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资源

2024-08-21

写作资源(通用12篇)

写作资源 篇1

作文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人们思想见解和交流的重要方式。笔者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十多年, 通过对作文教学的长期关注, 发现初中学生在作文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对写作心存畏惧;词汇量少, 没有积累写作材料的习惯;选材组材能力不强;不知道该写些什么等。

针对学生作文过程中存在的以上问题, 笔者从精心设计当堂作文指导课入手, 教会学生多渠道获取写作材料, 并总结归纳出写作材料资源开发的有效策略。

写作材料资源是指能为特定写作目的提供材料的部分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标准》这样阐释“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 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笔者将能成为写作材料的语文课程资源分为以下几类:

(一) 课堂教学资源:教科书

(二) 课外学习资源:其他书、报刊、电影等

(三) 语文活动资源:报告会、演讲会、语文实践活动等

(四) 文化生活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日常生活等

(五) 社会环境资源:学校周边环境、学生家乡环境、家庭环境等

(六) 写作人力资源:学生、教师、家长等

笔者从读写结合的课本资源开发, 到指导观察方法的生活资源开发, 再到指导叙事方法的活动资源开发, 不断地在学生最熟悉的领域:课本、课堂、家庭、校园等, 尝试用不同的作文教学设计解决学生作文“没材料”的问题, 试图从多种渠道开发初中生熟悉的写作材料资源, 在七八年的作文教学尝试和探索中, 初步形成了初中写作材料资源开发的策略, 并探索出初中写作材料资源开发的作文教学设计思路, 现陈述如下。

一.初中写作材料资源开发原则

初中写作材料资源开发原则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开发初中学生熟悉的写作材料资源的基本法则和行为标准。

(一) 写作材料资源开发与游戏娱乐结合的原则

以往的作文教学研究强调作文训练序列的有序性、写作方法技巧的章法性等, 而上海大学李白坚教授在《21世纪我们怎样教作文》中独具慧眼地提出“把游戏的观念纳入教育的范畴, 应该是教育学的一个重大课题。”

如何在写作材料资源开发中贯彻写作材料资源与游戏娱乐结合的原则呢?

1.备课时结合学生习作、身心发展水平, 有意识的思考用何种游戏法教学能解决学生写作中材料不足的问题。

笔者在以课本为中心的写作材料资源开发过程中, 结合初一学生在第二学期同学间已经相互熟悉的特点, 与所教课文相联系, 开展了“人物猜猜猜”的小游戏, 让学生仿写课文中写人的相关片段, 再每组派代表上台读出自己写作的人物片段, 其他学生在台下猜出台上同学写的是谁。

2.在实际作文指导过程中, 灵活运用多种游戏开发学生熟悉的写作材料资源。

笔者在指导叙事方法的写作材料资源开发过程中, 用一个小眼镜袋装上印章、U盘、核桃等小东西, 让学生通过用手触摸来猜猜袋子里到底装了哪些东西, 借这个“抖包袱”的小游戏讲明什么是悬念法?如何用“悬念法”叙述一件事情。

(二) 写作材料资源开发注重学生体验参与的原则

初中写作材料资源开发是在有趣的课内外活动中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发现自己熟悉、感兴趣、参与过的、适合特定写作要求的材料资源。

如何让学生体验参与写作材料资源开发的过程?

1.写作材料资源开发中的“游戏”尽量设计3-4个游戏环节, 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笔者在每次写作材料资源开发的“小游戏”中都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 最大范围的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在“水果分享会”象征法写作指导过程中, 将6样水果分给6个小组, 每组观察的水果都不相同;在“穿衣比赛”对比法写作指导中, 分3组 (每组2个同学上台) 进行, 每组“穿衣”的要求不同:用双手穿脱衣服;用左手穿脱衣服;不能用自己的手穿脱衣服。在“智力大比拼”抑扬法写作指导中, 分4组测试题, 第一组“小魔术”先选出班里“最聪明的人”, 第2、3、4组测试题, 由3个学生读题来测试班里“最聪明的人”。

2.写作材料资源开发的“游戏”尽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笔者在写作材料生活资源的开发过程中, 通过课例《一切从观察开始》从视、听、味、嗅、触等多个感官调动学生参与体验活动, 指导学生进行实物观察, 从中掌握由整体到局部、动静结合等多种观察方法。

(三) 写作材料资源开发注重生生、师生、家长合作互动的原则

学生间、师生间及学生家长如何在写作材料资源开发中合作互动起来?

1.写作材料资源开发要用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及家长参与相关的课外作文活动。

笔者在指导学生用“象征法”写周记时, 事先通知家长带学生到水果店、花店、宠物店等去观察;在《一切从观察开始》一课之前, 先通知学生每人带家里的一个小工艺品到学校等, 充分利用这些与写作相关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

2.写作材料资源开发教学中, 要重视学生间、师生间的合作互动。

笔者在写作材料资源开发过程中, 积极运用游戏法增强师生间的教学互动;在游戏活动结束后, 先让学生独立列出写作提纲, 再让学生派代表上台读出所列提纲, 然后师生一起讨论提纲叙事的清晰性、叙事手法的使用等。在师生的合作互动中, 达到教学相长的教学效果;在学生间的合作互动中, 达到思想碰撞、互促互进的学习效果。

二.初中写作材料资源开发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谈道:“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笔者认为初中写作材料资源开发的方法可以有以下几种:

(一) 游戏体验法

游戏体验法是将有助于学生写作材料收集的课本资源、生活资源等通过猜谜、竞赛、分享等活动, 用课内游戏带动学生多种生活体验, 引发学生写作兴趣;指导写作方法, 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自然而然的发现、思考、记录写作材料。

运用游戏体验法开发学生写作材料资源的要求是:1将游戏与写作知识、技能、学生生活相结合, 趣味性与知识目标相统一。2.游戏中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体验。

(二) 实物演示法

实物演示法是将能调动学生多感官观察的实物向学生做示范, 通过看、听、尝、闻、品等感性认识, 获得更直观、真实的写作材料。

运用实物演示法的要求是:1.演示的实物必须根据一定的写作目的有所选择。2.实物演示时要尽可能让全班学生都观察到。3.实物演示要配合必要的教师或学生的讲解, 让学生对演示目的更明确。

(三) 读写结合法

读写结合法是将课文或学生佳作当做范文, 指导写作语言、思路、技法的写作资源开发方法, 充分关注课本资源和学生习作资源。

运用读写结合法开发写作材料资源的要求是:1.充分研读教材, 积累学习教材中经典篇目的语言、思路、表达方式等。2.树立“读以致用”的意识, 运用课文中精彩的语言表达、人物事例等。

(四) 讨论参与法

讨论参与法是教师根据一定写作要求和目的, 组织学生就已有写作材料进行思考、展开讨论, 最终确定文章的写作材料和写作思路。

运用讨论参与法写作材料资源开发的要求是:1.讨论前, 一定要有明确的写作目标, 根据写作目的确定写作材料的增减、详略。2.讨论中, 教师不要急于公布结果, 让学生多角度展开讨论。3.讨论后, 师生一起总结使用什么写作材料, 如何处理写作材料的详略, 明确写作思路。

三.初中写作材料资源开发的教学设计思路

笔者通过七八年对作文教学的研究、记录, 积累了50多节作文教学设计方案和教学实录、6节作文教学录像课, 收集自己所任教的三届学生共计500多篇学生习作。在前人研究和自身教学实践研究基础上, 形成了初中写作资源开发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如下:

学习阶段教学阶段

动机产生阶段1.引发动机、呈现目标

领会习得阶段2.提供刺激物, 指导学习

归纳概括阶段3.促进学习迁移

作文反馈阶段4.布置、批改、讲评、张贴、发表作文

以上为“初中写作资源开发”教学设计的常式, 变式主要产生在教与学的第一、二阶段, 如下所示:

变式一——目标在于解决学生习作中的问题

学习阶段教学阶段

动机产生阶段1.由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引发动机, 呈现当堂教学目标

领会习得阶段2.以实物、谜语、知识问答题等为刺激物, 指导作文学习

归纳概括阶段3.归纳活动中所隐含的写作思路、写作手法促进学习迁移

作文反馈阶段4.布置、批改、讲评、张贴、发表作文

变式二——目标在于将课文作为习作的例子

学习阶段教学阶段

动机产生阶段1.由所学课文引发动机, 呈现教学目标

领会习得阶段2.以画图、辩论、角色扮演等为刺激手段, 引导学习

归纳概括阶段3.归纳文章思路、写作手法、写作语言特点促进学习迁移

作文反馈阶段4.布置、批改、讲评、张贴、发表作文

总之, 初中写作材料资源开发研究在与写作相关的课文资源、生活资源、活动资源等开发利用方面做了多方面的尝试, 并将“游戏性”融入到写作教学中。“抖包袱”、“穿衣比赛”、“水果分享会”、“智力大比拼“等游戏活动深受学生喜爱, 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材料, 也提升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还教会了学生写作方法和写作思路。学生的写作材料资源范围不断增大, 写作内容更为真实生动, 写作能力不断提高。

写作资源 篇2

“原生态”写作

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共同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效果甚微。由于片面的追求考试成绩等方面的影响,学生的作文内容说假话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泛虚假。我们的作文模式还在沿用传统作文教学专制的模式(教师命题—讲解文体结构和写作要求—提供范文—分析写作技巧—模仿范文进行习作),学生就奉命而作。或机械地进行“闭门造车”,或借鉴抄袭作文选,生搬硬套。而农村的学生,或许受城市学生作文和电视了解的城市文化的影响。因此他们的作文中经常出现雄伟的楼群,川流不息的车流„„也许这些是同学们了解的和想象的也可一写。但农村学生没有常时间生活在这些环境里,所以观察的不够仔细,脱离生活实际,没有真情实感的虚假话。既不合情合理,更难有真情可言。《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要想让农村学生的作文充满真情,就要指导他们写出“原生态”“乡土味”的作文。“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风情、自然风光,得天独厚。春日的碧水绿柳,芬芳的小路,金黄的油菜花;夏日的清香的荷塘,喧闹的知了,翠绿的稻田;秋日的田野,金黄的落叶;冬日的银装素裹,雪白的大地,欢乐的节日,雪地可爱的动物等等这些农村特有的景色事物。无不是写作素材。写作时引导学生把写作的思路感触到乡间里的一枝一叶的真,人们那

憨厚纯情的善,自然朴素的美,真真切切的情,也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原生态”的作文。

一、扎根于乡土,泉源丰盈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熄”。多数农村小学生的生活空间小,生活视野狭窄,对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了解不多。加上生活经验贫乏不善于观察、感知、提炼、组合真实的生活,这就使他们缺乏素材的积累。但农村独有的自然景观和事物,也是城里少年所难得一见的。如果能跟据地方特点,扬长避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使学生关注家乡,描写家乡,对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将大有帮助。

1、“景”中写

农村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有着独有的风土人情、四季景色。而学生们没有仔细观察把握这些写作资源,从中获得写作的快乐,因此,在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同时,要强调通过视、嗅、听、触等来体验农情农景的乐趣。例如:我的家乡是一个水资源较为丰富的鱼米之乡。春天带领同学们观察湖水的变化、绿柳的新芽,夏日娇艳的荷花、喧闹的蝉鸣,秋日丰收田野劳作的场景,冬天田野里雪地上的各种脚印„„这一些都是很好的“原生态”的写作素材。

2、“活”中写

现在农村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但又都是“留守儿童”。生活的富足和长辈的溺爱,使他们难以对“粒粒皆辛苦”引起共鸣。放学归家,基本上是坐在电视机前。因此在平时注意引导他们帮助家

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田间除草,做饭,喂猪,放牛,收获麦田,稻田,捡拾麦穗。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家长的家务负担,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增强劳动光荣的理念。另一方面也丰富学生的劳动情感体验,同时也积累写作素材。我们鼓励学生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下来,不必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因为他们只是作为素材而记录下来,这样,学生在作文中就能写出自己真实的情感。

3、“情”中写

现在农村更是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新农村”的建设、“村村通”路的铺通、“新农合作医疗所”的落成„„这些都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写作空间,可以在习作中反映这些变化。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自然流露,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培养学生写作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让他们打开心扉去看、去说、去发现、去体会。

二、把握住乡土,张扬个性

以往,农村的孩子最怕写作,一方面学生接触的信息,阅读书报量还远不止城镇的孩子;另一方面,老师所布置的作文都是书上所规定的,还有的是老师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草拟一个题目强加给学生,要孩子们用他们的心灵来揣摩老师的心理,扼杀了学生的创作灵感,使学生更加对作文产生厌恶。因此,在写作时要根据农村孩子的生活环境和特色把握“农“字,由学生自行命题,通过不同的形式,如科技小论文,观察,日记等,让他

们来表现出农村特色—乡土性。

1、科技小论文写出乡土味

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因此可以接触到很多关于种植和养殖的科技知识。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指导学生写一些科技小论文。例如:观察家禽的养殖的如何合理的喂养使收益最大,水稻田间管理如何计划既环保还能除草除虫,果树的嫁接为什么能增产„„这样,由了充足的写作素材,写出的文章就有血有肉,既能充分调动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又能使作文写出自己的特色。

2、观察日记写出乡土味

学生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的一切耳闻目睹。我们可以利势利导,指导学生写一些生活化观察日记,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可以写听到的、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是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可以写真人真事,这样才能表达出真情实感。

三、紧扣乡土性,跃然纸上

农村的变化的巨大的,生活水平提高,物质基础的改善,宽敞的水泥路,洋气的居住小楼,先进的农用机械设备,精神面貌的改变,文化的丰富,使农民脸上带有微笑,有了更高的追求。这些都在“新农村”的建设中的“原生态”农村。可以从培养学生乡土情感的角度出发,关注乡村,了解家乡,介绍家乡,赞美

家乡。

1、“趣”命题:激发乡土情感

“教者命题,题意所含,要学生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能有所撰作”。所以我们要注意拟题的情趣技巧。把作文题出在点燃乡土之火的心口上去。例如:在写家乡类的文章是,我们不能总是让学生空喊“家乡美”“家乡好”。这样反而会麻木其丰富的情感,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文题应抓住一方水土的具体特点来出,要让学生能正视家乡的落后,了解家乡的变化,更重要的使学生看到家乡的未来,激发他们投入家乡建设,改变家乡面貌的雄心壮志;或提供一些具体而典型的乡土此案料,让学生根据材料作文,例《农家欢乐的一天》《乡村新趣》《放学____记》„„这些拟题方式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动笔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乡土情感。还可以在平时开展一些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对家乡的历史进行探究和挖掘。学生通过调查走访,上网查找,查阅书籍等途径收集这方面的资料,了解家乡的往昔,心灵受到启迪,从而对生我养我的家乡有更深的感情。自然他们所写的作文就会声情并茂,有趣有情。

2、“精”指导:增进乡土情感

小学现行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两节习作课。于是小学传统的一篇作文教学往往是分两课完成,要求80分钟内于教室完成指导、拟稿、修改、誊写。似乎学生习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贮存于大脑中,习作时只要提取后稍做加工即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况且“下

笔如神,一挥而就”的奇才自古以来有几个?更何况刚刚学写作的小学生,学生在课堂“无话可说,无话可写”也应是情理之中。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我们首先打破原有的两课时习作教学。在作文课的前几天,我就让学生明确作文的要求,放手让其到生活中收集信息,互相交流。例如,在写《家乡的道路》时,可以让学生每次上学放学的路上观察家乡的交通状况。各自说出自己和别的同学看到不同的地方。在写人物习作时,可让同学互相介绍一个有趣的老乡。在写风土民俗那个方面的习作时,互相比一比“你会唱几首乡谣,能讲几个家乡的故事传说”等等。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和训练中形成关注乡土的气氛,增进乡土的情感。

3、“活”评改:升华乡土情感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环节。是师生心灵沟通,情感交流的过程。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时机。在实际评价中,改变以往那种以单纯的分数和“优、良、差”的评价符号。以亲切富有激励的评语为主,辅以“真的很棒、写的不错、你还可以写得更好”来评价学生的写作。让老师情感化的评价语言,来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根据其中的内容和学生的个性特征,对其作出富予个性和情感化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和进步的喜悦。

如在写《家乡的变化》时,一位同学写自己感觉到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机械化的耕作到宽敞的水泥路面:秀美的“新农村”居民小区到景象一新的乡村学校,联想合理,展望具体,文字表

达也流畅。所以我在讲评这篇文章时:“这位同学的作文非常成功,对家乡变化描写很仔细全面,展望也是建立在家乡的热爱,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我们同学们还要注意这些变化是在谁付出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才得到的?你们的父辈为家乡的建设辛勤的劳动着,而我们作为小主人公,才是家乡的希望,家乡的未来。”这样的评改意见是朴实的,但它能深化学生的乡土情感。

利用身边资源 开发写作之本 篇3

【关键词】写作教学 新课程 资源开发

初中语文教材常常要求按综合性学习确定的主题,如“黄河,母亲河”、“我也追星”、“我爱我家”等进行写作,而且还要求师生借助图书馆、互联网或专家来搜集、整理有关资料。但在农村初中支教时,我发现农村中学的条件还是很简陋的,图书室里的书的数量少且很陈旧,有限的几台电脑上网更是信息课老师的专利,学生在校没有上网的可能,地处欠发达地区的我们又让学生到哪里去找专家来指导呢?

新课程标准给出了答案:“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老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和充分利用身边资源,灵活改变书本的作文题材,大胆从身边生活中重新选取资源,作出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开发身边的自然写作资源

我们地处黄淮平原,四季更替,景色各异。春时秧苗萋萋,夏时蛙声阵阵,秋时硕果飘香,冬时雪花飞舞。走进自然,我们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春来了,我们到操场上、田野里去吧!大家看小草赏野花,沐浴在春日暖阳里、萋萋芳草中……有观察有感受,一段段虽稚嫩但情真意切的文字从胸中流淌,再不用查找作文选中的精词美句,抒发心中萌发的灵感,自己的笔下也有了可圈可点的波浪线。

关注现实、关注自然并不一定将眼光盯在离学生很远的地方。在进行“黄河,母亲河”的实践活动中,为了让学生明白水污染的严重性,我让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去观察,了解家乡的浍河因上游的造纸厂排放的污水造成了哪些危害,并做一个统计表出来。学生对这些身边的学问非常感兴趣,小组分工明确,任务责任到人,分析细致周到。一篇篇关于水污染及其造成的恶果的文章便水到渠成。我想这比书本上、电视上的资料来得直观,切身的体验更能加深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度,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也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加强。

二、开发身边的人文写作资源

在有些语文实践活动中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比如戏曲方面的,一来学生本身对它的兴趣就不浓,二来由于条件限制学生很难通过其它渠道了解戏曲。让学生跟着光盘唱也不太现实,因为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底子,论唱功,没有一定的基础是根本张不开口的。于是我把家乡的花鼓戏作为这次活动的主要内容,以它为突破口,让学生接触花鼓戏之后再带着兴趣去了解其它的戏曲,从而感受戏曲的魅力。淮北花鼓戏班社遍及城乡,茶吧、饭店、田头、村舍,常有艺人“砸干梆”(即只打梆子)清唱。老少爱听,男女皆唱,因而流传着“花鼓一响,锅饼子贴到门框上”、“听了花鼓戏,荒了二亩地”等谚语。家乡人人几乎都能哼几句,学生学唱可谓手到擒来。因吸收了当地玩灯这一民间艺术形成和内容,逐渐走向舞蹈,游戏性很强,还得敲着锣打着鼓,同学们喜欢极了!这种表演形式很适合中学生口味,从唱腔、舞蹈形成都可看出易于青少年接受。大家在婉转悠扬的唱腔中得到美的熏陶,了解它的发展历史便成为必然。从学生的作文训练中我看到了花鼓戏老艺术家马敬君的名字,知道了花鼓戏如何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一些花鼓戏传统剧目被学生发挥想象改编成了曲折动人的故事。学生在讲台前的表演则其他的同学明白了何谓唱跳说演,手眼身法。明白了戏曲的历史,感受了戏曲的么魅力,难保学生不能为中国传统戏曲的再次振兴提供很好的建议呢?

我们黄淮平原一些有着源远流长的民风民俗更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不竭的素材。过大年、过端午,踩高跷、跑旱船、舞狮子、骑毛驴、办灯会……学生在其中漫游,也用语言给我们展示了丰富的语文世界。

三、开发身边的情感资源

现在的孩子接受父母之爱、老师之恩时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很少有报恩意识。也就是说,亲情被学生忽略了,它需要老师把它重重地摆放到学生的面前。课下我做了调查,绝大部分的学生根本不下地干活,甚至家务都不过问,连自己的衣服都没洗过。不了解父母的辛苦如何谈报答?如何去爱父母?于是在“我爱我家”的综合性学习中,除了书本上的三个活动“老照片的故事”、“我家的一件珍品”、“妈妈的唠叨”之外,我要求学生去和父母一起干一天地里的农活,不仅写父母干活时的情景,更要写出自己干活时的感受。或者在家干一天的家务活,或者是回忆家庭生活的一些细节并把这些或体验或感受细节写进自己的文章中。很多同学都体会到了父母的不易与辛苦,至今仍记得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回报父母的一段话:“我愿变成一只可爱的小狗,爸妈离家劳作时我就守在大门口,听到他们回家的脚步声,我就赶快跑过去咬他们的裤角,冲他们摇摇尾巴,添添他们的手,带他们回家。”学生的情感开发不应仅止于人。在进行“马的世界”的综合性学习时,我让学生就现实生活中马的境遇,结合课本中的一些资料,用自己的笔抒发感想,发表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学生在自己的身边感受着生命的美好,发现着生活的美好,记录着生活的美好。他们的观察能力在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在提高,他们的感情能力在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何愁不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何愁不提高?

当然,以上这些做法只是写作教学中的一部分,它是课本中作文教学的一个很必要的补充。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而开发身边资源,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捷径。生活处处皆语文。相信在生活中还有更多的语文资源可供利用,只要你做个有心人。

依托单元主题开发写作资源 篇4

以上活动, 都为你提供了一次接近自然、感受自然的机会。请你自拟题目, 写一篇作文, 描摹现实世界或想象世界中的一种景致, 希望你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字里行间。

这样的写作设计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 将写作建立在学生活动基础上, 旨在让写作成为学生内心情感、思想的真实表达。但教材没有任何的写作指导, 这让本来就无措的作文教学更陷入一种茫然:写作能力无疑是语文素养中极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写作能力在自由写作活动中就自然生成和提高了吗?作文教学究竟有没有意义?如果有意义的话是什么教学内容对写作有积极的促进?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显然在写作教学方面存在相当的空白, 这也就对广大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资源的开发上提出了要求和契机。

市面上有不少“写作技法大全”之类的书, 以前也有人试图以写作知识为体系编撰写作教材, 还有人将大学“写作学”教学体系用于中学课堂, 而以往中学最流行的作文教学程式为按文体分类教学, 即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类别进行写作训练。这样的写作教学, 都是以写作技巧、写作理论为统领的思路, 最为人所诟病的就是这种思路下的写作教学缺乏对孩子们的精神世界的关注, 直接造成了学生作文的“假”、“大”、“空”现象。且写作知识与技能的教学采取灌输的方式, 学生即使掌握了写作理论, 写作能力也并没有明显提高。

而基于“主题组元”的教材编撰形式或许也为我们的写作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新课改后多家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都一改以往以语文知识或能力组织单元的做法而以“主题”组织单元, 即以人文话题为统领, 打破时代、国别和文体的界限, 将反映同一人文内涵的几篇文章共同组成一个板块, 编排在一个专题中, 并配以相应的导语、练习与活动。以使用最为广泛的人教版为例, 即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母题中, 选取“人生”、“自然”、“亲情”、“爱国”、“探险”等一些命题来组织单元。这种组织单元的形式体现了课程改革的一些新理念, 强调了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实践。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 写作教学应由生活到技巧, 因此我们写作课也可以由“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为核心分设主题, 同时让学生通过读写实践学习一些写作知识技能。黄玉峰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语文写作》一套三册书就是采取这种思路, “整套书是以学生精神成长、心理发展、日常生活为经, 而以写作理论、写作技巧为纬, 编织一个个单元、设计一道道作文题的”。全套书共二十四个主题单元, 每个单元又分几课, 课内分“写作跳板”、“习作参照”、“请你评点”、“佳作借鉴”、“请你尝试”等板块, 在情境体验、读写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发现、感悟与表达, 达成写作教学目标。但在我们学校语文教学中, 一个班一周只有5—6节语文课, 语文教学涉及听说读写多个方面, 写作教学如果独立成课程体系显然不现实。所以, 写作教学课程的开发最好还是与所用语文教材相配合。

以下为笔者所主持的“悦读乐写”主题读写课题组为前面提到过的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主题为“自然景物”的单元相配合所编写的一个作文教学课例简案:

走过四季都是情

【教学目标】

唤起学生对四季自然美景的体验, 结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的学习, 引导学生体会抓住特征生动形象写景的方法, 以及写景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抒写记忆中的美好自然景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配乐配古诗视频“四季美景”, 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季节。

二.回品课文:品读单元课文一些写景句段, 体会写景技巧

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写景

运用修辞的手法来描绘景物 (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

调动不同的感觉器官感受景物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表现景物

三.边读边悟

1. 读刘成章散文《老黄风记》片段, 思考:这段文字写的是什么地方, 什么季节的风?这样的风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来写的?

2.结合课文《济南的冬天》进一步体会抓住地域特征、季节特征写景的方法。

3.赏读郁达夫《故都的秋》, 体会景中“情味”与“文化”。

4.小结:写一地某一季节自然景物务必要抓住景物的特征 (景物本身的特征、季节特征、地域特征) , 并融入自己的情思。

四.作文

题目:______的春天 (夏天、秋天、冬天)

要求:在横线上填上一个地名, 再选择一个季节, 写出你熟悉的某个地方心目中的某个季节, 写出情味。

作文课前我们印发给学生一张“悦读乐写”材料, 教学中需用的刘成章散文《老黄风记》片段和郁达夫《故都的秋》等阅读材料都在其中, 另有导语和写作点拨、片段练习以及同龄人习作。

我们所进行的“悦读乐写”主题读写课题实验是关于写作的校本教材开发实验, 基于“言为心声”的理念, 提倡写作应该是写作者传情达意的一种方式, 是一种精神体验与生命活动, 是与自我、自然、社会的对话, 所以教学设计重视学生体验的唤醒, 情感的调动。我们配合教材主题单元设计每一次写作教学活动, 也是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相同主题下的选文学习, 学生的情绪情感有了一段时间的酝酿、激荡, 再通过写作课进行整理, 释放, 有水到渠成之感。另外, 学生学习写作, 还需积累借鉴, 传统的范文引路的方式是有效的, 因此我们突出了对课文写法品鉴, 并补充提供名家名作和学生习作为赏析材料去拓宽学生的思维, 激发他们的灵感。我们所编选的阅读材料力求文质兼美, 贴近学生生活, 课堂教学设计着力于营造主题氛围, 采取轻松活泼教学方式, 以达到“悦”读“乐”写目的。在写作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面, 我们不刻意强调, 但在每一次写作活动中都会提点, 更重要的是在评改环节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我们不以写作知识序列出发来组织写作活动, 但我们也会在不同主题下注意写作教学内容的点与面的把握, 同时在相似主题或类型文写作教学时注意合理的梯度安排。以下是配合人教版初中语文新课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主题为“自然诗情”) 用的写作教学设计:

自然因我而美丽

一.调动情感体验, 感悟自然的美丽。

1.投影一些自然景物图片, 配一段小诗:感动

在大自然面前

我常常被感动

在那只美丽的母斑羚为帮助小斑羚飞渡越向山谷的时候

在那颗柔弱的小树苗艰难的从石头缝里挺立而出的时候

……

2. 面对自然, 你感动过吗?学生谈自己的体验, 并用“在……的时候”表述, 丰富上面的小诗。

3. 心与自然碰撞, 我们差点成了诗人。其实, 面对自然, 我们不仅有着感动, 还有着喜悦, 有着悲伤, 有着慨叹, 有着人生的顿悟。回品单元课文《沁园春·雪》《雨说》《星星变奏曲》《外国诗两首》。

二.展开联想翅膀, 品读自然的美丽。

1.老师、同学代表朗读贾平凹《落叶》, 学生品读旁批。

2.作品对我们写作有哪些启示?

精用词, 妙比拟, 生动摹写

勤思考, 抒真情, 透视哲理

3. 下面有这么一些描述, 是用第一人称写的, 你能猜出这是关于什么事物的描述吗?那么你从这些描述又得到一些什么样的人生感悟呢?

投影:猜一猜, 我是谁?

(1) 只要根还埋在土里, 只要有一丝生命的气息, 我就会紧紧贴着墙壁, 向上延伸生命。

(2) 深山是我的母亲, 纯洁是我的心灵, 冲向石头是我的游戏, 奔流不息是我的本性, 大海是我的目的地。

(3) 在微明中诞生, 是如此晶莹欲滴, 静静的等待, 发出像太阳一样的光, 然后死去。

(4) 与地球相约, 从宇宙的掌心逃出, 在与大气的搏斗下燃烧, 身后留下一个长长的叹号!

三.挥动个性之笔, 再造自然的美丽。

写作:少年的眼中, 一叶一鸟就会有一个动人的故事。选择你熟悉的景物, 广袤的原野, 神秘的星空, 欢快的溪流, 深沉的海洋或者是花开花落、鸟语虫鸣……写一篇文章或一首小诗, 写出你美的体验和感悟。

《自然因我而美丽》教学与前面《走过四季都是情》教学相隔两个年级, 两者主题相近, 我们在设计这两次主题读写活动时注意了内容和知识技能指导的层进性。七年级《走过四季都是情》我们侧重训练景物描写,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写出景物季节特征和地域特征。九年级《自然因我而美丽》侧重启发学生融情于景, 借写景表达自己的生活哲思, 在对学生能力要求上显然更进一层。

人力资源、工商管理、写作要求 篇5

根据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关于本科(业余)毕业论文(设计)的有关规定,我院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情况。要求各校外学习中心学员认真完成好毕业论文的每项工作。现拟定出具体实施意见: 一.学员必须在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取得规定的学分后,方可参加毕业论文答辩。校外学习中心组织管理部门应严格把关,不得疏漏。二.学员对论文的选题,可以自行拟定,但应与本专业相关,提倡选择与自己工作实践相联系的本专业方面的题目,也可以在我院所列参考选题中确定。要求:(1)独立进行毕业论文研究的全过程,不得弄虚作假和抄袭他人的成果。一经发现抄袭他人成果,有严重原则错误内容的论文,论文连续引用超过300字者,一律按不及格处理并不得参加该次论文答辩。如果论文内容基本上(2/3以上)是抄袭,则丧失答辩资格。如答辩后发现抄袭情况并认真属实,取消答辩成绩;(2)对论文引用部分要有注释。(注释标明在文章该页的脚注处);(3)毕业论文字数8000至10000字;(4)毕业论文的封面格式按照四川大学网络学院本科生(业余)毕业论文(设计)要求进行(附表样);(5)毕业论文要有五篇以上的参考文献,所参考的文献要在文章尾部标注清楚;(6)论文有300-500字中英文对照的摘要。论文应具有 目录,标注页码。三.毕业论文的定稿一定按照统一的A4标准打印并装订成册(定稿一式三份备齐。另,学员在川大网址上下载表1.表2.表3.表4并装订一起)。毕业论文定稿完成后一份交工商管理学院,一份校外学习中心,另一份学员自留(答辩时用)。校外学习中心统一负责收齐一份定稿邮寄四川大学工商管理焦强老师收。(邮编:610064)四.实施步骤和要求 校外学习中心论文工作从即日起进行。各站点工作顺序: ①、要求学员选定论文题目(一经确定不得更改)②、站点收集论文选题按题目专业归类打印名单(专业:工商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附表格样 学号 学生姓名 论文题目 专业 指导教师 备注 ③、表格统一齐后,打印好后务必于2011年6月15日前将学员选题名单发到

xggs355@sina.com邮箱(选题名单一定由站点统一发,概不接受学员单个邮件)④、工商管理学院将在选题名单表上安排好川大指导教师并将该教师的电子邮箱登出后,将尽快地回复站点,并由站点通知各学员通过电子邮件形式与川大教师进行互动联系,接受论文指导。⑤、各站点设专人进行论文写作过程的督促,(第一次督促时间建议在7月25日;第二次督促时间建议在8月20日。督促目的在于掌握学生与指导教师的联系情况,如学员未按时间要求进行论文写作,要及时提醒;如指导教师未回复要及时与工商管理学院成教中心联系(联系电话:028-85412515)。以便我们共同督促学生和指导教师按时做好每一环节的工作。

⑥、9月15日为论文定稿完成时间。各站点务必在9月25日前将论文定稿(一份),统一邮寄到:四川成都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焦强老师或具体的指导老师收,邮编:610064(以当地邮戳时间为准)过时不受理;并不能参加本次论文答辩;概不接受学员单独邮寄论文定稿。⑦、校外站点论文答辩时间暂定,具体安排待通知。请学员严格按以上安排时间进行,过时概不受理并不能参加本次论文答辩。答辩时间在交论文定稿时另行通知。校本部学员: 即日起至2011年8月15日为初稿撰写和完成时间;8月29、30日(两天)将初稿交工商管理学院301办公室;9月8、9日(两天)学员务必到工商管理学院301办公室领取修改后初稿;学员9月20、21日(两天)将论文定稿一份交回工商管理学院301办公室。请学员严格按以上安排时间进行,过时概不受理并不能参加本次论文答辩。答辩时间在交论文定稿时另行通知。往届未通过论文设计和答辩的学员,请各站点负责落实论文安排,并按该次计划时间进行。论文选题:见附后 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2011年5月20日

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S-001、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S-002、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S-003、现代公共关系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S-004、西方管理思想流变研究 S-005、企业无形资产研究 S-006、企业文化纵横谈 S-007、精神劳动与精神产品生产的管理 S-008、人本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S-009、科学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S-010、中外管理思想比较研究 S-011、国有企业与国有资产管理研究 S-012、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研究 S-013、中国股市发展研究 S-014、当前宏观政策的变动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 S-015、民营银行发展的难点与对策 S-016、民营经济的产业选择 S-017、民营经济的制度创新 S-018、民营企业与技术创新 S-019、资本运营研究 S-020、居民投资问题研究 S-021、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 S-022、企业商标保护战略研究 S-023、著作权保护问题研究 S-024、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S-025、反不正当竞争难点与对策 S-026、广告管理问题研究 S-027、科学发展观与绿色经济 S-028、科学发展观与生态环境保护 S-029、科学发展观与绿色科技 S-030、企业营销战略 S-031、企业产品创新 S-032、产品定价策划 S-033、营销渠道策划 S-034、广告策划 S-035、企业战略策划 S-036、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 S-037、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 S-038、企业战略策划 S-039、企业市场研究 S-040、市场经济研究 S-041、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S-042、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S-043、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发展 S-044、我国第四方物流发展决策支持 S-045、6Sigma管理方法在现代企业管理的运用 S-046、电子商务环境下顾客忠诚度的培养 S-047、中国企业品牌管理研究

S-048、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研究 S-049、建立企业全程信用管理系统研究 S-050、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对策 S-051、企业人本管理研究 S-052、电子商务条件下供应链管理的研究 S-053、试论电子商务对第三方物流的要求 S-054、试析数字产品的定价策略 S-055、关于四川省发展物流业的几点思考 S-056、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第三方物流探讨 S-057、我国第三方物流是社会分工发展的产物 S-058、在线广告模式研究 S-059、试析电子商务激活展会经济 S-060、第四方物流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S-061、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 S-062、供应链管理研究 S-063、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人力资源管理 S-064、新经济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S-065、浅谈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S-066、民营企业如何吸引、保留优秀人才 S-067、对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题的思考 S-068、我国培训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S-069、如何激励知识型员工 S-070、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进程及新趋势 S-071、“入世”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挑战及对策 S-072、企业如何开展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工作 S-073、企业变革中的阻力 S-074、企业信息化中的组织问题 S-075、企业信息化中的文化问题 S-076、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 S-077、如何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 S-078、有效克服信息化中的阻力 S-079、高新技术企业的营销特点 S-080、网络经济中的品牌 S-081、企业生产过程中逆向物流管理 S-082、电子商务时代网络物流建设 S-083、电子商务产权问题 S-084、精益生产模式在我国企业中的作用 S-085、企业人本管理讨 S-086、浅谈企业经营中的信用建设 S-087、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技术创新 S-088、企业网络促销 S-089、WTO下企业电子商务的营销管理创新 S-090、知识经济与管理创新 S-091、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趋势 S-092、电子商务与网上书店 S-093、中国企业实施营销战略的现实意义 S-094、中小企业的广告策划分析 S-095、便利商店营销优势探析 S-096、针对年轻人产品的广告心理分析 S-097、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的选择 S-098、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研究 S-099、对外直接投资与企业竞争力研究 S-100、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S-101、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研究 S-102、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 S-103、公司治理机制研究 S-104、人力资本理论与经营者激励 S-105、跨国公司竞争力研究 S-106、绿色会计问题研究 S-107、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S-108、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S-109、绿色壁垒问题研究 S-

110、环境税收问题研究 S-111、税收制度改革 S-112、品牌经营 S-113、知识产权滥用问题研究 S-114、企业公民的培育 S-115、广告策略 S-116、网络诚信问题研究 S-117、网络信用建设问题研究 S-118、网络文明建设问题研究 S-119、网络道德建设问题研究 S-120、企业信息化问题研究 S-121、电子商务对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影响 S-122、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 S-123、企业信息化与营销创新 S-124、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创新 S-125、WTO对中国电子商务的影响 S-126、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平台构建与应用 S-127、企业电子化与商务整合策略研究 S-128、决策支持系统在电子化企业中的应用 S-129、企业间信息系统平台的开发与构建 S-130、物流管理的应用技术研究和实施 S-131、供应链管理研究 S-132、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投资决策 S-133、谈企业流程再造与组织变革 S-134、论西部物流建设 S-135、试论电子物流的发展 S-136、浅议物流信息化建设 S-137、加快我省物流发展的思考 S-138、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 S-139、入世后我国零售业发展的思考 S-140、入世后我国商业企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分析 S-141、我国农村零售业的现状及发展思路 S-142、我国社区零售商业的发展思路和经营策略 S-143、我国中小城市商业零售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分析 S-144、商业企业零售战略研究 S-145、论我国城市新居民区零售业的发展 S-146、特许经营的风险及防范 S-147、关于发展我国商业连锁经营的思考 S-148、我国发展特许经营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S-149、我国百货店的经营现状及创新研究 S-150、我国会展经济研究 S-151、我国专业市场创新研究 S-152、我国区域商业规划研究 S-153、西南商圈研究 S-154、特许经营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S-155、零售业的发展 S-156、百货店的经营现状及创新研究 S-157、企业价值链管理研究 S-158、产业集群与企业价值链管理 S-159、企业社会资本研究 S-160、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问题 S-161、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研究 S-162、职业经理人与企业制度创新 S-163、成渝合作研究 S-164、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 S-165、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研究 S-166、四川中小企业发展研究 S-167、四川农业发展研究 S-168、民营企业的发展问题 S-169、民营企业的投融资现状与对策研究 S-170、四川省供货商与超市的关系研究 S-171、四川省民营企业创品牌的做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S-172、企业的空间结构与空间行为研究 S-173、从商业流通形式的发展谈四川发展商品流通的举措 S-174、试论能源瓶颈制约下的工业发展思路 S-175、发展资本市场推动四川民营企业的国际化 S-176、谈国有股减持的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 S-177、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儒学管理 S-178、企业中“跳槽”现象的原因及举措分析 S-179、我国企业人力资本开发研究 S-180、我国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研究

S-181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研究 S-182、我国企业人力资本流动问题研究 S-183、经营者薪酬结构问题研究 S-184、县域经济问题研究 S-185、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化问题研究 S-186、中小企业融资的国际比较 S-187、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问题研究 S-188、西方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S-189、我国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研究 S-190、我国民营企业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S-191、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流失问题研究 S-192、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S-193、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研究 S-194、论家族式管理向现代化企业管理转变的途径 S-195、我国经营者年薪制问题研究 S-196、劳动力过剩条件下的非正规就业问题研究 S-197、企业并构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借力影视资源 有效指导写作 篇6

【关键词】写作教学;细节描写;影视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6-0034-02

【作者简介】闻玉倩,江苏省锡东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105)教师。

影视作品中有着多彩的画面和丰富的表现手法,堪称“细节鉴赏库”,能提供大量的细节描写的范例。笔者就借鉴影视画面、提高记叙文细节描写的教学效率作了尝试。

一、借鉴影视特写镜头,“放大放慢”要素细节

特写是突出主要人物在外形、行为、状态上的细节,同时把它们从周围环境中加以凸显。特写起到强调人物形象的作用。

电影《人鬼情未了》中有一特写画面,女巫婆把一张巨额支票不情愿地捐献给修女,画面呈现的是:瞪圆的双眼,入定的眼神,痉挛的脸颊,哆嗦的嘴唇,大滴的汗珠,伸出又迅速收回的双手,捐出后快速离开的脚步声……

借鉴特写画面上的“肢体语言”,运用在作文中就是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推而广之就是扣住画面特点和表达需要,把本在时间或空间上不引人注意的一个“细节点”放大为一个“细节组合板块”。如同国画艺术那样,把纸上的一点墨渲染成一幅山水画。除特写外,慢镜头通过“放慢”细节呈现的节奏,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借用这些手法不但可以极大丰富人物所需要的形象,而且可以使行文张弛有度,给读者以强烈的审美愉悦。

二、借鉴影视个性视角,展现生活独特细节

大凡成功的影视作品,或大或小,均有通过独特视角展现生活本质的画面。大至选材立意,小至镜头色彩等。细节描写中学习其独特的展现视角,可以给人耳目一新的阅读享受。

电影《花样年华》中,女主人公用“挑”“拉”男主人公领带一角这个经典又极其独特的细节来表现人物之间暧昧的情感。

借鉴这类画面的表现手法,既要实践“浅者偷其字”的意义,即那些个性鲜明又经典的画面本身就可以作为写作素材长期积累,以期厚积薄发;更要秉持“高者偷其意”的追求,即指导学生强化选材意识,培养“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选材理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影视经典细节鉴赏活动,增强学生感受生活细节之美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审美品位,在“量变”后引发“质变”,最终培养学生从纷繁的生活中捕捉独特细节的能力。请看一则学生作文片段——

已是9月的晚上,天气还是反常的燥热,八个人的宿舍,很快就聚集了大量的“人气”。窗外,草丛中传来了虫儿的浅吟低唱,夏天的夜晚,似乎只有它们还意犹未尽;偶尔,“轰隆隆”压过路面的应该是重型货车。床上的人睁大着眼,不吭声,却不时把床板压得“叽叽嘎嘎”直呻吟;空气中隐隐约约传来了包装纸被撕开的“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听见了“窸窸窣窣”的吃东西声音,那声音大概能诱惑人,只一会儿,此起彼伏的咀嚼声汇成了一片,随着食物一起咽下去的大概还有些许烦躁。头顶的两台电风扇自顾自地“嗡嗡”作响,许是它们的自转速度不同,有时是大合唱,有时是二重唱,在它们“唱唱”不休时,我向周公越靠越近。——《琐忆》

高一新生尤其是寄宿生,是体验着痛并快乐的一群人,这名学生就敏锐地抓住了宿舍熄灯后不许讲话的背景下“声音”这个独特的细节,写出了寄宿新生的内心感受,其新颖的视角用王蒙的话说是“亏他想得出”!

三、借鉴影视隽永画面,勾勒和谐场景细节

影视作品常用推拉摇移的手法,远近、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把细节置于和谐的画面中。借鉴到作文的细节描写中,我称之为“场景细节”。其作用是正衬或反衬人物形象。

如电视散文《九寨·童话世界》中,火花海在阳光下,灵动的浪花翩翩起舞,五彩的枫叶飘落湖面,像千万盏桔灯,跳跃着耀眼的光芒,又像点点闪动的火焰,点燃遍野的红杜鹃。远处,芦苇娇小玲珑,阳光下,金色迷蒙,随风摇曳。在芦苇深处,一条宛若玉带的小河穿行而过。青山拥翠,树林滴绿……五彩斑斓,充满绚烂空灵的画面美。

在作文细节描写时,可以根据表达需要,选择精准的意象,在大脑中勾勒场景,使其具有合适的大小、冷暖、素艳、明暗、动静等特点,来描摹或雄壮、悲壮,或凄冷、温馨,或幽雅、艳丽等不同的意境,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再看一例学生习作——

老屋后面是一条窄窄的弄堂,青砖上是幽幽的苔藓,两边是斑驳的白墙和黑瓦,墙根还长着古老的草茎。这条弄堂是越走越窄的,天黑的时候,好像两旁有人慢慢将你围起来,渐渐地逼近。弄堂两边的屋子很多是废弃了的,透过窗子往里瞧,幽暗昏黑,且乱糟糟的,这使我总疑心里面住着鬼神——似乎还有微微的叹息声从窗格子中飘出。弄堂的尽头,是一个小小的天井,里面同样胡乱堆着不知已存放了多久的柴禾,黄黄湿湿的。茫然间,我有些焦躁,用脚蹭着黏腻的地面,眼睛还不时地四下张望,可似乎又忘了自己在等什么,只好斜斜地靠在墙上,脚依旧不停地来回蹭着地面。——《琐忆》

学生通过窄弄、青砖、幽苔、颓墙、荒草、破屋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冷幽寂的画面,很好地衬托出人物的情感。记叙文如果能注意勾勒与表达需要相匹配的场景细节,无疑会带来极大的成功。

四、借鉴影视精巧构思,创设含义深远细节

成功的影视作品承担着追溯历史、表现现实、传承文化的使命,让人通过作品获得思考。有些影视作品构思精巧、立意深远,却只利用几个细微画面就实现了主题的升华。作文可以借鉴这种细节描写,使文章含义隽永。

电影《秋菊打官司》的结尾富有戏剧性。当村长最终以故意伤害罪被抓走时,终于“打赢”官司的秋菊却手足无措,一脸茫然地说:“我只是要个说法(让村长道歉),没有让公安局抓人啊!”这一细节堪称“四两拨千斤”!短短一句话就道出了中国法治建设还任重道远的现状,发人深省。

借鉴其手法,我们可以在写作时,有意遵循从古到今、从物质到精神、从具体到抽象、由此及彼、由实到虚、由点到面等章法,创设含义深远的细节,升华主旨。如有这样一则学生习作片段——

我端坐着,望着母亲利索地拿着菜刀,刮着鱼鳞,刀法稳健。随着母亲刀起刀落,鱼鳞七零八落地在桌上铺开了一片。一旁的老式抽油烟机的声音与母亲的切菜声错错落落构成了共鸣。我望着母亲,内心有些许的感动。母亲爱美,平时上菜场买菜都会对着镜子照照,摸摸,换件衣裳,磨蹭半天,一丝不乱再出门。而此刻的母亲,一脸汗水,一身油烟,哪还有淑女的影子!我犹豫着想进去,脚步刚迈出,又收了回来。我知道母亲一定会赶我出来,而且还会絮叨:“出去,出去!马上开饭!”倏地,我看见一旁的那盆绿色盆栽长得正葱翠。于是,我拿起笔,在碧绿的叶片上写下了我与母亲的名字。在夕阳的余晖中,叶片闪着油绿的金光,我默默地对着叶片许了个心愿:“妈妈,来生我们还做母女,我做妈妈,你做女儿,让我好好爱你!”——《幸福》

作者在片段末尾由此及彼,由妈妈爱我到我爱妈妈,情真意切,含义隽永。

以上是我借鉴影视画面、指导学生作文细节描写的一些粗浅的实践。在具体的教学中,还应注意影视作品的画面要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可感;画面表现手法清晰,突出,使学生可学;画面呈现次序科学,使学生便学。此外,语文教学最终是以“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提高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为目的的,“立人”是教学的核心意义。因此,教师选取范例时还应关注范例的主题引领,引导学生在鉴赏过程中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思考问题,追问生命价值,使世界观得以完善。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叶圣陶.叶圣陶讲作文[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

有效利用教材资源指导写作 篇7

关键词:利用教材,指导写作,自主创作

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一样,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改背景下, 广大教师对阅读教学大胆探索, 积极创新, 取得了很大成效, 但作文教学仍然是较为薄弱的环节。不少教师在作文教学上偏重于作文知识的传授、写作方法的讲解, 而忽略了学生对作文素材的积累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写作是写作, 阅读是阅读, 长期以来, 导致写作与阅读脱节, 与教材脱节。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我们尝试利用教材资源, 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由此, 学生的作文兴趣大增, 写作水平也有了提升。

一、利用教材, 指导学生仿写

宋代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之作, 盖学之既久, 自然成熟。”看来, 模仿自古就是学习的基本方法。学生很善于模仿, 因此, 利用教材, 让学生仿写, 能化难为易, 大大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比如,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文章, 每一课的内容都能与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联系起来, 可据此设计作文。如《走一步, 再走一步》一文, 写“我”童年的一次“脱险”的经历, 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地面, 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 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 直到抵达所要到的地方, 由此得出生活的哲理:在人生道路上, 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 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一个个小困难, 再一个个认真地解决, 就终将战胜困难, 赢得最后的胜利。一个故事引发一个道理, 以小见大。之后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学习生活, 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解决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同学们兴趣盎然, 争相说出类似的故事。笔者抓住契机, 让学生模仿这篇文章的写法, 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由于写作和阅读紧密结合, 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相似, 学生就很容易写出一篇类似的作文来。从写作思路上来说, 《走一步, 再走一步》是:事—情—理, 而《紫藤萝瀑布》则是:景—情—理, 所以《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也是很好的仿写资源。这样让学生在阅读中比较, 在仿写中总结, 无论对教材主旨还是写法都有了明确的认识, 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依据教材, 指导学生改写

教材在编排时, 即使是同一个单元有时也以不同的文体出现, 这时候可以让学生依据教材转换文体进行改写。比如, 七年级上册第一课《在山的那边》, 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可以把这首诗歌改成记叙文, 也可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本题是结合课文的练笔, 这里的“大海”不一定象征理想, 学生可以写第一次到海滨旅游, 可以写对大海的向往, 到海滨终于见到大海的心情, 写大海无比壮阔的美。但农村的孩子很少见过大海, 只有少数学生写自然中的大海, 大部分学生写的还是生活中的“大海”, 主要写自己曾面临什么困难, 心态如何, 又是如何解决的。通过这次练习, 既加深了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又拓展了思维和想象力, 是一次很好的练笔。

三、依照教材, 指导学生续写

续写是以原教材的内容或故事为基础, 再加以合乎情理的联想或想象, 来另写新的故事。这种新续写的故事, 往往可以突破时空限制, 把故事人物和我们生活的现实结合起来, 古今杂糅, 中外互通, 以此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 歌颂社会进步或批判丑恶现象。如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 学生阅读兴趣本身就很浓厚, 几乎能流利复述或形象地表演, 再让他们续写皇帝回到皇宫以后会怎样的故事, 孩子们都打开了话匣子, 有的说会大怒, 杀了骗子的;有的说会杀了大臣的;还有的说全城戒严, 抓捕说皇上没穿衣服的人……还有《孔乙己》这篇小说, 学生学完后就立即续写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酒店的生活会怎样的故事, 同样有很多合理的想象, 故事引人入胜且发人深思。这样的续写学生都很感兴趣。

四、积累教材, 指导自主创作

《语文课程新探》提倡“少写命题作文, 提倡自主拟题, 让作文选题更加个性。提倡写生活笔记、观察笔记、随感随记, 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爱写的内容。”因此, 在利用教材仿写、改写、续写、扩写等基础上, 要鼓励学生自主创作, 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爱写的东西, 写贴近自己生活的内容, 尽量做到有事可叙, 有情可达, 有理可说。

比如, 以“童年”为话题的作文, 先引导学生阅读高尔基的《童年》积累素材和写法, 然后让他们回顾童年, 讲述自己记忆犹新、感触深刻的童年往事。同学们七嘴八舌, 一起回顾那多彩的、好奇的、充满幻想的、无忧无虑的童年, 一下子回到了他们的童年时代。在此基础上, 再让学生以“童年”为话题自拟题目, 自主立意, 合理构思, 许多同学写出了精彩的篇章。在作文构思方面主要让学生谈, 一学生说:“开头用《童年》这首歌引入, 接下来写童年往事, 最后写感悟。”另一学生说:“我想用书信的形式讲述我的童年。”还有学生说:“开篇我用一个排比句导入, 童年像一杯热茶, 耐人寻味;童年像一道彩虹, 五彩缤纷;童年像一缕春风, 清爽宜人。”构思新颖、别致。有的学生用题记式, 有的学生用第三人称叙述等。只是形式的运用不可过多、过滥, 否则就不新颖了。

当然, 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方法有很多, 但“说到最根本处,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还得从阅读教学入手, 从基本训练入手。阅读教学搞得好, 基本训练搞得好, 学生一定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 作文教学的根本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所以, 有效利用教材文本指导学生写作不失为训练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87.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157.

挖掘练笔资源 丰富写作素材 篇8

关键词:大自然,观察,生活,教材

大千世界, 万物生灵, 数不尽的人、事、物、景本来都可以成为学生笔下的作文, 但是由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阅历的局限, 思维的单一, 对很多事物其实是视而不见的。更何况把他们视而不见的事物转化为他脑中的语言, 再到笔下的作文, 更是难。所以对于作文的内容, 即选材———写什么, 是相当苦恼的。他们想不出写作的素材, 不会选材, 不知写什么, 那如何让孩子有物可写呢?

一、走进大自然, 提高观察能力

我所在的乡村小学, 蝴蝶、燕子常常飞来与我们作伴。出门五十米就是广袤的大自然, 春、夏、秋、冬四季在这儿次第轮绽。初春的油菜花, 到了暮春就成油菜籽了; 昨日还灿烂的桃花, 两个星期后就芳菲尽结了桃子; 冬天成熟的瓯柑, 是夏天暗香浮动的瓯柑花孕育的; 大路两旁的樟树叶, 一反常态, 春天落叶又长叶; 野蔷薇开得更恣意, 更自由; 有时候一个萝卜坑里可以有三个萝卜。春天的水田, 白鹭翻飞, 不仅仅是因为这里生态好, 是主要的是松了土的水田里有很多小虫子, 那是他们的食物……大自然远比想象中的生动美好, 它生生不息, 朴实又深沉, 让人敬畏。如何就地取材, 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我带孩子们走进大自然。

1. 描摹发现, 培养观察兴趣

孩子的观察能力, 是从观察兴趣开始的。如何在大自然中培养孩子的观察兴趣呢? 就要把孩子带出去, 鼓励他们多发现, 特别是发现有趣的事物。

当初春的气息涌动, 我带孩子们去寻找春天。我寻思着, 找到油菜花、桃花这些春天的符号孩子们就能感受春天。一路上, 大自然却给了我们很多惊喜。小草的绿嫩得让人怜惜, 田梗上到处是长得细细密密的野葱, 那么蓬勃, 带着初春的力量。一棵大樟树上的空鸟巢引起了孩子们无限的遐想———鸟儿们去哪了, 春天到了, 为什么还不飞回来。一只绿色的螳螂走错了方向, 在孩子们的手心跳跃……

于是, 在孩子们的笔下, 小草带着使命来, 给春姑娘耍杂技。螳螂遇到我们只是美丽的错误, 他只是来寻找他的食物的。空空如也的鸟巢, 盛满了鸟妈妈和鸟儿们对家乡的甜蜜的回忆。大树下, 忽然有鸟儿飞过, 却是过客, 不是归人。

无疑, 这些生动的素材成了孩子笔下与众不同的春天。在观察中, 有自己的发现, 有春天的生命在涌动。

2. 发现特点, 养成观察习惯

小学生观察兴趣十分广泛, 对周围的东西有强烈的好奇心, 观察时往往漫无目的, 忽视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部分, 这就要通过老师的引导,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上个学期, 三上的第五单元找秋天, 我带着孩子们沿着找春天相同的路线, 找出秋天与春天的不同之处, 找一找秋天的景物有什么变化, 通过比较异同去感受秋天。

在秋天的乡野, 野鸭、麻雀在孩子们的笔下变成了主角, 在已收割了的稻田觅食, 享受着秋天的丰腴。路边的野菊花、蒲公英、狗尾草粉墨登场, 在孩子的作文里欣欣向荣。

孩子们在观察、比较中发现了秋天的特点, 在观察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3. 明确目的, 提高观察能力

观察事物有的放矢, 要有侧重点, 才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前, 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

这个学期, 我上完三下第一单元的 《荷花》后, 我和孩子们去乡野看桃花。出发前, 我明确要求孩子要观察桃花的颜色、姿态。孩子们看在眼里, 记在心上, 他们眼里的是充满生机的活跃的桃花。我们来看看孩子笔下的桃花:

美丽丰富的大自然是学生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 观察的目的越明确, 眼中的写作的内容便越丰富, 就越能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和选材水平。

二、放眼生活, 丰富写作情感

小学语文课标要求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如何关注学生的生活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从生活素材中提炼或者发现教学的价值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呢? 我是这样做的:

1. 抓住契机, 引导即兴练笔

作文的训练以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为主, 但作文训练的契机往住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发生。在突发事件中, 学生会有感而发, 表达得更真实更自然。所以教师应该抓住任何一个有利时机引导学生即兴练笔。

我指导学生的作文 《狗在叫》: 有一天我们在上语文课, 然后窗外响起了凶猛的狗叫声, 我们想等它叫好了, 再接着上课, 可是它偏偏叫个不停, 而且一声比一声凄厉、狂躁。正在我们烦恼的时候, 忽然响起了一声另一只狗的叫声, 只一声, 先前那只狗便乖乖地不叫了。我意识到, 这是两只狗的故事, 他们在交谈。于是, 我启发班里等着上语文课的孩子, “先前那只狗为什么会那么连续不断地叫, 它想表达什么? 另一只狗为什么只叫了一声, 先前的那只狗便静下来了, 他们在说什么? 把你听到的, 想到的, 写下来, 与同学们交流。”

孩子们纷纷进行了充分的想象: 两只小狗在打架; 他们在比谁更灵活, 在相伴中谁更有领导权; 是水火不容的仇家, 为了点芝麻绿豆的小事在争吵; 声明自己不是只懦弱的小狗, 刨土技术不差; 一只被主人的绳子拴上的狗再威胁别人也无济于事。

还有一个整日看公主王子故事的小女孩相像了一个英雄救美的故事, 帅气无比的公狗救了母狗, 母狗很感激, 摇着尾巴表示要嫁给他。

我觉得这样的写作, 孩子们很喜欢, 他们乐意把自己放在这个场景中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2. 活动引路, 捕捉练笔素材

去年冬至节, 校外的工作室成员来和我们学校的全体师生共渡佳节, 开展冬至的活动。活动有诵诗、讲故事、做汤圆, 丰富有意思。学生按照一项项的活动写了作文。孩子们最喜欢做汤圆, 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了下来。

多么有意思的表达, 缘于孩子们对冬至节活动的喜欢。只有他们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入情入境了, 才能言之有物, 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

3. 亲历实验, 积累写作素材

在上三上第四单元的习作训练课时, 我们在教室里分小组做实验 《胖大海的变形记》。孩子们非常感兴趣, 对胖大海充满好奇。在我转身板书的时候, 有两个学生偷偷地把胖大海掰碎了, 想看看胖大海里面到底是什么。当胖大海在滚烫的开水里慢慢地泡也花的时候, 孩子们惊讶极了。他们用文字记录下了这一刻。

然后, 孩子们课余观察在水中的筷子, 炒虾子, 观察绿豆发芽, 玩墨水和玩钢笔。孩子们在观察中的体验真是丰富, 他们写下篇篇自己发现的惊喜, 观察的记录。写作内容来自于学生生活, 这样的写作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 这种经历或感受, 往往会触发学生的真切认知与真情实感, 学生写作文自然就会有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拉德任斯卡雅认为, 作文题目来源于学生生活, 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 学生只有身历其境, 体会才会真切, 才会有跃跃欲试的写作欲望, 有了写作欲望, 积累了写作素材, 写作时才会积极思维和大胆想象。

三、深挖教材, 提升语言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与质量, 阅读课上, 课本里的习作资源也是不容忽视的。

孩子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 在阅读教学中, 挖掘这样的训练点, 引导孩子模仿创新, 从面提升语言能力。

1. 模仿教材写法

教材里面生动、丰富的语言可以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素材。孩子们学习三上的 《陶罐和铁罐》 后, 广泛寻找贴近他们生活的素材, 通过两个事物的对比和态度的变化, 刻划出两种不同的形象, 来说明骄傲必败的道理。我们班的孩子模仿了教材的内容、写作特点, 写了 《蜜蜂和蝴蝶》 《钢笔和墨水》 《瓶子和杯子》《墨水瓶和钢笔》等多篇寓言故事, 均写得生动、活泼。

2. 巧用课文插图

有时课文里的插图也是我们写作的素材。例如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第二幅插图。我在教学时, 让孩子们想象当你看到了这幅画时,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的脑海里闪现了哪些连续不断的画面? 通过这样一写, 孩子们对教材所想表达的环保的重要性就更深刻了。

让课文里的插图动起来, 变成连续不断的画面具体的画面, 孩子有了这个素材, 就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

3. 文本想象补白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选自名家之作, 这些作品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表现性语言, 有很多 “空白” 点。这些 “空白点”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 而恰恰是作者谋篇布局的独具匠心。所以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 结合生活体验, 展开想象, 合理地补上言语的空白、情感的空白。

例如, 在学习 《翠鸟》这一课中, 为了让孩子们更体会翠鸟叼鱼时动作敏捷轻快的特点, 当孩子们读到课文的第3 小节翠鸟迅速叼鱼时, 我让孩子想画面, 写文章 《翠鸟叼鱼记》, 与同学比比谁笔下的翠鸟更厉害。

我们班一下孩子他笔下小鱼是这样机灵:

教材内容补充, 想象补白, 孩子们动笔时运用自己各种感观, 写作过程充满了趣味, 孩子的习作水平在素材的丰富有趣中提高了。

学生只有在大自然中提高了观察能力, 在生活中积累了习作素材, 在阅读实践中提升语言能力, 才能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楠.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策略.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4 (1) .

[2]吴立岗.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 1 (1) .

[3]孙建龙.小学习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2007, 2 (1) .

开发教材中的写作资源 篇9

一、盘活教材中的人物素材

高中生在写作中最大的困难是缺乏素材,导致写作空洞无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的人物素材,盘活这些素材为自己所用,让自己有话可说。所谓盘活,就是要理清自己的阅读积累,学生需要将自己的日常积累彼此关联,融会贯通。以H版高一教材为例,《跨越百年的美丽》《最后的常春藤叶》《小溪巴赫》《老王》《黄州快哉亭记》这些名篇成为学生积累人物素材的重要源泉,教师可要求学生积累理性美的居里夫人、小人物式的贝尔曼、坚韧执著追求的巴赫、善于自我反思的杨绛、乐观旷达的苏辙这些人物素材,为写作服务。

盘活人物素材的思路是打破文体的概念(可以是现代文,也可以是文言文);打破作品主人公的概念(可以是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可以是作品的作者)。盘活教材中人物素材促进了学生对于教材中人性美、精神魂的把握,更是激发学生学以致用,努力建构阅读与写作的勾连,读与写交融。例如,2009年徐汇区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的作文题目是“我们要用一只眼睛看自己,用另一只眼睛看世界”,很多学生自然会引用到《老王》文章末尾段“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阐述作者杨绛是一位善于用眼睛看自己的人,善于反思,勇于追问自我的灵魂。阅读到学生的这些文字,我欣然感受到:学生自觉地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架起了桥梁,这样的关联,能够帮助我们整合自己的判断与思想,形成自己的观点。这其中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白作品中人物的精神,更重要的是把作品中的精神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并指导他们的现实人生,想必这才是阅读文学作品的真正意图。

二、借鉴教材中的写作思路

很多高中生在写作中总会埋怨没有思路,学生在写作中想到什么写什么,思路混乱的现象比比皆是。写作毕竟不同于说话,对于中学生而言,文章的思路尤显重要。老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避免在文章中的平铺直叙就显得很重要,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开发教材中含有的对学生写作思路有启发的资源。

叶圣陶曾指出:“不要把指导阅读和指导作文看成两回事,写作是基于阅读的,把课文讲好,使学生理解每一篇文章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这就是很好的作文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将文章的写作思路清晰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理解文思,并鼓励他们多模仿文章的组织结构,多学习谋篇布局上的章法,多考虑“起承转合”四个字,从而使自己的文章结构层次更清晰、更有条理。例如,高二教材中贾平凹的《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一文,教师可通过梳理文章的文脉,让学生理解这篇文章“读书经历一—读书之道——读书之法”的脉络,文章从感性到理性,蕴涵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这样的思维对于今后学生的写作是很有启发的。再如赵鑫珊的《爱因斯坦与艺术》是一篇较为典型的议论文,文章从爱因斯坦与艺术的诸多事例起笔,接着阐明了科学与艺术是互补的,最后表明文章写作意图——培养“爱因斯坦”是需要人文环境的。这其中蕴涵了很强的逻辑思维,文章由实到虚,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到怎么办,梳理这篇文章的结构对于学生掌握范式的议论文是有很大意义的。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后,教师可布置学生写一篇规范的议论文,强化掌握议论文的基本文脉。像这样,教师把课文一篇篇教下去,学生就会形成理清文章思路的写作意识,并把这种意识无痕地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三、学习教材中的写作技巧

高中生在写作中除了缺乏素材和思路,还苦于缺少方法。教材是宝藏,它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关键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写作手法,并激发学生运用这些写作手法。如高二课文冯友兰的《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文章前半部分在写蔡先生的春风化雨,作者选择了大量与蔡先生直接接触中的一些生活小事,从细微平凡处展现蔡先生人格之大。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是学生写人记事中常用的手法之一,教师不仅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更要激发学生在写作中运用这样的手法来写人。这篇课文学完后,教师布置学生以“细节的力量”为题写一篇文章。再如高一课文肖复兴的《小溪巴赫》,文章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来写人,巧妙抓住了巴赫与小溪之间的相似点来介绍音乐家巴赫,使人物更形象,更具有审美性,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这种写作手法,更要激发学生尝试运用这种手法来写作。在这一单元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完成以“像______一样的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前一空填写物,后一空填写人,注意填入的两者之间的相似点,训练学生学会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来写人。再如高一课文《邂逅霍金》,文章篇末议论段颇有深意,教师不仅通过让学生朗读这些议论句,来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更要分析作者在文末议论时运用的方法有由表及里、探究因果,让学生理解是这些方法使文章议论更深刻。在这篇课文教学之后,教师要求学生运用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也写一篇以“邂逅”为题的文章。

如何挖掘课本中的写作资源 篇10

一.从课本中寻求写作素材

目前, 很大一部分学生由于素材的匮乏, 写出的文章空洞、肤浅。其实, 课本就是一个资源丰富的材料库。它是教师“教”的例子, 学生“学”的范本。现行语文教材中编选了古今中外大量优秀作家的作品, 是经过多方斟酌、多次审定而成的, 内容涵盖广, 思想层次高, 理应成为我们中学生写作最直接的素材来源。如名人名言:“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等, 名人事迹:热爱生命, 热爱人生的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 有远大抱负又有勇有谋的农民起义英雄陈胜, 提倡敬业与乐业的梁启超等等。这些人物的事例都是极好的写作材料, 而许多学生却以为课本就是课本, 空守宝山而不懂得挖掘, 这实在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

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美文、名篇、佳作时, 可以要求学生摘录优美词语、修辞、语段, 指导学生进行材料分类, 如刻画人物形象的、叙述事件的、描景状物的、发表议论的、抒发情感的, 不一而足。这些材料的积累, 对学生写作的好处不言而喻。只要俯身关注课本, 从课本中搜集和吸取作文的养料, 并有意识地加以运用, 我们决不会再有心枯笔涩的感伤。

法国著名学者朱利亚·克里斯特娃曾提出“互文性”概念, 她认为任何文本都不可能脱离其他文本而存在, 每个文本的意义都产生于它跟其他文本的相互作用之中。从这个角度说, 所谓创造, 实际上就是对别的文本即所掌握的素材的有意或无意的改造。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相传脱胎于前人庾信“落花与芝盖齐飞, 杨柳共春旗一色”的句式, 鲁迅的《狂人日记》也是受果戈理笔下人物形象的启发而成文的。因此, 我们要注重对课本素材的积累。

二.在模仿中掌握写作技巧

语文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 在阅读教学中挖掘文本资源。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 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 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做到读写结合, 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习作技巧。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 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华”外, 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 进行仿写。这样的仿写目的非常明确, 就是要求学生在丰富的语感积淀下, “依样画葫芦”操练语言, 运用技巧。课本中有许多优秀片断用了特殊句式, 学生完全可以仿写。如《论美》:“美犹如盛夏的水果, 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模仿这一句式运用比喻谈谈自己对“美”的认识。教师在阅读训练中要善于挖掘教材因素, 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 指导学生练笔。当然, 除了句式的仿写外, 还可进行段落仿写、篇章仿写等。如结合朱自清的《背影》和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 仿写感悟亲情的文章。

阅读是一件吸收的事情, 从阅读中, 我们可以领悟人家的经验, 如读《故乡》, 我们就懂得了对比手法在文中运用所起的作用;读《最后一课》《我的叔叔于勒》, 我们就知道可以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从而突出作品主题;读《口技》, 我们知道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读《白杨礼赞》, 我们了解了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读《曹刿论战》, 我们知道详略安排要得当……每一篇文章都能给我们以启发、指导, 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去模仿。人类众多的发明或创造有许多就是建立在对前人和自然界的模仿改造基础上的:飞机、潜艇、雷达的诞生, 是一种模仿创造;贝多芬《欢乐颂》是对法国作曲家卡比尼作品的模仿改造。所以, 对文本的解读不能流于形式, 要切实有效地让学生从中掌握写作技巧。运用到写作中可有效提高写作技能。

三.在情节空白处训练写作思维

有些课文常常刻意留下“空白”, 让读者揣摩, 或因表达的需要, 省略了一些内容, 留下“空白”。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用好这些“空白”, 巧妙地激发学生展开想象, 用创造的才智去填补这些“空白”。教者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 挖掘课文言而未尽之处, 依托课文找准训练点, 从而创设情境, 如此让学生植根于课文, 想象于书外, 进行课堂练笔, 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又能解决学生练笔时“无米之炊”问题, 更重要的是可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如在讲授《我的叔叔于勒》时, 我设计了四种可能来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 A.想象一下, 假设破了产, 又重新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 将是怎样一种情景。B.当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了于勒后, 他们就一直在防止女婿起疑心, 假如女婿知道了这一事实, 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呢?C.假如在船上菲利普夫妇发现了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 他们会怎样呢?D.当他们刚登上哲尔赛岛时, 听到有人在喊“菲利普”, 此时他会有何反应?学生兴趣浓厚, 积极参与, 不仅活跃了气氛, 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而且有助于思维的扩展。

再如重新设计《窗》的结尾, 在比较中进行发散思维;将《木兰诗》中花木兰归家的几句诗扩写出具体情节、场面、人物细节和心理活动等, 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训练思维的形式。因此, 我们合理利用课本材料, 使课本成为训练学生思维的最好的写作资源, 一料多用, 常用常新。

四.在语文活动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现在很多中学的语文活动少, 其实这样对学生的思维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我认为作为中学语文教师, 应该把自己的教学及早从应试型教育转向能力型教育, 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得到能力的提高。这既可开拓学生的视野, 同时也可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编写课本剧并演出, 应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我曾做过这样的尝试, 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为一个细节的处理都争得面红耳赤。我欣喜地看到学生在语言运用方面的成绩。他们在选材中, 几乎涉猎了初中教材中所有的小说, 有的还将散文进行了改编。而且他们能够大胆创新, 剧本中语言生动形象, 能够用人物对话刻画人物形象。演出时, 同学们都沉浸在剧本创设的氛围当中, 他们时而拍掌大笑, 时而热泪盈眶, 热烈地为参加演出的同学祝贺。演出的同学也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 提高了口头表达的能力。《变色龙》这个剧组的同学对侍从叶尔德林加大了刻画的笔墨, 当奥楚蔑洛夫斥责群众时, 他也不时加进去风趣地附合几句台词, 这样不仅突出了奥楚蔑洛夫的善变性格, 而且更加突出表现了奥楚蔑洛夫的猖狂, 起到了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

此外, 各年级语文课本中都有一些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 如口语交际、广告设计, 走进名著等, 能从不同方面去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口语交际中, 学生会去揣摩人物心理, 体会人物感情, 努力做到使自己的语言最得体, 最有说服力, 最能打动人;在广告设计中, 学生会思考如何使自己的语言更优美, 更精练, 更吸引人;在走进名著中, 学生在谈自己的感悟, 在评价人物形象时, 就会思考如何才能准确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语言深刻而有见地。所有这些揣摩、推敲、咀嚼的过程, 都是学生语言组织、运用、表达的过程, 能使学生的语言能力有很大提高。

叶圣陶曾经说过:“现在教学生可不是让他们去应付考试, 咱们是要让他们掌握生活和工作的必要本领, 所以听说读写四样应该同样看重, 都要让他们受到最好的训练。”叶老的话无疑给我们语文教师指明了教学的根本目的和具体方法, 语文活动就是很好的练习方式, 语文教师就应该放开手脚, 多搞活动, 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写作水平。

立足课本资源 提升写作能力 篇11

【关键词】积累语言 积攒素材 积淀情感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作文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学生的语文分数,而且关系到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利用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然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习惯于将作文教学的任务完全放到作文课上,而忽略了语文教材中这个学生最宝贵的习作资源。他们为了赶进度、完成教学任务,采取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匆匆学习完课本内容后,再花大量的时间进行作文的训练。殊不知,这种读写分离的教学方式,不仅收效甚微,而且浪费了有利的作文教学资源,还给学生这样一个认识:语文课文与写作文关系不大。长此以往,学生便会忽视对语文教材的研读、领悟,降低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事实上,语文课文在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笔者就如何在课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从课文中积累丰富的语言

丰富的语言能给读者想象和联想的空间。相反,若语言干瘪、罗嗦,即使是构思新颖、取材典型的文章,也失去了让人欣赏的价值,毕竟“红花还需绿叶衬”,文章也需要丰富的语言来衬托。教师可通过带领学生赏析课文中的好的词语的方法来丰富学生的语言。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一段描写了月下荷塘之美,运用具体、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诗情画意的境界。其中动词“泻”、“浮”、“洗”、“笼”、“画”以及形容词“静静”、“薄薄”、“淡淡”、“参差”、“斑驳”、“弯弯”、“稀疏”等都运用得恰到好处,教师可让学生细加分析,并能举一反三,在课堂上用准确的形容词或动词描写自己熟悉的景象,这样就积累了丰富的语言,也自然会养成在写作中准确运用词语的习惯。

福楼拜认为:“无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要一个词供他使用,用一个动词要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使对象性质鲜明”。可见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语言,在写作时才有词可选,才能将所要描写的东西生动地描写出来。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在语言方面都经过千锤百炼,更应成为学生积累语言的资源。

二、从课文中积攒海量的素材

学生在写作时最大的问题是面对作文题目,无话可说。写作文像挤牙膏一样,一点点拼凑起来,像一件满是补丁的衣服,毫无美感。这除了缺乏生活经验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阅读面狭窄,储存的写作素材少。叶圣陶先生说过:“训练学生作文,必须重于倾吐他们的生活积累。”这“生活积累”就是他们的作文材料。

中学语文教材是一座富矿。在讲读课文时,笔者对症下药,注重启发学生对课文中的事例加以思考,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挖掘并运用素材。如教学《鸿门宴》时,笔者就梳理出了一些写作素材,并挖掘其思想。

素材①:项羽攻入函谷关后,实力强大,士气正旺,颇为自负。以为刘邦在自己的掌控下,鸿门宴上坦然接受刘邦的谢罪,其傲慢轻敌思想最终为自己的悲剧埋下了祸根。

挖掘:轻敌思想要不得,任何时刻都不要忽略了对手的存在。要尊重对手,警惕对手。

素材②:范增向项羽进谏,击杀刘邦。项伯却劝项羽,要“善遇之”。项羽没有自己的主见,也没能正确对待两人的不同建议。

挖掘:要善于采纳别人的建议,择其善者而从之,对待不同的意见要有主见。

素材③:在项伯的劝说下,项羽放弃了原先攻打刘邦的计划。鸿门宴上,范增几次暗示项羽要杀死刘邦,项羽默然不应。

挖掘:做事不能优柔寡断,患得患失,果决才是做事应有的态度。

利用课文向学生有意识地提供作文材料,能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和写作文的兴趣。学生心中有了素材,写作时就可以“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三、从课文中积淀丰厚的情感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很多都包含着浓浓的深情。学生通过学习、感悟,会积淀很多的情感因子,教师只要再从作文教学的角度引导学生重新研读文本,定能从中收到启发,滋生情思。如可引导学生感受胡适《我的母亲》中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与感恩,李密《陈情表》中的眷眷孝情,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坚忍深沉……

例如,有学生重新研读韩少功的《我心归去》中充满温情的那段想象,联系自己在外上学的经历,想象父母亲切的叮咛,情思泉涌,写下《我最爱的人》:你们的关爱与叮咛始终温暖着我那幼小而孤独的心。不是在鲜花和掌声中才能获得幸福,每个醒来的清晨,那熟悉的电话铃、那关切的问候语总会给予我最真的感动。就算跌倒千百次,我都会笑着抖落异地的风尘,因为你们的爱定会抚平我风雨后的伤口。短暂的分离阻隔不了长久的相思,为了我最爱的人,我会付出所有的奋斗与努力……学生读这段文字时潸然泪下,也让其他同学眼眶湿润了好久。

语文教材所选诗歌中的意象所滋生的深厚的情感,也可以成为学生作文的借鉴。如以流水抒发时光易逝之感,以明月抒发思念之情,以梅花表达凌寒傲雪之志……另外,了解作家的身世、作品及写作特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多方面、多层次的情感体验。

总之,通过对课文中情感的挖掘,学生就可积淀一定的情感,在写作中喷涌而出,从而使文章意蕴丰厚,真实感人。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好的文学书籍浩如烟海,教师是讲不完的。而阅读与写作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挖掘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素养,适时地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积攒素材、积淀情感,培养他们通过阅读提升作文水平的能力,他们才能受益终生。

论教本资源利用与写作有效教学 篇12

一、一味“求远”,收效甚微

学生写作犯难之中,很大的困惑就是写作素材的积累不够,一到写作的时候搜肠刮肚“挤牙膏”。为了解决学生“肚里没货”的问题,老师们花费了不少心思,让学生读报,摘抄精美片段名言警句,苦口婆心让学生多多留心自己身边的人事并写进周记。可结果呢?不少学生因书写不佳或时间不够,只摘抄而不记或记了也印象不深,只能流于形式;周记因随意性很大,也是流水账的多。

摘抄本是一个很好的读书习惯,对写作肯定有帮助。阅读课外报纸书刊,摘抄多种素材,对学生拓展视野,提高文学素养和积累写作的素材都有好处。这是提高写作远方法的途径之一。但是,这只能称为远方法,因为它是课外的,不是课堂上的,是需要学生自己挤时间自己选择读物的。既然是远方法那么它的路线是长的,是要坚持不懈的,付出的时间精力也会很大。而事实是学生的学习科目多、压力大,一味的长远战略,耗时耗力,看不到短期的效果,老师布置的任务就会遭轻视,学生完成流于表面。就算教师一再强调坚持并不断检查,也只能双方消耗人力物力,结果收效甚微。

二、有效用“近”,激发兴趣

最好的办法应该是课外素材摘抄本的远方法结合课本写作素材的近方法,两种方法结合得好,学生的素材会相当丰富。而两种方法,课本写作素材的挖掘是放在第一位。

语文课本是许多语文学科专家们投注极大的努力、苦心孤诣了几年的成果,文章内容又有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涉及的是社会、生活、人文、科学、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选取的是各种各样的文学样式,是作文教学中最好的蓝本,放弃了书本,实在是对语文教学极大的讽刺。我们始终有着这样一种感受:“课本,语文课本,它是一座富矿;它是一口深井;它是提高学生创作兴趣的源泉。用足语文课本,开动脑筋,灵活处理好这一阅读材料,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会被自然地激发。”

相反,语文课本一旦不能被有效利用,不管你把课文分析得多么精彩,不管学生讨论得多么激励,学生都会失落、怀疑:难道我们记忆背诵的结果就是应付几题字音、默写题吗?一样东西要是对方觉得没用,那么他去接受这样东西就会很勉强很压抑,长期下去就会排斥,最后放弃,如此,语文课堂则陷入无用论的困境。要想让课本充分利用,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课本变为生活的蓝本,变成写作的养料。比如我以前教《沁园春·长沙》,注重字词的疏通和诗歌鉴赏技巧的分析讲解,结果学生对这一课的兴趣并不太浓。而当我把它与生活联系起来,作为写作素材积累来教,学生的感觉就不一样了。在欣赏了湘江的秋景之美和同学少年的精神焕发之后,我问学生:毛泽东在这首词中抒发的情怀与他后来成为一代伟人有无关系?学生说:有。正因为毛主席青年时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所以才会带领共产党建立新中国,成为一代领袖。我趁机引导:能再举一些例子吗?学生说:周总理在沈阳读中学时就立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誓言。鲁迅赴日本学医,寻求救国之路,19岁就写下“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诗句,立志献身祖国。司马迁在青少年时就立志写《史记》,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还有孙文、陈景润……所以说青年应树立远大理想,这样才能意气风发,才能关心社会,热心身边,才能不屈不挠,有所建树。我说:很好,都明白道理了,那你们能告诉老师,为什么我们有些同学正值青春大好年华的,却早读课一来就趴在桌子上睡觉呢?学生笑。青年人就应该有着怎样的精神风貌?学生齐背: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我趁热打铁:同学们,你们迈进高中,学的第一篇课文便是“向青春举杯”专题中的《沁园春·长沙》,你们知道编者的意图吗?学生:知道,它是我们高中阶段的人生航标。同样,我还用这样的思路教食指的《相信未来》及其他课文,并在讲完“向青春举杯”专题后,让学生收集有关青春话题的名人名句或优美语段。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都比较积极。

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启示我们:为什么不有效利用教本资源,让学生觉得我每堂语文课学到的内容都与我的生活有关,它指导人生,给人启示,并能自觉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教学当中,学生深觉学有所得。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写作水平的提高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三、多方挖掘,讲求方法

当然,文学教本的充分利用并非简单容易之事,需要教师精心备课,针对各个专题的不同特点,多方挖掘,精心设计。常见的思路与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解构教材课例,借鉴写作方法。

比如教《想北平》,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本文紧扣“想”展开思路,主要写北平什么地方让人想,“我”是怎么想北平的。然后让学生欣赏老舍朴素语言背后对北平的的真挚情感。在教完之后,我就问学生:我让大家写一篇《想家》的文章,大家会怎么写?大家七嘴八舌说开了。有一点,大家共同认可:就是“家”什么地方让人想,怎么去想的,想到什么程度,这些一定要写;必须有对“家”的细节或场景的生动描写,抒情首先得有真情,自己都不敢动岂能感动别人?可适当运用比较法。我想学生能明白了这些,还是得力于对《想北平》这篇文章写作方法的借鉴。然后,我又进一步拓展,布置一篇有一定审题难度的命题作文:“触动心灵”,让学生构思写作。学生很快明白写作重心在“触动”,怎么触动,为什么能触动,以细节感人,感情要真挚,必须是生活的再现,才能打动读者。

(二)整理佳句美段,内化文化积淀。《沁园春·长沙》

写秋天景色:“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潜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写青春朝气理想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三)提炼教材,整合写作素材。

1. 主题归类,巩固记忆。

利用课本素材,就是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主题对课文进行分类,分析哪一篇文章可以用于哪一个主题。这样,让每一篇文章都找到合适的位置,写作时就会得心应手了。以苏教版为例,教材是按专题编排的,因此,积累素材也可以集中进行,如必修四的“我有一个梦想”专题,讲了孔子、孟子、马克思、马丁·路德·金、孙文等人的理想,可以将他们结合起来积累;有些课文中可积累的素材很多,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大量的典故;有些素材可以联系积累,比如《〈史记〉选读》中鲍叔牙、韩信、李广等人物的性格等,可以放在一起比照分析。

2. 纵深挖掘,多向联系。

对于一些重点课文,要重点作一些“钻探”,这样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有助于积累课本素材。如《谏太宗十思疏》一文,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挖掘:一是敢于直谏,是一种执著,一种操守,居其位,必谋其政;二是从善如流,勇于纳谏,是人们对统治者、领导者的期待;三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不能为民谋福利,一个政党如果不能执政为民,那么,它就会走到人民的反面;四是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样,碰到类似的作文话题就可以运用自如了。再如《拿来主义》,可从文化遗产的角度联系“创新”“与世界接轨”等话题,也可从精华与糟粕的角度联系“选择”“美与丑”等话题,还可从交往交流的角度联系“开放”“封闭”等话题。

上一篇:组合训练法下一篇: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