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中的提问(共12篇)
实验教学中的提问 篇1
《英语课程标准》规定教师应避免单纯采用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而应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也就是说要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课堂提问是英语知识训练中最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之一,它体现了“任务型”教学理念,展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基本教学环节。
一、课堂提问的设计
英语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手段之一。这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问题设计得得体、精巧,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激活学生的思维;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1. 问题的设计要有目的性。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难点,重点认真挖掘其广度、深度,高层建瓴,精心设计,适时适度,目的明确,有针对性,真正体现问的艺术,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师提问并非无的放矢,随意发问,必须有明确的目的:1)唤起学生注意;2)鼓励学生参与;3)发动学生回忆,运用有关知识;4)检查学生对某一学习任务的准备情况;5)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6)确定学生对特定内容的基本事实的理解;7)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8)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9)诊断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10)调控教学进程;1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2)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作出色表现。
2. 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
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的理解层次不断深入,逐步实现由知识向技能再到交际能力的转化。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教师应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提问一些信息型或记忆型的问题;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提一些理解型问题,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把分散在课文里、蕴含在课文内容中的知识加以综述;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性质的问题,如让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判明真伪,找出原因,并作创造性回答。
又如阅读教学可以通过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来实现,即阅读前提问、阅读中提问和阅读后提问。阅读前提问一般是通过复习旧知识和导入新课来实现的,所设计问题应使学生既能轻松自如地复习旧知识,又能了解新学内容的背景知识,从而极大地吸引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趣。如在教SEFC第三册Losson 34“Gymnastics”一课时,教师可向学生展现著名体操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不同图片,并设计以下问题:
(1) Who is your favorite gymnast?
(2) In which type of exercises did he/she win a gold medal?
(3) How many types of exercises do you know?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爱体育明星这一心理特点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活跃课堂气氛,再慢慢地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入到Gymnastics上,这样既科学又自然,学生容易受感染。阅读中提问是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Fast reading和Careful reading,并捕捉信息,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这个步骤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作者的写作观点、态度和目的等。阅读后提问中,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把学生的目光从课本引向自然和社会的广阔背景下学习,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运用自己的判断能力对不同的观点和价值发表不同的见解。
3. 问题的设计要难易适中。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提问既要让学生容易理解又要达到一定的难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智力。故教师在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应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否则,学生就会失去积极性而放弃深入问题情景。
4. 问题的设计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有趣的东西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新颖是学生兴趣的切入点,中学生的求异心理特别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设计的问题就应既考虑学生学习和社会生活的面,又要抓住热点、关注焦点、把握兴奋点,因此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去设计问题,用科学、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如在学习SBⅡ,Lesson 58—59A“Famous Detective”一文中时,笔者设计了如下的问题:
这样很快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中。问题设计的趣味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地思考,从而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激发兴趣,需要教师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爱好,所设计的问题能够“投石激浪”。但在注意趣味性的同时,决不可忽视问题的真实性,教师提的每一个问题都要使学生觉得有话可说,甚至有一种不说不快的感觉。
二、课堂提问的实施
教师如能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特别是教材中难点和重点,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不失时机、恰如其分地提问,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流利的表达及言语习惯,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密切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然而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问而不答”,甚至“启而不发”的现象。为此,教师提问时,不仅要对所提问题的角度、深度、坡度、广度精心设计,而且要注意提问的时机、灵活性,适当地等待时间和追问,注重学生的反馈,及时进行调整,使学生在充满愉快、信任的气氛中展开思维,踊跃地回答问题。
1. 抓住提问时机。
课堂教学之初,学生的思维还没启动,教师应精心设计一系列与本堂课程有关的问题,由浅入深,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从而把注意力吸引到所要学习的内容上来。但是,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学生的注意力会有所分散,这时再巧妙设置新的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转入新的学习内容。这样一环扣一环,不失时机地安排提问,就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集中学生注意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很快掌握所学内容。
2. 提问时要有灵活性,及时调整对象。
虽然教师通过课前备课,选定某个对象,但是由于教师主观判断的误差及学生个体情况的千变万化,特别是心理因素的影响,会导致教师判断失误,即原来认为某个对象能回答的问题,却问而不答。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察言观色”,机动灵活地调整提问的对象,绝不能言辞粗暴、横眉冷对,甚至埋怨学生说他在家没复习、上节课不注意听讲等。否则将损害学生自尊心,使他产生反感、对立的情绪,对教师的提问产生恐惧感,从而失去提问的意义。
对难度大的问题,教师可以提问成绩好的学生。不能为了使提问快速进行,把提问都集中在少数优秀学生身上,而把中、差学生变成“遗忘的角落”。为此,教师一定要随时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人人都有回答的机会。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提问的风气,养成良好语言习惯,还能使学生时时处于积极的备问状态,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防止两极分化。
3. 提问后的等待时间。
提问后的等待时间是指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教师提问后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是教师课堂提问的重要策略之一。发问以后,等3—5秒或更长的时间,可以增加学生回答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在较高水平上进行思维。让学生马上回答问题会明显减少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富有意义的相互作用。在重复或重新表述问题之前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可保证学生对问题的充分理解。
4. 对学生回答的内容进行延伸、扩展的提问。
学生在回答部分趋异性问题时往往会缺少一定深度,这时教师应再追问一些问题来引导他们,驱使他们进一步思考,提高学生阐明观点的能力。如:“Can you explain your idea more exactly?”“Why do you say so?”“Are you sure what you say?”等。当然,在追问中教师还应注意问题的思想程度、难易程度及学生个性,讲究提问的策略。我们知道,提问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而不是为难学生。因此,追问要因人而异且不宜过多。适度的追问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增长知识;过于简单、过于困难或过于频繁的追问只会使学生失去兴趣,感到乏味。同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也应给予适当的鼓励与赞扬,应该毫不吝惜地对学生说:“You are great!”“You are clever!”“Excellent!”
5. 鼓励学生质疑提问。
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的,所以课堂教学也要讲民主、人权,让学生有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利和机会。教师也可以设置错误问题,提示并教会学生质疑。让学生善于紧扣课堂内容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进行解惑。这样学生不仅接受到来自教师的知识信息,同时还接收了来自同学间的知识信息。而学生自己的语言所传达的知识更符合学生已有的水平和接受能力,更容易被吸收,教学效果也会更好,而且通过质疑提问,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通过课堂提问,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还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时调控教学。因此,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其关键在于根据教学实际,结合教学实体进行精心设计;在“善问”、“巧问”的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导疑、释疑,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学生的“内驱力”,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最终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许高厚, 施铮.课堂教学技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罗晓杰.英语课堂提问策略研究[J].中学外语教与学, 2002, (10) .
[3]雷水蓉.关于课堂提问中“度”的把握[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1, (4) .
[4]李芳.对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反思[J].中学英语教学参考, 2003, (2) .
[5]李萍.英语课堂教学提问艺术[J].学英语 (高中教师版) , 2003, (8) .
实验教学中的提问 篇2
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孙崇来
一、为什么要进行课堂提问
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生信息交流最重要的手段。好的提问能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老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学生从老师的提问中,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师的启发引导等信息。教师则可从学生的回答中得到教学效果的信息,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个个的问题,可以不断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江苏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1996?6孙崇来文)
二、课堂提问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教师设计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必须围绕教学目的,为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服务。提问,不能为问而问,不能脱离课文内容而乱提问。
2?系统性原则
提问,应从整体考虑,使提问成为一个问题之间彼此有着内在联系的系统,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层层推进,步步提高。所提的问题富有系统性,不能杂乱无章,不能漫无中心,不能太琐碎。
3. 启发性原则
提问,应富有启发性,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启迪学生联想所学的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解决疑难问题。所提问题,不能太空泛,太深奥,应该具有适度性,让学生通过思考可以“摘下果实”。
4.?趣味性原则
所提问题,新颖生动,富有情趣,可以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不要提那些枯燥无味的问题。
5.?民主性原则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问题的`难易程度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依据,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仅仅局限于少数尖子学生,应该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讨论。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基础上展开生动活泼的讨论,在民主融洽的气氛中解决问题。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不要训斥,不要嘲笑讽刺,要循循善诱加以纠正。(《小学语文教学》1997?6孟治荣文)
三、课堂提问的要求
1.?问在课题处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它有揭示中心,概括课文内容的作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层层地深入挖掘。
2.?问在忽略处课文中有些词语往往不被学生注意,而教师应循着文路,把它提出来探究,以利于学生加速加深理解课文。
3.?问在矛盾处教材中的许多耐人寻味的矛盾处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点睛之笔,抓住这些地方提问,不但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而且能把课文理解得更透彻。
4.?问在重复处不少课文的作者运用了重复修辞方法,以强调某种强烈的感情。在此处设问,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的内涵。
5.?问在疑难
论有效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篇3
关键词:有效教学 提问不当 有效提问
有效的提问就好比教师给学生挖了个“陷阱”,让学生陷入后引导他自己跳出来,不当的提问就好比教师给学生和自己挖了个“陷阱”,最后师生都“陷入其中,不能自拔”。教师“提问不当”的现象在现实课堂教学中不胜枚举,有的教师的提问太大太宽泛,还有的提问目的不明确,难易无度,跳跃性太强等等。在此凭借以下一案例,进行有效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探讨:
一位一年级教师在教学《连加》一课时,在课件上创设了一幅很漂亮的情境图,在森林边有一棵大树,树上有2只小鸟,树下草地上有4只小鸟,树顶上空还有3只小鸟。然后老师问:看了这幅图画,你想对小朋友们说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我看到了一片美丽的森林,还有一条宽宽的小河;小河旁边有一棵大树,几只小鸟在快乐的玩耍……好不容易有同学说到了小鸟只数的信息。接着老师问:你能写出什么算式?学生的算式可多啦,但思维受到已有知识的影响,只有4+2、3+2、4+3、3+4、4-3、3-2、4-2等算式,可就是不见连加算式的影子,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学生还沉浸在原有的知识中意犹未尽,而老师却着急了……
显然,教师提的两个问题太宽泛、太大了,如果教师把两个问题设计成:①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②你能提出哪些加法的数学问题?那情况肯定就不同了。
那么教师如何做到提问有效呢?
一、在预案时要设计有效的问题
首先,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教师要“吃透”教材,根据不同目标设计相应问题。要提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要提与本堂课知识紧密联系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预案时,根据问题的情景,选择知识点的适当视角作为提问的切入点。通常,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过渡点以及容易产生矛盾和疑难的地方,设计相应的问题。要避免设计一些教师自身都有争议的问题,如在整除一节中“0”的问题。
其次,问题设计要有适度性。设计的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思维“卡壳”,课堂冷场,达不到提问的目的;但是如果问题太容易,连差生都不用动脑筋就知道答案,那么成绩好的学生听来肯定是索然无味了。所以,问题设计既要有一定的难度,也要设置合理的坡度。对那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一定要精心设计,分解成一系列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小问题。
再则,问题设计要符合全面性。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这些都要求教师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让水平高的学生回答难度大些的问题,让水平低的同学回答难度小些的问题,尽量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二、在课堂上要提出有效的问题
首先,要避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有些教师在上课时经常信口开河,为提问而提问。这些随意提出的问题,有些过于简单,学生不用思考就可随口回答。像这种提问,不但不能激起学生思维,反而会使学生思维受到抑制,容易使学生养成不假思索,随意应付的坏习惯;而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却又过于深奥,学生无从答起,课堂出现冷场,教师或责备学生,或自问自答,这样的提问不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不能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既浪费时间,又达不到实际效果。
其次,要慎用“灵光乍现”的提问。在公开课中,无论上课老师、听课老师还是评课老师,都很津津乐道“意料之外的精彩”。 所以教师会根据学生出现的“突然情况”,提一些“灵光乍现的提问”,如果问题提得既科学又有创造性,那将成为一堂课“出彩的亮点”,如果所提问题使学生甚至听课教师都一片茫然,那也将成为一堂课“挂彩的黑点”。所以灵光乍现的提问要根据教师自身的素质水平合理运用。
再则,要提倡课堂提问的灵活性。课堂提问无固定模式,要选择最佳的发问时机,尽可能地在学生进行“愤”、“悱”的心理状态下进行发问。发问后,不要马上让学生回答,应留给学生思考回旋的余地。要讲究发问的方式,适时改变提问的角度,使问题提得新颖,能发人深思。教师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自己的机智,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不能不顾课堂的实际情况,而一味用课前设计好的问题。
新课标提倡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却导致如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金口难开”的现象,这与教学的有效性背道而驰的。我想,这是教师对课标的“误解”。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也应该在教师有效的启发、提问下进行的,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提出问题的有效性,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有效的“提问”下有效的“思考”,使有效教学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赵启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东北大学出版社,1999.41
实验教学中的提问 篇4
一、“问”的类型
1. 设问。
设问是指教师提出问题, 暂不作解释, 也不让学生立即回答, 而是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探索。设问一般用在研究某个知识点的开头, 有时也用在一堂课的结尾处。设问用得巧妙, 可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例如, 我在讲生态平衡时问为什么武松打虎成了英雄而现在打虎却要受到法律制裁?这样设问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 课堂气氛顿时活跃, 学生都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2. 集体式发问。
集体式发问是指老师提出的问题全体同学稍加思考便可回答出来, 不必指名道姓地让某个学生回答。这种发问同样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把全班同学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但这种发问启发价值不大, 不宜多用。
3. 书面式发问。
有些问题比较复杂, 较长或联系到图表, 不便口头叙述, 可以写在小黑板上, 让学生阅读后回答。课堂习题亦可归入此列。
二、“问”的技巧
1. 科学性。
教师提问题应立意明确, 严谨规范, 富有逻辑性。。一位同事引导学生理解水螅刺细胞在捕食中的作用时, 这样提问::“水螅为什么能捕食活动的水蚤?””学生回答水螅有触手、刺细胞、神经网等。若从诱导学生的发散思维看, 这个提问具有一定作用。但教师提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刺细胞的作用, 由于语言不严谨, 缺乏科学性, 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其实, 只需要将问题的范围缩小些, 目的再明确些, 提出:“水螅触手上有什么特殊细胞在其捕食中起重要作用, 刺细胞怎样进行捕食?”等这类问题, 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 针对性。
如果教师备课时不设计问题, 提问题无计划, 在课堂上凭一时灵感, 想到哪就问到哪, 想问什么就问什么, 这种盲目、随意、无针对性的问题, 有时造成教学的漏洞, 有时偏离大纲的要求, 甚至出现不应有的错误。。因此, 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只有准备得当, 问题的用语巧妙有趣, 问话难而有度, 课堂气氛才会活跃, , 才能激发学生探索的主动性。
3. 启发性。
启发式教学是生物教学的基本方式。教师在设计问题中必须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 力求使学生学得生动、积极, 达到启迪智慧、提高能力的目的。如, 在讲人类神经调节的特征时, 我先问:“人们谈及酸梅时, 唾液的分泌也会增多, 这是为什么?”从而引出课题:引起这种条件反射的刺激是什么?语言和文字属于什么刺激, 是具体刺激还是抽象刺激?从人类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看, 人类这种条件反射与什么中枢有关?动物能否对语言文字形成条件反射?要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 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有较深刻的理解, 还必须了解学生的认识规律。
4. 范围性。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篇5
吴江黎里中学屈钊昕
摘 要:课堂提问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新课程背景下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根据有效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发展,让教师的教学技艺得到提升。
关键词:课堂提问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
《历史课程标准》大力提倡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并指出要从不同角度、综合多知识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和师生直接进行信息和感情交流的重要环节,在新课程背景下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积极思维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联系。这不但有助于拓展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教学中来,师生共同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课堂提问的优劣会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进而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可以说,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一门专门的技术,只有掌握了这门技术,才能在教学中应用自如,实现历史与社会教学的目标。了解课堂提问,尤其是有效课堂提问的内涵就显得非常重要。
课堂提问就是有效的教,它不仅能引发学生讲出一些“清晰而生动”的观点,而且能激活学生的想象、唤醒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的行动„„,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使课堂变成学生主动进取、施展才华、走向成功学习之路的场所。[1] 把握了课堂提问的定义,是否就意味掌握了这门技术。显然不是作为一种技艺,它还有更为重要的操作层面的要求。有效的教学过程按照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教学的评价。教师在每一阶段的过程中怎样处理课堂提问?
一.教学的准备阶段
当学生原有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的冲突,就会导致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这种以矛盾冲突为基础的问题情境的产生和解决,可以成为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与学生发展的驱动力。问题情境的规划是教学准备阶段的中心。
首先,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在传统教学中,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由教师操纵,导致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展被忽视。传统的提问是教师为诱导学生达到预期目标而设置的,提问的依据是教材和教师的经验,学生的思维活动早已置于教师预设的框架中,学生也成为接受知识和思想的容器。提问中,教师居于明显的主动地位,还往往抱怨学生“启而不发”,加之提问内容大都在教材中有定论,对学生而言,回答仅是记忆和知识“搬家”。教师这种提问方式,只是一种唤起,学生接受的是现存的知识,而被扼杀的却是活生生的思维活动。
其次,让我们看看问题情境设计的忌讳。
1.提问的随意性很强,逻辑错误频繁出现。
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对提问的设计缺少必要的条件限定,问题未经精心设计,提问的随意性很强,发问不少,收效甚微。
2.课堂提问多而滥,缺乏深度。
新课程的教学中,曲解“师生互动”和“问题教学”这两个概念,把“师生互动”简单机械地理解为一种“表面化”的“互动”。尤其在一些小的观摩课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一些提问带来的往往是浮光掠影般的应付,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造成答非所问现象的出现,致使时间大量浪费,破坏了课堂教学结构的严密性与整体性。“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成了教师的口头禅。学生的回答往往是复制课文内容。这种问题浅显,缺少思维性、创造性的提问抑制了学生的思维,严重地束缚和窒息了学生智能的发展。使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了兴趣 与动力,感到历史学习枯燥乏味。
3.课堂提问过偏过难。
教师凭着自己的主观感觉,设计问题导致“冷场”出现。如,请谈谈孔子的思想及其地位。这显然超出了初中学生所能及的范围。这种超出学生认知水平及思维
能力的提问,是学生无法回答的。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从而失去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再次,我们在问题情境设计中应注意的原则。
面向全体,分层设疑。
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好、中、差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不能只局限于少数优秀生。如果只提问少数学生而冷落大多数学生,他们就觉得老师偏心,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教学关系。因此,教师提问时要注意提问的面,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不同层次的提问对象。问题可分为记忆型的、理解型的和应用型的。如关于鸦片战争的问题,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直接提问“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而对中等生则可以问”引起鸦片战争的原因是禁烟运动吗?对优等生就可以问"有人说如果没有禁烟,就不会有鸦片战争,请用史实加以评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可使各层次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
激励参与,诱导探索
教师要通过提问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不把自己当作局外人。诱导学生围绕问题收集材料、整理材料。进行史论结合的说明论证,争取正确的结论。问题提出后,教师应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时,应循循善诱、层层启发。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探索。如教师提出你如何认识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一类的开放性问题时!应允许学生做出多种可能的解释或回答。并让学生自己再提出新课题。来促进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优选问点,激发动机
教师设计提问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动机。使问题有吸引学生的力量提问时除注意内容的新颖别致形式的多样外。还可在问题里设计一些似乎有悖于常理的矛盾设置一些悬念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如,可提问,“中法战争中的不胜而胜,不败而败?”一类问题激发学习动机。
二.教学的实施阶段
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传授科学知识,科学必然是准确的,因此,对历史教师语言的首要要求就是真实、准确。我们知道,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富如金库;历史现象纵横交织、错综复杂,容不得丝毫错误,来不得半点虚假,有时一字之差,就会导致概念上的模糊,甚至出现知识性的错误。提问时必须确保表达的史实要准确、概念要准确、读音要准确。
同时,还必须根据课堂教学的进程,灵活多变地进行课堂提问策略调整,必须明确教学准备的实施不是贯彻计划。
在导入教学内容时,注意激疑性提问教师能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设计出必要的疑难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提出疑问,这样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
而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一节时,在学生掌握了罗斯福新政和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基本史实后,提问:“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美国和德国为什么走了不同的道路?”对于这一问题,学生从教材上找不到现成的答案,但如果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渊源、当时的国际形势、经济危机的影响等方面去认真思考,学生完全可以总结出原因。这样的提问,引发了学生的深刻思考,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去寻找答案,从而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讲授教学重点内容时,注意发散性提问。教师要充分挖掘历史知识的教育潜能,尽量多角度地提问,做到一题多问,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上去思考,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从而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创造出超常的思维成果。例如,讲《日本明治维新》一节时,在学生掌握了明治维新的基本内容之后,为了从更深的层次上去理解和认识这一问题,进行如下提问:1.你如何评价明治维新? 2.日本历史上两次重大改革对日本社会有什么影响?3.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改革有什么不同?4.为什么明治维新使日本学科教改研究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不能?这些提问调动了学生思考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我边提问边诱导,学生从纵向和横向上,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发散思维,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在讲授上位性教学内容时,注意归纳性提问。学生对具体化的材料进行本质性的概括,以形成历史概念,或引出逻辑性的结论。教师进行归纳提问的过程中,注意帮助学生对一些复杂的内容进行多阶段的分析、综合,实现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飞跃。这样的提问比较适合于单元教学结束时的复习总结。
三.教学的评价阶段
评价不仅包括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还包括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当然,评价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不能分割。学生既然回答了教师的问题,教师就应及时地尽可能准确地予以评价。评价的形式可以是点头微笑,可以是口头赞扬,还可以补充纠正。对回答正确的问题,不仅要评出对的道理,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并给予答问的学生充分的肯定、表扬;对答错的问题,教师既要指出错误之
所在,又要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使所有学生受到启发,还要记住肯定答错学生的“闪光点”,可从答问学生的积极态度、洪亮的声音、正确的思路或所答答案中正确的某一点来肯定鼓励学生,切不可讽刺挖苦学生。
总之,对学生答问的评价既要客观又要注入激励因素,因为学生得到老师的一次肯定,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肯定的次数多了,他的兴趣会越来越浓,反之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学生思路受阻,教师要运用提问这一有效的教学手段,因势利导,找出症结。学生的思路一旦畅通,思维水平就会上升到新的高度,追求知识的愿望也就会更强烈,而这正是教育者所梦寐以求的结果。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中鼓励性的评价永远是最好的。
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评价的功能是改进或形成,而不是鉴定或选拔。学生可以向教师提问,获得进步。这阶段有一种提问必须予以重视。问题反弹,是指教学过程中由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作解答,再返还给学生,交由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问题反弹是“问题意识”的升华,不是教师为掩盖无知或摆脱窘境的遁逃术,而是教学民主的体现,是对学生质疑释疑的主体性作用的充分调动。问题反弹需要教师对学生所提问题迅速作出判断,捕捉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深度开发,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问的主体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是问题反弹的确真真切切符合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问题反弹这一课题值得教师好好研究。
作为授课的教师,应更积极地参与自我评价,一方面认真写好关于课堂提问的教学反思,把第一手感性认识或感性经验努力上升理性的教学思想。另一方面,认真听取听课老师的关于课堂提问反馈意见,尤其是专家型教师的建议,加强理论学习,使这一环节部分成为提高教学素养的佳径。
课堂提问是进行历史与社会学科思维、语言训练,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历史课堂提问可以多角度、深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注释:
课堂提问中的有效教学 篇6
关键词:课堂提问 有效提问 有效课堂 有效教学
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育教学活动的最基本的要素。教师的有效教学实际就是一种对话教学,而这种对话教学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师,更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只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实现高度互动的对话,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课堂上要想形成一种对话的课堂气氛,教师就必须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参与。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出色的课堂提问可起到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等功能。但并不是每位教师都己懂得课堂提问的技巧,我们在课堂提问上还有很多盲点和误区。因此,深入研究中学英语课堂提问,将在提高提问质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构成课堂动态应答链等方面起积极促进作用,并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课堂提问的定义和作用
提问,从广义上讲,是指任何有询问形式或询问功能的句子,它是指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原理的刺激或他们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指示”。课堂提问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语言,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形式,是通过师生相互交流,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行为方式。通过提问,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鉴赏、表达等各种能力。
(二)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英语课堂提问是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而当前英语课堂提问存在许多问题:
1.问题过于单一,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
2.教师自问自答,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
3.对话内容简单,学生没有提升的空间
4.提问面向少数优生,学生失去思考的动力
5.过分依赖多媒体,学生失去想象的动力
(三)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技巧,进行有效教学
1.充分理解教材,发挥教学机智
有效的课堂教学出现的教学情境是千变万化的,学生会呈现出不同的差异性,教师不能按部就班地按照自己设计的问题机械地操作,对一些随机性的问题和一些能够体现学生思维水平不同的教学情境,教师要发挥教学机智,及时设计出一些相应的问题来进行提问,把学生的思维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引入更高的水平。
2.优化问题设计,提高问题质量
首先,问题要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想使学习的主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就要有一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其次,问题要有层次性。学习过程就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不懂到懂的过程,所以教师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由浅入深的提问,从而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意识和求知的欲望,更好地进行学习。第三,问题要情境化。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一些情境性的问题让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从而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
3.丰富提问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度
教师提问时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提问的方式有多种:可以提问单个学生,可以分小组讨论,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可以举行辩论赛等等,而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学生活跃在各种问题之中,促进课堂有效教学。
有学者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生课堂参与机会的次数和回答问题的次数相关。所以老师要增加学生对问题及课堂的参与度,让每个人都有课堂参与的机会。
4.鼓励学生提问,让学生学会质疑
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往往会有很多的疑难问题,如果我们把学生作为提问的主体,把话语的权利让给学生,让他们把自己的一些疑难问题提出来,通过生生合作和师生互动的方式,寻求出正确的答案,将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探究意识的培养产生积极的效果。提问主体的改变产生角色的变化,要做到这一点,重要的是教师要有承认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识和对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角色的认同观念,采取鼓励、启发的手段让学生敢于把自己的疑惑或观点提出来。教师要教给学生梳理问题的方法,组织提问语言的方法,提问的策略。教师在备课时,要留出让学生提问的充足时间,也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可能会提出什么问题,为学生提问作出准备。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的高质量的交流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因为英语教学的本质就是交流,而提问作为课堂交流的必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教师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师的提问能力,有效提问能力是教师有效教学的基本能力,只有在实践和反思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前进,而一个不会有效提问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一位好教师。我们在平时的工作学习和教学中,一定要优化我们的课堂提问,真正实施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胡春洞 《英语教学法》,高考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金传宝 “教师如何提高发问技巧”,《外国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3.MORINE DERSHIMER G, EYERBACH B. Educators’ handbook: A research perspective[M]. New York: Longman pressed, 1987,
4.杭宝桐 《中学英语教学法》 2005.4
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篇7
一、牵一问而动全文
这“一问”即“主问题”。它是从课文中提炼出来而又能让同学们进入到全篇课文中去的“大问题”, 有利于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有利于让学生的眼光进入到课文的每一个角落,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理解课文的情节、脉络、人物、表情达意的手法等等。主问题就像一张网的总绳, 总绳一提, 就把课文的精华所在提炼出来, 把教学重点、学习难点拎出来, 提醒学生注意, 引导学生思考。
如教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可设置主问:
“览物之情, 得无异乎?一句中异在哪里?”以此问牵
动全文, 既触动了学生深层思维, 又把文章中岳阳楼一阴一晴的独特景象和迁客骚人一悲一喜的精神境界连缀起来, 迅速理清了文章的结构。
又如学习鲁迅的《孔乙己》, 恰如欣赏一部充满笑声的悲剧, 所以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说说全文中的笑。一问激起千层浪, 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把学生引入了课文, 引到了专心致志的阅读境界。经过对课文整体的研读提炼, 学生找出了十多次笑, 并把它分成了四类:一是咸亨酒店顾客冷漠、无聊的笑;二是咸亨酒店掌柜冷酷、自私的笑;三是咸亨酒店小伙计解脱、解嘲的笑;四是咸亨酒店小孩子们天真、幼稚的笑。像这样“一问牵全文”的主问, 是教学过程的开始, 是思维炸药的引线, 学生在这个“抓手”的引领下, 体会到了“笑”犹如调料, “笑”出了世俗者的冷漠, “笑”出了孔乙己的可笑, “笑”出了科举制度的毒害。通过“笑”这个突破口, 读出了作者所揭示的主题, 强化了这悲剧带给人们的思索。
实践证明, 这些主问题的提出, 使学生明确了文章的学习目的, 把学生注意力牵引到了课文的重、难点上来, 能让学生认真阅读, 潜心思考。余映潮老师说:“主问题是教学中立意高远的课堂教学问题, 有着‘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所以, 教师在备课设计教案时, 要尽力找到一根可以把许多知识的“散珠”穿起来的线, 使教学过程显得形散而神不散。
二、打破砂锅问到底
这种提问方式即“追问”。它是以深入为方向, 以思维走向为路线, 发挥老师主导性, 调动学生主体性的过程。具体地说, 就是在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之后,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继续提问的一种教学方式。很多时候, 学生的回答是肤浅的、表面的, 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不断地追问, 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深刻, 类似于打破砂锅问到底, 一而再, 再而三, 让学生步步寻思, 将问题深化, 从而理解得更加完全、具体、透彻。
比如《木兰诗》的教学过程中, 我就采用了追问的方式。
师: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故事内容。
生: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 代父从军的故事。
师:木兰为什么要代父从军?
生: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
师:那她姐姐为什么不去呀?
生:没她勇敢。
师:那从中可以看出木兰有怎样的美好品质?
生:关心国家安危, 体恤父亲年迈体衰;深明大义, 忠孝两全。
这样的追问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且追问内容出浅入深, 由具体到抽象, 促使学生的思维向广阔性和深刻性发展。
又如在《芦花荡》的教学中, 赏析老人这一形象时, 我设置的主问是:你最喜欢老人的哪一点, 为什么?学生结合课文讲得头头是道, 可总是在一个层面上打转, 为了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索, 我又追问:老人有没有让人不喜欢的地方?有学生心中原本就存有这样的疑问, 认为老人过于自信自尊, 还害得小姑娘受了伤, 由此课堂自然进入了更深一层的研读。随着研读的深入, 学生发现了三个“不怕”, 再联系“柔和”一词以及文中对老人的外貌描写, 学生由衷地感慨:文中的老人的确自信, 但真正使小姑娘受伤的不是老人的自以为是, 而是老人对孩子的喜爱。也正是这一点使老人的形象更有立体感, 不但不应该成为让他们不喜欢的理由, 相反该是最让他们喜欢的地方。老师在课堂上这种看似轻描淡写的追问, 往往更能激发学生相互交流的兴趣, 而人物也随着对话的深入显得更加丰满, 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
总之, 采用“追问教学”, 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从而营造出教师、学生、文本各方互动的教学氛围,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教师面对这种“意外”要迅速进行反思:这个想法是否更有价值?顺着这个思考将会有什么样的情况出现?等等。运用教学机智及时对这些“意外”进行“过滤”“整合”“追问”, 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推进教学。
三、另辟路径, 放飞思维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创造性的问题, 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创造性问题的设计, 有利于让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尽最大可能去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 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发表每人不同的见解, 抒发个人的真情实感, 并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创造性的思考,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爱莲说》教学之后可以这样创造性提问;“作者非常喜欢莲, 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生活中大家会对某些花草树木特别偏爱, 也同样会有一定的原因, 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 谈自己的感想和认识。”于是学生在思考后纷纷发言:有的喜欢野草, 因为它有“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生命力;有的喜欢腊梅, 因为它有顶风雪耐严寒的凛然之气;有的喜欢青松, 因为它有傲然挺立、不屈不挠的坚强品格……课堂气氛顿时异常活跃, 学生个个兴味盎然。这样的提问, 既延伸了学生的知识领域, 又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思想修养受到了熏陶。
又如教师在《孔乙己》教学后, 可以创造性地提问“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在《皇帝的新装》教学后, 可以提问“游行结束后, 皇帝回宫想了些什么, 做了些什么”;在《斑羚飞渡》教学后, 可以提问:“飞渡场景中对于镰刀头羊的描写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幕?我们人类自身有这样催人泪下的情感吗?”诸如此类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在正确理解教学内容的前提下, 对教学内容进行加深和加宽, 对课文中的人物、情节等进行再造想象, 跳出课文, 走向生活, 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使他们的思维能力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提高。
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篇8
课堂中的问答大致表现为三种情形:一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提出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问题,启发诱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二是教师激疑致问,师生共同解答。教师设置让学生产生疑难的情境,促使学生质疑发问,师生一起寻求答案。三是学生自发地提问。学生基于自身的经验,陈述自己的困惑或不同看法,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交流而解惑。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误区:1.习惯性地提问。问题未经精心设计,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如同口头禅,发问不少,收效甚微,这样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2.表面性地提问。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上呢?3.急于求成地提问。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4.没有新意的提问。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长此以往,令学生生厌。5.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6.惩罚性提问。发现某学生精力分散,心不在焉,突然发问,借机整治。久而久之使学生视老师提问为畏途……
这些类型的提问弊多,甚至不如不问。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计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教师在应用提问技能时有以下要求:
一.提问要有“干”
“干”即围绕学习的目的要求而设计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将问题集中在重点、难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揭示薄弱环节。应多编拟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的思考题,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在于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可以这样依次设问:百草园的生活怎样?三味书屋的生活怎样?二者在作者看来有无异同?三个支架性问题构成本节课思路清晰的探究结构,水到渠成地推进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小结。
二.提问要有“序”
一个班级的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我们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对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为基础,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经过思考和努力就能解答的问题。
教师提问注意既可化难为易,又可打开学生的思路。如探究《皇帝的新装》一文,围绕中心词“骗”设计问题:是谁骗了皇帝?皇帝为什么受骗?我们怎么做才不会被骗?最后探究出“私利之心才是受骗之源”的生活感悟。层层深入,由现象到本质,由文本到现实,由文学形象到自我释放,既体现了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又渗透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体现着科学教育的本质。
三.提问要有“度”
文本探究既可以纵向延展至生活层面,也可以横向延展至有可比性的其他文本,而后者恰恰是广度意识的体现。如品味《背影》一文的构思之妙时,可设问:文本选取最能表现情感的艺术视角———背影体现亲情,那么你了解哪些表现亲情的诗文?它们分别运用怎样的视角来构思?学生可比较学过的诗歌《游子吟》、散文《散步》等反思小结:既可以用人物肖像的某一部分,又可以用某一场景描写为视角体现亲情。这种同类题材的作品作比较进行设问,不仅能深化学生对文本写作特色的认识,而且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写作视角,使文本探究言在此而意不仅于此,延展课堂探究和学生思维的广度。
四.提问要有“变”
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能敏锐地捕捉和及时纠正学生答复中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地方以及思想方法上的缺陷。可以使用归纳、小结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答案;采用试探的方法,帮助学生思考更深一步的答案。对学生的回答应坚持以表扬为主。我通常在古文教学中采用这种方式,因为古文有许多识记内容,学生比较容易找。如“释义”这一环节,需积累的文言词汇有通假字、古今异义的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虚词如之、者、而等。学生对这些词汇掌握好了,自然也会提问题,解决问题了。
教学机智具体表现在教师随机应变的能力上,这主要包括语文课堂教学中突发性情况应变和授课过程中意想不到的学生质疑应变。如我教《天上的街市》时,一位男生突然举手提问:“老师,牛郎织女早就被王母隔在天河两岸不得相见了,诗中怎么又写他们骑着牛儿、提着灯笼‘闲游’呢?”对于这样的质疑,教师一定要沉着。教师先表扬学生善疑的精神,之后解释:“这是诗人大胆扬弃了神话传说中爱情悲剧内容和统治者的恩威内容,重新构想了牛郎织女过着自由幸福生活的美境,借以寄托诗人的社会理想。”
在讲、练、读、议诸环节都可以问答或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活动;也可以在学生注意涣散或困乏时提出问题来集中注意,唤起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善于运用转入、点题、指引、沉默、暗示、查核、强化、引伸、更正等技巧,启发学生答问,推动学生参与。
五.提问要有“趣”
兴趣在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课堂提问就是激发学生兴趣有效的形式之一,因此要抓住兴趣点提问。如我在才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当讲到鲁达消遣郑屠时,我设计的问题是:这个欺弱怕强的屠夫会有什么下场呢?此时的学生兴趣高涨,我却不动声色,让他们翻开书,自己去书中求证,看谁说得对,学生急于想知道自己猜得对不对,一个个急不可待地翻起书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六.提问要有“感”
感即感染力。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如对学生持支持的态度,在面部表情、躯体姿势和用语方面学生都比较受欢迎,学生感受到的是老师的期待、信任和鼓舞,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会满怀信心的去学习去思考。
理想的课堂提问模式应该是深与浅,远与近的最佳结合,即问题应该有趣味性、挑战性而又有充分的延展性。我认为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可尝试以下几种提问方式:
二.台阶式
所谓台阶式即通过铺设台阶,减缓坡度,由易而难地提出问题,化“大步”为“小步”,使学生渐进式地但又是系统地获得知识。课堂提问一是紧扣教学目的,抓主要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二是合乎学生的认知水平。若问题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智能的发展。此时,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思维,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基的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见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层层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三.点拨式
在教材的关键处或学生容易忽略而又重要的地方设问,往往能起指点迷津、引起警觉、预防错误的作用,好的点拨与指要式提问还能画龙点睛、提纲挈领,引领学生寻幽探胜、进入佳境。例《故乡》一文第二部分闰土的一段话:“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这些话看起来很简单,中学生一看就知道这是描写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的。但这时教师却提出一个问题,“第六个孩子几岁了?”学生原先没有注意到这点,查书后才回答“只有五岁”。连五岁的孩子都被迫参加劳动,但总不够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在这些看起来并不难懂的字句里,包含着很深的内容。
一.置疑式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四.对比式
提出问题,让学生从“比”中加深理解、掌握知识。“比”,既包括确定事物或概念异同的“比较”,也包括正反两方面的对照。在课堂教学中,就易混、易错或相似、相对的词语、文章、概念、原理等进行比较或对照,提问的角度和表述可以说多式多样,应用也极为广泛。例特级教师于漪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对马克思的逝世,不用“停止了呼吸”、“心脏停止了跳动”,而用“停止了思想”,这是为什么?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懂得马克思是无产阶级伟大思想家,创造了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给人类留下了无可估量的珍贵的思想财富。他的逝世,不同于一般的人,用“停止了思想”,就十分明确地突出了伟大思想家的形象。
五.灵活式
“活”就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出灵活多样的问题。同样一个问题,因为学生的素质差异,提问方式也应有所不同。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考虑不同年龄特点的学生的心理因素。要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做到直问与曲问相结合,正问与反问相结合,明问与暗问相结合。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十分讲究这种“曲问”艺术,他在执教《愚公移山》时,有两个典型的范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钱先生没有直问其意,而是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且”为“将近”意,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二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钱先生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学生看了课文都高兴得笑了起来,说:“他没爸爸呀!”“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他妈妈是孀妻,他是遗男呀!”这样就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曲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棒,通过它,产生了“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功效。直题须曲问,曲题也可直问。例如《孔乙己》一文的最后有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看似矛盾的话,就是一个很“曲”的问题,我们不妨这样直问:“为什么说孔乙己‘大约’死了?” (无人关注过孔乙己的生死,“我”也没有得到孔乙己死了的确切消息。) “为什么说孔乙己‘的确’死了?” (孔乙己的性格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注定他必死无疑。) 结论:鲁迅用看似矛盾实则精当的语言,揭示出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可见,通过直问,理清是非,晓畅易懂、达到“减头绪、立主脑、脱窠臼”的目的。直题曲问,要独辟蹊径,以曲求伸,忌故弄玄虚。曲题直问,要平中见奇、简洁明了,忌袋底抖尽。
六.综合概括式
综合式提问是在对事物进行分析,弄清各个部分特性及其关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将分析过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和各种特性联系起来,形成一种较深入的整体性认识,然后对问题作出解答。
综合式提问必然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抽象概括。由于分析综合都可能在不同的水平上进行,因此,综合式提问的深浅层次是很不一样的,而分析综合的水平集中在思维概括的程度上。例在教《荷塘月色》时,为引导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认识,可设计这样一组大问题:
1.标题《荷塘月色》是偏正短语,还是并列短语?这一设疑关系到对全文内容和文中所描绘景物特点的理解和概括。
2.本文安排材料的线索是什么?是行踪、写景抑或感情的流露?此问题涉及对全文主旨和结构的理解。
3.文章开头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它与下文哪些地方关联着?此问题能触及全篇的“文眼”,是理解全篇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的“钥匙”。三个问题的提出起提纲挈领作用。
数学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篇9
一、有效提问的原则
几乎无一例外,最初的有效教学都有一个朴素的追求,就是“如何有效地讲授”。老师首先是“讲师”,是“教书先生”,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一个能够把知识讲清楚的老师,差不多就是一个好老师。为了能够把知识讲清楚,于是就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系列说法。
二、有效提问的方法
学生的智慧潜能如宝藏一样需要开采、需要激发,“知识即是力量,方法即是智慧”。美国哈佛儿童教育学家尼普斯坦说:孩子的表现不如父母的意,老师觉得孩子教不会,其实这是因为大人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激活孩子的智慧潜能,只要用对方法,即使最顽劣的孩子,也是可以教好的。
要想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有一定的学习方式和技巧。尼普斯坦教授经过长期研究,提出如下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
善问“十字诀”的办法,这“十字诀”是: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学生问答学习;
例:即是多举例;
比:比较知识和知识间的异同;
替:让学生多想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
可:可能会怎么样;
想:让学生想各种各样的情况;
组:把不同的知识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
类:就是多和学生类推各种可能。
三、有效提问并学会倾听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不承认学生是可以自主学习的人,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
四、有效激励
(一)热情。
两层含义:一是对学生热心。主要是与学生建立积极的、支持性的关系。这种安全的、轻松的、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环境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二是对自己所教的专业有求知兴趣和求知信仰。具有求知热情的教师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值得去孜孜不倦地追求,并在教学过程中把这种求知和求信仰传达给学生,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信念,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教师的热情隐含在教师的语音、语调和教师的身体语言之中。
(二)期望。
学生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值。学生会将教师的期望内化为对自己的期望,进而影响自我评价和努力程度。教师的期望可能帮助学生成功,但这只是一种可能,只抱有期望,没有相应的帮助措施并不能有相应的效果。只有把期望学生成功和帮助学生成功结合起来,才能使教师的期望在学生身上实现。教师需要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成功,有成功的体验。要使教师期望促进学生成功,除了语言,更需要用教学行为来表达对学生的期望。
(三)可信任感。
有效教师是让学生感到值得信赖的教师。可信任感有助于创造一种轻松的、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相信教师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成功。
五、做一名有效教师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人类文化传播方式的改变尤其是书本和网络资源的出现,使学习者由原来的“听讲学习”转向“阅读学习”和“发现学习”成为可能。但这种转向的程度是有限的,教师仍然在充当“供给者”、“提供者”的角色,学生仍然只是“接受者”、“承受者”的角色。只有当教师由原来的“供给者”转向“激励者”,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地亲自去发现学习,成为“发现者”和“建构者”。
(二)提问方式转变。
教师满堂灌不对,满堂问也不好。提问不等于启发教育,不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提问并不能达到启发学生、调动思维积极性的目的。有些教师一堂课提四五十个问题,这样学生怎能有时间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选择重点加以讲解或引导学生探究,而不能一味按学生的提问组织教学。
(三)有效教学设计。
任何有效教学总意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巧提问” 篇10
适事, 即内容上的恰如其分。所抽出的问题紧扣学生心理和教学内容, 同时又略高于大纲要求, 让学生有思考、回味的余地,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跳起来摘桃子”。如进行朱自清的《背影》一文, 开头谈到家境的颓唐衰败, 祖母去世, 父亲失业, “我”也要远走他乡求学等, 社会的阴暗, 世事的冷漠, 家庭的危机无不在作者笔下力透纸背, 给人以萧条, 凄残之感, 因而作者“眼泪止不住籁籁落下”。但就在这种情景下, 父亲对儿子的那种情愫仍然处处可见。有这么几句话:“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如何理解这几句话, 是表现父亲的乐观豁达, 还是另有他意, 读过这篇散文的人相信都不会忘记作者对其父“背影”的描写, 这幅“背影”正是一面镜子, 照出了父亲对儿子的满腔爱心, 对儿子的深沉的博大的难以言传的爱。由此看来, 父亲在家境衰败, 儿子流泪的情况下说出的这句话绝非是表现其乐观豁达, 而是忍着满心伤疼, 劝慰儿子, 以宽解儿子之忧虑。试想:自己的一腔愁绪, 万般无奈待人倾诉, 却要泪往心理流, 去安慰尚在年幼不谙世事的儿子, 那舐犊之情何等感人, 何等深沉。难怪一篇《背影》成了千千万万个儿女对父母的爱的颂歌。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绝不能游离于主题之外, 要有针对性, 提出的问题, 一般是文章的难点或关键性所在。经过巧提问, 妙点拨, 使学生对问题“心有灵犀一点通”, 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在教书的同时, 也渗透做人的道理。
适人, 即对学生——客体的情况要做到了如指掌。哪些问题适合哪些学生回答, 哪些问题虽然一时答不好, 但会刺激他上进, 而不是一闷棍打死, 给他良好的心理促进等等这些细碎问题, 都是“巧提问”时要预料到的情况。
“巧提问”的适时, 适事, 适人说起来容易, 但在实践中要运用好, 也并非易事, 要求为教师者, 不仅要对教材钻研透彻、消化吸收, 还要灵活运用。对学生接受能力, 理解能力, 消化能力等做到心中有数, 有的放矢, 提出问题能让学生回忆、思索, 有话可说。要达到上述的效果, 提问还应遵守下列原则:
1 提问要有针对性
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 扣住重点, 抓住难点, 扣住重点引导点拨, 可谓事半功倍, 抓住难点, 则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 犹如写文章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 干脆利落。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 文末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 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是教学难点。注释为“清闲的人”, 但教师更应指导学生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 “闲人”体现了其乐观旷达的胸襟这一深意。教学中教师提问:“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这样提问就可以让学生理解更深入。
2 提问要有启发性
学生学习一篇课文不是一开始就有兴趣的, 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 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可使他们思维活跃, 思路开阔, 使其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 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只有“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一句, 这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现。假如只是单纯翻译理解语句, 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把握, 二则学生无法体会其意境。教学中教师采用增删法来指导学生理解: (1) 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行吗? (2) 在原句后加上“远处蝉鸣鹊啼, 近处蛙声阵阵”, 你以为合适吗?这样一来, 学生马上从问 (1) 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做积水, 把竹柏影比做藻、荇;从问 (2) 体会到此句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这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使他们自然地了解作品的内容与主题,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提问要有曲折性
课堂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 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 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以“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 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曲问”, 就是变换提问的角度, 让思路“拐一个弯”, 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 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语文教学中, 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 “没问题”。事实果真如此吗?此时就需教师提出出人意料的问题, 使教学平中见奇。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 学完全文, 教师提出了这样一问:“老师认为文中有一处交代不清——‘我’的父亲怎会知道‘我’被困小悬崖呢?”于是学生对当时的情形进行想象。接着教师又提出:“文中没有交代这些, 你认为是作者的失误吗?”学生思考后明白这是文章结构上的详略取舍。这样的提问与教师对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分析相比, 孰优孰劣, 其效果不言而喻。
总之, 教师只要能遵守上述原则, 灵活、有效的运用“巧提问”这个技巧, 对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把语文课运用的得心应手, 研究者认为是非常有效的。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课堂提问则是艺术技巧的具体体现。提问的技巧不仅在于“巧”, 还要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曲折性。才能使提问的作用发挥出最大的效能来。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常用手段之一。提问的艺术妙在于“巧”, 就是要适时、适事、适人。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提问,针对性,启发性
参考文献
[1]李光伟.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的误区分析[J].学生之友:小学版, 2012 (19) :15.
[2]何淑珍.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有效提问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2 (26) .
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篇11
关键词:激发情感;激活思维;层层深入;引人入胜;发散思维
新课程改革促进人们将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引入课堂。语文教学改革,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有效地扩充知识的含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教学中,艺术性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思考,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获得新知。现在结合自己语文教学实践略谈几点看法。
一、提问要新颖,能激发情感,产生心理共鸣
根据教学内容,提问要力求新颖,能激发情趣,切忌问题平淡无味。如《背影》一文,老师的提问如果直奔主题:这篇课文描写父亲的背影,通过看课文找到描写父亲背影的句子。这就显得平淡,学生看书时思维容易受到禁锢,只找与背影有关的句子,不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也就体会不到父亲背影的特殊。假如换一种方式发问:让你描写一个人的外貌,你写什么呢?学生可能各持己见,有肖像描写、动作、语言等,这时老师借机启发学生,让你描写他的背影,你怎么写呢?学生可能产生质疑,背影有啥可写的?这时老师就直接引入课文,带领学生学习《背影》,作者通过对父亲背影的观察与描写,爱父亲的情感日益加深。这样的提问会产生诱惑力,学生就会带着好奇去认真地读书。
二、抓学生心理,推波助澜,激活思维
语文课,不只是讲好课,还要针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有效地提问,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关键是老师的引导,有意地设置悬念,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渴望”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如《春》一文,老师可以展示几幅春景图:先活跃课堂气氛。这时老师话题一转,作家朱自清笔下的春天是怎样的一个景色呢?他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春天动人景象的?(春草、花木争艳、春风、春雨、春天里人的活动)这时学生就会带着好奇、憧憬的心理去认真读书,用心体会作者笔下的春天,由衷地感叹春天的热闹与不平凡,同时也会引起学生的一片遐想。
三、由直接变间接,引人入胜
如果提问只围绕课文直来直去,没有引申,没有启发性,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在一定程度上会妨碍思维的发展,不能激发学生兴趣,养成思想上的惰性。假如把问题由“直接”变“间接”地提出,设置障碍,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范进中举》一文主要说明封建社会的黑暗,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讽刺。但同学们体会不到这层高度,只知道中举前后人们对他的态度截然不同:势利眼、人情冷暖……不会和当时的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这时候老师就转个弯这样问:在我们当今社会,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现象呢?引起学生的争议,确实当今社会有这么一些人,巴结奉承有权有势者,世态炎凉……从而间接地反映出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科举制度的变态。这时老师要因势利导,同学们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正义感。老师富有艺术性的提问起到了投石激浪的作用,启发学生深度思考,大大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效率。
四、提问分层设计,由小到大,层层深入
如《变色龙》一文,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为啥“善变”?课文从哪几个故事中反映他的多变呢?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提问层层深入,由小到大,会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最后,老师再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设问,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理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深度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并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奇。学生正确的、积极的思考,来源于老师课堂上富有艺术性、技巧性的提问与启发。总之,语文教学中切实有效的技巧性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能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素质,实现高效课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 河南省沁阳市第十中学)
英语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篇12
一、注重问题的思维含量
直截了当的提问, 其目的在于直接寻求答案, 例如“If you don’t know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what you should say?”还有一种迂回方式的提问。例如, “I”am a letter还是“I”is a letter?这样, 问在be动词, 而意在主语“I”的意义指字母而并非指人。这种方式的提问打破了思维定势, 学生耳目一新且记忆深刻。
实践证明, 有时教师的提问, 没有必要追求学生的肯定或者否定, 目的仅仅是引导学生去进一步探索其中的奥妙。如“The news is good for us正确还是The news are good for us正确?”教师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探究主谓一致的具体运用;有的问题和答案都很简单, 但释疑之后又能引发更深的疑问, 这样, 逐步增加问题的难度, 引导学生逐级递进, 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推向高潮。有时学生答错了, 教师不必直接指出, 只需从反面提出一问, 使学生猛然醒悟。比如教学“prefer”这个词的用法, 我让学生思考是否有那样一种情况, 即“prefer”不和“to”搭配使用。学生会疑惑:“真的有那种情况吗?‘preferc’又为什么会不能和‘to’搭配使用呢?”悬念一旦产生, 就会导致思维的飞跃, 学生马上想起来“prefer”除了和“to”搭配, 还可以和其他介词搭配。学生的想象力发展由再造想象上升为创造思维, 有的学生就想到了“带有……的某物”, 此时何愁问题不解决?
二、注重问题的层次差异
笔者从教十多年来, 看到很多教师课堂提出问题后, 不让学生答, 而是自问自答;或者提出问题后, 没有等待或等待时间过短等。
精心设计问题, 追求提问的科学性,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要注重问题的启发性。问完问题要有等待的时间, 稍作停顿, 让学生有思考的过程。教师特别要注意问题的层次差异。应该因人施问, 让每个学生有不同的提高。问题层次分明, 尊重学生的层次差异。解决讨论过程中, 穿插必要的引导, 问题讨论结束后, 注意结论性语言。这样的问题设计和处理注重了学生的归纳、综合和推理能力, 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问题的衔接张弛
答案明显的提问也能使学生产生悬念。比如在讲牛津英语9B第二单元“Life on Mars”时, “Our earth is more and more crowded and polluted now, can people leave the earth and live in space in the future?”这本身就是一个悬念:“Since people have already been to the moon, why can it not possible?”释疑后, 学生又会产生悬念:What life on Mars will be like?问题接连不断地呈现。教师不需要着急道出答案, 甚至有时可以罗列多个答案, 让学生讨论辨析, 直到问题解决, 教师又来一问……就这样, 在设悬念和释疑的矛盾中愉快地上完一节英语课, 甚至临下课时再来一问, 可以起到“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的作用。在这样节奏明快、衔接顺畅的课堂中, 理论知识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师生全神贯注, 教学效果自然提升!
四、注重问题的互动相长
问题过程中师生是平等而互动的。不仅教师要善于提问, 还要教会学生提问。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现代素质。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思路和方向, 鼓励学生到书本中找问题, 到生活中找问题, 甚至到猜测中找问题等。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 指导学生进行“问题式”学习, 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素质。
问是一门艺术, 教师要正视学生提出的问题, 不仅要能回答学生的提问, 而且还要会引发学生来提问, 偶有不能回答学生的时候, 也要肯定那是一种绝佳的境地。因为, 学生表现了他们的思考和创造, 也能促进教师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 一堂好课离不开有艺术的提问。让我们讲究提问艺术, 营造和谐竞争的教学气氛, 努力做到“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提问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建平.聚焦新课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实验教学中的提问】推荐阅读:
教学中的提问技巧07-27
教学中的课堂提问09-30
小学教学中的提问艺术07-08
化学教学中的提问艺术07-27
课堂提问中的有效教学08-13
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07-20
物理教学中的提问技巧06-10
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07-10
职高数学教学中的提问07-12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