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教学(精选12篇)
信息技术课教学 篇1
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容易出现信息化与技术化的倾向,也就是说容易出现大量信息知识的堆砌及实际操作的机械化。 这与高中教学环境有一定关系,应试压力之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地位有限是一个事实,也与本门学科的教学有相当的关系,信息技术教师常常有爹不疼、娘不爱的感觉,加上没有过高的考试要求,因此课堂教学组织常常相对粗放。 反思这一不足并且要走出一条改变的途径的话,笔者以为关键在于重建信息技术教学的思想, 应当结合高中学生的成长需要,努力走出一条从信息、技术走向信息技术素养的教学之路。
一、信息技术素养不是信息与技术的简单组合
信息技术素养是课程标准提出来的重要概念,仅仅从概念上来看,与其他学科素养并没有区别,对此概念的理解不能概念化,不能认为信息技术素养就是积累了信息、提高了技术之后就自然生成的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理解与能力水准。 在笔者看来,信息技术素养是内隐在学生有形的学习之后无形的东西,它能在面对信息与技术要求时自然表达出来的一种能力水准。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今天的高中学生具有的信息与技术知识已经很丰富,但不能认为其信息技术素养就很高,这样的矛盾凸显出信息技术教学中素养提升的迫切性。
二、基于信息与技术的信息技术素养教学实践
基于上面的分析,笔者以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除了基本的知识传授之外,信息技术素养的真正落实应当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着力点。 现以“ 信息及其特征”一课的教学,谈谈笔者的观点。
“ 信息及其特征 ”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第一个内容, 常常因为知识性过强而被教师忽略, 加上学生也感觉太多的知识识记而没有上机操作的机会, 自然不会感兴趣。 这实际上折射出信息技术素养提高面临的困难。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知难而进。
首先,拉近高科技信息与生活信息的距离。 当前进入高中的学生已经经过多年的信息与技术的洗礼, 谈到信息技术,想到的便是通信卫星、互联网等,而很少想到身边就有更为丰富的信息。 因此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可以让学生对信息的理解更为全面,而这正是信息技术素养的最为基本的东西。
其次,寻找生活中的“ 信息”。 生活中的信息与高新技术下的信息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 课本上的文字图形、课堂上教师展示的多媒体、 信息技术课上的Int er net自不必说 , 早晨妈妈喊起床的声音、上下课时的铃声、上到第四课时肚子饿得咕咕叫的声音也是丰富的信息源。
再次,在上面两步的基础上,开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学习。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 信息存在于哪儿呢”“ 有没有载体的信息呢”, 这些问题可以将学生的认识导向“ 信息的载体依附性”, 且信息在依附的载体之间往往是可以传递或转换的;通过“ 信息具有哪些功能”的问题讨论,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信息的价值在于其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在于其能够促进人们在生活中的物质和能量的生产与使用;而当笔者向学生介绍曾经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的“ 信息不对称理论”时,学生可以从中深刻意识到信息的经济、社会、政治甚至是军事价值。
最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延伸。 延伸有两个方向: 一是学生的学习生活范围;二是学生所不太熟悉的信息技术世界。 在前者的努力中,笔者通过某次考试成绩的计算,让学生认识到针对不同对象进行不同的计算,可以发现平均值、极差等数据对一个班级某个学科的精准把握;而对于后者, 笔者则将大数据思想向学生传递,以让学生认识到对于信息把握得越准,组合得越科学,其所能发挥的功能也就越大。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面对的就不再是大量且无序的纯粹的信息,而是信息的有机组合,也是信息功能的进一步发掘。 当学生认识到信息是具有丰富的功能时,他们信息技术素养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
三、信息技术素养提升的师生教学关系再思考
将信息技术素养当成是教学的重心, 那就会发现实际教学中师生教学关系需要重构。
一方面教师不能完全充当信息技术的讲授者,因为那将意味着信息是一个单向传递的过程,这与信息技术教学所依赖的信息社会背景中信息传递的双向性是不一致的;另一方面学生对信息的理解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对于教师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甚至是斟别的过程,笔者以为学生如果具有了这样的意识, 那就意味着对信息有了理性思考, 也就不至于看到什么夺人眼球的信息就随手转发的情形了。
总之,信息技术素养提升视角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师生建立在平等关系的基础上,对于信息与技术进行现代意义的加工,这样才能让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得到真正的提升。
摘要:当前高中学生生活在信息社会中,所接触到的手机及电脑等也都是高科技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有质的提升。事实上,学生在信息世界中的表现证实了信息技术素养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要实现从信息、技术向信息技术素养的转变,这个过程中要重构师生教学关系。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素养
信息技术课教学 篇2
扶风高中韩玉玲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是我们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结合自己十几年的教学体验,就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共创生动盎然的理想课堂,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
一、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学生只有对所学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探索知识,掌握灵活应用知识的技能和本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首要的任务。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认为教师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对所学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1、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实践也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心情变得愉快,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保持亢奋的学习劲头。为了激发这种兴趣,我们应该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2、注重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激发学生兴趣。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紧张的气氛变得和谐,使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因此,把幽默诙谐的语言引进信息技术课堂,寓庄于谐,寓理于谐,能使学生好学、乐学。
比如对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使学生感到抽象,记忆困难。在讲授时,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就能化繁杂为简洁,化沉闷为轻松,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二、创设主体环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得学习兴趣得以延伸
“授人以鱼,未若授人以渔”,要让学生主动地、全面地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时时处处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的活动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是一个起点。如何保持学生的兴趣,是个漫长的过程。学生的知识技能如果完全依赖老师的教导,只能坐以待毙,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在课堂上就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创设实践条件,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1、目标设计以学生为主体
要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相长的思想,则要求教师不光要备教法,更多的是要备学法,必须“教案”与“学案”融为一体,设计出符合教学规律的立体化的教学方案。同时立体教案还必须突出素质教育的宗旨,目标设计要突出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主体,而不是以知识灌输为主体。因此,必须要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确定教学内容或选择教学材料主题要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②要给予学生个体选择的机会。在选题方面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在教学内容方面最好有一定的弹性。
③要照顾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
④要重视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要尽量给学生展示、说明的机会。
2、时间安排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为“填鸭式”教学,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教
师或一讲到底,滔滔不绝;或一问到底,或以问代讲,有时甚至自问自答,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失落。而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和自学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经过几年的教学总结,我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能够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平常的教学中,我经常采用此法进行教学,保证每节课学生练习的时间都不少于25分钟。事实证明,采用此法进行教学,收效甚好,学生学习热情高且知识掌握、吸收快。
3、组织形式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很少有自由学习、自由讨论的组织形式,这种刻板、拘束的学习氛围无疑成了学生学习的枷锁。要改革这种现状,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从“主角”到“配角”的角色转换。例如,在一节公开课中,我就采取了多种组织形式:任务驱动形式、自主探索形式、小组讨论形式、小组竞赛形式及自我评议等形式。所有这些形式都是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围绕学生这一主体所进行的。并且,这些组织形式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及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因此这节课也得以成功。事实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只有组织形式上以学生为主体,才能让学生学得生动,学得投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要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实施开放教学。
开放式教学不拘于一种形式,能够使学生在民主、活跃的气氛中自主探索,敢于质疑,乐于争辩,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够使学生多层次、多维向地思考,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这种气氛中,师生之间的情谊得到加深,学习的自信心得到加强,学习的兴趣得到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
要合理安排开放题,积极组织活动课,实施课堂开放。这样能给学生提供充分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内容,为进一步发展学习兴趣创造条件。
总之,“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兴趣是学习的母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当然在选择的时候要考虑运用策略的必要性,不能为了激发而激发,激发兴趣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课堂充满活力
扶风高中
韩玉玲
信息技术课教学 篇3
一、注重信息技术综合能力的培养,强化思想和方法教学
信息技术教育要立足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变得更加聪明和智慧。首先,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操作过程是以抽象思维为基础的,要解决把抽象的东西转变成形象的东西,必须通过对问题的归纳、分析从而研究出一般性的规律。比如:计算机中树形目录的认识,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过程,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学习,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其抽象思维必然会上一个新的台阶。其次,通过信息技术教学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上机要通过手、眼、心、脑并用而使大脑形成的强烈的专注,使大脑皮层产生高度的兴奋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上机体会各种功能、分析操作方式,都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更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而培养出勇于进取、独立探索的能力。同时由于计算机运行高度自动化和程序化,因此在操作中,需要有极为严谨的态度,稍有疏漏便会出错或死机,因此,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严谨性,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优化。再次,信息技术教学能够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能力。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处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具有联系性的教学内容
针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必须充分重视内容设计,注意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性,方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提高信息技术学习的系统性。通过挖掘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巧妙應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应用能力。例如,在针对Excel相关内容实施教学工作时,不但要引导学生学习制表、字体、边框、底纹等相关内容,而且要让他们掌握插行、删行插入、批注、分页线等操作方法。此外,促进Excel及Word相关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老师可以对Excel中的表格以“Microsoft Excel工作表对象”的形式进行复制,然后将其粘贴到Word文档上,也可以引导学生将Word文档中的文本制作成为Excel表格。
在学生学习一段时间的Word、Excel及PowerPoint内容之后,对信息技术相关基础知识有一定掌握之后,老师要指导学生开展宏学习,将新宏的录制方法教给学生,或者将不同快捷键的设置技巧教授给他们,有效满足他们的学习、工作需要,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推动其操作技能及知识应用技能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此外,老师可以对上述几个知识点进行有效融合,通过邮件将整理好的内容发送到群邮箱,方便学生自主查阅和学习,鼓励学生自行设计信息技术相关作品,并针对学生作品开展评价,针对存在的不足及时提出建议,督促学生改进和完善,针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赞赏,以提高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形成自我发展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探究与发现中提高信息技术能力。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注重精讲多练因材施教。对于学生自己看得懂的、理解的内容,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而对于一些理论概念,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精要简赅地讲授,让学生掌握知识要领。还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以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技巧。其次,要发挥信息技术课的优势,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如物理教学中,在机械波介绍横波的形成时,教材上画出波源每完成振动的四分之一周期所形成的波形图,并且特别强调在波传播的过程中,传播的只是振动形式,而介质中的每个质点都只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往复振动,并不随波迁移,总有一些学生认为波是介质中各质点在波的传播方向上移动产生的。如果用Flash制作波动模型的动画课件进行展示,通过视觉的动态刺激,直观的感受,学生就会在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其他内容如电场线、磁感应线、电磁振荡、a粒子散射等比较抽象的内容,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处理,变成直观情境,顺利地实现了由抽象到形象的转变,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在教学过程中引进竞争机制
为了保证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更多信息技术教学知识,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技能水平,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在教学工作中设计具备竞争性特点的教学方法,制造良性竞争,推动学生成长和进步。信息技术任教老师应该积极在教学工作中引入竞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竞争活动,并在竞争中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例如,在针对Word文档相关内容实施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首先展示十个不一样的文档,引导学生对其中几个文档进行复制,将其粘贴到其他文件夹中,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了解键盘的具体作用,按住Ctrl键实现对多个不连续文件的有效选择。另外,针对键盘键的快捷方式教学,可安排抢答环节,针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增加其德育分,鼓励学生通过抢答方式展开竞争,在竞争氛围中实现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例如Ctrl+Shift能够切换输入法,Ctrl+X表示剪切,Ctrl+C表示复制,Ctrl+V表示粘贴,Ctrl+Z表示撤销。针对以上知识点设计抢答环节,让学生明白键盘的快捷键使用可以促进工作效率的大幅提升,为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打好基础。
五、重视团队合作,提倡团队学习
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背后通常都会有各种信息技术团队,信息技术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信息技术团队,这说明,在信息技术的发展进程中,信息技术团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强调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针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团队精神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只有从中学阶段开展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才能保证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帮助他人,学会合作及共享,建设出真正的信息技术学习、工作、研发团队。同时,团队合作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当学生碰到学习难题时,大家一起针对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头脑风暴法等集中多方智慧,寻求有效的解决措施,进而有效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为了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统一管理,建议老师合理设立小组组长,组长对自己小组的学习和工作进行负责,发挥协调作用,有效实施分工合作,监督各个成员有效开展学习。老师应坚持平等、公平的原则,给予每个学生均等的机会担任小组组长,轮流负责,有效加深学生对该职位工作内容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感,使每个学生自主参与到团队学习中,提高教学质量[2]。
参考文献:
[1]王成方.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及课程评价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1,14(01):87-88
信息技术课教学 篇4
在学校教育中, 每个学科都离不开相关概念的教学, 学生能否很好地掌握一门学科的概念, 对学好这门课而言起着决定性作用, 可以说, 概念是组成一门学科的基石。所以, 概念的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虽然只是副课, 但也涉及很多概念, 例如:信息、网络、病毒、数据库、IP地址、域名, 等等。这些概念怎么教才能体现学科特色并达到最好的效果, 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和探索。
《信息及其特征》是高中信息技术 (必修) 《信息技术基础》的第一课, 面向的对象是高一年级, 它是其它后续学习内容的基础, 占有重要地位, 也是一节纯概念的教学内容。对信息的定义, 不同的领域专家有不同的理解, 目前, 尚无唯一的、权威的定义, 课本上分别列出四位专家对信息的定义, 到底怎么开展对这个定义的教学才有效呢?对高中学生而言, 他们对信息都有一些基础或是感性的认识, 这些都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知识基础。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了两种概念教学的方法: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它们的相同点是都需要学习者以已有的知识结构为基础来学习新知识。不同点是概念形成是通过鉴别相关概念的正反例来学习新概念, 而概念同化是学习者在旧概念的基础上建构新的概念, 新概念可能和旧概念有上下位关系或是类同关系, 等等。概念同化的教学方法直接向学习者呈现概念的关键特征, 学习者通过把这些关键属性和自己认识结构中已有的相关概念关联同化来学习新概念。比起概念形成, 它更适用于比较复杂的概念学习。
本节课通过概念同化的教学方法, 在学生对“信息”有初步理解的基础上, 经过关键字罗列——提炼——形成概念几个环节, 尝试让学生自己给出信息的定义, 并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深入理解信息的特征。
二、教学流程
1.抛出问题
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 我们平时耳熟能详、脱口而出的一些词汇, 比方爱、素质、美……当有人反问我们它们真正、准确的含义 (定义) , 你会不会被瞬间问倒?这是为什么?文字全都认识, 却看不懂专业的书籍, 这样的情形你有过吗?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
因为, 我们不明白其中专业词汇的定义, 也就是相关概念的含义, 可见概念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平时习惯了先接受课本、教材中专家、权威对各种概念的定义, 然后再慢慢地理解与消化。今天, 对于信息技术的第一课, 让我们“颠倒”过来, 尝试自己来给出“信息”这个概念的定义。
2.提出教学目标
明确展示本节课的两个教学目标。
第一, 给概念“信息”下定义, 理解信息的特征。
第二, 掌握给概念下定义的一种方法。方法概括如下。
(1) 把概念的相关特点 (专业词汇叫属性) 陈述出来, 以关键字的形式罗列, 罗列得越充分越好。
(2) 将罗列出来的一系列关键字, 进行分析、比较、替换、删除、合并, 进而提炼出最能代表事物根本属性的若干关键字。
(3) 将最终确定的关键字, 融合、整理成为一个句子, 形成对这个概念的定义。
3.利用“概念同化”教学方法教学的具体过程
三、教学反思
(1)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 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学生可以通过以上的学习过程总结出信息的特征, 给出信息的定义。例如:课堂上有学生给出这样的定义:“信息是一种可以共享, 具有时效性、普遍性, 具有相对价值并且可供处理的一种资源。”“信息是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普通存在的, 具有时效性、确定性, 可以用于共享, 有着相对价值并可供处理的资源。”“信息是以文字、声音、图形等作为载体的一种具有传递性、共享性、可处理性、时效性、真伪性的资源, 并且不同信息有着不同的价值。”
值得说明的是, 这里不要求学生给出非常完美的定义, 更多的是要求学生体会下定义的过程, 因为“信息”二字从古就有, 发展到今天, 它的内涵是不断延伸的, 人们对信息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 给信息下定义也将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
(2) 《信息及其概念》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方法有很多, 但本节课通过学习这个概念的过程能掌握一种给概念下定义的方法是不容易的。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概念, 小到花鸟鱼虫, 大到国家、世界、道德、理想……我们是怎么理解这些概念的?又是怎么给它们下定义的?通过这节课, 学生可以学习到通过概括关键属性的方法来下定义, 这个方法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多思考、多总结, 而不是习惯性地去翻看课本。
(3) 本节课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尽量让学生来完成, 并利用电子白板突出的交互功能, 很好地体现了对关键字进行筛选和修改的过程, 保证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也是笔者作为一名信息教师一直努力做到的。
摘要:《信息及其特征》是高中信息技术 (必修) 《信息技术基础》的第一课, 它是其它后续学习内容的基础, 占有重要地位, 也是一节纯概念的教学内容。本文通过概念同化的教学方法, 在学生对“信息”有初步理解的基础上, 经过关键字罗列——提炼——形成概念几个环节, 尝试让学生自己给出信息的定义, 并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深入理解信息的特征, 使教学体现学科特色并达到最好的效果。
信息技术课教学 篇5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1
没工作之前,一向在幻想工作后的幸福生活,工资、教师的称呼,自我的极大满足。哪明白工作后才又想回到学生的时代。学生的时候,能够想做就做,不想做能够推脱有事没空,别人不会说啥,当了教师,的时候要从职责的角度去做事情,而不仅仅是做事情本身。学生的时候经常想教师怎样这样,我当了教师必须要怎样样怎样样,当了教师才发现,我也和他们一样,甚至还不如他们做的好,年轻,没有经验,不会管理。
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师傅金教师的指点下,我不断地提高自我的教育理论水平,丰富专业知识,有较强的教育、教学与教研本事,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工作职责感。我较好地完成了学校分配的各项任务,得到了各位同仁以及学校、上级领导的肯定与好评。现将工作情景作如下汇报
本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同事之间的关系。平时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我的言行,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教学教育经验。
在教学工作上,根据学校的工作目标和“六认真”工作要求,了解学生的实际情景,经过钻研教材、研究具体教学方法,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期工作计划,为整个学期的综信教学工作定下目标。接手的这届学生,指法的运用十分差,在这种情景下,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进行指法教学,此刻,大部分学生能正确的运用指法。
计算机维护是我的特长,在认真上好综信课的同时,和师傅一齐全面负责学校计算机维护工作,保证学校各教室、办公室及机房计算机正常使用。还辅助其他教师做好课件。
为人师者仅有不断地完善自身、提高业务水平、拓宽知识面,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而我作为一名新教师,在许多方面还有所欠缺,异常是在听了一些老教师的课,参阅了他们的教学笔记之后,更是为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认真和默默奉献而感慨颇深。差距还很大,前面的路还长,以后不管工作有多忙,我都要坚持反复钻研教材,很多阅读参考书,以提高自我的水平。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真知灼言,让我深感一名人民教师的光荣与职责,作为一个刚刚起步的青年教师,我惟有勇于进取,不断创新,才能取得更大的成。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2
回顾这个学期所从事的电脑教学工作,基本上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任务。当然在工作中我享受到收获喜悦,也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我所享有的收获我会用于下个学期的工作中,我所碰到的问题我要认真思考想办法解决。
从教学上讲我主要做了这一些工作:
(1)、做到期初有计划,有教学进度,使教学工作能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下去;虽然其中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比如:电脑室只能开放一个月,但由于教学计划安排的比较好,所以并没有给工作带来影响,反而在必须程度上有利于教学工作的进行,使得很多电脑理论知识得于传授给学生。当然也有不利的一面即学生没有办法上机,缺少实践机会,这个问题在下个学期要异常加于重视解决。
(2)、按照学校工作管理规定,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努力上好每一节课。电脑科学校安排的课时比较少(一周每班一节)这对于学生来讲的很重要的一节课;对教师来讲是比较难上的一节课。所以才能上好每节课对教师对学生都是很关键的。除了备好课、写好教案外,我还要查阅各种资料,能上因特网时还上网寻找好的教学材料,教学课件,把它们和我所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为我所用。
(3)、利用学科特点,和自身条件,组织部分学生参加电脑兴趣小组。活动的成果的喜人人如初一不少的学生电脑打字速度,电脑知识水平的很大的提高。
(4)、在转差促优上,我也注意在教学中或教学之余以各种形式如家访等形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转化差生,促进他们的发展。
(5)、在教学之余,我也注重自身发展提高。除了听课,评课,参加教研组教研活动外,我还注意到要自学。从思想上,利用行评机会端正自我;从行动上参加自考学知识,学电脑技术,学教学技能等;在生活上注意形象,为人师表。
作为教师教学工作是主要的,但除了教学工作外,我也进取参加学校组织其它活动如:政治理论学习,运动会工作等等。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3
不知不觉中一个学期就要结束了,回顾这个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想方面
我从思想上,利用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端正自我;从行动上学电脑技术,学教学技能等;在生活上注意形象,为人师表。一学期来,我进取参加政治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默默无闻地配合领导和教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肯定。这些肯定使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变得更有信心、有动力去做好每一项工作。
二、考勤方面
我在做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处理好学校工作与私人之间的关系,不迟到不早退,有时还会加班加点,同时煅练了自我。对学校的工作尽职尽责,不论是学校分到的哪一项工作,我都配合同事尽自我的努力把工作做好。
三、工作方面
这学期主要的工作主要包括在三个方面:一是担任七八年级共16个班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二是承担微机室管理;三是进取开展信息技术兴趣活动,包括组织学生参加区学生主题网站制作比赛;辅导八年级1,2,3,4,8,9班的学生参加市“中科杯”比赛。为了延长微机室计算机寿命,我们开展了“保护电脑,人人有责”的活动,并且在每个班选两名学生进行卫生清理、日志登记,做到职责到人。经过学校组织的听课活动和进取参加教科院组织、市信息中心组织的活动。让我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不断反思教学中的困惑,总结经验,创新自我独特的教学方法。
四、以后的打算
1、信息技术兴趣小组的继续深入开展。
2、配合网络学习成员开展网络学习活动。
3、继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越是对事业爱得深,越感到自我对事业的不尽职。”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认真分析和研究好教材、大纲,研究好学生,争取学校领导、师生的支持,就能创造性地搞好信息技术课教学,就能使我的工作有所开拓,有所进取。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4
本学期信息技术工作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以创立教育现代化为契机,以网络和电教设备的管理与维护、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研究为工作重点,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中的资源作用,逐步提高自我的本事。回顾这一学期的工作,我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教育事业,各方面约束自我,鞭策自我,对自我要求更为严格,力争在思想上、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使自我的思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也对自我思想上有了更加高的要求。一学期来,我还进取参加各业务培训学习,努力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默默无声地配合领导和教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肯定。这些肯定使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变得更有信心、有动力去做好每一样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增强服务意识,促进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为使我校的信息技术工作在有序、高效的轨道上运行,学校对信息技术工作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进一步优化我校信息技术管理水平。
1、做好多媒体的配套使用,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每种电教媒体的作用,规范操作、讲究实效,并对各教室使用情景进行普查和不定时抽查,使电教媒体真正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
2、进一步完善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教师办公室、班级等处室的电脑使用制度、物品借用制度,各多媒体教室由专人负责管理,做到分工细,职责明,使用规范,并落实使用登记制度,规范了学生、教师对计算机的操作,及时维护好各处室的计算机的网络,保证学校网络健康、正常、安全运行。
3、对各室电教设备做好了维护保养及维修工作,定期对各室及教师电脑检查“病毒”,做到发现问题及时予以解决,做好多媒体教室的电脑、投影仪除尘工作,从而保证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
4、增强服务意识,对电教设备坚持做到常巡查,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
二、加强教学研究,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
在学校领导的密切关注下,我们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研组相结合,在教学与科研并进的同时融入信息技术的理念和技术的学习研究,从而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锻炼,更新观念,提高理念,以更好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在教导处的指导下,全体教师平时能对信息技术教育教研动态及时的学习、掌握和运用,把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带入课堂,带入学校,使教师的业务水平也得到提高
三、立足新课改,切实提高我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和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水平
1、定期推广有价值、高水平的课堂教学软件,本学期每个教室都安装了何教师智能教学平台,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进取性,鼓励他们根据教学资料,自制课堂教学软件,供给原创性资源。广泛搜集高质量的学科资源,充实学校教育资源。
2、及时总结电教媒体在教育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
3、协助每位教师都做了自我的微课,部分教师录了自我的优课。
四、重视各种活动,搞好信息应用
1、在学校的各项教研活动中,充分运用电教媒体,观摩名师教坛、学习探讨教育理论,使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2、加强课堂教学实践,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电教手段,进取渗透学科教育。
总之,信息技术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决定了我必须还有很多的学校工作要做:电脑设备的维护、文本资料的录入、学校信息平台的建设、课件的制作、音乐的修改、各种活动的摄影摄像……如此繁多的任务我也从不推诿,而总是充分利用一切课余时间及时解决。
一个学期忙到头,付出的是什么,收获的又是什么呢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学期我收获的同样是硕果累累。
我的忙,我的累,我更为取得的成功感到欣慰和自豪!成绩只能说明过去,在今后的各种工作中,我还会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5
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又将接近尾声了,现将自我本学期的收获和感想做个简单的工作总结。帮组梳理下自我的教学工作,期望在今后的工作上有所提高。
本学期我还是担任四、五年级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有了过去一学期的工作的铺垫,本学期的各项工作开展起来要顺利多了,收获了一些小小的教学经验,可是同时也深感自我的压力越来越大,在不断的摸索中教学,也开始越发多的发现自我的不足。经过教学工作使我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有了正确的认识,它既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又是小学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资料。下头我总结一下这学期信息技术的心得体会。
一、深入学习,提高自我的业务水平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仅有不断更新自我和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地自我加压,才能将信息知识更流畅地、简便地、完整地讲授给学生,才能让学生始终走在信息技术知识的前端,跟上不断发展的时代步伐。
二、重视因材施教每一个学生在个性发展及特长爱好上的发展都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学生有不一样的爱好和知识需求,在课堂上我们会发现总是有少部分学生对一些学习资料兴趣不大,如果再施加给他们高要求的学习任务,也只是徒劳的。我们应对这少部分的学生安排不一样的教学资料,降低目标标准,使这些学生能更简便的完成任务,从而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调动他们的学习进取性。
三、努力探索,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利用网络,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作用,经过网络,教师能够获得所教学科的各方面资料,拓宽学生视野,优化课堂教学。比如:在微机室里,我能够操作电脑,展示教学课件;变抽象为形象,帮忙学生理解学习中的难点;巧设练习,让学生在乐中学,乐中练,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趣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教学 篇6
关键字:信息技术教学 任务驱动 自主学习
一、明确课堂教学任务和目标,在任务驱动下进行分层教学
从前面的问卷调查出可以看出,各个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受到先天因素、基础知识、主观努力程度的影响。在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从实际出发,进行分层教学,也是新课程提出的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竞争意识,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而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而新课程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是以任务形式提出,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是指教学全过程中,以若干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过程,介绍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这种教学方式非常适用学习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其特点就是紧密围绕任务展开教学。通过讲→练→学生操作实践完成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将这两种方式有机的进行结合,实现任务驱动下分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的结构,对任务进行分层。将任务分成三个层次:任务分别针对优、中、差三个层次,并向学生说明,在完成规定任务后,可以对高一层次的任务进行尝试,而且隔一段时间再进行测试,根据成绩,进行调整。也就是说,你现在的情况和位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就以《高中信息技术》中第三章网页制作为例,首先,提出任务,我根据学生的差异和教学目标,将课程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与学生的实际所处环境相结合,设计了一个基础任务:制作一份宣传自己班级或学校的网页。在这个任务中,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我只要求其完成最基本的网页制作中表格使用、图片插入、文字输入、背景设置、设置超级链接;对于基础中等的学生,我要求完成前面基础要求的同时,还必须使网页的设计排版合理优美,能体现班级或学校特色,必须有二层以上的超链接,对于表格、下划线、图片进行一定的属性设置,能插入滚动字幕或站点计数器;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完成以上任务后,在网页中必须有一个特效,同时要求其将完成的网页上传至网上。
其次,明确任务,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不同任务,让其将任务进一步的细化,将这个大的任务细分为每一步,然后再进行解决。
第三,完成任务。在这个阶段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学习的方法和已掌握知识的知识水平不一样,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我允许学生通过协作完成任务,这样可以更好地补充学生的知识结构的不足,提高完成任务的效率,完善协作精神。在此阶段,教师主要做好引导工作,把握好任务的内容、进度和方向,学生通过协同合作完成任务。
最后,任务评价。评价是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的一种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最能体现学习者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在完成任务后,由学生推荐比较好的作品进行成果展示,教师再最后对不同层次的任务进行点评。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增加学习兴趣和信心,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和思维方法,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教师在这个课堂教学中,对较好的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点在于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点在于带领学生学习,同时要求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协作完成。
任务驱动的分层教学,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同一时间里都能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和知识技能,还能使学生不断地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更大激发起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富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二、注重信息的及时反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体现了与其他学科不同教法。在会考中也体现了计算机学科必须动手不适于死记硬背的形式。这种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来得到掌握,对于发给学生的每一个任务,最关注的应该是完成后老师的评价,教师的一言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如果不进行评价和反馈,那么这个任务对于一部分同学来说只是学到了部分知识。因为在这个评价过程中,可以发现许多好的东西,有些是老师无法想到的,同时多鼓励学生,让学生树立信心。就以第二章操作系统基础为例,这一章的重点在于文件、文件目录、资源管理器。对于这一章的内容,可以说知识点非常多,而且题目的陷阱很多,比如有将home文件夹中的子文件夹删除,不细心的同学就会将home文件夹中所有的内容或home整个文件夹删除,这些小小的问题可能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认为自己没错,但结果是错误的,如果教师不再进行评价和反馈,学生可能同样的错误再犯一次。我在教学过程中,将发给学生的每个任务,让其完成后通过网上邻居放到指定的文件夹中,然后在课后进行手工阅卷,(当然这些题都是我自己针对学生存在的情况进行编写的)。每次进行测试都提供两套以上的题目供学生进行隔行考试,以保证考试成绩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然后收集上来后进行手工阅卷(也就是一题一题看学生的操作),对于每个学生在做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记载,并且对照上一次指出进步的方面,然后将这些内容打印出来以反馈单的形式发放到每个学生的手中,使学生了解到自己在做题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在今后操作中应注意哪些知識点,并且对有进步的学生适当地进行表扬加以鼓励,这会对学生触动很大。不少学生说在以往的计算机教学中从来没有教师发反馈单给他们,使他们感觉到自己受到了老师重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更高了,同时也能够更加自觉和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任务中来,一种收获的喜悦,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也不会觉得计算机课的枯燥乏味了。
信息技术课教学 篇7
一、备自我、备教材、备学生是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前提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认真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备好课, 就能争取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权。准备愈充分, 主动性就愈大, 教学效果就愈显著。所以, 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做好课前准备。
11.备备自自我我, 不断提升自我素质, 拓展教学视野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始终站在信息时代的最前沿, 利用自身知识储备并结合所教学内容, 转化成课堂上的新课题、新方法、新知识, 带领学生跳出课本的束缚、拓展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信息技术,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结合课本探讨实际生活中的新发现、新思路、新创作, 彻底改变学生只读书、读死书的现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对教师丰富知识产生崇敬心理,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变成一种期待和惊喜的学习过程。
22.备备教教材材, 深入研究新教材, 落实新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作为课程领域的基本规则与教学行为依据, 是教师备课和教学的基础。所以, 在授课前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新课程标准和教材, 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从不同角度准确分析课程标准和解读教材, 以便在实际教学中灵活应用。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 才能将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进行系统化、结构化, 从而形成一种比较可行的教学方案和计划, 为教师实施有效教学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和理论基础。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主要依据, 因此, 钻研新教材是落实新课程标准、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前提。
33.备备学学生生,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除了要研究教材、落实课程标准外, 也不能忽视对学生群体的了解。要对所教的实际状况进行深入研究, 对所教学生的特点加以细化, 从而使教材的处理和所选择的教法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只有充分了解学生, 才能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才能因材施教;才能预设并解决在授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才能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是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关键
有了好的素材、知识储备, 如何将其运用到课堂上, 让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 一直是教师追求的目标。
11.精精心心设设计计教教学学环环节节, 提升学习效果
教学设计是决定教学成败的主要因素, 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途径。教学设计的核心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明确教学目标, 就解决了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明确教学过程, 就解决了教得怎样、学得怎样的问题。在教学中要能够设计出构思巧妙、想象奇特的导入方式, 从上课开始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 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认识课堂活动, 循序渐进地掌握所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22.激激发发学学生生学学习习兴兴趣趣, 享受快乐学习
“我要学与要我学”是教育教学活动中较难解决的一个矛盾, 究其根源, 是学生的主动性不够, 还是学生对所学内容毫无兴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 人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 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 所以,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例如:在实际教学中, 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把游戏引入课堂, 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将枯燥的理论讲解得生动、通俗等。这样, 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让学生觉得上信息技术课是一种享受。
三、以主题任务探究, 体现“以人为本”思想, 是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保障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 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课堂任务探究中积极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11.以主题任务为主线贯穿课堂
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主题任务, 引导学生围绕该主题开展一系列探究式学习。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 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提升信息素养。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重在策划、组织与调控, 放手给学生表现。让学生在任务探究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用教师精心设计的“任务”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思考的兴趣, 让学生真正从内心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以触发学生积极探索问题、要求解决问题的心态。
22.实实现现角角色色转转换换, 体现“以人为本”思想
长期以来, 存在着一种“独白式”教学, 一节课40分钟, 教师会从头讲到尾, 毫无顾及学生的情感、态度、智力。这其实是一种“专制性”教学, 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及其发展的关怀。而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的角色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也不再只是教书匠, 而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 而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 而是与学生平等地对话;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 而且是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的过程。
四、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进行有效评价, 是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的重点
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是有效而必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重点, 在完成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 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 启发学生研究新知识, 发现新知识, 把知识运用于实践。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利用新思路、新手段来解决超越自身现有知识范围的问题。通过对教学效果和任务作品的自评、互评, 点评、答疑, 进一步触发学生的实践和创新力。
11.对学生实践和创新力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要将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操作, 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正确性, 并让学生在实践中动脑、动手, 联想、创造, 让学生在实践中享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从而使学习变为学生的一种自觉习惯, 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所以, 提出的任务必须有吸引力, 让学生感兴趣;要有创新性, 在设计任务时还要考虑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 这样才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2.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及时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评价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而不仅仅在教学活动之后。课堂教学评价作为一种过程性评价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往往起到及时反馈和激励的作用。它可以用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点评等方式进行, 通过评价能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我的不足, 学习他人的长处, 拓展自己的思路, 取长补短, 在较短的时间内进一步提高自我。
五、注重反思教学, 是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生长点
要使信息技术课堂更高效, 必须树立良好的自我反思意识, 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反思, 才能弥补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 寻求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效率, 使教学更有效。因此, 要做好每节课后的教学小结, 总结经验, 寻找不足;加强教学理论的学习, 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 用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不定期进行教学调整, 并及时统计分析。教师应对课堂教学加以回顾、梳理, 找出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并从中找到教学的突破方法, 使之成为以后再教学的经验教训, 引以为戒。注重教学反思是教师积累教育教学经验, 提高教学素养的有效方法;是教师对教学进行有意识的积累总结, 能较快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综上所述, 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完善自我教学能力, 提升教学水平, 创设高效课堂, 已成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教学研究的重点。当然, 高效课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只要教学在、学生在, 它永远是我们探究的主题。
摘要:本文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结合新教材, 针对现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现状, 从教学设计、创新实践能力、小组合作、主题任务探究及评价等方面作了阐述。对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信息技术课教学 篇8
信息技术作为高中教学的重要学科, 其教学措施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影响高中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强弱乃至综合素质培养的好坏。现阶段各大高中对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但是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学校缺乏强大的师资力量, 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人数数量和质量均无法有效满足教学需要,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其次,大部分高中学校在教学资金上严重缺乏,无法购买足够的、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设备,很难促进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开展。总之,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目前仍然存在内容设计上的问题及教学方式上的缺陷, 必须在教学工作中寻求有效的改善方法,扫除教学障碍,提高教学效率及质量[1]。
二、设计具有联系性的教学内容
针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必须充分重视内容设计,注意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性,方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提高信息技术学习的系统性。通过挖掘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相关知识, 引导学生巧妙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应用能力。例如,在针对Excel;相关内容实施教学工作时,不但要引导学生学习制表、字体、边框、底纹等相关内容,而且要让他们掌握插行、删行插入、批注、分页线等操作方法。此外,促进Excel及Word相关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 老师可以对Excel中的表格以“Microsoft Excel工作表对象”的形式进行复制 , 然后将其粘贴到Word文档上 ,也可以引导学生将Word文档中的文本制作成为Excel表格。
在学生学习一段时 间的Word、Excel及Power Point内容之后,对信息技术相关基础知识有一定掌握之后,老师要指导学生开展宏观学习,将新宏的录制方法教给学生,或者将不同快捷键的设置技巧教授给他们, 有效满足他们的学习、工作需要,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推动其操作技能及知识应用技能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此外,老师可以对上述几个知识点进行有效融合,通过邮件将整理好的内容发送到群邮箱,方便学生自主查阅和学习, 鼓励学生自行设计信息技术相关作品, 并针对学生作品开展评价, 针对存在的不足及时提出建议,督促学生改进和完善,针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赞赏,以提高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三、重视团队合作,提倡团队学习
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背后通常都会有各种信息技术团队,信息技术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信息技术团队,这说明,在信息技术的发展进程中,信息技术团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强调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针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团队精神的培养是重中之重, 只有从中学阶段开展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才能保证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帮助他人,学会合作及共享,建设出真正的信息技术学习、工作、研发团队。同时,团队合作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当学生碰到学习难题时,大家一起针对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头脑风暴法等集中多方智慧,寻求有效的解决措施,进而有效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为了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统一管理,建议老师合理设立小组组长,组长对自己小组的学习和工作进行负责,发挥协调作用,有效实施分工合作,监督各个成员有效开展学习。老师应坚持平等、公平的原则,给予每个学生均等的机会担任小组组长,轮流负责,有效加深学生对该职位工作内容的了解, 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感,使每个学生自主参与到团队学习中,提高教学质量[2]。
四、在教学过程中引进竞争机制
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体会 篇9
一、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对课堂内容感兴趣, 就要设计好课堂教学。为此,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了解教材。
备课的时候教师最先接触到的是教材, 教师要深入了解编者的设计意图, 教材的重心在哪里, 使用本教材后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会得到提高, 哪些方面会有不足。
2. 了解学生。
学生是课程的主体, 是课程的实施者。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基础, 了解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特点, 了解学生的生活。我在每个学期的第一节课给每个学生发一张调查表, 了解他们的信息技术水平, 想学的知识, 听取他们的意见。在一次问及学生上课为何喜欢聊QQ时, 很多学生的回答惊人地相似:因为不知道要干什么, 所以聊QQ;上课没什么意思, 还是聊QQ好;我对老师上课的内容不感兴趣, 不想学;老师教的听不懂, 等等。所有的这些问题都说明我的课程设计有问题, 课堂设计没有贴近学生生活, 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灵当中去。
其实, 高中新课改强调的就是要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 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能力。教师与学生既是课程的设计者, 又是课程的实施者, 这就要求我们要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充分实现因人施教
高中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它的基础学科, 如数学、英语、物理等, 学生在进入高中后所学的解题方法、语法规则等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 是全新的知识, 而信息技术课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都有开设, 而且所涉及的内容很多是相同的, 如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计算机的组成、Windows 98基本操作等,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知识掌握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教学, 具体有以下两个方面:
1. 多采用协作式教学。
协作式教学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组织在一起, 学生之间通过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来完成某个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每个班都有计算机基础好的学生和计算机基础差的学生,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基础的不同进行分组, 每个小组安排一两名基础好的学生。我们可以先指导这部分基础好的学生, 等他们掌握了以后, 再由他们去辅导本小组的其他同学。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辅导, 他们对知识学习掌握起来更容易。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学能力。
2. 适时地采用实物展示。
高中学生起点的不均衡, 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高中以前基本上没接触过或很少接触过计算机, 因而他们对计算机是充满好奇的, 他们会觉得计算机很神秘, 很想知道计算机的机箱里到底都“藏”了些什么东西, 这些东西是干什么的。我们在讲“计算机基本组成”的时候就可以把主板、硬盘、内存、CPU、网卡、显卡等拿给学生看一看、摸一摸, 然后介绍这些硬件的作用,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官加深对计算机的认识, 同时也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结构有一个更直观的印象。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提升教师自身的魅力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很重要, 我们在上课时要用良好的情绪、真诚的微笑去面对每一个学生, 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尽可能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让他们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便于师生双方及时交流。教师应不断地分析学生的感受,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我们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把握好“度”, 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 为学生创造轻松、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 不断提升自身的魅力, 让课堂散发出灵性的光辉, 爱学生, 尊重学生, 让学生喜欢我们, 从而达到“亲其师, 信其道”的目的。
四、理论联系实际, 学做合一, 在应用中提高
在教学中我们应当从实际出发, 围绕应用组织教学, 坚决舍弃“现在用不到, 将来也用不到”的内容, 提倡理论联系实际, 学做合一。
1. 教学中“以用带学”, “以用促学”。
在教学中, 许多教师采用的方法是:先理论, 后实际;先抽象, 后具体;先一般, 后个别, 致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一些抽象概念的狂轰滥炸, 本来高昂的兴趣被吓跑了, 使他们感到信息技术这门课深不可测, 从而产生畏学、厌学。若我们以用入手, 在教学中采用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零碎到系统, 则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在教“路径”的概念时, 一般教师是先讲解路径的概念, 再举例讲解路径概念, 最后学生练习体会路径的含义。如果我们从学生学过的文件的打开与保存入手, 通过解决学生日常遇到的常找不到自己的文件这一问题入手, 引出路径的概念, 教学效果会好得多。
2. 用好现有硬件和软件资源。
我们要用好现有的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硬件资源, 将学习信息、目标、内容, 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作品等放在网上, 打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 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下, 教师的作品对学生起引导、激励作用, 学生可以把它作为学习、展示自己才华的场所。
因此, 我们要用好现有的软件资源, 包括多媒体控制平台, 如Top2000、易思等, 和多媒体教学软件, 如《开天辟地》、《电脑学校2000》等。这对于课堂调控、教学内容的形象直观会起到帮助作用。
3. 要学以致用。
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篇10
一、要重视问题设计
课堂教学中, 在导入新课、学习新知等不同阶段, 学生的思维状态是不同的, 提问要注意时机, 引导学生去积极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对于同一个问题, 应善于从不同角度向学生提出问题, 运用条件的增设变化及结论的延伸和条件与结论的互换, 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等方法设计出新的问题, 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二、多给学生练的空间
1. 少讲多练, 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
在实际教学中, 最忌讳的就是教师一言堂、包办代替, 留给学生的思考与操作时间相当有限, 使一门有趣的课程变成了大篇的理论讲解, 剥夺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笔者认为,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学, 教师要少讲, 而学生要多练。少讲并不是不讲, 而是没有必要讲的就不要讲, 把那些学生必须了解的知识、教学内容做必要的讲述, 其他内容由学生自己学习。由于小学阶段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条件不同, 基础也不同, 那么在初一年级的起点自然也不同, 学生在理解、认识和实践操作上自然存在差别。显然, 同样的教学目标与要求是不适合所有的学生的。要尽可能把时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在实践中多练, 在实践中多思考, 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思维与想象空间, 让学生亲身体验自我学习的乐趣。
2. 精讲多练,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问题。
传统学科的学习是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通过讲授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 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去理解及延伸。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宰, 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学生成为被灌输的对象。它的缺陷在于: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自主学习特点未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三、尊重学生个体发展差异
由于小学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情况不一, 以及学生家庭经济环境、曾经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程度不同, 同一年龄层次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的起点是参差不齐的, 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很快分化, 这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初一年级的新生因为来自不同的小学, 这些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水平不同, 会造成同班同学的信息技术水平的起点差异很大。家中有计算机的和家中没有计算机的学生也往往有一定的差别。以上因素使得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水平, 比如操作水平、授受能力等, 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个体发展差异, 对差生应耐心指导, 并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多做尝试。
四、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
课堂中多展示学生作品, 利用成功体验激励学生的积极性。给予表扬和鼓励, 会使学生有成功感, 感到莫大的欣喜, 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从而对计算机学习产生更为强烈的兴趣。伴随着老师和同学们的赞美, 他们会沉浸在一种难以言喻的兴奋之中。课堂中我让每个同学都把作品上传到局域网中, 这样, 只要进入网上邻居的同学都能看到。当看到有同学欣赏自己的作品时, 他们会充满成就感。用成功的体验, 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五、因材施教, 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
1. 因材施教, 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
教学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 方法的选择与运用非常重要, 教师要用心选择, 灵活运用。比如, 在学习《网页制作》一章时, 要求学生制作一个网页, 学生所做的网页各式各样, 各具特色。这时教师不仅要肯定学生的创作, 而且要在此基础上, 对他们进行指导、帮助, 使其更好地掌握制作要领。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表现、肯定学生的创造性, 实际上即是鼓励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创造性。
2. 因生施教, 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
同一个班里, 肯定会有因学生学习程度、接受程度差异而导致的学生个体学习的差异, 因此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对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当教师充分了解了学生, 认识到每个学生的特长, 再来启发引导学生, 就会事半功倍。个性化教育已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教学中, 成为激励学生学习自信的工具。
信息技术课快乐教学的尝试 篇11
朱真杰
(四川省会理现代职业技术学校 四川 成都 615100)
摘要:高中地理是一门文理兼顾的社会自然学科。在教学中如何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新课改后地理教学的一大课题。本文结合笔者多年一线教学经验,对新课改后高中地理教学如何有效开展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信息技术;快乐教学;尝试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332-01
“快乐教学”,是当代教育界正深入探讨的课题,近年来,也有丰硕的实验成果见诸报刊。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到信息课的课时安排较少,教与学的任务相当艰巨。从年龄段上看,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在信息课上引入“快乐教学”是完全必要的。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就可以调动起来,那么,争取课堂的最佳效果,提高信息课教学的质量,也就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了。
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传授的知识,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地去钻研领会。我们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有一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使学生成为“乐之者”,才能进入最佳学习的境界。现就以下几点,浅谈信息课实施“快乐教学”的尝试。
一、优化导语设计,经常引发学生好奇心
学生的心理处在萌芽状态,他们对各种事物、新生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根据调查许多学生学计算机都是出于对计算机的新鲜感、好奇心。作为信息课教师,更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经常”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人新课,来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从而使导语成为一堂课成功的铺垫。
学生大多学知识都是热三天,短时的积极性很容易调动,而使学生长时间的、经常处于积极状态是很难办到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做到根据教材内容,导语可以有多种形式,诸如发问式:你能把你的姓名“写入”计算机里吗?你知道怎样用计算机听歌曲的吗?你能用计算机画出美丽的图画吗?这一系列的问题,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接着进入新课的讲授学生便很容易接受了。总之,上课伊始,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二、教学过程中,“高科技”含量要高
传统的教材死板枯燥,缺乏灵活有趣的情节模式。信息课,切忌照本宣科,很多学生学信息课,学着学着往往觉得没意思、枯燥。久而久之,学生们逐渐失去学刁的兴趣。值得提倡的是,我们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把课“讲”得有声有色,在学生的机器中多安装些益知性辅助学习软件,来吸引学生,学生有兴致、易接受,对教材的理解也能加深。采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动画形式进行教学,完全符合学生们的心理特征,不但不会增加负担,反而寓教于乐,学生们学得更轻松更愉快。
例如讲解《键盘知识》一节时,课讲过了,学生也操作了,如果老师对学生说:“请同学们把今天我们学的教材内容再看一遍,复习复习吧!”我想大多数学生不会很爽快地接受,即使是看也是应付着看,这样既浪费时间又收获不大,我们就要换一种方法,来把该节内容复习一下。通过计算机配套的《CAI》教学辅助软件来把教材复习一下,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静态的问题动态化,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们从“读书”时代走向“读电子”时代。
又如:我们大家都知道死记硬背单词是枯燥的事,而且效果也不甚佳,但我们换一种方式,在计算机上安装《开心单词》和《轻轻松松背单词》软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知道了计算机的一些作用,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信息课本身是一门内容丰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以感人的形象、饶有风趣的语言,运用先进科学教学手段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
三、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操作时间
记得,上学时代,我们都爱上实验课,积极性很高,可是老师一而再,再而三强调不要乱动这,也不要乱动那,一定要跟着老师走。当然,老师怕学生把实验工具弄坏或者是怕出乱子,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这样只能使学生们掌握片面的知识,有很大的局限性,并且使一些本来就胆小的学生经老师一强调,什么也不敢动,慢慢的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也就不想学这门学科了。我的学生上机练习时就不再让以前出现在我身上的“悲剧”在他们身上重演了。给予他们充足的自由练习时间,不强调那么多,适时给以指引和加强辅导。学生们只要掌握安全用电的知识就可以了,一般情况下,计算机是不会出什么毛病的,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又能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四、适时补充必要的情节及信息
科技的发展,促使计算机的发展也很快。计算机现实性很强,必须给学生“灌输”一些新知识和新信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跟着时代走,把有关计算机方面的信息故事化来讲述给学生们,让学生们容易接受,并且开阔学生们的视野。如:当年小黑客比尔.盖茨与今日的微软总裁对比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们从小努力学习,学习比尔.盖茨的聪明才智和钻研精神,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能促使他们更热爱这门学科。
让欢笑充满课堂,给学生以自由,使学生饱含对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就会极大地促进信息技术课教学。
信息技术课教学导入探究 篇12
一、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材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也不例外, 其教材的内容前后连贯, 新的知识系统和旧的知识系统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细细研究我们发现, 新的知识内容很多都是旧的知识内容的拓展与延伸, 而这些新知识又是后面要学的知识的基础。因此, 教师在进行教学导入时, 可以通过复习旧知识来导入新课的学习。导入时, 教师可以对旧知识进行梳理总结, 从旧知识的内容找到与新学知识的共同点进行导入, 引入新课教学。这样的导入教学能够承上启下, 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框架。如教学如何使用工具争当电脑画家的教学, 学生在此之前已学会用“圆”这个工具来画太阳, 因为“椭圆”“方形”工具的使用与“圆”基本类似。所以, 上新课前, 我先与学生一起复习了太阳的画法, 并展示了部分学生的作品, 接着我便告诉学生本节课的任务是画一些漂亮的小树, 工具是“圆”, 或者“椭圆”和“方形”, 而“椭圆”“方形”工具的使用与“圆”基本类似。以这种方式导入, 在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不需要教师进行过多的讲解, 便能完成本节课教学的任务。在课后的练习中, 我还要求学生们画苹果、画气球, 他们都能又快又好地完成。
二、通过游戏, 导入新课
学生好动、好玩, 教师可以在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适当地使用游戏教学, 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在愉快的环境中逐步把引导他们到学习上来。教师使用游戏教学导入, 完全可以利用计算机本身程序自带的游戏来进行。如“金山打字”这样的游戏, 当然也可以使用学生平时很熟悉的游戏, 如“连一连”的游戏。无论采用哪种游戏导入, 教师都应该精挑细选, 不能简单地让学生玩, 而是为了教学服务的, 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如, 我们在教学键盘指法练习时, 一般的做法是让学生打开写字板, 对照一段文字进行输入练习。这样的直接导入教学十分呆板, 而且学生练习时间一长, 他们就会厌倦, 甚至偷懒。有的学生会慢腾腾地练习, 也有的学生干脆坐着发呆, 直到下课。在这节课教学前, 我导入时就采用了游戏法, 使用金山软件里面的打字游戏进行导课。学生一听我的课竟然可以玩游戏, 立刻来了精神, 兴奋起来。有了这样的气氛, 我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打字练习, 采用比赛的形式, 圆满地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 效果良好。
三、设置悬念, 导入新课
小学生好奇心重, 求知欲望强烈, 一旦他们遇到未知的问题, 遇到学习中的矛盾时, 他们的思维就会十分活跃, 大脑就十分兴奋, 促使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 通过各种方法去探究问题的本质, 以此来满足其好奇心以及心理上的满足感。因此, 我们教师在教学时, 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 有意识地通过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 快速地进入到思考与探究中来。比如, 我们在教授学生如何制作贺卡教学时, 知道一些学生对于Power Point这一软件和它的许多窗口都十分陌生, 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有什么功能。因此, 我在教学这个内容的第二个课时之前, 展示了部分学生的优秀作品。这时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说起来, 有的学生说:我也是这样制作的, 为什么没有别人的好看呢?然后, 我叫学生讨论其优点, 并让部分学生来实际操作给其他人看。这样, 课堂教学气氛就会十分活跃,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 问题一个一个地得到了解决, 学生的学习劲头十足、印象深刻, 知识得到了充分的吸收与消化。
四、媒体播放, 导入新课
多媒体教学手段由于表现力强, 感染效果明显, 信息量大, 学生非常喜欢。特别是新课导入时, 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来播放一段视频, 就能够轻松地设置教学情境,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比如, 我在给学生教授如何制作MTV时, 先播放一段制作好的视频让学生观看。接着, 在学生的一片赞叹声中, 我引导他们进入新课学习:如果同学们都觉得刚才的视频好看, 你们想不想自己亲手做一个呢?“想。”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了。
五、结束语
总之, 教学导入要根据教材、学生、氛围的不同而进行相应的调整, 并在导入的方式上要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和知识的连贯性……做到了这些, 就能为完成一节课的教学创造一个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1]杨宗凯, 杨浩, 吴砥.论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J].教育研究, 2014 (03) .
[2]何姹.信息技术课导入四法[J].湖南教育, 2009 (08) .
【信息技术课教学】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课导入教学05-17
信息技术教学09-11
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07-15
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07-10
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09-12
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06-27
信息技术课教学之我见06-16
职教信息技术教学05-08
信息技术教学重在05-10
信息技术情境教学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