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院二级管理体制

2024-09-20

校院二级管理体制(精选6篇)

校院二级管理体制 篇1

1考试管理系统设计的目的及背景

考试是检查教学效果和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检验教与学的成效。考试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在相当一部分学校在进行考试安排工作时仍沿用手工方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特别提出要提高我国教育信息化程度,“制定学校基础信息管理要求,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教学工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更是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因此利用计算机技术设计开发教务管理系统,实现考试安排、排课和成绩管理等教学管理工作的自动化成为教务管理部门的迫切需要。

同时,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实行校院二级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大方向,这一点得到高校管理者的一致认可。但如果还是利用手工方式进行排考,在多个管理部门同时排考的情况下,如何避免考试时间冲突、地点冲突和监考冲突,显然是个无法解决的问题,所以开发一个校院二级考试管理系统是推行考试管理工作院校二级管理的必要前提。

2考试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校院二级教学管理模式下的考试管理系统,要提供考试信息的预处理、考试时间安排、考试地点安排、监考教师录入、考试安排表输出及考生名单打印等功能,为能够合理的安排考试时间,分配考试教室和监考人员提供技术保障,从而显著减轻了教务管理人员输入、核对信息及考试时间地点安排上的工作量,另外考试管理系统的效率高、排位迅速方便、随机性高、存储量大等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考试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是使学校考试工作信息化,正规化的重要途径。

因为我校采用学分制的学籍管理制度,为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就业竞争力,学生可以在本专业规定的课程和学分外要求加(选、辅)修其他专业课程,随之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某些考生在考试时间和考场安排上会产生大量的冲突,这是因为学年制的考试方式是以学院、专业和班的形式来组织考试的。而在学分制的考试方式中,考试时间与地点编排必须以选课的学生为对象来进行组织,开发考试管理系统最关键的就是解决冲突问题。

作为高校考试工作的管理者,笔者非常了解高校现有的考试组织管理结构和工作流程,非常明确各级用户的需求,知道需要系统“干什么”,在得到系统需求分析的初步结果后,做出初步的用户流程页面,结合设计的原形和教务处相关管理人员、学院(部)教学秘书、教师、学生等系统使用人员一起探讨业务流程设计的合理性、准确性、易操作性、友好性,通过讨论,得到明确的需求定义说明。

2.1开发本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降低高校考试管理工作的繁琐程度,减轻具体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使考试管理工作具有信息化、自动化、科学化的特点,设计开发出一个具有模块化、开发性、基于现代Web技术、CS/BS相结合的网络化管理的应用系统,这样可以显著减少教务管理人员输入、核对数据及日程安排上的工作量,最大限度实现数据共享,为各类管理工作提供详尽的数据支持。

2.2通过对学校日常考试管理工作进行调研与汇总,目前高校中使用考试管理系统的人员包括:系统管理员、学校教务处相关管理人员、学院(部)教学秘书、教师、学生。C/S模式主要是教学行政性管理环境,使用者为系统管理员、学校教务处相关管理人员、学院(部)教学秘书等,系统管理员具有对本系统的最高权限,负责全面维护考试安排所需的资源信息和账户管理;学校教务处管理人员对本系统具有部分权限,负责学校组织课程考试的时间和地点的安排、排考结果的返回及发布等;学院(部)教学秘书对本系统也具有部分权限,负责学院组织课程考试的时间和地点的安排、监考教师的确定和录入、考场名单打印等。BS模式要求在互联网上进行服务,并将所有的咨询和操作内容按服务对象即教师、学生、管理人员、访客分类管理,前三者实施凭用户名和密码登录。

2.3通过分析,基于.NET的高等学校考试管理系统主要实现以下功能:

2.3.1具有通常信息管理系统的业务管理、数据查询、统计管理、权限管理等功能。

业务管理:管理考试方面的基本数据,做到准确、快捷、方便,在尊重原有管理流程的基础上,与相关人员协商讨论,改变现有管理流程中不合理的部分。

功能集成:使原本被分开的相对独立的部门通过计算机化的管理信息系统连接起来,做到数据和信息的顺利连接,流程的畅通无阻。

数据统计和分析:利用计算机的资源优势,对进考试成绩等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输出数据报表,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用户权限和系统安全:保证系统及数据的安全性,并根据不同人员的职责范围设定权限,记录使用日志。

2.3.2实现信息的实时获取。信息的实时获取包括:排考任务的实时获取;课程考试时间、考试地点和考试人数的实时获取;学生考试信息的实时查询与打印;教师监考任务的实时获取;考场考生名单的实时查询与打印等。

2.3.3性能需求。(1)系统可用性。系统要24小时持续可用,可在每日特定时间段内对系统进行维护,数据存取服务要求准确,保证数据不丢失。(2)系统可扩展性。系统留有扩充的接口,将来功能扩充时不影响现有系统功能和结构,能够方便后续其他系统模块的扩展。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充分考虑了将来数据量和访问量急剧扩张的情况,当系统数据量和访问量增大而导致系统配置不能满足要求时,可以通过仅增加服务器等硬件进行解决,而不用在软件上做修改。(3)可恢复性。在系统发生故障时,传输数据服务恢复和数据库恢复都可以在24小时内完成,并且可以保证数据不丢失。(4)易用性。系统在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平台系统的可操作性、易用性和易维护性,达到结构及工作流程合理、界面风格友好。

2.3.4安全性需求。通过网络防火墙、数据库服务器VLAN划分、端口限制等软硬件设施,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使用网络防病毒软件防止病毒、木马的侵害和植入,确保系统文件和业务处理的安全。对于所有用户对考试管理系统的使用权限必须严格控制,以保障该系统中数据的安全性与完整性。

2.3.5连接机密性。非法用户将直接被系统拒绝使用,一般用户的数据浏览范围将根据其身份和业务模块的授权来进行有效过滤,保证其处理和查看的数据在合理和允许的范围内。通信数据机密性。系统用户管理和授权机制的双重安全设计,结合数据传递过程中的VLAN划分授权,从物理上隔离直接业务数据的通信通道,使系统的通信数据得到最高程度的保护。

2.3.6访问控制。不允许用户使用非授权的系统资源与功能。用户只能在被授权的范围内进行被允许的操作。不允许用户直接访问数据库服务器,所有的数据将隐藏在具体业务模块的后台,系统的数据都通过业务模块来进行处理和保存,确保数据处理符合模块预先设定的业务逻辑。

3考试管理系统的系统总体设计

考试管理工作分为考前管理工作、排考管理工作和备考管理工作,其中包含考试课程的确定、考试日期和时间段设置、考试方式、考试时间和地点安排、监考教师安排、试卷命题、试卷印刷等工作。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工作不到位,将会影响考试的顺利进行。

合理安排课程考试时间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如果课程考试时间过于密集,考试复习时间短,学生压力太大,违纪情况就有可能增加。然而,利用手工方式进行排考时,工作人员更多的是依据经验安排课程考试时间,这就很难保证考试安排的合理性,而且容易出错。通过开发考试管理系统进行排考,不仅降低考试管理工作的繁琐程度,减轻具体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使考试管理工作具有信息化、自动化、科学化的特点,保证了考试安排更趋于公证和客观,为提高教务管理工作效率和推进高校教学改革提供重要的依据。

3.1系统总体设计目标

系统设计目标是开发出一种安全性高、适用性强、能够满足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下多校区教学管理的考试管理系统。要实现全校考试全过程的的信息化管理,能够实现对考试时间、考试地点的分配,监考教师的统一安排,能够自动检测学生考试冲突。

系统采用分布式的体系结构来实现教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各项功能,系统是三层或多层的C/S和B/S应用系统,把能够执行特定企业功能的企业应用逻辑代码封状成应用企业对象并发布到应用服务器中,以供Web服务器和C/S客户端调用。

3.2系统的总体功能设计

高等学校考试管理系统由系统管理、考前管理、排考管理和备考管理四个子系统11大模块组成(如图1),各模块之间相对独立,以便系统的扩充和维护。

3.2.1系统管理子系统含有以下子模块:

(1)系统用户管理。包括添加/删除各级用户,用户权限管理,用户密码管理,操作日志管理等功能。

(2)系统基础数据维护。包括添加/删除考试地点、添加/删除监考教师、课程库信息维护、考生基本信息维护等功能。

3.2.2考前管理子系统含有以下子模块:

(1)生成期末考试科目表。期末考试科目表根据学期开设课程表生成。

(2)考试课程信息维护。主要维护课程的开课单位、考试形式、考试组织单位、考试时间段、教学班构成、起始结束周、试卷命题责任人等信息。

(3)排考基础数据维护。主要包括:考试时间段设置、课程试卷编号生成、考试具体时间设置等。

3.2.3排考管理子系统含有以下子模块:

(1)考试时间安排。工作人员首先要在确保完成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才能安排考试时间,采用学分制的高校要考虑到同一个考生参加多门课程考试时间或和其它课程上课时间冲突的情况,通过采取相关冲突校验措施,避免时间冲突的发生,而且要尽可能避免出现大量考生在同一天里要参加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考试,因为这样会使学生考试负担过重。

(2)考试地点安排。在考试时间排定后,要考虑当前时间段内空余教室情况、当前时间段内每门课程考生人数等来安排考试地点,同时要考虑到同一个教室在当前时间段是否安排有其它教学活动的情况,也要采取相关冲突校验措施,避免地点冲突的发生。

(3)监考教师安排。我校规定,监考人员应由开课学院、学生所在学院共同负责安排。主监考一般由任课教师担任,任课教师不足时,应由开课学院负责补足,副监考由学生所在学院负责安排。安排监考教师时要考虑到同一教师参加多门课程考试的监考或和该教师其它课程上课时间的冲突,采取相关的冲突检测措施,避免教师冲突的发生。

3.2.4备考管理子系统含有以下子模块:

(1)考试安排信息输出及打印。实现对考试安排表输出,考成考生名单打印,各时间段考场分布图打印等信息的综合查询和打印。

(2)监考教师信息统计。通过设定限定条件,实现对监考教师监考任务信息的汇总统计功能,便于各学院落实监考任务。

(3)考试试卷管理。根据参加考试的课程和考场信息统计试卷相关信息,提供试卷母卷袋面打印、试卷袋数统计、试卷交接单等统计和打印功能。

3.3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

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

4总结及展望

本文针对校院二级教学管理模式下多校区高等学校安排考试面临的新问题,按照软件工程结构化、模块化的原理进行设计,设计了一个具有模块化、开发性、基于现代Web技术、CS/BS相结合的网络化管理的应用系统,在该系统中提供考试信息的预处理、考试时间安排、考试地点安排、监考教师录入、考试安排表输出及考生名单打印等功能,目的是显著减少教务管理人员输入、核对数据及日程安排上的工作量,最大限度实现数据共享,为不同需求提供详尽的数据支持。该系统不仅能进一步规范考试管理工作,也使的考试管理工作更加科学、高效和安全,确保校院二级教学管理的顺利推行,同时为课程编排、成绩管理、学业审核、等级考试报名等系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接口,便于以后建立一个集成化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王巨松,张艳.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双证书”建设的几点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3).

[2]陈彦许,王培荣.论高职院校课程目标设计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

[3]王建军,张翌鸣.略论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互动关系[J].教育与职业,2007(14).

校院二级管理体制 篇2

为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财务管理效能,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加强学院财务管理职能,根据国家《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大学学院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一、财务规章制度

(一)、学校职责

1、宣传并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政府财务规章。

2、根据国家《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负责制定并颁布实施全校统一的财经政策和财务规章制度。

3、对所属的部门单位执行财经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情况进行监督。

(二)、学院职责

1、遵守国家的财经法律、法规和政府财务规章,执行学校财经政策和财务制度。

2、根据学校有关财经政策、财务制度和本学院具体情况,负责制定学院财务管理的办事制度和实施办法,如经费审批办法、预算管理办法、财产管理办法、内部分配办法、以及建立向院教代会报告经费收支情况的制度等,并报计财处备案。

3、学院不得制定与学校财经政策和财务规章制度相违背的单位财务制度。

二、收支预算编制

(一)、学校职责

1、根据《预算法》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负责编制学校财务收支预算;

2、根据学校的财经政策,负责核定学校划分给学院的预算控制数,主要包括:教职工工资、补助工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事业单位失业基金、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费、班主任津贴、学生奖学金、学生困助学经费、学生活动费、学生社会实习经费、各项公务费和业务费(学费收入11%部分)、师资培训费、教学设备购置费、房屋修缮费、消防费用和院聘岗位津贴等经费。

(二)、学院职责

1、根据学校下切的预算控制数,结合学院其他经济收入,遵循以收定支、统筹兼顾、收支平衡的原则,负责编制包括学院整个财务收支活动的收支预算。

2、学院收支预算应重点安排教学六项费用,保证院聘岗位津贴等人员费用,控制招待费支出在学院公用经费预算支出的3%以内。

3、学院不准编制赤字预算。

三、预算执行过程的管理和控制

(一)、学校职责

1、积极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对预算外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做好学费收缴工作。

2、按照预算和事业进度合理安排支出,负责执行“对学院预算实行总量控制,结余留作下一使用”的管理办法。

3、对学院收支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财务监督。

4、加强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如实反映学校财务状况。

(二)、学院职责

1、积极组织与专业、学科建设相结合的创收工作,配合学校做好学生学费收缴工作。

2、按照学院预算,负责安排并审批学院预算经费的各项支出。

3、建立并健全“一支笔”审批制度,各项支出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不得安排无计划无预算的财务开支。

四、会计核算

(一)、学校职责

1、实行一级核算,负责全校资金的调控。

2、领导校会计结算中心负责办理各种渠道各项经费收支往来的核算,负责对不具备独立核算条件的二级核算单位统一实行代理记账,负责对“学校二级及二级以下单位不设独立的会计机构、不设独立的银行账号”的监控。

3、本着“谁的钱归谁用”原则,负责保证对学院各项资金不挤占、不挪用、不改变资金性质,保证学院资金安全和及时用款。

4、负责审核原始凭证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完整性,根据真实、有效的原始凭据按实际开支数办理支出,不准以预算数和计划数虚列支出。

5、负责审批学院一次性现金金额5000元及以上、票据金额10000元及以上的借款、报账。

6、倡导“认真、热情、务实、高效”的办事作风,努力提供优质服务。

(二)、学院职责

1、遵守并执行学校一级核算制度,杜绝在校外自开银行账号回避学校财务监督、自收自支、公款私存、私设小金库等财务违纪行为。

2、严格执行学院主要负责人“一支笔”审批制度,防止职责不清。

3、设置财务管理员,统一办理学院的财务事务,提高办事效率。

五、专项经费管理

(一)、学校职责

1、负责按照指定用途统一安排专项经费(包括财政专项和高教附加专项)。

2、负责专项经费的跟踪核算,杜绝非指定项目或用途的支出在专项资金中列支。

3、根据定额或承担的任务,负责将有关专项资金切块到学院。

(二)、学院职责

1、根据学院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要求,负责组织专项经费的项目申报,落实相应的配套经费。

2、负责专项经费项目和任务的实施,负责专项经费的安排使用。

3、遵守专项经费管理和核算的有关规定,专款专用,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六、固定资产管理

(一)、学校职责

1、根据国家关于国有资产管理的要求,负责全校固定资产管理,以及产权的界定、登记、变更、撤销等管理工作,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

2、负责统一调配全校固定资产和其他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参照国家规定的定额标准,逐步实行学校固定资产有偿使用制度。

(二)、学院职责

1、负责自行配置学校调配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资源,包括用房、场地、设施、设备等。

2、遵守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产权变更、资产处置、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以及改变房屋结构等,事先须经学校批准,并按规定程序办理报批手续。

七、对学院财务管理考核的主要内容

1、遵守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学校财经政策、财务规章制度的情况,包括学院自身财务制度建设,重点检查违纪违规情况。

2、财务收支预算编制及执行情况,重点考核执行情况。

3、支出结构及经费使用效益,重点考核六项教学经费和教学仪器设备投入占预算支出比例。

4、学院开源节流、增收节支情况,重点考核学院其他经济收入占学院预算收入比例。

校院二级管理体制 篇3

关键词:仪器信息管理系统,系统设计,全程管理,管理效率

1校院二级管理模式下仪器管理现状

对于理工科实验教学中心而言,实验仪器的管理是其中繁杂却极其重要的工作,其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过程的有序开展和中心财物的管理效率的高低,同时也是提升实验中心实验教学水平的基本。对于大型精密的实验仪器,已有众多的方法[1,2]进行监控和信息管理,但对于常规实验教学仪器,当前的管理模式主要依靠实验员自行建立相关仪器的账目,然后由实验中心进行汇总,应该说这种方式也能基本厘清各实验仪器的信息, 但也随之带来下述缺点:

( 1) 工作量大效率不高,且极易出现账物不相符

由于日常的实验教学仪器涉及的种类和数量都非常巨大, 各岗位需要进行人工统计和登记,工作量会很大,而中心管理员又需要汇总整体情况并对所有仪器进行核查、校对,管理效率显然不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实验仪器的管理都会借助计算机进行辅助,但当前更多的是停留在用电脑Excel表进行登记和统计的层面,效率仍然低下。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管理效率低,工作量过大[3,4],容易导致出现疏漏,尤其是在岗位间调配和报废等过程中,十分容易出现账物不符的情况。另,由于入库时的仪器的规格参数往往直接取自申报表,易出现填写不完全、与实际不符等情况,影响统计结果的准确性。

( 2) 校院二级管理模式下,仪器申报与批复程序复杂,不理顺管理流程则易混乱

实验仪器的管理与仪器采购计划、招投标、报废等各过程均存在明显的互动过程,尤其是二级管理模式下,学院及学校都会对申报计划进行审核与修改。当前的通用模式下,仪器登记的信息来源基本依赖于验收入库阶段或申报表,如此会出现下述问题: 1各岗位所报计划经审批、采购,其删减批复的信息却没反馈到原申报岗位; 2由于申报者不直接参与招投标,仪器在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参数更改无法反馈,有时会出现所购入仪器无法满足采购人的预定需求的现象,甚至于出现采购到位后搞不清楚该仪器是哪个岗位申报的情况;

鉴于以上现状,本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对仪器信息管理过程进行系统化设计,充分考虑当前校 - 院二级管理模式的特点, 从二级学院管理的特点出发,结合实验示范中心网站的建设, 构建了通过网络平台实施的一体化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可通过杭州师范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实验中心网站进行访问。该系统厘清了管理思路,理顺了仪器的计划 - 采购 - 报废的逻辑关系。本文从框架和功能情况进行论述,以期读者借鉴相关经验。

2仪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与功能

2.1系统总体框架

本系统总体上包含申购管理、计划报批、招标管理、入库管理、领用管理、调拨管理、报废管理和统计分析等功能,并进行系统化设计,具体框架如图1所示。

2.2仪器信息管理系统功能

仪器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上述8模块实现对仪器的全程管理, 具体的模块功能介绍如下:

2.2.1申购管理模块

该模块通过仪器申购类别建立、各岗位仪器申报、申请汇总输出、采购审批修改等功能进行实现。具体操作流程为: 1由管理员建立一个申购项目,注明申购的经费来源、各岗位申报要求、申报时需提供的仪器参数类别、截止时间等信息; 2各实验岗位提出申请。如图2所示,申请过程中要求充分的调研,详细填写采购参数、采购数量、单价及应用实验项目等,否则无法顺利递交。同时,在申报时提供已有仪器库存信息供申请者参考。3管理员对申购仪器进行批复,管理员有权修改仪器单价、数量等信息后通过,也可驳回各岗位修改后再申报。 4系统输出。系统可输出采购申请汇总表和审核通过汇总表, 汇总表中清晰标注申购人信息,以便仪器采购到位后的回溯。 并可作为各岗位后续申购的审批依据。值得说明的是,上述流程3中批复结果实时反馈至各申报人员, 做到有效回馈,提升审批的透明度,可有效避免当前存在的各岗位在仪器到位后方知道获批哪些仪器、各仪器多少台套的情况,从而进一步避免在不同时期各经费渠道的重复申购的现象。 而流程4中由系统根据信息来源,在汇总表中自动标注申购人信息,可有效避免仪器到位后与岗位的脱节现象,做到精确对应。

2.2.2计划报批模块

该模块实现的功能包括学院申购汇总表按格式输出、仪器计划批复表更新、申购计划批复结果存档等。作为二级学院,在申购管理模块中根据资金计划要求和统一布局完成对各岗位上报的信息进行批复汇总后,还必须将汇总表上报学校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进行报批。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此步骤中各类仪器的各项信息很可能会发生多方面的变动,甚至于经费总额都会一定程度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需要学院能在短时间内做出确认。以往人工管理就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有可能导致仪器到位后与各岗位申购情况不相符。因此通过本模块实现对计划报批过程中的各种变化进行监管,实时更新。

计划报批模块的流程由实验中心网络管理员进行操作: 1通过选择输出格式( 各类参数) 规范输出汇总表用于上报学校。 2根据学校的批复结果,在系统中进行更新。3批复结果进行存档,并传至下一模块备用。

2.2.3仪器招标管理模块

根据计划报批模块存档的批复结果,通过学校进行招标购买相应仪器,在招标过程中及招标后,由实验中心管理员在本系统中进行实时更新。通过仪器招标管理模块实现的功能包括录入仪器招投标情况 ( 含招投标时间、招投标参与人员信息等) 、中标单位信息 ( 中标单位名称、联系人、联系方式、维保形式、维保年限、中标单位应标技术信息存档等) 、仪器参数更新( 记录差异) 等。图3给出了仪器招标管理模块的主要对话框。

2.2.4其他模块及各类统计报表的生成

本系统中还包括仪器入库管理模块、仪器领用管理模块、 仪器调拨管理模块、仪器报废模块、库存管理模块等,具体的功能不在此文详述。在模块功能的基础上,还可进行各项数据的统计,以实现对各仪器的信息化管理。可实现对特定仪器的搜索( 图4中的搜索功能) 、各专业所对应仪器的输出、各类经费购入仪器的信息统计、各年度仪器信息统计等。以统计我院攀登工程专项经费购入的仪器信息为例,只需在仪器管理模块中,应用搜索功能,选择相应的经费名称,得到检索结果后使用导出功能,即可由管理员自主选择输出的所需信息,得到一定格式的报表( 图4中的导出功能) 。

3结语

校院二级管理体制 篇4

1 校院二级教学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各高校普遍采用的是校、院、系(部)级建制,即高层、中层和基层。各层级具有自己的功能。高层级主要负责制定总体目标和发展的宏观政策;中层主要负责管理业务,制定具体计划和执行上级方针政策;基层义称作业层,主要负责具体计划的实施。其教学管理模式采用的是校院两级管理的模式。

高校普遍按照学科专业联系而建立的学院,一方面是学科发展与专业彼此联合的需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方便管理,提高管理效能。1999年5月份,全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召开之后,各级各类大学普遍“以校本部机构改革为切入点、以用人制度改革为重点、以分配制度改革为关键、以院系教学管理组织机构调整为落脚点”的轨迹不断推进与深化大学内部的体制改革,各种类型的大学按照相关学科的彼此联系纷纷设立具有一定自主权的次级组织机构—学院,大学与学院按一定的权责分权整合、彼此配合、各担其责。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改革的目的是规范大学中各种学院的设立和调整,以学院为主体着力构建院级教学管理模式,作为上级层次的大学必须以规范其下级学院的设立与调整为起点,通过相应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建立,强化校内公共资源的建设,从而实现校内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学校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实际操作中,国内很多大学对校院二级管理准备不足,出现了一些不良的倾向。

一是一些大学忽视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复杂性、条件成熟的过程性、渐进性以及发展的不平衡性等客观现实,甚至试图通过一两次调研或通过召开个别协调会的形式就想达到校院两级管理协调、高效运转的目的,以主观的良好愿望去抹杀现实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二是虽然一些大学在形式上实现了校院两级管理,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旧体制的惯性作用和相关配套制度改革迟缓,以及缺少必要的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使得二级学院缺乏足够的动力和活力,过多地依赖学校。学校和二级学院之间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不够清晰,“事权下移,财权、人权和重大事权仍然集中在校级”的状态,呈现出管理中的“职能分权”特征,仍然是一种集权状态。这种状态使得二级学院很难有主体感,这样也就造成了二级学院的管理人员过多地依赖学校,缺乏主观能动性,缺乏创造力,只是被动地完成学校布置的工作。

三是教学管理相关方面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导致执行起来有难度,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尚需提高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院的管理功效和办学积极性。

四是由于学校的职能部门管得过多,整个学校的运转不仅显得忙乱,而且造成了各个学院只能消极地应付上级管理部门的检查和评比,自身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在完善学院制的过程中,部分大学由于缺乏整体学科规划和布局,不尊重学科的相融性、综合性、交叉性、渗透性,导致学院间学科交叉重复,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2 校院二级教学管理院(系)教学管理的对策

在校院二级教学管理改革过程中,学校对学院减压增能的期望和学院对学校放权增效的期望形成相互影响的态势。学校希望学院能达到一定的自主性,并完善两级管理的具体措施,切实承担起学院在管理中的各种责任;学院则强调学校能切实放权,在拥有自主权后再实行学院自身的改革,办出特色,办出效益。这种相互期望和等待的现状,在实践中容易造成校院两级教学管理的权责混淆、多头管理、彼此推诿或消极等待等问题,很难达到校院二级管理旨在分权增能、高效快捷的价值预期。当前,校院二级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围绕学校层面、教务处各职能部门、学院这几个核心要素之间如何明晰责、权、利的问题。在教学管理活动中,学校和学院的教学管理人员应围绕学校的总体办学目标,分级赋权,明确职责,相互协作,彼此支持,共同发挥各自的管理效能。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教学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

2.1 理顺关系,明确职责

强化二级院系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就要强化二级学院的主体意识。学校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将管理重心下移,教学管理工作要从“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转变。实行院系二级管理,一方面可以把教务处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由事务处理中心变成决策和监督中心。另一方面,学院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可以激发学院的动力与活力,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进一步强化创新办学理念,促进二级院系管理水平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2.2 完善各种教学及管理规章制度

制订各种适合教学活动的可行的、规范的、科学的、完整的教学管理制度。这些教学管理制度应涉及到教学的方方面面,包括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学籍管理、毕业资格及学士学位授予资格审核等等。一方面,教学管理制度要有持续性,这样才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一方面,为了适应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教学管理制度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和学院及各个部门要严格遵守制度,坚持制度,确保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2.3 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

根据学校教学工作的现状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对教学管理队伍的状态合理测定,从而制订出这支队伍建设的目标和具体的发展规划,包括近期和远期的规划,努力建设一支与本校教学工作相匹配的教学管理队伍。

(1)流动管理。

教学管理工作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如果教学管理人员仅在一个部门、一个岗位上工作,就会导致其工作积极性下降、效率不高,而且会使其视野拘泥于某一方面,没有全局观念和开阔的思路。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可以尝试进行人员流动管理,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在校级、院级之间流动,也可以在不同岗位之间流动,流动周期不应少于一个学年。教学管理队伍的有序流动,客观上产生了竞争,有利于整体素质的提高。

(2)培训与开发。

培训是提高教学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管理能力、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可以给个人提供发展的空间。可目前各高校对教学管理人员的长期培训机制还没有建立,到外地进行调研、交流的机会就更少。首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培训的方式要多样化包括岗前培训、在职人员的进修、调研、交流等。培训内容要不断拓宽,除了原有知识的更新,还要进行知识结构的调整,学习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基础知识,更要熟练掌握现代化办公的基本技能。

(3)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

采取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定期考核一般为2年较好,因为如果有新加入的教学管理人员,第1年完成了整个教学管理过程的熟悉,第2年才能真正看出工作的态度与水平。平时考核可以根据工作阶段来划分,例如开学初的教学计划管理、平时的教学运行管理、期末的考务管理等,这些根据具体工作内容的考核表现可以看出教学管理人员更适合哪个岗位,同时也是定期考核的重要依据,甚至可以把平时的成绩累加得出定期考核的成绩。

3 小结

校院二级管理体制 篇5

一、二级学院反腐倡廉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研组通过对温州市某高校二级学院反腐倡廉建设的调研发现, 二级学院在反腐倡廉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 责任制落实亟待加强。

调查发现, 部分二级学院对责任制落实不够重视, 反腐倡廉建设与业务工作相脱离, 不能很好地做到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 甚至没有部署、没有落实。部分领导尤其是行政副职履行“一岗双责”的自觉性责任意识不强, 未能按照责任制要求专题分析部署责任范围内的反腐倡廉建设。

(二) 制度建设仍然薄弱。

部分二级学院的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跟不上学院事业发展的步伐, 应该建的制度没建, 过时的制度没有及时修订或退出, 形成了制度管理的漏洞。同时, 部分二级学院虽然制定、完善了相关管理制度, 但在制度的执行上不够有力, 不同程度地存在“有制度不用”等情况。问卷中所涉及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方面的问题, 有24.5%的教职工认为“制度不健全”, 36.5%的教职工认为“制度执行力不够”。

(三) 监督机制尚需完善。

监督主体责任不到位, 合力不强, “上级监督难以到位, 同级监督软弱无力, 下级监督名存实亡”的现象难以避免。有效的事前监督机制和措施不够到位, 往往停留于事后“亡羊补牢”。职工参与监督的意识不强, 不敢监督或放弃监督的现象较为普遍。在对职工进行的“你是否会主动参与到学院发展事项的监督”的问卷调查中, 仅有37.2%的教职工认为“会主动参与”。另外, 监督内容宽泛, 监督方法简单、手段落后等, 一定程度地影响了监督实效。

(四) 教育的实效性有待提高。

一些二级学院对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工作忙, 没时间学”成了一些党员干部不注意学习的托词。领导干部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强, “一把手”上党风廉政专题课制度得不到很好的落实。经常性教育抓得不紧, 缺乏完整有效的教育体系。学习形式过于单一, 以开会、听领导讲话为主, 存在空洞说教多, 有针对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教育少等现象, 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加强二级学院反腐倡廉建设的基本设想

党中央对加强高校反腐倡廉建设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结合工作实际,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

(一) 注重源头防腐, 着力完善“不能为”的防范机制。

制度具有基础性、长期性、稳定性, 用制度规范和制约二级学院领导干部的行为, 是防止其滥用权力、渎职失职的治本之策。93.5%的答卷者认为, 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有效措施之一, 应重点落实以下制度。

第一, 健全并落实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及其议事规则。规定凡涉及本学院的重要问题、重大事项必须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 由党政联席会按照议事规则集体讨论决定。党政联席会议的举行应严格遵守三定 (定时间、定人员、定内容) 的要求。

第二, 健全并落实院务公开制度。应根据学校的有关规定, 明确院务应当公开的事项, 凡涉及师生员工切身利益、需要师生员工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事项都应纳入公开的范围, 通过教职工、学生大会, 文件, 信息公开栏, 网络平台等途径, 将过程、结果等及时、有效地进行公开, 让广大师生有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使权力运行在阳光下。设置相应的院务公开领导机构, 具体负责落实院务公开制度。

第三, 健全并落实二级教代会制度。认真落实二级教代会的职权, 严格规范二级教代会的程序和内容。凡涉及学院发展和教职工利益的重大事项, 必须在二级教代会上广泛征求教职工意见, 根据程序作出决定或决议, 并认真组织实施, 及时公布实施情况。[2]

第四, 结合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 健全并落实物资、服务采购, 各类经费使用, 人事管理, 奖金分配, 评先评优, 考核奖惩等制度。要分别查找上述制度在实际运行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 制订权力运行流程图, 设定防控措施, 尤其要注重将科技防腐元素注入更多的防控措施中, 从而进一步完善并落实规范权力运行的制度体系, 实现用科学的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从源头上预防腐败。

(二) 做好监督制约, 不断完善“不易为”的监督机制。

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手段不到位是腐败易发多发的一个重要原因。86.5%的答卷者认为, 完善监督体系, 实现关口前移, 是有效预防二级学院腐败现象发生的关键。

第一, 明确主体责任, 创新监督方式, 提高监督整体合力。二级学院的监督主体主要由学校各职能部门, 二级学院党总支、工会等组织及二级学院师生员工组成。高校纪委在协调组织二级学院反腐倡廉建设过程中应注重调动这三个层面监督主体的积极性, 其中尤其要注意发挥师生员工这一廉政工作主体的监督作用, 有了广大师生的参与, 二级学院的反腐倡廉建设才有群众基础。要不断创新监督方式。学校层面可通过行政监察、审计监督、专项检查, 二级学院层面可以通过党政联席会议、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民主测评, 师生层面可以通过参与院务公开、教代会等方式加强对学院领导干部以及各项工作的监督。

第二, 突出监督重点, 规范监督流程, 强化监督实效性。一是着力在遵守党的纪律,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执行民主集中制, 落实教代会制度、院务公开、廉洁自律规定等方面, 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班子的监督。二是着力在落实上级要求, 遵守相关法规、程序, 检查实施结果是否客观公正、公平公开等方面, 切实加强对物资、服务采购、各类经费使用、人事管理, 奖金分配, 学术诚信, 评先评优, 考核奖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管。通过制定监督规程, 把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有机结合起来, 进一步明确监督事项, 监督程序, 避免监督的随意性, 提高监督的实效性。

(三) 加强宣传教育, 努力构筑“不想为”的自律机制。

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道德高尚是领导干部做到清正廉洁的基础。由此可见, 防腐拒变必须从思想深处着手。81.3%的答卷者认为, 针对廉洁从政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 要不断改进反腐倡廉教育方法, 增强反腐倡廉教育效果。要坚持组织灌输与自我教育、传统方法与现代教育手段、正面教育与警示教育相结合, 采取在线学习考核、参观教育基地、观看教育片、举办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 营造崇廉尚廉的良好氛围。

第二, 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开展不用内容的宣教活动, 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对党员领导干部, 要以学习贯彻《廉政准则》为主线, 重点开展理想信念、党纪政纪、形势政策教育, 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大局意识和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意识;对广大教职员工, 要以师德师风建设为主线, 重点开展教学科研纪律教育、优良传统教育和学术道德教育, 培育广大教师淡泊名利、廉洁从政、学为人师的优良师德;对学生群体, 要以廉洁修身, 引导廉洁立业为主线, 重点开展廉洁诚信教育。可通过新生始业教育、实习进点教育、毕业离校教育、考前诚信教育、学生课外活动, 甚至开设选修课等形式将有关廉洁诚信教育内容纳入大学生培养体系。

(四) 落实责任追究, 继续强化“不敢为”的惩戒机制。

实施责任追究可以减少“不作为”和“乱作为”, 确保制度的贯彻落实, 为反腐倡廉建设提供保障。94.6%的答卷者认为, 加强二级学院反腐倡廉建设必须落实责任追究, 建立惩戒机制。

第一, 以执行纪律为手段, 严肃查办违纪违法行为。二级学院要高度重视群众的来信来访工作, 根据上级规定制订信访工作制度, 建立并完善师生利益诉求机制。学校纪委要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 严肃查处各种违纪违法行为, 重视发挥查办案件的教育功能和治本功能, 实现惩防的同步互动, 相得益彰。

第二, 严格执行责任制, 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二级学院的反腐倡廉建设能否深入开展、全面推进, 关键在于其领导班子成员能否真正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落到实处。二级学院领导班子应该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列入党政联席会重要议事日程, 每学期要专题研究、部署、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各项工作, 制订工作计划。对分管教学科研、学生工作、行政事务的班子成员应进行任务分工, 细化党员教育、提醒诫勉、制度制订、物资管理、经费使用、评奖评优、职称评定、院务公开、党团工作等方面所包含的廉政职责。[3]班子每位成员要纠正“反腐倡廉是上级领导的事, 我们基层的同志缺乏腐败的条件和机会, 再怎么反腐也轮不到自己”的错误认识, 强化“一岗双责”意识。探讨并建立学校纪委委员联系二级学院制度, 指导其加强对责任制的落实。学校纪委要协助党委坚持开展对二级学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的检查与考核, 将落实责任制的成效与领导干部业绩评定、奖励惩处、提拔任用挂钩。考核结束后及时向全校通报考核情况, 并对考核中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及时进行督查, 促进责任制的进一步落实。

摘要:作者以温州市某高校为例, 从当前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下二级学院反腐倡廉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 结合工作实际, 提出加强二级学院反腐倡廉建设的基本设想, 即“四不为”机制, 这对于增强二级学院反腐倡廉建设效果, 保障二级学院自身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与理论意义。

关键词: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二级学院反腐倡廉建设,完善机制

参考文献

[1]赵联生.对高校二级学院反腐倡廉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文教资料, 2009, (1) .

[2]万维维.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学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 2009 (29) :1-3.

校院二级管理体制 篇6

一、新形势下,实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由“一级管理模式”向“二级管理模式”过渡是一个必然趋势

1、“一级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在校研究生规模的快速发展

“一级管理模式”适用于在校研究生规模在1000人以下的学校,以校级管理为主,将研究生院(部、处)作为研究生教育工作的中心,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过程实行统一管理。优势:可以根据在校研究生的总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切实有效的推行教育管理政策,有利于统筹规划全校的研究生教育,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不足:管理权力过于集中,使各分院、学科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上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研究生教育工作多样性发展。此外,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专职辅导员、教师队伍建设跟不上扩招速度,越来越多的工作集中在校级管理层,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而且由于事务繁多造成某些政策的落实存在盲点。一级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研究生教育规模化发展。

2、实行“二级管理模式”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级管理模式”适用于在校研究生规模在1000人以上的学校,以二级学院管理为主,将工作重心下移,发挥各二级学院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主动性。优势:能够使各分院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学科专业研究与研究生培养,充分展现各分院研究生教育特色,进一步调动各学科、学院积极加强研究生培养和教育工作。研究生部作为主管部门只需做好教学质量监督、信息综合、学籍管理和评估工作,从总体上把握研究生培养质量、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和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不足:管理层次较多,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成本较高。

随着各高校研究生在校生规模的持续增长,研究生教育管理由“一级管理模式”向“二级管理模式”过渡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然而,许多高校在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改革过程中都存在着“集中管理管不细,二级管理下不去”的现实问题。因此,对我校目前“一级管理模式”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的完善“二级管理模式”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体系及实施途径。

二、中国计量学院研究生思想政治现状分析

过去的几年中,中国计量学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的是由研究生部集中管理的“一级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研究生在校生人数增加、一级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应对形势变化。在研究生教育工作,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愈发显露出不足的一面:

1、集中管理,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纵深发展

一级管理模式下,我校研究生日常管理、课外科技、党团组织的建设等与研究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均由研究生部统一管理。与本科生相比,大部分研究生思想较为独立、集体观念薄弱、学习与生活时间规律相差较大,这些原因成为开展研究生集体活动最大的障碍,也成为制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生部作为管理部门,专职研工工作人员与在校研究生比例悬殊,在工作中无法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个研究生的情况,致使思政工作无法深入发展。

2、管理项目分散,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很多盲区

在一级管理模式下,我校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常管理与学籍管理由研究生部负责,教学培养过程则由各二级分院具体实施,而研究生科研学术等方面基本由导师负责。多层次的管理导致研究生管理工作较为分散,而导师在培养过程中强调了专业技能、科研能力的训练,却忽视了学生在情商、社会交往以及世界观、价值观等思想方面的培养。这些都成为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盲区。致使研究生德育教育弱化,培养的研究生虽然在学术及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水平但往往在思想方面有所不足,学生素质无法达到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二级管理模式下,中国计量学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模式探索及实施途径

在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针对目前研究生思想政治状况的特点,以及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我校提出了新的工作思路,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不断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

1、工作模式

建立及完善工作模式是我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目标,研究生工作部(简称:研工部)对国内各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实施体系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初步建立起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工作模式。(见图1)

我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是在校党委的领导下,研工部与各二级分院党委协调合作、统一管理。校党委负责全方位地指导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及实施;研工部主要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与研究生教育管理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对研究生学习期间的学术科研和生活进行规范、与相关职能部门联系,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确保研究生教育正常有序进行、并直接指导研究生会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而具体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传达、实施、贯彻、落实则由二级分院具体操作,主要通过指导导师进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指导二级学院研究生会开展工作,并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学院特色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研究生会通过组织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丰富研究生课余生活;各学院辅导员作为研究生思政工作的具体实施者,主要从研究生班级管理、党支部建设、党员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危机处理等方面开展工作;导师应通过科学的学术思想、严谨的研究态度、端正的思想作风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自身的人格魅力促使学生加强自身素质。

2、实施途径

(1)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核心力量。研究生的培养与导师的教育息息相关。导师在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学年学习计划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要统筹安排研究生学习培养期间的研究、调研、实践等工作,并直接指导研究生的课题进度和学术论文撰写工作。因此,研究生导师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导师的教育工作是能否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研究生的重要因素。而导师的教育责任不应仅体现在提高研究生的学术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也应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努力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我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越来越多的导师开始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关注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研究生思想状况与学术研究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保持思想状况良好能够有效提高研究效率。应重视导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影响和作用,把教书育人融合到教学、科研、论文指导的每个环节中,使学生在进行研究和学习的同时,接受融入为人处事和待人接物的情商教育。

(2)加强学生组织建设

学生组织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主要抓手。我校在加强研究生会、班级、学生党支部等学生组织建设方面,有以下几个工作重点:

首先,在学生组织设置方面,采取纵横交错的设置方法,将学生组织全方位、多层次的辐射到每位研究生。班级的设置以横向为主,主要是以学院为单位分年级设置,注重同一年级研究生之间的沟通与探讨。学生党支部的设置以纵向为主,主要是以实验室、导师组、学科为单位设置,注重同一研究方向不同年级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其次,积极鼓励研究生定期开展班级活动及党支部活动。研究生会定期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的体育竞赛、辩论赛、文艺活动等,旨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增强研究生班级凝聚力。学生党支部主要是通过组织党内生活,从研究生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讨论和交流等方式了解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最后,充分发挥好研究生干部的带头作用,“以点带面”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学风建设、学术道德教育等方面起到先锋模范的作用。并且不定期的与学生干部沟通交流,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到学生工作中,逐步培养研究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精神,为研究生搭建“锻炼自我、实现自我、提升自我”的平台。同时,注重加强研究生干部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学校、学院、学科、导师、学生之间做好沟通交流,做到“上传下达”。

研究生党组织建设、班级建设以及研究生会工作,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重要渠道。在过去的几年里,我校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有了阶段性的成果。在新工作模式下,首先要以创建带有研究生特色的品牌校园文化为龙头,中小型活动为骨架,以艺术节、文化节为载体,使广大研究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得到知识上的长进,提高文化品位。在开展活动时,除了设计和组织开展一般的体育类竞赛、艺术表演等娱乐性活动,还可通过专题讲座、主题讨论、专家评点、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形式提高活动的学术价值。其次,扎实推进研究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抓住“新苗计划”、“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学生科研立项”等有利契机,提高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通过组织学术前沿展望、学术讲座、科研立项、科普宣传等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指导研究生申报专利、申报课题,并努力尝试与科技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打造科技创新活动品牌,构建具有中国计量学院研究生特色的青年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第三,不断创新研究生志愿服务活动。深化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我校研究生专业特点,组建社会实践小分队,建立灵活机制,深入基层组织,开展特色服务,强化社会认同。

摘要: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管理模式逐步从一级管理向校院二级管理进行过渡。新的形势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校院二级管理模式下建立健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成为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工作重点。本文从中国计量学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出发(?)二级管理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存在的问题以及工作思路。在此基础上在学校进行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和创新性管理的尝试,旨在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高水平人才。

关键词:校院二级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

参考文献

[1]李肖伟,张卫东,邹志刚,黄咏梅.用科学发展观主动培育优质生源——中国计量学院提高硕士生生源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1(1):68-70.

[2]刘兵.理论界近十年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2):118-120.

[3]林祖梅,张冬敏.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渡管理”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6(8):19-21.

[4]孙友莲.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 2006.

上一篇:手术室护理纠纷防范下一篇:客运信息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