四是维护企业和国家的合法权益, 对企业重组与并购行为实行监督。同时, 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加强证券市场和债务问题的监管, 为企业营造一个公平、合理的市场交易秩序和环境, 使企业资本结构步入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

(二) 构建有效的资本市场, 完善约束机制

大力推进我国向市场化经济体制转轨的进程, 让市场机制成为决定企业资本结构的选择机制。一是尽快完善金融机构规范运作的财税制度、金融制度, 加快发展直接融资, 健全金融调控机制, 完善金融监管体制。二是建立完善的企业资信评估体系, 减少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提高企业债券市场的透明度, 为金融机构的投资提供客观真实的企业信息。三是完善资本市场并购机制, 推动国有企业产权流动, 培育控制权市场。完善活跃的公司控制权市场, 在给公司管理者带来持续压力的同时, 能促使他们在这种外在威胁下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而采取最优的融资策略。四是完善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加强资本结构的管理, 强化对企业的监督和对企业财务预算的约束, 保证各利益主体的利益相均衡, 提高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五是实行投资决策责任制, 坚持“谁投资, 谁所有;谁决策, 谁负责”的原则, 达到约束投资风险的目的。

(三) 加快投资体制改革, 实行多元化的筹资方式

解决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的重要出路是实行筹资渠道多元化, 建立科学合理的投资机制, 加快投资体制改革。为此, 一是明晰投资主体, 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体系, 这是解决投资约束软化的前提。二是推动民间资本代替国有资本, 保证国有资本从一般性竞争中退出。三是剥离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性贷款, 使商业银行对企业的贷款行为建立在双向选择的自由市场机制上。同时, 降低银行的产权份额以及大力推进银行的市场化改革, 硬化银行债权的预算约束, 充分发挥银行债权融资的治理效应, 促进企业间接融资市场的不断完善。四是发挥债券市场的功能, 实行债券融资, 改变债券市场发展相对迟滞以及债券融资比例低的状况, 降低债券发行门槛, 提高融资效率, 实现资本结构的最优。五是积极利用债务融资的公司治理效应, 提高债务融资的比例, 进行债务—股本转换, 即把企业债务转变为银行对企业的股权, 让较多的国有企业通过这一渠道降低负债率。六是建立严格的筹资运行机制, 扭转不合理的负债结构, 实现融资体制的转变:由国家融资转向市场融资, 由间接融资转为直接融资, 将流动负债变为长期负债。在融资方式由单一性向多元化的转变中, 企业应结合治理结构与实际经营情况选择合理的筹资方式。

(四) 提高企业盈利水平, 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一是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 建立经营管理的目标责任制, 加强对经营活动的约束, 理顺机制, 扭转企业经营效益不佳的局面。二是健全企业内部积累机制, 积极开拓市场, 提高企业自有资本率和资产盈利水平, 增加企业的自我积累, 增强内部融资的能力。三是制定与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相适应的发展战略, 采取灵活的应对措施, 客观分析负债环境, 不断调整负债水平, 增强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对能力。也即在企业经营稳定时期时业应采取积极的资本结构, 适当提高企业财务杠杆的作用;在企业经营发展扩张时期, 则提高经营风险意识, 奉行稳健的资本结构政策, 有效规避风险。四是强化企业自我约束和社会监督的作用, 实施信用评估管理, 使信用管理走上定量分析的轨道, 减少企业因资信判断失误造成的损失。

(五) 建立健全法制法规, 保障出资人权益

一个国家法律完善程度的差异将导致投资者所受保护程度不同, 从而决策资本结构不同。因此, 为保证经济活动有序进行, 一是针对我国现实需要, 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如《公司法》、《证券法》、《商业银行法》、《破产法》等, 必要时运用行政、法律手段进行干预, 为投资者提供透明的法律条件和充分的法律保障, 以倡导和维护公平、合理的资本市场交易秩序, 为投资者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二是为提高监督的严肃性, 避免监督弱化, 应将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内部监督有机结合,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保障出资人权益, 减少经营风险, 确保国有经济健康、有序、高效的进行。

参考文献

[1]郑长德:《企业资本结构理论与实证研究》,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2]黄少安、张岗:《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 《经济研究》2001年第11期。

结构特色 篇10

关键词:社会主义经济,结构,改革,发展

2012年7月23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再次强调只有坚持不懈推进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 才能从根本上打破制约科学发展的观念、利益和体制障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是我们党找到了一条社会主义制度与发展商品经济相结合的途径, 解决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间短, 市场经济体制仍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并且发展中不断岀现新的矛盾和问题, 而深化改革是解决我们面临的所有问题的根本。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结构

(一) 在所有制结构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必然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发展

所有制性质决定市场经济的性质, 所有制结构决定市场经济的结构。当前, 我们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首先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公有制优势, 同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我国,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 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始终要依靠和发挥国有企业的重要作用, 国有经济必须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 对整个经济发展起主导、支柱作用, 这才能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其次, 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基础是国有经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局部不平衡可以由市场进行调节, 但是全局不平衡, 市场则无能为力。削弱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国有经济控制力势必降低, 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发展壮大国有经济, 做大做强国有企业, 提高它的控制力、竞争力和主导力, 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中之重。最后,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发展的必然性。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技术创新、满足多方面的需要、搞活流通、克服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发展对外经济贸易以及扩大就业等方面, 有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必须在金融上、市场准入上、税收上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健康发展。

(二) 在社会形态结构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必然以商品经济为主导、产品经济为辅共存并发展

商品经济与“产品经济”自古以来是相对应的, 远古至中世纪, 产品经济占主导地位, 到近代随着社会分工和生产力的发展, 商品经济逐渐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是商品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总和。产生商品经济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产品经济和商品经济作为几个社会共同存在过的经济形式, 可以在资本主义制度中共存发展, 也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共存发展, 但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 尤其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取得革命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 可能逾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进入社会主义建设, 而决不可能逾越商品经济充分发展阶段。商品经济充分发展, 使生产社会化发展达到更高程度, 才有可能使商品经济进化到更高级的产品经济。这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连续性、继承性和规律性的结果。社会主义阶段还不能忽视产品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三) 在经济运行结构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必然要

有计划经济和自由经济两种运行手段, 即要坚持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方式

计划主导与市场自由都是社会资源配置的手段, 社会主义有市场自由,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在近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市场自由调节是社会资源配置的最基本手段, 有力地推动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 价值规律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被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推崇倍至, 而国家管理经济这只“看得见的手”仅被视为社会经济的“守夜人”。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使社会生产力出现大倒退, 使世界经济陷入不可自拔的泥潭, 为了将社会经济从经济危机中摆脱出来, 产生了政府对社会经济运行进行宏观管理和干预的客观需要和现实条件。国家干预社会经济实际上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运用计划机制来协调资源配置。可见, 市场自由与计划调控不是相互对立、相互否定的, 更不是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 两者都是实现资源配置和调节经济的手段。为此,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必须全面、正确地认识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的作用, 并努力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所以,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将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结合起来, 在运用市场手段时, 需注重宏观调控, 综合运用计划、预算、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发展;在运用计划手段时, 要以市场为基础, 总体上应当是指导性计划, 综合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的运用。对企业来说, 既要自由配置资源, 更要计划管理, 这样才能不断发展和获利。

(四) 在分配结构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必然以按劳分配为主并允许按资分配

在我国, 公有制企业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这就要求公有制企业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 鼓励按劳分配实现形式多样化。其他私有制企业实行按资分配方式, 但要避免两极分化, 要把按资分配与按劳、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 要有利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任务和目标。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 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 必须实行按劳分配, 必须把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 才能调动积极性, 才能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为国家创造的财富多, 个人的收入就应该多一些, 集体福利就应该搞得好一些。不讲多劳多得, 不重视物质利益, 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 对广大群众不行, 一段时间可以, 长期不行。”马克思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 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决定一个社会采取什么样的分配制度, 其主要依据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性质。我国现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因此, 在分配制度上, 也就理应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

(五) 在组合结构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必然把产业结构、需求结构、企业结构、地区结构等统筹协调, 合理配置

当前我国经济组合结构存在以下问题:

1. 从需求结构看, 主要是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失衡。

多年来, 我国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不断上升, 经济增长在较大程度上依赖国际市场。同时, 投资率偏高, 消费率偏低。据测算, 我国的资本形成率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32%左右上升到2009年的46.8%, 最终消费率则由同期的67%左右下降到48.6%。消费不足又与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相关, 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 影响了居民消费需求的提高。为此, 我们首先要坚持扩大内需为主、立足内需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其次, 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 增加投资要适应扩大内需的需要。

2. 从产业结构看, 主要是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

调整产业结构, 最重要的就是面向市场需求, 应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 努力使供给结构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要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培育壮大现代产业体系, 促进三次产业协同发展。我国正处在消费结构快速变动和升级的时期。居民消费正由以衣、食为主的生存型、温饱型, 向以住、行为代表的小康型、享受型转变, 这就要求产业结构适应消费结构的这种变化。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强质量、品牌和标准建设, 争创国际竞争新优势。服务业的繁荣发展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 对于加强和改善供给, 扩大就业, 拓宽服务消费, 减轻资源环境压力,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3. 从要素投入结构看, 主要是资源消耗偏高, 环境压力加大, 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突出。

要素投入结构不合理, 是我国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根本转变的重要原因。我国要继续调整和优化要素投入结构, 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进行综合管理, 加强节能增效和生态环保,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同时, 从我国国情出发, 应在消费领域倡导绿色消费理念, 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模式, 从需求一侧减缓对资源和要素的供给压力。最后, 要健全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的财税体制。财政税收具有直接、定点调控的特点, 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力杠杆和重要工具。深化财税改革,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机制, 不仅是调整经济结构的迫切需要, 也是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要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改善民生。要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税制改革, 形成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的税收制度, 更好地发挥税收在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调节收入分配上的作用。

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改革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 也是发展的制度条件;从国内来看, 我国正经历着空前广泛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变革。我国下一步的改革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 继续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坚实基础。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在改革过程中否定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否定了社会主义制度, 实行全面私有化。然而实践证明, 这是一条充满灾祸的失败之路。私有化导致这些国家国民经济基础结构被严重破坏, 经济发展大幅倒退, 社会秩序剧烈动荡, 失业率不断攀升, 人民生活深陷困境。同样, 上世纪90年代拉美国家奉行西方新自由主义而进行全面私有化改革, 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灾难性后果, 也印证了全面私有化的巨大破坏作用。从根本上说, 公有制经济包括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经济, 是为了实现劳动人民共同富裕利益及其社会经济发展以至政治目标而存在的, 这就是公有制经济必然存在的根源。在社会主义经济中, 公有制经济有保障国家安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重大国计民生目标、应对重大突发危机、保障国民经济运行和基本民生需要以及增强战略性产业国际竞争力等重大国家意志目标。因此,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保证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 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体制, 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阶段的必然选择。它意味着, 我们在初级阶段既不能搞传统社会主义的单一公有制, 也不能效仿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而是要建立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要求的新型所有制结构。此外还要积极创新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推进公有制经济发展。

(二) 深化收入分配改革

当前, 收入分配改革牵动发展稳定全局, 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收入分配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两会上表示, 今年要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近年来, 我国在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上持续发力, 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 如连续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提高扶贫标准等。但也要看到, 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 甚至还很突出。比如, 国民收入分配过多倾向于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 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又如, 一些行业收入过高, 行业间收入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 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仍高达3.13∶1;尤其在居民收入增长仍相对较慢与社保体系尚不健全并存的背景下, 这些问题显得更加突出。特别是国民财富过度集中于少数人手里, 据报道, 7500富人居然占有7万多亿国民财富。收入分配改革关乎我们的发展大计。一方面, 收入分配直接影响社会消费。另一方面, 解决好分配不公问题, 也是缩小城乡、区域差距的有效途径, 更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任务。收入分配改革, 涉及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和变革, 需要多方努力, 形成立体的、多层次的机制。

(三)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是现代经济的必然产物和重要标志。它的产生, 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所不可缺少的。对保证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 对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 都有重大意义。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制还不完善, 这导致很多居民不敢消费也不愿消费, 这也是导致我国内需不旺的原因之一。我国下一步完善社会保障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 逐步做实个人账户, 逐步提高社会统筹层次, 增强统筹调剂的能力。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二是建立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 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 健全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和落实工伤保险政策和标准, 推进各类用人单位依法参加工伤保险。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补充保险。建立健全生育保险制度。三是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规范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和监管。加强社会保障服务管理能力建设。四是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特困户和五保供养对象纳入救助范围。完善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特别是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制度。四是鼓励开展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 支持志愿服务活动并实现制度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还要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 发挥商业性保险的作用, 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和福利事业, 开展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 多渠道筹集和积累社会保障基金。

三、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成功地实现了从社会主义产品经济 (庄园经济) 为主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 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国家既运用计划运行手段, 加强了国家规划与预算及其宏观调控作用, 又运用自由运行手段, 增强了经营主体的自主权, 使其有计划按比例、有秩序、有效率地发展生产经营, 既激发了国家和社会的活力, 加快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又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过程中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但是, 我们还须高度重视解决存在的问题, 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 实现经济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和谐统一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当前, 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是严重阻碍中国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正视并着力解决这个问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 也是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是市场发挥基础性配置资源作用的过程, 更是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的过程, 今后中国的经济社会改革方向应该向以共同富裕为原则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回归。实现共同富裕, 需要党和政府更加坚定地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因为公有制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也是邓小平反复强调的一个根本原则问题。早在1985年他就指出:“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发展, 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营的企业发展, 但是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总之, 一个公有制占主体, 一个共同富裕, 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 不是两极分化”“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 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严重的历史教训表明, 不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大厦的基础就会动摇。离开公有制为主体, 就不称其为社会主义经济。邓小平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不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资本主义复辟了, 那我们就走了邪路了”。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 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二) 实现既包容又创新性的发展

改革30多年来, 中国实际走的是注重GDP总量和增长率的狭义的发展之路, 是唯生产力论的实践。所以, 我们以资源、市场换增长, 中国因此也快速成长为低附加值产品的全球加工车间。中国的环境、自然资源受到了惨重的破坏。既包容又创新性的发展是建立一个平等基础上发挥人们创造精神的经济增长和高质量的发展。既要开放发展机会, 并保证人人能公平地参与创新和发展过程, 并从中受惠。在中国未来30年的发展中我们还应该注重人的发展与发展共享性, 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增加社会财富, 不断为全体人民逐步过上富裕生活创造物质基础和文化条件;坚持社会公平正义, 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 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坚持以人为本, 以公为准,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 注重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从美国次贷危机到全球金融危机再到欧洲债务危机。这场危机不仅给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以沉重打击, 也直接削弱了这些国家的实体经济。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虚拟经济的发展决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 否则很可能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德国在欧债危机中一枝独秀,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从来没有离开过制造业和自己的比较优势产业, 也没有离开过革新创造, 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比较到位, 价格一直比较稳定, 所以它的经济能够保持健康的状态。近些年, 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 如贷款难及成本高、原材料价格上涨、税赋比较重, 资本的逐利性致使许多资本脱离了实体经济, 流向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期货市场, 产生了许多“经济泡沫”。这些都是我国在未来若干年需要破解的难题。实体经济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 是创造社会财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201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金融服务实体、资金投向实体的要求, 并强调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 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这是反思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2010年欧债危机得出的结论, 也是针对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动力下降、产业升级较慢、部分资金从实业转向投机市场现象作出的明智而重要的部署。

参考文献

[1]萧绍良.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转轨与发展的客观规律 (J) .财会研究, 2004 (12) .

[2]毕吉耀, 张一, 张哲人.“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及其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J) .宏观经济研究, 2010 (2) .

[3]张志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因素分析 (J) .经济研究导刊, 2010, (2) .

[4]卢中原.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环境 (J) .当代经济, 2011 (5) .

结构特色 篇11

关键词:高校董事会;内部管理;治理结构

加强制度创新,推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和高校孜孜以求、不断实践创新的重大命题。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为未来10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描绘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那么,在我国建立高校董事会,和国外特别是美国高校董事会以及上市公司董事会有什么异同,如何借鉴美国高校和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制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董事会,需要我们长期探索并不断实践。

一、美国高校的董事会制度及借鉴意义

1636年成立的哈佛学院开创了美国大学董事会制度的先河,但其监事会和院务委员会并存的“两院制”并未为后来者效仿。1702年,耶鲁学院成立了单一的董事会制度,成为了美国高校所复制的典范,从而成为迄今为止美国高校最广泛采用的体制。[1]目前美国3000多所高校中,有2000多所都拥有独立的董事会。高校董事会制度是美国最具特色的高等教育治理制度,是推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对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贡献。哈佛大学前校长、著名教育家德里克·博克指出:“对社会需求能够不断做出迅速反应是我们高等教育制度最突出的特点。而在他们看来,美国高等教育之所以能够对社会需求作出迅速反应,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外行董事会制度的存在。”[2]

1. 美国高校董事会的法律地位

美国高校董事会经过近400年的发展,体制相当成熟,其地位、运行机制等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美国高校董事会制度是一项集体决策制度,董事会是高校的法定代表机关,是由外部人士组成的治理机构,代表高校的最高决策权威。单个董事不具有法律上可以代表高校的任何地位,并需要为决策负个人责任。

2. 美国高校董事会的主要职责和作用

董事会在高校具有较大的自主管理权,其主要职责有:确定学校的战略规划,决定高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遴选、任免校长,授权校长对学校事务进行日常管理;筹措学校建设和发展资金并保障其合理使用;维持和联结学校与社会各界的关系;维持大学的独立与自治等。

作为一种高等教育治理制度,美国高校董事会制度是比较完善并富有效率的,确保了高校的基业长青。它在美国高校内部管理上起到了民主监督作用,从不同角度审视大学的发展,从不同的利益关系参与大学的管理。[3]美国高校董事会起到了高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不仅使各种社会需要通过董事会成员直接反映到学校中来,并变成决策,而且大学通过他们有效地向社会募集资金,同时有利于办学方向更适应社会需要,起到社会对学校的监督作用。董事会还在高校与政府起缓冲作用。美国是个分权制国家,高等教育由各州主管,董事会制度可以让高校举办权和管理权分离,举办者不直接介入大学事务,而是通过中间机构董事会来承担具体办学任务。

3. 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视角下美国高校董事会制度的借鉴意义

在现代大学制度的框架下,当前,我国合理而健全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就是“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监督”。我国高校的董事会制度如何构建,如何完善高校的内部治理结构,现代大学制度最为完善的美国,其高校董事会制度为我国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

首先,明确高校董事会的定位。在美国,不具备学校法人资格的组织是不能成为董事会的,董事会是学校管理的合法机构。无论公立还是私立高校,董事会都是法人组织,董事长即为法人代表。由于在我国董事会不是学校的一级行政管理机构,高校董事会在“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框架下如何定位,美国高校董事会制度给我们以借鉴。

其次,高校董事会成员的激励和约束问题。在美国,当董事必须为决策负个人责任时,他们就必须更加审慎地运用自己手中的投票权,以避免受到来自法律的惩罚。目前,我国高校的董事会只是高校与其它企事业单位组建的松散的协作组织,只具有象征性的符号意义,无法进入高校管理层,无法体现对高校办学的咨询、指导和支持功能,也不能对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产生触动。因此,如何调动董事会成员的积极性,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再次,治理结构的清晰性问题。美国高校尤其强调避免权力的重叠和集中,以及对于权力的问责。董事会负责高校的宏观决策和大政方针,管理权交给以校长为首的管理层,校长和董事会主席两职合一普遍受到限制。美国高校董事会清晰的治理结构对我国高校董事会成员的权利义务边界的界定有一定的启示。

二、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会制度及借鉴意义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创设英美后,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均采纳了这一制度,掀起了一场风靡全球的公司治理运动,成为完善公司治理的重点。高校董事会能否借鉴独立董事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需要我们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

1.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会制度概况

为实现我国上市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规范上市公司运作,中国证监会于2001年8月16日发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并与国家经贸委在2002年1月联合颁布实施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将独立董事制度纳入上市公司法人治理体系。

独立董事是指不在公司担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职务,并与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的关系的董事,其最根本的特征是独立性和专业性。独立董事对上市公司及全体股东负有诚信与勤勉义务,其独立履行职责,不受上市公司主要股东、实际控制人或者其他与上市公司存在利害关系的单位或个人的影响。独立董事享有重大关联交易认可,向董事会提议聘用或解聘会计师事务所,向董事会提请召开董事会、临时股东大会,独立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和咨询机构等特别职权;享有提名、任免董事,聘任或解聘高级管理人员,对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等重大事项独立发表意见的权利。上市公司应当保证独立董事享有与其他董事同等的知情权,提供独立董事履行职责所必需的工作条件,积极配合,不得拒绝、阻碍或隐瞒,不得干预其独立行使职权;给予独立董事适当的津贴等。

2.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会制度的借鉴意义

第一,高校董事会董事的选聘和构成。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不担任公司的任何行政职务,要求具备上市公司运作的基本知识,熟悉相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及规则,具有五年以上法律、经济或者其他履行独立董事职责所必需的工作经验,一般由注册会计师、律师以及具有丰富企业管理经验的权威人士组成。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选聘和构成规则,对完善高校内部治理,强化监督约束机制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二,高校董事会董事的独立性和专业性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深入推进,我国高校发展日益出现新局面。市场与学校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学校经营行为已成事实。高校董事会董事在这种语境下如何保持其权利行使的独立性,同时,能够凭借个人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高校的建设和发展独立地做出判断和发表有价值的意见等,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三、国内高校董事会制度的探索

民国时期,我国许多大学由于受美国高校普遍设置董事会的影响,纷纷借鉴和移植了这一管理模式,把校董会定为学校的最高权力机构。1952年,高等教育部在全国进行高校调整,除暨南大学经国务院特批外,高校不再设董事会,建立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的高校领导体制。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高校董事会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一些应用性强、与海内外企业联系密切的院校相继建立了董事会。迄今为止,全国已有20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董会或相应组织。

2010年12月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标志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北京大学等26所部属高校承担了“推动建立健全大学章程,完善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试点任务。2010年12月12日,作为改革试点院校的中国政法大学隆重成立校董会,教育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林蕙青出席会议并讲话。她指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实际的董事会制度,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有效运用和整合各类资源,完善制度、机制建设,努力探索高校与董事单位合作的有效途径,丰富和完善现代大学管理和监督方式。

目前,包括中国政法大学在内的国内高校董事会普遍定位于决策咨询类组织,代表学校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开展沟通与联络,致力于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筹措学校教育发展资金,支持学校改革与发展事业。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对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等重要事务进行咨询、指导和评议。董事会成员主要包括社会知名人士、著名专家学者和杰出企业家,国内外出资捐助学校的组织代表或个人,国家及地方党政部门的负责人,校友代表,学校代表。可以看出,我国高校董事会同美国的大学董事会有本质的区别,是现有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补充。董事会主要为学校决策提供咨询和指导,为学校拓展对外联系空间,筹集办学资金,密切产学研合作,是校长工作的一个辅助机构。作为指导咨询机构,董事会对学校的管理是有限参与。

四、改革试点高校成立董事会的思考

26所作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大学制度的试点高校,将在未来5年内,探索既立足中国古老文化传统,体现时代精神,又符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规律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创建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良性运行机制;探索建立高等学校董事会或理事会,健全社会参与、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提高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1. 成立董事会面临的挑战

各试点院校将与教育部签订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责任书,如何创新“党委领导”的具体形式,成立董事会,完善大学的决策机制,需要解决以下难题。

第一,董事会的定位问题。高校董事会,是定位于决策机构还是咨询机构,还是在二者之间寻求一个合理的视角,需要一个明确清晰的指引。如果是定位于决策机构,就需要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台,既不割裂“党委领导”,又充分发挥“校长负责”,这不仅考验学校领导的政治智慧,更需要学校领导改革体制机制的勇气和力量。如果定位于咨询机构,就只是在“民主监督”上下功夫,操作简便通行,但难以发挥放大效应,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试点高校的推广价值和意义不大。

第二,董事单位和董事的激励约束机制问题。要建立董事会制度的长效机制,必须解决董事单位和董事的激励约束问题。高校与董事单位之间基于互惠互利建立起来并体现在“董事会章程”中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在实际执行中,往往因缺乏硬性约束而难以履行,同时董事单位领导的更迭对权利义务的履行具有较大的杀伤力。即便是董事单位的义务,也容易形成董事单位单方面的强势而无法执行。董事由于其话语权转变成学校决策的路径受学校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制约,其积极性将边际递减。由于我国高校的董事不领取薪酬,不具有实质性的激励约束载体。因此,解决好董事单位和董事的激励约束问题,充分发挥董事会功能,将是我国高校必须面对的难题。

第三,董事的职责边界问题。董事会章程规定了董事的职责,但这些规定一般比较笼统,也不可能在章程中进行细化。董事在履行职责时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可能发生重叠,这就需要科学界定董事的职责边界,充分发挥董事对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实质性作用。

第四,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问题。《教育规划纲要》指明了高校成立董事会制度的重要内容,但相关法律法规对高校董事会的性质、定位、运行等没有明确的规定,需要试点高校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按照“法不禁止即允许”的原则开展试点工作,但宏观环境不改善,微观的调节成本将非常高并且效果可能不明显。

2. 董事会制度的构建

26所改革试点高校既有综合性大学,也有行业特色型院校,如何构建基于各高校学科专业特色以及行业背景的董事会,要优先考虑以下因素:一是董事单位选择方面,应主要选择政府部门、大型企业。二是董事的选聘方面,应包括:社会知名人士、著名专家学者和杰出企业家;国内外出资捐助学校办学的组织代表或个人;国家及地方党政部门的负责人;校友代表;学校代表。三是在董事会定位上,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框架下,成为虚实结合的决策咨询机构,赋予董事会一定的决策权力,注实董事会办公室,形成一元体制下的多元发展格局。四是董事会职责、权利和义务中,引入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相关制度,大力营造和强化对董事单位和董事的名誉激励,在募集的董事会基金中,由学校参照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奖励办法,按照一定比例提取激励基金,适当给予物质报酬。五是组建董事会基金群,以此为载体探寻高校董事会介入学校发展的实质性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斌贤,张弛.美国大学与学院董事会成员的职业构成——10所著名大学的“案例”[J].比较教育研究,2002(12).

[2]德里克·博克.美国高等教育[M].乔佳义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结构特色 篇12

关键词:发展,特色经济,调整,结构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花生产量及出口量均位于世界首位。2009年, 我国花生种植面积410万公顷, 产量达1350万吨;由于从2010年起国家对花生开始良种补贴, 总共拨付4亿资金, 带动了农民种植花生的积极性, 使得2010年花生种植面积增至450万公顷, 总产达1458万吨。

一、发展花生生产的重要意义

花生资源的开发关系到国民食物安全、居民营养与健康、农民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 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

1. 调整农业内部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

近年来, 大豆、油菜籽价格不稳, 惟有花生价格一直攀升, 从2001年每吨3800元到今年的9600元 (大豆价格维持在4600元左右) , 但主产区面积较难扩大。兴安盟花生亩产为200千克, 含油率为50%左右, 大豆亩产175千克, 含油率为20%左右, 每亩花生所能生产出的食用油数量, 是大豆的4倍;农民种植一亩花生所获得的收入达750元, 而种植一亩大豆所获得的收入仅有420元, 种花生比种大豆每亩可为农民纯增收330元。发展花生生产, 增加油料作物比例, 是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 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2. 改善居民膳食营养, 预防疾病

花生蛋白质含量高达26%~32%, 而且花生蛋白品质好, 90%以上为球蛋白, 含18种氨基酸, 包括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花生蛋白与大豆蛋白接近, 却更易吸收。开发蛋白质资源, 是解决居民蛋白质摄入量低的一个重要途径。花生含脂肪43%~55%, 其中75%以上为不饱和脂肪酸, 单不饱和脂肪酸 (油酸) 含量约为54%, 每百克花生油的含锌量达到8.48毫克, 锌能够促进儿童的大脑发育, 激活中老年人的脑细胞, 对延缓衰老有特殊作用, 具有“长生果”的美称, 可改善人民的健康消费需求。

3. 改善生态,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花生为半干旱的豆科植物, 根瘤固氮。据研究, 亩产荚果150千克花生每亩可固氮5~7.5千克, 相当于尿素10~16千克, 约有三分之二被花生吸收, 三分之一留在土壤里, 成为玉米等粮食作物的良好前茬, 在相同条件下比其他茬口增产20%~30%。种植花生可减少化肥使用, 培肥土壤, 防止土壤退化, 有利于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花生茎叶、饼壳是优质的动物饲料, 为畜牧业生产肉、奶、蛋提供保障。促进养殖业发展, 做大、做强农副产品产业链条, 促进可持续农业、生态农业发展。

4. 增强农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 出口创汇

花生是我国的重要油料作物, 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 我国的小麦、玉米、大豆、油菜、棉花市场竞争优势不明显, 惟有花生例外, 其原料和加工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潜力巨大, 可大量出口创汇;花生价格远低于国际市场, 出口价格比国际约低20%~30%。由于我国花生价格和成本与国际市场相比具有很大优势, 国际竞争力强, 能够应对各种贸易壁垒。

5. 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减少油料进口

目前, 中国食用油短缺, 每年1/3多需要进口, 势必威胁到我国食物的战略安全。发展花生生产, 大幅度增加花生面积和产量, 利用较少的土地生产更多油料和蛋白, 节省土地来发展粮食生产, 填补我国食用油缺口, 可以减缓对进口油料的依赖, 减少进口转基因油料新产品带来的潜在生物安全风险, 维护国家农业安全和国家粮油安全。

二、兴安盟花生生产资源优势和潜力

1. 有大量适合种植花生的耕地

花生是半干旱作物, 有较强的耐瘠薄干旱能力, 喜欢沙质土壤, 适宜花生生长的环境地域广阔, 适宜种植的区域及范围, 一般要求无霜期为120~130天以上, 有效积温≤2600℃以上, 光照总时数为130小时左右的生态环境下都可以种植, 在兴安盟扎旗、前旗、突泉东南部地区和中旗大部分地区有近200万亩耕地适合种植, 可有效利用贫瘠干旱土地, 扩大可耕地面积, 防止土壤沙化和荒漠化, 促进沙质土壤开发。建立“东南部花生产业带”, 既可取得经济效益, 又可遏制荒漠化蔓延和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2. 种植花生效益比较高

花生初级产品价格居中国七大粮油作物首位, 花生的价格高于水稻、玉米、大豆、小麦、油菜等, 单位面积投入少, 产出效益高, 收益率高。花生播种晚, 不与大豆、玉米播种争农时, 减少春季抗旱播种压力, 具有投入少、产出高、省工、省水、省肥、省时的特点。

3. 无病害

兴安盟种植花生年限短、耕地多、轮作年限长, 无病害发生, 产量效益相对较高, 且稳定。而且兴安盟花生采收季节时值9月下旬, 气温凉爽, 非常适宜荚果自然晾晒, 不霉果, 无黄曲霉污染。

4. 无污染

兴安盟土水气纯净, 无污染, 农民习惯施肥量小, 产品无公害, 品质好, 适宜打造绿色品牌, 增强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 而我国花生主产区在生产过程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 降低了花生的品质。由此导致中国花生出口的比例徘徊在5%左右, 出口价格远低于美国和国际均价, 农民增产不增收, 出口时常遭遇技术壁垒。

三、对兴安盟花生生产的建议

1. 加强宣传引导, 提高认识

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等舆论引导作用, 加大宣传力度, 让农民了解种植花生的优势。大力宣传种植花生的生产经验和致富典型, 形成舆论强势, 增强广大农民的信心。

2. 合理规划, 促进区域性规模化种植

将花生生产纳入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确立相应的优势区域和产业带, 通过合理的区域布局规划, 更好的发挥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 连片开发建基地, 发展专业乡、专业村、专业户, 组织规模化生产, 克服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的不足, 促进优质专用花生的区域性规模化种植, 要通过规划推动、专业协会带动、市场拉动, 促进其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优势产业带。

3. 制定优惠政策, 专项推进

应在关注“三农”的总框架内把花生生产重视起来, 各级政府每年拿出部分支农资金用于专项扶持发展花生生产, 尤其是贫困地区更应优先发展, 将其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列入扶贫开发计划, 加大扶持力度。各级金融部门在贷款数额、无偿、贴息等方面给予倾斜。

4. 提供优质服务, 拓宽服务领域

上一篇:居家生活必备下一篇:人性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