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潜心语文积累

2024-10-26

引导学生潜心语文积累(共9篇)

引导学生潜心语文积累 篇1

语言积累是形成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丰厚的语言积累必将转化成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言积累也进行了量的规定。这充分说明语言积累的重要性。有鉴于此,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研究小学生语言积累的策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在朗读中理解词语

语言的形成离不开反复的训练。为此,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要重视课文的朗读,化烦琐讲解为诵读,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强化初读,有重点地指导精读。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可以理解词语的内涵,领悟作者写作的情感和目的。如,在学习《我们爱你啊,中国》一文时,要让学生弄清整首诗的主题、内涵,首先,应引导他们反复朗读,在具体语境中了解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祖国的幅员辽阔,哪一些句子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在悟情的基础上,学生自然能理解祖国的可爱之处。然后,让学生畅谈祖国的山川美景,说说家乡的风俗、特产及近几年的巨大变化等。最后,以幅员辽阔、山河壮丽、物产丰富、文化灿烂、民族伟大、奋发开拓等词提纲挈领地串连全诗,复述诗句,达到以读悟情、以读解词、以词概文的目的。

二、通过熟练背诵

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黄金时期。教师抓住这一黄金时期,在学生的小脑袋里“装”些诗文佳作,有利于他们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文字做好一定的铺垫,尤其是对于学生“不会表达”的缺憾是一种很好的补偿。低年级的语文教师要尽量做到精讲多练,挤出时间指导学生背诵。要求学生会背的课文,教师必须先会背,与生同背,与生同乐。同时,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下列活动:1.每日背一句。语文教师可选择一句简单优美的课内外语句、诗句,每天早上利用5分钟时间带领学生背诵。2。每周背一诗。每周选择一首适合学生的古诗,要求学生不仅会背诵而且能理解其意,感悟其情。背诵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形式也多种多样,可检查性地抽背,巩固性地小组背、齐背,也可在课间背、课前背、放学背、路上背等。

三、通过阅读迁移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举一反三,选择适宜的补充材料让学生进行扩展阅读,指导学生有效积累语言。补充阅读的可以是一句话、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以开阔学生视野,引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等。这样,便自然地形成了以课文的词、句、段、篇为中心辐射点的课文与课外材料有机融合的大阅读格局。如,学了《鸟的天堂》一课后,可引导学生观察文中插图,学习课文中写鸟声、鸟影和榕树的句段,让他们以那只机灵可爱的但课文中并没有详细描写的小画眉写一段话,注意写出小鸟儿自由自在地在乐园中飞翔、嬉戏的情形。这是练习对课文句段的迁移来积累语言。

四、重视语言的运用

积累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因而,教师要注重创设情境,开展一些课内活动,鼓励学生运用积累的好词佳句,促进学生语言的运用和发展。如,学《同学录》时,让学生模仿此诗的格式进行仿写;学了《爸爸的鼾声》后,让学生模仿着写诗歌。在评价学生习作时,笔者常把运用好词好句作为评价的一个标准,对文中的好词好句圈圈点点,讲评时大加表扬,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灵活运用自己积累的词句,以提高作文的水平、说话的技巧等。

五、重视课外大天地

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读书能力,但积累的习惯还是没有养成,为培养学生的积累兴趣,笔者在班里设立了图书角,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并让学生在积累簿上摘录课外书中的好词佳句,写下自己的读书体会。

此外,为了使学生的课外积累能有效地坚持下去,笔者还多次举办手抄报活动,开展我从书中知多少、故事会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他们积累的兴趣。每天布置一定的读书和积累任务,要求每位学生每天读书半个小时以上,以形成读书和积累的习惯。每天让学生轮流在教室黑板的右下角抄一首古诗,在早读时简单地给同学作一讲解,扩大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随着学生语言积累的丰富,其习作水平和语文素养也在不断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积累,朗读,背诵,运用,课外

引导学生潜心语文积累 篇2

比大海更广阔的是蔚蓝的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一个人的心胸。一个人要想内心强大,那就多读书,一个学生想要学好语文,也要多读书。有名言说得精辟: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父母生养了我们的身体,书籍却塑造了我们美丽的灵魂。一个人阅读的厚度能够决定他的人生高度。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非常注重引导学生诵读积累。

首先,我引导学生建立这样的思想观念:要想幸福一生,就要学好语文,要想学好语文,就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因为书籍能给我们关于人生关于生活的种种启迪,烦恼时读书,烦恼会随风飘散,快乐时读书,快乐会在心底无限蔓延。

其次,我给学生推荐列举了好书阅读目录,例如能给人以思想情感启迪的现代杂志类书籍,如《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等,能开阔人的视野、给人以深深思考的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等,能把人带入一个时代里面体会那种冷得发热的民族情怀的《鲁迅全集》,有着淡淡忧伤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激励了千千万万青年的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我给学生介绍国内的张爱玲、冰心、张恨水、徐志摩、萧军、萧红、茅盾、巴金等知名作家,我也引导学生吟诵唐诗宋词,我还引导学生阅读世界文学名著,了解海明威,了解莫泊桑,了解莎士比亚……总之,我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文学的海洋徜徉,使他们的思想与情感慢慢受到熏陶感染,悄然发生美丽的蜕变。

再次,我交给学生读书的方式方法,或浏览,或速读,或精读,或默读,或大声美读,同时定期开展一些活动促进读书积累,具体做法是:

(一)每人建立读书笔记本,每天或者摘抄积累精美语句,或者写写读书时的思考与感受,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并且定期展览评比读书笔记,提高学生读书积累的积极性。

(二)每天清晨大声读书10分钟。诵读的具体内容可以是古朴典雅的古诗词,可以是生动精美的现代散文,也可以是慷慨激昂的演讲稿。通过这样的大声诵读,全身心地体验文字之美,调动自己对语文的感觉,慢慢培养诵读的热情。

(三)课前一分钟脱口秀。脱口秀的内容可以是名人名著推介,可以是名言警句赏析,可以是激情朗诵,也可以是即兴创作,人人参与,全员评价。通过这样的活动,大大激发同学们的表现欲望,进一步调动学生诵读积累的积极性。

(四)布置以读书为主的家庭作业,每周每人办一份读书手抄报。手抄报的内容以推荐好书、佳句荟萃、文学鉴赏为主。根据手抄报的质量,评选一、二、三等奖,目的在于激励同学们诵读积累的积极性。

(五)每月举办一次读书鉴赏会。以小组为单位,选出大家最喜欢的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或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或者进行文学赏析。举办这样的活动,可以实现生生、师生思维大碰撞,在思维碰撞中擦出美丽的火花,进一步把读书诵读积累活动推向高潮。

实践证明,当学生喜欢上读书了,当学生爱上诵读积累了,学生的精神面貌也会随着发生积极的变化,不仅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对生活、对自然、对人生百态、对社会万象的理解也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引导学生潜心语文积累 篇3

一、促使学生养成积累和梳理的良好习惯

积累和梳理是语文学习中必须养成的习惯, 语文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梳理的过程。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 其他学科有很强的逻辑性, 语文知识却很零碎, 许多内容都需要记忆积累, 诸如字词的读音意义、作家作品、名言名句等, 这就注定了语文学习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 积累是关键。只有博览群书, 多积累知识, 才能说话引经据典, 滔滔不绝;写起文章来顺手拈来, 洋洋洒洒。古人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一道理。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促成学生广泛阅读, 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二、给学生一个展示梳理的平台

我仿照“百家讲坛”, 在班上组织过学生讲坛, 让学生展示自己在某方面学习积累的知识, 起到很好的效果。如“词类活用”“写景的方法”“古今异议”“通假字”等, 给学生一个舞台, 他就会是演员, 给他一个凳子, 他只能是观众。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和梳理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梳理, 指导学生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我是这样指导的:方法一:诵读。记诵是有效的积累方法。典范的语言材料, 包括古今诗文名篇、名言警句等, 必须记诵。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记诵大量古今中外名篇美文,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方法二: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老师帮助学生分类归纳, 指导学生运用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的方法积累。方法三:阅读。通过课外阅读, 让学生感受、体验, 并在阅读过程中写读书笔记, 记录自己的感受、体验和思考。方法四:测试。测试也是一种较好的积累、梳理的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专项整合, 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培养学生的积累和梳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积累和梳理能力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一是最简单的读, 通过多次诵读将所读内容记入大脑的信息库, 所读的内容可以是古今名句, 也可以是唐诗宋词, 还可以是优秀的散文。

二是让学生做笔记, 将平日里阅读到的好词好句随手记下来, 养成好的习惯, 如果是报纸上的文章, 就可以做成简报, 这种方法既有用又有趣味性。

三是写读书笔记, 学生课外如果阅读了感受颇深的书, 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写下来, 便于记忆书中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 以后学生再看这本书时可以对比原先的想法。

五、专门进行专题讨论

就一个大家接触过的话题, 要求每个同学至少发言一次, 这样学生调动知识储备, 互通有无, 使知识更全面, 更系统化。这就是一个梳理的过程。如我在上古典诗歌鉴赏课时, 要求学生讨论“古典诗歌中诗人主要想表达哪些情感? ”, 学生要举例, 就涉及诗人及处境、诗词及感情、表达及方式等, 最后明确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情感世界。再如对于经典字词, 在组织学生学习像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怎么经过反复修改后形成的, 贾岛的“推”好还是“敲”好, 这样的正面案例, 可以使学生自己体会怎么炼字、怎么推敲、怎么锤炼;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积累一些典型的、用错的、用得不好的案例, 不犯别人犯过的错误, 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得到梳理。考试时, 自然就心中有词, 下笔神助。

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累、梳理的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师要注重归纳方法, 不能搞成大运动量的操作, 不能泛而无序, 乱而无章, 引导学生对具体语言材料、素材、规则、方法等观察归类, 不宜搞成学科知识条纹识记。学生以课文为学习探究的基本内容, 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多渠道、多角度地获得相关信息, 经过筛选、分析、整理, 编制成学案, 展示自己创造性学习成果。在第一次独立学习阶段中, 学生要完成课文注悟与相关信息的收集, 在此基础上进入互动学习阶段。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学习处理信息, 交流领悟, 力求对课文有深入的理解, 进而产生新的问题, 新的领悟。把上述学习的过程, 独立整理成书面材料, 制成一份学案。学案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平台, 它扩充了教材的信息容量, 记载了学生瞬间的思维火花和长久思考的轨迹, 保留了一个建构知识的过程和过程中的学习经验。这些动态生成的内容也是课程的一部分。

七、积累要有愚公精神

语文知识浩如烟海, 要博览群书, 博闻强志。一个语文教师即使有十年八年的刻苦学习, 在语文学科也只能算是一个茅庐初出者, 可见学习语文积累多么重要。

总之, 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积累和梳理的习惯,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累和梳理的良好的学习品质。让学生养成需要积累的习惯,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梳理, 不断丰富阅历, 不断丰富知识。这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也是一个必要的过程。

摘要:初中语文学习是一个在积累中获得知识的过程,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 应该在加强语文积累的同时, 注重对所积累知识的梳理, 让每一个知识都有它的归属地。要想学好语文, 积累与梳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通过积累和梳理, 学生可以强化对知识的理解, 还能够提高语文素养, 学会为知识分类。

引导学生潜心语文积累 篇4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如果学生在作文中为了应付而抄袭拼凑,那学生就看不到自我,认识不到世界,这样的作文就是没有灵魂的作文,同时也埋没了“创造”的个性。“怕作文”是流传在中学生中的一句话,虽然未必每位同学都这样,但也反映了一部分学生对待作文的态度和害怕心理。

为什么会产生害怕作文的现象呢?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学生的创作来源有限,一般来自于《作文大全》、《作文选》等;二是学生积累的语言、材料偏少。大部分同学会说,我脑子里空空的,没东西可写,一上作文课就发愁。这就关系到学生平时对语言、材料的积累了。假如学生的心中或手头有丰富的语言、材料库存,即使是临场作文,也可以不必为寻找语言、材料而搜索枯肠,不至于陷入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去积累?

一、引导学生强化语言积累

在教学中,我通过丰富学生内存,结合阅读,注重朗读,加深体验去引导学生强化语言积累。

(一)丰富内存、扩大思维。

日本心理学家通过大量阅读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拥有的词汇量与智商成正比。青少年时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阶段,可见,在青少年时期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记忆优美的词语、句子、篇章是何等的重要!学生会在大量阅读中丰富知识,学习做人,懂得道理,学会表达,以量的积累促进质的飞跃。曾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静夜思》一诗前布置学生进行预习: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在课上,学生在读懂、背熟此诗后,进行了“对诗”活动,学生兴致高昂、诗句喷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用现代构建心理学理论解释,要求学生将已积累的语言材料重新构建,进行强化语言积累,不断丰富内存,提高思维的广阔性。

(二)结合阅读,促进积累。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语言的精神内核,那么怎样做才能在语言训练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呢?我们不妨将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考虑。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情景教学法”创始人李吉林老师说“作文指导主要工夫就在写作前,:而且主要在阅读上。”阅读重在吸收,作文重在倾吐,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阅读。平日里,教学的一篇篇课文,不仅是在提高阅读能力,同时也在为习作积累语言,锻炼思维,学习表达方法。

(三)注重朗读,加深体验。

主要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文章读得越好越能说明学生理解得深透,并受到感染,就如同走进作者所描绘的情景,走进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文章一旦被学生高声诵读,就会变得好懂和易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成诵,书本的语言就会变成自己活的语言,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因此,语言的积累最下工夫的应该是让学生把课文读进去,读出来,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心”的境地。

二、引导学生加大材料储备

在教学中,我通过观察体验、调查采访、阅读学习去引导学生加大材料储备。

(一)要注重观察体验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说过:“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第二是看别人的作品。”由此可见,观察是创作的基础,是获取和积累写作材料的主要途径。

在作文教学中,必须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主动去观察,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去

操作;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说自己想说的话;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主动去思考„„因为生活是活生生的,充满生机;生活是有情趣的,等待他们去发现与尝试。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在指导初一学生写作《春天的美》时,在课前,由于学生在小学已学过了《燕子》这篇课文,我就抓住这篇课文中的“燕子春景图”作为“引子”,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家门,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心灵去感受美好的春天,去搜集古诗、歌谣里的春天。让学生细心观察一所庭院、一座小花园、一片草地、一处田野、一泓清泉、一方池塘、一条小河、一棵树、一株花草等等。从而体会到:“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迎春花开了,五片嫩黄色的小花瓣伸展开来,仿佛是一张张小脸正冲着我们微笑”,“一场春雨过后,小草上沾了些露珠,使我想起一首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通过这样的引导,使学生认真观察,切身体会,从而获取了丰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使学生成竹在胸,习作时笔下生花。

多年的作文教学让我体会到:真正能把观察与体验转化形成积累的关键是日记。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积累途径。学生每一天的生活、学习都离不开身边的人、事物,学生能够及时地把每一天发现的新人、新事、新物记录下来,并能加入学生的感悟,这样的日记所积累的材料对学生作文的提高大有益处。我让每一位学生在初中三年坚持写日记。刚开始时不要求太高,只要学生能把当天的年、月、日写上,至于内容,写天气变化、干了什么事,想什么,只写几句话都行。一年半载下来,学生会发现每天日记的字数越来越多,运用的词汇越来越丰富,还会发现自己真实地记录了自己成功与失败,欢乐与忧愁,写出了自己之所思,自己之所感。对于这些没有应付,没有拼凑的日记,我都给予充分肯定,并从不同方面挖掘他们的优点,久而久之,学生就喜欢上日记,喜欢上积累,也就是喜欢上写作了。我的一个学生,曾写了一篇日记,其大意是:有一天下课后,负责值日的是一个来自农村的瑶族学生,个子又矮又小,为了全部擦完黑板而用尽各种办法,其行动惹得教室里的同学哄堂大笑。在情急之下,小作者毅然上前,帮助那位小同学擦完黑板,顿时,教室里沉静下来了,原先取笑过那位同学的都脸红了。在日记中,这小作者还体会到:同学与同学之间应和谐相处,少一点取笑,多一点关爱,让团结、友爱之花开遍人间。过后,我看到了这则日记,并在班上肯定、表扬了这位小作者的观察、体验和积累。后来在当年的升学考试中,小作者把这个材料写到作文试卷上,其真实、具体、生动的情节深深地打动了评卷老师,作文获得了最高分。由此可见,日记所积累的材料观察与体验,一旦融入了作文,其内在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

(二)要注重调查采访

调查,就是从现场或知情者那里了解真实情况,采访是指对有价值的题材进行访问、调查、观察的活动。调查采访是获取和积累材料的重要途径。在作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忽略了“调查采访”这一重要的搜集环节,认为学生年龄小、阅历浅,不懂得开展“调查采访”活动,其实,青少年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可以让成人随意图画,他们有着对自然界、社会和他人的感性认识,他们把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与在学校所学的新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早就萌芽了“调查采访”的活动。如:查找东西、问老师、问爸爸妈妈、问别人等。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开展“调查采访”活动,拓展学习空间,为写作搜集更多的材料。

我在教学《大自然警钟长鸣》之后,给学生布置了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为话题的作文。如果直接让学生着手写这篇作文,其效果将不尽人意,我先让学生做充分的调查采访、汇报交流之后才写作文。我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环境问题入手,如对身边的的垃圾进行调查采访,让学生调查采访“垃圾的来源,垃圾的去向,垃圾的危害及垃圾的处理”,通过调查采访,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这样就更乐于把自己调查采访到的材料与同学

汇报交流了。如“人类每年生产的有害垃圾以吨记,严重地污染空气、水、土壤”,“任意砍伐森林,开垦草地、使森林面积大量减少,草地被破坏,沙漠面积正以每年2000平方公里的面积扩大”,“人类使用的许多现代化用品排放的有害气体,破坏了大气上空的臭氧层,使得紫外线长驱直入,得皮肤病的人增多”,“工厂的废水排到河里,鱼都死了,水都黄了”,“汽车的噪音污染、尾气污染”,“一节废电池埋入土中可以使一平方米的土地颗粒无收”,“街头小广告,不健康书报、光盘等精神垃圾”等等,真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通过调查采访,搜集了大量的写作材料。让学生深知自己身负的责任,从点滴做起,做一个保护环境的使者。只有亲身参与,切身的感受,这样的文章才会有血有肉,才有生命力。

(三)要注重阅读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有利于理解和巩固学习,有利于培养表达能力,有利于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生活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而书籍则是人类文明的知识仓库。观察体验,调查采访是积累写作材料的主要途径,而阅读学习乃是获取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对写作的影响是综合性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通过阅读学习,可以培养兴趣,陶冶性情,熏染思想,教诲生活,积累知识,获取材料,学习技巧,吸收语言等。现代文豪郭沫若指出:“作为一个近代的小说家或剧作家,那差不多须得要你具备着一个百科全书的头脑,虽不必是整套的百科全书,而是要你在百科之中的某一科中的某一部门,具备着专家的见识”。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每天早上九点到晚上七点,通常在不列颠博物馆里阅读研究材料。巴尔扎克说他自己晚上彻夜写作,白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邻近的图书馆内看参考书。由此可见,阅读学习,积累知识,积累储宝对于写作是多么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既提出了要扩大阅读面的要求:“使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又具体规定了课外的阅读量。由此表明,要使学生的人文底蕴更加丰厚,必须注重学生的阅读学习。

多渠道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篇5

(一) 在阅读教学中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丰富语言积累”, 由此可见语言积累的重要性。自古以来, 就有“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的说法, 所以,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要让学生充分读课文, 通过读来理解课文, 因为理解是背诵的基础。在语文学习中, 积累语言最主要的是靠背诵。因此, 我们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后, 要求学生熟读成诵。为了提高背诵的效率, 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明确背诵的目的, 还要注意教给他们快速背诵的方法。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 加强熟读和背诵, 是学生学习和积累祖国语言的重要手段,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要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

(二) 在课外阅读中积累

要写出好文章靠课内阅读的积累是不够的, 因此还要开发利用其他信息资源, 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加强课外阅读。

1. 根据学生的实际推荐读物。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 他们的心理需求也不同, 所以,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要给他们推荐读物, 这样, 才能激起他们读的欲望和兴趣。如第一学段的学生喜欢形象鲜明、内容活泼的文章, 可推荐他们看童话、寓言、卡通故事等活泼有趣的读物。看完后, 同学互相交流, 说说印象最深之处;第二学段的学生喜欢情节曲折、生动的故事, 可向他们推荐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等读物, 边读边摘录好词佳句, 然后与同学交流;高年级的学生喜欢文质兼美、富有情趣的内容, 可推荐他们读科普、名篇佳作等精美典范的读物, 边读边做读书笔记, 再与他人交流。

2. 根据教学需要, 推荐阅读书报。

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向学生推荐相关的书报, 并要求他们把精彩的片断摘记下来, 或把报纸中有价值的东西剪下来, 定期向教师、同学汇报。这样, 不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课文的理解, 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而且为他们的习作积累了大量的好词佳句。如学习《景阳冈》, 推荐阅读《水浒传》等。

3. 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书籍。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书, 学生就会用心读, 读起来才会乐此不彼, 收获才会大。因此, 教师就应要求学生每周读一定数目自己喜欢的书籍, 并写好读书笔记。教师再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督促学生。

4.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好的阅读方法可使学生的阅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只有学会阅读方法, 才会乐于阅读更多的书。我们可以教给学生以下读书的方法:如怎样进行略读和精读, 怎样做好读书笔记, 在读的过程中, 如何根据自己的“弱项”摘录好词佳句等等。

(三) 在收看影视网络节目中积累

现在是信息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 影视网络节目丰富多彩, 对孩子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教师应很好地利用这些有利资源, 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1. 在观看少儿影视节目中记录趣味性语言。

少儿影视节目中有很多语言具有形象性、趣味性的特点。中央电视台和其他电视台有许多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栏目。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观赏过程中记下优美的词句, 再和同学交流。

2. 在观看其他节目中记录好词佳句。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具有较高的欣赏水平, 教师可推荐他们收看新闻联播、电视散文、正大综艺等节目。新闻联播的语言规范、简明、得体;电视散文图文并茂, 意境优美;正大综艺等综合艺术节目语言富含哲理。学生在收看这些节目时, 既受到教育, 又学到很多好词佳句, 教师可要求学生把优美的词句积累下来。

3. 在上网学习中积累语言。

网络上的知识丰富多彩, 学生在上网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时, 可欣赏到许多好词佳句, 教师可要求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录下来。

(四) 在观察生活中积累

我们的生活千姿百态, 人物的语言也丰富多彩, 尤其是那些大众化的语言, 形象生动, 通俗易懂。如果学生能够恰当地把生活语言用到作文中, 不仅能够真实地反映生活现象, 而且能增添文彩, 增强作文的感染力。所以, 教师要提倡学生在生活中积累语言。

1. 观察日常生活, 欣赏记录语言。

人们赞叹:“无论多么美妙、动听的语言, 都来源于生活, 人民群众才是语言的真正创造者。”教师应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 做生活的有心人。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多留意周围的谚语、对联、歇后语、俗语、广告词、标语和一些幽默诙谐的群众语言, 并记录在摘抄本上。

2. 观察实践生活, 联想记录语言。

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做家务等实践活动, 拓宽学生生活的空间和观察的视野。学生在观察实践生活中, 就会联想到与自己生活经历相关的语言文字, 并把这些语言材料进行选择、重组后再用它来记录描绘生活, 这也是积累语言的好方法。

(五) 在开展活动中积累

有竞争就有压力, 有压力才有动力。教师可通过开展各种竞赛评比活动,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资料的利用率, 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积累更多的语言。

1. 课前交流、评比。

每节语文课前的5分钟, 让几名学生上讲台讲话、交流信息。内容可以是发生在周围的真人真事, 也可以是一个小故事或一则小常识, 或者是背诵古诗、儿歌, 或者是自己摘录的好词佳句, 然后评出最佳选手。这样做, 大大增加了学生听读的兴趣, 从中不知不觉积累了语言。

2. 开展各种竞赛活动。

经常开展“成语接龙”、“诗歌朗诵会”、“背古诗”、“故事会”、“手抄报”、“优秀读书笔记”、“个人文集”等评比或比赛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高了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怎样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梳理 篇6

语文积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显性积累,是事实性的、知识性的。它包括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知识、素材、典型的语言运用案例,包括用得精彩的巧妙的实例,有代表性的错误用例和语言修改范例,通过运用、积累成为自己的“语言库”。二是隐性积累,包括思想的积累,方法的积累,情感的体验,生活的经验,方法的积累等。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梳理,指导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方法一:诵读。记诵是有效的积累方法。典范的语言材料,包括古今诗文名篇,名言警句等,必须记诵。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记诵大量古今中外名篇美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方法二: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老师帮助学生分类归纳,指导学生运用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的方法进行积累。

方法三:阅读。通过课外阅读,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并在阅读过程中写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方法四:测试。测试也是一种较好的积累、梳理的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专项整合,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引导学生从教材中积累写作素材 篇7

怎样的作文素材会是学生熟悉而又有兴趣的呢?我们把目光从远处拉回身边, 那就是关注教材。

教材中的文章就像我们熟悉的朋友, 可以经常阅读与品味, 把这样的“朋友”运用于自己的作文里面, 就有“近水楼台先得月”似的轻车熟路般的感受。其中很多文章是经典名篇, 经典不但可以陶冶情操, 常读常新, 而且还蕴涵着丰富的作文素材。因此, 我们就要求学生按照下面四方面内容进行整理。

一、感受山水神韵

自然界蕴涵着太多的人生哲理, 寄寓着太多的人生真谛。自然界中的一泓清泉、一束鲜花、一抹晚霞都可以让人感悟人生。语文教材会引领我们走进自然天地,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鱼翔浅底, 鹰击长空”,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一幅幅诗意盎然的画面, 将会撩拨你无限的遐想。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陶渊明赏菊, 陆游咏梅, 周敦颐爱莲, 鲁迅赞美小草, 陶铸歌颂松树, 茅盾礼赞白杨树, 普希金高唱“致大海”, 裴多菲“愿意是激流”……这些惊奇都源于自然赋予人类的启示。

教材中的自然美景会让人的思想插上神奇的翅膀。飞禽走兽、风雨雷电任你想象;日月星辰、江海湖泊任你发挥。只要你愿意, 北国的大漠, 南国的古镇, 西部的戈壁, 东部的碧海……自然的万物都是你文思泉涌的不竭动力。引导学生从这方面积累素材, 学生写作时就会言之有物。如:

我不回避痛苦, 因为秋天还有明净高爽的蓝天, 浅淡悠闲的白云;因为秋天还有芦花飞白、枫林染赤的景致;因为秋天还有前人“我言秋日胜春朝”的高致……笑面秋天, 才能不去无意地放大痛苦, 才会用诗情与智慧将秋之景涂为深沉激动的美丽图卷。

作者用蓝天、白云、芦花、枫林托起丽景, 自然万物成为情感的载体, 语言清新, 感情真挚。显然, 将自己的心灵感情寄托于自然之景, 借自然之景抒发感受, 不失为一种写作的方法。

二、追寻文明踪迹

中华民族是智慧的民族,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凝结了祖先辛勤的汗水。翻开教材, 我们可以看到让人感慨“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 让人吟唱“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 让人抒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情怀的赤壁古战场, 让人哀叹“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草堂……

面对这些人文景观, 我们仿佛神游在文化的海洋中, 仿佛沉浸在命运多舛、人生易老、忧国忧民、壮志未酬的复杂情感中。只要随意撷取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思想浪花, 点缀情感的空白, 就可以与文人墨客、时代枭雄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如: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是的, 长江一直是在流淌着, 如此之长地横亘在中华大地上。然而, 在时间上, 它似乎更长, 贯穿着整个历史。在长江的上游有刘备托孤的眼泪, 也有李白扬帆荡桨的身影。或许, 刘备与李白完全是两类人, 一位是争逐天下的君王, 一位则是周游天下的诗人。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 文人骚客成其千古文章, 然而长江以它的广博容纳了这一切。

长江在教材中多次出现, 《长江三峡》《水调歌头·游泳》中都有出现。长江不仅是一条孕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更是一条凝聚五千年文明的人文之河。作者以长江为纽带, 继而联想到刘备托孤的凄婉、李白周游天下的豪情, 以小见大地概括了华夏文明的宽容与博大, 可谓独具匠心。

三、对话先贤哲人

教材中众多的历史名人是作文素材宝库的一大财富。这些历史名人, 无论是中国的, 还是外国的, 无论是文学家、思想家, 还是科学家、音乐家, 都给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启迪, 指引我们人生的方向。

司马迁为了理想, 含垢忍辱;李白为了自由, 藐视权贵;陶渊明激流勇退, 归隐田园;廉颇负荆请罪, 勇于改错。有“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有不屈不挠、好学成才的莎士比亚;有坚持真理、视死如归的布鲁诺……我们在写作的时候, 可以根据文章的需要筛选历史名人的相关事迹, 或充实文章内容, 或作为论据以论证观点。

品味历史名人, 还可以品味其名言名句或其作品中的人物。引用或化用名言名句能使文章语言富有文采, 显得典雅凝练, 同时也会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比如谈到环境对人的影响, 我们可以说“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蓬生麻中, 不扶而直;白沙在涅, 与之俱黑”。谈到写文章要反复揣摩, 我们可以用“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 拈断数茎须”。论证学习要积累, 我们可以用“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论证学习要坚持, 我们可以用“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提起豪气, 我们可以引用“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说起硬气, 我们可以引用“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谈起勇气, 我们可以引用“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我们还可以用名人故事或名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作为文章的材料。坚持不懈、好学成才, 就如莎士比亚, 他原是戏院门口的一个马车夫, 一有机会就从门缝或从小洞窥看戏台上的演出, 进行学习。再如杰克·伦敦总是随手把好的字句全抄在纸片上, 有的插在镜子里, 有的别在晒衣绳上, 有的放在衣袋里, 以便随时记诵。坚持就是胜利, 譬如司马迁, 他虽遭受腐刑, 但忍辱负重继续撰写史记, 完成了这部光辉的著作。

如果说其作品人物是大家所熟悉的, 那也不妨列举作品人物作为文章材料。寄人篱下、命运悲苦, 林黛玉是最典型的代表;铮铮铁骨、忠肝义胆, 关云长是最好的见证;爱慕虚荣、乐极生悲, 玛蒂尔德是最深的教训;贪婪金钱、至死不改, 葛朗台则是最愚蠢的家伙。这样的例子运用于作文中, 自然也极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如:

1200多年前的一个深秋, 书生张继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惆怅中。十年的寒窗, 功败垂成──他落榜了!钟声绵绵, 枫叶瑟瑟, 精灵般的渔火在黑暗中跳跃。依偎在寒山寺脚下的落第才子面对此情此景, 信口吟诵出流传千古的诗篇:“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如果不是有落第之痛, 那么诗的百花园里便会少了这一缕独特的芳香, 张继这个普通的名字也不会如此响亮。

文章以历史名人为载体, 很好地阐述了得与失的关系:得到未必珍贵, 失去也许更美丽。

将一些名人名言, 搜集汇总也不失为一种收集作文素材很好的办法。如:

营养品。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 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 就像鸟儿没有翅膀。”

乳汁。弥尔顿说:“优秀的书籍是抚育杰出人才的珍贵乳汁。为人类财富保存下来, 并为人类生活的进步发展服务。”

朋友。伏尔泰说:“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 我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

四、模仿语言风格

模仿是创新的基础。没有模仿, 也就没有创新。学生写作, 模仿是入门之道, 模仿教材作品的语言风格也是学生习作的途径。

教材所选的作品都是具有典范性的, 其语言风格精彩纷呈, 各有特色:有的韵律整齐, 朗朗上口;有的整散结合, 参差错落;有的委婉低沉, 缠绵悱恻;有的慷慨激昂, 意气风发。模仿其语言风格的, 将会使作品增添异彩, 尽现“大家”风范。如:

惨象, 使我目不忍睹。回忆当时的情景, 我的眼泪仍旧不住地往下掉。小花带着撕心裂肺的哀叫跑回家, 我不知所措, 眼睁睁地看着它痛苦地挣扎、呻吟。小花毕竟还是死掉了, 有它的尸骸为证。我还有什么话好说呢?我还能说什么呢?”

此篇全文借用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的文笔、文气。借用前人酒杯, 浇自己块垒, 不失为练习作文的途径。

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策略研究 篇8

一、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 这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深耕教学内容, 强化课内阅读效果。作文教学应首先以教材为依据, 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 将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讲解清楚, 为学生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 教材内容更具多样性、创新性和趣味性, 摘录了众多名家名作, 是学生写作素材积累的重要来源。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合理利用教材资源, 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阅读, 品味作者情感, 自觉积累文中的相关素材, 并针对教材内容为学生设计写作练习, 加强对素材的运用。例如, 人教版小学语文《王二小》这篇课文, 为学生介绍了少年英雄王二小的事迹。他无所畏惧、勇敢机智的形象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如下写作练习:描写一位你心中的英雄人物。教材中的“王二小”无疑是生动的写作素材,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类似的素材, 然后再鼓励学生尝试写作。通过合理应用和组织这些素材, 学生的写作水平将会明显提高。

(2) 开拓眼界, 加强课外资源的引入。课内教学资源是学生积累素材的基础,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外素材的积累, 开拓眼界, 进一步完善写作素材的积累渠道。学生求知欲强, 充满好奇心, 热爱课外阅读, 诸如《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等, 都是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这些课外读物浅显易懂, 深受学生喜爱, 同时又具有极高的艺术性, 是流传后世的不朽名著。搞好课外阅读, 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素材, 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 要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力求最大程度地吸收其中精华。学生应在教师的影响下善于边读边记, 及时记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并对其中可利用的素材进行摘录, 然后再反复阅读和记忆。

二、组织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活动, 积累生活化素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上述提到的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学生的阅读, 获得别人的实践成果, 这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距离, 学生在应用这些素材时也不能完全地、充分地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因此, 教师还应组织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活动, 使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和写作灵感。

(1) 组织校园内的教学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的校园生活应提倡多样化且具有创新性, 多元化且具有趣味性。而基于校园学习生活的教学实践活动, 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设置和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 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并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获得知识和情感上的满足。例如, 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校园讲故事活动, 要求学生记录下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新鲜事和内心感受, 还要记录下其他同学在活动中的表现, 将这些内容整理成丰富的写作素材。

(2) 组织课外教学实践活动, 拓展学生视野。正如课内阅读要向课外阅读延伸一样, 校园教学实践活动也要向校外延伸, 拓展学生视野, 增加写作素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校外的实践活动形式多样, 内容全面, 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挖掘素材的能力。教师在安排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时, 应引导学生深入生活, 从日常生活中感悟父母情、兄弟情, 学会承担自己的义务, 增强情感体验, 积累写作素材。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学生写作素材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勤于阅读、善于积累的学习习惯。其次, 要设计相应的写作练习, 增强学生灵活组织和运用写作素材的能力。写作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教师要注重研究, 总结一般性教学规律, 多设计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 将生动有趣的写作素材融入其中,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 这既是一个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机会, 又是一个发现素材、挖掘素材的过程。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是多元化的, 教师只有善于结合教学实际, 才能真正提出具有实际意义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季云.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J].新语文学习, 2005 (02) .

[2]王海鑫.浅议小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J].教师, 2011 (17) .

引导学生潜心语文积累 篇9

一、吃透新课标精神, 全面准确地制定教学目标

新课标确定的目标有两类, 一类是结果性目标, 一类是过程性目标。一般来说, 结果性目标是指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过程性目标更多地指向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主要是过程性目标的体现。

新课标中总目标中的知识技能目标共四点, 其中三点用“经历……的过程, 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样的句式来阐述。

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中也有一些过程性的描述, 如“结合生活实际, 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 过程性目标与结果性目标两者之间原本就是一个相伴相随的过程, 不能割裂开来。这些过程性目标和内容实现的主要标志就是学生形成活动经验, 学生在经历相关的数学活动中, 了解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探究。只是因为过程性目标难于检测, 具体操作起来费力费时, 在一般的家常课中经常为老师们所忽略。

目标是行动的先导, 要想在教学过程中把新课标提出的这些过程性目标扎实落到实处, 实现过程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的双丰收。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必须在吃透新课标精神、深度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找准学生知识的逻辑起点和基本活动经验起点, 据此制定出全面、准确、切合实际的结果性目标和过程性目标。

二、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基本活动经验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实质上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

数学教育的老专家宋淑持曾指出“: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 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 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 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 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根据这一理念, 我们在备课时应该注意紧紧抓住两条主线:知识线, 过程线。

过程线就是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细心观察、猜测、操作、验证、讨论交流。

这是我在教学“面积单位”时的一个教学片断:

1.提出问题———课桌面面积有多大?

师: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面积有大有小, 刚才同学们说我们的课桌面的面积大, 课桌面面积到底有多大?你能想办法表示出它的面积吗?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表示出课桌面面积的大小。

学生操作

2.汇报展示

组1:我们是用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量的, 大约有12个数学课本封面面积的大小。

组2:我们是用学具盒里的正方形纸片 (面积是1平方分米) 量的, 大约有24个正方形面积的大小。

组3:我们是用文具盒的一个面量的, 大约有17个文具盒表面的面积大小。

……

3.质疑

师:同学们真聪明, 想出了用一个或多个物体表面的面积做标准测量的方法, 观察一下我们测量的结果, 你有话要说吗?

生:测量的结果不同。

师:同学们用的课桌规格一样, 桌面的面积也应该相同, 为什么测量的结果却五花八门呢?

生1:因为同学们测量时用的工具不同, 这些工具的面积有大有小, 所以测量出来的课桌面的面积也不相同。

生2:如果我们用相同的工具测量, 就能使测量出来的结果相同了。

……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 我们知道在面积相同的情况下, 测量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 这会给我们的交流带来许多麻烦, 为此, 人们统一了测量面积的标准———面积单位。

这个过程中, 学生通过亲身的参与、实践, 体验测量方法和测量工具的多样性, 认识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 提高推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思维自然、顺畅, 做到了知其然, 并且知其所以然。

三、在反思中内化数学活动经验

俗话说“: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如果把基本活动经验和知识技能的获得比作渔和鱼的关系的话, 那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就好比获得了捕鱼的本领, 坚持长时间的训练可以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训练的一个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在反思中内化数学活动经验。为此, 在数学活动结束或者课的最后一定要有意识的提出反思性的问题引领学生思考。

以“多边形的面积教学”为例, 这个单元里过程性目标的主线就是转化的意识和转化的方法。学完这个单元不但要会计算各类多边形的面积, 还要积累转化的思想和活动经验。

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 在学生探究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可以提出下面的问题引导学生反思———说一下你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

学习三角形面积时, 就可以在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的过程之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 进一步巩固这一类数学活动经验。

进而, 等学完了多边形面积以后, 进一步引导学生梳理、反思每一种图形的推导的过程, 各图形面积之间的联系。

可以说, 掌握了数学活动经验就意味着学生掌握了研究这一类问题的办法, 而一旦获得这个办法, 就给学生的学习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上一篇:中职机制专业下一篇:矢量网络分析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