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重症监护

2025-02-02

儿童重症监护(精选9篇)

儿童重症监护 篇1

儿童重症监护室为医院中抢救小儿重症疾病的重要场所, 也是护理纠纷、风险发生率较高的场所[1]。小儿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病情反复以及病死率高的特点, 治疗时患儿家属易产生恐惧、焦虑心理, 稍有不慎即会使患儿家长产生不良情绪, 进而导致护理纠纷[2]。为有效降低儿童重症监护室护理风险发生率, 本文对我院儿童重症监护室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探讨, 并研究有效的防范措施, 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3年9月收治的106例ICU重症监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64例, 女42例;年龄3岁~14岁, 平均年龄 (5.2±0.2) 岁;32例患儿行大手术, 74例其他科室转送患儿;患儿平均住ICU时间为 (5.0±0.3) d。

儿童重症监护室共有42名护理人员, 男2名, 女40名;年龄24岁~42岁, 平均年龄 (32.5±3.4) 岁;工作年限2年~18年, 平均 (5.6±2.4) 年;10名主管护师, 26名护师, 6名护士。

1.2方法应用系统分析法对危重患儿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对风险给患儿影响度进行评估, 并提出积极的护理风险防范对策。患儿出院后, 评价护理满意度, 并对护理风险策略成效进行评估。

2结果

所有患儿出院时进行护理满意度评价, 其中, 84例满意, 18例基本满意, 4例不满意, 总护理满意度为96.2%。

3讨论

3.1儿童重症监护室的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3.1.1护理对象因素由于新生儿具有病情变化快、代偿能力差、语言功能差以及自我保护能力差的特点, 细微需求、病情变化等均需要护理人员密切观察。另外, 受到各种因素影响, 先天畸形、早产儿、窒息以及感染等患儿数量也在不断增多, 对治疗、护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也加大了护理风险。

3.1.2社会因素儿童重症监护室具有较高的特殊性, 治疗过程中不允许家属进入, 家属对护理人员会提出较高期望, 希望能够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顾、护理下使患儿快速康复。因此, 一旦护理人员出现疏忽, 与家属沟通不到位, 就会导致发生强烈不满, 严重者引发纠纷。

3.1.3护理人员因素 (1) 护理人员配置不足:受到市场经济因素影响, 医院管理层均希望利用最小投入来获得最大产出, 存在着想方设法减少人力、降低医院成本的情况。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除了每日完成抢救任务、日常治疗工作、大量基础护理以及喂养等基本工作外, 还要进行查账、电脑记费、临床带教等工作, 工作量超负荷, 进而降低护理服务质量[3]。 (2) 护理管理不科学:护理管理主要包括人力安排不合理、专科制度不健全、护理流程不合理、职责不明确以及护理管理人员意识淡薄等因素;另外, 还存在着护理人员无慎独精神、责任心不强、服务态度差以及经验不足等, 进而会增加护理风险。 (3) 护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受到历史因素影响, 部分护理人员存在学历低、知识结构单一的情况;另外, 由于缺乏可持续性的技能培训、专科知识培训等, 其整体专业水平较低, 进而引发护理风险。

3.1.4病房环境设施因素儿童病房结构设置不合理, 导致通风不良、分区不明、不利于流程优化以及消毒隔离等。

3.2儿童重症监护室的护理风险防范措施

3.2.1增强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对护理人员加强法制教育, 明确护士责任, 完善护理文书的书写, 并设立质控管理小组, 及时发现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找到根源;另外, 每周定时召开护理质控会议, 有效防止护理风险的再次发生。

3.2.2提升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加强新进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确保其能够熟练对各种仪器进行操作, 上岗前对其理论、技术进行考评。建立责任管理小组, 安排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担任组长, 定期进行竞聘, 使组长起到带头作用。

3.2.3增强和患儿及患儿家属的交流、沟通随着医疗卫生体制的不断改革, 人们自身法律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对医院护理服务水平有越来越高的要求, 进而大大增加了护士的工作压力。因此, 要求儿童重症监护室的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语言沟通技能, 和患儿家属加强沟通, 并在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学会接受、倾听;另外, 注意平等地与患儿进行沟通, 安慰、鼓励患儿, 获取患儿信任以及患儿家属的支持、理解, 最终提高护理质量, 降低护理纠纷率和风险率[4,5]。

3.2.4制定健全、完善的护理管理制度对儿童重症监护室的护理人员进行合理配置, 如护士为新毕业人员, 则可实施3年内轮转制度, 监护室为其必转科室, 通过延长ICU内工作时间, 为护理人员尽快胜任工作做好准备。健全质量管理检查制度, 要有区分、有重点地进行护理质量管理检查, 其中, 有重点指的是根据不同检查阶段特点为其确定检查重点, 如最新仪器设备操作、最新护理理论知识以及最新护理方法等, 这样能够有效提高检查实效性和针对性;有区分指的是一个存在连续3次护理质量检查出现重大缺陷的护士, 将其作为重点检查对象。对护理质量重点差别进行检查, 能够有助于增强质量管理意识, 提高护理质量管理效率。

综上所述, 在儿童重症监护室中, 通过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加大健康宣教力度, 能够大幅降低护理风险率和护理纠纷率。

参考文献

[1]潘文彦, 徐建鸣, 郑业伟, 等.护理风险预警制度在预防ICU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 (10) :2450-2451.

[2]王双, 王海龙, 穆恩.基于集对分析理论的ICU护理风险分析[J].护理学杂志, 2014, 29 (13) :46-48.

[3]高秀珍, 杜习霞.护理风险警示标识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河北医药, 2013, 35 (15) :2376-2377.

[4]张玉珍.护理风险管理在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 2013, 24 (5) :767-769.

[5]张庆庆“.品管圈”在危重症患者外周静脉输液中的应用[A].//第三届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颁奖大会暨第三届护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

儿童重症监护 篇2

重症监护是指对收治的各类危重症患者,运用各种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有熟练掌握重症专业理论与技能的医护人员,对其实施系统、连续、高质量的生命支持和监护,以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维护和改善器官功能,最大限度地确保病人的质量。

1、熟悉监护患者的病情,明确治疗监护要点。

2、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电图、及各项监测指标的波形并记录,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3、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及时评估、按需吸痰。

4、保持各种导管、输液管及引流管通畅;准确记录出入量,观察各种引流的颜色、量、性状,详细描述并记录。

5、注意观察伤口情况,当伤口渗血渗液较多时,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并记录。

6、遵医嘱给予各项治疗护理,严格三查七对,防止差错事故发生。特殊药物的剂量和浓度要精确计算,必须经过两人核对。

7、做好基础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做到患者全身无异味、无血迹、痰迹、边迹、胶布痕迹等。长期卧床患者如无特殊要求,每两小时翻身、叩背一次,防止压疮发生。

8、认真书写特别护理记录单,及时准确地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到格式正确、字迹工整、描写确切、记录及时。

9、交接班时严肃、认真,做到准确无误,语言简明流畅,重点突出。

<1>

10、熟练掌握各种监护及抢救仪器的操作流程和维护保养。

11、清醒患者做好心理护理。

< 2 >

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常规

中心静脉臵管是指通过某些深部静脉,将导管放臵到上、下腔静脉,建立大容量血管通路和监测中心静脉压的方法。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预防局部感染。操作前、后洗手。

2、每日消毒导管穿刺部位并更换敷贴,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热痛及分泌物,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记录。辅料潮湿、松动、污染时及时处理,保持辅料清洁干燥。

3、保持管道通畅,使用特殊药物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每班交接导管是否通畅。熟练使用三通管,暂停输液时采用肝素生理盐水进行封管,其浓度至少为10—100U/ml,每次5ml,封管时边推边退,然后夹闭导管,防止血栓形成。

4、加强输液巡视,防止脱管,防止导管扭曲、打折、发生机械性堵塞,注意观察有无气栓、血栓、气胸、血胸、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5、连续输液者每日更换输液装臵。输液或静脉推注药物时,应先消毒接口处;抽血后及时冲管,避免三通和导管内存有血迹。

6、如患者出现输液反映如高热、寒战等症状时,首先考虑是否由于臵管所引起。如需拔管,拔管后常规将导管尖端用无菌剪刀剪下送细菌培养。

<3>

机械通气护理常规

机械通气是应用呼吸机进行人工通气治疗呼吸功能不全的一种有效方法,其主要作用是增加肺泡通气,减少病人呼吸做功和改善氧合。

1、保持病室安静,定时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向清醒患者或家属解释使用呼吸机的目的,取得合作,消除恐惧心理。

3、妥善固定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套管,保持管道连接紧密,各种导线、传感线无松脱,确认呼吸机工作状态,不得随意调节呼吸机参数。

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制度,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吸痰前后要予以3分钟纯氧吸入,以防止吸痰造成的低氧血症。

5、定时为病人更换体位和叩背,以减少气道内分泌物的潴留,便于吸出。

6、保持湿化罐内无菌蒸馏水或注射用水于正常刻度范围内。保持吸入气体温度在32—34℃。

7、保持呼吸机管路中的集水杯方向向下,且处于最低位,以免冷凝水阻塞管路或流入患者气道内或反流入湿化罐。倾倒集水杯内冷凝水。

8、呼吸机管道一人一次,长期待机患者应每周更换。

<4>

9、注意患者体位的舒适度,避免人工气道与患者气道成角,避免人工气道扭曲、折叠、滑出或接头松脱。条件允许时,可暂时断开呼吸机连接,以免牵拉刺激引起气道损伤和人工气道脱出。

10、及时处理呼吸机报警,出现异常立即断开呼吸机并通知医生。床旁备简易呼吸气囊,如遇呼吸机功能异常或停电,先将氧气管于简易人工呼吸器连接,按操作程序先用气囊通气,直至问题解决。

11、加强清醒患者的心理疏导,建立护患之间有效的沟通交流方式,可备纸币或写字板等非语言交流形式,鼓励患者主动加强自主呼吸,争取早日脱机。

12、撤离呼吸机前的护理

(1)严密观察病情,包括生命体征、酸碱失衡及电解质代谢紊乱等表现。

(2)提供心理支持,如帮助病人克服对呼吸机的依赖心理和离机的恐惧。

(3)指导病人做自主呼吸以锻炼呼吸机运动。

(4)适当补充营养,以备补偿开始自主呼吸时的大量能量消耗及促进呼吸机功能的恢复。

<5>

气管插管护理常规

气管插管是将特制的气管导管经口或鼻置入气管的技术,为气道通畅、通气供氧、呼吸道吸引和防止误吸提供最佳条件。

1、妥善固定气管插管,听诊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选择适当牙垫以利于固定和吸痰。每班严格交接气管插管插入气道至于门齿或鼻翼的距离并记录。躁动患者给予适当约束,防止意外拔管。

2、保持呼吸道通畅、湿化、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定时给予有效吸痰。观察痰液的颜色、量、性质及气味,及时清除口鼻腔内的分泌物,防止误吸。

3、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保持30°—45°半卧位,以利于气道分泌物的引流。

4、定时检查气囊的充气量,防止气囊漏气,条件允许时,使用气囊压力测量仪,保持气囊压在20—25cmH2O。

5、置管期间、拔管时及拔管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口唇及面色,监测血氧饱合度及血气指标,并做好记录。拔管后鼓励患者咳嗽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6、做好清醒患者的心理护理,通过手势和纸笔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需要。

<6>

气管切开护理常规

气管切开术系切开劲段气管,放入金属或特制气管套管,以解除喉源性呼吸困难、呼吸机能失常或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所致呼吸困难的一种手术。

1、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取得配合,备好各种用物和充足的光源,并选择合适的气管套管,充分暴露气管。

2、气管切开后,保证气管套管在气管内的居中位臵,妥善固定,防止套管移位、闭塞或脱出而造成窒息。固定用寸带松紧应以能伸进一指为宜,并每班检查,防止勒伤患者。

3、密切观察有无局部出血、皮下气肿、气胸、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4、保持呼吸道通畅,评估吸痰时机,按需吸痰,吸痰前应充分给氧。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时动作轻柔、迅速,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观察痰的颜色、量、性质及气味。及时清除口鼻腔内的分泌物,防止误吸。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防止患者因吸痰而发生缺氧。

5、保持气道湿化。保持呼吸机湿化器内注射用水的正常水位,注意湿化温度,一般在34℃—36℃。不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可遵医嘱使用雾化吸入的方法进行气道湿化。

6、气管切开处及其周围皮肤每班用0.5%碘伏进行消毒,并更换无菌敷料,分泌物多时应随时消毒并更换,保持敷料清洁干燥。

<7>

7、呼吸机管道应放臵与于呼吸机支架上,注意不要牵拉,以免气管套管移位或脱出如无禁忌,每2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注意固定气管套管,防止滑脱。烦躁患者必要时使用约束带。

8、每班进行口腔护理。

9、做好清醒患者的心理护理,通过手势和纸笔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的需要。

<8>

病人高热护理常规

(一)观察要点

1.提问升降的规律,热型及伴随症状。

2.有无神经系统症状,如有无意识障碍,昏迷,惊厥等。3.脉搏频率,节律及与体温升高的关系 4.呼吸节律,频率,及血压变化。

5.有无皮疹及皮疹形状,颜色,分布,出疹顺序特点,有无出血点,紫癜。

6.降温时,观察体温下降情况及有无虚脱现象。

(二)护理要点

1.卧床休息,做好心理护理。

2.指导病人进半流质饮食,体温过高时进流食,多饮水,成人每日至少给3000毫升,每日摄入总热量为2000——3000卡。3.四小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一次。

4.体温在39.5摄氏度以上时给予酒精擦浴,体温骤退时予以保温。5.加强口腔及皮肤。

6.过高热出现谵妄,昏迷时防坠止床。7.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防止病人受凉。8.种传染病时,进行隔离。

<9>

昏迷病人的护理

(1)观察要点

1.观察病人昏迷程度及伴随症状。

2.有无大小便失禁,吞咽,角膜,瞳孔等反射是否分在。3.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

4.血压显著增高者,注意有无高血压脑病及颅内压增高现象;血压过低者,注意有无微循环障碍。

5.有无坠积性肺炎,褥疮,泌尿系统感染,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的症状。

6.意识,瞳孔,各种反射有无变化及肢体活动情况。

(二)护理要点

1.谵妄,烦躁不安者防止坠床。

2.给予鼻饲饮食,保证足够的营养和水分,记录24小时出入量。3.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腔炎。4.做好皮肤护理,防止褥疮。

5.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6.注意保暖,防止烫伤。

7.给予留臵导尿管,防止泌尿道感染,防止便秘。8.两眼不能闭合时,用凡士林纱布盖眼,防止角膜损失。9.每日进行肢体按摩和肢体活动,防止肢体萎缩。

<10>

休克

(一)观察要点

1、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如有无兴奋,烦躁不安,表情淡漠,感觉迟钝,意识不清,甚至昏迷等。

2、观察皮肤粘膜:有无面色苍白,紫绀,皮肤湿冷,四肢厥冷,出汗,出血倾向,如皮下瘀斑,内脏出血及颅内出血。

3、观察体温,脉搏和血压的变化,脉压差的值。

4、观察尿量,账户已有无酸中毒表现。

5、有无栓塞表现,如心,肺,肾,胃肠道栓塞;有无溶血征象,如黄疸,贫血,血红蛋白尿等。

6、有无合并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症状。

(二)护理要点

1.专人护理,备好抢救药品及物品,随时配合抢救。2.给予去枕平卧,注意保暖。

3.及时检测脉搏,呼吸和血压,并准确记录。

4.应用升压药物时,避免漏于皮下,及时监测血压变化。5.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入。

6.保持输液管道通畅,按医嘱做好输液,输血,准备工作。7.协助医生测量中心静脉压。8.严格记录出入量级每小时平均尿量。

<11>

咯血

(一)观察要点

1.观察咯血量,性质及伴随的症状。2.观察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

(二)护理要点

1.指导病人卧床休息,以患侧卧位为宜,患侧胸部放臵冰袋。2.大咯血时指导病人暂禁食,保持静脉通畅,遵医嘱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做好心理护理,解除病人恐惧,紧张的心理,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

4.频繁咳嗽或咳嗽剧烈者,遵医嘱给予镇静药。5.有低氧血症表现时给予吸氧。

6.备好急救物品,包括急救药品,吸引器,开口器,器官抽管,气管切开包等,即使配合抢救。

<12>

压疮

(一)观察要点

压疮的部位,面积,程度及伴随的症状。

(二)护理要点

1、减少局部受压

① 对活动能力受限的患者,每两个小时被动变换体位一次。② 受压皮肤在解除压力30分钟,压红不消退者,缩短翻身时间。③ 长期卧床患者使用充气气垫床或者采取局部减压措施。④ 骨隆突处皮肤使用透明贴或者减压贴保护。

⑤ 躁动着有导致局部皮肤受伤的危险,用透明贴予以局部保护。2.保护皮肤

a温水擦洗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b肛周涂保护膜,防止大便刺激。

c对于小便失禁者及时清理,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3、感觉障碍者慎用热水袋或冰袋,防止烫伤或冻。

4、根据患者情况,指导患者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矿物质饮食,必要是少食多餐。

5、淤血红润期:防止局部继续受压,增加翻身次数,局部皮肤用减少贴或透明贴保护。

6、炎症凄润期:水胶体敷料(透明贴,溃疡贴)盖;有水泡者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水泡内的液体;避免局部继续受压。

<13>

7、溃疡期:有针对性的选择各种治疗护理措施,定时换药,清楚坏死组织,增加营养的摄入,促进创面的愈合。

<14>

有机磷农药中毒

(一)观察要点

1、观察生命体征及尿量变化、意识状态。

2、观察有无毒蕈碱样症状:如有无瞳孔缩小、对光反射消失、视物模糊、头晕头痛、多汗、流涎、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呼吸困难、支气管分泌物增多,严重者可出现肺水肿。

3、有无烟碱样症状:如有无肌束颤动、肌肉痉挛、抽搐、肌无力、呼吸机麻痹。

4、观察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有无头晕、头痛、乏力、共济失调、烦躁不安、语言障碍、大小便失禁、嗜睡或昏迷。

5、应用特效解毒剂过程中,观察有无阿托品化及阿托品中毒等症状。

(二)护理要点

1、口服中毒,按医嘱立即洗胃、催吐、导泻。接触中毒立即脱去污染衣物,皮肤污染,速用肥皂水或2%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如污染眼内,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2、急性中毒者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病室安静,避免强光,噪音等不良刺激,重症者专人护理。详细记录病情和出入量。

3、根据病情指导病人进流质、半流或鼻饲。严重中毒,损伤胃黏膜而引起胃出血者暂禁食。

4、严密观察病情,保持呼吸道通畅,病人出现高热、多汗、紫绀、呼吸困难,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15>

5、严密观察使用解毒药后副作用,发现中毒症状,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6、病人出现肌肉震颤、全身痉挛及癫痫样发作时,按医嘱给予镇静剂,必要时口中放牙垫,防止咬伤舌头及腮部。

7、吸氧,备好抢救设备及药品,病人出现昏迷及呼吸抑制时,立即抢救,气管切开者,按昏迷及气管切开常规护理。

8、做好心理护理,加强防护。

<16>

肺炎护理常规

一、入院告知

1、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科室环境、卫生间、洗手间、谈话窗、门铃使用。

2、介绍探视规章制度,科室实行无陪护制度,医院严禁吸烟,在病区内不得高声喧哗,不得接听电话。

3、每日定时向患者送餐,并按门铃由护士帮助完成生活护理。

4、告知患者家属探视的具体时间具体要求。

5、告知患者和家属遇特殊情况应听从指挥。

6、向清醒的患者介绍科室主任护士长,主管医生、责任护士。

7、向病人或家属介绍床边用物,如:写字板、呼叫器、及简单生活用语卡的使用。

8、定时查费,提前通知患者家属费用情况。

9、住院期间配合医生护士工作。

10、有医疗护理问题及时告知相关人员。

11、介绍疾病相关知识。

二、观察要点

1.观察咳嗽与咳痰的性质,有无铁锈色痰。2.有无胸痛,胸痛部位与性质。3.重症肺炎病人观察有无意识改变。

4.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变化及缺氧情况。

<17>

5.有无休克早期症状,如面色苍白,四肢清冷,尿量减少,脉搏细弱,血压下降。

6.重症肺炎出现中毒性休克时,密切观察有无并发症,如胸膜炎,心包炎,脓膜,脑膜炎及中毒性心肌炎和肾功能损害等表现。7.密切观察有无水,电解质紊乱的表现。

三、护理要点 1.指导病人卧床休息。

2.病史每日通风两次,每日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度,湿度适宜。

3.只带病人进高热量,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饮食,鼓励病人多饮水。4.加强口腔护理,防止口腔炎。

5.胸痛或剧咳者,指导患者卧床向患侧,必要时遵医嘱给镇咳药。6.高热者给予护理降温,监测体温变化。

7.重症肺炎出现中毒性休克时,监测血压变化,随时调整升压药的浓度和输液速度;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静脉输液通畅;控制输液速度,保证抗生素的足量输入,注意防止水肿,积极纠正酸中毒。

四、饮食指导

足够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多饮水,每日2000—3000ml,加快毒物排泄和热量散发。

五、用药指导

1、告知患者如何服药及用药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

<18>

2、遵医嘱用抗生素,注意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肾、耳毒性,老年人或肾功能减退者慎用。

3、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间羟安)时,注意防止液体溢出血管外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和影响疗效。

六、健康教育

1、避免受凉、淋雨等诱发因素

2、注意休息,劳逸结合。

3、参加体育锻炼,增加抵抗力。

4、遵医嘱用药,定期随访。

<19>

肺源性心脏病

一、入院告知

1、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科室环境、卫生间、洗手间、谈话窗、门铃使用。

2、介绍探视规章制度,科室实行无陪护制度,医院严禁吸烟,在病区内不得高声喧哗,不得接听电话。

3、每日定时向患者送餐,并按门铃由护士帮助完成生活护理。

4、告知患者家属探视的具体时间具体要求。

5、告知患者和家属遇特殊情况应听从指挥。

6、向清醒的患者介绍科室主任护士长,主管医生、责任护士。

7、向病人或家属介绍床边用物,如:写字板、呼叫器、及简单生活用语卡的使用。

8、定时查费,提前通知患者家属费用情况。

9、住院期间配合医生护士工作。

10、有医疗护理问题及时告知相关人员。

11、介绍疾病相关知识.二、观察要点

1.密切观察呼吸,血压,体温,脉搏及神志的变化。

2.有无肺性脑病先兆症状,如头痛,烦躁,视力。记忆力和判断力减退失眠等。

3.有无出血倾向,如柏油样便,咖啡色样呕吐,皮肤瘀斑,牙龈出血。

<20>

4.观察有无电解质紊乱征象,如恶心,呕吐,腹胀,乏力,精神萎靡等。

三、护理要点

1.指导病人卧床休息;心肺功能衰竭时绝对卧床休息,呼吸困难时半坐卧位,并给予低流量吸氧。

2.指导病人进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饮食;由心力衰竭时给予低钠,低盐饮食。

3.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期空气消毒,防止交叉感染。4.保持口腔清洁,全身浮肿时,做好皮肤护理,防止褥疮。5.使用利尿剂时,严格记录出,入量。

6.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病人咳嗽排痰,痰液粘稠者,鼓励病人多饮水或给予雾化吸入。对咳嗽反射弱,无力排痰者,及时吸痰。

四、饮食指导

1、限制钠盐摄入,清淡饮食为宜

2、避免含粮高的食物,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小于60%

3、进食高纤维素,易消化饮食,如新鲜的绿色蔬菜

五、用药指导

1、告知患者如何服药及用药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

2、遵医嘱应用呼吸机兴奋剂,观察物疗效

3、出现心悸、呕吐、震颤等药物过量表现,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21>

六、健康指导

1、坚持家庭氧疗,注意用氧安全,防火、防热、防震、防油

2、鼓励患者戒烟,避免吸入刺激性气体

3、适当休息,加强体育锻炼和呼吸机功能锻炼

4、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5、定期随访

<22>

心功能不全

一、入院告知

1、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科室环境、卫生间、洗手间、谈话窗、门铃使用。

2、介绍探视规章制度,科室实行无陪护制度,医院严禁吸烟,在病区内不得高声喧哗,不得接听电话。

3、每日定时向患者送餐,并按门铃由护士帮助完成生活护理。

4、告知患者家属探视的具体时间具体要求。

5、告知患者和家属遇特殊情况应听从指挥。

6、向清醒的患者介绍科室主任护士长,主管医生、责任护士。

7、向病人或家属介绍床边用物,如:写字板、呼叫器、及简单生活用语卡的使用。

8、定时查费,提前通知患者家属费用情况。

9、住院期间配合医生护士工作。

10、有医疗护理问题及时告知相关人员。

11、介绍疾病相关知识。

二、观察要点

避免诱发因素,如:急性感染、过度劳累、情绪激动、输液过多过快、严重心率失常

三、护理要点

1、卧床休息,减少心肌氧耗,减轻心脏负担

<23>

2、取舒适体位,采取半卧或坐位,双腿下垂,减少静脉回流,从而减少心脏负担

3、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4、呼吸困难时低流量吸氧,2L/min,衣服应宽松,减少憋闷感

5、控制体液量:严格准确记录出入量,以观察利尿剂的效果,每天早晨前测体重,并使用同一体重计

四、饮食指导

1、低热量、低钠、清淡易消化饮食,如蔬菜、水果

2、少量多餐,严格控制钠和水的摄入

五、用药指导

1、心率<60次/分,禁止使用洋地黄类药物

2、出现恶心、呕吐、乏力、黄绿视,及时通知医生

3、服用地高辛,若上一次漏服,再次服药时不补服,以免计量增大而导致中毒

六、心理指导

1、告知患者和家属负性情绪对机体的影响

2、学会正确的宣泄方式

3、保证充足的睡眠

4、如出现气紧、频繁咳嗽等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七、健康指导

1、根据心功能情况适度安排活动与休息

2、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定期门诊随

<24>

呼吸衰竭

一、入院告知

1、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科室环境、卫生间、洗手间、谈话窗、门铃使用。

2、介绍探视规章制度,科室实行无陪护制度,医院严禁吸烟,在病区内不得高声喧哗,不得接听电话。

3、每日定时向患者送餐,并按门铃由护士帮助完成生活护理。

4、告知患者家属探视的具体时间具体要求。

5、告知患者和家属遇特殊情况应听从指挥。

6、向清醒的患者介绍科室主任护士长,主管医生、责任护士。

7、向病人或家属介绍床边用物,如:写字板、呼叫器、及简单生活用语卡的使用。

8、定时查费,提前通知患者家属费用情况。

9、住院期间配合医生护士工作。

10、有医疗护理问题及时告知相关人员。

11、介绍疾病相关知识。

二、观察要点

1、观察呼吸节律和频率的变化,痰的颜色,性质及量。

2、观察有无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烦躁,兴奋,肌肉抽搐,语言和定向障碍,昏迷等。

3、观察有无循环系统的改变,如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力衰竭等。

<25>

4、观察有无肝肾功能障碍改变,如出现黄疸,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

5、观察有无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征象。

6、观察是否出现呼吸减慢,明显发绀,嗜睡等酸中毒的表现。

三、护理要点

1.指导病人绝对卧床休息,做好生活基础护理。2.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室温保持在25℃左右。

3.指导病人进高蛋白,易消化,少刺激含丰富维生素饮食。4.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低浓度低流量持续给氧。

5.机械通气时,严密观察呼吸机运转情况及病人生命体征变化。6.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时按相关护理常规护理。

四、饮食指导

1、高蛋白、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适量富含微生物及微量元素的 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肉松粥、蔬菜粥、牛奶、蛋羹等

2、少量多餐

3、意识障碍者予鼻饲

五、用药指导

1、告知患者如何服药及用药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

2、遵医嘱使用呼吸兴奋剂及光谱高效抗生素

六、健康教育

1、避免诱因:吸烟、劳累、情绪激动、上呼吸道感染等

2.加强营养,增加机体抵抗力

3、鼓励患者进行耐寒锻炼和呼吸功能锻炼

<2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一、入院告知

1、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科室环境、卫生间、洗手间、谈话窗、门铃使用。

2、介绍探视规章制度,科室实行无陪护制度,医院严禁吸烟,在病区内不得高声喧哗,不得接听电话。

3、每日定时向患者送餐,并按门铃由护士帮助完成生活护理。

4、告知患者家属探视的具体时间具体要求。

5、告知患者和家属遇特殊情况应听从指挥。

6、向清醒的患者介绍科室主任护士长,主管医生、责任护士。

7、向病人或家属介绍床边用物,如:写字板、呼叫器、及简单生活用语卡的使用。

8、定时查费,提前通知患者家属费用情况。

9、住院期间配合医生护士工作。

10、有医疗护理问题及时告知相关人员。

11、介绍疾病相关知识。

二、观察要点

1.观察咳痰,咳痰的性质及量。

2.观察有无气道阻塞症状,如胸闷,气急等。

3.观察有无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症状,如全身发绀,嗜睡,心悸等。4.观察呼吸困难程度。

<27> 5.观察有无发热,头疼及水肿等。

三、护理要点

1.按危重护理常规护理。

2.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呼吸极度困难时,指导病人采取半坐位,给

予高浓度氧气吸入。

3.遵医嘱及时采取血标本,了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情况,发现问题及

时报告医生处理。

4.机械通气时,保证合适的通气量,通气压力,呼吸频率吸氧浓度。5.限制输液量,每天暴怒超过1500毫升,保持水的负平衡,防止肺 水肿。如发现少尿或无尿时及时处理。

四、饮食指导

1、保证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如瘦肉、牛奶、鸡蛋等,补充适量的 水份。

2、避免食用易引起便秘的食物,如油煎食物、干果、坚果等

3、避免食用易产气的食物,如豆类、马铃薯、胡萝卜、啤酒等

4、少量多餐,细嚼慢咽,以进食后不产生饱胀感为宜

五、用药指导

1、告知患者如何服药及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

2、遵医嘱合理用药,避免滥用药物.六、健康指导

1、避免吸入刺激性气体,积极戒烟

<28> 2.坚持进行家庭氧疗

2、坚持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上下楼等

3、加强营养

4、坚强呼吸肌功能锻炼,预防感冒

<29>

急性肺水肿

一、入院告知

1、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科室环境、卫生间、洗手间、谈话窗、门铃使用。

2、介绍探视规章制度,科室实行无陪护制度,医院严禁吸烟,在病区内不得高声喧哗,不得接听电话。

3、每日定时向患者送餐,并按门铃由护士帮助完成生活护理。

4、告知患者家属探视的具体时间具体要求。

5、告知患者和家属遇特殊情况应听从指挥。

6、向清醒的患者介绍科室主任护士长,主管医生、责任护士。

7、向病人或家属介绍床边用物,如:写字板、呼叫器、及简单生活用语卡的使用。

8、定时查费,提前通知患者家属费用情况。

9、住院期间配合医生护士工作。

10、有医疗护理问题及时告知相关人员。

11、介绍疾病相关知识。

二、观察要点

1.观察有无呼吸困难,发绀,脉搏增快,咳嗽,咯粉红色泡沫痰,皮

肤湿冷等症状。

2.观察是否有休克,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心律失常等表现。3.观察治疗后的结果,如有无心率减慢,呼吸改善,尿量增加等。

<30>

三、护理要点

1.指导病人卧床休息,取半坐卧位或端卧位。2.给予氧气吸入,根据缺氧的轻重程度调节氧流量。3.控制输液量和速度,限制病人的总入量。

4.指导病人进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避免过饱。5.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新鲜,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6.保持大便通畅,排便时勿用力,便秘者给予缓泻剂。防止肺栓塞,便秘,虚弱,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7.应用洋地黄药物者,注意观察药物的毒性反应,如心率低于60次/分或严重胃肠道及神经系统毒性反应时,停药并通知医生。8.加强皮肤护理和心理护理。

<31>

心力衰竭

一、入院告知

1、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科室环境、卫生间、洗手间、谈话窗、门铃使用。

2、介绍探视规章制度,科室实行无陪护制度,医院严禁吸烟,在病区内不得高声喧哗,不得接听电话。

3、每日定时向患者送餐,并按门铃由护士帮助完成生活护理。

4、告知患者家属探视的具体时间具体要求。

5、告知患者和家属遇特殊情况应听从指挥。

6、向清醒的患者介绍科室主任护士长,主管医生、责任护士。

7、向病人或家属介绍床边用物,如:写字板、呼叫器、及简单生活用语卡的使用。

8、定时查费,提前通知患者家属费用情况。

9、住院期间配合医生护士工作。

10、有医疗护理问题及时告知相关人员。

11、介绍疾病相关知识。

二、观察要点

1、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心率,心律,意识及尿量的变化。

2、应用强心,利尿剂扩张血管药物及洋地黄药物者,注意观察药物 的不良反应。

3、观察有无颈静脉怒张,肝脏肿大,牙痛,肝劲反流征阳性,以及 有无水肿等。

<32>

4、观察有无黄色苍白,口唇发绀,大汗淋漓,呼吸困难,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急性肺水肿征象。

三、护理要点

1.指导病人卧床休息,取半坐卧位或端卧位,鼓励病人多翻身,咳嗽,缓慢地深呼吸。

2.根据缺氧情况的轻重程度调节氧流量,给予氧气吸入。3.控制输液量和速度,限制病人的总入量,避免诱发急性肺水肿。4.注意病人肺水肿情况,每日测体重,准确记录出入量,并将其重要性告诉病人及家属,取得配合。适当控制液体摄入量。严重水肿的病人,注意保护皮肤,避免形成破溃。

5.指导病人进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限制含钠量高的食品,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食盐摄入少于5克。少量多餐,避免过饱。6.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新鲜,冬天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7.保持大便通畅,排便时勿用力,避免这给予缓泻剂。防止肺栓塞,便秘,虚弱,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8.应用洋地黄药物者,注意观察药物的毒性反应,如心率低于60次/分或胃肠道及神经系统毒性反应时,停药并通知医生。9.加强皮肤护理。

10.向病人做好卫生宣教和心理护理,嘱病人尽量较少体力劳动,避免情绪激动,防止肺部感染。女病人避孕。

<33>

急性心肌梗塞

一、入院告知

1、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科室环境、卫生间、洗手间、谈话窗、门铃使用。

2、介绍探视规章制度,科室实行无陪护制度,医院严禁吸烟,在病区内不得高声喧哗,不得接听电话。

3、每日定时向患者送餐,并按门铃由护士帮助完成生活护理。

4、告知患者家属探视的具体时间具体要求。

5、告知患者和家属遇特殊情况应听从指挥。

6、向清醒的患者介绍科室主任护士长,主管医生、责任护士。

7、向病人或家属介绍床边用物,如:写字板、呼叫器、及简单生活用语卡的使用。

8、定时查费,提前通知患者家属费用情况。

9、住院期间配合医生护士工作。

10、有医疗护理问题及时告知相关人员。

11、介绍疾病相关知识。

二、观察要点

1.观察有无剧烈难以忍受的心前区压榨,室息或灼烧样感觉,有无

汗淋漓和烦躁不安,恐惧及频死感。2.观察心绞痛延长时间,硝酸甘油治疗效果。3.生命体征及心率,心律的变化。

<34>

4、意识,周围循环及尿量变化。

5、血清酶学指标的变化。

6、有无心率衰竭,休克,心律失常等表现。

7、心电图有无典型表现。

8、应用抗凝剂治疗者注意皮肤粘膜有无出血点,大小便颜色。

三、护理要点

1.指导病人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病室肃静,谢绝探视,减少不良刺激,时病人得到充分的休息,满足病人生活所需。

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给予心电监护,疼痛时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处理。3.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并备好各种抢救药品及抢救器械。4.给予持续中流量吸氧(3-5升/分),24-48小时以后根据病情间断吸氧或停氧。

5.指导病人进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半流食,少食多餐,不宜过饱,避免刺激性食物与饮料,避免进食产气食物,禁烟酒。

6.指导病人在床上排便,排便时勿用力,保持大便通畅。7.严格掌握输液量及输液速度,注意有无肺水肿出现,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四、饮食指导

1、发作后4~24h内禁食或进流食 2、24h后低胆固醇、低动物脂肪、低热量、低糖饮食

<35>

3、少量多餐,一日六餐为宜4、4、避免过冷过热食品,以免诱发心律失常

5、多吃蔬菜、水果,防止便秘

五、用药指导

1、按医嘱服药

2、使用溶栓药物后,如出现寒颤、发热、皮疹等过敏反应,或皮肤、黏膜、消化道出血等情况,应立即报告医护人员

六、健康指导

1、活动指导:1~2天,绝对卧床休息,3~7天,床上活动,8~10天室内活动,6周,可每天步行、打太极拳等,8~12周后可开始洗衣、骑车等3~6月后可部分或完全恢复工作

2、戒烟、戒酒

3、定期复查

<36>

冠心病

一、入院告知

1、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科室环境、卫生间、洗手间、谈话窗、门铃使用。

2、介绍探视规章制度,科室实行无陪护制度,医院严禁吸烟,在病区内不得高声喧哗,不得接听电话。

3、每日定时向患者送餐,并按门铃由护士帮助完成生活护理。

4、告知患者家属探视的具体时间具体要求。

5、告知患者和家属遇特殊情况应听从指挥。

6、向清醒的患者介绍科室主任护士长,主管医生、责任护士。

7、向病人或家属介绍床边用物,如:写字板、呼叫器、及简单生活用语卡的使用。

8、定时查费,提前通知患者家属费用情况。

9、住院期间配合医生护士工作。

10、有医疗护理问题及时告知相关人员。

11、介绍疾病相关知识。

二、观察要点

1.严格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变化。

2.观察患者神志,面色,四肢皮肤温度,湿度及尿量的变化,及早发现心源性休克。

3.观察试用药物疗效及毒,副作用的情况。

<37>

三、护理要点

1、急性期指导病人绝对卧床休息,病情稳定或可在床上,床边,室内室外逐步增加活动范围及活动量。

2、指导病人进低脂,低胆固醇,低热量,易消化饮食,多吃水果蔬菜,少食多餐,有心衰时控制钠盐及水分摄入,禁烟,酒,浓茶。

3、严格记录出入量。

4、心肌严重缺氧而发生剧烈疼痛时,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5、呼吸困难时指导病人半卧位,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肺水肿时采取酒精湿化氧吸入,并发严重心律失常者进行心电监测。

6、准备抢救物品,及时配合抢救。

四、饮食指导

1、清淡富含维生素及蛋白质饮食、如动物性食物、大豆制品等

2、不宜过饱、多吃水果和蔬菜

五、用药指导

1、洋地黄类药物:需观察毒性反应、如黄视、绿视、恶心

2、利尿剂需观察有无低钾现象,如全身无力

3、抗感染需观察滴速,不宜过快

六、健康指导

1、尽量避免在潮湿寒冷的环境中居住,以免诱发风湿热

2、防寒保暖、预防感冒

<38>

脑梗塞

一、入院告知

1、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科室环境、卫生间、洗手间、谈话窗、门铃使用。

2、介绍探视规章制度,科室实行无陪护制度,医院严禁吸烟,在病区内不得高声喧哗,不得接听电话。

3、每日定时向患者送餐,并按门铃由护士帮助完成生活护理。

4、告知患者家属探视的具体时间具体要求。

5、告知患者和家属遇特殊情况应听从指挥。

6、向清醒的患者介绍科室主任护士长,主管医生、责任护士。

7、向病人或家属介绍床边用物,如:写字板、呼叫器、及简单生活用语卡的使用。

8、定时查费,提前通知患者家属费用情况。

9、住院期间配合医生护士工作。

10、有医疗护理问题及时告知相关人员。

11、介绍疾病相关知识。

二、观察要点

1、观察意识障碍程度,注意有无脑功能障碍等。

2、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3、有无偏瘫,失语,吞咽困等症状。

4、有无抽搐及癫痫发作。

<39>

5、有无新的栓塞发生,如剧烈腹痛,腰痛,血尿,咯血,呼吸困难,发绀,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肠系膜动脉栓塞,肾栓塞,心肌栓塞等症状。

6、在使用抗凝药物期间,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三、护理要点

1、急性期指导病人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头低位,气栓时指导病人取头低左侧卧位。

2、做好心理护理,消除病人异常的心理。

3、指导病人进低盐低脂,所维生素饮食,如有吞咽困难,饮水反呛时进糊状流质或半流质。必要时给予鼻饲,防止便秘。

4、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感染。

5、保持关节功能位臵,防止关节变形,教会病人及家属锻炼和翻身的技巧,训练病人平衡和协调能力,防止褥疮和坠床。

四、饮食指导

1、少量多餐,选择软饭、半流质或糊状食物,如匀浆、菜汁、果汁

2、鼻饲饮食给予高蛋白质、高维生素、无刺激性食物,如豆制品、鱼。苹果、弥猴桃等

五、用药指导

1、告知患者如何服药及用药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

2、使用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时应警惕继法感染和消化道出血

<40>

3、使用溶栓、抗凝药物时应严格掌握药物剂量,监测出凝血时间、观察有无皮肤及消化道出血倾向

六、健康指导

1、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2、生活起居有规律,克服不良嗜好,如吸烟、喝酒、睡眠不足

3、合理饮食、多吃芹菜、山楂、香蕉、海带、鱼、芝麻、大枣、豆类

4、起床、起坐或低头系鞋带体位变换时动作要慢,转头不宜过猛,洗澡时间不宜过长,防止感冒

5、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康复训练计划

6、告知患者保持床上、椅上的正确体位摆放及正常运动模式的重要性

<41>

急性胰腺炎

一、入院告知

1、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科室环境、卫生间、洗手间、谈话窗、门铃使用。

2、介绍探视规章制度,科室实行无陪护制度,医院严禁吸烟,在病区内不得高声喧哗,不得接听电话。

3、每日定时向患者送餐,并按门铃由护士帮助完成生活护理。

4、告知患者家属探视的具体时间具体要求。

5、告知患者和家属遇特殊情况应听从指挥。

6、向清醒的患者介绍科室主任护士长,主管医生、责任护士。

7、向病人或家属介绍床边用物,如:写字板、呼叫器、及简单生活用语卡的使用。

8、定时查费,提前通知患者家属费用情况。

9、住院期间配合医生护士工作。

10、有医疗护理问题及时告知相关人员。

11、介绍疾病相关知识。

二、观察要点

1、观察生命体征及尿量的变化。

2、观察腹痛部位及性质。

3、观察恶心、呕吐及呕吐物的性质;胃肠减压时引流液的性质、颜色、量。

<42>

4、有无血压下降、脉细、尿少、面色苍白等休克表现。

5、有无腹膜炎症状,如腹壁紧张、板状腹、明显压痛及反跳痛。

6、有无败血症、血栓性静脉炎、静脉栓塞以及肺炎、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肾衰等并发症状。

三、护理要点

1、指导病人绝对卧床休息,禁止下床活动。减少探视,保持病室安静,让患者充分休息。

2、指导病人急性期禁食水。

3、给与胃肠减压,保持引流管通畅。严格记录出入量。

4、做好口腔护理。

5、观察病情变化,出现出血和休克时配合医师抢救;出现高热时需降温,防止受凉。

6、观察用药反应和有无低钾、低钙或低钠的表现。

7、做好心理护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四、饮食指导

1、急性期禁食、禁水,减轻胰腺的分泌物、减轻腹胀、腹痛

2、症状缓解后从少量低脂、低糖流食逐渐恢复至正常,如从米汤、藕粉少量过度到正常

五、健康指导

1、积极治疗胆道疾病

2、养成规律进食的习惯、避免暴饮暴食

<43>

3、忌油腻,避免进高脂肪、高蛋白、产气多、刺激性强的食物,如肉汤、蘑菇汤、牛奶、豆浆等戒除烟酒、防止复发

<44>

糖尿病

一、入院告知

1、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科室环境、卫生间、洗手间、谈话窗、门铃使用。

2、介绍探视规章制度,科室实行无陪护制度,医院严禁吸烟,在病区内不得高声喧哗,不得接听电话。

3、每日定时向患者送餐,并按门铃由护士帮助完成生活护理。

4、告知患者家属探视的具体时间具体要求。

5、告知患者和家属遇特殊情况应听从指挥。

6、向清醒的患者介绍科室主任护士长,主管医生、责任护士。

7、向病人或家属介绍床边用物,如:写字板、呼叫器、及简单生活用语卡的使用。

8、定时查费,提前通知患者家属费用情况。

9、住院期间配合医生护士工作。

10、有医疗护理问题及时告知相关人员。

11、介绍疾病相关知识。

二、观察要点

1、观察进食与饮水量、口渴程度与尿量。

2、观察有无低血糖反应,如强烈的饥饿感、面色苍白、出汗、心慌、四肢发冷、烦躁不安。

<45>

3、又无酮症酸中毒表现,如厌食、恶心、呕吐、腹痛、呼吸深大而快、口腔有烂苹果味、皮肤口唇干燥、意识障碍。

4、有无高渗性昏迷的表现,如呕吐、腹泻、脱水、无汗、休克、昏迷等。

5、有无冠心病、脑血栓等疾病。

6、有无糖尿病性肾脏病变,如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肾功能衰竭表现。

7、有无神经病变,如四肢疼痛、肢端程手套、袜套状分布的感觉异常及肌力减退等周围神经症状。

8、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神志、血糖及尿糖变化。

三、护理要点

1、指导病人进糖尿病饮食,根据患者的体重和活动强弱等因素限制总热量,三餐饮食定时定量。

2、进行糖尿病的知识教育,认识饮食、运动、药物质量的重要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使用降糖药者,讲解服药时间,并注意观察药物的副作用。

4、使用胰岛素的患者教会其正确保管、抽吸、和注射的方法,并进行低血糖反应的症状及预防措施教育。

5、保持口腔、皮肤的清洁,防治口腔炎及皮肤溃烂。

6、做好足部护理,预防坏疽的发生。

7、使用热水袋时防止烫伤。

<46>

8、按医嘱注射胰岛素,严格遵守注射时间,剂量准确,按时进餐。

四、饮食指导

1、严格定时: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15~30min后定量进餐

2、根据理想体重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

3、休息:84-105kJ(20-25kcal)/(kg.d)

4、饮食结构:碳水化合物50%-60%,蛋白质12%-20%,脂肪30%左右

5、每餐热量合理分配:3餐分为1/

5、2/

5、2/

5、或1/

3、1/

3、1/3,4餐分为1/

7、2/

7、2/

7、2/7

6、合理饮食、均衡营养

五、用药指导

1、告知患者如何服药及用药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

2、指导患者按时进餐,正确服药,切勿提前或推后

3、观察患者血糖、尿糖、尿量和体重变化,评价药物疗效

六、健康指导

1、定期监测血糖,空腹血糖大于7.0mmol/L,每餐2h大于10mmol/L

2、定时运动,长期坚持,循序渐进

3、不宜空腹运动,外出活动时要携带糖块,不宜离家太远,随身携

带糖尿病卡

4、生活规律,戒烟酒,注意卫生,做好足部护理

5、了解情绪、精神压力对疾病的影响

6、定期复诊,每2~3外月复检糖化血红蛋白,每年定期全身检查

<47>

气胸

(一)观察要点

1.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注意观察神志,瞳孔变化,胸部和腹部体征以及肢体活动情况等。

2.观察呼吸困难程度及有无进行性加重。3.严密观察呼吸频率,幅度及缺氧症状。

4.观察胸痛与呼吸困难是否同时发生,有无放射至肩背,腋侧或前臂,咳嗽及深吸气时胸痛是否加重。

5.胸腔闭式引流是否通畅及伤口情况,有无皮下气肿。

(二)护理要点

1.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发绀者,给予吸氧,氧流量2-4L/分。2.血压平稳者指导病人半卧位。

3.指导病人进富含维生素,粗纤维食物,防止便秘。4.做好心理护理,准备胸腔闭式引流物品,配合完成。5.避免剧烈咳痰,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咳剂。6.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

⑴保持引流瓶位于胸部以下60-100cm,玻璃管下端在水面下2-3cm。不倒转,维持引流系统密闭

(2)指导病人半卧位。

(3)妥善放臵,固定引流系统,防止管子受压,打折,扭曲,脱出。⑷防止引流管后鼓励病人深呼吸,胸痛剧烈时遵医嘱给予止痛药。

⑸基本复张时,需夹闭引流管,观察24小时,如病情稳定可拔管。

<48>

脑出血

(一)术前护理

1、观察意识障碍程度:瞳孔改变和对光反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肢体瘫痪部位和程度;抽搐的性质、时间;有无再出血及脑疝先兆。

2、术前开颅手术常规准备,脑疝病人给予20%甘露醇等脱水剂快速静脉滴入。

3、指导病人卧床,头抬高15°。急性期勿搬动病人,躁动病人防止坠床。

4、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吸氧,预防肺炎等并发症。

5、头部臵冰袋,体温38.5℃者,予以降温处理。

6、呼吸困难者给与氧气吸入。

7、注意皮肤清洁、防止发生褥疮。尿潴留病人留臵导尿,禁止加压排尿。大便干燥给于泻药或开塞露或低压灌肠等。

8、输液速度不宜过快避免增加心脏负担,注意水电解平衡,酸碱平衡。

(二)术后护理

1.观察意识障碍程度;瞳孔,生命体征的改变,特别是血压情况;血

肿腔引流量和性质;观察肢体活动情况。

2.保持呼吸道通畅,将头偏向一侧。保持口腔清洁,防止发生口腔感染。

<49> 3.指导病人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搬动。头部抬高15°,并用冰袋冷敷,保持室内清洁,安静,减少探视,各项护理操作的时间要集中,避免对患者多次刺激。

4.预防脑炎,尿路感染和压疮的发生。

5.血压超过160/100mmHg报告医生给予降压处理,注意有无心脏并发症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症状。

6.病情稳定后开始功能锻炼和语言康复训练。

儿童重症监护 篇3

美国堪・斯州托皮卡的Stormont Vail健康中心新生儿童重症监护病房, 占地1765m2, 有三等病房18床, 二等病房9床。整个设计体现了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方式。

其私密的空间在设计上最大程度保证了私密性, 还为家长设置了通向儿童病房的专用走道, 医护人员的资源中心成为监护的核心。单元被分为若干个区域:家庭区域位于家长入口最近的位置;护士、医生区域, 位于距医护人员资源中心最近的位置;护理区域设置在婴儿房两侧。天窗的设计, 为室内引入更多的日照。

(GBBN Architects, Inc供稿)

重症监护病房整改草案 篇4

一、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治疗区和监护区有明显标志;室

内设有流动水洗手设施。

二、医务人员入监护区(室)应更衣换鞋、戴口罩、帽子,洗手、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得进入。

三、时带手套:。

1、地面消毒:采用湿拭清扫,用清洁剂拖地,每日1—2次:清除

地面的污秽和部分病原微生物;地面受到病原菌污染时用500mg/升含氯消毒剂,作用30分钟,致病性芽孢菌污染用含有效氯1000—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拖地或喷洒地面。

2、各类物品表面的消毒:室内用品如桌、椅、床头柜等用品表面

受到病原菌污染时必须采取严格的消毒处理。如用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或喷洒室内各种物品表面。

3、其他表面的消毒:包括病历夹、听诊器、门把手、水龙头、卫

生间、便池等物表,这些地方容易受到污染,通常情况下,每天用清洁水或清洁剂擦抹刷洗处理,保持清洁。当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时参照上述各类物品表面的消毒方法进行处理;

4、床单位消毒:包括病床、床垫、枕芯、毛毯、棉被、床单等,可采用床单位臭氧消毒器进行处理。

四、加强室内的清洁卫生,每天进行空气消毒,做好环境监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认真洗手或手消毒,必要

测。

五、监护区每张床使用面积不少于9.5m2,感染病人和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特殊感染病人单间安置,诊疗护理活动应有相应隔离措施,以控制交叉感染。

六、管理。

七、生。

八、加强抗感染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防止发生菌群失调;注意病人各种留置管路的观察与护理,预防感染的发加强无菌技术操作,加强对各种仪器、用品等消毒灭菌加强细菌耐药性的监测。

九、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人数,探视者应更衣换鞋、戴口罩、帽子。与病人接触前洗手。

十、施。

十一、加强对各种仪器设备、物品等消毒灭菌,防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静脉导管感染、尿路感染等发生。

1、消毒的程序:a:凡被甲类传染病病人,以及肝炎、结结核、艾

滋病、炭疽病等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血液等污染的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再清洗,使用前再按物品污染后危险的种类,选择合理的消毒灭菌方法进行消毒或灭菌;b:凡是严格保护性隔离病人拟用的物品均需灭菌;c: 凡是普通病人用过的物品,可先清洗后消毒。对特殊感染或高度耐药菌感染的病人,应严格隔离措

2、各类物品的清洁与消毒方法:

a:接触未破损皮肤的器具:血压计袖带若被血液体液污染应在清洁的基础上用250—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再清洗干净,晾干备用;听诊器可在清洁的基础上用乙醇擦拭消毒;腋下体温表用后应在清洁的基础上用75%乙醇或500—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10—30分钟后,清水冲净、擦干,清洁干燥保存备用。

b: 接触未破损黏膜的器具清洁:如扩阴器、开口器、舌钳、压舌板、肛表等器具,用后应先清洗去污,擦干。最好一次使用,用后焚烧;耐高温的器具用压力蒸汽灭菌后,保存备用;不耐高温的器具在清洁的基础上用75%乙醇或500—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10—30分钟后,清水冲净、擦干备用。

c:通过管道间接与浅表体腔黏膜接触的器具:如氧气湿化瓶、呼吸机和麻醉机的螺纹管、氧气面罩、胃肠减压器、吸引器、引流瓶等器具应在清洁的基础上:耐高温的器具用压力蒸汽灭菌;不耐高温的可清洁后浸泡500—1000mg/l含氯消毒剂30分钟后,清水冲净、晾干,清洁干燥保存备用。

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螺纹管等器材必须每日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湿化液应用灭菌水。

d:其它类器具:热水袋、冰袋无血液、体液污染时浸泡于250mg/l含氯消毒剂30分钟后皂水洗净晾干;治疗车、换药车:每日用250—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1—2次。

儿童重症监护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2014年1月—2014年3月入住我院PICU的128例患儿家属进行调查, 其中男71例, 女57例;年龄18岁~45岁;初中以上学历47例 (36.72%) , 初中以下学历81例 (63.28%) ;非医保105例 (82.03%) , 医保23例 (17.97%) 。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1) 一般资料问卷:包括患儿家属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 (2) SAS量表[2]:包括20个项目, 每题4个选项, 采用4级评分, 即1分~4分计算, 包括5个反向, 将各项分数相加, 即得粗分, 乘以1.25后, 取其整数部分为标准分, 根据受试者测评结果, 标准分≥50分作为焦虑症状的分界值, 标准分越高提示焦虑程度越严重。 (3) 危重症评分方法[3]:根据中华儿科学会及中华急诊医学会颁布的《危重病儿评分法》, 对所有对象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 (PaO2) 、pH、Na+、K+、肌酐等指标进行评分。按评分值分组:≤70分, 71分~80分, 81分~100分, 分别代表病情极危重、危重和非危重。于入院24h评分1次。

1.2.2 资料收集方法

(1) 采用SAS量表评价PICU家长焦虑水平, 调查表由家长单独完成, 调查前由责任护士向家属讲解填表的要求和方法, 一般在15min内完成。并现场回收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128份, 回收问卷128份, 有效问卷128份, 有效回收率为100%。 (2) 收集患儿入院24h内的危重症评分。

1.2.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5.0统计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在临床工作中, PICU医护人员由于忙于救治病人, 与家属的交流较少, 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度一直较低。有研究发现, 家属所经历的痛苦甚至比病人还要严重[4]。患儿住入PICU, 由于与父母分离, 产生分离性焦虑, 如哭闹、拒绝与医护人员接触等, 对患儿父母是一个较大的刺激, 增加了患儿父母的无能为力和无助感, 另外, 家属的角色功能改变、情感交流阻碍和病房环境等均可以引起家属焦虑。本研究通过调查得知患儿家属焦虑症状发生率为100%, 其中焦虑的严重程度与患儿家属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是否医保和患儿病情严重程度有关。这就要求在临床实践中需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

3.1 加强信息沟通

首先要把握语言环境、掌握告知技巧, 其次要掌握告知时机, 及时告知[5]。我科采用礼貌性语言回答病人的询问, 体现出对他们的同情和关切。为了保护患儿隐私, 采用医护和患儿家属单独沟通的形式。对于自费患儿家属, 沟通时注意提醒家属监护室费用较高, 实在有经济困难的家属可以建议其寻求社会帮助。对于危重症评分≥80分的患儿家属应当增加沟通次数, 当患儿病情发生变化时、或家属有需要时等随时沟通。Moreau等[6]研究发现, 对家属提供相关信息后, 其焦虑水平显著降低, 对病人治疗和预后的了解程度、对获得信息和照顾的满意程度均明显提高。

3.2 关爱患儿

研究发现, 家属在重症监护室 (ICU) 病人的康复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严格的探视制度成为其产生焦虑情绪的重要原因[7]。我科实行的是视频探视模式。对年龄较大患儿采用电话和在线视频等模式, 对意识不清患儿采用家属留言耳边循环播放等形式。病情重、住院久的患儿可以允许家属短时间探视。

3.3 心理疏导和治疗

家属在面临危机时出现的焦虑情绪, 除与病人疾病相关的内容外, 还与家属的心理支持不足有关。王文茹[8]研究也证实亲友是提供其情感支持的重要源泉, 而医护人员是其获得信息支持和鼓励支持的主要源泉。实际工作中, 文化水平较低、年龄较小和女性等人群是心理疏导的重点。因此, 医护人员应鼓励其倾诉内心感受, 宣泄不良情绪, 给予全面的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 同时在医院内提供舒适的家属休息环境和心理疏导, 提供患儿家属相互交流的平台。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监护室 (PICU) 患儿家属的焦虑水平及产生焦虑的相关因素, 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对128例PICU患儿家属的焦虑水平进行调查分析。[结果]≥25岁的家属SAS评分显著高于<25岁的家属 (54.81分±13.29分vs 47.55分±11.28分, P<0.01) ;男家属的SAS评分显著低于女家属 (49.76分±11.08分vs 56.26分±14.57分, P<0.01) ;受教育程度初中以上者显著高于初中以下者 (56.02分±12.28分vs 50.70分±13.25分, P<0.01) ;非医保者显著高于医保者 (53.94分±13.32分vs 46.78分±10.44分, P<0.01) ;危重症评分≥80分者明显高于评分者<80分 (61.78分±10.54分vs 47.00分±11.26分, P<0.01) 。[结论]PICU患儿家属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 护理工作者应注重与家属的沟通, 改善PICU的管理制度, 同时做好患儿的护理工作, 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关键词:焦虑,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家属,调查,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Halm M.Effect of support groups on anxiety of family members during critical illness[J].Heart and Lung, 1990, 19 (3) :307.

[2]罗洪, 戴亚克, 李菊兰, 等.心理护理二联法对手术焦虑的干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06, 21 (3) :245-247.

[3]中华儿科学会.危重病儿评分法[J].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1995, 2 (1) :44-46.

[4]常成.浅谈ICU病人家属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支持[J].成都医药, 2000, 26 (1) :38-39.

[5]杨静, 贾锐, 石潇君.护士履行告知义务时应注意的几点问题[J].天津护理杂志, 2004, 11 (4) :210.

[6]Moreau D, Goldgran Toledano D, Alberti C, et al.Junior versus senior physicians for informing families of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4, 69 (4) :512-518.

[7]Parkpope T.Hospital test looser visting hours:Family and pets give patients comfort[N].Wall Street Wall, 2004-08-32 (01) .

儿童重症监护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3年6月入住PICU的患儿中, 使用心电监护仪200例, 均采用电极片粘贴于患儿皮肤处, 粘贴电极前皮肤完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 两组患儿年龄、病情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先轻轻撕下电极片, 用温水擦净患儿粘贴电极片处皮肤, 待干后更换粘贴部位, 重新粘贴电极片。观察组采用3M伤口保护膜, 每日更换电极片时先轻轻撕下电极片, 再用温水擦净患儿皮肤后, 用3M伤口保护膜喷涂于患儿粘贴电极片处皮肤。具体方法:患儿取仰卧位, 先用手轻轻撕下电极片, 再用温水擦净患儿粘贴电极片处皮肤, 皮肤干燥后用3M伤口保护膜距患儿皮肤10cm~15cm喷涂患儿皮肤, 等待30s, 保护膜完全干燥后, 再更换粘贴部位和电极片, 重新连接心电监护。如果患儿皮肤已有破损, 粘贴电极片时应避开破损处皮肤, 加强营养支持。

1.2.2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心电监护效果和撤除心电监护后皮肤情况。不影响心电监护效果:波形和数值清晰稳定;影响监护效果:没有波形和数值或波形和数值不清晰不稳定。皮肤完好:撤除心电监护后, 患儿皮肤完整;皮肤破损:撤除心电监护后, 患儿皮肤有破损。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接触性皮炎是皮肤或黏膜接触外源性物质后, 局部甚至其他部位发生的一种炎症反应, 以接触刺激物后局部出现红肿、丘疹、水疱、大疱为主要临床表现[3]。患儿的皮肤娇嫩, 电极片上含有的胶状物会粘贴皮肤, 长期使用刺激性大, 易引起接触性皮炎。此外每日需更换电极片, 更换电极片时的撕拉引起的物理性刺激易导致患儿皮肤破损, 易引发溃疡感染, 给患儿造成不适和疼痛, 导致患儿家长对PICU无陪病房治疗护理的不信任, 进而引起护患纠纷。目前临床上常规方法效果不理想。3M伤口保护膜是一种不含乙醇配方的皮肤保护膜, 喷洒后迅速形成一层透明薄膜, 如同第2层皮肤, 而且该膜防水、防摩擦, 氧气能渗透至膜下, 膜下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同样能通过该膜挥发[4], 还能阻隔各种物理性刺激对皮肤的浸渍, 避免感染。因此使用时, 即使接触到破损皮肤, 也不会有疼痛感。喷膜后皮肤无绷紧、牵拉感, 患儿感觉舒适。鉴于常规护理方法不能隔离电极片对皮肤的反复刺激, 在每次更换电极片时可使用3M伤口保护膜喷涂于患儿皮肤, 能有效控制皮肤炎症的发展, 促使受损皮肤尽早愈合。此方法操作简单, 不会增加患儿的疼痛和不适, 无副反应, 是保护心电监护患儿皮肤的理想方法。3M保护膜能明显减轻电极片对患儿皮肤的刺激, 有效控制皮肤的损害, 减轻患儿不适, 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 提高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 是实现“三好一满意”的有效措施。

摘要:[目的]观察3M伤口保护膜在心电监护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例使用心电监护的患儿,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 观察组采用3M伤口保护膜,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两组均每日更换部位和电极片, 比较监护效果和撤除心电监护仪时两组皮肤损伤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皮肤完好情况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3M伤口保护膜应用于心电监护患儿能有效保护患儿皮肤且不影响监护效果。

关键词:3M伤口保护膜,心电监护,皮肤,护理

参考文献

[1]王丽娜.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律失常20例分析[J].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2006, 7 (9) :2.

[2]帅苏蓉.皮炎平预防心电监护仪电极致皮肤损伤[J].护理学杂志, 2007, 22 (3) :69.

[3]靳培英.皮肤病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99-200.

儿童重症监护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6月-2010年12月我院PICU住院可疑IEM患儿18例, 其中男12例, 女6例;年龄28d~11岁, 其中1~6个月10例、6个月~1岁4例, 1~3岁3例, >3岁1例;其中5例频繁呕吐、精神反应差住院, 5例反复惊厥、意识障碍住院, 4例严重黄疸、肝功能异常收治, 4例感染性肺炎、呼吸衰竭收治。有2例患儿母亲有宫内死胎史, 3例家族早期夭折病史。

1.2 方法

所有危重住院患儿均进行相关生化全项检查:包括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血气, 发现难以纠正的酸中毒、电解质紊乱、难治性低血糖、原因不明的惊厥、营养不良、严重黄疸, 采用MS/MS技术进行IEM高危儿童筛查。

2结果

18例患儿均为阳性, 其中甲基丙二酸血症2例、丙酸血症1例、肉碱棕榈酰转移酶缺乏Ⅰ型1例、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1例、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1例、枫糖尿症1例、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1例、戊二酸血症Ⅰ型2例、异戊酸血症1例、同型胱氨酸尿症2例、肉碱缺乏症1例、酪氨酸血症1例、精氨酸琥珀酸尿症1例、瓜氨酸血症1例、精氨酸血症1例。住院死亡或放弃治疗后死亡13例。涉及遗传代谢病15种。

3讨论

IMD是氨基酸、有机酸、糖、脂肪等遗传性代谢缺陷的总称。对IEM的早期诊断是衡量一个国家医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3], 临床急救路径的实施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欧美和日本等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GC/MS) 或MS/MS技术[4]开展对IEM的检测, 国内由于受实验室诊断技术条件的限制, 诊断和研究的总体水平与国外还有差距, 但近些年国内相继开展了GC/MS或MS/MS技术的应用, 使国内IEM的疾病谱日益增多[5], 诊断速度也大幅提高。

由于许多IMD在临床表现方面无特异性, 仅依靠临床表现及常规的实验室检查难以做出诊断。临床上许多患儿不明原因的反复呕吐、抽搐、肌张力低下、智力发育落后等, 在实验室检查方面有代谢性酸中毒、低血糖、高乳酸血症、高氨血症等。高度怀疑IMD时, 可采用MS/MS技术为这些患儿提供部分疾病的特异性检测和诊断。由于该技术受经济的限制, 尚未作为常规检测, 本组患者均是常规技术难以检测的疾病, 在家属同意的情况下, 采用了MS/MS技术进行诊断。IEM的发病年龄可发生于各年龄阶段, 但以新生儿和婴幼儿期多见。本组资料显示, 新生儿期和婴儿期发病患儿有17例。在婴幼儿期发病的患者中又常因感染、腹泻及饥饿等诱发急性反复发作, 由于对疾病的认识不足而检测不及时, 导致不能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 常可使病情加重而危及生命。本组13例死亡及放弃治疗后死亡患儿均由基层转诊, 入院时病情已十分危急, 若在患者发病初期既能进行及时的IEM筛查, 得到早期诊断, 以利正确治疗和预防, 则可大大降低病死率。

目前许多常见的IEM早期可用简单的药物治疗, 即可得到较满意疗效。应用生化方法测定异常代谢产物仍是目前诊断IEM的最主要方法, 而GC/MS和MS/MS技术是目前对IEM进行高危筛查最为有效和广泛应用的方法[6], 质谱技术联合相关酶学检测将成为IEM检测的重要手段[7]。因此对急诊疑有IMD病的患儿, 应在进行相应常规生化检查的同时及时留存标本, 转送至有相关技术条件的实验室确定诊断, 有助于及时发现IMD。

参考文献

[1]Saudubray JM, Nassogne MC, Lonlay P, et al.Clinical approach to inheri-ted metabolic disorders in neonates:an overview[J].Semin Neonatol, 2002, 7 (1) :3-15.

[2]罗小平, 张李霞.遗传代谢性疾病的临床诊治进展[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06, 21 (4) :249-251.

[3]宋力, 孟英韬, 张玉琴, 等.小儿遗传代谢缺陷病的筛查诊断[J].天津医药, 2006, 34 (11) :759-761.

[4]Frazier DM, Millington DS, McCandless SE, et al.The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newborn screening experience in North Carolina:1997-2005[J].J Inherit Metab Dis, 2006, 29 (1) :76-85.

[5]梁雁, 罗小平.儿童内分泌遗传代谢病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0, 25 (5) :332-336.

[6]宋元宗, 方素珍, 封志纯, 等.尿素酶预处理—气相色谱—质谱法在多种羧化酶缺陷病诊断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4, 6 (2) :128-129.

儿童重症监护 篇8

关键词:儿童重症监护室,意外拔管,原因,防范措施

儿童重症监护室是抢救和治疗危重及急症儿童的关键部门, 在其中任何个环节都与患儿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导管留置是儿童治疗的重要环节, 而在患儿留置导管期间, 极易发生意外拔管。意外拔管则是指患儿或其他因素导致导管完全于患儿身上脱出, 包含自拔与滑脱[1]。通常导管留置关乎到护理质量, 若护理不当, 极易发生意外拔管事件。而意外拔管造成的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 意外拔管会增加护理工作难度, 提高医疗成本, 也会增加医疗纠纷, 影响医院形象。因此本文就主要分析本院儿童重症监护室2013年5月~2014年8月期间25例意外拔管患儿的原因, 并提出必要的防范措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儿童重症监护室2013年5月~2014年8月期间意外拔管患儿25例, 男14例, 女11例;年龄30 d~5岁, 平均年龄 (1.3±0.5) 岁;口插管15例, 鼻插管10例;平均置管时间 (35.2±8.7) h;患儿家长及法定监护人均知情此次研究。

1.2 方法

成立重症监护室意外拔管管理小组, 加强小组成员的培训工作, 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加强操作技术, 丰富经验水平, 增强综合素质。由小组成员记录意外拔管的相关因素, 填写意外事件报告单, 分析意外拔管的原因。

2 结果

2.1 12例患儿因约束不当所致, 占48%。

患儿肢体在治疗及护理中手和脚未被合理约束, 患儿在躁动或发生混乱时极易发生自行拔管;或家长在探望时, 解除患儿手脚, 而离开前忘记约束, 护理人员未及时发现而造成意外拔管。

2.2 5例患儿因分泌物造成胶布潮湿而松动出现意外拔管, 占20%。

通常口插管和鼻插管时, 导管所处环境较为潮湿, 极易有分泌物出现, 护理人员未及时清理口鼻内分泌物或更换胶布, 造成胶布粘性失去, 出现意外拔管。

2.3 4例患儿自拔, 占16%。

在置管中, 患儿舒适度和疼痛度改变, 对气道及咽喉造成刺激;且患儿意识不清, 对导管留置尚无概念, 在出现不适时极易触碰管路或拔管导管。

2.4 3例患儿咳嗽自行咳出, 占12%。

导管留置期间, 因产生的刺激或病情, 极易使患儿出现咳嗽。若导管固定不紧或长时间固定, 胶布失去粘性, 因咳嗽极易发生意外拔管。

2.5 1例患儿在转运途中发生意外拔管, 占4%。

患儿在转运途中, 护理人员过于匆忙或未注意, 极易钩碰到导管, 导致意外拔管。

3 讨论

意外拔管是儿童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中重点关注问题, 其意外拔管的发生, 对护理工作及医院形象造成严重影响。在本次研究中对意外拔管原因进行分析中, 48%患儿约束不当、20%患儿分泌物造成胶布潮湿松动、16%患儿自拔、12%患儿咳嗽自行咳出、4%患儿转运途中造成意外拔管。因此, 掌握患儿意外拔管的原因, 采取针对性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3.1 建立健全预防意外拔管措施

由于患儿与医护人员之间存在沟通障碍, 相互沟通存在一定问题, 这就要求建立一套预防意外拔管的措施, 密切观察并记录插管外露刻度及导管固定情况, 有效使用约束工具, 仔细认真照看患儿, 加强巡视力度, 预防意外拔管[2]。

3.2 加强护士业务学习

为每名护士创建业务学习的机会, 定期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全面业务知识;同时可开展学术讲座及培训班, 以此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 提升业务水平。

3.3 人力资源的合理配备

通常在医院每日交接班时, 工作忙碌, 评估时间不足;因此需合理安排班次, 将护理人员有效分组, 由经验丰富护士带经验不足护士;尤其是意外拔管高发时段, 应注意安排护理人员, 规划人数, 对特殊时期工作合理调剂值班护士[3], 加强患儿插管的护理。

3.4 有效镇静

患儿对外界刺激敏感性大, 承压力大, 通过有效镇静可提高患儿舒适度, 减少氧耗量。在实施镇静措施时, 应利用镇静评分工具, 由护士对每位患儿实际情况进行评估, 适时有效评估采取合理的镇静干预措施, 以此降低意外拔管发生率。

3.5 合理正确的约束

无效约束是造成患儿意外拔管的主要因素, 患儿在插管期间, 应确保上肢远离管道至少20 cm, 可避免发生患儿自拔风险, 使用约束工具时应附上软垫, 正确固定。在使用约束工具时, 紧度适宜, 应留一指宽;不应绑在滑动或不稳的位置, 系上活结便于处理紧急状况。护理人员应注意患儿约束时间, 不可长时间约束, 通常每约束2 h时应进行10~15 min的松绑[4], 适当给以关节活动, 并对约束部位的血液循环、神经功能和皮肤状况密切观察, 有效记录, 若出现问题要立即处理。

3.6 胶布干燥且固定

护理人员应加强胶布固定的观察, 确定深度, 用胶布在导管外露刻度做标记, 胶布的选择应确保有较好的粘性和韧性, 交叉固定, 以推动插管不会滑动为宜。同时要每班检查插管深度及胶布固定导管的情况, 将口腔和鼻腔的分泌物及时彻底清除, 以免沾湿胶布;当发生胶布松动时, 要立即更换, 而且适当固定患儿, 避免发生侵袭性操作。

3.7 每日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

医护人员要对患儿留置导管情况有效评估, 对符合导管拔除指征的患儿应提醒并督促医师拔除导管, 以免长时间留置造成意外拔管的发生以及导管感染情况。

参考文献

[1]范春芳, 顾玲妹, 朱文亚.重症监护室患者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 21 (3) :152-154.

[2]孙丽娜.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易发护患矛盾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中国临床护理, 2013, 5 (5) :417-419.

[3]管咏梅, 楼建华, 罗雯懿, 等.儿童重症监护室非计划性拔管现状调查及分析.上海护理, 2009, 9 (5) :15-17.

儿童重症监护 篇9

关键词: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应用价值

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法于1995年颁布实施,在评估危重症患儿病情、患儿死亡风险预测及院间转运指征判断中应用广泛[1],是一种重要的儿童危重症评分方法。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作为医院儿科疾病求救治疗的重要设施,其救治水平直接反映出医院的儿科疾病诊疗水平,利用PCIS法评估PICU中患儿的病情具有非常巨大的临床价值。本文将以在我院PICU中收治的200例危重症患儿为研究对象,探讨分析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2月~2016年6月在我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危重病患儿200例,采用PCIS法对所有患儿进行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将其分为A、B、C三组,评分大于90分的归为A组,70分~89分的归为B组,低于70分的归为C组。A组共68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36例,年龄1个月~11岁,平均(5.38 0.21)岁,B组共80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37例,年龄1个月~12岁,平均(5.51 0.23)岁;C组共52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4例,年龄1个月~13岁,平均(5.53 0.25)岁。200例患儿中,重症肺炎74例,脓毒症37例,化脓性脑膜炎27例,病毒性脑炎19例,颅脑外伤14例,重症手足口病14例,急性喉梗阻8例,车祸外伤5例,农药中毒2例。三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利用PCIS法进行评分,对患儿的心率、呼吸、电解质、肾功能、血氧分压等10项指标进行评价,满分为100分,大于.90分非危重,70~89分为危重,小于70分为极度危重。在患儿入院当天进行第一次评分,然后在入院第3天、第7天及出院时分别进行评分。第一次评分主要是对患儿是否存在单一器官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及疾病转归进行评估。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三组患儿死亡率及多次评分结果,分析评分值与脏器功能损害之间的关系。

1.4 统计学方法

借助临床统计学软件_SPSS18.0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百分率表示。若最后结果显示P<0.05,表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第一次评分中三组患儿死亡率比较

A、B、C三组的死亡率分别为0、8.75%、28.8%,A组死亡率差异低于B、C两组,B组死亡率明显低于C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情况见表1。

2.2 多次评分结果比较

大于90分的比例从第一次评分的34.0%增加到了第4次评分的71.5%,高分评分值的病例数随着评分次数的后延不断增加,患儿病情逐渐好转,死亡率逐渐下降。随着评分值的减小,脏器功能损害个数逐渐增多,发生脏器功能损害的病例逐渐增多,死亡风险升高。详细情况见表2。

3 讨论

PCIS法是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做出的评分,遵循统一判定标准,结合所获取的心率、血压、肾功能等10项指标进行评估,简单易行,可准确判断患儿病情程度,是PICU中常用的小儿危重症评分方法之一[2]。通过对我院收治的200例危重病患儿的首次评分可知,随着评分值的下降,患儿的死亡率也逐渐上升。经过在院治疗后,病情明显得到好转,随着评分次数的增加,即治疗时间的延后,评分值高的病例数逐渐增加,特别是大于90分的非危重患儿的病例数,由第一次评分的68例到第四次评分的143例,病例数上升明显。脏器功能损害是评价危重病患儿病情程度的重要指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随着评分值的减小,患儿脏器功能损害个数逐渐增多,单器官功能损害病例在小于70分的C组中未见1例,多为多器官功能损害,这说明随着患儿病情程度的加重,其脏器功能损害程度也逐渐加重[3],这为患儿的临床治疗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PICS在PICU中的应用对临床护理与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通过对患儿临床病症的去那面细致的观察,可系统的掌握患儿的病情,进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改善患儿预后,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谢峰,田艳娟.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3,35(5):583-584.

[2]齐英征.降钙素原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对脓毒症患儿预后的影响[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4,16(2):190-193.

上一篇:混凝土再生微粉研究下一篇:财富分配效应