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文化

2024-11-28

微博文化(精选12篇)

微博文化 篇1

6月24日, 由永和豆浆举办的“微博开启一个新世界”生活禅-微博互动文化论坛, 在上海蒙自路举行。此次论坛参与的嘉宾有林炳生、蒋美兰、林清平、范光陵等专家学者, 分别从各自熟悉的角度畅谈微博给人类生活、工作、艺术带来的转变, 更有国内知名媒体人、学者——林清平, 为大家分享国内首部微博箴言录《禅思微箴言》创作过程。

《禅思微箴言》是一部微博文学的开风气之作, 集结了其微博中的禅思箴言录, 被誉为“时令微博语, 当代菜根谭”。论坛现场, 创作者林清平表示, 创作此书的初衷, 源于当下这个被速度追赶的时代, 许多人因为缺少精神补给变得无所适从, 不知所措, 故而, 精神的补给成为当代人的必须, 唯有精神得到补给, 灵魂才能跟上肉体的步伐。《禅思微箴言》集纳了精神补给的必需品, 从“禅”的角度, 透析世间万象, 草木众生, 而做人处事的道理, 世间本质与善恶天平, 也在字里行间一一展现。

微博与艺术, 也是此次论坛探讨的重点之一。世界文化总会会长范光陵先生现场表示, 伴随着微博势不可挡的发展, 具有微博特色艺术文化, 也渐渐衍生出来。人们通过微博去接受它们, 学习它们, 去了解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新鲜事物, 这些艺术文化也通过微博得到更好的传播, 这种相辅相成的依托关系让微博和艺术有了更加迷人吸引力。

对于微博与商业的关系方面, 来自费睿网络科技CEO蒋美兰女士发表了“如何用微博创造更好业绩”的演讲。她表示:微博的诞生给企业带来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 在微博这个新媒体平台上, 一个又一个商业奇迹被见证, 随着微博影响力的逐渐深入, 企业纷纷投入到微博的洪流里。而微博并不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利器, 它是一把双刃剑, 用之不当, 则会自伤。企业如何正确对待微博这个新生事物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微博影响的不仅仅是企业的成败, 永和董事长林炳生先生就微博与个人生活的关系, 发表了题为“微博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改变”的演讲。作为微博名人的他, 在微博里, 将养生、健康、豆文化诠释到极致。在演讲中, 他也表示, 微博改变了互联网使用者的关注重心, 改变了普通人的社会影响力。在微博平台上, 每个普通人都是媒体, 每个普通人也都是新闻的源头。微博的直播、转发和评论, 巧妙地将个人的声音放大到了社会空间, 将个人的行为放大成为社会性行为, 并通过微博这一公共空间获得影响社会的能力。

论坛最后, 新浪总监张蔚松为大家介绍了近年来由新浪微博引发的重要事件, 进而介绍了新浪微博在推动社会舆论、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努力。

对于主办方永和豆浆来说, 微博更多的是一种与消费者全新的交流平台, 一种传递品牌理念的新方式。永和豆浆官方微博有几个标签:#豆宝播报#传播永和豆浆最新发生的大事;#乐活豆宝#盘点永和及其他环保公益创意, 传递永和豆浆绿色环保的品牌理念;#豆宝豆文化#、#豆宝养生#则将永和豆浆养生、健康的理念传递给消费者。

微博还为永和豆浆带来新的功能:山寨打假。在2012年, 永和豆浆先后开展海南传统永和豆浆、河南永和豆浆的打假行动, 最终海南传统永和豆浆承认是“借用经营模式”, 河南“只有一家永和豆浆, 其他均为山寨店”的事实也被公之于众。

微博在不知不觉间改变着所有人的生活, “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温州动车事件”均由微博而起, 微博的影响力也遍及社会、商业、政治等多领域。这一崭新的平台, 正为人类开启一个崭新的世界, 为人类带来越来越大的变化。

永和豆浆捞蒙自路店开业

6月24日, 永和豆浆捞上海蒙自路店开业, 为永和豆浆餐饮家族再添新丁。

永和豆浆捞是知名台湾餐饮企业永和豆浆的子品牌, 主营豆浆锅底火锅。此家新开门店位于蒙自路斜土路, 周边居民楼、写字楼鳞次栉比, 为其带来充足的人流。

永和豆浆捞是“小火锅”模式, 以小锅取代大锅, 一人一锅, 围坐于餐桌周围。这种模式最早流行于日本, 后传入台湾, 随后内地也逐渐出现。相比大锅模式, 小火锅更加卫生、干净, 同时也更加时尚、现代, 受到都市一族, 尤其是年轻白领的欢迎。

在口感方面, 由于以豆浆做锅底, 永和豆浆捞口感浓郁、豆香醇厚, 别有一番滋味。无论菜类、肉类都可与其搭配, 或武火或文火都能让那扑鼻的香味腾腾而出。永和豆浆捞通过豆浆锅底、有机蔬菜、特色牛羊肉等原材料的组合为人们创造出一种崭新的消费氛围。

区别于一般的小火锅, 永和豆浆捞以豆浆为锅底, 比普通火锅更加营养。豆浆富含植物蛋白, 相比牛奶等动物蛋白更加环保、健康;永和豆浆捞采用的锅底豆浆原料大豆均选自东北三江平原的优质非转基因大豆, 在营养和品质方面值得放心;豆浆中还含有丰富的磷脂, 维生素B1、B2, 烟酸和铁、钙等矿物质, 尤其是钙的含量, 比其他任何乳类都丰富。因此食用永和豆浆捞, 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 更补充了丰富的营养。

除了普通的原味豆浆锅底, 永和豆浆捞也根据顾客口味调查和不断研发, 推出了味增豆浆锅底, 涮出的蔬菜、肉类更能给人们的味蕾回味无穷的享受。

在开业仪式当天, 蒙自路永和豆浆店也同期开业。永和豆浆采用无铝油条, 不添加明矾, 更加有益健康;店内的豆浆由永和豆浆粉精心冲调而成, 源自东北的非转基因大豆, 采用无添加的先进工艺, 也让豆浆在现代社会展示出全新的风貌。蒙自路永和豆浆连同永和豆浆捞一起, 为上海市民再添一处健康、养生的餐饮场所。

微博文化 篇2

自微博进入我国以来,迅速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微博用户数量不断增长。大学生是一个重要的微博客用户组,“围脖”以其独特的魅力,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改变了。“微文化”的逐步形成,给现在的校园文化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发挥微博的优势、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微博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影响力的日渐增强,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呈现出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只有积极主动把握微博的特点,熟悉微博运行传播中的规律,积极应对微博给当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才能将被动变为主动,趋利避害。

一、微博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地位

1.微博是捍卫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工具。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意识形态的渗透从未停止,微博为他们提供了新的载体,各种意识形态在这里相互竞争、角力。改革开放后,物质生活条件的显著提高,为大学生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持,在他们的生活中,电脑、手机已成为最常用到的电子产品,微博也因此融入到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国内外各种势力利用微博传播西方价值观念,抨击本国主流价值观,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政治信仰、行为方式。

2.微博是舆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微博在青年学生群体中广泛被使用,他们已经习惯使用微博进行信息交流。现阶段,如果不对微博传播的信息进行合理的引导与监督,容易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不良的影响,不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阻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3.微博成为大学生价值观的风向标。现阶段,青年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由于课程安排,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较少,微博成为在校学生了解社会的新途径,加快了在校学生融入社会的步伐。但仅通过微博对社会进行认识的.程度和深度是非常有限的,微博平台传播的信息量大,内容复杂,各种信息背后都隐藏着一定的价值取向。大学生价值观主要是在大学期间形成,他们缺乏足够的分辨能力,容易遭到腐朽思想的侵袭,影响大学生的价值选取,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必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引。

二、微博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1.依托微博,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作用。在“微时代”下,社会上各种复杂的价值观、道德观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巨大的冲击,要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引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因为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思想层面,它都是“微时代”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想上的指导地位。校园是一个重要的思想阵地,我们必须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坚决维护它是中国的意识形态中的主流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占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传播的高地,在与其他思想的较量中掌握主动权,但坚持这一思想的我们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以与时俱进的态度来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以我国具体实际和国情为基础,结合马克思主义,引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运用微博这一新兴的工具,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进入微博,对大学生的“三观”进行导向,加强大学生对西方腐朽思想侵袭的抵抗能力,进一步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两个“百年目标”而不懈努力。

其次,要坚定理想信念,形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题。理想是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共同理想是人们共同的期许。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指导下,取得了许多的成就,但随着改革的推进,特别是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多种社会思潮不断冲击着主流的价值观念,高校大学生作为微博的主要使用者,受到了更多的影响。微博给大学生带来了积极有益的思想,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垃圾信息,对学生的精神世界造成了严重的污染,高校必须将共同理想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坚定当代大学生的信仰,以微博为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途径上,不断进行创新,尽快形成校园文化主题。

最后,要在高校中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一方面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让广大学生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吸收营养,使他们自觉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融入到生活之中。另一方面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多种渠道,运用多种方式将道德教育传播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每一个角落,引导高校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腐朽文化,提升思想境界,形成一个积极、健康、进步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

2.建设高校官方微博,开拓高校与师生沟通新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主管理已成为当今重要的议题之一,而高校作为中国思想文化交流传播最丰富的阵地,高校的民主管理尤为重要,每当高校出台新政策,颁布新制度时,都会引起老师、同学的关注、讨论,为维护高校的稳定与发展,进一步增加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建设高校官方微博刻不容缓。所以,高校应充分运用微博这一工具,开通高校“官微”,实现师生之间一种特殊形式的“面对面”交流,师生可以通过微博评论,来发表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学校通过“官微”平台对师生的提问进行回复。这一新的沟通交流平台的搭建,加强了师生对高校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

高校开设“官微”已是大势所趋,微博的特点为人们提供了自由发布信息的途径,因此,过去的对信息的控制与审查相对弱化,各种校园问题,在师生中被广泛讨论,在微博的作用下迅速传播,快速形成校园舆论,而学生在其影响下,他们的思想或是走向成熟,或是变得偏激。由于大学生“思想走向”多变的特点,在微博背景下,对其进行引导是极为必要的。

高校“官微”作为一种官方的声音,能够对校园文化进行准确、真实而又丰富的宣传,为树立高校形象起到积极的作用,提高了学校知名度,同时增加了与师生的互动。当高校遭遇舆情危机时,可以第一时间在微博上发布官方消息,给予官方的回复,快速掌握话语权,安慰师生情绪,增强高校在他们心中的公信力。在“舆情危机”得到有效控制后,通过“官微”多方听取意见,谨慎处理危机遗留问题,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有进行了一次思想政治教育。

3.合理引导微博发展,掌握话语主动权,净化校园文化环境。微博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具有双面性,给人们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良的影响。如发布信息的便捷性,造成大量信息的冗余,信息真假难辨,加大了监控的难度,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冲击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因此,引导和把握微博的话语权,使其变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建立健全微博舆论导向机制。加强指导微博平台上的热点和舆论的突发事件,牢牢掌握主动权和发言权来对微博平台上的舆论进行导向,遏制传闻和谣言蔓延。对微博环境进行净化,用户采用实名制的形式进行管理。与此同时,要保证师生的言论自由,在这个前提下,对在微博负面的舆论炒作,尽快来缓和与化解;对微博上的恶意攻击,积极开展斗争,防止微博上的信息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不良影响。第二,加强微博监督管理,组建微博管理机构。微博的发展对高校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必须建立专业的微博管理团队,及时适应当前形势,对话语权进行引导,应尽可能的掌握交流话语权,加强对微博平台上信息的把关,把握微博整体的舆论导向。

4.挖掘微博潜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Web 2.0的时代,充分挖掘微博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同时,也需要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潜能,建设学生微博平台。第一,创建“微班级”群。目前,大多数学校通过QQ群与学生进行沟通,并对班级进行管理。微博在大学生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利用微博对班级进行管理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微博,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先进性,让他们作为管理人员,时时反馈班级学生的思想动态,如果发现班级同学有思想异常情况,及时对其进行心理辅导,这样有利于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班级体。

第二,创建学生管理机构。将机构微博与学生个人微博连接起来,及时向学生传播校园内外的资讯。例如,大连海洋大学党委宣传部主管的大连海洋大学微博协会官方微博,微博开设两年来,拥有超过一万的粉丝,微博内容涉及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母校资讯,活动信息,校园福利,失物招领等话题。“海大学子,榜样力量”校园明星评选活动中,通过大海大微博协会微博,对优秀海大学子的事迹进行宣传,引起了学生的热烈参与讨论,对激励学生成长成才起到了重要作用,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容。

第三,创建微博兴趣群。通过微博平台上的微群,将有共同爱好、相同标签的人联系在一起,组建成微群,微群的成员在里面进行交流,一同讨论分享某些领域的动态信息。组建微博兴趣群,建设微博兴趣社团,有效地将大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使大学生各方面全面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丙山。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3.

[2]何燕玲。基于微博平台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

[3]任晓菲。大众传媒视阈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3.

[4]王萌萌。高校微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微博文化 篇3

【关键词】SNS;微博;互联网文化;高校党建

一、信息时代传播媒体的变迁

从最初1968年美国国防部组建的分组交换网阿帕网(ARPANET),到如今全球范围的互联网高普及率,让人们感受到互联网发展势头的迅猛与魅力。回看中国,从1987年9月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对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发出的一封电子邮件开始,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更为迅速,短短二十多年时间,中国互联网已经与国际同步。据CNNIC测算,截至2011年11月,中国网民规模约为5.0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37.7%,远超世界平均水平。

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的发展从最早的分组交换网,经历了技术和思想的革新,开创出以点击量为主的门户WEB1.0时代,以及现今以用户交互为主WEB2.0时代。在WEB2.0时代中,双向的交互促进互联网信息平台走向成熟,也带领更为多元化的互联网发展。用户不再是简单的信息获取者,同时也成为互联网信息的创造者。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由今天网络无纸化媒介方式,逐渐取代了19世纪以来居于主要位置的大众传播——以传统纸张为媒介,少数人生产,多数人消费的传播模式,同时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书籍等也逐渐转化为网络媒体。同时,多种形式的个人传播媒介崭露头角,博客、网络视频、BBS、SNS、微博等新的个人传播媒体让媒体时代走入新的自媒体时代。“自媒体”一词最早来源于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出版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其中学者们认为“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这一建立在互联网网民们的信息分享和传播的新媒体驱动方式,带给人们生活的方式和生活状态的极大转变。

这个时代最大特点是每个人都开始成为信息生产的主体,同时也是信息的消费者。人皆记者,人人皆媒体。自由发布信息和观点,不仅催生了用户的倾述感和自我存在感,也放大用户自身存在价值。同时WEB2.0其快速、高效、富有交互性的特点让互联网的虚拟社会倍显活力和多样性。大量以交互性为主的网络服务应用应运而生,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信息、感想、意见等等通过不断的传播或者说“分享”,自然而然地产生影响力或倾向性,就形成了我们通常见到的网络舆论,还有远比网络舆论更深层次的,因为互联网这种特殊的传播架构产生的独特文化。

二、基于SNS、微博等互联网应用服务的发展特点分析

在自媒体时代,网络应用服务趋向于交互,趋向于WEB2.0的特点,以用户分享和信息聚合为主,构建大量交流平台。SNS和微博均为近年来较为主流和优秀的交互性平台,大量信息和用户分享,让本身开放性的平台更为多元,信息容纳量和接受度极高。

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Sites)即社会网络化服务或社交网站,主要服务于网络虚拟社会交流。SNS是建立在“让这个世界上的人们自己组织起来”的思想模式上一种新的网络自组织平台的体现。SNS技术理论基础源于计算机科学中分布式计算理论,它研究如何把一个需要非常巨大的计算能力才能解决的问题分成许多小的部分,然后把这些部分分配给许多计算机进行处理,最后把这些计算结果综合起来得到最终的结果。而SNS在此基础上重视在计算机用户端的分享作用,加大用户端的协同能力,从用户端到总线角度,促进用户端自我组建虚拟社区的方式,建立社群式网络服务模式,对于信息和资源分享和分配提供新的传播渠道,同时契合于现今社会网络化的趋势,开拓新的网络社群组织。最早也较为著名的SNS互联网应用服务有美国的Facebook、MySpace、LinkedIn等,他们都具有分享的内涵,并将其延续到广大的网民的社交需求上。从大学生的网络社交着手发展的Facebook从2004年2月4日上线至今也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据2009年3月,尼尔森公司研究报告中宣告全世界的互联网用户在社交网络上花费的时间第一次超过了使用邮件的时间,这种新型的沟通方式已经成为主流。对于中国国内,从2005年12月开始发展人人网(校内网)以及之后的开心网等SNS互联网应用服务,同样也传承了分享的中心思想,开始建立互联网社群服务平台。

相对于SNS的社群式分享平台,微博(MicroBlog),基于用户关联分享、传播和获取信息的有限字符微型博客,更多的是仅限于只言片语一定字符的分享平台。用户可以通过计算机、手机等各种应用上传140个字以内文字信息,可以配以图片、定位信息、视频和音频等形式,实现实时分享。其中最著名的是2006年6月建立的美国的Twitter服务,截止2011年1月拥有超2亿的注册用户。面对中国国内,根据Twitter的模式于2009年8月推出的新浪微博也已经成为拥有超1亿用户的互联网分享平台。据《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止2011年6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以高达208.9%的增幅,从2010年底的6311万爆发增长到1.95亿,成为用户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就发展看,其影响力甚至大有取代包括门户网站在内的传统网络舆论媒体的趋势见表1。

无论是SNS还是微博应用服务,他们的建立都基于著名的六度分隔理论“一个人最多通过六个人就能够认识地球上任何一个陌生人。”但是,他们把这一理论演绎到了极致,让我们可以非常轻松地联系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任何一个人。

快速高效、易于联系和多元化信息共享,是当前以SNS和微博为代表的互联网应用模式的技术性特点。从社会学视角看SNS和微博的两大应用,有以下特点:一是其用户的年龄,主要分布于18-35岁的年轻群体之中,他们易于接受新的信息传播模式,也更易于促进这种新的传播模式的发展,同时也更容易被这种新方式所影响;同时网络的虚拟性,使这些参与者本身现实世界中的许多社会化身份意识淡化,摆脱了传统传播模式中的“把关人”,也可以摆脱现实社会中任何来自道德、法律、文化抑或其他种种源自于精神因素、实际利益的外力约束,享有天马行空,为所欲为、言所欲言的无限“自由”。二是其承载的信息内容多样性和复杂性并存。它以其兼容并蓄的存储容量和功能,攘括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人们生活、工作、学习方方面面的信息资源。任何个体所拥有的,都可以去分享也可以去获取。互联网因此变得更为色彩丰富。当然伴随而来的真实性、合法性等都存在着潜在的未知因素,一切社会中已然存在的东西,都可能在网上泛滥,不同社会思潮乃至意识形态的碰撞冲突在网上也更为激越。三是信息传播过程的迅捷性与不可控性。先进的技术支撑和网民高效的传达力度两方面的条件,造就了传统模式下难以想象的网络传播速度,可以说,这一点是SNS和微博表现出来的最大价值所在。但它同时也凸显了明显的不可控性,有学者称这种不可控性为典型的蝴蝶效应:由于把关人的缺失,网络成为了一个意见的集散地,多元声音呈现出碎片化存在的状态。客观事件发生后,网络舆论中的这些意见充分碰撞,相互影响,此消彼长,能量叠加,可以从最初只是“一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的细小变化,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种始料未及的重大事件发生。

三、当下大学生对网络使用的倾向性特征

当下高校大学生,主要年龄分布于18-28岁,他们大多是80或90年代出生的一代,这一代人有着不同于之前70年代或更早年龄段的人群,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在物资丰富、信息多样,但同龄伙伴缺少的环境中成长。对网络的接触和认识,出生年份越晚的,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更早也更普及。网络化或网络依赖性强,是许多人对他们这一代人给出的共同评价。笔者曾就近几年所带的500余名在校大学生作过一次调查,结果是无人不知晓网络、无人不使用网络,平均每人每天有三分之一的有效时间在网上。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作为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无疑是信息时代的新生力量,同时,与以往的大学生一样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形成的主要时期。互联网的发展,让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从价值取向到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以至日常交际词汇都明显受到了网络思潮和网络行为的影响,他们对于互联网的认识有一定的时代倾向性。对他们而言,互联网已经不是简单检索工具和互相连通的平台,而是一种习惯性的交流方式和群体聚合的虚拟表现,深深地植入日常生活,具有不可替代性。他们愿意在互联网中寻求共同兴趣的对方或小组,建立不同于现实社会中的社团架构,成立网络虚拟社团。无论从SNS还是微博的服务中可以看到,用户的使用习惯建构在关注的对方是自己希望关注的,而非简单的沟通。网络文化浸润下的大学生同样乐于将关注度放置于和自己有共同兴趣的或者可以获取到同兴趣知识的对方,他们更愿意分享和自己具有同一倾向性的信息。而众多的网络用语、网络现象和网络热点问题走进了生活,则是其中的副产品。

四、SNS、微博背景下高校党组织文化彰显

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培养广大青年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诚信仰和自觉践行者,在国家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前瞻性的特殊地位。上述无处不在的网络化现象,不经意间成为了当代高校文化中极富时代特征的一道风景,也给高校文化建设带来挑战。跟上时代脚步的改变,着眼于现在大学生关注的事物,着眼于大学校园里的网络风景,增强适应性和主动性,无疑是时下背景下,高校文化建设基本路径。而进一步坚持和彰显高校党组织文化,则应该是这一背景下文化建设的首要选择。

(一)自觉认识党组织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增强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崇高理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为核心内涵的我们党的文化,实事求是,开放大气,与时俱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她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所凝聚的政治品格和价值取向,根植于人民群众、贴近人民群众,被广大群众认同和接受;几十年发展凝结的光荣传统和群众性,为党组织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因此,我们说,党组织文化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在网络时代的多元文化中拥有不可动摇的优势地位。高校中始终活跃的党团组织活动,正是党组织文化为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现实展示。广大党员在实际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社会态度,是党组织文化的具体体现。以此为出发点,就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本身就有许多事情要做。首先,必须强化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定信念,奋发进取,始终焕发创造活力,切实担当起时代的责任,创先争优,不断丰富和完善党组织文化的先进性;其次,强化示范引领,身体力行,密切联系和服务大学生群体,从不断满足高校师生精神文化需求出发,创新载体,以实实在在的行动,真心诚意地帮助大学生解疑释惑,在实际生活中坚持不懈地彰显和传递党组织文化的先进性;再次,要积极主动把党团组织活动扩展到网络生活。在以党建带团建,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活动同时,及时掌握和主动运用网上虚拟社区、官方微博、微博群等流行网络应用服务模式,有针对性地根据大学生兴趣爱好,个性化定制各类党团建设活动的新动态,以点对点的有效互动吸引最广泛的大学生个体关注;以点对点的评论、分享或者私信的方式,将党组织文化生动有效地渗入大学生的日常文化生活。广大党员要具有网络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网络活动,运用好SNS和微博等各种媒介,自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解释和评价群众关注热议的各种社会现象,积极争当网络舆论领袖。

(二)充分发挥教学主渠道作用,加快教育转型,研究和创新信息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党组织文化对课程教学的辐射力。信息时代对于我们习惯了的传统教育形态,冲击力应该是巨大的。这种冲击力不只局限于获取知识的渠道的改变。它传导给我们的信息是从教育理念、教育目的、功能与课程体系、方式方法,乃至具体课堂教学模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的整体颤变。在这个过程中,坚守培养学生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的教育工作根本任务,改革和强化高校思政教育,其文化意义十分重要。课程教学是显性的文化传播,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对引领学生鉴别和取舍各种社会思潮影响具有主渠道作用。一要理直气壮地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我们党所倡导的各种先进理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课程的基本内容并将这些思想理论贯穿于整个人文社会科学主干课程的教育教学之中;二要加强对党组织文化的理论研究和文化传播的规律性研究,转化研究成果为生动鲜活的教学方法,要适应现代传播新趋势、社会生活新变化和大学生接受的新特点,打造多种载体,为大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开展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提供便利,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三要提升思政教师对党组织文化的认同度和“德育为先”的价值理念,以教师的行为示范、道德实践,吸引学生对党组织文化的关注、认同、吸收。

(三)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党组织文化的网络传播力度,确立社会主流文化占领网络新媒体阵地的制高点。一要发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势,积极融入大学生网络社区,把握话语权,学会用信息时代的思维方式、网络语汇和表达方式,有意识高质量地开拓党团组织文化宣传的网络途径,建立以党团组织文化为主导的互动平台,调动大学生关注、接受党组织文化的主动性、能动性二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文化活动的关注和引导。网络的虚拟性和网络传播内容纷繁多样与即时性,难免使网络文化精华与糟粕并存、各种思潮杂陈,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集接受的随意性、从众性、时尚性等多重文化消费心理于一身,加强关注和引导,尤其责任重大。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他们对文化现象的政治鉴别能力和对文化产品的理解力、领悟力,帮助他们去芜取精,提升其文化修养,这是开展今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工作。三要及时关注和深入研究大学生网络文化活动现象。对于习惯了学校教育的我们,网络文化活动很大程度是一种全新的现象,深刻了解信息时代网络文化发展的规律性趋势、大学生群体的文化需求,才能使我们教育工作者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始终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主动性,前瞻性地发现和化解网络文化中的各种负面因素,确保党团组织文化建设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的主流地位,协调和指导大学生社团力量在网络活动中自治、自律,乃至帮助我们可从容地判断、应对和处置可能出现的各种网络舆情危机。

参考文献

[1]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 Iternen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的简称.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J].互联网发展信息与动态,总第72期.

[3]东鸟.网络战争——互联网改变世界简史[J].九州出版社,P18.

[4]BBS:英文全称是Bulletin Board System,翻译为中文就是“电子公告板”.理解为互联网论坛,一定条件下允许有见解的网民进行对某些事件讨论的信息平台.

[5]SNS:英文全称是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

[6]Shayne Bowman & Chris Willis.We Media—How audiences are shaping the future of news and information[J].The American Press Institute Thinking Paper.2003.7.

[7]HagitAttiya(美国)等.分布式计算(第二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1年7月.

[9]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提出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理论,用于描绘一个连结人与人之间的人际连系网.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人最多通过六个人就能够认识地球上任何一个陌生人.”其数学解释是一个人平均认识260人,其六度就是260的六次方,其值1,188,137,600,000是地球总人口的若干倍.

[10]人民网.混沌理论视野下的网络舆论监督特点与管理初探——对人民网“强国论坛”的个案观察.2009年12月21日.

[11]冯建军.论当代中国的教育转型[J].新华文摘,2011年15期,P120.

基金项目:本文属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SNS、微博背景下高校党组织文化彰显》(201130)成果。

作者简介:邹昕瑶(1986—),女,浙江杭州人,硕士,现供职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

微博文化 篇4

关键词:微博体,亚文化,后现代,公共空间,狂欢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新式媒介的出现不仅是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的改变, 更意味着人类生活方式与思想文化方面根本性的革命。在Web2.0时代中, 新兴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微博的出现和普及, 又引起了信息交流与传播的一轮革新, 随之而来的即是在这种媒介模式和传播机制下新的传播现象与文化现象的不断涌现。现今备受大众追捧的“微博体”现象就是其中之一。这种以微博作为传播和推广平台、引起了网民前所未有的追捧热情的网络语体形式, 不仅体现了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和话语特点, 更反映了“微博体”现象在文化和社会视域中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社会现状和信息化时代中大众的精神状态。

一、“微博体”:后现代的语言游戏

“微博体”是对微博平台上一类文体的总称。这类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是微博用户用网络上热门词汇和流行用语搭建出一个语言框架和语体范式, 广大网民通过“造句”和“重组”的方式对其内容进行再创造和填充, 并在微博的传播过程中进行大范围的扩散, 使其成为固定的具有极高知名度的网络流行语体。

首先, 微博体的内容表达具有后现代文化的典型特征。总结目前受网友追捧的微博体, 按其内容的不同来源也纷繁多样, 有来自明星、名人及舆论领袖的言论, 如:“赵本山体”, “梁朝伟生活体”;有的来自大众媒体的传播内容 (电视、电影、广告等) , 如“凡客体”、“甄嬛体”;有的来自网友和民间草根阶层有影响力的原创, 如:“伤不起体”、“咆哮体”、“不相信爱情体”等。无论微博体的语言形式如何繁杂、内容如何多变, 都是通过对语言中“能指”和“所指”的割裂和重新组合, 来达到语言形式的突破和重组。在意义表达上, 通过戏仿和拼贴, 达到对经典和原创的解构和颠覆。而微博体本身碎片化的表达形式, 更凸显出在后现代文化中宏大叙事的解体。

后现代的内容表达让微博体也具有网络恶搞文化的和互文性与去中心性的特征。根据巴特早期著作中所提出的:互文性文本的意义是不稳定的, 意义没有单一原创的来源, 而是文本相互作用关系下的产物。“元芳, 你怎么看?”这句《神探狄仁杰》中“口水台词”走红的背后的起因是一则名为“泉州女生被肢解后坠落高楼, 警方断定为自杀”的新闻遭到网民的质疑, 于是网民引用这句话表达了群众对事实真相的质疑和对执法现状的不满。“元芳体”一方面表现了草根阶级对社会主流权威的抵抗, 对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摧毁, 表达出公众对此类事件的不满和反抗, 充满着讽刺和戏谑意味。另一方面通过语体范式的再创造, 达到了原文本和创造文本之间的相互指涉和映射, 造成了互文效果。其实质上是一场面向全体网民的“零门坎”的语言编码的游戏。微博体的出现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作为微博体主要内容的词汇和句式被创造或挖掘出来, 即是微博体的“框架”, 属于传播中的“不变量”。第二阶段是传播参与者对这种结构的再创造。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在微博体的框架下进行自我创造, 打破了传统媒体“作者”和“读者”的界限。所以“微博体”现象流行的实质是网民对这种基于自媒体平台自主性与开放性的“二次创作”的狂热, 在对原创进行无限制的复制和对语言重新编码的过程中, 享受到一种类同于游戏的快感。综上可以看出, 微博体的实质是利用网络的传播手段、继承了网络恶搞精神特质的、具有后现代文化色彩的文字和语言游戏。

二、交流之困:文字景观与交际疏离

大众文化理论学者提出工业革命造就了丧失小区 (loss of community) 的“大众社会”:城市的兴起让传统社会中亲情、友谊和血缘联系在一起的人变成陌生人, 由于缺乏共同的传统道德和宗教信仰, 更加孤立无援。网络技术的发展, 让个体与个体间的联系跨越时空限制, 能够在网络空间建立新的联系和网络“虚拟小区”。在微博引领的“微传播”的时代, 人们所面对的不再是人际传播时代信息的匮乏以及大众传播时代信息来源的单一化, 而是走向另一个极端———信息的超载, 这使人们更难以找到繁杂话语后的真相, 反而陷入了交际疏离的困境。

“微博体”带有强烈符号化和形式化的表现让人们对交际语言意义的理解转向了对文字奇观的关注。居伊·德波在其著作《景观社会》中提出, 现代媒体社会成为重视景观、强调视觉的社会。而景观的本质是“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微博体的表现方式虽然不同于以直接图像诉诸人体视觉感官的媒介 (电影、电视等) , 但仍旧通过语言符号的精心组织和搭建, 以及在传播过程中大规模的复制和再生, 在微博媒体上呈现了一种由网民自发生产出的“视觉景观”。同样的句式的不断堆砌让“微博体”在网络空间中有了具象符号。文字已经不再是包含内在所指含义的语言符号, 而成为景观中一个个组成图像的像素和形状元素。人们对意义层面的理解和思考逐渐被感性的视觉体验替代, 更倾向专注于这种语言奇观所造成的感官刺激中。“微博体”把象征着理性诗意的文字语言也转变成了景观社会中的图像符号, 让人们在网络交流中产生了重心的偏移。

“微博体”塑造的“文字景观”让语言面对的时空不再具体, “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像”。在景观中徜徉的网民不再追求人际交流的真实感, 人际关系被“粉丝数量”、“转发次数”和“评论次数”抽象化和符号化, 人际交往的深度的重要性被人际交往的频度所取代。语言的交流和接受不再神圣, 沦为一种表达私人话语的游戏。自媒体空间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交流的便利性和自由性, 随着人们对景观幻象的制造和迷恋而失去意义。人相互间不再对内心真正的困惑进行讨论与相互疏导, 更不求文字背后互文含义的深度理解, 而是沉浸在语言浮华的表像中, 用一次次新的游戏规则, 重复地构建新的文字奇观, 却离真正意义上的人际交流渐行渐远。

三、权力之困:伪公共空间中的仪式化角力

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空间”的概念给了社会舆论环境的理想范式。这种介于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威之间的领域, 允许公众对公共权威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做出评判。“微博成了社会公众事件和讨论的平台, 更是汇聚网络舆论, 影响现实舆论, 促进社会行动的重要力量。”而微博是否是一个独立于政治权力之外, 自由表达意见真正的公共领域?“公共空间”概念提出时, 要满足“独立于政权”、“公民参与”、“理性讨论”和“公共利益”四个条件。“微博体”因拥有其极快的传播速度和极广的受众范围, 成为了这种底层呼声的“扬声器”。然而, “理性讨论”和“公共利益”在微博体现象中出现了与理想状况的极大偏差。由于微博体具有恶搞文化的精神特质, 在对社会公共事件的表达上往往运用戏谑和嘲讽的表达方式, 以达到娱乐效果为目的, 大众在无休止的“围观”和“跟风”中, 利用其娱乐化的表达和戏谑的口吻进行情感上的泄愤, 而非具有深度和建设性的理性批判。网上的个体和大众媒体对微博体的关注, 会迅速偏移探讨社会公共事件的中心, 转向私人话语表达和娱乐性的讨论。“元芳体”出现之后, 没有人深究案件背后的真相, 而转向了对其娱乐化表达的关注。大批拥护者加入“元芳体”的实践中, 通过表现出仪式化的反叛姿态来获得关注度和存在感, 以迎合大众对审美品位与娱乐消费的需求。

虽然微博体表达了公众建立公共领域的愿望, 但由于草根阶级恶搞文化的局限性, 极度的娱乐化和私人话语的无节制增长消解了微博空间公众话语本身所具有的批判性, 导致微博体并不能成为反抗文化霸权的中坚力量, 只能通过情感的宣泄和形式上的跟风来做出仪式上的一些抵抗。

四、精神之困:现代犬儒主义者的无意识狂欢

当今, 微博作为现代网络自媒体的典型代表, 逐渐成为网络亚文化传播和生存的场所。碎片化的表达形式充分激发了自媒体环境中个体的能动性和互动性, 造成草根亚文化在微博场域的泛化, 而这种表达形式背后所衍生的即是集体无意识狂欢的精神状态。巴赫金从中世纪的狂欢节提炼出狂欢理论:“狂欢”是一种有别于具有严格等级秩序的常规生活的“广场式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微博空间, 尤其是在人们利用“微博体”尽情参与这场文字的游戏时候, 他们所表现出的情感体现与精神状态和巴赫金所提出的“狂欢式世界感受”的审美体验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无论是对经典英雄人物和历史人物的恶搞和颠覆, 对社会名流精英的不屑与嘲讽, 抑或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和反叛, “微博体”现象基本上具有这种“民间狂欢节广场”的所有特征:草根姿态的平民特征在不受官方限制和秩序控制的状态下肆意张扬, 平等性的交流和相同的话语权利打破了权威和等级的束缚, 个性化表达和私人话语的传播构建了乌托邦式的平等交流状态, 现实的物质与精神压迫在无尽的对经典的嘲讽与对现实反叛中得到了宣泄。这种精神特质的无节制增长和宣扬, 也成为网络暴力事件的根本隐患。“微博体”其所具有的号召力和群体性特征, 更易使大众在这种精神支配下导致网络话语暴力对个体权利的侵犯, 这应该引起大众的警惕和文化研究者的关注。

“微博体”侧重景观化和表像化的文字展示, 导致了网络人际交流的疏离;其过度娱乐化的表达和私人话语对公共空间的占领, 削减了大众话语的批判性, 无法发挥其在构建公共空间和反对文化霸权方面的应有的作用;而导致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 是全民“娱乐至死”和崇尚狂欢的精神状态。弗洛姆说:“唯有当我们有能力可以有自己的思想时, 表达我们思想的权利才有意义, 唯有当内心的心理状况能使我们确立自己的个体性时, 摆脱外在权威性控制的自由才能成为一项永恒的收获。”当今社会的大众面对更加自由和开放的网络空间, 需要冷静分析和认知网络流行现象备受追捧的表像背后所反映的现代社会中文化与人们精神上的困境, 才能保持自身的独立思考, 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平台来营造公平民主的社会环境和多元健康的文化氛围, 同时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提升。

参考文献

[1]高盛楠.网络恶搞:大众的狂欢还是青年亚文化的游击战[J].今传媒, 2012, (7) .

[2]邝慕仪.大众文化的九大特色[G]//吴俊雄, 张志伟.阅读香港普及文化.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2.

[3]居易·德波.景观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4]乔舒亚·梅洛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萧志军,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5]巴赫金.巴赫金全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用好微博 通过微博营销 篇5

保持活跃+高质量内容分享 巩固你的听众,以质取胜

微博与网站及博客一样,都是以内容质量为王的!给你的听众一个理由。告诉他们为什么要收听你的微博!所以我们每天都要定时发微博,并适量转载别人好的微博。说说关于发微博的技巧。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定位人群。那么我们的内容就必须是当前大众最为关注的,这个可以去查看大厅里热门的广播,热门的话题,这个和SEO是一个道理,去做优化,首先要看看目前这些关键字的搜索人数有多少。通过对热门广播的研究,就知道网民对哪些话题感冒,甚至可以将这些热门话题重新改变或者直接拷贝发布广播。基于这海量用户的基础,这些热门话题肯定可以激活这些用户,让他们参与到我的互动中来。最好是图文并茂或者有视频的。如果你的内容找不到相关的图片,你也可以放一张MM图片上去,就算别人看了不相关,也不会骂你的呀!况且人人都喜欢美的东西嘛!而且每天发的原创微博不能过多,太多了,刷屏太快,别人会反感你,把你取消掉的哦。最好是三到五条左右,而且要分时段的发。同时也要适当的转载别人好的微博,三条左右。介绍几种已经验证成功最有效的发布方法:

(1)先发一些很实用的内容给大家分享,引起大家的注意,从而增加粉丝听众。但内容一定要是适合大众的。且是很有实质意义的!(2)这是我一个小号,粉丝才900左右的时候发的,利用趣味性的笑话来引起别人的关注,顺便在后面加上自己的店铺链接地址。这样最好少发,要不然别人会认为你是在欺骗他们。但无疑这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哦!

(3)发一些健康类的内容给大家分享。因为牵扯到健康,所以转载与关注的人也是非常的多的。这是我另一个小号,粉丝才1500左右的时候发的,转载率可是非常的不错的。是用来做推广帮派不错的方法。我的文章是写在帮派里的,里面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健康方面的软文。

4)发一些美容类的内容给大家分享。因为牵扯到美,女人们最关注的事。所以转载与关注的人也是非常的多的。转载率可是非常的不错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店铺带来了许多流量,还能促进成交哦。

5)发有趣的内容,然后在后面加上@自己的微博名。可以让人点到你的微博主页来,是加听众常用的方式哦!而且有很多的成功案例哦!6)发热闹话题的微博。这些都是大家所关注的事,浏览的人非常的多,最容易引起大众的关注了。(7)发布微博时利用:@朋友 发微博,这样你在发布成功后,被提示的对方就会有收到提醒。对方也就会以为你很关注他,肯定会看你这条微博,同时也会出于友情方面帮你你转载了哦!建议大家在字数允许的情况下多添加几好友

(8)发一些经典名言,我看见很多人发的经典名人名言转载率都是非常的高的哦!而且很容易被收录到“每日经典语录”里哦。最重要的是就算没有被实名认证也是可以的,一旦被收录进去之后那转载率可是不得了的。如下图有真像,第一个没被认证的还比下面那个被认证的转载的多的多哦。因此,我们便可以看出质量有多重要了。(9)转载一些爱心活动,同情与爱心。天下人皆有之!所以不时的帮忙转载一些爱心公益及不平的微博,也是为自己增加听众巩固听众的不二法门哦!

(10)发布微博转#有奖转发#活动。这个已经有很多企业在做了,而且效果那可是非一般好呀!人人都喜欢贪那点小便宜,很多人都报关试一下的心态去做。反正转一下又不要钱,而且说不定还能中奖。所以用这个方法来增加粉丝那可是十足的有效哦。做的好还可以做营销哦!针对以上案例,我们便可以做出自己的活动来哦。(PS:我看见有很多人的分享经验贴都是只分享一些文字性的东西,而且都是一笔带过,惜字如金!完全没有实质性的作用。那些我们都知道,但是不知道怎么做?我要学的就是你的操作手法与方法等。可是却连个案例展示都没有,实在是没趣!今天我就在此给大家分享一下用腾讯微博做活动的方法,给大家节约一些时间。)

很多人不知道规则怎么写?现在我举例就给大家说一下规则,大体微博内容是这样的:

【关注XXXX店,转发有奖】本周XXXX店微博最新的#有奖转发#活动开始了。活动规则:只要关注@XXXX店成为粉丝听众,并转发本条微博消息,同时邀请自己的微博好友一起参与。就有机会获得图片中的茶品一盒。奖品数量:10份。每100-200个转发随机抽出一个幸运博友。活动时间:7月12日-7月30日参与就有机会!关于做微博活动的规则写法,现在就跟大家说下有哪些不同。

a:活动规则简单明了,别人一看到这条微博,就知道是个有奖转发的活动。像第2条活动规则把主要内容“【关注XXXX店,转发有奖】”之前写在最前面。而第一条微博相对更容易被人忽视,不被注意到是个有奖转发的活动。

b:第一个规则在提到关注XX微博的时候,没用@的形式。从而导致给用户要先关注微博的印象不深刻。在活动内容中@活动微博名字,字体颜色会不同,比较突出,而且能形成超链,也方便用户顺手点击进去,完成关注这个动作。从而增加被关注收听的成功率。c:在活动规则里加上#有奖转发#的标签,能让更多不是你现有的粉丝,但喜欢参加活动的抽奖专业户看到。虽然我比较鄙视这些专为抽奖而活动的微博ID,但这些人确实对很多微博活动的效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d:活动规则要求不能太多。比如要求参与活动的用户一定要“转播并评论”,必须要“@几个好友”或转播时必须带上“XX内容”等等。这些不必要的规则,都增加了用户参与活动的门槛,从而导致一些高质量高粉丝的微博用户不愿意参与活动。只有那些抽奖专业户才会对这些规则来者不拒。换位思考下,假设你自己是个有几W听众的高质量微博,会为了一个小礼品,而去@10多个好友,转发这个活动吗?

e:活动一般都有个时间限制,这个限制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了。要适中一些。当然各人的情况不一样,要求也不一样,这个可以看自己的情况而定。

f:活动奖品最好是自己店铺里的宝贝,如果可以的话能让他就去拍一下最好,给他更多的优惠。这样就能带动更多的营销了。(建议前期不要这样做)

活动的规则大体就是这样,我说过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自己视能力以及店铺而定。但不管怎么活动规则,一点要简单,让用户一看就明白,而不是要求用户还去看XX图里面的活动规则。只让用户做关注并转发这2个动作就行,从而降低用户参与活动的门槛,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如果你的这些都做好了,再把成功的经验复制到做一次秒杀活动中去,我相信应用更加简单!借助微博工具,每天定时定量发布、转载评论微博。

腾讯微博里有个“应用”的功能,里面有很多的小工具,大都是第三方开放的。不过大家也不用太担心安全问题,既然它能被腾讯推荐出来,就有一定的保障力度的。“应用”里的小工具都是很实用的。我现在用的就是玛撒网的这个工具,功能很不错,只要注册一个号进去之后,按操作就会了。它还可以绑定其他如:新浪、网易、搜狐等等这些主流的微博平台。只要发一条,全部的平台都可以看见。而且还可以自己的转播、评论等很不错的,免费又很能节约时间。利用微博统计

可以清晰的统计出每天的广播数、收听人数、听众及地域等数据。而且是免费,乃微博营销必用之工具。操作太简单,我就不再叙述了,看图就明白:加QQ互听群 提高粉丝还可以去加QQ互听群,找人互听。店铺里推广微博

可以在自己的店铺里放上推广微博的广告,这个我在热销店铺中调查过,有90%的店铺已经是相当重视这个了。而且很多都是以加粉有礼方式做。购买虚假听众 这个手段很多草根和名人用户都在使用,这样的听众质量是最差的,只是数字好看,但有的名人微博一味的比拼这个,会通过这样的渠道获取粉丝。但这样的行为个人觉得是非常不好的,希望新浪和腾讯微博官方都严厉打击。建议大家不要使用,这纯粹是在自欺欺人!博客空间推广

用博客空间来推广自己的微博,方法很简单。就是在自己的博客空间文章里放上自己的微博地址,让人互听,加强交流与沟通!友情推广

每个人的QQ都有好友吧。就是请自己的朋友来互听加粉。这个方法可以使粉丝听众的忠诚度与转播率极高哦!QQ群与旺旺群推广

去QQ群与旺旺群里与人交流时发自己的微博地址交流互听,很多人是很愿意的。百度知道等其他问答网站推广

利用百度知道等其他问答网站推广,主要方法就是去帮别人回答时,告诉对方有问题可以加我的微博问我相关问题。这个方法已经验证过,效果还不错的。百度经验推广

在百度经验上传时,尾部放上自己的微博地址,很容易成功的。基本上都是100%成功率!百度文库推广

在上传文库时,把自己的微博地址放在文档资料的后面,成功后。只要有人下载看了你的文档资料就肯定会有人来收听你的微博,跟你交流与问你一些相关问题的。吧贴、社区、论坛

还可以利用吧贴、社区、论坛签名、发贴等等方式方法推广,在此就不再具体赘述了。

1.注册微博注意事项:

微博文化 篇6

关键词: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微博将文字,图片,视频等精简的形式和多种功能集于一起,迅速的占领当今媒体平台,冲击着网络市场,微博已经成为信息发布的主媒介,所以各个高校逐渐把注意力转到了微博上,希望通过微博的传播,改变授课方式,可以对各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更为有效的教育。

一、微博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如今微博已经成为了网络媒体的主流,多数学生都已经设立自己的微信账户,对于实时的信息及时掌控,微博已然成为各个高校学生的与外界沟通了解的媒介,也是公众言论自由的一个舆论平台。而微博也可以成为各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个新的教育模式,微博具有强大的覆盖面,和对于大众的公开性,受网络的影响,微博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提高了大众的关注度,对于微博的广泛应用,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提升,很大程度的促进了电子信息网络的发展,人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比较快,这就需要各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让每个参与网络的个体,都能借助微博的平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正确的认识,让所有的人都能从网路上,微博上获得正能量,从思想上受正面教育意义的熏陶,教育者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可见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网络,参与到微博平台中,势在必行。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转变

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上有所转变,能接受新的事物,新的媒介,并能合理的运用网络平台,利用微博极强的吸引力,来针对各高校的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有效的解决,让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教师课堂上的一味灌输,尊重个别差异,知识满堂灌的时代应该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形式,新的教学方式,才是应时代的需要。

(一)借助微博平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各高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必须掌握时代的脉搏,随着主流趋势走,在思想教育工作必须主动占领网络信息化庞大的市场,不断的创新教育方式,通过简洁文字的表述,可以配上图片,声音,音频,视频等先进的信息技术,以更简单易懂的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传递给学生。在网络世界信息快速传播的条件下,通过各个客户终端,在电脑微博终端,智能手机微博终端软件上,第一时间收取实时的信息,也可以方便每个微博用户,即时的展开思想政治等各类信息的讨论。这样的借助微博平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将微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舞台。让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具有实时性,公开性。更好的利用网络信息的重要影响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最好。

(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沟通渠道。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学方式死板,课堂上的气氛不够活跃,释放方法落后,教师只是一味的在课堂上对学生灌输想传授的知识,忽略学生感受,教师不再是占有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学的手段也不能再是说服式教育,由于过去的教育方式不能顺应时代的进程,导致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在现实中难以发挥更有力的效果。如今的学生个性独立,思想成熟,主张自由言论,对于过去的教学形式抵触,不再接受被动式的灌输,不再盲从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想法,各高校想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就需要各高校在制定各项有关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的决策时,充分利用微博的强大功能与优势,把学生作为主导,倾听他们的意见,倾听他们的想法,让学生在一个公平开放的平台上,充分表达自己的“自由主权”。满足他们想表达的诉求。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需要这样的沟通渠道,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引导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

在正确引导思想政治的道路上,各高校必须成立相关的网络监管部门,对于微博上的动态掌握并能良好的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影响意义重大,想让学生更好的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必须从生活中融入,课堂上引导,让学生有一个积极正面的社会观望角度.

(一)微博监管系统的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媒体中,建立高校微博舆情监测体系,及时正确的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方向,微博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公开化,大众化,平民化,面对所有的大众,将教育的主体和个体都在微博上提供开放,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自由的对话,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存在两面性的,由于微博的开放性,也不可能缺少负面的信息,为了让微博网络环境更加绿色健康,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就应落实在实处,对于网络媒体成立更加严规的体系,对于微博上网络上的信息进行监管控制,及时引导正确的信息,对于微博信息平台上的积极向上的言论,做出正面的回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对于积极的言论进行转发,多的参与宣传,对于负面的舆论,进行及时的进行说服,更正偏激的言语,形成微博界面上的绿色健康的空间。

(二)从生活实践中加深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得以加深,各个高校的学生基本的认知能力已经形成,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体现出来,日常的思想表现形式多样,各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可以展开相应的一些实践活动,将这些活动,通过微博的转载,发布,更好的让更多的人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关系到每个人,让各个高校的学生通过各项生活实践活动,丰富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在各个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同时,所有的活动都由微博互动人群一起参与事实的评论,整个活动都会通过微博,有更多人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广大的网络人群,有着不可或缺的正门影响。让每个学生在认知方面以及个人性格不同,主要对各个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积极地引导作用。各个高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逐步实施,将无形的网络虚拟信息,真实化的体现出其最具价值的一面,利用微博这个新的构建空间,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落实,并能推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为国家以后发展建设,向社会提供更优秀的全方面高素质人才。

结束语:微博作为新的网络媒介,出现在当今的网络平台,各个方面都体现出它的重要和影响,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顺应时代的变化,抓紧网络信息平台的有利条件,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把积极正面的政治思想,通过微博逐步渗透给学生,建立新的媒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教育机制,教育思想上的改变,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走出传统教学的窘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价值,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理解。

参考文献:

[1] 赵媛,高宇航.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学理论. 2013(31).

论微博时代的企业文化建设 篇7

微博也被形象的昵称为“围脖”。人们开始习惯在机场、在公交车上、在餐厅随时随地通过微博这个信息平台, 记录自己的心情, 记录发生在自己身边并且感兴趣的事情, 同时, 即时传递出去。电子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 微博已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据统计, 在新浪注册的微博用户已经超过3亿人, 而在腾讯注册的微博用户也已超过2亿人。随着微博的流行, 不少企业也开始申请企业微博账号。毫无疑问, 我们已经进入了微博时代。

在生活中, 微博成为了人们抒发自己感情的一个平台, 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在企业中, 微博也成了员工展示自己的新舞台, 员工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对企业的个人感受。微博, 无形之中成为了员工宣传企业文化理念的窗口, 同时也是宣传企业形象的窗口, 利用得好, 以前不为外界所熟悉的企业会因为其人性化的管理和完善的制度而被广泛了解。微博的兴起给企业的人力资源者带来了机遇, 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利用好微博这个平台管理员工和企业, 通过员工这个窗口建设和传播一个和谐、优秀的企业文化, 是人力资源管理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二、微博时代企业文化建设的优势

微博的时效性和快速性使得任何问题都能快速传播到网上, 加上粉丝的转发, 粉丝的粉丝再转发, 这样循环, 任何事情都会很快被放大。微博, 无形之中成为了员工宣传企业文化理念的窗口, 同时也是宣传企业形象的窗口, 利用得好, 以前不为外界所熟悉的企业会因为其人性化的管理和完善的制度而被广泛了解。微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发布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微博最常用的功能就是个人发布消息, 用户之间可以互相关注加为粉丝, 然后就可以看见对方发布的消息。在微博时代, 管理者可以用个人微博添加员工的微博, 和员工互粉, 也可以利用企业微博发布消息。一般都是员工关注企业, 在互粉的同时, 企业也关注了员工, 这会使员工觉得自己对企业来说是重要的, 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企业利用这个新媒体及时有效的发布信息, 可以让员工提前知道企业的未来动态, 增加员工对企业的了解, 有助于建立企业和员工之间的信任。让员工第一时间了解企业的新动态会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让员工觉得自己和企业是分不开的一家人。

2. 微活动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传统的活动可能因为时间、地点等众多因素而受到限制, 而微活动却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而且不受人数的限制, 上到企业领导者下到企业一线工人都能一起参加微活动。企业可以定期在微博上进行互动来丰富员工的生活, 增添工作的乐趣以及增强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凝聚力。例如:春节期间, 企业可以开展以春节为主题的微活动, 员工可以转发各地的春节习俗, 也可以发布自己的春节见闻、趣事还可以表达自己的新年愿望等, 大家一起发布一起评论, 营造一个领导和员工在一起, 广大员工春节也不离不弃、欢欢喜喜一起过大年的气氛。或者企业还可以发布以技术为主题的微活动, 吸引广大员工表达各自对自己专业技术的见解, 或者进行一次设计大赛展示自己的作品, 对获奖优秀的作品给以一定的物质奖励。这些活动都可以加强员工与企业的交流, 构建和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心理契约, 形成企业关怀员工、信任员工的以人为本的优秀企业文化。

三、微博时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具有的特定的价值观, 是由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信仰的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 是指导人们从事工作的哲学观念。它体现的是全体员工的工作态度、精神风貌貌和经营业绩, 从而反映出一个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显著特点。它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1.精神文化也是企业的价值体系, 主要包括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信条和经营理念、企业形象和企业目标等;2.物质文化主要包括组织环境、员工成长环境以及奖惩机制等;3.制度文化包括组织结构、战略、规章制度、经营管理模式以及员工行为规范等。企业文化是企业所有成员共同信守的价值观, 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 它能够引导和约束员工的行为规范、强化员工职业道德意识、凝聚员工团结奋进, 激励员工积极进取, 它的根本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而微博的兴起为企业和员工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 更是企业展示企业形象、传播企业理念、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有力工具。如何利用这一工具, 充分发挥微博的放大效应, 建设以人为本的优秀企业文化, 笔者从招聘、培训、薪酬绩效、组织沟通、员工关系五个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1. 微博招聘, 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

微博时代, 微博招聘也成为了既招聘会、猎头、传统媒体网站后的第四个招聘方式。对于企业来说, 微博招聘费用几乎为0, 省时也省力;对于求职者来说, 利用微博可以获得更多的招聘信息, 更容易获得心仪的工作岗位, 因此, 微博招聘开始流行, 这种新式的招聘手段更是受到80、90后职场新生代的欢迎。员工可以转发企业发布的招聘信息, 粉丝看到后再转发下去, 如此循环, 广告的覆盖面十分广大, 企业的知名度很快就能被打开。在招聘信息中, 企业可以附上企业简介的网址, 宣传企业的产品和形象, 还可以添加以前招聘现场的图片, 吸引求职者的眼球。微博粉丝大多关注的是本专业领域的微博账号, 利用微博招聘还可以招聘到更多专业性人才, 也树立了企业重视人才的形象。另外, 招聘者和求职者之间的互动, 也是微博招聘的一大显著优势。招聘信息发布后, 求职者可以马上评论和转发以及和招聘者深入交流, 解答疑惑。这种即时、迅捷的沟通优势无疑拉近了求职者与企业的之间的距离, 也可塑造企业关怀员工的良好形象。企业品牌形象是一个企业在市场立足与发展的重要标志, 承载着企业信誉、经营实力、服务价值观、社会公信力等诸多内容, 同时, 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在当今形势下, 企业若要求生存, 谋发展, 就必须重视企业品牌形象的塑造, 丰富企业品牌形象的内涵, 增加企业品牌形象的价值。

2. 微博培训, 培养团队意识

微博的便捷和灵活性使得它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使员工的培训活动不再限制于教室里或者办公室电脑前。培训内容发布后, 员工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 还可以不受学习设备的限制。企业培训者可以发布培训内容给受训者, 传播自己的思想观点, 宣传企业的文化理念, 受训员工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给培训人员。微博培训可以随时随地与员工互动, 了解员工的思想状态, 实现即时反馈, 有利于随时掌握培训效果。另外, 微博培训这种新兴的培训方式还能激发员工的学习兴趣, 调动员工的培训积极性, 在培训讨论活动中增进员工之间的感情培养, 增强员工的团队合作意识。另外, 利用微博培训宣传企业经营理念, 还可以提升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感, 对团队、对组织产生参与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从而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 使企业员工成为企业形象的代言人和优秀企业文化的宣传窗口。

3. 互粉、评论和转发员工微博, 提升员工认同感和满意度

企业文化建设最重要的便是建立一个畅通的沟通机制。微博时代, 组织间的沟通变得更加便捷和简单。微博互粉就是在微博上互相关注。一般都是企业被员工关注的比较多, 员工更在意企业在微博发布的新闻和政策, 而企业关注员工的比较少。每个员工都希望得到企业的重视, 而互粉可以体现企业对员工的认同和重视感, 增强员工的忠诚度。公司的粉丝数虽然不多, 但能互粉 (我先粉别人, 别人再粉我) 无疑是公司认同普通员工的有效方式, 这样更方便员工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微博开通后, 员工的心情和行程一般都会记录在微博上, 这时管理者如果能及时评论员工的微博、转发员工一些积极的优秀的微博, 能给员工极大的关怀, 能够提升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在微博上, 管理者和员工都可以畅所欲言的交谈, 企业管理者及时评论员工微博还可以纠正员工的错误、消极的思想, 化解员工对企业的误会, 加强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心理契约。另外, 当员工生日、结婚、家中添丁时在微博上及时发表祝福会使员工感觉自己是企业真正的一部分, 同时也可以向员工和外界展示企业关怀员工的人性化管理, 这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

4. 构建和谐员工关系, 让员工成为企业的代言人

微博能够让管理者迅速发现员工对企业的不满和抱怨, 通过员工微博的言辞, 管理者可以看出员工一段时间内的心理状态。如果能及时发现员工的负面情绪并通过有效的方式帮其化解掉, 不仅可以避免员工离职, 减少了负面影响的传播, 还加深了员工与企业的感情, 使企业心甘情愿成为宣传企业的窗口。这就要求企业一方面要建立专门的微博信息平台, 通过微博平台去正确引导员工。企业管理者可以在员工加班和出差的时候与员工保持微博互动, 在员工的微博上留言, 对员工为企业辛勤的工作表示关注和慰问, 尽管加班和出差非常辛苦, 但是员工却能感受到领导的关心和团队的支持, 让员工的内心变得强大。另一方面, 管理者要把收集员工微博信息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来做, 分析员工的微博内容, 捕捉员工微博后面更加真实而全面的信息。及时发现员工的心理活动和工作状态, 主动去帮助员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 及时释放心中的压力, 把企业与员工的矛盾解决萌芽状态中, 改善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同时微博也是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的润滑剂, 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互踩微博留言, 能够得到上级和同事的支持, 加深感情交流, 让员工感受到温暖的企业文化。这些关注和慰问、以及员工感受到的温暖都能被员工的粉丝看见, 多层转发, 更能对外宣传企业关怀员工、以人为本的企业形象。

四、结语

总之, 微博是管理的新课题, 它正深刻而极具变革性的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微博时代, 任何一个企业都是透明体, 再也掩盖不住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在企业文化建设上面, 企业再也不能只是在口头作秀, 如果企业实质上做得不好, 更会激发员工的负面情绪, 把企业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微博的转发和互动, 虽浅层的让我们看不到其内在的价值, 但它本身从员工关怀、员工信任、团队建设、和谐环境等的建设中不容忽视, 完全能够充当企业文化建设的好帮手。企业只有不断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完善与公平、塑造和谐的人性化氛围, 多关注员工的感情, 提升员工的满意度、认同感和忠诚感, 让员工对企业心悦诚服, 不由自主地在微博上抒发对企业的感激和对企业未来的信心, 才能建设真正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才能让充分利用微博这个工具, 让微博成为员工宣传企业最有力的窗口。

摘要: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 企业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环境。微博的兴起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力资源管理各个层面的工作, 对企业文化建设既是挑战也是一个良好的机遇。本文通过分析微博时代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优势, 站在人力资源角度, 从招聘、培训、组织沟通、员工关系四个方面提出了微博时代下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微博,企业文化,以人为本,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董丽丽论网络时代的企业文化建设[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6, 07[1]董丽丽论网络时代的企业文化建设[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6, 07

[2]陈中微博:企业员工培训的新载体[J].现代企业教育2011, 11[2]陈中微博:企业员工培训的新载体[J].现代企业教育2011, 11

[3]张大志微博让企业和HR面临360度考核[J].HR经理人2012[3]张大志微博让企业和HR面临360度考核[J].HR经理人2012

试论微博文化的兴起及其特点 篇8

一、微博文化的兴起

(一) 微博的概念

微博从诞生之初至今仍没有一个公认的准确含义。结合维基百科、百度百科专家和网友对于微博的描述, 本人认为, 微博是基于Wed2.0、Wed3.0技术的兴起与发展, 其用户利用虚拟网络关系进行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简短信息的一种网络应用平台。微博内容包含文字和图片两部分, 文字部分一般要求不超过140字, 图片大小在5M以下。网易微博为迎合“163”企业文化, 其微博文字部分放宽到163字。

(二) 我国微博的发展历程

微博起源于美国, 埃文·威廉姆斯于2006年8月推出Twitter服务, 成立之初仅限于向好友发送文本信息, 但很快Twitter风靡全球。2007年起以“饭否”为代表的国内第一代微博客也悄然兴起, 但发展之路并不顺利, 这些独立的微博不断暴露出致命问题, 中国微博的第一试水人纷纷失败。2009年8月新浪微博上线, 采取成熟的推广策略, 邀请娱乐明星为代表的各领域名人入驻新浪微博, 其强大的名人效应迎来了无数粉丝的追捧, 截止到2013年3月21日, 姚晨以43191573位粉丝高踞新浪微博人气榜榜首位置。时至2010年4月, 搜狐、网易、腾讯纷纷推出微博服务。对拥有超6亿QQ用户的腾讯来说, 微博借助于QQ平台实现了无缝对接, 是各微博服务运营商中微博用户量上升最快的。我国微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目前已经形成以新浪和腾讯为主的两强格局。目前, 我国微博正向着工具化、细分化、开放化的方向发展。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预计, 微博用户的爆发式增长出现在2013年, 我国微博的成熟期于2013年到来。

(三) 微博文化的概念

微博作为一个新兴的自媒体出现大众生活中, 每个网友都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在微博上发布消息, 并在短时间内传遍全球。微博早在被誉为微博元年的2010年就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社会效应:不足140字、碎片化的迷你文本, 成为在高速度、强压力下生活中的人们对精神快餐的追求, 并且引发了精炼表达和快速阅读的风暴, 早已为大众所青睐。微博用户的交际圈是依据信息的不断交流形成的, 并通过交流的方式扩大所涉及的信息领域。经过将近五年的发展, 微博已经进入成熟期, 并派生出一种新兴文化———微博文化。基于对文化本质和微博特性的分析, 微博文化隶属于网络文化的亚文化, 是以信息通信技术及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依托, 通过信息发布和传播实现人们的交际方式与信息沟通方式的转变, 进而影响人民生活与行为方式的新兴文化。

二、中国微博文化的特点

多媒体的共同参与、文本信息的快速传递, 奠定了微博与文化相结合的基础, 并且微博用户以言语的碎片来表达信息, 以时间的碎片来浏览和转发信息, 以思维的碎片来宣泄个人情感, 迎合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以及全方位满足个人交往的社会需求和随时随地生产、传播信息的需要, 受到广大网友的青睐。微博在突出简单高效、快速传播优势的同时, 也在不断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工作方式、思维方式, 悄然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具体来说, 微博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 文本内容简单短小

迷你是微博的关键点之一。国内除网易微博外都将用户单次发布信息的容量长度限定在140字, 这种零散化的信息使得传播信息的发布和接受过程都方便了许多。微博用户所发布的内容包罗万象, 涵盖生活、心理、情感、文化、时评等各类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内容, 用户直接将自己的见闻以及感受及时表达出来, 快速地发表概要内容, 信息文本更为精炼、简短, 完全不需要反复修改与校正。与报纸等传统媒介相比, 迷你文本的制作方式加快了信息的制作速度, 也提高了信息更新的频率。微博以其独特的方式追求快速获取和加工信息、快速复制和传播信息、快速阅读和转化信息的效率, 形成了数量庞大、个体较小的碎片化文本, 体现了当今社会高速度、强压力的生活方式, 这种迷你文本所产生的微博文化在与底蕴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背道而驰的同时也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另外, 碎片化的文本内容在某种程度上, 将网络名人和大众网友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微博将话语权归还给了大众, 使大众网友能够参与到微博讨论中来。

(二) 信息传播即时高效

微博已逐渐成为网络大众发布信息和自我表达的平台。信息如果按照传统线性传播方式播发的话, 其滞后性特征体现得尤为突出, 信息发布后需要大量的时间用于等待反馈, 而搭建在一个双向互动媒体平台的微博可以形成不规则的多向互动, 使信息传播所消耗的时间大大降低。微博用户既可以向平台中的所有节点用户发布信息, 也可以针对某一信息评论后反馈给信息的生产者, 还可以使用微博特有的“@”功能让指定的一位或多位用户接收信息, 微博用户可以选择任何一种渠道进行信息传播, 促使更多的人关注。另外, 多种信息的传播渠道和方式直接缩短了信息传播的路径和时间, 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即时高效。

通过一键转发功能, 微博信息传播更为迅速便捷, 用户可以通过特定形式将信息转给指定的人或人群浏览, 也可以广泛地转发出去, 从而掌握了信息传播方向和路径的主动权。微博用户通过转发功能实现海量信息的重组与交互, 信息被转发的次数也成为衡量信息持久度的重要数据, 信息在每一次被转发的同时因其内容会收到转发者的评论而实现升值。

(三) 发布渠道便捷多样

微博具有强大的整合传播信息功能, 个人电脑客户端、移动电话、在线网页等都可以让微博用户随时随地发布信息。微博技术可以在某一微博信息或网站中植入来自本用户所发的评论信息, 可免去多平台的登录操作, 实现微博平台与所有网络媒介的直接对接, 并能够及时高效地浏览信息。微博信息传播技术是建立于多种发布终端上的, 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 移动网络终端成为微博发布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 移动电话和平板电脑可以借助于通信网络, 帮助微博用户实时发布、浏览、更新、评论信息, 解决了没有计算机互联网造成的信息中断问题。另外, 多功能的移动电话设备也满足了微博用户发布信息的条件, 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电话设备的图像获取功能采集图像信息, 再通过微博客户端、WAP等方式将图像添加到信息当中, 这样图文并茂的信息更容易引发粉丝的共鸣, 更具有强烈的现场感。

(四) 沟通交流, 个性互动

在微博平台上, 传播者和受众的注脚逐渐模糊, 传播者不再是单向地发送信息产生疑问, 受众者也不再单独地接收信息思考问题, 每一个微博的参与者成为传播者和受众的合体, 平等互动的交流方式让广大网友毫无抵制情绪和恐惧心理,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交际广场的发言中来。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不再受微博精英的控制, 更多具有平民化身份的网友借助融合了多种传播媒介形态的微博实现信息沟通交流的个性互动。每个独立的用户都是微博信息传播的原动力, 微博中的大众完全可以以“我”为主, 关注身边琐事, 贴近“我”的日常生活, 每个人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同时也可成为他人的中心, 由此获得一种自我展示的满足, 这种自我展示使个体的原创性和个性化表达得到充分呈现, 这种话语权可以给社会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力。

如今的网络媒体发展迅速, 成为民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强大依赖, 将网络再称为虚拟空间已经不再准确。事实上已经证明, 在微博之前出现的各种网络媒体, 已经使人们适应了超链接的阅读方式和超文本的书写方式, 它的碎片化、便捷化、多样化、个性化等特征是网络媒介发展至今的一个连续累积的结果, 是与后现代文化大环境下文化消费逻辑相一致的, 另一方面它也将与其他网络媒介一起, 进一步改变和形塑人们对时空的定义、人们的思维方式、社会组织结构, 以及人们价值判定的标准。

参考文献

[1]李林容, 黎薇.微博的文化特性及传播价值[J].当代传播.2011 (01) .

[2]刘丽清.微博虽“微”足值道尔——微博特性之浅析[J].东南传播.2009 (11) .

[3]张品良.网络文化传播:一种后现代的状况[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7.

[4]喻国明.中国媒体官方微博运营现状的定量分析[J].新闻与写作.2013 (01) .

[5]李爱民.微博时代给我们带来了什么[J].新闻传播.2013 (02) .

微博文化 篇9

一、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微博优势

1. 具备即时便捷的应用条件

随着手机互联网的应用, 微博即时便捷的优势日趋明显。其主要体现在能随时随地实现信息 (文字、图片、视频或声音) 的发布和获取, 并能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舆论互动效应。学校借助微博平台, 能及时发布校园文化动态, 收集校园文化建设建议, 反馈校园文化建设意见, 实现无障碍文化交流互动, 确保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2. 搭建开放共享的交流平台

微博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为校园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搭建了资源共享的平台。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微博, 打破文化建设的传统约束, 传播校园文化建设理念, 记录校园文化建设点滴, 交流校园文化建设经验, 分享校园文化建设成果, 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方向, 促进校园文化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得到传承与创新。

3. 集合宣传导向的教育先机

微博作为一种流行传播形态, 将个性与需求有效结合起来, 不仅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心理和交际发展需求, 还具有传播思想文化和建构思想观念的宣传导向功能。学校可以利用微博平台, 把握宣传引导教育先机, 充分发挥传播者和接受者作用, 通过朋辈教育和自我教育内化文化行为, 改进文化传承与创新方式, 促进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得到传承与创新。

4. 呈现多元融合的发展之势

新形势下传统单一同质化的载体难以满足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要求。微博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 具备关注、转发、评论等功能, 并呈现出多元与融合发展之势。它能有效弥补传统载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不足, 与之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不断促使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接收、从单向灌输到参与互动的有益演变。

二、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微博原则

1. 正确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定位

根据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求, 及时更新文化教育理念, 正确把握发展方向定位, 利用现代传媒手段拓展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空间和渠道, 深入挖掘、提炼、传承与创新先进的文化理念和校园精神, 积极探索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效途径, 把微博建设成为舆论宣传、文化交流和思想导向的一体中心, 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体系。

2. 随时掌握青年学生需求的变化特点

当代青年学生是在社会转型时期成长起来, 从成长经历、发展走向和需求变化来看, 其表现出富有理想、人格独立、个性鲜明、求知欲强、感知敏感等时代特点, 乐于使用现代传媒手段表达自我、展示个性、关注发展以及参与公共活动。因此, 在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中, 要充分考虑青年学生特点, 随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正确把握学生的发展需求, 找准工作着力点和出发点, 将文化传承创新与服务青年发展融为一体, 力求微博在内容、形式、语言和风格上更能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和接受。

3. 科学遵循微博文化传播的规律特点

作为一种新兴的新媒体文化, 微博文化具有鲜明的大众化、开放性、传播快、便捷性等诸多特点, 为所有参与者营造了自由、民主、平等和互动的交流空间。正是基于此, 微博在学生中具有极高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学校应遵循微博文化传播规律, 充分发挥微博的积极作用, 降低消除微博的消极影响, 积极引导干预学生文化行为, 主导微博文化舆论的形成和发展, 以保证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朝着可控、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微博路径

1. 秉承疏堵结合方针, 强化微博日常监督管理

微博由于其存在发展不确定性和危机潜在性, 在带给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契机同时, 也对微博日常监督管理提出挑战。如果监督管理不善, 微博会给校园文化建设乃至校园和谐稳定带来负面影响。根据学校组织管理体系, 应建立管理职能部门官方微博, 鼓励不同层级的学生组织开设微博, 畅通文化传承创新渠道, 并实行分级管理、引导和维护, 适时出台管理办法予以规范管理。要组建分级管理队伍, 主要由相关职能部门管理人员、院系单位政工干部和团学系统学生干部组成, 充当微博舆论“绿化器”, 净化微博话语空间, 规范、监督并引导学生的微博行为言行, 促使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有组织、有目标、有举措、有落实, 确保微博平台安全、有序且有效地运转。要建立舆论检测反馈机制, 强化学生微博跟踪和监管, 加强微博舆论分析判断, 提高微博舆论的预见性, 避免有害信息乘虚而入, 对一切不利于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校园和谐稳定的因素要解决在萌芽阶段。对微博中涉及的不健康信息, 要及时加以修正删除;对微博中出现的有异议信息, 要及时加以澄清沟通;对微博中聚焦的社会热点, 要及时加以互动引导。通过强化微博的日常监督管理, 促使微博成为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效载体。

2. 秉承兼容并包理念, 凝聚校园文化建设共识

作为一种隐性文化时尚, 微博不仅迎合了学生的喜好特点, 还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凝聚共识的捷径, 以弥补传统校园文化建设的不足和缺陷。因此, 学校应积极介入微博讨论, 及时给予权威评论, 做好微博文化引领, 统一校园文化建设思想, 凝聚校园文化建设共识, 促使学生自觉认同校园文化, 内化校园文化精神内涵, 为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创造有利条件。一方面, 职能管理部门要主动关注学生组织和个人的微博动态, 及时反馈学生文化需求, 掌握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真实想法和建议;同时注重网络流行语的运用, 提升微博的承载能力, 拉近管理双方的距离, 促进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另一方面, 积极鼓励学生组织和个人关注官方微博, 及时了解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思路和理念, 牢牢把握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话语权, 切实增加微博文化凝聚人心的正能量。通过常态的沟通交流, 更新教育理念, 转变教育角色, 把握教育主动, 不断凝心聚力推动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

3. 秉承先进文化方向, 塑造微博文化引领平台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 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作为学校管理方, 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树立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 用主流文化引领微博文化思潮。首先, 应重视微博文化的研究应用。学校应紧随时代发展要求, 牢牢把握微博文化平台, 科学遵循微博的传播规律, 用灵活便捷、图文并茂和声像俱全的方式, 丰富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 把握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动性。其次, 要充分发挥意见领袖引领作用。一是积极打造一支有影响力的管理队伍, 充分利用职能部门官方微博, 随时发布校园文化建设消息, 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声音, 主导微博文化发展趋势;二是利用教师和学生中的骨干力量, 培育校园微博意见领袖, 加强校园微博文化的舆论引导, 逐步深化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 促进校园文化在学生微博的关注、转发和评论中得到有效传承与创新。再次, 要加强学生网络自律宣传教育。微博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空间, 由于传播来源的虚拟性和传播环境的不定性, 其存在不可预见性的负面影响。学校应重视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 注重学生思想行为的引导教育, 教会学生理性分析微博语境, 正确利用微博内容, 增进文化自觉自信, 不断增强自身免疫能力和辨识技巧, 从而在微博语境中营造主流文化氛围。

4. 秉承多元共存原则, 拓展校园文化建设平台

作为受众面较广的新媒体, 微博可以摆脱传统载体的限制和束缚, 成为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拓展平台。学校理应立足校园文化建设实际, 结合新形势新要求, 利用微博载体优势, 提升校园文化的受众影响力, 促进校园文化载体之间合频共振。一方面, 要找准承载切入点, 深入开展微博文化活动。紧随校园文化建设重点, 集合全校师生资源, 增强文化交流互动, 引发学生交流讨论, 在微博“评论”中寻找承载切入点;同时, 鼓励支持学生组织以微博为平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促使校园文化在寓教于乐方式中得到感染、凝聚、传承和创新。另一方面, 要善于挖掘结合点, 注重新旧载体融合承载。重视新旧载体交互利用, 挖掘更多同步声音, 促使新旧载体融合传播, 实现载体之间优势互补, 促进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在虚实空间中不留空隙。

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 微博的功能将更加成熟完善, 其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重要性也将日趋凸显。与此同时, 高校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也在不断升级变化, 正逐渐从传统向现代、从平面向立体、从单一向多元方向演变。一种传统载体和新兴载体相互融合、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高校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之中。

参考文献

[1]尹韵公.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 (2012)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微博文化 篇10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微博,大众传播

环视当下,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崛起, 通过互联网建立起来的“关系”网络, 似乎较以往更加复杂, 难以准确定义。“关系”内涵突破了传统的伦理关系、社会关系, 通过网络建立的“关系”更加多元, 更加繁冗, 呈现出一种碎片化态势。而“后现代主义”的多元化特征恰恰反映了这种碎片化的“关系”。“后现代主义”这一名词在大众文化研究中尤为重要, 它推动了研究从文本分析转向辨析、研究不同媒介之间的内在联系, 它突破了符号学研究的视野, 以一个更为宏大的胸襟去统揽全局。这种观照不仅发生在全球性传播的拥有与控制层面, 而且发生在不同艺术形态和效果互相作用的层面上。“后现代主义”恰恰体现了这种关系的颠覆性及其复杂性, 更多的样式、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更好地诠释了后现代主义。而微博, 作为一种全新的形式, 大众传播的新宠, 近年来异军突起。微博以其广泛的用户使用量, 平民化的审美姿态, 短短几年便风靡网络, 为用户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社交方式, 一种新奇的话语模式, 一种独特的“关系”网络。笔者能力有限, 很难对“后现代主义”做一个全面的梳理, 本文依托安吉拉·莫克罗比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解, 从大众文化入手, 以微博为实例分析, 剖析“后现代主义”思想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虽命名上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相似, 但其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以“现代主义”为例, “现代主义”伴随着工业文明产生, 它不是什么流派, 而是由许多具有现代主义创作手法派别汇成的一股文艺思潮。“现代主义”在否定旧时代的同时创造了自己的经典, 以一种冷静的眼光去创造着一个时代。在反对传统的基础上, 又建构新的秩序。而“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继承和超越。相比之下, “后现代主义”将这种颠覆推向极端, 不仅反对传统, 也反对“现代主义”的新规则。反对任何规范、模式和中心的制约。“后现代主义”更像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它处在永恒的颠覆和质疑当中, 从“后现代文学”、“后现代艺术”作品中可见一斑。甚至本文所探讨的微博都是它瞬时状态的呈现, “后现代主义”更像是一种思维方式, 指引人类去怀疑, 去发现。它是一种态度、一种方法, 它本身就在运动中不断完善、不断变化的, 如果将它定格为一种模式, 或许就掉入了另一个陷阱, 宣告了另外一个经典的诞生, 或者这本身就在宣告“后现代主义”的死亡。“后现代主义”改变了传统的观察方式, 不再是符号学家那样只对个别对象凝神细查, 而是要求代之以一种多样化、破碎的, 而且常常是连续的“观看”。其思想几乎涵盖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微博, 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 深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作为当下人际传播的重要平台, 它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使其更加多样化, 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代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并且促使不同个体和群体彼此互动, 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社交环境, 一种崭新的关系网, 其诞生那天就深受“后现代主义”影响。它有自己的叙事结构, 各种问题、各种观点交织在一起, 文字、图像、声音、视频都可以通过微博传递, 它构建了一个复杂、庞大、繁冗的关系网。客观来讲, 连社会学家也不得不承认其复杂性, 因为微博本身就创造出了许多意义。

微博促使媒体本身发生了悄无声息的变化, 媒体不再试图了解社会变化的机制, 了解发生的事实, 反而运用一系列各式各样从娱乐界学来的手段来“讲述”事件, 目的在于娱乐而不是分析或批评。事件已不再是最重要的, 讲述事件的叙述方式, 接受者的反馈才是核心。微博上的事件已失去了媒介原有的公信力, 网络恶搞比比皆是。例如微博上盛传的一则寻人启事:寻找走失女童。这条微博曾吸引数万网友转发, 但这条牵动爱心的微博后经警方查证是假消息。因为在求助微博中出现了某服装品牌名字, 许多网友直指这是一次“拙劣且恶劣的商业炒作”。在传统的媒体中, 媒介控制人的作用异常明显, 媒体受政府控制, 体现政府意识形态的同时, 也反映了政府宣扬的主流价值观。拥有相似价值观、宗教信仰, 秉持相似美学观照的人们, 似乎更容易达成“一致”, 而这种“一致”性往往是缔造经典的必由之路, 传统媒介本身更加单纯, 享有媒介控制权的人有更强的控制力。如果这则寻人启事放在电视或纸媒上, 电视台或报社的编辑们会首先对事件进行调查, 如果发生类似情况, 编辑们会首当其冲受到质疑, 受到舆论批评, 甚至会丢掉饭碗。某电视台实习编辑虚构的“纸包子”事件, 就一度使电视台的从业人员及相关领导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传统媒体的公信力显然比微博强得多。而微博, 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样式, 带来的是全新的话语方式、全新的接收方式, 媒介“守门人”的作用前所未有地被弱化。尽管大众都知道微博相对缺乏节制, 它本身就是一种消费产品, 它对重复和替换这些手段贪得无厌, 并且将所有的事情, 即使是新闻都“娱乐化”。但微博为人们提供的全新话语方式却很诱人, “发出自己的声音”令大众乐此不疲。人们在微博的世界里很难捉摸清楚“表现”和“真实”, 大众生活在一个不断产生消息的全新时代, 现实生活完全可以和通俗、娱乐划等号, 因为在“表现”的世界里, 这两者之间本来没有绝对的界限。同样的表现手段, 在事实和虚构的表现世界中可以无障碍地互相替换。长此以往, 微博必将变得没有公信力, 其中供大众发出声音的“微博评论”功能也将成为垃圾箱, 期间鱼龙混杂、真假难辨。

微博目前的景象光怪陆离, 让人混乱, 它对模仿抄袭的接收, 对“蓬头垢面”中获得的微挑衅的快乐, 以及对碎片化的主体的探索, 使批评家的目光从文本意义的探究转向物象之间以及不同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制度之间的社会学意义上的运作。难怪一些学者悲观地认为, 微博、“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全新的“虚无主义”, 然而笔者认为, 不要把微博, “后现代主义”看做是意义的终结, 或者是新的虚无主义的开端。当前, 社会群体远没有被铺天盖地的媒体所侵蚀, 相反, 他们似乎正在借助媒体表达自己的心声, 使媒体为我所用。“后现代主义”不代表缺乏责任心, 它更多关注的是美学意义和文化自觉, 而不是道德伦理方面的意义。微博要做的恰恰是要打破话语垄断, 呈献给人们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教主600年来首度辞职, 也在一个侧面反映宗教神圣的地位正被解构, 教主也是一种职业, 这似乎是对神职人员, 宗教信仰的一种挑衅, 然而, 繁重的工作负担, 使年逾古稀的老者无法应付工作却是个不容置疑的事实。神职人员也是人, 教主也是一份工作, 这令信徒对上帝的敬畏似乎又减少了许多。辞职或许是内心的释放,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 这难道不也是一种颠覆和打破常规么?或许教主的辞职, 只是因为其个人因素, 但这将给继任者和无数的宗教人士以范式。这无疑会令宗教进一步走下神坛, 但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颇深的当下, 这也将是大势所趋。

面对微博的负面影响, 有的人认为, 应该加强网络的控制力, 强化网络“守门人”的作用, 然而殊不知没有了微博, 人们却还会有其他的方式表达, “后现代主义”已经成为了一种思想方法, 根植这个时代, 深入人心。在这个网络普及、讯息爆炸的时代, 媒介控制、消息封锁已经很难发生, 它只能封锁很短时间内的信息, 不同的媒介机构, 接受这种“封锁”的时间是有限的。当今每个人都活在聚光灯下, 一些事件不仅在媒体的摄像机、照相机、微博报道运作之前就已经存在, 随着消息的蔓延, 还可能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封锁限制的内容成为了时代的“黑洞”, 这个“黑洞”不仅不会掩盖消息, 反而会令获取消息的热情高涨。毋庸置疑, 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 这种控制力会显得越来越弱, 这些现象不仅显示出受众扮演的角色更加活跃和灵活, 而且他们也非常符合鲍德里亚的后现代媒体理论。鲍德里亚悲观地认为, 媒体表面上变得更加民主, 实际上是扩大了它的权利和影响。但是如果不那么悲观, 在后现代媒体中, 观众在生产制作图像, 以及创作文字时的作用根本不像鲍德里亚所言的那么机械。1新的传播媒介, 全新的话语方式, 更新的媒介表达方式和更广阔、更大的媒介平台, 让以往的受众有了“说话的”机会, 他们的声音变得异常重要, 人人都变成了媒体人。

但是, 这并不是意味着要取消媒介“守门人”的作用, 相反是要媒介“守门人”意识到新的形势下, 他们需要面对的新的问题。网络并没有使“守门人”自行退位, “自由”的互动传播促进了“守门人”角色的调整和更改, 角色本身没有消失, 而是转化为另外一种状态。微博并不完全排斥“守门人”的存在。微博上大量信息, 其中很大一部分虚假信息和危害国家安全的信息仍需“守门人”甄别。微博是人们沟通交流、了解信息的重要平台, 但绝不是垃圾站, 大量的污秽信息终将影响微博 (这一全新关系网络) 的发展, “守门人”的存在就不显得多余了, 他 (她) 可以协助信息筛选, 进行价值导航。例如, 一些拥有大量“粉丝”的博主, 他们发表的微博往往是经过他们筛选和整理, 他们以其自身格调, 以及他们自身的信誉, 不断地增加、提高其发布微博的数量和质量, 较自如地支配传播的内容, 从而使用户不为无限量的庞杂信息所左右。这数量惊人的“粉丝”反映了人们在实践中对其“守门人”作用的肯定和信任。也就是说, 微博在网络上的传播同样需要这样一些传播者, 他们把握主流的价值观, 积极的人生态度, 不然, 微博将变成令人沮丧的“灰色”地带。大概没有“粉丝”会整天沉浸在“负能量”中罢!同时, 传播媒体还要保证在网络互动的过程中能够对发布内容随时施加影响、设立规则, 保证其合法性。因此微博并没有取消“守门人”, 而仅仅是软化、活化了“守门人”的作用, 它并不否认社会性和道德性, 而是为政治参与和社会变革提供一个新的、充满活力的空间, 让微博在一定民主尺度中变得更加多元, 也更加丰富。人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 微博假装提供越来越多的信息, 可他们提供的意义越来越少。因此, “微博时代”需要“守门人”, 他们将为微博的更好发展保驾护航。

注释

成也微博,败也微博 篇11

好风凭借力篇

新闻资讯网站

应用率上涨28%

在最近DCCI 互联网数据中心的统计中显示,有了微博之后,新闻资讯类网站应用上涨28%,位列第一。

这一点并不意外,微博毕竟只有140字的长度,不可能全面地呈现信息。所以,基本上所有的资讯类微博都会在后面缀上链接。当用户看到一条吸引人的微博,但还不过瘾的时候,肯定会进入链接看个究竟。即使没有链接,突然被某条博文所吸引,自己也会去搜索一二。

毕竟,微博的核心内容就是丰富的讯息。

网上购物

应用率上涨22.9%

看似与微博没有任何关系。那是因为,我们还在微博中免费快乐享受的过程中,丝毫没察觉到微博营销已经润物细无声。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你看到,某位好友经过无数人之手转发的“哪家饭馆的团购真便宜”、“哪家发妆店刚开业大酬宾”。你不会认为这是微博营销,而觉得是捡了便宜。因为,微博营销是一

种基于信任的主动传播。在发布营销信息时,只有取得用户的信任,用户才有可能帮你转发、评论,才能产生较大的传播效果和营销效果。

当你看到好友亲情转发的时候,忍不住买点再正常不过。

搜索引擎类

应用率上涨18.1%

搜索引擎的增长跟新闻资讯的增长密不可分,上面已经提到。除此之外,微博的另一大特点就与搜索引擎更加密不可分了。

我们知道,微博的信息量极大、速度极快。这就导致了我们如果连续几天没上微博就会跟时代“脱钩”。例如,“郭美美事件”,如果你开始根本不知道这件事,而看到各种批评红十字会的消息,肯定会云里雾里,而要“百度一下”。

从某种程度上讲,搜索引擎也是微博的内容补强。

网络视频类

应用率上涨13.4%

有人曾经大胆地预言,如果到了流量速度不是问题、资费很低的那一天,现在的微博就不会存在了,取代它的是视频微博或者视频网站,因为影音比文字更有吸引力。

这是一件无法预知的事情,不能判断对错。但从人类文明史来看,我们有了文字、学会造纸、再到发明了收音机、电视机收获了影音,是一个确定的过程。而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似乎也在遵从着这个轮回。现在使用最多的是文字、图像,视频就要找WiFi 了。

尽管如此,网络视频依旧因微博而火热。

社交网络游戏类

应用率下降25%

这一削减是巨大的。我们先要反思一下,当年为什么会疯狂地“偷菜”、“买房子”、“移车位”。大多数人的答案是“无聊”。的确,2008、2009 年社交网络游戏占据了大多数白领无聊的闲暇时间。

但是,社交网络游戏的粘性是有期限的。谁都不可能对于“偷菜”这么简单的机械操作持续很久热情。当热情降低的时候,用户会毫不犹豫地“say goodbye”,因为它没有任何可留恋的。

更何况,微博的出现比“偷菜”更好地解决了“无聊”的问题。“我这里海量信息、快速滚动,手机也能用,无聊了就来看看吧。”

BBS、论坛

应用率下降20.6%

“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恐怕是论坛最后的疯狂。一次互联网的行为艺术,宣告了网友无边的寂寞。半年后,微博出现。

微博并没有解决寂寞的问题,而是在大家寂寞的时候找了更多东西来转移。在天涯或者大杂烩的时候,我们需要仔仔细细地寻找好玩的东西,像寻宝一样。有的时候,一两个小时,也没发现什么亮点。微博则不同,无数的信息往你眼前涌,有趣就看一眼,没意思就略过。“不要让爷找你,你应该给爷表演。”

博客、个人空间

应用率下降18.7%

在这里不怀好意地提醒大家一下,如果一个人曾经精心地打造空间、时时更新博客,在使用微博后就戛然而止的话,他多半是在写给别人看,或多或少的爱慕虚荣。

抛开公众人物不算,如果你开博客、个人空间的目的就是为了记录自己的心情、发自内心想写写东

西,微博并不会影响你的博客使用。但数据表明,多数人不是这样的。140字要好写得多,照片也好传得多。

微博要比博客更具蒙蔽性,所以别被那道貌岸然的140个字骗了。

SNS、社交网站

应用率下降10.3%

要说,前几个与微博还算有代沟,社交网络与微博真的是前后脚。造化弄人,科技弄人。

社交网络最火热的是2008、2009年,2010 年就是微博元年。其实,社交网络做手机客户端是很早的,他们想转成微博没有任何技术问题,就是慢了一步,或者说是名字不同,棋错一着。

社交网络疲倦症,在原来的文章已经讲清楚了。特别是中国的社交网络与跌幅最大的社交网络游戏太过紧密。以国外最成功的Facebook 为例,它的主导是服务,例如网购、定餐厅等。而中国社交网络由于“偷菜”的一时成功,全以游戏为主导,无法持续。

风靡一时的开心、人人,感叹既生瑜何生亮吧。

(本文数据来源:DCCI 互联网数据中心)

手记

我们常常说科技在改变我们。其实是科技在顺应我们、照顾我们、满足我们。社交网络玩烦了的时候,微博适时出现;懒得翻论坛的时候,微博把资讯统统提供给我们。我不想看那么多的字,140

微博文化 篇12

2010年底, 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多家权威机构, 联合发布了“2010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 微博榜上有名, 其社会影响力可见一斑。更有学者将2010年确定为“中国微博发展元年”。何为微博呢?其全称微博客 (Micro Blog) , 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传播、获取、分享、交流的平台, 属于多种媒介功能融合的产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通过手机、IM软件 (QQ、MSN、Gtalk、Skype) 和外部API接口等方式向自己的微博主页发布简短的文字信息 (字数通常限定在140字以内) 、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类型信息, 并与其好友或粉丝群体实现即时分享与交流。自微博登陆我国以来, 微博用户以井喷式的快速增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相关数据表明:2011年上半年, 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快速增长到1.95亿, 半年增幅高达208.9%, 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从13.8%提升到40.2%。在高校中使用微博的群体也日益增多, 其生活方式、人际交流和活动范围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逐渐形成了一种“微文化”。这对现有的高校校园文化产生了不小冲击和影响。

2 微博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校园为主要空间, 以育人为主要导向, 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 以校园精神、文明素养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受到微博时代的影响, 校园文化存在以下表现。

2.1 微博时代背景下, 高校校园文化的关注度和参与性更高

微博为个人信息发布、阐发个人观点等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聚拢、吸纳社会舆论的公共信息平台, 也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这样使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置于师生的监督之下, 对校园文化建设中暴露出的问题也更容易被追踪, 甚至引发就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激烈争论, 从而大大提高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关注度。同时, 微博内容主要是以简单的文字形式来发布, 不受时间、空间和终端的限制, 极大地催生了个人的表达欲, 使得更多的师生能够就校园文化建设发出自己的声音, 表达自己的见解, 让更多人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2.2 微博时代背景下, 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环境更加复杂

随着微博的不断发展, 其辐射广度和深度也不断扩大, 给原本复杂的校园文化环境, 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 其表现在:一是受关注程度高。各种社会事件、社会现象、社会行为通过微博的传播, 如同置于显微镜下, 受到最广泛的关注。二是信息内容的真实性难辨。微博在人气聚集的过程中, 一些虚假、夸大的内容也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影响着其真实性和准确性, 这使在面对微博所传递的内容时必须要进行筛选和鉴别。三是社会影响大。如“李刚门”事件、“郭美美”事件等, 都是通过微博的传播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 最终演变成为一个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社会事件。这些事件的背后足可窥见微博的社会影响力之大。因此, 校园文化在这样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发展, 就必须克服微博带来的负面影响。

2.3 微博时代背景下, 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微博时代的到来, 使社会群体面临新的精神危机。微博传播中信息的丰富性和随意性使许多没有经过过滤的信息直接进入, 尤其是微博传播加速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 特别是一些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思想和社会主流文化推崇的高尚的价值追求背离, 这使大学生在多元价值观和行为选择中感到困惑、迷茫。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势必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也给校园文化一贯倡导的价值目标带来严峻的挑战。因此, 在复杂的微博时代背景下, 必须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提高辨识是非的能力。

3 微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

微博时代给信息交流和情感表达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方式, 也使校园文化的建设途径更加多样化。因此,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主动出击, 充分利用微博这一新兴载体, 趋利避害, 牢牢抓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权, 确保微博时代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3.1 高校应设立官方微博, 架起与师生沟通的新桥梁

近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 民主管理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如今高校作出的重大决策或出台的重要制度, 必定引发师生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如何进一步畅通学校与师生间的沟通渠道是维护高校稳定与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 高校应充分利用微博的影响力, 通过设立高校官方微博, 在学校与师生间实现一种“面对面”的交流, 师生可以就任一问题向学校质询, 学校也通过微博平台就师生关心的问题给以答复, 逐步实现良性互动。从而在学校与师生间有效地搭建互动、沟通的桥梁, 更好地维护师生参与学校建设的话语权、知情权和监督权, 也进一步促进高校科学民主管理。

3.2 合理引导微博发展, 净化高校校园文化环境

微博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带给人们便捷的同时, 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如信息发布的便捷引起大量信息的冗余, 及时性和个体性增大信息的监控难度, 交互性和随意性加速不良信息的传播等, 都直接冲击着高校校园文化。所以, 我们要合理引导微博在高校的发展, 使之成为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一是强化管理, 采取完全实名制。为有效的防止弥漫性、渗透性信息的不良传播, 净化校园环境, 对微博注册用户实行实名制管理。同时, 学校在保证师生言论自由的前提下, 健全微博管理办法, 及时过滤不真实的信息, 避免在师生中产生消极影响。二是加强微博监管, 组建微博管理机构。成立由熟悉网络应用技术、具有较高的思想理论水平的监督和运行团队, 加强信息把关, 把握博客的舆论导向。三是加强技术安全保障。通过“防火墙”、数字签名、加密、信息追踪等技术净化微博空间, 在微博时代背景下为师生提供了一方纯净的天空。

3.3 充分挖掘微博的育人功能, 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面对微博在高校师生中影响力日益扩大的这一现状, 高校应充分发挥微博的育人功能, 主动占领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的新阵地。依托微博开展有效的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活动, 能够做到“贴近师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同时给予师生更多的自由空间, 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使大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总之, 建设高校校园文化不可能一蹴而就, 要与时俱进, 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探索新的途径。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积淀的过程, 需要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在微博时代背景下, 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建设校园文化要充分利用微博的特点, 把握微博时代带来的一系列的新变化、新情况, 使微博成为新形势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 为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微博的积极作用。

摘要:在微博时代背景下, 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一系列的新变化、新情况。建设校园文化要充分利用微博的特点, 为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微博,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姜皓.从微博发展看校园微博开通的意义与问题.学理论, 2011 (4) .

上一篇:法官裁判下一篇:德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