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学院管理模式(共12篇)
二级学院管理模式 篇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精英教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尤其是对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目前, 我国研究生的管理主要是由高校研究生处管理, 二级学院具体负责培养的模式, 在这样的模式下, 二级学院研究生管理工作很难深入展开。因此, 本文从分析二级学院研究生管理模式的现状入手, 探讨二级学院研究生管理模式的对策。
一二级学院研究生管理模式的现状
二级学院在研究生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方面是负责招生、培养, 另一方面是管理和教育。研究生的大部分生活时间、学习时间也是在二级学院中完成的, 因此, 二级学院在研究生培养中是处于决定性地位的。然而, 当下的研究生管理工作是主要由高校研究生处负责, 占主导地位, 而二级学院只是根据高校研究生处的教学章程来进行本学院的教学计划。因此, 导致我国研究生管理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管理对象的复杂性
研究生管理对象的复杂性,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 生源构成的复杂性。目前, 随着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使得研究生生源构成相对来说具有丰富性, 同时也具有复杂性。这种情况的出现, 一方面是由于生源来源不同导致的, 由于社会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 使很多应届生、往届生、在职人员都加入了考研的大军中, 其中还包括跨专业考生, 也使得研究生年龄构成具有了更大的跨度, 从二十左右到三四十的研究生都有, 不一而足。另一方面是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入学动机不同, 有一心向学的应届生、往届生;有继续深造的在职人员;还有逃避就业问题的跨专业研究生。因此, 一部分研究生只想获得研究生的学历和文凭;一部分研究生只想用研究生教育来打发时间;一部分则是有深入学习的想法。所以, 研究生入学动机的不同, 导致在研究生教育培养中困难也大得多。而且由于二级学院只负责具体的招生和培养, 使得很多时候不能对研究生的行为进行约束。第二, 研究生素质较高。研究生群体相较于其他群体, 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高智商性, 这主要是由于研究生不仅仅是学生, 同时还是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因此, 研究生群体相比本科群体更加专业、知识更为丰富、研究更为全面。使研究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着研究者的挑战, 一方面是研究生要求教学形式的创新, 不愿意再接受传统教学的说教。另一方面是研究生由于学习内容的深入性, 使得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也必须细致、深入。此外, 由于研究生对所学专业和所学内容有具体的操作和独立的思考, 导致研究生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存在质疑, 也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随时应对研究生提出的问题, 教学难度较大。第三, 研究生个人的独立性。由于研究生在年龄、心理上的成熟与差异, 导致部分研究生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或者进行相互合作。又由于研究生各自喜欢不同的研究领域, 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或者是领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因此, 使得很多研究生在进行课题时, 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研究生行为独立性的影响, 不喜欢与人合作以及进行一些无关痛痒的集体活动, 这也给二级学院在研究生管理、培养过程中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2. 管理模式的滞后性
当前的研究生管理模式, 是延续前些年的管理模式, 并没有因为研究生的扩招而进行变革。由于前些年研究生人数较少, 研究生学院规模也较少, 使得二级学院并没有设置专门的岗位来对研究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进行管理。即使设置了专门的岗位来进行管理, 也是一些兼职人员, 这些兼职管理人员由于水平参差不齐, 使得研究生管理工作并没有落到实处, 并没有形成对研究生的约束。而且, 一般高校都把本科生教育作为学校的重头戏, 很少去对研究生进行专门的管理, 通常情况下, 都是由研究生的导师负责管理, 造成了研究生管理的质量和效率都不高, 研究生管理工作也较为松散。
3. 管理经费的不足
管理经费不足, 是二级学院负责培养和管理的突出问题。很大一部分高校由于把经费都拨给研究生处, 再由研究生处分给二级学院。这样的经费管理模式, 导致很多研究生处给予二级学院的管理经费不足。一方面是由于高校研究生数量相对于本科生来说非常稀少, 研究生处对研究生的管理经费也不多, 导致研究生处本身经费就不足, 更别说再分给二级学院。另一方面是由于二级学院大量日常的工作是本科生教育和教学, 教学资源大部分都放在了管理本科生上面, 能分给研究生的教学资源和管理经费就少得可怜。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 研究生的管理经费不足, 在很大程度上来说, 是因为管理理念存在一些问题。
二二级学院研究生管理的解决策略
1. 建设管理队伍
解决研究生管理现状的最好办法, 就是二级学院利用现有的资源培养和建设专门的研究生管理队伍。 (1) 专门的研究生管理队伍可以对研究生进行深入、细致的管理工作, 落到实处, 而不再是走马观花。而且, 还可以通过统一的管理达到对研究生个人的管理, 改善研究生单打独斗的状况。 (2) 建立专门的管理队伍, 不仅可以改变二级学院管理研究生力度不够的问题, 同时还可以解决好研究生个人遇到的问题, 提供更为实际和具体的管理工作, 使研究生更加愿意参与学院的建设和活动, 从而提高研究生管理的效率, 解决管理分散的问题。 (3) 通过建立专门的研究生管理队伍, 可以增加研究生的向心力, 解决好学院和研究生在实际管理中的矛盾, 改变研究生不归二级学院管理的观念, 使研究生逐渐向学院靠近。
2. 建设导师队伍
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主体之一是研究生导师, 在很大程度上来说, 导师队伍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的高低。这一方面是因为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领域的研究, 导师的指导, 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研究生对研究领域的深入。另一方面, 研究生直接受到研究生导师的管理。通过建立一支高质量的、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不仅可以加强研究生教学的质量, 同时还可以提高研究生管理的水平, 减少研究生管理经费的投入, 减轻二级学院管理研究生的资源投入, 使研究生教育和管理得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3. 加强学术委员会的作用
学术委员会要在二级学院中发挥着学术管理和学术培养的责任, 通过建立相应的研究课题, 加强研究生的日常管理。通过对课题的研究, 把研究生管理纳入到学术委员会的日常工作中去, 这不仅可以加强学术委员会在学院中的地位, 还可以提高学术委员会的学术质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高校由于在管理对象、管理模式、管理经费等方面的问题, 造成二级学院研究生管理模式始终存在不少问题。因此, 二级学院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管理队伍、建设导师队伍和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来使研究生的管理工作得到完善。培养方案力争从研究生教育规律出发, 坚持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 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 认真确定研究方向, 拓宽培养口径, 注重研究生能力的培养, 在学制、学习量、不同学科学分要求、必修课课程结构等方面进行修订和调整, 使研究生的培养立足于较高的起点和学科发展的前沿。
摘要: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校教育的最高层次, 具有培养专业人才和创新人才的任务。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 对研究生的管理模式也应该进行创新。本文从研究管理的现状出发, 分析其产生的背景、适用情况、实施的过程以及各自优势, 探讨二级学院研究生管理模式。希望能为更好地开展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二级学院,研究生,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秦发兰、汪华、胡承孝.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初探[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6)
[2]赵瑶丹.地方院校两级研究生管理模式探索[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7 (Z1)
[3]杜琤.新形势下高校研究生管理工作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管理研究) , 2011 (10)
[4]王洪江、闻世宇、武瑞.对研究生校院二级管理模式的几点思考和建议[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 (10)
二级学院管理模式 篇2
高校管理论文:加强二级学院行政管理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王韬
(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浙江临安311300)
摘要:我国高校大多实行二级管理制度。其中二级学院行政管理水平决定了其执行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制约着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二级学院的行政化管理必须服从于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明确我国高校二级行政管理的现状并加以改革创新,已成为高校行政管理者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改革;二级学院;行政管理;执行力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对高校三要素的解释是:行政管理、传承知识和科学研究。可见良好的行政管理,是一所高校实现其全部功能的重要基础。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高校对其内部的行政管理体制开始改革,国务院曾对此下发了《关于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进行规范。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连续的普遍扩招,各高校都已基本进入发展性、综合性大学阶段。所谓“综合性大学”,一般是指涵盖文、理、工、商、法、医等学科门类齐全、办学规模宏大、科研实力较强的高校。其特点是具有“多学科性”,体现为下辖多个学院(涵盖多个学科),且各学科间相互联系;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并且在一定学科范围内,科学研究工作走在教学的前面,为教学工作提供学术支撑,促进学生科学研究意识和能力;其基础属性是:科学研究多为基础科学,教学内容主要为普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为实现学生培养的目标和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综合型大学多侧重于二级学院化,相应的行政管理逐步重心下移,实行总体规划、分级负责,学院享有一定独立创新责权的管理模式。因此,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逐渐成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和教育研究机构的关注热点。
由此可见,综合性大学的行政管理是指高校确立了计划目标后,以一定的规章制度为基础、采取一系列方法和措施确保各职能部门协调一致、各司其职,带动全校师生职工统一步调、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实现既定发展目标的系统化改革模式。其中的行政管理主要体现在如何处理好领导与专家、教师与管理人员、个体与集体、民主与集中,以及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在当前高校普遍推行二级学院负责制的大背景下,高校二级学院的行政管理工作日益显得举足轻重。换句话说,做好各个二级学院的行政管理工作,在综合性大学的整体运行管理中实现上行下达、落实学校的各项决策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高校的`行政管理始终是学校顺利实施教学、科研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学校政令畅通、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施依法治校的必要保障。但在我国高校快速发展的现阶段,却往往缺乏对于高校二级行政管理的深层次理论探讨,于是导致了行政管理水平滞后于教育改革进展,甚至成为学校深化改革的客观阻碍。
一、现阶段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现状
(一)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部门编制庞大,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现象
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设置大多参照政府机关而设置,机构繁多、功能过细、编制冗余,甚至不乏因人设岗等情况。在实际办事过程中,每个部门只管理具体行政职责的具体部分,这就导致一个行政命令需要数个部门集体参与才能完成,极大地影响了办事效率。校内、校外的办事人员也往往需要跑遍多个部门才能办好一件事情。形成了既耽误时间又手续繁琐,出现事难办、脸难看、字难签、章难盖的现象。在事情涉及多部门的情况下,部门之间也往往怕承担责任而相互推诿,这不仅使得行政管理成本增加,还造成了行政管理混乱、对高校形象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盲目服从,主观能动性低
现阶段我国高校主要的管理模式基本是下级服从卜级,相当部分的高校都将学校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权限固定在不同的级别上,形成了由高到低、犹如金字塔般分布的管理体系和权力体系。每逢重大事情发生,下级管理部门总会等待或依赖上级部门发布指令行事。即使出现与现有规章制度相违背的情况,也是上级说了算,这就难免居功自大,而下级管理部门总会等待或依赖上级部门发布指令行事,政策、法规以及原有的办事规则都跑到脑后,坐等领导安排,久而久之形成等靠风气。具体办事的主观能动性大大降低,工作效率低下,人浮于事。另外,由于高校管理工作的运行主要依靠行政机构或行政人员逐级行使行政管理职能来实现,学校的一切资源甚至包括学术资源在内都受控于学校的组织机构和成员,特别是学术资源长期被行政手段干预,使得本应以学术为中心的高等院校在不同程度存在着权力崇拜,导致学术情节、人文关怀逐渐褪色。
(三)高校行政管理的重内务属性,忽略了其外联作用
高校是一个具有丰富社会属性的实体,因此其行政管理中对内在事务的管理和对外联系合作的管理同等重要。一般而言,学校对内部事务的管理比较到位,但对外管理则较为薄弱。比如学校与校友,与兄弟院校之间、企业或科研单位之间、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合作,与教育主管机构部门、国家行政部门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事务处理,往往缺乏规范化的规章制度和执行监督,甚至很少有人对此进行深入研究。长此以往,也必将导致高校外部发展空间受到阻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行政管理人员相关知识学习不够、创新意识不强,服务意识淡薄、行政效能低下。另一方面,高校行政管理的现行措施还主要是依靠各类规章制度和各岗位职责和主管领导的命令指示,使得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上体现不了职员的自主能动性,下级只是以简单地完成上级意志为己任。
二、尽力提高二级管理成效,是当前高校改革发展的动力
我国高校当前正面临从大学到学科,再从学科到大学交互作用的变革过程。高校的行政管理也伴随着由权力集中转向两级化管理而过渡,因此高校行政管理的二级化进程日益显得重要。只有做好二级管理,使二级学院充满活力,将直接影响到一所高校的变革进程。
在普遍实行二级管理的大趋势下,如何更好地发挥二级学院行政管理作用、实现行政管理的畅通高效,已成为每一个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止步不前不如自我提升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机构的大致模式是:实行二级化管理的高校一般都设置数个行政管理岗位,而二级行政管理岗位的一个人员需联系本学院内、外的数个行政管理部门。当某个工作内容涉及到几个部门时,如果出现相互推诿,则办事人员往往疲于应付,其忙乱仓促可想而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如何提高办事效率?这是我们必须面对,而且必须解决的问题。
虽然制度层面上的改革需要上级部门来决定,但通过岗位培训,加强业务熟练程度来提高二级行政管理队伍人员的素质却更为重要。实行二级化管理的高校,其二级学院管理者的能力提升直接影响到整个学校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当然,好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并不代表管理工作的高效率、高质量,还需要管理者掌握现代管理技能、掌握先进的管理技巧、积累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而提高整个管理队伍的素质,就必须强调提高服务意识、强化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岗位职责,使二级学院的行政管理与全校行政管理有机融合。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结构有两种方式:一是引进高素质的、具有良好学科基础的管理人员,彻底改变管理队伍的能力结构;二是对现有管理人员进行岗位培训,较大地提升工作技能。比如培养奉献意识,养成以大局为重的责任感、使之具有良好的沟通及表达能力等。除此之外,所有的管理人员都要具备能独立担当所肩负的工作,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创新和控制能力。
(二)调整现有行政管理模式,优化二级管理环境
“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已成为各高校管理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实行二级化管理的高校,一般都设置了学校总的行政办公平台(中心),实行各部门集中办公以提高工作效率。并以明确的岗位职责规范行政管理,靠责任到人、首问负责等方式提升工作效率;以提高服务理念,树立党员先锋岗等起到促进带动作用等。
在此基础上,应建立公布监督投诉制度(含申诉制度)等,以促进管理的规范性,建立并严格实行考核奖惩制度,以树立正气、奖勤罚懒等措施调动积极性。另外,还应创造适宜的环境,为开展“教授治学、民主决策,实行重大议题集体表决;日常事务严格规章制度,责任到人,适时考核、纠错查漏;以确保政令上通下达,日常工作有条不紊。
(三)建立健全二级管理制度,管理权限下放,真正做到“责权利三结合”
顺应形势发展,实现科学、民主的行政管理是高校行政改革的发展方向。坚持依法治校、健全各项管理制度,通过二级化管理,充分调动各级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效率,是保障学校行政执行力的保障。
加强学校各级行政部门、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率。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多,部门间利益存在矛盾,人际关系复杂,管理人员多等等,都加大了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难度,使行政执行力打了折扣,行政管理受到影响。究其根本,就是行政管理部门之间,行政工作人员之间缺乏沟通。若加强管理人员互相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使得工作人员相互理解、相互配合,保障行政管理良好运行。
(四)丰富二级行政管理技术,开展信息化为主的管理技术创新
提高高校各级行政管理的效率,可采取信息化平台。如:校讯通短信平台、腾讯群、微博、讨论组、学院网站及内网办公自动化系统平台等信息化管理方式,及时把有关决定、通知、会议精神等信息及时传达,缩短信息传播和反馈的周期,提高办公效率。教师、学生以及管理者都可以通过信息反馈平台及时有效的沟通,使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更加便捷和高效。
在教育全球化的今天,任何止步不前都会落后,高校的行政管理亦是如此。创新、进步来源于勇于实践、善于实践。高校发展的趋势要求其各级管理人员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管理改革、更新管理理念。而管理者的素质,也势必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得到不断提高和优化。
参考文献
[1]张建恒,论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观念的转变[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1).
[2]王琳西,新形势下高校行政管理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7,(6).
二级学院管理模式 篇3
【关键词】:高校 二级学院 档案 创新管理
党的十八大指出教育是振兴中华民族和社会改革发展的基石,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明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方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需明确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作用。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新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是在内部管理体制上采用“两级管理、以院为主”的学院制管理模式,随着高校改革向纵深发展,高校内部管理理念、教育模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这对二级学院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二级学院档案是在教学及管理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材料,是管理部门与教职工在工作中日积月累辛勤工作的原始凭证,见证二级学院的发展变化,体现二级学院各个层面工作发展壮大的历程,二级学院档案中也记载着教学活动的经验和教训,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对于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制订学科建设与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等无疑是非常有益的。目前二级学院档案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现实问题,适时构建二级学院档案管理体系,使高校二级学院档案管理尽快进入规范化管理轨道,高效地为教学管理工作提供服务,是我们在工作中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
1 高校二级学院档案管理的特点与主要内容
二级学院所收集的档案,具有以下基本特点:(1)材料原始性及真实性。收集的档案材料必须是原始的,需客观地反映教学、管理工作的本来面目。(2)记录系统性。档案能记载教学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状况。(3)来源分散性。档案材料有来自一线教师各项教学活动记录,有来自管理部门的文件资料,而未收集时,又分散在各部门和教职工处,处于游离状态。(4)媒介及格式多样性。除纸质文档以外,档案还常以电子文件等形式存储,有文字、图片、表格、影像资料等。(5)材料周期性。教学管理与教学计划通常是按学制周期来制定的,档案也应按学期、学年或学制予以适时构建。(6)材料专业性。高校的教学活动是按学科专业、按类进行的,教学活动形式不尽相同,档案内容具有一定的差异
性、多方向性,具有各自的专业特性。
1.1 党政管理类
包括上级和学校针对二级学院需要长期贯彻执行的办法、规定,发展规划、工作计划、总结类,表彰先进,处分违纪人员材料,向上级部门请示、报告、批复等,党政联席会议与值班记录,津贴分配方案实施细则,教职工工作量,津贴发放材料,接受学校财务审计材料以及向学校综合档案部门移交有关档案后形成的材料目录等。
1.2 师资建设类
包括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年度计划、总结类,教师流动材料,各类教师基本情况信息类,兼职教师讲课、讲座、学术报告、指导工作类,教师竞赛、获奖,各类学术机构担任职务类,教师聘任、考核、技术职务变化类,教师业务档案类等。
1.3 教学管理类
专业建设规划、总结类,新办专业各类统计、质量评价、建设类材料,特色专业、重点学科、卓越工程师建设类,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类,课程建设类,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类,教学管理队伍与质量控制类,学生各类考核成绩类,教师教学文件以及相关数据分析管理类,以及各项创新建设类材料等。
1.4 教科研管理类
教科研管理文件类,工作规划、计划、总结类,研究机构管理、建设类材料,教科研协作、科研服务协议类,学科建设类,人才梯队建设类,有保存价值的教科研资料等。
1.5 学生管理工作及特殊载体类
学生工作、共青团工作管理文件类,学生管理中各类管理机构、人员信息统计类,学生评奖评优类,招生就业类,毕业生各类信息统计类;各类影像资料,在教学、科研、管理、外事活动中产生的物件类材料等。
2.二级学院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档案管理重视程度不足,档案意识薄弱
高校二级学院一般都是在原有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原学校集中管理体系下,系级管理权限制多,对档案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档案管理水平处于较低的层次。无论是系领导,还是普通教工一般仅认识到教学、科研的重要性,忽视日常工作中形成的档案材料管理,没有注重收集、整理、完善工作,仅以为档案工作就是对工作材料的简单整理、装订,将档案管理看作是附带工作,只有在上级相关部门检查时才临时突击整理。部分教师甚至对材料归档持抵触态度,认为教学文件类材料等属于自己,不应上交档案管理部门,有人为查阅方便,常将经手的资料据为己有,不愿归档,给档案材料的收集、管理增加一定工作难度。
2.2 机构设置不健全,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
随着高校管理工作下移,越来越多的高校将档案管理工作下放到二级学院,但二级学院档案建设起步较晚,往往忽视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建设,没有制定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和具体的实施细则,习惯于个案处理,按经验办事,档案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许多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处于散乱状态,随意堆放,基本处于谁收集使用材料,谁管理这部分档案,归档范围及管理要求也没有明确的界定,对于已经收集完善的档案材料管理混乱,不同类别、不同时期材料混放一处,没有按类处理,不仅不便于查找利用,而且容易造成档案丢失,档案管理缺乏计划性、规范性,出现集中管理档案难、归档难、档案开发利用更难等不良现象。
2.3 档案管理人员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因学校人事管理部门编制划分问题,一般二级学院没有设置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而是由行政秘书、教学秘书或教务员兼任。行政秘书、教学秘书是二级学院的信息中心,是上传下达的媒介,是横向交流的桥梁,教务员承担考试管理、成绩统计、学籍管理、毕业生信息统计,这类岗位人员兼任档案管理员工作,从其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来看,其本身是有利于二级学院档案工作的管理的,但兼职档案管理人员没有接受专门培训,缺乏必要的档案专业管理知识,从而出现了什么材料都入档的繁杂现象和入档不完整的断章现象。另外,二级学院档案管理贯穿了二级学院运转的全过程,内容庞杂,工作量大,他们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承担收集、整理、编目立卷等一系列繁重的工作,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力对各类档案进行专业管理,难免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一些失误,容易造成重要材料流失,归档材料质量不高,管理不规范,缺乏完整性,直接影响到二级学院档案管理工作质量。
nlc202309020006
2.4 档案管理没有显示二级学院的固有特性
目前二级学院收集较多的一是学校编发的各类文件,二是本院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学生作业类,以及教学管理中的一些常规性管理材料,档案内容雷同性高,利用价值不大,影响了二级学院档案工作的开展。与学校综合档案管理部门不同,二级学院档案建设应侧重反映学院的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特色和教科研优势,档案应能反映出学院各项建设的水平和成就。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典型意义的档案,如重点学科、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卓越工程师建设等档案,教科研项目档案,教职工研究成果,实践性环节教学成果,有突出成就学生的档案等是二级学院档案工作的重点,对这些档案应进行全面的收集、整理,提升档案的管理层次。
3 提高档案利用率,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高校内部教育体制改革也随之深化,高校二级学院的自主权也随之加大,在此背景下多数高校二级学院开始重视档案管理工作。二级学院收集保管好各类档案,对总结教学规律、促进学术交流、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教学质量评价起着凭证作用,在教改方向、变更专业设置、提高办学层次方面起着参考作用;二级学院档案应能反映出校风、教风、学风,对提高二级学院的社会声誉有着重要的作用。
3.1 二级学院档案是教学管理、研究的参考依据
二级学院各类档案是教学活动与教学管理信息和成果的载体,通过对各类形成性档案有关内容的分析、总结、预测,确定学院的发展方向,制定管理制度;借助档案,进行各种教学统计、教学质量检查和毕业生状况调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措施。为院领导及教学管理人员在制定决策、实施计划时提供基本信息支撑,为各层面管理人员提供过去和现存的教学状态。二级学院进行教学研究,提高教研水平,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和提高,教学类档案无疑对教学研究提供了依据和条件;教师提高业务水平、改进教学方法,也需参阅典型教案、重要备课笔记、教学指导书、实习指导书等资料;档案为申请专业、重点实验室、示范中心等工作提供支撑材料及原始性参考数据。
3.2 教学类档案是教学经验交流的工具
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同性质的院系、同类专业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对提高双方的教学质量,促进教育事业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建、扩建的院,需要向同类的院、同类的专业学习建设经验,要了解他们的规划、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实验室建设规划等。将这部分档案进行科学管理后,方便兄弟院、专业间的经验交流,也起到校内各院和各专业间教学经验交流。二级学院档案建设的规范化管理是反映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工作水平的基础性工作,对各类档案分析研究,提炼、总结,切实做好为教育教学服务工作,不断提升档案利用率,研究表明,二级学院档案利用率越高,档案价值越显著。
4. 创新二级学院档案管理对策
4.1 各级管理人员要转变观念,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
档案管理是二级学院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的人员,只有院领导、教职员工都应认识到档案的重要作用,才能够在实际的工作注重收集整理。将档案管理工作做细做实,需加强对校、院两级档案工作的领导,通过学习宣传《档案法》、《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提高师生和管理人员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从源头上抓起,制定从二级学院分管院长、各系部、研究机构、管理人员、教师的档案管理工作职责,厘清各类人员工作责任。根据学校工作要求和具体的教学工作安排,制订档案的归档计划,移交时间,保证教学档案的及时收集整理。将档案工作与教师、工作人员的年终考核及职称、职务晋升挂钩,从而增强档案管理人员和教师工作的责任感和积极性,改善档案工作被动、随意的局面。学院领导要强化档案管理领导意识,从学院长远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高度加强对学院档案工作的领导,把档案管理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在人、财、物方面子以支持。档案管理人员需强化档案管理意识,自觉学习档案法律、法规和档案管理知识,积极主动承担起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保管、利用等任务,努力为学院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学院教职工要强化档案归档意识,养成在工作过程中随时积累档案资料并及时归档的习惯,为学院完整收集档案做好基础性工作。
4.2 设立档案管理专职岗位,强化业务培训
针对目前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管理分散、职责不明等问题,有效解决方式是设立专职档案管理人员,对学院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确保档案的统一性、完整性和系统性。档案管理人员应熟悉档案业务流程,掌握现代化管理的基本技能,还需有主动服务的意识。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应组织对档案员进行专项岗位培训,系统学习档案专业知识,方便他们能更快地熟悉档案的管理业务,使之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层次档案管理人员。
4.3 发挥特色,形成不同立卷方式
二级学院档案管理工作需努力突出自身特色,才能更具价值。大量反映二级学院发展的具体材料由二级学院进行管理,这此材料对学校档案部门没有归档的价值,但它体现了二级学院各层次的工作,反映了二级学院发展、壮大的历程,对于二级学院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各二级学院的专业、学科都各不相同,各具特色,这就决定了二级学院档案形成上也存在着差异性。按照程序统整理立卷,制定编码,立卷存档。除了注意收集产生的档案材料外,应在学期开学前、学期结束时抓住时间节点,集中收集,以便能迅速及时地将材料收齐,对不同档案可按年、专业等分类立卷,基本涵盖教学运转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文件材料。合理的分类立卷归档使成套性管理档案有了保证,不仅有利于档案的科学管理,也为日常材料调阅提供方便。
4.4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管理内涵
档案的价值只有在利用才能得以体现,能否有效地开发利用是衡量档案工作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囚此,教学档案管理人员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注重对教学档案各种功能的开发利用,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和开发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是利用相关技术将传统的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信息,利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编目,实现自动化检索。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通过网络提交、接收归档材料,建立档案信息资源库,完善档案管理,提升管理内涵。
二级学院学科建设与发展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奋斗、长期积累的系统工程,需要校级档案管理者以及职能部门的扶持,在业务上给予支持和指导。高校体制的变革,档案管理工作环境的变化,对档案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应加快自身档案管理建设,努力建立有二级学院特色的档案管理体系,提升档案管理层次,使之更好地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贾宗福, 孟照凯等. 高校二级学院档案管理探索与实践 [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8): 113-115
[2] 杨绪利, 潘立国. 高校二级学院(系)档案的构建与作用探析 [J]. 中国成人教育,2010(18): 35-36
[3] 吕鸿, 熊燕. 高校二级学院档案管理模式探析 [J]. 图书与情报,2007(6): 86-88
[4] 邹英. 高校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管理初探 [J].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68-70
[5] 李容荣. 加强高校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的建设与管理 [J]. 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0(8): 13-14
作者简介
刘必荣(1973.1-),男,江苏阜宁人,汉族,盐城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管理、机械设计与制造研究。
二级学院管理模式 篇4
近年来,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学科专业的多样化发展,许多高等学校开始推进综合体制改革,实行校院二级管理模式。作为学校下属的内部办学实体,二级学院已逐渐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具体组织实施单位”[1]。当然,二级学院不具有法人资格,学校是法人单位,因而仍然依法享有对学院工作进行宏观管理、领导协调和检查监督的权力。二级学院管理模式的推行,一方面要求学校党委和行政部门减少对学院具体事务的干预,强化规划、指导、监察、协调等管理职能,另一方面要求学院求实创新,主动谋划,积极参与学校事业发展。
在二级学院管理模式下,研究生党员的日常管理工作被下放给学院党委,这使得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新要求。第一,学院党委要切实担负起研究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实行二级学院管理模式后,学院党委的职能得到强化。其不仅要承担教职工党组织的建设和思想教育工作,还要担负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学生组织发展、学生党支部建设等职责。相较于本科生,研究生党员占研究生总体的比例较高,且来源渠道多样,分布于不同专业,导致党支部凝聚力较弱。此外,研究生的日常学习与科研安排比较紧凑,导致党支部开展活动较为困难。
第二,学院党委要努力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实行二级学院管理模式后,校研究生工作部的职能转向宏观管理,如调查研究生思想动态,在特定时间节点开展专题教育;制定管理制度,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承担研究生收费管理、违纪处理管理、奖助学金评选审核、素质拓展、就业创业指导等职能,研究生的日常管理所涉及的具体事务则交由二级学院承接。相较于学校党委部门,二级学院党委的身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既要做好与教职工和学生(研究生与本科生)相关的党务工作,又要与学院行政领导共同推进学院的各项工作,促进学院健康发展。而一般说来,二级学院的专职党务工作者通常人数又非常有限。如果学院党委不能主动创新工作模式,有效动员专业导师、学生辅导员、学位点负责人等参与研究生管理工作,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难以落到实处。
二、现实:加强研究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性
当前,随着高校扩招,研究生的数量已非常可观。这样一来,研究生党员队伍进一步扩大,往往一个中等二级学院的研究生党员就可达到一百人以上[2]。由此,做好研究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保持和发挥他们的先进性,就成为研究生党建工作的重点。然而,由于研究生本科就读学校差异大,导致其培养的入党积极分子往往素质不一。有的研究生党员综合素质高,党员意识强烈,能积极参与班级和支部活动。有的则不然,他们虽然入了党,但对党的理论掌握不够,党性修养也不够。此外,研究生党员中还有一部分党龄较长、已经参加工作的。他们虽然人生阅历较丰富,实践能力较强,但往往更看重学历教育,参与党组织活动的热情不高,不易成为研究生党员中的核心人物。鉴于此,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尤为迫切。
2015年12月,笔者对A大学300名在读硕士研究生党员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采取定额抽样方法,实际回收有效问卷297份(见表1)。
调查发现:二级学院研究生党建情况不容乐观,从表2可见:有12.5%的被调查者表明所在党支部没有定期过组织生活;有13.5%的研究生党员坦言自己经常请假缺席组织生活;只有46.5%的研究生党员说自己会主动学习党的知识
此外,调查显示:77.4%的党员在遇到困扰时没有向党组织寻求帮助;有15.9%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不清楚所在支部多久过一次组织生活。调查发现:研究生党员对支部活动总体评价不太高。
应当说,A大学不是特例。当前,不少高校都非常重视本科生的培养,但对于研究生的教育和管理则失于松散。施行二级学院管理模式后,学院党委虽然承担了研究生党员的日常管理工作,但由于精力有限、人手缺乏等原因,研究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比较薄弱。研究生党员是高层次人才,是研究生中的骨干。只有他们的政治觉悟与道德素质俱佳,才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非党员研究生心目中有先进形象和公信力。
三、思考:抓好研究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第一,创新工作模式。“把研究生党员培养、教育和管理工作与研究生学习、教学和科研工作有机结合”[3],让研究生党员在专业领域发扬求真务实、吃苦耐劳的精神,形成良好的研究生党建秩序。研究生党组织生活不但要学习党的理论,还应结合研究生的专业特点,围绕特定主题,或在特定的时间节点,组织开展专项教育活动。此外,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与班委会、团支部、研究生会、学生社团等载体相结合,以创新组织生活的方式与手段,提高民主生活会的质量,增加研究生党组织活动开展的次数并使质量不断提高。
第二,完善支部建设。“研究生党支部是发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用的重要组织依托”[4]。加强支部建设有利于提高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因此,要选好支部负责人,让那些党员意识强、作风正派、有人格魅力的党员担任支部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等职务,发挥其引领和示范作用。要加强支部制度建设,如学习制度、考勤制度、评估制度等,以规范研究生党员的行为。注重培养党员骨干成员,使他们在推荐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预备党员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此外,要关爱支部成员,了解他们对支部建设的看法、对支部活动的建议,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社会问题,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第三,重视党性教育。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党员的党性教育,强调共产党员要自觉以党的理论作为行动指南,有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大公无私,密切联系群众。应从日常学习生活习惯入手,督促研究生党员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追求卓越,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而且,研究生党性教育要与研究生日常管理相结合,时刻提醒研究生党员规范自身行为,从身边小事做起,持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第四,注重多方协力。在二级学院管理模式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在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导组的总体指导下,由二级学院党委根据院情统筹规划、合理安排,由党委秘书、党支部书记、学生辅导员等具体落实。此外,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学位点负责人和思政课教师的支持,特别是专业导师的参与。很多高校都指出,导师是研究生培养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其不仅要在专业和学业上指导学生,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可见,导师对研究生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研究生党员的培养和教育中,二级学院党委要充分发挥导师的育人功能,使之成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之一。
参考文献
[1]卢兆彤,瞿振元.高校二级学院的体制机制建设与完善[J].中国高等教育,2013(22).
[2]赵睿.高校研究生党员教育体系的构建[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9(5).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10-15.
二级学院管理模式 篇5
1.会计与审计专业(全日制三年,高职,专科)
(1)培养目标
会计与审计专业主要依据现代工商企业的需要培养人才。以培养工商企业高素质会计与审计人员为目标。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敬业和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懂得市场经济规律。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会计与审计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技能,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技术,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等。能够胜任党政机关、各类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等组织的会计审计工作。使学生成为具有高素质会计与审计技术技能型人才。
(2)专业特色
会计与审计专业是我校的精品特色专业,实施“课堂—实训室—实习基地”三位一体的“三进三出”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通过参加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以及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可在毕业前在北京推荐实习和就业。为继续深造提升学历层次的学生开辟专升本的渠道,主要有两条:一是同北京本科院校对接,将品学兼优的学生在专科毕业时推荐上本科学习,本科毕业时获得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二是在校期间读自学考试独立本科,在本校专科毕业后就能获得国家承认的自考本科毕业证书,学习优良的可以取得学士学位。
(3)核心课程 基础会计与实务、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税法、财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审计学和审计案例分析、企业会审综合模拟实训、银行柜员业务实训、审计综合岗位实训等。
(4)就业前景
会计与审计是市场经济中永恒的职业。会计与审计专业被社会公认为市场经济中的“常青树”。学生面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会计师事务所、银行、社会团体,从事财务审计流程中的各类岗位工作。其职业发展为会计主管、财务经理以及总经理助理等,历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以上。
(5)职业资格证书
学生毕业前可以至少取得如下一个职业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初级会计师资格证书、办税员职业资格证书等。
2.营销与策划专业(全日制三年,高职,专科)
(1)培养目标 营销与策划专业主要依据现代工商企业的需要培养人才。以培养工商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和职业经理人为目标。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敬业和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懂得市场经济规律,懂得企业经营管理规律。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营销与策划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市场调研管理、广告策划管理、营销策划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部经理等岗位的工作。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营销策划技术技能型人才。
(2)专业特色 营销与策划专业是北京科技职业学院重点专业之一。以培养企业营销与策划中高层管理人员和职业经理人为目标。按营销与策划工作岗位要求授课。引进和借鉴适合的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方法。理论教学、模拟实训、顶岗实习相结合,学业和就业相统一。可以取得我国营销和策划两方面的职业资格证书。为继续深造提升学历层次的学生开辟专升本的渠道,主要有两条:一是同北京本科院校对接,将品学兼优的学生在专科毕业时推荐上本科学习,本科毕业时获得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二是在校期间读自学考试独立本科,在本校专科毕业后就能获得国家承认的自考本科毕业证书,学习优良的可以取得学士学位。(3)核心课程 管理学、营销策划、市场营销、市场调查与预测、推销与营销管理、广告理论与实务、企业形象策划实务、财务管理、基础会计等。(4)就业前景
选择了营销与策划专业就是选择了成功之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发展中,营销与策划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广阔。毕业生实习和就业的典型职业岗位:市场调研管理、广告策划管理、营销策划与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与维护等相关岗位。其基本的发展方向是工商企业管理的职业经理人。历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以上。
(5)职业资格证书
营销与策划专业的学生毕业前要取得如下至少一个职业资格证书:营销策划师资格证书;助理营销师职业资格证书;中国市场营销经理助理资格证书等。
3.营销与策划专业——国际职业经理人方向(全日制三年,高职,专科)
(1)培养目标
营销与策划专业——国际职业经理人方向主要依据现代工商企业的需要培养人才。以培养工商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和具有国际视野的职业经理人为目标。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敬业和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懂得市场经济规律,懂得企业经营管理规律。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营销与策划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市场调研管理、广告策划管理、营销策划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CEO、总经理助理、人力资源部经理等岗位的工作。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营销策划技术技能型人才。
(2)专业特色
营销与策划专业—国际职业经理人方向以培养工商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和具有国际视野的职业经理人为目标,将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考试课程融入课程体系。引进和借鉴适合的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方法。理论教学、模拟实训、顶岗实习相结合,学业和就业相统一。学生学习期间可以取得我国营销和策划某个方面的职业资格证书,还可以协助学生申报国际职业经理人协会颁发的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同时为继续深造提升学历层次的学生开辟专升本的渠道,主要有两条:一是同北京本科院校对接,将品学兼优的学生在专科毕业时推荐上本科学习,本科毕业时获得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二是在校期间读自学考试独立本科,在本校专科毕业后就能获得国家承认的自考本科毕业证书,学习优良的可以取得学士学位。
(3)核心课程 管理学、营销策划、市场营销、市场调查与预测、推销与营销管理、商务谈判、领导科学与艺术、企业形象策划实务、财务管理、基础会计等。
(4)就业前景 选择了营销与策划专业就是选择了成功之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发展中,营销与策划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广阔。毕业生实习和就业的典型职业岗位:市场调研管理、广告策划管理、营销策划与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与维护、人力资源部经理、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总经理等相关岗位。其基本的发展方向是工商企业管理的职业经理人。
(5)职业资格证书
营销与策划专业—国际职业经理人方向的学生毕业前要取得如下至少一个职业资格证书:营销策划师资格证书;助理营销师职业资格证书;初级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等。
4.物流管理专业(全日制三年,高职,专科)
(1)培养目标 物流管理专业依据现代物流行业的需求培养人才。以培养现代物流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和职业经理人为目标。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敬业和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懂得市场经济规律。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采购与供应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市场管理和物流信息技术管理等职业岗位的工作。使学生成为具有高素质的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技术技能型人才。
(2)专业特色 物流管理专业是中央财政和北京市教委重点支持的专业之一,北京科技职业学院重点专业之一。以培养现代物流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和职业经理人为目标。引进和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方法。理论教学、模拟实训、顶岗实习相结合,学业和就业相统一。为继续深造提升学历层次的学生开辟专升本的渠道,主要有两条:一是同北京本科院校对接,将品学兼优的学生在专科毕业时推荐上本科学习,本科毕业时获得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二是在校期间读自学考试独立本科,在本校专科毕业后就能获得国家承认的自考本科毕业证书,学习优良的可以取得学士学位。
(3)核心课程
仓储与配送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运输管理,库存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管理等。(4)就业前景 选择了物流管理专业就是选择了就业,就有了走向成功的平台。物流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朝阳产业,就业前景非常好。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实习与就业的典型职业岗位主要有:资源采购与管理、运输调度管理、仓储管理、市场推广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等相关工作岗位。其基本的发展方向是现代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的职业经理人。历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以上。
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前要取得至少如下一个职业资格证书:中国物流职业经理资格证书;全国物流职业资格证书;中国条码技术资格证书;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作业操作证书;助理物流师等。
5.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全日制三年,高职,专科)(1)培养目标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依据现代连锁经营企业的需求培养人才。以培养现代连锁经营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和职业经理人为目标。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敬业和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懂得市场经济规律,懂得连锁企业经营管理的规律。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现代连锁企业经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现代企业经营链条中所需的产、购、销、储、管等各岗位的工作。使学生成为具有高素质的连锁企业经营管理技术技能型人才。(2)专业特色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依据行业企业岗位群标准和需求构建知识、技能和课程、实训体系,坚持产学结合、学训结合。学生毕业均能在北京推荐就业。为继续深造提升学历层次的学生开辟专升本的渠道,主要有两条:一是同北京本科院校对接,将品学兼优的学生在专科毕业时推荐上本科学习,本科毕业时获得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二是在校期间读自学考试独立本科,在本校专科毕业后就能获得国家承认的自考本科毕业证书,学习优良的可以取得学士学位。(3)核心课程 现代企业管理、连锁企业采购管理、连锁门店开发与设计、连锁企业门店运营管理、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连锁企业财务管理(沙盘)、连锁企业物流管理、连锁经营管理师等(4)就业前景 选择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就是找到了生财之道。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面比较广。毕业后可以自主创业,又可胜任企业购、销、储业务流程和人、财、物、信息等各岗位管理工作,亦能在连锁零售业及服务业从事店长或店长助理岗位以及在连锁企业总部从事区域主管和营销经理等工作。历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以上。(5)职业资格证书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前要取得至少如下一个职业资格证书:连锁经营管理师、人力资源师、营销师职业资格证书、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零售业职业经理人行业资格证书等。
6.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全日制三年,高职,专科)(1)培养目标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依据现代连锁经营企业的需求培养人才。以培养现代连锁经营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和职业经理人为目标,侧重培养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敬业和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懂得市场经济规律,懂得连锁企业经营管理的规律。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现代连锁企业经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现代企业经营链条中所需的产、购、销、储、人力资源管理等各岗位的工作。使学生成为具有高素质的连锁企业经营管理(主要是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技能型人才。(2)专业特色
依据行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业资格标准和能力要求,构建了专业课程体系,实施“技能为核心,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引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文化元素,培养学生具有严谨规范、亲和奉献的职业习惯,适应连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要求。为继续深造提升学历层次的学生开辟专升本的渠道,主要有两条:一是同北京本科院校对接,将品学兼优的学生在专科毕业时推荐上本科学习,本科毕业时获得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二是在校期间读自学考试独立本科,在本校专科毕业后就能获得国家承认的自考本科毕业证书,学习优良的可以取得学士学位。(3)核心课程
管理学、现代企业管理、连锁企业采购管理、连锁门店开发与设计、连锁企业门店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测评、人力资源政策法规。(4)就业前景 选择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就是找到了生财之道。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是当前市场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好的专业之一。学生胜任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各岗位工作,如员工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劳动合同、劳动关系管理及相关法律事务管理等。其职业发展岗位为单位人事总监助理、人事总监和总经理助理等。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学生毕业前要取得至少如下一个职业资格证书:连锁经营管理师、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企业文化管理师、企业法务管理师等人力资源师、营销师职业资格证书等。
7.法律事务专业(全日制三年,高职,专科)(1)培养目标
法律事务专业依据现代市场经济对法律事务人才的需求培养人才。以培养从事现代法律事务工作的高层次人员和法律工作者为目标。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敬业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现代法律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法律事务职业岗位的工作。使学生成为具有高素质法律事务技术技能型人才。(2)专业特色 注重提高学生的法律事务工作能力和适应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学、实训、实习三位一体,使学生毕业后顺利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学生实习前掌握速录的基本技能。为继续深造提升学历层次的学生开辟专升本的渠道,主要有两条:一是同北京本科院校对接,将品学兼优的学生在专科毕业时推荐上本科学习,本科毕业时获得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二是在校期间读自学考试独立本科,在本校专科毕业后就能获得国家承认的自考本科毕业证书,学习优良的可以取得学士学位。(3)核心课程 民法与民事诉讼法、刑事刑法与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经济法、商法、合同法、国际法、法律文书写作、办公软件操作训练、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劳动争议处理法。(4)就业前景 法律事务是国家的永恒职业。法律事务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毕业生主要就业于京津地区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司法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城市管理、律师事务所、招投标公司、建筑公司等相关单位。历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以上。(5)职业资格证书
二级学院管理模式 篇6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校院二级管理;学院设置
作者简介:赵上(1987-),女,山东德州人,扬州大学教育与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江苏扬州22500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005-02
随着扩招带来高校规模急速膨胀,校级管理的难度加大,分级管理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普遍做法,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是一种分级管理的新模式,是指通过改革来明确校院职责和权限,建立起学校宏观上调控、学院实体化运行的高校管理机制,以促进学科的整合和发展,激发各级组织的活力。
一、我国综合性大学实行校院二级管理的必要性
综合性大学以学科门类齐全、规模较大为特征。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人们对综合性大学的界定越来越重视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所决定的以社会适应性为核心的整体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这就为综合大学的内部管理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课题。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看,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体制都有其必然性。
1.规模日益扩大的需要
大学规模扩大具体体现在学科门类越来越多,师生人数不断扩大,这些最终导致了学校事务量的成倍增加,这种形势迫切需要一种更加科学更加高效的内部管理体制。因此,要维护大学各项活动的正常运行,大学内部就必须进行分层和分权。在这种背景下,校院二级管理成了许多大学在改革中的首选模式。
2.学科多样化的要求
随着21世纪高等教育的改革,大学学科发展呈现出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特点,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使每一学科要在更大的空间里才能更好地发展。校院二级管理模式将相近的或联系密切的学科划分在一个学院进行管理,打破原专业间相互孤立、难以交叉融合的局面。
3.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综合素质高、能够适应社会变化的复合型人才成为现代高校的培养目标。而学院与学校相比,其更处于人才培养的前沿,能够克服以往学校无法适应市场、社会发展的需求,迅速调整专业和人才培养方向的弊端。这就要求设置学院并增强它们的实体性,以此来密切高校整体与社会的关系。
二、我国综合性大学学院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学院设置标准混乱
设置二级学院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学科建设发展的一种主体思路和趋势。但是各学校在学院设置上随意性大、种类多,其中我国大学的学院设置可大体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以多个相关学科合并组建的学院。其中又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以一级学科为核心,将与其相同、相近或相关的二级学科有机地联合起来组建学院;以主要一级学科为核心建设学科群,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跨学科性的小型综合性学院;以新兴学科或特色学科为基础,进行学科重组来组建学院。(2)将一个系单独划出而形成的学院。这种学院又分为两种:单纯升级型,即只是将其升级为学院,实际上仍为原来单一的系科;升级拓展型,即在系升级为学院之后,积极发展相关的新专业、新学科。(3)由系和科研所合并而成的学院,这种类型的学院所占比例比较小。(4)按照社会需求集多学科而成的学院。这种学院是以社会需要为其主要原则,充分考虑办学的社会适用性,它突破了单纯按学科组建的思路,更多考虑办学的社会针对性,依靠大学内多种学科力量的支撑而设立。
由此可以看出,现阶段还没有一个设置标准来对其进行规范。
2.学院学科结构失调
学院设置的随意性导致其学科结构的不科学。从整体来看主要是单纯追求学科规模、忽视学科结构的优化等问题。从局部来看主要是基础不牢,缺少主体学科、主干学科又单一,特色和优势不明显,支撑学科薄弱。
3.学院数量总体偏多
虽然我国各个大学在学院数量上存在差异,但是总体来讲存有数量偏多这个共性。有研究得出世界30所著名大学平均设学院9.7个。而我国6所知名大学平均设立学院数为21.3个,是前者的2.2倍。[2]
由组织管理理论可知,一般情况下管理层级与管理幅度会呈现反比例关系,即学院数量多则学院规模小。但如果一个学院太小,致使其学科包容量太小,就不能体现学科的融合优势,难以形成交叉学科、新兴学科,也就难以发挥学院的作用。
三、我国综合性大学学院设置不合理的原因分析
1.学科孤立、忽视交叉发展
如果只按照单一学科设置学院,势必会导致学科之间界限鲜明、合作困难的不利局面,随之产生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综合学科就不会有足够的生存发展空间。因此,构建相关学科组成的学科群并以其作为设置学院的基础已经成为当今大学发展的趋势。
2.盲目跟风、不符合学校实际
有些学校在现实利益的驱使下,不考虑学校实际与发展特色,不分析学院设置的现实需要性和客观可能性,盲目趋从大流,为建学院而建学院。还有的学校学院是由单个系直接升级而成,其内部设置和管理与原来的系没有什么区别,仅仅换个称呼,根本体现不出校院二级管理的优势。
3.制度缺失、缺乏理论依据
我国的校院二级管理是实践先于理论和制度,学院设置的自发性、规范性较弱,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定什么情况下可以设置新的学院,什么情况下可以进行学院调整,学院设置的随意性较大。现阶段一些大学设置学院的功利性色彩较重,管理者的意志在其中经常起决定性作用。
四、我国综合性大学设置学院需认清的几个前提
1.正确认识学院的性质
首先它具有实体性。学院应是大学内部一个承担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的实体性机构,而不是一个介于校和系之间的虚设机构。实体性表现在学院是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具有自主协调、自主运行、自主完善等方面的能力,具有相对独立的财务权、人事权和学院内部事务的决策权。
其次是它的主体性。学院主体性主要体现在教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上,这是大学基本职能的体现。各级部门应该围绕学院这三大功能的发展服务,主体性是学院运行效率的保证。
最后是它还具有发展性。发展性表现在学院在按照一定原则和目的设置后就不能处于一成不变的状态,它应该是动态发展的。学院的发展性要求在设置学院时,不但要立足当前还要谋划长远,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内外环境,为学院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和回旋余地。
2.正确认识学院设置的原则
对于学院的设置原则,每位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看法。教育家萧宗六曾经指出:“原则不同于规律。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而原则却是人们主观意识的产物。由于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同,因此提出来的原则也不一样。”[3]笔者认为,学院的设置应坚持服务大学目标、促进学科发展、控制管理幅度和符合实际情境四个关键原则。
(1)服务大学目标。设置学院是高校整合资源、发挥最佳办学效益的重要手段,学院设置的初衷就是更好地发展大学。因此,要以大学总目标为中心,当大学的办学总目标发生变化时,各学院目标也要相应作出调整。
(2)促进学科发展。学科发展原则指的是大学学院的设置要有利于大学内部学科的发展。学科是大学最基本的组织形态。大学各项职能的履行、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内部机构的设置以及学校的运行规律等均可通过学科得以表现。
(3)控制管理幅度。管理幅度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中,管理人员所能直接管理或控制的部属数目。大学校院二级管理模式中的管理层次是固定的,即校院两级。因此大学组织结构的管理幅度即其最多可设置的学院数目。在关于一所大学究竟应该设计多少个学院最合适这个问题上,国内學者有不同的认识,本文认为应该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如师生状况和办学规模、学科门类的多少等因素而定,但是也不能无视管理规律无限制地增设学院。
(4)符合实际情境。在学院设置上各高校除了遵守以上原则还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所处环境的变化,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例如由于社会需求而应运而生的学院,应该时刻注意社会上产业和行业的变化,并且依据这些变化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有时候这些变化甚至有可能导致学院的增设或取消。
3.正确认识实行二级管理模式与学校综合改革的关系[7]
实行校院二级管理是学校综合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要受到其他方面改革的制约。它的实施必须有其他相关的配套机制,如人事制度、教学管理制度、财务制度等。只有各种机制相配套并且协调统一它才能顺利推进,才能充分体现其作用和价值。
五、保障科学合理设置学院的策略
1.依据学科特点,交叉性与规律性相结合
学科是大学最基本的组织形态,不管是按单个学科还是学科群或一级学科设置学院,都应按学科发展的规律进行。当然,任何一种方式都有利弊,所以要进行思想上的解放,并辅以科学合理的管理改革,核心是交叉学科和学科群的发展。
2.明确设置目的,理论性与实际性相结合
各高校设置学院的直接动机有很多,如促进学科发展、整合资源、适应社会需求等。另外,大学的办学定位、办学规模、战略目标、学院的内部管理水平等都影响着学院的设置。学校除结合自身实际外,还要结合目标管理、管理幅度等相关理论,使设置的学院更有生命力。
3.拟订相关制度,严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针对制度缺失的问题,学校应及时将实践经验行之成文,制定系统规范的学校设置管理条例,保障其有章可循。在制定过程中,要充分展现灵活性与民主性,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一旦制定就要严格遵守。
参考文献:
[1]程为民.我国大学学院制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6:32.
[2]林健.大学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中的学院设置[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0).
[3]萧宗六.学校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58.
[4]余元潮,周立.大学校院两级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21).
[5]许德章.高校二级管理模式下学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的构建[J].科技创新导报,2010,(29).
[6]王为正.英美高校内部纵向权利分配模式的比较与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7]吴福环,周耀治.综合性大学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体制的认识和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S1).
(责任编辑:麻剑飞)
二级学院管理模式 篇7
1. 研究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的意义
1.1 有利于高校人才的培养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为社会培养优秀的毕业生是其义不容辞的义务。实行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后,由学院根据社会需求自行安排各自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拓宽专业口径,这样才能培养出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1.2 有利于调动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在校人数不断增多。一方面,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将权利过多地集中在学校一级,校级教学管理部门管理幅度太大,管理太具体,学院的积极性和能量难以真正发挥出来,不利于工作很好地开展。另一方面,学院过多依赖学校,发展动力不足。因此,只有下放校级教学管理部门的权利,优化学院的二级教学管理模式,才能充分调动学院教学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3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职能,可以有效地保证教学管理的连续性,有利于实现学院教学管理部门“责、权、利”的相对统一,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二级学院对自己的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过程管理更具有直接性,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2. 目前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2.1 责权利不够清晰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出现内部管理责权不明的情况,主要表现为校、院各自的基本职能没有明确的划分,责、权、利不甚清晰,管理重心下移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深化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是逐步实现教学管理重心的下移,合理划分校、院两级相应的权力,真正做到责、权、利统一。学院作为二级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得到其相应的利益。
2.2 管理理念转变不够
仅仅从体制上实现教学管理重心的下移还远远不够,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另一个难点就是观念问题,其核心内容就是使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人员在管理理念上实现“从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为层层下计划、层层下文件、层层下任务的管理,造成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人员对学校领导和教学管理部门过于依赖,缺乏管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往往以完成校级教学管理部门的任务为己任,缺少发展的内在动力。这就要求在教学管理重心下移的过程中,实现二级学院教学管理者管理理念的转变,调动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人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 人员配备不足
人员配备是指二级学院教学管理队伍的数量、结构和质量。教学管理重心的下移必然增加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难度,对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有相应的教学管理队伍。目前各高校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队伍是为适应原有管理体制而设立的,结构上只有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和一位教学秘书组成。在教学管理重心下移后,一部分原来由校级教学主管部门承担的管理职能将转由学院管理,这样的结构和数量二级学院无法承担。
3. 完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的建议
3.1 明确教学管理职能
在两级教学管理体制中,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该着眼于学校的长期发展,从全局的角度对学校的资源进行调配,对教学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在角色定位上,应做教学管理队伍的领导者、方向掌控者,根据教学的特点、规律,制定出合理的规则,引导全校的教学管理人员为学校服务。
二级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则更多的是从事基层的、具体的、操作性的工作,面对的是本学院的教师和学生,为本学院的教学工作服务。在角色定位上,更多的是规则的执行者,是基层信息的反馈者。同时,将一些权力下放给学院,可以改变二级学院长期以来服从领导管理的习惯,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充分发挥其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2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以人为本”,教学管理制度要着力体现“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的理念,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现行教学管理制度的问题比较突出地反映在专业和课程选择不自由、课堂管理制度死板、考试和学籍管理规定欠合理等多个方面。我国高校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考试要求、学籍管理等,都是高度统一和认同的,很少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多样化发展需要,表现在管理上,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一直比较注重统一,而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却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应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打破传统关键,从而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3.3 加强教学过程管理
在教学过程管理中,学校主要起到协调、检查、监督和指导作用,而学院是教学过程管理的主体,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展开的过程。教学过程管理就是对这一过程所涉及的各种要素及活动的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是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的关键,也是保证教学计划实施的重要环节。
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容包括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过程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监控、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学院有权制定教学规范,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规范化要求,让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授课计划、撰写教案等,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出改革性要求,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二级学院督导,从而保证学院教学工作的有序高效运行。
3.4 重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没有好的教学管理工作就不能有好的教学质量,而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教学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学校应选拔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员充实到二级学院教学管理队伍中,学院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是综合性工作,工作量大,服务性强,承担的责任大,没有很高的思想修养和熟练的业务水平,很难胜任此项工作。
学校各级领导不仅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还要重视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地位,加强对他们的培训,消除教学管理队伍中的不稳定因素,从而吸引高层次的人才到教学管理岗位上来,保证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高校的教学工作是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服务的,高校教学管理的工作状况和管理效能如何,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教学质量。进一步理顺教学管理关系,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体制对于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在学校教学管理系统中处于基础地位, 已经成为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行并完善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 提高管理效率, 更好地为人才培养服务, 已成为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研究意义,存在问题,完善建议
参考文献
[1]胡春光, 黄光彬.关于我国高等教育校院二级教学管理体制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 2006 (4) .
[2]马云阔.对于实行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的认识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2) .
[3]刘鲁庆.两级教学管理初探[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 2000 (3) .
[4]朱向梅.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创新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7) .
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研究 篇8
关键词:教学管理,教学资源,学业引导
高等院校普遍实行了校院两级管理体制,院级教学管理成为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高校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学校教学管理应以服务于教师和学生为目标。为适应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和实现两个服务,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需要确立教学管理的价值取向,确定院级教学管理的基础和内容,确定院级教学管理质量的评价方式。
一、教学管理的价值取向
(一)高等教育价值观对教学管理的影响
高等教育的价值观可以分为三种:以个人本位为主的价值观、以知识本位为主的价值观和以社会本位为主的价值观[1]。传统上,以社会本位为主的价值观占据了优势,教育目标的实现过程大致为:定义人才培养规格,依据培养规格确定培养目标并制订培养计划,按照培养计划开展教学活动。在这一实现过程中,学校方居主导地位,学生方扮演着被动角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目标有所调整,既要考虑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也要关怀学生个体的发展,这种调整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都可以观测到。宏观层面,高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开始由社会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微观层面,高等教育更加尊重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互动中的体验和共识。与此相适应,教学管理对教学活动的引导和干预,将更多地体现在维护和促进教学活动的文化特性上。
(二)教学管理制度趋柔性化的趋势
在教学管理中秉承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理念,需要兼顾学生和教师两方的发展。为教师发展计,教学管理要保障和促进教师的发展[2]。以管理制度的设计为例,其价值取向,应该做到管理的行政效率与学术自由兼顾[3]。考察管理制度对教师的作用,应该存在于两方面,其一是支持教师开展教学,起到一个初始化作用,保证教师特别是新从业教师有既有纲领可循;其二是支持教师特别是资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在教学活动中体现自己的心得和经验。为学生发展计,教学管理要满足学生发展的个性化要求,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工作的技能[4]。仍以教学管理制度的设计为例,其价值取向应做到学校培养目标与学生个人发展目标的兼顾。管理制度的作用,体现在保障学生的学习环境,维护学习资源,既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生活的规定动作,也帮助学生完成其自选动作。
二、院级教学管理的基础
(一)以校级教学管理的制度和经验为基础
院级教学管理不是单纯的对校级教学管理的继承,但其基础仍然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制度和经验。一方面,院级教学管理必须以校级教学管理制度为基础。校级教学管理制度作为控制教学活动的科学规范的文件化体系,宏观上体现了学校教育的基本理念、办学的指导思想,微观上覆盖了教学活动的各个过程,为院级教学管理提供了稳定的基础。
另一方面,院级教学管理还必须以学校教学管理的经验为基础。在这里,经验专指对教学管理制度的解释和应用。虽然高等教育是一种规范性教育,所有的学生都需要达到一定的规范性标准才能获准毕业。但是,在教学管理中,这种规范性教育还必须结合具体专业来解释,必须考虑到专业教育和教学活动本身的文化特性。例如,如果对文科类专业和理工科类专业采用相同的教学管理目标和体系,其产生的实际影响非常消极。事实上,专业之间的差异性,还不仅仅存在于文科与理工科之间。而在当前,高校中对教学管理制度不加解释地应用,仍然是常见的一个问题。对于二级学院,需要以校级教学管理制度和经验为基础,即把制度和制度的解释,与本院实际情况结合,形成院级教学管理的理念、思路和方法。院级教学管理本质是对校级教学管理的制度和经验的继承,这种继承本身也是大学中的一个文化活动,体现校内不同学院的不同办学风格和发展路线。
(二)以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为指南
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是针对学校而建立的,但也是二级学院把教学管理理念物化的基础,对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体系有重要支撑作用。虽然,教学评估制度只是一种外部制度,但评估所依赖的指标体系,可以帮助二级学院建立和优化自己的教学管理体系,保障教学活动的开展,保证教学活动的质量。对办学历史比较短的学院,参照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可以实现院级教学管理体系的初始化,再结合校、院教学运行中的经验,逐渐形成稳定的院级教学管理体系和风格。对办学历史比较长的学院,评估指标体系则可以作为院级教学管理的理论性资源,为教学管理改革、教学改革指明方向。无论办学历史长短,二级学院可以以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为指南,结合院内专业群发展的特点,不断调适自己的教学管理体系,使其更适合专业教育的开展、专业和专业群的发展。
三、院级教学管理的内容
(一)教学资源的配置
在高校,专业建设、师资建设、课程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建设工作是长期开展的。这些建设项目尽管各有侧重,但都属于教学资源建设。由于高校普遍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因此,二级学院对外要积极争取校内教学建设渠道和资金,争取校外教学资源;对内要以专业为粒度,对教学资源做规划和配置,调配二级学院内部资源。争取资源和调配资源是院级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二)教师教学研究的引导
从教学管理柔性化的角度出发,教学管理之于教师的作用,更多是一种间接性干预,以支持、辅助和引导为主,而实现支持、辅助和引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实现。
由于教学研究的内涵丰富,二级学院需要确定不同时间段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内容和侧重点。以中国计量学院计量测试工程分院为例,专业组成既有新办工科专业,也有传统的已形成一定办学优势的工科专业。师资方面,面临着资深教师逐渐退休,新进教师成为主要教学力量的情况。整体上,教师群体更专注在专业领域内的进步,对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方面的投入不太够,对传统教学模式认识不足,对新教学模式的跟进与创新都不足。为此,分院把教学研究的重点放在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对工程教育理论的跟踪上。
与上述引导性工作相适应,教学管理需要理解和包容各种教学模式,促进教师借鉴和采用更本地化、更适用于自己的教学模式。
(三)学生学业的引导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交流过程,教师借助这个交流过程,帮助每一个学生实现多方面发展。教学过程中融合着科学精神、专业理念和学生价值的提高。教学管理则是这个交流过程的保障,其对学生的管理,在于引导学生确立学业方向,顺利进入与学业方向相关的系列教学活动。
1. 通过学业引导,实现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现代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学习者接受客观的东西,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与学习共同体的互动,主动建构知识意义。据此,学习专业课程要以学习者为中心,提供一定的任务、资源和工具,提高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因此,二级学院作为具体教学单位,其教学管理要提倡把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交付于学生,提倡学生学习中的自主选择和自主学习。
2. 通过学业引导,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条件,自主选择主攻专业方向、选择课程、选择学习方式(如时间、地点和媒体等),甚至自主选择教师。通过这种引导,培养学生自我负责的精神,塑造创造型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院级教学管理,要在院内逐步实现专业选择自主,在制度上为转换专业的学生提供便利,提高选修课程的自由度,在分院层面为实施完全的学分制、选课制和主辅修制等制度做好前期准备[5]。
四、院级教学管理质量的评价
(一)如何评价教学管理质量
如何评价院级教学管理质量?需要先考察如何对教育质量进行评价。如果以社会本位为价值取向,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相对单一,评价办法主要看与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如果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价值取向,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将是多元的,评价办法并不唯一[6]。如果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趋于多元,那么教学管理质量的评价也将趋向多元,趋向于过程评价而不是结果评价。
(二)院级教学管理质量的形成性评价
对教学管理质量的评价,不妨借鉴形成性评价的概念,更多关注评价过程,关注教学过程各参与者对教学管理质量的评价。具体分析,这个评价可以考虑来自教师、学生、学校职能部门和外部专家等四方的评价。
首先是教师对教学管理质量的评价。来自教师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学管理是否实现了对教学研究的引导;管理制度与专业培养目标之间是否协调;教学管理是否体现了服务性并兼顾到特殊的教学需求。
其次是学生对教学管理质量的评价。来自学生的评价可以集中在两点:教学管理是否实现了对学生学业的引导,实行了分年级、分类引导;是否解决了学生学业中的疑问和困难。
再次是学校职能部门的评价。来自学校职能部门的评价包括:教学管理是否维护了教学秩序;管理制度是否适用于特定专业,适用于特定教学活动;是否实现了数据的自动采集与提取,数据采集是否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等。
最后是外部专家的评价。来自外部专家的评价包括:院级教学管理是否覆盖了院内教学活动,是否支撑了教师教学自由,是否优化了院内资源的配置;以学院为粒度考察是否存在着教学资源的缺失,以专业为粒度考察是否存在教学资源的不足,专业之间资源共享是否达到管理目标;现有教学资源的品质是否符合培养学生的目的,现有教学资源的可及性程度是否高,学生利用资源的渠道是否充分等。
参考文献
[1]别敦荣.以现代理念改革高校教学管理制度[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20) .
[2]胡建华.论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20) .
[3]张芊, 刘海燕.论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设计中的缺失[J].江苏高教, 2006, (6) .
[4]王敏, 申利民.构建柔性化高等教育体制[J].教学研究, 2009, (3) .
[5]刘钊, 曹兆文.我国高校开课与选课教学管理体制的重构——基于选课制的研究[J].江苏高教, 2007, (6) .
浅议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 篇9
一、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必要性
1. 二级学院是学校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质
量的中坚力量, 因此学校要根据教学管理人员的特点安排相应岗位和相应工作, 充分发挥每个人的长处, 从而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打造出一支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高素质、高水平、高效率的教学管理队伍。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中, 应逐步加强管理者的科学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 依靠和利用现有的科学方法及科学手段, 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2. 科学化的管理可以优化教育资源, 强化教学秩序, 净化教学环境, 提高教学水平, 保证教育质量。
近几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很快, 特别是1999年扩招后, 各高等院校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 高等教育也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成大众化教育, 生源质量和教学质量都在不断变化, 以前的教育模式和管理模式已经明显滞后。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现象, 高等教育内部改革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要想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管理水平的提高是关键。
二、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内容
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是: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 以教学管理基本原则为指导, 运用现代科学方法, 建立起教学管理决策系统、教学状况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过程监控系统, 实现对教学管理全过程的动态有效管理。
1. 高校教学管理的核心结构是教学管理决策系统, 教学管理决策系统指挥着全校教学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对于高校来说, 一个教学管理决策的执行, 到了二级学院也要经过学习、领会、制定和执行四个阶段, 然后形成并制定出决策。校级决策与院级决策的区别在于, 这样的决策不可避免地会因地制宜, 结合本学院的实际情况, 从而保障决策的顺利执行。例如, 南京邮电大学在实际工作中建立了学校教学工作例会制度, 就是由教务处处长主持、教学管理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及全校各院系主管教学负责人共同参加的每周例会制度。实践证明, 这种例会制度可以较好地形成学校教学管理决策系统的中枢, 可以有效地保证全校教学工作的正常有序运行。
2. 学院教学状况信息反馈系统主要包括学院二级教
学督导制度、学生教学联络员制度、学生座谈会、学生评教等。正确的决策依赖于可靠的信息, 而可靠的信息必须经过畅通的信息网络才能获取。教学状况信息反馈系统要求及时得到利于决策执行的准确和有力的信息, 以便使决策部门在充足准确的信息下, 有效调整和控制教学的顺利进行。而学院对于教学信息的收集、浓缩、筛选和提取反馈四个方面, 是一系列连贯的过程, 通过执行这些制度, 学院管理部门就能汇集大量的有关人才培养目标、层次、知识结构, 以及教学过程中反映出的教风、学风等各类信息。学校实行分级管理, 能够充分发挥各二级学院的主观能动性, 不断增强广大教职工的使命感、紧迫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从而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二级学院能够更加了解本学院的实际教学情况、专业特点、专业方向、专业建设及实验室建设等, 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及生活情况, 对教学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从而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 提高教学质量。
三、加强高校二级教学单位管理的对策
1. 明确发展思路, 更新管理观念。
学院发展思路从根本上说就是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战略, 确定建设什么样二级教学单位和怎样建设好二级教学单位的问题。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二级教学单位发展思路。首先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律、协调好发展规模、专业设置、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资源配置等关系, 使自己的发展目标与国家社会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其次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 立足于自身的办学实力和现实状况设定自己的发展空间;最后要把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统一起来, 既要有前瞻性, 又要有可行性, 确保系部发展与整个学校的发展, 以及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同步。
更新管理观念主要就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观念, 改变那种见物不见人的管理观念。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师生的根本利益为本。学院管理的对象首先是教师, 通过对教师的培养、提高、管理, 转而作用于对学生的教学与管理。部门领导应当深入了解教师的需求, 反对那种见物不见人、对教师的利益和正常要求漠不关心的做法。教师的管理首先是人心的管理, 要倾力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有团队精神并特别能战斗的师资队伍。
2. 明确管理职责。
针对权力过分集中的现状, 需要对教学管理职责进行分解, 实行纵向权力结构的调整, 使管理重心下移、管理权责下放, 确立系部的教学管理主体地位。以“合理分权、充分授权”的基本原则明确学院、系部及其所属专业等各层级的管理职能, 降低管理重心, 调整管理幅度。院级行政部门对系部的工作进行宏观调控, 发挥指导、监督和协调作用, 提供咨询服务。把工作重点从直接管理转移到督促检查和协调服务上来。学院强化目标管理、配套责任考核, 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实施、教学评价等功能上, 实施高效、优质、有序的教学管理。而系部层面则要强化过程管理, 充分发挥系部从事教学管理的主观能动性, 不断增强基层自主适应能力和自我寻求发展的能力。院系二级管理模式不仅要对管理机构、人员及其职责进行重新划分整合, 而且要建立明确的管理条例, 明文规定各个职能机构的权力、责任、利益, 为各个职能部门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提供明确的制度说明和约束。
3. 提高服务意识。
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应是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活动, 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教学管理的目标应该立足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 通过采取各种方法, 努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 使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中获得自尊和自信, 激励教师自我实现。在教学管理中必须充分关心每一位教师, 承认教师的劳动和付出, 热心为教师服务。服务意识还要体现在对学生的管理上, 就是服务育人。学校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 服务学生、方便学生, 给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要在教学管理中体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 关注学生的成才和身心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管理中来,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从学习者的角度评价教学, 提出教学的反馈信息和意见, 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4. 加强制度建设。
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需要制度的约束和引导。加强管理制度建设, 尤其是质量监控体系与标准的建设和创新是实现院系二级规范管理、依法治校的保证。学院与教务处要根据教学管理的特点与规律, 以及学院教学发展与变化的实际、不断修订并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使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 以适应和指导学院及系部二级教学管理工作。在遵循学院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基础上, 系部可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 制定符合本系实际情况的教学工作规范和管理制度。各项教学管理制度要遵循一定的程序进行制定、修订、废除, 确保制度的权威性、可行性和连续性, 为制度的严格执行和作用的充分发挥奠定良好基础。制度建设要着重建立院、系二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努力建立和完善学院对系部的考核指标体系。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的信息反馈和调控平台, 使各级教学管理部门能够及时发现日常教学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以便及时解决。考核指标体系应发挥评价性、引导性双重功能, 通过考核对系部的各项工作给予客观的评价, 同时也对系部的工作起到方向性的引导, 使系部的各项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四、发挥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作用
1. 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直接关系到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市场的能力。
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市场的能力, 是与其知识结构、掌握程度及实践应用能力密切相关的。二级学院在教学管理中必须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制订出各专业课程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有科学性和现代性的人才培养计划。并根据专业要求及学生的特长与爱好, 开设高质量的必修课和任意选修课,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注重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 要制定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督导制度, 以及教学动态跟踪及监控程序, 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展现自己的能力, 在社会服务中发挥自己的才能。
2. 教务管理工作涉及教师、学生、教学媒体 (教学内
容、条件、手段与方法) 三要素的各个方面, 如何组织实施教学活动, 协调并优化教与学关系的良性循环, 优质高效地解决教与学的矛盾, 促进教学目标全面实现是教务工作的核心。通过完善和优化教务管理的水平和效能, 使教学各要素及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能够协调组织, 顺利开展。这些常规性的教学管理工作, 要将教学改革的措施寓于这些管理常规之中, 使教学管理工作具有实践—研究—创新的特性, 才能使教学不断改进、创新、提高, 学生学有所得, 管理工作在管理探索实践中不断上水平, 创出新成果。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教学管理在高等学校的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 因此如何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决定着学校的发展前途。大力推进教学管理创新, 重视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 挖掘教学管理人员的创造潜力, 是促进教学管理不断创新与发展的关键。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创新教学工作各要素管理, 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3. 校、院两级应明确定位管理的职能和任务校级管
理部门其任务职能的重点和主体, 应放在目标质量标准、教学活动运行规范要求等目标性管理上, 并对上述要求结合教学运作过程 (如期初、期末工作) 实施有效管理和监控。同时, 对各二级学院必备的教学运行条件予以协调服务和保障。校级管理行使制定目标、监控考核、政策研究、宏观调控、对外联络等职能。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 其任务职能的主体是:贯彻落实校级对本学院制定的目标要求, 结合学院学科专业和人、财、物等资源条件予以补充完善和改革创新, 重点要放在教学活动过程的监控和管理上, 发挥教学管理的直接和基础作用。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众多, 如课堂教学、实验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考试考核要求、相关教学条件保障等, 都对教学质量产生直接影响。这种教学过程既处于学校总体环境氛围中, 更处于二级学院的活动范围中。因此由二级学院实施教学过程的管理和监控更直接也更有效。因此, 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任务和职能应在实现校级管理目标要求的同时, 以教学活动及过程的管理为主体, 这也是构建学校整体教学管理监控操作系统实现高效运转的客观要求。学校把必要的教学管理决策权限下放给二级学院, 是为了更好地落实加强教学管理的总要求。在下放教学管理权限的同时, 学校对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进行评价和监督, 同样也是构建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有效运行机制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值得关注和实施。
综上所述, 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 虽然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附属, 但也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和特点, 同时也是学校教学管理的有力支撑和保证。二级学院制定务实合理的管理规章制度, 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严格管理和有效实施, 逐步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 推进教学水平的稳步提高, 一方面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基本要求, 另一方面也是二级学院保证教学质量、谋求自身发展的根本需要。只有二级学院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 全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才能真正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合理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教学质量才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高[2005]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 2005.
[2]周鸿.论教学质量管理的观念与机制的创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3, (4) .
[3]袁德宁.教学管理现代化与教育创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0, (9) .
[4]程胜林.试论知识经济下的管理创新[J].江西社会科学, 2001, (10) .
综合高校二级学院档案的综合管理 篇10
一、提高综合高校二级学院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高校档案材料是高校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正确决策、研究工作、处理重大问题的依据,搞好文件材料的收集是确保档案材料齐全完整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直接反映本单位工作实绩的有力证明。一般而言,档案工作在各个高校都是非常重视的,不仅把档案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而且配有专门的人员和机构设置。然而,对于综合高校二级学院来讲,情况就差别很大,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基层领导对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清楚二级学院的档案是学校档案工作的一部分,其工作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整体工作。
1、加强档案意识,建立专人负责制
通过学习与广泛宣传,使教职工都增强档案意识,形成人人重视档案、支持档案并自觉地维护档案。建立健全档案的管理机构和管理网络,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并配备专兼职档案员,建立学院综合档案室,从组织上要保证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
2. 档案管理要服务于学院的现实工作
二级学院的档案人员不仅要有埋头苦干、默默奉献的精神,同时应当多一些敏捷和睿智。档案是承上启下的桥梁,是继往开来的纽带。服务于现实是档案的一个重要功能,切实抓好档案管理工作可以为领导决策提供借鉴,为学院工作提供参考和保障。加强档案管理可以有效地促进学院工作,对日常教学工作起到检验监督作用。
二、综合高校二级学院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最近对部分综合高校所属二级学院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普遍存在以下问题[3]。
1、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人员包括部分领导干部对档案工作的认识都存在一些误区,认为档案工作就是抄抄写写、保管的事务性工作,不能给单位创造经济效益,只要“守好摊”,不丢失,不泄密就行了。
2、管理力量薄弱,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手段落后
二级学院的档案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档案知识培训,对档案的重要性、管档要求、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装订等业务不熟悉,档案收集意识淡薄。而且大多数档案人员身兼数职,对档案工作精力投入不足,日常事务往往只是将材料放人档案盒,就是一些归档的材料也不够真实和准确。
3、档案室硬件环境设施不齐全,制度不健全
很多二级学院没有专用档案室和足够的档案柜,有的档案室狭窄、潮湿、“六防”设备不配套,引起档案材料霉变、虫蛀,影响档案的美观整洁及完整。
三、加强二级学院档案的综合管理,提高办学水平和工作效率
二级学院麻雀虽小,但档案工作内容却很杂,我们必须分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文书档案的管理
文书档案是学院党、政、工、团等日常工作中形成的,具有重要保存价值、经过立卷归档的文件材料,是学院领导进行决策、总结工作、制定计划的可靠信息资料。
由于文书档案工作比较沉闷,职员记录信息时由于麻痹较容易出现错误,从而导致了以后所用信息的错误性,影响文书档案信息的质量效果。因此,文书档案工作的性质决定档案工作者应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应耐得住寂寞、甘于清苦,从而确保文书档案的准确性。
2、教学档案和教师业务档案的管理
教学档案是高校教学业务部门在教学管理、教学实践、教育研究活动等各个环节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教学文档资料。它是高校教学活动的直接的原始记录,如教师的业务材料包括学生各科成绩分析、试卷分析、科研课题、教案检查、以及其他在教学活动实践中直接形成的声像档案材料,如教学实习录像等,这些以影像为表现形式并辅以简要文字说明的历史记录,具有纪实性、直观性、典型性等特点,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有力的辅助手段,在学校档案工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们是知识和信息储存的一种形式,详细、真实地反映了高校的教学历史全貌[4]。通过抽调审阅教学档案如教师教案、实验报告、科研论文、毕业设计(论文)、试卷等,能很快了解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情况,同时还可作为教学管理考核的基本参照依据,是衡量一个学院办学水平的标志。
教师业务档案是指教师个人在业务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教师业务档案是学院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教师业务档案保存起来不仅是学院的历史财富,也是教师个人的财富。通过业务档案,教师能看到自己在从事教学与教育科研中的成绩,从而进行更高层次的探索,激发工作热情。
3、全日制学生学籍档案的管理
学生档案是学校对学生基本信息了解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毕业后用人单位选拔使用、培养人才的重要依据。所以,我们应完善学生档案管理的相关制度,加快学生档案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的建设,充分挖掘档案的利用价值,为毕业生就业服务。
学生档案管理人员要与时俱进,不断改变观念,更新管理意识,勇于实践,敢于开拓创新,充分利用新技术、新设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要使学生档案全部纳人网络管理库,管理人员必须积极开发实用、高效、功能强大的学生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加速档案管理的现代化的步伐。
4、成人学生学籍档案的管理
因为成人教育学员多为在职在岗的工作人员,学员数量多、涉及面广,层次参差不齐。并且教育层次丰富、学习方式灵活多变,有函授、夜大、专业特色自考以及脱产、半脱产、不脱产的学习方式。因此,决定了成人教育档案内容庞杂,种类繁多[5]。
文书档案包括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下发的有关成人教育工作的政策、法律、法规等文件;院校下发的成人教育教学工作、专业设置、培养计划、学籍管理以及有关规章制度等方面的文件;成人教育规划、实施计划、学员管理、时间及经费安排、奖惩措施等方面的文件。也有学籍档案,包括学员入学登记、学员学籍卡片、学员成绩总册、在校学员名册、学员学籍变更等材料。
既有教学、教务档案,包括成人教育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课程设置要求及安排、学期教学进度表、教材选用、授课教师资历及授课情况反馈等内容。又有招生档案,包括年度招生工作所涉及的学员报名、考试、录取、收费等方面的材料、表格,招生工作总结等材料。
还包括毕业生档案,如毕业选题答辩、毕业总结、学位评定及授予情况材料、毕业证的发放、领取签字等内容,以及毕业生专业工作情况的跟踪调查和信息反馈材料等。
5、教学设备档案的管理
教学设备,是学院的重要“资产”和宝贵“财富”。其装备程度体现了学院的“经济实力”。能否科学地管理和利用教学设备,也是高校教学组织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要管好、用好教学设备,并且加强教学设备档案的管理。对教学设备的购入、维修和使用情况建立健全档案不仅是保护学校资产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设备效率,更好完成教学任务的必须手段。
四、结束语
面对综合高校二级学院的档案工作面多而零碎的局面,我们必须要加强对二级学院档案的分类管理,实行综合管理以适应目前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在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上认真扎实地做好二级学院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优化档案管理,强化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二级学院档案的作用,以促进二级学院的档案工作与其他各项工作协调发展。
摘要:本文就综合高校二级学院的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认为必须提高基层领导对档案工作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对高校二级学院的各类档案实行分类综合管理,建立专人负责制,以提高高校的办学和管理水平,从而实现其科学化发展。
关键词:综合高校,二级学院,档案,综合管理
参考文献
[1]冯惠玲、张辑哲主编.档案学概论.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6.
[2]李云峰、袁贵芬,科学分类,努力发挥学校档案的整体效应——浅谈中小学校档案分类[J],中国科技信息,2008(3).
[3]乐利珍,浅谈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科技风,2008(24).
[4]黄金莲,关于提高新建本科院校评估档案质量的思考[J],档案,2006(4).
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管理工作浅议 篇11
【关键词】高校 二级学院 办公室管理工作
【中途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11-0-01
高校二级学院是高校的基层教学单位,学院办公室则是高校基层综合事务处理部门,起着沟通上下、联系左右、协调内外的中心枢纽作用。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发展,是高校工作效率能否全面提高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努力改进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的管理工作,使之对高校建设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1 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管理工作的性质及特点
1.1 综合性
学院办公室工作涉及面广,头绪多,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工作的来源既有本学院领导交给的工作,又有上级各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工作范围涉及本单位及协调外单位;工作内容既有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又有一般事物性工作;服务的对象既有学生又有教师。由此可见,学院办公室的工作涉及到学校的各个方面。所以,学院办公室工作人员都需身兼数职。
1.2 协调性
可以说,综合协调职能贯穿于高校学院办公室工作的全过程,它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信息协调。高校学院办公室是学院的窗口,通过信息的收集、处理、传递,使学院内部各部门之间、学院与校内其他单位及校外之间的信息沟通顺利进行。
2)关系协调。关系协调的目的是调整和改善各种关系,由于分工不同和人员思想差异等原因,在行政工作中难免会有矛盾出现,办公室的职能是调整和改善这些关系,避免或减少各种摩擦,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1.3 辅助性和服务性
学院办公室的工作具有辅助性和服务性的双重属性。从办公室工作任务来看,其内容到方式,是根据领导工作的需要来确定的,不具有行使权力的性质,都是辅助和服务于领导和领导工作的;其次,从办公室工作的机构的性质上看,办公室工作都是围绕领导的工作办文、办公、办事的,是为领导当参谋助手的,是办事部门,,不是职能部门,更不是权力部门。第三,从办公室工作的指导思想上看,办公室工作要围绕党的总目标、总任务,为本级直接领导服务,为相关的各级领导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
2 改进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2.1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1)提高政治素质。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阵地。办公室工作政策性强、责任大等特点,决定了办公室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较强的政治洞察力和政治敏锐性,方能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坚定立场,在事关全局的问题上头脑清醒,抵御各种风险,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经受各种考验。因此, 办公室人员必须努力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不断提高理论政策水平,以避免出现政策性错误。
2)提高业务水平。学院办公室是二级教学单位的综合办事部门,它所办理的事务纷繁复杂,既有常规性、连贯性的日常事务,又有突发性、临时性的偶发事件。由于办公室处于学院的中枢位置,办公室人员如果没有过硬的业务水平和办事能力,是无法胜任的。所以,要做好学院办公室工作,就必须不断的实践创新,总结经验,不断进步。
3)必须具备宽阔的胸襟和团结合作精神。学院办公室的每个工作人员虽说都有各自负责的方向,但由于办公室所办事务牵涉面广,涉及人员多,许多事情是需要许多人共同参与、团结合作才能完成。每个人的想法和做法不同,大家难免会有不同意见。因此,办公室人员必须具备宽阔的胸襟和团结合作精神,从整体工作出发,以高质量完成工作为着眼点,在宽松、平和的心态下,创造安定团结的工作环境和谦虚和谐的工作氛围,与同事一起来共同完成工作,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2.2 转换思维方式:由参与主导型向参谋主导型转变
从被动办理事务到主动参与管理服务,将被动应付思维定式和思维习惯转换成强化工作计划式。领导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和掌握本单位的情况,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制定方案,指导全局工作。要做出科学的决定决策,就应当取得第一手资料,掌握决策所需的信息。但是,领导的精力和时间毕竟有限,不可能也没必要事必躬亲。这就要求作为直接协助领导决策的办公室人员,围绕中心工作,积极为领导出主意、想办法,主动发挥参谋助手的作用,经常向领导提供全面、真实、准确、可靠的信息和建设性意见,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因此,办公室的每一位工作人员就要在办文、办会、办事的日常性工作中,主动研究学校各个时期的动向性问题,针对领导工作需要,积极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工作措施等建议;在领导决策之前,加强调查研究,为领导提供真实、准确、详细、全面的情况及切实可行的参考意见和预案;逐步做到“雨前送伞”、“雪中送炭”,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由参与主导型向参谋主导型转变,发挥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参谋助手作用。
2.3 增强协调能力,构建和谐办公环境
协调能力包括内部协调能力和外部协调能力。
1)内部协调也叫横向协调。学院办公室工作千头万绪,主要可分为常规性工作和突发、应急的实务性工作,其主要办公室人员有办公室主任、教务秘书、行政秘书、教务员等。由于分工不同,各自的职责也不同。因此,协调好办公室人员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是学院办公室进行内部协调的首要任务。其次,办公室人员自身应加强内部的团结协作意识,同心同德,以诚待人。时刻铭记江泽民同志关于“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教导,做到忙而不乱,杂而有序,确保办公室工作在一种和谐、融洽、朝气蓬勃的内部环境中顺利进行。
2)外部协调也叫纵向协调。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利益格局的多样化,各方面的矛盾越来越多。学院办公室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在自身的职权范围内,协调本部门与学校各部门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首先,办公室工作人员要熟悉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情况,了解各部门的具体工作和业务,避免在协调工作时因主观盲目性而引起的矛盾和摩擦。其次,办公室人员要具备一定的语言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能够在工作中科学地、巧妙地与各部门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再次,在工作中遇到矛盾时,要摆正自身的态度,充分掌握情感在协调艺术中的作用,采取换位思考的方法,尊重和理解他人的困难,认真听取对方的意见和建议,及时遏制矛盾的公开化和扩大化,构建平等、协作、和谐的办公室工作环境。
3 结束语
总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作为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工作人员,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
念,努力提高学院办公室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使之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广大师生员工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建国.构建高校办公室工作的新模式J.决策探索,2007,(8):49~50
[2] 季新华.做好高校院(系)办公室工作构建和谐学院[J].中国科技信息,2005,(19):367.
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之分析篇 篇12
教学计划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 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教学计划是在国家教委宏观指导下, 由各校组织专家自主制订的, 它既要符合教学规律, 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又要不断根据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适时地进行调整和修订。教学计划一经确定, 必须认真组织实施。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是制订教学计划的前提条件, 必须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 依据国家教委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学校实际, 体现对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要求, 体现不同层次、不同学校的培养特色。
2 教学计划的内容一般包括:
(1) 专业培养目标、基本要求与专业方向;
(2) 修业年限;
(3) 课程设置 (含课程性质、类型、学时或学分分配、教学方式、开课时间、实践环节安排等) ;
(4) 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3 实现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建议
3.1 教学管理理念的创新是高校教学管理的前提
一是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教育以人为本是高校最根本的教学管理理念。教育以人为本一经提出, 就因其以人为尊、以人为重的深厚人文主义价值取向而迅速在教育界广受认同和接受。然而, 作为一种教育的总体价值取向, 在价值观层面, 教育以人为本的内涵是什么?实践层面.在教育体制、教学管理中又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仍是一道正在求解的难题。笔者以为以人为本的教育.首先就是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的差异和思想、观念、认识上的差异, 实现教育知识本位和人格本位的并重, 营造生动活泼、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大学校园环境, 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个性的充分发展。其次, 教学管理以人为本.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教学管理上都要立足于现代社会的发展现实, 考虑学生需要什么, 能够接受什么, 任何脱离学生这一特定教育对象的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体制的变革都是无意义的。教学管理以人为本, 应贯穿于教学管理理念、教育体制、课程设置及教学过程等整个教学系统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再次, 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 就是在教学管理体现平等、民主的精神。
二是要正确定位, 突出特色。学校的特色体现在教学管理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等各个方而, 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优势.社会对人才需求也是多样的, 各高校应结合社会需求, 从自身优势出发, 准确定位。办出特色, 这既符合教学规律, 也是高校的生存之道。
目前高校中大而全的办学理念实是一种误区, 大而全不等于强.不等于一流, 规模小、有特色, 照样可以成为名校, 如世界知名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并非因为大而成为一流大学。不顾实际情况.一味追求大而全, 最终影响的必然是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
3.2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高校教学管理的中心和关键
教学管理理念最终会通过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出来,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高校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方向应该是:第一, 实行较为灵活的、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灵活、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可以更好地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可以使学生在选择专业、选修课程上有更大的自由度, 可以为学生的发展和就业营造更为宽松的环境。比如在有些高校已实行弹性学分制改革;有些高校的学生在一、二年级不分专业。二年级结束后再确定专业。这些做法都是这方面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有益尝试。第二, 在课程设置、教学手段、方法、内容和培养方式上.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逐步培养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不依赖于他人, 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 重视学生再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新知识汹涌的现代社会, 人类终身学习的过程, 很多时候并非依靠教育机构完成, 而是需要学习者自身完成。所以, 大学的霞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和再学习的能力。第四, 改变重知识技能传授轻非知识、非技能等社会生存能力培养的现状, 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其完全社会化角色的转变。
4 总结
搞好教学管理, 必须以教学管理研究和教育研究为基础。开展教学管理及教育研究, 是所有教学管理人员、教育研究人员及教师的共同任务。在学习与研究过程中, 要从中国国情、教育科学的规律与特性出发, 紧密结合教育及教学管理的实际, 不断改进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孙玉秋.二级学院管理机制下教学运行管理方法的优化分析[J].2013, 5 (4) :103-107.
【二级学院管理模式】推荐阅读:
高校二级学院信息管理08-01
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07-31
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11-14
二级学院教务06-27
高校二级学院08-15
二级学院工会12-19
二级学院分工会10-15
高职院校二级学院06-02
二级学院办公室10-31
合作设立二级学院协议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