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选择

2024-10-29

手术选择(共10篇)

手术选择 篇1

手术前留置导尿可以避免因手术、麻醉导致的尿潴留, 是外科手术前的常规护理。尿道黏膜有丰富的神经末梢, 尿管的刺激可引起不良的应激反应。在实施“三好一满意”过程中, 为了减少患者的痛苦, 提高护理质量, 本文对择期手术需留置导尿管的患者进行麻醉后导尿,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2月择期手术137例患者。其中男75例, 女63例;年龄16~64岁, 平均年龄 (39.3±5.6) 岁;手术时间63~151 min, 平均 (82.5±10.1) min;文化程度:小学21例, 初中38例, 高中 (中专) 63例, 大学15例。剔除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有导尿史和意识、精神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导尿时机分为麻醉前 (n=68) 和麻醉后 (n=69) 2组。2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方法

2组患者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尿管统一采用双腔气囊尿管。在手术前一天常规会阴备皮、清洁, 并由责任护士给予讲解留置导尿的必要性, 做好心理疏导, 同时告知导尿时间并发放调查问卷:麻醉前组于术晨于科室行无菌留置导尿;麻醉后组于麻醉后10 min行无菌留置导尿。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导尿前焦虑值 (SAS) ;比较导尿时MAP、HR变化;以及一次导尿成功率和对导尿时机满意度调查。

1.4 统计学方法

结果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数据以 表示, 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共发放问卷137份, 收回137份, 回收率100%, 有效问卷137例, 有效率为100%。2组患者对导尿均有明显的焦虑和担心, SAS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麻醉前导尿患者MAP、HR均较麻醉后组高, 一次导尿成功率和满意度则低于麻醉后组。结果比较, 见附表。

3 讨论

留置导尿是临床中常用的护理操作[1]。会阴是最隐私的部位, 对手术前留置导尿患者常表现为焦虑、担心, SAS值较高, 增强了对各种刺激的高度敏感性, 任何不良刺激包括炎症均可以引起强烈应激反应。下尿道有丰富的副支交感和交感神经支配, 黏膜对痛、温及触觉敏感[2]。在手术前于病房导尿, 因尿管刺激使尿道括约肌、膀胱三角区, 引起机体应激反应, 表现为尿道痉挛收缩, 使尿管插入困难, 使一次导尿成功率下降造成反复多次的插导尿管, 使的尿道黏膜损伤水肿, 增加感染机会;在病区人员相对较多, 环境相对开放的地方暴露特殊的部位, 患者会害羞和紧张, 加之由导尿引起的不适, 导致心律和血压增高等血液动力学改变[3], 不利于手术顺利进行;患者从病区运到手术室, 体位的改变增加了尿管对尿道的刺激, 造成疼痛不适, 降低了患者对医疗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很多患者入手术室后第一句就表明希望拔除尿管以解除导尿后不适症状。本文选用在手术室麻醉后导尿, 避免了在嘈杂环境下暴露隐私部位的尴尬, 保护了患者的自尊心, 明显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4];腰硬联合麻醉后, 有效阻滞了感觉、运动及自主神经纤维, 不仅使患者括约肌松弛, 而且阻滞了痛觉传导, 避免了因导尿不适引起的应激反应, 为手术顺利进行提供了条件, 而且提高了一次导尿成功率和患者的满意率, 真正达到“三好一满意”活动的初衷和目的。

综上所述, 在手术室麻醉后给患者行留置导尿, 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心理负担, 又减少了不良刺激对机体的影响, 更贴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医学模式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5],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钟桂芳.不同麻醉方式患者导尿时机的选择[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 (6) :1437.

[2]李德艳.留置尿管患者尿道疼痛的原因分析与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14) :1571-1572.

[3]张露, 牛建华, 孙建萍, 等.3种导尿时机择期手术患者血压及心率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 2008, 22 (6) :1627-1628.

[4]宋宇芬.麻醉前后留置导尿管对手术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10) :156.

[5]李治玲, 汪俊霞.手术患者麻醉前后导尿的临床比较与观察[J].全科护理, 2010, 172 (6) :3358.

如何选择面部年轻化手术 篇2

面部是如何老化的?

面部皮肤老化通常从30岁开始,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渐明显。真皮含水分量降低,皮下组织中的脂肪减少,汗腺和皮脂腺萎缩,散在出现老年性色素斑,在面部表现为皮肤薄、干燥、弹性减弱、失去光泽、松弛、皱纹增多、色素沉着、肤色不均。

面部的老化首先表现为前额皮肤出现皱纹,其次为上下眼睑和眼角处出现鱼尾纹,眼袋出现,进一步是面颊中部皮肉下垂,鼻唇沟加深,颈部皮肤松弛,骸下和颈上部出现"火鸡"脖子样皮囊或脂肪袋。严惩者口周出现纵向的和两侧口角放射状的细密皱纹。

影响面部老化的因素有哪些?

营养状况:消瘦者易出现皮肤松弛,脸色灰暗,眉及眼睑、口角下移,鼻唇沟加深。营养状况良好者,面部丰满光泽,不易出现皱纹。疾病因素:有些特殊的疾病,如消耗性疾病患者极易出现皮肤老化。环境因素:长期从事野外工作,风吹日晒极易使皮肤粗糙,色素沉着,皱纹过早出现。情绪因素:情绪低落,整日愁眉苦脸的人,易出现面部老化。

如何选择适合您的面部年轻化手术方式?

对于仅有上睑皮肤松弛和鱼尾纹者,施行上睑赘皮切除术。对于仅有下睑皮肤松弛、皱纹和眼袋者,施行眼袋切除术。对于上述两种情况均有者,施行上下睑整形术。

对于仅有眼角下移、颞部鱼尾纹者,施行颞部上提术,即将颞部发际线后头皮切开,剥离颞及眼角处皮肤后将颞部皮肤上提,发际内切口不明显。

对于仅有额部及眉间皱纹者,施行额部除皱术。即在额部发际线后切开头皮并剥额部皮肤,上提眉部、额部皮肤,展平额部皱纹。

对于额部及颞部、颞颊部皱纹明显,鼻唇沟深而下颌及颈部皱纹不明显者,施行面部上部下提术,即在头皮内及耳上边缘切口,剥离上述区域皮肤并上提。

对于全颜面皱纹多且波及颈部者,实行全颜面上提术,即在头皮及耳前后边缘处切口,耳周切口术后不明显。

除上述上提手段外,对于鼻唇沟深、双下巴者可施行局部吸脂术。对于颞部凹陷者,施行颞部填充术。

面部年轻化手术效果如何?

通过手术,可使面部能上能皮肤有光泽,皱纹消失或变浅,眼角上移,面部变得年轻。尤其对于面部皮肤皱叠而无细小皱纹,皮肤有弹性者,效果良好。对于皮肤萎缩,鼻唇沟深者疗效也不错。

手术后,受术者的容貌看起来可年轻10-20岁,一般维持7-12年,甚至更长。

施行手术的最佳年龄一般为40岁开始行上提手术,60岁左右施行二次手术。手术不宜超过3次,否则会使皮肤变薄,表情呆板。

面部年轻化手术的并发症有哪些?

对于掌握了面部解剖及面部上提术技术的整形医师来说,面部上提术是一项安全的手术,极少发生并发症。如有特殊情况,也可能引起面瘫、皮肤坏死、瘢痕、头皮瘙痒、脱发等并发症。

手术后如何保养以维持年轻状态?

眼袋分型及手术方法选择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0例均为双侧眼袋, 其中女144例, 男16例, 年龄17~64岁。按其临床表现作临床病理分型, 其中单纯眼轮匝肌肥厚型7例, 单纯皮肤松弛型6例, 下睑轻中度膨隆型36例, 下睑中重度膨隆伴皮肤松弛型87例, 皮肤松弛伴眶下缘凹陷型24例 (其中11例在他院已行眼袋矫正术但仍存在凹陷) 。

1.2 手术方法

结合眼袋分型、患者年龄和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同的手术切口和方法。对单纯眼轮匝肌肥厚的7例, 只剪去下睑缘一条眼轮匝肌, 削平肥大的肌肉, 不去除皮肤和眶脂肪;对单纯皮肤松弛的6例, 只去除多余皮肤, 不破坏眼轮匝肌及眶脂肪;对轻中度下睑膨隆的36例选择结膜径路, 去除多余脂肪;对下睑皮肤松弛且中重度膨隆的87例, 选择下睑缘切口, 采用皮瓣及肌皮瓣两层分离法去除多余皮肤及眶脂肪, 同时收紧眼轮匝肌;对皮肤松弛伴下睑眶缘凹陷的24例, 利用眶脂肪进行填充, 或将松弛的眶下筋膜下牵缝合来填充凹陷, 其皮肤及眼轮匝肌视情况处理。

1.3 结果

本组所有患者手术后均眼部形态自然美观, 效果明显, 无下睑凹陷及外翻等并发症。

2 讨 论

眼袋的形成原因及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一般认为是眶脂肪堆积过多, 下睑组织退行性变、松弛、张力低下所至。眼袋手术方法有多种, 但目前仍有许多术者采用传统的单一切除眶脂肪和皮肤的方法, 致少数患者留下不必要的睑缘切口瘢疤, 个别留有下睑凹陷甚至外翻的后遗症。从我们收治的患者来看, 眶脂肪增多的并不多见, 且多见于年轻人, 其皮肤弹性和眼轮匝肌张力好, 只需要去除脂肪, 不必处理肌肉和皮肤。作者从临床病理角度将眼袋分为5型, 不同类型采用相应手术方式, 以提高其整形效果和减少并发症。

2.1 眼袋分型

(1) 单纯眼轮匝肌肥厚型。多为遗传因素, 其特点是靠近下睑缘处呈弧形连续分布超出常人眼轮匝肌厚度的隆起, 皮肤并不松弛, 多见于年轻人。 (2) 单纯皮肤松驰型。为下睑及外眦部皮肤松驰, 但无眶隔松弛, 无眶隔脂肪突出, 下睑出现皱纹, 多见于36~50岁中年人。 (3) 下睑轻度膨隆型。主要是眶脂肪先天过度发育, 导致眶隔脂肪突起, 下睑隆起, 多见于17~36岁青、中年人。 (4) 下睑中度膨隆伴皮肤松弛型。主要表现为眶隔内脂肪组织增多, 同时存在皮肤、眼轮匝肌松弛, 下睑有明显的松垂、臃肿, 多见于45~65岁中、老年人。 (5) 皮肤松弛伴眶下缘凹陷型。眶周筋膜结构松弛或脂肪膨出, 主要表现为下睑臃肿而眶缘内下侧有一弧形凹陷。

2.2 术中注意事项

(1) 眶脂肪的保留和应用。在常规眼袋手术中大都去除眶内脂肪以清除外凸畸形[4], 而忽视了眶下缘的凹陷区。对于本组眶下缘凹陷者, 我们在术中将膨出的眶脂肪下拉充填于眶下缘区, 这样一举两得, 既加强了下睑的张力, 又使眶下缘恢复年轻时的丰满, 眼部形态自然美观, 效果明显。 (2) 注意眶内脂肪与下睑支撑结构之间的平衡。眼袋是眶内脂肪与下睑支撑结构之间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而产生的。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 恢复两者之间的平衡状态是眼袋整形手术的出发点和关键点, 作者根据该原则处理了单纯下眶缘凹陷的24例 (其中11例在他院已行眼袋矫正术但凹陷仍然存在) , 效果良好。因此, 在下睑成形术中, 除了着重处理皮肤松弛外, 还应强调对眼轮匝肌及眶隔的处理。由于各种术式有其特殊的适应证, 故在术式选择时, 一定要谨慎, 因人而易, 以达到最佳手术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眼袋的临床分型及手术方法。方法将不同临床表现的眼袋归纳为5型, 按不同类型采用相应的手术方法。结果160例均获良好效果, 无明显并发症。结论注意眶脂肪的保留和应用, 维持眶内脂肪与下睑支撑结构之间的平衡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关键词:眼袋,分型,术式

参考文献

[1]宋儒耀, 方章林.美容整形外科学[M].3版.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 1992:225-230.

[2]张涤生.实用美容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0:46-50.

[3]蔡民文, 丁芷林.下睑袋术的改进[J].实用美容外科杂志, 1995, 6:21.

腰椎间盘突出,何时选择手术 篇4

原因有以下几个:

1.保守治疗效果不佳,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最突出的症状就是疼痛,如果保守治疗效果不好,疼痛剧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就应该选择手术。为什么有些人保守治疗效果不好呢?除了本身病情严重,还由于保守治疗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休息,但是这些人因种种原因无法正常完整地休息。病情反复发作而又影响生活与工作,是患者接受手术的原因之一。

2.腰椎间盘突出严重,已经导致神经出现损伤,需要手术 如果不解除神经压迫,神经损伤可能会继续加重或者无法恢复,这也是大多数患者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的主要原因。

3.腰椎椎管显著狭窄 由于椎管显著狭窄,这种类型的患者对于椎间盘压迫的耐受能力差,常常出现病情反复发作,甚至很容易出现病情加重。椎管狭窄可能是先天发育不全引起的,也可能是退变老化、骨质增生、韧带增厚引起的。

4.腰椎过伸过屈 有的患者,腰椎节段显著不稳定(松动),单纯保守治疗很可能不能解除症状。这是因为腰椎明显松动、不稳定,两个椎节之间活动范围太大,椎间盘承受的异常应力也较正常人大很多,这种类型,疾病大多会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可能会导致椎间盘突出加大,神经受压越来越严重。同时,腰椎松动不稳定本身也可能会引起腰痛。

同属腰椎间盘突出,病情却不同,所适应的治疗方法也就不一样。因此,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是否需要手术,还需听从医生的建议,以免耽误治疗时机。

何时进行背部手术是正确选择? 篇5

通常,应该在尝试了非手术或“保守”治疗之后,临床治疗效果不佳,才考虑接受背部外科手术。然而,当疼痛持续,并明确与脊椎机械性问题有关, 你也许可以和医生谈下外科手术。

多种手术可治疗脊椎相关的背部问题,但讨论背部手术时,焦点往往是脊柱融合术。在这项手术中,外科医生将两个相邻的椎骨 (脊柱较大的骨) 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融合不稳定的关节旨在防止可引起疼痛的移动,但这项大型手术往往不能提供永久性解决方案。因此,融合术已经成为背部外科手术中昂贵、危险、不必要的典范。尽管如此,这些年接受融合术的人急剧上升。

但是,随着年龄增长,脊柱老化的男性应该提防融合术及其虚假承诺。哈佛医学院医学副教授Steven Atlas博士说:“证据显示,融合术的适应症是少之又少,但这并没有阻止外科医生操作该手术或阻止病人接受该手术。”

脊柱融合术

如上图示,在脊柱融合术中,外科医生将两个相邻的椎骨 (脊柱较大的骨) 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融合术常见的适应症是脊椎前移,属于一种椎骨错位。融合术可能使用金属螺钉和螺杆固定脊柱。

融合术:灰色地带

男性最终选择融合术的原因有多种。在某些情况下,脊柱可能显示出变化迹象,可能是疼痛的起因,例如椎骨之间的软垫椎间盘分解。但有时很难明确地找出疼痛的具体原因。对于这种非特异性的腰痛,研究表明融合术的益处是不确定的。“可以这么说,一半接受融合术的人疼痛有显著缓解。”Atlas博士说道。

即使疼痛有缓解,也通常有限。采用1到10的疼痛积分方法,疼痛可能从8降到4。Atlas博士说:“你的疼痛通常是减轻了50%,但是脊柱融合术后,很少人疼痛完全消失。”疼痛缓解可能只持续几年,之后疾病再次恶化。

关于融合术的另一个担忧是连接椎骨将该椎骨的移动转移到相邻关节, 这可以加速其他脊柱节段的磨损。

尽管有这些警告,许多有非特异性腰痛的男性最终仍然选择融合术。通常情况下,他们已经尝试过物理治疗及其他非外科手术方法,但最终仍然不能消除疼痛。

融合术的代替选择是一个长期密集的背部康复项目,来控制疼痛和维护功能。它的效果与融合术一样好,但不需要外科手术及没有并发症的风险。

Atlas博士说:“对于40多岁、50多岁或60多岁的非特异性腰痛患者, 保守治疗难以被取代。这并不是失去治愈的机会,若有可行的新手术,仍然可以进行。”

受损椎间盘

如果疼痛可以追溯到特定的椎间盘,手术效果将有所改善。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正确的修复手术不是融合术,而通常是称为椎间盘切除的手术。

随着椎间盘变僵硬及开始分解, 侧边可能向外突出,压迫附近神经。椎间盘壁有时候裂开 (脱出),使得里面柔软胶状物质向外挤压。

椎间盘出现问题的警示信号是坐骨神经痛,疼痛可蔓延至臀部、大腿、腿后侧或小腿。对于新发椎间盘疼痛, 保守治疗是最佳首选。如果采取保守治疗后坐骨神经痛仍然持续或恶化,你可能会考虑椎间盘切除术,切除压迫附近神经的部分椎间盘,来缓解疼痛。

然而,研究表明,一年的保守治疗通常与椎间盘切除术一样有效。因此,是否接受椎间盘切除术取决于你是否希望更快地缓解疼痛。

外科手术治疗椎管狭窄

椎管狭窄是脊柱老化的一种常见问题。狭窄意味着脊髓周围的空间缩小。椎间盘突出、骨与韧带的增生都能导致狭窄,压迫神经,导致疼痛。在某些情况下,融合术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以下是狭窄的征兆

站立时疼痛,但坐下后疼痛缓解

当你往后仰,疼痛加重,但向前倾,疼痛减轻

腹股沟、臀部和大腿上方疼痛, 而不是沿着大腿后侧蔓延的疼痛。

如果保守治疗如止痛药和理疗不能控制疼痛,而且还影响你四处走动的能力时,外科手术可能值得考虑。

最常用于治疗狭窄的手术称为椎板切除术,其中涉及切除一个椎骨后面的骨板 (椎板)。这可为脊髓神经提供更多的空间。“这是一个简单的手术,跟融合术一样有效,但是更安全, 手术后可减轻80%到90%疼痛。”Atlas博士说道。

无滑动时,勿进行融合术

只有在某个椎骨相对于邻近椎骨有向前滑动 (称为脊椎前移) 的情况下,才考虑采取融合术治疗脊椎狭窄。Atlas博士说:“如果X光检查未发现这种情况,而你有脊髓狭窄,你应该进行椎板切除术。假如你没有脊椎前移,但你的医生仍然建议融合术,此时你需咨询第二个人的意见。”

但是,要特别警惕“复杂的”融合术,它需要使用五金器件将两个以上椎骨连接,这会增加手术风险。在接受复杂融合术而不是简单椎板切除术的年纪较大的人中,死亡的风险从每1000例2或3例死亡上升到每1000例10至20例死亡,增长是显著的。

像任何外科手术一样,脊柱融合术带来风险以及潜在的好处。确保知道是什么导致疼痛,以及选择融合手术是否合理,而不是孤注一掷,冒险地选择外科手术。

什么是背痛保守治疗?

假如有新发或复发背部疼痛,在选择外科手术之前试试以下措施:

等待。最经得起时 间考验的背 部疼痛治疗是时间本身。很多时候, 背部疼痛自行好转。但如果背部疼痛伴有“警告”症状,如发烧或大小便失禁,则不能耽搁,需尽快就医。

冰敷和热敷。在 背部疼痛发作 的早期或急性期,冰敷可以麻木疼痛, 缓解受伤组织的肿胀 (炎症)。几天后,热敷可能让你更舒适,让受伤部位的血液流动,降低僵硬感。

根据需要服用止痛药。非处方 止痛药可缓解不适,有些还能减轻炎症。对乙酰氨基酚 (商品名:Tyleno) 对胃温和,但不能减轻炎症。另一个选择是消炎止痛药,如布洛芬 (商品名Advil、Motrin)、萘普生 (商品名Aleve) 或阿司匹林。

保持运动。短期卧 床休息或静 坐在急性期可能有帮助,但长期卧床并无益处。尽可能保持运动,运动有助于保持机体功能。

髋臼骨折手术入路选择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3例,男22例,女1例;年龄22岁~71岁,平均年龄40.1岁。致伤原因:车祸14例,坠落伤8例,重物压伤1例。合并股骨头中心性脱位11例,后脱位8例,股骨头骨折2例,合并其他部位骨折8例,胸部损伤2例,颅脑损伤3例。髋臼骨折类型按照Letournel-Judet分型,后壁骨折4例,复杂型:后柱加后壁骨折4例,双柱骨折12例,前柱加后半部横行骨折3例。术前处理:根据骨盆髋臼骨折的移位程度,选择股骨髁上骨牵引,合并胸腹腔脏器损伤、颅脑损伤者待病情稳定后转骨科手术。于伤后5 d~20 d手术,平均8.5 d.

1.2 术前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术前摄髋关节正位、闭孔斜位和髂骨斜位X线片,两侧髋关节CT扫描,部分进行三维重建。

1.3 手术方法

麻醉: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手术入路:后入路(K ocher-Langenbeck入路)6例,前入路(髂腹股沟入路)10例,前后联合入路7例。后入路,侧俯卧位;前入路,仰卧位;前后联合入路,“漂浮”体位。患侧髋部及下肢消毒,以利于术中活动髋关节。后入路暴露髋关节后壁和坐骨大孔后侧之后柱,以及坐骨结节。前入路暴露耻骨、前柱、骨盆内侧壁、髋臼内侧壁,坐骨大孔前侧之后柱。骨折复位后,后壁骨折将重建钢板塑形后置于坐骨结节与臼顶后外侧,钢板将骨折块压迫于股骨头后侧。后柱骨折,将塑形钢板固定于坐骨结节,坐骨大孔后上缘。前柱骨折,钢板固定于髂骨、耻骨上方。方形区、臼顶部骨折,钢板固定于坐骨大孔后上缘之前上方,压住骨折块,绕至前方,固定于耻骨后方。切口内置负压引流管,48 h后拔除引流管。

2 结果

手术复位按M atta标准,解剖复位13例,满意复位10例,无不满意复位。随访6个月~36个月,平均26.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治疗结果评价参照D'A ubigne-Postel经M atta改良的标准,优16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91.1%.股骨头坏死1例,坐骨神经损伤1例,3个月后恢复。无切口感染,异位骨化2例,按Brooker等提出的标准,均为Ⅰ度。

3 讨论

3.1 影像学检查

髋臼骨折手术与否,重要的是对髋臼骨折后形态的了解,尽管有了CT三维重建,但X线片的骨盆正位、闭孔斜位、髂骨斜位对了解髋臼骨折仍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三个位置的X线片,基本能反映髋臼双柱、前后壁以及内侧壁骨折。CT横断面扫描,能反映骨折的移位程度、骨折块大小。三维重建能从髋臼骨折的多个侧面观察骨折形态。结合X线片、CT扫描、三维重建,便能从骨折后的髋臼由内向外,由局部到整体把握骨折状况。本组23例患者全部做了X线片的三个位置的检查以及CT扫描,其中15例做了三维重建,术前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清楚的认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3.2 骨折类型与手术入路

手术入路应根据髋臼骨折类型选择[2]。后壁骨折、后壁加后柱骨折选择后入路,本组6例后入路,其中2例切口近端向内上延长2 cm,原因:暴露后柱的上部,髋臼后壁与臼顶交界区被臀中肌覆盖有一定的困难,其余部位相对容易。前柱骨折选择前入路,这种骨折往往合并前壁、方形区、后半横行骨折,前入路对该区骨折有很好的暴露,但骨盆内侧结构的暴露要通过三个间隙(髂腰肌外侧间隙、髂腰肌与股血管间隙、股血管与精索间隙)暴露,每个间隙观察有局限性。双柱骨折,尤其合并后壁骨折,需采用前后联合入路[3],从髋臼的内侧面和后外侧面暴露骨折,由于骨折形态多变,即便从前后两个面观察骨折移位,仍有不清楚的地方,尤其是旋转移位。

3.3 入路与复位内固定

本组6例后入路,均为后壁骨折或后柱合并后壁骨折,骨折暴露清晰。当后壁骨折块呈2块以上时,或后柱斜形骨折重叠移位再合并后壁骨折,复位有困难。先复位后柱骨折,当后柱骨折复位固定后,后壁骨折复位相对容易。重建钢板往往需固定于髋臼顶区后方、坐骨大孔后上缘与坐骨结节之间,髋臼顶区为臀中肌覆盖,暴露有困难,强行牵拉恐引起日后的骨化性肌炎,可以在臀中肌附着点切开部分臀中肌,待钢板固定后再缝合。后壁骨折块原则上不拧入螺钉,塑形钢板将骨折块压紧于钢板与股骨头之间。本组10例前入路,其中3例双柱骨折。前柱骨折、髋臼内侧壁骨折、前壁骨折复位相对容易,重建钢板固定于髂骨和耻骨的上方或后方,髋臼内侧壁骨折块则依赖钢板与股骨头之间的紧密压迫固定。前入路解决后柱骨折的复位固定条件是:当前柱骨折复位后,后柱骨折已基本对位,双柱骨折没有明显的旋转移位,则沿坐骨大孔前缘钢板绕行前方螺钉固定。本组1例双柱骨折,当股骨头中心性脱位复位,前柱骨折固定后,后柱骨折相对稳定,未行固定,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优。髋臼骨折手术入路选择依赖术前对骨折形态的详细了解,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切口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复位、内固定部位、内固定方式进行缜密思考,所有目标实现都与切口选择有密切关系[4]。即便选择前后联合入路,由于髋臼与骨盆结构严重移位,尤其旋转移位没有纠正,仍有可能出现复位欠佳。

参考文献

[1]叶发刚,邹云雯,王志杰,等.髋臼骨折外科诊疗的新进展[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5,41(1):91-94.

[2]贾健,郭志强,武长林,等.移位髋臼骨折合并不稳定型骨盆后环损伤的临床特征及复位顺序[J].中华骨科杂志,2008,28(12):1033-1039.

[3]孙玉强,鲍琨,曾炳芳,等.联合入路治疗髋臼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2,4(3):178-180.

急性肠梗阻手术时机选择探讨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82 例患者均诊断为急性肠梗阻, 其中男47 例, 女35 例, 年龄17 岁~82 岁, 平均年龄49.5 岁;本组病例均予以手术治疗。梗阻原因:粘连性肠梗阻55 例, 占67.08% (粘连带形成内疝13 例占23.64%, 压迫肠管30 例占54.54%, 牵拉肠管成角12 例占21.82%) ;腹外疝嵌顿11 例, 占13.42%;结肠肿瘤9 例, 占10.98%;食物、异物或粪便性梗阻4 例, 占4.89%;乙状结肠扭转1 例, 占1.21%;肠套叠1 例, 占1.21%;肠系膜血管栓塞1 例, 占1.21%。其中发现肠坏死共17 例, 占20.73%。

1.2 临床表现症状:腹痛82 例 (占100%) , 腹胀78 例 (占95.12%) , 肛门停止排便、排气75 例 (占91.46%) , 恶心呕吐70 例 (占85.36%) , 发热12 例 (占14.63%) , 血便5 例 (占6.10%) ;体征:肠型24 例 (占29.27%) , 腹部压痛82 例 (占100%) , 腹肌紧张25 例 (占30.49%) , 腹部包块7 例 (占8.53%) ;辅助检查:腹部立位平片气液平80 例 (占97.56%) , 消化道造影示机械性肠梗阻15 例 (占18.29%) , 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肠管无蠕动77 例 (占93.90%) , 腹部CT提示肠梗阻69 例 (占84.15%) , 白细胞总数>1.0×109/L者79 例 (占96.34%) 。

1.3 治疗方法本组病例64 例经保守治疗后肠梗阻无缓解或缓解后短期再次发作, 遂及时采用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时间12 h~72 h;18 例早期术前已明确为绞窄性肠梗阻者 (其诊断率为21.95%) , 予急诊手术治疗。手术方式:肠粘连松解术41 例 (占50%) , 小肠部分切除术17 例 (占20.73%) , 嵌顿疝内容物松解回纳8 例 (占9.8%) , 肠道肿瘤切除吻合7 例 (占8.51%) , 肠造瘘术5 例 (占6.12%) , 肠套叠复位术1 例 (占1.21%) , 肠扭转复位术1 例 (占1.21%) , 全小肠切除1 例 (占1.21%) , 小肠排列术1 例 (占1.21%) 。所有手术在术中均使用大量生理盐水及低分子右旋糖酐冲洗净腹腔, 以减少严重肠粘连的再次发生。

2 结果

82 例急性肠梗阻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 治愈80 例, 治愈率97.56%;治愈患者中随访36 例, 最长随访4 年, 复发共5 例, 再次住院保守治疗恢复。术后死亡2 例, 病死率为2.44%, 死亡原因分析为该2 例患者入院时已发生严重的感染性休克以及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术后病情加重。

3 讨论

3.1 肠梗阻的基本概念急性肠梗阻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肠内容物通过肠道发生障碍, 是普通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常见临床症状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及伴有肛门停止排气排便;体征表现为腹部彭隆、肠型、压痛以及腹肌紧张等;实验室检查血细胞分析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常增高, 腹部立位摄片检查可见肠道液气平, 综合以上依据诊断一般不难。根据肠梗阻分类的标准不同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其中单纯性肠梗阻及绞窄性肠梗阻的分类对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3.2 肠梗阻的病因分析回顾分析本组患者资料可明显看出粘连性肠梗阻占比例最高 (67.08%) , 原因多系既往具有腹部手术史, 粘连带的形成压迫肠管或使肠管成角, 以及腹外疝肠管的嵌顿导致发展成绞窄性肠梗阻;较晚发现的肠道肿瘤患者因瘤体增大堵塞或压迫肠腔可导致肠梗阻的发生;不易消化的硬块食物、异物癖患者吞食异物或便秘患者粪便干结导致肠梗阻;乙状结肠冗长者活动后出现扭转, 小儿肠套叠致肠梗阻时有发生;心血管疾病患者血栓脱落导致出现肠系膜血管栓塞性绞窄性肠梗阻亦有上升趋势。

3.3 肠梗阻的治疗方法肠梗阻的发病常常比较突然, 预后不易判断, 如果病情进展快, 将造成严重的病理生理紊乱, 可引起全身多器官的功能变化, 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在治疗选择上在临床上存在一定的争论。临床上多主张先行保守治疗, 是由于在手术方式上目前还没有找到一种有效防止肠管粘连的方法, 术后可能再次因肠道粘连而发生肠梗阻;但如果患者出现绞窄症状及腹部体征加重, 可能会危及生命时需要及时选择手术干预。

3.4 肠梗阻的手术时机选择由于单纯性肠梗阻4 h后便可在血液和其他器官出现细菌易位[1], 因此及时正确地采取手术治疗, 防止感染加重是治疗的关键。肠梗阻手术的目的是解除肠道梗阻, 尽量减少菌群易位带来的严重后果, 防止肠绞窄肠坏死的发生, 如何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则成为肠梗阻治疗过程中的关键。结合我院2010 年1 月—2015 年1 月收治的82 例急性肠梗阻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 以及参考目前的相关研究, 在肠梗阻手术最佳时机的选择方面我们做了如下总结:①在严格的胃肠减压等保守治疗下, 单纯出现腹痛发作频繁而且剧烈, 使用解痉药不能缓解、反而加重, 且未出现明确的绞窄表现, 无法明确梗阻的病因及梗阻部位时, 应及时选择手术治疗。对这种患者的保守治疗时间不宜太长, 一般不超过48 h[2]。②非手术治疗期间, 部分患者肠管逐渐出现水肿加重, 至手术时已导致肠管缺血发生, 最终需要进行肠切除, 鉴别是单纯性肠梗阻还是绞窄性肠梗阻就变得非常重要。不仅需要结合患者症状及体征, 还常需结合X线、B超、CT等影像学结果来作出准确的判断, 如腹部CT显示梗阻处呈锯齿鸟嘴状、较快增加的腹水、肠系膜血管充血、肠系膜水肿、肠管壁增厚 (>0.2cm) 、增强扫描时肠管壁增强不明显可提示绞窄的发生[3]。本组早期绞窄性肠梗阻诊断率仅为21.95%, 一旦确诊后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成功率极高。③经积极保守治疗后腹痛症状可出现减轻, 又再度反复发作, 并伴有腹胀进行性加重, 此时需考虑手术。④对原因不明的肠梗阻应按绞窄性肠梗阻的处理原则治疗并及时手术探查[4]。⑤对于年龄较小的或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肠梗阻患者, 由于其机体反应差, 腹部体征往往不明显, 常常容易误诊, 因此, 治疗上应积极考虑手术。⑥一旦检查明确诊断为完全性肠梗阻, 均要求在症状发生后1 d内手术, 及时缓解梗阻上段肠管的压力, 以避免随着时间延长导致全身性损害。⑦刘崇清等[5]采用评分法确定是否急诊手术, 方法是腹痛持续剧烈, 解痉药无效或反复发作者为5 分, 在此基础上有下列指标者加分, 明显脱水征、中毒性休克为4 分,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 各指标为3 分, 其他如腹部体征、X线平片、CT及B超检查异常为1~2 分。综合评分为6 分即有急诊手术指征, 低于5 分者可保守治疗。但如经24 h~48 h保守治疗, 病情未见好转, 可行腹部探查。⑧最近有研究报告称血肌酐 (SCr) 水平增高初期, 肠管处于向绞窄性肠梗阻进展已达不可逆转的阶段, 但尚未达到肠管坏死的程度, 此时恰好是急性肠梗阻的最佳手术指征[6]。因此临床上检查化验血肌酐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但须排除患者原有肾功减退。⑨也有学者采用SIRS评分及血清酶谱检测对早期绞窄性肠梗阻来进行诊断, 并由此掌握手术指征[7], 但这种评分方法在临床上尚处于探索阶段, 而且检测指标较多, 在基层医院可操作性不强, 且准确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总结分析我院82 例急性肠梗阻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 主张积极采取手术治疗, 肠梗阻患者治愈率为97.56%, 当然术后再次发生肠梗阻的可能性仍存在, 但在挽救患者生命方面有积极的作用。临床上应对急性肠梗阻患者详细了解病史, 动态观察其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及其演变情况, 同时结合相应的辅助检查手段, 作出综合判断, 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准确把握手术时机, 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治疗, 不仅可提高急性肠梗阻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对肠梗阻的预后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鲁德忱, 秦宪斌, 宋彩霞.糖尿病并发急性肠梗阻手术治疗13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5, 5 (15) :2942-2943.

[2]陈军, 何晓东.肠梗阻手术时机的选择[J].中国医刊, 2002, 37 (6) :20.

[3]HA H K, PARK C H, KIM S K, et al.CT analysis of intestinal obstruction due to adhesions:early detection of strangulation[J].Comput Assist Tomogr, 1993, 17 (3) :386-389.

[4]朱维铭.肠梗阻的手术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 28 (9) :692-694.

[5]刘崇清, 王崇树, 彭祥玉, 等.肠梗阻急诊手术29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3, 23 (7) :419-420.

[6]邱钢, 刘小春.血清肌酐作为急性肠梗阻手术指征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18) :16-17.

肱骨骨折保守与手术治疗选择探讨 篇8

关键词:骨折,肱骨近端,保守治疗,手术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本院骨科所收治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 (60例) 。诊断标准 (参照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病例均表现为骨折的特征如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等。同时X线检查显示骨折亦是诊断的直接佐证之一。

本研究共收集6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 保守治疗组及手术治疗组各30例。同时在病例的选择上为确保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可比性, 注意在年龄、性别、受伤机制的骨折分型上的组间均衡性。影响患者治疗转归的因素处于均衡状态。经统计分析两组病例的年龄、性别、诊断、依据受伤机制的骨折分型等方面,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保守治疗组

在选择手法复位时, 因手法是逆着损伤机制进行, 因此笔者选择按受伤机制的进行的分类方法。在手法复位时, 依其受伤机制, 按外展型、内收型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手法复位。①外展型骨折移位明显肱骨近端骨折在局麻下行手法整复, 超肩关节夹板固定。②内收型骨折治疗原则与外展型相同, 手法及固定形式相反。

1.2.2 手术治疗组

进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具体步骤如下:在高位臂丛麻醉下, 患者仰卧位, 伤肩垫高, 自肩锁关节前下方沿锁骨外1/3向内到三角肌和胸大肌之间, 转向外下延伸。作弧形切口, 长约12~14 cm, 切开皮肤、皮组织和深筋膜, 在三头肌和胸大肌之间分离, 保护头静脉, 将三角肌向外牵开, 即显露肱二头肌长头肌腿。术后用外展架将伤肤固定于外展60°~70°, 前屈35°~40°[1], 术后在伤肢无痛的情况下, 即开始伤肢未固定部位的功能锻炼。1~2 d后拔去负压引流, 10~14 d后拆除缝线, 4~6周拆除外展架。

1.3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eonstant和Muriey[2]肩关节评分日常活动、肩关节活动范围 (由骨科医师完成查体) 、力量三部分进行评分, 按总分评定治疗效果。优:骨折愈合, 90~100分;良:80~89分;可:70~79分;差:低于70分。

从x光片上测量骨折端的位置情况分级:优:骨折达解剖对位;良:骨折端错位在SMM以内, 骨折端成角在10°以内;可:骨折端错位在ICM以内, 骨折端成角在15°以内;差:骨折端错位大于ICM, 骨折端成角大于15°。

2结果

2.1 患者日常生活评分情况见表1。

2.2 患者肩关节活动范围评分情况见表2。

2.3 患者力量评分情况见表3。

注:经χ2检验, 两组日常生活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保守治疗组在日常生活的改善方面较手术组为优。

2.4 骨折端对位情况评分见表4。

2.5 总体疗效评价情况见表5。

注:从上表中可以看出, 就评分绝对值而言, 保守组较手术组肩关节活动范围评分高, 但是经χ2检验, 两者在肩关节活动分类评分上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3讨论

本临床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通过治疗后的随访 (一年以上) , 对患者肩关节功能按constant和Murley评分系统进行评分, 根据患者日常活动、肩关节活动范围及肌力恢复情况评价疗效;结合治疗前影像学等资料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 发现两种治疗方法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保守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在肩关节疼痛的恢复, 日常生活的恢复上有较明显优势, 且远期疗效较好, 并发症少。

注:经χ2检验, 两组平均力量评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手术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参考文献

[1]张磊, 杨海涛, 曹前来, 等.锁定钢板与常规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比较.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4, 12:728-731.

结肠癌治疗新选择:介入+手术 篇9

小张是一单位的技术骨干,40岁刚出头,可是最近大便带血的事,一直困扰着他。去医院一检查,医生的结论竟然是直肠癌,而且已经有肝脏转移的现象。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让小张一下子傻眼了。

若按传统的手术治疗,仅能根除局部的病灶,无法控制肝脏的转移,会让很多像小张这样的患者无所适从。而近来新兴的技术——术前介入治疗,却可以给患者新的希望。

◆ 穿刺点仅有米粒大

对于抗癌,内科用药物治疗,外科用手术治疗,放疗科用放射治疗……而介入治疗,是怎样的一种方法呢?

介入治疗,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的一种微创性治疗。就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不用切开人体组织,而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精密器械,穿刺引入人体,对体内病变部位进行诊断和局部治疗。穿刺点仅有米粒大小。

介入治疗应用数字影像技术,扩大了医生的视野,借助导管、导丝延长了医生的双手,可治疗许多过去无法治疗、必须手术治疗或内科治疗疗效欠佳的疾病,如肿瘤、血管瘤、各种出血等。介入治疗具有不开刀、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的特点,因此引人关注。

◆ 术前介入治疗

据统计,结直肠癌术后约有40%的人会出现肝脏转移,对于已有肝脏转移的患者,传统的手术更是无法彻底治疗。

这类病人则可用介入治疗:先将几种最有效的抗癌药搭配在一起,然后通过导管技术,找到肿瘤的供养动脉,把抗癌药和栓塞剂直接注入肿瘤组织。

这种疗法主要有两大优势:一方面将高浓度的药物直接作用于局部,发挥最大的抗肿瘤作用,对全身毒副作用小,绝大部分患者能接受治疗;另一方面,还可将肿瘤的供血血管阻塞,使肿瘤失去血供而“饿死”。

对于术前尚未有明确肝转移的患者,术前若用介入治疗,可消灭“隐性的转移”(单个肿瘤细胞的转移),配合手术和术后的全身化疗,复发率显著下降。而对于术前已有肝脏转移的患者,术前的介入治疗可使转移灶缩小,为手术提供良好的机会,再配合术后的全身化疗,患者的生存率显著提高。

总之,介入治疗的出现,为提高结直肠癌的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命,起到很好的作用。

◆ 费用与安全性

介入治疗一次的费用大概是1000~2000元之间,但是由于它是局部给药,所使用的化疗药物的剂量仅为传统的1/2,所以在降低药物费用的同时,还可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

多系统伤骨折手术时机的选择 篇10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6例, 男304例, 女82例;年龄7岁~73岁, 占96.8%。致伤原因:车祸伤242例占62.69%, 锐器伤49例占12.69%, 挤压伤23例占5.95%, 重物砸伤32例占2.56%, 坠落伤24例占6.21%, 其他16例占4.14%。创伤情况:本组386例每例损伤器官最少2处, 其中有重度脑挫伤、左锁骨骨折、多发性肋骨骨折合并胸、腹部多脏器损伤破裂, 最多者达10余处, 四肢骨折伴胸腹腔脏器损伤159例, 颅脑伤114例, 多发性肋骨骨折64例, 肝、脾破裂5例, 骨盆骨折23例, 尿道损伤21例。本组合并失血性休克341例占88.46%。颅脑胸部总闭合伤71例占18.4%, 开放性损伤69例占17.95%。

1.2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全部为多系统、多器官损伤的患者。多系统伤是一个动态过程, 常包括2个或更多专科的损伤, 约半数以上患者需进行手术治疗, 由于创伤部位、严重程度、受累脏器的不同, 治疗时常出现局部整体、轻重缓急、主次先后等处理顺序上的矛盾。有些危及生命的损伤常被显现的肢体骨折或创伤所掩盖, 以至贻误抢救时机。涉及颅脑、胸腹、四肢的多发伤, 应与相关科室制定最佳抢救方案, 同时合并失血性休克者, 在快速扩容的同时尽快行相关科室及四肢长短骨手术, 受伤初期与其他相关科室同时进行四肢骨折固定的89例, 初期患者病情危重、后期进行骨折固定的221例, 有297例入院后行骨牵引, 夹板、石膏托外固定, 开放性骨折暂时不能行骨折固定的, 先期闭合伤口。

2 结果

本组治愈出院318例, 其中骨折延迟愈合29例, 骨折未愈合7例, 后期发生感染4例, 死于严重颅脑损伤的28例, 失血性休克患者47例。有2例因损伤的肢体发生感染。其中创伤导致的残疾有31例。

3 讨论

多系统伤是涉及2个或以上部位 (脏器) 的损伤, 其往往造成了整个机体生理功能的严重紊乱, 伤者的病情往往很重, 并发症多, 病死率高, 治疗上容易发生矛盾, 顾此失彼。同时常常累及骨折, 多系统损伤合并骨折的, 在以往的急救措施或步骤中都是先治疗脑部创伤等其他合并伤, 然后再考虑其他骨科创伤的处理。这样, 往往要等到至少半个月以上的时间, 这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都会产生不良影响。治疗其他系统伤的过程中, 不是单纯地消除相关疾病的过程, 它涉及到其他系统组织创伤后许多病理生理变化的过程, 不是短时间就能解决的问题[1]。骨折对这类患者来讲, 具有同样的救治价值。如果骨折不尽早手术, 那么在等到骨痂形成后再处理, 不但容易发生并发症, 患者在心理上也将是痛苦的。对颅脑创伤等其他系统损伤的积极处理是主要的、必要的, 同时, 尽早将骨折进行坚强有效的外固定, 再选择一个适当的时间给予手术。所以, 单从理论上讲, 如果能在一次麻醉下, 在处理其他脏器损伤的同时, 完成骨与关节的手术, 对患者而言是最好的。但事实上, 在处理合并有颅脑、胸腹等内脏器官损伤的严重多发伤患者时, 为抢救生命, 基本放弃这种做法。所采取的措施只能是在最短的时间内, 及时补充患者的生理所需, 进行必要的手术干预, 调整患者生理功能紊乱的状况, 阻止患者病情的继续恶化, 尽可能挽救患者的生命。在严重多发伤同时对所有的骨折进行复位固定有时是不可能的, 而且也是不明智的[2]。有以下几种情况时, 需要即刻处理:合并有四肢血管的活动性出血;骨关节畸形极其严重;骨折端或脱位对表面皮肤的压迫威胁到皮肤的完整性和活动时, 或压迫神经和血管可能造成后期严重的神经损伤或肢体缺血坏死时。

根据观察骨折选择在8 d~10 d进行手术, 效果比较满意。而此时其他系统损伤有所好转, 骨痂尚未真正形成, 正是骨折处理的最佳时间。对于尚未脱离危险的患者, 暂不采取进一步处理措施。创伤后发生并发症最常见的因素是监护期的延长, 创伤后被监护的时间在3周以上, 再行骨折处理, 难免发生并发症, 当然, 这些患者并不都是因长时间住院抢救引起上述症状, 可能与其创伤本身的危重度有关, 但长时间住院是引起感染和营养不良的一个因素。因此, 除非必要, 应当缩短术前监护期。骨折手术时间的早晚, 必定影响到住院天数的长短;而骨折处理的时机, 又同各系统损伤的程度有关。根据现在的骨折治疗手段, 包括手术方式和手术器械的改进, 如果患者生理功能改善以后, 及时给予骨折的确定性手术治疗, 一般情况下, 大部分患者的功能恢复可以达到基本满意, 而不应该冒险去进行早期骨折修复[3]。笔者认为, 对这类多发伤者都应进行规范的综合治疗, 如提供营养、抗生素的应用、镇静和镇痛药物治疗, 加强护理、观察和评判等, 尤其是对并发症的防治, 这样才会真正降低病死率。而对骨折的处理, 应根据实际情况, 在保证生命的前提下适时进行。

参考文献

[1]石美鑫, 张延龄, 张元芳, 等.实用外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812~826

[2]于建新, 沈伟锋.创伤救治模式的相关问题与发展方向[J].中华创伤杂志, 2006, 22 (9) :641~643

上一篇:城镇化的中国特色下一篇:高考作文技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